时间:2023-08-11 17:27: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科学技术评价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作者:匡绍华 崔颖 单位: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
一、引言
提供高质量的卫生服务,需要高水平的医务人员,但是发展中国家难以达到发达国家卫生系统的技术水平。贫穷国家由于疾病负担较重,资源有限,而缺乏恰当的卫生保健系统。但是,国际社会对降低发展中国家疾病负担所做的努力不够,富裕国家对贫穷国家的投资也不恰当。富裕国家为贫穷国家提供帮助的一种方式是进行能力建设,卫生技术传播是方法之一。也就是说,将专家技能传授给当地医务人员,并通过他们改善当地居民健康状况。技术传播的一种形式是使用远程电子医学使富国和穷国医务人员之间进行交流和学习。这篇文章描述了使用远程电子眼科学作为和南非之间技术传播的一种模式。南非的眼疾负担很重,盲人数量大约高于英国五倍,因此,南非眼科服务需求很大,但是这个国家眼科专业水平不及英国。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报告与技术传播项目相关的病人和医务人员的成本和效益。
二、方法
1•技术传播模型所使用的技术传播框架基于Bozeman建立的模型,该框架以下列变量作为技术传播主要变量:传播机构、传播媒介、传播主体、传播受体。传播机构是英国伦敦Moorfields眼科医院。该医院有近70张住院病床,为当地和来自英国其他地方的病人提供高水平服务,能够治疗所有眼科疾病,包括青光眼、斜视、角膜病、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等,每年手术量约18000台,门诊约25万人次。该医院眼科专家提供专家咨询,作为技术传播项目的一部分,包括眼科培训及为治疗眼科疾病提供咨询。传播媒介是电子眼科学、远程眼科会诊,通过视频会议传播眼的裂隙灯图像。伦敦Moorfields医院和南非Edendale医院均安装了视频会议设施。另外,还为南非Eden-dale医院购置了裂隙灯和便携式照相机。传播主体是专家对临床管理提供咨询。视频会议每周举行,每次持续1—2小时,讨论3—4个病例。专家咨询的方面包括病人的诊断、管理和治疗。但是进行临床决策仍是南非医务人员的责任。传播受体是Edendale医院的病人和眼科专家,该医院是南非KwaZuli-Natal省会城市Pietermaritzberg附近的一个地区医院。病人主要是祖鲁(Zulu)血统。医院有1225张病床,其中38张是眼科病床。医院也有治疗眼科病人的门诊部,每年大约15000门诊人次。眼科门诊的病人主要患眼前节疾病、外眼疾病及其他眼病,来自英国的一位电子医学专家为当地医务人员就如何使用远程电子眼科设备进行了培训。该技术传播项目历时12个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了评价。2•评价2•1设计技术传播项目的评价罕见,因此,缺乏有关评价方法的文献,然而,有必要对技术传播的效益进行评估,以便对效益成本进行比较。即使在远程电子医学领域也没有对如何评价成本和效益达成共识,方法学问题包括如何估计由于使用远程电子医学而节约的成本和病人预后。近来一项系统性回顾发现,没有证据表明电子医学具有成本效果。这是因为该研究仅根据显性成本节约进行成本效果分析,错误地得出了结论。尽管有一项成本分析研究,但是没有对远程电子眼科学进行经济学评价,也没有远程电子医学在发展中国家作用的评价。然而,对远程电子医学在发展中国家的潜在作用已有所认识。进行经济学评价,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找到一种方法,对干预项目的成本和效益进行归类。通常认为随机控制方法是决定这种归类的金标准,但是却很少被用于远程电子医学。本研究中随机选择病人接受电子眼科学技术,不符合伦理学标准。因为对照组将被拒绝英国专家的咨询,而那些咨询可能比病人接受常规服务有更好的结果。因此,一致性方法被用于确定电子眼科学技术的属性,这是一种有效的资料收集方法,而且越来越多地被用于卫生服务研究。简言之,一致性方法在技术传播项目后期使用,包括眼科专家对接受远程电子眼科技术的病人进行病例回顾,用于决定成本(查体、化验、住院等)和效益(视力好转)是否归因于远程电子眼科技术,以及判断伦敦专家的建议是否有创新性,结果表示为与远程电子眼科技术绝对相关、可能相关或不相关,用于估计成本和效益。2•2成本成本包括电子眼科学的初始成本和运转成本,及其临床检查、化验、住院治疗方面由于使用远程电子眼科技术而导致的成本变化。初识成本包括:设备(视频会议设施、裂隙灯、照相机、摄像机、电缆及其维护);在伦敦和Edendale电子通讯设施(ISDN)的安装;培训成本。设备成本按照在英国支付的价格计算,安装成本按照实际支付的价格计算,培训成本包括使用ISDN的费用、安装人员及培训人员的工资,即英国培训人员的旅行费用。ISDN的培训费用,按照实际使用时间和收费标准确定。工作人员在Edendale进行的培训为160小时,在伦敦使用视频会议进行的培训是175小时,按小时计算成本。运营成本包括在伦敦和南非提供咨询的人员经费和每次通过视频会议进行咨询的通讯设施费用。参加人员按每次咨询的时间记录,伦敦的人员费用按小时计算,ISDN的使用费用按照实际支付额计算。归因于电子眼科学的临床检查、化验成本;通过一致性方法确定,由于电子眼科学技术的使用,原来的临床检查和化验项目减少,但同时增加了新的检查项目,成本是新增项目与减少项目的检查费用之差,按当地价格计算。住院成本按照同样方法确定,并按每个病人的住院天数和当地医院每天平均费用计算。所有成本按照2000年价格,用英磅计算。南非货币单位兰特按照2001年11月的汇率(1英镑=10•04兰特)转换。能够单独计入个人的成本分别计入每个病人,初始成本则用初始总成本除以病人总数,得出平均每个病人的初始成本。2•3成本效果成本效果指标为避免一个DALY的成本,DALY测量早逝及残疾的疾病负担。它包括因早逝而损失的未来生命年现值(YLLs)和疾病所致残疾严重程度调整后的未来生命年现值(YLDs)两部分。远程电子眼科学技术避免的DALYs,按照一致性方法确定的视力变化来估计。计算中只包括了那些由于远程电子眼科学技术一定改善或者可能改善视力的病例。YLDs和YLLs分别计算,再计算每个病人的DALYs值,然后进行汇总,计算所有病人的DALYs值。使用远程电子眼科学技术避免的DALYs与成本信息相结合,计算每避免一个DALYs的成本,并对每避免一个DALYs的成本进行了敏感性分析。敏感性分析考虑的主要不确定性因素包括:残疾持续时间和直接感受到远程电子眼科学技术好处的病人数。2•4医务人员的效益对医务人员的效益也进行了测量,但计算成本效果比率时没有包括这一部分。尽管这种效益很难测量,但是使用的指标反映了满意度和学习的收获。学习的重要性被认为有助于使将来的病人收益。关于医务人员收益的指标有四个。第一个指标是医务人员对图像质量的满意度。第二个指标是医务人员对过程的舒适感。会诊结束时,请医务人员完成调查表来获得这两个指标。第三个指标反映寻求专家建议的原因。可以是寻求解决方案(即由于在南非得不到所需要的建议而寻求Moorfields医院医生的帮助)或者倾听其他建议(即在遇到复杂情况时通过会诊商量其他解决办法)。第四个指标是估计对医学教育的影响。指通过技术传播过程学习新的方法;新方法指不是当地医务人员通常使用的方法。
三、结果
1•病人数及其年龄2000年5月1日至2001年4月30日期间,共有113名病人在Edendale医院利用了电子眼科学技术。收集了90位患者的随访信息,并对这部分患者利用一致性方法进行了评估。这90位患者的平均年龄是26岁。
表中为远程电子眼科技术的初始成本。初始总成本为Edendale医院13445英镑,Moorfields医院13933英镑,每个病人的初始平均成本为242英镑。运营成本为每病人91英镑,其中52%为伦敦工作人员的费用,47%为电子通讯费用。进一步分析表明,使用远程电子眼科学技术使每位病人的平均成本增加359英镑,其中,初始费用242英镑,运转费用91英镑,临床检查、化验和住院费用26磅。3•成本效果视力改善的病人数增加了57人(63%)。由于使用远程电子眼科学技术避免的DA-LYs值为10•4(按照57名视力改善的病人来计算)。如果按照所有90名病人来计算,则DALYs值为6•8。用增加的359英镑与6•8的DALYs计算,则每避免一个DALY的成本为53英镑。DALYs计算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病人残疾时间增加将导致避免的DALYs减少和每避免一个DALY的成本增加。改变选择病人的原则(选择肯定或者可能改善视力的病人),只对肯定会改善视力的病人使用远程电子眼科学技术,将降低可以避免的DA-LYs,而使每避免一个DALY的成本增至449英镑。对于41%的病例,医生认为图像质量提高;对于49%的病例,医生对治疗过程满意。寻求专家会诊病例的72%,是由于当地缺乏可以咨询的专家。在技术传播中有10项技术创新。
四、讨论
这篇文章报告了在南非使用远程电子眼科技术提供专家咨询的成本效果和技术传播过程中医务人员的收益。初始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最大。但是约27000英镑的初始投资,从发达国家对一个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来说,数额并非巨大。南非接受这项技术的医院也必须投入员费用并支付远程电子眼科技术带来的临床检查、化验、住院等费用的增加。如果接受这项服务的病人数增加,那么,病人平均成本就会减少。尽管该技术传播项目增加了成本,但却使病人受益(用DALYs来测量),并降低眼疾负担。病人平均年龄较小意味着可以避免的DALYs值较高。每避免一个DALY的成本有其不确定性,本研究中从44英磅到449英磅。确定一项干预措施是否具有成本效果,通常是将干预措施的成本效果与标准值进行比较。对于每避免一个DALY的成本并没有一致认可的标准。文献中,一般认为,如果每避免一个DALY的成本低于50美元,就认为该公共卫生措施在低收入国家具有成本效果;如果每避免一个DALY的成本为75美元,则认为应当支持扩大该项公共卫生措施。但是对于使用不同方法、在不同国家进行并使用不同币种的分析进行比较非常困难,每避免一个DALY的成本为53英镑,可以认为在合理范围内。因此,可以认为使用远程电子眼科技术进行技术传播是具有成本效果的。技术传播项目也使非洲医生受益。非洲医生对图像质量和使用电子眼科学技术感到满意。而且,技术传播项目使得病人得到了当地缺乏的专家会诊,这进一步表明当地缺乏所需要的专家,以及技术传播项目的必要性。此外,通过技术传播过程,当地医务人员学到了新的技术,这将使Edendale医院的病人受益。尽管这一效果未能量化,但是,这种学术上的受益,可能给病人带来好处,并提高项目的成本效果。该技术传播项目时间有限,将来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考虑其持续性。由于该项目所需投资成本不高,英国或其他富裕国家应当能够承担对技术传播的投入。主要机会成本是英国医生为当地病人提供服务的时间减少,但是,英国医生也认为这种技术传播有价值,并愿意参加。在某种程度上,项目的成功依赖于英国医生参与的良好愿望。现在已经发现项目是成功的,因此,可说服更多的医生参加此类项目。也可以使用其他方式鼓励医生参与,如将其作为继续教育的一部分。尽管该项目是英国与南非的合作项目,但是将来一旦条件成熟,可以在南非国内的眼科诊所之间开展这种技术合作。这将使南非在发展卫生服务技术的同时,降低疾病负担。由于南非卫生资源不足,仍需要国际社会的资助。该项目未对技术传播的其他方式进行评价,将来也许互联网可以提供可行的、费用低廉的技术传播方式。该项目提供了评价技术传播项目的一种方法。总的结论是利用电子眼科学技术传播对于降低眼科疾病负担,是具有成本效果的,而且有利于南非医生的知识更新,最终使病人受益。如果这种效果可以量化,并计入成本效果比率,将进一步改善该项目的成本效果。使用电子医学进行技术传播,是富裕国家帮助贫穷国家进行卫生系统能力建设的具有成本效果的方法。
关键词:指标体系;重大科技成果;评价模型;成果培育
中图分类号:G3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2)23—0057—03
“科技成果”是人们在科学技术活动中通过复杂的智力劳动所得出的具有某种被公的学术或经济价值的知识产品,目前大体可以分为:理论研究成果、应用研究成果、软件学研究成果以及计算机软件。科技成果是企业的重要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也是衡量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贡献大小的标志,更是促进企业科学发展的重要智力资源。对科技成果进行有效评价,有利于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并增加科技人员的研发动力,为社会和企业的长足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不过在科技成果评价指标方面,国内外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模型,一般都是根据科技成果的类型实施不同的评价标准。在欧美国家,衡量科技成果的两项主要标准主要表现为在国际竞争中是否占有地位以及能否产生经济效益两方面。美国学术界专家在对联邦政府支持的科研项目和成果进行评价时,对于应用研究项目,主要针对其研究成果开发过程、本产品领域或本部门内共同的标准进行年度评价;而对于基础研究项目则就其质量、领先性、有关机构的预定目标进行年度报告。在英国,科技成果评估以定性分析方法为主,同时有一些统计上的定量分析,应用性研究成果一般通过申请专利、企业认证等形式得到评价。
近年来,我国在科技成果评价领域进行了不少评价方法的研究。不过由于我国科技成果评价还处于起始阶段,在指标体系、评价程序、规范性等方面还有差距,多数地方仍旧普遍采用以定性为主的专家手工评议方法,即建立评审专家委员会,通过专家们对所规定硬性指标进行经验化、定型化的判断来完成选拔优秀科技成果的工作。
1 现有指标体系的不足
国家科技进步奖主要授予在技术研究、技术开发、技术创新、推广应用先进科学技术成果、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以及完成重大科学技术工程、计划等过程中做出创造性贡献的公民和组织。主要包括技术开发类、新技术集成类、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类、社会公益类、重大工程类、经济技术与管理类六个方面的奖项。国家电网公司现有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以国家科技进步奖为依据进行设置,下面以技术开发类项目为例,对具体指标项及指标相关描述进行说明,如表1所示。
对表1所列的各项指标及相应指标描述进行分析研究,可以发现公司现有的指标体系存在如下问题和不足:
①现有指标体系仅包含五项指标,评价指标的设置比较粗化。
②现有各项指标主要以定性描述为主,缺乏定量的指标限制,专家仅仅根据对指标的理解和以往的经验对科技项目做出评价。在依据此指标体系进行科技成果评价的过程中,专家的主观意愿或多或少地影响评价结果,使评价结果可信度下降。
③现有体系在不同的成果各指标之间缺乏量化的综合关联权重分配方法。这主要是因为不同的项目其成果评价侧重指标并不相同,若科技成果着重于体现在理论、方法、技术和工艺等方面所具备的科技水平,则这种情况应以创新度和先进度为主要指标;若科技成果着重于转化、推广应用价值,则应以市场效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要指标。目前主要是通过评判者依据以往经验形成相关结论,不能客观准确地反应实际情况。
针对上述问题,有必要在现有体系的基础上对指标进行细化并增加定量分析过程,使得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根据科技成果的具体特点来设计评价指标体系,使得科技项目的评价更加公正、公平。
2 重大科技成果评价体系模型
2.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是准确评价科技成果的一种有效方法,其主要作用是对科技成果按照科学、完整、简便的评价指标,进行公正、准确、客观的评价。因此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该遵循科学性、系统化、通用可比、实用可比、目标导向的指标设计原则。
本文在构建公司重大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以《国家电网公司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和《国家电网公司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实施细则》为设计依据,秉承科学,突出不同类别科技成果的原则。力求做到通过此评价体系对科技成果进行整体评价,确定科技成果所处奖项及下一步要努力实现的方向,以引导国家电网公司科技发展方向,力求培育出一批与公司实力相匹配的特、重大成果。
2.2 评价指标细化
将现有指标称为一级指标,针对它的不足,考虑制定多级指标体系逐级予以细化。以一级指标“技术创新程度”为例,一个项目的创新程度主要考虑项目的核心技术水平。针对项目的核心技术水平定量指标如图1所示。
经过细化形成的二级指标已经具备量化的可能,但是否需要继续针对二级指标继续进行细化,这是由不同二级指标的性质决定的。下面根据二级指标的性质完成指标细化。
①专利。项目获得的专利个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证明其创新性,但项目拥有的专利又具有各自不同的属性,例如:涉外专利所代表的创新性程度显然比国内专利要高,发明专利所代表的创新性程度要比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要高,获奖专利要比未获奖专利的创新性程度要高。从这方面考虑必须对专利这一指标进行三级四级甚至五级指标的细化。
②技术标准。与专利情况相同,技术标准的不同属性也会代表不同的技术创新程度,所以针对技术标准进行下一级的指标细化也同样重要。其细化结果如图2所示。
关健词:国际竞争力 科学技术 研究环境 经济实力
正如国际竞争力所指出,国际竞争力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就像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不能脱离重力的一样,竞争力也是影响经济发展进程的基本力量。它对那些需要发展的企业,那些希望保持其工作的个人,那些希望持续增加国民生活水平的政府都有直接影响。
一、中国的科学技术国际竞争力及其评价
由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 IMD/瑞士·洛桑)和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WEF/瑞士.日内瓦)从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准确地把握了衡量一国经济发展中创造增加值及财富的经济实力的经济理论、指标体系和统计学,将各国经济发展的总体竞争力及其分项要素乃至几百个经济指标置于国际可比的统一评价体系中,主要从一个国家的国内经济实力、经济的国际化程度、政府对经济的作用和影响、实力、基础设施状况、企业管理能力、实力、人力资源状况等八个方面进行了评价,从而为人们认识国际经济竞争发展的格局和态势,探求各个国家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地位、优劣势和努力的方向,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依据。
中国从1995年开始正式加入国际竞争力的世界评价体系,从而使中国国际竞争力的比较和研究有了世界标准。在IMD的评价报告中,中国1995年名列全部46个参评国家的第34名,1996年名列第26名,1997年名列第27名,1998年名列第24名。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在世界上的综合排名及许多分项要素排名正在迅速提高。
科学技术是与国家经济实力、国际化程度、政府管理、金融体系、基础设施、企业管理、国民素质等并列的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的要素(Factor)之一。特别是当今世界正在向知识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渗透日益加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不断提高。对一国科学技术竞争力的评价通过R&D支出额、R&D人员数、技术管理、科学环境和知识产权五个子要素(Sub--factor)及其综合来实现。作为科学技术要素之一,科学环境实际上反映的是一国对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视以及由此带来的重大科学突破、崇尚科学的社会氛围对国际竞争力的长远、稳定、基础性的推进作用。科学环境对国际竞争力促进作用的内在机理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第一,从科学技术自身发展和在国民经济中的系统和层次来看,在“基础科学 技术科学
应用开发 生产推广”的链条中,科学环境主要是从“基础科学”的层面上反映科学技术对国际竞争力的推进作用。从世界各国科技发展的来看,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应根据各国自身的情况取得最佳状态的平衡。片面强调应用研究将不利于长远的技术进步和应用推广,使之成为无源之水,是一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相反,片面强调基础研究也将影响科技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第二,国际竞争力评价理论认为,国际竞争力取决于五种不同因素的组合,即;变革因素,变革过程、环境、企业自信心和序位结构。从作用的时向长短来看,这五种因素又可以分为三类,(1)包含变革过程和工业序位结构的短期因素;(2)由经济活动、市场导向、政府干预程度及其社会经济稳定性组成的环境因素具有中期影响,(3)人力资源开发(变革因素)具有长远影响。种种迹象表明,人力资源开发在国际竞争力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一个国家未来的竞争力如何,将取决于在人力资源方面所拥有的优势。国际竞争力评价中的科学环境子要素充分地反映了国民经济发展中科技后备大军的培养环境和状况,反映了一国国际竞争力提高的长远利益。
正因为如此,IMD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中有—条重要的评价原则是:“用于基础研究和创新活动的投资所带来的知识增长是一目经济发展进入崭新阶段的决定因素气可见,一国国际竞争力要谋求实质性的发展而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必须致力于科学环境的改进,这是国际竞争力长期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中医药; 现代化; 国际化
Summary of development in scientific research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wenty years(1996―2015)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for twenty years" committee
[Abstract] The modernization strate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has been implemented for 20 years. A great deal of basic and innovative researches have been done on basic theory of TCM, effective substance, efficacy evaluation, action mechanism, intracorporal metabolic process, safety evaluation, clinical evaluation and quality standards. As a result, a series of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scientific research have been generated and promoted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notation of TCM, supported the industry development of TCM and accelerated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CM.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oderniz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doi:10.4268/cjcmm20162201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医学科学的结晶,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原创的科学思维。传承创新是中医药发展的基本路线,就是要将中医药的原创思维转化为原创成果,解决当前医学科学难题,并诠释中医药理论的科学内涵。将中医药原创思维和丰富经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必须依靠创新驱动,实现传统优势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屠呦呦研究员发现青蒿素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就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发掘中医药宝库的成功范例。
20 世纪90年代初,我国中药产业已有一定产业规模。但是,支撑中药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薄弱,主要表现为:中药基础理论缺乏现代诠释,对临床和新药研发的指导价值发掘不够;中药药效物质、作用机制、体内过程等研究还不够深入;符合中药特点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还很落后,不能满足需求;确保中药“安全、有效、可控”的质量评控体系尚未完整建立,质量检测方法及控制技术比较落后;中药创新研究技术平台不完善,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现代创新中药品种相对较少等。
历经20年的快速发展,中药现代化成就斐然,现代中药产业已具规模,经济社会贡献度不断增长,国际影响不断提升[1]。与此同时,支撑产业发展的中药科技领域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医药科学研究水平发展到了新的高度。据统计,2000年以来,中药相关研究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4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8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40项[2]。将近20年研究成果及影响梳理归纳,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1 中药基础理论的科学内涵逐步得到现代化的诠释与发展
为了科学阐释中药基础理论的深刻内涵,中医药研究者开始寻求与化学、生物信息、数学、计算机等科学工作者进行跨学科合作,特别是借助系统科学、复杂科学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手段,开展多学科的交叉研究,方剂配伍理论、配伍禁忌、药性理论、毒性理论等中药核心理论的科学性和先进性逐步得到诠释与创新发展。
1.1 中药性味理论研究 性味归经是中药的理论基础。通过系统研究,初步阐释了中药性味的本质及四性与五味的关系,包括中药同时具有性(气)与味;五味主要与中药的功效相关,四性主要与机体的能量代谢、物质代谢相联系;四性可通过中药对机体的能量代谢、物质代谢的影响予以评价归属,并探索出中药性味“可拆分性、可组合性”的中药性味理论研究新方法,将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的性味评价方法相结合,建立了基于代谢组学生物标记物的中药寒热性预测模型,用于中药寒热温凉四性的归属评价[3]。
1.2 中药方剂配伍理论研究 在国家“973”计划3个项目支持下,丰富和发展了方剂配伍理论,并创造性地提出了“组分配伍理论”[4]。从现代医药学的角度揭示了方剂配伍的科学内涵,并依据“突出主效应,兼顾次效应,减少副效应”的原则,建立“效应配伍”策略,建立标准组分、组分配伍、组效关系、优化设计方法和关键技术体系,指导经典名方二次开发和现代中药研发。构建了药性相关数据库及数字化中药组分库,并建立了基于组分配伍的组效、时效关系及多靶点整合调节作用的组分中药研制技术平台。“组分配伍理论”不仅为诠释中药“七情和合”配伍理论提供了崭新的研究思路,而且开辟了一个重要方向,为创新中药研制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对中药产业升级和国际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3 中药毒性理论研究 中药毒性是一个相对概念,需要用现代语言进行阐述,解决对中药毒性认识的不足和误解。中药毒性具有特殊性,通过系统研究,证明中药毒性强度在“有毒组分/成分药材毒性饮片毒性复方毒性”传递链上并不是等效传递的,打破了国外学者关于“化学成分有毒就推演到其药材有毒,并进一步认定含有该药材的中药复方制剂有毒”的不科学逻辑推理,有助于纠正当前国际上对有毒中药的一些偏颇甚至错误认识[5]。此外,通过对何首乌、大黄等的毒性证候以及毒性药效的相关性研究,用科学数据证明了“有故无殒”的中药毒性证候密切相关的中药毒性理论[6]。
1.4 中药配伍禁忌理论研究 在集成散在于历代的文献资料和现代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深化研究,系统揭示了反药配伍禁忌的内涵及主要表现形式;反药配伍的稀疏关系、潜害特点,宜忌转化关系及开放性特点;提出配伍禁忌的规避及趋利避害的原则方法等,构建了基于“十八反”的现代中药配伍禁忌理论框架,丰富和发展了中药配伍禁忌理论[7]。
1.5 中药炮制研究 通过对传统炮制理论、炮制技术、炮制工艺与饮片质量标准等研究,初步建立了传统中药炮制传承体系、炮制技术创新发展体系、中药饮片生产和质量保障体系,基本满足了中医药事业对中药炮制技术、人才及产品的需要,为中药产业发展提供了支撑。
2 符合中药特点的药效物质、药理评价、药代过程、作用机制、安全性及临床评价研究方法学体系已经形成
2.1 中药分析方法和技术进步 中药所含的化学成分是产生药理活性的基础。对中药复杂成分的认知,需要分析技术和方法的进步。通过20年的发展,多维气/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超导核磁共振等先进仪器设备和在线筛选、高通量/高内涵筛选、虚拟筛选、等效反馈筛选等活性筛选技术得到应用,成为解析中药的化学成分/有效成分(组分)的重要手段。针对如何快速、高效地从中药复杂体系中发现药效物质,研究人员创建了“谱效相关性筛选法”、“生物色谱法”、“成分敲入/敲出法”等新的研究方法与技术。特别是针对中药复方药效成分的整体研究难题,提出了“等效成分群”理论与方法,根据“从整体中解析部分,从部分回归整体”的研究理念,通过化学成分群定向敲除、活性反馈筛选、等效性评价等方法与技术,在中药复方全成分表征的基础上,采用逆向比较“成分群”敲除前后原方整体药效的变化,反推“候选成分群”对整体药效的贡献度,经过多轮等效反馈筛选,从中药复方的众多成分中发现能基本达到原复方药效的等效成分组合[8]。目前该理论和方法在中药经典名方研发中得到应用推广。
2.2 中药药效评价研究 现代检测手段的发展,使中药药效评价从整体动物病理形态、基本功能评价向细胞、分子水平的直观阐释发展,为从多层次、多环节、综合评价中药药效作用提供了支撑。整体与局部研究相结合、体外与体内相结合、体内过程与活性评价相结合成为中药药效研究的主要模式。近20年来,针对不同疾病、不同病理环节、不同靶点,建立了系列动物模型,包括各种自发性疾病模型、基因工程动物模型、药物诱导或手术动物模型、模式生物模型等,也包括各种人源、哺乳动物来源细胞模型,较好地应用与中药药效作用评价[9]。一系列新技术得到发展应用,包括数据挖掘技术、基于作用靶点的筛选和评价技术、基于内源网络平衡评价技术、基于体液药理学研究方法评价技术(体液药理学,包括血液药理学、脑脊液药理学、组织液药理学等)等,成为中药药效研究的重要方法。
2.3 中药复杂成分体内过程研究 中药进入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规律一直是个难题,也是重大科学问题。针对中药多成分造成体内暴露和变化过程的复杂性,提出中药“药代标识物(PK Markers)”的概念,并创建了生物样品微量物质分析技术、中药体内代谢物富集和制备技术、“诊断离子桥联网络”、“相对暴露法”、“物质组代谢组关联网络”等中药复杂成分体内过程研究方法学体系[1011]。另一方面,针对一些“药效确切、机制不明”的中药,可通过分析内源性小分子物质群的改变等代谢组学研究手段来考察其药物机制和作用效果[12]。中药体内过程研究技术的进步,使体内过程的“黑箱”初步被打开。
《中药现代化二十年》编写组:中药科技发展20年概述(1996―2015年)
2.4 中药作用机制研究 应用现代分子生物学等研究手段,我国科学家不仅阐明了部分中药的作用机制,更基于中药“多组分、多靶点、多层次、多途径”的作用特点及中医药理论的“整体观、恒动观、辨证观”思想,将系统生物学、“组学”(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代谢组、表观遗传组等)、网络药理学等具有“整体性”、“动态性”的研究技术方法运用于中药作用机制的探索之中,取得了系列标准性成果[13]。例如,我国科研人员首次发现了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分子机制[14],丰富了APL靶向治疗的理论,对于推动其他类型白血病和实体瘤的分子靶向治疗研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2.5 中药新药安全性评价规范化研究 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1999年颁布《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即GLP》(试行)(2003年正式实施),其后在2007年SFDA颁布的新药技术审评补充条例中明确规定中药新药1~5类的安全性评价研究必须在获得GLP认证资格的研究中心进行,这表明目前中药新药的安全性评价逐渐与国际规范接轨。对一些有毒中药的毒性成分、致毒机制、量毒关系、毒性分类、毒性预测等进行深入研究,搭建了关键技术平台,完善了中药安全性评价体系,对科学客观地评价中药安全性、促进合理使用中药起到了推动作用[15]。
2.6 中药临床疗效评价研究 近20年来,根据中医药的临床特点,借鉴国际上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以及新药临床研究管理规范等经验,中药临床疗效评价技术体系不断完善,逐步与国际接轨。从中医临床评价研究的特点出发,建立了包括伦理审查、机构设置、研究中心和研究者管理远程数据获取、试验药品管理、数据核查和动态管理、数据分析等技术平台,形成了“现场与远程交互的三期四查”质控方法,即临床研究早期、中期、结题前三期;内审、二级监查、三级稽查与四级视察相结合,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大大提高了临床试验的质量。建立了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开展真实世界临床研究,催生了临床研究新范式的诞生,一种更加适合中医药临床特点的、临床科研一体化的临床研究模式已经在应运而生,使临床试验效率和质量得到提高[16]。
3 建成了中药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平台
3.1 中药制药技术发展 围绕着中药新药研发的各个关键环节,攻克了中药药效物质高效分离与鉴定技术、组分中药筛选与新药研发技术、中药超微粉碎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真空带式干燥技术、高速滴丸技术、中药经皮给药技术、中药缓控释技术、中药生产过程控制技术等一批制约中药新药研发与现代化生产的共性关键技术,有力推动了中药新品种研发和中药大品种二次开发,培育了数十个年销售额过10亿的重大品种,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2 技术平台建设 随着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等项目的实施,建成了一批高水平的现代中药研究平台。如中药药效物质研究、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中药安全性研究、组分中药研究、中药(网络)药理学研究、中药临床评价研究、中药新剂型研究、中药重金属和农药残留检测技术、中药制药过程控制技术、现代中药数字化提取技术等。一些技术研究平台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际合作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实验室,研究平台标准化建设也逐步与国际接轨,对中药产业提质增效发挥了支撑作用[1]。
4 构建了符合中药特点的质量控制体系
4.1 中药质量标准研究 随着对中药药效物质及作用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现代化分析检测仪器在中药质量研究中的应用,确保中药“安全、有效、质量均一”的质量评控体系已逐渐完善[17]:在安全性控制方面,对中药内源性有毒成分以及外源性有毒成分(农药及重金属残留、真菌毒素、二氧化硫残留等)建立了高效、灵敏的检测方法;在中药鉴定领域创建了基于ITS2的中药材DNA条形码鉴定方法,为中药材物种鉴定提供了基因鉴定方法体系[18];在有效性评价方面,从控制“单一成分”、“指标成分”过渡到“多成分”、“有效成分”、等效/主效成分;在质量均一性方面,建立了针对整体化学成分的指纹图谱一致性评价技术来评价产品批次之间均一性与稳定性。特别是针对中药质量评价中存在的“指标成分选不准、含量范围定不准、药效关联性不强”的短板,创新性提出“等效成分群理论”以及“以等效成分群为标示成分”等更加符合中药复杂成分特点的质量控制体系[19]。
4.2 《中国药典》收载的中药质量标准大幅度提升 构建了包含来源或制备方法、性状、专属性鉴别、安全性相关检查、浸出物检测、含量测定等项目的比较完善的标准体系,部分品种还建立了指纹图谱/特征图谱和多成分含量测定相结合的整体成分控制标准,使我国中药质量标准水平在很多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例如,《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收载中药2 158种,其中药材和饮片618种、植物油脂和提取物47种、成方制剂1 493种。无论是收载的品种,显微鉴别和TLC鉴别项目,HPLC含测项目及对照品、对照药材的数量均为国际植物药标准之最。新版药典还采用DNA分子鉴定法、生物效应评价法、LCMS联用法、指纹/特征图谱技术、一测多评法、薄层色谱生物自显影技术等新方法与新技术来解决行业难点问题,使得一大批中药标准已超越国际同类水平[20]。国家药典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相关部门积极推进中药标准的国际合作,我国学者也积极参加中药国际标准的制定,由中国科学家完成的丹参等9种药材27个标准已收入《美国药典》,中药质量标准研究有望实现“主导国际标准制定”的目标[21]。
5 中药国际化进程稳步推进
5.1 高水平论文显著增长 随着中药基础研究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学者发表的中医药SCI论文从20年前不到100篇增加到每年超过3 000篇,增长了30余倍,占国际论文的比例约从5%增加到35%,增长了7倍,主导世界中医药研究。不仅SCI论文数量有了显著增长,而且越来越多的高水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杂志上。例如麻杏石甘汤加减银翘散的标准汤剂治疗甲型H1N1流感的研究结果在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上发表[22],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衰的临床研究结果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上发表[23],复方黄黛片治疗急性早幼粒性白血病分子机制的研究论文在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上发表[24]等。还有一批高水平研究在JACS, Nature communications, Lancet等期刊上发表,这些高水平研究成果不仅带动中医药研究水平的提高,也扩大了中医药在国际学术舞台上的影响力。
5.2 中成药海外注册研究进展 随着中药国际化的推进,一批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高的中药产品以药品身份开展国际注册研究。如复方丹参滴丸(胶囊)(T89)将完成Ⅲ期临床试验观察,血脂康胶囊、扶正化瘀片、康莱特注射剂、桂枝茯苓胶囊也已完成Ⅱ期临床试验。还有一批中成药在俄罗斯、澳大利亚及东南亚国家注册销售。地奥心血康、丹参胶囊在荷兰通过传统药物注册获准上市,成为欧盟成员国以外获得市场准入的植物药先行者。
6 结论
近几十年医学发展理念发生了深刻变革,许多与中医药理念相一致。可见中医药学虽然古老,但其防病治病理念符合先进医学的发展方向,现代生命科学所遇到的诸多困难和挑战,将从中医药中找到解决的思路和方法[24]。持续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发展战略,发挥中医药在维护人类健康方面的特色与优势,是应对当今社会慢性病、复杂性疾病挑战的必然选择,是实现我国在医学科学研究领域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中药现代化实施20年进程中,中医药科技工作者承担起了传承与创新发展的重任,开展了大量基础性和创新性的工作,取得了一批突出成就。但是,中医药的发展还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中医药现代化研究还需要不断深化,现代化、国际化战略还需要持续推进。下一阶段,中药科学研究要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坚持创新驱动,在继承中医药的原创思维,保持中医药优势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方法挖掘中医药的科学内涵,催生新的科学发现和新的技术突破,彰显出中医药原创思维的现代科学价值。下一阶段,要坚持多学科结合、产学研结合,更加注重学科主导性发展和全球引领性发展。对中医药现代化研究进行更前瞻的思考和全球范围的布局谋划,以世界领先、国际一流为目标定位,主动发起以我为主的国际科技合作计划,主导国际中医药相关标准制定,大力开拓中医药领域科技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探索构建国际产学研合作平台和网络,为引领未来新医药学的形成做出原创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伯礼,张俊华.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20年回顾与展望[J]. 中国中药杂志,2015, 40(17):3331.
[2]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资办公室. 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EB/OL]. [20161030]. http:// nosta. gov. cn/web/index. aspx.
[3] 匡海学, 程伟. 中药性味的可拆分性、可组合性研究――中药性昧理论新假说与研究方法的探索[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9, 11(6):768.
[4] 张伯礼,王永炎. 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以组分配伍研制现代中药 [J]. 中国天然药物, 2005, 3(5):175.
[5] 赵军宁, 杨明, 陈易新, 等. 中药毒性理论在我国的形成与创新发展[J]. 中国中药杂志,2010, 35(7):922.
[6] Wang J B, Zhao H P, Zhao Y L, et al. Hepatotoxicity or hepatoprotection? Pattern recognition for the paradoxical effect of the Chinese herb Rheum palmatum L. in treating rat liver injury [J]. PLoS ONE, 2011, 6(9):e24498.
[7] 段金廒, 张伯礼,范欣生,等. 中药配伍禁忌研究思路与技术体系框架[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2, 14(3):1537.
[8] Liu P, Yang H, Fang L, et al. Bioactive equivalence of combinatorial components identified in screening of an herbal medicine [J]. Pharm Res, 2014, 31:1788.
[9] 刘建勋, 任钧国. 源于中医临床的中药复方功效的现代研究思路与方法[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5, 17(7):1372.
[10] 郝海平, 郑超, 王广基. 多组分、多靶点中药整体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思考与探索[J]. 药学学报, 2009,44 (3):270.
[11] Yu K, Chen F, Li C. Absorption, disposition, and pharmacokinetics of saponins from Chinese medicinal herbs:what do we know and what do we need to know more? [J]. Curr Drug Metab, 2012, 13(5):577.
[12] 王喜军.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系统方法学――中医方证代谢组学[J]. 中国中药杂志,2015, 40(1):13.
[13] 张伯礼. 系统生物学将推动中药复杂体系的深入研究[J]. 中国天然药物, 2009, 7(4):241.
[14] Zhang X W, Yan X J, Zhou Z R, et al. Arsenic trioxide controls the fate of the PMLRARα oncoprotein by directly binding PML[J]. Science, 2010, 328:240.
[15] 高月,马增春,张伯礼. 中药大品种二次开发的安全性关注及再评价意义[J]. 中国中药杂志, 2012, 37(1):1.
[16] 刘保延. 真实世界的中医临床科研范式 [J]. 中医杂志, 2013, 54(6):451.
[17] 钱忠直. 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药质量标准――解读2010年版《中国药典》[J]. 中国中药杂志,2010, 35(16):2048.
[18] Chen S L, Pang X H, Song J Y,et al . A renaissance in herbal medicine identification from morphology to DNA[J]. Biotechnol Adv, 2014,32(7):1237.
[19] 杨华,齐炼文,李会军,等. 以“等效成分群”为标示量的中药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4, 16(3):510.
[20] 石上梅. 逐步完善中药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控制模式――解读2015 年版《中国药典》(一部) [J]. 中国药学杂志, 2015, 50(20):1752.
[21] 吴婉莹,果德安. 中药国际质量标准体系构建的几点思考[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4, 16(3):496.
[22] Wang C, Cao B, Liu Q Q, et al. Oseltamivir compared with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therapy maxingshiganyinqiaosan in the treatment of H1N1 influenza:a randomized trial[J]. Ann Intern Med, 2011, 155(4):217.
[23] Li X, Zhang J, Huang J, et al.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arallelgroup, placebocontrolled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Qili Qiangxin capsule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J]. J Am Coll Cardiol, 2013, 62(12):1065.
【关键词】 科技评价 创新型国家 第三方评价
一、引言
创新型国家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竞争优势的国家。按2012年全球创新能力指数排名,瑞士居第一,其次是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而中国排在第20名。为了在竞争中赢得主动,依靠科技创新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2006年国务院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指出,到2020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
科技评价是科技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国家科技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和保障。创新型国家非常注重科技评价的工作,他们认为科技评价制度建设是科技评价活动健康发展的保障基础。世界各国纷纷开展了科技评价制度建设,经过多年的评价实践和努力,建立起了适合自己国家特色的科技评价体系,并积累了诸多有益经验。相对而言,我国的科技评价工作大大落后于西方,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借鉴创新型国家科技评价的宝贵经验,对完善我国科技评价体系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创新型国家科技评价体系特点
科技评价活动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随后日本、法国、德国以及瑞士等国家也开始进行科技评价工作。按照系统论的观点,科技评价体系是从属于科技管理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涉及组织机构、评价主体、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评价程序等内容,科技评价体系的有效性取决于评价系统内部各要素的有效性。
1、多层次的评价机构
纵观创新型国家科技评价机构的设置情况,一般分为议会层次、政府层次、科研院所三个层次。由于各国历史背景不同,从事科技评价工作的机构设置也有所不同。如美国、法国及德国科技评价组织机构设置健全,三个层次的评价机构并存而立。法国的科技评价机构更有第四层次的独立第三方中介科技评价机构,如法国科技创新与转移有限公司,提供了从项目评价到市场调查、再到后期跟踪的全方位服务。而瑞士的评价机构主要是瑞士科技顾问委员会,该委员会是联邦政府的科技政策评价机构,其中瑞士科技成果评价中心和瑞士科技研究中心都隶属于科技顾问委员会。
日本政府1997年8月出台的《国家研究开发评价实施办法大纲指南》指出,评价主体是独立于被评价机构和评价委托机构的第三方,规定评价机构不能随意设立或撤销。日本的科技评价组织机构非常庞大,分为以下四个层次:综合性科技评价机构和由国家直接管理开发的事业评价机构、专业性评价机构、企业性评价机构、各研究机构内部也设有评价机构。
2、多角度的评价范围
创新型国家的科技评价范围相当广泛,涉及到科技政策、科技计划、科技项目、科技机构、科技人员等与科技活动相关的各领域,且创新型国家大都对科技活动过程开展了完整的事前、事中、事后和跟踪评价。但是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这些国家侧重点不同,法国规定所有拟立项的国家级项目必须经过评估后才能实施,德国科技评价活动更重视对项目的事后评价,而日本对于竞争性资金资助的课题,以事前评价为主,除短期的和小金额的课题以外,还要进行事中评价和结果评价。重大的研究开发成果,在研究开发课题事前、事中评价之后,各部委还要进行跟踪评价,在评价其影响和效果的同时,还要验证以往的评价是否妥当。
3、多维度的评价标准
在长期的科技评价实践中,上述创新型国家组成评价联合体,制订了评价行业共同遵循的评价标准,以期提高评价工作的规范性与专业性。目前国外科技评价标准的结构、维度等已较为统一,如美国教育评价标准委员会1975年颁发的项目评价标准,该标准由可行性、正确性、实用性、精确性四个维度构成,每个维度下包含若干标准,用于保障评价活动的质量。德国评价标准选取可行性、实用性、公平性与精确性这四个维度,更加强调了评价人员能力、评价效率及公平性等要素。瑞士评价联合体的评价标准虽然与美国一样选取了可行性、正确性、实用性、精确性这四个维度,可是每个维度下的具体标准却不完全一样。
4、多种类的评价方法
科技评价方法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现在仍处于研究和探索中。目前,各国根据其不同的科技评价发展状况采用了不同的评价方法,如美国将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同行评议为主,以案例分析、文献计量分析及指标分析等为辅。而瑞士是典型的以定性评价为特色的国家,主要以外部专家的同行评议与定性评价为主。法国则采取同行评议制。德国主要依靠同行评议,事前评价方法是展望分析,而事后评价则是回溯评价。日本则多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但是针对不同性质的研究课题,评价机构则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评价,包括总体评价法、经济评价法及复合评价法等。
5、多样化的评价指标
创新型国家开展系统的科技评价工作时间较长,在数据收集与定量分析方法上日趋成熟,具体的评价指标也日益丰富。如美国对政府委托式的应用研究项目成果进行评价时,以合同中所列条款为主要依据,综合专利情况和应用情况给出客观评价结果。瑞士对基础研究项目的立项评价重点考虑项目的科学价值、原创性、采用的方法及申请者的资质。应用型研究项目评价内容主要包括经济意义、科技意义、潜在市场、可持续发展性、工作计划清晰度以及预算规划。法国评价科技项目的重点内容是项目的必要性、合理性、实用性和先进性,以及市场应用前景和经济效益。德国评价基础研究项目参考标准涉及的数量与质量、引用率、是否被国际权威文献摘录、获荣誉称号次数、参加学术活动次数等。日本有关安全或环境方面的科技项目主要从经济社会的角度而非技术角度进行评价,在科技评价过程中注重发掘创新人才,更看重他们的科研创新潜力。
6、多渠道的专家选择
创新型国家在进行科技评价活动中十分重视对评价专家的选择,在评价程序中专门对评价专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而对于评价专家,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在每位评价专家收到项目评价材料时,会附上评价须知和利益冲突与保密声明,对评价专家的公正性提出具体而严格的要求。
瑞士科技成果评价中心的评价专家来自于大学与私人咨询机构,为维护评价专家的独立性,评价的直接委托方不能决定专家的选择,但是为保证评价过程的公平,被评方有权对专家的选择及得出的专家报告发表自己的意见。瑞士特别强调在评价中聘用国外专家,德国进行同行评价活动中的专家也多数来自国外,法国的科研机构评价委员会中1/3人员聘请国内外专家,这可为本国带来专家所在国的评价经验,日本对国家特大型科技计划的评价,也会选择适当比例的第三方外部评价专家,既不属于评价机构,又不属于评价委托机构。
7、多元化的评价程序
创新型国家开展科技评价活动的基本程序类似,但每个国家又有其特色的一面。美国制定了严格的科技项目评价程序:首先评价机构论证自身是否有能力承担项目,再由评价专家开始项目评价的筹备阶段,制定评价方案、评价指标、调研提纲,进行资料收集和数据分析,最后评价小组起草评价报告举行听证会。
法国在实施评价过程中,每位专家都会根据分析结果提出论证报告,再汇总一份综合评价报告,根据初步鉴定意见,举行听证会,与被评对象代表和主管部门进行三方商谈,对初步鉴定意见进行研究和讨论,最终独立地完成两份评价报告,一份提交政府供决策参考,另一份交被评估单位。
被评价方首先进行自评价是瑞士与德国科技评价的一大特点,自评价对于被评方是一个自我反馈的过程,而专家们也可以通过对被评方的自评价进行研究,避免走弯路,最后举行听证会,汇总自评价报告、评价机构调查评价结果、专家外部评价和评价对象的意见,形成最终评价报告。
三、对我国科技评价工作的启示
在分析和了解上述创新型国家科技评估活动的特点和经验后,我国的科技评价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启示,以完善我国的科技评价工作。
1、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保证评价过程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科技评价活动的基本原则,国外评价实践的经验表明,评价的独立程度越高,评价结果的可信度越大。国外隶属于政府层面的评价机构,都独立进行评价活动,不受政府的行政干预,政府在评价活动中实行出资人和评价者相分离的制度。2012年9月23日国务院的《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提出,建立健全科技项目决策、执行、评价相对分开、互相监督的运行机制,同时发挥科技社团在科技评价中的作用。因此,要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真实、有效,必须保证科技评价机构的高度独立性。首先,改变传统的科技项目管理模式。可以借鉴股份公司内部管理的“防火墙”原则,将评价机构与政府隔离开,建立第三方评价模式,即政府作为出资人与委托人成为第一方,被评价者为第二方,第三方则是独立于政府和被评价者的科技评价机构,如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是一个非营利性的自律组织,可以发展为科技评价中介机构。其次,在费用问题上,要给予评价机构资金的独立性。由政府出资,委托第三方评价机构进行评价活动,这样出资人(政府)和评价执行者之间既建立了互相监督的机制,又改变了传统的政府既当教练员、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局面,减少了、暗箱操作的可能性。最后,效仿法国赋予评价人员独立的身份。评价人员都必须从国家科学技术协会取得从业资格,否则所作评价无效,将评价责任落实到个人,如存在违法行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2、完善专家选择机制,提高评价结果的公正性
专家的遴选和信誉度对科技评价的可信度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目前,我国不同的评价机构使用各自不同的专家库,专家的准入条件也不是太严格,为避免专家受行政领导或相关“人情”专家过多地干涉评价工作,应建立健全评价专家的资格审查制度、信誉制度及动态轮换制度。专家选择的前提是专家识别,而专家识别标准包括专家的社会属性、学术水平、评价水平及专家参加评价工作所反映出的态度。同时还要定期对专家信用进行反评价,将专家反评价与项目评价相结合,这样可避免评价过程中的“马太效应”和人情网。在对项目立项评价中,多采用同行评议,评价专家可以是国内的,也可以聘请国外的,对我国来说,引入国外专家的参与不仅能促进我国科技活动质量的提高,还能为我国带来专家所在国先进的评价理念与经验,对于处于探索发展中的我国科技评价工作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为防止专家在评价中出现的道德问题与人情关系,还应建立完善的专家数据库作为筛选专家的依据。
3、丰富后评价指标体系,扭转评价目标价值取向
为防止人为因素的干扰,计量统计法被广泛运用于各行业的职称评定、晋升、科研成果奖励的评审及科研项目的资助。目前文献计量法是国内应用最多的一种评价计量方法,以专利、论文、著作和引文为评价指标。科学论文是科学技术产出的一种形式,我国习惯性将在SCI作为评审科研人员业绩或科研成果水平高低的标准,体现了科技评价工作中管理者的价值取向,刊物的影响因子及论文的被引用次数是有意义的,但高质量期刊并不代表高质量论文,将论文数量用来判断论文的内在价值及进行科技评价,只宜作为参考指标。应时刻将为什么评、评什么、如何评(即价值导向、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循环检验确定是否一致。而专利作为科技项目研究成果之一,有着重要的评价意义,但是只注重成果数量的评价相对简单,随着国家专利战略的推进,在科技项目后评价中,专利不仅仅只看重数量,更要看重质量,以及成果转化后的价值。
4、加强科技项目跟踪评价,完善科技评价体系
国外科技评价是全方位的,涉及事前、事中及事后全过程,并且对科技评价活动实施全程跟踪评价。而我国科技评价重在对科技成果进行鉴定和奖励,对重大科技项目的跟踪评价往往没有实质性展开,实际上对于重大项目的跟踪评价有助于后续科技项目的立项决策和跟踪管理。跟踪评价是在科技活动完成一段时间后的后效评价,后效评价时间的确定至关重要,要分行业划分进行经济和社会效益的评价,如计算机软件业,其发展更新较快,一般选择2年后进行后评价,而生物医药行业试验时间较长,成果转化需要较长时间,则一般在5年后开始实施后评价。
(注:课题来源:新疆科学技术协会专项经费项目“新疆财政科技投入评价体系研究”(编号:xjkx201208)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齐艳伟:美国科研评估体系对我国科研管理的借鉴[J].农业科技管理,2009,28(4).
[2] 鲍悦华、陈强:科技评估:瑞士的经验及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25(8).
[3] 顾海兵、姜杨:法国科技评估体制的研究与借鉴[J].科学中国人,2005(5).
[4] 陈乐生:德国科学评估经验及其对中国科技评估实践的启示[J].科研管理,2008,29(4).
关键词:技术;设计审美;审美观念;设计美学;产品
中图分类号:J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4-0038-02
技术因素在设计审美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分析这种作用之前,我们有必要对技术和设计审美进行相关阐述。
技术,是指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经验、知识、途径、方法、手段、措施和技能、技艺、技巧的总和。技术作为物质生产的手段,其形成和发展必然与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相平行。技术的作用是将天然的东西转化成人工自然以满足人的需求,同时它又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
设计与艺术原本的渊源关系,使设计具有了美学性质,产生设计审美。设计审美既是一种物质活动,也是一种精神活动,它包括设计者、设计过程、设计物,也包括使用者、功能评价和社会效益。设计审美的中心问题是人与物的和谐,即设计审美中必须充分考虑人的要求和人在设计中的主导作用。其核心是“迪扎因”(Design),是指将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现代审美观念有机结合,使产品达到科学与美学、技术与艺术的高度有机统一。可以说,设计审美是融合了科学的理性与艺术的感性、技术美与艺术美的创造性活动。
一、技术的发展促使人们开始关注设计审美的问题。
19世纪以前,艺术是美学研究的对象,人们对于美学问题的探求还大多局限在绘画、建筑、雕塑、音乐等经典艺术上,到工业革命之后,人们才开始关心日常生活用品的美学问题。
18世纪中叶,英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工业革命,继而传播到世界各地,预示着一个崭新的充满矛盾的时代的到来。此时,科学技术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机械大批量生产方式取代了落后的手工作坊式劳动,这种变化虽然反映了大众的市场需求,带来丰厚的物质财富,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始料未及的问题。批量生产的产品无法与手工业时代工匠们所创造的精美的手工制品相媲美;产品设计风格与设计标准产生混乱;机器作为一种全新的加工模式加入到设计中来,带来设计审美观念上的变革;日益增加和普及的机器产品质量低,粗制滥造。这种现象致使人们开始关注设计审美问题,企图以美学的方式来影响工业产品的设计,改变这种由于生产方式变化和市场扩大造成的“设计美学上的混乱”的局面。一场新的设计革命运动蓬勃展开。
二、随着设计审美活动的不断深入,技术因素引起了人们设计审美观念和趣味的变化,同时不断有新的设计美学产生。
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历史的进步,推动了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和运用,人类不断的创造发明也加速了设计产品的更新换代。此时,人们的设计审美价值观和审美标准也发生改变。一方面,消费者的审美价值判断受到影响;另一方面,设计者也依据这种改变不断变换其设计风格。这种现象在日用品特别是时尚服饰界表现尤为明显。技术的发展促使消费者改变审美趣味,为迎合消费者的口味,设计师们则不断变换其设计风格,新的设计审美观念不断产生、灭亡、再产生,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技术美学的真谛是提倡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的联盟,这是钱学森同志所讲的。在过去,既懂科学技术,又懂文学艺术的人并不多。就拿我国来讲,懂得美学与艺术的不懂科学技术,懂得科学技术的又不懂美学和艺术,你缺一条腿,我缺一条腿,你的技术,我的艺术。
面对这种情形,人们将审美引入到技术活动中,用“美”的尺度来衡量产品的效用功能与精神功能、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相统一的深度。于是,技术美就作为人类审美创造的内容之一,进入了美学研究的领域,技术美学便应运而生。
技术美学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是一门以研究技术美为核心的新兴学科。技术美是指由技术生产活动创造出来的产品所具有的美。技术美包含了五种不同的审美:功能美、形式美、舒适美、质材美、装饰性的艺术美,而其审美核心是功能美。
在技术美学里,美是与功能和谐一体的,它以有用性为前提,这是技术美的本质特性。一把椅子,如果坐起来不舒服,不具备功能性,即使装饰的再华丽,它也不是美的;一台冰箱,如果不能制冷,操作也不方便,那它就是一个失败的产品,根本没有任何美可言。正如中国传统有句古话:“艺中有技,技中有艺”,它阐述了技术与艺术,也就是审美的关系。大多数的艺术,是有一定技术支持的。技术美所包含的是善的形式和真的内容,也就是说设计产品不再是冷冰冰的,跟人没有关系的,而是人的智慧、意志、力量、情感的结晶,它充满人的特性,饱含人的血汗,带有浓郁的“属我”色彩。
技术美学的产生是设计审美活动的一大进步,是设计美学发展的新的里程碑。随着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人们设计审美活动的不断深入,技术美学的发展将有更大的空间和更强的活力。作为设计师,要不断解放传统思维的束缚,更新自己的设计审美观念,推动社会前进的脚步。
三、就设计产品而言,技术因素在设计审美中的作用体现在产品的功能性、产品的形象性以及产品的材料与结构等方面。
产品功能性方面。设计活动与艺术活动的不同之处在于,设计活动具有直接的合目的性,它始终把人的需要放在第一位,不脱离物质生产和实用功利。因此,受技术因素影响的功能性被视为设计审美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设计产品作为设计审美价值的承担者,它的审美价值必须体现在产品的功能之中。技术含量越高,功能性越强,越符合人体工程学,就越被人们认为具有设计美,因为它更充分地体现了人在设计产品具体使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比如汽车的设计,车内空间布局以及方向盘、车座等的设计,都要考虑科学、适用为第一要义,去掉不必要的繁琐装饰,更多地体现人文因素,突出人的主体性地位。要使人们在驾驶外出过程中,身体更舒服,心情更愉快,出行更安全。(如图1)
产品形象性方面。众所周知,任何产品都要通过人的感官去感知形象。因此,产品的外观形象在设计审美活动中就显得格外重要。它不仅包含了一般形式美感的形象特征,更重要的是设计产品是物质生产的静态成果,其表象下还体现了一种社会现象。
设计产品是由智慧的人创造出来的,其外观形象要符合人们的设计审美取向,同时它也是机器化大生产的产物,必须依靠机器制造和科学技术,设计产品的外观形象离不开技术因素作为物质载体。
例如,一支普通的钢笔,其设计十分简洁,笔身圆柱体造型,对符合书写习惯和握笔姿势的尺寸和结构也设计地十分科学。但在柜台里它总是不能吸引顾客的眼球,销量不好。解决的办法是,利用最新的技术对其外形进行装饰。结果令人大吃一惊,钢笔在几天内便销售一空。在这个实例中,技术因素起了关键作用,它使钢笔外形更加美观,它作为功能性的物质载体,成为这支钢笔的最大卖点。同时,其技术也反映了特定时代的机械文明发展水平和工业设计水平。再如,50年代初,日本索尼公司生产了“G”型磁带录音机,它虽然具备很强的功能性,但一眼看上去,像实验室的原型机一样,在产品形象性方面及差,不能说它是美的。(如图2)
产品的材料与结构方面。在设计审美活动中,如何正确地选择和运用材料对设计产品是十分重要的。而材料的物理属性、加工工艺、组合方式以及设计师驾驭其变化规律的能力受技术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特别是对新技术和新材料的运用。同时,设计产品的结构和材料是互不可分的,任何产品的结构都是一定材料的组合,而产品的所有材料又都是按照一定的结构方式组合在一起。并且,设计产品的结构也受技术因素的制约。
例如,青铜技术的发明促使“青铜时代”的到来,那个时代无论是日用器皿还是祭祀物品,都依青铜的材料和结构制作而成,它受当时青铜技术的制约。(如图3)
四、从设计产品最终的结果来看,技术因素制约着产品的功能评价和社会效益。设计产品是科学与美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从一粒纽扣到航天飞机,从精密的仪表和计算机到智能化的摩天大楼,无不闪烁着科学技术和艺术创造的智慧之光,无不深刻蕴含着特定的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功能评价的标准是物质功能评价、精神功能评价、技术性评价、人体工程评价和艺术风格评价,无论哪个评价都离不开技术因素的制约。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越高,设计产品的功能评价和社会效益越好。
五、总的来说,科学技术的发展丰富了设计审美活动的内容,为设计审美活动提供了更为有效的工具。同时,它也优化了人们的审美条件,使设计审美走向大众化。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层出不穷的创造发明,开拓了人类设计审美活动的新领域,为审美文化增添了越来越多的新颖生动的内容,为当代人的审美鉴赏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对象。科学技术作为人类创造性智慧的结晶,人类文明的标志,不仅使人类的生活质量大大提高,生活环境更加优美,而且他们还以特殊的功能和形式之美,为人类审美文化的充实和开拓作出了积极地贡献。
人的审美认识往往要受到自身五官的局限,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则可以帮助人们突破这种局限,为人类的审美认识活动提供更为有效的工具。从广播电视、网络信息、卫星通讯、高倍数精密显微镜,到哈勃天文望远镜等,使人们的审美认识活动突破了感官的局限性,大大地开阔了审美视野,在新的广度和深度上对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展开审美观照,从中获得了较之以往仅凭五官所难以感受到的瑰丽美景。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的感官在多方面得到延伸,先进的交通工具使全球变成“地球村”,人们在有限的生命过程中有了更多的探寻和发现美的事物的可能性;有些科技产品还为设计审美主体提供了全新的创造和欣赏的环境,让人领略到非同一般的美感享受。诸多因素使设计审美走向大众化。
人类文明是不断发展的,设计审美活动也是不断发展的,它反映了人类发展的轨迹,也是人类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设计审美活动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拓展了新的空间,它展现了人类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对于自由的追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作为设计师,要搞清楚它与设计审美活动的关系,有效地促使设计审美活动的不断深入,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和人们的生活服务。
[关键词]科技创新演化 循征决策 科学计量
[分类号]G353.1
1 研究背景
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其发展变化不再是科学技术系统自身的演化,而是越来越多地包含了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制约和选择,是整个创新系统的演化。决策者对未来科技发展战略的选择和规划,需要从社会、经济领域的需求出发,科技发展也需要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主要挑战,这就需要基于现实信息、数据和知识的综合科技情报分析来支持科技战略决策。
现有的支持科学技术发展战略选择的情报分析与研究主要限于科学或技术本身演化规律的揭示。在分析方法和思路上,主要是测定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其发展变化状况,包括研究前沿、快速发展前沿、快速突破文献、热门文献和新兴研究前沿等角度的分析。以上分析视角所利用的方法,一般都是基于文献特征的,如高被引论文、共引、共词以及新兴研究前沿分析中用于主题提取和展现的文本挖掘方法等。
定量解析科学技术演化规律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方法探索和规律总结,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计量方法的有效性仍然得不到认同,对决策支持的作用不明显。如有学者所说,“无论我们怎样用统计手段来处理引文和共词数据,科学知识图谱都不是科学领域的活动性和进展的适当表现。”因此,现有的揭示科学技术演化规律的方法存在着理论支持不足、方法有效性不足、揭示的层次不够深入等问题,科学技术演化分析要成为真正有用的科学研究的辅助方法,在理论与实践中还存在一些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数字科研环境的发展一方面推动了科研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扩大了支持情报分析的信息、数据来源,为科技创新各方面影响因素的提取提供了便利,使得综合多方面的数据形成科研决策的证据,进而支撑面向需求的科技发展战略选择成为可能。引入医学领域广泛使用的循证决策方法进行科技情报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地揭示科技演化规律。
Davies定义循证决策为“在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利用从外部可获得的最佳研究证据而帮助人们做出有关政策、项目和计划知情决策的方法”。循证决策是卫生决策者最常用的、客观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种卫生政策研究方法。其基于证据的决策思想也在其他领域得到了重视,并有人尝试用于学科发展热点的揭示,但仅限于基于文本分析的领域关键主题词所揭示的内容分析。
为此,本研究拟从影响未来科技创新演化的互动因素出发,在现有科技演化计量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引入循证决策的方法,探索从科学数据资源和各类型文献资源中提取面向科技决策的证据基础,进而构建支持科研决策的创新演化循证分析理论与方法。
2 科技创新演化循征分析的理论与方法问题
科研及科研决策环境的改变使得科学技术演化的规律性、范式发生改变,人们解读这种发展变化的理论和方法也需要逐步更新。借用循证的思维分析科技演化的过程,将涉及循证决策分析方法在此的适用性,分析中作为证据的分析数据对象的选择,证据选择标准的建立以及相应的分析方法的构建等方面的问题。
2.1 循证决策分析在科技创新演化分析中的适用性
循证决策分析的关键是证据的获取,核心是证据的评价,目的是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循证决策的过程是在问题提出的基础上,进行证据的收集并经过严格的评价,进而对证据进行综合分析,然后通过多轮的决策者评估、方案调整等,得到满意的结果。在科研决策中,证据的获取、评价与分析也是必然的要求。
目前科研及科研决策环境的改变,使得科技政策规划转向面向整体科研环境的科研事业规划,科学技术的选择更具战略性。现有的趋势或演化分析通常不能综合考虑影响未来科研发展的情景因素,而实际决策支持需要综合不同的信息和方法形成综合分析模型。循证决策中的证据理论及综合分析思想恰好满足了复杂科研环境下决策支持的要求,特别是科研决策中对于准确、可靠、全面证据的需求,需要引入循证决策中证据评价的思维和方法来提升赖以决策的信息的质量,而综合分析也是做出决策的有力依据。另一方面,目前数字科研环境的成熟,为科技演化描述中融入各层面的数字对象,进而形成支持科研决策的循证情报分析方法奠定了基础。因此,循证分析方法的各种要素与科技演化分析的内容和目的是一致的,虽然不同的决策环境中具体使用的方法不尽相同,但其循证的思维过程是适用的,数据对象的深度处理,也为深入的循证统计分析提供了可能。
2.2 科技创新演化分析中的证据提取及选择标准
有别于以往完全依赖科学文献的分析方法,尝试从影响未来科技创新演化的互动因素出发,从科研创新各阶段涉及的文献信息中获取演化分析的证据基础。因此,在现有科技演化文献计量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引入经济社会领域的研究、政策文献和科学数据等分析对象,从中提取面向科技决策的证据基础,这样可以大大拓展科技演化分析中的证据资源范围,进而构建支持科研决策的创新演化循证分析理论与方法。
影响循证决策效果的三个要素是:研究证据、可利用的资源以及政策的价值取向。因此,循证分析效用发挥的前提在于对研究课题进行系统全面的证据准备,确定数据纳入和剔除的标准,并对纳入的数据进行严格评价,在此基础上对结果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才能得出可靠的决策依据。
支持科研决策的科技创新演化分析,需要明确社会经济需求、政策环境、产品创新、技术开发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状况,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因此,作为循证分析证据的数据和资源的选择标准的确定是至关重要的,如:在统一学科领域定义下,科研创新各阶段内涵外延的限定标准,在领域限定标准下可供分析的数据源的选择标准,数据或文献纳入和剔除标准等,这些标准的建立将提供有力的研究证据和可用资源,为以下的指标和方法设计奠定基础。
2.3 证据指标的设计与分析方法的构建
在证据准备和选择完成后,最重要的是依据证据进行分析,包括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分析科技创新演化的规律性和科研创新各阶段之间的关系,形成科研决策的判据。
2.3.1 科研创新各阶段的演化分析指标与方法设计科研创新中的社会经济需求、政策环境影响因素以及产品或工艺创新、技术开发、科学研究等,各阶段知识演化的现状或未来趋势的分析,需要特定的指标和方法,如各阶段的综合发展状态指标、基于领域知识特征的属性和内容的提取与分析等。
这些指标可以从科学数据、科学文献、社会经济研究文献中提取领域共同的主题内容,分析属性划分后
的主题词的统计或关联特征,利用基于语义的知识网络揭示领域知识演化的特征。其中主题词统计或关联特征是对领域发展各阶段所体现的定量特征的描述,此外,还可以计算领域在科研创新各阶段的知识熵、概念确定性等方面的指标,找出知识演化的发展阶段的评价指标,作为科学演化定量分析的依据。基于语义的知识网络分析对表征知识的概念词和类属借用知识本体、分类体系等为语义不明确的概念词进行属性划分,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语义的知识网络,进而利用定量的指标、方法揭示微观的领域知识结构演化、领域关键研究问题的演化、关键问题中知识关联的发展变化等。
2.3.2 系统关联机制的分析方法 通过科研创新各阶段的关联分析,揭示科技创新中知识演进的互动关系。这需要在科研创新各阶段知识演化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特定的关联构建机制,分析在创新系统整体的视角下,创新各阶段知识构成的创新网络的演化特征及其相互作用关系。这里使用的方法如依据核心主题词在不同数据源的共现和间接关系形成创新网络,进而从创新网络的特征及其发展变化状况,来分析系统内部知识的发展演化过程。
2.3.3 基于判据指标的科技演化系统分析 系统分析,就是借鉴循证分析中系统综述的方法,即针对某一具体问题系统全面地收集相关资料,用统一的科学评价标准,筛选出符合标准、质量好的证据,用统计学方法进行综合,得到定量的结果,以得出可靠的结论。依据上述方法得到的多因素指标,作为循证决策的定量判据,利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判断创新发展的状况,挖掘以往科技创新发展中的空白点,尝试提出新的科学技术研究方向。
3 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上述过程和方法的实现,需要解决一系列的理论和技术问题,如制定分析数据源的选择标准与证据评价标准、用于循证分析的文献和科学数据指标的设计、知识网络的构建与分析以及其中涉及的数据特征的提取等。
基于知识本体的数据特征提取是将多种数据用于系统分析的基础,特别是将各种文献作为证据对象进行深入分析,首先要提取适用的数据特征。这里需要利用知识本体所规范的领域知识属性划分,对科学文献或数据的计量特征词进行自动的语义属性划分,或者对知识类别进行属性划分,进而利用基于语义的共现技术构造知识网络,形成循证分析的指标或论证基础。
用于循证分析的文献和科学数据指标的设计也是关键问题。要利用循证分析的方法揭示复杂科技创新系统中的知识演化特征,需要定量分析领域演化的现有水平,对领域科技创新各阶段的研究进行定量综合,揭示某方面研究的不确定性,提出新的演化方向,这里的指标设计决定了分析结果的成败。另一方面,系统分析的技术对结论的可靠性同样至关重要,要对多来源数据结果进行定量合并进行统计分析,涉及检验纳入分析的异质性、根据异质性检验结果选择模型进行统计分析,效应合并值的假设检验和统计推断,以及结果敏感性分析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的验证和尝试。
此外,不同数据源和不同类型数据的融合以及在此基础上创新网络的构建和分析也是本研究的一个挑战。对各层面知识网络及综合创新网络的分析,拟借用社会网络分析中的特征点和结构分析方法,进行特征的提取和演化关系揭示,进而形成定量分析指标。这里需要构建创新各阶段的知识网络以及整个创新系统构成的复杂创新网络,进而通过相似度的测度和演化特征的定量分析,如矩阵的向量距离测度、多维尺度分析以及包括关联性分析、中心性分析、凝聚子群分析、结构对等性分析等在内的社会网络分析技术等,进一步形成循证分析的指标和论证依据。
4 总结与展望
在以上思路的指导下,本研究期望在如下方面有所突破:
首先,支持科研决策的科技创新演化理论的拓展。支持科研决策的演化理论以往仅以科学或技术系统的演化理论总结为出发点,本课题研究适应新时期科研环境的变化、科学决策思维的变化,引入基于创新活动过程的科学创新系统演化理论,作为演化分析的理论基础,可以更好地满足未来科研决策的需求。
其次,引入循证的情报研究方法。有别于以往仅从文献特征总结科学技术演化规律的研究,引入科学数据等分析对象,从循证的思维构建创新系统中科技创新演化发展状况的判据和分析方法,综合多种资源作为证据基础进行循证情报分析,是对情报研究方法的拓展。
第二条执行各级、各类科技计划(含专项)产生的科技成果,通过鉴定、验收、行业准入、软件登记,获得专利(发明、实用新型)授权以及其它方式评价的科技成果应当登记;非财政投入产生的科技成果自愿登记。凡涉及国家秘密的科技成果,按照国家科技保密的有关规定进行管理,不按照本实施细则登记。
第三条本实施细则登记的科技成果范围是:
(一)应用技术类成果是指为获得新的科学技术知识而进行的独创性研究,主要针对某一特定的实际应用目的。应用研究通常是为了确定基础研究成果或知识的可能的用途,或是为了达到某一具体的、预定的实际目的确定新的方法(原理)或途径,主要包括为提高生产力而进行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后续试验和应用推广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等;
(二)基础理论类成果是指为获得新知识而进行的独创性研究,其目的是揭示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的基本原理和规律,而不以任何特定的实际应用为目的;
(三)软科学类成果是指为了推动决策科学化和管理现代化,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所取得的为解决各种复杂自然现象和社会问题的方案。它包括发展战略、规划、预测、项目评价、可行性论证、对策分析管理方案等。
第四条科技成果登记坚持属地化管理或行业管理原则,不得重复登记。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位共同完成的科技成果,由科技成果第一完成单位负责上报登记。
第五条科技成果登记应当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一)符合科技部《科技成果登记办法》的规定;
(二)登记材料规范、完整;
(三)评价结论具有下述评价意见:
应用技术类成果:评价结论表明在技术上具有创新性,并已实际应用,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和一定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的应用技术成果;
基础理论类成果:在国内外本学科权威学术刊物或学术会议上发表一年以上,对本学科的健全发展有重要补充,并已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的引用、评价或由本单位学术部门提出评价意见;
软科学类成果:对国家和地方当前或长远决策管理,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在理论上和分析方法上有独到的见解,在指导工作实践和有关方针、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上具有明显的作用和效果。
(四)不违背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第六条*省科技厅负责管理并指导全省科技成果登记工作;各行业主管部门或各市、地科技管理部门对需办理登记的科技成果进行形式审查,对符合条件的科技成果应当及时推荐到省科技厅。凡承担国家、省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通过验收、鉴定后三个月内必须办理科技成果登记。
第七条省科技厅对符合登记条件的科技成果,经批准后予以登记,并由省科技厅出具登记证明。科技成果登记证明不作为确认科技成果权属的直接依据。
第八条省科技厅对登记的科技成果应当及时汇总登录国家科技成果数据库,进行交流。科技成果登记情况,科技成果完成人(单位)可以在国家科技成果网查询,或在科技部《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公报上查询。
第九条办理科技成果登记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应用技术成果:*省科技成果登记表、相关的评价证明(鉴定证书或者项目验收报告、行业准入证明、新产品证书等)和研制报告;知识产权证明(专利证书、植物品种权证书、软件登记证书等)和用户证明等。
(二)基础理论成果:*省科技成果登记表、学术论文、学术专著、评价意见和后被引用的证明、本单位学术部门提出评价意见。
(三)软科学研究成果:*省科技成果登记表、相关的评价证明(软科学成果评审证书或完结报告等)和研究报告。
(四)“国家科技成果登记系统”软件生成的上报数据软盘二张。
第十条科技成果登记应当以客观、准确、及时为原则,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科技成果信息的交流。
第十一条科技成果登记机构的工作人员擅自使用、披露、转让所登记成果的技术秘密,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十二条凡存在争议的科技成果,在争议未解决之前,不予登记;已经登记的科技成果,发现弄虚作假,剽窃、篡改或者以其他方式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注销登记。
关键词: 科学素养 定位 意义 养成途径
一、中学生科学素养的意义
1.社会发展需求。
科学技术引领时代的进步。以通讯科学技术为例,人类社会由“3G时代”向“4G时代”的转变便是很好的证明。从国家建设和管理角度而言,唯有国内的社会大众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一些相关的政策和建设措施才能获得基层拥护。从个人生活角度而言,对于通讯、出行、居住、饮食娱乐等各个方面,都应当具备一定的科学常识,这种科学常识能够帮助个人在生活过程中辨识商品、病症等事物。在社会生产方面,具有一定科学素养的人能够更好地适应岗位环境并运用工具,甚至是基于工作条件进行一些创新。
2.教育评价需求。
《中学课程标准》对科学教育的描述是:“学生必须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崇尚科学,破除迷信;必须初步养成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问题的习惯,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取向,树立社会责任感;必须更多地学习终身必备的科学知识,以顺应时代的要求;必须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一定的科学思维方法,以解决自身学习、生活、工作和社会决策中遇到的问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可见,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关系到中学阶段整体教育活动的最终评价。
二、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定义与组成
1.普遍定义。
引用国际普遍概括的意义来讲,科学素养主要包含:(1)对科学知识的基本了解;(2)对研究方法和过程的基本了解;(3)对科学技术功能作用的基本了解。换言之,即对科学技术本身和周边环境等建立起相对直观的认知。但以我国教育现状来看,这个最基本的要求只有少数地区的教育能够达成,主要是受到教育意识和教育条件的限制。
2.微观释义。
根据科学素养的普遍定义,结合我国教育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对中学生科学素养进行微观释义:所谓的中学生科学素养,便是通过引导学习和自主学习两种渠道,使中学生拥有教育标准下“量”的科学技术和知识积累,包含科学理论、实践和研究途径、社会价值与功能等,并且尽量使中学生拥有高于标准要求的科学素养,特别是创新思维和能力(如研制物品等),同时包含学生科学技术方面的求知欲和求知能力。
3.延伸组成。
在21世纪科学技术迈上新台阶的同时,还应以更快的速度发展,原因在于全球范围内专门科学人员的努力及社会基层科学水平的提升。环境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将会加大,因此未来中学生素养的培养应当以基础能力为主,着重培养其科学技术方面的求知欲和创新能力。
三、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途径
1.传统教育为主要过程。
传统教学模式在我国拥有相当的地位,它应当作为中学生科学素养养成的主要途径。原因在于:(1)传统教育占据学校教育的大部分时间,是学生接受引导和熏陶的主流过程;(2)传统教育能够实现知识和技能的授,便于学生素质的普遍提高,是科学知识普及的最佳过程;(3)传统教育历史悠久,具有既定的形式和规则,有助于约束学生,增强培养效果。同时,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教学手段的转换,例如: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要多收集或者自己制作相应的多媒体课件,结合音、形、字对学生进行立体讲解;预留自由学习交流时间,由教师和少数科学素养较高的学生带领其他学生进行讨论,相互学习、相互影响,营造良性的科学学习氛围。
2.创建综合培养环境,熏陶与引导并存。
在全日制中学中,学校是学生的主要活动环境,其中有许多熏陶学生情感的工具。例如:组织学生参与一些课外活动、科学兴趣小组、创新制作比赛等,同时不定期地进行科技博览宣传,利用校园宣传栏、实物展览、图片展览、组织观看科教片等各种形式,增加学生了解和深入研究科学技术的机会。在此过程中,相应科目的教师应主动参与到指导工作中,如物理教师指导学生制作电子模型等。实现熏陶与引导并存,既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又能锻炼学生实际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
四、结语
科学素养可以说是当代学生和社会大众必不可少的生存能力之一,无论是现代生产还是生活,无一不与科学技术密切相关。对于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而言,确保每个公民具备相当的科学素养,能够更好地利用社会大众的力量,为建设和发展任务提供有利反馈。作为教学活动的一种,中学科学教育应当遵守教学的一般规律,并且根据自身特点运用一定的特色途径,这才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徐静.中学生科学素养构成与评价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3.
山西省古交市东曲矿科教中心山西古交030200
摘要 煤炭资源是我国主要的一次性能源,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及社会对环保节能需求的提升,现有的煤矿企业生产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通过增大科技投入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及开展清洁生产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 煤矿企业;科技投入;效率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逐渐演变为企业生产技术的先进程度、创新能力及其运用,因而企业加大研究开发投资力度成为企业素质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在一次性能源生产和消费中占70%以上,但使用率比较低,煤炭生产排污过多,生产成本较高,加上我国煤炭资源储存条件复杂,煤炭清洁生产档次低给环境带来的负担,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不满。
1 我国煤炭企业技术研发的现状
首先国家为了扶持和鼓励企业技术创新,于2008 年颁发了《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对照2007 年颁发的《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及2008 年颁发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在满足条件的企业和法人单位实施技术创新减免税。从政策和产业导向上,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升企业现代化水平,提高企业竞争力。
其次,在煤矿生产建设方面,三维地震仪、3D 可视技术、电磁波勘探技术、煤矿一次综掘成巷技术、锚网支护技术、高效成套综采设备的研发及煤矿配套辅助先进设备的研发,都为煤炭产业技术升级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最后,我国还在低损害绿色开采与生态复垦、煤矿信息化建设、安全高效开采、煤与煤层气协调开发、煤岩动力灾害预测及防治、煤炭加工提质、节能减排以及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均取得了巨大的成果,极大的推动了我国煤炭行业的发展。
2 煤矿企业科技投入效率
效率是产出与投入的比,当二者之间的比值达到最大时,效率为最高。对于煤矿企业而言,企业对科技活动的投入力度,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拉动企业经济效益提升的重要保障。
3 煤矿企业科技投入效率评价方法选择
煤矿企业科技投入效率评价涉及人力、财力使用的合理性、管理的有效性等多方面的内容,因此在选择评级方法上,应进行慎重选择,以获得可靠、科学的评价结果。就目前而言,用于科技投入效率评价的方法主要有单因素指数法、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法以及数据包络分析法。
4 构建煤矿企业科技投入效率评价体系
煤矿企业科技投入效率评价应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进行,从而准确发现煤矿企业科技投入效率的规律。在构建评价体系时,应根据以下原则进行指标确定:数据可获得性、全面性以及可操作性。在以上原则的指导下,制定如下的评价体系指标,如表1 所示。
5 煤矿企业科技投入效率评价
以山西省西山煤电集团部分部分煤矿企业为例进行研究,其具体投入产出数据如表2 所示。
对比表2 中数据,可得以下几点规律:
第一,煤炭产出量的多少不能直接反应技术投入效率高低。如(1)和于数据中,(2)的煤炭总量仅为320 万吨,相对于(1)的395万吨而言,产量较低,但其净利润却高达12.5 千万元,远远高于(1)。
第二,整体来说,当科技活动总人数中技术人员和工程师占据比重较大时,企业的净利润较高。由(2)、(3)、(5)数据可证明。第三,科技投入效率高低不同,但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不同程度的拉动作用。(1)-(5)可证明。
6 社会环境方面
努力创设有助于科技投入可研发的社会环境,营造重视科技,尊重过科技人才的学术氛围;建立有效的技术转移市场机制,加快科学技术应用的步伐。
7 企业方面
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是企业技术升级及提高企业现代化水平的唯一渠道。企业应充分利用国家的技术投入减免税政策,努力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充分认识技术投入的积极性。加强与行业及科研单位的合作,积极培养提高本企业的科研水平,形成良好的科研体制。
8 总结
煤炭是我国主要的能源,而当前的生产状况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煤炭企业成本高、能耗大,加重了环境负担,如何提高煤炭资源的质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也是煤矿企业面临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只能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因此,煤矿企业大力加快科学技术研究及应用速度,提高科技投入的效率,是解决企业发展面临困境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牛苗苗.中国煤炭产业的生态效率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2.
临床医学科技成果的研究是依据人体生理或疾病的某些本质和规律,能直接应用于临床,提供对危害人体健康最主要的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和诊疗措施,将为防治疾病提供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临床医学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将为临床科研、医疗技术的应用提供评价,促进诊疗技术的提高,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1.1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
现有的指标体系根据其应用的范围和评价目的不同,采用的结构也不同。常用的评价指标体系结构是构建一个具有层次结构的指标树,使指标之间的层次和关系一目了然[3]。指标体系一般分三层,第一层为目标层,反映本体系的目标;第二层为准则层,反映是实现目标层的具体指标,是构建体系的依据;第三层为指标层,从不同方面体现评价体系的构成要素。
1.2评价指标的筛选制定
现有医学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包括了科技水平、科技价值、成果效益等。根据临床医学领域的特点,在该体系中还加入了临床科室评价、患者评价等方面的内容。科技水平是评价一项科技成果的科学研究水平的指标,主要包括了科学性、创新性、先进性、难易程度四个二级指标。科学性采用的指标主要有临床应用技术设计的严密性、资料的完整性、结果的可靠性、结论的合理性;创新性是指科技成果的新颖程度、技术改进程序;先进性是指科技成果在当代科技发展中达到的高度[4];难易程度采用的指标有研究难度和技术的成熟度。科技价值是评价一项科技成果实用性的重要指标[3],对衡量一项研究成果对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有实际意义。主要包括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两个二级指标。学术价值采用的主要指标有对学科发展的影响、论著与专利、成果发表情况;应用价值包括了应用前景和推广应用情况。成果效益评价主要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二级指标。社会效益包括人民健康水平提高、医疗技术提高、社会影响力等方面,经济效益是指取得的直接经济效益和简接经济效益。以上指标是目前采用较多的评价指标,在临床医学科技评价中应根据临床医疗特点和实际,科学、合理的选择评价指标,体现临床医学科技成果的实际价值。
2临床医学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方法
目前,对于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普遍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2.1Delphi法
Delphi法是20世纪40年代美国兰德公司研制的一种直观预测技术,该方法属于专家集体评价法。由组织者设计科技成果评价的调查问卷,通过信函和电子邮件方式对有关专家进行专家咨询,组织者收集专家意见后,再反馈交换材料,使专家匿名地交流意见,通过几轮征询和反馈,专家们的意见逐渐集中,最后获得具有统计意义的集体评判结果。Delphi法作为解决非结构化问题的有效手段,对于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具有重要价值[5]。
2.2层次分析法(简称AHP)
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教授于70年代初期提出的一种简便、灵活而又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是对一些较为复杂、较为模糊的问题作出决策的简易方法,它适用于那些难于完全定量分析的问题,它将研究中各指标两两比较重要性,再利用数学方法,对各因素层层排序,最后对排序结果进行分析,辅助进行决策。
2.3因子分析法
因子分析法是一种多元变量统计方法。它是用较少个数的公共因子的线性函数和特定因子之和来表达原来观测的每个变量,从研究相关矩阵内部的依赖关系出发,把一些错综复杂的变量归纳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的一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这是在综合评价中应用较为广泛和成熟的方法。目前,在国际上运用最多的评价工具是菲尔德的《科学引文索引》(简称SCI)数据库[6]。另外,模糊综合评判法、变异系数法等其他统计方法也有应用。现在较多国家的科技成果评价都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保证指标体系的科学性。
3国内外研究现状
3.1国外科技成果评价现状
美国的科技成果评价有立法保障,科技评价的政策体系和管理办法相对成熟和完善,1993年美国103届国会通过了《政府绩效成果法案》,经克林顿签署成为一项正式法律,十多年来对世界各国的绩效评价管理影响深远[7]。该法案要求对年度计划的执行结果进行评价并将执行情况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白宫行政管理局则根据各机构的规划和绩效评估结果分配财政预算[8],使评估成为公众监督政府公共支出的手段———这就是后来被包括我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引入的“绩效评估”概念。法国在科技方面的评价活动找不到“评审”这个词,而是评估、评价(evalue)。对科技成果评估的目的是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促进中小企业的科技进步,法国科技成果评估多采用收益现值法[9]。德语里用的是“ScientificandTechnicalEvalua-tion”—科技评估,德国的科技评价侧重于对申请科研资助的科技项目的事前评估,而对于其成果的评价并不是评成果本身[10],而是把科技成果的转移程度作为对科研机构的自身能力评价的一个指标。日本没有“科技成果评估”的概念,与之对应的是项目完成评估和后期评估,强调效率,效果和可持续性。评估方法运用了相关性、效果、效率、影响和可持续性等5大评估指标评价项目的价值,该指标体系于1991年由经合组织发展援助委员会(OECD/DAC)首先提出[11]。俄罗斯国家科研鉴定咨询中心规定,鉴定结论是申请鉴定者的私人产品,在没有专门允许的情况下不能公开,也不能公开鉴定执行者的名单。但是,鉴定的申请者和鉴定承接者有权对作出质量低下的鉴定结论的鉴定者作出公开谴责[12]。
3.2国内科技成果评价工作现状
从最早的《新产品新工艺鉴定暂行办法》以及1961年第一部《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到1994年第三部《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直至1997年我国第一个科技评估中心成立。这些制度的出台,对规范全国的科技评估活动、评估机构的建设、推动科技评估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黑龙江省科技评估中心王嘉提出当前科技成果评价的主要问题是:评价方式单一,评价结论模糊、不能满足科技成果市场化的需求;对不同科研活动采取同一评价尺度;评审机制不健全;科技成果评估活动开展少,缺乏政府的强势推动等[13]。湖南师范大学科技处潘晓雁认为,为了解决目前科技成果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消除其种种弊端,必须加快和深化我国科技成果评价制度的改革,努力建设一个全面完善、公正、科学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走出一条创新、务实、专业化、规范化、国际化的科技评估发展之路[14]。李俊勇等应用Delphi法建立了“医学科研项目全程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既可对应用基础研究类型医学科研项目进行全过程评价,也可在项目不同阶段独立应用,实施过程和产出指标还可反复使用;该指标体系可评价不同项目的同一阶段(横向比较)或同一项目的不同阶段(纵向比较);项目管理主体和项目执行主体均可应用[15]。王伟成综合运用专家咨询法、指标聚类法和变异系数法,建立了一套医学科研投入产出评价指标体系和医学科研课题质量二级判别模型,并对福建医科大学10年间课题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比较分析了各种统计方法的适应性。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蒋宁,刘民进行了医学科研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并提出科研评价是对一个多层次、复杂的科学研究系统的某种科研活动,达到科研目标程度的价值或绩效进行评判、估量的过程。因此,科研评价的对象包括所有的科研活动或科研现象[16]。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科技部吴东、王玉民等对中国医药卫生关键技术选择与评估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医药卫生关键技术选择的三大原则即:需求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他强调以最少的指标来反映医药卫生科技成果的内涵,只提出了3个一级指标:重要性、先进性、可行性;由重要性细分出3个二级指标为:保障人民身心健康,推动医学科技进步,振兴生物医药产业,先进性包含前沿、创新性、高效性、辐射协同作用3个指标,可行性包含技术成熟度、经济承受力、社会可接受性3个指标[17]。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处炎苗等开展了医学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效益评价的研究主要运用专家会议法和专家问卷法进行调查,其指标体系由4项一级指标和18项二级指标构成。一级指标为:推广方式、应用情况、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8]。该指标体系的建立围绕医学科技成果的推广与效益之间的关系,把评价的重心放在“主动推广”上,使评价结果有利于鼓励成果在鉴定或得奖后,经有组织、有计划、有规模地主动推广,得到普遍掌握和广泛应用,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广东省卫生厅科教处黄毓文等提出当前科技成果评价存在的不足,利用Delphi法建立医学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明确各类评价目标,完善各类评价体系,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和指标,该指标体系设有一级指标5项,二级指标18项,评价标准分2-5级不等[19]。第二军医大学杨一凤等运用专家咨询法,系统理论、专家咨询、层次分析法、逐步回归以及计算机辅助技术等方法,对军队医学科研项目的评价进行了研究分析。根据评价性质和目的,围绕构成军队医学科研成果的规律和特点,参照国内外课题评价指标体系的各级要素,征询专家意见,构建初级的评价指标体系[20]。
[关键词] 科技投入 效率 研究述评
一、研究的重要性
科技投入是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实力的重要指标,增加科技投入是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增强综合国力的一项战略性措施。因此,目前无论是发达国家、新兴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科技投入作为一项战略性投资,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超前部署和发展战略技术及产业,抢占制高点。我国自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也逐步加大了科技的投入力度。从本质上说,科技投入也是一种稀缺资源,提高科技投入的使用效率,对于资源的合理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国内关于科技投入效率的研究现状
国际上对科技投入使用绩效和作用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现代综合评价方法的进步,测量的方法和采用的指标也从使用一些单一的指标向全面的指标体系发展。在国内,从事科技投入有效性研究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这些已有成果的研究视角大都针对我国的整体状态。最早的研究见于姚洋(2001)采用参数方法,用基于C-D生产函数的边界生产函数模型研究过我国工业企业技术效率的各种影响因素,其中也提及了研发费用的影响效果。胡恩华、单红梅(2003)在针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构建出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应用模糊数学中的综合判断方法,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进行整体的分析和综合评判,并运用“最大隶属度”原则,评价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优劣。莫燕等(2003)根据2000年我国全社会R&D资源调查结果和科技统计资料,分析了当时我国主要地区科技投入状况,并提出了合理、有效的我国科技投入的结构模式。师萍(2005)在其所著的《科技投入制度与绩效评价》一书中进行了科技投入的机理研究、我国科技投入的现状分析、科技投入绩效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等。白雪(2006)建立了一个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投入的计量模型,对影响科技投入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分析。其他的相关研究还有高思中(2006)对我国科技投入产出效率较低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改进对策。刘希宋等(2007)研究了我国大中型企业科技活动与工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建立了线性回归模型得到了影响工业发展的关键科技投入要素。孙善侠等(2008)研究了我国从事科技研发的三大主要部门的投入产出状况进行了分析。张青等(2008)通过建立模型研究了地方政府财政从事科技投入产出效率。
区域科技投入的有效性研究今年来也步入研究者的视线。李石柱等(2003)运用回归分析,对影响我国区域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水平的要素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配置主体、不同产业均会对各地区的科技资源配置效率产生影响,而不同配置阶段和不同社会环境对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不大。颜鹏飞和王兵(2004)以1978年~2001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样本,利用DEA方法对人力资本和制度因素与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和生产率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高春亮(2006)从城市产出效率角度考察1998年~2003年我国216个城市相对规模效率与技术效率,分析我国城市发展绩效。对于一个具体区域(省份)的研究方面,田中禾等(2008)应用C2GS2模型对甘肃省的科技投入产出效率进行了评价:严全治等(2006)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了河南省科技投入产出的相关性。关于区域间科技投入有效性的比较分析也有一些研究,高文(2005)从人力和财力投入两个方面分析了天津市科技投入的规模和强度,并与全国8个省市进行了比较研究与评析;陈义华(2006)对2000年~2002年间我国各地区的科技投入产出相对有效性进行了充分评价和排序;于静霞等(2007)利用超效率模型对我国省际科技投入效率进行了比较和评价。
对某一个具体领域或行业的科技投入有效性的研究目前成果比较少。路永明(2008)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科技投入有效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提高高技术产业科技投入效率的对策建议。杨灿明(2005)和张运华等(2008)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我国目前高等学校科技投入及成果转化效率分析。
三、研究总结
从目前关于科技投入的有效性研究现状来看,科技投入的投入产出效率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重视和研究者的关注,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上都进行了不少开拓性的探索,但依旧有以下的不足点:
1.从研究对象上看,大都集中在国家整体或者一个区域,没有将工业部门进行再细分。这样得出的结论只是一个大范围研究的概括,无法得出不同工业部门科技投入有效性的不同特点,自然也无法进行比较分析。
2.从时间序列上看,这些研究都是基于一个固定的时间点,没有在更加广泛的时间段进行考察,因此,得出的结论往往是静态的,不能发现不同研究对象间随着时间变迁和外界条件的变化,科技投入有效性的动态变化规律。
3.在建立评价体系上,多数研究都建立了“一揽子”的输入指标和输出指标,评价体系层次不清、主次不分,随意性较大,评价结果特别容易受到个别指标的影响,导致评价结果精确度差。
参考文献
[1]姚 洋 章 奇:中国工业企业技术效益分析[J].经济研究,2001(10):13~19
[2]胡恩华 单 红: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综合模糊评价及其应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2):13~15
[3]莫 燕 刘朝马:科技投入结构分析及比较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4):39~41
[4]白 雪: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投入计量模型研究[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6(9):81~85
[5]李石柱 李冬梅 唐五湘:影响我国区域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要素的定量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03(2):60~63
[6]颜鹏飞 王 兵: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与生产率增长:基于DEA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4(12):5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