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时间:2023-08-11 17:27: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第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新课改;课堂;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6-106-01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工具学科,更是一门情感学科;从某种意义上讲,又是一门德育教育学科。伴随着新形势下教学改革的浪潮,中学语文教学从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的实施和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给中学语文教学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语文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信息,更新教学观念,在新课程环境下要重新塑造自己,提升教学水平,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我们的教学。

一、培养学生自觉投入阅读的兴趣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新理念要求语文教师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重视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教师绝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地位

二、面对新课程语文教师必须更新观念

当前,面对语文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要想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没有必要的观念更新,课程改革是难以实现的。因此教师必须适应时代要求,更新观念。在实施课堂教学时,满足于将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年龄特点来认真研究,探讨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

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出发来组织和实施课堂教学。在传授多种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实现“以德治校”。同时还要改变对学生的传统看法,要遵循教育活动的规律,充分注意学生的“差异性”、“潜在性”,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改要求新时代的教师应该能教各种类型的学生,并使他们各自的特长都充分得到发挥。这就要求教师需要终生学习。这样才会“与时俱进”适应课程改革带来的挑战。

三、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指导学生自己读书

阅读的本质就是“读”,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阅读教学自然以学生自己阅读为主,教师只是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通过读,学生能自己发现问题,并借助工具书和自己已有的知识、能力解决问题。因为阅读是循序渐进的,只要坚持阅读,善于思考,就会达到读有所感,读有所思,读有所悟。能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从而提高阅读分析、理解的能力。而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是种主动接受,是自我消化和吸收,学生感受到了作品的特色,体会到作家的情感,既有兴趣又往往印象深刻,记忆牢固。在此基础上,教师抓住重点、难点,予以点拨,少而精,这样就避免了文无难易,不分详略轻重,一讲到底的做法。这样的阅读教学过程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四、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自主探究

学生的自主探究需要教师的导航,否则很容易偏离学习重点和难点的航线,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导航:

1、朗读课文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主要活动之一,在学生的朗读不能很好的表情达意时,教师可进行适时的范读以帮助学生正确体会把握文章的情感,以推进学生的自主探究。

2、我们提倡阅读过程中的多元化理解,但我们不能一味的强调学生的独特体验,而置教学内容本身的价值取向于不顾,这样不利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必然会削弱教学内容在提高学生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在学生多元化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正确的价值取向上进行理解。

五、面对新课程语文教师必须树立大语文教学观

新课标倡导“要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等这些富有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树立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思想。教学的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其中学生应为主角。在对话的过程中,师生不仅是平等的,而且应凸现学生主体的地位。在课堂中,教师首先是参与者,与学生平等交流,其次才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学生应畅所欲言,自主互动,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感、所悟、所疑。教师要当一个好导演,而不是好演员。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才是新课程下充满生命活力的新课堂。当今的教师,应该是 “授之与渔”,更应该是“授之于渔场”。

六、根据阅读的创造性,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第2篇

新课标的实施,新教材的使用,无疑给我们的语文课吹进了一股春风,给语文教师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带给了我们许多惊喜和思考。新课标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中要求老师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通过对一些看似天经地义的事物进行新的审视。还要求我们语文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特见解,不能人云亦云,要张扬自己的个性,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经过不断的学习和教学实践,我们语文教师对新课标正在由当初的等待、观望、困惑逐步走向适应。

下面是我对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三点思考:

思考之一:新课标要求教师开放性教学

语文教学的开放性是当今语文教学研究和实践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的语文教学活动基本上是封闭性的,随着课程改革的开展和深入,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具有开放性。不仅语文教学内容丰富性,而且教学方法也要多样性和灵活性,语文教学有了开放性,才能从过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保证教师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保证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真正地进行素质教育。

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实施,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正在被摒弃,我们语文教师正在关注开放式教学法。的确,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一种极端“集中”的现象: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只能一本正经地听,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标准答案,不能有自己对语文的独立思考和见解,教师完全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感受,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标告诉我们:要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一,语文教材的开放性。教材知识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体。传统语文教学过分强调教材绝对的一面,把毫无遗漏地讲授教材当作教学的根本和唯一的目的。新课标从正视教材相对的一面出发,开放教材,充实教材,超越教材,使教材成为教学活动的真正“跳板”,成为学生创新活动的有力凭借。开放性教学要求对质疑教材,质疑教材包括对教材的不足或缺陷提出批评,也包括对教材的观点提出不同意见,这既是培养创新素质的要求,也是教材本身不断完善的要求。教材不是语文的全部,只有当教材与生活相通,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融入生活,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充满生机。

第二,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语文教学要不断地从外界吸取有用的知识和信息。新课标要求拓展语文学习空间,跨领域学习,在生活和其他学科中去学语文,去实现语文的教学目标。从现实生活中,让学生丰富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和思考;从学习物理化学的知识中,让学生体验科学的崇高美。

第三,教学方法的开放性。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多数语文教学仍然是注重言传口授,教师滔滔讲授,学生默默聆听,这种僵化死板的教学方法常使学生处于一种被压抑的状态。语文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它是一个由师与生、教与学彼此控制的系统。我们的教学方法,必须是学生在主动学习过程中摸索总结出来的学习方法,教师的责任只是对这些方法加以指导,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开放性语文教学的优越性,在于它的灵活性,能给语文教学创造了富有生气的广阔天地。

可见,新课标要求教师开放性教学。

思考之二:新课标要求学生自主性学习

自主性学习是指学生自身产生的一种对学习的需要,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在这种状态下,学生就会对学习表现出主动积极的态度,表现出良好的注意力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在参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时,具有创造的积极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特别是语文教学更是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与其他课程比较而言,语文教学有更大的主动发挥的余地,而失去学生的主动性,课程就会死板、枯燥。长时间下来,形成不喜欢学习语文的状态,甚至于出现厌烦情绪,对整个教育产生不利影响。

新课标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强调了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以及作为主体在课程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主体能动性。自主性学习是创造型学习的一种,是素质教育体系中一种新的教学观念。它能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潜能,使学生通过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主动地学习,实现他们的全面个性化发展。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应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根据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原则,建设性地指导学生,给学生自由发表见解的空间,使学生学会辩证地学习和思考,转变学习观念,变被动为主动,由厌学到爱学。在学习中处于主动地位,自主性地学习,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要由课程知识的施予者而成为教育学意义上的交往者;教师不再做教材的单一阐释者和习题答案的唯一宣判者,而是成为学生生活世界的潜心关注者和学生个性成长的参谋人,真正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置上,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的积极参与精神。

第一,学习目标的自主性。语文自主性学习要求明确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具体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兴趣和求知欲,激动学生的学习思维。让学生看了学习目标就明确了本堂课要学习的内容和需要达到的程度,进而围绕目标自己主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问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第二,课堂教学的自主性。在课堂上可经常组织质疑、讨论,鼓励学生勇于发言,敢于发言,敢于争论,诱发他们树立学习自信心,让学生充分动手、思考、探究。学生就会情绪高昂,思维活跃,感受到克服困难的乐趣,起到了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作用。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教师的角色已发生了改变,教师的课堂教学形式也应随之改变。

第三,学生评价的自主性。当今的教育提倡的是让“学生自由发展”,对于学生来讲最大的自由就是他们的个性得到尊重并得到张扬。但老师在评价时却常常会奉行“圣人之言,权威之论”,用统一的标准衡量学生的表达,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千人一面,缺乏创新意识。新课标的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问题要具有相当的开放性,允许学生依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做出不同形式或内容的解答。甚至于当学生对教材现有的一些答案提出不同看法时,只要他们言之有理,能自圆其说,教师都要尊重并鼓励。

可见,新课标要求学生自主性学习。

思考之三:新课标要求师生互动

在新课标的精神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学过程不再被看作是一种纯粹的给予和接受的静态过程,而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师生互动因此而成为研究课堂教学过程的热点话题。语文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还相当普遍,学生在学习上往往处于被动地位,这不仅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而且不利于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而师生互动的教学,对于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语文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一方面,能够使教师主动地钻研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改善教学方法和手段,克服在课堂教学中满堂灌的习惯,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也能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自我创造精神,并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准。

第一,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尊重是指师生之间平等相等,尊重对方的人格与自由,并对对方的话语愿意倾听。尊重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教师尊重学生并要赢得学生的尊重,必须处事公正,对学生一视同仁,这样的教师,学生才乐于与之交往。教师尊重学生,还要懂得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鼓励学生进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决不将自己的理解、体验与感受强加给学生,要让学生感受到平等和尊重,同时受到关爱和鼓舞,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也是对学生的最大尊重。

第二,设计发散性的问题。创新思维的兴趣从何而来?应该从发散性的问题中来。因为从本质上说,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设计发散性问题的目的,主要是引发学习欲望,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始至终能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之中,鼓励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从而发展创造能力。

第三,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主要有耐心倾听的习惯、清晰表达的习惯、勤于反省的习惯。耐心倾听的习惯,倾听别人的发言进而理解别人是与别人产生互动的前提,倾听别人发言的时候,就是学生理解别人的时候,也是学生把别人与自己比较的时候。可是,现在语文课堂上许多学生没有耐心听别人发言的习惯,因此要求语文老师,在一位学生发言之后,经常点名另一学生复述并概括别人的发言,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第3篇

一、教师的角色转变

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是一个单纯的传经布道者。而以往的语文教学往往是一种对文本纯理性的解读,抑或是一种单纯的训练。而在新课标要求下,语文课堂上更多是对人的探知,对人性美的追求。语文教师此时应该变成了美感教育中审美的引导者,学生应该成为审美的主体,二者融为美感教育过程中完善的整体,才能达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贯彻美感效应的目的,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教师具备以下的素质:

1 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要将知识系统化、内化。形成对知识的独立见解,才能打破知识的学科界限。教师有深刻的体验,教学的语言才会丰富多彩。

2 语文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各种教学手段,灵活地掌握形象化的教学手段。

3 语文教师的语言表达也很重要,教师语言表达的清晰、生动形象,有节奏感、含蓄,幽默与语言的内在逻辑性都十分重要。教学内容与优美的语言形式和谐地相结合是创造课堂教学美的重要途径。如李清照的《声声慢》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帮助学生体味作者颠沛流离、国破家亡的沧桑之情。

4 必须具备体态美。课堂教学中传输教学信息除了有声语言外,还有无声语言――体态语。在凭借语言媒介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还应配合恰当而优雅的表情、手势、姿态。起到辅助和点缀的效果。优美的动态与讲授内容配合可以更进一步加强语言表达的形象性,

5 还须具备心灵美。心灵美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美。语文教师的言谈举止时时刻刻会影响学生。教师是否具有心灵美。是能否培养学生正确审美观念的重要因素。作为教师首先要爱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包括容纳学生的不足和缺陷。教师要为人师表,在理想、信念、道德方面做学生的表率。

作为一个新型的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有智慧、有学识、有技巧、有激情、有灵性的艺术家。他能赋予语文课清新的美感,营造活跃的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进行美的熏陶,引导学生探索创造美。

二、促进学生审美个性的发展和审美品质的提升

学生是审美教育过程中的主体,而作为审美主体的学生的审美个性是有差异的。对同一审美对象。由于个人的生活经历、文学修养、思想境界、道德情操不同。学生的审美判断和审美评价也会不一样。因此,语文教学中的美感教育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的审美个性都得到相应的发展。为此,我们在语文教学实施过程中应努力做到:

首先,挖掘课文中蕴涵的崇高的人性美,塑造学生健康的个性。进一步形成健全人格。通过审美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能正确分辨什么“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能对审美对象做出准确的理解和客观的评价。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都在不断地追求真、善、美的统一。新教材中的任何名篇都是作者人生阅历的沉淀。优秀品质的外化,诸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文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无不渗透崇高的人生观、价值观。一个个民族英雄的胸襟和气节,让学生受到感染和鼓舞。在美感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使每个学生融入美感教育过程之中。

其次,在审美教育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审美教育不应是让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美的形式,而是让他们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积极地去感知、理解和创造美。创造美就是让学生把自己对美的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在口头与书面的表达中创造出美的形象,这就是语文教学中学生的造美效应。提高他们审美的自觉性。引导他们从各种现实生活中接受美的教育,更好地按照美的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

美感教育关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现代教育呼唤美感教育。学生进入教师所创设的美境之中,感受美,体验美,在愉悦与享受之中培养了美感,在审美过程中净化了自己的心灵。陶冶了自己的性情。在求知过程中,增加了阅历,积累了知识。为自己成为高素质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

第4篇

关键词:新课标 语文 教学 反思

新课标的实施犹如一缕春风,吹遍祖国大地。但面对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的教学新形式,许多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却变了形,主要表现为:将课堂完全放给学生。现在许多语文教师怕在课堂上讲多了,于是变“全讲”为“不讲”,完全放手给学生。学生如漂泊在大海上的孤舟,漫无目的的学习,教师美其名曰“以学生为主体”。究其根本原因是教师担心自己讲得多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太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得不到落实,不符合新课改精神。实际上这种教师的做法既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又影响了学生的发展,是得不偿失的。新课程改革不是不要教师讲,而是反对教师的“一言堂”,是要求教师正确把握讲得“度”,该讲得还必须讲。比如,学生在自学课文后,教师就应该及时提示学生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难问题,教师适时地进行点拨,从而实现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达到师生间的心灵沟通。

重形式轻内容。当前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已成为一种时尚,笔者在听课时,发现许多教师在分组时本着就近原则,让前后两桌学生合作或按一排为一组。教师在给学生布置完任务后,接着便走下讲台到各组巡视,还时不时地参与其中,顿时,学生真的“活跃”起来,人人参与教学活动。但仔细观察,会发现诸多问题:有些学生各忙各的,不会合作;有些学生只是坐在那里听好学生“主讲”;有些小组的同学却在谈论与内容无关的事情。受时间限制,学生合作还未深入,教师就草草收场,这样就达不到预期的讨论效果,这种“合作学习”成了一种形式,从而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其实,开展分组合作学习活动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小组结构形式的多样化;小组角色的定位,如小组长、记录员、发言人等;教师要明确讨论的内容、范围、要求,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小组讨论后要搞好评价等。这样的“小组讨论”才能使学生全面有序地展开,从而让他们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

学生的创新能力受到束缚。目前很多教师仍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不敢放开手脚,学生也还是束缚在教师、教材和课堂的圈子里,其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仍未得到较好的发展。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捕捉探究点,并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技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思想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下面笔者就此问题谈两点看法:

一、方法习惯最重要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教学亦如此。教会学生学习,养成良好习惯,既是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发展行之有效的手段。

一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教师要有计划地向学生传授科学的学习方法。如作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指导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规律,使学生按照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篇不离作者、作者不离时代的语文规律去思考。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方法,及时交流和总结学习经验,同时教师更要积极鼓励学生创造新的学习方法,使自己的学习过程达到最优化。

二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教师要指导学生逐步克服不良的学习习惯,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此,一定要从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一定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反复训练。“字要规规矩矩地写,语文要仔仔细细地读,练习要踏踏实实地做,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完成。”对学生来说,这是养成良好习惯的标准;对教师来说,这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目标。只有教师教会了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并使其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一定会积极主动地求知、求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培养创新能力是核心

一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首先要指导学生建立广泛的知识来源和渠道,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坚实基础。美国的希鲁巴克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因此,新课程下的语文学习,教师要营造轻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比如教学《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时,笔者让学生说心灵出最受震动的地方,并说明理由。学生对杜十娘的多才多艺、美丽善良、坚决果敢及对爱情的忠贞深有感触,对李甲的忘恩负义,孙富的卑鄙也表达了自己的愤怒之情,叙述中包含着个人强烈的感情倾向。在学生熟悉了内容后,笔者又问:“你读出了哪些疑问?”学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如“杜十娘跳河自尽是不是最好的归宿?”“杜十娘是青楼女子,这会不会影响杜十娘的形象?”等等。这些凝聚着学生认知、情感的问题成了课堂教学的新资源,调节着课堂的积极氛围,补充着教学内容,成为了教学的亮点,丰富着课堂。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敢问、乐问、会问,而且要鼓励学生向老师挑战,向课本挑战,向权威挑战,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陶行知在《每事问》中写道:“发明千千问,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因此说,鼓励和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则是创新学习的起点。

第5篇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语文 创新教学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是我国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前提条件,尤其是初中语文的教学正是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的阶段,一定要很好的进行初中语文的教学,随时根据社会环境、教学环境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创新探索、研究。随着时代与科学教育的发展与进步,创新教学已经成为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的关键性教学模式。

一、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许多初中语文教学过分强调教材知识的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文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及学习兴趣、创造力,使得初中语文的教学变得异常机械化和程式化。当下的多数初中语文教学课本教材枯燥无味、僵化死板,多数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陈旧,实行“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造成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与积极性,无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导致初中语文教学的水平及质量较低,教学效果较差。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质疑、思考、求知以及善于创造、创新的能力。

二、如何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创新

1、转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综合素养。

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必须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改革和创新适应现代教育发展进步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实现高效的初中语文教学。因此,要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与学生多进行沟通与交流,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更加融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全面发挥自身的教学智慧和能力,不断借鉴之前的教学反思,探讨与解决初中语文教学的目的、过程以及自身方法、态度、情境等问题,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教学水平与质量及综合素养。

2、优化教学方法。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来选择或设计合适的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教师可采用诸多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让学生多看、多听、多写。在讲解课文内容时可充分利用挂图、幻灯片和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感受真实的气氛,更好、更快的进入课文情境,还可以采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型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进一步促进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革新与优化。

例如教《变色龙》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根据小说发展变化的情节在课堂以图画或是幻灯片的形式展示六幅画面,让学生清晰、明了的对主人公的六次变脸进行观察、分析,对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的丑陋人物形象清楚的认识和了解。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更加全面、生动形象的引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提高理解能力,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3、创设课堂氛围,引导学生提问、思考。

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应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环境,课堂教学关系着学生是否能够顺利、高效的进行语文知识学习。教师应积极的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给学生抛出相关联的问题,引导学生提出疑问,进行思考。例如在教朱自清的《背影》一课时,提出问题如:作者描写的为什么是父亲的背影而不是父亲的正面?作者问什么要详细刻画父亲买橘子的背影?如果是你们,会从那些方面来描写父亲的背影?提出这些类似的问题让学生认真进行思考,并将每个学生的想法表达出来,进行讨论、分析,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进而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更快的学习、理解语文知识。

4、个性化初中语文教学创新。

语文教学是一项看似简单却也繁杂的工作,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创新教学,进而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展示初中语文教师的应有的人格魅力;贯彻审美教育,培养、塑造学生与教师的情感、心灵交流,造就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个性;关注学生的心理教育,将心理教育渗入到教学过程中,增强初中语文的学科魅力和影响力,贴近学生的心理发展变化状态。

例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时,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同于对课文的理解不同,让学生分角色将这篇童话故事改变成适合表演的剧本;或是根据自己的想法,发挥自身的创新能力,对课文进行大胆的改编;亦或是根据自己的情感喜好,选择一个角色,分角色朗读或将角色人物表演出来,进一步将人物性格特点更好的展现出来。这样的方式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和展现学生的个性、特点,有利于语文课程的学习,提升教学效率。

三、结语

初中语文教学的创新作为课程革新的先锋,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创新能力,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素质。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做到转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综合素养;优化教学方法;创设课堂氛围,引导学生提问、思考;进行个性化初中语文教学等等一系列的创新教学,以实现高效教学,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进步,推动新课标下的现代化教育。

参考文献:

[1] 王大闯.创新教学方法,打造高效课堂――教学苏人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泰格特作品《窗》的思考.[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1(12):71.

[2] 何小花.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8):199.

第6篇

关键词: 新课标 小学语文 教学改革

小学语文新课标注重的是培养学生开放性的思维与实践能力,对于教师来说,在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为其提供自由延伸的空间。在探索过程中,教师应以新课标理念为前提,不断拓宽教学思路,以全新的、迎合学生心理的教学风格实现课标要求的教学目标。

一、以新课标理念为教学根本

小学语文新课标理念对于学生来说,倡导的是以人为本,尊重每个学生个体的成长及个性发展;对于教师来说,提倡的是自主创新,为教师提供更开放的平台,使其充分发挥教学经验及学科能力。对于新课标理念的理解,我们不能断章取义,必须以立体化的视角看待这项改革。首先,在教学观念方面,要更改固有的教育教学观念,以开放、民主的方式,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主动交流。其次,在教学机制方面,要建立科学的教研机制,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打好教学改革的基础建设。最后,在教学实施方面,要不断创新教学策略,在改革中归纳总结,消除教学弊端。

如果教师对于课标理念的理解存在偏差,就会造成教学思路片面追求人文精神的塑造,忽略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整个教学方向会脱离传播知识和能力的本质。教学改革的目的,是隐藏教学意图,使学生在无痕迹的状态下轻松融入教学氛围,以真实、自然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吸纳学科知识的同时,得到心灵感悟。新课标要求的是多元化的教学,提倡以多角度、多层次的形式,建立学生与学科之间的关联,尊重学生对学科的理解,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兼并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当出现人格上的不良倾向时要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

二、以开放课堂作为教改方向

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明确阐明教学开放性的教学要求。因此,为学生营造充满知识、乐趣与激情的课堂氛围,是教学改革的前提方向。只有开放性的课堂,才可以使学生敞开心扉地自由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开放性课堂,不仅仅要开放教学形式,还要开放教学内容和教学空间。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辩论式、讨论式的课堂,直接进行有效的师生对话,在互动交往中,使学生加深感悟,在感悟中不断提高对学科的理解能力。在加强课堂讨论的同时,教师要深挖教学内容,在以教科书为依准的前提下,开发课外书的广阔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源源不断的内容输出。同时,教师要懂得开拓教学空间,使教学不仅仅发生在课堂上,还要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中获取知识,让学生在主动的思维中加深理解和记忆,获得思想启迪。

总之,开放性课堂就是献给学生“交流、感知、开放、对话”的课堂,使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实践活动及交流活动,学习新知识,感悟新思想,掌握新技能。语文教学相比其他学科更贴近情感教育,在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同时,教师要深挖学习资源,使他们成为爱学、会学的人,深厚学生的语文学科底蕴,培养学生丰富健康的情感,达到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目的。

三、以深入浅出作为教学方式

教师是教育的承载体,教学改革能否完全落实,关键在于教职人员。小学语文教师必须以学生的视角思考学科特性。教师要深耕教学资源,全面扩大知识层面,并且将知识融会贯通,使知识点通过自身的过滤与分析,达到删繁就简,与学生的理解能力看齐,完全规避形式化的教学现象,让学生听得懂、悟得出,才能使学生全面吸纳学科知识,在小学阶段打好学科基础。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反映的不仅是学生对于学科的掌握能力,更反映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因此,语文教学存在其他学科没有的独立特性,如果仅仅采用单调的教学方式讲解,就会使课堂变得乏味无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只如蜻蜓点水,不够深刻。教学方法如果应用过度,头绪又会错综复杂,不但教师辛苦,学生也是糊里糊涂。因此,语文教学一定要做到简而有效,表达有调理,情感要真实,知识要丰富。教师不能紧盯教学任务,把学习过程缩得过紧,而要将以往的结论性教学转化为过程性教学,以引导的方式,使学生从简单的入口进入学习环境,进而在过程中掌握知识。要掌握深入浅出、层次递进的教学弹性,让学生自己发掘其中的真意,使语文教学发挥重要的学科意义。

小学语文新课标的改革将是一个渐进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理念的实践者,是教学传播的载体。要深入落实新课标理念,仅仅通过课程标准及管理机制的改革是远远不够的,教师作为教材的具体实施者,需要全面转换视角,用发展的眼光正视改革实施过程中已经或即将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不断推进改革、提高素养,以新课标理念为教学规范,以开放课堂为改革方向,思考语文教育的学科特性,为学生奠定坚实的学科基础,为推动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发展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 新课标 小语教学 评价观念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在“评价建议”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关于新课标下语文教学评价观念改革问题,值得我们作深层的有益思考。

1.确立科学的评价观

1.1体现科学的文本观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一、要让学生认识汉字、学会汉语拼音。汉字的教学要理解音、形、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在识字中体现语文工具性的特点。二、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读”。通过读范文,让学生去体悟汉字的魅力,揣摩出语言里包含的意思,体会出文章中蕴含着的感情。教师要研究读的目的、读的方法,形成良好的语感传达给学生。通过读,培养学生多感官的体悟,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培养语言想象,并在说话和习作时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

1.2明确科学的发展观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现代社会的发展,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倡快速阅读、快速作文、口语交际、搜集信息等能力已列入了新的素质要求,也预示着语文教学不能单独地以课本知识为终极评价目标。所以语文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应体现在学生的个性发展、可持续性发展等多方面。概括地说语文全面发展能让学生正确地理解祖国语言文字,熟练地运用语言,不断地提高读写能力及人文思想、审美情趣。

1.3确立科学的实践观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教学评价更应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开发、充分利用潜在的语文教育资源,引领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在语文实践中教师可充分利用语文材料,设计出形式活泼的案例,在语文实践中积累作文素材;在引导学习方法上可随着学生交往、互动、自主地学习。

例:组织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①社区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模拟不同的角色参与社区调查,了解社区情况,为社区服务,在锻炼中提高语言表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②回归自然:带领学生来到大自然,观察植物、动物、矿物,从不同角度去感悟大自然的变化,陶冶情操,学会思考,学会审美。③广泛阅读:充分利用社会的文学资源,图书资料、网络信息、报刊杂志等,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征及阅读兴趣,来选择推荐思想内容健康,对学生有启迪的,与学生课文内容有关联的文字资料,让学生互相交流学习所获。

2.体现评价的多元化

2.1评价指标多元化

传统的评价方法,仅凭一张试卷来评价学生,评价指标单一,难以激发、调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培养学生的上进心起不到任何作用。多一把评价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优生。此次评价改革,将评价指标由一元改为多元,从知识掌握、能力培养、语文素养的提高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的指标多了,自然就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成功的机会。学生在某一方面哪怕有一丁点的进步,我们也将通过评价表现出来,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取得成绩的喜悦。这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2评价主体多元化

《新课标》指出:“实施评价,就要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还应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建立起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使传统的被评价者――学生及其家长也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在平等、民主的互动中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发展。如关于“写作评价”,可在日记本上设计具体的家长评价与学生自评的内容。家长通过评价,了解有关写日记的具体要求,为更好地指导学生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的自评能调动他们认真审视自己的学习成果,在反思中培养审美能力,在反思中学会欣赏自己,在反思中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在自评中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师可在综合家长和学生的评价后做出最后的评定,这样的评价让学生、家长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2.3评价标准层次化

同一班级,不同学生之间的认知水平存在着很大差异,评价时如果采用统一的标准则不能照顾学生间的这种个体差异。因此,教师在设计评价标准时,应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尊重学生间的发展差异,选择不同要求、不同层次的题目,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放低要求,重在鼓励,以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对优等生则严格要求,重在提高,促其主动发展。实践证明,实施评价标准的层次化既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又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获得了学习的成功,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地发展。

2.4评价方式多样化

第8篇

一、当前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第一,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积极学习的氛围。农村社会或个体家庭往往不重视义务教育的重要性,忽略教育对人成长发展的重要影响,家长忙于打工鲜少注意对子女进行教育,农村的娱乐方式较为单一,很少有学生会进行课后阅读,农村教育氛围的缺失导致学生很难意识到语言文学之美,其语文能力也很难提高。

第二,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水平低下。农村语文教师水平参差不齐,部分教师教学观念落后,没有依照最新的教育要求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整,教师变成了课堂的主体,只是对文章进行讲解之后进行提问,教学手段单一无趣,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知识的学习也仅仅停留在表面,实践能力也较差,这无疑阻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第三,学生基础薄弱,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在农村教育水平的限制下,初中学生的语文基础普遍较为薄弱,教师长期落后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学生普遍已经失去了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能力。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讲,在课后也没有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总结,导致语文知识零散,知识结构系统难以建立。还有部分学生不会运用正确的学习方式,语文学习效率低下,由于看不到学习的成效最终放弃语文的学习,情节严重的还会产生厌学心理。

二、在新课标下构建卓越课堂

1.明确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领导者,首先需要明确的就是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将课堂导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起来,突出重难点,增强课堂导入的趣味性。精选教材内容,要求学生根据相关资料对课本内容进行自主学习,以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在阅读课文中找出文中的中心词汇、中心句子,自主分析作者意图,对自己认为有困难的部分做上记号,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2.小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

小组学习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通过使用小组合作教学的方法进行学习,分配不同的角色人物,帮助弱势学生获得话语权,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的发言机会,从而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性学习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并协作完成任务,增强了课堂互动,使课堂气氛更活跃。“组内互助”和“组间竞争”的学习模式符合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激发其潜能,实现高效学习,把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到一个新阶段。在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帮助的过程中,能提高学生的集体意识,培养互帮互助的品德,达到德育的目的。

3.实践学习,拓宽学生视野

语文学科不仅具有文学性和美学性,它还具备极强的生活性。因此在实践中学习语文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带领学生积极探索,积极实践,将培养学生的智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锻炼学生的情感和意志相三者结合来设计实践学习活动,一方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也促进了语文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例如,让学生以“我爱文学”为主题,分组策划一期手抄报,对学生完成的手抄报作品进行分析品评,对特别优秀的作品进行全年级展示。这样一来,在增强学生对语文学科兴趣的同时,完成了阅读量的积累。

4.多样评价,提升学生学习信心

语文学习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学习中遇到难题和挫折也是非常正常的现象。语文学科不同于数学等其他学科,它有极强的主观性,对文章的把握产生不同意见这种情况时有发生,教师要依据不同的学生个体展开多样评价,以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学习成绩好,各方面较优异的学生,通常自尊心较强,教师在纠正他们错误的同时,还应该合理地对其进行心理引导,避免一蹶不振的情况的发生。而那些成绩较差,各方面较为落后的学生,常常因为成绩而感到自卑,担心答错问题丢脸,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宽容耐心,引导学生战胜自我,正确掌握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其学习的能动性。

通过明确教学目标、开展小组学习、进行实践活动和展开多样评价这几种方式,改变当前初中语文教学落后的现状,满足新课标对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要求,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第9篇

关键词:新课;小学语文;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213-0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着力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语文素养;主张语言熏陶和语文实践。应试教育主张的是升学而不关注学生的具体素质。在新课改的主流形式下。实施新课改,是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一项重大举措。

一、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课标》在教学建议中就阅读教学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实现内容的自主理解、方法的自主选择、问题的自主设计、目标的自主定位、容量的自主把握、时间的自主利用等等。教师则抓住“导”这条主线参与教学活动。在提要求、设计问题时不妨把结论、答案适当地模糊些,甚至是“非确定性”的。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欲望。

二、要灵活处理主体和主导的关系

文章的内涵有深有浅,小学生理解、分析、综合思维的能力尚弱,对一些知识的掌握、积累不够,在解读时就比较困难。而教师“导”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看得更远、想得更深、得到的知识更多。因而在教学中根据文章的需要灵活地处理好”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两者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

三、注重合作学习

《新课标》指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并不是可以忽视传授语文知识,而是强调“不宜刻意”“系统”“完整”而已。对教学活动中涉及到的一些语文知识,如文章结构、写作方法、句子的修辞手法、句式、句子结构也要随文作适当的讲解,只是不系统、集中进行教学。对文章的重点段、重点句也要引导学生进行研读、理解、体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感悟能力,但不能将其支解得支离破碎,影响语言文字整体的美感。分段、概括段落大意,也应根据需要进行。一般是:提出学习任务―――启发独立思考―――导入讨论―――巡视,及时调整―――全班交流,师生评价―――围绕课程,深入学习。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相互协助,相互竞赛,相互促进,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平等、自由的学习氛围。

四、培养协作精神

因而在设计合作学习时必须有明确的合作内容及主题,有可分解的任务,合作者之间有分工,有协作。不要什么内容都合作,什么时候都合作。而对探究性学习则必须要有值得探究的主题。它是通过个人、小组合作学习仍难以解决的问题。需要动用全班集体的智慧来共同完成的。因此探究的主题应有一定的难度,并不是每堂课,每篇课文都适用这一方法。

五、要注重创新思维的训练

小学语文既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具个性、极富情感、极易激发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思维的学科。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语文双基训练是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的载体。在语文教学中,要采取把双基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开发融为一体的策略,充分利用教学目标和教学结果不确定,教学内容不确定,教学对象不确定,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不确定的诸多因素,寻找双基教学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结合点,采取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六、要运用示例教学引导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要让学生自主探索,自我建构认知结构。为了给学生一个探索过程,以前一句话就可以教会的知识与技能,现在必须给学生让出三五分钟的时间。同样,为了发展学生的价值观,教师可能也要单独花一点儿时间来讲或让学生来答,这样一来,时间不够怎么办?针对这一现实问题,我主张采取示例教学法。即牵一发动全身的教学策略,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例如教学《鸟的天堂》一文,首先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读课文,仅解决一个问题: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在什么时候?看到了什么?这是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为什么这里是鸟的天堂?重点学习课文是怎样写出榕树的“大”和“美’,及鸟在榕树下自由自在生活的情景,这是品词、品句。抓住作者对鸟的天堂的态度,这是明中心,由于避免了平均用力而突出重点,学生就有了展开思维的空间,这样的教学方式,就可以使三维目标融于一体,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七、要评价多元化

第10篇

关键词: 新课标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

在初三语文舞台上,为了不让学生们输在这关键的一年,为了给家长们一个满意的成绩,为了让自己的良心得到安慰,我将改进教法,勤奋工作,为同学们成才和升学提供帮助。下面谈谈我的做法:

一、对学生基本情况的分析

我刚接触这个班,对学生的思想不太了解,总体来说本班学生思想不太活跃,不能向老师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见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男生大部分基础太差,字写得不好,课文读得磕磕绊绊,学习态度不端正。女生比较好,但缺少尖子生,导致班级优秀率不高。面对当前严峻的中考形势,要想在中考中取得较好成绩,难度很大。

二、对语文教材的初步分析

按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新课程理念选取教学内容,突出教学的人文性、多样性、探究性、开放性,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特别是文学欣赏能力的提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创造精神、合作意识与知识整合能力。教学内容分为六个版块,即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附录,有的课文后还有补白。

三、语文教学目标的基本定位

(一)思品目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二)知识目标。了解课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的音形义。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三)能力目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文课文,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熟练使用常用字词,强化对文言诗词的积累,进一步培养提高学生阅读写作能力,为中考打下良好基础。

四、在语文教学中采取的措施与方法

(一)认真学习导学案,转变教学观念。导学案与以往教学变化较大,进一步强调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做到提前预习,课堂展示,限时训练,堂堂清,日日清。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二)教师要做到教学五认真。实施集体备课,集思广益,总揽全局,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利用教材留下的空间,恰当把握教材的量和度,面向全体,对全套教材进行宏观把握,理出知识能力训练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以此来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认真做好试卷分析,找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注重补差补缺。

(三)认真抓好听说读写训练。自行设计写作和口语交际,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结合教材中的名著欣赏,诵读欣赏、引导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尤其要注重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根据中考新题型,设计相关练习,进行口语表达方面的训练。

(四)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报纸杂志网络上精选精彩的时文和美文,掌握分析文章的阅读技巧,重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确立语文教学的新理念。重视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营造轻松、活泼的自主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学知识,在生活中学道理,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增强学习的后劲,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五)重视阅读教学,扩大阅读视野。新课标对阅读教学极为重视,并提出了非常具体的要求。督促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写读书笔记,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进行交流。背诵名篇名句,并进行默写。因此,要认真组织好阅读教学,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除此之外,每周还要补充一定量的精美时文,以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积累,提高阅读能力。

(六)加强作文指导,提高作文能力。作文训练题要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有话说、想说话,要鼓励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创作激情作文;作文评改也要形式多样;大力提倡周记、随笔、日记等作文形式。

(七)精选训练材料,明确训练目的。对课外参考资料进行筛选,认真训练、及时批改、仔细分析、讲评落实。为了增强教材的实践性,在每单元的后面都添加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板块。这样就能使语文的学习始终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突出教材的综合性,减少知识的生搬硬套,突出重点,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整合在一起,语文基本功的培养与个性发展、人格养成就整合在了一起。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教学,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进行反思。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标准、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可以在课外组织朗读比赛或者是演讲比赛,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八)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相互渗透。设计了比较完整的助学系统,促进学生德智体三方面的全面发展。教材选的课文体裁、风格多样化,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强化综合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努力提高语文素养,实现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终身受用,为中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九)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新世纪需要复合型的人才,要求能独立解决问题,具有创新精神,因此教科书在内容设计上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在练习上,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要求学生在互助中展开学习活动。建立合作小组,加强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一种是语文研究性小组,创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另一种是学习互助小组,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帮助落后同学,营造班级的良好学习氛围。

第11篇

1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制定整体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语文教学既要重视有关知识的传授、技能、技术的培养,又要重视学生人格的培养。所以,在教学目标的制定时,不仅要有明确的知识技能目标,而且要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发展性领域的目标。它既是各种教学活动的起点,又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归宿。新课程教学目标设计,既是基础,又是核心,还是方向。教学目标设计得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整个课程目标的实现。

2 精选教学内容,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教材是落实新大纲、实现新课程标准,完成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教材内容是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仅仅依靠教材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教师在课堂中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教学,不但能借助媒体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而且使用的本身就是教师教学中的创新体现,对学生自是一种言传身教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在语文课堂教学尽可能多地运用视听、音像、电脑等媒体辅助教学,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各种知识积累、释放、组合、撞击的舞台。

选择教学内容,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情境中参与学习。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学生会感受到语文同日常生活的联系密切,使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有鲜活的体验。

3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个体差异

教学活动应是以促进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活动。在以班级授课为组织形式的教学中,同一班级中的不同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诸多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教学过程及其结果。个体差异不可避免地成为影响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同步教学的同时,应当更多地考虑差异教学。即“因学生之才而施教”“教学要照顾个别差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其基本含义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师要了解和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二是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能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组织教学;三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之得到全面发展,学有所长。

4 互动的组织形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班级授课制这个框架内,要有机地融会全班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在教学中,强调学生间的交往,教师与学生个体交往;在教学中,让学生个体与学习小组交往,教师与学习小组交往,学习小组与学习小组交往。课堂中师生交往与生生交往相结合,有利于创设学生的合作与交往的氛围,增强学生合作与交往的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能促进学生真正地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不仅可改善认识策略和水平,并可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切实的培养。

5 培养问题意识,引导自主探索

阅读感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阅读。对任何课文,学生至少读三遍以上,教师才能跟学生交流想法。教师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探索、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合作与交流。教师要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然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和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使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能力,更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没有问题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师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交流合作,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阅读、思维、论辩、交流等活动,使学生经历知识分析和能力形成的过程。学生具备了这种深有感触的知识和学习体验,终身学习、持续发展才会落到实处。

6 评价方式的全面、多样化

第12篇

关键词:激发;培养;创造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0-0061-01

现代教育教学是以新课程标准为理论依据进行的,教师角色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在新教改理念下,要实施自主学习的方法,重视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主动地提出问题,并且能够研究、总结、概括、归纳,创造课堂自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要想达到这一点,任重而道远,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真正能够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首位,有的放矢,通过改革教学方法,重组教学内容,以丰富多彩的形式进行教学。

一、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主人翁意识

要想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首先学生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要有快乐、喜爱的情绪,学生才愿学、乐学。正如心理学家研究的那样:兴趣和爱好是一种同愉快情绪相联系的认识倾向性与活动的倾向性,它能推动人学习科学知识,追求真理,形成熟练的技能和技巧。这就要求教师深入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特点,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还要巧设问题,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也可以通过实践使学生体验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主人翁意识的培养主要取决于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人,那么怎样完成这一转变呢?例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于学生自己能够弄懂的浅显问题,就要放手先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当学生遇到在理解上有困难的问题时,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启发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训练教给方法,让学生自己对知识进行延伸、挖掘,就解决了学习的问题,那么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就能够深刻。在教给学习方法的同时,教师要对学生充满希望、信任和鼓励,这样的学习过程才会给学生带来愉快的体验,才会对学习充满兴趣,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二、在课堂上能够激发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处于想弄明白而不得,想要表达却不能的愤悱阶段,此时的我们一定不要认为问题已经解决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已经达到了,就鸣锣收兵,不再注意那些还在懵懂中的学生,应该抓住这个契机,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然后鼓励他们大胆探求,满足学生探究的愿望,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乐趣,大胆猜测,大胆设想,使教学气氛活跃,让学生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最初学生是不具备独立阅读教材、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的。这时,教师就要做学生学习成长的引路人,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教学生学会阅读、学会思考上面,并且在阅读时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有时会提出一些不符合实际或毫无意义的问题,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加以正确引导,传授方法,给出示范性的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就具备了正确提出问题的能力。要让学生积极思考,就要引导学生学会提问,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把金钥匙。

三、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从实践中获得知识

学习的最佳方式是动手操作能力,只有学生动手才能发现问题,往往我们教师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活动的时间不多,只是一味地灌输,很怕漏掉知识点,学生机械地获得接受,学生亲身体验的时间几乎为零,课堂效果还不理想,知识的获得应该是通过实践才能验证加深巩固,只有不断地鼓励学生动手操作,才能提高课堂效益,学生才能在“交流、设疑、研讨、总结、延伸”的教学环节中真正获得知识的提升,能力的提高。

四、创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给学生一个自主的学习环境

心理学家说过,学生只有在活跃的自主环境中,获得知识的效益才会非常高。可见,给学生一个温暖的学习环境是非常关键的,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重视课堂上师生交流,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亲切,温婉,语言要有感染力,不断地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并大胆解决问题,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在解决困难时要冷静思考,不要烦躁、厌倦和放弃,这样让学生既感到紧张又感到愉快,最终体味到成功的喜悦。

五、结束语

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创造自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去,成为学习的小主人。从牵着学生一步一步地过河,到学生能够自己摸索着独立地过河,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课堂气氛也会空前活跃。其实,学习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归纳、总结,找出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并不断地进行培养和训练。这样,一定会圆满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吴裔春.对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几点认识[J].语文学刊,2010(20).

[2]陈伟华.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探讨[J].新课程研究,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