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时间:2023-08-11 17:27: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第1篇

我国社会是一个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才能把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推向深入。在改革开放以后的二十多年里,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各项事业取得重大进展。但是,我国的文化建设虽然表面上正在加强,而影响现代化建设的各种消极、腐败现象仍然存在,而且还很严重,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抵触,甚至背道而驰,如社会的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这些问题就是思想道德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必然损害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损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应当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而学校是进行教育的重要场所,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地方,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前途,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管理者,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必须尽力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二、现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充分体现了知识的重要性和价值性,在同种岗位上存在着学历高低不同所给的待遇和工资不同的现象。在校学生看到这种现象,便形成一种错误的认知,除了自己的学习外,其他任何事情似乎都与自己毫不相干,缺乏社会责任感,对社会漠不关心,这对于今后社会中的合作性学习、合作性生活、合作性工作是不利的。

第二,现代学生缺乏吃苦精神。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物质上的需求逐渐得到满足,家庭比较富裕,有些家庭甚至条件非常优越,使得这些家庭中的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无忧无虑的生活,他们从来不需要考虑自己应该做点什么事情。加上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溺爱,使得这些孩子总是无所事事,无所作为。在学校里即使老师安排一些劳动任务,他们也会躲躲闪闪、毫不主动,哪怕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他们也不会做,总是觉得自己没有这个必要动手,怕脏、怕累、怕苦。而吃苦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该继承和发扬,也是现代社会人才必备的一种素质,如果缺乏这种吃苦精神,那么未来社会将如何发展呢?

第三,迷恋网吧,精神空虚,道德垂丧。网络上活动的最大特点就在于虚拟性。虚拟状态既为网上行为提供了安全屏障,也给不正当、不道德的行为披上了遮羞的面纱,从而造成网络社会虚假信息的泛滥及不道德行为的发生。由于网络道德体系尚处于建构和规范之中,网络社会很难让网民"独善其身,独慎其行",加上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自我约束能力不足,道德自律行为和意识淡薄,就很容易产生在网络上特别自由、为所欲为的感觉和冲动,进而做出一些不道德的且在现实世界不可能做的事情,诸如:恶意侮辱、人身攻击,网上"多角恋爱","黑客"入侵,侵犯知识产权,查阅黄色图片和点击黄色网站,散布反科学、伪科学以及对党和政府不满的信息等。网络已成为违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现象的新场所,以网络为对象和以网络为手段的违法犯罪行为不断出现。

第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现代学生中越来越突显。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金钱对人们来说,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物质财富,在人们的眼里,钱越多越好,越多越富有,有了钱什么都可以办到,真的是"有钱能使鬼推磨",这种思想对青少年影响极大,有些学生在学校生活中,事事与钱挂勾,如借钱要利息提供某种信息要给信息费,帮忙的事要开工钱等,这些思想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学生的思想道德不仅得不到提高,还会使学生品德越来越败坏,现代学生中的只图享受,不图奉献的思想,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造成极大影响。

第五,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错位。发展市场经济是中国在经历了长期的探索与试验后作出的历史性选择。"但问题是市场经济以利益为目的,利益的驱动成为构成市场经济行为最原始的动因和最直接的动力。市场的这种功利性特征必将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使人们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如何更快地发展经济上,视经济发展为惟一目的,急功近利,忽视思想文化道德的建设,使二者产生不同步、不协调的发展"。经济体制的转轨带来了意识形态方面种种观念的更新。学校德育面对历史的变革,处在许多内在矛盾和外在冲突之中,其主要表现为:等价交换原则与奉献精神的冲突,经济效益与精神价值冲突,市场应变观与远大理想的冲突。

第六,青少年学生的社会角色意识的错位。青少年学生正处在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他们渴望交流,但沉于网络中的交流又是一种虚幻的交流,它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敲击键盘,我们往往不能知道似乎近在眼前的"聊天者"是男是女,是老是少……而青少年也由于使用隐匿了部分或全部真实身份的"自我",孤独感逐渐膨胀,这种极度膨胀的自我中心定位扰乱了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的角色定位,进而引起道德感的错位。这种不良的体验往往会使学生形成双重人格,影响其今后的发展和进步。

在网络交流中人们不受实际生活的约束,可以随心所欲地改变和修正自己的品质和人格特点,这就促使一些青少年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中寻求满足。在网络的虚拟社会下,个人的身份是虚拟的、想像的、多样的和随意的,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的约束力削弱或失效了。上网者可以创造虚拟的人物角色,获得某种权利和认同感,使某些被压抑的个性得到释放。而这些青少年学生一旦回到现实社会中,就会产生心理错位,表现为敏感、警觉、掩饰、厌倦生活、自我评价低等。

三、出现思想政治问题的原因

第一,社会环境的影响。有人说,学生在校进一步,回到家里退两步,进了社会退三步。有人用公式5-2=0来概括社会、家庭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消极影响。市场经济消极因素的影响使部分学生心灵发生扭曲,心里崇拜的偶像发生变化,形成畸形的价值观。

第二,家庭因素的影响。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摇篮,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如何、是否施加正面影响直接关系到孩子的道德品质如何。家庭教育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部分家长疏忽了对孩子的关心、教育;家长素质不高,教育学生方法简单,态度粗暴;对义务教育的认识存在差异,认为只要把学生送到学校管吃管住就是尽到家长的义务,至于教育,就是学校老师的事了;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孩子,把孩子看作家中的"小皇帝"、"小太阳",渐渐形成了他们"自我中心"的行为特点,如此种种,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德育效果。

第三,学校教育自身的不足。目前,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是在一片加强声中削弱了,在一片重视声中忽视了。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一是轰轰烈烈喊素质教育,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二是教育主体不明。三是德育内容不清,有的学校没有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确定德育内容。四是德育方法单一,这是目前学校在德育工作中的主要弊端,只注重空洞的说教,不注重德育要求内华成为学生品质。五是德育合力不够,教师们各自为政,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看成是思想政治教师的天职,使得德育缺乏全面性、系统性。

四、解决思想政治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德育研究,做到有的放矢

确立科研意识,加强德育研究,向科研要质量,应该成为一种观念。德育研究就是对实践的总结,通过反思,找出规律,揭示事物的本质,从而把实践升华为理论。德育研究主要应该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是研究学生。包括一个年龄段的学生在心理、认识上的特点;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出现反复的规律;同学与同学交往的特点;学生与老师交往的心理;家庭对学生的影响;学生喜欢参加哪些活动有的学生为什么会孤僻、自卑;学生出现逆反心理的原因;少数学生闹恶作剧甚至报复老师的原因;学生被表扬或批评后的心理;学生欢迎什么样的老师;如何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如何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如何根据不同个性的学生开展工作等等。研究越深入,了解就越全面,方法就越有针对性。

二是研究内容。包括不同年级在内容上的不同安排;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如何根据学生的认识与接受能力分解德育内容,做到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如何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受感染;如何把思想、政治、道德、心理等方面原则性的理论与要求具体化、生活化;如何选择和利用身边的人和事教育学生等等。只有注重研究,才能避免成人化、走过场的倾向。

三是研究形式与方法。包括如何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讲道理,让学生在理解与认识的基础上乐于接受;如何发挥教师的人格力量;如何体现教学活动是德育的主渠道;如何取得家长的配合与社会的支持;如何强化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磨练意志;如何表扬学生;如何让学生在集体中获得快乐,学会交往;如何营造一个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如何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在社会这个大课堂里接受洗礼,经受锻炼等等。通过研究,找出规律,从而使思想政治德育的形式与方法更有针对性。

(二)、优化德育队伍,实行全员育人

学校德育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它是一项系统而庞杂的工作。可一提到思想政治工作,一些学校就简单地认为这是政教处的事,是班主任的事,这样德育工作就是一个"打杂"的工作,抓抓安全、检查检查工作、处理处理违纪事件、一学期组织次把两次大型活动,如此而已,根本没有领悟到德育是"心"的教育,是全体教职员工的教育。要把这个工作抓好抓实,学校必须实行"全员育人制",强化学校的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三大职责。为此,学校管理者就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在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始终将德育工作真正摆到首位。作为教师也应与时俱进,提高认识,在学生德育方面要做到"三破三改三立",即破除传统的重智轻德的观念,改变分数是惟一的评价标准,树立素质教育必须以德育为核心的观念;破除学生在思想政治工作是政教处、班主任的事的观念,改变学校德育工作中班主任"孤军奋战"的格局,树立"德育无小事,育人我有责"的观念;破除教师对学生的"被动施教"的观念,改变那种"学校不布置,我就不行动,学生不出问题,就不找谈话"的做法,树立以人为本,主动施教的观念。真正强化师德建设,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

抓好德育工作的关键是教师。因此,抓好德育工作就必须抓好师德建设。学校要在党支部的领导下,不断加大师德建设的工作力度,在师德建设的内容、方式和机制上进行不断改革,不断加大师德建设的工作力度,在师德建设的内容、方式和机制上进行不断改革,建立和完善教师职业道德监督约束机制,采取定期排查、随机走访、签订责任书等形式,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实现从"权力本位"向"责任服务本位"的转变。学校还应大力开展"练师功,铸师魂,树师表"、"十佳教师"、"师德标兵"、"我最喜欢的老师"等师德实践活动,塑造新型的教师群体形象,让每个教师都做《师德规范》的忠实实践者,做教书育人的忠实实施者。

(三)、丰富德育载体,拓宽德育途径

德性,在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中生成,在感悟、体验中积累。因而,德育需要实践,需要活动,需要感悟。现代认知理论告诉我们,德育内容只有成为学生的需要时,才能产生认知动机,才能形成内驱力,才能调动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参与"对象性活动"。脱离学生需要的硬性灌输搞"假、大、空"只能引起学生反感,所以学校在安排具体活动时,必须坚持"小、近、实"的原则,小处着手强"养成",贴近生活觅"触点",立足于"实"求收效。

1、充分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设计活动内容时,一定要将大的主题细化为小的行动并形成序列。

2、确立好本校的德育基地,充分挖掘利用当地的德育资源,充实德育内容,拓展德育空间。

3、形式多样地开展各项评比活动,树立学生身边的榜样。我们不能只学远的榜样,"高、大、全"的榜样,也不能只学成人榜样,青少年儿童自己的生活中就有许多榜样。树立典型就是为了带动大家。

4、随时捕捉德育点,利用新近发生在身边的"小事","以小见大"。某生竞赛获大奖了,可及时开展"向××同学学习"的活动;某同学拾金不昧就可及时利用广播、喜报等宣传;某些季节性传染病流行时,就开展"讲卫生,弃陋习"的教育活动。

(四)、建设校园文化,创设育人环境

造成不能忽视环境的育人功能。人在不同的环境中心情是不一样的,受到感染、体会到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在一个非常整洁幽雅的环境里,为什么不敢随地吐痰、乱扔纸屑?环境的约束力。走进一庄严、肃穆的环境,为什么不敢嘻嘻哈哈、打打闹闹?环境的约束力。相反,在一个很不讲究、乱七八糟的环境里,没有约束力,没有感染力,所以也就很随便。如果一所学校窗户粘满尘土,走廊里痰迹斑斑,纸片随风乱飘,学生服饰不整,职工说话粗野,大体可以作出判断:管理不善。这样的环境下,怎么可能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品质?

建设校园文化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内容。

一是人的精神面貌。服饰、衣着、打扮是人的精神面貌的外在表现。但更重要的是人的内心世界,是从校长到教师到学生在政治、思想、道德方面表现出来的风貌。校长能为教师做出榜样,教师能为学校做出榜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到做人、做事就应该像老师那样。"说破嘴皮子,不如做出样子。"提高德育实效,首先应从教师做起,校长彬彬有礼,教师也会彬彬有礼,校长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教师也会责己严、待人宽。一方面是因为感染作用,另一方面是因为校长能做到他就敢于去要求教师和学生。如果校长说话粗野,教师就可能不重视文明,这样就会传染学生。

二是环境文化。教师、设备是教育资源,校内的每一条路,每一株树,每一面墙,每一片草,每一枝花都是教育资源。卫生工作很好,环境非常优美,它本身就是教育资源,具有育人功能。因此,要重视卫生,重视绿化、美化环境,它是在熏陶、感染学生,是在育人。

三是舆论文化。让学生能看到报纸,听到广播。宿舍、教室、餐厅如何布置都要精心设计。在学校能听到世界,欣赏到世界与中国名著,定期举办专题报告会。在这种舆论氛围中感染学生是必然的。舆论文化要注重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出发,让他们喜闻乐见,愿意接受。有的学校草地旁挂着大牌子"严禁踩踏,违者罚款",学生照踩不误。为什么?有逆反心理,很反感。有的学校不这样写,他们写的是"谢谢你没有踩踏草皮",学生一看,觉得人家很尊重自己,不好意思再去踩踏。有一所学校校门口立着一块大牌子,写着"如果你不抽烟,你将受到全校师生的尊敬。"对客人是尊重,对学生是教育。小树上、花池边,也们写着"小树和你是朋友"、"小花向你问好"。学生觉得,又是朋友,又向你问好,怎么好意思去伤害它们呢?

第2篇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示范价值,就是指教育者不仅通过语言的说教,更通过自身的示范来影响和引导受教育者理解和接受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规范。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显示,单纯的“填鸭式”的灌输教育效果不太理想。因此,教育者不仅要摆事实、讲道理来帮助受教育者理解和掌握一定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规范,并内化为受教育者自身的思想品德认识,使他们能够分清是非、美丑、善恶;更重要的是教育者通过自身的积极示范和言传身教来启发受教育者的政治觉悟、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引导他们践行社会规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价值就是指教育者用真挚的情感和生动的事迹去感染和激发受教育者,寻找情感的共鸣之处,使他们产生一种奋发向上、士气高昂的进取精神。教育者要实现和受教育者的情感互动和有效沟通,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价值。教育者应该关心、理解、信任和尊重受教育者,使他们从心理上愿意接近受教育者,在“春雨润物细无声”的情境下接受教育和引导。榜样和典型的示范作用不可小觑。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受教育者经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就能达到的优秀人物的示范和带头作用,会让受教育者从内心产生一种巨大的动力,主动要求积极上进,主动追求自己的一言一行与社会规范的符合。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价值是指教育者用正确的一定社会需求的思想品德规范与受教育者的实际思想品德认识水平不断地进行调节与整合,形成符合受教育者自身实际的思想品德认识,进而内化为思想品德信念。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规范与受教育者实际的思想品德认识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矛盾,贯穿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全过程,渗透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因此,教育者应当帮助受教育者充分认识一定社会需求的思想品德规范的正确性,结合受教育者的实际思想品德认识水平,不断地做出调节与整合,以期形成受教育者能够接受的且符合受教育者自身实际的思想品德认识,进而内化为他们的思想品德信念,形成稳定的心理结构。比方说一个危害社会的人往往首先被期望不再危害社会,进而期望他能为社会和他人做出贡献。

四、思想政治教育的协调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的协调价值一方面指教育者通过各种教育活动磨炼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意志,提高其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指协调各方利益,保持和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教育者可以通过说服教育的、互相沟通等民主的方式引导受教育者适时地进行有针对性的具体实效的心理调试,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实施;引导受教育者进行情绪调控,缓解和消除不良情绪,减少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引导受教育者进行人际关系调整,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和谐的人际关系;还要进行积极有效的利益调节,化解各种利益矛盾,形成公正、合理的利益关系。

五、思想政治教育的塑造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的塑造价值就是指教育者适时地引导受教育者把正确的思想品德认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并逐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同时达到了塑造人和塑造社会的目的。

六、结语

第3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君子 实现价值

君子人格的理想构建,即基于对“礼”的合理性与“仁”的主体性的价值认同,通过道德的修养去完善人格,是人在思想和行动上达到对“礼”的自觉维护的一种预期。立足于现实生活实践,完成对君子人格的模式设计和对人的现实人格的价值提升,即是孔子《论语》思想的基本点和着力点,也是其所能够引领儒家乃至中国思想文化和民族精神前进方向的深层原因。《论语》的理想人格我们应该从中批判地继承,使之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

一、对《论语》中的理想人格进行批判地继承

儒家思想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一直都是占据主流地位的,一直以来儒家思想体系都是作为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出现的,封建社会的统治者都通过它来作为思想教育的工具。《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而且可以看作是儒家的文化形态逻辑上的起点,其中有着深刻的人文精神与丰厚的文化资源,特别是其中在塑造人的理想人格,对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民族思想道德的形成与发展都起到了很大的影响。李泽厚先生曾在《(论语今读)前言》中讲到:“我至今读儒学(当然首先是孔子和《论语》),儒学在塑造、构建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过程中大概起了无可替代、首屈一指的严重作用。”

在《论语》中,孔子理论的中心就是仁,通过仁提出了不同层次的人格修养的思想,层次由低到高,分别为有恒者、善人、贤人、惠人、成人、士、君子、圣人。这些对当时的士阶层提供了立身行事的准则,同时也对儒家乃至中国文化人格理想思想的构建,对于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延伸与发展,都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孔子在《论语》中所强调的“君子”的理想人格已经在数千年历史下根植到中国人的灵魂深处。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也就是通过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人施加影响,使其达到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下研究人格标准,进行批判性地继承变得非常有必要。

二、理想人格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价值

(一)“君子”型理想人格内涵

孔子所塑造的“君子”型人格是一种能达到“修己以安人”人格,这种人格包含着两个层面:首先是圣人,圣人是孔子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圣人就是道德、智慧与功绩都至高无上的完美的人,其次是君子,君子是道德品质高尚,在精神上有着很高的境界,全面发展的人。在这两个层面之中,孔子最为极力倡导、推崇和不断追求的理想人格典范就是“君子”,因为“君子”是更符合现实的理想人格,而“圣人”则是人们对理想人格想象中的最高境界。所以孔子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在《论语》中前后“君子”这个词汇出现过100次以上之多,通过《论语》中的一些对话,以及对君子与小人的对比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论语》对“君子”的一种理想人格勾勒,给我们呈现出君子的文质彬彬,君子的乐而忘忧,君子对仁义礼智信做到极致的一种修养,有仁爱的广阔胸怀,有中庸的处世准则,有严谨的礼仪规范。总之孔子倡导的“君子”的理想人格是一种由内部的思想意识到外部行为的表现。

(二)“君子”型理想人格的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与“君子”型“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所追求的都体现在两方面:首先是个体发展,其次是社会进步。所以从这两方面以批判性的态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范畴内,“君子”型理想人格的价值实现,继承有价值的根本精神。

第一,“君子” 型理想人格的个体价值体现。一是有助于激发人的精神动力。“君子” 型理想人格,希望人能自强不息,坚忍不拔。《论语》中就有所体现: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这些话都是在弘扬人的主动意识与进取意识,将这样一种积极的精神植入于人的思想中,对于激发人的精神动力还有主观能动性有很大的作用,能够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帮助人们战胜挫折。还有助于塑造健全的个体人格。

第二,“君子” 型理想人格的社会价值体现。一是政治价值,提供了丰富的治国安邦的政治伦理精神。“君子”型理想人格的特点是“内圣外王”,把自身心性的修养体会所得,推广到齐家、治国、平天下,仁政礼治,行道于天下中。“以天下为己任”,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另外作为君子,要重视德的完善,这样对以德治国也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第三,“君子”型理想人格的局限性。由于孔子所处的时期,生产力落后,人们对社会和社会关系的认识水平有限,“君子”型的理想人格也受到影响,所以在今天不是完全能被适用。一是建立在道德理想状态的理想人格,只能是少数具有高度道德自觉的人的理想人格,过多关注道德价值的合理性,而忽视外在的方式方法,价值理性突出但是工具理性不足,所以只具超越性,不具现实性,二是这种人格是建立在血缘亲情之上,制约了人的个性发展,三是“君子” 的内在道德修养强调的是“私德”而缺少“公德”,在政治上更多强调“人治”,而不是“法治”,不利于社会政治的建设和发展。

(三)《论语》理想人格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论语》中关于“君子”型理想人格的塑造所包含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方法,有很多我们今天可以借鉴的地方,尽管在当时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粗糙,但是也有很多合理的地方,我们应该对合理的地方肯定并且发扬,提高现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对“君子”型理想人格的分析,对我们现如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是如何积极探索新途径、新办法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都有很大的帮助,以“君子” 型理想人格丰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用这种儒家的“君子”型理想人格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发挥传统经典在整个民族中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总结:

我们要以“君子” 型理想人格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思想政治教育是用先进的意识形态对人们施加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效果是真诚接受与自我改造,在这一点上,传统的儒家思想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行动及效果上都证明了这一点。强调人的自觉修养,正是孔子在塑造理想人格中对于君子的要求,这种自我教育的方法,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巩固思想政治的成果是十分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赵行良 孔子的理想人格论及其当代价值[J]. 船山学刊, 1998,02

[2]杨谦 理想人格与成人之道――孔孟人格论再议[J]. 道德与文明, 2004,04

[3]吴威威 近年来国内关于公民道德的研究综述[J]. 道德与文明, 2005,03

[4]汪凤炎 郑红 孔子界定“君子人格”与“小人人格”的十三条标准[J]. 道德与文明, 2008,04

第4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

当我们把思想政治教育置于整个人类发展进程中,就会发现,思想政治教育自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就成了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有了不可或缺的地位,不仅发挥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的作用,还提高了全体人的思想素质,促进了人的发展。

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内涵及其特征分析

(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内涵

认为价值就是主体与客体之间需要与需要被满足的关系,即客体能否或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满足主体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人和社会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认识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以主体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为尺度的一种客观的主客体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及其性质是否与人的本性、目的和发展需要等相一致、相适合、相接近的关系。”①有学者认为:“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就是指作为客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作为主体的人的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的关系,即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创造性活动所实现的对人的超越性本质的追求。”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是人在社会生活中逐步积累而形成的一种稳定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思想品德素质。简单的说,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活动过程能否或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主体的需要,是主体与客体间需要与需要被满足的关系。

(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特征分析

1、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阶级性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态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观念上层建筑,是指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形态,从而也反映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的观念体系。”③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一般都未属于这个阶级的。”④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阶级性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实现和维护阶级统治和阶级利益的需要所采取影响、规范和控制人们的思想行为的统治政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具有阶级性,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2、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社会性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价的社会性特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某些功能和属性能够满足具有社会意义的社会需要,表现出思想政治教育对不同主体的共同效益的维护。社会性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符合整体人类社会发展需要而表现出来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对象是人,是满足的人的自身的需要,而不是满足物的需要,之所以要对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因为人是可以被塑造的,人创造价值的能力是不可估量的。而人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活生生的,具体的、历史的人,因而必然会使思想想政治教育价值带有社会性特征。

3、思想政治教值的短期性与长期性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短期性,是指根据主体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要求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长期性是由于环环相扣延续不断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对个人与社会具有的长远意义。思想政治教育的短期价值不会很明显,很有效用,但它的长期性价值便会在短期性的价值日渐积累过程中日益深入主体内在生命机构化为主体的本质力量,因此必须注重和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短期性与长期性的关系。

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条件分析

(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社会历史条件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精神力量条件。思想政治教育是建立在一定精神文明水平之上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活水源头,是思想政治教育取之不尽的素材。

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脱离当时的政治民主水平和社会文明发展水平。政治越民主,人们的参政意识越强,参政能力越高,就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民主的气氛,人们也比较容易在自愿民主条件下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在我国,国家一切权利属于人民。这一根本规定无疑有助于人民群众主人翁责任感的形成,有助于人们的思想品德朝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也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⑤

社会和谐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社会基础,社会文明的高低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社会文明越高,人们素质越高,就较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和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主客体条件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体是人,满足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体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意义所在,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指向,人从“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是一个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使人较顺利地实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主体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思想品德素质的目的。应该看到主体的需要和满足是为社会实践和历史发展水平主体自身条件所制约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主体在价值关系中具有创造性,本身有很强的创造性和可塑性,这就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

主体对客体有能动作用,客体对主体有制约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物质性的特点,其实质也就是主体超越自己思想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关系,这种相互作用主要是通过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来实现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两个方面通过这种相互作用,主体与客体相互促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既要围绕着社会发展趋势及目标展开,又要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而展开,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⑥

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途径分析

(一)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

社会要创造条件有组织的大力宣传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全社会中形成良好宣传教育和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以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组织社会成员参加各种思想政治宣传教育活动,强化社会成员对本地区、本单位的认识提高社会成员的认同感等。

怎样开展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一是要不断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坚持的指导思想地位,反映主流思想、主流价值,倡导社会主义价值观,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二是培养善于宣传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这些工作者必须是立场坚定、关爱社会成员,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丰富、善于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活动、能够对教育者加以引导,关注个体的思想政治素质、热爱本职工作、乐于奉献、具有高尚品德、有较强的人格魅力、能够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和带头作用。三是大力支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在物质上予以保障,在体制上予以支持,在政策予以引导。

(二)主体的自我学习和完善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可以通过价值主体的不断学习、不断自我完善来实现。价值主体原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是主体不断学习完善的基础,主体的兴趣爱好是主体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内在动力。思想政治素质与高尚的思想道德在主体内部的形成固然离不开外部世界的作用,但是主体的学习和完善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我们知道,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主体的兴趣爱好,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认识,有利于主体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的本身就极富有规律性和主创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体要制订合理的学习规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阅读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理论书籍,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历史文化古籍,了解国情,了解祖国五千年的历史,主动学习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关注时事,关注民生。接受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性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展互助学习。

(三)加强综合管理

现代社会,尤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价值主体多元化、利益多元化,文化意识多元化等条件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途径之一。加强综合管理:一是要有组织机构,组织机构要运转协调,职责明确,分工负责。二是要根据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党和政府关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制定符合本地区,本单位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制度和政策,确保制度和政策得到贯彻和良好的执行;三是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管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的政治责任感,实行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断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激励机制;四是搞好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人财物的管理,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资金支持力度,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五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技术支撑。

[注释]

①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62页.

②褚凤英,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再认识[J],探索,2013年第3期,第118页.

③教育部社会科学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3年版,第15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8页.

⑤陈万柏、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01页.

第5篇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困境出路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客观存在的实践活动作为外界存在物对人或群体的有用性,对主体需要的满足。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关系中主体是社会化的人或群体,客体是社会中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政治集团的政治需要、社会发展进步和个人自由全面发展需要的满足是其价值所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中存在一些问题,走入了困境和误区,迫切需要我们寻找出路,解决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困境

(一)过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而忽视个体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两个基本方面,二者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缺一不可,其中社会价值占主要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由于社会价值长期占主导,导致出现只重视其社会价值而忽视个体价值发挥的局面。一直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等都是由国家基于政治目的以及社会重大问题等制定的,针对个体的考虑较少,受教育者根据自身需要进行选择的机会较少。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单向灌输为主,缺乏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交流与沟通,没有考虑受教育者个体的接受能力与兴趣,没有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得受教育者出现逆反心理、戒备心理甚至对抗心理,造成教育效果不理想。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时易犯只见“社会”不见“人”的错误,过于关注社会而忽视了社会是由每个个体组成的,更多的是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忽视个体价值;总是强调从社会需要出发解决社会问题,对于关注个体的主体性要求,促进个人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则重视不够,使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个体的价值不明显,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缺失。

(二)片面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工具性价值而忽视精神价值。

当前我国处于新的历史时期,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西方价值观念的涌入使得社会各领域受到空前影响,尤其是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巨大转变,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价值取向广泛传播,这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挑战。为了应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定位上过于强调其政治价值和经济价值,这就不可避免地使思想政治教育走向功利化、工具化,片面强调其工具性价值。一直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片面强调适应性,无论是在过去阶级斗争的年代片面符合政治需要,还是现在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都在通过不断更换内容体系穷于应对不同社会阶段的不同要求,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沦为工具,只注重工具性价值。思想政治教育依据社会本位去塑造社会需要的人,忽视人们自身自由全面发展的要求和个体心灵、人格塑造,缺乏人文关怀,忽视了社会公平、正义和理性等道德品质的培育。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走入一个误区,片面强调工具性价值,忽视其文化、道德等精神价值。

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困境的出路

要想走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困境,就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社会价值的同时重视个体价值,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要在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经济、政治价值的同时重视其精神价值。

(一)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

首先,要以人为本,充分肯定人的价值和意义,坚持人文关怀为主的教育理念,准确定位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受教育者实际出发,贴近个体、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注重对个体健康人格的塑造与自由全面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要符合受教育者个体的接受能力、思想特点与个性心理,使得教育内容、要求为受教育者自觉接受,实现内化外化,提高个体自身道德素质,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实现个体价值。

其次,要正确制定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目标。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目标的确立是其实现的基础。要把宏观目标与微观目标统一,根据受教育者的接受能力和水平制定目标,要防止目标过高、过大;要联系实际,从受教育者的实际出发制定具体目标,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再次,强化受教育者的个体价值意识。受教育者自身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实现的主要因素。个体的品德形成中教育是外因,受教育者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是内因,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论是目标确立还是内容、方法选择都要突出和强化个体价值意识,使个体能够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怀和对自身的肯定。只有这样才能保调动个体积极性,实现个体价值。

最后,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个体价值实现的保证。受教育个体时刻受思想政治教育外部环境的影响,而这些影响既有积极的,又有消极的,因此要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为个体价值实现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二)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精神价值。

我们要在继续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政治价值,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维护社会稳定职能的基础上,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道德价值、文化价值等精神层面的价值,实现人与社会深层次的发展。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重视人们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重视人们心灵的净化和良好品格的塑造,从而提高社会整体的道德文化水平;其次,要注视整个社会的人文关怀和良好社会文化环境的构建,为思想政治教育精神价值的实现提供良好的环境;再次,要重视社会的公平、正义,实现社会理性,塑造社会的良好风气,推动社会良性运转,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道德价值等精神层面的价值。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哲学范式;人学范式;社会价值认同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一个哲学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实践活动,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社会性、和政治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能做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存在,在于它能够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的价值意义。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探讨,学界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见解,深化了对其本质的认识,但没有形成统一界定。毋庸置疑,思想政治教育是针对人的活动的现象,在社会共同体中,个人与集体活动中的辩证关系也需要一种全面的辩证的视角去解释。社会哲学是一种对于社会生活现实的总体性把握[1],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需要社会哲学范式这一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产生和需要的必然性与普遍性问题反思,这与认为“社会哲学范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把社会政治的需要看作其出发点和归宿”[2]的观点不同。基于社会哲学思维方式,探究“思想政治教育是其所是”在生活实践中如何体现的,在社会关系中把握,才能正确体现其本质。

1目前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现状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普遍性的客观存在,在不同时代和国家表现为不同的样态。针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研究,许多学者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界定是从一定统治阶级、阶级意识形态来界定的,“意识形态性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是阶级性或意识形态性,它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性质和方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属性”[3]。意识形态性的核心是政治性和阶级性,是指的是观念上层的建筑,是政治的法律的思想的观念,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是大众的,是文化自觉的体现。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需要在社会关系中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意识形态说发现了思想政治教育阶级意识功能传播,在这一社会关系中显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政治”,“源于社会系统中的政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定,实质是政治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渗透”[4]。政治是对公共事务的安排和治理,它自始至终都有公共性的向度[5]。政治性只是人的群体归属需要的一部分,另外还有道德教育和价值观教育。在原始人群内实际上是存在着为大家都认可的行为标准和活动准则,也就是在社会主义社会不同发展阶段,体现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性,从根本上看,在阶级蒙昧时期,在社会思想领域中不存在着思想体系的明显分化,政治社会中只存在着一套较为完备的具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性的思想体系。道德是统治阶级的道德,政治是一个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强制,是统治阶级的价值观,即政治同化了道德和宗教,因此,政治性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做概括是不能覆盖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范围和全部现象,只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被需要的体现,无法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主体间性活动,在现实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一个前提性承诺,具有确定的价值取向和导向的,尽管人类社会的各个历史时期及其不同人群、各个阶层和学者们,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认识和理解不同,然而对于其历史正当性、社会价值取向和作为人类需要的一项活动是共通的。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一种社会活动,存在相同的现象,即能够用一种关注社会活动的方法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从根本上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2思想政治教育本源性探究

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准确把握应该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始发生去追问其为何存在。基于这样的路径去寻求它的本质,也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的回答。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作为人的一项活动,发端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的思想活动。简单的社会活动和社会交往是原始社会人进行的一种生活方式,主要体现在群居生活,伴随着意识、情感、规则的发生与发展。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济把这种原始形态的德性称之为“生活式的德育”,尽管这种生活式德育及其原始,但它已经历史性地“承担着社会生产性和生活性”,“维护社会公共生产和生活”,传递和驯化人的德性职能。[6]基于这样的生活式德育所形成的习惯,维护着人际平等与聚集,保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在群内存在大家较为认同的活动准则和行为标准,体现在集体狩猎和采集活动当中,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人与人之间关系而结成的一个整体,因此原始社会的思想道德教育是集体的、公共的、社会性的活动,也还没有从其他的社会活动中独立出来,在社会思想领域表现为对某种神秘力量的一致崇拜和信仰[7]。人与人的这种紧密的联系结成的这种自然共同体当中,表现的是对氏族部落认同的原始宗教式的精神控制,是群体性的。阶级社会的出现,伴随着阶级控制和阶级教育活动的出现。不管在奴隶社会还是在封建社会时期,在社会思想领域不存在着思想体系的明显分化,政治社会中只存在着一套较为完备的具有明显政治倾向性的思想体系。例如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儒学受到统治者的青睐并得到一定发展,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转向政治教化。中世纪时期宗教利用教义将人们的思想观念禁锢在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当中,为阶级统治服务。这一时期主要是对“主人”所代表的国家和社会认同的那一系列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规训和教化。在资本主义社会时期,资产阶级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宣称教育是为了对公民进行智、体、道德教育以及宗教教育,培养民主、自由、平等的公民。在教育实践中大肆宣传他们的意识形态理论。不仅对资产阶级进行阶级意识的教育,并且在公民教育中体现了一种公民身份和国家认同教育理念。社会存在着两大对立的政治思想理论体系,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各自从本阶级的立场出发建构的各自思想体系。在社会主义社会时期,社会思想理论界存在着多元的以理性个体的角度出发,而非从阶级出发的论证和阐发为社会共同体的价值理念所应实施的方案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的表现是以培养民众对国家(国族)和社会自觉认同的理性精神为主旨的教育和引导。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人在不断的自我实现、解放,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根据以上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本质有了一个基本指向,资产阶级和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表示的是出于政治需要而不是生活需要。实践性和目的性是人类存在的价值指向,社会哲学反观人的生活总体。

3用社会哲学范式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再思考

社会哲学在我国80年代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尤其是南开大学哲学系对社会哲学的研究。王南湜教授提出让定义适合于生活,用生活中已有的领会去修正定义,修正理论。基于这样的方法,王南湜教授给社会哲学的定义是一种对社会生活的现实的总体性把握[8]。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从其发展历程看出,对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目的性和实践性理解和把握需要社会哲学研究的方法和理论来把握,因此,社会哲学范式则指的是以社会哲学的研究方法和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给予总体把握或反思,在这种思维框架下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重新做思考。本质不是变化的,是最普遍、最稳定的根本性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也是各个阶段体现最为普遍、稳定的最根本性质。基于这一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探讨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始发生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目的性和实践性体现出发。3.1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一项实践活动,其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在实践中完成的。首先,从其出发点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进行。社会哲学是以一种总观的态度面对现实生活,那么生活是人的社会活动的体现。从人的思想实际出发,对具体的人开展教育,分析人的思想的形成、发展、嬗变等,而这些是无法离开人的实践活动来进行的。其次,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归宿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是使人们形成好的思想,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而这种思想政治素质则是社会需要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完成。人是未完成的存在,现实生活当中的人,是一个在不断创造活动中自我完善,不断追求幸福生活的人。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去提升自己的思想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关涉人这一本性,找到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内在契合,才能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体现也须在实践中去检验。思想政治教育要达到怎样的效果,有没有预期效果,只能在社会实践中来检验是否有效。[10]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相应的关照这一点。通过交往,圈中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对成员生活产生影响,不管是显性的影响还是隐性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人获得自身的完整性和全面发展性。当然,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有一定的目的性。3.2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教育相区别的一个方面。人的存在是个体存在和社会存在的统一,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可避免的与其他个人或群体有一定的关系,而不是孤立的、抽象的存在[11]。在这种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人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在这种社会关系中,人需要得到认同,也需要去认同群体其他成员。在认同确证的过程中,思想和行为都会受到影响和相互教育。但是,在这种社会圈中不一定都有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有些群体思想缺乏正确的价值取向,甚至有消极影响。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行为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和自发性,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相伴随。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专门人员、组织有计划地培养和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为目的的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价值和社会发展的方向性指向。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教育,体现一定阶级的根本利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与其他社会活动的目的是不同的,它根据一定的社会生产力、经济、政治发展状况,根据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要求而预设的。在关照这一特殊要求的同时,人又是具有主观能动性,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人的主体选择,把人在发展中符合社会目标的思想政治强化、形成理想信念,使之与社会发展方向保持一致,使人与社会在互动中发展。3.3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指向性: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立足于现实,而且关照未来。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有针对性的解决人们现实思想问题、实际问题,而且把人的思想长处、积极方面引导,并且发挥预防作用。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人的思想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价值观是关于价值的一定信念、倾向、主张和态度的基本观点,是关于现实的人对全部生活实践所产生的意义的一种评价、判断和取舍标准的思想体系。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只包含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教育,还是政治价值观、道德价值观、文化价值观、美学价值观等教育。“价值观教育对人们进行启发和引导,促使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将其转化为内在的自觉要求。价值观教育是一个规范性层面上的教育,它不可避免地将特定社会的价值观体系渗透到教育过程中,以此促使人们个体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13]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是在调和社会价值体系与个体价值观之间的矛盾,促进社会成员个体价值观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在实践中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发展进行价值体系引导。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性、具有超越性的社会价值观教育,它是一定阶级、政党或集团用社会价值观体系对社会成员施加一定影响,促使社会成员形成符合社会价值体系要求的个体价值观的实践活动。

作者:张应梅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南湜.社会哲学[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8.

[2]陶磊,黄明理.人学范式还是社会哲学范式?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反思[M].探索,2011(6).

[3]石书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定及其把握[J].与现实,2009(1).

[4]孙其昂.政治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本质[J].南京社会科学,2006(3).

[5]叶方兴.政治性?抑或意识形态性?———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理论辨明[J].思想政治工作论坛,2010(10).

[6]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433.

[7]武东生,徐曼,余一凡,张长虹,郑宏颖,安祥仁.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3:12,(12-13).

第7篇

【关键词】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最大化研究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一)社会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强的社会价值,国有企业对其员工实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社会来说是非常有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把人的品格变得更好地一种精神文化教育。有利于树立员工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树立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乐于奉献社会,积极服务人民这些品质的养成对社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必不可少,只有经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员工才能称得上是一个优秀的员工,是一个优秀的公民。

(二)集体价值

国企对员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其深刻的意义,也充分发挥了其集体价值。一个乐于服务群众,一个爱岗敬业并且勤劳勇敢的人是受人尊重的人,也是被人肯定的人。在集体中,这类人会自觉地去服务群众,面对困难能够挺身而出,并且认真实现自己的集体价值。有很强的集体主义精神,具有非常强烈的集体荣誉感,能够为国家为社会积极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工作中,爱岗敬业,积极友善,并且任劳任怨,充当劳动楷模。只有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先进的,积极的,并且发挥了其集体价值的。

(三)个体价值

所谓个体价值就是个人的价值实现过程。一个人首先是社会的人,是集体的人,最后他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实现自我的价值很多时候需要靠实现社会和集体价值体现。一方面实现了社会和集体价值,那么个人价值也就实现了。另一方面,个体价值的实现也能通过自身的体会自身的领悟去实现,可能并不需要通^外界的反馈或者鼓励。然而无论何种价值的实现,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息息相关,并且可以说有怎么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就会有怎样的价值实现过程。

二、目前国企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认识不够深刻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认识不够深刻是大多数国有企业的通病。大部分国有企业比较注重利润和短期利益,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投入较少。一方面是由于国有企业领导的任期有限,在有限的时间里领导们都想拿出一个比较好的业绩去升官发财,自然会比较看重利润,而轻视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大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回报在短时间内是非常有限的,所谓十年栽树,百年育人。在育人这件事上,投入多,可能产出少,在短期是很难产生收益的。因此,领导们会选择快而省的方式去经营企业。

(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落后

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落后也是目前国企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巨大的问题。新时代下,随着互联网移动客户端的普及,员工已经不再满足于现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相反地,他们更加希望能够拥有一些先进的有趣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而不是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老一套的喝茶看报已经成为一种过去式,国企需要探寻一种符合时代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不要让思想教育变得单调并且乏味。

(三)缺乏企业文化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与企业文化建设相互融合。一定程度上,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文化建设是相互补充的作用。一个良好的文化建设能够有利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是,现阶段,大多数国有企业并没有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相互结合起来,一方面是没有认识到他俩的共性,另一方面是不够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事实上,企业文化建设应该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应该成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然而,目前鲜有企业这样把两者统一起来。

三、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最大化

(一)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包括以人为本、实效、激励原则等

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有利于实现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最大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包括很多方面,包括以人为本原则,在尊重员工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把员工的需求放在首位。其次,注重实效原则,所谓实效原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不是表现的虚张声势,需要一定的效果,而这个效果就是实效性原则。进一步地,激励原则也必不可少,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应当给与表现突出的人一定的表扬是激励,这样才能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设置,包括强化三观、加强艰苦奋斗、完善职业道德等等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设置应该多样化,不应该像以前一样只是针对一些大事件老电影进行讲解。其中强化三观是一个必须要做的公共课,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强化员工的三观,只有三观正,作风才能正。其次,在国有企业中,需要进一步地提倡艰苦奋斗,完善职业道德等等良好品质。只有将这些品质都灌输于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政治教育才能真正实现最大化。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第8篇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确立崇尚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近十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理念正在逐步加强,成

>> 论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实现路径与方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实现路径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缺失及应对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理论依据及价值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缺失及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实现应注重人文关怀 浅谈网络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实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人文关怀的必要性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应实现五个转变 人文关怀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现探索 论人文关怀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科学发展观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的价值及原则 大学文化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本价值实现论析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问题研究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问题研究 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文献分析及研究展望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不足及原因分析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的途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途径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3-01-01.

[4]卿定文.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差异性人文关怀[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6).

[5]施林春,陈碧钦,谢从戎.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现状与对策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6]王东莉.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容体系建构[J].教学与研究,2005(2).

[7]叶碧如.论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7(1).

[8]张继安.“应试教育”的十大弊端及反思[DB/OL].,2006-10-26.

[9]翟少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研究[D/OL].http://.cn/Article/CDMD-10126-2010183268.htm,2013-01-01.

第9篇

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借鉴优秀传统文化的潮流中,道家“无为”、“不争”理念涵化的人生哲学、教育思想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指导意义别具风格。与儒家注重的“有为”理念相较,道家的重心在于“无为”与“不争”。本文尝试着从“道法自然”的教育原则、“无为而有为”的教育模式、“上善若水”的教育目标等诸多方面深入挖掘道家思想内涵,从而剖析出道家思想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借鉴意义。

一、道家管理理念的基本点

道家提出了以“道”统“德”、“无为”而治的哲学理念,哲学视域下“自然无为”理念的基本内涵有以下几点。

(一)“道法自然”的管理理念

“道法自然”中“自然”的含义不是指自然界而是自然万物的本然属性及其内在固有的客观规律,“效法自然”就是要求在管理中不要过度地干预琐碎细事而要让人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与优势条件,顺势而为,轻松而不疲累管理,卓有成效的完成管理任务。正如《老子》所言:“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1]184“道法自然”、“顺性无为”是道家哲学的精神内核,遵道而行,因任自然,让万物自由发展而不蛮横干预,则民自化、自正、自富、自朴,从而实现社会的有序性与和谐性。

(二)“无为而有为”的管理艺术

“无为而有为”的管理艺术涵化着深刻的辩证法思想,管理者要自在自为的否定与消除主观妄为,管理行为要符合管理的内在规律,从而铸成高效、和谐美的管理世界,凭借否定的不强为而趋近肯定的“无所不为”的管理境界。正如《老子》所言:“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1]5“有”与“无”相反相成、对立统一,不能羁绊于急于求成、刻意有为的表演心态,逆势而为,否则就会走向反面、一事无成。物极必反,在现实的管理工作中要寻觅“有为”与“无为”的临界点,消解“过度而为”,注重“顺性而为”。

(三)“上善若水”的管理人格

“上善若水”的管理人格蕴含着深刻的智育、德育思想,有助于塑造管理者完整的灵魂与独立的人格。《老子》以“水”喻道,提出“七善”即“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1]22“居善地”就是居下用柔,心胸博大,谦虚求真,乐天知命。“心善渊”就是在现实的诱惑中要心静如止水,涤除尘世的污染,不受喧嚣的外界干扰,心如磐石。“与善仁”就是待人接物要友好善良,与人为善,乐于助人,扶弱济贫,对于强弱一视同仁。“言善信”就是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不尔虞我诈,诚实信用。“政善治”就是立身处世要不偏不倚,持正守平,尽职尽责,多做实事,多出政绩。“事善能”就是敢于担当,审时度势,做力所能及的事,方圆有致,不越俎代庖。“动善时”就是要与时俱进,唯变所适,把握时机,紧贴时代脉搏,敢于创新,争取做出新的更大的成绩。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要节制欲望,挑战自我,突破自我,对“我”始终进行批判性反思,从而做到与时俱进,达致无欲无私的道德境界。

二、道家管理智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一)“道法自然”的管理理念与践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自由原则

道家追求个体的返璞归真与精神自由,推崇人对自由的追求,批判异化对人自身的禁锢,致力于实现“天人合一”的至高人生境界。道家哲学凸显出的自由精神是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和合”统一的题中应有之义,对思想政治教育自由异化的消解具有指导价值,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意义非凡。

思想政治教育中自由精神的迷失、自由异化是社会转型期价值理性淡化、工具理性泛滥的具体表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统一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属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与路径选择的向导。在社会转型期人文关怀遇到了现实危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存在分裂的倾向,思想政治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掉进了以受教育者工具化、物质化为前提假设的逻辑陷阱,倾向于技术性的处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存在的不和谐,拘泥于单向度的理论灌输与一元的价值取向,忘却了受教育者自身的合理意愿,高度规范化与定型化的灌输缺乏生活基础与现实需求的空洞理论,导致受教育者走向了缺乏精神自由的奴役化状态,背离了“以人为本”的应然要求,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直接的受教育者是个体,思想政治教育中个体的自由与价值要得到充分挖掘与发挥[2]86。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视野下的个体自由“和合”统一,从工具理性的视角看,个体自由就是思想政治工作要把握规律性,体现时代性,富有创造性,尊重个体的认知规律,重视主体的精神自由,激发个体的创造潜力;从价值理性视角看,个体自由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以科学的个体价值观为导向,贴近现实生活,富有时代气息,关注个体的价值诉求,打牢个体的理论基础,形成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和谐统一的高度自觉。个体自由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保证,以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为视角来深入探析个体自由,强化个体的正确价值取向与科学的行为方式,寓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于生动多样的实践活动中,使受教育者在认知规律、自觉接受理论的同时也在直接践行价值理念,使受教育者的个体自由得到充分彰显,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由单向灌输向双向交流、双向互动模式转变,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无为而有为”的管理艺术与践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自动化管理”模式

“无为而治”是道家管理智慧的要义精髓,“无为而有为”的理念涵化着深刻的辩证法思想,是“无为”与“有为”的和谐统一。道家“无为”哲学显现出的“有”与“无”的理论对于建立有道家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模式以及有效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效果的关键在于采取“自治、自觉、自悟”的方式方法,充分发挥教育主体的创造性与能动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思想以及行为方式的转变、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轻松化与艺术化管理。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开放性、艰巨性、长期性、动态性等复杂性特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必须紧紧依靠教育主体,创新“自动化管理”的教育模式,潜移默化地实现受教育者广泛的参与教育活动、认真的体悟教育内容、自觉的践行教育理念的工作目标,从而夯实思想政治教育的群众基础、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的人本回归。

思想政治教育的艰巨性与复杂性特征客观的要求践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自动化管理”模式并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主体性建构,“自动化管理”模式是提高思想政教育实效性的现实选择[3]49。“自动化管理”模式注重人的自我教育、自我管束,最大限度地发挥“现实人”内在的自强、自控、自律意识,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每个受教育者的血液中,沉淀为教育主体的深层潜意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思潮、凝聚共识,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变革时代焕发勃勃生机。“无为而有为”的智慧启发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破除家长观念,在方式方法上由直接的空洞说教式向间接的生动体验式转向,激发受教育者“自我管理”的巨大潜能,优化“有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确立“无为”的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三)“上善若水”的管理人格与践行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德育理念

道家“上善若水”塑造的理想人格社会内涵丰富,现实意义深远,谦下包容的气度、处下不争的准则、善待万物的德行对于协调好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与社会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成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境界的重要文化资源。“上善若水”的理想人格的塑造对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之间的和谐一体、同心同德、群策群力以及形成思想合力具有重要的引导规范作用,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第10篇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3-0232-0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其中隐含了两个主体,即大学生和教育者①。而进入到大学阶段,大学生的主体性意识逐渐成熟,这一点已经为学术界所公认。基于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目标也要在尊重大学生核心价值信仰选择权的基础上来实现。特定教育对象大学生的核心价值信仰选择又时时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所以,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实效,就需要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运用供给侧改革思维创新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现实需要的内容、方式和方法。

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主要挑战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然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在信仰层面的思想碰撞与交流而最终实现价值共鸣的过程。正如张耀灿所解读的思想政治教育之内涵在于:“在交往实践的意义上,只有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真正发生了实质性互相影响和互相作用,真正有了双方创造性、能动性的显现,我们才能说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过程”[1]。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是以信息为媒介的双向互动。谁掌握了信息资源优势并有效控制信息传递的过程,就将占有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权。传统意义上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者的确在信息资源和信息传播过程控制两个方面处于绝对优势地位。所以,教育者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目标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采取最为简单的灌输方式,在没有其他变量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这种灌输式的教育方式是行之有效的。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信息传媒技术的进步却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社会性后果。其社会性后果在于网络直接打破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信息资源垄断和过程控制权,从而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的结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灌输方法也随之失效。《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6)显示:我国网民规模达7.1亿,其中20-29岁年龄段网民占比30.4%,其中大专以上学历占比20.4%,大学生上网时间达31.7小时/周。由此可见,大学生已进入网络化生存状态。而网络互联即时的特性决定了在网络中获取信息?Y源的便捷性和无限性。而且互联网的匿名性使得信息者几乎是以零成本的准入门槛参与网络信息传播。在网络面前,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信息垄断不复存在。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大学生在信息资源占有上处于平等状态。就网络信息检索技术而言,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大学生还处在信息资源占有的优势地位。而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信息资源占有优势被打破的同时,其对信息传播过程的控制权也随瓦解。传统媒体信息传播基本上是有限信息资源在有限连接中传播的。从信源信息发出经过信道而至信宿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够掌握信源处的信息资源,当信源中出现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不利的信息内容时,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直接将其屏蔽,而不让其进入信道对外传播。然而,网络技术却改变了这一切。网络技术使信道实现了无限扩容,网络的超链接能够同时将无限个终端连接在一起从而编织起一个虚拟空间。而无限个终端都是信息源,能够向网络虚拟空间中投放信息。在此情况下,以往控制信源和信道的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方法归于无效。而网络技术在打破思想政治教育者对信息资源和信息传播过程的垄断控制的同时,也赋予了大学生更多的核心价值信仰选择自由,大学生也更倾向于理想信念的自主选择。原因在于,进入到大学阶段,大学生的主体性意识逐渐成熟,这一点已经为学术界所公认。而理想信念的自主选择则是大学生在最高层次上对自己独立的主体性之确证。在此种背景下,传统意义上的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灌输式有效的条件已然被网络打破,而教育面对的网络化趋势又不可逆转。因此,要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只有根据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对的客观条件和环境的变化做出适应性调整。从当下的情况出发,思想政治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思维的转变成为关键。

二、以供给侧改革思维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之后,“供给侧改革”成为社会生活中的热词。从国家宏观层面分析供给侧改革概念,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供给侧改革思维同样适用于当前高校应对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也就是从供给侧即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调整。

1.以供给侧改革教育理念的确立为前提。 “供给侧改革”不仅是一种手段,而且更是一种思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的教育者首先要对自身的教育理念进行调整。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对信息资源和信息传播过程的垄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被直接置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地位。而且在主―客体教育结构性认知作用下,灌输式教育方式就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的方法选择,并且在条件没有变化的前提下,对大学生采取灌输式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行之有效的。然而,新的变量出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条件发生了变化,供给侧的教育者认知则必须与时俱进。现代教育条件下,尤其是网络打破了信息资源和信息传播过程的控制之后,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的教育者们要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教育结构关系定位,而以更为开放平等的主体间定位来认识自身同大学生之间的关系。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是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需要做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前提。在供给侧改革思维指引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提升自身“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整体水平和能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大学生辅导员、学生管理和服务部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相互统筹协调,在于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互动中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引导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2.优化供给内容,在自由竞争中占据信仰市场主流。经济学认为绝对垄断下的市场缺乏活力,自由竞争能够刺激经济社会的发展,释放改革创新的驱动力。以上观点对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具有借鉴意义。当信息资源和供给都被垄断之后,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信仰是在灌输下被铸造出来而非自主选择的结果。而网络出现将信息资源和供给垄断打破,赋予了大学生以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大学生在进行价值观选择的过程中,不仅会思考各种形态的价值观内涵的科学性,而且也会验证价值观的实践意义,评估价值观对于现实社会问题的解释力。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的教育者不能因为所传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而疏于价值观的解读以及运用价值观对社会问题的实践性回应。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们要将社会主义价值观科学性的解读与实践性的示范相结合,避免重复投入、同质化、低端化、脱离学生实际等问题,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和实践价值的挖掘力度, 打造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精品,实现教育“产品”的“优库存”,提高教育实效性。通过优化供给内容,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自觉的信仰选择,成为自由竞争的价值观信仰市场主流。

3.注重供给方式现代化,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全方位供给格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观供给在课堂和课余实践。然而,当前高校课堂教育早已无法满足大学生对于信息的需求,课余程式化的实践教育也很难吸引大学生深度融入而收效甚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注意到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变化。大学生已然习惯于网络化生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能?蛟谕?络中针对大学生群体精准投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息,善于运用议程设置等网络传播理论,在网络中通过话题引导将网络社会舆论环境建设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场。同时,要有超越于网络的宏观视角,在认知与实践相统一的高度将思想政治教育贯通网络虚拟空间和现实社会。网络只是为承载各种价值观的信息传播提供了路径。然而,只有在信息认知和实践验证双重作用下,人才能够形成坚定的价值观认同。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仅要在网络中提供正面的核心价值观信息,引导大学生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认知,而且还要设计如暑期实践、志愿服务、挑战杯比赛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品实践项目,以扎实的社会实践帮助大学生确立坚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仰。通过贯通网络认识与社会实践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全方位供给格局。

4.营造良好的供给氛围,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环境保障。网络媒体的出现为大学生提供了自由开放的获取信息的渠道。然而,网络的匿名性和超链接特性却直接恶化了网络环境。部分媒体为了抢占网络市场份额,满足大众的猎奇心理,赚取点击率,甚至不惜炮制虚假信息,在网络中刻意制造、传播谣言并采取全覆盖式的信息投放。面对网络信息的无限供给,大学生面临着信息过载的困扰,其中一些非主流异质性的意识形态夹杂其中,直接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进行供给侧改革过程中,要通过建立完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净化网络空间环境,从信源上肃清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各种噪音,为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环境保障。

第11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个人价值;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5)05-0084-07

作为一种存在、一种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必然会呈现出一定的表现形态。在各种可能的表现形式中,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最能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基本特性与关系实质。而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两者之关系不仅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作用、实效,还关涉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与发展。

一、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基本表现形态

目前,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表现形态,学界认识不一,不同学者按照不同标准有着不同的划分,有时即使按同一标准,不同的学者也有着别样的认识,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又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许多新的价值形态。除传统的理想价值、现实价值、正面价值、负面价值、个体价值、社会价值、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等认识外,工具价值、目的价值、生态价值、管理价值、实践价值、集体价值、生命价值、民主政治价值,甚至诗性价值等亦为部分学者所论及。

之所以进行多层次价值类型划分,主要是因为在大部分学者看来,“价值是一种有强烈主体性和个性特色的关系,因此它必然表现为‘多’。划分价值类型的标准、角度和层次,也可以是多样化的。根据价值的这一特点,采取多维化的划分标准和方法,比较适宜。这就是,把现实的价值关系看做是主客体之间多维的、动态的过程,具体地限定每一种划分的角度和层次,用多种划分相互交叉的系统整体来表述价值类型的立体分类。在其中时刻把握价值的本质在于客体满足主体需要这一基本线索。”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类型的划分,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也可以从多个层次尝试,学界已有认识就是最好的证明。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分类,不在于简单地对其进行类别的划分,而是要通过分析其表现形态,探讨其涉及哪些内容,进而认识其本性。如果忽视这一点,只是一味地玩分类游戏,或单一地从哲学、教育目的、教育功能、教育时序等角度进行划分,或为追求新颖而赋予思想政治教育非主导的价值形态,则肯定会出现宏观与微观、表象与本质的混乱,这往往让人迷惑不清,不知所从。

之所以出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分类的多样化,主要还在于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本质认识不清、不深所致。作为主体对象性活动的产物,作为主客体间的特定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一种客观存在。它不是单一地由思想政治教育属性、主体需要决定的,而是取决于两者的互动。由此,虽然从客体的角度区分价值类型,可以揭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客观基础,从主体的需要出发划分价值的类型,可以展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发展动力,并且离开客体属性,价值就失去了客观基础和源泉,离开人的需要和如何满足这种需要,就不可能有价值判断。但是,划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类型既不能单纯从客体属性出发,也不能单纯从主体需要出发,而要将两者结合起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类型。

客体属性与主体需要的有机结合是划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主导标准,这由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特性所决定。固然思想政治教育与价值主体间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随之而产生各类价值,如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等,但基于价值主体主要是个人与群体这一事实,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形态都是由群体价值与个人价值所延伸而来,或者说均与群体价值与个人价值有关。因此,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最基本的价值表现形态是群体价值与个体价值。群体主要是指阶级、政党、国家、社会,其中阶级、政党、国家之价值均可归之于社会价值,在此,群体价值又可为社会价值所替代。之所以用社会价值这一普遍称谓,一是从广泛意义上讲阶级、政党、国家自然隶属于社会;二是社会与个人是一对辩证对应关系,以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进行分类既比较容易归类,又较为清晰明了。不过,我们必须意识到这里的社会价值是包含有阶级价值之社会价值,而非一般性的社会作用。特别是随着现代社会之公共的提升,人们往往会忽略其所包含的阶级利益,对此我们必须要高度警惕。

个体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单个个体的促进作用,也称之为个人价值。在现实社会中,单个个人的利益不同,价值取向不同,人们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选择爱好,对思想政治教育表达自己的态度。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对每一个人的满足与促进是不同的,可能不具有共性。也正是因为认识到了这一点,有人认为个人价值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价值,应该以“人的价值”取而代之。实际上,这里有一个概念的问题,“人”是对单个人的一种抽象,是个人的类的总称。在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首先作用于个人,进而对社会、阶级发生效能,而其对个人、阶级、社会的作用与促进,最终均可归为对人的作用。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体系中,个人价值是最基础、最直接的价值,而“人的价值”则是一种抽象的概括与总称。另外,虽然思想政治教育对每个人的作用不同,但在教育活动中预设的目标是明确的,价值可控、可识、可见。每个人选择思想政治教育,参与教育活动,非外在强制力所为,而是一种自觉自愿,其中的个人价值较为明显。有学者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思想和态度具有明显的个体利益的取向。人们对于己有利的事情就愿意去做,而对跟自己无关或于己不利的事情就不愿意去做。这是一种现实,也不一定是坏事。重要的是,我们要承认这一现实,把思想政治教育所包含的个人价值提示出来,让人们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种外来的甚至是强加于人的东西,它并不与人自身的需要和利益相违背,而是相一致的。接受教育是人的一种需要和权利。人不仅需要接受实用的知识技能的教育,而且也需要接受思想精神方面的教育,这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是同样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更为重要。那种认为接受知识技能的教育是一种权利,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义务的想法是一种误解。”既然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最基本的价值形态,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与个人所起的积极作用是指向社会与个人的方方面面吗?

社会与人都是一个综合发展系统,并非由单一因素构成。物质与精神、思想与道德、生产力与教育等方面都彼此相连,相互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覆盖范围可以说涵盖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及人类生活的全部。也正因为如此,人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领域有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甚至还有生态价值、管理价值等其他价值。事实上,当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发展、人的发展产生方方面面影响的时候,已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之范围、思想政治教育之作用扩大之“无边”与“万能”。试想一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何在?我们不能因为现在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要人为地、强制性地给予思想政治教育以新使命。即使经过中外比较,我们发现当前世界各国都在对其民众灌输“科学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天人合一方是人类发展之正途”的观点时,我们也应意识到传输这一理念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这要么是政治理念传播过程中的附加,要么是阶级、国家、社会利益维护之需要。也就是说,虽然在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基础上,可以划分出更多价值形态,甚至学界已有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所有分类都可以在社会与个人的身上有所体现与展示,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价值是政治价值、精神价值,其他一切都是间接的或附加的。这就如同我们吸收氧气,它首先为我们提供了生存的必需,其后我们可能会上学,掌握技能,养活自己,为社会作贡献。但我们不能说吸收氧气的直接价值或最大价值就是挣钱,就是为社会作贡献。这实际上有点本末倒置。因为一个事物总会与无数个事物相连,不能因为它们相联结,而人为地进行推演。

综上可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价值表现形态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主要指向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政治领域,即社会政治价值与个人政治价值。不过,这并非否认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于社会与个人的其他方面,对其他领域的需要有所满足,而是强调对个人与社会所产生之政治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最原初、最基本,具有“母胎”意义的价值原态。

二、非此即彼: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关系的认识误区

对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虽然从理论上讲一般强调要辩证统一,但事实上却往往偏重一方。长期以来,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认识往往更多局限于社会价值方面,即从阶级、政党、国家、社会角度来谈论与实施教育活动,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价值在于社会价值。这种认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政治性占据了主导,致使教育运行过程中个体主体地位缺失,最终导致了教育实效性不强,并且引起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非议也逐渐增多。正是由于对片面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错误认识与做法的科学辨析,伴随国家层面“革命意识形态”向“建设意识形态”的转变,加之个人层面人性的复苏与回归,特别是伴随“以人为本”理念的确立,思想政治教育个人价值问题开始引起社会各界的反思与高度关注。在许多人看来,个人价值得以彰显是时代的要求,是社会与人的发展的要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回归。社会发展的一切都是为了人,只有也唯有个人价值,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根本价值。有人认为,“确立以现实个人的存在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当展的起点,就是要扭转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把价值基点定于纯粹的服务阶级统治、维持社会秩序这些功能上。其意义不仅在于确认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最重要的内容是以现实的个人存在为其意义所指,它的目标是对现实个人存在价值的尊重和实现,而且这种价值意义所指必定给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目的划定了一个清晰的边界,也即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不只是满足于社会进步所需,更重要的是,它的本源价值是要服务于那组成社会和生活其中的各现实个人的全面发展所需。这种界定防止了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工具性价值的同时淹没掉具有鲜活生命、作为主体的人的个体价值,避免了用社会整体价值去挤压同样具有实体价值的个体存在。”

不可否认,在人类发展史上,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比重视个人价值的历程要长,并且带来了对人性的漠视,忽视人的主导性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我们今天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价值是对过去片面认识的一种校正,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个人价值的一种还原。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我们的确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价值。“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更多地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信任人,培养人的独立个性和创造精神,通过提高人的自身素质,去促进人的发展,通过人的发展去促成社会进步,这就是我们今天应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价值观。”但我们也不能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价值而贬低其社会价值,特别是单一地强调个人价值而丝毫不提社会价值,似乎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就是外在的,对个人而言是被动的,与个人价值完全不相容。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首先是人,而人又会形成群体,群体亦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实际上,很多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本身的设计与面向并不是针对单个个人而是针对一组群体而运作。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对人、对群体都具有意义与价值。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展现的关系主体既有社会又有个人,两者不可偏颇,事实上,“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阶级、国家、社会由人组成,它们利益的获取与发展具有一致性。在这个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与人的价值又高度一致。

三、和谐互动: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关系判定

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关系,不单单是一种关系的解析与比较,实质上“关系到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的全面理解,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的重要问题。”两者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关系受人与社会关系的制约。人是社会人,个人组成社会,社会是人的社会,离开社会谈人不对,离开人谈社会亦不对。人虽具有自然属性,但社会性却是人的根本属性。这是人与动物之区别的根本所在。人与社会之间形成了复杂的共融互动关系――个体依靠社会的保障与支持,他必须尽力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转,否则社会停滞不前,个人发展无从谈起;社会需要每个个体的参与与推动,但其必须保障个人利益的获得,否则个人没有发展动力,社会就会成为一潭死水;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社会理想与社会愿望,而每个社会也均有对个体的角色期待。但是,个人与社会均有自己的利益,两者又具有对立性,矛盾与冲突普遍存在着。一般而言,在一个社会发展的初期,社会与个人最初会比较和谐,利益能够保持一致,但随着发展,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会激化,并以一定的形式呈现出来。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冲突有时还相当激烈。不过,在一个和平稳定的社会内,两者的冲突不会过激,以不影响到社会与个人的生存发展为底线。但是,当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冲突至极端,特别是一个社会中大部分人的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激烈冲突时,革命往往就会发生,个人与社会处于绝对对立状态。一旦矛盾到了这种地步,则对立已经无法调和,最后经过革命又演变成了新的社会中社会与人的关系问题,又会出现如上关系,循环不止。

作为满足社会与个人需要的众多因素中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受人与社会关系的影响与制约,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的对立统一关系,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中同样有所体现与展示,且表现得更为具体与逼真。

其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之间保持着适度张力。整体来说,任何事物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应该是一致的。任何事物对个人的积极意义,就是对群体发展的促进,对群体的意义就是对个人发展的保证。

对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它既需要满足社会之需要,又要满足个体之需要。一般来说,当思想政治教育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同时,又能满足个人发展需要,或反之亦成立时,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会表现出高度一致性。而如果此时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人与社会的满足度基本一致,则价值达到最大,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之间只是名称上的差别,内容上基本无分别。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状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最高值。但这只是理想,只能在特定社会与特定人群中出现。

而对于一个健康发展的社会而言,更多的情况是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需要都能满足,但满足程度不一致。在此种情况下,如果满足度差异不大,那么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也能保持较好的关系。这是因为,既然能产生满足感,就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与个人均是有益的,虽与自身需求有一定差距,但因差距较小,没有影响到社会或个人的根本利益,故不会产生对立。但是,当两者的满足程度有足够大的差距时,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地位则会发生较大变化。重视社会利益时,社会价值突出,重视个人利益时,个人价值更为突显。不过,此时虽然对社会与个人利益的重视程度不同,但并没有因为重视一方而对另一方完全否定,即使一方的利益受到了损害,但由于没有发展到根本对立,故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尚能共处发展。况且,人们对此也有着自己的解释。当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突出时,人们强调的是个人对社会的归属与贡献,并不否认个人的获取与利益保证;当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价值突出时,人们强调的是个体是群体的基本单元,也并不否认关键时刻个人对社会的义务与奉献。

当然,在社会发展中,也可能出现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完全对立的情况。当思想政治教育只满足社会需求而完全排斥个人需求时,其社会价值就得到了极度张扬,从而一家独大,个人价值没有存在的痕迹。这固然有利于社会的集权统治,但只是昙花一现,因为民众对现下的社会失去了信心,要么揭竿而起,要么投向他者社会之怀抱,革命往往发生于此时。反之,当思想政治教育只强调个人需要而对社会需求漠然视之时,个人价值则得以极端满足。不过,此种状态下培养出来的人不可能为社会所需、所容,也不会对社会有任何建设意义。实际上,此时思想政治教育所设定的培养社会需要的人和满足人的需求之目的永远不可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存在也值得怀疑。

由上可知,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之间始终保持着适度张力,两者间相似度最强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最佳样式,两者完全对立则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消亡之表现。也就是说,在一个社会中,在教育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与个人的满足与作用,总体上保持着一种比较和谐的状态。思想政治教育有时可能倾向于社会,有时可能侧重于个人,这固然有人为的、外力的原因,但更多地取决于社会与人的发展之需要,取决于社会与人的一种互动。

其三,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之间紧密联系、相互交结,既为工具又为目的。我们认为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功能与价值,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之间的关系互动。虽然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之间存在着矛盾,但是双方的对立与争执都以不破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维护社会与个人的利益为前提,否则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就会无效。但是,有学者则认为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二分法固然理论上不错,但在实践中很难做到,教育实践只能指向一个实体,或社会或个人。“教育价值有两个主体:社会和个人,它们都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对教育实践作出价值评价。但这两者不是平等的主体,它们分属不同的层次,所以它们对教育实践的价值评价也不具有平等的有效性。……教育实践只能指向一个最终方向,如果教育实践同时指向社会和个人,那么当两者的要求相互冲突的时候,它将不知所从,而且实际上,在迄今为止的社会发展所经历的所有形态中,都存在着社会与个人的不可避免的冲突,两者之间的冲突有时还非常激烈。所以,教育实践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同时满足两个主体的要求,这就要求教育实践对它的服务方向必须有所取舍,在这些时候,我们坚持社会需要的至上性,坚持认为教育实践应该首先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而且实际上教育实践也正是这样做的,比如近代的资本主义教育即是典型的人力教育。”

此种说法的实质不在于对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分类的质疑,而是提出了一个问题:当社会与个人发生矛盾冲突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天秤应该倾向于何方?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跳出偏执的思维,不要认为非此即彼,而应站在社会、个人、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统一的角度来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而对于教育、社会与人的关系,有学者指出:“教育对人的成长、发展来说,是一种手段、工具,而人的成长与发展对教育来说则是一种目的;教育对社会的发展、进步来说是一种手段、工具,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对教育来说是一种目的。所不同的是,教育作为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的手段和工具,是促进人的成长、发展的结果。在这里,人的成长与发展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条件、手段与基础,没有人的成长与发展,社会无法存在与发展,但同时还要看到,人的成长与发展对社会来说也是目的。”因此,教育、人、社会三者关系问题的解决“是可用‘以个体发展为基础,以社会进步为主导’这十六个字来概括。或可简单地称为‘以个体为基础,以社会进步为主导’。”这种观点虽然是对教育、社会与人的关系的思考,实际上对于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亦有方法借鉴价值。

第12篇

该书九大元理既独成一个知识体系,合起来又能成为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体现了统分结合的原则。同时,该书对各元理的分析又非常透彻,深入浅出的分析介绍各大元理的产生、涵义、功能、研究方法等。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专著,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然而,通过深入研究,我认为该书在具有科学性与重要性的同时,在篇章结构、定义解释、内容以及观点与现实之间都存在着一些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从结构上看,缺乏完整性

本书罗列了九大元理,而九大元理是怎样来的,划分的标准、依据又是什么,这些都没有阐述,直接就把九大内容罗列出来,给人感觉非常突兀,内容缺乏完整性。我想,如果在九大元理之前增加一个总纲式的章节,对这几大元理进行一个系统描述,如几大元理的来源、划分标准等。在本书结尾增加一个章节,把研究这些元理所要达到的目标进行归结。这样开头有了,结尾也有了。能够使本书结构更加完整,体系更加完善。

二、 在概念上,对重要概念缺乏科学解释

本书研究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元理论”,那么何谓“元理”,它是否等于“原理”,如果不等于,它该如何解释。是指最原始、最基础的理论,还是另有其它的解释。我记得高中政治教材里介绍过“二元君主制”,这两个元是一个意思吗?说实话,我们在看到这本书后,至少有三分之二的同学没弄清楚该词的意思。所以我认为:要让读者对本书感兴趣,能够更深刻的理解它,必须对这个概念进行认真解释,并把它与“原理”进行区别和联系。这样才能让读者对本书做到准确把握,解除心中的疑惑。

三、 在现实中,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首先,本书所有内容都在讲理论,几乎没有相关事例说明,形成了为理论而理论的状况,如果能使用一些实例,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那本书的价值就会更高。比如,第一章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从问题提出——概念辨析——学科性质与理论体系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几乎都是概念性、理论性的内容,缺乏事实论证。既然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与之不相符的情况,如果有的话,表现在哪些方面,该如何解决。只有做好这些,才真正解释了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问题。

其次,本书也存在理论与现实不相符的问题。理论要求较高,要求人们高标准、严要求,但现实生活中人们却很难做到,甚至理论与现实刚好相反。比如,在理论中常要求人们清正廉洁,不要,但现实中却有蔓延的趋势,尽管党和国家加大了反腐倡廉的力度,仍难以有较大改变,导致人们对理论的不信任。当然这不仅是本书存在的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

以上两方面都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元理论研究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我想,如果本书适当增加点这些内容,那么本书的可读性会更强。

四、 从内容看,有的表述不科学

首先,第三章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的内在依据,也因此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元问题”。本章以“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为题,试图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内涵、本质、类型、特点和价值的主客体等问题进行探讨,从价值论的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发展中的元问题做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我认为:价值论不应该仅仅是研究者的自说自话,应该更加关注围绕时代主题,围绕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提高其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真理性和价值性相统一的问题。

其次,第四章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论中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分为焦点对象、主要对象、核心对象、边缘对象等,并且对每一种教育对象的要求均不同。而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应该是所有社会成员,上述几类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不管是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还是老年人,不分官职、职业、年龄等,都应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都应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再次,在第七章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中,承认人的生存和发展以一定的环境为前提,人的思想品德也在一定的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起着决定性影响。提出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展开历史变迁专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试图通过历史考察洞悉其发展变化的规律,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适应优化环境探索路径和方法。我认为,只有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首要问题,并给予最主要的重视,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