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时间:2023-08-11 17:27: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第1篇

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两个方面,二者既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又有相互渗透与融合的一面.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是有区别的,教育是通过必要的灌输、恰当的引导、有益的熏陶等途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施加影响。而管理是借助法律法规、行政命令、经济手段、规章制度等来约束人的行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依据自律性和非强制性这两个特征来达到其目的的,管理则是依据他律性和强制性这两个特征来实现其目标;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对人的思想的引导。因此,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管理,二者都产生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统一于人的本质之中,具有共同的目的,这就决定了他们之间的相互融合性。

二、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新理念—TQM

TQM英文为TotalQualityManagement,中文意思为全面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强调全员参与和全过程的质量管理,突出整体性和系统性,注重人的积极因素,并以预防为主和一切用数据事实说话,能够有效地克服学校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弊端,更好地推动学校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进行。

1、TQM内涵

“国际标准化组织标准化原理研究常设委员会对质量的暂拟定义为:质量是反映实体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能力的特性的总和。实体是指某项活动或过程、某个产品、某个组织、体系、个人或上述几项的组合。1341日本质量管理专家石川馨认为质量包括工作质量、服务质量、信息质量、过程质量、部门质量、人员质量(包括工人、工程师、经理和行政人员)、系统质量、公司质量、目标质量等。”

可见,质量都是以满足某种需要为基本特征的,依据满足需要的程度确定质量标准。GBT/1900住一2000idt1509000:2000将质量定义为“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这里的“要求”不仅指顾客的要求,还包括其他相关方如员工、所有者、供方、社会等的要求,顾客的要求一般是说不清楚的,所以,标准指出要求是“明示的、通常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质量的主体也不再局限于产品或服务,还包括了体系和过程的质量。这样质量的定义就完善了。

2、质量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观

依据“质量”的定义,结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将学校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定义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是指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的高低和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优劣的程度,它最终体现在青少年培养的质量上。既然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青少年培养的质量。

三、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监控

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在运行中,各项活动及结果难免偏离标准,为此必须把握好关键环节,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

1、质量监控的内容

质量控制在横向上是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有方面的全面控制。

(1)教育计划的质量控制。

因为计划是学校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始发环节,是控制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关键,所以它的制定要以广泛的调查为基础,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进行预测和规划,通过一定程序的专家论证,将影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计划性文件在设计阶段就处于严格控制之下。

(2)过程质量控制

过程质量控制是质量控制的中心环节,也是学校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有效控制教育过程各环节的质量就能基本保证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

2、质量监控的形势

质量控制在横向上是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有方面的全面控制,包括师生状况、办学条件等,以师生状况为例,对教师状况的控制包括承担课程、理论素养、政治素质、历提高、教育效果等内容。

(1)教育计划的质量控制

因为计划是学校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始发环节,是控制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关键,所以它的制定要以广泛的调查为基础,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进行预测和规划,将影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计划性文件在设计阶段就处于严格控制之下。

(2)过程质量控制

第2篇

关键词: 青少年;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2-0065-01

弱势群体在任何社会都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青少年本身是弱势群体的一部分,而青少年弱势群体又是青少年中需要特别关注的群体。青少年弱势群体的生存质量和发展状况不仅关系到青少年弱势群体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也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 青少年弱势群体的界定

青少年弱势群体是弱势群体的一部分,是指在青少年群体中,由于生理、社会等原因,其生存与发展远远落后于其他同龄人,在参与社会权益分配与社会资源分配中处于相对劣势的群体。青少年弱势群体分为生理性青少年弱势群体和社会性青少年弱势群体。生理性青少年弱势群体包括肢体残疾、精神障碍、身患疾病和无劳动能力的青少年;由于社会经济的转型和社会结构的分化,社会控制和保障制度的变化,家庭和家庭功能的变化,学校收费、管理方式等的变化,导致社会上出现了新的青少年弱势群体成员,他们属于社会性青少年弱势群体,主要有: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弱势群体、家庭贫困的青少年弱势群体;能够部分得到家庭的支持而不能得到学校和社会支持的青少年弱势群体,主要涉及进城务工农民的子女,进城务工的青少年;既得不到家庭也得不到学校和社会的有效支持的青少年弱势群体,主要有“三无”青少年(无家可归,无生活来源,无法定义务抚养人),失学、失业青少年等。此外,问题青少年诸如少年犯也属于社会性青少年弱势群体的一部分。

二 青少年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界定及主要内容

青少年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协助其进行心理状态的调整,正确认识自我,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从而形成正确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青少年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生命教育,挫折教育,公民意识教育,感恩教育和成才教育几个部分。

1.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青少年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青少年弱势群体大多深处逆境,在承受过多的挫折和打击时,可能会有轻生的念头,而生命是十分可贵的,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轻易放弃生命。青少年弱势群体生命教育旨在唤起他们对生命的热爱,消解自杀等行为对其生命的威胁。生命教育就是要要让青少年弱势群体从认识人的自然生命的特征入手,进而体会自我之社会生命,意识到人的生命必须在社会中孕育和成长,从而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达到与自身、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境界。

2.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是青少年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挫折是指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在实现目标的活动过程中,遇到了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所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消极的情绪反应。青少年弱势群体因为其经济上、生理上等各个方面的不利处境,往往比普通青少年面临着更多的挫折,在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失败时,他们需要的更多的是来自教育者的理解、支持、指导和帮助。挫折教育是对人们面对挫折时的一种态度和思维方式的教育,教给人的是一种乐观向上,百折不饶的精神。

3.公民意识教育。

所谓“公民意识”主要是指公民对于自己的国家主人地位、应享受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的自觉意识。公民意识的培养对青少年弱势群体的社会化和现代化具有积极影响。青少年公民意识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公民意识的基本内涵是国家主人意识,因此,青少年弱势群体公民意识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青少年弱势群体的国家主人意识和祖国民族意识。(2)公民意识的核心内涵式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培养青少年弱势群体的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并使其成为具有高度主体性精神的好公民是青少年弱势群体的公民意识教育的核心任务。(3)民主法治是公民意识的基础内容,青少年弱势群体的公民意识教育的基础内容就是培养青少年弱势群体的民主与法治意识。

4.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是青少年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内容。青少年弱势群体的感恩教育涉及以下内容:一是对父母的感恩。父母赐予了子女生命,对父母的尊重与回报是作为一个人的基本要求。二是对救助者的感恩。救助者对弱势群体施加帮助,并不是他的义务,而是一种善良与美德的体现,受助者必须心存感激。三是对生活的感恩,感恩生活,才能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中的灾难,保持对生活的激情。

5.成才教育。

成才教育是青少年弱势群体摆脱弱势,解决群体问题的根本途径,是青少年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对弱势青少年进行经济援助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并不能帮助其彻底地摆脱困境,“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帮助弱势青少年彻底摆脱困境,就必须帮助其发愤图强。具体来说,就是要帮助其培养青少年弱势群体的专业知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政治法律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适应环境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科学认知能力,开拓创新能力。这才是青少年弱势群体摆脱弱势境地,实现自身发展的最重要环节。

青少年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青少年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全面分析青少年弱势群体的思想道德发展现状,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实施科学的教育内容,是青少年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质性效果的必要前提。

参考文献

[1] 陆士桢,宣飞霞.关于中国社会城市青少年弱势群体问题的研究[J].青年研究,2002,(7)

[2]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 苏宁.关注成长——未成年人道德建设前沿问题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5

第3篇

文化素质是由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种因素整合而成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的一般体现。文化素质教育就是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及实践体验,不断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个体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的活动过程。文化素质教育注重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通过文化素质教育可使学生形成较为稳定的情感、态度、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并外化在一个人的日常行为中。对于青少年学生而言,文化素质教育是拓展知识、提高品位、健全人格和学会做人的重要途径。

文化素质教育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尽管定位不同,但在内容上具有一定的契合性。二者在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教化基本的做人规范与道德规则、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哲学思维的培养等方面具有契合性。人的素质包括文化素质、思想政治素质、科学素质等,如果离开文化素质作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了空洞的灌输和说教,思想政治教育就无实效性可言,而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也就失去了根基,如果重视文化素质教育,就会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如果离开了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也就失去了方向和价值。

二、 寓文化素质教育于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的必要性

1.二者相结合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单一功能向多功能教育转化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依据和重要基础,也是其本质的外在体现。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及其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果。因此,深入地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科学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决定着能否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前提和基础。伴随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已由传统单一性思想教育功能向多元化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包括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管理功能及其他功能。其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其他功能的基础。因为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来看其内容是人文知识,其教育形式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如果只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教化功能,一味追求政治效应,而无视其文化功能,将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由此可见,要实现其功能的多元化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文化素质教育相结合,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转换职能,不断适应并推动社会发展。

2.二者相结合是思想政治教育从单一的德育知识传授向知识传授与人文价值并重转变的需要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侧重知识体系的建构和政治理论的教化,对学生的成长和内心需求缺乏一定的关注,没有深入认识和把握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忽视了人的价值和人文精神的熏陶。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也缺乏对学生人格发展和道德实践的指导,无法调动学生的热情和使学生投入情感。市场经济使人们对生存价值和生活意义产生了极大的心理矛盾和困惑,这些变化正影响着青少年学生,容易使他们滋生工具理性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这些变化给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以往一味地注重德育知识的传授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了,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需要时刻关注社会发展变化及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实际需求,需要改进工作方法和教学方法,需要将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的培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积极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而文化素质教育内在地包含了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的相关内容,注重人文关怀,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培育学生独立自主、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因此二者的结合将有助于改变思想政治教育中单一德育知识传授的弊端。

3.二者相结合也是克服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边缘化的需要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是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因此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分强调政治和意识形态教育功能。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往往一味奉行灌输式教育思想和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变成冷漠的、毫无生趣的、空洞的重复说教,由此阻碍了对生动活泼、符合时代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新方法的有益探索,加剧了学生的厌学情绪。而且灌输教育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教育模式,它无视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应有的尊严、自主选择的权利,忽视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和培养,将会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将会使思想政治教育走入使学生边缘化的误区。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保证和增强教育的实际效果,必须警惕和防止学生的边缘化。而克服学生边缘化的重要途径就是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使学生和教师在平等的知识背景下进行对话、交流和沟通,不断地将政治思想、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内化为学生的思想观念。

三、 文化素质教育与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途径

1.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内涵,突出思想政治的教化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内涵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采用一定的文化形式,用文化武装人的头脑,提高人对不同文化的分辨力、鉴赏力和创造力,以陶冶人的情操,增强人的内在精神力量,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最终达到人的全面和谐与充分自由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内涵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蕴涵的丰富文化因素,突出其教化功能,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以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开展获得文化活力,更好地引导和确保文化素质教育不偏离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

2.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文化素质教育的育人功能

校园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在逻辑起点、目标任务、教育功能等多个方面之间具有一定的契合。一方面,校园文化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目标的高度概括和形象化;另一方面,校园文化的内涵内在地融合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任务等要素,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之义。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提高青少年学生文化素质的同时,也可以发挥文化的育人功能。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贯穿文化素质教育,将会使青少年学生形成共同的思想和心理基础,从而形成稳定且具有共识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同时可以引领青少年学生选择正确的人生价值追求。

3.以人为本,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进入新世纪,学生的自主意识不断增强,个性不断张扬,需求日益多样化,除了学习的需求,还包括个人才能发挥的需求,以及信任、尊重、荣誉、信念的追求、理想的实现等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文化素质教育来满足青少年学生这些需求。在文化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中都要坚持以人为本,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主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不同学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教师不能以个人好恶对学生产生偏见,不恰当地强调共性、强调统一,而应当努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的培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才能真正使青少年学生自觉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从而外化为良好的行为和道德习惯,才能真正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

教师既是知识领域的标杆,也是青少年学生人格的标榜,是学校最亮丽的文化表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只有提高自身素质,形成个人良好的修养、品质,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教师的文化素养包括仪表、言语、个性气质、业务水平与能力、教学态度、敬业精神等。高素质的教师往往能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往往能够赢得学生喜欢与尊重。对老师的尊重是学生从老师身上获得榜样示范的动力,这种动力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因此学校要始终把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作为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核心和根本,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学校要引导教师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要采取各种形式培训教师,提高现有教师的学术水平与文化修养;要关心教师的工作和生活,为他们从事文化素质教育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

参考文献

[1] 李情.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文化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改革探索.教育探索,2008(1).

第4篇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青少年教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科学、有效的教育活动对增加学生学科知识积累,拓宽视野,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等均具有重要作用。现阶段,随着多种先进科学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与快速发展,网络化信息技术逐渐融入和渗透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其中尤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表现的更为明显,对其个人学习和成长等均具有一定影响,利弊各异。本文主要从网络化对青少年思想的影响出发进行分析,思考并探讨了网络化背景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

网络化;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思考

进入21世纪以来,计算机、互联网等信息技术逐渐以多种方式呈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青少年,其身处并成长于网络化生活环境中,极易受到网络信息影响,虽然快速、便捷的网络技术可拓宽青少年文化视野,使其更容易接受新思想与新观念,促进其个性化发展,但其负面影响同样不可忽视,如青少年道德意识薄弱、政治观念淡薄、沉迷网络无心学习等,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故当前环境下,笔者结合这一社会现状,积极思考和探索新型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策略,以纠正其不良思想,帮助其端正学习和生活态度,促进其健康发展。

一、加强教育引导,培养青少年自律意识

从本质上来讲,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其涉及面广,内容复杂,与青少年的思想发展与政治观念的形成等联系密切。故现阶段,各级教育部门需对青少年进行网络信息教育引导,加强其对网络信息技术的认识,以培养其自律意识,做到健康、文明上网。当前环境下,在学校教育中,思想政治教师需提前了解和明确教育目的,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教学重点,重视并加强对青少年的素质教育,同时在实践教学中,教师需充分结合青少年好动、活泼、好奇心重等身心发展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开展信念教育活动,以吸引青少年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例如,思想政治教师可在校内开展一些“公益讲座”对青少年进行正面的教育引导,或者学校可聘请教育专家在校举办一系列主题活动,如“文明健康上网”、“如何正确运用网络知识”等,使青少年在参与课堂教学或知识讲座活动过程中自觉形成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促进其思想健康发展。同时,教师还需注重对学生的法制教育,通过向青少年宣传与“网络”有关的相应法律法规,培养其法制观念,增强其自我保护能力与自律意识。

二、重视青少年的教育主体地位,加强其对网络技术的有效运用

当前环境下,我国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课堂教育教学中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均需以学生为中心。故现阶段,教师在思想政治教学中需充分重视青少年的教育主体地位,通过科学、灵活的课堂教学加强其对网络技术的有效运用。首先,教师在思想政治教学中需尊重青少年的教育主体地位,通过向其讲解网络来源、功能、生活应用等相关理论知识以及青少年、网络、社会等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加强青少年对网络的认识和了解,使其占领“思想政治”网络阵地,引导其成为网络生活中的主人,以顺应时展,满足青少年学习需求,并帮助其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其次,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可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借助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通过构建“网络教育平台”,开拓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开辟和占领教育阵地,促进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学习由原来的“平面化”、“单向化”发展至“立体化”与“交互化”,使其能够在轻松、平等的网络平台上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以增强教育教学工作的先进性与便捷性,提高教学效率。

三、关心爱护青少年,促进其健康成长

对于青少年来讲,其身心发展尚处于断乳期,在学校学习和日常生活中极易产生孤独感,导致其心理闭锁,与教师、家长、朋友之间产生距离,不愿在他人面前展露自己的内心、思想与情感等,此时网络便成了大多数青少年最佳的倾诉、交流与情感寄托对象。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需多关心爱护青少年,以情育人,引导其助人自助,促进其健康成长。首先,教师需多与青少年进行交流,了解其身心发展特点及其个人性格,并在课堂教学与日常生活中做到尊重、信任、帮助、爱护与理解青少年,在此基础上拉近二者之间的距离,建立和谐、融洽、友好的师生关系,培养互相之间的情感,使青少年愿意或乐于接受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并积极内化教学内容。其次,由于大多数青少年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该课程教学并未发挥其良好的教育功能,故现阶段教师在该课程实践教学中需及时改进和革新教学方法,并重视情感教育,以增强教育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帮助青少年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念、政治思维与道德品质。

总之,对于青少年来讲,快速发展的网络化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对其思想影响较大。故当前环境下,笔者建议各教育机构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需加强教育引导,培养青少年的自律意识,并重视其教育主体地位,加强其对网络技术的有效运用,同时教师还需关心爱护青少年,以促进其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何丽娜 单位: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教师进修学校

参考文献:

第5篇

    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是当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参与这一活动的主体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尤其是在当前社会处于新型时期的条件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思想意识和行为实践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导致现阶段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总体上看,各种不同类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相对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社会的发展决定着社会的意识进步,在现实的社会条件下,改革开放使我们的经济繁荣起来,新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发展,给我们的经济和社会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但功利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也随之而来呈泛滥之势。在这种背景下,一方面,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容易被削弱;另一方面,也增大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就全局来看,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不平衡。

    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但要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社会环境特别是受物质生活环境和精神生活环境的影响。经济环境直接影响着培养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要求和现状。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水平,社会文化环境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思想面貌和价值取向;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经济发达地区,文化氛围浓厚的地区,社会环境好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处于领先,而大部份条件差,经济文化落后地区,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则相对较弱。

    三、从微观的角度,当前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系统、科学的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是青少年,他们是有社会性,能到性,层次性,可塑性,当代中学生的思想特点出现了新的走向,思想开放的道德,取向多样性,求真务实,追求实惠,偏向于个人发展和经济利益,独立意识增强而独立能力又滞后,。如何把握住中学生的思想脉搏,与发展俱进,积极寻求最佳教育途径,多年以来,学校大都还处于积极的探索之中。

    四、中学思想政治工作缺乏整合的社会力量。

    由于认识不到位,目前情况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还没有构建起一种完整的社会网络体系,社区和家庭往往缺乏主动参与,尽管学校极力争取社会和家庭教育的支持,但社会和家庭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仍显得被动或力度不够。

    中学教育是全民教育的基础,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且还能让受教育者积极进取,在求实创新品质的驱动下,努力学习知识,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强化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实现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因此,努力寻求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出路,刻不容缓。

    (一)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切实落实德育在学校工作中的首要地位。

    学校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阵地,学校的德育工作对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导向、动力、保证等作用。学校应根据中学德育大纲的要求,改进思想品德课程和政治课的教学,把系统理论知识教育与日常行为管理相结合,与各门学科教学相结合,建立学科德育渗透的评价机制,强化学校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意识,使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加强班子建设和队伍建设,常言道,好的领导可以带出好的教师,好的教师能够育出好的学生。要加强学生的品德教育,必须有一支坚强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所以,学校应当多途径、多渠道来全面提高这支队伍的整体水平,如通过脱产学习,提高学历层次,通过岗位培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等是提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的很好助推器。

    1、极开展内容丰富的形式多样的思想品德教育,努力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一是要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根本的内容。二是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三是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使青少年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四是坚持集体主义教育,使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五是加强法制教育,纪律教育,聘请法制副校长,校外辅导员,使青少年树立起法制观念。养成良好的守纪习惯,学校要积极组织青少年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教育和帮助青少年在实践中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好思想和好作风。

    2、寻求科学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做人的工作,必须讲究方式方法,我们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充分运用说服引导,熏陶感染,比较鉴别等手段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在实践中强化受教育者已有的正确思想,修正不正确的思想行为,同时还应注意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加强心理健康,消除青少年的心理障碍,促进受教育者的健康发展。

    (二)强化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体系,充分发挥评估的导向激励鉴定诊断、调节选拔等功能,反馈效果,及时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整,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才能使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良性的运行机制。优化整合社会力量以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本身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努力,思想政治教育更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社会大众传播媒介日益成为一种新兴的教育力量的情况下,学校加强与社会教育之间的横向联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要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团结和教育青少年学生的重要作用,开展“希望工程”“青年志愿者”等活动。使青少年受到高尚情操美好精神的熏陶。

    其次,要充分以挥大众传播媒介的舆论导向作用。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

第6篇

一、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一)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不全面。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新老辅导员的工作方式上。在不断发展的社会形势下,年长的辅导员工作方式陈旧,依靠单向的教育灌输,缺乏实际灵活的教育方法。他们难以掌握复杂的媒体技术,缺少时代感。相比之下,年轻的辅导员群体工作方式新颖,效率高,懂得利用多种技术手段,然而,他们大多数是刚毕业的学生,自身工作经验不足,同时也缺乏理论性的指导,尤其是在对突发事件的处理上,并不能很好的协调学生老师学校之间的关系,由于社会实践经历较少,自身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和政治素质也有待提高,在学生工作中可能心有余而力不足,空有热情,难以实现自身进步,更难以带动高校学生整体思想教育水平的提高。随着新老辅导员的交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显混乱。

(二)现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滞后。教育模式的滞后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首先,当前辅导员在教育活动上缺乏计划性和组织性,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和指向性,教育方式缺乏多样性和生动性的问题,无法广泛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辅导员自身事务较多,精力有限,难以以一人之力,促进整体教育计划有序的进行,精力与时间的投放呈现不规则性。当然,最重要的问题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同一化与青少年思想状况个性化之间的矛盾。现有教育模式依靠于传统的规章强制,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和参与性,不能很好的适应90后个性化的发展要求,也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与管理。冲突产生于互不理解之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就不能顺利展开、有效推进。

(三)网络时代带来的问题与挑战。网络媒体的出现和发展为辅导员工作提供了许多新途径与新方法,但是也使学生的诉求变得更加难以捕捉和控制,新型平台的出现,带来了机遇,同时也是挑战:一是大学生容易沉溺于媒体的虚拟网络空间中,而忽略现实的真实性发展。二是媒体传播手段的泛滥,导致传递出来的信息的复杂性较大,容易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方面产生误导,这时候政治辅导员的引导和教育就显得特别重要。

二、探析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模式

(一)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实现新老辅导员工作方式的交流与创新。政治辅导员队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的首要前提。要坚持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道路,针对不同的辅导员群体,在制定好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计划之后,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提高他们的思想和技能。特别是对于新任辅导员,一定要针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专项培训。对于老的辅导员,要使他们了解新事物,主动接受新事物,鼓励工作方式与方法的创新,定期组织辅导员工作方法交流会,树立先进典型,只有将新老辅导员的工作优点结合起来,将工作经验与工作方法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辅导员队伍的全面建设。

(二)创制精细化教育模式,强化学生干部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要制定系统的教育规划、完整的教育体系、精细的教育方案,建立常态化教育机制,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规划性、全面性[1]。我国高校既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单向灌输的模式,与青少年的个性化要求格格不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在于精英教育,以精英带动大众,通过进步群体的带动和辅助,点燃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所以,我们应该注重日常对学生干部的管理、教育甚至是考核,加强学生干部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在此过程中,辅导员的角色应转为指导与监督,定期查看思想政治教育进程,并做好反馈信息的统计,真正实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以原则服务,以规则要求,以情感交流。

(三)善用新型媒体,打造权威信息平台。如今,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已经成为青少年大学生活的必备产品,平板电脑也逐渐走进更多人群。掌上办公、网络办公已成可能。这就有必要把新型网络媒体引进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来,以提高效率,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而权威信息宣传平台的打造,需要在辅导员的指引下由一批专门团队进行管理,常规化运行,同时更要注重平台宣传的内容。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很多同学是学而不精,特别是时事政治、国际形势,很多人只是停留在了解层面,而不去更深入地思考,权威信息平台的打造必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引领同学肩负起时代使命。

三、结语

青少年是祖国改革发展的有生力量,大学生是青少年人中的先进集体,高校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也就成了高等教育的应有之义。在高等教育的推进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对于科学文化的学习和个人道德素质的培养,而辅导员老师的引导在这一过程中处在极为重要的地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只有采取新的适合社会需求和青少年思想状况的工作模式,改进工作方式,创新工作方法,才能更好的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推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性发展。辅导员工作要始终坚持教育、管理、服务的理念,确保辅导员工作不失职,不出错,在大是大非面前坚定立场,经得起考验,承担起引导青少年人的重责[2]。

作者:王业超 单位:黑龙江大学法学院

第7篇

关键词:新加坡 德法兼施 教育 启示

新加坡1965年正式独立后,由于过分追求经济高速增长而忽视了对国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导致新加坡出现道德滑坡等众多社会问题。进入70年代以来,新加坡逐渐意识到公民素质的重要性,开始狠抓思想道德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新加坡能够在短短几十年间使国家整体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与其德法兼施的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关。处在改革开放今天的中国与70年代之后的新加坡有许多相似之处,全面认识和了解新加坡德法兼施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对我国加强和改进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德法兼施是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显著特征

新加坡是一个高度法治的国家,其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有亲切感人的理念和口号,另一方面也有无情的法律、法规作保障。[1]新加坡政府认为精神文明建设既要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也要制定相应的法律规范作为保障,在重视道德教育的同时坚持德法兼施,才能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道德教育是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

新加坡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特别重视对国民进行新国家意识的培养,培养的核心就是要做“新加坡人”。李光耀指出:“我们汇合了来自中国、印度以及马来世界不同地域的移民,我们必须给我们年轻的一代以共同的基本社会准则、社会价值观以及道德教条这些准则、价值观以及教条将能塑造完整的未来新加坡人”。[2]新加坡大多是由华人组成,在东西方文化不断碰撞、融合的过程中,新加坡始终坚持明确其文化的东方属性,坚持“技术上依赖西方,精神上固守东方”以避免“使现在新加坡人成为没有根、没有文化的人的危险。”新加坡特别尊从儒家的伦理规范,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对原有的道德规范去芜存精,注入时代精神,形成新的体系。

(二)用法治方式强化思想政治教育

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建立在国家法律法规基础之上的,将道德建设纳入到法律的框架之内,借助法律的强制性措施,优化了法治社会环境,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新加坡自建国以来,为根除恶习、稳定秩序,陆续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约束公民社会行为的条例和法规,如对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乱涂乱画、公共场所抽烟等在世界许多法典中无案可查的内容,都立法进行约束。[3]这些都是极为典型的道德规范,是每一个社会人都应自觉遵守的,政府将此类道德规范上升到法律的层面上,形成相应的法律规范,从而使人们更加严格地约束自我行为。

二、新加坡德法兼施思想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

新加坡虽与我国同为亚洲国家,但两国在国家性质、社会环境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两国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各自鲜明的特点。对比新加坡德法兼施思想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批判地借鉴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成果。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比较

新加坡政府特别重视统一国民思想,共同致力于国家发展。培养认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新加坡人是新加坡思想道德教育的终极目标。[4]此目标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所以新加坡政府必须使用法治的手段使人们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价值观,以避免反映西方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入侵。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这些目标大多是由提高自身内在修养完成,缺少了法制的外在约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人极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果仅仅是依靠传统道德理论的简单传授,而忽视将道德目标和法制紧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会大大减弱。

(二)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比较

新加坡在建国初期出现了道德滑坡、泛滥等社会危机,严峻的社会环境急需国家采用强制性的手段加强人们的思想道德建设。同时,新加坡国土面积狭小,人口少且相对集中,在这样的国家中实施德法兼施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有利于法律的贯彻与实施。

相对于新加坡而言,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在经历了五千年文明的洗礼之后,传统道德观念早已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正是由于人们长期重视教育的道德方面而忽视了法制在教育中的作用,因而德法兼施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中表现的并不明显。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比较

新加坡是世界上第一个明确将道德规范法制化的国家,这就突显了法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新加坡将法制规范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方法之中,始终坚持采用德法兼施的思想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另外,新加坡政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新加坡的公务员制度,政府要求公务员必须秉公执法、杜绝腐败。正是通过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严刑峻法的约束,新加坡政府官员形象成为了社会道德的风尚标,推动政治经济发展。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通常从理论教育开始,同时也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但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之中,大多只是流于形式而没有深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尤其是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并没有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制定相应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只是对学生做出总的行为规范要求。

三、新加坡德法兼施思想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对比新加坡与我国德法兼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更好地将两者进行比较对照,从而取长补短,促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同时,借鉴新加坡德法兼施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固步自封,而应结合我国实际采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分析、鉴别、吸收、利用,这样才能使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在借鉴的基础上向更高层次发展。

(一)重视中华民族精神的培养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的重要历史责任,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的根基。”[5]有效弘扬民族精神必须以活动为载体,作为有效的载体活动必须具有民族根基并为大多数群众喜闻乐见。比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元旦节、港澳回归日等等,充分利用这些节日的民族价值,有利于大大加强人民群众的国家认同感,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对于严重损害国家利益、偏离民族精神的逆反者,必须采取强硬的法律措施,切实维护民族尊严。

(二)加强青少年思想品德行为规范教育

青少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生力军,代表着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这种特殊的社会地位决定了青少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对青少年的培养不仅要促使其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还应注重从小对他们的日常思想道德行为以法的精神进行规范和管理,并对学生进行严格的道德和纪律训练。我们必须依据现实国情和现代法制精神,制定适合青少年认知层次的日常思想品德行为法规和规范,并要求他们严格遵守。

(三)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法制化进程

新加坡把思想政治教育的许多内容都通过完善的立法形式上升为法规,并且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法制观念的培养。我国现阶段正在实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战略,这一战略的提出充分体现了民主法制进程的加快。在这个令人欣喜的变化之后,我们不难发现思想政治教育正在扮演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加快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法制化进程已成为现代化建设不可缺少的环节。法制观教育也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其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要帮助人们明确法制意识,提高人们遵守法律、依法办事的自觉性。

(四)积极开展党风廉政建设

新加坡廉洁的社会风气为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中也应积极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十报告指出:“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6]当前,我国应加强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过程中要坚持德法兼施,运用法律手段约束他们的行为,与腐败行为进行坚决的斗争。党风建设还需要拓宽民主监督渠道,充分利用大众媒体,形成自由民主的社会舆论氛围,这需要公民具备清晰的认知能力和高度的法律意识。党风、政风的根本好转能够推动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从而减少广大人民群众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怀疑,为我们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坚实的社会环境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自尊 孔琳.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7)

[2] 陈立思.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50-251

[3] 王瑞荪.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 李振宁.新加坡思想及对我们的启示[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5,10(5)

[5] 谢祖鹏.思想调查论[J].江汉大学学报,1995(5)

第8篇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只有紧密结合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生活,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密切联系实际,贴近现实生活,不断创新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法,以求达到把青少年学生培养成为思想进步、品行端正、社会责任感强、政治觉悟高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的。

一、当前社会的特点

随着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单一公有制的状况被打破,非公有制经济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马克思认为,生产资料的分配方式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随着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收入分配方式也相应地多元化,收入差距拉大,拜金主义、金钱万能论、读书无用论盛行。工作不再是政府包分配、铁饭碗,而是自主择业、自谋生路,就业竞争日趋激烈,人们对工作和工资的期望值一路下跌,甚至出现了不要工资、只求有个练练手的机会的现象。

全球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闭关锁国必然落后,这是历史的经验。1978年以后,我国开始改革开放,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发展,我国对外开放逐步扩大,对外交流日益增多,在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成功的经验、发达的科学技术和优秀文化艺术的同时,一些消极颓废的东西也随之而来,严重影响了青少年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毒害着他们的心灵,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如暴力恐怖影视剧导致青少年学生暴力犯罪的增加,言情影视剧为早恋现象推波助澜。各种文化艺术对青少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都有着很大影响。

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络的普及,消除了校园与社会之间的距离,社会上的不良习气和丑恶现象通过网络浸染着纯洁的校园。对未来的茫然、对现实世界的逃避、对虚拟世界的依赖、对外面世界的好奇、对网络游戏的痴迷,使得青少年学生沉迷于网络,越陷越深,不能自拔。据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的《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2005)》,目前我国青少年网瘾比例达13.2%,另外13%的青少年存在着网瘾倾向。他们终日沉溺于网络聊天或网上互动游戏,荒废了学业,虚度了青春,甚至走上邪路。网瘾研究专家陶宏开教授说:“北京青少年网络犯罪率惊人,90%的青少年犯罪与上网成瘾有关。”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现在的青少年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物质上有求必应,精神上备受宠爱,享受着小皇帝般的优越物质生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繁忙的工作、激烈的竞争导致家长忽视甚至顾不上在思想情感上给孩子以关怀,进而以物质上更多地给予来弥补思想情感关怀上的不足。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应试教育是指脱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应付升学考试为主要目的的违反教育教学规律的教学模式。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是个根本性问题,广大劳动者和优秀人才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关系到我国在21世纪激烈国际竞争中的地位。然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实施十多年以来,应试教育的状况没有多大改变。在应试教育而不是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从小学到中学的升学压力导致学校领导口头上重视、工作中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于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些高等学校也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消极应付现象。

三、与时俱进地改进思想政治教育

新的时代条件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道德的学习对于学习者来说,总是同一切生活领域的行为方式的问题联系在一起的。”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就必须把发展的最新成果吸收到教学中来,紧密联系现实生活,解决青少年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种种思想和理论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与时俱进地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帮助、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

思想政治教育课的特殊性在于,它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解决他们的思想认识问题。而有些老师认识不到这一点,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有些老师认为,在社会大环境下,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思想政治教育收不到什么效果;有的老师甚至认为,学生朽木不可雕,搞思想政治教育是对牛弹琴。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第一职责就是“传道”,即传授修身养性、为人处世之道,其次才是“授业解惑”,即传授知识。老师必须提高思想认识,把传授修身养性、为人处世之道,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作为教学工作的重心。

而要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首先要了解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由于学生受到的家庭教育不同,生活的社会环境不同,个体天赋之间存在差异,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必然存在差异。这就需要教师摒弃长期以来以长者、权威自居,刻板说教式的教学方法,采取平等对话、案例讨论、多媒体课件、影视纪录片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参与讨论,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

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的基础是融洽的师生关系。有的老师对衣着、服饰、发型标新立异,异性间行为亲昵的学生看不惯,对其疏远放任、冷眼相待,甚至批评指责,导致学生产生反感甚至对立情绪。青少年学生思维活跃,希望吸引异性的关注,喜欢接受新事物,以叛逆的个性为核心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标新立异的行为特征。18世纪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法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卢梭说:“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师生之间存有“代沟”,对事物有不同的看法是正常的。同样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师,对于男女同学在校园里勾肩搭背等亲昵行为,老教师说,男女同学勾肩搭背,不成体统。青年教师则反问,难道男男同学或女女同学勾肩搭背才成体统?处于青春期的男女学生有一些亲昵行为是正常的,早恋甚至其他过火的行为也有深刻的社会背景,不能完全归咎于年少懵懂的学生。老师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关爱学生,把他们当作朋友而不是管理教训的对象,以平等的心态和他们交往,才能获得他们的尊重、信任和爱戴,才能够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进而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亲其师则信其道,融洽的师生关系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更富有积极主动性。

教学案例的选取要具体生动,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互动过程中,老师既是导演也是演员。老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洞察学生的思想状况,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对学生积极的思想认识,老师要给予肯定和表扬;对一般性、普遍性的不良思想认识要给予透彻分析,引导其转化;对个别学生的不良思想认识应在课下与其单独交流,深挖其思想根源,对症下药。老师要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在课堂讨论中,引入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如孔子“仁者爱人”的仁爱精神,老子“为而不争”的奉献精神,屈原“长太兮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怜民精神,岳飞“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社会责任感等,都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素材。把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既能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又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提高他们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自觉性。

第9篇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新媒体信息的传播主要通过新媒体客户端完成。新媒体具有随时随地的便利性、信息传播的快捷性、平等获取的平等性,获得人们的喜爱。新媒体的产生和发展将对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行业产生巨大影响。

互联网也叫因特网、交互网、全球资讯网等。互联网是网络与网络之间所串连成的庞大网络,其主要功能是通讯、资源共享、服务、新闻、广告等全方位的高技术交互信息系统。互联网具有即时性、全球性、互动性、多媒体性、新媒体特性、海量性等诸多性质。

新媒体是互联网发展的产物,新媒体作为互联网传播的一种形式既具有互联网的所有属性,又具有它自身特有的属性。新媒体正在改变传统的产业结构,它以其便捷、快速、简单实用的特征改变着现代人的工作与生活,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纳,并形成微力量的汇集。

人们日常生活中常常会说有事发微信,在朋友圈里看看哪家商场做促销,那里有自己需要的最便宜商品,我的某某东西是在朋友圈里买的,我们也可以利用微应用交电话费、煤气费、电费等,这些都是新媒体为我们带来的便利。新媒体是对互联网应用的进一步发展,将对传统的产业带来巨大冲击,如滴滴打车推出的顺风车服务、快车服务、专车服务对传统出租车行业的冲击。由此许多地方发生了行业间的冲突,这样的例子在各个行业中都存在,都是新媒体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对传统行业的冲击,而如何处理好这些冲突则需要我们理性地思考和解决。

二、新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和影响

作为传播速度更快的信息传播工具,新媒体是建立在平等的互联网观念之上的。信息是网络媒体的主要内容,它具有互联网最突出的开放性特点。打破了传统互联网信息内容大块、长篇的特点,人们在身体力行地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客户端读、写信息,收发、传送文件的过程中发现,新媒体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获取信息的便捷性,更多的是人们之间即时的情感交流。新媒体客户端的出现推动着新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利用新媒体客户端这一媒介获取信息、获取知识、获取商品或者情感。这些新媒体客户端产品所带来的,不仅仅是互联网形态和媒体传播格局的变革,也是社会产业结构的变革。它们以拥有巨大的用户群体的特性,正在颠覆着传统的人际交往、传统的信息传播媒体、传统供销形式,它们以无孔不入的变革形式推动着时代的“新媒体革命”。同样,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体时代也一定程度地受到了冲击和影响。

1.传播更快、更广的微信息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

首先,青少年学生对事物和信息的分辨能力存在局限性。由于我国青少年学生长期处在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中,他们缺乏社会生存的历练和经历,对事物和信息的认识普遍具有局限性。新媒体环境下的海量信息,健康的、不健康的、稀奇古怪的信息充斥着青少年学生的视觉神经。这些形形的信息使得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更活跃,且对他们的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甚至冲击着他们原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新媒体环境在对传统媒体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也带来较大影响。互联网具有隐蔽性、虚拟性的特点,弱化了青少年的社会交际能力及传统的道德约束力。再次,新媒体的发展加剧了人们对网络的依赖。对网络依赖越多,对待现实生活就越消极,从而对身心造成伤害。

2.新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和内容形式的影响

新媒体环境下的各种空间、论坛、微博、社交网站等新的网络客户端对青年学生极具吸引力,他们更愿意选择通过网络交流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网络交流的平等性使得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更平等,这使得人们更喜欢在网络中获取知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传统的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可以把各类信息进行筛选、过滤,将健康、积极向上的信息传递给学生,从而达到教育目的。由于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客户端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信息获取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削弱了信息优势。而网络信息内容缺少有效的监管,学生可以通过新媒体获取虚拟环境中形形的信息内容,导致教育者无法了解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的困境,更不知道如何开展行之有效的教育。

3.新媒体带来的积极意义

首先,新媒体的发展,增加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强度。人们更多的零碎时间被充分利用,获得更多有用的信息。它满足了人们在日益加快的生活、工作节奏中获取更多信息的需求。不仅如此,新媒体微客户端还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这种利用新媒体客户端获取信息的方式已成为很多人的日常习惯。其次,新媒体的发展,为公共监督提供平台和助力。新媒体客户端中关注度高的事件很多成为了社会的热点,引起传统媒体的关注和跟踪报道。新媒体客户端不但引爆事件,更多地在于评论事件,而这之前一度是传统媒体的专利。同时,新媒体通过报道和评论改变了传统的信息来源方式,每个新媒体客户端使用者都成为新闻素材发现者,借助全体人民的参与和分析,传统媒体可以更敏锐地发现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更细致地了解问题和缺陷的形态及影响,更深入地观察问题和缺陷形成的复杂原因,从而科学地寻找解决缺陷和弊端的途径,完善和发展社会监督。第三,新媒体的发展,使人们从过去被动地接受信息转变为主动地参与信息传播,这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了参与者主人翁的满足感,同时也锻炼了人们主动参与社会事件中的能力。

三、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与探索

1.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首先,加强青少年的自身素质和社会公德教育。包括基础的网络知识,法律及道德规范,提高理解能力、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甄选和识别能力,以及使用大众传媒发展自己的能力。培养青少年学生筛选优质信息、过滤垃圾信息的能力,教育者要贴近学生实际,主动传播正能量,主动占领学生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特别是在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同时,围绕当前新闻热点、重大政治问题发表旗帜鲜明的评论,对大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对错误思想及时指正开展讨论。其次,建立班集体微信或微博等新媒体客户端群,让班级里每一位学生都能在群里发表自己的心声,对班级和周围所发生的事进行评论和探讨,同时教育者要对此活动圈进行监督。最后,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客户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基于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客户端的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平台,鼓励高校社团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客户端联系和组织社团活动,这样的活动内容和组织形式青少年学生们更容易接受,更能激起共鸣。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客户端构建爱心资助平台,倡导有能力的学生积极帮助需要帮助的同学,同时积极以相关成绩回馈资助者,增强自我认同感。

2.利用新媒体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探索

第10篇

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学生成人意识强烈。这些学生渴望自由、独立,但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及挫折却常常手足无措,在溺爱中成长,根本不能接受一点小小的挫折,情绪波动比较大,整天学习又缺少娱乐,使得这些孩子想要逃避现实及责任,去寻找一个能充分满足自己的世界,虚拟的网络,给他们提供了一个缓解成长压力的心灵驿站;其次,学生无法与父母进行很好的沟通。许多父母不注意教育方式,不注重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让孩子过早地享受生活,却又更习惯于那种“家长命令式”的教育方法,忽视了青少年的叛逆心理,造成了青少年与父母对立而在网上寻求安慰;再次,某些学生学习成绩差,自暴自弃。

二、上网学生行为脱轨的现象分析

在我校,中学生上网大多是为了打游戏、聊天、看电影、下载音像资料等,上网内容与学习无关,这些娱乐方式对中学生很有吸引力,意志不坚定的学生自控能力比较差,又不善于取舍,常常身不由己,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拔。由于上网时间过长,日常的生活规律完全被打破,饮食不正常,体重下降,睡眠减少,上课无精打采,精神恍惚;有的即使上课时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注意力不集中,逃课行为发生率高,成绩下降。

通过对我校情况的调查分析,多数中学生都有网友,与网友见面的占11.5%,从不见面的占56.3%,偶尔联系的32.2%。网上交友都是在“背靠背”的情况下进行,网络是一个虚拟世界,极易使青少年学生产生说谎、虚拟的心理反应;与网友见面潜伏着极大的危险性,与网友见面遭遇危险甚至被杀害的事件屡见诸报端;网上交友不慎极易使青少年的自身利益受到侵害,并在这些人的“引导”下误入歧途;有的网吧来往人员很多,鱼龙混杂,一些社会闲杂人员专门做一些欺诈学生尤其是女学生的行为,会给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三、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对策探讨

互联网作为一个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型媒体,应该成为开展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一)加强民族文化传统教育,改变教育方式。

采取正面引导,积极开展网上的正面宣传和正确信息的传播方式,运用校园网络系统构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游戏是最受青少年学生青睐的内容,许多游戏软件中均包含有不同意识形态的内容,使用者在玩游戏的同时,也在接受着游戏中的政治观、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潜在教育,所以有条件的学校应开发趣味性和实用性较强的思想政治教育软件,加以大力推广,让更多的青少年学生使用和认可这些软件,最终达到潜移默化地教育和影响的目的。

(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目前,学校对于在互联网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和实践还相当薄弱,新闻宣传媒体舆论的导向控制能力不强,学校和教师个体对学生的网络需求关注不够,不能满足他们面对网络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所以学校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建设校园网,除了旗帜鲜明、积极、健康、向上的特色外,应投中学生所好,以其喜欢的网站形式、内容,进行全面改善,精心策划,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网上校同文化活动,在校园网站开辟学习生活、实践指导、信息、心理咨询等,给学生们一个既可评论时事又可评论校事、畅谈人生、理想、价值的天地,倾诉自己的想法和苦恼,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帮助,真正贴近学生,把他们从网络游戏、聊天室中吸引过来。

(三)净化网络文化。

各级政府及学校要结合各自实际,针对网上道德弱化问题,倡导学生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加强道德自律,营造良好的网络道德氛围,利用传统的新闻媒体,对网络信息传播中的不道德现象进行谴责,形成强大的网上正面舆论氛围,强化舆论的道德评价。必须进一步加强对中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并使之纳入学校教学内容,在思想品德课中有计划地增设网络道德教育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及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

第11篇

《中国青少年网瘾问题数据报告》(2005)显示,“处于13~18岁年龄段的中学生是网络成瘾的重灾区”。“我国网民中有82%为青少年,其中未成年网民就有1650万。而这1650万未成年人中的14.8%,也就是说有近245万未成年人不仅爱上网,而且着迷上瘾,难以自拔”,另有约13%的青少年存在网瘾倾向。中学生网络成瘾人数之多、比例之大、危害之深是让人始料不及的。虽然我国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社会的进步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系列宝贵的经验,但网瘾中学生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问题。

一、苍白无力、滞后错位的部分内容

1.传统与发展脱节。互联网的发展,使得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也带来了许多新问题:如何辩证地看待网络、如何正确地认识网络游戏、如何正确地认识自己等,这无疑需要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做出回应。但是,当前我国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有的内容与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知识水平、社会生活严重脱节,缺乏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部分内容显得陈旧、单薄,既不能激发受教育者的情感,使其认同,更难促使其内化;既不足以解释当前复杂的社会现象,也不能解决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

2.知识与实践背离。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中学生知行全一的行为习惯和积极参与社会、勇于实践的态度和能力。这就要求中学生作为思想政治道德实践的主体参加各种校内外活动,从中进行自我教育,从而健康成长。但当前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单纯的知识传授现象比较严重,且不同程度地缺乏训练和实践磨炼,使得我们塑造的许多教育对象成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对网瘾中学生的教育便是其中的典型。

3.超前与适应相悖。所谓超前,就是学校培养出来的人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能适应社会、国家发展的需要;适应,就是培养出来的人能适应当前社会、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但是我们现实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存在着两种明显的偏向:一是只顾及超前性,而忽视了适应性;二是只注意适应,而忽视超前性。中学生网络成瘾便是前者的产物。教师在教育中一味用抽象、概括的,在现阶段还暂时无法实现的思想政治道德准则要求学生,而忽视了学生自身的需要和周围的环境,对超前性过分强调,中学生不但不易于接受,而且还会引起反感。

二、以偏概全、主观武断的某些方法

1.注重灌输,忽视能动性。我们说,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形成受教育者由知、情、意、行等系统所构成的内在道德自律体系。在当前对网瘾中学生的教育中,往往不把教育教学过程看做是师生双边活动的整体,而是过分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片面强调教师的权威,片面强调教育中的“强化灌输”和管理中的“强制性”。主体性的失落,使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根本无法实现。教育者居高临下的精英化立场,常会造成网瘾中学生对所授道德规范的排斥和抗拒,这就必然导致网瘾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使思想教育过程中的“双边关系”成为教育者的“单打一”,忽视了网瘾中学生受教育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忽视了网瘾中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积极判断、筛选、理解和内化过程的重要作用。

2.方法单一,冷落需求性。马克思曾指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这告诉我们,人的一切行为活动的发生都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人自身的需要如果被忽视,在生理、心理上没有得到必需的关怀,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不可能得到完全的发挥或激发。合理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或错位的需要得不到转化,都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的内部障碍。对于网瘾中学生来说,上网可以满足他们不同层次、不同指向、不同强度的需求,特别是心理需求。在现实生活中,他们有许多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有许多情绪需要发泄,同时也因为没有找到正确的发泄渠道,才转而借助网络游戏发泄,并在网络中寻找寄托。当前,有的教育者往往冷落了网瘾中学生的需求性,教育方法单一,导致教育缺乏实效。主要表现在: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考虑教育的目的内容、活动和结果,而是从教师主观愿望出发来开展教育活动;在教育载体选择上从主观出发,以现成的手段作为教育载体,很少考虑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在教育要求上要学生盲目听从,唯师是“准”,教育变成“指令”,要求变成“强迫”。

三、急功近利、道德滑坡的某些环境

第12篇

关键词:中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对策

一、引言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是对青少年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马列主义主义常识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的必修课程,对青少年建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理论基础和精神支柱。

二、新时期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德育模式固化,脱离中学生实际需求

当前的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旧是以课堂教育为重,用单一固化的传统说课教学方式对中学生进行思想知识灌输,以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传授政治信仰和思想观念。思想政治课、班会、升旗仪式成为例行公事。这种方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没能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脱离中学生实际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易使学生产生排斥心理和抵触情绪[1]。

2、教学内容滞后,理论学习缺乏系统性

随着思想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当前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以思想政治课教材为教学蓝本,难以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相适应。滞后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难以与时俱进地对当前社会意识形态流变给予针对性的解答,不足以解释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滞后的教学内容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学习不成体系,使学生难以认同施教者的价值观念和说教内容。

3、教育方式单一,忽视学生主体性差异

我国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的的素质教育。但是,当前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仍以单一课堂教育方式为主。千差万别的学生个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囿于知识层面,将之当成一门考试科目,而不是以思想政治教育指导生活和学习。这些都有碍于中学生完善知识体系、拓展技能,不利于其养成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

4、缺乏家校沟通,德育师资力量不健全

学校教育和家庭监督的分离或合作不够,导致中学生言行表现、思想动态在学校和家庭表现出巨大的反差,究其根本是因为家校之间没有的达成一致的思想政治教育路线,导致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常态化持续进行。同时,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过分地依赖于班主任,班会形式的教育模式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化,专业化、专家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亟待建设。

5、弱化心理教育,心理疏导仍存在盲区

现实中,思想政治教育基本上由教育者预先安排、统筹包办,学生难以自主参与。计划性的思想教育对流变性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捉襟见肘。同时,受教育者讳疾忌医的心态,使得教育者面临着无的放矢的工作困境。中学生心理疏导缺乏相应的渠道,难以通过有效的渠道去宣泄心情、取悦自己。心理负担日益加重,使得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步履维艰。

三、新时期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

1、齐抓共管,营造和谐教学氛围

目前,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整个社会外部环境联系密切。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越来越依赖于互联网和外部社会,不再局限于校园环境。同时,家庭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与父母的影响密切相关。以学校为主导,建立开放式的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2],营造人人关心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氛围。学校、家庭、社会相互合作,将学校的课堂教育、家庭的辅助教育、社会的实践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德育教育网络。从提高中学生思想觉悟和道德修养的实际需求出发,拓展教学内容,转变单一的教育模式,从中学生实现1+1+1>3的教育效果。

2、以人为本,积极转变教育理念

新时期,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在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建立起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认识,着眼于中学生的思想实际,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差异。坚持以人为本,从换位思考的角度出发,尊重中学生的思想需要[3]。从高位思考角度出发,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多与中学生交流、沟通、讨论,打开他们的思想世界。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努力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同时,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坚持将继承优良传统和改革创新相结合,采取创新性的手段和措施来搞好思想政治工作,使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长效机制,逐步走上和谐发展的轨道。

3、教学相长,提升教师业务素质

在学习型社会的大背景下,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要认清“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教学现实,与时俱进地吸纳包含时代内涵的新知识,为中学生的思想注入丰富的时代内涵,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在与学生沟通交流过程中,通过交互的探讨不断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针对性的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4]。一方面,教师要身先垂范,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通过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学习,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的先锋模范。另一方面,教师要勇于进取,增强自身的使命感。在教学过程中,把思想教育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法制教育、感恩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性、思想性和教育性。

4、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自我教育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指出:“中小学教育要把提高学生素质,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放在首位。”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需要教师予以适当的教育、激励、唤醒和鼓舞,发挥中学生的聪明才智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挖掘中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结合时政发展,让中学生在自我教育实践中将思想政治知识内化为群体智慧[5]。通过创新中学生学生组织,使中学生站在更好的角度审视自我、激励自我,在自我教育和引导中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拓展自我的实践能力。并通过切身实践让中学生发现自我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不足,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方向性的意义,从而让中学生在自我教育实践中见贤思齐,积极、主动地提升自我思想政治觉悟。

5、明确方向,致力学生全面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目的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但是,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塑造学生个体健全的人格,使其形成崇高丰富的精神境界,健康良好的心理品质,从而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需要指出的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个体价值实现的过程,同时也要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6],通过情感引导,道德启发,让中学生认识到中学教育的目的是帮助他们实现是真善美统一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帮助明确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从而让中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长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 陈秉公.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理论体系.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283

[2] 王继才.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灌输理论”新探.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6):29—30.

[3] 王炼,葛祥伟. 论加强网络环境下的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探索,2005(6):96—98.

[4] 文化.浅谈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当代教育2010(2):8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