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心理学原理

心理学原理

时间:2022-09-11 13:03: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心理学原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心理学原理

第1篇

【关键词】 心理学 英语 单词

【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4(b)-0058-01

在英语的教学与学习当中,单词的学习是教学与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在单词的记忆过程当中,大多数同学抱怨单词难记,背了后面的单词忘了前面的单词。即使下了很大决心,到最后也很难见到效果。于是,越背越忘,越忘越背,这样再带着消极情绪去背单词,看英语的效果就会更差,学英语的兴趣只能逐渐消退,如此往复,形成条件反射,一见到英语单词就产生消极情绪,这样恶性循环,英语单词的学习就难上加难了。

针对人们在英语单词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不妨换一种“捷径”来学习英语单词,即运用心理学的现象、规律、原理来指导英语单词及其它部分的学习,这样必将取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 根据遗忘规律来学习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经实验证实,学习后的不同时间里保持量是不同的,刚学完时保持量最大,在学后的短时间内保持急剧下降,然后保持量渐趋稳定地下降,最后接近水平。简言之,遗忘的规律就是知识不可能完全遗忘,遗忘的过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因此我们在记单词时要遵循遗忘规律,在第一天单词的记忆基础上,第二天要马上复习,然后复习的时间间隔可以逐渐加大,每学习新单词的同时,都要对前一天或前一段时问学习的单词进行复习,这一样一段时间过去,即使很长时间不复习,印象仍然是深刻的,所谓的“学而时习之”即是强调这一规律的运用。

2 情绪激励法

情感在记忆活动中,自始至终起着作用,直接或问接的影响记忆的效果。积极的情感体验对识记的数量、速度和持久性产生良好的影响。单词的记忆不妨先从简单的单词入手,每天记忆量不要太大,力图在最初的记忆单词过程中都能记住、记牢,这样开始便有积极的情绪体验,有继续往下学习的兴趣和动力,长此以往,形成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射,一看到单词就有积极的情绪状态,一有积极的情绪状态就更加愿意学习单词。否则记忆单词过难或量过大将会对第二天的复习造成负担,使自己有挫败感,容易形成消极的心理暗示。而且记忆的时候要在愉快的心境下进行学习,千万不可在心情烦躁时强迫自己去硬记单词,这样只能适得其反。

3 归类记忆法

将单词进行分类有利于记忆。我们的思维是以概念来把握事物的,所以对事物的分类是对概念的分类,分类能够帮助我们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记住它。我们可以把同义词,近义词列在一起,这样能把相关的词都记下,并且可引起联想,从已经熟悉的单词,带出不太熟悉的单词。进行分类时,分为几个组,各组有多少个单词必须要适度,如果分组太多,记忆仍非常费劲,分组太少,组内个数就会增加,而各个组的个数也不能相差太大。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每个“组快”应在5-9个为宜。

4 兴趣促成法

人的兴趣是带有倾向性的心理特征。兴趣会在大脑皮层中心形成兴奋优势中心,脑神经处于积极的工作状态,即已变成了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了。兴趣能挖掘出人的内在潜力,许多英语成绩好的人的成功秘诀就在于此。例如,单词assassination(暗杀)很长而且出现频率也不高,要想记住它并不那么容易,但是看看这个单词的结构,前面两个ass是“驴”的意思,字母“i”的读音近似“一”,“nation”则是国家的意思,如果我说,一个国家派两头驴去暗杀,你一定会觉得荒诞有趣,也一定会很轻易且牢固的记下单词的意思了。再比如,“bud(蓓蕾)”这个单词,笔者在记忆它时,将两边的字母“b”和“d”看作是叶子,将中间的“u”看作是正在含苞待放的蓓蕾,因为笔者很喜欢花,因此对这个单词产生了兴趣,一下子就记住了。其实部分的英语单词也可以采用类似这样的象形记忆法,形象生动,这样背单词的乐趣就增多了,自然记忆也就轻松而且牢固了。

5 发散联想法

联想是头脑中从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活动,靠着它,每个人都能把输人大脑的信息串联起来,构成记忆的网络,从记忆的仓库里提取所需要的信息。联想的生理机制和心理机制是暂时的神经联系,也就是神经元模型之间的暂时联系。根据当代俄国心理学家哥洛万·斯塔林茨所做的实验表明,任何两个概念,都可经过四五个阶段建立起联想。例如:dentist和hostile是读音、意义、结构完全不同的两个词,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发散联想将它们轻松掌握。如dentist与doctor意义相近,hospital与hostile构成相似,可以联想dentist是doctor,doctor又是在hospital里,利用hospital前部分的/hs/发音就可轻松想起hostile了。

6 感官综合法

人通过各种感官来获取外界信息。学习单词要多种感官并用。美国心理学家哈罗德·E·巴特和H·G.贝克的实验证明,发出声音记忆单词比单纯用眼睛看能够多记忆34%,如果你用一张纸,一边念,一边抄写,也许效果更好。另一方面在记忆单词的过程中也要注意感官的交替使用,适当变换一下学习内容和形式,如改变阅读为朗诵,变书写为对话,变听英语为看电视,不但动用了各种感官,而且使大脑的各个区域的兴抑制交替结合,对单词的学习保持较长久的新鲜感不觉得枯燥。

除以上方法之外,还有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相结合,试图回忆法,地点法等许多利用心理学原理来巧记英语单词的方法,我们可以将上述方法综合使用,也可选取最适于自己的方法。总之,学习英语,记英语单词要遵循科学的方法,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华龙宝.快速记忆法[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8.

第2篇

《现代哲学杂志》2014年第三期

一、为什么用“思想”表达心理学的基本事实?

用什么来称呼所有的意识状态?詹姆斯选择“思想”这个词。他说:“我们有某种思想,这是这个世界中颠扑不破的事实,所有人都毫不迟疑地相信他们感觉到自己在思想,并把作为内部活动或激动的心理状态与它所认识的所有对象区别开。”③也就是说,在詹姆斯看来,心理学在起点上有权利假设的只有思想本身这个事实,必须要首先对它加以探讨和分析。为什么用思想这个词来“不加分别地表示各种形式的意识”④,詹姆斯是颇费考虑的。他在《原理》第七章用了一大段的篇幅专门讨论这个“名称问题”。他说:“我们应当有一个通名来称呼所有的意识状态自身,而不包括它们的个别性质和认知功能。”⑤詹姆斯所要寻找的词是用来意指意识的一切形式的,是在最广泛的意义上使用的,它的出现频率会非常高,因此,它必须简洁明了,不能拖沓臃肿,这样才能使用起来方便,理解起来清楚。而且,由于这个词要表示意识的每一种形式,它就要表现出意识的不同状态和时态,因此,它最好是中性的,并有同源动词。在詹姆斯看来,“心灵的状态”(mentalstate)、“意识的状态”(stateofconsciousness)、“意识的样态”(consciousmodification)在含义上尚可满足要求,但都显得累赘,并且没有同源动词。“主观状态”(subjectivecondition)也是如此。“灵魂的情状”(affectionofthesoul)、“自我的样态”(modificationoftheego)这些表述与“意识的状态”一样显得累赘,此外,它们还有另外一个缺点,即它们潜在地断言了未加解释的东西(灵魂观念,自我理论)。“感觉”(feeling)具有同源动词“感觉”(tofeel),它们两者都是主动的和中性的;它的派生词像“feelingly”、“felt”、“feltness”等等,使它使用起来极其方便;而且它更着重于内在的心理活动,显示着一种主动性。但另一方面,它除了具有这个一般的含义之外,还具有一些特有的含义,用以表示像愉快和痛苦之类的情感,有时还是与思想(thought)相对的感觉(sensation)的同义词;而詹姆斯想要的是一个能够不加分别地涵盖感觉(sensation)和思想(thought)的名称。况且,在信奉柏拉图主义的思想家心中,“感觉”(feel-ing)含有一些贬意。由于哲学中相互理解的最大障碍之一是褒赞地或贬损地使用语词,所以,如果可能的话应当尽量优先选取无偏见的词。赫胥黎曾提出用心理系统(psychosis)一词,它的优点在于与神经系统(neurosis)[赫胥黎用这个词与神经活动(nerve-process)相应]相关,更技术化,而且没有偏颇的含意。但是它没有同源动词或其它的语法形式。“观念”(idea)是一个较好的、模糊的、中立的词,并被洛克在最一般的意义上加以应用;但是尽管有洛克的权威,它却未在语言中通俗化到涵盖全部感觉(sensa-tions)的地步,而且它也没有同源动词。因此,詹姆斯感到上述名称都有重大缺陷。思想(thought),在英语里,无论在日常活中还是在哲学中,都是一个含义丰富的常用词。在现代英文中,“thought”具有“思想”、“思考”、“考虑”等含义。它既表示逻辑性思维,也表示对人的关心和情感;既指理性的“推理”、“推理能力”,又指非理性的“想象”和“想象能力”;既指显性的意识活动,也指意识的边际状态或潜意识状态,如刚要入睡前所体验的或由药物所引发的状态;既指思想、思考的活动或过程,也可指思想、思考活动的结果;既可表示“意向”、“意图”、“打算”、“期望”这些未来的向度,又可表示现在的和正在进行的思想状态和活动,还可以表示对过去的回忆和记忆。它本身内在地就具有时间性。“thought”本身既是名词,又是动词“think”的过去式和过去分词。它有同源动词形式“tothink”、“thinking”。通过与同源动词形式的相互配合,它既可以表示过去的和已完成的状态,又可以很方便地表示正在进行的和将来的动作和状态;既可以表示主动的行动,又可以表示被动的行为。此外它还具有“注意”这个表示选择活动的含义。特别地,它不像“感觉”(feeling)那样在哲学上含有贬义。还有,就是它所具有的“认知”的含义,能使人当下地想到认知(与对象而不是心理状态自身的关系)的无所不在,我们立刻就能看到认知是心理生活的本质。“思想”一词的这些含义,后来都在詹姆斯对思想流的阐释中表现出来。这样看来,“思想”确是一个比较理想的词。不过,“思想”概念也并非完全合乎詹姆斯的要求。在不同的哲学家那里,“思想”一词的意思可能不一样,在一些哲学著作中,它往往具有特定的含义。而且,无论是在日常用法中还是在哲学中,思想都与感觉(sensation)不同。例如,“关于牙疼的思想”这个说法能使人想到实际呈现的疼痛本身吗?几乎不可能。如果能使“思想”涵盖感觉(sensations),它无疑是最佳的用词,但是英语中很难做到这一点。因此,詹姆斯说:“如果我们想涵盖整个意识状态范围,似乎不得不退而求助于某一对词,像休谟的‘印象与观念’、汉密尔顿的‘呈现与表象’、或者通常的‘感觉(feeling)与思想’。”①也就是说,我们难以找到一个现成的完全合乎需要的词,因为这是一个语境中的问题,我们不可能做出一个固定的、一成不变的选择,只有根据适当的语境,有时使用这一个,有时使用上面提到过的同义词中的另一个。詹姆斯自己的选择是使用思想(thought)或感觉(feeling),在一种比通常更宽泛的意义上交替使用这两个词。也就是说,在《原理》中“感觉”(feeling)或“思想”(thought)在一般意义上使用时,与意识状态同义。直到后期,詹姆斯仍经常在这个意义上使用这两个词。②那么怎样使用思想这个词呢?詹姆斯说:“在英语里,如果我们能够像说‘下雨了’(itrains)或‘刮风了’(itblows)一样,说‘思想了’(itthinks),那么我们就会以最简单的而且附带假定最少的方式把这个事实表述出来。但是,由于我们不能这样说,我们只好简单地说思想进行着(thoughtgoeson)。”③因此,他把心理学的“第一个事实”表述为“有某种思想进行着”④。由以上可以看出,在詹姆斯这里,思想一词的含义与日常用法中的情况已经不同,詹姆斯在使用它的时候赋予了它更丰富、更广泛的含义。思想不仅指辨别、比较、联想、概念、推理,而且指感觉和知觉;不仅指时间知觉、记忆等内知觉,而且指感觉、事物知觉、空间知觉等外知觉;不仅指情感、意愿,而且指本能。就此而言,“思想”把人所能经验和体验的一切都涵盖起来。另一方面,思想一词丰富的内涵和多种的用法,它自身包含着的语言游戏的可能性,又为詹姆斯意识流学说的构建和表述提供了充分的可能。

二、思想的根本特征:时间性

詹姆斯说:“我们的思想是时间中的认知的现象事件。”⑤时间性是思想的根本特性。詹姆斯之所以用思想一词来意指意识状态自身,表示意识的一切形式,固然与它包含的丰富语义和用法有着密切关系,但更为重要的是,詹姆斯揭示出的思想内含的时间性典型地代表了一切意识现象的本质结构。马赫(Mach)曾经说过,时间感觉“伴随着任何其他感觉,而不能全然与之分离”①。詹姆斯同意这种观点,他进一步认为我们所有的具体的心灵状态都是在时间中生成出来的,这种生成不是拆卸开以后的重新组装,而是原初的构成。认识到这一点是理解詹姆斯的思想流学说乃至他的整个哲学的一个关键。他正是运用思想的时间性最终否定了心理学中的原子主义,将他的心理学和哲学与传统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区别开来。首先,詹姆斯的时间与康德的时间不同。康德认为时间是理性的先天直观形式。詹姆斯说:“康德关于客观时间的直观概念是一个无限必然的统一体,”②但是,“如果没有感觉内容(sen-siblecontent),我们便不能直观绵延,就像我们不能直观广延一样。”③因此,詹姆斯认为:宇宙空间与宇宙时间决不像康德所说的那样是“直观”的,而是像科学所显示的任何事物一样,分明是人为的构造。绝大多数人并不用这些观念,他们生活在各自的时间和空间中,这些时间和空间互相贯穿,模糊杂乱。④其次,詹姆斯的时间与经验主义者的时间也不同。经验主义者如詹姆斯•穆勒认为,时间是一个个转瞬即逝的孤立点,彼此毫无牵连:除了关于当前时刻的知识,我们不可能再有任何知识。一旦我们的一个感觉停止了,它也就永远消逝了;我们似乎将是我们从未所是……即使我们的观念被连接成链,如果它们不是在想象中,我们仍然没有能力获得关于它们的知识。根据这个看法,一个观念接着另一个观念。这就是一切。我们意识中先后相继的每一个状态,一旦停止了,就永远消失了。每一个这样的暂时状态就是我们的整个存在。⑤詹姆斯指出,就穆勒认为时间源于个人的感觉来说,他并没有错。但我们的实际感觉并不像他说的那样,像一个荧光,只照亮它当下所在的一点,其它的所有地方都处在完全的黑暗中。过去和未来并不是被现在这一刀切开的两个毫无牵连的对立面,而是与现在连在一起的。⑥我们关于意识流的另外部分的知识,无论是过去的还是将来的,近前的还是遥远的,总是与我们关于现在的事物的知识融合在一起的。⑦穆勒所描绘的只存在于当下瞬间的简单感觉只是一个抽象,我们所有的具体的心灵状态都是具有一定复杂性的关于对象的表象。这种复杂性部分地在于刚刚过去的对象的回音,部分地在于那些马上要到来的预示。对象是渐渐地从我们的意识中退去的。如果现在的思想是ABCDE,下一个思想将是BCDEF,紧接其后的思想就是CDEFG,已过去的思想的拖延以连续的方式逐渐离去,将来的思想的先兆弥补了这个损失。“那些旧对象的拖延,那些新对象的先兆,是记忆和预期的发端,是时间的回顾意义和展望意义。它们赋予意识以连续性。没有这种连续性,意识便不能被称之为流。”⑧没有这种连续性,我们甚至不能知觉到“现在”。詹姆斯的时间是一种连续的过渡,过渡发生在边缘中。边缘性是詹姆斯时间观的根本特点之一。我们的感觉从根本上就是有边缘的,传统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所完全忽视的也正是这种边缘。后面我们会看到,艾耶尔对詹姆斯时间观的误解也源于未看到这种边缘。“边缘”(fringe)是詹姆斯心理学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贯穿于《原理》的各部分,但是詹姆斯并未给它一个确切的界说,也未对其含义进行非常明晰的解释。他常用光环(halo)、地平域(horizon)、光晕(suffusion)、心理泛音(psychicovertone)、弥漫(suffusion)等词表达同样的意思。这个概念在詹姆斯著作中的内涵正像它本身的特征所暗示的那样,朦胧、模糊,弥漫在它的各种变体中,我们只有在文本的语境里,在这个概念的边缘域中去领悟它的蕴涵和妙用。从生理上说,边缘表示微弱的脑作用对思想的影响,它们使我们的思想感觉到关系和对象。有人认为,在詹姆斯那里,“边缘”是指一种心理质料,它把本来分开的感觉(sensations)粘附在一起。应该说,这个说法从功能上理解了边缘的一部分意义,但是这种理解太机械和生硬,它对感觉的理解实际上与传统的经验主义没有多少区别,即都把感觉看成是彼此分离的。但是詹姆斯并不是这个意思。在他那里,边缘是认知对象的一部分———实体的性质和事物在关系的边缘里出现于心中。我们思想流的某些部分———过渡部分———不认识事物,只认识关系;但是过渡部分和实体部分一起形成了一个连续的流,其中并没有……那种分立的“感觉”(sensations)。①那些回音和预示,那些拖延和先兆并不是现在的思想或感觉的辅助部分或伴随现象,而是现在的思想或感觉必需的部分,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离开了这些拖延和先兆,就不会有现在的思想或感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把这种内在的时间结构称为原初的构成。詹姆斯的时间观念曾受到霍奇森(Hodgson)的影响。霍奇森认为:我们通常粗略地把时间进程分为过去、现在和将来;但严格说来,不存在现在:它是由不可分的点或瞬间划分的过去与将来组成的。那个瞬间或时间点即是严格意义上的现在。我们通常比较含糊地所说的现在是一个时间过程的经验部分。②詹姆斯接着他的话说,如果把只限于当下一点的现在称作“严格意义上的”现在,那么这样的现在完全是一个观念抽象,“反思使我们得出结论:它必定存在,但是它的确实存在,永不可能是一个我们当下经验的事实”③,因为“它在我们能够触到它之前已经逃走了,融化在我们的把握之中,它在生成的那一刻就已经消逝了……只有进入到活生生的、运动着的更大段的时间结构中,严格意义上的现在才可能被理解”④。我们当下经验的唯一事实是绵延,詹姆斯借用心理学家克莱(E.R.Clay)的术语称之为“似是而非的现在”(thespeciouspresent)。克莱认为,时间的对象是作为现在的存在被给予的,但是事实上的时间部分并不同于过去和未来的共同边界———通常哲学用现在一词所指称的东西。事实上的现在是过去的一个部分———一个最近的过去,它被错认为过去和未来之间的时间而给予我们。他把事实上的现在称为“似是而非的现在”,而把作为过去而被给予的过去叫做明显的过去。⑤从生理上,我们能清楚地直观到的最大绵延几乎不超过十二秒(我们能模糊地直观到的最大绵延可能只有一分钟左右),詹姆斯说“这么长的绵延相当稳定地映绘在流逝着的意识之中”,如此稳定地知觉到的绵延就几乎相当于“似是而非的”存在。它的内容处在不断的流动之中,出现在它的前端的事件很快地消隐在它的后端,每一个事件经过时都变换它的时间参数,从“还没有”或“还不很有”到“刚逝去”或“已逝去”。然而,“似是而非的存在,被直观的绵延,就像瀑布上的彩虹保持着恒定,它自己的性质不因这流所经过的事件而改变”⑥。每一个这样的事件,当它悄然逝去时,仍保持着再现的能力;当它再现的时候,乃与它原来具有的绵延和相邻者一起再现。但是,一个事件从似是而非的存在的末端一旦完全消失之后,它的再现与它在似是而非的存在中被直接知觉为当下经过的事情,是两个不同的心灵事实。不过,“所有被认知的时间之原初范本和原型是似是而非的存在,我们当下连续地感觉到的短的绵延”⑦。我们不断地意识到这样一个绵延,即似是而非的现在。这个绵延与被知觉到的内容具有一个较早的部分和一个较后的部分,这“就是原初的时间直观”①。比这更长的时间是通过添加而构想成的,比这更短的时间是通过分隔而构想出的,它们是这个边界模糊的单位的部分,我们习惯上以象征性的方式来思想它们。德里达曾反驳胡塞尔,说直观与时间是矛盾的。因为直观是当下静止的,而时间总是一个过程,总有一个差异或区别。德里达将直观理解为当下的一点———一个孤立的点,并以此将直观与时间构成对立起来,把它们看得不相容。②而在詹姆斯这里直观恰恰需要时间的构成才可能。

三、艾耶尔对詹姆斯时间观的误解

下面我将结合艾耶尔对詹姆斯的理解来进行讨论。虽然同是英国经验主义的后裔,詹姆斯和艾耶尔在时间问题上的立场却迥然不同。詹姆斯在原初的经验中理解时间,而艾耶尔则从逻辑的角度关注这个问题。他们之间的这种差异使得他们对时间的具体描述不同。没有意识到这个区别,则是艾耶尔在一系列论述中误解詹姆斯的原因。对于詹姆斯的时间观念,艾耶尔表示不解。他认为“现在”不是一个总在进行中的时间构成,而是一个相对的词,它要以某个东西做参照。“我们用它指一段时间,它恰好经过、重合于此刻所发生的东西”③;说某个东西此刻正在发生即是说它与我们话语中所表明的某个东西同时。任何与参照事件同时的东西都是“严格的现在”,任何早于它的东西都是过去,任何晚于它的都是将来。这个被用作参照标准的事件是我们任意选择的,只要它不长得超过一个注意行为的时间长度,也不短得使人无法注意到。由于任何注意行为都具有一个最小的和最大的绵延,因此没有一个感觉到的现在事件是瞬时的。任何现在的东西,即使在严格的意义上,也必定具有一定的绵延,无论这绵延多么短暂。艾耶尔因此认为较早与较晚的区分发生在它之内,因而把较早阶段说成过去或把较晚阶段说成是将来是不正确的,因为这样一个事件的所有这些阶段都是现在。而如果把似是而非的现在都看作现在,那么就可以说现在不包括过去和将来的部分了。④这里有两点需要注意。其一,艾耶尔认为詹姆斯对传统经验主义的批评主要在于批评其时间知觉没有长度;与传统的经验主义不同,艾耶尔认为自己捍卫了时间知觉的长度。其二,艾耶尔把詹姆斯所说的现在的边缘———始端和末端理解为现在的较早阶段和较晚阶段。在他看来,如果把现在看作是有长度的绵延,较早阶段和较晚阶段就都包括在现在之内了,因此詹姆斯把较早阶段说成过去或把较晚阶段说成是将来是错误的。不错,詹姆斯是批评传统经验主义把时间知觉缩小成了当下的一点,但他的主要意旨并不止于此,而是指出传统经验主义的不足之处在于时间的孤立性或非连续性,这是它的时间观念缩成一点的原因。而这种非连续性源于对边缘的忽视,看不到时间在边缘中的交融。艾耶尔没有意识到詹姆斯对穆勒的批评,意在指出穆勒的“现在”是一个没有边缘和连续性的抽象的点。如果没有边缘中的融合和连续,即使艾耶尔的时间是有长度的,他的各个时间段也仍是彼此孤立的,因此他的时间仍然是原子主义式的,只不过他的时间原子大一些、长一些。对于边缘的不了解是艾耶尔误解詹姆斯时间观的主要原因。“似是而非的现在”表明,实际上被认知的现在既不是一个刀刃似的边界,也不是毫无内在差别的一个线段,而是一个鞍形的时间区间。它自己具有一定的幅度,我们可以驻于其上,并由此看向时间的两个方向。我们的时间知觉的构成单位是绵延,它具有始端和末端———既向后看又向前看的边缘。只有作为这一段绵延的部分,一端与另一端的延续(succession)关系才可被知觉。①艾耶尔看到了詹姆斯说的现在具有一个先兆和逐渐逝去的拖延,但他把先兆和拖延这种边缘或过渡状态实体化,认为詹姆斯是把过去的拖延等同于过去,把将来的先兆等同于将来,进而认为“以我们意识到将来和过去来表达这个意思都是错误的”。在他看来,“这样说的唯一原因是假定:严格的现在没有绵延,因此任何被看作现在的有绵延的事物,必定超出真正的现在而进入将来或过去,或者它们两者。但这个假设正是似是而非的现在所否定的”②。这里,艾耶尔至少在两点上误解了或者没有理解詹姆斯:一、詹姆斯所提到的“严格的现在”指的是无绵延的时间点。詹姆斯认为这种现在不是实际经验的,只是一种抽象,它是孤立的、无连续性的,也正是他所批评的穆勒的时间观,而不是他所说的“真正的现在”。二、实际经验到的现在,并非除了其先兆和拖延就没有绵延,而有绵延的现在也并非不能有其趋势和持存。詹姆斯关于时间两端的表述意在说明时间的原初构成。艾耶尔没有注意到詹姆斯把我们当下能够清晰地意识到的连续印象的最大范围看作似是而非的现在的最重要的部分。这个范围是刚刚逝去的数秒。这是似是而非的现在的核心。但是,“除此之外,似是而非的现在还有一个逐渐消逝的后边缘和前边缘”③。艾耶尔认为时间观念必定是由感觉经验中直接给予的元素构建的,他把记忆看作投射时间关系的原初能力,认为过去观念的获得依赖于我们的投射能力超出现在的感觉经验,因而过去与现在的交叠依赖于记忆。而詹姆斯认为我们原初的时间知觉必定是一个整体,而不是组成元素。元素是“注意”(attention)后来区分的结果。他说:“从一开始,经验就是一个综合的、而不是简单的事实;而对于感官知觉来说,它的要素是不可分的,尽管注意力回顾时,可以轻易地分解经验,区分它的起点和终点。”④根据詹姆斯,我们的投射能力依赖我们感觉经验的交叠与融合,关于现在事物的感觉,必定总是混合着对于渐渐消逝的、所有那些先前数秒钟出现的其它事物的感觉的回声,所以“绵延和事件共同构成了我们对于似是而非的现在及其内容的直观”⑤。似是而非的现在的边界之外延伸着构想出的(conceived)朝向两个方向的时间区域:过去和将来。⑥简言之,由于艾耶尔是从逻辑的观点来看待时间,要划出界限分明的现在、过去与将来,所以他的时间中就没有了边缘。他不能理解詹姆斯对于时间边缘的描述,不能容忍亦此亦彼的边缘的模糊性质。这导致他把詹姆斯那里的过去、现在与将来的内在构成关系理解成外在的先于或后于关系。对时间知觉的误读是艾耶尔误解詹姆斯的思想概念和时间概念的原因,也是他误解彻底经验主义的根源。这也再一次说明,对思想的时间性的把握是解读詹姆斯的关键甚至秘密所在。如果在这个问题上差之毫厘,对詹姆斯其它学说的理解便可能会谬以千里。“思想”是时间性的现象,是边缘中的内在构成。在《原理》中,思想的这个原初结构就像一部经典的小提琴协奏曲的主旋律,不断地回旋,而每一次呈现都将我们引向新的境域,都洞开更丰富的景象。詹姆斯的非现成的境域生成思路无论在感觉(sensation),还是在注意、想象、联想、记忆等等意识状态中都回荡着或前行着。它造成了思想的变化,也成就了思想的连续。这个旋律开拓出一个又一个令人着迷的心理世界。这样一个境域生成的思路一直延伸到詹姆斯后期的哲学著作中。他说:“我们所遇到的一切事物都有它本身的持续期间和大小,而这两者又模糊地被一种‘更多’的边缘环绕着,它一直延伸到下一个事物的持续期间和大小中去。

作者:黄启祥单位: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暨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

第3篇

一、“注意”原理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发现,一堂课下来只有部分学生能够完全掌握教学内容,还有一部分学生会不同程度或者完全未理解教学内容。同一个班的学生,智力不会有明显的差异,学生的注意力不同是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善于组织学生注意,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是使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是一种有自觉的目的、需要做一定意志上的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虽然主要依靠学生自身的意志,但是常常服从于活动的任务,因此教师也可以通过抓住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这一要点,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教师要明确每一次课时的授课目的,确保学生清楚自己学习的任务,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指出教材的关键和难点。“任务驱动法”在教学设计中也是利用了学生的这一特点。无意注意是无目的、无需意志努力的注意,通常由刺激物的特点所引起。提高学生学习热情。例如,某幼儿教师在一节科学领域的课“神奇的水”中,以“魔术”的形式唤起学生的无意注意,而这种无意注意经过持续保持,最终会转变为有意注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善于操纵学生的两种注意规律,尽量多采取一些能够提高学生注意力的策略,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期望”原理的应用

教师期望效应表明,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巨大影响力。每个学生都有一股内在隐藏的潜力,即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展现自我,超越自我的欲望。以罗森塔尔教授为首的心理专家们研究证明,学生的智力发展与老师对其关注程度成正比关系。当学生的学习目标能够满足其期望,并且这个目标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就会激发力量,即学习动机。教师首先应当客观地分析学生的潜质,期望一个合理的进步空间。新加坡电影《小孩不笨2》中的郝老师十分珍视学生们的进步,哪怕成绩提高了1分,都会给予关注和表扬,感受到期望和关注的学生,形成了积极的学习动力。与之相反的教华文的符老师却认为“差生”就是“烂苹果”,学生的自尊与自信一点点被打击没了,最后自暴自弃。

三、“记忆”原理的应用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形成记忆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现或回忆三个基本过程。教学是否有效的标准之一是学生是否记住教师所教。识记是人脑对事物作出区分识别并留下大致印象的过程,是记忆的首要过程。心理实验证明,最初的印象深刻,记忆就快,也会记得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精心设计教学预案,从第一步就给予学生深刻印象,以独到的方式呈现新知识,在整个记忆过程中至关重要。而学生对待新的教学内容,要尽量保持集中注意力,因为错过了识记环节,就无从谈起保持记忆。在识记过程中取得良好效果,就可以顺利进入保持环节。保持是识记过的内容在头脑中的积累、储存和巩固的过程,计算机的存储芯片对任何信息都能做到永久保存,而人脑需要不断复习才能记牢。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采取一些记忆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记忆效果。例如,某解剖学教师编的人体12对脑神经口诀:“一嗅二视三动眼,四滑五叉六外展,七面八听九舌咽,迷副舌下在后面。”根据艾宾浩斯对记忆的研究,发现记忆中的遗忘具有“先快后慢”的规律。教师要在课后及时进行短期快速的强化复习,其后调节复习频率,直至巩固记忆。对于所学知识,记得越多越牢固,自然有效提高教学。

四、“强化”原理的应用

强化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理论在教学中有诸多用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地应用强化理论,以促使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强化可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教学中,用得比较多的是“正强化”,它可简单理解为给予一种好的刺激,使希望的行为重复出现。例如,班级里总会存在某一类学生,他们介于听课与不听课之间,要想让他们听课大于不听课的时间,可以抓住他们听课并积极回应教师的时刻为契机,及时给予表扬和认可,次数适当,让其充分意识到认真听课和积极地回应能够得到老师的赞许。总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针对教学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心理学原理,让心理学原理为有效教学更好地服务。

作者:常雪 单位:吉林女子学校

第4篇

要提高我国整个中学以至大学英语教学水平的基础与关键,就在于提高非重点中学的英语教学质量。那么当前非重点中学进行英语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障碍是什么?笔者认为除了师资本身质量之外,最主要的是师生心理状态问题。师生两方面都片面理解了智力因素的条件问题:教者认为英语难教,学者认为英语难学。要进行教改,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改变这种不敢有所作为的消极、被动的心理状态。同时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点来设计、组织教学,笔者在这方面有一些体会与同仁分享。

一、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教育好的

教师的职责和工作的重点应主要体现在对数量最多、智力条件一般的学生的教育上,如果能对这些学生施以严格的训练和正确的鼓励,他们当中有很多人会取得突出的成绩。教师帮助他们成为有用之才的过程,也就是使自己逐渐成为一个合格教师的过程。

二、因材施教

在坚信每个学生是可教育好的同时,还必须承认每个具体学生的差异性。必须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和特点尽量给予不同的指导,提出不同的要求。有的学生反应快,掌握得也牢固;有的学生开始学得很慢、很吃力,后来却能突飞猛进。切忌简单地用强迫手段去改变学生原有的学习进度,事实上这样做也是办不到的。教师只有正视这些规律,因势利导,切不可操之过急、急于求成。

三、要让学生热爱英语学习

学习的兴趣是产生学习自觉性最好的动力。只有当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时,才能取得最佳效果。现代教育心理学非常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和能力的发展。学习能力与学习兴趣,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志,也是提高教学水平的杠杆:既是教改的重点,也是备课的重点。笔者认为,对非重点中学的英语教学来说,学生学习的兴趣问题是首要问题。当然,课本编得是否生动有趣,是否吸引学生,是特别重要的。但再好的课本也代替不了教师。笔者力求使自己的教学过程成为激发学生兴趣、保持学生持久兴趣、帮助学生“学会”的过程。笔者的做法是:

(一)采用逐步深入的方法,即降低难度;

(二)加强备课,尽力挖掘课文内容中的文化因素,即知识因素,增进课堂的趣味性;

(三)坚决贯彻学以致用的原则,充分发挥青少年获得“成就感”的心理特点;

(四)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尽量采用生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课堂教学轻松活泼。

四、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和复习工作

一方面分散教学难点,反复操练教学重点;另一方面,尽量将瞬时记忆转变成长期记忆,将机械记忆转变理解记忆,将有意识记忆与无意识记忆有机地结合起来。对非重点中学的学生来说,最大限度地提高旧内容的复现率并做到适时复现,是英语教学中防止分化、提高质量的关键。复现不是机械地重复,而是旧内容的逐步深化。要做到这一点,除了要求教师满腔热情地设计课堂复现训练,做到新旧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听力训练和课外阅读则是最好的措施和最有效的方法

五、辩证处理多与少、难与易的关系

材料是个纲要,只靠教材本身去达到“纲要”的要求是办不到的。根据外语学习的特点与规律,教学内容的多与少、难与易的关系是辩证的、相对的。并不是“多”就等于难、“少”就意味着易,也许恰恰相反。教师的职责就是根据“纲要”的要求,灵活运用教材,增加辅助教材,用以进行听说训练、背诵、复述和课外阅读等。许多重点中学生正是这样做的,并取得了成效。

六、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

第5篇

一、农村初中英语学困生的心理特征透析

学困生有正常学生的心理特征,如自尊自爱,对前途充满憧憬,渴望成功,渴望得到同学和老师的信任和赞许,但又有其脆弱的一面。只有准确分析他们的心理特征和心理需求,才能正确有效地实施心理救助措施。

(一)自信心不足。

通过交谈和问卷调查,所有英语学困生都认为英语难学、难记、易忘,心理畏惧,又认为自己头脑笨、口拙,不是学英语的料,对自己没有信心,学习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全靠教师扣抓的程度,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得过且过。

(二)自卑心理严重。

由于从小学开始就没有学好英语,没有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没有养成正确良好的学习习惯,考试成绩差,课堂学习被动低效,绝大部分学生有严重自卑心理,认为自己不如人,在班上同学、老师面前抬不起头,自我评价低。部分较严重的学生甚至形成了长期失败无助的心理体验,即习得性无助心理。

(三)逆反和自负心理。

部分英语学困生由于英语差,但其他方面有特长,就产生了强烈的厌学心理,导致讨厌英语课,进而憎恶英语老师。对英语教师有抵触心理:你说的话我不爱听,你的课我不爱上,在课堂上就做一些各种捣乱行为,处处和教师对着干,偏执傲慢,叛逆不驯,自暴自弃。

二、针对英语学困生心理采取积极救助的策略

(一)利用积极心理学原理,给学困生给予高期望值。

积极心理学,这一词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出的,他认为,我们要积极主动创造有利于人的潜能、求知欲、表现欲、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等充分自由发展的外部心理环境,促进人的意志、需要、情绪等内在品质的全面积极发展。其中心意义其实是全面激励理论,从学校、教师、家庭、社会实施全方位的激励教育。从学校教育,特别是对教师个体而言,我认为期望教育简单易行,成效显著,广大一线教师最应该身体力行,符合积极心理学原理,激发人的潜能充分发展。

期望教育观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以“相信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潜能,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愿望”为前提,符合人本主义理论和我国素质教育理论。罗森塔尔效应表明:赞美、鼓励、信任、期望具有一种无形的正能量,能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这种能量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尊自信,获得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且尽力达到对方的期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正确实施期望教育,给学困生创建积极的心理场,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正确认识学困生,充分相信学困生,以满腔的热情感化他们。英语学困生的形成有主观和客观原因,这些学生是暂时落后的,并不能说明这些学生在其他方面没有特长,相反,他们中的大部分学生在理科、体育、音乐方面都有特长。只要教师肯下工夫,督促检查,多花心思,调动积极性,他们大部分是能够进步的。大部分教师由于升学压力,班大人多,没有时间,也由于从教时间长,对学困生没有耐心和信心。对于优等生偏爱寄予高期望,而对于学困生给予低期望,只能形成马太效应,即好学生越来越好,差学生越来越差,两极分化严重,教学质量不能全面提高,挫伤学困生的积极性,造成教师的教学效能低下。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在某些方面是有道理的。不信任学困生,放弃学困生,实际上是不相信教师自己,是对自己的否定,是自己缺乏勇气和决心。对待他们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倾注满腔的关爱,寄予殷切的期望,因为“同情心和由衷的关怀是教育的血和肉”(苏霍姆林斯基)。教师应该拿出崇高的职业责任心和成人具备的良心去教育他们、关注他们、亲近他们。摒弃功利思想,克服职业倦怠症,保持一颗公平、公正、纯净的爱心。只有这样,才能感化他们、激励他们,树立自信心,扬起奋发向上的风帆。

2.平时教学中,时时处处特殊照顾学困生,有效传递期望,提高期望价值。高期望就是对学困生的信任和关爱,也是一种激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通过实验证明,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潜能的20%~30%,而受到激励后,其潜能可发挥80%~90%。在课间、课堂等只要有机会和学生接触,我都要动动心思,和学困生交流。一句关切的问候,一双期待的眼神,一句赞美的语言,使他们有充分的被重视和被关怀感。这样,他们愿意亲近我、尊重我,爱交流问题,师生关系融洽,这就能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也激发了他们自尊自信,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中。我在课堂上实行小组合作学习,充分照顾学困生,让他们“三优先”,优先关注,优先提问,小组内优先发言。每次考试后谈话激励,在班上和优秀学生结成对子,随时帮扶学习,定期检查。课外加强补弱辅导,加强基础知识巩固。建立学困生成长记录档案,适时及时表扬进步。与其家长建立联系,每学期定期见面三四次,共同促进。这一系列帮扶行动,把期望具体化、行动化,实实在在帮助督促学困生进步。

3.帮助学困生制订各种学习计划,督促他们为目标而奋斗。我在日常教学中发现英语学困生大部分书写僚乱,语音语调不正确,不会拼准生词,词汇贫乏,没有背诵习惯,学习习惯不良,考试成绩多次不及格或勉强及格。针对这些问题,首先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七年级开学初,课堂上我努力发现学习习惯不良的学生,一周时间就能摸清。把这些学生找出来单独交谈,指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正确的学习方法,限期在两三周内达到。培养一个好习惯需要二十一天,平时多观察,多督促,对不改者严厉批评,对进步着提出表扬。三周过后,大部分学生学习习惯基本良好了,但在今后还要继续培养。针对学生英语考试多次不及格、成绩差的问题,我提出,下次只要再增加5至10分,这些学生有信心赶,进步了就奖励。有时候,我让他们自己制定月考、期中、期末成绩目标,写在纸上交来以便查对。我的经验是要给他们制定切实可行的近期远期目标,经过努力奋斗可能实现。因为目标就是方向,目标就是力量。高期望就意味着严要求,只有用目标激励,才能保证每个期望变成现实。

(二)利用归因理论,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归因倾向。

归因理论就是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和判断的过程。这不仅是一种心理过程,还是人类的一种普遍需要。教师常对学生学业成败进行归因,不同的归因,将影响学生的心理反应和后续的学习行为。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提出尝试用归因理论解释成熟动机。他把成败原因归纳为四个因素,即努力、能力、任务难度、运气机遇。这四个因素又可根据三个维度划分,即内因、外因、稳定性、可控性。能力,努力属于内部因素,任务难度,机遇属于外部因素;能力,任务难度属于稳定性因素,努力、机遇属于不稳定因素;努力是可控性因素,任务难度和机遇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稳定因素。

不同的归因会引起一系列的情绪反应和期望改变。把成功归结为内部因素,则会使人感到满足和自豪。把失败归结与稳定性(任务难、能力弱)因素,就会降低后续学习的积极性。而归因于不稳定因素(运气不好,努力不够),这可能会提高后续学习的积极性。利用归因理论转化学困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提高自我意识,增强自信,培养顽强拼搏的意志。教师的言语行为、情绪反应对学生的成败归因有直接的影响。我在平时或每次考试结束时,会对班上英语“差生”进行原因分析,指出是由于他们努力不够、题型偏难、答题时粗心大意、没有及时巩固复习导致,把失败原因多归结为内因,而把进步成功的学生归结为自己的努力换来。这样经常引导学生正确归因,才能形成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多从自身找原因,不怨天尤人,增强自我意识,调动积极性。对个别一些确实成绩特差、学业困难、具有长期学业失败无助心理的学生,平时多鼓励,低要求,充分给予机遇,尽可能多地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我的口号是“不比聪明比努力,不比成绩比进步”。大部分学困生缺乏自信,没有成功体验,自我意识不强,学习意志薄弱。而要学好英语,归根到底离不了对词汇知识死记硬背,对语言知识反复练习,面对这样繁重枯燥的学习,没有顽强拼搏精神是绝对不行的。对学困生进行意志训练磨砺是非常必要的,培养正确积极的归因心理是激发学困生意志的内部动力。

2.善用表扬和批评艺术,激励学生保持一颗上进心。归因理论告诉我们,当学生失败时,教师给予批评,学生就会进行低努力高能力的归因,而不批评,学生就会进行高努力低能力归因,意味着我已尽力,无论怎样都不会成功。可见失败时不批评学生,未必会保护学生的自尊,可能会降低学生的自信。当学生成功教师给予表扬时,学生就会进行高努力低能力的归因,可见未必对每次成功都进行表扬,不表扬反而会增加学生的自信。表扬和批评是一门艺术,巧妙交替运用好这门艺术,才会发挥巨大的教育作用。

我认为不能一味表扬学生,也不能一味批评学生。表扬时要抓住闪光点,发现微小进步,发掘出学生内在的上进精神和付出的努力行动,表扬要及时,要有价值,要有激励性。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有时还必须严厉,有惩戒性,有警示作用,让学生内心敬畏。但要注意分寸,不可过度,不可讽刺挖苦,要切中要害,有理有据,让学生心服口服。对于学困生,要以正面表扬为主,批评为辅。只要他们有了进步,哪怕是微小的,也要满腔热情地表扬和奖励。有时是班上当众语言表扬,有时是碰见的一个微笑,有时是作业本上的一句鼓励,有时是在教室墙上张贴进步生的照片,有时是奖励一支笔、一个笔记本、一张奖状等。总之,教师不要吝啬表扬,只有真诚地信任和表扬,才能消除学困生的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转化学困生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艰难过程,学生存在惰性,不良习惯容易复发,学习内容单调枯燥,学生容易厌学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及时批评指正给点“颜色”,给点害怕,激励学生保持拼搏上进的心态。

英语学困生是班级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不能按照对待优生一样搞一刀切,而要特殊关照。他们有自己特殊的心理特征和需求,我们教师只有从他们的心理出发,认识心理,掌握心理,以心换心,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工作才会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因为点燃心中一把火比灌满一桶水更重要。经过一学期的努力,我班的学困生与以前和平行班级相比,绝大部分进步很大。统计一学期成绩(表略),全班共52人,学困生22人,月考、期中、期末考试共计6次,平均进步分数在10分以上的有10人,6―10分的有8人,1―5分的有2人,没有进步的有2人。转化学困生有了初步成绩,这让我充满了自信。道路还很漫长艰辛,最后用一首诗让教师共勉:“善用物者无弃物,善教人者无弃人。为有春风多着力,朽树也能育成荫。”

参考文献:

[1]杜渐林.初中英语学困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策略探究.

[2]钟启泉.差生心理与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

第6篇

跟经济学中人用效用来衡量物品的价格不一样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人们最多只能猜测产品的价格。

人们不仅不知道东西的成本,在购买,支出和价格方面还有诸多怪诞的现象。逆时针行走的顾客花费比其他方向走的要平均多花费2美元,而如果移除掉美元标记(如用35代替35$)

你会觉得这样很棒,但在互联网中,人们不再移动,而且也不大可能移除掉美元标志。那么还有没有其他有用的怪诞方案?当然还有,下面就是这些:

经济学人和引诱性定价

在怪诞行为学一书中,Dan Ariely用了下面的例子来阐述他的观点:

他对100位MIT的学生做了一个调查,让他们选择订阅方案。16%的人选择了方案A(为59美元的套餐),84%的人选择了C套餐(打包价为125美元),没人会选中间那个。

好吧,那既然没人选择中间那个,那去掉中间那个怎样。去掉后再给100位MIT的学生选择,32%的人选择了更贵的套餐,而68%的人选择了便宜的那个。

结果很明显,中间那个套餐的作用非凡。他帮助人们在两个相似的方案中做出选择。看起来提供三个选择,给出,A,A-和B,而不是A,B,C,A-这个选项会加强A选项的价值从而让人们把注意力放在B上面。

所以在提供A的同时,你还提供一个A-这个糟糕点的选项,这就会让人们去选择A了。

锚定与对比原理

东西本身无贵贱之分,只有对比才看出来。如果你在菜单上看到一个标价为250美元的汉堡,那么一个65美元的牛扒就是非常合理的。一件89美元的T-shirt看起来就比旁边那个1800美元的包便宜不少。卖3000美元的最好地点在哪里?把它放在15000美元旁边。

这种心理过程,能将高价格的东西变成合理的过程被称为锚定与调整。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价格策略。而且对专家也有忽悠能力。

下面这份表就是提供不同的价格标记,然后让学生和专家估计房产价格的案例,可以看到出的价越高,专家和学生对房产给的估值就越高。

利用这个法则意味你商店里面的有些东西价格高昂,但你从来没有打算卖出他们,但他们起到了一个价格坐标调整的作用,能让普通的东西更具吸引力。

价格预期

在图书Don’t Just Roll the Dice,中作者Neil Davidson有下面一段话:

人们根据参考来形成价格预期,如果你在卖TO-DO清单,那么人们会周围转一圈寻找其他TO-DO清单。如果他们搜索了互联网发现你的竞争对手标价100美元,那么这就会让他们形成对这类产品的价格预期。

这个跟上面提到的锚定对比原理很像,但这里的重点不是设定一个对比对象,而且如何独特化你的产品。

如果你打算把你的产品卖出不一样的价格,你需要改变这个参考点和将会使用你产品的用户预期。

用星巴克来阐明这个例子,他们怎么能让人们觉得3美元一杯的咖啡很值呢?尤其是在周遭的咖啡店一杯咖啡不过1美元的同时。利用价格预期原理,这个参考价格是1美元。但星巴克改变了参考坐标,他们通过改变购买咖啡的体验来改变用户对价格的预期。于是这世上就再没有其他咖啡可以跟星巴克的咖啡做参考对比。

场景改变预期

第7篇

关键词:情感教学 情感心理 情感体验 数学 兴趣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它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的本身,而是具有一定需要或愿望、观点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凡能满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使人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感体验,反之,就使人产生烦闷、厌恶等否定的情感体验。

情感教学就是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皮亚杰说:“没有一个行为模式(即使是理智的),不含有情感因素作为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情感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与质量。教师充分挖掘刺激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通过恰当的途径和方法,激起学生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以优良的情感去波及和感染学生,促使学生自觉接受教育。

情感教学心理学原理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应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和认识特征,遵循优良情感发展的一般规律,从数学学科特点出发,巧妙利用好情感的独特功能,使学生在学中求乐、学中求趣,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并能引起师生间的思维共鸣,其教学效果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情动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

教育工作是一种极富有情感色彩的工作,教师的丰富感情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巨大动力和源泉。平日,教师本身的感情状态,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数学教师,首先必须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热爱数学,以高度的责任感、义务感、使命感、自豪感对待数学教学,以满腔的热情,富有情感地讲授每一堂课、每一章节。因为富有情感的课堂教学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课堂上出现相应的心理气氛,形成协调和谐的教学环境,从而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教材内容。我们常常看到一名优秀并有威望的数学教师的思想品质、教学形象、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内容给他的学生往往留下非常深刻的痕迹,不仅能熏陶学生优良思想作风和道德品质,而且还会促成学生学业上的造就。这种言传身教的“遗传因素”会在他的学生的身上得到延续和回报。所以,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非常注意自我的思想品质修养,并身体力行,为学生作出良好的表率;次之,数学教师还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和乐观向上的性格,不能满足现有的知识,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广泛阅读各类书籍,扩大知识面。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发挥自己的才能,胸有成竹地处理学生提出的各类问题。教学中善与人处,与人为善,学生为教师的和蔼而严肃的态度所感染,才会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

二、运用情感的感染和迁移功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所谓情感的感染功能就是指一个人的情感具有对他人情感施予影响的效能,情感的迁移功能就是指一个人对其它对象的情感会影响他与之有关的其它对象的情感。简单地说,当学生对教师有感情时,那么对他所交的朋友、对他经常使用过的东西都会产生好感,教师所教的这门学科就更不用说了。首先要求教师要有一个最重要、最主要的品质就是:“深深热爱孩子。”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教育最根本的途径是教师用爱心和真诚感人、育情,“情之感人往往超过理之化人”。教师应该善于将深厚的情感传递给每一个学生。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心理学调查表明,积极的师生关系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满往、沟通、探索的欲望,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提供交往、沟通和探索的机会。例如,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讨论和辩论时,让学生据理力争,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促使他们在相互交流中达到启迪思路、发展思维,动情、晓理、端行。教师要尽力做到对学生不指责、不呵斥、不急躁,多给予热情鼓励和引导。这样,学生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更加热爱学习。其次,在课堂上,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上课时以精练、幽默、富有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到教学内容生动有趣。教师要思路清晰,深入浅出,学生易学易记,针对性强。教学语言要饱含对学生的引导,凝聚对学生的期望。如经常用“你能用几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谁能想出更好的方法”、“请你来试试,好吗”之类的言语,引导、激励学生积极思维,及时给予肯定性评价。

三、运用情感的动力功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首先要渗透德育教育。初中数学教材中反映现代化建设成就的内容很多,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不时引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另外,勾股定理、赵州桥等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如祖冲之、华罗庚等数学家的故事能够唤起学生对科学家的敬仰之情,从而产生一种内驱力。通过数学史教育,著名数学家介绍提高学生爱国热情,激发学生责任感,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奋斗献身精神。通过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胸怀眼界,使他们感到学数学是无穷尽的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学到做人的道理窥视世界乃至宇宙的奥秘。

四、运用情感的调节功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适当的情感对人的认知过程具有积极的组织效能,而不适当的情感会产生消极的瓦解作用。这里所讲的“适当”与“不适当”,首先反应在情绪的极性上。一般说,诸如快乐、兴趣、喜悦之类的正情绪有助于促进认知过程,而诸如恐惧、愤怒、厌烦之类的负情绪会抑制或干扰认知过程。根据这一规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善于以知育情,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端正和加强其情感的倾向性、深刻性和稳定性,让理智支配情感。其次,教师要善于以情促知,针对学生苦学、厌学现象,要发挥情感的调节功能,增强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情趣,提高教学艺术,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苦学、厌学转化为“乐学”、“好学”。在教学中,对许多知识难点的分化,教师必须运用恰当的方法,做到深入浅出,让学生易学、易记。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非但不感到艰涩、困苦,而且还能够饱尝成功学习的欢乐。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要求教师必须善于探索,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做到寓学法训练于教学之中。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激增的今天,“一支粉笔,一张嘴巴”的课堂教学已远远不能适应信息量大接触面广的当代学生的要求,教师必须采取新的教学方法,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之相适应。多媒体是一种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录像,实物投影于一体,提供文字、音响、图形、动画等多种信息的现代化设备,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可以充分调动人体的各种器官,扩大信息接收量,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增大教学容量,增强学生的新鲜感,使抽象、枯燥的教学形象化、具体化,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思维,培养兴趣,从中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及学科间的综合能力,开创课堂教学的新局面。

五、运用情感的强化功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所谓强化一般是指影响有机体在活动过程中产生某种反应可能性的力量。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前者以它的呈现来增加反应重复的可能性,其强化物常与奖励、表扬相联系;后者则以其排除来增加反应重复的可能性,其强化物常与处罚、批评相联系。盖杰和伯纳在“教学心理学”中指出:“对教师来讲,表扬是最易使用和最自然的,有效的形成动机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表扬按随着某种行为的频率增加”。过多的批评会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挫伤学习的自信心。学生经努力成绩仍不好,此时须得到老师理解,不能乱加指责,而要给鼓励,关心,帮助,这是人遭到失败挫折时的一种情感需要。通过个别谈心,家访,把握时机,帮助他们找总是挫折原因,并给于及时的个别辅导,从事物发展积极面入手,对学生取得点滴进步,特别是大多数同学老师均以为差的学生给于热情鼓励,给以及时肯定表扬,换取了学生心理上亲近,感情上融洽,他们把老师作为知心人,肯讲心里话,提高了学习劲头,终于达到了合格并取得良好的成绩。任何对学生的讽刺,挖苦,歧视,冷落,都会挫伤他们自尊心,窒息刚燃起的求知之火,直至产生逆反心理与教师对立,所以我在教学中始终坚持这一点,从事物发展积极面入手。根据学生心理特点设计教学方案,让学生享受成功喜悦,稳定自身须要。学生的抽象思维有局限的,若超越了,会使学生对自己以往努力产生怀疑,降低兴趣,反之,思考性不强,难理解或须分析的知识点不高又缺少直观实验相配合内容,使学生感到乏味,所以备课不能脱离学生实际要“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要运用典型范例,指导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逐步学会学习,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六、重视课堂环境的情感渲染,激发学生的进取心、上进心

我们知道,教学过程的整体功能决定了课堂活动为双边活动。数学教学中更应重视学生心理特征,创设情境,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以极大热情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对回答正确的,要及时予以肯定,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对回答错误的要以耐心、平和的态度纠正其错误,让学生懂得自己的观点讲出来,让大家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充分说理,取长补短,印象就深刻了。同时,课堂上设疑要注意技巧,因人设疑,让那些学习差的学生也能享受“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乐趣,使他们在情感上感受到老师并没有歧视他们,只要努力,自己也可以啃下数学这块难啃的骨头,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这句话一点不假。有了兴趣、爱好,反过来就能激发起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七、展示数学美,陶冶学生情操

数学美感很强,数学学科本身知识结构的内在美,数与形特征的表象美,数学思想方法独特奇异的美,教学中表现出数学语言符号,图象信息简洁形象的美,课堂教学中探索思路解题过程美,点拨启发思维艺术的美,作用美等。这都给学生以美感,因此,教师要依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教学规律,精心提炼数学中蕴含的数学美,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也是一个五彩缤纷的美的世界,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其学习情趣。

如黄金分割教学过程中,通过向学生揭示舞台上报幕员站的最佳位置;女青年腰带扎的最理想的位置;黄金分割用于优选法及建筑、绘画、舞台艺术设计等各种实际应用等,使学生感受到黄金分割的形态美及应用价值,学生兴趣浓,就表现出积极的学习动机。

八、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热情

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还要依赖于教师对教学系统的设计,教师的学识水平,口头表达能力,是否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等。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抓住一切机会,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不仅对学好当前的课程,而且还对学生一生都将产生极大的影响。

如:在平面几何《解直角三角形》一章的引入时,我不是照课本中的引例(“铺设水管” )讲解,而是将其改成生活实际的设计问题(求水管的铅直高度),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这样一下就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开始讨论,制定方案,有的作全等三角形,有的用相似三角形等方法,我充分肯定这些解法是不错的,但有一些在实际中是不可行的。那么是否还有简单易行的办法呢?此时学生沉默了,这时教师再点拨,学生仿佛有豁然开朗之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于是这一节课学生的兴趣很浓,也为后续学习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因此,只有当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才能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九、夸奖式的评价,增强学习信心

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适时给予夸奖式于评价之中,会更加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讨论问题就会更加激烈,课堂情绪就会始终高涨。

如在上述问题中有一个基础较差的学生抢先回答。听了这个答案后,同学们都笑了,此时,作为教师,若加以批评或否定,无形就给这位学生,尤其是基础差的学生以沉重的打击,同时也对后来发言的学生造成心理上的压力。于是我并没有直接否定他的答案,只是用很幽默的语言从侧面点拨他,此时他也觉察到了答案中的错误,紧接着我还表扬了他积极勇敢发言。之后,同学们的讨论更加激烈,解法越来越多,新课的引入非常顺利。后来,这位学生上课发言依然很积极,而且学习成绩也在逐步提高。

可见,夸奖式评价,学生对教师会产生亲切感,师生感情融洽,课堂情绪就很愉快轻松,学生学习兴趣浓,教学效果也很好。

十、教法变换更新,调节学习情绪

教师上课犹如演戏,既是编剧,又是导演、演员,因此,要使表现扣人心弦,耐人寻味,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总体设计要科学,每节课型的教学方法要精心策划,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适时创造性地不断变换教学手段。

如:讲《垂径定理》一课时,我采用“试验观察法”,要求课前学生用纸片剪一个小圆,课堂上通过“动手画”、“动手叠”、“用眼看”、“动脑想”,即通过“试验―观察―猜想―论证”的教学模式教学。整堂课的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学效果很好。

又如:讲《解直角三角形》一课时,我又采用“讨论式”教学法。先让学生讨论解直角三角形的各种类型,学生说出了9种类型,我再要求学生用化归思想,将这9种类型归为几大类,最后,由学生出题,学生讨论,学生制定解决方案,最终在诸多方案中评选最优方案,这样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很高,所学的知识在讨论中掌握,并且这一节课没有留课外作业,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多媒体教学引入课堂,这无疑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同时,课前还可以进行小测试,课中开展小竞赛,课后参与数学活动课等,这些都可以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从而做到质“优”减“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只要我们自始至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暴露思维过程为核心,强化反馈,针对实际,讲求实效,重视情感教育,便能更有效地提高数学课的教学质量,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卢家楣著:《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

2、卢家楣主编:《情感教学心理学原理的教学实践应用》,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年12月

第8篇

一、安全心理学的概念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安全心理学是属于其分支的应用心理学。它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分析劳动者在生产活动中的心理状态,也就是研究分析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在社会中各种复杂因素影响的条件下,劳动者对安全问题的心理活动规律,以达到能较为准确地预测人的不安全行为,从而科学地采取措施,教育培养和提高人的安全心理素质,调动劳动者对安全生产的积极性,发挥和增强自我防护能力,最终实现安全生产。

二、人的不安全行为与安全事故

据对全国煤田地质系统1992年至1998年的近7年间发生的51起安全生产死亡事故案例统计:其中物体打击伤害12起、坠落伤害6起、爆炸伤害3起、电击伤害11起、机械伤害2起、车辆伤害9起、其他伤害8起,共死亡58人、重伤8人、轻伤29人。从对这51起事故原因分析,绝大多数事故是属于“三违”(即: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现象造成的,都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关,有的甚至是“三违”中的几项违章同时发生、互相套迭在一起,共同作用而导致事故的发生。其中:与违章指挥有关的事故20起,与违章作业有关的事故34起,与违反劳动纪律有关的事故28起。在这些“三违”引发的事故中,与麻痹大意、安全意识淡薄、怕麻烦贪图方便、心存侥幸心理有关的有事故38起;与凭经验、骄傲自大、办事呈能有关的事故12起;与素质差、技术不良有关的事故22起;由于判断失误造成的事故10起;其他如与激情影响、从众心理、逆反心理等有关的事故13起。

心理学认为,人们心理活动的过程,首先是通过自己的感知觉器官,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感觉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大脑的思考、分析、判断等思维活动,形成思想,指挥行动,产生行为。所以,只要有不安全思想和行为,就必然会造成事故隐患,也就存在着演变成事故的可能性。实际上,任何人都不希望自己发生事故,使自己和他人受到伤害(蓄意破坏的除外)。但为什么又会产生不安全行为的呢?安全心理学认为,人的安全心理活动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人的不安全行为与人的当时的意识、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职工心理状态影响安全生产行为,造成安全生产事故的有以下几种表现:

一是怕麻烦,贪图一时的方便而不顾后果,冒险违章作业。如东北煤田某钻井队,在提升钻铤时,由金某在塔上固定钻铤,因固定钻铤的绳套被用于固定套管了,班长让金某下塔找绳套,金怕麻烦未下塔,擅自用自己的安全带绑固钻铤。提升最后一根钻铤时,操作工又怕麻烦未将卡瓦卸下而随钻铤竖置在塔的上部井架平台上。金某下塔后,因提升套管振动,致使绑固钻铤的安全带松脱,造成钻铤位移碰撞了钻铤卡瓦,坠落的卡瓦正好砸在未戴安全帽的金某头部并当即死亡。

二是明知故犯,存在侥幸心理。1993年5月,福建省煤田地质局197地质勘探队汽修组组长刘某,不听劝阻爬上工棚,冒雨修补棚顶塑料瓦。棚架木料朽变,塑料瓦雨天发滑的情况,汽修组是人人皆知的,身为组长的刘某更是清楚,由于往常多次上棚修理并未发生意外,因而丧失警惕,故在没有任何安全防范措施的情况下,刘某冒险作业,踩断朽木棚条,从4.6米高的棚顶坠落身亡。

三是办事凭经验,呈能、出风头,自行其是。这种现象在个性强、好表现、爱出风头的人身上反映最突出。如1994年4月东煤建筑基础公司五处一队,施工1米孔径桩基,孔深8米时,要进行人工扩底。当天天气不好,气压低,孔底施工人员感到呼吸困难后立即回到地面。队长蒋某再三强调:孔底空气稀薄,谁也不准再下去,等鼓风机电源接通并向孔底送风后才能下井。队长走后,摇辘轳的陈某认为以往施工比这更深的孔都没事,就擅自主张下井探视,坚持让其他三人摇辘轳送其下井,下到4米深时,因缺氧而窒息,又未扎安全带,遂坠落孔底身亡。

此外,还有受各种激情影响情绪波动,思想不集中造成判断失误,骄傲自大过于相信自己的能力,爱面子、自尊心强,从众心理以及逆反心理等职工心理状态不稳定的现象。

三、运用安全心理学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

通过上述分析,要想不发生或减少事故的发生,实现安全生产,关键是要控制和约束人的不安全行为。笔者认为应从四个方面入手。

一是要正确运用激励机制。每一个人都是有自尊心和荣誉感的,要激发和鼓励他们的上进心,必须要有一定的激励机制。如何正确选用激励方式,做到有的放矢是至关重要的。首先要了解情况,掌握信息,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正确选择激励手段。一般来说,正面表扬或奖励容易调动积极性。而在一定的条件下,惩罚、批评也能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应以教育说理为主,在提高思想认识的同时,要为被激励者排忧解难,改善不良的心理反映,诱导高尚的动机,引导他们产生积极的行为。再则奖惩激励要及时。当前,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利益主体的互相转化,对个人、对整体都会产生各式各样的心理反映。因此,激励要及时,不要等问题积累成堆了或产生不良后果后才着手处理。

二是正确运用自我调节桃制。自我调节就是要自我控制,从而做到自觉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和劳动纪律,保证安全生产。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人的精神状态与工作效率成正比。但是,精神状态与安全状态不一定是正比的关系。精神状态的期或低潮期属情绪不稳定时期,最容易发生差错或失误,属事故多发期。精神状态的组中值是精神稳定期,这时能力发挥稳定,工作起来有条不紊,不易发生事故。据此,要努力提高职工的个人修养,学会自我调节精神状态。人逢喜事精神爽,这时最容易冲动,要告诫自己保持冷静、淡然的的心态,记取乐极生悲的教训。而遇到困难和挫折打击时不要气馁,要有广阔的胸怀,要想得开,宠辱不惊,努力摆脱激情的不利影响。在工作压力大或精神状态欠佳的时候,要合理安排工作,劳逸结合,业余时间多参加文娱等活动,或找知心朋友倾诉,沟通思想,释放压力,自我调节紧张状态。

三是运用相互调节,制约机制。相互调节、制约就是要相互提醒、相互帮助、相互制约、共同搞

安全生产工作。人际关系之间的相互理解、默契和支持,会对双方心理状态产生重大的影响。稳定的心理状态与人的安全行为紧密相关。因此,相互调节、制约对安全生产起着重要的作用。相互调节、制约有群众调节、制约,领导和组织调节、制约。

群众调节、制约,就是人与人之间要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相互关心、相互爱护,相互帮助,相互提醒。看到违章现象时要立即制止和纠正。在同事遇到危险的紧要关头,要敢于挺身而出,理智地防止事态进一步发展。在现实生活中,因一句话、一挥手而避免和防止了事故发生的事例是不胜枚举的。相互调节、制约就能使我们的周围形成人人、事事、处处讲安全的良好氛围。

领导调节和制约,就是要求领导个人,一方面要以身作则,遵纪守法率先垂范,决不违章指挥;另一方面要敢抓敢管,认真组织好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坚决贯彻执行上级有关安全生产的指示精神,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只有把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和安全生产具体工作者及职工的积极性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安全工作合力,实现齐抓共管的局面。

组织调节、制约,就是单位要做好安全宣传教育、培训工作,增强全员安全生产意识,提高职工安全素质,尤其是安全心理素质和自我保安能力的提高。根据地质勘探队流动分散、点多线长的特点,可以分层次、分专业、分对象、分期分批进行培训。既抓一般的面上的全员教育,又突出抓重点对象的安全教育,形成人人懂安全、人人要安全的安全文化环境。

四是调整安全心理状态,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一个人对环境因素或外界信息刺激的处理程度,决定了人的行为性质,与人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各级领导、安全技术人员、特别是操作者要学习安全心理学知识,掌握心理活动规律,在事故发生前调节和控制操作者的心理和行为,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1、运用人体生物节律原理,预测分析人的智力、体力、情绪变化周期,控制临界期和低潮期,调节心理状态,掌握安全生产的主动权。

2、努力改善生产施工环境,尽可能消除如黑暗、潮湿、噪音、有害物质等恶劣环境,使操作者身心愉快地工作。

3、经常和职工交流思想,了解掌握思想动态,教育职工热爱本职工作,进而随时掌握职工心理因素的变化状况、排除不良外界的刺激。

4、切实关心职工生活,解决职工的后顾主忧,使操作者注意力集中;一心一意做好本职工作,保证安全生产。

第9篇

英语学困生因为考试连遭失败, 对英语学习失去了信心, 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造成恶性循环。如何做好这些英语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提高学习成绩,我尝试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重视情感沟通,关注学困生的心理

在现实中, 人们多以学习成绩作为标准来衡量学生, 把书面考试成绩低的学生称为学困生。这些英语学困生在班级中常被其他学生鄙视, 被老师瞧不起,在家也受到家长的训斥, 心里有一种压抑感,有厌学情绪,自信心不强。其实他们并非生来就落后,即使书面考试成绩差,他们也有自己的长处和闪光点,更何况他们还有不断地追求上进的要求和决心。我总是用理解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和鼓励他们,尊重、宽容和善待英语学困生。我认为教师的一个微笑、一句体贴的话语, 都会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我及时表扬与鼓励学困生,只要他们有任何一点进步,我都及时肯定与表扬。哪怕是不及格,只要比以前成绩有进步;哪怕是答错问题,只要比以前积极;哪怕是一次作业,只要是交了或是比以前正确率高,我都表扬、鼓励,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二、开设个别辅导,弥补学困生的漏洞

为了提高英语学困生的学习成绩,提高他们的学习信心,我采用开小灶的形式,给学困生补课、面批作业,帮助他们一对一地制定明确的学习计划和目标,帮助他们查漏补缺,解决他们学习中的遗留问题,使学困生跟上大家的学习进度,丢掉落后的帽子。除给学困生补课外,我采用趣味教学法从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出发,激活学困生的学习主动性。如采用角色扮演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说练。我注重给学困生机会,常把简单的问题让学困生回答,使他们回答得流畅、准确,并且大力鼓励他们。在考试和练习中,我多考查基础知识,设计难易比例适当且有一定梯度的试题,从而提高“学困生”的及格率,使“学困生”在学习中不断得到成功的体验和乐趣。我经常选择一些生词少、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文章给学困生做课外阅读练习, 并教会他们查字典。当他们能用自己所学的英语知识看懂一两篇文章时, 他们尝到了学习的甜头,体验找到了成功的快乐。

三、培养良好习惯,巩固学困生的成绩

在学困生有了一定的成功体验后,我要求他们要巩固成绩,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课前记一记单词,熟悉一下词义,读一读对话和课文,体会语感;看一看哪些词和句子的意思比较清楚,哪些地方不太明白,做到心中有数。这样,上课时就能有的放矢,精神更加集中。上课认真听发音,准确模仿,并且做到经常练习巩固。尤其是在学习新单词时,在听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老师的口型。课后注意把课上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主要内容条理清晰地整理一下。做到及时复习,不要等到忘记得差不多了才去复习,那就等于从头学习。其次要善于总结归纳,听说读写耳口眼手配合反复练习。

四、重视家长和同伴作用,彻底转化学困生

学困生的转化工作,需要教师、家长和学生的相互努力、相互配合。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要密切与家长的联系。我充分利用家长来校接送学生的时间,向他们讲解学好英语的重要性,及时和他们交流孩子的在校表现,报告成绩,针对出现的问题,和家长一起磋商,寻找最佳的教育方法。我充分利用同班同学的力量来帮助学困生进步,鼓励优秀生主动与学困生结对子,帮助学困生进步。结对子活动既体现了优秀生的价值,又减少了教师的负担,使学困生的辅导落在实处,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

第10篇

关键词:情感教学心理学教学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也是一种特定情景下的人际交往活动-无论处于教学主导地位的教师,还是处于教学主体地位的学生,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个体。因此,教学过程中,不仅有认知方面的信息传递,也有情感方面的信息交流。

为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必须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利用以情优教的策略体系,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和认知特征,遵循优良情感发展的一般规律,从语文学科特点出发,巧妙利用好情感的独特功能,使学生在学中求乐、学中求趣,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引起师生间思维和情感共鸣,达到以情优教的效果。

一、转变教学观念,充分意识到情感智力(Emotional In-ence)是现代教师的必备素质。传统教育最大的缺陷在于“见物不见人”,把学生仅仅看“物”――装载知识的容器,而不是有思想有感情、活生“人”。虽然传统教育观也承认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过程”,但对于这种“特殊性”到底体现在哪里没有实质内涵。其实,这种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人的“情感”上。教师具有思想、智力、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素质是不能完全胜育教学工作,难以完成教育目标和达到教育目的的。教有情感方面的素质,情感智力是现代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质之一。

二、以自身条件为载体,发挥教师强势心理场(Psychol- Field)效应。著名心理学家勒温(Kurt Lewin)把物理学概念“力场”了心理学。根据他的理论,凡有心理现象存在的地方就着心理场,由他的理论引申:凡是有课堂存在的地方就着教师心理场。围绕教师与学生的相互活动,课堂教学素在心理层面上构成一个“心理场”。这种心理场包含许素。例如,教师发出的知识(内容,连同其准确性,新颖味性等),教师使用的教学法(逻辑性,启发性等),教师绪(对学生的热情,自身的激情等),教师的口语(标准等),风度(大方,整洁等)。从心理暗示角度讲,教师理场形成向心力,直接在心理层面促进学生的提高。教师的人格修养对学生的影响,教师的课堂情绪对学生的情绪的影响等。教学实践表明,置身于强势心理场的学现消极心理状态的可能性极小。如果教师给学生的是弱理场,那就难怪出现消极心理状态。积极的心理场不仅除学生的紧张心理,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对学生的注意感始终都有较强的统摄力。形成最佳课堂心理场是英师在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

1.借助语言来传情达意学生最爱听饱含情感的教学语言,教师抑扬顿挫,缓急的讲课声,既能传情达意感染学生,又能帮助理解,引发,从感官角度上看,还会由于变化的刺激提高学生注意中性和稳定性,减少听课的疲劳。

2.借助表情(面部表情,体态表情)构建积极“心理场”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不经意的表扬都能激发学生习兴趣,学生一旦被融入积极的“心理场”,思维就被有活,注意处于高度醒觉状态,就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心境,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将极大地发挥出来。

3.激情是心理场效用实现的灵魂课堂教学是以师生间心理上的微妙碰撞为主要的情感。课堂中,信息的流动在情感的氛围中进行,并不断激发持着情感的交流,情感的交流在知识的传递过程中发生,并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信息流动的成效。激情对于教理场和学生积极心理状态是万万不可少的。学生最尊重学激情的教师,只有教师兴致勃勃,学生也才能兴致勃这种“激情效应”是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所必须把握的。

三、对教学内容进行情感处理,有效地开感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情感处理是指教师从情感角度对教学进行加工和处理,在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充分其在情感方面的积极作用。具体表现为以情感为目标,利用教学内容中的情感资源,引发学生的积极学习的和热情。

四、对教学活动进行情感加工对教学活动进行情感加工指的是在组织学生进行教学活动时加大师生互动的力度,充分利用《春天的图画》中的《露水》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使课堂教学节奏松弛有度,快慢有变,动静交替,活动多样,使课堂语文气氛浓厚,创设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

1.使学生学习有安全感,乐于表达

传统教学中,发言机会属于一些善于表现的学生,害羞的或不善于言谈的学生不敢举手发言;即使被点名发言,在众目睽睽之下,往往会产生紧张心理而发挥不好,造成羞于开口的心理障碍,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保持沉默,失去了很多语言实践机会。而在阅读的练习中,面对自己的同伴和朝夕相处的同学,他们有安全感,不担心出错被其他同学嘲笑,敢于无拘无束地进行语言实践,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逐渐找回失去的学习语文的自信心。

2.机会均等,实现人人参与,体现教育的公平

每名学生都有机会,有时间进行交流,进行语文实践,人人参与,没有“被遗忘的角落”,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苗慧.教师心理场效应及其意义与策略刍议[J]

第11篇

论文摘 要:背诵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学生记忆课文难的原因,联系心理学实际,重点分析记忆规律、遗忘规律、学习认知、目标激励等方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提出指导课文背诵的有效方法。

背诵是一种语文基本技能,从心理学意义上看,它是一种智力活动方式,即熟记教材的记忆活动。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把它扭曲成为“死记硬背”,使这种学习方式走上了歧途。对于背诵内容重要与否。背诵篇目长短,背诵方法是否得当等缺乏重视。只有撑握背诵规律和方法,认真探索阻挠背诵心理因素,背诵课文才能成为“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究竟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背诵效率?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四个方面,下面将逐一探讨之。

一、明确背诵目标,整体把握背诵内容

学习动机就是激励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它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学习动机是学习行为的激活和唤起。当学生主体意识到缺乏状态,并且出现能引起个体动机的刺激或情景时,这种缺乏意识就被激活,形成具有激活功能和维持与调整功能的动机。实验证明。单位时间背诵效果和背诵者的努力存在正相关关系。如果在规定的早读课时间内,要求学生完成《荷塘月色》中第四段的背诵内容。那么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完成:而如果背诵时没有这样的目标,大部分学生则难以完成。因此,老师和家长对学生学习要提出明确的目的任务,使学生把握整体和方向。提高背诵效率。

二、理解记忆,使用合理的记忆方法

心理学指出:理解了知识本质上的记忆,其保持效果明显地优于死记硬背。理解是基础,熟记是结果。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能背诵指定的课文”。语文教师指导学生背诵这些课文,既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可以提高学生阅读和记忆的能力。下面介绍几种记忆方法(记忆术)指导学生背诵,仅供参考。

①重点词语联想法。这表现为抓文中重点词语和每句话开头的词语。例如《赵州桥》一课,第二自然段写桥的雄伟,第三自然段写桥的美观。在背诵第二自然段时,要抓住表现“雄伟”的词语:“桥长”、“大桥洞”、“小桥洞”。在设计上抓住“既……又……”这个长句,在背诵第三自然段时,要抓住表现美观的几个分句:“有的”、“有的”、“还有的”、“所有的”作为记忆凭借。②理清层次法。从内容的角度说。要注意背诵的流畅性。选择适当的结构,并选择适合于学生认知结构的方式能促进学习。背诵之前要注意对背诵内容进行分析,理清思路,划分层次,找出层次之间的内部联系,注意层次之间的衔接。可以提高背诵的效率。③多形式朗读法。背诵要在朗读的基础上进行,而朗读是发声技巧、节奏和语调的综合运用。

三、克服遗忘。促进背诵的流畅性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司的著名遗忘曲线显示了以往的规律:人们对事物的遗忘速度是先快后慢的。它对课堂教学,特别是对复习的组织意义深远。所以学生学到知识后要及时复习,趁热打铁,才能巩固。遗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生理原因(重创、疾病、酒精影响、营养不良等)、记忆痕迹消退、干扰(分为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理论等三类。因此,采取具体的抗遗忘的传统策略和现代化策略更有必要。

①培养自主学习的态度。自主学习是由学习者的态度、能力和学习策略等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主导学习的内在机制。自主学习使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去思考,去记忆,去填补。②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识记,听说读写综合训练。如教师教授《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两首诗时,分别配以音乐,学生手脑并用,边听边写,反复几遍,一般学生就能吟诵自如,且极富情感。③减少干扰,加强复习,尝试回忆。遗忘基本上是一种合理的现象,凡是纳入个人的活动之中并对人始终具有意义的内容是不会遗忘的。特别是当前行的活动或后继的活动很复杂或与当前的活动在内容上相类似的时候,抑制现象便表现出来。第一,从一种材料过渡到另一种材料的时候必须稍为停顿,停止智力活动稍事休息;第二'避免同时背诵相似的材料,以免引起干扰。第三,对话和文章应该间隔地进行记忆。根据遗忘的规律,保持了的信息很快就开始遗忘,需要及时地复习。提高信息的加工水平,使信息长时间保留在记忆中。如指导学生背诵《敕勒歌》,让学生边大声朗读边想象,眼前仿佛展现出远山、蓝天、旷野、草浪、牛羊、牧人,耳畔仿佛听到了风声、草响、羊鸣,在诵读中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大草原自然风光的辽阔壮美。之后让学生反复背诵,及时默写,效果不言而喻。

四、发挥激励作用。加强记忆信心。培养良好记忆习惯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期间,受激励的程度愈高,学习的动力愈大,且有长期的正向效应。因此,在指导学生背诵中充分运用激励手段,形成激励机制,也是提高学生背诵效率的一项重要措施。在实践中首先要经常运用榜样激励、需要激励、目标激励和竞争激励等激励方式;其次要加强记忆信心。坚定记忆信心,主动而愉快的学习,容易使学习者进入自动状态。从而加强对遗忘的抗拒:最后要培养良好记忆习惯。在学生有了热情和自信心的基础上,还要对学生进行具体的诵读方法的指导,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一是化整为零:二是强化记忆;三是注重检查。例如学荀况《劝学》篇,选人教材只有三段。诵读时可以分三步:第一步是朗读。先指定三个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分别朗读这三段,再分组朗读,每组朗读一段,最后全班齐读全文。其目的是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读出句读,了解全文内容和结构的概况。第二步是分段朗读。学生分别反复朗读4至5遍后,基本能记住。并要求能概括段落大意。第三步是全文朗读。有了前两步的基础。学生合读全文2至3遍,背诵全文的目的就基本达到了。

语文教学呼唤背诵,语文教学要肯定这种教学方法,背诵对学生昕、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对良好的语文习惯的形成,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背诵”并不等于“死记硬背”。教师要根据背诵的心理学,根据记忆的规律。指导学生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培养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做好语言积累工作。

参考文献

[1]《教育心理学新编》李小融著,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2]《成功学习法》主编:解庭晨、戚庆庠、李有增,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2

第12篇

运用教育心理学原理,提高英语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质量,需要强调尊重学生主体发展。鼓励其自主学习,并寻求从生理、认知、情感、社会相互交织中的系统解决方案,目的是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英语教学;学生;教育心理学;自主学习;学习策略

所谓英语学习困难学生,就是通过正常英语教学很难达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最低要求的学生。要转变由于扩招等因素造成的英语学习的“掉队”现象是一个系统工程,应用教育心理学从理论上来探讨其对策具有现实意义。

1 任课教师应当好心理保健者

1.1 给学生以积极的归因反馈,并指导其学会适当的自我归因 在归因理论的指导下将成功与努力和能力相联系,将失败与缺乏努力而不是无能相联系。大量的研究证明,无力感与失败后的不良心态和消极归因有着密切关系。

1.2 为学生提供多个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同伴榜样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榜样起到替代强化的作用。学习者看到他人的成功或受到赞扬的行为,就会增强采取同样行为的倾向。

1.3 给与及时强化 斯金纳的操作学习规律是:如果一个操作发生后,接着呈现一个强化刺激,则这个操作的强度(反应发生的概率)就增加。对于点滴进步要及时肯定和表扬,进步大的还应奖励。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避免让学生产生直接的失败经验。

2 提供全面的科学的学习指导

2.1 教会学生自主学习 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教育的四大支柱是learning to know,Learning to do,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和Learning to be.其共同基础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即主动、自觉、独立地学习。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成绩,而且是个体终身学习和毕生发展的基础。

2.2 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确定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从4个方面进行:(1)认知因素。包括学生已有的智力发展水平,学习的技能技巧,知识储备,认知结构和学习方式;(2)非认知因素。包括一般生理发展水平和成熟程度,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态度、需要意向,以及情绪、情感、状态等;(3)社会因素。包括家庭文化背景和专业背景,社会交往、相互关系,以及师生间人际关系;(4)英语的词汇量、语法掌握情况,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以及实际交际能力。教师应建立档案,为学生一一诊断。保护每个英语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优势,针对其困难提供个性化指导。

3 构建有效的英语课堂教学设计

3.1 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构建合作交往情境 建立人性化教育环境下的相互包容、信任、对话、启发和发现的师生共生关系,从而实现认知与情感的统一,教与学的统一。

3.2 设计“先行组织者” 该理论是奥苏伯尔提出的,指先于学生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在英语教学中设计“先行组织者”时要考虑到以下3个方面:(1)帮助学生重构语言系统;(2)在听、说、读、写、译上科学训练学生;(3)使学生学会在真实的交际环境中进行跨文化交际。

3.3 关注迁移理念 母语对外语的学习既有促进作用又有干扰作用,应帮助学生形成母语对外语学习的正迁移,而减少其负迁移。

3.4 采用低起点、小步子、多练习、快反馈的原则 低起点的学习目标能确保英语学习困难的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小步子”前进符合他们的学习特点并建立信心;“多练习”以便形成技能;“快反馈”有助于强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