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一语文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教学设计

时间:2023-08-11 17:27: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一语文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一语文教学设计

第1篇

一、《主动参与式课堂有效学与教》教学设计要注意课型特点

一般来说,高中语文基本课型有新授课、讲评课、复习课。针对每一种课型,要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关键靠教学设计这一环节。宜兴市高中学校在十年前就推广“讲学稿”,有的地方叫“讲学案”“助学案”,就是在上课时教师和学生共同使用的学案。新授课的教学设计,要注重探究,在知识迁移的基础上,探究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苏教版必修一《沁园春·长沙》的教学设计,要考虑到词的上阕写景的特点。在这里设计一个师生讨论的教学环节,非常好。如同学之间讨论作者描写秋色时视角有哪些变化,学生从初中到高中,要逐渐适应高中语文课堂的特点。学生讨论写景特点,积极性很高,你一言我一语,互相争论。最后小组之间交流一下,老师选择每组同学代表发言,师生形成共识:远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近看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仰视鹰击长空,俯视鱼翔浅底。写景层次清晰、脉络分明,完全可以供学生写景时模仿,提高学生写景的表达能力。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写作知识迁移。我认为,课堂参与是学生自然而然地参与,符合学生心理、适合学生讨论的问题一定要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出来。课程改革不需要表面的轰轰烈烈,不需要做表面文章,要在讨论中给学生有益的启发,让学生在参与中产生心灵碰撞的火花,让学生在课堂讨论中暴露自己思维方式的特点,绝不是为讨论而讨论。

讲评课和复习课的教学设计要体现学生的主动。“主动”是课题的核心概念,课题组是这样界定“主动”的,即学生在课堂中表现的强烈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包括主动参与和主动学习。例如高三每次的试卷讲评课,不一定需要语文老师每道题目都要精讲,语文老师根据试卷的得分情况,先做好统计分析每类题目的得分情况,然后选择错误比较多的题目进行重点讲解。2013届高三学生在备考时,我重点调整了作文教学的模式,对每次学生作文离题现象进行分析研究,让学生感悟到怎样分析材料才不会离题。学生每次考试后都主动研究材料作文的审题规律,然后总结归纳,我想,这就是达到了“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

二、《主动参与式课堂有效学与教》教学设计要注意学生高度参与

目前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着学生参与度不高的现象,学生比较厌恶写作文,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是很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语文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忽视学生参与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因此,要让学生高度参与语文学习。根据国内外文献研究情况,我比较赞同美国教育多样性和高质量研究中心1998年提出的有效教学的5大原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有效教学就是学生高度参与的教学”。那么怎样在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中使学生高度参与呢?

多举行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要让学生参与到语文实践活动中去,宜兴市高二学生每学期都要到无锡市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参与社会实践。有心的语文老师要借助这次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写出心得感受。这比平时空洞的作文要好得多,因为有真实的第一手素材,每个学生都参加,人人都有感悟,所以学生写起作文来得心应手,材料信手拈来。我们宜兴市素有“陶的古都,茶的绿洲,洞的世界,竹的海洋”的美称,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参观了善卷洞,亲手制作了紫砂壶,爬上了竹海,体验了采茶的过程。这些社会实践就是作文最好的素材。培养学生口语能力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我要求学生坚持语文课前5分钟演讲。演讲内容必须自己写,全班学生轮流演讲,参与度广,演讲内容都是与高中学生关注度比较高的社会热点问题有关。每周一节课外阅读课。让学生进图书馆或者电子阅览室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每个学生都热爱阅读,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如果阅读教学抓好了,何愁写作能力不能提高呢?语文老师在教学设计中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全体学生,激发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参与到语文实践活动中来。

三、《主动参与式课堂有效学与教》教学设计要注意无效的学与教

研究主动参与式课堂有效学与教中,有效的学与教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目标指数。无效的学与教是针对有效学与教提出来的。怎样避免无效的学与教呢?

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假如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但是教学设计如果脱离学生现有认知水平,那么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众所周知,江苏省高一、高二、高三的每次语文模拟考试,都必考诗歌鉴赏题。而恰恰诗歌鉴赏题又是得分率比较低的题目,很多教师为此苦恼。我校从整体上这样设计诗歌鉴赏的教学步骤的。高一阶段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兴趣,在语文课堂上让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自己翻译课外古诗的大意。从最基础抓起。高二阶段让学生学会从哪些地方入手解答诗歌鉴赏题。高三阶段训练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循序渐进的诗歌鉴赏教学,也许速度比较慢,但是却是有效的。而一些学校从高一开始教师就训练学生怎样解答诗歌鉴赏题目,一直训练到高三,也是事倍功半。

第2篇

 

当今社会,影视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影视作为最有影响力的一种教育形式,负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文件提出:“影视片不仅具有德育功能和娱乐功能,它还具有优化课堂教学的功能,可以为学科教学提供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为全面实施综合素质教育服务。”影视教育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拓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拓宽中学语文教学模式和学生的求知途径

 

影视教育的内容涵盖了人文地理、自然科学等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因其题材的广泛性、形式的多样性和观赏的灵活性,使影视教育向语文学科自然延伸,改变了传统语文课堂知识灌输、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最大限度开发与利用影视资源的优势,把它融人语文学习资源建设中和语文教学过程中。

 

(二)培养学生观察、解读、演讲及写作能力影视教育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

 

高语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是影视教育的目的。影视作品精彩的画面、生动的场景,可作为学生解读课文的切入点,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联想思维,帮助学生深人地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和主题。通过观看影视作品,使学生学会选择观察对象,确定观察重点,对观察对象进行细致地观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影视作品思想和某个场景进行解读评议、写作演讲,使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三)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索的兴趣和积

 

极性

 

影视教育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是学生获取美感的重要源泉之一。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就是一本优秀的教科书,一项合适的影视教育活动就是一堂生动的语文课。其生动的画面、精彩的情节、逼真的音响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从中获得大量的知识。通过观看影视片提升了学生对语文作品的阅读欲望,激发他们自主学习探索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从课堂教学到社会实践的延伸

 

影视教育与语文教学结合,将语文的知识性与实践性结合,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结合,扩大了课堂内的知识容量,突破了所学课文内容的时空限制,使教学从课堂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认真自信的品格,激发了他们的爱国激情,增强了他们的时代责任感。学生通过社会实践,通过观看影视作品,参观纪念馆、展览馆,参加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等活动,开阔了眼界,学以致用,增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影视教育与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2008年3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办了“爱国、立志、成才”的“百年树人”电影阳光行中小学生校园影视教育系列活动。徐汇区一所学校结合高一语文的鲁迅作品课,以鲁迅先生为揩模,以鲁迅先生的伟大形象引领学生,借助《鲁迅》电影观摩,开展“鲁迅”影视主题活动。

 

(一)“鲁迅”影视主题活动的流程及环节

 

1.组织全体学生观摩电影《鲁迅》,直观逼真地带领学生走近鲁迅。

 

鲁迅先生最后十年工作生活的情景,每一个细小动作、每一句慷慨之词都深深地触动着学生。看完影片之后,他们写下了自己眼里的鲁迅先生,记录自己的感悟。

 

2.在语文课上品读鲁迅作品,体会民族之魂形象。

 

当看过的镜头在《为了忘却的记念》和《回忆鲁迅先生》等课文中再现时,激起了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而文学作品的深奥与耐人寻味,伴随影视形象的记忆,相互补充,相互印证,鲁迅先生的战斗形象和慈父形象震撼着师生的心灵。

 

3.走出电影,走进社会大课堂,理解学习鲁迅的意义。

 

影视充分展现了鲁迅先生的魅力,激发了学生们的探究兴趣。为了更广泛更深入地了解鲁迅对近代中国的影响和贡献,理解今天学习鲁迅的意义,高一年级分为四个研究小组,开展研讨与实践活动

 

(1)收集鲁迅的资料,梳理鲁迅先生生平事迹,认识鲁迅以笔战斗的光辉一生。学习鲁迅文学作品,认识其深刻与伟大;对鲁迅作品分类归纳,辨识小说、散文、杂文等作品特点与意义;学习鲁迅先生的作品,了解鲁迅的“韧”的战斗形式,了解鲁迅先生的忧国忧民之情,了解鲁迅不朽的力量,鲁迅民族之魂的核心正是鲁迅先生那赤诚的爱国之心。

 

(2)参观鲁迅纪念馆。在教师带领下,研究小组参观位于虹口公园内的鲁迅纪念馆,走进伟人,回顾他光辉的一生。

 

(3)瞻仰鲁迅墓。研究小组瞻仰鲁迅墓,寄托学生们的哀思与崇敬之情,并将参观的照片和整理的史料带回语文课堂,展示、汇报、共享资源。

 

(4)瞻仰龙华烈士陵园。研究小组参观龙华烈士陵园,瞻仰左联五烈士墓碑,寻访鲁迅先生战斗的足迹,为了“忘却的纪念”,认识“生命更有意义”的主题。

 

(二)“鲁迅”影视教育与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影视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影视教育与社会课堂相结合,影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为语文教学增添了新媒介。高中生思想活跃,对新生事物感受力较强,对影视作品也较为敏感和关注。把影视作品运用到高中语文教学中去,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完善学生的精神世界。在丰富的鲁迅影视系列主题活动中,高一年级各个班级的鲁迅研究小组深人探究,取得了学习、研究鲁迅的多方面成果。

 

一是解读鲁迅。研究小组各自选取电影《鲁迅》中的一个场景,以相关的鲁迅文学作品和其光辉的生命片段,来解读鲁迅的思想。二是演绎鲁迅。慷慨激昂的朗诵、惟妙惟肖的影视配音、别开生面的鲁迅演讲再现、模拟采访鲁迅等表演,让学生走近鲁迅。三是学习鲁迅楷模。通过多元的影视主题活动,激发其参与,借助学习的怡情与迁移作用,引领学生学习模范,争做模范,激发爱国激情,弘扬民族精神,点化“让生命更有意义”的德育目标。四是化为行动。汶川灾情,牵动学生们的身心。祈祷的烛光不会熄,血脉相连民族凝聚力不可摧,师生以义卖、捐款的实际行动,激发强烈的爱国之情、时代责任感。这是时代的民族之魂,鲁迅精神激励当代青年坚强不屈。

 

借助影视这一综合艺术媒介发挥其教育的作用,让学生走近鲁迅,让学生怡情自养,在研究活动中感触鲁迅的精神,培养爱国情操。文学与影视相结合,深刻与形象相结合,让学术散发出迷人的魅力,达到了艺术性与思想性形质俱美的效果,促进了语文教学,充分展现了语文的魅力。通过“鲁迅”影视教育活动,让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再从社会回到课堂。师生从参与者最终成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创造者,充分发挥了师生学习研究的创造力,共同打造了一堂属于师生自己的影视与语文教学课。

 

三、发挥彩视教育作用,提高语文教学成效

 

发挥影视教育的作用,给学生提供全新的探索视角和全方位的感知空间,为学生提供多维的信息途径,有利于提升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度,提高学生的精神、人文、科学素养,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成效。如何充分发挥影视教育的作用,笔者认为,中学语文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发掘影视教育资源应用价值,精心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影视教育资源具有直接的应用价值和潜在的应用价值。直接应用价值是指那此专门为各学科教育教学而创作的影视作品,可以直接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有很强的针对性。潜在应用价值是指那些不是特意为各学科教育教学创作的影视作品。经过教师的悉心挖掘和巧妙设计,没有明显教学意图的影视作品,也同样可以应用于学科教学并能够产生教育功效。

 

教师要积极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创新教学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以及认识、选择和把握影视作品的能力,充分发掘和利用影视资源的应用价值,将有价值的影视作品富有成效地应用到语文教学中去,成为具有更多影视知识和语文教学经验的实践者和指导者。教师担当着影视教育前期准备和教学设计的责任,要做好有关影视作品信息方面的储备和材料方面的准备工作,选择一些具有良好的启迪性、独特感染力的影视资料和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方式,精心设计,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二)围绕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开展影视教育活动

 

影视教育是为语文教学目标服务的。要围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设计教学环节,开展影视教育活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内容属于名著、名篇,学生往往难以理解这些名著中深奥的思想。将这些名著改编成的影视引进课堂教学,可以真实生动地展示这些名著的时代背景、情节、人物,让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同时,通过收集作者生平资料和事迹、影评课、参观访问等影视教育活动,可以让学生超越时空间的局限,走近作者,缩短与作者的心理距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与理解、辨识与探究,进而掌握语文学习的重点内容,解决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三)将影视中最感人的画面和场景融入语文教学,促进学生审美情感的内化

 

审美情感具有选择交流、益智创新的功能,对于创造具有直接的驱动作用。审美需要想像,创造美也需要想像。而这种想像的动力和中介却是“经过了深刻体验、细腻了解和不断沉思之后认识到的人类情感”。影视教育资源的特点是人物性格鲜明、情节曲折、画面生动、赏心悦目,为学生喜闻乐见,是学生获取审美情感的重要源泉之一。

 

审美情感的内化,重在形象感染和思想情感的升华。教师要把影视最感人的画面和场景融人语文教学,抓住最能打动学生心灵的情节和镜头,引导学生在课文学习中理解、认知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获得情感体验和思想感悟,陶冶审美情操,提升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审美感情的内化。随着学生情感体验的积累,人文熏陶的增强,经历多次的审美情感的内化,由感知理解转化为正确的信念、积极的人生态度、对真善美的崇尚、健全的道德人格,使他们的精神境界得到质的飞跃和升华。

 

(四)引导学生对影视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影视作品丰富的内容题材及形象感人的场景,为学生理解抽象的内容提供了直观的视觉体验,扩大了学生的感受力,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复杂的内容条理化,加深了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和对课文内容的认识,有助于学生自主完成意义建构,成为教学主体。教师要运用影视作品精彩的画面和生动的场景,给学生提供认知感性材料,充分调动他们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发掘学生影视自主学习的潜能,引导学生对由观看影视而形成的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把影视资源转化为教学研究讨论的材料,帮助学生对作品有新的认识和更深层的理解,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五)合理运用影视教育资源,增强计划性和针对性

 

合理运用影视教育资源,在语文教学中适宜、适当和适时地引入影视作品。适宜就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选择学生关注较多的、让学生看得懂的、普遍喜爱的适合学生观看的影视片。适当,就是克服随意性,增强计划性和针对性。在语文教学中,紧扣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选择符合教学要求的影视作品,有计划地开展影视教育活动。避免以影视画面替代教学内容的分析讲解,替代学生在课堂上读书、思考、讨论,避免因过度的影视教育活动加重学生的负担。适时,就是配合教学进度,切合讨论的氛围,在讨论转折或者处,适时引入影视作品;结合各种纪念日和传统节日,或社会上、学校开展的重要活动,放映内容相关的影片,使学生能联系实际受到深刻教育。

 

参考文献:

 

[1]袁智忠.影视鉴赏[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2]田梦萍.初中语文课外阅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语文学刊,2004,(12).

 

[3]陈中.运用影视教育资源创设语文课堂情境[J].教学与管理,2006,(36).

第3篇

【关键词】语文味;记叙文;教学法;《少年闰土》;尊重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2-0008-04

记叙文是小学语文课程最重要的文体,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对记叙文的教与学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要在记叙文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可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语文味教学法创立者程少堂老师在其主编的2015版《语文味教学法》一书中指出:语文味教学法,是以语文味教学理论为指导思想,以教学过程中师生共生、共赏、共创、共享、共鸣、共融、共进为教学宗旨,以既要就语文教语文又要跳出语文教语文,使教学成为真、善、美、乐相统一的过程等为教学原则,以“一语三文”教学模式和其变式为主要教学方式,以语言、文章、文学、文化为教学内容要素和教学过程结构,以融合文本思想内容与师生生命体验、打造新的教学主题为教学重心,以营造教学审美意象与意境、建构教学艺术作品为教学追求,同时又充分具备语文教师和学生通过语文教学来抒情言志并实现价值推送之功能的一种“有温度”的表现性教学法。语文味教学法是程老师独创的现代教学法,具体操作主要体现在语言、文章、文学、文化4个层面为一体的“一语三文”教学模式上。

每篇课文都可以从语言、文章、文学、文化这4个层面去学习课文,而且能把所有的教学目标都囊括其中。关于什么是语文,学术界或实践界大约有以下3种观点:①语言+文章;②语言+文学;③语言+文化。而程老师主张这样一种观点:语文=语言*文章*文学*文化,语言、文章、文学、文化是语文教学系统的基本要素,而每篇课文都是语言与文章、文学、文化的有机统一。

下面,本文将从语言、文章、文学、文化4个方面,结合具体的记叙文课例,谈一谈语文味教学法在小学记叙文中的应用。

一、语言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中提到“要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并且“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应该说,在整个小学阶段都应让学生保持对语言文字的浓厚兴趣。

1. 语言之美,可以是一个字

例如,“飙”字,言其迅猛,像一群狗一样疯跑;“乌”字,不点睛,因为羽毛纯黑。又如,象形字“明”,左边一个太阳,右边一个月亮,可以跟学生讲讲这个字的来源、造字法,还可以动手画一画这个字的演变过程,等等。

2. 语言之美,可以是一个词

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课文《少年闰土》的“语言之美”这一环节,笔者这样设计:课堂开始检查预习,朗读生字词,接着出其不意地展示3组词语:①厨房、扭、窜;②刺猬、畜生、套;③扫、拉、罩。笔者让学生选择其中一组的3个词连起来说一句话,意思要连贯,学生发挥想象,遣词造句:“今天我抓住了一只刺猬,我把它套到门前,没想到那畜生却把绳子咬开,逃走了”“厨房里有一只老鼠,它在冰箱前面扭来扭去,见到我之后就窜出去了”“我家买了一只刺猬,刚回到家,我妈妈不小心被它的刺扎了,于是就骂‘这畜生’,然后她就用绳子将刺猬套住扔出去了。”不难发现,如此设计好处较多:一来检查预习、复习旧知,二来锻炼了学生遣词造句的说话能力,三来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的发言常常让人忍俊不禁,活跃了课堂,一举多得。值得注意的是,选择的这几组词语非常有讲究:一是这些词语必须是课文中需要掌握的生字词;二是可以选择一些形近字、同音字放在一起进行区分;三是可以选择一些难写的、容易写错的词语;四是几组词语连起来可以概括成课文的主要内容。

3. 语言之美,可以是一句话

它可以是用词华丽、优美,可以是用修辞而生动,可以因拟人而描写形象,可以是描写生动、写出意境。例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课文《秋天的图画》有这样的句子: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这个句子用词准确、语句生动、意境优美,很值得品味与模仿。

4. 语言之美,可以是一段话

以《少年闰土》为例,这篇课文最经典的就是第一段:“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文章开头安排的“月夜瓜地刺猹”这幅静谧神异的图景,不仅勾画了少年闰土机敏勇敢的形象,而且巧妙地打开了“记忆之门”,一下子就把读者带进了鲁迅所描绘的奇异世界,打破了时空界限。教这篇课文的时候,可以一开篇就去读一读、背一背这段优美的段落。

二、文章

语文味教学流派中的“文章”包括文章的信息、体式、技法,小学语文课标第三学段阅读的要求中提到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对于小学生来说,笔者在选点上提供以下几点建议。

1.“文章”的选点可以是“技法”

仍以《少年闰土》为例,这篇课文写了4件事: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和看跳鱼儿。作者将4件事情写得有详有略,这便是这篇课文在“文章”上的选点。如何让学生体会作者精心选材,详略得当?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①文中说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作者为什么只选这4件来刻画闰土?②再探究。看看课文,哪件事作者用的笔墨最多,为什么重点写这件事?最后总结章法:作者不仅精心选材,还把印象最深的看瓜、刺猹详细写,其他略写,有主有次,有详有略,这种写法叫做详略得当。

2.“文章”的选点可以是“材料”

例如,人教版六年级课文《怀念母亲》以回忆(日记)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通过探究:季羡林有许多写母亲的日记,为什么只选这几篇?学生通过再读课文,不难发现这几则日记最能反映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思念,最能反映中心,进而总结选材要跟主题息息相关。

3.“文章”的选点可以是“写作顺序”

例如,《飞夺泸定桥》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日出》是围绕“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不同景色来描写的,《我的战友》是按时间顺序写的,课文中有“天还没亮”“中午的时候”“黄昏的时候”等表示时间的词语,凭借这些词语,联系事情的发生、经过和结果。在理清作者思路的同时,也了解写文章的章法了。

三、文学

语文味中所说的“文学”主要是指一种语言的艺术,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学主要探讨语文文本中语言的情境化和个性化,文学语言本身具有的形式美,以及如何运用语言手段刻画文学形象等问题。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各学段都做了相应的要求:“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依据新课程标准,在“文学”的选点上可以这样做:

1.“文学”的选点可以是“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例如,《少年闰土》的教学目标之一:通过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体会人物的特点。鲁迅是最善于描写人物外貌的,尤其是描写人物的眼睛。《少年闰土》中有两处外貌描写,刻画了闰土可爱的形象。第一处: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第二处: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心愿,用圈子将他套住了。这一环节让学生讨论“你从这两处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中,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让学生体会外貌描写对认识人物的重要性,再依照课文的写法,写一写教师或同学的外貌。为了让学生更感兴趣,要求学生在写的时候不写人名,只写特征,集体评改时让全班同学猜一猜写的是谁。这样一动笔,让学习到的文学常识马上得以“落地生根”。

2.“文学”的选点可以是“关键词句的表情达意”

例如,《怀念母亲》这篇课文,可以这样处理“文学”这一环节:指导学生抓住以下关键几处,在语中悟,在悟中读: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这个句子,抓住“凄凉”和“甜蜜”,为什么是凄凉,却又是甜蜜的?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笔者补充资料,出示《留德十年》中的日记,让学生了解他在德国时学习与生活十分艰辛,并鼓励想象他在德国时还会碰到什么处境?赏析过后加以指导朗读。

又如,《怀念母亲》这篇课文中的句子: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这里紧抓“面影”探究:母亲的面影是什么样的?学生可能会想象什么样的眼睛、什么样的笑容。然而此时,笔者要告诉学生的是《赋得永久的悔》里季羡林写道:“现在回想起来,连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也没有笑过,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从而让学生理解面对这样一个受尽苦难的母亲,他还没来得及尽孝,心中十分悔恨。

通过上面的赏析进行探究:作者是如何把思念之情表达出来的?领会并总结作者的表达手法:①关键词句的表情达意;②借助环境天气的烘托。

3.“文学”的选点可以是各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想象,等等。

“文学”层面的选点还有许多,可以根据课标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酌情赋予。

四、文化

小学阶段在文化层面的要求,课标上也是有明确规定的: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为教师在文化层面进行教学提供了权威的依据。

“文化”这一块应该是语文味最具有魅力的地方,这里的文化主要指反映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情感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深层结构。一般来说,语文教材中主题单元的编写是有特殊用意的,同时教师也有自己的人生体验,教师根据自身独特的情感体验赋予教材别样的价值推送,也是不错的主意。这个“文化”是最考验一个教师思考问题的角度,考验教师独特的价值观的。所以,在“文化“的选点上,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1.“文化”的选点可以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例如,《少年闰土》这篇课文,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是讲述两个人的友谊。一般的教师对“文化”这一块可能会处理成“友谊可贵”等。再细读课文,不难发现,作者笔下的闰土和“我”是很不一样的。他们两个环境不同、阶层不同、生活不同,但“我”有没有看不起闰土?不但没有,反而很尊重他。由此,如果“文化”这一块仅仅处理到“友谊可贵”,则没有挖掘到这篇文章所体现的真正价值,而“人格尊重”才是新颖而独到的理解。现实生活中,有的城里人看不起乡下人,有的大城市人看不起小城市人,有的薪资高的看不起薪资低的人等,而人格尊重这个价值推送不仅新颖独到,而且对学生的生活也起到了实实在在的指引与教导作用。

2.“文化”的选点可以是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

例如,《怀念母亲》这篇课文中第四个层面的“探析文化之美”的文化探析――“孝顺母亲,感恩祖国”,语文味教学法认为“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先要教育学生从小爱自己的母亲、亲人,同学,朋友,爱周围的一草一木,爱草叶上的露珠,爱放学时的晚霞,这样的人不会不热爱自己的祖国。”这个文化价值的推送显然要技高一筹,一般教师会处理到“孝顺母亲”或高喊口号,空讲热爱祖国也就罢了。如果把“爱国就爱一草一木”这个道理告诉学生,一下子就让学生找到了热爱祖国的切实行为。

“文化”的选点还可以是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快乐人生、健康情趣、自然和谐,等等。

采用一语三文的模式,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还要坚诗以读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相机点拨,幽默点染,激情点燃,鼓励自主探究,既要就语文讲语文,又要跳出语文教语文。

附:

语文味教学法之记叙文《少年闰土》常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会写7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3.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我”思想感情的变化。

4. 通过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体会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

5. 初识鲁迅,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

教学过程

一、初读:感受语言之美

1. 尝试背诵课文的第1段(重点段落)。

2. 出示词语。

厨房 扭 窜

刺猬 畜生 套

扫 拉 罩

(1)自由读。

(2)遣词造句:上面这三组词语,选择其中一组造句。每组中的3个词都要用进去,而且意思要连贯。

二、再读,品味文章之美

1. 上面这些词语:大部分来自闰土和“我”讲的这4件稀奇的事。

(幻灯:4件稀奇的事)――齐读

2. 探究:文中说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作者为什么只选这4件来刻画闰土?

3. 再探究:看看课文,哪件事作者用的笔墨最多,为什么重点写这件事?

(师总结章法:作者不仅精心选材,还把印象最深的看瓜刺猹详细写,其他略写,有主有次、有详有略,这种写法叫做详略得当。)

4. 品读“看瓜刺猬”。

(1)师:那我们就来看看“我”印象最深、最有意思的看瓜刺猬!请看阅读提示。

(请仔细默读“看瓜刺猹”这件事,看看哪里让你觉得最有意思,为什么?并且想一想怎么读好它?你们可以在书上画一画,边读边想,也可以写上一些批注。)

(2)生汇报。

①摘瓜不算偷

A.感悟出:稀奇,很少见、闰土善良淳朴

B.指导朗读

②月亮地下,你听,啦啦地响……轻轻地走去……

A.感悟出:紧张

B.指导读,重点指导“轻轻地”

③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这窜了。

A.感悟出:凶猛,伶俐

B.指导读

④他害怕吗(哪儿看出来的)

有胡叉呢。

A.指导读

⑤看见猹了,你便刺

A.感悟出:场面刺激

B.指导:加快速度大声点

⑥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它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A.师:要读好这句话,不容易,你得注意变换语气。

B.师范读(加表情动作)。

C.生自由地练习,再指名读。

(3)分角色朗读(男女学生合作读)。

三、三读,赏析文学之美

1. 师:虽然30年过去了,但看瓜刺猹的画面一直深深印在我的脑海。这迷人的夜色……,这小英雄一般的少年,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一幅多美的图画啊!

2. 音乐起,齐读。

3. 这篇文章最经典的就是这一段话,写得很精彩。尤其是鲁迅善于对人物外貌的描写,找出闰土外貌的描写。

4. 我们讨论一下:你觉得这两段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中,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师小结:外貌描写能让读者准确地认识人物。

5. 模仿写一写:选取在座的其中一个同学,观察一下,抓住特点进行描写,把同学的外貌写出来。(生开始写作)

6. 指名读,大家猜。

四、四读,探析文化之美

1. 出示图:你觉得他们的关系怎么样?找出最能体现他们关系的语句。

(出示最后一段)

2. 你们看看,他们两个虽然是好朋友,但有很多不同,课文里去找找。

3. 师:到现在我还听说,有的城市里的人看不起农村人,有的知识分子看不起农民,为什么?

4. 那课文里的我有没有看不起闰土?反而是 ?(喜欢,羡慕,尊重)

师:尊重,这是对朋友的尊重,也是对人格的尊重!

5. 配乐齐读最后一段。

6. 最后让我们以鲁迅的名句来结束这堂课。

第4篇

[关键词]学科教学;分课型;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0)09-0032-04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界对教学模式展开了广泛的讨论与研究。但已有的研究存在以下两方面的不足:一是介绍国外教学模式的理论较多,结合国内教学实践探寻适合我国教学实际的教学模式较少;二是局限于教学模式的一般研究,结合具体学科特点创建学科教学模式的研究较少。在教学研究领域,以课型进行教学模式的研究还是一个崭新的视角。它的新体现在对教学模式研究不足的弥补:一是它的研究紧密联系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与实践,以新课改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为目标,更具有有效性;二是它的分课型是结合学科,以学科不同知识特征为前提的教学模式研究,更具有操作性。

一、课型与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结构

课型与教学模式这两个术语是本研究的核心概念,对其内涵的确认是分析展开的基础。

(一)课型与教学模式辨析

课型有两种理解。一是课的类型,即按知识特征、教学任务对课程内容进行归类,比如阅读课型、识字课型。本研究“分课型构建模式的意义与关键”中的“课型”指的就是此类含义。二是课的模型,是对各种类型的课在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师生活动方式、需要时间等方面的共同特征进行抽象和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的模型、模式。在此意义上的课型实为教学模式,比如《“抒情类课型”研究》《“韵文识字类课型”研究》中的“课型”即指教学模式。本研究“分课型构建教学模式的意义与关键”最终目标在于寻找教学模式。

(二)课型的本质与划分要求

课型本质上是依据学科知识的特殊性、教学目标的特殊性对教学知识的归类。比如,语文课可分为识字课、阅读课、作文课、口语交际课等。还可以有其他的划分,比如可依据内容、形式及文本的核心价值要求,将语文阅读课型继续划分为认知类课型、抒情类课型和明理类课型等。课型的划分随着标准的不同而划分种类也不同,我们在划分时应兼顾两个标准:一是概括性,这样构建出的教学模式才具有代表意义;二是具体性,这样构建出的教学模式才具有操作性。一般来讲,课型的划分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文本的知识特征与表现形式,这是最主要的划分依据,如英语课可以划分为单词课、阅读课等课型,语文课可以划分为诗歌、现代文、古文等课型;文本的教学要求,如按教学目标的要求不同,阅读课可以分为认知型、明理型、抒情型等。

下面笔者以小学语文抒情类课型为例来说明划分课型的依据。有研究者这样定义该课型,这类课型一般是依托于内容的学习,逐渐感知并领悟理智感、道德感、美感,以提升、丰富学生的精神生命质量。对于高年级教材来讲,它的内容形式多以抒发社会情感的古诗词和抒情性散文、叙事性散文等文学类文学作品为主。该课型的划分首先考虑了文本的知识特征,认为抒情类课型的文本特征应是以抒情为主;其次文本形式是古诗词、抒情性散文与叙事性散文,它的教学目标一般是以情感目标为主,以丰富、提升学生的情感品质。

(三)教学模式的内涵与分课型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育理论指导下,抓住教育过程的主要特点,对教学的组织方式作简要概括,是对教学程序的抽象描述。这个抽象过程是排除教学过程中次要的、非本质的东西,抽出主要的、有特色的部分。

虽然不同的课型有不同的教学模式,但这些所谓的“教学模式”都应具备教学模式的基本要素,才能成为教学模式。构成一个教学模式的基本要素包括理论依据、教学目标与教学程序。下面笔者以教学模式的基本要素为依据,简要阐述分课型教学模式应包含的基本要素。

1,课型划分的依据与特征(理论依据)

分析某类课型的特征在分课型教学模式构建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课型的特征是该类课型划分的依据,也是教学模式的基本要素――教学目标、教学程序(方法)设定的基本依据。在《“韵文识字类”课型研究》中,作者是这样分析该模式的理论依据的:“苏教版教材十分重视多识字、快识字,创造性地编写了‘韵文识字’教材,即将原本不相关的汉字置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巧妙地将抽象的文字与具体的意义紧密相连,编织成图文并茂的韵文,表现出很强的形象美、音韵美、意蕴美。”

上述对课型的分析实际上是对该课型知识类型的特征及知识编排特征与意图的分析,这为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程序的设计提供了依据、指明了方向。

2,课型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

课型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设定的依据有两个:首先是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这是新课程教学目标设定的基本依据;其次是课型的特征,这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内在依据,体现出课型教学模式的个性特征。比如音韵识字类课型的教学目标的设定,在《“韵文识字类”课型研究》中,作者在分析了音韵识字类课型的知识与编排特征后,确定这类课型总的教学目标为:“一是在教学中多角度地把汉字的知识结构与学生识字的方法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教结构――用结构’的长程课堂教学结构,形成韵文识字常规;二是充分挖掘教材一专多能的育人价值,突出识字、写字的首要功能,提高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享受审美情趣,为学生进入阅读打好基础;三是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让学生在诵读和书写中培养识字能力,体验汉字的音美、形美、情美,感受汉字的魅力,生发主动识字的愿望。”“

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上述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该目标是按照三维目标的三个维度展开的,每一维度教学目标的设定中又充分利用了该课型韵文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了不同的教学策略与目标。

3,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是教学模式的核心要素,是对教学过程的描述与概括。在《“韵文识字类课型”研究》一文中,作者总结该课型的教学程序如下。

定向积累,主题交流。这一步骤是课堂教学的热身活动,往往是选取与教材有关的“词语百宝箱”内容,让学生对对子。主题交流是为了了解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和障碍点,进行开放式教学。

创设情境、语境识字。教师可以结合课文的语言环境,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语境与情境进行识字。如教学“贝”字时,教师先呈现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的贝壳,再展示“贝”的象形字,使学生从字源中了解“贝”字的形和义的联系,加深对该字的理解与记忆。

诵读词串,想象入境。教师教学时要重视词语

之间的停顿和整个词串的节奏,在人情入境的诵读中产生“声像同步”,在识字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联想识字,分类交流。韵文中的生字都出现在具体的语境中,教师可以非常自然地引导学生边想象边识字。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按汉字结构、造字法、同音字、同偏旁、趣味识字等进行分类交流,保证汉字的识字率与巩固率。

当堂反馈,拓展延伸。从上述程序来看,教学模式的程序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可以总结出两点:第一,任何优秀的课堂教学程序离不开导入,导人既可以达成知识目标,也可以达成情感目标,还可以引入方法目标,因而教学模式程序的第一步应是导入;第二,教学程序的最后一环是教学评价与巩固环节。教学程序应设计巩固与评价的环节,以对教学目标达成的效果进评反馈。比如《“韵文识字课型”研究》教学程序中就包括了这一环节:生字要当堂书写,当堂默写,了解个体和群体的情况,捕捉生成资源进行再次利用,并让学生总结学习心得,以达到巩固的目标。拓展延伸可照课文“编创词串”、在课外找相关的资料、制作“识字卡”等。

二、教学模式的固有矛盾与分课型探究教学模式的合理性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有效运用都需要一定条件,因此不存在对任何教学过程都适用的普适性的模式。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很多人期待在课程与教学方面探索一种能适用于任何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但多年的教学实践与研究实践证明,这种期待没有实现,也没有可能实现。这种“不可能实现”的原因来自于教学模式的一个固有矛盾。

(一)“概括性与操作性”:教学模式特征的悖论

分课型探究教学模式的本质是依据知识特征及不同特征知识的不同教学目标要求来设计教学模式。课型可以进行多种划分,依据的标准可能有多种。比如新授课与复习课的划分,这是以知识是否学习过为标准进行的划分。与此相对应的就是新授课教学模式与复习课教学模式。这类课型的划分概括性强,总结出的教学模式同样概括性强,这是优点。但是,其对具体教学内容的教学参考价值并不高,如果用贬义的词来形容,那就是相对模糊、笼统。试想,假设有人总结出了新授课的教学模式,比如探究式新授课教学模式,那么它是否对物理新授课、语文新授课的教学都具有指导价值?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所以教学模式概括性越强,对教学的指导价值就越低,没有操作性的所谓的教学模式已不具备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操作性。相反,教学模式分得越细,对教学的指导价值就越大。针对新授课而言,如果不同的学科、不同学科里不同特征的内容分别探究不同新授课的教学模式,那么对学科教师的教学指导就相对具体。比如诗歌鉴赏课,依据的是诗歌、鉴赏的特征来称谓的;新闻、报告文学类课型,依据的是这类知识的新闻性特征进行归类的,并依次设计出相应的教学模式,其对这类知识内容的教学指导意义就大。那么这里似乎存在一个矛盾,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在于其概括性,这是一个上限,概括性越强的教学模式应是价值越大;但教学模式的另一个要求在于,其对教学的指导性越强、越具体,其价值也就越大。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在设计教学模式时不能太概括,究竟这个度如何把握呢?

(二)分课型探究教学模式是教学模式“概括性与操作性”悖论的最佳平衡点

教学模式应是指导教学的有力工具,特别是对于教学模式所对应的知识类型来说。教学模式的概括性是它的另一优点,正是有概括性,才使其研究有了价值,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适用。教学模式的前提或首要功能应是对教学的指导性,如果没有指导性,其概括性又有什么用呢?目前,许多所谓的教学模式已失去了教学模式的基本价值。“近年来在教育类核心期刊上发表的与教学模式高度相关的研究,其中仅17%涉及到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绝大部分是教学模式的理论构想,操作性不强。”本研究认为,上述现状应是当下教学模式研究的一个误区。基于课型的教学模式探究则可以避免实践性、操作性不强的问题,同时又具有概括性,应该说是教学模式概括性与实践性的最佳结合点,因为它符合以下两个标准。

第一,不同特征的知识对教学方法的要求不同。教学模式设计最主要的理论依据来自于所要教授知识的特殊性要求。不同特征的知识对教学的要求是不同的,这是教学模式设计的出发点。如果某教学模式没有考虑知识的特殊性,那么这样的教学模式就不具有针对性。分课型正是基于上述考虑而提出的。下面分别以高一语文(人教版)两个单元的教学内容为例说明分课型探究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高一语文第一单元的阅读鉴赏课,教材选取了四首新诗、词,分别为《沁园春》《雨巷》《再别康桥》与《大堰河――我的保姆》。高一学生在这类现代诗歌阅读方面,字词上基本没有障碍,那么教学模式的设计就可以直接安排学生阅读教学内容。因为阅读是体现出其“情”的重要手段。针对这类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模式,就应以适合现代诗词教学为特点,字词的学习就可退为次要位置,教学模式中就可以不考虑字词的学习问题。

第二单元为古代记叙散文,分别为《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与《鸿门宴》,虽然同样以鉴赏为目的,由于是古文,其字、词与句的学习就不能忽略,学生没有良好古文基础的话可能不能顺畅地阅读,教学模式中就不能没有生字、词的教学。

由语文第一、二单元的教学内容特征来看,虽然都为语文鉴赏课,但由于现代文与古文在知识特征与教学要求方面的本质区别,教师在构建教学模式时就不能忽视差别而笼统地概括。分课型构建教学模式,既能照顾到教学模式的概括性,因为它是对一类知识教学策略的概括,又具有针对性与操作性,因为它关照到知识的特殊要求。

第二,不同特征的知识对于不同年级学生,其教学目标要求不同。这是教学模式设计最重要的理论依据。比如同样为抒情类教学内容,其最终目标要求都为“领悟情感,丰富其精神生命成长的质量”。小学低年级学生处于情感适应期,要求感知并唤醒一般情绪,如喜怒哀乐;中年级学生处于情感丰富期,要求唤醒并践行道德情感;高年级学生处于情感提升期,要求提升并完善其审美能力和责任感。因此,在情感类教学内容的教学模式探究中,教学模式要体现年级特点,体现不同教学目标要求的特点。

(三)教学模式的探究是对优秀教学实践的总结与提升

教学模式能为各学科教学提供具有一定理论支撑的、模式化的教学法体系,为教师在仅凭经验和感觉进行教学与重视教学的提高和反思之间,搭起一座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每个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都在自觉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只不过这个模式可能是下意识的,教学者本人并没有意识到。比如,教学论上认为最古典的教学模式是讲-听-读-记-练,而这一教学模式不正是我们正在批判的大多数教师采用的只专注知识传授倾向的教

学吗?可见我们的教学是有模式的,只不过我们没有意识到。

在此情况下,无论教学效果如何,教师总结出自己的教学模式都是必要的。对于教学效果一般甚至较差的教师而言,如果不刻意反思自我教学实践,改进已有的教学模式,那么其教学可能永远是低水平的教学重复;对于教学效果良好的教师而言,如果不在一定理论指导下总结自己的教学实践,那么这样的优秀经验就无法实现共享,并且也没有进一步提升的可能。

三、分课型探究教学模式的要求与建议

教学模式的研究是为了寻找一种适合特殊知识类型的相对理想的教学程序,我们不期望能找到一种最理想的教学模式,实际上也是不可能的。为此,我们就应正确认识教学模式与教学的关系,在构建教学模式时意识到以下五点。

第一,教学模式是封闭性与开放性的结合体。教学模式具有封闭性,它只对某一类知识的教学具有指导与参考价值。就英语教学而言,如单词课课型模式、语法课课型模式应分别对单词课与语法课的教学具有指导价值。当然,这样的指导应是相对的,绝不是禁锢教师积极性与创造性的指令。“那种认为存在一种唯一的最佳教学设计模型的想法是不正确的。事实上有多少设计者与设计情境,就有多少设计模型。”任课教师完全可以在已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创造。这也正体现出教学模式的另一特征――开放性。

第二,三维目标的达成是教学模式设计的起点与终点。对教学有效性的评价及对教学设计的评价是针对目标的达成来进行的。教学模式建构的最终目的在于有效地实现三维教学目标,不仅要重视知识目标的达成,还要注意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有效达成。

第三,教学模式应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或备课,以方便教师的教为出发点。这实际上是对教学模式操作性的要求,目前众多教学模式因为缺乏这一点,导致推广价值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