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地理探究式教学案例

地理探究式教学案例

时间:2023-08-11 17:28: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地理探究式教学案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地理探究式教学案例

第1篇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案例式教学 应用策略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数学学科知识内涵及其内在深刻联系的高度概括和生动反映。问题教学活动是初中数学学科教学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更是教师落实新课改能力培养目标要求的重要方式之一。传统教学活动中,初中数学教师在问题案例教学过程中采用“题海”战术,在问题案例的选择和设置上,“眉毛胡子一把抓”,未能根据教学目标、能力要求,以及学习重难点,设置典型、生动的问题案例,导致问题教学活动的效果“事倍功半”。实践证明,案例教学的最终目标是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让学生在典型案例探知和解答活动中获得学习技能和学习素养的有效提升。这就要求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教师在案例式教学活动中,所选择的问题案例要紧扣教学要义,开展的教学活动助于能力提高,进行的评析活动有利于学习习惯养成。下面我结合近年来的问题案例式教学实践体会,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实施案例式教学活动进行论述。

一、紧扣教学目标要义,案例设置具有典型性

教学实践证明,问题教学活动应始终围绕教材内容、学生主体开展和实施。在传统教学活动中,部分初中数学教师设置问题案例时,存在脱离教学目标要求和学生学习实际,随心所欲,信手拈来的现象,不能设置出具有典型特征的数学问题案例,导致教师问题案例教学活动效能降低。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案例式教学活动时,应将设置典型性的问题案例作为实施有效案例教学活动的重要前提,根据教学目标要求,教材内容,教学重难点,以及学生学习实际,设置具有典型生动的教学案例,使学生在探析问题条件内容中,领会问题设计意图,掌握教学内容。

如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了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内涵,灵活运用该知识内容,在向学生讲解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内容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及学习实际,设置了“如图所示,已知四边形ACED为平行四边形,DF垂直平分,BE甲乙两虫同时从A点开始爬行到点F,甲虫沿着A-D-E-F的路线爬行,乙虫沿着A-C-B-F的路线爬行,若它们的爬行速度相同,则谁先到达?”的教学案例,要求学生开展探析教学案例活动。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认识到该问题要求的内容,实际就是平行四边形性质的应用知识,此时,学生通过问题条件,构建A-D-E-F与A-C-B-F路线之间的关系,建立数量关系,从而进行问题解答。这样,初中生在典型案例的探析过程中,对该知识内容的理解和运用更深刻和准确。

二、凸显能力培养目标,案例教学具有发展性

教是为了不教。案例教学作为新课改下问题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素养,是其重要内容和目标要求之一。新实施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倡导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要求将能力培养作为第一要务,将能力培养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这就决定了初中数学教师在案例式教学活动要将学习能力培养作为重要任务和要求,将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转化为能力培养的过程,实现案例教学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让学生在探析、解答案例过程中,获得学习能力、学习素养的提升和进步。

问题:如图,五边形ABCDE中AB=AE,BC=DE,∠ABC=∠AED,点F是CD的中点,求证:AFCD。

上述问题案例是教师在讲解“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知识点内容时所设置的一道教学案例。在该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探究式教学策略,学生在自住探析和合作探究双边活动基础上,认为“要证明AFCD,而点F是CD的中点,联想到这是等腰三角形特有的性质,于是连接AC、AD,证明AC=AD,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得到结论”。在探寻解题策略过程中,采用合作探析的方式,共同讨论得出“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构建全等三角形”的解题策略。最后,师生互动共同归纳总结解题策略。解题过程如下:

证明:连接AC,AD,在ABC和AED中

∠B=∠E(已知)∠ABC=∠AED(已知)BC=ED(已知)

ABC≌AED(SAD)

AC=AD(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又ACD中AF是CD边的中线(已知)

AFCD(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和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初中生开展探究式和合作性学习活动,将案例教学的过程转变为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体现了新课改的“能力培养”目标要求,实现了案例教学与能力培养的有效统一。

三、放大评价辨析特性,案例评价具有指导性

第2篇

一、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简介

1.概念

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是由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发的基于双电子白板的新型数字化教学系统。其硬件系统包括信息展示系统(如图1所示)、信息处理系统(计算机)、终端交互系统(电子感应笔和电子投票器,如图2所示)三部分。软件系统是电子双板课堂教学平台(PanGu Presentation,PGP),主要包括备课平台和教学平台。

2.优势功能

(1)提供丰富的地理教学资源

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下的PGP资源制作平台为地理教师提供了丰富的原始地理教学资源,并且这些地理教学资源与教学资源云平台相连接(如图3所示)。

(2)实现双轨展示,增强呈现效果

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能够实现双轨展示,即在左板呈现文字材料的同时,右板同步显示相关的图片、动画和视频材料(如图4所示),为学生地理学习过程的连续性、知识编码的高效化提供基本保障。

(3)促进教学交互

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通过终端交互系统(电子答题器)实现了教师与学生间的快速、完整、准确的信息交互(如图5所示),从而促进概念互。

(4)利用网络资源,建构开放性地理课堂

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通过“添加搜索界面”的功能,与网络的无缝连接,可以将网络资源便捷地引入高中地理课堂。

二、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下的高中自然地理探究式教学

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应用于教学有着诸多优势,但是它只是作为教学媒体,属于整个教学系统的一部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在系统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教学因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的优势。

1.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下探究式教学的一般教学流程

基于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的教学流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如图6所示)。第一阶段为前期准备阶段;第二阶段为课件制作阶段,是教师在前期准备的基础上利用PGP资源制作平台进行教学资源的搜集和整合,形成完整的PGP标准教学课件;第三阶段为课堂教学阶段,是师生利用PGP教学展示平台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在上述过程中,PGP资源制作平台和PGP教学展示平台提供了良好的Web链接功能,使师生能够充分地利用丰富的互联网资源。

2.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下的高中自然地理探究式教学法

高中自然地理部分对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比较高,这就需要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来进行教学。作为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一种学习方式,科学探究活动对激发学生兴趣,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们将在下面的高中自然地理教学案例中,采用从科学活动探究法发展而来的发现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来设计和实施教学。

发现式教学法是指教师通过提供适宜学生进行知识“再发现”的问题情境和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和发现问题,积极开展探索、研究和尝试活动,以发现相应的原理或结论,从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方法。 发现式教学法是由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在20世纪60年代,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提出的,一般分为以下五个步骤:(1)创设问题情境;(2)提出问题;(3)进行猜想和假设;(4)搜集事实证据验证假设;(5)总结归纳和运用迁移。

小组合作学习法是指教学过程的所有环节以小组活动为核心,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和奖励依据的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是建立在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上的,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五个步骤:(1)建立小组和角色分配;(2)设立情境,明确学习目标;(3)开始小组合作学习;(4)学习成果展示;(5)总结和评价。

3.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下的高中自然地理探究式教学实践

(1)导入

师:同学们,在正式开始学习今天的课程之前,我请大家欣赏几张山地照片。第一张是喜马拉雅山脉,波浪起伏绵延千里;第二张正好是一个山脉的横截面,貌似在这个截面上有些纹理……从这些图片里,我们都能发现这些纹理,面对这一有趣的现象,我相信大家一定会有着各种疑问。请大家在自己的小组内先交流一下自己的疑问,然后小组推荐一个发言人说出你们小组的疑问。(教师在左板连续展示多张褶皱山景观照片,与右板褶皱地层图片形成对照。)

学生观察图片,面对褶皱山这一有趣现象展开讨论,并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在教师的引导和总结下,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例如:图示地层状况是如何形成的。

(2)探究活动

教师展示归纳出的探究问题:①描述图示岩层的形态特征;②分析并绘制岩层原始的分布状况,说明各层的新老关系如何;③绘制出岩层受力方向,说明其作用过程……

要求每个小组(5个人)合作探究上述所有问题,并由小组记录员将最后的学习成果展示在白板上。(展示完探究问题时,教师使用电子白板的写、划等功能标注出问题中的关键字词和相关提示。)

每个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上述探究问题,然后展开讨论,最后由小组记录员到电子白板上绘制草图,并书写探究结论。

(3)成果展示交流和教师初步小结

师:大家都讨论得差不多了,让我们从第一组开始,由小组发言人到前面来展示你们的探究成果,其余小组进行提问或补充。

第一组发言人在电子白板上翻出他们记录员先前在白板上绘制和书写的学习成果(如图8所示)并开始讲解:a.图示岩层呈波状弯曲状;b.此处山地由沉积岩组成,在最底下的岩层是最老的,越往上越新……

其他小组成员补充。(在汇报时,教师将该小组完成的草图和结论显示在电子白板上。小组发言人据此进行解释说明,发言人可在电子白板上书写以辅助说明。)

在所有小组展示完后,教师进行总结纠正和问题补充。

(4)验证学生的结论并点拨重难点

教师播放动画:让我们来仔细观看有关褶皱山的形成过程和“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动画视频,并思考其与我们先前提出的猜想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在播放动画过程中,教师及时定格视频画面,让学生仔细观察。)

学生在观察动画时,发现先前的探究结论与动画大体一致,成就感油然而生,并和小组成员讨论存在差异的地方。

教师运用动画视频和图片对探究问题进行总结和讲解。讲解结束后,教师对整个课堂知识进行了结构性总结,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建构。

(5)巩固练习,现场反馈

教师打开事先制作好的课堂测试试题,并分发下去。学生认真思考后,运用电子投票器选择答案并发送。计算机在接收到答案后,进行运算并以柱状图的形式将学生的答案分布呈现在白板上。教师公布答案,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如图9所示)。

(6)布置课外调查活动

师:课后请同学们上网搜集相关资料,用实例说明关于褶皱山部分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展示和讨论。

三、课堂互动行为分析

“交互性”是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的核心优势,是其他教学多媒体所不具有的显著特征。这里采用基于信息技术的互动分析系统(ITIAS)对上面的教学案例进行课堂互动行为分析,系统评价该教学过程的交互性。

1.基于信息技术的互动分析系统(ITIAS)简介

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Flanders Interaction Analysis System,FIAS)是由美国学者弗兰德斯在1970年提出的以师生课堂语言状况为分析对象的互动分析系统。华东师范大学的顾小清教授等人通过对弗兰德斯互动行为分析系统的改进,发展出了基于信息技术的互动分析系统(Information Technology-based Interaction Analysis System,ITIAS)。该系统由三个部分组成:描述课堂互动行为的编码系统,观察与记录编码的规定标准,显示数据、进行分析和实现研究目的的矩阵表格。

2.ITIAS对基于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课堂交互行为的分析

为了方便利用ITIAS对上述课堂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笔者在实施教学实践时进行了录像,并依据ITIAS编码表中的行为标准每三秒进行一次取样和编码。《褶皱山的形成》教学录像有效取样时间为40分57秒,获得的编码数是819个。最后,将该案例的课堂行为编码代入ITIAS分析矩阵表格,得出了ITIAS分析矩阵(见表1),并经过计算进一步制作出课堂交互行为统计表(见表2)。

(1)课堂教学结构分析

据表2的分析数据显示,《褶皱山的形成》案例的教师言语比率为39.56%,低于50%。学生的言语比率为22.71%,在20%左右。学生与同伴讨论比率为33.87%,由此可以看出学生与学生的交互行为有明显提升,这与课堂上教师用学生探究活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是一致的。此外,沉寂比率为2.20%。其中学生的思考比率高达55.56%,这说明整个课堂的教学利用率比较高,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总之,在这节课中教师在课堂的地位有所下降,由“台前”渐渐转到“幕后”,策划和主导着整个课堂;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有所提升,积极思考问题和努力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与同学展开有效的合作探究。

(2)教师与学生互动行为分析

在表2中,《褶皱山的形成》案例中教师的提问比率为27.78%,说明教师在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下善于将所要教授的地理知识转化为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进行地理知识的建构。教师提出开放性问题的比率为33.33%。有国外研究指出,当课堂内容所强调的行为复杂层次较低时,教师提出开放性问题的最佳比率为30%;当课堂内容所强调的行为复杂层次较高时,教师提出开放性问题的最佳比率为40%。 该案例中教师提出开放性问题的比率高于30%,说明教师鼓励学生勇于合作、探索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师实时发问率反映的是教师对学生意义建构过程的关注程度。经过计算,在该案例中教师实时发问率为57.14%,超过常模(约为44% ),这表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通过追问的形式来获得学生对地理知识意义建构的程度,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与学生进行深层次的交互。

学生主动比率能够反映课堂里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 在该案例中学生主动比率为47.15%,高于常模(约为34% ),说明在课堂环境中,学生勇于积极思维,并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思路,气氛活跃。

(3)交互式“双板”教学技术应用分析

据表2中的数据显示,《褶皱山的形成》案例的技术比率为35.53%,由此可见,师生与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的交互行为占据了整个教学过程行为的近1/3,这是其他传统教学媒体所无法比拟的。教师与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的交互行为是操作交互中的组成部分,该课例的教师操作技术比率为30.58%。另外学生与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的交互行为是操作交互中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操作技术比率和技术作用学生比率分别为49.48%和19.94%。总之,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作为一种新型教学媒体技术已经深深地融入了这两堂课的教学过程。

四、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下高中自然地理探究式教学的优点和注意事项

1.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下高中自然地理探究式教学的优点

(1)操作交互和信息交互显著,最终促进了学生的概念互;(2)利用双轨展示功能,为地理教学提供真实的情境;(3)提供多种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4)提供即时反馈,优化课堂。

2.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下高中自然地理探究式教学的注意事项

(1)根据教学需要,合理运用“双板”系统

①根据教学目标,审慎规划地理教学。教学目标是地理教师根据地理教学需要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整体设计,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因此,我们在整合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地理教学的“三维目标”,系统考虑基于“双板”的地理教学流程。

②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媒体功能。高中自然地理的学习内容具有抽象性、空间性和运动性等特点,因此我们可以选择运用“双板”系统的交互式三维动画来模拟地理事物的运动轨迹以及它们之间的空间关系,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2)合理控制教学规模,保证教学质量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尺寸小于传统黑板的尺寸,所以其受众规模会有一定的限制。因此,我们建议将班级学生的人数控制在30人左右。这样有利于形成信息传输率高,互动性强,以学生为主导的高效课堂。

(3)运用互联网络,构建开放性课堂

教师在运用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进行教学时,一方面要善于利用互联网搜集教学资源,另一方面,要引导和监督学生在互联网中搜集学习所需要的信息,并整理和利用这些信息去解决学习中发现的问题。这样基于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的高中地理教学空间会得到更大的扩展,由课堂逐渐延伸到我们的现实生活。

参考文献

[1] 夏志芳,张建珍.地理案例教学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

[2] 陈澄.新编地理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 陈澄.新编地理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第3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地理课堂;

案例教学是对客观存在的地理事物进行真情实感的描述和介绍,作为一种课堂的教学素材,将日常生活中同地理息息相关的生活案例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是落实新课程改革的有效补充,教学中凸显了案例分析的优势和特色,帮助学生理解,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运用,有效的促进教学效率。

一、初中地理案例教学的内涵

案例教学是对传统教学的挑战,运用与地理事物有关的生活案例进行教学实践和认知,学生通过对案例的理解和信息的获取后对获取信息进行重新的组合和运用,进而获取掌握地理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它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从道理到案例型,即从地理知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出发,通过知识的传授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加上案例为辅助,加深理解,进而获取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另一种是从案例到原理型,通过生动形象的案例说明和分析,帮助学生找出地理知识所遵循的规律,运用规律去解决实际的地理问题[1]。

案例教学能够明确教学目标,对研究对象的特点、内容、延伸有更深入的认识,通过对地理事物表面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分析,明晰地理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建立起有效的空间结构模型,找出地理教训过程中的知识规律,从而提高学习质量[2]。而案例的选择也要充分考虑案例的科学性、动态性、社会性、综合性、区域性及针对性,不同的案例可以揭示不同的地理事物变化发展规律,需要用综合的地理思维和空间思维去把握。

二、案例教学在初中地理课堂运用中的意义

案例教学可改变以往传统教学的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和积极性,可结合教学案例在课堂上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的教学平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统一,做到教学相长。

(一)有利于教师优化教学课堂

传统的教学多是停留在教师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上,以教师的讲学生的听为主,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的学习多是被学习。案例教学打破教学常规,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发散能力和空间想象力,能给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点[1]。案例教学有助于教师优化教学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点拨下得以拓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二)有利于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当前的初中地理教学中有一些知识同生活间的联系还不是很密切,学生还不能有效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案例教学可以有效地将学生摆脱死记硬背的僵局,对教学课堂进行情景模拟和内容延伸,显得通俗易懂,能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发现地理事物的变化规律,对知识进行有效迁移进而达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目的。案例教学也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地理技能和知识运用能力不断提高,思维得以发散,综合能力也在不断提升[3]。

(三)有利于培育学生探索精神

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仅充当引导者的角色,通过团队学习和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自行解决问题。案例教学也可以创设比较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也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去实现教学目标,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路,对地理问题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创新思考,与教师、同学进行有效的互动和平等的交流,整个过程让思想不断碰撞,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刻[3]。

三、初中地理课堂中案例教学的实施途径

(一)选择典型案例,优化教学设计

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多选择比较典型的案例,结合初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心理认知规律,选取生活中一些趣味性和知识性比较突出的案例来加以教学。案例材料的选取之后也要进行加工和挖掘,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突出案例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案例也要看能否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能否对案例进行扩展或者分组讨论,能否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3]。在教学中,对一些地区的典型事例要深入分析,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巩固知识和加深理解的知识平台[4]。例如在介绍《自然灾害》这一节,就要结合一些时事政治和地方实际来展开教学,如福建本身就是一个自然灾害比较多的省份,影响最大的就是每年的台风,此外还有地震、泥石流、干旱等,在教学上也可以选取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如台风通过多媒体动画、视频、动漫、图片来演示台风的来源、成因、危害和防护等内容,将抽象的教学内容转化为直观明了的表达,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识。最后让学生展开讨论,通过讨论、教师点评,帮助学生建立起比较科学的知识体系,对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时间变化、空间结构等内容的联系有更好的把握。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要合理的导入课程教学内容,导入环节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能在短时间内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恰当的运用教学案例,可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眼球,在课堂上就能主动的融入课堂学习,有很好的积极作用。教学中也要选取一些同时事政治、环境保护、生态破坏、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学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例如在讲授中国政区图时,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授课,先播放《美丽中国》的短片视频,配以轻音乐,让学生为之兴奋,同时也在短时间内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之后让学生上来讲解一下自己曾经去过哪些省份旅游,对各个地方的认识,接着老师进行讲解,最后还可以播放《国家》的励志歌曲,在帮助学生记忆的同时,还可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三)创新教学模式,发散学生思维

教师在教学设计上也要采用立体式和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摒弃填鸭子式的教学,更多的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思考和分组谈论。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要营造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不墨守成规,组织好教学内容,较好的把控教学秩序。在案例讨论中,要帮助学生举一反三,拓宽视野,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找出最佳的问题解决办法。同时也要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对教学案例进行反思和总结,对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要深入分析,揭示案例中所包含的地理知识和原理,提高学习能力。

(四)明晰研究取向,提高综合素质

教师要对新课程改革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识,明确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研究方向和价值取向,特别是要明确教学过程中的案例取向、创新取向、关联取向、层次取向和动态取向[2]。教师自身要提高综合素质,在听读说写等方面的技能都要强化,同时要定期进行理论学习和理论研讨,提高教学技能。要寻找地理同生物、物理等学科间的关联,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和思考,将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和区域地理间的关系同环境科学、生态保护、全球气候等内容结合起来;案例选取贵在创新,对地理事物要有一个新的认识,从新的视角和创新取向角度来探究知识间的变化规律;案例的选取也要有真实性和可操作性,要帮助学生在全面认识地理事物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包括"收集-筛选-分析-组织-讨论--价值判断"等一系列过程,最终实现教学目标;案例的选择也要有层次感,融入宏观和微观的研究内容,渗透可持续发展;在动态取向上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景观的改造、地理事物之间的关联等变化,分析地理的变化发展规律。

总之,案例教学要融入适当的教学方法,在合适的教学环境下运用才能发挥出强大的生命力。他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认真的组织,也需要学生积极的配合和参与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新时期,要以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为指导,不断的总结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反思,在思考中创新,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就一定能帮助学生在课堂上获取更多地理知识,提高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周亚妮.浅析高中地理新教材中案例教学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2(4):38

[2]谷晓红.基于地理特点和地理思维方式的地理教学论研究取向[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11(11):118-120

第4篇

关键词: 高中地理课 新课程教学改革 探究式教学 研究性学习

目前,高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给课堂教学模式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尤其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影响深刻而广泛。高中地理课程也不例外,面对挑战和困惑,很多地理教师已经在实践中开始尝试教学改革,努力提升课堂质量,构建优质课堂,把探究式学习方法引入教学中。我多年来从事高中地理课的教育教学工作,在实施新课改近两年来的实际教学中不断尝试渗透、运用探究式教学、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此结合实际教学案例,谈谈自己对地理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解和做法。

一、探究式教学、研究性学习给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带来新的活力。

探究式学习是美国著名科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倡导提出的,他说:“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这句话对探究性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学生应当像“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培养创造能力。探究式学习是地理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又是地理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长期以来,在地理教学中,课堂活动停留在师生之间的单向传递;教师是教学的主宰,学生是接纳知识的“接收器”,被动接受。即使应用了多媒体,也只是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一种较为现代的教学手段而已,教学思路没有变,仍是一种偏重于结论的掌握,忽视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与结论获得的认知过程的教学方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抹杀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

新课程改革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这些新的理念成为地理教材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同时也是我们进行地理课堂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向标。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脑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扬弃陈旧的教学模式,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我省实施新课程已近两年,我认为新课程最具生命力的理念是改变学生的地理学习方式,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知活动凸显出来,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基于强烈的认知驱动力,而不是迫于社会、家庭、教师的压力,把学习当做一种额外的负担;学生从被动向主动转变,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过去人们往往把“探究”一词同科学家画等号,为它罩上神秘的光环,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对“科学探究”的表述是:“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来研究自然界并根据研究所获事实证据做出解释的各种方式。”而研究性学习,是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国际教育界比较普遍推崇和实施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地理学科文理兼备的综合性、社会实践性、区域性的特征恰恰是研究性学习所需要的。地理研究性学习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发展,要求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在多元、动态、开放的大课堂中求得全面发展,强调的是让学生养成一种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的精神;重视学生参与研究的过程,而不是最终的研究成果;核心是使学生通过实践去获得研究过程中的体验,通过亲自实践,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推动学生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

二、探究式教学实施案例。

探究式学习是对传统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及组织形式的扬弃。一方面,学生将从被动的学习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另一方面,教师将转变为导师,教学模式也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就地理学科而言,课程的内容和呈现方式多样化了,既包括课内学生的探究、讨论、交流、质疑等活动,又包括课外学生的社会实践等活动。我经过近两年的课堂内外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整理总结出以下案例,仅供参考。

案例:地球运动——地球的公转(一课时)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的“地球的公转”。

课程教学简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地球自转和公转形成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一系列地理现象的发生。

2.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教学对象是高一新生,他们具有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天性,抽象思维有一定的发展。这一阶段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特别是对天文知识,但空间想象能力差,对于天置、运动等天文知识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3.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设计以地理课程标准“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作为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运用多媒体动画,直观教具,学具,遵循了感知一表象一理论这一认知规律,逐步归纳出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和四季的形成原因。让学生分组合作制作学具。通过完成学具,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5篇

【关键词】 地理教学 探究学习 实施策略 生态观念

地理教师在探究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创造性地实施适合具体情景的策略。就一般情况而言,农村初中地理实施探究式教学主要采用以下策略:

一、树立新型生态观念,深刻认识地理教育的独特价值

培养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是地理课程的独特功能。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追求的是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而不是片面强调人类对自然的征服与改变。可持续发展的道德观是对资源和环境的平等共享,既反对富人和发达国家把金钱置于资源与环境之上,浪费资源与污染环境,使穷人和发展中国家失去利用资源的机会而被迫生活在受污染的环境中,也反对当代人以经济利益为出发点,牺牲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牺牲长远利益,断送子孙后代生存的条件和环境的自私行为。地理课程突出了这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和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人地生态文明观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这种观念的形成,需要改变地理光靠讲理的传统做法,让学生在真实的实践活动中体验、感受,转化为自身的理念和习惯。而探究式教学正好突出了学生的主动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形成。

《地理教育国际》强调:"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负责任的公民所必需"。这是对地理教育价值的高度概括。除了以上探讨的地理教育功能外,地理教育的价值还体现为:在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上,地理教育对学生爱祖国、爱家乡情感的培养,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优势:在公民意识的培养上,地理教育在使学生形成国家意识、道德意识、法律意识方面,具有特殊作用。

二、构建主体多元和方式多样的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

传统的地理教学评价,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侧重对教师的评价,从而体现了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思想,评价重心偏离,即过分关注地理学习的结果,忽视地理学习的过程;注重知识的掌握,忽视学生学习地理、分析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和过程;忽视学生地理思维能力与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评价的功用被曲解,甚至狭义化、数字化,而不是去真正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导致学生与传统教育评价各行其是,造成诸多弊端。而探究式教学的评价,应该是使教育教学评价重新回归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完整而真实的表现,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回归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一根本出发点。正如卡罗・汤姆森所说:"评价永远是帮助学生成长,这比把学生的错误进行归类更重要。"因此,从素质教育理论出发,农村初中地理探究式教学评价应该突出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的教学思想,按照"学生主体论"的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的总体要求,实现地理学习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强调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相结合、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相结合的地理教学发展性评价体系。

三、立足农村乡土环境,开发校本地理探究学习资源

提到探究式教学,多数农村教师都会感慨:"这是城市学校的专利!因为那里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比如博物馆、图书馆、少年宫等等,而且城市学校的学生聪明,见多识广,而我们这里除了蓝天、白云、泥土什么也没有,加之学生思维狭窄,凭他们的知识、智力水平,掰开揉碎的讲还学不好,哪有能力搞探究?"事实上,资源是一个相对概念,农村与城市各有其资源优势。正如吴刚平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所言"从理论上讲,即使条件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农村地区,课程资源也是丰富多彩的,但缺乏的是对于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的意识与能力。"

地理教学涉及到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有关内容,从课程资源的意义讲,农村的一草一木、农舍炊烟、黄土高坡、丘陵山冈、道路桥梁等,仍是重要的课程要素,无论是对学生地理知识的学习,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它们都蕴涵着极为丰富的教育价值。

在农村初中地理探究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描述身边的自然要素、讲述农业生产活动、规划家乡的发展,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地理观测、考察、调查、专题研究等活动。比如,山区中学就可以把地理课搬进大山,通过实地观察山顶、陡坡、缓坡、鞍部、山谷、山脊等地形特点,观察河流的位置与山地地形的关系,实地观察岩层的走向,了解背斜、向斜、断层等地质构造,分析讲解成因,通过实地观察阴坡、阳坡在植被上的变化,分析两侧日照、温度、土壤湿度等情况。这样不仅多种课程资源得到综合利用,而且让学生把地理知识应用于实际,学会用"地理观"考察自然状况,考察社会问题,考察家乡的山山水水,从而强化了学生对社会的"参与意识",对家乡的"参与意识"。

四、关注农村学生实际情况,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探究过程

从学生身心发展来看,地理教师应注意到:一方面,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还没有发展到高中学生的水平,所以对初中学生实施探究教学应多从直观、形象的现象研究入手,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因人而异,一是内在的潜能、先天的素质存在差异;二是因外在环境不同而造成思维方式、性格、视野等的不同。在进行地理探究式教学时,教师要使活动尽量不脱离农村初中学生的实际需要。与城里的学生相比,农村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从小就养成了吃苦耐劳的良好习惯。这种较好的心理素质更能适应探究教学的需要。

并呈现出许多优秀的教学案例,但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由于主观和客观上的一些原因,探究式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开展大多还是"水中月,镜中花。"鉴于此,必须改变目前农村教育"只抓少数,忽视多数,脱离实际"的单纯升学教育,立足农村实际,开展地理探究式教学,从而较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以说,只有当农村学校地理课程改革成功了,整个地理课程改革才算成功。

参考文献:

[1]郭卿.如何提高地理教学课堂效率[J]

第6篇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护理心理学 教学方法

护理心理学是一门非常年轻的学科,随着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工作者越来越重视将心理学知识运用于护理学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工作之中,针对病人及其家属进行心理护理已成为现代系统化整体护理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护理心理学既有人文科学的特点,又涉及护理技术,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为适应护理心理学的这种学科特点,使学生不仅有理性认识,而且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必须改变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和靠口授、板书等单调的教学手段,采用先进的比较思维的教学方法和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结合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的辅助教学手段已势在必行。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一直是护理心理学教师关心的问题。近年来,以哈佛大学案例教学为特色的教学方法改革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将案例教学法引入护理心理学教学,是适应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主动性、创造性高素质护理专业人才的必然要求。

1. 案例教学法的含义和特点

案例教学法(Case met hods of teaching)是基于情景学习、认知弹性论,以学生为主体,凭借具有多元表征的潜在价值的“案例”引导学习者进入科学探索和反思的学习过程[1]。从广义上讲,案例教学法可界定为通过对一个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2]。

案例教学法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不但重视知识的传授,而且更重视知识的应用。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与学生承担着更多的教与学的责任,要求有更多的投入和参与。它的实施可以说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一统课堂的局面,使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教学,充分体现了“主导――主体”教学模式。

2. 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的依据

将案例教学法运用于护理心理学教学中,是在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上进行的一场变革。案例教学法运用到护理心理学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带入实际情景中,学生既有机会解决疑难问题,也可及时从教师及同学那里获得反馈。在这种情景中,解决问题的种种策略都可以提出来并加以演示、比较,这为学生将来护理实践提供了一个近乎真实的场景,缩短了教学与实践之间的距离,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训练了运用护理心理学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案例教学法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3.1护理心理学教学案例分类

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案例可分为三种类型:范例型案例、评析型案例和操作型案例。

范例型案例主要表现了个体心理发生、发展的基本过程,用于例证和阐明概念、原理。这种类型的案例,以教师讲授为主,给出分析过程,得出分析结论,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例如在“人格”一章中,可选取文学作品中一些典型人物形象(《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水浒》中的李逵等)作为案例,通过讨论分析,理解和掌握人格的概念、特性、行为模式及影响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评析型案例主要展现了护理心理学基本技能的操作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可借鉴的指导线索和模型,此类案例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引导为辅,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分析和评价,培养护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在“心理咨询”一章中,可选取著名心理医生的咨询案例或教师本人的咨询案例,以多媒体形式呈现给学生,通过对咨询过程的观摩,分析出咨询者在咨询过程中采用的模式、遵循的原则、咨询的程序及注意事项,并可通过讨论,评价咨询效果或提出自己的咨询策略。

操作型案例是将护理实践中的心理学问题通过案例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策略。此类案例以学生自我研究为主,重在应用。如在讲述“心理护理”、“护患沟通”等内容时,可选取临床上的各类患者为案例,列出不同患者典型的心理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与患者沟通的方法、技巧和心理护理的措施。

3.2案例教学法的组织和实施

案例教学法的组织和实施主要包括三个过程:精选教学案例、组织案例讨论和对学生的案例分析进行总结评价。

3.2.1精选教学案例: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精心搜集有关资料,对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并编写成富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案例,了解案例的数据、事实细节,并熟悉相关的材料。事先进行周密的教学准备并通过一系列的启发思考题来引导讨论,把案例提前发给学生,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并根据案例的背景材料和提出的思考问题做好充分准备。精选教学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一是案例要尽量多地蕴涵教材中的概念和原理,使学生在探究案例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知识。根据课程所讲授的理论知识相应举出临床中的具体案例,使学生形象地理解比较枯燥的理论知识。二是案例应包含有复杂、模糊或待解决的问题。由于案例教学法并不是以传递信息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学习的内容,而是让学生在问题的发现和解决过程中建构知识,所以案例应具备适度的复杂性和对不同观点的包容性,这样才足以让学生在认知上产生冲突。

3.2.2组织案例讨论: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是案例教学法的关键,在课堂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学生是讨论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引导学习者去探讨案例中复杂的、深层次的、有争议性的问题,协助学习者进行讨论。例如针对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教学,采用真实的个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的方式讲解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原理与技术。理论讲授与案例教学相结合,利用已有的案例影片、心理剧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理论知识在实践应用能力方面的培养。为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扩展知识面,要适当增加学生自学内容。二是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要多加以鼓励和肯定。由于案例教学法侧重于学习的过程,再加上案例的复杂性和模糊性,这就更使得学生的讨论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在讨论时要对学生们的分析表示尊重,哪怕是分析问题的过程或结果都发生了错误,也要给予应有的鼓励。

3.2.3总结评价:对学生的案例进行分析并加以总结评价,一般由教师来完成。教师可以指出学生分析案例的成绩和不足,进行补充与提高性讲授。让学生看到自己学习上的进步,以及今后需要进一步学习的目标和方向,从而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消弱从众心理,降低比较心理,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成长。

4.护理心理学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4.1提高了教师自身的素质和教学水平

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工作态度及教学责任心要求很高,既要求教师具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又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这就决定了从事护理心理学教学工作的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护理心理学理论功底,还必须具有丰富的护理心理学临床实践经验。采用案例教学法可更好地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从而使教学活动始终处于活跃进取的状态,不断推陈出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4.2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

在案例教学中,护理心理学原理和规律是以具体生动的事例表现出来的,各种心理学技能的操作也不再仅限于抽象的语言描述,教学的出发点就是要求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对案例提供的客观事实进行理性的思考,这样的理论学习不是对抽象的、干巴巴的条文掌握,而是对有具体内容和生动活泼形式的思想的理解,学生有着较浓的兴趣和较大的自,他们参与讨论与交流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师实际上更多地从讲台前站到学生的背后,侧重于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也让学生有了更多展示自我能力的机会。

4.3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案例教学不重视寻找正确答案,实际上如何处理各种心理问题,在方式方法上也不存在绝对正确的答案,学生所提出的见解和决策只是具体情景下的一种行为选择,没有绝对的正确与否。案例教学重视的是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结论的思考过程,十分强调思维的求异性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协作讨论都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案例教学法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改进了一直以来枯燥无味的机械式教学,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使原本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变得立体丰满起来,更加形象化、深刻化,提高了教学水平,改进了教学方法,深受教师与学生的喜爱。

参考文献:

[1]董华.注重大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浅谈案例教学法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化工高等教育,2003,(1):76.

[2]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7).

[3]王玉芬.案例教学探析.教育与职业,2007,(15):118.

第7篇

一、专题复习,有效备考

仔细分析历年的高考试题,我们不难发现近年来,特别是2008、2009年地理试题在向专题化方向发展,地理知识交叉纵横,相互渗透,呈现出复杂性、综合性的特点。特长生的有效做法是按计划搞课时小专题复习,每课时以专题学案形式将知识系统化,重点培养学生的学科内综合能力。依次自然地理的全部内容,按章节顺序先后设计了一些必修一的专题,并且在学案上细化到每个课时的小专题或子专题,每节均涉及复习目标、高考解读、主干理解、典例分析、跟踪精练等。从多年复习和检测效果看,我们开设的这些地理专题复习已卓见成效,备考要跟上及时巩固,力求复习效益最大化。

复习中高三开设的专题有:光照图的判读专题(涉及地球知识、地方时计算、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时空变化等);物质循环专题(大气的热力作用、热力环流、风的形成、三圈环流、水循环、洋流、地质循环、内外力作用及其对应地貌等);天气和气候专题(常见的天气系统:气团、锋面、气旋、反气旋、锋面气旋;气候的特点、分布、成因;气候类型的判读);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专题(整体性的体现,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事物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季节和时间专题(一些特殊地理事物对应的时间,如梅雨伏旱,农事安排等);人口问题专题(人口增长模式、人口迁移、环境人口容量)区位分析专题(农业、工业、城市、交通);国土整治与开发专题;选修专题(其与必修有机整合设计材料,点拨复习思路供学生识记,因复习时间限制不展开详尽的复习);区域地理专题(地理的瓶颈在区域,遴选典型区域进行读图训练,做到"心中有图")。

二、科学备考,务求有效

在复习中我一直思考一个问题"自己到底应该给学生什么东西,怎样指导复习才最有效?"所谓"有效"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效益高低的指标。为确保有效,以下常规环节很重要。

1、周密计划:素质教育形势下我们地理课时每周仅有4节,要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按时合理完成复习任务。因此必须增强复习的计划性(具体到周计划、课时计划,自习的安排,对每节课复习什么,复习到什么程度做到心中有数)。复习我们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基础性,课堂上让学生有自我反馈、整理、提高的时间,力求使复习适合学生及高考要求。平时在训练和讲评中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引导学生时时处处找依据,做题的每一步、每一个选项、每一个要点的取舍都要有依据。

2、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实现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减小教师备课压力的基本环节。我们一般把下周要复习的专题、学案编写、周末作业、自习练习等进行分工,先"自备"-可借鉴市大集体备课思路、再在每周四"集备":集中讨论,提意见完善。备课中备考纲、备学生的环节很重要,我组教师均能依据学情,认真钻研考纲和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认真参与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指导学法等活动。年轻教师宋镭镭、贾丹老师业务能力提升很快。

3、答题指导: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才是真理。"平时专题复习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有一个积极的、正确的备考状态,训练培养他们在答题的如下能力:①会审题,能够仔细阅读试题,提取有效信息;②会确定思路,要构建一些答题的模式;③会表述,运用学科术语认真编制答案要点;④会调整心态,考场上要满怀信心,力争不丢分、少丢分;⑤会利用时间,书写认真、规范、快捷,珍惜每一分钟。

三、激发兴趣,探究高效

第8篇

摘 要 对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进行简单介绍,举出相应的实例说明交互式双板在高中地理中的应用,以解决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更好地发挥交互式双板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 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高中地理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1-0050-02

1 前言

作为一种崭新的多媒体教学技术,交互式白板利用其独特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受到诸多教师和教育学者的一致认可。本文将对交互式双板进行详细的分析,并且根据实际教学案例来探究其系统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应用,以及针对性地突破一些在现阶段交互式双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期能够将交互式双板更好地与高中地理教学进行有效结合,从而提高高中地理教学质量。

2 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

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是一种在双电子白板的基础上研发出来的新的数字化教学系统,其硬件系统包括三大系统,即信息展示系统、处理系统、终端交互系统;软件系统则是包含备课和教学两个平台的双板课堂教学平台[1]。

交互式双板教学资源丰富 交互式双板的教学系统包含丰富的教学资源,并且这种系统与互联网进行连接,能够有效利用资源云平台进行资源的查找和使用。教师能够下载云平台的资源,也可以将自己制作好的一些资源上传至云平台与其他教师进行分享。这个平台的用户不仅仅局限于教师,还有学生,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找到适合的资源或者感兴趣的资源进行下载学习。这些资源丰富,包括课件、教学设计、素材资源以及习题解析等,资源形式包括文本、图形、动画等。

交互式双板教学实现双轨展示 双轨展示是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的一大优势,这种功能能够同时在白板上呈现文字材料与相关的图片、视频,可以为学生学习相应知识形成形象、生动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交互式双板教学促进教学交互 在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中,教师在题目信息通过教学系统传送给学生终端,学生使用个人电脑通过终端交互系统来进行答题,并且将答案反馈回教师终端。教师利用反馈结果,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指导,完成教学的互动。

3 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下的高中自然地理教学探究

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作为整个教学系统的一部分,教师应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明确教学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以发挥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2]。

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下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流程 交互式双板教学流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前期准备;第二阶段,课件制作(这个阶段中教师要在前期准备的基础上通过PGP资源来搜集与整合资源,并将其制作成教学课件);第三阶段,课堂的教学阶段。

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下教学的多种方法 高中地理内容可以分为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两部分,其中自然地理内容较为抽象,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空间感知与逻辑思维能力。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通过教师的理论讲解向学生灌输地理有关知识。所以即使学生认真听教师讲解,在脑海中也无法形成图像,难以理解并掌握这部分知识。新课改之后,以探究自主学习为主要学习方法,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一定的要求。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下,教师可以采用发现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进行课堂教学。

发现式教学法指的是教师通过设置合理的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根据情境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这个过程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有极大的促进作用[3]。

小组合作学习法则是根据学生的基础、个人能力等将其分成小组,通过小组讨论解决问题。教师布置一个讨论主题后,小组成员互相讨论,交流意见,学生是主体;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把握整个教学的流程,保证小组合作活动有序进行,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及时给予帮助;在小组完成后,教师要对小组讨论情况进行总结,给出个人以及小组的学习评价,指出小组成员在讨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学生下一步的小组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础[1]。

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应用在高中自然地理中的教学案例 本文以通过交互式双板教学讲解“褶皱山的形成”为例。

第一步:创设情境。教师首先展示山地图片,再展示褶皱地层的图片,然后学生观看图片。在此过程中,学生观看视频――褶皱山的形成以及地形倒置的三维动画,通过动画显示,让学生认识其形成的完整过程。然后教师借助于以下问题进行知识点拨。

问题1:岩层变形后不能恢复水平。点拨背斜和向斜不能同时出现在一个褶曲中,区分两者时根据的是地下岩层而非地表。

问题2:在分析地形倒置的形成原因时,可以从背斜顶部、向斜槽部的岩性状况来考虑,并且分析外力的作用。

问题3:褶皱山的发育并不是单一由于外力或者内力的结果,而是两者同时的影响。

第二步:激发学生思考。教师根据图片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产生一些疑惑,引导其主动发现问题:这些地层是怎么形成的?这样的地形是什么地形?

第三步:明确探究问题。教师通过PPT展示需要探究的问题。

问题1:描述图片中岩层的形态特点,绘制岩层最初的分布状况,对岩层新旧关系进行简单说明,绘制岩层的受力情况,说明形成过程。

问题2:出示图片,说明背斜山、向斜谷如何形成?

问题3:尝试完整描述褶皱山的形成过程。

将学生分组,明确需要探究的问题,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完成探究合作工作。

第四步:评价总结。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点

评,学生课堂活跃积极的表扬,并根据各小组探究的结果进行初步的总结,给出结论。各小组给出探究的结果,并且与其他小组一起检验、教师总结,从而完善探究的结果。

第五步:知识总结。教师总结褶皱山形成的知识框架,学生根据知识框架图形成逻辑思维,并且正确判断背斜与向斜。

第六步:布置课堂习题。展示经典例题,学生答题,教师进行讲解,学生根据例题在答题器中给出自己的答案。

第七步:知识延伸。通过互联网收集褶皱在生活中的应用,学生通过展示的知识了解褶皱的生活应用,并在课后收集整理相关资料[2]。

4 结语

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的应用,通过左右板的有效使用,能够将高中地理中抽象的自然知识或者丰富的人文知识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眼前,结合小组合作学习以及教师的点拨,从而深刻理解掌握高中地理知识。通过交互式双板系统中的答题器,有助于教师、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也能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疑惑,及时点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的合理使用,创新地理教学课堂,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收获;转变;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224-01

一、课改中的收获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促进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课改研究中一定强度和密度的教研活动给老师们带来了压力,但也推动和促进了教师的成长。有些教师在教后记中写道:“非常惊讶于他们的想象,活跃的思维,有许多时候是我心悦诚服地向他们学习的,于是对孩子们的夸奖和赞美是发自我内心深处的,是充满激情的,正是这种情感给了孩子们学习的热情和快乐。我常有一种感受,我和我的学生一起成长。”

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只是一个技术人员,或者说是一个工匠,仅是用他人设计好的方案去达到他人设计好的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更多地是一个被动的执行者,而很少成为主动的设计者和实践者,更难成为自觉的教学问题的研究者。在课程改革中,在新旧理念的不断碰撞中,我们小学数学教师走上了一条“问题??设计??行动??反思”的旅程。一个个的问题和需求,激发教师“我要学,我要改,我要做”的参与意识。书写教学随记,教学案例两方面有力地促进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反思。教师课后都能做到三个自评:教案自评,课堂教学情景自评,学生活动设计自评,根据三项自评情况书写教学随记,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采取补救措施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在撰写教学案例的过程中,教师自觉地进行新理念的学习,不仅理论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课堂教学中的理性思考逐渐增多,并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真正体现用教科书教学生,而不是教教科书的理念。新课程的实验促进了教师的成长,为教师个性化教学提供发展的空间,提高了教师的素质,使我们从普通的教书匠成为研究者,设计者。

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改中的数学教师为课程实施所付出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获得必要的数学,在数学上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

1、兴趣促进乐学、爱学。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与动机。教师重视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和学生主动喜闻乐见的数学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唤起其心灵的共鸣。教学中的精美教具和学具、生动画面、讲故事、猜谜语、集体抢答、小组竞赛让孩子们学得愉快、投入,使得学生在获得积极向上,活泼快乐的情感体验的同时,获得数学的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并使得他们的多种才能得以展现和培养,他们觉得学习数学是快乐、有趣的。

2、善于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教材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促进学生更主动地学习数学。有趣、来源于现实,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课堂上,经常出现有的学生打断教师的话并站起来说:“老师,这道题我还有不同的想法”,“老师,我有问题想问一问”,“老师,我还可以再补充2点……”,答案不唯一,解法最优化,学生思路逐步开阔,解题中不断涌现创新精神,数学课堂经常成为学生的“答辨”现场,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丰富的想象力,活跃的思维,以及提出的有较高思考价值的问题,灵活的解题方法,结合实际问题作出的合理解答,无不让我们为今天孩子的能力和潜质所折服。

3、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获得成功体验。“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是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课改中,教师遵循着这样一个原则去教学:学生能读懂的,老师一定不讲,学生能通过小组研究解决的问题,一定让学生去讨论,这样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进而逐步学会学习。教学设计中着眼于人的发展,着眼于儿童获取信息的多向交流,挖掘教材中的良好素材,给合合作学习提供最大限度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群体协力。许多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活动中逐步学会如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认真地倾听他人的意见,概括吸收同伴经验,从而形成团结合作,相互尊重,互帮互助的良好学风。在合作学习中又适当引进竞争机制,采取小组竞赛的形式,鼓励小组内成员的合作配合。强调集体荣誉,把合作与竞争统一起来,并尽可能给予激励性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教学反思

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我们必须实施开放式教学,让学生自主、综合性地学习,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空间和更多的思考余地。在开放式教学中,我们不要把过多的注意力只集中在学生的主动学习上,而忽视了对学生参与学习的深度的把握,特别是忽略了对学生参与的实际可能性的分析,不要以为只要给学生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就会主动地掌握知识,我们不要忘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的“帮助者、指导者”的角色。教师在课堂上是应该放开手脚,但当点拨时还需点拨,当讲授处还需讲授。开放式的教学不等同于放羊式教学,更不等同于放任自流。

第10篇

关键词:教学目标 案例讨论 应用创新

《金融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理论课,其中有大量的理论、公式、数理模型,若只按照教材讲授理论,难免会使学生感到抽象、枯燥。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理论知识的理解深度,加强金融业务的理解和掌握,有必要运用案例教学法来进行教学。

1 案例教学法及其优势

案例教学法是在相关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由教师组织策划、指导,将与相关理论相联系,有代表性的案例引入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法是1870年由当时哈佛法学院院长克利斯托夫朗戴尔在对教学方法进行大胆改革的基础上创立的,后应用到工商管理学院,随着应用效果的显著,逐步在西方国家得以广泛采纳。

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除了教给学生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案例教学法具有真实性、形象性、互动性的特点,其首要问题在于案例的选择,所选的案例尽量是学生身边的,是学生熟悉或了解的。其次,案例教学法能否取得预期效果,还在于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尽可能的让学生多参与,在教学中可以采取陈述、讨论、辩论、模拟等多种方式进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积极地投入对某个问题进行思考,加深对课本上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使学生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金融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紧密,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具备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条件。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在于应用,但是,目前在高职院校,《金融学》教学使用案例教学的较少,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金融政策与业务背后的理论基础,可以更好的学会经济分析工具,因此,我们认为,在《金融学》课堂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2 案例教学法应用案例的类型

通常根据教学环节,可将所应用的案例分为三种:

2.1 《金融学》基础理论案例。一般选取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案例,主要适用于基本知识点和基本原理及方法,此类案例的应用重在培养学生学习《金融学》原理的积极性和兴趣。目的在于使学生加深理解课堂中所学的基本知识。

2.2综合讨论案例。在几章的内容系统讲授以后,选取的案例涉及讲授章节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此类案例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引导为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目的在于评价和培养学生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3 课外思考案例。由教师给出题目或由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内容构建案例,此类案例以学生自我研究为主,重在应用,以巩固和提高理论知识为作用。此类案例用于评价学生的综合应用水平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学能所用。

3 当前案例教学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存在的问题

案例教学本质在于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这就要求必须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灌输型教育观念,然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金融学》案例教学在培养应用人才方面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3.1 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比例太低 长期以来,我国各级学校的教学基本上是以教授性的、灌输教学为主。在各类职业教育中,讲授型的教学方法依然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要方式,案例教学法在职业教育中的比例偏低。案例教学法起源于美国,目前已成为美国等西方国家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这和西方的传统文化是建立在自由、民主,注重个性,鼓励竞争密切相关。而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建立在秩序、服从权威的基础上,教育长期以来以应试为目标,作为接受教育的对象,更容易接受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述型的教学方法为主的知识传授方式。

3.2 对案例教学的性质和目标认识不到位,师生角色异位 案例教学法的本质要求以学生为中心,但在实际的《金融学》案例教学中,课堂上的案例讨论大多是以教师为中心来组织进行,以传统的引导教学为主。还有一些教师把案例当作例子,认为案例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中用事件举例佐证某一个原理或用某一理论,点评事件,教师仍然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被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案例提问。

事实上,案例教学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教师需要策划和设计案例。在具体的实施中,通过案例将学生带入案例事件的“现场”,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案例教学法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以学生为“主角”,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充分交流与良性互动,以实现案例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师主导和控制着从案例背景资料介绍到提出问题、展开分析、得出结论等案例讨论的各个环节,而缺乏案例讨论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无法真正实现。

3.3 所选取案例的实践性不强 现有的《金融学》理论主要为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货币金融部分,这些《金融学》理论及其结论主要是在总结发达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货币、银行及金融市场运行的实际而产生的。教材中的例子、教师所选取的案例主要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案例,能结合我国目前的金融业务实际状况作出理论上和应用上的创新案例很少,离学生较远,学生难以理解,因而课堂案例讨论时学生之间的讨论、辩论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有时甚至会出现无人发言的现象。

第11篇

背景分析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研究、教学模式的开发已日趋深入,网络教学的作用与潜能愈加显现出来;尤其在主体性教育观、素质教育观的策略方法与学科整合中体现得更加充分。

Vclass 是由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开发的网络教学平台,它是建立在Internet基础之上的,专门为基于双向多媒体通信网络的远程教学提供全面服务的软件系统。在丰富的学科资源的基础之上,学科教师根据教学要求与教学计划,并根据自己的教学特色,开发网络教学课件,借助于网络教学的一些支持工具,开展双向的远程教学,教学管理系统可以保障这种教学更加高效,也更加规范化。

《朝阳区教师教学基本能力检核标准》中,教学过程设计能力下“灵活选择教学策略”方面提到,能够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教学策略并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根据这点要求,结合学生和教材内容,笔者借助Vclass平台,进行了以学生探究为主的网络教学探索和实践。

指导思想和教学策略

1.指导思想

(1)主导—主体理论: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发挥主导性作用,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2)根据建构主义思想,营造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课堂教学情境。

2.教学策略

采用探究式教学,营造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环境。笔者课前设置好探究主题,指导学生围绕探究主题进行自主学习,分组研究,引导学生进行分工协作,利用网络收集整理资料,并制作成电子作品(Word或PPT等形式)。课堂上教师组织并指导学生评价同学作品,进行成果汇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学生在了解不同作品特色的同时,也锻炼了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能够欣赏别人,学习别人的优点。

3.学习策略

(1)学生以小组(4-5人)为单位,相互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利用网络收集、整理相关信息,组长分配任务,与小组成员密切协作,制作电子作品,拓宽知识面与深度(主动参与策略、合作策略、信息加工策略)。

(2)课上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环节,学生评价推优、成果汇报(合作策略、主动参与策略)。

教学实践

笔者开始进行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实践,首先对初中地理教材内容进行分析,精选适合进行网络教学的内容(一般是人文地理方面的内容较多)。笔者先成为“网络搜索者”,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选取、过滤出对地理教学有参考价值的信息,对信息进行取舍、加工,择其精华及其与教材的结合点,达到与教材内容相互渗透融合、拓宽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维空间的目的。最后把整理好的资料上传到Vclass平台的“资源中心”。

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我把重点放在学生获取地理知识,提高地理学习能力方面,如使用和分析地理图表,运用信息技术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使用和分析各种资料进行地理信息的提取等。同时,注意增强学生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江源地区》教学案例具体环节如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笔者选用了电影《可可西里》片段,视频中捕杀藏羚羊的血淋淋的镜头,震撼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想要了解三江源、保护三江源的兴趣和决心。

2.学案导学,掌握基本知识

三江源的基本概况属于相对固定的知识点,包括地理位置、范围、面积、珍稀资源等。笔者采用了学案导学的方式,学案分为两部分:一是阅读“三江源地图”,完成填空;二是阅读一段资料,完成后面的题目。给出的这段资料主要是三江源地区的资源状况,尤其是珍稀动植物,为本节课重点内容(三江源生态环境问题)埋下伏笔。

3.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根据学习主题,我提出了问题,更鼓励学生们提出问题进行探究。

被称为“中华水塔”的三江源地区,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各种原因,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频亮红灯,大自然一次又一次地向人类发出了警告和无言的抗争,那么三江源地区到底存在哪些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原因是什么?请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学习,并将自己探究的结论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阐述。

网络环境极大丰富了学生对地理事物的感性认识,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学习地理能力的发展。

4.网上协作,交流表达

小活动:请用简练的语言为三江源地区设计一条公益广告,呼吁人们呵护“中华水塔”——三江源。(30字以内)

学生在通过人机协作进行自主探索的同时,又通过网络进行各种形式的协作学习(如学生与学生的协作、学生与教师的协作等)。可在网上申请交流论坛或留言板为学生提供交流平台。

5.网上测试,自我评价

根据学生的表现,同学之间可以互评,同时也有个人自评。在教学中,个体差异是普遍存在的,每一位学生在学习期望、发展潜力、学习状态和学习水平等各方面都有自身的特点和要求。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让每一位学生实时体验知识的发现和“创造”过程。学生的学习结果是学生自己发现或“创造”出来的,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原有水平不同程度地“创造”出知识和能力,从而实现了“个别化”教学,这样既突出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又体现了因材施教。

6.播放视频, 总结提升

教师总结:本节课我们共同探究了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果说新奥尔良是人类“征服”自然过程中缺乏环保意识、严重破坏自然环境的一个极端案例,那么古老而脆弱的三江源则亦已在地球的另一端,对“人类的破坏之手”有了临面切肤的感知。好在有良知的国民已经开始觉醒,并加入到保护三江源地区的行动中,但是前景仍然不容乐观,水土流失、草场退化等问题仍然频频出现,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我们保护的成果吧。此时教师播放藏羚羊迁徙过青藏公路的场景。

教学反思

在实践中笔者深刻地感到,网络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拓展了地理教育的时空界限,使教育资源共享的原则得以实现。网络化地理教学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生自主探索、思考、发现,学生主动地从课堂内的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通过访问相关知识网站获取所需资料,学生提高了获取、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

1.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利用网络组织地理教学,内容具有时代性,手法具有多样性,教学氛围轻松、活泼,可以使学生在良好状态下自主、积极地学习。学生可以通过鼠标点击自由地在不同知识点之间进行转换,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大量的信息,使教学容量大为增加,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在此基础上,针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交流,其思维广度和深度也大大增加。

2.改变教学模式,促使教师提高

多媒体网络教学强调教学中知识信息资源的多元化,并且根据教学的要求,通过对现有多种资源进行再次利用,实现对知识信息的加工、组合和整理。借助于多媒体网络技术,教师的备课实质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创作过程,它需要教师对知识的再加工,需要融进教师的个性、思想、理念和方法,最大限度地体现教师所具有的一切本领。经过这一准备过程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受益无穷,得到充分发展,而且有利于教师的成长与进步,使教师更好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履行自己的职责。

3.自主建构知识,培养学生能力

第12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多媒体技术 ; 小学数学教学 ;教学案例 曾几何时,我们的教育发生了一些变化,课堂上不再只有老师不停地“夸夸其谈”,课堂上不再看到孩子紧锁的眉头,取而代之的是孩子快乐无尽的笑容。站在教育的第一战线,我不禁扪心自问:是什么让我们的课堂不再枯燥无味?是什么让我们的课堂变得生动起来?对,是信息时代的到来,是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多媒体技术走进了课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进一步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一切有条件和能够创造条件的学校,都应使用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学科,一种工具引入教育,它带动了教育从目的、内容、方法到组织形式的深刻变革,它与各学科的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关键和核心。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整合,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学思想与方法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整体概念。教师利用电脑对图形、数字、动画乃至声音、背景等教学需要进行综合处理,使得教学内容易于理解和掌握,使学生能利用计算机提取资料,交互反馈,进行自学,让数学的学习能力,探索能力,实验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小学生个性潜能发展的方向。下面我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我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一些感悟。

1把窗外的世界搬进课堂,激发求知欲,提高参与度

孩子们的生活是真实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汽车,飞机等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他们好奇心的源泉,这满满的好奇心也就成为了他们兴趣的源泉。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是有个性的,他们的活动受到需要和兴趣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需要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我们的教学也必须“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经验”,在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下,我们可以将孩子们所感兴趣的窗外世界搬进课堂,给孩子们呈现立体的、丰富的、生动有趣的课堂。,这样孩子们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旺盛的求知欲,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教学案例1:在教学三年级上册《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中,我拍摄了校园内一些表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建筑物和物体制成幻灯片。当我将这些幻灯片在课堂上一一演示的时候,孩子们都瞪大了眼睛,目不转睛的看着画面,“这不是学校的大门嘛!”,“这是我们班的窗户”“这是小广播”,孩子们说得不亦乐乎,没有一个孩子做小动作,开小差。这个时候我进一步追问:你知道哪些建筑物或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建筑物或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孩子们纷纷举手回答,每个孩子都显得迫不及待,甚至有的孩子没来得急等我点名就已经说出来了。这样整个一节课在一种热烈的气氛中开始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已经被吸引进入了课堂,而不再是他们下课玩的小游戏。

教学案例2.在教学一年级《加法的意义》的时候,虽然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已经学会了计算加法,但是他们对加法的意义并不能透彻的理解。在教学中我呈现一张图片,鱼缸里放了六条小鱼,然后我说:“有一天,孙老师又买回来八条小鱼,你能帮孙老师算一算现在鱼缸里一共有几条小鱼吗?”边说我边演示将后买的八条小鱼放进同一个鱼缸的过程。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孩子注意力比较低,小鱼儿在他们的生活中是经常见到,也是他们非常喜欢的小动物,所以这便引起了他们的兴趣,他们觉得:哎呀,老师说的好有意思哦。这样兴趣便转化为内在学习的动力,每个孩子都能列出6814的算式,孩子也能轻松地理解了加法的意义。

2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突破重难点

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有这样的经历:一位妈妈牵着孩子的小手在路上悠闲地散步,突然孩子挣脱妈妈的手指着天空大声地告诉妈妈:“妈妈,你看,那是飞机!”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想到了什么?飞机那么高,那么远,孩子都能够敏锐的发现出来。为什么呢?是因为飞机在动!孩子对动的事物比对静止的物体具有更强烈的洞察力。多媒体信息技术就可以让我们的课堂“动“起来。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多种感官同步进行的直观效果,能够将教学重点和难点一一呈现出来,向学生展示教学情景,提供丰富感知,呈现思维过程,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如其境,让学生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极大的支持了学生对逻辑推理,问题解答和数学概念的寻求与研究。尤其在引导学生对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及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演示,形象地解释知识的生成过程,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借助于观察和比较,逐步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更深刻的把握知识的本质。

教学案例3:在教学《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中,如何通过折、剪将长方形转变成正方形,这是教学中的难点,光凭老师在讲台上演示坐在后面的学生不一定能看清楚,我用幻灯片一步一步演示折、剪的过程,将重合的线用特殊的颜色标注出来,并让其闪烁两三次,学生将这个过程看得清清楚楚。在教学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板可以拼成长方形或正方形的时候,我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拼一拼,然后用课件演示,先将一个三角板固定,另一个完全相同的三角板用慢速飞入,幻灯片将拼的过程完整呈现,学生也看得一清二楚,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教学案例4: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的时候,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点和线的闪烁,闪动长方体的面、棱、点,使学生认识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紧接着把长方体的实物模像去掉,抽象出平面图,完成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再通过面、棱的移动,拼合等一系列的演示,同时配有声音,利用色彩动态来比较,得出长方体“相对面的面积相等,相对棱的长度相等”这一结论,使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会了这一知识。

3.利用信息技术可延伸课堂教学

目前我们学校的教学形式主要是班级授课制,即学生在校集中授课,受教学时间的统一限制。21世纪人类社会将进入全新的信息时代,信息化整合数学学科教学应该增加新的教学形式。基于这一思考,我们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案例5:三年级下册《千米和吨》这一单元有一节活动课《了解千米》,课上要求学生查找各种生活中的信息:比如轿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每小时不能超过多少千米等等。上课时,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我们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电脑多媒体网络信息领域,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交互强等特性,促进教育制度的革新,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育质量。

4为学生继续学习数学提供渠道,变“授鱼”为“授渔”

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不是老师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学习者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自己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每个学习者都是在其现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新信息主动进行选择和加工,从而建构起自己的理解。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不好的老师奉送真理,一个好教师教人发现真理。”在教学中,我们老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一些现成的理论,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懂得这些理论是如何获得的。应该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教师要认识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材内容中,涉及的一些事物、现象、情景、过程,学生无法看到,问题难于得到满意的解决方法,而实践操作是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形成技能的必要途径。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一见不如一做。”以学生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导,能启迪学生思维,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对其掌握新知识会事半功倍。运用信息技术,就可以解决由于不易观察或操作不够规范而给学生带来的不良影响。在教学中,可把信息技术作为中介物,通过演示,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实践操作,使知识结构的某种逻辑关系得到具体形象体现,把感性认识上升更到理性认识阶段。

教学案例6:在推导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分组进行剪、拼等活动,有的把圆剪拼成近似长方形,有的把圆剪拼成近似平行四边形,有的把圆剪拼成近似三角形,有的把圆剪拼成梯形。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尝到独立思考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一般推导圆面积公式教学到此结束,可教师并没有就此罢休,而就此设问:“把圆剪拼成哪种图形的方法最为简单最易操作、推导?”教师这一提问把学生的思维兴趣推向,这时教师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逐一展示推导圆面积公式的各种方法,学生很快归纳出最简单易行的方法并说明为什么。这样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能知其所以然,把学生的思维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恰当的选用多媒体与数学课堂教学的结合,就会起到“动一子而全盘皆活”的作用,可以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素质教育实施,有效的培养更多的跨世纪的创造性人才。信息技术也是一门复杂的学问,怎样让信息技术在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发挥其更大的功效,我将在这条路上执着追求和探索,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