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1 17:28: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科学技术的利与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知识目标:①举例说出基因工程在农牧业、医药、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②关注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2.能力目标: ①通过辩论前准备,提高搜集资料、筛选信息的能力;②通过辩论,训练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增强合作意识;3.态度与情感价值观目标:①了解目前转基因生物与转基因食品现状,同时客观对待基因工程技术及其产物;②建立科学、严谨、为人类谋福利的主体科学思想;③注重养成尊重他人、待人有礼的品德。
在例举基因工程各种应用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举行辩论赛的方式讨论基因工程应用的利与弊。布置学生搜集相关资料,采取思考、分析、想象、推断和辩论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基因工程的利与弊。对于这个问题,教师不必刻意将学生的争论引向一致的结论,辩论的过程本身就是对学生思维的训练,能够给予学生不少启发。
最后,教师应该强调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为人类造福,有可能造成一些负面影响,所以,大家在看待转基因生物与食品问题上,一方面我们要看到它有利的一面,另一方面尽可能地避免有害的一面。身为现代公民,应该时刻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影响。
提问:什么是基因工程?动画分歩演示基因工程四步骤:1、提取目的基因;2、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设计意图:复习所学内容,唤起学生记忆。理解,分析各步骤之间的关系。同时在脑海中形成完整的基因工程流程吸引学生注意力。a、简要地介绍基因工程在农业、食品、医药、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b、观看视频:市民对转基因生物和食品的态度,过渡到学生辩论;c、学生辩论:转基因生物与食品出现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有利于增加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a、评选一位最佳辩手;b、教师评述本场辩论赛。设计意图:鼓励辩手,肯定辩手们的努力
总结:大家看待转基因生物与食品问题,一方面要看到它有利一面,另一方面尽可能避免有害的一面。身为现代公民,应该时刻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影响。
1、基因工程中涉及很多抽象的分子生物学的技术,运用分歩动画演示、DNA的剪切和拼接的模拟实验,让学生对整个基因工程操作过程形成正确认识很有必要;2、以学生辩论赛的形式普及转基因生物与食品利与弊问题,学生的个人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主要有几点:①有利于参赛选手能力的提高。首先,在赛前准备时,学生会通过多种途径查找材料,学会了多角度思考问;学生查找信息的能力,思维的深刻性、论证性和敏捷性都得到了提高;其次,语言表达更具艺术性。第三,知识结构更完备。②有利于班级凝聚力的增强。辩论不仅是个人才华的展示,一个优秀的团体能够脱颖而出离不开四人小团体的默契,更离不开大集体班级同学的支持。比赛让他们走得更近,更像一家人;③有利于增加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辩论赛不仅设有陈述观点环节、提问应答环节、自由辩论环节、总结称词环节,还设有观众互动环节。在辩论赛中,辩手与辩手之间、观众与辩手之间、观众与观众之间、评委与辩手之间,大家相互交流,取長补短,共同提高;3、课堂教学的设计思路,教材内容的适当调整,教学手段的多样化等方面体现了特色创新教育、体现了素质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从多个角度渗透德育教育;4、在课堂中,可以感受到学生辩论的激情,正反方都踊跃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能了解学生的思维与知识面与老师不同的地方,在整个辩论过程中,老师也了解了不少关于转基因生物与食品出现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知识,增长了见识,更进一步了解了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课堂要组织有序,紧张活泼,有张有弛,能够做到教学相长、师生受益,教学效果较显著。(单位:南宁市第九中学)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我国已经进入了数字信息化时代,尤其是多媒体教学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教学领域。在教学中,计算机辅助教学让学生、教师耳目一新,充分显示了它独具的优越性,也带来了整个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过程的变革,文章介绍了多媒体技术对教学产生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 课件;多媒体教学;积极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0-0068-01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一、多媒体教学的优点
1.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情绪的好坏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能够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出来,使其手脑并用,并使得大脑一直处于兴奋状态,进而使得所学知识印象更加深刻,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有助于学生增强记忆和提高学习效率。在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对的是静止呆板的课件和板书,难免会产生枯燥乏味之感。而多媒体教学则将静止的文本按照特定的轨迹运动,静态的图像可以以丰富的、动态的方式移动。学生在动态视觉要素的刺激下,能激发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也可以模拟仿真,化抽象为形象,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减轻学生认知的难度,变难为易。调查发现,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学生一直处于高度的兴奋状态,对知识充满了渴望,那么,学生就不会产生厌学的情绪。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也大大提升了课堂的授课效率。使用先进的多媒体进行教学是在进行教育实践,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在信息化背景下,教育工作者所必须学会的技能。如果不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学生就会产生厌学情绪,对于他们不感兴趣的东西,学生就视为一种负担,久而久之,学习成绩就会下降。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能够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将枯燥的东西直观化、形象化。特别是对于一些用语言无法表达清楚的东西,如果用多媒体会产生非常好的效果,这样在教学的时候,学生就会对本来很抽象的东西一目了然。
2.多媒体教学使晦涩难懂的学习内容变得简单明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以往的教学中,学习是一种比较抽象的思维逻辑,而这个时候的学生抽象思维还没有完全建立,他们更喜欢形象、直观的东西。如果一味地灌输抽象的东西,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如果能够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来组织教学,然后再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那么抽象的学习活动就变得非常的具体,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也能够很好地掌握,这样就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教学的时候,学生对于一些晦涩的内容不容易理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从而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学生在所创设的教学环境中会很容易地领会所学的知识,从而顺利达到教学目标。
3.对相关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一些学生认为使用多媒体教学,使得他们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使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将本来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这样就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学生就会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的思维能力以及想象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比如,在进行角的教学时,可以将静态的角制成动态的,从而很直观地让学生知道角是如何形成的。先画一个点,从这个点上引出两条直线,两条直线相交的地方就形成了角。然后动态地演示两条线不断延长,让学生观察角的大小是否出现了变化。这种直观形象的方式能够更加深刻地让学生理解无论直线如何延长,其角度的大小是不会改变的。
二、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分析
1.多媒体教学能够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单调,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巴,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而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后,教学形式日益变得多样化起来。多媒体教学将课堂所要学习的内容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动态地展现出来,能够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与单纯的文字教学相比,使用声音、图像能够全面刺激学生的感官。由于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性的特征,因而学生在这种方式的教学氛围中,能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此外,对于一些比较晦涩的内容,直观教学能够让学生快速地理解课程内容,大大提升了教学效率。教学时,如果用到某一板书,只需要轻轻点击鼠标,既方便快捷,也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形象化,与此同时,每节课的知识容量也大大的增加,不仅使得教学效率得到很大的提升,而且更加充满了美感。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时候,教师可以运用各种手段进行。在制作完一个完整的课件之后,可以对这个课件进行反复改进,这样就可以增加课件的利用率。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仅克服了携带教具不方便的缺点,而且使得教学效果更佳。
2.多媒体教学能够减轻教师负担。除此之外,使用多媒体教学,其形象化、直观化的效果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与此同时,还减轻了教师的板书负担,使得教师的板书的有条理。一些危险性较大或者不好操作的实验,常常让教师很头疼,只能空讲理论,学生死记硬背,这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而使用多媒体技术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将这些难做的实验制成动态的画面,然后拿到课堂上进行演示,这样学生就能够很容易地理解实验的具体操作方法以及实验的结果。因此,在教师授课的过程中,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能够不断地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
综上所述,由于多媒体具有色彩鲜明、立体感强等优点,在教学中使用得比较广泛。它的使用活跃了课堂气氛,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一些不容易理解的内容,通过多媒体形象地将其展示出来,降低了课程的难度,对于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探索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同时,在实践中,要对多媒体教学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要在充分发挥传统课堂优势的基础上,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这样才能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周艳,秦锁成.浅谈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利与弊[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5):20.
[2]张书贵.解析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利与弊[J].农业网络信息,2012,(1):130-131.
克隆人打着“为人类服务”的旗号闪亮登场。餐馆里,有熟练的克隆厨师为你烹调美味的饭菜;商场里,有热情的克隆服务员为你推荐商品……哪里需要服务,哪里就有克隆人。
“你想彻底解除学习负担吗?你想轻轻松松就达到目标吗?××克隆公司将会为你提供满意的服务,电话:4444444。”晚间,克隆主持人播了这样一条诱人的广告。(构思新颖,引出下文故事情节。)
正在学习的“战场”上忙碌的我,忽地眼前一亮,不等多想,我便快速拨通了电话。接线员让我到那家公司的一家分店去,一个小时后,我来到了指定地点。
“同学,请问你需要什么服务?”工作人员问道。“你们可以再克隆一个我出来吗?”我小心翼翼地问。“当然可以了,我们保证克隆出来的‘你’会更加完美。”说完,她就将我带到了旁边的实验室里。我眼前的屏幕上显示着一排排可供选择的内容,定了定神,我把自己所认为的全部美好的形容词都输进去了。
一周后,门外忽然有人敲门,原来是“我”被克隆出来了。一年中,克隆的“我”为我上岗服务,我则四处游玩,尽享美好人生。一年时间到,克隆的“我”以高分考上了重点高中后便依照约定消失在茫茫人海中。
“你怎样看待克隆技术?它发展下去是否对人类有益?”面试老师问我。我想说话,可大脑像是一台生锈的机器般怎么也启动不了。我只好朝老师尴尬地一笑。而在接下来的身体素质测试中,我的跑步速度堪比蜗牛了!(我和“我”形成强烈对比,揭示克隆技术的负面影响。)
回家的路很长很长。突然,街上迎面走来一支庞大的游行队伍。他们高喊口号:“拒绝服务,还我自由!”哦,原来是克隆人在争取地位。这时,我看到队伍中分明站着克隆的“我”,似乎还有我的“老师”“朋友”!
啊!那些飞禽走兽游鱼不会都是克隆出来的吧!(首尾呼应,深化主旨。)
这可怕的服务,可怕的克隆人!
【指导教师:刘凤鸣】
[关键词]思维方式 地理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7-352-2
地理教学过程中,发现许多学习困难的学生思维方式都存在缺陷,他们看问题要么一叶障目,要么静止不变,要么逻辑混乱,如果我们在地理教学中,能有意识地把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与地理教学相结合,或许能够使教学更加清晰、简单、明了。本文试从地理教学若干案例为例,探讨地理教学中运用到的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式。
1辩证思维方式在地理教学的应用
辩证思维方式是在思维的过程中按照辩证法进行思维的方法。它的实质就是按照辩证法的原则,在联系和发展中把握认识对象,用一分为二,对立统一的观点认识事物,反对用片面的、静止的、孤立的观点进行思考。由于地理环境组成要素的多元性和地理事物之间关系的复杂性,使地理学科有着丰富的、生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内容。
(1)辩证思维方式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例如: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所谓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就是:构成地理环境的五大要素——气候、水文、地貌、土壤、生物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其中一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它要素的变化。从定义上看,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本身就体现了辩证法。②蝴蝶效应。蝴蝶效应是说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其原因是蝴蝶扇动翅膀,产生微弱的气流引起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这是一个连锁反应。涉及地理事物的间接联系和偶然联系。③城市下垫面改变 城市热岛效应加强 雷电、冰雹、龙卷风等灾害性天气增多 人类生存受到威胁。④日本、韩国的沙尘暴天气多起源于中亚和中国,北欧的酸雨产生原因之一是通过西风从西欧带来的。
(2)辩证思维方式要求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问题,例如:①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悄悄地发生了变化。人口增长在二十世纪之前,主要受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影响,二十世纪之后,文化、医疗等因素的影响则越来越大。②交通、市场在工业区位选择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在交通落后的年代,工业布局充分就近资源与能源,但随着巨型船舶的发展,工业区位对资源与能源的依赖越来越小,对交通的依赖则越来越强。③锋前与锋后。对于冷锋来说,冷暖空气的交界面叫锋面,冷空气前进的方向为前方,锋前、锋后以锋面为界。明确锋面的当前位置是清楚锋前与锋后的关键。但锋是运动着的,随着时间的移动,曾经的锋前会变成锋后。④农业区位因素。农业区位因素复杂多样,且在不断发展变化中。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交通的不断完善,市场的变化,农业区位对自然条件的依赖度降低。
(3)辩证思维方式要求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例如:①寒潮的功与过;②台风的利与弊;③修建大坝的利与弊;④洋流既可以使海洋污染物得到净化,同时又使污染的范围得以扩大;⑤全球气候变暖的利与弊;⑥季风气候的利与弊等等。
(4)辩证思维方式要求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例如:①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的关系。地带性可以理解为规律性、共同性、一般性,非地带性可以理解为偶然性、无规律性,它们之间具有对立统一的关系。地带性与非地带性不同,这是它们的对立性;但同时一方面非地带性因素叠加在地带性因素之上,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很完整或不很鲜明。另一方面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了复杂的地理环境,这体现了它们的统一性。例如青藏高原独特的地理环境虽然是由非地带性因素?——地形(海拔高)起着决定性作用,但同时又与其所处的经纬度密切相关,假如青藏高原改变地理位置,同样海拔,却是不同景观。②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关系。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关系可以从三个方面表述:一是二者同时存在,不可分离,如任何一种地貌形态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二是从地质历史时期看,内力起决定性作用,外力起辅助作用,即内力奠定了地形地貌的粗毛坏,外力则对粗毛坯进行精雕细刻;三是在短暂的地质历史时期看,既可以是内力起主导作用,也可以是外力起主导作用,如长江三峡、桂林山水、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是流水侵蚀形成的。③合理的人类活动可以使地理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如植树造林、绿化沙漠、退田还湖、建设水平梯田等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则会破坏地理环境,使地理环境向恶性方向发展,如毁林开荒、围湖造田、过度放牧、资源过度开发、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等。
(5)辩证思维方式要求看问题时抓主要矛盾,例如:①一般说来,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等,但在诸多因素中,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是主要原因,下垫面与人类活动只是对小气候有所影响。②城市热岛的形成与下垫面、人口、交通工具、工业生产排放废热等因素有关,但主要原因是下垫面。③地貌的形成有多种因素:气温、降水、植被、大气环流、人类活动等,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形成的主要原因各异;如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风蚀蘑菇、风蚀城堡主要是风力的侵蚀作用形成的;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则是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黄土高原的黄土则是风力的沉积作用形成。④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农业以畜牧业生产为主,但在有河流灌溉的地方,却可以发展种植业。从大范围来看,气候是主要原因,从小区域来看,河流则成为主要原因。
2归纳思维方式在地理教学的应用
归纳思维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即通过对个别事物的观察与思考,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特性,从而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
例如高中地理教材中地理区位主要包括工业区位、农业区位、商业区位、交通区位和城市区位等内容,内容庞大,但如果能把它们加以归纳与总结,就会使问题简单许多(见下表)。
3类比思维方式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类比思维法把两个相似的事物加以比较,其中 A是学生已知的、熟悉的事物,B是学生要学习的新事物,通过对熟悉的事物A的讲解让学生理解新事物B。类比思维法有触类旁通的效果、举一反三的效果,例如:①遥感技术。在讲解“遥感技术”时,可以把遥感的原理与照相的原理加以对比,把“遥感”影像比喻成相片,把传感器比喻成照相机。②大气的受热过程比喻成击鼓传花,即太阳先把其能量传递给地面,经过地面的吸收转化后,又把能量传递给大气,从而使大气受热。让学生清楚地明白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③大气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可以把晚上的云层比作棉被,云层越厚,保温作用越明显。实际生活中也有许多案例运用这个原理,如在晴朗、寒冷的夜晚,通过燃烧秸秆制造烟雾,在地面撒上一层砂,在农田灌水等方式来给地面盖上“棉被”,从而达到保温的作用。
4形象思维方式对地理教学的应用
形象思维是运用形象、图形、符号等手段,通过直觉来认识和感知世界的思维方法。形象思维最大的优势就是直观、具体、清楚、明了。地理科学中很多事实与假设都和形象思维能力是密切相关的。如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就是用想象而创立的。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有助于探寻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成因和规律,有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提升,例如:①经纬度示意图。经纬度是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接受,老师最好用一个橙子做演示,切出一个经度或纬度(角度)给学生看,从而加深对这一概念的理解。②各种景观图片。如黄土地貌景观、喀斯特地貌景观、风蚀地貌景观、东北的林海景观、撤哈拉沙漠的热带地貌景观等。③各种示意图。如二分二至日光照图,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锋面示意图;热力环流示意图等。④各种地图。如中国行政区划图、世界政区图、中国地形图、土地资源利用图等。将有关的地图相互叠加来识读,可以使对图的认识立体化,便于认识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因果关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例如把“地球上的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和世界气候分布图相叠加,就可以直观感受到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5批判性思维方式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大坝;建筑安全;利弊分析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1 有关碾压混凝土
1.1 我国目前有关大坝建设的混凝土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展了碾压混凝土坝的施工工艺的研究,吸取了国外先进的经验,在沙溪口、厦门机场、葛洲坝船闸等工程做了试验;中国的混凝土的建筑不仅发展较快,而且自己的大坝建筑技术也有独特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中国碾压混凝土坝和世界发展趋势相同,重力坝正向高于200m的坝发展,除已完成的岩滩、水口外,在建的大坝还有7座。碾压混凝土薄拱坝已在我国试建,其高度超过100m。面板堆石坝或面板砂卵石坝这种坝型早在上世纪末即已出现,但由于碾压设备限制,沉陷量难于控制。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和进步,逐渐显示出面板堆的优势:适应性强、施工迅速、比较经济,目前施工技术业已成熟。
1.2 大坝建筑的爆破技术
目前,我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情况,不同的定向爆。
1破坝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即爆破后要进行加高和边坡处理。例如,云南采用的水力冲填淤结,不仅加高了大坝而且解决了防渗问题。另外做粘土斜墙,沥清斜墙也都有实例,广西爆破塘仙坝时,由于两岸坡陡,经验不足,上坝体积偏小,溢洪时又遭洪水冲蚀,拟用人工填筑后,设土工薄膜防渗。所以我们可以看出,爆破筑坝现在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坝型,但要考虑到当地的地质情况,在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应该考虑这种坝型。
2 现今有关大坝的安全问题
2.1 自然界带来的危险隐患
由于大坝建设存在不少问题和潜在的危险,许多国家新建的大坝越来越少。另外,因为大坝几次重大失事造成了严重生命财产损失,大坝安全成为重大研究课题。主要原因一是对自然界不够了解,如非常洪水、地震,工程标准过低,一旦遭遇危险很难采取及时有效的补救措施;二是对于工程本身的监测管理和如何进行紧急处理缺乏有力的监管,如何判断一座坝是否有风险、有潜在危险等不是容易的事,而且建立合理的监测制度也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除设计施工的问题外,坝体内没有任何观测设备,甚至测压管都没有,致使失事之前毫无警报,是一教训。这里也高度强调水库初次蓄水的问题,往往初蓄就有可能造成大坝失事。
2.2 大坝自身的危险
随着大坝运行时间的延长,大坝老化的问题也逐渐突出起来,过去认为混凝土坝老化时间很长,不存在老化问题,事实证明这个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我国建坝历史虽不长,但也开始出现这方面的问题。混凝土坝的老化主要是碱性骨料造成的膨胀现象,出现裂缝、冻害和排水失效以及基础破坏等问题。有的影响稳定,有的影响强度。还有过水设施的老化,包括气蚀、冲蚀和消能护坦板失稳等,特别是高速水流引起的系列问题也不可忽视。老化问题也和大坝安全有直接联系,老化本身是一种隐患、慢性病。随着我国大坝的龄期增加,这个问题也不可忽视。
2.3 大坝所处的环境问题
大坝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生态环境。其中,物理环境改变是指水库淤积,水库滑坡,水库诱发地震以及水温水质变化;生态环境改变是指有关生物影响如野生动物生存环境,鱼类回游、繁殖等。还有大量社会经济方面的问题如水库移民、下游承担的风险以及修建大坝带来的经济发展后的影响等。我国对环境问题已日益重视,设计新的大坝工程必有这方面的专门论证,现在需要加强的就是长期观测和宏观分析以及长远的经济效益论证。
2.4 科技带来的挑战
在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的条件下,把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及时应用到大坝建设中来,就会缩短工期,降低造价,更大地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推动大坝建设进步。
3 简析大坝的利弊
中国是非常典型的东南季风气候,降雨分布不均匀,如果在合适的位置建造质量有保证的大坝,可以有效提高下游的防洪标准,而且还可以有效地延缓河流淤积。利用水力发电也不失为一种绿色能源的方法。水力发电形成网络后,不仅可以造福周围的居民,而且可以保护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3.1 大坝建设的益处
3.1.1 大坝是综合治理河流防洪问题的一项关键性措施。并兼有发电、航运、灌溉、供水和发展库区经济等巨大的综合经济效益,对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提高综合国力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大坝的建设可以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我国是季风性气候,暴雨集中,总体上讲,淡水资源十分缺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用水需求的增长,要解决我国的水资源短缺,措施之一就是必须建设一批大型蓄水水库,增加各流域汛期的蓄洪能力,从而增加水资源的可利用程度。大坝建设成功对周边省区的水资源短缺的情况起到了缓解作用。
3.1.2 大坝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保障。目前,我国已面临着能源危机。煤,天然气,石油的剩余可采储量正在逐渐降低。所以,要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能源结构,发展可再生能源。
3.2 大坝的建成也带来了许多问题
3.2.1 水库淹没耕地,移民和城镇迁建,会加剧本来就已十分突出的人地矛盾,并由此而可能加剧植物的破坏、水土流失和生态恶化。
3.2.2 目前库区的工业和生活废水年排放量已超过1Gt,沿江城市的局部江段已形成了较严重的污染带。建库后,库区水体流速减缓,复氧和扩散能力下降,将加重局部水域污染。
总结
我们可以看到,每个水利工程在兴建的同时必然会产生有害的方面。特别是大型水利工程,移民问题,泥沙问题,以及生态环境破坏,经济效益减少等问题更令人担忧。我们兴建水利工程是为了使人类更好的生活。水利工程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方面,它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是水利工程成功的重要途径。水坝建设对环境的影响有利有弊。对于每一项具体的工程而言,必须根据水坝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不同进行辨证的分析之后,用科学态度作出决策。对环境影响利大于弊的水坝工程,可以改善环境,应该积极建设。对环境影响利弊相当,但工程的资源、社会效益巨大,综合来看有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
针对各国国情,做出相应的判断。发挥大坝积极的职能也是多方面的。因而,于水坝利与弊的考察更应在经济、政治、生态环境等方面寻找一个平衡点,基于利大于弊的原则,发展大坝建设工程。
参考文献
[1]沈崇刚.目前国内外大坝建设动向1西北水电,1994(2).
一、 以教材为圆心整合学科资源
1. 调整教学顺序。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本地实际、特点以及学生的现状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等方面进行适当的补充或调整。如六年级《天有不测风云》一课,其目的主要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灾害的可怕性,以及我们应如何遵循自然规律、和大自然和谐相处。2011年3月11日,日本海域发生了特大地震,引发海啸。我就决定将此课提前上,让学生意识到自然灾害发生的突然性和毁灭性是不可预计和不可估量的,很多时候,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还无法准确、全面地预测或防止。我们应不害怕、不慌张,及时、勇敢地保护自己。继而围绕第9课《科学技术的喜与忧》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了解科学技术的利与弊,并对科学技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能持有正确的态度。
2. 拓展文本观点。品德教材中的一些观点含义丰富,对学生道德认识与判断能力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感悟、体验、探究,并适当拓宽。如一位教师执教一年级的《学习真有趣》,出示一段视频:上课了,同学们开始认真做作业,可乐乐猴却一会低头找铅笔、橡皮;一会儿东张西望,找周围同学说话……同学们都交作业了,乐乐猴还只做了一点点,一脸的无奈。此时,教师抛出问题:“乐乐猴为什么没有完成作业?” 学生七嘴八舌有的说“因为他不专心”,有的说“因为他一会儿找铅笔,一会儿又听鸟鸣”。在肯定孩子们的回答后,教师又追问:“除了作业要专心,在我们的生活中,什么时候也要专心?”学生立即畅所欲言。从自己吃饭到上学,从医生动手术到消防战士救灾,到科研人员搞科研工作……继而得出各行各业的人员做事都要专心,拓宽了教材的观点,做到了活用教材。
3. 链接主题教育。品德学科担负着对学生进行良好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国情教育以及环境教育等任务。这些目标与学校主题活动链接,有助于学生形成品德课所需要的品德和行为。如环保教育,学校组织了调查实践、主题队活动、手抄报评比等活动,在教学《绿色小卫士》、《塑料与我们的生活》、《从一滴水说起》等课时学生就有话可说,并能够付诸于实际行动。
二、 以生成为契机巧用课程资源
品德教材所具有的开放性特点,增强了教材对课程资源的吸纳整合力。教师要根据学习发展态势和学生综合素养动态生成的需要,适时、适度地利用课堂生成的资源,将其点石成金。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盼盼迟到了》一课时,设计了现场穿衣比赛活动。比赛中,一位小女孩迅速地穿好衣服,准备走到台前时,看到一位男孩怎么都拉不上拉链,于是主动帮助男孩,而第一名被另一个孩子夺去了。老师提醒大家关注这位女生。比赛结束后,老师问:“谁应该是第一名。”孩子们热闹起来,此时,有一个孩子突然站起来说:“我认为××应该得第一。”“为什么?”孩子说:“她宁愿得不到第一还要帮助别人,所以,她才是真正的第一。”说得真好!老师立即赞扬:“她在一场看不见的比赛中得到了第一,这个第一更珍贵,你能够发现,真了不起。”
三、 以生活为源点拓展课外资源
1. 与校园生活相结合。学校每年要举行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经典诵读比赛等活动,这些活动都蕴含着富有教育意义的课程资源。品德教师要做有心人,运用好这些资源。如随时拿起相机,把活动场面拍摄下来,或根据教学所需到学校的资源库搜集相关的资料,也可以让学生用日记记录下来,以备教学所需。
2. 与家庭生活相结合。家庭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孩子品行的又一重要领域,品德课要回归生活,也就是要让课堂教育作用辐射到孩子的整个生活,特别是家庭生活。如在教学《做事不拖拉》一课时,我在课堂上开展了“兔子行动”的现场赛――小组合作制作“兔子小闹钟”卡片。课后我组织学生开展了“兔子行动”的后续行动,在家里,由爸爸妈妈对你的日常行为进行评价;在学校里,由老师或同桌来帮你打分,然后填写在书上。我还进行了家访,与家长交流学生在起床穿衣、刷牙洗脸、吃饭、整理书包、做作业等方面的情况。家庭生活的点滴就成了课堂延伸的有效资源,课内与课外交相呼应,让孩子们养成了今日事、今日毕的好习惯。
3. 与社会生活相结合。教师还要善于运用社会生活中的有效资源,将教育活动延伸到孩子的社会生活中,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感受,明白道理,形成品德。如在教学《不说话的朋友》一课后,如何将学生维护公共设施的意识变为自觉行动呢?我组织学生走上街头监督镇容,了解社会。孩子们在清除街头小广告,给市民的公开信等宣传活动中,受到了教育,校门口的道路变整洁了,见到有人在街头贴小广告也有学生能自觉去制止了……孩子们维护公共设施,保护环境的意识大为增强。
四. 以网络为外力丰盈课程资源
关键词:多媒体;高中物理;实效性;真实性
多媒体是将文字、声音、图形以及静态的、动态的图像利用计算机集于一体,用于更加直观而生动地展示某种情景的科学技术。它具有丰富的表达力,较强的交互性和共享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已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多数教师都是将其视作一个简单的“电子课件”。教师的书写压力是减小了,课堂的教学容量是增加了,课件的美观程度也提高了,但是学生的学习却没有多好的效果。因此,如何将其合理地、恰当地运用于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教学作用,是每一位一线教师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以下是我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的看法和见解。
一、合理利用多媒体,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很多类似于“动量和能量的运动过程分析”“带电粒子在各种场中的运动”等微观的物理过程,在课堂上单纯依靠教师传统的教授方法,很难进行清楚的阐释,同样,也很难让学生理解和接收。而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可以将静态的文字阐述转变成动态的清晰画面展示,将微观的世界放大,将宏观的世界变小,将抽象的文字变具体,图文并茂地展现这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物理概念和规律,方便学生理解、探究和接受,相比传统的死记硬背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二、合理利用多媒体,提高实验的真实性
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实验教学是高中物理教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但是在物理教学实践中,一方面,由于实验条件方面的制约,很多物理实验无法在现有的条件下实现,或者实现的效果不理想;另一方面,由于物理教师对于实验的认识存在偏差,或者由于物理课时紧张,不允许。诸多的力不从心,导致多数教师选择从理论的方面去“讲实验”而非做实验。而多媒体技术手段就可以很好地弥补其中的不足,我们可以运用计算机上的模拟实验来展示整个实验的过程、步骤、现象,最终得出原理。利用多媒体演示模拟实验,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然而,任何一个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都是在真实实验的基础上诞生的,也只有通过真实的实验,才能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观察、了解和讨论,得出规律。多媒体模拟实验优势再多,也不能完全替代真实的实验,更不能替代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过程。因此,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安排真实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来找寻物理规律,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三、合理利用多媒体,提高课堂的包容性
传统教学中,物理课堂由于受到资源、媒体,如板书、演示实验准备、挂图准备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很多课堂教学时间没有被充分的利用,无形中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而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不仅能大大节省教师板书以及其他教学准备的时间,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还能高密度地进行知识的传授,增强课堂资源的包容性。此外,节省下来的时间,一方面可以留给师生开展交流、讨论和互动,改变传统“一言堂”的单向灌输模式,促进了师生的双向交流;另一方面可以用来拓展教学知识,增加课堂的信息量,开阔学生视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最后也可以选择开展当堂随练,这样既能第一时间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及时指导,又能减轻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真正做到“减负”。
然而,多媒体技术手段只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教师绝不能仅仅为了“赶时髦”,就过度依赖多媒体,而不去深入探究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如果我们的教学工作,只是一味地追求课堂的“大容量”,表面的“奢华”,就会导致课件播放速度太快,学生的思维跟不上,知识理解模糊;学生的注意力被五彩缤纷的电子课件吸引,顾此失彼,从而对课堂教学的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总之,多媒体技术手段拥有它的教学优势,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应当合理地、恰当地、充分地利用好它。但是,多媒体不是万能的,我们在应用的过程中,要寻找它与传统教学的结合点,取长补短,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教学优势。只有这样,物理教学才会呈现繁华景象。
关键词:自动化;计算机控制技术;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TP273.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06-0177-01
高校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主要课程就是计算机控制技术,这门课程在学生今后的工作和工程应用中十分重要,通过对该课程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学生可以对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构成有进一步的了解,并且能把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运用实际工程中。
一、课程改革及教学模式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1.选择主流的计算机主机。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性能有了很大的改进,在现代的工业社会中,微机已广泛进入工控领域,主要应用于自动控制系统,提高了安装和调试的工作效率。微机作为控制系统的核心主机教学是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教学的主要方式,重点介绍控制技术的工作原理和应用方法,而系统性的综合实践能力尤其重要。这方面的的技能主要在实践中获得。因此要加强实践教学。可以加大对设计方面、综合试验研究方面内容,主要是以系统型的综合实验研究为主要方式,环节性的实验可以在其它专业课中进行。
2.选择应用广泛的开发软件。 应用软件设计是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的关键环节。计算机控制技术的相关教材普遍是采取汇编语言进行编程的,结果是直接导致了可移植性差,并浪费了时间。软件教学内容则为以微机为主,为在应用软件教学中采用高级语言提供了有效保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级语言为主的程序设计已经取代了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的应用程序设计,这对应用程序设计教学的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对学生应用程序设计水平的提高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由学生自己动手,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实行人性化教学,让他学生本人从查阅资料、方案的规划、控制算法程序的编制、调试系统、参数的选取,直到实验结束。自由的想象和大胆的创新是这种创造性的教学的内涵所在,对学生创新欲望的激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教学实践改革
经过改革的计算机控制技术教材的内容比较倾重于应用方面,侧重点在于软件。对理论知识和硬件没有过高的要求。计算机采用PC或IPC,主要是运用可视化的高级语言来对软件进行设计,以软件设计和实践教学为主要方式。主要体现在:1.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有很好的帮助,即直接体现了兴趣的持续性和效果的良好性方面。控制系统整体概念以具体应用和功能实现为主要切入点,教材尽可能的降低理论知识,是学习比较易懂但却对控制系统知识的整体性没有丝毫影响。通过实验的实例说明,教学实践改革更有助于学生掌握计算机控制技术知识的精华。2.在设计中可以看到,PC或IPC作为主机的控制系统在当代社会得到了广泛推广,其余各种设备都有了与之相关的成熟产品。设计研究人员只需对相匹配部件进行选购,不需要自行设计就可构成某一控制对象的硬件系统。但是,作为学习研究人员,对硬件整体部件的组成和性能要有一定的理解,对于详细的电路设计以及控制理论等方面的知识可以在课后去学习。设计者创建完成硬件系统之后要开发测控功能程序。但是目前的PC测控系统设计者已经不会在采取汇编或C语言,因此,为使得计算机控制技术得到更好地推广和发展,我们主要以Visual Basic语言、King View监控组态软件等典型的实例去详细说明测控程序开发步骤和实现方法。
教材内容教学主要体现在控制理论和实践应用两方面,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全排教学。但是都要在加大实践教学是前提条件,是教学基础,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设计控制系统的操作能力。
二、教学模式改革
教学模式改革主要指以下三种模式:
1.以课堂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讨论内容由教师设定,学生做主要发言,一般是老师在课堂开始时提出一些讨论题目,学生分组相互探讨,一段时间过后老师选学生代表发言。发言过程中要做到边写边讲,明确个人所持观点,其他学生也要认真聆听并就自己的观点与发言者作比较,这样发言者与聆听着都能够分辨出各自观点的利与弊。因为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有很多种,学生之间相互探讨可以使问题解决的更全面,最重要的是能够加深印象,开动脑筋。在进行课堂讨论时教师做到充分引导、学生积极准备,那么一定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因此这种方法不但可以活跃思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且还能够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
2.运用工程实例辅助教学。此方法不仅要求学生在学习时要加强对原理和基础内容的掌握,而且还要使学生兼顾实际工程中广泛应用的新技术实例,促进学生正确工程观的养成。对教师而言,可以亲自实践,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同时也可以提供个别案例,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同时,真正的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需要做到对电压等级、成本控制、设备可靠性、维护升级等方面的了解,课程即将结束时老师应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监控系统设计来做演示和讲解,进而可以更好的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综合性能及科学应用。
3.通过专业讲授进行教学。由于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已经完成,处于毕业设计的前夕,对本专业在国内外的技术动态和发展趋向有强烈的了解欲。这就要求教师认真负责的把自己所了解的相关计算机控制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趋势毫无保留的教授给学生,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要运用最新的理论及技术,让学生对其做到全方位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清楚的了解到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的距离,做到及时更新自己的观念和技术。
三、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的成效
1.使教师的业务水平有所提高。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对其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和掌握,对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必须进行实时更新,并做到及时总结教学经验,使该学科不断出现新的科研成果,使学生不断掌握最新的学习内容。
2.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所增加。在教学内容和实践设备不断更新的环境下,大多教学内容都能够展现和反应时代的发展趋势,这样一来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工程实践能力得到提升。而且还能够使学生增加综合运用知识及编写计算机控制程序的能力。由此可见,计算机教学改革养成了学生独立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课程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黎萍,刘保军.计算机控制技术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11,27
管理不是静态的,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革创新的过程。创新使管理工作获得新的生命力,取得新的效果,以适应不断发展着的社会的需要。在新形势下,图书馆管理已取得一定成绩,但随着社会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图书馆的某些管理方法仍显得不相适应。譬如,人们仍习惯于经验管理,就是说凭着过去的实践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进行管理,不考虑社会的发展变化,不考虑为适应发展的社会而去创新,于是十几年几十年一贯制,其结果影响了图书馆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读者至上”也只能是一个口号。新时期图书馆管理必须更新观念,这是创新的核心问题。没有观念的更新,难以走出管理的旧模式。诚然,经验管理在一定时期是与时代相适应的,起过积极作用的。但今天已进入信息化社会,那种囿于传统的经验模式显然于社会发展步调极不协调,只有发扬开拓进取的精神,从思想上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开放一些,大胆一些,活跃一些,才能真正把读者作为“上帝”,为其提供最优良的服务,才能提高图书馆的社会效益,把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推向前进。
二、尊重知识,尊重读者,开“绿色通道”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英明论述,启动了现代化科技的高速发展。处在高信息化时代,文献信息源迅速增大,知识更新速度随之加快,图书作为知识的载体,其价值是有一定时性的,任何限制情报的传递,滞阻信息通道的倾向实际上是不尊重知识的表现,是对知识的浪费。
长期以来,图书馆虽然提出“读者至上”和一切为了读者的口号,但读者服务工作仍有不尽人意的地方,甚至保持在传统模式的水平上,怀疑或不信任新的思想观念和新的行为方式,总也走不出旧模式的象牙塔。譬如“绿色通道”问题,目s前还有相当一部分图书馆,特别是有些条件较好的图书馆为读者设置着通向书库的屏障 ― 防盗报警装置。它与图书馆优雅宽松的外部文化氛围极不协调,它明显把我们的服务对象置于一种被防范被管理的尴尬境地,有时甚至还会产生一些误会。例如有的读者把借过的书随手放人口袋后又回书库借书,没想到报警装置响了,使在场所有读者立即吃惊相向,不难想象该读者面红耳赤大失面子。其实该读者只是犯了一个小小的错误,不该带已借图书返库。这种场面往往给读者造成逆反心理,害怕再来图书馆。笔者认为,这种场面不仅是对在场的所有“上帝”的一种警告,也是对所有“上帝”的极不尊重。当然,我们反对孔乙己的“窃书不算窃”,但我们也不主张为极少数窃书者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来设置使绝大多数“上帝”感到尴尬、不受尊重的屏障。
改革开放促使人们思维方式愈加科学化的今天,绿色食品、绿色家电、绿色电脑应运而生。何谓绿色?它代表人们回归大自然,崇尚天然,反对添加剂的副作用的一种愿望,代表人们环保意识、节约意识和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在这里借助科学的新观念的启迪,笔者认为图书馆管理手段也应走进绿色化时代了。新时期需要我们为读者架起一条通向知识宝库的“绿色通道”。它应是没有屏障的(没有添加剂副作用)、与外部优雅氛围相协调的(环保意识),能让读者心情轻松自然的(健康意识)这样一条“绿色通道”。
三、从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从经济效益看“绿色通道”的合理性
图书馆事业从古代的藏书楼发展为现代的图书馆,从闭架开架之争到今天纷纷为读者打开总库,从手工借还到今天的计算机管理,所有经验都证明了改革、开放和创新的生命力。更新是图书馆管理的一种职能,它对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从历史到今天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实践证明,凡是顺应了时展需要的革新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且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小平同志提出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论述使我国经济建设迅速腾飞,人们豁然开朗,一夜之间变的更务实了,空前的注重经济效益。例如,在商业服务中,商家把顾客称为“上帝”,改革三尺柜台的传统服务方式,使超级市场,自选商场一夜之间遍布,“上帝”们再也不用担心看柜台后面不耐烦的冷面孔,可以心情舒畅各取所需挑选商品,然后义无反顾地作出自己的贡献。商家在为“上帝”优化了环境,开辟了绿色通道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经济效益。当然,只要开架就避免不了丢失、乱架和破损等问题,但利与弊是一对基本矛盾,当利远大于弊时人们选择了利,何况通过导向和流动管理又可以防止弊端,何乐而不为。同理,图书馆管理也应该从经济效益出发,特别是在当前书价上涨,图书经费普遍紧缺的情况下,更无必要花大量资金,花大量人力搞防盗装置,费时费力地把大部分书装上磁条。试想图书馆如果节约这笔资金,同时也为自己的“上帝”开“绿色通道”,那么获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是不可估量的。此举从主观和客观上看都是非常合理和可行的。
四、从精神文明和公共关系看开“绿色通道”的重要意义
论文关键词:品德课教学 课堂讨论 有效性
论文摘要:由于对课堂讨论活动这一课堂教学中常见活动缺乏足够思考,讨论的有效性缺失已成为品德课堂教学的普遍现象。本文将从明确讨论任务要求、精心设计讨论问题、合理调控讨论过程这三方面来探讨如何提高课堂讨论的有效性。
一、明确讨论任务要求——课堂讨论活动有效的前提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受教育者一旦对学习有了较明确的目标,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持久的注意力,教学效果也会明显提高。据此,我们在组织讨论前应给学生以明确的分工,确定主持人(或组长)、记录人等,以便使学生各司其职。这种分工可由班级(或小组)内的学生自选,也可由教师指定。两者相比,学生自选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能保证讨论的顺利进行;同时为激发每个学生的讨论积极性,主持人、记录人等角色“轮流坐庄”更好些。
在讨论前除了有明确的分工外,还必须落实相应的讨论要求。如要求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发言,并善于做一个虚心的倾听者,在倾听中认真思考、分析他人的长处与不足。
二、精心设计讨论问题——课堂讨论活动有效的关键
讨论问题的设计和适时提出是课堂讨论活动有效的关键,它直接关系到课堂讨论活动的成败。笔者认为,课堂讨论活动的问题设计要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
1.讨论问题的设计要抓住教学重点和难点
《科学技术的喜与忧》这一内容时,可以先让学生观看影片《纸的形成和利用》,然后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分小组“议一议”:(1)纸有哪些种类,对人类有哪些用处?(2)纸是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一个很微小的产物,它是怎么发明的,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影响?教师设计的这两个问题其实已涉及教材中“科学技术对人类的作用”“生活中,科学技术对我们的影响”等重点知识。对依据重点和难点设计的问题进行讨论,才能达到预期目标。
2.讨论问题的设计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
在教学《网络连接你我他》一课时,可以组织学生就“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利与弊”展开讨论,然后又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网络上有哪些东西最能诱惑人,自己是怎么对待诱惑的?学了本课后有什么感悟?这些问题触及了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对于切实解决学生思想认识中存在的误区起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3.讨论问题的设计要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
苏教版五年级内容“如何发现自己的潜能”是“发现自己的潜能”这一教学内容的难点所在。有位教师先以实物出示了美国女作家和教育家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并用多媒体演示介绍有关海伦·凯勒的材料,然后问道:“海伦·凯勒是成功的典范,从她身上我们能从中学到哪些发掘潜能的好方法呢?4人小组讨论一下。”由于教师事先将发掘潜能的方法有意识地融于材料之中,学生通过由感性材料到理性认识的思维过程,不难归纳出发掘潜能的一些基本方法。这样,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的展开,教学难点也便迎刃而解。
4.讨论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多元开放性
在教学《法律护我成长》一课时,可以出示这样一则案例:14岁的刘丽丽(化名)父母离异后,随爸爸和奶奶生活。但爸爸经常赌博,还经常打她。她决定上法院告爸爸。奶奶却说,家丑不可外扬,打官司也不光彩,奶奶会求爸爸不要再打你的。教师提问:你认为刘丽丽会听奶奶的话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将学生分成正方、反方两大“阵营”,就“家丑不可外扬”与“家丑应该外扬”展开辩论。教师设计的问题颇具开放性,学生的创新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课堂讨论活动气氛热烈,迭起。
三、合理调控讨论过程——课堂讨论活动有效的保证
1.交替运用讨论形式
课堂讨论活动主要有集体讨论和小组讨论两种形式。两种讨论形式各有优势。集体讨论是一种以班级为单位的讨论,故又称为班级讨论。这种讨论形式比较适合于重点、难点或争议较大的问题。但在集体讨论中,每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往往受到限制,特别是那些平素沉默寡言、不善言语的学生参与讨论的机会较少。小组讨论适合难度较小且议题较多的讨论。小组讨论的规模较集体讨论要小,因而小组内的组员参与的几率较大,参与者的积极性也较高,讨论的气氛也较热烈。
2.善于把握讨论时间与节奏
足够的讨论时间是学生思维充分展开的保证。如果讨论的时间过少,交流就会受到影响,学生的思维便不能充分地展开;相反,讨论的时间太长,学生也会感到厌烦,到后来讨论会演变为“闲谈”,讨论的效益大打折扣。我们发现前一种情形较为普遍。有些教师没有给予学生较为充分的讨论时间,学生言犹未尽,便草草“收兵”,效果也便可想而知。
3.及时进行讨论反馈与总结
很多教师对学生的讨论,一味地“赏识”,缺乏对学生正确的导向,诸如,“你的回答很正确!”“真厉害”——实际上存在明显的错误;“很有创意”——其实毫无新意。很容易造成对学生的误导。如,一位教师在上《男生女生不一样》这一教学内容时,设计了“男生女生”这一课题,并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小华同学的难题:“喜欢上了一个女同学,可她不喜欢我,我很苦恼。怎样才能使她喜欢我呢?”一位男学生说:“我可在骑车时,假装不小心将她撞倒,然后送她去医院,借此机会接近她,让她喜欢我。”遗憾的是,对于学生的这一“欠妥方式”,教师居然没有予以正确引导。这里,姑且不论教师设计的这一问题对五年级学生是否合适,但教师未对学生的这种“欠妥方式”予以“纠偏”,就足以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教师还有必要指出讨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学生参与讨论活动的情况予以适当总结,使学生在以后的讨论活动中避免出现类似的问题,确保在以后的讨论中进一步提高效率。对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防止“一刀切”、简单化。如,对优等生要求从严,在优点中找缺点;对于后进生要从宽,在缺点中找优点,以便使后进生学习有信心,优等生学习有方向,达到整体优化、共同提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随着Internet的普及、课程改革进一步地深入、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教学普遍地走进了教室,在多媒体教学普及的同时,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采用先进的媒体手段,优化教育过程,进行教育实践,随着这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信息化时代向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交互性、知识的大容量性:实物投影的真实性;录像的灵活性;不受时空限制等等都为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体现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三大明显优点:重现教育信息方便;形声不受时空限制:表现手法多样性,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可以在数学课堂里更充分地创设学习情境,节约教学时间,充分展示知识的建构过程,使数学知识在具体与抽象、静态与动态、过程与结果、有限与无限等各方面互相转换.突破教学难点,突出教学重点,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灵感,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填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空白,但是凡事有利就有弊,在教学过程中并不能不顾教学内容一味追求五彩缤纷的多媒体课件以达到“跟上时代步伐”这一目的,多媒体要应用,但不可滥用.以下,我就教学中的体会来谈谈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多媒体是最佳工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多媒体下是创设情境的最佳工具,例如:“三视图”的教学过程中,采用熟悉的《题西林壁》并配以秀美的庐山风光来引入课题:“横看成岭侧成峰”你经历过吗?再扩展一下,生活中还有类似的情况吗?“横看成岭侧成峰”怎么用数学的语言来描述?创设情境,挖掘身边熟悉的现象,大大地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达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效率,多媒体简便快捷
多媒体辅助教学最大的特点是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分散难点.只要点击鼠标,就可以进行大量演示.在课堂中无论一个老师是多么善于表达、比划,也难以表现一些抽象和具有共性的知识内容,而这些知识内容又往往是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多媒体教学中的过程再现等操作。
便可以轻松解决问题,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例如“温度的变化”,这一节重在对图像的分析和信息的获得,对图像的要求比较高,如果将图像画在黑板上,一方面相当费时间,另一方面画出来的效果还不一定尽如人意,采用多媒体,能够提供相对精确的图像,还可以直观演示分析过程.这样的教学,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给学生丰富的感知、表象,化难为易,学生掌握得较扎实,教学效果会很好. 三、多媒体教学存在的不足
多媒体像电影一样,一闪即过,知识点没有特别突出.老师讲解、板书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灵感、思想、相互碰撞和形成的过程,而多媒体没有学生思想的形成过程,学生感受不到教师的思想.多媒体教学中课件的使用在一定的程度上是流于形式.是教师自己精心设计、自己导演的一出精彩的教的画面,虽然知识之间环环相扣.
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学习是以思维为中介的,为了更直接的影响学习进程应减少对传递技术的过分关注,而更多的关心在完成不同任务中如何要求学习者思路的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是知识建构的助成工具,学生在建构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多媒体只是助成认知工具.情感、态度、价值的形成需要助成认知工具,同时也需要教师的恰当讲解、学生自己的思考三方面的共同完成,这也正符合专家所说的“学生必须界定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分析因果关系,构建逻辑关系规则库.”因此在一节课中,课件放映时间、速度、方式、教师的讲解、板书要与学生视觉、听觉、思考进行恰到好处的衔接,不能违背学生认知生理规律,实质就是要解决多媒体课堂中的师生有机互动问题。由此两个教学理论就是把传统教学中黑板、粉笔与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有机的结合。名师杨子坤在一次教学的交流中也强调这一点“不能没板书,不能小看在黑板上写的哪怕只几个字,没有它实际上就是忽略了学生的学。”这些要求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重新组织教学。
总之,多媒体教学的实施,要考虑学科的张力和可创造性,千万不可停留在媒体本身的优化组合上,使之与正确的现代化教学观念脱节,不讲时间、地点、条件盲目乱用,其效果必然会“画蛇添足”,适得其反:要从学科的实际出发,具体分析,合理利用,那么,“多媒体”在我们教育工作者手中则会如鱼得水。辩证地看待多媒体,是为了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实践服务。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追求优异的成绩,不但同我们教什么有关系,而且同我们怎样教和怎样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关系.”只有让多媒体和传统教学方式适当结合,扬长避短,棚得益彰,都为教学服务,我们才能引导学生高高兴兴地学,轻轻松松地学.从而让数学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幼儿语言 教学 三维动画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265-01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已逐步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三维动画作为组成多媒体技术的重要部分,成为了课堂教学活动应用最为广泛的教学工具之一。但在当前教育界中,对三维动画融入幼儿语言教学课堂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至今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所以有必要全面分析幼儿语言教学中引入三维动画的教学效果,有效完成幼儿语言教学的目标。
1 三维动画应用于幼儿语言教学活动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维动画也被称为3D动画,是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而衍生的新兴技术。通常情况下,三维动画具有色彩鲜明、人物动态自然、剧情紧凑等特点。三维动画与平面设计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拥有时间与空间的概念,能带给幼儿不一样的感受。在幼儿语言教学中应用三维动画技术,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特别是在幼儿3-7岁之间,此时间段是幼儿学习语言最佳时期,但也是幼儿心里与思维发展不够成熟和稳定的时期。然而,这个时期内的幼儿更加喜欢纷繁的颜色,以及富有动态感的画面,如若教师一味的进行理论宣讲,将很难吸引幼儿的注意力,难以调动起幼儿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幼儿的语言能力。
2 幼儿语言教学中引入三维动画的教学策略
部分教师在幼儿语言教学方面有着多年的教学经验,所以更依赖于传统教学模式,而忽略了现代信心技术的重要性。面对这种情况,应不断革新教师的教学理念,端正教学态度,充分认识到三维动画在幼儿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学校应为其提供额外的进修机会进行更深入的学习,促进其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形象的教学活动,继而在教学活动中突出教学重点。同时,还可以组织幼儿语言教师积极参观研究校,开展新手带熟手的教师交流会,让老师能够充分认识到三维动画在幼儿语言课堂教学中的正面作用,使其不断学习,不断强化自身专业知识和教学知识的学习,为打造高效幼儿语言课堂奠定坚实的基础。
2.1 教师应当做到去粗取精,选择合适的三维动画
目前,在我国教育领域中,针对幼儿语言学习类的素材质量良莠不齐。教师在幼儿学习语言过程中,应发挥自身辅助作用,作为幼儿学习语言的保护者参与其中。除此之外,教师有着成年人分辨是非好坏的能力,并拥有一定的教学经验,所以在选择三维动画方面应以独道的眼光进行选择,做到去污存精,选择符合幼儿发生规律的三维动画。如针对年龄偏小的幼儿,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动画片有着执着的喜爱,所以教师可以准确抓住幼儿的这个身心特点,尽量选择色彩绚丽和场景层次清晰、动画效果良好且配有背景音乐的动画素材,充分调动幼儿的视觉、听觉感官,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从而促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
2.2 突出幼儿的课堂主体地位,引导幼儿积极参与语言学习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幼儿语言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认真落实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明确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因此,老师应该有效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地位,坚持以幼儿为主,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特点选择相适应的动画内容。在现代教学中,三维动画虽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但并不是幼儿语言学习课堂中唯一的教学方式。教师不能将整堂课都用于播放三维动画,将幼儿的语言学习课堂变成动画片放映室。三维动画只能作为辅助工具用于幼儿语言教学,将知识的重难点更直观的体现出来。因此,教师应该在利用三维动画的基础上,并有效结合语言教学内容进行讲解,避免在课堂中一味的播放动画而忽略了语言内容的解析,以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语言知识,有效提升幼儿的语言能力。
2.3 增加学生语言锻炼机会,有效增强幼儿的应对能力
随着现在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三维动画也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展现在人们面前。三维动画作为组成多媒体技术的重要部分,成为了课堂教学活动应用最为广泛的教学工具之一。教师在运用三维动画开展幼儿语言教学时,并不需要通篇播放,可以在重点处进行停顿,或倒回去重复播放重点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在动画中寻找答案。然后,老师再组织幼儿进行相互交流、讨论,这样,不但有利于幼儿在讨论的过程中逐步提升自己的语言交流能力,而且有利于幼儿不断增强自身的语言应用能力。
3 结语
综上所述,任何教学方式在应用过程中均有其利与弊,教师应摆正自身教学态度,合理使用教学方式,才能充分发挥该教学方式的优势。因此,在幼儿语言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准确把握幼儿的身心特点,抓住幼儿的兴趣爱好,合理地将三维动画教学模式应用到幼儿语言教学中,从而有效提升幼儿的语言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