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2 09:16: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工商管理财会方向,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工商管理专业是我国高等院校文科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管理人才的重要使命。然而,目前许多高等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存在与人才市场需求脱节的现象,高等教育中存在学与用脱节、理论多实践少[1]、课程设置模式单一等现象[2],成为工商管理教育改革的重要研究课题。因此,本文力图以美国托利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特点为例,分析说明工商管理专业学科发展的重要经验,为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工商管理专业发展提供借鉴。托利多大学是美国俄亥俄州 13 所州立大学之一,成立于 1872 年。2006年7月与俄亥俄医学院合并后,成为俄亥俄州近百所高等院校中财政预算排名第三的公立大学,目前有 10 个学院,230 个本、硕、博专业,其专业广泛性位居美国第十七位。全校学生对教员的比率为19∶1,80%的教师拥有博士学位。托利多大学商学院是全球高校中5%获得 AACSB(The Association to Advance Col-legiate Schools of Business)认证的大学之一,其工商管理和信息技术科学学士学位和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获得了该认证。AACSB 提供世界最权威的商学院本科及研究生工商管理及会计学科的认证。在我国大陆地区通过 AACSB 的学院只有三所,分别是中欧、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和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因此,托利多大学商学院的课程专业设置和教学特色对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 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
托利多大学商学院授予工商管理、信息技术科学、应用组织技术等学士学位。其中工商管理包括会计、电子商务、家族企业创业、金融、金融理财、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国际商务、市场学、运作与供应链管理、组织领导与管理、销售等专业。各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如表 1 所示。其中工商管理专业的共修课程包括工商管理发展方向、信息技术管理、财务会计信息、统计数据在商务决策中的应用、职业发展、专业沟通等课程。各专业还有各自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以市场学专业为例,市场学专业要求学生学习顾客行为和关系营销、市场研究与数据库管理、营销分析与决策等共计 12 学分的课程,然后从模块一中选择 6学分的课程,再从模块一和模块二中选择 6 学分的课程。其中模块一包括国际营销、网络营销、营销沟通原理、企业营销、实习、销售。模块二包括供应链管理、全球电子商务框架、广告战略、直接营销、销售渠道管理、国际采购物流与运输、高级营销分析、产品价格管理、专题、购买与企业关系管理、销售领导力[3]。在表 1 中,多数专业方向都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但家族企业创业、人力资源管理等方向的课程以必修课为主。
2 课程设置的主要特点
美国托利多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体现出通识教育基础雄厚,专业教育目标明确,课程关联相互支撑三个显著特征。
2.1 共修课程教育基础雄厚
如前所述,托利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通过共修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坚实而雄厚的工商管理专业学习的基础,形成了通识与专业基础教育的框架。在四年制工商管理本科教学中,第一年和第二年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完全相同。在这些课程中,大学写作、报告写作为学生提供了写作能力学习的平台;微机应用、信息技术管理等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信息技术手段和工具;商务应用数学、商务数据分析、统计数据在商务决策中的应用等课程为学生提供了统计数据工具基础;财务会计信息、决策会计、财务管理原理等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财务分析基础工具;工商管理的发展方向和商务概论、市场营销、生产与服务、宏观经济学、经营环境、高级商务政策论坛等课程将工商管理的各类要素和相互关系整体呈现给学生,从工商企业外部环境的关键要素到企业内部的人、财、物的管理过程,从企业产品的生产到企业产品销售各个环节给学生呈现了清晰的学科内容。同时,托利多大学在通识与专业基础教育中贯穿了职业发展的相关课程,让学生具备学习知识同时思考自身职业发展的能力。
2.2 专业方向教育目标明确
托利多大学为进入商学院选择不同专业的学生确定了明确而清晰的职业定向,并用与工商管理实践紧密相联系的课程设置来实现其教育目标。例如,销售专业是托利多大学获得 AACSB 认证的第一个重要专业,获得了美国国家级的荣誉和大学销售专业的领导地位。所有销售专业的班级被设计成真实的企业,学生未来可以成为企业销售领域的领导者。销售专业要求学生必修商务营销、购买与商务关系管理、销售、会计与区域管理、销售领导力、高级销售、销售实习共计 21 学分课程,同时需要的人文科学课程分必修和校级核心课程,包括心理学初步(校级核心课程)或者社会学初步(校级核心课程)任选一门,个体沟通(校级核心必修课)、批判思考(人文社科领域)和逻辑学初步(自然科学领域)任选一门。在沟通原理与实践、公共演讲、群体沟通、劝说理论、非语言沟通等课程中选择两门课程。这些课程为培养学生出色的表达与沟通能力、聪慧的关系管理和科学推理能力、审慎的决策和领导能力提供了实践与知识相结合的平台,有利于实现托利多销售专业的教育目标。再如电子商务专业是 AACSB 的特色项目。托利多大学商学院为学生提供了两种职业轨迹,一种是让学生在学习电子商务专业的同时辅修市场营销、信息系统、金融、国际商务或者创业等其他专业方向,成为在这些专业领域中有电子商务专长的人;另一种是学生成为专业电子商务技术人员。这两种职业轨迹可以使他们将来成为管理者、企业家、经理人才和网络开发者。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商学院要求该专业学生必修电子商务和网络经济、网站设计和商务传播、商务智能管理、电子商务模型和计划管理课程,同时选修电子商务的信息技术、网络营销、财务营销和制度、全球电子商务框架等课程,并积极鼓励学生辅修其他专业方向课程。
2.3 课程关联相互支撑
托利多大学商学院的课程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支撑促进了学生对工商管理理论与实践的较快融合。所设课程之间由浅入深、由工具到实践,形成相互支撑的多层次课程体系。以工商公共必修课程(第一层次)为例,图 1 显示出各课程之间的关系。如图 1 所示,微机在商务领域的应用课程是信息技术管理课程的先修课程,财务会计信息是财务管理和决策会计的先修课程,商务数据分析是统计在决策中的应用课程的先修课程,工商管理学生的发展方向课程是职业发展Ⅰ和职业发展Ⅱ课程的先修课程,职业发展Ⅰ是职业发展Ⅱ的先修课程,商务初步是各管理类课程的先修课程,统计在决策中的应用是生产与服务系统原理的先修课程,商务数据分析是财务管理的先修课程[4],在以上课程先修的基础上,才能进入高级商务政策论坛的课程。这些课程之间形成的先后关联,使学生学习各门课程均学有所用,并随着课程的进展反复应用所学理论并不断深化。同时,如图 1 中虚线框所示,在公共类必修课中,分为信息技术类、财会工具类、数据分析类、职业方向类和管理核心类五大类课程。其中信息技术类课程为数据分析类、财会工具类和管理核心类课程提供最先进的手段,数据分析类课程为管理核心类课程提供缜密的分析工具,财会工具类课程为管理核心课程提供理解工商企业信息的专业技术。而职业发展类课程更有助于学生在学习管理核心课程中不断调整职业心理预期,在职业选择调整中不断增强学习信念和能力。在专业选修课和必修课(第二层次)中,需要在以上课程作为先修课程的基础上,切入特定专业方向深入学习和实践。
3 教学手段及其资源特色
在科学合理配置的课程体系基础上,托利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手段、教学资源选用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
3.1 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
在教学手段方面,商学院拥有先进的教学设备。例如,新教学楼中的每个阶梯教室里,所有课桌都安装电源和网络插口,这为学生提供了同时上网、与教师同步进行对网络信息资源操作的机会。教室中多媒体设备齐备,面积较大的阶梯教室中甚至设有三个屏幕装置,教师利用教学软件或幻灯片切换都非常方便。另外,商学院学生有利用学院机房资源免费打印课程资料的权利,学生自由打印课程学习资料。
3.2 教师发挥各自特点引导学生创新思维
托利多大学的教师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讲授角色和引导角色交替进行。学生随时在课堂提问,教师立即解释和引导学生讨论。每名教师制定的教学计划不尽相同,选择的商务模拟系统不同,对学生的要求也不完全相同。教师通过固定答疑时间、电邮、网站等交流方式与学生在课外积极沟通。同时,商学院教师大多数具有企业背景和经历,结合案例内容指导学生到企业调研或在公共企业数据库查阅资料完成各种调查或研究报告。
3.3 网络模拟和视听教学资源的选用
在商学院的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使学生在教室里能够有更多的机会与实践对接。例如,商务初步是一年级新生在第一个春季学期就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笔者在旁听该课程教学中发现教师在讲授理论的同时,充分利用 Capsim公司开发的企业模拟系统让学生在虚拟的市场环境下进行公司管理实践。不仅要求学生在网上建立自己的公司,当课程进行到管理各项职能的介绍时,让学生对自己的公司进行新产品市场预测、进行生产决策等。教师也可以利用该系统对学生进行测试,并及时了解学生课下对自己公司的运作情况。为了让学生理解公司发展中创业者的性格所起的作用,教师在课程计划中安排了 Film 计划,加入苹果电脑公司成立的影片,并组织讨论。
3.4 以应用为第一要素选择教材
在托利多大学商学院中,教师选择教材考虑的重要环节是是否与企业实践紧密结合,能否有丰富的案例资源和应用价值。以统计学为例,我国国内的统计学教材内容涵盖描述统计学和推断统计学的内容,虽然很多教材中也注重各章节后面加入案例内容和 Excel、Spss 等软件应用内容,但大学本科教材基本涵盖描述统计、概率、抽样分布、假设检验、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指数体系等内容,并以理论阐述、例题的数学推导类课程模式阐述统计学的内容。托利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将统计技能课程分为商务数据分析和统计在企业决策中的应用两门课。前者教材主要以贯穿案例的形式阐述描述统计学的内容,后者教材以企业决策案例的形式阐述推断统计学的重要作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实用的教材为蓝本要求学生使用统计软件根据模拟或实际的企业数据完成作业或报告。
3.5 人性化的课程辅助网络资源
在托利多大学,商学院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互动过程受到学校网络资源的人性化支持。例如,在教师方面,学校网站不仅为教师提供了电子图书、电子视频等资料,而且专门设计了软教学资源模块,包括做教学计划的技巧、做多媒体可见的技巧和素材资源推荐、各种情境下的教学技巧推荐等信息,这些软资源帮助教师职业发展,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非常具有人性化特征。同时,在学生方面,商学院为了辅助各专业的教学实践,在学校网站上特别设计了 Real Connection 模块,主要作用是收集学生社会实践的需求信息,帮助并指导学生进行简历设计,与企业联系帮助学生搜寻就业信息。这不仅成为商学院职业发展课程的主要工具,也直接帮助了各专业学生的社会实习和就业。因此,人性化的课程辅助网络资源对教师更好教学、学生及时学到求职技能起到了“授人以渔”的功效。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定位;培养目标
财务管理是财会专业教育的主干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应用性都很强的经济管理类课程。国内很多高校,都开设了财务管理专业,来加强此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但是,由于现实的就业压力等问题,很多人认为专门学习财务管理专业很虚,不实用,还不如直接学会计专业好就业。于是,出现了会计专业招生火爆,而财务管理专业却相对冷落,报考人数日益萎缩的现象。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学生和家长对财务管理专业本身认识不足,或者有偏差,把财务管理和会计的职能没有区分开;二是,学校自身在进行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上,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专业课程设置不够明确,容易误导大家。下面就从这两方面入手,深入地剖析其内在原因。
一、财务管理的内容及特点
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企业管理必须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如生产管理、技术管理、销售管理、财务管理等。各项工作是互相联系、紧密配合的,同时又有科学的分工,具有各自的特点。从总体看,财务管理的内容包括财务活动涉及的一切可以用货币表现的事项。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是投资决策、筹资决策和利润分配决策。
很多人之所以财会不分是因为,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企业不具备独立的法人资格,也不存在财务上的自,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主要集中于对内部经济活动的揭示、反映、核算上,编制财务收支完成计划等。因此,在人们的心目中,财务管理等同于传统会计,会计就是指财务。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以后,特别是社会主义现代金融市场建立以后,企业面临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企业的财务管理重点将转向如何进行科学的筹资、投资决策,如何合理利用财务杠杆降低资本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以及如何正确估量和尽量减少投资风险等方面。财务管理与会计的分工差异日益凸现。财务与会计的分离,是财务管理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二、财务管理和财务会计的区别
(一)概念不同。财务是在企业整体目标下,关于资产的购置、投资、融资和管理的决策体系。而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专门方法,对单位经济活动进行完整、连续、地核算和监督,通过对交易或事项确认、计量、报告,并提供有关单位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信息资料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二)职能作用不同。会计基本职能是核算和监督,侧重于对资金的反映和监督。而财务的基本职能是预测、决策、计划和控制,侧重于对资金的组织、运用和管理。
(三)依据不同。会计核算的依据是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具体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选用由企业根据国家统一会计政策,结合企业实际情况选定的。而财务管理的依据则是在国家政策法律允许范围内,根据管理当局的意图,单位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办法,享有独立的理财自,自主决策权。
(四)时间范围不同。会计是面向过去,必须以过去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是对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进行确认和记录。而财务是注重未来,是基于一定的假设条件,在对历史资料和现实状况进行分析以及对未来情况预测和判断的基础上,侧重对未来的预测和决策。经济业务或事项应不应该发生、应发生多少,是财务需要考虑的问题。
(五)目的和结论不同。会计的目的是要得出一本"真账",结论具有合法性、公允性,一贯性,相对来讲结论是"死的",不同的人对相同的会计业务进行核算,在所有重大方面不应存在大的出入。而财务的目的在于使企业财富的最大化或价值最大化,其结论相对来讲是"活的",它没有极值,只有恰当的、合理的,其结果不是唯一的。不同的人,由于经验、取舍、偏好等的不同,得出的结论可能差异较大。
(六)影响其结果的因素不同。会计结论主要受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影响。企业选定的有关会计政策、会计估计,既受到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限制,同时受到会计人员专业判断能力的制约。而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程度,主要受到企业投资报酬率、风险,以及投资项目、资本结构和股利分配政策的影响。
三、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从基础学科来看,由于财务管理学主要研究筹资、投资、股利政策等问题,财务管理学的基础学科除了会计学之外还应以金融学、投资学为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予以分析:
(一)人才层次定位要求。目前大学本科教育正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本科大学生目前已逐步成为一般的专业人才,而不是精英人才。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定位应为财务管理专门人才,而非传统定位的财务管理高级专门人才。
(二)知识结构定位要求。虽然现代高等教育强调“通才”教育,但由于社会专业化分工的客观存在,我们所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一定的专长,即"通才+专才".由于财务管理是对财务主体的筹资、投资、用资和收益分配等的管理,是一项专业性与技巧性都很强的业务管理活动,因此,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体现出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在复杂的财务环境中从事财务管理活动应具备的专业知识要求,应按照"财务活动论"来设置核心课程。
(三)素质能力定位要求。面对财务管理环境日趋复杂多变的现实状况,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就显得特别重要了。从整体要求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必须具有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教育改革的目标,是着重个人本质的发展和发挥创意,这需要发展九种能力,即协作能力、批判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沟通能力、运用资讯科技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创造力、运算能力及研习能力
四、如何实现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首先,努力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建立应体现层次性、结构性和系统性的最佳组合,从而产生“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教学效应。从主要学科来看,主要有经济学和工商管理学。第一,《财务管理学基础》主要阐述财务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等内容。第二,《中级财务管理》主要阐述决策、预算、组织、控制等方法在企业筹资过程、投资、过程、收益实现和分配过程的运用。第三,《高级财务管理专题》主要介绍财务战略管理、财务风险管理、衍生金融工具管理、资本运作与资产重组、特殊行业财务管理等内容。第四,《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主要介绍企业集团(包括金融控股集团)财务管理的特点与方法。第五,《国际财务管理》主要介绍跨国公司财务管理中的问题。第六,《财务管理软件》主要介绍国内外有代表性的财务软件、ERP等软件。第七,《财务管理案例》主要介绍中外企业财务管理成功与失败的典型案例。
其次,着力构建现代人才培养模式。要以夯实基础、拓宽知识、强化能力、提高素质、发展个性、激发潜能“为原则,构建”以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为核心,以知识教育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精神养成为突破口,坚持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坚持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相结合"的"厚基础、宽口径、广适应、强能力、高素质"这一人才培养模式。
最后,大力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计算机网络教学,利用现代科技进行教学。同时,要开发各种教学软件,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课堂教学要以引导启发、问题研究、讨论为主,系统阐述为辅,从而充分调动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要加强案例教学和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加强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的针对性,以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选题方向,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研究能力。
五、结束语
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归根到底取决于人才市场的需求。目前,整个社会对财务管理知识的需求是空前的,对具有财务管理知识和能力的专门人才的需求数量也将不断扩大,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因此,高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确定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理财、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富有创造性,对未来复杂多变的财务管理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应用型专门人才。
(一)财务管理专业亟须清晰定位
由于财务管理和会计学、金融学专业较为接近,因此在专业定位上,既要突出财务管理的专业特色,又要与会计学和金融学有所区别。就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专业的比较,前者重点是理财,着重资金的规划、筹措与运用分析;后者重点则是会计实务,着重企业经营的数据核算。就财务管理专业与金融学专业的比较,前者的重点是企业金融,后者的重点则是面向金融市场。各地方高校在对本专业进行定位的时候,应借鉴成功高校的经验,立足于自身,在充分体现学校特色的基础上,突出企业资金管理和风险管理的专业特色。因此,省属地方高校应将财务管理专业定位为以财务管理专业基础知识为基础,将会计学、金融学融入专业教学过程中,服务于公司理财和企业金融的应用型本科专业。
(二)适应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地方高校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模式是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科理论的要求来确定的,重素质、重基础、重知识面的协调发展,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化基础知识和实务技能,力求培养出具备财务管理及财务会计、金融、法律等方面的理论基础,具备会计核算、管理会计应用、会计信息系统应用、投融资决策、财务报表分析和税收筹划能力,能为各类组织和个人财务决策提供战略方向及工具应用指导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因此,作为地方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在做了大量人才需求调查后结合社会对财会类人才技能需要而开设的各门专业基础课程,必须适应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着眼于拓宽基础、突出创新、注重能力,积极建设优质课程,并根据“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原则优化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以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专门人才。在课程教学内容上要着重精选出针对能力培养具有实用性的理论知识,增加实务训练的内容。
二、地方高校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教学体系改革思路
目前,我国开设财务管理专业的地方高校越来越多,但由于许多地方高校财管专业建设不成熟,没有突出特色,实践性教学投入不够,甚至办学指导思想不明确,严重制约了财管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省属高校财管专业应在提升办学层次、完善课程体系、加强专业建设、开拓实践环节方面下工夫,培养具有理论和实践能力的财务管理人才。即创新我国地方高校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模式,依据社会对财会人才的需求,根据地方高校自身培养人才的类型、地域性特征以及学校办学条件等,制定合理的培养目标;再根据培养目标,构建出体现知识、能力和素质均衡发展的课程体系,并加强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的建设,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模式应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科理论的要求来确定,其中本科层次教育应重素质、重基础、重知识面的协调发展。省属地方高校应按照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研究应用型人才成长需要的知识结构,强化基础知识和实务技能,着重培养学生财务分析能力、制度设计能力、价值创造能力、风险规避能力和财会工作组织能力等较强实务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合理构建财务管理课程体系
省属地方高校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应着眼于“拓宽基础、突出创新、注重能力”,根据“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原则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形成结构合理、相互衔接、功能互补的财务管理课程体系,即以公司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利润分配管理等为框架来设置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要精选出针对能力培养具有实用性的理论知识,增加实务训练的内容。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地方高校应以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为核心,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造就一批具有较高技能的“双师型”实践性教学师资队伍。一方面可通过让理论知识较系统的在校教师分期、分批到企业顶岗实习,掌握本专业的技能,在实践中成长;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需要聘请一部分在企业财会部门或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的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四)推进现代化教学手段
加强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提高实用技能,必须将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引进课堂。省属地方高校应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把交互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融入到教学中。通讯视频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要广泛应用到教学中,加速财务管理知识的传播和更新,使财务管理教育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
(五)狠抓实验室和实训建设
省属地方高校要重视财务管理实验室建设,为实验教学、师生科研以及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提供良好保障。从“学做分离”转向“工学结合”,以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为导向,通过典型工作任务构建学习情境,实现“教、学、做”的有机结合。学生在校内通过3D实训平台进行财务经理岗位实训,会计综合实训财务报表分析以及财务沙盘实训,按企业财务和业务部门及真实企业职业环境和岗位设置组成学习小组,扮演不同的职业角色,独立和分工协作完成项目和任务,让学生真刀真枪演练,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三、三峡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建设与改革方案
近年来有关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的研究正在大力开展,一些地方院校为了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找准办学定位、突出办学特色、提高社会认可度,进行了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的大量研究和大胆尝试。因此,围绕三峡大学应用型本科建设目标,2000年至今,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团队多次到企业进行毕业生的需求量、毕业生的能力要求、人才培养的满意情况、需开设课程的建议等方面的调研,并积极地进行了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研讨、论证、改革和实践。
(一)宏观上更新培养理念
明晰本校财务管理专业定位。依据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与地域特点对三峡大学财务管理专业进行明晰定位非常重要。由于人才需求的实际,决定着专业选择、建设和发展的方向。地方高校必须树立专业建设动态调整的理念,从地方经济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区域经济的特点及当地财会人员需求的现状,有侧重地进行专业及方向的选择。一是就业区域定位:2009年坐落在宜昌市的三峡大学作为水利部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建的省属综合性大学,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以“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为人才培养目标,坚持“求索”校训和“双服务”发展战略(即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水利、水电行业),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目前三峡区域是连接我国东西部经济的重要纽带之一,也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地域之一。随着宜昌市建设特大城市以及省域副中心城市的需要,宜昌本地各行各业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会不断增长。因此,作为省属地方高校的三峡大学设置财务管理专业,培养学生的就业去向应立足宜昌,服务湖北,辐射三峡,面向全国。尤其是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能在宜昌本土各类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及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有关部门具体从事财务管理、财务分析、税收管理及资产评估等实务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二是就业层次定位: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教育有别于重视理论的基础性与系统性的学术型教育,又有别于注重实操,而缺乏理论根源的技术型教育。三峡大学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教育培养的是既懂财务管理基本知识又懂现代财务管理实操技能的高层次财务管理人才。三是就业岗位定位:三峡大学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毕业生就业于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及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有关部门财务管理岗位群,包括出纳、核算会计、总账会计、财务经理、财务总监、投资部经理、投资部助理、理财部经理、理财部助理、融资部经理、融资助理等。因此三峡大学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必须符合市场对财务管理人才岗位的需求。
(二)微观上适应学科发展
[关键词]财会案例教学问题解决方法
财会案例教学是财务管理和会计学专业教学过程中相当重要的一环。它以财会案例为主线,在课堂教学的启示下,便学生自觉地进人会计与财务管理工作的"现场",充当其中的"角色",让学生具有"真刀真枪"实践的经历,促使他们勤于思考、善于决策,以财会案例为典型实例,举一反三,变学生被动听课的过程为积极思维、主动实践的过程,是一种适用、有效的启发式会计教学方法。财会案例教学既注重理论教学,又注意实践教学,财会案例教学来源于会计与财务管理实际工作的典型素材,都有相应的客观依据,是对会计与财务管理实际活动的再现,提供的是形象生动和具体真实的感性知识。因而财会案例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自觉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融会贯通。例教学剖析财务管理和会计案例、解决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实际问题,使所学课程的内容相互渗透、综合运用,将所学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于会计与理财实际工作,巩固已学知识,这样有利于培养财会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实际的能力。
因此,在财务管理和会计学专业教学改革中,探索财会案例教学的目的、提高教师素质、整理教学内容、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吸收优秀的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式等问题就显得格外重要。特别是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寻求最佳的会计案例教学法已迫在眉睫。
笔者从某三省高校财会案例教学,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没有完全收到理想的效果,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教师素质差、内容不适当、教学手段低、教学方法死板、考核方式单一等问题。
一、财会案例教师的专业素质偏低
从某三省的十所高校调查发现,如下表1-1不难看出:财会案例教师普遍存在学历低,专业不
对口,职称结构不合理,实际接触少,不是很受学生欢迎。征对存在的问题可以说明只有配备专业
财会案例教师专业素质调查分析表(25名)表1-1
调查内容具体项目人数比例%
最高学历博士研究生28%
硕士研究生1456%
大学本科生936%
小计25100%
所学专业财务、会计936%
工商管理1248%
其他专业416%
小计25100%
职称结构教授312%
副教授728%
讲师1144%
助教416%
小计25100%
专、兼职总监或以上3%
经理或副经理416%
主办人员212%
办事人员00%
没有担任过1664%
小计25100%
学生教学评价
(不含教师评价)好624%
良520%
中1144%
差312%
小计25100%
素质较高的教师,改善他们的职称结构,加强后续教育,并要求他们在实际中不断锻炼自己,培养自己,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才可能设计出好的案例;才可能把案例教学的优点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才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财会案例内容不适当,
各高校财会案例选材都不一样,有选用教材的,有自编讲义的,在教学内容上多数教师是完全按自己的想法授课,我行我素,想讲什么就讲什么,使案例教学变成了专业要求该讲的案例没有讲,专业不强的案例反复讲,造成了案例教学没有系统,内容交叉重复的状况。财会寀例教学应该按照财务管理和会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一方面根据会计案例反映会计与理财实际活动的复杂程度,结合学生现有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少到多,合理确定会计案例教学的内容和学时,安排的会计案例教学进度与课堂理论教学进度,从时间和内容上保持一致。案例内容与专业其他教学环节以及相关学科的教学环节,既要有区别又有联系,相互补充、互相促进、相互协调,但不能重复,甚至可以在教学大纲中做出明确的规定:哪些内容该讲,在什么课程里讲,用以规范案例教学,提高专业整体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注重案例的实用性、典型性、针对性、综合性、启发性、借鉴性,精心设计会计案例。还有一方面在设计财会案例时,不应完全照搬实际工作中的做法,而应该虚构一些情节和做法,并根据需要设计一些问题,使案例具有启发性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活跃,激发学生研讨的积极性,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财会案例教学手段低
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手段应有机结合,相互补充。比如在案例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声音、动态图像与案例讨论充分结合起来,一方面加大信息输出量,另一方面充分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会计案例教学必须配备必要的设备和材料,否则,很难取得好的效果。根据会计专业的特点。目前必须配备的主要教学设备和材料有:
1多媒体教室。多媒体教室是现代化教学必不可少的主要设备。在多媒体教室里,可以将声音、图像、动画和文字溶为一体,为教学提供了相当优越的条件。有了多媒体教室,教师可以把企业业务的发展过程及其财会处理过程形象、生动、真实地在大屏幕上展示出来,并且教师可以随时根据需要辅以讲解。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学生来说,其学习效果比亲临企业去实习还要好。
2、摄影器材。有了摄影器材,教师就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会计实务和教学上的需要,及时搜集会计案例素材,而后通过多媒体教室,进行会计案例教学,以更好地发挥多媒体教室和教师作用。比如:什么是增值税发票?什么是普通货物销售发票?什么是商品验收单?什么是账本?财会部门是做什么工作的?像这些问题如果单凭教师进行口头讲解,学生肯定听不懂,但是,如果把这些真实的东西拍下来放给学生看,这些抽象难懂的东西就变得简单易懂了。
3、会计实验室。会计实验室是模拟企业财会部门的工作环境设计而成的。有了会计实验室,让学生身临其处进行会计模拟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加切身感受到会计的工作方法和工作环境,大大增强学生对会计案例的感性认识,从而使学生对会计案例理解得更加透彻。
4、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等,有了这些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等会计资料,学生就可以在会计实验室里模仿从多媒体教室里学到的会计案例知识,进行会计核算模拟实习,以此验证从案例教学中学到的知识,从而增强了动手能力,加深对会计专业知识的理解。
四、财会案例教学方法死板
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强调理论的系统性,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讲的多,学生主动参与的少。这种“填鸭性”的教学中,知识单向流动,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虽然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常常穿插一些启发式、提问式教学,设法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但仍然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是难以调动。
案例教学是互动式的教学,应让教师融入到学生群体中去,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对话,重视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平等交往与彼此的尊重和信任,强调学生的自我探索,珍视学生个人的思想和意见。学生以“当事人”“参与者”的身份,身临其境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活跃了课堂气氛,不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案例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案例教学法重在学生参与。在授课当中,让学生积极的参与进来,进行讨论。整个讨论的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催化者、倾听者,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角。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实际操作技能,并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余地。
会计案例教学旨在配合课堂理论教学的内容和进度,通过教师讲授会计与理财的理论知识和组织会计案例讨论,引导和督促学生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个别到一般、由局部到全面,经过调查研究、独立思考、独立决策,有序地完成会计案例教学规定的全部内容,使学生能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可以先搜集和整理会计案例的背景材料,讲授相关理论知识,让学生阅读教材和参考文献,加深对分析和评价会计案例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草拟会计案例的分析和评价,然后教师按照授课的内容和进度确定相应的会计案例,进行必要的简明介绍,正确分析和评价会计案例。把握和指导好案例讨论方向,让学生成为案例讨论的主角,形成热烈的探讨问题的气氛。要求学生在独立进行案例分析和评价报告,不要去猜测教师的分析构思、评价结论,或会计与理财活动中实际是如何做的,不要去照搬所谓权威性的分析评价结论。要求学生通过分析和评价复杂多变的会计与理财实际问题,掌握正确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在学生对会计案例进行讨论,做出分析和评价结论之后,教师要进行归纳总结、做出恰如其分的评判,阐明会计案例分析和评价的重点、难点,指出学生分析评价结论中的优缺点,还可以提出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的分析和评价是否正确。
案例教学方法与理论讲授方法应相辅相成。理论讲授方法除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讲授方法外,还包括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地调查、实习等方法,对待案例教学与其它教学方法的关系,应避免两种倾向,一是坚持死守传统教学方式,拒不采纳案例教学;二是认为案例教学是万能的,可替代其它教学方法,这两种倾向都有失偏颇。实际上,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的,选择不同方法。并不是财会专业中的各种知识点都可用案例。
五、财会案例考核方式单一
财会案例成债往往是平时成绩、期末考试综合构成的。平时成绩一般根据学生出勤率、上课回答问题情况以及课后完成作业情况来评定。然而,这些传统方式存在很大的缺陷,平时成绩应该全面考虑个人接受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甚至创造知识的综合素质。如果在教学中引入案例分析、辩论赛,教师可以邀请非发言组队长共同构成评审团,根据发言组的观点正确程度、资料充分性、论证结构的合理性、表达能力等各种评价指标,分别给出团队分和个人分。期末考试试卷的题型一般都有填空、名词解释、简答题。这些题分值一般占到20至40分,实际是一个错误的做法,与其让学生倒背如流还不如让他们真正学会理解和运用它。让学生指出并更正案例中企业财会业务存在的问题,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财会知识,同时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评价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和职业判断能力。
总之,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不断思索,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深入挖掘现实生活中生动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分析、选择、领悟去获取知识,并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案例老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而且还要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必须了解和掌握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有关的法律法规条文、规章制度和各有关专业方面的实际资料。我们要通过自修、进修、培训等手段来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通过不断地探索,总结经验,改进课堂教学的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当代会计实证研究方法》张朝宓、苏文兵编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CFO 能力框架 要素分析
近几年,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逐步对接,首席财务官CFO(Chief Financial Officer)在现代企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对CFO的职业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企业CFO行业现状及职业定位
本次调查问卷共涉及60家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其中包括24家企业,21家政府机构,15家事业单位。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企业CFO承担单位财务、司库的职能和部分财务总监的职能,比例达95%;CFO承担了“基本”财务职能的占比85%。从数据上看,企业CFO的职责范围仍以传统的会计核算、会计监督、财务收支管理、筹资与投资管理、计划管理和企业战略管理为主,价值管理、风险管理、信息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涉足较少,职业定位较低,大多数CFO扮演着传统的“财务管家”角色。
二、企业CFO能力需求信息调查分析
本次问卷设计从企业性质视角、目标视角及职业价值观视角三个角度考察CFO的社会责任、领导能力、业务能力、公关能力、学习能力、职业道德及个人素质等。通过采访法和通讯法开展调查问卷信息收集,得出调研结果,下面根据调研结果分别从三个角度,分析企业CFO能力的比例关系。
1.从企业性质视角分析。在问卷中设计了多项选择题以便从多个角度考察CFO所应具备的综合能力,将CFO应该具备的综合能力进行了细分。其中要求受访者回答“您认为CFO应该承担以下哪方面责任?”包括:(1)公司战略的规划与制定;(2)制定公司业绩评价管理体系和薪酬制度;(3)开展公司预算管理;(4)建立内部控制制度;(5)设计和实施财会计算机信息系统(如ERP系统);(6)推行企业EVA(经济增加值)和BSC(平衡计分卡)。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全选的比例为85%,事业单位全选的比例为88%,政府机构全选的比例达到90%,大多数受访者认为企业CFO应承担上述六项责任。
2.从企业目标视角分析。企业目标就是创造价值,实现其宗旨所要达到的预期成果,能否完成企业目标,是企业CFO能力的重要表现。在CFO应当具备的基础能力选项中,受访者认为要具备杰出的领导协调能力、表达能力占比重最大,其次是学习能力和公关能力,其他能力相对次要。另外,在业务能力方面要求受访者回答“您认为一位成功的CFO必须做好以下哪方面工作?”包括 :(1)参与公司决策;(2)规划公司总体财务战略;(3)明确公司总体财务定位;(4)完善财务管理体制;(5)建立财务管理运行机制;(6)健全财务管理控制体系;(7)架构财务预警系统;(8)驾驭公司政治。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全选的比例达到90%,事业单位全选的比例达到92%,政府机构全选的比例达到85%。
3.从职业价值观视角分析。在调查问卷中要求受访者回答“您认为CFO应从以下哪几个方面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调查结果显示,95%的受访者认为CFO遵循法律、法规及职业规范是企业CFO最重要的道德修养,其重要程度超过“对企业忠诚”和“有敬业精神”。另外,在调查问卷中要求受访者回答“您认为CFO应该具备以下综合素质中的哪几项?”包括:(1)正直、守德;(2)较高的文化涵养和国际视野;(3)行为规范和艺术修养;(4)独立思考;(5)善于调查、判断和系统研究。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认为“较高的文化涵养和国际视野”、“行为规范和艺术修养”是当前CFO较缺乏的,需要着重培养,这两项占比例为70%。
三、能力框架要素设计
能力要素是指每一项能力的组成,在本文主要体现核心胜任能力、职业知识能力在职业价值观三个方面:核心胜任能力包括领导团队、沟通协调和系统思维等方面的才能;职业知识能力包括战略管理、公司治理、价值管理、购并重组等多方面知识;职业价值观表现为职业道德。
1.核心胜任能力。核心胜任能力包括领导团队、沟通协调和系统思维等方面的才能。职业CFO负责组织企业的财务管理和资本运作,必须注重与组织内外方方面面的沟通。在管理概念里,沟通能力属于领导力的范畴。沟通能力是软技能,包括了解自己和他人的能力、激励他人能力、说服能力、号召力、团队精神以及密切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等等。沟通需要技巧,有效的沟通技巧,不是凭权力,而是靠精湛的专业技能,丰富的人格魅力、缜密的表达能力、优秀的工作绩效赢得的。
2.职业知识能力。职业知识能力包括战略管理、公司治理、价值管理、购并重组等多方面知识。全面的知识结构就是在会计、财务等专业领域内具有足够的深度,并在经济学、管理学、行为学领域内具有相当的广度。职业CF0需要掌握人类行为的基本知识;领略经济体制改革的精神,关注会计变革及宏观政策调整;具备科学、艺术和文学修养;具有调查研究、抽象逻辑思维和批判思维的宽广意识;对人和社会价值、人与社会的关系有着比较独到的理解;熟练掌握电脑、网络、数量分析模型、外语等必备的管理工具。
3.职业价值观。职业价值观表现为职业道德。CFO 是一个以道德操守为重的职业, 其职业道德防线的溃决将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加强我国 CFO 的职业道德建设, 强调独立性原则, 社会利益原则, 会计信息质量原则和职业谨慎原则, 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职业道德自律机制势在必行。
四、结束语
当前,我国会计从业队伍整体情况是大而不强,中、高级会计人才占会计队伍的比例较低,尤其是高端会计人才仍然十分缺乏。政府应当根据我国中高级会计人才的能力结构特点,设计阶梯式素质培养规划,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推动CFO等高端会计人才能力提升,促进我国从会计大国向会计强国迈进。
参考文献:
[1]赵峰.会计人才培养与会计教育改革.问题研究,2010(4).
[2]甘卓霞,邓敏.CFO能力框架.新理财,2011(9).
关键词:非会计专业;财务管理;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4-0273-02
随着经济的发展,财务管理在企业运作中的重要性也日益显现。各高校除了将财务管理定为会计专业的必修课程、核心课程外,还在部分非会计专业,尤其是经济管理类其他专业中开设财务管理课程。由于非会计专业的财务管理教学有其特殊性,我们有必要专门对非会计专业财务管理教学工作进行探讨。
一、非会计专业财务管理教学的现状与特殊性
(一)教学双方
为优先保障会计专业财务管理教学质量,各高校配备给非会计专业财务管理教学的师资通常相对薄弱。教师从事财务管理教学年限较短,教学经验不够丰富。由于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同,教师对非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体系也缺乏了解,不易进行针对性教学。
同时,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对财务管理的兴趣度和重视度也有较大分化。部分同学对财务管理课程有很大兴趣,甚至将财务管理当作将来考研的专业。部分同学对财务管理有一定的兴趣,一旦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较为贴近并容易理解,其学习的兴趣较大,而一旦内容中理论部分较多或理解困难,则出现畏难退缩情绪。还有部分同学认为财务管理与本专业工作关系并不大,修这门课程只是为了获取学分,敷衍了事。
(二)教学安排
1.教学目标
非会计专业的学生与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方向上有很大区别。他们将来的从事的大多不是财会类岗位。如果仅作为非财务类普通职员,他们直接参与财务管理活动、进行财务管理决策的机会并不多。
对非会计专业的财务管理教学主要面向学生升为单位管理人员后决策所用,同时兼顾学生个人理财。对他们的教学,应弱化财务理论,强调财务知识运用,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
2.课程属性与学时
财务管理通常有两种教学模式。
一种模式是将财务管理与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原理等课程一样设置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平台课程,按专业不同分别为设为必修或选修。不同专业统一要求统一考核,并在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设置其他课程,如高级财务管理予以补充。常见学时设置为48学时。另一种模式是按专业分别设置课程属性与学时。如笔者所在单位就将财务管理课程设置为财务管理A、财务管理B和财务管理C三个层次。会计学专业适用财务管理A,必修,56学时;工商管理专业适用财务管理B,必修,48学时;信息管理专业适用财务管理C,选修,32学时。
3.先修课程
非会计专业往往只在财务管理课程之前开设会计学原理一门会计类学科平台课程。会计专业中作为财务管理先修课程的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经济法、税法等课程在非会计专业中均未开设。虽然财务管理对其他课程的依赖度较小,但如先修课程缺失,仍会给授课带来一定的不便。
4.教材选择与教学内容
非会计专业财务管理的教材要么选择与会计专业相同的教材并舍弃部分次要章节,要么直接选择非会计专业专用财务管理教材。但专门为非会计专业编写的财务管理教材较少,选择余地并不大。
虽然视编者的不同,有的教材会对财务预算、财务控制等财务方法进行介绍,有的教材会对集团公司财务、并购财务、国际财务管理等特殊领域财务进行介绍,但各版本教材几乎都包括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与价值观念、财务管理活动(筹资、投资、营运和分配)和财务评价。非会计专业财务管理往往将上述三个基本部分作为教学内容。
二、对非会计专业财务管理教学的思考
(一)与会计专业分层次教学
笔者认为,虽然通过另设课程的方式可以对财会和非财会专业的财务管理学习进行区分,但由于不同专业的先行课程设置不同以及工作需求不同,分层教学的思路还是值得肯定的。
因材施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会计专业和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财务管理的目的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将来对财务管理的应用需求也不同,教学要求必然会有较大差别。如果将财务管理课程进行学,一方面,会计学专业的同学受到学时、标准化试题等所限,不能够进行较为深入的学习;另一方面,非会计专业的同学也得接受相对较多的财务理论学习,增加了学习难度,降低了学习兴趣,也减弱了学习财务管理的实用性。
分层教学模式则较为灵活,不仅能够兼顾财会专业与非财会专业的不同学习背景和学习要求,对非财会专业的学生来说,更可以在缩小教学范围的基础上,以更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课程学习,提高财务管理的应用能力。
首先,教师要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从思想意识上重视非会计专业的财务管理教学,充分准备,认真设计教学环节。
其次,教师还应该拓展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虽然作为专业教师,本身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但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能及时更新,其教学内容必然是陈旧滞后的。这样教出的学生很难应对激烈的社会竞争。
此外,教师还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要读得懂、教得会。教师要通过自身教学积累,不断借鉴、总结教学经验。同时,教师还应在课堂与课下积极与学生沟通,熟悉学生所在专业课程设置体系,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设计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案。
(二)提高学生的重视度与学习能力
要改进教学效果,还得提升学生内心需求,激发学习内在动机,让他们真正意识到学习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和意义。笔者认为,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对财务管理的兴趣,以提高学生对财务管理的重视度;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以适应将来工作生活的需要,具体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相结合
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财务管理分层教学的前提下,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有一定的选择权。教师可以在教学内容选择上适度与其专业结合,体现专业特色,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比如针对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教他们用Excel作为工具进行财务决策和分析;针对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可以在讲授过程中补充财务、会计术语的英文表达;针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可以适当增加财务预算部分的教学时长等。
2.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相结合
教学上还可以更多地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比如在讲资金的时间价值时,可以用房贷计算、租金计算等案例。在对外投资部分,可以适当补充证券投资的基础知识。此外,非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并没有报表分析,可以在财务管理的财务分析部分增加讲授时间,选择某上市公司的年报数据带领学生分析,以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应及时引入网络或报刊杂志上的热点事件,引导学生阅读并尝试用财务管理基本方法进行分析。可将学生分为数组,把案例内容与案例思考题提前发给学生,学生课后小组讨论,并由教师随机抽人对小组讨论进行总结发言。
3.专用教材与开放资源相结合
非会计专业的财务管理学时通常很少。有限时间里如何既完成财务管理基本教学内容,又尽量多地案例教学以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能力,是横亘在教师面前的难题。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专用教材与开放资源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在非会计专业财务管理教学中使用专用教材,以使得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更适合学生学习。同时,教师还应充分利用网站、论坛等开放资源,向课后要时间,增加信息量。
4.课堂教学与学生科技活动相结合
“挑战杯”等大学生科技活动常常涉及项目可行性决策、财务评价等。在对非会计专业同学进行财务管理教学时,可以分别在投资决策和财务分析部分引入某小组的“挑战杯”项目作为案例。既使所学知识点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同时也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氛围,提高了学生实际运用能力。
三、结语
笔者在此只是结合自己在非会计专业财务管理教学中的体会谈了自己的想法。非会计专业财务管理教学工作的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大家献计献策的过程。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校 财务管理专业 实践教学模式
财务管理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这就决定了该专业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注重实践教学。2009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提出必须大力组织以促进就业为目的的实习实践等若干重要措施。这对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必然会推动财务管理教学改革,而教学改革的关键之一是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因此,探索建立符合财务管理专业目标特色的、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财务管理专业所需知识和技能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已成为财务管理专业的当务之急和核心任务。
一、目标与构想
1.财务管理专业定位与目标。财务管理专业定位于内部立足资金控制,外部面向资本市场,并能从事企业资产管理、资本营运、风险管理的一种综合性管理。基于这种定位,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当体现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掌握经济、管理、法律、金融、会计、理财等方面知识,懂经营、善管理,富有创造性和适应性,能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2.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构想。结合以上培养目标,要按照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以用人单位为情境,以培养学生的从事财务活动能力为主线,按照财务管理活动组织实践教学,在教学中注重开放性、实践性的融合,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校内外实验基地的实习,实现学生与财务管理岗位的“零距离”结合。全新的财务管理实践性教学形式应该包括以下八个方面,即演示教学、案例教学、单元练习、模拟实习、校外生产实习、社会调查、项目设计、撰写论文等。
二、以提高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基于职业工作过程的财务管理实践教学模式
1.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投入
在做好专业设置的同时,还应高度重视课程体系的调整,应在打破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的同时,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建立以职业综合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安排上,实践教学课一般应占教学计划总课时的40%左右,必须安排相应的模拟操作课程,即使是理论教学,也应以应用为目的,围绕培养能力来开展,配合技能训练来进行。专业教学在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同时,应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了体现理论与技能并重的关系,可把技术操作性(或实务性)较强的课程从传统课程表中分列出来,单独成表。在确定课程内容时,要根据未来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删繁就简,摒弃落后、陈旧的内容,增加生产、服务、建设、管理第一线实用的最新技术。高校应加大对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设施设备的投入力度,真正按照现代企业财务管理职业岗位的要求建立校内模拟实践教学实验室,并且在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教学过程中分别针对专业领域工作内容、操作方法和技巧等进行职业岗位模块教学。
2.构建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一层次,基础实验。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财务管理应用的基本操作能力,为下一层次的实验设计能灵活熟练运用这些能力奠定基础。可针对财务管理电算化软件的各种功能及基本操作分别设计若干实验项目。
第二层次,课程实验。以专业主干课程为核心,提高学生对财务管理基本知识运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针对财务管理的每一个重要知识点分别设计若干实验项目(均可通过软件进行)。
第三层次,计算机财务管理综合实验。旨在培养学生对财务管理与相关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一方面,运用Excel软件工具将国际通用的财务管理模型与计算机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系统地反映在计算机环境中建立财务管理模型的方法、技术和实现手段;另一方面,将财务管理与会计学、金融学等相关知识融合在一起,以综合案例的形式加以体现。
第四层次,ERP沙盘模拟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深刻体会企业实际运作状态。针对生产企业,将该企业运营的关键环节如战略规划、资金筹集、市场营销、产品研发、生产组织、物资采购、设备投资与改造、财务核算与管理等几个部分设计为ERP沙盘模拟课程的主要内容,把企业运营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抽象为一系列的规划,由学生组合形成几个相互竞争的模拟企业。通过模拟企业经营,使学生在分析市场、制定战略、营销策划、组织生产、财务管理等一系列活动中,感悟科学管理规律,全面提升管理能力,培养决策能力。
第五层次,综合应用实践。由学年论文、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三大模块组成,其教学目标是在实务中进行操作,为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基础。综合应用实践主要体现在校外实验基地的建设上。
在规定学制期间,要按照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安排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由于财务管理是对财务主体的筹资、投资、用资和收益分配等的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和技巧性都很强的业务管理活动,因此,第1至第4学期,主要进行财务管理的知识层次理论与实务的学习,开设的核心课程包含财务管理原理、中级财务管理、运筹学、高级财务管理、技术经济学、跨国公司财务管理、财务评价与分析、审计学、财务软件运用与计算机模拟实验等课程,开设的专业选修课包含货币银行学、证券投资学、会计电算化、资产评估学、国际财务管理等课程。在具体实施中,按一学期为19个教学周计算,可按照“15:4”的比例分配课堂教学与集中实习的周数,前15周主要进行课堂教学,后4周在校内模拟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集中进行实践实训。第7学期主要进行实习课程的学习,可按“11:8”的比例分配课堂教学与集中实习的周数。第8个学期安排12周时间进行校外实习,其余几周进行毕业设计和答辩。
3.以职业岗位为导向“重构”实践教学课程
课程是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以职业岗位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是对多年来基本沿用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一种否定。“重构”就是要从实践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计划、教材组织与编写、内容选取、内容组织、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多方面重新构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首先,实践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计划的制订要摒弃传统的以章节划分的组织模式,而要根据该课程需要学生获得的相关专业技术知识、技能、职业判断能力,以工作环节划分为若干项目模块来进行组织;其次,教材组织与编写、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方法的选择同样要以工作岗位为参照系,针对行动顺序的每一个环节来组织实施。在编写统一的、权威性的高质量的实践教材中,必须完善财务管理模拟实习教材编写制度,组织那些具有深厚财务管理理论知识的教授、具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实验课教师、财务管理实务工作者和既懂财务管理又懂计算机的教师共同组织编写,做到教材共享,既减少重复劳动,又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选用或编写的教材应具备“全、新、实、简”的特点。
4.进行双层次人才培养
财务管理专业应坚持将高校的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相结合,进行双层次人才培养。将职业资格教育引入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在高年级开设注册会计师考试辅导和职业资格认证辅导课程,锻炼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择业竞争能力。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珠算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和初级会计师、见习国际财务管理师等考试,为学生就业上岗架桥铺路,增加砝码,提高就业率,也使学生较早地置身职业环境中,从而为毕业后顺利适应岗位的要求奠定基础。
5.不断开发校内外实践性教学基地,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1)制定实验和实习管理规定
实纲、实验教案、实验指导书编写内容要规范、完整;有切实可行的实习计划,并能按时上报和下达;实习管理制度与经费管理规范;指导教师有实习指导记录;学生有统一规范的实习日记;实习文档材料齐全;制度健全;院系领导进行检查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实习报告予以评阅;实习成绩的评定全面考虑学生的实习表现、实习日记和实习报告的质量;总结评价工作完善等。
(2)建立以职业岗位为导向的校内实践教学环境
要在校内建立能够模拟企业财务运作过程的实践教学环境,一般情况下该环境应包括: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会计电算化实验室、ERP沙盘模拟实验室等,各个实验室要配置必须的硬件、软件、材料,实验室布局要按财务部门的现实分工和安排来设计,体现财务部门的特点,使学生步入其中就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其次要逐步收集完备的实验资料,实验资料不能采用传统的教材模式,要与企业加强合作,能够采用企业的实际数据进行实验。
(3)采取措施加强校企合作,使校外实验得到落实
加强财务管理实践性教学除在校内实践环境中模拟实验外,还必须在校外构建较完整的财务管理教学实习与学生就业实习基地,能使学生到企业进行在岗实习。主要实习任务是:账务处理的训练、财务分析和投资理财能力的锻炼。学校应从政策、经费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应积极寻求出路,拓宽建立校外实验基地的思路,把财会管理有创新、有成果的股份制企业、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作为首选目标,走校企合作办学的道路。这类基地可采取与企业签订合同的方式,建立长期的联系机制。实习期间,基地可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由指导教师根据基地单位的要求有选择地安排学生,并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管理。在实验基地,学生可以对企、事业单位的财务机构、财务岗位、财务人员的工作职责,企业的财务管理、生产经营与管理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解,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加深对社会的了解,提高思想政治觉悟与劳动技术素质,尤其是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
(4)加强实践性教学考评,完善评价体系
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考评,是实践性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一般来说可以从实验纪律、实验技能、实验报告、撰写论文等几个方面来综合评价实验成绩,其中以实验技能为核心,制定一套具有针对性和约束力,并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灵活考核办法:①改革常规卷面考试内容,增加模拟实习课的分量,加大实务处理的考核力度。②探讨抽题考核的新办法,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用于毕业考试)。③建立等级化的评价体系,采取层层量化。④尝试运用计算机,减轻评价的工作量。在实践教学的结束阶段,应按计划回收实践资料,组织指导教师对学生实践成绩进行评定,并及时组织学生对该次实践进行讲评。
(5)毕业设计内容
毕业设计要能够按照毕业设计管理规范围绕专业方向选题并开展后续工作。高校要制定导师监管、选题评价、过程检查、抽查评审、严格答辩等环节的质量监控措施。
6.以人才培养为出发点,构筑财务管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经历并举的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
(1)采取内引外联的方式,结合教学进行教师培训。财务管理专业的性质,决定了高校的教师既要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有很强的财务管理实践能力、财务软件运用能力以及网络操作能力。为此,高校要主动出击,向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财务总监、注册会计师担任客座教授,充实到教学岗位兼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对在校教师进行培训与指导;或考虑与企业联合建立自身的实习基地,聘请有经验的实践人员担任基地的各科室负责人,弥补在校教师实践知识的不足。
(2)采取上送下派方式,提高财务管理专业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操作技能。按计划、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教师读研或到国内外高校学习进修,以提高教师实践教学和理论研究水平;根据需要脱产或利用假期选送教师下派到业务部门、企业进行专业培训或顶岗锻炼,到第一线去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使教师掌握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岗位要求,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鼓励专业老师参加各种技术资格的考试等,通过专业资格证书的获得,达到“双师”型教师的要求,直接将他们的财务管理工作实际经验传授学生,提高学生的工作职业技能;鼓励专业教师在业余时间到企业兼任财务咨询工作,到会计师事务所做短期项目审计工作,积累实际工作经历,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教师进行适当的社会调查,既可以由学校联系对口单位,也可以针对财务改革的热点和专业教学研究中的重难点,由教师自发组成专业调查小组,搜集整理资料。
参考文献:
[1]李世辉.基于新理财环境的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模式探索[J].现代大学教育,2009,(2) .
[2]张彦明,付会霞.财务管理专业办学特色改革与实践[J].会计之友,2009,(9).
【关键词】农村财务 信息化 财务制度
近年来我国建设和改革主要锁定于“三农”领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网络浪潮的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三农”问题的基本问题,是排除农村信息死角、城乡数字鸿沟、加快实施基层信息化建设的必然途径。
一、农村财务信息化的发展历程
(一)农村财务信息化的界定
农村财务信息化,主要是指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运用于农村财务领域,促进财务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公开化持续稳定发展的过程。农村财务信息化不但可以从透明清晰、可靠可信方面提高了农村财务公开和民主理财,而且精简了会计人员,降低劳动强度,更为农村财务审计工作提供便利,从机制上预防和控制行为。
为了进一步实现农村集体组织的会计规范化程度,我国财政部于2004年出台了《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初步实现以计算机的电子记账方式代替传统的手工记账,并逐步实现算账、报账的电算化程度。此外,该制度提高了资金流通各环节的透明化程度,因此也有利于实现会计信息资源迅速在各基层组织的共享,实现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同国际接轨的步伐。
(二)我国农村财务信息化发展历程
会计电算化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1979年,那时电算化的试点工作已经开始起步,到了1981年,在长春一汽的专题讨论会上首次提出了会计电算化的概念,并在此后使传统会计处理流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吉林省也成为了我国最早实施会计电算化的试点省份。但这个阶段,会计电算化的应用主要是在大中型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2001年前后,农业部颁布了《关于逐步推广农经电算化工作的意见》,会计电算化工作才逐步在湖南省郴州市省地区试行。此后,全国各地也开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展开了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与规范工作,在黑龙江省等地区开始了初步的尝试,但这个阶段的发展速度仍比较缓慢。
近年来,国家的各部委以及各级地方政府都在积极努力的推进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但由于农村财务管理的基础较差,要想在短期内实现全国600多万个村完全实现会计电算化必然会遭遇诸多难题。目前,在我国现有的41 287个乡(镇、街道)中已有22.9%的乡镇、街道实现了财务的电算化管理,进一步扩大会计电算化普及范围的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
二、农村财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的财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虽然会计信息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信息系统的功能不断增强,但是我国农村财务信息化建设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还有很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信息化水平低
农村信息化建设是开展农村财务信息化的硬件条件。我国1995年实施以“金农工程”为代表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期的进展,但以全国范围来看,东西部各地区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差距很大,可达几倍,甚至十倍以上。这种差异性说明我国当前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落后,同时也造成了我国农村财务信息化发展缓慢的状况。
(二)财务软件功能不完善
目前,我国农村大区域(镇,乡,村三级)在选择财务软件时缺乏统一的标准,软件参差不齐,购买的软件不一致很难进行不同主体之间的数据统计汇总,无法保证数据的规范化,数据靠手工汇总层层上报真实性大打折扣,无法实时监控实时查询实时指导,无法保证信息的流畅,达不到管理信息化的效果。
其次,财务软件自身的功能不完善,单纯借鉴企业财务软件的应用模式很难符合农村财务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财务信息化的进程。
(三)相关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偏低
财务信息化能否顺利开展,人是关键因素,不仅取决于有关农村财务人员的素质,还涉及到当地干部、村民的素质。基层领导对财务信息化的认识缺乏高度,无法深刻理解财务信息化的重要性和优越性,因此不可能有效地督促财务人员的工作,导致从核算到管理再到核算的链条无法衔接,无法推动农村财务信息化向高层次突破发展
作为财务信息的直接使用者,农村财务人员往往需要将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信息统计等工作集于一身,为了保证财务软件的正常运行,这就要求他们满足一定的素质要求,继而保障高质量财务信息的产生。但是目前农村财务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队伍不稳健,在人员设置方面还存在一人多岗的现象。财务信息系统内控制度不健全,严重影响了财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成为财务信息化的制约因素。
(四)财务管理体制不健全
近年来,国家部委以及各级地方政府均颁布实施了许多配合推进农村基层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法律、政策及地方性法规,但这一领域的法律体系仍不够健全,难以提供全方位的法律指引和政策保障。因此,相关监管部门在实施农村会计电算化改革的过程中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遇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难题,同时,执掌监管权利的农业经营管理部门虽然对农业经济领域的情况比较熟悉,但对于专业的财务会计知识并不熟悉,在监管过程中难免显得较为被动。
同时,农村审计工作不健全,审计工作没有真正落实,形式化表面化情况严重,主要表现在各村会计人员的互相审计或者乡镇派审计员审计,可以说是政府审计的不合理,建议引入社会中介的审计。
三、农村财务信息化的实施对策
伴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财务信息化的实施将是农村财务发展的必然趋势。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村财务信息化建设不单是技术问题,而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必须全方位考虑和完善以下问题,沿着先经济发达地区,后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轨迹,才能在我国稳健发展。
(一)统一大区域农村财务软件,屏蔽信息孤岛
软件开发公司应积极参与到我国农村财务信息化的建设中来,协助政府和农业经济部门,开发中能充分满足农村财务需求,并集科学性、可操作性、实用性为一体的财务管理应用系统。并且以县为单位,大区域统一财务软件的种类,这样有利于同一主体间数据统计汇总,合理地屏蔽信息孤岛的现象,为农村财务的网络化、信息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利于农村财务信息化的深入推行和全面发展。
(二)依托“金农工程”,实现集成或整合
“金农工程”,旨在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十多年的建设历程使得网络系统比较完善。财政投入的缺乏和网络资源的匮乏是以往农村财务信息化建设步伐缓慢的重要影响因素,而现阶段应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作用,有条件的农村应充分利用庞大的网络资源,强大的资金支持,快速推进农村财务信息化的建设步伐。
(三)建立网络信息平台,创造发展的硬环境
当前,为了迅速提升农村财务管理的信息化进程,有必要建立起一个较为强大的信息共享平台,使得所有的财务信息需求者都能够从这一平台上获得其渴望得到的信息。然而,这一平台的构建离不开以村、乡(镇、街道)的、县为结点的信息网络建设。按照结点的不同等级构建起来的三级网络平台可以实现多层次、多方向的信息流通,形成一个较大规模的数据库系统,并在该系统内实现跨地域、跨层级的信息的交换,这对于未来农村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来说会形成一个有利于其发展的硬环境。
(四)提高农村财务人员素质,加大复合型人才培养
信息化建设,人才是必要条件。农村财务信息系统需要计算机、经济学、会计学、财务管理等多个领域知识技能的融合,财政部与农经部应积极配合组织培养适合于农村经济环境下的、具有农村特色的复合型人才,同时也可以和“百万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相结合,进行专门的人才培训。
国家还可以出台相关政策,积极引导财务专业的大学生到农村就业,不仅可以拓宽大学生的就业途径,还减轻了就业压力,为农村人才队伍输送了新鲜的血液。另一方面,也要增强农村领导干部财务管理知识,加强财务信息化的认识,这样才能有利于监督指导财务人员工作,使农村财务信息化向高层次发展。
(五)加强宣传力度,提高财务信息化的意识
从现实情况看,许多农村基层领导干部以及财会工作人员对会计电算化的实施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误解,甚至有人把这项举措偏激的理解为劳民伤财的面子工程,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这恰恰说明,在进行农村财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忽视了对相关领导及群众的宣传、普及,没有及时的确保各基层组织和人民群众在思想上与国家的相关政策引导保持同步,这也成为了财务信息化管理过程中最大的障碍。为解决这一难题,必须通过大规模、多渠道的宣传来强化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积极影响、重要作用,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了解到传统方式的弊端,以积极的心态迎接这项改革举措。同时,还要对专业的财会人员和村镇干部进行相关培训,使其领会国家相关法律政策的精神,并在日常工作中像群众渗透实施计电算化的必要性,排除广大基层群众对这一举措的反感情绪,为进一步提升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普及程度扫清障碍。
(六)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分层次解决资金投入
以往,农村财务管理信息化进程中最常遇到的问题就是硬件设备的投入。许多基层组织对于购买打印机、计算机和相关配套设备表现得较为抗拒,因为不愿投入这笔资金而固执的沿用传统的财会处理方式。如果政府能够解决这笔资金投入,就可以解除基层村组织的后顾之患,同时还要确保这项资金的专款专用,满足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物质条件。此外,另一种压力来自财务操作人员本身,由于自身水平的限制,学习使用较复杂的财务软件对他们来说可能非常吃力。因此,各级政府也应尝试与相关的财务管理软件开发企业合作,设计出更适合于基层农村组织的财务软件,以更简易直观的方式和更为简化的操作方式使财会人员能迅速入门并掌握软件的操控,缩短从传统方式向信息化方式过渡的时间,使得财会信息化的改革能够迅速渗入基层,落到实处。
农村财务信息化作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信息化跨越性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农村财务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对促进农村财务管理向制度化规范化发展,加强完善财务监督系统,维护农民的实际利益,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惠萍,谷秋兰,周增光.我国农村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探讨[J] .中华会计学习,2010(1)
[2] 牛艳芳,曲吉林.农村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因素分析[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9(6).
[3] 蔡蓉.浅析会计电算化在农村财务管理中的应用[J].经济研究导刊,2009(7).
[4] 庄洪艳.论推动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J].现代商贸工业,2009(3).
[5] 张军.基于Sass应用模式,构建新农村财务信息化的路径选择[J].调研世界,2010(5).
[6] 徐维兰.农村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创新性构想[J].事业财会,2007(2).
关键词:会计专业硕士;区域经济;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F23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2-0102-03
黑龙江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自然资源丰富,石油、煤炭开采加工企业较多,同时,由于地理位置与俄罗斯接壤,对俄贸易在全省经济中也占有相当份额,区域经济的特点非常明显,这些不同的行业对中高级会计人才的需求侧重点也有显著差异。因此,应针对黑龙江省地方经济的这些特点,构建适合黑龙江省发展的会计专业硕士(MPAcc)培养模式。
一、黑龙江省专业型会计人才供需现状分析
黑龙江省2012年财会类专业需求量处于第三位,仅少于营销类和服务类。通过调查发现,虽然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导致就业困难,但会计类专业的就业形势明显好于其他专业,在招聘职位需求中,财会经济类职位需求一直位列前茅。调查结果显示,基层的会计岗位比较喜欢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大多数单位都有长期需求,并且用人单位的行业很广泛。在会计人才供给方面,因近年来各大高校不断扩大招生,且黑龙江省各大高校基本上都设有会计专业,所以会计专业人才的孵化能力得到快速提升,这也就导致了会计专业人才供需条件发生快速转变。但调查发现,中高级会计人才比较稀缺,供不应求,尤其是高级管理型会计人才十分稀少。目前,黑龙江省严重缺乏知识层次高、职业道德好、开拓意识强、具有战略眼光、善于理财的高级会计管理人才,大多数单位的会计人员没有进入管理决策层,不能在单位的经营管理中发挥应有的参谋作用。所以使许多企业在规模化、集团化发展进程中陷入了高端会计人才匮乏的窘境。
二、黑龙江省高校会计专业硕士(MPAcc)的培养目标定位
全国会计硕士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在《会计专业学位教育改革方案》中指出,全日制会计硕士(MPAcc)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为大中型企业、金融机构、会计师事务所、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等输送高水平、应用型业务骨干和中层管理后备人才。黑龙江省高校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目标的设定要考虑市场需求,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适合黑龙江省经济的发展。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应是培养德、知、行、省的四合一人才,即将职业道德素质、专业知识、能力要求和自我省悟有机融合在一起的辩证统一体。首先,职业道德素质是培养目标的根基,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如果没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那么业务再好,也不可能给企业、国家和社会带来效益。其次,专业知识是MPAcc培养目标的基础,它既包括了会计领域的相关理论,也包括了工商管理、应用经济等各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再次,会计人员要具有可持续发展潜质的职业能力,其中包括战略意识、创新意识、学习能力、应用能力等等。最后,自我省悟是必不可少的,在警醒与反省的同时,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而提升自己的能力。因此,培养会计专业硕士(MPAcc)应顺应时代需求,培养具有高素质、拥有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通晓市场经济运作规律、掌握专业理论、精通业务、了解国际惯例的应用型、专业化高端会计人才[1]。
三、黑龙江省会计专业硕士(MPAcc)培养模式的构建
人才培养模式受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所制约,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更侧重于培养会计应用型专业人才,应注重职业导向,注重培养解决会计及相关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应用型研究生更侧重于获取程序性、专业性的知识,偏重于“怎么做”。重点培养的是在会计和相关领域掌握必备的知识和技术,以及合理解决会计与相关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型研究生将来主要从事实务性工作,还要考核其是否具备会计专业的从业资格。因此,依据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确定了校企所联合培养模式,突出应用型教育,同时与注册会计师职业资格考试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课程体系的设计
根据全国MPAcc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参考性培养方案》和《关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学位办[2009]23号)文件精神,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体系目前包括3个部分:核心课、方向课以及自选课,其中必修课程为核心课,方向课和自选课为选修课[2]。
全国MPAcc教育指导委员会规定核心课为学位必修课程。其中包括会计英语、社会思潮研究、企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管理经济学、高级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高级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高级审计理论与实务、高级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等课程,其教学内容应紧密联系会计工作的实际,及时将新理论、新成果、新案例纳入课程内容之中。为满足会计硕士职业拓展和就业的需求,需设置方向课和自选课,课程的设置权归属于培养单位,也可以考虑将这两类课程合并为一类课程,即按专业方向设置专业方向课[2]。
根据黑龙江省区域经济特点,在课程设置方面,除了完成学位必修课程之外,由于黑龙江省自然资源丰富,石油、煤炭开采加工企业较多,同时,地理位置与俄罗斯接壤,对俄贸易在全省经济中也占有相当份额,所以在方向课和选修课中应还加入俄语、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国际关系、煤炭企业会计、石油企业会计、ERP实施方法论专题、项目管理专题、管理沟通与时间管理专题、企业战略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理论、内部控制理论与IT治理、AIS应用模块1(FI财务会计)、AIS应用模块2(CO管理会计)等课程。通过上述课程学习,可使会计硕士加深对企业实施ERP项目(会计模块)业务的认知,熟悉省内各大开采加工企业的会计工作流程,从而具备所需的知识、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
针对想要考取注册会计师(CPA、ACCA)职业资格的同学,可以开设注册会计师(CPA、ACCA)专业方向课程。主要课程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专题、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专题、财务舞弊与识别专题、会计准则与审计准则专题、IPO财务与审计专题、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注册会计师应用文写作、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IT审计、管理沟通、中国税制与企业纳税筹划等课程,通过对上述课程的学习,可使会计专业硕士加深对会计师事务所业务的认知,具备注册会计师(CPA、ACCA)所需的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
在培养学员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同时,还要注重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把德育融入到教学的每个环节,营造良好的学风和文化氛围。培养具有过硬的政治素质、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学生。为全面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高等院校要避免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安排和鼓励学员多参加各种学术报告,结合案例分析将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能力培养过程中。
(二)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实践教学培养的是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在实践教学基地学习,可以掌握更加丰富的知识和提高能力水平。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不应只是寻找一些实际的工作单位,从单位中找几个导师,让一批学生到那里实习,而应是会计专硕培养必不可少的环节和系统工程,培养单位和实习单位要高度重视,密切合作,周密规划,并进行必要的投资。在选择实习单位时,不仅要考察备选企业的经营规模、地理位置、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也要考察其高管人员的理论知识和科研潜力,以及对于建设实践教学基地的热心和重视程度。被选中的实习单位,要有单独的管理机构和领导班子,负责组织和管理实践导师和实习学生。然而只让学生实习是不够的,要在培养过程中分层次教育,建立学校与企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即所谓的校、企、所联合培养,即学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把学生需求调研放在第一位,学校领导、就业指导处和各专业教师有针对性地调研企业的用人需求,根据岗位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要求,为学生的培养制订计划。另外,以校、企、所联合培养为导向的专业课程设置、学用一致的教学内容、产教相辅的实习体制,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高水平技能[3]。这样,在以学校为主、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为辅共同培养的模式下,学生所触发的创新灵感,更可能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黑龙江省有龙煤集团、大庆石油公司、中瑞岳华会计师事务所等典型企业。这些优秀的企业、会计师事务所不仅为会计专业硕士学员提供非常好的实习基地,更为建立校、企、所联合培养模式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学员可通过实地考察、现场调研和交流、实际操作等培训方式,在企业中进行培训和实习,使会计专业硕士的教学课程内容更加丰富,不仅增强了课程的前瞻性、科学性、操作性、应用性、针对性,满足了会计专业硕士教育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点,同时也能让学员真正投入到黑龙江省的建设之中。
(三)教学内容的实施与保障
1.实行“双导师”制
优秀的导师是高质量会计硕士教育的前提,会计硕士培养目标得以实现,课程体系的顺利实施都离不开建设专职导师与兼职导师相结合的师资队伍。
现阶段会计硕士课程主要由高校教师承担,偏重于理论研究但缺乏相关会计实践经验的高校教师,在从事理论课程教学的同时,也应主动到会计实验室等地间接实习,在实习过程中积累经验,提高会计实际工作能力。还应充分借鉴国外会计硕士教育的成功经验,吸纳一些具有经验的、资深的注册会计师、管理会计师、财务分析师、投资咨询顾问、企业咨询顾问担任校外导师,既可以让校外导师到高校为学生讲授有关实务课程,也可让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由校外导师实施现场教学或进行相关指导。
2.尝试会计专业硕士国际化教育
由于黑龙江省地理位置与俄罗斯接壤,对俄贸易在全省经济中占有相当份额,所以要加快会计专业国际化教育的步伐。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的国际化教育,立足点是人才本地化,切入点为知识结构国际化。一方面,标准要和国际接轨,教学的过程要有计划、有步骤,培养学生具有全球化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在一些方面广泛地开展合作交流。要与国际先进的财经教育接轨,在省内培养适应国际市场需要的通晓会计基本理论、精通会计业务、了解世界主要会计模式异同、熟悉国际会计准则与惯例、懂计算机和外语、具有较广泛的商业知识的国际化会计人才。
(四)人才评价标准与考核方法
为进一步完善课程考核方法和机制,针对会计硕士培养的特殊要求,如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除了可以采用闭卷方式考核学生外,还可让学生撰写评价方面的研究性小论文或文献综述;对专题讲座可安排撰写学习心得或调查分析报告;对于实验课程则可安排撰写实验分析报告;对于应用性较强的实务课程,可结合案例教学撰写案例分析报告。通过上述方式培养其学术写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
会计硕士分析和解决会计应用性难题能力、收集和处理学术资料能力、语言表达与逻辑思维能力的综合体现是学位论文。为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全国MPAcc教育指导委员会在《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参考性培养方案》和《关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学位办[2009]23号文件)中对会计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写作提出明确的要求.要求“会计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要突出专业性、学以致用[3]。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学位论文应具有创新和实用价值”。
论文答辩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最后关口。答辩委员会必须严把学位论文的质量关。委员会组成人员里,必须有1名或以上外聘专家。答辩过程中,会计专业研究生要阐述清楚本课题的创新之处,答辩委员会要就答辩者研究成果的可行性、是否有利于产学研相结合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提问并展开学术辩论。答辩后,研究生还要进一步分析和思考答辩老师提出的意见,对论文写作的经验教训加以总结,清楚知道通过这次论文的写作自己掌握了哪些研究方法,在科研能力上有哪些提高,同时精心修改学位论文,以便在会计学术服务于实践过程中取得更大的成果。
结束语
会计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个复杂又系统的过程,确立以需求为导向的MPAcc教育模式,疏通供求双方的联系渠道,改革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根据黑龙江省区域经济的特点,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导师配置等方面对现行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育体系和机制进行创新,从而推动黑龙江省校MPAcc会计教育的发展,进而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曹昱.构建适应滨海新区发展的会计专业硕士(MPAcc)培养模式[J].劳动保障世界,2010,(11).
[2] 刘永泽,赵和喜.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PAcc)培养模式的思考[J].会计之友,2012,(2).
[3] 高明.会计专业硕士应用能力培养创新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
Research on the professional accounting Master training model in the university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gional demand
TAN Xu-hong,LI Xin
(Management college,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Harbin 150022,China)
关键词:民营 企业经营 行业 问题
浙江的民营企业以其数量众多,发展势头强劲,为地方创造极大的经济价值而逐渐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在浙江省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浙江的民营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同时,我们看到,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一些问题或发展瓶颈逐步暴露出来,主要集中表现在其经营模式存在的缺陷。
一、浙江民营企业经营现阶段的突出问题
(一)一味注重规模扩张,忽视内部管理配套
浙江的民营企业早期多数都是经历了投机性的资本积累,由于企业家们对市场的敏锐观察力,加上其抓住了市场机遇,在短时间内完成了最初的资本积累。在拥有了原始资本之后,企业家们开始寻求能更加稳定经营的行业进入,开始形成民营企业。但这一类型的企业家们,过多的看重企业规模,随着不断注入的资金流,企业家希望通过不断扩大规模生产,从而获得更加客观的利润收入。
殊不知,企业规模需要与之相匹配的管理团队来从旁协作,浙江的民营企业多数会忽视这一点,在企业规模扩大了1倍、2倍之后仍然沿用企业建立初期的管理,如表一所示,根据2010年浙江省统计年鉴中数据汇总得出,达到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在营业收入稳步提升的同时,管理成本或费用并没有同步增加,占比有逐年递减的趋势,“重生产,轻管理”这往往会成为其日后发展瓶颈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企业经营资金运作差,科学管理资本能力不足
受我国宏观调控的影响,近年来,为了控制货币流动性,遏制通货膨胀,商业银行贷款门槛日益上升,民营企业获得商业贷款越来越难,2009年末浙江省新增贷款9039.6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225.68亿元,但这些商业贷款多数贷给了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获得的贷款不足5%。民营企业获得金融支持率低,使得企业不得不通过民间借贷等高成本途径获得资金,使其经营成本增大,风险相应提高。
一方面,民营企业资金成本相对较高,另一方面,民营企业缺乏合理的资本管理,理财观念弱。一些民营企业家将注意力都用在了如何赚更多的钱上,往往忽视企业内部资金的合理分配利用。他们或是没有明晰的财务预算,或是预算执行力不足,在企业发展的后期,财务环节的薄弱甚至会使企业在遭受外来兼并时无力反抗。一些浙江有名的民营企业就是在其发展势头强劲之时被大集团所吞并而令人惋惜。
除了财务管理的问题以外,浙江民营企业的流动资产管理能力也稍显薄弱。首先是其对企业存货的控制。其次,应收账款回收困难的问题。
(三)行业选择范围狭小,缺少在高附加值领域涉足
民营企业在发展之初,多受制于国家政策在其准入行业的限制,因此,在企业成立时,多数进入了门槛较低的制造业、初级加工业等产品附加值较低的行业,对高科技高附加值领域涉足很少。随着政府对民营企业扶植力度的加大,民营企业市场准入方面的约束逐渐减少,但是,由于传统思想的制约,民营企业家们多数秉着“做熟不做生”的想法,往往止步于原行业而鲜有向新兴领域进军的念头。
浙江的民营企业长期驻守着皮鞋出口加工业、服装出口加工业、小商品出口等几大类初级商品的加工出口,但由于这些行业的技术要求不高,进入门槛低,附加值低,不少地区企业见其有利可图也纷纷投身其中,使得行业内竞争激烈,利润逐渐降低,长此以往,浙江民营企业优势不现,可能引发行业危机。因此,在浙江民营企业发展态势良好之际,合理引导其向高附加值相关领域转移,才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关键。
(四)本能推崇家族式管理,对职业经理人管理模式有排斥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浙江的民营企业中70%以上采用了家族式管理模式,但随着企业扩张及市场的客观要求,家族式管理的弊端开始涌现。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企业能够适应其瞬息万变的需求,此时,专业人才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要想企业不断深化发展,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势在必行,只有依靠专业的职业经理人,才能将企业管理规范化,促进其做大做强。
但是现阶段,浙江的民营企业多数仍存在着产权不明晰,权责不明确,管理不科学的问题,而企业家们往往以控制成本为由规避职业经理人管理模式的优势,随着低第二代家族管理层上位后,企业经营风险将大大增强。
(五)对本行业持续性经营不足,开始投身房地产
随着近年来楼市持续火爆,不少浙江的民营企业纷纷进军房地产市场,在市场景气之时,有的企业甚至将主营产业抛弃后,斥巨资在房地产市场。由此可见,浙江民营企业的另一通病“炒楼”。在2010年8月19日的一份“2010温州市百强企业”排行榜中,过半数的企业与房地产沾边。一些耳熟能详的浙江传统制造业品牌,已经纷纷脱下了外装,在房地产市场中大捞一笔已经成为企业家圈子的共知。做服装的现在卖房子、做电器的也在卖房子,包括康奈、奥康、报喜鸟、庄吉、乔顿、法派、高邦、德力西、人民电器……
民间资金炒楼、民营企业造楼,已经成为浙江民营经济巨大收益的来源,大量 “食利”阶层也由此涌现。但浙江也正开始为此付出代价。一个直接的表现是,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这些涉猎房地产的企业,发展动力出现衰竭迹象。同时,由于将企业资金过多投资于房地产,企业自发生产受到了严重影响,产品竞争力下降,市场份额被瓜分,此时要从房地产市场中再抽身回实业,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浙江民营企业经营发展建议
(一)实现企业管理规范化
规范化是企业的“内功”,是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只有规范运作的企业才能在产品市场、人才市场上顺利参与竞争。尤其是在中国加入WTO后,浙江的民营企业或多或少的从事着出口产品贸易,如何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规范化是基础。
企业管理规范化首先要求企业在管理经营观念上更新。在日常经营管理中,逐渐弱化“家族式”管理模式,即使不能彻底避免家族管理,也要尽力引进专业的管理人才,按照科学的管理模式制定企业的财务制定,控制监督制度,人事制度,绩效标准等,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做到产权明晰,权责明确。其次,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方法来为管理服务,如滚动计划法,运筹学法,网络计划法,信息技术等。浙江的民营企业应当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为自己服务,改善办公硬件设施,使企业拥有获取最新信息的先进手段,从而使企业的决策更科学,执行更彻底。
(二)实行资金运作科学化
企业科学地运作资金,首先要正确了解和认识资金的用途与性质及其不同来源与筹措方法,以便采用正确的理财方法。其次对资金的需要量、资金收回和支出的时间要有充分的预测,如赊账回收期、工资支付时间等,都要心中有数,并在实际资金收支努力使两者期限相匹配。再次要十分重视存货的控制以及应收账款的管理,以保证日常资金周转灵活,使企业具备相当的付现能力,防止“黑字倒闭”。
此外,要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必须依靠大量准确、及时的经济信息。企业内部的最重要的经济信息就来自于财务资料,而现在很多民营企业对日常财务资料的整理不规范、不完整,给决策者评价、预测、决策、预算等各项经营管理工作都带来了很多困难。作为现代企业,必须要有完整的财务资料,这样才能帮助管理者分析过去、预测未来,使管理者洞察企业内外部的发展变化,以增强其风险防范意识、自觉理财意识,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三)尝试行业选择高端化
随着国家放宽民营企业进入行业标准,同时,浙江省政府对省内民营企业的扶植力度大大加强后,省内的民营企业应该将眼光放得更加长远,多多进入到高技术含量行业中。从长期看,技术含量的提高,是民营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和必由之路。伴随着国有经济在大多数竞争性领域退出,民营企业将承担维持国民经济增长、壮大民族工业的重要使命,要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下与国外跨国公司进行竞争,避免外资对我国市场形成垄断,民营企业也必须在科技创新上有所作为。
浙江的民营企业要进一步加快企业技术创新的步伐,一方面,在经过资本积累、初始发展之后,有一定竞争力的企业可以加大科技投入,在行业相关领域内着力研发具有高附加值的中间产品,从而提升企业整体产品科技含量,逐步向高端行业过渡。另一方面,民营企业也可以通过兼并收购的方式获得先进技术,为企业所用。
(四)明确人才引进专业化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用。”在选拔人才之时,需要企业家们发现人才,知人善用,这样才能将人才留在企业内,为自己企业的发展添砖加瓦。一方面,民营企业要广招社会贤才,形成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另一方面,人才国际化势在必行,新引进的专业人才要有WTO方面的专门知识,要求其掌握国际经济贸易运作规则和程序,并有较高的外语水平。此外,企业要对现有的人力资源进行结构调整,吸收社会贤才进入企业高层班子,营造非家族成员处在高层管理岗位上能充分发挥才能的环境,适当采用高管人员入股、年薪制、股票期权制度和其他相应激励制度。
对采用了职业经理人管理模式的民营企业,要求企业主们“用人不疑”。只有充分的信任,才是职业经理人与企业主长期合作的基石。民营企业要尽可能地为人才提供施展的舞台,使员工真正感受到企业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倡导团队协作精神,从而形成一股团结向上的动力。
(五)重视文化建设多样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有的文化观念、文化形式和行为模式,是企业成员普遍接受和共同奉行的理想、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总和。企业文化是对企业进行柔性管理的基础,它对内表现为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激励力、约束力、导向力、辐射力、成长力,对外表现为企业的形象、企业的荣誉度、市场的亲和力和竞争力。它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也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重要内容。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在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减少管理成本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现阶段,浙江民营企业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高,缺乏对优秀企业文化建设的正确认识。民营企业的文化建设应立足自身,根据自身行业特色,管理模式特色,以本土化、个性化为重点,塑造独特的适用企业本身的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的品位,应当把企业文化建设列入议事日程。
参考文献:
[1] M.布莱尔.所有权与控制――面向21世纪的公司治理探索[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2]李永刚,祝青.浙江小企业群落发展初探[J].财经论坛,2002(9).
[3]费忠新.民营企业经营管理特点及其现状研究[J]. 财会通讯,2005(1).
[4]赵飞飞.温州民企百强半数搞房地产[J].中国民营技术与经济,2010(9).
【摘要】当今全球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人员素质等,对经济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会计人员要提高自身竞争力,需要补充新知识和提高自身素质,提高专业方面软实力。本文分析了当前企业会计软实力的现状,阐明了加强企业会计软实力建设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增强企业会计软实力的对策,以期为会计人软实力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会计软实力 职业道德 措施
一、引言
1990 年, 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教授提出了软实力概念。认为“软实力是一种能够影响他人喜好的能力”。随着约瑟夫·奈研究的深入,软实力概念逐渐清晰而科学,并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研究的目光投向软实力。软实力的概念和内涵得到极大程度地丰富和发展,软实力理论的应用领域也逐渐从国家向区域或者企业等微观领域延伸。
会计软实力建立在会计硬实力充分发展,具有雄厚实力基础之上。企业会计软实力是一种无形的、非量化的、非排他的企业财务核心资源。企业会计软实力是企业精神、企业文化等隐性层面彰显出的实力和竞争力,渗透于会计管理之中, 通过会计人员的理论知识、心理定势、思想结构、价值趋向、信息追求、职业道德、自身素质、会计制度等体现出来。是企业在长期理财实践中形成的,是由企业中财务管理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员工形成的综合理财能力。本文主要从会计人员的文化知识水平、职业道德以及学习、创新能力方面探讨企业会计软实力。
二、企业会计软实力现状
(一)会计人员文化水平低,专业知识匮乏会计教育环境表现在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两个方面。在专业教育方面,我国会计人员的层次水平较低,会计修养不高。由于教育水平不高,专业教育力量匮乏,致使我国会计人员的总体素质低于西方发达国家。这不仅严重影响经济工作对各方面会计人才的需要,而且阻碍了信息技术在会计核算中的广泛应用。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的教育水平决定着这个国家或社会的会计发展水平。因此,如何加强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改革与完善会计人员培养、选拔体制,是我国会计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这也是企业会计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方面。
(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低,品质有待提高会计职业道德是指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既是会计行业的行为规范,又是对社会应承担的道德责任与义务。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修养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会计工作的质量。有关部门对企业会计职业道德调查后发现:会计人员在工作中能够坚持准则、依法办事的只占11.57%,熟悉相关法律法规的有24.78%,爱岗敬业的有51.74%。另外,会计人员在整个记账过程中不遵守配比原则的占24.3%,不重视谨慎性原则的占14.9%,不坚持明细原则的占20.7%。在记账中与单位负责人产生分歧时有61.27% 的会计人员通过“技术处理”手段使负责人意见得以“巧妙”实施。这充分说明企业会计人员存在严重的职业道德缺失现象。
一些会计人员本身素质较低,责任心不强,工作中墨守陈规、不求上进、缺乏进取精神,不能与时俱进地开展工作,影响了企业财务水平和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一些会计人员经受不住物质利益的诱惑,贪图享乐,为满足日益膨胀的物质需求,伪造、变造、隐秘、毁损会计资料;甚至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受贿、挪用公款、化公为私,出卖集体和国家的商业机密,以身试法,走上犯罪的道路,给国家和企业单位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三)会计人员学习、创新能力不足
在企业改革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 会计人员应该具备怎样的能力以应对挑战。“ 能够完成领导布置的工作”、“具有实际操作经验”等是大多数被调查者的答复。许多会计人员认为经验就是能力, 而经验是依靠大量重复性手工作业和时间的延续积累而成的。另外在企业, 按工作年限、工作经验、职称论资排辈现象并非少数, 企业许多重要的会计岗位多是由工作时间长、实践经验丰富的年长者担当。虽然这有助于会计工作的稳健性,但由于缺乏压力和动力, 年长者并不热衷于创新和进行会计改革, 更不用谈自身业务能力的突破和提高。而是习惯沿袭旧的核算方法、管理体系。循规蹈矩、墨守成规的工作作风也使得后来者效仿跟随。随着企业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企业会计各方面的国际趋同是必要的,而学习、创新能力不足难以满足这种要求。
三、企业会计软实力不足弊端
(一)对会计信息披露不利
在会计实务操作时,专业知识为会计人员提供了推理、分析和制定具体业务流程的依据,是保障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必要因素之一。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经营管理系统,存在很多难以确定的因素,会计人员必须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结合企业的具体实际情况,对那些不确定因素作出合理的判断和解释,找出其中的原因,确定采取的对策。如果专业知识匮乏,不仅对一些基础业务处理不当,更不用谈根据企业具体实际情况进行复杂的账务处理。当前企业合并以及国际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专业知识越来越重要。如果专业知识不足,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
(二)容易出现舞弊现象
会计舞弊是指行为人以获取不正当利益为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和有目的地故意违背真实性原则,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和规章规范,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行为。会计舞弊并不是由于会计人员缺乏必要的财务知识造成的,而是在具备深厚的会计知识背景下,利用相关法律法规的模糊点,达到操纵财务报表的目的实施的,这是职业道德素质低下、个人道德品质缺失的表现。如果企业经营状况良好或者投资项目有前景,内部人员有想独自把握投资机会,所以对外会故意夸大损失,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或回收股票;当经营状况不好时,由于资金不足,需要外部资金,往往把这种风险抛给其他投资者。出于这种考虑,企业内部人员不愿意将企业的实际运作状况完全展现出来,所以披露的信息往往都是依照会计准则必须披露的部分,而非信息使用者真正需要的信息。更有甚者,一些资产状况差的公司为做出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行为,又避免外界知晓其财务状况,采取“两套账”的做法。此外,会计人员为了某种利益,选择对企业有利的确认计量方法(如存货计价)进行各种账务处理,虚增企业的资产或收益。这不仅有违会计准则多样性,对债权人、潜在的投资者而言,也极有可能因作出错误的判断而造成损失。所以为杜绝软舞弊现象,必须加强企业会计软实力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和个人道德品质,使其诚信记账,不钻准则的空子,保障各种财务信息的可靠性,避免对利益相关者造成不利影响,这是财务会计所追求的最终目标。
(三)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
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创造、知识更新速度大大加快,对国家及个人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学习培养创新能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和紧迫,对于会计人员同样如此。首先,电子信息系统使得企业核算无纸化,作为新时代的会计人员,不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知识是很难胜任会计工作。随着企业的发展以及业务的扩张,涉及的领域会越来越广,包括会计软件的升级、企业合并、债务重组等,同样要求会计人员不断加强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其次,拥有良好的学习、创新能力可以对企业的账务处理流程进行更新改造,使其更便捷、成本更具优势。再次,在企业的支出中,税务支出是企业支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加强学习创新能力有利于对企业进行合理的税务筹划,减少企业的成本。会计人员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拥有良好的学习、创新能力可以在许多方面为企业创造价值,使企业拥有强劲的发展动力,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企业会计软实力建设对策
(一)提高会计人员的知识储备
会计知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改革和创新的。纵观会计发展史不难发现,会计人员必须要有持久的学习精神,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要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不断提高职业判断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要求全球会计准则持续趋同,这是巨大的挑战。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的会计准则比较稳健保守,而西方会计准则相对开放、公允。改革需要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应当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把西方先进的会计知识引入中国,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完善我国的会计准则,提高我国会计人员的知识储备量。同时要跨学科学习,补充其他学科的知识。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早已打破传统的单一业务往来,不仅国与国之间实现了“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不同专业、同一专业不同研究方向之间也是相互揉合。因此, 作为会计人员, 除了要具备扎实深厚的业务知识外,还应掌握相关的其他专业知识,开拓视野,为会计工作服务。
(二)健全会计考评制度和监管机制
首先,应当强化会计人员的道德和责任意识,使其能够合法、科学地进行会计核算,真正树立实事求是和诚实守信的道德观念,使得企业财务报表能如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情况,为投资者作出正确的投资分析提供可靠的信息。其次,建立健全外部监督机制:财政、税务、审计、监察等社会监督部门要秉公执法,对会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情况经常进行检查、督促;由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对会计行为进行查验、评估;发动单位职工和其他社会成员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进行监督。通过这些方式使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状况处于社会、单位和个人的监督之下,有利于会计人员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提高培养会计人员创新能力
首先,强化创新意识。会计人员要在自己的工作中创新, 就必须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在创新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创新意识的强弱决定了创新能力的释放。其次,增强创新观念。思想观念是行为的先导, 没有创新观念就没有其他各项创新。时代变了、市场变了, 会计人员的思想观念也必须随之转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会计人员必须破除计划经济时期卖方市场的各种旧观念, 树立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观念, 如竞争观念、信息观念、服务观念、经济效益观念、人才观念、知识价值观念、全局观念等。再次,改善知识结构。无数创新实践证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依赖于全面、合理和先进的知识结构。由于学校教学改革严重滞后, 目前在岗的会计专业毕业生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 再加上会计学的发展趋势是由独立学科向边缘学科转化,没有较全面的知识结构, 难以胜任会计工作。因此,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知识, 才能真正掌握会计学的精髓,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最后,建立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创新的落脚点是人, 会计人员创新能力的提高, 外界因素影响不可忽视。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激发会计人员的创新能力, 对会计人员的创新起到很重要的动力作用。创新动力机制是创新意识顺利进行的人为社会系统, 由创新目标、奖惩制度等激励因素组成。创新奖惩制度的建立, 能调动广大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四)创造良好的会计软实力的环境
由于企业会计软实力是企业精神、企业文化等隐性层面彰显出的实力和竞争力渗透于会计管理之中,所以企业精神、文化环境对于企业会计软实力的建设至关重要。如果企业精神、企业文化层面不完善,仅从会计部门出发,提高会计人员的知识水平、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增强学习创新能力,是远不够的。即使对这些方面已实施有效的措施,由于环境的负面影响也可能退化,所以有必要加强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建设。一是企业领导要高度重视,通过自身的倡导和示范,使员工积极参与企业精神、企业文化建设,创建独具特色的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二是要培养员工的企业意识,即员工对本企业价值观的理解与认识程度,包括对企业性质和特征的认识,对企业生存、发展、兴衰的责任感等。三是要努力营造良好的企业内部环境,优化用人环境、合作环境和竞争环境,营造知识分享、员工之间和谐相处的气氛。此外,还要为员工提供培训机会,建立与企业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奖励制度。通过企业精神、企业文化建设,为企业会计软实力的提高创造良好的环境。
随着企业经济实力的增强,要想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道德素质、学习创新能力显得越发重要。会计部门作为企业的核心部门,加强这种软实力建设是重中之重。但是这种内在的隐性力量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从长计议,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逐步建立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王文涛. 浅谈我国的会计文化建设[J]. 财经界,2012(2).
[2] 王莉. 浅谈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与应对策略[J]. 财经界,2012(10).
[3] 王棣华. 论企业财务文化软实力[J]. 理论研究,2011(2).
[4] 李红梅. 企业会计职业道德现状分析及相关对策 [J]. 财会审计,2011(11).
[5] 易慧. 如何规避会计软舞弊——“南方保健”案例分析[J]. 经济与管理,2010(7).
“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比赛旨在发挥德育课程“职业生涯规划”的主渠道作用,调动校内外多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德育整体合力,以指导学生制订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为抓手,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加强以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成才观、就业观、创业观为主要内涵的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学生以“成功者”的心态看待未来,形成提高自身素质、拼搏向上的动力,珍惜在校生活,努力为职业生涯发展做好铺垫。
引言
不少人都曾经这样问过自己:“人生之路到底该如何去走?”记得一位哲人这样说过:“走好每一步,这就是你的人生。”是啊,人生之路说长也长,因为它是你一生意义的诠释;人生之路说短也短,因为你生活过的每一天都是你的人生。每个人都在设计自己的人生,都在实现自己的梦想。当前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十分的大,特别是我们这种未经世事的大学生!我们如何在以后严峻的就业形式面前做的更好,在以后应聘时从众多的应聘者中脱颖而出?我们以后到底做些什么?我们以后往哪些方面发展?所以我们有必要提前规划我们的未来,为我们以后的发展做好规划,也就是我们的职业生涯设计!
现在社会是一个经济迅速发展的社会,也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提前做好自己的规划会对我们更好的适应社会打下基础,作为新时代的大专生,就应该对社会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现在的就业形式,社会的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对自己的性格能力都应有清醒的认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适应社会,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距离我职校毕业还有两年的时间,之后我将离开这里,开始我的新生活。当前,制约我国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之一的是掌握先进制造技术的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这样看来我们这批学习技术的中职学生就业前景一片光明,但是怎么样才能成为一名高技能人才,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成为高技能人才是值得我们这批学生思考的。但现在的我,有必要给自己定个规划。
对于我的职业生涯规划,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进行:
首先是进行自我探索,客观认识自我。构建自己的价值观、现状描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借助于职业兴趣测验和性格特质等测验,发现自己是一个较为外向开朗的人还是内向稳重的人,并对哪些问题较为感兴趣,如经济问题还是管理问题,或擅长哪些技能如分析、对数字敏感、语言表达能力等。也可分析出自己的一些弱点,从而更好的进行职业规划。
第二部分是对职业的认知。即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分析自己的外部机遇和挑战。主要包括了解社会的整体趋势、大学生就业状况;了解行业发展前景、现状以及就业需求;对企业文化、工作职责等分析,做到“人企匹配”和“人岗匹配”等等。
第三部分则是职业的决策与定向,即做出明确的选择。将外部环境和个人特质相联系起来考虑,制定出符合实际,可执行、可实现的职业目标。
第四部分是根据目标规划出相应的职业路径,制定策略和计划实施。包括确定短期和长期目标,长期目标一般是以后职业规划的顶点,或较高点也就是梦想,但要细化至具体工作,如毕业后进入国际知名管理顾问公司从事研究分析、咨询工作。短期目标设立一般是素质能力的提高,或有用证书或考试的通过和获取。
最后则是评估与调整。所谓计划不如变化,如果某一时期不能实现自己的阶段目标,要重新定位自己,及时制作出与主路径相关的备选方案。如在企业中由于环境因素而产生问题时,则要考虑是否换单位,或考虑自己寻找培训机会等等。
第一部分 自我探索
1.客观探究自己
自我认识是设计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因此我一定会全面、客观、深刻的正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人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将参考来自家庭、同学、师长和其它专家的意见,力争做到对自己真正全面的认识。
(1)个性特点分析。
性格开朗、直爽,善于交际,待人热情、乐于助人。
随和、平易近人、脾气还算好。
勤奋、认真、上进、有责任心:所以追求成功的欲望很强,骨子里是好强的。相信“有志者事竟成”。只要想得到,就不怕做不到!
踏实稳重、处事谨慎:所以少了份年轻人的闯劲。但是我更喜欢稳中求胜!做事谨慎小心,注重细节。
(2)兴趣爱好分析。
喜欢看财经类新闻。比较关注国家经济动态。对股市行情感兴趣并有发展意向。
喜欢看《艺术人生》栏目。每次看完都很感动、感叹人生、都会思考很多、很有收获。
喜欢上网听听歌曲、打打游戏、来放松自己。
爱好打排球。这可以训练我的反应能力并能增强我的团队合作精神。
爱好练硬笔书法。坚持每天都练。可以增强我的耐心和恒心。还可以使我心平气和、气定神闲,益处多多。
2.职业生涯规划测评报告
(1)职业兴趣探索。
我把职业价值观从六个方面加以区别,在这六个方面我的平均得分如下图所示:
我的职业兴趣测查得分由高到低依次是社会型(9.6分)、艺术型(4.0分)、企业型(3.0分)、常规型(2.5分)、研究型(0.3分)、实际型(0.3分)。可以看出我喜欢与人打交道,乐于各种社会往,以人际活动为日常生活的主要导向,成为注意力、能力、精力的主要投入方向。不喜欢孤独,有强烈的归属感,在人际环境中才觉得舒适和活跃。在工作中,很喜欢交际,有强烈的影响欲,同时富于同情心。对人为事物高度敏感;在交往中,对人热情,乐于合作。能自觉挑战上下级关系,善于社会角色定位;喜欢对人际活动进行安排、组织。
因此,我所适宜的工作环境主要是要求人际、社交活动的工作,强调人的互动性,具有发挥个人组织能力的机会和自由度。
(2)职业价值观盘点。
关于我的价值观,我觉得我是一个很中庸的人,或者是说与世无争。既不低调,也不张扬,不尖锐,也不圆滑。我很看重和谐,我追求物质与精神同步的丰富。我希望以后我能生活在一个舒适、安静、充满朝气的小城市。因为我始终认为,这才是生活的本质,而非永无止境的竞争。
我把职业价值观从六个方面加以区别,在这六个方面我的平均得分如下图所示:
排序结果如下:
其中我最突出的职业价值观是赞誉赏识和追求成就,我是外在导向兼顾内在需求的人。总体而言,我是一个“希望成功者”。在从事一项成就任务时,我主要关注于如何获得成功,而不太担心失败以及失败可能带来的其它后果。我通常会积极地寻求挑战,喜欢选择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对于太容易的任务不太有兴趣。生活中新奇的事物常常能够吸引我。在学习上,我通常能够真正投入,选择恰当的学习方式,遇到失败也能够吸取教训,不会轻易放弃。我通常对自己的能力非常自信,面对考试也不容易紧张。
我对职业的追求,是能够使自己获得充分的领导力提升机会,并拥有充分的权威,能够对他人的工作提供指导。并且这个职位是富有社会声望的。希望能够看到及时的成果展现,并体验到可能的成就体验。即工作的追求是一种自我实现,而并非外在特质利益的满足。
(3)职业性格探索。
①个性风格。
职业性格小结:
我的类型是主人型——热情主动地帮别人把事情做好!
我很注重与别人的关系。善于给他人实际关怀,待人友好,善解人意并有很强的责任心。我很热情,有活力,乐于合作,并能圆满地完成任务。富有同情心。注重和睦的人际关系。做事很实际,有条理,做事彻底且有一致性。善于在经验和事实之上做出决策,将事情安排妥当。喜欢安全和稳定的环境,支持现存制度,注重并很好地遵守社会约定规范。忠于自己的职责。不喜欢做需要掌握抽象观点或客观分析的工作。
②学习风格。
我的学习风格类型属于行动型,做事以行为为导向,注重实践,踏实、肯干。而对于反省和实际则有着非常低的偏好,不善于对经历过的事情进行反思,不注意理论与实际的相联系。结合这样的学习风格,我今后除了在行动上雷厉风行外,还要经常对过去的经历进行反思、弥补,做到扬长补短;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在实践中反思、探索,同时注重将理论成果进行运用、推广。
(4)技能探索报告。
我比较突出的五项技能:
积极倾听:注意听他人的讲话,理解要点,在恰当的时机提问,不在不合适的时候打断对方的讲话。
人际敏感:关注他人的反应,理解他们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反应。
协作:在相互配合时协调自己和他人的行动。
口头表达:通过口头交谈有效地向他人传递信息。
监测:监督/评价自己、他人或者组织的表现,又经过了重新的梳理,希望自己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认真思考和观察自己这些技能的应用,充分发挥自己的强项。
(5)自我分析小结。
通过以上几方面的测量,我从科学角度对自己作了一系列全方位的分析,可以看出,我比较活泼、外向,积极进取、自信乐观,对未来充满希望。
在兴趣方面:我的兴趣是非常广泛的,但可能不是很专。我喜欢和人打交道,以人际活动为日常生活的主要导向,有强烈的影响欲,同时赋予同情心,善于社会角色定位,组织管理能力很强。
在职业价值观方面:我对于外界的赞誉赏识很重视,同时也相当关注自身追求成就的需求。因此我能够很顺利的把社会的需求、学校或单位的规章制度等外在环境的挑战迅速地内化为自己的动力。在技能方面:我是一个实践能力很强的人,擅长人际交往,能够积极倾听,善于指导和说服别人,具有较好的口头表达能力。
在学习风格方面:我倾向于以行动为导向,注重实践,但不善于反省。对目标能够不懈追求,持之以恒。
在性格方面:我是一个比较外向的人,有时喜欢凭直觉去做选择,作风果断。对人和新的经历都感兴趣,但会因此而分心;热爱生活,适应性强,情绪饱满,能够随机应变,当机立断。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是很好的交谈者。
总体而言,我的支配、表现、变化等需要较强,是一个“希望成功者”,会积极地寻求挑战,喜欢从事富有刺激、充满挑战的工作,对自己的能力非常自信。
结合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个性、能力以及学习风格,我适合从事的工作包括:公司文秘、社会服务人员、特警、各类经理外交官、大学校长、社会活动家、咨询人员、行政管理人员、教师、记者、指导员、退伍军人服务官员、教育咨询者、资料员等。
第二部分 评估职业机会
参考人才素质测评建议、导师指导与讲解、向家长、朋友多渠道了解、网上资料查询以及平时资料的搜集等途径,我对影响职业选择的相关外部环境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
1.家庭环境分析
2.学校环境分析
江苏省如东第一职业教育中心校是由江苏省示范性县级电大如东电大、国家级重点职中江苏省如东第一职业高级中学、江苏省示范级教师进修学校如东县教师进修学校及如东县建筑工程学校整合而成的集高等、中等职业教育、成人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及实用技能培训为一体的职业教育中心,是全县唯一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和教育行政干部的培训基地。
学校构建了校园局域网视听多媒体教学系统、闭路电视演播监控系统、双向视频会议系统和图书管理信息系统;建有语音室、多功能电教室以及物理、机械制图、电工电子、数控编程、PLC、钳工、车工、数控、电力拖动、汽车修理、微机、服装、烹饪等30多个实验室、实习车间及装备先进的实训基地两个;拥有藏书数十万册的图书馆和可提供30万种数字图书的“超星数字图书馆”以及可直接进入国家电子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拥有全县最先进的音乐楼和专业画室。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391人,其中专任教师313人,专任教师中有中高级职称的219人,双师型教师68人,在职研究生9人。
学校设有中专部、职高部、技工部、五年制高职部及成教部。开设应用韩语、商务英语、数控技术应用、物流管理、物业管理、汽车驾驶与维修、汽车检测与美容装饰、轮机驾驶、动漫(艺术)设计、广告设计与制作、计算机及应用、软件工程、工程造价与监理、建筑工程技术、财务会计与国际贸易、电子技术应用、机电技术应用、钳工与焊接、宾馆与外事服务、烹饪工艺与管理、旅游与商务日语、学前教育、美术、服装工艺、报关与国际货运、电子商务、棉纺、化学分析与染整技术等职业教育专业及法学、小学教育、汉语言文学教育、英语教育、数学教育、工商管理、财会、计算机信息管理、建筑与施工管理等成人教育专业,建立了由近30个专业构成的工贸、服务、管理等三大专业群,形成了“主干突出、特色鲜明、衔接紧密、优势互补”的专业格局,并创建了计算机应用专业、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两个省级示范专业。学校现有全日制学历班138个,成人学历、培训班29个,在校学生(员)7000余人。
3.个人成长
(1)学识、技能方面。
目前上大一,基础知识已经掌握,专业知识正在进一步的学习及巩固中。目前已获得车床初、中级证、数控中级证、电工中级证。
(2)任职情况。
曾担任班长、文艺委员。
4.社会环境分析
我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在这方面研究和应用。国务院成立了机电一体化领导小组并将该技术列为“863计划”中。在制定“九五”规划和2010年发展纲要时充分考虑了国际上关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动向和由此可能带来的影响。许多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及一些大中型企业对这一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做了大量的工作,不取得了一定成果。
机电类专业在我国高校中属于建立较早的专业之一,也是一个就业强势专业。长期以来,各高校为全国输送了大批毕业生。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尤其是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机电类毕业生的就业也受到了冲击。
现在许多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看好中国市场,将部分制造业进一步向我国转移。目前,我国制造业发展迅速,制造业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我国制造业要打造“中国制造”的品牌,要真正成为“世界加工制造中心”,必须要有先进的制造技术与一大批掌握先进制造技术的人才作为支撑。数控技术是集机械、电子、信息和管理等学科于一体的新兴交叉学科,数控技术的发展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我们作为高职数控的学生应该十分注意自己在专业和其他个方面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5.应对竞争的策略
(1)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做好职业规划。
(2)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学会做人。
(3)加强社团活动,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6.职业环境分析
机电一体化已是当今世界机械工业技术和产品发展的主要趋向,也是我国机械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我国现有的机械专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与当今机械工业的发展极不相称。学机械专业的,对电子、自动控制技术懂得较少;学电子专业的,对机械专业知识掌握得也不多,不能将机械与电子进行有机的结合。在科学技术竞争激烈的21世纪,对我国机械行业40余万家企业而言,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就是保证其生存的“新鲜血液”。
高等学校中与机电一体化相关的专业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
7.我国电机行业市场分析
(1)前景。
随着生产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人们对家用电器、汽车等消费的不断增加,市场对电机的需求也将越来越大。预计到2010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6.6亿千瓦左右,平均每年将投产发电装机容量3700万千瓦以上,年均增长7.8%左右。而电动机的需求与发电设备的需求呈1∶3.51的正比关系,据此分析,大型、中小型交流电动机产品在国内市场的有效需求会保持稳定增长。
(2)机遇。
电机产品市场需求十分广阔,三峡工程建设的加速开展,国家“西电东送”工程的推进和西部大开发为行业提供了充足的市场空间。由于中小型电动机属于劳动密集型和材料密集型产品,发达国家几年前就不再生产通用型的交流电动机,而转向国外采购或定牌加工,因此为我国中小型电动机的出口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3)优势。
电机行业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我国发展电机制造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国家对电机行业的扶持将不断加强;随着国内企业市场意识的逐步增强,行业竞争力将不断加强。
(4)弱势。
电机行业整体制造规模偏小,一些大项目所需产品还依赖进口;微电机行业产品的技术水平普遍不高。
(5)风险。
国内电机行业企业的价格竞争激烈,行业发展还需要不断的整合和提高。国外优秀企业的加速进入,将挤占一定份额的国内市场。
第三部分 职业决策与定向
1.360度评估
通过对自己的审视,询问同学、老师以及家人对我的评价,我做出了360度评估,如下表所示:
2.SWOT分析
3.职业定向
其中,我能做的又是我喜欢做的有:教师、记者、咨询人员、行政管理人员。我喜欢做的又是我适合做的职业有:制图。因此,我的初步职业定位就在这几项上。
根据自我探索及分析,再结合测评建议、资料搜索,我对职业情况进行了解后,我做出了初步的职业决策。
经过对这二十项意向性职业各方面的决策,排除其他方面,从中选出五项我最喜欢的职业进行下面的职业决策加权并排序。
综合以上多角度的职业选择,选择次数较多的有教师、记者、机电健康教育者、主持、机电咨询工作者等,而通过对我最喜欢的几项职业的加权统计,可以看出我比较适合的是人力资源管理、教师的工作。因此,我的职业路线基本定在这几个方向上。
第四部分 职业目标路径设计
1.职业目标
(1)做一名中学物理教师,并在教育领域有所建树;
(2)成为一名新闻出版(机电学)方面的主持人、记者或编辑;
(3)做一名高校物理教师,同时在咨询以及学术建设方面有所成就;
(4)从事企业行政管理,主要放在人力资源方向上。
2.职业路线
职业目标确定后,我的发展路线也就清晰了很多。我的主要的发展路线应该是先走技术路线,再转向管理路线,这看起来似乎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工作压力,但事实并非如此,据了解很多管理层的人员都是在基层技术方面慢慢提升出来的,只有对基层的技术了如指掌,才能为公司、学校的整体规划做出确实可行的方案。而且,没有人愿意一辈子呆在技术层,在别人的统治管理下工作。每一发展阶段都有其各自的职业发展要求。因此,对于每一发展路线我都有一套确实能够执行的生涯策略方案,这些具体的且可行性较强的行动方案会帮助我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实现目标。下图是我的职业生涯总路线图:
3.计划实施安排
计划共分为四条线路,可按照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但这几项中我最倾向于路线C,其次是路线B。在以下各阶段中,我将每条路线的目标及策略都进行了罗列,但还要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再做更改、安排。
(1)探索学习阶段。
①年龄区间。
目前——研究生毕业
②总目标:外语水平达到优秀;语言文字功底练扎实。
③执行策略。
④备选方案。
如果在某一时期不能实现自己的阶段目标,就要重新定位自己,如果是自身条件问题,应当考虑更努力的投身学习中,寻找自己的不足。比如说考研,能否考取是个未知数,但我一定会竭尽全力的,即使最终失败了我也无怨无悔。若考研成功,我会更加发奋努力;若不成功,则抓紧临毕业前的时间,报考公务员。当然,如果考不上,也不泄气,参加工作,在实际经验中也能收获很多,依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与潜力。
(2)尝试积累阶段。
①年龄区间。
25岁—30岁
②总目标。
③执行策略。
通过五年的时间积累相关经验,建立自己的事业。
④备选方案。
如果在学校、企业等单位不能实现自己的阶段目标,就要重新定位自己与该单位,如果是自身条件问题,考虑转行或更努力地投身工作中,寻找自己的不足;如果是单位的问题,可考虑转到另一所更适合自己发展的单位发展。另外,刚开始工作,可能并不会一切顺利,那就从基层干起,了解内部结构,为将来发展做准备、打基础。
(3)发展成熟阶段。
①年龄区间。
30岁—45岁
②总目标。
③执行策略。
④备选方案。
如果在学校、企业等单位不能实现自己各阶段的目标,就要重新定位自己与该单位的关系,如果是自身条件问题,考虑加入相关培训班学习;如果是单位的问题,可考虑转到另一个更适合自己发展的单位或考虑自主创业(机电咨询方向)。如果是自主创业,还必须考虑是否具备自主创业所需的条件,包括:厚实的专业知识,机敏的业务能力,优秀的机电素质和高超的理财能力等等。
(4)回顾总结阶段.
①年龄区间。
46岁—60岁
②总目标。
维持目前现有成就,成为高级机电咨询师。
③执行策略。
④备选方案。
在职业生涯规划总结回顾阶段,将不会发生太大的改变,应更多的注重自己的身体健康。
第五部分 评估与调整
在今天,人们的工作方式不断推陈出新,那么我们就要不断评估自己的资本,以随时调整自己前进的步伐。要取得事业上的成功,重要的是要不断更新知识、提升能力,才能保持自己的职业竞争力,逐步达到自己设定的职业目标。我将通过我设计的评估表来,按内容详细记录每一阶段的发展情况来适实的调整我职业生涯。
1.调整
根据每一阶段的评估结果,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调整我的职业生涯规划,具体如下图所示:
结束语
职业规划是人生进程的一部分,只有制定了良好的规划,才能明确自己走的方向,才能比别人少走弯路。在写这份职业生涯规划之前,对自己的将来到底有什么打算都只是很模糊的一个零散框架,通过规划,我理清了思路,看清了前方的道路,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去努力,哪些与我目标相差较远的,是可以放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