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

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

时间:2023-08-12 09:16: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

第1篇

关键词 烟草工业;信息化建设;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9-0189-01

信息化建设是指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支撑品牌生产、管理的手段和过程,是品牌生产、销售、服务各环节的核心支撑平台。它包括企业在电话通讯、网站、电子商务方面的投入情况,在客户资源管理、质量管理体系方面的建设。信息化建设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化发展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1 烟草工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从“十五”期间开始,我国烟草行业信息化朝着“系统集成、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的方向进行,努力实现以信息化带动烟草行业现代化建设,以信息化覆盖全行业的广域网。期间组织开发了“卷烟工业基础软件”、“烟叶信息管理基础软件”,广泛应用于统计信息系统、财务报表系统等,并建成了基础信息数据库,正式投入使用烟草物资电子商务网,实现了卷烟和烟叶网上集中交易与运输。

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行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建设了工商公共营销信息平台,集成整合了生产经营决策管理系统、准运证管理系统、卷烟交易系统、数字仓储系统、卷烟物流在途信息系统。

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烟草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已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表现在:

一是集成,即行业决策、管理、生产经营三个层次之间的信息集成以及农、工、商企业之间的信息集成;

二是数字化,即对业务、管理用数字加以量化,通过数字量化,实现管理从粗放型向精细化的转变。

2 烟草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已取得实质性进展,但其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具体如下:

一是信息化进度参差不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发展的不均衡加上各个卷烟企业的生产规模和效益不尽相同。所以各企业在信息管理和网络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不同,进而成果差别也很大。

此外,大多数企业都局限于某一个应用系统的硬件设备和机房等环境设施,例如企业先后安装了企业内部网络平台的烟草准运、物资供应等管理系统,又在供应管理处分别建立自身的机房、配置服务器、维修人员,仓储管理系统(WMS) 的反复建设等资源浪费问题;

二是工商信息传递不通畅,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不全面。当今信息时代,是否能准确、及时获取信息关系到企业是否在竞争中获得主动权。如何有效管理信息并把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于决策、仓储、配送、财务、销售等方面关系着企业的发展。但目前有些企业只是部分工作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并且企业之间信息系统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信息流通不畅。

3 完善对策及方案的一点建议

3.1 统一规划、有效管理

信息化建设不单纯是技术问题,要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真正起到“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有利于降低市场成本”,在实践过程中,就必须重视组织管理、统筹规划。如果没有效组织规划,就难以得到实质性推动。

要把深入推进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全局性的重要工作。充分发挥综合协调、技术把关、管理服务的作用,确保业务、管理与技术三者统一协调发展,按照先进的管理理念优化业务流程、健全管理体系。

有效管理的同时,要提高全员整体素质、推进企业信息化的基础工作。加快员工接受信息化管理的理念,为企业信息化建设奠定理念基础;加大复合型人才的培训及储备,对于业务人员,帮助项目团队实现对系统功能的理解与应用,不断优化和提升信息化系统。

3.2疏通信息渠道,加快信息系统应用

由于信息的渠道不全。造成工商信息传递不通畅。在当代社会, 信息作为一种资源, 已同能源、材料共同作为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 信息是当代最活跃的生产力要素。完善信息化建设,应首先疏通信息渠道,搭建信息平台,疏通阻塞信息的环节, 减少信息传递和流通中的损失,使信息在整个传递流程中处于最佳状态。加快信息系统的应用,即在行业决策、管理、生产经营的应用,切实发挥信息系统的优势。

3.3结合实际需要、不断创新

烟草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由于涉及面广,需要满足不同的需求。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从某各角度来说是技术变革,即把实际需求、信息化建设与创新三个相结合起来。

创新不仅表现在系统与技术,而企业的管理思想、理念和方式也需要全面创新,实施烟草企业信息化绝不是传统管理加计算机或信息平台就行的,必须把管理创新与信息化建设有效结合起来,建设完善的信息技术平台为企业管理创新提供支撑,为领导层的决策提供精准的参考依据,强有力保障企业的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俞辉.烟草信息化管理四要素.计算机世界,2008,6.

第2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信息化;诺兰模型;信息化阶段理论

我国99.8%的企业为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95%是民营企业,民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直接影响着我国信息化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路径与进程。现阶段,众多的民营企业发展参差不齐,但信息化建设在其发展中的意义与作用已受到普遍的重视。现在关键的问题是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民营企业,如何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身信息化发展的路径。

一、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经济学阐释

(一)信息效能构成民营企业生产函数的主要变量。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涌现出来的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流通领域,企业生产函数的基本变量主要是低廉的劳动力和有限的货币与实物资本。随着市场扩大和行业扩展,现代科技的影响逐渐渗透到民营企业的经营之中。市场信息的收集与处理,行业技术进步的跟踪与借鉴和引进,科技因素特别是信息技术产生的效能已越来越多地成为现代民营企业生产函数中的重要变量。

(二)网络技术进步引致民营企业边界发生变动。成长中的民营企业大多是资本密集型企业,其灵活的经营策略在市场竞争中优选新技术,使生产过程中资源效能的边界得以扩大。它们在不降低其他资源效能或要素与产品份额的情况下,单独或共同提高其要素的效能,使企业的生产和市场边界迅速外移扩大。

(三)信息网络的运用降低民营企业外部交易费用。信息化建设起步阶段的民营企业最关心在客户资源管理和市场营销方面采用适用的网络信息技术,以提高关键经营环节的效能和降低庞大的市场协调成本或营销费用,其结果明显节省了企业的外部交易费用。

(四)信息系统改善了民营企业内部管理机制。民营企业在管理架构上以家族式管理为主,60%—70%以上民营企业的决策和经营机构成员属于同一家族或类家族成员。先进适用的信息系统使家族企业的信息传递由垂直化转向扁平,民营企业内部控制与激励机制的性能得以改善。

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阶段理论及实践

美国管理信息系统专家诺兰在上世纪后期提出著名的信息化建设的诺兰模型,该模型阐发的信息化阶段理论指出,任何组织由初步的手工信息汇总和处理向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发展时,都客观存在一般的发展道路和规律。数据处理在发展过程中总会受到技术进步、应用拓展、计划和控制策略变化及用户状况等多个方面因素的制约,呈现出六个依次递进的阶段。

(一)计算机局部替代人工的初始阶段。计算机对用户还只是替代手工进行日常收支账务管理等数据登录汇总的附属性设施,企业管理者对数据处理控制的概念还没有形成。信息技术对于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关系及对企业边际收益的直接作用,用户还停留在怀疑和观望阶段。

(二)计算机应用范围的扩散阶段。企业管理者开始关注信息系统方面的投入和投资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信息技术边际收益远高于其边际投入的现象,激发用户不仅在财务、行政业务管理,而且在购销与存货管理、生产与设计管理等方面开始谋求信息技术带来的好处。

(三)信息化系统控制阶段。在经过初始和传播阶段的不断摸索后,企业信息化建设开始步入正轨。企业专门设立正式的信息管理部门,以统筹和控制企业内部不同部门计算机用户的信息处理活动。同时,要求在企业层面和不同职能部门的层面制定实施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管理计划和系统发展的方案。

(四)规划和标准趋向统一的集成阶段。企业从管理计算机转向管理信息资源,新兴产生的管理信息系统(MIS)、办公自动化系统(OA)、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生产(CAM)等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相继运用并形成一个完整有机的整体。管理者开始使用数据库和远程通信技术,实现现有信息系统的整合。

(五)信息系统全面综合应用的数据管理阶段。企业的信息系统已从单项应用发展到数据库支持下的综合应用。管理者基本上可全面考察和评估信息系统建设的各种成本和效益,分析和解决信息化过程中不同部门的平衡与协调。日渐发展完善起来的决策支持系统(DSS)、专家系统(Es)、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以及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等系统直接进入企业决策和资源配置的常规管理。

(六)信息化嵌入企业发展的成熟阶段。企业各个层次的管理者都已将信息化建设视为企业常规管理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提前规划企业的信息化蓝图和采用先进的信息控制管理系统,为企业各项业务计划的有效实施提供可靠的信息系统支持。先进信息技术系统的嵌入完全实现企业的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充分体现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功效。

诺兰的信息化建设阶段理论或模型描述的是发达的信息系统发展过程中通常都要顺次经历的程序。阶段理论认为模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不可能跨越,尤其是第三阶段控制和第四阶段集成这两个阶段的过渡转化在整个流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信息技术进步在实践中的表现形式会有不同的变化,这不妨碍不同的组织在确定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策略或制定管理信息系统规划时,首先应认识到实施主体的信息化建设当时所处的发展阶段,并根据该阶段的特征来指导实施主体的信息化建设。 转贴于

三、民营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及信息化态势

民营企业的信息化要与企业的发展需要相适应,必须把握民营企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相应阶段的信息化需求态势,并以此为参照来寻求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实践与信息化阶段理论的契合。民营企业从规模扩张和管理体制更新的角度考察,其自身发展和信息化态势可概括为五个阶段。

(一)初创阶段的信息化业务有待激活。早期的民营企业主要是以个体、私人企业为主,资金少,人员少,技术少,生产与经营波动大,市场有待入门,风险抵御能力低,企业分化严重,存活率低。企业的家族色彩浓厚,所有者与经营者合一,管理架构简单。随着中后期的科技型企业与国企改制型企业加入民营企业阵营,上述情况有所改善。这一阶段民营企业的信息化基本上还是一种自在的状态,少数企业使用了计算机,大多数企业处在信息化建设的初始状态。

(二)适应阶段的信息化业务尝试跟进。在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的民营企业进入适应阶段,经过不断探索调整,生产经营正常运作起来,但不平稳。技术路线和产品尚未明确定型,生产故障和产品质量问题不断,客户资源短缺,进入市场难。在管理体制和架构上企业开始摸索和尝试合伙、合作、有限责任制和股份制等形式。企业在处理内部财务报表和营销资料工作中广泛应用计算机,在财务管理的MIS系统、办公自动化的OA系统等一些易于实施的方面进行尝试。这一时期民营企业的信息化意识已觉醒,成为企业对信息化建设最为关注的传播阶段。

(三)稳定阶段的信息化领域逐步拓展。民营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逐步取得一定的市场资源和客户关系,生产经营进入稳定阶段。这一阶段企业技术路线明确,产品定型,目标客户锁定,融资渠道建立起来,内部管理架构和制度及人力资源基本形成,经营业绩显现并渐趋平稳。在企业信息化建设方面则表现为由传播阶段向控制阶段过渡,部分企业设立起独立的信息管理部门,拥有自己的企业网页和邮箱,信息技术的运用从内部管理扩张到外部购销业务和信息输出。同时,大量有待甄别和处理的信息资讯开始拥堵,企业信息化建设处在最为迫切的阶段。

(四)成长阶段的信息化需求出现井喷。企业完成初期的原始资本积累后进人快速发展的成长阶段,生产规模扩张,市场份额扩大,企业产品技术含量提升,专利等专有技术拥有量增加,员工数量和素质上升很快,利润增长迅猛。但资金筹措、产能发掘、市场维护,劳资关系、客户关系、银企关系等矛盾冲突迭起,管理高阶化提上日程。这是民营企业信息化进程中需求最为旺盛的时期,为解决企业管理日渐增多的矛盾冲突,应对各方面信息资讯,企业信息化的硬件和软件大量投入,集成多方面的信息技术应用系统,以有效实现生产经营信息的收集汇拢、筛选分类和传输处理。

(五)成熟阶段的信息化系统格局形成。企业进人行业中上游地位,生产与营销处在高位运行,企业开始注意企业形象,社会影响度广为接受,这是成熟阶段的民营企业的重要特征。在优秀的民营企业中,现代企业制度和管理体制为企业主和经营者所认同,企业不同阶层的经营管理者、技术团队、基层员工分享企业成长的成果。企业逐步与社会资本融合,并进一步向公众公司发展,成为社会混合制经济的主要组成。这一阶段企业在信息化的需求和发展态势上,与企业信息化阶段模型中的的成熟阶段相吻合。

四、民营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阶段性构建路径

(一)确立信息化与企业发展在阶段上相互适应融合的思路。民营企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是不同阶段的渐进演化。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和需求是逐步递进的,而且信息化建设的阶段通常滞后于企业的发展阶段,信息化是由企业生产经营进步的需求所拉动的。企业信息化也是一个不间断的流,与企业的资金流、物资流、人员流一样处在不停的运行流转之中。它的起点可因企业的行业性质、规模实力和所处阶段有所不同,但它的发展演进仍须遵循自身的内在规则。信息化与企业发展过程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理想的目标境界是达到信息化与企业的现代工业化进程的相互融合。

(二)坚持企业信息化建设模式选择的先进适用原则。民营企业现实生存发展要求和现代经济学研究表明,现代工业化浪潮下的企业发展,不论发展中的新型现代工业企业还是改造中的传统工业企业,都必然会融入信息化的元素。但企业的信息化显然不是硬件和软件越超前就越好,也不是资金和人力投人规模越大就越强,它必须与企业的实际需要和发展阶段相适应。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时期的企业,信息化的目标取舍、硬件和软件装备的配置、信息化运行和维护的模式,都应有其特定的内容和要求。以尽可能少的支出代价取得尽可能多的利润回报是企业经营的根本准则,企业信息化建设同样要遵循这一准则。信息化有不同的实现形式,但它的实质只是企业盈利的手段。因此,先进而又适用的才是最好的。

(三)客观评估企业信息化建设切入的初始条件。企业和信息化的发展都是呈阶段性的,没有一定的基础和必要的准备,缺少企业根据业务发展需求的内在驱动,对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缺乏正确的评估,企业信息化建设就可能是事倍功半。有观点认为,中小企业和大中型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的相互地位是平等的,都处在同等的起跑线上,彼此间的差距并不大。如果这仅是鼓励中小企业或民营企业打消顾虑,发挥小企业决策快捷、机动灵活的优势,积极投人企业信息化建设,那肯定是有道理的。但这种观点往往导致一些企业认识不到自身条件的限制,忽视与大中型企业在资金、人才、业务等各类资源上的巨大差别,盲目照抄大企业的信息化模式,贪大求全,追求形式,势必造成资源的浪费和信息化效能的流失。

第3篇

【关键词】信息孤岛;数字烟草;信息化;标准化

烟草企业信息化起步较早,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面临国内市场国际化的严峻挑战,以及行业内部兼并、重组,烟草行业适时全力打造“数字烟草”的战略,决心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点、以信息化为支撑平台,带动烟草行业现代化。各卷烟工业企业加强ERP、生产执行系统、数据采集系统、装备管理系统的建设。信息化推进了烟草行业规范管理,促进了行业改革发展,但还存在不少问题,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将信息化应用于烟草行业发展。

一、信息化建设问题产生

1、“信息孤岛”、“重复建设”的产生。信息化建设周期长,收益慢,短期内难以实现数字化工厂目标。但企业职能部门对信息化了解不深入,为了跟风、赶时尚,按自身业务功能建立应用系统,这些系统缺乏统一规划,信息资源不能共享,形成“信息孤岛”。不同信息系统功能界定模糊,模块和数据偶合性强,甚至出现同一数据在多个系统分别录入的现象。

2、信息化依赖经验和技能。各个信息系统数据定义由软件开发人员自己定义,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同一现实对象提取的数据源差别很大,名称、字段长、字段数都不一样,这给整个系统的集成带来麻烦。信息系统操作界面的友好性差别很大,完全靠项目管理人员的经验和技能。

3、信息化意识不够强。企业员工仍未能摆脱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观念,主要依靠手工和人脑的传统管理思想还没有转变过来,导致一些企业出现信息化建设氛围浓厚,使用率低的现象。从信息技术角度考虑,很多信息系统已经实现身份认证、电子签章,大部分网上办公完全可以代替手工,由于缺乏现代化的烟草信息化观念,出现计算机和手工业务长期和谐共存的局面。

4、信息化管理的制度不够完善。一些企业虽然开发了大量的信息系统,但信息化配套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相应的考核、监督机制不够完善,难以保证信息化基础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全面性、及时性。

5、信息技术人才缺乏。信息化的发展推进了信息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人员整体素质有了大幅提升,但还达不到信息化发展的要求,信息化项目管理、风险评估基本上由软件开发商承担,企业项目管理人员更多的从事系统推进和协调工作,很多烟草企业数据库、应用系统维护无法独立完成,采取外维方式完成。

二、信息化问题的解决措施

在数字烟草的大趋势、大浪潮下,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烟草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充分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提高信息系统利用率、消除信息孤岛,已逐渐演变成烟草工业企业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几点可行建议:

1、基于信息资源的总体规划设计。要实现信息数据有效利用,消除信息孤岛,就必须努力实现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信息资源规划是解决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的关键所在。部分烟草企业已经从企业发展战略和现有功能出发,着手研究信息化总体规划,但规划对软件的功能模块没有详细界定,在软件开发过程中难以起到指导性作用。在规划中必须明确界定各个信息系统所涉及的范围,具体实施阶段和时间。这样,不同信息系统功能范围界定明确,整个信息系统的建设可以规范有序的开展,避免信息建设的交叉和重复。建立信息系统规划评估体系,在每个实施步骤结束后,对信息系统建设的效能进行评估,从而进一步调整计划、总结经验,按照PDCA循环持续改进。

2、以标准化规范信息化建设。信息工程方法论(IEM)提出解决这一难题的思路和办法:统一数据标准,共建共享“主题数据库”。烟草企业信息标准化需要“五标准”和“五统一”规范信息化建设。五项标准包括数据元素标准、信息分类编码标准、用户视图标准、概念数据库标准和逻辑数据库标准,按照五项标准进行信息化建设,实现不同信息系统同一数据一处采集,数据编码科学规范,数据库设计标准优化。“五统一”是信息化系统建设逐步实现“统一规划、统一平台、统一数据库、统一登录、统一界面”。按照“五统一”进行信息化建设,实现信息化建设有法可依,避免信息化建设过分依赖人员经验和技能。

3、建立信息系统应用检查、监督、考核机制。烟草行业企业高层对信息化建设高度认可,部分中底层管理人员及操作人员认识不够深入,导致信息系统使用率底。在推进信息系统实施过程中,在技术上实现数据追踪和痕迹化管理功能,一旦数据发生问题,可以迅速追溯错误源。在管理上制定信息项目建设、应用管理制度和考核机制,量化考核指标,对信息化建设的执行情况检查、监督,对执行不力人员进行通报、考核,提高操作人员使用信息系统积极性,保证基础数据准确性和可操作性。

4、完善信息管理标准、技术标准和工作标准。以信息化管理规定为依托固化信息化规划、项目管理、运行维护、操作流程,逐步实现信息化建设流程化、目标可控性、风险可测性。完善系统运行维护体系,制订运行和维护技术标准、工作标准和服务标准,实现标准的图形化、流程化,技术人员岗位变动,按照这些标准能短时间内迅速适应信息化工作。建立直观、可视的操作人员工作标准,操作人员按照工作标准能准确完成信息系统的使用,减少操作人员变动带来的培训复杂度。

5、加强信息化三级队伍建设。加强IT技术支持队伍建设,培养具备较高的IT知识和技能,同时具备一定的企业运营和管理知识,研究制订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负责各种管理制度、技术标准及规范的制订,提高信息系统开发、维护和实施水平,避免软件外维导致信息的安全和保密问题;加强信息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每个信息系统应用主体部门配备一名兼职信息管理员,在信息系统项目开发时作为信息系统协调、实施、推进人员;加强操作人员队伍建设,加强操作员的培训、培养和管理,不断适应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第4篇

武钢的自动化生产车间

初冬的武汉已略有些寒意,可是在“2006企业信息化九州行(武汉站)”的活动现场,却是人潮涌动、场面火爆。11月15日,由全国企业信息化工作领导办公室、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中小企业司指导,武汉市企业信息化推进中心、计算机世界报社、新华社参考消息报社主办的“2006企业信息化九州行”活动在武汉市白玫瑰大酒店隆重举行。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徐耀明副司长亲临现场指导并致词。来自武汉的200多家企业出席了会议。

中部地区仍存差距

据武汉市企业信息化推进中心主任朱文杰介绍,目前,武汉市中小企业共有九万余家,工业企业约4.5万,其中上信息化的企业约占5%,解决资金流问题的企业占到了20%~25%,可是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占到了35%,而众多企业中,还有45%的企业信息化建设仍是一片空白。“武汉中小企业信息化与沿海城市相比还相对落后,推进企业信息化工作依然任重道远。”朱文杰说。

企业信息化工作作为我国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领域,对改造我国传统产业,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拉动信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徐耀明副司长在讲话中指出,目前我国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断取得新的进展,能源、交通运输、冶金、机械和化工等行业的信息化水平逐步提高。但也存在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高、企业信息化率低的问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落后于实际需求,信息技术的潜能尚未得到充分挖掘,在部分区域和地区应用效果不够明显。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我国GDP的55%,税收的46%,就业岗位的75%,都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但是统计也显示,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普及率还不到10%。

据朱文杰介绍,在武汉地区,中小企业的经营者对信息化的认识度还较差,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每年都有相应的培训。“可是现在基本上还是运用传统的方法组织培训,而不是通过远程教育网等先进方式。”朱文杰说。

除此之外,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上的投入比例不高,信息化人才缺乏依然是困扰武汉地区中小企业信息化推广的桎梏。朱文杰认为,这些还是和信息化认知程度有关,认知度提高之后,相应的投入也随之提高,这对于信息化的推进工作非常有利。

正是鉴于现状的种种不足,国家在《2006~201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提出,我国企业信息化的重点是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信息技术在能源、交通、冶金等行业的普及应用,推进设计研发信息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推动供应链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大力扶持中小企业信息化。

信息化应谨慎“上马”

“我觉得企业信息化的应用应该是‘顶天立地’,所谓顶天,就是信息化建设要与企业的远景和企业发展战略相匹配,所谓立地,就是信息化要和具体的业务相关联。”武汉健民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信息管理中心主任柳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武汉健民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系始建于明朝崇祯年间的全国四大名药店之一――叶开泰药店,至今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如今的武汉健民的经营范围包括中药的研发、生产制造和药品的流通,甚至已经开始将经营触角伸向中药种植。武汉健民的信息化建设是从2000年开始的,由于当时武汉健民面向全国销售,客户数量已达上千家,分布在全国各地,这时就产生了在手工状态下客户管理难统一、收款难统一等急需要解决的问题。2000年10月,武汉健民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引进了集计划、采购、生产、财务于一体的ERP系统。

随着武汉健民的不断发展,原来的部门应用已经无法满足管理的需要,所以在2002年,武汉健民又引进了客户资源管理及OA系统。2004年11月28日,武汉健民集团管理本部搬迁,实现“母子分离”。在分离之前武汉健民一直处于一种工厂式管理模式之下。集团上市后,企业从工厂化管理模式上升至集团化管理模式,集团总部也从汉阳老厂区剥离出搬到武汉医药产业园。进行集团化管理后,集团与下面的子公司定位变得更清晰,整个集团化管理架构也更加清晰。

但地域上的分离使得集团总部无法像以前一样可以直接监督工厂生产、货物发送了,因此,为了实现企业从工厂化管理模式向集团化管理模式过渡,必须要有一个IT平台作支撑,才能完成这样一个动作,所以这时候武汉健民对所有的IT系统进行了整合。

从武汉健民的信息化建设历程来看,一切似乎都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在柳骏看来,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不仅仅要“顶天立地”,同时也要坚持小步走、快步走、不停步的策略。“中小企业是不可能在信息化建设上投入很大,因此就要找准企业在发展中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逐步进行解决。”柳骏说:“大规模的投入也增加了投资风险,因此,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妨投入少一点,但即使是小的投入也要见到效益。”

而对于武汉健民这样一个集团型企业而言,同样也是坚持这样一个策略。“其实,集团型企业也是由一个个小企业组成的,所以信息化的建设也可以这样去做。”柳骏解释说。不过,柳骏同时也强调,对于信息化建设而言,规划先行是十分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支撑企业的长远发展。有了大的战略指导,再利用小步走、快步走、不停步的方法去建设企业信息化。

柳骏介绍说,在武汉健民的未来的信息化建设上,公司将在完成集团采购平台建设的基础上,整合外部资源,力争建立起一个医药物流平台,使医药工业和医药商业互联互通,建立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桥梁。

链接:齐心协力很重要

今年,由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和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联合发起了“中小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的活动,首次对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状况进行调研,并筛选出一批优秀企业和案例,进行表彰和推广。

为了配合国家百万中小企业信息化培训工程,今年三月份武汉市企业信息化推进中心启动了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截至十月末,该中心已经对武汉15个区的13个点近1000家中小企业组织了信息化培训,通过这样的培训,企业信息化的认知程度得到了明显提高。同时,他们还编制了武汉市企业信息化建设指南,为武汉市企业信息化推进工作明确了目标,提供了信息化实施的具体方式。

第5篇

【关键词】“两化融合”;发展趋势;对策

一、“两化融合”的实质

“两化融合”,即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进程中,“两化融合”是历史提出的新要求和新任务,其实质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渗透、循环提升,信息化水平不断发展直至赶超工业化水平,信息化和工业化进程由量的不断积累实现质的飞跃,最终达到均衡发展、和谐共生的良好状态。

二、全国“两化融合”发展趋势

1.信息技术革新带动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模式变革

在信息技术革新的背景下,如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成熟和普及,企业信息化建设模式也将随之变革。物联网技术实现了生产设备之间、生产设备与信息系统之间的无缝连接,使大批“无人工厂”成为可能。同时,物联网技术将促使制造业由传统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普及,移动智能终端将大行其道,成为日常管理和办公工具。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将推进企业IT服务的外包。企业通过支付服务费给云计算服务商从而使用云平台软硬件,代替自行购买。云计算信息技术的运用和普及有利于大型企业管控所需数据,同时降低了中小企业的信息化门槛。

2.“两化融合”将从单一企业信息化向产业链、产业集群信息化发展

为了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企业不能单一依靠自身资源,还需要将生产经营过程中各个环节如供应商、厂家、分销商、客户等行成产业链协同。以实现及时生产为例,企业需要及时收集市场需求的动态信息,并完成企业信息系统与上游原材料供应商信息系统对接,同时要与下游分销商信息系统对接。通过生成的无聊需求表(BOM表),企业可以根据产品销售状况及时调整生产计划。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产业集群发展日益迅速。在产业集群内建设电子商务平台等以提升产业集群内企业信息化水平。

3.传统企业将向智慧产业变革

智慧产业是指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发展程度较高的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传统产业相比,智慧产业属于智力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且具有较高的学习和应变能力,对环境变化作出快速反应并提出智能对策。其智能化表现在生产经营的全过程: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必须实现生产经营智能化与反应及时化。商业智能系统(BI)等智能化信息系统的广泛运用将是企业发展的主要趋势。

三、中国推进与深化“两化融合”的对策建议

1.全方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深化“两化融合”

加快构建国家与区域自主创新体系,推进制度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知识创新。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出台有利于推进两化融合”创新的政策,引导全社会积极创新并形成良好氛围;同时加大对企业扶持力度,通过提供技术支持帮助其实施技术创新和改造,引导企业转型升级成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能力的智慧创新型企业。企业自身也应加大对“两化融合”创新投入,积极推进技术革新。加大企业之间、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建立“两化融合”技术创新联盟。高校、科研机构等积极为“两化融合”服务与攻克难题,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与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精通信息技术与专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推进企业深化“两化融合”。

2.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推动工业发展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技术先进的现代产业体系。深化“两化融合”需把握几个重点。一是在工业各领域和各环节广泛推进信息技术,形成全流程渗透、全行业覆盖、全方位推进的格局。二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基础设施智能化,如水利、交通、能源、环保等领域的应用。三是通过政府部门电子政务应用的深化,推进重要业务系统的建设,使跨部门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成为可能。四是推进公共服务领域信息化,如教育信息化、医疗信息化、社保信息化、文化信息化等,推动社会进步。

3.深化“两化融合”示范区、示范企业建设,加强区域合作

进一步建设“两化融合”试验区、示范企业,并及时总结经验。继续发展具有良好基础、影响力大、实施意义显著的项目和企业作为重点示范对象。通过“两化融合”经验交流会、座谈会、论坛、推广会等形式,并建立对应网络平台加强沟通交流与协同,相互借鉴成功经验,加快“两化融合”进展。

同时,推进“两化融合”的区域间合作与发展。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东部发达地区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有较大差距。要想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前进,走“两化融合”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性能全面、操作简单、开放共享的信息化平台,很大程度上降低区域间信息使用成本,推进区域间信息互动和交流。如利用远程教育、新闻网络、数字图书馆等实现区域、政府和企业信息资源的共享和经济一体化。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可为企业产品设计、工艺知道、产品检测、网络化制造等提供帮助,为区域和政府服务。

参考文献:

[1]斯蒂格利茨.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2]杨学山.中国信息化形势分析与展望.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

[3]杜昊,郑建明.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J].新世纪图书馆,2011(9):3-6

第6篇

长期以来,信息闭塞一直制约着黑龙江省国有企业的快速发展。在国家“振兴东北”的战略背景下,黑龙江省举全省之力,重点推进社会信息化工作。信息化,不但将“老国企”们带上了信息的高速路,还走上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经过50多年的发展,黑龙江省的装备制造业形成了基础较好、门类较为齐全的生产体系,并且成为了黑龙江省的支柱产业,尤其在电站成套设备、重型设备、大型矿山设备、石化容器等重大技术装备方面具有优势和特色,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据统计,2007年,黑龙江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的工业化总产值为914.7亿元。其中,全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比重达50%以上。企业的数字化设计、自动化生产、信息化管理覆盖面高于60%。

尽管如此,与发达国家相比,生产利润率不高、劳动生产率较低、信息化水平差距较大等因素仍困扰着黑龙江的装备制造业。如何抓住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机遇,大力推进装备制造业信息化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质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是黑龙江省当前两化融合的重要任务。

打开新市场

以前,一提到“老国企”,人们总会想到很多历史遗留问题和包袱,昏暗的厂房、低下的工作效率、陈旧的机器轰隆隆运转、满面灰尘的工人机械地将零件从一个机器搬运到另一个机器……

在齐重数控,完全改变了记者对“老国企”的印象。整洁的厂区,宽敞明亮的车间,随处可见盆栽植物,车间的水槽中鱼儿在游动。

齐重数控位于我国北方工业重镇齐齐哈尔市,在这里诞生了中国重型机床行业惟一的名牌产品――“齐一牌”数控车床。作为我国重大装备行业中的高新技术企业,齐重数控被黑龙江省列为63家“制造信息化建设”试点企业之一,拥有以立式、卧式重型车床为主的6大类、26个系列、500个品种的机床产品,为国防、军工、能源、交通、冶金等行业提供重大关键设备。

“信息化给齐重数控带来了高效率和高效益,但在发展信息化的过程中也遇到过不少阻力。”齐重数控副总经理石志民介绍,“实施信息化之前,齐重数控的市场反应机制很落后,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快速变化。”

由于科技投入不足,齐重数控曾经没有一个完整的信息化网络,不能适应企业的经营状况,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技术发展和技术创新。软、硬件的不足和落后,直接导致了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落后,企业信息采集重复、效率低、准确性差,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齐重数控的企业发展步伐。

2000年,齐重数控以企业信息化为突破口,对传统生产流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但改革并非一帆风顺,在信息化建设之初,齐重数控的老设计人员很难习惯用电脑绘图,财务人员又怀疑电脑的准确性,采购人员则消极抵制采购过程在网上公开。

为了改变这些现象,全厂上下展开了一次彻底的“甩图板”、“甩钢笔”、“甩账本”工程,对信息化推行得好的部门和个人进行奖励,奖金总额接近100万元。“我们通过培训,让年轻人先用上电脑,对甩掉图板的人奖励200元。”石志民说。

奖励的金额虽不多,但措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目前齐重数控的网络慢慢延伸到了所有的部门,各部门之间可以通过网络来进行沟通。

经过两年的努力,当齐重数控的ERP项目正式竣工验收时,共完成了销售管理系统、设备工具管理系统、物资供应管理系统、生产管理系统、质量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产品文件管理系统等模块建设,信息化全面应用于销售、设计、生产、财务、人力资源管理等重要环节。

目前,齐重数控主要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已位居我国重型机床行业首位,重型机床产品的技术水平和生产制造能力已经步入世界第一方阵,国内机床占有率达到50%,“中国齐一”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高端产品全面打入欧美、韩国、日本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打造核心竞争力

走在哈尔滨著名的“三大动力路”,北国的秋天让道路两旁的白桦和杨树更加挺立,与特色的欧式建筑遥相呼应,显得肃穆而清冷。

哈尔滨电站设备集团公司旗下的三个国家大型装备工业企业――哈尔滨电机厂、哈尔滨汽轮机厂和哈尔滨锅炉厂都落户在“三大动力路”。

哈尔滨汽轮机厂(以下简称“哈汽”)是以设计、制造大型火电汽轮机、核电汽轮机、工业用汽轮机组、船用汽轮机和燃气轮机为主的国有大型骨干企业。在实施信息化之前,哈汽与其他老国企一样,只能算一个传统的制造型企业。

“对于哈汽这种传统生产制造企业,信息化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利器。”哈汽副总经理姚宏伟告诉记者,“信息化实施之后,哈汽的产品研发周期缩短了20%以上,管理效率提高了20%以上。”

哈汽的产品种类多、产量大,相应地产生了很多“产品质报单”,每年大约上千份。这些质报单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手工管理。“过去,一到月底,每个部门出三四个人都处理不完。信息化和网络化管理之后,一个人就能从容应对了。”姚宏伟说。

哈汽的科研开发能力和实力在国内汽轮机制造行业中名列前位,CAD、PDM等设计软件的应用水平与国外不相上下,在研发设计平台、管理水平等核心竞争力上已经接近国际一流水平。姚宏伟认为,这得益于哈汽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方针,即需求驱动、目标引领,以管理为中心,以效率为先导,注重集成,突出实效。

据了解,哈汽的信息化发展可以分为三大阶段。1998年到2000年是第一阶段,主要是面向技术部门和一部分生产部门,以“甩图板工程”为核心,推广CAD的应用。在信息化规划中,对PDM、CAPP都有所考虑。当时,哈汽不仅新产品开发速度很慢、周期长,生产管理方式也比较原始,不能适应市场的要求。2000年,哈汽实施了CAD\CAE\CAM\CAPP\PDM一体化工程,将设计人员和工艺人员都用信息化武装了起来。

2002年至2005年是哈汽信息化的第二阶段,重点是用信息技术提升管理水平,包括质量管理、仓储物资管理、财务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

到了第三阶段,即2004年至2006年,进入车间管理的阶段,信息化覆盖了生产计划下达、工时、图纸、统计等生产全过程,完全通过网络和计算机下达生产计划,真正做到了无纸化。

“如今,信息化已经是哈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车间的管理系统瘫痪了,生产必然无法进行。”姚宏伟说。

制造跨向“智造”

信息化让走过半个多世纪的哈汽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也让“中国机床行业十八罗汉之一”的齐二机床集团利用信息技术重新武装了自己。

经过50多年的发展,齐二机床在国内形成了重型数控铣镗床、重型机械压力机、大型自动锻压机、铣床系列产品,主要服务于国防、军工、航空航天、造船、汽车、能源等国家重点行业。主导产品数控落地铣镗床,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在80%以上,去年企业生产的铣镗床及龙门镗铣床产量约占世界同类产品的50%。

“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我国高档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技术的总体水平落后了5至10年,国内重型高性能数控机床及超精密数控机床的产量不足千台,在加工精度、刚度、速度等技术指标方面的差距则更加明显。”每当提起这些,齐二机床集团总经理张权都十分感慨。

据了解,目前国产高档数控机床仅占国产数控机床总产量及价值量的1.5%~2.5%,高档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发展的现状难以满足国家重点行业、重大工程的迫切需求。国内重型高速高精度数控机床仍主要依靠进口,国内产品市场仅占30%左右。不仅如此,我国机床企业的装备也普遍陈旧落后,行业装备数控化率仅为2%~3%,用生产普通机床的装备很难生产数控机床。

因此,在张权看来,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关键,是振兴机床工业。作为中国重型机床龙头企业和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保障基地,齐二机床必须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建立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的技术体系,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不断完善和强化信息技术应用,已成为世界制造业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张权表示。

齐二机床最初从1997年开始实施“甩图板”工程,2001年已全面应用计算机CAD软件进行产品的开发设计,并被科技部列为全国CAD应用工程示范企业。

然而,从1998年到2000年的3年间,也是齐二机床最困难的时候,员工每月的工资只有200元,连厂长都穿着打了补丁的衣服上班。2001年新的领导班子上任,齐二机床的发展逐渐出现转机。2002年,齐二机床产值超过1亿元,2007年,工业总产值达23.4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平均每年以80%以上的速度增长。

张权认为,齐二机床信息化最大的特色在于设计领域上齐了CAD/CAM/CAPP。近年来,齐二机床加大了在产品设计过程中的信息技术应用,推广应用三维软件进行数字建模,并加大对大型关键件进行有限元仿真分析等技术的应用,切实提高设计水平和设计效率,缩短产品设计周期。2002年开始,齐二机床的工艺部门开始应用实施CAPP系统,工艺过程设计全面电子化,不仅大大降低了工艺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同时CAPP系统产生的数据可以为下游生产制造部提供制造车间分工的电子数据,以便于生产指标快速、科学地下达。

通过CAD和CAPP的实施应用,齐二机床缩短了整个产品的技术准备时间,使工艺和设计人员在网上实现了产品信息的共享。“这可以减少约25%的设计、工艺工作量,使设计和工艺人员可以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产品设计的创造性思考和决策上,既提高了设计质量,又降低了设计、工艺成本。”张权说,“铣镗床产品技术准备也由原来的10~12个月缩短至1~3个月。”

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一重”)曾经是我国“一五”期间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被总理誉为“国宝”。信息化见证了一重近些年的发展,也见证了中国重型装备制造业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

“早在1984年,一重当时的领导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就非常重视。”总经理吴生富回忆道。20多年来,一重利用国家支持的改造资金和自筹资金,引进和自主研发了部分计算机设备及相应的应用软件,开始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起步工作。

20世纪80年代,一重成立了计算机站,主要从事MIS系统、CAD的研究和应用,产品有限元分析、优化设计、产品的设计计算,以及CAPP/CAM/CAE的研究和模拟实验等。在当时的全国重型机械行业,处于排头兵的位置。

1988年,受生产经营形势和全国信息化大环境的影响,一重投资了500多万元进行MIS系统、CAD方面、CAPP方面的研究。“不仅对现在一重的信息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批既懂计算机又有机械专业知识的人员。”吴生富说。

第7篇

所谓企业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就是指借助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手段,运用信息化管理理念,对企业科技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信息化管理和网络化开发利用。可见,企业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是传统档案的数字化处理,即通过扫描、数字化转换等,将以纸质、胶片、录音录像带等载体形式保存的传统档案,转换成以计算机存储设备保存的数字化档案复制件;二是将在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包括数码照像机、摄像机、录音机等)直接生成的文字、图表、音像资料等各类电子文件,经过归档形成可以数字化形态保管利用的电子档案;三是数据库建设,即根据企业科技档案的专业性、多样性和成套性等特点,建立不同专业、不同种类、不同用途的科技档案信息数据库;四是计算机网络管理平台建设,包括网络化收集、归档、管理和档案信息资源网络检索、传输、利用;五是标准化建设,即制定和实施统一的技术标准、业务标准和管理规范,实现档案管理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有机衔接和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交互共享。

二、企业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全面开展,企业、尤其是大型集团企业的档案信息化建设相继步入实践阶段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随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推进,一些制约企业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顺利发展的问题也逐渐显现。

1.档案分类整理基础薄弱

由于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的所属部门和下属成员单位较多,各部门、各单位形成的科技档案专业性强、保管分散,加之现有的企业档案分类规则定性不当、部分二级类目设置欠科学等,给企业科技档案的分类整理工作带来很大难度,导致企业普遍存在科技档案分类整理基础薄弱等问题。例如,目前企业档案的分类整理多执行的是1991年7月4日的《工业企业档案分类试行规则》[1]和2008年制定的国标《科学技术档案案卷构成的一般要求》[2](GB/T11822-2008),而随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现行的分类和整理规则已不适应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需要,亟待进行修订和完善。

2.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企业科技档案专业性强、形式多样、规格不一,且具有成套性等特点,其管理和数字化处理的业务标准和规范要求应与企业文书档案有所区别。由于我国的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总体上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业务规范[3],不同企业、不同专业、甚至同一行业内各企业的科技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异构,数据接口的通用性、兼容性差,不仅导致“信息孤岛”现象的普遍存在,严重制约着科技档案利用效率的提升,同时也加大了企业科技档案管理系统建设和维护的成本。

3.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不力

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的企业档案信息资源总体上处于分散管理状态,尤其是企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方面,企业与企业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缺乏有效的科技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大量的企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处于分散管理状态,游离于信息化管理系统之外,严重制约着企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和有效开发利用,直接影响到企业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成效。

4.信息化建设人才极度匮乏

企业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有其特殊的人才需求,需要有一批既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具有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研发能力,又精通档案业务、通晓本企业科研生产常识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而目前的现状是,企业档案人员不具备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研发能力,聘请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员又不熟悉科技档案动态管理的系统需求,加之通用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并不完全适用于企业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特殊情况,很难做到尽善尽美。因此,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企业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发展的瓶颈。

三、推进企业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针对上述面临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进一步推动企业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1.加快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

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不仅是社会信息化科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档案信息化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保障。为此,国家有关部门应加强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一是在现有的信息化标准规范基础上,加快制定、修订和完善有关信息化建设的标准、规范,加强信息化建设的通用标准体系建设。二是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会同国家工信、科技、标准管理部门尽快研究制定、修订有关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各种标准、规范,为档案信息化建设保驾护航;三是各行各业行政管理部门,应根据本行业科技档案的特点,研究制定各类企事业单位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专业标准、规范,使各行各业的档案信息化建设更加有规可依。

2.加强企业科技档案管理基础工作

企业应根据本单位科技档案的构成特点,加强科技档案的基础管理工作,使科技档案管理分类科学、整理有序、归档齐全、检索便利,尤其应遵循企业科技档案形成的特点和规律,注重科技档案成套性、动态性保管及企业CAD电子文件等的归档管理工作[4],为档案资源信息化管理打下坚实基础。

3.整合信息资源进行科技档案数据库建设

数据库建设是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基础工作。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应根据所属部门多、二级单位多和科技档案专业性强的特点,针对科技档案实体管理分散的状况,系统地分类整合企业档案信息资源,加强各专业、各项目相关的科技档案数据库建设,为企业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筑牢基础。

4.注重研发企业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

适用的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是企业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取得实际成效的根本保障。尽管目前各种企业档案管理系统软件充斥市场,但一些大型企业却很难找到完全适用于本企业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特殊需求的软件产品。为此,大型企业集团应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注重研发能突出本企业特殊需求、具有个性化功能的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由于企业档案管理人员目前还不具备软件改造或自主研发的能力,因此,大型企业有必要凭借自己的实力,与一些知名的软件开发和信息化管理系统研发服务公司合作,借助社会上的专业技术力量,相互合作、自主创新,共同研发、构建能满足本企业信息化建设特殊需求的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

第8篇

(一)财务管理体制不完善,财务预算程度不精准

财务相关的发展观念意识浅薄导致相关体制的漏洞和缺陷,主要表现在资金的预算方面上。在投资过程中,会出现盲目投资的现象,即在没有进行市场分析和调查的前提下,扩大规模和产量,武断进行资金的注入,不考虑后果和今后的市场发展状况。

(二)缺乏严格监督和实时有效的监控体系

一般的大型企业的管理部门都过于庞大关系复杂,部分间的信息沟通不流畅,部门的职能没有进行很好的划分形成企业资源零散,整体上的功效减弱。即使有良好有效的预算而缺少监督,审计同样会带来严重的困难和风险。特别严重的是对于外部的投资和购置设备等方面的监管部严,公司子公司的资金分流会使企业蒙受很大的经济损失。

(三)资金分散,利用率低

有的工业企业的资金收支,缺乏统一的控制和筹划,使用混乱,随意性大;甚至有些企业挪用生产经营资金从事长期投资,导致支付能力不足、现金流量不平衡,造成资金紧张。

(四)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利润分配不均衡

工业企业的特点是一个大的组织;组织结构不规范,双方的关系没有理顺;内部是集权与分权之间非常脆弱的环节都不能达成平衡的协议,定义了操作和管理职能不清。这种现象是很容易得到的后果是分散的企业资源,从而使得企业价值基础减少。

(五)财务人员服务素质低下

结构和公司财务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也满足了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尤其是缺乏高层次,高技能的高级会计人员复杂的急需的现代化,制约企业财务的进一步水平的需要管理。

二、财务管理的创新

(一)观念创新

1.知识化理财观念

知识包括科学、技术、管理、能力等多种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生产要素才是经济增长的源泉。未来企业的竞争力取决于多知识的占有和知识资本的运用程度,对企业进行知识化管理是未来对企业财务管理者的一大考验。

2.人本化理财观念

对于人才一定要重视及培养,不断激励创新。创新更是一个企业最重要的灵魂。一个好的财务人员当企业在进行扩大再生产时会面临资金严重的紧张,在资本市场上要发挥本身的优势,一定要让风险和资本都降低到最小,并为工业企业在筹集到更多的社会上的游资。与此同时,财务管理应该建立在有效的效绩制度上,这样就可以充分的调动人的主观性和创造性,为企业创造出一个更大的价值。

3.信息化理财观念

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则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能够推动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的创新。在经济发展大发展今天,管理企业的财务内容要成为管理企业的内部的重要部分。企业财务管理者企业要把信息化内容,比如资源、业务、决策等,进行有效界定;并对其流程进行清晰的梳理,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全面、快速搜集、分析和利用信息,为企业的领导者提供决策的依据。信息技术可以促进企业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信息化财务管理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要素。在知识经济时代意味着背景下,企业融资经理们要对业务信息内容(如资源,业务,决策)进行的有效地定义,并清晰地梳理业务流程;还要全面、快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

4.企业结构化理财观念

日常经营过程中,用于满足结算与支付需要的现金大多处于或余或缺的非均衡状态。对于某个特定时间区间的富余现金可以通过投资结构化理财产品,在确保现金安全与流动性的前提下,扩大理财收益,以达到资本增值的目的。

(二)目标创新

1.财务管理的综合化目标

企业的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而艰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企业不是单单的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更好做好知识创新的储备。知识创新的储备要考虑企业的内部收益和外部收益,这样可以实现是有形物质资本和无形知识资本在最短时间内最佳组合运营的结果。

2.追求利益的多元化

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实现企业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最大化。但该公司不仅是股东及其他企业财务管理要考虑的资本增值物质资本所有者的资本增值、掌权人的偿债能力、社会公众的经济责任和绩效最大化,政府和其他社会和经济贡献的经济表现;还要考虑知识资本所有者资金最大化和参与利润发配的权利。

3.强化社会责任

商业利益与客观事实是与企业社会责任的性质分不开的社会利益是自己的义务,为人类社会之一。企业社会责任不仅限于向社会提供就业、税收;企业发展的社区也对公共事业的繁荣、环保,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内容创新

1.融资管理创新

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企业推进融资管理的创新。筹资物质资本与知识资本并重,并倾向于知识资本。金融资本是低成本、低风险筹措各种形式的金融资本。

2.投资管理创新

现今的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和不断的进步,知识的资本会被认为企业核心的资本发展,与此同时就会取而代之传统的金融资本。在各种规格中的投资都是信息技术,生命科学,新材料、新能源技术为最基本的,多维式管理,实现组织创新管理是一个网络组织节点,创新公司坚持以投资人员的要求有足够的认识。(本文来自于《管理世界》杂志。《管理世界》杂志简介详见.)

3.无形资产的投资管理

无形资产是先进的生产力要素,对无形资产投资管理,使之发挥最佳效益。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无形资产所代表的超额盈利能力将成为缔造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

4.加强风险管理

财务管理中最重要的管理就是风险管理。企业要不断的搜索货币领域,政府决策及产品更新换代多方面的信息,而且更要及时的对手获得信息进行评估,考虑投入和回报的风险量之比,为决策层提供可信性分析。

三、结语

第9篇

关键词: 两化融合 传统产业 转型升级

“两化融合”是指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工业化是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和重要载体,信息化是工业化的延伸和发展,是提升工业化的动力。当前,衡水的工业化道路正处于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通过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把信息化作为工业化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关键要素,以信息化增强创新能力、优化资源配置、变革生产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使衡水市工业化走上高质量、高效益的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因此,如何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互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衡水市依靠“两化融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基本思路

围绕衡水市重点产业振兴规划和工业特点(丝网、橡胶制品、玻璃钢、铁塔钢构、化工制药、装备制造、采暖制造、服装裘皮),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目标,实施企业生产制造数字化工程、产品数字化智能化提升工程、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应用工程等两化融合专项工程,带动行业两化融合;推动企业和区域的两化融合。开展信息化培训、培育,建立信息技术推广、咨询、培训、监理等服务机构,加强支撑服务体系建设。

为了更有效地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有机融合,需要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信息化的工业化问题。根据衡水特色产业的特点,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更新其生产装备,达到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的目的;二是信息化核心技术和产业的发展问题。研究支撑信息化的、信息时代的新兴产业的发展问题;三是研究以工业化的方法、工业化的观念和工业化的企业规模推进信息化的问题。四是研究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引发的管理问题,即不仅要在研发信息化的生产装备、发展信息化的核心技术和产业上实现硬件升级,还要通过信息化带来管理上的创新,极大地激发信息化的潜力并充分发挥其优势。

二、衡水市依靠“两化融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方法和策略

1.加大政府的宏观调控力度,保证融合的顺利进行。

首先,要充分发挥衡水市政府部门在推动“两化”融合中的重要作用。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组织有关部门制定促进“两化”发展及融合的整体方针,建立网上数据库;定期制定《两化融合典型解决方案汇编》,开展项目对接;充分发挥三大运营商的基础通信平台作用,督促具体部门内部的“两化”融合战略,保证“两化”融合的连续性和有序性。其次,通过实施产业技术政策,有重点、有计划地拉动“两化”融合需求,协调各方面力量,整体推动信息化的发展。大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完善与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水平的推进同步进行,为解决中小企业信息化基础性建设投入少的困境,一方面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对中小企业给予更多的政策和财政支持,增加对于信息基础建设、信息服务咨询等方面的投入,另一方面注重资源整合,引导联合多个企业形成网络化产业集群,协同使用一个信息化平台等。

2.开展衡水企业两化融合评价,明确两化融合推进的方向与重点。

首先,要摸清当前衡水企业信息化资源的普及度。信息化需要靠技术、资源支撑,通过调研了解衡水行业或者企业中计算机的拥有量、软件系统数量、服务器及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的拥有量是推进两化融合工作的重要切入点。其次,要考察信息化是否渗透到产品规划、设计工艺、生产、销售服务及整个生产流程的各个环节,调查信息化技术应用的广度与深度,明确掌握衡水企业信息化与工业要素相结合的渗透度有多高。再次,要考虑融合以后的衡水产业升级、创新程度,明确两化融合推进的方向与重点。通过研究两化融合对工业要素,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体系变革程度的衡量指标,让企业家通过数据真正体会到信息化对工业系统的影响,从而实现管理的网络化和透明化,达到管理优化的目的。最后,分析两化融合以后带来的效能。预测分析信息化对企业、行业乃至整个工业产生的影响和带来的效益。

3.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

一是强化信息化应用在技术改造中的作用。重点支持丝网、橡胶制品、玻璃钢、铁塔钢构、化工制药、采暖制造等衡水传统支柱产业应用信息技术、产品和装备,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和竞争力。以信息技术深度应用为主要内容和方向,组织实施多个技术改造示范项目,加大数字化、自动化技术改造提升消费品行业信息化水平力度,围绕传统制造业转型发展,策划和推进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物流信息化等一批重大信息技术改造项目。二是加强信息技术在节能减排中的应用。以丝网、橡胶制品、化工制药等高耗能行业为重点,推进建设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中心示范项目,引导工业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中心,加快合同能源管理、节能设备租赁等节能新机制推广,加强能源合理高效利用控制;运用信息化改造,完善面向重点用能企业和地区能源消耗的实时监测和监督管理体系。

4.以构建企业开放平台作为传统产业“两化融合”的关键环节。

广泛应用物联网技术构建企业开放平台是传统产业“两化融合”的关键环节。通过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等新兴信息技术在丝网、橡胶制品、玻璃钢、服装裘皮等诸多领域的应用,形成更大的市场,产生更多的产值效益及社会效益,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通过建设关键信息化项目实现应用集成创新,以此作为传统产业“两化融合”的重要依托。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企业需要把握一些关键信息化项目建设及项目管理,做好企业的集成创新。通过企业先进制造设备与信息网络系统紧密结合的集成创新,可以成功突破传统产业发展的瓶颈,将工业化融入信息化,将个性化融入工业化,使研发、生产、营销的异地协同成为可能,从而实现客户需求与企业规模化发展需求的双赢。

5.发挥地方高校的人才及技术优势服务两化融合,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依托衡水本地高校:衡水学院、衡水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两化融合创新研究中心,按照“1+X”模式,联合有关科研机构、企业,组建专家团队,根据衡水市两化融合工作的实际需求,开展两化融合相关的政策、规划和关键技术研究,并提供信息化建设方案、技术咨询和人才培训服务。同时,进行人才的培养与引入。借鉴上海青岛等城市的成功经验,成立专业人才培训基地,以驻衡高等院校为依托开设“两化融合”专业和课程,培养兼具信息化与工业化知识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引进一批通晓信息技术和工业技术的复合型高级人才和紧缺型人才,为衡水市的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吴净,青岛市以“两化融合”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探究[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12(2):73-79.

第10篇

为做好2008年省财政专项资金技术创新项目组织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项目申报的重点及条件

1、项目申报的重点

(1)重大新产品培育专项。引导企业通过加大研发投入以及自主品牌建设,加快主导产品的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成果产业化进程,把新产品做大做强,迅速形成规模效益。

重点支持的项目:

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主要支持以市场为导向、为提高生产力水平和发展新兴产业,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应用价值的重大科技成果所进行工业化试验、开发、应用等直至形成产业化。

中试产品规模化生产项目。主要支持技术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间试验产品规模化生产。

创新品牌产品培育项目。主要支持一批近期已开发成功,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通过自主品牌的策划和营销,迅速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形成规模经济的重大新产品。

重大技术装备研制项目。主要支持汽车及零部件、工程机械、电工电器、机床工具及基础件等四大产业,日产5000-10000吨大型水泥成套设备、大型煤化工及化肥成套设备、大型矿用机械产品、大型环保成套设备、汽车制造技术装备自动化生产线、大型港口机械设备和船舶制造等六大重大成套技术装备研制,以及其他能形成规模效益的重大装备研制。

(2)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专项。主要支持重点领域的省级以上技术中心企业,围绕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相应的实验室、研究中心和工程化验室平台等,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3)企业信息化建设专项。主要以产业研发能力的提高、工艺技术的变革、管理水平的提升为目标,推进企业系统整合与信息集成,着力提升中小企业技术装备和管理信息化水平。支持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基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数字设计与制造一体化技术应用、高端信息化单元技术应用、面向供应链的协同信息平台建设、企业信息共享与业务集成应用和中小企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支持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等综合系统建设及企业计划与财务、物资与库存、人力资源、办公自动化及网站等专项系统建设。

这次项目申报的重点企业是:省重要骨干工业企业、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省级及省级以上技术中心企业和节能减排重点企业。

2、申报项目的条件

除具备省财政厅、省经委财企〔**〕990号文件规定的基本条件外,还应具备下列条件:

(1)重大新产品培育项目,要求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并能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要求产品3年内实现年新增销售收入3000万元以上,其中重大技术装备产品3年内实现年新增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

(2)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项目支持的技术中心必须是**年度评价合格的国家和省认定企业技术中心。

3、申报材料

(1)**省企业技术创新专项资金申请表(附件1);

(2)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编制提纲见附件2);

(3)**省2008年企业技术创新专项资金项目汇总表(附件3)。

二、项目申报程序及要求

1、申请专项资金的项目,原则上是列入省政府和省经委各类项目规划、年度计划的项目。

第11篇

刚才,市信息办报告了全市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的情况,提出了今后一段时间全市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任务和措施,并对我市*信息化规划作了展望,大家的发言也很好。下面,我再强调几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进一步坚定抓好信息化工作的信心

近几年来,特别是“*”期间,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市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信息化进程明显加快,发展势头良好,有些指标在全国名列前茅,信息化总体水平跃居全国前列,突出表现为这么几个方面:

一是信息产业逐步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第一支柱产业。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市信息产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无论是产业总量,还是发展质量,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信息产品制造业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年全市电子信息产品销售收入达800亿元,总量居全省第三位。软件产业发展势头较好,虽然目前总量还不大,但我市软件产业有着自身的产业优势、发展基础,至*年底,全市拥有软件类企业400家左右,从业人员近10000人,全年实现销售收入42亿元;经省认定的软件企业超过50家、软件产品达300个。信息服务业保持稳定增长,*年,全市信息服务业销售收入达94亿元。信息产业三业并举,为我市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电子政务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电子政务是信息化建设的龙头。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无锡”门户网站在国内各级机构的评估中名列前茅;*年我市各级党政部门实现了公文无纸化传输,同时各类业务应用系统开发进度加快,电子政务的基础设施和支撑体系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国内技术含量处于前列的地理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建成并正式投入运行,市政务外网建设已经启动。

三是信息技术应用取得明显成效。企业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率先建成了制造业信息化ASP公共服务平台、嵌入式软件工程技术中心、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等工程,为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基础和保障。部门应用信息化得到广泛推进,宏观经济数据领导查询系统、人口数据库、安全生产应急调度指挥系统等一批业务应用系统相继投入使用。公共服务信息化明显加强,社保卡工程已经开始发卡,社区、教育、交通、农林、卫生等一大批与广大市民密切相关的信息系统取得较大进展。

总的来看,我市信息化建设进展很快、成绩很大、成效明显,通过对“*”的总结,感到信息化工作大有发展、大有潜力、大有希望,更加充满信心。

二、统一认识,进一步突出信息化工作的重要地位

要使我市的信息化建设有一个更大的发展,必须要站在宏观全局的高度,以更宽广的眼界,进一步提高对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

推进信息化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技术以其强大的渗透性和信息资源应用的广泛性,引发了国际经济和社会的深刻变革,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信息化已成为世界各国提高综合国力和竞争实力的必然选择。

推进信息化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大缩短了世界市场各部分的时空距离,为资本流动和技术转移提供了最为方便快捷的手段,从而使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我们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就必须进一步提高信息化发展水平,提高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有效配置资源的能力。

推进信息化是建设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我市目前正处于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处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阶段,我市经济发达,人才众多,我们要依托现有基础和优势,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我市“两个率先”进程。

推进信息化是坚持创新发展新路子的具体体现。开展电子政务有利于促进政府管理和服务形式的创新,推动企业信息化有利于促进产品功能创新和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实施公众服务信息化有利于促进城市功能创新和市民生活方式创新。我们推进信息化建设,就是利用先进的技术和手段,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为推动整个城市的创新发展作出贡献。

推进信息化是实现“两个确保”的助推器。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两个确保”的目标,这个目标既宏伟又务实,具有很高的前瞻性和很强的可操作性。如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构建和谐社会、提高执政能力,如何打造五大名城、构建五个中心,哪一项也离不开信息化,只有实现新型工业化、区域城市化与国际化、信息化和市场化的互动发展,才能实现我们的宏伟目标。实现“两个确保”、打造“五大名城”以及构建“五大中心”都离不开信息化的推动。

三、抓住重点,进一步开创信息化工作的新局面

当前,我市信息化建设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今后我市信息化工作如何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我想应该强调五句话:“着眼发展,立足应用,突出重点,资源共享,务求实效。”“着眼发展”,就是要抓住优势产业、关键环节、重点领域,实施重点突破,提高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立足应用”,就是要把信息技术的应用作为信息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重点”,就是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选择优势领域重点突破;“资源共享”,就是要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整合,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务求实效”,就是坚持效益优先,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按照这五句话的要求,*年要紧紧围绕“三大目标”,重点抓好几项工作。

“三大目标”概括起来讲就是要实施信息产业“三个一工程”,即力争设备制造业完成产值1000亿元,完成软件业销售收入100亿元,信息服务业完成营业收入100亿元。

一要着力提高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

信息产业是我市重要的支柱产业,要继续花大力气加快发展。大力发展信息产品制造业,以创建国家级信息产业基地为目标,以打造我市“硅谷”和“液晶谷”为抓手,以增强和扩大优势产品群为重点,培育一批高、精、专的知名企业,在重要领域拥有一批专利,形成向产业价值链中高端跨越的产业优势。建立若干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链为纽带、产学研互动的产品联盟,形成一批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支撑、具有强大的生产制造能力和一定国际竞争力的信息产业集群。努力培育信息服务业,要紧紧围绕构建五大中心的任务,建立与无锡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信息服务体系,要积极拓展信息服务领域,促进信息消费持续增长,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业。同时要着力推进远程教育、远程医疗、远程娱乐等社会化应用,建设一批公益性信息资源库,加快数字电视发展,推进全市有线电视网的双向改造和网络整合,加快我市动漫基地建设步伐,进一步推进我市创意产业的发展。*年,全市信息产业要实现增加值340亿元,同比增长30%,占全市GDP比重达到10%以上。

二要做大做强软件产业。加快形成以无锡软件园为龙头,带动滨湖以及其它区域的软件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培育软件骨干企业,引进一批国际知名的软件企业和跨国公司研发中心,使我市成为全国著名的软件企业汇聚区和软件人才聚居地;大力发展具有无锡特色的软件外包服务,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并举,政府各部门要千方百计为软件企业提供服务,金融、担保等行业要根据软件企业的特点提供个性化特色服务;同时,要大力开展软件专题招商工作,要切实抓好软件统计服务工作,加快建立适应我市软件发展需要的统计制度,要尽快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发展软件产业的意见和政策,为软件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促进全市软件产业跨跃式发展。我们抓产业,不但要规模,更要注重抓产业的内涵、注重抓产业的质量,要全力构建创新体系,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坚持走开放型自主创新之路。与传统行业相比,信息产业更注重创新,因此,在引进项目的过程中,不光是追求其规模效应,更要注重知识、技术的引进,要将引资与“引智”有机结合起来,逐年提高“引智”的比重。有关部门要积极研究和制订适应招商“引智”需要的专项政策,同时多开展一些“引智”方面的专题招商活动,加快我市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三是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重点工作。我们要把加快信息技术应用作为推进信息化建设的主线,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探索嵌入式软件与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相结合的新路子,努力提高工业企业中信息技术装备的比重、信息技术所支撑的产品的比重、信息技术人才的比重。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使信息技术成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重要手段。坚持以人为本、以需求为导向整合服务资源,以便民利民为目的构建服务体系,不断拓展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信息化应用。抓好全局性、基础性、公益性重大信息工程的实施,在未来几年内,要根据实际需要,集中力量推进一批涉及全局的基础性、标志性信息化工程,刚才市信息办提出的“一二三”工程,我认为这个思路很好,尤其是一些重点工程项目,具有全局性、公益性、基础性特点,因此需要各地、各部门的通力配合,请信息办抓紧落实,并做好指导工作,会同有关部门认真予以推进。信息资源的共享共用,是信息化的基本特征,要加快建立规范有效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加强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明确信息资源采集、维护、共享、管理的责任主体,着力推进跨部门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工作,逐步推行公共信息基础设施的集约化建设,减少重复建设,降低建设成本,提高有限资源利用率。要进一步提高信息化建设的效益和效率,从我市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应用能力的实际出发,以便民利民为宗旨,把信息化建设的着力点始终放在满足群众需求和经济发展全局上,坚持围绕经济发展重点、政府管理难点和社会关注热点,从基础抓起,低成本、高效益、可持续推进信息化,建立科学的信息化建设项目评议评估制度,对财政投资和涉及国计民生的信息化建设项目特别是电子政务项目工程进行质量检测和绩效评估,以为民服务和政府效能提高为标准,建立群众评议、专家评审、专业机构评测相结合的信息化评价体系,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信息化引导与约束机制,力求信息化建设早日见效、见到实效。

第12篇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

工业经济是我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加快工业经济发展,鼓励和扶持工业企业上规模、增实力,提升我区工业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能力,对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高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建设现代化新中心城区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浙江省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合作与交流的要求以及*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的总体趋势,结合我区“优二进三”的产业发展定位,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我区工业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提高效益为主线,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立足现有基础、发挥比较优势,整合现有资源,多渠道招商引资,突出重点建设项目、重点技改项目、重点科技新产品、重点引进项目和园区载体建设,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结合*实际,努力培育一批专业性强、技术先进、产品市场占有率高、自主开发能力强的规模企业。

二、加大扶持力度,大力促进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是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企业信息化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切入点,必须大力推进以产品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电子商务为主要内容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信息技术产业,推动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中的应用,促进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增加产品附加值;积极引导企业实施信息化管理,促进各种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经营成本;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大力推动企业上网,通过互联网展示企业形象、推销产品、招商引资、搜集市场信息和技术情报。

对实施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CAD)、计算机辅助制造系统(CAM)、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等制造过程信息化项目的企业,按其当年投入资金,给予一定额度的奖励。对实施、推进企业资源计划(ERP)、供应链管理(SCM)、客户资源管理(CRM)、业务流程再造(BPR)等管理信息化改造项目的企业,经认定后,对达到一定条件的项目给予支持。对开展电子商务业绩突出的企业,按有关规定给予奖励。大力扶持信息产业发展,对生产列入国家鼓励发展的产品目录中有关信息产品的企业按有关规定给予扶持。

(二)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快企业技术创新步伐

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步伐。引导企业积极进行技术开发和申报专利,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快建立和健全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及重点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开发推广体系,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活动,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的实现形式,形成以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广泛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对组建工程技术中心的企业按《*市*区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管理暂行办法》实行申报、管理、扶持,对企业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经区财政局审核后,允许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前扣除。鼓励企业自主开发技术及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对取得专利授权以及引进专利和产业化实施好的企业按《*市*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专利工作促进技术创新的若干意见》规定给予奖励。对列入市级及以上新产品计划的企业,给予适当奖励。企业开发或引进新产品、新技术项目的,视项目难易程度和市场推广风险大小,予以资金扶持。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对产品技术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自主开发能力强的企业进行考核,确定为区级高新技术企业后,给予政策扶持。

(三)保持工业高强度投入,努力提高技术装备水平

以提高质量、增加品种、扩大出口和提高效益为目标,加强重点行业、企业、产品的技术改造,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步伐。不断完善投资增长机制,积极帮助企业解决融资困难,建立民间资本为主体的投资机制。坚持扶优扶强,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扶持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重点支持技术先进、产业关联度大、带动效应强、经济效益好的重大技改项目。

经批准立项或备案登记,符合贴息条件的技改项目,均可按《*市*区工业技术改造项目贴息实施办法》规定享受技改贴息。对采用融资租赁方法租入机器设备的企业,达到一定条件的,按有关规定给予支持。对一些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且投入大的企业,经核定后可以提高折旧率,加快折旧,但增加的折旧资金必须用于技术改造。

(四)加强招商引资,全面拓展市场

鼓励工业企业主动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及世界经济一体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吸引国内外各类资本来*投资创业,积极鼓励国内外个人和法人依法以工业产权或者非专利技术等来*投资创办各类工业企业。积极引导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逐步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提高产品的知名度。

对达到一定条件的引进项目,按规定给予项目引进人奖励,对重大项目,给予引进部门一定的工作经费补助。对国内外大中型企业(集团)总部迁入*投资发展,其注册资金在3000万元人民币以上(含3000万元)的,在产生税收后,对企业可实行“一企一策”进行扶持。同时,达到条件的企业还可申报、享受*市扶持重点大企业、大集团的有关优惠政策。对企业自营出口、参加境内外专业交易会、出口信用保险、出口退税帐户托管贷款以及在国外设立加工贸易企业、生产企业、办事处、研发机构等,并有一定经营实绩的工业企业,按《*市*区进一步加快外经贸发展的若干意见》规定给予支持。

(五)坚持扶优扶强,促进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坚持扶优扶强,做大做强一批优势企业。做大做强一批优势企业是提高我区经济综合实力和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是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主导力量。鼓励企业通过收购、兼并、控股、联合等多种方式做大做强,把建设大项目作为发展优势企业的重要途径,加快形成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的大企业、大集团。引导企业向专、精、新、特方向发展,形成一批专业化生产、社会化协作的规模企业集群。

加大对骨干工业企业发展的扶持力度,积极培育具有一定规模、增长势头好的企业,鼓励其加快发展,对销售、利润、实交税金比上年增长达到一定幅度、目标的企业予以政策扶持。引导企业建立现代经营管理模式,鼓励生产基地外迁的企业在我区建立营销中心、管理中心、研发中心,发展总部型经济,并逐步建立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企业运行机制和发展管理模式,对为我区地方财政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对年销售达到2亿元,实现利润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实行“一企一策”。大力鼓励和扶持科技型、就业型、出口创汇型、资源与综合利用节约型企业发展,对为国家大中型企业产品配套的生产企业,符合一定条件的,给予政策扶持。

(六)坚持体制机制创新,积极实施品牌带动战略

积极引导企业创新体制、加强管理,增强竞争力。鼓励企业深化产权制度改革,鼓励企业通过合资合作、技术入股、期股、股权流动等途径进行股份制改造,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鼓励企业积极开展内部人事、劳动、分配等制度改革,充分引入竞争机制。引导企业加强员工教育,开展技术、管理等各类培训,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对当年进行股份制改造,并进行登记注册的企业进行一定额度的奖励;对当年上市或进入辅导期的公司,区政府给予重奖。鼓励企业开展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等各类认证。凡新通过ISO9000、ISO14000、ISO18000系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安全生产体系认证的企业,以及新通过CE、FDA、UL、COS等产品认证的企业,按规定给予奖励。

以名牌产品带动优势产业发展,积极培育名、优、新、特产品,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增强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加强对实施品牌带动战略的引导,充分运用经济、法律、政策等手段,培育发展一批,巩固提升一批,整合壮大一批,嫁接拓展一批。鼓励企业在境内外注册商标,当年在境外新注册商标的企业,按有关规定给予奖励,对取得国家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市知名商标的企业给予不同额度的奖励。对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名牌产品的企业,除享受国家、省、市的有关政策外,区政府再给予相应的奖励。

(七)加快各类载体建设,逐步缓解各种要素供给矛盾

积极推进*现有工业园区及工业地块的开发速度,同时向外拓展工业发展载体;努力培育块状特色行业,做大做强新材料、电子信息、注塑机、泵、印刷包装、针织服装等一批特色主导产业,形成以核心企业为龙头的产业群;积极探索、发展都市型楼宇工业,促使城区商务楼宇成为工业发展的新载体。

鼓励有科技和经济实力的企业入园开发建设,对列入*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或单位投资密度达到一定条件的项目,在土地出让价、有关收费项目、技改贴息等方面给予优惠,重大项目可以实行“一事一议”;对产业集聚度高、且达到一定行业规模的关联企业在资金、技术、项目审批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并制定专项政策给予扶持;加快引进、培育一批集管理、决策、研发于一体,借助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实现加工制造在区外的总部型企业,对这类企业发展进行政策扶持。

三、加快建设和完善工业经济发展保障体系

(一)建立人才支撑体系

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努力构筑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开展以技术和管理等要素资源入股和年薪制、股票期权等改革,调动经营者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营造汇集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的投资创业环境。着力培育一支素质高、善经营、懂管理、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企业家队伍,引进和培养一批经营管理人才、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和造就一批中高级技工。

(二)建立健全社会中介服务体系

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建立健全社会服务体系。引导各类中介机构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市场营销、产权交易、技术支持、人才引进、人员培训、对外合作、展览展销和法律咨询等服务。积极组织有关机构、大专院校培训企业经营管理及生产技术等方面的人员,提高企业营销、管理和技术水平。

(三)建立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积极倡导诚信经营,努力建设“信用*”。推进企业信用制度建设,开展企业信用征集、信用调查、信用评价等工作,建立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组建区中小企业担保公司,积极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支持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为企业融资创造条件。

(四)建立高效快捷政府服务体系

区政府各职能部门、各街道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增强服务意识,强化服务职能,提高服务效率。切实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及时了解、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自觉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贯彻依法行政原则,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禁止向企业乱摊派、乱罚款、乱收费,为企业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