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医学技术基础知识

医学技术基础知识

时间:2023-08-12 09:16: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学技术基础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医学技术基础知识

第1篇

关键词:职业院校;中医药;整脊;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8-0381-02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和整脊医学的发展趋势及整脊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整脊职业的任职资格标准,充分体现以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特点,中医药类高职院系所设整脊专业应以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整脊临床工作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整脊人才为目标,建立结构合理、互补性强的综合性模块化课程体系,以便加强课程与学科在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与综合,从而形成有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整脊专业课程体系。

1职业院校中医药类院系整脊专业的综合性课程体系

整脊专业作为中西医骨伤和推拿、导引等相结合形成的新兴医学专业,要求学生既要有西医的解剖、生理、病理、诊断、脊诊、整脊等基本知识和技能,又要有中医的基础理论知识和骨伤、针推、脊诊、整脊等专业技能,更需要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功底和人文素养,这就决定了其课程体系的综合性。综合性课程体系能使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相统一,人文与科学技术素养教育相融合。

通过对整脊行业的调查和对整脊人才培养规格的研讨,我们认为职业院校整脊专业课程体系应包括人文课程体系、现代医学课程体系、中医学课程体系、整脊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5个方面,而每个方面的课程体系又可分成若干课程模块。

2职业院校中医药类院系整脊专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2.1人文课程体系的课程模块: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立德树人就成为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人文课程体系正是以职业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为核心,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知识、文化修养、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学生献身医学、爱岗敬业、救死扶伤、仁爱助人、甘于奉献、团结协作、自强不息等人文精神以及良好的道德修养等。

根据职业技术教育学制短等特点,其人文课程体系可分为2个子课程模块,即基础性人文课程模块和应用性人文课程模块。

(1)基础性人文课程模块:旨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法律观等,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和人文素养。开设的必修课程有5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军事理论。

(2)应用性人文课程模块:旨在培养学生学习整脊医学所需的工具性知识、技能和身心素质,以便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开设的必修课程有4门:英语、体育、计算机基础及应用、应用文写作。

2.2现代医学课程体系的课程模块:整脊医学职业教育需要学生具有扎实的现代医学基础,尤其是必须、够用的脊柱解剖、生理、病理知识和脊柱病变的诊断技能基础。为了便于教学,我们将现代医学课程体系分为2个子课程模块,即现代医学基础知识模块和现代医学专业技能模块。

(1)现代医学基础知识模块:旨在培养学生学习整脊医学所需的现代医学基础知识,尤其是必须、够用的脊柱解剖、生理、病理知识,为整脊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开设的必修课程有5门: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可选修医学心理学、社会医学、康复医学、老年医学、执业医师考试。

(2)现代医学专业技能模块:旨在培养学生学习整脊医学所需的现代诊断技能基础,尤其是脊柱病变的诊断技能基础。开设西医诊断学基础1门必修课。

2.3中医学课程体系的课程模块:由于整脊医学属中西医骨伤、推拿、按摩、导引等相结合的一门新兴医学学科,因此,要求学生应具备足够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诊治技能。所以,其中医学课程体系也应分为中医学基础知识模块和中医学技能模块2个子模块。

(1)中医学基础知识模块:旨在培养学生学习整脊医学所需的中医学基础知识。开设的必修课程有5门:医古文选读、中医学基础、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

(2)中医学技能模块:旨在培养学生学习整脊医学所需的针灸、推拿技能和内、外、骨伤、妇科等常见病的诊疗技能。开设的必修课程有6门:针灸学、推拿学、中医内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

2.4整脊学课程体系模块:作为专业主干课程体系,主要培养学生整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成为高技能整脊医学专业人才,能胜任整脊临床工作并有所创新、可持续发展。根据培养目标要求,整脊学课程体系可分为2个子模块,即整脊学基础知识模块和整脊专业技能模块。

(1)整脊学基础知识模块:旨在培养学生的整脊医学基础知识,如整脊的基本概念、原理,脊柱的解剖、生理、病理、生物力学、诊断、预防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开设的必修课程有整脊学基础1门。

(2)整脊专业技能模块:旨在培养学生从事整脊临床工作的诊疗技能和脊椎病的预防技术,并提高学生对脊柱学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所开设必修课程有3门:整脊学技术、整脊治疗学、整脊保健学。

2.5实践课程体系模块:整脊医学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基本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实践课程是非常重要的课程体系,是整脊专业教学的重要核心环节。根据实践课程的性质、教学形式和教学目标的不同,可分为实验、实训和实习3个子模块。

(1)实验课程模块:采取少而精的原则,使学生通过实验课程对现代医学的基础知识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尤其对脊柱的解剖、生理、病理、生物力学有直观的认识。实验课程的教学采用穿插式,安排于现代医学基础知识模块的各科目课程的教学中。

(2)实训课程模块:实训课程是中医学技能模块和整脊学专业技能模块的主要教学模式,应占总教学课时的50%。实训课程教学也应采用穿插式,安排于各技能科目课程的教学中。

(3)实习课程模块:实习课程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于整脊临床的主要教学模式,在整脊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实习课程集中在第3学年进行,为期44周(10个月),由学校安排学生到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并切实加强对顶岗实习过程的管理,注意提高顶岗实习内容与专业培养目标的吻合度。

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改革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题,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本研究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注重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形成以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的有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整脊专业课程体系。

第2篇

[关键词]医学遗传学;实验教学;创新性

[中图分类号]R181.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1(b)-133-02

近年来,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促进了生命科学的蓬勃发展。生命科学已经体现出信息化、网络化及学科之间高度交叉、渗透和融合的特点,成为了21世纪的主导技术力量。医学遗传学作为生命科学重要的前沿学科之一,其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新理论和新技术渗透到检验医学、分子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等现代医学研究的各个领域,成为医学生,尤其是高等医学院校检验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学科。我们在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就医学遗传学的实验教学进行了研究与探索。旨在进一步提高教学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加深基本理论的掌握,增强实验操作、实验设计和科研能力,为将来的检验和科研工作打好基础。

1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

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没有高素质的人才。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做好教学工作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医学遗传学是基础医学课程,也是一门临床医学课程,是遗传学和临床医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Cq。因此,传授医学遗传学的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分子生物学的技能操作,还要兼具临床医学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对疾病的临床症状、发病机制和鉴别诊断等理解和描述得较为详尽。另外,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不断推进,医学遗传学知识发展迅猛,新知识、新概念、新技术、新理论层出不穷,而教科书本身存在着滞后性,很难真正反映出本学科研究的最新进展,所以只有不断地充实丰富教学内容,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手段,注重实用性教学,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还要首先强调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教育。基础知识及理论是一切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的根源。任何科学研究都应该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之上,否则科学研究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开展和持续。所以,一开始就要对学生开展基础知识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基础知识和理论的重要性,为以后的实验教学做好准备。

2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兴趣

素质教育是当前学生教育的主流,在任何教学过程中都应该始终贯穿这一理念,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有的调查发现,大多数医学院校毕业生对遗传学的基本知识、原理尚有一定的了解,但在实际运用方面却存在较大的差距。传统的实验课教学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做,事先由老师准备好实验材料,写好详细的实验步骤,学生先听老师讲解实验的原理、方法、步骤,然后按部就班地完成整个实验过程,这样的模式容易导致学生思维僵化,动手能力下降。一些学生甚至对实验内容一无所知,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机械地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无暇观察实验过程,更不能分析、解决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严重影响了实验质量。针对这一问题,应该转换教学理念。努力实行“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对他们适当加以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验进行之前,可以让学生自己亲自准备实验器材和试剂。其次是酶的质和量,有一些来源的酶易出现非特异条带,而另一来源的酶则不出现,酶的量过多有时也会出现非特异性扩增。那么对这些原因的分析过程中,适当地激发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安排充足的时间鼓励他们逐个排除可疑原因,可以通过减少酶的量或更换另一来源的酶、降低引物量、适当增加模板量、减少循环次数、适当提高退火温度等对策,亲自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3 开拓进取,创新性实验的探索与尝试

实验教学在医学院校基础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授课方面,实验教学首先要注重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实验课上,教师的讲解要少而精,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他们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对不同观点及不同结果进行讨论。

第3篇

[关键词]康复医学;医学教育;人才培养

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前提下,我国各个领域都得到了促进,其中医疗事业发展的非常突出。各种先进的医疗理念、医疗设备、医疗方法出现在市场中,近些年我国康复医学发展的非常突出,这是最新兴起的一门学科。康复医学是一门有关促进残疾康复的相关书籍及患者康复的医学学科,其主要目的就是康复,进而应用一些关于功能障碍的预防、诊断和评估、治疗、训练和处理的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医学学科。现今已经是继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之后的第三医学。实际上康复医学是在二战后被提出的,初时主要以残疾人作为服务的主体。经过了半个世纪的发展,康复医学不断的完善起来,现阶段更是被广泛的应用到医疗事业中,但是在康复医学不断的发展中,逐渐的发现相关的技术人才非常的缺少,主要的原因就是培养的模式不完善,大大制约了康复医学的发展,因此对于康复医学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积极的思考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1]。笔者将进行以下主要论述。

1康复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概述

1.1明确培养的目标

虽然康复医学起源很早,但是在我国发展的却比较晚,在很多方面的发展还很不完善,尤其在康复医学的教育方面,更是刚刚起步。很多学校在创办初期并不是为了康复医学的教育,多是在临床医学的基础上来进行的,很多学校名义上是进行康复医学教育,实际上就是照搬临床医学的内容,只是加了一些康复医学的基础知识,就称为是康复医学教育。很多学生毕业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的职业,有些是康复医师,有些是康复治疗师,一些就是临床医师了。虽然这样的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给国家提供了康复人才,短暂的满足了要求,但由于其在学习时,目标不明确,教育定位也不清晰,造成了一定的混乱,自然教学质量就不高。所以在进行康复医学人才培养时,就必须要明确培养的目标,明确自己的定位[2]。在实际的教育中,康复医学教育主要有康复医学专业教育以及康复技术专业教育等两方面。①康复医学专业教育:简单来说,就是培养康复医师的专业,主要的教育内容要医学的基础知识以及临床医学的专业知识等两大方面,此外还有康复医学的相关基础知识,即康复评定、物理疗法以及临床康复等几个方面。其在培养的过程中,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形式,培养出具有“德智体美劳”的全能型康复医师,这样才能真正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②康复技术专业教育:通常情况下康复技术专业教育主要概括为,进行康复治疗的医师(比如PT师)培养教育在专业。其主要的教学内容有医学的基础知识,以及一些常规的临床医学知识,但还是以康复技术的主业知识教育为主。其也是需要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具有“德智体美劳”的全能型康复治疗师。

1.2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

不管是任何知识的教学,在制定教学方案时,首要考虑的内容就是学生的发展情况、专业以及我国市场行情,不要一味地学习、照搬一些国内比较优秀的教学方案,更不能照搬国外关于康复教育的教学方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要整体考虑我国实际的发展状况,然后再与传统的康复医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制定出适合我国发展,具有我国独特特点的康复医学教学计划,为人才的培养做好准备。对于不同的专业要设计不用的教学方案,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①康复医学专业:该专业主要培养的是医生,因此在进行课程设置以及安排教学方案时,有围绕临床医学的知识来进行,其次才是学习关于康复医学专业的相关知识。当然这里所说的康复医学不是较为系统的康复治疗知识,而是针对康复评定、临床康复、康复治疗等几方面来进行学习的。②康复技术专业:该专业主要培养的是康复治疗师,这就要求学生掌握各种康复治疗的技术,以及一些医学的基础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以便为康复治疗技术打下学习的基础。相比于康复医学专业来说,康复技术专业是近年新出现的一种新型的培养模式,所以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要以培养应用型的人才为主,要为临床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方案要围绕着康复治疗技术以及康复训练来展开。

1.3选择或者制定合适的教材内容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因此教材的合理性是非常重要的。在选择或者编写教材时,一定要综合考虑各个康复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以及实际的情况,再进行教材的编写和选择。除此之外,所使用的教材还需要具有科学性、有效性、适用性、思想性、整体性以及教材内容的稳定性。

1.4注重实践练习

“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傻把式”,由此可见,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一味的重视理论教学,而忽略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实际上康复医学本就是实践性比较强的一门学科,如果学生光掌握了基础知识,不会实际的应用,那么在社会上如何发展。因此,在教育时,要突出康复医学的实践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多安排实践训练,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基本操作能力。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才是教育的关键所在,学生在今后的发展中才能切实地解决实际的问题,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3]。

2提高康复医学人才培养实用性的方式

2.1要提高对康复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视度

现今康复医学教育在我国发展已有10余年,但是教育的规模一直没有发展,学生的数量也非常少,对于人才的培养更是供不应求。归根究底的原因还是对康复医学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视度不高,要想改变这种局面,还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加大对康复医学教育的宣传力度,可利用电视新闻,网络媒体等进行宣传和报道,还可在各个医学单位的招生简章上,添加康复医学教育这一项,点明教育的目标、模式以及发展的前景,以便吸引更多的学生。此外国家的相关部门也要提高重视力度,建立健全康复医学专业教学体制,促进康复医学教育的发展。②扩大招生的规模。为解决康复人才紧缺的问题,国家应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一些高等学校也设置康复医学教育的相关专业,还可以解决毕业生就业的问题。③要提高质量意识,提高康复医学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现有的教育院校要强化教学的管理,提高康复医学理论知识、临床实践等方面考核的标准。此外还要建设质量的考核评估体系,强化检查功能,确保人才的质量。

2.2要加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

师资队伍的建设对于人才的培养以及康复医学的发展有非常直接的影响。现阶段,在我国康复医学教育方面任教的一些教师,大多是学的其他专业,之后出国进修了康复医学的相关知识,然后在回国之后,从事康复治疗方面的工作,另外还要一部分教师是经历过中专康复治疗专业教育的,毕业后走入工作岗位,经过一定的实际锻炼,但是只有专科的毕业证书,并没有拿到大专的学历。而我国教育部门有明确的规定,从事康复医学教育的教师学历不能低于学生的同等学历,只能更高。该次可以看出,现有的师资队伍完全不能符合要求。要想解决师资的问题,笔者认为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可将其送至国外或者香港地区进行研读深造,拿到本科学历,这是现阶段壮大师资队伍的一个方面[4]。

2.3强化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比较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文化素质、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共同的发展。我们要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贯穿康复教育的全过程。在康复教育时,不仅要注重基础知识、临床医学基础以及康复专业基础的教育,还要加大对学生人文科学的基础教育,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既要教会学生们知识,也要教会学生们做人,处理好课堂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教学的关系,为社会培养出具有较强专业知识以及较高综合素养的人才[5]。

2.4强化实践教学

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临床实习是康复医学主要的教育环节,其教学的管理、教学的质量以及教学的环境都会对康复医学人才培养的质量造成影响。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实践的教学,在康复临床教学的基地,要多建设实践的设备,比如多媒体、实验室、实际实习室等,为学生的实践练习提供坚实的基础,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3结语

通过文章以上的论述,可知康复医学在我国发展的很晚,在很多方面的建设还不完善,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现今,我国相关部门对于康复医学的教育越来越重视,也引起了社会人士的广泛关注,对于康复医学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现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康复医学的人才匮乏,主要的原因就是人才的培养模式存在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要完善康复医学的培养模式,不断改革和创新,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康复医学方面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纪树荣,刘建军,常冬梅,等.中国康复医学人才培养的主要意义[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3,7(3):104-107.

[2]胡永善.华盛顿大学培养康复医学住院医师的启迪[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0,6(3):121-122.

[3]徐水凌,严蕊琳.康复医学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应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5(18):1124-1125.

[4]买晓琴,罗跃嘉.美国物理治疗专业(PT)学位培养计划[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1,7(1):31-32.

第4篇

关键词:中职农村医学;学生;开放解剖实验室;积极效果;分析探讨

新型国家经济发展形势下的中职院校的医学专业领域的发展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这也标志着农村在各项发展部门的发展诉求的全面展现,针对相对适用程度良好的医疗卫生技术人才的高效培养,实现基层医疗质量的全面改善,需要在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上进行一定的建设,包括硬软件设备的提供,面对单纯医药服务模式下的农村医疗卫生部门的发展模式,需要针对具体的手术解剖工作的扩展,以满足农村自行发展的要求,这就关于教学中实验室的全面开放,是保证一定实践经验积累的学习任务的开展,保障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具体责任意识的全面提高,是实现农村医疗卫生部门进一步发展的基本保障。

农村医学专业在中职医学教育存在的必要性

农村医学专业是针对农村经济改善局势下的必要选择,在农村适应现代化建设下的新型医疗合作制度,面对贯彻方式的实施效果的检验,从具体的制度建设与费用支持的因素考虑,具体改善农村看病难的现状。但农村的内部技术人员始终比较匮乏,没有一定的技术培训中心的支持,使得一切愿望都只能停留在表面。在这种人才结构极度不合理的形势下,关于农村的医疗服务的质量也就无从谈起。大学生在今后的事业选择上往往没有这么高的志向和勇气,针对上流城市的发展空间的要求影响下,目前农村内部医疗结构仍然未得到有效解决。但具体的业务内部建设还是要进行落实,因此要适当进行一些政策改革,提供给愿意支持农村医疗建设的毕业生一些优待,同时注意在具体的中职医疗教学中加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培养,保证其在具体的奉献和促进发展的理念上有着一定的理解,愿意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国家农村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这种高层次的思想觉悟需要学校积极关注学生的思想形式,做到专业和职业素养的综合培养。这些急迫的人才现状需要全面有效的解决,因此在中职医疗卫生部门的建设上更要极力关注,争取做到设备的全面提供,同时提供教学素材的有效作用,做到必要的教学工作得到有效落实,使得相关的解剖实验室的开放等得到实现,保证一定实践经验下的各项专业知识的普及,保证内部人才结构的有效完善,为农村医疗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多的技术人员力量支持。

解剖实验室开放教学的具体流程和作用

根据不同的实践经验积累的要求,进行实验录像和模型的综合效应发挥,通过CT片等材料的观察进行后期的相应基础知识的素材考核;观看局部器官的解剖操作示范录像,重点进行现场操作,保证现场答疑的及时性;断层解剖环节的示范作用发挥作用后,需要进行综合知识与操作的全面考核,保证开放性的解剖实验室的教学作用的积极发挥。关节及骨骼肌的观摩主要运用系统标本进行展现,这种形态观察以及发展多媒体影像的直接展示,重点进行肌腱的附着点的定位,分析其与其它关节的联系,使学生进行自我经验总结和知识笔记整理,做好具体环节的分析工作,实现形态与功能的有机结合。

涉及到内脏实验教学方法,主要进行内脏模型的观察、以及大体结构的分部观摩,通过临床引导学生对支气管等影片进行统计、观察,同时各个器官的结构和联系作用也要依靠CT扫描技术进行直观的显示,保证提供学生正常器官形态的指导资料;心脏控制的静脉结构标本和冠状动脉影片的生动展示,是引导学生进行心脏结构钻研的最有效的途径,其中不乏进行临床介入治疗的实习机会,保证学生在掌握一定主干血管分布的知识的基础下,进行临床应用的一系列解剖操作。

具体的中职医学专业的解剖教学的考核,主要是进行运动系统、心脏、中枢神经系统的解剖标本结构的考核,课堂后的复习内容十分重要,是对实验室下操作的进一步掌握,同时现场的针对性问题回答要尽量做到细致,包括具体部位的名称,及与周围器官的联系和功能作用的发挥,教师依据学生的反应程度和基础知识掌握进行一定标准的成绩估算,巩固学生在解剖学的形态展示,促进临床实际经验的累积,保证后续解剖工作处理的专业性。总之,在一系列影响模型技术的处理上,保证学生解剖基础知识的有效掌握,逐渐自然完成解剖学形态与扫描技术的融合,克服经验与实际操作水平的脱节,全面做好解剖实验室的开放,保证临床效果的优质实现,这些基础知识和现场操作作用的系统发挥,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技术处理能力,适应先进处理模式与实践的价值理念,促进中职教学环境的全面改善,提供的医学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达到一定的需要水准。同时,经过临床考验后的医生,要全面贯彻自己在今后农村医务处理工作的严肃使命意义,秉承全面负责的意识和奉献的精神,保证在先进医学水平下的农村的各项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促进国家整体医学事业的全面发展,因此关于中职在内的专业医学教育工作必须针对学生的实践要求进行解剖实验室的全面开放,保证学习中需要的多媒体等仪器在内的各种硬软件设施的全面提供,促进中职教学在医学专业的效应,为农村医务事业处理提供更丰富的专业人才储备。

总结:通过中职医学专业教学的主要任务的分析,以及农村医疗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要求,需要针对先进的解剖教学进行深度研究和扩展,提供学生更多的实践经验总结的机会,这就要在教学中结合影响基础知识的补充,同时全面开放解剖实验室,进行必要的临床前的实践练习,保证学生一定手术能力的锻炼,适应新形势下医学领域的发展要求水准。

参考文献:

[1]蒋孝东.浅议人体解剖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J].中外医学研究,2011,29(21).

第5篇

1更新教学理念

超声医学是一个年轻的专业,又是一个发展迅速的专业。随着超声医学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和价值的不断提高,本、专科及超声医学继续教育中超声专业的教学内容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给学生介绍本学科各种技术的成像原理,显示疾病的手段和临床应用,让学生全面了解本学科的各种先进技术和每一种技术的临床应用范围以及超声医学的新进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超声诊断是通过对图像进行观察分析,从而做出疾病诊断。妇产科超声图像比较复杂,怎样才能对复杂的图像进行正确分析从而诊断疾病,除了必须掌握解剖学、病理学、组织学等医学基础及超声成像基础知识外,还必须掌握妇产科学及妇产科急诊等临床相关学科的知识,掌握妇产科病史的采集方法,具备一定的临床思维。超声诊断的临床思维特点是以形态学思维为主导,经过分析概括后形成解剖和病理的概念,再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判断,对疾病做出诊断。因此,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以便使学生在超声检查时能够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3加强多媒体课件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超声影像技术的日益数字化,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也日益简单,这为超声医学影像教学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1]。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形象地演示超声影像课件、对照大体解剖图谱及典型病例图像等,教学省时省力、学生易懂易记,且资料齐全详尽,内容形象直观,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讲解卵巢良性畸胎瘤,其声像图错综复杂,除了表现卵巢囊肿的特征外,由于其内容物的含量及分布不同造成了畸胎瘤的各种不同声像图特征都具有特异性。先复习畸胎瘤的组织学来源,再讲解其典型的声像图,如星花征、类实质性、脂液分层、面团征等,生动形象,化繁为简,学生看后过目不忘,教学效果得以极大改善;同时,这在客观上也提高了授课教师的综合能力,教师必须广泛了解国内外相关学科的新进展,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知识精心备课,认真做好多媒体课件,才能进行主次分明、内容详尽的讲解,并适时更新,以提高课堂效率。

4与相关学科紧密结合

妇产科超声诊断的基础是妇产科学、解剖学、组织学、病理学,如果没有妇产科学知识,超声科医师就对疾病的发展、转归认识不足,漏诊率高;如果没有解剖学知识,超声科医师就无法准确获取超声图像;如果没有组织学、病理学知识,超声科医师就无法对病变进行准确诊断,造成“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结果。在讲授每一章节前都应指导学生对相关的妇产科学、解剖学、组织病理学知识进行复习,同时注意指出部分超声解剖内容与大体解剖内容的差别,这样有利于学生建立整体概念和空间概念,有利于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在讲授每一种疾病的超声声像图时都应结合其病理学进行讲解。同一种疾病会有不同的病理结构,其超声声像图也会有所不同,要着重讲解这些内容,加深学生对图像理解的深度。超声知识与临床知识的结合也非常重要,钱林学[2]提出“临床知识是理解超声图像的钥匙”,讲解图像内容要结合临床诊断知识,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某一疾病超声图像的理解和对超声知识的记忆。此外,超声图像与其他影像学图像的结合教学也很重要,多种影像进行比较就是一种特别的教学手段,不仅可将同一种疾病显示的不同影像图像进行对比,还可将不同检查方法进行比较,从而总结出某类疾病的最佳检查手段。超声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通过将超声知识、基础知识、临床知识以及其他影像学知识结合起来讲解,可以使学生融会贯通,增强横向思维能力,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待疾病,增强对疾病的整体认识,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5加强师资培养

师资力量是衡量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在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培养教师使其不仅具有扎实的超声医学知识,而且还要及时掌握新技术,同时具备扎实的临床基础、影像医学中其他专业的知识(如放射学、核医学等)。定期参加由临床、放射、超声、病理等多学科组成的联合讨论,使得超声科医师具有完整的、系统的、不断扩展更新的知识体系,从而培养出一支具有丰富的超声医学、临床实践及教学经验的高素质医师队伍。

6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强化其科研意识

第6篇

关键词: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P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6-0150-02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2010年青年基金项目(10ZC102)

作者简介: 杨颖(1980-),女,硕士,川北医学院基础医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应用、NAT-PT。

0引言

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为医学院学生提供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目的在于促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及其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医学实际问题提供基础。根据调查,从基础教学到临床诊断,从虚拟手术到远程医疗,计算机在医学领域都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而且近年来用人单位不断提高了对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计算机在衡量大学生综合能力中逐渐扮演重要角色。为此教育部相继出台了“计算机基础教学若干意见” (白皮书)和“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2003年版)” (蓝皮书),明确指出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要求,提出了新形势下大学生的计算机知识结构和应用计算机的能力目标。而目前医学院校的计算机教学基本都围绕计算机基础知识进行讲解,没有根据医学院校的实际情况与时俱进。伴随着当今科技的迅猛发展,社会对既懂得专业知识,又掌握现代化管理手段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日益扩大,加强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意义重大。

1医学院校计算机类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医学院校对医学专业本科生开展计算机类课程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教学,帮助学生较为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并结合医学专业知识,对自身的计算机理论知识进行拓展,最终形成与自己专业相适应的计算机知识结构,以便毕业后能在工作中灵活运用所学计算机知识。但是由于计算机领域更新速度较快,各类软、硬件设施及系统等计算机设备淘汰率较高,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渐渐暴露出一系列问题[1]。

1.1学生方面

对计算机课程认识出现偏差,存在疲于应付、纪律松弛等问题。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理解往往是觉得它远远不如专业课重要, 认为其可学可不学, 但迫于学分的压力, 一般选择抱着“拿学分”的态度来完成任务,这就造成了对课程的关注和认真程度不足,由此产生纪律松弛、疲于应付等现象。另外,在高等院校,计算机课程设置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在一些高校开设的计算机公共课,都是 “办公自动化”或者“VF程序设计”,随着计算机知识在家庭或者中小学的普及,这些课程的基础知识,许多学生在大学之前已经掌握了,这样就无法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2]。

1.2教学方面

大多数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课程内容设置较为陈旧,没有及时和现代计算机信息发展相结合;同时很多内容侧重点也在理论方面,对于学生的动手实践要求不多。许多教师或者高校往往采用较为过时的方法,包括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等,因此往往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了学习效率。加之有的教师也认为计算机课程不是正业,没有上专业课认真,积极性不高,精力上更是不愿意做更多的投入, 方法上也比较刻板, 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3]。

1.3课程设置方面

目前医学院校大多数计算机教学课程设置了大量理论环节,忽视了课程的实践性,同时将大量的计算机操作纸面化,这种做法难以真正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另外考试过程中经常出现填空题、问答题等形式,导致学生死记硬背理论,忽视动手能力的培养。这种方式不仅难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反而使学生对计算机教学产生误区甚至厌恶,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4教学管理方面

在高校,规范、良好的教学管理模式能够大大促进教学质量。医学院校大多数的课程内容设置都是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进行,这样导致计算机课程缺乏指导、检查缺乏力度、教学缺乏激励,对学习的效果评估和检测仅仅以考试的形式进行,这种管理方式大大降低了计算机教学的效果。

2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措施

医学院校之所以开展计算机教育,主要目的在于促使大多数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在信息社会中有效工作和学习所必须具备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的目的就是促使学生较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技能,能够应用软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结合本专业知识,对计算机理论和应用进行扩充,形成适合本专业及相关领域的计算机知识结构,以便毕业后能灵活运用所学计算机知识开展各项工作。

2.1改革教学内容.调整课程体系

众所周知,目前医学院校的计算机教材基本都围绕计算机基础知识进行讲解,而没有与时俱进地根据当前医学院校的实际情况设置教学内容。目前开设的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 OS、0ffice办公软件、Internet基础应用等必修课程,大部分学生在高中甚至初中已经学习过了。因而,必须整体优化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体系课程培养方案,注意总结和吸收近年来改革教学内容、教学研究、课程体系所取得的成果和经验,借鉴国外高等教育的先进理念,制定计算机系列课程教学规范框架。要通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加强C、C++、Matlab等程序设计语言和数据库技术等课程力度,特别是Matlab,因为数据库技术在医学数据存储处理中扮演重要角色。另外开设与医学设备专业相关的计算机应用课程,这些课程主要作为选修课开设,如网页制作、计算机辅助设计、Photoshop、3D MAX、多媒体应用等,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修学习[4]。

2.2改进教学方法,更新考试模式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知识性、实践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课程。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改变单一的传统计算机教学方法——讲课教学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讲授教学法、示范教学法、分层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多媒体网络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例如通过分层教学,使得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吃饱”。在课程结束的时候,采用项目教学法,通过课程设计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项目开发能力;又如采用幻灯片、Flash课件等形式在多媒体教室授课,并结合示范教学法,以实例的形式为学生进行示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比如数据库课程设计,是学生在学习完数据库技术后的集中实践环节,可以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完成一个实际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设计工作。同时在上机实践过程中建设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以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站为载体,实时最新的计算机技术成果、教学课件、教学资料等,建立师生沟通机制,通过网站论坛解答学生学习中的困惑。另外,改革传统的考试手段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课程根据不同的要求,使用不同的考核方式,也可以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建立完整的考核体系。可以根据课程的特点进行考核,比如Flash等应用软件的学习,可以通过提交一份作品来进行考核;对于计算机文化基础,可以通过机考达到考核的目的;而对于数据库技术,则需要理论课考试和提交课程设计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不能仅仅依靠传统的试卷考试对学生进行考核,可以采用考试系统软件进行考试,即在计算机上考计算机知识,使考试能真正反映出学生的实际计算机能力,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的潜能[5]。

2.3提升教师素质,提高学生能力

当今社会是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对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迫切需要教师提高学术修养。因此,计算机教师要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学习现代化教育思想和理念,掌握现代化教育手段,并且理论联系实际,紧密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使计算机教学能够渗透到医学教学之中。要加强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同时又掌握专业知识,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计算机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学观念外,更重要的是要明确学生培养目标,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牢固树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的思想,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6]。使用的教学方案要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避免共性制约过强、抑制学生个性发展的倾向,要尽可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充分展示和发挥其特长的环境和条件,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本素质和实践能力,以及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用Word制作宣传海报、用Excel制作班级成绩排名表、用Frontpage制作个人主页、使用Powerpoint制作小课件、组建小型网络等。通过经历问题的解决过程,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而且通过对解决问题的方法探索,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培养创新能力[7]。

总之,在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方面,我们应明确计算机教学改革的目的,突出基础知识的掌握,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只有坚持医学院校计算机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不断创新,才能真正实现医学人才优质的信息化教育。

参考文献:

[1]魏星.魏海新.对高职高专计算机教学改革的一点思考[J].广西教育,2009(7).

[2]周容.关于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3).

[3]田红彩.计算机教学改革探索[J].中小学电教,2012(10).

[4]朴学天.加强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改革[J].中国科技周刊,2009(19).

[5]余金勇.浅论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与发展策略[J].成人教育,2012(10).

[6]李海成.浅析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开展与计算机教学改革[J].考试周刊,2009(29).

[7]张瑞.浅析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7).

[8]许薇,郑倩.新教师上好医学机能学实验课的认识与思考[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1(3).

第7篇

    1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11揭示物理学和医学“相融”的历史在教学过程中,应循序渐进地打开学生们的思维。在教学具体医学知识的同时,可先讲解与这些医学知识相关的物知识,例如:生物、护理、生理、生命等学科的知识,然后把这些学科中的一些知识和医学联系起来。其主要是让学生明白三个道理:一是,每个学科之间都有交叉和浸透之处,这是科学整体化的表现和趋势。二是,让学生把医学知识同其他学科联系起来,更好的认识医学知识。三是作为医学研究、工作人员,应详细了解其他学科。例如:物理实验派创始人伽利略年少时是一名医学生。英国医生托马斯·杨发现了光的双缝干涉现象,为光的波动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伦琴发现X射线,让人们第一次看到了活体骨骼影像,从而开辟了医学影像学。居里夫人第一次将放射线引入到治疗中,开创了放射疗法。

    12介绍物理学研究成果对医学发展的推动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物理学研究成果对医学发展的推动,让学生了解物理学对医学研究的重要性。例如显微镜的发明使医学研究从解剖水平提高到细胞水平,电子显微镜的发明使医学研究从细胞水平提高到亚细胞水平;X射线衍射技术、波普技术的应用,使医学研究从细胞水平进入分子水平,发现了脱氧核糖核酸的双螺旋结构,实现了医学史上的飞跃。

    2课堂教学重概念、稳基础

    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物理课采用的教材为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共有十五章,包括力、热、光、电等普通物理学及原子物理知识。书中涉及的内容广泛,教学时间为一学年,每周四学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给学生讲述如此多的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应有计划的选取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应注重概念的讲述,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而不是一味的推理演算。在教材中钻难度,对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数理基础知识较薄弱的学生而言,只能让学生对物理学习望而怯步。

    21在教学中就简避繁,倾向医用物理在教学中应把与医学有联系的物理知识讲透、讲清。例如《液体的流动》一章中先向学生讲述连续方程与伯努利方程两个关于液体流动的基本规律,然后分析血液流动时流速及血压的变化。伯努利方程的推导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由教师演算即可,而学生应重点掌握的是方程中所叙述的内容,以及在医学和生活中的应用。

    22教学中注重讲述人体内部的生理过程与物理过程中的密切关联为了让学生在医学知识的学习中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学中应注重讲述人体内部的生理过程与物理过程中的密切关联。例如人的神经传导、心电、脑电、肌电等生理过程与电现象的联系,体温调节与热现象的联系,人的机械行走与机械运动的联系,眼的成像原理与光学知识的联系,听觉与声学知识的联系。

    23教学中注意介绍一些与医学相关的新知识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不失时机的向学生介绍一些新信息、新进展,拓宽学生的思路。例如超声原理、核磁共振技术、激光及其在医学上的应用等。这些内容新颖,贴近现代医学水平,颇受学生欢迎。

    3注重学前预习

    由于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数理知识较为薄弱,而预习是为了学生在学习前做好准备,对不能理解的内容进行标注,这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解的时候,选择性的听取,有助于学校效率的提升。同时,作为教师,还可以安排适当的预习作业给学生,让他们找出本次学习的重点、难点,然后课堂教学时,重点讲解和解答。从形式上来看,课前预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在没有教师具体指导的情况下亲身感受和学习新知识。从功能上来看,则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自学能力的舞台,医用物理教材的特点是知识性、逻辑性强,预习时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分析教材,无形中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从教学效果来看,有预习的学生对教学内容会提前有一定的认识,同时也有一些困惑,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通过思考,带着问题来听课,就会有利于提高上课效率。

    4组织好课堂教学

第8篇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the constant adjustment of social needs, basic computer education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n medical schools. By combining with the actual teaching of basic computer course in Henan University of TCM, the reform ideas of this course in informatization era are discussed, the curriculum system,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aterials and assessment methods are studied and analyzed, and then the curriculum reform program with a full range is got. While, this program is verified and improved through teaching practice, and to a certain extent, it improves students' business skills, and ultimately cultivates and enhances students' awareness and ability for the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关键词: 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Key words: medical colleges;basic computer;teaching reform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7-0251-02

0 引言

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得到推广和普及。因此,计算机知识成为现代人办公与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高校当中,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计算机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其开设的目的为各专业学生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提高其使用计算机的能力,进而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以及信息技术的知识,不断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为利用信息技术解决自己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1]。

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医疗信息化人才的需求增加,计算机公共基础的社会背景也在不断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行业需求的变化、信息技术内涵的变化、信息技术普及度的变化、高校入学新生信息技术背景的变化等。新形势下传统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不能适应这些变化[2]。

本文在对这些变化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之上,结合河南中医学院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实际教学情况探讨信息化时代下该课程改革思路。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进行研究分析,进而得出全方位的改革方案,通过教学实践进行检查验证,进而完善教学改革方案,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1 现状分析

计算机基础课程从1996年开始在我校本科各专业开设,目前,计算机文化基础在内容方面国内各高校基本一致。由于缺少符合医学专业特点的教材,对医学院校来说,根本没有体现出课程内容与教学过程组织等方面的专业特点。在近几年的实际教学中发现,这种课程设置和学时安排很难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主要原因是:

①一成不变的模式和内容不适合社会发展的需求。②考核方式和教材与医学专业结合不紧密。③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通常只开设一门课程,例如计算机文化基础或信息技术基础,主要在大学一年级学习,后面3-4年的时间内,没有开始响应的后续课程,在计算机基础知识方面,造成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断层,使得学生无法将所学的计算机知识与专业知识进行结合,不能学以致用。④教学内容基本操作和Office办公软件为主,内容过于单一,课程结束之后,许多学生只停留在“打字员”水平线上。

2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研究

在信息化时代下,以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更好地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本专业服务的意识和能力为指导思想,我们以河南中医学院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为研究对象,对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落实与完善。

2.1 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是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核心问题。目前,值得提倡的思路是:在明确专业培养目标的前提下,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划定必要的知识点。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将这些知识点分成必修和选修,结合成多门课程,组成课程系列。根据河南中医学院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际教学实践,可将计算机基础教育可以分为必修基础课和选修技能课两个层次,首先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选择,实现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的教学要求;其次给出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知识,要求学生有选择地学习常用的程序设计语言、常用的数据库、网络常识、网页设计等高级应用技术。第二层次这些相关选修课程的开设,使学生可以根据专业要求进行选择,实现与自己所学专业的相结合[3]。

对于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应当符合学生特点及专业特点,及时更新,加强应用型内容的建设。通过对河南中医学院医药学专业的调查,发现在医院管理、药物分析、影像处理、电子病历、医药科学研究等领域均需更深层次的计算机技能,有的医学专业已经开设了相关知识的课程。这更需要我们在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增设提高性质的技能课程,比如编程、动画制作、图像处理等,在教学内容中增加这些知识点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2.2 改革教学过程、体现医学特色 在教学过程中适当渗透一些医学概念、临床实例和医学统计实例,会对学生加速了解医药相关知识有很大的帮助。比如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在讲授Excel软件时,可以使用体检表的用例,通过对体检表中数据的分析来学习Excel中的公式、函数等知识点;还可以使用方剂的用例,通过Excel表格存储方剂,并对方剂中的药物进行分析来学习Excel表格的使用。在学习Powerpoint软件时可以让学生制作药物介绍或者病症诊断等与专业相关的幻灯片,让学生觉得学而有用。后期提高课程中更能通过简单的医院管理系统、电子病历、医院宣传报等用例来讲授编程方面的知识。

2.3 改革考核机制、突出综合应用能力 对于课程的考核来说,无论采取什么方式,都不能仅仅体现在一时背会了多少内容,更应该侧重于应用,看看学生是否学会了利用这些知识进行相关的应用。为增强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我们把考核的重心放在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上,并不断的建立健全考核的标准,使考核更加具有科学性和综合性。河南中医学院从2012级学生开始,取消了计算机等级考试,将考核方式改革为三部分组成,学期中间两次阶段性考核、学期末综合性考核,考核主要以实践和应用为主。实践证明突出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可以更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积极性,教学效果提高了、综合应用能力也提高了[4]。

2.4 加强教材建设 目前大多数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都是面向全方面的公共课教学,没有考虑到医学院校的医学特色,在教学用例上没有很好的医学背景。我们也将结合我校实际编写适用的具有医学背景的教材,适应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的需要。

3 总结

作为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公共基础课,通过授课内容与医学专业的紧密结合,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与信息能力,坚持医学专业发展的导向。引导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能够在专业领域内更好的利用好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并在不断深入的专业研究中,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菲,王行恒.关于高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几点思考[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21.

[2]张昌林,苏小英.高等医科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时代,2007,8.

第9篇

[关键词]医学计量;教材;培训;教学;医疗器械

医学计量是指对医疗卫生领域所涉及的仪器、设备、器械、量具等医疗设备进行的测量,是保证人体生命体征(化学、物理)参数测量及用药剂量等计量单位统一和量值准确可靠的测量[1-4]。医学计量所涵盖的是医学学科测量领域的整体,不仅是对医院的计量保证,也包括对医学科研和教学部门的计量保证。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颁布以来,医学计量已成为强制检定的主要内容,1990年,军队开始开展医学计量工作,并建立了完善的医学计量管理与保障体系,为确保医学仪器设备的可靠和安全使用提供了有力保障,各医院的医学计量三级站已经成为军队开展医学计量工作的核心力量。然而,目前医院从事医学计量工作的多为聘用人员,队伍流动性大,人员知识结构、能力素质与医学计量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即使是医学工程专业毕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对医学计量学知识也未经过系统的学习与专业的培训,从事医学计量工作过程中也存在知识和技术上的局限性[5-7]。科技要发展,计量需先行。医学计量作为计量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担负着保障医学科技事业健康、长远发展的重任,而医学计量专业人才培养已成为制约医学计量学科发展的瓶颈问题。如何大力加强医学计量人才规范化培养,建设规范化人才培养体系和相关的配套教材,已成为研究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分析我国医学计量人才培养现状,对医学计量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及实践能力需求进行分析,提出并建设医学计量系列培训教材,有望为今后国内相关院校、培训机构开展医学计量规范化教学提供重要的支撑。

1医学计量在临床中的重要意义

1.1医学计量是科学诊断的保证

医学计量测试仪器对人体组织进行检测,通过对病理、药理的定量测试分析,以数据为依据,进行诊断与治疗[8-9]。如人体的正常体温一般为36.5℃,而36.5℃是用经过温度计量标准器检定过的体温计测量所得,否则温度测量值可能不准确,导致误诊。

1.2医学计量是药物治疗的科学依据

无论是中药还是西药,均通过计量器具对药物进行组分测定和药理检验,然后确定治疗范围、服药方法、药量及注意事项等[8-9]。只有计量器具准确一致,才能对药物进行正确测定,若计量器具不准确,用药量就会偏离处方规定的份量。

1.3医学计量是理化治疗的正确保证

在理化治疗方面,计量器具是进行治疗和控制的重要手段,理化治疗是直接依靠医疗仪器而实现,治疗仪器不准确会给理化治疗带来严重影响[8-9]。如直线加速器对肿瘤的放射剂量需要准确的照射剂量与控制,才能进行安全有效的治疗。

1.4医学计量是抢救危重患者的重要保证除颤监护仪、呼吸机、多参数监护仪、输液泵及注射泵等对挽救生命垂危患者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9]。这些设备如果数据失准,能量超值或不足,呼吸压力值不准,监护参数有误,就会造成患者危机,因此需要按照计量检定要求,按时送检,确保这些设备准确可靠工作。

2医学计量人才培养与教材建设现状

2.1短期培训存在弊端

目前,国内医学计量人才培养主要依托专项培训班进行,对于提高从业人员计量检定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目前医学计量培训班大多为短期培训模式,多则一周,少则3~5日,培训内容主要为具体医学仪器计量检定操作规程的讲解与实检操作,极少涉及医学计量基础理论的培训,对于提高从业人员的医学计量理论水平的效果不明显。例如,在2011年某军区开展的医疗卫生装备质量安全大检查中,分析各单位的医学计量理论考核成绩和技能操作考核成绩时发现,理论考核的平均成绩明显低于技能操作考核[7]。

2.2亟待开展本科学历教育课题组

通过前期对国内和军内的相关院校和科研机构进行的广泛调研,发现国内和军内院校均未设立医学计量专业,也未开设医学计量的相关课程,目前从事医学计量工作的技术人员大多来自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和“医疗电子仪器与维护专业”,但在校期间也未经过系统的医学计量知识学习与培训[7,10]。因此,亟待在高等院校开设医学计量课程,通过本科阶段教育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技术精湛的医学计量专业人才。

2.3缺乏系统规范教材

通过查阅2000-2015年间出版的医学计量方面的相关书籍,并进行了整理分析,提示目前国内尚无适合医学计量教学的系列化、系统化和规范化培训教材,教材建设亟待加强,见表1。通过以上分析,上述书籍中《医学计量》和《医学计量基础》介绍医学计量基础知识较为全面、系统,但是《医学计量》中部分医学仪器的计量检定规程已经被废除和更新,而《医学计量基础》尚缺少医院常用的几种高风险医学仪器的计量检定技术的相关内容。其他书籍均为专项教材,针对医学计量具体专业知识、计量器具或具体检定项目进行介绍,技术性和专业性较强,比较适合专项知识教学。

3医学计量系列培训教材的建设思路

3.1医学计量人才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需求分析

医学计量是关于医学测量及其应用的科学,是实现生物医学领域中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11-12]。随着高新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医学计量检测技术向着数字化、智能化、实时和多参数动态测试的方向发展,因此现代医学计量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具有现代计量学、仪器仪表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一定的医学工程专业知识[13-15]。一名合格的医学计量技术人员除应具备数学、物理、临床化学、电子学、自动控制理论、测量技术、医学仪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外,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14-15]:①测量结果处理的原理与方法,包括误差理论、不确定度的评定以及在计算中的应用;②与医学计量相关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国家法律法规、行业法规等;③完成与医疗服务相关的计量文件编制;④临床环境中组织并完成测量仪器与测量标准的比对、校准以及检定方法。

3.2医学计量系列教材规划与建设思路

为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技术精湛的医学计量专业人才,依照医学计量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需求,经课题组反复论证,拟规划建设医学计量系列培训教材,共包括三部教材,分别为《医学计量》,主要介绍医学计量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法律法规等;《医学计量检测与校准》,主要介绍常用医学仪器的基本原理,及其计量检定与校准的技术方法;《医学计量实验大纲》,针对常检医学仪器,以实验教学方式开展计量检定技能培训的大纲要求。为完成好教材编写任务,课题组组织并邀请来自全军医学计量测试研究中心、301医院医学计量与测试研究中心和西京医院计量站等单位,具有丰富医学计量工作经验的专家教授15人,组成教材编写组,并根据各自专业特长,安排权威专家编写相应的章节内容。一方面,可以将这些常年在医学计量一线工作的中国医学装备2017年11月第14卷第11期医学计量系列培训教材建设研究*-郭伟等专家的宝贵经验进行凝练和总结,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编写教材的形式将其传授给教师和学生。

3.3医学计量系列教材的内容规划与编写

(1)《医学计量》。该书主要为医学计量技术人员掌握医学计量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法律法规等而编写,共规划编写5个章节内容。

(2)《医学计量检测与校准》。该书主要为医学计量技术人员掌握常用医学仪器的基本原理,及其计量检定与校准的技术方法而编写,共规划编写10个章节内容。

(3)《医学计量实验大纲》。该书主要为医学计量技术人员掌握常检医学仪器的计量检定技能而编写,作为医学计量配套实验教学指导教材,共规划编写8个实验科目,分别为:血压计/血压表计量检定、电子天平计量检定、注射泵/输液泵质量检测、呼吸机质量检测、多参数监护仪质量检测、医用超声诊断仪计量检定、心脏除颤器/除颤监护仪的计量检定和高频电刀质量检测。主要介绍这8种医学仪器的计量检定和质量检测的具体方法与流程,以及计量检定和质量检测结果的处理方法,旨在提高医学计量技术人员的计量检定实践技能。

4结语

第10篇

医学生生物医学工程C语言程序设计融合教学一、引言

生物医学工程( Biomedical Engineering,BME) 起源于20世纪60 年代,它综合了生物学、医学和工程技术学的理论与方法,是多门理工类学科向生物与医学渗透并相互交叉,从工程学的角度展开研究,以解决人体医疗的若干问题的学科。因此,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多个学科发展到一定水平交叉产生的新型高技术边缘学科。随着IT产业与医疗行业的高度融合,培养高层次的研究型、应用型技术人才逐渐成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

当前,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毕业生面临的工作需求不仅包括传统的医疗设备管理、销售、操作和维修,还包括信息化医疗设备的研究、设计、开发和生产等。而医学类院校在“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学内容过于偏重语法基础知识,教学案例与医学专业结合不紧密等问题,因此,医学院校有必要从教学、管理和实践等方面入手,深入探索适应新型人才培养需求的教学模式。

二、生物医学工程专业“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开设现状及问题分析

“C语言程序设计”是理工类大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医学类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必修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之一。该课程开设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程序设计方法和技巧,为医学生提供一个动手、动脑、独立实践的机会,培养医学生良好的程序设计风格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相关知识和医学专业知识奠定基。各医学类院校在“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也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难度大

一方面,目前医学类院校“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大多选用理工类非计算机专业的通用教材,而“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本身具有概念抽象、语法结构复杂、数据类型繁多等特点。因此,对医学生而言,利用较少的课时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仍然具有不小的难度。

另一方面,为使医学生系统地掌握“C语言程序设计”相关知识,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课堂知识容量过大的情况,这都不利于医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学习兴趣低

目前,医学类院校在“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更加侧重C语言语法结构等基础知识,对各种应用实例的开发、运行过程讲解得深度不够,学生实践练习机会少,学习过程较为枯躁。另外,教学实例多选用教材上的小程序,虽然方便学生预习复习,但由于缺乏界面设计、模块接口设计等实践操作,无法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研究方向和实际需求相结合,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

3.计算机知识与医工专业知识教学融合度低

当前,大部分医学类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开设的计算机课程除了“C语言程序设计”之外,还包括汇编语言、数据库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处理技术等。各门计算机课程与医学专业课之间是相辅相成、互相联系的。例如,医学类专业课“医用传感器”实验中需要用汇编语言编写程序与单片机连接进行模拟实验。从这方面来说,计算机知识与医工专业知识存在较高的融合度。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医学生更加注重医学类专业课的学习,因此容易忽视“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与其他专业基础课之间的联系,更谈不上与这些学科之间的融合学习。从而导致了“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失去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服务性地位,降低了计算机知识与医学专业知识的融合度。

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融合教学研究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融合教学是指根据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课程结构特点,在相关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将C语言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技巧融入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实际需求中,统筹课程体系中的各要素,整体协调,相互渗透,形成基于专业、依托学校、联合医院和企业的“三位一体”融合式教学培养模式。

1.基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调整“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

C语言是一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对于医学生来讲,C语言的地位就相当于一门外语,是人和计算机相互交流的工具。所以,医学生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就像人学习外语一样,主要要学习本语法、语义和认知过程。C语言的语法规则主要包括常量和变量定义方法、数据的运算规则、程序设计的三种基本结构(顺序、选择和循环)、函数定义及调用方法等。C语言的语义规则要求学生掌握三种基本结构、利用数组批量处理数据、利用函数进行模块化程序设计以及利用指针促进程序模块化进程的思想和方法。C语言的认知过程,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编码规范。

由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与智能医疗器械设计、批量数据处理、故障检测等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因此,在“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时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语法和语义规则外,还要重点学习数据的批量处理技术和模块化程序设计等知识。

2.依托医学院校,形成多学科交叉发展

根据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发挥“C语言程序设计”的基础性作用,形成以“C语言程序设计”为核心的多学科交叉发展。例如,对于相对晦涩的汇编语言课程的学习,可以在安装C语言编程平台(MicrosoftVisualC++ 6.0)的同时,再安装另一调试工具软件OllyDBG。对于调试版(Debug编译选项组),使用MicrosoftVisual C++6.0进行调试,将C++源代码反汇编;而对于版(Release 编译选项组)使用OllyDBG进行调试。

例如,某医院“专家预约系统”程序实例。该医院某科设有5个专家诊室,为保证看诊质量,平均分配医疗资源,医院规定:①每个专家每天只接待20个患者;②患者就诊诊室采用循环预约的方法,即1到5号、6到10号……患者分别预约1至5号专家,如此重复至所有专家预约完毕。编写“专家预约系统”程序,要求约诊单上提示患者预约了哪位专家,应该去几号诊室就诊。

分析,在Visual C++6.0环境下,使用循序程序结构与多分支结构进行嵌套实现上述功能。程序命名为“专家预约系统.cpp”,代码如下:

#include "stdio.h"

#define MAX 100

void main()

{ int i,j,m;

char flag[30];

for(i=1;i

{ printf("\\n请按“预约专家”按钮开始预约!");

gets(flag);

m=i%5;

switch(m)

{ case 1:printf("\\n您预约的是%d号专家,请到%d号诊室就诊\\n",i,m);break;

case 2:printf("\\n您预约的是%d号专家,请到%d号诊室就诊\\n ",i,m);break;

case 3:printf("\\n您预约的是%d号专家,请到%d号诊室就诊\\n ",i,m);break;

case 4:printf("\\n您预约的是%d号专家,请到%d号诊室就诊\\n ",i,m);break;

case 0:printf("\\n您预约的是%d号专家,请到%d号诊室就诊\\n ",i,5);break;}}

printf("对不起,今天预约人数已达上限,请转到普通诊室或明天预约!\\n");

程序执行过程中,以“Enter”键代表“预约专家”按钮,按其他键不执行预约专家操作。在Visual C++6.0中编译、链接、执行后,生成可执行文件“专家预约系统.exe”。程序运行结果(部分)如图1所示。

运行OllyDBG,打开上例中的生成文件“专家预约系统.exe”,得到反汇编代码如图2所示。

将C语言与汇编语言以及医学常见现象进行融合教学,一方面,能够充分发挥“C语言程序设计”的基础性地位,使医学生迅速理解并掌握汇编语言程序。另一方面,通过不同编程语言之间的融会贯通,极大地调动了医学生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习效率。

3.联合医院和企业,开展订单式培养

生物医学领域独占鳌头的美国,大多数高校都与企业签有联合培养实习计划。医学生的实习多在高年级完成,因为高年级学生已经完成了通识教育知识的学习,并且在工程、数学、生物工程设计、仪器、生物及生物材料等方面已有了足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参与生物工程方面的实践项目。联合医院和企业,开展订单式培养,一方面,可以使医学生在专业领域的联合培养实践活动中获得实践经验;另一方面,专业实践活动又能够很好地促进对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理解。因此,联合医院和企业开展专业实习实践活动,通过对“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有助于促进学生将基础理论知识与技术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扎实学生的基本功,提高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结束语

本文建构的“三位一体”融合教学培养模式,能够有效地解决生物医学工程专业“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开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充分发挥“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基础性地位,对提高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素质,提升医学生实践水平,都具有一定意义。

参考文献:

[1]宫照军,顾宁,梅汉成.生物医学工程的研究范围[J].生命科学,2009,(04):212-215.

[2]宁禄乔,王新昊,康振华.基于专业培养目标的C语言教学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05):59-60.

[3]刘芳,秦兴国,王宇英.《语言程序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05):51-52.

[4]刘志宏,刘舟荷,张雯晖.项目教学法在C语言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04):139-140.

[5]宫照军,顾宁,梅汉成.中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教育的比较与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11,(05):132-136.

[6]谭浩强.C程序设计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10.

第11篇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从社会需求和毕业生就业的角度考虑,我院BME本科教育培养方向定位于应用型人才,专业领域为医疗仪器,即培养大型医疗设备的操作、维修及管理人员。根据这个专业定位,我院BME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培养面向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及医学仪器领域从事科学研究、系统设计、质量管理、维修销售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具备生命科学、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及信息科学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本学科及跨学科技术开发与应用的基本能力,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为了实现上述培养目标,拓宽就业渠道,我们要求本专业的学生要具备以下的知识和能力:首先,精通本专业领域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尤其是电子技术、医学信号的获取、处理的基本理论和一般方法,具有BME应用研究和产品设计、维护和管理的基本能力;其次,了解本专业所需要的医学知识和生命科学知识;再次,了解医疗产业的基本方针、政策法规、医疗设备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最后,熟悉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了解BME理论前沿,具有研究与开发新系统及新技术的初步能力。

二、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其合理与否直接影响毕业生的质量。课程设置的知识模块不应是封闭的“金字塔”形状,而应该是开放的“知识树”状态。合理的课程体系应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紧密结合生产和科技发展变化的需要,并坚持技术知识本位、知识能力本位和做人本位的有机统一,及时调整课程设置,不断更新课程内容使学生能够尽快地接受新技术与信息。根据广东药学院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针对BME专业在数字信号处理、医学影像设备、电子学等方面的学科优势,重视医学课程与工程技术课程知识的相互渗透,实现医、工的有机结合。据此,我们在深入分析BME学科性质和特点的基础上,学习借鉴国内外同类专业的办学经验,经过3次修订教学计划,逐步建立完善了BME专业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做到既重视基础知识课程,包括专业基础知识课程和医学知识课程,又突出专业特色,开设了医学电子仪器原理与设计、医学仪器故障诊断与维修、生物医学仪器与医疗器械、医用X线机与CT成像技术、MRI与医学超声技术、核医学与放射治疗技术、医疗器械营销、医疗器械质量体系与法规等课程。围绕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技术重点来设置各课程在整个专业教学计划中的比重。在突出主干课程的同时,尽可能多地开设前沿选修课,让学生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具体需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在专业课程设置中注意突出应用型本科课程设计要求和特点,加大实践课的比重。以学分制为例,目前本专业开设的实践课学分21分(含课外实践学分),占课程总学分160分的13.13%,应当进一步加大实践课的比重。第二,重视医学、理工两大学科基础知识的加强。在构建课程体系时,重点加强生理学、人体解剖学、临床医学概论、电子技术、计算机基础课程,以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作为支柱,形成宽口径学科教育平台。第三,重视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学要求强化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通过适当增加课程设计、综合实验、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及竞技活动、建立创新实验室等多途径给学生创设动手训练的机会,提高专业技能,使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目前,我院实验课、实训课开出率达到100%,建立了生物医学工程创新实验室,多次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级和省级等各类级别的电子设计竞赛等。第四,把国内外知名的网络教育品牌引入学院的教学中。在美国纽交所上市的安博教育集团已经与我院签约合作培养医药软件及服务外包人才,使同学们有机会接触到最前沿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

三、强调实践环节教学,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第一,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目前虽建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验室,但仅能开展信号与系统实验和医用传感器实验,像医学影像设备原理、医学电子仪器原理与设计、医学仪器故障诊断与维修、生物医学仪器与医疗器械、医用X线机与CT成像技术、MRI与医学超声技术、核医学与放射治疗技术等课程所需的实验仪器和设备因所需资金较大,所以目前只能开展模拟实验,效果不是很好,这是我们需要改进的地方。第二,开设第二课堂。全院所有教学实验室和大部分科研实验室向学生开放,接受高年级学生进行科研训练和创新性实践,并要求承担了省厅级科研项目的教师积极吸收学生进实验室,参与课题研究。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型的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并屡创佳绩,有数十人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项,其中,我系学生分获2008、2009年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广东省二等奖、三等奖;2010年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广东赛区二等奖;2010、2011年全国文科类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二等奖;2011年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广东省二等奖、三等奖等。第三,在医疗设备生产企业和医院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在企业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下到车间参与生产过程,并对医疗设备的技术发展动向和市场状况有明确的认知;在医院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轮换到各个相关科室工作,了解常用医疗仪器的使用、操作和维修方法,掌握其原理和关键技术,并熟悉医疗设备的管理和维护方法。如广东药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和广东药学院附属中山医院(中山市人民医院)均可作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为本专业的相关课程(如医学影像设备原理、医用X线机与CT成像技术、MRI与医学超声技术、核医学与放射治疗技术、医学电子仪器原理与设计、医学仪器故障诊断与维修、生物医学仪器与医疗器械等)提供见习、实验条件。第四,学院多次举办学生与医药企事业的交流活动,请政府官员、企业老总到学校给学生做学术报告,带领学生参观医疗设备企业、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举办模拟招聘会,给学生提供广泛接触企业的机会。让学生在交流活动中展现自己的学识、能力与才华,了解医疗设备行业的发展趋势和珠三角地区医疗设备行业的发展布局,了解自己学习的专业方向与今后就业的联系,了解企业的经营范围、产品开发流程、运作模式、感受企业文化。

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落实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提高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我院的教育理念是“重实践,强能力”,力争培养“上手快、善沟通、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医药卫生人才,因此要求我们建立一支敬业爱岗,教风严谨,既有理论又能实践,既能从事学院教学,又能从事在职员工培训,既肯刻苦学习专业前沿技术,又富于改革创新精神,既搞教学又搞科研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我院生物医学工程系现有专任教师15名,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4名,占专任教师的26.7%;具有博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6名,占专任教师的40.0%;从附属第一医院、安博教育集团、广东凯通软件开发有限公司、广州中星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等聘请10余位兼职教师。基本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高、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当然,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接下来将在以下方面进一步加强“双师型”队伍的建设:第一,组织教师深入医药和医疗设备企业一线了解人才需求情况,制订培养目标。积极鼓励教师开展经常性的下厂实践活动,让每一位教师都与一个或几个与本专业相关的企业建立长期的联系,不断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思想,并将其应用到教学与培训中来,同时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我们鼓励教师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情况下在相关企业中兼职,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活动,通过这项活动,教师积累了大量来自医药和医疗设备企业的教学案例,使理论教学更加结合实际,受到学生的欢迎。另外,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打破了理论课教师与实践课教师的界限,积极鼓励理论课教师参与到实践课教学指导中来,目前,BME专业中不但实验课、实训课开出率达到100%,而且实验、实训课的指导全部由任课教师担任。第二,指导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大赛等。积极参加每年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与电子设计大赛,学院各级领导与多名教师参与各类竞赛的组织、辅导、参赛等工作,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从中既锻炼了学生的理论实际应用能力,又使参赛教师的业务水平得到了提高。第三,教研室内形成良好的学习、教学氛围。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及时总结推广教研室或教师的先进经验,按照计划、实施、检查、总结这四个阶段,使教研室工作计划保证落实,固定教研活动时间,明确科研课题,教改目标到位,对教师能力、素质培养体现充分,并将常规教研活动与专题教研活动和创造发挥型教研活动有机结合,在活动中实现教师间的相互交流和共同提高,创设一种青年教师成长、中年教师进步、老年教师提高的良好氛围,努力提高“双师型”教师业务水平,建设成为一支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五、结束语

我院自2005年开设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以来,目前已有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就业前景十分广阔。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毕业生的思想品德优秀、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以及适应性好,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学生的满意率达到95%以上。今后,我们将继续秉承培养“上手快、善沟通、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医药卫生人才的办学方针,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不断调整和完善,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应用技术人才。

作者:刘华 工作单位:广东药学院

第12篇

关键词:疼痛;介入治疗;超声诊断学;教学;培训

【中图分类号】R614

近年来,超声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急慢性疼痛的介入治疗,在很多治疗中替代 了传统的利用解剖标志盲探或在 X 射线、断层扫描(CT)或核磁共振(MRI)成像与透视放射性标记等辅助手段。超声的优势显而易见,成本低廉、可视化神 经、血管及周围邻近组织、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可明显降低透视辐射方法的潜在辐射和造影剂危险性等[1,2]。理论上讲,对于技术熟练的操作者而言大部分的疼痛介入操作都能在超声引导下完成,包括神经阻滞、神经根阻滞、星状神经节阻滞、椎间孔注射、关节面阻滞、硬膜外腔注射、关节腔内注射、周围神经刺激器植入和骨盆疼痛的介入治疗(如神经痛、梨状肌综合征)等。

超声是一项操作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技能,强调实施连续多切面以及动态观察疾病的超声影像学表现,其检查结果与操作者的检查技巧及实践经验相关性很大。因此,即使对于科班出身的超声专业人员超声技术的培训也非常重要。而疼痛?埔缴若想充分安全有效地使用超声这个新武器,无疑应当接受超声操作和影像识读等系统正规的培训。在医师培训比较发达的欧美国家,超声教学已经成为麻醉专业住院医师的重要培训项目,75%的麻醉住院医师培训项目中都有单次注射或连续周围神经阻滞技术的教学[3]。由于超声在疼痛介入治疗的应用是后起的新技术,其培训相对滞后,即使是欧美国家也仅有 48%的培训项目要求疼痛专科医生进行超声技术的学习。2014 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在超声技术已被普遍应用于慢性疼痛治疗的美国,疼痛专科医生培训项目约有 92 项左右[4]。我国在近几年来关于超声在疼痛介入治疗中的培训突飞猛进,疼痛医生学习超声技术的热情高涨、需求强烈,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1.缺乏针对超声引导下疼痛介入治疗规范的培训标准和长期的培训项目,缺少 超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

近几年来,各大医院在超声引导下的急慢性疼痛治疗培训班如雨后春笋般林 立。总的看来,特点有二,一是多为短期培训班,从一天到数天不等;二是以单 个治疗方法为单元的培训方式居多。这种培训方式的优势是可以在短期内让疼痛专科医生 以模仿的方式动手进行超声引导下的疼痛介入操作。但是由于教学时间短暂,对超声设备的特点和选用原则、各种组织器官的超声影像特点、各种切面概念和探头与穿刺针配合原理等基本超声知识介绍明显不足。然而如超声原理等基础知识对于正确识别超声影像其实具有重要价值。如此学员才能“知其所以然” 地理解为什么人体囊性组织多呈无回声,实性组织多呈低回声或中等回声,而气 体、骨骼等组织与其他组织所形成界面时会呈全反射型,才能与解剖知识结合灵活地在多切面识别不同组织结构的超声图像[5]。对于很多零基础的疼痛专科医生,在尚不能正确识别脂肪、肌肉、肌腱韧带、神经、骨质等组织结构、不理解平面内/平面外进针途径或短轴\长轴扫描切面、不懂得针对扫描部位特点合理选择低频高频探头的情况下,照葫芦画瓢地模仿式介入操作是危险且低效的。超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是需要时间和反复练习的。因此,未来的疼痛医生超声培训需要规范化阶梯化的长期培训项目。一阶段的早期培训应当以介绍超声设备、常见组织结构(神经、血管、骨质、肌肉和肌腱韧带等)的超声影像识别、超声探头的正确持握和放置、不同超声切面的空间概念、探头和穿刺针的位置关系等基本知识为主,为下一步的实际应用打好基础。二阶段的高级培训更适合有一定超声基础和实践经验的人员,例如开展以治疗项目为主的短期培训班,以短期集训的方式教授或加强针对某疾病的具体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方法。

2.应建立专门针对疼痛疾病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的知识数据库,为疼痛专科医 生提供自我培训和练习的丰富资源。

超声引导下疼痛的介入治疗需要疼痛医生将疼痛与超声的专业知识结合应用。一般需要三大方面的知识积累:大体及超声解剖知识、超声基础知识和疼痛 临床知识。超声与疼痛的诊疗都需要有扎实的解剖基础,只有较好地了解正常的 人体解剖和断层解剖,才能正确认识正常组织的超声图像并鉴别异常图像,对病 变做出准确定位。此外,还需要结合超声基础知识和疼痛临床知识把声像图与疼 痛疾病的病理生理改变结合起来分析[6-8]。目前,多数疼痛专科医生都承担着沉 重的临床工作任务,专门外出学习的机会有限,对超声技术的学习以自学自练为 主,方式主要是传统的课本自学+临床带教,信息来源非常有限,培训效率较低。

然而在超声医学领域中,一些专家正致力于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概念的超声知识库。 知识库的建立和共享可以允许医师在日常工作时 随时根据需通过疾病名称等检索与所治疗疾病相关的病理生理、大体和超声解剖 的文字和典型图像资料,还可以迅速调阅非典型的超声图像后与当前的病例图像进行对比观察和分析[9,10]。但是目前市场上比较缺乏专门针对疼痛疾病的超声诊断和治疗教材,对于不典型病变的超声影像积累更是少之又少,不利于缺乏超声知识和技术的疼痛医生在大量实践中进行自我学习和提高。建议借助疼痛学领域内较高的学术组织或平台,与超声专科医生携手,建立专门针对疼痛疾病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的知识数据库,按照疾病种类或操作技术逐步收集与疾病及操作相关的文字知识、解剖图片、超声图像、示意图甚至动画演示等,并在专家审核的基础上鼓励全国具有超声引导下疼痛治疗资质与资源的医院和个人上传共享知识资源,同时支持各级疼痛医生查阅观看各种数据库内资料,为疼痛专科医生提供自我培训的丰富可靠的资源。但是知识库的建立是长期而复杂的,涉及到疼痛医学与超声医学、计算机专业的学科交叉,需要疼痛、超声、解剖和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的密切协作,更要求跟踪超声医学发展的前沿和动态,不断对知识库的内容进行更新和完善,以保持知识

库的先进性和完整性[9]。

3. 超声引导下疼痛介入治疗的培训需要超声诊断学专科医生的参与协作。

超声影像所显的基本图像是大量的二维斜切面,人们很难将超声图像上的二维断面解剖与人体三维空间解剖结构结合起来,而介入治疗时穿刺针的介入使 这种空间关系更加复杂。而且超声检查可以从不同方位、多侧面、多角度观察病变,这是超声相对于其他影像检查的优势所在。疼痛医生往往只是对照典型图像照猫画 虎,难以在头脑中建立立体图像,对实际不同切面的超声影像的识别没有把握, 似是而非。如果请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肌骨超声专科医生参与到我们的培训工作 中,协助我们有效地使用超声仪器,指导我们正确地识别典型或非典型超声图像, 将为疼痛专科医生迅速有效地掌握超声引导技术提供捷径。无论是长期的培训项 目还是短期的集训班,超声引导下疼痛介入治疗都应当请超声诊断的专科医生积 极参与,为超声检查的质量把关。但是超声专科医生同样存在缺乏疼痛临床知识 和介入治疗临床意义的问题,需要疼痛t生与其进行全面的沟通,才能更好地协 助疼痛医生有效掌握超声引导技术。

参考文献:

1. 吴安石. 超声在麻醉领域的现状与未来 [J]. 北京医学, 2014, 36(8):617-618.

2. Nix CM, Margarido CB, Awad IT, et al. A Scoping Review of the Evidence for Teaching Ultrasound-Guided Regional Anesthesia. Reg Anesth Pain Med. 2013; 38(6):471-480.

3. Helwani MA, Saied NN, Asaad B, et al. The current role of ultrasound use in teaching regional anesthesia: A survey of residency programs in the United States. Pain Med. 2012; 13:1342-1346.

4. Asaad BO1, Reinsel RA, DeVeaux E, et al. A Survey on Teaching Ultrasound-Guided Chronic Pain Procedures in Pain Medicine Fellowship Programs. Pain Physician. 2014; 17(6):E681-9.

5. 张万蕾,李建国,周庆环,陈丽君.超声医学的发展趋势及超声医学教学的探讨[J].

中国医学装备, 2008,5(3):13-15.

6. 勇强. PBL 教学结合超声模拟系统及远程监控系统在超声教学中的应用[J].

继续医学教育, 2015,29(3):29-30.

7. 游岚岚, 朱小虎, 查晓霞等. 医学影像专业超声医学教学改革探索[J]. 中国医 药导报, 2011, 8(11):118-119.

8. 程文, 张丹丹, 孙一欣等.传统与现代化并存的超声教学[J]. 卫生职业教育, 2011, 29(8):48-49.

9. 吴晶晶, 朱向明, 张青陵等. 探讨超声知识库的构建及其在临床与教学中的 应用价值[J].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2, 28(5):478-480.

10. 傅建群. 超声工作站综合知识点查询及教学、科研模板的开发与应用[J]. 中国 医疗设备, 2011, 26(5): 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