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2 09:16: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经济学科研方向,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农业经济学科所面临的短期危机
(1)政策研究影响力的下降。在发展我国传统农业经济学科的过程中,政策的导向作用比较明显,特别是关于“三农”问题的研究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针对我国这样的农業大国来说,农业政策的研究人才较为匮乏,农业经济学者的影响力较低,其往往只是对政策的解读,在与其他优势学科竞争生源或资源时,极易处于不利的地位。
(2)其他学科的挤压。对于农业经济学科而言,其具有较强的应用性,是在经济学、管理学及统计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近几年,管理学、经济学、环境学科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大,已经逐步拓展到传统农业经济学研究范围内,使农业经济学科生存空间受到很大影响,重要的是,农业经济学的影响力,已经远远落后于此类基础学科的发展。
(3)对学生的吸引力日渐下降。在学科的延续和发展过程中,人才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是针对现阶段的具体情况而言,伴随着农业经济学科政策影响力的下降,许多优秀学生很少将农业经济学作为学习和研究的方向,部分院校甚至停止了本专业的招生。长期下去,农业经济学势必会面临严重危机,后果不堪设想。
2.农业经济学科所面临的长期危机
(1)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的萎缩。现阶段,由于农业增长值较为可观,加上农业方面就业的人口较多,还有相当一部分群体居住在农村,我国对农业的研究工作依然比较重视。“三农问题”研究工作的开展不仅十分重要,而且是我国发展的重点。然而,伴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农村人口逐步向城市转移,农业相关部门涉及范围逐渐缩小,当城市人口树立超过农村人口树立时,政府工作中心就会发生改变,其就会削弱农业经济学科研究对象的重要性。
(2)研究经费和研究人员的持续下降。在我国经济发展初期,经费比较富足,农业科研方面投入的资金较多,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进入相对成熟阶段后,财政预算则日益变得比较紧张,用于农业经济学科方面的费用逐渐减少,经费的减少,导致科研人员的比例不断下降,对于农业经济相关领域的研究自然减弱。
(3)优秀研究生的持续流失。当前,农业经济学的整体影响力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在就业市场中,对农业经济学科存在一定的歧视现象,致使许多优秀的学生不会选择农业经济作为研究方向,人才断层情况一旦出现,一定会造成农业经济学的发展萎缩,优秀研究生的缺失更是让相关领域的研究人才呈现缺乏之势,难以促使农业经济学科得以健康持续发展。
二、农业经济学科的未来发展之路
1.欧美经验。根据美国主要年度授予的学位及农业经济管理及自然资源管理专业学位的统计情况表明,美国的高等教育一直呈现出扩张的趋势,本科毕业生的增幅大约在60%左右,硕士毕业生增长了近一倍,博士毕业生的增幅则超过了三倍。在这个增长过程中,农业经济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增长了37%,较本科毕业生的总体增长率而言比较低,这说明农业经济专业对学生的吸引力正在下降,硕士和博士毕业生的数量也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而农业经济学专业中涉及企业管理及相关方向的本科毕业生却增长了87.5%,其增长速度已经远远超过本科毕业生总体数量的增长速度。在农业经济管理本科毕业生的总数量中,涉农企业管理及相关方向的毕业生数量所占比例已经达到67.8%,这表明,在农业经济管理的主流研究和教育方向中,涉农企业管理正在逐步占据重要位置。在德国等欧洲国家也发生了类似的情况,德国的哥廷根大学中,硕士研究生每年的招生人数为200名左右,选择农业经济学专业中的涉农企业管理方向和食品市场营销方向的学生占据总人数比为70%以上。以上这些情况,为我国农业经济学科的及早转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在我国农业经济学科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中,要对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予以不断借鉴,将“政策分析”这一研究和教学的中心,逐步向“市场和企业分析并重”的方面予以转移。
2.研究重心转移
(1)食物经济与管理。在传统的农业经济学科中,较多的是对农业生产的关注。作为现代农业经济学科,应当将研究的范畴不断扩大。伴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深加工食物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加大,同时对于外饮食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多,这推动了我国食品产业的发展。由于食品消费结构的不断变化,推动了农业经济学科研究空间的拓展,我们可以将其定义为食品经济与管理,主要是在食品生产、加工、批发、销售直至消费整个过程中,对经济与商业行为进行研究。农业经济学科同样需要注重在此方面予以倾斜。
(2)生物经济管理。农业在为人类提供生存所需食物的同时,也为人类提供了生物资源。通过对传统农业经济的分析,对农业经济学科的侠义理解,会不断缩小其研究范畴。针对现代农业经济学科的拓展方向而言,应当立足于食物经济与管理,将其研究范畴不断向与农业资源相关的所有行业发展,也就是将所研究的内容与新兴的生物经济专业相结合。
(3)三个研究重心。在不久的将来,现代农业经济学科的研究中心势必会发生转移,将市场研究作为重心,在保证政策制定合理性的同时,能够使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得到提升;将行业研究作为重心,能够向农业经济学科的竞争力得到提升,在基础学科学者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将企业研究作为重心,能够实现企业和农业经济研究者的双赢,使企业的市场风险得以减少。
3.教学重心调整
高校的办学宗旨就是,为社会培养大量的优秀人才,使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断提高。当前,整个社会就业形势较为严峻,高校毕业生面临较大就业压力,为了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方便,作为农业经济学科,应当专注于以学生为培养重心,改变传统的与政策分析为中心的培养机制,注重对学生了解市场以及涉农企业服务技能进行培养。同时还要借鉴欧美农业经济学科转型的经验,在对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应用方面,可以采用分类培养的方法,让学生可以对多个方向进行选择,既可以选择以政策分析为重心的传统农业经济学,也可以选择以企业分析为重心的现代农业经济学,使学生在取得全面发展的同时,提升其就业竞争力。伴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社会就业中,企业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对于农业经济学科未来的毕业生而言,企业是其主要就业去向,这就要求,现在农业经济学科在注重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实际经验的培养。为了保证为企业培养更多实用型人才,要注重促进企业和教师之间沟通交流工作的经常性开展。
结语:
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让农业经济学科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与挑战,在极大压力下探索更好地未来发展之路才能够真正促进农业经济学科的进步。农业经济学科也要积极探索更好的转型方式,培养学生重要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刘虎林,刘双.论山西农业经济学科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J].农业科技通讯,2017,(01):4-6.
[2]于晓华,郭沛.农业经济学科危机及未来发展之路[J].中国农村经济,2015,(08):89-96.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摘要:为引导高校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2007年教育部启动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本文以黑龙江大学为例,从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建设和学科建设五个方面系统介绍了东北高校经济学专业综合改革的目标和实践。
关键词:国家级特色专业;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东北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童编号:1002-4107(2015)01-0075-03
高校经济学专业担负着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扎实经济学基础理论和知识,具有较强的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能力,有高度责任感和事业心并有发展潜力的,能在政府机关、工商企业及学校从事经济管理和教学科研工作的以及独立创业的专门人才的重任。我国国家大,人口多,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很大。各个高校经济学专业如何培养完全适应具有各区域特色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实现持续、快速发展关键。然而,我国高校在经济学人才的培养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具有区域特色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突出表现在: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大学之间的同类专业缺乏特色。为促进高校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帮助学校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2007年教育部启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黑龙江大学经济学专业批准为第二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7年来,围绕如何建设好经济学国家级特色专业,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研究。
一、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
(一)人才培养目标
以培养适应市场需求、具有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具体要实现:第一,以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为特色,使经济学系的毕业生具有比较强的理论分析能力,为进一步适应社会奠定基础。第二,以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生活,培养大批知识面广、能力强的应用性人才。着力把毕业生培养成为适应经济、技术和生产等应用部门需要的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应用性人才。
(二)教学改革与实践目标
深化经济学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对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材建设、考试改革,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的建设等问题进行全面探索,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果。
(三)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的基础。目前我们有一支理论扎实、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过硬、师德师风高尚、学历、年龄、学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在今后的建设中还将进一步培养、引进高水平人才,以提升经济学专业在全国的影响力。
(四)科研建设目标
科研成果既是专业建设的标志,也是教学水平提高的重要支撑。围绕专业特色明确教师科研方向,加强团队合作,努力提升科研实力和水平,争取获得高水平科研成果,包括课题、论文、专著、获奖,扩大在省内及国家的学术影响力。
(五)学科建设目标
以省级重点学科和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梯队基础设施建设资助为基础,在未来五年里,不仅要继续保持目前的成绩,而且还要攀登更高的高峰而努力,为冲击国家级重点学科积累基础。
二、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
(一)人才培养的实践
为了培养具有理论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我们采取了多种切实有效的措施,具体包括:学业导师制、组建学习小组、进行社会调研和开展岗位实习。
1 学业导师制。导师制包括固定导师和流动导师两种形式。固定导师是每个相关教师固定地为某个班级或年级充当指导老师,具体负责学生在学习、人生设计以及生活等方面遇到的问题。流动导师是通过网络建立起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即学生可通过网络向流动导师提出问题,导师在网上做出回答。
2 组建学习小组。组建学习小组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研究需要,组成规模较小的一个学习小组,一般为5-10人。一方面提倡学生自己进行学习讨论、对一些大家都关心的问题的进行研究;另一方面也鼓励相关老师能够参加学生们的讨论。组建学习小组还要渗透一种以培养学生研究兴趣为目标的活动宗旨,争取在兴趣中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
3 进行社会调研。进行社会调研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社会,同时检验自己在课堂上学的知识具有怎样的解释力。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以理论见长,局限在课堂学习容易把知识学死,而且自己也不知所学的知识到底有没有解释力。进行社会调研就是要使学生加深对自己所学知识的理解。
4 开展岗位实习。开展岗位实习的目的是锻炼学生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在推行学分制学习后,学生可以自主地选课、修学分,因此许多学生在前三年的时间就可以修完必修课及选修课所需要的学分。剩余的时间除了完成学习所需要的其他环节外,可以抽出一些时间到社会进行实习。另外,也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或业余的时间进行临时的、或短期的实习。
总之,通过这些措施,我们把学生的能力最大程度地挖掘出来,提高了他们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2007年以来,经济学专业累计培养了本科毕业生500余名,就业率达到90%以上,考取研究生比率达到10%以上。学生通过专业培养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功底,通过专业实习掌握和了解社会实践技能,毕业生主要走向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和自主创业等领域。
(二)教学建设与改革实践
1 完善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根据经济学专业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对原来的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完成了新的2009版人才培养方案修改、落实工作。新版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了理论研究与市场实践两大模块课程,加大了多元化培养体系建设。
2 改革教学考试方法,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我们从教学方法、考试环节同时人手,摆脱了传统的以传授为主的教育,加大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第一,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在注重课堂教学的同时,强调实践教学,引入案例式教学,理论课教学中加入众多的案例分析和模拟练习。第二,在考试内容、形式上也进行了改革。从考试内容上要求学生在对课程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的基础上,具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从考试形式上要求采取包括作业、回答问题、课堂讨论、论文等多种方式。第三,大力开发和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除了利用目前已开发的信息平台外,还组织现代教学技术经验丰富的教师开发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同时充分利用校园网,尝试网络辅助教学。
3 注重教材、精品课、实习基地建设。我们所选用的教材主要是国家“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和国家级出版社出版的获奖教材,同时我们也鼓励一些有多年教学经验和研究基础的教师,根据自己多年教学经验和本校学生特点,编写一些更有针对性的教材。现已出版《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三部教材并已投入使用。精品课建设在经济学专业启动较早,目前有一门省级精品课政治经济学,正争取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获得省级精品课。我们也在努力增加专业实习基地,新建专业实习基地5个,累计接受毕业生实习达500人次。
4.完善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第一,完善教学日常环节管理、教学文件管理、教师管理、教学研究活动管理。从教学的各个环节上看,对教学大纲的编写、专业教学计划的编订、考试改革方案、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写作规范,学生毕业实习、读书工程和创新工程,学生评教实施办法,教师评学有关规定等都建立了较完善的制度。第二,强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了院长、校督导、院督导、系教师四级教学评估体系,从教师备课到课程考试评卷实行全程评估。系内主要是以系主任负责领导,重点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质量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每年开展2次学生评教,了解教师教学的优缺点,并及时向教师反馈,以促进教师尽快改进。
(三)师资队伍建设实践
本专业拥有一批从事经济学教学、科研的专业师资队伍。教师职称结构合理:本专业的15名教师中,教授4人、副教授6人、讲师5人,形成了合理的梯队结构。教师学历结构较好:15名教师中,全部具有硕士学位,具有博士学位的有13人,占87%。教师梯队结构合理:本专业任课教师形成了老、中、青三层次结合的梯队,老年教师1人,中年教师9人,青年教师5人。学缘结构合理:教师毕业于北京大学、吉林大学、辽宁大学等国内著名大学,也有部分教师曾到印度、澳大利亚、英国等地进行学习与交流。
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是立足现有队伍,积极引进高水平人才,稳定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重点培育教学名师、青年教师,普遍提高教师业务水平。近年来,我们引进了南开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各1人。我们特别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以提高经济学专业教师队伍的质量。例如,对拟培养的青年教师按照学校和学院的统一要求制定明确的助课计划,在本专业确定有多年教学经验且教学效果良好的教学导师,采取一对一的培养方式进行助课。青年教师首次上课或承担新课需要提前完成授课大纲和教案的准备工作,上课前除了必须经过系和教研室主持的试讲外,其授课大纲和教案要接受教研室主任及相关具体教师的审阅,合格者方能上岗。青年教师除了需要认真参加助课外,还要利用一切可能条件开展更为广泛的听课活动。每位新调入青年教师在二年之内至少需听取本专业或相关专业二位以上任课教师授课。青年教师听课需有听课记录和听课心得。
(四)科研建设实践
1 以高水平科研成果为标尺,使经济学专业的教师树立攻关意识,建立宁缺毋滥的科研理念。
2 以研究团队为基本研究单位,每个团队都有自己相对固定的研究方向,在、申报课题、争取科研获奖,都要围绕这个方向,进行集体攻关,并且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研究发展机制。
3.以加强学术交流为重要途径改变教师们的观念,开拓教师们的思维。并且通过与国内外学术界的交流,扩大影响和知名度。具体如积极扶持教师走出去参加各种国内国际学术研讨会,派出访问学者和年轻教师去国内重点大学,甚至出国访问进修,同时积极接纳国内外访问学者,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讲学。近年来,我们专业有多名教师到英国、日本、韩国和泰国等地进行了学习和交流。
4 以实现教学科研并重为指导思想,加强教学与科研的互动,形成科研促进教学建设机制。
(五)学科建设实践
1 采取引进来的方式加快学科队伍的建设。引进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形成强有力的学科梯队。
关键词 经济学特色专业 思路 方案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Thinking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nomics Characteristic
Specialty in Western Colleges
――Take Shihezi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LI Fang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hihezi University, Shihezi, Xinjiang 832000)
Abstract From the importance of characteristic specialty construction of economics, combined special situations wit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Western China, take example of Shihezi University, discussed goals, ideas and scheme of economics characteristic specialty construction in western college.
Key words economics characteristic specialty; ideas; scheme
特色专业建设问题关系到我国培养区域性创新人才的关键,是当前高等学校质量工程建设中的重点问题。为解决西部经济发展问题,西部高等院校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人才培养任务。石河子大学位于新疆石河子市,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国家西部重点建设高校,教育部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建高校。为此,笔者结合石河子大学经济学特色专业建设的实际,本着“服务边疆”“稳定边疆”的办学特色,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的高素质经济人才。
1 经济学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性
近年来,高等教育规模快速发展,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及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高等教育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具有区域特色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迫切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教学改革,有针对性的进行学科专业的设置,提高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和方向性,更好地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教育部、财政部教高〔2007〕1号文件《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提出:“要大力加强本科专业建设,按照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新兴交叉、社会急需的原则,择优选择和重点建设特色专业点,引导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办出特色。”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西部高校人才培养为加快经济发展肩负着重要的使命。目前,教育部指定北京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对石河子大学实施援疆学科建设计划。如何在新形势下,抓住发展契机,培养西部经济人才,解决西部经济发展问题是亟待解决的研究课题。
2 经济学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及思路
2.1 建设目标
特色专业建设是体现高校专业水平的重要内容,越来越多的高校把特色专业建设作为提高竞争力的显示性指标。
通过特色专业的建设,优化高等学校专业结构,使西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得到提高,高等教育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机制基本形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西部人才培养质量,使学生对经济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显著增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针对特色专业对教师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高等学校管理制度更加健全;石河子大学经济学特色专业的建设努力将本专业建设成为新疆高级经济学人才培养基地和同类高校相关专业建设的示范基地,最终实现建设梯队结构合理、课程体系完善、内容特色鲜明、西部地区一流的高层次、应用型经济学人才培养基地的目标。
2.2 建设思路
经济学专业建设不仅要满足兵团经济建设对经济学人才的需要,同时也要服务于市场对经济学专业各种人才的需要。对传统经济学专业建设进行全面改革,打造融开启经济学思维、培养经济学创新能力、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经济学专业应以教学团队建设为根本,高素质的教学团队是专业建设的根本,只有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才能将理论领先的科研成果转化到教学实践当中;以教学条件建设为基础,只有完善的教学条件,才能更好地满足师生教学和科研的需要,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以课程体系建设为核心,课程体系建设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核心,经济学专业“以兵团精神育人,为屯垦戍边服务”的特色要通过课程体系设置表现出来;以实践教学建设为支撑,实践教学建设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支撑,只有通过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及其实践教学环节的完善,才能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培养出各行业高素质的经济类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3 经济学特色专业建设的方案及措施
3.1 特色专业团队建设
良好的师资团队是经济学特色专业建设的主体,而有效的团队管理运行机制是特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首先加强团队教师的日常教学管理。按照不同层次的教学需要,合理调配教师,并按教学管理规范要求完备、完善各种教学文件;其次,形成团队教研活动制度化和经常化。做到教研活动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展开;第三,强化团队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大教学、科研奖励的力度,调动团队教师进行教学科研的积极性;第四,形成科研教学转化制度。鼓励教师积极主动的申报相关课题进行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及时充实到经济学专业的教学中,促进科研成果的教学转化,提高团队教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另外,借助国家西部重点建设以及北京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的有利契机,采用自主培养与校外培养相结合、外出进修与校际互访相结合、团队自身建设与兼职聘用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师资培养力度。
3.2 人才培养方案建设
在现有专业建设的基础上,本着“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的人才培养原则,课程体系的设置要更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坚持综合培养、夯实基础与强化应用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知识结构与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原则,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按普通教育、专业教育和综合教育3大类设置,统筹兼顾各成体系。在加强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等基础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增设《经济学学科概论》、《兵团专题讲座》等突出地方特色的学科前沿性、综合性和研讨性课程;拓展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结合国家经济政策和兵团农垦特色,围绕兵团产业经济、区域经济、绿洲经济、生态经济等方面深入开展科学研究;在综合教育方面,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的培养;同时,严格控制课内理论课学时,增加了社会调查实践、综合实验训练和课程综合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学分,构建独立设置的实验课、专业实验课、实习课、社会实践课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新课程体系。
3.3 教学设施、教材建设
根据特色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进行教学基础设施、教学设备、图书资料等建设。在现有基础上,加大教学条件建设的投入力度,重点加强国际学术刊物、国内各类数据和资料、国际和国内高水平学术著作和教材的购置以及对外电子网络的沟通;以案例教学室、网络教学室为基础,建设特色专业综合实验室,更新教学仪器,改善教学和实验条件,拓展教学和实验内容。同时,积极改革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不断加强教材建设。通过教师的国内外进修学习和相关教研活动的开展,不断提高双语教学的水平和教学质量;通过对市场人才需求和知识结构要求的情况,不断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在教材开发与建设中,本专业将按照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反哺教学的基本思路,将本学科研究方向的主要研究成果及时体现于相应的教材之中,从而扩大学科研究内容与成果的学术影响度。
3.4 实践教学建设
为解决西部经济运行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关键。实践教学的重点是抓好课堂实践教学、课程实践教学和毕业实习三个环节。在课堂实践教学方面,增加案例教学的内容,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通过课堂讲授与小组讨论相结合、理论教学与案例分析相结合、教师教学与专家讲座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突出教学重点,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安排必要的作业和社会调查,给学生接触实际从而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能力的机会;在课程实践教学方面,依托学院教学实践资源,加大对学生实践的指导与扶持力度,以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和科技三下乡活动为载体,加强与经济社会实践的合作,安排调研项目,撰写调查报告,举办社会实践经验交流会,拓宽观察视野,强化学习效果;在毕业实习方面,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扩展经济学专业教学实践基地,采用分散实习与集中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延长实习时间,增加实习内容,并从三年级开始实行导师制,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和实习内容拟定毕业论文,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3.5 效果评价改革
针对西部经济发展的特点,加强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核,加强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的灵活应变能力。一是改革传统的以知识点为主要考核内容、以闭卷考试为主要考核形式的学习效果评价方式,重视考察学生的问题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采用课程论文写作和知识点考察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二是通过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P)项目完成情况、“挑战杯”、“创业杯”等各级科技竞赛活动的获奖情况、学生发表科研论文情况,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三是展开对毕业生满意度的调查,积极吸取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创新培养模式,提高培养质量,为社会源源不断的输送合格的人才。
本文为石河子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不同专业需求的微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分化、整合及体系优化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李俊龙.对高校如何开展特色专业建设的认识和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8(4):59-61.
[2] 龙先琼.民族地区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思考[J].民族教育研究,2009(2):16-19.
【关键词】湖北省 新建本科院校 学科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4-0006-02
一 湖北省新建本科院校学科专业现状
1999年,国家以师范院校为突破口,大力调整高校布局结构,在这种大环境下,到2014年,湖北省新设置了15所本科院校(见表1)。
湖北省新建本科院校经过10多年的发展,分化发展的趋势已经比较明显,学科专业结构也不尽相同(见表2)。截止到2014年9月,在湖北省新建本科院校中,本科专业数量最多的达到94个,而2013年新成立的武汉商学院本科专业数量只有9个。由此可见,现有本科专业的数量和学校成立的时间成正比。综合性的大学如长江大学、江汉大学涉及的学科门类非常全面,其他的则根据学校特点涉及的学科门类各有不同。
二 湖北省新建本科院校学科专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学科专业直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足,学科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建设存在“两张皮”现象。学科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建设的关联度不高,学科专业建设既没有得到政府的重视,也没有得到企业的支持,学科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建设没有形成良性互动。
第二,学科专业建设经费投入不足、社会效益不明显。湖北省高校教育经费投入虽然在增加,但与高等学校发展对学科专业建设的需要来看,学科专业的建设经费投入不足仍然是制约高校学科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第三,学科专业特色和学科专业优势不鲜明。新建本科院校多是以本科教学为主的教学型高校,多年来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存在着“全面撒网”以及“撒胡椒面”的现象,没有研究哪些学科专业应该是首先必须集中力量发展的学科专业,从而导致学校特色学科专业特色不鲜明、优势学科专业优势不突出的现象。
第四,传统学科专业比较多,应用型学科专业发展不够。由于受传统办学思想影响,各学校都比较注重平衡文理发展,但应用型比较强的学科专业发展相对滞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的发展和学校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第五,高水平学科专业带头人匮乏、科研水平整体较低。由于办学条件、办学环境、教育资源、学校实力等方面存在
差异,致使学校人才引进困难,高水平拔尖人才严重缺乏,大师级的学科专业带头人更是凤毛麟角。
表1 1999年以来湖北省新建本科院校统计表
时间
数量
新建本科院校名称
1999
2
黄冈师范学院、荆州师范学院(2003年更名为长江大学)
2000
1
孝感学院(2011年更名为湖北工程学院)
2001
1
江汉大学
2002
3
湖北经济学院、湖北警官学院、咸宁学院(2011年更名为湖北科技学院)
2004
1
黄石理工学院(2011年更名为湖北理工学院)
2005
1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民办)
2007
2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荆楚理工学院
2011
3
武汉东湖学院、武汉长江工商学院、汉口学院
(三所均为民办高校,由独立学院转型)
2013
1
武汉商学院
表2 1999年以来湖北省新建本科院校专业现状
序号
新建本科
院校名称
招生本科专业个数
涉及的学科门类
1
黄冈师范学院
53
经济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法学
2
长江大学
94
经济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法学、历史学、农学、医学
3
湖北工程学院
62
经济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法学、农学
4
江汉大学
66
经济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法学、历史学、农学、医学
5
湖北经济学院
53
经济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法学
6
湖北警官学院
11
法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
7
湖北科技学院
52
经济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法学、历史学、农学、医学
8
湖北理工学院
47
经济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
9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
32
文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教育学、理学、农学
10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45
经济学、法学、文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教育学、理学
11
荆楚理工学院
31
经济学、法学、文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教育学、理学、农学、医学
12
武汉东湖学院
34
经济学、法学、文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理学
13
武汉长江工商学院
29
经济学、法学、文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
14
汉口学院
32
经济学、法学、文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
15
武汉商学院
9
文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
注:本表统计的专业个数截止日期为2014年9月份,数量计算均不含专业方向。
三 湖北省新建本科院校学科专业发展的策略
学科专业建设是一项关系到学校长远发展的重要工作,在学校发展中具有关键和核心作用。学科专业建设是提高学校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的重要基础,只有转变观念,从根本上认识到目前在学科专业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学科专业建设发展战略,才能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专业发展之路。
1.错位发展,争取实现“弯道超越”
避开与特色之校、强势学科专业相同的发展方向或发展路
径,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避免机械模仿和盲目追赶,利用自身的优势条件来发展并彰显学科专业特色和学科专业优势。
立足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来进行学科专业建设和科学研究,努力为地方发展提供人才、智力和文化支持,形成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和学科专业优势。主动适应湖北省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瞄准地方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需要,建设一批适应地方社会经济特别是产业发展所需的特色专业、特色学科,达到既立足于人才的培养,又立足于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基础教育服务的目标。
2.加大学科专业建设经费投入,规范经费管理制度
在学科专业建设经费的投入上进一步解放思想,争取在原有投入的基础上保证学科建设经费逐年增长。制定学校和各学科两级学科经费管理制度,实施学科专业负责人经费管理责任制度和学科专业成员对学科专业经费使用的监督制度,提高经费使用效率。
3.创新学科专业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建设决策机制,成立学校学科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和学科专业建设咨询委员会,充分发挥学校专业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和学科专业建设咨询委员会的作用;建立学院学科专业建设科学、民主决策机制,落实学科专业建设的学术责任和行政责任。建立学科专业建设绩效评估与预警机制,形成与目标和效益相衔接的学科专业建设投入机制。制定学科专业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的质量监控。
4.加快科研管理制度改革,形成有利于科学研究的科研管理机制
修订科研工作量化管理考核办法,通过科研制度改革,调整科研奖励办法,鼓励科学研究,大胆奖励高水平的标志性科研成果。鼓励高职称、高学历人员积极申报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和各类横向项目,对成功申报的高级别项目特别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横向项目,学校在奖励政策上给予倾斜。
5.加强学科专业队伍和学科带头人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学术梯队
改变传统的用人观念,除及时引进人才外,采取各种灵活多样的用人机制,对于一些力量薄弱的学科,采取智力引进办法,聘请国内外著名学者来校担任兼职教授,每年在校工作一定时间,发给相应的工资、校内津贴并提供住房等福利。这种智力引进可带来国内外科技新动态、新进展、新方法。营造富有活力、竞争力的学科专业带头人选拔任用和培养机制,构建一支结构合理、学风端正、团结合作、有活力和开拓精神的学科队伍。
6.推进学科专业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科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力
关键词:区域经济学;高效课堂;创新改革;教学质量
一、如何选择课程教材
教材中经典的、难于理解的内容以图表等多种形式呈现的方式,便于学生学习掌握和记忆存储。教材编写组成员通常都是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获得显著科研成果的著名教授学者,他们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精心撰写教材,因此教材是最具代表性的教学和学习资料。同时,目前国内不同高校学生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在面对同一门课程时选择的教材也要符合学生知识积累和认知能力范围,故授课教师综合考虑授课对象的知识基础、学科背景和教学目标来选择合适的课程教材尤为重要。区域经济学课程内容丰富,包含区域经济发展、区际经济关系、区域政策与管理等诸多经济学知识点,同时也包括地理学和管理学的知识。当前“双一流”院校的本科生基础良好、理解和分析能力较强,这类院校的区域经济学教学,应该选择国外经典教材或学科前沿教材是合理的[2]。然而对于普通院校的本科学生而言,尤其是本科低年级学生,应从经典教材、易于理解与应用的入门教材开始。国内现有区域经济学教材体系完整、内容丰富,囊括了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几个重点领域,如《现代区域经济学》(魏后凯)等。对于学有余力的区域经济学本科生、研究生而言,增加一些课外的辅助资料也是很有必要的。当然,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水平、课程大纲和培养目标等有针对性地讲解教材中的重点理论知识,同时结合我国区域经济实践,适当安排具体的区域经济实例以便于学生理解其复杂理论。
二、如何提高教学效果
(一)改革教学方式方法
高校应加强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中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创新力度,要结合区域经济学的学科特点,把以知识讲授、能力提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目标融为一体,积极,鼓励授课教师积极探索和采用教学手段先进、教学方法多元、师生共同合作交流等更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最大程度地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教学需要教师具有高度责任感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根据授课对象的现有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的不同,授课教师应灵活采用相应的教学手段予以辅助。课堂教学中,针对某一区域经济经典理论,常配以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区域发展规划、区域经济发展的具体案例内容,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和意识。此外,要充分有效利用互联网资源,开发建设网络教学平台,尝试“翻转课堂”、“慕课”等线上线下互动的教学方式,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课堂模式转型,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究,也就是在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核心能力。
(二)引导学生学习
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知识储备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高效的课堂教学应倡导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的区域经济发展和规划实践案例中,进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转化能力和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区域经济学内容体系复杂,交叉与分支学科内容众多,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时间去覆盖所有的知识点,结果只能是走马观花,一知半解。因此有必要引导学生课后阅读图书馆馆藏书籍和学术文献等途径,丰富自我学习通道、自觉主动探索前沿的学科发展方向。归根结底,教师要帮助学生完成学习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用核心问题引领课堂,正所谓“没有达不到的目标,只有想不到的办法”。课堂转型之路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只有在不断地尝试与大胆实践后进行反思、改进,才有可能实现目标。
(三)鼓励科研促进教学
近年来,随着国家做出“双一流”建设战略部署,部分高校不同程度地出现科研重于教学的趋势,此现象在研究型或综合性大学中更为突出[2],从而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教学与科研工作虽存在本质区别,但有较大的相容性,即教学具有科研性质,科研也具有教学价值[3],二者相辅相成、协同发展,才能实现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因此,授课教师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兼顾好教学、科研并重,以教提研、以研促教,。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应转变观念,剔除教研分离管理意识,建立科研促进教学的有效机制。根深蒂固的捆绑式课堂教学文化,有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授课教师应营造平等对话、鼓励创新的课堂氛围,借助科研过程,首先掌握学科发展前沿动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要求,将最新的科研动态与成果与学生及时分享,创新授课内容,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兴趣。因此,区域经济学授课教师要积极投身于科研工作,在提升科研水平的同时,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此外,科研项目的研究过程还为教材和教学讲义的编写提供了第一手素材,对于更新教学内容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将科研课题分解成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或毕业论文(或设计),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使学生得到科研过程训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确保教学中心地位和科研先导作用。
三、提升授课教师教学能力
(一)教师层面的提升路径
俗话说:“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甚至要长流水”。授课教师要及时更新学科知识提高教学水平,全面掌握学科发展历程、理论体系以及最新前沿动态。教学能力是教师必备且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职业素质。优秀的区域经济学教师要拥有除—般课堂教学能力外所需的特有教学能力。我们认为,高校区域经济学教师教学能力应当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掌握学科前沿热点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组织能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能力和课堂教学互动与评价能力等基本要素。授课教师根据学生学情和课程大纲要求灵活设计教学方案,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教学诸要素。授课教师根据学生知识基础,将课程理论、案例等巧妙设计成典型化情境,设疑激思,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能力,激发学生听课热情和学习兴趣,大幅提高区域经济学教学效果。除此之外,授课教师经常与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城市规划部门以及统计部门进行调研和访谈交流,积极搜集区域发展或区域经济相关的第一手资料,为区域经济学的授课提供更为真实的辅助资料,能够多方面的扩充学生的知识体量。总之,授课教师应不断学习和认真总结,加强教学反思、促进自身成长,完善知识结构,同时关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实践,进而更好地传道授业解惑。
(二)院校层面的提升路径
1.完善考评制度
教学能力评价应关注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做到与授课教师充分沟通,了解他们的诉求方向,最大限度地调动其教学积极性。此外,树立教学科研并重的思想意识。一方面,将授课教师的课堂表现和教学成果纳入评价范围;另一方面,将教师参加创新创业教育的情况纳入评价范围。还有,将教改项目等同对待于科研项目,纳入到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与聘任岗位时的科研业绩参考。
2.健全教师培训制度
高校要培养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那么教师首先必须了解各行各业的运转模式、行业动态及各单位的人才需求。可以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策略。一方面,组织教师深入到企事业单位一线部门采访调研,了解生产流程和具体技能要求;另一方面,聘请同行专家做兼职教授或开展学术交流,向一线教师传授实践技能等。
3.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
学校应鼓励并出资提供教师参加各类学科会议或交流项目的机会,让教师在专家引领与合作交流中更新教学思想、提高教学技能、探索尝试课堂教学改革。
4.创新激励机制
制定科学合理的激励制度,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协调发挥,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详细调研了解授课教师需求层次,兼顾公平突出效率,对教学效果突出,师生评价高的教师进行特殊奖励(如聘岗、职称评审、年度评优时同等条件下优先),此外改善工作环境和工作待遇,帮助教师克服教学中遇到的难题等。
四、如何评价教学效果
新华网6月2日讯 日前,中国商办工业杂志社与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达成一致,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和华中科技大学创新发展研究中心正式联办中国商办工业杂志社旗下《现代商贸工业》杂志。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是国内外知名的经济学院之一,学院以西方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为主攻方向,高起点开展经济学教育和科研,在发展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为国家和区域发展提供了大量具有重要的学术生命力和社会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学院重视经济学基础理论和方法的训练,注重学术型、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分类培养。历届毕业生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在学界、政界、商界成绩突出,涌现出一大批的杰出人才。其中活跃在国际国内的一批知名经济学家,被誉为“华中科技大学的经济学家群现象”。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学优秀成果奖和中国经济发展论坛已成为我国社会科学界的重要学术品牌。华中科技大学创新发展研究中心是湖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以“创新发展”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研究为主题,跟踪国际创新发展战略和国内建设进展情况,开展创新发展建设对策和创新发展理论、战略与政策研究。基地充分利用学校学科综合优势,开展跨学科交叉研究,为创新型国家战略实施(特别是湖北和武汉创新发展)提供决策咨询意见。同时培养创新战略与政策领域的高层次跨学科人才。基地研究依托国家重点学科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发展经济学,联合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和系统科学等学科专业,聚焦于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的理论和政策研究,应用系统方法将理论研究转化为可度量、分析的指标,对定性的创新能力进行量化评价。
《现代商贸工业》杂志是中国商办工业杂志社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政策指导与理论研究的学术期刊,是中国知网首批优先数字出版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来源期刊,2015年荣获“湖北省优秀期刊”称号。《现代商贸工业》杂志致力于宣传党和国家有关经济改革、建设与发展的方针、政策,探讨国内外现代经济管理领域及相关自然科学领域的新理论与新观念,反映国内外现代经济管理及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与科学研究成果。杂志主要栏目有产业经济、区域发展、现代物流与采购 、国际商贸、品牌战略、电子商务、劳动经济、财经管理、职业教育、商法研究、工业与工程技术等。
《现代商贸工业》杂志近年来在新闻出版广电行政部门和主管单位领导和关怀下,坚持转制改革, 提升学术水平,实现质量兴刊。《现代商贸工业》杂志2012年被国家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确定为首批新闻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试点;2013年4月24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新闻出版报》刊登了题为《现代商贸工业》:转企改制后的“减肥瘦身”的文章,报道了《现代商贸工业》杂志改革发展、质量兴刊的成绩和做法;2014年6月20日人民网刊发了题为《现代商贸工业》杂志再次荣登国内数字阅读前100期刊排行榜的文章,报道了《现代商贸工业》杂志数字化建设和新媒体运用取得的成效。2015年2月13日中国经济网刊发了《现代商贸工业》杂志荣获“湖北省优秀期刊”称号新闻。双方决定自2015年起通过《现代商贸工业》杂志平台,进一步聚焦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和华中科技大学创新发展研究中心的品牌和形象,反映该院的优秀理论研究与科学研究成果,同时由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和华中科技大学创新发展研究中心的教授、专家、学者为杂志编辑出版和发展出谋划策,提供优质稿件,共同打造优秀学术期刊,为促进学术科研和教育文化事业的繁荣做出贡献。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建华、《现代商贸工业》杂志总编辑感谢社会各界和专家、学者、广大读者、作者对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和《现代商贸工业》杂志的支持与关注。据介绍,《现代商贸工业》杂志目前已通过杂志社官方网站http://、中国知网、龙源国际期刊网、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等网络平台开通了数字阅读网站,读者作者可以使用电脑、手机阅读每期电子杂志。欢迎读者作者通过编辑部投稿邮箱投稿和推荐优秀文章。
现今的国际贸易学科,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国家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调整学科专业确定的,属于应用经济学,在其《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简介》中,它同其它9个二级学科同属应用经济学,在国际贸易学(020206)中指出:“国际贸易学是研究国家(地区)间商品与劳务交换的理论与方法的学科,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具有很强实践性特点的学科”。但是,当今世界已经成为现实的生产要素、人员、知识产权交换及国际间的经贸合作,这些比纯粹的商品和劳务交换更为重要的内容没有包括在内。在业务范围中,指定为:“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政策,国际贸易实务与管理,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国际贸易组织”。从当今学科发展的实践来看,它注重了理论与政策,贸易的实务,没有指出国际经济合作这个内容极为丰富的领域,业务范围是比较狭窄的。在指定的博士学位专业课中,指定为“国际贸易理论研究,国际贸易政策研究,跨国公司管理及结合培养方向的其他专业课”;硕士学位专业课为:“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经营管理及结合培养方向的其他专业课”。这些指定,一是笼统,二是国际经济合作、国际经贸组织、国际金融、国际经贸法规等类重要课程没有提及。在指出的主要相关学科中,仅列出了“金融学和世界经济学”。而与之关系极密切的国际经济法、企业管理、国际关系等没有提及,比起其他应用经济学的二级学科来相关学科很单纯。
在以上学科研究范围的指导思想下,很多学校的博士、硕士学位设置的研究范围都或多或少的受到影响,总体上以文字中规定的为主,领域较小,对我国整个对外经济贸易战略有重大作用的对外投资(走出去)、利用国际优质资源(引进来)研究较少,偏重于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当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重点院校与研究机构未受影响,影响主要是对一般性大学,它们多局限于以上给出的范围。实际的对外经贸情况早已突破了上述设置的范围,研究外资、外经的文章充满了主要国际贸易学类杂志,但在权威的“指导简介”中没有。
更为不可理解的是,在2006年国家社会学科基金申报填表的学科目录中,在应用经济学24个二级学科里,竟然没有了“国际贸易学”这个二级学科的名称,我们申报表只好填写成“应用经济其他学科”,作为全国最权威的管理和指导社会科学研究的机构,究竟是如何看待这个学科领域及其地位的,我们不得而知。
学科是指学术的分类,即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专业分支。我国国家标准Gff13735-92将学科定义为:“学科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学科的划分是遵循知识体系自身的逻辑,它有相对稳定的知识体系,但随着时空条件的变化,一些新的知识也归于原来的体系,这是任何学科都存在的发展规律。划分学科的目的,是为了专于学科的逻辑体系进行研究,以求学科有新的发展,水平逐步提高。(1)从国际贸易最初的知识体系来说,就是直接的出口和进口,后来有了国际投资,对外贸易与对外投资二者可以互相替代(Mundel,1957):贸易障碍会产生资本流动,资本流动障碍会产生贸易,二者具有相互替代性;Bhagwati(1973):过多的引致投资可能带来贸易的“悲惨性(贫困化)增长”。Markuson(1983),Svensson(1984):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之间具有互补性,如果贸易和投资之间不合作,则出现相互替代关系,如果相互合作,则是互补关系,商品的贸易和生产要素的流动将互相促进。还出现外贸对外资的促进发展(陈泽星等,2005);相当多的学者都承认了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投资理论相互渗透发展的现实和趋势。(2)我国实践也证明,外资利用大大促进了对外出口和进口。在经济全球化下,生产要素和人员的跨国流动,跨国投资,它的地位和利益的所得,已经超过了单纯的出口和进口,仅以外贸来衡量利益的大小已经不能反映一国得到的外贸实际利益,对外投资和利用外资是对外贸易自然的延伸或替代。
无论任何学科,其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我们学习和研究的目的是为我国的对外开放总战略服务,为政府和企业服务。从目前我国主管对外经济贸易的国家职能部门,也可看出国际贸易学应该研究哪些领域:最高有国务院的经贸委,国家商务部,以下有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商务厅或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在以下是市县的相应部门。商务部的主要下属职能机构有近20个,但无论多少,职能业务总体可分为外经贸法规政策部门、进出口管理部门、外商投资管理部门、对外投资或对外经济合作部门四大类,当然新设立的商务部增加了管理国内市场和商贸一项大内容,倾向于内外贸一体化,这也是个新的研究点。省级商务厅或外经贸厅的主要职能机构有:没有设商务厅的省暂时不管内贸,其他管理职能部门如同商务部:外经贸法规政策(原政策法规处,现为综合处)、对外贸易(有贸易发展处、贸易管理处、贸易促进、机电进出口处)、外商投资(外资处、投资促进处、开发区处)、对外经济合作(外经处、境外处)。对于无形贸易,如旅游、运输、金融、保险的进出口,则属于其他政府部门。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国际贸易学,它应该的研究范围是很宽泛的。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跨国界的生产要素大规模流动成为必然,载体是跨国企业和人员,因此,对跨国企业和人员及其文化的研究是越来越重要了。还有,国际竞争的加剧,多边贸易体制运转不好时,次多边即区域一体化组织,或几个国家的一体化组织,或双边一体化的发展都在涌现,因此,对这方面的研究也应放在一个日益关注的地位。
国际贸易学科研究面较小的另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学校对纯理论研究较多,应用性对策研究较少,成果鉴定重期刊发表及档次,轻政策对策性研究报告,使我们的理论成果与实际需要脱节,失去了研究成果应有的价值,也抑制了研究面的扩大。
此外,学生,甚至我们个别的同行,也把国际贸易学科的研究范围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内容理解为仅是国际贸易,或对外贸易。这种对学科和专业的片面或错误理解,导致的负面效应是严重的。首先,它使我们研究领域局限于狭小的范围,不利于开拓应有领域或新领域,使研究水平很难提高,研究成果不能很好地为政府和企业服务。其次,由于这个专业的热度非凡,我们的学生和其他有关从业人员是社会上人数增长最快和总量居前茅的,但学生如果仅做外贸单证或坐办公室,跑海关和工商税务局,这种单一的就业面,现已人满为患,中专生、高职生、大专生、本科生,同抢一个饭碗,我们的本科生与他们竞争没有多少优势。这样片面的认识会影响我们全方位、多层次外经贸人才的培养,现在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不能简单地就理解为国际贸易专业,而是一个“大外经贸”专业。
二、国际贸易学科应拓宽的研究领域与方向
(一)拓宽研究领域与方向的指导思想
教育部在《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中,对学科专业的改革结构调整提出了原则,如提出:学科专业调整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全局性、战略性调整”,“要以主动适应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人才市场需求和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的需要为出发点,以发展高新技术类学科和应用型学科专业为重点”;“……优先发展适应加入WTO急需的金融、法律、贸易等类本科专业”;“大力开展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应用型专业”;“鼓励高等学校积极探索建立交叉学科专业,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的新机制”我们应根据以此指导思想并结合外经贸发展的实际和未来的趋势,拓宽研究领域与方向。
(二)学科研究总体要增加的内容
在对学科研究规律内容的界定中,应增加“生产要素跨境流动与交换”,以补充原来仅有的“商品和劳务交换”,体现当今经济国际化深入发展的现实和趋势。强调应用性、对策性,体现学科特点。在主要相关学科中,除原来列出的“金融学、世界经济”外,应增加“国际法学、国际关系、企业管理”等几个重要相关学科,体现与它的知识体系相关的重要学科。
(三)从整个再生产纳入全球的现实来考虑国际贸易或对外贸易
我们要从经济全球化,生产贸易国际化来看学科的研究领域。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它与生产前、生产中、生产后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过程,利益的分配也不局限于哪一个阶段。我们可以从国际化生产的整个再生产过程的三大阶段来看:
G--W...P...W’---G’
传统的出口贸易是仅在W’--G’间,纯粹用的是本国的原材料加工生产出口,也叫一般贸易。
传统的进口贸易是G--W,从国外进口来直接消费。
加工贸易,外商用进口的原材料加工出口,则是G--W...P…W’---G’。
如果是在境外国外利用当地原材料生产并就地销售,则是W…P...W’--G’。
这几种方式,都是与贸易有关的,包括了直接出口(传统出口,或自己进料加工出口);直接进口(传统进口);间接出口(来料、来样加工出口,外商要扣除进料外汇);间接出口和进口(跨国企业利用母国的设备、东道国的原材料、人力加工生产后在东道国当地销售,或转销其他国家,或产品返销母国)。
以上表面上是进口与出口,实际上是利用外资来加工生产再出口;对外投资进行生产在东道国销售或转销他国或返销母国。这就是现资、加工、生产、贸易的复杂关系。
从国际贸易的角度来说,直接进出口,也就是传统的外贸,这是第一层次的外贸,也是狭义的外贸;第二层次的外贸,是利用外资加工生产后的外贸和国内贸易;第三层次的外贸是到境外国外投资利用当地资源进行生产后的出口(产品到东道国或其他国家)或返销母国的进口。从利益上讲,第三层次的外贸综合利益最大。所以,仅以简单的出口和进口来看国际贸易是远远不够的,没有看到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都是与贸易直接有关的且利益更大。
以上是国际贸易学最核心的内容,可概括为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对外投资,简言之,即外贸、外资、外经三大领域,我国管理外经贸的政府机构,主要是围绕这三大领域设置的。
(四)从与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的知识与理论体系及其相关性来分类细化研究领域与方向
以下研究领域大都出现于外经贸实践中,但从全国各大学及研究机构来看,研究领域总体较小,有的研究虽然有,但不深入,有的没有开拓和创立,应拓展领域和方向。这里并非要每个学校都要面面俱到,而是指全国应有如下研究:
(1)国际贸易理论研究:从古典到当代,各种理论与学说,这是最基本的重点的研究领域,要开拓新方向;(2)国际贸易实务研究:国际经贸惯例、贸易合同、争议与仲裁、物流、运输与保险、信用证等单证运用、商务谈判等,要深入研究,开创新的方向;(3)国际经济贸易组织研究:WTO规则,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协议,原料生产与输出国组织规则,联合国经济贸易组织规则,双边经济贸易合作组与协议;(4)国际经济贸易关系研究:多边经济贸易关系、区域和次多边经济贸易关系、双边贸易关系,要深入或开创研究新方向;(5)国际贸易法规政策研究:国际经济贸易法,国内对外经济贸易法规,各国政策,要开创新研究点;(6)货物贸易研究:机电产品、纺织品与服装类、农林渔水产品贸易研究、原料与资源产品贸易研究,要深入研究或开拓新研究方向;(7)服务贸易研究:金融、电信、运输与保险、旅游、会展等研究,领域大,行业多,在不断扩展,地位日渐重要,是重点开拓研究的领域;(8)对外直接投资研究:“走出去”战略与政策,投资方式、投资环境等,这是现在和未来都要大力进行并开拓的,是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重点领域;(9)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研究:“引进来”战略,产业政策,招商引资环境、方式,开发区,跨国公司研究,与上面都属国际投资的内容,研究理论多,形式及内容更多,要深入研究,以外资促进外贸;(10)国际工程承包研究:国际承包市场,招标投标,竞争能力等,要深入研究,开创研究新方向,是贸易增长方式的重要方面;(u)劳务输出与自然人流动研究:这是现在和未来要大力拓展研究的领域,是我国服务贸易增长的重点项目,可部分解决我国剩余劳动力,是增强服务贸易竞争力的重要渠道之一。以上(7)、(10)、(11),是我国重点开拓的贸易增长新领域,必须加强研究;(12)国际市场营销研究:市场预测分析,营销策略与手段,开拓的新领域;(13)国际金融研究:国际金融市场,贸易融资,国际货币体制及人民币汇率,我国资本与金融项目开放与运作,要结合外经贸深入研究;(14)贸易方式研究:、经销、加工、补偿贸易、租赁贸易、采购、期货贸易及电子商务等,要大力开拓、开创研究;(15)国际企业管理:跨国经营与管理,要重点开拓研究,为“走出去”服务;(16)贸易摩擦与应对研究:问题层出不穷,要深入进行研究。
三、国际贸易学科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换名或同名及可否上升为一级学科问题
从以上国际贸易学需要研究的领域和方向看,它涵盖的内容很多,但从字面意思上看,它没有包涵这些内容,与实际要求的内容差别太大。更重要的是用“国际贸易”这个学科名,容易使人们对它产生狭义的或错误的理解,这种理解,不是少数人,甚至包括了实际在从事这些工作的人。我们在毕业论文封面上写学科与专业名称时,不只是学生写错,而且相当部分老师也是模糊的,其他专业的人,就更不用说是片面理解和错误理解了。这种误解,对学科研究与专业的建设都是极为不利的。为此,不如将学科名称与专业名称互相替换,学科名称定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名称定为“国际贸易”。但从“大贸易”或“大经贸”看,专业名和学科名都定为“国际经济与贸易”更好一些。
我国的三大产业是工业、农业、服务业,而作为三大产业中的基层产业,农业已成为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一项基础建设工作。根据科学发展观的战略要求,大力发展农业的现代化是目前党的首要工作内容。相关规定也不断提出新的农业发展目标,其中,农业信心化和信息服务等已经开始实施建设。所以,农工业信息化是当今现代农业的具体表现,也是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上,不断变化农业的增长方式,促进农村经济的和谐发展,在此基础上拓宽农业的发展范围和前进的有效途径,推进中国特色的新农村建设。所以,对于农业经济的改革创新极其总要。
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为适应我国突飞猛进的发展要求,各行各业开始实行信息化发展方针,在信息发展迅速的现代社会,农业的改革也离不开信息化发展方向的指导。作为当代农业创新的前进动力,农业信息化为现代的农业提供了发展的必然趋势,指导了其前进的方向。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已经从传统的农业向现代化的农业过渡,虽然,整体状态都有所提供和改善,但是,我国却开始面临新的挑战,无论是在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上还是发展知识型农业上都将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难题。另外,如何发展市场农业经济和如何根据市场机制合理配置资源也都是我国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采取同步发展策略,有机结合各种相关知识,与其他各产业互相帮助,互利共赢,提供一些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动力。
二、农业创新管理的必要性
农业管理的创新研究已成为近几年世界各国的热门研究课题。我国对农业管理的创新意识提出的时间相对先进国家来说比较晚,虽然我国对此项目研究的起步晚,但是我国已经摆脱过去传统的思维模式和研究方法,越来越向多样化研究趋势发展。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对农业的经济管理研究有了新的进展,学科内容不断丰富,研究方法也突破了传统的定性研究,开始引入数学模式这一先进的手段,进行对农业经济管理的分析研究,方法的使用逐渐灵活多变,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另外还常采用理论实证结合分析法。这些各具优势的研究方法都有着其相应的研究效果。理论分析有理论归纳又有逻辑演绎,建立命题又对理论分析。世界上大批的专家学者通过理论模型来分析研究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农业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就是理论研究的其中重要的代表。实证研究则是对实证进行归纳总结或者进行演绎分析,绿色生态食品的研究以及转基因食品的研究大部分属于实证研究。
经过观察可以发现,近十年来,世界先进国家对农业的管理方法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阶段,保持现有的高水平,又向另一种未知的研究方法扩展。研究手段一直在优化,不断改进研究方法,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计量经济模型应用范围的扩展和发展的日益成熟稳定性。此外,他们在发展的同时不断尝试新的研究方法,创造新的研究模型。通过新理论的应用和多角度思维方式的引入来发展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丰富其知识内容,结合多学科的有关知识文献,把一个个新的研究课题尽可能地发挥其研究价值。以下提出几点相关建议:
1、开发新的研究方法,以围绕模型创新为主要入手点。国外许多专家学者敢于在研究农业经济问题时采用前所未有的方法,勇于对知识探索创新,其中以着名的选择实验和乙醇扩张实验为代表。通过新方法的研究开发,不仅为以后的研究奠定基础,还有助于科研人员挖掘内在的探索发现的欲望和潜力。
2、优化已经存在的研究方法,并尽可能地扩展这些方法的应用范围。有一批钻研创新的同时,也存在大批的优化完善已有研究方法的科研人员。对所存在的研究方法的改进工作已经有了显着的成果。不仅得到广泛的应用还促进了其他研究领域的发展,为其他研究课题提供研究方法和经验,这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3、行为经济学、实验经济学方法在农经研究领域的应用开始逐渐盛行。进入新世纪以来,行为经济学、实验经济学方法也逐渐出现在农经问题研究中。行为经济学以现实为基础构造理论,摆脱了传统理论以抽象的假设为基础的分析方法的束缚,给经济学的研究注入了生机和活力;而实验经济学的实验方法为经济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复制性和可控性。
三、结语
根据世界的发展趋势,本文探讨了一些关于农业经济管理的出现在国内外的创新研究方法,提出信息化农业的现实作用,并且强调创新研究的优势,以便得出利于农业经济管理的理论研究成果。为我国今后的农业经济管理理论提供了推广的可能。
关键词:物流学学科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
1引言
物流学是一门综合学科,物流产业是一个新兴聚合型产业,它的理论与实践必然在中国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被称为"第三利润源"的现代物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竞争的国际化、需求的多样化、市场的一体化使现代物流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级阶段。许多专家指出,现代经济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的水平。物流实践的发展,需要对物流学理论更深入、更规范的研究,需要更多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物流人才,这就迫切需要建立和不断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我国物流发展的要求、适应物流学理论研究和物流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提出关于对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两种设计方法,望引起各界同仁们的争鸣和共同探讨。
2.构建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必要性
从二十世纪初,美国人提出物流这一概念开始,就有许多争论,并逐步深化与发展,到目前为止,各国对物流的定义也不完全一致,但大同小异。物流业已成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个重要产业,已是既成的事实,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已无可质疑。物流作为一门科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各国研究的成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但是,物流尚未作为一个学科屹立于众多成熟的学科之林,这个学科就是“物流学”。直至目前,物流学还是一个没有进行充分研究的新学科,建立和不断完善这样一个学科是否有必要?是否可能?这个学科下面又应该包含哪些子学科、其学科体系究竟如何?这是长期致力于物流实践、物流理论研究、物流教育和培训的专家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2.1物流实践的发展急需明确物流学学科体系
目前,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和物流学理论研究上的滞后已严重影响了中国物流实践的发展。物流实践活动对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影响日益明显,已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然而,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物流学学科体系至今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致使物流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真正研究清楚,物流学学科的本质还没有被全面揭示出来,进而直接导致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偏差。
2.2新兴的物流学呼唤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
物流学理论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物流概念、物流技术和物流模式,产生了许多传统学科无法解释的问题,带来了传统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这就必然要求建立起物流学学科。通过理论研究,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物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由管理学、经济学、工学和理学等相互交叉形成的新兴学科;物流学学科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内容;作为一个学科,物流学有着自己的学科体系。从物流学理论研究出发产生的建立物流学学科体系的需求,是学科发展的必然。
2.3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
为适应物流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深入,社会和经济发展各对层次物流人才需求的急速增长,目前我国物流教育正在快速发展(见下表),从2001年仅有一所高校招收物流专业,到2003年9月已有47所高校在办物流专业。但是,我们的同仁中仍在对有关物流的学科专业的内涵进行着讨论。例如,对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从系统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称为物流系统工程,简称为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指在物流管理中,从物流系统整体出发,把物流和信息融为一体看作一个系统,把生产、流通和消费全过程看作是一个整体,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物流系统规划、管理和控制,选择最低的物流费用、高的物流效率、好的顾客服务,达到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组织管理活动过程。”这样,就从方法论、工学、管理学三个角度对同一概念产生了三种定义。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试想,在这种内涵混乱的情况下,必然产生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正是由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产生的。
近三年我国招生物流专业的高等学校数
专业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物流管理
1
7
37
物流工程
2
10
2.4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对今后学科的调整和完善会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目前我国的物流学学科体系正在建立过程中。由于受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分业管理等问题的影响,我国物流业呈现一个分散的状况,再加上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物流教育条块分割的状况也未得到彻底的改变。因此,各学科专业的研究领域、研究目标、研究的重点不明确。新设的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等专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原来某一物流相关学科的转型,使物流学学科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进行构建,以期对今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调整和不断完善起到指导作用。
3.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设计方法
学科是指学术的分类,是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发展历史表明,一个学科的成熟将要引发这个学科与相关学科的集成。对于在一定层次和高度已经认识清楚的事物,人们将会在更高的层次上来认识。物流学学科的发展也是这样的。以前人们所认识的重点是物流各要素所组成的这些学科。目前我们认识到,这些学科必需进行集成才能达到更大规模的优化,而这个更大规模的范围就是物流学学科的研究范围。
研究物流的目的是要有效地管理控制物流的全过程,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使其消耗的总费用最小,因此,经济指标是衡量物流系统的基本尺度。研究物流学必然涉及经济学的有关内容,特别是近代兴起的技术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都和物流研究有密切关系。在对作为物流要素的对象物的研究中,以及对对象物产生时间维和空间维物理性变化的方法、手段的研究中,又涉及到工程技术科学的许多领域。在运输技术、仓储技术、搬运和包装技术中融合了机械、电器自动化等学科的成果。对物流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必须以数学特别是应用数学、运筹学等为基础,也要以电子计算机作为手段来实现分析和控制的目的,这些都是物流学的研究范畴。综上所述,物流学可以说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或是管理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鉴于此,我们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提出以下两种设计方法,供大家讨论和完善。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一种设计方法:
将物流学作为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物流学下面进一步分为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二级学科。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表1。
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管理学
物流学
物流管理
物流工程
物流经济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二种设计方法:
在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中设立一个二级学科——物流管理工程,该二级学科下可设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等多个研究方向。将物流经济作为经济学学科门类中应用经济学下产业经济学二级学科的一个研究方向。这种设计方法可鼓励多学科共同研究物流问题。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表2。
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研究方向
管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物流管理工程
物流管理
物流工程
供应链管理
物流系统分析
等等
经济学
应用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
物流经济
等等
在上面两种设计方法中,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构成都是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子学科,有必要对这三个子学科作一分析。
3.1物流管理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为:“高效、低成本地将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等由始发地向消费地进行储存和流动,并对与之相关的信息流进行规划、实施和控制,以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西方物流(LOGISTICS)理论强调物流学科研究的重点就是对物流系统的管理。在我国,物流管理学科应该作为国内物流学的重点子学科进行研究。
物流活动是由物流组织来完成的,而“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企业的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业务的具体运作、物流过程的控制、物流效益的考核与评估等都是管理,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物流与许多的管理学专业有关,如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但物流管理学科有着自己的研究范围。
(1)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可以概括为:同现代生产经营、科技、经济、社会等发展相适应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工具。
(2)物流管理学科的内涵
物流管理研究的对象是物流系统,它是由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物质资料(物品)的运动构成。物流管理研究的核心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物品实体运动的客观规律,它包括物品运动的时间及时性、路径合理性、速度的经济性以及物品运动过程中的停滞和相关形质变化的必要性等。物流管理学科是研究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来分析处理物流活动,设计建立物流系统,以及对物流问题进行决策的科学。因此,物流管理学科必须以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为基础,以网络化的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
(3)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
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方法与科技成就,阐明和揭示物流管理活动的规律,发展物流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提高物流过程的运作效率。该学科作为一个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方法、管理数学及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理论;掌握物流系统分析、物流管理方法等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物流计划、预测、决策、经营、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4)物流管理学科的特点
物流管理学科具有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特点,将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于物流管理实践领域,通过分析宏观和微观物流发展的规律,研究发展适合宏观管理和企业管理特点的新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
(5)物流管理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管理实际是对物流活动的管理,通过这一管理使物品得以合理配置和运动,但是,“物流”或“物流系统”作为概念所反映的物质实体是“物”而不是“人”。物品是企业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它的运动不仅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而且还由于它的运动,使社会经济主体之间形成供应链。科学地进行物流管理,不仅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还可消除或缓解经济主体之间联结点上的矛盾。
3.2物流工程
“物流工程”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学科。大型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一般都是高度自动化的物流设施,建设前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分析和工程设计,建成后需要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维护和管理;物流的载体——运输车辆、自动立体仓库、装卸搬运设施的建设等,也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实施都涉及大量的工程和技术,因此“物流工程”涉及到工学的许多学科方向,如机械、建筑、电子、信息、材料、交通运输等等。
在众多的理论研究中,“物流工程”有多种含义(见本文第一部分)。我们认为,“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工程,国家也是把物流工程划在了工学学科门类下。
(1)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多目标决策的、复杂的动态物流系统,主要从工程角度研究上述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2)物流工程学科的内涵
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对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研究。设施设计是工程的灵魂,规划设计是物流系统优劣的先决条件。物流工程为物流系统提供了软件和硬件平台。一个良好的物流系统不能仅留在规划阶段,需要通过具体的工程建设来实现,物流工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完成整个系统的硬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等过程,同时也需要规划软件的功能。在进行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和实现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其经济性指标,又要考虑技术上的先进性、科学性。因此,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以工学学科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它既是技术学科,也有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渗透。
(3)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
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工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根据物流系统的基本要求,对复杂物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实施,以提高物流技术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4)物流工程学科的特点
物流工程学科具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仅要运用自然科学中常用的科学逻辑推理和逻辑计算,同时,也常采用对系统进行模型化、仿真与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常采用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
(5)物流工程学科的意义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意义主要在于培养一批具有工科背景的物流人才。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掌握物流工程同时掌握管理方面坚实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熟练运用现代物流工程理论、系统规划设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具备独立从事大型物流工程项目规划、实施、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技术人才。
3.3物流经济
物流学科研究大量的物流资源优化配置、物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宏观物流产业的发展与增长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靠的是经济学理论,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理论在物流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日本行政管理厅统计审议会对物流的定义是:“物的流通是与商品的物理性流动相关联的经济活动,包括物资流通和情报流通。物资流通由运输、保管、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以及运输基础设施活动组成。”日本的物流定义中强调了物流是一种经济活动,物流在日本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从经济学科的角度,研究物流经济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经济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物流产业的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问题。
(2)物流经济学科的内涵
物流经济学科应以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中国宏观物流问题的关注为基础,以深度分析宏观物流发展趋势及宏观物流产业发展政策为特色,致力于探索和建立经济发展中的宏观物流理论体系;同时应关注微观物流经济的研究,研究重点集中在与企业问题有关的物流企业制度、物流项目评估、物流市场需求预测等政策和理论问题上。
(3)物流经济学科的目标
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目标为:研究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及其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对物流业发展提出决策建议,成为有关决策部门和企业的思想库和参谋部;加强物流经济理论体系建设并与国际物流经济学科接轨。
(4)物流经济学科的特点
物流经济学科同样具备多学科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相关学科有运输经济、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技术经济、信息经济和会计学等。该学科的特点就是要紧密结合物流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宏观和微观的物流发展问题进行理论探讨。
(5)物流经济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物流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动脉系统,同时对实现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物流还以本身的宏观效益支持国民经济的运行,改善国民经济的运行方式和结构,促使其优化。特定条件下,物流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一个新的物流产业可以有效改善我国产业结构。因此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必将促使国民经济向更加合理的、协调的方向发展。
4.对物流学学科体系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建议
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物流人才的培养应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物流学学科的设置应立足于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按照这一思路,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如下几点相关建议:
(1)保留现有某些按物流环节设置的物流类专业。这类专业有交通运输、油气储运工程、包装工程等,它们既是按物流环节设置的专业,也分属不同的行业。这些专业都有他的特定的领域适用性,不一定要全盘改造成为物流工程专业。
(2)尽快构建和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进一步明确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等学科专业的内涵。
(3)加强高校、学术团体、企业之间的交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问题进行不断的探讨,逐渐深化,,在适当的时候向国家提出调整学科专业目录的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1]丁俊发,现代物流与中国经济发展,首届中国物流学会年会,2002,R
[2]何明珂,物流系统论,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M
[3]宋伟刚,物流工程及其应用,机械工业
出版社,2003,M
关键词:教学;科研;结合点;建议
长期以来,在与教师的接触中,体会到许多老师普遍存在一种观点,即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师,上好课就行了,科研似乎于自己无关;有些教师想搞科研,也不知从何入手。许多人认为科研是专家们的事,把科研看的很神秘。这种现象在所接触的教师中具有相当的普遍性。有的教师也认识到周围没有科研氛围,想努力改变只“教”不“研”的情况,但也因为教学任务重,又要带班,没时间搞教研而不了了之。为此,我们将“教学与科研”这一问题抛了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1 课堂教学就是科研
把科研看成只有专家才能从事的工作,想搞科研也不知从何入手,找不到科研的方向和课题,是许多教师的思维误区。其实,生活处处皆学问。我们所从事的课堂教学,就是我们的科研基地。众所周知,老师的主要任务是课堂教学,其科研能力最主要的是科学教研能力。在你签下一门课时,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需要备好课。备课就是科研。备课的过程就是科研的过程。
教课绝不是老师将课本上的文字照抄到备课本或课件上,上课时照念一遍了事。这仅仅是简单机械的重复。备课是教师自觉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和成果、富有激情和创造性的探索活动。真正好的教师在备课时是有科研性质和味道的。
教学设计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准备活动。当我们接到上一门课的任务时,首要任务就是确定――你对这门课所涉及到的知识内容以及相关知识体系是否掌握。在此基础之上,才能进行教学设计。每一位教师都应充分重现教学设计的环节,做好教学准备活动。教学准备活动的成败,决定着你的教学效果。教学准备活动如同制定作战方案,可以减少教学时的盲目性,找到一种方向感、自信心和安全感。教案是教学准备过程中教学研究结果的全面体现。教案即教学方案,它是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材的处理、教学行为的选择等方面有一个基本框架的基础上形成的。教学设计是以相关的教育学理论为指导而进行的课前研究,其价值不仅仅是课堂的教学准备,也是教师思考问题轨迹的记录,更是教师认识自己、认识教学的资料、是教师教学研究成果的体现。
课堂教学时教师在课堂这个传授知识、落实教学设计内容的场所进行教学实践的过程。我们这里所谈的“课堂”,不仅指传统意义上的教室,也包括实验室、实训室或其他的教学场所。教学是交流的艺术,是师生之间教学信息传递与反馈的行为过程。如何让学生学会知识、会学知识、能够以愉悦的、适度紧张的、专注的心情去参与教学活动,是老师应该注意的教学研究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现的教学设计环节的不足之处或新的课堂情况,同样是我们教学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教学反思是教学科研的组成部分,是对实践教学设计之后的研究,更是帮助教师以审视的眼光去探究其教学过程得与失的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阶梯。课堂教学后坐下来冷静思考一下教学过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成功与不足?其他教师或学生的评价?思考一下自己的教学是否有效?有没有比现在更有效的教学手段?需要补充哪些内容?遇到突发事件及处理情况?原教学计划是否需要变更等等。课堂讲授后反思的内容,就是教师在教学科研中要解决的问题。
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反思是每位老师在职业生涯中应当经历过的教学生活。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是实践教学设计的场所,也是发现教学内容的、教学手段等得失的场所。教学反思是总体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得与失的思考过程。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是进行研究的载体。把教学反思过程中得失记录下来,为当前或以后的改进教学提供参考,这样,课堂就成了教师们的科研基地。
在教育届提“科研”二字,都觉得很神秘。其实,每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在进行着“科研”活动;每位老师都是教育科研工作者。通俗点说,科研就是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和提炼,对未来发展的预测和把握,是对教育现象和教育本质的分析和概括。
教师通过教学研究,就会对教学过程中的现象进行深刻分析,对规律的把握会更自觉,实践过程会更理性。如果每位教师自觉地、不断地进行科学研究,就能丰富学科内涵,拓展学科知识。当将科研成果融入教材、融入课堂教学之时,教学质量必然大幅提高,教师自然会成为名师,也必然会培养出众多英才。倘能如此,我们就可以自豪地宣布:我们教师虽然不是专业研究人员,但我们是在实践中成长起来的研究者,是教育科研中的主力军。
2 做一名研究型的特长教师、学科带头人
教学出题,科研求解。科研为教学服务,以科研成果支持教学,应成为每位教师坚持的理念。如何树立科研为教学服务的理念,并在日常教学中有效践行这一理念,是每位教师所应探求的问题。
中国有一位科学家、院士曾经谈过:你不教课,就不是教师;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教师。看来,教学与科研能力,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必备的能力。然而,放眼当前的教师群体,就会发现对科研与教学存在着不同认识。
有一种教师,以谋生为目的去教学。虽然旧中国“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的传言已无人相信,但这类教师并不十分热爱教育专业,只是把当教师视为谋生的手段,把教学视为赚钱的工具,不追求知识更新与事业发展,一本教案用数年,把所讲内容抄到课件上,在课堂上放映出来,念一遍就完事大吉。其结果是:人越教越老,课越上越差。学生意见越来越大。当然,这只是教师队伍中极个别的人。
第二种教师是经过一段教学生涯后,觉得教书自己很行,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自傲心理。这样的老师特爱面子,有一点成绩就老虎屁股摸不得。由于太重视结果,不重视研究教学过程,使其很容易失去耐心。只能是:头重脚轻根底浅,嘴尖皮薄腹中空。
第三种教师以教育为己任,以对国家育人的责任感来教书。这种人是教师队伍中的绝大多数。他们在教书过程中,注重教学研究,研中求乐,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成教学内容;他们爱生如子,爱校如家,兢兢业业,毫无怨言。多年如一日以教学为乐,以育人为乐。他们是中国教育事业的主力军,是名不见经传的实干教育家。通过观察学习,就会发现这些教师的成长历程有其共同特点,主要表现为:在从教之初,热爱教师职业,积极努力争当合格教师,胜任教育教学。经过几年努力,投身科研教学,逐渐形成了个人的教学风格和特长,由一名合格教师成长为特长教师。他们并不停止前进的脚步,继续在某一学科的教学理论与实践中不断创新。他们坚持教学科研,能从平凡的、司空见惯的事物中看出新的细节、新的特征、新的方向。这些老师都具有某一学科带头人的实力。
合格教师特长教师学科带头人的成长历程,供我们学习的共同特点表现为如下三个方面:
其一,有较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包括政治素养、职业理想、职业情感。这些老师思想觉悟高,把教师职业当成终身大事来做,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令人学习和钦佩。
其二,有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包括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坚实的教育理论知识。
其三,具有较强的教学与科研能力。包括独立备课、驾驭课堂、语言表达、板书设计、媒体应用等多方面的能力。
如果每位教师都数年坚持不懈,定能达到学科带头人的水平,由教书匠成长为名师、教育家。
3 结合所教专业,从事科学研究
一般来说,从事科研都是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和工作需要来进行,当然也有对某一种事物感兴趣而进行专门研究的。我们在商业学校任教,而且是职业教育,专门为商业服务业输送人才。因此,我们搞科研应从“商业服务业”和“职业教育”两方面入手。在商业服务业职业教育领域所涉及的科研范围,真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它几乎涉及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所有领域,我们仅将商业所涉及的科研范围开列出来,为老师们提供科研时参考。
商业:这是一个涉及面比较广泛的研究领域。商业亦称“贸易”,也称商贸,是从事商品流通的国民经济部门,分对外贸易和国内商业。国内商业又分批发商业和零售商业。是联结工业同农业、城市同乡村、生产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其主要职能是组织商品的收购、销售、调运和储存;任务是为生产、为消费服务。当你了解“商业”的外延、内涵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时,你会发现它所涉及到的任何一个方面都可以大做文章,进行研究。如物流专业,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对外贸易、金融银行、会计学、法学等。如果你是讲授礼节礼仪课的老师,可以研究商务礼仪,中国传统商务礼仪与当代礼仪的关系;与统计学相关的是商业统计,商业统计是统计理论和方法研究商业领域中大量经济现象数量方面的一门专业统计,即关于商品的购进、销售、储存等商业活动的统计。主要内容有商品流行、商品价格、商业劳动、商业网、流通费用和商业财务等统计;电子商务专业的老师可以为设立商业网站提供服务,还有一种具有广泛商业用途的分时服务计算机网络――商业分时网,它不仅为计算机用户提供对中心计算机的成批处理或会话使用,还提供具有广泛商业用途的多种应用程序,包括结构分析、电气工程、数据库管理(ERP管理)、财政计划、管理分析及图像处理等;教美术的老师可在商品设计,商品装潢等领域大显身手;德育老师可在古今商业职业道德领域施展才华。物流专业是我校的主要专业之一,其研究内容在商业领域涉及到很多方面,如:商品堆垛、商品储备、商品运输、商品流向、商业地理学等;商业经济学是部门经济学之一,专门研究商业部门中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规律,其内容一般包括有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商业的产生与发展(即商业发展史)、商品流通中的经济规律、市场与商品供需、商品价格、商品购销调存、商业劳动、商业现代化、商业经济效果等。讲解法学的同志可从事商法研究,商法亦称“商事法”,用来调整商事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通常包括公司法、票据法、保险法、海商法、商标法等。我校涉及经济学内容的课程较多,可以选择任一领域有所建树。
为使大家更好的了解有关商品,商业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我们收其附录如下:
商品、商店、商法、商标、商战、商流、商税、商路、商港、商业网、商(事)行为、商标法、商品率、商帮(商人行会)、商业银行、商业文化、商业利润、商业革命、商业信用、商业美术、商业统计、商业秘密、商业资本、商业票据、商业道德、商事关系、商品比价、商品构成、商品储备定额、商品经济、商品差价、商品滞留、商品资本、商品流向、商品流通、商品堆码、商品检验、商品储备、商品装潢、商品编配、商业分时网、商业心理学、商业经济学、商业性保险、商业增加值、商品二重性等等。
职业教育是给予学生或在职人员从事某种生产、工作所需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态度的教育。我校面临的施教对象,既有在校学生,又有在职人员,因此,职业教育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也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并成为我们从事科学研究的重点。
职业教育领域供探讨和研究的课题很多,涉及到的学科也较广泛。如探讨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史,研究中国历代是如何从事职业教育,其得失如何?应当继承和发扬的东西有哪些?研究当代中国的职业教育,找出共同发展方向,如何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改进中国的的职业教育等。在当前,我们应从现实社会生活中,寻求科研方向。比如:“职业声望”的研究。职业声望指某种职业在社会生活中的声望和地位。其高低取决于职业环境、职业对社会的贡献和任职者的素质。如何提高自己所从事职业的声望及其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社会地位,是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对学生实施职业道德的教育是我们的主要任务之一。职业道德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规范。在职业道德领域,有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例如:职业道德的形成和发展;职业道德是否具有积极性;社会主义社会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是什么?职业道德的作用、原则、规范。如果哪位老师有精力,完全可以写出一本商业伦理学、律师伦理学、教育伦理学等。
研究职业与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与职业有关的社会问题的社会学分支学科――职业社会学,也是从事职业教育的同志应当关注并大有作为的研究领域。职业社会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现实社会的职业结构和职业变迁,如:职业分类、职业分布、职业流动、现代化对职业结构的影响、职业结构和社会地位结构的关系、职业教育、职业培训、职业岗位的分配和招聘,就业、失业、待业、退休及其有关问题、职业心理、职业伦理问题、特殊职业问题等。如果你对职业社会学中的某一方面、某一点研究有兴趣,坚持数年,必定有所收获。
综上,为大家提供的科研内容,仅供选择科研方向和题目时参考。当前,我们学校已登上国家示范校的舞台。这是全校老师们共同努力的结果。相信在以后的岁月里,我们在教学、科研领域会取得更大成绩。
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自上世纪60年代产生以来已有数十载。国内外学术界对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有了长足的发展,对政府、学校、企业乃至家庭的教育决策产生了深远的、与日俱增的影响。但人们对这一学科的研究对象和方法、逻辑结构等学科建设方面的问题关注不够,学术文献凤毛麟角,多在教科书中略有涉猎,而且众说纷纭。这是各学科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也可视为学科不成熟的重要表现。
学科的对象与方法、学科的逻辑与性质,属于学科建设的方法论。其研究的价值在于:
第一,它关系着学科研究边界的界定,一学科和他学科的区别。对于学科分类的标准,在科学哲学发展过程中,有英国学者培根根据人类的理性能力(记忆、想象、判断)对学科分类的主观唯心论,法国学者圣西门否定这种主观分类标准,提出以客观研究对象作为学科分类标准。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认为圣西门提出的客观对象只是事物的表象和机械对象,他以辩证发展观把学科分类,学科间的转化视为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结果,从而陷入了唯心论。恩格斯在总结科学分类历史的基础上,主张以辩证唯物论为指导思想,提出科学分类的客观性与发展性原则,主张按物质运动形态对学科进行分类。后来有的学者提出以研究方法作为学科分类标准。总的说来,以研究对象作为学科分类标准是学科分类的主流,并由此形成了科学分类的框架,将科学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哲学及其分支。尽管科学分类仍在发展,但笔者认为,以历史唯物论与辩证唯物论为指导思想,科学分类的标准,应是其研究对象,即以科学研究的客观事物作为基本标准,力求做到主客观的统一、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的统一。因而科学地界定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可以使其成为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独立学科的基本依据。
第二,它关系着学科内容与体系的构建。一个学科的基本内容及其逻辑体系的构建,应以科学研究的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运动规律为基础,它是客观事物内在联系和运动规律在人主观认识上的反映。人对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和完善的历史过程。某一个学科的逻辑体系的构建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科学研究对象的界定,必定是人们认识某一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重要前提。如果人们不明确其研究的客观对象,也就难以发现其特殊的质和运动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其逻辑体系。
第三,它关系着学科的发展、研究空间的扩展和研究内容的深化。伴随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发展,每一学科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在逐步扩展和深化,研究方法、技术手段逐步改进和完善,乃至学科间相互交叉。但每一学科都有其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独特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其研究的客观事物也必有其独特的运动规律。只有科学的界定学科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对某一客观事物的研究才有可能不断扩展和深化。
第四,它关系着人才培养和学科持续发展。任何科学发展都经历了从逐步形成到发展、日趋成熟和完善的历史过程。这一历史过程也是科学在代际之间不断继承和创新的过程,它需要多代人持续不断的探究和努力,存在着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只有继承才可能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发展。作为未来新一代学者,首先要继承前人积累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前人已经确立的该学科的研究对象、方法、逻辑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不断创新。
二、研究对象
关于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国内外不同学者看法不尽相同。可以作如下归纳:
1认为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关系的学科。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教育经济学是教育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它研究教育和经济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已故中国教育经济学家杨葆焜也认为:教育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社会主义教育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和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在教育经济学的词条释文中也作出基本相同的表述。教育与经济相互关系是双向的,既包括教育对经济的作用,也包括经济对教育的作用。这种观点指向的是宏观上教育与教育的外部即经济的相互关系。
2认为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的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效益的学科。这种意见反映了教育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将经济学,尤其是投资经济学移植到教育经济学中的表现。同人类的经济活动、
社会活动一样教育需要一定的人、财.物资源投入,教育也可获得一定的产出,表现为受教育者知识、技能、能力的增进,价值观的形成等,这种资源投入与产出也就是教育的成本与效益。
3认为教育经济学是研究稀缺的教育资源如何配置。美国教育经济学家科恩在他所著《教育经济学》中指出:“教育经济学研究的是在不管是用货币与否的情况下,人和社会是如何选择使用稀缺的生产资源及在社会各种成员和集团中进行(特别是通过正规教育)各种训练、发展知识、技能、智力和品德等等。这种表述是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在教育经济学中的移植。西方经济学是研究既定制度下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作为经济学的分支学科,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稀缺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
上述三种观点是从不同的视角对教育经济学研究对象及其内容所作出的概括。应如何确定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呢?笔者认为恩格斯关于科学研究对象的方法论给我们指明了方向。科学研究对象的确定,应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物质运动形式。“每一门科学都是分析某一个别的运动形式或一系列互相关联和互相转化的运动形式的,因此,科学分类就是这些运动形式本身依据其内部所固有的次序的分类的排列,因而它的重要性也正在这里。恩格斯将物质运动形态分为物质、机械、化学、生物和社会运动五类,与此相应,有力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社会科学五类。
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或客体是教育中的经济现象或问题。教育是人类社会运动的一部分,它既不同于自然界的物质运动,也有别于人类社会运动的其他形式,其本质的规定性在于传承和传播人类在生产和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生产知识和社会知识,以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教育所采取的形式,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依次为父传子、师徒制、近代的以班级和学校作为主要组织形式的学校教育,以及与之并存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各种职前和在职培训等等。
教育作为人类活动的一部分,同人类社会其他运动形式,诸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管理、乃至儿童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些与教育相关的人类各种社会活动,都有其独特的运动形式与规律。与此相适应,与教育会学、教育技术学、教育管理学、教育心理学等便逐渐形成。
在人类社会各种活动或运动形式中,经济活动是最基本的活动,它是人类一切活动的物质基础。教育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一部分,同经济活动密不可分。从教育的外部关系看,经济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教育的需求与供给、教育的结构与规模、教育的增长速度,最终是由经济决定的。同时,教育对经济也具有与日俱增的作用。从教育内部来看,教育中也存在着经济活动。教育的进行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投入,也可获得一定的产出:受教育者知识、技能、能力的增进,社会所要求的价值观、品质、道德的形成等。教育中同样存在着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的问题。但教育中的经济活动,既有经济活动中的一般规律,也有其不同于一般经济活动的特殊的运动规律。既然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中的经济活动及其规律,它所用的基本工具,应是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
由此,我们可以对教育经济学的对象作出如下的规定:“教育经济学主要是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的发展规律,研究教育领域中经济投入和产出规律的科学。前述不同学者对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的表述,都是正确的,都暗含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中的经济现象和问题,区别在于他们强调的着重点不同。第一种观点,强调的是教育外部关系中同经济的相互关系;第二种观点强调的是教育内部的经济活动及其规律;第三种观点强调的是教育资源如何在教育内部有效配置。
一门学科的基本内容和逻辑体系是该学科研究的客体运动规律在人们主观认识上的反映。教育经济作为人类活动的一部分,同人类其他的社会活动一样,在历史长河中经历着不同的发展阶段,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由于受到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科学技术的制约或影响,面临着不同的问题,呈现出纷繁的运动形态,再加上人们主观认识的差异和发展,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教育经济学的内容和体系不尽相同,并在不断发展。但是当我们确立了它的研究对象并对其运动规律有了初步认识之后,仍然有可能对其内容和体系作出粗浅的概括。
上世纪90年代初,作者曾将教育经济学的内与效益;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教育体制与经济体制。如果将教育经济学视为经济学的分支学科,借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可尝试将教育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作如下的架构:微观或学校教育经济学:包括教育的需求与生产、教育成本与效率、教育的“市场”结构、教育的组织与治理结构;宏观教育经济学(或教育与经济、社会的经济学)包括教育与劳动力市场、教育与经济增长、教育与收入分配、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财政与教育财政制度。这种概括极其粗浅,目的在于抛砖引玉。
三、研究方法
科学的研究方法,从最一般意义上说,指的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技术和手段。任何科学理论都是人们运用一定的方法与手段所达到的对客观世界抽象地、系统的认识。当一门科学研究对象或研究问题及研究的特定目的确定以后,研究方法就成为科学研究的首要问题。正确的方法论是人们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工具,它关系着人们能否正确地认识世界,也关系着各项研究的成效。因此,在科学与学科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专门探究研究方法的方法学科,包括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学科方法论。
科学的研究方法包括两个层次:一是世界观层次的基本方法,二是各学科的具体方法。作为基本的方法论,应是马克思、恩格斯确立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各学科的研究方法是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在学科研究中的具体体现。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认识论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这一基本观点出发,认为人们的认识来源于客观世界,是客观世界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并以客观实践作为检验其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人们的认识也是随着客观世界的发展而发展,不可能一次终结。
作为各学科的具体方法,在上述基本方法论基础上,取决于各学科的研究对象。由于各学科研究对象不同,人们必须按照对象的特点,采用能够充分认识对象性质和运动规律的方法。通常人们将科学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几大类。自然科学的对象是自然现象,社会科学的对象是人人类的精神现象。他们各不相同,都有其自身的特征和运动规律,例如,自然现象相对来说是简单的、可重复的、无目的的,而社会现象和精神现象则是复杂多变的、不可重复的、有明显的目的性。因而其研究方法各不相同,自然科学易于做到“价值中立”,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则难以做到。自然科学广泛使用实验仪器设备等物质手段和实验方法,而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往往“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两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诚然,这些区别是相对的,随着科学的发展,他们之间也呈现相互交叉。
教育经济学是从经济学分化出来的经济学的分支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作为人类社会活动中教育活动的经济现象及其运动规律,基本研究方法是经济学的方法。经济学的方法有西方经济和经济学方法。西方经济学的方法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不同学派有不同的方法,不同的经济学分支学科也有各自的具体方法。这里只对现代经济学常用的基本方法作一概述,包括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个量分析与总量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
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最初来源于西方科学哲学中孔德主义和库恩的规范主义。经济学中的实证分析回答经济现象“是什么”的问题,研究经济体系实际是怎样运行的。它作出经济行为的有关假定,对行为的后果作出分析和陈述,并以各种方式对结论进行检验。它力求说明“是什么”的问题,而不回答‘应该是什么”。规范分析回答经济现象“应该是什么”,研究经济体系应该怎样运行。它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出发点,提出行为准则,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准则。二者的区别在于是否进行价值判断,前者主张摆脱价值判断,后者主张价值判断贯穿始终。二者的联系表现在,规范分析要以实证分析为基础,规范分析的演绎前提和结论,必须通过实证分析的实践检验,而实证分析要以规范分析为前提。经济学的目的不仅在于解释世界,而且还在于改造世界。实证分析的问题,来自于规范分析,而且为规范目标服务,实证分析中推理的“逻辑取向”也是由规范分析规定的。因而在经济学的研究中,通常将两者结合。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是经济研究中的重要方与量的对立统一。质总是有一定量的质,一定的质通过一定的量表现出来。量总是一定质的基础上的量,一定的量总是和一定的质相联系。一定的质决定着一定的量,质规定着量的活动范围,质又以一定量作为必要条件,量变超出数量界限,质就会发生改变。因而在经济学研究中总是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础,定量分析是定性分析的深化和精确化。定量分析必须借用数学方法,包括数理经济分析、经济统计分析和计量经济分析。数学方法作为一种经济分析方法和表达工具,它是必要和可行的,但它也有其局限性。如果离开质的分析,它将成为一种数字游戏,而且许多经济问题难以用数学模型加以解释。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既有相对的稳定,又处于运动之中。因此,在经济研究中,应把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结合起来。静态分析,是对某一时间和空间的经济现象进行分析,观察其水平、规模、结构、特征等。动态分析,是对某一历史时期的经济活动进行分析,观察其变化的方向、趋势和速度等。二者互为前提、互相补充,区别在于动态分析加进了时间因素。
经济学中由于具体研究对象不同,分别采用个量分析和总量分析的方法。个量分析以单个经济主体为分析对象,其特点在于舍掉复杂的外在因素,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研究个体经济活动的特征与规律。总量分析以国民经济总体为对象,假定制度不变和个量不变前提下,研究经济总量(或宏观经济)的运行特征及规律。经济活动的个量与总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个量是总量的基础,但总量并非个量简单的相加,个量总是受到总量的影响和制约。二者的争论实质是经济学中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之争,至今未有终结。二者各有优势,又各有局限。在现实研究中,要将二者结合,才能对经济现象及其规律作出科学的解释。
在经济研究中常常用比较方法,包括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经济单位之间的比较。规律总是存在于大量现象中,只有从大量的现象中才能找出事物的运动规律。因此,比较的方法是必要的、可行的,但是比较不是现象的罗列和介绍,而是要找出其异同、约束条件和共同的规律。同时,比较中的简单化的罗列现象和简单化的比较,其结论没有什么价值。
由于教育中的经济活动同经济领域中的经济活动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在运用经济学的方法时,应考虑教育活动的特殊性。同时,在教育经济学的研究中,研究的具体对象和问题不同,采用的方法也不尽相同。
四、学科性质
就国内而言,对教育经济学科性质看法不同。从事教育研究的学者大多认为,它属于教育科学的分支学科,国务院学位办在1998年前,曾将教育经济学列入教育科学。从事经济学研究的学者多认为它属于经济学的分支学科。二者都能接受的观点认为它属于教育科学和经济科学的交叉学科。国务院学位办1998年在调整学位分类中,又将教育经济学和教育管理学合并,归入管理学中的公共管理的二级学科。
生态学是由德国生物学家赫克尔于1861年首次提出,并于1886年创立了生态学这个学科。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包括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进化生态学、地理生态学、生理生态学、应用生态学。生态学不仅是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学科之一,而且与农、林、牧、副、渔、医都有密切关系的应用基础学科之一。从研究的对象来看,生态经济学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科学的总称。包括理论经济学、技术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经济数量分析和计量方法、经济史、经济思想史生态经济学是从生态学系统来看待社会经济问题,研究生态变化的经济因素。包括部门生态经济学、理论生态经济学、专业生态经济学、地域生态经济学。是研究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复合系统—生态经济系统的矛盾运动发展规律及其应用的经济学分支。
生态学与经济学两个名词同源于希腊字母(Oikos)。分别是指有关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问题与管理。生态经济学是一门跨生态学和经济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交叉、渗透与有机结合形成的一门新兴的交叉边缘科。具有综合性、整体性、战略性和实用性特点。在中国它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至今只有20多年,在此期间,生态经济学在中国有很大的发展,旨在整合生态与经济系统,提供新的思考方向,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许多有远见卓识的经济学家和生态学家及时投入这一崭新的学科研究与应用。研究成果中部分内容。在推动建立全民生态意识和用生态经济理论指导中国现代化建设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取得令人瞻目的成就。
生态经济系统是由生态系统和经济学系统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相互耦合而成的复合系统。在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之间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与此同时,还存在着价值流循环与转换。生态经济系统划分范围可大可小,从层次上看,有由地球表层的生物圈和经济界复合而成的生态经济系统、国民经济总体生态经济系统、部门生态经济系统、行业生态经济系统。按地域大小分:有国土生态经济系统、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庭院生态经济系统。生态经济系统组成包括人口、资源、环境、科技四大要素。
“现代生态经济系统是由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不可分割的生态经济统体,因而现代社会是一个由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融合而成的生态经济有机整体。按照这个理论,中国现代经济不是个封闭系统,而是建立在生态系统基础之上的巨大开放系统,这个开放系统就是生态经济的有机整体”。生态经济学包括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理论、生态经济有机整体理论、生态经济全面要求理论、生态经济生产理论、生态经济价值理论、生态经济循环理论。生态经济学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和生态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现代系统理论的分析方法,从结构、功能、平衡、效益、调控高度揭示生态经济系统这一客观实体的运动发展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