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物科学理学

生物科学理学

时间:2023-08-12 09:16: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物科学理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生物科学理学

第1篇

【关键词】生物课堂 教学 生态 德育

生物科学为实施生态德育提供了科学理论基础和教育资源,在生物教学中实施生态教育,能促进学生生物课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实现科学技术的和谐发展,理应引起高度重视。

一、生态德育的概念

当前关于生态德育的理论研究大都集中于生态德育的价值论层面上,实践研究相对较少,对生态德育概念上的界定也比较单一。通过大量的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当前在生态德育概念的表述上几乎都是援引刘惊铎教授的观点:“所谓生态德育,不是生态伦理学,也不是生态道德,而是一种生态教育活动,一种新德育观。它是指教育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道德观点出发,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更好的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它要在受教育者的思想上树立一种崭新的人生观、自然观和生存发展观,并合理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意识地控制人对自然的盲目行为。”这是目前学术界认可度比较广泛的生态德育概念。

二、生物科学对生态德育的现实意义

1.生物科学为生态德育提供科学理论基础。生态德育的科学理论基础,主要来自于生物科学领域中的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的生存条件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其研究对象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的基本单位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区域中由生物与其所处的环境所构成的统一的整体,它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环境等几个组成部分。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从结构上说它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等几个密切相关的部分组成;从功能上说,它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将各组成部分紧密联系起来,并具有稳态和反馈调节的内部机制。各种生物通过食物供养关系相互联结起来,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物质、能量、信息主要就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在自然界中,处于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使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总能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就是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但是生态系统维持这种平衡状态的能力是有限的,当外来的干扰因素超出了生态系统自身的调节能力时,生态系统就会失衡,或者说生态平衡就会破坏。

2.生物学课程为生态德育提供教育资源。生态德育以生物学知识为科学理论基础,这就使得在生物教学中实施生态德育具有明显的优势,生物学课程能够为生态德育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在课程内容的设计思路中也指出“考虑到具有关心、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是九年义务教育重要的培养目标,结合生物学科特点,内容标准突出了人与生物圈……”在教科书的编写中,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生物学实验教科书为例,在课程内容的编排上体现了以生物圈为主线的特点。以生物圈为课程内容的主线,将人类和其他生物都纳入生物圈的范畴,引导学生树立人类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类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的自然观。这是非人类中心主义视野下的课程理念。从具体的课程内容上来说,不同的课程内容有不同的生态德育价值,和生态德育的内容体系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可作为相应的生态道德教育的素材。

三、在生物教学中实施生态德育的意义

1.促进学生生态道德素养的发展。中学生物教学中的生态德育是学校德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生物教学中实施生态德育,有助于学生生态道德素养的养成。这是生态德育的本位性,也是生态德育的价值所在。生态道德素养的培养有多种途径,不只是生物教学,还包括物理、化学、地理等学科的教学,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和学校的其他教学活动、学生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等都是培养生态道德素养的途径。但是,生物学科作为一门与生态德育有着密切的理论渊源关系的学科,在生物教学中实施生态德育有着更多的有利条件和因素。生物学理论知识有助于学生系统、全面地认识自然,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自然观,进而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态道德观和生态道德意识;对生命本质美、生命过程美、自然生态景观美的体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情感;生物学中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以及人们采取的相应的环保措施等内容和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能力。

2.促进生物学课程目标的达成。将初中生物学课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目标。和生态德育理念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较强的对应关系。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他方面目标的达成,生态道德教育能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进行生态道德教育必然要求学生了解当今自然界生物资源状况,也就将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包含在内;生态德育要求培养学生热爱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情感,也就必然的包含了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的培养;同时,生态德育要求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能力,其中包括保护环境的能力,而保护环境离不开人类的科学技术实践,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比如科学的态度和创新、实践的精神;另外,生态德育也关注人类自身的发展,关注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因此,生态德育不仅有助于中学生物学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目标的达成,而且是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目标的超越。

第2篇

关键词:生物教学;新课程;生物科学素养;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5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122-01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种教学理念的改变,使我们不再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在对新课程的感知到熟悉的过程中,新老教学观念不断撞击出火花来。

一、生物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对生物没有兴趣,根本主观不会去学习生物。而学生有主观选择能力,即便父母或者压力强迫他们去做某一件事情,没有兴趣的支持,学生也做不好。从生理心理学方面来看,众所周知,大脑有一种神经递质叫多巴胺,它除了影响学生的情绪外,还负责着感觉,感情,开心和兴奋的传递,这里重要的是兴奋。求知欲被满足会产生兴奋,而求知欲也就是兴趣。所以当学生学到他们感兴趣的东西时,会开心兴奋。由此可见,如何产生兴趣,是学习最重要的。往往平常学生是不需要刻意培养兴趣的。而有的时候,学生是需要学习一些非学不可的,暂时不想学的,已经学疲惫了的东西。 所以教师要找到一种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产生兴趣去学习的方法。

但对此都产生了浓厚兴趣。

生物教师要巧用诗词、成语、俗语,提高兴趣。例如,唐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形象地描述了植物的顽强生命力及根的作用。又如宋词“双蛾来翩翩,慕此堂上烛,附炎尽何功,自取焚如酷。”把飞蛾的夜生活习性和趋光性描述的惟妙惟肖。引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来描述食物链的关系,通过“树蝉 螳螂黄雀”这一食物链的有机联系,引伸出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转递过程。用“龙生龙,凤生凤,耗子生的会打洞”来说明生物界遗传的普遍现象。学生听来有趣,简明易懂。在学习植物细胞得失水分的原理时,若只讲:“当细胞液浓度高于细胞周围水溶液浓度时,细胞吸水;当细胞液浓度低于细胞周围水溶液浓度时,细胞失水。”这样学生只会死记硬背,容易混淆和遗忘。利用“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个学生熟悉的俗语,再对学生说:水是往“高处”流的。让学生产生了疑惑,水为什么会往高处流呢?再给学生解释,这里所说的“高”是指浓度的高低,即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由溶液浓度低的地方向溶液浓度高的地方渗透。这样学生释然,既提高了学生的识记和理解,又增强了趣味性。设疑要有趣方为巧问,设疑要有度方为善问。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使学生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最能提高学习兴趣。

二、教师要重视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

新课程的重要理念就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 、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这就是说,我们一线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只有重视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才能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新课程增添了一些科学前沿的知识,尤其是在现代生物技术方面改动很大。这就提醒我们,培养科学素质绝不是纸上谈兵。我们在教学中,要深入浅出地介绍最新科研成果,与科学前沿接轨,以便达到新课标要求。

为了更好地开发学生潜能,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在课堂上经常根据课标内容,与科技新闻接轨,通过讨论来实现课标要求。比如:2009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三位美国科学家发现了由染色体根冠制造的端粒酶(telomerase) ,就公布这条特大新闻,教师可以介绍大致内容,这种染色体的自然脱落物将引发衰老和癌症,教师在正好讲到真核细胞有染色体的事情与这个内容相关。于是,通过一系列问题串组织学生讨论。

通过过热烈的讨论,大家会理解,这一科研成果,无疑是医学界,乃至人类的爆炸性新闻。科学是无国界的,我们要为之鼓掌。同学们有可能针对这个科研成果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未来发展前景展开了幻想。虽然有的观点也有可能有点幼稚,但是,大家已经对生物科学前沿的发展变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参与意识,并且深入理解了当前所学知识。

许多生物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比如:在讲到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时,大家理解了的长途跋涉和胚胎发育的辛苦,从而唤起珍惜生命和孝敬父母的意识。

讲到细胞的化学成分时,发现学生缺钙症状抽筋现象比较普遍,大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这会影响身体的正常发育。如何补?在课堂讨论时同学们会懂得经常喝骨头汤才是最好的办法。类似这样的实例很多,生物学知识起到了指导作用。

新课标教材中有不少生产流程的实例,好些都是学生必做实验和实验建议。根据课标内容适当编排教材顺序,就会收到更好的效果。与相关学科联系 提高综合素质

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还要为学生的一生奠定基础。

比如:当我讲完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会通过问题串的形式,引领学生概括出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然后提出:“有氧呼吸的原料和产物中都有水,可以约掉吗?为什么?”学生会说,“不能。因为第二步需要水,第三步才产生水。”这时候,我就调侃地说:“是的,这个水不能约掉,因为远水解不了近渴哦”。这样,大家在笑声中强化了重点知识。

第3篇

一、生物专业分类

生物学专业是有着较长历史的专业之一,人们在生物学的基础上,通过不断与其他学科相交又而诞生了很多新的专业,比如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生物化学、生物信息学、生物医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海洋生物科学、海洋生物工程、畜牧生物等。

为了便于对这些专业进行区分,大致把他们划分成如下六类:

第一类生物科学专业

生物科学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生物科学理论基础,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生物学专门人才。

第二类生物工程专业(相近专业:生物技术专业、生物工艺专业)

生物工程也叫生物工艺、生物技术,是以生物科学为基础,运用先进的科学原理和工程技术手段来加工或改造生物材料。例如,基因重组技术、DNA和蛋白质序列分析技术、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染色体工程等工程的诞生和发展,已在工业、农业和医疗卫生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许多突破性进展。

第三类生物信息学专业(相近专业:基因信息学专业)

生物信息学是近年来发展并完善起来的热门交叉学科,最初常被称为基因组信息学。生物学是生物信息学的核心和灵魂,数学与计算机技术则是它的基本工具。广义地说,生物信息学是用数理和信息科学的观点、理论和方法去研究生命现象、组织和分析呈现指数增长的生物学数据的一门学科。

第四类生物食品专业(相近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生物食品专业是培养具有化学、生物学、食品工程和食品技术知识,能在食品领域内从事食品生产技术管理、品质控制、产品开发、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等方面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的学科。

主要专业课程: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物统计学、数据库、计算机软件基础、生物信息学、蛋白质组学、基因芯片技术、生命系统建模等。

第五类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相近专业:医学生物技术专业)

生物医学工程是综合生物学、医学和工程技术学的交叉学科,也是运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原理与方法,研究与揭示人体的生命现象,并从工程角度解决人体医疗问题的一门综合性高技术学科。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目前国际上发展极为迅速的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旨在利用现代工程技术的手段解决生物医学上的检测、诊断、治疗、管理等问题以及进一步探索生命系统的各种运动形式及其规律性,是21世纪生命科学的重要支柱,共有21所高校开设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

主要专业课程:模拟与数字电子技术、微机原理、数字信号与处理、工程生理学、医学成像与图象处理、生物传感技术、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分子生物学等。

第六类海洋生物技术专业(相近专业: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水产养殖专业等)

这类专业培养具有坚实的现代海洋生物科学和现代生物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人才。他们能在科研、生产及教学等部门从事海洋生物基础理论研究、高新技术研究和生物制品开发及相关管理。

主要专业课程: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微生物工程、蛋白质工程、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生物技术大实验、生物信息学、发育生物学、发酵工程设备等。

二、专业学习的苦与乐生物学是一门涉猎多种基础学科的专业,在大学期间需要学生学习多种基础型学科,如:高等数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物理、英语、计算机等等,几乎涵盖了理工科的全部基础学科。

不过,大家不要被以上这些艰涩的数理化英课程吓到,当你接触到生物专业课时,一个色彩斑斓的趣味世界就此向你敞开。通过动物学的课程,你会感叹造物主的神奇,从最低等的原生动物到最高级的哺乳动物,每个物种都有其独特的适应自然界的特点。学了微生物,你便了解了冬虫夏草为何又是虫又是草,也学会了如何在没有冰箱的情况下保存食物。在遗传学课堂上,你可以跟同学们热烈探讨转基因食物到底是好是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等你了解了分子和细胞学之后,你便可以和朋友们侃侃而谈,人为什么会生老病死。

作为一门实验学科,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生物学还要求很强的动手能力。化学是生物的基础,在一开始的各种化学试验中,要求大家能够精确地配置试剂,调节pH值,在茶叶中提取咖啡因,在杂质中提炼萃取某种纯净物……当然,最让其他专业同学羡慕也最受同学欢迎的是各种生物大实验。比如动物学实验:同学们总是一边内心默默为那些为科学献身的小动物们垂泪哀悼,一边又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庖丁解牛”一般地解剖蝗虫并临摹它的各种器官;亲手淹死了一只白鸽,然后再给鸽子做“人工呼吸”吹鼓它的嗉囊;用电流刺激破坏了脑神经的青蛙尸体观察反应……植物学实验,制作豌豆根尖的压片标本,再在显微镜给它们画一幅写真。除此之外,生物学专业还有为期一周左右的野外实习,同学们会进入某一个自然保护区,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同时,也不忘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分析当地的生态状况和资源,采集制作各种动植物标本,最后汇总成一份图文并茂的实践报告。

一个生物学家,一定是一个兼具动手动脑能力的博物学家。作为小小的生物学子,经过几年的科学训练,你rE--定成为了朋友圈中的Mr,Knowall。

三、就业与发展

据调查了解,生物学毕业的同学大致上可以有几个方向去发展。

1.读研与出国

生物学快速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对它的研究在大学四年期间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因此,生物专业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的比例比其他专业要高出很多,这也是生物学本科就业率低的部分原因。在很多“985”院校的生命学院,保送研究生甚至保送硕博连读的比例也相对较高。另外,生物专业也一直是最容易出国的热门专业,拿奖学金也相对容易。

2.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

在报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时,生物学专业的选择面确实相对比较窄,但仍然有一些不错的选择。比如待遇较好的药检所和疾控中心,这两个单位一个与药厂发展息息相关,一个主管公共卫生事业,都是国家非常重视的单位。

另外,高校和中学也是属于事业单位,毕业后留校发展或到中学任教也是不错的选择。高校内有很多研究所,如健康工程研究院,水生所、组织免疫所、生殖中心之类,一些中小学的自然或生物老师,本

科生便可以胜任。

3.投身科学研究行业

生物专业可以到各大企业从事与生物技术有关的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大致有三个方向。

外企:在中国设立了研发中心的知名外企,一般是医药企业和日化企业,比如拜耳、宝洁、高露洁等。他们的职位多是进行高端研究的,设备精良,待遇丰厚。

国企:中粮基团下属的中粮研究院,有涉及转基因研究、微生物发酵、生物能源研究这几类:中烟工业,评价烟和研究烟产品。中国生物技术公司。是我国历史最为悠久的从事疫苗和血液制品研究及生产的专业机构,据说里面的研究掌握着中国的生物产业发展方向。

私企:有人说,一个硕士拿着一叠自己的简历去广州科学城转一天,肯定能找到工作。这里的私人生物企业或者是合资企业数不胜数,一般选择专业对口的毕业生。其中发展迅速和规范较大的要属华大基因,它是中国最大最先进的基因测序公司,也为很多高校学生提供奖学金和各种实习就业机会。

4.非研发的技术支持岗位

如果你不愿意做实验,还有很多生物技术公司的非研发岗位可供选择。生物技术公司是专门为生物学研究服务的企业,他们提供科研所需的各种高科技仪器、试剂以及其他的专业实验。这类公司的非研发岗位包括销售代表、技术支持、市场专员、客服代表、工程师等。这些岗位要求从业者具备生物专业背景知识以及良好的沟通能力。

四、报考指南

开设生物类专业的院校有两百多所,大致可以按综合性大学、师范类院校和特色专业院校分类。

作为理学的一个重要门类,生物学在综合性院校往往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国内顶尖水平的国家重点学科数量,被当作衡量高校科学研究实力的最关键参数之一。而雄厚的财力是与科研实力成正比的,所以我国首批评选的生物学一级重点学科,就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这几所著名高校。另外。四川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老牌高校也有生物学二级重点学科。

作为理学类的基础性学科,生物学专业在师范类院校的开设比较普遍。在全国217所招收生物学硕士研究生的大学中,师范类院校占了36所。师范院校一般以培养生物学教师为主要目的,但随着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开放,一些实力较强的师范院校开始培养科研技术人才,其中优势学科单位有5所,分别是东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

由于主要学科与生物学的联系紧密,一些农林、医科、海洋等专业院校也会招收生物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这些院校的生物学专业极具特色,在与主要学科的交叉中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比如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另外,国家在一些重点高校中还设立了生物学基地班,全国只有19个,属于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基地班实行“本―硕―博分流连读制”,经费方面有专门拨款,在实验条件、导师设置和保研名额上都有政策的倾向性,所以门槛也相对较高。

第4篇

实践教学体系中创新的设计

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如何实现教学工作当中的质量升级和效率升级需求,就需要从实际的教学课堂工作入手,针对当下存在的教学现状和问题进行切实有效的分析和探讨,掌握科学有效的方式展开教学理念和实践工作的改革与创新。在食品的微生物科学课堂教学工作过程当中,应当重视建立一个强化的实践体系,在实践的工作模式下进行教学,让学生更好的掌握食品中存在的微生物物质和相关理论。

构建多元化实验教学系统。构建多元化的实践教学系统也是非常有效的教学质量升级策略,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工作进行过程当中,教师应当重视对学生基本功的夯实工作内容,保证学生具备基本的学术理论,然后再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相关的食品微生物实践工作能力,进而提升学生学习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达成优化教学工作质量的目标。

实践教学体系革新与实践

通过基本实验锻炼学生操作能力。构建一个良好的教学体系,需要科学的进行课堂教育的工作整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开展过程当中优化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保证能够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工作过程当中锻炼学生的操作和动手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在课堂的教学工作当中设计符合食品微生物科学的教学实验,就是非常行之有效的锻炼途径。

通过综合与创新模式的实验锻炼学生综合素质。为了能够提升学生的实际学习成绩,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应当重视对课程的设计和实际演练。在进行食品微生物科学教育的工作进行过程当中,需要不断的融合新的教学实验,提供创新的实验思路,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与此同时能够满足为学生提升综合素质的需求和目标。

构建开放式实验教学氛围。营造开放式的教学环境,对于学生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培养也非常的重要,能够满足实际的教学工作需求,并且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动手和操作能力。构建一个开放式的教学氛围,主要还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质量的升级,进而满足学生实际的学习需求。

学校内外结合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食品微生物科学和学生以及教师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一科学项目在人们的生活中十分常见,并且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们的生活离不开食品,通过学校内外环境的结合,有助于提升学生对自身学习科目的重视程度,进而保证食品微生物科学教学的顺利性,构建实践体系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工作内容。

通过实践课程推进理论课程教学。重视食品微生物科学的教学工作质量,就需要从实际的实践教学工作中入手,针对实际的教学工作进行研究和分析,通过实践课程的相关内容满足学生实践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让食品微生物科学不再是简单且枯燥的理论内容,而是符合学生追求科学和真知的重要学习科目。

提升教学综合能力实验考核。在食品微生物科学教学的工作过程当中,应当建立一个良好的实验考核制度,通过多元化的实验教学方式实现对教学工作的质量升级需求,保证能够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应用需求。建立一个完整的综合能力考核体系,对于约束和管理学生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符合培养全面型高素质人才要求和目标。

教学实践革新与实践效果

在食品微生物科学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当中,教育工作者也在不断的探索和研究,希望能够通过实践的教学模式不断的提升实际的教学工作质量,与此同时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优化的教学工作模式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被评审为优秀科学教育课程等众多名衔,更多的得到学生的认可和重视。

第5篇

专业

代码

专 业 名 称

专业课Ⅰ

专业课Ⅱ

01

汉语言文学(文)

现代汉语

中国现代文学

02

法学(文)

法理学

宪法学

03

工商管理(文)

管理学

会计学

04

金融学(文)

货币银行学

会计学

05

旅游管理(文)

旅游学概论

中国旅游地理

06

思想政治教育(文)

哲学原理

政治经济学

07

历史学(文)

中国古代史

世界近代史

08

广播电视学(文)

新闻学理论

汉语写作

09、44

学前教育(文、理)

学前教育学

学前心理学

10

应用心理学(文)

普通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

11、41

会计学(文、理)

财务会计

会计学基础

12

国际经济与贸易(文)

西方经济学

会计学

13

市场营销(文)

市场营销

会计学

14

财务管理(文)

财务管理学

会计学

15、43

地理科学(文、理)

中国地理

地图学

16

英语(外)

综合英语

翻译写作

17

视觉传达设计(艺)

素描

平面构成

18

服装与服饰设计(艺)

素描

平面构成

19

艺术教育(艺)

艺术学概论

中外艺术史

20

美术学(艺)

素描

色彩

21

音乐学(艺)

声乐

钢琴

22

通信工程(理)

电路分析基础

模拟电子技术

23

网络工程(理)

计算机网络

微机原理

24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理)

电路分析基础

模拟电子技术

25

工程管理(理)

建筑材料

建筑构造

26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理)

材料力学

机械设计基础

27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理)

电路分析基础

模拟电子技术

28

机械工程(理)

材料力学

机械设计基础

29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理)

电路分析基础

模拟电子技术

30

数学与应用数学(理)

高等代数

数学分析

31

纺织工程(理)

纺织材料学

纺纱工程

32

化学(理)

分析化学

无机化学

33

化学工程与工艺(理)

物理化学

化工原理

34

生物技术(理)

植物学

动物学

35

生物科学(理)

植物学

动物学

36

药学(理)

有机化学

分析化学

37

园林(理)

植物学

生态学

38

动物科学(理)

动物生理学

动物生物化学

39

油气储运工程(理)

工程力学

工程流体力学

40

植物科学与技术(理)

植物学

植物生理学

42

软件工程

数据结构

C语言

45

中药学(医)

中药学

中药制剂

46

临床医学(医)

解剖学

诊断学

47

口腔医学(医)

口腔解剖生理学

口腔综合

(口腔内科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修复学)

48

医学检验技术(医)

生物化学

检验综合

(微生物学检验、免疫学检验、寄生虫学检验、血液学检验、生物化学检验、临床检验基础)

49

康复治疗学(医)

康复评定学

康复技术学

(作业与物理疗法)

50

护理学(医)

解剖学

诊断学

51

中医学(医)

第6篇

【关键词】护理学;自然辨证;科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B 【文献标识码】R47-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665-02

1 护理学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

护理学是一门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理论指导下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是研究有关预防保健与疾病防治过程中护理理论与技术的科学。护理学重视人的生活环境及人和环境的相互关系,是一门正在逐渐完善和发展的专业[1]。

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护理的服务对象也从单纯的病人扩大到了健康的人。由于人是家庭的组成部分,而家庭又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因此从这种意义上来看,护理中的人包括个人、家庭、社区和社会四个层面。

2 护理学要坚持科学发展

2.1 护理学发展的社会性

护理学不是单纯的自然科学,也不是单纯的社会科学,而是这两大门类相结合的一门科学。因为护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人具两重性,既有生物学属性,又有社会属性。护理学是生物科学和社会科学结合的典范,它将是生物科学时代研究的热点课题[2]。

基础护理研究并应用护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满足病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和心理治疗的需要,通过临床护理工作,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及时提供病性发生、发展的动态信息,有效地配合并参与治疗、检查及对危重患者的抢救,以积极的安全的护理对策,使病人处于最佳心理状态。专科护理结合临床各专科的特点,应用专科护理理论和护理技术,如强化对危重病人的监护及烧伤、显微外科、脏器移植、手术前后的专科护理等。护理管理运用科学的方法组织、实施临床护理工作;为病人创造优美的休养环境;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有效地提高护理质量等。

2.2 护理学发展的科学性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医学模式转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一切都标志着传统护理向现代护理的过渡。

护理学是医学科学中的一门独立学科。这个定义明确了护理学与医学的关系,即护理学是医学科学中的一门独立学科[3]。护理学的研究目标是人类健康,不仅是患者,也包括健康人;研究内容是维护人类健康的护理理论、知识及技能,包括促进正常人的健康,减轻患者痛苦、恢复健康、保护危重者生命及慰藉垂危患者的护理理论、知识及技能;也包括研究如何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

护理是一门科学专业,但在整个医学健康领域中层次较低,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部分护士的受教育程度低。因此,提高护士的教育层次,将护理教育纳入高等教育主流,与其它卫生专业人员处于同一水平,是护理发展的关键。

我国的护理研究刚刚起步,各层管理者应为护士开展研究工作提供更多的物质和时间上的支持和奖励。护理研究的广泛开展将促进护理理论的不断完善,进一步指导护理实践。随着我国护理教育的提高和护理实践的发展,结合传统的中医护理特点,应该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护理理论。

3 护理学发展要注重辩证的方法论

护理学是医药卫生科学领域中一门独立的学科。护理学除以自然科学和医学基础和临床知识为理论基础外,还必须包括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和美学等方面的知识[4]。

3.1护理学要坚持科学性与技术性的统一

护理学具有广泛的科学理论基础,除医学基础和临床知识以外,还应具有营养学、管理学和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护理学是一门实用科学,有专门的护理技术操作。

健康是一个复杂、多维、综合性、且不断变化的概念。对健康的认识主要是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从微观,主要以个人主观认识方面来看待健康,较偏重个人的适应状态。从宏观,主要考虑了人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中的功能,提供了一种理想的、可以追求的状态。

在护理学中,技术性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护理程序的掌握,各种护理的临床操作技术都充分体现了护理学的技术性。发展护理学,更要发展护理技术。

3.2 护理学发展要坚持社会性与服务性的统一

护理学面对的是人,人具有生理、心理、社会、精神和文化的社会性。护理中的人包括个人、家庭、社区和社会四个层面。因为人是由身体、心理、社会、精神及文化等多个层面组成的,因此护士在照顾病人时,应注意满足其生理、心理及社会等方面的整体需要。护士不仅关心病人生理方面的问题,还要照顾有关的心理、社会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护士不仅需要作为健康服务的照顾者,而且还需要成为有关健康的教育者、管理者和研究者。

4 结论

21世纪以来,卫生保健对护理事业提出了新的需求,护理人员的角色功能也从单纯的临床一线的服务者扩展为组织管理者、教育者、咨询研究者等护理理念、护理实践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向护理教育提出了挑战.要求从业者用科学的、辩证的观点更好的认识护理的涵义[5]。

参考文献

[1] 李莘. 护理学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 姚蕴伍;吴之明. 护理学基础[M]. 广州: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

[3] 徐淑秀. 护理学导论[M]. 福州: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第7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创造性思维;创新教育;生物科学;课堂教学

素质教育一词在中国教育界最早出现于80年代中期。素质教育有三大要义。第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第二是要全面发展,第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主动发展既是一种个性教育,一种培养个人潜能的教育,又是一种创新教育。因此,教育能否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人,是当今素质教育的核心。由此向全世界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同样一个课题--如何培养具有综合能力、有个性、懂协作并极富创造力的二十一世纪人才。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对从事生物科学要就人员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等要求都较高,而作为培养未来生物科学储备人才的生物教育教学工作,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新型人才方面担负着重大的责任。生物教学中素质教育应注意一下几点。

1. 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比较 传统教育强调“三个中心”,即一是一教师为中心;二是以课本为中心;三是以课堂为中心,使教育走进试教育,造成一大批高分低能的所谓“人才”。素质教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育。素质教育则摒弃传统教育观念的三个中心论,倡导“以教师为主导,一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的目的不再是追求眼前的功利,而是放眼未来,培养能适应知识频繁更新、技术迅猛发展的未来社会的高素质人才。

2.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师 什么样的教师培养什么样的学生,什么样的教育方法决定什么样的结果。二十一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二十一世纪的到来,对所有的生物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下:

(1)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生物教师自归其属。一是教师的职业观念:对自己从事的工作的思想认识;二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2)先进的教育理论。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过去以“刺激--反应”为主的教育模式已逐步被“主导--主体”的教育模式所取代,学习者已由“知识灌输的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

(3)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十一世纪是生物科学的世纪,是一个“知识继续爆炸”的时代,它要求大幅度地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因此,没有丰富的生物学知识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称之为“生物世纪”合格的生物学教师的。作为新世纪的生物学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

①扎实的生物学基础知识。这是作为生物学教师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知识,是帮助学生对生物学知识进行意义构建的前提条件。俗话说“要教会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我们只有具备深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才能使本系统的知识结构化,才能充分考虑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相应的情境。

②丰富的生物边缘学科的知识。生物科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与其它基础学科及相关学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丰富的生物边缘学科的知识这是作为生物学教师解决生物学问题必须具备的工具性知识。它可以帮助理解生物学感念,解释生物学过相应的社会现象,处理生物学数据,提供生物学资料等。这些边缘知识包括数学、物理、化学、语文、地理、计算机、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等,甚至于各种比赛、竞技等。

③熟练的生物学实验技能。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生物实验是生物学发现和创造的源泉,是检验生物学理论的唯一标准,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生物学教师只有充分理解了实验原理,掌握了熟练的实验技能,才能够较好地演示实验,指导学生实验,甚至创新、改进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进行意义构建的积极性,也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具有较强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④一定的生物学研究水平。俗话说:“名师出高徒”,这要求生物学教师能站在一定的高度看问题。指导学生时,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素质,能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认知系统和获得实践的探秘动力。

⑤及时更新的生物学最新学科动态知识。如,结合当前“非典”疫情,讲解有关SARA病毒的相关知识;结合世界上禽流感的大面积爆发,讲解有关冠状病毒的相关知识,无性繁殖中的克隆技术及克隆早衰现象等。通过补充这些与课堂紧密相关的当前生活中的热点事件,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还能使学生进行有效的协作学习,引导学生朝着利于生物学知识的意义构建的方向发展。

3. 生物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方法 实施素质并非完全抛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否认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具体地说,就是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确定不同的单元教学内容和教学内容的组织形式;任何一种的单元教学,都应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第8篇

医各自优势和研究中西医结合的前提全面了解和正确分析中医和西医形成的历史和现状,是研究中西医结合的基础。只有把二者进行比较,才能清楚的看出中西医各自的优势,进行相互补充,才能形成中西医结合医学。

1.1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

1.1.1产生的时代、特点和作用:中医学产生于古代科学技术时代,以形象思维思辨学为指导,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母体,通过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体现了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从宏观整体上认识健康和疾病,以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形神统一的整体观,辨证施治的治疗观为其特点。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并对世界医学的发展和人类健康做出了贡献。目前在我国医学中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医学的“医哲交融”,形成了“哲学思想-理论体系-临床实践”为一体,这在自然科学体系中,此种独特的理论体系是非常罕见的。

1.1.2中医学发展的时代机遇:医学发展的大概念,提出了许多新问题,为中医重新确定了它的重要的地位,提供了时代机遇。表现在:医学模式的转变: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与中医学以人为本的整体观;人口谱的变化: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与中医学的摄生、养生、保健学的独特的理论和技术;疾病谱的变化:代谢性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的主要疾病,与中医学整体调节;心身健康的心理学与中医五脏和五志相关性的心理学特点;现代医学高度分化的研究方法,需要高度综合,还原论分析方法的局限性与中医学对人体的整体性的研究;文化建设、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综合与中医学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融为一体等。以上种种变化,说明了现代医学所追求的方向,恰是中医固有的特色和优势。时代对中医学的要求,它必然在思想上和理论体系上,将会进一步得到丰富、发展和创新。

1.1.3中医学面临挑战与危机:在国务院国发【2009】22号文中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科学进步和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我国中医药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可概括为以下表现:中医学的地位发生了变化,从主流医学变为辅助医学;随着地位变化,作用也发生了变化,“服务领域趋于萎缩”;中医学的辨证施治受到西医药治疗的干扰;使某些证成了“变证”或“坏证”;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创新不足,缺乏现代研究;自然哲学的指导思想“取类比象”的观察法,有很大的主观臆测的推理性,需要发展和去伪存真;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要求改革中医药院校的教育,任重而道远;目前对中医学发展有两种极端的认识,否定中医药和反对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有碍中医药学的健康发展。

1.1.4中医学的发展:从自身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来讲,必须做到“两个坚持”:在思想认识上:“坚持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既要保持特色优势又要积极利用现代科技”。继承是前提,创新是目的。必须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促使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的创新,与当代科学技术同步发展。在方法上:“坚持中医、西医相互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中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是发展中医药学的一条重要途径和方法。

1.2西医学的形成和发展

1.2.1产生的时代、特点和作用:西医学产生始于近代科学时代,使传统的经验医学进入了实验医学阶段。用实验的分析方法,研究人体的结构和功能、病因、病理变化,并引进现代的生物物理、化学检测方法,促进了整个生物科学的发展。西医学(现代医学),对生命的认识、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特别是外科学和急、危、重疾病的治疗等方面,已成为当代的主流医学。

1.2.2西医学发展的时代机遇:21世纪将是生物科学的时代。医学作为生物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而得到发展。人类基因组计划(HGP)的完成,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进入了基因水平。从理论到应用,扩展到多种疾病和遗传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重组DNA,克隆动物,干细胞移植等方兴未艾。分子生物学已成为生物科学中的带头学科。蛋白质、核酸、多酶体系的深入研究、多种细胞因子的发现和应用,实验科学促进了西医学的发展。

1.2.3西医学面临的困境:西医学作为实验医学,其研究方法的发展也带来了许多新问题。表现在:还原论的分析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忽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有“盲人摸象”之嫌;“基因决定论”的片面性,忽视基因突变与环境的关系;代谢性疾病的防治缺乏整体调节机制;医疗方法主要是“对抗疗法”、“替代疗法”,虽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非以人为本的“调动疗法”,以及治疗不当,带来的“药源性疾病”和“医源性疾病”;新技术诊疗方法的应用给人带来了伤害(如放化疗法);器官移植、人工受精、克隆等研究和应用,涉及到诸多的伦理道德等社会问题。

1.2.4西医学发展值得思考的问题:医学模式的转变,在西医学中还没有得到真正的转型,仍是生物医学模式,如何扩大医学研究的内涵,注重心理和社会因素在致病和治病中的作用;树立医学的整体观,把“治病”转变为“治病人”;研究方法上,分析与综合的统一;吸收中医学的整体观,发展互补医学(Complementarymedicine)等,值得西医学借鉴和应用。

2中西医结合医学是我国中西医并存的产物

以上分析了中医和西医产生的时代、特点及现状,为讨论中西医结合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2.1中西医结合产生于实验医学向整体医学过渡的时代。任何一门科学的诞生和发展,离不开继承发扬、引进借鉴、互相渗透和本身自生殖性的基本原则。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产生也不例外。何谓中西医结合?从“学科”来讲,要有一个定义。作者于20年前,根据对事物下定义的原则,曾给中西医结合下了一个定义,即:中西医结合医学是一门研究中医和西医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对象内容和观察方法,比较二者的异同点,吸取二者之长,融汇贯通,创建医学理论新体系,服务于人类健康和疾病防治的整体医学,简称为中西医结合。用研究、比较、吸取、创建和服务10个字概括地说明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对象、内容、方法和目的,并代表了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整体医学。中西医结合是在研究和发展中医和西医的基础上,是二者在提高中的结合,前进中的结合,是促使中医药现代化和丰富西医学的一支重要的力量,并推动整体医学的形成和发展。

2.2中西医结合发展的时代机遇:如上所述,对中医和西医发展的历史机遇,危机做了分析。中西医结合就是要吸取二者的特色和机遇;并把中西医二者单独存在的“危机”结合起来,进行互补,转变成“机遇”,这就是中西医结合的生命力所在。

3中医药学发展和中西医结合研究思维模式

在明确了什么是中西医结合医学和为什么要创建中西医结合医学以后,就要回答怎么搞中西医结合。方法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有不同层次、不同途径、不同方法,属于方法学,中西医结合同道做了许多探索,取得了不少经验。作者通过40多年基础理论实验研究和临床医疗实践的体会,特别是通过对肾藏象理论传承与现代研究得到启示,扩展为中医药学发展与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思维模式。概括为五句话:以中医形象思维思辨学为指导,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体”,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用”,以临床疾病为切入点,以“法”求“理”。从而达到尊古而不泥古,创新而不离宗,在继承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创新。以下分别对思维模式的依据加以简要解读:

3.1形象思维是认识事物的突破口。中医学医哲交融,自然哲学是中医学的指导思想,形象思维,取类比象的思维方式,具有其特点。首先,感官是对事物认识的第一性。从事物的表象形状、颜色、大小、轻重等的认识,给人留下一个初步的印象,所谓感性认识,这是第一步;其次,从对各种事物的表象认识,联想其间的关系和属性。如金木水火土与中医心肝脾肺肾五脏的联系,说明其属性和生克制约关系,五色、五味归属与五脏等;第三,从表象可提供对其内在本质的研究。“有诸内必形于外”,外在表现的性质可以反映内在的本质。第四,形象思维的联想和推理,具有原创新思想的超前性,可指导去发现新物质,阐明人体新功能,如经络、气化等研究。中医学有许多原创新思想,后来用现代科学理论、技术方法进行研究,在国外而获诺贝尔奖者,不乏其例。

第9篇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生物 教学 德育

作为生物教师,我在教学别注重挖掘教材知识体系中的思想性,不断地用具有思想意义的现代生物科学成果的新信息充实教学,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乐学、好学、会学,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情感,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具体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的:

一、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以身作则

树立榜样。一个好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的是要让学生领悟做人的道理,学会做人。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产生深刻影响,因此教师应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为学生树立榜样,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要树立为人师表的荣誉感,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要保持较强的勤奋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中更要当好学生的表率。我们教师要强化自身修养,以文明的言行,高尚的品格去影响学生,时时、事事、处处为学生以身立教,以德育人,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

二、钻研教材,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德育

生命的物质性,生物界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各种生命现象之间、生物个体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的相互依存和普遍联系,等等,都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材料。我国生物资源的多样性、生物科学的成就等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我国野生生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危机、生态环境的恶化等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这些都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素材。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生态伦理学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人与生物的关系、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生物工程的兴起和克隆技术的出现,已经并将继续对人类的伦理道德体系提出新的挑战。生物科学史和科学探究活动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的性质,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形成科学的价值观。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下面列举一具体实例,谈谈如何结合具体内容在传授生物学知识的同时,向学生渗透唯物辩证法观点,从而对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教育。

1.基因――世界的物质性。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段,是由最基本的脱氧核苷酸组成,它是实在的化学物质,具有一定的化学组成和空间结构,并非虚无的、神秘的东西,使学生懂得正是这种物质性决定了生物的遗传现象。

2.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事物的普遍联系。在细胞核中DNA通过“转录”形成mRAN,mRAN由核孔进入细胞质并与核糖体结合,再以mRNA为模板、tRNA为转运工具将氨基酸一个个联结起来,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序列的蛋白质,使学生从中看出有关物质和结构是相互依赖才能发挥作用的,体现了事物的普遍联系。

3.细胞分裂――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当细胞生长到一定阶段就分裂形成子细胞,子细胞又形成新的子细胞,在其过程中,还伴随着代谢、遗传、变异等生理活动,使学生明确只要生物体存在就必然表现出这些生理运动形式,体现了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根本属性。

4.新陈代谢――对立统一规律。同化作用合成有机物,贮存能量;异化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从方向上看两者虽然是对立的,但是同化作用为异化作用提供了分解所需的物质和能量,异化作用为同化作用的进行提供了物质和能量的基础,两者又是依赖存在的,离开一方,另一方就不能进行,它们共同组成生物体的新陈代谢过程。以此使学生理解事物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性。

5.生命活动调节――质量互变规律。随着各生物体内某种激素分泌逐渐增加和积累,当达到一定阈值时引起相应的生理活动,然后再进行下次调节,如此反复进行,从而使学生理解量变是质变的基础,质变是量变的结果,质变后又开始新的量变,量变后又引起新的质变,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体现了质量互变规律。

6.遗传和变异――否定之否定规律。遗传是保持生物原有特性和性状的存在,变异是促使生物向其他特性和性状的转化,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征,体现了生物体也是肯定和否定的统一体。遗传除包括原有特性的遗传外,还包括新形成的可遗传变异的遗传,体现了肯定中包含否定的辩证关系;变异是不定向的,经选择后只有与环境适应的可遗传的变异才保留下来,体现了否定中包含肯定的辩证关系,这就是事物发展的辩证否定观。可遗传变异的积累最终导致新物种产生,这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新物种不仅包含了旧物种的一些特征,而且还包含了更适应环境的进步特征,体现了辩证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生物的遗传―变异―遗传,这一周而复始的过程是生物的特征之一,伴随生物始终,它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过程。

三、自我教育,重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第10篇

关键词:民族植物学;知识背景;植物学;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8-0280-03

植物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学生提奥夫拉斯图斯被视为植物学的创始人。公元前300年他在哲学原理基础上对植物进行分类和描绘[1]。19世纪中叶,李善兰与外人合译的《植物学》传播了近代植物学的基本理论,以后,我国才开始有了植物学的专门研究机构,大学也开设了植物学方面的课程。自然科学以及工程技术的渗透,促使植物学各分科的不断发展和更新[2],并形成了不少的交叉科学。美国植物学家哈什伯杰于1895年最早提出民族植物学的概念,即Ethno-botany,定义为“研究土著民族利用的植物”。美国民族植物学家福特(R.I.Ford)发展了这一定义,着重强调“人与植物的直接交互作用”这一核心[3]。在没受到科学教育等外界因素影响的前提下,人们已有的零散的对人与植物的相互作用的认识,即民族植物学知识,与人们在生活中同植物之间的关联程度有密切关系。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渐体会到若能在植物学教学中合理、有效地利用学生的民族植物学知识背景,可为提高植物学教学质量和增强教学效果服务。

一、植物学教学的特点

植物学是生物类专业一门经典的专业基础课,它主要研究植物的形态解剖、生长发育、生理结构、分类、起源演化及与人类关系等[4-5]。对于高等师范院校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它是大学低年级首先接触的直观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6-7]。植物学不仅是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植物生理学、植物生态学、植物组织培养、植物资源学等)的基础,对于师范生而言,也是未来中学生物教学中可以运用的重要内容[4]。因此,应该充分认识植物学教学的鲜明特点,以求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放矢,游刃有余。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源泉,植物学教学的过程,需要使学生更多地接触自然实际,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进而整理、概括,得到有关植物的本质的认识。故植物学教学中应着重强调观察、比较和分析的学习方法;瑞士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知识的过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故植物学教学需要培养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生物科学(师范)专业着重培养掌握生物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能够在中学进行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教师、教学研究人员。中学生物教学活动中的课堂实验、课外实践、科技活动等都有赖于带队老师的生物学专业素养和知识功底。故植物学教学应契合人才培养的目标,夯实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提升实际运用能力。

二、民族植物学知识背景的利用对于植物学教学的启发

知识经济时代世界各国都把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的重点。我国高等教育按专业培养人才,地方高师院校中生物科学专业旨在为基础教育输送更多有用人才。但要注意到,植物学具有名词术语繁多、概念抽象、实践性强、实验材料的季节性强等特点。如何使之与时代需求和发展相适应是目前植物学教学中的重要任务[7]。合理、有效地利用学生的民族植物学知识背景,对促进植物学教学具有很好的效果,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民族植物学知识背景可增强植物学教学效果。植物学的教学对象具有生物学的基本常识,对于生活环境中的各种植物,尤其是有花植物具备不同层次、水平的认识。在将这些认识系统化,传授和强化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民族植物学内容是最“接地气”,最能增强教学效果的。在种子植物形态解剖部分的教学中,许多知识点的讲授、课堂互动的形成中,均可见一斑。例如,桔子、花生、桃、玉米、苹果等均是常见可食植物的果实。学生成长过程中接触上述大小、形状、颜色各异的植物种子所形成的感性形象,无疑对于理解它们千变万化的外表背后共有的或极相似的内部构造很有利。再如,许多植物的变态营养器官是人类利用的主要部位或有用成分的主要来源。餐桌上见到的萝卜、胡萝卜都是变态根;马铃薯、洋姜则均为块茎;以洋葱、大蒜调味是利用了它们的鳞茎或鳞叶间的腋芽。运用这些贴近生活的实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植物器官各部的形态和结构。

另外,孢子植物及种子植物分类部分的教学中,可将民族植物学知识,即关于“人与植物的直接交互作用”的知识,紧密地结合至各个植物类群的教学内容中去。被子植物种类众多、规模庞大,了解和掌握代表类群的重点特征一直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单纯、机械的文字描述的堆砌,有碍于学生对植物类群的形态特征的认知和植物进化演化规律的把握。结合民族植物学知识,将教材中平面化的“植物”立体化,是优化植物学教学的一种良好尝试。例如,被子植物分类的不同科中,禾本科包含了人类的粮食作物中的绝大部分种类,如小麦、水稻、玉米、高粱等;十字花科中有多种植物为常见蔬菜,花椰菜、大白菜、小白菜等为极佳的代表;同时常见于餐食的还有茄科的辣椒、茄子、西红柿、马铃薯;葫芦科的丝瓜、冬瓜、黄瓜、苦瓜等;另外,极大地丰盈了水果世界的蔷薇科,囊括了梨、苹果、桃、杏、李、樱桃、枇杷、覆盆子等很多种类。在药用植物的宝库中,五加科、伞形科涵盖了很多药源植物,诸如,人参、三七、五加、当归、柴胡等。学生的民族植物学知识(关于“人与植物的直接交互作用”的知识)背景为植物学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2.运用民族植物学知识背景可创设良好植物学教学氛围。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植物学教学开始之前,学生所具备的民族植物学认识是零散的、模糊的,有些甚至是错误的,但合理利用他们的民族植物学知识背景却可为良好的植物学教学铺平道路。比如,在植物学实践教学中,针对蔷薇科植物金樱子,很多学生难以陈述它的营养器官的特征,但可以欣然讲述应于何时采集它多刺的果实,如何处理,之后熬糖、酿酒。巧妙、合宜地将民族植物学知识与植物学教学结合,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展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超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再如,很多学生自小喜欢吃山上的板栗,对于野外环境中与板栗果序外形相像的锥栗、茅栗也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因此可以在实践教学中,归纳讲述壳斗科(含物种板栗、锥栗、茅栗)的重点形态特征及常见种类的简单区分;另外,针对某些出现在同一小生境中的藤本植物,像何首乌、绞股蓝、乌蔹莓等,可以将各种类的识别特征、经济利用进行对比,使学生对所学习的目标植物有好奇心(如何食用、药用等),从而对相关专业知识保有深刻记忆。

3.借助民族植物学知识背景可提升师范生植物学知识应用能力。生物科学(师范)专业的培养对象很大一部分将来会成为初、高中生物教学的新生力量,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应服务于地方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本科教育阶段,通过植物学教学对学生已有的民族植物学知识补充和丰盈后,将显著地提升其植物学专业素养。中学生物课程要求初任教师快速、高效地将教材内容与鲜活实例相结合,这使得植物学知识的就地利用能够展现最大的魅力。例如,编写中学生物校本教材。就植物在国民经济、生产生活中的作用而言,地方常见药用植物的分类、鉴别、利用、采收、种植等即为较好的校本教材素材。再如,中学生科技活动的实验设计。有针对性地选择地方经济植物、环保植物等作为实验对象,可以有效发挥植物资源优势,甚至为长远的开发应用提供创意。另外,中学生物实践教学。地方中学的生物教学天然地易于与植物学知识相融合,中学生的户外实践、夏令营活动等,均会对带队生物科任教师给出最直接、最真实的检验,因此,对未来中学生物教师的培养过程中,通过植物学教学对其已有的民族植物学知识进行完善和提升,对于巩固其已有的植物学专业知识,促进其理论知识灵活应用能力的提升,实现专业素养的扎实积累,均是意义重大的。

三、关于植物学教学中有效利用民族植物学知识背景的几点建议

植物学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习者了解掌握植物的形态、分类、生理、生态、分布、发生、遗传、进化研究中比较成熟的结果,但同时,植物学教学也是将学生既有的零散、模糊的一些植物学常识进行抽提和升华的重要途径。在植物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民族植物学知识,既是植物学教学的需要,也是展现民族植物学的社会及文化价值的重要方式,对植物学发展进程中的文化传播有着积极的意义。

1.在植物学理论教学中合理地利用学生的民族植物学知识背景。植物学理论教学过程中,可将民族植物学知识结合到植物形态解剖部分、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分类部分内容中。形式不必拘泥,如讲授植物的根这一营养器官时,可以学生小组为单位,预先收集所熟知的相关民族植物学信息(如对植物根的利用方式),整理汇总后,由任课教师在植物学教学中对结果评析、校正错误(如将变态茎看作根);再如,以个人为单位,将学生熟知的当地观花植物或蜜源植物的民族植物学知识集结,在课堂上形成口头报告,可为花部结构变化及与传粉昆虫关系的教学提供优质素材,同时也为锻炼、培养学生科研意识做准备。

2.在植物学实践教学中有效地利用学生的民族植物学知识背景。植物学实践教学过程中,可在当地的不同生物群落中、不同小生境里,借助学生的民族植物学知识,加深教学内容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达到传统教学无法匹敌的教学效果。如在带队野外实习过程中,若要介绍不同植物用途、形态、内部构造和进化演化方式,可以从民族植物学的视角,激发学生对植物学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进行知识建构,以科学知识补充和完善已有的普通植物学知识。“人与植物的直接交互作用”要求人类的理性回归,在植物学实践教学中应传播建立和谐的人类与植物、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正确理念。

3.借学生的民族植物学知识背景赋予植物学教学文化韵味。传统的理科专业课程教学中,文化气息往往较为稀薄,应着力注入更多的人文血液。植物学教学中,孤立地关注植物本身,而忽略人类在与植物相互作用的漫长历史过程中产生的文化积淀,势必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升也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植物学教学应借民族植物学知识获得更多的文化韵味。人类文明史上几千年来传承的民间药物对传统医药文化的极大丰富;通过乡规民俗、禁忌等,运用宗教、信仰的力量崇拜和保护的某些植物、大片原始森林;热带地区经济植物蕴含的传统农业文化与当下社会发展的冲突等。植物学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掘学生的民族植物学知识背景中的潜能,满足教学目标的眼前需要,助力文化气息的长远培养。

参考文献:

[1]吴国芳,冯志坚,马炜梁,周秀佳,朗奎昌,胡人亮,王策箴,李茹光.植物学(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2]陆时万,徐祥生,沈敏健.植物学(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3]斐盛基.民族植物学[J].科学杂志,1985,37(2):23-32.

[4]周建良,刘炳荣,严岳鸿,何祖霞.论植物学课程建设[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103.

[5]陈东红,黄勇,阮颖.植物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与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4,(1):336.

第11篇

学历的提高,教师的各方面素质也有提高,青年老师有诸多的优势,如信息技术整合教学、网上获取资料的能力等明显强于老教师,但是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也反映了现代青年人的普遍问题。该如何避免这些问题呢?笔者将在近几年的公开课听课过程中陆续碰到了一些问题做了一些分析。

一、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出现了科学性错误

生物是一门自然科学,有着严谨的科学性,但是有个别教师在上公开课时讲授的内容有着明显的科学性错误,这是绝对不应该出现的问题。

为了避免以后再出现类似错误建议如下:要多给生物教师提供进修学习的机会。生物科学在飞速发展,新的生物知识不断涌现,与生物有关的自然、社会问题不断出现,威胁着人类健康,并制约着社会可持续发展。所以生物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思考生物学所面临的新问题,并充实到生物教学中去。要多给教师提供参加教研活动和学科培训的机会。多听专家讲座,多听优秀教师开的公开课、示范课,了解新的生物教学发展,新的教学思想,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因此,教师不要以忙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日常教学工作为借口,而忽视了学习。不仅要加强生物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研究生物课标和生物教材,还应加强对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系统学习,积极参加学科培训,在持续学习中更新教育思想,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教学,不断充实自己,更新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同时还希望全体同行能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能够深入学习新课标,钻研教材,认真备课,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把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落实在教学之中。因为毕竟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参与者、实施者和推动者,教师队伍的发展和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有力的保障。所以,要提高生物教学质量,必须先稳定专职生物教师队伍,使教师潜心钻研教材,充实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水平。

二、上课随意批评学生

学生毕竟是学生,总觉得他们还是有许多非常可爱的地方,有的学生可能是比较灵活听话,有的学生可能脑子慢一点,成绩可能也差一点,不能因为他们的优秀和普通而生分别心,反而如果学生差一些的话应该更给予他们多一点的帮助与关怀

新教材要求教师必须以传承文化知识为载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新课改使每位教师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他们能以极大的热情,百倍的努力上好每一堂课。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而不要随意批评学生,而是希望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倡导探究式学习是本次教材改革的突破口,也是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新教材遵循学习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增加了大量的探究活动,学生的学习方式也由原来被动听讲,死记硬背转为动手、动脑的主动参与活动,由接受式学习向自主式学习的方式发展;创建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氛围,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从来没有听到过一节常态课

听了那么多年的青年教师的公开课,有一点遗憾的是所有的教师开课时全都用多媒体课件,没有听过一个青年教师上过一堂常态课。试想哪一天停电了而又得上公开课该怎么办呢?

关注常态课,专门负责教学的领导也说过,听了两位老教师的常态课,让他们觉得非常精彩,试问哪天你也能来尝试上一节相对来说有点色彩的常态课呢?怎样在常态下更好地演绎生物课程的精华所在呢?

教学理念落后,不能跟上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许多教师仍然把知识的记忆当作教学的一切,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科思维,不能着眼于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和能力的提高。一些教师未能建立科学的教学观和知识观,虽然希望与学生有更多更好的交流,但往往在课堂上没能提供有效的问题情境,不能组织起真正有效的讨论和交流,导致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的生物学思维比较肤浅。

四、板画太少了

板书画简笔画的老师太少了。大道至简,能够用最简单的方法把问题解决那是最好方法。

21世纪被称为生物世纪,生物学已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多个领域,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的许多问题都与生物学密切相关,如农业发展,环境污染,人类疾病,医药科技,食品安全等。信息时代要求教师要有与时代相适应的教学手段与方式,教师应充分利用好现代教学资源,将生物教学最突出特点的大量直观教具用好。生物教学也要遵循科学发展观,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是生物新课改提出的新要求,探究性学习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等。

第12篇

就其在无论形态还是现实形态的学术背景中的状况而言,进化论和主体性二者本身构成了相互分离的两个不同的论题,虽然它们可以在体系中被结合在一起:从进化论中既未必能导出主体性,又未必会导致对主体性的否定;对主体性的探讨未必要以进化论为前提,反之亦然。正因为如此,又由于心与它们二者都具有密切联系,如果心理学不能稳固地确立自己的理论基础,并因而不能自主而正确地处理二者之间以及它自身与前二者之间的关系,那么,前二者在心理学中的结合,就必将导致心理学理论体系的混乱,并使心理学的理论局面趋于极端错综复杂化。正是由此所导致的心理学理论局面的错综复杂性,致使进化论、心理学、主体性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对心理学史的,在有关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历史研究中构成一大难题,并间接影响到人们对西方心理学史内在逻辑的把握。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三者之间关系的阐述,为理解西方心理学史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或维度。

一、从主体性角度对西方心理学史的透视

美国家多尔迈在讨论传统哲学主体性观念的递嬗沉浮时,曾引述加塞特的话说,“假如这个作为性根基的主体性观念应该予以取代的话;假如有一种更深刻更确实的观念会使它成为无效的话;那么这将意味着一种新的气候、一个新的的开始”。这个“新的时代”便是试图在哲学理论上注重对“主体际性”的生成及其对现代实践的意蕴加以探讨,并因而同时也就意味着,传统哲学的“主体性”观念在完成了它的理论使命和历史使命之后,必然地步入了它的“黄昏”之境[1](P1)。他并进一步评述说,始自笛卡尔的传统哲学的主体性观念,本来“是一种可以避免的错误”,虽然它构成了“人的解放和成熟历程中的一个阶段”,但“这一阶段的内在缺陷现在已经变得非常明显了”[1](P1)。

虽然多尔迈以上讨论的背景,是哲学理论领域和更为广阔的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但是,假如我们接受多尔迈对传统哲学主体性观念的这种历史判定,并以这种历史判定为立足点来考察心理学,那么我们就获得了理解西方心理学历史的内在逻辑的一个新的视角。这是因为,正是笛卡尔意义上的这种本来“可以避免的错误”的主体性观念,构成了西方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前提,并因而为心理学提供了一个错误的出发点。这就决定了:心理学在它刚刚脱离哲学的怀抱而作为一门独立的实证科学“诞生”时,就是一个“时代错误”的产物,是一个已经逝去了的时代精神的某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因而在理论上是脆弱的[2](P10-14)。所以,当被普遍证明是正确的、关于生命的科学理论的生物进化论及其思维方式向以追求“科学”为目的的心理学渗透时(美国机能心理学的产生),心理学既不能准确把握生物进化论对它的理论意蕴,也不能抵挡被曲解了的生物进化论试图要将作为它的研究对象的人这一主体化的趋势,从而陷入理论危机。这个危机,实质上是多尔迈据以判定传统哲学主体性观念之所以走向“衰落”的历史理性的一个特殊的表现形式;或换一种话语方式来说,它与哲学在从其近代形式向其现代形式过渡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危机,在理论实质上是同一的。至少就机能主义的发展导致整个心理学理论基础的崩溃、并因而要求它重建自己的理论基础这个意义而言,实验心理学又回到了冯特的时代,或更准确地说,回到了(重新)建立自己理论基础的“诞生”的起点。但是,与哲学对这个危机的反应、即从“单子”式意识的封闭的主体性观念向“主体际性”观念及其理论建构的过渡相比,心理学对这个危机的反应是幼稚而鲁莽的,即干脆而彻底地否定主体性,由此也“开始”了它的“一种新的气候、一个新的时代”,即行为主义的“气候”或“时代”。

行为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否定(人类)意识作为一个存在领域的合法性。然而,正是意识作为一个存在领域的不可还原的实在性,构成了心理学的合乎逻辑的基础[3](P87-92)。所以,当行为主义作为心理学研究纲领,其理论逻辑被充分展开之后,必将又一次地使整个心理学的理论基础趋于崩溃,并迫使实验心理学重新回到华生的“革命”的起点上。至少就实验心理学的行为主义传统而言,这就是又过了半个世纪之后,以班杜拉为代表的社会理论家们,试图在重新论证意识实在性的基础上,改造或扬弃传统行为主义的种种理论努力的历史逻辑的本质之所在。事实上,伴随着行为主义的发展、或当它陷入危机之后作为它的替代形式的,是实验心理学内外的各种“抗议”的力量和运动。其中,对行为主义而言带有“革命”性质的两种力量或运动,即人本主义心理学和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逐步演化为在当代心理学中占主导地位的两大思潮。作为对行为主义理论逻辑充分展开所导致的危机的反应,这些不同的理论思潮作为当代心理学发展趋势,它们所表现出的一个共同基本特征,是向主体性的回归。当代心理学的这种普遍的向主体性回归的发展趋势,不是偶然的,而具有历史逻辑的必然性:它既表达了心理学作为关于意识的科学研究的学科本性,又体现着意识实在与人作为主体性存在事实之间的内在的逻辑关联。

二、进化自然观对主体的要求和拒绝

关于生物进化或自然演化的思想,在西方文化中有着古老的传统。它的理智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阿纳克西曼德的某些睿智的洞见,并在历史上一直作为一种思想潜流存在和流传着。就其主导趋势而言,前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思想,主要表现为一种浪漫主义进化自然观。这种自然观赋予包括无机世界在内的物质以某种活力和发展的倾向,认为自然是自我完善和自我指导的,并最终于19世纪初形成了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的浪漫主义生物进化论,认为每一物种都有自我完善的先天驱力;由这种驱力所导致的获得性性状可以遗传。这种形式的进化自然观,不仅不是反主体的,它实际上以某种不甚明确的方式对主体性存在提出了一种要求。

在进化自然观的历史中,达尔文的独特贡献在于提出自然选择学说,使生命的进化过程得到机械化的说明,从而使生物进化论成为一种科学的理论,并将传统的、流行的神秘主义目的论驱逐出生物科学。科学形态的生物进化论的提出和确立所导致的社会结果和思想结果是多方面的。就对心理学的影响而言,它一方面为实验心理学提供了广阔的理论前景,从而导致了实验心理学在美国大发展的繁荣局面;另一方面又必将以与否定上帝创世说同样的方式,导致对传统意识心理学的意识观、亦即早期实验心理学主体性原则的否定。关于第一个方面,达尔文自己就曾有着明确的预感。他说,“我看到了将来更为重要的广阔的研究领域。心理学将稳固地建立在斯宾塞先生已充分奠定的基础上,即每一智力和智能必由阶梯途径获得。”[4](P320)事实上,生物进化论不仅塑造了摆脱德国式束缚之后的实验心理学,而且塑造了它的历史,乃至于我们可以说,今天的心理学,几乎在每一个研究领域内都渗透着进化论的精神:“达尔文主义在19世纪最后的25年对心理学的影响,……大大促进了这门科学塑造成今天的形态。”[5](P186)。

正是在关于上述第二个方面的上,需要我们有敏锐的理论洞察力才能把握其本质。一方面,就作为一种理论思维方式而不是其历史形态的科学的生物进化论而言,另一方面,就心理学本身的理论逻辑而不是作为其历史形态的早期实验心理学而言,生物进化论不仅不会导致对心理学主体性原则的否定,相反,就在人类思维的历史与成就的范围内而言,心理学的主体性原则只能在生物进化论的基础上得到确立和论证。历史形态的生物进化论所否定的,是作为心理学的特定历史形态的实验心理学的主体性原则,亦即是隐含于作为传统哲学心理学思想之直接继承的德国实验心理学和接受了德国实验心理学理论前提的美国(早期)实验心理学之中的主体性原则。这种主体性原则,究其实质,乃是笛卡尔意义上的单子式意识的封闭的主体性原则。它作为对人类意识实在的一种特殊的理论把握方式,不是人类意识实在本身。所以,虽然它在特定的逻辑框架(即传统的思辨哲学)内能够成就一个自成一体的理论体系,但当被移入另一个逻辑框架(即进化论的思维方式)之后,它只能造成理论的混乱和逻辑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