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公司信息化建设调研

公司信息化建设调研

时间:2023-08-12 09:16: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公司信息化建设调研,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公司信息化建设调研

第1篇

【关键词】信息化;管理;系统

企业信息化建设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了大量的科学的数据和先进的管理手段,为业务人员和基础管理人员及时了解企业运转状态提供了简便、快捷的方式和手段。然而信息化建设投入之大、风险高,见效慢等特殊性,使得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发展缓慢。下面我通过分析企业信息化现状,剖析信息系统的结构,分解信息系统的功能,通过的方法将现有成熟的信息系统功能,拓展到其他生产和管理中去,实现信息化建设的推广和运用。

一、企业信息化现状

1.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问题。一个信息化项目从调研、设计、开发、测试、实施、培训等到完全实现信息化项目的实际需求并运行正常,往往经历的时间很长,投入的资金较大,风险较高。所以很多企业虽然很重视信息化建设,但在实际投入上还是有一定的顾虑,不会轻易投入大量的资金去投入信息化项目建设。

2.企业信息化建设技术问题。企业信息化建设遇到的最大难题是企业信息化建设人才缺失问题,懂得信息技术的人员不明白企业的真实业务流程和管理体制,懂得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管理体制的人员不太了解信息技术,不能完成信息系统建设。

3.企业信息化建设开发风险问题。在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由于企业和软件公司都缺乏熟悉企业特点、业务流程、管理特色又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懂设计、会管理的综合性人才,使得很难整理出一份详尽的项目调研报告,设计出符合企业实际的需求方案,即使信息化项目前期都符合要求,在开发过程中也有可能由于技术、应用或实现方法等方面的原因,导致信息化项目最终失败。

二、深入分析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分解信息系统的功能模块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产业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企业已无法脱离信息技术的支撑,离开信息化技术,企业的生产和管理都可能陷入困境,更谈不上健康快速发展了。所以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的应用,特别是信息系统的管理也在逐步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主要支撑之一。但由于信息化建设投入大,风险高,见效慢的特点,使得很多企业只是在主要业务或特殊业务实施了信息系统管理。下面我将举例说明利用企业使用的信息系统,拓展信息系统使用范围,推动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1.深入分析信息化建设的成果。我们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比较成熟的项目材料进行从新捋顺,找出当时的调研报告,需求分析,业务流程、设计方案等相关材料,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尽可能的捋出信息化项目建设的共性问题和标准的业务和管理流程。开滦国际物流公司通过对综合物流信息系统的贸易子系统调研报告、需求分析、业务流程设计等相关材料的分析研究。总结和优化出系统的业务流程:

类似这样的业务流程将成为我们拓展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第一手资料。

2.分解信息系统的功能模块。我们将信息系统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架构进行分析,按照功能进行流程设计。我们还以开滦国际物流公司综合物流信息系统中贸易子系统为例,贸易子系统的业务和管理流程为:

我们通过分解开滦国际物流公司综合物流信息系统贸易子系统可以得到诸如:收货管理、发货管理、票据管理、收付款管理等模块功能。我们通过对这些模块的二次开发和修改,使其能够拥有独立的功能和衔接的接口。

3.按照新项目的功能要求和已有的功能模块,进行新项目的方案实施。我们通过分解信息系统功能可以得到充足的功能模块,将调试好的模块进行整理,作为我们用于开发和实施新项目的内在资源。新项目的需求确定以后,我们按照需求和已掌握的功能模块进行方案设计。一个新项目就像盖一座大楼,我们的各类功能模块就像是盖大楼用的砖和钢筋,我们通过自己的技术水平将砖和钢筋有效结合起来,盖好大楼。开滦国际物流公司就通过此方法引用贸易子系统中收货完成了库存的采购、利用发货完成了库存支领,利用票据管理完成了库存的结算,最终成功的完成了库存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施。

4.利用信息技术和数据库知识完成特殊业务需求。一个项目从需求调研到最终的实施使用,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或多或少的都有些小遗憾,存在一些细节的功能没有实现,但我们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和数据库知识,将所需要的数据进行重新整理、关联、计算,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

三、利用信息化成果,拓展信息化建设的优势。

1.节约大量资金。让软件公司给定制开发一个信息管理系统,少说也得几十万,动辄上百万。即使项目成功实施运行,后期的维护和培训费用也是很大一笔开支。利用信息化成果,拓展开发实施的项目,成本很低,除了需要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学习费用外,其他几乎不产生费用。

2.减少人力、物力的投入。由于软件公司不了解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情况,如果开发一个新项目,前期的需求调研,需求确认、方案讨论等涉及到很多部门和人员,占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后续的实施及培训也牵涉很大精力。利用信息化成果,拓展开发实施的项目,由于开发实施的人员就是企业的员工,对企业的生产和管理相当了解,没有必要大范围的调研,实施和培训也不会牵涉很大精力。

3.降低新项目的实施风险。由于新项目是利用信息化成果,拓展开发实施的项目,是企业内部人员编制完成的,对于企业的特点、员工的操作习惯,管理架构等都可以考虑的更全面。设计和开发出的系统更利用员工的使用和企业的管理。

4.有益于新项目的维护和数据安全。利用信息化成果,拓展开发实施的项目不涉及企业外部人员的介入,不仅降低了企业内部数据外泄的风险,保障了数据安全,也使得企业内部人员完全掌握了新项目的设计方案和程序代码,能够根据业务需求和功能要求随时进行维护,满足新需求。

5.为企业培养了一批信息技术人才,增强了企业的技术实力。利用信息化成果,成功拓展开发实施一个新项目,那就标志着企业拥有了一批高素质信息化建设人才。

第2篇

【关键词】财务信息化;财务系统;系统改造升级;

信息化建设;实施流程

【中图分类号】F275

企业财务信息化已经成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之一。只有了解和掌握企业财务信息化发展趋势,才能有效构建基于提升企业管理能力、提高企业决策效率和效益的财务信息化,真正助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由于信息系统专业性很强,长期以来,一谈信息化,企业领导往往将其归为信息部门的事情,所以在信息化实施过程中,经常出现信息部门领导挂帅,其他部门配合,导致实施和应用效果并不理想。随着企业管理层和基层业务部门逐步认识到信息系统不仅是企业的管理工具,更是企业之间竞争的平台;已经意识到业务和管理需求是信息化的核心,信息部门则变为配合角色,财务部门引导信息化建设已经开始深入人心。在此背景下,株冶集团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实施路径如下:

一、硬件、软件等系统环境正常运行与经费保障是顺利推进信息化工作的前提条件

(一)系统环境运行正常,保证信息化的进度和效率

系统采用集中部署方式,金蝶财务主机统一安装在本部信息中心机房,主机系统采用两台高性能PC服务器和一台海量存储阵列构成的双机系统。驻外远程用户终端利用Internet网络,通过本部财务远程服务器认证后连入主机K3系统。主机系统采用Windows SERVER2008 R2 64位操作系统,以及SQL server2008数据库,主机中分别部署了21个金蝶K3账套。提高了系统稳定性、安全性、维护性。

(二)经费保障,保证硬件、软件按时到位

株冶集团财务信息化改造总预算240余万元,包括硬件设备采购、机房升级改造、软件采购和数据库建设等多个项目。经费上的保障,保证了信息化的稳步实施。

二、领导高度重视和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是顺利推进信息化工作的基本条件

(一)领导高度重视

公司成立以董事长为组长的财务信息化领导小组,同时成立以财务总监为组长的财务信息化工作小组。在实施过程中,总经理主持、召开多次信息化工作会议,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的相关重大问题、突破信息化实施瓶颈。

(二)组织推进明确责任人

分别成立株冶实施项目小组和金蝶实施项目小组,明确各小组的项目经理人。由财务部牵头成立信息化专门实施小组,株冶和金蝶各派出人员组成多个2人小组,分别负责实施初始化及信息化实施的具体公司和单位,建立双方沟通协调机制,进一步明确分工、细化责任。

明确各信息化相关部门责任人、联络人、关键用户。信息化相关部门的部门长是信息化第一责任人,各部门或子公司等设立“关键用户”。各部门关键用户为各部门的业务骨干,能承担各部门的信息化“传帮带”的纽带作用,能够随时抽调接受培训与数据录入等工作,要求各部门充分保证上述成员用于公司信息化工作的有效时间,以利于公司信息化工作的顺利实施。联络人配合关键用户在部门责任人的领导下协调本部门的信息化工作。

关键时间节点责任人签字。将《株冶信息化实施计划》制作成大型进度表粘贴在信息化办公室墙壁上,双方实施小组成员在每一个关键节点上是否按时完成进度要签字确认,时刻提醒双方按进度完成任务。

(三)加强财务信息化舆论宣传

为配合信息化实施创造有利外部环境、鼓舞士气,公司宣传部门对财务信息化工作在《株冶人》报、《有色天地》上进行宣传报道,同时撰写了信息化建设简报。

三、前期调研充分,有利于提高信息化实施的效率和进度

给予株冶财务信息化调研的时间只有4天左右。株冶集团的业务比较复杂,许多具体细节问题调研时没有充分了解到,随着实施的不断深入,新问题越来越多,感觉流程越来越复杂。所以,调研要进一步增加深度、扩大样本范围,深入具体操作层面、了解每个具体的业务员的需求。如公司销售收入分解为出厂价、到岸价、打捆费、运杂费等;如果不深入详细了解,就会影响以后的实施进度。

在适用通用标准、通用流程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个性化开发。株冶的生产规模较大,采购、销售、仓管、质保等主流程都有自己的特色,有些不是标准、通用流程都可以解决的。比如硫酸销售模块,对质保、检斤、质保书打印系统的模块采取定向开发方式。

兼顾对公司原来单个老信息系统的整合、利用、替代,避免信息孤岛。通过本次信息化一期系统的升级改造,株冶将完善其金蝶财务软件的管理功能,并有效整合其原有销售、采购、质保等单独的信息管理系统,使得原有的财务、业务、质检等多个信息系统纳入统一管理平台,达到全流程供应链管理,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共享共用,逐步完善株冶的IT信息网络管理,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

综上所述,前期信息化蓝图确认的时间最好长一点,信息化调研更深入一点,再细化一点更有利于后期的开发实施和进度掌控。

四、信息化管理相关制度的制定与有效执行是确保信息化持续稳定运行的制度保障

(一)制定信息化管理制度

公司已经制定信息化管理制度,包括各部门职责及权限、业务运行处理规定、系统用户权限及密码管理、罚则等,并将制定配套的实施细则,使各部门在实施过程中有法可依,按章办事。

(二)严格执行周例会、日短会制度

为保证实施各方的信息沟通,信息化工作组按照每周四召开一次周例会、每天召开一次短会的形式,保证双方加强交流和沟通,不断总结信息化实施经验,优化实施模式,提高实施效率。

(三)建立定期或不定期培训制度

如系统初始化时候,采取课堂讲授与实际演练相结合的方式,分批完成信息化初始化培训工作,所有参培人员要求考试合格。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经常进行培训,对个别培训后没解决的问题,在信息化QQ交流群有专家进行在线解答,确保培训、沟通工作到位。

(四)实行工作任务书制度和奖惩考核制度

以“株冶财务信息化工作组”名义下达近20份《工作任务书》,确保对信息化实施过程中的任务进行布置、问题进行整改、进度进行控制、瓶颈进行突破,并对工作任务书完成情况进行奖励和考核,确保优化业务管理流程,保证按时按质按量完成株冶信息化建设工作。

五、复合型人才是成功实施信息化建设的有力支持

企I不仅需要专业化的人员,同时也需要大量复合型人才。在企业发展中,财务人员能否为企业创造价值,将会成为衡量财务人员价值的重要依据。财务人员如何转变核算角色,主动适应信息化发展,为企业实现价值创造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已经成为财务人员发展的必然趋势。

主要参考文献:

[1]马群.集团财务信息化发展阶段及应注意的问题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6(13).

第3篇

关键词:吉林省;农村;信息化

农村信息化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农村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中实现普遍应用和推广的过程。2001年农业部启动了《"十五"农村市场信息服务行动计划》,全面推进农村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金农工程、“三电合一”工程、“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等重大项目的建设,成为全面快速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吉林省自2001年开始推进农村农业网络服务以来,历经十一年的建设,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政策引导下,建立了以吉林省农委农村经济信息中心为核心,配合有“一站通”、12316新农村语音热线、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吉林农网、“村通工程”为多元化服务形式的具有吉林省特色的农村农业信息服务平台。

一、吉林省农村基层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成就

(一)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备

近年来,吉林省通过实施村村通广播电视、村村通电话等工程,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广播、电视、电话(包括移动电话)、网络等渠道基本解决了农民获取信息难的问题。在网络平台建设方面,通过多年的努力,覆盖省地县乡的农业信息化网络已经初具规模。

通过选择GSM网、VSAT站、固定通信网等多种方式开展“村通工程”建设,及目前正在全省范围内积极探索利用的3G、物联网技术等信息手段,进一步推进了农村地区通信、广播电视和互联网发展,为农业信息化提供基础设施条件。

(二)农业农村信息化项目发展迅速

2001年,随着吉林省农委农村经济信息中心成立,通过整合系统内、省内、国内和国际四类涉农信息资源,以及对农村电信基础设施的基本完善,建立了吉林省农村农业网络信息服务网,截止到2009年92%的乡镇建立了信息服务站,注册“一站通”的用户达2564个,居全国第二位。

“12316新农村热线”平台,汇集起吉林省农业委员会、吉林省农业科学研究院、吉林农业大学等多个农业科研院所、行政机构的480位权威专家,可同时接入360个电话,能够为广大农民朋友提供生产、生活、医疗、娱乐、交易、农村劳动力转移、法律咨询、供求信息、市场行情查询与预测、远程教育等农村生产生活各方面、多学科的科技咨询信息服务,帮助农民增收。

2011年,吉林省新建标准化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点)500个,拟选择10个行政村建设一批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农业农村信息化终端样板。启动“农村吉林”乡镇网站建设,拟规划建设100个左右乡镇网站。

2012年开展的“金土地农村连锁互动网”打造成服务吉林省、面向全国的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平台。重点搭建四个平台,即农村商业信息化平台,提高配送效率,降低配送成本;农村服务信息平台,提供农产品销售、外出务工等信息服务;农村金融服务平台,提供刷卡消费等金融服务;增值业务办理平台,增加公共电话等增值服务。通过信息化改造,推动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融合,促进金融服务下乡、信息服务下乡,增强农村信息产品的生命力。

(三)多元化力量参与农村基层信息化建设

随着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与深入发展,仅靠政府的力量单独支撑如此庞大的信息技术产业推广和改革,是艰难而难见成效的,因此,由中央与地方政府主导,融合企业、院校、基层农村组织、农民等多种力量,共同努力建设农业及农村信息化工程的多元化发展形势日渐形成。

农业部实施了“三电合一”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项目、金农工程、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中央其他党政部门实施了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村村通电话工程、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项目。电信运营商、IT企业等开展了农业农村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化的应用与推广。2012年,吉林省政府联合中国电信建设“农村吉林”信息化平台,力争在三年内完成621个乡镇和部分县区街道办事处的门户网站建设。

二、吉林省农村基层信息化建设发展调研与问题分析

根据吉林省农村信息化的基本内容和吉林省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情况,选取了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大屯镇进行调研分析,通过开展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长期困扰农村基层信息化建设中“最后一公里”难以接入的原因。

(一)调研对象基本情况介绍

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大屯镇位于镇赉县东南部,大屯镇人民政府地处黑龙江省、吉林省两省交界地,全镇幅员面积44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6.3155万亩,人均5.7亩;可利用草地面积2.8万亩,林地面积4.9万亩。2011年农业总产值达到6.2亿元,占GDP的比重50%,农民人均纯收入7300元。

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大屯镇属于典型的以农业传统种植为主,辅以畜牧业和林业生产的典型性吉林省农村的一般代表,故选取该镇为样本进行调研分析,基本可以代表和反映吉林省农村基层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本次调研的主要对象是镇内常住普通村民。男性受调研者占62.9%,女性占37.1%。年龄结构为:20―30岁的受访者占9.33%,30―40岁的受访者占18.26,40―50岁的受访者占26.20%,50―60岁的受访者占27.85%,60岁以上的受访者占18.36%。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占8.22%,初中占58.60%,高中(中专)占30.17%,大专(高职)占2.54%,本科及以上占0.47%。通过对受访者性别和年龄的两项指标进行分析,受访农民中中老年男性占多数,通过访谈了解到,目前较年轻的中青年男性和女性主要在上学或进城务工。

(二)综合调研数据分析

受调研者电脑使用情况为:会使用电脑且会使用电脑上网者为64.8%,家庭中有电脑并能够接入互联网的为17.9%,通过互联网查询或学习农业知识的占4.66%,通过互联网了解农产品交易销售行情的占9.92%,通过互联网进行农产品交易的仅有一位,占0.22%,通过访谈了解这位农户是通过在北京工作的哥哥代为进行交易。通过电脑进行农业种植生产管理的占0%。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得出,目前该镇的农民几乎没有使用电脑进行过农业生产种植管理,不仅反映了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现状,从另一个方面也反映了农业生产的电子信息化管理目前在一般农民中无法投入使用。通过调查发现能够使用互联网技术进行网上农业信息学习、查询、交易的农户比例极低,且该镇的普通农户仍以个体家庭为单位进行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结合这两种情况,反映了该镇的普通农民仍采用传统方式进行一般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这种方式简单粗放,农民抵御风险和提高产品附加值的能力很低。

受调研者手机使用率为96.83%,家庭固定电话占有率为92.2%。通过手机或家庭固定电话了解到农业生产信息的占98.85%,通过个别访谈了解到,普通农户通过手机或固定电话与亲友或邻里相互交换农业生产销售信息,也有部分农户通过短信或直接致电等方式,向农业站了解农产品生产销售情况。这种信息取得方式简单落后,而且缺乏时效性。

受调研者对信息需求情况按被选次数的比重从多到少排序为:农产品销售行情、生产种植技术、医疗保障信息、教育信息、国家农业政策、社会保障信息、公共服务信息、农业气候数据。受调研者了解以上信息的主要渠道按被选次数的比重从多到少排序为:亲戚朋友、手机、固定电话、电视、政务公开信息、互联网。通过调研分析发现,农民对于多元化的信息需求很大,获得信息的渠道仍以传统方式为主,但随着移动电话的普及,农民通过手机交流信息并通过手机短信获得信息的方式逐渐成为主流,而互联网的作用仍不明显。

综合以上分析,对目前农村基层信息化实现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综合服务亟需与资源严重分散的矛盾。通过调研分析,广大农民对于农业生产和社会各类基本民生信息的需求强烈,但许多信息不能综合分享,而综合之后的信息农民又不会使用或学习。其次,公共服务产品属性与政府支持能力有限的矛盾。第三,信息需求旺盛与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农民对各类信息的获得仍以传统简单的方式为主,导致信息使用效率低下。第四,社会综合信息丰富与农民使用效率低下的矛盾。由于基层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对于大量农业信息的管理和使用简单低下,不能主动和有效的地使用和学习各种信息知识。

三、吉林省农村基层信息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制约吉林省农村信息化进程的关键是农村信息服务接入软环境改善相对缓慢,政府行动对于改善农民信息服务接入环境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在国家财政投入约束下,对于实现吉林省农村基层信息化建设的可行性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着力实施多元力量共建的公共服务带动战略

所谓公共服务带动战略,就是面向农村居民的需求,通过对政府涉农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的统筹规划和资源整合,带动农村信息化接入软环境改善,引领农村居民信息化生产生活方式,创造农村信息化服务的商业机会,从而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农村信息化在实施公共服务带动战略时,由政府组织建立一个充分开放包括农村公共服务门户网站、农村信息通道和村级综合信息服务站在内的农村信息化公共平台。为了实现这种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建立,多元力量的发展,即将企业和农民纳入到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中来,才能更有效地推动和提高信息化平台的使用效率。

2012年初吉林省政府与中国电信集团签署的《吉林省重点信息化项目合作推进协议》,建设“农村吉林”信息化平台。吉林省投入建设的“农村吉林”信息平台与传统的农村网站不同,既有独立的乡镇门户网站,又把各地的政务、商务、服务信息汇聚起来,通过3G智能手机浏览和信息,上网农户和乡镇企业通过3G智能机下载“农村吉林”客户端和登录,操作简捷,经济实用。而依托中国电信CDMA和3G产业链建立的手机平台,更容易为广大农民所接受和使用,而且,也拉低了一般农民接入互联网的平台,即登陆互联网已经不受固定电脑和上网线路的使用限制。以长春米沙子、松原陶赖昭等乡镇为先行试点,统一框架标准,为后续建设积累经验。

(二)通过政府投入和社会力量建立村级综合信息服务站

村级综合信息服务站是农村信息化建设初期的重要末端节点。大部分农户无法实现互联网接入,而村级综合信息服务站则成为村民实现上网的公共终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村级综合信息服务站点承担了诸多的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能。在村级综合信息服务站点基础上通过局域网共享,免费或低价格向农户提供接入服务,是降低农民信息服务接入成本的有效方式。

同时,让社会力量充分参与到村级综合信息服务站的建设中来。通过企业或其他社会部门的赞助,可以解决固定设备的接入问题,降低建设成本。而且,可以通过村级信息服务站的建立,为参与建设的企业提供一个新的广告平台和直接入村的营销场所,从而使社会力量能够积极投入到村级信息服务站的建设中来。

(三)建立农村公共服务门户网站

包括对农村居民实现一站式公共服务的Web界面、开放式农村公共服务数据库共享标准、分布式共享数据库等。通过门户网站,农村居民用户能够获得一站式公共服务;各级政府部门和公共服务机构能够以多种方式信息和互动;广大社会化服务机构和商业机构能够十分便利地实现服务功能扩展。该网站的建设和维护,就是国家或省农村信息中心。农村公共服务门户网站建设的关键是党政部门如何实现资源整合、共建共享。吉林省“农村吉林”平台建设从4月份正式启动和组建团队,截止7月底 40个县至少完成了1个乡镇门户网站建设,截至9月10日,中国电信吉林公司已完成115个乡镇门户网站建设,中国电信吉林公司将力争在三年内完成621个乡镇和部分县区街道办事处的门户网站建设,以此解决农村信息化建设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作者单位:吉林农业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文生.中国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与机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

[2]钮志勇,戚国强,王立舒,付鹏威.关于“农业信息化最后一公里”的探讨与实践[J].农机化研究,2006年第8期:36-37.

[3]张向先,王有生,高玲.基于网络经济环境下的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研究[J].情报科学,2004年第12期:1416-1421.

[4]刘世洪.中国农村信息化测评理论与方法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6.

[5]刘丽英.吉林省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实况与战略措施[D].长春:吉林大学,2011.5.

第4篇

关键词:施工企业;管理;信息化;实践

0概述

全球化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传统的企业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受到强有力的冲击。在新一轮的竞争中,谁能实现与新经济的成功对接,谁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推进信息化改造,已经成为众多建筑企业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战略措施。

与此同时,随着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庞大的组织机构、广阔的地域辐射常常造成人浮于事、决策缓慢、信息失真、经济效益低下,企业自身亟待运用先进的管理手段来完善和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从而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在许多人眼里,信息经济与建设公司所处的传统建筑业距离不小,但我们在经过仔细的调研和论证后认为:传统产业只有经过信息技术的整合、改造、提升,才能更具竞争力。为此,在1999年年末,中国长城铝业建设公司作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进现代化的战略决策,并以应用为重点,全面启动信息化建设工程。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建设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结合建设公司十几年来的探索与实践,笔者认为,传统建筑业要成功实施信息化需抓住以下几点。

1 讲求实效 信息化要适合企业现状与发展

信息化建设必须高标准、高起点,但不能脱离企业现实;信息化建设要考虑企业的战略适宜度、应用适宜度、投资适宜度、资源匹配适宜度和组织、文化适宜度,不流于形式,不搞花架子。正是由于对信息化建设的正确把握,建设公司的企业信息化建设从一开始就表现出理性与求实。

中国长城铝业建设公司始建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隶属中国长城铝业公司,现拥有有色冶炼一级总承包资质和多个专业承包资质,年完成产值能力在10亿元以上。面对残酷的市场竞争,如何在建筑业这一传统产业中建立高效的现代企业制度,如何优化产业结构,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公司在实践中不懈的探索着。

1.1要建立清晰的信息化思路

1999年,当时国内外信息化建设思路很多,但考虑到建设公司的业务属性和实际情况,经过深入的调研和讨论,公司很快形成了一致的建设思路,那就是:信息化和主业现代化相促并进,信息化以主业现代化为基础,主业现代化以信息化为动力,最终实现建筑业和信息产业的齐头并进。

1.2要确立前瞻性的信息化目标

建设公司企业信息化主要希望在以下四个方面实现:

(1)管理方式系统化。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加强经营管理的监控、分析和决策支持,把企业内外资源充分统一管理起来,降低成本和损失。

(2)业务流程科学化。企业的具体业务借助信息技术的手段更加科学、系统、完善,更好地提供服务,并实现原来不能达到的功能。

(3)办公过程自动化。办公过程自动化,提高工作效率,弥补管理、业务流程的漏洞,增加沟通,减少浪费。

(4)营销服务网络化。借助Internet的强大力量,实现企业的公关、营销、客户服务过程网络化,提升营销策略的层次和服务的质量。这不仅仅是建立一个优秀的网站,还要通过网络开展一系列有计划的活动。

以上的“四化”并非独立实现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企业处在不同的发展规模、发展阶段,对信息化的实现要求也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企业信息化应该分阶段、有计划地进行,是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进行的,不能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

1.3要选择合适的信息化建设模式

信息化建设包括“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个方面。其中硬件建设部分建设公司当时已具备较成熟的条件,但当时针对建筑业的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国内却凤毛麟角。一方面,很少有能从建筑业全局管理出发,为建筑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的软件企业,大部分从事建筑业软件开发的企业仅能提供项目管理、预算管理等局部管理的工具软件。另一方面,委托高校开发也存在很大的风险,由于高等院校的开发主体主要是在职教师和在读学生,缺乏足够的社会实践和商业服务意识,后期维护与系统升级也无法得到有效保障。权衡当时的情况,为了建立适合自身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建设公司最终不得不选择了自主开发,虽然自主开发相对周期较长,困难较多,风险较大。

在建立了清晰的思路,确立了明确的目标,选择了合适的建设模之后,1999年开始,建设公司开始为信息化建设准备,铺设了近20公里的光缆局域网,并大举引进IT人才,着手软件开发。通过一年多磨练,建设公司打造出一支精通业务、熟悉管理的软件开发团队,为了给公司信息化提供稳定的技术支持,并实现建设成果的产业化目标,2001年年初,建设公司投资成立了河南长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对内推进公司信息化,对外开发IT市场。

2 转变观念确保信息化建设顺利推进

企业信息化不单是技术问题,更大程度上,它是对全体员工思想观念的再造和思维方式的改变。如果这个过程不到位,信息化就只是一个计算机系统而达不到信息化管理,就不可能起到构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对国企而言,领导的态度和工作作风是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为了确保信息化顺利推进,建设公司的领导层自始至终积极参与,协调方方面面的关系,解决工程推进中各种各样的困难。有了领导的清晰思路和积极参与,建设公司的信息化推进相当顺利,从前期策划到建立内部局域网到推出资源管理平台第一版,仅仅用了不到半年时间。

同时,企业信息化建设只有领导的支持是远远不够的,更新思想,转变广大员工观念,加强员工的信息化意识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建设公司本着以提高员工素质为根本的原则,对员工实施全方位信息技术培训。几年来,建设公司组织信息化相关培训上千人次,公司所有管理人员都系统学习了相关信息技术。公司还在局域网系统上建立了网上教室、网上图书馆等多个学习板块,供员工学习。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员工对于信息化建设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局域网系统已成为大家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具和良好的沟通渠道,关注信息化、促进信息化发展开始成为大家的自觉,而合理化建议板块、热点讨论区已经成为大家关注信息化建设的有效平台。可以说,一个学习性的组织,一个信息化建设的良性循环已在建设公司初步形成。

3 流程重组,改变传统管理模式

公司传统的信息交流表现为上下级之间的垂直交流形式,信息系统却允许信息的横向交流或越级进行,缩短了等级链的长度和矩阵链的规模,高层管理者不再依赖中层管理部门就可获得大量的信息和评价,企业的管理层次减少,人员的职能重新分配,特别是中层领导干部的职能重新定向。

因此,信息系统的能力不仅仅在于它使传统的工作方法更有效率,更在于它使企业打破了传统的工作规则,并创造新的工作方式,这正是企业流程重组的核心内容。信息化既是企业流程重组的出发点,也是企业流程重组的目标。

长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针对建设公司从事建筑远程作业,距离总部较远的特点开发出的建筑业资源管理系统,以纯WEB技术实现了资源的远程处理和工作的远程调度。建筑业资源管理系统以分析和管理已有的资源为出发点,运用一定的公式和规则来解决问题和辅助决策。建筑业资源管理系统包括了办公自动化模块、业务管理模块、企业数据资源管理模块、信息资源管理模块、工作流程管理模块、消息,督办管理模块和客户资源管理模块七大子系统。它在资源管理上实现了最小冗余和最大共享,系统虽然按照模块划分,但是每个模块中的应用程序并不限定在某个部门使用,也就是说,建筑业资源管理系统是面向工作流的,而工作流可以因企业、因时间而异。这样,公司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就必须实行业务流程重组。

资源管理系统的引入使我们认识到,管理系统带给公司的是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它不仅仅是一套管理软件,更多的是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的结晶和体现,是信息时代企业实现现代化、科学化的有力工具。如果这种管理思想与公司现有管理机构、管理体制不能很好的融为一体,那么,就必须对公司的业务流程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造。只有在优化经营过程、强化管理的基础上进行信息化建设,才能充分发挥其综合经济效益。

企业信息化不是自动化,它需要相应的管理体制与之配合,所谓“三分技术,七分管理”,更重要的是先进管理思想和管理体制的引进和改革。为了真正发挥技术的优越性,就必须对组织机构、管理制度进行合理的、有计划的调整,否则,再好的管理系统也发挥不出来作用。为此,建设公司借助中铝公司重组上市的契机,对公司的机构进行了重构,将以前的十几个科室并为六部一室,并对公司的业务流程进行全面理顺。通过一系列的整合,公司初步形成了以项目建设为核心,以物流为主线,以成本控制为目标的工程管理体系。经过信息化的流程重组,我公司开始焕发出强劲的生命力。1998年,建设公司年产值不足1000万,而到了2001年,经过彻底的信息化建设和大刀阔斧的业务流程重组,当年完成产值4.2亿元,公司效益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2002年,建设公司成功晋升有色冶炼国家一级总承包资质。2004年,我公司成功进入山东、山西、贵州等市场,成功承揽冰岛国际工程,建筑业产值达到4.8亿。2005-2007年,我公司产值一直维持在5到8个亿,而国际市场产值占到了总产值的三分之一以上 。这样的业绩成为长铝公司的典范。

4 以应用为重点,信息化体系必须为工程建设服务

建筑企业管理的重点在项目管理,难点也在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必须为项目建设提供全方位支持。

2000年,我公司承接了中州铝厂2#悬浮焙烧炉安装工程,项目部启用资源管理系统在现场实时采集数据,现场数据经过资源管理系统的过滤,加工整理后,通过因特网提供给公司总部决策层,公司总部根据这些实时数据制定网络施工图和网络进度图,并随时根据网络采集回来的数据进行校正。以前需要一年半才能完成的工程,由于信息系统地采用和广大员工的努力,我公司9个月就拿了下来。2001年3月,中州铝厂2#悬浮焙烧炉一次点火成功,并且所有设备运行良好,被生产方称为样板工程。焙烧炉安装工程创出了国内同类建设项目工期最短、投入最少,一次试车成功,达产达标最快的记录。建筑业资源管理系统成功的经历了第一次实践考验。

2003年,我公司再次承接了中州铝厂3号焙烧炉,公司在应用资源管理平台的基础上,推出了进度控制系统和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系统,工程的进度、质量成为中州分公司各项工程施工的典范。8月20日该工程带料试车一次成功,8月23日达1350T/D设计产量,25日超过设计产量,达到1400T/D。该工程的实际建设工期仅有8个多月,可以说我公司再次刷新了由自己创下的同类工程建设记录。

目前,我公司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深入到企业各项工作的方方面面,信息技术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大力发展互联网在采购、项目管理、客户服务等多个领域的应用得到了很好体现。公司的资源管理系统已经过了多次升级,其内涵扩展到《项目管理系统》、《物资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设备租赁管理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合同管理系统》、《成本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质量管理系统》、《安全管理系统》等多个方面,与其他管理系统共同构建成建设公司的《资源管理平台》,建设公司信息系统构建初具规模。该系统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配置和优化企业内外资源,使企业的运作和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和系统化,使企业达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结果,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5 优化产业结构 信息化为企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5篇

教育局副主任科员 XXX

依据局党组制定的主题教育调研方案,X月XX-XX日,由教育局副主任科员赵洪宇同志带队,对部分中小学校及幼儿园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随后会同县联通公司、县移动公司等单位人员座谈,并进行了分析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研范围

滨泉凤亭小学、第三中学、崇德学校;第一幼儿园、第五幼儿园。

二、调研方式

听取学校主管领导汇报、实地察看、召开座谈会等形式。

三、全县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

1、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

近年来,XX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教育信息化呈现良好发展态势。2013年以来,全县投入资金近千万元,新增学生用计算机846台,教师用计算机675台,多媒体设备262套,光纤新接入12条。全县10个乡镇学校新装备了48台标准的计算机教室。目前,全县多媒体设备共496套,多媒体教室设备普及率达98%。宽带接入共26条,其中,带宽百兆及以上学校22所,宽带覆盖率达100%。

全县共建成录播教室2个,分别为滨泉中学和滨泉凤亭小学。2014年以来,为全县26所学校1765名教师录制“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课程近2,000节。录播教室为教师提供了专业化的摄录平台,满足了全县教师公开课、优质课等课程视频制作需求。

目前我县师生主要依托国家基础教育云平台获取教学服务和教育教学资源。计划未来2-3年建成XX县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统筹推进实名制、可管可控的网络资源学习空间建设,实现“一生一空间,生生有特色”。

2、教育信息化应用情况

XX县高度重视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为提升全县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高教师信息化手段教学积极性,2013年以来,XX举办了“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等活动。依托国家省市等资源平台,推进“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新型课堂模式建设。陆续组织了“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专题培训”、“电子白板应用专题培训”、“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培训”等,共培训教师近2,500人次。全县积极开展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目前全县共有5所学校276名教师和652名学生开通了网络学习空间。XX县滨泉中学和滨泉凤亭小学教育信息化试点校建设工作正在有序开展。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通过本次调研和近年来在工作中了解掌握的情况,我县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中还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

1.学校重视不够,信息化工作效能低下

目前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实质仍是考试成绩,部分学校领导对信息化工作不够重视,工作权责不清,管理制度不完善,无教育信息化工作激励机制,各项工作效能较低。有的教师对教育信息化认识不高,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积极性和水平不高。部分学校在多媒体设备管理方面还存在问题,存在资源闲置现象。

2.基本保障难度大,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

教育信息化资金投入需要得到保障。目前,我县班班通、计算机教室等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入很大,但售后服务工作跟不上,没有建立售后维修基金或采取其它行之有效的措施,导致故障较多。一些设备老化、损坏无法及时更新,导致当初高价买来的设备因维护管理麻烦、电费负担较大而被束之高阁,这种现象在乡镇学校尤其严重。

信息技术师资力量薄弱,因学科专业技术性强,很多学校存在信息技术教师不足、专业不对口问题,使学校信息技术应用、设备维护管理工作难以正常开展。

三、今后的发展方向

1.提高认识

进一步加强各级领导干部对信息化先进科技的了解和认识,让信息化与业务工作的结合更紧密,更有实效。

2.推进“两平台”建设

加快XX县教育资源平台和管理平台建设步伐,尽快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以解决全县教研问题和资源建设问题,提高教育现代化管理水平。

3.加强“班班通”等多媒体设备售后维护工作

第6篇

1.研究的基础与意义

30年间,中国会计信息化蓬勃发展,紧跟国际前沿,为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2012年,财政部会计司将“研究制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进一步规范会计信息化流程,努力完善会计信息化工作顶层设计”作为本年的工作要点之一。上海市财政局承担了财政部修订《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课题,组织上海市会计学会会计信息化专业委员会的专家组成课题组,来起草《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以符合会计信息化发展的时代要求,本文正是以财政部重点项目为契机,对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旨在通过调研反映出企业信息化水平,关注企业对会计信息化的需求,为规范的制定提供宝贵的实践建议,以期进一步提高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水平。

2.技术路线及步骤

如图1所示,本研究分为三个阶段:前期准备阶段、调查研究阶段、汇总分析阶段。

3.调研数据

本次调研一共分三次进行,第一次调研涉及企事业单位204家,其中回收的有效问卷为196份,提供者为市财政局和畅捷通,第二次调研涉及320家单位,包括一般企业、会计类企业、软件类企业和外商投资类企业,这两次调研的主要内容为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程度、应用程度以及制度建设程度这三大方面。第三次调研涉及163家企业单位,包括一般类企业、会计类企业、12家软件类企业和58家外商投资类企业,主要是对之前的调研分析结果的一次反馈调研。通过调研分析以期得到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应用建设情况,反映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企业会计信息化进一步改进和提高的对策和建议。

二、企业会计信息化水平的调研分析

1.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程度

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的程度,主要从四个维度来考量:

(1)时长: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时间跨度,目前调研企业中有45.4%和68.71%的企业应用会计信息系统的时间分别达到了10年以上和5~10年的水平,可见我国企业在会计信息系统的运用方面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具备了进一步开展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基础。

(2)进程:根据诺兰企业信息化阶段模型,本次调研对信息化进程的考量时对该模型进行了适当的精简与提炼,简单归结为四种程度,第一种程度为仍停留在手工记账模式,第二种程度为手工记账与会计电算化并行的模式,第三种程度为脱离手工记账,完全采用会计电算化模式,第四种程度为账务业务一体化的会计信息化模式(如图2所示)。通过调研数据我们看出,仅有11%的企业仍然使用手工记账的方式,接近90%的企业已经开始实施或者全面实施会计电算化或是会计信息化,由此可以看出,会计信息化建设是企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3)复杂程度:企业采用不同的信息系统,可以很清楚地表明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程度不同,使用独立的核算软件,即为简单的会计电算化的数据存储和处理阶段;使用账务与业务集成的会计信息化软件,为会计信息化发展的中级阶段;而使用会计管理决策一体化的软件为会计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在调研中为了便于被调查者理解,我们把这几个层次简单化通俗化,通过调研得出,43%企业目前采用的会计信息化系统主要是使用独立的会计核算软件,处于会计电算化阶段,也有25%企业的使用账务与业务集成的会计信息化软件,处于会计信息化的中级阶段,19%的企业为决策管理一体化的会计信息化高级阶段,也就是说有近一半的企业处于会计信息化中高级阶段,说明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已非常普遍和迅速。

(4)监管范围:在第四个维度上,考察了监管的范围及需求,监管的范围越大,说明会计信息化发展的范围越宽,会计信息化的触角越广,同时也显示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和企业对于监管意识的认识问题(如图3所示)。调研显示,有46%的企业认为凡是牵涉到企业会计信息化的所有方面,都必须规范;仍有21%的企业认为“仅在会计信息安全方面必需进行规范”或者是“仅在为企业以外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信息方面才需要规范”,首先说明会计信息化发展范围较广,需要规范的点不仅局限在安全及核算方面,同时说明大部分企业对于会计信息化工作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没有对会计信息化工作有一个系统的、全面的认识,容易造成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安全潜在的问题,因此,财政部门需要加强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管理。

2.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应用情况

(1)会计信息化软件的购买来源

从会计信息化软件的购买来源看(如图4),有69%的企业完全购买商业化软件,不进行二次开发,也有18%的企业会选择购买本土软件并进行二次开发,购买国外软件并进行二次开发的企业只有6%。从总体情况来看,大部分企业会购买成熟的会计信息化软件,也有部分企业会结合自身需求对现有的会计信息化软件进行二次开发,企业自主开发软件、与第三方合作开发软件和购买在线服务的企业较少。

(2)企业会计信息化软件的选择

目前(如图5),在我国国内的会计信息系统软件中用友、金蝶与国内其他品牌相比拥有着较大的市场份额,用友(49%)、金蝶(27%)、浪潮(6%);国外软件占有12%的占有率,其中以SAP(51%)和Oracle(32%)居多,并且在调查过程中我们还发现高端市场中仍是以国外品牌软件为主打产品。

企业在购买会计信息化软件时,考虑的功能因素(如图6)主要有软件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合法性。在此基础上,企业考虑的主要因素还有会计软件是否达到财政部《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的要求(38%),是否为经过认证的商品化程度较高的主流会计核算产品(31%),同时企业还会考虑到该软件是否需要进行二次开发以及软件的易用性。企业对于会计软件的主要关注点总结起来还是在其能够满足自身会计工作的需求,旧的法规对于企业使用的会计信息化软件主要是采用一一评审的方法,这一方法在现阶段由于软件种类繁多、企业数量庞大而不再适用。

(3)软件的日常应用及维护情况

调研中(如图7),从未更新、替换过会计信息化软件的企业占18%,这其中包括有些出于会计信息化建设起步阶段的企业。会计信息化系统购买安装,只是实施会计信息化的第一步,之后随着会计制度的不断变化、信息技术的发展,系统需要进行不定时的更新、升级和维护。特别是在旧法规制定的年代,会计信息化软件对于企业来说还是一个新鲜事物,大家都是初次接触,关注的焦点在于会计信息化软件的初次安装、使用,是一个会计信息化工作“初始化”的阶段。但是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会计信息化软件已经在功能,普及度方面都有了很大发展,因此在大量的企业中出现了会计信息化软件的升级、更新、更换等问题。

会计信息系统与其他系统的融合程度(如图8),会计信息系统在各类物的管理、提升管理效率功能的方面与其他业务系统较好地相融合(60.54%和53.81%),但在与企业控制系统、决策系统方面的业务系统融合程度上还不足(23.32%和19.73%)。造成会计信息系统与其他业务系统的融合存在不协调的原因主要是在接口方面,统一系统间的数据交换标准和信息编码体系,对于系统之间的融合非常的重要。

(4)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的进展

网络技术必然会对会计信息化产生巨大的影响,云计算的概念在会计信息化领域已经所体现。有79%的被调研企业有对于集中会计核算和共享会计服务的构想和打算,可见“建立会计数据中心,完善对企业会计信息的管理”的提议是有理论依据与实际参考价值的。应该推行新的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不仅要解决企业会计工作中现有的问题,同时也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云会计是今后会计信息化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因此应当进行规范。

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不仅是实施会计信息系统一项工程(如图9),人员的培养、系统的不断提升也是保障信息化建设的要素。调研结果显示“实施会计信息化及后续的升级成本过高”是制约会计信息化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会计信息化相关专业人才的缺乏、会计信息化软件鱼龙混杂缺乏有关部门的监督和认证也是制约会计信息化发展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5)会计信息化人才建设

会计信息化人才是会计信息化顺利实施的重要要素,企业适当的开展人员信息化培训提高人员的技术水平才能促进会计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从人才的学历和专业能力来看,被调研单位的会计人员水平大部分是本科以下学历(67.25%),且61.43%的会计从业人员只拥有初级职称,会计人员的基本素质普遍不高。

从企业的人才培养情况来看,①在培训时间上,大部分企业(36%)的会计信息化培训时间占会计培训时间的比例在21%~40%之间,还有27%的企业的培训时间比例小于20%,说明相当一部分企业对于会计信息化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够高;②培训内容上,企业对于操作层面和业务层面的培训较多,主要反映在准则与制度、核算与记账、信息系统应用与操作、业务流程与管理体系方面的培训(65%以上);③从鼓励会计信息化的政策上来看,有超过一半(53%)的企业没有对会计信息化人才设有鼓励或者倾斜政策,企业对于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需要相关人力资源政策的调整来鼓励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6)会计信息化实施效果

用户企业整体的信息化建设是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会计信息系统建设需要考虑与企业业务系统的对接情况,保障信息交流通畅。从调研结果来看,会计系统与管理体系的对接主要体现在管理功能(64%)与控制功能(67%),较少体现于决策功能(41%)。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主要为了内部管控,对于决策职能的要求较少。从匹配程度上来看,会计信息系统与企业发展需求的匹配程度大于60%,说明企业会计信息化实施的整体方向是服务企业发展要求的。

企业领导对于实施会计信息化的评价来看,效果最明显的是改进管理水平、支持决策和提高会计部门工作胜任程度,均分在82分以上;其次是信息化工作整体效果、降低成本、会计信息化提升紧迫程度方面,均分78分左右;在增加收入及提高市场响应能力方面的均分最低(小于76分)。会计信息化的实施目前阶段在企业内部工作效率提高上有明显改善,对于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效果尚不明显。

3.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制度建设

会计信息化能够为企业的会计工作带来效率的极大提高,但是因为与传统的手工记账在工作形式上完全不同,因此会计信息化工作面临着新的风险,需要有效的内部制度来应对这些风险。因此在调研别关注了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风险控制方面的内容(如图10)。会计信息化的操作风险方面,各家企业采取了不同的防范措施,其中有43%的企业建立了安全可靠和行之有效的人员身份认证和登录权限控制措施;有38%的企业对会计信息化软件的操作权限进行了必要的控制,及时备份和保存上级操作记录,制定可靠的数据、信息备份方案也是企业防范风险的方式之一。从结果上看在企业进行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都建立了不同程度的操作风险防范措施,但是这种风险控制措施和程度没有一个统一的指导标准。

会计信息化建设需要企业内部组织的控制制度(如图11),从调研结果看大部分企业都建立了“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管理制度”、“会计信息化操作管理制度”、“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会计信息化管理制度”等一些列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管理流程。可以说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内部控制制度是五花八门,因企业在会计信息化工作内部控制总体层面上应当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制定那些内控制度应作出相应的规定。

三、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1.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首先,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化虽然发展的迅速,但总体上存在不平衡的特征,大型企业、制造业及服务业、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化建设基础较好、水平相对较高,而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比较欠缺,而且仍有小部分企业依然维持手工做账。全面普及会计信息化的实现,是初步的工作重点,确保企业能够全面的脱离手工做账,实现会计信息数据化。

其次,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会计信息化系统发展迅速,不仅系统种类繁多,样式齐全,连功能也日趋多样化,在反映出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势头良好的同时,也反映出在这种五花八门的会计信息系统或服务的外表下,隐藏着一些功能和工作流程并不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相规定的会计所遵循的情况,如有69.39%的企业表示所用软件具有反记账的功能,有72.96%的企业表示有反结账的功能。无论企业采用什么样的形式,亦或手工记账亦或信息系统入账,都不能改变或背离会计原有职能和本质。所以,对于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要特别注重保持会计本质和原则,保证会计工作的责任和使命。

最后,企业会计信息化缺少相关规范来支持其发展。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的应用普及催动了会计工作的电算化进程。顺应这一发展趋势,财政部1994年了《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规则》和《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1996年又了《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引导企业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但是随着企业会计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上述文件中不少内容已经过时或者失效,需要新的规定予以替代。制定这些办法、规则、规范的主要任务是为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提供一个合乎实际、切实可行、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原则和指引,同时也作为财政部门对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的基础。由于新的会计信息化工作环境和旧的规范之间出现断层,现行法规一定程度不再适用现阶段的财政部门的监管工作。通过调研,我们也发现,我们已然从会计电算化阶段发展到了会计信息化阶段,原有的法规不能支撑现在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形势,势必要出台新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和促进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2.企业会计信息化应用的对策及建议

在系统建设方面,多数企业已经开始应用会计软件、建立起会计及管理信息系统,有较好的硬软件及管理基础。从企业选择会计软件的方式上来看,外国软件在中国企业占据一定的比例,这方面建议企业在建设企业会计信息化时不能只关注品牌效应,同时,也要适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做到成本与效益相匹配。在功能和模块的选择上,不同程度的企业分别注重软件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合法性,强调企业在选择会计软件功能时,一定要全面注重会计软件的质量特征,确保所选择的软件功能齐全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调研中也反映出,多数会计信息系统功能偏重核算和实物管理,与业务管理信息化融合相对不足,建立标准的数据接口意义重大,这需要政府的极力建设和推动。

在人才建设方面,多数企业已经认识到会计信息化人才对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并有相应的培训及支持措施。不过,企业中的会计信息化人才仍存在较大缺口,企业对人才在信息化环境下所需技能的认知和培养仍不充分。所以,在基础教育中就要大量的培养既通晓会计与财务知识、熟知信息技术,又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在进入企业后,需要一定的岗前培训,保证能够适应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建设水平。在工作中,不断地进行再培训,使得人才发展紧跟时代和科技的发展。

在会计信息化应用的成效方面,应该保证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与企业发展需求相匹配,通过实施信息化改进会计工作的效果,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调研数据显示企业实施会计信息化确实对提高企业会计工作效率且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政府应根据当前企业会计信息化应用的形势,进一步规范企业会计信息化软件的功能和服务,以便能更好的在企业的管理和决策中提供更大的作用,同时,要加强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的规范和指导,明确企业的职责,保证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企业会计信息工作能够有序的进行。

3.企业会计信息化制度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1)会计信息系统功能本身的内控制度建设

企业会计信息化条件为企业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为对会计信息系统本身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应根据会计工作需要,对企业会计信息化系统本身控制要点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包括需要建立哪些具体的内部控制制度,如何对上机操作情况进行控制,经常开展相关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等。

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反馈机制是保证会计信息系统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条件。会计信息系统通过其自身的各种功能收集、汇总、处理并呈现企业的会计信息,企业通过这些重要信息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做出决策。因此保证会计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确保其各项功能高效地发挥应有的作用是企业管理工作,尤其是会计工作的重要方面。所以对于会计信息系统需要法规来规范会计信息系统或会计信息化软件应当提供的各项财务和会计功能、输出会计信息的格式;软件提供或服务商在提供服务等方面应当符合怎样的规定,需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准。希望通过规范中的这些限制,能够有效监督和控制会计信息系统功能的健全性和稳定性,从而保障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工作的进行。

第7篇

按照省厅和局党委“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工作要求,结合科信处工作实际,我处围绕开展信息网络安全整改、推动智慧平安社区信息化建设、“雪亮工程”智能化建设应用等方面工作,以提升公安信息化服务保障水平来推动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提供科技服务和助力。

一是召开了智慧安防小区建设工作开门纳谏座谈会,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区工作者、小区物业人员等社会各界代表以及市级平台信息化建设承建单位XX公司、中国移动公司相关人员,听取群众意见建议,进行座谈交流。对代表吉福强提出的如何将人脸识别技术与“雪亮工程”相结合的问题,XX代表提出的如何利用视频监控解决校园及周边安全问题,我处进行了详细记录,会后及时向市局领导汇报,制定整改措施积极回应群众关切的问题。

二是组织召开信息网络安全工作座谈会,邀请了市广电、移动、联通、电信等运营商进行了座谈交流,就做好网络安全运维保障和隐患排查防范工作进行部署,各运营商会后通过开展信息网络安全大排查,有效提升了全网终端防护、风险识别、应急处置能力及公安敏感信息泄露、侵犯公民隐私行为的预防打击能力。

三是开展调研走访活动,科信处由处领导带队,班子成员分别到XX、XX、XX、XX、XX、XX等多地基层所队开展调研,倾听和收集基层民警和群众对公安信息化工作的意见建议,针对基层民警和群众关心的视频监控支撑派出所工作和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的需求,我处积极与省厅和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将视频监控权限最大限度的下发基层,让公安机关特别是基层派出所、街面警务站真正能够通过使用信息化手段,有效发挥其在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预防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处置突发事件等工作上的职能作用。

下一步,我处将持续开展好信息网络安全整改、智慧平安社区信息化建设、“雪亮工程”智能化建设应用等多项工作,以有力的科技支撑,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增光添彩。

科技信息化处

XXXXXXXXXXXX

第8篇

【关键词】平朔集团;业务驱动;调度;信息化

1.引言

煤炭信息化以煤炭工业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从生产运营实际需求出发,为煤炭生产和管理服务,推动煤炭行业整体转型升级、协调可持续发展[1]。中煤平朔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平朔集团)是中煤集团核心生产企业,是全国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露井联采煤炭企业,坚持“高起点、高技术、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建设方针,依靠科学技术和管理创新,形成了“生产规模化、技术装备现代化、队伍专业化、管理手段信息化”为特征的新型集约化安全高效千万吨矿井群生产模式。平朔集团调度室作为生产运营指挥中心,通过业务驱动的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调度集中管控、统一指挥职能,及时协调解决生产运营的突出问题,保障了安全生产,取得了良好业绩。2010年生产原煤1.04亿吨,实现工业产值289亿元。

2.调度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及实施方案

平朔集团着力加强调度系统生产运营指挥、安全监测监控、应急救援、综合信息集成四个平台建设,逐步实现监测高密度、数据高可靠、处理自动化、人为最低化,形成安全生产运营决策支持系统,最终实现无盲区调度管控。按照科学规划、理性投资、突出重点、逐步推进、持续改进原则,制定调度信息化规划,统一并规范调度信息化系统的功能、设施、接口标准,逐步建设安全生产调度指挥系统、安全生产调度统计分析系统、调度通讯及视频会议系统、以及EAM系统分别与自动化立体仓库系统、设备点检系统集成系统[3]。

2.1 安全生产调度指挥系统

安全生产调度指挥系统包括生产监管、安全监控、井下设备远程自动化控制、应急救援、人车定位、自动化办公等子系统。生产监管系统实现对生产、仓储、装车、卸车、装船等重点环节和重要部位现场实时信息交换、动态画面、生产运营数据的监控;协同安排生产计划,统筹安排煤炭产运销一体化资源和能力,提供矿井生产接续方案和设备配套调配方案。安全监控系统实现井下有害气体浓度、风速、温度、风门开启状态等全过程自动监测,并有存储、查询、打印报表等功能。井下设备远程自动化控制系统对矿井控制命令,实现矿井管控一体化,主运皮带、主扇、变电所、供排水监视及控制,井下皮带保护、皮带运行参数、电机功率、液压支架压力等实时监测和远程诊断,报警画面显示、记录、回放。应急救援系统实现应急报警、判定预警级别、提出预案执行方案,进行应急预案、应急物资、应急专家等资源的储备和调用,联网提供抢修、现场救护、医疗、治安、消防、通讯、供应、运输、后勤等信息。人车定位系统实现人员、车辆设备目标定位、跟踪、可视,无线寻呼、紧急事件处理等功能;能够分类、分时段查询历史记录和轨迹回放,具备诊断符合度和收发紧急信号功能;自动化办公系统实现内部信息共享、无纸化办公,具备浏览、查询、下载、打印、复印、传真、及时语、文档管理等功能。

2.2 安全生产调度统计分析系统

安全生产调度统计分析系统实现年、月、日计划管理及评估完成情况,与产运销及安全数据库数据共享,随机生成统一报表,具备查询、分析功能,为生产运营决策提供支持。

2.3 调度通讯及视频会议系统

调度通讯系统实现矿井上下均可与地面调度室直接通讯;地面调度室配备数字调度电话交换机,集语音、图像、数据通讯于一体,实现单键拨号、呼叫转移和等待、语音留言、来电报号、电话录音、强打、集呼、可视电话、数字传真、录音、回放功能和线路静音超时催挂功能,掉电无缝自动转换,与各种通信设备组网互联;对安全生产重要人员及岗位设置专线直通电话;可触摸电子屏幕完成一键通讯,即时构建电话会议,实现“一对一式”及“组群式”通讯指挥。调度视频会议系统采用人机对话模式,实现主持人在会场内对会议的控制,具备高清数字画面和通话效果,有录音、录像、摄像功能。

2.4 EAM系统分别与自动化立体仓库系统、设备点检系统集成系统

EAM系统实现设备使用租赁及计费,实时掌握设备资产维修成本,提高设备完好率及使用率;实现库存、采购动态管理,提高资金周转率,降低库存及生产成本[2]。自动化立体仓库系统和EAM系统集成实现自动取货、快速出库及统计工作,可自动生成订单发起采购;物资采用条形码管理(入库标签注明合同号、物资条形码、接收日期等),物资入库时物资供应部收取管理费。设备点检系统实现以在线或离散(手持数据采集仪)方式检测设备,出现故障定位报警,调度室可监控设备状态并安排检修。点检系统和EAM系统配合使用能跟踪管理设备全寿命状态,信息化手段与点检制度、强制计划保养制度相结合,实现设备管理的流程化和标准化,提高无故障运行时间。

3.调度信息化建设的体会和建议

3.1 企业主要领导强烈的信息化意识是信息化建设成功的关键

平朔集团实施管理手段信息化战略,坚持“四化”标准和“五高”原则,摈弃了传统煤炭行业粗放型管理方式,采用信息技术解决安全生产管理问题,不断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简化管理过程、优化管理流程,实现减人增效,落实“无人则安”理念。实践证明,主要领导信息化意识强烈、亲自组织实施是调度信息化建设成功的关键。

3.2 业务驱动的调度信息化建设能够实现“两化”融合

平朔集团调度信息化建设始终将生产运营过程的信息化管理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信息化建设必须提高生产和管理工作实际效益,通过利用信息化手段实时监控及生产运营分析、评价、考核,强化调度系统产运销及安全调度职能,有效保障了安全生产及效益最大化。平朔集团采取业务驱动、信息化主导方式管理信息化项目,业务部门负责把关业务需求,信息化部门负责管理技术和标准,形成了良好的项目建设互动机制,使项目更易于见效和推广。

3.3 调度信息化建设需要持续创新

平朔集团制定并实施调度信息化建设统一规划,通过整体布局,建立动态信息通信接口技术协议,既实用又经济,避免了重复立项;设备选型科学先进,避免了品牌、型号不一。不断建立健全调度制度,持续梳理优化产运销一体化调度业务流程,强化数据规划和集成,实现流程运行顺畅、业务程序规范、工作标准明确,将管控方式从职能管理为中心转变为流程管控为中心,严格划分管理等级和责任,推动了调度信息化建设。平朔集团不断整合和优化内部信息专业技术能力的同时,积极开展外部技术协作,对自动化控制、信息化等非核心业务实行专业化社会服务外包,实现了降本增效。

4.结语

平朔集团着力实施管理手段信息化战略,通过制度建设和业务流程再造推进业务驱动的调度信息化建设,强化了生产运营集中管控、统一指挥调度职能,减少了作业环节和用工人数,生产运营系统运行更加安全可靠,有效保障了安全生产,取得了良好业绩。

参考文献

[1]王安.传统产业的变革—神东快速发展的思考[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张国平.关于神东公司信息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R].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2008.

第9篇

关键词:制造业;财务信息化;财务管理

一、制造业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的背景和现状

在这全球经济进入全面知识技术化的时代,信息化相关技术已得到广泛使用,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制造业企业面临着全球化竞争,追求经济价值增长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为了增强制造业企业的竞争力,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已是必由之路,推进信息化工程建设的战略部署尤为重要,而财务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重点和核心。随着IT相关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企业管理理念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转变,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得到快速发展,企业信息实现在一个平台上共享、传递,提高了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实现企业各部门的有效沟通,带动企业的发展。2009年4月,财政部了《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财会[2009]6号),明确了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目标。2013年12月,财政部又制定颁布了《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财会[2013]20号),对我国的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作出了规范。2015年5月,根据中国会计学会会计信息化专业委员会委托中国会计视野网、元年诺亚舟和上海财经大学会计信息化研究中心,联合发起的会计信息化调查结果,显示如图1:从调查结果可见,总账核算和报表编制等基础财务信息化工作,覆盖率已经较高,制造业企业在成本核算领域覆盖程度和年均投入最高,企业的财务信息化逐步由单纯的会计核算型向财务管理分析型及企业的信息系统集成型转变,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提供有效的信息,辅助管理层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

二、制造业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大部分制造业企业都已经逐步在推行财务信息化建设,也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但从制造业整体财务信息化实施情况来看,仍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中小型制造业企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企业管理层对财务信息化的核心地位的认识度不够。目前,我国制造业科技水平相对落后,企业较为注重的是扩展生产能力,而忽略了技术和管理能力的积累,导致了企业管理层对财务信息化的核心地位的认识度不够,也未能抓住财务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在信息化建设的资金、人力、物力投入不足。

(二)企业未能根据自身发展特点合理选择财务信息化软件和实施商。目前大部分制造业企业在选择财务软件时,考虑最多的因素是会计核算、成本核算,而未能将采购、销售、生产、财务等环节有效连通,有的企业也选择了满足企业经营环节所需的ERP软件(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但是却未能正确的选择实施商,因而也导致信息化建设不能满足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三)部门协作不通畅。信息化建设中,需要企业内部各个部门进行高效联动,各部门需要改变原有的操作模式,在财务信息化使用过程中,前端业务部门的操作将直接影响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因而需要各部门规范操作,这些都将对企业内部业务部门提出更高的要求,在目前企业的状况来看,部门间的协作存在不通畅的现象,也会对企业信息化建设产生障碍。

(四)财务信息化实际操作人员技能限制。虽然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会计人员会接受到相应的培训,但是在实际应用中,未能真正的去了解相应的逻辑、原理,也未能充分的利用信息化功能,导致财务信息化未能完全发挥其作用。

(五)财务信息化系统安全性不高。财务信息一体化、财务共享,互联网+平台财务等财务信息化工作,将对企业的信息安全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大部分制造业企业并未建立健全的信息安全管理机制,容易导致企业财务信息和其他资料的泄露。

三、制造业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树立正确的财务信息化管理意识,提升全民财务信息化认知度。财务信息化的目标是为企业服务,通过高质量高效率的财务信息管理,提供准确的财务信息,促企业经营管理和决策。企业管理层应该端正对财务信息化的认识,树立以财务信息化管理为核心的管理理念,加大财务信息化建设的人力物力投入,结合制造业企业经营业务特点,合理安排信息化系统的选择和实施,促进资源在各部门之间的共享,监督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执行情况,并纳入企业考核指标。

(二)财务信息化应审慎构建实施,合理选择信息化软件和实施商。制造业企业的业务流程相对繁杂,在财务信息化调研、蓝图设计的过程中,应对企业的业务流程做出合理的规划,并根据需要及调研的情况,合理选择信息化软件和实施商,建立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信息架构,并在实施中规范业务部门操作。

(三)加强企业信息一体化的建设,并与财务信息化建设相互糅合,逐步实现企业全面信息化。企业管理信息化内容繁多,需要进行多维开发,利用OA、内部管理系统等信息化工具,将日常经营管理业务整合,与财务相关的,开发与财务软件的接口,自动生成会计凭证。根据需要,开发管理报表工具,实现一键式报表,及时将信息提供给企业管理层,逐步实现信息一体化。

(四)增强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规范业务部门操作,实现有效资源共享。财务信息化的实施,使得前端业务推送到业务部门,涉及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因而各部门之间必须要保持通畅的沟通和协调,在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建立操作规范并严格执行,实现信息和资源的有效共享,这样才能保证信息系统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一体化,形成集中、准确、实时、高效、统一的管控机制,推动公司整体管理水平迈上了一个台阶。

(五)加强财务信息化管理人才的培养。财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是企业工作人员在设计、实施、使用,所以复合型信息化管理人才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起到关键作用。因此,制造业企业要加强引导,深化公司职工特别是财务人员对于信息化的技能水平,注重人才培养,建立企业财务信息化人才培养长效机制,使得财务信息化建设得到不断的完善和优化。

(六)加强企业信息安全体系建设。信息安全工作,是财务信息化建设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企业应加强网络安全和软件风险防范设计,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体系,避免因为软件、网络安全漏洞等原因造成的信息泄露和商业秘密丢失。

作者:魏宏艺 单位: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林家宇.浅谈推进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J].当代经济,2010(1).

[2]杨应杰,赵占银.商业企业信息化的财务绩效评价探析[J].财政财会,2011(4).

[3]翁煜翔.浅议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科技博览,2013:297.

第10篇

关键词:煤炭;能源;信息化

一、前言

煤矿作为我们传统产业中的企业,煤炭销售有别于其他物品的销售,主要表现为煤炭是大宗散装货物;产地受资源分布的限制,需专列或专船运输;不易长期储存,易污染,但又不属于危险物资等等。运销在煤炭行业整个产业链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贯穿着煤炭生产、销售、资金回收等整个过程,需要掌握生产情况,发掘最大最安全的生产力,组织有效生产,并根据合同,依据客户回款的情况,结合各个矿的库存进行调度、发煤,然后进行结算、回款及开票来完成整个产供销的过程,这个过程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为了提高效率,减少支出,实现运销信息化便被提上日程,加强煤炭运销管理信息化建设,才能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获取竞争优势。随着信息化的普及和发展,煤炭运销业务已与其紧密地结合起来。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在煤炭运销信息处理方面日益显示出其巨大的潜力。许多工作己经越来越多地依靠计算机完成。它把人们从机械、重复、繁重的数据处理工作中解脱出来。运销信息化的实施对运销工作的开发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煤炭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由于煤炭企业具有系统复杂、业务流程和作业方式特殊、生产危险性高、生产经营条件差和所处地区偏远,人才相对缺乏和管理粗放等特点,使得运销信息化的发展比较困难,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目前煤炭行业的信息化程度普遍较低,大多数煤矿仍处在人工统计汇总的阶段,加上机构不断的调整,职能不断变换,人员不能相对稳定,企业的统计不全或断档,致使统计汇总口径不一,数据不全,信息滞后,信息效率不高,统计过程人为失误较多等弊病。煤炭行业的信息化统计中存在问题对国家和企业都有不良后果,对国家产销存平衡,煤炭行业的健康发展有不良的影响。煤炭行业信息工作现状,不能适应信息化发展趋势。信息化条件下竞争,实际上是信息的竞争,企业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取得谈判或竞争的优势是难以想像的,加强煤炭行业特别是运销管理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加强煤炭企业运销信息化管理得措施

1、立足实际、开展煤炭企业信息化工作

开展煤炭运销信息化建设工作是依据煤炭买卖合同组织货源、安排发运并回收煤款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掌握用户、运输部门、铁路和生产矿井的情况,以实现煤矿及时回收、产运销平衡和满足用户需求的目标。每个企业都有其自身的特色,其运销信息化的状况、建设的水平及其信息化建设的需求都各不相同,而煤炭运销管理信息化建设较为复杂,开展运销信息化建设工作必须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本企业的运销业务实际、企业的管理水平和人才状况来设计方案。与此同时,还要尽力把企业运销信息化建设的当前需求和长远发展规划相结合,并进行统筹规划,在统筹规划的前提下分步实施、稳步推进,因地制宜地搞好煤炭运销信息化建设。

2、加强软件开发和利用

在企业信息化软件建设中,可选择购买和定制开发两种方式。购买方式是指根据企业的需要购买现有的成熟软件和咨询、实施服务,具有丰富经验的软件开发商可以根据运销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开发出适用的运销软件,有机结合各业务系统,实现数据共享,可以有效避免资源浪费;定制开发方式指根据企业的需要与专业的软件企业或科研机构联合开发信息化软件。因此,要根据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将企业各业务系统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开发适用信息软件,这样才能避免出现各业务系统之间不兼容,数据无法共享,最终造成资源的浪费。业务系统实现数据共享,不但可以减轻数据提供人员的工作量,而且有利于业务部门全面的掌握情况,真正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

3、增强信息化建设的效果

首先是市场信息反馈处理实现快速化,通过电话联络、网上搜集、市场调研、信息数据即时传输等形式,及时整理市场信息,做到数据天天更新、快报周周编发,及时通报最新信息,分析市场发展走势,研究应对措施,保证运销决策的科学性和及时性。其次是运行设备实现智能化,各种业务信息输入后,整个系统闭合运行,信息资源要实现互动共享;对客户数据要进行集中管理,全面监控各项交易情况,各种销售数据要实现自动审查、自动分类和自动计算,各种销售报表实现实时汇总,各类销售发票实现及时打印。第三是信息传递实现网络化,各部门分工负责信息调研、信息传送、集中控制,建立畅通的信息渠道,提高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实力。要积极开发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工作处理由人工到网络资源共享和内部信息电子邮件交流的转变,努力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4、加强相关人员的信息化技能培训

信息化相关技术的培训,对各级领导、参与运销信息系统开发的企业人员及实施人员都是不可缺少的。要尽快开展相关技术知识业务教育,提高各个层面的人员素质。要抓好煤炭运销领导干部的培训工作,因为他们处于领导岗位,对于煤炭运销信息化的行为做出相关决策,还要掌握煤炭运销信息化建设的方法,了解煤炭运销信息化建设的途径,才能有力地推动煤炭运销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工作。通过加强相关人员信息化技能培训,积极培养出一大批既懂营销管理,又懂计算机网络技术,而且能够把二者进行很好结合的专业人才,形成系统性能升级与人员素质提升良性互动的局面,共同推进煤炭运销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开展。

5、加强管理工作

随着煤炭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实力不断增强,煤炭企业集团的管理跨度正在迅速延伸。随着企业集团整体战略推进的不断深入,在企业管理上的很多不足和薄弱环节也正在逐步显现出来。必须在现有管理的基础上,在管理模式上不断实现新的跨越,在管理理念上实现新的突破。煤炭运销信息化建设正是企业集团在新的形势下,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一种具体形式。它的实施必将通过运用先进的管理思想、信息共享网络平台等信息化手段,在管理思想、管理方式和方法上对整个企业的管理流程进行重塑,推动企业管理创新,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把运销信息化建设工作纳入企业的发展规划,强化运销信息化机构的管理职能,针对企业在运销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解决。

三、结语

总之,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煤炭工业发展面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煤炭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急需提升,企业信息化已经成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之一。我国煤炭运销管理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信息化水平较低,如何适应国家煤炭行业运销管理的发展需要,快速提升煤炭运销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和竞争能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李月强.信息化对中国煤炭企业的深层影响[J].煤炭企业管理, 2002. 10.

第11篇

通过前期的一系列调研活动,项目组邀请三家国内市场主流的审计软件公司,对其审计信息化产品进行了认真分析,并着重对三家审计信息化产品的数据采集、预警分析等18项功能进行了详细的比较,经综合考虑公司的购买能力、现有网络功能、用户数量等因素,最终选择一家审计软件公司,并在此基础之上定制开发版权属于总公司的中储粮审计作业系统。具体实施分为两个步骤,一是项目实施阶段。首先开发完成审计项目作业系统并投入使用。其次开发完成审计管理分析系统和实时监审系统,并开展相应的培训工作。二是项目后续阶段。首先根据各使用部门的反馈情况及发现的问题,不断完善审计信息系统。其次开展一系列相应的培训工作,逐步提升系统内部审计队伍的信息化水平。

二、反复测试,完善软件功能

经过一年时间的研究、开发、测试、试运行,完成了审计信息化建设项目实施阶段的第一阶段,即审计项目作业系统已初步达到了使用功能,该系统是针对中储粮总公司内部审计人员制定的计算机审计作业软件,先后3次在开封、太原、忻州直属库对审计作业软件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试审,并随之对试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调试,使软件功能不断贴近实际需要。该软件设计了包括审计项目管理、数据采集和转换、文档处理、数据科目分析、财务数据检查、审计模型预警、数据报表及指示、审计结果分析、审计工作底稿编写共9项常规处理程序。专门针对中储粮总公司业务的特殊性,设计了审计工作底稿模板管理、审计报告模板管理、法律法规模板管理共3项专项处理程序。通过该软件,能使审计人员较便捷地实现对被审计单位相关财务数据的采集与转换,能够快捷地使用凭证查询、科目分析、审计抽样、法律法规引用、审计文书模板等功能。达到了统一审计程序、统一审计工作底稿、统一审计报告的目的。

三、开展培训,推广软件运用

2011年9月,总公司在系统内组织开展了首次审计信息化专题培训。此次培训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参与人数多。为了能够加强公司系统对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高度重视,总公司要求各分(子)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的负责人及3名审计人员参加学习,据统计,共有130余人参加了此次培训活动。二是内容贴近实际。针对中储粮系统的业务特点,根据实际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难点、重点以及在开展试审过程中总结的经验,聘请专家,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为审计人员传道授业、答疑解惑。并在培训过程中,着重突出基本技能训练,注重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三是培训效果显著。为了解审计人员对审计软件使用的掌握情况以及本次培训的整体效果,专门安排了考试环节。从考核结果来看,多数学员都很好地掌握了审计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同时也为开发审计管理分析系统和远程实时监审系统及开展相应的培训奠定了基础。审计信息化的建设,关键在于审计人员如何将其与审计工作有效结合,全面提升内部审计工作的综合水平。在公司系统推广审计作业软件后,各分(子)公司及时制订计划,明确要有效结合审计作业软件来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并向辖区内推广审计软件,扩大培训的范围和力度。2011年,浙江、湖北等分公司运用上求突破,将审计作业系统投入具体审计项目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是中储粮内部审计工作的新开端。审计软件对于大多数审计人员来说还属于一个新事物,对它还比较陌生,在使用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不适应的情况,从中储粮的推广经验来看,只要帮助审计人员树立信心,逐步完成审计工作方式由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变,那么审计软件势必会在工作中体现出它的优越性,这对于中储粮系统的内部审计发展,无疑将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主要成效

1.充分认识了审计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性、重要性、必然性。中储粮内部审计信息系统的成功开发,使系统上下充分认识到了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手工条件下的审计技术遇到了来自信息化技术的严峻挑战,审计对象的信息化要求审计手段必须得到相应的发展。对于审计信息化建设,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要把审计信息化建设摆在审计工作建设的突出位置,充分认识到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把它作为提高审计质量,改进审计方法、降低审计成本,推动审计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

2.提高了对审计人员素质的要求。中储粮总公司通过审计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明确了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按照既懂得审计业务、又通晓信息化的基本要求,着手开展计算机审计培训,培养既懂计算机又懂会计和审计的复合型审计人才,不断提高审计队伍的素质。

3.扩大了审计的业务范围和内容。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中储粮信息化建设的日趋完善,被审计的信息不仅是那些以纸张为载体的信息,还包括以磁性介质为载体的信息。通过审计信息化建设,审计人员不仅要对信息系统产生的信息进行审查和评价,而且还要对产生这些信息的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完整性、可靠性进行审查。

第12篇

关键词: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信息孤岛;办公自动化

作者简介:程淼海(1982-),男,北京人,兰州供电公司信息中心,助理工程师。(甘肃兰州730070)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9-0097-02

随着我国电力工业的高速发展,我国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目前,我国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远远落后于电力工业的发展,一方面有长期以来资金投入分散、对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不够重视等原因;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总体规划,造成电力企业信息化系统重复建设、存在信息孤岛等原因。随着社会对电力企业的需求越来越大,一些电力企业已经认识到了信息化工程是企业管理优化的一个关键环节,而不再是一个“面子工程”,从而加深了电力企业对企业信息化的重视。由于其独特的行业特性,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要有明确的定位,不能够简单地生搬硬套,而应该根据自身行业的特点,来搜索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一、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失败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失败的原因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1.目前,我国电力企业的体制改革仍然处于探索阶段

电力企业在业务界面的划分、内部机构的变革、公司战略的重定位以及管理职能的调整方面,还存在诸多的不确定,从而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探索。而这些不确定的因素,也导致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战略需要不断调整,而必然会对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完整性以及连续性造成破坏,导致系统建设松散和无序,催生了大量信息系统“烂尾楼”。

2.缺乏整体规划的指导

电力企业信息部门与具体业务部门之间沟通和协作较弱,使得建设的信息系统不能够满足具体业务部门的需求,从而使得建设的系统成为了摆设。

3.缺乏整体规划布局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化工程,需要电力企业在各个层面上给出合理的规划意见。但是,目前我国电力企业由于缺乏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规划布局,从而使得信息化建设具有较大的随意性,最终造成一个个重复建设、低水平、分散的管理信息系统。

4.缺乏整体实施框架

在进行系统建设之前,并没有对企业的具体需求进行调研,使得系统实现的功能只能够部分满足企业需求,而且各部门之间的系统建设缺乏整体的实施框架,从而导致各部门之间的系统通信困难,在企业内部造成一个个的信息孤岛,没能达到信息系统促进企业发展的目的。

5.重建设、轻管理

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涉及大量的基础数据,需要对许多管理工作进行规范,例如财务信息、档案信息、物料信息等资料的管理,都会直接对系统的测试效果产生影响。

6.系统实施的目标不明确

我国电力企业长期运行在计划经济体制中,从而使得电力企业缺乏必要的危机意识、市场意识和经营意识。电力企业的经营存在投入大,而收益低的现象,使得电力企业在走入市场后,失去了明确的发展方向。

二、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难点分析

电力企业在我国属于垄断行业,企业对于内部的管理缺乏必要的市场竞争紧迫感;另外,电力企业与其他生产制造企业不同,具有一定的公共服务性质;同时电力企业中很大部分资产属于固定资产,导致许多在生产制造企业运行良好的信息化系统,不适用于电力行业。

人员思想难统一。虽然信息化系统能够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优化企业内部管理,但是由于信息化会改变电力企业传统的业务处理方式,从而使得企业的内部权力再次分配,所以并不是企业内部的所有员工都支持信息化系统的建设。

电力企业的资产较为分散、核心业务的流程难以实现闭环管理。目前,国内绝大多数电力企业都实行分级管理,电厂的管理在兼顾电力生产管理要求的同时,还需要服从电力公司的集约化管理。所以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仅需要确保实现电力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同时还要加强对企业内部资产的管控。电力企业这种相对弱化的管理基础,会导致电力企业的管控流程难以实现闭环。

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条块化的管理壁垒难以被打破,从而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之间通信困难,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虽然,企业内部针对具体业务的信息系统可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但是“信息孤岛”的存在,使得企业难以有效地利用信息系统来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如果不改变电力企业内部各自为政的管理模式,那么信息系统之间的“信息孤岛”必然会持续存在,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也将难以得到长足的发展。

三、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出路与构想

随着信息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上的各个领域和电力企业对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视,使得目前国内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无论是在认识水平上,还是应用基础的建立上,都已经有了较大的改观和进步。但是,由于电力企业自身的行业特点以及人员观念等方面的原因,使得我国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为此,本文对电力企业的信息化框架进行研究,以期为我国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提供一点帮助。

1.信息系统总体架构

电力企业的信息系统总体架构主要包括信息网络、系统平台以及应用系统:

(1)信息网络是电力企业信息系统的基础,主要有Internet、网络设备、局域网等组成。利用信息网络来实现企业内部信息的互联,并且为企业提供VPN以及Internet等远程连接。

(2)系统平台主要包括应用服务器、磁盘阵列柜等硬件设备、数据库管理系统以及操作系统等软件。其中,将较为重要的数据以及关键性的事务运行在专业的应用服务器上,而一些一般的数据和应用运行在PC机服务器中,操作系统的选择则依据系统对安全可靠性的需求以及数据处理能力的需求。关键或者大型的事务处理采用UNIX操作系统,而一般的PC机服务器可以采用Microsoft公司的Windows系统。

(3)应用系统是整个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实现具体业务的信息化,主要包括自动办公化、财务管理、企业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决策分析、安全监察管理等具体内容。在应用系统与系统平台之间建立一体化的信息平台,将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库进行有效连接,同时采用数据仓库等技术来为企业领导层的决策制订提供信息依据。

(4)保障化系统为电力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提供保障,从而减少企业信息化建设所带来的风险,充分发挥信息系统的基础作用,使得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更加科学和规范。

2.信息网络架构

信息网络架构主要由各种网络及其之间的接口,以及运行在网络之上的操作系统等组成,是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支撑电力企业内部生产过程控制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燃料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具体业务功能系统。同时,通过采取有效的隔离手段,来保障系统的安全。

3.应用系统架构

(1)应用系统是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门户网站,从而实现对外进行信息和企业形象宣传;内部主页,满足内部管理以及内部信息的需求;办公自动化,从而提高企业内部办公效率,降低办公成本;具体业务功能的信息化,包括财务管理、资产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满足电力生产的滚利需求,从而进行安全生产管理,计划统计管理以及燃料管理的信息化;为领导决策的制订提供帮助,实现电力市场报价分析以及生产实时数据监督的信息化。

(2)应用系统的实施策略主要包括如下的内容:采用组织开发与应用软件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标准、分布实施、坚守并蓄;利用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来对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进行控制,重点对系统建设的质量、成本以及时间进行控制和管理;统一企业内部安全生产管理、计划统计管理等应用系统的数据接口规范,从而实现发电厂以及各子公司之间能方便地进行数据交换;建立电子商务平台,从而实现燃煤等燃料的采购以及结算的信息化,并且逐步积累经验,最终实现电力以及各种物资的电子商务化。

4.信息化保障体系

电力企业信息化保障体系包括安全保障体系、标准规范体系以及管理保障体系等具体内容:

(1)安全保障体系。在提升系统全面防护能力的同时,重点保护重要系统和基础网络的安全;并且建立有效的应急处理机制和防护机制,从物理级、网络级、系统级和应用级采取一系列的安全措施,来组成一个全面的安全管理体系,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安全保障体系。

(2)标准规范体系。标准规范体系的建立,主要是为了保证系统的建设遵循一个统一的规范和标准,从而保证系统之间的互联以及数据共享。

标准规范体系包括一系列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其中,技术标准包括安全标准、应用标准和网络标准等标准;管理标准包括操作规范、业务规范以及质量管理标准等标准。

(3)管理保障体系。管理保障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加强信息建设的领导,贯彻落实国家针对企业信息化建设所颁布的政策和法规,从而保证系统建设的规划安排、资源集成以及队伍组织;规范信息化建设程序,建立一套完善的标准和规范,从而保证电力企业建设的有序进行;人才的培养,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制订相关的人才发展战略,营造一个有利于人才培养的环境,从而建立合理的人才激励制度,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信息化专业人才来为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厉剑.电力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存在问题分析及建议[J].科技信息,20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