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科学技术的利弊

科学技术的利弊

时间:2023-08-12 09:16: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科学技术的利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科学技术的利弊

第1篇

【关键词】科学技术;犯罪;科技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科学技术为人类带来诸多方便的同时,它也给人类带来诸多的噩梦,成为威胁人类社会的“恶魔”。虽然科学技术可以帮助侦破犯罪现象,但利用科学技术进行犯罪的也是屡见不鲜。面对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与不断更新犯罪形式,我们如何理解二者微妙的关系。

1 科学技术与社会犯罪的综述

1.1 犯罪存在的原因

所谓犯罪是指达到法定的责任年龄、具有责任能力的人实施的违背法律规范规定的、有过错的、对社会有危害性或有害的行为。究其产生的原因,美国犯罪学家路易斯・谢利认为犯罪是现代化的一种必然的代价,城市化和工业化是导致犯罪的主要原因。由于犯罪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而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显著标志就是其经济的发展,因此经济因素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社会活动中,一切行为都要受经济因素所操控。所以犯罪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社会进步所付出的代价,归根究底在于人们利益上的对立和冲突。

1.2 科学技术的作用

科学技术是指人类掌握、认识和应用客观规律的实际能力。它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给人类生活带来了诸多方面的影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也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它是社会生产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推动着社会生产的发展。

2 犯罪利用科学技术使其成为帮凶

2.1 科学技术改变了犯罪的传统方式,使其多样化

犯罪技术的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犯罪工具的使用, 传统的犯罪大部分是以“刀、棍、毒药”为主要使用工具,或者是徒手,以武力甚至暴力的形式来获取自己欲求,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犯罪分子广泛的使用科学技术,改变了传统的犯罪方式,利用知识、信息、技术资源进行犯罪,如使用电子计算机,互联网,因特网;利用化学知识配置毒药;或者是利用电子技术对移动电话进行盗码并机;运用生物技术等,不仅其结果涉及范围广,犯罪手段也是层出不穷,各式各样,犯罪形式不在是以往的简单化,而是具有复杂化,多样性。

2.2 科学技术提高了犯罪主体的质量

无论犯罪形式的变得如何多样化或现代化,其主要原因不仅是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犯罪行为人所掌握的科学技术也有着直接的联系,就犯罪人如何掌握科学技术进行犯罪的原因如下,首先,科学技术知识的下泄,使传统的犯罪分子获得了大量现代科技知识,导致其犯罪手段的现代化,其次,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使犯罪主体的文化层次和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再次,由于社会结构的巨大张力,使受过高等教育的社会精英分子被迫流入犯罪者行列,改变了传统的犯罪人结构。正因如此,犯罪主体掌握了大量的犯罪科学技巧,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犯罪行为人所给社会带来的危害必定会远远超过原有的犯罪模式。

3 科学技术的应用提高了侦破犯罪的效率

3.1 科学技术是侦破犯罪的必要手段

有人把侦查和犯罪比作一对双胞胎兄弟,因为有了犯罪,才有了侦查,可以看出这对兄弟的关系并不好,侦查的任务是反犯罪,而犯罪也必然要反侦查。那么随着犯罪形式的日趋智能化、现代化必将给侦查破案带来了阻碍。传统的侦查方式已经解决不了全部的社会犯罪出现的问题,靠第三代的猫是很难抓住第五代的老鼠的。所以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犯罪形式的日益科技化,科技侦查必定是解决社会犯罪的必要手段之一。

3.2 科技技术为侦破犯罪提供了有力证据

科学技术是侦破犯罪的“第一战斗力”。在侦破犯罪的过程中,应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成果,可以发现和获取犯罪线索及证据。科技侦查作为查清犯罪事实的一种重要的新兴的犯罪侦查方式,其特点具有多样性和创新性,比如在侦破刑事犯罪中可以应用到法庭人类学、法齿学、血液学、毒物学、指纹学等和一些先进的死因分析、尸源鉴定、死亡时间、DNA鉴定等技术,这为提取物证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4 正确看待科学技术与犯罪的关系,使其协调发展

4.1 对潜在危害社会的科技加强技术控制

任何一种科技都具有潜在危害社会的潜质,但是我们不能因为科技可能会给社会带来危害而阻碍社会的进步,我们必须对某一科技进行一下利弊的权衡,因此不是每一项科技的创新都必须被我们广大人民群众所获知,国家必须对一些潜在弊大于利的科技进行技术上的控制,以确保该项科技不会被犯罪主体所利用,给社会带来灾难性的危害,比如核聚变和一些放射性元素的研发,还有在现实社会中犯罪主体使用的枪子弹药,我们可以发现有一部分是自制的,那么对枪子弹药研制的技术方面就应加强技术上的控制,减少制作枪子弹药技术的可知性。

4.2 对科技犯罪行为实施法律控制

法律是制约犯罪的一项有力手段,对于解决犯罪问题,科学技术并不是万能的,仅凭科学技术的完善是无法做到的全面预防和解决犯罪行为的,所以我们必须借助法律的力量,法律在控制犯罪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针对犯罪行为的日益多样化和科技化,完善法律势在必行,制定相应配套性的法律、法规,对犯罪行为定具体的法律条款予以惩治等等将有助于防范犯罪分子钻法律的空子,使法律更加科学化、严谨化。

4.3 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教育和管理

通过对犯罪的理解我们可以确定犯罪的真正根源并不是科技本身,而是被科技环境所影响的人,所以说要想反过来使科技解决犯罪存在的问题必须要以人为本,只有掌握了人,调节好人所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处理好社会中的各种矛盾与问题,才能有效地预防各种犯罪问题。对社会人群进行教育管理,应注意把握控制力度,保持必要张力,不能过于教条,这将阻碍人们对科技的创新能动性。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心理问题。一个犯罪人的心理决定了他的犯罪动机,一个心理扭曲的人也往往会走上犯罪这条不归路,所以我们必须注重对他人健康心理的培养。

5 结语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针对犯罪时,它既是第一破坏力又是第一战斗力,它是人类生活中的一种工具,一种武器,它给人类带来的好处不胜枚举,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也是不胜枚举,但是我们需要客观的看待科学技术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理智的看待科学技术与犯罪之间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要学会如何趋利避害。运用现代科技理论广泛开展技术预防,做到防患于未然。

第2篇

【关键词】科学技术 风险 现代性 反思

近几十年席卷全球的“现代化”运动,伴随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生产力发展,带给人类的不全是福祉,这一过程还加剧了全球经济和生态失衡。全球经济失衡潜藏着全球社会的动荡风险,而生态失衡将使整个人类面临生存危机。随着科学技术双刃剑效应的凸显,人们对如何消除科技危及人类自身安全的全球性风险,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思考,对科技发展的现代性设计充满质疑,科技风险议题由此也成为全球性问题的焦点。

现代性与科学技术

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来,技术与人类一直相伴而生,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直至18世纪,以牛顿力学为中心的自然科学建立起来,从此技术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获得了新的形式和应用。一方面,科学通过技术的普及被应用于生产实践;另一方面,技术由于科学的升华克服了经验的局限性。科学和技术相结合,在现代社会成为“第一生产力”,创造了巨大的物质繁荣。在这个意义上,现代社会是现代科学和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发展的结果。与之相应,作为现代社会之属性的“现代性”的概念,深深打上了科技理性的烙印。

在肇始于启蒙运动的现代性进程中,科学技术既是其原因又是其结果。人们确信依靠科学以及建基其上的技术,人类能够在征服与改造自然的胜利中确证其主体性和理性的力量,人类也将由此摆脱束缚,获得自由。正如哈贝马斯所说,“十八世纪为启蒙哲学家们所系统阐述过的现代性设计含有他们按内在的逻辑发展客观科学、普遍化道德与法律以及自律的艺术的努力”。而这项设计却至今远未完成,它“过分地奢想艺术与科学不仅会促进对自然力量的控制,而且亦会促进对世界、自我、道德、进步、机构的公正性甚至人类幸福的理解”。①

为什么我们今天生活的世界与启蒙思想家的设计大相径庭?人们原以为,现代性意味着理性的兴盛,理性主体能够发现客观真理和普遍规律,科学知识的增长能够使自然和社会日益臣服于人类的需要,把人类从各种匮乏、压迫和限制中解放出来。然而,二十世纪两次世界大战使人类遭受了空前灾难,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生产力发展却意味着“自然的终结”和生态的恶化。高新科学与技术变成了当代人类的图腾崇拜,却没有理所当然提升人类的安全感和道德水平,反而使人类面临先前年代无法想象的高科技风险……这一切令人惊惧地认识到启蒙设计的局限和现代性的双重性。如果说“现代性就是理性在现代社会各个领域中确立自身地位的进程”②,那么,当科学技术代表的工具理性僭越为现代社会中绝对的理性,科学技术成了衡量一切的尺度,现代社会反而由此身陷“工具理性的牢笼”,成为了现代性的风险或危机。可见,发达国家今日面临的现代性危机或风险,乃是单向发展科技所致。从科学技术与现代性的特殊关系看,现代性的风险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科学技术的风险。

科技风险的现代性归因

风险并非今日社会所独有,而是与人类社会相始终。只是当今社会的风险与传统社会的风险有所不同。这些风险不再是传统社会中由自然灾害、宗教恐惧等外在力量所致,而更多地来自于人类自身利用科技干预自然和社会的结果,是“人造风险”。这正如吉登斯所言“在工业社会存在的头两百年里,占主导地位的风险可以称为‘外部风险’”和“在自然和传统消亡之后生存的世界里,其特点是从外部风险向我所说的‘人造风险’的转移。”③“人造风险”体现了科技发展的副作用,它源于人们的重大决策,并且是由现代社会整个专家组织、经济集团或政治派别权衡利弊得失后所做出的理性的决策。④

我们反思科学技术风险的首要问题是理解风险形成的原因。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对科技风险的反思是对当代日益增多的“核风险、化学产品风险、基因工程风险、生态灾难风险”等全球性“技术公害”问题的现实回应。20世纪后半叶以来,显而易见的科技风险问题,不断出现在公众和各种传媒的视野中。科技风险作为一种现代性的意外后果,改变了社会对科技发展的态度。人们不再盲目支持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也不再把科学技术的副作用视为理所当然应该承受的发展代价。相反,人们吁求对科技发展模式进行根本质疑和反思,重新审视科技发展对社会的复杂影响。

从认识论层面而言,科技风险根源于西方确定性的科学世界观和主客二分式的分析性思维方式。在工具理性与科技理性主导下的社会,人们确信自然是有规律的,自然的规律是人可掌握的,自然是人可控制的,人类运用科学技术服务于人类的结果总是在人们的预期中。然而事与愿违的社会现实和日益凸显的科技负效应,迫使人们在理性的反思中,发现了主客二分式理解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简单肢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其实是误把一种方法论程序当成了本体的现实。由此,今天人们不得不以一种反思性的方式生活,反思性是当代西方发达社会的代名词。现代性的风险警醒人们,一方面要清醒地认识到科学技术作为最纯粹的理性形式,不确定性其实是其内在属性。换言之,风险是科学技术的内在属性,人类运用科技改变历史进程以及自然形态的企图包含了更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的影响,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之间并没有相互对应的确定模式,其后果难以预期。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彻底否定科学技术,要理性地对待启蒙以来的科技理性。

从制度层面分析,它源于科技一体化的体制结构和科学技术的市场化发展方向。20世纪后半叶以来,世界舞台上演以科技创新争强取胜的综合国力竞争的情景剧。同时,科学与工业企业的合作、科学与政治的结合使科学活动向群体协作的“大科学”事业转型,从科学发现到技术发明直至生产应用的周期逐渐缩短,体现为科学研究、技术应用和生产开发结合为一体。因此,在科学与技术的分界越来越模糊的今天,科学、技术与生产已经一体化。这种一体化的社会建制也使得当今时代科学研究的逻辑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前现代时期,科学研究活动只是一群业余爱好者的闲暇活动,科学和社会的联系也不紧密。而在“大科学”事业的研究活动中,科学家不再是首先将所研究的对象放在实验室里进行实验,实验成功后再生产出来投入应用,而是先投入应用,然后再开始观察、实验、总结;也不再是先进行充分的研究,然后再投入生产,而是先制造出来,然后再进行研究。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使社会成为实验室。与之相应的是,在可能给人类带来巨大风险和灾难的科学技术领域,在特定背景状态下,这种研究、应用和生产的逻辑颠倒,使得人类社会面临的风险与灾难将大大加深。

同时,科技革命的突飞猛进,无不与知识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相联,而这两类产业又都更加依赖它们所聚集的资本。正如法国学者让雅克・萨洛蒙所言:“在技术巨变的洪流中,人们很难再把严格意义上的知识风险同竞争中的企业利益分离开来。”⑤因此,科学研究的日益商业化和市场化,使得社会公众对科学的客观性及其后果充满质疑。由此而生的是公众对科技共同体的信任危机,这种信任危机凸显了制度性的科技发展风险。

结 语

现代化的社会本身就是以科学技术为根基的,科学技术不仅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而且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当代社会这种高度科学技术化的发展趋势,使得反思科学技术的风险成为反思现代性的核心内容。日益严重的科技风险本质上是一个现代性的意外后果。在反思性的现代性语境中,我们既无法简单地认同科学技术的控制逻辑,也无法简单抛弃科学技术。我们所面临的最迫切的任务是发展能够负责任地使用科学技术来提升人类生活的安全和质量的智慧,以及培养和保护这种智慧的社会制度。笔者以为目前学术界有关科学技术的人性化、民主化与生态化发展的理论探讨,都是针对科技发展的控制逻辑的反思,是对人类如何褒有运用科技强力的智慧寻求。如果说我们关于科技风险防范的制度思考和预期,作为一种理论上的方案和思考将对现实发生影响,那么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断深化反思科技风险问题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影响,本身也是积极应对风险的自省行动。(作者为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讲师)

注释

①哈贝马斯:“论现代性”,转引自王岳川,尚水编:《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7页。

②杨大春:“反思的现代性与技术理性的解构”,《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年第2期,第48页。

③[英]安东尼・吉登斯:“风险社会:英国政治的背景”,安东尼・吉登斯克里斯多夫・皮尔森:《现代性――吉登斯访谈录》,尹宏毅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第193~194页。

第3篇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 07(B)―0043―01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社会(STS),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引导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初步知识及其应用,了解物理知识对提高人民生活、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即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要使学生懂得这些知识的实用价值,懂得在社会中如何掌握和应用这些知识,而作为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我们则肩负着在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的重任。

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对STS教育有了一些初步认识。下面就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渗透STS教育谈一些自己的认识。

一、在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的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许多新的问题,如核能开发的利弊,基因工程带来的伦理问题,高速发展的工业化带来了大气噪声和江河湖海的严重污染,这些都需要人们在新形势下重新审视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初中物理教学内容与技术、社会、生活密不可分,从这一意义上讲,初中物理的内容本身就必须联系技术、生活和社会加以展开。所以在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是深化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学习兴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在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的方法

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探究自然界中的各种物理现象,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自然界中的各种物理现象是比较复杂的,学习物理应尽可能联系各种自然现象,突出基本的物理原理,但不要求初中的学生作出完美的解释。例如,学习了物态的变化后,要求学生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观察并探究电冰箱中的物态变化。放进冰箱的新鲜蔬菜过几天为什么会失去水分?如何才能保留这些水分?课后可以布置探究性活动,如调查学校和家庭的用水状况,设计一个学校或家庭的节水方案,引导学生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从而使学生对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的社会问题有充分认识,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2. 在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创设和采集STS教育素材,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及生活体验进行探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如何用秒表和电能表测白炽灯、电熨斗等用电器的功率?如何检查电表的准确程度?如何测照明电路的实际电压?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课外活动时间进行测量。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电功、电功率的理解,掌握电能表的使用方法,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操作能力。

3. 利用课本中的相关知识点引导学生接触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如环境保护、能源危机、噪声污染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例如,观看录像介绍或实地参观生产某种材料的工厂,了解这些材料的生产过程和应用情况,调查生产这些材料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提出治理这些污染的想法。

第4篇

关键词:信息化教育技术 中学政治教学 应用探究

在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过程中,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模式也遭遇到了不小的挑战,教师通过不断完善教学模式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成果。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多媒体、网络、计算机等技术已经普遍应用于我国的中学教育过程中,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所包含的音乐、图片、录像等功能能够有效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而具体,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一、信息化教育技术应用于中学政治教学的作用

(一)扩大信息量

不同于传统的教育手段,先进的信息化教育能够有效地、大量地储存信息,并且能够将原本枯燥、复杂的知识点以生动、清晰的形象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因此,将信息化教育技术应用于中学政治教学当中,能够扩大信息量,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向学生传授更多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以及接收信息的渠道,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同时,信息化的教育技术能够对复杂的知识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帮助课堂知识朝着系统化的趋势发展。

(二)突出教学重点

教师可以通过信息化的教育技术进行课件的制作,通过音乐、图片、视频等内容还原教学场景、创设教学情境,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传统的教学课堂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主要依靠教材和普通教具,无法再现教学内容。而信息化的教育技术能够帮助教师把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增添学习的趣味性,突出教学的疑难重点,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二、信息化教育技术应用于中学政治教学的弊端

(一)教师板书的质量下降

随着教学信息化程度的提高,部分教师已经将计算机和网络替代了传统的粉笔和黑板对学生进行教学。虽然先进的科学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辅助教学,但是传统的课堂教学仍然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教师通过制作课件虽然能够更加生动地展现教学内容,但是教学课件通常是提前制作完成的,没有板书的即时性和表现性。教师的板书可以跟随教学的进程保持同步,还能因为课堂的延伸而进行随意的增删,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二)教学程度过于单一

中学政治教学中的信息化教育技术主要体现在课件的制作上,教师通过课件的制作来控制和把握整个课堂的走向以及程序,这充分说明,一旦课件制作完成,课堂上的教学程序也就得以固定,缺乏了一定的灵活性。教师利用课件进行教学,整个课堂就会变成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而压缩了学生思考、交流的空间与时间,减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与互动,从而削弱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降低了教学质量。

(三)掩盖了教师的人格魅力

一直以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作为课堂的主导,教师可以通过树立良好的榜样来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帮助学生明辨是否、判断正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自身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束缚与规范。然而,随着信息化教育技术在中学政治教学中的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逐渐成为了课堂的主导,教师和学生过分地依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而忽略了教师人格魅力的影响,阻碍了教师职能的正常发挥。

三、信息化教育技术在中学政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转变教学模式

信息化教育技术在中学政治教学中的应用主要表现为不断完善、创新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锻炼学习的灵活性,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传统的小组讨论模式,我们可以把它细化为小组竞赛或者小组辩论的方式,赋予传统的教学活动更多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参与性,让学生在不同的课堂活动当中增加知识储备、提高学习能力。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分组学习、小组合作的方式扩大学生的自主活动空间,教师应当在课堂上留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才能够有效促进学生之间的讨论,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

(二)创建教学情境

创建教学情境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手段,它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够将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以便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例如,在学习《换位思考与人为善》一文时,在保持教室卫生整洁这一方面,很多学生为了图一己之便,常常把纸屑等垃圾丢在座位旁边,丝毫没有考虑过是否给值日的同学带来不便或困扰。因此,教师可以让平时不讲究个人卫生的学生体会一下值日生的工作,让其他学生故意乱扔纸屑杂物,这样大家就能感受到,平时乱扔杂物会给值日的学生增添许多麻烦,如果人人都讲究个人卫生,自觉将垃圾投放入篓,要保持教室的干净和整洁其实非常容易。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展示一系列我国街道垃圾乱扔、脏乱不堪的图片,增加学生的环保意识。古人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教学情境中换位思考,比传统的理论传授教学效果更为显著。

(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已经普遍运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当中,教师可以充分把握这一特点。在学习《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什么是健康的网络交往,什么是非健康的网络交往。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视频播放功能,在课前给学生播放一些青少年因不健康的网络交往而上当受骗的新闻案例,帮助学生提高网络交往的安全意识,提高明辨是非、判断正误的能力,让学生了解到在网络交往过程中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信息化的教育技术有利有弊,在全新的教学发展形势要求下,教师必须合理地利用信息化的教育技术,发挥信息化教育技术自身的优势,提高课堂教学成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1]谭辉.浅析信息化教育技术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利弊[J].金田,2013(2):183.

[2]鲍素贞.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学信息化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9):244-245.

第5篇

一、科学理性:科技文化的核心元素

理性是指在感性认识基础上形成概念判断推理等把握事物内在规律和本质的思维活动,是人类精神希望超越有限性、特殊性和虚假性而追求无限性、普遍性和实在性的一种明智合逻辑的思维状态。科学理性是指以批判反思和严谨实证来指导科学技术研究过程的思维活动。其表现为:科学家以反思为前提,运用不同历史阶段下发展和充实着的思维方式,去探索经验与现象世界背后的规律和秩序。“反思”一为质疑常在的现象世界和常识,二是用反推方式力求寻找经验世界背后的根源。古希腊科学哲学家试图用当时的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情怀质疑变动着的世界,追溯万物存在的原因,以归结成某些规律。在近代自然科学开始崛起的17和18世纪,为“追求内在结构”,那些富有哲学研究成果的科学家们承袭并丰富了古希腊的“理性”内涵———以自然科学为范式,尤其是利用数学、物理学和实验科学等手段,省察并试图描述事物之所以存在的方式,甚而扩展到寻求社会合理性存在的隐蔽物。而在反思自然的同时也在审视人和社会自身内外的存在,找寻存在的根基。霍布斯用数学发展的成果来精确地计算人与财产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制定社会规则,以取代以往的“君权神授”规则。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务实认真、严谨实证地变异旧结构,推出新结构,整合科学思维手段,促成坚实的科学技术操作和实在的科学技术成果,研究出各种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产品,方便人的日用生活,或以艺术的表现形式将科学技术成果愉悦人的心灵,扩大生活的视野。这个过程就是科学理性的历史发展过程,形成了科学发展史。目前,科学技术参与社会发展的力量日益增强,科技发展衍生出来的危险已经威胁着我们人类的生存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在这种情况下,责任与民主意识也应成为科学理性的内在要素之一。现代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科学与技术的研发活动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性,基本上是服从于各自民族、国家和地方经济利益的追求,与国家发展目标联系密切。1994年美国克林顿总统与戈尔副总统发表《科学与国家利益》,1996年美国国家技术委员会发表了《技术与国家利益》,美国基础科学研究经费的比重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呈持续上升趋势,就是对冷战后世界知识经济新时代挑战的积极反应。政治家们在试图扩大统治规模基础上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技游戏规则的制定与修改。

因此,科学共同体或科学研究机构背后的推动力已不能归为纯粹的寻求真理的兴趣,政治和经济的因素在推动力方面承担着重要分量,科学权威的社会效用大小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政治团体的权威和经济利益集团的权威。哥本哈根大会关于减排的协议难以协调一致,就体现了科学技术研究和应用的发展标准的合理性问题的复杂性。现代社会关于“科学技术的‘合理性’标准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成为科学技术哲学家们关注的对象。波普尔的“科学是批判性的”观念使部分人产生了科学(道德和思想的)自治原则来回应这个标准。自治原则本能地排斥外部权威,那么,“合理性”标准就需要强调每一涉及科学技术工作的公民的思想警察———责任和良心。作为公众心目中的知识精英,科学技术人员的知识权威奠定了他们的行为与主张往往具有较高的可信度。然而,另一方面,今天的科学共同体已经是相当强大了,它们和政治团体、经济世界相互链接,修整与外部世界的人际关系和回应它们的要求,然后用自己的方式阐释科学和技术的合理性问题。大多数科学家的自治原则在极大程度上受制于外部的利益群体。在这种情况下,科学技术研究与使用者的思想警察———责任和良心往往会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扭曲。所以在强大的科学团体中,若要坚持批判与反思意识和严谨实证意识,那么责任与民主意识作为它治原则的核心是很有必要的。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强大,人类逐渐膨胀了征服自然和干预自然的野心和能力。但与此同时自然对人类的惩罚也越来越重。同时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风险也越来越大,也越来越无法一时确定其发展利弊,有时要经历一两代人后才能见到端倪。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做科研想问题就要从全局出发,尤其在重大科研项目上要以人为本,尊重民众意见,发挥民主作风,让民众有知情权并表明自己的态度,而科学家和技术人员要有责任率先听取民众,尤其是人文社科学者们的意见。毕竟科学技术是社会中的科学技术,在现代科学技术已经与日常生活、意识形态、未来发展无法脱离的状态下,只有将批判与反思意识、严谨实证意识、责任与民主意识构成有机的统一,才是科学理性在现代社会的完整诠释。而这三者有机统一下的科学理性才能引导科技人员完成科学技术活动的四个层面:求真———介于实在与表象之间提高真理的程度,一步步地接近较为完备的知识体系;求智———探求各种思维手段和方法;求善———以分析、处理和解答诸多现象满足诸种便利,借能力上的自由支撑主体精神的自由;求美--以富有艺术美感的满足各种视觉需求的成品呈现科学探索的成果。这样,无论个体还是共同体,其科学行为目标才可自始至终都朝向科学技术文化的内在价值:在求真求智求善中得以最终完成与周遭世界的和谐一体,并自由开展活动,脱离科学生命的盲目性,即通过获取确定性知识与思维手段来促进人挣脱各种外物枷锁,以各种科学思维手段把“我透过科学技术可以期望什么”的意愿与“我应当做什么”的行动相互统一,使科学技术人员的自由从精神的领域走向现实的世界。

二、人文艺术特质:科技文化的灵性元素

科学技术始终受到社会人文文化氛围的无形塑造和潜移默化的滋养。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活动已经无法脱离由社会意识形态、伦理观念、行为方式、艺术性符号等构成的整体性人文知识环境。20世纪下半叶,高科技是伴随着批判性人文文化的兴起而出现的。这种批判性人文文化以个体人和人类为本,通过预测科学技术发展的风险来规范和约束着科学技术发展的规模和方向。这也导致人的“克隆”至今都是各国严禁之事。正如美国的曼哈顿工程和中国的三峡工程建设那样,整体性人文环境深刻影响着大型科学技术工程的形成和发展规模。目前文化产业在信息化和网络化推动下日益成为国家利益追求的一个重要方面。科学技术文化作为反映真实世界的猜想和验证,一直是由专门的解释共同体所制订或约定的产物。

一系列的科学术语其实是在社会环境、政治观点、经济刺激、军事利益和意识形态气候等构成的复杂人文环境网络中创造出来的。现代科学技术研究者和技术使用者的科技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技术制度与伦理等内容是在基础性知识一统化趋势下构建的。现在具有创新力的科学技术队伍也呈现出多学科人员共处局面,科学研究活动日益呈综合性发展,研究过程采用会诊方式考虑方方面面,研讨对象是自然界、人、社会三者的复杂关系,研究路径的突破以交叉学科为基础,这种整体化人文环境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了人性和灵性的滋养,构筑了和谐的科学技术文化。人文特质赋予科学技术文化以人性化特点,满足社会和个人精神层面的终极关怀,是精神境界和未来发展的基础。1918年在《北京大学学刊》发刊词中明确指出:“治文学者,恒蔑视科学,而不知近世之学全以科学为基础,治自然科学者,局于一门而不肯稍涉哲学,不知哲学即科学之归宿……不知哲学之基础不外乎科学,即最超然玄学亦不能与科学无关。”[1]169对于科学技术活动主体来说,人文修养回答了“如何做人做事”的问题,这是衡量人格高低的一把尺度,体现了个人度量涵养的深浅,影响主体对本研究领域、社会、国家,甚至对全球范围的见识远见。对主体思维的物质基础来说,人的右脑掌管语言知识和形象思维,人文底蕴对右脑的使用与开发具有直接的生理激发功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区别了思维的智慧与愚钝。对于科学技术产品来说,其外在形式和内在寓意唯有具备符合社会进步及人类整体需求的人文因子才能促进事业发展、社会文明和人心和谐。对于高科技事业来说,唯有充满人文的活力,以人为本,处处考虑人的需要,才能被社会高扬,充分发挥其全面作用而非单纯的工具性意义。反过来,人文的外在表现和内在内容依托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科学技术产物对人类社会生活影响方面的反映,是对时代科学技术生活的再理解和再塑造。人文作品直接关注人生与社会现实,着力挖掘日常科学技术生活表层下涌动的各种潜流,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催促人类用科学技术活动过程与结果影响社会。虽然科学技术研发活动及其成果对国家与民族的综合实力具有提升作用,但是有时也会具有震撼性的破坏力。这种推进或破坏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文化之人文特质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影响到社会的进退,国际地位的高低,甚至直接关乎国家的强弱,民族的存亡。

艺术特质赋予科学技术文化的灵性内容,贯穿在科学技术活动的主体、客体和过程的始终。“科学就是一种发明,一种与艺术同样意味深长、同样神秘的创造行为”[2]。科学和艺术的结合是无法分离。首先,它们两者之间具有共同性:都具有事实和假想两重性特点。无论多么逼真的艺术作品,都具有假设和想像的成分,否则就丧失了美感;无论多么奇异的艺术创作都是具有真实的情感、内在思想和理性的操作过程,否则价值就会大打折扣。科学技术也具有这样的两重性。既定的原理公式与现在的事实间存在着差距,促使人们去假想有新的原理存在以吻合现实,然后在理性指导下实实在在去追寻想象之新理论。正因如此,“想象力才能转到新的轨道上,以一种类似艺术创作中的审美要求,在科学创新中作出选择”[3]260。其次,在两者活动过程中具有互补性。艺术感强的人往往具有敏锐的捕捉力,对附在科学技术上的和谐性美感能快速把握,这常常能引导有意识的科学证明与技术革新。这其实就是大脑的无意识活动(灵感、直觉等)。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认为科学的探讨和研究本身就包含着至美。没有美感的人其实很难成为发明家和科学家。在科学技术实践中艺术的美学标准和科学的逻辑标准、技术的经验标准总是一起参与真理的探索,使科学真理与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3]260。

技术又有技艺之名,这本身就体现了科学技术和艺术的结合。尤其对实用技术或应用技术来说,艺术的各种形式与元素从没有被忽略过。“应用艺术,或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与其说接近于高雅艺术,不如说更接近科学”[4]339。现代建筑是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产物,但是它们中最出类拔萃的设计却更接近艺术。在发达国家陆续进入后现代物质财富丰裕化的社会里,人们越来越强调实用向审美、真实向虚拟、理论中心化向离散化多元化方向转化,人类更加需要“穿过实在世界之门,进入科学幻想、艺术建构和神思遐想的空间”[5]。从更高层次来说,艺术是解除大自然对人的束缚,因而科学技术对大自然的解放最终被归结为浪漫的艺术革命。马尔库塞受马克思《巴黎手稿》的启发,提出科学技术人员要在艺术因子的参与下联合科学技术力量,将自然的解放和人的解放问题联系起来考虑,“自然的解放”就是要恢复自然中活生生的向上的力量,恢复与生活相异的、消耗在无休止的竞争中的美的特性,这些美的特性表示着自由的新的特性[6]。如今科学技术研究发展的关注领域涵盖社会学领域的相关问题、生命科学中人与自然物的生存问题、技术操作和艺术的表现形式的关联研究、社会科学技术与自然科学技术的融合性研究等问题。这样的研究需以丰富且奇异的想象力突破常规思维,在比较全面的范围内实现人、自然、社会的解放。

在古代大科学时代,科学和哲学、艺术的身份很难单独拆分开来,它们有机地糅合在一起。大凡西方世界研究科学技术的人常常在艺术氛围中寻求灵感。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画家和科学家达芬奇就是运用视觉原理开拓绘画事业的辉煌,同时又不乏对人类的关注和生活的思考。“爱因斯坦在思想自传中坚定地明确表达了对背景知识方面作出贡献的几个人的感激之情,他在神话般的研究中利用了这些知识。其中,他提到了莫扎特。”音乐激发了科学研究。“爱因斯坦称玻尔的第一个突破非常具有音乐性,……天文学家开普勒声称他听到了天籁之音”[4]262。爱因斯坦和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不约而同地把小提琴的演奏当作终身之好。钱学森结合自己成长的经历对总理说,“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7]。1982年他就提出“科学和艺术相结合,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去实现”[8]426。1994年他专门写了《科学的艺术和艺术的科学》一书,把科学和艺术这一冷一热的结合誉为创新之路。1999年钱学敏在《艺术与科学相辅相成》一文中评价钱学森:“心目中,不仅拥有一个广泛无垠的科学世界,而且还拥有一个绚丽多彩的艺术世界。在艺术世界里,他对文艺理论、音乐、诗歌、戏剧、绘画、书法等等,都用心体会并有独到的见解。”

三、原始创新精神:科技文化的动力因子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史就是一部文明创新的发展史,其中走在前头起引领作用的就是技术工具与科学理论知识。其层出不穷的创新过程与成果直接促成了相应的科学技术制度、科学技术观念和科学精神的诞生,从而相适应地形成了科学技术文化。与此同时,技术工具与科学理论的创新精神因子对个人心态、思想观念、组织模式、社会制度等的变化具有强烈的冲击力,进而波及整个社会进程的深度和速度。创新源于怀疑,出于深刻把握思想内容的兴趣,从一切确定的和有限的东西开始进行证明,来指出它们的不稳定性,并力图改正这种不稳定。作为一种精神的期望,创新具有试探性和辩证性。原始创新其实是一种糅合怀疑主义和乐观主义的科学态度的产物,以开阔性的思维和对知识的深刻探索来“纠正和调适”科学理论,指向未来,并认为“乐于公开和诚实地承认缺点和愿意把对科学做出的贡献当作对科学理论的修正”[4]166。而这种“承认和修正”常常意味着一个已知的甚至是众所周知的理论事实在论辩中被或出现新的作用。在论辩中智力的欣赏和激励是刺激交流合作的前提,是产生原始创新的重要因素。“没有智慧的技能是我们的各种麻烦的根源。如果我们要解决这些麻烦,那么就不是以单纯的技术发展为手段,而是要诉诸于各个时代所要求的智慧上的进步”[9]。在当今的大科学时代,科学技术原始创新精神的坚实地基是厚实广博的文化知识,它们为科学技术创新活动提供充足的知识资源,为摆脱思维窘境打开新的大门,也是实现宏伟的现代科学计划和产生伟大科学家的基础。熊彼特开创经济领域的创新理论后,创新理论经历了几个阶段的演变,在对发达国家创新实证分析基础上得出政府-大学、科研机构-相应的制度安排等所构成的国家创新体系推动着企业和技术的联盟发展。也就是说,在以整合性知识为基础的原始创新精神推动下,科学技术人员以怀疑但充满期待的乐观态度,在知识的论辩中推陈出新,产生符合新环境的变异理论、思想、产品综合体等。在这过程中,创新精神唯有通透着科学理性的责任与民主原则,并通透着人文特质中对人类深厚的感情,其创新活动和创新产品才会在社会层面上被人类所接受。正如1931年爱因斯坦在给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学生讲话中指出的:“如果想使你们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类,那么,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关心怎样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的分配这样一些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造福于人类,而不至于成为祸害”[10]。这充分表达了作为对人类负责的科学家不仅肩负着一流科学技术创新精神,而且肩负着确立第一流科学技术和谐应用的宗旨。这种融会贯通基础上的创新因子正是现代科学技术文化存在、发展并对现在和未来社会发生深刻影响的根本元素之一。当今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受着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所以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具有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相交织的复杂性:既要符合经世致用的常规思维,但又须在审美和异质异构的相互链接中催开奇异之葩;既要填充当下时代人民的日常所需,又要为未来社会的生活和生存尺度预留空间。

整个社会由工业生产时代走向信息运作时代,人们对生产产品由较纯粹的功能需求走向功能和精神需求相并重,技术由机械化方式向智慧型科学技术事业看齐。这种复杂性和转变性正是现代科学技术文化所要面对的。科学理性是现代性的本质体现,现代化过程是科学理性不断发展的过程,这是一个激越的时代,而这份绷紧科学技术进步之绳的舒缓需要人文特质的介入,以消解科学技术的快节奏重压;融合科学理性和人文特质的创新因子体现了意志自由和独特个性,从而应和后现代主义的特性之一:突出提倡多元性、异质性与平等性。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文化对整体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凸显在三元素上:现代的科学理性是批判与反思意识、严谨实证意识、责任与民主意识的有机统一,它对科学技术发展起固本强根之用;人文艺术特质调适事实和虚幻的合理间距,能在科技人员层面助其从教条和枷锁中解放出来,以情商(人性和灵性)激发智商,培育对科学技术的热爱激情;进而促使科学技术活动突破常规。现代社会的原始创新因子是在现代知识与学科整体化趋势发展下取道于怀疑主义与乐观主义精神的产物,它引领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和宗旨。科学技术文化正是以科学理性为中轴、人文特质为滋养、原始创新因子为动力,引导着科学技术以及从事科学技术事业人的可持续发展和健康和谐发展,在宇宙生态角度控制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从社会价值观层面牵引科学技术发展。在此基础上的现代科学技术犹如骨架支撑着现代社会的有序运行。

第6篇

要求:1. 以约30个词概括这段短文的内容;

2. 然后以约120个词就“面对日新月异的电子产品该如何选择”的主题发表看法,内容包括:

(1)你是否赞同作者以上陈述的观点,为什么?

(2)举例说明你心仪的一个电子产品的利弊;

(3)假如你要购买一个你需要的产品,你最先考虑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于电子产品的英语作文范文:

Varieties of electronic gadgets, without which some of us can't live, come into being. Despite their conveniences, they bring people much stress, so people have to balance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before buying them.

I can't agree more with the autho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ore and more fantastic electronic gadgets come into being, which dazzles people. People can't resist the temptation to buy and update them since these gadgets become outdated too quickly.

I have a lot of favourite electronic gadgets, one of which is a video MP3. As well as carrying my favourite music, a video MP3 player can play up to 150 hours of movies and TV programmes. However, it cost me 2,000 yuan. Besides, the loud volume will damage my hearing if I overuse it.

If I want to buy a necessary electronical gadget, the first factor that should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is whether it's practical.

【参考译文】

各种各样的电子产品,没有我们中的一些人无法生存,应运而生。尽管便利,他们给人们带来很大的压力,所以人们必须平衡他们的优点和缺点,然后再购买。

我不同意作者的观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神奇的电子产品应运而生,其中炫人。人们无法抗拒购买和更新它们的诱惑,因为这些产品过时得太快了。

第7篇

关键词:物流行业;预算;神经网络方法;应用

1 物流预测

物流行业在我国是一个新兴产业,最初的发展尤为重要。因此做好物流预测对整个物流行业的发展前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物流预测可以将不确定事件发生时的被动情况变为主动,当工作人员已经因为预测出到不确定事件发生,那么他们会制定相应的应急方案,那么在不确定事件发生时,工作人员只需要按方案采取行动即可。物流预测也对减小物流企业损失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是一股促进物流行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在物流行业中的预测,也是需要以现实市场传递过来的消息以及环境、距离等具体因素为基础,在通过相关的神经网络技术进行物流预测。但是对于现实中的环境、距离以及收集到的信息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同时也可能会受到调研人的主观因素影响,进而使得物流预测的基础都存在一定的偏差,最终导致预测结果出现与现实不符的情况也是在所难免的。

在物流行业中,神经网络技术是进行物流预测的主要方法,大部门的物流企业都应用该种技术。这都源于它具有预测精准、操作相对简单等特点。神经网络技术也可以被细分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对物流方面的信息进行定性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进行预测。这种分析方法又可以采取很多其他的技术模式来对物流进行建模,不同的建模方法产生不同的预测效果,各有利弊。对于具体选取哪种建模方式,只能根据具体的物流信息来选择适合的建模方法。虽然这种方法对技术水平以及现实信息的精准度要求较高,但对物流信息进行定性分析的技术方法有利于精准的进行物流建模,进而更准确的进行物流预测,因此在物流行业中定性分析方法的应用较广。第二种方法就是相对应的定量分析,这种方法相较于定性分析法也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神经网络技术也得到不断的完善,更加能够满足物流预测的各种需求,也更善于解决影响物流预测准确度的各种问题。同时随着物流行业在我国的快速发展,也有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在相关领域进行研究和分析,这也成为推动神经网络技术在物流行业内的发展。

2 人工神经网络BP算法

神经网络技术的发展历史悠久,并不是为了满足物流预测需求才产生的,相关研究人员从上世纪初就开始对这方面技术进行研究和分析。对于神经网络技术的发展经过可以根据其发展状态分为以下几个时期:首先,可以将它定义为开始阶段,在这一段时期内神经网络技术还没有完全成型,只是一些学者的理论研究,并没有多少科学依据;其次可以称为神经网络技术发展的低谷。在这段时间内基本很少有人涉猎这一领域,因此它的发展速度缓慢,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突破。再次可以称为是神经网络技术的复兴阶段。在这一个时间段内,很多学者均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突破。最后的阶段是神经网络技术的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在这段时间里,神经网络技术得到更多的研究人员的重视,同时也获得了相当大的进步和成就。直至目前,神经网络技术依然持续着它强劲的发展势头,在未来必将获得更大的突破。

基于上述情况,作者希望能够更加直观的介绍神经网络技术在物流预测中的应用。因此,在本文中,首先先对BP网络技术进行介绍。这种技术方法就是将神经网络技术应用到物流行业中去。下面通过分析这种技术的算法来进一步的了解它。设p为输入:w为权值;b为域值:a为输出。多层网络中的某一层的输出成为下一层的输入。描述此操作的等式为:

最后一层神经元的输出是网络的输出:a=aM

t是对应的目标输出。算法将调整网络的参数以使均方差最小化:

用来近似计算均方误差:

3 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建立

物流行业中进行预测一般先会制定预测方案,再从中选择出较为合适的方案。应用神经网络技术预测物流状况一般有以下几种常用的方案:第一种方案是以过去一段时间内的信息作为预测基础,再进行物流预测。当然这些历史信息必须是在规定时间范围内,并且近期内具体环境没有发生较大变化。第二种情况是以物流预测的相关数据为基础进行的预测。这种方案的优势在于更多地考虑了相关变量的细节分析。但是由于目前科学技术的发展环境下,尚对相关变量的研究有限,为了获得更为精确的预测结果,通常情况下会选择第一种方案进行物流预测。

在我国,物流行业得到快速的发展,这是以先进的神经网络技术为依托的良好效果。在本文中,作者通过对湖北省公路货运状况的举例分析来证明了神经网络技术在物流预测方面的重要性,这也间接表明神经网络技术有利于物流行业的整体运转和发展,促进了我国经济建设速度的提高。当然神经网络技术自身仍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在不断地实际运作中进行完善和改进。相信随着科学技术手段的不断提升,神经网络技术的发展前景将会无限的美好,同时也会在物流预测方面取得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8篇

近年来再度兴起的收藏热是值得每一个国人倍感欣慰的,毕竟收藏热的背后是国力的增强和国民生活品质的提高。当然,伴随“收藏热”而来的还有“鉴定热”、“专家热”以及和“专家”鉴定结论密切相关的无休止的争议。“科技鉴宝”逐渐开始以不同的形式与收藏者“亲密接触”了。结果,向来就不乏争议的鉴定领域里又多了一个新的话题:“传统鉴定vs科学鉴定,到底谁说了算?”

“科技鉴定”为何物?

目前陶瓷鉴定主要使用的大致就只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传统的专家鉴定,俗称“眼学”。即专家基于自己的学识和经验,通过眼看手摸等手段确认藏品的新老、年代、窑口、真伪和价值。另外一种鉴定方法就是科技鉴定。除专业考古实验室使用碳14测定年代之外,目前比较实用的科技鉴定方法有三种:一是热释光,可以准确地检测陶瓷的烧成年代,但是由于需要取样,对文物会造成破坏。二是无损检测釉的脱玻化系数,用这种方法对付高仿瓷器有效,但是它的局限是只能检测带釉的瓷器。三是以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EDXRF)为代表的无损检测藏品胎釉的化学成分及微量元素,通过与数据库的对比分析断定其年份和窑口,这种方法对数据的要求较高。

我们需要认清一点:无论是哪一种技术形式都不是针对“鉴定热”抑或是“专家热”应运而生的。任何一种高科技手段的成熟都经历过从设想到理论,从理论到应用的漫长过程。以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技术(EDXRF)为例,从1895年德国科学家伦琴((Roentgen W.C)首先发现了X射线,到1913年,莫塞莱(Moseley,H.G.J)发现X射线光谱线的频率与原子序数间的关系,奠定了X射线光谱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基础,到1929年,施莱博(Schreiber)首先应用了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技术,再到1938年第一台商业型X射线光谱仪问世。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技术发展迅速,现已成为国际标准(ISO)分析方法之一。由于它是非破坏性分析,分析成本相对较低,国内外已经利用它作了许多考古研究。在我国,对考古样品的分析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此后发展迅速,特别是在陶瓷考古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如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主持的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自1982年以来已召开了8次,会上半数以上的论文涉及陶瓷的化学组成,又如由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主持整理的中国古陶瓷成分数据库方面已经全面通过验收等等。如此说来,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古陶瓷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手段。

鉴定需要科学对待

在古陶瓷鉴定领域里,无论是传统专家鉴定还是科学仪器鉴定,“科学与否”应该注重本质而不是形式。只要能被实践证明能够客观有效地反映事物本质的就是科学的;只要是能够有效地指导实践就是科学的。因此传统眼学是科学,科技鉴定也是科学。这两种鉴定手段都是现在世界上通行的陶瓷鉴定方法,不能因为国外热释光用的多,就断定热释光是最好的;更不能因为国内传统眼学用的多,就断定科技鉴定是骗人的。实践证明:传统的眼学完全能够与科技鉴定方法相结合,成为一个崭新的鉴定模式!这种结合能够保证将鉴定失误率降到最低点。如何保证传统眼学的延续性,如何提高科技鉴定的规范化才是鉴定领域里真正应该热议的。

在收藏界,代表行业最高标准的真正的专家们对待古陶瓷“科技鉴定”早有统一的意见。我国著名古陶瓷鉴定大家耿宝昌先生说过:“现在有些造假者,手中有标本,甚至整器,做起假来很可乱真。如果不依靠先进的科技手段去检测,则很难识别它们。古陶瓷鉴定必须跟上时展的要求,传统的‘目鉴’方法与‘科鉴’方法相结合,才是解决问题的最终办法”。另外,霍华在《陶瓷述古》中提出“高仿瓷虽然可以按照已测试出的出土瓷的化学成分进行配方,但微量元素是无法配入的。通过科技手段测试藏品的微量元素在古瓷科学研究中有较大价值。”还有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副研究员、古陶瓷实验室负责人吴隽撰写的《古陶瓷科技研究与鉴定》一书,对科技鉴定更是有非常系统的论述。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里的广泛应用早已经势不可挡。作为鉴定行业的“专家”,对于鉴定行业里出现的新技术、新动向,不应该一味地针锋相对,而应该客观理性地考量这种技术对于整个行业发展的利弊。这样考量的理由简单至极:那就是之于本行业发展必备的责任感。

第9篇

关键词 大数据 计算机 信息安全

中图分类号:TP31 文献标识码:A

1大数据背景下计算机网络信息的现状

目前,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地发展,大数据逐渐被人们知道并得到重视,成为很多学者研究和讨论的对象。大数据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历史上在信息科技方面的重大变革,与人类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根据相关资料表明,到2020年,全球领域内的大数据总和将会突破35ZB。在信息网络技术中,大数据逐渐成为主流,各大电子信息产业都对大数据产生了兴趣,争相对其进行研究。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政府也看到了大数据的影响力,把它提到了制定国家战略的日程中来。因此,在大数据背景下的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安全问题也得到了广大学者的关注。很多网站发生的病毒、攻击等事件,把人们的注意力都带到了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问题中来。在大数据背景下如何来构建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安全已经成为目前孑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2大数据背景下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相关问题

2.1大数据背景下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内容(见表1)

2.2大数据背景下存在的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问题(见表2)

3大数据背景下计算机网络信息完全的构建措施

3.1严格控制访问权限

对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访问权限进行严格的控制,可以有效提高网络系统的安全性能,是保护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措施。对访问权限进行控制可以对用户的身份进行严格的检测,可以保证用户的私人信息及企业的机密遭到黑客或非法分子的入侵和盗取。常见的措施有身份认证、口令加密、设置权限密码、操作计算机网络装置的权限等。控制访问权限要建立在本人身份认证的基础上,因此,需要加大力度设计用户的身份认证技术,这样才能够有效的防止用户的个人信息遭到窃取和泄露,才能对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安全起到保护的作用。

3.2系统阻隔

系统阻隔是大数据背景下信息存储系统防火墙的重要阻隔手段,防火墙可以把计算机网络划为外部计算机和内部计算机两个部分。内部计算机部分的安全性能较好,技术较先进。但外部计算机存在着大量的安全隐患,需要对其进行重点设计。防火墙系统控制着用户访问的内容和权限,对内部计算机和外部计算机的信息都进行着检测和操作,最大程度的保护到了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防火墙系统可以有效的控制着对计算机网络信息的访问权限和阻隔,用户只能查看到防火墙放行的信息,对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3信息加密

信息加密是保护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举措,加密就是利用大量的秘钥和独特的算法把信息变成密文,可以促进网络信息的隐蔽性。加密信息再进行输送时,就算被黑客或不法分子得到,他们也无法拿到信息,这极大地提高了信息在输送以及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能。根据不同的网络信息,可以选择不同的算法和秘钥,这可以有效的预防信息的丢失及曝光。因此,用户和企业在储存个人信息或公司机密时一定要对信息进行加密设置。

3.4加大对病毒的管理

在大数据背景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信息会受到大量病毒的攻击。为了保障自身的个人信息或企业的机密不受到侵害,就要使用科学合理的对策来预防或治理病毒。众所周知的对策有预防病毒、查找病毒和消除病毒。这样既可以防止病毒的攻击,又可以及时发现并消除病毒。因此,需要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中装载防毒权健,不定时升级,不要随便查看信息,还要对已有的信息备份。当计算机网络系统受到病毒的攻击时,需要及时清除所有相关的软件,并把他们备份。

4结论

总的来说,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将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但目前来说,我国的大数据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所以在后期的创建以及使用中,就要充分考虑到网络系统的安全问题。本文通过对大数据背景下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建的分析中可以发现,在大数据背景下存在着网络安全问题是必然的,我们需要从严格控制访问权限、系统阻隔、信息加密以及加大对病毒的管理等方面来构建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安全。只有保障了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安全,才能更进一步的促进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丘昊.大数据下计算机网络安全浅析[J].信息安全,2008.02(15):12-13.

第10篇

关键词:数字媒体技术 艺术设计 创意

中图分类号:TP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c)-0025-01

iPhone、iPad等科技产品的出现,很快将我们从发展初期的“拇指文化”带到“触控”时代。她们的出现表明技术在不断创新,科技不断刺激着我们的感官,人们对审美的要求也被刺激的多样化,实际上在人们的审美、感官受到科技刺激的同时,我们已经将数字媒体技术融入了艺术设计领域。运用数字技术来表现设计师的艺术灵感,在创作过程中设计师将闪现的艺术灵感用数字媒体技术来表现。

1 艺术设计领域中数字媒体技术的特征

单纯通过视觉形式表达意图的传统艺术形式如油画、版画、雕塑等的创作方式非常不同于运用数字媒体技术的艺术创作。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运用了数字媒体技术的艺术设计:将数字媒体技术作为艺术创作的辅助工具,革新艺术设计行为方式,它是与传统艺术的创作手段有极大区别的新型艺术形态。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设计的融合,究其根源是科技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更加快捷、方便的记录艺术创作过程的手段。

艺术设计过程加入了数字媒体技术后主要有如下特征。

1.1 普通大众也可参与到艺术创作中

传统艺术家需要具有扎实的艺术功底和与众不同的创意才能创作出优秀作品。但科技的发展让普通大众也有机会深入的了解到了艺术,艺术设计运用了数字媒体技术将艺术门槛降了下来,普通大众不断接触并融入当代艺术创作中。如摄影艺术,传统艺术家要经历长时间训练才能掌握暗房技术,并且对光的运用要有很好的拿捏,修改照片过程更要求艺术家对前期拍摄的底片进行第二次创意发挥,这是一个具有独创性的创作方式。但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极大地冲击着摄影艺术,数码照片处理软件能够模拟并创新暗房效果,使摄影艺术变得不再神秘。数字媒体技术的运用使得普通大众也可以参与艺术创作,艺术不再是少数人的舞台。

1.2 较强的虚拟性

虚拟性主要体现在运用数字媒体技术构建虚拟场景表现设计师的创意思维,在虚拟场景中有助于设计师宏观把握设计作品并可很容易的判断取舍。数字媒体技术是当代艺术设计的辅助工具,那谁又能来表现数字媒体技术呢?当然是类似于App中的各种应用软件了。软件是数字媒体技术实际表现形式,它在艺术设计创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2 数字媒体技术在艺术设计领域的应用分析

艺术的根本源于人们的性格、情感和思想的即时表达。而技术无法将性格、情感和思想完全淋淋尽致的表现出来,这样就造成艺术本源的脱离,我们要用审慎的眼光来平衡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设计,不能将自己的艺术作品变成技术的盛宴。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并且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以及言词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这同样的感情―― 这就是艺术活动”。

2.1 艺术创作中数字媒体技术被过渡依赖

西奥多・罗斯扎克在《信息崇拜》一书中阐述:信息被认为与传说中用来纺织皇帝轻薄飘逸的长袍的绸缎具有同样的性质。看不见、摸不着,却备受推崇……软件如同过于缺乏主见的皇帝一样,已被披上了各种华而不实的外衣。电影《变形金刚》中的动画角色全部运用计算机软件设计制作,每个角色都非常逼真且极富质感。人们的思想和感官被这种环境效果极大的影响和刺激着,一定会有大批的崇拜者想成为电影中的角色,享受逼真的虚拟环境。我们千万不能迷失于华丽的技术,纯技术的产品和艺术设计中加入技术所设计出的作品是完全不同的,数字媒体技术是我们艺术创作的辅助。过于依赖技术将导致设计的艺术作品缺乏独特的艺术理念和丰富的表现形式,更不具备设计灵魂。

凡事都具有两面性,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设计当然也兼具利弊。传统艺术家创作前必定进行了大量的深入思考与积累,等到艺术灵感闪现时才开始创作。而利用数字媒体技术进行艺术设计的创作者往往有别于传统艺术家,不一定非要等到设计思维成熟了才创作,而是可以边构思边运用软件将自己的灵感呈现出来。设计师过渡依赖、高频率的使用软件,会导致丧失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且自己的思维经常受制于软件的某种特效,使自己的创意不能被完整表现。

2.2 艺术设计作品越来越同质化

当代世界日渐趋同,失去了丰富的多样性,这源于数字程度极高的社会以互相协同工作的管理理念,把包括人在内的客观世界作为操纵和战胜的对象。这样会将所有不符合标准的内容过滤掉,将扼杀艺术创作的多样性和独创性。在传统艺术作品与当代艺术作品的对比中会发现,传统艺术作品上能看出艺术家创作的心路历程,会发现每一条肌理那么的自然且富有个性,而过渡运用数字媒体技术的艺术作品会让我们感觉更像从流水线上生产出的标准产品,同质性很强,缺乏生机且呆板。

我们要清晰的认识艺术的本源,我们的创意、思想不要被技术所束缚,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对我们有帮助的,但绝不能让我们主观情感受到科学技术的限制,艺术世界的关键任然是创意和思想,不要完全依赖技术。我们并不是反对技术本身,而是反对过分的崇尚技术,设计师千万不要忘记技术只是用来表现艺术的辅助工具,不要过于迷恋丰富的功能软件技术,将技术作为艺术创作的全部。不管哪种艺术设计类别,它的创作过程都要以设计师的创意、思维为中心,应用数字媒体技术的艺术设计亦是如此。我们应回归到艺术创作的本源,抛弃完全依赖技术的想法。数字媒体技术作为当代艺术设计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助手,若要使其发挥积极作用,重中之重在于设计师应当作为数字媒体技术的领导者,以展现我们的创作灵感、思维为目的,合理的运用技术,发挥人的独立思维能力,创造具有全新设计理念的、与众不同的、且具有灵魂和感情的艺术设计作品。

3 结语

科技的发展极大的影响着艺术设计领域。数字媒体技术为艺术创作提供了简洁的艺术表现过程及方法,使艺术设计趋于大众化,但在艺术设计领域我们绝不能完全依赖技术。优秀作品的问世主要源于设计师的过人艺术功底、创意思维,并兼据数字媒体技术的纯熟运用。

参考文献

[1] 马凌燕,论新媒体艺术与数字艺术的异同[J].湖北社会科学,2007(2):180-182.

[2] 王敏,申晓红.两方世界[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

第11篇

【关键词】特点;质量;思考;有利因素;不利弊端;远程教育教学模式

1.试说“远程教育教学模式”:远程教育(Distance educ

ation)又称远程教学(现在称之为开放教育);远程教育,是指使用电视及互联网等传播媒体的教学模式,它突破了时空的界限,有别于传统需要往校舍安坐于教室的教学模式;在我国,远程教育的发展历史经历了

1.1函授教育:函授教育,为我国培养了很多人才,但是函授教育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1.2广播电视教育:广播电视教育,我国这一远程教育方式和中央电视大学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1.3远程教育:远程教育是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产生了以信息和网络技术我基础的远程教育,也就是现在的开放教育;

1.3.1远程教育模式:远程教育模式使用的学生通常是业余进修的学生,由于不需要在特定的地点去上课,可以随时随地的上课;

1.3.2远程教育模式的管道(渠道):远程教育模式的管道(渠道)就是学生可以透过电视广播、互联网、辅导专线、课研社、面授(函授)等等不同管道(渠道)互助学习;

1.3.3远程教育的采取方式:远程教育的采取方式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育组织之间主要采取多种媒体方式进行系统进行和通信联系的教育形式,是把课程传送给校园以外的一处或者多处学生学习的教育方式。

2.远程教育教学的特点和教学的有利因素

2.1远程教育教学的特点:远程教育教学的特点就是学生(学员)在绝大部分学习时间中与教师和同学是不能够在一起的、是没有教室和课堂氛围的、是学生透过电视广播、互联网、辅导专线、课研社、面授(函授)等等不同管道(渠道)进行学习的,具有零乱、分散和不能够互相在一起讨论和勉励的。

2.2远程教育教学的有利因素

2.2.1能够减轻求学过程中的资金压力:由于远程教育教学的特点,在远程教育教学中学习的学生不会像“正规大学”的学生那样每天在学校住宿、就餐和听讲,就会减少很多的经济支出,可以通过勤俭节约达到获得文化知识、提高文化水平、取得专业文凭,实现教学(或者工作)求知两不误;

2.2.2能够获得平等的求学和就业机会:尽管在远程教育教学中求学的学生不能够拥有在校大学生的清闲、荣耀和面对讲师教授,但是只要勤奋努力就能够获得与在校大学生同样的知识和文凭,享受国家同样的“文凭待遇”,从而达到“一名合格大学生的愿望”。

2.2.3能够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和动力:参加远程教育教学的学生,没有上下课时间、没有教师督促、没有同学干扰,更多时候是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课程,自然而然形成了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同时也有在很短时间里达到“课程考试合格”的强烈愿望,具有很强的学习动力和学习信心。

2.2.4能够通过媒体学习熟练网络运用:因为,远程教育教学是提高网络传递课程的,首当其冲必须学会运用网络工具(电脑),随着网络信息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熟练地运用信息技术也是一门不可缺少的“文化工具”,对于查找资料、扩大知识面和提高本专业素养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2.2.5能够实现“低学历”获得“高文凭”:在“正规大学”学习的学生在入学之前必须通过严格的审查和高出的分数线才能够进入学校,而参加h程教育教学学习的学生可以根据国家的政策“报考高中起点本科(专科)须具有普通高中、中专或师范、技校、职高等国民教育系统毕业证或有同等学历”,条件比较低、政策比较活,是能够通过努力学习达到合格标准的文化水平的,对于获得知识和提高学历具有很好的发展空间。

远程教育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具有广泛性,同时也是一个弊端,远程教育的对象“广泛”,没有个别性的针对,只是对于一个群体的关注,在具体的教学中缺乏情景性教学,也忽视了教学之中的感情因素,是一种“流水线”形式的;尽管远程教育可以通过屏幕“面对面”交流,但是缺乏情景和感情的交流是无法弥补的;所以,远程教育教学不管未来网络信息如何发展,都不能代替学校教育,也不是一种主流的、有效的学习、教学和管理的途径;话又说回来,社会的发展还不能失去远程教育,诚然这是一种补充教育资源缺乏的途径。

3.远程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教学的不利弊端

3.1远程教育教学的质量: 现代远程教育在我国刚刚起步,又是“超常规”的发展,因此上存在教育教学的质量问题和不利弊端;远程教育基本上有以下几种情况:

3.2远程教育教学的不利弊端。

3.2.1 与现有的教育教学模式完全相同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在于从课堂教学走出来的教师(或者教育管理者)没有完全“远程教育化”;

3.2.2师生在时空上的分离(完全通过网络或者多媒体光盘)授课的模式,这种远程教育教学的改变不能及时改变教师(或者教育管理者)对教育教学的及时“适应”;

3.2.3远程教育教学的完全分离教学实际上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网络教育教学,而是属于网络自学,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3.3远程教育教学的“宽进严出”造成教育教学质量的弊端,“宽进”教师招生条件宽大,“严出”只有通过严格的考试才能够保证“学历文凭”的“含金量”,尽管严格的考试方式也不能与“在校学生”的考试同日而语。

第12篇

一、现代教育技术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利弊分析

电子计算机、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的出现以及互联网应用技术的发展,在大大改变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掀起了一场现代教育的改革狂潮。教育技术逐渐由原来口授耳听的口语技术、线性描述的文字印刷技术及幻灯、投影、电影、电视、录音所组成的电子视听技术这些传统教育技术,逐渐过渡到了以计算机为核心,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辅助教学的现代教育技术。

1.优势

现代教育技术在实际教学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知识掌握更详尽。以撑杆跳为例,对于撑杆跳分解动作中的细节,比如起跳时机、握杆时手臂的弯曲角度等若只是由老师示范讲解,难免有同学把握不到位;还有,老师的示范次数毕竟是有限的,对于一些不能即时掌握要领的同学,很少有机会再学习一次;不仅如此,往往因为一些客观因素,比如一些老师因为年龄大了,对于一些跳跃、翻跟头等剧烈的运动不太愿意做,或者由于老师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并不能把体育教学中所有动作都完美的示范出来,这就使得老师的局限性影响了整个体育教学过程的良好进行。而相应的应用现代媒体教学加以辅助,比如通过录像把动作放慢,这样同学们可以认真把握当中的细节;通过不同优秀运动员的演示,避免老师演示动作的单一性和部分动作不到位的弊端。这样一来,不仅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也大大提高了同学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有这样一种教学观点:真正的良师能够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学生的潜能挖掘出来,学生的素质提升起来,学生的个性培养起来。其中,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显得尤为重要。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应用一些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比如在篮球教学的过程中,若提前给同学们观看一些球星精彩的比赛,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得他们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也能热情满满。而这就需要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的帮助。

(3)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学生就不再只是模仿老师的动作,更多的有了自己的理解与思考。通过对教学视频中动作易错点、关键点的分析,锻炼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更加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贯彻落实现代教育新理念。

(4)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师生共同进步。因为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教学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术,这就使得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接受新的教学知识,从而使得教学相长。

2.劣势

(1)户外运动的时间减少。体育的核心是通过身体锻炼、技术、训练、竞技比赛等方式增强体质,过多的讲解理论知识势必会占据体育课的一部分学时,也就是每周不少于两节体育课,但这当然是远远不够的,再减去体育理论课占据的一些时间,大学生实际的运动时间更是少之又少。

(2)对一些老教师不公平。一些优秀的体育老教师,由于不了解相关计算机技术的知识,又不能很快的学会制作PPT、视频等教学资料而不能参与到现代教学当中。这就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推动

(1)构建完善的教育网络。体育教育的现代化就是要实现教学现代化、办公现代化、管理现代化以及师资队伍的现代化。而现代教育技术需要为体育教育提供科学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技术、网络、动画、视频等,为体育现代化的实现提供技术和理论支持。

(2)保证相应的硬件设备。虽然我国已基本实现小康社会,多媒体教学的覆盖率也已经超过了一半,但仍有一部分学校并没有多媒体教室,缺乏多媒体设备。这就需要国家和社会加以关注并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促进教育的公平发展。

(3)保证优良的师资力量。很多体育老师对计算机的掌握并不是很好,但现代教育技术需要一定的多媒体技术为基础,这就需要对教师进行培训,保证教师能够正常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参与到教育教学当中,保证教育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而且,现代的教师应该是与时俱进的,对近几年新兴起的体育项目比如瑜伽、跆拳道等也要加以学习和研究,保证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技爆炸的时代,各种事物都在蓬勃的向前发展,而教育产业也必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很清楚现代教学技术已经渗透到各个学科,成为各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现代教学技术在体育教学课堂中的应用也会不断增多,不断深入,为体育课堂注入鲜活的血液,推动体育事业更健康的发展下去。虽然现代教育技术有利有弊,但它的发展是未来的大方向。社会是不断向前推进的,教育的现代化进程也是必然发生的,现代教育技术在体育教育教学课堂中的应用也将会逐渐加深。

作者:李天民 单位:平度市开发区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王莉芳,马保维•传统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关系[J]•山西教育.2002,11: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