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2 09:16: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区信息化建设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随着江汉油田改革的深入,“十一五”期间江汉油田社区服务系统将按照“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的要求,逐步实施企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市场化运作。随着管理局对社区费用补贴的逐渐缩减,社区居民数量的增加,居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油田社区要走出困境,必须从实际出发,紧跟时展的步伐,面向未来,充分运用现代电子通讯和计算机网络等高科技成果,建立具有现代化功能的电子化、网络化和数字化小区,从而使小区的物业管理、治安保卫、医疗救助、劳动就业和家政服务等实现自动化管理,为广大居民“衣食住行”提供更准确、更迅速、更全面的信息服务,真正建立社区居民的纽带和桥梁。
一、对社区信息化内涵的认识
社区建设是一项包括社区服务、社区管理、社区文化、社区教育、社区卫生、社区治安等多项内容的系统工程,它对准确把握社区信息化的定位,有效规划与开展社区信息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一,改革开放为社区建设注人了新的内容,也为社区信息化提供了新的时代背景。随着经济体制和企业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大量“单位人”变为“社会人”,企事业单位承担的人事、工资、医疗及社会保障职能转移到了社区,油田矿区流动人口规模的膨胀和大量个体户、民营企业劳动者社会管理需求增长,给社区赋予了越来越多的社会管理职能,社区居民对居住地的生态环境、治安环境和社区服务需求日益增长,促使社区的职能开始向经济,尤其是社会服务的方向转变,向社会自治和服务管理型变迁的新型社区轮廓逐步显现。
第二,社区服务的需求和作用日益增长,社区服务管理体系、服务内容和服务队伍初步形成,为社区信息化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江汉油田属于独立的工矿企业,具有油区分布广、职工居住相对分散等特点。这使得油田长期以来在发展主业生产的同时,不得不承担着大量的社会负担,形成了包罗万象、自成一体的社会服务系统。油田物业自1997年组建运行至今,有效地缓解了这种“小而全”的不良体制所带来的弊端,加快了油田矿区的城市化建设步伐。通过统一规划、集中建设、专业管理、优化资源配置,职工的居住环境有了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相继创建了一系列国家级、省级文明小区;促进了油田的精神文明建设。通过树立文明公约、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等措施,强化了职工群众的文明意识,营造了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目前已形成健全的社区服务内容,由专职兼职和广大志愿者组成了一支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社区服务力量,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和社区满意度逐步提高。
第三,社区信息化是不断增长的社区建设需求和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必然产物。从社区建设的发展轨迹与时代背累,可以清晰地看出为民、便民、利民始终是社区建设的主旋津,不同的服务对象、形式和内容形成了多样化的社区服务需求,社会化、开放型的管理与服务将成为社区管理的发展方向,社区信息化伴随社区建设的发展应运而生,并将在为社区建设服务的过程中发展壮大。
二、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内容
社区信息化是围绕社区建没的宗旨与需求,以社区实体服务和管理体系为基础,以信息网络为技术依托,优化整合社区建设相关要素,深度开发优质高效地的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的新方式和手段。
(一)社区信息基础设施的构建
社区信息基础设施的构建是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技术基础和物质基础。网络基础设施的构建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在社区范围内配备电脑设施,并利用现代通信技术营造比较完整的电脑网络系统。首先要解决的是电子计算机即电脑的配备问题。此外,还要解决的是社区电脑的互联问题及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国内与国际互联问题。
(二)信息资源库的建立
信息资源是社区建设赖以发展的重要资源。社区信息资源库的建立为社区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内容;社区信息资源库的建立,首先是要搞好信息资源的收集工作。信息收集的主要渠道是社区各级机构的文件、报表及统计材料,也可以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调查、研究获得,还可以通过图书、报刊、杂志、文件、档案等信息资源获得。其次是信息的加工、分类和整理。此阶段的工作重点是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必要的分析和研究,将不真实、不准确、不全面的信息剔除掉,将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归纳、分类和整理,使其成为规范的信息资料。再次就是信息的储存。将加工整理之后的信息,包括文字、数据、表格及图形等信息资料,按照规范化的标准进行登记、分类、编序、存放和登录,以便检索和查找。
(三)网上社区的建设
网上社区是前两者的综合运用。网上社区的建设,就是社区凭借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立社区各管理机构之间及社区管理机构与社会各界之间的电子化沟通渠道,从而在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方便的时间、地点及方式下,提供自动化信息服务的过程。作为网上社区的主体,管理局是油田社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管理机构。当然,由于其自身的地位和职能,管理局在网上社区的建设中起着决定全局的作用。如网络知识的宣传与普及、社区内部网的建设、国际互联网的接入、公共通信网络平台的建立、内网与外网的协调、社区网站及主页的创建,都离不开管理局的决策、统筹和管理。
三、油田社区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目前,江汉油田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才刚起步,社区信息化的总体水平偏低,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意识方面
随着油田体制改革,油田社区市场化压力的逐渐增大,社区管理单位深刻体会到了信息的重要性,对信息化可以促进企业发展也基本达成共识。总体上看,认识在不断提高,但各个社区在重视程度上却相差很大。一部分社区领导在信息化已成为社会发展潮流的今天,思想观念依然陈旧落后,根本不知道信息化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也不懂信息在决策与管理活动中的重要价值。有些领导者甚至认为信息化是务虚,是浪费钱财的无效投入,搞不搞无关紧要,这些社区大都没有设置专门的信息机构,也没有安排专职的工作人员。即使有的社区设立了信息机构,也没有开展实质性的工作,事实上形同虚设。
(二)需求方面
效益好、具有市场开拓能力的社区管理单位的信息化需求较为强烈,效益不好、竞争领域相对狭窄的社区管理单位信息化的需求相对不旺。市场竞争环境越复杂、竞争压力越大,越要求社区信息化达到较高水平,但经济效益的好坏往往决定了社区管理单位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保证程度及其实施效果。
(三)体制方面
由于社区缺乏对信息化的整体规划,信息系统的建设与体制改革、管理创新不配套。斯达集团的董鹰先生曾说过,企业信息化三要素中,技术是手段,管理是核心,体制是保障。现在油田社区的信息化是在传统体制和管理模式下进行,管理制度创新和管理流程再造没有协同展开,或展开得不彻底,导致信息系统的建设不能到位或不能充分到位,系统内不能有效运转,系统间难以集成,最终导致内部各项资源不能充分共享,信息化的效率不能充分发挥。
(四)资金投入与建设方面
社区信息化建设是长期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社区电脑设施的配置,社区内部信息网的建设,内部网与外部网的联接,信息结构的设立,信息人员的培训等一系列工作,这需要油田社区主管部门发挥引导、协调及管理作用。但在目前的社区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社区与社区之间、社区与管理局之间、社区与地方政府之间、社区群众组织与公众之间都缺少必要的网络联结,其信息化的推进工作,只有微观层面的各自为政,而没有宏观上的计划、统筹、协调和管理。同时,油田社区自身的投入能力不足,从信息化投资额占总资产的比重看,社区信息化年投入仅为0.75%,与大企业平均为8%-10%的水平相差甚远。就是一些效益好的社区管理单位,用于信息系统开发、信息技术产品的采购资金不能及时、充分到位,也影响到企业信息化效率的体现。
(五)人员培训方面
在社区管理单位里面,信息化人员的角色定位非常尴尬,既算不上技术人员,也沾不到管理人员的边,常常要处理部门电脑故障的排除,软件安装等“杂务”。信息管理人员因为“打杂”,不能专心于新技术学习和对管理流程的掌握,就很难用好信息化系统,很难设计出最便捷的信息化管理路径,不仅不能提高运作效率,往往还会变成一台“烧钱”机器,光有投入,没有产出。这并不是信息化系统的错,而是社区没有真正了解信息化系统、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高层,也没有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队伍。
四、油田信息化建设应采取的对策
尽管存在着诸多问题和困难,但经过近几年的油田信息化建设,特别是2002 年油田企业网工程的启动,社区的信息化建设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这些都为社区信息化建设营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因此,作为社区信息化建设主体的江汉石油管理局,应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积极主动地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以促进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一)重视信息工作,强化信息意识
管理局要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信息资源在社区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将信息工作当作是决定社区发展速度和效益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管理局必须适时引导社区管理者转变观念、树立信息意识,增强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感、责任感;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面向社会、家庭和个人普及基础信息技术,并适当举办信息设备应用展示活动;将信息工作情况作为社区单位及负责人业绩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对社区单位的领导者、管理者、信息工作者,要采取多种培训方式,使其掌握信息处理的必要技能,并自觉地运用信息进行管理、决策。
(二)全面、系统地建立信息机构
信息机构是信息化推进工作的核心部门,承担信息处理与应用、信息化的宣传与普及、信息设施的构建、信息化工作的统筹与管理等任务,在社区信息化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信息机构的建立必须规范化、系统化、高效化。首先,必须对社区各单位组织现有的信息机构、信息渠道、信息资源、信息工作人员的配备等状况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分析,弄清现有的优势条件及存在的问题,为信息机构设立方案的制定做好准备工作。其次,从社区建设的客观需要和信息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按照科学化、合理化原则制订社区信息机构设立的宏观方案。最后,在方案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注意运用“推进重点,带动一般”,即通过推进基础条件较好的小区信息化以带动全社区信息化的策略,充分发挥已见成效的信息机构的示范作用,有计划、有步骤、分期分批地设立社区信息机构体系,进而形成覆盖社区各个层面、能够相互沟通、相互协调的社区信息机构体系。
(三)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电脑是信息处理与储存的基础,而网络则是数据和信息传输、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同时也是社区信息化的基础。因此,在信息化建设中,不仅要注意提高社区计算机的普及率,而且要特别重视建立功能强大的信息网络,包括油田企业网、社区服务网及国际互联网的接入。在网络建成的基础上,还应建立面向社区公众的网上应用服务系统,从而实现社区商务及社区管理的电子化、信息化。
(四)强化社区管理机构的统筹管理作用
社区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内容丰富的系统工程,这一工程的计划与实施都离不开管理局的统筹与管理。如信息化目标的制定、信息化思路的确立及信息化建设策略的拟定都需要社区管理机构发挥主导作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社区管理机构的管理职能,实行管理方式的直接化、公开化、适时化;改进社区生产系统,实现生产及经营过程的自动化、电子化、智能化;完善社区的信息网络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都需要社区管理机构加强领导与管理。
那么,要想建设好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让卫生信息平台能真正服务于医疗机构、公共卫生、公众、政府,归根结底全是靠人来完成。但“人”从哪里来?怎样来?在各个地区的规划方案中却提及很少。纵观国内区域平台建设,无论是自主开发、合作开发、全部外包等方式都离不开行业内的卫生信息化人才的参与――规划需要人才、实施需要人才、维护需要人才、管理需要人才、分析需要人才,可以说没有卫生信息化人才,就无法真正建设好、利用好、发展好区域卫生信息化。
顺义区是北京重点建设的新城,全区总面积102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3.6万。全区共有医疗卫生单位39家,其中区属二级医院四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5家。
2009年顺义区作为北京市新社区管理系统的试点区之一,率先制定了本区的卫生信息平台规划及建设方案。在项目前期调研之际,就发现卫生信息化人才是瓶颈之一,规划方案的制定、网络建设、业务培训、系统管理等各个方面都需要一个专业的队伍。为了加快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实施,更合理地配置、储备信息化人才,提升平台对信息系统的自身维护能力,顺义区公共卫生信息中心对顺义区25家社区服务中心、医院及非医疗单位的IT人员进行了摸底调查。
顺义区医疗单位信息化人员情况
1.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IT人员太少
全区2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只有2家设有信息化专职岗位,占全区的8% ,有计算机相关专业人员担任信息化兼职工作的单位9家,计算机相关专业信息化专职人员2人(本科1人,专科1人),占总人数的4.4% 。
2. 区属二级医院IT人员情况
区属二级医院的情况相对好一些,都设置了信息中心(科)或网络科等独立IT管理部门,共有信息化管理人员24人,其中计算机相关专业人员19人,占总人数的79.2%;本科以上17人,占总人数的70.8%。经问卷调查,各个单位的系统建设全部采用外包模式,信息管理部门疲于应对硬件的维修、维护工作,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调研医护的需求,没有真正起到信息管理部门挖掘数据、分析数据的决策支持作用。
非医疗单位情况
从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等公共机构来看,IT人员配置率更低,IT岗位的专职人员仅占25%,有的单位的系统管理仍属办公室管辖,运维、升级能力可想而知。全区各医疗单位IT人员配置严重不足,25家社区中只有两家具有专职专业人员;9家有专业人员,但没有做到专职;14家没有相关专业人员。二级以上医院情况相对好一些,但同样存在人员配备不足,技术水平较低等情况。究其原因可以总结成以下几点。
第一,编制问题。医院属于事业单位,对于医护类人员进入编制相对容易,而对于IT类人员编制很少。这些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医院信息化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
第二,待遇原因。与外部比,卫生系统的IT人员相对于社会IT行业从业人员薪酬低得多,在内部比临床医护人员也有差距,结果造成部分人员不选择进入医院。
第三,地位上不受重视,个人发展受阻。医院管理层大部分是医疗出身,对IT技术了解不多,交流上有鸿沟,往往造成IT人员无所适从。同时IT部门是持续投入的部门,而产出却没有得到客观的衡量,久而久之得不到领导重视。
医疗行业的主营业务是医疗,所有工作都是围绕医疗所展开,信息化技术与信息化人才还是“新事物”。信息化的作用被低估, 部门的级别和受重视程度也还高,信息人才的价值也没有得到充分体现,IT人在医院是小系列,培训、晋升等往往忽视IT人员,对于个人事业发展不利。
第四,教育方面。卫生信息化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一些大学开始设置相关专业,但由于卫生信息化的复杂性,培养的人才也不能马上满足医院的需求。
信息化人才的重要性及培养的复杂性
1. 重要性
因卫生信息化建设需要既了解业务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管理人才,无论是区域平台还是各医疗单位的HIS系统,如果没有既懂IT、又懂医学以及医院管理的人来进行维护管理,就不能完全确保软件符合医、护及管理者的需求;无法保证软件功能的持续改进,不能及时有效地与医疗卫生单位、政府主管部门进行沟通;这样势必影响卫生信息平台的建设与应用,所以说信息化人才是对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2. 复杂性
培养一名卫生信息化人才大致需要经过桌面支持、应用推广、系统管理、网络管理等多个过程,此过程至少需要2~3年才能满足信息系统的自主管理、应用及维护的需要。因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建设是一个大工程,需经历一个复杂及漫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专业技术人的数量、质量直接决定了卫生信息化的成败。建设卫生信息化平台,就要发挥平台作用、得到有效利用,这样才能有生命力,才能良性运转。卫生信息化人才是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主力军、是使其发挥作用的卫士与传递者,没有一支专业的卫生信息化队伍,区域卫生信息化就不能持续、健康地发展。
卫生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方法
引进人才。针对急需的卫生信息化人才,通过中介等各种方式,有针对性地引进相关人才。此种方法适合于主要管理人才短缺的情况,缺点是若为跨地域引进,则需解决家庭、工作等一系列问题,需时间较长。
拓展编制。积极与编办等主管部门协商请示,根据北京市卫生发展规划对人才的需求,向上级主管部门提交本地区卫生信息化人才当前分布的报告,阐明人才对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影响,逐步提高IT人员的编制比率,录用一批应届毕业生。
内部培养。在卫生系统内部,发掘对IT感兴趣的人员,通过培训调整到IT管理岗位上来。此种方法优点是系统内大部分是医护技人员,在了解医院需求、提出方案、与医务人员沟通方面较强。缺点是“转行”者毕竟没有通过专业的培训,只有通过技术培训后,才可以胜任业务管理、开发,但难于适应网络管理等对专业要求较高的工作。
公开招聘。对于急需的IT人才,在卫生系统内无法通过培养解决的,可以实行社会公开招聘。此种办法优缺点是,招聘的人员都具有一定的IT实施或管理经验,但对业务的流程仍需培训,只能缓解一时,但不能持续地、有效地解决人才短缺的问题。
社区卫生信息化主要是指应用于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信息技术。社区卫生服务内容概括为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指导的“六位一体”业务,也是实现建立居民“电子健康记录”的起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公共卫生服务网络的网底,也是卫生相关信息的重要采集源头,因此,建立健全社区卫生信息系统不仅有助于完善和规范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深入发展,而且有助于促进卫生信息系统的整体进展、加快卫生信息化建设步伐。根据北京地区的经验,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模式与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建设模式是紧密相关的,可以分为三种模式。
自己建设 整合困难
卫生系统原来对一级医院的定位就是社区服务,并且进行了全科医生培训工作。随着国家对社区卫生工作的重视,在补偿机制、服务内容、场地等问题上对这些医院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不少一级医院成为社区卫生站的重要来源。这些社区卫生站的信息化建设继承了原来一级医院信息化的特点:1.系统相对独立。由于原来的各一级医院基本是各自为政,相互之间缺乏联系,因此各个系统基本只考虑了本医院的需求,没有考虑到对外的联系。2.功能相对简单,尤其是没有区域信息。原来一级医院规模都比较小,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满足挂号、收费、药房管理,只有很小的一部分统计功能,主要满足医院内部使用。3.系统提供商一般规模不大。由于一级医院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有限,因此对大型的HIS厂商缺乏吸引力,很多为一级医院提品的公司都是规模较小的公司。
由于以上特点,这些社区卫生站的信息化整合很困难。若要采用系统集成的方式,这些小规模的系统开发商是否具有足够的实力是一个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再加上还需要标准化等工作,其工作量可能要比建立一套新系统大。而如果采用全部重新开发一套系统的方案,则系统的切换、人员的培训、原使用者的抵触等都是将要面临的难题。
挂靠医院 难于互通
某些区域的社区卫生站是挂靠在某家三级医院下面的,一般由三级医院派大夫负责社区卫生站的工作,病人可以实现在社区卫生站和三级医院之间相互的转诊。但是由于三级医院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限制,这种社区卫生站的数量有限,并且由于所依托的三级医院的位置问题,这些社区卫生站很少能正好覆盖一个自然区域。
这些社区卫生站的信息化建设有些是依托大医院完成的,使用的是大医院HIS的简化版本或者是其中的一个模块。所以这些社区卫生站与所依托的三级医院之间的信息互通是可以保证的。
但是这也为这些社区卫生站今后的信息化建设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和其他社区卫生站、其他三级医院信息不能互通,无法为整个区域提供卫生信息。如果对这些信息系统进行改造,由于这些卫生站的信息系统和原来依托的三级医院的信息系统结合很紧密,反而会造成改造上的巨大困难。
区域规划 不利转诊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与此同时,一些地区的政府也逐步富裕起来,因此有些地区政府出资,对社区卫生资源进行了重新整合,明确了补偿机制,促进了社区卫生站的发展。在进行场地、设备、物资、人员等整合的基础上,地方政府也没有忘记系统的整合。社区卫生站所用的系统一般采用的是政府出资进行招标采购的方式,除了可以满足各卫生站的需求外,还对整个区域的社区卫生信息进行了统一规划,可以进行统一的管理。
关键词:卫生系统 信息系统 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07-0203-02
随着卫生体制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卫生部出台的《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建设目标,希望通过进一步重点加强区域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建设,加速推进信息技术在卫生电子政务、医保互通、社区服务、双向转诊、居民健康档案、远程医疗、网络健康教育与咨询等卫生领域的广泛应用,实现预防保健、医疗服务和卫生管理一体化。
1 卫生系统信息管理必要性及意义
1.1 卫生系统信息管理必要性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构建现代卫生体系,保障人民终身健康,是国家对于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提高重大疾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基本用药。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要达到上述目标,需要一系列的体制和机制创新,以及强有力的产业和技术支撑。而从目前来看,整合卫生资源、提高服务效率的关键是加强医疗资源和信息的共享,建立区域卫生公共平台。本文希望以IT技术研究促进医疗卫生信息化模式的创新,以发展医疗服务数据交换标准、建立全民健康数据库,实现医疗资源和信息的融合和共享以发展医疗服务无线宽频网格网络专网为基础,突破传统医疗服务在时间和地域分布的局限性,实施新型低成本的数字医疗服务模式,对卫生系统数据资源存量进行有机整合,为患者提供方便、低价、优质的医疗服务,从而达到改善全体居民的健康水平这一最终目标。
1.2 建设卫生系统信息管理平台的意义
(1)医疗机构数字化建设的必然发展阶段。数字化医院的建设目标就是要实现临床诊疗信息的一体化、各类医疗机构对临床诊疗信息和全部病历记录的高度共享、严格的数据安全控制、符合国际医疗标准、流畅的医疗数据调用、智能的预警系统,最终实现患者医疗数据的整体性、有效性、安全性和可靠性,有效地优化医疗卫生资源,为就诊患者和健康人群人员提供一个高效的、方便的、透明的数字化窗口,从而提高医院的整体运作效率和竞争能力。因此,建立卫生系统信息管理平台,既是数字化医院建设的必然发展阶段,又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途径。(2)最大限度地利用医疗技术资源的手段。全国医疗资源的数量并未到达应有数量,人民群众缺医少药的矛盾仍十分突出,部分高质量的医疗技术资源呈现供不应求的情况。这种医疗资源的偏态分布和医疗技术水相差悬殊的现象急需通过技术的手段来加以遏制。构建卫生系统信息管理平台可以让大型综合医院高质量的医疗技术资源在更大的范围内为更多的患者提供医疗技术服务,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医疗技术资源,较好地解决医疗资源的偏态分布和医疗技术水相差悬殊的问题。(3)落实“以病人为中心”服务理念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进入到了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正在逐渐深入人心。在这种情况下,卫生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也紧紧围绕这一服务理念,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中心从建设“以收费为中心 ”的医院信息系统逐渐转移到建设“以病人为中心”的临床信息系统上来,构建卫生系统信息管理可以从根本上促进这种转变的实现。地方患者的所有原始临床诊断资料和数据均采用统一数据格式存放在数据中心的集中数据库内,不同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可以采用相同的方法检索、浏览和使用这些患者的临床诊断资料和数据,甚至上级医院的专家还可以对基层医院的临床医务人员的诊断治疗作出指导性意见。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单通”制度所面临的问题与困难基本上可以得到解决。
1.3 卫生系统信息化建设状况
卫生信息化建设由于资金和技术方面的原因,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发展不平衡。从整体上说全国卫生信息化建设没有统一的规划和管理,信息资源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基础设施建设非常的薄弱,没有一个整个覆盖整个卫生系统的管理网络平台。(2)标准不统一。部分医疗机构的信息化建设只是进行了一些局部应用,存在各自为战的现象,信息无法沟通,资源无法共享,信息孤岛问题比较突出。(3)技术力量比较薄弱。卫生系统队伍在计算机应用方面水平普遍较低,很难满足现代办公需要,缺少复合型人才,严重影响了信息化建设步伐。(4)投入不足。信息化建设资金来源少且不固定,资金项目往往不能进入医疗单位经常性经费开支预算,远远不能满足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需要。(5)重视程度较低。许多基层单位没有成立专门的信息化部门,缺少严格的信息化管理制度,没有明确的具体负责信息化的领导和信息员。
2 项目建设效益分析
目前中国的卫生体制改革正在进入攻坚阶段,“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医疗资源配置和利用的不合理和医疗信息的隔离。医疗信息及资源共享将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其必将对医疗行业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但目前国内对该方向的目标、实施方案和操作细节都缺乏深入的研究和具体的实践。本文涉及项目的实施将填补这一空白,以高新技术促进区域医疗服务模式的体制和机制创新,以发展医疗服务数据交换标准、建立全民健康数据库,实现区域医疗资源和信息的融合和共享。这必将带来医疗行业的整体性重组和改革,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 建设目标和内容
3.1 主要目标
在国家大政策、医疗卫生大规划政策指导下,根据区域卫生系统具体政策、业务特点,采用国际、国内IT最新技术,建立国内先进的、功能全面的卫生局医疗信息化规划方案。(1)建立和完善卫生局及下属单位的内部信息系统及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这些系统包括: 机关办公室管理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涉及科室包括:局长办公室、党委办公室、组干科、宣传科、纪检监察科、行政办公室、医政科、行政审批科、人事科、财务科、基建科、疾控科、社区科、妇幼保健科、。医疗单位内部信息系统建设和办公自动化系统,涉及单位包括:区域二级以上医院、专科医院和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建立卫生单位上下级间的公交流传档案管理和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卫生局门户综合网站,并和已经建立网站的各级单位链接,成为区域卫生信息对外公示和交流的平台,实现各卫生单位信息及时公示和,建立信息收集和反馈机制,建立医疗单位信箱或交流平台,同时实现卫生政务网上办公,咨询服务,就诊指南等等,提高社会服务水平。(3)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 建立以个人健康档案为基础,家庭健康档案为核心,能够充分满足社区卫生服务各项需求的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系统主要包括:基础健康档案、就诊纪录、健康检查记录、预防免疫、计划生育等信息、社区就诊业务分系统、社区药品管理分系统等。实现‘多档合一’体现预防为主的方针。(4)建立医疗服务信息系统。根据全国各地医院的实际情况,对已经建立了部分信息化系统且实施效果良好的医院,保留现有系统正常运行并深入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对未建立信息化或实施部分信息化效果不太理想的医院,考虑重新规划并实施新的一体化信息管理解决方案,推进临床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如电子病历,数字化影像,医生工作站,护士工作站等应用,增强管理效率,降低医疗成本,继续完善医院信息系统(HMIS)实现计算机划价、收费、发药、对药、动态药品价格及诊疗项目的标准收费,不但强化了医院内部管理,还能为病人提供高效优质方便的医疗卫生服务,提升医院的竞争能力和服务水平。 (5)建立卫生综合业务系统。统一标准,整合现有的信息资源,将财务管理系统,卫生统计系统,科研教育人才管理系统及卫生信息的网上直报系统全部纳入卫生专网,在统一的业务平台上进行不同功能模块的操作,从而实现“一网多用,数出一门”的功能,方便快捷的汇总出有用信息,为领导决策和公众咨询提供服务。
4 结语
进一步适应新形势下的卫生改革和发展,提高卫生信息化管理水平,破解发展难题,创新发展模式,积极推进信息化发展,已成为当前卫生改革和发展进程中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参考文献
[1]宗海斌,董玉珍,赵红星.计算机多媒体在医学技能实验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5).
[2]耿伟.徐州医学院成立医学信息学院[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1(3).
[3]王秀梅,刘洪.以卫生经济管理实践需要推进卫生改革[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18).
1信息中心建设的现状及发展的可行性
1.1卫生信息中心的功能定位根据国家的规划,苏州市卫生信息中心应在市卫生局领导下,负责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的规划、技术方案、规范、制度的制订,成为全市卫生信息管理的枢纽和业务指导中心,为市卫生信息业务建设、培训、考核评估等相关工作应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还应承担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指挥的信息支持和公共卫生咨询服务的日常工作,承担市卫生数据中心的管理和卫生信息的开发、整合及综合利用,平时开展卫生信息服务需求研究,制订项目实施计划;有计划地加强卫生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等。
1.2目前现状与业务开展情况目前,苏州市市区范围内已建设了卫生城域网,全部采用光纤铺设到各医疗卫生单位机房,并且市区范围内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均通过电信VPN线路接入苏州市疾控中心机房,保障了通讯的速度和访问安全性。而且苏州各市(县)、区大部分已成立了卫生信息中心,各市(县)、区范围内的卫生专网均已建立,这为建设全市卫生信息中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苏州市卫生信息中心正在积极筹备过程中,已经采购了一部分硬件和网络设备,软件和系统的整合工作也已经开始进行,并且一部分业务系统已经在为公众和基层单位提供服务。例如,政府的实事工程6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体检数据平台、卫生监督执法系统、全市计划免疫数据平台、12320信息平台等,并且正在组织相关的医疗卫生单位共同实施WHO2008年~2009年资助项目———社区卫生信息平台与慢性病信息化管理研究。
1.3进一步发展的可行性苏州市卫生信息化建设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信息管理已不仅仅是卫生工作的一种保障手段,随着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卫生信息化建设必将成为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苏州市的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城市信息化建设正快速推进,这为卫生信息化建设带来了良好的契机。
2信息中心建设的展望
2.1总体目标在未来5年内,以提高卫生行政效率和优化卫生服务为目的,依托计算机广域网,建立一个功能比较完备、标准规范、系统安全可靠的应用系统平台;建成覆盖全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行政、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和卫生应用等信息系统,实现卫生信息资源共享。
2.2主要任务重点建设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系统(包括应急指挥决策、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医疗救治等子系统)、卫生行政管理信息系统(卫生电子政务)、医疗服务信息系统(主要含医院信息)、卫生应用信息系统(包括社区卫生、医教科研等子系统)等4大系统。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系统:以苏州市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为核心,构建覆盖全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及医疗卫生机构的高效、快速、通畅的信息网络。建立重大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决策指挥和信息系统,完善突发事件数据采集、危机判定、决策分析、命令部署、实时沟通、联动指挥等功能,提高医疗救治、公共卫生管理、科学决策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决策、处置、指挥能力。
(2)卫生行政管理信息系统:建成市、区(县、市)二级卫生行政部门电子政务系统,实现办公自动化、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提高办事效率和管理水平。
(3)医疗服务信息系统:按照卫生部颁发的《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规范引导医院信息系统建设;另一方面,整合医疗机构的信息资源,建设统一的为民服务的信息平台。
[关键词]社区;信息化;发展;建设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8.143
[中图分类号]C9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8-0-03
作为现代城市最为重要的基层组织,社区这一城市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基本单元,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日渐重要,其功能在不断的丰富,作用也越来越广泛。而信息化手段在社区的应用也必将助力社会和现代城市的发展,当前,社区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代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成为社会信息化的基础。
1 社区信息化的内涵和外延
社区信息化是指面向社区居民将社区办公、管理、服务及居民生活等方面不断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过程,最终构建起功能完善、覆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信息化体系。通过该定义我们不难发现社区信息化有以下潜在需求:一是更好的整合社区的各项资源,为社区管辖范围内的人员提供社会生活的服务;二是提高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三是提升社区的文明程度。这三个目标各有侧重,虽然强调的重点各不相同,但三者之间仍然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有着共同的落脚点。
首先,资源整合为提高社区的服务能力和管理能力提供了基础保障,作为社区服务和管理的基础,社区的各项资源在社区管理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社区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矛盾就是社区各类资源的不足与社区居民日益丰富的服务需求之间的矛盾,在现有条件下,要想通过扩大或者增加资源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无异于杯水车薪。与此同时还看到,社区范围内资源在个别区域和时段还存在着闲置和浪费的情况。
其次,科学化是提高社区管理和服务能力的客观要求,实践证明,决策、管理、服务的科学化,能极大地缓解社会矛盾,以最为简单的排队管理为例,如果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了网络预约,每天每时段限制总人数,均衡分流办事人员,并且提供资料预审,那么必将提高办事效率和群众的满意度。
提升社区文明程度是社区建设的最终目的,这既是社会建设的客观需求,也是社区人对社区建设的最终期望。以社区建设为依托的社区信息化不能抛弃这一目标,或者说社区信息化就是为社区文明和社会文明而服务的。
2 社区信息化的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原有的单位人体制逐渐消失,越来越多的单位人逐步转化为社会人,人员的管理、服务、日常生活必将回归社区,由社区完成对居民的终生管理和服务,社区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必将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也必将在城市居民生活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作为政府工作面向普通居民的最后一环,社区面临着管理、服务等工作的重大挑战。信息化作为提高数据处理效率,实现全天候快捷服务,加强沟通交流的重要手段,必将为社区管理和建设带来新的活力。
2.1 社区信息化有助于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现代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政府的职能并不是管理,取而代之的应该是服务,是基础支撑而不是掌握方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现阶段需要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建设服务型政府。社区信息化通过对上衔接以行政职能为落脚点的电子政务,对下融合以服务社会为目的的社区信息平台,而后加以流程再造的方式,使社区事务办理公开化、透明化、数字化及流程化,在方便居民的同时也能提升基层行政效能,使社区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为居民提供服务上,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政府服务形象。
2.2 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
社区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在社区层面的应用,是应用现代通信技术的ICT(信息和通信技术),互联网应用更是其重要支撑,因此社区信息化的建设必然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而目前无论从财政支持还是总体规划上看,社区信息化建设的主导者都应该是政府,实际上尽管政府将转型为服务为主的工作模式,但其缺乏信息技术和信息人才的现状却极大地限制了政府自身在信息化上的作为,迫使政府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须与社会联动,与企业合作,这就使政府成为企业的顾客,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与企业合作推动社区信息化建设产业化,以此来带动经济与就业的增长。
2.3 有助于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素质的快速提高,居民在信息化方面表现出强烈的需求,而现阶段形成的多种形式的社会服务,使信息化的表现呈现出内容日益丰富、需求逐年增加的特点。正如王卫红指出的“居民对和他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的服务有着较高的需求,比如:报警、医疗、家电维修、社保等;而社区服务化信息和学历、收入、年龄也有着突出的相关性”。社区信息化不断完善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为居民提供满意的服务平台,搭建便捷的上行交流渠道,提供具有较高认可度的社区服务,提高社区上下沟通效率,从而从实质上让居民参与社区的管理,提升居民生活的质量。
3 社区信息化的现状
自2012年党的十将社区信息化建设列为建设小康社会重要手段以来,伴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提出,社区信息化建设不断发展,现阶段已经具备初步形态和一定的互动能力。回顾我国社区信息化建设,从20世纪90年末起步以来,到现在已走过了20余年的历程,各地区社区在信息化发展进程中基本上都采用了“政府主导、部门牵头、社会参与、资源共享、发展社区”的工作原则,实施了因地制宜积极推进发展、以民为本促进创新发展、整合资源推动集约发展、建章立制实现规范发展的工作方针,社区信息化从局域网到城域网,从单机版到网络版,从单项服务系统到信息集成,逐步实现了社区信息化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从少数城市到全国范围推进的良好局面。目前全国几乎所有城市都已经推广社区信息化建设,城市信息化与社区建设发展水平和社区信息化发展成为了统一的整体。但是由于全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性,也决定了各地社区信息化发展不可能是同一个模式和同一个水平。现阶段我国社区信息化建设相较20世纪,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伴随着4G网络的发展和智能化终端的出现,社区信息化建设更是飞速发展,各项服务已经形成基本框架,在发展的同时笔者也看到,社区信息化功能上仍需完善,与居民对社区服务的期望还有很大差距,实现信息化社区的道路还很漫长。究其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3.1 主体认识不足
当前,不论是政府、企业还是居民,对社区信息化的认识还不充分,没有意识到社区信息化的潜在价值,对于绝大多数政府来说,社区的信息化就是一个管理手段的更新,仅仅就是把传统的事务流程转换到网络平台而已,没有进一步思考信息化所带来的对工作流和工作模式的影响,对于居民来说,由于传统的纸质和物质化的工作模式变得虚拟化、数字化,中老年群体的许多人认为“靠不住”,觉得“没有安全感,不太实在”,难以接受虚拟化带来的工作模式的转换。在这一过程中,尽管部分企业看到了巨大的商机,但由于缺乏服务和参与社区建设的意识,仅把社区信息化作为众多信息化项目的普通项目来做,不论是提供的方案还是做出来的成果都显得过于普适化,缺乏对社区人群和社区环境的针对性。
3.2 发展不平衡
就我国政府基础建设的特性来说,财政投入是公益性项目建设的主要来源,财政投入必然成为惠民、便民,提升管理效率和服务能力的社区信息化建设的不二选择。但目前由于四川省各地区的发展极不平衡,成都一家独大的经济结构是客观事实,政府对于各地区信息化建设的财力与物力分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文件,这就决定了各个地区的社区信息化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差异巨大的格局,这也进一步加剧了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
社区信息化的意义在于它持续、长期的运作,建设意义关键在于持续性,所以后期的运作保证更为关键,参照国外的建设经验,建设初期的一次性投入一般是由政府出资建设并推广,后期运作主要依靠社会力量参与,由于各地区经济水平存在差异,这就进一步影响了当地社会力量在社区建设中的参与度,拉大了各地区社区信息化水平的差距。
3.3 信息缺乏共享机制
信息化建设的根本优势是信息和数据的共享,数据不能共享、信息不能重复再利用,信息化就失去了其基本优势,作为信息的基础资源,各应用系统间的基础数据交换和互访就成为其必然选择,而在实施过程中却常常事与愿违。现阶段各个业务系统的开发建设基本都是在条块分割这种管理模式下形成的,各个单位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担心共享信息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或责任,所建成的应用系统自成体系,相互独立,各自采用不同的开发标准、接口规范,系统间无法实现兼容互访,甚至在各个地方也采用不同的标准,各自为政的建设自己的服务平台,进一步阻碍了信息的共享,这必将导致建设初期数据的重复采集,建设中期平台的重复开发,后期应用单一,无法形成综合协同的工作模式。
3.4 从业人员业务素质亟待提高
信息化社区的建设需要资金上的支持,更需要人的主动作为,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客观上决定了管理人员的理念和素质,目前社区工作人员主要由单位撤销后分流的人员和两委成员组成,工作人员普遍缺乏信息化的理念、缺乏支撑信息工作的基本能力,更缺乏依托信息手段主动作为的意识,从而导致社区信息化管理、服务工作难以推广和加深。另外,由于社区工作繁重、工资不高,很多到社区工作的人员只把社区工作当作人生的一个跳板,工作一段时间后,通过读书进修、参加公务员考试等方式离开社区,社区信息化建设效果较差。
4 社区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对照欧美等社区信息化建设较早且目前建设比较成熟的国家,不难发现社区信息化必将朝着更加便捷、广泛、安全的方向发展。最早开展社区信息化建设的美国,采用了顶层统一设计的模式,以电子政务为依托,强调建设的统一性和标准化,以关系民生的服务工作为例,美国的200个相关机构共为此设置了3 000余条标准,为信息化建设的后期融合和协同工作做好铺垫。与政府主导的美国不同,英国更加注重社会反馈和居民认知,在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强居民的信息技术教育,不断强化信息化意识,确保公众能轻松的使用新型的各类信息化产品。加拿大社区服务不一定是全球最的,但却是全球最贴心的,以居民生活需求为导向的信息化系统目前已经成为加拿大公民生活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民,加拿大政府还制定了许多便于有效管理社会信息的措施,极大地提高了行政效率和办公透明度。以上3个国家分别以政府、民众和服务为核心打造了社区信息化系统,完成了信息化政务和社会管理的转型,新加坡则以具有成熟的G2C模式的电子公民中心门户网站而闻名于世,尽管也是以公众需求作为系统建设的核心,电子公民中心则是在传统生活流程的基础上实现了所有政府机构信息与服务的完整集成和传递,在一个三维虚拟社区里,公民可以足不出户的处理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有需要与政府协调并通过政府办理的事务,极大地方便了居民,提高了行政事务的透明度和规范性,实现了一站式的广泛的、便捷的社会服务。在以上的各类系统的功能设计中,社会和居民的个人数据成为其运转和处理的核心,其重要性和对安全的需求不言而喻,在安全管理上以上各国可谓不遗余力,美国每年投入数以亿计的美金,采用多种手段,确保各类系统的安全运行,防止黑客入侵,防止非法介入,保证数据安全和信息的完整性。
5 加强社区信息化的建议
5.1 加强合作,实现共建共赢
社区信息化的过程不应该仅仅依赖政府,由于自身的特性,决定了它更是满足公民需求、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举措。它在提升政府服务效率,规范政府行为的同时,也为企业拓展了一个新的领域,给予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政府在社区信息化的进程中也应抛弃单打独干的思维模式,积极向企业寻求支持,引入投资和建设经验,在适当的时期,适当的项目上甚至可以鼓励企业积极参与,为了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可以考虑给予适当的政策支持。这样不仅减少了政府的负担,也扩充了社区信息化的建设队伍,为企业创造了发展机会。
5.2 加强顶层设计,破除共享壁垒
美国之所以在后期的社区信息化建设中很少出现数据不能互通,信息不能共享的信息孤岛情况,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前期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在当前这一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政府应以此为契机,统筹规划与信息化相关的标准、规范、资金、技术、人才和体制创新等因素,具体说来,就是前期抓规划,落实需求,打破条块分割的壁垒,制定数据采集、存储、传输的标准,规范工作流程,在建设资源配置上做到公平、公正,实现发展均衡,建设规范,标准统一,实现信息化成果的综合协调使用。
5.3 根据社区情况提供有亲切的服务
由于社区在文化氛围、人口结构、经济条件、基础设施等方面各有特点,因此不可能有完全一致的社区。在社区信息化这一新的工作模式面前,有些人接受和理解得较快,而也有人暂时无法理解和适应,针对这一情况,在为居民提供信息化服务时,就应该借助不同的方式,可以采用建立社区服务中心,设置服务机构,或者采用APP平台,提供社区WiFi等方式提供便民服务,从而让居民灵活方便地参与社区管理活动。同时应不断丰富社区服务平台的内容,以提高吸引力,增强居民的主动参与意识。
5.4 提高人员素质,加强队伍建设
由政府主导建立的社区信息化系统,其最终的应用和管理人员大多由居委会干部兼任,当前居委会干部普遍存在着年龄大、信息化意识不足的问题,面对新的服务系统,接受起来已经比较困难,掌握这一技术就更加艰难,这对于社区信息化的推广和普及都是比较难以克服的障碍,在大部分街道和社区,其工作人员平均年龄都在45岁以上,大学及以上学历占比不足30%,这样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的人群显然不能满足社区信息化建设应用人员的岗位需求。因此,尽快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信息能力水平,使之与其所处的岗位和承担信息化相关工作相适应就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这个问题亟待解决,就目前社区工作的实际情况看来,寄希望于教育培训比较渺茫,如果外招,又面临待遇低、工作负荷重、压力大、留不住人的情况。由此只能从体制、机制上创新,结合市场和社会力量,与政府共同参与社区信息化建设。
经过20年的发展,由于缺乏前期的规划和统筹,我国社区建设呈现出发展不均衡、标准不统一、难以互联互通的问题,现阶段只有针对这些问题予以整治,切实解决资源配置不均、信息孤岛的问题,实现信息共享,才能最终建立起全面协同综合运作的社区信息化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胡忠明.现代城市街道管理[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2]朱健刚.论基层治理中政社分离的趋势、挑战与方向[J].中国行政管理,2010(4).
【关键词】工业园区信息化PTNSDHPON
一、引言
近几年,全国各主要省市都兴起了工业园区的建设。工业园区是在一定的地域空间范围内,通过集中配置基础设施并制定一系列相关优惠政策,吸引或引导工业企业及相关配套产业向该地域集聚的一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
二、工业园区信息化
工业园区信息化规划方案是通过多个专业系统集成而成,总体架构比较复杂,采取层次化和模块化的设计思想。在总体架构上划分为五个层次:智能支撑网、网络通信平台、业务数据库、公共服务、综合应用。如下图所示:
上图中的网络通信平台,一般是由通信运营商来建设的。工业园区的网络通信平台包括覆盖全区的光纤光缆网、IP承载网、宽带无线网、有线数字电视网、传输数据中心机房等,这些基础设施是工业园区信息化发展的必要基础与条件,也是公用信息应用平台的共同承载网络。
三、工业园区的传输承载网建设
工业园区的网络通信平台,即传输承载网络的建设,主要分为:管道及光缆网的建设、传输承载系统的建设及传输数据中心机房的建设。
3.1管道及光缆网
管道及光缆网是工业园区信息化建设的基础网络设施,没有完善的地面光缆支持,无法建立各种信息化应用系统。因此一个可以伴随工业园区建设延伸的光缆网是园区信息化建设的网络基础。
(1)管道建设。管道建设分主干管道和支路管道、入楼管道三部分组成。入楼管道由支路管道延伸来完成,支路管道和主干管道随园区内道路建设逐步实施。管道建设原则是有路就有管道,有楼就有接入。主干道两侧同时新建通信管道每隔200米做一次过路、次干道根据周边的规划选择管道建设方式,入楼管道和次干管道形成管道环网,物理上做好环路保护,为物连网建设打下基础。管道孔数可依据下表建设:
从上图可以了解,在工业园区内往往需要搭建三种不同的传输承载系统,才能满足园区内日益丰富的业务需求。
3.3传输数据中心机房
为更好地服务工业园区,需在园区内选择合适的位置新建传输数据中心机房,收敛整个园区的传输和数据业务。为做到网络安全和业务分摊,对于面积较大的园区(大于1.5平方公里),可新建2个中心机房。通过布放光缆,将中心机房纳入到移动运营商已有的OTN/PTN/SDH汇聚层网络。根据地理位置和园区业务量,可采用破环加点的方式(原有汇聚环)或者直接新建汇聚环下挂在核心局下的方式。对机房的具体要求如下:①新选机房面积不小于60平方米,机房最低高度2.7米,机房尽量位于低层(3层以下),机房位置建议在食堂与公寓住宅。②机房方便光缆进出与工作人员维护。要求380V市电引入,空开大小要求不低于63A。
四、总结
工业园区的传输承载网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从新建管道、组建光缆网、搭建传输承载系统,都需要根据不同的地理位置、周边环境以及不同的业务需求进行精心设计、合理规划。
参考文献
2011年度
中国档案信息化标杆企业奖
中国档案信息化最佳解决方案奖
光典数字档案馆整体解决方案在“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资源共享、确保安全”的原则下,立足先进信息技术和全新发展思路,逐步建立档案数字资源的收集、存储、加工、管理、利用的过程体系和政府、企业、事业、社区、家庭等档案管理模式,构建基于各种网络平台上并覆盖一定区域的超大规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总库。
上海中信信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光典数字档案馆整体解决方案是在档办【2010】116号《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的指导下,在对公司数字档案馆建设成功经验总结提炼的基础上,参考国际通行的开放档案信息系统(OAIS)模型,面向区域性综合档案馆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解决方案。它在“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资源共享、确保安全”的原则下,立足先进信息技术和全新发展思路,逐步建立档案数字资源的收集、存储、加工、管理、利用的过程体系和政府、企业、事业、社区、家庭等档案管理模式,构建基于各种网络平台上并覆盖一定区域的超大规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总库。
该解决方案的优势和特点为:一、符合档办【2010】116号《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要求;二、遵循开放档案信息系统OAIS参考模型;三、充分体现国家档案局关于数字档案馆“五大职能”的定义;四、引入国内外数字档案馆最新研究成果,贯彻电子文件连续体理论;五、在国内首次提出数字档案馆“六大体系”建设,兼顾软、硬环境;六、针对电子文件的“三性保证”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七、“五位一体”、“四网并进”、“十大应用”确保数字档案馆建设取得实效;八、“利用驱动”的理念推动档案部门从被动保管走向主动服务。
上海市档案局馆“城市数字记忆工程”项目是上海市档案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的一个子项目,拟通过纵贯档案专业条线、横跨部门与行业的电子公文和电子档案的数据资源整合,以及各类专业的电子文件与档案管理的应用系统整合,为全市电子政务的开展提供一个优质平台,安全、可靠、永久地解决电子文件、电子档案以及各政府部门、各市级机关在电子政务中产生的电子信息的归宿问题。该项目建设周期长、建设难度大,极具代表性和挑战性,公司作为上海市档案局信息化建设的长期合作伙伴,全程参与了该项目的建设。目前部分子项目(馆藏资源管理系统、上海市电子公文归档管理通用软件、两馆信息系统整合及双链路建设、信息系统分级保护项目等)已相继完成。
天津市电子文件中心暨数字档案馆建设项目是天津市档案局贯彻落实“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举措。2009年初,公司承接该项目,目前完成了项目各应用子系统的开发工作,并经过系统测试、修改完善和试运行阶段,于2010年10月通过专家验收,系统运行情况和相关技术成果得到高度认可。
关键词:医院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特点;管理措施
目前,在医院图书馆管理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管理问题,无法达到一定的管理水平,不能满足现代化管理技术的应用需求,基于此,医院图书馆管理人员要积极应用网络信息技术,全面提高医院图书馆信息化管理水平,达到预期的管理效果。
1 医院图书馆信息化管理意义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医院图书馆管理工作也开始向着信息化的方向进步,各类医学新技术的应用也与网络信息技术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医学信息技术系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强医院图书馆的管理效率,为医院图书馆的发展带来更多机遇。但是,在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会面对一些挑战,医院图书馆如果不能满足信息化的发展需求,就会影响整个医院的发展前景,由此可见,医院图书馆管理人员必须要全面分析信息化发展特点,有效解决管理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制定完善的问题解决方案,使其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1]。
2 医院图书馆信息化管理问题
目前,图书馆管理人员在实施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还是会出现较多问题,影响着医院图书馆的有效发展,对其造成较为不良的影响。具体问题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医院图书馆在信息化建设期间,没有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多数医院图书馆管理人员还在应用传统的管理方式实施管理工作,对于信息化建设还是存在一些疑虑,一方面,是习惯于使用传统的手工操作管理方式,认为医院图书馆的规模较小,没有必要进行信息化的改造。另一方面,很多医院没有向图书馆下拨改造资金,无法落实医院图书馆信息化管理工作。另外,多数医院图书馆管理人员认为医院图书馆技术力量不足,自动化改造难度高,无法执行信息化管理工作[2]。第二,部分医院图书馆缺乏信息化管理人员,没有聘用专业的计算机管理技术人员,对其造成较为不利的影响。医院图书馆信息化管理需要计算机的支持,只有掌握计算机基础应用知识,才能有效对医院图书馆进行信息化改造。但是,当前我国多数医院图书馆还没有聘用专业素质较高的技术人才,缺乏计算机基础应用知识,并且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图书馆管理人员不能根据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的特点,制定完善的服务方案,无法为医院各个部门提供更好的帮助,对其造成较为不利的影响[3]。第三,医院图书馆缺乏信息化建设资金,无法提高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一方面,医院图书馆缺乏购买计算机以及相关硬件的资金,难以建设医院图书馆信息化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医院图书馆缺乏技术人员培训资金,不能满足医院图书馆信息化建设需求,对其造成较为不利的影响。另外,我国医院图书馆在信息化建设的长期规划下,没有足够的储备资金,导致其不能得到更好的进步[4]。
目前,我国政府对于医院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已经给予了财政支持,但是,由于医院对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工作不重视,不能投入足够的财政资金,导致医院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缺乏足够的运行资金,信息化建设不能达到规范的标准[5]。
3 医院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特点
医院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医院图书馆管理水平的前提,相关管理人员必须要全面了解医院图书馆建设特点,以此为依托提高医院图书馆整体信息化建设水平,进而营造良好的医院图书馆发展空间。医院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特点包括几点:第一,高信息化水平特点、医院图书馆信息化管理水平就是在医院图书馆管理基础上,对信息化管理基础设施进行维护,确保能够对读者进行有效的管理。在此过程中,医院图书馆基础设施维护就是对医院图书馆的借阅信息、馆藏以及各类基础数据信息进行管理,保证能够达到相关标准,避免出现数据错误的现象。医院图书馆读者管理工作就是在全面了解读者所需要的信息之后,能够为其提供良好的检索,确保能够达到相关管理标准。对于医院图书馆整体管理水平而言,信息化建设是要通过专业化的技术对图书馆进行管理的,进而提高医院图书馆的文献价值[6]。第二,高信息系统安全性特点。医院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安全性对于医院图书馆的发展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在医院图书馆管理人员执行工作期间,必须要对其予以足够重视。主要因为医院图书馆中含有较多价值较高的医学文献与数据,因此,在实际管理期间,必须要遵循高安全性的原则,确保能够有效管理图书馆相关信息,不会出现影响其安全性的问题。同时,医院图书馆信息化管理人员还要重视数据的保密性,防止病毒以及黑客的侵入,与此同时,医院图书馆管理人员还要实时的对系统安全性进行监控,确保医院图书馆信息系统正常进行。第三,数据库功能完善特点。医院图书馆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完善的数据库功能对于医院图书馆而言是较为重要的,相关管理人员必须要对其予以足够重视,确保在合理应用信息化技术的同时,能够满足数据储存的需求,提高数据库检索准确性,使其在便利操作的同时,能够减少数据库内容的不完整性,进而达到一定的应用作用。另外,在医院图书馆数据库发展期间,必须要遵循便利性原则,实时的对其进行更新,在更新之后,确保医院图书馆数据库的性能得以提高。因此,医院图书馆在信息化建设期间,具有数据库功能完善的特点,相关管理人员必须要遵循此原则,保证医院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水平持续提高,为其后续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7]。
4 医院图书馆信息化管理措施
在医院图书馆信息化发展期间,合理的管理方式与管理手段对于医院图书馆信息化水平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医院图书馆管理人员必须要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予以支持,在提出新的管理课题之后,注重新型技术的应用,以及医院图书馆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医院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水平。具体医院图书馆信息化管理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4.1 合理建设医院图书馆信息网络
医院图书馆信息化管理工作水平主要体现在能否合理建设信息网络,主要因为医院信息网络中包含这许多有利于医院发展的临床科研项目,能够为临床医疗的开展提供更好的支持。由此可见,医院图书馆管理人员在信息化建设期间,必须要以原本的数据网络为基础,通过合理的信息化建设方式,不断提高其网络信息化水平。同时,医院图书馆管理人员还要注重信息网络的数据监控工作,确保信息化建设水平达到相关标准,进而发挥医院图书馆对医院发展的辅助作用。
4.2 开展新的医院图书馆信息化管理课题
在医院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期间,医院图书馆管人员必须要开展新的研究课题,保证能够有效的对当年信息化建设课题进行有效的评选,进而选择出不成熟的课题,在对其进行反复修改之后,确保起符合相关信息化建设要求。除此之外,医院图书馆管理人员还要选择出有利于医院图书馆发展的课题,并且保证起实用性,在提高操作便利性的基础上,提高医院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水平。
4.3 应用新型图书馆信息化管理技术
在医院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期间,相关管理人员必须要应用新型管理技术,保证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医院图书馆管理水平。由此可见,医院图书馆管理人员必须要全面分析新型图书馆管理技术,保证能够合理的引进新型管理工具,确保在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上,能够提高医院图书馆信息化管理实用性,在填补医院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空白部分的基础上,能够持续提供医院图书馆信息化管理水平。
4.4 建设医院图书馆信息化管理人才队伍
在医院图书馆信息化管理建设期间,管理人才的专业素质对于医院图书馆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医院必须要重视图书馆信息化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首先,在招聘期间,要提高医院图书馆信息管理人才的招聘标准,要求其在受到专业知识教学的基础上,有一定的管理经验。其次,在聘用医院图书馆信息化管理人员之后,要阶段性的对其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保证能够不断提高医院图书馆信息化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使其掌握先进的管理技能,促进新型管理技术的引进,进而全面提高医院图书馆信息化管理水平。
4.5 加强社区卫生咨询与借阅服务
为了满足社区人民的需求,医院图书馆管理人员要为其提供专业的信息咨询,保证能够通过各类网络技术为其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同时,还要做好社区卫生借阅工作,保证能够不断提高医院图书馆信息建设水平。
5 结束语
医院图书馆管理人员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其管理水平,保证能够为医院的发展提供更多先进的服务,在借阅图书的基础上,提高医院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促使其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国屏.医院图书馆管理的信息化管理特点与措施[J].科技视界,2013(33):260.
[2]代丽.浅谈医院图书馆管理的信息化管理特点与措施[J].科技风,2014(21):247.
[3]张颖.医院图书馆的信息化管理研究[J].中国科技博览,2012(16):295.
[4]钟敏.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和利用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4(8):213.
[5]史嘉兴,谢琦.浅谈现代医院图书馆信息化建设[J].医学信息,2015(28):31.
利用计算机和新一代网络技术,研究应用于卫生领域的关键技术,建立全民电子健康档案,改造和构建国家或区域性的卫生信息体系。
我国新医改方案中提出了将“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作为新医改“四梁八柱”中的一根柱子,并明确提出“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等内容。在这样的背景下,新一轮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将给卫生信息化带来怎样的机遇?卫生信息化的发展又将在哪些方面促进新医改目标的实现?本刊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省科协主席李兰娟。
记者:卫生信息化建设对我国医改的促进作用有哪些?
李兰娟:当前,卫生信息化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良好的政策环境,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为现代健康维护和提升行业服务能力提供保障。以资源共享和互通为基础的医疗卫生信息化已成为构建现代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中之重,对深化医疗卫生服务体制改革、维护全体公民健康、加快和谐社会构建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新医改方案明确指出,从2009年开始,逐步在全国建立统一的居民健康档案。运用信息化手段、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深入分析我国公民个人健康需求,利用计算机和新一代网络技术,研究应用于卫生领域的关键技术,建立全民电子健康档案,改造和构建国家或区域性的卫生信息体系,构建新型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二、为卫生事业科学发展提供支撑。近年来,我国卫生领域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医院信息化普及,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开始建立,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有了良好开端。但是也存在问题,部门之间条块分割,应用系统互相独立,医疗信息资源难以共享,“孤岛”现象严重;卫生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仍然不够健全,标准无法落实。新型的卫生信息化建设就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全民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为医疗服务提供者、卫生管理机构、患者、医疗支付方以及医药产品供应商等机构,提供以数字化形式收集、传递、存储、处理卫生行业数据的业务和技术平台,以支持医疗服务、公共卫生以及卫生行政管理的需要,为卫生事业发展提供支撑。
三、改善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在当前医疗卫生改革形势下,只有加快卫生信息化建设,向着突破医疗信息孤岛、整合医疗资源、优化服务流程、提高就医效率、降低医疗费用、和谐医患关系、保障人民健康的方向努力,才能真正转换我国的卫生事业模式,从大病晚期治疗为主向预防为主转变,实现医疗卫生工作关口前移、重心下沉,从根本上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矛盾,使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真正落入实处,最终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记者:“国家数字卫生关键技术和区域示范运用研究”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
李兰娟:该项目是2008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和卫生部联合向科技部申报的“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是医疗卫生、信息通讯、公共管理、标准等多学科领域的融合创新的的成果,是协同创新发展科技并促进应用的典型。
该项目研制并建立了一套适合中国特色、顺应医改需求的数字卫生标准体系;首次创建涵盖全人全程10个生命节点、囊括11个子系统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实现了居民健康信息的规范化管理;创建了以物联网为技术支撑,以标准化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实现医院全过程、标准化、精细化、一体化的流程管理;首次构建了统一的、标准化的省市县三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体系;构建了远程重症会诊、远程持续监护、远程虚拟病床、远程预约服务、远程医学教育、远程科室合作、区域检验检查、三级双向转诊8种服务新型医疗服务模式,建立了开放的第三方运作机制,形成多对多的网络医疗服务平台,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共享,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控制了医疗成本增长,优化了资源利用,推进了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
记者:国家数字卫生项目的实施,有哪些实实在在的好处?
李兰娟:国家数字卫生项目的研究目标是通过对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试点工作,逐步建立统一的国家健康信息系统。
对居民而言:可实现一生连续、全方位的健康档案记录(含电子病历);在看病就诊时,无论到哪个医院,只要能上网和病人许可,就可以查看个人病史、健康史,有利于病人就诊和治疗;在突发健康事件发生或急诊时,通过网络化快速查找血型、过敏史等健康档案,有利于缩短急救时间;根据个人健康史,可实现自我健康教育,实施健康计划。
对医院而言:可以了解病人史,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医疗质量和治疗效果;可以调用相关电子病案,为病人治疗进行辅助决策;可以进行远程调用病人检查报告、医学影像,供制定治疗方案使用或进行专家会诊;可提供药物过敏、治疗安全警示等,减少医疗事故发生;可以通过医院信息系统实现医院全过程标准化、精细化、一体化的管理。
对公共卫生机构而言:疾控中心可以从社区、医院获取疾病个案信息,挖掘分析出区域性群体疫情信息,科学实现“重心下沉、关口前移”的防治决策;监督机构可以从区域性群体的健康信息中,对餐饮、食品加工、学校、娱乐场所等,所有与人民群众健康相关的单位实现有效管理;妇幼保健机构可以对社区内的孕产妇、婴幼儿实时跟踪保健和主动提供适时服务;健康教育中心可以结合区域性群体健康信息,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知识教育和活动。
对卫生行政部门而言:通过制定统一规范的数字卫生标准,可避免软件低水平重复开发和应用系统的“孤岛”现象;通过建设网络,卫生行政部门可以对区域内各种医疗卫生数据进行实时采集;通过对区域性群体健康数据的汇总分析,可以科学地制定医疗卫生相关决策,可以更有效地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方案实施,可以更加优化医疗资源分配和实现区域内医疗资源共享。
对政府和社会而言:通过共享的信息平台,实现医学检验、医学影像结果的互认,可减少重复检查;建立远程会诊系统,让在海岛、山区的病人,可享受到城市的优质医疗资源;通过网络互联,可实现双向转诊、疾病跟踪,逐步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住医院”的格局等等;通过这几项措施的落实,可有效缓解“看病贵”问题,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对其它与卫生相关的单位和部门而言:药监部门通过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可以获得药品使用有关数据,进行实时在线的不良药物事件的监测和提供用药分析服务;社会保险部门可以了解医疗整体面貌,辅助和推动医保业务的开展;民政系统可获取残疾人群信息,提供残疾康复管理;公安系统获取出生人口信息,触发新增人群建档工作;计生委获取育龄妇女信息,可对已婚女性进行计划生育管理。
记者:国家数字卫生项目对于医疗卫生信息产业发展有什么促进作用?
11月22-23日,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在上海联合召开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场经验交流会。会议指出,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战略部署,认真总结推广上海市在建设大学生网络互动社区建设的经验做法,创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与管理,推动网络育人工作。副部长、中央网信办主任、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任鲁炜,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杨雄出席会议。
会议强调,党的十以来,多次就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批示,深刻阐述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重大意义、战略目标和重要举措,这是做好新形势下网络建设和管理、创新推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遵循。各地各高校要认真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大力宣传推广示范性网络互动社区建设经验,切实加强网络教育主阵地、主平台、主渠道建设,创新推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开创网络育人新局面。
会议指出,要遵循网络发展规律和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大胆探索实践,明确推广思路,引领带动高校学生主题教育网站和网络互动社区建设,增强校园网络吸引力。要以把好正确导向和强化内容建设为重点,着力提升网络互动社区建设内涵,加强互动性、增强黏着度,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
会议要求,各地各高校要认真研究制定本地区的具体落实方案,明确目标、分解任务、落实责任。要壮大网络建设和管理工作队伍,建立督查督导跟进措施,加强本地本校品牌网站建设,实现互联互动、优势互补。要精心培育网络典型项目,大力开展网络主题教育活动,整合全国高校校园网站联盟、中国大学生在线等优势网络资源,推动形成网络育人强大合力,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会上,上海市介绍了网络互动社区建设应用情况,广西教育厅、东华大学、厦门大学、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大学等5家单位作交流发言。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网信办负责同志、党委教育工作部门分管负责同志,教育部直属高校分管负责同志,以及示范性网络互动社区有关试点高校负责同志参会。
(来源:中国教育报)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为指导。坚持“政府牵头,市场运作,社区自治,居民受益”方针,依照“统一规划、统一规范、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分步实施”原则,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推进社区管理信息系统整合建设,推进乡村基础共享数据库整合建设,推进乡村服务热线整合建设,推进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与社区信息化平台的有效融合,推进全社会信息化发展,促进政府转变职能、改进作风,促进社区增强自治意识、拓宽社区居民参政议政渠道,促进社会服务业的产业化、现代化。
二、工作目标
与协同办公平台和网上审批平台有效整合的全区社区管理信息平台,建立以人口基础数据库、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库为基础、以社区为终端、以镇、办为纽带、以区为中心、以政务网为支撑。实现政府及相关部门社区基础信息的共享、协同办公和政务服务;依托社区网络,建设社区远程教育平台;以乡村为单元,整合现有公共服务热线,建设统一的热线呼叫系统;依托幼稚的电子支付系统,构建区域电子商务平台,引入个贷信用系统,为居民提供足不出户的消费新理念;按需整合乡村监控系统,构建平安社区;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信息网站,拓宽居民参政议政的渠道,全面建成社区管理与服务综合信息平台,逐步实现社区管理与服务的现代化。
三、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
进一步完善社区信息网络资源的互通互联,以满足居民群众对信息服务的需求为动身点和落脚点。多渠道收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和更新,及时传送给居民,实现服务信息多样化、管理顺序动态化、信息传送时效化。
(二)统筹规划。
调动企业及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整合政府及相关部门现有的信息及网络资源。共同推进,防止重复建设,节省本钱,统一应用较成熟的软件,实行集中管理、信息共享,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社区基础信息资源,服务政府、服务居民、服务社会。
(三)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和统一标准的基础上。分步建设,逐步完善。立足于实际需求,坚持以需促用、以用促建,突出应用,探索利息低、效果好的社区信息化建设模式,做到建得起、管得好、用得久,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工作任务
围绕“以人为本,-年期间。面向需求,资源整合,协同发展”主要目标,实施社区信息化的125工程”即以建设一个数字化乡村为目标,实施“二个整合、五个推进”实施乡村基础数据库整合应用,乡村安防系统整合,推进各项服务前置社区,推进社区服务热线大协同,推进电子商务飞速发展,构筑居民信用消费新模式,推进社区文化大繁荣,推进远程教育多样化,共同构建一个面向居民、覆盖城乡、统分结合、功能完善、服务便利、管理规范、运行平安的社区管理与服务综合信息平台。
(一)推进乡村基础信息数据资源整合。
利用协同办公系统建立人口基础数据库模块,现有人口基础数据库的基础上。完善人口基础数据库建设,力争在年底达到日更新人口数据;利用数字化城管平台和协同办公系统的有效整合,月度同步更新地理信息数据库;利用协同办公平台,每月直报统计数据,同步更新宏观经济数据库,实现“一次采集,多方使用”或“多方采集、信息共享”乡村基础信息数据库建设。
向纵深挖掘数据应用价值,推进乡村基础数据资源整合的基础上。针对人口基础信息使用率高、更新快的特点,重点关联比对人口基础信息,比对后信息作为个人信用等延伸服务系统的基础信息加以利用。
(二)推进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社区前置。
优化现有行政服务和公共服务流程,利用协同办公系统和网上审批与社区信息化平台的有效整合。推进社区服务站前置审批和许可项,通过热线呼叫中心和短信平台随时告知居民所申请服务的进展情况,使居民足不出户就可以在社区服务中心和行政服务大厅享受“一站式”政务服务和社会公共服务;依托协同办公平台和网上审批平台的绩效考核模块,监督居民关注的热点问题,定期通报前置服务的绩效考核情况,重点解决社区居民办事难的问题,同时还在网站提供了交流互动栏目,居民可以对政府公布的重点决策信息进行讨论和建议。
社区居民根据个人情况在社区服务中心登记志愿者信息和求助信息,社区内部开展志愿者服务。由门户网站站群系统在互联网上建立志愿者服务网站,社区服务中心负责定期更新志愿者信息和服务项目,为社区居民提供志愿者服务和奉献公益爱心的双向渠道。
(三)推进社区信息化网站创新型建设。
积极开展个性化网站筹划,利用社区信息化网站。突出以人为本,按需使用的主题,通过门户网站站群系统,各个社区根据辖区实际情况定制社区子网站,邀请社区居民作为信息监督员;为文明家庭、五好家庭建立家庭博客,为社区内的教师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建立个人博客,宣扬正确的家庭观、价值观、人生观,为需要帮助的人在线解答疑难,逐渐形成社区人帮人、人助人、和谐的良好风尚。
(四)推进服务热线整合。
统一以区长电话为窗口,推进现有各部门服务热线的整合。不在单独设立行政服务热线电话,区长电话负责协调解决居民反应的各类问题,同时行使监督职能,监督各热线电话的运行情况,定期在门户网站上通报各单位绩效考核情况;技术上整合各平台语音和协同办公接口,达到语音和系统的无缝连接;体制上保管现有各单位语音坐席,逐步整合职能相近的坐席减少行政本钱,不在单独建立各部门的热线电话,只根据工作量增加热线坐席人员。
应向整合后的热线平台提供语音接口和数据接口,社会公共服务电话原则上保管其原单位坐席和热线号码。接收热线平台转办的任务,同时由区长电话监督社会公共热线服务情况自接收业务和转办业务的办结情况,定期在政府门户网站上予以公布。
(五)整合乡村安防系统。
与各街道办事处、小区的监控系统无缝对接,整合数字化城管和公安部门的监控平台。建立乡村综合安防平台,社区实施5A化社区平安管理,即BA-设备智能自动化系统;CA-通讯自动化系统;OA-办公自动化系统;FA-防火自动化系统;SA-平安捍卫自动化系统。社区居民可以通过互联网即时检点监控区域的视频摄像,企业可以通过安防平台,建立与110报警中心的联系,无人值守的情况下,有突发事件时,系统自动通知110报警中心,各部门根据管辖区域进行划分,各司其职,应急联动;实时对各大型聚集场所、治安复杂区域和重点路段、金融单位、重点污染源、事故高发地段等要害部位的社会面治安状况实施24小时不间断监控,乡村死角、小区死角、边缘路段实施动态影像实时监控;对多点远程的视频、音频进行监控及管理,全面提升政府机关掌握和控制社会治安局势的能力,最大限度保证社区居民的生活平安、出行平安,共同构建平安社区。
(六)推进电子商务发展。
整合集网络运营商、通信运营商、有线电视运营商、社会福利彩票、公交IC卡、医保IC卡、水、电、煤制气、供暖等社会服务缴费窗口于一体,依托幼稚、平安、高效的互联网支付平台。可在社区服务站集中缴费,或通过社区网络进行网上缴费,也可以由社区居民或企业在社区网站上建立网上购物,社区服务站统一建立社区网购物流中心,推进社区电子商务发展;也可与商业银行合作发展社区IC卡通系统,社区IC卡系统的功能可分为两部分:金融应用和非金融应用。金融应用中,IC卡作为存折或钱包使用,可以储蓄、取款、支付,如各种物业收费及代收费,都可通过IC卡进行网上收取,没有时间、地点的限制,免去了业主的麻烦,也提高了物业管理的效率。非金融应用主要是指IC卡的身份认证功能,包括电子钥匙、停车车位、进门身份识别、社区娱乐场所会员卡等。由于是数字化管理,IC卡系统的平安可靠性很强,既“坚持原则”又“文质彬彬”
收集整理个人消费的信用信息,委托第三方信用评估机构。企业信用评估的基础上,根据个人消费的信用评估,推进个贷信用平台消费,进一步拉动内需,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
(七)推进党员远程教育平台建设。
社区服务中心建立分布式远程流媒体教学平台,依托党员远程教育平台。初期由党员远程教育平台提供视频资料,逐步发展成为由第三方教学机构或社区投入低成本的硬件设施,依托社区网络、政务网络,开展无偿和有偿相结合的流媒体教学,也可由教学单位投入教学资料和在线辅导教师人力资源,与社区合作实施定向有偿教学,同时在社区居住的教师也可以通过这个教学平台实施点对点,点对多的远程家教服务,使社区居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网络教学。
五、保证措施
(一)完善机构。
涉及多个部门,社区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是一个综合服务管理体系。需明晰责权和服务,成立以信息化工作的主管副区长为组长,社区建设的主管副区长为副组长,各相关单位为成员的社区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信息办,负责研究和制定社区信息化发展纲要,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社区信息化平台的日常工作,组织社区信息化建设,验收社区信息化项目,并监督社区信息化平台运行绩效。社区信息化平台的日常工作仍以社区服务中心为主,峡窝镇、各街道办事处负责辖区内社区信息化平台的建设、监管等工作。
社区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综合、优化流程、数据与技术、推广应用、社会服务组、电子商务与信用、志愿者服务、治安等小组。综合组负责每月召开各成员单位例会,根据社区信息化平台各成员单位的职能职责。协调解决建设中的各项问题;负责政府部门效能监督从项目开始实施起,每月组织各组各成员单位召开例会听取阶段性工作汇报,并及时督促各单位项目进度及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各项问题。推广应用组负责项目建设的组织与推广应用。优化流程组负责社区综合服务信息平台服务顺序的优化工作。技术组负责社区信息化规划、技术方案制定、人口基础数据库采集、管理、监督、网络、系统平安开发、维护和平安保证工作。社会服务组负责平台运营中服务体系的建立和管理;电子商务与信用组承担电子商务的推广应用工作和社区信用体系构建运行;志愿者服务组负责建立社区志愿者服务体系,把从事和关心社区志愿者事业的单位和个人组织起来,弘扬无私奉献的志愿者精神,积极为社区的单位、成员、公共福利和社会公益事业提供协助和服务,做好后期的相关服务工作。
(二)分级投入、社会参与
作为试点单位,社区信息化平台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继续的投入。区级财政的压力较大,争取国家、省、市加大对社区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投入,专项用于社区管理与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区级落实配套资金,保证社区信息化平台建设进一步发展。
开展各类增值服务、网购、物流等社区有偿服务,企业参与社区信息化平台运行。逐步实现社区信息化平台的自收自支,自给自足。
(三)整合资源、按需发展
要充分利用政务网的硬件设施和相关部门的网络、信息资源,推进社区信息化平台建设。加强与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合作,根据区信息办的统一部署和建设要求,结合外地情况,从实际需求动身,逐步建设,不时完善。
(四)完善制度、绩效考核
随着社区信息化平台功能不时拓展,完善的制度是保证社区信息化平台稳步运行的有力保证。要逐步完善、更新相关的制度建设;要从制度上进一步加强对社区信息化平台现有功能建的绩效考核;要组织对社区信息化平台新建项目工程验收;区政府将建立专项资金对先进社区给予一定的奖励。
六、实施方法
(一)年底前完成的工作任务
1.社区信息化平台与协同办公平台和网上审批平台的无缝对接;
2.政务热线和社会公共服务热线的整合平台建设工作;
3.社区信息化网站群建设;
4.社区安防系统建设。
(二)年底前完成的工作任务
初步建立信息准确、及时更新的乡村基础信息数据库;1.人口基础数据库日更新、地理信息基础数据库月更新、法人基础数据库月更新、宏观经济基础数据库月更新、税源经济数据库月更新。
2.设立社区前置政务服务和社会公共服务料理窗口;
引入互联网支付平台,3.选取1-2个试点社区。引导商业企业和物流企业参与社区信息化平台增值服务建设;
4.选取1-2个试点社区完成远程党员教育平台分布式外地化建设。
(三)年底前完成的工作任务
与商业银行合作发展社区IC卡业务;1.选取1-2个试点社区。
2.完成个贷信用平台建设;
3.选取年试点社区运行良好的社区信息化项目进行推广。
七、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
区信息办:国家社区信息化试点实施方案的编制、组织、协调、管理等工作;社区信息化试点项目的审批工作;社区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的审批工作;组织申报国家、省、市相关部门的社区信息化试点专项扶持项目;社区信息化的相关培训工作。
区发展改革委:社区信息化项目的审批和验收工作;协助编制国家社区信息化试点实施方案;协助相关产业政策的编制工作。
区政府办公室、政府法制局、行政服务中心及其他区委、区直各部门、各镇办等相关单位:社区信息化平台服务顺序的优化工作。
区发展改革委、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安局、人事劳动和社会保证局、各镇办等相关单位:人口基础信息征集和数据库数据入库;负责应急指挥模块建设和协调工作。
区信息办、失密局、公安局、网通公司等相关单位:社区综合服务信息平台的技术开发和信息数据的平安保证工作。
把从事和关心社区志愿者事业的单位和个人组织起来,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证局、民政局、商务局、团区委、妇联:平台运营中服务体系的建立和管理;承担电子商务的推广应用工作;建立社区志愿者服务体系。弘扬无私奉献的志愿者精神,积极为社区的单位、成员、公共福利和社会公益事业提供协助和服务。
服务大厅窗口规划建设、培训、运行、管理工作。区行政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民政局、信息办、各镇办等相关单位:协助社区信息化平台的推广工作。
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证局:参与社区信息化人才培训的工作及相关职称认定工作。
区妇联、团区委: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协调、管理工作。
区卫生局:社区卫生、医保IC卡的协调、管理工作。
区商务局:组织、优选、协调企业参与社区信息化平台增值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参与社区信息化试点实施方案中电子商务、物流相关内容编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