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地理组教学计划

初中地理组教学计划

时间:2023-08-12 09:16: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地理组教学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地理组教学计划

第1篇

新学期开始,地理教学计划如下:

根据预测,复习初中地理大约需要40个课时,每周为二个课时,加上晚自习,课时相对教材内容有些不足,但力争在13周时结束复习。所使用的教材是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教科书》编写的人教版地理老教材。虽是老教材,但得按新课标,新教材,新环境进行教学,高要求给本人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新的挑战。为了培养大多数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力争把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环境,完备的地理教具作为地理教学提供了最根本的保障。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尽快适应网络环境下和计算机辅助下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应对初中升学考试的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顺利地通过升学考试。

二、具体工作

1、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节一练。

2、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4、申请购置教学必备的地理教具,软件。做好器材的登记,使用,保管工作。

5、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教研组,教务处的指导下,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6、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Ji发学生学习兴趣。

7、认真参与集体备课,精益求精,争创优秀教案。

8、参加听课评课活动。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9、拟好复习计划,制定复习提纲,认真组织复习。

10、每次月度考试后,全面做好每个学生,每个班级的质量分析。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三、教学课时安排

课题

课题内容

课时

1

地球

2

2

利用经纬网定位

2

3

地图

2

4

大洲和大洋

1

5

世界五种主要地形

1

6

世界的气候和自然景观

1

7

东亚

1

8

东南亚

1

9

南亚

1

10

中亚、 西亚和北非

2

11

欧洲西部

1

12

欧洲东部和北亚

1

13

美洲

2

14

大洋洲

1

15

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

1

16

中国的地形

1

17

中国的天气和气候

2

18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1

19

中国的自然资源

2

20

中国的农业

1

21

中国的工业

1

22

中国的交通和旅游业

2

23

中国的区域地理

5

总复习

第2篇

关键词:初二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

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初中地理知识作为我国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等素质教育有着直接性的关系和作用。尤其,初中地理开始作为考查科目出现在初中教育阶段之后,初二地理课堂教学受到了一定的重视。作为教师应结合初二地理教学目标来设计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借以增强学生的综合技能和素养。

一、充分凸现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氛围是民主的、和谐的,其师生关系是平等的、互动的。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而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应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来构建教学环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展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作用。其中,学生主体性的表现主要为:活动主体的自主性、主动性,如,学生自主确定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学习方式、自主选择合作伙伴、自主进行交流等等。笔者在教学中,结合这一特性,采取的是为学生提供自由的发展平台,给予学生自,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诱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借以凸现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提升地理课堂教学的质量。如,在学习“中国的旅游业”教学内容时,笔者鉴于学生对旅游资源的兴趣,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旅游资源的不同爱好,自由组合成合作小组,之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对旅游资源信息进行收集、讨论、总结。充分尊重学生,渗透学生的“主人翁”意识,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奠定基础。

二、整合、优化地理教学资源

在课堂教学中,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在实际教学中,教材在教学内容顺序安排上或者教学内容选材上与学生的学习习惯或者地域特征有些不切合实际,影响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作为教师应以教材为基准,结合学生、地域的实际情况来合理地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优化、重组,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深入认知和了解。笔者在教学中,对于地理教材按照地理知识的内在逻辑、学生的认知规律、需求、生活经验等进行重组,借以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有效性,同时也是课堂教学有效性实施的坚强后盾。如,初二地理教材内容的顺序是:中国的疆域——中国的行政区划。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中国的行政区划”是教学的难点,也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所接触的,因此,笔者将其顺序进行调换,将“中国的行政区划”作为开篇来教学,进而在教学过程中以互动、朗读、抢答等动态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突破地理知识的难点,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自信心。

三、强化初二地理作业的设计

作业一般安排在课堂教学最后一环节,其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巩固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等,能够有效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记忆,对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发展等有直接的作用,同时,作业也是教师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笔者在作业设计上倡导“高效课堂”模式,即: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在作业的完成时间上设计多元化的形式,如,采取导学案的形式设计提纲问题作业;在新内容教学结束时,设计课堂训练作业;对于课堂巩固知识设计基础性的地理作业,让学生通过作业掌握知识的主干,如,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世界最高的山峰、高原等世界之最的地理事物,中国的陆地面积、行政区划的等级、省级行政区划的数量等这样基础性地理知识,笔者采取听写的形式进行,让学生只需写出关键词即可,花费时间短且能够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此外,对于一些应用性较强的内容,笔者则以生活实际、社会热点等为背景来设计开放性较强、答案不统一的作业,来锻炼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发散性、创新性等等,引导学生多角度、以地理的眼光去分析实际问题,升华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的来说,初二地理教学属于一个特殊的教育阶段,上有初一的地理知识基础,下连接着学生的地理考查。新课改倡导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学生是检验课堂教学有效性与否的唯一标准,作为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从根本上来提升地理课堂教学质量,借以推动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芸先.初中地理新课程校本教研问题与指导[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第3篇

一、从各地外语教学的现状和各校学生素质的不同情况来考察,目前大体上有以下三种衔接措施:

第一种:开学第一个月不上新课,集中复习整理初中知识。但它有两个缺点:①不利于优生的学习。对于中考英语得分八、九十分的优生来说,他们早已对英语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对新老师的要求也很高,希望所学内容的深度和难度逐渐加大。如果有一个多月内重复学习他们已经掌握的初中知识,容易挫伤和抑制他们求新、求难、求深的积极性。②不利于按时完成教学计划。因为它打乱了高中英语教学计划的正常进度,甚至影响到整个高中英语教学任务的完成。

第二种:为了不影响高中英语教学的正常进度,在高一上学期的前半学期加班加点,每周多上三课时英语。但这样做,也有不利因素:①不利于差生的学习。

需要补缺的差生,原来初中知识就未消化掉,现在如果新课、旧课一齐上,则负担更重,一旦“撑坏了胃口”,他们就“什么也不想吃”了。②造成学科之间的矛盾。由于多占课时,其他学科老师有意见,给全年级组的协调工作带来许多困难,结果收效甚微。

第三种:边上新课,边复习初中知识,以“分散穿插”的方法,从语音、词汇、语法和课文几方面补缺。一方面,按教学大纲和学校工作计划,按时上新课,既能使优生在学习的难度、深度和广度上有“咬劲”,有充实感;又能使差生对新课文中体现的语言基础知识有个认知过程,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再鼓励他们课后努把力,尽快达到班级平均水平。另一方面,结合高一新课教学,用“分散穿插”法系统复习初中六本书中的相关知识。

我们认为,第三种办法既可以克服第一、二两种办法的不利因素,又可以促进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中增加语言实践活动的广度和密度,提高每分钟的效率,更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因此,我们采用了第三种办法。

二、我们在研究和实施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过程中的设想和具体做法:

在单词读音和拼写方面,根据音标和读音规则认读和拼写单词,提高复习旧词带动学习新词的自学能力。

在词汇和句型方面;保持初中常用单词、词组、习语和句型的适当的再现率。

第4篇

地理教研组教学年度工作总结【1】 地理教研组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坚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以教学改革为动力,锐意进取,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 工作计划和目的明确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地理爱好和学业成绩、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为目标,严格按计划办事,在学期之初,本组制订了具体的教学教研计划:争取做到各成员在工作中有章可循。一期结束,我们园满完成了各项教育教学任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 本组成员工作

态度踏实认真,能刻苦钻研教学大纲,精心备课,精心上好每一节课,精心批改每一个作业本,都做到了备、教、批、辅、考的统一,大部分老师有笔写和打字教案各一份,工作可谓兢兢业业。

三、 教改教研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本组老师之间相互学习蔚然成风,老师坚持互相听课,坚持集体备课制度,每次都有记录。本组全期开展教研活动不下 10 次,每次都有一个教研中心题目,每次做到解决一个问题,使每个成员都有所启发和提高。在区市级以上的教研活动中,我们地理教研组积极参加,在础润征文比赛中,我校获得大连市二等奖。

四、 教学形式灵活多样

本组成员都能根据本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学情实际,正确、灵活地确立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并不断改革教学的观念和模式。初中地理教学要面对中考,又要推行素质教育。那么,处理好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系就成了初中地理教师应攻克的课题。我组全体成员统一熟悉,将提高学生分数和提高学生能力有机地结合,把素质教育贯穿到地理教学的全过程,按照教育规律办事,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被教育者乐于接受知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此,我组老师采用了很多方法,如:地理课外实践活动(野外实习、考察),社会调查,撰写小论文,课堂教学改革(愉快式、启发式、讨论式、看图绘图填图式)。

五、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学生学习知识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于实践,应用于社会。地理科学的实用性很强。未来人才的高标准对地理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基本上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用理论指导实践,从实践中帮助学生得出真知,使他们成为祖国未来有用的建设者。

六、 今后发展方向

我们决心继续深化改革,围绕学校工作大局,服务于学生这个中心,狠抓教师个人素质的提高,为把泸县四中建设成为川南名校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教学工作是中心,教研工作是起推动作用的。今后,我们要让教研这朵红花越开越艳,使地理教研组成为四中的名牌。

七、 体会和建议

新的世纪有新的召唤,中国正在大踏步地走向世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担就落在了我们的肩上。教育的体制、理念和形式肯定会随之作一些调整,我们要努力适应新的要求,改革我们的教学方法,变革我们的教育观念。以下是我们的一些体会:

1 、加强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探讨和开展,给学生以思想翱翔的空间,使 之成为未来世界的勇敢探索者。

2 、每一个老师要加强自己的各方面学习和能力的提高,成为高素质人才的引路人。

3 、适应高考改革的要求,努力研究自已的教学工作,形成独特的个人教学风格,使自已成为地理界的名师。

4、以科研促教。加强我组现已在市、区教科研工作的地理教学方面的研究工作,促进教师的成长和成才。

我组对未来布满信心,将倍加珍惜机会和迎接挑战,勇立于时代竞争的浪尖,乘风破浪,奋勇前进。

地理教研组教学年度工作总结【2】 20xx学年,在本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完成了教务处布置的各项任务。但取得了一些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下面把本学期的备课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统一学期的教学计划。我们地理备课组总共才2个地理老师,要完成初中一年级8个班和初中二年级八个班的教学工作,人均周课时16节,工作量相当大。但是,我们还是克服困难,经常开展集体备课等到工作,一起讨论学期的工作计划的各个步骤,然后一起制定计划,做到学内容,学进度。

二、集体备课,资源共享。我们备课组、经常集体备课,共同讨论每节课的难重点和教学方法,协调教学进度,讨论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研究考核的内容和方式,备课做到四个有,即脑中有大纲,胸中有教材,心中有教法,目中有学生。教案中充分展示教师如何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意识。课堂教学做到四个一点,即微笑和激励多一点;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要求具体一点;让学生施展才能的面广一点;给学生灵活安排的时间有一点。所以有的资料与信息,都呈现在集体备课过程中,做到资源共享。

三、工作重点在上好课

课堂教学是学科教学的基本形式和中心环节。上课的基本要求是:

1、做好课前准备

上课要有教案。课前应熟悉教案,准备好教学用具,及时到达教室,准时上课。

2、认真组织教学

注意稳定学生的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随时观察学生的反应,及时排除干扰教学的因素。

3、实施教学方案

按照教案的设计,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注意讲清重点,突破难点,能够指导基本技能训练,注意把握知识、能力和德育的结合点,完成教学任务。

4、完善课堂教学结构

合理安排教学环节。注意各环节的承转,保证学生思路通畅。加强新课引入和课堂总结,帮助学生联系新旧知识。获取学生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活动。

5、注意教态、语言、板书和板图 保持仪表整洁,对学生和蔼亲切。讲普通话,语言准确。板书工整,内容简明,规范用字。板图正确,注意形象美观。 四。 相互听课,交流听课的意见,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根据学校工作的要求,由备课组长带头,外出听课,组织交流与学习,共同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当然,一学期来备课组的工作也还有不够完善的地方,有待在今后的工作中慢慢提高。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外出听课交流次数过少。

2、备课组成员教学水平差距较大,个别教师没有切实落实备课组的精神,学生学习效果较差。

3、相关地理学校教学资源不足,信息收集较落后,有待我们努力改善提高。

针对存在的问题,设想来年的工作,争取从以下方向努力:

(一)组织备课组老师外出听课交流。

第5篇

关键词 思想品德 学生 道德水平 教学研究

让学生接受系统、专业、全面的知识学习是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也是学生积累文化知识的必经过程。考虑到思想道德水平对学生、社会、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先进意义,初中学生广泛开展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是科学的教育决策。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思品教学对学生思想道德培养的积极作用,同时要深化改革教学模式。

一、思品课程对学生的积极作用

社会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犯罪率每年以7.2%的速度增长,这不仅破坏了社会和谐发展的安定秩序,也摧毁了青少年未来的人生世界。初中学校加强思想品德教学改革符合了新时期初中教育的要求,对初中生今后的人生发展起到了科学的引导作用。具体表现为:

(一)增强道德认识。“万事以德为先”,这是当代教育的先进思想。对于初中生而言,增强道德认知是理解人生的第一步,只有读懂道德、感悟道德才能真正体会人生。我国长期以来坚持“以德治国”的发展思想,要求社会公民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思想品德课程的开展可增强学生对思想道德的认知。

(二)培养道德情感。情感是人特有,初中生到的情感的培养可以引导其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判断,对社会真、善、假、恶等现象的准确定位。通过思想品德教学能让学生更多地了解道德内涵,在心中树立一项道德评价指标,这对于日后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是很大的推动力量。

(三)坚定道德意志。意志是初中生的精神力量,坚定的意识有助于提升学生抗挫折、抗失败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发愤图强、力争上流。思想品德课程中涉及到了许多与道德相关的知识,可以教导学生“做人做事”的原则,在社会实践磨练中锻炼自己的心智,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中。

(四)规范道德行为。从本质上看,青少年犯罪行为实际上是思想道德观念的扭曲,是人大脑思维错误认知造成的结果。思想品德课程能够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洗礼,将先进的道德思想灌输给学生,从而约束了他们不正当的社会实践行为。此外,思想品德课对提升学生修养也是大有帮助的。

二、注重理论知识教学

为了让初中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得到明显的提升,初中学校应全面推广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能接触到最专业的道德素质培养流程。理论知识是所有课程的基本构成,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要掌握的知识。初中教师在制定课程教学计划时,需充分考虑到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熟悉程度,以更好地安排思品课堂教学计划。心理学家研究指出,思品教师的理论知识教学应该“有凭有据”,应参照所培养技巧的对象展开。如:八年级第六单元《我们的人身权利》教学时,“人身权利”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概念名词,教师必须要让学生深层次地理解人身权利的内涵才能更好地学习知识。对于该理论知识的教学,我则通过案例介绍、故事讲解等方法让学生具体了解“维护尊严、保护隐私”是公民人身权利的基本构成。理论是一切实践的依据,缺乏理论作为支撑则难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三、注重教学方法改革

思想品德课教学要注重方法的运用,教师只有实现了教学方法的优化改进,才能提高思品教学质量,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思品知识。由于初中生自小学习的经历不一样,导致了学生在初中学校学习期间的层次不齐的特点更为明显,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层次不齐。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知识时,应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动,通过彼此帮助来促进个人思想品德水平的提升。如:《塑造自我》这一课程教学中,我则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共同合作完成学习。我把学生分成各个小组,每组5人,要求学生对小组内各成员进行点评,把自己“眼中”的同学逐一描述出来。这样一来,学生通过别人的信息反馈可以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有了改正的方向,这对于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改善有极大的促进意义。又如:安排学生讨论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思想品德?经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可以让初中生对思想品德课程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也带动大家参与思想品德学习过程的积极性,为深层次知识的学习做好了准备。

四、注重社会实践活动

初中学校在实施思想品德课程教育计划时,必须要先让学生打好理论基础,这样才能在思想道德水平提升中更加顺利地引导学生,让学生更好地体会理论知识对于实践的重要性。实践是初中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另一途径,在社会实践中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也能增强学生处理具体事件的能力,让学生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如:《学会交往》一课中,分为了“我和父母、师生情谊、文明交往”等三个模块,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造广阔的交流平台,让学生在口语交流中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从而领悟人际交往中的交流技巧、文明技巧、礼貌技巧,这是思想道德中不可缺少的人文素养。又如:上到《法不可违》时,我要求学生通过社会调查、观看电视、律师咨询等途径,对违法行为的危害深入了解,使学生心中树立维护法律尊严的意识,从而约束了学生个人的行为习惯。

五、结论

总之,思想品德课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首先要肯定思想品德课程的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教学计划。此外,除了理论知识教学外,教师要更多地为学生创造实践平台,锻炼他们思想道德知识的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玉娟.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道德素质培养的意义[J].中学思品教育,2009,12,(9):54-56.

[2]张鑫阳.初中生参与社会道德实践的必要性研究[J].思想道德研究,2010,18,(2):16-19.

第6篇

一、方法与措施

方法一:开学第一个月不上新课,集中复习整理初中知识。但它有两个缺点。

(1)不利于优生的学习。对于中考英语得分八、九十分的优生来说,他们早已对英语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对新老师的要求也很高,希望所学内容的深度和难度逐渐加大。如果有一个多月内重复学习他们已经掌握的初中知识,容易挫伤和抑制他们求新、求难、求深的积极性。

(2)不利于按时完成教学计划。因为它打乱了高中英语教学计划的正常进度,甚至影响到整个高中英语教学任务的完成。

方法二:为了不影响高中英语教学的正常进度,在高一上学期的前半学期加班加点,每周多上三课时英语。但这样做,也有不利因素。

(1)不利于差生的学习。需要补缺的差生,原来初中知识就未消化掉,现在如果新课、旧课一齐上,则负担更重,一旦“撑坏了胃口”,他们就“什么也不想吃”了。

(2)造成学科之间的矛盾。由于多占课时,其他学科老师有意见,给全年级组的协调工作带来许多困难,结果收效甚微。

方法三:边上新课,边复习初中知识,以“分散穿插”的方法,从语音、词汇、语法和课文几方面补缺。一方面,按教学大纲和学校工作计划,按时上新课,既能使优生在学习的难度、深度和广度上有“咬劲”,有充实感;又能使差生对新课文中体现的语言基础知识有个认知过程,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再鼓励他们课后努把力,尽快达到班级平均水平。

二、应对策略

1.语言知识技能的衔接

首先, 加强语音训练,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打下基础。要使学生改变不适应高中阶段英语学习的被动局面,必须从提高语言基本技能入手,加强语音训练,使那些还不能正确运用读音规则独立拼读单词和流利地朗读课文的学生摆脱处处依赖教师的被动局面。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学词汇的能力。

其次,复习初中语法,为学生更好掌握高中语法知识夯实基础。在初高中衔接阶段需进行重点复习的语法内容有:①简单句的五种基本类型,②动词不定式,③主、被动语态,④状语从句和宾语从句,⑤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⑥常用的八种时态等。在复习形式上,除了以练习的方式重现以外,还可结合初中的重点句型进行不断操练,寓语法于语言运用中,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

再则,进一步巩固初中词汇和句型,让学生掌握记忆单词的方法。保持初中常用单词、词组、习语和句型在高一英语学习中的适当的再现率,并专门把这些内容装订成小册子,便于学生操练和复习。另外,应设法把初中阶段“只作理解”的一些词汇上升到高中阶段的“熟练掌握”。

2.学习习惯的衔接

(1)使用工具书的习惯。指导学生选择一本英汉双解词典作自己的良师益友,遇到词汇方面的疑问不被动等待教师解答,学会自己查词典求得答案。同时自备一本好的英语语法工具书,养成经常翻阅的习惯,在口、笔头实践中使学生有意识地运用所学的语法知识,正确地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

(2)预习的习惯。初中英语教师对预习没有严格的要求,初中生对预习也不陌生。但高中英语教师对学生的预习就不能只是泛泛而提,而要把它当作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其进行精心指导,逐步规范要求,使其达到预期目的。

(3)阅读课外书籍与摘抄的习惯。初中英语教学一般还只限于课本,到了高中阶段,英语阅读能力作为一个侧重培养目标,还仅限于课本就不够了。高中英语教师应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水平和兴趣的英语读物,要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和训练,把重心放在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效率上,准备好一本摘抄本,记录常用生词及优美的语句。

3.非智力因素的衔接

第7篇

关键词:地理教学 现状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3(a)-0221-02

地理教育对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和国民素质教育意义深渊,为了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能满足信息时代人才需求,强化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初中地理教育势在必行。新课程改革对农村初中地理教W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当前我国农村初中地理学科教学仍处于劣势地位,教师资源匮乏,硬件设施条件不尽人意,教学效率低下,学校重视度不够,难以贯彻落实地理教育,加强地理教育改革至关重要。

1 农村初中地理教学现状

1.1 学校不重视地理教学,学科社会认可度较低

地理学科的社会认可度极低,大多数人认为地理学科并不重要,实际教育意义不大。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和教师认为只需要在结业前突击即可获得优秀成绩,不重视地理科学素养的培养和地理知识技能的提高。许多初中学校在日常教学中将地理学科边缘化,地理学科课时少。

1.2 教师教学模式单一,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农村初中学校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时仍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较为单一,没有灵活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关系,侧重于灌输知识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相应地理知识技能,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受农村学校硬件设施条件的制约,缺乏开展多媒体教学的物质条件,教学手段较为单一,课堂教学甚至没有展示基本的挂图和模型,单纯的理论和概念讲解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课堂效能较低。另外农村中学地理教学评价体系不够完善,教师评价过于传统,过分注重教师教学过程反馈,忽视学生学习过程的反馈,教学评价方式手段单一,仅凭试卷成绩来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方法过于片面。

1.3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处理不到位

尽管新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活动探究内容和阅读资料,但是教师对教材处理不到位,课堂教学中只重视教材知识内容的教授,对需要学生收集信息、分析整理资料、开展探究活动的教材内容忽略不提,忽视了新教材编排中体现的素质教育思想,未能充分整合教材内容,发掘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中习惯于照本宣科,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处理较为粗糙,甚至只将考试考点勾画出来供学生回去背诵,或者组织学生使用题海战术进行练习而忽略教材内容学习。

2 农村初中地理教学现状产生的原因

2.1 农村初中学校整体师资力量不足,专业地理教师资源匮乏

当前我国农村初中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不到位,整体师资力量不足,存在教师学历偏低、年龄结构老化、性别比例失衡等问题,大多数农村初中专职地理教师数量稀少,地理教师基本为兼职教师。兼职地理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往往把地理课视为副科,有些学校甚至启用主要负责行政教务工作的教师兼顾地理学科教学。

2.2 农村初中地理教学基础设施和资料不足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从而导致农村初中地理教学基础配套设施相对落后,缺乏现代化教学设施,如多媒体教学设备等,难以使用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甚至缺乏相应的教学道具和教学辅助书籍,校内课程资源相对匮乏,不利于优化地理教学质量。

2.3 优秀的教育成果未能及时运用于教学工作

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积攒了相应的教学经验,在实践中领悟了一些教学手段,获得了一些优秀的教育成果。但是这些教育成果难以得到认可,学校对地理学课的不重视,并不关心作为辅修课的地理课教学质量如何。再加上教学基础硬件条件不够理想,使得这些优秀的教育成果难以及时运用到教学工作中来,难以有效提高初中地理教学质量。

2.4 学生难以适应新的学习方式

农村初中学生学习依赖性较强,自主学习能力较差,自我学习觉悟不够,习惯于被动接受式学习,习惯用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开展地理学习,难以适应新的学习方式。传统的地理学习方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农村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新课标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学习方式有待转变。

3 提高农村初中地理教学质量的相应对策

3.1 优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在教学中需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意义重大。教师应改变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课堂上应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在讲解初中地理湘教版教材中有关我国省级行政区域名称和空间分布内容时,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行政单位名称的记忆口诀。最后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口诀最好记,教师可以适当奖励获胜的小组,开展小组竞争能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可以把课堂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例如,在人口问题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的必要性和控制人口增长的对策,将课堂交给学生,学生归纳总结完毕之后教师再进行补充,鼓励学生开展探究式、合作式学习,锻炼学生搜集信息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开阔学生的眼界。地理学习离不开对地图的应用,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地图意识,帮助学生树立空间地域概念,在讲解中国地形特点有关内容时,教师应教会学生从地图上分析地形特点而不再是死记硬背,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简略地形图画法。新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3.2 坚持地理教学为生活服务的理念

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坚持地理教学为生活服务的理念,鼓励学生将地理知识运用到解决日常生活问题中去,强化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教师在讲解中国气候类型一节时,应侧重于讲解气候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提高对地理学课的重视度,帮助学生树立农业发 展需因地制宜的观念,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地理知识解决农业生产的问题。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相关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 能力,还需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在环境污染类型一节中,教师首先应让学生意识到环境保护问题的严峻性,鼓励日后从事农业生产的学生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3 加强专业地理教师队伍建设

地理教师自身专业素质会直接影响到对教学质量,为提高地理教学效率,必须加强专业地理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丰富自身地理知识储备,积累教学经验,加强自身的教育研究能力,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水平。富有教学热情、高素质的地理教师才能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不断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始终致力于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当前我国农村初中地理教学存在较多问题,学校不重视地理学科,地理学科被日益边缘化,教师教学模式单一,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足,不重视地理学习。为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学校应加强专业地理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应优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坚持生活的理念,鼓励学生能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牛峰.浅谈农村初中地理教学现状及对策[J].新课程・上旬,2014(5):142-143.

第8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高中地理教学在迎来新的发展契机的同时也面临着较大的挑战。新课改要求高中地理教学具备较强的实效性、针对性、趣味性和自主性,能够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能够尽可能地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与此同时,部分教师认识不足,教学方法不当也是使得高中地理教学出现低质低效的主导因素之一。基于以上两方面原因,笔者拟就新课改下高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构建做出初步的探索,并结合自身实践尝试提出相关建议。

一、激发学生兴趣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增强已成为高中地理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开展主要取决于学生对教学课程的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往往学生越感兴趣的科目,学生在这门科目上的学习效果越佳。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把握学生的这一学习特点,正确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增加学生对地理这门学科的兴趣,进而促使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更加投入和努力,最终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实现高中地理高效教学的目的。

针对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当前新课改下的教学发展趋势,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采用以下两种教学方法。其一多媒体教学法,在高中地理中有不少知识内容相对比较抽象,如果仅是靠教师讲解和教材中的文字表述,学生的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和较多的精力来理解,且这样的教学相对而言也比较枯燥单一。因此,教师可将多媒体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相结合,利用多媒体技术在信息传播方面的优势,通过丰富的图象、视频影像资料来比较直观立体的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同时借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地貌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相关的图片,从而加深学生对各种地貌的认识和印象,进而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其二,教师也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方。笔者在讲解与城市空间结构有关的内容,教师可以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向学生展示学生所在城市的区位图,让学生在图中将各个功能区域标识出来,并对和功能分区的合理性进行评价。由于向学生展示的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地方,因而学生的学习热情相对较高,学习兴趣也将有所提升,且这种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更方便学生理解所学,掌握所学。

二、规范教师行为

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有直接影响。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不仅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同时也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故而,从这个角度来讲,要想实现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构建,规范教师的行为是关键。规范教师的行为,不单指规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同时还包括教师的备课行为、教学总结行为等等。就教师备课行为的规范而言,校方可要求教师在课前一周进行集体性备课,编写教学计划,然后教师再根据任教班级情况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也就是将备课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的二次备课。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提前选好合适的案例来进行剖析,应增强学生的理论基础,为之后的教学打好铺垫。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仅仅把握课堂教学目标,提高对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视,根据教学实际做适当的调整和补偿。教师可利用投影仪或板书的形式将本节课的教学知识点展现出来,对学生做进一步的讲解和说明,同时教师也可结合案例进行讲解,从而发现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更好的把握教学重点。其次,为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效果,教师还需积极的引导和鼓励学生根据教学目标进行自主学习,促使学生对课堂教学的知识内容进行有效的回顾复习。

三、增进师生关系

在新课改之前,由于教学压力、升学压力等种种因素的影响,高中地理教学多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教师单向的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单向的接受知识,师生之间课堂交流与沟通相比匮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中地理教学效果的提升。鉴于此,笔者认为,高中地理教师应积极响应新课改下的教学新形势,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理念,充分认识自己在教学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作用。一方面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赢得学生的欢迎和喜爱,真正做到学生的良师益友;另一方面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还需积极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和沟通,倡导学生在日常的学习活动进行有益的交流,进而增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关系,促进高中地理课堂和谐教学关系的形成,同时借此营造出一个相对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环境,使学生的思维得深层次的激发,学习效率得到显著的提升,最终构建起高效的高中地理教学课堂。

四、结语

高中地理教学是建立在初中地理教学基础上的,是对初中地理的深化和提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不断更新的教学思想和理念,根据教学实际采用合适的方法科学施教,并定期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有效的总结,借此促使高中地理教学能够与时俱进,形成强烈的时效性、针对性和鲜明的时代特征,进而促进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提升教学。且还需要强调的是,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构建是一些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高中地理教育工作者持续探索,不断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始终保持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先进性。

第9篇

摘 要:多媒体技术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丰富初中地理课堂活动,促进高效课堂建设的重要教学方法。钱学森曾经说过:“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课标中也明确指出要“构建基于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地理课程”。由此可见,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科学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时展趋势。

关键词:初中地理;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

地理学科知识的直观性很强,信息量很大,研究的是大气层、水、岩石、生物、人类等所有的自然与人文现象。然而,我国地广物博,每个地域都有着不同的地理特点,这就为初中生在学习、理解与自己的生活环境所不同的地理知识时增加了困难。多媒体技术能够综合处理图文、动画、文字等信息,突破时空的限制,还原地理现象。因此,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实现教学相长,促进师生的共同进步。下面,笔者从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具体情境、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加课堂信息量、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三个方面,讨论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具体情境

一直以来,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了地理知识的传授以及学生所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上,总是按照教学计划按部就班地开展地理教学,没有考虑到这堂地理课是否是学生真正感兴趣的,这些知识是不是学生真正想学的,使得学生对地理知识浅尝辄止。多媒体技术能够化静为动,将初中生带入具体的情境中,使初中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地理知识,这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该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学到生动、真实的地理知识。如在《多变的天气》一课的教学中,我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了最近一期的天气预报。学生在听到天气预报前的音乐时,都笑了起来。在视频播放结束之后,我对学生说:“大家猜一猜,我们这堂课要学的新知识是什么?”学生回答:“天气。”在课堂开始之初播放天气预报,可以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使他们迅速了解本课的新知内容。在讲述天气符号的时候,我也通过天气预报的视频,让学生猜测视频中出现的符号代表哪个天气。学生觉得这种方式比较新颖、有趣,所以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加课堂信息量

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由于提前准备了地理课件,节省了板书时间,这就为教师留出了更多的时间来教授其他的地理知识,增加了课堂信息量。但是,在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切不可只要一讲完一个知识点就直接进行下一个知识点的教学,而是要考虑大部分的学生是否接受并消化了这个知识点,只有在确定了这个问题之后,教师才可以继续往下进行教学。如在《多变的天气》一课中,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主要可以分为三类:正确区分“天气”和“气候”,并且学会在适当的语境中使用;认识常见的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用实例说一说在人类活动下,空气质量的变化。整个教学活动,我先以多媒体播放天气预报的影像资料,指导学生认识基本的天气符号与天气图。在确保大部分学生都掌握了这部分知识以后,我展示了一些图片,让学生描述这些图片中的天气,再描述本地气候的特点,由此引入气候的教学。然后,在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两部分知识以后,我再展开天气与人类活动二者之间的关系教学。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

地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地位十分重要。然而,由于教师总是将自己当做课堂的主人,所开展的教学活动也是以自己亲自操作、学生观看的方式进行的,学生只需要机械地听讲、记笔记、背诵就可以了,这就使得初中生的识图能力比较低下,制约了初中生利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多媒体技术能够让学生直接观察各个地图,这可以直观地让学生学会读图,甚至学会制图。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初中生的识图能力。如在《地势和地形》一课中,我先利用多媒体让学生了解我国不同地域的地势特点,然后出示地形图,将不同的地形图用不同的颜色表示出来,还可以直接将不同走向的山脉标注出来,帮助学生总结我国地势呈三级阶梯的特点分布,并理解山脉区分地形的作用等。

总而言之,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教师必须要提高自己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使多媒体技术促进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实现。教师应该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初中生在情境的引导下加深对地理知识的认识;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增加课堂信息量,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习并内化最多的地理知识;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初中生的识图能力,提高初中生\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第10篇

2、初一历史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们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今天制定了这个学期地理教学计划,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本学期收获进步。

3、本学期我将以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制定如下教学计划。

4、教材分析,本教材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体现时代精神和新的教育理念,新教科书既是教师的教本,更是学生学习的学本,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着重培养学生学习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注重启发性,注意历史的多方位性、多层次的联系和知识的延伸,并注意使学生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和学习技能,以提高学生的自身能力。

5、学生状况分析,初一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感受到历史学习的乐趣。

6、具体思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规管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7、强化理想前途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形势教育,学生学得好,以确保考试取得圆满成功。

8、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9、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10、复习阶段,要认真制定复习计划,精心组织复习,以书为本,讲清概念,提示规律,指点迷津,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能力及速度。

11、引资料、学经验。经常向老教师学习,经常听课。

12、认真组织测试,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13、教学措施,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

14、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学习的习惯。

15、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

16、认真贯彻课程标准的精神,在传统知识培养各种能力的同时,加强思想教育。

17、采用多种教学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胆地进行改革,探索和创造,进行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8、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历史教学活动。

19、要注意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更好的来学习历史

20、课堂教学要贴近课程标准的要求,采用探究式、启发式和讨论式等各种成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要加大媒体辅助教学,特别是网络教学的力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1、多角度观察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及时进行辅导。

22、改进措施,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要在教高的水平层次上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帮助他们总结成功的学习经验,在评价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应该有针对性的采取补救措施,还可以实际一些比较容易的活动使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23、教学时结合挂图和资料知道学生学习有关的知识,或结合现代教学手段让学生体会感受历史。

24、结合历史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5、结合有关内容介绍本地历史的名胜、旅游胜地,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立志建设家乡的教育。

26、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性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探究性求真的科学态度,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互相合的集体主义精神。

27、教学进度,初一历史华东版第一册总共有24课,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2周。

28、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3周。

29、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4周。

第11篇

[关键词]师专升本院校教师教育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3—0138一03

[作者简介]严丽萍,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江苏常熟 215500)

师专升本院校,顾名思义,是由师范专科学校升格(或合并组建)而来的本科院校。由是,教师教育在此有着特殊的地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研究对其有着特殊的意义。而对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研究,既需要基于现实分析,也离不开历史追寻。如此,我们以常熟理工学院为例,对师专升本院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历史和现实作一系统梳理和分析。

一、历史考察

与大多数师专升本院校相似,常熟理工学院也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初创、60年代停滞、70年代恢复、80一90年代扩张、新世纪初升格或合并成本科院校这样的发展过程。与此相应,其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也经历了三年制专科、两年制专科、挂靠高层次大学(苏州大学)的四年制本科、独立招生的四年制本科这样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在这个复杂的变化过程中,我们依稀可以看出近几十年来师专升本院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变化的一些特点。

1.课程数量持续增长,课程结构日趋复杂

课程数量以教学计划所列课程计算,课程结构以教学计划中教学安排表结构为参考。以数学教育专业为例,1985年的三年制专科教学计划中,共开设课程29门(其中选修课12门,学生选学5门左右),以“一体化”的形式呈现;1992年的两年制专科教学计划中,共开设课程26门(其中选修课ll门,学生选学5门),以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三大板块”呈现;1998年挂靠苏州大学的四年制本科教学计划中,共开设课程43门(选修课只有选学课程数和学分规定,没有供选课程名录),以普通教育课程、学科课程、教育理论与技能、特设课程“四大模块”呈现;而2005年独立招生的四年制太科教学计划中,共开设课程59门(其中选修课24门,学生选学12门左右),以普通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普通选修课程、方向选修课程、专业任选课程“六大模块”呈现。

2.课时稳中有降,实践课程“位升量恒”

课时以教学计划中所载总课时为准,实践课程主要指独立设置的实践环节(因1993年前的教学计划中课内实验、独立设课实验均无体现)。仍以数学教育专业为例,1985年的三年制专科教学计划中,总课时为2241,年均课时为747;1992年的两年制专科教学计划中,总课时为1607,年均课时为803.5;1998年挂靠苏州大学的四年制本科教学计划中,总课时为2856,年均课时为714;2005年独立招生的四年制本科教学计划中,总课时为2813,年均课时为703.25。从年均课时可以看出,近三十年来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中,课时总量在基本稳定中有下降趋势。就实践课程来看,1985年、1992年的教学计划中,它还没有作为正式课程列入课程安排表中,但作为“课外实践活动”,其所占时间为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的12.3%和13.4%。在1998年、2005年的教学计划中,实践课程已作为一个专门模块正式列入课程安排表中,所占时间为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的11.8%和13.1%。

3.普通教育课程不断增加,学科专业课程日渐下降,教育理论与技能课程时增时减

普通教育课程指所有专业都要开设的“两课”、英语、体育等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指教师教育中体现“学科性”的、通常被学生称为“专业课”的那些课程,如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文学概论”等,数学教育专业的“高等代数”、“数学分析”等;教育理论与技能课程指教师教育中体现“师范性”的一些课程,如教育学、心理学、教师口语等。从各个时期的培养方案来看,普通教育课程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学科专业课程有日渐下降的迹象,而教育理论与技能课程则时增时减,但总体起伏不大。以数学教育专业为例,1985年的教学计划中,普通教育课程占总课时的比例为21%,学科专业课程占63.7%,教育理论与技能课程占15.3%。1992年的教学计划中,三者占总课时的比例分别是15.7%、72.4%、11.9%。1998年的教学计划中,三者的比例分别是3.15%、52.2%、15.7%。2005年的教学计划中,三者的比例分别是41.3%、46.3%、12.4%。

师专升本院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变化的特点,一方面与学制变化、学习年限的增加有关,另一方面与知识的发展、学科的分化以及教师教育理念的变化有关。除此,还与政治形势的变化、课程设计者认识的波动等有关。

二、现状分析

现状,即现时状态,为体现现状这个词的时间性,研究者把研究对象定格在最新的2010级本科培养方案上,从中探寻当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特点。为保持与历史追溯的一致性,在此仍以常熟理工学院数学教育专业(现称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教学计划为例进行分析。分析发现,当前师专升本院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具有如下几个较为明显的特点。

1.重视基础

从学校“关于制订2010级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可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由专业教学计划、素质拓展计划和辅修专业计划三部分构成,专业教学计划设置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块。理论教学由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组成,实践教学由实验教学和集中设置实践环节组成。在2010级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教学计划中,理论教学占67.4%,实践教学占32.6%。而在理论教学部分,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占41.09%,学科基础课程占42.63%,专业课程占16.28%。一般认为,通识教育基础课程是“全面发展”的基础,学科基础课程是专业成长的基础,而两者所占理论教学比例高达83.72%。由此可以看出,当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中一个较为明显的特点是重基础。

2,.调实践

实践教学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在高校培养方案中处于重要地位。2010级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教学计划中,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是实践课程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首先,从量上看,实践课程的量占到了总课程量的32.6%,接近1/3,这在以前是从未有过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教育见习和实习时间从8周延长到16周,翻了一番。其次,从内容来看,实践课程不仅有课程内实验、独立设课实验,而且还有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在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中,除了军事理论与军事训练、教育见习与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传统项目外,还增加了课程训练、文献检索、数学教学软件应用、中高考试题研究、中学数学教学设计、数学微格教学等项目。再次,从范围来看,实践课程的覆盖面较之以前有很大的拓展,尤其是一些传统上一直以纯理论面目示人的课程,如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现在也增加了实践环节。

3.学科为本

在中学教师的培养上,我国一直以来都是分科进行的,因此,在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上,学科为本非常突出,过去如此,现在依然如此。以数学教育为例,2010级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教学计划中,必修的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有17门64学分,其中,数学及与数学相关的课程有12门51学分,“纯数学”课程11门48学分。而选修的专业课程中,供选课程共22门44学分,其中,数学及与数学相关的课程有21门42学分,“纯数学”课程14门28学分。

4.必修为主

为解决“基本学历”与“个性发展”的矛盾,学校应在课程设置中使必修课与选修课并存。同样地,为了解决教师培养中“基本合格”和“个性发展”的关系,在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中也应使必修课和选修课兼容。可以说,必修课代表的是“基本”,选修课意味着“个性”,所以,必修课和选修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可以折射出课程设计者的倾向。从当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情况来看,必修课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如,在2010级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教学计划中,2088课内教学总学时中,必修1800学时,占总学时的86.2%,而选修288学时,仅占总学时的13.8%。由此可见,当前我校教师教育主要追求的还是“合格”。

当前师专升本院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这些特点,既体现了对传统的继承,也显示出一定的创新欲望,既包含了对未来教师的期望,也反映了当下教师教育的现实诉求,是融合了当今教师培养诸多矛盾的一幅生动画卷。

三、思考和建议

在历史考察中,我们看到了师专升本院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中在“实践课程”上的坚持和在“选修课程”上的逐步加码,同时也看到了“学科专业课程”的日渐萎缩和“教育专业课程”的起伏不定。在现实分析中,我们注意到了师专升本院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中对“基础”、“实践”大幅度的强化、对“学科专业课程”倾心竭力的坚守和对“必修课程”难以掩饰的留恋。在历史和现实的连结中,我们发现师专升本院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基调——“宽厚的理论基础”、“扎实的实践能力”,也感受到了师专升本院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在“开放、自由、个性化”上的左右为难。当然,这仅仅是宏观层面的梳理,如果对师专升本院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历史和现状作进一步推究,我们还会发现许多问题,如,普通教育课程涵盖面非常有限仅“两课”、英语、体育、信息技术教育,学科专业课程分科细化、狭窄化,教育专业课程中教育理论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脱节等——这些或许就是师专升本院校未来教师教育设置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而当前学科高度分化义高度综合的趋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知识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向,使这些问题的解决显得更为迫切。有鉴于此,笔者对师专升本院校未来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提出如下建议:

1.以更为宽泛的口径构筑通识教育课程

“良师必学者”,而学者一定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此,师专升本院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中,须改变目前“政治、外语加体育”的普通教育课程设置,拓宽口径,构筑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借鉴复旦大学的做法,可将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设计为六大模块: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批判性思维、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每一模块由若干课程组成,呈开放性态势。如,“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模块中,有“诺贝尔与自然科学”、“纳米科技与生活”、“微电子技术”等课程。“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模块中,有“营养与健康”、“人类进化”、“中国古代环境史导论”等课程。在具体操作时,可适当考虑文理渗透,同时将工具类课程纳入或整合进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2.以“分科+综合”的方式打造学科专业课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问题需要综合各科知识才能解决,由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并“设置综合课程”的目标,同时明确指出“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这一指向,无疑对以培养初中教师为主的师专升本院校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其改变传统的精细分科的学科专业课程体系,在保留必要的分科课程的前提下,对相近学科、相关学科进行整合。如,历史教育专业,可在保留必要的分科课程的前提下,整合历史与政治、地理等学科的相关内容,设置综合课程。

3.以“教室问题”为纽带完善教育专业课程

良师必学者,但学者未必能成为良师,因为良师除了需要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文化修养外,还需要对教育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有效的践行。故教师教育若以“良师”、“教育家”为目标追求,那么其课程设置不仅要注意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与教育专业课程之间的比例,而且在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上,要处理好教育理论课程、教育技能课程、教育实践课程之间的关系。其中,教育理论课程应改变传统的“教育学科”为中心的状态,引进“教室问题”课程,并与教育实践课程相间而设。因为,“教育学科”抽离于真实的、生动的教育活动,它们无法为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理解课堂上出现的问题提供足够生动的解释0,而“教室问题”课程源于课堂,能较为形象地指导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如何维持课堂纪律、驾驭课堂教学,如何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管理有着不同个性的学生,为其未来的教育实践提供较为具体的策略。

4.通过加大选修课比例提高课程的“开放、自由、个性化”程度

在当今发展越来越依赖科技、分工越来越复杂精细、价值越来越多元丰富的社会中,个性、创造性越来越具有魅力。相应地,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创造性也越来越为教育所重视。而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创造性的发展离不开富有个性、创造性的教师,进一步地,离不开“开放、自由、个性化”的教师教育课程。因为,只有“开放、自由、个性化”的教师教育课程,才能保证其学生一一未来教师学习的自由、思想的自由、探索的自由,从而实现个性、创造性自由而充分的发展。显然,目前86.2%必修课、13.8%的选修课比例与“开放、自由、个性化”不甚相合。由此,在未来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中,应适当提高选修课比例。参照美英等一些国家高等学校中选修课一般在30%—50%的比例,师专升本院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中选修课比例至少要达到30%,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中均应有选修课,包括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

注释:

①计琳,复旦4年教改引发育人模式之变[N].中国教育报,2009—7—15.

第12篇

一、教学计划对学生学习结构水平的促进性分析

主要包括对教学计划有效性和实效性的认识,制定计划的目的性和制定计划的能力。

1.能正确认识教学计划的有效性和实效性。调查中90人认为制定学期教学计划效用很大,是教学行为的关键部分,占86.53%;有70人会考虑到自己的教学计划认真制定,占67.30%;95人认为有一定效用,能使自己知道进度,详细的教学计划能突出学生学习的基础性内容,解决学生学习困难、思维低能、思维组织能力差等问题,对组织教学、集中学生思维、改变学生学习中的前结构水平是相当有益的占91.34%。课题组的15位成员在听了94节语文课同时翻阅学生的作文后,发现学生对文本中的细节的描写关注不够,也有很多学生不知道什么叫细节描写。也不会进行细节描写。学生在阅读、习作时表现的这种差异,更多反应的是学习结构水平中的前结构水平的低级层次。根据调查得出的结论,我们按如下的方法实施教学:

(1)将细节描写分成若干个训练点,有计划地进行训练。知识点要讲析的面较广,由于时间有限,让学生达到了解的层次即可,在课上也只提及要点,而不作全面的研讨。选取学生习作中利用率最高,最容易忽视的要点去讲析。同时,吃透重难点,深入浅出,运用形象生动有趣的例子讲解,让学生听得懂,愿意听,不易忘。

(2)作文题目的设计也是针对当堂课训练内容,当堂作文也不需要完成通常所谓“大作文”,而是运用细节描写的训练点去进行片断作文的描写。选择了最贴近学生生活的材料例文,先让学生感到自己也有话可写,不在选材上设置较大的障碍,这样就可以使得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细节描写”上来,也保证了写作的速度。

(3)对片断作文即时评点。这种做法既让学生从身边人中找到学习的范例,又能及时反馈学生现学现用的情况。就一节课而言,教师的评点能让学生了悟细节描写对整篇作文的影响,同时学生展开互评,加深了对细节描写的理解,又调动了学生临场作文的积极性。

初中学段的学生,由于他们的社会阅历和知识面相对有限,而细节描写从一定程度上说,更多是一种写作技巧。不同的文章,不同的题材,不同的体裁,应抓住哪些细节进行描写,还需要进行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强化练习。

需要强调的是制订计划必须按学生的特点制订,不能仿制照搬。只有自己去试着做,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有用的。实施计划时,不要轻言放弃。只有坚持科学合理的计划,才能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2.具有制订单元计划和课堂计划的意识。104人中制定单元计划和课堂计划,且制订得很详细,占75%;对单元计划和课堂计划心中有数,占15%;常常提前一天考虑第二天教学的,占65%。

二、教学目标对学生学习结构水平的针对性和提升性分析

主要包括对教学目标有效性的认识、分析课堂教学现状和制订教学目标的能力。

1.重视教学目标的制定。104人中能对本教学年段的课程标准很熟悉,了解很清楚的,占65%;有一些了解,大致能说出来的,占20%;很清楚教学目标要从哪几个方面制订的,占65%;了解一些,占18%。

2.能正确认识教学目标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占90%的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教学目标决定学生的学习结果”的观点;10%的人认为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有73名教师认为教学活动应该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占总人数的70%;把握好教学目标后,就要对本节课进行预设,对学生提出要求。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形成“多维互动”的教学氛围,解决不会的、混乱回答等问题,促使更多学生思考问题,不再是在一个单一的思考点上去简单罗列或是草率得出结论。

3.是否告诉学生学习目标。会在每节课上把学习目标告诉学生,占80%;会很清楚地把学习目标告诉学生的,占15%;只有1人认为没有必要一定让学生了解学习目标。学生清楚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变得具体,学生的手、脑、眼睛都能积极思考和行动起来,课堂中处于前结构水平的学生变得有所事事,对教师提出的各个问题和目标都能作针对性的思考学习,找出问题的联系。学生的思维结构从单一结构水平向多元结构水平递进,而且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已经能认识问题的本质和内涵,在学生学习结构层次中处于最高级的拓展抽象水平。有了针对性的学习目标,就能在问题的假设条件中对未经历的事情和背景问题给出概况性的总结,延伸到问题之外,不能实现层次结构水平向更高的目标递进。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对学生学习结构水平的适应性和操作性分析

主要调查教师对讲述、讨论、独立学习、合作学习的有效引导的认识程度。

1.“因材施教”的理念比较强。认为“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不同的学习者有效”的,占65%;认为这种说法只是在某种程度上说是正确的占35%。学生的学习结构层次是有差别的,有相当部分学生处于前结构水平、单一结构水平。教师对这部分学生采取因材施教是有必要的,关键在于如何把“因材”实施到每个的学生身上,使“材”适应“教”。

2.教师在教学中适当安排合作学习。经常安排学生合作学习,占70%,并认为合作学习可以避免个别学生被忽略和遗忘,提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加深对语文知识在具体问题中的理解度,能够整合教师、教材、学生三者资源,在学习上能互助与互帮,提升了自己的思维度和理解度,减少了学习结构层次低的学生人群。

3.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讲述中,对“教师作为知识的催化剂”这一关键角色重要性的认识,有94人认为教师应扮演引导者的角色,而教学活动的主体应是学生,一切以学生为主。讲授方法简单、形式单一,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理解少,教师引导学生活动方式手段等,这些因素对提升学生的学习结构层次影响非常大。同时有85人认为学生应在大部分时间中处于“独立学习”的状态中,有利于发挥思考力和创造力,更有利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四、教师对教学评价方式及有效性的认识分析

1.正确认识教学评价的方式。认为有效教学的评价包括六大要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占40%。认为科学合理的教学过程能突出教学中管理功能、导向功能、调控功能、动机激发功能、诊断功能,占45%。通过调查发现,语文教师的教学评价常用的评价方式有书面交流评价、课堂活动激励评价、自我总结评价、个人反馈评价等。这些评价方式能有助于学生自我查找,自我发现,自我完善。

2.对于评价效果优劣,教师不希望与学生的成绩进行挂钩。有73人不喜欢用学生的成绩来评价自己的教学,占总人数的70%;他们认为这样的评价不科学、不全面。83人喜欢用课堂教学观察分析的方式来评价教学,占80%;这样最能反映学生的客观情况和实际,无论是问题的讨论、活动的参与、自我的展示、师生的交流,用更多的点和面来观察学生的各个结构层次,有利于教师改善和提升学习结构水平。

3.学生作业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技能和思维训练的具体反映,教师通常都是观察作业完成情况和批阅结果进行分析,判断学生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的程度,判断学生学习结构水平层次结构处于何种水平,并及时反馈在课堂教学中,修正教师教学行为和教学内容,查找作业中存在问题的典型案例,对学生作业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归类,判断学生学习结构层次水平。

五、教师教学行为的反思对学生学习结构水平提升的分析

1.能正确认识教学反思的有效作用。有83人认为教学反思很有必要,占80%;教学反思可以促进教学,包括反思课堂中教师的所作所为,反思教师备课的内容是否符合学情,反思备课内容是否考虑学生所处学习结构层次高低分布情况,反思课堂教学教师的引导是否有效,反思指导学生小组活动的作用,反思指导学生解题的指导作用,反思教师的引导和过渡衔接对学生思考力的锤炼和提升,反思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对学习结构层次的递进变化。有78人认为教学反思有利教师的专业成长,完善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增强师生关系的和谐,激发学习兴趣,占75%。

2.对写教学反思有不同理解。2名教师提出自己不知如何表述反思的内容。有1人认为没有人指导写不出来。有88人认为在写反思后,会在今后有意识地调整教学行为,占85%;“通过教学反思成为优秀教师”,对这句话的看法认为正确的占45%,认为有一定可能性的占75%。

六、教师个人特质专业技巧方面的分析

包括教师个人特质和激励性人格、教师专业品行,教师专业技巧和能力。

1.普遍认识到自已个性气质对学生思维和行为的改善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有12名教师觉得自己充满热情、能运用幽默、风趣的肢体和语言教学。奔放的教学状态和谐了师生关系,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愿意为学习付出,更有助于学生学习结构水平层次的提升。

2.运用不同的方法使语文课生动活泼有趣,有意识设置一定的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运用动画视听等多媒体手段教学更能提升学生的参与度,改善学习层次结构水平。有57人经常做到,占55%,有42人有时做到,占40.6%。

3.采用多种方式激励学生,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让学生信任你。有68人觉得学生很喜欢很信任自己,占65%。对于学生良好表现,有47名教师激励方式多样化,占45%。

本次调查为了解区域内初中语文教师教学行为的现状,了解教师对有效教学、有效教学行为的认识,并分析区域内语文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提供了依据,既为课题《基于SOLO评价理论的语文课堂识别学习结构水平的实践研究》提供研究资料,又为更好提高区域内语文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作出一些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