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2 09:16: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如何学好历史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高中教育;高一学生;历史教学
高中阶段是学生学习最为关键的阶段,这就需要在开展高中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而对于历史教育教学工作来说,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必须积极探索符合高一学生实际,能够让学生学好历史的有效教育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使高一学生真正学好历史,特别是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历史学习的质量和水平。尽管从总体上来看,广大高中历史教师在开展历史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都积极推动教学创新,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高一学生的特殊性,因而很多高一学生对历史缺乏兴趣,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中历史教育教学的整体质量,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特别是要针对高一学生的特点,积极推动高一历史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充分发挥教师、学生“两个主体”的作用,通过有效的衔接、互动、引导,使高一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及成效性得到显著提升。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本文认为,要想使高一学生学好历史,重点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要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方面下功夫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高一学生来说,要想学好历史,最为重要的就是历史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生只有具备了学习兴趣,才能使其学习历史的自主性更强。尽管从总体上来看,绝大多数高中历史教师对于高一学生都高度重视学习兴趣的培养,但由于高一学生的特殊性,还存在着适应高中学习生活的问题,因而很多高一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不浓厚,这必然会制约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质量,对此必须在培养兴趣方面下功夫。这就需要高中历史教师在开展高一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要在课上、课下不断培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情感,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这样能够使学生的兴趣更加浓厚;另一方面,高中历史教师在开展高一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推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的创新,要采取更具有吸引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要在发挥教师引导作用方面下功夫
高一学生普遍缺乏自学能力,而要想使学生学好历史,最为重要的就是要高度重视学生自觉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使高一学生学好历史。但从当前一些历史教师开展教学的情况来看,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特别是很多教师还没有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这是需要高中历史教师必须认真改进的方面。这就需要高中历史教师在开展高一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自身引导作用的发挥,要改变传统的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讲,还要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比如高中历史教师在开展高一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探究式教学作为重要的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能够让学生的自主性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每个学生都能够表面自己的观点,通过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能够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得到加强,进而自学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三、要在创新历史教学模式方面下功夫
高一学生由于需要初高衔接,因而在开展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进一步创新教学模式,使其教学模式更加适应高一新生,这也是使高一学生学好历史的重要基础,对此历史教师要进行积极的研究和探索。这就需要高中历史教师在开展高一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自身教学模式的“适应性”和“创新性”,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大力加强对学生历史基础、历史兴趣等诸多方面的调查和分析,找出学生的特点,并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开展教学模式创新。比如高中历史教师在开展高一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开展分类教学,对于历史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加快一些进度,同时培养这类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于历史基础不好的学生可以降低一些标准,待这部分学生跟上来之后再加快一些进度;对于那些对历史缺乏学习兴趣的学生,则要高度重视学习兴趣的培养,不能操之过急,随着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再进行一些深入教学。
四、要在优化历史教学评价方面下功夫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要想使高一学生学好历史,必须对教学评价做出改革和创新,这需要高中学校引起高度重视,通过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和创新,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这应当成为提升高一学生历史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之一。这就需要对于高一学生的历史教学评价,要将定量与定性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要改变过去以“分数”为主的教学质量标准,而是要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发展潜力作为重中之重,不能完全以分数还评价一个教师教学成果的好坏,同时也不能完全以分数来评价一个学生学习成效,只有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体系“新课改”的要求,这是高中学校以及广大高中教师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必须改变传统的历史教学评价内容。
通过对高一学生怎样才能学好历史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分析,特别是结合笔者多年的教育实践,由于高一学生的特殊性,在开展高一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初高衔接十分重视,特别是由于高一学生的学习任务比较繁复,因而如何让学生学好历史需要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探索。本文认为,要想使高一学生学好历史,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发挥教师、学生“两个主体”作用,特别是要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发挥教师引导作用、创新历史教学模式、优化历史教学评价等诸多方面取得新的更大的突破,只有这样,才能使高一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加强,进而使高一学生能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不断提升历史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彭虹.浅谈高一历史教学中的兴趣教育[N].贵州民族报,2011-07-01B02.
[2]李健.论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讨论式教学法[D].福建师范大学,2003.
关键词:历史;方法
历史教材采用新课标后,历史教学也在经历着一场变革。对此,很多同学们由于不适应或因苦于找不到一种理想的历史学习方法而烦恼,甚至失去了对历史课的兴趣。结合历史新教材的教改实践,对同学们如何学好历史,笔者提出以下几个建议。
一、激发兴趣,提高学习历史积极性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的力量是巨大的,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兴趣,就能激发出学习的积极性,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也能积极进行思索,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也能满腔热情,一直处于兴奋的情绪之中。即使遇到困难,他们也能够有足够的意志去克服困难。
二、理解,记忆
对新生来讲,学习历史是一个循序渐进、长期积累的过程,决非一时一段的努力所能达到的。初中历史教材注重史实,形象而生动,而高中教材则注重理论概念,较为抽象。因此,只有注重学习方法,方能事半功倍,适应高中阶段历史学习的要求。具体来讲,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培养自学能力。同学们在学习每章之前,要认真阅读一下“引言”,把每章内容的线索和重点了解清楚。形成习惯后,有助于培养分析、概括能力。另外,每章选用的插图、表格、史料都要认真理解领会,以帮助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所以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是必须的。其次,注重知识的纵横联系结合,树立整体知识观。平时,在学习中应注重多分析、多比较,找出其异同处,加深对史实的理解,培养自己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多角度去研究、分析所涉及的问题,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理清线索,合作学习
历史课本是按照历史事件发生、发展和结局的自然顺序进行编写,如:初中历史教科书中国古代历史部分,是按照朝代的先后顺序讲述,它要求同学们按照历史纵向发展的思路对各个时期历史进行全面掌握。而高中历史知识的呈现则是采取模块加专题的方式,要注意合作学习,合作方式可以有各种各样,如座谈讨论,分工协作,课间、饭后、行走间都可以进行,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很容易做到。各抒己见,共同提高。有的同学学历史时就像学语文和外语一样,大声地朗读,扯着嗓子拼命地吼,其实这完全是一种错误的历史学习方法。历史学习不需要发出声音。历史需要反思,需要冷静地思考。对于历史课本内容,同学们一般都能看懂。学会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做到创造性地学习,提高获取新知识的能力、选择信息的能力和质疑问难的能力,这些才是高中历史学习的目的。
四、加强记忆,类比分析
任何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扎实的基础知识。历史是记忆量最大的课程之一,厚厚几本书,内容多,头绪繁杂,如果没有科学的记忆方法,就很难把握好。我认为学专题历史时要多运用联系对比法进行记忆,如:古今对比、中外对比、背景对比、影响对比、特征对比等,要善于将不同的历史事物联系在一起,在对比中掌握基本史实,抓住各自特征。
中学历史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古今中外,内容相当丰富,历史教材是整个历史过程的高度浓缩。因此,历史课堂教学要注意详略得当,不可平均用力,要改变历史教学过程中那种按历史事件的时间、原因(背景)、经过、意义、影响、评价等程式化的教学方式,平铺直叙,效率可想而知。教师应该“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即紧紧地抓住教学重点,牵一发而动全身,层层深入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比较、归纳、综合,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讲述时,要针对爆发的背景及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这两个重点,通过对前后中国社会状况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状况的对比、分析、归纳、概括,得出爆发的历史原因和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使学生充分认识中国近代史为什么是以开始为标志的。教师在课堂上的着重点是对课文重点的阐释,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提高对课文的分析、理解能力,揭示其本质,阐述历史的发展规律。
五、鉴古知今,提高认识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问题;措施
一、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长期以来,历史学科一直被认为是“副科”,家长学生都不重视,导致学习时间保证不了,特别是一些学生认为历史课就是记记背背,没有什么智力含量,只要努力记就一定能学好,所以课余时间学生基本上不学历史,把时间用在学习“主科”上。正所谓态度决定一切,对历史学科的不重视直接影响到了教学效果。
另一方面,历史学习中确实需要记忆一些知识,涉及到很多的年代、事件、人物、地点等纷繁复杂琐碎的知识点,记忆起来容易混淆,导致很多学生有畏难情绪。为了取得一个理想的成绩,不少学生便对考试知识点死记硬背,成为背诵教材和应对考试的机器,历史课在他们眼里也成了枯燥乏味的记忆课。而在背过之后,考试依旧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打消了学生们的积极性,以致学生对历史课提不起兴趣,课堂气氛沉闷,学习效率不高。
二、出现问题的原因
我常常会听到同事们说:“现在的学生真是难教,对历史一点都‘不感冒’!”“学生的历史考得真是很糟糕。”我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发现许多学生特别是男生对与社会有关的知识其实是很感兴趣的,只是他们不喜欢教条式的、枯燥乏味的历史课。那么对于老师来讲,就应该从自身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自己的授课方式。
对于学生而言,上面提到了学生的历史学习态度的问题,不重视和畏难情绪深深地打消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学习效率不高也就见怪不怪了。
三、有效开展高中历史教学的措施
(一)教学方面
1.更新备课方式。
有许多教师认为,备课只是简简单单地去应付学校的各项教学检查,对于教学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部分教师上课只是基于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授课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影响学生的历史学习的兴趣。这种想法固然错误,备课是老师精心准备授课的体现,在备课时我提出以下建议:(1)课前调查学生在本节课上希望学到什么知识,他们对本节课的哪些内容特别感兴趣。(2)利用互联网络,查找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3)加强集体备课,优化个人备课。同一级组组成一个备课组,备课组全体成员定期或不定期地集中在一起,对将要教的内容进行集体讨论。在精心充足备课的基础上传授知识,是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的重要途径。
2.改变教学方式。
首先,教学方式要多样化和科学化。教师要转变角色,教师已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播者了,更多的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的合作者、探究者。学生的学习也要充分体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理念。改变过去的填鸭式教学,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不随便斥责或施加压力,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的提高。
其次,教师应该多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更新课堂教学的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架设知识桥梁,调动学生思维。
要使学生真正学好历史,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借助知识桥梁,调动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
结论性内容较多,这是历史学科的一大特点。部分老师认为历史课没有什么内容好讲,只须向学生灌输结论,他们记住该记的内容就行了。其实高中历史课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认识教材上的结论,而且要使之理解、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初步分析历史问题,老师们要充当学生与知识之间的媒介,帮助学生架设通向教材的结论的桥梁,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培养历史思维。
4.注意与现实的结合性。
把历史与时事热点相结合,化历史为现实。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很多学生认为离自己很遥远,学起来没有兴趣,但大部分学生对时事政治比较感兴趣,往往在课堂上老师一讲时政热点问题就听得特别认真。教师如果能恰当地把历史与时事相结合,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共鸣。
(二)生活方面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乐”学。
学习历史的最终目的在于吸取历史教训,更好地推进今天的现代化建设,而不是简单地记住历史。所以教师应该向学生显示历史学科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改革历史考试方法,用写作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调动学生运用历史思想,从而增加课堂教学内容;联系当今世界所发生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指导学生对世界形势发展加以认识;布置有趣味性的作业,化知识为能力。总之,校园要强化历史学科的气氛,让他们觉得学好历史课还是有用武之地的,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会逐渐增加。
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只有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所以历史教师应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多想办法,为学生创设乐学的氛围,把历史课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有趣,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2.关爱学生。
人心都是肉长的,当学生感受到你的爱时,他们也会回报你同样的爱。同时,一旦他们喜欢你,也必然会喜欢你的教学,这就是“爱屋及乌”的道理。课后花一两分钟时间与不同的学生聊天,关心他们的身体、学习、爱好等,这会让学生觉得老师并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可以交心谈心的朋友。长期坚持下来,必然会赢得学生的欢迎。老师的亲近,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你教的课的兴趣。但要注意的是,跟学生的关系不能好得没有距离,要把握分寸,要让你的学生对你既敬又爱。
参考文献:
[1]袁金华等主编.课堂教学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关键词】 历史教学;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1-4128(2011) 09-0014-01
1 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在高考中,历史分数占100分,历史学科的成绩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高考总分。从高考中历史出题的角度来看,并非学生简单背背就可以得高分,学生需要有分析问题、分析材料的能力。做题方法的积累、答题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如果学生只是在快考试时进行突击性背诵,那是很难取得一个理想的成绩的。很多同学在历史考试后抱怨背书没有什么用,直接靠背诵就能拿分的题少之又少。这类问题的出现,原因无非就是学生们做题太少,不注意历史学习是总结思考,从而不会学以致用,不会分析问题,找不到答题的入口。
另一方面,历史学习中确实需要记忆一些知识,涉及到很多的年代、事件、人物、地点等纷繁复杂琐碎的知识点,记忆起来容易混淆,导致很多学生有畏难情绪。为了取得一个理想的成绩,不少学生便对考试知识点死记硬背,成为背诵教材和应对考试的机器,历史课在他们眼里也成了枯燥乏味的记忆课。而在背过之后,考试依旧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打消了学生们的积极性,以致学生对历史课提不起兴趣,课堂气氛沉闷,学习效率不高。
2 出现问题的原因
我常常会听到同事们说:“现在的学生真是难教,对历史一点都‘不感冒’!”“学生的历史考得真是很糟糕。”我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发现许多学生特别是男生对与社会有关的知识其实是很感兴趣的,只是他们不喜欢教条式的、枯燥乏味的历史课。那么对于老师来讲,就应该从自身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自己的授课方式。
对于学生而言,上面提到了学生的历史学习态度的问题,不重视和畏难情绪深深地打消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学习效率不高也就见怪不怪了。
3 有效开展高中历史教学的措施
3.1 改变教学方式
首先,教学方式要多样化和科学化。教师要转变角色,教师已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播者了,更多的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的合作者、探究者。学生的学习也要充分体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理念。改变过去的填鸭式教学,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不随便斥责或施加压力,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的提高。
其次,教师应该多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更新课堂教学的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2 架设知识桥梁,调动学生思维。
要使学生真正学好历史,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借助知识桥梁,调动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
结论性内容较多,这是历史学科的一大特点。其实高中历史课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认识教材上的结论,而且要使之理解、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初步分析历史问题,老师们要充当学生与知识之间的媒介,帮助学生架设通向教材的结论的桥梁,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培养历史思维。
3.3 平时多积累历史史料,提高学生兴趣
有句话很有道理: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必须有一桶水。历史老师视野要开阔,上至天文,下至地理,都要广泛涉猎。历史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科学,跟什么都沾上边。教师在课堂上如果只是一味地讲纯理论的东西,就很容易使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学生听了也会感到没趣。在课堂上,偶尔“天马行空”,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助于他们了解历史的“课外话题”,常能让学生听得津津有味甚至着迷,这既能增长他们的见识,拓宽他们的视野,又能增加他们对学习历史的兴趣。
3.4 注意与现实的结合性
把历史与时事热点相结合,化历史为现实。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很多学生认为离自己很遥远,学起来没有兴趣,但大部分学生对时事政治比较感兴趣,往往在课堂上老师一讲时政热点问题就听得特别认真。教师如果能恰当地把历史与时事相结合,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共鸣。
3.5 学法指导是动力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能够顺利升学,以便学到更高层次的知识,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所以学生最感兴趣的是学习方法,好的学习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课堂笔记,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观察现实问题,力求做到学以致用。
3.6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乐”学
关键词:高中生 历史 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2.001
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尤其是高中新课程的实施,新课程标准给高中生能力提出新的要求。阅读作为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过程在实现上述目标中起着关键作用。
1 学生在文本阅读中存在的困惑及原因
通过对高中生历史学习的现状调查与分析活动的开展,笔者对学校810名同学进行了调查。对于设置的问题之一“你认为目前历史学习中遇到的最主要的困惑是什么?”,学生中有78%回答:“材料越来越多,难以应对。”面对大量的阅读材料和题中有题的潜隐问题,同学们普遍都感到无从下手。尤其是对教材文本的基本解读,很多同学存在困惑。理不清教材的线索、找不出核心思想以及弄不清课与课、段与段、甚至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缺乏概括、归纳能力,这些都给新授课带来障碍。通过分析得出,造成学生阅读能力困惑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种:
第一,随着信息化和多元化社会的来临,今天的中学生计算机用得过多,电子书籍代替了纸质书籍,键盘打字代替了文字书写,这些都直接导致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降低。
第二,长期以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自主阅读和独立思考的基本技能。
第三,阅读技巧的缺失也是造成困惑的主要原因之一。
2 培养历史阅读能力的必要性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学生的智能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阅读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学生自己阅读后的记忆率比听讲后的要高出1.66倍,即靠听觉所获知识3天后可保留15%,而靠视觉所获知识3天后可保留35%。
阅读是学习之母。一切文本学习都必须通过阅读来获取信息。学生通过阅读实践,获取基本信息,形成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进而提高归纳、概括等能力。历史教学中除教材外,还有大量的历史材料,学生要想学好必须首先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培养较强的阅读能力。
培养阅读能力是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高考考纲的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新课程应该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的能力目标中,阅读能力是其中最为基础的能力。它也是实施其他二维目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前提。
3 高中生历史阅读能力培养的具体策略
教材及教学读物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料,读懂教材是学好历史的前提和关键。 以下是实践教学中总结出的一些常见且有效的阅读方法:
第一,提纲式阅读法。学生根据教材内容,从课题、大标题、段落再到句子通读全课,从结构上列出每段内容的提纲。对于能力稍高的学生,教师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做;而对于阅读能力偏低的学生,教师则应首先拟好提纲的框架,学生在框架的导引下自主阅读,完善知识结构,教师在旁及时做出指导。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一课,还可以将整个专题(单元)或整册书的内容通过提纲一一列出。
第二,问题式阅读法。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将教材内容以问答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找出问题的答案。这种方法对问题的要求非常高,教师在备课时必须仔细研读课程标准、三维目标和分析学情,设置有针对性的问题,注意问题与问题之间的逻辑性和时序性,从而引导学生从宏观把握知识结构,从微观弄清设置的问题,而完成教学目标。
第三,理解式阅读法。阅读不仅仅是读表面文字,更要注意文本中的关键句、词,充分理解文本。对于一些结论性的话语应反复斟酌,多设问多思考。如“为什么维新变法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什么它客观上促进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边阅读边思考有助于学生深层次地理解教材内容。
第四,区分史论。历史教材是由诸多史实和观点构成,教师应教会学生区分史实与结论。对于史实部分,学生按照事件的要素可逐一弄清,而对于一些结论,学生可能读不懂,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史实中找出结论的依据,从而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
诚然,关于历史文本阅读的方法还有很多,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具体的学情加以选择运用。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而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地去引导和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必要的阅读技巧,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向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1](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 高中历史课堂 教学有效性 教学方法
对于高效课堂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笔者认为高效的课堂就是用更少的时间和精力,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笔者结合教学实践,遵循历史学科的一般规律,提出了打造高效高中历史课堂的策略。
一、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拓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因此,在课堂引入时就要引人入胜,如学习古代政治制度时可以从“大禹治水”的故事导入,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禅让制。在教学内容方面切忌简单说教,通过著名的历史故事引导学生感悟,让学生真正理解历史、喜欢历史。历史课并不是孤立的,是与语文、数学、音乐、艺术紧密结合的,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找到合适的结合点,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外,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还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领学生总结历史的发展规律,让学生学会评价历史人物,如刘邦、秦始皇、武则天等,让学生学会辩证分析历史人物,不能形而上学,防止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产生偏执。
二、发挥好图文资料的作用
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从更多角度了解历史知识并能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分析历史问题,教材提供了大量图文资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料,因为这些资料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图文资料包括历史文献、名人名言、经典著作等,在教材内容中占有一定数量的比例,我们可以利用这些资料设置一些探究性的题目,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刺激学生追根溯源的欲望。教学实践中发现,运用好教材的图文资料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综合能力,可以让学生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可以让学生提高信息搜集能力,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另外,老师在设置问题时要有梯度,从简单到复杂,在兼顾多数学生情况下还要适当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思维习惯。高考命题的一大特点是给一定的历史资料,要求学生阅读分析,完成特定材料下的历史题目,这实际上是考查学生历史图文材料的解析能力。为了适应这样的命题趋势,我们一定要重视教材图文资料的开发与教学。
三、让学生从“纵横”的角度理解历史
对学生历史方面的教学不能简单地用“模块”式教学方法,这样不利于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学生在历史课学习中要学会总结历史知识,从“纵横”两个维度进行整理,这样才能让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的脉络,方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如“年表法”就是纵向整理的一种方法,可以让学生从整个历史发展进程对历史知识有更加感性和直观的认识,方便学生以后复习。横向学习法就是把中国的历史发展脉络和世界其他国家进行比较,从中找到不同国家在相同历史时期的共性,同时能更好地认识到不同国家历史发展和变革原因。这样可以通过不同国家的发展,吸取和总结经验教训。
四、积极开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感性认识的最好手段,是高效教学的最好方法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组织教学强化学生的历史学习观,改变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历史发展过程,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如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刘邦故里,让学生在游记中了解秦汉的文化,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也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淮海纪念塔,采访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参与者和亲历者,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到历史事件,这样可以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体会。强化学生的人生观和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是历史教学的归宿,基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教师没有时间带领学生参观更多的地方,但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视频文件进行替代,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实践教学的效率,同样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学好历史必须有好的发散能力。高考历史命题越来越侧重考查学生的发散能力,具体表现就是考查的知识点都是在教材内,但题目的内容、考查的方式都与教材有一定的差异。鉴于此,高中历史教师要摒除传统落后的教学方法,创造条件让学生探究式学习,在真正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发散思维,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避免学生死记硬背。如教学新航路的开辟,教材内容只是对欧洲进行分析而对其他地方并没有详细的分析。我让学生分析新航路的开辟对中国的影响及如何影响中国近现代的发展走势,让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可以让学生搜集材料,发挥集体智慧。结果学生的分析相当不错,从新航线开辟后丰富我国粮食产量和品种、丰富蔬菜种植、丰富商品种类,打破了我国闭关锁国的状态,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中国的正常发展,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中国的。学生的分析虽然不是十分贴切,但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也扩散了学生的思维。
教师做到上面几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会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开展地方史专题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让学生以史为鉴,继往开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很少有教师把地方史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其实把地方史渗透到历史教学中,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参考文献:
[1]王百胜.如何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3(02).
关键词:问题导学;学生展示;学案留空
本文从问题导学策略、学生展示策略、学案留空策略和教师精讲策略出发,探讨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与同行互相交流。
一、问题导学策略
初中历史的学习为高中历史奠定了基础,让学生学好初中历史是非常关键的。因此,如何上好初中历史是教师应该解决的首要问题。对于初中生来说,大部分都有着较强的好奇心理,对很多新鲜事物都带着很强的好奇心,因此,教师可在课堂上设置相应的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巧妙的利用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例如,在学习初中历史明清抗击外国侵略的英勇斗争时,教师应该先给出几个问题,例如:问题一:学完本课之后请用自己的话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问题二:通过学习戚继光抗倭、郑成功和雅克萨反击战,正确认识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中的重要地位,感受到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什么精神?问题三:戚继光抗击倭寇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等等,之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并且思考,这样做可以提高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待学生阅读完之后给几分钟时间让同学们思考这些问题的答案,并请一些同学来分享答案,对回答得比较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回答得不好的同学也要有相关的鼓励,每次课都让同学们带着问题去思考,通过问题教学引导学生学好历史,提高学习成绩。
二、学生展示策略
从以往的教学经验中不难发现,初中生的思维还是很活跃的,活跃的课堂总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活跃的课堂中,学生们都会积极展示自己内心的一些想法,再加上老师的一些指导,学生的各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更多展示的机会,让每个同学都参与进来,提高学生参与意识,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例如:在上完一节课后设置一些课外活动,比如让生分组制作下一节课的ppt,每组6-8人自由分组或者按照学号分,然后要选出各个小组组长,给一节课的时间和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讨论如何制作一节课的课件,怎么展示自己的想法。讨论好了之后做成PPT交到老师那里,上课时请每组组长或者派代表上台展示自己的课件成果,各组都展示完毕之后,教师应该马上对同学们的课件展示进行点评,比如课件做得好的以及讲课讲得好的小组,最后评出各方面都比较好的几个小组加以表扬奖励,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兴趣,让同学们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上来,勇于展示自己。这样做可以锻炼学生展示能力、思考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成绩也不断提高。
三、学案留空策略
学案留空是教师常用的一些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通过这个方法在一节课结束时对某些问题、某些知识点留空,让学生利用课间或者课后时间进行思考,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与此同时,我经常我在教学中导学案的末尾留下空白,让学生写一节课的“思维导图”。例如:在上“明清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一课之后,我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按照自己的理解整理的促进知识记忆的结构图或表格。并且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整理所学知识的方法。在上完一单元复习整合课后,引导学生在导学案上写“反思报告”,主要写通过复习,自己学会了哪些知识或者哪些方法,哪些问题自己掌握得比较好的,哪些重点难点还没有理解的问题要及时向老师反映,这样便于教师了解学情、解答疑惑。总体上说,都是为了发挥学生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知道自己是课堂上的主人,都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梳理一节课的总体内容,理清全文的思路,便于记忆。长此以往,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记忆能力也会有相应的提高,这样做不仅符合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策略,也能提高学生自我思考能力。
四、教师精讲策略
关键词:历史 中考 开卷考试 弊端
众所周知,考试是一个无形的指挥棒,能够影响学生学习精力的投向,反映学生学习的效果。如何利用考试这个指挥棒,提高教学水平,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素质,是现阶段素质教育最应研究的问题之一。目前,大多数地区的历史中考采取开卷考试。但高中历史考试,无论是学业水平测试还是文科高考,都采取闭卷形式。为何历史中考采用开卷考试?历史中考应如何更好地与高中历史教学、考试衔接?开卷考试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开卷考试是否能得到学生足够的重视?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分析历史中考开卷考试的弊端。
首先,不利于初中教师的课堂教学
初一中国古代史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创设一些历史情景,让学生感受源远流长的中国古老文明;初二中国近代史开始逐步培养学生阅读和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初三世界近现代史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或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历史教材的编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历史中考仍停留在开卷考试阶段,学生会认为考点都在书上,看书就行。遇到具体问题时,缺乏通过全面思考和综合分析应考的能力,而只是一味的依赖书本和各类资料,很难有效提高学生独立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给历史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困扰。例如,老师在教学中不知道是教知识重要,还是教“翻书”的方法更重要。然而面对中考压力这一不争的事实,面对繁重的7门功课,学生自然选择“速战速决”的方式,相应的参考书不可避免的摆在了课堂上,成为无形的指挥棒,而不是选择从有趣的史实和渊源文化中独立思考。
其次,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是一门系统、综合学科,对于史实的了解和学习绝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学生从小时候听父母讲历史故事,到自己识字看历史书籍,再到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分析问题、思考世界,进而解决生活工作中遇到的诸多问题。注定了历史教学和学习既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也绝非三年五载所能办到。如果不在初中打好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基础,在高考压力之下的高中阶段恐怕更难达到。培根曾说,“学史使人明志”,学好历史不仅是为了中考、学考、高考,更多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乐趣,学会运用,从历史事件、史诗长河中寻找人生方向和生活坐标,培养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过程。而闭卷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第三,不利于初、高中历史的衔接
历史中考是选拔性考试。开卷考试虽有一定难度,但教师会根据中考考试要求,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有所侧重。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也会按照中考要求掌握相关知识点。但目前完全依赖课本和资料的现状,忽视了基本历史常识和学习规律,令人担忧。例如,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间,我国如何取得胜利等等问题,这些是中国人应有的基本常识,许多学生却是一问三不知。学生升入高中后,需要具备一定的基本历史常识,但学生历史知识的脱节、断层现象很普遍,带给高中历史教师诸多困惑。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这个历史问题老师讲了没有?讲了,但是没记住。这种现象是由于没掌握应有的历史常识,不具有应有的分析问题能力?是否需要高中老师把原来的知识再讲一遍?如果要讲,教学任务是否能完成?高中历史的教学任务很重,要在两个学期完成必修一、二、三的教学任务。初上高一的学生学习任务较重,从初中过渡到高中有很多不适应。数理化难度的加深,政史地理解的提高,学生可能没有更多的时间思考问题。
第四,不利于学生对历史学习的重视
中考历史开卷考试,可能导致学生缺乏刻苦专研、研习问题的能力,认真听讲的氛围,独立思考的习惯,甚至死记硬背的方法都弱化了。开卷可能会使学生产生不自信心理,学生总想在书上找到每一道题的答案。由于一考定终身,学生更求有书为证,不敢放飞思维。学生因历史中考开卷考试的心理压力较轻,会产生依赖情绪,中考复习时通常会比闭卷考试投入更少的精力。其实,开卷的试题量和难度并不比闭卷大,但学生常常不是独立地思考解题方法,而是急于翻书,结果浪费了时间。很多学生存在题目未答完的情况,驴唇不对马嘴的应答也不在少数。学生在考试形式的影响下,易形成上课不听讲、下课不复习、人文知识贫乏的现象。许多人不知秦皇汉武、不晓唐宗宋祖。一个对自己国家的历史、社会知识都知之甚少的人,还能有很高的人文素质和民族精神吗?
第五,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高中历史;探究活动课;处理
业内资深人士认为,新课标强调既重视获得知识的结果,也重视获得知识的过程。传统的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新课改对历史教学的要求。由于安徽省中考实行开卷考试,学生的基本技能与能力,没有经过一定的培养,极为欠缺。作为历史教师,探索符合学生实际的,并能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教学方法是重中之重。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与实践,本人认为充分利用高中历史教材中的探究活动课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方法。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对学生来说,既巩固了知识提高了认识,也锻炼了学习历史的基本技能和其他能力(譬如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相互协作能力等);对教师来说既可以深入了解学生,也可以用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历史探究活动课的教学方法
1.指明利害
初中时学生对历史课的不重视,学习积极性欠缺,因而大多数学生对于探究课反应冷淡。对此,教师应该首先向学生讲明新课标对高中生能力的相关要求,并指明,这些能力的培养,参与历史探究活动,是快速有效提高的方法之一。对于真正希望学好历史的学生来说,这就首先使得他们愿意参与这项活动,从而解决好有效处理探究活动课的前提。
2.选择情境
对于课本上提出的多个情境,让学生自行选择适合自己的或者由教师设计以供学生参考。例如对于选修2中历史研究活动课一:撰写历史短评。可以让学生选择教材中给予的角度,也可由教师设计:没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历史地位会不会下降?让学生自拟题目进行撰写。
3.提供材料
基于安徽省历史学科的特殊情况,教师必须提供更多材料作为补充,尤其是一些教材中未展示的东西,如陈晓枫在《的文化透视》一文中指出,《临时约法》是根据当时条件下交出政权的急迫需要,违反关于政体设计的理性分析,将政治制度设计为责任内阁制,在法律价值的追求上,表现出工具主义的趋向,使宪法成为从事某种政权追求的工具。这就违反了人民、代议民主的宪法本意,表现了中国法律文化中将法作为某种制胜利器的传统特征。
4.给予指导
探究活动课很多是要求撰写历史小论文这种形式,学生必定难于把握,所以给予相关指导是必需的。一要指导阅读,教会学生如何阅览资料;二要指导分析讨论,教会学生如何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三要指导撰写,教会学生如何做到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严密。
5.恰当评价
对学生用心研究学习的成果,教师要认真负责地对待,并做出恰当的评价。可以画出表达较好的语句,予以表扬;也可总体点评,肯定亮点,委婉指出其存在不足。
6.及时反馈
对于学生的相关情况,我认为最好是开一堂总结课,在总结的过程中,要肯定表扬突出的;对存在的问题,可以鼓励学生讨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对于观点出现对立的情况,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辩论,以活跃他们的思维。
二、历史探究课在操作中应该注意的几点问题
对于写作类的活动课,要注意你所面对的是高中生,他们知识面狭窄,各方面能力较差,所以我们不能以过高标准来要求中学生。只要能以历史事实为依托,言之成理,论述清楚即可。
选择设计问题情境应注意几点。第一,要有一定的层次性,较高层次的问题更具有挑战性,才能促使学生充分利用各方面资源和能力、综合各种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第二,问题应符合学生的实际,只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的问题,学生能自行解决,才能激发他们探究解决问题兴趣。第三,要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去创新思维,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
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指导作用。参与探究活动课过程就是学生对历史资料搜集、整理与重新诠释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应该在探究活动课的各个阶段,放手让学生去做,不能过分干预。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既要组织学生进行的搜集、分析、讨论、写作等活动,又要以引导者的身份参与,积极鼓励学生,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的意义
历史探究活动课对于学生对于高中历史教学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
1.历史探究活动课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知识,通常是“死记硬背”,消磨了学生的兴趣,限制了思维的拓展。而参与历史探究课属于研究性的学习方式,参与的过程也是体验历史的过程,在体验中思、感、悟,取得更多的收获。与此同时,学生在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沟通,有助于培养学生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潜移默化地掌握知识、提高认识和锻炼能力。
2.探究活动课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培养综合能力
当学生对相关内容不甚了解时,他会主动去查阅资料,那些他感兴趣的、经认真探究的内容的记忆要牢固得多。学生在实践中质疑、析疑、释疑,体验知识发现的过程,有助于综合认识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的形成。
3.探究活动课的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尤其是写作类,既要求学生应用综合知识,又要求运用综合能力。在他们质疑、析疑、释疑的过程中,阅读能力、判断分析能力、提取有效信息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都会得到相应的提高。久而久之,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应用知识的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教育要“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一个有思想、立足于“培育人”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心理相结合,井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出发点,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本文就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为例,谈谈如何抓住学生心理,优化课堂教学的问题。
一、精心导入,激发兴趣,引发思维
17世纪英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洛克在(教育漫话)中说:“好奇心,是一种追求知识的欲望,应该加以鼓励。”心理学认为,好奇心、兴趣是积极追求知识的一个前提,是学习的先导。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阶段,智力水平和能力水平正在逐步提高,其英雄主义意向、好奇心理以及对过去的探索,对未来知识的追求,都为激发兴趣、引发思维创造了条件。教师若抓住这一心理特点,精心导人,一开始就能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认真听课的欲望。例如,在讲(伟大战略决战的胜利)一课时,一上课就让学生猜一猜“行军打仗的时候,军事指挥员手中有一样东西是必不可少的,是什么呢?”学生饶有兴趣地说出了“地图”。“对,所以,学好战争,就要学好什么?”“地图”。接着,我把地图挂出来,指出黄河、长江、淮河、中原等。这一节课师生围绕地图分析三大战役中我军的战略、战术。这一导入,以点带面,激发兴趣,引导学生思维。再如我在讲《》一课时这样导入:“19世纪中,中英两国远隔重洋,相距遥远,坐轮船需三、四个月,英国为什么不远万里侵略中国?”学生争先恐后回答“因为中国地大物博”。“因为中国落后”,“因为中国腐败”。带着一系列问题,通过引导学生复习世界史,学生自己找出了英国侵略中国的根本原因。这样的启迪导入给学生的印象非常之深。设置坡度,分层设问,当场内化重点、难点。高中历史课本历史概念、历史理论多,能力培养的要求高,教师应有目的的在每一节课讲透几个重点、难点。然而有时,我们在课堂上提出一个自以为有深度的问题时,全场鸦雀无声.学生脑中一片云。为什么呢?原因只能是教师提出的问题大而空.脱离学生实际,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任何高明的教师都要教学生“内化”知识和观念的方法,才能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能力,如果我们有意识地把大问题变成若干个小问题,设置坡度,架设桥梁,创造一种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的教学机制,启发学生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积极地动脑、动手、动口,由亦步亦趋,到放开手脚,积极思维,解决一个问题群,直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态势,就算教学目的已水到渠成。这样由学生主动参与解决问题,既让学生“很有成就感”地内化了知识,同时也在“授人以渔”中教会了学生如何思考。例如《中国的产生》有一道思考题:“有人说,中国是欧风美雨的产物,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可分解为下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①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于何时?其发展情况怎样?②后,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中国有何特点?产生了什么影响?③的目的是什么?如何评价它?④中国产生于何时?其情况怎样?通过引导,启发学生一一弄清上述问题,再回到本思考题。⑤如何看待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发展的影响?学生基本上就能找到答案了。
二、张驰有序,劳逸结合,理性分析与感性描述相结合
现代心理学表明,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意力,能持续20~30分钟。高中历史着眼于能力培养,较多地侧重于历史理论,教学难度增大。尽管我们对重点、难点的分析采取了设置梯度,分而化之,引导思维,直到知识内化,但学生若长时间保持某一区域的兴奋,该区域就会感到疲劳。故善于观察的老师会发现原本情绪高昂的学生,一节课上到二三十分钟后也变得思维迟钝,目光焕散,这时光靠老师语言。表情示意,靠学生自我控制都不是最优方法。按照现代生理学提倡的“积极休息法”,教师应该转移兴奋区域,增强一些感性的材料,让学生在轻松一刻中加深对每一知识的印象,强化每一方面的感情。例如《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 该课理论性强,要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归纳19世纪上半期、中期、末期民族解放运动的情况.突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人民掀起反帝反封建的“新”,要分析1905~1908年印度人民反英斗争的“新”特点,分析拉丁美洲民族民主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性质,整节课理性分析多,学生易产生疲劳,故在讲“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时,增加一些感性描述――意大利经济发达、武器先进,埃塞俄比亚经济落后,作战武器主要是大刀长矛(书上有插图),但埃塞俄比亚善于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展开斗争,那儿丛林密布,地势险峻。埃塞俄比亚人民跑又跑得快,爬又爬得快,他们爬到参天大树上,意军一到,毒箭齐发,意军死的死,伤的伤,抱头鼠窜,新式手枪、大炮无用武之地。在国王的领导下,埃塞俄比亚人民万众一心.同仇敌忾打败了意军,并获意军赔款100万,意军丑不丑?埃塞俄比亚人民威不威?此处描述生动形象,学生在轻松一笑中,获得了教育。
三、深入浅出,联系时事,联系身边事
历史是叙述过去发生的事情,由于时空差距,学生常觉得历史人物、事件是那么苍白干瘪,历史理论是那么深奥难懂,历史概念又那么抽象、枯燥,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学情绪。要使学生克服这种畏难情绪,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深入浅出,把深奥的事理通俗化,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多联系时事,联系学生熟悉的身边事,将历史赋予时代感,加强历史实用性教学。事实上,经常讲一些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中最重要、最有用和最精华的东西,学生会提神、醒目些。经验证明,只要教师选准实例,把握好分寸,其教育效果颇佳。
综上所述,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抓住学生心理,精心组织.能提高学生学史兴趣,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
高中地理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它的内容主要涉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块。由于其内容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性质,所以,其学习既不同于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课程,又与政治、历史等文科课程有较大的区别。如何学好高中地理呢?古人云:“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就是说有个好的学习方法是很重要的。我认为学习高中地理的方法很多,也因人而异,但我认为比较好的方法主要有:培养对地理的兴趣,文理兼容的学法,重视地图,高初中知识有机联系等几个方面。
一、培养兴趣,轻松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习就会成为负担。有了兴趣,学习就成为一种需求,就学得轻松愉快,动力无穷。学习地理,首先就是要培养对地理的兴趣。地理是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人生活在环境里,人类离不开环境。地理学科引导我们去认识环境,教我们怎样去适应环境,改造环境,使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地理学科的内涵非常广泛,它不仅包含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的科学知识,与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等各门学科有着广泛的联系,它那特有的全面分析和思考问题的地理思维方法还对我们学习其它学科大有帮助,使我们在这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也受益匪浅。地理学科的实用性很强,它引导我们把身边的世界看得更清楚。宇宙的奥妙,海陆的变迁,气候的异常,资源的开发,工业的合理布
局,农业的因地制宜,人口的合理增长,环境的有效保护等等,都是地理学科研究的内容。只要我们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生活离不开地理;只要我们联系实际学习就会感觉到地理非常实用且趣味横生;就能培养起对地理的兴趣,学习地理就会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就能够轻松地学好地理。
二、文理交融,学法兼用
在高中的各门课程中,地理与其它学科相比,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文理交融。它既有理科的严密性与逻辑性,又具有文科的形象生动与灵活。因此,学习高中地理就要针对不同的内容,分别采用理科或文科的学习方法。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包括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等,主要属于理科内容.特别是其中的地球运动及时间计算、太阳高度角、各种日照图以及气候、洋流、各种等值线图等内容,具有鲜明的理科特点,需要较多的逻辑思维。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主要属于文科内容,适合采用偏重文科的学习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非常重要。学习时要多看书,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会看书,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还要多思多想,善于总结,形成自己的看法。学习人文地理侧重于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
三、图文结合,易学好记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必须重视地图,识图、用图也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高中地理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各种类型的插图,与文字配合,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学习时,不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要重视图的学习和运用,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规律和原理,使地理变得容易学习,好记好用。例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内容,必须结合“二分二至日全球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图像来学习,才能阐述清楚,理解透彻,遇到相关知识的试题时才能灵活运用,顺利解答,脱离了地图是难以弄懂和解答这类问题的。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和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运用地图记忆地理知识是最准确、最牢固、最有效的记忆方法。地理内容纷繁复杂,但几乎所有的地理知识都源于它在相关图上的位置。学习时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平时要多看地图,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当我们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图:“地球运动”,“大气分层,,“山河分布.,“洋流流向”,“国家位置,,“铁路干线,,“工业中心,……于是,我们就可以从中准确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从容作答。有的同学可能会认为,看图太费时间,不如看书来得快。殊不知落实到图上的知识印象深刻,经久难忘,便于运用。图文结合实际耗时并不多,效果却很明显。我们学习地理,应该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培养读图用图的能力,只要胸有成“图”,定能事半功倍.
四、知识联系,融会贯通
我们知道,高中地理是建立在初中区域地理基础之上的,初中地理中区域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地理要素,往往是高中系统地理,特别是人文地理的基础。因此,具备必要的初中地理知识是学好高中地理的保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同学的初中地理知识己经淡忘,影响到高中地理的学习,因而有必要在高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适当复习一些初中地理的知识。一是可以抽点时间浏览一下初中地理教材,主要是地球地图知识、大洲大洋的分布、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基本情况、中国分区地理等内容,加深这些基础知识在头脑中的印象.二是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当涉及初中知识时,及时查找区域地图或复习初中相关内容,注意高初中知识的有机联系,把系统地理知识落实到具体的地理区域中去理解、分析、解决问题,使知识得以融会贯通。例如,在高中地理中“海陆热力差异使纬向的气压带被分裂为一个个的高低气压中心.的内容,就涉及到初中的海陆分布、印度、蒙古、西伯利业、夏威夷等具体地方,及时复习熟悉这些地方,才能较好地掌握相关的大气活动中心的位置、范围及其移动和影响等内容。在“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一节,需要密切联系美国、澳大利亚、阿根廷、南非、日本、南亚、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初中地理知识,才能学好这一节内容。
以上的几个方法都是我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比较好的学习方法,希望能给同学们一些帮助,让我们大家一块把地理这门课程学好。
关键词:高中 历史 教学 课堂 师生 关系 策略
一、首先需要教师做好自身的素质提升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教师的个人教育素质以及教学水平对于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尽管在新课改以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退居二线”,但是这对于教师的个人教学素质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如何更好的把握课堂节奏?如何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等等,都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面对的难题。这就需要教师要不断的学习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形式,不断的给自己“充电”,以便能够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知识需求。在笔者看来,教师想要做好自身素质的提升,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要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决定着教师的教学规划以及教学实践,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进行,所以就需要教师能够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比如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整体协调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另外教师也要注重教学的效益,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此外教师也要注重对于学生的科学评价,以便学生能够及时的改正错误、不断进步。
第二教师要更新自己的教学方式,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就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只能够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在新时期,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所以教师就要丰富自身的教学形式,多采用学生合作探究、师生协作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等形式进行,以便能够活跃课堂教学,使历史的课堂教学形式得到更好的实现。
第三教师要善于发展教学切入点,有句话很有道理: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必须有一桶水。历史老师视野要开阔,上至天文,下至地理,都要广泛涉猎。历史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科学,跟什么都沾上边。教师在课堂上如果只是一味地讲纯理论的东西,就很容易使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学生听了也会感到没趣。在课堂上,偶尔“天马行空”,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助于他们了解历史的“课外话题”,常能让学生听得津津有味甚至着迷,这既能增长他们的见识,拓宽他们的视野,又能增加他们对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其次需要教师做好课堂的教育教学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在高中时期,学生的学习任务较重、学习压力相对较大,投入在历史科目上的时间也就相对较少,同时历史科目作为一项“非主课”,在高中阶段的课时安排相对较少,而历史知识点却是非常多的,这就更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利用有限的时间做出最大的教学效果,以便能够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高效进行。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所以教师想要做好课堂教学,要使学生真正学好历史,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借助知识桥梁,调动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结论性内容较多,这是历史学科的一大特点。部分老师认为历史课没有什么内容好讲,只须向学生灌输结论,他们记住该记的内容就行了。其实高中历史课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认识教材上的结论,而且要使之理解、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初步分析历史问题,老师们要充当学生与知识之间的媒介,帮助学生架设通向教材的结论的桥梁,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另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与现实的结合性:即要把历史与时事热点相结合,化历史为现实。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很多学生认为离自己很遥远,学起来没有兴趣,但大部分学生对时事政治比较感兴趣,往往在课堂上老师一讲时政热点问题就听得特别认真。教师如果能恰当地把历史与时事相结合,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共鸣。
在教育领域有句名言叫“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给学生再多的知识也不如教给他们一些具体学习的方法,所以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能够顺利升学,以便学到更高层次的知识,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所以学生最感兴趣的是学习方法,好的学习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课堂笔记,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观察现实问题,力求做到学以致用。比如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要善于总结、善于归纳,高中历史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便是系统性较强,每个时期的历史都会有一定的联系,学生只有掌握了各个时期的特点才能够更好的将历史知识联系起来,才能够加深印象,所以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善于联系、善于总结。
三、再次需要教师做好师生的关系构建
高中时期正是学生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此时的学生大多住校,远离了亲戚家人,在学校生活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生活问题或者心理问题,而这些问题也会很大程度上的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做一个“有心人”,在课上课下能够及时的发现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解决,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俗话说“亲其师则重其道”,创设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接下来的教学工作相信就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比如教师就可以在课后花一两分钟时间与不同的学生聊天,关心他们的身体、学习、爱好等,这会让学生觉得老师并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可以交心谈心的朋友。长期坚持下来,必然会赢得学生的欢迎。老师的亲近,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你教的课的兴趣。但要注意的是,跟学生的关系不能好得没有距离,要把握分寸,要让你的学生对你既敬又爱。俗话说“爱屋及乌”,只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相信教师的教学也就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俞青.高中历史教学点滴谈《青海教育》2007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