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加快信息化建设

加快信息化建设

时间:2023-08-12 09:16:22

加快信息化建设

第1篇

关键字:大数据;企业信息化

1、大数据概要

1.1 大数据的定义

在百度百科上给出了这样一个定义:“大数据”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来适应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1]

1.2大数据的特征

1、容量(Volume):数据的大小决定所考虑的数据的价值和潜在的信息;

2、种类(Variety):数据类型的多样性;

3、速度(Velocity):指获得数据的速度;

4、可变性(Variability):妨碍了处理和有效地管理数据的过程。

5、真实性(Veracity):数据的质量

6、复杂性(Complexity):数据量巨大,来源多渠道

7、价值(value):合理运用大数据,以低成本创造高价值

2、大数据时代下白山供电公司信息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现状

1、资源整合。[2]目前,白山供电公司正处于发展阶段,人员不断扩增,设备不断更新,信息不断完善,这就导致企业中存在大量的数据需要整合处理。自2002年电力行业改组以来,公司一直在致力于资源整合,让各个部门之间交互相连,建立统一的一体化平台,成为了公司现阶段的首要任务。

2、整体推进。[2]随着企业重组后,各县公司公司信息化发展水平出现了明显差异,为了实现企业的同一性,使各子公司之间交流顺畅,促进企业管理现代化,公司将整体推进信息化平台建设作为了企业这一阶段发展的另一主要任务。典型的如,近期对ERP系统的集中部署,推出企业内部人才市场平台,企业绩效管理平台,生产班组管理平台,物资管理平台,电力营销系统等。

3、深度融合。[2]目前白山供电公司信息化系统建设更加贴近实际工作过程,与员工的的工作流程紧密结合,从根本对业务流程进行管控和规划,并向着更便利,更规范,更细致的方向发展。

2.2 存在的问题

1、公司内部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均衡。从总体上来看,国家电网公司整体已经走在了前列,在全国企业中都处于领先地位。并在全国进行了推广实施,实现了企业资源整合。信息化支撑了国家电网公司的企业的集中化、集约化、精细化管,但在很多方面发展仍存在问题。大量的信息冗余和信息化应用效率不高,使得公司在数据转化为信息的道路上很难取得进步。

2、企业信息化标准化建设速度慢。在公司进行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制定了一系列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规范或标准,在落实于实处时需要很多行业内其他企业的配合,而适于整个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标准却进展很慢,阻碍了行业内的信息交流。

3、 公司在利用信息化来增强市场应对能力方面十分欠缺。在国外,很多企业灵活地利用大数据技术增强了企业的市场应对能力,但在我国,这方面能力整体欠缺。公司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在通过数据来增强对财务、营销以及库存的管理方面仍然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3、大数据+企业信息化建设

3.1 前提——加强企业数据安全

公司推进大数据+,首先要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在大数据环境下,所有的信息都是互联的,那就注定它存在着信息泄露的风险。因此,我们在进行大数据+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过程中,首先要保证数据在传递过程中的安全性管理。

3.2 基础——搭建大数据平台

由于大数据+属于高新技术,目前我公司内的信息平台还不足以支撑大数据+的发展需求,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建设,不仅要升级信息平台的信息处理速度和数据存储容量,还要增强平台核心算法。目前,“云大物移”是整个信息发展的趋势,为了满足公司对于信息处理方面的需求,我们可以将最新的“云大物移”技术结合到我们的信息处理平台中,从多方面提升企业信息平台的交互性,安全性,从根本上提升企业业务效率。

3.3 动力——推进企业信息应用

实际上,大数据+企业信息化的目的并不是简单的将企业信息化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的数据整理完成,而是通过整合企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来分析企业的发展趋势,存在的问题,从而对企业未来发展的风险进行预估。目前,我们企业知识停留在了数据整合的阶段,要想让企业信息化过程生生不息,我们就需要在数据的分析和利用方面下苦工,努力发展企业信息化管理应用系统。而在发展数据应用之前,我们目前最先该解决的问题就是系统模型的浓缩优化和海量数据的规范化。

3.4 保障——加强企业信息化环境建设

企业推进和发展大数据+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全体员工和客户的极力配合,而在这项技术的开始,往往员工和客户都认识不到大数据+给我们带来的益处,这就需要企业通过各种方法对员工和客户进行普及,营造一个良好的企业信息化环境。例如举办内部座谈会,贴近实际的普及大数据+的知识;在公司网页上开辟企业信息化建设专栏,加强与员工和客户的交流等,进一步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保障。

4、应对大数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挑战措施

1、加强各专业及与辅助行业之间的合作共赢;

2、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更新大数据+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

3、保持高度警惕,不断对企业信息化系统进行监控,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优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总结:

目前,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了,它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公司要想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占据先机,取得绝对的主导权,我们就要积极的引进和发展这项技术,熟悉和掌握最新的数据处理模式。在现今日趋国际化的市场发展中,为了紧跟国际发展的脚步,赶超其他企业,我们就要都在大数据技术中投入更多的精力,以期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尽快建立一套更加优化的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为企业的发展创建一个更加有机的支点。

参考文献:

第2篇

为了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全省农村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快全市农村信息化发展,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推动全市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市政府同意,现就加快推进我市农村信息化建设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是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新阶段、新形势,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着力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作为农业大市,一直高度重视农村信息化工作。年在全省建成首家地市级农业信息服务网站-农业网以来,共建成各种农业网站168个。启动了电子农务,开办了农业手机短信服务,农业政策法规、致富技术、支农措施、重要涉农活动、农副产品价格行情、市场供求、劳务输出等信息1300多条,发展农村用户11万户。同时,我们平定应看到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信息技术市场推广相对缓慢,农业信息报务体系不健全,农业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投入主体单一等。各县市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有力措施,强力推进我市农业信息化建设。

二、加快推进我市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

(一)指导思想

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以农业信息基层网点建设为基础,以整合和开发利用农业信息资源为核心,加快建设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强化公共服务职能,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二)工作原则

一是统筹规划,逐步推进。坚持统一规划设计,有步骤、有重点的推进,因地制宜的开展建设工作。二是强化服务,注重实效。在为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宏观决策提供支持服务的同时,重点加强面向农村广大生产经营者的微观信息服务。三是加强引导,全力推进。积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开放农业信息服务市场,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

(三)总体目标

建设覆盖全市所有乡镇的农业信息基层网点,加大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开发利用力度,鼓励企业、个人和其它社会组织参与信息资源的公益性开发利用,大力发展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农业信息服务业,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农业科技和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加快农业信息技术推广应用,让广大农民群众普遍感受到信息化带来的便利,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现代农业发展。

(四)重点工作

一要加快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村村通电话"工程,全面普及农村基础通信业务。加快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扩大农村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完成"自然村通"建设任务,解决267个自然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加快农村互联网建设,逐步使光纤到乡镇、到行政村。从业务、网络和终端等层面,加快推进"三电合一"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解决农村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实现信息进村入户。加强农村一体化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到末,做到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信息服务覆盖全市所有的县市区。农业信息"进村入户"率达到85%以上,建设比较完善的农业信息基础设施。

二要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按照"市建平台、县建网站、乡村建信息站点"的要求,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建立覆盖全市80%的乡镇及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批发市场、养殖小区和经营大户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逐步实现宽带网络进村入户。加快实施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和"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等工程。加快全市农业信息网络平台的建设,开发完善农业预警、市场监管、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三大应用信息系统,建立农业资源、农产品价格、生态灾害等动态监测和预警预报信息系统、农业专家系统、果树栽培专家信息处理等农业服务系统,完善信息服务体系。

三要实施涉农重点信息化应用项目建设。教育部门要抓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实现全市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完全覆盖,持续推进农村和农民的现代远程教育,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文化部门要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载体,加大基层文化信息站点建设力度;各网络运营商要结合各自特点,继续完善实施"农信通"项目、"电子农务"项目等,进一步整合涉农信息资源,提高信息资源利用效率,使农民群众享受到便捷的信息技术服务。各行业、各部门的信息化应用项目也要向农业方面倾斜。

四要促进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在全市电子政务统一网络平台的框架体系下,制定全市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工作制度,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制度,加快建设一批标准统一、实用性强的公用农业数据库,开发、完善、整合全市各涉农部门的农业信息资源库,推动农业信息数据收集整理规范化、标准化,实现农业信息资源的共享,避免重复建设。积极开展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抓好旬邑县县域经济信息化试点和三原县农村信息技术应用服务站试点工作,总结经验,在全市推开。加快实施"金农工程",发展电子农务,提高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利用率,有效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应用信息自动处理、多媒体、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和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推进农田基本建设、农作物栽培管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畜禽饲养管理、农产品流通等信息化和自控化。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现代化示范区为依托,建立一批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促进农业生产技术信息、农业科技成果的迅速普及推广,推动我市传统农业向精准、数字化的现代农业转变。启动实施农村信息化示范村工程,期间,完成100村建设信息服务站,1000名村官能经常在线获取信息,50000名农民通过互联网获取农业信息的建设目标。

五是积极开展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广播、电话等多种终端和方式,开展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按照全省的安排部署,实施农村市场信息服务行动计划和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利用信息手段,扩大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的优质资源在农村的应用范围,妇联、共青团、科协等团体,要组织志愿者经常深入北五县、旱腰带贫困地区从事信息化知识和技能服务,提高农民应用信息化获取农业信息的技能,提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六要加强农村信息宣传培训。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利用视频会议、远程教育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快农业科技知识的普及和农业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开展科技下乡等形式的信息化宣传活动,提高农民信息化意识和使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加强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重点加强对农业生产经营大户、农村经纪人的培训,通过培训达到会收集、会分析、会传播信息的"三会"要求。到末,全市每个村能有1-2名合格的农村信息员。要组织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成效,营造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加快推进我市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组织领导。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要把农村信息化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采取有效措施,统筹规划,明确职责,强化领导,落实任务。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任务艰巨,需要各方面的配合和支持。市信息办要切实加强对农业信息化工作的指导,统筹协调、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市农业局要发挥好职能作用,认真做好全市农业信息规划和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市教育局、科技局、文化局、卫生局、广电局、水利局、气象局等部门要密切配合、齐抓共管,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第3篇

一、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现状

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特点是起步晚、发展速度快,但问题依然突出。自1996年“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开始运行,到目前,我国的农业信息网络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和基础,初步建成具有较强技术支持功能的信息网络中心和国家农业核心网站,全国农业网站总数已达2200多个;农业部建立了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系统和国际农业生产贸易信息系统等,全国蔬菜市场经济信息服务系统运行良好;大部分省、市建立了农业信息中心,建成了一些大型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农业专家系统等,县、乡级农业信息中心正逐步建立,全国已有7000多个乡镇建立了信息服务机构,占乡镇总数的18%。另外,我国广播电视和通讯业的迅猛发展,使农村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广播、电视和电话,部分乡村开通了因特网,为农民直接通过综合信息网络来获取农业生产和市场信息奠定了基础。但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与发达国家相比,农业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与城市之间也存在明显的“数字鸿沟”,严重制约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突出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1、农业信息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投入不足。

长期以来,由于中央和地方偏重于城镇信息化建设投资,对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十分有限,不但造成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农业信息化网络和传播体系不健全,而且导致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不足、信息服务业落后和农村信息资源稀缺,农业信息化程度不高,农村信息服务产业化水平低,信息进村入户难,且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据统计,目前我国约有90%的信息资源尚未电子化,计算机设备的利用率和联网率仅为15%-20%,农村许多地区甚至没有利用计算机。

2、农业信息化法规制度建设滞后,政府没有很好发挥主导作用。

由于农业信息化立法和制度建设滞后问题,使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法律和制度保障,农业信息市场管理无法可依,不能实现农业信息收集、整理、筛选和传播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由于大量的农业信息具有公共物品性质,消费者“搭便车”心理及存在交易成本等特征,自发的信息市场难以使农业信息资源有效配置,需政府进行信息投入和对信息市场进行干预,并为农民提供及时、全面、准确的农业信息服务。但目前我国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上,主导作用发挥不够,没有形成政府对农业信息服务组织的补贴、支持和有效监管机制,农业信息产品开发不足,许多农业信息产品没能及时得以推广应用,信息市场竞争无序。当前我国各地开发的农业数据库大都自定标准,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农业信息标准,互通互联性差,不适应网络化时代数据共享的需要。

3、农业信息资源没有有效开发利用,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较低。

我国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目前尚处于较低发展阶段,大多属于单媒体产品,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不足和利用率低,农业信息的加工、分析、利用及农业信息市场的培育等发展缓慢,许多农村地区还没有完善的信息产品市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和信息服务手段落后,信息的渠道不畅,农民获取信息的途径少,信息接收方式落后。

4、农业信息人才匮乏。

我国对农业信息人才的培养重视不够,投入少,培训机制不完善,农业信息人才缺乏,尤其是基层农业信息管理服务人员数量少和知识结构不合理,使农业信息专业库数据的建设和更新速度缓慢,农业数据库与农业信息系统等的开发总量不足。同时,由于我国农民文化素质偏低,不少农民信息意识淡薄,信息资源利用的积极性和风险性不足,缺乏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和能力,使农业信息传播效率不高。农业生产的盲目性较大。

二、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成果的具体表现

信息的统分和畅通是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历程,也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逐步完善的过程。农业信息化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而起步,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而不断获得新的发展。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之后,农业部随即提出了《加强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的总体构想》,并在全系统大力推进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拉动了加强农业信息化的序幕。根据工作进展情况,在1996年、2004年信息发展的两个关键时期,先后两次召开全国性农业信息工作会议,对全国农业信息工作进行部署和推动。并于2001年开始实施十五农村市场信息行动计划。以中央出台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为标志,我国农业信息工作已初步完成了基本框架的构造阶段,开始步入健全完善和提高阶段,正在实现发展阶段的历史性跨越。经过前10年的全国上下的顽强探索,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主要表现在:

1、组织体系逐步完善。

截至2004年底全国所有的省份、97%的地(市)、80%的县级农业部门都设有信息管理和服务机构,67%的农业乡镇设有信息服务站;发展可向农民直接传递信息的农村信息员17万人。

2、网络平台初具规模。农业部建立的中国农业信息网具有较强支持服务功能,是著名的中国农业信息“批发市场”,构建了办公网络平台,开通了指挥调度卫星通信系统,初步建成了以中国农业信息网为核心,集20多个专业网为一体的国家农业门户网站,访问量在全球农业网站中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2004年底,各省级农业部门、80%左右的地级和40%的县级农业部门都建立了局域网和农业信息服务网站。全国乡镇信息服务站中,有计算机并可以上网的约占80%。农业信息服务网络正快速向中介组织、龙头企业、批发市场、乡村以及经纪人、种养大户延伸。

3、信息采集与资源开发渠道日趋完善。

通过抽样调查、典型调查等方式,建立了基本覆盖农业、市场、资源等重要内容的信息采集系统36条,省级农业部门大都建立了定期农业农村经济形势会商会制度,信息资源整合开发工作取得了较好的进展。特别是农业部在2002年6月,为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和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系统,对小麦、玉米、稻谷、大豆、棉花、糖料、油料等主要农产品的生产、进出口、价格、供求形势及世界农产品市场态势跟踪监测分析,每月监测预警报告,在调控农产品市场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4、信息覆盖面逐步扩大。

农业部建立了以“信息日历”为主要形式的信息工作制度,形成了部属中国农业信息网、农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农业节目、农村杂志社和中央农业广播学校等媒体为主,各相关媒体参与的信息窗口;各地农业部门也都与有关媒体联合,开辟信息渠道,努力扩大信息服务范围。

5、电子政务凸显成效。在信息工作的推进过程中,伴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遍推广应用,农业部门的调控引导、监管服务等政务工作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农业部行政审批综合办公信息系统为申报单位提供了“一站式”服务;一些地方农业部门通过网络系统,实现了监管事项的办事程序、过程和结果的三公开。电子政务工作的开展,使农业部门行政效率得到了明显提高。

三、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建议

根据我国农业信息化的现状和所取的得成果,笔者对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提出了以下建议:

1、重视和加强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

农业信息化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学科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政府必须重视此项工作,并充分发挥其组织领导的作用,从国家立法、资金投入、政策扶持和管理协调等方面来促进农业信息的发展。首先,制定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提出农业信息化的中长期规划,并选定部分目标,重点突破,借鉴日本的经验,抓好信息市场的法制、法规建设,制定一系列制度性规则和运行性规则,约束市场各方面的行为,促进市场的有序发展,并注重依法保证信息质量的真实性、有效性及知识产权等,维护农业信息化主体的权益。其次,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政府投入主要用于农业信息系统的多项硬件建设,重点支持农业科技信息数据库和多种信息产品的研制开发、协作和服务,加强全国农业信息科学的学科建设,加强农业科研机构的建设等。同时注重多渠道增加农业信息化的投入,建立多元化投资体系。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团体、个人、外商投资农业信息化的建设。由各级政府组织协调涉农相关部门和企业制定信息设备投入、信息资源开发等规则,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管理服务系统和服务机构,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减少重复和浪费,实现农业信息的共享。

2、加快农业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首先,加快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我国信息网络起步晚,但发展较快,农业部“中国农业信息网”已有1000 多个地、县入网。中国农科院建立的“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也已经初具规模。然而我国的基础网络设施还存在着参差不齐、设备低下、宽带不足、网速慢的弊端,因此,必须采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建立集多个农业信息网络于一身的高速、宽带的全国性农业信息广域网络,由于这部分工作投资大、技术难度高,可采取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拨预算,专业公司招标承建的方式,较快地推进基干网络的建设。市级以上的农业部门可以有选择地组建有自己地域特色的农业信息网,如农业气象信息网、农业地理信息网等。并加强国际合作,充分吸收与利用发达国家的先进信息技术成果,积极参与全球农业信息共享,使每一个农户都对国内市场乃至世界市场行情有充分的了解,从而,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生产品种,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生产效率。其次,充实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大批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但其数量和质量不足以形成农业信息产业。因此,在不断扩大现有数据库容量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的质量。并大力挖掘信息资源,把农业信息视野扩展到农业及相关的各个领域,以充实现有数据库的内容,逐步建立大型综合性数据库及专业特色数据库。与国际信息网络联网,为农民及时提供准确的国内外农产品生产、供给、需求、价格变动趋势的市场信息,减少农民进入市场的成本和风险,在农产品贸易中争取主动。再次,抓好农业科技信息网的建立。应借鉴日本的经验,充分重视信息技术在农业科技传递推广中的作用,农业科技资源大多掌握在各级政府主办的科技研究或普及机构的手中,而这些机构多靠政府预算维护,政府应使这些机构全部联网,并规定这些机构必须无偿地向农民提供各种技术信息,从水土保植或良种的推广作用,通过网络将技术服务送到农家。

3、增强全民的信息意识,充分发挥民间在提供市场信息方面的作用

信息技术在当今世界农业中已相当普及,农民靠信息引导进入市场,组织生产,政府靠信息进行宏观调控,制定农业政策,信息技术的发展已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但目前,我国广大农民、基层科技人员和政府部门的有关领导信息意识仍较淡薄,使本来就稀缺的信息资源得不到利用,这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极为不利,因此,要通过各种手段与媒体,宣传普及农业信息知识,提高全民的信息意识,和自觉利用信息、依靠信息的积极性,将稀缺的信息资源转化为现实的农业生产力。日本在市场信息提供方面,建立了一套民办为主,官方监督的体制,有效地解决了信息提供的准确性、及时性及全面性问题。我们应充分借鉴日本的经验,通过制定一系列法律,规定各地的批发市场有义务及时地将每天的各种农产品销售及进货数量、价格上网公布。由于市场信息工作做得越好,它的交易量就可能越大,而且与农户的切身利益有关,因此,由民间提供的信息一般具有真实性和及时性,对整个农业生产能产生良好的指导作用。

第4篇

关键词:加快 档案信息化 路径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8(a)-0224-01

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网络的发展和社会发展节奏的加快,知识和信息已经处于爆炸式的增长阶段,由此而产生的信息档案资料档案出现了猛增的局势。档案信息资料作为企事业单位活动记录的主要体现,作为实施决策活动的重要依据,对其发展有着一定的指导、规范和监督作用。在以往,我国对档案资料的管理没有给与足够的重视,一定程度上阻碍和限制了他们的发展。近些年,随着档案资料管理理论的发展,我国企事业单位开始重视档案资料的开发与利用,并且已经把档案资料管理看成是企事业单位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目前的问题是如何提升档案管理的质量,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重要的路径,笔者就探究了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方法,希望能提升档案资料管理的质量。

1 发展档案管理思想,提高档案管理地位

加快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档案管理发展的必然要求,首先要转变档案管理思想,给予档案管理应有的地位和重视。我国的档案管理工作起步晚,虽然近些年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在管理态度、管理方法和档案从业人员的待遇上依然呈现出滞后性的发展困境。档案资料的信息化建设需要发挥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为此就必须正确的对待他们,给予他们应有的公平待遇。档案管理工作本来就是比较枯燥乏味和单调无趣的工作,在以往,档案管理部门被冷落,从业人员也受到了一定的歧视,这些都是当下信息化建设需要极力改变的现状。对档案资料的重视还需要主管领导给予公平待遇,在档案资料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档案资料管理部门提供相应的档案管理硬件设施,确保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开展。在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对信息化有一个全面的全新的了解,不能曲解和误解信息化建设,档案的信息化建设不是简单的在管理中使用电脑、网络、打印机等所谓的信息化硬件,还包括档案管理、开放和利用的过程中能够巧妙的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手段,提升档案开发、管理和利用的效率,做到管理与开发并行,开发与利用同步。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不仅仅是档案的有效搜集、整理、保存,还包括开发和利用,管理的目的就是让档案资料发挥自身的价值,为企事业单位的发展提供服务和指导。这一观念需要档案管理人员重新界定自身的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为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做到思想准备和观念铺垫。

2 强化信息化硬件建设,确保信息化管理的实现

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不仅仅需要依靠人们观念的革新和档案从业人员掌握应有的现代化管理理念与技术,也需要确保信息化建设中所需要的设备和机械工具,这是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从档案的搜集、整理、归档、开发和利用,都需要实现智能化、动态化、自动化和规范化的挑战,同时随着档案资料的增多,需要从业人员借助信息化建设的硬件设施来提高工作效率。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网络的发展,以及打印机、复印机、各种通讯设备等技术的应用,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能,实现了档案资料管理的无纸化和科学化办公,为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为了强化和加快档案资料的信息化建设,企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和相关单位应该购置一些有助于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硬件,真正的把档案管理的信息化落到实处。为此,企事业单位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采购一些档案管理的硬件设施,如:电脑、复印机、打印机、照相机、扫描仪、光盘刻录机、互联网设备等现代化办公设备,要充分发挥现代科技、缩微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加速实用、通用软件的研制,加快档案信息数字化处理步伐。

3 提升队伍建设,打造高素质的档案从业队伍

人类的一切社会活动都是围绕着人而展开的,人也是一切活动的核心所在。所以针对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来说,档案从业人员的建设和素质的提升是优化档案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我国,由于档案管理起步较晚,对人才的培养上也略显滞后,导致档案专业人才十分的匮乏,即使有档案管理学习背景的人在实际的工作中也很少人掌握到了娴熟的工作技能。在以往,企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人员都是其他科室的人员兼职所组成,很多的人没有专业背景,也没有专业知识,他们只能简单的处理档案资料,导致档案资料的管理局限于档案的搜集和保存上,很少发挥应有的作用。近些年,随着人们对档案资料的重视,企事业单位为了应对较为复杂的档案管理,也开始应聘一些具有专业背景的人士来开展档案资料的管理,但是这些人几乎没有过多的工作经验,又加上他们对工作的挑剔,导致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还停留在理论上,而实践中老一套的档案管理方式依然存在。对于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来说,最重要的是人才,所以对于档案从业人员来说,如果是新招录的人员,单位要给与适当的培训,实现老带新最好。对于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档案从业人员来说,要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让其档案管理工作开创新的格局。档案管理人员还应立足本职工作,强化自我学习意识,积极参与信息化教育培训,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

4 统一规格管理,规范档案管理标准

对于档案的管理来说,在强化信息化建设的同时一定要确保档案管理的安全、档案管理的工作效能,就必须构建相关的管理制度,实现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这样才能实现责任明晰,权责分明,保障档案资料信息的及数据的安全运行。在管理制度上,按照法治建国的思路,在档案管理中还需要实现规范化和创新化。在以往的档案管理中,更多的时候都是人为命令管理,制度成为了一种摆设和形式,所以在制度的构建中首先要确立制度至上的原则,用制度约束人为。在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时候,在制度的建设中要实现同步化和适应化,构建彼此匹配的制度规范:一是健全和完善档案管理业务流程和技术规范,细化电子档案工作环节和步骤;二是制定必要的安全措施,特别对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确保电子档案的安全性与完整性;三是统一档案管理标准,在档案的管理中,最为繁琐的工作就是设备档案进行分类和归档,所以建立统一的管理标准就可以减少相关的工作量,提升工作效率。在档案标准化建设的过程中,要规定档案收集的标准、档案整理的标准、档案统计的标准、档案利用的标准、档案封存的标准等。如果设备档案管理没有标准的话,档案数据库中的信息资源就无法建立,实现资源共享,所以实现档案的标准化管理已经成为档案发展的必经之路。

现阶段,人们对档案资料的认知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除了给与一定的重视之外,还开始开发和利用档案资料,让其产生了一定的实用性价值。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从业人员应该立足实际,不断创新工作思路,采取有效的对策加快信息化建设,这样才能让档案管理发挥应有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胡艳.如何加强房地产企业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J].办公室业务,2013(22).

第5篇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使几千年来形成的信息传递方式、人际间的沟通方式和社会管理组织方式等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经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主要标志,并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经济生活的运行和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信息化是当代科技革命,是社会变革最重要的推动因素,也为人大工作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一、信息化对人大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大

以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为主导,信息资源为核心,信息网络为载体的信息化发展,已在人大的工作实践中体现出了越来越大的重要性。一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各级人大机关相继建立了许多内部局域网和开放式网站,初步构成了人大信息网,使全国各级人大之间联系更加顺畅,信息资源可以共享。二是内部局域网和党政网的联通,已基本实现从纸张的信息处理转变为通过通讯网络途径,对人大信息进行收集、加工与处理,进行无纸化办公和文件的网上传输,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三是传输网络为人大及其常委会与广大人民群众间架起了一座现代化桥梁,使信息交流具有了双向互动性,实现了信息传递渠道的多元化,畅通了人大信息的反馈,为人大及其常委会决策工作的科学化提供了重要保障。四是进一步开辟了人大工作民主化途径。由于网络技术具有信息量大、速度快、范围广、互动性强等特点,这就既为人大代表和常委会组成人员广泛深入地知政、督政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也为增强人大工作的透明度,为人民群众监督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先进工具。

二、应用信息化技术开展人大工作是时展的必然趋势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信息技术作为现代科技革命的核心,对人大工作的发展和创新产生了积极作用。一是创新了人大工作的方式。如利用互联网对人代会、人大常委会会议、主任会议和一些重要工作、重要活动进行宣传报道;开展网上议政、网上、网上听证和对话等。二是实现了信息共享。如通过公告栏各种通知、通告、新闻、法律法规、常用信息等,为人大代表和人大工作者提供信息服务。三是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如通过电子邮箱、通信录、个人文档库等形式提供办公支持,通过公文的电子化流转,缩短公文处理时间,提高了办事效率。四是增强了人大工作效果。如通过电子表决系统的使用,既能达到快捷准确的效果,也更能真实地表达人大代表或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意愿,使表决程序和结果更公正、公平和公开。五是提高了人大工作的透明度。如利用信息技术对人大常委会会议、主任会议进行直播,可营造更加浓厚的民主氛围,扩大人大代表管理国家事务和人民群众知政的参与面,从而增强人大会议的实效。六是提供了人大与公众间交流的平台。如人大网站的留言版、公告栏等在线服务,使公众能更好地与人大进行交流。正由于此,各级人大正越来越多地利用信息技术开拓创新自己的工作,这已成为时展的必然趋势。

三、人大加快信息化建设应解决的几个问题

首先,要解决好认识问题。信息化不仅对生产力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倍增效应,而且对民主政治的进步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由于人大的信息化建设起步较迟,有不少人对于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工作方式提高人大工作效率,增强人大工作效果缺乏认知度。因此,一定要从用信息化促进政治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度,树立信息化观念,把信息化建设作为人大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改进人大工作方式,不断提高人大工作水平。

其次,要解决好经费问题。建立局域网、建设人大网站、建立电子表决系统等都需要购置相应的设备,因此,要解决好经费问题。有条件的地方可一次性建立,条件尚不成熟的地方可分步实施。

第三,要解决建设人大网站的问题。人大网站是人大信息资源的重要载体和信息交流的先进平台。与政府上网工程相比,人大网站建设还显得滞后。这种现状,与人大的工作需要是极不相适应的。因此,人大应把网站建设作为人大自身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抓紧抓好,从而提高人大工作信息化水平。

第四,要解决利用信息资源的问题。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在不少人大网站中存在着资料更新慢、内容很单一、可读性差、访问量低等问题,即“路”修好了,而能够上路行驶的“信息资源之车”却没有多少,这其中既存在技术力量不足的问题,更存在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滞后的问题。这种状况,会从实质上抵消网络建设的成就。因此,在花大力气建好人大网站的同时,更要下功夫开发好人大信息资源,使人大网站不断保持“青春的活力”,从而促进人大工作的不断发展。

第6篇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医疗水平;服务质量;快速提升

互联网飞速发展使不少省市级医院都在通过各种途径完善自身信息化建设,提高服务水平。这也是推动医院信息化建设又快又好地发展,提升医疗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支撑与保障。医院进入数字化和信息化时代,大型的数字化医疗设备在医院中使用,各种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和医疗临床信息系统的普及,使医院工作流程发生了改变和创新,并使医院得到了全面发展。特别是加速实施基于信息化平台、HIS系统的整体建设,大大提高了医院的服务水平与核心竞争力,提升了医生的工作效率,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和信任度,方便群众获得规范、便捷的医疗服务,改善了卫生服务体系运行状态,提高了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因此,有必要对加快医院信息化建设,不断提升医疗管理水平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信息化在医院整体工作中的作用和意义

医院信息系统是现代化医院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必要的基础设施。作为一所现代化的市级中心医院,一方面着手用高新技术引领医学发展的新潮流,一方面积极推进数字化医院建设,努力打造以信息化管理为亮点的放心医院和满意医院。

1.医院信息化建设提高工作效率,发挥质量监管的作用

强化医院信息化建设,可以统一管理标准、提升管理水平,杜绝同一事物因不同人员对政策、标准认识的不同而造成的统计和评判误差,是提升医院整体管理质量、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保障。尤其是医疗保险方面的管理优势更加突显,实现了对医疗行为的实时监控,以计算机管理替代人工管理,以据管理替代经验管理,变事后检查为事前监督,使医生的医疗行为全程置于医疗管理部门的监控之中,有利于职能部门掌控和监督指导,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降低了医疗差错、减少了医患矛盾和纠纷,为临床积累资料打下了良好基础。

2.随时动态地观察医疗信息,并及时进行综合分析

医院信息系统的应用使医院可以实时采集各种医疗信息,如用药情况、检验检查结果、治疗情况、患者的医疗费用情况等等。计算机管理系统能够把患者的诊断、就医历程、检查治疗的方案、用药信息等实时记录,为接诊医生提供治疗参考,为治疗方案的优化提供思路,从根本上杜绝传染病报卡的错报、漏报。既利于对质量信息的反馈控制,又利于实施医院的目标任务,使医院管理由经验型管理向科学型转化,为医院领导的决策提供有力的帮助,从而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增加医院效益,增强医院活力。

通过信息化系统,可以随时了解医院门诊住院病人情况,包括在院就诊的有多少医保病人、非医保病人;每位医生一天的工作任务,一个手术有多少学科的哪些医生参加。过去一个日报员一天才能统计上来的数据,现在几分钟就可以从网上调取,形成信息化资料体现出来,为行政参与调控提供科学的数据参考。

3.规范推行电子病历,实现医疗管理信息化

电子病历的使用实现了医疗过程的全面信息化管理,电子病历不是指电子打印的病历本身。电子病历的实施,可以改变机械式的手工劳动,将医生、护士、手术麻醉以及各项医疗检查项目,通过电子系统的有机结合,是动态的智能的信息源。电子病历的实施使医疗质量管理由终末式管理向环节网络化质控转变,达到环节控制的目标成为可能。医院质量控制人员通过网络对全院各科室的病人从入院直至出院的诊治情况进行全程实时质量检查控制。质控专家可随时在电脑前检查全院每个病人的用药、处置情况和医生记录,随时调阅每个病人的各类检验数据和影像资料,并通过网络与医生及时沟通,从而实现真正的实时质量监控。医院决策部门通过HIS系统即时采集医疗过程中各种原始数据,改变了管理滞后于医疗过程这一传统医疗管理模式的弊端。医院质量控制处通过信息系统实时监控医疗行为是否到位。电子病历、医生用药、处方是否合理规范,新入院病人病历书术小结是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等都可以通过信息系统随时监控。

电子化、封闭式医疗文书保证了病人安全,电子病历杜绝了二次书写,无论是门诊还是住院病历,都要求医生必须用规范的语言清楚地记录病程。电子处方为病人提供一个与医生对等的信心交流平台。病人对开具的药品名、费用等一目了然。电子病历的实行还实现了检查申请与结果的无纸化传递,加快了检查结果的回报速度,提高了医疗工作效率。

4.信息化建设极大的提升了服务质量

充分利用信息系统大大减少了患者无价值的就诊活动比例,方便了患者就医。以门诊医生工作站为核心的流程改造,实现了挂号、分诊、就诊、收费、发药、检查、检验、治疗各环节的信息共享和贯通。患者到院后,直接到医生诊室挂号就诊,医生开具医嘱的同时,处方价格自动生成,既省去了划价环节,又可及时告知患者的消费价格,让患者做到明明白白消费;电子处方自动传送至门诊收费处,患者交费后配药信息自动传送至门诊药房,患者到达药房之前,药房已将药配好等候患者取药,病人平均3分钟左右就可完成缴费、取药全过程,有效节省了患者的时间。同时,病历、医嘱书写更加规范、快捷,大大加快了医嘱录入速度,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让医护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关注于患者的治疗和护理。

5.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医院信息化系统的实施,杜绝了患者重复就诊、重复检查、重复取药、冒名顶替等不良事情的发生,杜绝医疗资源的浪费,减少医疗保险基金的过度使用和浪费,降低医院的费用拒付,为医院资金的安全保驾护航。各个工作环节手工操作和人工干预减少、最大限度杜绝了跑费、漏费、冒领等现象,降低了运行成本;信息共享使监管力度和透明度增加,各科室自觉加强了对耗材的管理和节约;工作效率提高,患者流转加快,出院(下转第17页)(上接第15页)人数、工作量逐年稳定上升;医疗质量、医院形象、规范化、透明化等无形资产提升,不仅提高了医院的管理水平,而且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二、今后医院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方向

信息化已成为医院现代化信息管理的重要标志之一。信息管理系统涉及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计算机科学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医疗保健水平的不断提高,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提速迫在眉睫。医院电子信息系统的建设要进一步优化门诊、住院等环节的信息运行,使医生能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病人信息,医生打开电脑便知病人情况,包括病史、用药情况、检验结果、影像资料等情况。采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无纸化医疗资料的获取和资源共享式的阅读,如内镜检查和影像图文系统传输,无纸化、无胶片化的实现等;逐步完善远程会诊、垂直信息化平台和社区医院工作站互动平台建设;发挥沧州市病理会诊中心作用,对周围单位检验结果的信息传输、技术指导等等。总之,我们力争利用自身信息化的优势,打造全国领先的数字化医院。

参考文献:

[1]唐源.医院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J].中国医药导报,2012,28.

[2]刘晗.医院信息化管理模式的转变[J].中国信息化,2009,02.

[3]曹德贤.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经验与教训[J].中国实用医药,2011,12.

第7篇

1信息化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旅游业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整合各类旅游信息资源,使之成为旅游业发展的生产力,成为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和管理上水平的重要手段,将能够极大地提高旅游业的服务水平、经营水平,扩大产业规模,增强中国旅游业在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整体竞争力,进一步促进中国旅游业从世界旅游大国向世界旅游强国跨越。

1.1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旅游业的信息化提供了基础

信息技术是指在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支持下用以获取、加工、存储、变换、显示和传输文字、数值、图象、视频和声频以及声音信息,包括提供设备和提供服务两大方面的方法与设备的总称。进入新世纪,世界上创新型国家几乎都将发展信息技术作为国家战略重点。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的普及,信息产业已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其规模已居世界第二位。在微电子技术方面,几十年来其发展一直遵循摩尔定律,即集成度平均每18个月翻一番,30年时间内尺寸减小1000倍,性能提高1万倍。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的普及应用推动了无线技术的发展,从无线局域网(WLAN)扩展到无线城域网(WMAN)。而目前,我国互联网的用户已超过1亿用户。这些都为旅游业的信息化提供了广阔的基础。

1.2旅游业是信息密集型产业,这一特点决定了信息化是它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旅游市场流通领域活动的不是商品,而是有关旅游产品的信息传递引起旅游者的流动。”从这一意义上讲,旅游业的核心是信息。在旅游活动中,旅游企业与旅游者之间传递的是服务的价格、质量等方面的信息;旅游经营管理者之间的联系也不是通过产品,而是通过信息流。因此,信息是旅游业内部各环节得以联结的纽带。正如业内人事所描述的那样“金融、保险、商业、旅游等行业离开了信息化就无法生存。”

2我国目前旅游信息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从国内各个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整体状况来看,旅游业即使不是最好的,也是成就突出的一个。自2001年“金旅工程”启动以来,国家和地方政府、旅游相关企业投入了大笔资金进行信息化建设,可以说取得了明显的成果。如今,旅游业的信息化成果已经悄然浮出水面。最突出的一个方面,就是网上极为丰富的旅游信息。4A、3A的著名景区自然不必说了,即使是那些名不见经传的景点,也基本都能在网上查得到,有关交通、饮食、住宿等方面的信息更较为完备,以至于人们即使足不出户,通过“网上旅游”也能了解到很多有趣的东西。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旅游信息化建设受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影响很大。在东南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从旅游主管部门到旅游企业,信息化建设普遍开展得早、进度快、成就显著。而在经济欠发达的偏远省份,情况却要差上许多,一些市县甚至连个像样的旅游网站也没有,更不要说完善的营销及办公系统了。其次,信息化的发展程度在不同的旅游企业之间的差距也很大,如有的五星级酒店已经实现内部无线局域网络和无线点菜系统,而有的酒店还没有实现网络接入客房。另外,旅游信息化的人才也很是匮乏,现在呈现的局面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信息化观念淡薄、信息化水平比较低,而信息技术相关专业旅游方面知识缺乏。”,这种矛盾也就造就了目前旅游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障碍。

3高校在旅游信息化中的作用

3.1协助政府出台旅游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政策法规

为保护扶持旅游信息化建设,要在旅游信息网络建设、旅游信息开发、旅游电子商务等各个方面提供法律和政策保障。要制定旅游信息化发展的全局性和长远性的总体规划,确定其法律地位,以促进旅游信息网络建设和旅游信息开发;制定有关规范旅游电子商务活动的法规,以促进旅游业网络营销的健康发展;出台旅游网上交易的法律,规范旅游交易。

3.2积极培养旅游信息化人才

旅游信息化的建设需要大量旅游信息专业技术人才。旅游信息专业技术人才是一种新型的复合型人才,既需要懂信息技术又要懂旅游、管理。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培养的旅游专业人才属于管理类,高校对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对信息技术相关类的课程开设的非常少,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对培养具有信息化管理手段的旅游专业人才必存在很大的制约性。为了促进旅游信息化人才的培养,高校应在以下的几个方面来加强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首先我们要重视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在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上进行改进,增加信息技术相关类课程的设置,如开设《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旅游电子商务》、《旅游信息学》、《计算机网络》等课程,对于上述课程我们不仅要从理论上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引入一些模拟实验平台,强化学生的操作能力,如笔者所在的学校就引入了五星级饭店管理信息系统和旅行社管理信息系统的实验平台,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在实验平台里扮演不同的角色完成相应的操作。

其次我们要加大旅游管理类专业教师的信息化应用水平,我们很多的专业教师由于受所毕业专业的限制,本身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有限,在讲课的过程中无法把信息技术糅合到旅游专业课程里去,导致学生对信息化知识的缺乏,如讲《饭店管理》的老师可能本身并未完整地操作过饭店管理信息系统,这样在讲授的过程中,就缺乏这一实践内容的教学。

最后我们还要加强旅游信息化专业教材的建设,我们目前这方面的教材不是没有,而是书中对信息化技术的内容描述比较陈旧,我们知道信息技术的更新速度是如此之快,所以我们也要不断的更新书本的内容,写出一些高质量教材来供学生学习。

3.3努力提高旅游企业的信息化水平

我国的旅游企业,尤其是旅行社,绝大多数属于中小型企业,正是这样的一个特点,导致目前我国旅游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很低。随着旅游业自身的创新,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在旅游业的深入应用,个性化、散客化已经成为旅游业的重要发展趋势,那种跟着导游的“小旗”走的半军事化团体包价旅游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旅游企业要想适应这一变化趋势,惟有不断的提高信息化水平,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来管理我们的旅游企业。为提高旅游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应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改进旅游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很多旅游企业,尤其是旅行社目前还沿用传统手工作业方式,这样会导致以下问题:1、旅行社内部信息不畅,资源无法共享;2、旅行社内部各专业公司、各部门各自为战,规模效应不能体现;3、人工成本高,办公效率低下;4、无法整合客户信息,造成客户流失,出现财务管理监控的漏洞;5、由于信息滞后导致控制滞后,对市场反应迟钝。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应该协助旅游企业改变上述思想,提高对信息化的认识。

其次,与企业合作,提供信息化建设的方案。由于旅游企业本身缺乏信息化人才,在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很多现实问题无法自行解决。而高校就具备这方面的人才,不仅可以为企业提供详细的信息化建设的方案,同时,根据企业的需要,还可以为企业开发适合企业目前自身发展需要的信息化产品。

总之,高校在旅游信息化建设中,应充分发挥所具有的优势,加快我国旅游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我们也相信,在未来,随着我国旅游信息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一定会成为旅游信息化强国。

参考文献

[1] 陈志辉.陈小春编著・《旅游信息学》,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第8篇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活跃,各项登记越来越多,应该记录到房产台账的内容也越来越多,由于房产台账经常记录、查阅、插页等,容易造成台账残缺不全、缺棱少角的现象,已不再适应社会发展和档案管理工作的需要。因而房产档案安全管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对房产档案采取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避免受到自然灾害或人为侵害,使其处于安全状态。

一、切实增强房产档案管理现代化意识

管理观念现代化是房产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灵魂。房产档案信息化建设首要内容是管理思想的现代化。如果档案工作人员没有现代化意识,就会影响房产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没有档案管理观念现代化,即使有一流的档案保护和管理设施,也不能称其档案管理现代化。在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过程中,档案工作人员要牢固树立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的观念,建立和时代合拍的档案意识,切实转变计划经济时代对档案重管理轻利用、封闭保守的思想观念,实现档案管理被动式服务为主动式服务,将封闭式服务转变为开放式服务,使档案工作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迅速实现房产档案管理硬件设施建设

要想实现房产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就必须加大对硬件设施的投入。要及时配备档案管理现代化所需要的计算机、扫描仪、光盘刻录机、互联网设备等现代化办公设备,充分发挥现代科技、缩微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加速实用、通用软件的研制,加快档案信息数字化处理步伐。为此,邹城市房产管理部门投入大量资金,集中对14万余卷档案进行了数字化处理。首先对现有纸质房产档案进行了数字化微缩扫描处理。购置了先进的软件和服务器、磁盘阵列存储设备及高速扫描仪等,聘请了专业的档案扫描公司历时78天,并利用其开发的“房产档案电子化系统”对电子档案进行操作管理。在档案数字化处理工作中,采用了高速扫描仪对纸质档案进行扫描,图像采用黑白或灰度、以TIFF文件格式扫描存储,利用其先进的图像处理技术保证所扫描图像的清晰、完整;建立档案信息索引与图像文件对应;该系统中的库房管理模块采用图形化操作,模拟真实库房的密集架,生成库房操作示图,可以很直观地看到档案所在库房位置,且点击模拟档案盒可查看到扫描件图像,并与正在使用的“数字房产管理系统”建立数据关联,拥有多种查询途径,如:产权人、产权证号、产权坐落等,可以很方便地检索到相应的产权档案,实现登记数据与档案图像的无缝连接。档案数字化完成后,通过局域网络进行数据共享,工作人员依权限操作电子档案,为业务受理查档提供了便利,减少了业务错件的发生;同时将对外档案查询业务移至交易大厅受理前台,设置多台显示器便于申请人查看档案资料,完全按照《查询暂行办法》的规定受理查询业务,由申请人提交身份证明等相关材料,填写《查询申请表》,产权人、利害关系人或其他符合查看电子档案条件的单位或个人可以查看房屋的权利信息、他项权利情况等登记簿信息;对申请要求提取档案复制件且符合条件的,直接打印电子档案,加盖与原件一致印章和档案查询专章,交由申请人。方便、快捷的查询,免去了申请人的来回奔波,减少了纸质档案的磨损,保证了纸质档案的安全、完整,彻底实现了档案资料的永久保存,提高了档案信息的查询速度、利用率和透明度,推进了房屋权属登记档案的管理水平。

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档案操作与查询管理体系,制定从档案交接到档案上架的一整套流程操作程序,使档案管理工作更趋于规范与完整;制作了档案内部查询规章制度,规范档案的查询利用。对于电子档案的数据安全和保存,在使用双机热备系统、磁盘阵列存储的基础上,又采取了移动硬盘拷贝、刻录光盘双重备份的方式保证数据的安全与完整。2010年底,又投入资金,将产权登记、预告登记、备案管理系统升级整合为一个新的房产登记系统,使全市房产登记实现了“以楼盘表为中心,以图定表、以表管房、以房建簿、以簿管证”的先进管理模式,建立起“地、楼、房”三位一体的基础数据库,形成了邹城的“数字房管”。“数字房管”系统的建成,不仅给办证的群众带来方便,能保障他们的合法利益,更让他们放心地买房子、住房子。“数字房管”的建成,可以使房管系统的数据相互关联,相互利用,实现了操作更加快捷准确,功能更加齐全完善。“数字房管”系统可以使房产测绘、新建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房产登记三个系统数据相互关联,相互利用,实现了操作更加快捷准确,功能更加齐全完善。特别是房产登记系统与房管局开发办商品房预销售资金监管系统的对接,确保了商品房预销售资金监管有效到位。另外,房产系统可以方便购房人,购房人在开发商销售处的系统端口,就可以直接打印商品房买卖合同。

“数字房管”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使房屋登记真正实现了办公自动化。业务受理时,工作人员只需将所办理的业务输入微机,其他业务可提取信息进行操作,由微机套打表格,系统数据信息按流程转发。通过系统,可以对申请人进行现场拍照,留取影像资料,对申请人进行身份认定,确保登记和交易安全。

第二,使统计报表做到准确、实时统计。系统内置的统一报表及内部所需业务报表,可以做到实时、准确统计。

第三,使房产信息的历史数据一目了然。查询业务数据,可追溯到其上手房产资料及下手房产资料,使产权信息一目了然。

第四,使业务授权明晰,审理责任明确。对不同人员授予不同业务权限,对审理人员实现一个业务一人审理,避免人多扯皮。

第五,使房产限制可做到彻底限制。系统档案数据有上下关联,若房产处于查封或抵押等限制状态,系统则无法调档且提示限制原因。

住房保障系统与产权产籍系统对接以后,申请廉租房、经适房、公租房时,不再像以前那样把所有的房产档案查一遍,也不用害怕申请人带来的纸质申请材料是不是伪造,只要输入身份证号,系统就自动排异,申请人名下有没有房子、是不是符合申请标准就一目了然了。

第9篇

一、力促统计服务再创新局面

加强统计监测预警,跟踪反映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进程,紧紧围绕我市经济运行态势和领导与社会各界关心的“热点”问题,对经济增长、结构调整、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新农村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方面进行深入地研究,为市委、市政府提供观点鲜明、分析透彻、对策可行的统计资料,在增强政府调控的预见性、科学性和有效性上发挥积极作用。继续做好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统计监测,并组织开展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工作。加强统计宣传工作,全面反映“十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成就。

二、全面推进服务业统计调查工作

按照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要求,20*年1月起正式实施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全面、系统、及时地反映我市服务业发展状况,充分发挥统计在发展现代服务业中的“晴雨表”和“指南针”作用,不断完善服务业统计调查方法,为加快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作贡献。同时根据《杭州市服务业发展工作考核》、《杭州市服务业统计工作考核办法》、《杭州市统计系统服务业统计工作考核办法》,做好对各区、县(市)服务业发展的考核和对市直各单位、各区、县(市)统计局服务业统计调查工作的考核。

三、稳步实施统计管理体制改革

认真贯彻国家统计局《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情况的报告和总理重要批示精神的通知》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统计工作的意见》,认真落实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统计工作的意见》,进一步理顺城区统计管理体制,充分发挥统计的监督职能;同时根据中编办《关于国家统计局各级调查队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的批复》精神,按照省调查总队的统一部署求,做好调查队体制改革工作。

四、切实搞好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

要根据国家、省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组建县、乡、村三级农业普查机构及普查员队伍,制订总体实施方案及相关工作制度等各项前期准备工作。配合国务院农业普查办公室在我市余杭区开展的国家级试点,精心组织好业务培训和市级试点,多层次、全方位地进行宣传发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为20*年1月1日正式开始的普查登记奠定坚实的基础。要通过第二次农业普查,基本摸清我市农村、农业、农民发展的现状,为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依据;为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性资料。

完成经济普查和1%人口抽样调查后续工作。认真做好经济普查资料的开发应用工作。巩固经济普查的成果,做好经常性统计与经济普查的衔接。以普查数据为基准,调整好历史数据,搞好20*年定报、年报数据的衔接工作。完成1%人口抽样调查公报的、资料编印等工作,积极开发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

五、继续深化统计方法制度改革

要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地区生产总值核算改革的意见和省的具体实施意见精神,结合杭州实际制定我市的具体贯彻意见。市对区、县(市)正式实施GDP等主要经济指标“下管一级”和“下算一级”,进一步规范全市和各区、县(市)GDP核算工作和数据时间和方式。重点加强对区、县(市)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乡居民收入、价格指数等国民经济主要统计数据的监测和质量审核评估工作,准确反映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开展经济增长过程中能源、重要原材料、水资源消耗、环境影响等方面的统计监测;开展对全社会能源消耗测算,积极探索绿色GDP核算。规范健全规模以下经济的抽样调查制度,完善社会和科技综合统计、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城乡住户调查等工作。

六、提升民情民意调查工作水平

充分发挥统计部门网络健全、反应快捷的调查优势,关注民生,倾听民声,架起党和政府与百姓之间的桥梁,不断完善民情民意调查网络,采用先进调查技术设备,提高调查艺术水平,紧紧围绕市委推进“五大战略”、破解“七大问题”,打造“平安杭州”、引领“和谐创业”,积极开展民情民意调查,及时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第一手依据。

七、强化统计基础和信息化建设

认真抓好区、县(市)统计基础建设年活动的检查验收工作,不断完善和规范基层统计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部门统计,完善部门统计信息报送机制。积极推广应用杭州统计综合数据库系统,提高基层企业网上报表的直报率,减轻基层负担,提高统计工作效率,完成首期《杭州社会、经济统计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

八、加大统计法制建设力度

努力把统计工作转入法治化轨道。认真抓好“五五”统计普法教育工作,积极宣传由总理签发的新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细则》,增强社会各界的统计法律意识,提高全社会依法统计的自觉性。要依法审批统计调查项目,依法开展统计调查,依法管理和公布统计资料,依法保护调查对象的权益。要加大统计执法检查力度,认真开展专项检查,依法查处统计违法行为。继续对区、县(市)和部门贯彻执行统计法、国家统计方法制度、统计数据质量、加强统计基础建设和信息化建设等情况开展统计巡查。

九、打造一支高素质统计队伍

第10篇

关键词:水利信息;水利现代化;发展;推进

中图分类号:F426.91 文献标识码:A

信息化时代使得知识、信息、科技正通过智能整合和运用而转变成高效的生产力,在当前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各行各业已经兴起了一场新的技术革命,已经开始从传统的有限资源管理模式向资源共享的整合发展模式转变,而水利信息化就是不断提升水利事业信息化程度和改进的发展模式。

1 水利信息化建设对水利现代化的促进作用

所谓水利信息化就是指信息及知识逐步成为水利生产活动的基本资源和发展动力,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业逐步成为整个水利结构的基础产业之一,以及信息和智力活动对水利的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的过程。

1.1 实时汇总信息

水利信息化能够实时汇总和分析工程的各种信息,在工程工期进度中,可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先进的数据处理功能完成信息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处理,从而达到促进工程管理工作高效有序进行的目的,在节省人力物力和降低成本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

1.2 科学管理与决策

水利信息化可以实现科学的管理与决策,科学的管理和决策是建立在全局各方信息资源的有效分析与处理的基础上。信息系统为决策者不仅能够提供全面可靠的信息资源,还能通过其先进的数据挖掘功能为决策者在大量信息中分析提炼出重点,这在水利工程管理中是十分重要的。

1.3 实现水利现代化

水利信息化可以满足水利现代化的需要,实现水利现代化主要是为了防洪安全问题得到保障,使水污染防治达到更高水平,还要有效控制和减少水污染,创造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相适应的水环境。另外,水资源利用必须合理科学,水资源的配置手段必须达到现代化的水平。信息是决策的基础,是正确分析和判断形势和科学地制订方案的依据,是实现水利现代化的技术基础。

2 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信息化与网络化的不断发展,水利信息化技术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为了确保水利信息安全及各种专项业务应用系统的正常运行,在水利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引入安全技术及技术人才,通过采取有效措施逐步构建水利信息化的各种安全及管理体系,以维护系统的正常运行提高管理效率。

2.1 构建水利信息管理体系

2.1.1 建设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平台

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软件开发设计技术的应用才能满足大量水资源环境监测,汛情信息以及水利工程建设管理需要。因此,水利部门要根据信息化发展的趋势,不断加强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平台的建设,确保信息化系统的安全运行和开发更新。

2.1.2 加快计算机网络技术软硬件建设

加快计算机网络技术软硬件建设,应加强各种先进信息化软件的开发和应用水平,构建大众易于操作,维护简单的信息系统,同时加快硬件设备的更新,保证软硬件设备的共同发展,协调兼容。

2.2 信息化安全的保障措施

信息化安全是保障水利信息系统重要网络和应用软件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环节。因此,必须采取更加安全的技术防护,保证不受病毒的入侵。

2.2.1 完善水利信息标准和规范化体系

为了实现水利信息化的互通和资源共享必须要加强水利信息化的规范性。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了信息传输的数字化、网络化,增强信息传输效率发挥了信息的最大应用价值。因此,在水利业务发展中应越来越多地引入全新信息技术成果,提高系统应用的兼容性和开放性。但是目前水利信息标准化和规范化体系不够健全,急需尽快完善。而水利信息化应用系统,硬件基础,信息传输,网络安全也缺乏统一标准。

2.2.2 加强建设水利信息标准体系

加强水利信息标准体系建设,就要认真执行现有的水利信息化标准和规范,逐步统筹规划和进一步完善水利信息化安全体系,积极探索和建立可操作性强的体制和制度,保证水利信息化建设规划和设计的统一性。统一计算机硬件设施,加强基础软件的共享利用。在计算机硬件设备和基础软件方面要加强统一部署和共享利用,逐步构建相对统一,运行可靠的基础硬件运行平台,打造统一的基础硬件环境。

2.3 加强水利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

由于我国水利信息化方面缺乏专业的系统建设和管理人才,造成现有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

2.3.1 强化信息化技术人员的培训

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IT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大量应用,对人才的实践经验和技术水平提出了新要求。要求技术人员既要精通信息技术,还要掌握水利专业知识。要根据现有技术人员特点,对不同领域的人员进行细化,分门别类进行专门培训,尽快了解,掌握,吸收相关的专业知识。

2.3.2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调整和转变人才引进方式,对于急需人才的引进,要做到不拘一格。吸引更多的专业型、复合型人才,积极投身水利信息化建设中来。

2.4 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资金保障

解决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资金问题应通过市场运作的途径,大胆利用资本市场,探索适应市场经济特点的运行机制,来保障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资金。

2.4.1 扩大水利投资渠道

水利机构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水利部门的职能也在发生转变,应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拓宽水利融资渠道,健全投资体系,完善运行机制,形成资金的良性循环。

2.4.2 提高科研项目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

水利信息化资金除了利用自身和资本市场外,还应在信息化科研建设的同时,发挥科研项目和建设项目的双重身份,尽快地转化为生产力,更好的服务水利信息化建设。

3 结语

第11篇

学习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深深感到,着眼时代的发展变化,立足我国的国情军情,深入思考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军队、怎样建设军队,未来打什么仗、怎样打仗的问题,围绕解决“打得赢”、“不变质”这两个历史性课题,科学阐明了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地位作用、目标任务、指导思想、总体思路、根本途径、战略步骤、发展动力和重要保证等,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这一思想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篇”,是新形势下指导部队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依据,对加快推进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全面做好*斗争准备,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我认为要从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求真务实,实现由急躁冒进到务实的作风和扎实的工作的思想转变 经调查发现,一些同志在机械化、信息化建设上存有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思想。分析原因,主要是把跨越式发展的内涵看“偏”了,以为跨越式发展就可以超越现实,用不着扎实苦干和艰辛努力;把信息化建设看“轻”了,认为买几台微机,建立个网络,就实现了信息化;把现有的基础看“高”了,觉得机关办公有了自动化的雏形,部队训练有了模拟化的探索,*教育有了网络化的尝试,稍加完善和整合就是信息化了。针对这各思想情绪,必须引导各级清醒地认识到,实现双重历史任务是一项科学严谨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讲求科学、遵循规律。一是要树立辩证的思想方法。既要勇于开拓锐意创新,又要继承传统保持优势;既要集中力量加大投入,又要统筹兼顾量力而行;既要抓住关键重点突破,又要协调发展整体提高;既要雷厉风行紧张快干,又要把握节奏稳步推进。二是要坚持求真务实的作风。坚持一切从实战出发、一切从实效出发,不提不切实际的口号,不搞中看不中用的形象工程,切实把战斗力标准落到实处。三是要强化夯实基础的观念。完成双重历史任务,离开基础建设这个平台,跨越式发展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必须自觉克服浮躁情绪和思想,注重在强根固本上下功夫,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抢抓机遇,实现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转变 历来重视我军的*变革,他多次用中国近代史的沉痛教训警示全军,指出近代中国,由于*统治的腐朽,丧失了一些*变革的机遇,总是走在世界*发展潮流的后面。这是我国近代长期落后挨打的一个重要原因。1998年进一步明确指出:“从现在到下个世纪初的十几年时间,对我们来说是非常紧要的。这个时期,是新的世界*变革的初始阶段,只要我们看得准,措施得当,实际工作抓得很紧,就可能使我们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有一个较大的跨越式发展,从而大大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并为我们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国科技事业迅猛发展,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由于许多新生科技资源尚未纳入国防储备和管理之中,国防建设总体结构的技术含量较低,以人力数量优势为主要牲和步兵分队为主体的后备力量结构,以粮、油、车等一般物资、装备和普通战备设施、技术为主的储备结构,以传统方法为主的指挥手段,难以适应未来战争高技术对抗的需要。紧随*变革和军队建设“两个根本性转变”的发展要求,突出科技在总体结构上实现向质量效能型、科技密集型转变迫在眉睫。一是拓展编组范围。就是编组范围要向科技含量高的军民兼容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等单位拓展;编组对象要向知识群体拓展以提高后备力量科技人才比例。二是大力开发军民通用技术、产品,建立技术成果统一储备管理制度,健全地方有关部门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的机制,充分利用新技术改善武器装备和动员设施。三是要搞好指挥

自动化建设。建立纵向一体、横向互联的动员指挥网络,实现国家到县级国防动员机构指挥自动化联网,积极研制开发动员资源管理、动员辅助决策和动员信息报知等系统软件,提高国防动员快速反应能力和指挥效能。 三、迎头赶上,实现由全面建设向有针对性有重点建设的转变 推进中国特色*变革,关键要处理好机械化和信息化的关系,坚持以机械化为基础,以信息化为先导;以信息化带动机械化,以机械化促进信息化,努力实现机械化与信息化的复合发展。必须明确,我们所要求的机械化,是建立在信息主导基础上的机械化,我们所建立的信息化,是“最新版本”的信息化。因此,在完成我军双重历史任务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牢固确立高端起步的观念,始终瞄准世界*科技发展的最前沿,集中力量发展那些一旦突破就能对国防建设产生重大推动作用的关键技术。这样才更有利于赢得时间,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力争在一些重要领域尽快进入世界高新科技发展的前沿阵地。新的历史条件下,由于国际战略格局和高技术战争形态的变化,我国的战争威胁由全面战争转变为局部战争;防御重点由抗敌大规模入侵转变为抗敌高技术兵器对*(经济)中心、*目标、交通(通信)枢纽的精确打击。过去全民皆兵、城乡一致、平行建设的做法,单一、分散、低层次建设战备设施的做法,已不适应现代战争的要求。特别是在我国经济尚不发达,用于国防建设的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必须贯彻“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想,在建设规划上由过去的全面建设转到有针对性、有重点的准备上来。一是根据我国面临的安全形势和主要作战对手的作战特点,应突出加强边(海)防地区、大中城市、交通沿线地区的国防建设。二是根据战争形态和战时主要任务的变化,重点加强参战力量、后方防卫作战力量、信息作战力量、支前保障力量的建设。三是着眼于高技术战争毁伤率高、消耗量大的特点,重点抓好战备体系建设。主要应建立藏得了、抗得住的城市防空设施体系,建立水、陆、空相衔接的立体交通运输保障体系,建立大容量、多途径、安全可靠的通信保障体系,建立生产能力强、布局合理、平战转换快的军工生产体系,以提高平战转换的能力。

第12篇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建设 信息技术 信息 管理体系 标准体系

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更注重财务的集中化管量,以确保资金能够得到合理的使用,而在集中化管理工作中,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得以更好的体现出来,而且加快会计信息化建设也成为当前企事业单位的重要工作内容,对于企业会计改革和发展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快国家信息化战略的实施,高度重视会计信息化建设。

(一)有利于国家信息化战略的落实

近年来信息技术得以快速的发展,各行业都加快了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效的提高了经济增长质量,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进程及改革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国家也对会计信息化建设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对全面信息化建设提出了加快推进的要求,而且开始有步骤有组织的进行落实。在当前国家信息化战略建设中,会计信息化作为其重要环节,有利于国家信息化总体布置以及基础工程建设,积极推动和提升全社会信息化水平。特别是在当前信息化时代,更需要加快会计与先进社会信息技术手段的结合,更好的挖掘出会计的信息功能,使会计管理职能作用得以更好的发挥出来,实现会计信息的决策目标,在经济社会中提升会计的重要地位。

(二)有利于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的改善

通过全面进行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可以确保会计信息更加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生成和披露,实现会计信息交换和利用的科学化和集成化,确保信息的时效性,整合信息资源,努力实现信息的多元化和科学化,这有利于提升整个国民经济预测、预警及监测水平,同时更有利于掌握国家宏观调控的战略部署和预见性都具有积极的推动和示范作用,更加有利于实现财政会计工作的科学化管理水平,达到精细化管理,集约化管理的目标,有好地实现风险的有效防范,确保决策的科学性。

(三)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体系的构建

通过会计信息化建设,可以有效的为法规制度、确保会计准则和内控标准的有效实施,改进和完善信息化的监管方式,更好地利用人力资源,进一步拓展理论研究,而且会计信息化建设在整个大会计管理体系具有承上接下的基础地位,特别是在当前新形势下,会计信息化建设更是推进全方位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属于会计改革的重要内容,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顺应形势,更好的抓住机遇,从而加快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推进,更好的健全会计体系,实现国民经济的全面和持续发展。

(四)有利于更好的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度和协调

通过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与国际接轨,按照国际标准和法律规定,引进国际化人才,通过借鉴先进国际经验和做法,推动会计信息化标准化、科学化的研究体系建设,从而不断的总结经验,储备人才,使得我国的会计信息化建设体系这样能够适应国际化发展,跟上国际化发展的步伐,在国际规则制定过程能够变为主动,并对其施加影响,从而将我国自己的某些规则上升为国际认可的通用规则,以便于能够更好的对国家经济、根本利益和发展起到有效的维护作用。同时借鉴先进国家的成果推动会计信息化的自主创新,树立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会计信息化品牌,强化对国际规则制定的影响,实现会计行业对国家经济安全的更有效维护。

二、新时期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具体策略

(一)建立健全会计信息化管理体系

就当前来看,我国也制定了一系列会计信息化建设发展战略目标,但是在实际应用方面,还有许多必须改革和完善的管理体系建设,所以需要加快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化管理的建设,会计管理和会计监督方面加快信息化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的建设,我们可以采取会计信息化建设发展战略目标大方向指引下,首先让政府牵头来规划会计信息化建设,发挥主导和指导工作,让社会企业单位主动的加入进来,探索充分调动全社会积极行,更好地建立健全职责清晰、分工明确的会计信息化管理体系。而且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及会计改革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及时整合资源,推动会计电算化实务向以ERP为代表的全面资源管理活动转化的进程。

在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不断深入的情况下,需要更好的对政府部门之间、政府与企事业单位之间等多方面的关系,加快会计信息化建设体系的完善,在新形势下实现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更快更好发展。

(二)推进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和实施

信息化建设的最基础性工程即是标准化体系的建设,同时这也是会计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而且在会计信息化标准制定和实施,也是当前电算化和会计信息化得以进一步推进的重点,目前在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上,虽然相继推出了一系列的标准,但当前我国会计信息化领域的标准化体系还没有完全成熟,这是应该深刻认识到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在当前信息化环境下,还需要进一步对会计和审计工作的诸多接口和标准进行完善和改进,加快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设和实施工作。

(三)整合内部消息资源,推进会计信息化改革国际化的进程

企事业单位需要对内部信息系统进行整合,加快会计基础工作信息化的进程,从而逐步实现会计会计准则制度、财务报告和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信息化建设,使会计信息化系统与企事业单位业务有效衔接,为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保障,提高工作效率和精细化管理水平,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改革的进程。另外还要深化会计信息化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三、结束语

会计信息化改革与完善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范围广,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具有较强的政策性,而且对技术具有较高的要求,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用,所以我们应该加强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视,通过加强领导和统筹规则,从而实现会计信息化建设目标和任务的有序推进。

参考文献:

[1]陈宗武.浅论我国会计信息化的发展[J].企业家天地:下旬刊.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