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2 09:16: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加快信息化建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使几千年来形成的信息传递方式、人际间的沟通方式和社会管理组织方式等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经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主要标志,并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经济生活的运行和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信息化是当代科技革命,是社会变革最重要的推动因素,也为人大工作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一、信息化对人大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大
以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为主导,信息资源为核心,信息网络为载体的信息化发展,已在人大的工作实践中体现出了越来越大的重要性。一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各级人大机关相继建立了许多内部局域网和开放式网站,初步构成了人大信息网,使全国各级人大之间联系更加顺畅,信息资源可以共享。二是内部局域网和党政网的联通,已基本实现从纸张的信息处理转变为通过通讯网络途径,对人大信息进行收集、加工与处理,进行无纸化办公和文件的网上传输,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三是传输网络为人大及其常委会与广大人民群众间架起了一座现代化桥梁,使信息交流具有了双向互动性,实现了信息传递渠道的多元化,畅通了人大信息的反馈,为人大及其常委会决策工作的科学化提供了重要保障。四是进一步开辟了人大工作民主化途径。由于网络技术具有信息量大、速度快、范围广、互动性强等特点,这就既为人大代表和常委会组成人员广泛深入地知政、督政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也为增强人大工作的透明度,为人民群众监督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先进工具。
二、应用信息化技术开展人大工作是时展的必然趋势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信息技术作为现代科技革命的核心,对人大工作的发展和创新产生了积极作用。一是创新了人大工作的方式。如利用互联网对人代会、人大常委会会议、主任会议和一些重要工作、重要活动进行宣传报道;开展网上议政、网上、网上听证和对话等。二是实现了信息共享。如通过公告栏各种通知、通告、新闻、法律法规、常用信息等,为人大代表和人大工作者提供信息服务。三是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如通过电子邮箱、通信录、个人文档库等形式提供办公支持,通过公文的电子化流转,缩短公文处理时间,提高了办事效率。四是增强了人大工作效果。如通过电子表决系统的使用,既能达到快捷准确的效果,也更能真实地表达人大代表或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意愿,使表决程序和结果更公正、公平和公开。五是提高了人大工作的透明度。如利用信息技术对人大常委会会议、主任会议进行直播,可营造更加浓厚的民主氛围,扩大人大代表管理国家事务和人民群众知政的参与面,从而增强人大会议的实效。六是提供了人大与公众间交流的平台。如人大网站的留言版、公告栏等在线服务,使公众能更好地与人大进行交流。正由于此,各级人大正越来越多地利用信息技术开拓创新自己的工作,这已成为时展的必然趋势。
三、人大加快信息化建设应解决的几个问题
首先,要解决好认识问题。信息化不仅对生产力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倍增效应,而且对民主政治的进步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由于人大的信息化建设起步较迟,有不少人对于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工作方式提高人大工作效率,增强人大工作效果缺乏认知度。因此,一定要从用信息化促进政治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度,树立信息化观念,把信息化建设作为人大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改进人大工作方式,不断提高人大工作水平。
其次,要解决好经费问题。建立局域网、建设人大网站、建立电子表决系统等都需要购置相应的设备,因此,要解决好经费问题。有条件的地方可一次性建立,条件尚不成熟的地方可分步实施。
第三,要解决建设人大网站的问题。人大网站是人大信息资源的重要载体和信息交流的先进平台。与政府上网工程相比,人大网站建设还显得滞后。这种现状,与人大的工作需要是极不相适应的。因此,人大应把网站建设作为人大自身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抓紧抓好,从而提高人大工作信息化水平。
第四,要解决利用信息资源的问题。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在不少人大网站中存在着资料更新慢、内容很单一、可读性差、访问量低等问题,即“路”修好了,而能够上路行驶的“信息资源之车”却没有多少,这其中既存在技术力量不足的问题,更存在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滞后的问题。这种状况,会从实质上抵消网络建设的成就。因此,在花大力气建好人大网站的同时,更要下功夫开发好人大信息资源,使人大网站不断保持“青春的活力”,从而促进人大工作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问题;对策;项目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们建筑工务局是政府投资项目的专业建设机构,成立于2003年11月,迄今已九年多,截止2012年1月底,累计承建项目392个,总投资规模176.7亿元,已建成并移交315个,累计完成投资102.32亿。
从2006年我局就启动了信息化建设工作,并且边开发边应用,经过几年来的努力,目前,已建成一个平台两套系统,即工程项目管理系统和OA系统。其中,项目管理系统共有25个模块,50多个栏目,通过该系统对每一个政府投资项目从项目选址、立项、设计、招投标与采购、开工建设、竣工验收、项目移交到财务决算等,基本上实现了项目建设全过程关键节点式管理。目前,进入项目管理系统的项目共有304个,做到“信息共享、实时监控、动态管理、辅助决策”,大大促进了项目管理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化和精细化建设。近三年来,我局在政府投资项目建成率、开工率方面均达到目标考核要求,投资完成率则是遥遥领先。为我区全域城市化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项目多,人员少
由于我们管理的项目多、投资大,且项目建设周期长,特别是近几年,我局每年管理的项目数(包括竣工扫尾项目)有200个左右,而我局人员相对较少。如何在项目多、人员少的情况下,快速推进各个项目的建设进程?这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信息化建设基础薄弱
工务局在信息化建设初期根本没有基础,一切都是摸索着来,没有形成系统化建设需求,导致了在实际的应用中没能够紧紧的围绕着建筑工程业务进行开展,从而导致信息化建设应用的深度与广度都稍显不足。
(三)服务发展落脚点没有找准
在服务发展上,以往还存在为了工务局自身的利益而服务,从而将落脚点进行了错误的定位,因此,在未来的发展当中,我们需要找准落脚点,从而促进服务的快速发展。
(四)队伍建设还有待强化
考虑到项目较多,而实际的人员较少,因此,队伍的建设就显得尤为的重要。尤其是在人员的引进上,不能够因为缺少人员,就盲目的引进,对于每一位人员都要进行严格的考核。此外,系统协管员的队伍建设也需要及时的建立起来。
二、借助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策略
(一)领导重视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我局几任领导班子都非常重视信息化建设工作,在开发经费与信息化推进方面给予全保障。近年来,随着我局信息化管理日益加强,我局加大了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并对原有软硬件进行升级改造,现已累计投入信息化建设经费50万。
(二)强化应用是信息化建设的重点
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应用是关键。我局在项目管理系统建设中全面梳理业务工作流程,加强信息技术与业务工作的有效融合,紧紧围绕业务工作开展信息化建设,逐步提高信息应用的深度和广度。
1、围绕进度,实行项目建设关键时间节点计划管理
项目实施关键节点计划管理是我局近几年推进项目建设的一项重要手段,通过系统辅助做到了节点计划控制与推进,包括节点监控与超时预警等,要求项目协调小组各成员紧盯项目实施节点进度,对时间滞后的、亮红灯的项目尽快组织协调和解决问题,以保证建设按时推进。
2、围绕合同,做好造价控制和合同履约管理
建设合同是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一个工程项目少则有几十份合同协议,多则有几百、上千份合同协议,我们通过项目管理系统实现:一是网上合同会审会签。各经办人将拟办合同信息及初步意见录入系统,通过合同会审会签模块,各个审核(批)角色依次工作,快速完成合同签订。二是辅助项目投资控制。造价人员通过造价管理模块,将各类合同协议中款项在概算子项下进行分类设置,实时监控,即时预警,以防止项目超概与概算子项超概。三是辅助合同资金管理。财务管理人员通过合同资金管理模块可快速办理工程款项的请款申拨、款项到位公告、支付核销以及基建财务核算管理工作,此举不但减少财务人员的约30%的工作量,还加快了款项到位速度,赢得了参建单位的好评。我局还在项目前期招标和后期结算信息化管理上进行了初步尝试。
3、围绕信息,实现项目建设信息共享
项目各类进度报表信息是区领导及区级各相关部门广为关心的问题,我局的项目管理系统做到了自动整合各类数据信息:一是打通与区网上协同审批系统的数据接口,每月定期发送最新最准的数据到系统中间库,二是能快速导出各种类型的统计报表。
4、围绕项目,实行文件资料科学管理
我们在系统中为每个项目建立文件库,将所有有关工程项目的收发文件、重要文档资料等均即时关联至项目文件库,以方便及时、快速查询,也保证了项目重点文件工程资料、档案的及时归档。
5、围绕数据,探索项目管理系统辅助决策新路子
目前项目管理系统已积累了大量基础数据,我们正在策划开发一个新模块,拟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再度开发和应用,为项目调研决策、可行性研究及项目建设过程管理工作提供信息数据参考。
(三)服务发展是信息化建设的落脚点
为了有效整合、全面利用项目管理系统积累的大量原始数据和信息,今年我局准备扩大项目管理系统使用范围和服务对象,准备向有关上级领导提供专门访问端口,以方便查阅;向参建的施工与监理单位开放操作平台,以方便报送月工程进度报表、申请查询进度款项等,同时也加强对他们的监管力度。
(四)队伍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保障
我局于今年初成立了系统协管员队伍,协管员来自各业务科室选派,选择对象是既要熟悉各科室业务工作流程与项目管理系统操作模块,又要热心并对计算机有一定兴趣。系统协管员的主要任务:一是负责对本科室工作人员进行系统操作培训、业务指导及疑难解答;二是对系统的开发建设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三是担任新模块在试用阶段的系统测试员角色。这支系统协管员队伍对我局的信息化建设已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结语
以上是我局在信息化建设工作方面的一些做法,在系统开发建设过程中,我局得到了区政府电子政务办及各相关部分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现衷心感谢!我们知道项目管理系统提升的空间还很大,这些也是北仑工务局今后信息化建设工作要努力的重点之一,希望领导和相关部门继续给予我们支持。相信,未来北仑建筑工务局的信息化建设一定能够走的更远、更长。
【参考文献】
[1] 祝连波. 我国建筑业信息化研究文献综述[J]. 生产力研究, 2010,(01):88-89
[2] 任雁飞. 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档案信息化建设――以清远市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档案为例[J]. 广东档案, 2010, (03):56
[3] 范田华. 加快“三个体系”建设 落实档案信息化发展战略[J]. 上海档案, 2011, (02):145-150
[关键词]电子商务;第三方物流;信息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F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5-0104-03
21世纪,世界物流已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建立技术先进的信息网络系统已成为现代国际物流的关键。近几年来,由于我国国民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的应用在我国已呈现了迅猛增长的势头,第三方物流企业也逐渐发展并形成一定的规模,但要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适应国际物流的潮流,必须加快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物流信息化是实现现代物流系统化、国际化、网络化、规模化发展最基本的技术支撑条件,加快信息化建设是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的关键。
1第三方物流信息化的必要性
电子商务是在利用现代通信工具和计算机网络的基础上进行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市场贸易等现代商务活动,实现了商品交易及交易管理等活动的全过程无纸化,减少了商业的中间环节,缩短周期,降低成本,提高了经营效率。电子商务过程包含着四种基本的“流”,即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物流。随着信息技术和电子银行的发展,前“三流”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已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和通信网络实现,而物流除了少数数字化商品和服务可以通过网络传输外,大部分商品要通过实实在在的物流来完成。物流是产品实体从供应地向接受地流动的过程,只有通过物流,将商品和服务真正转移到需求者的手中。因此,物流效率是客户评价电子商务满意程度的重要指标。当信息流、商流和资金流通过互联网高速实现后,物流服务水平的高低将成为顾客选择企业的决定性因素,它直接影响着电子商务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向物流企业提出了新的挑战。在电子商务下,物流的运作是以信息为中心的,信息不仅决定物流的运动方向,而且也决定物流的运作方式。物流的信息化可以有效实现物流的实时控制,实现物流的智能化和合理化。其次,网络对物流的实时控制是以整体物流来进行的。物流信息化表现为物流信息的商品化、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物流信息存储的数字化等,并通过条形码技术、数据库技术、电子订货系统、电子数据交换、快速反应及有效的客户反映、企业资源计划等技术实现。因此,电子商务时代,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是电子商务的必然要求。
2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改革开放以后的20多年来,我国物流行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物流信息化市场近期呈现二元结构发展:即以跨国公司和国内少数先进企业为主要客户群的高端市场和以国内中小企业客户为主,通过逐步信息化来完善自身物流业务的低端市场。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EDI系统进行物流数据交换,实施物流作业活动和相关增值业务;条形码的应用为连锁配送的信息管理打下了基础,GPS车辆跟踪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刚刚起步,普遍采用的是电话跟踪模式。一些较大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设立了软件开发部门,外资企业对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带动了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国内软件开发商开发了综合物流信息系统。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提供了物流信息化发展的初步条件。至今,已初步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干线传输网络,为第三方物流企业加快信息化建设创造了基本条件。但总体而言,目前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信息化基本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应用在基础信息层面,高层次的应用如促进流程改造与优化、支持决策等提升物流业现代化水平的主要环节仍然相当薄弱。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部分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活动信息化程度还很低,不能打破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是信息化问题的根本所在,没有实现信息共享导致配送决策的制定往往不是全面的,也是不合理的,不能最终实现合理化资源配置,缺乏适合于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完备的物流信息系统的支持,这导致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运作效率低下和服务水平低,运作成本高,作业速度慢,物流信息难以获得,让电子商务企业很难获得竞争优势。
3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加快信息化建设的障碍及其分析
目前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化进程中遇到了不少问题,影响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的主要障碍及其分析如 下:
(1)整个第三方物流市场还相当分散,企业规模偏小,物流活动自营组织完成。由于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物流企业形成多元化的物流格局,除了新兴的外资和民营企业外,大多数第三方物流企业是计划经济时期的商业、物资、粮食、运输等部门储运企业转型而来。条块分割严重,企业缺乏整合,集约化经营优势不明显,规模效益难以实现。
(2)物流产业目前发展的环境制度有待完善,物流技术标准化滞后。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完备的物流法规,物流标准化建设严重滞后和物流标准质量不高的问题日益突出。内部设施、机械装备、作业工具和技术方法等方面还未形成能与国际接轨的技术标准体系,物流信息分类与编码、信息采集交换、信息系统及信息平台运行等缺乏统一、有序的技术规则。因而,导致物流资源严重浪费,效率和效益普遍不高,很难实现物流多功能、一体化运作,也难以与国际物流活动接轨。
(3)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投入力度不足,还存在“重建设轻维护”、“重硬件轻软件”、“重网络轻资源”、“重形式轻实效”等倾向。国内物流企业在信息系统中的投入只占其销售额的0.1%~0.3%,而国外一般占到1.2%~2%;国内物流企业在信息系统中投入的硬件与软件之比为5∶1,国外一般是1∶1或1∶1.2,这样的投资结构,不能保证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维护、更新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之间的协调发展。
(4)信息化建设协调不完善,缺乏总体规划的指导。目前信息化与电子商务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普遍存在“信息孤岛”,信息资源的社会交换、开发与利用水平很低。物流信息系统工程复杂程度高和技术难度大,建设初期企业没有根据自身实际与发展目标,进行总体规划,考虑技术引进和二次开发的关系。
(5)信息技术应用程度低,信息化管理水平落后。受观念和条件的限制,中小型第三方物流企业还没有对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引起足够的重视,物流信息化管理水平落后。大部分第三方物流企业尚未应用先进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对物流过程许多重要决策问题,如货物组配方案、最优库存管理、运输最佳线路等还处于人工、半人工状态,使整个物流过程的技术支持比较落后,所提供的服务在及时性、准确性、可靠性等方面还处于较低水平。不少第三方物流企业仍然依靠电话、传真、手工单证等传统物流手段,进行物流服务,信息化管理水平极低。
(6)人才问题。物流专业人才已被国家列为12类紧缺人才之一,物流专业技术研究和应用人才相当缺乏。我国极大部分第三方物流企业实现信息化的工作人员往往是学校的老师或计算机公司的工作人员,他们对企业的物流管理业务缺乏感性认识和理论知识,很难对整个物流系统流程做出合理的功能需求分析。另外,企业管理人员中较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较弱。因此,第三方物流企业中严重缺乏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多类型、多层次的物流管理人才和系统性、综合性的复合型人才。
4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加快信息化建设策略
4.1政府着力营造并优化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生存环境
政府要建立和完善物流发展的细化政策与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改善现行管理体制,打破条块分割、行业垄断、地方封锁、企业之间毫无关联的局限,建立条块之间物流工作的联系会议制度,加强协调,做到全面统筹、整体布局,设计能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存量资源,又能优化增量配置的符合现代物流发展的物流产业发展规则,并充分依靠市场活力、不随意干涉市场自我运行规律。相应地,各地方政府部门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研究制定促进现代物流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引入竞争机制,整合、简化行政管理的手续,不该管的坚决不管,制定恰当的价格和税收、市场准入政策及相应的法规制度,并与国际物流法律秩序保持衔接和一致。同时,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作用以弥补市场机制不足,做到市场竞争秩序的公平、公正、公开和统一,使整个产业合理配置、协调发展。政府不仅要踏踏实实改善硬环境,加大基础设施与物流园区建设,而且要逐步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物流服务管理体系,促进物流活动向专业化、信息化方向发展。
4.2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创造适合电子商务发展要求的物流信息化的应用环境
首先,政府应加强物流信息化建设的示范与领导,统一规划,在商业信息化、物流标准化、现代物流建设中的共性技术等方面政府要予以经费支持。同时,政府应重点支持公益性的数据库和电子信息服务网络的建设,建立社会化服务信息平台。制定相应政策,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数据库和信息服务网络的建设。特别是联结生产企业、商贸流通业、物流服务业、政府及其他配套服务业的统一信息平台的建设,实现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和交换。其次,第三方物流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有形网络,如果企业规模较大、资金较雄厚,又有较强的技术力量,可自建经营网站;如果仅有零星业务,或者资金紧张、技术力量薄弱,或考虑与其他物流企业合作,共建或共用网站;还可与大客户合资或合作,共建网站。第三方物流企业要建立信息网络,利用互联网、管理信息系统、数据交换技术等信息技术实现物流企业和客户共享资源。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合企业自身的物流信息系统,通过对与物流相关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储存和传递来达到对物流活动的有效控制和管理,为企业提供信息分析和决策支持,提供迅速、准确、及时、全面的物流信息是现代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
4.3建立一套科学且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与激励机制
首先,政府要建立一个好的评价体系,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对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做得好的,给予更多的支持与奖励,并通过多种媒体向外界进行宣传,介绍他们如何重视物流信息化的建设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物流的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以改进当前的物流管理水平,做出更好的物流决策,为企业赢得市场竞争优势。评价指标不但要使第三方物流企业保持较高的服务质量,还要激励他们有动力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创新,为自身与委托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其次,要积极发挥中介机构(特别是物流协会与信息监理部门)的作用,对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的信息进行甄别。第三方物流企业要对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及应用人员建立一个好的考核标准,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等多种考核方式,对企业物流信息化有创新的人员给予奖励,并把考核结果作为相关人员晋升职务、职称等的重要依据之一,激励员工物流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
4.4建立物流人才培养体系和强化培训机制
发展第三方物流的关键是要有一支优秀的物流管理队伍。管理者必须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整体的规划水平和现代管理能力。政府应当拓宽教育和培训渠道,鼓励和支持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协会和大专院校开展多方面、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和在职培训工作,特别是培养物流专业人才、管理人才和物流领域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人才。同时,加强第三方物流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使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相结合,加快物流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建立强化物流信息化从业人员的培训机制,并将参加职业培训及获得资格证书作为信息化从业人员上岗的基本条件。另外,第三方物流企业在重视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培养的同时,还要重视所有员工的物流知识和业务培训,促使员工不断学习与应用先进技术、方法,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以满足企业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对物流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郭媛媛,罗立宁.技术创新与第三方物流信息化[J].科技与产业,2006(4):41-44.
[2]董雷,刘凯.信息化进程与现代物流发展[J].中国流通经济,2006(5):17-19.
[3]梁登攀,赵一飞.我国口岸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存在问题与发展策略[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6(1):115-119.
一、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作用
近年来,社会信息化进程逐渐加快,信息资源成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战略资源,而人事档案作为个人成长历史的重要载体,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加上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人事档案管理开放化、社会化转变,为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条件,这是时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信息化管理工作的迫切需要。
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主要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改变了传统的以纸质承载重要信息的方法,档案信息通过电子文件保存在计算机内,不仅能够为人事管理提供全面信息,还能有效避免信息的丢失,可见,进行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对于保证档案信息的安全、提供档案资源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
在人事档案管理中必然会涉及大量新信息,通过网络可以加快更新速度,对本部门管理范围内的档案信息进行实时更新,实现资源共享,消除传统纸质信息更新的繁琐工作,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量,使管理人员有更多时间扩充知识,有利于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信息数据库上有关于员工和干部的最新考核信息,这些能够为领导的选拔决策提供帮助,因而,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是节约劳动力、加快信息更新速度、提高信息资源时效性的必要途径,有利于提高人事档案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中,对于档案的查询、修改、更新等都是在计算机上进行的,有效避免了对原始档案的破坏,保证了原始档案的权威性与客观性。每个人都有人事档案知情权,人事档案信息必须建立在尊重员工的基础上,只有档案信息得到员工的知情和认可,档案才更具有使用价值,通过信息化建设,在进行人事档案管理时,可以通过网络使员工了解自己档案,并对员工的疑义给出解答,有利于消除矛盾,体现了人性化服务。因此,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创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手段。
二、加快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路径
为改变医院档案管理现状,实现医院档案管理的数字化管理,是档案管理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提升档案管理服务的必然选择"加快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从更新管理念,提高管理人员业务素质,把信息网络技术应用到医院档案管理当中,采用与档案管理相关的信息技术及软件系统,形成一个覆盖医院档案管理全过程全方位的信息网络平台,实现档案管理的资源共享。
(一)更新管理理念,是加快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医院的不断发展,业务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根本上是要树立医院现代化管理的意识,实现医院档案管理现代化就必须更新管理理念,适应新形势下的医院管理的新要求。加快信息化建设,彻底改变传统档案管理以人工手动方式的模式;加快信息化建设,缩小不同专业间的差距,充分发挥档案管理人员的作用;加快信息化建设功在当今,利在夯实医院的发展后劲。档案管理信息化可以彻底改变以前收集整理时间长、立卷归档繁琐、查询利用效率低的落后状况。用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和手段,使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工作与办公室工作的制度化同步发展,以实现文档一体化的管理,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增强医院档案管理的时效性,提高档案查询、利用、开发的有效性。
(二)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是加快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档案管理人员是医院档案工作的主体,档案管理质量与水平与档案管理人员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密切相关,加快档案管理人员业务水平的提高刻不容缓,只有不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专业技术水平、先进的工作方法、现代的管理手段,才能快速的推进医院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才能适应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要求。只有把档案管理专业知识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才能加快建设信息化建设,促进档案信息资源库和数据库的完善,把分散的档案信息和数据进行统一管理,提高档案管理的服务效率。
(三)采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是加快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手段
医院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标志就是信息化建设。医院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就是将计算机技、通讯技术全面的运用到档案管理之中,以获得最好的管理结果和最佳的工作效率,从而改善档案管理的工作现状,加快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冲破档案利用的种种局限,从封闭走向开放,利用档案信息的独特优势为领导决策和医院管理提供支持。
[关键词] 交通运输; 管理; 信息化; 建设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3. 057
[中图分类号] F5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3- 0123- 02
1 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模式构建的重要性
我国对交通运输中信息化管理的研究已经有一段较长的时间了,从理论到实践都已研究出一定的成果,研究内容主要在陆路交通方面,比如铁路、公路运输,其中研究侧重点在公路交通的信息化管理[1]。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我国公路路面和桥梁管理方面引入了信息化管理,并且逐渐把这种管理模式引入到高速公路管理上,实现了全国高速公路的联网,为完善高速公路的收费和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行业对社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只有实现信息化的交通运输管理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高效有序的交通支持。
首先,信息化管理把交通运输行业庞杂的信息数据录入计算机,实现计算机的自动管理,这样不仅降低了出现差错的可能性,而且有关部门可以随时随地查询交通运输方面的基本信息。另外,通过技术手段,这些交通信息在电子地图上也有显示,方便了管理部门的管理。
其次,信息化管理也使得民众能够随时知晓交通方面的信息,能为民众的出行提供指导。这是交通运输管理方面的人本化体现。现在各基础行业都强调必须以服务群众为理念,以方便群众为宗旨,信息化管理正是对人本化理念的响应。
最后,信息化管理为交通行业的决策人员提供了真实详尽的数据,有利于管理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同时也提高了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对数据的把握非常重要,只有根据真实数据反映的情况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并对以后的管理作出合理的布局。
2 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模式构建的途径
2.1 遵循科学发展观思想
科学发展观强调的是又好又快的发展,不能偏废,交通运输行业同样要遵循这一指导思想,不仅要寻求发展速度,还要寻求长远发展,在提高交通运输效率的同时还要提高服务质量[2]。因此,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必须着眼于大局,以公共利益为重,协调各方的利益,以方便群众为先,选择最合适的管理模式,提高交通运输行业的公共服务性。
2.2 合理规划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
交通运输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需要制定科学可行的规划,按照规划进行建设可以合理安排建设的进程。信息化建设要以信息数据为基础,因此要通过互联网搜集各地的交通信息,形成汇总,并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再反馈给各地,形成双向的建设模式,以各地的数据指导决策,以合理的规划指导各地的信息化建设。建设规划要给各地提供一个整体计划,展现全局思想,比如建设的目标、基本原则、各项标准等,明确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思路,同时还要明确各自的职责和每个阶段的任务,确保规划的可操作性。
2.3 健全创新管理机制
建设过程中的管理也很重要,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必须要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交通运输部门有必要组织专人成立相应的机构推进信息化建设,机构的设置不能流于形式,必须确保有专业人士的参与,也要有相应的资金保障,同时明确各自的职责;中央制定的信息化建设规划可能与各地的实际情况不符,这需要省级交通部门深入本省基层,进行实地探查,根据本省特点制定本省的信息化建设规划,对不符合本地实际的标准作出调整;信息化建设还需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撑,要拓宽融资渠道,对现有的资金管理制度进行改革,确保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信息化建设还要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完善日常的信息管理,信息的录入、修改和撤销必须经过相关程序,确保系统内信息的准确性,为信息化建设的完成提供制度保证,从而促进交通运输中信息化管理的落实[3]。
2.4 完善信息应用系统
首先,要优化信息化建设所需的各种设施,交通运输的信息化对信息的处理能力要求较高,比如信息系统的存储量、网络的流畅性等,管理部门要提高信息处理设备的应用水平,为信息化管理提供先进的设备。其次,要提高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水平,完善信息化建设标准,改进管理模式,提高数据的准确度,升级软件技术,以达到管理交通运输的目的。
2.5 加快信息系统整合
加快信息系统整合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要尽快实现系统内部硬件的联通,二要通过互联网实现信息的共享。交通运输管理部门首先要做的是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实现信息互通;收集各部门的信息数据,实现信息的汇总,并逐级推行下去;明确信息收集的规格和标准,确保收集的信息可使用。管理部门要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在信息的收集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规范执行,禁止工作拖沓,禁止弄虚作假;在信息交换过程中要保证需要的部门能及时获得信息。同时,要加大人才的投入,交通运输的信息化建设需要既精通计算机,又对交通管理精通的人才,因此管理部门要加大对内部工作人员的计算机培训,对新引入的计算机专业人士要进行交通管理方面的培训,以加快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最后,要挖掘信息系统的功能,以更好地为交通运输管理服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可以利用计算机同时建立监控系统、个人身份认证系统和交通指挥系统,以更好地控制交通运输管理,必要时还可以为国家公安部门提供线索。
3 结 论
总之,交通运输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需要多部门予以大力配合,涉及的技术也包含多个方面,需要综合性人才,因此建设的成本也相对较高。只有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个统一的交通管理系统,才能更好地为民众提供运输服务,因此,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全面推进信息系统的建设,进而提高交通运输管理的科学性,提升交通运输的服务质量。
主要参考文献
[1] 吴志军. 我国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问题探讨[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1).
【关键词】 公安部门 信息化 可持续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科技犯罪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给公安部门的侦破工作提供了更加严峻的挑战。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公安部门必须要加快其信息化建设的水平,从而提高其对各种犯罪虽然打击和防范能力。通过对我国公安系统的调查,虽然其信息化的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其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信息化应用程度非常低。因此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如果把握公安部门信息化建设的方向,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是提高公安部门工作规范化和科学化的重要保障。
一、信息化在公安部门安全技术防范工作中的重要性
信息化是指利用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对信息的采集、识别、提取、存储、传递、处理、检索、检测以及分析等,提高信息交流和共享的效率。信息化应用是当前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并且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变化,其也呈现动态变化。
公安部门信息化是当前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实现对我国整个公安系统的统一规划、领导和组织,在全国范围内建设完善的信息通信网络,实现公安部门信息的深入开发和利用。具体的应用价值如下:
1、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够更好的实现公安部门维护社会稳定,打击犯罪分子的目的,确保高质量的社会治安管理。
2、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够促进公安部门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实现跟信息化相关各项法律法规的完善,推动公安部门各项工作现代化转变的进程。
3、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还能够实现全国公安信息的共享,提高公安部门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二、公安部门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为了确保公安部门信息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其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提升,在其发展过程中要通过观念的转变、技术的提升以及管理三个方面进行,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2.1树立牢固的信息化建设理念,加强信息化建设的规划
信息化的建设涉及到的方面非常多,对我国公安部门来说一场大的技术革命,不但能够提高我国公安部门的实力,而且能够为协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保障。但是在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充分把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理念,通过管理实现其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
首先建设过程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体现公安部门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就要求在其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利用先进的技术实现其服务渠道的多元化,并且加强警务信息公开的力度。同时利用先进的网路平台,为群众提供一个投诉举办或者咨询服务的平台。
其次建设过程中要树立高水平的管理理念,即信息化系统建设完成之后要能够确保公安部门的服务质量和效率得到不断提升。
最后建设过程中要树立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确保信息化建设完成之后在满足当前人们需求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开拓创新,得到新的管理理念,实现其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2构建完整的信息化建设体系
信息化技术建设完成之后,要想实现其应用质量的不断提升,还要建立完整的信息化体系。即通过多方面的努力,确保系统最大效益的发挥。
首先要完善信息收集模块的建设,缺乏基础数据信息的系统就像缺少了支柱的大厦,不堪一击。因此要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辅助公安部门实现信息的采集。同时还要通过统一管理和科学布局,避免系统模块的重复设计,影响资源的利用效率。信息化系统建设过程中坚持采集和录入的一致性,确保公安部门信息化系统中信息的质量。
其次要加快信息化系统中信息的共享,避免出现各个省市公安系统各自为政的现象,本着为全社会服务的宗旨,实现各个部门中信息的共享。
最后要加快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人才的培养,提高警务人员的素质水平和信息化理念,使其能够采用正确的技术完成公安部门各项工作。另外公安部门还要加强其内部管理,将信息化的建设真正落实到实处,并且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帮助其进行信息的甄别、分析判断、处理报送以及存储管理等,形成一个信息化技术应用的良性循环。
2.3积累相关经验,提高其建设的高度
经验总结是实现公安部门工作质量不断提升的重要方法,特别是对于基层公安部门来说,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相关人员可以对其工作过程中积累的相关经验进行分析和总结,为信息化技术开发人员技术的开发提供可以参考的依据,推动公安部门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对系统数据库的建设工作,确保其数据库存储数据信息的丰富性和全面性,从而为其信息的检索提供方便。另一方面还要加强核心技术的建设,利用先进的技术实现对数据库中数据信息的高校处理和分析,充分挖掘数据信息中隐含的信息,实现对其决策的有效辅助。
另外还可以研发比较先进的视频识别技术,让计算机或者机器人代替公安部门工作人员从事监控工作,降低公安部门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另外还可以采用先进的图侦分析技术实现对监控视频中资源信息的分析研判,提高存储视频信息的利用率。
三、结论
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给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非常重要的影响,实现了社会文明的推动。但是同时信息化的发展也为社会安全带来了更大的隐患,使公安部门面临更大的挑战。因此在其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加快其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使其能够在先进可续技术的辅助下实现对各种犯罪活动的打击,维护社会的安定。但是为了确保公安部门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其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加强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完善其运行体系以及实现其建设经验的积累,实现公安部门信息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 考 文 献
[1]刘三满,申兴山.提高公安信息化建设效能的战略思考[J].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1).
[2]欧三任.公安工作信息化的内涵及其实现途径[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3):34-37.
近年来,我市信息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信息产业成为重要支柱和先导产业,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732亿元,软件产业规模占全省的61%,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CIIIC)等国家级产业园区相继落户。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信息高速公路体系,移动电话用户505.5万户,宽带网用户88.7万户。信息技术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传统产业改造成效显著,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电子政务稳步推进,社会信息化步伐不断加快,信息安全保障工作逐步加强,信息化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但是,对照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新任务,对照省会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我市信息化建设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是: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本地化产品配套能力较弱;信息化体制机制尚需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基础网络整合和信息资源共享步伐不快,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信息化人才结构不尽合理,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短缺等。
大力推进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应对当前复杂经济形势挑战的有效措施,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是实现省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信息化推进工作放到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努力开创我市信息化工作新局面。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和自主创新,把大力推进信息化作为加快省会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举措,围绕建设区域信息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以体制、机制、技术创新为动力,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深入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省会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1.统筹协调,资源共享。坚持统一规划与分类指导相结合,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加快建设与强化管理相结合,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信息化建设。注重信息资源开发、整合和综合利用,促进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信息共享,减少重复投资。
2.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加强政府宏观规划与政策引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调动各方面参与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形成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的信息化发展新格局。
3.自主创新,扩大开放。建立完善信息技术创新体系和研发成果转化机制,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加强国际和国内信息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适用技术,增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促进信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4.以用兴业,融合发展。坚持产业发展与信息技术应用相结合,以信息产业发展为信息技术应用提供坚实基础,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产业发展拓展市场空间,形成信息产业发展与信息技术应用协调互动机制。
5.需求导向,服务民生。紧密结合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加快普及信息化知识和技能,引导大众信息需求和消费,让信息化发展成果惠及全民。6.管理安全,稳定可靠。坚持信息化与信息安全同步建设、同步发展,构建完善可靠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综合利用法律、行政、经济和技术手段,强化信息安全管理,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信息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信息化健康发展。
(三)发展目标。到2012年,建成产业发达、设施先进、资源丰富、服务便捷、管理高效的区域信息中心城市。信息产业销售收入达2000亿元,年均增长26%,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800亿元,软件业700亿元,信息传输及其他信息服务业500亿元。基本建成多网融合、覆盖广泛、安全可靠的综合信息基础设施,信息传输和服务能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移动电话普及率90%,家庭宽带普及率70%。信息技术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领域得到普遍应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服务完善,信息消费市场繁荣,市民信息化素质普遍提高,城市基础信息资源基本实现整合与共享。
三、重点任务
(一)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打造省会经济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1.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以碳化硅材料、12英寸晶元芯片、LED外延片、光伏电池和电子市场等大项目建设为带动,建设半导体产业基地和整机制造基地、中小企业研发服务基地、自动控制和计算机设备产业基地、线路板和元器件产业基地、机电配套产业基地等六大产业基地。进一步做强计算机/服务器、汽车电子和信息家电等优势产业,加快基础配套产业发展,培植集成电路设计、电力电子、RFID(无线射频识别)等新兴行业,拉长产业链条,打造具有全国一流水平的产业集群,再造我市电子信息制造业的新优势。
2.突出发展软件产业。坚持自主研发和软件外包并举,创新发展思路,拓宽发展空间,扎实推进“部省共建*软件城”项目,进一步完善齐鲁软件园软硬件环境,积极培育特色产业园区。大力发展软件及信息服务外包产业,抓好国家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和软件出口创新基地建设,完善软件服务外包绿色通道,建立国家级“中日IT桥梁工程师示范交流基地”,引进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软件发包企业,建立境外接包网络,增强服务外包接单能力。加快国家动漫游戏产业基地建设,加快企业集聚和骨干企业培育,支持民族原创、健康向上的动漫游戏产品创作和研发,促进动漫衍生产品的综合开发,把我市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的动漫游戏产业聚集区。强化基础软件研发,加快行业应用软件和嵌入式软件产业化步伐,逐步形成门类齐全、特色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软件”整体品牌,打造“中国软件名城”,实现我市软件产业的新跨越。
3.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优化提升信息传输服务业,重点发展电信增值服务、互联网增值服务,积极开发面向大众和企业的增值服务业务。突出发展数字内容服务业,鼓励企业和社会中介机构从事信息资源公益性和商业性开发,支持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科技教育等公共文化领域开发数字内容产品,提供网络化服务。做大做强计算机服务业,积极推动系统集成、工程监理、项目咨询、安全评测、网络数据中心、信息系统运维外包等行业发展。
(二)加快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步伐,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
1.深入推进信息技术对传统工业的改造。以汽车、钢铁、石化、机械装备、建材、电力、食品药品等行业为重点,加快产品研发、生产、营销、管理四个环节的信息技术改造,推进设计研发信息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推动高能耗、高物耗和高污染行业的改造,推广节能降耗信息技术及产品应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鼓励工业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和信息产业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积极吸纳、转化先进技术和科研成果,提高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
2.积极培育农业农村信息服务市场。大力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信息化,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络的作用,推进农村信息服务站建设,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完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推动各类信息服务“进村入户”。积极发展智能控制、精准农业等先进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加快农业市场化、产业化进程。重视农业电子商务发展,建立完善农产品交易信息平台,建设一批县域经济、乡镇经济特色网站,引导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村经济组织、农村经纪人开展互联网应用。
3.加快推进信息技术对服务业的融合提升。加大商贸流通业信息技术改造投入,构建商品市场体系、现代流通体系、市场监控体系、商业信用体系和网络及信息安全体系,发展以连锁经营、网上支付、集中配送为代表的现代商业形态。加快推进金融、旅游、交通和物流信息化,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建设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完善数字认证、在线支付、物流配送等支撑和配套服务体系,培植网络经济新亮点。
(三)深入推进政务信息化建设,提升政府工作效率和公共服务能力。
1.完善政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市政务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建设,构建由安全支撑平台、应用支撑平台、数据中心、备份中心组成的网络支撑环境,形成全市统一、功能完善、安全保密的网络平台,为全市各类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系统建设与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2.加强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建立健全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和交换体系,加快宏观经济、人口、法人、自然资源、信用等基础数据库建设。推进跨部门信息资源共享,重点建设机关协同办公、公共服务、应急联动等公共应用系统。以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突破口,带动社会信息资源的整合和综合利用。
3.提高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加强政府网站建设,整合各部门政务公开、政策咨询、业务受理、监察举报等对公服务系统和公益性信息资源,建成一站式公共服务门户网站。深化财税、审计、工商、质监等关键业务系统建设,加快推动安全生产监管、行政审批电子监察、食品药品质量监管、环境污染监控等重点业务系统建设。
(四)扎实推进社会信息化建设,提高社会信息化服务水平。
1.加快城市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快数字化城管建设,建立市、区、街道三级数字城管信息网络,扩大数字城管覆盖范围和管理内容,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动态化水平。加强地理信息、城市规划、智能交通、国土房产等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城市智能化管理平台,提升城市管理效率与水平。以市政公用领域“一卡通”应用为突破口,建设“一卡通”信息交换平台、支付平台和服务网络,提升城市综合服务能力。整合防汛、防疫、地震等公共安全应急信息系统,加快城市应急处置体系建设。
2.加快社会事业信息化建设。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加快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劳动保障等领域的信息化步伐。加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立数字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整合开发教育信息资源,大力发展远程教育,提高教育事业现代化水平。深化信息技术在医疗卫生管理、服务和知识普及等方面的应用,促进医疗卫生资源共享,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建立适应新形势的劳动保障信息系统,逐步形成多层次、多方位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
3.加快信息化社区建设。按照“厅(便民服务厅)、屏(便民服务屏)、线(便民服务热线)、站(社区综合信息网站)”四位一体的建设模式,建立全市统一的社区服务信息平台,整合缴费、购票、家政、电子商务、呼叫中心等各类便民信息,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构建社区政务信息平台,整合政府社区服务信息资源,实现社区政务信息服务“一口受理、一网协同”。完善社区信息服务工作机制,形成方便高效、运转协调的“一站式”社区信息化服务体系,到2012年建成200个信息化示范社区。
(五)切实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安全保障工作,为信息化建设提供网络支撑和安全保障。
1.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做好新城区网络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加快主城区信息管线的综合改造。加快建设第三代移动通信网、下一代互联网、新一代宽带无线通信网,加快广播电视网络改造,着力建设有线、地面、卫星相结合的数字广播电视网络。加强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信息网络的覆盖面。
2.构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全面推行风险评估和等级保护,切实增强基础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健全网络信任体系和应急处置机制,建设信息安全应急支援队伍,组织开展攻防演练,增强对突发信息安全事件的处置能力。
3.加强通信行业管理。进一步完善无线电管理基础设施,科学配置和有效利用无线频率资源,提高无线电干扰查处能力,维护空中电波秩序,保证各种无线电业务的正常开展。建设完善应急通信保障网络,健全城市应急通信保障应急预案与协调机制,提高应急通信保障水平。加强市场监管与行业自律,推动无线基站等基础设施共享共用,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倡导文明上网、文明办网,净化网络环境,努力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体制机制。在市信息化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和统筹协调下,各县(市)、区政府和市政府各部门要把信息化工作纳入重要议事议程,建立健全信息化领导和组织机构,切实履行统筹规划、指导协调和监督管理等职责,加强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有效避免重复建设和各自为政。市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分类指导各县(市)、区和市政府部门、单位信息化建设,加强对重大信息化项目的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完善信息化支撑体系,实现市公用信息平台的统一管理,促进市直各部门业务信息系统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行业协会、中介组织、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广泛参与,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新格局。
(二)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制定完善信息化建设投融资政策,强化投融资激励和约束机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项目资金,鼓励和引导企业投资信息化建设、增加信息技术开发投入,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和信息产品给予重点扶持。各级政府要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将信息化专项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并根据财力状况逐步增加。市政府设立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将已设立的1000万元软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变更为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从2009年起根据财力增长情况再予以适当增加。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信息产业发展,信息技术应用,基础性、公益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化人才培养引进和跨部门信息化重点业务系统、示范项目建设等。信息化专项资金由各级信息化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统一管理,避免分散投资、重复建设,切实保证投资效益。
(三)加强技术创新和对外开放。加大对信息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重点加强技术中心、研究中心、实验室、产业联盟和公共技术支撑平台建设。充分发挥驻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研发优势,加强国内外技术交流合作,推动“政企产学研金”的紧密结合,着力培养自主创新能力。以重点园区和骨干企业为载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投资额大、带动能力强的重大外资项目,扩大利用外资的规模。鼓励和支持企业在境外上市,设立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信息产业国际化水平。
关键词 烟草工业;信息化建设;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9-0189-01
信息化建设是指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支撑品牌生产、管理的手段和过程,是品牌生产、销售、服务各环节的核心支撑平台。它包括企业在电话通讯、网站、电子商务方面的投入情况,在客户资源管理、质量管理体系方面的建设。信息化建设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化发展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1 烟草工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从“十五”期间开始,我国烟草行业信息化朝着“系统集成、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的方向进行,努力实现以信息化带动烟草行业现代化建设,以信息化覆盖全行业的广域网。期间组织开发了“卷烟工业基础软件”、“烟叶信息管理基础软件”,广泛应用于统计信息系统、财务报表系统等,并建成了基础信息数据库,正式投入使用烟草物资电子商务网,实现了卷烟和烟叶网上集中交易与运输。
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行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建设了工商公共营销信息平台,集成整合了生产经营决策管理系统、准运证管理系统、卷烟交易系统、数字仓储系统、卷烟物流在途信息系统。
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烟草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已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表现在:
一是集成,即行业决策、管理、生产经营三个层次之间的信息集成以及农、工、商企业之间的信息集成;
二是数字化,即对业务、管理用数字加以量化,通过数字量化,实现管理从粗放型向精细化的转变。
2 烟草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已取得实质性进展,但其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具体如下:
一是信息化进度参差不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发展的不均衡加上各个卷烟企业的生产规模和效益不尽相同。所以各企业在信息管理和网络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不同,进而成果差别也很大。
此外,大多数企业都局限于某一个应用系统的硬件设备和机房等环境设施,例如企业先后安装了企业内部网络平台的烟草准运、物资供应等管理系统,又在供应管理处分别建立自身的机房、配置服务器、维修人员,仓储管理系统(WMS) 的反复建设等资源浪费问题;
二是工商信息传递不通畅,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不全面。当今信息时代,是否能准确、及时获取信息关系到企业是否在竞争中获得主动权。如何有效管理信息并把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于决策、仓储、配送、财务、销售等方面关系着企业的发展。但目前有些企业只是部分工作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并且企业之间信息系统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信息流通不畅。
3 完善对策及方案的一点建议
3.1 统一规划、有效管理
信息化建设不单纯是技术问题,要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真正起到“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有利于降低市场成本”,在实践过程中,就必须重视组织管理、统筹规划。如果没有效组织规划,就难以得到实质性推动。
要把深入推进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全局性的重要工作。充分发挥综合协调、技术把关、管理服务的作用,确保业务、管理与技术三者统一协调发展,按照先进的管理理念优化业务流程、健全管理体系。
有效管理的同时,要提高全员整体素质、推进企业信息化的基础工作。加快员工接受信息化管理的理念,为企业信息化建设奠定理念基础;加大复合型人才的培训及储备,对于业务人员,帮助项目团队实现对系统功能的理解与应用,不断优化和提升信息化系统。
3.2疏通信息渠道,加快信息系统应用
由于信息的渠道不全。造成工商信息传递不通畅。在当代社会, 信息作为一种资源, 已同能源、材料共同作为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 信息是当代最活跃的生产力要素。完善信息化建设,应首先疏通信息渠道,搭建信息平台,疏通阻塞信息的环节, 减少信息传递和流通中的损失,使信息在整个传递流程中处于最佳状态。加快信息系统的应用,即在行业决策、管理、生产经营的应用,切实发挥信息系统的优势。
3.3结合实际需要、不断创新
烟草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由于涉及面广,需要满足不同的需求。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从某各角度来说是技术变革,即把实际需求、信息化建设与创新三个相结合起来。
创新不仅表现在系统与技术,而企业的管理思想、理念和方式也需要全面创新,实施烟草企业信息化绝不是传统管理加计算机或信息平台就行的,必须把管理创新与信息化建设有效结合起来,建设完善的信息技术平台为企业管理创新提供支撑,为领导层的决策提供精准的参考依据,强有力保障企业的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俞辉.烟草信息化管理四要素.计算机世界,2008,6.
(1)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是实现资源共享的重要手段。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是信息化时代的重要特点,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可以更高效、便捷地实现资源共享,拓展信息资源的传播范围,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资源共享提供了平台,为图书馆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奠定了基础。
(2)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一种具有公益性质的行业,图书馆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广大读者来说,图书馆既是信息收集与整理的重要场所,也是收藏和阅览图书资料的仓库,是集学习、查询、阅览、研究于一体的重要场所。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正日益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将改变人们的交流和思维方式,这将为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奠定基础,也会使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产生巨大的变化,使图书馆由传统的封闭、单一的管理模式转变为开放、多元的管理模式。面对这一发展趋势,图书馆只有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水平,才能够为读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2加强图书馆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举措
(1)高度重视图书馆管理信息化建设。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图书馆管理的重要发展方向,在提高人们整体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图书馆管理人员要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明确信息化建设对图书馆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按照时展的要求,加快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步伐,为读者提供更便捷、优质的服务。
(2)合理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需要掌握多方面的知识与信息,信息化建设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提升了信息传递的水平。在图书馆管理工作中,加快信息化建设可以使各种信息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与利用,可以通过信息网络快捷、高效地传输各种信息资源,知识的获取与使用也更为便捷。在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过程中,将纸质信息资源转换为数字化信息加以保存,也可以利用转化、压缩等技术实现资源的下载与管理。
(3)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将会对信息化建设的实施产生重要的影响,如果图书馆工作人员不具备信息化建设要求的专业素质与专业能力,将会对图书馆管理信息化建设造成阻碍和限制,还会造成信息化资源的浪费。为此,要加大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力度,定期组织一些信息化技术培训和教育活动,并加强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教育,提高其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更好地为图书馆管理信息化建设服务。
(4)加大硬件设施投入力度。稳定、可靠的硬件设施是图书馆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在信息化建设中,要积极引进与应用各种先进的信息管理设备,并不断加大科研投入,组织科技攻关,促进图书馆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开展。此外,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提升图书馆数据库的安全性,以利于资源的合理分配,更好地对各种图书资料信息进行管理。
(5)加快图书馆管理的网络化。在结合地区特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图书馆资料管理的网络化建设,在科学的指导和规划下,提高网络化建设的效率,并提高网络系统的兼容性,完善图书馆管理信息化系统。在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要不断利用自动化管理技术,通过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图书编目、检索和咨询的一体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图书馆管理的自动化水平,推进图书馆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步伐。
3结语
目前,如何利用自身现有资源,不断革新思想,努力顺应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的要求,把握机遇,通过信息技术进一步内部审计工作水平,成为摆在商业银行面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下面就广西蒙山农村商业银行为例,主要探讨金融信息技术在内部审计工作中的发展现状、存在的不足,并结合该行实际寻求对策,争取早日建设出具有较高水平的内部审计信息化体系。
二、金融信息技术在内部审计领域的现状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都在大力进行内部审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较好的成效。广西蒙山农村商业银行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审计工作较传统内审有了较大的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幅提高了内部审计质量、效率和覆盖率
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是对银行内部的财务活动和银行经营状况进行监督、分析,涉及范围与深度较广,工作量较大。由于传统内部审计中人工手工作业的原因,内部审计主要是采用审计抽样的方式。在应用信息技术之前,蒙山农村商业银行各分行的经济责任审计抽样比例在12%到25%之间,不足1/4的审计抽样比例意味着较多的审计盲区和较高的内部金融风险。而应用信息技术后,依靠计算机强大的数据采集和处理能力,现在的内部审计工作已经实现的100%全覆盖,同时内部审计的时间也大幅缩减,由原来的一、两个月缩减到了两周内,审计数据处理的准确性也大幅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效率和覆盖面都大幅提升。
(二)提示传统内审无法发现的潜在风险
在内部审计领域中采用信息技术对于降低商业银行金融风险也具有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由于内部审计覆盖面的增加,大幅降低了审计盲区,减少甚至是完全消除了由于审计范围不足而未发现的财务风险;二是由于信息技术应用使得各个关联体系之间实现了信息交互,对于涉及关联体系间的风险能够通过强大的信息技术进行数据筛查。蒙山农村商业银行已经采用技术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筛查出大量的多头贷款,目前已经及时采取了措施,进行清理和控制,大幅减低了金融风险;三是对于信用不佳的贷款人加强了管控。通过信息技术,蒙山农村商业银行已经建立了现有用户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进行了信用分级,对于信用记录不佳用户的贷款申请进行了严格审查。定期进行历年欠息记录、贷款核销、诉讼费、坏账核销、抵债资产、贷款不良等具有不良信用记录的筛选分析,各支行采取采取清收已核销贷款或提前收回新发放贷款等措施,收到较好效果[1];四是在存在借据合同法律风险的经济往来中,对于符合借据合同规定的行为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核对与筛选,并采取及时的措施,要求责任支行立即整改,化解其风险。按照管理要求,借款借据发放日和到期日应在合同期限内,借据合计金额不能超过相应合同金额,对公借款人和保证人不应在营业执照到期或注销后借款或作保证[2]。
(三)及时发现违规违法的人为操作
通过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蒙山农村商业银行对所辖内部重要职务人员的个人账户各项信息进行了审计分析,筛查有无出现利用工作职务通过个人结算账户与客户之间违规进行业务往来的情况。据统计,我省农村商业银行2010年来连续两年通过采集信贷业务经营管理的相关数据,利用计算机审计手段,对全省81家行社的新增不良贷款进行了审计[3]。通过数据分析、成因剖析、风险评估和责任认定等,提示出授信管理不规范、部分信贷从业人员“主导”转贷掩益资产质量甚至充当资金中介、非法牟利等需重点关注的风注区域和薄弱环节[4]。及时查找并处理了各类信贷风险,规范了金融业务管理。
三、金融信息技术在内部审计领域应用中的不足
虽然通过在商业银行内审工作广泛深入地应用信息技术,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也并非尽善尽美,目前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存在偏差
近年来,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已是大势所趋,各商业银行基本上都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较高,在资金投入上较为充足。但是目前有一部分商业银行对于内部审计信息化认识仍然不够全面科学,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对于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难度预计不足,对于信息化的内部审计工作又期望过高。具体表现为,在建设过程中过多地强调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甚至是超过了审计工作本身,重视设备和技术的购入,错误地认为采用信息技术后,内部审计工作就一劳永逸了。在设备购入后,如何将其同商业银行的自身内审需求进行融合却是一知半解,既不革新现有的审计方式方法以适应于计算机系统,也不调整系统设置使之真正作为有效平台,真正能够在实践中得到应用的少之又少。这种主次不分甚至是本末倒置的认识是目前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信息化建设不足的思想源头。
(二)审计监督方式一成不变,不能适应信息化的发展要求
目前,商业银行日常业务的信息化发展已经较为成熟,基本都采用计算机系统完成。但是在内部审计工作中,虽然信息化的投入建设力度较大,但是却存在着高投入与低产出的怪圈。为了加大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各商业银行都加大对设备、技术的资金投入,使得内部审计成本的攀升,但是其实际利用率却较低。由于审计监督方式一成不变,仍然以手工操作时一样,因此很难适应信息化后计算机系统的要求,使得具体的内部审计信息化实践仍然停留在较低水平,甚至还存在着应当采用信息技术处理的环节仍然采用人工处理的方式,计算机系统主要还是用于办公自动化、数据收集检索等层次,设备各项功能的使用率低,造成高投入低产出的怪圈,导致资源的浪费。
(三)信息化系统建设不合理,造成不同资源紧缺与闲置
目前一些商业银行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盲目跟风,一味追求系统的先进性,在系统建设前忽略了对系统与银行自身内审工作实际的考察调研,缺乏科学地规划,使得在系统建设完成后,发现某些设备的紧缺和另一些设备的闲置,紧缺的设备直接影响了信息化环境下内审工作的正常运行,而闲置的设备造成资源不必要的浪费。
(四)信息化环境下的现有综合内审人才不足
虽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内审工作已经基本实行了信息化,但是在具体管理的人员仍然是传统内审环境下的审计专业人员,他们对于计算机知识较为欠缺,甚至可以说是完全不了解。同时内审人员难以熟悉业务系统的访问控制技术、相关的系统配置方式和访问控制日志[5]。这一点也直接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从传统手工向信息化发展的步伐,即使勉强做到了计算机操作,其操作水平也较低,同时由于计算机专业知识,在实际的信息化作业中工作人员对于审计信息的认识和分析能力也会进一步降低,不利于审计工作的深度开展,这样反而提高了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审计风险。此外由于自身对于信息化环境下内审工作的生疏也容易导致一部分内审工作人员“往回走”,在应用信息化系统的过程中,暗地里对于内部审计的核心工作仍然进行手工操作,使得信息系统的应用程度低,并没有真正达到提高内审水平的目的。
(五)信息环境下的内审队伍建设力度不足
除了上述现有内审人员自身计算机系统知识不足,对于信息化的适应能力不强外,商业银行不重视新时期内审人才队伍的建设也是阻碍其内部审计工作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现有内审人员综合能力的不足是绝对存在的,但是大多数商业银行却只重视系统的开发建设,在设备与技术上投入加大,对于现有内审人员的培训提高认识不够,力度不足。近年来,部分商业银行在内审人员的招聘过程中,仍然以审计专业人才为主,并没有调整人才选拔思路,招进来的人仍然是只懂审计不懂计算机。这一点使得本来就不高的人员综合技能止步不前,信息化系统建设得再好都难有用武之地。我们应该看到,金融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关系到我国金融风险防范的大局,直接体现着我国金融内部审计的水平。在现阶段只有不断加快信息化建设力度,提高内部审计水平才能进一步更好地保障商业银行的金融安全,促进我国金融行业的健康长效发展。
四、进一步提高内部审计信息化程度的相关对策
针对上述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笔者认为应该采取以下措施,逐个击破,尽早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扩大审计的范围与深度,更好地完成内审工作经济监督的职能。
(一)树立正确的内审信息化建设观念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是有人的意识决定。内部审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不仅关系到内部审计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发展,甚至关系到内部审计在信息化环境下的生存[6]。因此在内审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商业银行应当首先转变自身的思想,树立正确的内审信息化建设观念,要做到足够重视,不仅是要对信息化建设对于内部审计工作重要性有足够的重视,而且要对自身信息化建设中的难点、重点有足够的认识。不仅是商业银行的相关领导、信息化建设带头负责人要有足够的认识,而且包括内审人员在内的商业银行的全体人员都要对其有足够的认识,树立起内审信息化建设的正确观念,认清各自的责任,商业银行内每个人都要对于自己在内审心喜欢中所扮演的角色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二)加快建立健全信息化环境下内审制度建设
加快制度的建立健全能够推动信息化环境下内审工作的规范化和实用性。虽然目前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关的制度与规定,如政府审计曾出台了《审计机关计算机辅助审计办法》,社会审计也曾颁布了《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20号——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审计》,只提出了“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积极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审计”对于其具体操作并无准确和详细规定。因此商业银行在自身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建设中,一定要在遵守政府相关的制度规定的前提下,参考其他银行的成功经验与教训,尽早地制定出符合自身内审工作实际和信息化建设目标的制度,对于信息化建设的整个流程、阶段性目标、人员职责、信息化水平考核方法等都要进行详细的规定,促进内审工作信息化建设的规范化。
(三)加快信息化环境下内审人才的建设力度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信息化不仅需要人才,而且是离不开人才。在内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中,商业银行应当加大复合型人才的建设力度,一方面对现有的内审人员进行全面培训,增加其计算机相关知识,加快内审人员对于信息化工作的适应速度,同时在培训中增强内审人员对于内审工作信息化趋势的认识。另一方面,适当引进同时具有审计和计算机技能的综合性人才,在内审人员的引进中,注意考察其综合实践能力,促进人才队伍的快速建设。引进复合型人才不仅本身能够促进信息化环境下内审工作水平的提高,同时也能对原有的内审人员做好指导示范,营造良好的信息化外部环境。此外在培训过程中,要注意培训内容的全面性和实用性,培训方法的多样新,通过理论学习、实践操作、考核等综合手段,尽快提高内审人员的综合水平。
(四)大力推行非现场审计模式
目前非现场审计已经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和我国中央银行中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非现场审计是建立在现代信息处理和传递方式基础上,通过全面、连续、实时地监测审计对象的各种数据和资料,依据预定的程序来分析、评价和监测审计对象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风险状况的一种审计方法[7]。非现场审计不但能够发现银行以及下属金融机构日常经营过程中的各类风险,同时也能有效控制各类人为操作的欺诈、贪污等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建设非现场审计对于审计工作的范围与深度都有质的提升,这离不开信息系统的建设,只有将内审工作信息系统中各类子系统进行准确的权限设置和数据交互传递,同时使用信息技术提高内审数据录入的准确性、程式化,并建立起审计数据库,才能真正达到上述功能,加强事前预测、事中监督和事后分析的水平,降低审计成本,从而提高内审工作的实效。
(五)加快建设审计信息系统安全平台
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硬件设备的更新、软件系统的升级、网络环境的变动都要求安全平台作出相应调整[8]。在信息系统安全保护要素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要注重“人”“法”“技”的有机融合,没有统一的组织领导和相关管理制度的出台,很难使审计信息系统安全走上正轨[9]。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将信息系统安全中重要的因素――参与信息活动的“人”和信息安全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技术设备”有效地结合起来,责任到人,确保安全工作有序开展。其次加强审计信息安全的宣传培训工作,让全体审计人员充分认识信息安全工作的重要性,了解和掌握基本的信息安全防护知识,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
关键词: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432150
农业信息能够提高生产中的技术含量和劳动生产率,为农业长远发展提供动力。因此要充分认识农业信息化在农业现代化中的重要性,发展市场农业,提高科技含量发展知识农业,抓住带动农业现代化的龙头。
1 信息化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农业信息化的重点以实现农业行政管理高效透明为目标,推动“三农”管理方式创新。具体说来:
1.1 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
发展农业需要优化资源配置,而信息技术为其提供了有效途径;经济全球化也要求农业生产经营者及时了解和准确掌握国内外市场信息,从而更加合理和优化配置农业资源。可以说,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能够更好地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
1.2 提高市场流通效率
季节性、地域性、保鲜期短、安全标准较高等是农产品的特点,要想生产和销售出农产品,就要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了解市场信息,有针对性地安排生产销售计划,避免因盲目种植和缺乏销路造成的农副产品消耗浪费,提高农产品市场的流通效率。
1.3 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能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种植信息、市场需求信息以及科学技g信息,在于农业信息畅通与否;而农业产业结构能不能得到及时调整也离不开农业信息。事实证明,农业信息化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民的收入,这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
2 制约农业信息建设的瓶颈
2.1 重要性认识不足
不可否认,基层乡镇政府工作重点在经济建设,农业以及与之相关的信息化建设被置于次要地位。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还不够发达,农民物质条件较差,信息化需要一定的成本投入,而农民知识水平较低,不少农民没有认识到农业信息化在农业生产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全面深入的认识,获取信息的渠道比较单一,信息滞后、不通畅,严重制约了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2.2 政府投入不足
农村信息基础设施薄弱,究其原因在于政府投入不足,技术投入不足,农业信息化传播体系不完善;政府相关立法和制度建设也滞后农业信息化需要,信息化建设缺乏法律和制度保障。
2.3 体系不够完善,资源开发有限
农业信息化只有形成统一的体系,保持完整性和规范化,才能发挥其效用。而事实上,基层乡镇在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方面不够全面、缺乏针对性,农业市场供求信息传递不畅,缺乏权威性、可用性信息,有关中长期市场的分析与预测信息更是少之又少。
3 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
新形势下,农业部门要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具体而言:
3.1 提高认识,强化组织领导
农业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精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推进农业信息化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强化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结合本地农业发展实际,制订信息化发展建设规划,强化内部间的协调,连通信息孤岛,推进农业信息化工作。
3.2 加大建设投入
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政府应将农业信息化投入列入政府投资预算,在网络软硬件设备、后期维护、信息员及农户培训等方面增加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使通讯畅通;支持电信运营商加快信息化建设,加快宽带网络在农村的推广使用;推进“3网融合”;加强关键技术装备引进推广;争取多元化投入支持,积极与财政部门沟通,增加农业信息化投入。
3.3 丰富农业信息资源
丰富、完善的农业信息才能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确保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农业部门要加快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兴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应用,丰富、完善农业信息。
3.4 提高农民信息化素质
一、强化载体建设,优化发展环境,大力推动信息产业发展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信息产业发展,把信息产业作为特色主导产业,以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促进和带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推进产业发展,形成整体合力,强化市信息化领导小组的组织推动作用,研究解决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化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加快信息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大力加强产业载体建设。逐渐形成了以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CIIIC)为核心,全国软件出口创新基地、全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国家动漫产业基地、齐鲁软件园等多个国家级园区协同发展的产业布局,产业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CIIIC取得阶段性成果,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揭牌,山东华芯半导体有限公司注册成立,为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项目的落地打下了良好基础。今年上半年软件产业完成销售收入84亿元,占全省56%,同比增长29%;软件外包完成3525万美元,同比增长50%;动漫游戏相关企业达103家,比去年年底增加33家,动漫游戏年生产能力超过7000分钟。
二是着力加强产业规划引导。通过制定《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明确产业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截至目前,全市基本形成以计算机服务器、通信网络设备、数字家电和半导体元器件为主要产品的产业集群,半导体照明、太阳能光伏、射频识别(RFID)等新兴产业取得快速发展,涌现出浪潮、中创等一大批在国内占有较高市场份额的知名企业。
三是努力优化产业发展环境。通过出台《进一步加快软件产业发展的意见》等扶持政策,设立软件产业专项资金,面向骨干企业开展“全方位,零距离”服务,建立软件外包出口“绿色通道”,为软件外包企业解决社保基金缴纳、专业人才落户和软件产品知识产权保护等实际问题,进一步优化了软件产业发展环境。
四是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工作。注重推进大专院校、培训机构和骨干企业的交流合作与资源共享,先后建设了一批信息技术人才实训基地和实习基地,建设“中日IT桥梁工程师示范交流基地”,逐步建立起人才实训、证书考试、人才测评及就业派遣“一条龙”服务体系。
通过多措并举,全市信息产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今年上半年,全市信息产业销售收入322亿元,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柱和先导产业。
二、强化平台建设,加快资源整合,深入推进政务信息化工作
我市政务信息化工作采取“一个平台多个系统,一个系统多种应用”的建设模式,以市公用信息平台为依托,坚持应用主导、效益驱动,扎实推进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利用。
一是建设全市统一的公用信息平台。目前,平台接入单位达323家,上网计算机超过1万台,80个单位通过平台统一出口接入因特网,81个网站在平台托管,59项信息化应用系统依托平台开展,市公用信息平台在全市政务信息化建设中的核心支撑作用增强,分散建设、重复投资的局面得到改善。
二是积极推动跨部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财税增收信息化工程实现了工商、税务、民政等35个部门的信息交换与共享,几年来累计完成600多万条信息的交换和共享,强化了税源监控体系,使税款年新增2.8亿元,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行政审批信息化工程实现以网络为支撑的“一站式”审批、并联审批和行政审批业务的网上监督,21个部门54项审批项目实现在线申报与预审批,提高了行政审批业务的透明度和工作效率。政府资金网上结算信息化工程实现资金结算业务信息的实时处理和交换,工作效率提高50%以上,提高了政府资金集中结算工作的透明化和规范化。
三是着力提高政府门户网站的公共服务水平。我市政府门户网站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按照用户分类需求提供了“公民办事”、“企业办事”、“网上受理”、“查询咨询”等栏目,包含100项便民服务事项,实现了一站式受理、一站式反馈。网站开通以来的访问量已超过1000万人次,连续6年被评为国家、省级优秀政府网站。
三、坚持关注民生,提升服务水平,扎实推进社会信息化建设
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通过典型示范,部门联动等形式,以点带面,推动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建设,促进了管理服务水平的提升。
一是推动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建成市、区两级城市管理、指挥、监督平台,采用万米单元网格划分和部件、事件管理等技术手段,建设数字化城管系统,实现对城市建设的精确管理和快速服务。
二是推进信息化社区建设。采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方式,扎实推进“厅(信息服务厅)、屏(信息显示屏)、线(便民服务热线)、站(社区服务网站)”四位一体的信息化社区建设。目前已经建成26个便民信息服务厅和30个便民信息屏,实现通信、有线电视、机票、客车票等缴费服务,受惠居民达10万户。
三是启动城市“一卡通”工程。以市政公用领域为试点,初步实现市内大部分出租车和公园的“一卡通”缴费,并计划向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推进,争取打造成城市生活“一卡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