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2 09:16: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培养学生对初中历史的学习兴趣,让其了解初中历史核心素养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只有不断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才能有效提升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效率。从核心素养角度来看,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兴趣是学生学好初中历史的基础条件。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动机的先决条件,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教师单方面的教学使得学生们失去了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学生们就感到很枯燥,课堂教学质量就很低。我们对历史的学习主要是背,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们大多情况下都是死记硬背,对知识缺少了解,他们在背的时候不知道思考,所以学习的效率不理想。我们学习历史的目的是让学生们更加了解历史,了解我们祖国的过去,以此来让学生们铭记历史,刻苦学习,报效祖国。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这样的目的并没有达到,所以我们要加强对学生们兴趣的培养。
一般情况下,初中历史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近代史,另一类则是古代史,在学习古代史的过程中,历史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一下即将要学的内容,熟悉一下所学的基础知识,并且联想一下自己有没有这个历史阶段的涉猎。教师可以把学生们分成若干个小组,教师上课的时候就可以让每个小组的学生们发言,看看学生们对这个历史阶段的认识,不管对这个历史阶段了解多少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立足核心素养,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兴仁中学王燕飞上课的气氛就会变得越来越浓厚,学生们的兴趣就会提高,课堂效率就会随着提高。讲到近代史的时候,很大一部分时间是讲我们国家一段屈辱的历史,在这段历史下,我们国家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这个是可以激发学生们内心情感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们抒发自己心中的愤怒和对祖国的热爱,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学生们的爱国情怀,这样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们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二、科学鼓励每个学生,充分发挥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作用
把核心素养融入到初中历史教学工作中,能够不断提升教学效率,还能不断完善教学模式。尤其是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片面的夸奖学习好的学生,忽视学习差的学生,教师应该摆正自身态度,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尝试采用科学的方法鼓励每一个学生。因此,教师在面对学生们的错误或者是一次考试成绩很差的试卷时要保证持有鼓励的心态,不是批评学生,而是想办法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并鼓励学生们要有信心学好。初中生还是未成年人,心灵还是很脆弱的,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批评,对学生们的影响是很大的,这会让他们失去学习的信心,甚至对自己的一切失去信心,对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都会影响很大。相反,教师一句鼓励的话语或眼神都可以让他们奋发图强,努力学习。所以说一正一反还是相差很大的,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要坚持鼓励的心态面对学生,这样才能提高学生们的课堂效率,才能让他们有学习历史的动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耐心对待犯错误的学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全面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面对错误时,学生内心肯定也不好受,这个时候教师更不应该一味地批评学生,批评学生只会让他们失去学习的信心。教师应该找出学生们出错的原因,然后帮助学生找出知识的缺陷,帮助他们填补知识的不足。这样鼓励的方式会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学习历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由于不同的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所以,初中历史教师应该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可以采用分层教学方法,这样可以满足大部分学生的历史学习需求。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提前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了解他们对各种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样教师在讲到这些知识点的时候就可以做出相应改变。教师可以分开了解,就是每学到一个历史阶段的时候进行一次调查。还可以进行总的调查,教师给学生们发一个问卷调查,对学生们进行一个大体的了解,教师把这些知识点进行记录,然后讲课的时候就要做出改变调整。
从根本上来说,大部分学生的智力水平不分高低,造成学生学习成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不同。例如,在学习唐朝文化的过程中,不同学生对唐朝诗人的了解肯定不同,教师在讲的时候就要注意,要根据学生们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来讲,这样学生们才能得到自己最需要的知识,他们在课堂上听课的效率才会高,教师课堂教学的质量就随之提升。还有就是学生们对不同的历史阶段的兴趣可能不同,教师要根据学生们这个特点分开教学,这样之后,学习的效率就会提升很多。
四、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水平
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的讲解为主,教师的讲解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单一的教学模式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很难让学生理解记忆相关的历史事件,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缓解这一问题,让教学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例如我们可以运用大量的图片、视频等史料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上欣赏到曾经发生过的那些'凉心动魄的事件,也变抽象为具体,加深学生的思维印象,让他们能够多角度、多渠道地理解历史内涵。为了增加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除了要多方面运用现有的资源,也要在教学过程中多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注重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在这方面,我要求学生们多多接触教材以外的书籍,同时也鼓励学生多搜集资料,从不同的渠道获取更多的信息,并要用科学的方法去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还原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并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判在学生进行分析的时候,也是他们学会独立思考的时候,我鼓励他们采用小组合作模式,交流探讨,自主创新,正确地认识并学习历史。
五、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要位置,不断完善初中历史教学模式
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变学生死记硬背、被动学习历史知识的现状,我们就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出能够激发学生探知欲望和好奇心的问题,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自主思考问题,去想象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积极地参加课堂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自然而然会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观念;新课程改革;教学策略
我国历来重视历史教育,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几认为:“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民)之要务,为国家之要道。”历史教育有助于拓展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的方法与能力,符合素质教育理念。在我国历史教育体系中,初中历史教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初中历史教育成效卓著,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初中历史教育正面临着新的形势。因此,创新初中历史教学策略是初中历史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为新课程下初中历史教育注入新活力的重要途径。
1树立历史核心的策略
也就是让学生充分认识初中历史教育的核心,新课程明确指出,历史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的历史观。但是在当前的初中历史教育中,对初中历史教育的核心缺乏充分认识,传统历史教学仍占主要地位,如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历史知识,这有悖于新课程对历史教育的要求,阻碍了对中学生的科学的历史观的培养。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对中学生成长的积极作用,要求中学历史教育工作者必须对中学历史教育核心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即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的历史观作为中学历史教育的宗旨。因此,广大中学历史教育工作者应适时转变历史教育观念,在新课程的要求下,努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的历史观。在历史教学工作中,不但要强调历史基础知识学习,还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不断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
2创新策略
创造力的开发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要开发创造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对知识进行运用和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创造力: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课堂训练题。要从过去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这其中转换思维方式是很重要的。让学生变换角色,站在教师的角度上,自己动手设计一些练习题,既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开发,同时也对教师加深了理解,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可以起到帮助作用;对历史实物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提出自己的假设。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学生肯定已经形成了自己一定的认识,接着就是要把这种认识转化为自己的理论观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教材中没有下定论的问题大胆的进行假设,并说成自己的理论依据。学生如果可以提出假设,则说明他们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方式。课堂就是学堂,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来解放学生的思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为学生创造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能力。
3激发策略
也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初中历史教学工作中,应当注重对初中生的把握,初中生年龄尚小,活泼好动,自控能力不是太强,因此教师应良好把握学生在这个阶段的特点,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历史知识感兴趣才会将注意力放在历史知识学习上,才会主动积极的学习。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和鼓励,不可强制死记硬背,有道是强扭的瓜不甜,强制学生死记硬背只会让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差。教师应以学生为核心,尊重学生的兴趣和感受,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历史课堂上创造一个良好的情境,使学生踊跃参与教学活动,在历史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寻找快乐。历史知识并不是独立的,历史知识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因此在开展历史教学工作时,应注意联系现实生活,让历史走进生活,让历史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让学生真正爱上历史。
4参与策略
也就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历史教学。教育事业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教学活动的效果取决于师生之间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活动充满活力的前提,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融洽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教学效果自然就会提高。如果学生对自己的老师没有兴趣,便会丧失学习热情,教学效果也不好,因此教师应采取措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历史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亲身参与,初中学生以青少年为主,他们处于人生发展重要阶段,思维活跃,求知欲较强,参与教学的愿望强烈。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历史教学活动之中,不但可以使师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中,还有有利于增强师生感情,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学习兴趣高昂,历史课堂就会活力四射,历史课堂教学效果也会大幅提高。
5人文精神培养策略
即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新课程改革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摆在历史教育的重要位置,这是历史教学的重大突破。传统历史教学重视说教,历史教学很僵化,学生的人文精神很难得到培养,历史教学缺失人文精神培养,就违背了历史教育的初衷。初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十分有益于其以后的历史学习和生活。教师应在历史教学中充分挖掘历史素材,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让学生在学习历史事实的过程中,熏陶人格。除此之外,家庭与社会在历史教学中也具有重要作用,二者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至关重要,因此初中历史教学也要积极发挥家庭与社会的作用,诸如组织学生和家长一起参观历史博物馆,在特殊历史节日与学生共同参与学校组织的历史纪念活动,积极开展历史问题讲座等,使历史学习真正融入学生生活之中。
6结语
当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已成为重要的任务,这对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历史教学不单是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的历史观。中学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初中历史教学应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引导学生学习。历史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遵循新课程要求,将人文精神充分地体现在初中历史教学工作中,正确定位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将学生作为教学工作的中心,尽快适应新课程对初中历史教育所提出的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旭阳,周嵩.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与初中历史教学改革[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4:70-72.
[2]常梅.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方法探究[J].才智,2013,07:81.
[3]黄毅虹.新课程下初中历史教学新理念探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12:143.
[4]石志刚.新课程下初中历史教学策略探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5,02:72.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情境模式;应用分析
我国现行的初中历史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教育事业的真实发展需求,而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改革的目标,我国的初中历史教学改革逐渐成为了教育行业发展的重点,由于初中的历史教学容易受到历史知识过去性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初中的历史知识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会受到很多外部因素的限制。从而导致整体学习效率的降低,现如今我们将情境教学这一模式与初中历史教学有机的进行了整合,我们的教师可以根据历史教学的内容对教学的情境进行设计,让我们的学生能够融入到历史当中,从而激发出学生对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兴趣。
1情境教学模式对初中历史教学的意义分析
情境教学模式是近几年新出现的一种实用性极强的教育教学模式,情境教学主要是将学生的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进行有机整合,以此来进一步的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情境教学与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存在很大的区别,在情境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当中根据历史课程设置的内容来设置与之相适应的情境,而且我们的历史教师还可以将历史知识中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通过语言设计将历史人物所蕴含的真实情感表达出来。而且这样一来还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通过历史教学来培养学生审美体验的目的。
2初中历史教学情境设计原则
2.1真实性原则: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历史情境设计一定要遵循真实性的原则,因为历史事件与任务的真实性才是历史知识最大的特点,我们的教师在进行历史情境设计的时候要确保其真实性,将真实的历史事件与人物展现在学生面前,只有这样才能够将最真实的历史情境通过设计展现出来,让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个更深的感悟。
2.2实用性原则:在对初中历史教学进行情境设计的时候还要遵循实用性原则,情境设计的核心要求是加强学生历史知识的素养。在真正符合情境教学模式要求的基础上才可以进行情境教学设计,也就是说情境教学的内容不仅要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要通过情境教学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程度。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通过情境教学来强化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最终目标。
2.3多元化原则:教师可以根据初中历史教学内容进行情境设计,而在设计的过程当中,我们的教师还要根据不同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来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情境,这样也是为了避免因同一情境出现多次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心情,而且多元化的教学情境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历史情境中的情感很好的表达出来。这对于学生的学习是非常有效的。
3情境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3.1运用多媒体来构建教学情境:学生在学习初中历史的时候,最大的一个难点就是学生没有办法来直观的了解历史,而学校引进的多媒体技术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的历史教师可以根据历史课程的实际需求来选取一些重现历史的影视资料,将这些内容都编辑到课程课件当中,多媒体教学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来了解历史,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将一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真实的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长时间的尝试之后我们发现,多媒体教学可以给予学生历史知识最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
3.2利用人物特点构建教学情境: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人物是历史知识的重要链接,所以我们的历史教师在对历史知识情境进行设计的时候也要充分的考虑这方面的内容,要根据历史人物的不同来进行不同的情境组织,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的感受到不同历史人物的真实特点,而且历史人物自身所蕴含的情感也会在情境教学中迸发出来。我们的历史教师利用历史人物的特点来创建相对应的教学情境,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教学的场景中与历史人物的心理产生共鸣。而且还间接的通过历史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安国情操。
3.3利用语言情境构建教学情境:语言情境是历史情境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我们的历史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编排来进行语言情境设计,将历史知识和事件的情感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加深历史知识记忆的同时还能够体会到当时历史事件发生时人的那种情感波动。历史教师在语言情境设计中还要利用好语言感染的魅力,将历史事件中所蕴含的情感有效的融入到教育教学当中,这也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的一种方法。
4结语
我国的初中历史教育教学模式已经于现阶段的社会发展相脱节,创建全新的初中历史教育教学目标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将情境教学模式融入其中,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了解程度,而且还能够让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知识点深刻的融入到学生的记忆当中。再将历史事件中蕴含的情感展现在学生面前,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是非常有帮助的。
作者:王亚婷 单位:辽宁省鞍山市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1]李娜;;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运用[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2年05期
[2]邵秀珍;;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情境教学法之我见[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2年01期
摘要:初中历史教学是渗透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途径。人文教育在整个基础教育教学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当前我国教育教学改革要求教育者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方面多下功夫。为了有效提升初中历史人文教育的有效性,教师需要在教学的始终将人文精神的渗透作为工作中的重点,创新教学方法,合理设计教学的具体形式,切实做好人文精神的渗透教育工作。
关键词:初中历史;人文精神;渗透
一、转变教学理念,重视人文精神的渗透
重视和加强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思想,从教学内容到教学形式不断进行改革实践,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入手,结合历史事件和人文价值观等内容进行思考。尤其要注意的是,既然是在教学过程中开展人文精神的教育渗透,必然要发挥初中历史这门学科的自身特点来进行,结合初中历史学科的教学内容有机地渗透人文精神教育是我们要把握的一个核心要素。教师重视人文精神的渗透,要从整个历史观的角度入手,从整体系统的角度引导学生看待历史事件,并且从历史事件中吸取宝贵的人文精神内涵用于指导自己的现实生活。人文精神的教育要切合学生的现实生活,要引导学生思考和进一步地探索。有效的人文精神教育要能够体现在学生的行动上,只有从思想上认同,在行动上积极实践,才能扎扎实实地将人文内涵融入到学科教学中去。
二、弘扬人文精神,创新教学方法
从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出发,初中历史教学改革工作应当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积极进行创新。这样的人文精神内涵是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发展的角度提出来的。为了实现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学生思想上的沟通和联系,并且采取对话的方式来进行教学,避免简单的灌输使学生厌烦和排斥。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主体自主式的学习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创设适宜的活动情境,给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空间。在课堂教学改革中,促进教学方法转变的同时积极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渗透,运用创新、严谨、求实的科学理念组织初中历史教学,用教师自身的科学探索精神给学生以积极的引导和熏陶。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方式让学生加入到创新型的初中历史课堂构建中来。历史教师也要善于将历史课堂向课外延伸,不仅要在课堂上引入课堂之外的实例组织学生思考和讨论,同时也要把学生引向课外,通过参观访谈等方式,让学生积极融入到真实的现实生活中去,运用课堂上所学习到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去分析现实问题,有效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水平。
三、融合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受到更多人文精神的熏陶
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大背景下,我们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也需要借助多媒体的技术手段来加以实现,并且在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下提升人文精神渗透的有效性。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凸显历史学科的人文性特点,通过图片、视频、动画等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从理性思维上认识历史事实,做出自己的思考,同时也能够通过这样直观的方式增强学生的直觉认知,在情感上有所触动,有效地提升初中历史人文精神渗透教育的效果。当然人文精神的渗透教育需要有所依托,有技术手段更要有深厚的内涵,技术手段和内容缺一不可,有机统一才能让学生在浸泡式的学习环境中更好地感受历史学科的人文精神内涵和独特魅力。学生可以在学习初中历史这门学科的同时,围绕着生命本质以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且接受科学正确的价值观,指导自己的实际行动。而初中历史课程教师也需要不断提升自身多媒体教学的专业素养,要善于运用新的技术手段,运用多媒体的方式给学生打造出更加具有启发性和熏陶作用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面达到统一。总之,教师应善于创设灵活多样的方式来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工作,不仅要转变思想观念,而且要积极利用新型的教育教学手段将人文精神的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让学生领略历史这门学科的人文魅力,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为祖国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历史意识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初中历史教学不光需要传授学生相关的历史知识,还需要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良好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会借鉴历史上成功的经验和前人失败的教训。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历史知识的关联性,同时注意学生的思想观念教育,帮助学生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对待不同的事物与事件,能有自己正确的分析与思考。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从多方面具体探究一下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1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目前,大部分教育工作者和学生都没有意识到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单纯的认为初中历史课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副科,一个可以随意占用课时的科目。学生学习时,对历史科目不够重视,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初中历史教师在授课时也没有正确认识到历史这门课的重要性,授课方式和内容有待改进,不应只是肤浅的讲述历史知识,还应该培养学生分析、批判的能力,获得正确的历史观念。总的来说,现有的教学机制下,初中历史教学很难得到应有的重视,必须从根本上进行改革,让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正确认识并正确对待初中历史教学。
2学生需要培养怎样的历史意识
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对于初中历史教学有所要求。要求学生了解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发展,了解重大的历史事件,了解历史规律,能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同时具有爱国意识,民族意识,忧患意识等。所以学生们要在初中历史学习中,掌握必需的历史知识,掌握历史发展脉络,能对人类发展进程作出自己的解释,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对当前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加以理解,并且能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并逐渐培养历史责任感,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自豪感和忧患意识。同时,形成正确的历史思维,根据历史发展规律来思考过去,解释现在,展望未来。
3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措施
3.1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注重历史知识的关联:
培养历史意识,首先要全面掌握所学的历史意识,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发展。初中历史教学课堂上,教师在讲清楚历史知识点之余,还要注重各知识点的横纵相连,从而突出历史的系统性与关联性。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形成巨大的知识网络,既有助于记忆,也有利于深入理解探究历史相关知识,掌握历史相关发展规律,为培养历史意识奠定基础。为了能给学生们讲清楚历史知识的关联性,教师必须吃透教材,钻研教学大纲,对所教历史知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与理解。教师只有在自己脑中形成了历史知识网络,才能在授课时清晰地传授给学生。以秦王统一六国为例,贯穿本单元的核心问题是统一。秦始皇灭六国同一国家,秦朝的统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开创了一个新格局。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虽然也出现过分裂割据的时期,但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秦始皇在政治,文化,经济,思想等领域都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焚书坑儒,北筑长城,南开南疆,都对巩固封建国家的统一与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教师在讲这一单元时,可以将与统一相关的其他历史事件一同讲述给学生,形成一个小网络。一个个小网络在汇集成一个完整的大知识网络。
3.2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重视思想观念教育:
初中历史教学不单单是讲述历史事件和相关知识,而是要在一节节历史教学课中进行学生的思想观念教育。所以,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民族意识,忧患意识等体现出初中历史教学的深厚的思想观念内涵。具体到讲课内容时,可以在讲课过程中对历史知识所涉及的历史意识进行延伸,对学生的思想观念的形成进行引导。例如,在讲到时,要注意激发出学生的爱国意识和忧患意识,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在中学到的沉重教训。
3.3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历史毕竟是过去的时间,对初中生来说不免有些晦涩难懂。为了学生们不是被动的接受陌生的知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成立学习互助小组,课下自己搜集相关历史资料,观看相关历史视频,小组内进行讨论等方法来帮助学生们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例如,焚书坑儒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难以理解,学生因见识与阅历的因素,易主观臆断。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亲身体会与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搜集并分析信息,从而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学会合作与分享,学会分析问题,培养科学的历史意识的一个好方法。
3.4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分析评价能力:
学习历史,研究历史,是为了了解现在,解释现在,是为了观察未来,展望未来。初中历史教学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能够联系当前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加以理解,并且能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评价历史人物,要学会从正反两个方面,学习正面人物的优良品质,使学生的精神境界得到熏陶;批判反面人物的所作所为,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分析历史事件,要结合历史的发展规律,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因果分析,自然而然的培养历史意识。例如,秦王扫六合在整个中国古代史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学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对秦始皇的功过如何评价,自古以来众说纷纭。学完本节课学生可以结合学到的知识客观的评价秦始皇,对今后学习我国不同时期的历史也将有极好的启迪作用。
小结:
总而言之,初中历史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正视过去,解释现在,思考未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既要注重历史知识的关联,在学生脑中形成巨大的知识网络;又要重视思想观念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民族意识、忧患意识;更要注意开展研究性学习,使学生获得亲身体验;还要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分析评价能力。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同时不断研究创新教学方法,寻找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有效方法,为学生的历史意识的培养事业做出更多贡献。
参考文献
[1]马继军,史凤春;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2]周莉;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年(22).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创新
历史教学的目标,不仅要传授历史知识,进行思想教育,还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尤其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因素。作为一位中学教师,我认为,每门学科都应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品质,历史学科当然也不例外。在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之中,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呢?
一、历史教学原则要创新
历史教学原别的内容具有多层次、多方位联系性的特征,它包括: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之间的联系;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等等。这些联系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更好地认识井分析历史。为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现代化的思维方式,实现多层次、多方位的历史教学。历史教学原则就必须创新,要采用多维教学法,即多角度、多系统地启迪学生思维。并以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的能力为原则,使初中历史教学承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任务。
二、历史教学理念要创新
理念是行为的灵魂,是创新的先导,教学理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目前初中历史教学尚未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应试教育没有真正转化为素质教育。然而,新的课程标准的人文性强调历史教学要致力于学生历史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我们应尽快转变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及情感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学新理念。传统的教学理念过分强调教师“教”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学”的手段,这已不能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初中历史教师要尽快树立并适应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师中心”的教学理念,树立起“学生中心”的新理念。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课习惯于“一言堂”。要求学生对知识点死记硬背,这抑制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因此,教师应该树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理念。
三、历史教学手段要创新
教学手段创新是整个历史教学创新的重点。历史教学手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和技术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现在的初中历史教材和课程内容都发生了变化,相应地,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手段上也必须发挥创新精神。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新的知识。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训练。因为,学生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性及创造性的思维,特别是对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这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考验。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也是训练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因此,初中历史教师所采用的历史教学手段必须能激发、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此外,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它不仅需要教师、学生来完成,更要借助网络技术与其它媒体才能提高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讲课前要充分准备。不仅是通过语言,还要发掘校本的资源,尽可能地调动学生自己动手,通过网络信息搜集和查找资料等多种渠道获取信息,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对历史资源的进一步探究和开发的能力。以达到历史教学创新的目标。
四、师生关系要创新
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被动地服从。这种师生关系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师生关系紧张,有时学生会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教师要和学生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首先。新型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是朋友,教师和学生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师生关系。”其次,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尊重学生,树立平等和民主意识,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协作。最后,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核心,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总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改善师生关系。建立良好、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样才能满足初中历史教学新形势的要求。
五、培养创新型教师队伍
摘 要:由于初高中历史教材及教学方式以及学生心理的差异,使得初高中历史教学存在诸多脱节问题,给高一历史教学造成不便。本文就如何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工作的研究做了初步阐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利于高一历史教学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历史课程;初高中学生;历史教学衔接
一、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比较
1.《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简单,《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内容较初中课标内容丰富
初中历史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部分内容,在每部分内容中基本按年代顺序分专题内容展开,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高中历史课程注意与初中历史课程的衔接,既避免简单、机械地重复,又避免初高中历史课程的脱节。充分考虑到学生在高中阶段历史学习的特点和要求,引领学生在比初中更高的层次上认识历史。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必修课分为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4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不足之处在于,以“模块――专题”、中外史混编为体系结构的新课标,打破了历史学科的整体性,破坏了历史概念内在逻辑关系,容易造成时间和因果关系上的混乱,新旧知识联系不紧密,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并且和以通史状态出现的高考有差距。
2.初、高中历史教学在教学目标上存在差异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更强调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如《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对中国古代史的要求:“知道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能够阅读普及性的历史读物,识读历史图表,知道古代纪年方法,正确计算历史年代,描述历史事件,初步了解学习历史知识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加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较《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更注重对历史能力、历史规律等史学方法的考查,并且拓宽了以往政治思想教育目标的内涵,强调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做现代文明社会的现代公民。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还提出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
二、初、高中学生的比较
1.初、高中学生存在着较大的思维差异
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的阶段。初中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经验型,他们往往要借助生活中的亲身感受或习惯观念等进行思维活动。而高中生的思维则要形成抽象思维,属于理论型的。对他们的要求是能够利用理论做指导,来归纳综合各种材料信息,通过一定的逻辑思维程序,利用判断推理等手段扩大其知识领域,并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初二阶段是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从初二开始,学生的思维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变,到了高二年级这种转变初步完成。高一阶段就成为学生思维转型的关键期。有转型就有阵痛,其具体表现为很多同学上历史课跟不上节奏,学习成绩忽上忽下,大起大落,因而学生就容易苦闷和迷茫,对历史失去信心。
2.初、高中学生学习方式也有较大的不同
初中生依赖性较强,更多习惯于教师传授知识,他们普遍养成了“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考试考什么”的学习模式。通过对我们县城几所高中100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高一学生中对历史课很感兴趣的有12.7%,比较感兴趣的27.3%,一般态度54.5%,不感兴趣的5.5%。初中历史知识简单,对知识的要求在了解和记忆的层面上的成分比较多,那种“被动记忆”的学习方法在初中历史学习中还是很有成效的。调查数据显示:在掌握历史知识类型方面,喜欢死记硬背的占10.9%,灵活运用的占25.6%,开放性的占54.6%,不知道的占8.9%。
高中教材内容多、课时紧,学生必须充分发挥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完成学习任务。但是,在历史的学习方式和习惯上,高一学生还不能很好地实现转变,38.1%的学生不喜欢探讨历史问题;42.9%的学生不善于用比较归纳等学习方法学习历史;42.8%的学生没有独立学习历史的习惯;38%的学生不能迅速掌握历史学习材料的核心问题。高一学生的学习方法在从被动记忆向自主探索转变过程中出现了拐点,这使得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感到深奥难懂。这一切都给我们的历史教学带来了诸多不便。
三、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研究方式初探
1.整合、优化课程资源,编写校本教材
为顺利实施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必须有一本与现行教材相适应的校本教材。因此,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灵活运用教材,整合不同模块、不同专题或同一专题的不同课文;不同模块的历史知识;不同版本的教材等资源,通过比较、整合,节省时间,优化课程资源配置,进而形成一套与现行教材相适应的校本教材。
2.认真研究学情,提高自身素质
面对初、高中的历史知识体系断裂现状,高中教学一定要注意帮助学生理清历史知识体系,弄清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增强通史意识,这既是对初中的“补课”,也是高中专题史学习的必备通史基础。
3.加强交流与合作
作为历史教师,要树立大历史教学观,不仅要重视高中历史教学,同时也要关注初中历史教学。从自身做起,加强与初中历史教师的联系,寻找初高中历史教学在内容选择、方法运用、理念引领上的差异,增长智慧,丰富自己;初、高中历史的衔接教学是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在这方面大家都在努力,我们应寻找机会与之进行交流,认真吸取经验和教训。
4.做好总结
【关键词】 学生;教学;资源;兴趣;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0-01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教育应重在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优秀的文化传统。我从事农村学校初中历史教学工作二十余年了,感受到农村学生由于生活环境、兴趣、爱好、知识面的限制,他们学习历史仿佛就是为了应付考试的需要,积极性不高,更谈不上历史素养的培养问题,要实现新课标提出的教学目标十分困难。
怎样来扭转这个观念和改变这种局面呢?我认为首先要改进的是教师教的问题:以学生为主体,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学风浓厚的育人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他们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把历史学习作为“史为我用,我要学史”的内化需要,这就需要教师在以下几个方面多下功夫:
一、有效利用教学资源
1.巧用教材。历史教科书是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历史教育资源的核心部分,其中的文字资料,图片、图表是我们获得历史信息的重要来源,教学时,要巧妙而有效的安排、运用、我们要主要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2.勤看书、报。历史教科书是历史教育资源的核心部分,但她不是唯一的资源,而图书、报刊可以对教材资源进行有效补充。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他们摘录,这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历史知识,提升学习历史兴趣有帮助。而教师自己也要加强对历史资料的收集和保存,作为教材资源的补充,也可对学生产生影响,引导学生涉猎历史知识。
3.利用乡土、社区资源。家里的老人,附近的历史建筑,家中的老物件(族谱、实物、照片等)都属于乡土资源,能让学生觉得真实、亲切、还让学生感到历史就在他们身边,激发他们对历史的探究的欲望,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听爷爷奶奶讲过去的事,看我家附近有哪些年代久远的建筑或遗迹,找我家有什么能反映一定历史阶段的老照片或实物,把他们记录下来,写成调查报告交上来展览交流。
4.利用广播影视等音像资源。广播影视是鲜活而又生动的教学资源。近年来,一些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央视或某些地方台创办的“探索”“档案”“史海沉钓”等栏目,这些文献记录片一般能真实生动地再现某段历史,能公正、客观的还原某些历史人物和某些重大历史事件,对于学生理解和学习历史有着重大的帮助。教师要多鼓励,引导他们从这些角度了解和感受历史。
5.用好信息、网络资源。这些是历史教学中方便快捷的教学资源。“中学历史教学资源网”“人教社―初中历史”初中历史教学网“历史图片素材”我们不妨去浏览和精选如纪念之战胜利70周年专题,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专题及时下载保存,对我们生动的再现历史,不无裨益。
总之,我们应当树立在“生活中寻找历史,在生活中发现历史”的观点,把能为历史教学服务的资源充分开发和利用起来,让学生走进历史,让历史靠近学生。
二、精心设计好课堂教学
如果说积极开发和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的话,那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就是使学生动起来、教学活起来的动力。一堂好的课堂设计是贯穿整堂课的灵魂。
要精心设计好课堂教学,首先要备教材,要熟悉新课程标准,它在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和课程目标,等方面给了教师备课以指导性意见,教师备教材就要做到脑中有“课标”心中有“教材”。
其次备学生,要求以学生为本,全面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兴趣、需要和思想状况,以及他们学习能力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教学设计才是有效的,能达到教学的目的。
三、优选教学手段
课要上得好了,还需要好的工具辅助,这就是常说的教学手段,经常采用的教学手段有板卡图表、实物、音像资料,多媒体技术等。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是能生动地逼真的再现历史情景,使学生感到新颖、有趣,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四、尊重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农村很多孩子都是留守儿童,他们缺乏关怀和有效的沟通,交流。因此对于他们的缺点和错误,不能只是简单的批评指责,而是多沟通、交流、在理解的基础上有原则的宽容和指导,对于他们取得的任何一点进步都及时的发现并予以表扬,有了爱和宽容做基础就有了信赖,这就为有效的教学打开了一扇门。
让课堂成为民主的课堂,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这是让学生成为教学中学的主体的重要环节。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前面讲的那些教学方法才能得以实施,学生才敢想,想说,敢动、想动,否则怎样调得动,他们的思维,拿什么来展示,他们调查的结果和积累的知识。
五、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关键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问题情境
在学生的历史学习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属于重要培养目标,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具有历史学科特征不可或缺的、相对稳定的最必要及最关键的共同素养,其主要包括历史价值观、历史解释、历史理解、史料实证和时空观念等一系列的内容。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实施情感体验、倡导合作探究、创设问题情境、设计教学目标等方式对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培养。
一、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过于单一的教学内容
目前在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十分严重的“以教科书为中心”的观念,主要是以教材和教参为根据确定教学内容,而且机械地重复教材和教参,在课程资源方面存在着过于单一的问题。过于单一的教学内容导致学生在历史课程中学到的历史资料过于枯燥乏味和有限,不能够使学生对鲜活的历史产生真切的感受,因此很难激发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最终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产生了不利影响。
2.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过于关注传授知识
很多历史教师在现有的评价体系导向作用下,只是关注如何将教学任务完成,因此在具体的历史教学过程中过于关注将应试性的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对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程度比较重视,其教学目的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考试获得较高的分数或升学成绩。而为了能够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过多地采用了灌输历史知识的教学方法,最终导致历史教学过程变成了一个学生存储历史知识的过程。由于教师没有对具有发展性和价值性的历史知识进行讲解,也没有对历史知识进行充分利用,因此很难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核心素养。
3.过于狭小的历史教育开展空间
在学校的历史教育中课堂教学属于一种基本的组织形式,同时历史教育在课堂之外还具有观看历史博物馆、制作历史板报、开展历史知识竞赛、历史报告会等一系列其他的教育组织形式,利用上述课外历史教育形式也能够对学生的历史素养进行培养。然而在现阶段的初中历史教育中具有非常严重的课时少、内容多的问题,因此很多学生只能够在课堂中学习历史,导致历史教育具有非常狭小的课外开展空间,对于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十分不利。
4.家庭历史教育存在的问题
家庭历史教育能够很好地补充学校的历史教育,比如由家长带着学生游览各种历史文化古迹、观看各种历史影视作品,或者由其他家庭成员向学生讲述与历史有关的故事等。但是在杭城外来务工子女学校学生的家长基本上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具有较低的文化程度,也不具备丰富的历史知识,因此很难使学生通过家庭教育获得丰富的历史情感、完备的历史学习能力以及大量的历史知识,最终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
1.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目标
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出发点就是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目标,其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的时候必须要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具有充分的认识,要对历史课程标准进行仔细研读,从而将历史核心素养的目标准确把握好。同时,在正式开展教学之前,教师必须要详细地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然后以了解的情况为根据有针对性地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确保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发展需求和认知水平相适应。比如,在《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这一章节的教学目标进行设计时,教师不能够只是简单地将教学目标设定为通过对秦汉大一统事实的认识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历史价值观和时空观念,而是要将其设定为:通过对秦朝和西汉疆域图的运用将两个朝代疆域的四至明确下来;在对秦始皇为巩固国家政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以及汉武帝独尊儒术、开疆拓土等重要史实进行梳理和概括的基础上,对在中国历史上秦汉时期大一统国家的重要作用形成充分的认识。通过这一教学目标,除了能够使学生明确历史价值观和时空观念的指向性,而且还具有很强的检测性和操作性。
2.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在具体目标的指导下,利用一系列的分析、理解、归纳等各种方式从而实现学习目标的空间学习环境就是所谓的问题情境,其具有较强的互动性、趣味性、新颖性、启发性和针对性。利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可以将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充分地激发出来,并且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对历史知识进行学习,因此其是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培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比如,在针对《第二次与运动》这一章节的内容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出下面的一个问题:自从1851年运动爆发以来,其很快就进入到了全胜时期,然而因为一件突发事件导致的命运被改变,并且使很快地走向灭亡,究竟这个事件是哪个事件呢?学生在这个悬念的激发下对这个问题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开始纷纷翻书对相关的资料进行查找,并且在查阅之后提出了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见解。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使得学生的历史思维得到了发展,并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3.对合作探究进行倡导
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利用分工、合作、交流和讨论等活动实现价值观、态度、技能、知识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并且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等进行有效培养。比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确定一个活动主题,然后组织学生利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开展学习,首先让学生以教师确定的活动主题为根据进行分组,并且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由各个小组利用各种渠道对与活动主题相关的内容进行搜集和处理;各小组在组内针对整理之后的资料展开交流和讨论,并且将本组的研究报告撰写出来;通过举办交流会的方式使各个小组对本组的研究成果进行介绍,并且对其他同学的质疑进行解答,然后对研究报告进行进一步修改和完善。通过这种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除了可以对学生理解和解释历史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还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4.实施情感体验
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除了要使其习得各种知识和技能,还要使学生充分地体验习得过程中的各种感悟和情感。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多种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渗入情感态度价值观,对学生的情操进行陶冶。比如,在历史教学中一些史实可能会非常枯燥,无法将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起来,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抑扬顿挫的声调、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充沛的情感这种富有魅力的讲述法对枯燥的历史史实进行讲述,从而使学生在这种绘声绘色的讲述中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
要想使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培养和发展,广大的初中一线历史教师必须革新传统的教学观念,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并且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全面地渗透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的学习中不断地积累情感、形成技能、陶冶情操,只有这样才可以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优秀品格进行培养,并且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最终实现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朱汉国.浅议21世纪以来历史课程目标的变化[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5(10).
历史教学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任务,担负着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责任,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渗透德育。
一、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教育的永恒主题。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中华历史中凝聚的灿烂文化和对历史中一些捍卫祖国利益的英雄的学习,从而激发起学生强烈的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二是对历史上曾经侵害中国权益的侵略者的否定,激发学生强国不受外侵,勿忘国耻的爱国教育。初中历史教学中对爱国主义教育的侧重点是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有意识、巧妙渗透这方面的教育。在近代史教学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关键不是如何对待列强的侵略,而是如何反思。
二、联系生活实际,指引学生的道德行为
让历史贴近学生生活也是新课程中的一个新理念。要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对国家、对社会负有责任感,对新生的事物抱有热情,对周围发生的事情能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以此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例如,在教学“百家争鸣”这段史实时,我让喜欢儒家、道家、法家、墨家思想的学生分别为一组,然后各组讨论运用自己的思想主张针对班级的学习、卫生、纪律等某一方面管理问题,为班级出谋划策。这样将学生生活实际与历史课程相联系,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理解运用了所学知识,又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关心集体、热爱集体的积极情感。
三、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再现“历史”
多媒体课件强大的功能给教学带来了便利。尤其是与学科整合可以让学生学得有趣。因为它可以把本不能再现的历史现象真实地或“近似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再现场景与情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让学生在情感的熏陶中,在清静的氛围中,感知历史,陶冶性情,激趣,活跃思维。以达“触景生情”之功效。例如,在教学“第二次”时,我播放了当时英法联军,疯狂抢劫的纪录片,学生很投入,个个义愤填膺……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爱国情感,对史实有了较深刻的感性认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加强人文素养教育
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社会发展起来的思潮,它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价值和个性的发展。人文主义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教育。恰如鲁迅先生所说,教育是要立人。人文素养教育要靠学校、家庭和个人的共同努力,才能达到基本效果。目前,历史教学中的人文素养教育现状令人堪忧。主要是历史学科在初中阶段一直被当做副科存在。教师要么对本学科不重视,要么必要时采用题海战术以提高成绩,却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养成。而历史学恰恰是研究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人文科学。
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熏陶。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发掘教材本身的人文内涵。例如,在“科技和经济发展”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抵御物质主义影响,关注保护环境的意识。
(河北省深州市第一中学)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师;新课程;专业素养;教学理念
在传统的教育理念里,教师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处于教学的中心地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教师成了拥有和传授历史知识的唯一载体。而新的教育改革力求学生拥有独立自主的思考能力,引导他们从质疑到实践的过程中学到知识。由此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摒弃传统教学中你教我学的单一传授模式,培养孩子多样化学习方式
以前大多数的历史教学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从教学计划的制定, 教材讲解到安排练习和作业批阅, 都是由教师一个人操作完成。而学生都是在被动的接受和机械的照猫画虎,他们的个人经验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通常是被忽视的,导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降低。
1.历史教师应改变传统教育观念,与学生融为一体
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做好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新课标要求的首要条件。新课程的要求使教师不再单纯的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应该在授课前组织学生积极的寻找,收集相关的学习资源;上课时,教师通过引导调动学生的兴趣点,积极主动的挖掘相关知识。通过这种形式,历史教师不但加强了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也培养了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历史教师只要掌握好教学进度,及时拨正学习的“航向”就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们的共同特点,又要满足他们的个性发展需求。除了对书本已有知识的学习,还要善于搭建共同参与,相互讨论的平台,使学生更自主的完成历史知识的吸收和运用。对学生的评价亦不可用以成绩为主的传统看法,要用更注重过程,侧重发展素质的眼光去看待教学。
2.现代教育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在教学手段上除了传统的课堂授课外,利用多媒体也能给初中历史课堂提供更高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多媒体集声音、图片、文字、动画、视频等于一体,具有很好的可控性、模拟性和良好的交互功能,对初中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更易接受。图文并茂的知识信息能有效渲染课堂的气氛,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使学生更有兴趣的学习历史知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给学生树立起历史的空间、动态概念,增加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效率。学生的学习由“让我学”变成“我要学”的心理倾向,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教师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我文化底蕴
首先历史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除了具备专业的基础知识外,历史教师还要涉猎其他多种学科的知识,像自然科学、人文、军事以及艺术等也跟历史学科有很大的联系。历史教师既要有较系统的政治理论知识,还要能把握基本的社会发展原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原理、基本的哲学原理、基本的史学观点。历史教师还要经常关注时事,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路线。这种跨学科知识,既是历史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本功,也是构建学者型历史教师的必要条件。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平时的知识累积和“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精神。在自我进修的学习中可以利用方面的网络化获取新的历史知识,开阔视野。
其次除了满足知识层面的要求外,教师本身的行为对学生的影响也很大,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既要在“教书”上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还要在“育人”上能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具体的要做到注重自己的行为谈吐,仪表形象,为人处事等方面,因为教师的行为除了课堂上的关注,也会影响到学生课余的生活中去。
三、正确处理师生关系,用平等友爱的态度对待学生
在教育工作中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在师生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这就容易造成师生之间关系紧张、学生个性发展受到压制,甚至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导致学习的热情下降。在处理师生关系中,教师和学生应该是建立在平等,友爱的基础上的,教师和学生要达成互相理解,彼此信任的关系。教师应该首先考虑到学生的感受,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价值观,人生观,来自教师的态度在他们成长过程中有着深远的影响。教师要积极引导,尽力去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多多给予鼓励和信任,发现每个人身上的亮点。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核心,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作为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有自己独立的见解,积极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给学生创造出一个自尊 自爱 自信的学习环境。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程不断的深入实践,传统教学模式已经到了一个转折点,面对新挑战,作为历史教师,更应该积极应对,找到突破口,完成从形式到理念的全新变革!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学生;历史教学;传统文化;美德教育
一、初中传统美德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我国教育事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之产生的就是新的思想观念不断地注入到人们的思想之中,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人们的脑海中不断地丢失。纵观现代人的生活,金钱与权力不断地冲击着人们的思想,安逸享乐、相互攀比的现象时有发生,错误与丑恶的思想不断的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一些青年也在不断地受到这些思想的腐蚀,不懂孝顺父母、尊重他人的孩子越来越多。初中学生处在青少年的发展时期,是个性品质的形成、发展与定型的关键时期,他们具有更高的模仿性,可塑性极大。在这样的社会形势下,他们很可能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被错误、丑恶的社会现象所影响,被消极的社会思想腐蚀。加之如今父母对孩子的溺爱,使得青少年好吃懒做,缺乏孝、礼、勤、诚等传统美德。品德决定着一个人未来的发展方向,品德教育是我国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中学又是培养学生品德素质的关键时期。因此,学校应该承担起主要责任,注重培养初中学生道德素质,使初中生道德素质不断升华,为他们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新课改后初中历史与中国传统美德教育的联系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包括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文化,以老子、孟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等多种文化,它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民族精神、道德品质、优良传统、民族气节等的总和。如今,我国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还应努力构建高度的精神文明,为传统美德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新课改后的初中历史教学,不但要求教师注重历史知识文化的传授,还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由此可见,新课改后的初中历史教学更加注重个人能力的培养与个人思想道德的教育,将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融入到初中历史知识的传授当中去,将会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三、如何将传统美德教育融入历史教学当中
(一)增强教师的整体素质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些教师会不自觉地通过传统的教学理念和主观思想把历史知识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其实这是传统教育的影响,使教师缺失了创新意识,思想老旧,方式老套,不能把历史文化知识的精髓真正地教给学生,造成学生对历史文化丧失学习兴趣,使之积极性大大下降,对学习效率造成一定的影响。在历史课堂中,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方法,是学生学好历史的关键,也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所以说,作为一名历史教师,首先,要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能够积极主动地承担自己的教学义务,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改变、创新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总结归纳的好习惯,通过多种自由开放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提高他们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
(二)深度挖掘历史教材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包括思维方法、学习习惯等,所以,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要制定不同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处在初中阶段的学生。面对个性鲜明的学生,教师一定要拥有足够强大的耐心,通过不断观察,在分析了学生的特点以后,根据历史教材,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把传统美德融入到历史知识中,深度挖掘历史课本中的内涵,引用各种历史典故,如愚公移山、孔融让梨等,向学生讲述传统美德在人生中的重要性,利用榜样的力量,使学生积极学习传统美德。此外,教师可以用理论知识教导学生,用实际行动启发学生,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的实例来引导学生,让他们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品德。例如,当同学之间起了纷争,教师可以通过讲述蔺相如负荆请罪的故事来教导学生,帮助他们化解矛盾,分辨是非,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
(三)找准教学切入点
在深度挖掘初中历史教材之后,教师还应该找准切入点,适时、适当地进行传统美德的渗透。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过程要机智,需要观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思想状况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适当的时机采取正确的教育手段,这样才能可获得更好的效果。例如在学习战国七雄时,教师可以借此发挥,为学生讲解一下“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嬴政。然后借此告诉学生荆轲具有一种忠义、执着、不畏、敢于牺牲、视死如归的精神。再如,讲到“郑和下西洋”时,教师刻意强调一下郑和下西洋的意义:这可以展现出我国明朝初期强盛的综合国力和航海技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弘扬爱国热情。
(四)采取合适的手段与方法
在找准切入点,认准恰当的时机之后,教师还要采取合适的手段和方法,循序渐进,不断地增强传统美德的渗透效果。
1.史论结合。首先应该注重历史与理论的结合,不能仅仅是单调的说教。教学过程中,教通过某一历史事件反映出哪些问题,用具体、生动的事实说话,以此引出相应的美德或传统,进而渗透到学生的脑中。例如,“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不断尝试新的治水方法,表现出他有舍小家为大家、坚持不懈、舍己为人、敢于打破传统与权威等精神。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做到启发学生,有时学生并不是不能理解某一问题,只是缺乏老师的点拨。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以启示,引导学生自发地悟出其中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