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历史归纳总结

初中历史归纳总结

时间:2023-08-12 09:16: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历史归纳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历史归纳总结

第1篇

一、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特色

1.义务教育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

改革后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提高了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推动了九年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初中历史课程的改革坚持两方面的原则,一是提高教学的普及率,让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学生都可以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二是课程标准符合学生各自的性格特点和学习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发展学生自身的优点。改革后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加入了人文主义、民主平等、可持续发展等体现时代精神的特色因素。学生在赞扬先人取得的科技成果的同时,可以体会到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帮助;通过了解我国社会体制的演变历程,认识到民主与平等对人民的影响力;通过学习有关国际组织和各国经济贸易往来的材料,掌握世界格局的变更,认识到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初中课程标准更加重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用书本中的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此增加学生对初中历史的学习兴趣。

2.降低了初中历史教学的难度

初中历史课堂标准注意到了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时间作为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线索,提高基础教育的普及程度,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的接受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自主学习的模块。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基本历史常识的层面上,对历史教材中的内容进行知识点的整合,并针对教材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而利用自己现有的知识技能探讨难度比较大的问题,并做出自己的判断,进行相应的解释说明。历史课程标准极大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更加注重学生自主性的培养。

3.改变了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新增加了交流讨论的模块,例如,教材设置了关于王安石变法和商鞅变法成败的讨论课题,并将两者进行对比研究,找出王安石变法没有商鞅变法效果明显的原因。初中历史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这个环节,及时地总结每单元的重要知识点,然后和学生一起研究分析王安石变法和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以及当时的社会制度,归纳出两者取得不同效果的原因。学生在归纳的过程中能加深对变法内容的理解,掌握变法的内容对当时社会体制的影响,分清这两次变法的功过是非,并且清楚两次变法效果不同的原因。通过这个环节的学习不仅可以督促学生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还可以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熟练地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初中历史标准中已经剔除了以往初中历史教学大纲中重视课本知识学习,忽略学生实际运用能力培养的教育观念,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学生为核心,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重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4.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切实可行

历史教学的评价一直是广受教师和学生家长关注的话题,对于教师教学模式的创新有着指导作用,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方法做出了详细的说明,对传统教学评价方法中的不良影响因素做出了评判,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方法,确定了教学评价的指导地位,以此来提高初中历史教师的教学质量,促使教师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鼓励教师不断进取、认真工作。初中历史教学的评价方法不仅考查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还要考查学生的学习方法,以及学习过程中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树立和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评价方法不再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考核的重点,而是作为评价的一部分,采用科学的评价手段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考核。

二、实行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意义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打破了以往封闭式的教学体系,加强了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根据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对问题的分辨能力增加了许多时政信息,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在国际环境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正确地理解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历史教材内容的设置更加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增进学生与历史教学内容的联系,让学生对历史的学习重点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学会如何收集历史资料,独立地分析和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2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 案例教学法 应用

新课改理念告诉我们,学业评价不仅仅是对学生某个阶段的学习检测结果给一个结论,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评价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热情。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清晰,学习动力更加充足。总而言之,历史学业评价始终是整个历史教学的一个中间环节或下一次学习的新起点。因此,我们要借新课改的东风对历史学业评价的评价方法、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过程等进行创新,目的是要设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热衷于全面参与历史学业评价过程,让学生在每一次参与中都感觉很有收获[1]。这样,才能真正“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反思、加强评价与教学相结合的过程;成为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调整与自我教育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成为学生合作意识和技能不断增强的过程。”

1传统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

传统历史课堂基本是众多学生面对教师,教师依次完成对历史原因、过程、结果的分析讲解,其间添加师生谈话或一问一答,最后做一个课堂小结。教师在本质上处于君临一切的状态,而学生充当老师的配角,总体上依旧是老师进行“满堂灌”教学,学生进行单一接受性学习。这种传统教学模式虽然有利于学生整体知识框架的形成,但是却忽视了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容易使学生形成“接受——记忆——再现”的思维定势。久而久之,学生模仿有余,创新不足,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受到限制,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出来,以致培养的学生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更有甚者,这种一灌到底的教学方式导致部分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活生生的学生甚至成了被窒息的人。这就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根本缺陷。

传统课堂教学以课本知识为本位导致学生读死书。“课本知识一般表现为概念、原理、定律和公式所组成的系统,主要是一种理论知识,是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的东西。学生要把这种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就必须有自己在以往的活动中积累的或在现时的活动中获得的直接经验作为基础。而初中历史课程改革促使历史教育手段信息化、多样化、多元化。尤其强调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集体参与、思维碰撞、质疑释疑。好处在于可以把历史学习的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高历史能力,促进心理健康、人格发展的过程。教师还要善于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依据历史学习的学科要求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引导学生、家长等积极参与学习信息交流与合作。使学生的历史学习不再仅仅是从书本到书本,而是从实践出发;使学生的历史学习过程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社会[2]。

2案例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案例教学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具体应用中分成四个步骤:教学流程是指课中“四步”,即情景问题导入、互动释疑探究、归纳总结拓展、练习巩固提高。

(1)情景问题导入。该步骤明确“学什么”的问题。教师设置契合教学内容的鲜活情景,改变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极大兴趣,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该步骤大约需要5分钟。

(2)互动释疑探究。该步骤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解决“怎么学”的问题。首先班内每个小组进行组内合作学习,对大家在自学中存在的疑问互相进行解答。接着,各小组选一名代表在全班进行展示交流,既可以把小组学习成果展现给全班同学,也可以将在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放到全班进行更广泛的讨论交流。通过全体同学的互相释疑和点评,相互借鉴启发,加深对学习内容的印象。该步骤大约需要20分钟。

(3)归纳总结拓展。该步骤主要解决“怎么用”的问题。在课堂上对刚刚学会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形成知识网络结构;阅读导学案上的“认知拓展”、“经典史料”,开拓思维、扩大视野。该步骤大约需要10分钟。而初中阶段的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意识是极其强烈的,他们关注自己的个性发展与人生设计,他们不再把自己的思维束缚在教材中,束缚在学校里,他们有意识地开始关注国家社会的前途命运与自己的人生价值相结合,他们的自控能力逐步增强,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批判性也明显增强,初中历史旧课程的教学要求刚好压制了初中学生这些增长的因素[3]。

(4)练习巩固提高。该步骤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解决学得“怎么样”的问题。可以选择课堂习题反馈,课后作业反馈或者章节、单元达标测试,强化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巩固。最后分层布置适量的自习作业。该步骤大约需要5分钟。

现在绝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很高,课堂上愿意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而且学生的自信心随着大小展示机会的增多和成绩的提高而大涨,人格不断得到完善。尤其是情商大大提高,以前经常发生的顶撞老师、同学打架的现象几乎绝迹,令领导和老师们惊喜不已。学生们总结进步时说:“以前大家都是‘独行侠’,学习上自己管自己或破罐子破摔,即使遇到问题也很少相互探究甚至没兴趣探究;现在分组学习,大家成了‘利益’共同体,不仅要管好自己,还要帮助其他组员共同进步。团队意识促使我们谁也不想拉小组的后腿。而且现在课堂上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使我们由被动接收知识变为主动学习知识、消化知识。我们心里很明白:只有学好了、消化了我们就可以像优秀学生一样在组内、在班级自信地展示自己!坚持到现在,我们觉得自己很优秀,我们的小组很优秀,我们全班都很优秀!”

结论

总之,情景教学法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教学方法,只要运用得当,一定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历史课的课堂教学效率。教学是一门艺术,对艺术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笔者相信,经过不断的尝试和革新,案例教学法将会有更多的突破,它的运用将会给历史教学注入持久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王树清.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初中历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92-93.

第3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 教学现状 措施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3.200

初中历史教师除日常的教学工作之外,更应该从初中历史教学现状中发现问题,进而研究出行之有效的改进措施,以此来升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初中历史教学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有利于促进学生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通过对学生思想与情感教育来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初中历史在宏观视角下为学生展现了人类的发展进程史,有利于促进学生个体的成长与发展,实现个体的人生价值和寻找人生意义,并且在素质教育的倡导下,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得到大范围的认可和重视,初中历史有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能力,为学生的成长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在新课程改革的热潮下,初中历史教师也纷纷响应,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实现突破与创新,这无疑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但是,在已取得的傲人成果面前,初中历史教师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一鼓作气,继续突破初中历史教学的弊病,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效率,真正实现初中历史教学质的飞跃。

一、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分析

(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低

初中历史知识面广、有趣生动,却在学生中遭受冷落,学生普遍将初中历史视为记忆性的课程,在日常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更偏向于语数外,或者思维性较强的物理、化学。不少学生在历史课堂上仅仅对一些趣味性强的历史故事感兴趣,简单地认为历史学习看看书,抽时间背一背、记一记即可,由此可以看出,学生认为初中历史没什么可学的。更有甚者,学生在历史课堂做其他学科的作业,而历史作业却存在抄袭、应付的现象。这一系列现状表明,学生尚未真正认识到初中历史的重要性,对初中历史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不足。

(二)陈旧的教学方法制约学生的自主学习

教学活动一方面与学生有直接的关系,另一方面也与教师有着紧密的关系。初中历史教学令人堪忧的现状,也与教师有直接的联系,教师的教学直接影响甚至制约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少初中历史教师由于自身的专业素养较低,教育理念落后,导致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教学方法陈旧,阻碍了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步伐。教学模式死板单一,必然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以灌输式为主的教学,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代替学生的思考,压制学生思维的发散;还有教师缺乏教学热情,为教学而教学,不善于主动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也消减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学科设置不科学,教学资源^少

初中历史一直以来被不少教师和学生视为“副科”,在学科设置上,我们可以发现初中历史课的课时量较少,而且在一些学校,不少历史课被用来上语文、数学或者英语等其他课程,尤其是在临近考试时,历史课被占用率极高。这反映出不科学的学科设置,导致初中历史课时量紧张。而教学资源较少,也是影响初中历史教学的因素之一,一方面,不少学校的历史教师队伍建设不完善,师资力量较弱,一部分历史教师并非历史专业毕业,而是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另一方面,教科书和练习册既是仅有的教学资源。有限的教学资源不利于教师教学,更不能为学生学习助力。初中历史在学科设置上处于弱势,教学资源也较贫乏,制约着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不利于初中历史教学的长足发展。

二、针对初中历史教学现状的改善措施

(一)转变学生的错误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初中历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净化学生的心灵具有积极作用。在思想层面,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学科,纠正原有的错误观念,帮助学生较好地学习历史。比如,教师发现学生在历史课堂上做其他科的作业,不宜马上批评,而应该温和地提醒,在课后找学生了解情况,看学生是否是对历史缺乏学习兴趣,还是其他原因,再引导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帮助其改正。要想增强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热情,教师不妨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使得学生逐渐喜欢上历史。比如,教师在课前几分钟讲历史趣味性的小故事,或者让学生来分享,以此循序渐进,引导学生积极学习。

(二)实现创新教学,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

一堂初中历史课的好坏主要是看学生表现,因此,在新课程理念倡导下,教师应该实践创新教学,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展示自我的平台。教师的创新教学离不开对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再结合教学实际做一些改善,使之满足于教学活动的需要。教师应该主动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和专业水平,优化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充分的保障。比如讲人教版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时,先观看老兵回忆抗日情景的视频,让学生注意力集中,在情感上得到感染。接着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最后,总结归纳,作几点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认真观看,积极发言,能够感受到学生较好地融入了课堂教学之中,学生的思维也得到训练。

(三)联系相关学科,整合教学资源

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密切,教师应该主动整合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形成教学合力,促进初中历史提高其教学有效性。同样是在上《中华民族的》时,笔者联系初中地理知识,通过地图来分析战争局势等。其实,不难发现初中历史与各个学科都有一定的联系,因此,教师应该主动运用各学科的教学资源,为初中历史所用,这样既能够弥补初中历史教学资源的不足,提高教学效果,又能够让学生学以致用,深化学习,实现对学生的综合培养。

第4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5

前言

新课改理念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要求,师生要进行有效的互动,互动式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性,拓展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空间,更加深入地探究历史问题,加深对历史知识的印象,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实施师生互动是有效的教学手段,也是提升教学实效的有效教学模式。

1.开展师生互动的途径

随着新课改理念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深入落实,师生互动的开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总体来说,其主要的途径有如下几种:

1.1转变教师角色,引导学生参与

新课改理念下,初中历史教师应该是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因此,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中角色,发挥学生在学习中主体性,教学要从服务于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提高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性,从而使互动式教学行之有效地深入开展下去。

1.2创设教学情境,突出互动主体

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教学情境,是提升历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情境的创设应该注重追求生动、贴切,使学生触景生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教师要抓住机会,提出问题开展学习讨论,促使学生对问学生题产生独特的思考和表达欲望,从而主动参与到讨论中,成为互动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1.3引入影视教学,激发互动热情

如今丰富的历史影视剧给历史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与所教学的历史知识有关的影视剧,以此开阔学生的历史视野,师生一同结合观看的影视资料的某一问题展开讨论,让初中历史课堂穿越时空,激发无穷活力。

2.打造探究式学习课堂

历史课堂的探究式学习是指教师在常规或者历史活动课的教学进行中,贯穿一些探究式的思想,在学生获得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后,结合学生的认知设置相关的历史问题情境,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然后,结合问题通过搜集研究相关的资料,对问题的解答进行深入的探究,最后,结合这一问题开展学习讨论,引导学生积极交流,通过归纳总结得出最圆满的答案。

探究式历史课堂的打造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其一是在常规的课堂教学中开展的探究,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历史情境,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其二是在历史活动中通过历史课堂辩论赛、历史短剧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升学习的效果。

3.采用情景教学法

所谓情景教学法就是在历史教学中,教师结合所教学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等,运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条件,创设有关的情景,使学生产生置身其中的感觉,由此激发思维,产生联想,产生共鸣,提升教学效率。效果好的情景教学会促使学生更加积极探究,发挥出较大的教育作用。

可以说情景教学法是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具有刺激性的信息,引发其产生心理活动的过程,情景教学法应该是教师在教学中的一种精心的预设,因此,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恰当的精彩的情景运用于教学实践中,使学生置身于历史的情景之中,对历史进行感悟、理解、体会和总结,提升学习的效果。

4.借助提问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方式基本是教师问,学生回答,这种教学方式没有发挥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是被动地应付老师的提问,新课改理念下初中历史教学模式,应该彻底打破这种落后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主动思考,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体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核心。

5.创设轻松、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轻松、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开展互动教学的必备条件,为此,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敢于对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同学之间展开自由的讨论,形成一种取长补短,共同分享学习成功经验的和谐行为,教师还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其讨论问题的方式、技巧等给予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在倾听、表达、交流、合作、反思过程中,获取知识,并在此基础上作出新的探究。

6案例说明

笔者在执教“秦王扫六合”的内容时,开展了互动教学的活动,首先,对于传统教学模式中按教材讲解、列重点难点等方式彻底打破,而是通过生生之间、师生间开展讨论,在讨论中回顾战国各诸侯之间争霸斗争,以及在当时所产生的影响,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这一史实的看法,使学生更加全面地去理解当时秦统一的必然,随后为学生展示结合这节课的内容而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通过观看进一步了解了“秦始皇”,并对其作出评价,并认识到了秦的统一是符合历史潮流和民族愿望的,在历史上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笔者扮演了的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角色,通过对一些问题的设计和提出,激发了学生学习思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相互的讨论中探究中,获得了问题的答案,实现了师生间、生生间的有效互动,获得了满意的教学成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互动教学活动,是提升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教师要充分掌握互动教学的有效途径,打造互动探究式的教学课堂,采用情景教学、借助提问、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等方式积极开展互动教学活动,不断提升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全面思考能力和学习中的创造能力,打造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魅力,让学生在有效的互动学习中,快乐地获取历史知识。

参考文献:

[1]陈红梅.初中历史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究[]珠江教育论坛.2011(02):2

[2]陈瑞琴.实施探究式学习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现代阅读.2012(06):6

[3]李爱斌.探究-体验-合作――浅谈初中历史课程探究性学习方式[].新课程:教师2009(06):38-39

第5篇

关键词 思维导图 初中历史 教学合一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7.048

Teaching Reflections Caused by the Heat Transfer of

Humanities Scholar's Historical Mind Map

ZHAO Xiaopeng

(Suzhou Industrial Park Loufeng School, Suzhou, Jiangsu 215021)

Abstract "Mind Map" applies to junior high school history class, can effectively solve multifaceted problems of traditional education has been difficult to resolve; meet the "teaching one" line of pottery requires educational theory and quality education to help students lifelong learning culture; more important is to remind teachers to focus on strengthening its own accumulation of knowledge training, development of new sciences education learning ability to maintain sufficient choice and analysis capabilities; learn the times, mastery, and use it as the real needs of long-term adherence teaching ideas and concepts.

Key words mind map; junior history;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tegration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这是教学合一的三种理由。”苏州市文科状元梁嘉莉的历史复习笔记―思维导图经报社免费推出后,立即成为近千名学弟学妹争抢的宝贝。当年的这个重磅新闻,促使我对初中历史的教学方式开始了更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

1 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与反思

(1)“爱上课,怕记忆”是历史日常教学中面临的普遍问题。历史本身是一门有趣的学科,它可以教会学生以史为鉴。但是如果真正把它当成一门课程来学习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初中历史的内容纵贯古今,横揽中外,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科学技术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和演变。它丰富的内容,常常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但它纷繁的头绪,往往又给处于成长阶段的初中学生带来记忆上的难度。因此对学生来说,“爱上课,记忆难”已成为初中历史日常课堂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对教师来说,如何及时解决好“只撒网,难收获”这个教学难点,也已成为历史学科一个急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2)历史学科参加中考,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历史参加中考,学生、家长、学校对历史学科给予了更高的关注和要求。根据统计,2014年苏州历史中考包含了28个单元、64个知识点,分布于6册书中,加上相应的图片、表格、地图等,需要复习的内容十分庞杂。同时这两年的历史中考已明确反映出考察基础知识点和归纳分析能力并重的趋势,学生普遍感觉“题目越来越活了”。难道是我们的学生不够努力吗?不是。从文科状元思维导图的热传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是很想把历史课学好的。调查发现,问题在于我们的日常教学方面:由于初一初二许多学生对历史不重视,基础知识积累相对薄弱;进入初三后,又因时间紧,任务重,许多学校重新出现了“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现象。虽然老师和学生都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对其学习主动性和能力的培养,使大批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的“知识容器”。 虽然过程辛苦,付出很多,但收效不大,造成了许多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记忆零散,知识体系模糊,解题能力不稳定,理解运用能力不足等负面问题。所以说传统的“应试教育”方式是对于中考所推崇的“知识与能力并重”理念的完全误读和背道而驰。

(3)新课程强调教学不仅“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陶先生告诫我们:“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字的意义,是要自己去学,不是坐而受教”。当今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仅靠课堂所传授的那点知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未来社会的需要。为此新课程体系特别强调,历史教学“应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这为我们初中历史的教学探索指明了方向。特级教师任小艾也说过:“真正高明的老师是教给学生终生学习的本领,让学生没有了你,学得就更好!”所以,作为初中教师应该有责任和义务帮助他们逐步炼就在复杂社会学习生存的能力。落实到课堂教学上,要改变以往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将以知识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转变为以能力中心的课堂教学;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学生逐步掌握终身学习的能力。而思维导图正是以思维学习能力训练为主要目的,是实现该目标的理想方法之一。

2 思维导图简介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英国心理学家、教育家托尼・巴赞1971年的研究成果,被公认为21世纪最有效的思考训练工具。它充分运用左右脑的功能,通过图文并重的方式,把左脑的逻辑、语言、文字、数字与右脑的图象、色彩、空间、想象等各种因素巧妙地结合起来,把一长串枯燥的信息转变成彩色的、容易记忆的、有高度组织性的图。思维导图不仅能够锻炼思维能力,让思维可视化,提升注意力和记忆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启发联想力和创造力,开启大脑的无限潜能。同时,思维导图制作非常简单,可以手工制作,也可以用软件来制作,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和课堂教学等各个领域。

初中历史以时间、事件为主要线索,以编年体通史为编排特色,十分适合思维导图的推广应用。以八上第三单元“春秋战国的纷争”为例:用思维导图可以首先鲜明地突出历史事件的主干(主题):春秋战国的纷争;通过各个分支表示出该主干的三大分支结构(知识点):春秋争霸、战国七雄及影响;每一个分支都可以用具有代表性的色彩、符号、文字甚至自创的卡通图画来加深对关键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而且每一个关键词之间通过连接线或符号连接可以表示出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就构成了一幅中心明确,重点突出,完整记录历史事件,并反映其内在联系的思维导图(图1)。

图1

3 思维导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3.1 理清结构,培养兴趣,提高日常课堂效率

陶先生主张学习要有兴味,认为“使学生得学之乐,而耐学之苦,才是正轨”。“思维导图”正是一种能帮助学生提升学习兴趣,理清新知识结构的有效方法。在导入历史新课时,教师可将思维导图作为先行组织者,用最直观的方式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解内容的基本脉络,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讲解阶段,学生就可以不需要阅读大量的文字资料,而是边听边根据思维导图的逐步推进开展思考,将注意力集中于感兴趣的内容上,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体会讲解内容,从而使讲解和学习流畅自然、重点突出;小结部分,教师还可以根据思维导图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内容。首先让学生自主理出本节课的新知识,在板书上写下关键词,然后画成“思维导图”,加上不同的颜色,将新课的层级结构进行直观地归纳和总结,形成清晰的新知识构架;甚至可以加入初中生喜闻乐见的卡通等图案,直观有趣,便于理解,从而最终解决学生平时“爱上课,怕记忆”的教学难题。

3.2 把握全局,掌握规律,指导学生归纳复习,把书读薄

复习是巩固知识的重要环节,更是教会学生“把书读薄”的重要手段。“一节课是一个整体,一门学科是一个整体”。初中历史的内容很多,也很纷杂,但在本质上是有紧密联系的。我们可以根据思维导图原理,引导学生把握知识的整体结构及内在规律,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链。教师在使用思维导图开展复习教学时,可把一个事件、一章节、一本书需要考虑的每一个要素作为一个节点,然后分级汇聚,连点串线,由线成面,由面成网。慢慢地学生就能学会如何提炼概念节点,把握不同章节、单元之间的关系连线和层级结构,从而使知识轻松凸现,历史书越读越薄。如在复习 “资产阶级革命”专题时,涉及到九上第四、六两个单元的内容,可用以下“葡萄串”图(图2)的形式帮助学生把握知识脉络。

图2

3.3 积极参与,适当点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陶先生指出“平日不肯行,不敢行,终于不能到,也就一无所知”,“知识是要自己像开矿那样去取来,取便是行”。现代素质教育强调,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也应是学会自主学习技能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因此在使用“思维导图”指导历史教学的过程当中,应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上,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而不是仅仅是把事先做好的“思维导图”教给学生。应有意识地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课堂讨论、自主总结等多种活动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引导学生自已积极思考、制作、修改、分析思维导图,教师从中适当点拔,把握总体方向,从而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以“古今中外的改革”专题复习为例:教师可先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并要求按照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为主干脉络尝试去寻找、总结相关知识点,画出自己的思维导图,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安排一定时间开展小组讨论,通过对思维导图的修(下转第122页)(上接第99页)改、协商、再设计的往复循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成就感,并实现创新性学习的目的;在课堂总结阶段,教师可以与学生进一步讨论、完善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对古今中外改革的类型、原因、目的、领导力量以及给我们的启示等多方面展开规律性的总结分析和深刻反思,培养他们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在学会知识技能的同时尽快形成正确的历史情感态度和人生价值观。

图3

4 结语

“文科状元思维导图的热传”促使我对初中历史教学开始了进一步的反思和探索。“思维导图”应用于历史课堂,不但能有效地解决传统教育中一直难以解决的多种问题,而且符合陶行之“教学合一”教育理论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的是,它再次提醒我们教师应特别加强平时学识修养的积累,对当今教育学科发展的新潮流、新方法要具有足够的学习能力和分析取舍能力。在日常教学中要学会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海纳百川,融会贯通。陶行之先生告诫我们:“唯独学而不厌的人,才可以诲人不倦。要想做教师的人把岗位站得长久,必须使他们有机会一面教,一面学;活到老,学到老。”这正是我们当今教师真正需要长期坚持一种思想和理念。

参考文献

[1] 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版社.

[2] 博赞著.大脑使用说明书――思维导图丛书.张鼎昆,徐克茹,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第6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方法

历史是什么?按照历史学的观点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概括:历史是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过程;广义指一切事物以往的运动发展过程;狭义指人类史,即人类以往全部活动及其历程。在这个简单的概括中我们可以发现,历史是一门涵盖范围极其广的一门课程,但是否就真的很难去学习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掌握正确的方法去学习历史,你将会沉浸于历史的美妙中。初中阶段学习历史是比较基础的,学习主要是以记忆理解为主,拓展应用为辅。以下是本人归纳的一些学习初中历史的方法:

一、熟读教材 掌握教材重难点

在初中阶段对历史学科的学习集中点就是考察在教材上的熟练度。对于初中历史的考察属于比较简单的阶段,但是想要学好也是一件不简单的事。就现阶段来说,初中历史教材课本的知识容量并不算大,并且主要是按照通史的角度加以讲述。因此,在教材上同学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课本的基本结构。基本结构最简单的了解就是查看目录,教材的目录是整本书内容的一个缩写,从目录中可以了解到该本教材的主要内容以及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按照一般教材的编写来说,在每一课通常也会分为几部分的内容,大字部分是该课的主要内容,因此同学们应该对大字部分进行精读,掌握该课的主要知识点。小字部分一般来说是对一些历史时间的描写或者对相关人物的介绍,主要是为了便于学生对大字部分的以及增大同学们的知识面,因此对于小字部分的内容可以采取略读的模式。对于教材的熟练是初中阶段获得历史高分的最常见,也是最简单的方法,向上面说的那样,毕竟初中对历史的考察点主要还是集中在对课本的考察。

二、加强记忆 掌握背诵巧方法

很多同学都认为学习历史最吃力的就是背诵了,也有很多同学在最初学习历史的时候兴趣满满,但由于各种需要背诵的条条框框使得同学们心力交瘁,也渐渐失去了对历史的兴趣。其实对于历史条条框框的记忆并不难,掌握一些背诵巧方法总能使记忆教材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是个人关于记忆历史知识点的一些方法:

1.晨读记忆法:早上是背诵的黄金时间,是背诵历史这类文科性知识最适合不过了。如果所在学校是已经安排了早自习,那么可以在课前就给自己定下一些背诵目标,根据老师总结归纳好的一些知识点进行。一般来说,学生可以拿好老师归纳的笔记进行背诵,背诵完毕后,可以盖上笔记或者课本,闭眼重新回忆所背知识点,若有不熟悉的可以重新加深记忆。

2.关键词记忆法:面对纷繁复杂的知识点,很多同学表示记忆起来格外吃力。每一个点有长长的一句话,每一个问题需要背诵很多知识点,这无疑给同学们背诵加大了难度。因此,背诵时往往可以选择抓住关键词,先记住关键词,然后不断拓展。比如在记忆为什么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时就可以先抓住文学、,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目标、,私人讲学这些关键词,再不断加以扩充,记忆起来也就更加简单了。

3.提纲记忆法:初中历史对于事件时间的考察可以说占有较大的比例。在同一时间,中国和世界其他各国可能同时发生着一些大变革大事件,在笔者看来,建立时间轴是个不错的选择,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综合起来记忆比较,也是一个强化记忆,加深理解的好法子。毕竟在考试中,出题者往往利用学生事件时间发生情况记忆模糊而设下陷阱,但如果同学们对于这些知识点记忆深刻,也就可以减少丢分了。

三、巩固知识 掌握答题小技巧

很多同学都会出现记过的知识点再次忘记的现象,这便是巩固不到位的结果。那么,应该要如何巩固知识呢?课后的练习自然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没有练习容易造成对所学所背知识理解不深入的情况,理解不深入则答题无法达到要点,得分也必然会不尽如人意。历史这门课程,答题是需要一定的技巧的。客观题给出的史料材料等,在问题的设定上也必然存在联系。比如,很多设问往往会说材料体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得到什么启示和教训等等之类。像这样的问题,若材料中提到了买什么,花了钱等等就是涉及济方面;若是材料中提到了制度的革新等方面则是政治方面;传教士之类的方面则是涉及文化方面;关于军队等则是军事方面诸如此类。但有些材料表达得较为隐晦,可能无法找此类关键词之类的,那么,笔者的建议是按照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写几个方面,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分点作答,并且尽量使得所写答案与所学教材有所关联,尽量使用术语,避免使用日常用语,还要注意的是,答题尽量使得卷面整洁。掌握一定的考试作答技巧会产生意想不到效果,往往可以使自己在同类答题中得到更多分,成为佼佼者。

以上是工作中总结而来的一些小经验,希望可以帮助到各位同学重新树立对历史的兴趣以及在历史学科中得到自己满意的成果。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技巧

一、前言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现在的历史教科书中语言简洁、内容丰富,有时较多的内容形式还是以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故事为教育题材,所以,有的教师会认为初中的历史教学内容相对比较“好教”,而且也认为学生对历史产生“好学”的心理。但每次的考试成绩多数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在于历史老师没有清楚地掌握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没有合理地、有效地利用好课堂上的45分钟,主要原因还在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并不很理想,仍然需要教师对教学技巧进行改进。所以,需要教师们积极地探寻初中的历史教学方法技巧,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运用灵活的多媒体技术与多种教学方式,给学生们再现丰富的历史教学内容,感染学生,使课堂教学更加主题鲜明、生动活泼,直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针对初中历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总结,并对照这些问题作出相应的改善方案。

二、形象性与情感性特点的突出

初中的教学需要教师面对的是一群12~16岁的青少年。教师授课时应该紧紧地抓住这些青少年喜欢在历史课堂上听并记那些形象性较强人物的事迹和故事这一特点,因势利导。讲历史事件基础的任务就是把简单且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并具体的场面,再现给学生。同时,还要求教师要尽量去渲染历史背景后再去讲这个时期的历史人物,还要讲得有声有色。这样就会突出人物的鲜明性且富有特色,使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栩栩如生。例如:在初中历史教学讲“”这段历史时,就可以以丰富的语言,再现当时的场景,让学生们感受到侵略者的罪行,描述可以这样写:“……残酷的侵略者点燃焚烧圆明园的大火一直持续了3天3夜。整个北京都被笼罩在了久久不能飘散、长达50多公里的黑色的云团里。圆明园,被称为“万园之园”的艺术杰作是中国历史上最精美且最宏伟的皇家园林。这座皇家园林就这样被这群野蛮的侵略者就给烧毁了。大大小小的灰星飘满了所有的大街小巷,一片天昏地暗的场景,就像是发生了日食一样。……”这样的描述有对具体情景的描写,也有对无比精美的圆明园被侵略者烧毁的惋惜,更有对他们这些强盗的野蛮行径的控诉。给历史以这样有声有色的叙述,学生一定会受到强烈的感染,学习的气氛自然也会变得浓厚。

三、讲清发展、注重关联、理清条理、突出结构

现实的过去是历史,历史的发展是现实。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应该在讲清了块状的知识点外,还要注意横向或纵向的联系,突出结构,注重关联性,讲出发展来。所谓的关联,应该具备三个方面的内容:(1)历史与现实的关联;(2)一堂历史课的知识的内在联系;(3)两堂历史课之间的关联。现在古今中外科学文化知识以及国内外重大新闻等,都可以选作联系课文的好素材。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这章历史内容,课文中首次提到用于战争时笨拙的坦克、简陋的飞机和远程大炮等非熟悉的军用武器,在目前的教学中就可以联系到现在先进的水陆两用的坦克、隐形飞机以及海湾战争中的“爱国者”和“飞毛腿”导弹等武器。教师再对其略加讲解,学生即可非常有兴趣地了解武器发展的粗略历史,懂得现代科技技术的巨大进步会给未来的战争带来怎样的残酷性。再例如讲“明治维新”这一章时,可从日本在隋唐时期向中国学习,然后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的历史,以及日本向西方学习而获得巨大社会进步的历史事实,通过这些历史让同学们学会联系历史内容,并做出归纳总结。认识到:一个民族的发展与进步,不仅要有一定的历史条件,还需要有开放性的胸怀,主动学习他国一切有利于本国发展的先进东西,认识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重要意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目前我国努力实施“改革开放”的认识。这样联系的学习方法,不仅拉近了历史和现实的距离,还能让学生们听来非常有兴趣,易于接受,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和思想觉悟也相应地随之提高。

四、结语

历史的教育教学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具体到初中的历史教育,其重要性也是不容忽视的。无论是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接受效率还是初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技巧,都是教学者在教学道路上需要探求的至关重要的环节。在现阶段的教育环境中,教师们都需要经过反反复复地试验和再实践去提升他们自己的内涵,以便达到在传授学生知识时能够更为有效地进行学习的目的。虽然历史的史实是不变的、唯一的,但是对历史的结论分析却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将精力放在把有效并且正确的信息传授给学生方面。当学生具备了自主学习、自己分析等应有的能力时,就会把这些看似唯一的历史结果升华成认知,而有了属于自己分析出来的多方面内容,进而增加情感态度的价值观。其实,多数的初中学生在认知历史的方面较为迟钝或可以说还是稚嫩的,他们对于教学内容的中心理解和教师预设的教学中心思想并不是完全一致的,这其实并不是一个不好的信息,这有力地表现了这些学生已经“发酵”了老师授予的知识,同时还产生了属于他们自己的想法,对此,教师们应该加倍呵护,耐心倾听他们的见解,并给予鼓励。

参考文献:

[1]王玉玲.中学历史教学基本技巧的拾缀[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11,5(11):47-48.

[2]曾焰.浅谈初中历史开卷考试形式下的教学技巧[J].华章,2012,8(16):122-124.

第8篇

摘要: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要紧跟时代潮流,本着“以生为本”的理念,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积极探索有效课堂的实施。用创新精神加快推进新课改,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点的识记是一个难点,历史事件纷繁复杂,极易混淆,中考试题也多以相似知识点为命题点,死记硬背显然已经过时,且效果很差,在此笔者结合十几年的教学体会,谈一谈联想思维与初中历史教学的创新性结合。

关键词:创新;联想思维;历史

要想感悟大千世界的丰富多彩并分享万物表象间无穷的美妙与纷呈,联想是最佳的彩桥。所谓的联想思维就是由此想到彼,并在同时发现它的共同的或类似的规律的思维方式,是既有联想的特点又有思维属性的思维方式。初中历史课的内容涉及古今中外,可谓“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篇幅虽然不是很多,但具体历史事件的知识点丰富、复杂、繁多,作为中考必考科目,学生在知识点的识记上需要下很大工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费劲不少,可结果却不尽人意,考试中总是出现丢三落四的现象。笔者结合自己参加工作几十年来的感悟和教训,以及近几年在教学方式上的探究,并经过认真地思考、细心地研究,认为把联想思维运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识记,效果良好,有助于解决以上问题。

联想思维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的特征,即能从一定的学习对象出发,有目的、有方向地去联想到其他事物,以扩大或加强对学习对象某一方面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或解决某些问题。在中考试卷中,有许多题目也是从比较的角度来命题的,要求把几个相关联的历史事件按一定的条件进行不同的比较,并归纳出其中的本质性的东西来。为适应教学的需要,我们在实际操作中要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并在单元测试、月考、期中、期末等检测中去强化,让学生在反复地训练中逐步形成一种能力,即一见到某历史事件,就会立即联想到与它相关联的其他历史事件来。

联想思维的方式有很多,其一是相似联想,即由某一事物或现象想到其他相似的事物或现象,进而产生某种新设想的联想方式。这种相似可以是事物的事件、性质、时间、地点、人物等方面的相似,初中历史教材中有许多这样的历史事件,我们可以跨朝代、跨国界进行联系,找到它们之间存在的异同。例如,中国近现代史是最重要的考点,内容较多,更需要条理清晰,才能识记有方。如导致旧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次列强和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常考点,、第二次、、等,《》《》《》《》《》等,学生单个去记,效果不会很好。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找到这些事件的相似点,把他们联系为一个整体,让学生认识到这些战争和条约的性质都是列强,战争的结果都是以清政府的失败告终,都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的不平等条约,一步一步改变着旧中国的社会性质,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样无论怎样测验,学生都能从它们的相互联系中找到解题的思路。联想思维的另一种形式是对比联想,即根据事物之间存在的互不相同或彼此相反的情况进行联想,从而引发某种新设想的方式。例如,几乎是在同一时期发生的俄国1861年改革、中国的以及日本的明治维新,让学生总结三次变革产生的原因、条件、过程、性质和结果,以及对所在国家历史进程的影响,通过这样的对比,不仅强化了学生对具体历史事件的识记,而且能够从本质上把握住这些历史事件的内在特征,“区分事物是认识事物的基础,联系事物是认识事物的深化”。通过长时期对学生进行这样的训练,会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判断事物性质的能力,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联想思维还有诸如接近思维、连锁思维等几种思维形式,均可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尝试。

联想思维在具体训练中要注意几个要点:联想思维可以分类训练,也可以综合训练。在综合训练时,要指导学生分步进行,不要急于求成,首先从教师给定的历史事件出发,尽可能多地去联想其他历史事件,用各种类型、形式多样的综合联想链去联系;其次,由教师给定两个表面上没有多大关联的历史事件,让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联想链将他们联系起来;第三步,训练学生给任意两个历史事件寻找联系,建立二者之间有价值的关联,并由此形成创新性联想,以达到训练学生联想思维、提高学生知识点识记的目的。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之后,可结合模拟试题中的具体题目进行这样的实战训练,以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熟能生巧的目的。

新课标引领新课改,新课改促进新思维,新思维催生新理念、新教法,只要我们工作在第一线的广大教师,沉下心来,钻研思考,创新提高,一定能适应改革的需要,一定能把新方法应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中去,让学生轻松掌握历史知识,沉着应对中考,提高个人素质,更好地服务社会。

第9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已有经验

进入21世纪以来,新的时代背景对历史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引导国民在急剧的变化中熟知本国的发展历程,坚守住自己的文化传统,并在此基础上拥抱变化、积极创新。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是学生系统学习历史的开始,对于学生培养历史学习的兴趣及正确的历史观有着奠基性作用。因此,初中历史的有效教学不仅对学生个人有着重要意义,对国家的发展也至关重要。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发挥历史教育的作用,初中历史教学也在不断与时俱进地变革着。《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灵活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创建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探索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既能学到知识,又能深化认识。然而,目前的状况是,不少学生并不重视历史学习,只是在考前背背知识点。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开展教学是将学生带入历史知识殿堂的有效方法,教师根据学生在小学阶段所讲授到的历史知识及理解运用以往所学历史知识的方法进行课堂教学,使学生更为容易地接受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下面,本文将对如何基于学生已有经验进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提出几点策略,并结合教学实践进行研究分析。

一、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导入课堂

在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设计好一堂课的开头,可以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更好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例如,在教授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这一课时,由于本次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分别为何以及各国的概况、明白这个时期分裂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教师在课堂开始前首先以学生在幼儿园或小学学习时所熟知的历史故事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荆轲刺秦王等以及一些历史人物如孔子、老子、晏子、孙子等作为导入,指导学生回忆起这些故事的情节、人物的事迹,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事情发生的背景、事件间的关系,然后引出本次课程的主题,开启本次的课堂学习,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不觉陌生,学习知识时印象更深。

二、巧用学生已有经验理解知识

学生的已有经验不只是以往学习过程中所了解的知识,也包括其所掌握的学习方法。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例如,在教授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这一课时,由于本课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程和各个关键的历史阶段,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教师在讲授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时首先提问学生“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是以什么为主”,指导学生回答是以农业为主,然后引导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思考促进农业发展的因素,即土地、劳动力、生产技术等,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每一个经济南移阶段的共同特点,即战乱、大量人口南迁、带来先进技术开发地广人稀的南方等等。使学生在一步一步的推导中深刻理解知识点,学会总结历史现象的

原因。

三、引进翻转课堂模式,促进有效教学

引进先进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与课堂质量,“翻转课堂”是一种较为前沿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即在新型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数字化平台,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式,_展教学。教师制作导学视频并下发给学生,学生通过在线自学视频、阅读相关电子书、在互联网上广泛搜集材料、与同学们交流等方式学习并自主规划学习内容、学习节奏和呈现知识的方式,课堂就主要以讨论探究的方式开展。在历史教学中引进翻转课堂模式,可以有效地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大大地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教授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成就》这一课时,由于本课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四大发明以其意义,而且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对此有过接触,教师在课前做好导学案,布置学生课下通过自主学习进一步了解四大发明,在课堂上分享学习心得,并重点讨论四大发明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但是也应注意到,基于学生已有经验之上的教学活动,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认知水平十分了解,并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基于学生已有经验的有效教学,能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推进初中历史教育的变革。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开卷考试;历史教学;误区;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08-02

初中历史科目在江西省的中考中采用开卷考试形式的几年中,贯彻素质教育精神和新课程教学理念,考试要求明确、内容全面、试题规范,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了历史教学的发展。然而,反思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部分学生、个别教师甚至学校管理者在中考实行开卷考试的形势下对初中历史教学有着诸多认识上的误区,并影响了历史教学。为此,本文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对策研究。

一、从思想深处轻视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忽视其作为一门重要课程学习的教学常规

现在有些师生在应试教育下都非常现实,你考什么我就学习什么,你多考我就多学,你少考我就少学,你不考我就不学。既然中考历史只有50分,那我只以50分的态度对待你。从学校到教师再到学生对初中历史教学持较普遍的轻视态度,有些同学抱着“副科”的错误认识,对于掌握初中历史知识的各个基本环节严重缺失。课前不预习,上课不听讲,课后练习很多同学直接抄答案,把对课本知识的学习放在考场上,临时抱佛脚,严重影响了历史课教学工作地开展。

对策:把初中历史当作一门正常的课程来对待。学校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学常规检查考核等方面严格遵循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不歧视、不忽视;历史教师应该“自重”,搞好初中历史教学的各个环节,所谓“主科”教师,要尊重初中历史的教学时间,不挤占、不挪用;至于学生,应以学习知识为目的,以个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中考分数为现实利益诉求,搞好历史学习的各个环节,不放弃、不懈怠。

二、开卷考试时对课本或资料严重依赖

对于考试,有些学生错误地认为所有答案都在书上,缺少对知识的理解和思考。开卷考试科目时,很多同学把大量资料带入考场,考试一开始,有些同学连一些常识性的知识也要翻书,手忙脚乱,耗费大量考试时间。由于缺少平时积累,很多答案只是课本文字的拼凑。有些知识点似是而非,张冠李戴。

对策:教师应加强历史课堂教学的管理,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力争把重要知识点让学生消化于45分钟的时间里;学生应加强历史知识的学习,注重平时点滴知识的积累。要记住,各种资料在开卷考试中其实质作用只是参考,而不是抄袭!

三、轻视开卷考试的难度

好的开卷考试题目既能减少学生的记忆量,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又能考察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和各项能力的提高情况。我省每年的中考历史试题难度基本固定,即容易题、中等题和较难题分值的比值约为5∶3∶2。可以看到其中难题也占了20%,加上中等难度题,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占到了一半。这些题目考察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需要学生对相关知识有较全面的了解,较深刻的理解和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知识整合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平时没有认真学习的同学是做不好这些题目的。事实上每年中考历史分数在40分以上的优秀考生比例还是不算大的。在初中历史多年开卷考试之后,其命题思路有迎合高考之势,对学生能力考察要求逐步提高,相应的对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

对策:在观念上走出轻视开卷考试难度误区的同时,结合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要求,以历年中考真题为蓝本,做到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对知识的讲练测三结合,有复习,有模拟,全面提高学生各项能力。

四、重“开”轻“闭”,忽视重要知识点的记忆

意思是因为是开卷考试而在学习中人为的违背了学习知识应遵循的基本规律,只知道“开”眼翻书,不愿意“闭”眼“关”书,什么也不装入大脑,忽视重要知识点的记忆。“闭”上眼,“关”上书,茫然一无所知。开卷考试初衷是减少学生对死记硬背知识的依赖,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但有同学认为,反正考试可以翻书,所以什么也不用记。相反,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初中历史的很多知识点离不开记忆。否则考试时翻起一大堆书来犹如大海捞针,盲人摸象,毫无所获。

对策:首先,明确面对初中历史开卷考试应记忆的知识点:(1)重要的历史时间、人名、地名,重大的历史事件等常识性知识点;(2)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脉络、基本规律和阶段性特征;(3)历史演进中转折性的重要拐点;(4)课本上能反映历史知识学科特点的重要文字表述和观点;(5)教师讲课中提炼归纳出的带总结性的知识点;等等。其次,以点带线带面,通过以上重要知识点的记忆建立起历史学科的知识框架体系。

五、学习历史重“过去”而轻“时事”

这里的“过去”即历史课本知识,“时事”即当今的“家事、国事、天下事”。2012年江西中考历史命题的一个基本原则是时代性原则,该原则要求试题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与学生学习生活的经验相联系。这一原则给我们的初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明确的应试要求,也是我们平时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一种观念和能力要求。

对策:我们在平时的历史教学过程中要“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注意把相关的历史知识和当今的时事政治有意识的进行联系拓展,用历史知识帮助学生了解现代一些国内国际重大问题的来龙去脉、产生根源和发展方向,把握历史和时代的发展脉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把相关的历史知识与学生学习生活的经验相联系,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他们可能有的生活体验,把握历史知识讲解的深度、广度和难度,学以致用。

六、重“知识”而轻“创造”

2012年中考命题还要求贯彻创造性原则。在这一原则的要求下,今年中考历史试题开放性问题达5分之多,占总分的10%。而有些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一般侧重于课本知识的讲解掌握,对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做得不足,学生在做这类题目时显得力不从心,回答时要么无的放矢、漫无边际,要么头痛医脚,张冠李戴。显然,学生要解决开放性问题其是否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就显得至为关键了。

对策:这就要求教师真正贯彻素质教育精神和新课程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打造开放性课堂,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从自身的生活体验出发多角度思考问题。

第11篇

关键词:图示教学法;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应用

一、图示教学法的优势

图示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有非常广泛的应用范围,同时它的教学效果也是毋庸置疑的。图示教学法主要是应用各种图例,包括自制的历史图解以及历史图片,培养学生构建并回顾历史知识体系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让学生从历史图解或者图例的解读中,读取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便于记忆和应用。比如说,著名的记忆树,即是将历史信息按照层次结构分布在树干和树枝中。图示教学法融合了系统性和形象性,让学生从图示中直观地记忆繁多的历史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让他们自己动手编制图示,更是加深了学生对于历史的兴趣和理解,从而提高了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有效应用图示教学法的措施

结合上面所说的图示教学法的优势,历史课堂教学中有效应用图示教学法成为教师必须关注的重点问题。结合图示教学法的特点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我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和措施:

1.教师编纂历史图示,展示图示教学法的精髓

图示教学法是指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大量历史图示和教学案例,让学生通过解读历史图例,更加清晰明了地理解历史知识体系和重难点,帮助学生理清繁多的历史知识点,将它们进行有序的归纳和记忆。比如说,教师在教到三次工业革命的时候,由于工业革命的内容十分繁琐,学生容易记得这个又忘记了另外一个知识点。而工业革命又向来是历史考试的重点内容,考查的知识点比较细,这就要求学生记诵的内容非常多。这个时候,图示教学法就能发挥很重要的作用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示范如何编制树状图,将三次工业革命的具体知识点都囊括在树状图中。比如说,珍妮纺纱机的树状图图解可以是这样一个层次: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手工工场―棉纺织部门―飞梭织布速度快―棉纱需求增加―“珍妮机”的发明。最后的结论是:珍妮机的发明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端。

2.学生自主编纂历史图示,提高动手能力,加深历史认知

通过教师对图示教学法的演示,教会学生如何按照历史的时间顺序和空间范围,即常说的横向和纵向的分析方法,解析历史事件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将看似繁多实则有序的历史知识点以图示方式展示出来,让学生能够清晰明了地理解。学生自主编纂历史图示,可以重新将历史分为多个层次,比如说,在时间的纵向分析角度,将历史分为古代历史和近代历史、现代历史等;在空间的横向分析角度将历史分为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教师可以教会学生掌握基本的图示编纂方法,比如,应用性最广的树状图,能够将历史知识的层次性和结构性最好地展现出来,或者是概念图,帮助学生掌握不同的或者相似的概念的根本区别,比如,改革和革命的区别,改革是在一定条件下变革,采用温和改良的方式,基本保留原来那些制度、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对原来的制度进行不触及根本的修修补补;而革命是旧的制度或者环境,除旧布新,脱胎换骨,基本上与过去决裂,用暴力的形式进行的。举个例子,历史上著名的王安石变法并没有改变封建制度,没有用暴力方式;商鞅变法改变了社会制度,但没有用暴力,保留了原来较多的东西。而法国大革命,中国的,都是用暴力形式,了原来的社会制度,建立了新的社会制度。

3.引入各类新型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图示教学法除了应用图示外,还有许多有效的应用方式。比如说,由于个人的总结有限,可能占用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让他们各自完成一部分的编纂图示的工作,最后将图示汇合起来,选择出其中优秀的部分,复印给全班学生使用。另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上台演示自己的历史图示,分享自己编纂图示的过程和从中获得的经验和心得,给予学生一些记忆的心得和建议,提高整体学生应用图示教学的效率。而其他同学通过学习优秀的编纂图示的方法,在编纂的过程中,掌握了初中历史的知识结构体系,梳理出初中历史的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对于考试考查的内容了然于心。在反复地记诵图示的时候,根据历史顺序,由浅入深,由简至繁,得到最好的初中历史知识效果。

三、总结

图示教学法之所以在历史教学中十分有效,是因为它与历史学科需要大量记诵知识的特点很切合。图示教学中应用到的树状图和概念图、历史相片等,都是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历史事件的工具,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应用有效的记忆方法,记诵必考的历史知识点。

图示教学法不仅以一种较为轻松简便的记忆方法,帮助学生牢记繁多的历史知识,更是让学生在自己编纂历史图示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历史体系的理解,改变传统教学中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积极地加深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它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扫清知识盲区,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卢志锋.图示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8).

第12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历史思维;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282-01

初中学生正处于儿童期向青年期转变的过程中,被称为“心理断乳期”。这个时期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学习态度积极,同时有很强的参与意识,创新欲望强烈,但学习持续时间不长,遇到困难容易灰心,思维活跃,但不能深入,抽象思维能力差。根据这些情况,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历史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思想性较强,同时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如何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

1、歌谣记忆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读初中时的中古史年代歌谣至今仍记忆犹新:“唐尧禹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西东晋,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后来,自己当上了历史老师,第一堂历史课就把这首年代歌谣教给了学生,出乎意料的是大部分学生用了几分钟就把歌谣记住了。我很是欣慰,第一堂历史课就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这是一个好的开始。之后在讲到相关历史知识点时,我也会想方设法给学生既好记又顺口的歌谣。如在讲到八年级上册第四课《》时,为了让学生知道是哪八个国家,我用了谐音法:“因祸得福(英、俄、德、法),美日依靠(美、日、意、奥)”,学生很快就记住了。采取这样的方法,能让他们在歌谣中学习,在学习中歌唱。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大大的提高,同时学习的积极性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2、利用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北师大版的历史教科书可以说是图文并茂,而且还是彩版的。学生一拿到教科书就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他们被教材的图片深深地吸引,同时就会去看相应的内容。历史插图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表达了文字难以表达的效果,是历史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图片作为一种直观、形象的教学资源,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发他们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如讲到八年级上册第七课《维新变法运动》,教材就提供了五幅人物照片,其中有一个就是光绪帝,学生对这幅照片最感兴趣,有的说光绪帝像一具“僵尸”,有的说像一小孩・・・・・・学生们边说边笑,众说纷纭,由此课堂讨论的氛围达到了。学生在笑声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地成长。再如,讲到《图说》中有一幅照片“过草地”,一看到这幅图片,学生马上就主动地展开了联想,他们结合看的影视片和前课学过的内容,热烈地讨论开了。课堂气氛十分的热闹,就是这一幅图,学生就把相关的知识点都融会贯通进去,达到了这堂课的预期效果。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兴趣中得到了提高。

二、锻炼历史思维,提升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理解和记忆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加强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在讲解历史问题时要使学生了解解题思路,从而使学生在学习同类问题的时候也能用相关的方法去分析,从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1、课堂讨论。讨论是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教材上的结论,有些只是“一家之言”。因此,课堂首先就要营造师生平等交流、共同研讨的民主气氛,鼓励学生破除迷信,畅所欲言,容忍学生对教师、对教材说“不”,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自由。鼓励学生争论,教师及时点拨,可以使问题在讨论中解决,知识在讨论中丰富增长,又可使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如在讲 “的爆发”一课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讨论中启发学生“该不该去重庆?”,教师最后归纳总结。这样,学生对国共两党对于战争的态度这一问题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在讨论中,同学们增强了各方面的知识,还学会了从多层次多角度去看问题的思维方法。

2、逆向发散性思维。逆向发散性是指在思考和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的指向与题目意义的方向相异或相反的思维方法。平时归纳整理出来的一些经验和方法在应用时会形成一定程度的思维定势,对学生解决问题有积极作用,但也容易在情景或规定性发生变化时造成误判。善于运用逆向发散思维,不仅能够有效避免思维的失误,而且在解决问题时能全面深刻地看待和评价问题。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不仅要从整体上逆向思考,而且要从局部去思考,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许多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原因的,是历史合力的结果。因此历史事件往往就是逆向思考的契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