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时间:2022-09-22 18:57: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第1篇

1.用微课弥补语文教材资源的缺陷。小学语文课文内容丰富,涉猎各个方面知识,灵动的才智无不栖于根深叶茂的语文之树,教师应该让自己的语文课堂始终带给学生惬意、温馨和灵动,让学生在语文的世界里穿行,在真实与浪漫中感悟。但由于教材设计有时候与学生的阅历相去甚远,给学生理解课文造成很大障碍,而微课,却使这个问题迎刃而解。如在学习《葡萄沟》时,学生没有去过新疆,对新疆的异域风情兴致盎然,特别是对葡萄干的制作过程非常感兴趣。课本没有插图,满足不了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就制作了一段“葡萄干制作过程”的微课:“阴房修在山坡上,样子很像碉堡,四周留着许多小孔,里面钉着许多木架子。成串的葡萄挂在架子上,利用流动的热空气,把水分蒸发掉,就成了葡萄干。”制作流程清晰再现,加之同步解说,学生一边听一边看,终于明白了葡萄干的制作工艺。有的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特别强,还提出问题:我们这里为什么不能做好吃的葡萄干?投石问路,激起千层涟漪,学生畅所欲言,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爆发出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微课,简单高效,弥补了语文教材资源的不足,打造出了有特色的高效课堂。

2.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中的声音、图像、文字、视频等多种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让其从以往抽象、枯燥难懂的学习内容中释放出来,并利用信息技术的形象化、具体化特征让整个教学内容变得更具有生机和活力。例如,在讲授《富饶的西沙群岛》和《美丽的小兴安岭》的时候,我们可在网络上下载视频、纪录片及制作多媒体课件,对这些地方的气候、环境、动植物生长情况进行介绍、展示,让学生了解西沙群岛、小兴安岭。利用信息技术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积极作用,从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3.开展书法教学,增强孩子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汉字,是我们祖国的国粹,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汉字,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方块文字。它讲求规矩、匀称,其中蕴含中国书法艺术的精髓,特别是毛笔书法讲求的刚柔相济、轻重缓急、虚实相生、抑扬顿挫。在平时教学中大力开展书法教学,既能让孩子从中领略中国汉字、中国书法的艺术魅力,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的书法艺术,更能不断规范孩子的书法品质、书写习惯,让孩子在艺术中领悟人生哲理,陶冶情操,以便使他们在学习工作中把书法特长发挥得淋漓尽致。写字教学,能增强孩子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培养孩子写字,表面上看是教学的一部分,从本质上看,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延续和传承,“周周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使得孩子更加喜欢语文,从源头上激发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写字教学中,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细心的学习态度,渗透对汉字的热爱,激发孩子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陶冶孩子情操及培养审美能力,教育孩子在写一手漂亮字的同时,增强作为中国人的责任感、自豪感和正义感。

4.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采用游戏法。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一年级的学生则刚刚从幼儿园走进学校。一进入小学就要认记这么多生字,确实有一种“赶鸭子上架”的感觉。识字教学本身枯燥乏味,再加上课时安排又紧,使得识字成为孩子学习上的难点。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呢?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小学生精力旺盛,好奇心强,以形象思维为主,喜欢模仿、游戏等。因此,根据少年儿童身心特点,在识字教学中运用游戏教学法,可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满足其心理需要。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幼儿的娱乐、学习、交往和对周围环境的认识等多是通过游戏活动进行的。幼儿游戏的主要特征是:自主的、愉快的活动,对儿童认知发展有重要作用。游戏是儿童认识周围环境、认识事物的主要途径,儿童通过游戏发展感知觉、思维和解决问题等心理活动,通过游戏发展想象力、创造能力,游戏还可以培养儿童的意志力、纪律性和协作精神。心理学研究表明:低年级儿童还具有学前儿童的特点,在知觉过程中,无意性仍然表现得很明显。儿童的有意注意时间短,无意注意占优势。通过观察发现,小学一年级儿童观察童话或标本、实物的时候,常常容易离开观察的目的而把注意力分散到次要的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儿童往往只注意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感知过程常常受情绪或兴趣的影响,感知一个与自己的经验和兴趣相符合的事物的时候,可能持续比较长的时间,反之则短。根据这一特征,要想在整个活动中保持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就不能只以单一形式进行,不然就会把刚刚点燃的兴趣火花给熄灭。引导学生变换形式,不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措施。游戏是孩子乐意为之的活动。在课堂中,教师要找准游戏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开展游戏,使学生真正“动”起来,做到在玩中学习,玩中思考,玩中创新。

5.充分挖掘文本资源,深入研读文本,对文本有深刻见解。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是桥梁、是纽带,是发展成长的阶梯,旨在引起学生的认知、分析、理解、反思、批判和意义建构,而不是学生必须完全接收的对象和内容,更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对它的利用、挖掘全面地发展人。所以教师要走进文本,融入文本,提炼精华,把握要旨,读薄教材,提炼出学科素养、能力提升的关键点,发挥教材的范例作用,以一当十。怎样做到挖掘文本资源,深入研读文本,发挥教材的范例作用呢?可以从以下四方面着手:一是文本究竟说了什么,即体会编者意图;二是文本想要说明什么,即体会作者意图;三是文本能够说明什么,即了解多种解读;四是文本应该说什么,即体现个人见解,对各种意图、各种理解进行选择、整理、融合、优化,呈现自己驾驭教材的能力,再确定恰当而又准确的教学目标,在次要内容上删繁就简,“减肥瘦身”,去伪存真,在重要内容上层层推进,在螺旋式反复中提升,把握重点,突破难点,破解文字密码、逻辑密码、概念密码、规律密码等,以求一石三鸟,事半功倍地完成各项教学任务。

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问题

引言

在当前新形势下,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活动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如何构建高效语文教学课堂,成为当前需要重点考虑的焦点。基于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要想构建高效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必须从激发学生兴趣、拉近师生距离以及营造课堂氛围和创新教学方法等方面着手。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没有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的今天,很多教师仍没有认识到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没有转变教学理念,自己依旧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只能被动地学习。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教师在课堂上以自己为主滔滔不绝地讲授,很少给学生会说出自己的想法,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要;其次,教师在制定教学策略时没有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角度,这导致了教师制定的教学策略不适合学生需要,甚至学生可能会产生反感心理。

(二)教学手段单一,比较枯燥

小学生年龄比较小,对于新鲜的事物,求知欲和好奇心都比较强,教师在教学时若是能够利用他们这一特点,教学效率会有明显的提高。比如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手段来进行语文教学,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吸引,语文教学效率也会有明显提高。但现阶段,很多教师的教学手段还是比较单一,教学时仅仅使用一本书、一根粉笔,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将自身教学能力较差的现状直观地反映了出来。

(三)没有将教学和生活结合在一起

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学生更容易接受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方式。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方式会让学生感到亲切和熟悉,增强他们的求知欲望。但现在绝大部分的小学语文教师并没有深入了解生活化教学,甚至不具备这方面概念,通过生活化的方式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更是无从谈起,这些情况的存在对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很大影响。

二、改进小学语文教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策略

(一)做好师生互动

要想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最有效的办法便是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首先,教师在制定教学策略时需要从多方面考虑问题,特别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进行问题思考,考虑到学生的学习体验情况,了解学生是不是能够适应和接纳教师选择的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够找到最适合学生、学生接受度最高的教学方式。其次,教师绝对不能够自顾自地进行教学,不关心学生的反应,而应该和学生互动,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耐心解答他们的疑问。此外,教师还应该对学生进行观察,全面了解学生,放下高高在上的态度,和学生交朋友,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针对学生的特点和需要选择更加有效的教学手段。

(二)教师应该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

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教师的教学手段是不是丰富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这和语文教学特点及小学生本身的特征有着直接关系。教师在教学时应该重视语文教学手段的丰富。首先,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方式,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学校配备的相关教学设备,进行教学方法的拓宽。比如教师在教学时可将多媒体投影仪合理利用起来,选择一些和教学有关的内容,以动画的形式播放,而小学生往往都比较喜欢动画,很容易被吸引,观看完动画后,他们的学习兴趣会有明显提高。其次,教师应该认识到沟通和交流的重要性,不仅要和学生交流沟通,还要和其他教师交流沟通,吸取其他教师教学的优点,这样就能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长此以往,教师教学的质量就会有明显提高。

(三)将语文教学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生活化这个话题已经出现在了各科教学中,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手段,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得到了切实提高。首先,小学生年龄较小,自身理解能力比较差,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应该尽量选择那些生活化和通俗易懂的语言,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教学内容,学习语文知识的效率也会有一定提高。其次,教师在授课时应该多列举一些小学生生活中经常出现,最好是小学生能够全面理解,并且兴趣较高的例子,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容易被激发出来,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也会有明显提高。

(四)改进教学方法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以前的小学语文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适应现在的教育发展需要。为了实现创新教育,我们小学语文老师要改变以前单一利用黑板、粉笔等进行教学的方法。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方法,使用语文教学同提高学生自身素质相互结合,以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教学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各种教学方法,除了以上两种,还有多媒体教学、分层次教学、提问式教学等多种方法,我们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进行改进,以求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结束语:

小学是语文学习打基础的重要阶段,语文教师必须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积极思考、分析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关措施,及时解决问题,切实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德育教育 教学思考

目前,从小学语文教材的角度看,小学语文知识和内容都是关于一些德育教育的题材,同时具有积极性和向上性,是经典教学教材。小学语文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正确的德育知识,同时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遵守良好的行为准则,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素质,并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1.小学语文中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

1.1对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进行教育。小学语文针对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进行教育,促使学生处理好自己与他人、集体甚至和整个社会之间的关系。中国人应该具备最基本的爱国思想。在小学语文中要对小学生进行爱国教育,促使学生具备奋发向上及自立自强的爱国精神。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渗透爱国主义思想,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1]。小学语文体现的是集体主义思想,主要讲述的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基本准则,学生只有懂得怎样与他人友好相处,才能了解集体主义的寓意,所以要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

1.2对中华传统美德进行教育。《弟子规》中提到“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句话包含的内容有:孝顺父母、诚实守信、尊敬师长、关爱他人及勤奋学习等,这些都渗透着中华的传统美德。所以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时候,要将传统美德知识讲给学生听,倡导学生学习中华传统美德。

1.3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环境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导致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所以要及时地进行环保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同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教育学生保护好花花草草,从自我做起,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思考

2.1情感熏陶法教学。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应该尝试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参与其中,由教师提前创设情境,将任务分配给每一位学生,促使学生在情境中受到德育教育。例如在讲授《孔融让梨》时,教师应提前将学生分组,然后将角色分配给学生,等到在课堂上讲这篇文章的时候,让每一个小组上台将这篇课文表演出来。学生经过表演可以将自己带入整个情境中,对文章会了解得比较深刻。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是有关德育教育方面的,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

2.2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教师的行为、态度对学生有直接并且深刻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形象,做具有品德的教师,为学生起表率的作用。

2.3课堂教学。小学课堂是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场所,主要是以课本教材为中心,将教材中的德育教育生动地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例如爱国主义、勤俭节约及保护环境等。因此,教师应该将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将重点放在小学课堂教学上。

2.4课外阅读。采取课外阅读的方式是实施语文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应该多次开展内容丰富及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这样既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又能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个人爱好、年龄和目标等,向学生引荐相关的书籍,同时在学生课外阅读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时,要及时地给予讲解,促使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兴趣,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一本好书对学生来说相当于一位好教师,它不仅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还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2]。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读一些课外读物,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

2.5实施语文课外活动。学生经过语文课外活动对德育教育有新的了解。语文课外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在设定活动的时候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且具备针对性和层次性。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雷锋馆,了解雷锋的主要事迹,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做好人好事的感受,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参观完雷锋馆回到班级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写心得体会,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经过语文课外活动的教育,语文知识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充分达到教学效果。

2.6分析讲解法。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应该将德育教育和语文知识相结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利用语言文字了解语文课本中关于德育教育的思想内容,从而达到良好的语文教学效果。在学习语文的时候,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弱,教师要逐一进行讲解,让语文德育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与道德知识相结合。

3.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将德育教育逐渐渗透到语文知识里,提高小学生的品德素质,培养小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第4篇

小学语文学科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徐怀琴

2014年2月21日下午,我们六年级的语文老师在一小培训了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张主任那精辟的教材分析、可行的教学建议、激烈的教学讨论不时地在脑海里浮现,那精彩的教学情景令人久久不能忘怀。如果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参加本次活动的体会,那就是受益匪浅。

1、在本次培训中,主讲老师从拼音与识字教学、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口语交际等几方面的教学建议中,使我对人教版教材有了新的理解和把握。做为一名一线教师,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2、教材培训建立了一个平台,同行与同行交流的平台,群策群力,把以前的“单打独斗”变成了齐心协力,把自己的闭门造车变成了资源共享,使教育资源得到优化,对新教师是一个学习的机会,对老教师是一个新的教学理念的学习与旧的教学理念碰撞与融合的机会。

3、讲授新教材时应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材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材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比较新教材与旧教材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改进,教法上有那些变化,有那些独到的进步和收获,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4、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老师只有真正地“放手”了,课堂才会充满生机。

5、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有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的教学,只有那些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根本改变,使语文课堂成为探究课堂,充满生机,充满生命活力。

总之,这次小学语文教材培训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平台,我一定会珍惜本次学习培训的机会,认真学习,利用时间给自己“充电”,为将来更好的从事教学工作打好基础。

第5篇

一、发挥竞赛活动阵地对语文教学的促进功能

小学生积极好动、活泼上进,在学习中渴望与他人比一比、赛一赛,这样的思想特点能够为语文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有效帮助。笔者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经常在课外开展多种形式与内容的竞赛活动。竞赛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知识点记忆的竞赛,如生字词默写比赛、课文背诵比赛等等,通过这样的比赛夯实学生基础知识;第二种属于能力方面的比赛,如演讲比赛、朗读竞赛等等,通过这样的比赛方式提高学生对语文能力的掌握效果;第三种属于拓展性的比赛,如要求学生进行课外调研活动,撰写心得体会,进行课外阅读读后感评比等等。在语文教学工作中运用这些竞赛,能够有效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爱好,让看似枯燥乏味的复习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笔者在教学中将竞赛活动融入教学整体设计与规划之中,针对每一阶段学习重难点,以及每一种类型知识点的教学情况,进行竞赛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让学生在充满激情的氛围中开展学习,实现自我能力的最大化提升,这对于增强语文学习效率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发挥兴趣小组阵地对语文教学的促进功能

兴趣小组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延伸,具有拓展语文教学空间,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重要功能。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应当是生动活泼的,但是课堂的时间和空间因素制约了语文教学的进一步拓展,此时,教师可以发挥兴趣小组的作用,将语文教学从课堂向课外进行延伸。首先,在兴趣小组设置上要紧密结合教学实际需要和学生兴趣爱好,让兴趣小组成为课堂教学重难点的拓展环节,如作文学习难度较大,教师可以在课外组织作文写作技巧训练兴趣小组,再比如学生朗读能力不足,教师也可以在课外开设朗读兴趣小组,对学生进行发音和情感朗读技巧方面的指导,兴趣小组应当紧扣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学生能力状况。其次,兴趣小组的活动应当体现学生自主原则。教师帮助学生成立相应的兴趣组织,还要安排专人负责,让学生自己确定活动的内容,拟定活动计划与进度安排,在课余提供充足时间让他们自主开展活动。有了这样的基础,兴趣小组的活动能够有效地组织起来,学生在充满兴趣的氛围中开展语文知识点的探究和能力的训练,将会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

三、发挥专题活动阵地对语文教学的促进功能

为了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理解的效果,教师可以发挥专题活动的作用,针对学生语文学习中难以突破的难点进行专题研究,以及组织学生深入社会,深入生活开展调研活动,提高学生素材积累效果,提高作文构思能力等等。各种专题活动可以突出要点重点,让语文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得到有效巩固,从而着力推进语文教学的深入开展。笔者在教学工作中侧重于发挥三种类型专题活动的作用,首先是针对语文学习难点方面的单项突破,无论是阅读理解、写作还是基础知识,组织学生对于容易出错、不易掌握的环节进行专题研究,在各种题型的训练中和学生一起提炼解题的要点、方法技巧,提高他们对这一项难点的突破能力。其次是学习经验技巧的交流活动,组织学生畅谈自己在语文学习中的技巧经验,不仅学生之间要相互交流,教师也要做必要的补充完善,让学生能够广泛汲取他人的学习经验,融入到自身语文学习活动之中,实现它山之石为己所用的目标。另外,笔者还着眼于发挥课外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类实践活动,如重阳节慰问敬老院孤寡老人,文明宣传月期间走上街头清理牛皮癣等等。笔者要求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做有心人,仔细观察不同人物的表现,抓住事物的主要经过,发掘深刻的主题进行巧妙构思,必要时进行技巧的辅导,提高作文写作成效。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各类阵地对教学成效的巩固与拓展具有积极的帮助,广大教师要善于整合资源,结合教学实际需求,将其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使语文教学更加生动。

作者:王辛茹 单位:江苏省滨海县滨淮农场学校

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第二课堂;阅读

一、课题研究背景

作为小学语文老师,我们有这样一个普遍认识:近年来小学语文教学的水平和质量虽然有所提高,但用“科学发展观”的培养目标来衡量,差距还很大;与当前活跃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也不大适应。那么怎样才能切实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水平、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呢?我们认为,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以生动活泼的形式为学生开展语文学习的第二课堂,丰富学生的读书生活,引导学生走进信息时代,促进他们学会学习,这无疑是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未来发展的一项正确选择,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之一。

现代科学也证明,阅读是一种智能活动,阅读面宽的人,智能就高。笔者最近从对小学生作文获奖的调查中发现一个普遍规律:众多在世界、全国作文竞赛中获奖的学生,都有一条共同的经验――那就是十分重视课外阅读。他们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丰富学生的读书生活,可以引导学生接受优秀的文化传统,逐渐明白事理,学会做人。读书能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让学生自由地与作者们对话,与主人公对话,在这种对话中增长知识、提高修养、充实思想、陶冶性情。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的“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读一本好书,犹如交上了一位良师益友。”

二、读书生活指导实验的原则

1、注意针对性

编选或指定什么读物,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年龄特点。

2 、加强目的性

阅读是主体认知心理过程,也是意志行动过程。没有意向的阅读多为无效阅读,意向活动在阅读中发动和保持作用,决定着阅读的质量和效率。

3 、提倡自主性

读书应以疑为“媒”,以趣为“欲”,去组织学生自主性的接触“无限”广泛的信息资源。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选读物、自定时间、自拟计划,积极主动地投入读书活动,设计并创造多种多样的生动活泼的形式交流读书心得体会。

4 、体现整体性

丰富学生读书生活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系统工作,应认真讨论规划、实施;全体教师应结合学科教学指导学生进行扩展阅读,做好“根在课堂,梢在外”,以促进学生构建较为丰富而完整的知识结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应保持一致,为孩子创造良好的读书环境,把校内外的实践活动(团日活动、节假日活动)都跟读书紧密联系起来。

三、读书指导策略

l 、搜寻读物,探究信息源

2 、保证时间

学生每天自由读书时间累计不少于1.5 小时。

3 、指导方法(1)结合学科教学指导读书

要使课外阅读制度化,应多组织学生每天轮流推荐好文章,组织学生按文体和内容写交流信息和阅读心得,进行对比阅读,推荐选中的受表扬,明确阅读各类文章的共同要求(理解各类文章的立意谋篇,表现方法和词语运用等)和不同要求(指根据各类文章的各自特点所表现的各自不同要求)。

(2)针对学科特点分别指导学生进行扩展阅读,自然类、科技类、社会类、文学类、艺术类等等。

(3)指导读书方法:感知、领悟、吟咏、融通、比较、做笔记(做摘记、编提纲、作比较、写心得)等。

4 、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形式

四、读书评价活动

l 、民主集中

对每个学生每学期的读书量、读书态度及参加读书交流活动的成果进行定量定期的评价。

2 、定期评选“本月小书迷”标准为:

(1)爱读书。面广量大,有一定量的藏书,并主动与别人交流阅读。

(2)会读书。持之以恒,有良好的读书习惯。

(3)读好书。有较强的辨别是非能力,能选择优秀的读物,优秀读物一是有益的,有益的读物能使学生增长知识、扩大视野、开发智力、充实心灵、明辨是非;二是内容广泛,学生读书的范围应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像文学的、艺术的、知识的、科技的、思想的、生活的……只要是好书,就开卷有益。

(4) “活”读书。只有博览群书,才能知识渊博,只有与书作伴,思想才不贫穷,身心才能得到陶冶,生活才能充满情趣。从而乐意把从书中获得的认识运用于说话和习作,运用于做人做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运用于创新创作。

五、实验的效果及体会

通过短短一学年的“课外阅读活动”的尝试,我感到有4 点收获:

1、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很快

短短的一个学年下来,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对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们从书里学会了正确的思考,思想更加敏锐,思考更加深刻。显示出较好的竞争能力,能自主地理解、分析、评价文学作品。

2、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展了创造能力

由于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和文学作品的陶冶,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他们逐渐体验到读书的欢乐,认识到人类的伟大,也更加喜欢起语文来。

最大最可观的收获就是学生写作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读、写的兴趣强烈。可以说,兴趣是学生学好各门功课的重要条件,也是他们职业定向的开始。

3、促进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的形成

学生的课外阅读是“一块肥田沃土”。在这块沃土上,学生逐渐变得乐于耕耘,能主动热情地投入读书生活,能根据他人的推荐或自己的选择,阅读自己感兴趣的读物,阅读面广,能边读书边思考,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第7篇

小学语文教师网络培训心得

从教30余年的小学语文教师, 我一直坚持学习培训,尤其是最近几年参加的网络继续教育培训,感悟极多,受益匪浅。在学习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人应该是活到老学到老。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就要努力地提高自身素质,理论水平、教育科研能力、课堂教学能力等。在网络学习这个舞台上我们尽情的汲取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在这段时间里,我们相互交流,收获着知识,收获着喜悦,收获着友谊。 通过这一轮的培训学习,我既有观念上的洗礼,也有理论上的提高,既有知识上的积淀,也有教学技艺的增长。这一切让我的收获变得灿烂无比。下面是我在培训中的几点心得体会,说出来与大家共勉。

一、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对待崇高的教育事业。

虽然培训的时间有限,但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专家的教育教学理念、人格魅力和治学精神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中。他们所给予我的启发和思考却是一笔永久的财富。老师们还以鲜活的课堂教学案例和丰富的理论知识,给了我们具体的实践指导,真是让我受益匪浅,现在,我无怨无悔,我们应懂得以乐观的心态对待教育事业,从平常的工作中去体验幸福,同时还要学会与学生沟通,用阳光般的心态积极面对学生,才能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以大量阅读来丰富自己的精神内涵。

在培训中,教授说过:“提高教师教学技能,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不二法门是大量阅读,反复实践。”因为任何人想要发展都离不开书,读书的边界就是人生的边界。书籍可以让我们跨越时空与先哲进行精神对话。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要读教育教学方面的书,还要博览群书。不读书,如何更加深入地教学,如何在课堂上与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如何与时俱进地掌握教育教学的技巧?在培训中,我深感自己的差距与不足,我要不断的给自己“充电”。我深感只有不断的充实自己,博览群书,授课时才能做到游刃有余,而不是照本宣科、索然无味。教学需要教师不断刷新,而不是复制。特别是现在的新教材新理念,为我们教师提供了更宽广的舞台,同时也对我们每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要挤出时间大量阅读,以丰富自己的内涵,让自己获得更好的发展。

三、以不断修炼来提高自身素质。

通过此次培训,我也得以反思自我,寻找自己与“名教师”之间的距离,也明白了我们教师是在行动研究中成长的,要想成为一名教育科研专长骨干教师,光会教还不行,还得研。因此,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要多做创新尝试,要多研究教育教学理论,以堆积、沉淀并吸收经验。我觉得自己在工作中容易被俗念束缚,惰性大,闯劲少。我们要不断修炼自己,特别是将平时点点滴滴的实践积攒起来,提高自身的素质,练就“真功”,做一个研究型的教师。

通过本次培训,丰富了我的教育思想,更新了我的教育理念,拓展了我的工作思路,提高了我的思想境界,学习到一些科学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激发了我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工作热情,虽然本次培训即将结束,我会树立终身学习的教学理念,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第8篇

关键词: 感恩教育 小学语文 教学效果

感恩是一种优秀的人文精神,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源远流长。感恩更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宝贵财富,很难想象一个不知感恩的人将如何回报社会。小学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教育,具有重要的地位。孩子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不知感恩的人难以承担社会重任,所以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尤为重要。小学语文是一门丰富的人文学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感恩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分四部分介绍小学语文教学与感恩教育之间的关系,论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感恩教育是切实可行的。

一、在小学教育中实施感恩教育提出的背景

(一)存在有些小学生感恩之心缺失的现象。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广泛了,但是人们却不时感叹心灵的寂寞,追问为什么会在喧闹的人群中感到孤独?人们往往不知道怎样感受爱,怎样去爱,怎样感恩。在小学生中,这种情感冷漠迹象已有所显现。现在的孩子大都为独生子女,所处的环境比较优越,父母过分溺爱,凡事替孩子包办,很容易造成他们自我满足,于是某些孩子形成自私、冷漠的性格,忽视父母、亲人、老师、朋友及身边的其他人对自己的付出,对他人的关怀无动于衷,很难想象一个不知感恩的人如何承担起社会的责任?

(二)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缺失。

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精神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感恩教育应归属德育方面,但我国德育现状却堪忧,对德育重视程度不高,仍停留在理论学习、知识教化上。教育模式古板、枯燥,起不到良好的效果。这种状况应当引起我们的反思。首先家庭教育存在缺陷。部分父母只关心孩子的成绩与未来发展,让孩子把大把时间花在各种培训班上。其次,现有教育体制忽视小学德育教育。课堂教学偏重于“知识型”教学,设计德育较少,且德育走过场的现象比较普遍。甚至在许多偏远地区的学校并没有开设德育专门课程,学校注重的是升学率。小学生德育环境营造不够。从社会环境看,虽然主流环境是好的,但存在太多对小学生来讲影响消极的东西。

二、感恩教育内容

感恩(gratitude)来源于拉丁字根“gratia”,意思是“恩惠、令人愉快的”。《牛津字典》对感恩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之后的感激之情呈现出来,并回馈他人”。而在理论界,国外对感恩并没有定论,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都有自己的见解:从哲学的角度看,亚当・斯密把感恩定义为“推动我们做出回报的最迅捷和最直接的情感”。康德认为感恩是“称赞一个人,因为他已经给了我们仁慈”。苏格兰哲学家托马斯・布朗把感恩定义为“那种对他的爱的高兴情绪,他已经给予了我们仁慈,这种情绪本身不仅仅是所给予恩惠的一小部分”①。美国教育学者阿迪斯・瓦特曼说:“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我们总将有着和我们祖先同样的需要,那就是,愉快地、勇敢地度过我们的一生,和周围的人友好相处,保持那些指导我们更好成长的品质,这些品质是欢乐、爱、诚实、勇敢、信心、感恩等。”②西方社会学家认为,感恩总是在两个个体之间产生和存在,换句话说就是在感恩形成的过程中,社会交互作用和人际关系发挥着重大作用。

感恩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积淀的精髓,“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经典词句体现了古人对感恩的认同和崇尚。当今社会由于受外来多元文化的影响,似乎没有得到太多的传承,小学生的感恩意识正在淡化,虽有俗话说“施恩不望报”,但感恩是人类的基本道德之一,绝不是对施恩者简单的回报,更是人的一种责任意识、一种精神追求。小学阶段是教育的基础阶段,小学生感恩意识的缺乏,与小学德育落实不够,忽视感恩教育有关。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感恩教育的优势

(一)语文学科的性质与特点。

语文教育负有德育的功能,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长期以来“工具说”和“人文说”占据主要地位。我国儒家学派提倡“文以载道”,“文”就是学生学习掌握的基本知识,“道”就是文本内容反映的思想内涵,包括高尚的品格。学生学习语文,最基础的是对语言的学习。语言的功能主要是表达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文化。学生学习语言最重要的是掌握语言的四个基本功能:自我表达、交际、解释、记忆,从这四个基本功能看,语言的工具性似乎占了主导地位。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是任何人无法否定的,但是语文学科作为工具而言,与数学、物理、化学学科等不含任何思想的工具是不同的,因为语言文字是一N特殊的工具。人类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时,总会表现自己的主观意识,蕴含自己的思想感情,体现自己的价值,因此语言文字具有思想性,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这就是语文学科具有的人文性。

《礼记》有云:“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③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专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加强对学生的针对性思想道德培养。小学阶段是教育的基础阶段,小学语文教育思想性极强,因此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加强感恩教育具有重要作用。感恩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体现在人与人的交际关系上,社会交互作用是人文精神的体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④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感恩教育是可行的。

(二)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什么是语文素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识字写字,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⑤在语文课程中开展感恩教育,符合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素养”的要求,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语文课程标准提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感恩教育,必然会促进学生的人文教育,促进学生思想情感理智的升华,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心灵,完善学生的人格,净化学生的灵魂。同样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感恩教育,可以弥补语文教育功能片面化的不足,使语文教学成为全面的教学,培养出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开拓精神、创新意识的人才。

(三)小学语文教材中丰富的感恩教育资源。

陶志琼博士说:“什么是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让小学生知恩、感恩、报恩、施恩。”⑥小学阶段是孩子思想启蒙的重要时期,在语文教学中积极渗透感恩教育,有益于引导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对以后高年级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他们今后成长与发展大有裨益。小学生年龄小,感恩意识相对淡薄,小学语文教学应担当起德育教育与理论教育的双重任务。如今无论哪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都包含着丰富的感恩资源,需要通过小学语文老师的深入挖掘,讲授教材知识,实现对小学生的感恩教育,从而帮助小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语文教育是一门人文性学科,其学习过程是复杂的,而语文教育本身属于社会科学范畴。涉及意识形态的诸多领域,对受教育者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感恩是一种美好的道德,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更是人文精神的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在语文学科中实施感恩教育是必需又是可操作的。

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感恩教育的意见

(一)增强小学语文教师德育意识。

《论语・子路篇》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小学生具有向师性,并且在多方面可塑性都非常强。小学语文教师要注重为人师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小学语文教师的德育意识尤其体现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是否符合道德标准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是学生的镜子,是学生直接模仿的榜样,教师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学生起着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作用。小学语文教师不能对小学生进行空洞的感恩教育,更不能要求小学生死记硬背感恩的准则,因为道德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教导的,教育是用生命影响生命。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都是品德教育的契机,课后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以优雅的仪表、文明的谈吐表现出的良好形象,会对学生道德风貌的健康培养起到良好的表率典范作用。除此之外,小学语文教师还要关心学生,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更要关心学生思想的发展、人格的健全,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处处感受到老师殷切的关心和真诚的呵护之情。在学生的心中将感恩思想概念化为关爱他人、关爱世界的种子,并不断地提供养分,精心呵护培养,让它发芽成长,最终收获感恩教育的累累硕果。

(二)结合文本,开展课外活动。

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课文文本进行深入分析理解,上升到思想层面,使小学生具备一定的感恩意识。但是小学生有了感恩意识,不一定就会有感恩行动。这时候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发挥聪明才智,适时地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感恩活动,使小学生的感恩意识化为感恩的行动,在实践中锻炼和巩固感恩意识和感恩思想。陶行知先生曾把“教学做合一”作为晓庄师范学校的校训,认为“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⑦,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结合各种活动对学生展开感恩教育。可以利用校会、班会、团队活动等开展“感恩系列活动之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每周升旗仪式的国旗下讲话,可选择有代表性的学生,就感恩这一话题进行专题发言,结合国旗下的讲话,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写出心得体会,交流感想。总之,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感恩教育的资源,多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要“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⑧。“五一”劳动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劳动,让学生体会劳动之艰辛,增强对劳动者的感恩之情;在父亲节、母亲节,可以让学生给父母说一句话、做一件事,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教师节到了,让学生学会制作贺卡,把贺卡送给自己最喜欢的老师,表达对老师的美好祝愿;寒暑假,让学生在家里帮父母做家务,感受父母的艰辛,并组织办好专题手抄报或宣传栏等。让学生明白感恩不是说说而已,而要用行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

注释:

①李静远.高中生感恩教育及在Z文教学中的实践探索[D].开封:河南大学,2013.

②商继宗.中小学比较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95-196.

③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95.

④⑤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2011:1,2,33.

⑥饶宝美.感恩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语文建设,2015(29):13-14.

⑦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343.

参考文献:

[1]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3]张成群.多一点感恩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6-9-26(8).

[4]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4):9.

[5]姜丽鸿.感恩教育和生命教育[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7(6).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2011.

[7]金美媛.在学生心中栽下一棵感恩树――语文课堂实施感恩教育的思考[J].课改与家教,2007(4).

第9篇

摘 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进行研究,旨在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参考。研究认为:有效组织课堂教学创造民主课堂、创设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参与、适当运用表扬鼓励能实现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教学;语文教学;学习兴趣;探讨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激励学生认真学习的力量,也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最好催化剂。它能推动学生力求认识世界、获得知识,不断追求真理,向着学术的高峰执着的迈进。正如我国古人所说的那样:“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著名的大教育家赫尔巴特曾经也说过:“教育工作如果不能引起各方面的兴趣,讲授教材就易进入睡眠状态”。其实也是如此,如果学生没有很好的兴趣想学好任何东西都是痴人说梦,不可能成为现实。兴趣是学生开发智力、主动钻研的不竭源泉。笔者根据自己在语文教学中三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心得体会,对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探讨,以丰富语文教学的教学理论和实践。

1.有效组织课堂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在语文的教学中要挖掘生活中的语文素材,使学生发现其实语文就在自己身边,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要有效组织好课堂教学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组织方式上花更多的心思,精心组织好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觉得语文是一门充满魅力的课程,比如在学生学习古文时,语文教师就可以按照古代的历史背景创造一些情景,比如在教学古诗词的时候语文教师就可以模仿古代私塾教师的样子,摇头晃脑的进行古诗词的阅读,这样就会使学生步子而然的进入古诗词学习的状态之中,很好的体会到古人教学的场景。从这生动的教学情境中就能让学生深刻的领悟到古诗词的魅力所在,增加了古诗词学习的趣味性和现实性,使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不会再感觉到枯燥乏味,无形中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有效性,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但让学生掌握了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更培养了让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从而引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2.创造民主课堂,发挥学生自主性

小学生具有好奇心极强,具有一定的求知欲,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感性思维比较活跃,但理性思维发展水平较低,对任何事物总是想问:“为什么”、“怎么办”等问题,而这些问题能否得到很好的交流学习机会,还要看让学生开口表达自己想法的场合和机宜是否合适,能否有这样的一个平台和机会还有看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是否组织得当。因此,我们在每一节课中应该十分重视为学生建立一个自由、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个肯定的手势,一个赞许的手势,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表达的观点是“滑稽的”、“幼稚的”、“可笑的”,也不应该随随便便的批评任何一名学生,而是应该用耐心的语言、手势安慰学生,如果一味的批评学生就会使学生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对自己的想法没有信心,久而久之学生就不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课堂气氛也就会变得压抑,甚至对学生以后的发展也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要非常重视培养学生敢于问问题、表达观点的能力。

3.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思维能力

根据教育部门的相关研究表明,当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时,语文教学才是活的,有生命的,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如果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分析理解问题缺乏条理性、思路模糊混乱、解决问题的技巧、方法不熟练,抓不住问题的本质,不能与问题的实际情况有机的结合起来、心中没有数,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就应该做到,首先,要安置良好的教学次序组织教学活动,创设教学中的生活情境、自主学习、合作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对教学内容进行反思总结和应用,并且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通过这样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掌握有条理,有根据的、合理的思维方法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过程。在教学中我们也应该尽量创设使学生成功机会多于失败次数的情境,这样就能鼓励大多数的学生参与进来,使大多数人能够体会成功带来的喜悦,从而强化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4.鼓励学生参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语文教师要根据语文教学的实际,从各个方面尽量鼓励学生参与到语文教学中来,不能将学生孤立于语文教学之外,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由已学内容引入新授内容,让学生直接的参与到教学的过程当中去,在教学中多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参与到解决问题中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还要多给学生走上讲台的机会,这样学生就能真切的感受到教师的教学的主体性,也能激发起学生在学习上的进取心,当然,教师在学生讲解的时候要给予及时的点拨,使学生在扮演教师角色越来越进步,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接受新的知识。然后,在学生每上完一个篇章后,适当的让学生自己更加注重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对培养他们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当重要,将学生参与到教学成果的考核中去,让他们了解到自己的真实水平,使学生通过参与考核试题的编制中去粗取精,返还学生进行练习,这样不仅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发展,还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5.适当运用表扬鼓励,激发学生学习进取心

小学生处于感性思维比较活跃的阶段,这个时期的学生特别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鼓励。因此,语文教学中要创设特殊的情境来让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在学生正确完成一件事情时对学生给予及时的鼓励,对不同能力的学生应该区别对待,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只要自己努力就能获得成功,特别对于后进生来说,老师更是要给予更多的鼓励,耐心辅导他们,因势利导,不论在课堂提问还是在单一提问中都能在自己的成功中慢慢的积累起自信心来,这是很重要的,但是在鼓励表扬的过程别要注意时机和鼓励表扬的方式,有时一个微笑、一个手势都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肯定和鼓励。

6.小结

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法没有好坏之分,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运用得当,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仅让学生很好的完成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学习的效果,还能使学生的课堂气氛很活跃,使其能在活跃的、轻松的氛围中接受到知识。语文是其他学科的基础,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小学语文教师对于学生以后语文的学习效果关系重大,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语文的独特魅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玩中学,将良好的语文学习兴趣一直带到以后,尽量的去吸取语文知识的营养。

(作者单位:弥渡县石麟完小)

参考文献:

[1] 姜柳华.小学语文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探讨[J].时代文学,2008(4):22-23.

[2] 王旭明,冯渊龙,祖胜,等.中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语文建设,2014(8): 4-18.

[3] 嵇娜.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实施方法[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25):35.

[4] 赵静.开放的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主体发展初探[J].学科建设,2002,(1):15-18.

第10篇

关键词:小学生 语文阅读能力 培养

一个人阅读量的大小,决定着这个人写作水平的高低。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如果没有“读书破万卷”的基础,又怎么能 “下笔如有神”呢?下面是我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点滴看法,和大家一起交流。

一、扩大学生阅读量,让学生汲取大量的文学养分,做一些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功夫。

在平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有意识的要求学生看一些课外读物,组织安排一些文学业余活动,让各年级的小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逐渐提高他们的阅读总量。低年级的学生,老师可以讲一些童话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这类书本有《西游记》、《封神演义》、《安徒生童话集》、《伊索寓言》等,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积累一些原始素材。到了三年级,让学生逐步接触一些现代文学作品,如鲁迅、郭沫若、巴金等文学大师的短篇文章,并在班级中开展一些相应的文学活动,可以形式多样,内容自行设计,包括叙述故事情节,说感受,讨论问题等,加强学生对内容的记忆。高年级的学生,要求适当高一点,让其慢慢接触一些中国现代和古代的文学名著以及外国文学经典名著,为以后学生持续阅读打好基础。我们让学生阅读的目的,在于让其汲取更多的文学养分,而不是去增加学生学习以外的负担,为此,我们必须得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质与量。(1)要求学生有目的、有选择的读书。由于小学生所处的特殊年龄阶段、使得他们辨别事非的能力有限,在要求阅读时,要加以正确引导,不然学生凡是厚一点的书就看,看不懂的书也看,不该看的书也拿起来看,反正是老师要求让看。这样既加重了学生地负担,不但给学生的学习带来负面影响,而且效果也不会好的。(2)让学生从开始读书便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每个学生都用一本专用的笔记本,在平时阅读中将自己认为精彩的句子,优美的修辞,好的用词……可以摘录下来,在空闲时可以拿出来琢磨琢磨,以加深记忆,循序渐进,阅读中积累一些原始的东西。引导学生写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之类的,加强对内容的理解,也可以帮助学生恢复记忆。

二、兴趣是阅读的动力,关键是要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学生会不会因为兴趣而读书,喜不喜欢找一些好书看,重不重视阅读,这都会影响到他们的阅读习惯。兴趣是人所有行为的原始动机,也是人产生活动行为的意识源、学生会不会去自动阅读一些课外读物,接触一定量的课外有益读物,归根结底他们有没有一种原始的阅读动机,是否具有这方面的意识,这正是我们最值得思考的地方。哪我们如何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使其形成一种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

1.教师本身要的丰富的文学常识,平时注意提高自身文学素养,靠自身的影响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日常语文教学活动中随机应变,善于综合运用文学常识,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也使学生因教师丰富的文学知识,流利的口才等现象产生一种敬重老师,羡慕老师“卓越出众”才华的心理反映,这种心理反映效果在无形中不自觉地起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作用,这也是小学生“爱模仿”天性的必然。

2.开展多种相关的班级或学校大型的文学活动,通过活动满足学生在优越性上的表现欲,使学生爱动易动的天性得到释放。开展和举行一些如: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摘录笔记评比、速拟提纲复述比赛,心得体会交流活动等,由易而难,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开展一些不同类型的活动,更有效的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围绕小学生天生爱表现的特点,让每个学生都有参加的机会。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最大限度的激起学生的表现欲,强烈的表现欲促使学生产生一种自我主动阅读意识,这就是我们所期望出现的,也正是激起学生阅读兴趣的重点所在。

3.多表扬,鼓励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点滴成果,肯定他们的付出。如果条件允许,进行一些必要的物质奖励。这也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一个方法,说起来容易,平常做起来就难。切忌因为学生在阅读学习中出现的小错误,小过失而批评、指责,小学生逆反心理强,这样会使学生阅读兴趣受到影响。

三、明确目标,持之以恒,带动作文。

根据各年级各班的不同情况,制定一些相应的阅读计划,并保证坚持做到。及时总结交流,让学生发作文形式汇总成简单的学习材料,贮存加工成学生自己的知识。学生一时的兴趣激起来比较容易,然而要使兴趣常有,却是件难事。只有让学生钻进阅读中,让其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学生自己就会主动阅读。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有目标,有计划地组织一些高质量的阅读活动,并长期进行下去,到那时,学生的阅读能力一旦有长足的进步,就会作文中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无形之中也带动了作文的进步。

第11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策略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须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还认为,“一个人有自学的能力和习惯,将一辈子读书、一辈子受用。”所以,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切实抓好。自学能力是一种特殊的学习能力:是以独立为核心,多种心理机能参与的主动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的多层次的综合能力;是学习者独立掌握知识,获取技能及独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当前占有较大比例的学生,课前不预习,课堂听课抓不住重点,课后不能独立完成作业,时间一长,学业成绩越来越差。部分教师找不到好的解决办法,只是以自己实干、苦干,用重复多次出现的方法来解决学生的这一问题。结果呢?学生成天作业成山,做得筋疲力尽,产生了厌学;教师成天作业如山,改得人所不愿,学生考不出好成绩,教师辛苦劳而无功。而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存在厌学的大多数学生,主要问题就在于学生的自学能力差,不愿自学,不知道怎么自学。显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会学生终身受用的自学方法,养成学生自学的良好习惯,不但能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还能减轻师生的教学与学习的负担。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自觉养成好学、乐学的好习惯呢?笔者认为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树立学生自学的信心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仅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摆脱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思想束缚,还要在课堂教学中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学。笔者在教学中,经常会留一些时间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自己动手查字典来解决一些不认识的字、词、句等问题,时而也会给他们时间通过阅读相关的课外书来填补自己相关的知识。有的时候笔者也会让学生自己去试着分析和理解课文,并提出一些问题,带着自己的问题又进行不断反复的阅读和分析文章,从而慢慢解答自己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阅读和动脑思考,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一些可讲可不讲而学生通过自学又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帮助,最终的目的还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自学能力进行解决。在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学习机会,人人动手、动口、动目、动脑。教师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不同程度学生均有成功的可能。针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更多给予肯定和鼓励的评价,努力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哪怕是一点小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表扬,让他们牢固树立起自学的信心。

二、教师“授之以鱼,莫过于授之以渔”

作为教师与其要教给学生知识,不如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进而让学生逐步掌握自学的规律。预习的方法有以下几点:

1、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不会的、不理解的通过查阅工具书或资料弄会、弄懂。实在搞不懂的可做上记号,与老师讨论交流。让学生人手一本字典或词典,以便做到及时查阅。初读时还要边读、边想、边记。力求四到:即眼到、口到、手到、心到。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顺序,分好段,写好段意。

3、根据课文前预习提示、课后题,找出课文的重点、难点和含义比较深刻的语句,不易理解的句子。其中,能正确快速地使用工具书是预习的一个基本方法。笔者经常鼓励自己的孩子们:字典是你们最好的“老师”,从字典中你们会学到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使用工具书,需要动手动笔,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日积月累,学生这种自主学习的习惯便形成了,从而掌握了自学的规律,这也就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

1、专心学习、善疑善问的习惯

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子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此话道出了专心是成功的先决条件。对于学习,我们更应该如此,不仅要学得专心、投入和深入,还需要善疑善问,如此才能学有所多获。一般情况下,学生在学习上都有畏难和浅尝辄止的一个通病。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必须让学生克服这种通病,然而,要克服该毛病就要使学生养成抓住问题不放,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学习习惯。

2、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习惯

有明确的目的是学习道路上的指路明灯,有了这盏灯,学习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古人也曾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此话的意思是说要学习好,除了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外,还要制定一个相对周密并且能够实施的学习计划,用这个计划来指导自己的学习行动。

四、培养学生坚持阅读、积累、勤动笔的良好习惯

每天要留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阅读内容包含图书、报纸、期刊杂志、网络信息、电视节目等;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养成阅读和思考相结合,且在阅读中做好笔记的良好习惯。比如,学生在阅读中,突然发现有对自己有用的资料和有启发性的问题,可以立刻用笔做个记号或者及时摘录下来,其后进行要点归纳,深入理解美妙的词语或句子,辨明蕴藉精妙之处,对此也可以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写心得体会的形式内容可以无限制,只言片语也可以,对一些格言警句和精彩文段还可以通过漫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既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词汇和语感,还能够逐渐培养学生的思维鉴赏能力。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但凡是按照老师的要求去行动的学生,他们的思维都会更加敏捷一些,在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上提升的也比较快;相反,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经常会停留在原地不动,或者提高很缓慢。

五、借助多媒体信息,优化学习过程

现在是电脑时代,学生必须使用这一先进设备,鼓励他们上网查找有关课文的知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成为自己的一技之长。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渐提高对信息的获取以及对信息的处理能力。比如,学生说他查到了人们对牡丹、等十种花的命名,如人们称牡丹为花中之王,称兰花为花中仙子等等,这时候老师可以引导:我想知道荷花被称为什么?荷花为什么被称为花中之子?从而引导学生从荷花的称呼联想到荷花的高贵品质来。

所以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理论和实践中具有深远的意义。语文教学,只有打破单一追求语文知识教育的陈规,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才能造就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开拓型人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学生自身学习的需要,也是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的需要。传授知识,数量有限,培养能力,受用无穷。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我们应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上多下功夫。

【参考文献】

第12篇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我想谈到语文教学许多语文老师都有自己的心得体会吧。如何使学生“想学、会学、乐学”,从被动的学到主动的学。这是每一位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以下内容是自己的一点浅见。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标要求教师创造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是激发学习兴趣的第一步,老师和学生应该是平等的合作者,要彼此尊重互相信赖,在此基础上才能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并发挥最大的想象力。例如,我在讲《金色的草地》时,我们一起说秋天到了除了草地蒲公英还有什么是金色的,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向日葵是金色的,有的说稻田是金色的,有的说太阳是金色的,还有的说我们的眼睛也是金色的,我问:“为什么眼睛也是金色的?”他说:“因为看到的一切都是金色的,所以看在眼中眼睛就成了金色的。”我想正是营造了这宽松愉悦的环境才让学生想说会说吧!在夸奖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人们常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而夸奖是最廉价也是最有力量的奖品,每当出色的孩子在课堂中有新奇独特的见解,我会说:“你的想法真棒。”每当落后的孩子有了一点进步,我会说:“你说得很好,下次也要大胆发言好吗?”就这样学生能在学习中常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他们会对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

二、增强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多媒体教学现在已经成为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能善用多媒体来帮助语文教学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会让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例如,古诗教学对学生来讲是比较枯燥乏味的,我们在讲《山行》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诗人在古诗中表达晚秋登山所见美景,我制作了一系列的幻灯片,逐步推进,以诗人的视角先看山再看云后看叶,使学生感受诗人看美景的心情。通过多媒体教学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增强了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三、教育评价的重要性

评价不是教学目的,而是教育学生积极向上的手段。另外我们的评价手段也不能是单一的,除了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之外,我们还可以借助家长对孩子进行评价,学生也可以互相评价,还可以对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这种多样化、层次化的评价标准才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自我教育,达到最终的学习目标。

参考文献:

师延娟.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智慧[J].才智,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