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新时代的科学技术观

新时代的科学技术观

时间:2023-08-14 17:26: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新时代的科学技术观,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新时代的科学技术观

第1篇

【关键词】新时代;高职院校;教学管理

高职院校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教育上发挥着其积极的作用。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也影响着整体的教学质量,决定着学生培养的质量。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腾飞,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新时代下,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也将有所转变,要对传统的教学管理思路和理念进行改革,这需要高职院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适应新时展的需要。在新时代下,社会对于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学生需求量不断加大,对其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这对于高职院校既是机遇,也是一种挑战。高职院校在新时代下,如何将挑战变为机遇,如何转变教学管理的思路和理念,这都是高职院校所必须重视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现状

随着社会对于人才需求量的加大,高职院校也步入迅速发展的阶段,其竞争也变得愈发激烈。高职院校要想脱颖而出,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必须从教学管理上着手,为社会不断输送高质量的人才。然而,在传统的模式下,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管理在人才培养上过于滞后。据调查显示,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上仍采取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机制,这就使得高职院校忽视了学生及企业的意愿,在管理中也一直是处于主动地位,而忘记自身的教育目标,很少去扮演“服务者”的角色。在这种环境下,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便出现了脱节,学生毕业走向企业后,会感觉所学的知识无法应用到实践生产当中。不仅如此,高职院校在招生时,也没有很好的结合市场,无法满足新时代下对于人才的需求。2.管理机制繁冗复杂。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的管理机制仍沿用传统的管理框架,在这种框架下,各个管理部门分工过于细致,管理机制过于复杂。这会出现责任分工不明确,权利交叉也使得各个部门互相推诿,有些事情出现无人管的现象。管理人员也经常会以完成上级任务为目的,根本不会考虑学生及企业的需求。3.管理手段落后。在新时代下,计算机技术已经在各个行业都有所运用,虽然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开设了自己的网站,校园内部也有管理系统。但由于管理者水平有限,计算机技术的运用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有些高职院校也只是将其当做摆设,在管理中仍采用传统的模式,这不仅造成管理手段落后,还会出现浪费资源的情况。4.没有真正做到以学生和企业为本。部分高校还没有从思想上认识到新时代的需求,在管理上还是一味的想着上级的考核,没有真正为学生和企业提供发展的平台。

二、新时代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模式的构建

为了更好的适应新时展的需求,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上必须要进行改革,要构建一套符合新时代需求的教学管理体系。主要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转变思想观念。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是为社会输出专业实用型人才,其培养出来的人才要能够直接在企业中发光发热。因此,在构建教学管理体系中,高职院校的管理者要转变以往的传统思想,要多为学生、企业进行服务,要以他们的声音为教学管理的根本。2.转变管理机制。要将以往繁冗复杂的管理机制进行革新,将权力相近的部门进行合并,防止权力的交叉和部门之间的互相推诿,要将责任落实到位,将教学管理机制向“流程型”进行转变,将以往分散的业务进行重组,向扁平化的管理组织进行转变。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和水平。3.构建信息技术平台。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上,要根据时代的需求构建符合自身发展的信息技术平台。例如,将学生的选课、成绩查询、考勤、毕业审核、学籍管理、收费、企业评价、学生评价等一系列设置在平台之上,从而通过信息技术平台,使高职院校、学生、企业能够有更好的交流。在构建信息技术平台时,同样要多为学生和企业考虑,要为其做好服务工作,通过信息技术平台,可以让企业直接对学生进行选拔,从而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平台的作用,防止不必要的浪费。4.构建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不能只是由政府教育部门来定夺,要将企业与学生的评价纳入考核体系当中。通过企业和学生的评价,可以更好的查漏补缺,更快的了解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的发展必须依靠企业和学生,只有企业和学生实现双赢,高职院校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壮大发展。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下,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其改革也是迫在必行。当然,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改革是一项系统庞大的过程,必须要做到有取有舍,要做到在改革中根据时代需求进行转变,只有这样,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才能够达到社会所需要的水平,高职院校才能够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纪惠军,杨建民,朱忠军等.信息环境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流程再造研究[J].价值工程,2011(3).

第2篇

英文名称:

主管单位:河南省科学技术厅

主办单位:河南省科技情报所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河南省郑州市

种:英语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1-0037

国内刊号:41-1319/N

邮发代号:36-221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2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第3篇

【关键词】新时代,文书档案管理工作,途径

中等职业学校文书档案主要是中等职业学校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资料。它是中等职业学校档案工作的基础组成部分,对中等职业学校档案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此可见,档案管理对学校的稳固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新时代文书档案管理的特点为切入点,对中等职业学校文书档案管理的现状和做好文书档案管理的途径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一、做好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文书档案管理工作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那就是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政策性以及机密性。特别是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做好文书档案管理工作,对促进中等职业学校的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文书档案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日常管理中起着凭证的作用。可以说文书档案是中等职业学校曾经开展过的一些工作的有力凭证,这就使得文书档案不同于其他文件,主要是由于它具有一定的法律效用。致使文书档案如此特殊的原因是它对中等职业学校发生的事件的客观记录。同时,它还能够完整的保留当事人的笔迹或视频音频等。

(二)文书档案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正如前文所述,文书档案是对学校社会实践活动的客观、真实的记录,不仅有较高的真实性,同时还能为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其他工作提供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参考,对完善学校的活动方式提供了一些借鉴和帮助,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二、新时代文书档案管理的特点

(一)文书档案管理工作非常复杂。我们知道,文书档案管理的工作内容无非就是对各类资料的收集和保存。它主要的工作就是对一些资料的存档管理,这些资料包括事件的资料、活动过程、文件以及人事资料等。不仅要用各类载体对资料进行记录,在存放时也要进行分类,这是现代文书档案管理的方法。然而文书档案管理涉及到的资料种类非常多,致使文书档案资料非常复杂。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文书管理的工作不仅过程非常繁琐,同时工作量是非常大的。

(二)文书档案管理的基础是文书工作。文书工作主要就是针对各类文件进行收集、记录、整理、立卷以及归档等的工作。可见,文书档案工作的开展也是文书档案形成的过程。所以,文书工作的工作质量直接影响着文书档案管理的质量。

(三)文书档案种类多样,档案载体多种多样。随着中等职业学校的不断发展,学校的文件资料越来越丰富,自然文件的种类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行政管理、党群管理、特殊载体档案等等诸多方面。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文书档案的载体也变得多了起来,比如照片、视频、音频以及电子文件等。

(四)文书档案的管理具有公文管理的特点。公文管理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标准化方面。同时,文书档案自己也有非常鲜明的特点,比如文书档案的服务性、保密性以及规范性。不仅如此,文书档案管理工作对资料的完整程度要求特别高。所以,学校文书档案管理人员在开展工作的时候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以保障文书档案的安全。

三、新时代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

(一)中等职业学校对文书档案工作缺乏规范的管理。一直以来,很多学校和企业都对文书档案管理没有给予足够的认识,致使文书档案工作缺乏规范的管理,具体表现为:档案标题不准确、案卷内容不完整、档案不规范等现象。

(二)文书档案检索效率很低。我们知道,档案的检索方式无非就两种,一种是手工检索,另一种就是计算机检索。一直以来,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档案的检索方式还是沿用手工检索,这种检索方式相对于计算机的检索方式费时费力了很多。所以,加快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档案检索传统模式的改革越来越有必要。

(三)文书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有待提高。随着中等职业学校管理的方式逐渐向着电子信息化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在电子信息技术已经充分应用在中等职业学校管理各个方面的情况下,以往文书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需求。所以,文书档案管理人员操作计算机的能力水平,也是现阶段中等职业学校文书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四)文书档案管理人员开发档案资源的力度不够。传统的文书档案管理的工作模式是工作人员只会被动地处理工作,一般停留在对档案的收集和保管上。对工作的热情不够,积极性也不高。这样的工作态度容易导致学校文书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无法对文书档案的资源进行深层次开发和利用。

四、新时代做好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途径

(一)提高文书档案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我们知道,文书档案管理是促进中等职业学校稳定发展的基础。所以,它对档案管理人员有着非常高的要求,档案管理人员不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良好的职业素质,专业的技术水准,同时还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更为重要的是,档案管理人员的职责范围也是非常广泛的,比如要对资料进行收集、整理、记录、积累、鉴定以及归档等等。另外,还要具备使用电子信息技术的能力,以便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从而促进自身工作能力的提高。

第4篇

中外妇女联欢会上的致辞

各位女士:

大家好。在“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来临之际,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所有在各自的岗位上辛勤工作的妇女同胞们致以诚挚的问候,向为我省的社会建设做出积极贡献的外国女专家、女教师们表示节日的祝贺和良好的祝愿!

随着妇女地位的提高,女性在社会各行各业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半边天”的贡献有目共睹、不让须眉。省外办和省妇联女同志比较多,作为政府对外的窗口和妇女工作的阵营,女同胞们努力发扬牺牲和奉献精神,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把我省的外事和妇女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很好地宣传和展示了我省妇女的良好风貌;外国女专家、女教师们促进了我省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了大量的专业外语人才,在推动我省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在此我对这些可敬、可爱的中外妇女们表示敬意,并借此机会,对女同胞们提几点希望:

一、 自信自强,充分在社会舞台上展示风采

我省的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各项社会事业迫切需要广大妇女充分发挥积极性、体现创造性。女同胞们要自信自强,积极进取,进一步增强主人翁意识,投身我省建设,在社会和国际舞台上展现女性风采。

二、 加强学习,做新时代的知识女性

时代的发展需要富有知识和智慧的女性。希望女同胞们弘扬善于学习、崇尚知识的优良传统,树立终身学习的新理念,不断提升个人知识素养,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学习、创新和掌握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能力,做新时代的知识女性。

三、 热爱生活,促进我省精神文明建设

热爱家庭、热爱生活是女性的美德。女性在建立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营造民主、和谐、温馨的家庭人际关系,教育子女健康成长,优化家庭教育环境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希望女同胞们从自身做起,从点滴事情做起,大力弘扬社会新风,成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宣传者、实践者。

第5篇

人类社会之所以能进步和发展,都是因为不断的创造。如今的世界,是一个创新的时代。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无不强有力地影响着人们的整个社会生活,促使人们越来越重视各个领域的改革和创新。因而,创新思维就成为人们广泛关注和研究的课题。时展需要我们弘扬创新精神,所以创新时代呼唤创新意识,创新时代需要我们构建创新思维。那么,创新思维是不可缺的,面对全球性的、全新的过剩经济的现实和知识经济的挑战,是千年智慧也不足以应付的。培养创新意识,营造创新氛围,是各个领域的人,在各自岗位上发扬创新精神,以思维创新带动知识创新、机制创新、工作创新,才能将改革推向前进。

首先,在诸多创新中,最紧迫的创新当属思路创新。思路就是思维观念的反应。当有了创新的工作思路,领会思路,落实思路同样需要一种创新精神。只有思想上求甚解,行动上才能求进步,不然提出的是一种新思路,管用的还是老思维。所以我们必须打破陈旧的思维定势。那么,怎样做到思路创新呢?一是要学会超前思考,即超前思维。是预见将来可能出现的情况,对现在进行弹性指导,弹性调整的思维过程。二是要开阔视野。创新思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人们的自身阅历、联想能力、扩散思维能力,甚至智力等等是相关的。所以做到开阔视野也并非是件容易的事,也须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三是眼光长远。鼠目寸光是不可能有创新的。四要敢担风险,要敢闯,敢冒风险。五是在决策科学化的基础上强调决策思维的创新。

其次,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这一切创新都依赖于具有高知识水准、具有创新能力的人。一个拥有创新能力和足够创新人力资源的国家,将具有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从而有足够的能力来迎接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那么,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呢?一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教育培养出一批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敢于“离经叛道”,具有强烈创新欲望的人才。二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要更加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从思维科学入手,从思维形式上突出求异思维。三是使学生了解有关创造技法,有利于在思考问题时产生新颖的想法,有利于创造能力的提高。四是营造创新精神的学术氛围。使思想创新、科学繁荣在科学民主的环境下健康成长。

总之,人类创新频率不断加快,我们就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就要有强烈创新思维,它是决定着我们国家命运的大问题,我们强,国家才强。要提高我们的民族素质,都有创新意识,才能使我们的民族立于不败之林。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

第6篇

【关键词】金融学高等教育;新时代;金融人才

一、新时代金融学高等教育内外环境的变化

上世纪以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日益显现,金融环境经历了深刻的变迁,并对负责培养驾御新金融人才的金融学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现代信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及其广泛应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以及信息处理技术飞速发展并广泛应用,使整个世界开始经历一场以信息化为特征的产业革命,并对高等教育产生深刻影响:①直接导致高等教育教学过程的信息化,促使高等教育引进现代信息网络技术,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文本、声音、图像等多种表现形式表述教学内容;②要求高等教育更具开放性,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应适应国际化的要求;③现代科学技术的综合化和整体化特征,体现了多学科的交叉融合,要求高等教育培养具有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能力强,能把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由此,金融高等教育也必须注重学生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协作精神和竞争能力的培养。

2.新时代金融业自身取得了巨大的变化与长足的发展。金融业在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同时,出现金融的高度大众化,金融与经济日益渗透,并已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出现了全球金融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并推动了金融的国际化发展,各种金融创新应运而生;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信息处理技术在金融业的各个方面都有了集中而快速的应用,使金融业告别了传统金融时期而走向了网络金融的新时代。金融业的这些变化和发展,要求金融从业人员能够适应时代的需要,既通晓国际惯例和游戏规则,又懂得金融理论与运作和现代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从而对金融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西方各国进行金融学高等教育改革。自20世纪下半期以来,西方国家纷纷对本国金融学高等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一改过去金融高等教育所强调的专业细分和培养专门型高级金融人才的主张,把培养基础宽厚、知识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适应社会能力强的人才作为金融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同时注重加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国际化的建设、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体系改革的联系、加强各种学科与金融学科的交叉与结合、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中国金融学高等教育的现状分析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金融学高等教育在中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和世界各国金融学高等教育改革大潮冲击的双重压力下,一直在不断地进行改革,高等院校金融学专业得到空前发展,金融学科研究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为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和培养输送了大批金融人才。然而,无论从中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对金融学高等教育的要求来看,还是从与西方国家金融学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对比来看,中国的金融学高等教育显然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存在较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金融从业人员人多才少,特别是缺乏高层次复合型金融人才。目前,我国的金融从业人员达数百万,但是真正熟悉现代金融业务和技能;善于从事资本运作;掌握外语、现代电子信息应用技术;懂法律;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复合型“金融人才”在金融队伍中的比例却很小。严重缺乏既懂管理又懂金融、既懂金融又懂计算机、既通英语又懂金融的复合型金融人才;既能从事银行、投资、理财、保险等金融各业的企业家,又能胜任宏观金融调控与监管任务的高级金融管理人才;既熟悉我国金融运行的特点,又精通国外业务运作的国际性金融人才;能投身于金融理论和实务研究的人才。

据中华英才网的一份《金融行业人才报告》,2007年中国金融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缺口大,需求较多的典型职位包括基金经理、高级投资咨询顾问、投融资经理、金融分析师等,其总体供求情况很不平衡,需求量远远大于供应量,其比例接近9:1 。

2.金融学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得过高且层次性不强。金融学高等教育从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到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都定为“培养成金融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忽视了金融学科的层次性与整体性,既不利于对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金融学高等教育设置相区分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又会在根本上使相当部分的毕业生难以具备充分履行职责的知识与视野,更不利于用人单位选拔适应不同层次需要的金融人才。

3.课程体系及其内容的设置交叉重复,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多数高校金融学科的课程设置往往是就金融的某一领域进行课程设置,没有对不同院校和不同层次的金融学专业进行统一规划、区别对待,导致课程体系及其内容的交叉重叠,更没有顺应经济金融环境和金融学科发展的时代潮流,及时调整金融学课程体系和内容,导致金融专业课程设置过分注重宏观理论、国内金融理论、银行理论以及对策性研究、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问题研究、应时的或事后的研究、适应政府权威部门需要的研究、定性研究、就金融论金融的研究等等,忽视了微观金融理论、国际金融理论、资本市场理论以及基础理论性研究、发展中国家的金融问题研究、前瞻性的或事前的研究、满足企业和个人需要的研究、定量研究、跨学科的综合研究;理论性课程偏多,实务性课程较少 。

4.教学条件和师资队伍相对落后。我国金融学高等教育因缺少足够的投入,一些学校连进行基础教学所需的基本设备也得不到充分保障。就整个师资队伍而言,梯队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尚不尽合理,一些教师面对当前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微观化和研究方法定量化的趋势难以适应,因而尚不具备培养高层次复合型金融人才所需的知识与能力。这些问题在一些地方性的小型院校更加严重。

5.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简单过时。由于受传统教学方式与方法的影响,多数教师缺乏教学改革和创新的动力,在教学方法上仍以灌输式为主,较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交互式、模拟式等教学方法,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缺少参与和主动学习的机会与积极性,导致学生缺乏必要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差。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没能充分运用,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致使许多课程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缺乏实际调研环节,学生毕业后也难以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三、适应时代的需要,努力培养金融业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为了适应新时期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经济金融的巨大变化,中国金融学高等教育必须进行以培养金融业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的一系列改革。

1.明确界定金融业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内涵。为顺应时代的要求,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金融业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涵:精通金融知识,具有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知识结构全面合理,具有收集、整理、分析、传递信息的能力,精通网络技术,掌握外语,熟悉国际法规;具有金融创新所必须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管理能力;具有竞争意识、协作精神和适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分析判断能力、交往表达能力。

2.制定具有可操作性和明确的层次性的金融人才培养目标。金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从过去培养单一的专门人才向培养适应能力更强的复合型人才转变;从为封闭的国内经济金融部门服务向为开放的国际经济金融部门培养人才转变;从单一的为金融机构培养人才向为政府、金融机构、公司企业、科研院校等在内的整个市场培养人才转变;从培养单一层次金融人才向培养更多的大众化人才和高质量的精英人才并重的多层次人才培养目标转变。

金融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应以金融人才需求为导向,根据我国金融业对金融人才需求结构,遵循分工协作原则,分别确定各层次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对于业务操作层人才的培养可以交给专科学校的高职教育以及一些地方性教学型的中小高等院校来培养;对于金融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由全国性的教学科研型的本科及其以上的大型金融高等院校或专业研究机构培养,以培养具有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金融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并实现各高校之间、高校与各金融机构之间相互参与,扬长避短、联合培养。

3.实行金融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在金融课程的设计上加大资本市场理论方面的投资学、投资银行学、金融工程学、理财学;增加微观金融的信托与租赁、投资基金学、金融中介学;设立反映金融网络化方面的网络金融学、金融信息学、金融数据库;增设有利于培养能直面国际竞争,具备国际化视野的国际化金融人才的国际经济法、国际金融市场学等等课程。同时着力于加强金融学与数学、法学、外语和网络信息技术等学科的交叉融合。此外,按复合型人才和素质教育的要求,金融高等教育还应设置有利于培养学生领导管理能力的课程、产品开发能力的课程、公共服务能力的课程和交往能力的课程、综合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的课程。

在教学内容上要强调知识体系的简约化和结构化,增加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整体性、实验性、时代性。既要保证每门学科的内容体系和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又要注意不同课程内容的协调,使各课程的授课内容相互衔接,避免交叉重复,更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增补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具有前瞻性的课题。

4.更新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需要政府、各高等学校和教师共同完成,政府提供充足的资金、技术和鼓励或强制性政策;各高等学校在增加投入经费的基础上,改善教学条件,及时采用最新技术和设备,建设诸如证券投资、期货交易、外汇交易、金融拍卖等专业模拟操作实验室,促进金融高等教育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发展;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现代通讯视频技术和先进的教学设备融入到金融学高等教育中去。把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贯穿到整个金融教学活动的始终,对不同课程采取与之相应的不同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以及与实践相结合的程度,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将讲授教学模式、问题教学模式、指导-发现教学模式、讨论教学模式、协作式教学模式、模拟实验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模式有效融合,形成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内与课外互补、讲授与发问讨论融合的“教学互动”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加强与金融实际部门的联系。创造条件让学生到金融实际部门和金融监管部门去实习,学校应努力探索一套有效的机制以保证实习效果,从而有效地配合学校内的专业学习。

5.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结合金融学科发展方向和师资队伍现状,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构建合理的学术梯队;重视师资培训,资助、鼓励青年教师国内、国外进修或攻读学位,资助、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会议,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鼓励教师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加强教师选拔、业绩考核、评聘和日常管理;适当减轻教师工作压力,确保教师全力投入到金融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中。注意引进或增加其他学科和不同知识背景的人才,特别是一流金融学科,需要加大交叉性和边缘性学科如管理学科、数理学科、工程学科、心理学科、法学等方面人才引进的力度,多方面引进人才。

参考文献:

[1]华南金融研究所.《世纪金融热点》之“金融发展与金融教育的应对策略”.广东经济出版社.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金融学专业教育改革研究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曾康霖,马骁.“中国金融教育界金融改革与发展研讨会论文”[D].1999.

[4]殷孟波.时代呼唤高层次国际化金融人才[J].中国教育报,2002,第3版.

[5]吴晓求.金融的过去、今天和未来.2002年9月17日下午对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2001级博士生所作的专题讲座.

第7篇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个品牌间的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纵览当前的发展格局,可以看出标志设计所呈现出来的风格多种多样,表现方式也显现出更加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尤其是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与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计手段与设计风格开始涌现,传统的纯平面二维设计形式得到了彻底创新与突破,三维以及多维空间的表现方式开始被广泛用之,促使标志设计的整体效果更具表现力与张力,蕴意表达也更为精准、丰富与多样。在数据化时代的背景下,标志设计正从静态形式朝着动态形式的方向发展。

数据化时代促使标志设计动态化发展的因素探析

1.科学技术的推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媒体改革随之推进,不仅出现了网络设计、数码设计以及电脑制版等新兴技术,而且在输出制作方面也得到了广泛普及与应用,促使标志设计在规划、制作、加工等各个方面得到了高度强化,特别是将标志设计的传统制作瓶颈彻底消除了,形式更为多样、内涵更为丰富的标志图形也开始映入广大观众的眼脸。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大大推动了设计者思想观念的进步与创新,使得标志设计所产生的视觉效果日趋完善。

2.设计观念的演变

新时代的设计者们更为注重多元化的设计思维,大大突破了传统的单一化设计思想,开始意识到无论是从心理学视角去看,还是从信息角度去理解,人类在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中,只有运动的、变化的、新颖的、独特的等信息元素,才更有可能对人们的感官神经产生刺激,引起观众的注意力,而动态化的标志设计则是顺应这一潮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3.时展的需要

优秀的甚至是经典的标志设计不会永久不变,其具有与时俱进的重要特性,会随着市场的变化、媒体技术的发展、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时尚潮流的引导等诸多方面的变化而不断改变。每个时代都会诞生出只属于这一时代的标志设计作品,对于另外一个时期虽然依旧是经典作品,但只能借鉴却不能照抄照搬,因为不同时代对美的理解与阐述是不尽相同的。因此,时展的需要是推动标志设计动态化前进的重要动力。

数据化时代标志设计动态化发展的途径

1.色彩的动态化

根据实际调查发现,越是新颖独特的设计形态,所传递的信息量就越丰富,同时也更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而色彩作为刺激人类视觉的最直接方式之一,通过对透明色彩、渐变色彩、高纯色彩等的应用,强化其动态呈现效果,提升其视觉冲击力。所以,通过对色彩进行一定形式的设计与处理,不仅能够直接增加标志形态的动态特性,而且能够通过这种色彩设计本身的动感,提升视觉的冲击效果,增强观众的印象。

2.图形的动态化

数据化时代所催生出的各类设计软件为广大设计者提供了更多的图形创作空间,促使标志中的图形设计不但可以在平面空间中进行,而且可以在立体空间中进行展示,甚至能在两种空间之间随意转换。可以说,图形的动态化发展为标志设计提供了更具动感、更为广阔的设计效果。

3.材质的动态化

标志设计在新时代已经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意义与诠释,诸多标志设计为寻求更具现代特征的感觉,对标志赋予了独特的材质动态特性。例如,通透的质感、如清水般的光泽,给人一种如履冰上之感;坚硬、牢固的金属质感,让人感觉十分耐用及坚固之感等,这是光投射与折射原理以及所选材质产生的效果。因此,对材质赋予足够的动态化,能够让观众感受到商品的质量、特性、风格等,对于信息传递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与价值。

数据化时代标志设计动态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多媒体技术所带来的数据化时代,促使人们随时随地都能接收到广泛信息的标志。与传统静态的二维空间标志设计相比,现代化的动态标志设计融入了更多的“表情”、“时间”与“空间”,不但可以更好的起到信息传播的功能,而且能够让观众产生深刻的印象。这种数据化时代的发展趋势同时也是人们心理变化与审美需求的直接体现,因此,只有更具变化、丰富、文化意蕴等的动态化标志设计,才能更加迎合时代的发展需求,也才能进一步的显现标志设计自身的价值与意义所在。

同时,由于在数据化时代促使标志设计在海量信息中脱颖而出,推动其更加精准、迅速的传递讯息,这是当前标志设计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与课题。现代化的标志形象不再是传统的静止图形或者符号,也不再局限于对静态形象的审美追求方面,而是集声音、文字、动画以及图像等于一体的多种媒介的动态化表现上,展示方式也从二维空间向多维空间逐步扩展、从静态向动态逐渐延伸。这就需要标志设计者对设计作品有一个宏观概念与规划,不仅要展现出标志的静态美,更要体现出其动态美,并促使所设计出的标志作品适应数据化时代的审美标准与审美需求,推动我国的标志设计在世界艺术设计领域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与影响力。

第8篇

关键词:新材料;材料运用;技术综合;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材料在景观中的使用千差万别。从石材、木材、钢材、混凝土、塑料、玻璃等这些传统的建筑材料,再到绿化资材这种特别的“活”材料,这些都是构筑景观环境和形成各种空间的基本元素。材料是直接参与现代景观设计与工程的一个关键要素,是构成现代景观的重要部分,是景观设计中极应重视的环节。通过对这些景观素材的组合运用,可以体现出不同的时代、文化和精神内涵。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背景下,现代景观设计的革新和创造,重点是探索新材料和新技术的运用,特别是对新材料的使用。采用高新的技术构筑现代景观,使用有机玻璃、合成纤维、再生材料、绿色环保土等新材料,形成一种全新的,充满活力的富含艺术力的现代景观。新材料建造的现代景观中拥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及强有力表达能力,大大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对不同环境的需求。这些景观作品有的受到好评,有的却还处于试验阶段颇受争议,但它们积极探索对新材料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采用新材料作为重要的表现特征,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念和方法是一种积极且发人深省的推动作用。

2.新技术材料与艺术的有机结合

2.1新材料出现的必然性

人们所认为的传统意义上的景观所用的材料除植物外,一般就是石头,水泥及木材,建筑材料也是如此。建筑形象的发展永远离不开建筑材料的合理运用和更新。从远古文明起,建筑材料的运用就是建筑设计的内在组成部分。工业革命后,在建筑设计中材料的应用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伴随着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材料、新技术不断出现。十九世纪钢铁和玻璃的广泛应用重新界定并扩展了建筑风格,新生代的景观设计师也正在对这种传统的景观概念提出挑战,以塑料、金属、玻璃、合成纤维为材料,在材料的运用上增添了很多选择,立于景观设计的前沿(如图1)。

新材料的不断出现,使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各种各样的金属材料,如钢、不锈钢、镀锌钢、铝和各种合金,以及各种各样的混凝土材料为我们的环境创造了丰富的质感和色彩。当玻璃发展成为一种可以用来承重的材料时,它的使用方式也就有了革命性的变化。新的照明灯具如光纤、LED灯为景观带来了新的视觉体验。同时新的材料也意味着新的结构形式的出现,如钢材的运用使跨度更大、构件更轻盈、形式更简洁,也产生了多种新颖的结构方式。同时,工业化使传统材料也有了新的表达形式,如木材的铆接、石材的悬挂等都体现出新时代的特征,新的结构美学代替了古典的装饰美学。新材料的运用不仅使我们能用简单的方法和低廉的成本创造过去耗费巨资仍难以达到的景观效果,更重要的是新材料开拓了景观的新的可能性,这一切使得景观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高科技新型材料的不断开发,既满足了城市美学夸张、变化的操作技术需求,也促成了不断追求新形象、新面孔、不断生产又不断抛弃的文化模式的形成。使用钛金的仿制型材,只需低廉的费用就可以营造如同黄金般装饰的富丽华贵[1]。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科学技术的发展更是离不开材料科学的发展。材料的每一次重大的突破.都会引起生产技术的革命,进一步又会给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带来巨大变化。

2.2材料、技术与创新

任何建筑创新总是以一定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为基础的,材料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对于建筑形象地发展是一种强大的推动力。同时景观作品也随着潮流而不断地变化和更新,可以追求有限的、短暂的时效展示,也可以追求长久的、历史性的美感(图2)。一切构成元素都可随意装配、更换,设计的作品是可以随社会生活方式、社会审美变化而变化的景观动态形式。景观材料的创新是把每个细部局部都置于强烈的视觉焦点,坚持并置或同时应用不同风格,不同材料的多重细部形式,特别是看起来相反的和最终效果的纹理、色彩与尺度相冲突的形式,这也导致创新和进步的设计,表现细部设计中的创造性潜力。

我们应该利用大自然给与我们的材料和一切新的东西,根据他们的特性物尽其用,而不能仅仅对过去做表面的模仿……[2]设计师必须了解和熟悉新材料的性能与适用范围,并在掌握其制作工艺与施工工程方法的基础上,加以艺术上的创意与发挥,追求视觉上的新颖和具有时代性,这一直是现代景观建设发展的目标。在借鉴与继承并重的同时,大胆给予出新、视觉化的景观空间处理有新意才有活力。就拿国外许多具有前瞻性与超前意识的建筑与景观设计方案的频频中标和实施这一点来说,虽然可证明人类视觉意识具有极大的包容性与观念上的进步,但同时不能不说是设计师应具有较前卫的思维。探索具有风险,但景观设计从其视觉的形态语言上不断追求新意的特点来讲,这是人们总在追求新奇性的心理习惯使然。他们总是期待着一个新形式生命的诞生,尽管其间总是存在着一个也许是漫长的接受过程。

3.艺术与科学相结合――新材料的技术综合

现代景观设计作品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拓展,一些人向艺术的方向发展,他们关注景观与艺术的结合,追求景观的艺术表现。另一些人则向科学的方向发展,更关注景观的生态意义。在许多人看来,景观设计中艺术成分的增加必定会忽略对生态的考虑,而侧重生态效益又必然会削弱景观的艺术性。然而,一些设计师却用他们的实践告诉人们,科学与艺术在景观设计中能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现代景观设计不仅要符合生态原则,还应当考虑文化的延续和艺术的形式。如通过科学的生态过程分析,得出合理又夸张的地表形式和植物配置,在突出了艺术性的同时,也遵循了生态原则。科技的发展和艺术的碰撞动摇了人们对景观的传统看法,新时代的景观艺术产生革命性的变化也是自然而然的,技术给我们提供高度发达的生产力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景观观念、景观体验和审美价值观。这是景观设计师对21世纪的社会和挑战做出回应,对未来的新事物充满激情。新材料的运用为景观设计提供更开阔的视野,它既具有现实意义,又使景观反映现代生活方式。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大多数是普通材料,如普通陶瓷材料(地面瓷砖)、普通金属材料(钢铁、铝、铜、锯)和高分子材料(有机玻璃)等。什么是新材料呢?新材料指那些新近发展或正在发展之中的、具有比传统材料有更优性能的材料。如新型金属、细料陶瓷、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等。

具有现代工业色彩的金属的运用使种满自然植物的景观很有现代艺术感,或选用设计师们尤其喜爱的反光度,色彩感都很强的高科技材料代替砖、石、木材等传统材料,与自然植物形成鲜明的对比。软质材料的运用也使景观达到传统材料所无法达到的空间组织结构,其中重量轻、易于搬运及清洗的特性也使这种新型材料的应用前景越来越广泛。塑料及金属的应用标志着现代景观追求透明质感的趋势,无论是色彩、质感还是光影的表达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及水平(表1)。现代对新材料的运用及挑战要求设计师必须掌握时代潮流的信息,并且熟悉各种材料的应用特征及不足之处,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现代景观及环境设计的设计要素在表现手法上更加宽广与自由,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审美观念,向人们提供前所未有的视觉感受,增强了现代景观的艺术感染力。

类别 特性 缺点 应用

金属材料 风格硬朗,反光度强 风格冲突 具有工业现代感的景观

软质材料 易于搬运及清洁 使用周期较短 合成纤维、橡胶,具有各种空间组织结构的景观

塑料 可达到传统材料无法媲美的规模 易老化,不耐久 具有非传统雕塑感的景观

玻璃 质感、色彩、透明度、光影的优越 大面积使用造成光污染 透明景观的营造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不断更新的景观材料为景观设计提供了更加灵活的表达途径。设计师们也通过运用不同形式的材料,不断深化和改变着景观设计的概念。那种先锋的、前卫的、实验性的现代景观艺术设计方式,犹如装置一般,形成了有悖于常规的设计理念,而这些高艺术性的现代景观设计作品都需要现代技术的支撑。

现代景观中新技术的运用,首先是对材料运用上的挑战,如在塑料、金属、玻璃、合成纤维等材料的基础上,使其尽可能地再利用与再循环;也可采用现代新技术,成为新的再生材料,为物质环境的可持续性生态利用,开辟了一条新的出路。新材料通过它本身的表面、形状、色彩和质地都可能在人们的感觉中唤起某种特定的感觉和情绪,每一种材料都有其不可取代的表现力。景观新材料的影响力为现代景观设计开辟了新的艺术表现领域,展现了高科技在现代景观艺术中的无穷魅力。

4.结语

材料作为景观语汇中的元素,却可以成为设计师与其作品之间的重要媒介,创造出独特形式的景观。各种新型材料的运用,也在某种意义上重新定义了景观的概念。不难看出,如果景观设计要进步,就必须以开放的方式考虑材料,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丰富我们的设计。在语言中,一个人词汇量的不足就会限制他的思考能力,同样,在景观中,材料运用的局限性也会限制设计概念的思考。现代景观设计中缺乏对于材料的想象力、洞察力和创造的勇气,致使景观设计失去了生机和活力,也不能创造性地设计高艺术感染力的景观作品。如果能以更合适、更包容的姿态对待身边的各种各样的景观新型材料,适当的应用它们,把艺术形态和科技的支撑完美的结合起来,才会创造出优秀的现代景观。

在寻找更好的新的景观设计理念过程中,我们只注意去发现新的形式和理念,而导致的结果就是设计新的、怪异的变体和简单的高科技或纯艺术的翻版,把现代景观设计单纯的模式化般的套用在某些诸如数学公式似的设计理念当中。我们应该认识到新的理念本身并不是答案,形式也并不是现代景观设计的本质,它只不过是承载功能的外壳。探索的并不是简单的借用高科技或艺术的形式,而是一种对新技术材料运用有创造性的设计哲学。

注释

[1] 刘华著.走进新景观―思想、生活与实验设[M].广东科技出版社,2005.48

[2] (英)戴维・皮尔逊著/董卫等译.新有机建筑[M]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0

参考书目及文献

[1] 杨霞. 从高技术景观中研究现代景观新材料的运用[D].南京林业大学,2007

[2] (英)戴维・皮尔逊编著/董卫等译.新有机建筑[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3] 刘华著.走进新景观―思想、生活与实验设[M].广东科技出版社,2005

[4] (英)理查德・韦斯顿著/范肃宁,陈佳良译.材料、形式和建筑[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7

[5] 陈战是,梁伊任.谈我国园林中材料的运用与发展[J].中国园林,2004(6)

第9篇

    关键词:播音主持; 艺术; 发展; 创新

    随着科技进步、时展、信息社会的逐渐形成、知识经济的到来、思想观念、文化艺术上的变革等,播音主持工作遇到了新的机遇与挑战。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为播音主持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使播音方式变革、传播媒体增多、传播条件改善。随着传播组织的更加专业化和从业人员的多样化,播音主持艺术的创作环境、创作条件、创作样式、创作手段、创作工具、创作依据、创作观念、创作状态等也随之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影响着播音主持艺术的发展,同时,播音主持艺术需要不断创新才能跟上时代变化的节奏。

    1 播音主持艺术的发展

    主持人和播音员之间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主持人和播音员的共同本质都是创作者和传播者。主持人和播音员的工作内容逐渐趋于一致。未来播音员和主持人会逐渐融合在一起,从业人员需要是复合型人才,具备多项技能。主持人和播音员的工作更加职业化和专业化。随着科技的发展,传播技术变得更加现代化、科学化,所以播音主持工作需要做到规范化。播音事业正变得市场化,市场化条件下的运作模式需要专业化和规范化的管理方式,因此,播音事业要求更高的职业化。只有达到高水平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具有竞争力和生命力。

    主持人和播音员的素质要求更高,适应力更强,个性更鲜明。由于网络和通讯方式的不断发展,电视台、通讯、网络等电子媒介相互融合,使得主持人、播音员会出现不止一种媒介上。主持的种类越来越多,节目分化也就越来越细。如文艺节目可细分为娱乐类、综艺类等,这就要求主持人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平、知识素养和较强的能力,富有鲜明的个性和人格魅力,才能胜任主持各种节目的任务。

    创作主体的技术含量增多,知识结构加大。创作主体的能力增强,具有多种功能。以播为主,采编播和制作为一体;以节目为单元,对创作主体的要求越来越高。虽然使用了大量的现代技术,但创作主体运用规范化语言进行传播的手段没有变。

    播音主持的创作依据音乐、稿件、画面等要素,这些要素都在发生着不同层次的变化。为了满足人们对节目的要求,稿件形式、音乐、画面变得多样化。

    2 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

    创新是播音主持艺术应对新时代的挑战和机遇的必然要求。播音主持艺术创新可分为理论创新发展创新。

    2.1 理论创新

    播音主持艺术理论才刚走过启蒙的初创阶段,发展还不够成熟,还有许多领域有待开垦。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快速发展,播音主持工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填充理论上的空白。播音主持的理论研究、学术研究、实践工作都是播音主持艺术的组成部分。播音主持的很多方面需要理论研究,在史论方面的理论研究,基本还是空白。播音发声、创作基础、传播方式、审美趋向、节目形态等需要有理论支撑。在广播业务方面,如评论节目、新闻节目、娱乐节目、专题节目等方面的理论研究需要加强。在专项研究方面,如播音创作心理、播音哲学、播音文化学、播音美学、播音艺术鉴赏学、播音教育学、播音管理学、语言传播研究、人机对话研究、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等,都需要播音主持工作者进行研究。

    2.2 发展创新

    播音主持工作的发展和整个电视广播事业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数字技术的发展标志着当今世界逐渐步入信息化时代,数字技术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播音主持艺术时刻都在发展中创新,如广播与网络结合,互联网给播音主持带来了广阔的创新空间。广播运用数字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后,集文字、音响、声音、图像与一身,形态有了根本性变化。广播电视既有市场的属性,又有文化的属性,同时还有技术属性,各类新技术的运用为创作更多的节目样式提供了条件,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更多的要求播音员和主持人要有对广播电视节目的整体驾驭能力。随着广播电视节目形态的不断变化,节目主持的形式也会不断变化与发展,两人合作主持、多人群体主持、现场同步主持、演播室与现场交错主持、多地点活动主持、异地交互主持等。时代的发展既给播音传播技术带来挑战和压力,也为播音主持艺术创新提供了新天地。

    2.3 创新要处理好与导向、继承、知识的关系

    不同的社会形态,新闻事业都有特定的服务对象、政治目的、价值取向。播音员和主持人的服装服饰、衣着打扮都有导向作用。创新是在继承上产生的,需要吸取前辈的经验。同时,任何创新都是同创作性思维联系在一起的,要体现出流畅、灵活、独特性。

    3 提高播音主持的艺术个性

    播音主持艺术的发展和创新都是为了更好地传播信息,能调动听众的兴趣,能让听众接受。播音主持艺术是听觉艺术和想象艺术的统一,播音主持应充分调动听众的想象力,创作要源于现实,要用语言展现个性魅力。

    4 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运用,播音主持艺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时代在变,听众的口味也在变,为了应对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播音主持艺术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持竞争力与活力。播音主持艺术只有不断提高艺术魅力,才能吸引更多的观众。

    参考文献

    [1] 吕娟,刘菲. 浅谈播音主持艺术的发展与分类.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10(5).

    [2] 王梓橙. 论播音主持艺术——让播音主持更具有个性化、人格化与亲和力. 科教文汇,2008(3):204-205.

第10篇

关键词:三度一体;科学技术;服饰审美;设计创新

1科学视角下的传统服饰审美思维

设计是艺术与科学融合的产物,当今时代,艺术与科学之间需要更深入、多广度地交流。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将对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造成前所未有的影响,甚至会对整个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式、研究手段引发颠覆性改变[1]。服饰审美和科学技术的联合协作,使艺术的设计美转换为现实的物质美。当代服饰审美与科技的融合既是创新路径,也是现实需要。服装强国不断输出时尚力量,而科学技术的进步影响了大众对于设计输出物“时尚”的认知方式变化,这种变化是服装设计领域中“技术伦理”更新的过程。从科学的维度论述当代服饰审美与设计创新的问题,要始终站在美学“精神”的研究维度,尝试探索出一条既符合文化科技交互发展、又适应当代服饰审美的研究道路。新理论已经开始渗透到传统审美研究领域,服饰审美不仅要结合当代艺术审美导向,更要呈现多角度、广视野、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新势态。在当代多元化服饰审美的推动下,科学视角下的传统服饰审美得以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如采用科学的工具方法、思维理论、技术材料引导,提升了服饰审美的精神性、崇高性、科学性、美学性。1949年至今,服饰领域科学的发展推动了互联网、大数据与服饰的深度融合,因此,纺织服装企业将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进行融合,构建了完善的纺织服装品质追溯、绿色生产体系。在新材料方面,也更加注重新纤维、纺织品以及具有美感和功能的高科技材料的研发。智能科技服装集多科学前沿技术为一体,符合时展的同时,也兼顾了服装的色彩、款式、细节、舒适性等方面要素,并且迎合了新时代人们衣着审美理念的改变。

2当代科技在服装材料上的审美应用

随着人们审美的不断更新,服装材料的创新设计已成为设计师的一个新突破,服装设计不再只是一种传统的设计理念,消费者开始追求智能服装,尤其是服装的色彩和款式,正在从实用型向技术型转变。因此,科技原理、科技纤维、科技染料制造技术的应用在智能服装中受到人们的青睐。

2.1发光材料的定义及应用

发光材料是发光纤维通过光照或紫外线照射吸收能量,进而转化成光辐射的特殊纤维,一般以涤纶、锦纶或丙纶为基材,添加稀土长余辉发光材料和纳米级功能助剂,通过特殊的纺丝工艺制成的光转化功能纤维[2]。该纤维会随着可见光的变化来调控自身色彩,这种材料可利用稀土元素的特点将电子活动转化为光能,从而向观众展现多彩的光效。运用当光材料不仅可以确保服装会发光,还可以展现服装的造型以及线条,使用光线的方式来丰富服装设计内容,呈现出具有较强美感的服装造型。

2.2形状记忆纤维的定义及应用

形状记忆材料是指具有原始固定相的特殊材料,是在特定外界环境(如热能、光能等物理条件或酸碱度、相变反应等化学条件)的刺激下,对其力学参数进行调整,可以恢复到原始固定相的特殊材料,主要包括形状记忆型聚合物、形状记忆型合金、形状记忆型陶瓷以及形状记忆型凝胶[3]。如今,服装设计师要想设计出具有科技感的服饰,运用形状记忆纤维也是一种创新。形状记忆纤维属于绿色环保纤维的一种,拥有较强的记忆功能,这种科技材料的使用可以帮助服装产生一定的形状变化。形状记忆纤维不仅可以应用于服装产品的外观变形,还具有防高温以及防烫伤的功能。

2.3人造蜘蛛丝的定义与应用

人造蜘蛛丝又称“微丝”,是使用酵母、糖、水,经过发酵产生大量蛋白质,从而形成液态丝纤维,再经过湿法纺丝制成纤维。人造蜘蛛丝的性能类似于人造丝和丙烯酸纤维,坚韧且具有弹性,因为是从蛋白质转化而来,所以可以被生物降解,通过发酵蛋白工艺生产100%可生物降解人造蜘蛛丝的技术。

3科技给服装带来的审美意蕴

苏联物理学家米格尔提出:“科学的美在于它逻辑结构的合理匀称和相互联系的丰富多彩。”具有科技美的服饰特点在于构造合理,且有新型科学技术作为支撑。

3.1美的主要形式

亚里士多德认为美是“秩序、匀称和明确”的。形式美的内容是抽象的、不确定的、含蓄的,具有独立的审美特性。Anrealage2017春夏高级成衣系列(图1)运用了可溶性的纸质面料,展现了一系列高科技与服装的奇特结合。本系列设计较为丰富,茧形大斗篷及裙摆、未来科技感的印花,像是从电视机里跳跃出来的数码服装。服装以立体感的方式呈现,并且上面的褶皱均匀有序,看起来轻盈而有空气感,将3D打印技术与OLF光学反光镜进行强强联合,在超强的视觉冲击下又具有迷幻晕眩的效果,整个系列的色彩丰富且具有美感,如同传统剪纸艺术一般趣味横生。图1

3.2服装科技的节奏韵律

服装科技所表现出的节奏韵律是在动态过程中有韵律、有秩序、富于变化的一种动态连续美。侯赛因·卡拉扬的新作(图2)加入了LED、树脂和记忆纤维等特殊材质,形成了装置艺术和雕塑性时装。金属贴片的裙装可以自动开合,模特穿着五彩缤纷的裹胸裙,且吊带裹胸裙会变化图案。LED发光管有暗有亮,颜色有渐变、交替和重复,可以形成不同的图案,优美的图案加上丰富的颜色,使服装呈现出具有节奏韵律的视觉美感。

3.3多样化的印染科技艺术形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创新,印染科技艺术形式为人们的穿着提供了多样化的自由选择空间,也给服装产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印染在工艺上运用抽丝、珠片、立体镂空等装饰,不仅充分体现了科技面料的特性,而且更好地诠释了服装与人体之间的造型美感。现代设计师在印染科技的创新方面通常运用一些具有廓形感的造型设计,突出印染工艺与人体穿着服饰之间的层次感,或是运用拼接的、涂鸦的印染手法,体现印染艺术色彩、印染艺术图案与印染艺术工艺等;此外,还有印染工艺特征在服装设计中的综合应用。印染工艺的创新不仅保留了传统手工扎染的艺术特色,还在一定程度上汲取了时尚潮流元素。这种根据肌理走势与组织结构的印染工艺,一方面增添了面料与服装之间的层次感,另一方面体现了服装艺术独具的时尚气息以及对服装面料的重塑,运用先进的智能控制系统提高印染质量,并将其色彩、图案、肌理变化作为重点设计对象[4]。当这些经过印染工艺处理的服装被赋予了更高的审美价值时,其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也会迈向更高的台阶。开启新时代的服装“智能可穿戴”,绿色纤维材料的深入创新,正在推动可持续时尚的流行。随着科技的不断革新以及市场环境的瞬息万变,人们接受新信息愈加频繁,消费者也开始追求个性多元化[5]。在此前提下,服装审美想要适应时展,需要快速接收和整合科技信息,提高自己的反应能力,提升产品的设计审美与创新能力。在市场审美需求多样化的今天,新材料产业既是战略性基础产业,也是高技术竞争的关键领域。

[参考文献]

[1]陈巍娣.浅谈科技服装[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78-80,88.

[2]易莉莉.人工智能与服装设计的融合模式及其要求[J].毛纺科技,2017(10):81-85.

[3]胡金莲.形状记忆纺织材料[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

[4]王思懿.3D打印技术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评《3D服装设计与应用》[J].印染助剂,2020(5):66.

第11篇

网络时代图书馆的竞争就是管理与服务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图书馆员素质和技能的竞争。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图书馆事业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做好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图书馆员的工作,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图书馆员,应具有多方面的素质和技能,才能适应图书馆生存、发展的新环境,才能成为信息时代的复合型人才。

一、图书馆员素质表现在服务观念的转变上

网络时代的图书馆将由传统图书馆向网络化图书馆转变,传统的“大而全”“小而全”的图书馆成为网络信息时代下“大图书馆”的图书单元。在新的世纪,先进信息技术的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将并存在读者面前。作为图书馆员,就更应注重传统馆藏文献与信息网络文献的相互协作,资源共享。在心理上、意识上树立开放、协作、网络化的概念。接触大量的信息,并利用信息处理各种技术,不断增加新知识和新技术,提高自身素质,特别是图书馆员在新形势下要调整好心态,增强心理素质,勤奋、乐观地面对新环境下的各种压力,将这种新环境带来的压力变成提高自身素质的动力。去探索、开拓图书馆在新环境下工作的方式、方法,以取得更好的成果与受益。

二、网络时代图书馆员应具备基本的计算机应用与网络信息处理技术

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图书馆广泛地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要技术,图书馆的数字化、信息来源的网络化,使图书馆的信息处理、信息存贮、信息检索以及信息服务的手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新世界的图书馆将是人机结合的信息情报的载体。计算机将成为图书馆的主要物质存在和自动化的主要标志。打破了传统的信息服务格局和方式,用户可以直接上网检索,图书馆不再是信息资源的唯一拥有者和提供者。因此。图书馆员工胜任现代化的图书馆工作,提高综合服务素质,就是必须掌握各种信息处理技术。(1)熟练掌握网上检索、网上编目、网上互借技术。(21熟练使用局域网,国内联机检索和各网站提供的多方位、多视角的信息。为读者提供良好、准确、迅速的信息服务。(3)应具备良好的综合处理能力。由于网上查到的资料。其来源的数据库、网站等的不同,检索出来的资料也会在排列、检索方法上有所不同,对这些不同的网上信息资源需进行选择、加工、整理,使之成为读者可利用的网上信息资源。(4)学会制作网页,使馆藏能得到更好的宣传和利用。(5)要熟悉掌握各种载体的性能。并能指导读者使用各种载体信息,利用各种网络检索工具,以及专题联机和光盘数据库的检索等来寻找所需的信息资料。

三、图书馆馆员还应具备较高的外语应用能力

网络时代。信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等技术在国际飞快地传递着,而这些信息的交流与协作大都是通过英语来传送的。外语作为一项未来工作的技能,显示其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图书馆作为各种信息资源的中心,是各种文献信息交融的场所,要求具有较高的语言处理能力,更应具有较高的英语应用能力,以便能快捷、准确地利用网络资源。了解网络文献的信息内容,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并对信息资源进行加工和处理,补充、扩大国际信息交流,更能为读者提供有益的信息服务。因而,图书馆员自身素质的提高,首要的就是要掌握较好的外语应用能力,为其所服务的读者提供优质、快捷的信息资料。

四、网络环境下图书馆馆员,要注重信息的采集处理与对外关系能力的培养

网络化时代的图书馆馆藏类型多样化,工作手段自动化,服务方式现代化。信息提供网络化。图书馆员面对的不只是对馆藏文献进行组织、管理、而且要将更多的网上文字信息、图像、声音等各种信息进行处理。这些信息内容涉及科研、文教、商业、艺术等各个领域,打破了信息存贮和检索的地域界限。使信息资源全球交流与共享成为现实。因此,作为网络信息的提供者和加工传播者的图书馆员,必须要具备这种网上信息的收集、处理、加工能力,图书馆员要利用自身的优势,加强信息收集服务和提供利用的处理能力,运用良好的专业分类和主题标引能力,过滤掉那些无用的“灰色信息”,通过建立多种目录、索引、数据库、指引库等,为用户提供多方位、多途径的检索服务。在网络时代,图书馆的业务向馆外延伸,馆际协作,资源共享是图书馆业务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五、新时代图书馆员要有广博的综合知识和特项专业知识

在信息社会,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图书馆专业知识是对每个馆员的要求。也是开展高层次读者服务的必备条件。现代科学技术纷繁复杂,交叉新兴学科中边缘学科的产生与成熟的速度加快,信息服务人员在研究分析某一专业领域的同时,还必须了解、借鉴其他学科技术的发展成果,必须了解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立足自己专业领域的同时,还应具备相关的自然与人文科学知识。另外,网络环境下,图书馆除为读者提供传统的图书外,更主要的业务是为读者提供书刊以外的信息、智能和教育。图书馆的服务将向社会及家庭更深地延伸,图书馆员将成为信息咨询的专家,知识的导航员,没有广博的综合知识是无法胜任这些工作的,因此。新的信息时代要求图书馆员在精于本专业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尽可能有计划、有主次、有轻重地逐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文化根底,才能适应来自社会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信息要求,也只有丰富了自己的知识,拓展对事物的认知领域。图书馆员才能从容地面对社会、面对读者、得心应手地从事对知识、信息的组织、分析和综合。

六、加强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

第12篇

关键词:大学物理;教育改革;策略

一、大学物理教育现状

1.教学理念陈旧

目前,大学物理的教学模式较为单一,而且枯燥,大部分学校仍旧停留在对原理进行讲解的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处于绝对主导地位,通过传授的方式将所有知识点分为重点与难点来教给学生,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始终处于被动阶段,学生学习知识的唯一体现便是对习题的掌握程度,在这一教学理念当中,严重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的主导地位,忽略了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方法的培养,长此以往,使得大多数的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而且学生的厌学情绪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授课,使得更多的学生厌学,这便形成了一定的恶性循环.

2.缺乏一定的教学资源

目前高校普遍存在教学资源较为缺乏的现象,大学物理是对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基本运算形式以及能量之间相互转化规律的科学进行研究的课程,因此,它是其他科学技术与科学技术理论的基础,同样,其也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的大学物理教育缺乏一定的教学资源,而且教材也较为陈旧,单从这点来看,就能够看出来大学物理教育在教学中并没有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

3.理论没有联系实际

物理其本质上应该是以观察与实验为基础的,因此,在教学当中应该极其重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应该极其重视新的科技理论能否转化成为实际的生产力[1 ].大学物理当中的理论是用大学物理实验来进行验证的,大学物理实验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以及实践能力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很多高校的大学物理课与实验课是分开开设的,而且这两门课还是由两个不同的教师来教授的,这便极易造成学生在进行大学物理实验的时候并没有掌握到相应的理论,使得学生在做完实验之后还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更加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

二、大学物理教育改革的策略

1.教育课程改革

教育课程的改革是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的前提,大学物理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及时的转变自身的教育思想,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始终坚持将科学素质的教育放到第一位,应该要突出对创新精神的培养,改变以往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在教学过程当中应该重视学生在学习当中的主动地位,让学生在学会一个知识点的同时能够进行举一反三,对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结构进行改善,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掌握与应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且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以及参加工程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方式的改革

大学物理教师应该根据现代化的教育思想理念,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对文字以及数字等教学资源进行全面整合,构建现代化的教育资源体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组织手段进行改革,改变教师们沿用一块黑板以及一支粉笔的授课方式,始终坚持先进的教学手段.有效的对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及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利用,同时利用大量精美以及巧妙的flas、图像以及视频等各个类型的教学资源对物理过程进行形象以及动态的展示,在此基础上,还应该购置先进的而且质量较高的大学物理课件,在课堂教学当中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适当的提高教学效率[2 ].此外,大学物理网络精品课程的一些相关资料应该在网络进行共享,使得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获取知识,实现交互式的网络教学.

3.理论联系实际

物理学科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在进行大学物理教育改革的过程当中应该十分注重加强物理实践课的教育,在课堂当中应该积极开展讨论式、实验演示以及情景模拟等教学活动,使得课堂能够真正的成为学生实践物理知识的一个重要场所,在课堂之外可以让学生置于真实的环境当中,建立开放式的实验教学,从各方面为学生从事实践活动来创造条件,对学生自主进行的实验应该进行倡导和鼓励,同时通过这一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能够在各方面得到锻炼,综合提高学生的素质,一些条件成熟的高校还可以建立物理创新实验室,为学生的物理发明与创造提供条件,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是他们能够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总之,大学物理作为高校公共基础课之一,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其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新时代的教育教学,为了使大学物理教学能够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教育,改革是势在必行的.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效地将大学物理教育的改革措施落到实处,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以及改革,改革教学理念,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得学生能够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参考文献:

[1] 董爱国,等.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提高大学实验物理教学质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