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上市公司财务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分析

时间:2022-02-23 13:37: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上市公司财务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上市公司财务分析

第1篇

财务分析,实际上是对系列组织财会工作实务、财务报表数据、会计信息及其他所涉及的系列情况的全面审视和评判。财务分析及其支撑起来的财务报告的作用主要有三个层面,一是对财务工作自身的评判及反思;二是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组织职能部门及业务部门的经营管理情况,为绩效评价及管理提供基础信息;三是可以让高级管理人员、治理层、外部投资者、上级管理机关、资本市场投资方等相关信息需求主体,看到比较真实而又深度的信息,以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对于财务分析或者财务评价,无论是企业还是行政事业单位方面均有一定的重视程度。在顶层设计方面,《事业单位财务规则》(2012)及《行政单位财务规则》(2012)均围绕财务分析及其支撑起来的财务报告事项设置专章说明,其定位及地位非常之重要。在企业方面,《企业财务通则》(2006)第十三条,将“组织财务预测和财务分析”列为经营者的财务管理职责之一。相对而言,企业方面的规定内容篇幅少,定位较低。不过,在过去,曾陆续颁发《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试行)》(1993)、《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199)、《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修订)》(2002)、《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实施细则》(2006)等专项文件。只是,2007年以后,企业方面对财务分析的重视程度方面逐渐式微,在评价指标设置等方面没有完善及修订的动态进展。

二、国有上市公司财务分析的现状及问题

(一)认知方面存在偏差

部分国企存在认知偏差的问题,其中最关键的表现就是,部分国有上市公司财务分析工作的推进基础并不是基于对自身组织价值提升及财务管理工作水准提高等方面的考虑,而是着眼于国家监管部门及资本市场平台的制度或程序要求,是为了完成应对任务而进行的。

(二)财务分析主体存在素质缺陷

部分国企上市公司的财会人员习惯于罗列及堆积系列财务数据,强化以特定方式展示而不是具体的分析。相当一部分财会人员虽然在会计核算角度上来看具备专业素质,但对企业其他方面的情况了解不足,又缺乏相应经验,在财务分析方法运用方面也缺乏相应的胜任能力。

(三)财务分析指标存在问题

即如上一部分所言,在1993-2006年之间,企业财务分析或者评价在顶层设计方面不断完善具体的指标体系构建及选择。不过,而后却停滞不前。在这种情况下,虽然部分国企在指标探索方面有一定的成果,不过大部分国企上市公司习惯沿袭过往文件层面的指标设计,不仅滞后,而且对具体企业所在地域、行业、规模特性等方面的情况结合不够。

(四)财务分析程序不够科学合理

部分国有上市公司在财务分析过程中,偏于闭门造车,只是在研究政府监督部门及资本市场平台系列文件要求的基础上,汇总、审核、根据特定格式及文件填写财务数据,但缺乏充分的调研及沟通,影响了财务分析的实现深度。

(五)财务分析实务缺乏深度

部分国有上市公司的财务分析,呆板地根据政府监管部门及资本市场平台的系列要求,列示对应数据,进行报表层面的数据分析,而没有比较深入的观察系列财务数据背后可能体现的经营管理情况。即便是部分国企的财务分析涉及到对能较好地以数据表达的经营成果的考量,但对于支撑经营的财务及资产状况缺乏到位的认知和审视。部分企业的财务分析都属于事后分析,即在特定月、季、年结束后进行的分析,而缺乏事中及事前等时段的分析。

三、提升国有上市公司财务分析的路径及要点

(一)提升精确的认知水准

应该抛却被动完成政府监管部门及资本市场平台要求任务的心理,应该着眼于企业本身的发展,或者说企业价值提升角度思考,籍此形成推动财务分析工作的动力。应该注意优化治理结构问题,克服因国有资本所有者虚置而导致动力缺失问题。对此,可以考虑顺应深化改革的趋势,吸纳社会资本进入,籍此在更深层面优化治理结构。

(二)优化相关顶层设计

应该效仿《事业单位财务规则》(2012)及《行政单位财务规则》(2012),在叙述方式及篇幅方面给予适当提升,以在制度层面提升财务分析的定位,引导系列国企上市公司强化这方面的重视度。应该继续修正具体分析或者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应该在过往基础上,根据各种情况进行细化分类,为每一类情况均设置指导价值更高的细分指标体系。

(三)强化与系列新理念的融合

在国有上市公司财务分析深度局限问题的背后,实际上存在着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近年全面预算管理、风险管理、管理会计等理念不断被强化,而财务分析却和这些崭露头角的理念呈现一定的疏离状态,进而也影响了财务分析自身的与时俱进。所以,应该强化财务分析与系列新理念的融合,借助诸如管理会计体系构建等东风及预算管理之预算分析等事项,推动财务分析深度及质量的提升。

(四)提升执行主体的胜任能力

应该考虑优化国企上市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准,扬弃国企过往的体制负担,在岗位设置、职责说明、人员招聘、辞退方面突出市场化运作,避免外界干预过多导致庸人在位。应该适当采取轮岗等方式,开拓财会人员的视野,优化其内在的知识素质结构。另外就是,在人员培养方面适当和诸如管理会计及全面预算管理等的推进相结合。

(五)构建完善财务分析机制

第2篇

关键词:财务报表 财务分析 财务比率

一、上海家化公司背景及简介

上海家化联合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家化”)的前身是香港广生行。它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日化企业之一,通过将近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年销售额将近50亿元的大型日化企业,该公司在2004年至2014年间营业收入从16.7亿元快速增长至53.35亿元,其产品涉及多个领域,并于2001年在上海股票交易所上市交易。

上海家化一直较为重视自主创新,并且带动公司上下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进行经营活动。上海家化对科研的投入连年不断增长,并一直致力于与国内外各个优异的科研机构展开多方面的协作,以此来提高公司的研发实力。

二、上海家化主要财务报表分析

(一)资产负债表分析

本文根据上海家化2011年至2014年对外披露的资产负债表各主要项目进行趋势分析,以2011年为基期,2011年的各项目假设为100%,计算2012年至2014年各数据项目的百分比,以此对上海家化近4年的主要资产负债项目进行分析。见表1。

1.货币资金。从2011年到2014年,货币资金持续保持上升趋势,尤其是2014年是2011年的3倍,其中流动性较强的资产,其收益也是相对较低的。货币资金存量过高,会存在利用效率过低,使得资金无法获利而造成损失。货币资金持续保持上升趋势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上海家化日常经营活动中与供货商进行交易时一般通过票据进行结算,所以需要给银行一部分资金当做保证金。二是上海家化本年度销售增加,并且应收款项回收较好,所以使得货币资金增加。因此,建议上海家化合理控制货币资金的存量,在保障企业日常所需资金的前提下,将闲置的货币资金进行投资,以增加币资金的收益。

2.应收票据和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在2012年以后骤然下降,说明上海家化本期加强了应收票据的回笼力度。2013年应收票据出现了回落而应收账款也只是轻微的上升,2013的营业收入同时出现下降,这与应收票据与应收账款轻微下降的变化基本保持同步。2014年的应收票据与应收账款都出现了回升,笔者认为,上海家化应该加强财务风险控制,为避免坏账风险的出现,应使用更为严格的销售信用政策和收账政策才较为保险。

3.存货。从2011年到2014年,存货比例基本呈上升趋势,仅仅在2012年有所下降。这主要是家化企业近几年的发展较为迅速,佰草集在德国市场的推出,婴幼儿品牌启初的推出以及旗下的六神、高夫和美加净这些年的发展,使得家化的订单增加,因此需要增加存货来保证日常的经营。但是大批量的存货可能会导致资金的占用,制约公司扩大再生产。

4.应付账款。应付账款整体呈上升的趋势,但在2013年出现了下降。2013年上海家化的内部管理出现了一些问题,导致在2013年呈现出了整体的缓慢下降。但在2014年又有所回升,这说明上海家化克服了这一困难。

(二)利润表分析

上海家化利润表分析采取的是趋势分析法,同样以2011年为基数,对上海家化2012年至2014年的主要利润表项目进行分析。见表2。

1.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在营业收入方面,2011年至2014年,上海家化大致上保持了较为稳定合理的增长,仅在2013年出现了下降。其中,2012年公司为了打造三大超级品牌努力集中了各方面的优势资源,使得产品的销售战略初见成效,与此同时关停了一些效益不佳的产品的生产。同时成功开发了“佰草集”“太极丹”等创新性产品,企业产品结构的改善,提升了企业总体的综合盈利能力。“太极丹”等产品的单价较高,这也是2012年营业收入增加的因素之一。“花王”的代销也将是未来销售增长不容忽视的因素。2013年营业收入及营业成本的异常应该与上海家化2013的管理层人动有关系,并且在2013年相关的创新性新产品的热度有所回落。另外,营业成本在2012年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升,大部分原因是这一年的采购成本和材料成本上涨以及因为新产品的生产而导致的材料需求增加。即使这样,总体营业收入的增长速度依旧超过总体的营业成本。因此,上海家化的营业毛利率是缓慢提高的。

2.销售费用。销售费用呈上升的趋向。在近几年由于推出了大量的创新性产品,为了进行产品的推广,企业投入了大量的广告费及相关的宣传费用,与此同时物价的不断上涨也是原因之一。2013年则是存在“花王”的费用以及公司对重点品牌的资金投入和推广。

3.管理费用。管理费用总体呈上升趋势。2012年管理费用上升,除物价上涨因素外,还由于推出了许多新产品所导致的研究费用的上涨。2013年与2014年管理费用上涨,主要是应付职工薪酬的增加和股份支付费用的增加。

4.财务费用。财务费用在2011年到2014年均为负数,且增长幅度很大,这是由于上海家化的货币资金等流动资产充足,因此利息支出较少,同时结算方式主要是商业汇票,它的保证金的利息收入也可以适当减少财务费用。财务费用的负增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的影响,促进了营业利润的增加。

5.营业外收入。增加的原因主要是政府补助和违约金及罚款收入的增加。

6.营业外支出。主要是固定资产处置损失、违约金及罚款以及对外的捐赠(雅安地震捐赠物资200万元)。

三、上海家化财务比率分析

(一)偿债能力分析(见表3)

1.流动比率。上海家化2011年到2013年的流动比率逐年上升;2014年稍有下降,但都是大于经验值2。这表明企业流动资产占用过多,可能导致企业在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使用效率的问题。经分析,主要是因为存货的积压、应收账款较多并且收账期部分延长所致,而实际可以拿来偿还债务的资金和存款却严重不足。从2014年的流动比率来看,上海家化已经注意到这一点,从而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流动比率依然处于2之上。

2.速动比率。速动比率在分子中剔除了存货的影响。上海家化从2011年到2013年的速动比率一直处于上升趋势,都是远大于1 。速动比率较高,可能会导致占用资产过多而增加了企业的机会成本。上海家化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在2014年速动比率呈现出下降趋势。2014年与2013年相比,速动比率的整体下降程度(0.16)要低于流动比率的下降程度(0.22),说明上海家化2014年的存货比2013年有所减少。

3.现金比率。相比较而言,现金比率是最能反映企业直接偿债能力的有效指标。由于企业现金类资产的盈利能力相对较低,所以并不建议企业有过高的现金比率。上海家化的现金比率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并稳步增长,资金富余,有利于后期的投资和发展。

4.资产负债率。一般认为,当资产负债率高于50%时,虽然盈利能力较高,但企业所承担的财务风险相对来说较大。当低于50%时,表明企业的财务风险较低并且财务相对稳健,但财务杠杆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上海家化2011年到2014年的资产负债率一直处于50%以下,说明财务较好,保持在较好的水平之内。

5.产权比率。一般来说,产权比率较高,说明它是风险和报酬双高的财务结构。上海家化的产权比率近年比较平稳且不高,这一指标是比较好的。

综上分析,上海家化的短期偿债能力相对良好,而且一直表现为加强的趋势。然而分析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可知,必须逐渐增加对应收账款的回收力度以及存货的周转速度,才可以进行调解。

(二)营运能力分析(见表4)

1.应收账款周转率。它是用来说明应收账款流动性的指标。企业的应收账款周转率较高则表明其应收账款管理较好,能够节约营运资金,同时也减少坏账损失和收账费用。上海家化的应收账款周转率一般,所以企业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注重对于应收账款的回收力度。

2.存货周转率。存货的周转速度较快,说明存货能够在短期内转化为现金的速度越快,可以加强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上海家化的存货周转率在2011年到2014年保持稳步增长,说明存货管理不断加强。2013年有所下降,这与上海家化2013年的加速扩张导致存货量增加有关。

3.流动资产周转率。上海家化2011年到2014年的流动资产周转率处于逐渐下降的趋势,2013年下降较多,根本原因是上海家化的货币资金的增加。2014年虽然下降但是降幅有所缓解,这主要是由于上海家化的扩张导致的。

4.总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较高,说明企业总体的经营效果较好,偿债能力较好,盈利能力也较强。2011年到2014年上海家化的总资产周转率每年都在降低,主要因素是固定资产和存货等相关资产逐渐增加。上海家化在扩张规模的同时,应当加强管理能力。

综上所述,上海家化资产管理能力的各项指标总体来说呈逐年降低趋势。上海家化在迅速扩张的同时,必须不断加强公司治理能力,使得每项资产的利用更加高效,并持续保持较高的资产管理程度。

(三)盈利能力分析

1.销售毛利率。毛利率高于同行业水平的企业表明实现一定的收入中所占用的成本更少,说明他们在成本控制以及技术、资源和管理等方面更加具备竞争优势。从表5可以看出,上海家化的销售毛利率在2011年到2013年之间一直处于上升趋势,这表明其总体盈利能力一直在加强。但在2014年呈现出了些许下降,主要是因为销售毛利增速下降。另外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上海家化在2014年经历了变革,并且中高管理层出现了变动,导致企业的管理出现了波动,企业人员的士气受挫。上海家化应该关注毛利降低的原因,加强企业管理及盈利能力提升。

2.销售净利率。上海家化的销售净利率在2011年到2013年呈增长趋势,说明上海家化的资产利用效率比较高。但2014年稍有下降,主要是因为净利润增速的下降,虽然处于10%以上,但必须引起上海家化足够的重视,为使各项资产得到更加充分的运用,必须加强对相关资产的管理能力。

3.总资产净利率。上海家化在2011年和2012年总资产净利率保持着上升趋势,但在2013年和2014年出现了下降。这主要是净利润增速下降导致的。

4.净资产收益率。一般而言,该指标越高,债权人的相关利益保障程度也就越强,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好。上海家化净资产收益率在2011年到2013年之间处于提高的状态,但在2014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但基本维持在20%以上,这说明该公司自有资本的运用程度和股东获利程度一般。

综上所述,上海家化在2011年到2013年间的盈利能力呈较好的发展趋势,但在2014年所有的盈利指标都趋于下降,这应该引起上海家化的重视。上海家化应该加强公司的相关治理能力,使得每项资产的利用更加高效。

四、上海家化存在的财务问题及改善建议

(一)偿债能力方面

随着上海家化的不断扩张,应收账款与存货也大幅增加。其中,流动比率较高,其原因很可能是存货过多导致的积压。速动比率较高,会导致由于占用资产过多而增加了企业的相关机会成本。所以,应加强应收账款回收力度,提高存货质量。通过增强应收账款的全部回收力度,控制住应收账款的总体额度;加强存货的管理,提高存货的质量及存货的区域资源整合能力。

(二)资产管理能力方面

由以上分析可知,上海家化的存货逐年增加,与此同时其存货周转率在一定程度上处于降低的趋势。为此,需要改进资产的管理能力。比如,加强对存货的管理,在规模扩张中提高对存货的利用效率,这就需要加强资源在区域内的整合。此外,增强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也会带来存货周转效率的相对提高。

(三)盈利能力方面

上海家化销售毛利增速及销售净利率的下降反映了其盈利状况有待改善。随着上海家化规模的扩张,对企业的管理能力也相应提高,但上海家化的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在近几年增速过大。因此,应从以下两方面控制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一是增强企业与费用相关的内部管理及控制能力,通过较为专业和科学的管理来加强对管理费用的预算与控制;二是要持续增强对物流体系的创建,这样可以直接降低销售费用。

(四)资本结构方面

上海家化的负债中流动负债所占比重较大,其中上海家化对供货商的资金占用较为严重,这样虽然可以相对解决由于规模的扩大而对资金需求量增加的现状,但与此同时也存在很多不利的影响因素:一是由于对供货商的资金占用程度较为严重,从而使得双方的供销合作关系可能遭受破裂的危机;二是应付账款和应付票据的占用成本相对于银行的借款利率而言较高,长期占用这些资金会丧失供货商对公司的信用折扣,也会影响到公司的商业信誉;三是由于存在过多负债会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在这个期间一旦出现信用危机,后果将无法想象。为此,上海家化必须逐渐减少对供货商资金的占用,通过短期借款等方式,增加流动资金,以便更好地控制成本。

参考文献:

[1]钱杭.上市公司财务分析――以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为例[J].经管空间,2013,(12):79-80.

第3篇

关键词:保险公司;财务分析;杜邦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4-0120-02

截至2009年末,在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保险公司有3家,分别是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01628)、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01318)和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01601)。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最大的寿险公司,是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的核心成员,2003年12月17和18日分别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2007年1月9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国内首家“三地上市”的金融保险企业。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8年,是中国第一家以保险为核心,融证券、信托、银行、资产管理、企业年金等多元金融业务为一体的紧密、高效、多元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2004年6月和2007年3月,公司先后在香港联合交易所及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在1991年5月13日成立的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保险集团公司,2007年12月25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2009年12月23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

一、杜邦分析法简介

杜邦分析法是一种通过分析公司赢利能力和股东权益回报水平,从财务角度评价企业绩效的经典方法。这种财务分析方法是由美国杜邦公司创造并首先应用,因而被称为杜邦系统(The Du Pond System)。杜邦分析法的基本思想是将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逐级分解为多项财务比率的乘积,并通过几种主要的财务比率之间的关系来综合地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可以使企业管理层更加清晰地看到净资产收益率的决定因素,以及销售净利率与总资产周转率、债务比率之间的相互关联关系,给管理层提供了一张明晰的考察公司资产管理效率和是否最大化股东投资回报的路线图。随着财务分析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杜邦财务分析体系被越来越多的财务分析者所采用,并逐渐发展成为应用比较广泛、影响力较大的综合财务分析方法。

杜邦分析法的具体内容可以用图1表示。

从图1可以看出:(1)净资产收益率,也称权益报酬率,是一个综合性最强的财务分析指标,是杜邦分析系统的核心。(2)资产净利率和权益乘数是影响权益净利率的最重要的指标。资产净利率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而资产净利率又取决于销售净利率和总资产周转率的高低。总资产周转率是反映总资产的周转速度,销售净利率反映销售收入的收益水平。(3)权益乘数表示企业的负债程度,反映了公司利用财务杠杆进行经营活动的程度。权益乘数就大,说明公司负债程度高,公司会有较多的杠杆利益,但风险也高;反之,权益乘数就小,说明公司负债程度低,公司会有较少的杠杆利益,但相应所承担的风险也低。

二、保险公司杜邦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中国人寿无论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营业收入和利润均为规模最大,除所有者权益外全部指标均达到规模最小的中国太保的3倍以上,中国平安居于中间地位。

从表2可以看出,中国平安的净资产收益率最高,为15.78%;中国人寿次之,为15.68%;中国太保最低,为9.88%。也就是说,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的收益率要显著高于中国太保。为了更加清晰的分析净资产收益率,本文利用杜邦分析的方法将其扩展为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和权益乘数三个指标,结果发现,中国平安的销售净利率最高,为9.8%;中国人寿次之,为9.66%;中国太保最低,为7.16%。中国人寿的资产周转率最高,为0.28;中国太保次之,为0.26。中国平安最低,为0.16。中国平安的权益乘数最大,为10.2;中国人寿次之,为5.81;中国太保最低,为5.25。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平安的资产周转率是三个保险公司中最低的,销售净利率同中国人寿相差无几,但是其净资产收益率却是最高的,原因就在于其权益乘数非常高,甚至快达到其他两家公司的两倍,也就是说,中国平安能够获得较高的收益率主要高负债经营。中国人寿的净资产收益率同中国平安相差不大,但是其资产周转率却比中国平安显著偏高,其主要问题是权益乘数同中国平安相比太小,也就说没有享受到高负债所带来的高收益。中国太保的净资产收益率是最低的,但是其资产周转率却不低,主要是因为销售净利率和权益乘数较低。

为了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3家保险公司的财务状况,本文继续深入分析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和权益乘数3个指标。

从表3可以看出,中国平安的营业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均显著高于其他两家公司,而中国太保的营业利润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均为最低,这也就是中国平安销售净利率最高、中国太保销售利润率最低的原因。

从表4可以看出,中国平安的流动资产周转率、长期资产周转率最低,而中国人寿的流动资产周转率、长期资产周转率最高,这也就导致了中国人寿的资产周转率最高,而中国平安的资产周转率最低。

从表5可以看出,中国平安的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均显著高于其他两家公司,而中国太保的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均为最低,这也就是中国平安权益乘数最高、中国太保权益乘数最低的原因。

三、结论

本文以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和中国太保等三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保险公司为研究对象,利用杜邦分析法为分析工具,对其2009年的财务状况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发现,中国平安的盈利能力和负债水平均为最高,而资产管理水平最低;中国太保的盈利能力和负债水平均为最低,资产管理水平较中国人寿较差;中国人寿的资产管理水平最高,盈利能力和负债水平均处于中间。这些情况所共同导致的结果就是中国平安的净资产收益率最高,中国人寿稍差,而中国太保显著偏低。

针对以上研究结论,本文建议:中国平安需要加强资产管理,同时降低负债水平;中国人寿需要进一步提升其盈利能力;中国太保需要提升其盈利能力和资产管理水平,同时可以适当地提高负债水平,以获取更大的收益。

参考文献:

[1] 苗润生,陈洁.财务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第4篇

[关键词] 获利能力指标 提高 新会计准则

一、企业盈利能力及其财务经济分析概述

企业财务经济分析将传统的经济活动分析与基于财务报表的财务分析相结合,合理地整合了二者的优点,它是以经济核算信息为起点,以财务资金分析和财务能力分析为中心,并运用专门方法和指标体系评价生产经营过程诸要素对财务活动的影响,借以考核企业过去业绩,评估目前财务状况和预测未来发展趋势。

企业盈利能力即企业赚取利润的能力。它是企业营销能力、获取现金能力、降低成本能力及回避风险等能力的综合体现。企业的净利是股东获取股利的直接来源。净利的增长同时也能引起股价上涨从而使股东获取资本收益。净利的多少对于长期债权人而言也极为重要,它是其债权回收的最后保障。对于政府部门而言企业的盈利水平是其税收收入的重要来源,盈利的多少也直接影响着政府财政收入的状况。

企业盈利能力财务分析主要是以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利润分配表为基础,通过表内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而构建一套指标体系,然后对指标值进行计算,结合该指标值的企业历史最好水平、行业平均水平等标准进行分析,找出差距并指出企业努力的目标。常用的分析方法有比较分析法、因素分析法、趋势分析法、结构分析法等。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是生产经营业务获利能力分析。该指标反映每实现百元销售额所取得的利润有多少。它主要通过销售利润率(即利润总额/销售收入净额)指标反映。根据反映层次要求的不同,还可计算销售毛利率、营业利润率指标。计算时分母不变,依次将分子换成销售毛利额、营业利润额。该指标是衡量资产报酬率、资本回报率的基础。

二是资产获利能力分析。这种分析在于衡量企业资产的运用效益,从总体上反映投资效果,该指标只有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率,公司的发展才算处于有利地位。这一分析所采用的指标有:总资产报酬率=(利润总额+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该指标是从企业所得与所占角度进行分析。销售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产品销售成本及费用。这一指标是从所得与所费角度进行分析。净资产收益率=当年实现的净利润/年末净资产或年初净资产和年末净资产的平均值。

三是所有者投资获利能力分析。由于债务融资的存在,资产报酬率高并不意味着所有者投资收益高,只有所有者投资收益高才能吸引投资者继续投资或追加投资。该分析主要通过资本金利润率(利润总额/资本金总额)、市盈率(每股收益/普通股每股市价)进行。

通过这三方面分析得到的关于企业获利能力水平的信息,能为现有及潜在的广大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主体提供重要的信息决策支持。

二、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导致获利能力提高的具体准则

我们知道以上公式中若想比值有所提高,或者提高分子,或者减小分母。这一定程度上为企业提升获利能力指标的数值提供了渠道。但会计收益由于各种计价方法、确认手段的不同,存在报表收益与实际收益的一定程度的差异。而新会计准则出台在很多地方都有变更,这些变更无一例外的提高了会计收益的质量,也即提高了分子值的水平,以下是本文的具体分析和说明。

1.《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第十四条: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也即取消了原先采用的存货准则中的“后进先出”法。现实情况是:原材料价格一路升高时,采用“后进先出”法,显然缩小了公司的利润率,而用“先进先出” 法,则扩大了公司的利润率。“先进先出”法更侧重于反映公司长期的经营情况,当原材料价格上涨时,对下游产业的上市公司是有利的。

2.《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股权投资有四类:前三类分别是子公司、合营企业和联营企业,第四类是除前三类以外、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股权投资。原准则规定,上市公司的证券类投资如市价比成本低,必须计提减值准备,但如市价比成本价高,而公司并没有抛出实现收益,账面盈利并不能计入当期业绩,但新股权投资准则第十五条、第十六条的新规定使得证券投资的账面盈利也能成为净利润。具体说是:在上述四种情形以外的股权投资,则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处理,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实际上,对子公司、合营企业和联营企业这三类股权投资,新、旧准则下的核算并无实质性区别。例如,丽珠集团是健康元的子公司,健康元对丽珠集团合并报表,丽珠集团股价变动并不会对健康元的净利润和净资产带来任何影响。长江电力持有2.3亿股广州控股,由于长江电力将广州控股视作联营企业,对该股权投资按权益法核算,广州控股的股价变动也不会对长江电力的业绩和净资产带来任何影响。只有在归类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情况下,交叉持股的市值变动才会影响到上市公司的业绩或净资产。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因此,划分为该类金融资产后,交叉持股的市值变动影响净利润;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因此,其市值变动影响净资产。

3.《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和《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根据前者第九、十、十一条的规定及后者第十九条规定,会计报表中须单列“投资性房产”项目,对于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继处理可以采用成本模式或者公允价值模式,但以成本模式为主导。如果上市公司一旦采用公允价值法来计量其早些年购入的投资性房产,必将大大提高其净资产和当期净利润。尽管对于应用公允价值计量准则采取了极为审慎的态度,但可以相信随着相应要素市场的发展,本准则必将带来该类企业利润的实质回归。

4.《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按照其第十五条、第十九条规定,企业至少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进行复核。使用寿命预计数、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与原先估计有差异的,应当调整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即:新准则不仅可以改变折旧方法,还可以改变预计净残值和使用寿命(审慎地)。在每年年度终了,企业只要找到证据,就可根据需要证明其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与原估计有差异,就可以调整相关内容从而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而且,新准则规定公司调整采用未来适用法,不用追溯调整。如此方便的条件为某些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提升获利能力提供了一定的可能。

5.《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按照其第八条、第九条规定,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研究阶段的支出予以费用化,与原准则相同,但在进入开发阶段后,开发过程中的费用满足一定条件时,可以进行资本化。尽管新准则对公司的研究与开发阶段的定义作了区分,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无形资产研发业务复杂,风险大,这二者很难界定,上市公司可能通过一定调整,划出研发支出费用化与资本化的分界点,进行盈余管理,实现上市公司绩效的改善。

同时第十七条规定“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其应摊销金额应当在使用寿命内系统合理摊销。”但由于新准则对无形资产的摊销不再局限于直线法,摊销年限也不再固定,上市公司有可能通过改变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或摊销方法来进一步进行盈余管理。此外, 新准则规定对无形资产不再进行摊销, 而是进行减值测试, 这些都有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对利润具有了可操控性。

6.《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第三条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1)该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2)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对于第一个条件,那些想以此为契机进行盈余管理、调节利润的上市公司,必会想方设法让关联方的非货币交换具有商业实质,而对商业实质的划定界限模糊,更难监管,第一条件的成立就有很大可能。对于第二条件,由于引入了公允价值,这使得公允价值的真实与否成为关键。在我国,“公允价值”的成熟操作环境尚未完全形成,资产评估机构评出的“公允价格”往往并不公允,这使得上市公司为了盈余管理的需要,有可能买通评估机构,得出有利于自己的价格。

7.《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第九条规定“以现金清偿债务的,债权人应当将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与收到的现金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债权人已对债权计提减值准备的,应当先将该差额冲减减值准备,减值准备不足以冲减的部分,计入当期损益。”新债务重组准则改变了一刀切的规定,将原先因债权人让步而导致债务人被豁免或者少偿还的负债计入资本公积的做法,改为将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这项规定,将为上市公司通过债务重组调节利润打开方便之门,使那些无力偿还债务的上市公司,一旦获得债务全部豁免或部分减免,其收益将直接反映到当期利润中,使得公司的账面业绩发生变化,而且,愈是那些亏损较重、负债较多的公司,其调节利润的空间就愈大。据有关机构测算,因为这一规定,仅2006年上市公司就已增加收益近百亿元。

8.《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第四条规定“企业发生的借款费用,可直接归属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购建或者生产的,应当予以资本化,计入相关资产成本;其他借款费用,应当在发生时根据其发生额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是指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的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和存货等资产。”很显然,与旧会计准则相比,新准则将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资产范围扩大了,资本化的借款范围也由专门借款扩至专门借款和一般借款。上市公司有可能利用此规定,将一些存货的利息支出及专项借款之外的一般借款的利息支出计入资产范围,进而扩大费用资本化,调高公司利润。而我们知道这一策略是相当好实现的。

9.《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按照其第六条、第十二条规定,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按历史成本计量,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也就是说,分别采取“权益法”和“购买法”两种会计处理。但是由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能增加合并新主体的会计利润和未分配利润, 所以想进行盈余管理的上市公司就有可能通过资本运作,将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对象置于同一控制下,轻而易举的实现获利能力的提升。

应该肯定的是,新会计准较原准则相比在制度上为收益的真实性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但无法否认的是新会计准则仍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留下了相当的余地。上市公司在核算会计收益时,必然会认真研究新会计准则,并相应地应用到日常的账务处理中,进而实现利润的提升,表现为投资者进行财务分析时,获利能力指标的提高,对此我们应更加客观的看待和深入分析以揭示企业真实地会计收益。

三、小结

以上分析主要是基于投入资本或资源的盈利能力指标分析,也涉及部分基于普通股份或股价的盈利能力分析,但尚无法具体说明基于销售基础的盈利能力指标是如何提高的,对此的研究还在继续中。

参考文献:

[1]樊行健:上市公司财务经济分析理论与实证.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2]王灿锋徐伟刚:企业盈利能力财务分析的局限性及改进.经济师,2002;2

[3]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屈欢: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会计之友,2007;6(下)

第5篇

一、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管理的发展现状

首先,财务分析主要是指对一些与财务相关的数据和财务资料,运用财务和会计管理的方式进行分析,还要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和产生经济关系进行分析,进行财务分析主要是为了给企业的决策者财务决策的时候提供一定的依据,从而使得企业更好的调整未来投融资和财务管理的方式,使得它们更加适应企业未来发展的状况。因此,财务分析已经成为上市公司了解企业财务管理和经营状况的主要途径。所以,大多数上市公司已经明白财务分析的好坏对于公司未来发展中的意义,在企业的内部管理中积极推行财务分析方式。虽然上市公司已在财务分析中取得一些进步性的成果,但是在财务分析的具体实施上也存在的问题,因此,上市公司要想进一步改善这种现状,就必须加快建立完善的财务分析体系。

其次,财务报告是上市公司进行正确的财务决策的基准,所以财务报告的信息必须是对于公司未来发展有利的,可以给企业管理者进行财务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因此,上市公司应该通过研究和探索找出财务报告分析的不足和问题,从而促使上市公司重新建构自己的财务报告分析体系,进而探寻更科学和有效的财务报告分析方式,来促进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更加健全。

二、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1.财务报告分析资料不全面。首先,由于目前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分析资料不完善,主要是由于上市公司及其下属公司的经营状况和地区差异,这就导致他们的利润和收入以及未来发展的状况都不确定,这就使得财务报告的制定只考虑总体的情况。没有办法反映每个公司财务的实际情况,从而使得财务报告的概括性较强,这就使得下属公司的一些财务问题被隐瞒,进而容易导致决策者的财务决策失误;其次,上市公司缺少对社会责任财务信息的披露,而且有些上市公司为了自己的利益不在财务报告中体现与社会责任财务信息相关的问题,只是体现一些上市公司增值的会计信息,这就使得企业只顾自身经济利益的提高,却忽视了对于社会和环境的考虑。因此,上市公司要想得以长远的发展,就必须兼顾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应该承担社会责任,所以上市公司只有注重社会价值的提升,才能促进经济利益的提高。

2.上市公司虚构利润收入。由于目前的上市公司虚构自己的利润收入,这是财务报告分析中最主要的问题,上市公司主要通过对原始交易的票据和发票以及印章等进行造假。如果根据会计的基本条例的要求,只有确定存在销售行为才能有收入的记载,但是有些上市公司只是为了达到营业收入的目的,从而指使会计人员编造虚假的票据和账簿,从而使得进一步虚构公司的利润收入,从而使得自己利益获得最大化的提高。这种模式很容易被审计部门检查出来,但是,由于审计部门很难确保这些数据的独立性,从而使得上市企业频繁利用这种手段进行经营和利润收入的虚构。

3.国家和政府缺乏相应监管,使企业隐瞒重要信息。由于国家缺乏对于上市公司财务方面的监管,而且上市公司一旦暴露一些重要的信息就使得公司在经济上受到一些损失,这主要是由于现在的股市发展不稳定造成的,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如果要披露一些对自己不利消息,就会使得企业的形象造成损害的同时也必然会受到企业的上级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这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要是企业本来就存在财务报告的问题,就会使得企业的经营和管理风险进一步扩大,这就导致企业不愿意将自己的财务报告中的问题公布出来。

4.利用会计政策的漏洞制定财务报告。上市公司利用会计政策的漏洞来制定自己的财务报告,进而使企业在制定的时候尽量考虑有利于自身经济利益的财务报告条款,由于目前我国政府对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法规和相应标准还不完善,而且相关会计发展的准则也不建全,这就使得上市公司的财务分析没有相应的法规和政策加以规范和界定;另一方面这也导致企业的在财务管理和分析的监管力度不足,这也使得上市公司利用会计政策的漏洞违规制定财务报告进行财务分析的问题频频出现。

三、优化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分析的对策

1.进一步完善财务报告分析资料和体制。上市公司要充分分析财务报告的资料所要达到的目的,从而避免现行财务报告反映的情况不实的现象的出现,因此,充分分析财务报告所达到的目标,有利于企业的管理层更好的评估现金流量和财务运行模式,进而使得财务运行的风险逐步降低,这就要求上市公司在财务报告中可以将目前企业现在真实的财务运行状况和经营状况全面的反映出来,这有助于企业的决策者通过财务报告制定未来的发展模式。

2.重视企业财务和管理人员整体素质的提升。企业应该积极培养高素质和具有较高职业道德的会计人才成为企业的财务人员,从而应对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并且对会计相关的凭证和票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进而保证会计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按照法律履行相应的职责;企业负责人应明白自身的职责,积极学习与财务和会计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熟悉有关经济会计法规和法律,进而对自己和单位、企业的债权人和投资方负责,才不会指使命令企业的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违法制定企业的财务报表以及虚构相应的数据。

3.政府和会计行业应该加大监管力度。首先,应该提高管理层的财务会计相关法律和法规方面的意识,明确企业管理人员的法律责任和义务,加大对上市公司主要管理人员的惩处力度。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养,以基本的会计规范为根本,要严格把控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与资质,让专业的财务、会计工作和有关的人员从事财务的管理工作。其次,还应该加强国家对于会计行业的监管,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检验和检查以及适时的监督,各级财政、税务、审计机关要依法对上市公司加强财务会计信息的检查以及审计进行严格的监管。再次,规范行业内部监督,强化会计师事务所和专业会计师队伍的风险意识防控,形成行业内部管控机制与外部监管控制的体制,可以高效的发挥监管的职能,从而进一步提高监管上的力度。这种的监督和管理的体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使得企业内部监督、国家监督和行业内部的监督三者密切的结合在一起,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实现。

4.政府应健全相关的会计法规和政策。政府应该积极健全和完善与财务会计方面的相关法律和政策,出台一些法律和政策对企业的财务报告和管理进行监督和规范,使上市企业财务报告得以真实的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发展状况,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企业在财务报表制定中造假现象的出现,进而使得企业的财务管理走上健全发展的道路。所以政府要想使得企业的财务报告更加真实可靠,就必须出台切实有效的法律法规加以规范,这样企业的财务信息才能更加全面的被披露出来,才能真实的反映企业目前经营和管理状况,这样才能使得相关部门掌握企业的真实财务会计信息,以便做出正确的决策,从而进一步促进国家相关领域更加健全发展,进而企业也可以得到可持续发展,才不会在发展中破坏社会和环境的发展。

第6篇

2009年8月,南京大学李心合教授在《财务与会计》发表《关注公司财务概念框架的研究》一文,指出公

>> 公司财务分析:框架与超越 论公司财务控制 论公司财务责任 论公司财务学假设 构建集团公司财务控制框架的思考 哈佛分析框架下上市公司财务分析 哈佛分析框架下S公司财务分析 论公司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异同 论防范公司财务欺诈的制度构建 论公司财务监控机制的构建 论高速公路公司财务内部控制 论公司财务主管(CFO)职能的转变 论上市公司财务困境的成因 论公司财务视野中的技术与知识 刍论国有公司财务控制 论如何加强证券公司财务管理 论如何提高公司财务管理质量 论如何建立铸锻公司财务预警机制 论保险公司财务大集中 论上市公司财务成长性战略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曹越:《再论公司财务概念框架》,《会计研究》2012年第4期。

[3]成小云:《简评 “公司财务概念框架”论》,会计研究2011年第7期。

[4]盖地、栾甫贵:《关于企业财务通则的思考》,《财务与会计》2004年第4期。

[5]葛家澍、刘峰:《会计理论:关于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6]葛家澍:《基本会计准则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会计研究》1997年第10期。

[7]葛家澍:《论美国的会计概念框架与我国的基本会计准则》,《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8]葛家澍:《公认会计原则在美国的发展(中)》,《上海会计》1996年第11期。

[9]亨利·I.沃尔克、詹姆斯·L.多德等:《会计理论》陈艳等译,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景莉:《财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与基本框架刍议》,《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11]李心合:《论公司财务概念框架》,《会计研究》2010年第7期。

[12]李心合:《关注公司财务概念框架的研究》,《财务与会计》2009年第16期。

第7篇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指标;财务报表;现金流量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1

一、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理论综述

1.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的目的及意义

财务报表分析的目的是将财务报表的数据转化成有用的信息,帮助报表使用人改善决策。财务报表分析的意义:目前有关介绍的财务报表分析的方法,只从某个或几个侧面出发进行了阐述,如何就整体进行分析评价是财务分析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

2.财务报表分析的技术指标

2.1盈利能力指标

盈利能力就是企业资金增值的能力。盈利数额的大小、利润率的高低是衡量企业管理效绩的主要标志。

(1)营业利润率。营业利润率是企业一定时期营业利润与营业收入的比率。营业利润率越高,表明企业市场竞争力越强,发展潜力越大,从而获利能力越强。

(2)总资产报酬率。总资产报酬率是企业一定时期内获得的报酬总额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率。总资产报酬率全面反映了企业全部资产的获利水平,一般情况下,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的资产利用效益越好,企业获利能力越强,经营管理水平越高。

(3)市盈率。市盈率是上市公司普通股每股市价相当于每股收益的倍数。一般来说,市盈率高,说明投资者对公司的发展前景看好,愿意出较高的价格购买公司股票,所以一些成长性较好的高科技公司股票的市盈率通常要高一些。

2.2偿债能力指标

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对企业而言,适度的举债是扩大经营规模,提高资本金利用率的一项重要经营策略。

(1)短期偿债能力指标。短期偿债能力是指企业流动资产对流动负债及时足额偿还的保证程度,是衡量企业当前财务能力。①流动比率。流动比率是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比率。一般情况下,流动比率越高,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越强,债权人的权益越有保证。②速动比率。速动比率是企业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值。一般情况下,速动比率越高,表明企业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越强。

(2)长期偿债能力指标。长期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偿还长期负债的能力。主要有资产负债率和产权比率。①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又称负债比率,是企业负债总额占资产总额的比率。一般情况下,资产负债率越小,表明企业长期偿债能力越强。②产权比率。产权比率也称资本负债率,是指负债总额与所有者权益的比率,是企业财务结构稳健与否的重要标志。一般情况下,产权比率越低,表明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越强,债权人权益的保障程度越高,承担的风险越小。

2.3运营能力指标

运营能力是企业的总资产及其各个组成要素的配置组合对财务目标实现所产生作用的大小。

(1)应收账款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是企业一定时期内营业收入与平均应收账款余额的比率。该指标反映了企业应收账款变现速度的快慢及管理效率的高低。

(2)流动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是企业一定时期营业收入与平均流动资产总额的比率。

2.4发展能力指标

发展能力是企业在生存的基础上,扩大规模、壮大实力的潜在能力。

(1)营业收入增长率。营业收入增长率是企业本年营业收入增长额与上年营业收入总额的比率。

(2)资本保值增值率。资本保值增值率是企业扣除客观因素后的本年末所有者权益总额与年初所有者权益总额的比率。

3.财务报表分析的分析方法

3.1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是将会计报表中的主要项目或指标与分析者选定的比较标准做比较,确定其差异,并据以判断、衡量企业经营状况的分析方法。

3.2财务比率分析法。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的财务比率分析是指动用公开披露的上市公司会计报表数据,并结合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的其它有关信息,对同一报表内部或不同报表见的相关项目,以比率的形式反映它们的相互关系,据以评价该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分析方法。

二、完善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局限性的对策

1.财务报表自身的完善

1.1财务报表计量属性的改进。针对我国实际情况,为了弥补现行财务报告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的不足,可以借鉴国际惯例,利用“时价会计”,即在财务报表补充资料中,调整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相关报表,作为正式报表的补充资料。

1.2财务报表披露的改进。要力求改进财务报告披露的局限性,一是增加披露内容;二是适用多样化呈报,多种形式披露。

2.财务报表分析指标的改进

2.1重视现金流量分析。从发展及实物的角度来看,现金流量分析指标应加入到现行财务报表指标体系中。在分析指标体系中,可加入若干现金流量分析指标,从总体上反映出在企业利润中现金支持的比例有多大,从而帮助使用者判断利润的保障程度。

2.2完善财务指标。鉴于用应收账款周转率来反映应收账款的周转能力,可以考虑用应收账款的平均账龄来代替它。

3.财务报表分析方法的改进

多种财务分析方法结合分析:

(1)正反两方面进行判断。在分析公司的财务报表时,不仅要寻找挖掘出其投资价值,同时也可以发现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财务风险。并判断是属于系统风险还是非系统风险以及企业的克服能力,从相反的方向来说明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和投资价值。

(2)比率与趋势分析可以结合。使用这两种方法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关系。在运用时不能孤立地使用一种方法做出投资判断。

(3)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相结合。企业的生产经营业务和财务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因此要注意进行动态分析。

总之财务报表的报出和分析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性工作,所以我们在报出和分析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守财务制度的法律法规,为企业的发展战略提供扎实可靠的基础资料。

参考文献:

[1]耿红.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会计透明度影响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07.

[2]张惠娟.现金流量表在企业财务分析中的应用[J].经济与法制,2007(5).

第8篇

1 引 言

财务评价是财务报告的使用者以公司年度、半年度、季度财务报告等相关资料为依据,凭借已有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公司财务过去和现在的评价,以及对未来的预测来帮助投资者和上市公司自身进行合理决策的一种手段。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西方的学者取得了大量的关于公司财务指标评价的研究成果。1919年,美国人Alexander Wa11[1]提出比率分析体系,为公司外部的需求者提供了一个完整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1928年,沃尔与邓宁(Dunning)合著的《财务报表比率分析》一书首次提出了沃尔比重评分法,以此考察公司负债水平和偿债能力的综合指标分析体系,“沃尔分析模式”选择了流动比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七种财务比率按权重进行评价,根据总评分高低判定公司财务状况优劣。Muresan和Wolitzer[2]在2004年引入PALMs(利润率、资产利用率、长期偿债能力、市场价值、短期偿债能力)方法帮助财务报表的使用者更好地进行财务分析,让其能全面了解公司财务状况,并清楚公司价值和所处地位。

从1993年的财务会计改革开始,国内才对公司财务综合评价体系进行研究。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被市场经济体制所取代,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企业财务通则》于1993年7月颁布实施,为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绘制了新的蓝图。[3][4]《企业财务通则》规定: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由8个指标组成,这8个指标分别为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资本金利润率、销售利税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分别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获利能力方面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企业财务通则》的颁布实施,有利于企业财务管理朝着科学化的方向发展,有利于政府及债权人对企业经营状况的评价。在1999年财政部、国家经贸委、人事部和国家计委联合了《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规则》,评价指标分为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两大类,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分值的权重分别占80%和20%,其中定量指标又分为基本指标和修正指标两类。其中基本指标主要包括四大类八个指标:一是反映企业财务效益状况的指标,包括净资产收益率(占30分)和总资产报酬率(占12分);二是反映企业资产运营状况的指标,包括总资产周转率(占9分)和流动资产周转率(占9分);三是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状况的指标,包括资产负债率(占12分)和已获利息倍数(占10分);四是反映企业发展能力状况的指标,包括销售增长率(占9分)和资本积累率(占9分),上述八个指标总得分100分。[5][6]修正指标是基本指标的补充,共由16个指标组成。与此相对应,国内一些学者和机构对公司财务评价也进行了研究。2001年,复旦大学的学者和“证券之星”财经网站共同开发了“上市公司综合财务质量测评系统”,该系统将财务指标分为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等五类,共包括净资产收益率、负债结构比率等18个财务指标;2004年,杨棉之[7]认为我国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局限性具体表现在:重视会计利润忽略现金流量、比率分析法的可比性、重视数量性资料忽略质量性因素。2009年,朱学义、王建华[8]认为财务分析体系存在以下的问题:企业发展的财务战略功能未得以充分体现,未突出企业“现金流”的核心作用。

总的来说,目前中国有关公司财务综合评价主要是以应计制即权责发生制为基础,以来自于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数据为核心设计相应的指标进行分析。因为指标数据易于获得,便于理解和比较,财务评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为利益相关者进行分析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帮助。[9]但由于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的假设之一,使得应收未收、应付未付、应摊未摊、应计未计、应提未提等项目的大量存在,影响了运用财务指标对上市公司的绩效评价。故此,应对目前财务评价体系进行改善和优化,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只对偿债能力财务评价体系优化进行探讨。

2 我国目前上市公司偿债能力指标体系

目前对我国上市公司偿债能力的评价主要还是基于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并以“权责发生制”为会计假设的核心分析体系进行的,[10]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现金流量表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而且目前对我国上市公司偿债能力的评价也以财务比率分析法为主。财务比率分析法是指将上市公司某个时期财务报表中不同类别但具有一定联系的有关项目及数据进行比较,用计算得出来的比率反映各项目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此分析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方法。

以财务比率分析为例,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偿债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涉及变现能力分析和长期偿债能力分析两大类。

2.1 变现能力分析指标体系

变现能力也就是短期偿债能力,[11]是公司产生现金的能力,该能力取决于可以在短期转变为现金的流动资产金额的大小,它是考察公司短期偿债能力的关键因素。反映变现能力的财务比率主要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保守速动比率等。目前的变现能力分析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2.2 长期偿债能力分析指标体系

长期偿债能力[12]是指公司偿付到期长期债务的能力,常用反映债务与资产、净资产的关系的负债比率来衡量。负债比率主要包含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有形资产净值债务率和已获利息倍数等。目前长期偿债能力分析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其中:

3 目前评价我国上市公司偿债能力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及优化设计

3.1 目前评价我国上市公司偿债能力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

3.1.1 体系不适应要求

新的经济形势下出现一些新的经济现象,目前的财务评价体系已不适应新的要求。

随着新兴经济现象的诞生,新的经济业务也相伴而生。所以要转换财务评价的视角,财务评价存在的评价重点模糊、评价要点过于宽泛、评价内容单一等局限性越来越明显。

3.1.2 过分强调“权责发生制”

目前的财务评价体系过于强调“权责发生制”原则,而忽视“收付实现制”原则,因此现行财务指标体系中包含现金流量指标类别的财务评价指标较少。

在财务报告的三大报表中,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只有现金流量表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未突出公司“现金流”的核心作用,造成财务评价体系中有些指标产生应收未收、应付未付、应摊未摊、应计未计等项目,使部分会计信息失真,财务评价失效。比如,在目前的财务评价体系中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反映短期偿债能力指标的流动比率中的流动资产项目就包含应计入资产但还没实际收到的“应收账款”“应收票据”等事项,当“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不能收回来时,就虚增了资产。而在当今“现金为王”的时代,应计制下账面盈利更多地取决于公司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利润操纵屡见不鲜。[13]

如果按照“收付实现制”来计入就不包含这些项目了,使会计信息更接近实际,财务指标评价的结果也更准确。因此,在目前偿债能力指标体系[12]中多加入反映现金流量的指标势在必行。

3.1.3 体系中指标不够详细

目前的偿债能力评价体系设置的指标不够详细,提供的信息不够全面,信息容量不够大。比如,长期偿债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中的资产负债率,建议还应增加资产长期负债率指标,专门反映长期负债和公司资产总额的比率,同时在产权比率和有形资产净值债务率项目基础上再增加长期负债产权比率和有形资产净值长期债务率两个指标,使提供的信息更加细化,质量内涵更加丰富。

3.2 偿债能力评价体系优化设计

3.2.1 变现能力分析指标体系

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中的“流动资产”项目要扣除“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待摊费用”“待处理财产损失”项目;同时为了突出收付实现制,强化现金流偿付短期债务的能力,增加一个反映现金流量的指标即现金流动负债比率,这样就更突出短期变现能力强的流动资产的偿债能力,使变现能力分析指标体系更接近实际,财务评价结果更真实可靠。

3.2.2 长期偿债能力分析指标体系

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有形资产净值债务率中的“负债总额”按偿还期限的长短分解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由于短期偿债能力在“变现能力分析指标体系”中已有反映,为避免重复流动负债部分就不在指标计算之列。这样将现有长期偿债能力分析指标体系改造为“资产负债率”“资产长期负债率”“产权比率”“长期负债产权比率”“有形资产净值债务率”“有形资产净值长期债务率”,用“净利润”替换已获利息倍数指标中的“税息前利润”项目,使偿付借款利息的能力更直接,因为原有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中的“税息前利润”项目包含应交的所得税和支付的利息费用,这两项本质上属于费用,不是支出的来源项目,这样得到的结果必然虚增支付利息的能力,同时再增加一个专门反映偿还本期到期的长期债务和本期应付的应付票据的比率即现金到期债务比。通过如此的改善和优化使得财务评价体系设置的指标更加详细,提供的信息更加全面,信息容量更加丰富。

优化后的上市公司财务指标评价体系信息含量显著增加,决策的有效性也得到增强。下面是上市公司偿债能力指标评价体系优化前后的对比,如表3所示。

3.2.3 实证分析

选取贵州茅台股份有限公司截至2012年9月30日的所有财务报告相关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

根据其2012年第三季度的资产负债表、利润分配表和现金流量表可得到如下的数据:流动资产合计31485892751.19元,总资产合计38834876462.71元,流动负债合计6825540993.93元,长期负债合计17770000元,负债总额合计6843310993.93元,存货合计324914133.94元,货币资金合计18690032974.06元,交易性金融资产合计0元,应收账款合计1853461.74元,应收票据合计348529803.5元,待摊费用合计11148268.39元,年经营现金净流量合计7561565324.9元,净利润合计10937979773.7元,股东权益合计31991565468.78元,无形资产净值合计803234798.06元,息税前利润合计(由于利息费用为0,该项就是净利润10937979773.7元和所得税3647276882.3元之和)14585256656元,待处理财产损失0元。由以上数据经计算后可得到表4。

通过优化前后的指标对比发现,优化后的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都在接近1倍左右,而且从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只差0.01倍,说明该公司的存货非常少,比优化前的数据反映其偿债能力更深刻。虽然数字与优化前相比较小,但反映该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更接近客观实际;从长期偿债能力看,增加3个更加细化的指标,使评价的内容更丰富,更能立体的多角度的评价上市公司的长期偿债能力。

第9篇

一、财务预警概述

财务预警是指以公司的财务报表及相关的会计资料为依据,通过对财务指标的综合分析,对公司财务状况进行预测研究,及时发现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潜在的财务风险,并在危机爆发前提前向公司的管理当局发出警告,督促公司管理当局对此做出相应的改变,避免财务危机的发生,较好地起到了未雨绸缪的作用。根据警情界定程度的不同,可将其分为狭义和广义的财务预警。狭义的财务预警偏重于研究财务危机,实际上就是财务危机预警。广义的财务预警是对所有可能引起企业财务活动波动的因素进行研究,只要引起企业财务活动产生不利因素就进行预警。财务预警系统就是合理保证企业财务活动不偏离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对财务周期活动中出现的不确定和不稳定现象进行预测,判断企业目前是处于“正常状态”还是“危险状态”。减少造成企业出现危机的各种因素,避免出现管理波动或管理失误的重复出现。本文从财务预警理论出发,利用ST公司与非ST公司的财务状况中的财务指标进行对比,根据比较的结果预警上市公司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状况。

二、上市公司施行财务预警系统现状

我国资本市场作为新兴的半强势半弱势市场,进行财务预警方面的研究起步很晚,大部分上市公司建立的财务预警系统都是借鉴西方的成熟模型,而且也应用到农业、林业、工业、交通等各个领域。但作为我国特色资本市场基础上建立的财务预警系统,还是比较年轻的研究领域,证券市场以及上市公司还不是很成熟,虽然我国上市公司的监管部门就上市公司运用财务预警系统做出相应的规定,但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在运用财务预警系统进行财务风险预警方面缺乏一定的主动性,直到很多上市公司出现了大量的ST或PT现象,给广大投资者带来巨大损失的现象发生以后,才引起管理当局对财务预警的重视,财务预警系统逐渐被运用。常用的预警模型有Z分数模型、线性概率模型、F分数模型等。

(一)多元线性判定模式 多元线性判定模式,又称Z-Score方法,其基本原理是通过统计技术筛选出那些在两组间差别尽可能大而在两组内部的离散度最小的变量,从而将多个标志变量在最小信息损失下转换为分类变量,获得能有效提高预测精度的多元线性判别方程。Z分数模型的判别函数如下:

Z=1.2X1+1.4X2+3.3X3+0.6X4+1.0X5

其中,X1=(期末流动资产一期末流动负债)/期末总资产X2=期末留存收益/期末总资产X3=息税前利润/期末总资产X4=期末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期末总负债X5=本期销售收入/总资产

Z分数模型的判断标准如下:Z>2.675,表示财务状况良好,发生破产的概率小;1.81≤Z≤2.675,表示财务状况不稳定,为灰色地带;Z

多元线性判定法从企业的资产规模、获利能力、财务结构、资产利用效率以及偿债能力等方面综合分析预测企业的财务状况,准确率较高,进一步推动了财务预警的发展。

Z-Score模型的局限性:一是工作量比较大,费时费力。二是在前一两年的预测中,多元线性判定方法的预测精度比较高,但再往前,其预测精度会大幅下降,甚至可能低于单变量模型。三是多元线性判定方法有一个很严格的假设,这就大大限制了多元线性判定方法的使用范围。

(二)EVA判别方法 经济增加值(EVA)的英文简称,是一种评价公司经营业绩的新指标,其定义为EVA=NOPAT-KW(NA)。其中,NOPAT为税后净经营利润;KW为公司资本加权平均成本;NA为经过调整的期初公司净资产价值。EVA判别法相对于传统财务指标相比具有以下优势:(1)真实性。由于EVA针对现行的会计政策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减少了上市公司管理层通过各种途径改变资本结构,从而进行盈余管理。这相对于传统的会计指标,能更加真实地反映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2)可靠性。EVA作为一种创值指标,它不仅考虑了公司使用的全部资本,充分利用了公司提供的全部公开信息,而且考虑了风险,同时含有企业外部的市场信息,而传统的财务指标则完全利用公司内部的信息。所以,这相对于传统的财务指标具有明显的可靠性。

EVA判别法的局限性:由于EVA涉及对传统利润指标复杂的调整计算,其实用性遭到国内学者的质疑,所以有关EVA在预测财务困境方面的研究目前在国内尚属空白。

(三)F分数模型 F分数模型的判别函数如下:

F=-0.1774+1.1091X1+0.1074X2+1.9271X3+0.0302X4+0.4961X5

其中,X1=(期末流动资产一期末流动负债)/期末总资产;X2=期末留存收益/期末总资产;X3=(税后纯收益+折旧)/平均总负债;X4=期末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期末总负债;X5=(税后纯收益+利息+折旧)/平均总资产。

F分数模型的临界点为0.0274,若F分数低于0.0274,则将被预测为破产公司;反之,若F分数高于0.0274,则公司将被预测为继续生存公司。此数值上下0.0775内为不确定区域,区间为[-0 0501,0.1049],若落入此区域中,管理决策者应该进一步分析,因为F分数模型只能辅助管理者,警告可能会发生财务危机。即F分数模型的判断标准可如下表示:F>0.0274,表示被预测为继续生存公司;F

F分数模型中的5个自变量的选择是基于财务分析理论,因此,它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测出企业是否存在财务危机,降低了单变量的误判率;及时预警上市公司的财务危机并寻求发生财务危机的根源,同时还能加强公司对于财务危机的防范措施,分析和判断上市公司未来的发展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利益相关者做出相应的决策。

虽然已经建立了系统的财务预警模型,但目前很多上市公司并没有广泛采用,这是因为一方面很多上市公司的管理当局缺乏建立系统的财务预警模型的意识,另外上市公司建立的科学的财务预警系统要在真实合法的资料基础上,但是由于中国的资本市场不完善,上市公司造假的现象屡见不鲜,使得建立出来的系统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上市公司的会计失真现象极大地影响到财务预警系统的有效性,使其失去应有的效果,财务预警系统也就形同虚设了。

三、上市公司财务预警系统实证分析――以制造业为例

本文针对我国沪、深两市所有被ST的制造业上市公司进行随机抽样,从中随机抽取10家ST上市公司以及10家非ST的制造业上市公司作为本次的研究样本。本文的样本数据均取自各年上市公司公开披露在网上(和讯、证券之星、巨潮资讯等)的各年年报和有关财务指标,主要选取2008~2010年的相关财务数据进行研究。

(一)Z-Score模型实证分析 按照Z-Score模型的要求收集整理财务数据,计算得到不同年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Z值得分,见表1~6。

Z-Score模型预警方法分析:(1)对非ST上市公司的预测。从上述的表格中可以看出,Z-Score模型对非ST企业的预测结果为:非ST上市公司的Z值大于2.675(即处于安全地带)的平均比例为63.33%;Z值在1.81~2.675之间(即处于灰色地带)的平均比例为26.33%;Z值小于1.81的(即处于危险地带)的平均比例为10.34%。这说明我国非ST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基本良好,有一定的抵御风险的能力。(2)对ST上市公司的预测。从上述的表格中可以看出,在被“特别处理”前几年,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已经出现明显的恶化。Z-Score模型对ST企业的预测结果为:Z值小于1.81(即处于危险地带)的平均比例为60%;Z值在1.81~2.675之间(即处于灰色地带)的平均比例为16.67%;Z值大于2.675(即处于安全地带)的平均比例为23.33%。这说明我国ST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大部分处于破产边缘,它们需要及时调整本身存在的问题,如果不及时进行调整或者是调整力度不够,就极易走向破产的深渊。(3)ST上市公司在被列入“特别处理”的前两年(即2008、2009年),他们的Z值平均值为-2.432;而同期非ST的上市公司我Z值平均值为4.3918。很显然,ST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远远差于非ST上市公司,ST上市公司的财务危机已经相当严重了,已经在破产的边缘了。

(二)EVA判别法实证分析 按照EVA判别法的要求收集整理财务数据,计算得到不同年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EVA值,见表7~9。

EVA判别法的分析:(1)对非ST上市公司的分析。从上述表格中可以看出,非ST上市公司的EVA为正数的平均比例为73.33%,这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的创值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同时,非ST上市公司的EVA平均值呈现逐年递增的现象,这说明我国非ST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普遍较为良好。分析如图1所示。

(2)对ST上市公司的分析。从上述表格中可以看出,ST上市公司的EVA为负数的比例比较高,尤其是在前两年(即2008、2009年),达到了70%。同时,2008、2009年两年的企业EVA值持续走低,说明这些企业的财务状况更加恶化了,急需做出调整。而到了2010年,ST上市公司的EVA值大部分都为正数,只有两家企业为负数,这说明各ST企业经过了一系列的调整,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ST上市公司这三年的EVA值走势如图2所示

(3)对比ST上市公司和非ST上市公司,不难发现,虽然ST企业在2010年的财务状况稍微得到了一点改善,但是其财务危机还是明显地比非ST上市公司恶化,必须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整措施,要不然就难逃被破产厄运。同时,非ST企业也有不稳定的,也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切勿置之不理,否则,等到风险积压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演变成财务危机,直至破产。

(三)F分数模型实证分析 按照F分数模型的要求收集整理财务数据,计算得到不同年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F值得分,见表10~15。

F分数模型预警方法的判定结果及分析:(1)对非ST上市公司的预测。从上述的表格中可以看出,F分数模型对非ST企业的预测结果为:非ST上市公司的F值大于0.1049(即处于安全地带)的平均比例为80%;F值在-0.0501~0.1049之间(即处于不稳定地带)的平均比例为20%;Z值小于-0.0501的(即处于危险地带)的为0。(2)对ST上市公司的预测。从表10~15中可以看出,在被“特别处理”前几年,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已经出现明显的恶化。F分数模型对ST企业的预测结果为:F值小于-0.0501(即处于危险地带)的平均比例为50%;F值在-0.0501~0.1049之间(即处于不稳定地带)的平均比例为20%;Z值大于0.1049(即处于安全地带)的平均比例为30%。(3)ST上市公司在被列入“特别处理”的前两年(即2008、2009年),其F值小于-0.0501的平均比例为70%,其F值远远低于非ST上市公司。但是ST公司于2010年的F值小于-0.0501为0家,说明ST上市公司经过了两年的调整逐渐走出了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并逐渐走出财务危机。

(四)制造类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模型实证结果比较 针对以上研究结果,并对其进行汇总,得到表16。

从表16可以看出:(1)三种预警模型在特别处理前一年,EVA判别法的准确率为70%,而Z-Score模型以及F分数模型的准确率则为75%,高于EVA判别法。(2)三种预警模型在特别处理前两年,Z-Score模型以及EVA判别法的准确率都为75%,而F分数模型的准确率则为80%,高于另外两种判别方法。(3)综合比较,三种方法的准确率都比较高,但是F分数模型的准确率最高,高于EVA判别法和Z-Score模型。

(五)F分数模型优势 从上述的财务分析情况来看,利用F分数模型可以有效监测公司的运营情况。F分数模型中的5个自变量的选择是基于财务分析理论,因此,它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测出企业是否存在财务危机,降低了单变量的误判率;还能及时预警上市公司的财务危机情况,寻求发生财务危机的根源;同时加强公司对于财务危机的防范措施,分析和判断上市公司未来的发展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利益相关者做出相应的决策,有利于公司的健康长远发展。通过Execl等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工作,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了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模型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我国制造业非ST上市公司普遍具有良好的财务状况,具有较好的风险抵御能力。但是,也有的非ST企业处于不稳定甚至危险地带,这些企业必须及时而有效的做出相应的调整措施,如果调整不力或者是效果不明显,则这些财务风险必将演变成财务危机,进一步威胁着企业的生产发展;Z-Score模型能提供给投资者更多的预测性,投资者能早期得到企业陷入困境的警告,及早做出决策,规避风险,还可以帮助企业做出信用决策等;EVA作为一种长期的财务指标,其对企业财务困境的预测具有相关性,且相对其他财务指标其预测准确程度较高,这说明运用EVA对中国上市公司财务状况进行评价与分析具有一定的可行性;F分数模型可以更准确地预测出企业是否存在财务危机;降低了单变量的误判率;预警上市公司的财务危机;及时寻求发生财务危机的根源;加强公司对于财务危机的防范措施;分析和判断上市公司未来的发展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利益相关者做出相应的决策。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在三种预警模型中,F分数模型的准确率最高,高于其他两种模型。

参考文献:

[1]宁静鞭:《基于KNN和logistic回归方法的财务预警模型比较》,《商业时代》2008年第13期。

[2]冯月平:《Logistic财务预警回归模型的构建与检验》,青岛理工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第10篇

股票投资分析方法包括基本分析方法和技术分析方法。基本分析方法分为宏观经济分析、行业分析和公司分析,其中公司分析是基础分析的核心。公司分析主要是通过对公司财务报告的分析,找出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俱优且其内在价值低于其现行价格的公司,作为选股和投资决策的依据。由此可以看出,财务报表分析对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很重要。但是,缺乏理论指导的财务报表分析可能使股票投资者最终陷入“就报表论报表”的分析误区,因而对其投资决策产生不了任何有价值的影响。这也是目前我国的股票投资者———即使是机构投资者也不太重视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的原因之一。因此要想使投资者学会进行财务报表分析,愿意进行财务报表分析,从而理性的进行投资决策,就应该有一套适合股票投资者需要的财务报表分析理论框架作指导。

一、公司财务分析的哈佛框架

公司财务报表分析并不是有效分析公司经营活动的全部,而只是其中一个较为技术化的组成部分。有效的公司经营活动分析,必须首先了解公司所处的经营环境和经营战略,分析公司经营范围和竞争优势,识别关键成功因素和风险,然后才能进行公司财务报表分析。由于公司管理层拥有公司的完整信息,且财务报表由他们来完成,这样处于信息劣势地位的外部人士、包括股票投资者就很难把正确信息与可能的歪曲或噪声区别开来。通过有效的财务分析,可以从公开或公司提供的财务报表数据中提取管理者的部分内部信息,但由于分析者不能直接或完全得到内部信息,转而只能依靠对公司所在行业及其竞争战略的了解来解释财务报表。一个称职或成功的财务分析者必须像公司管理者一样了解行业经济特征,而且应很好地把握公司的竞争战略。只有这样才能透过报表数字还原经营活动,从而较为全面和客观地掌握公司的财务状况。正是基于如上考虑,哈佛大学的佩普、希利和伯纳德三位教授在其著作《运用财务报表进行公司分析与估价》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公司财务分析框架———哈佛分析框架。哈佛框架的核心是:阅读和分析公司财务报表的基本顺序是:“战略分析会计分析财务分析前景分析。”也就是说,先分析公司的战略及其定位;然后进行会计分析,评估公司财务报表的会计数据及其质量;再进行财务分析,评价公司的经营绩效;最后进行前景分析,诊断公司未来发展前景。可见,哈佛框架完全超越了传统的“报表结构介绍———报表项目分析———财务比率分析”的体例安排,跳出了会计数字的迷宫,以公司经营环境为背景,以战略为导向,立足于公司经营活动,讨论公司经营活动(过程)与公司财务报表(结果)之间的关系,从而构造了公司财务分析的基本框架,展示了公司财务分析的新思维。

二、基于股票投资决策的财务报表分析理论框架

基于股票投资决策的公司财务报表分析是一般性财务分析在股票投资决策领域的具体应用。也就是说,借鉴一般性公司财务分析的理论框架,再紧密结合股票投资的具体目的,就可以形成基于股票投资决策的公司财务报表分析框架。本书借鉴哈佛财务分析框架,结合股票投资决策目的,提出一个基于投资决策的公司财务报表分析框架:131框架。即:1个起点———问题界定3个步骤———财务情况预判、报表结构及指标分析、财务前景预测1个结果———服务于投资决策这一框架可用图1表示。

1.问题界定。这是解决问题的首要一步。在对问题进行界定时,关键是问题本身,而不是问题的表象。如公司收入增长乏力或许是问题,但也可能是行业衰退、经济下行、公司管理落后、职工激励不足的表象。抓错药方的最普遍的原因是没有正确地界定病症。正如有人指出的那样,如果问题表述得准确,就等于问题已经解决了一半。所以问题界定是进行公司财务报表分析的第一步,那基于投资决策目的对公司进行财务分析,要解决的真正问题是什么?是评价公司的财务风险,还是评价公司的盈利能力大小?是评价公司目前的财务实力,还是评价未来的发展潜力?进一步而言,这些是分析的问题本身还是问题表象?目前股票投资者可能倾向于把问题界定为:评价公司的财务风险:评价公司收益的稳定性;评价公司的盈利能力;评价公司目前的财务实力;评价公司未来的发展潜力;评价公司是否能给投资者带来合理的预期收益;评价对该公司投资是否能使投资风险降低。这些都是基于公司财务报表分析的具体目标而言的,若提升一下目标的层次,是否有更本质的发现?本书在此尝试提出一个新的观点:评价公司股票是否具有投资价值。股票投资者无论是进行投资的基本面分析还是技术分析,目的无非是为获得有助于评估股票期望收益和风险的信息,为投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无论投资者个人对风险的态度如何,理性的投资者都希望在一定收益率下,把投资风险降到最低。在股票投资的基本面分析中,对被投资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是核心,由于投资者进行股票投资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找出具有投资价值的股票,公司是股票的载体,对公司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确定这个公司的股票是否具有投资价值。这才是股票投资者进行公司财务报表分析的根本或问题所在,而评价公司的财务风险或盈利能力等仅仅是表象。

2.财务情况预判。这里主要是指股票投资者在对上市公司所处的经营环境和行业背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评价公司的财务报表是否真实的反应了公司的经营情况,识别报表可能存在的重大错误和舞弊,并加以调整,从而尽可能准确的对公司财务情况进行初步的预判。财务情况预判包括两个相互关联的环节:宏观环境分析和会计调整。宏观环境分析是财务情况预判的基础,而会计调整是财务情况预判结果的报表体现。其中宏观环境分析属于定性分析,主要是确定公司的主要利润驱动因素、辨识公司的经营风险,以及定性评估公司的盈利潜力。首先,宏观环境分析能帮助股票投资者更好地、有针对性地找出报表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调整,即使报表没有问题,也可以作为合理评价报表结构和报表指标的基础和依据。例如,确定了主要的利润驱动因素和经营风险后,可以更好地评价公司的会计政策,以及对盈利能力的影响等;对公司行业背景和竞争战略的评估有助于评价公司当前盈利水平的可持续性。其次,宏观环境分析还可以帮助股票投资者在预测公司的未来业绩时,做出合理的假设,从而保证对公司前景进行更为准确的判断。所谓会计调整是在宏观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对公司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和会计处理进行基本的评价,特别是要对那些存在较大灵活性的环节重点进行关注,评价其会计政策和估计的适宜性。对公司报表可能存在的重大错误和舞弊进行识别,找出公司在会计处理上偏离准则制度、偏离行业惯例、偏离公司既往、不能恰当反映公司经营事实的事项。找到存在的问题之后,重新计算公司财务报表中相应的会计数字,通过数据或报表调整,形成没有重大偏差的会计数据,从而修正原先对会计数据的歪曲。可以说,经过会计调整后的财务报表既是财务情况预判的结果,也是确保下一步报表结构分析和指标分析结论可靠性的必要基础。

3.报表结构分析及指标分析。这里所指的报表结构分析是指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各自的内部结构分析,通过这一分析有助于投资者理解会计报表项目的经济内涵。在结构分析的基础上将报表中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就是指标分析。指标分析是财务报表分析的核心,目标是运用会计数据定量地评价公司的当前和过去的业绩,以及公司的财务风险和盈利能力等,并评估其可持续性。进行指标分析必须按照一定的逻辑,形成系统有效的分析体系,从而正确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一般的报表分析指标包括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四大类指标。通过指标分析,投资者还要达到明了公司现状问题的功能。在上述分析中,股票投资者可根据需要使用比较分析、趋势分析、结构分析、比率分析等报表分析方法,对公司做出全面评价,借此形成公司流动性与盈利能力的准确判断,对公司财务风险、财务弹性及其盈利能力做出最佳测算。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分析中一定要运用权衡和变通的理念,灵活使用分析方法和分析指标,使分析结果最终能有助于“评价该公司股票是否具有投资价值”。

4.前景预测。财务报表数据是历史数据,而决策要面向未来。因此,以报表中的历史数据为基础,对未来进行前瞻性预测,是实现财务报表的“投资决策有用性”的关键步骤。故在前述分析步骤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进行恰当的前景分析。前景分析中主要运用财务预测的工具,财务预测基于具体分析目的,可以是报表预测、指标预测,也可采用判别模型进行预测等。前景预测对股票投资者投资决策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因为股票投资是要在未来获得投资收益的,是公司的未来而不是现在的盈利能力所决定的。

5.服务于投资决策———回答该公司股票是否具有投资价值。前述分析步骤,准确说只得到了公司财务状况目前怎么样和未来发展可能是什么样的一个结论,要想形成具体的投资决策,必须根据上述分析结论,结合其他情况(如股票市场的风险、政策倾向等)评估该公司股票是否具有投资价值,作为股票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最有价值的依据。值得一提的是,这并不等同于投资决策,股票投资决策是指对股票投资的具体对象、投资的时机、投资的期限等作出选择的过程。应将股票投资的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结合起来,找出期望收益率相同的情况下,投资者愿意接受的最低风险,进行综合考虑才能得出最终的投资方案。

总之,公司是股票的载体,对公司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确定这个公司的股票是否具有投资价值。运用上述理论框架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进行分析,有利于股票投资者找出具有投资价值的股票,是投资者能理性的、有效的进行股票投资决策的基础。

第11篇

新会计准则的施行,必将对上市公司会计的计量和核算产生重大的影响。在提高会计报表时,按照新的会计准则进行的会计计量和核算,会使报表上的有些项目与旧准则下的项目有所差异。这将对上市公司进行财务经济分析有重大影响。所谓财务经济分析就是以经济核算信息为起点,以财务资金分析和财务能力分析为中心,并评价生产经营过程诸要素对财务活动的影响,籍以考核企业过去的财务业绩,分析企业现在的财务指标是否达到既定标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企业以后的财务活动方向。财务经济分析包括财务报表分析和经济活动分析两个方面。其中,财务报表分析是财务经济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说,如果企业的财务报表发生重大变动,那么企业的财务经济分析也将随之引起很大的变动。笔者从以下两个角度来探讨新会计准则对财务经济分析的影响。

一、从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目标和资产负债表项目的变化探讨对财务经济分析的影响

首先,基本准则中对企业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作了很大的改动,原来的准则中对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目标为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而在新会计准则中“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这将对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产生重大的影响。大家知道,目标决定内容,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内容,取决于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目标,而财务会计报告的内容将是我们财务经济分析的重点。所以,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目标的变化,将是第一个对财务经济分析产生影响的因素。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以前的会计准则着重强调企业会计应当适应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侧重服务于政府,而现在的新会计准则则是强调会计信息要为广大的信息使用者服务,有利于他们进行决策,这可以说是财务会计报告目标的重大变化,同时也是财务会计目标的重大变化,而这种变化,要求会计信息从原来的如实反映增加到了现在的信息相关性,这种变化将体现在各项具体准则中,这也是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目的所在。

其次,再来看资产负债表的变化。从《企业会计准则――30号》可以看出,资产负债表项目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资产项目上,增加了生物资产、交易性投资、持有至到期的投资以及投资性房地产。这几个增加项目,大多数是因为新的会计准则增加了对其作出特别性的规定,如投资性房地产和生物资产等。既然新的会计准则对这些资产作出了特别的规定,那就应该在资产负债表中对这些资产进行体现,这无可非议。但是,如进一步对其中的某些资产进行分析便可发现,这些资产的出现将对我们财务分析中某些指标的计算产生影响。典型的如生物资产。我们通过对《企业会计准则――05号》生物资产的分析可以看到,生物资产进一步分为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和公益性生物资产。对这三项生物资产的减值的计提可以看出,企业会计准则将消耗性生物资产归为存货一类,将另外两类生物资产归为了固定资产一类,而这三项均在会计报表中的生物资产一项中合并列报,这将给财务报表分析中变现能力分析的几个指标的计算增加难度,是将生物资产计入流动资产?还是将其计入非流动资产?除非在报表中能将生物资产进行进一步区分,否则,将其计入任何一项资产都将导致变现能力指标变得不准确,不利于理解财务会计报表,更不会对企业经济活动的预测有帮助作用。而其他一些项目的增加,也会为财务指标的计算带来一定的难度,这需要在对新会计准则制度下的企业资产负债表列示的各个具体项目尤其是那些新增的项目作进一步的分析。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财务报表分析尤其是一些指标的计算,而不致于在分析时对指标的计算不太准确。

以上仅对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目标和资产负债表的项目作了代表性的分析。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以及一些附表中,新的会计准则也对原来的会计报表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动,这需要我们仔细对照新旧两个会计准则下的新旧两张会计报表,对其中的项目作对比分析,找出其中的不同项目,对新会计准则下新增的会计项目作进一步分析,看他实质上代表了旧的会计准则中的哪些项目。这样分析之后,财务报表分析才可能用现有的体系来对新的会计准则下的会计报表进行分析,这种分析才能有意义。

二、从新旧会计准则比较看对财务经济分析的影响

通过比较新旧会计的异同,找出新会计准则在会计计量和核算中新的规定以及新增加的具体准则。根据新会计准则的特点,笔者认为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财务经济分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的会计计量模式对上市公司财务经济分析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公允价值模式的引入其优点在于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有助于决策有用性会计目标的实现。但公允价值计量在如何计量上存在很大的问题。这将在对上市公司进行财务经济分析时带来一些麻烦。如果上市公司运用公允价值计量不当,一些财务指标就会在短期内产生较大的波动,从而不利于通过财务分析来判断企业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即使按公允价值要求的条件对企业的各个会计要素进行计量,由于公允价值在计量方法上存在的缺陷,使我们在进行财务的横向分析时,就缺少可比性,从而不利于正确判断和估计一个上市公司所在行业中的地位,与同行相比他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孰优孰劣。总之,笔者认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引入,虽然在一定程度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通明度,但如果操作不当,再加上它与之具来的一些缺陷,将使之对判断上司公司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的难度有所增加。

(二)一些具体准则修改后对上市公司财务经济分析的影响

1.新债务重组准则最新规定,债务重组收益可以计入营业外收入。如果满足一定的条件,还应当使用公允价值计量。这些在对上市公司进行分析时,如果有些公司一旦获得债务的豁免,其收益会直接反映在利润表中,其每股收益的水平也会随之提高,各项财务指标也会提高。但是在对上市公司进行财务分析时,应明确这部分利润的性质属于非经常性损益,在对财务指标分析时,不能仅仅看财务指标的高低,还要看带来这些指标变化的性质属性,以利于更好地通过财务分析来判断公司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

2.在新的会计准则中,取消了存货发出的“后进先出法”,规定一律采用“先进先出法”。这对一些原材料的价格持续下跌,如家电企业的利润,会产生较大的影响,通常会导致这些上市公司的毛利率下降。这就要求在进行财务分析时,一定要注意一些公司的行业性质和由于新会计准则对此带来的冲击。在对一些财务指标进行分析时,用新的会计准则进行会计计量和核算,会计信息的质量会提高。

第12篇

【关键词】财务风险;风险评价;层次分析法

1 财务风险防范的意义及风险分类

1.1意义

财务风险防范是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利于为企业创造一个相对安全稳定的生产经营环境,有利于企业全面、经济和有效防范风险,有利于稳定企业财务活动,加速资金周转。

1.2企业财务风险的分类

财务风险在不同的理财环境、理财阶段,针对不同的经营主体和理财项目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有不同的风险种类。下面将企业财务风险按三个标准进行分类:

1)按财务管理层次分为所有权级财务风险和经营权级财务风险。

2)按产生原因不同分为制度性财务风险、固有财务风险和操作性财务风险。

3)按资金运动的过程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

2 预警指标体系

预警指标体系是对预警系统活动的评价指标体系。它是预警系统开展识别、诊断、预控等活动的前提,其目的是为了使信息定量化、条理化和可操作化。各财务指标如下:

2.1盈利能力的指标

(1)资产利润率,又称总资产收益率,该指标从整体上反映了企业资产的利用效果,可用来说明企业运用其全部资产获取利润的能力。

(2)净资产收益率,反映所有者投资的获利能力,该比率越高,说明所有者投资带来的收益越高。

2.2偿债能力的指标

(1)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是指能迅速转化为现金的资产,主要包括现金、短期投资、应收及预付款项等。

(2)资产负债率。该指标表示的是总资产中有多少是公司的债务。

2.3企业营运能力的指标

(1)总资产周转率。此项指标反映企业总资产的周转速度或企业的盈利能力。

(2)应收账款周转率。是指未扣除坏账准备的应收账款金额。此项指标反映了应收账款流动程度的大小及应收账款管理效率的高低。

2.4现金流量指标

(1)经营现金流量对销售收入的比率。该指标表示每一元主营业务收入能形成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反映企业主营业务的收现能力。

(2)资产的经营现金流量回报率。该指标表明每一元资产通过经营流动所能形成的现金净流入,它是衡量企业资产的综合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

3 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数

3.1确定指标权数的方法

(1)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基本思想是: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各个组成部分,然后将这些组成要素按支配关系进行分组,从而形成一个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在这个基础上,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确定层次中各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最后综合人的判断确定出各个要素的相对重要性的总的排列顺序。

(2)熵值法

就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而言,对于某项指标,不同企业的指标值差距越大,则该指标在综合评价中的作用越大;若某项指标在不同企业里的指标值全部相等,则该指标在综合评价中不起作用。

3.2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

(1)将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分别由A、B符号表示,如表1所示:

(2)由八位专家打分,每位专家赋予权重0.125,得出一个的判断矩阵:

根据判断矩阵得出一级指标的权重α:

α1=0.55;α2=0.26;α3=0.13; α4=0.06。

根据一致性的判断,计算出的,则可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同上述算法,得出二级指标的权重β:

β11=0.58,β12=0.42;β21=0.80, β22=0.20;β31=0.73???,β32=0.27; β41=0.78,β42=0.22

最后,由得出最终具体指标的权重:γ11=0.319,γ12=0.231;γ21=0.208,γ22=0.052;γ31=0.095, γ32=0.035;γ41=0.047,γ42 =0.013

3.3某上市公司财务风险评价的案例分析

以某上市公司近三年的财务数据为例说明财务风险评价指标的建立,计算各指标在财务综合评价总目标中的层次总排序。其次,以各年的原始财务指标经标准化后得到的数据乘以权重,综合分值。通过计算可以看出,2010年此公司的发展较为健康平稳,虽然单独看其四个指标都不是三年中最好的,但是其发展均衡,在2009年这个成长的并不好的年头后以稳步的发展为2011年的飞跃发展打好了基础;2009年的主要问题存在于成长能力很低,资产收益率和净利润收益率都是三年中最低的。当然,对于具体的问题还应该联系企业自身的因素进行分析其指标变化的原因,剔除外部因素的影响,才能使得层次分析法在财务分析中的运用更加完整。

4 结束语

财务风险评价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整个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市公司必须重视对财务风险的评价分析与防范,以增强企业的财务实力。目前,财务风险管理是我国上市公司管理中的一大缺口,也因此而导致了上市公司的破产率极高,所以,不仅要重视大企业的财务状况,还要充分关注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建立以风险管理为中心的财务管理机制,重视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评价与事前、事中控制,期待我国上市公司在国民经济结构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本文构建了一套评价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指标体系,以求为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一应俱全提供一个方法。由于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指标有很多,如何选出合适而又适量的指标进行有效的评价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沈亭,王淑慧.层次分析法在公司财务风险评价中的运用[J].经济研究导刊,2010,(13):81-82.

[2]施玉洁.层次分析法在企业财务分析中的运用[J].财会通讯,2008,(5):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