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

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

时间:2023-08-14 17:26: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

第1篇

明确一个目标: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密云区域面积2229平方公里,地貌特征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80%的中小学分布在山区乡镇。为消除时空局限,有效提升山区教育水平,我区针对山区学校偏、远、散的特点,着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明确了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工作目标。确定发展思路为:以建成城乡一体、优质均衡、融合创新的“智慧教育”为核心,构建多层次、全覆盖、智慧型教育信息化体系,全面实现教育管理信息化和教育教学信息化;以应用为导向,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动密云教育创新发展,整体提升区域教育质量,在更高层次上促进教育公平。

打牢一个基础:加强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

为建设好教育信息化这条高速公路,我区不断增加投入,加强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计算机配备实现专任教师每人一台,学生用机达到每7人一台。所有中小学的普通教室、专用教室均配备了交互功能多媒体设备,数字广播系统、IP电话系统等基础设施完善,校园网全部接入密云教育城域网,校际间网络带宽达到千兆,并与市信息中心万兆连接,实现了市、区、校三级网络高速互联互通,互联网出口带宽达到3.5G。为23所学校的63个教学班配备了3000台平板电脑,开展网络环境下移动学习的探索与实践。建成了密云区教育云数据中心、教育云服务平台,使师生通过信息技术便捷享受优质资源。高标准推进数字化实验校建设,建成首师大附属密云中学、密云二小等15所数字化实验学校,每校都建有高清远程互动教室、高清录播教室,实现有线、无线局域网络全覆盖。部分实验学校开展了机器人、3D打印、无人机等科技创新项目,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同时,建成远程视频安全监控中心,实现所有中小学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全覆盖,有力保障了学校安全。

抓住一个关键:着力推进信息化资源建设

早在2006年,我区就建成远程视频教学系统,长年开展区域名师课堂、网络教研等活动,实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互补。2012~2014年,建成教育视频云平台,教师上传优秀教学课例3000余节,优秀教学资源8000余条,月访问量近2.5万人次。为丰富优质教育资源,我区引进了北京数字学校名师课堂,购进东北师范大学中小学学科工具以及中国知网电子期刊镜像库,建成了教育搜索引擎,并第一个与市级教育资源库打通,实现市、区两级教育资源共享。2014年,全面启动密云教育云服务平台建设,今年已正式上线运行,进一步完善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实现教师网上协同备课、授课,跨区域网络协同教研,学生网络选修。2015年开始,利用互联网启动了中学网络直播课堂,学生在家中通过互联网、歌华有线电视就可以收看区域内的名师、教学专家授课直播。目前,我们正在实施“智慧课堂”建设,推进专家引领、行政推动、业务跟进、学校主动参与的四位一体研究机制,实施以微课程为主要形式的资源建设,探索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

把握一个核心:全面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

为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设备的使用效益,我区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全力抓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建设。定期聘请专家、教授、专业技术人员对中小学干部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通过密云区教师网络培训平台,为干部教师开设了《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实践应用》《Office2010》《网络安全与维护》等104门信息技术方面的网络课程,促使干部教师掌握新媒体、新技术,提升信息技术素养。所有学校的网管员全部持证上岗,每学期组织开展80学时以上的专业知识培训、交流活动,有效保证了每一个接入密云教育城域网的学校网络安全运行,信息技术设备在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得到广泛应用。

2016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区坚持围绕“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根据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部署,全面推进教育综合信息化工程,加快“智慧教育”发展步伐。以“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为发展方向,按照“服务全局、融合创新、深化应用、完善机制”的原则,更新观念、创新技术、革新机制,推动我区教育信息化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是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教育信息化软硬件建设,健全信息技术应用保障机制。

二是进一步创新管理和应用模式,积极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继续推进“教育云”服务平台建设。

三是进一步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形成与学习型社会建设需求相适应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

四是进一步完善教育信息化环境,探索信息技术在“众创空间”、创客教育等新的教育模式中的应用,促进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增强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创新教育教学的能力,培养学生数字化学习的习惯。

第2篇

[关键词]动物卫生监督;信息化;建设

对于动物卫生监督信息化建设,县级以上机构相对完善,系统性强,平台搭建较好。主要的信息化问题集中在县域及乡镇方面。为了解决基层动物卫生监督信息化革新方面的资源配置问题,以及全面推进我国动物卫生监督管理系统网络建设,必要从县域、乡镇以及一些畜牧、养殖相对集中的农村实施信息化体系建设,提高其监督水平,为农户的农业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卫生支持。

1以系统化思维构建基层动物卫生监督管理体系

现阶段,针对基层信息化建设中的不足,需要先对其各个县域、乡镇、农村的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中的设备进行实际的调查统计,然后借助现代化的办公系统,根据动物卫生管理系统的框架结构实践信息化建设。首先,需要在互联网+思维的引领下做好基层动物卫生监督信息化建设的思路指导;并在制度层面按照市级相关规范条例,结合当地情况具体设置一系列关于动物卫生监督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安全、技术、风险管理规范,以及人才引进条例;然后,根据制度规定引入责任追究制度,令各个方面的职能明确与责任实施对接,落实到具体的负责人,提高信息化建设的执行力。同时,应根据制度规范条例方面信息化建设中需要满足的标准与要求设置对应的建设考核评估指标,并将激励机制、监督机制与评估机制进行多机制并行推进发展,形成“以制度引领、多机并推进运行”的信息化建设体系;并按照系统思维,使其中的大体系构建完成后,在每个部分做好小体系建设,提高信息化建设效率[1]。

2配置匹配性的硬件资源及软件资源

基层的动物卫生监督信息化建设应与市级信息化建设进行匹配设置,比如以县级防疫为主,在该中心下的镇级、农村点状分布形式上根据地理位置、移动通信发展水平,管理辖区的范围以及养殖动物的数量等具体资源分布,对应地匹配电脑、网络、软件、传真、复印打印一体机、摄像头和GPS定位仪。完成此类资源配置后按照动物种类、屠宰场地、养殖中的卫生状况,对应设置相关的评估指标,形成基层由县级统一管理的视频主导、资料指标化传递、信息多点分享,检疫、消毒、兽药应用、屠宰和肉质出柜,以及中间各个环节间的动态化监督、备案,建立动物档案,使管理监督与风险预防等贯彻到可以追踪每头出栏动物上。在技术导向下的信息化建设需要从技术路径出发,由县级组织各镇的卫生监督人员实施技术培训与一般性的操作、安全防护,并派遣具体的巡回人员进行多地域间的技术指导与支持,提高信息化建设完成后的人才资源配置效率,并全面推进信息化实践应用。

3多样化推进动物卫生监督信息化建设

由于动物卫生监督信息化建设牵涉到基层整体的动物防疫,以及后续的肉质品质量,因而在开展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从多个方面实践。首先,在管理层面需要以现状与应用中的问题、信息反馈实时进行制度补充、革新,并对应调整各机制运行中的具体内容。另外,针对视频、纸质档案、电子档案,应将监督机构与防疫机构进行结合,提高信息在各个部门之间的分享率,并做好相应的备份处理;若某个号牌的动物出栏、运输、屠宰、肉品出售,则应根据其出生、挂号牌时间、喂养环境、应用药物与所用饲料、卫生状况、疾病中的预防情况,以及相关应用药物、运输过程是否存在某些过失处理等,做好针对每一头动物的信息收集、整理形成档案,并在完成肉品输出后对其档案进行保存[2]。多种资料之间的对比可以更完整地实现动物卫生监督信息化建设后的无缝监督,提高食品安全监督水平。

4结语

动物卫生监督牵涉到民生问题中的生产与生活,也与农户、消费者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因而需要在信息化建设之初就预先做好整体战略意图方面的计划推进与研究探讨;然后根据具体情况设置对应的高效化监督手段;建议在现阶段根据具体发展状况增加人为的下基层监督与信息化监督两种监督措施并行的方法,一方面做好监督工作,另一方面针对农户养殖过程中的不合规范的方法进行有效的纠正与指导,为其健康养殖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由于基层信息化建设中会遇到诸多因素阻碍,因而应制定循序渐进的建设推进工作,争取以渐进方式推进动物卫生监督信息化建设。

作者:邹小娟 单位:新乡市动物卫生监督所

参考文献

第3篇

今天召开全市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暨信息化建设现场会,经市政府同意。主要任务是总结布置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工作,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夯实全市医改工作和卫生事业发展的基础。会前,大家观赏了丰城市人民医院和曲江、尚庄、梅林3所乡镇卫生院。会议开始时,丰城市政府常务副市长熊建清同志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辞,丰城市政府副市长江若兵同志介绍了丰城市卫生服务能力和信息化建设工作经验,丰城市近年来投入建设资金2.8亿元、配套设备资金5700万元,对30个乡镇卫生院、310个村卫生室进行了规范化建设,实现了卫生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同时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也走在全市前列,率先建立了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实现了卫生信息化建设与卫生业务工作的有机结合。希望各地积极借鉴丰城的经验和做法,全面推进卫生服务能力和信息化建设工作。刚才,南昌先锋医谷科技有限公司介绍演示了医药卫生信息化平台,市卫生局、先锋医谷科技有限公司和电信分公司签订了三方合作框架协议,这标志着我市医药卫生信息化平台建设开始启动。为进一步开展好卫生服务能力和信息化建设工作,下面,讲三点意见:

一、进一步增强加快卫生服务能力和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认清形势。

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自2008年实施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工作以来。各县(市、区)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精心组织下,通过全市卫生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基本完成了省里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截至目前,全市共投入建设资金近8亿元,完成10所县级综合医院、48所中心卫生院、113所一般卫生院、2332所村卫生所等的达标建设。通过实施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市医疗卫生服务条件明显改善,卫生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作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市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也取得了初步效果,市本级和多数县级医院建立了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与医保系统联网,局部医院对数字化医院建设进行了积极探索;疫情信息报送和分析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120指挥调度、妇幼保健、血液、计划免疫等管理系统也已陆续投入使用;特别是丰城市胜利实施了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试点工作,为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积累了很好的经验。

还要清醒地认识到市卫生服务能力和信息化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肯定成果的同时。主要表示在个别地方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的力度还不够大,效果还不是很明显;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与医改工作的需要还存在一定差异,缺乏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等等。这些问题务必引起我高度重视,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今年是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的收官之年,同时又是全市医卫体制改革的起步之年,加快卫生服务能力和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对于巩固三年来卫生事业建设效果、实现医改工作的良好开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市各级各部门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来充分认识开展卫生服务能力和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政府的工作部署上来,进一步振奋精神,强化举措,全力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二、圆满完成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的各项任务,精心实施。

省卫生厅将对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工作进行考核验收,今年9月份。时间紧,任务重,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卫生局关于加快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推进卫生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宜府办发〔2009〕20号)要求,抓紧实施,逐项落实,确保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力争在全省排位站前列。

有些建设项目之所以开工滞后、进展愉快,一要尽快落实建设资金。从当前情况看。根本原因还是资金不到位。为此,各县(市、区)政府要继续加大跑项争资的工作力度,争取更多的项目和资金;要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根据需要适度增拨卫生经费用于开展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同时,各级医疗卫生单位也要从实际出发,加大投入,有效改善医院工作条件。

要严格依照上级下达的建设规范,二要加强服务能力建设。主要包括硬件和软件建设。硬件建设上。切实用好项目资金,推进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规范建设,确保今年年底前完成4所县级医院和16所中心卫生院达标的建设任务;软件建设上,要紧密结合名医、名科、名院长卫生“三名”创评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加强卫生人才队伍的培养,特别要加强继续医学教育、社区卫生人员和乡村医生在岗培训,确保如期完成上级下达的工作任务。

近期组织各县(市、区)进行一次自查自评,三要切实做好迎检准备。这项工作请市卫生局牵头。严格对照目标任务和有关标准,认真开展细致的检查评估,缺什么补什么,确保万无一失。同时,要切实做好迎检各项准备工作,做到档案资料健全、现场准备充沛、迎检氛围浓厚,力争在全省排位站前列。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以取得的建设效果为新的起点,四是健全长效工作机制。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深入开展“三名”创评活动,继续把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引向深入,力争早日实现市政府确定的一流的学科人才、一流的诊疗技术、一流的管理水平、一流的服务质量、一流的设备器械”工作目标。

三、全力推进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突出重点。

要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贯彻意见》中明确指出。逐步实现医疗卫生、医疗保证、医疗救助“三位一体”医药卫生信息共享。开展医药卫生信息化平台建设,贯彻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深入推进我市医卫体制改革、全力促进卫生事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加以推进。实际工作中,要切实把握“组织实施、经费保证、统筹规划、密切协作”四个工作重点:

将其作为医改和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一是精心组织实施。各地各级卫生部门要高度重视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并明确具体的工作机构、工作目标和完成时限,全面推进这项工作。

采取政府出一点、单位投一点、其它途径支持一点的方式,二是落实保证经费。各地各级卫生部门和各医疗卫生单位要加大对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各地对于电子政务信息、医疗管理、公共卫生、新农合、药事管理等信息资源的建设管理、采集更新、运行维护、临时保管和有效利用所需经费,可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统筹布置;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应按总收入13%比例投入信息化建设。同时,各地也可探索采取将新农合、医保基金、单位资金、项目经费等集中指定存放,并由相关银行支持解决局部建设发展经费的筹资方法。

着眼久远,三是抓好统筹规划。要坚持规划先行、统筹布置的原则。理顺关系、合理布局,防止重复建设。要重视人才培养,采取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培育出一批熟悉、精通信息技术和卫生、医保、药监业务的复合型人才。要确保数据平安,保证网络、信息系统先进性的同时,坚持采用幼稚、平安、可靠的技术,建立备份、应急预案和灾难恢复系统,保证网络和信息系统使用平安。

第4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5;F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4-0122-02

会计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信息化社会要求企业实现信息化,而企业信息化必然涉及会计的信息化。会计信息化,是指企业利用计算机、网络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会计核算,以及利用上述技术手段将会计核算与其他经营管理活动有机结合的过程。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小企业,其会计信息化建设是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一环,对此,笔者从以下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从宏观层面来看,会计信息化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形势突飞猛进,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已经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提升产业结构和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经济增长、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企业竞争力的最先进的生产力。早在2006年,国务院就了《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将信息化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2016年3月,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正式,在“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中,无不体现着信息化的发展理念。随着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融合进一步加深,可以预见,“十三五”时期信息化仍将是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

会计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贯彻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2009年4月12日,财政部颁发了《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并确定会计信息化的工作目标。通过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工作,使我国的会计信息化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2013年12月6日,财政部颁发了《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对会计信息化含义、会计软件和服务、企业会计信息化、监督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因此,在中小企业中开展会计信息化工作,才能完成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工作的任务。

(二)从微观层面上看,会计信息化是中小企业规范发展的必然要求

首先,会计信息化是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管理方式的网络化、决策支持的智能化和商务运营的电子化,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和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企业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非常广泛,既包括采购管理、销售管理、库存管理,存货核算等供应链业务,也包括资金管理和管理决策等方面的内容。

其次,会计信息化是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的要求。企业在经营管理中会作出各种决策,而决策需要相关、及时的信息,而这些信息70%来源于会计信息。传统的手工会计处理,从原始凭证的取得,到记账凭证的填制,再到账簿的登记,直至最后生成报表,需要较长的时间,会计信息的及时性较差,且因为人工处理的局限性,信息量不足。而实现会计信息化后,借助于财务软件、网络环境,将财务、业务数据及时录入系统中,经过计算机快速处理,通过网络等传输媒介的迅速传递,企业决策者从各个终端能及时查询各种所需信息,从而及时作出各种决策。比如,通过库存量的查询,及时作出何时采购、采购什么、采购多少的决策。

二、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程度不高。总的来说,中型企业由于资金、人力、技术上的优势,企业信息化程度要高于小微企业,大多数中型企业能购买会计软件进行会计核算,但也仅仅针对财会部门的信息化,没有与供、销、存等业务对接,从业务直接到财务的处理还未实现,会计部门提供的信息处于“信息孤岛”的现象较为普遍。对于小微企业而言,许多企业连最基本的会计处理都未实现电算化,究其原因,主要是有以下方面。

(一)中小企业管理者缺乏会计信息化意识

许多中小企业管理者是专业技术出身,热衷于生产技术的使用、产品市场的开拓和经营资金的筹集。他们认为,财务部门仅仅是生产的附属部门,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尤其是一些小微企业的会计处理,还依然处于手工处理状态。中型企业即使购买财务软件,一般也只购买最基本的核算模块,如总账模块、工资模块、材料模块等。对于企业资源计划(ERP)的认知还相当模糊,还未意识到财务与业务一体化的ERP,不仅能够提高劳动效率,而且还能有效改善企业经营管理,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

(二)中小企业缺乏高素质的会计信息化人才

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普及程度不高,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会计信息化人才的缺失。会计信息化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全面的工作,在推进会计信息化之前,需要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再造,需要对部门、机构人员、客商、存货等基本信息进行编码,对财务核算进行基本设置等等,企业想做好这一工作,必然离不开专业人员的辅助和指导,这就对企业的会计人员和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我国,中低层会计人才基本处于饱和状态,而高精尖人才却极度缺乏,因为这些供不应求的人才,很少愿意到中小企业任职。中小企业由于人才的缺乏,使得会计信息化建设停滞不前。

第5篇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 政府管理会计 实践

随着信息技术和信息化在会计工作中的广泛应用,政府部门越来越重视通过信息化建设逐步推动政府管理会计等工作。在2009年4月出台的《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财会[2009]6号)中提出“财政部及各地财政部门应当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与合作,整合资源,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积极构建统一的会计相关信息平台,促进会计相关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全面提升政府监管效能”。而2014年10月财政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系统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更强调了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是“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决算分析和评价的重要手段,是财政部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进一步深化会计改革”的重要方向。“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实现会计与业务活动的有机融合,推动管理会计效能的有效发挥”。加快推进面向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建设将势在必行。

一、金坛区政府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历史进程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电算化和网络化的变革和发展。金坛区政府预算单位自2002年普及会计电算化,在手工记账的基础上提高了会计数据计算和文字处理的工作效率。但由于电算化会计属于单机工作,财务部门的一项工作只能由单个计算机完成,使得计算机的工作任务非常繁重。2007年我区引入了用友R9财务管理软件,政府会计实现了网络信息化,一项复杂的工作可以由网络上的不同的计算机同时分别处理。例如,财政部门可以在财政内网不同工作站上的账务系统客户端同时录入凭证,信息化系统将自动存入到同一服务器上,保证了数据录入的及时性和数据存储的统一性,增强政府会计信息的时效性,提高了政府会计的信息质量。

2010年年底财政部提出2011年各部门大力推进和全面深化财政国库各项改革,加强预算执行管理,提高财政财务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为全面深化国库集中支付、健全和完善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并实施动态管理、加强用款计划管理等系列改革,2011年我区作为江苏省财政部门的试点地区,与省用友软件公司密切合作,率先启用了财政一体化平台。此平台以坚实的大数据为基础,快速传递会计信息,对科学的预算和决策、提高管理效能具有基础支撑作用。向管理会计信息化体系发展方向前进了一大步。

二、以信息化建设促进政府管理会计在实践中的应用

通过现代信息化管理手段,将管理会计和财政财务职能、业务工作进行有机融合,创新我区财政管理模式,提升财政管理水平。财政一体化平台建设基于信息化管理,为我区政府管理会计工作的开展起了支持作用。

(一)以统一的信息平台为依托,整合数据资源

财政部在2016年6月《管理会计基本指引》(财会[2016]10号)中提出“单位应将管理会计信息化需求纳入信息系统规划,通过信息系统整合、改造或新建等途径,及时、高效地提供和管理相关信息,推进管理会计实施”。财政一体化平台运用了大数据理念,以统一的信息平台为依托,整合了政府会计的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的日常业务工作,即将账务处理系统、电子报表系统、工资统发管理系统、预算指标管理系统、用款计划管理系统、国库集中支付管理系统、非税收入管理系统等整合在一个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内,数据统一管理,功能更为强大。

财政部门通过财政一体化平台的预算指标管理系统给各预算单位下达年初预算指标;各预算单位通过浏览器连接到财政内网登录平台编制用款计划、形成用款额度、支付各项开支;财政参与其中,进行审核监督;月底各预算单位自行进行会计账务处理。整个流程的数据则统一存储到财政部门的服务器上,整合了全区的财政数据资源,为财政提供单个信息系统不能提供的、更高层次的信息,夯实了政府管理会计在实践中的基础。

(二)提升工作效率为前提,保障政府会计信息质量

财政一体化平台的运用,由原先用友的R9系统客户端(CS)模式转变为浏览器(BS)模式,操作更为简便;不需要在财政内网的各工作机上安装客户端,降低了维护成本;政府会计信息的使用者随时查看财政和会计状况,增强了政府会计信息的时效性;网络技术可动态跟踪政府会计信息的每项变动,有效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政府会计即时处理能力和实时监督能力,提高政府会计的工作效率。

财政一体化平台信息系统遵循政府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在提升工作效率的前提下,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将整合的全区财政数据资源,通过报表形式加以分析,形成会计信息使用者所需的有用信息,有效保障政府会计的信息质量,从而使得政府管理会计实践发挥价值创造作用。

(三)规范政府会计行为,提高政府管理会计效能

政府管理人员通过对信息使用者在平台信息系统中的操作进行审核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实施风险把控;在平台信息系统中提取有效信息,参照已定的绩效考核标准,加以对比分析,进行财政数据的绩效监督。

内控管理与绩效管理的双向监督,有效规范了政府会计的行为,财政监督工作质量明显提升,提高了政府管理效能,初步实现政府管理会计实践的目的。

三、不断完善财政一体化平台,创新我区管理会计实践模式

(一)进一步构建政府会计信息化的标准体系,建立健全相关内控制度

为了会计信息更快捷地汇总,具有更高的可比性,使信息达到充分地共享和有效利用,帮助决策者做出合理的决策,优化资源配置,构建政府管理会计信息化的标准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符合政府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前提下,注重政府部门内部控制的标准设计、业务流程和账务处理标准设计、绩效评价和财政监督的标准设计,将信息化条件下政府管理会计的整个过程进行规范,形成标准的会计信息系统。例如财政一体化平台可以加入项目管理的绩效评价标准体系模块,形成风险预警机制。年初预算中列入预算管理的项目,在使用期间,可以自动比对绩效评价的标准,一旦超出警戒线即时提醒项目使用者并上报给财政部门或者项目管理者,做到实时监控即时处理及时反馈。

在研究开发信息化体系的同时,要加强内控机制建设,做好与信息化建设有关的各种内控制度的制定工作,借鉴企业管理会计中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等理念和技术方法,通过事先识别、事后评估和事中控制的方法,防范业务及管理中的内外部风险。管理会计工作在财政治理中的应用,提升政府部门管理能力,做好政府预算和节约行政成本,力争高效实现政府部门的战略目标。

(二)进一步开发完善信息化系统,打造符合实际需求的平台

《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系统建设的指导意见》鼓励会计软件公司和有关中介服务机构拓展管理会计信息化服务领域。加强与会计软件公司的合作,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向软件公司提出相关要求,让软件公司随实践发展不断进行系统升级维护,留好改造接口,开发设计出切合需求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

我区财政一体化平台建设从2011年开始在区级行政事业单位试点,逐步推向乡镇。在实践过程中,政府预算单位遇到技术问题及时与软件公司交流沟通,及时解决,保障业务工作顺利进行;软件公司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系统升级维护,逐步使财政一体化平台运行成熟化。为打造出切合实际需求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需进一步开发完善。例如:为了实现全面预算管理,做到事先识别、事后评估和事中控制,财政一体化平台可以在原先的基础上,加入部门预算管理系统模块,提取统发工资管理系统的相关数据,编制年度部门预算。同时为了满足预决算公开的需要,可以参照部门决算的报表形式,形成统一的数据报表。同时按照省、市相关数据的统计口径,设计出不同的数据报表。加强相关数据报表的统一性,减少后期数据整理的繁杂和重复劳动,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推动管理会计信息化水平提升。

(三)进一步加快人才队伍建设,适应政府会计信息化建设管理需要

《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系统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抓紧制定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方案,推进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工作;要将管理会计纳入会计继续教育内容,予以重点推进”,“各单位要重视加强本单位会计人员对管理会计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大力培养使用的管理会计人才”。政府会计信息化作为信息技术与政府会计相结合的产物,相应地对政府会计人员、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他们具有丰富的经济知识和较高会计业务处理技能,还要精通计算机网络知识、计算机的基本维护技能、信息安全防范的常识等等。

为适应会计信息化建设和管理需要,我区急需培养一批既懂信息技术和会计管理技巧,又精通管理会计业务知识的复合型高端专业人才队伍。提升政府预算单位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及时组织管理会计知识、信息化管理等业务培训;注重财务人员及管理人员的实践培训,不断优化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加强管理会计的交流合作,与时俱进,全面提升我区政府管理会计能力水平。

目前,我区的政府管理会计工作正在逐步有序开展。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打造切合实际需求的管理会计信息体系,创新我区的政府管理会计工作深入实践。

参考文献:

第6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体系建设的通知》(渝办发﹝﹞146号)精神和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签署的《关于创新物联网应用共建智能城市的战略合作协议》、《关于发挥移动通信优势推动统筹城乡信息化试验区建设的合作备忘录》等,按照“发挥优势、相互促进、长期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在“十二五”期间将建设成为中西部乃至全国的智能城市典范及统筹城乡信息化高地目标。

二、工作原则

――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统筹规划智能城市及城乡信息化建设目标,整体部署建设任务,分阶段逐步实施到位。

――示范带动,全面推进。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稳步推进,注重实效。

――政府引导,企业参与。政府出台信息惠民政策,企业制定优惠资费标准,降低使用门槛,按照市场原则建立高效运行模式。

三、实施步骤

(一)完善组织领导机构及工作机制

成立县打造智能城市暨加快统筹城乡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县财政和移动公司的资源投入,印发相关文件,组建领导班子,建立健全考核、通报、培训、指导等工作机制。由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牵头,组织专人开展宣传发动和摸底调查工作,并明确办公场所。由移动公司牵头,完成全县智能城市暨统筹城乡信息化建设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

(二)统筹城乡信息化建设

1.政务信息化建设

2011至2015年期间,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经费17.22万元,用于补贴镇(街道)及行政村(社区)政务信息化建设及使用费(其中镇、街道按160元/月补贴,行政村(社区)按30元/月补贴);实现28个镇(街道)、329个行政村(社区)政务易信息化100%覆盖。

(1)2011年7至8月:重点在5个试点镇(街道)进行政务信息化建设。

(2)2011年8至12月:总结试点镇(街道)经验,在全县范围内推进政务信息化建设,完善工作制度,开展镇(街道)信息工作人员培训和推广发展准备工作。实现县级部门和镇(街道)政务信息化覆盖100%、行政村覆盖90%的目标。

(3)2012年1月:总结政务信息化经验,对在建设过程中表现突出的镇(街道)、村(社区)和个人进行表彰,并组织参观学习,推进深入应用。

(4)2012年:实现政务信息化行政村覆盖率100%的目标。

(5)2013至2015年:深化政务信息化在镇(街道)、部门的推广运用,巩固政务信息化建设成果。

2.商贸信息化建设

2011年选取50家涉农企业、2012年达到70家,作为产业信息化建设示范企业,选取1000个农户作为农信通示范户;并在5年内每年由县财政提供信息化工作专项经费13.8万元,用于硬件配置、信息补贴、业务发展、人员培训、运行维护费用补贴(其中:每家涉农企业按160元/月补贴,每个农户按3元/月补贴,镇、街道和村、社区信息员培训费按6000元/年补贴),带动广大农户使用信息服务,有效促进信息“进村入户”。具体名单由县打造智能城市暨统筹城乡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确定。

3.民生信息化建设

移动公司结合县实际,整合社保、医保、政策、种养、科技、务工、市场等信息,免费设计、开发手机可便捷访问、互动的信息化平台,并给予用户优惠,不额外收取信息费。2011年覆盖10万农户,至2012年底覆盖15万农户。

(三)智能城市建设

1.2011至2015年由移动公司新建WLAN(无线局域宽带网)热点100个,县财政按每个热点每年1万元的标准补贴建设费用,共计300万元(其中:2011年补贴20万元,2012年补贴40万元,2013年补贴60万元,2014年补贴80万元,2015年补贴100万元),并向广大市民提供免费、快捷的无线上网服务。

其中,2011年新建WLAN热点20个,具体地点为: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县经信委、县发改委、巴川街道办事处、南城街道办事处、东城街道办事处、县行政服务中心、县图书馆、县计生委、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县供电公司新楼、龙泽水务公司、中华龙温泉旅游度假区、步行街、人民公园、明月广场、北门车站。其余80个WLAN热点的建设工作在2012至2015年间陆续启动。

2.县政府向智能城市的“公共信息综合应用平台”逐步免费开放政务公开、水电气、五险一金、医保、社保、计生、公共交通等基础民生与公共信息资源,并逐步免费向市民、政府机构、企业、外来访客和旅游者提供包括民生、政务、行业在内的智能查询应用服务。

第7篇

一、主要工作情况和取得的成绩

(一)加强组织建设,完善相关制度 (二)全力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

1、加快电子政务网络建设 2、加强高清视频会议系统建设 3、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4、全面完成“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及“96128”政务信息查询专线建设 5、抓好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信息共享平台建设

完成了云南省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信息共享平台全县18家单位的电子政务网接入、硬件配备、应用软件安装与测试工作。同时,组织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信息共享平台接入单位进行操作应用培训,全面做好平台技术保障工作,维护系统稳定运行。

6、全面开展政府信息清理和网络安全检查 7、认真做好电子政务门户网站信息和提升网站功能 8、积极推进通信业稳步发展联网用户3795户;有线电视用户1.3万户,数字电视1.2万户;全县拥有无线通信基站193座,通信光缆2544.83公里。

9、完成国防潜力调查工作

配合人武部完成国防信息动员,全面掌握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国防所需人力、物力、财力等信息调查收集,为科学开展国防动员信息提供信息。

(三)全面加强无线电管理

今年,为规范对讲机的设置使用,有效保护无线电频谱资源及合法无线电台站权益,维护正常无线电通信秩序。按照市无委的统一要求,我办组织无线电执法队伍对我县境内使用的对讲机进行了全面检查,共检查对讲机200余部,对使用的对讲机进行了规范登记和备案。两次配合教育部门做好中考和高考无线电保障,确保考试公平公正进行,维护考生利益。同时,组织无线电管理人员认真宣传贯彻《云南省无线电电磁环境保护条例》。

二、存在问题和不足

总体看来,今年我县信息化建设和电子政务各项工作成效显著,但仍然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不足,信息化推进进度缓慢。

二是电子政务建设、无线电管理、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任务重、业务量大,技术人员紧张,且各部门技术人员存在差距,整体推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是我县无线电管理工作起步晚,管理条件滞后,没有无线电管理的辅助仪器设备和车辆,无线电管理技术力量薄弱。

三、2012年工作打算

2012年,我办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和改进:

一是加强与上级行业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经费和设备投入我县信息化建设,加快进度。

二是加快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完善各类数据采集和录入工作,大力推行电子政务办公系统运用,做好网络建设与系统维护工作,保障系统稳定运行。

三是进一步加强技术人员管理,加大工作力度,加强各单位技术人员的培训,整体提高技术力量。

第8篇

水运“大数据”建设的初衷及原则

水运信息化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全国性的船舶、企业、港口等基础数据库尚未建立,信息化的整体效益未得到充分发挥;二是现有系统功能单一,主要是为行政许可、数据统计服务,在市场监管、安全和应急管理、公共服务、管理决策等方面的支撑远远不够;三是信息系统资源整合不够,各单位分散开发和使用,数据不能共享,严重缺乏行业综合性、区域性、带动性的项目;四是信息化发展不平衡,难以实现区域协同应用。

因此,依托水运局行业管理职能,建立稳定、可靠的行业数据交换网络,加强行业数据采集和信息整合,形成集成共享的部级水运数据中心,并融入交通运输信息资源体系非常必要。

水运信息化建设将遵循“顶层设计、整合资源、统一标准、互联互通、分步实施”的原则。很显然,在建设原则中,把“顶层设计”置于首位。其顶层设计是由部水运局统一制订水运信息化总体架构和建设推进方案,各省区在推进方案的基础上,根据本省情况,制订本省区的实施方案,可以统一建设或者对原有系统进行升级改造。

“水运大数据”建设思路

《意见稿》显示,全国水运行业综合信息平台将建设一个数据中心、三个应用支撑平台、九个综合应用分平台和两个展示平台,建立并完善水运信息化标准规范和信息安全两个体系。

水运数据中心建设内容包括“建设两个平台,实现两个服务”。即建成统一的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建成行业基础数据的统一管理平台,实现基础数据质量管理服务,实现面向管理决策与综合应用的基础数据服务,以统一支撑全国水运行业综合信息平台在运输监管、行业协同、公共服务的职能。形成三个应用支撑平台是指形成数据交换平台、航道港口地理信息平台和视频监控服务平台。建设九个综合应用分平台,即行业管理类、全国水运经济预警与决策分析、业务协同类、集装箱海铁联运应用、水上重点物资运输监控、公共服务类、水路交通出行信息服务系统、两岸交通物流信息服务、长三角港航信息服务等平台。建设两个综合展示平台,即建设成水运“一站式”综合门户平台和水运综合监控指挥平台。

此外,还必须建立及完善水运信息化数据标准规范和水运业务标准规范;建立并完善水运行业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信息安全技术体系和信息安全运维体系。

水运“大数据”建设时间表

如此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分步实施的原则。根据建设内容和建设基础,水运信息化建设采用分期分批建设和先试点、再推广的方式开展。在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现有信息化基础,尽量兼容已有信息系统。

《意见稿》指出了大数据实施的时间表。根据部“十二五”期间信息化有关规划以及水运局实际需求,并考虑到本方案实施时间长,建议实施方案按照“整体策划、分期建设”原则分三阶段开展。

第一阶段为2013年~2014年。该阶段主要是提炼部四大重点工程建设内容,整合开展“水路运输与建设政务管理信息平台工程”,以“部省联网”为核心,在港政、运政、航政、建设市场、水运生产统计等业务线上完善“纵向到底”的业务系统。

第9篇

、公安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1、信息化建设是当前公安交通管理工作的需要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公安交通管理工作中的广泛应用,深刻改变着传统工作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公安机关的战斗力,是公安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撑,公安交通管理基层基础工作离不开信息化技术的支持和应用,信息化技术是增加警力、提高效力的有效途径。应用到具体工作中,信息化又发挥着人力所无法达到的巨大作用,用好现代信息技术,可事半功倍。

2、信息化建设是当前公安交通管理工作的手段

借助于现代化的公安交通管理信息网,可以方便地收集、处理、传递、反馈业务信息,提高公安交通管理工作的现代化水平,快速、准确地打击、惩治犯罪。对于公安交通管理方面,信息化有助于公安交通管理业务处理、管理控制、违法处理、车驾管、道路交通事故处理信息报送。在一定程度上,信息化可以促使公安交通管理制度的改革,提高公安交通管理工作的效率。

二、推进公安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观念转变慢,认识不到位

虽然在岗民警都知道加强信息化建设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已经习惯于老的工作模式和思维方式,一下子海转不过弯来,加之大队警力紧缺,工作内容多、责任压力大,信息化建设又是一项花精力的工作,应接不瑕。导致信息的收集不全,研判不够,不懂怎么应用各类有利于实际工作的信息,只会“被动等”,不去“主动找”,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2、资金缺口大,投入不到位

科技投入主要用于交通信号控制系统、交通管理信息系统、交通电子监控系统、交通指挥疏导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支柱系统”的建设上,但由于种种原因,交警科技经费的投入未能纳入政府财政建设资金预算内,基本上由交警部门自筹解决,而公安交警本身就存在警力不足、经费严重短缺的问题,有限的投入远远滞后于这些科技系统的建设和应用的需求,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制约着“科技强警”战略的发展,也从根本上造成交通管理水平不高,手段落后,方法单调、效率低下。

3、信息人才少,应用不到位

信息化建设发展迅速,公安交通管理机关从事信息化工作的技术人才数量不足,有些不一定专门从事信息化工作,结构不甚合理,素质有待提高。同时,对信息技术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相对薄弱,相关制度、规范还未建立或刚起步,培训教育工作开展不力,人员接受信息化知识机会少、层次底,制约了民警素质的提高。致使信息化建设工作得不到长足发展,得不到更好的推进,信息化没能充分发挥作用。不少该采集的信息没有及时采集录入,该更新的信息没有及时更新,致使信息的真实性、时效性不强。

三、解决推进公安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中意见:

1、提高认识,将信息化建设放在公安交通管理工作重要位置,确保思想认识上有根本上的提高。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公安交通管理工作的现代化水平日益显得滞后。这就要求我们更新管理理念,转变思想观念,树立“科技强警”的思想,抓住机遇,充分把握各种有利条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充分认识到利用信息技术管理交通的积极作用,利用先进的科学信息技术加快自身的基础建设,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加快公安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发展。要本着“高起步、高速度、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进一步增强广大民警的信息化工作意识,全面推动公安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推进公安交通管理现代化进程。

2、加大投入,将信息化建设的所需资金比例加大,确保信息化工作运转正常。

科技投入是科技工作的物质基础,是信息化建设基本保证。光靠公安交警一个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要紧紧依靠党委、政府,多汇报,多请示,争取得到最大限度的重视和支持,努力形成“党政牵动、部门联动、公安主动”的工作格局,力争将公安交通管理工作的科技发展纳入政府社会发展的规划,把公安交通管理工作科技投入经费列入政府年度财政预算之内。同时,科学合理调配科技经费,把有限的财力用在刀刃上,努力实现公安交管科技投入的高效益,加大公安交警科技工作的宣传力度,争取社会各界深入了解公安交管科技工作的重要性,以求多渠道、多层次、多方面地筹集到更多的资金,使科技工作进入长期性合理性的良性运行轨道。

3、强化教育,将信息化建设所需的人才培训教育抓好,确保能适应当前新形势下的公安交通管理工作。

第10篇

一、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近些年来,我国各大高校对后勤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有所提高,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以下具体进行分析。

(一)后勤管理人员年龄普遍偏大,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为了推动高校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必须建立一支综合素质高、结构合理的后勤管理队伍。但是,目前高校后勤管理人员年龄普遍偏大,学历层次有待提高,无法很好地适应信息化建设及发展要求。调查显示:后勤管理人员中,40岁以下仅占35.59%[2]。在高校这一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高素质人群聚集地,当前后勤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状况不仅难以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服务,还严重阻碍了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进程。

(二)各个部门之间缺乏应有的信息资源共享

在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多数部门都无法做到从大局出发,只注重在本部门信息系统的建设,由于在构建本部门信息化平台时并未对其他部门的实际需求进行充分考虑,因而导致不同部门信息平台间缺乏足够的兼容性与信息共享性,导致各部门产生信息孤岛[3],无法顺应信息时代资源共享理念,导致各个系统之间很难进行整合。如当前多数高校后勤部门均建立了学生公寓管理平台,该平台具有门禁刷卡及智能视频等功能,系统会在晚上自动对未及时归宿者以及12h为出宿舍门的学生进行统计,以便为学生处及团委管理工作提供依据。但由于学生公寓管理平台和学生处及团委学生管理信息系统不兼容,因而难以进行有效对接,无法实现信息资源的及时共享。

(三)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与标准

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两种模式:①“一步到位”模式,是指通过前期的调研与规划,一步建成信息化平台,此模式风险很高,而且需要一次性投入庞大的人力、物力及资金,因而该模式应用较少;②“先局部、后整体,分步实施”模式,该模式在我国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4],但是,由于多数高校在应用该模式时,缺乏统一、科学的规划和标准,信息化建设过于盲目,因而导致信息化建设过程混乱、无序。

二、加强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途径分析

(一)改革后勤人事制度,加强培训力度

针对我国高校后勤管理人员年龄老化、综合素质较低等问题,高校应加快改革后勤人事制度,利用分流、内退、赎买等方法,解决年龄偏大、综合素质较低等后勤人员的归属问题。同时,进一步推进高校社会化的深入改革,公开招聘学历高、能力强的专业化青年人才,采用“公开招聘、竞聘上岗”制[5],确保后勤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为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优秀的人才。同时,还应加强在岗员工的培训工作,特别是要加强信息化培训,确保每个员工都能明确岗位要求,确保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建立后勤管理信息化规范及统一的行业标准

就高校后勤管理系统而言,其对于信息规范化及标准化的要求相对较高,只有建立统一、规范的信息化行业标准,才能确保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防止由于缺乏统一规划,系统不兼容,数据接口不一致所引发的信息孤岛等问题。具体而言,后勤管理信息化规范应当满足如下要求:①能够适应现代化管理运行模式;②数据信息的设计满足信息化行业标准及应用规范的相关要求;③功能完善、齐全,满足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需求;④具有通用性、易扩展性、可操作性等特点;⑤具有应用访问及数据交换接口,满足应用管理规范及标准,可以实现同其他应用系统之间的相互集成;⑥拥有规范、齐全、完善的技术文档。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有步骤、有层次地推进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

由于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所涉及的领域相对较广,因此,必须加快后勤基础设施的建设,以便为后勤管理工作的有效运行提供保障[6]。同时,还要注重加强网络与硬件建设,实现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将信息化建设作为契机,加快提高后勤管理水平,以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全面带动标准化建设[7]。此外,应结合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具体情况,有步骤、有层次、以点带面地推进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

第11篇

[关键词] 农机推广 信息化 发展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12-0220-01

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逐渐完善,我国对农业建设的资金投入进一步增加,因此在这个背景下,农业推广信息化建设更是得到了有效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我国提出“三农”问题中,其更是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重视和关注。在社会发展脚步逐渐加快的前提下,农村的信息网络化建设已经具备了较完善的基础,现代互联网正在逐渐走向农民的生活中,因此很多农业信息的相关服务已经得到相应发展。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就将对农机推广信息化的发展进行研究。

1 开展农机推广信息化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推广,通过现代技术来对信息媒体的传播,将其得到了全面的发展。特别是大容量网络媒体的出现,不仅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共享,同时还将信息的收集和配送进行了有效处理,使其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农业信息网络化、机械化建设是现代农业建设中一项重要的工作[1]。所以,只有进一步将其信息通道进行畅通和完善,将信息来源进行拓展,根据现代计算机和通讯技术,加强农机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才能对信息网络的整体效能起到充分发挥的作用,更好的适应我国农机化管理工作的需求,全面提升我国农业化水平,有效实现资源共享。

2 现阶段我国农机推广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现代信息技术虽然在不断进步和发展,但是农业机械化网络建设仍旧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在这个背景条件下,还有许多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方面。

2.1 资金投入十分有限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农业地区还不具备完善的农业推广信息化基础,因此很难及时对信息进行和搜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机推广工作的开展。造成这项工作受到影响的一项重要原因就是资金的投入比较有限。

2.2 农机推广网络服务体系不够完善

现在建成的农机信息网络缺少完善、统一的服务准则,专业水平整体趋势还比较低,并且其对生产起到的指导性作用较少,并不能发挥出网络的优势和特征。农机推广过程中相关的人员技术水平没有得到提升,现有农机推广信息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质还需要进一步提升[2]。

3 加强农机推广信息化的策略

经过笔者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和近年来对新疆地区的研究上来说,想要进一步加强农机推广信息化,可以适当的采用以下策略:

3.1 建立专业网站,完善网络功能

加强专业农机推广网站的建立,在网上提供更为专业的农机化管理方案,通过科技的完善,进一步加强对培训监督工作信息的优化,保证新信息的使用和宣传能及时收获。因此我们应该对先进地区农业机械网站的特征和优点进行研究,并将其和自身发展中的不同进行对比,这样我们才能更清楚的了解新疆当地的农机发展方向,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网站的相关功能。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进一步将网站的整体档次进行提升,使点击率得到充分提高,最终达到促进新疆地区农业农机推广的主要目的[3]。

3.2 挖掘当地发展潜力,解决信息化建设难的问题

首先在进行这项工作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加强对队伍的组织和建设。同时农机推广部门也应该争取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从而进一步提升农机推广信息工作中采集、传递、交流的工作效率,帮助其变成集农民、农机市场信息和农机推广为一体的信息交流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只有不断发掘出新疆地区的农业潜力,才能对信息化建设起到更有效的帮助作用。

3.3 提高认识,建立健全相关工作机制

相关工作人员在开展这项工作的过程中,应该不断提高对信息宣传工作的认识,全面提升其工作水平,把信息工作放在更重要的工作环节上,和农业农机推广工作共同进行研究,通过同步研究、考核等工作,全面推进其发展[4]。

3.4 加强对专业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全面提升其整体素质

为了保证农机推广信息工作的全面推进,加快农机推广信息化的发展脚步,我们应该不断加强对专业人员的技术培训。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计算机知识普及和提升,还应该加强其对农机推广知识的掌握。此外,在开展这项工作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加强专业人员的写作能力,使其能在进行工作总结的过程中,向广大农民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所以,进一步加强对农机推广信息工作的开展,是现代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一项十分重要的环节,对提升我国农业机械化有着十分重要的帮助。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不断发展和经济进步的今天,信息技术也得到了充分地发展和完善,因此在农业中恰当的应用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在我国信息技术水平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农业推广技术中信息技术也将对资源共享等环节产生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社会发展脚步逐渐加快的背景中,我国大部分农村的信息化建设都已经具备了完善的基础,现代互联网也开始走向广大农民的生活和工作中,很多农业信息的相关服务已经得到相应发展。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和分析,对加快农机推广信息化l展起到更大的帮助,全面推动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早日从一个农业大国转变成农业强国。

参考文献

[1]刘士东,任艳秋,刘纪雪等.浅析如何加快农机推广信息化的发展[J].吉林农业C版,2012,35(11):167.

[2]王俊.新时期如何加快农机推广信息化发展[J].河北农机,2014,29(9):45-45.

第12篇

【关键词】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信息共享

国土资源,是国家领土范围内的资源总称,是国家经济建设和国民生活质量的根本保障。现代的信息化技术能广泛应用于国土资源工作,可以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快捷、可靠的信息,能实现国土资源工作的科学化、精细化,可以充分发挥国土资源的基础作用,为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提供可靠保证。

一、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在国民经济不断快速发展的现在,国土资源部门肩负着重大的历史责任,相关部门必须转变职能,以高效的工作效率和可靠的信息基础为保证,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实现资源的宏观调控。面对国土资源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国土资源部门必须重视新的技术手段的采用,进行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十分必要。

二、目前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目前的我国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国土资源的数据库系统仍不完善,无法发挥宏观国土资源规划的目标。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形式主义,无法满足使用需要。

我国的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基础差,建设经验不足,在发展的过程中因缺乏全局规划和统一方案,使大部分地方的信息化建设走上了形式主义的道路。部分部门在跟风购买了计算机等硬件设备之后,轻视软件系统地建设和数据库的维护,不能及时更新数据库的相关信息,对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都不够重视,大部分国土资源资料仍然以传统的纸质媒介保存,无法在工作过程中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满足不了实际的使用需要。

(2)差异明显,地方局限性强。

因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均衡,各地的国土资源信息化水平也不同,地区之间发展差距较大,东部以及沿海地区发展程度先进,中西部建设相对之后,由于原始数据积累不足,全国范围的数据库共享系统尚未建立。国土资源的有效利用,需要以公开透明的网络进行,目前的计算机信息化水平已经可以实现网络共享,但由于各地的基础建设水平不同,以及已建成的信息网络普遍存在的信息安全问题,使国土资源信息化网络断点较多,信息共享的网络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3)各自为政,运行制度不健全。

目前,国土资源的信息化建设缺乏全国范围内的统一领导,也没有具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各地都是自行摸索信息化建设的路子,缺乏一致的运行制度,因开发的系统标准各自不同,难免在建设过程中重复投入,造成资金的浪费,也无法共享数据。各地的国土资源情况的不同,导致各地信息化的侧重点也不一样,管理和运行的标准也存在差异,这种各自为政的现象为全国范围内的信息共享网络的建设带来了阻碍。

三、积极解决问题,扎实推进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步伐

要想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安全的数据共享网络,就要积极解决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统一的标准下明确建设目标,落实建设步伐,时刻监督与督促。

(1)提高认识,明确建设目标。

要从根本上改变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流于形式的现状,就要从根本上提高国土资源工作者对信息化工程的建设的认识,明确建设目标,以准确、高效的工作思路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在硬件设施齐备的前提下,注意吸引相关专业的优秀人才进行软件维护,并且及时对原来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关技术培训,改变国土资源工作的工作方式,走信息化道路,高效地处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2)统一模型,建立信息共享。

国土资源的信息处理具有数据量大,数据模型复杂的特点,在进行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选择信息容量大的数据模型,为实现数据库的统一管理打好基础。各地区之间要加强沟通,互相学习,共通总结经验,最终建立全国范围内的信息共享平台,以信息处理、信息整合为基础,实现智能决策和最优管理的技术目标,与电子政务相结合,实现国土资源工作模式质的转变,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国土资源的最优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