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历史答题技巧及方法

高中历史答题技巧及方法

时间:2023-08-14 17:26: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历史答题技巧及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历史答题技巧及方法

第1篇

【关键词】 高中历史 试卷评讲 经验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4-004-01

高中历史试卷评讲课是高中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高中历史试卷的评讲,高中历史教师既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又能通过历史试卷更为清楚地了解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但是,在当前的高中历史试卷评讲课上,很多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高。调查研究显示,学生之所以不愿意上高中历史试卷评讲课,是因为教师在制作高中历史试卷评讲课的课件时,未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不能满足高中学生的心理需求。

一、高中历史试卷评讲误区

1. 对高中历史试卷进行通篇讲述

当前,很多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高中历史试卷评讲课时,通常会对高中历史试卷的所有题型从头到尾地进行讲解,这种高中历史试卷的评讲方式是错误的。这种评讲方式,一方面会大大地延长教师的试卷评讲时间,造成课时的浪费;另一方面,毫无重点的评讲方式很容易会使学生无法耐心听讲,甚至厌烦听讲,导致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不高。

2. 仅仅核对历史试卷的答案,不进行详细讲解

当前,部分高中历史教师为了节约课时,通常在高中历史试卷评讲课上仅仅核对历史试卷的答案,而不对试卷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这是高中历史试卷评讲课中的一种误区。教师不对试卷进行讲解,学生就不理解为什么是这个答案以及这个答案是如何得出的,这不利于学生分析能力的提高,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对于以往所学的历史知识的查漏补缺。

3. 对高中历史试卷进行重点评讲

对高中历史试卷进行重点评讲,就是高中历史教师挑出学生错误率比较高的的试题进行评讲。这种评讲方法比其他两种方式要好,但是也存在缺点。教师在进行评讲时,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只是就题论题,学生不能触类旁通。

二、高中历史试卷的评讲策略

为了能够提高高中历史试卷评讲课的效率,本文认为教师在进行试卷评价时,应该采取以下评讲策略:

第一,在进行试卷评讲前,高中历史教师首先应该先对学生的试卷进行详细的分析,并进行记载。在对学生试卷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教师要清楚掌握学生那些题目错误率比较高、在这些错误率比较高的题目中学生的答题倾向。通过对学生试卷的提前分析,教师能够清楚了解学生对于所学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在对知识的掌握上存在哪些不足之处,由此,教师在进行评讲时,可以有的放矢,提高评讲效率。

第二,在进行高中历史试卷的评讲时,高中历史教师不能就题论题,应该注重解题思路以及解题方法的讲解。例如,选择题可以分为很多类型(原因型选择题、材料型选择题以及复合型选择题),不同类型的选择题具有不同的解题方法,教师应该根据题型的不同进行解题方法的讲解。同时,教师还要在试卷评讲时注重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向学生讲授审题技巧

第三,教师在进行高中历史试卷的评讲过程中保持心态的平和。当历史成绩出来之后,如果班级的成绩不是很理想,教师不应该立即批评学生,必须要保持心态平和,避免打击学生自信心。对于成绩比较高的历史试卷,教师也及时提出表扬,并以此为范本,让其他同学进行学习;对于成绩比较不理想的历史试卷,教师不应该立即对其提出批评,应该耐心地进行分析,并帮助学生进行纠正,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做到越挫越勇,争取在下次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第四,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历史试卷的评讲时,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需求。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教师在进行高中历史试卷的评讲课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改变以往教师讲解学生听讲的传统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同学之间多交流。例如,在进行历史试卷的评讲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讲出自己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并对他人的试卷进行评价。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教师也可以采取一定的激励制度。对于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教师要号召其他学生进行学习;对于进步比较大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对于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增强这部分学生的自信心,同时要及时帮助他们解决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抛弃任何一个学生。

三、结语

高中历史试卷评讲课是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当前的高中历史试卷评讲课上,很多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高。高中历史教师必须要注重高中历史试卷的评讲策略,避免高中历史试卷评讲中的几个误区,以提高历史试卷的评讲效率。

[ 参 考 文 献 ]

[1] 尚海丽.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试卷特点及复习策略[J].沧州

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03).

[2] 孙艳香.如何上好高中历史试卷讲评课[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

育),2010(02).

[3] 章银杰,刘松柏.高中历史试卷讲评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

2013(02).

第2篇

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学习和钻研教材及教育教学方法,以及与广大同事的接触交流,,我获益颇多。

教师的历史知识的教学必须要达到一定深度,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下打基础。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历史概念教学,注意准确、科学地表达历史概念,并要理解和掌握历史概念。因为历史概念是对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的抽象与概括,反映其本质特征。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和理解历史概念的过程,就是训练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规律性,大到一个时期、一个阶段的历史事实及其特征和规律,小到一个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如讲世界近代史上册第二章“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东西方世界”时,这种讲解使学生对资产阶级革命有整体概念,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值得注意的是,讲授历史知识必须与有计划的培养学生能力相结合,知识和能力是相辅相成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的形成又是进一步获取知识的条件。因此在教学中既不能单纯讲知识而不培养能力,也不能单纯培养能力而脱离知识,而应在讲授历史知识时贯彻能力培养,在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获得新知。

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要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要能想、会想、多想、善想。要调动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动脑子,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隐藏在事物后边的问题,当得不到结果时,老师及时诱导。通过学生自己找问题,学生回答既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形成竞争机制,给学生以表现自己的机会,又可避免老师的一言堂。同时又可把学生思维带到老师设计好的思维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养成浓厚的学习的兴趣:张载说过:“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克成。”杨振宁亦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是自学学习的先导,是人们探究世界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遇到挫折困难才能顽强攻克,百折不挠。”培养学习的主动性,真正理解和把握学习规律:什么是学习的主动性呢?就是不靠别人督促,不在外力推动下学习。怎样才能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呢?一是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斯大林有一句名言:“伟大的毅力产生伟大的目的”。只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认清学习的重要性,才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地、坚持不懈地学习。二是要采取积极的学习态度,有计划地学习每门课程,要注意做到课前认真预习,对老师要讲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对于疑难问题做出记号,等到老师讲解时集中精神听。

要做到熟练地掌握历史知识,一是对课文要做到全面而深入地理解,二是平时要认真记录好老师提出的重点内容,三是背诵;但即使是背诵也要讲究方法:以时间为主轴,形成一条历史事件演变的线索,如以“北美独立战争”为例,1773年、1774年、1775年、1776年各发生的事件串成一条历史线索。也可以历史事件的性质为中心点,把同类性质的事件联在一起比较、记忆:如美国独立战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等。牢记历史教学的目标掌握分析、归纳、综合、比较、概括、推理等逻辑思维方法;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这是进行历史复习时的指导方针,应侧重从这几个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

应试性的历史复习,应注意把握模式与事例的结合,即把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作为答题的框架、结构,把各个重大历史事件的事例充当这种模式的基本内容,即使用历史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此种方法的应用是进行各种形式逻辑的练习,以加强自己的应试技巧性。

在复习历史教材时,不仅按历史的具体面貌进行,还顾及抽象理论要前后一贯的原则。比较和分类,是我使用得最普遍也是最得心应手的方法、横向的,纵向的,比较始终是训练逻辑思维的有效方法。选择、例举、材料、问答是历史的基本题型,它们的题目和答案中都含有归纳和演绎的万分,所以我在答量特别是答问答题时很注意前后的关联性、条理性和系统性。我总结的历史发散性思维和收缩性思维的并用,思路要开放,要全面,但观点要统一,要准确。即思想要受观点的约束。同时答题时应先有条理的列出答题要点,即观点,然后再根据观点来扩充历史事件,以事实来证论观点,图表始终是解答历史题的一种有效途径。

“教无定法”“学习无止境”,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将更多的积累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以更好的适应未来的挑战,做一名合格的高中历史教师。

第3篇

关键词:艺术类;中职生;普通高考;答题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6?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9-0004-02

艺术类考生主要指报考艺术类院校或普通高校艺术专业的考生。近年来,随着各高校艺术专业招生率的不断扩大,全国报考艺术专业的学生日益增多,艺术类中职学生逐渐形成规模强大的特定高考群体。然而,由于其学习课程及其自身条件与普通考生的区别较大,在参加普通高考备考中必定异于普通考生。那么如何为艺术类中职学生制订一套合理、有效、针对性强的备考方略即成为广大教学工作者探讨的重要课题。同时,高中历史由于学科性质的原因,在复习上更注重方法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给艺术类中职学生高考备考增加了难度。本文主要分析了艺术类中职学生与普通高中学生的区别、高考备考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并探讨了艺术类中职学生参加普通高考备考的有效方法。

一、艺术类中职学生与普通高中学生的区别

1.在文化基础上,艺术类中职生较普通高中学生薄弱。艺术类中职学生在高考中主要参加专业课和文化课两门课程的考试,而在这二者之间,艺术生往往更注重专业考试。加之中职学校在录取分数线上比普通高中学生要低很多,从而导致大部分中职学校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不加重视。同时,艺术生存在普遍的专业偏爱现象,把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用于专业技能的训练中,势必导致艺术类学生文化修养培养的不足,知识面狭窄,从而造成文化基础薄弱。

2.在课程学习上,艺术类中职生较普通高中学生艰辛。在中职学习期间,艺术生选择艺术专业作为高考目标之后,就要有计划、有目标地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训。而艺术生真正进行系统专业学习的时间仅有两年半之余,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专业课程的学习便要占据学生80%的时间和精力,而仅有剩余的20%用于文化课程的学习。这将意味着艺术类中职学生在课程学习上承担着较大的压力。而普通高中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上,能够对各门课程进行系统的规划,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因此,在课程学习上,艺术类中职生较普通高中学生艰辛。

3.在学习效率上,艺术类中职生较普通高中学生潜力更大。艺术生经过艺术专业课程的熏陶,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乐观开朗。同时,经历了艰苦的艺术专业课学习,更是对困难和挫折毫不畏惧,完全具备学好文化课的能力和潜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有效地帮助艺术生梳理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在短时间内挖掘学生掌握文化课知识的能力和潜力,艺术生将会取得更好的学习效率。

二、艺术类中职学生与普通高中学生备考的不同点

在整体的备考体系上,艺术中职学生与普通高中学生存在着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在于:备考重点相同、备考资料相同。不同点在于:

1.备考时间的不同。按艺术生的备考规律,9~12月是专业课冲刺训练阶段,元旦前要进行专业统考;1~2月是专业课校考阶段,因考试几乎停止历史课的学习。3~5月是艺术生文化课的冲刺阶段,同时也是艺术生备考的关键时期。而在艺术生完成专业课考试的3月份开始,普通高中学生已经完成了一轮复习,开始进入二轮复习和模拟、拔高阶段。这个时候,普通高中学生已经做完了全部的战略储备,而艺术生仍然站在起点。因此,因备考时间的不同艺术生存在一个长时间的备考荒芜期,如何进行有效的弥补是艺术类中职学生备考中应解决的重要问题。

2.备考内容的不同。对于普通高中学生,在文化的备考内容上,能够较为系统地进行二到三轮复习,将文化课内容进行全面、整体的复习。而艺术生则不可能像普通高中生一样进行多轮复习。因此,在备考内容上,艺术生根本无法高效率地进行文化课整体内容的复习。

3.备考压力的不同。从3月份开始,对于考完了专业的艺术生而言,压力加码。艺术生必须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把需要掌握的知识、答题技巧掌握到手。而对于普通考生,这个时候早已进入待考状态、知识已经大量储备,到3月份以后基本上就是画龙点睛的冲刺了。所以,艺术生肩负的备考压力更重。

三、艺术类中职学生参加普通高考历史课程的备考方法

1.浓缩知识要点,促进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备考效率。历史知识系统性强,涉及古代史和近、现代史中多方面的内容。对于备考时间紧迫的艺术类中职生来说,要逐个地不留死角地进行“地毯式”复习,做到对知识全面准确的理解是不切实际的。虽然历史试卷的题型和题量在变,但纵观近几年试卷,其命题的主导思想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备考中,教师应把握“万变不离其宗”的原则,用概括的方法把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浓缩出要点,把离散状态的知识归纳出清晰的脉路。可以用编目、列纲、图表等办法剪去枝蔓,拧干水分,析出学习内容的精华,记忆知识的主线,帮助学生形成独特的记忆之树,再舒张枝叶,深化、突破、掌握教材重难点,切忌死记硬背。同时,对于分布在不同章节、互有联系的知识点,可以运用综合的方法聚拢、汇合,形成系统连贯的知识体系。

2.把握教材逻辑结构,促进学生构建清晰的历史知识脉络。在最后的三个月的时间里,如果让艺术生对备考内容进行大篇幅的记忆,未必奏效。而历史作为一门记录和描述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制度、思想沿革等方面的课程,若学生的脑海里对其有清晰的脉络,在高考时能够根据自己正确、清晰的理解来进行材料的组织和问题的解答,必定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因此,在备考方法中,教师应让艺术生更好地把握教材的逻辑结构,促进学生构建清晰的历史知识脉络。如世界近代史的逻辑结构为: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发展到最终成熟,世界从孤立状态逐步走向一体化的过程。其间贯穿着三大矛盾,即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殖民主义和被压迫民族的矛盾等。

3.传授答题技巧,促进学生形成系统性的解题方法。良好的解题技巧是高考过程中能否达到最佳效果的关键所在。古语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学知识,更要学方法。高考的主要性质是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考查,其最终落脚点在于解题方法的掌握和灵活运用。因此,在备考中,针对时间有限、文化基础薄弱、思维敏捷的艺术类中职学生来说,教师必须以训练为主,教解题方法,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能力和灵活性。如历史课程中的常规考题: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该类型题目的答题技巧关键在于四点:一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四、结语

无论是在自身基础条件上,还是在备考时间、内容及压力程度上,艺术类中职学生都与普通高考学生有着较大的区别。为更好地帮助和促进艺术类中职学生取得较好的备考效果,各文化课教师应在充分了解艺术类中职学生各方面特点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备考方案,加强学科之间的协调,促进学生做好充分的高考准备,取得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 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方法

一、帮助学生尽快掌握课本知识框架,构建知识体系

(1)通过启发引导掌握记忆的方法通常情况下,在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时我就向学生介绍高中历史教学和初中历史教学的区别,以及不同的学习方法。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根据目录进行分析,探究这一本书的知识框架结构,并给予鼓励和表扬。这样学生从进入高中的第一节历史课开始,就有了课堂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意识,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同时学生的主体作用也逐渐增强,学习效率也逐渐提高。历史课与其他课程不同的地方在于,不仅要熟悉历史知识,历史概念,而且要根据不同的情境分析解题,怎样才能迅速而准确地进行分析呢?首先必须学会识记历史知识,我在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自己探索出记忆的方法,并掌握出其规律,同时也推荐自己认为最佳的记忆方法。如学习启蒙运动意义时,内容非常长。我要学生分析应该从哪几个角度进行评价这场运动?通过学生阅读,讨论,他们得出了几个关键词――“冲击”;“传播”;“鼓舞”,“发挥”,很容易记住了。

(2)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学会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历史事件的最大特点就是它并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简单地为学而学,必须努力去探究。尤其是当前的历史教材,三个模块的组合,学生的通史概念非常模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更有必要引导学生把各模块学会组合。如在学习《》这课内容时,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环节思考:A.背景①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②民主革命思想传播③的指导④(直因)B. 最大功绩: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颁布了《临时约法》C.对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①政治民主化②思想近代化③经济工业化。通过这组问题,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层次性、综合性等思维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通过进一步挖掘教材的隐性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历史事件是表象,但是其背后隐含了许多较为丰富的内涵,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是历史考查的最大特点。纵观历年的小高考和高考试题,几乎没有一目了然的题目,大都需要进行较深的考虑。所以对教材知识的进一步探究,是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近年来高考对学生知识能力考查的重点。

(1)认真研读课本的显性知识,思考其反映的隐性知识高中课本的每一课都有大量丰富的图片,资料回放,我们都应把这些东西和教材内容结合起来,图表的背后就隐含了大量的历史知识。如必修一教材P22页《古代希腊城邦分布示意图》中,可看出希腊的地理环境,城邦概况,由此引导学生探索这样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确立,再思考对比古代中国的地理环境,构成怎样的政治制度?得出认识:政治文明具有多样性,由各国国情决定等等。

(2)深入探究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由表象到本质,总结出历史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如我们学习“”有关内容时,可以让学生根据其洋务派的思想“中体西用”上从政治,文化视角进行探究。即:政治上――维护封建制度,文化上――固守传统文化。再从现代化视角思考我们今天进行现代化建设应得出怎样的启示?即: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中国应坚持走自己特色现代化道路等等。

(3)通过横向比较,联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某一个历史事件发生以后,都会产生许多连贯反映。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提醒学生进行分析对比。如在讲完日本明治维新后,就可让学生联系中国的,从历史背景,国际环境,领导力量,群众基础,斗争方式,政策措施等方面去比较二者成败的原因,进而评价其历史地位。

三、培养利用所具备的历史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历史课程的学习,不仅让学生掌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原因,过程,影响等等,最主要的还是要学会怎样掌握历史选择题和材料题的答题方法。

⒈根据已经掌握的历史知识分析解答题目

答题技巧的掌握也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体现,历史学习不仅仅需要记忆,更主要的是解题,并掌握答题技巧。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利用课本上的资料回放,历史纵横等让学生针对有关史实自己设计若干小问题,并分组讨论进行自我解答,效果还是不错的,尤其是当其他的学生能够准确回答出自己设计的问题时,该同学很高兴,同时全班同学的学习主动性也相应得到了提高。

⒉作业及检测后及时自我评价

第5篇

一、历史基础课的教学方法和要求 (新授课)

这是高中历史最基本的课型,也是最常见的课型,即教授新课。基本方法是采用“1251”教学模式。即一堂课4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10分钟,教师精讲20分钟,反思训练5分钟,自主消化10分钟。

(一)问题驱动,自主学习(10分钟)

1、教师根据课标和考试说明对知识和能力要求,为学生设计自主学习提纲,做到教学目标问题化,并辅助以学案。学生依据学案,自主完成对课时内容的学习,掌握重点知识和主干知识。

2、学案上基本内容的填写以课下为主,课堂上整理记忆知识为主。

(二)师生互动,教师精讲,知识梳理,点拨归纳,解决疑难(20分钟)

1、学生通过分组讨论,解决自己不能理解的重点、难点和疑惑问题,重在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学生分组讨论时,教师要做好指导。

2、对学生不能理解的知识,教师要精讲,点拨归纳,解决疑难,突破重难点,重在方法的指导上。

3、教师引导学生构建本课知识结构,进行小结,总结本课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三)典例剖析,练习巩固(5分钟)

1、结合本课的重点、难点问题,为学生设计情境新颖、有针对性的探究问题,或直接引用高考试题、典型模拟题,进行同步目标的巩固训练。或由学生自己编写训练题,这样,学生的理解和感受会更深,记忆更清晰。

2、学生要独立完成问题解答,教师要检查练习效果。

3、教师在学生解答的基础上,剖析例题,点拨思路,提炼方法,总结规律,使学生初步形成科学合理的解题思路。

(四)自主消化(10分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角是学生,课堂效率的提升还是要靠学生自己。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消化,对本课所学知识进行再梳理,强化知识记忆,沟通知识联系,反思所学,升华认识,真正把课本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只有自己真正理解记忆的知识,才能在大脑里留下永久的痕迹。

二、历史导读课型的教学方法和要求

导读课也即“自学导读课”,是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历史教科书的教学方法。在当今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自学导读法”教学更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和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强调学生要独立思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会学生掌握记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和表述历史的能力,让学生去听、去读、去学、去思、去说,做到耳到、眼到、心到、手到。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探索出了以“指导阅读组织讨论引导交流重点启发反馈总结练习巩固”为基本结构的“自学导读学习法”。基本方法和要求是:

(一)出示导读提纲,指导阅读

教师在导入新课的基础上,出示导读提纲,让学生默读全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在学生结合导读提纲进行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把阅读中存在的难点、疑点问题做好标志,以待小组讨论时商议。

(二)组织讨论

在学生阅读并独立归纳要点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讨论要以问题形式出现,要有针对性,要求每位学生必须提出自己的看法,每组指定一位学生记录讨论后的结果,以待全班进行交流时阐述。

(三)引导交流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各组指定一位学生阐述本组讨论的结果,重点交流在讨论中存在的疑惑点、重点、难点,在此争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对交流结果作评议,肯定成绩,并进行适当的指正。

(四)重点启发

“自学导读课”的主要思路是学生自己能看懂的,让学生自己阅读,学生看不懂的,由教师去讲解。在学生分组讨论、集体交流后,教师适时进行重点启发,精讲学生讨论后仍存在的疑惑点、重点、难点,并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以及知识的纵横联系。师生可以互相质疑,以达到共同解决问题的目的。

(五)反馈总结

经过上述四个步骤后,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了较深的了解。这时教师可指定几位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概述,教师进行肯定、补充或纠正,并且板书出课文的知识要点及线索,使课文知识系统化。

(六)练习巩固。辅助适当的练习题,检查学生自学的效果。

三、历史阅读课型的教学方法和要求

新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大量的与教材有关的历史知识,如2008年高考的天干地支、2010年高考的五行相克等知识,这些知识教材都没有,需要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获得。历史阅读课型就是要求大量阅读课外历史知识,开阔视野,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这类课型的基本方法和要求是:

1、教师指导是关键。我们提倡“海量阅读”,“快乐阅读”,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制定阅读计划,阅读哪些历史书籍,如何与教材、高考联系,阅读要达到的目的和效果。防止学生借阅读名义看不该看的书。像专家推荐的中学生必读的100部书,四大名著、名人传记等文学或历史书籍。

2、学生课外自我阅读是主体。知识的掌握和内化还是要靠学生自己,学生要制定阅读计划,每星期阅读一点,积少成多,持之以恒,必有所获。阅读过程中要注意摘抄,注意积累,多动脑,多思考。教师要检查学生的阅读和摘抄情况。

3、教师安排专门的课外阅读课,但必须指定阅读内容,拟订出阅读提纲,设计一些新颖灵活的问题来带动。为检查阅读效果,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进行检测,问题力求题型多样,作为检查学生阅读效果的手段。师生可以共同阅读、讨论历史知识、质疑历史。阅读时既要注意基础知识和课外知识的联系,又要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历史讲评课课型的教学方法和要求

讲评课是在学生练习或考试之后,教师从学生做题中反馈信息,从而对学生存在的知识、能力、技术、习惯、规范等方面的缺陷进行教学矫正的一种课型。

(一)教学目的

1、抓住学生训练中暴露的知识缺陷,回扣知识,夯实基础。

2、抓住典型题目和共性问题,引导学生把握解题思路、方法,总结一般解题规律,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和解题能力。

3、抓住共性问题,矫正学生不良的行为,培养学生规范的答题习惯和考试技术,强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二)课堂结构

1、试卷评价。包括试卷的总体评价、难易度、知识点的考察,错误因分析和归类,各个试题的得分情况统计。这是上好讲评课的前提。

2、出示学习目标。错题本身不是教学目标,解决通过训练诊断出的学生在知识、能力、方法、技术等方面的问题才是教学目标。

3、分析讲解。找准错因,师生互动分析,着眼目标达成。

(1)析错例。引导学生暴露其思维过程,抓住错因进行答卷失误分析。

(2)讲思路。引导学生把握题型特点、题目与知识之间的联系,思考解题的突破口、思路。要重视从错题所涉及的知识方法背景切入。

(3)找方法。抓住典型题目,分析基本解题方法和技巧。解题既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

(4)探规律。即归类讲解分析,对某一类题目的解题方法进行总结,总结出相对固定的解题规律,规范解题流程,纵横联系,真正使学生触类旁通,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

(5)求变化。讲评试题不能就题讲题,要借题发挥,善于将原题进行变形,力求一题多变。如对考察的知识点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训练设计;对原题的设问方式、限制条件进行变形设计。这种变化有利于学生分析比较、正误对比,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做题能力。

(6)求规范。要求学生规范答题,向规范化再要一个分数段。

4、补救、强化性训练。学生做错的试题,说明对这个知识点还没有熟练掌握,需要强化练习,因此,教师要再精选一些习题,针对共性错误进行补救训练,以练促思、练中悟法。

5、总结。以应用为目的,总结学生错误的原因,归纳类型题的做题方法和规律,力求学生不再重蹈覆辙,力求满分卷。

(三)几点说明

1、 高质量的试卷批改是讲评课的前提。

2、 坚决禁止对答案式、就题讲题式的讲评方法。

3、 讲评过程要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教师的讲是精讲,要在知识、方法、思路、规律;防止教师一言堂,要让学生暴露思维过程(去审题、去分析材料、去动手组织答案),要引导学生反思总结、分析归纳。

五、历史复习课教学模式的基本方法和要求

复习课包括日常学习中的单元复习和考试前的综合复习。复习课要切实贯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教为主导体现在评析、点拨、引导归纳;复习课要始终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去自读思考、归纳构建、训练总结;训练是复习课的生命线,无论是知识巩固、体系构建,还是能力提高,都要在训练中完成,训练的方式是多样的,训练的目的是巩固知识。

(一)历史复习课的目的

1、夯实“双基”。多种途径引导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检测,使基础知识进一步巩固。

2、构建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以求融会贯通、透彻理解。

3、培养能力。通过强化训练,使知识指向运用,培养学生的理解运用、分析综合等能力。

(二)课堂结构

1、学案(提纲)导学。教师课前首先精心设计切实可行的、指导性强的导学提纲(学案)。提前发给学生,交待自学任务,让学生依据导学提纲先行进行复习。(复习提纲的内容主要有:考点分析、目标要求、知识结构、训练题组)。教师收集反馈信息,依学定教,确定教学目标。

2、出示复习目标。主要是对知识点掌握与应用的要求、标准。复习内容本身不是教学目标。

3、复习目标问题化、情景化,以问题带复习,以应用带复习。进行基础性诊断训练(精选基础性、典型性题目),或把课本内容题目化,覆盖重点、易混淆知识点和常规解题思路、方法、题型。

4、精讲点拨,构建体系。针对诊断情况进行精讲。精讲内容主要是复习的重点、难点、易混点和知识的内在联系;精讲要讲出新意,要在“知新”与“提高”上有所突破,开阔学生思路,帮助学生理解、消化、深化教材;师生一起归纳、梳理所学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5、强化训练。精选典型性、针对性的试题,创设一些相对新颖的情境,训练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6、总结。根据复习目标归纳、升华,形成知识、方法体系。

(三)几点说明

1、克服两种错误的复习方法。复习课的知识点需要串讲,但不能以讲授代复习,把复习课上成新授课,也不能对学生实行大撒把,任务布置后,教师不管不问。这样做,复习效果会非常差。

第6篇

新加坡地处东南亚,面积只有600多平方千米,是一个华人占主导地位却以英语为官方通用语言的发达国家。新加坡人口密度大,民族关系复杂,小小的国家就包含了华族、马来族、印度族、欧亚族等民族,再加上众多的国际流动人口,使它成为一个多元种族、多元文化的国家。特殊的国情加上21世纪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使新加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愿景与目标——“思考型学校,学习型国家”,即希望通过“才智教育体系”,为国家培养出“以价值为导向,有价值观和有竞争力的新一代国人”。这里的“价值”,包括“自我价值”“道义价值”和“公民职责价值”。自我价值给予学生自信心和自我意识,培养他们坚忍不拔的意志力;道义价值培养学生在多元种族、多元文化的社会中尊重、负责、关怀和赏识他人;公民职责价值则培养学生成为坚强、有毅力、有知识、有见闻,国家有难,能奋起捍卫祖国的好公民。[1]这也成为新加坡教育要达成的核心价值观。具体的概念框架为:围绕核心价值观,通过自我管理、自我意识、关系管理、社会意识以及负责任的决定等过程与方式,培养学生的资讯科技技能、公民意识、环球意识与跨文化沟通技能以及批判性与创意思维,最终为国家培养出充满自信的人、能主动学习的人、能作出贡献的人和心系祖国的公民(如图1所示)。

历史学科是人文教育必不可少的科目,它可以帮助学生重新审视人生和社会的价值取向,开拓眼界,培养智能,完善人格,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根据新加坡考试及评核局制定的高中课程标准,历史学科的教学目的,旨在让学生:“发展兴趣和学习历史的热情;获得特定时期或特定主题的历史知识;加深对历史事件、历史概念的理解与认识;充分分析历史资料,解释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掌握学习历史的多种办法;能够独立思考、理性判断;具有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对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地区文化的发展感同身受。”上述标准指导下的新加坡历史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评价体系等方面对其教育价值导向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

一、教学内容的民族性与国际性,有助于形成社会意识、环球意识,适应道义价值与公民职责价值的培养需要

新加坡高中历史要求的学习内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A部分为1945-2000年的国际历史(H1和H2均需修习①),分为三大主题:(1)冷战及其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包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冷战的起源、欧洲以外冷战的延伸(指朝鲜战争和古巴导弹危机等)、美苏对峙、苏联解体以及各阶段国际形势、国际格局的变化等;(2)全球经济的发展,包括全球经济增长的原因、影响全球经济发展的因素、石油危机、贸易保护主义的增长与自由贸易、债务危机、在全球经济中美国的主导作用形成原因、日本的“经济奇迹”、后时代中国的经济崛起等;(3)冲突与合作,包括宗教原教旨主义的兴起及其对地区安全的影响、中东和南亚地区的冲突与动荡、联合国的组织结构和职能等有关知识。B部分为1900-1997年的东南亚历史(H1不作要求),主题是民族独立和国家建设,要求学生研究其民族独立的实现背景、过程,独立后面临的挑战、地区间的冲突与合作等,并要求至少以三个国家为案例,进行跨国家的比较研究。这些教学内容非常契合新加坡的国情。

新加坡是一个地处东南亚以华人为主的国家,也曾与马来西亚并为一国,是多元种族社会。不同的种族其语言、文化和也不同,使各种族的政治地位问题复杂又敏感,国内各种族的关系与国际关系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为使国内各民族和谐相处、稳定发展,新加坡政府一直非常注重种族和谐教育。在初中阶段对本国历史学习的基础上,高中阶段要求学生学习东南亚历史,理解邻国的文化,尤其是中国、马来西亚、印度等与新加坡有着深厚渊源的国家的文化内涵,加强对周边国家的了解,并理解国内各民族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这使新加坡成为种族关系和谐发展的典型国家之一。另外,新加坡近代史上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又是一个自然资源极其匮乏、领土范围极其狭小的国家,用新加坡人的话来说,它只是地图上的一个小红点。但是,要让这个小红点红得明亮,新加坡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必须依赖国际市场。所以,它以英语为教学语言和日常办公的通用语言,强调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沟通能力与公民意识、环球意识的培养。通过国际历史的学习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融入世界,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运用不同的视角理解区域和国际关系的复杂性,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为新加坡学生走出国门、与各个国家的交流打开了方便之门。如果说懂得华语可以走遍半个世界、懂得英语可以走遍另外半个世界的话,那么新加坡则是可以走遍全世界并利用世界资源发展自己的国家,这不能不说是新加坡教育的功劳。

二、教学方式的灵活性和信息化,有助于学生多种技能的提高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在历史教学的概念框架中,自我管理、关系管理是学生需要掌握的重要技能,学生不仅要形成独立的自我意识和独立的人格、能力,还要能够合作学习、关怀和赏识他人。新加坡的高中历史没有教材,没有规定章节的大量历史知识需要学习、背诵,只有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学习内容和推荐书目,这就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广阔、更自由的空间,具有鲜明的灵活性。教师的教不局限于课堂讲授,更多地表现为各种方式的指导与答疑;学生的学也不局限于教室听讲,自主研究、小组讨论、开会分析、调查访问等为学生的技能培养提供了重要条件。“少教多学”已成为新加坡教育的基本理念。严格地说,新加坡的高中生主要是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获得新知,而不是教师传授。所以,很多高中教师不谙教学方法与教学环节,他们对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如何突破教学重难点、如何训练学生的答题技巧与方法等方面很不熟练。相反,在引导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查阅学习资料、利用各种方法得出学习结论等方面却驾轻就熟。

学习过程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自由阅读课程标准推荐的书籍,根据需要进行复印,作为下一步研究的材料;教师定期集中学生进行集体讲座与辅导。教师鼓励学生多发问,让他们就不同的课题进行研究与探讨,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建立网站,以小组为单位确定一个大的研究主题,每人承担研究主题下的不同内容,既独立研究,又合作研究,在小组的主题下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欢迎同伴给出建议,请教老师给出意见,进而修改与丰富自己的研究成果,为共同的研究主题建立研究框架,最终形成研究报告。学生必须充分利用网络丰富研究资料,但绝不能简单地复制与粘贴,剽窃现成的研究成果。

第7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 选择题 错因分析

历史选择题具有信息量大、知识覆盖面广、考查角度灵活等优点,在历年高考试卷中已成为主要题型,且分值与材料题问答题平分秋色。本文对学生在考试中选择题的失分原因进行分析,探讨以后教学中的应对策略,以提高学生解答选择题的能力。

一、基本史实记忆不牢固

例.(09全国卷I) 20.法国人达尔让松在18世纪中期写道:“委托给大臣们的事务漫无边际。没有他们,什么事也办不了,只有通过他们,事情才能办成;如果他们的知识与他们庞大的权力有距离,他们便被迫将一切交给办事员办理。”上述材料说明,当时的法国

A.专制王权强化

B.办事人员权力上升

C.国王权力旁落

D.社会等级壁垒森严

【错因分析】正确答案为A 。学生容易误选C。误选原因是学生对材料中的时间“18世纪中期”所体现的历史阶段特征把握不清,从而受材料内容的迷惑落入陷阱。18世纪中期法国处在波旁王朝的统治之下,法国大革命(1789年爆发)尚未进行,国王权力不可能旁落,故选A项。

【应对策略】夯实基础,重视对知识的识记、理解,这是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的。既要识记重要的史实、概念,又要掌握历史的基本线索、阶段特征、发展历程;既要抓主干知识,也不能忽视非主干知识;既要认真学习课本大字内容,也要重视课本小字部分、插图甚至注释中隐含的信息。对于基本史实的记忆,平时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相互比较,对比记忆,注意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提高历史知识的比较和迁移能力,使记忆更加准确牢固。

二、基本概念掌握不准确

例.(05全国卷I)15.明清两朝在西南地区实施“改土归流”政策

A.规定按田亩多少纳税,允许人口流动

B.在当地推广土司制度.

C.康熙时为平息“三藩之乱”而加以大规模推行

D.由中央政府任命行政官员实施直接统治

【错因分析】正确答案为D。A、B项明显错误,可直接排除;C项正确的表述应是平息“三藩之乱”之后加以大规模推行,而不是之前。误选最多的是C。误选原因在于对“改土归流”的基本概念比较模糊,对“改土归流”实施的背景与过程掌握不准确。

【应对策略】近年来命题者十分重视对历史概念的考查,而历史学科中基本概念非常多,诸如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近代化、全球化、市场经济等等,要加强对历史基本概念的教学,把课本中基本概念真正讲懂讲透,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基本历史概念,既要理解历史概念的内涵,又要掌握其外延,这样再做此类型的题就能举一反三、游刃有余。

三、基本原理理解不透彻

例.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

A.更多地使用铁农具

B.实行商鞅变法

C.牛耕得到推广

D.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错因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题中四项都是秦国成为最强国家的原因,但B项是最主要原因,因为按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原理,秦国经过商鞅变法,确立起先进的封建制度,才是秦国富国强兵的主要原因。错选其他项都是由于对基本原理理解不全面、不透彻,自然更谈不上灵活准确运用了。

【应对策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很多,诸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现象与本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等,在历史教学中应用很广泛,但由于理论性强、深奥枯燥,学生对此理解不透彻不深刻,应用不灵活,掌握起来有难度。以后教学中加强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的渗透,以史实为依据,史论结合,深入浅出,提高学生对这些理论观点的理解力和灵活应用能力,同时强化对此类题型的训练。

四、材料理解不到位

例.(07全国卷I)15.清末湘军的组织形式“譬之木焉,统领如根,由根而生干、生枝、生叶,皆一气所贯通,是以口粮虽出自公款,而勇丁感营官挑选之恩,皆若受其私惠。”这种军队组织形式

A.便于国家直接控制、指挥军队

B.使将不专兵,妨碍军队作战

C.造成兵归将有,为近代军阀所承袭

D.促进官兵平等,有利于提高战斗力

【错因分析】正确答案为C。考生易错选A或B。错选原因是学生文学功底薄弱,对题中文言文材料没能读懂,若理解“勇丁感营官挑选之恩,皆若受其私惠”之意,排除A、B就不困难了。

【应对策略】材料型选择题由于命题灵活,对学生能力要求比较高,所以近年来颇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在选择题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做此类题首先要求学生具有阅读和理解材料的能力,这就涉及对相关学科知识的理解掌握,譬如语文文言文的理解、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等,这就要求学生重视各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注意各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和整合。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训练学生完整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对信息进行去伪存真的分析综合能力、透过现象揭示历史本质和规律的能力 。

五、解题方法与技巧运用能力欠缺

例.(2005年全国高考文综四川卷)17.中国近代第一次由政府选送留学生出国学习是在

A.时期

B.第二次时期

C.时期

D.以后

【错因分析】正确答案为C。此题限制条件是四个:中国近代、第一次、政府选送、留学生。特别是后三个条件,少一个它的答案就是不一样的,此题难度不大,误选其他项的原因主要是审题不清,没能抓准限定词和关键词。

第8篇

[关键词]史料;教学;摘引;解析;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7009102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这折射出新课程改革的努力方向,就是要破除“认为历史课的任务就在于把历史学科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只关注‘真’和‘实’,把条条框框的史实和结论灌输给学生”,人为“割裂了知识学习与探究过程及方法体验之间的纽带”[1],导致学生在认知进程中断层,只能模糊地接纳课本论断,滋生课堂教学中的“层累”现象[2]。这说明,基于“重视证据的‘心态’和运用证据的‘能力’”[3]的史料证据意识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显得越来越重要。根据多年教学经验,笔者对史料教学有以下思考,与各位教师共勉。

一、史料摘引的原则

史料搜集与整理是中学一线历史教师在教学新情境创设中的重要环节,是学子把握v史认知方法、史论关系的前奏。史料搜集与整理看似简易,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举步维艰,这是方法失当的表现。一些教师想借助互联网搜索来搜集自己需要的各类史料,但往往不清楚自己所需史料究竟分布在哪些文献中,也无法追溯史料的渊源。我们在创设课程新情境模式时,可以抓住课程的核心史实,寻找与此相关的史实权威专著进行精读。专著中必然会引用多种文献史料加以佐证,引文出处在每页注脚(抑或篇尾注释),会详细标注文献名称、作者、出版社、版次、页码等信息。教师要将这些信息完整记录在册,随后根据课程情境创设的需要,通过互联网检索、图书馆查找等方法,摘录需要的原始史料。这是追溯文献史料最可靠的方法。笔者认为,史料摘引需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史料要做好辨伪工作,伪史料必然导出错误史论

[2015年江苏省高考历史选择题第2题]据秦琅琊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根据诸多文献史料和课本知识间的互证,可知《淮南子》部分记载有误,是伪史料。如果学生对此不加考证,势必在选项上出现偏差。

2.史料摘引要注意篇幅,其长短可能会影响试题的有效性

如果摘引史料叙述篇幅过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难以较好地展示自己的学科思维能力”,也使“高考历史试题‘语文味’太重,语文素养好的考生相对有优势,很多试题从语文的角度就能够顺利得出答案”[4]。如果摘引史料篇幅过短,学生采集的信息点就会偏少,无法判断合理的选项,甚至试题题干会出现与历史不符的情况而遭人诟病。

3.史料的选择要有取舍

我们在重构历史课堂新情境模式时,要杜绝史料来源的单一性。单一的史料来源会导致史论说服力的疲软,也会对学生的史料观产生错误的认知意识。为此,史料的汲取要多元(包括正反、矛盾的史料),古代文献(经史子集)、专著、报纸杂志、日记、回忆录、音频视频、考古实物、插图漫画、数据表格等都是史料,是开展教学、命制试题的基石。一线历史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元史料,命制合理题型,引导学生认知历史表象下深埋的本质,培养学生的史料证据意识――论从史来,史论结合,孤证不立等――提升学生思维层次,领悟“是什么,史实判断”“为什么,因果判断或规律判断”“反映什么,内涵判断”“怎么样,价值判断”[5]。

二、史料教学的引导

用史料重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用史料命制考试试题,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一线历史教师也普遍致力于此理念的实践,设计了诸多优秀的课件和试题,希冀引导学生认知历史本质,但往往事与愿违,“得其形未得其神”。追溯症结,笔者认为,历史教师往往忽略了“引导”一词的历史学定义。“引”指引用各类史料重构历史本来面貌;“导”指教师指导学生掌握解读史料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把原则和方法传输给学生。“引”是培养史料证据意识,“导”是传输史料解读方法。笔者认为,史料教学的引导,需要注意以下两大方面。

1.史料解析能力培养要重“四审”

一是审时间概念。一段史料总会在篇首或文尾注明出处,或者在文中告知时间信息,这是解答问题的前提。

二是审史料的内容和史料所设置的问题。要理解史料的总体内容,寻找关键性的字词句,将史料所提出的问题和史料中关键性字词句结合起来分析,这是解题的密钥。

三是审史料的阶级立场。辨明史料的阶级属性,是正确解答题目的先决条件。

[2015年江苏省高考历史选择题第6题]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则是他们的悲剧。”“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是()

A.的战略失误B.“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C.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D.“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

此题的关键在于判定史料的阶级属性,“均贫富的小天堂”“后政权的封建化”等都体现农民阶级具有时代局限性,提不出先进科学的理论,这是“喜剧”到“悲剧”的根源。

四是审史料与课本知识的结合点。史料所提供的观点,往往要结合课本知识作答。这是解题的突破口。

2.史料解析要掌握主要题型的解题技巧

史料解析题涉及各种类型的题型,因此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技巧是制胜的法宝,主要有比较(含特点)、本质(说明、实质)、原因、变化、论点和论据(体现、表现)、意义、作用(评价、影响)、认识(启示、经验、教训等)等类型。

比较类型:通过两个相类似的历史事件比较,寻求比较点进行比较。其中,既有相同点(共性),又有不同点(个性)。不同点就是此历史事件的独特鲜明之处,这就是特点。因此,特点类型的题型实质上是比较题的升华。特点类型又有两种设问形式,一种是根据材料概括特点,一种是根据材料和所学分析特点。

本质、说明、实质类型:从历史学范畴定义来说,“实”就是史实,“质”就是透析历史表面现象洞察历史更深层次的东西(阶级属性等)。有些设问中也用说明、反映等词语,“说”就是说史实,“明”就是明本质,“反映”是指历史现象映射下质的东西。

原因(历史背景)类型:一般可以从不同的领域加以思考。根源及根本原因,一般而言木济领域加以分析,这是与辩证唯物主义史观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理论相契合的。

变化类型:变化、趋势、演变等设问方式要注意答题的格式,一般而言是由什么到什么、从什么到什么等,而且与时间变化紧密联系。所以,在史料中往往会有时间信息变化作为解题的暗示。

论点(观点)和论据类型:一是假借材料中某个观点,以材料和所学来论证此观点或驳斥此观点,这就是演绎法的体现。二是假借材料首先概括出观点,然后结合材料和所学作为论据来论证或驳斥此观点,这既体现归纳法,又展现了演绎法,逐步养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学研究素养。三是设问环节会出现某一主题,主题中往往会涉及各种类型的题型。我们首先要解答主题所涉及各种类型的题型,这就是子观点,然后结合材料和所学来论证子观点。当然,前提是我们面对一段史料,要能够区分什么是历史结论、历史阐释、历史现象。

意义类型:意义包括三要素,地位、性质和作用。答题时要从这三方面进行思考。

作用、评价、影响类型:强调辩证,认清进步性和局限性。但要注意命题人可能会设置要你回答的角度或领域。

认识、启示、经验、教训类型:这是历史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学习历史就是要以史为鉴,得出合理的认识、启示、经验、教训等。一般出现在材料题的最后一问,是对上述几小题分析、理解基础上的升华,属于高级思维层次的反映。

综上所述,史料教学已得到普遍的认同,它能“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6],是“学生道德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7],“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础,也是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的基本素质”[8]。

[注释]

[1][3][7]曹祺.中学历史教学中证据意识培养研究综述[J].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16(1).

[2]曹华清.让“层累”现象远离中学历史教学――从李鸿章的“避战求和”说起[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0(3).

[4]胡军哲.史实的叙述与思维的考查――简评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历史试题[J].中学历史教学,2016(8).

[5]肖先成.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解答规律探索(一)[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2).

第9篇

一、注重能力培养

研究近年来的高考历史试卷不难发现,高考历史出题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1)纯粹考查基础知识阶段,侧重考查记忆能力。在这一阶段,只要把书背好,一眼就能找到答案。(2)前几年,命题范围更加细化,开始考查平时老师和学生不注意的地方,如教材中的小字和注释部分。(3)近几年的高考命题常常设置新情境,对知识进行重新组合,提升能力考查的层次,既立足于主干知识,又超越主干知识,进一步拓宽了学生视野。但是,也有部分试题学术性太强。(4)目前,高考命题在突出基本历史素养的基础上,注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体现了高中历史新课程的三维目标。鉴于目前的高考历史命题趋势,我们在平常的复习教学中,精心设计了一些新场景新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我们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其多角度思考问题,让各种思想的火花相互碰撞。这种教学理念我们坚持了一年,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对传统的三轮复习方法做一些改变

为使学生的复习更为有效,可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适当改变传统的三轮复习方法,具体做法如下:(1)2008年9月―2009年3月仍是传统的第一轮复习,第一轮复习旨在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把握每一个具体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背景、经过、内容、结果、影响、意义等,理清各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历史事件的本质特征和特定时期的阶段特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使课本知识结构化、体系化。针对本校大多数学生在一年级时受文理分科情况影响,中国近现代史基础相对薄弱、很多知识都已经遗忘的实际,我们把复习的重点放在了中国近现代史上,在细致复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挖掘隐性知识。(2)在2009年3月―5月第二轮、第三轮复习相结合,以专题复习为主,辅以综合考试训练。(3)进入2009年5月,我们将剩余的20多天时间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回归课本,整理以前做过的习题,形成对历史的整体认识。

三、关注文史常识

从2007年全国高考文综卷Ⅰ考查皇帝谥号开始,文史常识被引入命题领域并且不断推陈出新,所涉及的范围不断扩大,是高考历史的一大亮点。这种做法与新课程改革相呼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针对这一命题趋势,在2009年的复习备考中,我们专门对学生进行相关文史常识的讲解和训练。因此,我校学生在应对2009年高考试卷中考查姓氏起源这一题目时能游刃有余。

四、注重历史观的培养

过去的历史观主要是史观,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具体包括:阶级分析法,以生产力为根本标准,用辩证的眼光看历史问题。现在的历史观不仅仅局限在这些方面,还出现了新的观点,如:(1)文明史观。人类社会逐渐走向进步、文明、开放,历史既是人类社会的创造史,也是人类社会的演进史。(2)全球史观。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从世界历史整体发展的统一性去考查历史。(3)以人为本。把人类生存发展作为最高价值目标,强调人文主义、理性思考。因此,我们在平时教学与复习备考中,融入这些历史观,开展各种历史活动课,培养学生的历史观,使其以新的历史视角来审视历史问题。

五、夯实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具有永恒的生命力。不注重基础知识的备考,无疑是“无米之炊”。只有牢固掌握了基础知识,才有可能进行各种思维活动,高考绝不可能脱离基础去考能力。因此,在高考备考复习中,非常关键的一点是回归课本,夯实基础,力求做到“面全、线通、点透”。面全,就是对各个历史阶段特征力求宏观把握;线通,就是对历史线索有全面而准确的把握;点透,就是对每一个知识点做透彻的分析,透过现象,把握其本质,力争让学生做到既知其一、其二,还要知其三、其四。

六、密切联系现实

鉴古察今是学习历史的基本作用,贴近时代潮流、不避社会热点是高考历史试卷的一贯传统,近几年的高考历史试题大都与学科热点和社会热点紧密结合,体现了历史为现实服务的特点。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一直引导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热点问题的探讨,积极寻找课本知识与社会现实的结合点,确定新的历史专题;要求学生不仅要用历史的眼光留意生活中发生的日常小事,更要注意观察影响世界趋势的国家大事,从而引导学生传承惩恶扬善的人文精神,承担中国史学“经世致用”的社会责任,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正确理念,以历史知识、观点为基础,将热点和历史知识有机联系起来。

七、掌握解题技巧,规范作答

掌握解题技巧、规范作答是提高得分率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我们专门总结了《历史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技巧》、《答题规范》、《高考历史试题常见命题用语解释及应用》、《高考常见题型解题方法》等学习资料,印发给学生。每次考试结束后,教师及时引导学生专门针对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总结。另外,通过学生互评、老师面评的办法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八、精选试题

第10篇

1.利用文史结合增强学习兴趣

历史教育的前辈们总强调文史结合,其实无论如何,现存的史料有相当的部分是由文字记载的,学习历史必须有一定的文学功底;反过来说,在中华文明浩瀚如烟的文学中间也蕴含了许许多多的历史知识。而学生在经历了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的学习过程,已经掌握有足够的史料来加以运用。如在学习春秋五霸时,便可设计用《崤之战》来导入新课。学生发现所讲的内容是自己所了解的并且还有一部分是自己想知道但尚不了解的,就能立刻投入到课堂中,枯燥的讲述立即变成了有趣的讨论。

2.激励学习动机,及时检测与小结,适时鼓励与表扬,督促和引导正确的学习状态、学习方向

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需要通过检查和考核来加以评定。这里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教师对学生的检测与小结;其二,学生自我的检测与小结。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起到鼓励和督促的作用。对于学习认真和基础相对扎实的学生来说,考核的成绩可以进一步激发其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而对于基础较差,学习不太认真的学生来说,检查的结果就是一种鞭策和督促,促使他们认真复习前一阶段所学的内容,以便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配合检测、小结及学习中学生的进步表现,教师应适时鼓励和表扬。

这是对学生学习成绩和态度进行肯定的一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当然,鼓励和表扬应适度,过分的表扬容易导致学生自满、自骄,也会使学生不能客观地评价自我,对于自身存在的缺陷认识不清,不利于学生的良性发展。

3.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的结构

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历史兴趣。教学中,出乎学生意料的演示、生动形象的类比、深入浅出的解释、学生生活中以及科技和社会的有趣的事例、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以及不断出现的挑战性问题等,都是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教师依据教材,事先精心设计具有新情境、难易相结合,有层次的话题,引起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进行课前预习。上课先从学生讲故事入手,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参与意识。然后全班同学分组讨论,教师答题,师生间可以互换角色互相体验,讨论中体现平等、民主、和谐的气氛,遇到难点老师给以点拨,最后教师板书全文主要内容作最后小结。实践证明,这种教法达到了课堂教学"高效低负"的目的,有益于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教学中,师生间始终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互相交流着,既为教学活动奠定了最佳心理基础,又对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智力潜能和个性特点大有裨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进行积极的参与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学生的眼、脑、手、口等多种感官并用,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历史的许多人和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很好素材,如果教师只靠语言叙述是难以描绘当时的情景。历史教学不能仅局限于教授学生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透过历史事件分析、重新认识现实问题的能力。在历史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影视教学情境,便可以直观、形象地再现逝去的历史事件,增强对史事的认识,培养学生兴趣。我采用了先进的电化教学,运用电教媒体,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画面,引发了学生学习历史兴趣,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运用文本插图教学,增强学生的形象记忆效果

新课程高中历史教材中有很多的插图。这些插图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视觉感官欣赏的需要,帮助学生把一些较难记忆的语言项目通过插图进行轻松的理解记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形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教学中,由于插图很多,限于课时,教师不可能每图都讲,只能根据教材要求和讲课需要选择讲解。有些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插图如果没有向学生讲解,就会使学生似懂非懂或一知半解。经过教师讲解,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知识。这种教学方法也越来越受到教师们的青睐。

第11篇

  高一历史老师工作总结1

  本学期在学校的安排下,本人担任高一(15)~(18)四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共计课时8节。现将一学期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政治思想方面:

  在本学期,热爱党的教育事业,钻研业务,团结同志,热爱学生,师生关系融洽,出勤率高,完成教学任务。认真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结合学科特点,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注重从本学科思想性政治性很强的特点出发,注重从高中学生更热衷于从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去探讨问题的特点出发,充分发挥历史学科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每学期初制定历史教学德育渗透计划,发挥历史的教育功能的作用,自己也在授课过程中自我素质得到升华。

  二、教学情况:

  针对职业教育扩招带来的普通高中学生基础较差的特点,着重从扎扎实实地落实基础知识入手,并通过对具体史实的讲解,逐步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帮助学生完成从初中的“是什么?”到高中探讨“为什么?”的转变。

  本期来,我在高一历史教学中,为使学生在历史知识的海洋里感受到探索与思考的乐趣,力图发挥历史学科的启智与育人功能,我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首先,认真上好第一节课。以生动而充满时代精神的历史事迹去吸引他们,让他们感到学习历史能丰富自己的学识,开阔自已的眼界。以历史的人文精神和凝重历史责任去感召他们,使他们认识到学好历史能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增强现代公民的使命感;同时也讲明历史学习的特点与方法,使学生感到历史不是难记难背枯无味的东西,只要有严谨的乐于思考与探索的精神,一定能学好。上好第一节引导课,还能转变学生初中时把历史课当作副科来应付的心理,以积极热情的求知心理投入到学习中,推动教与学的互动良性循环。

  其次,发挥各班科代表的作用,认真抓好课前预算习。在学生预习这一环节上,按照学校教导处的要求,制定学案,规划整篇课本知识,重新组合内容,指导学生制作预习提纲,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大胆质疑,积极思考。一学期来,我所任教的6个班中,大多数学生都认真做到了这一点,其中有高一(16)、(18)班科代表一直自觉地将每节课前提醒学生预习时,完成学案,并提出的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记录下来,要求老师参与讨论共同解决。课后,又督促学生完成课后练习。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思维的学习精神,同时对我的教学也起到有力的推动。

  第三,落实教学常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从教学方法到学习内容,我都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人生观历史观,及现代公民应具备的思想理念为准则。对教材中一些不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内容,进行删除;对一些需要补充的知识,坚决补充完整,讲明讲透。我在讲清高考解题要求后,鼓励学生查找资料,向他们介绍一些史学界的研究成果,教会他们用自已的头脑去客观分析和认识历史,开放历史思维,不要迷信课本,人云易云。

  第四,在对学生进行健全人格培育和扩大他们的知识面的同时,我也重视对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在每个重要的知识点上,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设置不同类型的题目,并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也养成提出问题设置问题的习惯。另外在每个单元结束后,我都会指导学生理清历史线索,根据教材的写作思路把握史实与史实之间的逻辑联系,用书面的形式将历史知识结构整理出来,使学生在学习中重视学习方法的探索与总结。

  通过一学期的教学,我感到最大的不足是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不够。困惑是学生需要精彩的课堂与历史知识的枯燥性的矛盾;忠于课本要求与实际学习需要而补充知识的矛盾;补充知识扩大课时与课时紧张的矛盾。这些教和学之间矛盾需要在往后的历史教学中切实解决的,同样的,对我教学水平推动和提高,有较大的帮助,也让学生在老师的推动下,感受到学习历史的乐趣和意义。

  高一历史老师工作总结2

  一、政治思想方面:

  我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注重从本学科思想性政治性很强的特点出发,注重从高中学生更热衷于从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去探讨问题的特点出发,充分发挥历史学科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所撰写的论文“结合,深化历史教学改革”一文,获校教学论文二等奖,并被编入学校教学论文集。

  在本学期,积极参加学校的一切政治活动及各项学术报告会,积极参加升旗仪式。认真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结合学科特点,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团结同志,钻研业务,热爱学生,师生关系融洽,出勤率高,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二、教学情况:

  本学期担任高一(5)(8)(9)(10)四个普通班的教学工作。针对扩招带来的学生基础较差的特点,着重从扎扎实实地落实基础知识入手,并通过对具体史实的讲解,逐步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帮助学生完成从初中的“是什么?”到高中探讨“为什么?”的转变。

  本学期因面临历史会考,着重抓了以下工作:

  1、高效稳妥地完成《中国近代现代史》的教学工作。

  主要依据同学们学科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适当加快新课讲授进度,以变有更多地时间复习2本书,备考会考。为此作了周密计划,在“五一”后立即结束新课,掌握了复习的主动权。

  2、高效扎实地落实基础知识,搞好会考2本书的复习。

  在要求学生每周复习一本书的前提下,为落实基础知识,年级组几位课任教师通力合作,编写了以选择题、(两册共二百四十多题)综合练习题为主的复习提纲,自己打印、作答案。工作量相当大。虽然工作较累,但能为同学们会考取得好成绩,再苦再累心也甘。

  3、 加强题型训练,提高同学们的答题能力。

  在会考复习的最后阶段,通过综合试题的训练,特别是相关题型的训练,如:如何解选择题、答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等,使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在会考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高一八班入校时,据年级组统计贡献人数为17人,高一会考该班A级为24人,不及格者仅为两人。(体育生)

  三、教研情况:

  积极参加市教研室及组里的各项教研活动,在市教研室组织的历史会考阅卷中,担任组长。

  作为钟令彩的指导教师,能够尽己所能,共同探讨新教材,坚持听课,具体指导,较好地完成了新教师的多媒体公开课,使钟令彩老师成为一名胜任者。

  高一历史老师工作总结3

  20xx年的这一以来,我积极响应杜郎口改革,勤勤恳恳,扎扎实实,脚踏实地地做好一个教师的本职工作,认真备课、上课、听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并注重博采众长,广泛涉猎知识,严格要求自己,尊重学生,使自己教有所思,学生学有所得,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平和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下面一一说明:

  1、备课

  上好课的前提是做好课前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为此我积极响应学校提前一周备课的要求,认真备课钻研教材,教参和教学大纲。虚心向前辈学习、请教,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并利用网络查阅,集中别人的优点确定自己的教学思,以此确定预习和展示的问题,就能够契合学生的心理和性格实际,并对即将上的课作出预想,以作到有备无患。有时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把握知识。还“违规”预想把手机带进课堂。如在准备《改革开放》这节课时就在手机上下载了《的》这首歌

  2、上课

  上课时认真讲课,精讲精练,语言简洁不罗嗦,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把控制在15分钟以内。,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注重问题的梯度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并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等能力,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思维,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注意学生的反映,做到及时的反馈。注意自己的角色转换,当学生进行预习时,自己应是引导者;当学生进行小组间的时,应该是参与者;当学生讨论或展示完毕时,自己应该作出,是归纳者。

  3、辅导和作业

  学校改革尝试阶段,所以一旦课堂因为种种异常原因就会影响课程的进度,加上本学期的时间比较短,所以课程安排很紧。我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本来是没有晚自习的,为了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结束进度,向学校每班要了一节晚自习,这样一来,我就可以及时的在自习上完成巩固提高的环节,累是累点,但是很值得。总的来说,我这学期忙碌并着,因为忙碌所以充实,因为充实,我感受着自己的不断。作业方面 根据学校精讲精练的要求,精心地挑选,适当地留一些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作业。决不布置重复的、无意义的机械作业并做到及时批改、认真纠错,发挥查漏补缺巩固知识的作用。

  4、课外

  除了正常的教学上的备课、上课和辅导改作业外,我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博采众长,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另外我还注重多方面培养自己的 个人素养,每天练字半小时以上。找时间到图书馆借书看书,扩宽知识视野,学习教育理论,不断为教学内容注入新鲜血液,厚实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理论底蕴。后还会打开电脑,进入《教育在线》,学习前辈们的精髓,再打开自己的个人,涂鸦自己的教学所思,感受着成长的无限快乐和!

  5、考勤方面

  我认为教师的是神圣的,任何老师都不能以任何理由和借口无故迟到或旷工。否则该如何“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做学生的表率?我严格的履行着教师的职业操守,除了那几天公假外,从没有擅自或迟到或旷工等。在这方面,学校的田校长做得特别好,我们还提的出什么怨言?

  6、努力方向

  新的世纪,的要求,的期盼,学生的崇仰,予我们,那都是厚重的沉甸甸的。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历史教师,我是光荣的,但也是愧疚的,因为我不是做的的。当然,没有只有更好,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作到尽善尽美,虽不能作到,却要有做到的追求,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用心教导学生,用笑学生,用滋润学生,要对得起自己心中那份神圣的事业!爱我所爱,一如继往!

高一历史老师工作总结4   

  本学期高一历史备课组 教材是人民版新课标,教学内容是历史必修1,是政治专题史,主要反映了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为了更好地教学,我们备课组在学期初就制定了以下计划:首先, 安排好进度,以便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能够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提高工作的效率。其次,加强集体备课,继续组织全组成员认真学习新课标,领会新课程的理念,推动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鼓励备课组老师间互相听课,取长补短。同时,注重教学的研究,以公开课的形式来探讨可操作型课堂教学模式等。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新课程理念的实施和新型教学模式的形成。

  开学以来,备课组的计划正有条不紊地实施着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期初备课组就统一制定切实可行、内容齐全的教学计划,学进度。在进度的安排上,坚持做到教与学紧密结合,安排好课本每一单元课堂教学节数、讲评练习的节数以及合理地安排考试加强巩固复习。做到“目标统

  一、内容统

  一、进度统

  一、作业统

  一、测试统一”。此外,新课程教学需要适当的训练,更需要大量源于学生生活体验和社会现象的、形式多样的其他材料,以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主动参与研究性学习,引领学生在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中都能有所收获。因此,在期初我们就重视改造、重建自己的教学资源库,查找政治史相关资料,并做到资料共享,相互帮助,共同提高。为顺利参与课程改革积累必要的知识和素材储备。

  二、加强集体备课。备课组每周五上午第二节课为固定的备课组活动时间,每次活动有明确的内容;每课或联系较紧密的几课定一中心发言人,负责教学的整体设计,制作一个粗略的课件(至少提出教学的设想),大家讨论补充,探究最佳方案。在备课过程中,我们注重研究教材,科学处理教材,构建既符合课标要求,又适应学生实际的历史教学内容体系。此外,能够做到解决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通过教师间的合作探究,提高整体的备课质量和教学质量。

  三、鼓励备课组成员积极开展公开课教学观摩活动,探讨可操作情境式教学,实施新课程理念。在组织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地转变教学观念,以新的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启发式教学和开放式教学,在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四、积极组织听课评课,本组内部教师之间也加强了相互交流和相互探讨;抓牢并监督教学过程中诸环节的落实,促使本组教师在以前所取得成绩基础上更上一层楼。抓课堂45分钟的效率,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反对教师挤占学生的自由支配时间,加强学法指导。

  五、高一年级重在激趣,倡导“做学生愿做的事,做学生该做的事”,探讨解决活动德育与课程学习的有机结合问题,全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多元智慧与潜能。成功举办了高一历史学科知识竞赛。在教学中,我们不停留于简单地传授书本知识,而是对教材进行拓展,努力挖掘趣味性的知识,生活中能碰到的事件、时事新闻等都引入课堂,创设一系列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转化课本中较为枯燥的理论,以通俗易懂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此外,在高一年我们充分利用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等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六、积极配合历史组省级课题研究,落实下达的任务,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调研,提高学生自主研究学习能力。

  总之,本学期备课组本着遵循“以人为本,精细管理,求真务实,质量至上”的原则,重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坚持以教学为主的原则,致力于全面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知识、理论水平和教学业务能力,向科研、教研要质量,努力钻研教学大纲、教材、考试说明,切实抓好学科基础教学。在教学中,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教学设计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整合,使历史学习成为一个不断积累历史知识、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成为一个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一个逐渐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的过程。通过历史学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们将一如既往勤勉、务实地工作,我们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再接再励,朝着我们努力的方向把工作搞得更好。继续在以下方面下功夫。 必须在培养学生能力、学习观和学习习惯上下工夫,以适应新课程教学。

  第二,设法增大学习信息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包括多媒体、音像等,加强对某一阶段史实、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直接解读。

  第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阅读课外书籍、上网、复习初中知识,以便理解高中知识,建立专题模块学习的基础,进而在学生之间组织和开展合作式探究学习,在探究中引导学生掌握史论结合的基本关系,搜集更多史实依据作为学生课前准备的内容,使学生得出论从史出的结论和认识,以养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

  第四,教学中指定每一节的中心教学目标,即分层次的知识、能力目标和重点难点,要有所取舍,未必面面俱到。一切教改的核心都是围绕问题进行的。课堂教学无论怎样改革,都离不开对问题的认识,以问题的提出开始,以问题的解决结束。所以设计好每一节课的中心教学目标是关键,通过不断的积累达到新课程标准的目标。

  第五,重新建构教师的能力和专业发展方向。传统教学延续多年,有它合理的地方,不能全盘否定,尤其是历史学科,不论是否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传统的基本功依然重要,扎实的专业功底、广博的课外知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的能力,都是教师必备的素质。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课件的制作已经应用到了历史课堂,但这只是专业教具在手段上的改变,并不能改变历史教学的内容。所以加强基本功,更有利于教学改革。

  高一历史老师工作总结5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我校高一四班、七班两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在全面了解和熟悉学情的基础上,作了许多的有益的教学探索和思考,一学期以来,紧紧围绕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以提高学生历史学科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做到学有所指,学有所得,学以致用,逐步提高,全面完成了本期的历史教学任务并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现就一期的历史教学工作总结如下,以期同仁批评指正。

  1、要始终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个中心目标,重视上好每堂课。为此,我做到:

  ⑴课前充分准备————备好课。

  ①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③优选教法,把历史教材所蕴藏的知识和用意准确地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我认为高一历史新课程的最大特点是以人为本,注重学习方法和技能的培养,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丰富情感意识和品质。

  而历史知识包罗万象,史料浩如烟海,如何选取典型而又有代表性的知识,说明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趋势,不能紧紧局限于书本,且有不可过多地使用补充材料,为此,要求老师必须谨慎地精选材料,优选最佳的学习方法和途径,使学生掌握历史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学习、探究性学习的精神和品质,从而达到“授人以渔”、自我发展的目标。

  ⑵全力投入课堂教学。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语速适当,抑扬顿挫,力戒罗嗦重复平淡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2、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高中的学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兴趣广泛、热情奔放、情感丰富、有一定的自制力但有望往往容易受到不良习气的影响。

  因此,单靠课堂的教学,很难保证将学过的知识全面理解透切,为解决这一矛盾,我就充分利用晚上辅导时间,与学生逐个交流,搜集问题与困难,针对学生的疑惑,有针对性的解答,并与学生一起探讨高中历史课程的特点和要注意的问题,从而既拉近了师生的心理距离,增强了亲近度和信任度,有把同学们的学习推向了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趋势,使“学习兴趣、动机、技巧、能力”有机地统一起来,做到‘学然后知不足’、“教学相互推进”,较好地落实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各项教学目标。

  3、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4、保持广泛的学习兴趣,利用多种途径搜集相关资料,不断扩宽知识面,为历史教学内容注入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观点。

  目前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问题:学生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学习目标不明确者大有人在,普遍缺乏学习的信心和决心,对历史学习感到畏难,吃不得苦,心浮气燥,普遍贪玩。教学方法有欠缺,有待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