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

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

时间:2023-08-14 17:26: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

第1篇

关键词:价值观念;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251-0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较之以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必然会对教育事业产生震撼力的冲击。总体来说,价值观多元化对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又有消极的,本文以负面影响为出发点,进行系统阐述。

一、价值观念多元化对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

1.导致腐败的产生和一些消极社会现象的存在。在众多社会领域中,一些没有摆对价值观,由此引发的不良社会现象,给广大青少年的思想带来消极的障碍,大大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在多元价值观的背景下,各种不同类型的价值观互相交融,对我国社会主体的价值观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过程中、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小学生的价值观选择、思想价值观念以及思想道德规范等,而来自西方的某些价值观更加容易使缺少社会经验同时又富有朝气的中小学生盲目的崇拜,导致中小学生群体出现思想政治观念模糊、思想政治意识浅薄、理想信念多元化、道德判断逐渐被双重化、心理素质较差等严重现象,这给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极大的挑战。

2.导致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盛行。改革开放以来,一些人受资产阶级人生观的影响,追求实用和享乐,盛行“拜金主义”,“一切向钱看”,把个人利益放在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之上。人们生活方式各异、价值观念多元,为各种异样思潮的产生和渗透提供物质支撑和社会环境,认识不清的中小学生已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渗透,羡慕物质享受、崇尚个人至上、缺乏集体意识和组织观念等,以及炫富、“拼爹”、“小三”等社会乱象对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造成了严重的冲击,严重腐蚀了青少年的思想意识。

二、价值观多元化影响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剖析

综上所述,在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未成年人特别是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不但是思想政治课程的根本任务,而且也是整个素质教育的灵魂,因此,中小学思想政治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一题,值得探析。

1.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在多元化思想价值观念的大环境下,学生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因而会带来不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而其中部分因文化的不同而相异的价值观念本身无所谓对与错,在此情况下,学校如果继续坚持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那是不适宜的。因此,在多元思想价值观的大环境下,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树立民主、开放的观念,一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真正平等的,民主地对待来自有文化背景差异的学生,不歧视他们的价值观与文化,尊重他们,理解他们的文化与价值观。另一方面,要真正将道德规范本身与思想道德取向视为一种开放的体系,而不是以教条的态度去处理;这对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2.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对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构成了严重冲击。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效益观念、竞争观念和创新观念的产生,使一些人以为发展市场经济就是“一切向钱看”。“前途,前途,有钱就图”的想法,在相当一部分人的心中滋长。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在一些人的头脑中膨胀,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一些青少年学生受到这种环境的影响,讲奉献的少了,讲索取的多了,急功近利。这一切,给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很大困难。

3.社会价值观的变动,对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复杂的影响。随着我国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利益格局在不断地变化、调整。在这一过程中,也对中小学生造成了一定冲击。个别中小学院校思想腐败堕落现象严重、部分党员干部党性浅薄,这些都会对中小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造成极大的负面冲击,对思想政治教育造成巨大的挑战。若教育不到位、不得力;将阻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甚至影响到社会的文明进步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努力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面对多元思想价值观的冲击,思想政治教育还必须不断更改和创新自身的教学方法。为此,一是要创新教育方法,把渗透式与灌输式的教育方法统一起来,要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要结合课内教学实践和课外社会实践,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运用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以简单的方式使学生更容易地接受主体思想价值观。二是加强教学过程中的讨论和交流,促进学生讨论意识的培养,增加中小学学生对话交流表达能力,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促使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能够进一步的形成和加大有关主体思想文化价值观的共识。三是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四是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为在多元价值观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以及实效性的提升提供重要的师资保障。

目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多元价值观纵横交织的时代。青少年作为思想教育的一个特殊群体,非常容易受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因而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如何帮助学生坚持和发展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推动精神文明乃至经济的发展,培养好接班人,这是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探讨和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

参考文献:

[1]吴少荣.中国基础教育21世纪[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05).

[2]周丽华.价值多元化对中学德育的影响与对策[D].上海:复旦大学学报,2000.

第2篇

关键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内容体系; 整体构建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1)05-0060-04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一个前沿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研究的一种独特的视角。近年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问题已经成为了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但遗憾的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就这一论题所展开的研究在整体上还处于相对零散、经验化的层面。当前,无论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理论完善的必要性出发,还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需要的迫切性来看,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问题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研究的意义

有效实现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整体构建和科学衔接,是整体构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关键部分,是增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对此,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已经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自20世纪90年代原国家教委颁发的大中小学《德育大纲》开始,党和国家的有关教育文件和通知中就曾多次强调,要重视解决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衔接整合问题,注重发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整体功能。2005年,教育部的《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更是明确提出要“根据不同教育阶段学生身心特点、思想实际和理解接受能力,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准确规范德育目标和内容,科学设置德育课程,以使学校德育更具科学性,更好地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观点。2010年7月,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指出我国“要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大中小学有机衔接”的观点。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虽然党和国家一再强调要着力加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构建和衔接整合,但直到目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系统化、科学化的整体构建和有效衔接实践中却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仍然面临着一些困境无法突破,致使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功能发挥的目标还没有真正实现。因此,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问题的研究,有效实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整体构建,就成为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所面临的一个极其紧迫和重要的问题。

从研究的现实情况来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研究的一种独特的范式与视角,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和衔接整合问题也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已经引起了学者的注意。近年来,这一问题又被作为一个实践问题提出来,并有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围绕着一些实际问题展开研究,并且取得了一批具有借鉴意义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本质,探究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建的规律性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遗憾的是,由于认识偏差、研究兴趣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当前对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这一问题的研究,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横向要素结构优化角度进行的研究较多,研究也更为充分,而从纵向的学段衔接角度进行的相关研究还不是很多,也还很不充分。目前,仅有的从学段衔接角度进行的研究,大多散见于有关教育衔接、思想政治教育衔接等问题的研究中,鲜有单纯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和衔接整合为对象的研究成果。并且,目前关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衔接问题的仅有研究也往往只是就问题的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对问题发现者多、呼吁者多、指责者多,但真正把它作为问题进行研究的人却较少。虽然在相关研究中不乏一些极具价值的研究成果,但研究也同样存在缺乏系统性,没有摆脱形式羁绊等诸多不足,没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从研究视角上看,现有研究大多以中小学为封闭系统或以中学和大学为封闭系统,鲜有将大中小学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进行研究的,幼儿园和研究生阶段教育内容的衔接整合问题更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进入研究的视野;从研究路径上看,由于研究队伍的视界和能力所限,现有研究多为一些“书斋式”的个别性、随机性和经验性研究,往往仅从理论层面上对问题进行一些浅显的分析,缺乏建立在系统实证调查之上的实质性研究,因而也就无法从整体上把握问题的症结所在,易导致研究流于形式或陷入浅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全面、深入、系统地研究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整体构建问题尤其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学段衔接整合问题就显得尤为必要和相当重要。

总体而言,当前无论是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出发,还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需要的迫切性来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问题的研究都显得相对欠缺与薄弱。因此,当前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问题的研究,尤其是比较深入和系统地研究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学段层次衔接及优化整合,无论对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理论的全面建设,还是提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科学化水平,都具有深刻的价值意蕴。

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研究的论域

所谓论域,就是指研究所涉及的问题域,就是指由特定研究对象所构成的集合,其重要功用在于使我们对研究的论题有一个宏观与整体的观照视野,从而赋予研究以深刻性与全面性。任何研究都需要有特定的论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研究当然也不例外。正如前文所指出的,虽然近年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问题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但就研究现状来看,目前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在整体上还处于相对零散、经验化的层面。而导致这一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即在于现有的研究是在缺乏较为严整的研究论域的情况下展开的。因而,要深化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问题的研究、提升这一论题研究的理论层次,就必须首先要确立严整的研究论域与研究框架。鉴于研究内容的特点,笔者认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研究的基本论域应该从以下四个相互联系、逐一递进的方面展开。

1.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学理探究

有效的研究奠立于对特定论题所内含特殊矛盾的把握之上,奠立于对特定论题核心范畴内在本质的把握之中。因此,深刻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本身,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学理探究,就成为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研究的逻辑起点与前提。“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学理探究”所要回答的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什么的问题,其核心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科学界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内涵。概念是人们对于事物本质的认识,是逻辑思维的基本单位和形式,概念的界定是最基础性的工作。因而,要深刻探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科学性,构建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就必须首先对作为研究起点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本身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因为,正确理解和把握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概念与内涵,“既是对以往认识成果的小结,又是进一步认识的阶梯”[1],是研究进行的前提和基础。但客观来看,当前,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内涵问题尚没有形成一个广泛的共识,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们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认识,易导致理论探讨的歧义与误区。因此,从一个更为科学的角度来界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内涵,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本身以及深化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问题的研究无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二是准确把握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确立依据。长期以来,我们在建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过程中,总是存在着只考虑社会要求的必要性而不管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可能性的倾向。这导致了我们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具有稳定性,总是一时一地的内容多于长期有效的内容,并且也往往使得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无限制扩大。这样的种种做法,其直接后果就是使人产生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的消极印象,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无限扩张,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泛化。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确定为一个无所不包的概念,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成了一个大的拼盘,也严重地增加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负担,导致教育者和学生产生无所适从之感。因此,要实现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整体构建就必须对其确立依据进行针对性的探讨,否则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的目标就无法真正实现。

2.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历史回溯

继承是创新的基础,任何一代人都不可能割断历史去进行创新活动。不了解历史、不全面深刻地把握历史经验,就不可能认识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也就不可能去创新。因此,对于建国六十年来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整体构建发展脉络的梳理,具有多方面的意义是:从现实的角度而言,历史梳理可拓宽我们的理论视野,并且可以使得我们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从未来的角度来看,历史梳理可以给予我们一种对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未来发展的方向性指导;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理论乃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自身的发展来看,历史梳理也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理论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反思自身、提升自我的一个良好契机。对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整体构建的历史回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核心内容:一是厘清建国以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发展的历史沿革,二是探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整体构建的基本经验。首先,我们按照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基本历史分期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了六个基本阶段(建国初期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十年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改革开放初期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20世纪90年代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新世纪以来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并对每个阶段和时期内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基本内容做一简单梳理。其次,在基本历程回溯的前提下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在各个时期的发展情形做一个简单的评判,力图全面总结和正确把握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在六十多年发展历程中的一些经验教训。

3.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实践解读

构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合理体系,必须准确把握当前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现状及其所存在的问题,这既是正确认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本身的延续,也是真正实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的基础和关键。因此,对于当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实然的解读就成为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研究的核心与关键。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实践解读所要研究的内容主要为:一是对当前学校思想品德教育课教材内容的梳理。思想品德教育课是对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总称,它既包括小学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也包括中学的《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更包括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学生进行系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必修课程,思想品德教育课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因而,要解读当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整体体系就必须首先对当前大中小学各学段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内容进行针对性的考察。对于学校思想品德课教育内容的解读,要坚持以思想品德课教材内容的梳理为主线,以对思想品德课实际教学内容体系的把握为补充,力求准确、全面地把握当前学校思想品德课教育内容的基本构成。二是对当前学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考察。所谓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学校教育中除思想品德课教学等课堂教育之外的,通过平时经常进行的、渗透在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的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它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决定了对于当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解读,除了要对学校思想品德课教育内容体系进行梳理之外,还要将学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考察作为重要补充,从而通过对各学段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正确把握切实保证对当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解读的全面性与完整性。

4.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整体构建

研究的目的在于应用,在于指导实践。研究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整体构建,目的不仅在于要正确把握原有内容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结合新形势创新性地构建一个全新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以理论上内容整体构建的创新为新时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科学的指导。因而,以上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诸问题的研究,最终都必须落实到整体构建科学化、系统化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这一归宿性问题上。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整体构建部分研究的核心,在于要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系统性、科学性为目标,以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为依据,以教育规律和原理为比照,经过研讨提出关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与有效衔接的设想和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要探索内容整体构建的依据与原则,从而为实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整体构建提供科学的原则指导。认为,任何实践活动都不是人们主观臆断、凭空随意的,而是必须要遵循一定的规律与原则。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整体构建也是一项实践活动,因而也必然要遵循一定的规律与标准,遵守一定的原则与规范,这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具有科学性的基本保证。二是根据内容整体构建的原则,针对当前内容构建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实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系统构建的具体路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该是一个充分显示整体性、层次性和教育阶段性的科学体系。因此,如何借鉴现有研究成果与理论,建构一个准确界定不同教育阶段内容属性的科学性、合理性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这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研究需要解决的核心课题,也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研究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但同时不可忽视的是,由于整体构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复杂系统工程,因而对我们的研究而言无疑也将成为一个重大的研究难点。

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研究的方法借鉴

深化论题的研究既需要确立严整的论域与框架,也需要遵循科学的原则与方法。因为作为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研究方法是研究能够得以有效推进的可靠保证,其科学与否将直接关系着具体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影响着研究结果的客观性与科学性。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研究主要拟在借鉴前人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理论与现实的维度对当前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系统剖析,因而在研究方法方面将主要采用系统研究的方法、文献阅读和资料分析的方法、比较研究的方法以及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等实证研究的方法:

1.系统研究方法

系统研究的方法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研究所要运用的首要方法。系统研究方法是辩证唯物法普遍联系原理的具体化和深化,是研究事物整体联系和运动发展规律的科学方法。这种方法始终坚持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是要求从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中把握系统的整体性,从对事物的属性认识进入组织性、相关性、有机性的认识,以得到最优地处理和解决问题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鉴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研究内容的特殊性,将系统科学的思想原则作为整个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2.文献阅读和资料分析方法

任何研究都必须建立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研究当然也不例外。在研究中,我们力求针对研究问题搜集相关教育文件和研究文献,并在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对相关文献资料做重点阅读和学习,确定研究视角,梳理提炼升华,吸收、借鉴其中有价值的东西,不断进行深化研究。

3.比较研究方法

比较研究的前辈小巴林顿・穆尔曾经指出:“比较的观点可以导致提出一些十分有用并且有时是全新的问题。”[2]这就启发我们在课题研究中,要强调借鉴和使用这种方法。研究中,我们力求通过纵向和横向比较、定性和定量分析比较的方法,试图展示建国后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构成、特点及其演变,并分析其原因,以期从中得到借鉴。事实上,比较研究的方法运用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研究中,就是要把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历史进程同我们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内在逻辑进程的认识统一起来,在尊重、梳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历史事实基础上,在逻辑上揭示、复现这些历史事实背后所隐藏的客观规律。

4.实证研究方法

当前,关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两个基本的研究路径:一是理论研究工作者所进行的研究,二是一线基础教育工作者所进行的研究。前者作为正式的研究人员能够针对问题进行深层次的理论思辨与分析,但往往存在“长于思辨而疏于实证,重抽象的定性概括而缺乏具体的定量分析”[3]的倾向,容易导致研究陷入“书斋式坐而论道”的偏颇;后者克服了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但却可能因为自身理论基础的不扎实或者研究视野的不开阔,导致研究的普适性不够或研究内容的深刻性欠缺。有鉴于此,我们将把研究建立在一定的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等实证研究方法运用的基础上,试图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得到第一手的研究资料,从而最大限度地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问题对于笔者而言还是一个需要不断认识和把握的研究领域,笔者的思考也只是初步和零散的,其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缺漏和错误。但希望笔者所提出的这些问题能够成为深化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建研究的一个动因。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社政司组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0.

[2] 苏振芳.比较法与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8(6):3.

[3] 黄再胜.实证分析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合理运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1):39.

收稿日期:2011-05-28

第3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挫折 挫折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a)-0230-01

在人的一生中,有追求、有望、需求就免不了有失败、失望、失落。挫折与成功一样,是一个人成长道路上的伴侣,是其成长和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面对成功与挫折,关键是我们能否正确看待,妥善处理,具有较好的抗挫折能力。一个人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既要有迎接成功的准备,也要有面对和承担、抗拒挫折的骨气和勇气。因为在他们未来的成长历程中仍然会有很多预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在等待着他们。那么,我们又该如何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之挫折教育呢?

1 思想政治教育之挫折教育的涵义

挫折,简单地讲,就是困难和屏障;较为具体地讲,挫折是指,人们怀着自己的某种意向和动机,在意向和动机的驱使下在努力地去完成某一项活动,然在活动过程中,免不了会碰到自己当下未曾遇到过的、自己无法排除和解决的问题和因素,导致自己展开这项活动的初衷、意向无法实现,需求无法得以满足,并且会随之产生一些紧张不安与或多或少的失意情愫和反应。

挫折教育,作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建立在教育学的坚实基础之上的。它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原理与机制,以的科学的人生观为指导,意在陶冶人们的情操,激励人们的斗志,磨炼人们的意志,指导人们自觉发现和挖掘自身潜力,提高人们战胜挫折和妥善处理挫折的能力。总归一句话,挫折教育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一门揭示挫折教育发生、发展规律和趋势的综合性学科。

2 思想政治教育之挫折教育势在必行

回望过去的近几年,社会中一些人将自己的人生路扭曲了、变形了,甚至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有的小学生因不堪作业重负而以各种方式来自杀;有的小学生因不堪学习中的某次挫折而伤害自己身边的父母至亲;有的中学生因不堪升学压力而选择逃避,沉迷虚拟的网络世界,甚至走上违法犯罪之路;有的大学生因抗挫折能力较差而产生心理疾病;有的大学生因人际交往的暂时挫折与困境竟选择荼毒生命;也有年龄长一些的人,因为生活压力大,工作压力大,自己承受不住而选择逃避,选择轻生(近年来,富士康员工跳楼就是抗压能力差的最好例证。)……一幕幕悲剧的演绎,无不说明当下很多人抗挫折能力亟待提升,无不论证了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势在必行。

随着计划生育的实行,如今大多数家庭都是一个孩子,于是就形成了现在包括中小学生和大学生在内的大多数青少年是独生子女的现象。独生子女从小就生活在父母的高度关爱与呵护下,思想解放、多才多艺、从小接触的新事物比较多也比较广、自我意识比较强,但是由于从小生活的环境比较优越,生活的环境比较顺利,所以大多数的独生子女都比较任性、自我约束能力相对来说较为薄弱、做事情的意志力不够坚定、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抗拒能力比较弱一些。然而,他们是我们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业的历史重任,肩负着祖国统一,兴我中华的历史重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之挫折教育是时代的互换,是社会与国家发展的必然,其实施是势在必行。

3 思想政治教育之挫折教育实施的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之挫折教育本质上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特点而实施的一种素质教育,它的实施和进行需要且也有自己的一套原则。

3.1 方向性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之挫折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全部教育活动都要始终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要求一致,要做到并且也必须做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动摇。思想政治教育之挫折教育要始终服务于社会主义社会,服务于人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3.2 渗透性和集中性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之挫折教育的渗透性原则旨在强调对受教育者的挫折教育的不限时间性和不限地点性,换而言之,就是要注重在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对其进行挫折教育,而且往往这种渗透性方法能够在无形之中提高受教育者的抗挫折能力,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而集中性原则则是强调通过某些有组织、有目的的专项活动和训练,对受教育者集中进行挫折教育,比如中小学校中常见的夏令营、冬令营等等之类的活动,集中时间、人力和物力,对中小学生进行强化训练,意在提高他们的承受各种艰难困境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当然,渗透性原则和集中性原则二者各有利弊,各有千秋。所以,需要我们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之挫折教育高校进行。

3.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我们大家都知道,理论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那么,思想政治教育之挫折教育同样适用于这个道理。离开实践的了理论,毫无半点意义可言。无论我们再怎么研究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之挫折教育的种种原理、理论,最终都是一个目的,都是为了磨砺人们的意志,提高人们的抗挫能力,提升人们的整体素质。因此,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之挫折教育的过程中,要始终牢记和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决不能仅仅是纸上谈兵。

3.4 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任何一项活动的开展,只有我们真正地参与其中,真正地融入其中,我们才能够真正地感受其活动氛围,感受到其中的酸甜苦乐真正的滋味。思想政治教育之挫折教育亦是如此。只有当受教育者真正地参与到整个教育过程当中,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自己作为整个教育活动一员的主观能动性,思想政治教育之挫折教育才能够受到事半功倍之效。何况,我们都知道,教育原本就是一个外因,外在的环境的确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但是最关键的还是内因,最关键的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有思想、有意识、主观的能动的人—— 教育者自己。所以,在挫折教育的过程中,要更多地注意遵循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参考文献

[1] 陈选华.挫折教育引论[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6.

[2] 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第4篇

摘要:随着积极心理学在国内的不断发展,吸引了较多的思想政治理论者将积极心理学的相关内容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中。本文

>>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研究 浅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浅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研究 浅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路径 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研究报告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研究 浅析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 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 论新疆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对策研究 完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浅论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积极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5-02-03

[4](俄)乌中斯基著.张佩珍,郑文樾等译.人是教育的对象――教育人类学初探上卷[M].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282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华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课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研究”(课题编号:Ycjj2014004)的阶段性成果。

第5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教师技能培养 策略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new curriculum reform, people pay more attention with the culti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ers as the professional skills of teachers from the essential stage of education. many colleges are related to the reform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professional skills training. but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still focus o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ducation theory. Dilute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teaching skills. ignoring th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in teaching theory and students' teaching skill training can effectively.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professional skills training to enhance students'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in this paper,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a reference to several other universities in Fujian province take the method of interview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Combined to analyzed the status quo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professional skills train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problems and reasons existing in the training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help to promo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professional skills training reform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er skill training strategy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及推进,众多高等师范院校对本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技能的培养进行了相关改革,在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效,实践在一线的中小学教师对各式教育理念已不陌生,对教学应当遵守的规范也了然于胸,然而,从当前高师院校中思政学生教师技能训练的实际来看,思政专业的教师技能培养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很多高校的培养目标偏向于科研与理论教育,忽略了教师技能的培养,这将阻碍学生日后的发展,不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

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技能培养现状

通过对闽南师范大学及其他几所师范院校中思政专业教师技能培养方案的研究,结合对相关人员的访谈与问卷,我们了解了当前众多高师院校中思政专业教师技能的培养现状,并总结得出以下几点问题:

(一)设置的课程不全面,难以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生的需求

教师技能培养主要包括职前技能培养、入职技能辅导和在职技能提高的一体化培养模式。我们小组成员着重调查探讨职前技能培养这一方面。所谓教师的职前技能培养就是,使师范生掌握终身学习、教育科研与学科教学的基本技能,解决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能上岗”问题。在此次调查中,我们小组成员对思想政治教育师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生对各类教师技能培养有着较高的需求,但从大部分院校目前来看,除开设专业学科课程以及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三门课外,还缺乏专门的从事职业技能培训的课程,比如,怎样组织和指导课外活动等。

(二)缺乏必要的从师技能训练

作为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职业技能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将会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教学技能是在多种条件、以不同方式的练习而逐步形成的,因此,练习是技能不可缺少的环节,不同于教学理论知识的获得。可在调查中我们小组发现,受访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121名学生中,有76人(占62.81%)认为“缺乏必要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是提升自己教师职业技能的最大障碍。大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认为,他们缺乏必要的从师职业技能,教学基本功不过关,不能很好的适应中学的教育教学工作。目前仍在校就读的大学本科生,其教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及准备状况,也不容乐观。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在必备的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上,有着严重的缺陷和不足,要是让这种状况继续下去,只会给中小学输送去不合格的教师。如此,将会造成低水平的教育专业训练造成低素质的师范生成为低能力的新师资,低能力的新师资又培养出低质量的新一代的恶性循环。

相比技能的培养课,专业学科建设会被放在首要位置之上,重视专业学科意识培养,忽视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甚至将学生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视为附带工作。虽然学生社团在课外之余会组织比赛来加强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但参加比赛的只有那么一小部分同学参与其中,学生得不到普遍锻炼。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得不到专业的老师指导,久而久之,学生训练的各种师范技能很难得到提高。

(三)不能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生“能上岗”问题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小组成员还专门采访了实习结束或者已经上岗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处于见习期),对他们的教学实践做了深入了解,发现实习支教等教学实践环节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并对他们在在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作出了以下总结:

1.师范生并没有认真对待见习和实习工作。学生自身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多只为完成任务得到学分,没有自觉地养成对自己教学过程的思考,对不懂的问题也没有主动向老师请教,同学间也缺乏相互交流与学习。

2.在校期间重视理论的学习而轻实践锻炼,导致了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脱节。以至于学生不能很好地学以致用,无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在导课技能方面,导入没有与学生的特点相适应,脱离学生的心理特征;在课堂提问方面,提问的设计没能讲究方法、技术和策略;在板书技能方面,板书华而不实或内容繁多等等、各种问题不一而足。

3.缺乏组织和指导课外活动的能力。师范生在实习支教过程中,不仅面临着缺乏教学基本技能的问题,在班主任工作、组织开展学生课外活动方面也力有不逮。在受访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中,大多数人表示他们在开班会,组织学生完成文艺活动方面都不能达到理想效果,这体现了我校师范生教学素养不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不太科学。

二、思政专业教师技能培养问题存在的原因

(一)对思政专业教师技能训练不够重视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高校及教师自身对教师教学技能培训还不够重视,在回答“您认为您所在院校是否重视对学生加强教师技能培训?”的问题时,8.0%的学生认为非常重视,31.2%的学生认为比较重视,43.5%的学生认为一般重视,17.3%的学生认为不重视。在回答“您认为您所在院系的教学技能培训设备完善吗?”这个问题时,6%的学生选择了很完善,20.6%的学生选择了较完善,51.3%的学生选择了一般 ,22.1%的学生选择了很欠缺,;而在与教师的访谈中,当问及教师是否清楚所在院校教师技能培训计划和目标时,大部分教师回答较为含糊,可见,在被调查的学校中,学校对培训计划和目标的设定,培训过程的实施及培训结果的考核仍缺乏有效的管控,教学技能培训组织还不到位,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投入还不能很好地保证,且教师参与教师技能培训指导的积极性也有待提高。

其次,在访谈与资料的查找中,我们发现国家一系列的项目评估、人才工程及奖励很少涉及教师的教学技能,许多教育文件对教师的教学技能强调不足,各个有关部门对教师教学技能的培养也重视不够,整个教师培训体制在总体上更加注重师德风范、理论教育或是专业知识的培训,而忽视了教师技能的培养。

此外,学生也忽视了自身教学技能的提升。在回答“你认为教师技能培训对于师范生是否重要?”这个问题时,15%的学生选择了非常重要,46.8%的学生选择了比较重要,29.2%的学生选择了一般,9%的学生选择了不重要,不难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教师技能比较重要,但也有不少学生不重视教师技能的培训,仅将有关的培训视作一种形式,只是为了通过最后的考试或拿到相应的学分。这种情形下,培训越来越流于形式,达不到提升教师教学技能的效果。

(二)课程体系设计不合理

高等师范院校对于思政专业的师范生培养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另一部分是教师技能的培养。调查显示,在回答“您认为您所在院系关于教师技能培养的课程设置如何”这个问题时,4.5%的学生认为非常合理,21.7%的学生认为比较合理,45.6%的学生认为较不合理,28.2%的学生认为不合理;可见,大部分学生认为当前自身所在院系教师技能培养的课程设置较不合理,结合访谈和问卷,我们发现,长期以来,思政专业学生培养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过分偏重于文化知识,学生在校四年,需要完成的专业理论知识方面的课程数和学时数要远远大于完成教师技能训练中所需要的课程数和学时数。

以闽南师范大学思政专业为例,我们不难发现,当前,大多高校在大学一年级设置的课程多是基础课,极少设置教师技能训练课,传统的教育学、心理学、课程论等理论专业课程的抽象概括程度太高,过于理论性,学生难以将其与实际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相结合;而到大学二、三年级设置的课程以专业课居多,但科目过多,学生压力太大,顾此失彼,难以认真对待教师技能的训练;大学四年级面临做毕业设计和就业的压力,主要心思放在找工作上,更不能投入到强化教师专业技能的训练。 这样的设计不能形成对师范生技能培养的完整、严谨的课程结构体系。另外,学生在校期间除了要完成必须的专业学习外,还要花精力和时间去学习像英语四级、六级、国家计算机二级这样的等级考试。很多学生将课外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准备这样的等级考试上面。因此,学生在接受教师技能培训的时间自然就减少了

此外,学生在回答“您认为是否需要加强对师范生教师技能的实践性指导?”这个问题时,51%的学生选择了非常有必要,22.4%的学生选择了有必要,11.3%的学生选择了没什么必要,6%的学生选择了完全没有必要,也有9.3%的学生认为无所谓。从这个问题可以看出,学生对实践性指导的需求较高,渴望获取更多的实践机会与锻炼平台。但由于课程体系设置及等级考试等众多原因,导致学生实践时间不充足,学生的教师技能培养未能得到大量的练习时间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教育实习偏向于走过场

调查显示,学生在回答“您认为教育实习对自身教师技能的发展是否重要?”这个问题时,20%的学生认为非常重要,34.6%学生认为比较重要,29%的学生认为一般,也有16.4%的学生认为不重要,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实习还是较为重视,但也存在为数不少的学生采取了无所谓的态度,认为教育实习的重要性一般甚至毫不重视。实习作为高师思政专业师范生最好的锻炼教师技能的实践课堂。但是,为何那么多的学生不重视教育见习实习,甚至认为其只是一件走过场的事情呢。

通过访谈与调查,我们概括出了以下三点原因:首先,对于学生来讲,见习和实习多半被安排在大三或者大四,而大三、大四正是学生要准备考研、找工作、写论文的时间。因此,很多师范生并没有认真对待见习和实习工作,甚至有的学生开出虚假的实习证明以换取自己不实习的机会,学生自身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多只是为完成任务得到学分,没有自觉地养成对自己教学过程的思考,对不懂的问题也没有主动向老师请教,同学间也缺乏相互学习与交流。其次,对于接受师范生进行实习的学校而言,其积极性也不高。一是怕影响教学计划,二是怕影响学校的升学率,因此,大多数实习学校不让实习教师进行授课或者只给实习的学生提供数量有限的几节试讲课。实习中,学生不能真正走进初高中,不能走上讲台,将直接影响到师范生见习实习的效果。最后,对于高师院校中安排的指导老师,由于学生多、安排的指导老师少,且高校与实习学校距离较远,指导老师往往难以有足够的时间对学生的实习进行现场的、具体的指导与反馈,只是在实习中进行一次简短的访问,重视度不够。以上这三方面都造成了高师思政专业师范生实习很难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提高高校思政专业教师技能培养的策略与途径

大学四年是有限的,把所有技能训练都纳入正规教学是不可能也不必要的,关键应在于如何建设好训练体系,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基于思政师范生在技能训练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我们探讨得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学校需要建立其一系列的师范生培养方案

在这个问题上,学校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应当是为了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生的培养配备相应的设施。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一所学校连基本的配备的欠缺的话,那么其师范生的培养一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例如,在福师大,我们看到其有一栋专门独立的微格教学大楼,以供师范生进行日常训练,福师大之所以能成为全国排名第十的师范类院校,培养出那么多优秀的教师,与其设备完善有很大的关系。

其次,学校需尽力完善课程建设,学校不仅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生的理论教学,多开设一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使他们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来应对将来的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也为其教学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校还要开设一定的模拟教学课程,例如开设微格教学课程,即理论学习―观摩示范―编写教案―角色扮演―反馈评价―修改提高等五个阶段来使师范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最为系统的模拟训练。

最后,学校还要注意师范生的见习与课外活动问题。在中学的训练可分为见习和实习两部分,高校可安排学生进行见习,通过与附近中学合作,聘请合作中学教师为教育实践的导师,安排课时让师范生到导师的一线课堂临摹学习,从而使师范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教学有机结合,学生在见习后进行反思,总结内化为自己的经验知识,建构相关理论知识,此外,可以不定期地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合作中学担任班主任或学生课外辅导员,开展主题班会,直接感受中学生对师范生的技能要求,增加学生班级组织能力,锻炼师范生的实际教学经验。此外,也可以请中学有教学经验的教师来校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宣传,使师范生充分了解中学教学的需要,并进行更有针对性地学习和训练。而在相关活动的开展上,学校与院系可以举办一些教师技能比赛供师范生参加学习,如创办讲课协会让有经验的学长学姐按微格教学的形式对大一大二的学生进行训练等。

(二)在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生的培养中应重视支教实习

实习支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是否今后想要从事教师这个行业。根据以往就业经验,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生大部分都会进入中小学进行思品或政治教学,因此各大院校选择的实习地点为中小学学校,在这里,实习学校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据相关专业人士的经验和这几年的教招情况可知,好的实习学校将会影响学生的就业和教师技能水平往好的地方转变,通过调查显示,福建师范大学思政专业的师范生大部分是到各地区的一级达标中学进行实习,并且要求各地区的名师对学生进行教师技能培养。但美中不足的是部分师范生并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教学,而且实习时间也相对较短,一切都像走马观花一般。因此,高师院校在和实习中学签订合约的过程中应注意适当延长一些实习时间并监督中小学对优秀指导教师的选择。

其次,中小学学校要注意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校的实际教学中,让他们真正体验到作为老师的辛苦和不易,在与学生的实际互动中获得师范教师技能的提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师范生不进行真正的实践操作,那么就很难得到技能的提升。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点也告诉我们,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要做的不仅仅是进行政治教学,更重要的是要对祖国的新一代花朵进行思想和人格上的塑造,让他们在道德上做一个高尚的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生在来到中小学实习时,应当要投入当地学校的教学中,用自己所储备的知识去从事实践教学。

(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要想提高自己的教师教育技能,光靠外界给予的那么多优质的条件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靠自身的努力。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生要从思想上坚定自己将来要从事教师行业的决心。根据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我们知道思想是行动的先驱,没有思想作为行动的指南,想要培养其教师技能是不会有太大作用的。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生要自身多创造机会为自己的教师技能培养得到保证。根据师范院校学生的兼职情况调查,师范生选择的兼职一般为家教。虽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因为其学科特点,很难找到所谓的对口家教。但其可以通过全职辅导锻炼自己管理学生的能力,用自己所学到的思想去影响那些孩子,在帮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教师教育技能。另外,根据调查结果,院校为了培养教师教育技能,一般会开展教师技能比赛以及去中小学任教的体验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生应当积极参加,为自己争取更多的锻炼能力,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自己的教师技能。第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光靠课堂上学到的一点儿皮毛是不够的,更为重要的是自己在课外要多多看一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书籍和教师技能培养类的书籍,院校邀请的名师讲座也要积极参加,在多听多看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储备,为将来从事教师工作保驾护航。

总而言之,当前,很多高师院校和师范生未能正确看待实习的地位与作用,众多院系只在实习前安排一次试讲,甚至没有安排,见习指导不到位,实践性学习应有的功能未充分发挥,而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技能的内容又在不断丰富,内涵与外延都在不断地扩展当中,就业竞争日趋加剧,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为此,高校与师范生必须增强对教师技能培养重要性的认识,并与各个中心学加强交流,积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寻找培养过程中的不足,进而进行自我改进,实现自我超越,全面促进师范生的教师素质,从而为我国教师教育的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潘少兵等.高校师范毕业生职业能力培养模式探讨[J].高

等农业教育.2009.(6).

[2]曹长德.教师专业化与教师职业技能训练 [J].当代教师

教育.2008.(3).

[3]王桂波.论师范院校学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J].松辽学刊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

[4]刘霄.高师生职业技能模式探析[J].教育探索,2007.(1).

[5]李庆春.新时期师范生的教师技能训练体系的完善与研究

[J].新课程研究,2012(02).

[6]徐哲.高等师范院校教学实习研究现状、问题及对策[D]

.上海师范大学.2012.

[7]孟宪凯.微格教学基本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

版社.1996.

[8]徐志伟.关于高师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之思考.(绍兴

文理学院,浙江绍兴312000)

[9]陈晓凤.中学教师教学技能培训现状与对策研究[D].河南

大学.2014.5

[10]乔应平、罗玲.教师教学基本技能状况分析与对策[J].价

值工程.2011.11

[11]陆万昌.浅析师范生教师技能的培养[J].经济与社会发

展.2010(7)

[12]王孝红.师范生中学课堂教学技能的培养方法研究[D].

西南大学.2008

[13]杨柳.提升教师基本技能的策略探究[J].教育教学研究.

2011

[14]荆华飞.新课程下高师院校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研

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

[15]刘继荣、杨 潮.试论高校青年教师培养体系的构建[J].

教育发展研究.2008.

[16]廖红燕,刘相臣.从SECI看新媒介环境下职前教师技能

第6篇

关键词 :文化价值认同;英国公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群众利益诉求、意见表达及价值判断呈现出多元化特征,社会成员面临思想道德困惑却无从求解“: 扶起被撞老人,反被诬陷是肇事”、“为救落水儿童英勇献身,却遭无良船主挟尸要价”,如此等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认同提出了新的考量?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实践学科,二十多年来,在学科建设上过度强调体系架构的完善,在教学内容上过于突出阶级性和意识形态性,在教学方式上过于依赖灌输式、组织化的教学方式。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英国,虽没有使用“思想政治教育”之类的概念,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在社会中都受到了高度重视,教学方式、路径探索和教学效果方面都有可圈可点之处,相比之下,借鉴英国公民教育的选择路径,对于我国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一定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一、文化价值认同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的意义

首先,从文化价值认同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路径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进行理性反思,有利于加快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长期以来,人们有一种根深蒂固的看法,认为文化事关意识形态安全,担心文化进入市场后,会改变社会主义文化性质,弱化党对文化的领导,引起思想的混乱①。在西强我弱的文化语境中,作者认为,借鉴英国公民教育的可取经验,以文化价值取向的认同为核心,通过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适用性,一定程度上可以赢得更广大群众的认同,有助于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赢得更广泛的话语权和主动权。

其次,从文化价值认同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路径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创新可以提升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人类历史表明:谁占据文化价值认同的制高点,谁就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伟大的中华民族复兴之路,首先是文化意识上的觉醒;其次要提升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再次是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之后带动文化自身的振兴和繁荣。借鉴英国公民教育的适用经验,从文化价值认同的角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将有助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社会高尚人格,从而增强当代中国的文化自觉、重树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

再次,从文化价值认同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路径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时展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华民族的兴国之魂,也决定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发展方向。从文化价值认同的视角探索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将有助于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有助于形成根植于我国文化环境的道德规范和全民普遍接受的共同理想信念。

二、实践背景凸显思政教育方式改变的紧迫性

1.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剧了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形式的不协调

发轫于的改革开放,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迈出了扭转乾坤的一步,给整个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居民生活明显改善。另一方面也应看到,社会阶层分化明显,贫富差距拉大,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也出现了不同程度地变化,富二代与穷二代、白领与蓝领、官员与群众的认知差异日益明显,多元化价值取向趋势迅速凸显。而一些思想政治教育被标准化为书本知识,在解答价值认同上功能开始弱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正在悄然弱化。这迫使我们思索为什么思想政治教育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呢?

2.现阶段社会期望倾向集体主义、学校教育倚重智育提升、家庭教育注重个体发展的三重趋势加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能否成为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能否成为人民群众的行为方式。思想政治教育体现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现阶段我国社会对个体的预期仍然固守着“社会本位”“集体主义”的思想,倡导个体对社会的奉献精神。在学校教育中,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仅仅与学生的智育成绩紧紧关联,德育课程很多被语文、数学所挤占成为课程表上的摆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将理论、思想道德理念作为纯粹的知识传授,而这很难以真正进入受教育者的头脑。在家庭教育中,《弟子规》等经典传统教育读本已渐渐淡出视线,智育培养或音乐、舞蹈特长教育开始占据越来越多的比重。这三重趋势加剧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相脱离,与受教育者自身价值认同的多元化取向不相协调,导致学习者疏远思想政治教育,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3.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应用、应用的关键在于转化,但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却呈现出教育手段单一、与学习者不相适应等一系列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落到实处,就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把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过硬本领。教育手段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已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习者理想信念模糊等问题,一些地方纸上谈兵的思政教育说教,无疑会引起学习者的逆反心理,进而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产生误解。

4.资本主义公民教育不能一棍子打死,存在着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有很多优势的地方值得我们借鉴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英国的公民教育也不断的与时俱进,对教育实施了改革,倡导发展个性,崇尚以人为本,重视道德教育,在道德教育方面主张渗透式的生活化教育,把自然知识、社会知识的传授和人道主义、国家意识的渗透有机结合起来。②比如针对5~7岁孩子,要让他们学会制定简单目标,做出简单的健康选择,注意安全,倾听他人说话,与他人玩耍和合作工作,尊重人们之间的异同,认识到恃强凌弱是错误的。英国公民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实践中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借鉴这些经验将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所发展,有所创新。

三、理论阐释:关于对英国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比较研究的比较

在英国,公民教育是与民主教育紧密相联的③,其中,民主解释为一种与生活相关联的模式④。这样,公民教育的目的是让公民以不同的社会角色适应不同的社会环境,比如学校、家庭、社区等。即公民教育是通过公民参与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来进行的⑤。其中,有两点是值得关注的,其一,国家通过法律将公民教育纳入学校课程⑥。其二,公民教育的政治性超越了公民教育的社会属性⑦。政治性和社会性这两点为我们展开英国公民教育和我国思政教育的比较提供了一个可行的坐标系。

在英国公民教育的特征上,英国国家教育基金会(NFER)、英国社会服务志愿者组织(CSV)、德莱克·希特、苏振芳⑧、王瑞荪⑨等研究得出:英国公民教育具有“渗透式”、“情景化”和不强调意识形态等特征。进一步探析其中的缘由,价值认同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视角,李玢研究了英国文化价值取向(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理性精神、宗教精神)对教育的影响,姬振旗⑩、余斐研究了英国文化价值取向对英国公民教育影响的研究,强调上述价值取向对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的影响,致使英国公民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呈现出灵活性特征,在教育方式上紧扣学习者年龄、学历特征,教学手段多样等。这些研究为英国公民教育和我国思政教育对比提供了一种思路。

总之,无论是公民教育,还是思政教育,两者的目标都包含了政治性和社会性两个维度。在我国,思政教育更突出政治性,即强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服务。在此基础上,可以看到我国思政教育的特征为:“鲜明的政治性,很强的渗透性和显著的主体性。进而在方法上强调贴近人们的思想实际, 贴近人们关心的问题, 贴近人们接受思想教育的思想特点, 贴近人们的思路和语言。

四、英国公民教育对我国思政教育的借鉴的探讨

文化是我们研究教育问题的一个重要视角。不同教育反映着不同文化背景,体现着迥异的文化传统;文化的流变制约着教育的发展历程。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教育的作用,而教育的发展依赖于它所处的文化背景。英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虽然,英国公民教育起步较迟,但近30年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态,其演变发展同样也离不开中国特定的文化背景,需要着眼于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借鉴他国经验,回答好解决特定文化背景下制约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观、教育内容和管理体制的梳理问题。为此,将来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下问题:一是文化价值取向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式的关系。二是英国文化价值取向对英国公民教育的影响。三是中国文化价值取向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四是他国经验在我国适用性研究。

引文注释

①任仲平.文化强国的“中国道路”——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N].人民日报,2011-10-17.

②余斐.论渗透式生活化的英国道德教育——兼其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7(4):98-100.

③ Thayer- Bacon, B.(2008). Beyond liberal de?mocracy in schools: The power of pluralism.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④ Dewey J.(1916/1966).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⑤Biesta, G., Lawy, R., & Kelly, N. (2009). Un?derstanding young people’s citizenship learn?ing in everyday life. Education, Citizenshipand Social Justice,4,5-24.

⑥ Euridyce(2005).Citizenship education atschool in Europe. Survey. Brussels: EuropeanCommission.

⑦Geboers,E., et al.(2012).Review of the effectsof citizenship education. Educational ResearchReview.

⑧苏振芳.思想道德教育比较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⑨王瑞荪.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⑩姬振旗《. 科瑞克报告》对英国中小学公民教育的影响[J].外国教育研究,2008(12):82-86.

余斐.论渗透式生活化的英国道德教育——兼其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7(4):98-100.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5(2):4-10.

刘书林.当代中国大众化与思想政治工作新任务[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1):26-28.

第7篇

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操教育的情况与问题

所谓情操,就是指一个人的感情和操守,感情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质属性,是良好的对家庭、对社会、对组织和对国家的感情,不仅能够培养一个人对外部环境的责任感,还能提升一个人的道德水平,鼓励社会个体的不断前进。自改革开放我们引入市场经济以来,我们的教育忽视了情操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作用,情操教育中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概括如下:

(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缺少情操教育的顶层设计

对于政治教育来说,无论是从中小学课本、中职学校还是大学的教材,都没有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对各级学校的政治教学做出明确的情操教育说明,很多教学内容都没有教学大纲要求,对于情操教学的顶层设计缺乏,导致了各省各层面的教学中,对学生的情操培养缺乏统一的标准,各自为战。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有些中学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只讲授知识内容,只讲高考大纲,其他内容一律忽视不讲;一些中职学校和大学,重点讲专业课,对政治教学重视不够,政治教学中只讲原理和内容,而且教材内容传统老旧,缺乏新意,政治课堂中的情操教育基本空白。

(二)情操教育中的教学主题与内容缺失

情操教育是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很少有人去研究我们的现代教育如何融入情操教育,情操教育的内容是什么,情操教育的内容体系如何设计,如何贯穿到中小学、中专教育和大学教育的内容中去,这些都是当前情操教育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因此,当前我国政治教育中对于情操教育工作,要专门去研究相关的内容体系,研究在不同层次的教学中,如何把那些内容以不同的方式融入不同年龄的学生教育中去。

(三)情操教育缺乏载体且教育方式落后

无论是中小学教育,还是大学教育,在政治教育中都缺乏良好的情操教育载体,尤其是高中政治教育,基本不涉及学生的情操教育,情操教育的内容基本上只融入在语文等教学之中,一些艺术课程基本被取消,音乐和体育课程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再加上课外的各类活动较少,使得中学的情操教育基本处于停顿状态。当前中学政治教育和大学政治教育的教材中,情操教育的案例相对较少,传统政治教学都是采用讲授式,以满堂灌的方式给学生传授知识,情感教育的方式也无疑是以讲授为主。讲授式的最大问题就是,学生无法通过自身的体验获得具体的感情认知,无法切身体会情操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无法把教学深入融入到学生内心中去。

二、加强当前思想政治教学中情操教育的对策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学中存在着对情操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情操教育缺乏顶层制度设计、情操教育缺乏教育载体、教育培养方式老旧等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对策和建议。

(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操教育的顶层设计

对于顶层设计的问题,国家宣传部门要委托教育部等机构,联合攻关解决我国各级教育中的顶层设计问题,把情操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把德智体美劳教育当做素质教育的抓手,把这几项教育内容贯穿到课本中,贯穿到实践中。在实际教育中,德育不仅仅只是品德课的内容,情操教育不仅仅只是政治课教育的内容,要把这些教育贯穿到所有的课本和各类实践活动中去,这就要求教育部从顶层设计出发,研究如何贯穿和落实的问题。

(二)确定情操教育的内容和体系

情操教育,最基础的是对家庭和学校的感情,然后才是对国家和社会的感情,操守主要是对正义和信仰的追求与坚持。在这一体系的教育中,情感教育要从小到大,从家庭到社会,最后将家国情怀融为一体。操守教育要把校规校纪、国家法纪和中国优秀的文化体系结合起来,形成学生对操守的认识,只有明确了情操教育的内容和体系,才能明确地指导我国各级学校的情操教育。

(三)扩充教育载体并完善教育方式

第8篇

一、农村留守青少年思想现状分析

(一)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偏差

青少年时期树立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前途和发展,而且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和希望。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进城务工人员收入越来越高。由于常年工作在外,他们对孩子情感和教育的投入较少。出于内疚,多数就用金钱来弥补孩子,甚至纵容孩子对金钱的挥霍,完全忽视他们思想和情感方面的需要和变化。这就使得孩子有了更多的零花钱,使用金钱的自由度也大大提高。再加上孩子缺乏判断力和自我约束力,极易产生奢侈浪费、攀比等错误思想,甚至有“拜金主义”的倾向。同时,金钱来得太容易会让他们好逸恶劳,不尊重父母的劳动成果,学习动力下降。甚至部分孩子中间“学习无用论”盛行。

(二)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救助和解决,情感发育不良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农村留守青少年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不愿与外界接触或接触太少。而这种问题没有引起家庭和学校的足够重视。再加上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很多留守青少年表现出内心封闭、行为孤僻、自我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部分孩子甚至早恋。

(三)家庭教育,日常行为失范

留守青少年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和教育,临时监护人又起不到应有的监护作用,再加上青少年缺乏一定的判断力和自我约束力,容易导致很多安全问题和不当行为。而这些行为常常超越道德、法律底限。北方某省一调查显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已高达20%。

二、当前农村留守青少年思想问题形成原因

(一)从家庭环境来看,只注重物质关心,缺乏情感关心和家庭教育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许多外出务工人员在对孩子教育的认识问题上有着明显的误区。有的认为,孩子只要吃饱穿暖,身体健康成长,没有偏离社会的行为就足够了;有的认为,为孩子储备足够的教育资金才是最重要的;还有的认为,孩子学习好坏不重要,只要将来能赚钱就可以,所以对孩子的学业和日常在学校的行为不管不顾。如此种种认识,容易使孩子在思想、道德、情感等诸方面出现偏差,影响着他们以后成为健全的社会成员。

(二)从学校方面来说,只抓学习成绩,轻视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对留守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只把学习成绩的好坏当做评价学生的唯一“标签”,而忽视了学生全方面的发展。农村中小学更是如此,在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着很大的误区。很多留守青少年成绩较差,引不起学校的关注,甚至被列为坏孩子的行列。再加上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低下,留守青少年的思想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

(三)从整个农村社会环境来说,留守青少年的思想问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家庭温暖的缺失使留守儿童心理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变异,很难融入同龄人群体。加之,目前农村的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基本上是以家庭和亲缘关系为纽带展开的,对于自己家庭及亲缘关系之外的其他人的困难处境,村民虽同情,却也无可奈何。而当前农村社会只注重经济的发展,忽视甚至看不到已经出现和正在出现的留守青少年的种种问题,这将会使问题越来越严重。

三、加强对农村留守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度的重要性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梁启超在 《少年中国说》 一文中提到: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在中国这个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国家,农村青少年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个农村社会的发展和安定团结。他们将成为21世纪中叶我国农村发展和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和主力军中的一部分。他们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状况将直接影响到现代化建设。现阶段的青少年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也是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观点、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以及健全人格与良好道德品质的奠基期,同时也是人生启蒙与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因此,加强留守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对于落实总书记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对于青少年形成良好的品德及健全的人格,保障健康和谐发展十分迫切。

四、提高农村留守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一)从家庭方面来说,父母要加强对留守青少年的情感交流和家庭教育,选好监护人

父母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和家庭教育至关重要。虽不在孩子身边,但要尽可能增加与子女的联系,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多倾听他们的心声,体会子女内心、情感的变化。对于出现的问题要及早解决。此外,父母还要想方设法及时了解孩子在家庭、学校的品行状况,配合学校教育。在选择孩子临时监护人方面首先必须确保临时监护人有足够的监护能力,保证孩子的身心安全。其次被选择的监护人要尽量营造较为完整的家庭结构,增强责任意识,以弥补父母外出给孩子带来的情感上的缺失。

(二)从学校方面来说

1.提高对留守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当前一些农村中小学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教学中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的现象仍然存在。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足,特别是对留守青少年更需要关注和教育的认识不足,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

2.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对留守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内容。

留守青少年和普通农村青少年在思想、情感、心理等方面有着很多细微的不同。但当前学校对他们的教育完全一刀切,采用空洞、毫无感染力的说教不仅起不到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作用,相反可能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应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问题进行针对性教育,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变更教育方式和手段。另外,教育内容也应紧跟时代变化不断进行调整和创新。

3.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老师的素质是关键

思想政治老师必须明确自身所肩负的责任,并通过广泛学习来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和人格魅力。并要深入实际了解留守青少年的思想状况,加强与他们的情感交流,以弥补情感上的缺失。

第9篇

一、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供需之间结构矛盾

(一)职业院校所建设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未能与学生的需求相契合。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涉及辅导员、相关课程教师、社团工作教师等,这些成员共同组成了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但是从供需角度而言,当前该教师队伍普遍都是年轻教师,无论是处事经验还是人生阅历,这些教师都无法与老教师相比,所以其在对学生的引领指路方面能力存在欠缺,而且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师队伍中,绝大部分教师都是同时还要负责其他的事情,或者本身并非此专业的,导致其无论是专业能力还是理论水平都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二)职业院校所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未能与学生的需求相契合。当前职业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中,除了其中的法制相关教学内容属于基本与社会发展保持同步,其他关于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世界观以及法治观等多种观念都是早在学生中小学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接触学习,当前所谓的高等教育与之并未存在较大差距。而且当前的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中,部分关于社团活动、校园微信公众号、志愿活动等都是较能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所以与学生的需求较为契合,但是关于思想政治教学课程、团课以及党课等则没能够做到契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导致整体而言,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学内容存在脱离学生需求的情况。

(三)多种因素阻碍职业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中与学生的互动,未能与学生的需求相契合。传统的教学方式基本都是填鸭式教学,所以导致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基本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基本不考虑学生的反应与想法。尽管近几年来职业院校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但整体而言,思想政治教学依然侧重以供为主,不注重关注学生的反馈情况,不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此外由于硬件方面等外界因素的限制,?е轮耙翟盒=淌σ蛭?教室硬件和软件以及自身水平等原因无法让学生的想法表达出来,即便是想要开展思想政治的践行活动,也会因为教学班级人数较多、规模较大而很难有效组织,最终变成走过场。

二、基于供给侧改革的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措施

(一)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提高职业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有效供给。职业院校应当充分结合学生当前的特点,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进行细化。在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人利益及主体需求之后,再进行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制定工作,如果依然一味的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要具有高尚的人格和至善的心灵,则该目标本身就显得太过不切实际,只能够停留在学生的理论要求上,无法将其真正转变为学生所主动去追求和实现的理想与目标。例如在道德目标的制定方面,其应当分层制定目标,在确保满足了较高的道德要求的同时,还需要设置最低的道德标准,因为不同的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所以对其应当按照不同的层次予以指定要求,切不可一刀切。职业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应当根据学生整体的特点而确定,避免继续出现传统的树榜样、开展主题班会、树立典型或者是单纯的枯燥说教等情况,此类单纯侧重鼓动宣传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应当限制其使用频率,更多的是需要采取开展“宿舍文化节”、开展志愿者活动等形式,通过互联网信息平台建设完善校园网络,采取校园公众号的形式设立思想政治教学的网络课堂,然后由学生自己采取自编自演的方式以话剧、闲聊、访谈等形式形成视频文件,并且在学校范围内通过公众号予以推广,实现网络文明的传递工作,不仅具有多变的形式,而且还能够更加贴近职业院校学生的实际生活。尽管思想政治教育其本身侧重理论,但是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过程中,需要积极强化实践,让实践与理论学习同步开展,以此来获得较好的德育教学效果。良好的思想品德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得到学院师生的一致拥护,还能够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与赞许。也只有切实开展实践活动,才能够帮助学生将其潜在的优良品质体现出来,提高其整体道德素养,促进其未来发展。

(二)强化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结构。以往的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已经被无数事实证明其效果差强人意,所以当前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积极引进侧供给改革思想,及时对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结构性的调整工作,以此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深化。针对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存在的教师水平不足和工作机制不合理情况,需要予以积极改善,以此来促进师生及校方之间的三赢,最终达到提高学院思想政治教学质量的目的。

学校方面,需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学院党委领导,积极调动学院所有职能部门,使得教师及干部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提高配合程度,共同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师方面,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专业能力和理论知识。并且政府方面应当通过适当制定并出台适当的政策,提高相关待遇水平,引导有能力、高素质、高品德的优秀教师积极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中,逐渐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学生方面,教师需要针对不同学生存在的特点,积极采取对应的方式与措施开展教育工作。例如可以充分应用校园公众号,由具有影响力的学生干部开展相关思想的推送宣传工作,以自身为榜样吸引其他学生向其学习。

(三)健全完善相关思想品德教育考核机制。校方还应当积极采取激励机制,通过完善健全的思想品德教育考核体系,对于品德高尚、工作突出、思想先进的学生予以奖励。并且针对部分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考评未能落实的情况,需要同时从领导、教师和学生三个层级设置考核,并且与其绩效评价直接挂钩,作为其未来升值、评级、评优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

三、总结

引进供给侧改革思想,分析职业学院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供、需双方存在的问题,通过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提高职业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有效供给、强化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结构以及健全完善相关思想品德教育考核机制,实现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平衡关系,切实提高职业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水平。

第10篇

一、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音乐在中国古代、近现代和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都起着显著的作用,贯穿整个音乐发展史,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深厚的理论基础。它的产生早于文字、诗歌等一切表达方式,《诗经》说:“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它源于生活、源于劳动,当有人类存在、有劳动产生时,便产生了音乐。从古至今,无数事实表明音乐能说出非言语所能表达的东西,能够表达出任何词也无法表达的心灵状态、思想感受,不仅是用耳朵,更是用心去聆听,是一种隐形的道德教化工具,是艺术中的哲学。

(一)中国古代音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分为“诗、书、礼、易、乐”等多个方面,其中“乐”在各个时代的文化传承中发挥着塑造人格、陶冶情操、熏陶思想的作用。从西周的礼乐制度“以乐教和、德育为先”的乐教思想到儒家的“乐统同、礼辨异”的礼乐思想,再到荀子的“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乃至隋唐时期的宫廷燕乐,无不体现了音乐不仅仅是情意的表达和娱乐的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它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将道德规范内化于人心,帮助了统治者统治人们的思想。这其中孔老夫子的音乐教育思想是伟大的,他不仅提倡“有教无类”、“温故知新”,还将音乐作为重要教育内容,开设的六门课程“礼、乐、设、御、书、数”,乐位于第二位。他认为“乐”十分重要,“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乐可以改变社会风尚;“兴与诗、立于礼、成于乐”,不仅要懂诗通礼,成就一个人最终的落脚点在“乐”上。

(二)中国近代音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晚清时期,随着西洋乐的传入,将中国的音乐带入了新音乐时期,它完全不同于此前中国的传统音乐。以梁启超为主的一批爱国青年提倡在学校中设立乐歌课,学堂乐歌随着学堂的建立而兴起。我国第一次在正式法规说明音乐教育是为了塑造美德的是1907 年的为初级教育制定的《学部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以及为高等教育制定的《学部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深入阐述了其对思政教育的重要意义。 [1]这使新音乐赋予了时代的脉搏,这一时期涌现出一批富有时代特征的音乐创作者和优秀的音乐作品。受“教育救国”思想感召的沈心工东渡日本寻找救国图存的办法,认为这种学堂乐歌朝气蓬勃、热情向上,对积贫积弱、民心涣散的中国人,不失为一剂救世良方,能够真正从思想上唤醒沉睡的中国人。弘一法师李叔同也是近代学堂乐歌的先驱者,其代表作《祖国歌》在当时颇有影响,唱词洋溢着爱国激情。这些作品无不触动着每一位国民的爱国之心,增强了民族团结,促M了政治宣传。20世纪30年代,在民族存亡的关头,音乐家们披上战袍发起了“左翼音乐运动”、“新音乐运动”,学习的音乐观,创作能为工农大众接受的“新兴的音乐”,如《救国军歌》、《保卫祖国》等。对中国人民的抗日运动起了巨大的精神鼓舞作用。

(三)中国当代音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当代中国,国家相继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音乐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并借鉴了苏联的音乐教育模式,以“审美教育”为核心,重视音乐教育与德育教育并举,给中国的音乐教育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加速了音乐教育大众化、普及化,创作出一批有鲜明时代气息和民族精神,朗朗上口的音乐作品,如《走进新时代》《同一首歌》等;周杰伦的《蜗牛》作为爱国教育素材还被列入中小学课本。漫步于当代中国的音乐长廊,如山阴道上,美不胜收,音乐的娱乐性、教育性等特点在广大学生中具有很强的影响力,音乐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更加彰显。

二、具有一定的现实基础

(一)高等职业学校需求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新的形势下,高等职业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以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规律为根据,创造中国特色的思政教育,以深刻丰富的内容以及易于接受的方式来教育学生。因此,作为教育者应从多学科方法的交叉、整合、完善、深化原有的教育模式;改变灌输式教育方式;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思政教育等方面创新教育形式。应用理论价值体系加强中职学生的“三观”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帮助高职学生真正理解“真、善、美”精神世界。

(二)音乐在高等职业学校有着广泛的学生基础

借助音乐在高等职业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广泛的学生基础,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音乐在实施思政教育的作用时,不以说教方式来传播,而是通过优美动人的音乐语言和歌词来发挥作用,通过熏陶及感染的途径直接于听众的心灵产生撞击,潜移默化地来影响人,使人得到美的滋润。音乐教育使人深深地沉浸在艺术的感染中,使人可以在美妙的欣赏中产生情感共鸣,使心灵得到进化、性格得到塑造” [2]在校园里、宿舍中、教室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学生在用手机、MP3听音乐、唱歌,音乐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作为高职学生他们更喜欢通过音乐这种容易被接受和理解的教育方式来充实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以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这为发挥音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打下了扎实的现实基础。2016年5-7月对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问卷调查,对发挥音乐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进行问卷分析,发现以音乐教育为突破口创新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是可行的。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收回568份,有效率为98%。

思想政治教育是音乐教育的灵魂,音乐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元素之一,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本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不可忽视。音乐教育在塑造完美人格,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启迪健康人生等方面都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合力;建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2-0050-02

从生态学的角度看,现代教育是一个整体协调、作用互补、动态循环的生态系统,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看作一个各要素之间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积极发挥其自我调节和动态互补功能,形成生态合力,构建互动、和谐和平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运行机制,能有效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日常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和教育的实效性。

一、构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合力的重要价值

(一)有助于把握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对外开放的深入以及国内外社会环境的变化,不仅造成社会教育严重背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弱化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且还使教育工作者难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内心需求,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造成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主客二元对立的现象。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合力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态系统与外生态系统之间构建起全员参与、追求主客体和谐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有效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形成家庭教育、高职院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合力与教学、管理和服务之间的合力,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保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生态的平衡。

(二)有助于推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育生态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如何提高工作的实效性成为困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问题。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合力,从理念、目标和内在驱动上指导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创新,能有效解决日常工作实践中产生的热难点问题。

(三)有助于强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业务素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性。与传统合力相比,生态合力不管在场域结构、作用方式上,还是在目标追求、价值理念上都体现出系统性、多维性和动态性的特点,这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提升其业务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业务要求:生态合力不仅强调教育生态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互动与协调,而且还追求资源的优化利用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这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知识水平、职业道德以及专业技能等业务水平的同时,还有助于把握学生需求、提升工作的科学件和整体工作成效。

二、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合力建构的困境

(一)教师与学生关系失衡。教师与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基本因素和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中的基本关系,只有建立起互动和谐、互为主体的关系,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合力构建取得实质性进展。当前,受招生规模、社会环境、教学任务繁重等因素影响,教师与学生间相互交流的机会很少,即使是辅导员、班主任也常因管理学生人数过多,而很少有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机会稀少,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逐渐表现出渐行渐远的疏离关系。淡漠的单向关系直接导致教师对学生影响力的下降。此外,由于部分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在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以生为本、全员育人的教学理念被异化为以书本知识为主,导致教学相长关系缺失。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相对滞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和升学压力影响,我国中小学教育普遍存在着重学科知识学习,忽视综合素质提高的现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流于形式,许多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无法为学生的发展性需求提供足够的理论资源和支持,教学内容不能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因材施教,这不仅造成学生“想学的东西学不到,不想学的东西必须学”的现象,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造成培养出的学生达不到健全人格的目标,道德认知与道德判断能力较低,道德素质滑坡,政治观念淡薄。教育方法作为教育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直接影响着学生与外界信息的交流以及知识的获取,虽然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探索和发掘教学方法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但由于受资金投入、师资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新的教学方法往往不尽如人意,影响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吸纳。

(三)内外部环境互动失调。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主要包括包含教学、管理和服务工作在内的内生态系统和包含家庭教育、高职院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内的外生态系统两类,具有整体关联性的教育生态系统决定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之间必须保持互动和谐。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缺乏整体关联性。传统高职院校教育有意无意地在人的完整世界和整体活动中圈出理想的教育场所,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是以脱离现实的、理想的内容成为围墙内的理想教育形式,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转;其次,教育的主客体、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不仅使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受到不良因素侵蚀,而且还使教育系统与外界的物质、信息交换等发生了动态变化,影响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发展。

三、构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合力的实现策略

(一)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生态建设。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生态建设是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合力的前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主体对教育对象具有引导作用,因此,教育主体应树立生态教育观和生态教育理念,这样才能正确对待师生关系,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教育主体应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同时,高职院校还应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切实加强学生处、团委、学生会等高职院校专门机构、学生组织以及专门负责学生工作的负责人之间的合作交流和资源共享,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开创全程育人的工作格局,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

第12篇

关键词 韩国 思想政治教育 特色 启示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9.024

Featured Kore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Enlightenment to China

GUO Shuang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 Huaibei, Anhui 235000)

Abstract South Korea'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outstanding national character, emphasizing the family, school, social trinity full collaboration, and advocates combining Chinese and Western, eclectic,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comprehensive doctrin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flecting its nationality and comb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orld, through Referring Korea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and experience, to carry forward the fine traditional morality, strengthen national cohesion and create a favorable environ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ensure that do families, schools and social comprehensive cooperation, and deal with traditional culture relations with foreign culture, to carry out all-round, multi-level and wide-rang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important.

Key words Kore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haracteristics; revelation

韩国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经济迅速发展并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近年来,文化产业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对于这样的发展成果,缺少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保障和智力支持。

1 韩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

1.1 倡导共同的价值观念,培育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我们所要倡导的共同的价值观念。而韩国现行的《教育法》更是把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教育的重点,其中第二项规定教育要培养人民热爱国家、民族的精神,为维护国家独立和世界和平作出贡献,第三项规定教育要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为发展世界文化而努力。民族精神的内容在学校教育中也是构成国民教育教材的主干内容,如在中小学道德课的教材内容来看,主要包括价值与道德,家庭、邻里、学校生活与道德,现代社会与道德及民族统一与朝鲜四个部分。①因此,在韩国的国民教育体系的各个层面都体现和渗透着民族精神,为培育具有民族精神的公民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力。

1.2 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

韩国在探索适合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建立了家庭、学校和社会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综合教育体系。首先,在家庭方面,父母作为子女的第一任教师,作出了正确的人生榜样,而子女也具有尊敬长辈的优良品行,双方在家庭中承担着共同分享爱心和沟通对话的角色,营造了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其次,在学校方面,引领个人教育走向系统化、专业化、体系化,通过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文化修养不断提高,对民族精神的认识不断深化。再次,在社会方面,人们倾注了较多的精力到社会生活中,社会同样也帮助人们成长和发展,将教育蕴于社会环境中,通过为人们提供生活、学习、业余活动的场所来引导人们适应社会,帮助人们顺利成为社会人。由此可见,韩国重视利用多重环境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是有利于将教育对主体行为与意识的导向作用最大化的。②

1.3 传统儒学与西方现代文化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韩国自古深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不论是韩国光复初期的“民主、民族”与“弘益人间”的教育理念,还是后来的“全人教育与终身教育”理念,③都体现着浓厚的儒学文化底蕴。在学校教育中,也设置了许多与儒学有关的课程,向学生宣传儒家忠孝、敬贤、勤勉等精神,使学生的性格、习惯、行为方式都渗透着儒家文化。此外,韩国思想政治教育在宣扬传统儒家文化的同时也积极借鉴西方现代文化,如西方重视民主和科学,崇尚自然和理性的思维习惯和方式。在东西方文化之间,韩国始终坚持以传统儒家文化为基础,并吸收和借鉴西方现代文化的博爱、民主、自由、科学的价值观来树立人们的世界性眼光,从而培养出拥有民族精神的世界型公民。

1.4 多层次、多学科地贯穿思想政治教育

在韩国的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为强化国民精神教育,实行了贯穿多层次、多学科的教学模式。从纵的方面看,实行了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知识水平程度来编写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内容;从横的方面看,每门课程都体现国民精神教育的内容,如道德课、伦理课直接反映教育内容,清晰条理,有系统化;体育、美术、音乐等实际应用性教材则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将国民精神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学习中。韩国思想政治教育在注重教育在理论方面系统学习的同时,还强调要将对国民精神的培育贯彻到实践中来,带领学生参观名胜古迹、艺术博物馆、民俗文化村等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场所来陶冶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从而将教育无形中蕴于有形的文化当中,使教育活动方式更加丰富多彩。

2 韩国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们要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并积极地借鉴吸收。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大背景下,我们更应该学习其他民族优秀文化,因此,结合我国实际,借鉴和吸收韩国思想政治教育特色的优秀成果成为时代的诉求。

2.1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增强民族凝聚力

韩国在培育国民民族精神的基本理念是吸收和借鉴儒家传统文化并结合本民族特色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共同的价值观念,此外还通过颁布相关法律法规来规定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及其内容。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优秀的中华民族道德传统,在政治上,强调治国、平天下,要精忠爱国、报效祖国等;在个人修养上,要做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等。这些既是做人的道理,也是学习优秀道德传统,养成优秀民族精神的基础,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念,因此,借助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的弘扬,有利于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形成强大民族凝聚力。而良好的道德教育的养成在一定程度上需要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保障和规范,通过颁布教育和制定学生爱国守则等国家强制性途径,保障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顺利开展。

2.2 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保证家庭、学校和社会全面协作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等教育介体,都是由教育环境派生出来的,④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无疑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首先,在家庭方面,通过营造温馨的家庭来塑造个体良好的认知环境,家庭主体通过自己良好的行为作风和高尚的文化修养来引导子女的行为和素养向好的方向发展。其次,在学校方面,需要教育主体具有极强的人格感召力,具有较高的道德文化水平和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此外,学习还要加强基础教学设施建设,引领学生同辈全体积极健康地学习、交流,处理好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再次,在社会方面,要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平等的社会环境,然而社会上却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源,社会舆论和大众传媒应该从中去伪存真,批判腐朽的、落后的文化,发扬优秀的、先进的文化。总之,我们必须通过调动家庭、学校和社会全面协作来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小环境中提高人们的道德素养。

2.3 中西结合,兼收并蓄,处理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文化是在交流与融合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因此,在面对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时,一方面,要保持住自身传统文化的底蕴,立足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积极宣传儒家文化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建设人际关系和谐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要借鉴和吸收外国的民主、平等、自由、博爱等先进思想,培育人民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营造尊重人、发展人的社会环境。此外,在处理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时,要建立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长效互动机制,让思想政治教育根植于二者的辩证张力之中,彰显出其应有的功能性、丰富性、时代性与实践性。⑤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张中西结合,兼收并蓄,处理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有利于各民族精神的相互交融与发展。

2.4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在社会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的大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也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扩展涉及的范围。首先,完善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通过修改制定教材,将教育的内容贯穿到教学的各个层次和学科,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无形中渗透到各学科,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融合。其次,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如果只是抽象、枯燥、空洞的灌输理论,往往使许多受过多年教育的学生在其思想政治、道德规范、价值观念上存在知、信、行分离的倾向。⑥理论终究要贯彻到实践中去,组织参观文化历史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等都是课外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再次,重视大众传媒的作用,发挥大众传媒引导人们学会辨别腐朽、落后思想并自觉抵制这些不良思想的侵蚀。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也使得人们在参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

总之,我们学习和借鉴韩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将其优秀成果与经验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营造出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环境,形成了适合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体制和模式,打造出了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富有生命力的思想政治教育道路,对弘扬我国现阶段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具有较高民族精神的世界型公民具有重要价值。

注释

① 唐克军.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4.

②⑤高晓溪.韩国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的启示[J].学理论,2013(26):386-387.

③ 索丰.儒家文化对现代韩国基础教育的影响[J].外国教育研究,2002(9):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