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科学技术的成就

科学技术的成就

时间:2023-08-14 17:26: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科学技术的成就,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科学技术的成就

第1篇

【关键词】 科学技术;伦理道德;克隆

一、科技与道德的关系

一直以来,关于科技与道德的关系,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一是科学技术自善论,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会使人们的道德水平自然而然地提高;二是科学技术罪恶论,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不能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反而会使人们的道德越来越堕落;三是科学技术或善或恶论,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既能提高一部分人的道德水平,又会使一部分人的道德品质败坏;四是科学技术善恶并进论,认为随着社会的进化,善恶是并进兼行。伦理学者认为,科技与道德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辩证的关系:一是科技发展有利于道德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必将促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使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从而推动着人类道德的进步;二是科技的作用有一定的历史范围。一方面是广大劳动人民的道德水平随着他们所从事的物质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日益进步;另一方面少数剥削者的道德水平随着其特殊利益的发展和整个阶级的没落,他们的道德又必将随之堕落;三是科技不能作为判断道德水平的直接标准。科学技术的发展,虽然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对人类的道德状况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但判断一个社会的实际道德水平,应该主要以居于这个社会的主导地位的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为依据。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不断为人类所用,给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福利;另一方面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环境问题的出现等使科学所产生的负效应不断呈现并扩大。科技工作者是科学技术活动的主体,他们如何从事科技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科技活动的走向,科技工作者积极而又慎重地从事科学研究,发展科学技术,使之造福于人类才是具有道德的。换言之,科学技术只要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社会的发展,它就是合道德的,反之,就是不道德的。

二、科学技术合道德的思辨

如果说,科学技术合道德,它的合理性表现在:一是科技进步影响伦理道德的发展。首先科学技术作为人类一种实践活动,本身需要道德规范,因而科学技术发展本身会孕育出一定的道德观念,即科技道德;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正确地揭示了客观世界的规律,使人们获得对客观世界的科学认识,直接导致人们原先由于愚昧迷信而形成的伦理道德观念被更新;最后科学技术的一些新成就及其运用直接引起人们之间新的伦理关系,从而引发人们作新的道德思考,促进伦理道德的进步;二是科技进步需要伦理道德的正确引导。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对伦理道德影响的加强,科学技术越来越具有道德的性质和伦理意蕴,科学技术的发展只有在正确伦理道德的引导下,才能更好地发挥其积极效应,使之朝着造福于人类的方向健康发展,科学技术发展给社会、伦理道德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也只有通过道德调节才能加以消除和缓解。以克隆技术为例,通过克隆技术可能使人类的寿命得以延长,也可以替换人的器官,来挽救人类生命和治愈人类疾病,这是符合于人类的道德目的的。然而,它违背了伦理学的不伤害原则、自主原则、平等原则,给伦理学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应尽早采取对策,建立生殖医学法规和生命伦理研究机构,让更多的人享受高科技带来的优惠,使其造福于民,也让我们人类远离克隆所带来的灾难,使克隆技术这一科学成就与伦理道德的冲撞而产生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三、科学技术不合道德思辨

科学技术发展对伦理道德不仅带来积极的影响,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其负面效应主要有这样几种表现:一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这使得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可能膨胀人们的物质享乐心理,使人不择手段、不顾后果片面追求物质利益,导致道德滑坡;二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可能提供新的犯罪手段、犯罪方式,诱使人走向犯罪。如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就使人不用采取传统的偷窃、抢劫方式,通过修改计算机程序可获取不义之财。这种新的犯罪手段、方式比传统的偷窃、抢劫更隐蔽,更难以破获,也就会更加激活不法之徒的犯罪动机;三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的一些新的伦理问题,可能会引起道德混乱,如处理不当,就会破坏社会伦理秩序,导致社会失范。

对人类来说,今天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问题,不仅是如何发展科学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使用科学,把科学用于什么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价值问题。应该把科学技术作用于道德之上,通过强化科学工作者的道德责任意识,普及生命伦理知识并开展讨论,加强伦理委员会和国家法律法规的约束作用,以规范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关系,建立、完善高尚的科学伦理。

参考文献

第2篇

第一,经济的发展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奠定了物质基础,国家的统一也为文化科技的不断创新提供了稳定的环境。

东汉是继西汉之后国力强盛、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一个王朝。汉世祖光武帝十分重视维护中央集权的统治,他采取措施削弱功臣的权力,扩大尚书台的权力,同时实行精兵简政、减轻田赋、兴修水利等措施。这些做法使东汉前期出现了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局面。汉明帝时,王景负责治理黄河,使黄河下游两岸被淹的几十个县的土地又成了良田。班超出使西域,对巩固西部疆域、保障“丝绸之路”畅通作出了卓越贡献。经过几代皇帝的治理,东汉王朝已经逐渐恢复了昔日汉朝的强盛,这些都为东汉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东汉中后期虽然出现了外戚与宦官专权的局面,但是国家始终处于统一状态,这也保证了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第二,与统治者采取的文化政策和古代科技传统有关。

汉世祖光武帝刘秀以身作则,推行道德教化,推崇儒学,尊重知识分子。在他的提倡下,许多郡县都兴办学校,民间也出现很多私学。这种文化政策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又为科技的创新提供了可能性。另外,重实际应用的科技传统成为推动东汉科技发展的一种潜在动力。《九章算术》以计算为中心,密切联系实际,以解决人们生产、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为目的,从土地的测量与计算、粟米折换、体积计算、赋税摊派等问题中,选出246个例题,按解题的方法和应用的范围分为九章,以此来解决实际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数学如此,医学、历法也是这样。科学技术如果不直接服务于社会生产或生活,它就没有了应有的地位和价值。东汉科技成果的大量出现,一定程度上正是社会需要的产物。

第三,在总结前代科技成就基础上又有新的突破。

一定时期的科技成就,都是对前人科技成就的继承与创新。据考证,我国在西汉时代就已经发明造纸术。东汉时期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的造纸经验,完成了造纸技术的重大革新。他采用树皮、麻头、敝布、渔网等做原料,不仅大大扩充了造纸的原料来源,降低了成本,而且大大提高了纸的质量。数学著作《九章算术》,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数学成就,经过长期补充和修改,最后定型于东汉时期。《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它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张仲景仔细研读《素问》《灵枢》《难经》等古代医书,广泛搜集古今治病的有效药方,“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张仲景收集了大量资料,结合自己实践经验,终于写成了划时代的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

第四,社会发展和现实需要的推动作用。

水排的发明与东汉冶铁业的发展密不可分。东汉铁制生产工具的进一步推广,使铁制工具的需求量增加,从而推动了冶铁技术的改进。地动仪的出现则与东汉时地震频发有关。那时候,人们对地震现象还不能解释,封建统治者借此宣扬神学迷信。东汉时期的伟大科学家张衡,冲破了神学迷信的束缚,发明和制造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台测验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

第五,与古人勇于创新、大胆实践、孜孜以求的崇高品质有关。

第3篇

现在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科学,处处都是高科技。电脑、手机……这些高科技不仅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达到了无距离信息化传递,还方便了生活,总而言之,它们都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便捷。

科学以其清醒的理智、严密的逻辑、真实的观念构筑了文化,因此我们有理由可以首先声明:文化远非是科学的,文化曾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窒息着科学,但是有一个时期,科学又几乎把文化淹没了。

很多人说,科学是文化最高的成就和最后的成就,也是文化系统中最值得信赖的部分。但是,以前的人们是不相信科学的。在人类历史的绝大部分时间,人类文化样式诸多,比如语言、宗教、艺术、道德……而且国家和政府等普遍建立起来以后,科学还被巫术、迷信和宗教窒息着。但是从16世纪开始,科学才真正走上历史的舞台,大放光彩。其实,也可以说:现在,科学大有淹没文化之势。

虽然科学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但与此同时科学也会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干扰。手机、电脑、电视……虽然能让我们在家看世界,但也会为我们带来危险。当不少的诈骗电话,骚扰电话不断的打来时,你会不会开始讨厌手机?当你因为看电视而忘写作业被批评时,你会不会开始后悔看电视?当你为了玩电脑而跟妈妈吵架时,你会不会……

现代生活中,人们突然发现科学不是万能的,任何科学技术的出现不但可以给人们带来幸福,还会为人们带来灾难。人们开始怀疑:科学技术真的能确保人类幸福吗?为什么物质财富如此丰富的今天,还没有消除贫困和不公正?将来,我们会不会成为科学的奴隶?未来,科学技术是否会失控?文化终究会消失在这世界上吗?

这些问题也都一一在我耳边回荡,是啊!科学技术真的能确保人类幸福吗?文化终究会消失在这世界上吗?我也在思考着……

厦门五缘实验学校四年级:吴晨怡

第4篇

新四个现代化是指: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工业现代化是使工业建立在当代世界最新科学技术基础之上,使整个国家的工业生产和生产技术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过程。中国“四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把工业的生产技术转移到现代科学技木基础之上,达到当代世界水平的过程。它要求以劳动手段的现代化为中心,发展和推广先进的工艺方法,广泛采用新型材料,同时还要求普遍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建立一支强大的科学技术队伍。其基本内容包括实现工业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电气化和化学化,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等。在我国,实现工业技术现代化,能改善工业的技术基础,更好地发挥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以更先进的技术装备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更多的消费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来源:文章屋网 )

第5篇

机械电子技术的发展逐渐走向了智能化发展趋势。一方面,其他高科技技术开始融入到机械电子技术当中;另一方面,学术界对机械电子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机械电子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理论依据。

我国机械电子技术的发展起步相对较晚,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逐渐开始了对机械电子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我国相关部门也成了专门的机构,制定了许多发展措施。同时我国各大高校也逐渐开始开始有关机械电子技术的专业,这在促进我国机械电子技术的发展上面起到了推动作用。

机械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知识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机械电子技术的发展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技术革新的周期明显的缩短,成为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新型技术之一。

1.模糊化模糊化是机械电子技术在近年来发展的另一大趋势。机械电子技术的应用领域相对较广,如何发展适应多个行业的机械电子技术就成为机械电子技术主要的发展任务。因此研制和开发具有标准机械接口、动力接口、环境接口的机械电子技术产品单元模块是一项复杂而有前途的工作。

2.数字化数字化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概念。特别是微控制器的发展为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都要尽可能的为技术发展的提供良好的平台。而数字化也成为了机械电子技术发展的一种主要趋势。

3.集成化集成化要求各中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互相渗透、互相融合,同时集成化又包含了生产加工过程中同时处理管理、检测、装配等多种工序,为了实现目前小批量生产的目标,使得系统的管理更具有弹性。首先,将系统进行分解,协调各个分解之后的部分的运转,进而促进系统高效、协调的发展。

4.网络化信息化的发展以及普及,使得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逐渐成为各行各业,各个学科技术中最为依赖的基础工具之一。远程控制终端在生产中也逐渐成为普遍使用的技术,利用计算机计算,通过局域网技术使得在一定范围内使用的电器链接成为一个系统。因此。机电一体化产品无疑应朝网络化方向发展。

结论

械电子在近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而我国进入新世纪以来,接卸电子制造业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机械电子技术的技术更新周期加快,这就为我国机械电子行业的创新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经济知识时代的到来使得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机械电子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对于现代机械设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机械电子在未来的发展必须与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相适应。在未来,机械电子技术的发展呈现出智能化的特点,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

作者:李慧敏单位: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高级技工学校

第6篇

关键词: 消费社会教育

今天,突飞猛进的经济发展已经很大程度上将各个国家带入了消费社会和消费经济的时代,这是历史的跃迁、社会的进步。同时,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教育,一开始就不可避免的与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与人们的经济活动不可分割。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的发展和提高,人类社会在一次一次的变革中不断前进,教育与经济生活的关系也越来越复杂。

一、消费社会对教育的影响

消费社会是是指后化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消费成为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主导动力和目标。丹尼尔・贝尔说过:“消费经济借助表面事物而存在。”消费经济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特重外观、热衷形式。而教育,作为一种潜在的生产力,更多的功能体现在“润物无声”的境界。消费社会的到来给教育怎样的冲击呢?个人认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促进教育的发展,对教育水平的提高提供更多的物质保障。

在欧美国家,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经济持续繁荣,这得益于技术创新、现代管理体系以及资本运营的成就,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后工业化社会。随之而来的是物质的丰富,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尽可能多的物质保障。教育的环境更加现代化,教学过程所要的材料、仪器更加先进,供更多被教育者使用,这些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在法国,即使普通的中小学校也是设备齐全,除了常用的教室、办公室、电脑室、会议室、实验室、餐厅外,还都设有自己的图书馆和学生休息室,小学教室的装饰更是引人,教室就有自己的小小的图书馆,还有音乐、艺术、故事各个方面的画册。给学生创造了极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空间。

(二)消费社会为教育提供物质保障的同时又对教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教育提供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以推动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第三次技术革命特别是新技术革命以来,现代科学技术极其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生活的性质和方式,它推动了社会的巨大进步,这些科技的传承和创新需要通过教育完成。

(三)教育公平的问题更加凸显。

消费社会中,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直接带来教育发展的不平等。发达国家受教育人数、教育环境、教育氛围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同样的生物试验室,国内一台几百万的仪器宝贝似的陈列着,西方国家如法国有足够的仪器供学生随时使用。西方国家的试验设备和仪器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同样,一个国家内部,经济水平高的地区教学环境各个方面明显高于经济水准相对落后的地区。所以在我国,择校现象屡禁不止,择校费越来越高,而人们对择校的“热情”越来越高。

二、教育对消费社会的影响

(一)教育具有生产性,它通过再生产劳动力及再生产科学技术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教育担负着培养劳动力的任务,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社会再生产主要依靠劳动力再生产而实现。 教育承担着生产人的劳动能力、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的使命。消费社会飞速发展的经济需要教育培养更高素质的劳动力,更好的促进社会的运转。

科技革命特别是第三系科技革命深刻影响着现代社会,同时也将继续深刻地影响着未来社会,而科技的进步依赖教育。科学知识在未用于生产之前, 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 要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变为人能掌握它并应用于生产中去,即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必须依靠教育。这一规则在消费社会同样适用。教育以极为简约的方式同时也以极为广泛的形式传递人类已有的科学知识,高效能地扩大学知识的再生产,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1)教育通过传递和积累科学知识而发挥再生产科学技术的功能。

没有专门的科学知识教育,科学就无法得到传承和积累,也无法发展。教育可以高效能地夸大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普及科学知识。

(2)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 通过创新和发明新的科学技术发挥其扩大科学技术再生产的功能。

(二)教育为社会发展提供所需要的技术和人才

同样,教育为社会稳定提供所需要的人才。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从历史发展角度看,任何国家、 任何社会,其维护社会统治、维系政治稳定的基本途径无一不通过教育。 另外,教育具有促进政治民主的功能 。在消费社会,人权问题被给予更多的关注。这是民主的体现。但只是一个方面的表现。民主的进步需要教育的长期贡献。

(三)教育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第三次技术革命特别是新技术革命以来,现代科学技术极其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生活的性质和方式,它推动了社会的巨大进步,但同时也给人类造成了许多困惑。人越来越倚重于技术,造成人自身能力的严重退化,人对技术成果的控制变得越来越无能为力。技术的工具逻辑对于精神文化的渗透和控制愈演愈烈,把真、善、美之类人文价值变成了一道技术问题,变成了似乎一按揿键就可以解决的事情,导致了“技术异化”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求助于人文理性并在此基础上达成高新技术与人文价值的平衡,以人文价值的柔性来软化技术的刚性,以人文内涵的丰厚来弥补技术的刻板、僵硬和冷漠。 这些,需要教育的正确引导。

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人们更多看到的往往只是工具的价值、物质的价值、经济因素的价值,而将人文价值置之脑后,社会价值体系暴露出明显的欠缺和薄弱之处。一些有识之士对此深表忧虑:“当今社会一味强调物质经济的成就,而不够重视人的心理和精神的胜利。”经济越是发展、技术越是进步,教育越有加强的必要。教育关心的是人的整体。人的修养、人格、潜能、个性、能力、目标感、成就感、责任感和道义感等终极性、本源性的价值。

经济活动注重功利性、实效性和本位性,这一切原本是天经地义的,惟其如此,才能促进生产、发展经济。但不可否认,这也容易导致金钱至上、惟利是图、损人利己、见利忘义等不良观念的滋蔓,造成社会责任感和道义感的失落,引起理想、信念和信仰的缺失,从而导致人格的严重缺陷。通过教育,可以正确引导人们建立健全的人格,矫正消费社会给人带来的片面的影响。

其实消费社会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它对教育的影响有自己的特色。我们应该在把握社会与教育两者的关系基础上进一步把握消费社会独有的特色,分析消费社会与教育的关系。把握时代特色,探索教育规律,指导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 教育学基础[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7

[2]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 [M]. 上海:三联书店. 1989

第7篇

关键词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 ;概括概述; 发展前景

前言

所谓继电保护技术就是指研究电力系统故障和危及安全运行的异常工况,以探讨其对策的反事故自动化措施。

一、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现状

与当代其他的新兴科学技术相比,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是相当古老了,然而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作为一门综合性科学又总是充满青春活力,处于蓬勃发展中。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科学技术,又与电力系统的发展息息相关。它以电力系统的需要作为发展的泉源,同时又不断地吸取相关的科学技术中出现的新成就作为发展的手段。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过程充分地说明了这一论点。

二、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史

随着电力系统的出现,继电保护技术就相伴而生。由于继电保护技术得天独厚,在40余年的时间里完成了发展的4个历史阶段。以数字式计算机为基础而构成的继电保护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60年代中期,有人提出用小型计算机实现继电保护的设想,但是由于当时计算机的价格昂贵,同时也无法满足高速继电保护的技术要求,因此没有在保护方面取得实际应用,但由此开始了对计算机继电保护理论计算方法和程序结构的大量研究,为后来继电保护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我国从70年代末即已开始了计算机继电保护的研究,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起着先导的作用。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是晶体管继电保护蓬勃发展和广泛采用的时代。随着微机保护装置的研究,在微机保护软件、算法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多理论成果,到80年代末集成电路保护已形成完整系列,逐渐取代晶体管保护。90年代,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发展到了微机保护时代,也是继电保护技术发展历史过程中的第四代。1984 年原华北电力学院研制的输电线路微机保护装置首先通过鉴定,并在系统中获得应用,揭开了我国继电保护发展史上新的一页,为微机保护的推广开辟了道路。在主设备保护方面,东南大学和华中理工大学研制的发电机失磁保护、发电机保护和发电机,变压器组保护也相继于1989、1994年通过鉴定,投入运行。从此以后,不同原理、不同机型的微机线路和主设备保护各具特色,为电力系统提供了一批新一代性能优良、功能齐全、工作可靠的继电保护装置。随着微机保护装置的研究,在微机保护软件、算法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多理论成果。可以说从90年代开始我国继电保护技术已进入了微机保护的时代。在19世纪末已开始利用熔断器防止在发生短路时损坏设备,建立了过电流保护原理,1905-1908 年研制出电流差动保护,自1910年起开始采用方向性电流保护,于19世纪20年代初生产出距离保护,在30年__代初已出现了快速动作的高频保护。由此可见,从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上看,到本世纪20年代末普遍应用的继电保护原理基本上都已建立,迄今在保护原理方面没有出现突破性发展。从实现保护装置的硬件看,从1901年出现的感应型继电器至今大体上经历了机电式、整流式、晶体管式、集成电路式、微型计算机式等发展阶段。纵观继电保护将近100年的技术发展史可以看出,虽然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早已提出,但它总是根据电力系统发展的需要,不断地从相关的科学技术中取得的最新成果中发展和完善自身。

三、继电保护的发展阶段

总的看来,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两次飞跃。三个阶段是机电式、半导体式、微机式。第一次飞跃是由机电式到半导体式,主要体现在无触点化、小型化、低功耗。第二次飞跃是由半导体式到微机式,主要在数字化和智能化。显而易见,第二次飞跃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它为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前景。当前正面临第二次飞跃的大好机遇,因此应该立足于充分发挥微机保护的智能作用,根据电力系统发展的需要,利用相关技术的新成就,把继电保护技术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四、结束语

第8篇

关键词:设计艺术;科学技术;平衡;统一

Abstract:Design of intelligent human activity, art and technology are two important features of design, in the design of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 art and scientific technology has been around the dire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design,art history, every new style will bring to design new inspiration, human history every time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ill bring to design the new leap;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al civilization,culture and art level is endowed with new connotation ofdesign. People's spiritual needs and material needs ofdesign art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fy, designers in the design work should clearly recognize, art and technology design is a dynamic process of change,advancing with the times, any art and technology separation or art and technology the inappropriate combination will cause the fundamental failure designtherefore, the designer should design analysis ofrelationship between art and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explore the variation between the two,grasp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times, the dynamic balance of true art and technology design, design a real social need design works.

Keywords: design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alance;unity

中图分类号:TB21 文献标识码:A

人类原始时期、手工艺时期、现代工业化时期因生产力水平不同,设计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为适应社会生产力需要,设计要不断的变化发展,艺术与技术为适应设计时代要求,也在不断寻求二者之间平衡关系。

一、人类早期“实用性”设计

从广义上讲设计是人类一切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原创性活动,设计是人类的智能性活动,当人类产生以后为了生存便有意识有目的进行加工活动,由此设计便产生了,在设计萌芽阶段,以石器为代表的原始设计阶段,在此时期石器是最主要的工具,石器设计是原始设计最主要的设计内容,生产工具的设计创造对早期人类由猿向真正人的转变具有决定性意义,生产工具的创造提高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在人类造物活动的初始时期,人类智慧性活动完全是为了生存的需要,这个时期“实用性”是设计的主导倾向。

二、手工艺时期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

在新石器时代长期积累的基础上,人类完成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成为独立的行业,手工工匠专心于器具的制作,建筑、手工艺、服饰等专业、独立的行业性设计逐渐出现和发展完善起来,创造了辉煌的手工业文明。在手工设计阶段,手工制作中设计与生产是密不可分的,设计者在富于艺术构思的同事也精通材料和技术,因此手工业时代是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造就了传统设计的辉煌。在这个时期设计师不仅是技术人才同时又是艺术家,设计作品不仅是技术材料的体现,更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在这一时期,古代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希腊和罗马、古代中国的成就是非常突出的。但是手工业时代的设计最重要的特征是对金属材料的运用,以及纯粹依靠手工工艺的生产过程。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封闭性、稳定性、保守性也造成了手工艺设计的完整性和延续性的突出特点。

三、工业化时期设计艺术与科学技术之间变化关系

进入工业化时期,科技的进步,生产方式的改变,打破是传统手工设计中艺术与技术结合模式,该时期艺术与技术之间变化关系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艺术与技术逐渐分离阶段;第二阶段是艺术与技术矛盾时期;第三阶段是探索设计艺术与科学技术新的统一。

1.艺术与技术逐渐分离: 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科学观念渗透在技术领域,技术知识逐渐走向理性分析阶段,与艺术感性思维产生距离;而该阶段艺术的概念也在开始强调艺术类的精神属性,艺术也逐渐与使用的概念和技术的概念产生分离。18世纪初期荷加斯的著作《美的解析》为最早的设计理论专著,荷加斯分析了以线条为特征的视觉美和以使用性为特征的理性美,认为使用的理性美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使用者的使用需要为目的。18世纪艺术家巴托把艺术分为实用艺术,美得艺术,以及一些结合了美与功利的艺术;伴随着美术感念的出现,产生了大美术和小美术的区别,由此混为一体的技术与艺术才略有了区别。1750年德国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通创立了“美学”使的艺术与技术分离更加明显;在西方18世纪中期哲学家黑格尔否认使用艺术作为艺术的特征,并且当时许多艺术家认为美的艺术高贵于使用艺术,由此许多艺术家不愿涉足于使用艺术领域,出现技术家不在干涉艺术,艺术家不再关心生产生活,最终导致艺术与技术的分离。

2.设计产品中艺术与技术矛盾时期:工业革命之后科学技术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人们在享受科学技术带来好处的同时,技术与艺术分离似乎更加明显,在产品中集中反映了艺术与技术之间的矛盾,虽然工业革命带来新技术、新材料和新的上产方式,却没有给设计带来适合的新艺术可供借鉴,于是导致了新问题的出现:与手工生产相比,机器的批量生产带来产品艺术质量的急剧下降和消费者艺术品位的降低。1851年英国水晶宫博览会作为世界工业化时代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暴露出设计的严重不足。人们在使用工业产品的同时,审美趣味却停留在古典装饰风格之中,促使设计师在工业产品上装饰古典风格样式,导致艺术与技术的严重不协调,如何处理艺术与技术之间分离带来的缺陷成为设计师,艺术家,理论家开始考虑的时代问题。从而设计作为技术与艺术的结合的时代即将到来。因而水晶宫博览会所展示的成就和暴露的问题成为工业设计理论和实践起始点——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直接原因。

3.探索设计艺术与科学技术的新统一:1、工艺美术运动主张艺术与技术的结合的原则,它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由莫里斯倡导的在英国掀起的影响深远的设计运动,该运动主张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要求美术家从事产品设计反对纯艺术,该运动的本质是通过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来改造社会并建立起以手工业为主导的生产模式。工艺美术运动虽然有他的局限性,但它唤醒了人们对设计的重视,探索了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以及设计与艺术的伦理道德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前瞻性工作, 打开了现代设计的大门,在之后的设计发展中,设计艺术与技术之间不断的寻求新的平衡。2、新艺术运动虽然不怎么反对机器生产,积极探索适应现代工业技术的艺术装饰,但是由于艺术装饰过于复杂,所以该设计风格并不适应现代工业批量生产,设计艺术与技术之间并没有实现统一;3、装饰艺术”运动几乎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同期诞生,具有手工艺和工业化的双重特点,在设计上采取折衷主义立场,由于它考虑到了人们对产品形式的多样化需求和对精美手工制作的热爱,还部分照顾到了批量化生产的要求,所以在短期内风靡一时。然而,以当时尚显稚嫩的工业技术水平,要让大机器批量生产的产品兼具手工之美实非易事,能同时满足这两方面的条件的产品设计少之又少,因而,“装饰艺术”运动经过短暂的流行后很快销声匿迹。无论是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还是欧美的“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都显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办法,它们的中心是逃避乃至反对工业技术,反对工业化,反对现代工业文明。而且以上三个设计运动在艺术上借鉴的都是繁杂细密的传统装饰。但是,大工业生产初期的技术水平和批量化的生产方式显然无法完成产品的这种艺术追求。与手工技术相比,大工业生产技术无疑是一种进步,问题在于找到能与这种先进的大工业生产技术相匹配的艺术加以整合,创造出能代表大机器时代的优良的设计。4、人们希望在保持物质进步的同时,也能享受机械所带来的精神愉悦。如何掌握机械的艺术潜能,探询的目光投向了最具活力的现代艺术。大工业技术与现代艺术中的客观化趋势相结合,直接促成了一场现代设计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现代主义风格的确立,是现代工业技术与艺术走向结合的必然结果,现代设计的本质是按照美的规律为人造物,艺术与技术的辩证统一关系是现代设计师们的基本设计理念,但是,设计中技术与艺术的平衡永远只能是一种动态的平衡,技术在不断发展,人的精神需要也是复杂多样化的,当技术的发展为这种多样化的需求提供了实现的条件后,设计也就从以现代主义为主而走向了多元化。

结束语

且不管何种形式、风格、流派都是围绕着艺术与技术之间相互关系中进行和开展的。如在以上设计几种主要风格中,每一种风格的盛行都显露出了艺术与技术之间微妙的关系。设计是技术与艺术的综合,在设计中,技术和艺术是矛盾的统一体,两者完美结合,造就优良的设计;当设计中的技术与艺术达到动态的平衡时,设计表现为一种较为稳定的风格。技术在革新发展,艺术在不断变化,设计也就呈现出不同的面目;数字化时代艺术与技术的统一关系呈现动态变化的特征,需要重新思考定位。新时代背景下,虽然有人性化设计、绿色设计、可持续发展设计等不同价值取向,但设计仍然以艺术与科学技术为实现手段,艺术与技术的统一关系在新的时代依旧存在并更加紧密,而技术与艺术的内涵也更加丰富。

参考文献:

1.《世界现代设计史》.王受之.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2.《中国建筑史》.藩谷西.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现代设计史》.董占军.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

4.《设计学概论》.尹定邦.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7.

第9篇

科学博物馆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自然历史博物馆阶段、科学与工业博物馆阶段、科技中心阶段。自然历史博物馆早于科技与工业博物馆产生,是科学博物馆的早期类型,它至今仍然是人们了解自然界、探索自然奥秘的绝佳去处。世界上第一座科学博物馆――1683年建成的英国阿什莫林博物馆就是一座自然历史博物馆。

科技馆的诞生与发展

科学与工业博物馆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科技馆”,是随着西方科技发展而逐渐兴起的一类“博物馆”,最早的科技馆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建立的。工业革命带来了人们前所未见的各种机器,如蒸汽机、机车、轮船等等,它们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为了纪念人类的这些伟大成就,并延续发明创造,在欧洲兴起了历史上第一批科技馆。

1820年建立的世界上第一座科技馆――法国国立技术博物馆,不仅收藏了一批先进的机械、仪器和其他各种发明的实物和模型,并对公众开放这些收藏,供普通民众和发明者进行学习和参考。伦敦科学博物馆的前身――南肯星顿工业艺术博物馆也在1851年伦敦“水晶宫”万国博览会的基础上创立起来,该馆着重反映工业革命与科学技术的关系。在工业革命中起过重要作用的科技文物,如瓦特发明的蒸汽机、史蒂文森发明的蒸汽机车,均被该馆收藏。

科技馆诞生之后立即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虽然初期建立起来的一批科技馆仍然以收藏作为主要任务,但是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教育作用的重要性,因为这些博物馆的建立原本就是为了扩展工业教育,体现工业实力,启发社会大众,使他们看到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如1906年在慕尼黑建立的德意志博物馆和1933年建立的芝加哥科学与工业博物馆,这些博物馆创立的初衷都是专门为了技术的展示和推广,让技术被更多的人使用,博物馆在这里成为一种教育资源。尽管其中有些博物馆,如德意志博物馆,还收藏一些技术制造物,但公众教育已成为它们的主要功能。

现代科技馆:教育意义大干收藏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世界已有两三百座科技馆。20世纪50年代以后,不仅发达国家的科技馆数量增长迅速,而且像印度、阿根廷等发展中国家也建立了自己的科技馆。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77%以上的科技馆是上世纪50年代之后兴建的,这种现代科技馆多以科技中心为名,至今依然发展强劲。现代科技馆更突出自身的教育职能,公众也逐渐认识到科技馆已成为学校教育的得力助手。在博物馆展览思想上,传统科技馆主要展览过去的科学技术成就,而现代科技馆侧重于探索科学技术的未来发展,以及开发人类在科学技术上的潜在能力。在展览方式上也从静态陈列型过渡到动手型。传统科技馆强调历代科技文物,向大众普及科技史知识,展品以陈列为主,一般禁止观众动手触摸。现代科技馆则把展示、活动和参与有机地融为一体,主要展出反映现代科学原理及应用的展品,鼓励观众动手操作,在动手的过程中学习和探索科学知识,了解各种新技术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而且现代科技馆界几乎完全放弃了科技馆的研究和收藏的功能,研究和展览功能因此分离,以至于它们往往分别属于不同的博物馆。

1937年在巴黎世界博览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发现宫”成为最早创立的现代科技馆。它在摆脱博物馆传统方面走在最前面。“发现官”几乎没有历史收藏,而是以教育作为该馆的主要宗旨。博物馆有责任为后代子孙收藏和照管具有重大历史意叉的样本,通过文物展示供人们了解和反思历史,或者提供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而现代科技馆收集和照管的都是一些很突出的展示型物件(这些物件一般由各馆研究人员自行设计并制作),侧重于展现当代科技的发展成果。当博物馆的定义延伸到“现代科技馆”时,博物馆的概念发生了有趣的变化。由于现代科技馆强调观众的动手操作,因此其展示和教育功能得到加强,但由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藏品,其收藏功能被弱化了。美国旧金山的探索馆(1969),加拿大的安大略科学中心(1969),美国华盛顿的航空航天博物馆(1976),以及我国的中国科技馆及各省市正在建设的科技馆均属于这一类型的。

现代科技馆的发展有两种途径。一是在传统科技馆的基础上改造而成,另一个途径是近年来兴建的具有现代特色的科技中心。前者如英国伦敦科学博物馆,该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设置了“儿童馆”,通过简明而有趣的方式介绍科学原理,以引起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启发他们的想象力。许多自然历史博物馆、专业科学技术博物馆都纷纷增添了现代科技的内容,加强了有关科学技术方面的展示和教育活动,而新建的科技中心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如加拿大温哥华科学中心、澳大利亚国家科学中心、纽约科学中心、加州科学中心、香港科学馆等。这些科技中心都把普及科学技术,培养人们的创造能力放在首位。

让科技亲近大众

美国的科技馆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现拥有科技中心(现代科技馆)200处以上。加拿大人口不足3000万,已有10个城市建立了科技中心,每年接待观众的总人数累计超过350万人次。科技中心最本质的使命是以一种轻松愉悦的方式激发起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对科学技术的浓厚兴趣。那么科技中心究竟有哪些作用呢?

在“终身学习”的观念已成为大众共识的前提下,社会对“终身学习”的场所有着客观需求。科技中心不仅可以作为青少年学校教育的辅助,而且也可以为成年人的知识更新提供莫大帮助。在当今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每个人都需要时刻充实自己,而科技中心无疑是人们集中了解当代科技进展的首选之地。

科技中心是科学普及的重要园地。它提供由科研人员精心制作的展览设备,参观者通过实际操作这些设备,可以快速地领会相关的科学原理,增加公众对日常生活中科技知识的了解。科技中心还为媒体提供最新的技术资料素材。通过媒体向大众普及科技知识。

第10篇

关键词:玉米;特性;栽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条件也不断改善,世界人口数量呈现不断上升的态势,民以食为天,因此农业生产必须要提高产率,保证食品安全,满足人们的需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玉米育种技术也处于不断的研发与优化中,但是人口的增加给耕地和水资源等形成了很大的压力,因此研究人员还需不断提高玉米育种技术,优化作物品质。

1 常规育种方法

以往我国玉米种植一直选取农家品种,随后开始进行自交系选育和组配杂交种,在解放之后,我国玉米育种技术得到了大力的扶持,得以顺利展开,群众性的良种评选运动使我国获得了较为优良的玉米种子。随后,玉米种植中的杂交优势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中央农业部进行了全国性的玉米改良计划,去雄选种结合人工辅助授粉技术先后在全国各地普遍开展。我国是农业大国,玉米是我国主要的农业作物之一,全国各省展开了竞争,争相培育出了优良的玉米品种,为全国性的玉米改良运动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大大增加了我国的粮食产量。此后,玉米综合杂交品种陆续推广,逐步取代了品种间杂交种,开创了我国玉米杂交育种的新纪元,极大地提高了玉米产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玉米育种技术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跟多的玉米育种新技术逐渐涌现,为我国粮食产量的提高做出了很大贡献。

2 生物技术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

2.1单倍体育种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单倍体育种是生物技术应用于玉米育种的一大表现,可以加速培育玉米自交系,单倍体育具有自身的独特性,育种速度快,方法简便,成本低,相比于传统育种方式具有很大的优势,这种生物育种方式是通过人工诱导单倍体植株,使植株纯合,从而使玉米植株表现出人们需要的特性,可以很大地提升作物产量。在单倍体育种技术上,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但是经过多年的努力,这种差距正逐渐缩小,在玉米育种领域,单倍体育种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生物育种方式,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2转基因育种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我国基因工程获得了很大的技术支持,迎来了发展机遇。在遗传育种工作中,采用转基因技术培育作物新品种已经逐渐走向成熟,这种育种方式是采用“分子手术刀”对玉米植株的DNA链进行切割,再将外源基因导入受体系统,再将外源基因缝合到受体细胞的DNA链上,并经过培育,使外源基因整合到受体基因组DNA上,并最终得以表达。植物转基因工程可以培育出新型的植物品种,可以定向地改变植物的性状,这种育种方式可以打破物种界限、克服有性杂交障碍,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创造遗传变异,是玉米育种中较为快捷的育种方式。我国转基因育种起步较晚,经过长期的发展,其生物育种技术已经较为成熟,具备了一定的生产能力,在转基因育种领域,我国已经可以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进行外源基因的导入。

3 诱变育种

3.1电离辐射诱变育种

诱变育种培育作物新品种是利用基因突变,使植株产生新的性状,但是诱变育种的突变是不定向的,植株发生突变后表现的性状不可预知,而且诱变过程不可逆。目前,我国已经成立了全国性的研究体系,在多个省市都建立有原子能利用研究室,研究人员采用电离辐射诱导玉米植株发生突变,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普通玉米骨旅9号和野生近缘属有稃玉米杂交,自交一代后的S1种子用钴60-C射线照射,经自交选择育成优良玉米自交系丹340和丹360。这是我国目前运用最为广泛的玉米自交系之一。

3.2空间诱变育种

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空间诱变生物育种技术获得了发展。将玉米植株置于太空强宇宙射线、真高空、重离子、微重力、交变磁场等环境下,可以使种子发生突变,研究人员从中定向选择,经培育便可得到优良的玉米新品种。空间诱变育种相比于物理诱变育种以及化学诱变育种具有优势,这种诱变方式能够综合多种诱变因素使植株发生大幅度变异,提高植株的突变率,并可获得较多的有益变异,培育周期短,可以加快玉米育种进程。

4 结语

从建国以来,我国的玉米育种技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展示了玉米育种技术的蓬勃发展,但是我国的每一种育种技术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阻碍了自身的发展与推广,因此政府以及科研单位需要加大重视力度,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对比并总结每一种玉米育种技术的优缺点。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玉米育种定会获得更大的技术支持,定会发展的春天。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太赫兹;科学成果;研究新进展

中图分类号TN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36 3(2017)04-0014-01

1.太赫兹波的简述及其特性

太赫兹波一般是指频率为0.1THz~IOTHz(波长在0.03~3mm)波段的电磁波,它既影响到电子学又影响到光子学,处在两者的过渡区域,因此对于学科之间的相互研究、融合有着很重要的价值。同时,太赫兹波还具有很好的特性:1)太赫兹波的光子能量很低,不会对物质产生损坏,适用于一些活体检测项目;2)对水分子比较敏感,太赫兹成像技术因此可以检测水分含量和水分分布情况;3)对介电材料和非极性物质的穿透性好,因此在各种需要安检的地方有一定的效用;4)所包含的频谱很宽,各种极性分子和生物大分子的转动和振动频率都在其覆盖的波段,可以采用太赫兹波来进行这些分子的成分分析。这些特性都使得太赫兹波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广泛且处于科技前沿,特别是关系到社会和人类发展的生物学、医学、航天、国防等领域,引起了一股对太赫兹科学技术的研究热。

2.太赫兹科学技术研究的一些成果和进展

目前太赫兹科学技术研究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太赫兹辐射源、太赫兹波的检测和标定、太赫兹功能器件和太赫兹波的实际应用,下面将从这4个方面来说明过去一段时间内已经取得的颇有价值的各种研究成果。

2.1太赫兹辐射的产生

太赫兹辐射的产生一直以来是个难题,过去人们所知的产生方法受到的局限性比较明显,无法得到高功率、低成本的太赫兹光源,因此人们在研究的过程中萌发了用其他光源来代替太赫兹光源的想法,就目前研究出的主要有3类光源。不相干的热辐射光源、宽波段的脉冲光源和窄波段的连续波光源。第一种热辐射光源虽然在现实中分布比较广泛,一切能产生热量的光源都包含在内,但是其光强成功率很低,实际使用的时候限制大。第二种宽波段的脉冲光源是基于光子学的太赫兹辐射源,比较常见的有光整流和光电导。第三种窄波段的连续波光源主要用于高频谱分辨率方面,在通信领域特别是短距离通信和极宽频带的卫星通信方面应用比较多。

关于太赫兹辐射的产生还在不断的研究中,除了以上几种方法外,还出现了低频微波振荡器、气体激光器等,其中半导体太赫兹辐射源具有小巧、价格低廉和频率可调的特点,只是半导体器件的工作频率比较难达到1THz以上,因此科学家们还在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在最近的几年中不断突破,争取能获得推动整个太赫兹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

2.2太赫兹波的检测和标定

要开发和利用太赫兹波,自然需要先将太赫兹波检测出来,而太赫兹波因为光源的低发射功率和比较高的热背景,需要不断提高接收的灵敏度,才能检测得出。针对不同频率的太赫兹波段,使用的检测器往往有所差别,高端部分的检测器应该灵敏度更好一些。现在对于宽波段最常使用的检测方法是基于热吸收的直接探测,常用装置是热辐射测量仪,灵敏度最高的是单光子探测器。在检测速度方面,目前的检测速度还有所限制,不过科学家们已经开始设想高速检测并积极投入研究中。

2.3太赫兹功能器件

在形成太赫兹系统之时,要有太赫兹辐射的产生,还要有检测器能够检测得出,最后还需要一些功能器件去进行内部连接,比如说传输系统和谐振系统等,这样才能将太赫兹波真正应用到实际中去。在太赫兹传输中,最主要用到的就是以波导为基础的太赫兹器件,因此,科学家们在这方面研制出不少a品,比如光子晶体波导、光子晶体光纤等。光子晶体是用来制造太赫兹功能器件的主要物质,其特性主要是可以引入杂质和缺陷,破坏其严格的周期结构,利用这些缺陷部分的变化,使得光子晶体各种性能得以实现。例如,利用光子晶体的局域态可以制备分束器等,而利用其某些独特的光学特性,可以制备高效光放大器、无阈值激光器等。

2.4太赫兹波的实际应用

1)太赫兹科学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前面对于太赫兹波的特性描述中,我们就已经知道,太赫兹波的频谱很宽,能覆盖到大多数生物分子的波段,而且太赫兹波能量小,对于物质是不易造成损坏的,所以,利用太赫兹波可以了解生物分子内部运转情况,并将这些作为理论基础进行医学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在目前所知的生物研究中,主要分成以下几类:(1)对有机体水平的研究,即利用活体大鼠进行试验,来检测太赫兹辐射能否引起血小板的功能活动;(2)对于离体组织和血液的研究,实验者利用新鲜猪肉组织和蛋白组织来研究生物组织在太赫兹辐射下的损伤阈值,虽说其研究价值还有待考虑,但仍然为治疗心绞痛等疾病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作用;(3)细胞的体外研究,很早以前就有研究者证明了太赫兹辐射对细胞具有特殊作用,2002年又有科学家研究了酵母细胞在太赫兹辐射下的生长率问题。除了上述直接对生物分子的研究以外,太赫兹科学技术还广泛应用于医学氨基酸与多肽、DNA等的光谱研究中,同时,太赫兹成像技术对于癌症的检测、烧伤成像等都有显著帮助。

2)太赫兹波在成像技术方面的应用。太赫兹成像技术主要分成脉冲太赫兹波成像和连续太赫兹波成像两大类,脉冲太赫兹波成像多基于TDS技术,最大的特点就是信息量大,其主要应用在无损检测、安检质检等领域,不足的地方在于数据获取时间较长,而连续太赫兹波成像则不会延时扫描,成像的速度提升很多,并且它还具有小型、简单、价格低等优点。除了上述的太赫兹成像类型,科学家们又相继研制出太赫兹合成孔径雷达成像、太赫兹干涉合成孔径成像和太赫兹压缩感知成像等,这些技术分别给无损检测、天文学等领域带来极大的进步。

3)太赫兹科学技术在军事和安全领域的应用。在军事领域,太赫兹波的可用性体现在可对爆炸物进行探测和鉴别、可进行无损检测、可进行远程探测与成像、可以用于太空通信,甚至还可以用于末端精确制导,由于太赫兹波具有波束窄、方向性强的特点,可将太赫兹波与常规的制导方式结合起来使用,在导弹接近目标之后,利用太赫兹波修正方向,可以提高导弹攻击的精准度。在安全领域,各种公共场所的安检自然是不用说,此外还可以进行生物药品的检测和检测,对于打击和防范非法贩毒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太赫兹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太赫兹科学技术是全世界范围内都备受瞩目的尖端科技,因此参与到其中的科学家们可以说遍布全世界,在过去几年内太赫兹科学技术已经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追逐更多新技术的脚步仍然没有停。激光引导编码技术是美国近年研制出的,在推进单一像素太赫兹成像方面可谓获得了重要进步;德国侧重于研究太赫兹脉冲源,也取得了可喜的收获;加拿大则开发出了宽带太赫兹隔离器;我国在此项科学技术的研究上也不甘落后,研制出了首个室温太赫兹白混频探测器,可以说,太赫兹科学技术的新进展数不胜数,如此硕果累累的科学成就,将会对整个社会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第12篇

现在我国农业生产可耕地面积越来越少,唯有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才能使我国的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有所提高,然而通过引进技术可以使农业生产率得到很好的改善,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的增长。本文通过对农业技术引进的分析,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农业 生产效率 经济增长 技术引进

如今凡事都要依靠科学,依靠技术,当然农业的发展也离不开科学,离不开技术,而且是越来越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实际应用,技术再好不能应用,或者不适合也不能

农业发展越来越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实际应用,现代农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关系更加紧密,而市场经济体制的培育和发展为依靠技术进步促进农业发展提供了极具内在动力的运行机制,农业技术引进是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论证技术引进对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的贡献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当前农业技术引进存在的问题对其贡献发挥的制约,指出应通过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系、加强技术“引进后”工作、拓宽信息渠道以及引进先进管理机制等途径,增强技术引进对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的贡献力。

一、引进农业科技技术的带来的利益

1. 农业技术引进也是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技术引进,是我们借签先进国家和地区和科技成果、管理和发展农业的实践经验,利用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及设备,改造传统农业,改变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增强农业自主开发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在较高起点上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发展农业经济,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引进技术来加速农业技术改造,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节约了大量的时间、精力、金钱,是之用于更有利的地方,得到更好的发挥。是提高农业技术水平,改造落后的农业面貌,促进农业发展的一条捷径。

2. 引进农业科学技术,可以快速提高农业生产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科技技术的进步在生产中起到重大的作用,随着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大量的农业劳动力将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进入到农产品的深加工、运输、销售领域,必将大大延长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产晶深度开发和多次增殖,提高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

科学技术的引进使农业实现了产业化,高科技农业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运用,将收到四个方面的效果:一是提高了资源的边际产量,降低了产品的边际成本;二是提高技术效率,使得每个生产单位都能达到新技术应该达到的投入产出水平;三是提高资源的分配效益和产品结构效益;四是获得规模效益。

3.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科技是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农业经济增长也直接取决于知识和科技的生产、传输和利用,扩大知识资本投入量,提高科技技术的进步贡献率是农业发展的永恒主题。农业技术的引进有力地推进了农业产业升级和知识化农业的发展。

4. 引进科学技术可以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农业出现第三次革命,通过农业科学与生物科学的相结合,使更多学科融合在一起,从各个方面推动农业科学的更新和拓展,以新型的技术,促进新农业的形成与发展,实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5. 引进农业科学技术开辟了农业发展的新领域。农业科学的交融,农业技术的更新,拓展与创新,在资源利用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塑造了更多更有的新物种及新品种,给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无限广阔的空间。

6. 农业技术的引进可以试环境得到一定的保护。利用新型的农业技术,可以合理开发和利用现有农业生物资源,还可以利用生物技术开辟新生物资源更好的为人类服务。

二、引进技术应注意的问题

引进技术也是有讲究的,盲目的引进会出现很多问题,例如技术引进的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宏观控制体系尚未建立,技术引进项目与我们所需项目之间的结合不够紧密,配合不够协调等等。为了更好的发挥农业技术推广在农业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加快农业技术扩散,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促进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需要日后的农业技术推广中做到:

1. 技术引进的重点和方式。要定向选择能适应当地生存环境和市场需求的高产、优质、高效、抗逆性强的新品种。引进符合要求的新型技术建立起技术高密集的工厂化,自动化的生产体系。技术引进的方式、方法可灵活多样。可以通过引资带技、引人带技、引种带技、引物(设施)带技以及技术合作等手段来实现。

2. 建立市级引进农业技术的领导机构和高新技术服务中心,健全技术引进的管理体制。建立市级权威的统一领导机构,是健全农业技术引进管理体制,做好农业技术引进工作的保证。农业技术引进的组织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涉及到多个部门的一项综合性工作。因此,管理体制必须协调统一。

3. 技术引进应突出重点,引进农业技术要看其进度,先进性并不是决定是否引进的唯一尺度,农业技术引进的决定因素是看其对农业生产有多大的应用价值,可以实现多大的生产力。因此,农业技术的引进要紧紧围绕主其生产及可持续发展进行。

4. 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激励。建立和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激励机制,加强对农技人员的考核,调动农技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农技推广服务的到位率和服务效能。把农业科技推广成就作为科技奖励的重要内容,建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激励科技人员以多种形式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开展技术推广活动。

总之,要打破我国当前日益严峻的资源约束,实现农业的持续稳定增长,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农业技术进步。国外经验证明,在加强自主研发的同时,系统而有选择的从国外直接引进农业先进金属,并注意对引进技术的消化 吸收 创新和推广,能够以较少的投入,较快的速度活的最大的回报。以此加快我国农业发展的脚步,提高农业产量,增加农民收入。

参考文献:

[1] 柏振中:《农业技术引进对我国农业经济的贡献》,农业技术周刊 2009.12

[2] 周 乔:《农产概论》,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