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管理经济学原理

管理经济学原理

时间:2023-08-14 17:26: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管理经济学原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管理经济学原理

第1篇

1 管理经济学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

管理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的一门新兴学科,是MBA 和EMBA(高级工商管理硕士)的骨干课程。西方经济学至少已有200 多a 的历史,相比之下,管理经济学还十分年轻。世界上第一本《管理经济学》著作由美国经济学家JOEL DEAN (乔尔迪安或吉尔帝恩)写成于1951 年,在20 世纪80 年代由国外引进我国。本门课程从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出发,系统介绍了管理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应用,主要内容包括:管理经济学的性质、市场供求及其运行机制、生产决策分析、成本利润分析、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寡头博弈与企业的策略选择、定价实践、长期投资决策,以及市场失灵与政府规制。结合教学实践, 本门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理清管理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

管理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两门课程的关系十分密切,管理经济学的经济原理与方法主要来自于微观经济学。作为经济学和管理学专业基础课的微观经济学是一门理论科学; 而管理经济学类似于农业经济学、贸易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是把经济学理论应用于某一社会经济领域的应用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综合交叉性的学科。作为沟通经济学理论与企业管理决策的桥梁,管理经济学可以视为微观经济学某些部分的应用,这些部分包括风险、需求、生产、成本、定价和市场结构等,了解这些原理有助于企业的管理者建立理性的决策思路,为经理人员的管理决策提供分析框架。管理经济学因为研究管理者如何在资源约束的情况下实现企业内部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如何在外部环境变化的情况下及时准确地做出反应等重大问题,而成为工商管理者和企业提高其自身价值的必修课。从这个意义上说,管理经济学实际是管理者的经济学,也可称作企业经济学。

1.2 深化管理经济学课程内容的改革

新修改的教学计划要求在管理经济学课程教学中体现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改革。2013 年教学计划进行修改,将课程的理论学时由36 学时调整为32 学时, 修订了部分章节的内容设计和相应的课时安排。此次大纲修订,侧重于管理经济学原理的理论性和实用性并重的结合。选用了中国人民大学与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国内外较权威的教材,其内容体系也是国际上普遍认同的管理经济学的基本体系,突出了时代要求和实际应用。具体讲授管理经济学课程的基本理论部分,选取了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的案例,以使学生提高理论与实际、学习与运用等方面的能力。

1.3 重视管理经济学课程的实践教学

管理经济学课程是一门应用经济学的课程,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应体现出其应用性与实践性。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教师在讲授管理经济学理论时常常是纸上谈兵,并没有让学生体验到企业真正的管理实践。随着教学改革和实践的深入,本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应加大改革的力度,具体思路可以分为两种模式进行:一是充分利用院里的综合实验室(ERP),进行模拟教学,让学生在所学管理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对企业的管理实践进行深入理解。在模拟教学中,学生可以深入体会在企业管理决策的全过程,增强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二是可以采取教学实习的方式,使学生真正地走出去,走到企业经营管理的第一线,通过接触管理实践,很好地掌握所学的管理经济学理论。

2 管理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新世纪、新时代对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除了要更新和深化教学内容,转变培养目标以外,还要改变教学方式,增加一些加强基本素质、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对目前学生存在的只会说不会做甚至既不会说也不会做的现象要引起高度警惕。因此,在教学中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管理经济学课程教学中要处理好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的关系,让学生掌握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目前的教学方式是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学生理解理论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些专业术语、公式、图形的集合,最终导致学生对教学内容厌烦,学习效果得不到有效提高。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真正体现管理经济学的学科特点,教师在阐述管理经济理论时, 最好辅之以典型案例,用实际的资料和经验来表明经济理论实际上可以怎样应用以及已被怎样应用;同时,引入案例又可以使抽象、枯燥的管理经济理论通俗化、生动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讲解企业的生产决策时,可以利用国有企业减员增效的案例,去理解企业在生产时最优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是如何实现的;另外,如果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不是最优的,如何利用生产理论去减员增效。实践证明,案例教学对于让学生准确把握理论实质、启迪思维、培养活学活用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是非常有益的。

2.2 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相结合

目前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课程教学为主,教师讲的过多、过细,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因此,必须当机立断转变教学方式,课堂教学要提纲契领,解决基本问题,注重对学生独立分析、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过程可以有以下模式:第一,在模拟教学中,将学生分组,让他们在管理决策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熟悉企业管理实践的各环节,以及在每一阶段管理者管理决策的侧重点,最终为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服务,真正解决学生实践能力差的问题。第二,利用课堂教学时间,进行启发式教学。在讲授理论时,适时提出相关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培养学生利用发散式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设置案例讨论环节,在讨论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主动性。

第2篇

【关键词】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依据;强化措施

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现代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这就需要在日常经营过程中要控制成本,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人力资源和人事费用作为企业经济性开支,通过对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能够实现人力资源成本效益的最大化。经济学作为研究资源合理配置及将有限资源合理利用实现利益最大化的一门学科,将经济学理念应用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实现人力资源成本效益最大化目标。

一、经济学视角下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依据

由经济学中衍生出劳动经济性,主要对企业内部资源配置和外部劳动力市场的运行规律进行研究,劳动资源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劳动是一种生产要素,其价格主要由供求力量来决定,但劳资关系由资产单边主导,这也使劳资关系之间存在较大的矛盾。人力资源管理经济性是利用经济学原理和方法来研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以经济理论和实证分析作为重要基础,从而将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经济有效结合起来。

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可以从资本的角度来对人进行考量,人力资源收益性需要建立在流动性和不确定性基础上,其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因此在对人力资本进行判断时不应以增值与否作为判断的标准。而且资本作为资源的一部分,同样具有可塑性、社会性、能动性和资本积累性特征。经济学中资源是社会经济活动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具有稀缺性,将有效的资源合理配置,可以获取最佳效益。人力资源作为社会最重要的资源,直接会对企业的生产带来较大的影响。通过对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在用人单位中,根据人力资源能力来给予不同待遇,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基于经济学视角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强化措施

1.充分掌握劳动力市场信息

在对人力资源进行分析时,需要以各种信息资料、通信系统及评价体系作为基本条件,以此来掌握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实现对人力资源的合理规划。因此,在当前新形势下,人力资源管理需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对劳动力市场的动态进行充分了解,在信息完备情况下做出科学的决策,以此来降低错误决策而增加的成本。

2.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提高整体工作效率

在当前企业发展过程中,在人员招聘过程是双向选择的过程,而且这种双向选择关系密在员工在企业任职期间也存在。这就需要企业在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合理配置人力资源,针对每一员员工的特点来匹配相适应的岗位,员工与岗位之间达到良好的匹配度,企业才能更快更好发展。同时,员工也能够人尽其才,更好的发挥出自身的价值。另外,企业要还强化人员结构的配置,通过对人员工龄结构进行适当调节,从而更好的发挥出不同年龄段员工的优势,使人员结构相互互补,确保整体工作效率的全面提升。

3.完善薪酬分配制度,体现人才价值

基于社会学角度来对人进行分析,人具有经济性,具有较强的趋利倾向,这也企业发展过程中人才队伍的稳定性与报酬具有十分紧密的P系。通过完善薪酬分配制度,打破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可以有效的激发员工的积极性,而且公平理性的薪酬制度也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能够更好的体现出员工的价值。同时,企业还构建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以此来稳步提高员工的待遇,激发员工的活力,打造一支稳定的员工队伍。

4.加大人力资源成本投入

企业需要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力度,针对员工结构及专业技能结构方面的存在的不足,采取针对性的培训措施,以此来提高员工的业务知识和技能水平,通过增加企业人力资本投入来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同时,企业还要增加间接成本的投入,如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构筑和谐音人际关系及改善员工工作环境等,有效的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保持人力资源的稳定性,进一步推进企业特色文化的建设,使员工与企业具备相同的发展目标,从而共同进步同共发展,实现双赢的局面。

5.建立和完善员工绩效激励机制

依据社会经济学理论,人具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等,并且一个人的需要会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个人所处的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而发生变化。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可有效地吸引人才,并防止人才流失。通过工资的充分激励作用和人员的优胜劣汰机制,在实践中,对特殊人才实行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待遇的政策,并重点解决好其住房问题,使他们有一个稳定的家园,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去,有条件的可以用赠予股份的方法来激励人才多做贡献。注重合理构造工资、现金奖励、福利在员工总收入中的比重结构,逐步加大与绩效考评挂钩的奖金收入份额。对各级管理者普及现代激励理论的应用技能,让各级管理者熟练掌握和运用激励的需求原理、期望原理和公平公正原理。准确分析、了解员工的主观职业动机、心理需求和思想状况,因势利导,尽可能满足员工正当的需求,激发他们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合理引导员工自愿朝着组织目标方向努力。

三、结束语

当前人力资源是企业竞争中取得优势的最重要资源。因此,企业需要加强人力管理管理工作,以此来提高人力资源的效率,充分的发挥出人力资源的重要作用,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为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源保障。

参考文献 :

[1]帅慧,万绍玫.人力资源的经济学思考[J].企业经济,2010(07).

第3篇

关键词:生产函数 商业银行 内控管理 管理经济学

每个企业的运作都离不开必要的经济理论和管理知识,商业银行的运作也包含其中。只要通过对管理经济学的学习,就可以了解经济理论在企业运营决策过程中的科学理论依据,为企业实现业务目标提供经济分析工具。如果一个企业能成功地运用管理经济学原理建立自己的经营策略,并把它应用到日常商务管理中,将会给企业的运营带来很大的好处。如何把企业运营和经济理论有效的结合起来?

首先,可以将产品价格弹性结合需求规律,运用于市场。在市场条件下,一般商品需求规律是:所有其他条件不变,价格下降,需求量上升;价格上升,需求量下降。但是,如果要为企业的市场战略服务,就必须将需求价格弹性和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在一般情况下,任何缺乏需求弹性的产品,企业都应设法提高价格。需求弹性充足的产品,企业可以降价销售,提高总收入。有效运用这个经济原则,用低的价格,可以薄利多销,进行更多的销售。快速销售可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利润率虽然低,但通过更多的销售,更快的销售可以增加总利润,加快资金周转。

再次,可以利用生产函数,对企业产品降低成本,增加产量。生产函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又称短期生产函数。公式为:q = f (l ,k0 )k0不变 ,l增加带动产出增加。譬如说,康柏公司从1993年起开始改革传统组织形式,在苏格兰的工厂试行“三人劳动组”制,结果证明这种组织形式大大优于流水线,每个工人的产出提高23%,实现了目标。“三人劳动组”运作情况如下:生产流水线一般由20名工人参加,每个人只干一种活。改革是将流水线的全部工种交给3个人承担,每个人要干6种~7种活。如第一个人负责把要组装的部件准备好;第二个人负责把那件组装到个人电脑的机壳内;第三个人负责全部测试工作,确保所有线路畅通无阻。“三人劳动组”的优越性表现在:(1)占据厂房面积小,平均每平方米的产出比流水线提高16%。(2)流水线的方式使电脑在组装的过程中触摸人数多,不但延长产品组装时间,而且增加影响产品质量的机会,因为电子产品质量的高低同被触摸的人数多少成正比。(3)流水线一旦出现故障或其中的一个成员在操作中发生问题,20个人都要停工,而小组若出现问题,受影响的则仅限于3个人。但是“三人劳动小组”要求每个工人能够干多种活,他们必须经过多方面的培训方能上岗。在这个案例中还运用到了边际产量原理,即在其他生产要素投入量固定不变条件下 ,该可变要素投入量变动一个单位所导致的总产量的变动量,公式为:mpl =q/ l,边际产量是可变的,它涉及到固定的要素的数量,在一般情况下,单位可变要素平均配置的固定要素越多,边际产量就会更大;由公式可知,在总产出不变时,劳动力的减少可使产量增加。

从内部因素的影响,中国理念的商业银行及其制度的缺乏,制约了其内部控制和管理的有效性。从概念上讲,没有将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这两种关系有机统一,有一个片面的业务发展和风险规避的两个极端片面强调的重点。也没有真正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整个过程缺乏,品种齐全,完整的风险管理意识的概念。风险管理制度,虽然在中国已经建立了一个现代商业银行制度的基本框架,但往往商业银行的初步建立只能做到“看起来像”。管理制度的发展滞后于风险的发展最终建立还没有完全垂直,独立的风险管理制度,风险管理部门的设置,业务流程,岗位职责,也仍然有许多违反内部控制原则的情况。

从实际角度来看,金融诈骗和其他商业银行系列事件的出现或发生重大案件是对内部控制失控的反应。失控客观和主观的原因很多,外部原因是对重新审核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外部审计的不足,也没有对商业银行监管当局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正确的评价标准,内容,方法和措施;银行的内部原因主要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缺乏监督和约束机制,会计,控制或管理控制失灵,信息不充分交流,有效的内部审计评价和监督缺乏。深层次的原因是中国商业银行缺乏有效和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

首先,企业在决定上要做很多市场需求的分析。市场需求,价格弹性的产品分析,以确定产品价格,来判断什么价格可以提供最大的利益。通过定价策略,一个企业决策者,以改善企业状况,就必须明确产品的价格弹性,价格弹性不足,不够灵活削减下来,否则,就是自我毁灭。预测价格弹性是发展市场营销计划的关键。通过价格的营销推广,交易折扣,产品抽奖等,以实现利益最大化企业管理者,你必

须了解不同客户群体和特定商品的价格弹性的喜好。也就是说,要知道是否销售价格上涨抵消了单位收入的下降。从经济管理角度出发,在一般情况下,一个企业从零产量开始,首先需要一个更高的价格,然后慢慢地降低价格,因为利润最大化的输出总是在适当范围内的需求弹性。显然,如果企业能够自觉地使用和管理的理性思维的经济原则,我们就可以得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第二,了解两公司之间的交叉弹性的产品战略决策具有重要意义。需求交叉弹性为正,具有较高的价值,在市场上更密切的替代品,是相互竞争。需求交叉弹性为负,在市场上互补性商品,就是合作关系。其替代产品,配套产品应密切关注和应用,最大限度地消除替代品,补充了企业的产品。把握消费者的喜好,产品与消费者需求相关的程度。控制广告和营销支出,以刺激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需求。

第4篇

关键词 管理经济学 课堂实验 激励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管理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之一,也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对于培养学生理性思维与理论应用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鉴于《管理经济学》中的大部分内容需要对微观经济学理论的理解与应用,涉及纯数理假设和相关的推导模型,对数学能力要求较高,学习难度较大,所以大部分学生学习过程中会感觉课程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习兴趣。经济学实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纯理论教学的不足。

经济学实验教学起源于著名经济学家哈佛大学的张伯伦(1948)教授,他首次在课堂对市场进行实验。中国国内也于1994 年11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建立了第一个经济科学实验室。依据经济学原理设计的经济学课堂实验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经济人行为的规律及整个经济体系呈现出来的运行规律,从而让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发现知识。虽然经济学实验有诸多优势,仍存在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课堂实验虽避免了纯理论讲解的枯燥乏味,却难以让学生保持长久的积极性。特别是本研究中所选取的实验方案,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也就是市场均衡价格,在理论上要将实验进行若干轮的重复,只有重复的次数越多,才能够更接近市场均衡价格。但是随着实验的进行和多次重复,学生在最初的新奇之后,逐渐失去耐心,容易厌倦和疲惫,也就难以达到实验的预期效果。因此,本文采用实验法,针对一个经济学实验设计不同的实验激励手段,在不同班级进行对比实验,以期寻找出在课堂实验中对学生积极性有最显著影响的激励方案。

1基于实验法的研究设计

1.1实验方案的选取

由于本研究并非侧重于经济学实验方案的研究设计,因此研究中的实验方案直接选取自Theodore c. Bergstrom和John H. Miller所著的《微观经济学实验》中的实验1,该实验名称为“竞争性市场上的供给与需求”,是一个在课堂上模拟市场买卖苹果的实验。该实验方案探究了在市场上买者和卖者在追求各自利润最大化的前提下实现市场均衡的机制。

实验开始前,我们根据每个教学班参与实验的人数确定被试者的不同身份与数量。被试者的身份分别随机设置成低成本供给者、高成本供给者、低价值需求者和高价值需求者四种。低成本供给者和高成本供给者的成本分别是5元和25元,低价值需求者和高价值需求者的价值分别是10元和30元,见表1.1。参与实验的买卖双方的总人数设置为不一致,每个参与者都只能模拟买一份或者卖一份在质量和数量上相同的苹果,成交价格必须保证自己能获取正利润,零利润和负利润者不得成交,这样一来一定会有人无法成交,以便形成参与者成交利润大小不同甚至可能无法成交的格局,从而每个参与者要想实现自身利润最大化就必须积极寻求最优的交易者,追求最优的市场交易。我们将不同的身份制作成标签或者卡片,随机发给参加实验的被试者,然后将每个被试者的身份信息进行登记,信息包括供给者/需求者、高成本/低成本、高价值/低价值和被试者的名字。

表1.1:“供给与需求”实验参与者身份表

根据上述实验参与者的身份设计,该实验是否成功的衡量标准是最终模拟的市场交易价格应该聚焦在理论上的均衡价格10元的位置。但是,在实际交易过程中,由于供给者的成本不同、需求者的价值不同,价格会很分散,理论上,只有通过多轮交易,交易者们对市场的认识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善于选择有利于实现自身利润最大化的交易对象,从而实现10元的均衡价格。因此,实际操作中,每轮交易的平均价格越接近10元,就越趋近于实验的预期结果。

1.2课堂激励方案的实验设计

以上课堂实验是身份模拟实验,即将学生分成市场里不同经济主体,让他们模拟市场行为,要求各自以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为行为准则。但由于学生身份是模拟的,缺乏实际利益驱动,在多轮模拟买卖行为中由于怠惰而难以真正贯彻“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从而对实验结果的有效性产生影响。所以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员将采用实验法,根据前期研究以及和团队教师、学生代表的讨论,设计了四种不同的适合课堂采用的激励方案,这些方案分别是对照组的零激励,实验组的现金激励,实验组的小礼品激励,实验组的学分激励,还有实验组的学分和小礼品的组合激励,各种激励方案分配见表1.2。为了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同时又不影响正常教学,我们的实验在本学校2011级、2012级、2013级和2014级的市场营销专业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两个专业的《管理经济学》课堂展开,每年选取同一年级相同专业的班级进行试验,以便尽量控制班级不同带来的影响,每个班级的学生都是全员参与。

其中,现金激励是直接奖励学生现金,现金的数额是以第三轮交易中成交者的利润为准;小礼品激励与现金激励相差不大,只是把最后的奖励换成了价值差不多的文具类小礼品,其他参与者也能获得一支签字笔作为纪念。学分激励以及学分和小礼品的组合激励不再单纯地以第三轮的成交利润作为衡量标准,而是将前三轮每个人总的成交利润总量作为评价标准,并分成三种不同的层次,前十名左右获得最优秀的奖励,次一等级获得良好的对应奖励,剩下的获取成交利润的参与者获得纪念礼品和较少的平时学分奖励。

1.3实验过程

本研究的实验历时4年,分别按照上述激励方案设计的实验做了第一次实验是在2011级市场营销班与信管班开展,两个班级属于对照组,不采取任何激励手段。每次实验分成三个交易期,也就是由前述四类身份的参与者进行三轮市场模拟买卖,并且每轮参与者身份都固定不变,理论上交易要做很多轮才可以达到市场均衡价格。第一交易期之前,供给者和需求者分别集中,并设置交易合同登记处。交易过程中,参与者要明确交易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进入自己的角色,不泄露自己的身份信息。每一轮交易之后,交易合同登记处将会把交易情况进行公示,供给者和需求者在参考上轮的交易信息后,继续进行下一轮交易。实验中,将每一轮的交易信息都详细的记录下来,特别是最后一轮的交易信息。在本研究中,我们主要统计实验中三组数据,第一组是总的成交数量,第二组数据是成交价趋近于10元的成交数量,并在此基础上求得相应的比例,第三组数据是每一轮交易的成交均价。我们测试成交价趋近于10 的成交数量,主要根据本实验的理论要求,只要达到足够多的交易轮数,最终的交易价格将会达到市场均衡,而达到市场均衡时的成交价格就是10元。所以如果统计的每一轮的成交价趋近于10的数量越高,占所成交数量的比例越大,而且连续几轮的统计结果显示其成交数量和所占比例总体来说逐渐增长,成交均价逐渐趋近于10,则实验越成功,效果越显著。

本研究的实验,重点解决两个主要的问题。问题一:课堂实验过程中学生是否会感到乏味,失去兴趣,是否需要对学生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问题二:哪一种激励措施是有效的激励措施。虽然相对于复杂抽象的经济理论,课堂实验能够更多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增强其对理论知识的体验和理解;但是每个人的注意力都是有限的,而我们所做的实验又需要学生们不断重复和较长时间参与,学生会感到疲惫,最终很有可能影响实验效果。所以我们希望采用一些激励方案,但我们不清楚这些激励方案是否会有用,而且有效的激励方案中,哪一种激励方案最为有效。因此,我们提出了以下假设:

H1:课堂实验过程中,学生是需要激励的。

H2a:现金激励是有效的激励方案。

H2b:礼品激励是有效的激励方案。

H2c:学分激励是有效的激励方案。

2数据统计与分析

在2011级我们进行了第一次试实验,实验的对象是商学院2011级市场营销和2011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两个班级的同学。在这两个班次中,我们没有设置任何奖励,因为前文中我们曾提出,正如单纯地课堂授课一样,课堂实验中学生也可能会积极性不高,也需要一些激励。所以第一次试验我们不设置任何奖励,希望实验的结果能够验证我们的假设。

表2.1:2011级市场营销实验数据

根据表2.1中2011级市场营销班的统计数据显示,前两轮的实验是比较有效的,无论是成交价趋近于10的数量,还是成交价趋近于10的比例,都是呈上升趋势的,而且成交均价也从16.0下降至15.9,是逐渐趋近于均衡市场的成交价10元的;但是把3轮实验综合来看,我们发现,无论是哪一组数据,都显示出第三轮实验效果很不理想。成交价趋近于10成交数量和比例都在下降,成交均价不降反增。由于这是第一次实验,我们不确定实验的结果是由于学生逐渐失去兴趣和积极性所导致的,还是只是偶然出现的数据结果,所以我们在2011级信息管理班再一次做了没有任何激励方案的实验,实验的统计数据如下。

表2.2的统计数据与表2.1的统计数据很相似,只看前两轮实验,会发现实现效果是比较成功的,但是只要在此基础上再加上第三轮实验的统计数据,无论是成交数量,成交比例,还是成交均价都告诉我们第三轮的实验是失败的。

综合以上的数据分析以及学生的课堂表现,我们可以看出,随着实验过程的推进,学生的情绪和积极性都是逐渐高涨,然后慢慢下降,虽然前两轮实验的结果还算比较理想,但是本实验其实是模拟实际生活中市场均衡是怎样实现的,因此最后实验才算是最为重要的,所以我们的第一个假设H1:课堂实验过程中,学生是需要激励的,在实验中得到了验证。

为了验证假设H2a,我们在2012级的两个班级进行实验,在这两个班次我们设置了现金激励。因为在2011级进行的前两次实验中,主要是第三轮的实验数据不够理想,所以在现金激励方案中,我们将第三轮交易中学生成交所获得的成交利润作为奖励的依据。被试者的价值期望与成交价的差额就是该被试者的成交利润,在第三轮实验中被试者获得多少的成交利润,就能获得相等数额的现金奖励。成本供给者的成本分别是5元和25元,价值需求者的价值分别是10元和30元,因此被试者最高能够获得25元的现金奖励,只要能够成交,最低也能够获得1元的现金奖励。

根据表3-3中的数据我们不难发现,虽然成交均价是趋向于10,但第二轮实验中,成交价趋近于10的数量居然为零,数据在第一轮数据基础上波动很大,虽然数据可能呈现下降趋势,不过数据直接下降到最差的极点还是让人有点质疑,而且继续进行第三轮交易也没有多大的意义,所以我们选择在2012级市场营销再次重复了以现金作为激励的以上实验。

虽然在2012级市场营销班的实验结果并没有像2012级信息管理的那样极端,不过数据同样也不是很理想。虽然成交均价逐渐趋向于10元,不过总的成交数量相较于此前的实验数据,递减的幅度太大,而且成交价趋近于10的成交数量和所占比例都呈现先升后降的规律,实验效果相对于毫无激励措施的实验没有多大改善。

从2012级的两个班次是实验数据可以看出,虽然我们设置了现金激励来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实验的效果,但统计结果显示现金激励并没有达到我们所期望的结果,特别是2012级信息管理班级的实验结果,让第二轮的实验效果就出现了我们预料之外的结果。综合以上数据来说,假设H2a不成立,现金激励并不是有效的激励方案。试验后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思考后,也许问题出在奖励标准的设置上。虽然每一轮交易后都会公布每一组的成交价格,指导学生将成交价格趋近于10元,但是这种信息是隐性的信息。而奖励数量就是各自的成交利润,这种显性的信息给了学生更多的刺激。虽然促使成交价格趋近于市场均衡价格10元是实验的最终目的,但是在实验结束之前老师是希望学生能够从中自己体悟这些信息,不会明确提示,所以学生更多地关注了成交利润而不是成交价格。

为了验证H2b,我们在2013级的两个班级进行了实验,以小礼品作为实验的激励方案中小礼品的价值与之前的现金数额差不多,两个班级的奖项都划分成三个不同的层次,将成交利润前十左右的同学设置获得一等奖,其他获得成交利润的同学获得二等奖,剩下所有同学都获得纪念奖。

根据表2.5和2.6的统计数据来看,两个班级的实验结果都具有向均衡价格10元收敛的趋势,成交价都由14元左右逐渐趋近于10元,成交价趋近于10的成交数量及其所占的比例在大体上都是呈上升趋势的,而且总的成交数量波动也不大,所以综合来看,这两次实验的结果是比较理想的,同时也验证了假设H2b,以小礼品作为激励的激励方案是有效的。虽然两次的实验数据在大体规律上是一致的,但在绝对数值上,还有细微的差别,这些数值的差别是由于奖励范围的设置导致的,还是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在本研究中并没有进行探讨,在后续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验证。

此后,为了验证假设H2c,在2014级市场营销班进行了以学分作为激励方案的课堂实验。从以上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成交均价是逐渐趋近于市场均价的,成交价趋近于10的成交数量和成交比重都是逐渐上升,所以以学分作为激励方案是有效的,假设H2c得到了验证。

通过以上的7次实验,我们的4个假设有3个得到了验证。课堂实验过程中,学生是需要激励的。虽然现金激励对于实验结果没有明显的效果,不过小礼品激励和学分激励都是有效的激励方案。那么将两种有效的激励方案叠加是否会有出人意料的效果了,因此我们在2014级信息管理班级以小礼品和学分作为激励,进行了组合激励方案的实验。

以小礼品和学分作为组合激励方案的实验数据显示,成交均价逐渐趋近于市场均衡价格,总成交数量几乎没什么波动,成交价趋近于10的成交数量和所占比例也呈上升趋势,所以该激励方案是有效的激励方案。将组合激励的数据结果与之前的实验数据想比较,大体可以看出成交价格趋近于10的所占比例在所有的实验数据中相对较高,第三轮的成交均价12.1也比较趋近于市场的均衡价格,各组数据除了略低于2013级信息管理班的实验数据,其实验的效果相对其他班级的实验效果较为显著,因此将有效的激励方案进行合理的组合也许会进一步提升激励的效果。

3结论与展望

进行有趣的课堂实验,能够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增强对理论知识的体验和感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敏锐发现与分析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以及对经济理论的应用能力。本研究就是致力于如何达到有趣并且有效的课堂实验效果,不过本研究并不像以往的大多数研究一样,致力于实验方案的研究,而是将研究的重点放到了激励方案的探讨上;当前关于实验方案设计已经比较丰富和完善,但是关于课堂实验的激励方案研究似乎未曾见到,这也是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本研究通过一个对照组和四个试验组的比较研究发现,经济学课堂实验,针对需要学生重复参与的身份模拟实验,学生是需要激励的,而且适合课堂采用的有效的激励方法主要是小礼品激励和学分激励。本研究中的激励措施可以和实验方案融合,也可以独立于实验方案,实现激励的过程也不需要特别的场地和设备,所以极其易于推广,在各课堂大范围的运用几乎没有障碍。虽然小礼品激励花费部分经费,不过可以根据经费数额调整,可多可少,没有固定的标准,而且学分激励几乎没有任何费用,完全是低成本的激励方案。所以本研究中的低成本的课堂实验激励方法对于各类课程,特别是经济类和管理类课程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

本研究采用实验法的研究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和局限。首先,参与实验的班级的选取尽管选择的是相同年级相同专业的学生,尽量排除班级不同的差异,但是2011级到2014级的学生历经四年,年龄不同对实验的感知差别是有影响的,实验的对照组和试验组学生会存在差异,未能严格满足实验法的控制条件;其次,本研究中只是对激励方案作了最基本的探讨,激励方案也许还有更好的做法未被采纳。在后续的研究中,我们会进行更加严谨的实验来验证我们已有的结论,并进一步研究有效的激励方案中,小礼品激励和学分激励二者谁更有效,还是否有其他有效的激励方案,不同的奖励对象的设置是否会影响到最终的激励效果。

基金项目:该文系湖北大学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管理经济学》课堂实验教学方案设计研究,项目编号100-013602。

参考文献

[1] 西奥多・C.博格斯特龙.微观经济学实验[M].王萍译.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33-20.

[2] 何秋洁.经济学实验的设计研究[J].经济研究,2010:77-79.

[3] 阮青松,余颖,黄向晖.关于经济人假设的实验经济学研究综述[J].学术研究,2005:37-40.

[4] 彭文平.关于经济学本科实验经济学教学的思考[J].高教高职研究,2009:206-207.

第5篇

 

在这样的发展趋势驱动下,各国的高等教育都在面临着一些共同的重大挑战,其中如何完成教育的国际化成为世纪之交高等教育的主旋律。各国基于对21世纪是“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管理能力的加强决定世界命运的时代”的共识,又都无一例外地把高等经济工商管理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重头戏和最具有发展潜力的领域之一。从宏观上看,各国的高等经济管理教育都在围绕社会化、现代化尤其是国际化的主题作出了实质性的变革。

 

在中国,高等管理教育国际化方向的变革也正处于不断的推进过程中。在内容和途径上,也不断取得新的成果。比如全英”教学模式就是这种变革的一个突出代表。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英语功底扎实,又掌握了较系统的管理专业和基本理论和技能,就业前景非常广阔。本专业的学生要在四年本科学习中,同时完成国家规定的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英语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除了管理专业合格过关外,还必须通过相关英语专业的水平考试才可获得毕业资格所授学位“管理学学士”。当然,本专业的所有专业课程全部通过英语语言学习和教授。

 

在全英教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是“英语原版专业教材”。显而易见,如果没有采用英语原版专业教材,全英教学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商务英语学院的“全英国际商务”专业为例,其专业主干课程如经济学原理、国际贸易、管理学、会计学、公司财务、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国际项目管理、国际商务、管理心理学、国际商务谈判等全部采用引进的、国际流行的英语原版教材。据调查,采用原版教材的全英教学方式在总体上是成功的。

 

一、原版教材优缺点分析

 

将国际化的概念引入到各个相关课程中是实现课程的国际化的方法之一。除了传授国际通行的管理理论和技术,真正国际化的管理教育还要使学生突破文化的限制,不被本国文化所主宰3显然,采用原汁原味的国际通用的原版英语教材是促成这些目标的有效途径。主要原因有:

 

第一,英语是当前国际政治、商务活动的最重要的国际语言,据统计,国际上网上资料、各类出版物,以英语作为载体的比例大于80%。

 

第二,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管理教育存在的历史已经超过一个多世纪。而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经济管理在欧美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相当成熟的体系,其理论基础跨越经济学、管理科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等不同领域,研究对象涵盖了社会经济现象、企业经营运作中的方方面面,充分体现了市场经济运行的特征和要求。可以说,来源于欧美的英语原版教材浓缩了时代经济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总结的精华。

 

因此,选用英语原版教材,无疑等同于可以与当代最先进、最具代表性的经济管理理论实践进行最直接的对话和最前沿性的研究叱同时,直接通过英语原版教材学习商务和管理知识和技能,为学习者在将来对这种国际化交易和沟通主要载体的语言工具的应用能力打下牢靠的基础。

 

本文所讨论的英语原版教材在形式上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在国外印刷出版的原版教材;另一类是通过国内商购买版权在国内出版影印版的原版影印教材。笔者认为,某些出版社在国内出版的“原版简化版”基本上是换汤不换药,故不在讨论之列。

 

(一)优点原版教材由名家撰写,通过实践检验并为大众所接受。纵观这些著作,不难发现它们的突出特点121:

 

1.由本行业的权威学者、人士编著,这些作者要么学术地位高,要么拥有长期的丰富行业实践经验。

 

如Economics的作者PASamuelson和W.D.Nordhaus就分别为麻省理工大学和耶鲁大学的著名教授,这就确保了教材的完整性和权威性。《成功的项目管理》的作者MiltonD.Rosenau则是美国项目管理和产品开发领域的著名作家、美国产品开发和管理协会(PDMA)前任主席。《营销管理》的作者PhilipKotler是美国营销学界权威人士之一

 

2.历史悠久,版本多:如P.A.Samuelson的Economics,初版于1948年,至今已出版18版。PhilipKotler的《营销管理》到目前为止已经出版了九版。

 

3.被采用、认同的范围广,影响深。如DominickSalvatore的InternationalEconomics,在英语国家和世界其他许多地区拥有广大的读者和很大的影响,有500多所院校选择本书作为国际经济学的教材。PhilipKotler的《营销管理》被世界各国工商管理学院广泛采用。

 

4.具有强烈的国际化倾向。如ArmeMarieFrancesco的《国际组织行为学》,为读者提供了涉及世界各国和地区有关国际组织行为学方面的阅读材料、案例及技巧练习。从全球化、多元化发展的角度探讨了国际组织行为领域的前沿理论和实践发展研究成果。又如JaneE.Hughes和ScottB.MacDonald的《国际银行管理教程与案例》,重点对在经济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挑战之下,国际银行业如何应对风险、以变化求生存提出了精辟的见解。

 

5.实践性强。上述所有的教材都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范本,这也正是经济管理教材所必须具备的首要特点。

 

除了上述特点,所有的原版教材都为读者提供非常广泛的开放性的学习资源,比如详细的教学指导书(StudyGuide)、教师用书(Instructor’sManual)、PPT讲义和题库(TestBanks)以及相应的政府和企业网站,同时在网上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和网上在线学习资源。基于上述特点,使用英文原版教材成为一个非常有效、方便的选择。

 

(二)缺点

 

1.直接引进版内容新但价格昂贵。这是困扰学生的最大问题。进口原版教材价格昂贵,比如,某全英管理班某课程从新加坡引进一本原版教材,折扣价格为每本人民币150元,全班32位学生只有12位愿意购买,不足40%没有购买原版的学生只能复印,长此以往一定会引起版权问题。根据笔者对出版社原版教材报价随意抽样,其平均价格高达483元。

 

2.影印版教材价格合理却版本陈旧。如果不采用国外直接进口教材,另外一个途径就是采用国内商引进的原版教材影印版。比如说清华大学出版社和机械工业出版社就是这类商中的佼佼者。影印版教材的特点是,除了印刷效果略差,基本上保留了原版教材的内容和特点;商基本上能够提供较完整的教辅资料;价格基本在学生可以接受的范围。不可否认,影印版教材在以前的全英教学实践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但是,影印版教材有一个致命的弱点:版本陈旧。由于版权的原因,国内商被允许影印的原版教材基本上为旧版。国外教材一般要求是每3年更换新版,但对大部分教材,国内商的策略基本上是一次性引进一版。如RobertHall和Lieberman合著的“Economics:PrincipleandApplication”,教材从2001年初采用至今,仍然只是第一版而已。本课本在美国今年已经出到第三版。通过比较,可以发现旧版和新版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不少差别。比如,这版本中的宏观经济统计数据,最晚的也是1998年而已,而1998年以后的美国经济以及世界经济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本中的数据已经很难用来说明现实经济问题。

 

3.内容较脱离中国实际。原版教材为欧美国家的学者所编著,当然会带有强烈的地域和本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烙印。尽管现在也出现了所谓的“国际版"(InternationalEdition),但纵观这类教材也大多是换汤不换药,还是带有强烈的“欧美中心论”。他们所描述和分析的经济管理现象,基本上以欧美文化为背景。几乎没有涉及中国的内容,这对于强调实践性的管理学科而言,是一个致命的弱点。

 

以RobertHall和Lieberman合著的《经济学原理》(Economics:PrincipleandApplication)为例。与所有的西方经济学教材一样,它对“失业率”的统计方法完全遵循西方国家的惯例。

 

当然,在原理上这是一种国际公认的计算方式,也符合西方国家的经济体制要求。在这种计算模式下,失业率在4%~6%之间被认为是一种充分就业(fullemployment)的结果。

 

然而,中国政府的失业统计数据表明,这几年中国的失业率基本上维持在4.7%~5%左右。根据原理,中国应该已经达到了理想的充分就业的水平。但是,从政府的经济决策层面分析,政府每一年都在采取措施维持较高速的GDP增长,其主要的目标就是为了促进“就业”,这显然是一个自相矛盾的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是,在失业率统计方面,西方国家的LaborForce涵盖了所有的有劳动能力的人口。而在中国,劳动力人口的计算与西方国家有相当大的差异,即只有城镇没有农村;仅限于有城市户口的经济活动人口;以求职登记为标准;不包括下岗人员。因此,我国现有的失业统计数据,低估了全国经济人口中失业人口数量,也低估了城镇人口中失业人口的规模。据此,中国的实际失业率应该超过这个数字。

 

这只是众多例子中最简单的一个。所以,在《经济学原理》的教学中,永远要_做的一个工作就是把“西方经济学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以促进学生对身边经济现象的把握和理解。类似的例子几乎涉及全部的宏观经济指标的定义和计算,包括GDP、通货膨胀、货币分类等。

 

再如,一些主干课程如《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心理学》等,其中涉及的理论问题主要是以西学为主,真正能够说明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心理特征的理论,在引进教材中基本上没有任何地位。实践性很强的《战略管理》,案例全部为西方国家。由于内容上的缺陷,原版教材的功用在范围和程度都打了折扣。

 

管理教育的国际化也支持管理教育的本土化。尽管管理教育的国际化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选择,但“国际化”决不是简单的“西化”或“美国化”。

 

管理教育的基本使命首先是为本国企业培养经理人,这就要求管理教育在追求国际化的同时,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必须充分体现本国国情,使培养出的学生首先在本国企业和市场中具有竞争力,然后提升本国的国际竞争力,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在全球领域发挥作用,带领本国企业走向全球。

 

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不仅仅是对国外教学体系或课程设置及教材的简单模仿或复制,而是利用全球资源,以国际化的视角充分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教育体系的各个环节,同时最大程度地利用和发挥本土有效资源。因此,在一定的时期内,我国的管理教育仍然需要向美国等先进的国家学习,存在着一个模仿过程。但是模仿并非追求一致,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能力及其演进过程,必然对该国企业的治理结构和企业文化产生重大影响,从而对其管理人员的培养方式产生重大影响。所以,一个国家的管理教育体系的建立,必须符合这一规律气上述的观点也非常适用于原版教材的运用,我们必须努力挣脱为引进而引进,为学习而学习的怪圈。在教材的选择上下功夫,根据教学对象、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教材。

 

综上所述,在大力引进和采用原版教材的基础上,我们也必须考虑商务管理英文教材编写问题。目前,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在国内出版的英文商务管理专业教材尚属空白,市场上比较多的是一些偏向于商务语言教育的商务英语教材,如广外大、对外经贸大、上海外国语大学等高校都在这方面下了大功夫,但是,这类教材是无法满足全英商务管理教学要求的。下面是笔者在教材编写上的一些对策。

 

(_)编写原则和目的在英文经济管理教材的编写上,一定要树立一个比较远大愿景(vision)3经济全球化是各种文化的融通过程,中国需要全球化,全球化也需要中国。根据不同的运用对象而更改教材的趋势愈来愈明显,在一般的英文原版教材中,经常看到的是“xx教材的澳大利亚版”、“XX教材的加拿大版”等等,而且“国际版InternationalEdition”也逐步代替了原来原封不动的教材进口行为。编写教材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简化英文原版教材中过于臃肿或过于西化的内容,同时把有关中国的案例和实际情况加入。使教材在保持国际流行特点的同时,能充分显现中国特色。这样,可以在满足国内全英教学需求的同时,为世界各国意图全面了解中国经贸理论和实践的国际学者专家提供一个平台。

 

(二)编写内容的选择商务管理课程教学内容可以大致分为三类

 

1.职能型管理课程。这是人类共同的文明结晶,国际化程度较高。如财务管理、会计、运作管理、市场营销原理、国际商务、国际谈判、管理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等。这些课程内容中,国内外环境对教学内容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影响,完全可以大胆全部使用国外教材,直接与国际接轨。

 

2.与本国制度、文化等国情密切相关的课程,如宏观经济学、组织行为学、企业战略、商业伦理、管理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等。从目前国内管理院校的教学实际情况看,这些课程的基本理论框架都来自于国外先进的科学研究和企业实践,同时,又拥有我国的具体国情,如中国人的行为特点、心理特征、中国企业发展的特殊规律等,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使不同的制度文化相互吸收融合。这类教材应该在继续使用原版的基础上逐步摆脱,形成我们的体系。英文教材的编写应该把重点放到这类教材上。

 

3.与国外管理教育差别很大的课程,主要服务于本土主流意识形态,如经济法、政治课等课程,本土化程度很高,国外教学内容对我们的借鉴意义不大,因此,不属于编写考虑的范围。

 

(三)编写人员能力要求这类英文教材的读者对象不仅仅是本专业或本校的学生,应该是全国管理类专业学生甚至是国际读者。因此,编写教材决不能以一锤子买卖的心态来对待。因为教材的出版,除了市场因素的制约,还涉及学科的发展和编写者的学术声誉等问题。慎重对待这类教材的编写,要求做到:

 

1.主编人员必须在管理教育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对管理课程的内容设置和要求拥有宏观把握能力。同时,英文水平必须达到专业标准。教材编写是一个系统工程,故要求主编人员拥有一定的管理经验,能够有效地利用各类资源,顺畅地协调教材的整个编写过程。

 

2.学科编写人员必须拥有深厚的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并有深人的研究成果;同时,对本学科国内外的前沿问题有所研究;对中国在本学科的理论和实践熟悉。这样才能够保证教材的前沿性和指导意义。

 

3.编写人员必须拥有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英语专业知识,熟悉本学科的术语和规范表达,同时在英语与汉语之间的转换得心应手。

 

4.掌握教材的编写要求和程序。对教材的结构熟悉。能够直接按照国际规范操作教材编写过程。

 

(四)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基于教材编写的原则和要求,在本身力量有限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各种可以利用的资源达成目的。因为,编写全英教材是一个很大的系统工程,它结合了专业知识与语言能力两个方面的因素,对任何一个实体的挑战性都是很大的。为此,可以开辟各种途径以达成目的。

 

1.与兄弟院校的专家学者合作。国内不少院校拥有具这种综合能力的人才,但集中度很低,把资源集中协调运用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其能量。

第6篇

【关键词】投资与消费 GDP 泛柯布-道格拉斯模型

GDP被称为上个世纪经济学界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衡量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规模、速度、结构、效益的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指标,是判断某国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制定经济政策和评估政策效应的重要依据。GDP按支出法测算包括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部分。其中投资与消费是我国DP的核心部分,历年来投资和消费的关系都是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也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核心变量。研究投资和消费与GDP增长之间的关系是宏观经济学家们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一、泛柯布-道格拉斯模型

由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企业技术水平、劳动力状况和生产水平三者之间的关系的深入刻画得到启示,提出泛柯布-道格拉斯模型,研究经济领域中投资、消费与GDP增长三者之间的关系。

1、柯布-道格拉斯函数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是用来预测国家和地区的工业系统或大企业的生产和分析发展生产的途径的一种经济数学模型,简称生产函数。它的基本的形式为:

式中Y是工业总产值,A(t)是综合技术水平,L是投入的劳动力数,K是投入的资本,一般指固定资产净值,α是劳动力产出的弹性系数,β是资本产出的弹性系数,μ表示随机干扰的影响,且μ≤1。

从这个模型看出,决定工业系统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是投入的劳动力数、固定资产和综合技术水平(包括经营管理水平、劳动力素质、引进先进技术等)。根据α和β的组合情况,它有三种类型:

①α+β>1,称为递增报酬型,表明在现有技术水平条件下,扩大生产规模来增加产出是有利的。

②α+β

③α+β=1,称为不变报酬型,表明生产效率并不会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提高,只有提高技术水平,才会提高经济效益。

2、泛柯布-道格拉斯模型

为了研究经济领域中投资与消费对GDP增长的关系,根据柯布-道格拉斯函数的思想和其表达形式,对其进行变形,同时对表达式中不同的字符进行赋值,赋予新的含义,其表达式如下:

式中Y是GDP,A(t)是其它相关影响因素;T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反映投资水平;X是最终消费指标,反映消费水平;α是投资水平对GDP增长的弹性系数,β是消费水平对GDP增长的弹性系数。α,β分别表示投资和消费对GDP增长影响程度的相对大小,α为投资对GDP增长的影响程度,β为消费对GDP增长的影响程度,μ表示随机干扰的影响,且μ≤1。我们称上式为泛柯布-道格拉斯模型。

从这个模型可以看出,决定GDP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最终消费总额和其它相关影响因素(包括政府经营管理水平、自然资源条件、地理位置优势等)。根据α和β的组合情况,它有三种类型:

①α+β>1,称为递增报酬型,表明在现有经济系统条件下,用扩大投资和消费的规模来促进GDP增长是有利的。

②α+β

③α+β=1,称为不变报酬型,表明GDP增长的效益并不会随着各个要素规模的扩大而提高,只有改善GDP增长的其它相关影响因素的水平,才能保障经济增长效益的提高。

二、以成都市为例的泛柯布-道格拉斯模型实证研究

以2006年成都市统计年鉴作为模型数据的来源。分析成都市历年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最终消费额的统计数据,发现不论是总额还是增速数据,随着时间的推移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再加上经济系统的复杂性,决定了在研究成都市GDP增长与投资、消费的关系时,不能笼统地进行建模分析,而应分时段进行动态建模,从而更为客观地得到成都市各个时期经济增长的共性和不同之处。

1、成都市2003年-2005年建模

从统计数据上分析可知,2003年是投资和消费之间关系的重要转折点,之前一直是消费总额大于投资总额,之后投资总额超过了消费总额,并且两者之间的差距有不断拉大的趋势,因此研究成都市近三年经济系统的变化,有助于更为客观地认识模型中各个变量之间的本质关系。建模结果如下:

其中,R2=0.999,F=7892.446,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各自变量的t值及方程的F值均通过假设检验,且各自变量的符号与预期相一致,可以认为上式是成都市GDP增长、投资与消费的泛柯布-道格拉斯模型。

2、成都市2001年-2005年建模

选择2001年-2005年的数据,即近五年的统计数据进行建模,结果如下:

其中,R2=0.999,F=6944.885,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各自变量的t值及方程的F值均通过假设检验,且各自变量的符号与预期相一致,可以认为上式是成都市GDP增长、投资与消费的泛柯布-道格拉斯模型。

3、成都市1996年-2005年建模

选择1996年-2005年的数据,即近十年的统计数据进行建模,结果如下:

其中,R2=0.999,F=6427.384,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各自变量的t值及方程的F值均通过假设检验,且各自变量的符号与预期相一致,可以认为上式是成都市GDP增长、投资与消费的泛柯布-道格拉斯模型。

4、成都市泛柯布-道格拉斯模型研究结论

根据各个时段成都市泛柯布-道格拉斯建模结果来看,成都市GDP增长与投资、消费之间的关系紧密,特点突出,具体如下:

图1 泛柯布-道格拉斯模型系数A值变化

(1) 投资与消费对成都市GDP增长相关性密切。通过各个时段的模型研究发现,投资和消费与成都市GDP增长密切相关,且系数较大,表明投资与消费是成都市GDP增长的主要来源之一。特别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成都市投资和消费与GDP增长相关性越来越高。模型中的A值随着时间段的靠近,其系数逐年减小(见图1所示),表明除了投资与消费之外,影响成都市GDP增长的其他相关因素,明显随着时间的推近而减小。从某种程度上表明,成都市近年来投资与消费对GDP增长的相关性逐年增强。

图2 泛柯布-道格拉斯模型系数变化

(2) 投资与消费加速发展,两者对GDP增长的作用逐渐由制约转变为促进。从各个时间段建模结果来看(α+β值见图2所示),除了2003年-2005年数据建模结果为α+β=1.016,略大于1,其余所有模型结果中均是α+β

(3)从投资与消费的比例来看,成都市消费水平的增长是影响成都市GDP持续健康增长的关键因素。各个时间段建模结果显示投资与消费的系数的关系为α

三、结论

用泛柯布-道格拉斯模型建立投资、消费与GDP增长三者之间的相关关系模型,能够很好的得到投资和消费与GDP增长的整体相关性,以及投资和消费各自在GDP增长中的作用份额,能够深入认识投资与消费、GDP增长三者之间内在的深层次的本质关系。

以系统理论思想为指导,分时段动态建模,能够较好的反映投资、消费与GDP增长三者之间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规律。本文以成都市为例进行动态泛柯布-道格拉斯模型研究,得出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科学发展观的不断落实,随着时间的推移,成都市经济发展由一种相对不合理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向为相对合理的经济增长方式,且投资与消费在GDP增长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当然经济发展中仍然存在投资与消费比例有待进一步优化的问题。因此,用泛柯布-道格拉斯模型研究投资和消费与GDP增长三者之间的关系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章武:管理经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6。

[2] 成都市统计局:2006成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7。

[3] 汪应洛:系统工程理论、方法与应用[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7。

[4] 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

第7篇

关键词: 设备管理;技术经济性;评估;意义

中图分类号:TU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6-0007-03

1 概述

技术装备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物资基础,它总体上标志着一个企业的生产能力、生产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近代以及现代,世界上的工业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够做到生产效率高、产品质量好、成产成本低,在某种意义上讲都与企业技术装备水平的高低密不可分。一个社会其生产力的先进或落后,其重要标志也在于采用什么样的劳动组织形式和技术装备进行生产。

根据统计我国目前有近40万家国有企业,其中有相当数量的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型骨干企业大部分是50~60年代建成的,虽然近十年来陆续通过技术革新、技术改造等方式对工业企业的装备水平进行了提升,但是这些企业目前在役运行的设备大多数还是使用了20~30年,有些设备的役龄甚至更长,从装备的技术性角度来讲,这些设备的技术性能已经比较陈旧、落后。由于设备技术性能的落后势必会造成设备运行的效率降低,生产经营的效果达不到良好状态,针对这些问题企业的管理者们也会千方百计的加大技术装备的投入力度以提高设备技术性能的水平。如果企业效益优良、现金流充裕,就可以采用设备更新的方案在较短的周期之内迅速提升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但是,一般来说我国的国有企业绝大多数还没有如此优越的经济实力,大量的资金投入有可能造成企业生产经营现金流的紧张,同时设备更新必然造成在役设备的闲置和报废,从经济学角度来讲,有可能造成在役设备的边界价值没有充分的发挥而造成企业效益的流失。因而,企业管理者根据企业的实际状况,采用科学、适宜的投资策略来提高设备技术性能的水平,就需要从技术性和经济性两方面进行评估论证,筛选出技术性和经济性两个决策因子的交集的最优解,投资策略产生最佳的投入产出比,这样在提高设备技术性能水平的同时又使其技术经济性实现了最优化。

2 目前存在问题

由于我国多年来的投资方针大多是大搞新的基础建设项目,主要是集中资金和设备建新厂、铺新摊,虽然这些新的基础建设项目通过采用大量的新技术、新工艺能够大大降低项目建成投运之后其市场运行所消耗的能源和原材料,但按照我国整体国有企业的总产值、总耗能、总耗材等方面进行统计,这些新的基础建设项目所占的比例还是比较低的,而占我国目前整体国有企业的总产值、总耗能、总耗材等方面较大比例的,还在生产运行的老企业对技术装备的更新改造就呈现出不够重视的状况,这样就会使这些企业长期处于高耗费、低质量和产品性能比较落后的状态,从而造成我国目前在世界上处于高耗能、材料高消耗的国家之列。由于存在这些矛盾比较突出的问题,高能耗、高消耗的企业势必会给我国的资源造成极大地浪费,同时又会对我国的环境造成极大地破坏。所以,要想改变这种落后的局面,就必须采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适当的措施改变现行的投资方略,依照技术经济性评估的研究,采取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等多种方式下大力量强制对现有企业的技术装备性能进行升级换代。这样不仅能够提高一个企业的技术水平,而且还可以带动一个行业、乃至一个国家的技术装备水平有一个质的飞跃。

3 设备技术水平提升的途径及评估方法的对比

提升设备的技术水平有很多种不同的方法,常见的方法有:设备的大修理、设备更新和设备的现代化改造等三种方法。这些方法都有不同的出发点、落脚点和优缺点,对于具体的某台设备而言采用哪种方案,就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运用科学的基本理论进行分析研究,选择能够取得较高技术性能和良好经济效果相互协调、相互统一的最佳方案,从而实现投资收益的最大化。

针对提高设备技术水平的不同方法而言,设备大修理的优点是能够迅速恢复设备原有的技术性能及使用效果,从而保持企业原有的生产效率,投资在这三种方法之中最省,缺点是不能提高设备的技术性能水平;设备现代化改造的优点是在现有设备的基础上,应用最新研究的技术成果和先进经验,通过局部完善、提高现有设备的结构和性能,从而完全达到或局部达到最新的先进技术装备的性能水平,缺点是不能完全达到最新的先进技术装备的性能水平,同时有可能造成设备自身系统整体结构、性能的不匹配;设备更新的优点是通过选用高新技术的设备,在较短的周期之内可以迅速提升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缺点是在短时间之内投资比较大,同时有可能造成在役设备的可继续使用的剩余价值浪费。

通过对上述三种提高设备技术水平的方法进行比较,设备大修理与设备更新相比,在投资上具有很大的经济性,但其对技术水平的提高程度不如设备更新提高程度的高,而设备现代化改造与设备大修理和设备更新进行比较,在投资上设备现代化改造比设备更新具有更大的经济性,而在技术上设备现代化改造又比设备大修理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针对设备大修理、设备现代化改造与设备更新等方法的选择进行评估,传统的方法是根据设备可靠性和故障规律管理理论之中的典型故障曲线——浴盆曲线(见图1所示)进行分析决策的。

针对设备大修理、设备现代化改造与设备更新等方法的选择进行评估传统的方法主要是根据设备的浴盆曲线参数——故障率λ增加比较迅速时,即意味着设备使用寿命到达耗损故障期,同时经过多次对可修复的零部件进行修复之后,在运行很短周期之内设备的故障率λ又快速升高,由此可判断设备需进行大修理、现代化改造或更新等措施。传统评估的方法在实际生产运行过程中使用方法简单、设备管理人员掌握比较便捷,但这种方法有一个比较大的缺点就是虽然能够判断设备需要进行大修理、现代化改造或更新等措施,具体采取大修理、现代化改造或更新这三种措施之中的哪一种就没有一个定量的标准进行决策选择。

由于传统评估方法存在的局限性,西方发达国家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开始广泛采用技术经济性评估等经济学原理对设备的全过程进行精细化管理,通过技术经济性评估可以准确、定量地决策提升设备的技术水平所采取的诸如设备的大修理、设备更新和设备的现代化改造等三种方法之中的哪种方法更加科学、合理。技术经济性评估在我国新建项目之中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也已广泛使用,通过技术经济性评估使我国的项目管理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从而确保了项目全过程管理实现科学、经济、高效的目标。但这种评估方法在国有企业的设备管理工作之中运用的就不够充分,在日常管理工作之中传统的定性的评估方法普遍被采用,从而造成重视新建项目、轻视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估方法对在役设备进行规范的技术升级,这样企业的投资就有可能无法兼顾科学性和经济性两方面的要求,所以,在国有企业的设备日常管理工作之中充分运用技术经济性评估对高效、节省、科学、合理的提升设备的技术性能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4 实际应用

现在就以某炼油化工企业的一些设备状况进行一个合理的、科学的评估,从而为该企业的设备技术水平的提高提供一些建议。

就该企业而言,其炼油化工等主流程装置的设备通过近几年的更新改造,技术装备水平有了非常大的提升,而作为炼油化工装置配套的动力系统等辅助生产装置的设备由于资金等因素的限制,没有得到相对应于炼油化工装置的设备所进行的更新改造,很多设备都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产品,这些设备的技术性能已经相当落后了。由于多年以来对动力系统重视程度不够,因而更新、改造的设备数量不多,不少设备的技术水平比较低、效率差、故障率高,从而给生产运行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下面通过两个案例对该企业设备管理工作中的两个实际问题进行分析,从而阐明技术经济性评估在设备日常管理之中的现实意义。

案例一,对该企业原有的两种型号的设备进行分析,以找出提高设备技术水平的案例。

该企业所管辖的75t/h锅炉装置,其中原有两台高压给水泵DG150-59,由于该泵原设计及制造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使该泵自投运以来经常发生故障,严重影响和威胁锅炉的安全平稳运行,经过多年的调查研究,决定对这种类型的高压给水泵进行改造。但是在如何进行改造,进行怎样程度的改造等方面存在比较大的意见分歧,综合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更新原型号的高压给水泵;二是更新其它型号的、性能优良的高压给水泵;三是对原有高压给水泵进行修理;四是对原高压给水泵进行技术改造等四种方案。技术人员通过对四种方案的投资费用和修理费用两项经济技术指标进行评估论证,最终找出最优的解决方案,从而实现了该设备既能提高技术性能水平和设备运行平稳性,又能最大限度的降低改造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进而满足了实际生产的需要。在具体技术经济性评估分析过程中,该企业的技术人员以5年期限为基准,对上述四种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性评估工作如下。

第一方案,更新原型号的高压给水泵,两台高压给水泵更新总投资为4万元。该设备性能好的概率为0.4,经对以往维修费用的统计可以得出,若设备性能优良、运行平稳性很好,每月每台的维修费用为100元;若设备性能不好、运行平稳性差,每月每台的维修费用为1000元;

第二方案,更新性能优良的、其他型号的高压给水泵,两台高压给水泵更新总投资为6万元。该设备性能好的概率为0.8,若新设备性能优良、运行平稳性很好,每月每台的维修费用为0元;若新设备的性能不好、运行平稳性差,则每月每台的维修费用为800元;

第三方案,对原有的高压给水泵进行大修理,两台高压给水泵的总修理费用为4000元,该设备性能好的概率为0.2,经过检修后,若设备性能优良、运行平稳性很好,每月每台的维修费用为200元;若设备的性能不好、运行平稳性差,则每月每台的维修费用为2000元;

第四方案,对原有的高压给水泵进行技术改造,两台高压给水泵的总技术改造费用为2万元,该设备性能好的概率为0.6,经过技术改造之后,若设备性能优良、运行平稳性很好,每月每台的维修费用为50元;若设备的性能不好、运行平稳性差,则每月每台的维修费用为2000元。

由于各种方案计算的时间周期相同,并且是每年都发生的维修费用,各种方案年利率在当年相等,即可假设不考虑本次投资的资金和每年所发生维修费用的时间价值,根据技术经济学的风险分析理论,在各种方案概率已知的情况下,可以综合分析计算每个方案的风险值E如下。

第一方案:E=(0.01×0.4+0.1×0.6)×12×5+4=7.84(万元)

第二方案:E=(0×0.8+0.08×0.2)×12×5+6=6.96(万元)

第三方案:E=(0.02×0.2+0.2×0.8)×12×5+0.4=10.24(万元)

第四方案:E=(0.005×0.6+0.2×0.4)×12×5+2=6.98(万元)

从上面的计算风险值可以看出,第二方案的风险值E为6.96万元,在四个方案中风险值为最小,所以应当选择第二方案,即更新性能优良的、其他型号的高压给水泵为最佳方案。

由于以前对这类技术经济性评估认识不足,在当初对各种方案的调查、分析、研究时没有运用上述技术经济风险评估分析的方法,就根据比较单一的设备投资因素,想当然地认为更新原型号的高压给水泵总投资与更新性能优良的、其它型号的高压给水泵相比较,总投资低2万元,且更新后的设备同样是新设备,其性能及运行稳定性应该能够满足生产需求,所以1997年就决定更新了一台原型号的高压给水泵。安装投用之后,其运行工况还比较稳定,运行一段时间后其性能及运行稳定性就急剧下降,迫于生产需要只好在2003年又重新更新了两台性能优良的、其它型号的高压给水泵,才彻底解决了这个困扰生产多年的“老、大、难”问题。从这个决策案例中,我们所得到的经验、教训是在进行设备技术水平提高的过程中,必须要进行各种方案的技术经济性分析论证工作,只有严格按照技术经济的客观规律办事,在实际工作才不会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额外损失。

案例二,该企业中央空压站有六台1956年前苏联生产的往复式空气压缩机,由于该设备技术性能相当落后,其效率只能达到30%,而同类设备效率可达到75%,设备功率为400kw,每年旧设备多支出电能(一年按300天计算)为400×24×300×45%=129.6万度,每度工业企业用电价格按照0.62元计算,每年每台就多耗电费为129.6×0.62=80.352万元。经研究计划改造这些设备,通过调查新设备性能好的概率为0.85,使用期为十年,前5年设备性能好,每年的维修费0.1万元,性能不好为0.2万元,后5年每年的性能好维修费为0.3万元,性能不好维修费为0.5万元;旧设备性能好的概率为0.1,性能好每年维修费为0.5万元,性能不好每年维修费为0.8万元。由于工艺要求平均每一年只运行两台设备,其余的设备作为备用机使用,因而设备改造存在三个方案。

第一方案,为了节省资金,对设备只作一次大修理即可,总修理费用为2万元。从而维持现有生产。

第二方案,只更新三台,5年后不再更新另外三台。现在更新一台设备需要投资20万元,5年后一台更新需投资30万元。

第三方案:现一次更新六台。

由于各种方案计算的时间周期相同,且每年发生的维修费用,各种方案年利率在当年相等,即可假设不考虑本次投资的资金和每年所发生的维修费用的时间价值。同样运用技术经济学的风险评估分析理论,在各种方案概率已知的情况下,分析计算每个方案的风险值如下。

第一方案:E=(0.5×0.1+0.8×0.9)×10×2+80.352×10×2=1622.44(万元)

第二方案:E=[(0.3×0.85+0.5×0.15)×5×2+0.1×5×2]×0.85+0.2×0.15×5×2+60=63.955(万元)

第三方案:E={[(0.3×0.85+0.5×0.15)×0.85+0.5×1×0.15]×5×2}+120=124.705(万元)

通过上述分析计算可得,应选择第二方案,即更新三台设备,同时五年后不再更新其余三台设备。

从上述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对于一个具体的设备更新改造项目,在实施之前都应该对各种可能存在的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性评估论证,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才有可能使投资最大限度的发挥经济效益。

通过上述两个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的认识到,现代企业所有经营活动的实施必须要进行有关的技术经济性评估分析,特别是在项目实施的前期准备过程中,更应该研究项目的技术因素与经济因素两方面因素的最佳组合,通过技术经济性评估筛选出风险值最低的最佳技术方案,在设备的技术性能保持较高水平的基础之上,使企业的效益能够实现最大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葆文.简明现代设备管理手册[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06月.

[2]李葆文.设备管理新思维新模式[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03月.

[3]胡先荣.现代企业设备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年05月.

[4]李葆文,张孝桐.规范化的设备前期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04月.

[5]李葆文,张孝桐,蒋良君.生产维护体系中的五个六架构[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07月.

[6]郭强,丁晓琴.企业知识管理[N].现代企业导报,1999(5).

[7]郭强.我的知识经济观[J].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37).

[8]田雨.何谓知识管理[N].北京日报,1998年12月28日.

[9]乌家培.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N].中国改革报,1998年11月18第6版.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在线客服 发表咨询 加急见刊 文秘咨询 期刊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