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先进的科学技术

先进的科学技术

时间:2023-08-14 17:26: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先进的科学技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先进的科学技术

第1篇

关键词:林业;育苗技术;经济管理

1林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1.1保证林业生产的稳定性

在全面考虑苗木正常生长的周期的基础上,开展相应的管理工作,保证苗木生产的正常周期及稳定,强化营林、育林等相关工作。

1.2提升林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林业发展与林业单位的指导管理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只有不断强化林业单位的经营管理水平,保证资金得到高效的利用,才能确保林业的发展,最终实现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

1.3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动林业产业的发展

林业单位在管理过程中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有效促进林业产业的创新和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实现林业经济发展的保障。

2林业经济管理的现状

2.1思想观念落后

由于很多的林业工作人员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不具备专业的知识与技能,所以,其思想观念落后是一个普遍性问题。落后的管理理念导致了行业发展的滞后。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致使人们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更为狂热,人们的思想理念不够先进,只能看到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一些更为重要的东西,这对于林业的持续发展是非常有害的。

2.2技术落后

林业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林业育苗技术管理工作,然而目前林业育苗技术普遍低下,技术的落后导致了林业育苗行业的整体水平不高。在对林业育苗技术进行管理方案制定的过程中,由于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持,管理方案也就缺乏了相应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2.3不合理的开发森林资源

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人们对于各种资源的需求量也在日益增加,尤其对森林的索取更是不断加大。森林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的生产生活都会涉及森林资源,导致人们对其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出现了森林资源遭受过度利用的问题。森林中苗木的生长是需要一定周期的,而目前人们苗木生产的速度赶不上人们对其利用的速度,这就造成了森林资源被破坏严重的现状,并且这种现状有继续恶化的趋势。

2.4林业产业化的水平不高

目前我国的林业发展整体状况是许多地区都没有一个健全的生产系统,还在使用传统的分散经营的模式。整体的、系统的、完善的经营体系以及完备的产业链是目前林业发展所欠缺的。一些林业单位的管理机构还不成熟,没有对林业产业化起到有效的推进作用。

3加强林业管理促进林业经济发展的策略

3.1先进的管理理念

管理行为直接受到管理理念的影响。只有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认识到林业育苗管理理念对于林业发展的深远意义,才能真正提高林业育苗技术管理与经济管理的效率。在林业育苗技术管理上,要制定科学、完善的管理方案,严密规划和监督育苗行业的整体发展状况,有效实施林业育苗方案,使方案的预期效果最大化。先进的管理理念有利于提高各层管理人员的责任心,使其不断提升自身要求,不断学习、充电,增强自身的专业素质水平[1]。现代林业的发展对于资金投入、科学技术、机械设备等的要求都比较高,所以,加快林业发展的速度,需要相关的行业建设者投入大量的资金,不断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先进的机械设备,紧跟时代的步伐,利用电子信息进行操控与管理,全面提升林业管理的水平。首先要选出一批优秀的管理者以及育苗工作人员到国外去接受先进技术与经验的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成功经验;其次要聘用专业的技术人员,在国内组织开展学习培训活动,全面提高我国林业育苗工作的专业水平;最后要充分认识到林业的发展不仅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具有保护生态环境以及提升社会效益的作用,政府及相关行业都应该为林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与帮助。

3.2改革完善林业产业结构与生产模式

林业管理的内容之一就是对其产业结构进行管理,林业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对于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与林业整体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优化产业结构,促使其不断完善与升级,有利于林业资源优势向科技资源优势的转变。利用政府提供的政策以及经济上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快林业经济向森林经济的转变的步伐。我国的林业发展表现出一种不均衡的状态,在产业结构上也具有多种不同的形态,所以,我们要在不断改革完善其产业结构的同时还要把握好其经济发展的方向。在保证林业生产循环的前提下,建立节约型生产模式,使林业生产用地以及其他相关的资源都能被更加科学、合理、高效的使用,合理的配置与林业生产有关的资源,不断优化资源配置以及产业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持续、和谐发展[2]。

3.3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

利用一些森林生产基地作为试点,提供出更多的可以被供参考的发展方式。此外,拓宽资金输入的方式,加强金融方面的帮助与支持。通过政府的财政补贴以及筹集资金等方式来加强林业经济的管理。利用多样化的参与方式,鼓励全社会都参与到林业产业的发展之中,创建科学合理的林业投资机制,不断提高林业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对林业经济的管理起到很大的推进作用。

3.4利用科学技术改革创新促进林业发展

先进的科学技术能够促进林业的发展。落后生产方式,不仅无法提升经济效益,还将对生态环境造成更严重的破坏。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提高林业生产的科技含量,这也是促进林业经济的关键。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还要不断改革优化生产模式以及经营策略。

3.5促进生态产业的发展

人们对林业资源的大量需求及不计后果的开发,使现阶段的林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其中,森林资源的缺乏为林业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单纯的依靠市场的力量来调节人口增长与资源之间的矛盾是很难实现的。虽然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管理调控政策,但是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而人口的数量还在不断的上涨。即便是我国拥有的地理面积广大,资源总数不少,但人均资源占有率还是非常低的,在开发利用资源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将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3]。因此,我们必须要建设发展生态产业。

参考文献:

[1]陆国臣.加强林业经济管理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J].农林科研,2013(12):248.

[2]李民.当前林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J].农业与技术,2014(11):90.

第2篇

摘 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行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传统的成本会计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创新性发展的需求,战略成本会计应运而生。战略成本会计侧重于企业的整体战略管理,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本文介绍了战略成本会计的概述和在制造业中应用战略成本会计的重要意义,阐述了战略成本会计在制造业中的应用。

关键词 战略成本会计 制造业 应用

随着制造业内部企业竞争的日益激烈,战略成本会计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战略成本会计有效地结合了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对于企业决策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助于推动企业快速发展。

一、战略成本会计的概述

战略成本会计是传统成本会计的高级发展阶段,是企业战略和成本会计的有效结合。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制造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的变化,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使会计人员针对市场的需求和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运用专业的成本会计方法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从而形成更加有竞争力的企业战略,为企业创造更好地经济效益。战略成本会计可以帮助企业做出更加正确的企业决策,推动企业的高效化管理,结合成本会计理论,推动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二、在制造业中应用战略成本会计的重要意义

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行业,是一个国家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制造行业主要是利用一些重要资源,例如能源、物料、劳动力、信息、技术、资金等,结合制造行业的市场变化和需求,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和制作流程,将这些重要资源转变为人们日常生活用品、工业品和实用的大型机械设备[1]。随着我国制造行业的快速发展,制造业需要不断地产业升级,传统的成本会计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战略成本会计可以在制造业发挥出巨大的优势。

1、完善管理制度和组织结构

战略成本会计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可以推动企业不断完善自身的管理制度和组织结构,战略成本会计可以结合制造业行业的市场变化和需求,运用专业的成本会计方法,帮助企业领导者及时调整企业管理方向,组织有效的企业决策,推动企业的创新性发展。

2、推动企业信息化发展

战略成本会计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可以推动企业实现信息化发展。战略成本会计的有效实施需要运用先进的科学信息技术,科学信息技术的先进性决定了战略成本会计在企业运用的广度和深度[2],影响着战略成本会计的实际效果,而战略成本会计又能够反作用于科学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推动企业的产业升级,不断引进先进的科学信息技术,实现企业的信息化发展。

三、战略成本会计在制造业中的应用

1、重视战略成本会计的作用

战略成本会计是传统成本会计的高级发展阶段,是成本会计的重要发展趋势,制造行业的企业要充分认识到当前成本会计的发展变化,重视战略成本会计的作用,重视战略成本会计的制造业的实践应用,督促企业的会计人员由传统的成本会计思路转变为战略成本会计理念,充分发挥战略成本会计的优势,推动战略成本会计在企业运行管理的广泛应用,不断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

2、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

战略成本会计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可以推动制造业的高新科技化,推动企业实现信息化发展。首先,制造业企业要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配置高新科学技术的硬件设施,购置大量的电脑,运用先进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实现企业的办公自动化,提高办公效率,开发研究能够代表企业特色的信息化网站[3],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提升企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其次,重视培养企业的高新科技技术人才,高新科技技术人才是推动企业不断发展的动力,是企业实现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支持。企业可以通过开设讲座、开办培训班等方式,提高企业员工的科技能力,鼓励员工自主学习科学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科技能力,通过多种积极的措施,为企业培育更多的科技人才,推动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最后,结合战略成本会计的结论,吸引企业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设备,提升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实现企业信息化发展和战略成本会计的科学化结合。

3、建立专门的战略成本会计机构

为了更好地发挥战略成本会计的优势,推动战略成本会计在制造业的广泛应用,企业要建立专门的战略成本会计机构,重视战略成本会计的重要作用,明确战略成本会计的重要职责,深入分析研究战略成本会计理论,结合先进的战略成本会计理论指导企业的生产管理,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

4、完善企业组织结构

为了推动战略成本会计在制造业的广泛应用,企业要结合战略成本会计不断完善自身的组织结构,制定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制度,健全企业的职能部门,充分调动企业各个部门所有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全体员工都参与到战略成本会计的实施过程中,使战略成本会计发挥更好地应用效果。

5、健全战略成本会计实施体系

为了更加充分的利用战略成本会计理论,制造行业的企业要健全战略成本实施体系,将战略成本会计理论应用到企业生产管理的各个环节,在企业应用中充分发挥战略成本会计的作用,推动战略成本会计在制造业中的广泛应用。

四、结束语:

和传统成本会计相比,战略成本会计有着巨大的优势,战略成本会计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可以推动制造业的产业升级,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推动我国制造业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制造技术 生产模式 柔性 信息 对策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开始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投入到先进的制造技术和先进的制造模式的研究和实施策略之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科学技术有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发展,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与先进的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为了迎接新的挑战,必须认清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缩短与先进国家的差距,使我国的产品上质量、上效率、上品种和上水平,以增强市场竞争力,因此,对制造技术及制造模式的研究和实施是摆在我们面前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以实现我国机械制造业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一、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先进的制造业是将物料、能源、设备、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制造资源通过先进的制造技术、先进的管理技术和先进的制造过程转变成人类需求产品的行业。行业追求的目标是:高质量、高效率、高柔性、低成本、低劳动力、低消耗、品种多和规格全的产品,因此,21世纪的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密化

精密加工、特种加工、超精密加工技术、微型机械是现代化机械制造技术发展的方向之一。精密和超精密加工技术包括精密和超精密切削加工、磨削加工、研磨加工以及特种加工和复合加工(如机械化学研磨、超声磨削和电解抛光等)三大领域。超精密加工技术己向纳米(lnm=10-3μm)技术发展。纳米技术己在纳米机械学、纳米电子学和纳米材料技术得到了应用。因此,它促进了机械科学、光学科学、测量科学和电子科学的发展。

(二)自动化

自动化技术自20世纪初出现以后,经历了由刚性自动化向柔性自动化的发展过程,自动化技术的成功应用,不但提高了效率,保证了产品质量,还可以代替人去完成危险场合的工作。对于批量较大的生产自动化,可通过机床自动化改装、应用自动机床、专用组合机床、自动生产线来完成。小批量生产自动化可通过NC、MC、CAM、FMS、CIM、IMS等来完成。在未来的自动化技术实施过程中,将更加重视人在自动化系统中的作用。

(三)信息化

信息、物质和能量是制造系统的三要素。产品制造过程中的信息投入,己成为决定产品成本的主要因素。制造过程的实质是对制造过程中各种信息资源的采集、输入、加工和处理过程,最终形成的产品可看作是信息的物质表现,因此可以把信息看作是一种产业,包括在制造之中。为此一些企业开始利用网络技术、计算机联网、信息高速公路、卫星传递数据等实现异地生产。使生产分散网络化,以适应高柔性生产的需要。

(四)柔性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促使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不断加快,这就要求现代企业必须具备一定的生产柔性来满足市场多变的需要。所谓柔性,是指一个制造系统适应各种生产条件变化的能力,它与系统方案、人员和设备有关。系统方案的柔性是指加工不同零件的自由度。人员柔性是指操作人员能保证加工任务,完成数量和时间要求的适应能力。设备柔性是指机床能在短期内适应新零件的加工能力。

(五)集成化

集成是综合自动化的一个重要特征。集成的作用是将原来独立运行的多个单元系统集成一个能协调工作的和功能更强的新系统。集成不是简单的连接,是经过统一规划设计,分析原单元系统的作用和相互关系并进行优化重组而实现的。集成化的目的是实现制造企业的功能集成,系统运行的效果与企业经营思想、运行机制、管理模式都与人有关,因此在技术上集成的同时,还应强调管理与人的集成。

(六)智能化

智能化是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之一。智能制造技术(IMT)是将人工智能融入制造过程的各个环节,在整个制造过程中贯彻智力活动,使系统柔性的方式集成起来,通过模拟人类专家的智能活动,取代或延伸制造系统中的部分脑力劳动,在制造过程中系统能自动监测其运行状态,在受到外界干扰或内部激励能自动调整其参数,以达到最佳状态和具备自组织能力。

二、先进的制造模式

机械制造业发展趋势表明,只有采用先进的制造技术并能实施在相匹配的制造模式中才能符合上述的趋势。制造模式是指企业体制、经营、管理、生产组织和技术系统的形态和运作模式。

(一)精良生产(LP)

20世纪9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提出精良生产(LP)概念。它的特征是:(1)重视客户需求,以最快的速度和适宜的价格提供质量优良的适销新产品去占领市场,并向客户提供优质服务。(2)重视人的作用,强调一专多能,推行小组自治工作制,赋予每个工段有一定的独立自,运行企业文化。(3)精简一切生产中不创造价值的工作,减少管理层次,精简组织结构,简化产品开发过程和生产过程,减少非生产费用,强调一体化质量保证。(4)精益求精、持续不断的改进生产、降低成本、零废品、零库存和产品品种多样化。

(二)集成制造与智能制造

美国哈林顿博士在“计算机和集成制造”一书中提出计算机和集成制造(CIM)的概念。集成制造的核心内容是:制造企业从市场预测、产品设计、加工制造、经营管理直至售后服务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需要统筹考虑。整个制造过程的实质是信息采集、传递和加工过程,最终生产的产品可看作是信息的物质表现。集成的目的在于制造企业组织结构和运行方式的合理化和最优化,以提高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动态响应速度,并追求最高整体效益和长期效益。

智能制造(IM)是美国出版研究IM和IMS书籍中首先提出的。它的特征是:在制造工业的各个环节的高度柔性与高度集成的方式,通过计算机和模拟人类专家的智能活动,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构思和决策,旨在取代或延伸制造环境中人的部分脑力劳动,并对人类专家的制造智能进行收集、存储、完善、共享、继承与发展。

三、存在差距和实施策略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技术改造和引进国外先进制造技术,使我国的制造工业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和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表现在:技改投入相对不足,原有技术基础和研究开发能力薄弱,制造业产品落后,技术水平低,信息含量少,更新换代慢,以及市场营销、经营管理、人才素质相对落后,缺乏国际竞争能力。面对这样形势,发展先进制造技术、实施先进的制造模式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为了使我国的制造业站在世界先进行列,必须采取相适应的措施和策略。

发展和推广先进的制造技术、实施先进的制造模式人才是关键。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研究先进制造技术和先进的生产模式其根本目的是制造出有竞争力的产品去占领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科技人员必须强化市场意识,因此人才的培养要注意市场导向。

加强政策与法规建设,建立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机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国家仍应制订科学的制造产业规划和制造技术进步的总体规划,以及相应的法规政策。避免重复建设、重复生产和重复引进的事情发生,要尽可能减少和避免市场盲目竞争造成的损失。

参考文献

第4篇

1.1在社会生活方面的负效应

第一,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军事技术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核武器、化学武器、激光武器、生物武器和电子对抗武器等军用武器的发展使得整个世界都陷入威胁之中。放射性武器往往会引起许多疾病,而这些疾病往往会影响几代人,这些武器所带来的噩梦往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第二,核能技术发展对社会安全与稳定造成严重威胁。核能的不断发展,使得放射性污染问题成为了一个令人们恐惧的问题。而对核废料的处理也成为困扰着我们的一大问题,人类试图找到不会存在危险的处理方式,但一直未果。

1.2对人类自身的负效应

首先,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了医药学的进步,而医药学的发展对人口问题也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医药学的快速发展,使得许多过去不能解决的疾病得到了控制和解决,这使得人类的寿命不断延长,世界性的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其次,科技发展对伦理问题的负效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伦理关系不断地复杂化,试管婴儿技术,克隆技术,使得人们的关系复杂化,相对就会带来新的伦理问题。

2科学技术负效应产生的原因

2.1对科学技术的使用不加节制和错误使用

科学技术成果使用不加节制和错误使用是科学技术对社会的负影响产生的决定因素。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科学技术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类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科学技术的许多新成果,在战争中变成伤害人类的工具。而这些工具的使用并非个人,而是国家间及国际间的。因此科学技术产生的负效应应该从社会领域寻找而不在于科学技术本身。

2.2对科学技术的认识是要经历一段缓慢

发展的过程,不看那个一蹴而就人们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是不断发展并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是不断发展的。而某些科学技术对社会产生的负效应是在使用后不断显现的。人类认为自己是万物之主,沉浸于自己的世界中,从而忽视了科学技术使用对环境和其他生物的影响。

2.3对科学技术的管理和监督缺失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没有恰当有效的方案对其加以监督和管理,必然会产生相应的问题。任何一项科学技术的应用都不会脱离社会,会影响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人类与自然需要和谐的共同发展,否则后果是及其恶劣的。

3科学技术负效应的解决

对于科学技术的应用对社会产生的负效应,应从多角度多方面加以改善,经过不懈的长期的努力,最终解决这些问题。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3.1提高人们的科学素质,改变人们的传统

观念人类不仅仅是科学技术的发明者,更是科学技术的使用者,因此人类如何使用科学技术将改变其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影响。影响是好是坏在于使用者是抱以怎样的态度。只有科技使用者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有利于人类发展的方面,才能使科技真正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因此提高人们的科学素质,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使科学技术向着有利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前行。

3.2依靠政府力量

科学研究和应用都是在社会中进行的,政府对科技的使用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具体来讲,政府应在提出科技政策、确立科研项目、科技成果审查、科技管理控制上起到相应的主导作用。政府应首先意识到科技的可能产生的各种影响,不论是消极或是积极都应加以思考,,制定相应的合理的产业政策,,用清洁技术、有利于资源环境保护的先进技术取代淘汰耗能高、污染大的技术,防止科技成果的使用不当所产生的问题,虽不能完全解决这些负效应但可以将其降到最低。

3.3依靠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第5篇

2012年年初,我国歼-20在成都首飞成功,轰动了全世界,这一举动比美国国防部预计的时间提早了四年。歼-20试飞成功对中国制造业的两化融合来讲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歼-20的研制前后只用了15年,而美国的F22用了44年。成都飞机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曾说过,数字化制造是隐身飞机的基础,没有信息化,就没有歼-20的按时首飞。过去十年来,信息化使中国航空工业一路飞奔,两化融合使我国航空工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不仅是歼-20,几乎所有各种机型、机种,在过去十年里都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这主要得益于两化融合,得益于信息化在航空工业的推进。

中国两化融合的水平、中国制造业的水平,体现了当代最先进科学技术水平制造业水平。航空工业是当代先进制造业的典型代表,从材料到工艺、从元件到整机、从理论到技术,几乎无一不是当代科学技术最先进成果的结晶。飞机制造业和一般制造业有着极大不同,被誉为现代工业之花,是衡量国家制造业水平的一个标志。面对世界航空巨头,中国的航空工业曾经是“望尘莫及”,现在终于可以“望其项背”了,未来还要走向“引领潮流”,这是整个制造业崛起的战略目标。

加快进入成熟期是最终目标

航空工业信息化的发展,对于我国制造业的两化深度融合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结合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能够看到中国制造业现代化的发展路线图。我国两化融合主要包括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生存期,即从“望尘莫及”发展到“望其项背”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发展期,即由“望其项背”走到“并驾齐驱”;第三个阶段是成熟期,由“并驾齐驱”走向“引领潮流”,特别是引领一些重要的、先进的、对国计民生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制造业发展成果。

生存期主要是从改革开放到1990年代的中后期。经历了改制、改造和重生,相当一部分企业被淘汰,而一些有技术、管理好、决策能力强的企业得以生存下来,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站稳了脚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竞争优势,并具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和一些经营好的民营企业已经达到了这样的水平,他们关注信息化并对信息化有了强烈需求,以为渡过生存期后蓄积力量,准备参与国际竞争。

发展期主要是从90年代中后期到现在,并可能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由于市场竞争的需要,企业产生了不同程度、不同性质的信息化需求,加大了对信息化的投入。企业的信息化改造使企业更具竞争力,逐步进入一个信息化良性循环的发展期。在调研当中,一些企业的负责人表示,企业对信息化不仅有需求,而且是有强烈的需求。可以看到,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来讲必须推动信息化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在此阶段,企业可以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学习信息化建设方法、引进软硬件的技术装备,实现与国外企业“并驾齐驱”的发展。

成熟期的主要特征是两化融合的核心技术基本实现自主发展。目前,我国企业90%的核心技术需要依赖国外企业或进口,这不仅导致两化融合的成本很高,而且无法形成自己真正的创新能力,不可能“引领潮流”。因此,如何提升核心技术的掌握能力、加快成熟期的到来,是推进两化融合战略的重点。

科技转化能力是创新本质

实际上,两化融合就是国际上流行的再工业化,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非常重视这一点。再工业化是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变衰退或高污染产业为新兴产业或绿色产业,落实到国内企业,就是要实现量化的深度融合。再工业化是一个经济的、政治的过程,是一个国民经济复兴的过程。

美国IHS公司的报告现实,2010年,中国制造业产值为1.955万亿美元,在全球制造业总产值当中所占的比例为19.8%同年美国制造业的产值为1.952万亿美元,在全球制造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为19.4%。就制造业产值而言,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的第一大国,第三位和第四位的分别为日本和德国,其制造业产值分别只有1.027万亿美元和6180亿美元,与中国的差距非常大。但是该报告同时指出,从制造业人均产值来看,中国仅为美国的八分之一。2004年发改委对中国制造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显示,中国的劳动生产率是美国的三十分之一,可以看出,经过这几年的发展,中国的劳动力生产率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人均劳动产值差距较大,美国1150万制造业工人创造的价值与中国1亿制造业工人创造的价值是相当的。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低附加行业,而美国制造业则在高附加值行业领先世界:另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制造业行业的信息化与美国差距仍然很大,即两化融合的水平差距还是很大。

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反应了创新能力的差距,因此要发展先进制造业。所谓先进制造业,其核心是在于不断地、迅速地利用各种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对产品和生产过程进行改造和优化,也包括对业务模式、管理流程和方法学的改造和优化:其中信息科学与技术毫无疑问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因此,与其说先进制造业是一种技术状态,还不如是说是一种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手段改造和优化制造业的能力,即创新能力。因此,与发达的工业国家相比,中国在创新能力方面的差距比劳动生产率方面更大、更难解决;两化融合不仅应着眼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更要着眼于创新能力的提升。

尽管我国制造业企业已经着手进行了各种产品、生产过程,以及流程与管理的改造和优化,但依然还不具备快速采用各种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改造制造业的能力。因此需要有前瞻性的、有计划地将科学和技术,特别是当代信息科学技术前沿的最新成果迅速转换为制造业产品其生产过程中的改造优化。

行业、装备、技术三管齐下

在推进两化融合向成熟期迈进的过程中,要对信息化的发展和应用有正确的认识。制造业信息化并非简单的ERP,也并非单纯的PLM,它有更为复杂的内容。

从企业生产的角度来讲,企业研发的能力很大程度决定了创新能力。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产品信息化程度如何、生产信息化程度如何、管理信息化程度如何,以及通过信息化的应用,业务流程和组织再造达到什么样的高度。从这个角度来看,两化深度融合就是从研发、产品、生产、管理、以及业务流程和组织再造等各个方面全面提升制造业的信息水平。

过去十年中国企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企业在信息化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在这种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两化融合应当被赋予全新的概念和思路:信息化不再是有没有的问题,而应该转变成如何发挥其最大价值的问题,将信息化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从政府层面来说,应当突出战略重点,促进对国民经济影响比较大的企业,通过这些企业的发展带动大批企业。

在下一个五到十年,中国的两化深度融合应当以重点行业、关键装备、核心技术为引领,突出战略重点,争取在追赶和超过世界先进制造业水平方面有所突破。

首先是重点行业。每一种制造业行业对国家的意义不同、缺一不可,但是有一定有一些制造业行业能够显著提升国家和地区软硬实力,能够加快推进国家和地区比较优势,能够迅速强化国家和地区竞争力,这些产业和行业应该作为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重点。对于重点行业,国家和地区需要动员全国的力量,使之更快的发展。

其次是关键装备。关键装备是整个生产流程当中战略要点,对之进行信息化改造,将有助于提升整体产业的实力。

再次是核心技术。核心技术在于能够把机械化、电器化、自动化和信息化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连为一体,进行综合研究、设计和开发。关键装备的研究、开发和生产都离不开核心技术,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并且具有强烈的行业色彩、专业性强,用户相对有限,不能由用户单独研发和生产,需要政府的配合。因此,解决行业的关键装备和核心技术问题,需要国家和地区政府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扶持。

嵌入式是信息时代产品的特征

回顾中国制造业发展的进程,每一项核心技术的突破和转化都离不开嵌入式系统和工业软件,二者是信息时代制造业的核心技术。例如,制造业的新产品研发离不开计算,特别是高端计算,高端计算又离不开通用和专业的工业软件。具有嵌入式系统的信息产品成为先进信息化产品;反之则称之为普通的工业产品。满足不同应用需求的嵌入式系统和工业软件的复杂程度具有极大的差距,因此,在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时,嵌入式系统和工业软件就成为加快研发、产品、生产、管理等信息创新的核心。

回顾整个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可以看到,20世纪60~70年代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时代,80年代初中期开始进入微机+局域网时代,90年代初中期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很多学者认为,21世纪将是嵌入计算机时代,对产业改造的意义重大而深远。目前每年在PC当中所使用的微处理器不过以百万计来计算,但是在嵌入式系统中的微处理器则以10亿来计。与云计算、物联网等被“神化”的新兴技术相比,嵌入式技术才称得上是一个时代:它无处不在,并将无所不能。对于企业来说,嵌入式技术是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基础,因此如果过度关注云计算,而忽视了嵌入式计算,我国的整个工业化水平的进步将会很缓慢。在很多产品或者系统当中,嵌入式系统已经成为两化深度融合的标志。嵌入式系统越复杂,智能化程度越高,产品的智慧程度就越高。因此,信息时代产品的特征就是是否带有具有嵌入式技术。

随着信息化的深度发展,嵌入式系统成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最重要、最具有代表性的技术。例如,数控系统实际上就是数控的嵌入式部分,没有了这一个部分,数控机床就只能称之为机床:又如,望远镜是工业时代的产品,但是加入了芯片后望远镜就变成了摄像机,再复杂一些就能将视频或照片传播到世界的任何角落。一旦传统的工业化产品装入了嵌入式系统,就成为一种全新的科技成果。可以说,嵌入式系统的应用是无止境的。对于制造业人士来说,准确找到利用嵌入式系统提高产品质量、性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制造业智能化程度的方法,就是找到了创新的机遇和切入点。

嵌入式系统作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一个特殊领域,可能很简单也可能极为复杂。虽然嵌入式系统是基于微处理的芯片,但是嵌入式系统真正的核心和难点并不在微处理芯片上,而在于如何设计产品的嵌入式系统,即解决现在工业产品或者物理系统的何种问题,通过嵌入系统来提升其性能。因此嵌入式系统的研发关键在于认识和理解现有工业产品和物理系统,找到利用和设计嵌入式系统的理论和方法,从而构造一个智能物理系统。需要产品和系统设计人员的知识结合起来,才可能开发出真正有用的嵌入式系统。反过来讲,嵌入式系统在很多情况下对微处理芯片的性能要求并不是很高,而是根据需求而定。

工业软件是制造业的思维工具

美国B-2、F-22等最先进的轰炸机、战斗机,其数以亿计的零件可以在世界任何地方、按照设计的精度实现准时制造而没有任何装备困难和问题,其核心就是一套完整的工业软件。而我国制造业工业软件的90%要依赖国外,核心制造业工业软件的国产化是必须解决的问题。工业软件并非单纯的软件,还是制造业的思维工具。没有发达的、富于创意的嵌入式系统和工业软件产业,中国就无法拥有先进的信息装备制造业和其他相关产业。

工业软件的行业特征非常强,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除了汇集本专业各种最新知识和技术以外,还结合相关的材料、工艺、能源、经济、环境等知识和技术,通过丰富的多学科知识库,为生产流程的各个环节提供技术支撑。因此,工业软件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成果的表现,体现了行业的学术和技术水准。

第6篇

关键字:供电可靠性;保障机制;理论;应用

【分类号】:TM73

一,供电可靠性保障机制建设的重要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我国各行各业要发展都需要电力的支持。近几年来,我国各级需电企业的需电量年年增大,这都考验我国供电企业的供电能力。供电企业对电力的供应,目前是使用发电、输电、配电、用电一体化的供电措施。它们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如果有任何一个环节不能障证可靠性问题,那么电力的供应最终都可能出现问题。因此,要提高供电企业的供电能力,就要提高供电可靠性保障,它要求我国供电企业完善发电、输电、配电、用电的全部环节,保障电力能供应到位。

二,我国供电可靠性保障机制的评估

如果要评价供电的可靠性,那么要给出一个评估的指数。通常依国际惯例,是以一个时间段内能供电的小时数与断电的小时次数这两个参数作为可靠性的评估。供电可靠性一般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它的供电可靠性87.6小时,这时的供电可靠性极低;第二个阶段,它的供电可靠性>99%,停电时间>87.6小时,此时它的供电稳定性依然不够;第三个阶段,它的供电可靠性>99%,停电时间

三,我国供电可靠性保障机制存在的问题

1,供电规划出现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用电需求量与日俱增,为了满足我国各地政府机关、企业、居民等的用电需求,当时全国各地兴建供电网。这些供电网有时是用当时最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建立,有时是根据旧有的设备进行改造。这些供电系统一旦兴建成功,马上投入使用。而随着供电系统越建越多,目前则形成数量多、范围广,但是却缺少合理规划的现象。由于缺少合理的规划,我国生产的电力能源有时被无意义的消耗掉,没有得到最合理的应用。

2,陈备陈旧出现的问题

通过2012年1-6月份的统计报告中看到,这些电力引起的伤亡事故绝大多数是由于设备出现问题而引起。由于此可见,供电机制中的设备问题成为我国发电、输电、配电、用电的一个“短板”。我国的供电企业使用的设备在兴建初期投入使用后,由于各个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对于供电设备的更新换代有巨大的差异,有些地区的设备使用时间长、得到的维护不够,如果不能即时更新,它们不仅能以保证供电可靠性的问题,而且各种安全隐患可能会酿成事故。

3,高科技技术应用不够的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很多供电企业已经使用先进的技术完成供配电工作,比如无人值班供电系统、自动化配电技术已经逐步投入使用。然而对供电可靠性保证机制来说,它们不仅要完成供电与配电的科学技术含金量,还需要输电与用电同样确保高科技的发展水平。然而我国供电企业有些部门没有足够的资金提高科学含金量,使供电可靠性机制难以得到保证。

4,供电可靠性管理机制需要进一步提高

供电可靠性管理机制是指供电企业在生产电力的过程中、配电的过程中、电力维护的过程中、设备检修的过程中等都需要有一套科学、严谨的制度,让工作人员通过完成工作制度确保供电可靠性能得到实现。我国代电可靠性的管理机制目前还存在问题,这体现在部分工作人员职业素养不高、技术能力不强,目前的管理制度还没有全面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尽职尽责的在岗位上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

四,提高我国供电可靠性保障机制的措施

1,科学的规划我国的供电系统

如果我国的供电系统不能得到合理的规划,那么供电系统机制将很难得到有效的管理。因此我国的供电企业要借鉴国外的供电规划经验再接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我国的供电系统合理规划。供电企业要统筹出一套合理的、满足人们需求的、且便于管理的供电系统,让不同的用户能接入到不同的电源中,且得到不同的管理。

2,分批更换陈旧的供电设备

要让我国供电可靠性机制能够得到实现,就需要从目前这套系统中的“短板”入手,只有解决陈旧的供电设备问题,供电企业生产的电力才能有有效的输送给用户。目前我国陈旧的供电设备多、需要更换的数量大、需要更换的面积大,如果要求统一全部更换则难以实现。因此要根据现在的情况分批更换供电设备,通过使用先进的设备保证供电可靠性机制的稳定性。

3,引用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

在供电可靠性机制上,国外先进发达国家对这套机制有一套更加细化的估算方式。比如英国,他们不仅很早应用了可靠性评估机制,而且对断电的时间和频率做到更加的细化,日本在英国供电可靠性评估机制上还加上用电转移能力的指标,这项指标的加入能评估出供电企业的配电能力。国外在供电可靠性的机制上有一套先进的评估标准,在实现供电可靠性机制的应用上则使用大量的科学技术和先进设备。与国外供电可靠性机制相比,我国现有的技术还显得过于粗糙。因此我国要借鉴国外的先进水平,再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得到一套比现在更完善的供电可靠性机制和实现的方法。

4,提高供电企业的管理水平

目前我国供电企业的很多环节依然是要靠人力完成的,如果不能有效的提高工作人员的管理水平,那么即使拥有更优秀的“硬件”,而“软件”水平不够配套,那么“硬件”水平的先进行也无法得到体现。因此,我国供电企业要加强现有的管理水平,通过先进的管理水平提高供电可靠性机制的实现。

总结:

从理论上能看到,我国供电可靠性机保障制能基本满足人们的需求,然而在实际实现中,依然会出现种种问题。要让我国供电可靠性保障机制的水平不仅仅停留在理论上,目前主要需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衔接,它需要从供电可靠性保障机制存在的几个问题上突破。

参考文献:

[1].郭永基.可靠性工程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0-16.

第7篇

【关键词】环境监测 问题 对策 研究

近几年来,全球经济竞争日益加剧,我国社会经济稳定发展,但是由此导致我国的环境问题愈来愈严重,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成为我国重要的目标。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环境污染方面,例如水污染、空气污染、白色污染等,环境污染对人民的生活环境和身体健康有着严重的影响,威胁着我国社会稳定性,从而抑制我国经济的健康稳定的发展。因此,我国政府必须加强对环境问题的重视,采取适当的措施来解决环境污染这一难题。在我国,解决环境污染的重点在于对环境的监测,环境监测的数据为政府对当地环境污染状况提供了有利的根据,可以说,我国要想认真贯彻实施环保工作,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必须有环境监测做依靠,否则,我们无法在环保工作实施的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针对过去几十年的经验累积,在环境监测方面,我国已经取长补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监测体系,有着系统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式,同时借助国外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在我国环保工作中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但是,在环保监测取得一定成绩的情况下,我们也充分认识到目前我国在环境监测方面存在着很多的缺陷[3]。因此,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的首要解决目标。在进行环保工作过程中,环境监测是我们的技术基础,它为环保工作提供准确的数据。但是,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环境监测基础设施匮乏,技术落后,人员素质不高,而且没有形成规范的监测管理体系,针对这些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提出相应的对策研究,加强我国的环境监测水平。

一、我国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

(一)监测对象

根据相关的报道和研究,我国的环境监测技术尚未与当地环境质量相统一。一是我国的环境监测对象缺乏专一性,经常会重复监测多种污染现象,并且还是污染程度不严重的,造成了技术和劳动力的浪费;二是我国相对于国际监测水平,我国的环境监测水平落后,一些明显特征的有害物质已被发达国家监测出来,但是我国的监测系统似乎对这些有害物质产生免疫,不能准确的提供相应的污染指数,从而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其中有机物质污染最为突出。我国环境监测对一些城市判断环境健康指数高,但实际情况该地区的环境污染情况明显严重,并且该地区的居民会经常抱怨身边的环境质量。

(二)监测水平评价

我国环境监测后的监测数据非常庞大,根据目前的标准卡来对当地环境的污染物是否超标进行判断,没有可靠的科学依据。只是从数据的表面进行判断,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缺乏科学性,其监测结果不充分,不能准确的判定当地的环境污染情况。

二、针对我国环境监测问题的对策研究

(一)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分析监测数据

引进国际先进的监测技术,根据我国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污染物,监测危害巨大、频繁出现的环境污染物加以重视,以提高我国监测技术的综合能力为指标,针对具有长期性的特征性的污染物,加以科学分析,确保监测的数据能够准确的反应出当地的环境污染情况。同时,利用当达的网络技术,将环境监测数据联网,共享各个地区的监测数据,从而可以更好掌握环境污染物的形态和变化趋势,为我国环保工作提供可靠的数据依据。

在购置先进的功能多样并且有很好的针对性监测分析仪器会导致采购成本加大,并且操作过程复杂、在维护机器上面消耗大量的劳动力,对操作的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要高。因此,对于某些单位,只需要使用,而不需要去花费金钱和劳动力去购置先进的监测分析仪器,这就需要保证共享大型的监测分析仪器,提高设备的工作效率,减少金钱和劳动力的浪费。

(二)监测数据灵活性解决突发的环境问题

在环境有突况产生时,我们首先要通过环境监测技术来判断环境污染物的种类及其产生的原因,并且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对监测的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从而为突况准确有效地处理提供依据。在突况解决后,我们还应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的研究,采取多次多种方式监测手段进行证明,必须确保对此次情况的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从而可以抑制下次环境污染的突况的产生。

(三)在竞争的基础上提高环境监测水平

目前,我国环境监测的竞争体系尚处在初步阶段,日后我们必须不断摸索和对经验进行总结来逐步建立竞争体制,从而形成一套规范的、科学的、整体的、有效的环境监测竞争体制,从而加强我国环境监测技术水平。

(四)整理相关的监测结果资料

为了日后环境监测工作不具有盲目性,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性,提高监测结果的工作效率,我们必须采取先进的方法,对监测结果的数据进行分类和整理,编写出可靠的具有代表性的监测报告和对具有特征性的污染物的监测数据进行总结。

三、结语

环境监测涉及范围广泛,并且复杂多样,但我国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例如监测数据缺乏科学的分析、监测后措施采取不当等等,针对这些突出的问题,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我国的环境监测技术会跨越式的发展着,并且会晋身为国际环境监测中的先进水平。

参考文献:

[1]马晓晓,方土,王中伟等.我国环境监测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J].环境科技,2010,(S2).

第8篇

关键词:食品贮藏技术;冰温;真空;茶多酚

现阶段社会我国食品市场的需求逐渐增加,但是交通运输等贮藏技术没有满足现阶段我国食品行业发展,因此,要加大技术的投入和研究,提高我国食品贮藏加工科学技术,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现阶段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质量和水平。下面笔者对其进行浅析,希望对食品贮藏加工科学技术以及预测提供有效的帮助。

1采用p压贮藏技术.

减压贮藏就是将物品放在一个密闭和冷却的容器内,使之获得较低的绝对压力,其压力大小达到要求的低压达到后,新鲜空气不断通过压力调节器,贮藏期比一般冷库延长了3倍,能够达到速冷却、快速降氧,高效杀菌,消除残留。

2茶多酚在肉类食品贮藏中的应用技术

天然多酚类物质又叫茶单宁茶鞣质,具有抗氧化、抗癌、抗衰老、防辐射、抑菌除臭等多种生理活性。茶多酚是一种无毒的天然食品氧化剂。将茶多酚适量掺入食品中能够延长食品贮存期,有效保护肉类食品的各种营养成分。茶多酚能有效抑制油脂的氧化防止油脂哈败是BHT、BHA理想的天然替代品,对猪油也具有很好的抗氧化作用,有效抑制鱼油的过氧化物形成和多烯脂肪酸分解。茶多酚对核桃油表现出较强的抗氧化能力,但是由于茶多酚的极性较强脂溶性差其在食品中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肉及肉制品茶多酚对肉类及其腌制品如肉食罐头等具有良好的保质抗损效果,尤其对罐头类食品中耐热的芽孢菌等具有杀灭作用。单独添加0.03茶多酚的冷却鲜肉其细菌总数和POV均明显降低,如果将将茶多酚与VE和VC分别联用,具有明显缓解因添加茶多酚而引起的失色。联合使用时的抗氧化强弱顺序:茶多酚和壳聚糖的比例为0.075g/L0.75g/L1.8g/L。最佳复合保鲜剂配比分别为0.06、0.1、0.11、0.2采用此复合处理在延长羊肉货架期方面有明显作用。采用不同浓度的茶多酚对香肠进行处理筛选出能明显显示较强抗氧化效能,多酚抗氧化剂对腊有保鲜功效,同时在食品贮藏中探讨茶多酚与其他天然添加剂复配增强保鲜效果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随着天然抗氧化剂在食品行业中应用的日趋成熟,茶多酚将会有更广阔的开发市场。

3食品真空冷冻贮藏技术

真空冷冻贮藏技术,集合真空预冷和真空。包装与食品期脱水,食品的营养成分风味物质损失少。能保留原有的营养和风昧,其色,味,形与新鲜品基本完全相同。其中应用最多的是蒸气喷射真空干燥蒸气喷射器,它是以供应方便的水蒸气作为工作介质,能够排除易磨损,腐蚀,爆炸的各种被抽气体,采用多级水冷却循环系统取代能耗大.效率低,保持了原有的干制温度低,物料不易氧化,有效成分损失少等特点.为后序进一步快速干燥提供了有效的蒸发通道.因此蒸气喷射真空干燥后的肉类制品,在最大限度地形成许多微孔状或膨化疏松体,产品贮藏于一体,是当今鲜活食品贮藏保鲜先进的技术。

4冰温贮藏技术

冰温贮藏技术将食品的温度控制在冰温的范围内,当食品的冰点较高时,加一些相应的有机物或无机物来降低食品的冰点,当冷却温度临近冻结点达到一种休眠的状况,使产品在“休眠”状态下可以有效地贮藏。冰温贮藏就是在冰温间的食品贮藏。冰温贮藏不同于冷藏和冻结贮藏。冷藏是在0℃以下的温度食品贮藏,该贮藏方法会使食品腐败变质较快。冻结贮藏破坏了组织和细胞的结构,有大量的汁液流失。然而,冰温贮藏接近于冻结点,不仅降低了耗能成本,而且保证食品组织结构也完整无缺,增加了食品的风味和口感。冰温贮藏技术也是许多食品企业在未来的食品贮藏保鲜走向中所投资的对象。必须在低温下防止固化,使生物膜不致被破坏。超冰温技术是通过调节冷却速度等特殊技法,使温度在通常冰点温度以下,拓宽了冰温的研究领域。例如:超冰温技术在牛肉中的应用:先将牛肉降温到2±0.3℃,按照连续降温程序使牛肉降温到-1.0至-3.0℃之间,将牛肉的贮藏温度设置于牛肉的第二次结冰阈之上,这样使得牛肉贮藏时间最长可以达到90天。冰膜贮藏技术:冰温贮藏在贮藏之前,先在食品表面附上一层人工雪等保护膜,以避免冷空气直接流过食品表面出现低温冻害现象。冰温技术的出现也对食品冰点因素提出了重要性的研究课题。

5生物酶贮藏保鲜技术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高效催化功能和高度专一性的一类特殊蛋白质。酶法保鲜技术中应用到的酶一般都是酶制剂,世界上已知的酶制剂有5000多种,工业化生产的酶制剂有近200种,常用的有30多种。酶法保鲜技术是利用酶的催化作用,防止或消除外界因素对食品的不良影响,从而保持食品原有的优良品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食品健康、安全、卫生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在基本解决食物量的同时,食物质的保证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随着对食品材料、加工技术、工艺的深入研究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消费者健康营养保健知识的丰富、增强,企业市场导入力度的加大,越来越多的食品包装新材料、加工新技术、新工艺将开发出来,并得到广泛应用。

就目前来看,食品贮藏加工科学技术是我国食品行业发展的重要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食品种类逐渐的增多,网购的兴起促进了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和进步。在这种时代的发展背景下,对食品贮藏加工科学技术的要求也逐渐提升,传统的食品贮藏加工科学技术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社会发展的需求,食品贮藏的时间和质量应该进一步的提升,结合先进的技术手段,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促进我国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并且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并且提高我国食品贮藏加工科学技术水平,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强预测技术,满足社会的需要。

6结束语

综上所述,食品贮藏加工科学技术在我国社会发展得过程中至关重要,因此应该加以重视。现阶段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升,食品贮藏加工技术,应该加大科技和资金的投入,满足目前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的需要。并且,由于我国的贮藏技术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发展差距,因此在进行改进的过程中还应该积极的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学习先进的经验,并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农业部.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N].市场报,2002-09-03(11).

[2]刘玉魁.真空包装保鲜[J].真空与低温,1996,2(2):116-120.

第9篇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包括诸多方面的内容,如水工大坝工程、水利堤防工程、水工建筑物基础处理等;总起来讲,水利水电工程有着较大的投资规模和较长的建设周期,有着较为复杂的工程技术;通常在偏远山区进行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影响;有着较大的工程量和较为复杂的地质条件,施工难度较大。具体来讲,包括这些方面的特点;

一是通常在偏远山谷地区开展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没有方便的交通,并且施工于河道、湖泊、沿海以及其他水域,那么在施工导流、截流及水下作业时,就需要将水流的自然条件以及工程建设的要求给充分纳入考虑范围,容易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如地形、地质、水文、气象等等。

二是挡水、蓄水以及泄水等功能都是水利水电工程需要承担的,那么对水工建筑物就有着较高的要求,需要具备多种性能,如稳定、承压、耐磨、抗冲等,需要依据相关的规范和要求,将一系列针对性的施工方法和措施给应用过来,促使工程质量得到保证。

三是地基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工程所处地区有着较为复杂的地质条件,如果没有科学的处理地基,就会有事故隐患出现,那么就需要将专门性的地基处理措施应用过来。

2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施工前没有做好准备工作:在施工之前,没有充分的考虑,就会对工程建设的正常施工进度产生影响,浪费掉大量的资源。如今,还有诸多漏洞存在于我国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结构体系中,监督空缺大量存在,在施工过程中,没有合理的配置人员,资金管理不够科学等,也会出现诸多的问题。

二是没有严格执行建设程序:在施工过程中,没有科学的控制,没有理顺建设管理关系,没有明确质量管理目标等等。很多建设企业虽然没有做好准备工作,但是依然争夺项目建设权,以便对国家建设资金进行争取,这样往往无法按期交付使用项目产品。在施工过程中,没有做好精细化管理工作,经常会出现一些质量缺陷问题。上文已经提到,水利水电工程有着较大的规模,那么就无法有效保证监督检查的深度和及时性。

3强化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措施分析

一是将全面全过程的质量管理给推行下去:在水利水电工程中,需要全面实施质量管理工作,各个单位对施工质量检查体系进行构建和完善,结合工程具体情况,对质量管理机构和质量管理制度进行构建。在项目开工之前,需要做好设计交底工作。施工过程中,全面检查每一个环节的质量,完成施工之后,需要严格的验收质量。将全过程质量管理应用到水利水电工程中,在建设全过程中,都需要贯彻质量管理工作。项目前期阶段,建设单位对工程质量管理进行强化,对施工质量建设检查体系进行构建和完善,结合具体情况,对质量管理机构和质量管理制度进行构建;在工程开工之前,需要对工程质量监督手续进行办理,设计阶段,设计单位对设计质量保证体系进行构建和完善,严格控制设计过程的质量,对设计文件的审核和批准制度进行完善,将技术交底工作做好;在施工阶段,施工单位严格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对质量保证体系进行完善,严格落实质量责任制度。

二是将先进的质量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应用过来:首先是对项目管理责任制度进行构建,水利工程的质量责任由项目法人全面承担,监理、施工以及设计单位分别承担相应的责任。质量监督机构将政府部门监督职能给履行下去,水利工程建设各方可以将工程质量问题反映给相关部门和质量监督机构。其次是对质量监督机构进行构建,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切实监督水利工程的质量,将分级管理的原则给贯彻落实下去,不同级别的行政主管部门差异化的监督水利工程;如水利部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主要是统一规划和管理流域机构、省级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等,各个省市设立的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则是统一规划管理、资质审查本行政区域内省级一下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和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单位;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则是则是对施工单位、建设单位以及设计单位进行检查和督促,对质量体系进行构建和完善,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将质量监督工作给实施下去,监督检查施工现场影响工程质量的行为。

三是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施工工艺推行下去: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需要将先进的质量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应用过来,将一系列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施工工艺应用过来,借助于科学技术,来强化管理,促使工程质量得到提升。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需要将一系列先进的施工工艺和安全可靠的新材料应用过来。对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参与方,需要创新科学技术,对新方法和新材料深入研究。

四是对质量法制教育进行强化,加强质量法制观念:对于水利工程建设的各个参与单位,需要对质量法制教育进行强化,增强质量法制观念,对劳动人员的综合素质大力提升,促使水利水电工程质量得到保证;要大力教育和培训管理人员和职工的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知识,对质量管理激励机制进行构建和完善,将群众性质量管理积极开展下去。

4结语

第10篇

1 现阶段国内地质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知识经济下档案信息分类问题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我国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这对我国地质科技档案管理内涵或外延的发展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当今时代下的信息能够以档案形式进行储存,其存在的价值以及对社会的影响都非常重要,并且?n案是将人类的知识结晶与信息相结合的产物,也是对当今社会发展状况的一种反映。此外,在知识经济时代下对档案驾驶进行评估时,往往以档案信息的含量为主要参照,同时,档案信息的载体形式也有所变化,通常情况下,信息的载体一般包括机读、光盘和网络技术等方面,并且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新型的载体技术仍在不断的出现,我们可以根据档案信息的不同选择合适的储存方式进行信息保存。这种以档案信息内用属性来对档案的外延进行划分的方式,使得档案的分类更加的规范化、标准化,从而建立一套系统化的档案的分类体系,对实现地质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2 档案管理中先进设备引入问题

在当今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我国地质科技方案管理工作也受到重要影响,但是,知识经济的发展是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指导作用的,只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保障经济时代快速稳定的发展,档案管理工作也是一样,我们只有加强对管理工作所需的先进技术设备引入,才能更好地保证地质科技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发展。目前,国内的档案管理工作中,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中心进行管理工作,另外在档案的保管方面采用的是微缩技术,这些对我国现代的档案管理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正是由于计算机网络、光盘、多媒体等先进技术在国内的广泛推广与应用,使得我国的地质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正在逐渐步入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1.3 知识经济下档案管理思想问题

虽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设备是实现经济时代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产物并不是只有先进的技术设备,它还为人们的生产发展带来更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人们在对档案信息进行管理时,要注重一定的管理方法,管理人员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档案实施开放管理的措施,但是要保证工作必须在依法治档的前提下进行,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档案管理人员可以根据相关需要具有一些批判精神,并且对档案管理进行不断的创新,从而寻找出最佳管理方案,此外,我们也可以将图书馆学、情报学等相关知识理论引入到档案管理工作中,调整好信息的供求关系,提高信息利用率,从本质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

1.4 档案管理中工作人员素质问题

高素质的管理人员也是实现档案管理工作步入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并且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社会发展的核心内容,同样,在地质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中,也需要这样的人才,我们只要保证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素质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才能保证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实现完美结合,从而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发挥出更好的作用。

2 知识经济下地质档案管理的现代化进程

2.1 分清信息轻重,提高利用率

最大程度实现档案信息为社会所用,是当前我国地质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指标,而且我们将计算机为主的一些先进技术设备引入到档案管理工作也是提高档案利用率的一项重要举措。所以,我们在采用计算机等一些先进的技术设备来对档案进行管理时,要注意根据档案信息价值、重要性以及利用率等情况进行简单分类,然后对那些开放性的、利用率高度档案信息进行优先整理,从而真正实现先进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价值,也大大提高了社会对档案信息的利用率,促进档案管理实现进入现代化进程。

2.2 参照信息内容,分级次著录

众所周知,对一大堆文件进行著录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但是,如果我们根据文件的内容进行整理分类,安装文件的重要程度或者内容进行划分,然后在分批进行著录,将会大大减少著录时间,省时又省力。因此,在对地质档案进行管理时,也可以采用此方法将著录内容分为三个层次,大致包括档案内容反应问题单一、卷内文件设计相同主题、重要特殊文件等几类,然后再根据相关的需要,对其进行优先或这种处理,从而大大提高利用效率,为档案管理工作提供方便。

2.3 利用档案基础,准确化分类

在对档案进行著录时,会有一些目录较完备的案卷,我们可以根据档案的原基础进行分类著录,此外,还存在一些文件形式较为特殊,比如房档等,我们可以根据其人名、地址等特性对其进行录入,这样充分利用档案原基础进行录入的方式,大大减少著录工作量,节约了时间,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档案著录准确性。

2.4 贯彻各项标准,规范化工作

我们要根据相关部门的要求,科学地制定各种规范和准则,使地质档案管理工作更加的规范化、标准化。在当前地质科技档案管理中,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是实现其管理现代化的重要保证,但是计算机的高效管理工作也是以档案信息的标准化为前提的基础下进行的,而且计算机无法准确识别那些信息比较混乱的档案,即便是能够对其进行管理,也必然大大降低计算机运算效率,而且还有可能造成管理分类错误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强档案管理工作的标准化,从而更好的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

2.5 提高人员素质,专业化管理

为适应知识经济时展的需求,我们要对管理人员进行高规格的培养,提高其专业知识和素质水平,在必要情况下,还可以引入一批高层次的管理人才,以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第11篇

【关键词】电力监控系统;SCADA系统;地铁应用;前景展望

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电力监控系统高速发展的新时代,从而推动了变电供电监管系统的发展。工业发展模式的不断扩大,也进一步推动了科学技术融入电力监控系统的进程。可以说,电力监控系统是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而逐步完善的一大变电控制子系统,它集各种先进的科学信息技术于一体,实现了对地铁运行的安全性和供电可靠性的监管和控制问题,在供电监控系统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本文将对电力监控系统的发展及其在地铁中的应用进行简单介绍。

1. SCADA系统简述

SCADA系统是依赖计算机技术进行数据收集与系统监测和控制的自动化系统。该系统已经在许多产业领域,尤其是电力系统的管理中得到了普及应用。其中,电力监控系统,也就是PSCADA系统,以计算机、通信设施、监控单元为基础工具,为变配电系统的实时信息收集、开关情况检查及远程监控提供了现实平台,它可以和检查、监控设施构建成任意繁复的监管控制系统,在变配电监管控制中发挥了重要效用,有利于公司消除故障、减小运作投入,缩短生产时间,加快变配电运行过程中事故的应对速率。该系统具有收集数据完整、决策效率高、掌握信息准确、故障判断及时等优点,已经在地铁的供电监管中得到广泛运用,加快了电力系统的自动化管理进程的发展。

相较于国外先进的SCADA系统发展水平,我国的SCADA系统研究起步较晚,很多SCADA产品与仪器仍然处于进口阶段,在SCADA系统上的技术研究和理论水平都比不上发达国家。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科学技术在我国的普及与广泛应用,我国在SCADA系统的研究与应用也逐步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状态,并朝着集成化、综合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尤其随着电力监控系统在地铁供电监管综合系统中的应用,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在SCADA系统的研究与技术完善。

2. 电力监控系统(PSCADA)在地铁中的应用

电力监控系统(PSCADA)将各种先进信息技术集于一体,实现了对变电系统的数据收集和储存,故障的分析和诊断以及系统的修复与维护等功能。其中在系统数据收集功能中,主要是对变电站的一些设备电压、电流、运行参数及耗电量等基本情况进行收集和整理;故障的分析和诊断正是通过对变电系统运行储存数据的分析来实现的,并通过人为管理,实现对变电站系统的修复与维护。电力监控系统(PSCADA)具有改善变电站运行安全可靠水平、改善运行速率、减少运行成本投入以及保证供电品质等作用,相较于二次变电设备,该系统大大减省了接线工作量,逐渐取代二次变电设备,在变电站中得到普及应用。但是电力监控系统的实施需要满足一些条件,比如,针对电压量要求不高的的变电站,要尽量使用自动化的软件和技术,达到对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节省的目的;在电压量要求较高的变电站中,要采用比较先进的测控软件和控制方法,达到对技术、专业及运行等方面的要求等。

下面结合生活应用,简述一下电力监控系统在地铁中的具体实践应用。

某些地铁站在变电控制系统管理中采用分层分布式的管理框架进行监测和管治,该框架结构中将系统管理分为三个层次,如下所述:

1.站级管理层。该管理层的仪器中主要是一些外部调控装置,可以显示、控制以及维护内部系统的运行效果,并对一些运行威胁及时进行修复。常见的仪器有信号控制盘、显示屏等。

2.间隔层。该管理层中中的仪器设施主要用来进行设备保护和实现数据收集工作,常见的如微机维护监控设施用来对供电仪器进行保护;在显示屏内部进行电流过压保护并采用一些监控系统及时监测和控制;此外,在数据收集中也要进行适当的间隔层保护。

3.网络通信层。该通信层主要实现各级管理层与外部设施及网络的通讯,也就是常说的数据交换和信息传递。

地铁供电监测系统中常常会出现由于线路中断、线路接触不良等问题造成的系统故障,为此采用分散管理的方式可以缩小部分线路故障对整体系统的影响,同时应用集中管理的方式对各分系统分线路进行综合管治。系统运行正常时,可以采用远程监控的方式来进行远程控制管理,这样可以避免监控装置对内部系统运行的干扰和影响;系统运行故障时,要及时进行系统断闸,进行故障清理,以尽早修复系统,恢复其正常工作能力。

3. SCADA系统前景展望

SCADA系统虽然已在变电站供电系统控制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其应用时间不长,理论不成熟,并没有很好的与一些先进科学技术相结合,为了进一步提高SCADA系统的应用广度及应用范围,可以从一些几个方向对SCADA系统进行改善:

(1)SCADA系统的集成性

SCADA系统要满足未来系统更高的需求,必须实现其集成性的特点,将各种信息技术集于一身,实现各相关企业与平台的数据收集与整合。

(2)变电所综合应用自动化

提升SCADA系统的测控能力,引进一些测控设备的智能化管理,实现对变电所的自动化运行控制与系统管理功能,促进地铁事业的发展。

(3)SCADA与新技术的融合

将SCADA系统中融入先进的科学技术,比如专家测控系统、智能化管理技术等,实现SCADA系统的在线实时监控功能、专业精准诊断功能以及及时修复功能等,提高对变电所的管理效率和管理的全面性。

4. 结束语

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信息和网络时代。当前各大企业及设备管理中都引进了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电力监控系统的先进技术的引入,大大改善了其应用环境与应用条件,使得电力监控系统的应用更加普及。其中,电力监控系统在地铁中的应用实现了对地铁运行状况的监管,保证了地铁的安全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铁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惠娟,许志红,彭文.地铁电力监控系统的仿真设计[J].电工电气,2010(10):14-19

第12篇

作者:陆明 单位:辽宁矿安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传统的机械制造工程技术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机械制造技术在使用的过程中,除了提高人们生产效率外,还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因而在我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21世纪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计算机网络的运用,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还推动了机械制造工程技术的发展。在此,本文从现代机械制造工程的技术特点以及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方向两个方面出发,针对机械制造工程技术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做以下论述:

一、先进制造技术的特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已无法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先进制造技术的运用,能够在原有的制造技术上弥补传统制造技术中存在的不足,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还能节省生产成本。针对先进制造技术的特点,具体分析如下:首先,先进的制造业技术其实就是整个制造技术所在发展阶段水平层次最高的,它是由传统旧制造业技术改革生成的,它不仅保持了原先制造业技术里的有利之处,还不断地进行改革、创新,吸收新科技、新技术,并发展到各行各业的生产中去。将机械制造业中的先进技术跟当代的高科技结合在一起,组成技术团体,将之作为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技术。其次,先进的机械制造工程技术可不仅局限于整个制造生产的过程,它还涵括了产品销售前的市场调研活动、产品的开发工艺设计、筹划、加工制造、批量生产、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等整体企业的具体工程项目,并将之结合为一个有机统一的群体。再次,先进的机械制造工程技术能够无限制地创新、吸收一切先进科技成果,使最新最科技的制造工程技术能够成为一个可驾驭企业生产整个过程的生产产品流、能量信息流的系统性综合性工程项目。最后,目前经济社会逐渐趋于全球化、国际化,工业企业市场的竞争也演变得愈加激烈,而先进的机械制造工程技术好像就是了化解这场“战争”而存在的。由此可见,一个国家所拥有的机械制造工程技术,最好要领先于时代的先进技术水平,只有这种程度才能在机械制造业企业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方向

在21世纪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除了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外,还应在原有的基础上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针对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方向,具体分析如下:首先,机械制造业技术中精密成形的优势。成形通常包括了铸造环节、焊接步骤、塑形加工处理等一些较为复杂的过程。而精密性质的成形则包括了精密的铸造环节:对外部湿膜进行精密铸造、精密铸造刚型、高标准精度的造芯环节,精密性质的锻压步骤:冷湿双性的精密成形、冲裁的精密技术、精密性的进行焊接与切割过程等。其次,机械制造业中对无切削液的加工处理技术。它主要就是应用于机械制造的加工环节,这类工艺加工形式可以简化制造的工艺步骤,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避免因消除冷却液而带来的不利影响,就比如说:工业废液的排放问题、废弃钢铁的回收问题等。再次,机械制造技术中快速成形的优点。这项技术在设计上直接突破了以往加工处理技术不可避免的去除材料的最大限制,合理地应用添加环节、累积过程的原技术理。代表性的快速成形技术是分层次的实体制造技术以及先熔化再沉积的制造技术等。最后,机械制造趋向于绿色、环保发展。绿色环保型的机械制造技术就包括了绿色的生产加工、绿色环保设计、使用环保可降解的材料、机械设备无污染、工艺带有环保意义、绿色卫生的产品包装等一切和安全挂钩的制造技术。这一环保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污染,消除制造业对自然环境的胁迫,从而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让整个制造业工程项目能够节约能耗,进而提高员工环保的意识。

三、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机械制造工程技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核心作用。随着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机械制造工程技术已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还具备环保以及低能耗等优势。由此就需要相关人员能结合机械制造工程的发展趋势以及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有针对性的对机械制造工程技术进行创新,在提高机械制造工程技术的同时,还能推动我国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