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4 17:26: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水库信息化建设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中小型;水库;信息化;建设
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推广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经济社会真正步入了网络时代和信息时代。信息利用俨然已成为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基础,信息的作用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随着社会的发展,水利资源在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能源和信息是当今社会持续发展的两大支柱资源,开发和利用水利资源是促使水利行业向现代化转变的有效措施和手段。实现水利的信息化建设是水利现代化的前提。
1 中小型水库水利资源的现状
虽然我国的水利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巨大成就,水利基础基础设施初具规模,但依旧有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水利信息的利用不充分和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技术力量薄弱。计算机应用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推广,提高了信息的传递速度,拓宽了信息渠道,极大的方便了信息的传递和获取。办公用的计算机硬件设施和网络环境虽然有了明显改善,但仅限于一般信息的浏览或简单信息的查询。水利信息化建设中的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都有了进步,但没有充分利用这一便利条件,造成我国的水利信息利用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水利信息化建设需要有专门的技术人员,信息的汇总、系统的维护、监控网站的设计与制作等工作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来完成。水利系统现有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员相对较少,技术能力相对薄弱,很难完成水库水利工程大规模的数据采集、汇总和信息的及时更新。
2 中小型水库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水库的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基础信息系统工程的建设,以及全国水库的相关信息采集、信息传输、信息处理和决策支持等分系统建设;水利信息数据库的建设,水库信息数据库是国家安全重要的基础性公共信息,为国家和政府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水库综合管理的信息系统建设;加强对水库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中小型水库的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中小型水库的水文观测站少和相对流域较小,洪水汇流和入库的时间短,传统的时段报讯方法和人工语音报讯无法对水库流域降水实现实时掌握,不能及时有效的做出洪水预报;大多数水库还采用传统的人工洪水预报方法,这种方法工作效率低,不能进行实时预报;中小型水库普遍尚未实现计算机模拟洪水调度,依旧采用手工方式进行洪水调度,手工方式演算计算量大、效率低、精度差,很难实现水库洪水的多方案调度和方案的优选,无法为现场决策提供有效的信息和技术支持;中小型水库的工作管理人员较少且文化程度不高。技术水平有限,水库情况和雨水情况的资料整编费时、费力,准确性和及时性不能保证。所以,应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结合水库的实际情况,促进水库的信息化建设,建立起一套集水域情况采集与传输、防汛值班机、洪水在线预报、洪水调度模拟、水情资料整编等功能的自动化系统。彻底解决传统的水库工作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实现水库水利工程的信息化和现代化。
3 中小型水库信息化建设和发展方向
3.1 水利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水库水利工程也凸显出新的特点和要求,主要包括水库水利信息的多元化、信息的快速传输、快速处理、资源共享、水库水利信息的安全性等等。随着全球地理信息系统,以及RS、RTK等传感技术的应用,为水库水利信息的多元化提供了更加丰富准确的信息。卫星系统和雷达信息的引进,推进了水库水利信息的数字化进程,加快了水库的规划、开发、管理信息的全面数字化。先进的计算机网路技术使信息传输数字化和网路化,极大的提高了信息传输的时效性和利用率。这些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在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建设中发挥着重大作用,使得在短时间内收集齐全的国内水雨信息成为现实,为全国的防汛决策提供了信息支持和及时可靠的信息来源。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高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信息处理速度快、可视化程度高、表达更直观。高水平软件的开发和先进的加密技术,切为信息系统的安全建设提供了保证。努力提高信息化工作的管理水平,重视信息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的培养,积极探索新的信息系统管理方法,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
3.2 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要加强现代水利的顶层设计,把水利信息化建设贯穿于“建设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水资源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水资源保护和江河健康保障体系、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的全过程,力求实现水利信息化和水利现代化有机融合;要加强基础数据采集和信息资源共享,构建完善的数据采集、处理、传输与的基础设施体系,实现对水库水资源基本情况实时监测,为政府防汛抗旱指挥决策提供准确的第一手资料;要加强水利信息技术应用和推广,推进信息技术在主要江河源头区、饮用水源保护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强制性保护中的应用,建立防汛、防台风、防山洪灾害联动预警机制,利用现代技术,在流动人口进入山洪灾害危险区或发生山洪灾害危险前,及时有效的提出预警。
水库水利信息化所需的基础设施是一个全国性的网络工程,是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包含的关键技术有:实现远程自动化控制、信息数据和信号的模拟、全球地理信息系统和传感器技术、数据库技术、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人工智能化管理等技术。从水库水利资源规划管理到水利工程的设计施工和运行,促使传统水利工程向信息化水利工程转变。充分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不断丰富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内容。各个水库、江河流域等水利工程的信息化建设是国家水利信息化的一部分,是国家水利信息化系统的信息源和信息子系统。这是一个规模庞大、复杂的信息系统工程,涉及到水利行业的方方面面。水利的信息化建设是国家一项重大战略,需要水利共组人员认真去布置、实施和完成。
要加强中小型水库水利信息化建设中的员工队伍建设,提高工作效率和信息资源利用率。水库水利的信息化建设要按照相关建设的程序,合理规划设计、实施和建设。水利工程的建设是基础,管理是关键。着重强调水库的日常维护、技术培训、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促进水库的保持和升级。要加大与有研实力和熟悉水利行业特点的计算机企业的战略合作,确保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支持。要加大对水利工作人员的技术培训,培养出专业技术与信息管理技术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建设一直特色、专业、敬业、高素质的现代水利队伍。不论从发展速度还是发展规模,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都是信息采集、传播和利用都达到了空前的高水平。要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资源的优势,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4 结语
水利的信息化建设要在国家信息化建设方针的指引下,适应水库水利工程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提高水库水库水利工程的管理与服务目标。在全国水利行业中推广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建设水利信息化的基础设施,解决水力资源不足和有限资源共享难的问题。以促进水库水利工程的信息化来提高防汛减灾、水资源优化配置、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水土保持、水质监测等水利工作中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立足应用、着眼发展、实务创新,带动水库水利的信息化和现代化,保证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陆赞.利用IT技术实现水利信息化建设.数字技术与应用.2011.11
[2]沈青德.陈林.辽宁省中小型水库水情预报调度系统技术研究.现代农业科技.2010.10
[3]罗海龙.梁振海.王亚迪.GPS技术在白石书库水情自动测报系统中的应用.现代农业科技.2009.12
[关键词]征地移民;信息化建设;水库工程
中图分类号:W3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5-0287-01
近年来,随着我国大批水库项目的实施,其中的征地移民工作也陆续开展起来。在征地移民工作中,需要对项目区大量的实物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并通过一些传统软件进行调查数据的后期统计、整理与分析。但由于征地移民调查数据的复杂性――其数据量的庞大性、其政策的多变性等,致使目前征地移民工作人员在实物调查数据采集、录入和整理期间花费大量时间,且只能将基础数据及成果数据分散存储在各自的硬件设备中,无法达到对数据进行合理地系统化管理,降低了基础数据的可用性及价值,也给征地移民工作的后期展开带来弊端。
1 水库工程征地移民信息化的意义
1.1 数据的统一管理与有效利用
征地移民信息化系统通过合理组织相关数据的分类方式和统一管理数据的录入形式,对数据进行有效完善的集成管理。如使用传统软件采集使用的数据,不仅需要制作大量的表格模板,而且管理也极为不便。征地移民信息管理系统则可以提供统一的录入界面,让多人同时异地且在不同的设备环境中实现数据的统一采集,形成高质量的数据仓库,做到数据归类合理有序、管理使用简单便捷、统计分析精确高效。
1.2 降低项目成本与提高工作效率
征地移民信息化系统的建成将实现数据的统一录入、自动合并与统计分析,避免以往人工统计汇总带来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对于后期征地移民安置规划的设计和征地移民安置实施阶段都能通过一系列前期信息系统设计,提供辅助设计和实时进度计划编排和显示,将会大幅提高水库征地移民工作的效率。
1.3 增强了征地移民工作的透明性
对于水库征地移民工作前期调查汇总后整理进入数据库的实物数据,经过合理分析和筛选,可以建立网络查询模式,在征地移民实施工作期间可以开放移民个人信息数据供其查询、调阅。移民通过对自己个人信息的查询,能够及时了解自己在实物调查中涉及的数据信息,同时增加了移民对于征地移民工作的信任感,为地方政府更加顺利平稳的实施征地移民工作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
2 目前我国水库工程征地移民信息化现状
2.1 采用地理信息系统及技术
地理信息技术,也称3S,是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全球定位系统(简称GPS)和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遥感是人们在航空器或航天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设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全球定位系统(GPS)是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地理信息系统(GPS)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对空间相关数据进行采集、管理、操作、分析、模拟和演示,并以地理模型分析方法为手段,适时提供多种空间和动态的地理信息。遥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空间定位,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于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输入、管理、分析和表达。传统征地移民实物调查方式相对落后,开发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征地移民实物信息化系统,可有效提高征地移民调查成果的工作效率。该系统具有根据调查内容需求设置专门数据库,以遥感解释为基础,完整表述土地调查数据并进行现场修正,同时可满足调查工作快速查询、汇总、统计和输出等功能。为在地理空间上实现各种资源调查、规划配置提供了高效的辅助技术手段。
2.2 存在问题
随着“3S”及其集成技术的日趋成熟和广泛应用,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改善传统的征地移民信息化现状的建设条件和技术也已逐渐成熟和完备,且已具有一定的研究工作基础。尽管相关单位针对征地移民信息化建设开展了不少的努力和探索,但受限于建设目标和研究重点的不同,更由于信息化系统开发建设资金和时限的限制(开发资金动辄数千万元,研发周期长辄3年或更长),加之在实践应用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难题,目前,国内尚无针对水库征地移民信息化工作领域专业可靠且完整和高效的信息化建设系统。
3 水库工程征地移民信息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3.1 信息化系统的通用性
由于水库移民工作具有很强的区域性,不同省份之间、省内各县(市)之间都会存在或多或少的区别,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同一地区的水库可能会存在政策处理上的不同,这些因素决定了系统既要考虑本阶段所涉及的库区,又要考虑其他库区水库移民工作的普遍性,要能适应各管理对象和环境的变化。这不仅对于系统的开发人员是一种挑战,对于制定和实施征地移民信息化系统的设计人员也是一种高要求。因此信息化系统的设计需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并充分了解分析库区征地移民工作的业务需求,结合库区征地移民工作的共性与特性,形成一套完善、可靠、稳定的信息化系统设计方案。
3.2 信息化系统的扩展性
信息化系统应采用模块化结构思想进行设计。功能模块间相互独立,数据共享。信息化系统在功能上、体系结构上、数据处理上应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和扩展性,以便于水库工程征地移民信息化系统的进一步扩展。
对于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的各种分组、分工协同作业的情况也同样需要根据实际各地方进行现场测量、绘图、登记等具体的情况采用网络版开发,通过建立服务器的方式实现实时的多输入端录入功能,最大程度的提高实物调查工作的效率和精度。
3.3 信息化系统的安全性
信息化系统中的数据直接关系到移民的切身利益,也是工程业主计算投资的重要依据,因此为了要保证水库工程征地移民信息化系统数据内容的高度安全,必须从各方面提供全面的安全机制,保证数据的安全、稳定。
[关键词]大型灌区 水利信息化 建设思路 运行模式
[中图分类号] TV9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4-312-2
水利行业信息化建设在我国起步较晚,从当前发展情况来看,推行较为广泛的主要是水库工程,而在大型灌区运用范围较少。从功能的情况来看,目前信息化的建设主要应用于防汛抗旱调度、水资源管理、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等,其应用功能范围还不够宽。如何切实有效地使信息化工程成为渠道管理的科学管理手段,使信息化在灌区管理工作中发挥更大效益,在目前仍然是一个摸索阶段,还没有一个标准的国家性规范及有效的参考模式。
1我国水利行业推行的信息化工程主要特点
1.1主要使用的国家规范及标准
(1)《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1989年4月施行。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10月施行。
(3)GB/T13016---1991《标准体系表编制原则和要求》。
(4)《首都信息化标准体系表》,中国标准出版社,2001年2月。
(5)《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2001年12月。
(6)《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第一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务院二、信息化工作办公室,2002 年 5 月。
(7)《水利技术标准体系表》(2001年5月)中有关信息化的标准。
(8)《水利信息化标准指南(一)》新提出的标准。
(9)水利信息化必须遵循的国家标准。
(10)由其它行业(如信息产业部等)的行业标准。
(11)有关国际标准。
1.2主要的建设及运行模式
从目前推行最广的水库工程信息化建设情况来看,其建设及运行模式主要有:
(1)野外数据的自动采集及运算处理系统;
(2)自动监控及报警系统;
(3)自动控制系统;
(4)软件应用技术平台;
(5)信息化控制中心;
(6)会商室及会议系统;
(7)门户网站;
(8)内部数据共享及管理平台。
1.3实际使用过程中的管理手段
(1)基层管理人员减少野外数据的观测汇报,增加野外观测系统设备的检查;
(2)为了确保自动控制系统的失效性问题不发生,自动控制系统仅作为一个辅助手段,主要仍采用人工控制方式;
(3)利用自动监控及报警系统提供防洪与抗旱的即时手段,使管理科学化、准确化;
(4)充分利用门户网站向社会宣传灌区,也让门户网站成为灌区群众了解灌区管理局运行管理的窗口;
(5)建立信息化管理中心,确保信息化设备及系统的正常运转与维护;
(6)利用数据共享平台,与上、下级进行充分互动;
(7)通过会商室及会议系统进行远程协商与联络。
1.4存在的问题
因为水利信息化运用时间短、信息化技术发展慢,还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设备维护成本高、易损坏。造成的主要原因是管理单位未参与建设过程,掌握不了实际安装、维修技术,只能依赖项目施工单位,导致设备维护成本高。由于自身技术力量薄弱,完全依靠施工单位,无辨别设备质量,且不能掌控好实际操作程序,使设备既质量参差不齐,又易造成操作损坏;
(2)信息技术不成熟,不能保证有效适用。由于信息化在水利工程中的运用还尚不完善,时间也短,有很多技术开发时间短,其适用性与实际使用存在差距,或实践经验不足,经受实际操作的检验不够,往往不能保证较大范围的实用性。如闸门自动控制系统,往往在实际使用中容易出现操控失灵现象,导致安全性问题出现,在不少已实施信息化控制的灌区,常将闸门自动控制系统当作摆设,仅作为检查时的演示手段,并不能达到实际简少操作与管理人员的目的;
(3)灌区群众的素质不够,不能保证田间信息化设备的安全。由于灌区用户文化程度不是很高,再加上水利行政主管部门及灌区运行管理局对信息化工程的宣传力度不大,致使灌区群众对信息化工程不理解,认为信息化工程是对他们的利益侵害,易造成室外设施的破坏、损毁或丢失。
(4)应用功能不足,不能满足整个水利行业的需求。根据对江西省内的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调查,其应用范围多为水位与闸门数据采集和视频监测,如下表。
其应用功能主要是应用在防汛抗旱的调度上,其他如水利工程管理、水资源管理、水政监察等也有一些,但不是主流,而相对于灌区的灌溉水利用系数观测、灌区水量调配、支(斗、农、毛)渠用水管理、渠道维护管理等方面还显薄弱,尤其是在渠道维护管理方面问题突出,目前仍主要靠人工巡堤方式进行渠道维护管理,还缺乏有效的信息化管理手段进行智能管理。
(5)执行的规章规程少,仅有执行标准,没有自己的行业规范。从已知的水利行业执行标准看,仅有三个水利行业执行标准,没有水利行业信息化规范,大部分为执行参考其他行业标准,属于行业自身的标准不多,使灌区信息化建设还处在摸索阶段。
(6)资金投入少,达不到规划预期效果。根据调查江西省大型灌区规划与实施情况,十三个大型灌区总规划信息化投资2.89亿,目前实施资金1518万元。调查已实施完成的和正在实施的灌区情况,赣抚平原灌区规划5475万元,实施610万元,袁惠渠灌区规划263万元,实施153万元,潦河灌区规划1650万元,实施375万元,柘林灌区规划1290万元,实施380万元,锦北灌区规划2942万元,实施150万元。根据对比,实施资金远达不到规划要求,无法满足灌区信息化需求。
2大型灌区的信息化建设思路及运行模式
大型灌区与水库有较大区别,一般大型灌区既有山塘、水库,又有渠道灌溉,面积广、地域宽,实施信息化难度较大,应该规划出一个具体的建设方案与建设内容,使灌区信息化建设有章可寻、有章可依。现就赣抚平原灌区及锦北灌区这两个大型灌区现状情况提出大型灌区的信息化建设思路及运行模式如下:
2.1信息化建设主要内容及方向
(1)防汛、抗旱预警系统。防汛、抗旱预警系统是水利工程的重点建设项目,建设得好,水是利于国、利于民;建设得不好,水将成灾。大型灌区因为地域广,涉及人员、城镇、村庄多,防汛、抗旱任务重(如锦北灌区灌溉面积54.37万亩,涉及高安、上高、宜丰、奉新4县市21个乡镇、街办、场),防汛、抗旱任务重,所以要把防汛、抗旱预警系统作为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头等大事。目前灌区对防汛、抗旱预警系统的建设主要是建立水位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分析,设立预警水位,部分设立自动闸门控制来及时控制泄洪。从这个建设方案来看,其被动性较强,不能提前预警、也不能很好控制区域性水量。该系统应增设雨情观测数据采集点、山洪聚水观测数据采集点、水量蒸发数据采集点,使整个系统形成一个既可全方位预警,又可局部预警的系统,通过提前发现山洪聚水流速与流量、降雨量及降雨时间、水量蒸发等情况,来提前分析汛情或旱情情况,从而作出更精细的防汛、抗旱计划工作。
(2)水资源管理系统。建立取水口取水数据采集、干支(斗、农)渠用水口数据采集、干渠出水口数据采集、田间弃水数据采集等采集系统,同时与雨量观测点、蒸发量观测点形成数据网,进行灌区用水量情况分析;增设干渠沿线排污口水质、水量数据采集,分析水源污染情况,并与环保、水政监察等执法部门并网,解决水源污染问题。
(3)工程维护与管理系统。目前已建立信息化工程的大型灌区工程维护与管理系统仍然停留在建筑物结构登记、数量登记等表格形式上,实际运行管理仍然要靠大量的一线人工巡查维护,有很大的智能化空间。大型灌区工程维护与管理系统应向智能扫描维护方向发展,利用便携式扫描设备(雷达、红外线、超声波或其他),对渠道进行扫描式巡查与维护,并将巡查信息进行采集分析管理。
(4)政务办公系统。通过政务办公系统,让公文处理在网上办理,形成无纸化作业模式,节约资源;通过日志记录进行行政监控,使岗位考核量化透明。
(5)内部数据共享及管理系统。主要应建立资源共享平台,让灌区管理局与上、下级各级部门形成数据共享、管理局与相关政府、部门形成数据共享。
(6)门户网站。门户网站应反映出灌区形象、风貌,向外界宣传灌区文化、政策,使外界对灌区有一个认识、了解。
(7)信息控制中心站。是整个信息化工程的心脏部分,对整个信息化设备的控制与管理,应预留有较多的发展端口,利于灌区的信息化长远发展。
(8)调度会商室及会议系统。主要起到与外界的会议交流,与上层部门的沟通,同时也是防汛、抗旱的指挥调度中心。
2.2信息化的运行管理模式及手段
(1)建立信息化管理中心,专人进行信息化管理调度。信息化管理中心是对灌区整个信息化各个系统进行统一调度的管理岗位,要担负运行维护、数据处理、信息更新、信息管理技术培训、新型信息化建设导入分析等多方面的信息管理工作,确保灌区信息化能发挥现有最大功效,并能实时跟进时代步伐,使灌区信息化不至于建立几年后就与时代脱节。
(2)落实信息化运行、维护管理费。信息化的运行是持久性的,其费用涉及到流量费、光缆费、网络费、设备维修费等多方面的运行管理费,这些费用每年都要发生,灌区应落实好相关运行、维护管理费,确保信息化功能正常运转。
(3)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规章制度。为了保障灌区信息化的良好运转,应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规章制度,如设备巡查制度、保养制度、数据上报制度、保密制度等。
(4)加强信息化业务培训工作。目前灌区相对应的信息化专业人才极度缺乏,应加大相关业务培训工作,使现有管理人员能完全掌握相关设施操作技能,基本掌握相关设施维修、养护技术。为了灌区今后的信息化发展,还应考虑相关专业人才的引进。
(5)改善灌区工程设施硬件,增设配套辅助设施。灌区大多建设时间早,很多硬件设施与信息化设备不配套,特别是交通设施难以跟上灌区发展步伐。灌区渠道大多沿山修建,交通不便、人烟少,现状渠道维护管理手段多为步行巡查,所需管理人员较多,交通设施的改善配合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将极大提高灌区管理功效。
参考文献
[1]《水利信息化标准指南(一)》,《中国水利》,2003年22期.
[2]王二建.《浅谈国内水利信息化建设问题》,《今日科苑》,2010年20期.
[3]《珠江水利信息化建设现四大亮点分析》,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10年12月24日.
关键词:灌区;信息化;应对策略;运行管理
灌区信息化是提高灌区的管理服务水平和质量、降低成本的重要手段,是实现“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2套指标体系的重要措施,是灌区建设和发展的必然方向。通过现代计算机、网络通信、电子信息、智能控制等技术构建水资源信息感知、智能控制、动态调度,实现灌区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全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的大型灌区共434处,分布在全国31个省(区、市),涉及1104县(市、区),截至2014年底,共153处灌区不同程度开展了信息化建设[1]。通过灌区信息化建设,工程运行安全保障得到了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得到了增加,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灌区综合管理水平得到了提升。对灌区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多位学者也提出了各自观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陈金水[2]对灌区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思路方面提出了灌区现代化的顶层设计思路要结合灌区的实际情况,遵循客观规律,循序渐进,要结合灌区的实际应用情况,做到实用、有效和可靠。信息化的规划质量受灌区自然环境、工程条件、人文因素等制约,郝敬伟[3]指出针对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内容、分析建设规划应坚持开放性、先进性、可靠实用性等基本原则,并针对系统运行的人员素质、运行管理、制度建设等关键因素提出合理建议。灌区通信方式也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不断在变迁,从较少占用资源的GPRS方式[4]、到可以实现遥测和遥调的GSM方式[5]、适用于人烟稀少且无公网覆盖地区的5.8GB/s宽带微波方式[6],以及VPN虚拟网技术,或者上述方式的各种组合等。灌区信息管理系统从单纯提供信息到提供共享和决策支持服务转变。肖建华[7]对灌区信息化系统集成方案进行了优化,针对普遍存在的信息化“孤岛”问题进行了整合,实现对各种页面的浏览。柏屏[8]、谢芳[9]、李翊[10]、马乐平[11]等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平台,数据库为基础,建立了不同类型灌区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了水利信息的采集、展示、模拟、管理和分析评价及数据的上报和共享。从目前的灌区信息化发展现状看,灌区水管单位对灌区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较高,而工程前期规划及后续管理意识不强。灌区信息化是一个集信息采集、数据管理、决策支持、网络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其发展不仅仅需要关注建设期,更应该开展全过程管理,包括前期规划,建设管理及运行维护等多个方面。
1灌区信息化发展现状
灌区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充分利用计算机、电子、通讯、控制、网络技术,围绕灌溉管理,打造灌区工程管理及运行管理的支持、应用平台。其主要建设内容一般包括:水雨情测报、闸门监控、墒情监测、调度管理、办公自动化等系统的建设,以及数据库和通讯网络的构建。从建设效果看,灌区建立了灌区水情信息基本站点和完善了传输方式,管理上基本实现了计算机对基础水雨情信息的采集、处理和预报功能。灌区获取的信息被不同程度用于灌区自身的管理当中及行业主管部门决策的依据,一定条件下实现了灌溉水资源的优化调度和配置。灌区信息化建设初步达到了建设目的。但是,在多年的建设管理及运行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不同阶段存在的问题各有特点。
1.1规划阶段
配套改造周期长,规划与建设脱节。在实施过程中,限于各地实际情况及编制规划时期条件,规划编制深度不同,规划技术方案实施时机不尽合理,工程投资建设内容与工程量不匹配等。各地信息化建设规模、重点和实施时间不同,加上工程建设环境与物价水平的变化,工程建设标准更新,原规划内容与建设情况不符。数据格式不统一,系统兼容性差。数据的分类、定义不规范,设计单位各自为阵,存在低水平重复开发与建设等现象。数据库模式多样,标准化程度低,数据存储难以同化,无法实现信息共享,产生一个个“信息孤岛”。采集和传输设备型号种类繁多,档次参差不齐,应用程序各自独立,没有关联性。缺乏统一规划,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信息化规划与水库安全、山洪灾害、气象部门环境等监测项目重叠,各自独立规划、设计和运行,各系统分属不同管理部门,无法集成,增加了投资,降低了资源利用率,同时增加了维护费用。软件标准化、通用化程度低。由于各类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均由各承担单位独立开发,其系统性差、维护困难。这就导致数据库和应用软件只能由少数人员熟悉使用,一旦出现问题,往往导致整个系统的瘫痪甚至废弃,由于缺乏权威的数据库建设指南,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其它用户也难以使用。片面追求外观效果,实用性偏低。规划中对系统的展示功能要求较为丰富,片面追求视觉效果,而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不足,多数数学模型难以对实际状况进行符合实际的模拟,难以对灌区水资源科学调度管理起到指导作用。
1.2建设阶段
在建设实施阶段,总体建设水平低和管理职能分散,同时信息化人才和资源投入不足也是导致信息化建设机制缺失的原因。信息化建设水平低,影响数据的质量。直接造成水利统计数据的获取方式不稳定,部分地区存在重复建设,使得数据源混乱,指标重复不一致,有可能会出现相互矛盾的情况。实际建设时,由于不同施工单位采取的技术手段有差别,很难做到系统建设的整体性,不利于系统的二次开发和综合集成。管理职能分散,信息化人才匮乏。信息化运行管理人员处于基层水务系统,无法参与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对信息化建设规划信息了解有限。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不足,对信息化知识认识不足,从事水利工程建设人员往往具备扎实的水利工程建设知识,而信息化方面知识则成为短板,无法及时发现建设中存在的不足。硬件优于软件,制约信息化水平。灌区普遍重视硬件建设,软件建设水平较低,相反限制现有硬件水平充分发挥。甚至有的资料整理分析还需要人工操作,对灌区管理效率有直接影响,同时已开发的软件得不到实践应用,这也间接影响了软件的开发和推广工作。
1.3运行管理阶段
设备多样化,维护成本高。灌区常用的水位、雨量、流量等设备种类繁多,品牌各异,性能也是千差万别。经过实践运行,进口原装或组装采集设备质量相对较为稳定,但设备价格较高,多为一体化设计,维修困难。国产设备价格较为低廉,但长期运行可靠性偏低。信息化人才建管不对称,缺乏相关专业知识。从事水利信息化系统开发人员偏重于信息技术,而对于水利建设相关知识略显缺乏。长期从事灌区管理业务的人员多数对信息化认识不足,造成系统建设完成后成为摆设品的尴尬局面。对灌区管理人员的培训及再教育往往侧重于水利与工程建设专业知识,信息技术方面的人才往往得不到重视。维护费用高,存在资金缺口。维护一个信息系统可能比建设更难,而且信息化系统建成后的管理和维护,则主要靠应用者和管理者完成。信息化设备更新快,淘汰率高,运行维护费用高,运维费用由使用单位自行解决,对水管部门来说在资金上有一定缺口。
2灌区信息化发展应对策略
国家每年仍将投入续建配套节水改造投资的3%~10%用于灌区信息化建设,这为灌区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然而,灌区信息化运行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已经开始制约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灌区的建设管理水平也是信息化程度高低的重要体现。灌区水利信息化涉及数据采集、信息传输、决策支持等多方面的运用,因此提前做好灌区信息化发展中的应对策略,对发挥系统应用效益及信息化运行长效机制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1规划阶段
信息化系统设计的前提是规划质量,良好的规划能够节约工程投资,节省工期,保证工程竣工后长期高效运行。系统建设规划要结合灌区实际情况,实际应用和效益发挥紧密联系,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融入到实际的灌区管理中,才能建设技术含量高,紧跟科技现状的系统工程。适时调整规划,合理升级改造方案。针对规划不能满足当前需求的情况,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本着“技术先进、经济合理、讲求效益”的原则提高工程建设标准及优化建设内容。统一规划,提高系统兼容性。各系统输入输出接口采用国家标准,为系统集成提供便利。建立科学规范、标准统一、资源共享的信息化应用平台,实现网络互联和资源共享。这也是减少投资、降低后期管理和维护成本的手段。国家也颁布了相关标准,如SL700-2015《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数据库表结构及标识符》对库表结构、数据表示方法和标识作了规定。加强沟通,实现互联互通。在水利系统中根据职责和隶属关系,由通信和计算机网络系统相互连接,实现信息和成果共享。李翊[12]、刘海燕[13]等提出的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和云计算解决方案可提供借鉴,建立感知层、网络层和云计算平台三层架构,为各类信息化系统提供统一的软硬件基础平台。实用性至上,可视化仿真辅助。对数据分析挖掘及建立水利水文模型进行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水资源的优化调度,提高用水效益。对数据和空间信息给予了不同程度的表达,都应以满足现实需要为原则,不可过于追求动态和可视化效果。在信息传输上,目前大多数灌区都采用遥测系统,信息传输方式有GPRS,3G网络和VPN专网等。由于现在公网覆盖率较高,数据量较小的信息基本能够通过GPRS传输,而3G和VPN网络传输费用较高,一定程度限制视频监视、闸控等设备所需信息的传输。原则上应优先选择公共通信方式,或以公共通信方式为主。
2.2建设阶段
加强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恰当配置模块。灌区目前主要的业务应用系统包括信息采集处理、水费计收管理、配水调度管理、灌区防汛预警及办公自动化系统等。严格执行技术框架体系,水利部项目办编制完成了23部项目标准,覆盖术语与编码、信息采集与传输、数据资源、应用系统和建设与管理等方面。在灌区信息化建设中严格执行相应的技术标准,对主要硬件设备、关键系统技术审查,能够保障仪器设备多样化带来的困扰,提高系统兼容性。在此基础上需要加强业务应用系统的开发力度,从系统建设经验看,采用微软公司控件进行二次开发是一种选择,其设计工期短,界面友好,符合管理人员平时的工作习惯与思维方式,只要进行短期培训一般管理人员即可上岗操作。推进公共数据库系统建设,实现资源共享。灌区公共数据库包括基础信息、水情、水利空间和社会经济等数据库。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局域网系统,实现信息的传输、处理与共享。实现水利行政管理部门、灌区管理机构、计划用水户等多级管理平台的数据共享,提高行政效能,提升计划用水管理的主动性,为调度决策提供信息支持。构建水利基础信息采集体系,提高水利基础信息的利用率。现有的公共通信资源基本能够覆盖灌区主要水源地信息传输的需要,灌区信息化建设应依托现有公共通信网络建设相应的水利基础信息通信网,为灌区基本业务提供通信服务,适时增加必要的传输带宽以保证大数据量的传输能力。建构区域性数据中心,在灌区水利基础信息采集体系内实现日常灌溉、防汛抗旱、应急调度等事务的资源共享。
2.3运行管理阶段
加强制度化建设,保证长效运行。灌区信息化系统中精密的设备需要采用严格的技术操作流程,整个系统的管理和使用需要明确责任主体、规范管理职责,严格操作规程。制定清晰、严谨、科学、规范的系统管理制度,是保证系统长效运行的有效手段。大部分信息化设备均安装在荒郊野外,暴雨天气易遭到雷击短路损坏,数据采集设备线路易遭到动物啃咬破坏,民用设备易被偷盗。所以设备的防雷、防水、防火、防盗等需要在运行中予以重视,采用切实有效措施保证设备安全。重视人才培训,提高运行管理水平。信息化系统涉及水利、电子、通讯、自动化、计算机等多个专业。因此对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要求也较高,这样的综合型人才在灌区管理单位不多。因此要求在系统建设期管理人员能够及时参与,充分了解系统建设的内容和技术要求,完工后也应提供充足的培训学习机会,只有提高灌区管理人员的素质,才能保证灌区运行过程中系统的有效利用,并充分发挥应有效益。经验表明系统的长效运行不仅在于建设高质量的信息化系统,日常的巡视检查、维修管养也是系统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
3结语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现代水利发展中的作用
一、我国水利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以及信息技术所推动的技术革命,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已经被世人所认同。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各个行业的管理以及工业自动化方面全方位展开,特别是在提高效率,促进传统产业技术更新和行业技术进步,促进国民经济方面起到更为积极的作用。水利信息化就是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实现各类水利信息及其处理的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智能化,全面提升水利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水利作为农业的命脉,是国民经济建设的基础。水利现代化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及社会的和谐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水利信息化是实现水利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水利信息化已取得长足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实现了各种水利基础信息的遥感、遥测以及信息的快速传输和处理。全国水利系统初步实现了从水情雨情信息的采集、传输、接收、处理、监视到联机洪水预报;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建设“国家水文数据库”并取得了部分成果;水利部门办公自动化的建设也已经基本到位,开始实行远程文件传输、公文和档案联机管理;建成了连接全国流域机构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实时水情信息传输计算机广域网。覆盖全国的“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也已投入了建设。
二、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我国水利建设中的应用
2001年水利部党组确立了"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的发展思路。2001年水利部党组确立了“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的发展思路,同年召开的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将水利信息化建设定名为“金水工程”,它是水利信息化建设标志性的一年。2002年《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将"金水工程"列为国家"十五"期间要加快建设的十二个重点业务系统之一启动建设。2003年10月水利部召开了首次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会议,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水利信息化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正式出台,标志着全国水利信息化的全面展开。2004年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将"全面加强水利系统电子政务建设"作为2010年水利发展的十大目标之一。2011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全面实施‘金水工程’。加快建设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和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提高水资源调控、水利管理和工程运行的信息化水平,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中央水利工作会议从战略高度对水利信息化提出新的要求。水利信息化步入更好更快发展新轨道。同年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历经十余年,圆满完成了建设任务,顺利通过竣工验收;“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与应用”荣获2011年度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特等奖。12月,国家发改委批复了二期工程的可研报告,计划投资12亿元,二期工程初步设计编制工作积极开展。以水利普查数据处理为重点的多项专用软件开发、部署和培训工作按计划圆满完成,以县为基本普查单元编辑制作的普查用标准分幅纸质工作底图达48149幅、1:50000普查用电子工作底图达24182 幅,全国纸质和电子工作底图领取和发放完成。为下一步全面开展全国水利普查数据正式报送工作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国家水资源管理系统建设前期工作进展顺利,项目总体设计方案编制完成;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管理系统二期、农村水利管理信息系统、水利电子政务系统等重点工程建成并发挥重要作用;黄河水量调度管理系统(二期)开工建设。水利部出台《水利网络与信息安全体系建设基本技术要求》,水利部机关政务外网等级保护方案通过审查,整改实施工作全面展开;水利部机关政务内网通过国家保密局审批,获得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系统使用许可证,各流域机构政务内网分级保护整改工作已基本完成。水利异地会商视频会议系统更趋完善,作用效益非常显著。系统覆盖面大幅扩充,涵盖7个流域机构、32个省级单位、151个流域省区市直属单位、327个地市级水利部门、1423个区县级水利部门。2011年召开全国性异地视频会议37次,约14.4万人次参加。福建省建成全省综合应急视频会商指挥系统,实现预警信息到乡、视频会商到乡、指挥部署到乡和视听到村的目标。水利部制订《水利信息化资源共享目录(第一批)》;中国东中部地区1:5万水利基础电子地图建设工作完成;环境减灾高分辨率卫星数据实现向水利部的业务化传输;长江流域水库信息复核工作进展顺利,完成了长江流域及西南诸河42413座水库基本信息填报和复核;珠江水利委员全力完善11类水利工程数据库;浙江省基于1/1万地形图的小流域划分项目圆满完成。 2012年5月3日,水利部印发了《全国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水规计[2012]190号)。规划是“十二五”期间全国水利信息化发展的阶段性、纲领性文件和行动指南。对于全国水利信息化事业的长远发展,促进和带动水利现代化,提升水利行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保障水利可持续发展、促进民生改善具有重大意义。
1、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水利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然而,相比构成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其他行业的快速发展,水利信息化建设虽然起步不晚,但发展缓慢,相对落后,并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水利信息化投入严重不足。信息基础设施十分薄弱,信息采集和传输手段普遍落后,运行维护经费无固定渠道,现在的主要做法是水利信息化建设和系统维护费用列入各重点水利建设项目,采取工程带动的办法筹集水利信息化建设和维护资金。但目前网络建设应用逐步增多,应用系统已涉及水利建设和管理的各方面,安全运行和日常维护工作量非常大,有些系统建设时间早,部份硬件设施急需更新,大量的软件引进开发工作急待加强,已建成的系统存在运行维护费用问题等,租用公用线路和正常软件升级服务等都需要费用。仅仅依靠临时解决的费用无法满足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加大投入,争取各级政府支持,多渠道筹集资金。二是水利系统信息化人才匮乏,网络建设较缓慢。水利行业涉及面宽,专业众多,应用复杂,目前普遍做法是将系统的建设与管理采用外包服务,缺乏计算机专业人员、软件开发人员、管理人员,使得应用系统的需求和使用与实际脱离,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还不够,已严重影响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开展。加上信息采集和传输手段普遍落后,信息的全面、准确、实时性不足,致使在水利信息源的开发利用方面,与其他部门差距较大。因此要加大人才的培养,特别是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和水利专业技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三是全国性的水利公用信息平台还未建成。四是水利信息化建设中低水平重复开发和重复建设问题仍很突出,条块分割现象依然存在。
可见水利信息化建设作为水利行业的非工程性建设,其在防洪减灾方面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将有效减少干旱洪涝灾害所带来的损失。在我国工业现代化和城镇一体化的建设中、广大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和谐社会日益深入的形势下,解决我国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水土流失和水污染等四大水问题,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必须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开发水利信息资源,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并重是实现水利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转贴于
本文重点阐述了袁北灌区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架构设计和业务功能;并着重描述如何通过对信息采集与监测、用水管理、三维实景展示、闸门控制、工程巡查管理等子系统的设计与建设,来实现灌区管理的实时化、水量调度的科学化、用水管理的合理化,为我省大型灌区的信息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
灌区;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
0引言
随着江西省对水利建设投资的不断加大,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项目相继开工,灌区信息化建设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实现灌区管理规范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重任,是提高灌区管理工作水平,提升用水效能,合理配置水资源的重要途径,也是利用信息化来带动灌区管理现代化的必要手段[1]。在此背景下,袁北灌区结合自身特点,通过灌区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有效地管理和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同时对灌区数据进行整合处理,为主管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为灌区的运行和管理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和保障,该灌区的运行和管理正向全面现代化快速迈进。
1灌区概况
1.1工程概况
袁北灌区位于江西省宜春市西偏北部,东西长约62km,南北宽约37km,总土地面积14.372×104hm2,设计灌溉面积2.312×104hm2,当前有效灌溉面积1.718×104hm2。灌区属赣江水系袁河及其支流,是一座多枢纽、蓄引并举、库渠结合的大型灌区,是国家重点商品粮基地,在保障我省西北部地区的粮食安全和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1.2信息化概况
近年来,随着灌区水源工程、渠道工程及配套设施的续建和扩建,原有的手工作业管理模式和运行手段已难以适应当前的管理工作的需要,在未建设信息化管理系统之前,灌区的工程效益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集中体现在:(1)监测监控硬件设施不足,整个灌区尚无一个自动化的量水设施。管理人员难以实时、准确地掌握灌区水情数据,造成水量调配不合理,水资源浪费、水费征收无依据等问题;干渠渠道险工险段未能得到及时的监控,导致滑坡、坍塌等现象得不到有效的发现和处置,灌区工程的安全运行得不到有效保障[2]。(2)工程维护信息化能力弱,灌区工程的维护与管理仍然停留在建筑物结构登记、数量登记等纸质表格形式上,实际维护管理依靠大量一线管护人员进行巡查,工情、险情上报难,考核量化不清晰,有较大的智能化提升空间[3]。(3)缺乏业务应用软件,灌区在部分渠首或闸门部位安装了视频监控或水位测站,但未专门针对业务功能进行软件开发,这不但使得部分硬件不能充分发挥效能,而且资料或数据的后期整合、分析利用也较难,无法为灌区管理人员提供科学的预警预报及水量调度决策。(4)网络通信方式落后,灌区所有管理站、管理段缺少专用通信网络,信息传送仍依靠纸质媒介,时效性差,沟通效率低,灌区的管理极为不便,造成信息共享不及时,数据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灌区的政务办公及管理水平。
2系统架构设计
袁北灌区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架构设计按照“平台化,分层设计”的理念,采用B/S系统架构,在技术标准规范体系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框架内构建系统显示端和服务端。
2.1显示端
该管理系统的显示端即人机交互界面,用户可通过系统提供的各种功能界面实现对数据的实时监测、查询、统计、分析等,还可根据实际工作的业务需求调用相应的功能模块,如工情监测、闸门自动化控制、视频监控、自动化办公、工程设施管理、三维实景展示等。显示端通过网络与服务端进行数据交互。
2.2服务端
系统的服务端自下而上包括数据采集平台、数据传输平台、数据存储平台、业务应用平台。(1)数据采集平台:数据采集作为系统服务端的基础,通过在灌区内建设各类监测硬件获取相关数据,如:水雨情、水位、视频图像、闸门开度、气象、安全巡查以及人工录入的灌区基础数据。(2)数据存储平台:在数据采集的基础上,采用统一的数据模型和接入规范,通过水利专网对各类数据进行接收、交换、存储和管理。(3)业务应用平台:该平台由应用支撑层和业务层组成,应用支撑层主要实现各应用功能之间的互联、互通和互操作,实现业务应用的快速开发、运行和整合,配置系统运行的软硬件,构建平台资源管理器,为业务应用提供基于统一技术架构的开发与运行支撑环境。应用支撑服务主要包括消息中间件、授权服务、空间服务、数据交换、数据访问服务等;业务应用是本系统的核心,用于满足灌区日常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为管理和决策提供信息化支撑业务,即综合运用各种信息与知识,将水雨情、工情、用水量、巡查报告等以信息化、可视化、智能化的方式直观地呈现给灌区管理者,为其提供科学的辅助决策。(4)数据传输平台:满足系统内各类数据的传输,是灌区信息化管理系统服务端运行的保障。
3系统功能
袁北灌区信息化管理系统运用先进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数据库技术、“3G技术”(GIS、GPS、GPRS)、三维建模技术为灌区建立起全面、完整、协调的信息化综合体系,以用水管理为重点,兼顾防洪减灾,发挥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综合效益,实现灌区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和规范化,提高灌区管理的工作效率,达到节约用水、合理配置水资源目的。本系统涵盖信息采集与监测、用水管理、三维实景展示、闸门控制、工程巡查管理等应用子系统,并且各子系统间实现了高度集成,管理人员可在系统的门户网站进行登录,进入各功能操作界面。
3.1信息采集与监测子系统
系统包括灌区的基础信息及实时监测信息的采集与呈现,包括灌区水库、大坝、渠道、闸门等基础工情信息以及渠首水位、流量、闸前水位、闸门开度、视频监测、雨量等实时数据的展现,还可将以上数据通过GIS电子地图[4]、三维虚拟仿真的形式进行展示,并提供图层选择、数据查询、地图浏览等细化功能,实现二维三维一体化,快捷直观地为管理人员展示灌区重要数据。
3.2用水管理子系统
用水管理子系统由灌区用水计划、水量调度、用水统计、数据查询等功能模块组成,以信息采集与监测子系统中的流量、水位、雨情、气象等数据作为用水计划、水量调度的依据,依托数学模型为核心进行分析计算,合理确定调配灌区不同区域及各级渠系的调水调度方案。此外,系统还提供水量超限报警等功能,避免了管理人员单纯依靠经验进行水量调配所造成的供水不足或水量浪费,提高了灌区运行的经济性,解决了灌区在用水管理工作中长期存在的处理手段落后、时效性差、信息管理松散、和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等突出问题,更好地为袁北灌区供水调度工作服务。
3.3三维实景展示子系统
三维实景展示子系统对灌区水源地、水库大坝、干渠、地形地貌等场景进行三维实景建模仿真,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三维虚拟自主漫游、三维自动漫游、快速查询和定位、业务数据信息关联和实时显示、信息集成展示、三维动态模拟等六大业务功能。该子系统的实时数据展现是基于WebService技术实现,3D场景中的实时数据展现是通过U3D程序调用基于J2EE平台开发的灌区管理系统中的WebService接口来实现的,主要包括实时水情、闸门监测数据等。系统还可在3D场景中对水闸的实时开闸情景进行三维模拟或直接对闸门进行调度操作。
3.4闸门控制子系统
闸门控制子系统包含调度申请、调度执行、调度监控、启闭日志等一系列业务应用功能。主要通过布设在飞剑潭水库闸门现场的测控柜来完成对闸门的远程监控和自动化控制,测控柜基本配置包括PLC设备、电流电压传感设备、断路器、防雷设备、电流电压显示仪表、闸门开启高度显示仪表、启闭控制按钮等。同时为启闭机配置闸门开度传感器、机械荷载传感器等,实现闸门现场的按钮启闭,并为远程控制提供自动化控制线路,在灌区管理局配置测控服务器和测控终端设备,通过对系统相应的功能界面的操作,实现对闸门的远程自动化控制。
3.5工程巡查管理子系统
灌区涉及的工程数量庞大、分布位置较广,实际运行和管理需要大量的一线人工巡查,然而目前运行和维护仅依靠纸质表格,电子化程度不高,管理水平有较大的信息化提升空间。通过手机APP的开发,用户可以手持移动设备直接对水库大坝、渠系进行巡查,并且可以实时拍照上传数据。工程巡查管理子系统主要实现灌区日常管理记录以及巡查轨迹记录,包括灌区日常管理记录、巡查轨迹记录、巡查记录查询、巡查报警处理四个功能模块。
4结语
袁北灌区管理局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管理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管理条件得到较好改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监测数据和设备运行状况能实时准确地掌握;二是水量调配和用水计划有了科学根据;三是通过三维实景展示,灌区总体情况一目了然、形象准确地掌握;二是水量调配和用水计划有了科学根据;三是通过三维实景展示,灌区总体情况一目了然、形象直观;四是工程维护与管理得到了切实的保障。灌区信息化系统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正在逐步实现,系统的投入使用将为灌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良好的作用,促使灌区走向现代化。然而,灌区的信息化建设和发展需要长期的过程,为更加充分发挥现有系统的功能,还需要通过增加监测站点、改进通讯方式等办法来完善灌区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
作者:鄢煜川 蒋国斌 单位:江西省水利科学研究院 江西汇水科技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王亚立,饶奇磊,胡安民,等.大型灌区信息化工程建设及运行模式初探———以江西省灌区为例[J].水利发展研究,2015(4):43~46.
[2]森苏超,李文平.中牟杨桥灌区信息化系统的开发与建设[J].水利建设与管理,2014(3):65~68.
在大兴水利建设的同时,近年来,市水利局在强化水利工程的管理方面也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但“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仍然存在,比如管护技术力量薄弱、维护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水利管理工作。
“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市水利局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建设是一时的,而管理无穷期,只有扎扎实实加强管理维护,才能确保水利工程长久发挥效益。为此,市水利局要求水利管理要实现“法治化、标准化、信息化、民生化”,坚持“四化并举”,补长水利管理短板,使水利工作从“重建设轻管理”过渡到“建设与管理并重”,全面提升水利工作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推进法治化建设
促进人水和谐
半沉姚江湾头三年的违法水上餐厅的处置,曾是我市水利管理的一道难题。《宁波市甬江奉化江余姚江河道管理条例》以及三江河道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实施和建立后,2015年1月,三江河道管理联席会议办公室发挥平台作用,协调相关部门通力合作,于当年3月中旬由江北区按无主船实施应急清障,还将该河段废弃几十年的70米排架一并吊离清障,恢复了三江口优美、畅通的水环境。
水是生命之源、生存之本、生态之魂。依法治水、依法管水,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保证。依法治水,首先要有法可依。近年来,在学习上海等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我市初步构建了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工作的“1+X”政策体系。所谓“1”,是指推进我市水利维修养护工作的政策总纲领《宁波市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管理办法》,“X”是指一系列配套出台的水利工程管理制度,比如《宁波市海塘管理办法》《宁波市海塘管理考核办法(试行)》《宁波市大中型闸泵工程管理规定(试行)》等相关的系列文件。这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的相继出台,为我市依法治水打下了坚实的法律基础,也为提升全市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管理水平提供了制度保障。
体制不顺、职能不清、权责不明曾是我市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改变这一状况,确保全市小型水利工程安全运行和效益充分发挥,在镇海区试点经验的基础上,2014年,我市全面启动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市水利局会同发改、财政部门联合下发《宁波市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推行管养分离,把工程的维修养护推向市场,实现物业化、社会化管理,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由专业队伍承担。同时,按照集约管理原则,因地制宜采取“以大带小”“小小联合”,实现区域化管理模式,不断提高小型水利工程的管护水平。
“徒法不足以自行。”坚持依法治水,必须严格执法。全市70多支基层水政监察中队配备了执法取证装备,600多名水政协管员覆盖重要平原河网地区,第一时间发现、举报水事违法行为。同时,通过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制度,水政监察支队对重点涉河建设项目、水土保持项目实施有效跟踪督查。近三年来,查处各类水事违法案件1000多件,其中立案查处170多件,罚没款金额近400万元。
依法治水,还体现在落实最严的水资源管理上。“十二五”期间,全市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初步建立,“三条红线”指标按县分解落实,用水总量年均增长控制在2%左右,单位GDP用水量年减少11%,实现了GDP高速增长下的用水量低增长。
树立标准化意识
为群众筑牢防护墙
2013年,宁波遭遇“菲特”台风重创后,城市内涝十分严重。为缓解中心城区排涝压力,我市全面启动了甬新闸泵站工程、保丰碶闸泵站工程、铜盆浦泵站工程、陶家路江泗门泵站工程和新泓口泵站工程等“五大应急泵站”建设项目。2014年8月市区遭遇暴雨袭击,河网水位上涨迅猛,五个应急泵站首次启动应急排涝,15台套机组运行近370个小时,应急排水约1500万立方米(相当于一个中型水库水量)。在2014年的“凤凰”台风和2015年的“灿鸿”台风中,五大应急泵站均经受住“实战”考验,有效地保障了市区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水利人常以这八字来警醒自己,因为水利安全管理工作不仅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也事关全市改革发展、社会稳定的大局。为此,市水利局决心通过建立标准化管理体系,来确保水利工程安全、持续、高效运行。力争通过5年努力,全面提升我市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水平,争取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根据工作目标要求,到2020年底,全市大中型水利工程、装机容量1000千瓦以上水电站、小型水库、国家基本水文测站的标准化管理合格率达到100%;“屋顶山塘”等其它重要小型水利工程基本达到标准化管理要求。
在水利工程标准化建设中,水库的安全管理一直是重中之重。近年来,经过大规模的水库除险加固,全市各地不断强化水库安全管理工作。目前,全市水库安全管理工作已全面落实分级负责,建立了目标责任制和考核体系,形成工作有人管、任务有人抓、责任有人负、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新工作格局。
在水库、海塘首轮大规模集中除险加固完成后,市水利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开展大坝安全、海塘、水闸等水利工程安全鉴定工作,及时评价工程安全状况,做到隐患早发现早治理,不再搞“战役式”治理模式。同时,认真总结台风影响期间水库运行调度工作,加强科学调度和风险管理,确保水库运行安全。
为进一步提升水库单位标准化管理水平,我市积极鼓励并推进大中型水库创建“国家级”和“省级”水库管理单位工作。目前,全市6座大型水库全部成功创建国家级水利管理单位,5座中型水库已创建“省级”水库管理单位,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2013年,我市还首次启动尝试小型水库规范化管理单位创建工作,通过开展达标创建,昔日破损的管理房和启闭机房整治一新,管理区清洁美观,各类安全警示标志标牌醒目规范。
各地水库在标准化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创新举措。亭下水库作为安全生产“元素化”管理的原创单位,在水库安全生产方面一直走在全市前列,得到了水利部的高度评价,2014年被水利部评为“水利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单位”。
安全生产元素化管理,是指将单位(或系统)安全生产职责及管理对象层层分解、细化为安全元素,每个元素落实责任人,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移动网络等手段,把每个元素安全状况、检查情况、隐患处理过程等反映在网络上,使管理人员和上级领导随时掌握安全动态,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保障单位安全运行。
亭下水库将水库安全生产职责和管理对象分解为8个单元、26个组、587个元素,建立了由33位员工组成的元素化管理队伍,实施13项操作规范。自2006年10月应用安全生产元素化管理系统以来,亭下水库累计处置各类安全隐患647个(次),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该模式已在浙江、江苏、湖北、山西等地30余家大中型水库和县级交通运输部门推广应用。
加强信息化建设
智慧水利实现长效管护难
一个个安装在水库、河道、闸泵的传感器,全天候无死角地感知并传回降雨、水位变化信息。通过这一双双“眼睛”,工作人员只需在电脑前轻点鼠标,就能实时了解河网相关信息。“针对洪涝灾害、城市供水用水以及水质水环境恶化等问题,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就能‘运筹千里之外’。”宁波弘泰水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介绍。在该企业研发的“宁波智慧水利云平台”上可以看到,气象预报、台风路径、实时雨量、内河水位等数据一应俱全。结合大数据和专业模型,云平台还能对台风、暴雨、山洪等各种突发事件进行预警预报,为水利工程制订智能调度方案,为指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经过多年水利信息化建设积累,我市智慧水利已初具规模,水利数据中心建成投用,数字防汛、数字原水、数字三江、水资源调度、市区河道调水等系统得到开发应用,智慧水利数据服务中心及宁波市智慧水利综合平台初步构建,水利信息化系统框架及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
水库作为水利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防洪、供水、发电、灌溉、环境生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对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为实现“智慧宁波”“智慧水利”,结合全市“五水共治”实施方案和行动计划,市水利局主持了“宁波市水库现代化综合管理系统”的建设。该系统基于水利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面向和服务于不同层级水库监管部门和水库管理单位,为水库打造了多级联动式监督、24小时全天候预警、全面在线办公等现代化监管体系,全面提升水库科学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目前,“宁波市水库现代化综合管理系统”已作为“五水共治”行动重点工程,在市水利局及全市33座大中型水库推广建设。在抵御台风和日常供水灌溉中,该系统构建起水库网络监管协同管理体系,不仅发挥了明显的社会与经济效益,也为甬城的防洪排涝和用水安全筑起了一道道无形的防线。
随着近年来远程防汛会商系统、防台工作预案、基层防汛体系以及覆盖全市的水雨情遥测系统和重要水利工程监控系统等信息化措施的建设完善,全市的防洪减灾整体能力显著加强,尤其在应对台风暴雨影响中作用巨大,年洪涝旱灾害损失占同期GDP比重都控制在0.6%左右。目前全市已建有雨量监测站超400个,水情监测站点近200个,主要视频监控点近500个,水利物联网覆盖城市各个角落,有效地支撑了现有防汛减灾、水资源管理和水文观测等业务要求,为群众构筑起坚强的智慧堤防。
与此同时,“智慧防汛”工程正不断走向深入,我市启动了智慧防汛“升级版”,采用数学模型对中心城区内涝进行模拟预报。“智慧防汛”二期工程是城区防汛预判预报系统工程,能够结合城市雨水管网排水能力,实现对城市内河代表站点水位过程以及城市内涝区淹没范围、淹没水深、淹没时长等的预报,促使宁波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快速转型。
促进民生化发展
兴水成果润泽人民
记者日前在余姚市黄家埠镇杏山村看到,这里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穿村而过的小河清澈见底。沿河两岸居住的村民说,因为实行了河道整治工程,才有了今天的美景。杏山村拥有1000余亩水面积,占全村面积的30%,村内河道纵横。由于各种原因,该村的水环境也曾不同程度地遭受破坏。2006年,杏山村投入163万元对村内河道进行了整治,疏浚了1450米河道,东西两岸进行了挡墙砌筑修缮、压顶和绿化,并修建了38只河埠头。次年,经过市发改委、市水利局等部门的复验审核,杏山村成为全市首个水环境整治示范村。
一直以来,民生水利都是我市水利建设的重头戏,宁波通过融入民生化理念,进一步完善水生态文明管理、农村饮用水安全管理等举措,使水利建设发展从过去单纯的灌溉防洪变为一道道美丽的风景、一项项富民的工程,让兴水成果润泽人民。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谚有“收多收少在于肥,有收无收在于水”之说,可见水在农业中的重要作用。过去我市农业种植全凭经验和勤劳,遇到干旱年份,就请专人来浇水,为此投入了不少资金。喷微灌技术的引入,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2007年以来,我市以服务现代农业发展为目标,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大规模的喷微灌工程建设。“十二五”期间全市建设喷微灌工程总受益面积23.61万亩,完成投资4.81亿元。据测算,通过喷微灌工程的开展,每亩可节约水资源30%至50%,作物增产10%至30%,综合效益达600元至800元/亩左右。
在高效节水灌溉面积不断扩大的同时,我市近年来开始实施智能化微喷灌工程建设。记者日前在杭州湾现代农业开发区内看到,智能化微喷灌工程可以实现现场控制、网络终端控制、手机终端控制,田里缺水、温度过高,系统会自动发出警报信息到管理人员手机中,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手机控制灌水及遮阳帘的启闭,确保作物及时得到合理科学的灌溉,同时防止了大棚内温度过高导致作物烧伤,由此进一步提高了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农民饮用水安全问题也得到较好解决。自2005年开始,市政府把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连续作为实事工程来进行部署,我市农村饮水安全覆盖率从“十一五”末的71.2%提升至“十二五”末的97%,预计会在2016年底达到99%以上。
近年来,我市在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作中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制订了因地制宜、分类实施的建设模式。对于城市或乡镇水厂大网能延伸覆盖的地区,实施“镇—村”联网,对都建有村级水站的相邻村,实施“村—村”联网,尽量合并村级水站实现联合供水,通过联网供水扩大供水规模来提升供水安全水平;对于无法联网供水的村级水站,通过配备净化消毒设备、更新改造老旧管网以及新建或改扩建小型水源工程等措施进一步提升供水安全水平。象山县从2008年开始,积极开展“镇村联网”工程,全县300多座村级水站,到目前只剩下37座,不但提高供水规模、保障程度和工程效益,而且减轻了运行管护的压力。
关键词:水利信息化;水利信息资源;水利事业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信息中心的指导帮助下,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大力开展信息自动化建设工作,在信息化系统建设应用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有力地保障了横山水库安全运行。
一、工程概况
横山水库位于江苏省宜兴市西南宜溧太华山区,是太湖流域溪河水系的拦蓄工程, 水库集水面积154.8平方公里,总库容1.12亿立方米,是无锡地区唯一的一座大(Ⅱ)型水库,也是江苏省六大水库之一。水库于1958年动工兴建,1969年9月基本竣工,除险加固工程于2001年10月开工建设,至2004年4月工程全面竣工。除险加固工程对横山水库信息化系统进行了全面建设,该系统建成投运至今,为确保水库的安全运行和提高工程运行管理水平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信息化系统建设的现状
该系统是由一个监控中心和若干个远方端站构成,建成以来基本实现了水利信息的“有人值班,无人值守”。通过建成的自动雨水情采集系统、闸门监控系统、视频监控系统、水库大坝测压系统以及无线和有线通讯系统完成以下操作:a、对水库及其上游各个测站的水位,降水情况的实时监测、收集处理并显示;b、闸门的远程实时控制;c、对水库重要区域的视频监控;d、对水库大坝的测压数据的收集;e、与上级主管部门官方站点的直接通讯。
1、自动雨水情采集系统
该系统通过对水库及其上游的各类水情、水文的采集,完成对水库水位的实时监测,并可将采集到的数据应用于其他方面。目前已建成自动测站共计7个,分别分布在横山、桥亭、大涧、桥涯、李家园、深溪涧、横涧,通过光纤实时上报该测站的水情、水文情况,从而为水库水位库容计算、流量计算以及防汛抗旱调度等做好准备。
2、闸门控制系统
其主要通过现地PLC控制闸门的远程启闭。PLC系统即可编程控制器,一般都固定安装在闸室启闭机房内,其优点在于逻辑运算可靠、易学易用、抗干扰性强、通行能力强等。中控中心的值班人员通过上位闸门控制软件发送编写好的PLC控制程序到PLC系统,然后再通过PLC系统完成对闸门的远程启闭。当然,水利调度人员也可以通过设置在闸室内的现地开关来切换远程和现场操作,从而确保溢洪闸闸门控制的灵活性,并且可以对对特殊情况进行紧急处理。
3、视频监控系统
实时视频图像监视是当今社会应用多媒体技术的一个典型应用,集电视技术、传感技术、多媒体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以及自动控制技术为一体,利用计算机网络有效地组合起来的多媒体视频管理系统。
横山水库在坝区共设置了13个高清摄像机监控点,24小时实时采集模拟信号,通过编码器数字化处理后,以数字信号的方式通过架设好的专用光缆传回中控中心,并由中控中心的视频监控软件选用实时录像的功能,记录下来,为事故分析提供最为真实的一手材料。有效的图像信息,可以增加中控中心运行管理人员的操作、判断依据,真正实现“零距离”远程监控。
4、水库大坝测压系统
横山水库大坝测压管自动监测系统是采用高稳定传感器和先进的计算机、通信技术,每天对各个测点进行一次数据采集,并将结果输入自动化软件进行处理,每月对每个断面进行一次汇总,年终对所有断面进行测压管资料整编,作为判断大坝健康状况的重要依据之一。
5、有线和无线通讯系统
通讯系统是防汛抗旱指挥通信的基础设施之一,主要用来承载各级部门的网络通讯和语音通讯业务,实现防汛抗旱指挥实时通讯。目前已建成通讯系统主要由固定电台、专用网络、有线电话以及借助移动公司搭建的水库专用集团网。
三、信息化系统发展方向
现今社会现代化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新的技术、设备甚至发展理念都在不断地更新变化。为更科学得管理水库,我们需要根据自身的客观条件寻找适合于自身发展的方向,从而实时完善水库信息化系统,加速实现水库现代化管理。
1、自动雨水情采集系统
自2004年实际运用以来,给水库雨水情的收集与处理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其操作界面以及以及其强大的运算能力,是水库前所未有过的,帮助水库管理人员成功地摆脱了按时现地测量的局面。但其也存在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a、雨量站相对偏少,对于不均匀降水的情况无法全面测量;b、数据汇总界面格局固定,无法与OFFICE软件相兼容,只能观看,无法直接提取相应时期数据作为编辑;c、增加远程推送功能,可以通过自动发送邮件、自动发送短信或者借助更新WAP网站平台,随时远程查看水库水文数据。
2、闸门控制系统
针对液压启闭式闸门特点,启闭闸门控制系统可以考虑增加手动式操作方案,增加2套现场应急操作方式,即针对闸门,一对一电动直启闸门式操作,以及一对一手动直启闸门式操作,能够有效得应对紧急情况下,强雷或者断电天气跳过PLC直接启动闸门,最大程度地杜绝事故的发生。
3、视频监控系统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目标实现全库区实时监控,即采用360度全景不间断监控,全面而又整体式的监控水库的图像信息。今后还将发展为移动视频监控,即将监控服务器与移动设备连接,通过3G或WIFI连接到水库视频监控,实现随时随地,都可以查看水库实时情况。
4、水库大坝测压系统
需要将除险加固后,分批埋设的测压管进行整合,重现编排测压管的需要,力求更为直观地体现在测压系统软件上。
5、有线和无线通讯系统
仅仅通过语音对讲只能解决一些及时沟通的问题以及具体事务的协作,在面临一些重大需要抉择和决策时,则需要把各部门管理者汇聚在一起,进行协商和决策。这就需要视频会议的模式,该模式不仅可以模拟出面对面交谈的场景,同时还能记录下会议过程,更好得传达会议精神。
6、技能培训
信息化系统投运以来,涉及观测人员和系统运行维护人员,就各项基本知识、计算机基本知识、自动化监测系统的原理、日常观测方法、仪器及系统的使用、维护和故障排除、软件使用等方面需要系统的技术培训。运行维护人员现基本掌握系统的运行、软件操作和系统维护等技术,能够具备独立操作该系统的能力是前提,在特殊情况下具备维修设备技能可以及时应对也是有待加强的。
四、总结
横山水库信息化系统已成为一种以“有人值班,无人值守”为基础,以“科学抗灾、科学调度”为保障的智能管理模式。该系统在水库防汛抗旱和水库日常管理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作为水利信息化建设中庞大、复杂、基础性工程之一,需要根据水利行业实际统筹规划,合理定位,结合实际需要分布实施,稳步推进,逐步完善,才能做到更好。
参考文献
[1] 朱蒙娣.基于水利现代化建设的水利科技创新研究[J].价值工程. 2012(04)
市__水库工程管理处前身是__水电站,成立于1973年8月,1999年8月更名为管理处。管理处的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规,实施__水库工程管理;实施水利、水电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年度计划;执行上级三防领导机关防洪灌溉的指令,落实防洪灌溉措施;实施以“防洪灌溉为主,兼顾发电”,“以电养水”的战略,搞好安全发、供电和各项生产管理工作;开发利用水库资源,提高水库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多年来,我们结合本单位的实际,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管理、发展经济,单位初步形成了管理规范、经济稳定、自动化程度高、职工工作生活环境好等四大特点,干部职工勤奋向上,安居乐业。
水利部《水利工程管理考核办法》之后,我处高度重视水库工程管理考核工作,及时召开干部、职工大会进行动员,成立了考核领导小组,制订了具体的考核计划和实施方案,组织学习考核办法和考核标准,并把它作为重要的工作来抓,由主要领导亲自抓,全处干部职工人人参与,各负其责。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指导下,管理处对照考核标准,逐条自检、逐条整改完善,积极开展考核各项工作。
现对照水利部《水库工程管理考核标准》进行考核自检情况汇报。
第一类、组织管理。有以下5项内容。
1、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我处是副处级事业单位编制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隶属于市水利局,管理体制理顺。担负管理水库防洪、灌溉和电站发电运行等职能,管理权限明确。内部事企分开,实行管养分离。如:财务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学校、派出所等机构转移给当地政府管理。稳步推进竞争上岗。输电线路、变电设备等维修维护项目推向社会。职能科室按机关管理进行考核;发电生产按企业管理模式进行考核。没有超编,不存在分流人员。建立行之有效的分配激励机制和劳动考核制度。等等。此项自检时扣6分,扣分原因是管养分离不完全,事企未完全分开,竞聘上岗还在实施过程中。
2、机构设置及人员配备。我处各部门岗位设置合理,并按部颁标准配备人员。每年都按培训计划对干部职工进行培训,所有技术工种均培训上岗。
3、精神文明建设。我处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近两年来,上级调整充实了我处领导班子,现领导班子成员年富力强,团结奋进,带领全处干部职工敬业爱岗,思想稳定,积极向上。目前管理处庭院卫生整洁,环境优美,管理范围内绿化程度高;管理用房按要求设置,管理有序,配套设施完善。为向广大干部职工提供良好的学习休闲娱乐场所,我处建设了职工俱乐部。干部职工能够方便地在管理处参加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通过规范的管理,我单位内部秩序良好,干部职工遵纪守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年年达标。管理处坚决执行、并落实《计划生育条例》,多次被评为__市计生先进单位。20__年,管理处被评为市水利系统文明单位。20__年被评为市水利工作先进单位。此项自检时1分,扣分原因是图书配套设施不完善。
4、规章制度。我处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和各岗位责任制度,并汇编成册,共48项规章制度和47项岗位责任制。关键岗位制度明示。
5、档案管理。档案资料管理按照《档案法》及国家有关档案工作的规定,结合实际,全部档案及检索工具实行集中统一管理。20__年 ,我处晋升为广东省特级档案综合管理单位。
按照省水利厅初验专家组、市水利局考核专家组的意见,我处对组织管理的一些项目进行了认真整改。制订了《竞争上岗方案》,三分之一的岗位进行了竞争上岗;进一步完善了阅览室的管理,补充了一些专业期刊和技术专业书籍;为进一步提高规章制度的操作性,重新修订了管理规章制度。为充实水库工程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我处于4月份向市水利局上报了20__年至20__年人才招聘计划,并在今年的5月份,聘请了一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任管理处技术顾问。
第二类、安全管理。有以下10项内容。
1、大坝注册登记。按照《水库大坝注册登记办法》,我处于20__年2月完成了水库大坝注册登记,20__年9月进行了注册登记更新。
2、安全鉴定。如前所述,水库大坝已进行安全鉴定,并根据鉴定成果,对水库进行除险加固。
3、确权划界。1999年8月,完成了管理范围确权划界,100领取了土地使用证。水库按照《广东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的标准实施保护,保护范围明确。并在管理范围树立了明显界桩、标志,设立了警示牌。
4、水行政管理。在水行政管理方面我处没有执法权,但我处积极配合市水利局依法管水,并开展形式多样的水法规宣传。目前,工程管理和保护范围内无违章建筑,无危害工程安全的活动;无排放有毒或污染等破坏水质的活动。水库水质经环保部门鉴定为一类水标准。
5、防汛组织。我处认真落实以行政首长责任制为核心的各项防汛责任制,按规定签订防汛安全责任书。设立了__水库防汛指挥部,领导成员由相关领导组成。防汛办事机构健全,人员精干。防汛抢险队伍的组织、人员培训、任务落实。
6、防洪预案。我处与有关部门联合制订了防御超标准洪水工作预案。该预案中有水库调洪原则、防汛组织机构、抢险队伍、抗洪抢险措施等。方案中的抢险、调度、转移、通讯、照明等内容齐全,计划周密,措施得力,可操作性强。
7、防汛物料与设施。我处按广东省水库防汛贮备标准备足了防汛物料,并建档立卡,专人管理。防汛物料管理制度健全。现在,我处防汛仓库物料齐备完好,分类清楚,排放有序。防汛车辆、道路、抢险工具等齐备完好,备用电源使用可靠;预警系统、通讯手段、运行可靠。
8、除险加固。我处按照大坝安全鉴定结论和建议,及时对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根据上级的批复,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于20__年11月开始动工、20__年8月竣工。除险加固工程有整体规划,实施计划周密,安全度汛措施落实,工程进展顺利,20__年12月通过了由广东省水利厅主持的竣工验收,质量评定为优良工程。
9、更新改造。由于20__年至20__年完成了大坝主体和溢洪道的除险加固工程,故大坝工程近几年没有更新改造项目,但电站设备进行过更新改造,改造的主要项目有以下几项。三台发电机组更换了定子线圈;改造了厂房高压开关柜;厂房吊车进行过维修。以上更新改造项目工程费用全部落实,项目按时完成,质量符合要求,有竣工验收报告。另外,我处于20__年9月向市发展计划局申请发电机组技术改造项目立项。目前,该项目已被批准立项。
10、安全生产。我处防洪、安全生产方面多年来无重大责任事故,工程及设施、设备运行正常。在设计标准内,所有工程及设施、设备能正常运行。同时,我们也注重消防和地质灾害防范安全工作,设置了消防设施和山体防滑坡的工程安全措施。
按照省水利厅初验专家组、市水利局考核专家组的意见,为进一步提高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我处结合水库防洪抢险的实际,充实完善了预案中抢险、调度、转移、通讯、照明等具体内容,并制订了《__水库防御超标准洪水工作细则》,做到防洪抢险措施层层落实,各负其责;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和政府申请划定水库库区的保护范围,并于20__年2月与保护范围内涉及的主要单位河排林场和那吉镇政府签订了《库区水土保持协议书》。
第三类、运行管理。有以下10项内容。
1、工程检查。我处全年的各类大小检查内容齐全,并特别注重水位突变及高水位等特殊情况下的检查。检查记录规范,对在检查中出现的异常情况,能尽快做出初步的分析意见并及时处理,在处理记录中有负责人签字。
2、工程观测。工程观测主要是人工观测,固定人员4人,观测项目、频率、精度满足规范要求,观测有专门记录,有初步分析意见,观测资料内容齐全,能用计算机按时整编刊印。此项自检时扣2分。原因是观测设备自动化程度不高。
3、工程养护。我处水库大坝坝顶平整美观,防浪墙完整,廊道、排水沟畅通,无蚁害。输、泄水建筑物进出口岸坡完整,过水断面无淤积和障碍物;混凝土及圬工衬砌、消力池、工作桥、启闭房等完好无损。电站发电设施完好,厂房与发电机组外观清洁,各种线路井然有序,对发电设备及各种控制设施进行的养护到位。
4、机电设备维护。我处有溢洪道闸门启闭机、进水闸门启闭机维护制度,并明示;维护人员按制度进行保养维护,维修保养记录规范齐全。目前,所有设备能随时启动,运行正常,安全可靠。
5、工程维修。水库因近几年正是除险加固期间,因此没有安排工程大修,只是每一年根据工程和电站的运行情况按规定进行岁修和检查维护。如每年年底对发电机组进行一次小修检查,每两年对输水压力钢管进行检查补漆,等等。发现问题能及时处理、上报。在正常维护管理下,水库工程一直运行正常。
6、报汛及洪水预报。我处建立了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实现了水情、雨情自动测报。系统运行正常。20__年4月,建立洪水预报模型,可实现水库水文自动预报调度。并根据实测资料对该模型进行修正和完善。
7、防洪调度。我处已经制订了防洪调度方案、调度规程和调度制度,制订了《溢洪道运行管理规定》。目前,防洪调度原则及权限清晰,我处严格执行调度方案,并有记录,有调度总结。因近年无大洪水发 生,所以未进行洪水调度考评。
8、兴利调度。我处每年认真执行经市水利局批准的年度兴利调度运行计划,并能根据实际情况,按上级调度指令及时修正运行计划,并按时完成水库调度年度总结。
9、操作运行。我处有闸门及启闭设备操作规程,并明示。操作人员固定,持证上岗并定期参加培训。操作人员严格按操作规程和调度指令运行。
10、管理现代化。我处高度重视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建设,应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水平,先后建成了多个自动化系统,如:水情自动测报系统、闸门监控系统、视频监视系统、洪水自动预报系统、水电站发电电气参数采集系统、办公局域网络、管理处网站。除此之外,为加强与全省水利系统的交流沟通,我们将管理处网站挂到了省水利厅网站上,在省水利厅网页上进行链接,可直接进入我管理处网页。目前我处办公及管理设施现代化水平在本省属高水平。为了进一步完善水利信息化建设,我处完成了《市__水库工程管理处信息化建设总体设计方案》,下一步将进一步完善网络布线、建立办公自动化系统和科室业务管理系统、建设会商系统和建立各系统的综合数据库。此项自检时扣2分,原因是管理工作科技含量尚可不断提高。
按照省水利厅初验专家组、市水利局考核专家组的意见,我处加强了对左坝头滑坡的监测,于2月份增加安装了10个位移观测点,于3月1日开始进行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的观测,每月两次。联系开发单位认真完善洪水预报系统。洪水预报系统准确率现达到了70以上。对大坝上游岸坡进行了治理。对大坝坝面、坝坡进行了全面清洗,剪除了坝面外露的钢筋,使大坝外观更加整洁。清除启闭机钢丝绳的黄油及油泥,用新方法对钢丝绳进行保养。
第四类、经济管理,有以下5项内容。
1、水资源利用。我处发电用水服从于流域灌溉需要。灌溉、发电管理制度明确;严格执行市水利局批准的调度原则,有经批准的用水调度计划,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正。为充分利用水资源,我处研绘了《__水库调度图》,进行优化调度。通过严格管理,发电任务按计划完成得较好。
2、费用收取。电价按批准文件执行,按期100完成电费收取工作;发电后尾水排入下游河床,由__市水利局负责引入农田灌溉及收取水费,我处没有行政事业性收费职能。
3、财务管理。我处财务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年发电收入1750万元。每年年初,我处都做好一年的财务收支计划报批。做到计划周全,开支合理,经济稳定。平时我处的银行基本账户余额达800多万元,维修养护、运行管理等费用来源渠道畅通,能及时足额到位。同时,我处财务制度建全,制订了《__水库工程管理处财务管理制度》并严格按制度执行;财务帐目实现电算化,管理规范;无违规违纪行为。
4、工资、福利及社会保障。我处人员工资、福利按有关规定及时足额兑现,20__年职工人均年收入达2.1万元,福利待遇按属地__市标准达中上水平;按规定办理了合同制职工养老、工伤、医疗、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险,职工医疗待遇按有关文件执行,使全体干部职工医疗有保障。
5、多种经营。水库自成立以来发挥拦蓄、调节上游来水作用。同时,我们利用水资源灌溉、发电、养殖;利用库区的土地植树造林,充分发挥水库的防洪、灌溉、发电等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由于广东省人民政府将__水库划定为饮用水源准保护区,为保护水质和不致于污染环境,水库未进行网箱养鱼和开发建设工副业等综合经营项目。
按照省水利厅初验专家组、市水利局考核专家组的意见,我处补充购置了部分财务管理软件,进一步提高了财务账目电算化管理的程度。并进一步完善了财务制度;委托科研设计单位进行汛期恢复正常水位的可行性研究,积极探索充分利用水资源的路子。
以上是我处的自检情况汇报,对照考核标准,我处自检总得分为989分,市水利局考核得分为975分,广东省水利厅初验得分为935分,其中各类考核得分均不低于该类总分的85。对专家组指出的存在问题,我处非常重视,迅速制订整改计划,认真进行整改。现在我们认为我处已经基本达到国家一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标准,敬请各位专家考核。
这次各位领导、专家莅临指导我处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给予了我们极大支持和鼓舞,也必将推动我处水利工程管理上台阶。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积极按照水利工程管理考核标准,不断自我完善,持续深化管理,创造一流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为实现水利工程管理规范化、法制化、现代化而奋斗。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信息化系统;水资源开发利用;公众服务
随着信息自动化技术的进一步加快,网络信息化、智能自动化技术在各行各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陕西省政府近几年来逐步加快推进“数字陕西、数字丝路和智慧城市”的信息化建设要求,建立完善的基层水利信息化设施系统已成为农业小水电“增效扩容改造”研究的重要内容。水利水电工程信息化,是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信息化技术、智能自动化技术,对水利水电工程的信息数据进行分散采集、远程传输、集中处理和综合利用,以充分挖掘水资源现存潜力,提高水利水电工程信息化资源的综合应用水平和交互共享程度,全面提升水利水电工程的社会公益和水事处理的效率和效益水平[1]。
1 县级水利水电工程信息化建设现状
为了合理开发利用水能资源,一批以发电为主兼顾防洪、灌溉、农村供水、城市供水、养殖旅游等功能的农村小水电得到建设开发,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农村电网能源的重要载体。但这些水利水电工程在规划建设过程中,由于受传统建设理念、建设技术水平、综合资金等因素的影响,在应用水利信息技术来全面提升水利行业在国民经济、社会基础设施服务等方面的整体能力和水平方面,还存在较大的滞后性,严重影响水资源数据资源效益和资源交互共享社会服务功能的正常发挥。一些县级水利主管部门仅配备几台计算机,其功能也仅局限于洪水预警预报和局域网络资源共享,许多宝贵的信息仍停留在某些部门内部没有实现社会公开共享,没有得到合理的采集、保存和分析应用[2]。对于一些防汛抗旱水利部门而言,由于缺乏系统完善的应用开发系统,其雨量站、水文站缺乏系统规划,布置不合理,甚至有些水库站点没有必要的水文监测设施和水清监控设备,无法实现短期洪水的预测、预报和分析,给整个水利水电工程安全运行防洪决策提供不了必要的数据资料,不能给防洪决策的科学制定提供参考。另外,水环境破坏、河道弃渣淤积等,导致河流发生洪灾机会大大增加,加上没有必要的信息化监测和监管系统,河流生态和工程区居民的生命健康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为了合理解决有限水资源的供需日益紧张问题,提高水利水电工程水资源的安全水平,充分发挥工程的发电和社会服务功能效益,建设基于水利信息化技术为核心的网络服务和资源共享系统,有效提升工程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功效,也成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发展的必然方向。
2 加强县级水利水电工程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几点建议
2.1 建设完善基础数据库和水利资源共享数据服务中心
基础数据库是实现有限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优化配置的核心,其应包括:水文水资源基本数据库、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运营基本数据库、水资源调配管理基本数据库和水利行业行政主管基本数据库等。通过系统完善的县级水利水电工程基础数据库的建设,为各行业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全面、准确的数据信息资源,充分发挥水利社会服务功能。水利资源共享数据服务中心,是县级水利水电工程信息资源汇集、统一存储和管理、交互共享和服务的核心,它将全县乃至周围县市水利资源信息进行全面、标准的汇集,从而实现水资源的交互共享,可以有效提高水资源合理调配和开发利用的科学性、完善性和准确性。要充分收集各河流规划信息、水文气象资料、降雨径流数据、历史洪水资料、旱情旱灾、地质灾害、饮用水质、水土保持等信息,实现水利本行业和跨行业等进行全面系统采集,并通过信息化系统实现资源的交互共享。
2.2 完善区域河流洪水预警及防汛抗旱指挥信息系统建设
要在前述基础信息数据库和水利资源共享数据服务中心建设的基础上,根据系统采集的水文气象、水情、水情、工情等信息,结合智能预测专家系统等,合理分析预测区域暴雨、洪水等特性,并结合现有的县级抗旱防汛指挥系统和市级洪水预警中心平台,建立集水利水电工程防汛抗旱管理部门县级防汛抗旱指挥部市级防汛抗旱指挥中心,三层级为一体的综合防汛指挥系统,实现汛期防洪数据信息资源的快速采集、远程传输和集中分析管理,及时掌握旱期、汛期可能出现各种地质灾害和险情。在信息化系统建设过程中,除了常规的旱期、汛期基础数据采集外,还需要结合GIS地理信息系统、3S卫星遥感云图信息等建设模拟仿真的综合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实现防汛抗旱方案的可视化动态模拟仿真,确保防汛抗旱计划策略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可实施性。
2.3 建设完善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优化配置管理系统
在“十三五”期间,要结合水利水电工程尤其是农村小水电工程特性,借助“农村小水电增效扩容改造”工程实施契机,做好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系统建设。建设完善水资源优化配置管理系统,实现有限水资源数据的全面接受、统一归类保存和综合加工分析,实现水环境容量综合评价、水资源调查分析、水资源规划调度及保护监督、取用水许可管理等功能为一体,充分挖掘有限水资源内部开发利用效益,全面提高其社会服务功能。
2.4 建设多参数水质监测和水土保持监管系统
在“十三五”期间,要加快水质监测和评价信息系统建设,充分结合“固定、移动、自动和智能分析”等多种方式进行水资源和水质信息的全面采集。建设集多参数同步采集为一体的水质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定期监测水质,快速响应突发性水污染数据信息采集功能,便于为相关管理人员和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理预案,提供详实的数据资料。建立多参数水质监测与评价信息化管理系统,确保居民、牲畜的饮用水安全和工业可靠用水。加强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效益监测,为泥石流等灾害预防、预控等提供完善的信息化数据资源。
2.5 建立水利信息数据共享公众服务平台
在区域水资源信息基础数据库和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基础数据库的基础上,建立包括:区域水资源概况及开发利用现状、水利科技及政策法规、水质水价信息、气象水文数据等数据资料的信息数据共享公开服务平台,实现水利数据资源的公开共享和公众信息服务。并开放群众监管窗口平台,不断修正系统平台功能和技术服务,有效提高县级基层水利部门的综合办公效率和公众服务的社会透明度,推动水利政务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
3 结束语
经过“十一五”和“十二五”的数字信息发展,陕西县级水利水电工程信息化建设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现有的县级水利信息化系统其功能大多基于业务应用功能需求而开发,主要为满足水利主管职能部门的垂直管理功能,而缺少横向的交互共享和集成统一,数据资源共享公众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十三五”建设期间,作者建议应从基础数据建设、洪水预测预警、防汛抗旱、水质监测、水土保持监测和效益评估、公众服务等方面,加强信息化系统功能建设,有效推动水利水电工程信息自动化技术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东风.中国水电信息化建设工作“十一五”总结和“十二五”规划[J].中国建设信息,2011(8):10-17.
刚才,我们集中收看了全省防汛工作电视会议。省长作了重要讲话,深入分析了当前的防汛形势,对今年防汛工作作出了具体部署,提出了很高要求。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刚才,同志代表市政府与县市区签订了防汛责任书。气象、水利部门负责同志分别分析了汛期天气形势、通报了面上工作情况。下面,就做好全市防汛工作,我讲四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增强做好防汛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近年来,各级各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团结协作,扎实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各项防汛任务,保障了防汛安全,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也要清醒地看到,今年的防汛形势依然严峻,防汛任务仍很艰巨。
从气象形势看,受全球性气候变化影响,我国极端天气事件明显增多,水旱灾害的突发性、反常性、不可预见性日显突出。去年以来,我市遭受了近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七个多月时间,有效降雨只有20多毫米。今年,在经历春旱之后,降雨又比往年同期偏多,具有明显的反常性。气象部门预测,今年汛期来得早,降水将较往年偏多一成,而且受特殊地理位置和气候规律影响,遭受台风、海上风暴潮和局部强降雨的概率较大,将会影响度汛安全。
从防洪能力看,防洪工程整体抗灾减灾能力不强的局面仍未彻底改观。水库方面,虽然我市经过三年努力,完成了规划内所有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但是这些水库多数未经暴雨洪水考验,防洪能力有待检验,不可掉以轻心。同时,大量存在的、小型水利工程地处偏远地区,而且其中不少是串联库,无溢洪闸,管理非常薄弱,安全问题突出。河道方面,近年来我们对河流索取多,从防洪角度给予疏浚、加固少。虽然对流经中心城区、县城的不少河流进行了综合整治,但美化环境的因素大于防洪的因素,而且改造后的河段没有经历大的暴雨考验。目前,市内除河等几条骨干河道外,大量易出问题的中小河道尚未经过系统治理,防洪标准多数不足十年一遇,严重影响河势稳定和行洪安全。沿海方面,大部分沿海防护堤防潮标准不高,抵御风暴潮的能力不强。
从防汛意识和干部队伍看,由于近几年没有发生大洪水,再加上今年干旱,塘坝水库水位较低,部分基层干部群众存有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特别是今年是换届之年,随着镇、村两级换届,一大批新同志将走上基层防汛抗洪领导岗位,这些同志情况不够熟悉,缺乏实战经验,防汛工作的指挥、调度、组织等方面面临新的考验。
今年是建党90周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省、市、县、乡四级换届之年,做好防汛工作,维护社会稳定,意义十分重大。各级各部门一定要科学分析、准确把握当前的防汛形势,把思想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牢固树立大局意识,把防汛工作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立足于“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救大灾”,未雨绸缪,周密部署,全力以赴落实好各项防范措施,确保全市度汛安全。
二、突出重点,扎实做好今年各项防汛工作
要按照省长的部署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依法防控、科学防控、群防群控,突出重点目标防守,扎实做好各项防汛工作,“确保水库不垮坝、防御标准内重要河堤不决口”,为全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
一是要加强水库防汛调度,确保水库安全。水库防汛历来是防汛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上游水库安全运行,才能保障下游河道安全行洪。除险加固后的水库,要重新修订完善防洪预案和水库运用方案,加强水库的科学调度,严格执行汛期水库调度运行计划。这里强调一下,汛期任何部门或个人都不得干预水库调度,越权违规调度的,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对冶源水库等正在进行除险加固的在建工程,要严格按照度汛方案要求安排施工,处理好工程进度、质量与水库运用的关系,确保水库安全度汛。
二是要加强河道堤防防守,确保河道安全。目前,市内很多河道正在施工,“一路两河”等重点项目也在加快推进,有关指挥部和各施工单位要根据汛期特点,合理安排工期,加快施工进度,落实防汛措施,确保不出问题。要对已完成人工整治的河段进行重新审视,看防洪标准是否降低、拦蓄水闸坝是否影响泄洪。会后,市防指要抓紧安排对河5条大型骨干河道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对查出的问题,属于哪个县市区,由哪个县市区限期维修加固。市防指要跟上督查,确保隐患整改到位。同时,各县市区要加强对辖区内中小河流的隐患排查,及时维修加固毁坏的河道堤段。对国家已下达投资计划的5条重点中小河流,有关单位要加快治理进度,切实提高防御洪水的能力。要继续加大河道清障力度,对河道内的阻水障碍要下达限期清除指令。要坚决打击河道内非法采砂活动。目前我市部分河道的非法采砂非常猖獗,一些河道堤坝破坏严重,已危及到行洪安全,必须进一步加大打击力度,维护河道采砂秩序,确保河道行洪安全。
三是要加强山洪地质灾害和小水库、小塘坝的群测群防。诸城、青州、临朐、安丘等南部山区县市,要强化乡镇、村组基层群测群防组织建设,动员方方面面的力量,全面排查山洪灾害和小水库、小塘坝的隐患点,划定重点防治区,确定乡、村、组汛情观测、传递、预警专职人员,确保险情出现时能及时处置并迅速转移人员。
四是要加强城市和工矿企业防洪排涝体系建设,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城市和工矿企业历来是防汛的重点,一旦受淹,经济损失大,政治影响也大。城市防汛办公室要进一步加强城市防洪排涝抢险队伍建设,健全完善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加强水闸泵站各类机电设备的维修养护,保证排水顺畅。要特别加强对桥涵、地下通道等低洼地的排涝工作,雨天要安排专人值守,及时排险。要加强对危旧房、中小学校、人口密集区、地下商场、地下停车场等重点场所的防护,对这些重点防护区域、部位,各县市区要落实责任人员,实行干部包户、包社区制度,确保一旦出现险情,居民能在第一时间安全撤离,决不能发生因灾死人事故。要高度重视工矿企业汛期安全生产。会后市经信委要抓紧召开专门会议,安排部署高温、高压、高毒等行业的防汛工作,避免因洪水、停电引发重大安全生产事故。要高度重视矿井安全,严禁在暴雨等灾害天气条件下安排工人下井作业,一旦有重大险情发生,必须立即撤出井下作业人员。
三、切实抓好各项防汛抢险保障措施
总结多年来的防汛实践,除了加强工程建设外,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必须落实好各项防汛应急“非工程措施”。
一是强化预案保障。防汛预案编制必须在“细”和“实”上下功夫。“细”就是要全面、细致,把可能面临的问题考虑得周全一些,把困难估计得充分一些;“实”就是要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真正“管用”。比如涉及到群众转移的,什么时候走,怎么走,到哪里去,由谁来负责,都必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当前,全市防汛预案体系已初步建立,但是一旦遇到突发汛情,究竟有多少能够落实,能发挥多大作用,应该说我们还没有十足的把握。下一步,各地要根据防汛面临的新情况、新形势,结合防汛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对各项预案进行动态管理,及时调整完善。凡是有行业防汛任务的部门和单位,都要对现有预案进行一次认真梳理,看一看还有哪些需要完善。如果因为防汛预案不完善、不落实出现问题,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要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二是强化预警预报体系保障。预警预报是防汛体系中的一道关键防线。各级各部门要切实搞好本部门和本单位的防汛预警预报系统建设,提高监测预报的时效性和准确性。针对我市地理环境和地质特点,要突出抓好对风暴潮、暴雨以及滑坡、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预警预报。要健全信息制度,完善信息共享平台,及时灾害预警信息,最大限度地为防汛抢险救灾赢得时间。要把防汛信息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加大投入,进一步完善防汛抗旱指挥调度系统,以信息化带动防汛现代化。
三是强化队伍、物资保障。要进一步加强防汛抢险专业队伍建设,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强化设备配备,确保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防汛物资是否完备是防汛抢险是否有力的重要保障,各级防汛部门要抓紧做好防汛抢险物资的补充和储备工作,确保数量充足、品种齐全,关键时刻能够运得出、用得上、见实效。
四是强化检查督导和演练、宣传。搞检查绝对不能走马观花,不能放过任何一个环节,不能想当然,一旦发现问题必须限期整改,真正达到通过检查促进工作的目的。要加强防汛演练,这是检验防汛准备是否充分、防汛预案是否实用的试金石。各级政府及各有关部门,近期都要至少组织一次防汛演习,切实提高防灾救灾指挥能力和人民群众防灾抗灾应对能力。要通过电视、电台、广播、网络、报刊等多种形式,加强防汛知识的宣传与普及,提高公民的水患意识和防洪避险意识。
四、加强组织领导,确保防汛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防汛工作涉及全局,关系重大。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密切协作配合,形成防汛工作合力。
一是严格落实责任。要严格落实防汛行政首长负责制,各级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对防汛工程建设、汛前准备、队伍组织、物资储备、防洪调度、抢险救灾等关键环节,要亲自督促检查,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刚才市政府、各县市区都签订了防汛责任书,这就是立下了保卫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军令状,不能有半点马虎。下一步,各县市区也要与辖区乡镇签订责任书,把防汛责任落实到每一座水库、每一段堤防、每一个片区。要突出抓好部门防汛责任制,各防指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切实做到责任到人、具体到事,对防汛的关键部位要掌握动态,对薄弱环节要跟踪督办。要落实好“包工程”责任制,现在全市的防汛工程都已明确了行政责任人和技术责任人,要在媒体上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各责任人要熟悉防汛形势,掌握工程现状,对每一个险工险段的抢险方案做到心中有数,确保关键时刻能够科学决策、果断指挥。
二是搞好协调配合。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大局意识,按照总体预案要求,加强横向和纵向的协作配合。对跨县、跨区域的河流,上下游的县市区要把工作衔接好,自己宁可多干一点,不可丢下一块,切实避免管理漏洞。水利部门要重点抓好水利建设和水利工程安全高效运行,提高科学防洪、工程防洪和专业防洪水平;气象、水文部门要加强天气监测预报,加密监测次数,特别是要加强局部性、突发性灾害的监测预报,预报结果及时通报政府防汛指挥部门;国土部门要做好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预警预测预报工作;教育部门要做好学校教室和宿舍危房旧房的排查工作,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学校度汛安全。市政、民政、财政、石油、电力、电信、广电等各部门都要认真履行职责,为防汛工作提供坚强保障。要加强与人民、武警部队的联系,实行军民联防,切实发挥部队在抗灾工作中的突击队作用。各级各部门要增强组织纪律性,认真贯彻执行市防指的调度指令,自觉做到令行禁止,绝不允许自行其是。对因不服从指挥调度、工作不到位、组织不得力等造成损失的,要严肃追究责任。
关键词 数字三防;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信息孤岛
中图分类号 TN9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72-0176-02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经济的信息化进程逐渐加快,而作为传统科学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应运而生并在我国已经广泛应用,在资源环境及设施的管理和规划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并且逐步形成为一门新兴的信息产业。
加快三防水利信息化建设是实现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必由之路。三防水利信息化是实现三防科学指挥和决策、水资源精确管理调度与优化配置,实现水利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运用先进的GIS技术来服务于三防水利,如何抓住机遇将传统三防水利的业务管理、信息资源、硬件设备、人力资源等方面进行有效整合,为三防水利管理现代化提供一个全新的信息化平台,让决策者和执行者在全新平台上能够享受到全方位的、高质量的信息服务,极大程度的提升应对自然灾害(如台风等)和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是我国三防水利管理部门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1 信息化现状
我国部分城市和地区在过去的几年里,在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三防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还建立了如视频会商系统、重点水库水闸实时监测系统等一些信息化系统,为最大程度减轻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切切实实地做了大量工作。例如在重点水利设施旁安装可控360度摄像机,可以让远在十几公里外的三防指挥部在险情来临时,能通过“实时监测系统”自由的环视水利设施及周边的水位情况,第一时间掌握最新信息并通过各级管理部门视频会商会议,进行统一部署。很好的解决了三防抢险人员像以往那样冒着暴雨一边打伞一边打着手电筒观察水位的变化,还要忙着打电话向三防指挥部报告水位情况的问题。这些举措在我国的三防工作上都走在前列,为我国科学防汛提供了基础,也便于在台汛期进行实时监控,为安全度汛增添一大保障。
2 提升空间
然而,一方面,现有的“视频会商系统”和“实时监测系统”在功能和效用的拓展方面,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性。“实时监测系统”虽然能对局部现场进行视频监控,也能保存一定时间段的视频录像资料,但是三防水利各级部门通过“视频会商系统”来制定防灾救灾方案时,却缺乏全方位的三防水利信息数据支持,导致形成“信息孤岛”;另一方面,对于最新的气象信息(卫星云图、台风走向等)、“实时监测系统”现有监控点的部署位置、管理区域内山脉、水系、三防水利设施、居民地等各类地理信息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三防指挥部门都缺乏一个直观的、可视的信息平台来进行全方位的展示;再有,随着三防水利设施的日益增加,采用传统的档案式管理,随着时间的推移,纸质资料的老化、磨损,造成不必要的信息丢失;同时这种存储方式导致查询翻阅极为不便,资料利用效率低下;这一系列的问题导致三防指挥部虽然能通过摄像头看到局部受灾现场的状况,却无法全面、及时、准确、直观的通过周边各类三防水利设施的分布、救灾物质储备分布、详细的三防水利信息、以及管理区域内的空间地理信息等,来进行全盘的、有效的、科学的三防抢险救灾决策及灾后损失评估和灾后恢复重建决策。
3 平台设计思想
三防的指挥决策依赖于当前区域内的工情、雨情、水情等各种物理量空间的分布如何,三防的管理对象具有十分明显的地理空间属性,利用GIS技术能及时观察各类物理量的变化,便于及时决策。
基于地理信息技术(GIS)打造的“数字三防”管理平台的数据库应包括空间数据库、属性数据库及多媒体数据库三个方面。其中空间数据库又包括地形数据库、水系数据库、水利工程分布、土地利用分布、植被土壤分布等;属性数据库包括雨情数据库、水情水据库、工情数据库、灾情数据库等。属性数据库按时间又可以分为历史数据、现势数据和预测数据。例如水情数据,就有历史水情数据、实时动态数据和预测水情数据。多媒体数据库包括气象云图数据、卫星影像数据、录像监测数据等。
因此,该平台一方面可以为“视频会商系统”和“实时监测系统”提供强大的基础信息平台,使其作用成倍发挥;另一方面,基于GIS技术的“数字三防”管理平台还能提供更多的辅助功能、纳入更丰富详实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更为直观、可视的服务于三防水利设施管理,从而提高三防水利管理工作的高效性、准确性。三防指挥决策者通过该系统可以很轻松地将局部视频信息和指定区域的三防水利信息结合起来,更好的保证对灾情、险情预判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对全局抢险工作调度的科学性。
通过对我国三防水利管理部门的组织机构、主要业务和业务流程的调查分析,针对我国三防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平台设计理念如下:建立数字化、精细化的区域三防水利基础信息平台,纳入指定区域内各山脉、水系、道路、桥梁、三防水利设施、居民地等各类空间地理信息,整合现有的“视频会商系统”、“实时监测系统”、气象信息(卫星云图、台风走向等)。该平台拟实现对指定区域内三防水利各类信息资源的地理关系、部署情况,进行全盘化、可视化、精细化的展示,拟实现对三防水利设施、道路桥梁、居民地、气象、地形地貌、风灾、水灾、旱灾以及地质灾害等各类属性信息的快速浏览查询。
三防管理部门的决策者通过该平台能及时掌握到最新的气息信息,观察到当前的水情水况,查询到必要的三防水利信息,以对灾前预测、灾中抢险、灾后评估与重建等工作,制定出及时的、科学的、权威的三防响应方案。该平台还能辅助三防管理部门处理如新建水利设施如何布设、现有三防水利设施病害程度、救灾物质储备情况等一系列必须要应对的日常工作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