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

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

时间:2023-08-14 17:26: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

第1篇

关键词:北京;生产业;内部结构;就业

中图分类号:F719

一、引言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生产发展的历史,在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党十七大首次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工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资源环境的矛盾也日益突出,生态文明因其能更好的协调人、自然和社会的关系而得到推崇。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力发展低污染、低能耗的第三产业成为了时展的需求,尤其应重视发展生产业[1, 2]。生产业是中介服务,它的发展不仅能够更好的为生产、商务活动以及政府管理提供服务,而且能够为区域创造新的收入和就业机会。生产业的发展一方面能够更好的调配市场资源,另一方面能够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影响产业结构升级和国际贸易分工[3-6]。

北京市是我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的枢纽,也是一座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因此,北京市的生产业的发展具有其它地区不可比拟的优势,分析北京市第生产业的内部结构有助于推进北京市的两型社会建设,缓解就业压力,提升北京市国际贸易分工的地位,并为北京市产业结构优化提供政策建议。

二、数据和方法说明

根据新《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家标准(GB/T4754―2002)、北京市生产业统计分类标准以及北京市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确定了生产业的范围,生产业主要包含: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与零售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六个行业数据。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是2002年颁布确定的,所以将分析年限界定为2003-2010年。各行业数据来源于2004-2011年《北京统计年鉴》。

根据产业经济理论,分析一个产业的发展状况、竞争力水平,主要是分析该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自重,以及该产业的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为了全面分析北京市生产业的内部结构,本文除了上述两个指标以外,还运用产业结构偏离度和比较劳动生产率两个指标进行分析。

三、实证分析

国际经验表明,生产业的服务对象是制造业,当制造业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其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更多的依靠生产业的支撑。因此,生产业的发育程度能反映一个国家、地区产业层次的高低。本部分通过分析生产业增加值指标,生产业就业值指标,生产业内部结构偏离度以及比较劳动生产率四个指标,运用整体与局部分析、静态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全面阐释2003-2010年北京市生产业的内部结构变动情况[1, 7-10]。

(一)生产业增加值指标分析

分析北京市生产业的发展现状首先需要从整体上把握2003年以来北京市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演变情况。如图1所示,2003-2010年北京市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由2003年的68.62%增长到2010年的75.11%,年均增长率为0.93%。2003-2010年生产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微幅波动,升中有降,总体呈上升趋势。生产业的比重由2003年的67.4%增长到2010年的71.43%,,年均增长率为0.58%落后于第三产业比重的增长幅度。

如图1所示,2010年六大生产业的产值总量排名依次是批发零售业,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产值位居末位。六大行业中仅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呈负增长,由2003年的6.17%下降至2010年的5.04%。其余5个行业增长速度最快的是批发与零售业,年均增长率为0.44%,其次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位居第三,再次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增长幅度最小年均增长率仅0.07%(见表2)。

综上所述,北京市的生产业整体发展速度落后于第三产业。从行业总量角度分析,六大行业中金融业的产值最高,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产值最少。从增长幅度角度分析,批发与零售业发展的最快,金融业发展的最慢,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呈负增长。

(二)生产业就业指标分析

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劳动力将进一步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中解放出来。自90年代以来,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平均每增长1%,就减少126万个劳动力;第二产业增加值平均每增长1%,可创造26万个就业岗位;而第三产业增加值平均每增长1%,能创造100万个就业岗位,生产业也逐渐成为了我国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对扩大就业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综上所述,生产业的发展不但能够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而且对解决就业也将发挥重要作用。

如表3所示,2003-2010年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大幅度提高,由2003年的58.98%提高到2010年的74.4%,平均每年提高2.2个百分点。生产业的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虽然有所提高,但是增长幅度较小,2010年较2003年仅提高了1.06个百分点,年均增长率为0.15%,较第三产业就业人口的年均增长率少2.05%,仅为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增长速度的6.8%。

六大生产业中,吸纳劳动力能力最强的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其次是批发与零售业,再次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位居第四,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吸纳劳动力能力位居六大行业第五位,金融业吸纳劳动力数量最少。2003-2010年就业吸纳劳动力数量呈现负增长的有批发与零售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其它行业的就业人口数量都进一步提高。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就业人口增加了1.31%,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提高了1.09%,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为0.27%,金融业为0.02%。

综上所述,北京市生产业吸纳劳动力的增长幅度远落后于第三产业的增长幅度。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最大,金融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在六大行业中是最少的。2003-2010年吸纳劳动力数量增加幅度最大的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最少的是金融业。批发与零售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的劳动力比重不但没有提高,反而分别将少了1.29%和0.33%。

(三)生产业内部结构偏离度分析

产业结构偏离度是某产业的劳动力比重与该产业的增加值比重之差,该指标能够反映劳动力结构与产值结构之间是否对称。若劳动力结构和产业结构偏离度越大,则表明两者越不对称,产业结构效益越低下。反之,偏离度越小,产业结构效益越高。若偏离度大于零,即劳动力比重大于该产业的增加值比重,那么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较低。理想状态下,产业结构偏离度等于零是最佳的状态;产业结构偏离度大于零,表明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较低,劳动力存在向外转移的压力;产业结构偏离度大于零,那么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较高,该产业需要更多的劳动力。

整体角度分析(见表4),2003年仅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的产业结构偏离度为正,劳动生产率水平有待提高;2004-2006年仅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产业结构偏离度为正数,随着就业人口向外转移,该行业的偏离度缩小;2007-2010年六大行业的产业结构偏离度均为负数。通过比较2010年与2003年的产业结构偏离度发现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产业结构偏离度对称性水平提高,这三个行业的内部结构都得到了改善,结构效益较好。而批发与零售业,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的结构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

从局部角度通过分析2010年生产业的产业结构偏离度发现,六大行业虽然产业结构偏离度均为负数,劳动力将向这六个行业转移,但是产业偏离度水平存在差异。这表明行业效益水平,以及各行业对劳动力的吸引力存在差异,其中行业效益和对劳动力吸引力最大的是金融业(-11.2),其次是批发与零售业(-8.37),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4.77),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2.79),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0.41),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0.32)。

综上所述,产业结构偏离度的分析表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行业的内部结构较好。金融业的行业效益和对劳动力吸引力最大,批发与零售业次之,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最小。

(四)比较劳动生产率分析

比较劳动生产率是某产业的产值比重与该产业的就业比重的比值,是衡量产业效益的又一重要指标。在产值一定的情况下,劳动生产率比值越高,表明该产业的人均产值越高,该产业的的效益越好。

从动态角度分析,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呈减少的趋势,2010年较2003年减少了0.33和0.75;批发与零售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则分别提高了0.74,0.22,0.18和0.77。

从静态角度分析,2010年比较劳动生产率由高到低的排名依次是金融业,批发与零售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综上所述,比较劳动生产率分析发现,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劳动生产率降低了,其中劳动生产率最高的是金融业,其次是批发零售业。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表明,2003-2010年北京市的生产性服业 (0.58%)年均增长率落后于第三产业(0.93%)的增长幅度。而生产业的就业年均增长率仅0.15%远落后于第三产业的2.05%,北京市生产业就业贡献不足。从表面分析,北京市的生产业总体竞争力很强,生产率水平很高,尤其是金融业,但是其中隐藏着服务质量的水平问题。生产业中的传统服务业比重仍然较高,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批发与零售业两大传统服务业仍占较大的比重且呈上升趋势,2003年两大行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为16.47%,2010年提高到了18.43%。而现代服务业的产值比重却由2003年的27.79%下降到了2010年的27.83%。2010年产值总量由高到低的排名是批发零售业,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产值位居末位。生产业中对劳动力吸引力和生产率水平由高到低的排名依次是金融业,批发与零售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通过发展生产业更好的推动制造业的发展,改变北京市在国际分工中地位不能一味的追求生产率而忽视了生产的质量。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资金、技术和人才三个层面完善生产业的发展环境[3, 11-13]。市场引导为主,政府调控为辅,合理引导资金和人才的流动。首先,进一步提高北京市的开放度,吸引外商向生产业投资。其次,大力完善国内资本市场,鼓励并引导生产业面向资本市场,通过股票上市、发行债券等方式直接面向社会筹集科技推广发展所需的资本。技术上一方面通过购买国外的先进技术满足需求,另一方面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生产业的技术水平并努力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人才上也应充分挖掘国内外资源,在此过程中还应防止劳动力集中向某一行业流动。除校园教育外,还应加强员工的职业技术培训。

此外,应大力推动北京市生产业的集群化发展,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在此过程中,应防止企业一窝蜂的发展某一行业,避免企业间的恶性竞争,影响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行。引导产业集群内部企业间的合作,通过构建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组织实现企业间信息和技术的共享。从而实现生产业整体技术水平,服务水平,人才水平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珂,秦成逊. 基于生态文明的现代服务产业发展模式探析――以云南省大理州为例[J].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75-79.

[2] 陈剑. 建设绿色北京促进首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9(3): 64-67.

[3] 杨书群,冯勇进. 生产业―― “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必由之路[J]. 工业技术经济,2010(6): 14-18.

[4] 宋翠翠,陈艳飞. 生产业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2009(24): 9-11.

[5] 陈仕权. 生产业的分类、特点及作用[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191-193.

[6] 钟韵,闫小培. 西方地理学界关于生产业作用研究述评[J]. 人文地理, 2005(3): 12-17.

[7] 马莉. 广东省生产业发展思路分析[J]. 经济与管理,2011(8): 73-77.

[8] 杨勇. 长三角地区生产业发展水平、结构和绩效[J].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124-128.

[9] 蓝庆新. 世界生产业发展特点及趋势[J]. 天府新论,2009(1): 26-29.

[10] 毕斗斗. 美国生产服务业演变趋势的实证研究[J]. 经济问题探索,2009(7): 127-131.

[11] 王瑞. 我国生产业发展过程、问题与对策研究[J].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1(1): 77-85.

第2篇

[关键词]生产业;第三产业;新疆

[中图分类号]F72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3)03-0070-03

作者简介:杜朋(1988-),男,汉族,山东枣庄人,新疆财经大学产业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组织理论。

一、引言

20世纪后半叶以来,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带动下全球经济呈现出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大趋势。在“服务型经济”的大背景下,生产业的持续发展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并且日益成为发达国家及国际大都市经济增长的主要特征。如今,生产业被称为最具活力和增长最快的部门,有极强的集聚和辐射效应。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我国应大力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这是我国建设新型工业化的必由之路。就新疆来说,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2010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和“西部大开发”以及“向西开放”政策为新疆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契机和方向。加快新疆生产业的发展,对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三大产业竞争力,提高专业化和市场化水平,缓解就业压力,实现新疆经济和社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生产业概述

(一)生产业的概念

Machlup在1962年最早提出了生产业的概念,他指出:生产业是企业、非营利组织和政府主要向生产者,而不是最终消费者提供服务产品和劳动,他认为生产业提供的服务主要以知识为产出,服务的过程是向社会输送各种专业知识的过程。Gruble和Walker认为生产业是经济活动中的中间投入要素,其应该被用来生产可以被消费者直接消费的商品,而不是直接被消费者所消费,其消费对象应该是工业生产部门,并作为生产要素投入消费品的生产过程。Noyell和Stanback强调生产业应该是一种中间投入而并非最后的产出。Daniels认为服务业应该被区分为消费业和生产业,如果其中某种类型服务业的产品作为某工业生产部门的生产要素并生产出产品,然后再被消费者所消耗,那么该类型服务业就是生产业。

(二)生产业的分类

对于生产业的分类,目前学界并没有达成共识,这主要是由于现实生活中服务业活动很复杂,而且存在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差异,正是由于这些差异的存在,生产业的分类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美国商务部:商业及专门技术(如电脑、工程、法律、广告、会计等)、教育、金融、保险、电子传讯。

英国标准产业分类:金融、保险、不动产、商业服务、法律服务、会员组织、其他专业服务。

香港贸易发展局:专业服务、信息和中介服务、金融服务、与贸易相关的服务。

Niles(1990):金融、保险、运输、大众传播、会计、研究开发、资产服务业。

段杰、阎小培(2003):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信息咨询服务业、计算机应用服务业、科学研究与综合技术服务业、邮电通讯与交通服务业、教育、文艺和广播电视电影业、进出口贸易业。

三、新疆生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新疆生产业发展状况的横向分析

2011年新疆的 GDP总值达到661005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20%(扣除物价水平后)。其中,第一产业产值为113903亿元,第二产业产值为322590亿元,第三产业产值为224512亿元,分别占GDP总值的172%、488%和340%;生产业产值在第三产业产值中的比重为3364%,在总产值中的比重为1143%。2011年新疆的总就业人数为95334万人,其中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为46391万人,第二产业就业人数为14904万人,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为34039万人,分别占总就业人数的4866%、1563%和3571%,而生产业就业人数和非生产业就业人数分别占总就业人数的 273%和3298%。

由以上数据可见,目前新疆生产业在总产值和服务业产值中所占比重较低,生产业的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所占比重也较低。据统计,生产业中的金融业、物流业等行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对新疆GDP的贡献也较小,所吸纳的就业人数也相对较少,因此对新疆的就业贡献很小,这种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生产业的发展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新疆经济的快速发展。

由表1可以看出,无论是从全国还是从新疆来看,在生产业中,占比重较大的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讯业以及金融保险业,为生产业发展作出较大贡献。新疆和全国比较,新疆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讯业,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及租赁商务服务业所占的比重都要小于全国水平,说明新疆的生产业发展滞后。

由表2可以看出,无论是从全国还是从新疆来看,在生产业中,对就业贡献较大的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讯业以及金融业。新疆和全国比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讯业,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及租赁商务服务业就业人数所占比重和对就业的贡献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发展生产业,可以有效缓解目前的就业压力,但是目前新疆生产业发展水平仍较低,并没有最大限度地吸纳劳动力,因此大力发展新疆生产业可以有效缓解就业压力。

(二)纵向分析

为了更加直观地反映新疆生产业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和水平下的变动特点,有必要对历年来新疆生产业各行业的发展情况作出纵向分析。对1995―2011年交通运输与邮政仓储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以及金融保险业的变动情况作出分析(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伴随着新疆经济的不断发展,1995―2011年间新疆生产业中的交通运输与邮政仓储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以及金融保险业的产值增加较快,但增加幅度存在着显著差别。在最初时期,交通运输和邮政仓储业在总量上占据最重要地位,2011年的总量是1995年的5倍,从图1中可以看出,代表交通运输和邮政仓储业的曲线一直都比较陡峭,说明年增长率较高,有着良好的发展势头。金融保险业的总量一直落后于交通运输和邮政仓储业,但在2010年发生逆转,其产值超过了交通运输和邮政仓储业,代表金融保险业的曲线在初期比较平缓,表明在这段时期金融保险业发展缓慢,增长率较低,但在后期曲线变得陡峭,表现出了迅猛的发展势头,为新疆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直接和间接贡献,间接贡献表现为金融业可以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从而间接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对于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来说,1995―2011年不管从总量还是从年增长率来看都处于一个很低的水平,总量上明显低于其他两个行业,曲线非常平缓,说明科研投入不足,年增长率过低,这些都制约了新疆生产业的发展,进而制约了新疆经济的发展。

从图2可以看出,1995―2011年交通运输与邮政仓储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整体呈下降趋势,除了在前期略有上升之外,之后一直处于下降的态势,这是由于随着经济的增长,虽然交通运输与邮政仓储业在不断发展,但是新疆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更快。金融保险业在这17年间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态势,说明在最初的几年里,金融保险业的发展速度慢于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随着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推进,金融保险业在最近几年得到了较快发展,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逐年上升。科研与地质勘查业在第三产业中所占的比重一直比较平稳,说明新疆对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还不够,需要加强在科技研发方面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真正实现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四、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结论

配第―克拉克定律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就业将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就业将进一步从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这也说明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将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回顾发达国家和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可以发现,具备知识密集型特点的生产业是其中增长效率最快的产业,这是因为生产业不仅仅直接为国民经济作出贡献,更重要的是,生产业通过对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投入间接地为国民经济作出了更大的贡献。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快新疆生产业的发展,对于新疆深入实施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三大产业竞争力,提高专业化和市场化水平,缓解就业压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对策建议

1政府应加大对生产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

要想实现生产业的快速发展,政府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必不可少,政府的资金投入可以完善生产业的基础设施,政府的政策支持可以为生产业的发展指明方向,有效地引导和管理生产业的发展。政府也应高度重视建立并发挥相关的专业行业协会的作用,规范生产业的市场秩序,提供各种专业化服务,便于政府与企业的协调沟通,建立成熟的专业服务体系。

2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和培养吸引人才力度

生产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知识密集型,因此生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人才的积累,目前新疆人才流失现象比较严重,这也大大制约了新疆的生产业的发展。因此,新疆应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培养高层次人才,同时应制定政策吸引域外人才,为新疆发展生产业提供人力资源保证。

3加大对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的投入,加快科技创新步伐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生产业是知识和智力密集型的行业,它的发展更加离不开高新技术的支撑。因此要实现新疆生产的快速发展,必须加大对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的投入,其中包括资金投入和人才投入,加快科技创新,有效地推动新疆生产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国平,徐显峰,刘军,刘晓博都市生产业外向发展机制及影响因素[J]宏观经济研究,2012(3)

[2]胡晓鹏生产业的分类统计及其结构优化[J]企业经济,2008(9)

[3]赵成柏生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08(1)

[4]韩德超,张建华中国生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J]管理科学,2008(6)

第3篇

一、服务业税收发展情况:

1、三大行业税收三足鼎立,占据服务业税收半壁江山

房地产税收依然是服务业税收的重头戏。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近年来,房地产业推出了许多契税减免、房贷降息等惠民政策,旨在拉动内需,促进消费,上半年我市房地产业税收7.50亿元,占服务业税收的27.3%。居民服务业也相继出台一系列便民手段、转变服务方式通过改革创新刺激消费,上半年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税收3.47亿元,占服务业税收的12.6%,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税收6.56亿元,占服务业税收23.9%.这三大行业税收占据服务业税收的大片江山。

2、民生相关服务业税收增长迅速

纵观上半年全市服务业税收数据,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服务业呈现出勃勃生机和强劲潜力,卫生和社会工作、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税收增长迅速。其中,卫生和社会工作税收147.00万元,比去年同期97.00万元,增长51.6%;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税收共34735.00万元,比去年同期25404.00万元,增长36.7%;

3、生产业税收稳步增长

半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税收共21436.0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7%;金融业税收23570.0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7%。

4、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税收增长态势强劲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越是发达的社会越注重科技的投入和使用,上半年来,我市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税收共1520.00万元,同比增长8.6%。

5、商贸流通业发展态势良好

上半年,批发和零售业税收共25395.00万元,与去年同期24234.00万元相比,增长4.8%。

6、住宿餐饮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房地产业、教育、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七大行业税收同比下降

受我党“八项规定”法规的持续影响,“三公”消费大幅下降,住宿餐饮业稍显萧条,上半年税收额为2142.00万元,与去年同期2295.00万元相比,下降6.7%;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税收大幅跳水,上半年税收额共246.00万元,与去年同期1683.00万元相比,下降85.4%。

在提倡义务教育的新形势下,许多学校明令禁止在校老师课外办班,“补课行业”、“课外培训班”生存艰难,上半年教育业税收417.00万元,同比下降12.8%;与互联网相关服务业、软件信息技术服务,虽近年来发展较快,但行业规模并没有扩大,上半年信息软件技术服务业税收4135.00万元,同比下降36.0%。

自2013年营改增试点在全国范围推开,有效减轻了服务业税收负担,刺激服务业做大做强。上半年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税收1279.00万元,与去年8151.00万元,下降84.3%;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业税收65636.00万元,与去年同期66541.00相比,下降1.4%。

1、全市服务业税收增速与全省存在一定差距,发展提升空间可望

上半年,全省实现服务业税收总额696.39亿元,增长7.6%,占全部税收的54.8%。14个服务业行业中有11个行业税收同比增长,尤其是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等新兴现代服务业增长迅速,增幅分别达到65.2%、37.0%和32.4%。

我市服务业税收总额27.50亿元,增长1.1%,占全市税收的56.5%,有7个行业同比下降,与全省服务业税收发展高速度存在一定差距。

2、服务业税收占总税收比重有所下降

今年上半年,我市总税收为48.69亿元,同比增长6.8%。服务业税收占总税收56.5%;所占比重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3.1个百分点。

3、房地产业税收增长乏力

近几年来,我市房地产开发市场经过了高低起伏、跌宕前行,也经历了宏观调控、深度调整;如今,房市更趋成熟、理性,但依然难以摒除瓶颈制约,并伴随着后期支撑不足的压力。上半年,在宏观政策调控的影响下,我市房地产低迷,需求观望情绪严重,房地产投资的开发规模快速收缩,投资额下降35%,新开工面积下降49.9%,房地产业税收7.50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1.6%。占服务业税收比重,也比去年同期下降近5个百分点。

第4篇

论文摘要:认识科研业绩评价在高职科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并采取科学的科研业绩评价策略。文章认为高职院校科研业绩评价应是学校发展目标的导向和反馈,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是产学研合作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业绩评价是高职院校教师管理的主要方法。在政治思想素质、教学质量、科学研究三大评价方面,政治思想素质评价是前提,教学质量评价是中心,科研评价是发展提升的保证。高职院校越来越认识到科学研究在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增强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力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对科研业绩的评价也日益重视,科研业绩评价成为高职院校教师评价中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近些年来,通过借鉴和结合自身的实际有选择地引入本科院校的科研业绩评价方法,许多高职院校为建立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科研业绩评价方法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在推进学校科学研究质量和提升教师科研能力上起到了明显的作用。但人们对高职院校的科研评价的认识仍存在很多困惑,如何做到既科学合理地评价教师的科学研究工作,又能通过评价激发教师的科研热情,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高职院校的认识和做法不尽一致。对教师科学研究工作的评价是科研管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建立促进学校科研工作全面发展的科学的科研工作业绩评价体系是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图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对高职院校科研业绩评价进行进一步的思考。 

一、高职院校科研业绩评价的发展过程 

从1997年我国第一所“职业技术学院”获批挂牌以来,我国高职院校迅速发展。大多数高职院校建立之初并没有认识到科研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专门的科研管理部门,不对教师进行科研业绩的要求与评价。经过几年的发展,高职院校逐渐认识到科学研究对于高校的重要性,于是,模仿本科院校的做法,成立了专门的科研管理部门,对教师的科研业绩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但仅仅是很初步的要求,多重视对科研成果量的评定,比如的数量、自编讲义的字数等等,管理上也往往不能到位。随着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建设的转型,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日趋成熟,办学水平逐步提高。高职院校认识到了科学研究的本质和价值,为适应高职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成立了集科学研究管理和科技产业开发功能于一体的科技产业处。从科研处到科技产业处,显示的不仅仅是对高职科研和社会服务职能的认识,更是对高职科学研究水平提高的要求,对高职以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对教师的科研能力要求也逐步走向成熟,不仅要求论文的数量,也看重论文的质量,同时更加重视科研项目的研究,特别是与企业合作的横向课题是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高职院校科研业绩评价已经发展成为提升高职以科学研究服务社会能力的重要保障。 

高职院校虽然认识到了科研对于高校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真正重视科研业绩评价,许多高职院校仍然仅仅把它作为教师管理的一项内容,只是科研管理部门的日常工作。高职院校还没有把科研真正作为内涵建设的重要抓手,没有真正形成以业绩评价促科研水平的有效机制。 

二、高职院校要深刻认识科研业绩评价的意义 

1.高职院校科研业绩评价应是学校战略发展目标的导向和反馈 

科研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质量和办学实力的重要指标,同时科研也是推动高校科学发展的动力和保障。高职院校一定要重视科研工作,并把科研作为提升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内容来建设。高职院校科研评价的目的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为教师发展提供有效信息,促进教师科研能力发展,从而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第二,为学院战略发展提供依据,为科研管理提供依据;第三,提升学校的科研实力和办学水平。科研业绩评价指导思想应有战略导向性,应有利于高职院校长远发展,有利于高职院校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高职院校科研业绩评价应把学校的发展规划、政策导向和教师的潜能开发、个人学术目标联系起来。评价结果既是对教师科研工作的评价,也是对其激励和提醒的基本依据,更是学校对自身政策和导向的一个反馈。科研成果是学校实现战略发展目标的关键因素之一,高职院校的科研业绩评价应与学校的战略发展目标相一致。 

2.高职院校科研业绩评价是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高职院校在跨越发展之后,教学问题不断出现,生源质量、教学中如何协调知识与技能、如何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如何评价教学质量、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生管理、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等问题,都摆在了人们面前,而且都是高职教育面临的重要而且急需解决的问题。在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关键时期,高等职业院校科研业绩评价首先要重视教育科研,重视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如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上。科研业绩评价应该导向研究解决好这些问题,在高职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应重点奖励那些通过研究对教学改革与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的科研成果,这对实现高职战略发展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是互相促进、互相依存的。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有大量的急需通过科学研究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科研工作对于促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科研业绩评价是激励教师投入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方法。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学生一定要有技术并且有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科研业绩评价能激励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参与课题的研究,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科研还是高职院校通过实现产学研结合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从而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科研业绩评价是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3.高职院校的科研业绩评价是科技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基本依据,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 

科研能力是衡量师资队伍实力和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科研提升了,师资队伍的整体实力才能提升。教师个体的科研绩效主要受工作环境、机会、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能力的影响,评价的核心在于有效的激励管理。由于历史等原因,高职院校科技人才不足,教师科研能力不足,这已经成为制约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科研评价应该把提高教师的科技能力和科研素质放在重要的位置。科研业绩评价的目的不是简单地给教师定级定岗,更不是简单地奖惩,而是通过对教师科研业绩全面综合的评价,不断提高教师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努力营造科研氛围,积极创造科研条件,促进教师科研能力发展,提升科研水平。科研业绩评价是高职院校科技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基本依据,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 

4.高职院校的科研业绩评价是产学研结合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是高职院校科研的主要出发点和立足点。高等职业院校应把产学研合作,主动为企业、行业和用人单位开展技术服务和科学研究合作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因此,高职院校应特别重视应用技术研究。应用技术的研究主要包括应用技术的开发、科技成果的推广和转化、为企业进行的技术服务、科学技术咨询等。这些正是高职院校的特长和优势所在,也是高职教育走产学研结合道路的必然要求。科研评价应该推动教师积极主动地投入应用技术研究,投入产学研合作。高职院校要发挥专业优势,鼓励那些具有技术开发潜力和技术服务能力的教师深入行业企业一线,了解企业在生产和管理中一些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为企业和用人单位开展技术服务,和企业的专家联合进行项目攻关。教师的科学研究获得行业企业的认可,一方面为校企合作办学打下了基础,另一方面也提升了教师的科学研究和服务企业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专业教育,促进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坚持应用技术研究是实现产学研结合的有效途径。

三、高职院校要采取正确的科研业绩评价的策略 

1.明确科研业绩评价的目标,实施目标评价 

现代管理之父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提出目标管理的概念,他认为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目标评价是目标管理的步骤之一。目标评价的主旨在于把组织的目标与个人的目标相结合,而且,借着目标的达成以满足个人的发展需要。科研业绩目标评价是把科研业绩评价与预定的学校和个人的科研目标相对照的过程。在科研业绩评价中,目标评价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学校对教师科研工作考核可以实施目标管理,个人目标进展情况是实施科研评价和考核的重要依据。 

在实施科研业绩目标评价的过程中,要注意把学校目标和个人目标结合起来,同时既要注意目标的导向和激励作用,还要关注目标的约束作用,激励能使广大教职工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科学研究工作中,约束又能对教师的科研行为进行有效规范。目标评价不能仅仅着眼于科研成果数量,更应重视科研成果本身的质量与完成的质量。高职院校在思考如何提升科研水平的同时,着重要考虑如何才能真正使科研评价的重心从量的评价转移到真实反映教师科研能力和水平的质与量结合的评价上来。 

2.建设教师发展性科研评价体系,实施发展评价 

目前,高职院校对教师科研业绩的评价均采用把论文、著作及科研项目等指标量化的评价标准,这种简单的方式不能完全反映不同的教师以及同一个教师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科研活动的差异性。教师的科研水平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学校对不同层次的教师的科研要求也应该有所不同。这种不同,不仅仅表现在数量上,更应该表现在科研的质量上,比如,科研项目的级别,的层次等。高职院校教师科研业绩评价要关注不同的教师在其不同的发展阶段上科研的实际状况,发展性评价更加关注发展过程,关注个体差异,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发展。高职院校应该建立教师发展性科研评价体系,对于初级职称的教师要引导他们投入教育科研,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对于中级职称阶段的教师,要重点考察他们科研目标的确立和科研创新能力;对于高级职称的教师,要为他们创造科学研究的条件,给他们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并重点考核他们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 

3.针对高职院校科研的特点,实施多元化评价 

高职院校教师科研工作除了与一般高等院校一样进行科学技术创新之外,他们的科研工作还意味着寻求教育教学改革的路径、寻求专业和企业需求之间的相互联系,并培养学生的科技能力。针对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特点,高职院校科研业绩评价不能仅仅局限在有形的科研成果,如论文、论著、项目等方面,高职院校要实施多元化科研业绩评价。科研成果的转化、为企业进行的技术服务、技术入股、把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指导学生进行的科技研究、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成果等等,都应该是对教师进行科研业绩评价的内容。尤其是对教学性质科研成果的认定,有助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多元评价的另一个含义是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学科的科研活动进行分类型、分层次的评价。如从事应用技术研究、应用技术推广、科技服务与培训等,从事教育教学研究、教育教学研究应用、基础学科研究等等,在进行业绩评价时要分类分层对待。 

 

参考文献: 

[1]李超任.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机制创新与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研究报告[eb/ol].hnjykxgh.com,2005-5-18. 

[2]熊彩纯.论高校教师科研评价的革新策略[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6). 

第5篇

关键词:福建省;生产业;自贸试验区;灰色关联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B类项目:“福建省生产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研究――基于产业关联和国际比较视角”(项目编号:JBS12435)

中图分类号:F7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月29日

一、福建省生产业发展现状

随着发达国家的工业结构进入调整阶段,服务业快速发展,生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11年《福建省“十二五”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以及2014 《关于加快发展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都提出“要大力发展生产业”的要求。近年来,福建省生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总量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日益优化,表现出强劲的吸纳就业作用,逐步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助力。2012年,福建GDP总量增加为19,701.78亿元,服务业生产总值7,737.13亿元,其中生产业生产总值为4,682.95亿元,占比60%;2013年,服务业总值8,508.03亿元,生产业将近5,770.36亿元,占比68%左右。规模不断扩大,同比处于不断增长的趋势。虽然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仍是福建省生产业的主体,但科学研究和信息技术、金融业和商务服务等知识和技术含量较高的新兴服务业增长较快,比重不断上升,其中金融业增加值从2005年的186.12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1,175.59亿元,年均增长率高达63.6%,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及技术服务也有,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51.6%和34.1%。从总体来看,生产业吸纳劳动力能力正在逐年加强,可知2005~2013年福建生产业占服务业就业人数比重从30%增长到37%,虽然与发达国家所占比重70%的水平相比差距仍然很大,但是仍然处于持续增长的势头,发挥重要的就业吸纳作用。

二、福建省生产业和经济增长灰色关联分析

根据北京市统计局对于生产业的分类标准,采用最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拟将生产产业界定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6类。所使用相关数据来源于2013年的《福建省统计年鉴》,由于数据收集的局限性,仅采用2005~2012年生产六大产业的主要数据,虽然并非所有的都是纯粹的生产业,鉴于数据的可得性和全国可比性,微小的类别变化不会影响整体服务业发展的方向。

(一)灰色关联计算过程。由于我国统计数据十分有限、灰度较大等原因,在分析系统关联因素时,与回归分析、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相比,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具有一定的优势,它对样本多少和样本有无规律都同样适用。首先,进行初值化,对初值化处理后的序列记为:

(二)福建省生产产业与经济的灰色关联分析。根据福建统计年鉴的数据资料和上述的灰色关联分析步骤,计算生产产业与福建生产总值的灰色关联度。(表1)由表1可以看出,生产业与福建生产总值的灰色关联度为0.9368,关联度很高,意味着生产业对福建经济增长的贡献比较大;批发和零售业关联度高达0.9628,对经济增长作用影响很大;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经济增长关联度为0.8725、0.8448和0.8064,对经济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为0.7624,居于第五位;金融业为0.5824居于最后。由此可见,批发和零售业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传统生产业对福建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较大。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金融业等现代生产业发展相对落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稍微小点。

(三)福建省生产产业与三大产业的灰色关联分析。根据福建统计年鉴的数据,计算生产六大产业与福建省三大产业的灰色关联系数如表2。(表2)由表2可以看出,生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关联度系数为0.9478和0.9681,接近1,显示生产业对第二、第三产业产值的影响较大;从生产六大产业来看: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与第一产业的关联度系数为0.9273,贡献度大,对第一产业有明显的拉动作用;批发和零售业与第二产业的关联度为0.9189,联系最密切,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和第二产业的关联系数均在0.8左右,对第二产业的影响较大。而第三产业的关联度系数中金融业为0.5910,关联度较低,这和福建省生产产业发展的现实相符合,金融业发展缓慢滞后,制约了经济发展,对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带动作用也不明显,租赁和商务服务和三大产业的关联度指数均在0.67左右,带动作用不强,符合租赁和商服的发展现状。

总体而言,生产业对福建省经济增长具有较为显著的影响,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零售,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对经济影响较为显著、对于三大产业的关联作用也比较大,金融和租赁商服的关联度最小,发挥的作用有限。在OECD国家中,金融、保险、房地产以及经营服务等生产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了1/3,因此加快培育生产业的弱势产业,积极发挥优势产业的重要作用,推动生产业快速发展,才能有效助力福建省经济进入腾飞时代。

三、促进福建省生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改善生产产业发展短板,优化生产产业布局。加大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零售等产业的培育和扶持,充分扩大高知型生产业比例,发挥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优化生产业产业布局,提升生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力度。首先,积极发挥传统生产业优势作用,重点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货物配载中心,推动福厦泉三大物流节点城市和莆田、宁德、三明、南平、龙岩等地区性城市形成一批现代物流园区。依托福建省港口优势,完善港口集装箱运输系统、大宗散货运输系统,形成专业化、规模化港区,充分利用福建省对台交通的优势,加强与台湾物流企业的产业合作;其次,依托厦门、福州软件园,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和平台经济的优势,发展电子商务、网络金融保险、网络增值、软件服务等信息服务业,培育具有国际资质的服务外包企业,联合承接全球软件开发、金融后台、研发设计、数据处理、动漫游戏等高知服务项目,提升互联网+金融、商务服务等生产业的竞争力;最后,加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构建新型化、高端化和国际化的现代信息服务业基地,发展为制造业服务的高新知识型生产业。

(二)构建生产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机制,扩大产业关联效应。被分离出来的生产独立发展而形成与制造业密切相关的生产业,二者互为依托,构建生产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机制,扩大产业关联效应,加紧两大产业的联系。专业化和精细化的分工时代,为降低运营成本,企业普遍推行“主辅分离”的生产过程,内置服务市场化、社会化,重点关注内部生产环节。为进一步实现企业管理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大力发展产业内部的专业化分工体系,鼓励企业重点集中技术研发、市场拓展和品牌运作,剥离一些非核心的生产环节,创造社会化的专业服务环节,推动生产产业的发展;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建立两大产业信息共享平台,推动相关企业间合作,实现社会化服务与制造环节的“无缝式对接”,打造集成制造与服务功能的产业链集聚。

(三)大力培养高素质人才,促进专业人才集聚。生产业大多是知识密集型行业,人力资本的开发和积累是生产业快速发展的保证。生产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人才的问题。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等生产对人才的需求更是迫切。加深对人才的重视,采用股权、期权和成果有偿转让等激励方式以及其他激励政策措施培养引进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根据福建省生产业的发展情况与趋势,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体系、科学的生产业职业资格标准体系、多层次的生产业人才培训体系和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增强专业人才教育与生产业发展实际需要的对接性,为生产业注入急需的人力资本要素。

(四)完善有关政策法规,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产业政策法规,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促进福建省生产业发展。用地政策,以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建设规划为导向,放宽生产业项目建设用地准入门槛,优先生产业建设项目的用地要求,在价格上给予特殊优惠政策;融资扶持政策,以政府机构为第三方中介鼓励建立民营企业互保机制,完善为民营经济服务的信用担保和风险投资基金,扩大融资渠道,助力大型民营企业在资本市场筹资融资,调动民间资本投入生产业的积极性;财税优惠政策,通过鼓励性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强对生产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加大生产业重点项目的补助力度。

主要参考文献:

[1]尚于力,申玉铭,邱灵.我国生产业的界定及其行业分类初探[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8.3.

[2]肖新平.关于灰色关联度量化模型的理论研究和评论[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7.8.

[3]张绍良,张国良.灰色关联度计算方法比较及其存在问题分析[J].系统工程,1996.3.

[4]吕政,刘勇,王钦.中国生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基于产业互动的研究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学,2006.8.

第6篇

关键词:ICT 产业融合 投入产出分析 生产业 高新区

生产业的崛起

随着近年来学术界对产业融合愈发深入的研究,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对产业融合的推动作用。1966年,H.Greenfield在研究服务业及其分类时,最先提出了生产业这一概念:其是指市场化的中间投入服务,即可将服务应用于进一步生产其他的产品或服务,而非最终的消费。生产业是从制造业内部的生产服务部门分离和独立并迅速发展的新兴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推动当前经济发展的一个核心动力。多年以来,生产业在生产领域的作用不断变迁,由最初的管理功能和后来的促进功能,逐步过度到了战略功能。从现代服务业内部结构来看,研发、通信、金融、保险、物流、批发、外包、采购等生产在第三产业中的所占比重不断增加,多数OECD国家都达到了50%以上。

本文认为,生产业对于各产业的融合与互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随着制造业的不断发展,整体生产率增长和经济增长趋缓,此时生产业能带来更高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同时,制造业是生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制造业一方面可以为生产业提供平台与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对生产业的中间需求。由于彼此间的相互依赖性的不断增加,推动了产业融合的发展与互动,随着制造业内部企业经济规模的逐步扩大,它们对生产业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并把这种需求渗透在生产制造的各个环节中:从前期的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到中期的管理、融资以及后期的物流、销售、售后服务、信息反馈,每一环节都需要生产业的参与配合。如此良性互动,不仅会促使企业内部出现产业融合,而且会在产业链上促使生产业与第二产业甚至第三产业内部发生融合。

生产业与制造业融合最为典型的案例便是ICT产业(Th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即信息通信技术产业。ICT产业的蓬勃发展体现了IT、通信等生产业与电子产品制造业的日趋融合化,同时也反映了当前产业融合的发展趋势,即生产业和第二、第三产业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此时现代服务业的中间投入逐渐加大,而第二、第三产业的全要素中间投入相对降低,附加价值相对提升。然而,产业融合这一现象已不仅仅限于信息通信技术产业,例如,伴随着微电子产业、材料设计产业、生物分子产业和络合物化学业的不断创新,引起了纳米生物技术(Nano-and Bio-Technologies)的融合和发展。此外,食品业和生命科学业的融合产生了功能性食品;造纸业和信息业的融合产生了封装技术;电信业和相机业的融合产生了手机相机;建筑业和信息技术业的融合产生了智能建筑;金融业和信息业的融合产生了彭博、汤森路透、道琼斯等企业。

生产业的分类

到目前为止,由于各国及地区的统计口径不一致,国内外学者和政府部门对于生产业具体分类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不同学者根据自己研究方向的不同,生产业包括的项目也有所区别。在 2006 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将生产业分为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在国外,金融业、保险业、房地产业和商务服务(financing,insurance ,real estate and business services,简称为FIRB)一起构成了典型的生产者服务业。然而,在国内,房地产业却属于消费者服务业,首要原因是我国的房地产目前主要用于满足居民的居住需求,不同于发达国家主要是用来满足商务办公和生产厂房等生产性需求。

基于以上的讨论以及考虑主要运用的是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本文参照投入产出表中各产业分类情况,仅选取四大类统计口径相对接近的生产业,分别是交通运输和仓储业,信息传输、批发零售贸易业、金融保险业、科学研究与综合技术服务业。本文通过实证分析验证是否现代服务业的融合能够成为产业融合的趋势,以及是否服务化融合能让企业提升竞争力并带来更高的附加价值。

生产业对第二、三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检验

由里昂惕夫(W.Leontief)提出的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是投入产出的具体应用,是“把一个复杂经济体系中各部门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系统地数量化的方法”。投入产出分析法将经济视为一个有机整体,通过编制和分析投入产出表清晰地揭示经济各产业间的投入产出数量联系,在此基础上可以推导出各部门的生产函数,并对各产业间在生产、交换和分配上的关联关系进行分析,然后利用产业间关联关系的特点,为经济预测和经济计划服务。一个产业生产产品,既要消耗其他部门提供的要素,同时本身的产品作为投入要素被其他部门所消耗,从而构成部门与部门间的供给需求关系。

(一)直接消耗系数

直接消耗系数(aij)表示了产业j在生产单位产品中所消耗掉产业i的数量。直接消耗系数aij从消耗的角度反映了任意两部门的直接依存关系。aij越大,产业j对产业i的产品消耗越大,两部门的直接联系越紧密。OECD十九国、中国2000年、2005年的直接消耗系数表如表1、表2所示。

本文为了论证当前产业融合的趋势主要集中在服务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以及生产业对二、三产业的推动作用。通过横向(国家)和纵向(时间)比较,第二产业对第三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以及第三产业对第三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分别代表了服务业在制造业中的中间投入率和服务业在服务业中的中间投入率投入产出表,一般5年更新一次,本文使用OECD网站公布的2000年、2005年的48个部门投入产出表(由于统计周期的原因,个别经济体可能是2005年左右的其他年份)。OECD十九国代表的发达国家分别是:爱尔兰、挪威、美国、英国、瑞典、荷兰、瑞士、芬兰、澳大利亚、比利时、奥地利、法国、加拿大、德国、日本、西班牙、韩国、意大利、葡萄牙;代表发展中国家的是中国。由于本研究的重点集中在第二产业对第三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以及第三产业对第三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因此笔者将各经济体的48个部门投入产出表归并为由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14个第三产业部门构成的16个部门的投入产出表。

就各经济体的第三产业对于第二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而言,OECD十九国在2000年的直接消耗系数为0.179,在2005年的直接消耗系数为0.187,增加了4.47%;中国在2000年的直接消耗系数为0.1055,在2005年的直接消耗系数为0.1226,增加了16.21%。通过横向比较可以看出,OECD十九国的服务业对制造业的直接消耗系数远远高于中国,可见在OECD十九国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更充分,而中国制造业中服务业的中间投入率过低,过度依赖第二产业自身的投入。通过纵向比较可以看出,不管是OECD十九国还是中国,第三产业对于第二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都呈上升趋势,服务业投入率随着时间的不断上升也例证了服务业在与制造业融合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就各经济体的第三产业对于第三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而言,OECD十九国在2000年的直接消耗系数为0.282,在2005年的直接消耗系数为0.290,增加了2.84%;中国在2000年的直接消耗系数为0.1988,在2005年的直接消耗系数为0.2051,增加了3.17%。通过横向比较可以看出,OECD十九国的第三产业对第三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同样远远高于中国,表示OECD十九国服务业与服务业的融合也更加充分,而中国的第三产业对第三产业的中间投入率也偏低。通过纵向比较可以看出,不管是OECD十九国还是中国,第三产业对于第三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都呈上升趋势,服务业投入率随着时间的不断上升再次例证了服务业在与第三产业相互融合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物耗系数

物耗系数(acj)是指产业j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直接消耗的总和,它反映了产业j与所有产业的直接消耗关系,acj越大,产业j对国民经济的物质消耗越大。

因此,物耗系数也叫中间投入率,反映了该产业中外购产品所占比重。由于总投入=中间投入+附加价值(中间投入率+附加价值率=1)在总投入一定的条件下,该产业的中间投入和附加价值呈现此消彼长的关系:中间投入率越高,附加价值率越低;中间投入率越低,附加价值率就越高。

表3中分别是中国和OECD十九国三次产业的中间投入率计算结果。不管是2000年还是2005年,中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中间投入率都远远高于OECD十九国,由于中间投入率+附加价值率=1,也就是说OECD十九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附加价值率远远高于中国。结合上一部分对直接消耗系数的分析,可以推导出一个更重要的结论:随着在第二、第三产业中服务业中间投入的增加,第二、第三产业中的附加价值率也增加。也就是说服务业的融合使得第二、第三产业更加有利可图,能够成为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和趋势。

(三)生产业比较

根据本文对生产业在投入产出表中的五类划分,从分项服务的相对重要性来看,不同部门的差异较大。首先,列出2005年OECD十九国平均直接消耗系数表中生产业占比:对于第一产业,交通运输和仓储业,信息传输、批发零售贸易业、金融保险业、科学研究与综合技术服务业占服务业总投入比例依次为10.47%、2.79%、36.29%、16.19%、1.84%;第二产业中,交通运输和仓储业,信息传输、批发零售贸易业、金融保险业、科学研究与综合技术服务业占服务业总投入比例依次为14.45%、3.15%、26.15%、8%、7.25%;对于第三产业,交通运输和仓储业,信息传输、批发零售贸易业、金融保险业、科学研究与综合技术服务业占服务业总投入比例依次为12.56%、7.81%、9.25%、16.55%、3.13%。其次,计算出2005年中国直接消耗系数表中生产业占比:在第二产业中,交通运输和仓储业,信息传输、批发零售贸易业、金融保险业、科学研究与综合技术服务业占服务业总投入比例依次为27.24%、10.44%、23.57%、7.83%、0.49%;对于第三产业,交通运输和仓储业,信息传输、批发零售贸易业、金融保险业、科学研究与综合技术服务业占服务业总投入比例依次为20.82%、10.44%、7.51%、12.43%、0.73%。

从中可以看出,第二、第三产业的服务投入中,OECD十九国平均值和中国生产业占比区别很大,我国金融保险服务的重要性在二、三产业中体现得还不够明显(OECD十九国金融服务业对产业的支撑作用非常大)。还有一点非常值得关注,在第二、三产业中,我国综合技术服务业及科学研究事业的投入占服务总投入的比例很低,仅为0.49%和0.73%,这反映出第二、三产业创新不足,技术含量偏低,依然停留在“制造”阶段,尚未走上“创造”的道路。

结论与建议

随着制造业生产率创新模式的枯竭,以及现代服务化创新模式的兴起,当前产业融合的发展趋势集中在具有高附加值的服务化创新。相较于制造业,现代服务经济更具有渗透性、辐射性和柔和度,与其他分支产业的兼容性高,如同穿梭在各个经济领域的“经脉”,对经济运行有激发创新、降低成本、稳定秩序等作用。通过投入产出分析可以发现,随着第二产业中对服务业的中间投入逐渐增加,第二产业的附加价值率大幅提升;而且,发达国家的服务业中间投入率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

产业融合的发展,始终是引领和推动持续性技术创新的核心动力,特别是在服务业领域,由于生产业的高兼容性,其对于技术创新的引领和推动作用表现得更加明显,所带来的附加价值也更高。相较于OECD发达国家,我国生产业对制造业、服务业的中间投入率较低,制造业的中间投入主要依赖于自身产业的发展。在未来我国在保持产业结构稳健发展的同时,应努力提升制造业、服务业的服务化水平,促进产业融合的良性互动,进而促进生产业升级。

推动服务业创新的关键在于生产业的创新发展。当前,所有发达国家都在通过建立高新技术区进行着服务业创新竞争,例如美国的硅谷、波士顿的128公路、前苏联的西伯利亚科学城、英国的剑桥、日本的“高技术城”等。虽然我国很早就开始建立高新区,孵化和成长了一些在国际上有技术竞争力的企业,锻炼出来一批能力优秀的管理人员;但是高新区的发展历程中仍然缺乏政策设计和战略支持,很多高新区为了吸引世界500强企业落户,将本就不多的资源都投入到了这些不太需要扶持的企业里,导致更需要扶持的中小企业资源缺乏。此外,通过招商引资吸引落户的世界500强企业并没有将核心研发总部迁往中国,我国建立的大量软件园以及大量的生命科学园仅仅是在给国外企业做外包,并没有学习到对方的核心技术,也没有促进自身的创新。

有数据显示,中国高新区年均增长25%,而国际先进高新区是35%,硅谷企业有10%以上的利润率,而中国只有3%至4%;从更广的角度看,全球86%的研发投入,90%的研发活动,95%的发明专利,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全球6万个跨国公司,基本都是发达国家的。

因此,加大政府对生产业高新区的干预、加强对高新区政策的协同性与互补性、乃至进行顶层设计,将是下一阶段推动高新区创新系统建设中担起历史重担的必要举措。现在国内大量的高新区已经聚集了大量的创新要素,关键问题是如何创造市场驱动力来使这些创新要素发生化学反应。尽管市场驱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作为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国家,我国显然没有那么多时间等待市场自发完成这个驱动过程,政府应通过公共措施,从而在流通领域产生市场驱动的平台,带动生产业的创新发展,推动服务业融合。此外,在充分利用产业融合带来的机遇的同时,政府也应意识到,产业融合给市场带来的不确定性会使大量企业面临被淘汰的危机,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激励政策引导这些企业发展新的产业融合方向,建立新型生态系统,开始新的一轮融合,从而形成动态产业融合创新循环体系。

参考文献:

1.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生产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文献综述[J].经济学家,2006(6)

2.陈宪,黄建锋.分工、互动与融合: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演进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4(10)

3.顾乃华.我国服务业对工业发展外溢效应的理论和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05(12)

第7篇

1、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负责卫生行业各类全国性考试工作的业务管理和技术服务。

2、负责卫生行业各类专业人员执业资格考试、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和全国卫生系统外语水平考试等专项考试。

3、承办外籍人员来华从事卫生专业技术工作的资格考试。

4、参与研究卫生行业考试的制度建设、标准制定和政策性研究工作,根据需要对地方的医学考试业务工作。

5、组织协调医学考试的科学研究和专业人员培训,组织考试用书编写,负责国家医学考试试题库建设。

6、组织开展医学考试领域内的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

7、向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提供考试工作的技术服务,承办医学成人教育和毕业后医学教育有关考试。

8、开展面向社会的考试服务,承办国内外有关机构委托的考试、业务人员培训和技术咨询。

(来源:文章屋网 )

第8篇

一、科研工作在高职院校中的地位与作用

高职院校科研工作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提升办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践行高职教育职能之需要

高等职业院校的四大社会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在四大职能中,教学服务、人才培养是首要职能,发挥着主要的基础作用;科研服务是次要职能,发挥着重要的动力作用;社会服务是教学、科学研究的延伸,发挥着联系社会和学校的作用[1];文化传承是实现前三项职能活动过程中对优秀的历史文化和现代科技文明的继承与发展;四项社会职能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良好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必须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做基础,强大的科研实力为高质量、高水平教学提供智力支撑,良好教学质量与较强的科研实力是提供优质社会服务的前提和基础,社会服务职能的发挥能够为教学和科研补充新的内容,提供新的资源,激发新的思路[2]、增加新的活力。因此,科研工作是践行高等职业教育四大社会职能的需要。

(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对于普通高等院校而言,其综合实力主要观测内容为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水平、社会服务能力等,高职院校也不例外。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3],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是知识传授者,也是学生行为的影响者,其业务素质直接体现出教师的教学质量与水平,而科研工作又是教师业务素质的具体体现,强大的科研实力为教师高质量高水平教学提供智力支撑,对教学具有强大的促进作用,学院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引导教师参与科研工作;教师要提升教学水平,必须积极主动参与教科研工作,过好教学关、科研关、社会服务关。这是职业院校教师所应该基本具备的素质与能力,也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要求。

(三)促进校企合作产学结合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质就是就业教育。高职院校的任务是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同时还要承担与地方经济社会、科技创新与发展相适应的科研任务,尤其是要承担地方中小企业的项目研发、技术革新、工艺设计的研究任务,为地方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持,以更好地彰显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通过产学研结合,把高职院校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工作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联系起来,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实际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提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服务好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四)实现教师职业发展的需要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发展的内涵主要包括学术水平、职业知识与技能、师德师风等三个方面,教师要在职业领域得到长足有效的发展,不仅要提升自身的学术水平,强化学习职业知识、提高职业技能,而且还要在长期工作与实践中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而提升学术水平、提高职业技能必须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并且通过科学研究等相关工作来实现。同时科学研究也是促进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开展科研工作,有助于及时更新和丰富专业理论知识,了解职业发展的动态,掌握行业最新的研究进展;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不断更新和完善知识体系,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将科学研究运用在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与科学研究相互促进的目标。

二、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存在的不足

根据国家教育部、财政部骨干校三年建设目标要求,多数高职院校立项建设时期,强力推进学院建设的科研工作,为了完成立项建设规定的科研工作基本建设任务,达到验收通过的基本标准,在三年建设期间,为了追赶建设进度,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重科研数量、轻科研质量,重完成任务、轻过程管理”的问题,骨干校验收通过后,大有“松口气、歇歇脚”之意,对骨干校立项建设中科研工作及管理存在的问题尚未进行认真反思,对科研工作缺乏系统的科学的规划,其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对科研工作的认识滞后且有偏差。高职院校中部分教师、少数中层管理干部甚至院校领导认识上存在偏差,认为教师设计好、组织好课堂教学就行了,在教学的过程中重点抓好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就够了。对于开展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对开展科研工作对实践教学的推动和促进作用认识模糊,对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技术服务、科技创新工作对行业企业以及经济社会的促进作用的认识不足。

(二)立项规定致使申报项目的积极性不高。因为学院属省市共管、以地方政府管理为主的地方高职院校,在教科研立项上,一是经费支持多以省属高校为主,地方高职院校以指导性项目(只立项,不配备相关经费)为主,即便是个别项目立项也只有少量的经费支持,学院没有配套经费。二是因为是地方职业院校,在立项的数量上也有项目类别与指标限制,地方院校与省教育厅管理的院校之间在立项的数量上也有一定的差别。

(三)教师队伍原因致立项不多且成果少。一是专业师资队伍中缺乏一批在省内或地方行业企业中具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即便是紧密结合地方产业发展建设的专业也是如此。少数在省内有一定影响的教师有的无心于科研工作,因为各种原因其专业领军人物的作用发挥极其有限;有的靠单打独斗,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各专业没有形成适度规模、技能互补、资源共享的科研工作团队。二是整体上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有欠缺,科研的能力与水平亟待提高。由于上述原因导致高职院校科研立项级别不高,省教育厅、科技厅、社科院的项目立项不多,国家级项目更是鲜有突破。

(四)科研经费不足且奖励支持有限。地方政府在落实国家财政部、教育部对高职教育经费投入上打折扣,对高职院校的经费投入十分有限,致使高职院校科研经费投入捉襟见肘。以本院为例,与省内的其他四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比,不仅学院科研经费总量低于省内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的平均水平,而且人均经费也低于同类院校的人均水平,即便是经济发展水平较落后的省内职业院校其科研经费的投入也略高于本院的经费投入,由于经费有限,学院对科研工作的奖励力度小,教师参与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五)对教职工科研工作绩效考核不到位。按照国家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分类、分级考核的意见,高职院校均制定了关于教职工绩效考核的具体实施办法,以本院为例,考核实施办法中对各类各级岗位的教职工明确了教科研工作量考核的质量、数量要求,但在考核中由于所占比重较小、对教师考核结果影响不大,致使此项内容的考核流于形式,绩效考核激励与约束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体现,由于对教职工实际利益影响不大,教职工参与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大大降低了。

(六)科研成果转化少且科研效益低。一是多数高职院校只注重对教科研课题申报、评审、立项、结题等过程进行管理,而对科学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尚无明确的奖励支持办法,对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二是与企业联合开展的实用新型技术类科研项目少且与企业实际需要关联度不高,导致科研项目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低。这既不利于研究成果及时转化成生产力,转化成经济和社会效益,发挥高职院校在地方经济建设过程中应有的作用,也不利于提升高职院校在地方政府以及社会公众中的知名度与影响力,而且还造成学院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浪费。

三、强化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提高对科技工作认识

高职院校各级领导要树立“特色兴校、人才立校、科技强校”的新观念,摒弃科学研究“可有可无”的观念,把科学研究工作当做学院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提高对科学研究工作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教学科研观,充分认识教科研工作对提高学院办学质量、扩大学院影响力、提高学院知名度、增强社会满意度、提升整体办学实力的重要性,正确认识和把握教科研工作在学院工作中的地位,充分认识科研工作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社会服务能力重要作用,充分认识科研工作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以及学院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所肩负的重要责任,制订学院科技工作与社会服务规划,加强对科研工作的领导与管理,积极主动参与地方经济建设,使学院科学研究成为地方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智力资源,成为推动产业调整、经济转型升级的动力。

(二)培育队伍,提升教师科学研究能力

学院科研部门要有计划地在专任教师中开展科研工作的专题培训、知识讲座以及学术交流活动,使教师了解和掌握研究课题申报的基本知识、方法与技巧,了解和掌握研究课题申报材料的准备和撰写、课题论证和研究方法、开题结题的方法和技巧。要充分利用各教学系企业教师工作站平台,建立起以平台负责人、项目负责人、项目组成员共同参与、相对稳定的科技创新和服务团队,实现校企互融,产学研结合,形成有专业技术知识背景支撑、技能互补、规模适度、资源共享的科学研究团队,开创学院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工作新格局。加强与企业联系,聘请省市企业行业有影响的专家举办科技创新与科技服务讲座,通过讲座,了解职业发展最新动态与研究成果,不断更新和完善知识体系,分析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的需求现状,解剖中小企业通过技术革新、工艺改造、产品研发的成功案例,探索与企业开展科技服务的新思路,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升教师科学研究能力。

(三)争取政策,加大科学研究经费投入

争取院校领导的支持,加大经费投入。以本院为例,根据省内其他四所骨干校科研经费投入标准,按每年科研经费实现10%的增速标准预算,三年内达到省内骨干校科技经费投入的平均水平,确保科学研究经费足额预算到位。高职院校要争取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经费支持,建立学院科研成果应用与转化平台,与生产性企业、科技公司(科技咨询、科技开发与应用公司)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修(制)订学院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奖励办法,推广科研成果,做好科研成果转化与应用工作,为地方经济转型升级作出更大贡献。加强与省市职能部门联系,落实好三区人才、科技特派员、科技成果大转化等工作,争取科技资金的支持。通过争取项目获得各级政府部门、基金会、协会的资金支持,组织精干力量,组建高效团队,积极申报省市教育部门、科技部门、社科联、行业协会的项目,争取获得更多立项及资金支持,以解决学院科学研究经费不足的困难。

(四)完善制度,强化科学研究绩效考核

一是完善科研评价制度,改变教师科研评价方式,将对教师科研成果定量评价方式调整为定量与定性、量化与质化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既要考核科研数量,也要对科研论文质量、研究课题的理论价值及社会效益、技术服务的经济效益等进行综合评价,确保科研工作评价制度的科学性。二是完善科研监管制度,严格研究课题立项论证工作,改革立项论证方式,聘请校外专家对研究课题的学术价值、经济与社会效益以及研究课题实施的可行性进行充分论证,严把课题立项论证关;实施第三方评价制度,对结题的科研课题实行匿名评价,严把结题评审关;加强立项研究课题的管理,及时准确掌握研究课题的进度与资金使用情况,强化对研究课题的动态管理。三是完善科研激励与约束制度,严格按照事业单位人员分类分级聘任要求与岗位工作标准实施考核,实施科研工作绩效考核一票否决制;健全与完善学院科研成果转化与应用等技术服务的奖励政策,利用激励政策引导广大教师投身科研工作。

结语:面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要充分认识科研工作对于高职院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创造性地开展科研工作;要针对科研工作中工作存在的问题,采取得力措施,加强高职院校科研平台、团队和制度建设,稳步推进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以期取得明显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张.论加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职能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1(13):13.

第9篇

目前学术界对高技术服务业的定义、发展状况及特征等,有了较深入研究,对人力资本和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影响也有一定的涉及。但是具体针对人力资本与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关系的研究很少。因此,本文运用典型相关分析(CCA),对人力资本与高技术服务业创新能力的发展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一、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1.人力资本的指标选取。体现人力资本状况的指标有两种,即实际利用性指标(Actually Utilized Indicator,AUI)和资源性指标(Resources Indicator,RI)。实际利用性指标(AUI)指的是人才的实际利用量,资源性指标(RI)指的是高层次教育的投入和拥有专业技能的人才储备量。由于高技术服务业具有高服务技术含量、高增值性的特征,因此对高技术服务业的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比较高,其从业人员一般具有高层次教育背景与高专业技能,基于此本文选取的实际利用性指标(AUI)是实际从事高技术服务业的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全时当量数X1。选取的资源性指标(RI)全国学成回国留学人员X2、全国硕博研究生毕业生数X3、全国本科毕业生数X4,为了满足高技术服务业从业人员的高素质要求,全国本科毕业生数用十万人来表示。

2.高技术服务业创新能力的指标选取。创新能力(Innovation Capacity)是指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技术、各种活动实践领域等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是一个国家核心的竞争力。高技术服务业正是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以创新为核心动力,由高技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相互融合、渗透而成的新兴产业。高技术服务业的创新能力是指在高技术水平上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与重大技术发明的能力。因此,体现高技术服务业创新能力的指标必须具有高附加值、高知识蕴含量特点,并能体现出创新绩效。基于此本文选取了能体现高技术服务业创新能力的四个指标,即发明专利申请授权数Y1、发表科技论文Y2、出版科技著作Y3与科技成果登记数Y4 。

3.数据说明。高技术服务业是新兴产业,一些相关指标的统计年限较短,比如发表科技论文、出版科技著作指标,国家统计局都是从2005年才开始统计,因此本文选取的是2005-2012年的数据。为保证数据口径的一致性以及数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高技术服务业创新能力指标数据不仅仅局限于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还包括了高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3)》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3)》。

二、实证分析

1.分析方法。典型相关分析(CCA)思想类似于主成分分析,它主要讨论两组变量间的相关性问题,把两组变量之间的复杂相关关系进行简化,即利用综合变量对之间的相关关系来反映两组指标之间的整体相关性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该方法原理可以用数学表达式来表示:假设原来两组维度分别为m、n的变量为X=(X1,X2,X3……Xm)T与Y=(Y1,Y2,Y3……Yn)T,新的代表变量分别为U= aTX与V= bTY,接下来找到向量a和b,使ρ(U,V)最大,从而找到替代原始变量的典型变量U与V。 在软件分析过程中,由于特征值问题,可以找到多组U与V,我们根据他们的相关系数由大到小逐对进行提取。

2.分析过程。我们通过用SPSS 19.0软件,运用典型相关分析对人力资本与高技术服务业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 分析结果显示,(U1,V1)、(U2,V2)、(U3,V3)、(U4,V4)的典型相关系数依次为1.000、0.974、0.846、0.260,但是各典型相关系数检验结果显示仅第一组的典型相关系数通过了检验。接下来对SPSS19.0运行结果进行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冗余分析(RDA)是一组当中形成的典型变量对另一组观测变量总方差的解释比例,从而定量测度典型变量所包含的原始信息量的大小。分析结果显示,人力资本变量的变异被自身典型变量所解释的比例以及被高技术服务业创新类研发成果变量所解释的比例中,第一典型变量解释了94.3%;高技术服务业创新类研发成果变量的变异被自身典型变量所解释的比例以及被人力资本变量所解释的比例中,第一典型变量解释了82.5%。

结合冗余分析结果以及典型相关系数检验结果,只需保留第一对典型相关变量,即人力资本变量U1与高技术服务业创新能力变量V1,其表达式如下:

(1)

(2)

3.分析结果。典型相关模型中,同一随机变量组内各典型变量之间、不同组内不对应的典型变量间不相关,因此在分析变量组X与自变量Y之间的关系转化为只分析相对应的典型变量之间的关系。

典型相关变量中,影响人力资本的各因素变量的线性组合U1中,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所载负荷最大为0.774,学成留学回国人员次之为0.378;影响高技术服务业创新研发类的各因素变量的线性组合V1中,有效发明专利所载负荷最大为0.603,科技成果与科技论文随其后,分别为0.267与0.209。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第一,人力资本与高技术服务业创新能力存在正相关关系,即增加人力资本的投入和利用对高技术服务业创新能力发展有促进作用;第二,人力资本因素中,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即人力资本中实际利用指标(AUI)对高技术服务业创新能力的发展影响作用最大,这从另一方面说明我国人力资本虽然投入很多,但是实际效果不理想,出现这种结果有多种原因,最明显的表现是大学生毕业就业行业与所学专业不对口。《2013年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2届受雇全职工作的大学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69%,有近三分之一大学生工作与专业无关;第三,X2的系数小于X3的系数,即在对高技术服务业创新能力影响上,研究生要小于本科生。首先,学生考研动机复杂,部分研究生追求的是学历而非科研能力。其次,不良的社会风气严重影响研究生的学习态度和整体素质的提升。最后,研究生的扩招使得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不足。众多因素导致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呈下降趋势。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高技术服务业是最近几年新发展起来的战略性产业,对我国经济的增长、促进传统产业升级与产业的结构优化调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运用典型相关分析(CCA)模型,来研究人力资本与高技术服务业创新能力发展关系,最后得出如下结论:第一,人力资本与高技术服务业创新能力的发展存在正相关关系。第二,人力资本指标中,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对高技术服务业创新能力发展影响作用最大。第三,体现高技术服务业创新能力的指标中,有效发明专利数受到影响最为显著。

2.建议。高技术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和高端环节,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创新性强、发展潜力大以及辐射带动作用突出,因此,高技术服务业对我国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作用。

第10篇

生产业的出现是社会分工细化的结果,同时也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市场竞争的加剧、城市内产业格局的变化等共同作用的结果。生产业的出现和发展,一方面不但降低了制造业的交易成本,而且为制造业提供了急需的智力服务和急需的劳动力;另一方面对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优化了城市的产业结构,提升了行业整体竞争力;减少资源的消耗,不断转变城市经济的增长方式;同时,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有效缓解了就业压力,创造和增加了社会财富。

一、北京生产业投入产出现状

(一)北京生产业投入现状

1、从纵向比较看,投入明显加快。比较2002~2005年投入产出表,可以发现,北京生产业投入额由2002年的2,325.45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7,576.11亿元,增加额为5,250.66亿元,总体上来看以每年1,416亿元的速度递增,2005年投资额是2002年投资额的3.26倍。

2、从横向比较来看,与上海、香港还有一定的差距。2002年上海投入额为3,770.71亿元,香港投入额为6,905.12亿元,北京为2,325.45亿元,北京投入额是上海的61.67%,香港的36.78%。与上海、香港相比,北京生产业的投入偏低,与生产业发展迅速的城市相比,还有很大的供给能力。

3、从内部结构比较看。北京生产业投资主要集中于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行业、金融保险业和商务租赁业,投资比例为68.70%,而邮政业、科学研究事业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等投入比例较低,大约为17.67%,这说明北京生产业的投资结构偏重于金融、计算机软件行业,而对于对工农业和服务业有较强的推动作用的科学研究事业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的投入较低,结构不尽合理。

(二)北京生产业产出现状。衡量生产业发展与产出效益的指标,一个是生产业占GDP的比重,反映的是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一个是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反映的是服务业发展的快慢。(表1)

从生产业占GDP的比例来看,北京为53.3%,上海为39.3%,伦敦为84.9%;从数字上看,北京生产业占GDP的比重比上海要高,与香港基本持平,而与伦敦还有较大的差距,2002年生产业增加值为2,305.9亿元,2004年为3,097.1亿元,2005年为3,626.18亿元,以每年400多亿元的速度递增。以上数据说明了,北京生产业不但具有很快的发展速度,而且对于北京的生产总值,即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北京生产业投入产出分析:产业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分析

任何一个产业部门的生产活动通过产业间联系方式,必然要影响或受影响于其他产业的生产活动,这种相互影响就是波及。我们把一个产业影响其他产业的“程度”叫做该产业的影响力;把受到其他产业影响的程度叫做该产业的感应力。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某产业的感应度系数若大于1或者小于1,表明该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在全部产业中居于平均水平以上或者以下;某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大于1或者小于1,表明该产业的影响力在全部的产业中居于平均水平以上或以下。

根据以上准则,从表2中可以看出交通运输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保险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的感应度系数大于1,表明这些产业受到其他产业的影响程度要高于全行业的平均水平,而邮政业和科学研究事业的感应度系数小于1,这些产业受到其他产业的影响程度并不是很大,低于全部行业中的平均水平。生产业的8类行业影响力系数基本上都在1附近,也就是说生产业的影响力系数约等于1,表明生产业的影响力在全部行业中居于平均水平。而除此之外的其他大部分服务业的感应度系数要小于1,尚未到达到平均水平。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北京生产业各部门的前向联系要强于后向联系,增加对生产业投资的效益明显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因此,加大对生产型服务业的投资,重点发展金融保险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业、综合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零售贸易业等行业,可以有效满足北京经济建设的需求。

三、北京生产业存在的问题

通过上面的分析,北京生产业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引起注意:

(一)从需求角度看,生产业需求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目前,在京的中央企业总部的需求开始释放,但垄断行业的服务外包意识不强,大型企业虽然需求释放,但只是从事政府的公关、媒体策划等工作,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运营、资本操作业务。区域经济没有形成合力的产业分工体系,北京生产业的辐射能力不强,不能对周边省份起到为工业发展很好服务的目的,使得某些服务业的发展比较落后。

(二)从供给角度看,生产业对北京而言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存在供给不足的现象。生产业在北京地区近几年获得了很快的发展,但是由于服务的标准不足,能够提供优质服务的大中型企业较少,现在是小企业比较多,但是提供的服务质量和数量有限,因此相对于目前的需求来讲,能够提供优质、有效需求的企业很少。

(三)从市场竞争角度看,秩序混乱,竞争无序。生产业小企业不断涌现,但是服务的标准不明确,行业自律能力差,没有统一的管理机构,使得价格竞争成为了主要的竞争手段。比如,在物流行业中存在着打游击的现象,以低价格来和大企业竞争,但是很难获得保障。

四、北京生产业今后应该发展的重点行业

根据北京生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今后北京的生产业发展,不应该是所有的行业齐头并进,而是应该有所侧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培育低消耗、低投入、高产业关联度和高附加值的行业”,通过提高产业质量和推广循环经济模式,减小对首都的资源压力。所以,现代服务业的有重点发展也是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

从产业关联角度看,根据2005年投入产出表感应度系数实际测算数据显示,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的系数最高,计算机软件行业、金融保险、综合技术服务业的系数也很高,说明增加对这些行业投资,其经济效益要高于其他行业。此外,无论是从增加就业的角度还是从提高科技含量、提升服务业层次的角度而言,今后几年都要大力发展以下行业:

1、金融产业。不断优化北京的金融发展环境,构建功能丰富、竞争有序、监管有力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吸引国内外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等各类金融机构落户北京。着力推动产权交易和风险资本市场发展。发挥金融资源的集聚和辐射效应,扩大区域金融交流与合作。

2、高新技术产业和软件产业。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整体产业竞争力为核心,重点发展以软件、研发、信息服务业为主的高技术服务业和以电子信息产业、生物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制造业。加快中关村软件园二期、用友软件园等软件产业基地建设;以系统集成带动软件开发,重点突破嵌入式软件、中间件、信息安全、数字内容等关键技术;依托国家软件出口基地,扩大软件外包出口;继续通过政府采购等方式支持国产软件的发展。

第11篇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 集聚 区位基尼系数

现代服务业逐渐成为了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创新源泉。北京作为全国的首都,是我国政治、文化和国际交流中心,经济发展水平高,交通、通讯基础设施完善,高校、科研机构密集,具备现代服务业集聚的条件。下文便以区位基尼系数为测度指标,测定北京各类现代服务业的集聚程度及历年变化情况,探讨北京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的特点及日后的发展方向。

一、理论综述

国外对现代服务业分类应用比较广泛的是beyers的划分标准。他依据各服务业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特点将服务业划分为新兴服务业、补充业和传统服务业三大类。国内对现代服务业在理论的内涵上还存在一定的争议,对现代服务业的分类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划分标准。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定量分析的可操作性,本文对于现代服务业的研究按照国家统计局对第三产业的划分,共涉及14个行业,分别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北京作为全国的首都,是我国政治、文化和国际交流中心,经济发展水平高,交通、通讯基础设施完善,高校、科研机构密集,具备现代服务业集聚的条件,下文便以区位基尼系数为测度指标,测定北京各类现代服务业的集聚程度及历年变化情况,探讨北京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的特点及日后的发展方向。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划分

依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关于“两轴—两带—多中心”和城市次区域划分设想,将北京市划分为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生态涵养发展区等四类功能区。

2.测度指标——区位基尼系数

3.数据来源及说明

本文用以计算区位基尼系数指标的样本数据主要来源于2005年~2011年北京区域统计年鉴,由于采用总产值更能反映生产规模,因此本文计算北京市四大功能区的区位基尼系数采用的各功能区各行业总产值,均以当年价格进行核算。

三、计算结果与数据分析

根据区位基尼系数计算公式,计算出北京市14个行业7年间连续的区位基尼系数,见表。

1.在14个行业中,从2005—2011年各行业年均区位基尼系数来看,有6个行业的区位基尼系数高于0.6,有5个行业的区位基尼系数介于0.5到0.6之间,3个行业低于0.5;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区位基尼系数最高,超过0.7,其次是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金融业,这些是也是北京市各行业产业集聚程度最高的几个行业,其集聚程度大于其他行业。总体可以看出,基于区域要素禀赋的不同,各省区总体规划产业发展时,都发挥了各自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对于不同行业,产生集聚的原因不同,从而形成的行业分布也不尽相同。

2.从2005年~2011年区位基尼系数变化率来看,14个行业中有10个行业的区位基尼系数呈现增长趋势,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的增幅达到10%以上,尤其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区位基尼系数增幅达到21.5%;14个行业中有4个行业的区位基尼系数出现下降趋势,降幅最大的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区位基尼系数处于增长态势的行业中大多属于知识密集型行业,存在较强的规模效益,而且知识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快,行业产品的需求弹性也比较大;处于下降趋势的各行业大多属于资源密集型行业,基本上都属于成熟产业,区位基尼系数下降的原因部分在于政府规制、产业调整的结果,从而导致北京市有的产业布局呈现分散化状态。

四、结论与建议

经过上文的分析,可以发现北京现代服务业总体集聚现象明显,其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最为显著,而交通运输及批发和零售业以及公共管理行业的集群效应相对而言较低。总的来说,北京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已具相当规模,产生了很大的集群效应,体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为抓住发展机遇,北京市政府需要加强公共交通行业基础设施的建设,进一步降低交通成本。严重的道路拥堵造成了交通空间成本的大幅上升,已经严重影响城市生活质量,威胁北京的可持续发展。可以通过加强路网规划,加大公共交通投资和建设力度,限制私家车保有量,进一步研究“限行”等措施降低交通空间成本。

对于信息技术服务业,应加强对中关村科技园、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园区的配套设施的建设。对于商务服务业,要积极利用首都知识密集的优势,大力发展创意设计、法律咨询、知识产权等商务服务,积极吸引国际著名商务机构入驻北京。由于金融行业等知识密集型产业在首都核心区集聚程度已然很高,而向“多中心”转变是北京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应积极引导次中心发展各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而在城市中心区则应缓解人口压力,突出城市特色,强调文化底蕴。最后,应健全各类相应的法律法规,保护知识产权、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城市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全面提高人民福利水平,共享城市发展红利。

参考文献

[1]王先庆,武亮.城市与行业结构交互效应下的现代服务业集聚研究,2013(04)

[2]顾朝林.服务经济下北京城市空间结构的转型.城市问题,2012(09)

第12篇

信息服务――为北京经济加速

以中关村为品牌的北京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充分发挥了北京科学研究和产业资源的优势,为北京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产业现代化发挥了重要作用。1~2月,国内外对信息和软件服务的需求稳定增长,限额以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实现收入455.8亿元,同比增长16.3%,增速比“十一五”期间1~2月平均增速提高2.6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为4.0亿元,由同期亏损转为盈利。其中,甲骨文、腾讯、奇虎、搜狐等众多企业表现突出。

商务服务――向世界城市迈步

在高楼大厦林立的商务中心区CBD、总部基地、金融街以及中关村产业园集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国内大企业集团总公司和众多国际知名的会计、法律、咨询、评估、广告、旅游会展等中介服务企业,它们使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北京焕发出熠熠生辉的现代魅力。北京正在向世界城市迈进,随着跨国企业业务的不断拓展和集团企业投资收益的增长,1~2月,限额以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收入达到911.5亿元,同比增长29.3%;实现利润总额为20.5亿元,同比增长73.8%。

科技服务――从科技到生产力

北京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具有一批大型的“产学研”一体企业,如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工运载技术研究院等,在能源、交通、通信和航天等领域的研发能力和专业技术服务能力都处于领先水平。“十二五”期间,新能源、航空航天等战略新兴产业将成为北京经济增长的新亮点,科技服务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受益于能源、通信等方面工程项目的增加以及政府加大对高速铁路、航天等领域的投入,1~2月,限额以上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实现收入合计506.6亿元,同比增长22.9%,增速比“十一五”期间1~2月平均增速高1.2个百分点,保持了平稳增长;实现利润总额为21.4亿元,同比增长97.7%。

商业领域――限号购车对批发零售影响不一

1~2月,限额以上批发与零售业实现收入4941.7亿元,同比增长22.3%,比“十一五”期间1~2月平均增速高4.1个百分点,对第三产业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1%;实现利润总额152.1亿元,同比增长38%,对第三产业利润增长的贡献率为20.3%。

其中,限额以上批发业实现收入4185.4亿元,收入同比增长24.2%,占第三产业比重为45%。2011年开始实施的机动车牌照摇号政策对批发业影响尚不明显,限额以上汽车、摩托车及零配件批发收入同比增长33.6%,但该政策对零售业影响较大。1~2月,限额以上零售服务业收入同比增长13%,增速同比下降了19.7个百分点,零售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8.1%。限额以上汽车摩托车燃料及零配件专门零售收入同比下降14.1%,收入占零售业比重为30.6%,拉动零售业收入增速下降5.7个百分点。

房地产限购政策导致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带动其下游五金、家具及室内装修零售收入增长趋缓。1~2月,限额以上五金、家具及室内装修材料专门零售收入同比仅增3.9%,增速同比回落22.1个百分点。

金融服务――政策趋紧信贷增长放缓

1~2月,限额以上金融业实现收入1276亿元,同比增长9.1%,增速略低于“十一五”期间的平均增速0.5个百分点。其中,银行业收入同比增长19.1%。2010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4次加息,10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不断收紧信贷回笼货币,2月末,北京市中资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3万亿元,比年初增加861.1亿元,同比少增392.4亿元。虽然信贷增速趋缓,但银行业收入在息差回升、同期基数较小等多种因素影响下保持了平稳增长。

总体来说,除了因为2010年个别企业受政策影响收入激增,从而导致今年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收入同比增速较低以外,今年北京市第三产业的其他行业1~2月同比增速与“十一五”时期相差不多。北京第三产业已走出国际金融危机引起的剧烈波动,回归到正常增长的轨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