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工商管理专业特色

工商管理专业特色

时间:2023-08-14 17:26: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工商管理专业特色

第1篇

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特色,就是指某校工商管理专业在建设思路、过程、效果中表现出的与其他院校同类工商管理专业建设不同,结果是该校工商管理专业比同类院校该专业建设好,培养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具备较好的素质与能力。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特色分析的意义

(一)专业建设特色是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的要点

现实情况下,应用性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建设大同小异,很多应用性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建设中相互借鉴,在建设中忽视了自己的建设特色;很多应用性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建设中要么参照综合性大学建设模式要么参照高职高专建设模式,没有找到自己的建设模式。这两种情况导致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缺乏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要建设好,要在专业建设中脱颖而出,必需有自己的建设特色,在有特色的建设中培养专业特色。以建设特色促进专业特色的发展,以专业建设为中心,将创新理念、特色理论、专业建设理论等有机结合,打造有特色的应用性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建设模式。

(二)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特色是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发展的重要切入点

就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发展而言,专业建设特色是一个重要切入点。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在能力、素质、规格等方面不完全一致,已成为影响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造成这种状况原因主要有二个方面,一方面是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作为各学校专业设置的指南,比较粗略,并且更新速度慢,实效性不强,与当前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相比滞后;另一方面是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方面根据市场热点一哄而上,专业缺乏积累,造成简单重复建设,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发展非常不利。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应用性很强,企业需要大量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大量学校开设工商管理专业,只重视开办,不重视建设,导致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建设存在诸多问题。

(一)定位不精准

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大多定位于高素质工商管理应用型专门人才,但是高素质要求学生具备哪些条件,达到何种程度;应用性是指在那个领域哪个环节应用等都比较模糊。导致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区别不大,定位目标不精准,建设没有针对性。

(二)特色不鲜明

目前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基本相同,建设特色不鲜明,建设条件、方法等基本一致,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对学生的目标、要求大致相同,没有体现学校的定位、没有体现学校所服务的地区经济发展的情况,没有体现学校所依托的行业特色。

(三)理论不够专

工商管理专业是按一级学科设置的本科专业,培养要求中一般要求学生学习的核心课程是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生产运作管理等,这些课程是市场营销、会计、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的核心课程,可以看出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涉足的领域较多,对每一个领域如市场营销又不可能很深,所以出现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理论不够专。

(四)实践性较弱

工商管理专业涉及到的理论较多,一般在课程结构上理论课在学时和学分中占比较高,实践课占比小,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求实践课时比例不低于35%,但实际中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授课环节没有很好的落实,原因主要有:

1.许多课程中的实践环节由于缺乏环境条件在实际中难以开展,老师以讲授为主,逐渐变成了理论课;

2.工商管理专业许多课程使用模拟软件,在机房上课就作为实践课,但实际上运用模拟软件上实践课效果非常不理想,一方面是软件设计水平一般,另一方面是软件程序化较多,而工商管理艺术的成分不能在软件中完成;

3.一些企业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学的知识广,不能准确对应企业某个岗位,到企业后,企业不能提供相应实践内容,学生容易产生怨言,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

4.工商管理专业涉及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如采购、生产、营销、财务、人事、战略等,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到企业实习往往只在某个岗位,学生实习中涉及到工商管理专业知识相对较少。诸多情况导致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性偏弱。

四、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特色分析

工商管理专业要适应社会的发展,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满足企业的需要,所以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进行工商管理专业建设过程中应围绕区域经济、地方企业需要进行。如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专业课题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基地建设等都应围绕地方经济进行,要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必须有针对性进行建设,要有一定的建设特色。具体的建设特色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体现专业定位特色

工商管理专业在建设中首先确立专业目标,然后进行专业建设。一般工商管理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应以能够在盈利性和非营利性机构从事管理工作,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具有实践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样的专业定位没有特色,好像任何机构、行业、部门都可以胜任,如果每个学校的工商管理专业都这样定位,围绕这个定位进行专业建设,专业建设没有特色。在进行专业定位时要经过对本专业面向的行业、岗位、用人市场等多方调研,明确了工商管理专业面向需求对象,然后分析其他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定位,在给本校的工商管理专业进行差异化定位,这样工商管理专业建设中才能体现特色。

(二)符合区域经济特色应用

型本科院校建设要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学专业建设以服务地方经济为主,在制定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考虑区域经济特色和地方企业的实际需求,所以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学专业建设中在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会计、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管理等硬技能的培养环节上,结合本专业的特点,适当增加有关地方企业的相关知识,形成不同地方不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建设特色。区域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是社会分工和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不同的区域,由于交通、地理、风俗、生产力等的差异,导致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模式等出现较大差异,比如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发展汽车与医药,其定位上与武汉其他区域的定位存在非常大的差异,其主要集中在汽车生产与贸易和医药物流,因此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武汉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建设应反映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定位和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在专业课程中可以加入汽车、医药方面的课程或者在平时学生学习或实习中引导学生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三)突出行业特色

许多学校在建校中有浓厚的行业背景,如湖北经济学院有银行背景,武汉商学院有商业背景,有些院校本身就是行业中的院校,如电力院校、农业院校、水利院校、交通院校等类学校,这些应用型本科院校设置的工商管理专业和行业结合有自身的优势。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与行业发展紧密相连,在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结合行业特色来进行差别化竞争。工商管理专业在建设中要依托行业、结合行业、突出行业,才能有建设特色,行业定位取决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不同行业特色,例如城建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结合当地城市建设培养人才;交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结合交通行业培养人才;电力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结合电力行业培养人才。武汉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结合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汽车、医药、物流行业。

(四)实践与就业结合特色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就体现了实践和就业结合,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尤其应重视实践性。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涉及的知识面广,在实践中可能只涉及到所学知识的少部份,许多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实际情况是应用型本科院校都有自身的优势资源,在安排学生实践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形成不同院校学生实践过程、场所等不同,提升的能力也有所差别。如果实践和就业结合,学生在实习实践后,对实习实践单位熟悉,在实践单位就业非常顺利,企业和学生相互了解、磨合得时间就减少了,为企业节省了时间成本,为学生减少了就业风险。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在专业建设中就充分考虑了自身优势、区域优势、环境优势等,安排学生实践的环节、场所,重点有选择性的培养学生能力,这些学生将来的就业选择就会有差异,避免了激烈的竞争。

(五)创新与创业结合特色

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学经营、学管理,应该具备一定的创新和创业素质。在专业建设中结合创新、创业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素质结构的工商管理人才,即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能力的工商管理人才。根据这样的目标,在建设工商管理专业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体系,构建3个部分。

1.从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长远角度来看,其主要着眼点应该是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即培养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志向、创新创业精神、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等,并提供使学生终身受益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训等。首先阅读创业者的经历,使他们从小接受创业者的熏陶;其次参观工厂企业等场所,让他们对各行业有个比较全面的感性认识。

2.从创新创业知识看应该是创新创业知识的培养,让学生在获得初步的商业、金融、公司管理、市场营销、投资理财、创新思维与技巧等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知识、礼仪知识等。

第2篇

 

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特色,就是指某校工商管理专业在建设思路、过程、效果中表现出的与其他院校同类工商管理专业建设不同,结果是该校工商管理专业比同类院校该专业建设好,培养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具备较好的素质与能力。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特色分析的意义

 

(一)专业建设特色是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的要点

 

现实情况下,应用性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建设大同小异,很多应用性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建设中相互借鉴,在建设中忽视了自己的建设特色;很多应用性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建设中要么参照综合性大学建设模式要么参照高职高专建设模式,没有找到自己的建设模式。这两种情况导致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缺乏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要建设好,要在专业建设中脱颖而出,必需有自己的建设特色,在有特色的建设中培养专业特色。以建设特色促进专业特色的发展,以专业建设为中心,将创新理念、特色理论、专业建设理论等有机结合,打造有特色的应用性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建设模式。

 

(二)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特色是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发展的重要切入点

 

就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发展而言,专业建设特色是一个重要切入点。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在能力、素质、规格等方面不完全_致,已成为影响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造成这种状况原因主要有二个方面,一方面是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作为各学校专业设置的指南,比较粗略,并且更新速度慢,实效性不强,与当前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相比滞后;另一方面是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方面根据市场热点_哄而上,专业缺乏积累,造成简单重复建设,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发展非常不利。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应用性很强,企业需要大量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大量学校开设工商管理专业,只重视开办,不重视建设,导致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建设存在诸多问题。

 

(一)定位不精准

 

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大多定位于高素质工商管理应用型专门人才,但是高素质要求学生具备哪些条件,达到何种程度;应用性是指在那个领域哪个环节应用等都比较模糊。导致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区别不大,定位目标不精准,建设没有针对性。

 

(二)特色不鲜明

 

目前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基本相同,建设特色不鲜明,建设条件、方法等基本一致,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对学生的目标、要求大致相同,没有体现学校的定位、没有体现学校所服务的地区经济发展的情况,没有体现学校所依托的行业特色。

 

(三)理论不够专

 

工商管理专业是按一级学科设置的本科专业,培养要求中一般要求学生学习的核心课程是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生产运作管理等,这些课程是市场营销、会计、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的核心课程,可以看出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涉足的领域较多,对每一个领域如市场营销又不可能很深,所以出现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理论不够专。

 

(四)实践性较弱

 

工商管理专业涉及到的理论较多,一般在课程结构上理论课在学时和学分中占比较高,实践课占比小,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求实践课时比例不低于35%,但实际中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授课环节没有很好的落实,原因主要有:1.许多课程中的实践环节由于缺乏环境条件在实际中难以开展,老师以讲授为主,逐渐变成了理论课;2.工商管理专业许多课程使用模拟软件,在机房上课就作为实践课,但实际上运用模拟软件上实践课效果非常不理想,一方面是软件设计水平_般,另_方面是软件程序化较多,而工商管理艺术的成分不能在软件中完成;3._些企业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学的知识广,不能准确对应企业某个岗位,到企业后,企业不能提供相应实践内容,学生容易产生怨言,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4.工商管理专业涉及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如采购、生产、营销、财务、人事、战略等,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到企业实习往往只在某个岗位,学生实习中涉及到工商管理专业知识相对较少。诸多情况导致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性偏弱。

 

四、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特色分析

 

工商管理专业要适应社会的发展,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满足企业的需要,所以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进行工商管理专业建设过程中应围绕区域经济、地方企业需要进行。如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专业课题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基地建设等都应围绕地方经济进行,要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必须有针对性进行建设,要有一定的建设特色。具体的建设特色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体现专业定位特色

 

工商管理专业在建设中首先确立专业目标,然后进行专业建设。_般工商管理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应以能够在盈利性和非营利性机构从事管理工作,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具有实践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样的专业定位没有特色,好像任何机构、行业、部门都可以胜任,如果每个学校的工商管理专业都这样定位,围绕这个定位进行专业建设,专业建设没有特色。在进行专业定位时要经过对本专业面向的行业、岗位、用人市场等多方调研,明确了工商管理专业面向需求对象,然后分析其他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定位,在给本校的工商管理专业进行差异化定位,这样工商管理专业建设中才能体现特色。

 

(二)符合区域经济特色

 

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要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学专业建设以服务地方经济为主,在制定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考虑区域经济特色和地方企业的实际需求,所以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学专业建设中在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会计、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管理等硬技能的培养环节上,结合本专业的特点,适当增加有关地方企业的相关知识,形成不同地方不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建设特色。区域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是社会分工和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不同的区域,由于交通、地理、风俗、生产力等的差异,导致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模式等出现较大差异,比如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发展汽车与医药,其定位上与武汉其他区域的定位存在非常大的差异,其主要集中在汽车生产与贸易和医药物流,因此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武汉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建设应反映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定位和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在专业课程中可以加入汽车、医药方面的课程或者在平时学生学习或实习中引导学生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三)突出行业特色

 

许多学校在建校中有浓厚的行业背景,如湖北经济学院有银行背景,武汉商学院有商业背景,有些院校本身就是行业中的院校,如电力院校、农业院校、水利院校、交通院校等类学校,这些应用型本科院校设置的工商管理专业和行业结合有自身的优势。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与行业发展紧密相连,在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结合行业特色来进行差别化竞争。工商管理专业在建设中要依托行业、结合行业、突出行业,才能有建设特色,行业定位取决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不同行业特色,例如城建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结合当地城市建设培养人才;交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结合交通行业培养人才;电力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结合电力行业培养人才。武汉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结合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汽车、医药、物流行业。

 

(四)实践与就业结合特色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就体现了实践和就业结合,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尤其应重视实践性。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涉及的知识面广,在实践中可能只涉及到所学知识的少部份,许多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实际情况是应用型本科院校都有自身的优势资源,在安排学生实践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形成不同院校学生实践过程、场所等不同,提升的能力也有所差别。如果实践和就业结合,学生在实习实践后,对实习实践单位熟悉,在实践单位就业非常顺利,企业和学生相互了解、磨合得时间就减少了,为企业节省了时间成本,为学生减少了就业风险。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在专业建设中就充分考虑了自身优势、区域优势、环境优势等,安排学生实践的环节、场所,重点有选择性的培养学生能力,这些学生将来的就业选择就会有差异,避免了激烈的竞争。

 

(五)创新与创业结合特色

第3篇

论文摘要:论述了开展专业建设评估在树立学科、专业特色,明确专业建设的目标与方向中的积极作用。

1整合教学创新思想,加强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评估体系研究

从整体结构上讲,教学创新体系是由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等诸多系统组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的网络系统。而专业建设评估体系研究是整合教学创新思想的基础。从我院发展的实际角度来看,笔者认为“乘教学质量之东风,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狠抓学科建设,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院办学层次”的关键在教学创新,关键在专业学科建设,关键在人。目前我系开展教学创新体系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和知识的创新及应用——教学创新研究;另一方面是知识的传播——教学方法、手段与教学内容研究。而这两个方面恰恰是我院“教学质量年”的基本任务和中心工作。专业建设评估和教学创新活动紧密而有机的结合是培养人才,特别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关键和根本途径,所以在专业建设及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必须重视专业评估和教学创新研究。对于工商系,应着重研究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评估及其发展的主要内容,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工商管理类专业发展方向和目标

主要研究专业发展方向是否明确,对重庆当前和长远经济建设及社会科技发展有无意义、作用;在重庆市内、国内有无特色、有无影响,该学科的发展处于何种地位,在国内外处于何种发展水平,其学术成果如何,获奖项目、级别如何。

1.2工商管理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主要研究各专业师资队伍的思想素质、学术水平,在国内或行业同学科中的学术地位,人才培养能力与发展潜力;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整体实力;拟定培养计划措施及执行情况,形成专业学术带头人、后备学术带头人、梯队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1.3工商管理类各专业实验室建设

主要研究与专业发展相匹配的仪器设备数量、质量及自制仪器设备的水平;现有仪器设备利用率和完好率的高低;目前实验室面积能否满足教学科研要求和实验人员队伍配备状况。

1.4工商管理类各专业科研建设

主要研究各专业学科领域中外期刊、鉴定项目、出版专著教材、获奖项目的数量与级别;目前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及经费;科研成果推广及应用情况,学术交流与学术氛围;科研成果是否推动了科学理论发展,科研项目是否有理论意义,科研经费转化为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数量、质量等方面。

1.5工商管理类各专业教学改革与管理措施

主要研究各专业学科建设规划是否合理可行;教学计划、大纲是否齐全、优化,教学档案、科研管理是否规范有序,优良学风班活动落实情况,管理人员所占比例;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是否有计划、有措施、有成果;采用现代教学技术、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如何,本专业内在发展潜力如何等。

1.6工商管理类各专业人才培养状况

主要研究各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人才能力结构及人才培养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在建立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评估体系和教育模式逐步完善及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加大力度,摆脱由传统教育模式造成的重知识教学、轻创新研究、重分数、轻能力培养、将教学和创新相对分离开来的影响。重视和加强教学创新研究在专业建设评估工作,以及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工作中的作用和力度,使专业建设评估和教学创新能够真正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2以专业建设评估为契机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塑造工商管理系学科、专业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开展专业建设评估工作,理清专业建设工作思路,找准市场定位,突出工商管理类专业特色,为继续开展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我系在“教学质量年”中,以开展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和土地管理这4个专业建设评估为契机和市场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塑造工商管理系学科、专业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

2.1塑造系的办学思路和特色

在院办学思想指导下,经系务会研究确定我系办学的具体思路与特色为:“以工商管理本科教育为主,工商与公共管理相结合,体现管、经、工兼融优势,突出企业经营与现代管理技术,强化学科特色”。以上简称为“1212”思路即:“一个为主,两个结合,一个体现,两个突出”。

2.2工商管理学科建设思路与特色

我系学科建设思路与特色为:(1)工商管理学科是我系所依托的主干学科,以工商管理为龙头,市场营销与旅游管理为两翼,体现工商为本,形成专业优势互补与群体推进的格局,把本学科办出特色;(2)公共管理学科是我系又一重要支撑,以土地资源管理为重点,兼融房地产经营管理,结合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学科优势,坚持联合办学之路,把本学科办出特色。以上简称:“一个依托,一个支撑,优势互补,群体推进”。

第4篇

工商管理是研究企业经济管理基本理论和方法的一门专业,主要包括企业的经营战略制定和内部行为管理两个方面。工商管理专业的应用性很强,它的目标是依据管理学、经济W的基本理论,通过运用现代管理手段来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保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我们除了要学习管理学、经济学 、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知识,也要学习企业战略管理、生产运作管理、信息管理系统、组织行为学、商务谈判、金融学、投资学等涉及商业的知识。

与会计学、物流管理、市场营销专业相比,工商管理专业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当然,在强调通行性、适应性的同时,该专业也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专长。工商管理专业对学生的数学、英语水平有一定的要求。毕业生将在各种组织中发挥协调作用,因此要有良好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

专业技能有侧重,实践机会要历练

想要提高人际交往、管理经营的能力,仅在课堂上学习是无法达到的,所以,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要多参加校园社团或者学生会的活动,通过社会实践的方式来提高这方面的能力。但是要明白,你不是为了实践而实践的,而是要在社团活动中观察在群体、在组织中的人的行为模式是什么,认真思考怎样才能更好地把人组织起来,把事情完成得更好。

很多人说工商管理专业无用,没有工作经验的本科毕业生想做管理者是“痴人说梦”。非也!工商管理的英文是business administration,其中,administration也被翻译为“管理”,但实则与management的意思不同,偏向实施和执行。举个例子,一群人由你带领,这样的管理叫“management”;一堆文件交给你整理,这样的管理叫“administration”。因此,工商管理从来就不是一个引导你毕业就成为管理者的专业,而是一个教会你执行商业任务的专业。

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以选择进入咨询行业、培训行业、调研行业工作。在市场化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这些行业都是求贤若渴、急需英才的。此外,还可以进入银行、证券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工作。有的同学在校时会选择参加中国银行从业人员资格认证考试,这是进入银行工作的必经之路。考试科目分为公共基础科目和专业科目。

此外,也有很多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会选择参加公务员考试及事业单位考试,寻求稳定的工作机会,可以报考的单位主要有工商局、税务局、市场监管局等。

院校多按大类招生,考生要看清分流专业

大家从近几年的《招生专业目录》中可以看到,工商管理专业的招生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按工商管理专业招生,二是按工商管理类专业进行大类招生。近些年,越来越多的院校开始以工商管理类专业进行大类招生,入学后再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情况,分流到具体的专业。专业方向主要有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国际商务、人力资源管理、审计学、资产评估、劳动关系等。各校根据自己的专业设置不同,在工商管理大类中招生的专业也不同。

例如:北京大学工商管理类专业包括金融学、会计学、市场营销3个专业方向,新生入学后,统一进行为期一年半的英语和数学强化训练,二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根据学生志愿和学习状况再分专业;南开大学工商管理类(本科类) 专业包括工商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5个专业方向;北京工商大学工商管理类(本科类)专业包括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管理科学5个专业方向;北京科技大学工商管理类(本科类) 专业包括工商管理、会计学2个专业方向,新生入学一年半后开始分专业学习,分专业的原则基本是学生自愿与学院协调相结合,需要考虑学生入学前一年半的学习成绩。

当然,按工商管理大类招生的院校还有很多,不能一一列举。这里需要提醒考生注意的是,即使是按大类招生,各院校开设的专业数量和专业方向也是不同的。同一大类,细分后有些是财务管理方向,有些是会计学方向,有些是金融学方向,有些是市场营销方向,很多院校的大类专业中包含3个、5个甚至更多的专业方向。因此,考生在选择院校时,要根据各校的招生章程,然后结合自己的特点和需求,有目的地进行选择。

下面给大家具体介绍几所优势高校。

中国人民大学:该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该校是我国MBA教育的主要基地之一,汲取了欧美当代MBA教育精华,形成了“前沿专题与系统课程并重、资深教授与企业家联袂、西方学派精英与中国管理经验融合、模拟训练与案例研讨互动”一整套独具特色的MBA精品课程。

厦门大学:该校是我国第一个组织和开展MBA教育的高校,学术水平一直走在全国前沿,出版了全国第一套MBA教材,授予了国内第一个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主持编写了第一本全国各高校MBA通行的教学大纲,为中国商业管理岗位培养了数千名精英。

第5篇

一、中美工商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

回顾及特点美国是一个市场经济发展较成熟的国家,商业诚信环境好。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起步早,历史悠久,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学和科研资源,专业办学特色鲜明,定位准确,课程体系设置科学,教师梯队合理,有良好的教学基础,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速度都比较快。以美国富乐敦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为例,该校自1957年建立以来,以其应用型和研究性的传统而闻名,并不断地科学合理地界定工商管理的内涵与外延,引领探讨工商管理学科包含的知识体系,从理论上把工商管理研究引向深入。从目前美国高等学校商学院管理类院校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看,主要有以下特点:

(1)从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上与MBA和DMA的教育有着明显的差别。在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更加注重商业经济管理的应用性,其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主要是围绕着商业经济管理的应用性以及市场需求而设定的,而在工商管理硕士和博士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注重的是工商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性与领导性。

(2)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在美国高校商学院管理类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日趋成熟并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从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课程体系设置到MBA和DMA的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上看,都有整套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

(3)学生职业发展规划。从学生入学起就介人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对学生进行职业发展素质教育,并且对学生进行职业倾向测试,进行一对一的职业发展辅导和构建强大的现代技术网络支撑平台,为学生提供职业发展平台各类信息。

而我国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起步晚,从目前经济管理类院校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看,特点如下:

(1)计划经济时期高等院校经济学分科的影响仍然十分明显。许多大学的工商管理专业的设置都是建立在原工业经济或商业经济的基础上,因此工商管理教育的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与现实企业类管理问题存在偏差。推荐阅读: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选题与评价体系构建论文

(2)在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上与MBA的教育没有明显的差别。在工商管理本科教育中,这样一种倾向越来越严重:把国外MBA课程直接复制到本科教育中。

(3)我国改革开放后在引进西方工商管理教育过程中,我们一开始就强调中国特色,但是中国特色的呼声好像有越来越弱的趋势,在课程设置上直接照搬国外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结果,要么是课程设置水土不服而流产,要么是缺乏符合要求的师资力量而使得许多课程难以开出或降低要求开设。

二、中美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课程设置框架分析

工商管理本科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始终是围绕着课程而展开。课程教学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课程设置和一系列教学环节是组成教学计划的主体。课程设置的合理性、适用性、前瞻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商管理教学质量的高低,从而影响到培养人才的质量。

第6篇

[关键词] 理工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 C93.4 [文献标识码] A

理工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从发展起步阶段就落后于学校的其他主体专业建设,这是由学校的办学历史和定位所决定的,所以理工科高校从整体专业建设来看,无论硬件还是软件,理工类专业的实力明显优于文科类,工商管理专业作为文科专业也受此影响,另一方面,理工科高校也给工商管理专业的建设带来了一些积极因素,这就是工业知识基础和行业背景,如何将理工科高校的这些积极影响因素转化为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的特色和优势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能够指导理工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1]。

1 工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特点

基于对11所工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建设情况的调研,结合教育界的相关专家评价,对我国理工类和文科类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特点进行分析,得出理工科高校和财经类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建设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体现了学校基于自身特色优势发展工商管理专业的思路[2]。所调研的工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特点具体如下:

1.1 专业课程方面

工商管理专业必修课程设置中均含有行业基础概论性课程安排,强化了学生对行业的了解和工业生产过程的认知,有的工商管理专业甚至安排有对应的工业认识实习,更进一步凸显了学生所在学校的行业背景。

1.2 实践成果方面

工科学校的联合办学单位、实践教学基地和实习工厂90%均围绕行业优势学科分布,所以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80%仍然围绕相关优势学科行业背景展开,取得的实践成果95%以上集中在这些工业行业知识体系内。

1.3 科研成果方面

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受学校所处行业优势的影响,在开展的横向和纵向课题申报研究中70%以上的成果均集中在这些工业行业知识体系内,尤其是横向课题高达90%。

1.4 学生就业方面

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学校优势学科相关的行业中就业具有明显优势,从课程知识学习和工业企业实践两方面的积累,增加了学生的竞争实力,在此类行业中,比其他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受欢迎。

1.5 社会认可度

工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工业知识积累方面为社会所认可,行业内企业招聘重点考虑生源地,逐渐形成人才的接续和社会的共识。

综上所述,工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从学生培养、教师科研到学生就业和未来发展都受到所在高校的优势学科影响和相关行业的发展影响,进而逐渐形成了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特色和方向,这是对所在工科高校优势资源的利用,促进专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增加了专业的竞争力。

2 基于SWOT的专业建设策略选择

SWOT分析工具来源于麦肯锡咨询公司,主要分析内容包括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s)四个方面,工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建设SWOT分析实际上是将工科高校的内外部条件各方面内容进行综合和概括,进而分析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的优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的一种方法。通过SWOT分析,可以帮助工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建设时把资源和行动聚集在自己的强项和有最多机会的地方。

2.1 机会与威胁分析(OT)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分工和管理专业逐渐细化,工商管理专业已由过去的热门专业逐渐受到冷遇,与之对应的是从工商管理专业分离出来的市场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财务管理等专业逐渐成为市场的新宠[3]。工商管理专业由于知识面广,目标过于宽泛,造成了专业性不强,特点不明确,竞争优势不突出等问题,受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环境影响,企业需要更加专业更加细分的管理类人才,所以工商管理专业受到了营销、人力、财管等管理类专业的竞争挑战,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工商管理专业尽管在市场中受到了其他管理类细分专业的威胁,暴露了专业弱化的特点,但也应看到工商管理专业的机会,这就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工管专业所学知识涵盖了企业各类管理岗位的需要,人才成长空间大适应性强,尤其适合我国微小型企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微小型企业近几年来快速发展,由于受资金和规模的影响,无法设置细化的管理类岗位,所以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完全符合企业初期需要,一人能够身兼数职且适合整个企业管理活动,性价比较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规模数量庞大的微小型企业和部分中小型企业给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机遇,这也给工商管理专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机会。

2.2 优势与劣势分析(SW)

工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受学校的性质定位影响,建设相对落后于学校其他工科专业,这属于先天不足,而且在发展过程中也会处于弱势地位,这是工商管理专业在工科高校建设所必须面临的问题[4]。受此影响,社会各界对工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也持弱势学科专业观念,始终认为影响力不如财经类高校的工管专业,所以从内外两方面,工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在专业建设中都处于劣势,对内比不过理工类专业,对外竞争不过财经类工管专业。

工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又有其显著的发展优势,首先,工科高校的工管专业立足理工类行业背景,专业设置鲜明,社会认可其对所属工科行业企业的服务能力,在同财经类高校竞争时,这种出生所带来的行业熟悉程度具有很强的优势。其次,科技和管理对于行业企业的发展都至关重要,在科学技术水平达到成熟阶段后,管理水平的提高就日益迫切,所以立足工科高校,理工类专业会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建设带来极大的促进作用。

基于SWOT分析,工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在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市场的微小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对管理类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机遇,结合自身立足工科高校的行业优势背景积极进行专业建设,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专业性复合型人才。所以工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策略选择,应坚持立足行业,突出背景的优势,走管工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道路,服务于行业类的各类中小型企业发展建设需要[5]。

3 基于AHP的专业建设策略评价

依据SWOT分析的建设策略选择,结合现有理论研究和专家经验构建专业建设评价体系(见表1),采用Delphi法对工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策略选择进行评价,按照评价分值的差异给出不同情况下工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策略选择的建议。

通过专家打分给出权重,并构建评价模型,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1)

式中E为工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策略评价;Ki为第i类指标评价值;Wi为第i类指标权重系数。通过计算得出E值,可以通过横向和纵向的对比确定工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策略选择的合理性。

4 结论

本文通过对工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分析,针对现状为工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策略提出建议。

4.1工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应充分分析自己所在学校的优势,在利用现有优势资源的基础上结合市场发展选择专业建设方向和策略;

4.2 工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必须立足行业优势背景走管理类复合型人才培养道路,在坚持管工结合的基础上,体现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工业知识素养,满足行业内企业的需要。

4.3 专业建设应满足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小微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的管理类人才需求,通过目标市场的细分和定位强化学生培养和课程设置,积极引导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1]金玮,梁敏.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过程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11).16-17.

[2]朱宁.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13(1).14-15.

[3]马艳华,浅谈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J].科技与企业.2013(19).13.

第7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构成要素

G642.0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工商管理人才需求的旺盛,工商管理专业已成为各高校设置率最高的专业之一。专业的大发展导致了该专业的培养对象及规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及素质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却未能及时跟进,这使得本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及素质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直接导致了高校的“就业难”现象。为适应外部环境变化,解决目前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人才缺乏核心竞争力、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各工商管理专业院校都在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但从实践来看,对于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一些理论问题尚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在许多研究中,教育教学实践者关于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中的核心内容、培养模式的内涵及构成的理解还不够具体。本文针对以上问题,探讨了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构成的具体内容。

一、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进展

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同,所导致的人才培养效果也截然相异,因此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一直是高等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一)关于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及构成要素理论的研究进展

在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研究中,1998年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量人才的意见》中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近年来对于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的研究中,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层面和视角出发,形成了不同认识。如朱晟利(2005)[1]提出人才培养模式即人才培养的标准形式(或样式),它合乎一定的准则,使人可以照做;成中梅(2008)[2]在总结分析前人研究概念的基础上,将其划分为狭义论、泛化论、中介论、状态论等四种观点。

对于人才培养模式构成要素的研究中,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即“两要素说”――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法;“三要素说”――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方法;“四要素说”――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培养评价;“多要素说”――培养目标、选拔制度、专业结构、课程结构与学科设置、教学制度、教学模式、校园文化、日常教学管理等多个要素。以上四种观点,“两要素说”和“三要素说”没能包含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部要素,而“多要素说”只是对有些要素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分,所以,“四要素说”的观点越来越受到广大研究者们的认同(成中梅,2008)[2]。

(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进展

不少学者通过对我国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的分析,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应可福等(2004)[3]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工商管理专业“协同式”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岑丽阳等(2007)[4]以工商管理本科教育为视角,从创新能力的要求、存在的问题等入手,分析创新对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并提出了工商管理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若干途径和措施,以上的研究都从培养模式构成要素的不同侧重点或视角,提出了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了其在人才培养中的创新点。

在关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研究中,阎军印等(2002) [5]指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的新变化,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已从知识型转向了能力型和素质型,尤其是对于工商管理类人才的要求更是如此;张正堂(2004) [6]认为目前各个高校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基本都体现为宽口径知识面、较强的专业技能、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但是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值得商榷;蔡月祥(2006) [7] 指出普通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应当将职业经理人作为其目标。他认为普通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应当满足社会需要、学术需要和个人需要三个方面。

二、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成要素及其研究的核心内容

(一)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纵观理论及实践界对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的理解,我们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稳定的人才培养的方式与风格,它体现着一定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思想,为实现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和评价制度,形成的实施人才培养的一种特定方式。

它具体可以包括四层涵义:1.培养目标和规格;2.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整个教育过程;3.为实现这一过程的一整套管理和评估制度;4.与之相匹配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

因此笔者认为四要素理论能较好的区分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从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及培养评价四方面可以体现一个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特征。

(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核心内容

对工商管理专业而言,在以上培养模式的构成四要素中,其研究内容具体如下:

1.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

在四要素中,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要求的纲领性表述,它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内容及方向;不同的培养目标不仅定义了学生今后的培养层次;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包括明晰人才培养的层次如应用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基层、中层及高层管理人才;还明晰了人才具有的知识、技能、培养的口径大小、工作的去向及培养特色。这些对工商管理专业而言尤其关键。一是由于目前在专业设置中,一级学科工商管理类下设置了作为二级学科的工商管理和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这使得作为二级学科而存在的工商管理具有较宽的口径,例如我校的工商管理专业与其他相并列的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相比,在求职的针对性上较弱,因此如何体现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特色,使学生在就业市场中体现异于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的优势,是在人才培养目标中必须明确的问题;二是由于目前全国开设工商管理专业及其类别专业的学校众多,因此如何寻求各学校的特色,走差异化的办学之路,这些都是各校工商管理专业在培养目标确定中的重要问题。

2.培养过程的设计

培养过程包含课程体系、培养途径和培养方法。培养过程是为人才培养目标实现而设计的一系列知识、技能教育的环节和实现途径。不同的课程内容的选择及排列顺序,不同的培养方法和实现途径,会决定学生最终所拥有的知识类型和技能水平;由于学生在校时间的限制,不同环节设置的比重,不同的培养方式会决定着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的侧重,从而形成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因此在培养过程中,重要的工作包括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人才所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要求,选择适宜的课程体系,包括课程内容及学时的选择、课程的设置顺序;课内与课外培养过程的安排及学时、培养方式选择;授课与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学时分配及培养方式选择等。由于工商管理专业口径比较宽泛,因此在有限的校内时间里如何选择学生知识与技能掌握的侧重点,形成培养特色非常重要;此外由于工商管理专业对人才的高复合、强实践能力的要求,因此如何通过一定的培养途径与教学方法实现这一目标,也是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过程设计的重要内容。

3.培养制度

培养制度包括基本制度、组合制度和日常教学管理制度三大类。基本制度有学年制和学分制两种模式。学年制高度结构化,课程有严密的层次划分及先后顺序,课程修习以学时、学年为计算单位;学分制弹性化,以选修制为前提,以学习量为计算单位,其变化样式有学年学分制、计划学分制、全面加权学分制等。组合制度原先只是一种权宜性的计划外安排,意在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额外的学习课程,如双学位制度、主辅修制度等。日常教学管理制度是为维护正常教学秩序,使教学过程正常运转而制定的各种规章、规则等制度体系,如教考分离制度,补考制度及各种惩制度。

在目前的高校中,培养制度受学校整体的培养制度选择的制约,例如对我校工商管理专业而言,由于目前学校的培养制度处于从学年学分制向学分制的转变过程,因此培养制度研究中的主要问题包括,如何在学分制和学年制两种制度安排下,保障培养计划的实现;并在条件允许时(如培养制度改革后),进行两种培养制度下培养效果的评价。

4.培养评价

培养评价是对培养目标、制度和过程进行监控,并及时对前几种因素进行反馈、调节与优化的行为。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评价的研究中,一是应从培养目标的要求出发,以专业对人才培养的特点为基础,研究目前对于学生培养过程质量的评价标准及方法,包括人才评价的理念、评价方式:一是关于学生课程学习质量的评价;二是学生培养目标整体实现的内部及外部评价。

参考文献:

[1]朱晟利.论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及构成[J].教育评论,2005(3):28-29.

[2]成中梅.学习型高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2008,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

[3]应可福,石兴国,宗蕴璋.工商管理专业“协同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4(12):42-43.

[4]岑丽阳,黄河,魏格坤,黄媛.工商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改革研究―创新篇[J].高教论坛,2007(4):52-54,67.

[5]阎军印,孙班军,郝英奇.一般院校工商管理类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2(6):648-650.

第8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学生就业;建议措施

1.工商管理专业简述

工商管理专业在我国大学开设不过十几年,但是发展极为迅速,该专业作为一个比较抽象的专业,全国一般的院校,即使是一些师范类院校也都开办了这个专业。工商管理作为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它依据管理学、经济学等相关基本知识,研究如何运用现代管理的原理与方法来为企业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经营决策。它的目标是培养能够掌握工商管理前沿理论和专业实用技能,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具备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从广义上讲,工商管理专业所包含的专业领域比较广,每个专业所学课程也较多、较杂,涵盖了经济学与管理学中的很多课程。工商管理类专业下设的二级专业在每个高校都各具特色,主要包括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

2.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素质

一是良好的综合素质。现代的就业单位都欢迎复合型人才:具有相关专业背景,具有优良的思想素质,广博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较强的社交能力、协调能力、判断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二是较强的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工商管理类学生养成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相互激励的良好习惯,具有良好的合作意识,意识到一个人单枪匹马是不容易做好事情的。具有与各类形形的人都能良好沟通的能力;三是较强的创新能力与实际运用能力。有创新变革才能发展,单位才能进步,这就需要管理者具有变革创新与应变能力,善于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能有前瞻性的预测与决策能力。

3.制约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因素

3.1理论与实践能力发展不平衡

现行的许多大学在该专业的教学上都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在互动环节式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倾向于被动的老师抽人的方式。在实践环节往往只流于形式,重“量”却不重“质”。从一些大学的实践环节教学目标和内容来看明确且丰富,实践课程也足够多,但在实际执行中却大打折扣。或许由于扩招的原因,学校的场地、设备、设施、经费等大大受到了限制,在实践环节中,由于学生量大的原因,为了完成任务,也不可能有更多的经历来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思考的能力;而且很多学生对实践环节的学习不重视,同时很多在校的老师也没有企业工作的经验。所有这些导致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互脱节,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养达不到工作岗位的要求。

3.2缺乏核心竞争力与自身特色

从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上来看,宽泛但不集中,一般的高校都要学习财务、人力资源、会计、投资等各方面的专业知识,但在专业纵深上知识技能的积累却远远不够,导致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之间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当然所谓的特色也就无从谈起。很多学生虽然按照培养计划的要求学完规定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感觉什么都知晓一点点,但是在求职过程中往往非常迷茫,真正具体到某一部门、某一工作岗位就无所适从,自信心严重缺乏。从微观层面来说,学生缺乏核心竞争力,这也是很多高校就业率低下的一个原因;从宏观的层面来讲,学校的培养模式、教学计划、形式并无自身特色,这样所培养的学生也就没有什么特色可言。

3.3知识学习与市场需求脱节

首先是教学内容,工商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与形式需要符合市场的需求。国内现行的很多管理经济知识都是从国外引进过来,当然在引进的过程中也在吸收,但国外最新信息、最新知识与理论真正要传播并被吸纳到中国,却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所以部分国内教材一般都是国外很陈旧且久远的东西;其次,依据部分高校的培养计划、培养目标,一般都是什么高级人才、实用型人才等,再看看每年学生就业的岗位与形势,就会发现培养的目标过于好高骛远,和所宣称的大相径庭,也就是说没有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学生出来,也可以发现很多的计划都是流于形式。很多高校学生一毕业,似乎也就算完成了一桩很大的工作一样,但国内还很少有高校建立一种专业评价机制,对培养的目标和培养的学生素质进行评估,以期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

4.改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建议

4.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首先,一个专业的发展离开了市场需求,那么也就成了无水之源,在当前高校学生就业普遍困难的情况下,想要培养出社会受欢迎的工商管理人才,就应该清楚明白、知晓社会到底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每年都应该开展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情况专项调研,编制调研报告,特别是高校所处的城市用人单位的调查,这些应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机制;其次,在了解社会需求后,工商管理专业应明确一个可实现、可考核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定位与目标。在进一步以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素质基础上,加大纵深的培养。在基础课程的学习上尽可能地拓宽学生的横向知识面,让学生了解这个专业的发展趋势和社会未来需求,同时也让学生了解自身的兴趣在哪儿,适合什么专业方向,当然这个宽度的把握每个高校应有不同。而对纵向知识的培养,对加强专业技能的训练和积累,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学生自身特色的一个体现。

4.2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

加强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是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一些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都有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存在,再加上学生、教师本身的轻视,使课时量本来就不多的实践教学环节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由于管理是一种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在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时应改变以前重理论、轻实践的意识形态,将实践教学环节和理论教学环节放在同等或更重要的地位。首先是在工作量上,不应该以课时量来计算;其次应该让学生“走出去”,不要拘泥于学校的实践训练基地去参观参观就算了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选择合适的企业去实践,亲身去体会,在实践中学习管理,有目的地培养管理能力,熟悉日常工作流程以及一些工作技巧,提升就业竞争力。

4.3增强应用型师资力量

没有一批专业知识过硬、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要想培养出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学生,难度是很大的。当前部分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师普遍缺乏企业实际工作经验,在课程中,一般以单一的讲授为主,对管理理论的认识限于理论的理解,在教学中“照本宣科”的现象不可避免,影响教学效果。针对应用型师资不足的问题,学校应加强应用型师资力量的培育,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两条途径加以改善。所谓“走出去”,一是鼓励在校的教师到企业进修学习,让他们学习企业的运作模式、各部门的管理经验;二是鼓励在校教师创业,创业的过程也就是积累与学习经验的过程,实现从学术型教师向学术型与应用型兼具的复合型教师转变。所谓“请进来”,就是将一些有经验的企业各级管理人员邀请到学校,为学生讲解企业的实际运作情况与管理经验,这样,对学生更具有激励性与说服力。

【参考文献】

[1]王振馨.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现状研究[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2).

第9篇

1.1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行业特征及现状

由于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的各项知识和能力的人才,因此具有就业口径宽、就业范围广的特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策划、市场分析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各项工作,所以需求行业没有限定,涉及社会各层次各行业。在本次调查中,用人单位所属行业遍布制造业、房产建筑业、金融投资、消费零售、外贸、政府机构、广告媒体等行业,比例最高为消费零售业(21.2%)、其次为房产建筑业(15%)、第三为制造业(12.4%)。在这些单位中,12.4%的用人单位表示上年度没有对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其余87.6%的用人单位对本专业人才都有需求。从单位性质上来看,民营企业占了绝对数量,为调查样本的57.5%;其次为合资企业,占21.5%;其他单位性质包括了国企(4.4%)、外资(4.6%)、政府机关(3.5%)、事业单位(2.7%)等。由此可见,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行业泛化,需求状况比较乐观。

1.2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数量及趋势

从总体需求数量及趋势来看,虽然历年来对本专业的需求绝对量依然很大,但近年来工商管理岗位需求略显不足、且呈一定的下滑态势。以人社部委托中国人力资源市场网进行的2013年第一季度全国部分人才供求情况调查数据结果为例:用人单位专业需求情况排名工商管理专业高居第三位,但相比2012年第四季度,需求减少了3.2%,是所有职位中需求下降最多的。本次调查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有需求的99家用人单位中,本专业需求占单位人才需求总量比重以1%~10%为主,占49.8%;此外,1%以下的占了21.3%,10%~20%的占18.6%,20%~50%的占了10.3%。在这些平均单位规模约200人(对单位规模的调查显示:20人以下的占23.5%、20~99人的占28.6%、100~499人的占28.5%、500~999人的占8%、1000人以上的占11.4%)的单位中,最近一次招收工商管理专业人才225人,平均每家单位招收2.3人,可见目前需求数量不大。另外,在需求趋势表现上,主要体现为“稳中有升”(占34.5%),其次为“平稳”(占32.7%),此外还有7.1%表现为“急剧上升”、5.3%表现为“稳中有降”、“急剧下降”的仅为0.9%,可见从具体样本调查而言,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趋势还是较为乐观的,这可能与调查对象主要分布于青岛地区及周边,与全国整体需求情况略有不同所致。

1.3需求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质量要求

本次调查选取了专业知识、外语水平、沟通能力、适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组织能力、学习能力、执行能力、抗压能力等九个维度,调查用人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人在以上素质能力方面的要求。调查结果显示,87家单位都选择了“沟通能力”,占77%;其次为“团队协作能力”,有67家单位选择,占59.3%;另外有56家选择了“适应能力”、52家选择了“专业知识”、49家选择了“学习能力”。在对以上因素进行重要性排序的调查中,得分最高的(排序第一位得5分、第二位得3分、第三位得1分)为“沟通能力”(284分)、其次为“团队协作能力”(133分)、第三为“专业知识”(93分)、第四为“适应能力”(88分)。由此可见,用人单位最注重本专业人才在沟通、协作、适应方面的素质能力,同时对专业知识的要求也很高,整体质量需求体现为高素质、全面化。

2青岛地区整体人才供给情况

2.1青岛地区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供给数量

工商管理专业作为多年来的热门专业,几乎所有综合类高校都设立了该专业。在青岛地区23所驻青高校中,包括青岛工学院在内的本科层次10所(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青岛校区、山东科技大学、青岛农业大学、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青岛滨海学院等),全部设立了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规模较大。

2.2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层次及模式情况

从各高校对本专业人才培养层次来看,重点本科院校如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等着重培养的是工商管理高级专业人才,注重理论知识素养的培养,毕业生有相当一部分选择继续就读研究生及进入机关、事业单位等;其他普通本科院校,包括青岛工学院在内的各民办高校,偏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着重培养本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毕业生胜任用人单位的岗位工作要求速度快、可塑性强。目前两个层次的人才供给情况大致相当。

2.3需求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供给质量的满意度

本次调查中,需求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满意度评价显示为:“比较满意”占比重最大,为43.9%;其次为“一般”,为41.0%;选择“非常满意”的占13.3%;另外仅有1.8%表示“不太满意”、“非常不满”的为0。由此可见,需求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供给质量的满意度整体较高,但差强人意的现象也较普遍,应该引起重视。

2.4目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在素质能力等方面的不足

在本次对工商管理专业不足之处的调查中,需求单位反映最多的为“心浮气躁、不扎实”,占51.3%;其次为“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占47.8%;第三位为“动手能力不强”,占45.1%;另外,“缺乏责任意识”(37.2%)、“抗压能力较弱”(35.4%)、“团队观念较差”(26.5%)也是反映较多的问题。这与案头调研中得到的目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总体呈现出的不足较为接近(实际操作能力弱、知识匮乏、安于享乐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缺乏良好工作态度)。在需求单位提出的对本专业学生培养建议方面,很多单位提出了加强实践操作能力培养方面的要求,可见,该方面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及迫切程度。

3青岛工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

3.1招生年限及毕业生人数

青岛工学院工商管理专业自2005年建校伊始开始招生,目前已有5届共996名毕业生。目前招生数量较为平稳,每年均稳定在250人左右。

3.2就业率及就业去向

青岛工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就业形势较好。近年来就业率始终较高:2013年总体就业率75.56%(其中正式就业率46.67%);2012年总体就业率82.27%(其中正式就业率68.64%);2011年总体就业率95.74%(其中正式就业率75.53%)。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方面,根据2013年对青岛工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显示,用人单位性质方面,64.5%的毕业生在私营企业工作,23.4%的毕业生在国有、集体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另有10.4%的毕业生在外资、独资、合资企业工作;在用人单位规模方面,50%毕业生在50人以下和50~100人的小型企业工作,在100~1000人规模企业工作的占24%,另有7%的毕业生工作单位规模超过1000人;而用人单位所属行业方面,则是和问卷调查结果相近,毕业生就业行业不固定,遍布国民经济各行业领域。

3.3用人单位对青岛工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评价及反馈

从用人单位对青岛工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评价及反馈来看,主要还是对前述实际操作能力欠缺的反映较大;另外毕业生流动性较大、不够扎实、不能安于现状也是反映较多的一个问题;还有专业知识掌握不够系统全面、将理论知识灵活用于实践的能力不强等。当然,用人单位对青岛工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能吃苦、团队协作能力较强、思维活跃、有一定创新意识、社会经验较丰富等方面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及肯定。

4基于社会用人单位的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改革思路

4.1强化内功,打造地域性优秀教育品牌

学校品牌优势与生源质量是相辅相成的。面对短期内还无法争取到优质生源的现状,青岛工学院应从挖掘学校资源特色及现有学生资质潜力方面入手,争取打造属于自己的竞争优势,进而加强宣传、扩大影响,以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同时吸引优质生源,从而促进“生源优——培养精——就业好”的良性循环。可以依托当地资源,争取多与当地政府及各用人单位合作交流,首先在当地建立并巩固青岛工学院的品牌优势,获得当地用人单位的认可,进而逐渐扩大知名度及影响力。

4.2修改旧版培养方案,重构教学体系,合理配置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

按照青岛工学院《教学计划修订实施意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管理学院对工商管理2010版教学计划进行了修订,本次修订是结合教研室的研讨记录、社会单位需求角度、用人单位的意见、专家的意见和学生的评价等方面进行的综合性修订。2010版人才培养方案,沿袭了母体高校中国海洋大学的培养特点。学校自2011年转设为独立建制的民办本科高校后,首先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和《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教高[2011]9号)等文件精神,全校上下进行发展定位讨论,明确了学校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根据培养定位,管理学院自2012年6月启动修订本科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历时一年多,经过6次反复修改,完成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其中修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人才培养方案模块的安排。人才培养方案中所有课程分为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含专业方向课程)以及创新与素质拓展课程四大课程模块。培养方案的设置形成了“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理论讲授与技能培训相结合、政治、军事、体育教育与素质、体质提升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科研活动与培养创新意识相结合”的“五结合”育人模式。(2)学分的设置。总的学分要求方面,青岛工学院文科将从2010版160学分调整到2012版150~155学分之间。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学分调整到153.5学分,培养方案中理论课程每16学时计1学分,实践课程每16学时计0.5学分,按周计的实习、实训课程每周计1学分。工商管理专业要求学生在校期间最低修满153.5学分,其中通识教育课程(环节)5分,专业基础课程(环节)31学分,专业技能课程(环节)55.5学分,创新与素质拓展课程(环节)8学分。其中专业选修课程至少3学分,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多选。而且,凡是2个学分以内的课程集中到半个学期开设,提高课程开设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3)实践课程设置。为了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课程设置紧贴社会单位需求,并邀请相关学科、行业专家充分参与课程设置论证,突出管理学院各专业的实践性特点,确保课程内容反映学科专业最前沿最实用的知识。2012年修订过程中在第七学年加设了实践课程。工商管理和市场营销、项目管理专业在前面六个学期学习了专业基础和专业方向课程后,第七学期主要突出实践特点,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管理学院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增加实践课程学分,工商管理专业实践学分占总学分的25.1%。日后将继续调整增加比例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4)通识课程设置方面,规范、精简、调整了通识教育课程,严格遵循国家关于思想政治课评估改革的精神,调整课程开设模式,如《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除讲授以外,另外单独开设2周的社会实践课程,学生利用寒暑假通过社会实践、撰写社会实践报告,完成社会实践部分。通过举办时事讲座的形式完成《形势与政策》课程,逐步引进并建立《形势与政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大学生就业指导》全国性的精品网络课程,提升课程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5)专业课程设置方面,专业主干和基础课程设置完整,为满足学生就业需求,在专业技能课程模块设置专业方向课程和一定数量的专业选修课程。工商管理专业设置了4门专业技能方向的选修课。

4.3明确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特色,改革教学方法

工商管理专业将总体培养特色思路确定为:“以能力为本位,以案例为依托,以企业模拟大赛活动为剂,以企业经营模拟实训为助推剂,围绕职业资格考试,以培养适应21世纪市场需求的新时代、具有综合素质的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为最终教学目标”。围绕工商管理专业能力本位的培养特色,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1)将理论课程与企业案例有效结合,实现“延展性课程”案例教学的灵活性。古今中外、成功与失败、著名公司与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甚至校内的小店铺、学生的创业小公司都可以作为课堂案例,课堂教室、操场或者商场都可以作为案例教学的场合,以便学生有效结合社会实际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而且能让学生切身地体会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

(2)将模拟实训与企业经营模拟大赛有效结合。为更好实现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熟悉企业经营规则,在本科大四学年进行ERP软件模拟运行的“企业经营模拟沙盘演练”的模拟实训,让学生扮演企业相关角色,切身思考企业的战略决策,营销策略,广告策划与财务管理等。该课程考核以小组对抗赛的结果作为学生的最终成绩,让学生更能体会市场的竞争的残酷,以此激发学生潜能。

第10篇

关键词:新时期;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输出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好成绩,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并且从改革的市场中获得了自己的发展机会。另外一个方面,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深入,密切了世界各国及相关经济体之间的联系,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多,如何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中获得更好的发展,实现企业在竞争中的脱颖而出,是每个企业都密切关注的事情。激烈的企业竞争中,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只有拥有优秀的人才资源,企业才能在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优秀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是每个企业发展都渴望获得的,企业对人才要求的标准越高,那相关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输出的要求和标准也会更高,传统的工商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多变的市场需求,所以我们应该基于新的环境要求和角度,就提高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输出和培养谈下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一、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的现状

第一,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当前社会上针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定位往往是比较笼统的,而没有一个细致的划分标准,普遍的认为工商管理人才就是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这种观点就把一些理论功底扎实的工商管理人才和技术能力更强的工商管理人才混为一谈,这就十分不利于相关实际工作的开展。第二,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在培养体系上存在不足首先对于企业的工商管理人才定位的预期过高,造成了培养目标与实际情况的脱节,相关的培训工作也没特色,不具有针对性,缺乏灵活性,培训的内容和市场环境不能有效的结合起来,在这种培训体制下,培养出来的企业管理人才是会被市场淘汰的,因为这样的模式输出的人才是普遍的理论基础不扎实,缺少灵活性,不懂得应变,不关注市场环境的变化,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是大打折扣的。其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输出和培养,必须要讲求实际,要有一定的实战能力,注重社会实践,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最终磨练自身的实际综合能力。最后,企业对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要强调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要坚持实际运用,强调行动的重要性。第三,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如何应对多变的市场环境,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相关的工商管理人才必须得思变、善变,要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对企业的未来战略规划要有一定的前瞻性。社会实践是改革人们大脑的有效工具,如果只强调书本知识,不追求社会实践,不注重实践的获得,那肯定不利于企业创新型综合性人才的培养,这样子的管理人才注定要阻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前进。

二、如何培养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创新能力

第一,明确定位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当前我国各大高校在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中更多是基于研究型和学术型两类,针对性的展开培养。那么企业再对引入的人才中,也要学会针对性的培养,注重人才个性的舒展,要以打造综合性人才为输出目标,不光要重视实践也要结合理论,只有将理论和实际有效的结合,才能发挥知识和人才的最大效用,才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第二,建立系统全面的工商管理人才输出计划在制定人才输出计划的时候一定要做好市场调查,摸清楚市场的需求,参考同时期的历史数据,合理预测目前以及未来五年人才输出概括。作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工商管理人才,还应该多到一线去工作,在一线工作能够迅速积累相关的基础经验,迅速的熟悉基层的相关变化,为今后的企业管理奠定一定的基层基础。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需要不同的专业人才为企业付出,工商管理人才是企业庞大人才需求的关键,因此为了企业更好的发展,必须要提高企业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拓宽知识面和视野。企业的人才培养和输出一定要和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目标相吻合,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明确分工,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有效的落实人才培养和激励方案,减少人员的流失,强化人才的忠诚度。另外一个方面,还要培养人才自我创新意识,在日常行为的小事中,寻求创新的灵感,一个企业只有不断的注入新鲜的创新血液才能更好的推动企业更进一步的发展;企业的有关高层管理者必须要意识到人才再次受培训的重要性,要给人才提供相关的培训和再进修的机会,借鉴其他企业相关的优秀经验,不断总结,归纳,最终形成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模式,加强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信息化水平和社会交往技能。通过以上人才培养路径的实施,培养出具备一定特色和较强、创业竞争力,并具有后继发展能力的复合型和技术应用型工商企业管理人才。

三、结束语

总之,新时期企业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与输出,必须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注重对人员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开发,还要明确企业再人才进入后,应该如何去打磨这一批人才,让其尽快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在不同岗位的工商管理人才应该明确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以及怎样实现自己设定的目标,怎么样为企业的战略目标落实贡献自己的理论,并且在此基础上结合自我剖析、机会评估、自我定位,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最终实现自己能力的提升和企业效益的增长和不断发展。

作者:李涛 单位:通化师范学院计算机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海峰.浅谈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和措施[J].中外企业文化旬刊,2014

[2]赵明星.浅谈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环球人文地理,2014

[3]李诗今.浅谈当下如何创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读与写,2013

[4]郑骏.浅谈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化工贸易,2014

[5]魏华飞,陈俊,张瑞.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证研究—基于默会知识的视角[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09

第11篇

1•人才培养的层次性

经济国际化和全球化对人才需求而显现出差异性,要求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分层次进行。目前,国际上工商管理专业主要有本科、MBA、博士以及经理人员培训项目四个层次。以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宾西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斯坦福大学、卡内基一梅隆大学、德克萨斯大学McComb商学院以及英国伦敦商学院等名校的经验可以发现:(1)美国大学本科教育普遍重视通识教育。通识教育主要包括人文教育、社会科学教育、数学和自然科学教育等,许多高校又把信息技术应用、外语、多元化文化融入其中。(2)MBA教育比本科教育更重视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如:哈佛大学商学院的MBA宗旨在于培养世界上有影响力的领导者,沃顿商学院则培养在全球商业环境中最有效的管理者,斯坦福大学则提出培养领导者和创造改变世界的理念。(3)不同的商学院基本上把博士研究生教育定位于培养高校、科研机构的教学人员和科研工作者。(4)经理人员培训项目更倾向于为企业解决重大管理难题,进而企业创造竞争优势。如:哈佛商学院把经理人员培训项目的宗旨定位于培养标准化、个性化的学习能力,为一流的全球化公司创造竞争优势;斯坦福大学把经理人员培训项目的宗旨定位于提供以研究为基础的,突出解决高级经理每天所面对的组织问题;卡内基—梅隆大学则提出了帮助经理及其组织开发新市场、技术和组织结构,并运用先进的分析技术和创造性的解决方法提供超越期望的问题解决方案。

2•课程设计个性化

各大商学院为满足不同学生需要,课程设计的个性化特点突出。主要有三种倾向:一是选修课程门数增多,占总学分的比重增加;二是学生在选择课程时更加灵活;三是体现时代要求的管理类课程增多,如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成长、变革管理、商业伦理与社会责任等几乎在所有国外著名商学院中都有所增加。

3•教学方法特色化

针对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教学方法各具特色。工商管理本科生的教学强调学生的开放意识、创新能力和商业道德,强调一般的管理实践技能,教学过程更多地体现知识传授的重要性。MBA学生的培养则更多地重视与实际管理工作的近距离,教学过程主要体现管理实践的模拟或再现,进行案例教学。博士生的教育则更多地强调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一流的师资力量是保证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关键。

二、我国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模糊

我国很少有人明确提出不同层次的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一般都笼统地提到管理类或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很多学校都认为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具备管理、经济、营销、旅游和房地产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为宗旨,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相应专业领域的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如陈孝胜(2000)认为,工商管理专业的具体目标是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和创新型的高级经济管理人才。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为重点,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能力和过硬的实际操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熟练的企业管理和经营能力;强烈的竞争能力及开拓创新能力;同时具备健壮的体魄和成熟的心理素质,具备企业家的基本素质。钟苏,牟小俐(2001)对高校在校生的调查表明,大部分人认为工商管理本科应培养中高层管理者,知识和能力结构上应培养理论型高级专门人才,人才需求方面应当既能面向企业,又能面向政府和科研等机构的复合型人才。可见,我国高校自身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层次性是较模糊的,很少有人明确提出本科层次、MBA、博士等层次的具体培养目标。

2•课程设置欠合理

从美国大学课程结构来看,课程设置是综合化的。国内很多高校课程设计不合理性:第一,课程设计体现出较强的随意性,缺乏科学性。各地方高校一般都是参考其他院校的教学大纲,并从自身师资状况出发设置课程,因人设课,很少考虑或无法考虑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的内在联系及要求。于是一些工商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缺失,非核心课程占据了核心课程的位置。第二,专业特色淡化。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与其它经济类专业大同小异,教学管理上过分讲究规范化,强调集中统一,专业特色淡化,制约着工商管理教育特色教学体系的形成和完善。第三,课程设计与市场需求脱节,忽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3•教学方法陈旧

我们一贯的教学方法是单一的填鸭式教学。特别是本科生教育,长期教室里进行。教学方式大都是教师在固定的讲台上,讲述固定的教材,留给学生固定的作业,最后以固定模式的试卷对学生进行测评。但工商管理教育的教学方法则应是启发式、讨论式。作为实践之浓缩的案例教学已成为工商管理培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可是我国组织案例教学的困境在于科学、详实地反映中国企业经营成败的案例太少。

4•师资不足

工商管理教育缺乏实践能力强的教师。就MBA教育来讲,美国MBA师资选拔标准注重学术水平,必须有PH.D(博士)学位,有研究成果,同时更强调管理经验,即有综合性实际工作能力,既是大学教授,同时又是咨询公司的专家,或在金融机构、公司里任职等。为了培养理想的师资队伍,不少管理学院与工商界保持密切联系,鼓励教师经常到企业从事顾问工作,通过实地考察发现教学案例。国外著名商学院的教师几乎100%拥有博士学位,国内即使是一些重点院校也很难接近这一比例。很多教师没有系统地学过管理,自身的管理实践经验也很少,很难与国外的教师相比。而在只有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资格的院校,师资缺乏就更为突出,教师学历层次低,经营管理实践经验不足,普遍面临着知识更新的任务。

三、借鉴国际经济,完善我国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1•正确定位各层次办学目标

办学目标体现了一所学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同一所学校对不同层次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也应有不同的目标定位。如卡内基一梅隆大学的工商管理本科、硕士生教育、博士层次教育就具有不同层次培养目标的显著差异以及学术研究深浅程度上的差异,“美国新闻和世界报告”显示,该校在2001年本科教育最好的商学院中排名第5位,2002年工商管理专业研究生教育质量排名第18位。因此,国内的工商管理教育应当根据学校自身的教学和科研实力,确定不同的办学目标,准确定位自身的人才培养规格。特别是学校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规格也要充分体现质量标准的差异性和毕业生科研能力标准的差异性。另外,不同高校的同一层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也可以体现出差别化,特色化。

2•课程设置系统化、特色化

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系统化同时体现自身特色。即不同层次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有不同的教学计划,这些教学计划是相互联系的并构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具体地:一是不同层次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追求人才规格的个性化,在教学计划中设置更多的选修课程,甚至鼓励学生跨学科门类选修课程;二是本科、MBA硕士、博士、经理人员培训项目四个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计划应差别化。对本科生应注重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对于MBA和经理人员培训项目层次的人才培养,教学计划既要体现更新旧知识和补充新知识,还要注意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对于企业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层次的教育,应注重管理研究方法论的指导,重视引领学生站在学术前沿开展前瞻性科学研究活动。

3•灵活多样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可综合使用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甚至适当地引进自助式教学法。第一,启发式教学。教师按照处理问题的程序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学习解题的方法。如在介绍企业的仓库、选址问题时依次启发学生。若要选址,提示需要了解及收集的资料,启发学生根据企业现有情况提出方案,并分析其利弊,引导选择方案,提醒学生选定方案后还要做哪些调整、应做哪些预防措施等。第二,互动式教学。教师与学生互相启发思考,教师根据得出的结论或结果提出下一步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该方法与启发式教学的不同之处在于讨论的过程没有一个定式或固定的程序,得出的结论可能是千变万化的,该方法要求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扮演顾客或售货员。第三,案例式教学。提供一个较为复杂的例子,让学生针对例子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一般来说,常引用企业可能遇到的问题,要求学生在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提出解决办法。第四,自助式教学。借助计算机和网络系统,让学生自由地选择课程、上课时间、作业时间、答疑时间及对案例的讨论时间等。教师则通过网络监控学生的学习状况,随时回答学生的疑问。这种方法不受时空限制,是现代教育系统应推广的教学方式,但对外部的软硬件要求较高。第五,实验和实习。亲身体会管理理论如何运用于真实情景,实地考察,获得第一手资料。

4•改革考试制度

唯有考试制度改变,教学方法才能突破,因此加强考试制度的改革刻不容缓。工商管理专业考试制度既要考虑到对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又要根据各高校的具体情况,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实际,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专业知识,业务水平,实际操作能力、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作全面、系统的评价,建立专业成绩和素质能力的综合评价体系。一是考核的重心不要放在知识的简单积累上,而要突出知识的接收转化、学生能力的提高。二是要加大对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核比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引导学生能有自己的思路、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发现讲课、书本或文献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自己独特见解。三是评价标准以创新为先。创新能力不一定要求学生同意老师的观点,只要言之有理,论之有据,便可评高分。不要强调“滴水不漏”,而要评判创意高分,鼓励创新思维,培养创造型人才。

第12篇

【关键词】 实训软件 功能 开发 教学规律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高职教学实训实践课程的要求,高等职业院校都配备了相应的实训实验室、电脑设备等软硬件。笔者结合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针对上海、浙江和广州三家实训软件不同的工商管理类模块,如市场营销实训软件、工商管理模拟软件和人力资源管理实训软件进行个案研究,找出其中的共性和特征,探讨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为今后的教学软件的采用、实施及教学软件的开发者提供理论和实际的帮助,使将来的软件开发、设计与高等职业教学规律相结合,使其更好地服务工商管理教学,也更好地服务社会。

一、工商管理类教学实训软件存在的问题

1、工商管理类实训软件开发的教学思路亟需梳理

本文所分析的三款软件反映了当前部分公司所开发的工商类实训软件的面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主要表现为开发思路不明确,存在着对高等职业教学规律认识的缺失。当前高等职业的教学主要特征是强调学生掌握技能,因此根据课程的性质应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如教学做一体化式教学法、行动导向式教学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每一种教学模式或方法有一定的课程针对性、有一定的教学环境与条件的要求。从对目前这几款软件的分析表明,它们不能鲜明地体现出其属于哪种教学模式,这降低了软件开发的水准。软件的开发者一定要对具体的课程进行研究,根据适合的教学模式进行功能开发。

2、工商管理类教学软件开发的学科专业性需要加强

工商类课程的特点与其他相比有独具的特色:既有专业的深度又有专业的广度,专业细分与专业综合的特点兼具。就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理解其中的知识,掌握其中的技能绝非易事。除了普通讲授式的课程要求有高的专业教学水平外,实训软件课程也需要有较高的专业教学水平。然而我们却没有发现其中的专业特色,表现为专业体系的逻辑既与课程专业不符,也与企业实际管理脱节。以市场营销模拟教学软件为例,其软件介绍为:“教师端系统建立一个模拟营销环境。学生通过在模拟环境中扮演生产商、经销商及顾客三种角色,进行相应角色的市场环境分析,制定营销战略和具体的营销计划。”表述似乎合理,然而却达不到市场营销专业所要求的水准。市场营销的主体是企业,而非对象――消费者,消费者当然很重要。然而,从学生的角度去扮演某种消费者是不科学的,因而所得结果必然是不全面的。这种方式忽视了市场营销中的市场细分的问题,而市场细分是当前市场营销学的基石之一。

3、工商管理类教学软件权威内容的缺失

工商管理类的教学特色要有丰富和真实的情景与内容,其仿真度不够必然导致学科的理解仅限于一些笼统的概念。如计划、组织、协调指挥和控制,这些工商管理学上的概念与内涵一定要通过真实的案例进行诠释,才能形成知识与技能的良性循环。从几款软件来看,这方面内容的缺失不容忽视。因此这对软件的开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建立专业知识库的重要性。

二、工商管理类教学实训软件的开发思路分析

1、实训软件的功能开发需要和课程设置相适应

实训软件的开发须满足课程设置的要求,以教学计划(培养方案)为总规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为具体学科规划,以教材为知识载体,这是目前最普遍的对课程的理解;在现实教学中也得到认同,原因就在于其符合当前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要求。

就笔者前期接触考察的三款教学软件来看,其开发者有上海、浙江和广州三地的公司,其共同点是缺乏对教学课程的支撑。具体表现为:其一,内容缺失较多,其中工商企业管理综合实训软件甚至没有企业财务管理这样的基本模块;其二,没有配套的教材,因此实训课就成为对着电脑里面的内容进行操作,系统性不强。有人认为,有软件里的内容,不需要教材一样可以让学生学习。这样的看法是错误的,至少是不全面的。教材的指导性、系统性是根据教学规律、教学实践总结的成果的,不可贸然舍弃,它的意义和作用是实训软件不具备的;实训软件的开发应以此为蓝本,不断加强其理论性和系统性。

2、实训软件的开发须体现其独特的科技功能

笔者在应用五款工商管理软件时发现,软件开发者没有发挥软件的功能,大部分是一些基本的操作应用。这完全不能体现其实训软件的独特的科技功能。分析其开发功能的缺陷有三。

(1)软件开发的功能仅仅是将一种“平面”思维移植到软件里面而已。举例说,案例分析这一工商管理重要的教学方法,本应是实训软件功能开发的重点,而软件开发者们却仅仅把案例的文字内容放在软件里面,这与教师用普通的word文件在课室里投影何异?或者说与学生翻看教材内容何异?与教师的教学有何裨益?实训软件如果不能有具独特的科技功能,则必然会使学生的期望值降低,影响实训工作的展开。

(2)软件的开发应当符合系统开发的“闭环原则”。再以工商管理综合实训软件为例。工商管理工作本身就要求符合闭环管理,亦即要求把所分析的企业的产―供―销、或人、财、物的管理过程作为一个有始有终的闭环系统,把系统中的各项业务管理,如生产、供应、市场、销售、物流、人力资源、财物等作为一个有信息输入、有信息反馈,有目标、有结果,有起点、有终点,再从更高的起点到更高的终点这样一个相对完整的业务链。软件的开发也应如此,有前文也要有后语,前后呼应,不能只开发某一功能,后续完全没有相应的功能配合。就工商综合实训而言,既然有产品管理功能,就会有销售管理功能,就会有财务管理功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业务功能。而笔者所接触的几家综合实训软件的开发却忽略了这一重要的开发思维,乃至软件前后各功能相互割裂,非常分散,这种缺憾有相当的代表性。当然,笔者仅以有限的软件作为分析对象或有不全面之处。

(3)软件的开发应体现其高技术特点。目前开发的工商管理类软件多半是将一些文字内容的组合放在软件里,最多是放一些教学视频,而不能体现软件高技术含量。实训软件的开发必须体现课程内容及教学的流程性、互动性、操作性。教师如何应用软件的操作按钮指导学生回应,这就给软件的开发者提出高要求,绝不仅仅是把一些内容放在软件里,而应当使用相应的技术来完成。举例而言,在市场预测、人力资源规划需求预测、销售预测这类教学中,完全可以将量化的数学统计内容放进来,将高职类院校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困难解除,而学生也不必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做如最小二乘法这样的题目,真正可体现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而这方面的实用功能却在实训软件中鲜见。

3、实训软件应当配合高职院校教学做一体化的教改方向

高职教学的特色应当体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改革方向。工商管理实践教学更要体现教师精讲、学生多做特色,因此迫切需要好的互动载体,而实训软件则是体现工商管理教学的重要载体。

(1)实训软件应当体现“教学做”的教学过程。教、学、做皆不可偏废。教师精讲,不等于教师不讲。精讲是要抓住重点,讲清要点,突破难点,启发学生思维,对教师的要求只高不低。工商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的理论和实践结合得非常强的课程,而且涉及的知识层面十分广泛,让高职学生掌握企业管理,实非易事。如何避免工商管理的教学流光掠影,浮于表面,很需要教师的功力,需要实训软件助教师一臂之力。

(2)实训软件的开发应当体现学生的参与性。学生在实训软件中加强“实际操作”,寓教于做;实训软件恰应体现强化理论在教学的应用。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学习就是形成条件反射。例如,教学机器就是一门按学科的内容和逻辑联系分成的一系列知识项目,编制在一套严密的、逐次加深的问题模框里面,学生正确回答前一个步骤的问题,则进入下一个步骤。一些游戏攻略软件的设计就非常符合学习强化理论,环环相扣,不断深入,多种角色互想配合。需要说明的是,让学生做,不等于让学生不思考,一款好的软件是令学习者边学边做,或者做中学的。这符合高职院校学生勤于实际操作而疏于逻辑思考的特点。

(3)实训软件的开发应当体现课程的评价功能,从每一个知识项目出发,再对学习的结果进行考核。软件的开发在技术上的实现应当体现形成性评价,而且这种评价恰恰有软件的科技优势。课程体系的形成性考核,是指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全面测评,它要对学习者的学习成果进行阶段性考核,完整地体现出学习者对学习目标的掌握程度,而非期末的一纸试卷。高职院校当前提倡这种形成性评价,我们的高科技的软件开发者却忽略了这一重要的教学发展方向。

4、实训软件的开发应体现校企合作、知识产权共享的开放思维

实训软件的开发一般是软件公司开发,开发好后再销售给各高校,往往处于闭门造车的局面。而各高校由于有其不同专业的限制,以及教育体制内的固有的思维定势,几乎难以见到独立的优秀软件。而校企合作,资源互补,则可以实现双方共赢;企业有追求效率的动力,学校有对教育领域规律的把握。双方应当摒弃甲方乙方的固有角色定位,建立双方合作共赢、知识产权共享的成果。比如,双方签订合作协议,开发者利用对最新科技和软件的熟悉,教育者利用对实训要求的理解,优势互补。开发后的软件再行推广应用,前景广阔,大有作为。

三、结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为:掌握高等职业教学规律并贯穿于实训软件的开发中是前提条件,尊重工商管理的学科专业特征是开发好实训软件的必要条件,而在开发中使用技术手段整合静态的信息是软件开发的必备优势,强调知识互补、知识产权共享是实训软件开发的新趋势。

【参考文献】

[1] 卢晓中:高等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张积家:高等教学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 林宏: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J]职业技术教育,2009,3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