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浅谈新课改下的地理教学

浅谈新课改下的地理教学

时间:2023-08-14 17:26: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浅谈新课改下的地理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浅谈新课改下的地理教学

第1篇

地理科学的迅速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都对高中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新任务。

一、根据教材内容确定新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的转变是课堂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环节,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往往采用的是“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教师往往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应达到的知识和技能目标来处理教材,然后再把“嚼烂”的知识“喂”给学生,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和技能。新的课程理念就是要完全改变这种填鸭式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把课堂教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教学过程要努力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大力实施启发式、探究式和讨论式等符合课改精神与要求的教学方式。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面向全体学生,了解和研究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及其发展的可能性,注重个别指导,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二、把握地理学科特色,运用地图教学

地图作为地理学科的重要“语言”,是学好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填图、记图、读图的习惯。还要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画图的习惯。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将一幅幅地图变成“意境地图”,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地图表象,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读图和填图能力,还可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空间想象力,有利于学生自主、高效、有意识地学习。地理教师在课堂上要根据教学需要,结合课文内容和教学目的,凭自己的熟练技巧,用简易的笔法,把复杂的地理事物迅速地绘制成简略的黑板图,旨在抓住基本特征,突出重点,有的放矢,起到精讲多练,发展学生智力的作用。教师要讲课不离图,作业布置图,测验多用图,还要常在黑板上画草图,也要求学生笔记上要有图,凡是每接受一个新地名都要在地图上找出它的位置。近几年高考文科综合试题中的画图,添图,分析图的比例增加了,地理课堂应重视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所以在向学生进行地图教学过程时,更要细微、深入,思路明确。

三、积极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师严而后道尊”在很大程度上将师生对立起来。使师生之间缺乏平等、和谐、民主的关系,教师成为传授知识的权威,而不是良师益友。课堂教学中只有营建一个宽松的、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学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真正发挥其主体地位。

为此,我们在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有意识地对学生施以情感诱导,给予必要的关怀、勉励、尊重和理解,培养学生积极表演的信心和热情,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总之,我们要通过地理教育教学,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确保地理教学的顺利进行。

分组分享教学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曾兵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原有的高中体育教学模式已经很难满足学生的需要及完成新的课程目标,对分组分享教学法的定义、分组模式及其优势进行分析,希望这种新的教学方法能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关键词:分组分享教学法;高中体育;教学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稳步向前推进。在中学课程体系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社会主义新型人才的重要课程。新课程标准否定了以往体育课程中陈旧的部分,进而更加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有选择性地传授教学内容,并提倡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更好地上好体育健康课,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培养学生不畏困难、坚忍不拔的思想品质,使学生在生理、心理方面和谐健康地发展。

一、分组分享教学法定义及内涵

分组分享教学法是指在班级授课情况下,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按一定的规律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通过形式多样的分享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分组分享教学法是对合作教育的创新,结合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立足于中国普通初级中学的实际,更进一步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平等性和发展性,突出了可操作性。

二、分组教学的依据

分组教学依据的标准是多方面的。同一学习内容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和媒介手段可作为分组的标准;达到某一教学目标的若干教学过程在什么范围(量)上、按什么样的要求(质)、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来实现可作为分组标准;如何变换学习目标可作为分组的标准;学生的年龄、性别、宗教属性可作为分组的标准等。

1 分组体系

目前欧美国家流行的分组教学不外乎内部分组和外部分组两大类,从中分化出多种多样的分组形式。

2 分组模式

①ABC模式

按这种模式,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编入ABC等组。A为最高水平,依次为B组、C组乃至D组。这些分组各由若干班级的学生组成。这些学生,在不同的学科上学习水平可能是不同的。

②灵活分组模式

灵活分组又称灵活的内部分组,这种分组形式具有灵活变动的特点。根据学习情况,学生被编在同质的小组里学习,经过一定的时间间隔,再回到异质的(或称混合的)小组(班级)里学习,两种形式交替进行。灵活分组也采用基础学程和附加学程的组织形式,是在异质的小组(班级)里进行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小组学习之后,进行一次测验,以了解预定的学习目标情况。然后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在限定的时间段里把学生分配在三种同质的学习程里。

三、分组分享教学法的优势

分组分享教学法并不是所有情况都适用,只有与具体学科特点、教师的教学风格相结合,才能产生应有的教学效果。但分组分享教学法在当前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下,具有很强的优势和生命力,这也被各个学科实践所证明。分组分享教学法具有以下优点:

1 分组分享教学法与各学科的实际相结合,可以产生更多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

2 在条件许可的地方可以将分组分享教学法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在实现学生小组内的分享、学生各小组之间的分享、师生之间的分享的同时,实现人机分享,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行更高层次的因材施教。

第2篇

关键词:新课改 地理教师 角色转变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160-02

地理是一门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我国地形地貌和天气、气候的一门基础学科。高中阶段教师传授地理知识,能够为高中毕业后进入大学学习深造的同学拓宽知识和视野。因此,高中地理接受新课改理念是有重要意义的。地理的新课改要求培养并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与传统地理教育相比,地理这一学科不再以应试教育的思想为主,它会在启发同学学习地理兴趣的同时,展现地理学科的内涵。新课改的到来会使得课堂耳目一新,以新课改的理念为指导思想,改变并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构建出一个高效有趣的地理课堂。

1 新课改对地理教师的要求

1.1教师应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反思的能力

无论是教师职前的师范学习还是学习进修,都是对地理基础知识的储备和充实。如果教师想要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还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自主学习,用丰富的地理知识武装自己的教学理论,使得自己储备的知识能够与教学经验整合到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师们应该抓住能够研修培训的一切机会,在结合新的教育理念的前提下,做到时常反思自身学习出现的问题和课堂教学研究,做出适当的自我调整,从而提升教师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我反思能力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时,同样也需要自我反思,这是一种需要能力,地理教师应该提升自我反思能力,这样才会对地理教育制定更好的教学方案。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以及专业化发展都需要通过不断进行教学反思,从而得到发展和提高。教师反思的内容应从教学目标和效果等方面入手,教学过程中是否实现了教学目标所达到的预期效果,是否有学生的提问打乱了上课进程,这些都是教师在进行自我反思时,应给予关注的问题。

反思的过程中一般经历先后两个阶段:一是对教学内容实施产生的怀疑和犹豫,二是为了消除这种困惑状态而采取一些行为措施。在经历了这两个阶段的反思后,教师们往往能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错误和失败之处,从而更好地完善自己、提高自己教育教学能力,增加教学能力实践方面的经验。因此,在地理教学上要进行新课改的改革,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必须有足够的自我反思能力。

1.2具备充足的地理专业知识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新课改理念是通过探究每一个专题来代替原有的教学模块。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他们能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这样做的好处是既增加了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也有利于帮助他们巩固了基础知识。专题研究的成立,对地理教师的专业知识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还要对学生在研究专题方面的探究方法进行引导。因此,地理教师扎实而又充足的地理专业知识是保证学生吸收知识、掌握学习地理方法技能的保障。为了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将地理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地理教师必须加强自己的专业基础知识体系,一些基础知识必须要熟练掌握,如对学习地球、地图知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对学生进行地理教育的同时,尽量不要受到教材的限制和影响,传授地理学科知识时,应熟练地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以及地理信息技术等系统知识融入到课程当中。在讲解地理课题方面,地理教师应引导同学采取科学的思维方式,来了解地理课题的步骤和认知策略。此外,地理教师除了对课本上的专业知识进行讲解,还应告诉学生要时刻关注地理学科一些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

1.3在新课改理念下要坚定地理专业信念

为了响应新课改的理念,地理教师必须抛弃陈旧落后“满堂灌”的教育观念,同时,地理教师必须坚定自己专业的信念,担任起引导学生对地理知识学习的兴趣这一重要角色。如上新课时,教师要善于运用典型的故事或涉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等方式引言,激起学生兴趣。地理教师只有坚定不移地按照新课改理念进行教育教学、班级管理等常规事务,才能更好地结合自己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对学生进行地理教育教学,吸引学生对地理这一学科的兴趣。

2 进行地理新课改的具体措施

2.1转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如果“教师讲,学生听”的这种教学模式还不改变,不给学生课堂表现自我的机会,学生对于地理这一学科就会失去主动性,失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往的传统教学,老师只是着急传授课本上的内容,学生唯一的表现就是努力认真听课,于是,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容易打瞌睡。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师应将地理知识和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最终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自己牢固掌握学习方法,具备良好的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新课改提倡在进行地理教学时,教师们可以采取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师生角色转换学习等模式充分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

2.2创新教学理念

信息技术的大量使用是新课改的重要体现,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方面的使用越来越多。教学当中,加入了大量信息技术,不仅容易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还有助于为学生营造教学环境,培养学生们获取地理信息意识。许多的教学实践也证明了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提高学生对地理这一学科的兴趣,还能提高课堂效率。

2.3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不同学生有着不同生活背景,每个人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也都有所差异。针对这种客观存在的差异,大多教师都是本着“教学相长,有教无类”的思想对学生进行教学的。对情况不同的同学只要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就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从而看到学生的进步。新课改提出,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根据爱好学习地理学科。

3 进行地理新课改的意义

地理学科进行新课改的目的是发展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也是促进教师发展自身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

地理教学实施新课改,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每位教师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这也是新课标提倡的教育理念。新课改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学生就能自己主动发现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新课改对地理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都有一定的要求。一名优秀的地理教师要学会接受新的思想和教学理念。只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教师才能掌握一定的课堂教学技能。教学技能是教师必备基本能力之一。地理教学实行新课改以及地理教育实现迅速发展需要具有较高教学素质和较强专业能力的地理教师。

地理教师不仅需要掌握传统的地理教学技能还要具备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学会怎样组织管理学生,灵活应用多种教学媒体,在地理教学进行新课改的过程中,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4 结语

新课改的目的在于为学生创建一个高效有趣的地理课堂,学生可在课堂进行各种思想和问题的交流,充分展现出课堂的活跃性和积极性。可见,新课改对于地理课程的有效教学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教师不仅要对高中地理学内容进行识别和分类,还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利用自身教学实践的经验优势,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更好地体现出新课改带给地理课堂的崭新面貌。

参考文献:

[1]李成斋.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地理教学方法探究[J].教育科学,2011(2).

第3篇

一、合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从事教学

现代教学手段形象、直观,既可以丰富学生的感官,又能调动大家学习的积极性,不愧为教学的首选方法。世界各国和中国各地的风土人情、景观亮点、美丽动感的画面等都可以通过投影、电视录像、课件制作等生动有趣地展现给同学们,让他们坐在教室能看到世界、了解世界。另外,一些常规教学中的难点,可以通过“Flash”简化它的难度,让学生深入浅出。如世界地理中的地球公转和自转产生的一些地理现象,对于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学生由平时的生活容易理解;但地球公转产生的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四季的形成,学生由于立体感差,很难建立多维的空间,教学难点难以突破。如果采用“Flash”教学,通过立体的旋转画面,学生观看以后经过思考很快就明白了。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虽说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其他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但老师的教学仍不容忽视。因为现代教学论认为:教与学的本质属性是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因此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而不应是旁观者。课堂上教师的“程序”不能框住学生,但教师必要的引导与点拨还是要有的。比如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各种活动指导、研究性学习指导,包括提问、讨论、表达、交流等技能,都得从头开始,一点一滴地培养起。当学生迷失学习方向时,教师要当好“指南针”使学生辨清方向;当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时,教师要找到“兴奋点”,使每个学生都能真正投入;当学生陷入学习困境时,教师要成为“领头人”,和学生一道在知识的海洋里探究。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有效、科学地思维,保持课堂的张力。特别在导入新课时,要设法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在不断的思考和讲座过程中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

三、运用丰富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来加强师生互动

在新世纪、新教材、新环境下,师生互动学习将成为重要的教学方式。在互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活动从以往的个体为主转向个体、个体与小组相结合。在互动学习过程中,我们教师传统意义上的“教”和“讲”将日趋减弱,而领航者的作用将日益加强。学生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得到的不仅是知识技能和观念,而且培养了科学意识、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和愉悦的情感。及时利用教材知识和学生学习中产生的疑问,积极组织学生召开讨论、辩论会,既可以丰富课堂教学模式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通过准备材料,不仅开阔了眼界还丰富了他们的知识;课堂讨论或辩论,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能够引发思考、激活思维。但同时教师要注意监控好课堂秩序,良好的教学秩序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必要前提。新课程提倡的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以安全感,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加强对学生课堂行为的训练。

四、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

加强高中地理科际联系,是以系统科学理论中的整体相关性、动态有序性和最优化原则为依据的。 从多学科组成的开放性教学系统来看,高中地理与其他学科一道既明确分工又密切合作,共同完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等三项职能。因此必须树立整体观念,注重相关作用,以保证取得最佳效益。 高中地理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知识兼容、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并重等明显特点。在综合性强、联系广泛的高中地理知识系统的学习过程中,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和理论方法可以帮助学生顺利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同时也为相关学科知识创造了横向迁移和实践应用的难得机会。这样就可形成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在教与学两方面都相互沟通、相互促进的正相关效应。就学生而言,他们面对日益开放、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已有了自己的思考和疑惑。他们提出的问题往往超出课本的范围、学科的范围,一个知识结构单一、对相关学科知识不甚了解的教师是很难做出圆满的答复的。这也要求教师必须更新和丰富课程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加强学科间的联系。

五、给学生适当的实践机会

地理学习的知识内容极其广泛,许多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仅靠课堂教学是难以达到的,所以走出课堂,进行实地考察、调查,可以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锻炼。农村的田间地头、工厂的机房生产、大自然的流水植被等都是学生涉猎的内容,使地理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把书本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从实际中获取有效的学习信息。这样既可以把课堂上的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也能让学生切实地感觉到自己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从而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能让我们的教学取得更好的成果。

总之,新课改下的初中地理教学将是研究和实践相结合,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学。老师要尽快地适应新课改。在适应新课改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加强理论学习,对课改的理念进行深入理解和再认识,科学、理性、冷静地进行思考和总结,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能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第4篇

      

        无

        (1)论因材施教 陈群丽

        (4)学习推广“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河南西峡“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学习体会 卫永康

        (8)农村初中教研活动现状引发的几点思考 夏圣策 李朵朵 王晓宁

        (11)浅谈集体备课管理 唐璠

        (13)农村班主任工作之我见 张建荣

        (15)班主任工作的认识和策略 齐宏艳

        (16)山区县域科学课之发展 扒初

        (17)新课改下再悟语文教学 芦金城

        (19)让小学生在快乐中学英语 谷华

        (20)营造快乐的历史学习氛围——浅谈多媒体技术用于历史课堂教学 魏剑英

        (22)让孩子们敢说乐说 唐西梅 张清芬

        (24)浅谈写字 王仕会 刘凯地

        (25)如何转化数学学习中的“学困生” 李泓晓

        (27)浅谈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葛娜

        (28)追问,让课堂如此精彩 肖群会

        (31)理解和尊重——师爱之魂——读于永正《教学艺术来自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有感 乔玉娥 乔正海

        (32)入情 感美 悟情——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在古诗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郭跃娟

        (35)构建充满活力的绿色数学课堂 苏珠珍

        (38)怎样培养小学生写日记的习惯 胡保卫

        (39)新课程下的作文评语之我见 刘敬河

        (40)创新方法,激活小学英语课堂 晁宝琼

        (42)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展望 李海英

        (44)试论中学音乐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孙桂芬

        (45)初中地理兴趣教学点滴谈 杨春健

        (47)作文《令我感动的一件事》教学设计 徐辉

        (49)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齐小伟

        (50)浅谈新课程背景下语文创新思维的训练 宋卓

        (52)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练习题设计的思考 邹长清

        (54)转变教育观念 深化教育改革 扒初

        (56)广西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 邹静 文庆城

        (62)对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几点思考 付敏

        (63)高中地理新课改培训体会 付军光

        (64)一个哨子两个球 盖守伟

        (65)让科学之花在探究中绽放 陈彪

        (68)函数f(x)=lax-bl(a≠0)的图像及性质 胡浩

        (69)英语教学中“兴趣教学”浅析 刘长云

        (70)布白——让美在

语文课堂流淌 蒋小旭

        (72)浅谈摩擦力做功的教学 李晓莉

        (73)巧设历史问题 激发探究欲望 祝艳玲

        (75)浅谈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和锻炼习惯 马连海

        (76)略谈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罗瑶

第5篇

摘要:随着教学的不断创新与发展,教学目标也渐渐地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转移。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重点,主要目的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就对初中地理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与重要性进行深刻的研究与探讨,打造高效率、高质量的初中地理课堂。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一、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个性品质的形成,开阔学生的视野

个性品质是学生在初中地理学习中用强健的体质、敏捷的思维、灵敏的反应、强大的抗压力与对学习环境的适应能力学习,并保持坚强的意志、高尚的人格、纯真的情操的性格。学习初中地理对学生的要求很高,不仅能够在具有丰富思想内容的地理教材中感受爱国情怀,还应具有放眼观世界的心胸。例如,在学习“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举实例来说一说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对问题的研究与学习中产生社会责任感及环境保护的忧患意识,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及环保意识。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认识、了解地图、地球知识,指导学生查找民族、文字、宗教图文信息的资料,让学生在查阅资料中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促进学生的探索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其独特的地理素养、个性。初中生学习地理知识主要是以课堂学习为主,可是单一的课堂学习并不能够满足学生对地理知识的需求,更不能够真正地启发到学生,致使学生发挥出内在的地理潜能。因此,教师可以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多开展一些地理活动,并给学生一些鼓励,让学生有勇气走出课堂,大胆实践、探索,释放创新潜力,有效性地学习地理知识。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

其一,善用地图,强化学生的图像思维。通过对初中地理的学习得知,地理现象和地理状况的分布是有差别的,都拥有各自的特点。而且,地图所表示出的地理想象、状况与地理环境是有联系的,它简单明了地表现了人文、水文、地形、气候等地理环境的分布。因此,教师引导学生识图、读图、填图,要求学生灵活记忆、运用地图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二,适当地加入科学探索。初中地理探究性教学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探索地理知识,启发学生的地理思维,使学生时刻保持清晰的思考思路。总之,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保持清晰的思维,可以很好地感染学生,不断展示自我、完善自我,形成地理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曾毓斌.新课改下初中地理创新教学法探究[J].时代教育,2013(24).

[2]李大雁.浅谈初中地理研究性学习开展的问题及对策[J].中学教学参考,2012(06).

作者:陈义兰 单位:江西桑海中学

第6篇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地理;三维坐标

一、初中地理教学的目标

新课程标准下,初中地理教学的目标更加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成为教学中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将死的书本知识与活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使地理知识为学生掌握的同时能够很好地对其进行应用。

初中阶段的地理学习是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教师需要对相关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且找到其中的规律,利用科学的方法将课本知识转化为易于被学生理解的课堂内容。教学中,教师应该将新课程的要求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对于地理课程的兴趣以及初中地理的知识体系结构进行充分的分析和综合,寻得其中的结合点,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激发及其教学应用效果的保证。教师只有从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才能实现新课改下对于地理教学的基本要求。

二、三维坐标教学的特点和意义

(一)地理三维坐标教学的特点

地理教学中会有许多基础知识构成,比如,等高线、等距离线、地形图、三维坐标等等,每一基本内容的教学都需要教师从教材的内容出发,结合实际情况展开,而这些知识对于学生在掌握的基础上实际应用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地理三维坐标教学的重要意义

1.三维坐标教学能够将平面的地理知识变得立体化、多样化。三维坐标是寻得一种空间的点,在知识的掌握过程中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空间意识和想象力,在这基础上将相关地理要素与数轴结合,来解决相关的地理问题。在教师带领下,该教学内容的开展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同时将相对枯燥的问题通过多种形式展现出来,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而三位坐标又为地理知识的综合应用提供了条件,也便使教学内容能够实现一种有效的综合应用,从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2.三维坐标教学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维坐标可以应用到初中地理的许多内容中,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该种知识的讲解,引导学生自己动手绘制相关的三维坐标图形,在学生解题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讲解,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突出新课程对于学生学习主体性的要求。

3.三维坐标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而三维坐标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空间。在地理教学中,教师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坐标来确定时间、地点及其他地理要素,也便教会了其生活中的一种应用能力。初中地理教学中,三维坐标的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于地理要素的辨析能力,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方位意识及其相关问题的解决能力。

三、三维坐标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由于学生开始对地理有一个系统的学习和理性的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以保证教学的效果。具体的三维坐标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

(一)教学中,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

地理教学的内容因其自然风貌等的教学引起学生的一些兴趣,但是等高线地形图、三维坐标的应用等相对有难度且实用性较强的内容则会相对枯燥,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学生兴趣的激发便显得尤为重要。在三维坐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坐标内容来引入,在引起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再融入相关地理内容,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相关地理知识。

(二)教学内容应该具有实用性

三维坐标在初中地理中不应仅是为了满足应试教育的要求,还应照顾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入一些实用性较强的内容,注重学生坐标应用能力的培养。比如,通过课堂的练习、课后的实验辅导等形式使学生熟练掌握坐标的构成要素、坐标上点的标注与读取以及其实际的应用,在练习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

(三)初中地理三维坐标的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有利于提高其知识掌握的速度和应用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中学阶段的学生对于新知识有着一定的好奇和学习的动力,在教学中,教师应将相对抽象的三维坐标与较有吸引力的地理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坐标和题目,来实现其自身知识体系的构建及其与教师的互动,实现一种教学相长的目标。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增加课堂交流的环节,让学生自己来讲解相关三维坐标应用的问题,同时增加师生交流,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的应用以及教学内容的不断丰富来提高学生对于地理三维坐标学习的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保证初中地理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第7篇

在新课标,要求我们因材施教,充分把握和挖掘课堂中的有效资源,帮助学生实现学习方式根本的改变,使课堂教学出现许多异想不到的亮点和效果。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在新课改下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几方面思考。

一、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关注“三维目标”的落实

目前,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已采用“三维”模式,即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知识的传授,更要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的学习方法,以及地理知识灵活运用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学生只有在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和具体的地理原理的同时,才能形成地理学习的初步能力,才能真正学会学习,才会产生爱国主义情感、正义感、社会责任感以及正确的生活态度、做人态度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因此,要真正实现新课程下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一定要关注“三维目标”的落实。

二、实现课堂教学的形式要多样化但不能只走“形式”

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地理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老师们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如课堂讨论、拼地图游戏、开展地理知识竞赛等。但有些活动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只是一种点缀,例如我们熟知的“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这一问题,课本上就可以找到答案,只要给学生时间看书,学生就能归纳出来,讨论实在是画蛇添足,不但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引发争论,迸出火花,久而久之还会泯灭学生思考的热情。

三、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创新和实践地理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说:“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是鼓励学生实际行动。”新课标要求学生围绕问题情境,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从而在过程中开发学生的智能,展示全体学生的个性、创造性、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素质。例如关于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这一知识点的学习,就可以让学生通过连续观察、测量、记录某一物体影子长度在一天中的变化,证实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及其变化规律。同时对能力较强的同学,加深对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规律的理解,以此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地理问题的能力。

总之,课程改革的关键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爱学、乐学、会学。一节好课能让学生受益一生,优化课堂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还是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使课堂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系新疆克州二中)

第8篇

考试诚信档案:建设公平高考的必经之路余锡志

浅析平行志愿的填报技巧张瑜

高校研究生招生人员职业倦怠分析研究王畅,王燕,王元勇

成人高校招生与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发展的思考高校招生(理论研究) 雷晓博

关于高教自考学生就业问题的理性思考黄晓琳

利用多媒体优化高中物理实验的教学探索薛丽炜,宋立萍

浅析分词作状语时的逻辑主语陈国亮

班主任的"三到"刘顺良

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现状与对策肖黎,杨晴

创新公选课教学管理模式努力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党子奇,李荣昌,叶倩

英语课堂教学中的鼓励策略张紫薇

谈高职高专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刘琼

如何发挥学生骨干对高校学风建设的促进作用赵永芳,王敏,牟永念

理工科大学生影响听力理解因素调查及研究杨华,马安平

浅谈高校教师专业化的困境与发展策略张英丽,刘志伟

浅析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策略丁春琴,郑亚娣

试谈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张晓磊

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丁叔芳,郑亚娣

高等职业教育《纳税实务与筹划》课程中应用项目教学法初探陈小娟

论教学方法的改革俞华,秦海波

浅谈现代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出路黄杰丽

学会学习——现代学习方式简介赵化海

全球金融危机下河北省大学生就业压力及心理问题调查分析鲁长明,张璐

大学毕业生就业应对策略问卷的编制芦大亮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改革的几点思考刘婧

加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必要性郑乐平

浅析高校社会实践活动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温毓敏

高校辅导员要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姜德红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陈晓辉

信息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和行为状况探析高校招生(理论研究) 韩瑜,王欢,范俊刚

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性的调动仇静儒

高中英语新教材备课的点滴体会董娜

谈新课标背景下地理教学中兴趣的培养高志远

浅谈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郝国军

高中地理教学与环境教育初探侯小红

谈如何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黄文辉

浅论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艺术罗菊梅

"大语文观"的内涵及其运用王艳琴,封丽华

培养人文精神提高地理教学邢文平

高中英语新课程usinglanguage的教学探析杨美云

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姚媛媛

浅谈作文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林永胜

高中英语新课程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牟艳英

高职生自尊、生活事件及其相关调查陈玉梅

素描体验与创新思维韩忠

浅谈如何开创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的新局面孟玮娜

信息技术教育中的课堂提问技巧南楠

浅议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彭敏茹

浅析如何提高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质量张伟

高职院校健美操课程内容的优化研究高文英

我国公立大学管理行政化的新制度主义视角浅析张倩

浅析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柴优义

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模式初探董伟

浅析新公共管理以及其对教育管理的启示杜长志HtTp://

机械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探讨杜刚

从体育文化的视角看体育的作用房铮

计算机PhotoShop教技研究李海成

关于交际翻译理论对商务英语翻译的指导李学颖

对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李阳

机械类专业如何提高学生的动手和专业能力卢婷婷

以华尔街金融风暴为案例的高职金融课程教学探索彭旭

浅谈优良寝室文化建设——以大学生职业规划为导向宋春春

论生存型职业教育和发展型职业教育孙宇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滕睦

实效性指示下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高校招生(理论研究) 李娜

浅谈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郭志明

关于"文化生态环境与人"的课题设置和教学体验何珊

浅谈艺术类研究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洪建华

高校国际化建设实施途径初探李春媛

基于助困平台对高校助困体系的研究廖运雯,诸俊

普通高校太极拳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张法力

浅谈课堂导入在外科教学中的应用戚素文

文化翻泽视野下习语异化翻译的途径研究石雪

关于基本乐理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王玥

浅谈CG插画的创作与应用张艳梅,杨志宏

基于图形创意对高校创新思维培养的研究姚远,贾丽,刘维尚

浅谈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朱晶

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李敏

高校食品卫生安全状况及措施分析杨应仙

我国成人教育现状及其科学发展对策高校招生(理论研究) 仲兰

参加"国家精品课程线性代数培训"一点体会赵高长

浅谈如何促进课外音乐教育手风琴教育的发展潘霞

浅析如何建设"精品课程"的教学质量赵高长

试谈模拟法在工艺流程设计教学中的案例应用张星春,石百铮

建立"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模式袁欣

加强口头表达能力训练提高语文教学实效性邓小琼

浅析体育与美的融合何丽琴

学会用思考行走胡玉荣

第9篇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地理;有效教学;对策;教学质量

要想实现初中地理课程的有效教学,作为地理教师必须认清形势,准确的把握学情,精心的准备教学设计,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在课堂上给学生留足时间与空间,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和学习兴趣。学生课堂的主体,地理教师一定要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出来,切记全包圆和满堂灌,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知识迁移作用,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实现梯度教学和分层教学。地图作为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教学工具,教师一定要发挥地图的作用,让学生学会识图和用图,这样才有益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实现有效教学。

一、注重地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感作为非智力因素的核心,犹如地理教学过程中的剂、催化剂,教师应着力以情感为动因,触及学生的情绪,促发学生的一系列智力活动,努力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心境,达到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和谐统一。

过去,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往往过多注重了知识目标而忽视了情感目标,拘泥于课本,强调地理事实和地理思维,过分强调知识记忆,缺乏生动活泼和地理情趣。但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学习动机还不强烈,愉悦、兴趣是他们的学习驱动力之一,甚至对教师的好感也会成为学习的驱动力。如果学生不喜欢地理课、不喜欢地理教师,那么学生怎么能学好地理?因此,“愉快教学”是增强地理课的魅力,使学生由厌学到爱学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所谓“愉快教学”就是指师生共同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学习。

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既能感染教师,使其充分发挥教学技巧,又能影响每一位学生,让其专心于课堂上,积极踊跃,从而使课堂教学形成一种良性互动。因此,教师平时就要对学生进行感情投入,为营造愉快的课堂氛围打下基础。教师在倾注情感、沟通学生时,要注意学会赏识学生,对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要乐于倾听,对学生要有耐心、爱心和信心。平时主动和学生打成一片,做他们的良师益友,要多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及心理状态,及时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困难,掌握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切忌对学生冷漠粗暴,不然学生会对教师产生对抗情绪,进而迁怒到教师所教的学科,产生厌学甚至不学的心理。当然,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精湛的语言、诙谐与幽默、机敏的教学智慧、可亲可敬的教态,都会使初中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巧用教学媒介,活用地图教学

对于地理教学来说,具有文科教学的差异性,也有理科教学的共同性。初中地理的教学一般较为形象具体,内容非常的明确,多数都需要地图的辅助教学。地图是直观的地理知识,利用地图教学,老师可以很简洁好清晰的讲解知识点,学生可以深有体会的了解和感悟知识,做到轻松记忆和学以致用。对于地理知识来说,很多都是很抽象的,这些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几乎没有见到过或者经历过,这对学生的理解是非常不利的,面对着难于理解的知识,如果只靠死记硬背的话,学习的效果会非常的糟糕,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如:在学习经纬线时,很多学生对这些知识存在怀疑精神,甚至有的觉得它们根本就不存在,这些抽象的知识在脑海里就没有任何的记忆。这时,巧用地图册或者地球仪,形象直观的给学生展示这些知识,学生就会强化理解和记忆,提高接受和理解知识的能力。再比如,学习相关的交通线时,如果教师能巧妙的使用地图教学,让学生学会观察地图和利用地图记忆,那就会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三、精心设计导入,创设问题情境

在开始上课时,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停留在课前某些活动的刺激上,头脑里还有兴奋的余波,这时教师应迅速组织好教学活动,把学生的注意力尽快集中到课堂上来。新颖别致的课堂导入设计,容易引起学生对新知识内容的兴趣,从而将学生尽快引入新的教学情境之中,为开拓思路、提高能力做好了铺垫。因此,恰如其分地导入是营造地理教学情境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讲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的气候》一节关于我国的降水和干湿地区时,我首先提出一道问题让大家思考:“7月底,北京连降大雨。刘艳从北京出差去吐鲁番,妈妈提醒她别忘了带雨衣。9月下旬,北京秋高气爽。刘艳要去广州开会,爸爸也让她带上雨具。刘艳爸爸妈妈的做法,哪个必要,哪个多余?”学生觉得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激发了求知的欲望,于是带着问题先看书,再经过热烈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爸爸是必要的,妈妈是多余的。为什么呢?教师带领学生边看图边讲解我国降水和干湿地区的分布规律、形成原因、雨带的推移规律等。学生终于明白:吐鲁番处于我国的干旱地区,7月份的气候特点是炎热干燥,极少下雨,所以没必要带雨具;广州处于我国的湿润地区,又位于我国的南方,雨季来得早,退得晚,4月―10月份都处于雨季,所以有必要带雨具。通过问题式的情境创设,学生引发了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同时对地理学科产生好感,做到愿学、爱学、乐学。课堂导入要以最少的时间接近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材的心理距离,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所以设计时要注意科学性、目的性、趣味性以及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四、透析现有学情,巧用知识迁移

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正处在学习的黄金时期,学习能力非常的强,并且在现在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学习途径也发生的很大的变化,学习的路径越来越多,在初中地理的学习中其实很对的知识就是生活中的常识,为此,初中地理教师一定要了解学情,掌握学生的知识状态,并且巧妙的运用知识迁移的功能,在元认知的基础上实现再认知,从而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和了解。实践证明,初中生通过其它方式获取的生活常识和相关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他们能够积极主动的把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自旧知识加以联系,强化学习目标,加深对新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如在初中地理课堂讲授到有关治理长江水患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引用长江三峡大坝工程的建设,让学生透过2008年的长江水患彻底的明白防洪工作是综合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这样学生通过自身的常识能够深有体会,自然对知识的掌握会更为牢固。同样在讲授《中国的行政区划》时,对于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学习,教师就可以通过学生的日常知识积累,让他们说出行政区的名字,最后教师在给与总结:京津沪渝宁陕甘,两湖两广两河山,苏浙闽赣云贵皖,港澳台琼辽吉黑,内蒙青海疆藏川。

五、鼓励评价,教学“双赢”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威鲁姆斯说:“人类本性最深处的企图之一是期望被赞美钦佩和尊重。”运用鼓励性评价方式,可增强学生的自信和自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追求成功达标。鼓励性评价就是“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获得肯定、鼓励和赞扬中去追求更高层次的学习目标。教师给学生以富有激励性的话语和催其奋进的目标,进而可达到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必然会唤起学生的主动性,激励、鞭策学生完成目标,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变死气沉沉为生动活泼。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课改背景 必修Ⅲ“区域地理教学” 教学策略

一、新课改对高一区域地理知识的新要求

进一步深化新一轮课程改革后,学业水平考试已由浙江省考试院主管,教育考试院明确指出“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是高中生毕业的基本依据,也是高等院校招生录取和用人单位招聘的重要参考依据”。与以往地理会考条目要求不同,下表三个认识,是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新增的内容和要求

根据《学业水平测试条目》,新增区域地理知识中有一个a考试要求的条目,即识记美国的地理位置、首都,在地图上识别美国的领土组成。如《2013年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41题的第(1)题为识记类型。题目具体如下:

41.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五个b要求,即简述、比较地理基本概念、规律、原理和地理事物的特点(包括分布、结构、演变、成因等)。如41题第(4)小题美国农业生产布局最主要的特征是区域农业专门化为此类要求。

两个d要求,“亚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及相互关系”为综合要求,可分解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亚洲地形特点是以高原和山地为主,地势中间高、四周低。气候特点是类型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水系特点是呈放射状。第二部分是相互关系的梳理,亚洲地形总特点是地势高、地表起伏大,中高周低导致河流呈现放射状向外流,地形决定河流流向,河流流向反映地势高低。复杂地形决定气候类型多样,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认识欧洲》中“欧洲西部地形、气候的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要求学生了解欧洲西部以平原地形为主,冰川地形广布,理解深受大西洋影响温和湿润气候特点。运用所学知识,将气候各要素联结形成一个统一整体认识。如下题:右图为欧洲西部大不列颠岛农业地域类型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23、24题。

23.图中所示风带是

A.东北信风带 B.盛行西风带

C.东南信风带 D.极地东风带

24.M所在地区农业发达的自然条件是

A.市场广阔 B.光照充足

C.海上交通便利 D.气候温和湿润

在高中地理必修课程体系中,必修Ⅰ和必修Ⅱ分别从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两个方面阐述了人地关系。通过两册书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有良好的人地观,在此基础上学业水平测试新增认识大洲、认识地区、认识国家。我们有些老师对区域内容比较排斥,认为学业水平测试,地理考察的重点都是必修Ⅰ和必修Ⅱ的内容,从2013年浙江学业水平测试卷来看,新增区域地理知识部分考点分值达10分。补充区域地理知识,是为了提高高一学生运用知识原理解决具体区域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为了满足学业水平考试作为高校招生重要参考的需要。

二、高一区域地理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惑

1.高一学生面临区域地理知识断层的问题

我省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综合课程,分别开设了属于理科综合的《科学》和文科综合的《历史与社会》学科,并没有安排专门的地理课程,相关的地理知识分散于《科学》与《历史与社会》两门综合学科中。《科学》中安排少量自然地理知识,《历史与社会》学科中在教材的七年级上册和九年级第二单元安排了少量的区域地理及人文地理知识,以上两门学科中都没有系统安排区域地理的教学内容。进入高中,高一地理课程在必修Ⅲ中涉及世界地理中的德国、美国,我国西北地区、洞庭湖、珠江三角洲等内容,可见区域地理知识并没有被编排进相应的教材,教材体系的衔接问题导致学生区域地理知识断层。

2.缺少适合高一学生用的区域地理针对性教材

新课程改革后,“一标多本”即目前高中地理有人教版、鲁教版、湘教版、中图版等四个版本的教材。目前我们使用的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的编写依据是《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作为湘教版的区域地理知识补充教材,又有不同版本,由于今年是教材改版的第一年,必修三的课本没有作相应的改动,补充区域地理知识,就我们身边就有多套区域地理知识教本,如北斗系列王树声地理教学研究室《区域地理》,吴祖良地理教学研究室编著的《世界地理与中国地理高考必备知识读本》等,每套各有千秋,令人眼花缭乱,但高一学生恐怕都难选择,针对性不强。

3.初中区域地理知识与系统地理知识缺少有机整合

初中的课程设置,使我省高中学生的区域地理知识相当缺乏(比以前初中时用浙江教育出版社的《社会》教材时更加缺乏),这给高中地理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地理教师都知道,区域地理与高中系统地理本身是融为一体的,是难以分割,但初中系统地理知识却分散在《科学》教学中,而科学老师是没有受过专业系统地理熏陶的,造成学生系统地理原理、规律的掌握碎片化、不系统。

三、高一区域地理教学的实践探索

1.利用主要经纬线,进行区域宏观定位

区域定位方法包括经纬线定位,相对定位和区域典型特征定位。从学生反馈的信息表明,认识区域时,学生不知图示和区域的位置,加上高一很多是从高三轮转下来的老师,习惯于知识点的挖掘,教学目标随意加大难度,个人觉得区域定位不宜过难过细,高一同学的定位能力知道有赤道、回归线和极圈5条特殊纬线,经线有本初子午线、60°E、90°E、120°E、150°E、180°、知道亚洲南起赤道北至北极圈、西起60°E,东边150°E,脑海里有四条经纬线亚洲大部分在框内了,与欧洲经线相关的主要有0°、30°E、60°E和北美洲的经线90°W、120°W,如60°E经过乌拉尔山,120°E经过杭州,尼罗河、长江、密西西比河等河口在30°N附近,以他们为参照,利用地理事物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定位。这三个大洲的定位是为气候服务的,整个高一,气候这部分知识始终比较尴尬,在教材中没有完整气候类型、气候成因、气候分布的教学内容安排,但在后面许多内容中有涉及,如大气运动中大气环流对气候影响中分析地中海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成因;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中的自然带分异规律,需结合气候类型的分布,气候分布判断就需要经纬线定位。必修Ⅲ要学习亚洲、欧洲西部及美国,三个区域都有气候特征、分布、成因的教学要求。当然还可以利用海陆轮廓形状、河流、湖泊、人文建筑进行定位。代表性的如巴黎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埃及金字塔,美国自由女神像,意大利轮廓想靴子,阿根廷的轮廓像踢足球的脚弓;五大湖、中国青海湖都有自己的轮廓特征;河流的源地、形状、注入的海洋等特点确定区域地理位置。

要想提高学生定位能力,教师必须重视读图、填图,培养地理空间的整体定位意识和能力,综合考虑经纬度、区域轮廓、相对地理位置、特殊地理事物等信息加以判断。

2.根据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抓住区域知识各种联系

一个区域是多种要素的综合体,而且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区域的纬度位置一般影响该地区的热量;海陆位置和大气环流影响该地区的降水;气候和地形因素影响该区域的水文特征、作物种类分布;气候、地质条件影响该区域水热资源、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资源的分布又与工业分布又有一定联系。如对欧洲西部这一区域的研究(右图:欧洲西部地区),可以从以下几个联系中加以把握。

(1)理解区域地理事物因果联系,即这种地理事物或现象为什么在那里的问题。欧洲西部为什么是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典型分布区?因为该区终年受盛行西风控制,又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形成终年温和多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2)理解区域地理事物时间上的联系,即从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把握欧洲西部以平原地形为主特点。教学时首先呈现新生代冰期大陆冰川覆盖欧洲大范围、遭受侵蚀,后进入温暖期冰川融化,冰碛物堆积,波状平原由此形成。

(3)理解人类与区域地理环境的联系,即辩证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怎样使某一地理环境要素有利于自然环境和人类生存发展。西欧农业生产活动中,种植业不占重要地位,原因是西欧终年温和湿润的气候不利于粮食作物的成熟,但利于牧草生长,加上地形平坦,发展乳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

区域知识联系到什么样的程度,毕竟是学业水平测试,基本知识掌握,不追求难度。

3.善用区域比较法,提升分析区域问题的能力

比较法就是对不同地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进行对照、比较和分析,范围上可以是总体的比较也可以是某一要素或现象之间的比较。根据学科指导意见:“要求学生不再局限于区域特征的描述,而是能从不同角度对不同时空尺度的区域基本特征进行比较”。

如必修Ⅲ“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属于学业水平最高的综合要求,即“运用所学知识和观点,将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地理现象及地理事实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种因素联结起来,形成统一整体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教材是以德国鲁尔区的兴衰作为教学案例的,主要考查的是工业区位因素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并应用到生活形成统一整体的认识。在教学中我采用比较分析法。第一步:结合地图册《鲁尔区地理环境》和《鲁尔区工业区位》两幅地图,自主探究,归纳得出德国鲁尔区兴盛的区位因素,第二步:呈现19世纪鲁尔区鼎盛时的图片和20世纪50年代鲁尔衰败不堪的图片,形成强烈的对比,且呈现背景材料,由学生合作学习,讨论分析总结出鲁尔区衰落的原因;第三步:进行角色扮演,假如你是“鲁尔人”,请献计献策,提出整改的措施;通过这三个环节学生培养了读图能力及从地图中获取和整合地理信息的能力,但应用能力呢?第四步:这是最关键的,推而广之,鲁尔区作为传统工业区的典型代表,它的问题,措施都有其典型性,通过这个案例,我们把传统工业区的兴衰治理与中国东北老工业区中的辽中南地区(参阅必修Ⅲ63页)列表比较:

作为知识的深化。通过以上环节可以提高学生结合材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念。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感到学生区域知识落实、区域问题探究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艰巨的过程,虽然上述教学实践可以提高高一学生解决区域问题能力,但学业水平考试要求下仍需进行多方位的教学探索。

四、实践后的反思

1.如何抓住区域社会热点,挖掘地理原理

从2013年浙江学业水平测试来看,试卷不容易,整张试卷时政热点为背景材料的题目多达15个题,彰显生活中的地理,有用的地理。学生只关注课本知识,且现在大多是是寄宿制学校,限制了学生信息来源,因此老师对于社会热点的选择,如何挖掘与教材知识联系点也摆在了我们面前。

2.如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地理学习需要

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具有不同的发展潜能,部分同学课外知识丰富,对区域知识非常感兴趣,老师补充区域知识正是想求知的内容,但对于必修Ⅰ和必修Ⅱ学习困难的同学(未来可能高二分班时学习文科的同学),老师补充区域知识,加重了负担,地理怎么又增加三个认识区域考点,心理已经蒙上了阴影。

3.如何合理安排课时开展区域地理教学

根据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第一节认识大洲5课时,第二节认识地区4课时,第三节4课时。我们学校三块认识区域的大致安排:认识大洲――以亚洲为例3课时,认识地区――以欧洲西部为例3课时,认识国家――以美国为例3课时,第二学期的长假和学校各项考试会对这个课时安排有冲击,课时不能保证。

当前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和学业水平考试刚起步的形势下,认识区域、区域基本知识有点“散”,但我们老师不能“乱”,认真研究学业水平考试标准,帮助学生加强对区域的认识,掌握区域地理研究方法,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标准》,浙江教育出版社,2013版;

[2]《地理教学》――关注区域分析与综合培养地理空间与综合思维能力2013第16期;

[3]《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版;

第11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 地理兴趣 情境教学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自然和人文地理是最主要的两部分,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综合性,对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情境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学习的愉悦,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日常地理知识。那么,在地理教学中如何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兴趣呢?

一、培养兴趣是提高地理教学的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一门科目有了兴趣以后,即使遇到再难学的知识也会下定决心,有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心理,因此能克服许多困难。由于在初中学习的地理知识,所涉及到的面非常窄,学生只是知道一点皮毛。但是到了高中以后,由于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多,面非常广,只靠书本上的知识往往不够,这就需要学生利用各种媒体,了解更多的知识。当教师给出一张图,就需要学生从图中看出该地区的建设、经济发展、人口情况等,并会及时分析图中给出的各种数据,而这些学生往往不能马上掌握。这就需要教师提高学生的兴趣。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对地理的看法,有的学生往往会认为地理就是能够读图、看图,就差不多了。根据此情况,笔者以身边的事情出发,例如,在每天晚上七点半后,在新闻联播之后让学生观看天气预报,了解我国南北方的天气情况,让学生与课本的知识相结合,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有时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笔者让学生看电视的时候让学生多看一些含有地理知识的频道,如“世界地理频道”。要使学生知道中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在世界各国中,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位居第三,差不多同整个欧洲面积相等。同时笔者在每天上课时,让学生讲解一下观看世界地理频道都有哪些收获。其次,学生要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留心身边发生的各种事件,增加对地理的趣味性,随着生产力提高,人口增多,陆地资源不断短缺,陆地空间日益紧张,对占据地球表面70%的海洋更加关注,告诉学生地理学科的学习并不是脱离于生活实际的。例如,日本福岛的核电站事故,造成当地居民核辐射,同时大量核污水进入到海洋,对海洋生物造成影响。与我们息息相关。在观察每一次的太阳东升西落时,可以联想到每个季节的昼夜更替及时间长短,夜间温度的高低。当学习了大气环境后,笔者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近几年地球上频繁出现厄尔尼诺现象以及温室效应,这样学生在与生活相联系的同时就会对地理充满了兴趣,就不会感到地理难学。

二、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课堂互动是课堂教学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课堂互动水平的高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探究式教学过程的学习主体是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怎么样,既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讨论,取长补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由于每个学生认知水平、感知能力等各个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导致探究式学习过于盲目,效率过低的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教师过于“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忽视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因此,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充分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不断加强教师对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引导,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并及时指出。通过地理探究性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查找资料、反思问题等多种学习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十分有意义。例如,在“湿地资源的开发保护”的教学中,笔者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在美丽的海滨城市,有一片区域经常据有大量的海鸥,这些海鸥为什么生活在这里?”此时,有的学生就高声答道:“因为这里有适合它们生存的环境――湿地。”这时笔者就向学生提出“什么叫做湿地?”“根据湿地的形成原因可以将湿地分为哪几类?”“我国湿地在空间分布上的特点?其分布与哪个气候要素密切相关?”“湿地水分的蒸发,可在附近地区形成降雨,具有调节区域气候的作用。你赞成这种说法吗?”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马上就有了兴趣,学习热情也随之提高。因此,通过阶梯式的探究教学,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此时笔者感觉教学是一个千变万化的动态过程。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体会到了要以学生实际出发,结合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模式。然而不论采取何种教学方法,教师都要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精神。

三、巧用诗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

在地理教学中为了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当前国际社会相联系,如现在中日两国间的问题、中菲之间的仁爱礁问题、中越之间的等,向学生说明我国的领土、领海、领空、专属经济区、毗连区、专属探矿区和大陆架等,从而使学生更加爱国,自觉承担起建设国家的重任。我国幅员辽阔,名胜古迹众多,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的名句,在教学时,笔者独出心裁,将课本上的地理知识与名诗、名词相结合,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季节性时,用不同的诗句来描述不同的季节“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在讲述气候的垂直分异规律时,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在讲述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时,用“坐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醉时不觉乾坤转,醒来才知星斗移。”当讲到我国南方和北方气候差异时,笔者以“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告诉学生,二月时,江南已经鲜花满枝,而其它地方却十分寒冷。“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是说我国春季普遍存在着气温回升快,降水少的情况。“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四川巴山地区因受地形的影响,常常形成夜雨的天气。“人间四月菲芳尽,山寺桃花如盛开。”说明了地势越高气温越低这一气温分布的规律。“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说明地势越高气温越低。通过学生的不断了解,学生的爱国热情更加高涨。

总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就必须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防止学生出现厌学、没兴趣的现象。教师要以愉快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乐于学习,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地理教师要善于抓住地理教学的特点,让学生爱上地理课,提高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袁书琪.地理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99-100.

第12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先学后教”模式;教学;研究

所谓“先学后教”就是让学生按照教师所设计的教学目标及教学方案进行学习,鼓励学生自主看书和练习,然后教师针对学生自学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纠错,引导学生质疑、交流、讨论,可以让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从而达到“以兵练兵”的目的,而教师只需做好引导、补充与更正的工作即可。那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怎样实施这一教学模式呢?下面,本人将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浅谈几点体会。

一、设定适当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自学教材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要解决“学什么”的问题,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内容,充分预测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尤其要关注“学困生”的表现。教师要备教材、备学生,教学目标的设定,应涉及教学重点、难点,并积极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各个方面,必要时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和信息线索。使学生的认知与探究活动变为学生的内在需求。同时,教师可以采用生活素材、问题悬念、幻灯片等方式呈现知识内容,引导学生观察与分析,在一定的情境感染下,产生跃跃欲试的学习心理,让学生将自主阅读教材变成一种自我需求,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自学活动。例如,“运用天体系统示意图,说出天体系统的级别和层次”比“说出天体系统的级别和层次”的要求就要低一些。因为在有示意图的情况下“说出”比在没有示意图的情况下直接“说出”要容易一些。因此,选择行为动词和行为条件时,既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要符合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和现有的学习基础。如果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好,可以选用较高水平的行为动词或较复杂的行为条件。越高水平的行为动词或越复杂的行为条件,越有利于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二、利用好教学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根据教师所提供的“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应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并将其标注在文本的相应位置,为合作探究与讨论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学生“先学”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督促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进行自学,并穿插于各个小组之间进行答疑、抽查、询问,充分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对于具有共性的疑难问题,教师可以统一组织讲解,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先学”任务,对于表现较好的小组,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表扬,让学生产生成就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一定要给予特别的关注和帮助,让学生不能输在基本的教学内容上。此外,教师要加大巡查力度和个别询问,充分了解学生的“先学”情况,还可以通过练习、板演等方式进行检查,争取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并认真分析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梳理和归类,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城市化过程的问题及解决途径”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设计导学案,并给出相应的资料:(1)本地市交通工具的品种、数量、更新状况等;(2)本地市的道路交通情况;(3)道路交通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4)教材中涉及的有关资料。然后由教师提出问题:(1)交通工具更新的速度之快说明了什么?(2)道路为何要拓展加宽?(3)本地市道路今后是否还需要继续改造?(4)你认为应怎样解决问题?解决的可能性有多大?通过导学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打好基础。

三、加强质疑与小组讨论,实现课堂自主、合作学习

古语有云:“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却无疑,方始是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提出问题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学生充分体会成功的喜悦之情。教师要在引导学生理解教材内容的前提下,教会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及策略,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新课标教学背景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但是这一学习方式实际操作起来并非易事,尤其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想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究时间,尽量少占用课堂时间,在班级范围内形成小组之间、小组内部、师生之间的对话模式,鼓励学生相互交流探究成果,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真正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

例如,在教学《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这一课时,可以采用引导学生自主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问题,如:德国鲁尔区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怎样的困难?为什么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一定要转型?同时,教师在运用问题教学法实施教学时,一定要创设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提问,激发学生的质疑品质。当学生发现问题后,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将自己发现的问题表达出来,然后由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当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后,由教师将较为复杂的问题分为几个小问题,然后再分配到各个小组,引导小组讨论学习,让学生在合作讨论的过程中发挥集体的智慧,探寻问题的答案,并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同时,教师应注意在讨论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两种不良倾向:一是过于放任自流,任由学生随意探讨,没有提出任何引导;二是事先将答案告诉学生。最后,小组合作讨论结束后,教师要请小组代表依次上台进行总结交流,由其他成员进行补充。针对学生的意见,教师要合理点评,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对于较为复杂的问题,无法在课堂上及时解决的,可以留在课后让学生继续讨论。

四、正确把握“后教”时机,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后教”指的是在学生先学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疑惑而进行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其主要作用在于对学生自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必要的纠正、补充、整理,同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后教”并不是漫无目的的教学,而是针对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进行的指导与纠错,注重引导学生自主讨论,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通过“以兵练兵”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通过“先学”已经解决的问题,教师是不需要进行重复指导的,只针对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补充、更正、评定,一方面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可以合理利用优等生的教学资源,避免“一言堂”现象的出现,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热力环流”这节课的时候,学生总会在热力环流方向和地面温度变化而引起的垂直方向上的气压高低的大小比较上暴露出问题,这时,我们就可以围绕学生的错误大做文章。首先,利用多媒体动画技术进行形象直观的动态演示;其次,让学生自主完成画图任务:标出气流的流动方向以及等压线弯曲程度,由教师对学生完成的情况进行点评,指出其中的错误,在师生的努力下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修正;最后,利用变式图进行设疑,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样一来,不仅突破了教学难点,同时还充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五、注重改进教学评价,保护学生先学的信心

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总结,而且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所以在“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中,由于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因此,对学生及小组的评价也增加了,我们要注重教学评价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意义,对学生进行公正合理的评价,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教师要加强点拨与指导,并把握好点拨的实际,能够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注意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给予学生一把打开思维的钥匙,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之,“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符合新课标教学要求,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作为高中地理教师,我们应在今后的教学中,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制订有效的教学方案,真正发挥出“先学后教”模式的优势和作用,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袁兆龙.先学后教:还学生一个真正课堂[J].甘肃教育,2011(09).

[2]夏欢.试析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学案”教学[J].考试周刊,2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