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4 17:26: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物科学专业课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科学是逻辑和想象的融合
科学知识并非简单的经验积累,而是在对自然界的观察的基础上运用人类的想象和逻辑推理创造出来的。对科学发展来说,严密的逻辑推理是必须的,但提出假设、发明理论来想象这个世界是怎样运转的,以及解决假设和理论如何能够接受现实的检验的问题,就如同写诗、谱曲和设计摩天大厦一样具有创造性。
2影响高中生物教师的科学本质观的因素
高等师范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类)相关课程缺失对理科师范生的科学本质观进行调查的《科学本质观的调查研究及对理科师范教育的启示》一文中有如下结论:理科师范生总体上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不理想。该调查覆盖了物理、化学和生物三个专业的师范生。以南京市某高等师范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类)的课程为例。该高等师范院校生物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素养全面(兼具科学与人文基本素养)、基础宽展、学识深厚、有持续发展潜力并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生物教育人才。培养生物教育专业的学生的科学本质观是能达到该目标的重要方面。然而,在该高等师范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类)的课程设置中对于生物教育专业的学生的科学本质观的培养内容却存在缺失。
3提高高中生物教师的科学本质观的策略
3.1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类)设置培养生物师范生科学本质观的课程体系
生物师范生的生物专业课程(如微生物学等)也应进行专业课程师范化。目前的生物专业课程多以学科本位设置,过多地强调专业知识,而忽视了科学能力和科学精神。高等师范院校也仅以传授科学知识为教学重点,而忽视培养师范生获取科学知识的能力和进行科学研究的科学精神。这样的缺陷会在某种程度上导致生物师范生的科学本质观的不足。鉴于此,认为,高等师范院校的生物专业课程资源中也应当融入科学史、科学探究案例等有助于培养生物师范生科学本质观的内容;同时,高等师范院校生物专业在进行生物师范生培养时,有必要就这类课程资源的使用作为教学的重点之一。
3.2职后搭建有利于发展教师科学本质观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
开展辅以教学科研的专家培训一非纯粹理论的培训,而主要是解决理论如何融入实践的培训。这种培训方式强调"教中悟",即教师将自身的教学经验与科学教育界的专家的理论结合起来,共同开展教育研究,以建构科学本质观。此外,专家还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来开展科学本质教育。通过科学本质观的调查发现教师将科学探究作为负担,认为学生不会感兴趣;通过实验调查发现,模型建构等充满游戏性的学生活动开展不足,不少教师反映缺乏相应的素材。而模拟活动有利于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科学本质观的培养在科学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以生物学科为例,作为一门自然学科中的基础学科,它隶属于科学学习领域。所以学习生物也就是在学习科学,那么就应该了解科学是什么、能做什么、还有什么局限,而非仅仅掌握一些生物知识和方法。教师首先要具备诸如此类的科学本质观,才能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然而,科学本质观如何融入中学生物教学的相关研究还是比较匾乏的,也有不少学者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些设想,但可操作性和有效性还值得探讨。同时,由于影响教育的因素很多,课堂环境、教学评价等等,所以有必要借助中学生物教师的配合开展行动研究。
作者:郭浩 单位:长江大学动科学院
1目前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1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生物科学专业承担着为中等学校培养师资和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其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建设主要是围绕着如何培养中学生物教师设置的,培养模式较为单一。近十年来,高校不断扩招,导致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从而中学学校的师资缺口趋于饱和,毕业生就业困难。与此同时,国内的生物产业呈现多元化的发展,例如农业、医药、食品、畜牧、园林等行业人才需求旺盛,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渠道。因此,地方高校生物科学专业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适应多元化的社会需求。
1.2专业课程体系理论比例大,实践比例小虽然各地方高校开设的生物科学专业课程已有多年,但从课程体系来看,基础与专业的理论课程全面,而实践和实训课程比例过小,有些课程仅有理论没有实践实训,且大部分课程就围绕着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开展,未能体现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因此,生物科学专业培养出的学生,理论知识扎实,但实践能力较差,缺乏专业技术能力。
1.3师资队伍偏学术研究,“双师型”教师缺乏地方高校生物科学专业师资队伍经多年建设,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多,但绝大多数教师侧重学术研究,理论能力强,在生产实践方面知识储备不高,没有太多的企业工作经验;因此,在培养应用型、技术型学生方面有所欠缺。
1.4实训场所和教学有待完善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必须要有充足的实训场所,且要求实训的教学手段丰富,能根据社会需求,充分体现实践应用性;因此,要求必须建立齐全的实训室。这对于部分资金紧张,场所不足的地方高校,尤其新建本科院校,在短期内很难实现。实训场所不足、设备短缺、校外实习基地少,加之校企合作不充分,导致学生社会实践少,实践技能弱,毕业后很难满足企业的需要。
2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2.1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近年来,生物科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表明:很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专业知识与生产实际严重脱节,实践能力差。因此,生物科学专业原先以培养中学教师为主的单一人才培养目标应随着多元化的社会需求变化而改变,应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多元化应用人才。
2.2改革课程体系,拓宽就业途径在设置生物科学专业课程体系过程中,应结合本校实际及地区经济发展需求,将课程体系、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优势或特色相结合,使培养的人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衡水学院生物科学专业根据学生就业多元化的需求及学科特点,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在精简专业基础课的同时,将专业课程设置为教师教育、现代农业和动物养殖三个方向,其中教师教育方向主要围绕“师范素质”培养为主线,提高学生师范技能和综合师范素质,提高学生毕业后从事师范行业的就业率;现代农业方向和动物养殖方向则充分考虑衡水地区以农业为主,畜牧养殖业发展迅速的基本情况,通过开设经济作物栽培学、农产品检测、经济动物饲料、水产养殖等课程,使学生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动物生产和管理、动物营养和饲料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为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培养相应人才。学生可根据个人情况及社会需求等,从其中一个方向完成相应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
2.3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增强实践能力实践与教学密不可分,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力保障。近几年,衡水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对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深入改革,提高了学生实践技能和就业率。首先独立实验课程,单独考核。生物科学专业的大多数专业课均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个部分,在较早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实验教学常作为理论教学的附属,在考核上通常作为理论课的平时成绩,导致师生对实验重视程度不够。改革后,实验课将独立成为一门课程并单独进行考核,细化实验管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其次更新实验教学内容。一是对大部分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项目进行更新,减少验证性实验项目,增开综合性、设计性和探究性实验项目;二是为体现地域特色,为地方服务,针对衡水湖地理资源优势,增加了衡水湖动植物资源、生态保护及衡水湖水质等方面的实验研究,培养湿地管理、研究、保护方向的专业人才及水质监测人才;三是为拓宽学生就业途径,增设了现代农业生产、动物养殖等方向的实践实习,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技能。此外为强化学生师范素质,将教学实习时间由1个月延长至4个月,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均安排教师进行专门指导,提高了学生从事师范行业的就业率。
2.4搭建实践教学平台要实现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就必须加强校企合作,实现教学与地方经济发展对接,搭建教学实践平台。以衡水学院生物科学专业为例,一是以生物科学特色专业、遗传学重点学科、省级动物学实验示范中心及校级重点实验室等建设项目为依托,增加仪器设备,扩建实验室、实训室。二是积极与地方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给学生提供实践技能平台。目前已建立了包括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衡水老白干酒业股份有限公司、邓庄农业高新技术园区、衡水格林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奶牛养殖厂等十几个教学实践基地,拓宽了学生实践活动场所,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
2.5教师团队建设向社会需求靠拢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引导和指导作用,教学团队的素质和水平将直接影响学生的质量。为适应教学需要,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根据不同研究方向,组织教学团队在不同类型的实践实习基地开展相应的工作,例如教师教育方向教师团队聘请中学一线教师来校讲座,提高学生师范技能;动物养殖方向教师团队积极与河北省水产技术推广站、衡水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和冀州市畜牧水产局积极开展合作,调研冀州淡水鱼养殖场、衡水市养鸡场等,提高实践水平;现代农业方向教学团队与邓庄农业科技示范园、饶阳县大型蔬菜种植基地开展合作,已有多名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到相应企事业单位进行挂职锻炼。教师通过实践,提高了自身应用开发能力,完善更新了知识结构,并将实践经验、高新技术和创新思想又带回到课堂,对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3小结
关键词 生物 专业情感 调查 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文件编号: 1003 - 7586(2016)11 - 0066 - 04
1 引言
专业情感是描述对某一学科专业具有深刻而稳定的感情。在教学活动中,积极的专业情感容易激活人的兴奋中心,消极的专业情感则会抑制人的正常心理活动,从而导致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生物专业的专业情感则是生物专业学生对于自己选择此专业是否能满足自身心理上或社会性需要而产生的内心体验。通过对生物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情感的调查,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和效果,而且能使本专业在学院将来的发展、学生的就业等方面起着很好的指导作用。
2 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2.1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重庆长江师范学院生物专业的2011级和2012级毕业生。2011级的学生人数为70名,2012级的学生人数为80名。
2.2 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采用问卷调查法,对2011级的学生大多采用网上问卷调查的形式,对2012级的学生则采用发放问卷的方式。
参照布鲁姆和加涅制定的教育目标和情感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并结合实际,主要从生物科学专业毕业生对本专业的认同度、是否主动参与学习、学习态度、专业欣赏度及个人价值观五个方面进行设计,共设计25个问题。共发放150份问卷,实际回收的有效问卷为15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3 结果及分析
3.1 对生物科学专业认同度的调查结果(表1)与分析
由表1可知:38.7%的毕业生认为当初选择本专业是因为爱好,其余毕业生基本是由于一时兴起或被调剂而选择了本专业。69.4%的毕业生喜欢本专业,其中有54.7%的毕业生对本专业的就业前景比较有信心。在毕业生是否会从重选择本专业就读的信念上有52%的毕业生选择会继续在本专业就读。而毕业生在是否会在本专业上继续深造的这个问题上有53.3%选择了不再继续深造,但还有28.7%的毕业生不清楚自己的想法,没有规划好自己的未来。导致这些结果的原因是:生物学专业竞争力大,就业压力大,使他们对本专业的发展前景很失望,对本专业不喜欢或厌倦。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是调剂入此专业,对所学专业不够了解,专业相关知识有所欠缺,导致专业认同度不够稳定。
3.2 对主动参与学习生物科学专业知识调查结果(图1)与分析
由图1可知:75%的毕业生认为自己能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12.3%的毕业生只是为了通过考试而学习;还有12.7%的毕业生是根据自己的心情决定学不学习,不愿意学习的学生基本没有。以上结果显示:毕业生学习态度整体倾向是积极的,但大多数学生学习目的较模糊,追求学习的功利价值倾向比较明显。产生的原因可能是:本专业学生受外在促发力影响过多,欠缺内发性学习动力,不能全面认识本专业的价值取向;本专业开设的课程吸引力不够,实用价值差。
3.3 对生物科学专业学习兴趣的调查结果(图2)与分析
由图2可知:通过4年生物专业的学习,部分毕业生对生物科学专业的学习兴趣并没有逐渐提升,只有28.7%的毕业生认为自己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了,有32%的毕业生觉得自己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还保持原样,还有21.3%的毕业生对自己的专业没有任何感觉,不知道自己是否对本专业的学习感兴趣,甚至有少部分毕业生对本专业的学习感到厌倦,但又不得不学,但毕业生对本专业最感兴趣的课程主要是本专业的选修课程和本专业的社会实践课程。产生以上现象的原因是:学生希望教师注重学生兴趣,提供较多的实践机会,使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中去。
3.4 对生物科学专业的欣赏度调查结果(表2)与分析
根据表2可知:有45.3%的毕业生认为我院拥有先进的实验设备,能够充分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这一优势比较明显;有24%的毕业生觉得我院浓厚的文化底蕴也是一个巨大的优势;还有16%毕业生认为我院的考研率高,就业形势好。有30%的毕业生认为本专业最重要的学习内容是实验技能,认为只要把实验技能掌握好了本专业的内容就可以全部完成;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只有4%的人认为重要;有42%的毕业生认为实践教学技能最重要。其中有52%的毕业生认为本专业的实验主要是按照教师的演示或书本上的要求进行,有23.3%的毕业生觉得是按照教师提出问题和方法,然后学生去做,只有少部分毕业生觉得本专业的实验是自己设计自己做的。
3.5 对学习生物科学专业后个人价值的调查结果(表3)与分析
表3可知:被调查的毕业生都认为自己在本专业学习过程中收获了东西,只是收获的东西不同而已:有33.3%的毕业生认为主要学到了新的生物知识;还有27.3%的学生认为通过学习生物,增加了对生活常识的了解;还有一部分认为自己学到了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等。有98%的毕业生认为自己毕业后能为社会做出贡献,但有2%的毕业生认为学习本专业后自己可能碌碌无为,不能为社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有28.7%的毕业生觉得在生物专业学习期间是平平淡淡的;有44.7%的毕业生觉得会铭记这段经历并将收获运用于以后的工作中;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这段经历将影响他的一生。毕业生认为本专业主要培养了师范生的素质与技能,但本专业对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又有很少的帮助,同时还有部分毕业生觉得本专业也培养了他们其他方面的能力,只是比例占得少。另外,有些学生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自己只要上了大学,将来就有了着落。
4 反思
据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大部分生物科学专业毕业生学习态度整体倾向是积极的,并能在学完本专业后感受到个人价值的存在,但是仍有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专业认同度较低等。因此,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情感的培养与训练,是促进学生努力学习、培养其创新精神、提高人才素质的关键。而当前各高校对学生的专业情感培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最终导致学生“专业认同度低、学习兴趣淡、缺乏对专业一定的欣赏”等消极专业情感。教师应加强学生对生物科学专业的情感培养,增加教育见习、实习的时间,丰富实践活动,让生物教材贴近生活,让学生体会学习此专业具有现实意义。
附录:生物科学专业毕业生对生物专业情感的调查反思问卷。
专业认同度:
1. 对别人讲解生物学有关方面的知识( )
A. 非常感兴趣 B. 比较感兴趣
C. 一般 D. 不感兴趣
2. 对就读的生物科学专业的感受?( )
A. 非常喜欢 B. 比较喜欢
C. 不喜欢 D. 非常不喜欢
3. 对自己就读的本专业就业前景的信心如何?( )
A. 非常有信心 B. 比较有信心
C. 没自信 D. 非常不自信
4. 给你重新选择专业的机会,是否还会选择生物科学专业就读?( )
A. 肯定会 B. 可能会
C. 不会 D. 肯定不会
5. 是否决定以后在本专业上继续深造?( )
A. 是 B. 否 C. 不清楚
专业知识是否主动参与学习:
6. 你对生物科学专业课程的学习态度是怎样的?( )
A. 积极主动参与
B. 得过且过,及格就行
C. 不确定,心情好就爱学习
D. 讨厌学习,不管能不能及格
7. 对于学好生物科学专业课程,你持哪方面的目的?( )
A. 能使我将来找到好的工作
B. 奉父母之命,不想父母失望
C. 可以暂时在学校混时间
D. 想学知识,想学技能,为以后继续深造
8. 当你遇到本专业学习上的困难时,你主要是怎么解决的?( )
A. 自己独立思考,找到解决方法
B. 请老师或同学帮助
C. 上网或图书馆找相关资料
D. 懒得思考,等待别人找答案
9. 你觉得下列哪些因素影响了你对本专业的学习态度?( )
A. 本专业的考核力度不足
B. 本专业理论知识学起来枯燥无味
C. 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或教学方法
D. 课程安排不合理,实用性差
E. 实验技能要求高,不易掌握
10. 你认为自己主要是通过哪种途径对生物专业的学科进行学习?( )
A. 通过本学院开设的专业课程
B. 通过阅读除教材以外的相关书籍等资料自己进行学习
C. 通过咨询相关专业教师进行辅导学习
D. 通过培训班进行学习
专业的兴趣:
11. 经过大学四年对本专业的学习,你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 )
A. 比以前更有兴趣
B. 和原来一样比较有兴趣
C. 无所谓,没有感觉
D. 感到很枯燥,是不得不学
12. 你对生物科学专业哪类课程最感兴趣?( )
A. 专业主修课程 B. 专业选修课程
C. 本专业实验课程 D. 本专业社会实践课程
13. 你认为能使你对生物学科产生兴趣的原因是什么?( )
A. 因为生物科学专业的内容容易掌握
B. 因为生物科学专业考研率高,就业形势好
C. 因为生物科学专业实验多,实践机会多
D. 本专业的学习氛围良好
14. 你认为下列哪些因素能影响你对生物科学专业学习的学习兴趣?( )
A. 教师教学水平差,讲得枯燥无味
B. 课程安排不合理,种类多,实用性差
C. 教学条件差,实验设备缺乏
D. 本专业实验的教学模式
E. 专业的就业压力大
15. 你觉得满足以下哪些条件能引起你对生物科学专业学科的学习兴趣或动机?( )
A. 改变生物专业课程开设的时间及课时安排
B. 改变生物专业任职教师的教学水平及教学方法
C. 改变生物专业教学的教学环境及模式
D. 加强生物专业教学的实践应用
E. 加强生物专业的考核力度
专业欣赏度:
16. 你认为我院生物科学专业在学院的优势在什么地方?( )
A. 本专业考研率高,就业形势好
B. 教师水平高,师资力量雄厚
C. 实践设备先进能够充分满足学生需求
D. 文化底蕴浓厚
17. 在生物科学专业的课程的学习中,你认为本专业的教师类型是哪种?( )
A. 生物学知识丰富,讲课条理清楚,概念明确
B. 将生物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结合
C. 能组织学生在讨论,调查与实验中学习知识
D. 以自我为中心,完成教学任务为目的
18. 你认为生物专业哪部分学习内容最重要?( )
A. 本专业实验技能 B. 本专业理论知识
C. 实践教学技能 D. 选修内容
19. 你认为本专业的实验方式是哪种?( )
A. 按照教师的样子或书上的样子做
B. 教师提出问题,按照教师提供的方法自己做
C. 教师提供实验条件,自己设计实验自己做
D. 其他方式
20. 你主要通过什么途径来对本专业进行了解?( )
A. 学校网站 B. 老师或朋友
C. 自己学习过程中了解 D. 社会实践进行了解
学习专业后的个人价值:
21. 你觉得生物科学专业培养了你哪方面的能力?( )
A. 师范生的素质与技能
B. 科研创新能力
C. 社会交际能力
D. 学生的就业能力
22. 通过四年生物科学专业的学习与了解,你觉得收获了什么?( )
A. 增加了对生活常识的了解
B. 养成了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态度
C. 学到了新的生物知识
D. 交到了新的朋友
23. 你认为我院生物科学专业毕业生的优势在什么地方?( )
A. 科研创新精神
B. 专业的考研率以及就业形势
C. 师范生的素质与技能
D. 较强的专业知识储备
24. 你认为学习本专业后能为社会做什么贡献?( )
A. 能成为一位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
B. 成为科学研究工作者
C. 实验员
D. 平平淡淡没有什么作为
25. 你对大学生物专业的这段学习经历评价一下( )
A. 只是一段经历而已
C. 我会铭记这段经历并将收获体现在日后工作中
B. 它影响了我的一生
D. 平平淡淡毫无波澜
参考文献:
[1] 胡仔英.论生物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投入[J].河南教育,2006,7(2):111-115.
一、强化课堂管理,量化考核制度
强化课堂管理,其关键在教师。教师首先根据课程的特点制定详细的平时成绩量化考核制度,且必须严格考勤,学生不无故缺勤是课堂管理的第一步。而且考勤要每课必做,这样学生才不会有侥幸心理,缺课率会大大的降低。另外,有些教师认为每节课都考勤会占用太多上课时间,其实不然,考勤不仅仅只有点名一种形式,可以通过清点人数判断是否缺人,然后再核实未到学生的情况,会节约很多的时间。
二、提高教师水平,改进教学方法
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主要是通过生物教学论课堂来学习,但同时每一位任课教师平时的教学方式方法也会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所以要培养出优秀的中学教师,首先要有优秀的大学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教学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如组织教师互听互评课,组织教师讲课说课比赛,组织教师走进中学调研等。我校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试讲环节和教育实习都是在大四第一学期进行,实践学习一个多月就要准备毕业进入工作岗位,时间较短,学生不能充分的锻炼,造成多数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不能很快适应。所以,应该增加学生的锻炼机会,充分利用平时的课堂教学来锻炼,这就要求每一位任课教师不仅要负责传授专业知识,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如挑选一些章节让学生分小组自学,制作教学课件,学生自己讲课等,教师在讲课时不能填鸭式教学,应多设计思考环节,给学生回答问题和交流讨论的机会,让学生有更多的课堂回答问题和表达的机会,尤其是胆量小的学生更应该多多锻炼。
三、优化教学内容,增强实验技能
加强专业课程内容与中学新课程的链接。在保持传统内容的基础上,加入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知识及现代生物学的新进展、新趋势和新成果,并突出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的思想、原理和方法以及生物科学技术的应用;教学中应突出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生物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增加师范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同时也会使师范生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借鉴参考相关的内容,更好地组织教学。减少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内容,增加研究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使学生学会主动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锻炼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实验能力;同时可以让学生帮助教师准备实验,使学生有更多的实验操作机会;申请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走进实验室,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四、举办创新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2012年5月,生物科学专业举办了生物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通过班级初赛,专业复赛和决赛,虽然多数学生没有取得最终的成绩,但是此次比赛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学生通过积极的准备和比赛,不仅增长了知识,而且积累了经验。今后还要不断增加创新活动,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使学生在教学、实验、标本制作、科学研究等方面都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五、重视教育实习,提高实习质量
教育实习时,教师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范专业培养学生向教师转化的重要过程,是从事教学实践的基本途径,也是综合反映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依据。成功的教育实习不仅能够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而且能够使学生在毕业后快速进入教师角色,迅速胜任教育教学工作。重视教育实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可适当延长教育实习时间;(2)由于现有实习基地相对不能满足所有实习,故采取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的形式,所以应加强对分散实习的检查;(3)在进校实习前两周的集中试讲环节,指导教师需认真听取学生讲课并点评,学校应加强管理,不能流于形式;(4)对集中试讲成绩差和态度不端正的学生,应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要求“高等院校培养的专门人才应适应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科和专业合理设置,拓宽专业口径,增强学生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我校生物科学专业也应顺应时展的潮流,与时俱进,瞄准社会的需求,及时地调整人才培养的思路和方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使榆林学院的生物科学专业健康持续发展,为榆林及周边地区生物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艾银婷 单位:榆林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1生物技术专业建设的定位与思路
河北联合大学为省属地方性院校,生存与发展与地方政府(河北省和唐山市)的支持密切相关,只有服务于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培养适应于本地区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才能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才有基础和空间。因此,我校生物技术专业的定位是:立足唐山,服务京津冀,面向基层,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培养实用性人才。由于学校的办学特点是以工和医为主,理、经、管、文、法、艺多学科协调发展。因此,生科院生物技术专业定位为主要为医学科学、生物化工与生物制药等行业服务。生物技术专业建设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教育思想和观念改革为核心,以加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为主线,注重学科和专业方向建设,根据专业方向本科生培养出口(考研、就业)设置专业课程,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2生物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以“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为办学指导思想,体现“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规格。强化专业核心课程的理论与实验教学,提高考研率;注重特色专业教学以提高就业率;培养出具有基础扎实、适应面广、实践能力强、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厚基础:是指加强专业核心课程的理论和实验教学,与国内综合性大学接轨,提高考研率;宽口径:增加选修课的开出门数和质量,提高选修课前沿性和新颖性;有特色:构建生物技术专业多方向、模块化教学体系,大力建设具有特色的专业方向,将学生的专业实践与教师科研项目、本科生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相结合,争取较多的学生毕业前就能获得科研成果和科研论文;重能力:包括实验技能在内的全方位能力培养。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在全体教师中进行三个方面的转变:①转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专业建设的根本宗旨。②转变以往单一规格的教育思想,树立注重个性发展的教育思想,培养学生创新和团队合作精神。③转变过去过分强调理论教育的模式,加强生物技术技能、实践能力的培养,以达到生物技术应用型复合型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
3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的本科生应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受到严格的科学思维训练,掌握生物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生物科学发展的前沿动态;能够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生物技术及其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学及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也可在相关专业继续深造,攻读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化工、食品发酵、环境保护、生物信息或基础医学等相关专业的硕士或博士研究生;本专业的业务培养规格: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生物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受到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初步的研究、开发与管理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①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数理化),具备较为全面的能力,包括独立学习和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自我管理的能力、主动获取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积极主动做事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寻求帮助的能力、培养自己的学习方式和策略的能力、领导和驾驭事物的能力等。②较系统地掌握生命科学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和基础知识,具有生物技术专业所必备的基本技能。掌握本专业领域内某个专业方向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了解其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③具有初步的本专业外文书籍和文献资料的阅读能力;能撰写专业文章的外文摘要;能使用外语进行一般流。
4建立多方向、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根据现有师资力量,我们把生物技术专业划分成三个专业方向(生物化工技术、生物医学科学和生物信息科学),在我们设置的课程体系中,主要使学生掌握生物技术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和基础知识、必要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该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方向专业课程等三大课程模块组成。通识教育课程强调人文素质的熏陶、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掌握;学科基础课程强调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自然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方向专业课程强调不同专业方向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的掌握。学科基础课和方向专业课程体系除了满足生物技术专业核心能力需求外,遴选并设置每个专业方向的特色课程,特色课程要能形成其基本知识、主要技能和核心能力。特色课程要体现实践性和创新性,具体表现为:课程目标定位在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上,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个性,有利于学生就业和个人职业发展。生物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普通生物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等。本专业在不同方向又设置了相关的特色课程,如生物化工技术方向的特色课程:微生物工程、化工原理、酶工程、细胞工程、生物分离技术、发酵工程设备、生化工程、生物制药技术、生物工艺学等;培养的毕业生可以到生物化工相关的工厂、公司就业或考研。生物医学科学方向的特色课程:人体生理学、发育生物学、营养学、药用植物学、实验动物学、实验诊断学、免疫学、生物制药技术、医学生物制品学等;培养的毕业生可以到基础医学科研单位、生物技术公司等就业或考研。生物信息科学方向的特色课程:线性代数与概率论、运筹学与决策论、离散数学、生物信息软件方法、分子进化分析、程序设计与算法、生物信息数学方法、数据结构、统计遗传学初步等;培养的毕业生可以到相关公司就业或者考研、出国等。
5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培养学生在自然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基本技能、技术运用的能力,由课内实验、集中性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等环节组成。在保证生物技术专业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注重以本地区经济和资源为依托,从实践教学工作的多个方面突出自身特色。①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项目:每门实验课程都要求设计不低于30%的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项目,由各位任课教师或课程组提出,实验中心组织评审确定。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项目的开设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接触到学科前沿知识领域,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能力。②实习基地建设:本专业十分注重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成效较为显著。在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北京植物研究所、唐山市太阳石药业、唐山啤酒厂等单位建立了实习、毕业论文和见习基地。这些不同类型的实习基地的建立,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专业学习与训练的场所,也为他们的社会实践、就业培训等各方面提供了一个锻炼机会。③科研训练:重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坚持开展本科生从事科研等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素质,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在生物医学科学方向和生物信息科学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专业课程尽量依据“融教学与科研为一体”的教学指导思想,增加科学研究初步训练的教学环节,根据不同类型的课程,要求学生结合教学内容撰写读书报告、文献综述、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学习、报告会,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成效显著的实践活动。为此,我们开展了院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立项计划,要求所有同学在学期间主持或参与一个或多个项目。
作者:张秀军 潘玉欣 王希胤 王巍杰 陈静 李米 单位:河北联合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关键词:专业学习兴趣;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1-0139-02
北京大学/首都高等教育学科群项目组2007年首都高等教育质量问题调查中的一组数据显示,有35.9%的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如此高比例的学生学非所好,有些学生的专业应该算是热门的,但学了一段时间后才发现并不适合自己。有52.6%的高校教师认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在部属高校和市属高校中,该比例分别为42.7%和60.3%,对所学专业有如此高比例的不认同,极大地影响着学生对专业学习的情绪,导致学习动力不足,出现学习倦怠现象,同时也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所学专业能与兴趣爱好匹配,才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动机、积极的情绪和体验、满意的学习成绩,也能使学生的心情愉悦,心理健康。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成为高校教育面临的一大难题。
一、目前学生在专业认同方面存在的问题
笔者对北京农学院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2013级两个专业120名同学当中的87位同学做了关于专业认同度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专业认同方面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一)部分学生填报高考志愿时存在盲目性
调查结果显示,87人当中只有44人因为喜欢生物所以报考了生物专业,占50.6%。也就意味着,有43名同学、接近50%的学生并不是因为兴趣而选择生物专业,只是在报考时凭借“顾名思义”的理解报考了生物专业,非常缺乏对专业的理解,具有盲目性,从众性。在44名喜欢生物专业的学生调查后,同样发现,他们有学习的兴趣,但是对专业的发展了解不多,对专业学习也不了解。因此,如何培养起具有盲目性、从众性学生的专业兴趣,如何培养好有兴趣学生的学习热情,成为我们专业教育的研究重点。
(二)大一新生对专业学习存在盲区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新生一入学对专业学习存在浓厚的兴趣,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随着课程学习的深入,兴趣逐渐下降,甚至产生学业懈怠,对专业的迷茫情绪。在对于“你入学后感觉所学专业和你想象的一样吗”这个问题的调查中,有55人即63%的人认为和想象的不一样,仅有两人认为比想象的好。有许多学生反映,他们感觉大一的学习就是高中课程的延续。经调查,我们发现,由于大一学生涉及到的都是基础理论课程,而基础理论课程又偏难,这让部分学生产生知难而退的想法,由此产生的连锁反应就是对专业也不再感兴趣。与此同时,由于专业课程基本都设在大二以后,新生在课堂上基本接受不到本专业领域的知识,更没机会接触本专业的专业老师,因此更加重了学生对本专业的生疏和茫然。
(三)专业认同随年级增长而呈下降趋势
在对高年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部分学生的专业认同随年级的增长而呈下降趋势。大一学生一入校,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最高;大二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开始衰减;到了大三,虽然接触到的都是专业课程,但是,很多学生已经失去了学习兴趣,产生了能毕业就行的消极想法。由此可见,从大一新生开始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
二、培养学生专业学习兴趣的实践与探索
当前,众多高校都意识到培养学生专业学习兴趣的重要性,纷纷采取不同措施。北京农学院通过开展新生入学教育,让学生了解专业。北京农学院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更是以新生入学教育为抓手,针对在专业认同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培养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一)针对部分学生报考志愿的盲目性的问题,延长入学教育时间,用一年时间有组织有计划地强化新生对专业的认同
新生入学教育一般以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和了解所学专业为主题,在大一新生入学的几周内开展。经调查,我们发现,新生入学后,由于刚刚进入一个新环境,面对的一切都是新鲜的,通过几周的时间,让他们适应大学生活,了解所学专业,难度较大。加上大部分新生在报考志愿时存在盲目性,他们对所学专业不是很感兴趣,不是很了解,因此,只有延长入学教育时间,让他们深入了解所学专业的前景,强化他们对专业的认同,才能培养起他们的专业学习兴趣。为此,北京农学院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将新生入学教育时间延长至一年,组织近30名专业老师参与到入学教育中来,制定出由专业教师开展专业讲座和实践参观为内容的培养新生专业学习兴趣详细方案,从而让学生深入了解所学专业。
关键词:生物科学;专业核心应用能力;应用型人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最根本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1]。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是陕西省首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院校转型发展试点院校,肩负着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示范引领重任,逐步地将“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理念转化为实践过程,发展专业内涵和特色,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既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基础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实务操作应用型高级人才[2]。生物科学专业是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的优势和特色专业,随着学校的转型发展和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在培养师范生教师教育实践技能的同时,还要考虑到生物专业的学科特点,不断加强学生的专业应用技能培养,使学生的专业核心应用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以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一、生物科学专业核心应用能力的内涵和培养体系
(一)生物科学专业核心应用能力的内涵
国家教育部2012版高等学校专业目录要求,生物科学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数理化基础、生物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人文社科知识,接受专业技能和科学研究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科学思维和国际化视野,掌握从事生物学及相关领域的基础科学研究及应用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能够在生物学及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学及管理等方面工作[3]。生物科学专业核心应用能力就是生物科学专业学生所具有的能够履行岗位职责的综合能力,其培养重点是要培养学生的岗位工作基本能力、教师教育能力、专业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四个方面[4],以此来促进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生物科学专业核心应用能力的培养体系
按照社会需求-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置的原则,专业课程的设置要服从于社会需求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经过调研、修订、总结几个阶段,确定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生物科学专业的核心应用能力培养体系(图1)。核心应用能力培养都设立了与之相支撑的理论课程和实践环节培养体系,其中,要重点培养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教师教育能力、专业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生物科学专业核心应用能力的培养模式
(一)教师教育能力的培养
生物科学专业培养的学生首先应当具备一名中学生物学教师的教育实践能力。教师教学能力是教师的基本素质,包括备课能力、讲课能力、课外作业布置与批改能力、学业评价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班级管理能力等[5]。通过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生物课程与教学论、中学教材解析、教师语言、教育评价、现代教育技术、班级管理等理论课程的系统学习,以及教师基本功“三字一话”训练、教育技术及课件制作、微格教学、师范生教学技能比赛和中学教育实习等实践环节的训练,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教学能力得到培养和加强。
(二)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
掌握生物学专业知识、培养专业应用能力是从事和胜任生物学领域教学及管理、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方面工作的必备条件。生物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除了系统的学习和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6]。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生物科学专业开设了高等数学、基础化学、大学物理等专业基础课及实验,开设了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等专业核心课及实验。另外,为了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根据秦巴山区的生物资源,开设了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生物多样性、食用菌栽培、保护生物学、珍稀濒危植物组织培养、生物摄影技术等专业选修课程,还根据中学生物学教学需要,结合中学生物学探究性实验和中学生物学竞赛内容开设了中学生物学实验技术培训课程。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学习和训练,学生的专业知识、实验操作技能和实践应用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三)创新能力的培养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都发生了变化,在现代化的中学生物学课堂中,学生从被动接受者逐渐转变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从知识传授者逐渐转变为学生学习和科技创新活动的引导者。要有效推进素质教育,当务之急就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师范生[7]。通过实施导师制、指导本科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开放实验室、提高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比例、组织学术讲座、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实习与科研结合、指导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参加教学技能大赛和学科竞赛活动等途径,大大提高了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生物科学专业核心应用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成效
自2012年以来,通过对生物科学专业4届近300名学生的核心应用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学生的教师教育能力、专业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一)教学能力大幅提升
一年级通过组织院级中华经典朗诵和演讲比赛,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普遍得到提高,生物科学专业毕业生普通话测试二级乙等及以上通过率100%。二年级通过开设书法课和组织院级三笔字、多媒体课件比赛,学生的课堂板书和课件制作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多媒体使用熟练,板书设计规范。三年级通过生物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与微格教学实践,学生掌握了生物学教师的基本教学技能,学会了课题引入、教学设计、课堂互动、难点突破、作业布置、教学反思等各个教学环节。通过组织师范生教学技能比赛,学生全员参与,逐级选拔,当场点评,每位学生的教学技能都有了明显提高。四年级通过参加为期16周的中学教育实习,参与了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班级管理、教研活动等全过程,同学们体验角色转换,发现自身的不足,切磋教学技能,相互促进提高,为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学生物学教师奠定了基础。
(二)应用能力显著提高
三门专业基础课及实验的开设和学习,为学生掌握生物学专业知识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八门专业核心课程及实验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生物学专业知识。专业核心课实验全部独立独设课,单独计算学分,编制实验课教学大纲,实验课时量大于理论课时量。实验教学强调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的特点,按照基础-综合-提高的原则,对原有实验内容进行整合,减少经典性、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一年级学生以综合性实验为主,二年级之后的学生以设计性实验为主,对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开放实验室,设立专项经费开设创新性实验,并逐年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比例,加强实验考核。通过对核心实验课程的训练,克服了过去实验课程相互脱节、实验内容过细过窄、学生实验技能得不到系统训练的缺陷,学生不仅系统掌握了中学生物学教学中各分支学科实验操作技能,还大大提高了实验课效率。除此之外,利用陕西省中学生生物学竞赛办公室在我校设立的优势,和多所知名中学的生物学教师探讨,结合中学生物学探究性实验[8]和中学生物学竞赛内容开展中学实验教学研究,对生物学下的八个分支学科内容进行实验设计,编写讲义,开设了中学生物学实验技术培训课程,提高生物类师范生的实验教学能力,为学生毕业后能够很快适应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为了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根据秦巴山区的生物资源,根据我校与省内多个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优势,不仅为学生开设了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食用菌栽培、保护生物学、珍稀濒危植物组织培养等专业选修课程,还与太白县政府、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等单位联合,确立科研合作研究项目,合理开发和保护秦巴山区野生植物资源。
(三)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关键词 生物科学;实践教学模式;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5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8-0145-02
Abstract Shaanxi Xueqian Normal University is the application typeundergraduate university in Shaanxi Province, the school is in a tran-sition phase and focus o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application abi-lity. Biological science is a major emphasis practical, practical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biological science, Biological Sciences in Shaanxi Xueqian Normal University constructed multi-level, va-rious and multiple stages of practical teaching mode, certain results were realized.
Key words biological science; practical teaching model; innovation ability; practical ability
1 背景
生物科学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是培养具备生物科学基本理论,较强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能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企事业单位从事研究、教学及管理工作的生物科学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
应用型本科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体系发展完善的重要方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重要任务。实践教学是课程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不仅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理论的感性认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是陕西省应用型高校试点院校,学校正处于转型阶段,因此更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实践教学是生物科学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最直接的手段。陕西学前师范学院从2012年起开设生物科学专业,为了适应学校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方向,满足新时期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以培养高素质的生物科学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对现有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经过进几年的办学实践,逐步构建了多形式、多环节、多层次、多内容的系统实践教学模式基本思路和构架。
2 实施方案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构建的实践教学模式是多形式、多环节、多层次的教学体系,且具有鲜明的特点。
1)全程性:以野外实习―实验教学―综合能力训练―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等5个环节组成实践教学模式,贯彻在本科四学年中。
2)阶段性:5个环节分成6个相对独立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时间保证和阶段目标、定位、内容、要求、指导和管理。
3)完整性:5个环节都是相对独立的,但相互间有内在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4)递进性:5个环节是依次排序,有前后顺序关系,体现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关系。
野外实习 开设在生物科学专业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已经开设植物学、动物学等课程学习。野外实习是通过教师在野外带领学生认知动植物种类及环境特征,指导学生制作标本或者样本,并进一步鉴定和分析。这样巩固了动植物分类学基础知识,掌握标本的采集、制作、保存等野外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动手能力、基础操作能力和热爱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环保意识。
野外实习地点和时间的选择是保障野外实习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野外实习时间一般定在6月底7月初,此时植被茂盛,动植物种类丰富。近年来,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生物科学专业野外实习地点定于太白山自然保护区蒿坪工作站。太白山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资源非常丰富,有良好的自然原始植被,从低海拔到高海拔,植被垂直梯带性非常好;离学校距离合适,交通和吃住方便。太白山自然保护区成为野外实习基地以来,跟有关部门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保证了教学实习的正常展开。
野外实习结束以后,由参与野外实习的教师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分为实习平时成绩和实习报告成绩两个方面,各占50%。实习平时成绩包括学生的出勤率,学生在实习过程的表现,制作标本的能力,采集、鉴定和制作标本的数量和质量,学习态度和团队合作意识等。实习报告成绩包括实习内容、实习体会等。
按照学院生物科学专业课程开设计划,在大二开设生态学课程。因此,在野外实习过程中,除了传统的植物学、动物学等课程的学习以外,进一步增加环境综合知识和动植物数量统计方法,以此来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的认知程度、保护意识和进行动植物野外研究和实验数据分析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实验教学 近几年的本科生实验教学过程中逐渐增大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比如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生态学及植物生理学实验等生物科学专业核心课程,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占到实验总量的30%。且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注意循序渐进,先开设一定数量的操作性、验证性实验,学生掌握一定实验技能以后,再逐步进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同时,开展设计性实验时,由指导教师给出几个实验题目―学生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提交给指导教师―指导教师修改―学生修改―定稿。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提高了学习兴趣。学生通过不断地修改实验方案,提高了知识综合应用能力、思考能力。
综合能力训练 生物科学专业学生从大二开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根据自身特长与需求,遵循双向选择原则,制订合适的个人培养计划。综合能力训练充分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申请大学生创新项目。指导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特点与要求,合理利用自身科研课题及大学生创新项目,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系统性和连续性都较强的训练科目及相关经费支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从而有利于全面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大二、大三这两学年,每个学年学生都需要完成学年论文。通过综合能力训练,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科研能力、科技论文撰写能力,充分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
教育实习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学生就业方向主要为各中小学生物学教师,因此,教育实习至关重要。教育实习安排在大四第一学期,学生经过3年的理论学习,进行2个月的教育实习,通过教育实习检验并巩固原有知识,而且学习新的知识。另外,通过教育实习,发展学生的教育基本能力,其中包括学科能力与学科教学能力、班级管理工作能力以及教育研究能力。
毕业设计 本科生毕业论文是对学生能力、素质的综合训练。经过2012级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学院根据学校要求,细化关于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规定,重点抓好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报告、中期检查、答辩等4个环节。通过毕业实践综合训练,学生的科研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应用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3 结语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更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从多个环节、多方面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几个环节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从时间上看,实践教学具有连续性。生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适合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同时,通过实施多环节、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与科研兴趣,调动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入开放实验室进行实验操作,开展感兴趣的设计性课题,或者通过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多方面提升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应用能力。
据统计,陕西学前师范学院2012级生物科学专业毕业生毕业后,分布在教学、科研、企事业单位,用人单位反映学生进入角色快,动手能力强,发展后劲足。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包括:实践教学保障体系不健全,实践教学管理不够规范,监控措施不力,过程管理不到位,考核体系不规范,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等等。要不断整合资源、促进产学研结合,不断探索高校与用人单位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黄榕辉,林文雄,何水林,等.国家特色专业:生物科学专业校外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实践[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9,11(4):139-141.
[2]刘清华,刘永利.论地方高校理工科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0(3):152-153.
[3]刘建军.新阶段下农机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5(1):153-154.
[4]于娜,张航.高等学校实践教学全面质量管理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2(4):57-59.
[5]韩宗先,王新惠,等.新建本科院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1):69-71.
[6]张义贤.地方高校应用型生物学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M]//高校生命科学教学论坛文集(2009).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5-8.
安康学院是一所新建的综合性地方本科院校,开设大学物理课程的专业比较多,过去所有专业都严格按照大学物理的框架体系组织教学,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的物理基础参差不齐,差异比较大,不少学生感觉大学物理难学,缺乏学习动力。在这种条件下,按照统一的教学内容,对各个专业不加区分地进行教学,会导致学生对大学物理课与自身专业的联系体会不深,无法激起学习兴趣。为了突出专业特色、增强针对性,使大学物理更好地为专业课的学习服务,实行按专业分类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二、大学物理分专业教学的实施方案
首先,我们对大学物理分专业教学改革的经验和研究结果,进行了搜集、整理,学习。其次,针对大学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并对各专业的教师和学生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切实掌握各个专业的特点以及各专业学生的学习动机、心态、学习兴趣。根据调研结果,基础物理教研室进行了讨论和分析,结合学校的培养目标,将大学物理分成三类,即《大学物理A》、《大学物理B》、《大学物理C》,实施分专业教学。
《大学物理A》分两个学期开设,共128学时,包括力、热、光、电(磁)和近代物理,各部分内容讲解比较详细。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中注重联系专业,联系生活实际。《大学物理A》主要针对需要较强物理知识的理工科专业,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对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后继专业课的学习与物理知识联系紧密,且物理学所培养的思维方式,对于他们来说也非常重要。对于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数学的发展是离不开物理的。物理学的发展为数学的发展提出了新问题,提供了新的思想及方法,如微积分是牛顿在研究力学问题时首先提出来的。所以,物理的学习对数学专业的学生非常重要。通过《大学物理A》的学习,为这两个专业的学生打下了坚实的物理基础,培养了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严密的逻辑思维和严谨的态度。
《大学物理B》一学期开设,共80学时,包括力、热、电(磁)和近代物理。《大学物理B》是针对材料化学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开设的。以材料化学专业为例,他们的主干课程中《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材料科学基础》、《功能材料》、《纳米材料》等课程和大学物理知识的联系都很密切。因此,在教学中针对专业特点,减少了经典物理中刚体力学和光学部分的内容,对经典物理热学和电磁学部分有所侧重,并加强了近代物理及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科学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内容。对于这些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有了侧重点,可以使他们体会大学物理课程与自身专业的联系,激发兴趣,为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大学物理C》一学期开设,共64学时,包括力、热、电(磁)和近代物理。其中经典物理部分在《大学物理B》的基础上,删去了有介质时的电场和磁场,大大降低了难度。
《大学物理C》是针对那些对物理知识要求较低的理工科专业,如生物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数字媒体等专业开设的。在教学中加强应用性和趣味性的内容,侧重物理规律内在的联系性、物理体系的严密性,侧重对物理现象的描述而弱化具体解题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三、大学物理分专业教学的效果
大学物理分专业教学提高了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首先,分专业教学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改进,调整教学内容,以便上好每一堂课。由于针对不同专业的教学侧重点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就要了解各专业的培养方案、专业课程,使大学物理更好地为专业课服务。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各种渠道查阅资料,不断学习,丰富和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知识面。这样才能在课堂上联系专业、联系实际,使教学内容更充实。其次,实施分专业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分专业教学在保证学生对物理知识的需求的同时,又考虑各专业的特点,有效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严谨态度,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给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讲刚体的转动惯量时,教师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准备了视频,设计了实验,并设计了讨论环节,教学效果非常好。开始上课时,让一个陀螺在一根很细的钢丝上转动,却掉不下来(引起学生阵阵惊呼)。讲完基本概念时,转动生鸡蛋和熟鸡蛋,让学生分组讨论区分,并当场把鸡蛋敲碎,分析总结讨论结果。最后让同学们观看惯性制导(利用惯性原理控制和引导导弹或运载火箭飞向目标的技术)的录像,总结刚体转动惯量的物理意义。指出电磁仪表的指示系统,因线圈的转动惯量不同,可分别测量微小电流或电量。另外,在发动机叶片、飞轮以及人造卫星的外形设计上,精确地测定转动惯量都是必要的,等等。
再比如,给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讲磁场时,教师利用北大影视库中“生物的磁性”的四个影片(每个大约2分钟左右)生动地展现了生物的磁性,指出动物识别方向的能力是感官生物学上的大课题。第一个:生物具有磁性。1974年康奈尔大学研究员在鸽子头部安装磁铁实验,鸽子变得没有方向感。第二个:龙虾迁徙。动物的迁移与地磁场有关,与生物本身的磁性也有关。第三个:细菌(单细胞生物)体内具有微小的、纳米的颗粒,它具有磁性。第四个:人体神经细胞内也有磁性颗粒。通过影片的放映,使学生深入了解大学物理与专业课的联系,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结语
关键词:双技能;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4-0077-02
生物科学专业属于办学时间长,办学模式比较固定的一个老牌专业,而该师范专业多年来对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以师范生基本技能为主体,专业技术为补充的培养体系。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等有关文件精神,从2012年起,高校各师范类专业将实行全国统一考试才能申请领取教师资格证书,故师范类各专业学生就业在随着招生规模不断壮大情形下,未来两年形势将十分严峻,尤其社会对教师人才的严格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更进一步影响师范类专业学生的就业,要促进就业,实现师范类专业的可持续发展,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突出学生一专多能,将成为师范类各专业今后发展的新方向。
一、错位发展,突显专业区域优势
琼州学院地处海南,而生物科学本科专业在海南高校中有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琼州学院共3所本科院校,其中海南大学生物科学专业主要以培养热带资源为特色的应用型人才,海南师范大学培养以师范为主体的教师教育类人才,而琼州学院生物科学专业,无论在应用性还是教师教育人才培养上,与上述两所高校相比,均不具备优势。
要科学地定位人才培养,琼州学院生物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需与海南高校在人才培养上需实行错位竞争,才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选择,体现优势。琼州学院生物科学专业主要立足三亚,面向琼中南地区,需构建出与此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的设置已有7年时间,办学实现了从五指山向三亚的转移,在此历程中,根据目前的就业形式及海南各区域对本专业人才的选择需求,目前该专业越来越难以适应各区域对该专业人才的要求,现急需的则只有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结构,构建创新的实践教学体系,方能满足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选择。
二、构建双实践教学创新体系基本框架
作为生物科学类专业,无论是教师教育还是专业技能,都离不开“重实践,强能力”的专业特色,琼州学院生物科学师范专业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步构建出了“一个核心、二个体系、三个结合、四种技能”的双实践教学创新体系。“一个核心”是指培养出“宽口径、复合型、应用型”强的多技能型创新性人才。“二个体系”,一个体系是教师教育基本素质培养体系;另一体系指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三个结合”是指教师教育与专业相结合,实践教学与科研、生产相结合,校内基地与校外基地应用相结合。“四种技能”是指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以及职业技能四种技能。
要实现“教师技能+专业技能”并举发展的创新双实践教学体系,该专业将实践教学构建了四大平台:分别为学校统一的公共类课程实践平台、学院基础类课程实践平台、专业主干与核心类课程实践平台和教师教育类实践平台。前三个平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后一个平台培养教师技能。根据各平台,该专业设置了相应的实践类课程。学校公共类课程实践平台主要开设有军事训练、暑期社会实践、素质拓展如学生科技创新、挑战杯、数学建模等实践类活动;学院基础类课程平台主要开设有本学院多个专业课程设置相通的如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基础实验课程;专业主干与核心类课程平台主要开设专业应用性,操作性强的实验课程,如森林、海洋的生态调查、蔬菜栽培技术、食用菌栽培技术、瓜果花木的生产、嫁接技术等,以及专业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教师教育平台主要开设普通话、书法、现代教育技术、教师礼仪、教育案例评析、教育实习、教育见习和教育论文等。
四大平台贯穿于大学四年,在此基础上,凝练出了五大实践课程体系:理论包含的实验课程体系,单独设置的实验课程体系,社会实践体系,专业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体系,教师教育实践体系等。前四大实践体系针对专业技能的培养,后一个主要是培养教师技能。(1)理论课中包含的实验课程体系:此类课程主要是理论性比较强,在教学中则以突出理论为基础,通过实验进行简单验证,实践以验证性为主,此类课程主要是实验学时小于16学时的课程,如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2)单独设置的实验课程体系:根据学校2012级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对实验教学体系进行了调整与重组,对以前理论课包含的实验课,实验学时超过16学时的,通过理论与实验剥离,甚至与其他类课程整合,独立设课,有时还增大实验教学时数,此类课程主要是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导,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重点的实验,使学生学习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如专业基础、专业主干、专业核心类实验课中的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植物生理学等。(3)社会实践体系:通过集中与分散的方式,让学生参与暑期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体验社会,增长见识,为学生毕业走入社会奠定基础,从而培养“能吃苦,敢吃苦,善吃苦”的精神,对促进学生特长的发挥、将来的就业会起到积极的作用。(4)专业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体系:此三项是实践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学生掌握基本理论与知识到运用,从遇到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它是学生从学习到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检验过程。这一系列环节,为培养学生具备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奠定了基础。(5)教师教育实践体系:为加强教师的职业技能而开设的一系列教育实践类课程,主要包括教师语言的表达技能、书写技能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技能等。此类教育实践类课程包括普通话、书法、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的技能训练,为让学生在教师资格面试中取得好成绩,新开设了教师礼仪、教育案例评析等课程。教育实习、教育见习,从教学观摩到经历教学参与、体验教育实践研究,大大锻炼与提高了师范生执教的基本能力。教育论文对学生运用教育理论,根据所学知识与掌握的教育技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与解决教育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及创新教学方法,是形成教学成果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更加注重了专业技能与教师技能的并行发展,将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从过去专业实践教学中单独出来,形成了更为优化、实用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多元化培养发展奠定了基础,打破了以往师范专业学生从事教师这一职业的瓶颈,通过双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可一专多长。
三、双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途径
(一)确保实践学时学分条件下,不断优化培养体系,改变实践模式
为了提升教学实践的有效性,增加学生的实践兴趣,将培养体系进行调整,实践模式进行改变,将一学年两学期理论教学时间进行压缩,由每个学期18周的理论授课时间调整为16周,2周安排为集中实践教学,确保每年有4周时间用于实践,尤其对设计性、综合性类实验等需要集中较长时间的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模式的改变,既保障了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又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
(二)实习实践基地稳定发展前提下,培养模式多元化
职业素质是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出来的。教师教育技能的培养,打破了传统的高校教师指导、学生外出实习的单一模式,而采取把优秀的中小学校长、一线优秀教师“请进来”,和学生一起参与教育实习的教学环节指导,再“走出去”进入中小学实习的新模式。专业技能培养上,不满足现有校内外实习基地,而是积极开拓与发展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模式,通过与周围邻近企业如大棚蔬菜、园林花卉,南繁基地等企业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同时请企业家、研究所专家来学校指导实习教学,让学生带着企业现存的问题、科研中遇到的难题等问题在以后的实践中去解决。这种实践模式,实现了对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多元化。
(三)保障实践教学质量条件下,改变实践教学师资单一化,促进向双师型教师转型
无论在教师技能还是专业技能培养上,改变了以往高校教师对学生单一培养的实践指导模式,实现了将中小学优秀教师、校外企业家、专家“请进来”再让学生“走出去”的实践新模式,突破了实践教学上师资的单一性,对高校老师向双师型转型是一种督促,同时也促进与提高了实践教学改革的质量。
四、结语
改革生物科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众多高校仍停留在以师范生基本技能为主体,专业技术为补充的培养模式上,实现教师技能与专业技能并举,才是生物科学师范专业发展与探索的新途径,尤其是随着师范教育的全国统考,并非所有师范类专业学生都可进入教师行列,基于此,转变传统的师范生人才培养体系,向综合性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转型将是师范专业发展的一种趋势。
参考文献:
[1]李欣,宋立军,庄树范.关于地方高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的若干思考[J].长春大学学报,2008,18(2).
[2]牛佳.试论高等师范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53).
一、《植物生物学》教材简介
2011年编辑出版的第三版《植物生物学》,在保持了2004年编辑出版的第二版《植物生物学》的知识体系和特点的基础上,本着加强基础、提高质量、跟进植物科学发展新进程、培养学生学习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原则进行了修订,本版教材有如下四个特点:
(1)教材设置十七章节。本版教材内容包括绪论和17章正文,主要知识板块为植物的细胞、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发育;植物的水分生理、矿质营养和光合作用,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植物界的多样性,主要植物类群及其系统发育与进化。同时,还简要介绍了植物与环境和植物资源保护利用的基本知识,以及真菌界的系统地位和主要代表特征,内容设置科学合理,适合中职涉农专业学生生物学学习的需要。
(2)知识更新遍及各章。本版教材在内容上的修订力度较大,吸收了近年植物科学领域的有关新成果,加强和充实了植物生理方面的内容,其知识更新遍及各章。其中,对于有些不同的观点进行了客观介绍而不急于下结论,以供读者分析思考和探索。
(3)知识“窗口”特色突出。设置知识“窗口”是本教材的突出特色,本版的知识“窗口”共有28个,大多由相关专家撰写,这些“窗口”从多个方面反映了植物科学的新进展,知识处于学科前沿,有助于师生了解植物科学的一些研究近况。
(4)教材配套数字课程。本版教材配套建设了数字课程,这些数字课程包括各类群代表植物的彩色照片、部分植物生长发育的录像片段,植物拉丁文及其发音,以及与植物生物学有关的国内外主要学术期刊网站等。
二、对《植物生物学》(第三版)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通过对教材《植物生物学》(第三版)特点的分析,我认为,作为中职涉农专业生物学课程,其教学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提高学生对《植物生物学》(第三版)价值的认识
生物科学是影响21世纪人类生产的一大重要学科,世界各国已充分认识到生物技术在高科技领域中的特殊地位,并予以高度重视。我国也已把生物技术列入“863”高科技计划,作为重点研究和优先发展的课题。2011年修订的《植物生物学》(第三版)包括绪论和十七章节,其知识反映了当今植物科学的新进展,知识处于学科的前沿,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教师在对中职涉农专业学生授课时,应先介绍本门课程的发展史、研究对象、知识体系以及在生产中的应用情况,让学生明白《植物生物学》(第三版)乃是目前培养实用型和创新型农业生物技术人才的最适用教材,以增强中职涉农专业学生学习《植物生物学》(第三版)的目的性和积极性。
(二)让《植物生物学》(第三版)教学活起来
课堂教学是生物教学的主战场,课堂教学活起来是生物教学活起来的重要手段,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源情况的不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活起来进而使生物教学活起来。例如,在《植物生物学》(第三版)课堂教学中,对于生物微观结构和生理发展过程等教学内容,教师可灵活运用幻灯、动画、多媒体、网络等多样化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直观的感性认识,让学生体验和感受生物发生的现象和过程,从中受到启发和感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部动机。同时,视听结合教学能使学生对《植物生物学》(第三版)遍及各章的新知识进行轻松愉快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生物科学最新知识的过程中提高教学质量、增进教学效率。所以,教师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让《植物生物学》(第三版)的课堂教学活起来。
(三)改革《植物生物学》(第三版)教学模式
在《植物生物学》(第三版)的教学中,需要教师的变通,让教学遵循灵活性原则,即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的实际情况设计出独特的教学方法,以适应中职涉农专业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水平。目前比较常见的教学模式是:复习提问――导入新课――新授课――总结――复习本课内容――处理习题――下课,这种单纯的知识教学是当前广为盛行的所谓“规范”的教学模式。从本人多年的教学体会来看,这种完全采用讲授法的教学模式无法吸引现在的中职涉农专业学生,达不到教学的目的,也起不到真实的教学效果。本人提倡采用讲授、阅读、学术讨论、小组学习、现场调查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多种教学模式的融合,它将传统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增加讨论课,以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激发兴趣、提高素质的目的。例如,通过引导学生对教材28个知识“窗口”的阅读以及对教材配套的数字课程的学习,或由教师指导适当开展一些学术讨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可使学生了解植物生物学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或热点,十分有助于活跃学生的学术思想,并可引导和激发学生探求植物科学未知领域的欲望。
(四)拓展《植物生物学》(第三版)教学视角
对《植物生物学》(第三版)的教学,教师在传授生物学知识的同时,还应尽量拓展教学视角,以培养中职涉农专业学生多方面的素质。
1.哲学视角。尽量拓展哲学视角,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向学生开展生物科学方法论和价值观教育,让学生树立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性是其突出特点的观念,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哲学素质。
2.美学视角。从不同的方面让学生感受美,如生物的自然美,生物学知识的科学美,教学语言和课堂结构的节奏美,教学器具的结构美,生物学家的心灵美等。正确引导学生追求美,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做到以美引真,以美促善。
3.心理学视角。研究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遵循和运用其规律指导教与学,可使教师更有效地教,学生更有效地学,从而提高生物教学的科学性和效率性。
4.伦理学视角。让学生接触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像人口、健康、粮食、环境、能源和资源问题,使学生意识到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伦理道德观和对人类的爱心,最终实现把“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
1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本课程相比较其它课程,计算公式以及结构原理图较多,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授课效果较差。同时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专业课学时又不断被压缩,本课程关联的专业课程较多,所涉及的生产工艺流程和主要设备达230多个,若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有限的学时内要完成相对较重的教学任务,则势必要大大降低教学质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了必要的改革。
1.1案例教学法引入课堂教学本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介绍基本理论和操作原理、主要计算公式、重点设备流程、设备原理图和结构图、设备主要技术参数及经验值等。由于多数情况下,学生难以看到实物,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不深,不能深刻理解设备在生产中的地位与作用。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互动式的教学,将传授知识从单向的灌输转为双向的交流,使学生变由被动听讲转为主动参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易懂易记、印象深刻,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目前,在国内多门学科的教学中已成功地应用。安徽工程大学生物工程专业在《酶工程》的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生化工程与设备》教学中,我们以设备为主体,结合工艺过程进行教学,让学生学习了解设备在生物工程产业化中作用。例如,在发酵过程中染菌是最容易发生的事情,以柠檬酸生产为例,让学生从设备的角度出发,探讨哪些设备和部件可能引发染菌。通过分组讨论,罗列出所有可能出现问题的设备以及部位,然后通过老师综合总结,将相关的、原先孤立的设备通过染菌这一线索串联了起来。采用案例教学法,使原先枯燥的设备流程以及设备结构图变得形象具体起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热情较高,普遍反映查阅资料能力得到提高,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锻炼了表达能力,也为以后的毕业环节奠定了基础。
1.2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保留传统教学的特色《生化工程与设备》课程教学中既包括设备基本原理的讲授,又涉及到设备的结构图以及在实际中的应用,内容覆盖面广,难度较大,还包括很多公式的推导。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势必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难以理解。多媒体课件是利用多媒体形式来展现教学内容,它具有很好的可视性,一改传统教学中形象不够直观等缺点,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教学效果,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感性资料,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与接受。为此,我们制作了《生化工程与设备》多媒体课件,把设备具体化,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仅减少了教师的板书时间,而且增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大信息量的传输,高密度知识的传授。特别是设备的原理图,由于采用不同的颜色显示物料流向,立体感很强,在教师的讲解下,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设备的工作过程,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都高,课堂收效很大。同时,在关键的公式推导过程中,依然利用板书,循序渐进,诱导学生,使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相对自主的完成公式的推导,提高了学生的推理与计算的能力,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2发挥工科特色,虚实结合,提高实践能力
生物工程专业是世界优先发展的高科技领域之一,生物工程技术人员的任务是实现生物技术的产业化。而我国的生物工程发展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这和我们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有很大关系。为此对于一所工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来说,搞好《生化工程与设备》专业必修课的实践教学改革,对于培养生命科学的复合型人才、创新人才是非常重要的。针对本课程的特点,从两个方面,加强学生在设备的设计和选型方面的实践能力。一方面加强学生对设备的模拟设计。例如,在发酵罐的设计方面,以醋酸杆菌氧化乙醇产乙酸为例,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情况设计机械搅拌式、自吸式等形式的发酵罐,对每一种发酵罐,通过改变径高比,从而又可以设计出不同型号的发酵罐。另一方面,加强生产实习,加强现场教学。本专业拥有小型啤酒生产线,学生通过啤酒生产实训,自己动手制作啤酒,掌握设备的使用技术以及相关的计算。同时,利用本地制药企业较多的优势,组织学生到企业现场学习。例如,在讲授GMP车间的流程及设备时,我们带领学生到张恒春制药厂参观,请厂里有关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教学,讲授GMP车间在现代生物工程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在现代化的设备前,感受与体验到生物工程专业的巨大的发展前景,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结束语
《生化工程与设备》是理论联系实践极为紧密的课程,其主要内容包含了现代生物科学和工程技术设备基本原理及应用,搞好本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工程应用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生化工程与设备》课程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改革探索,摸索出一种新的专业课教学模式,基本上解决了现用教科书与生物技术及生物工程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扩大了课堂信息量,锻炼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工作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师生互补,教学相长”,要求教师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丰富的积累,不仅懂理论,还要熟悉科研实例乃至生产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平常的工作中,多到企业进行调研,一定要把科研放在重要的地位,以科研促进教学,以教学带动科研,这样讲课才不至于空洞而无味,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的生物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
作者:项驷文魏胜华陶玉贵孟娜李婉珍葛飞单位:安徽工程大学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