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4 17:26: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对语文课程教学的建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湖南师范大学周庆元教授对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性质、特点进行了系统整理,认为有三大类七小项:(1)基本性质:工具性、人文性;(2)从属性质:综合性、实践性;(3)其他特点:基础性、多元性、辩证性。这种梳理是有意义的,但“比较”不明,因而特点也就不那么“特”了。
其实,关于语文课程与教学特点的表述,主要是通过语文课程与自然类课程、理论性课程比较后提出的,并从语文课程的特点、学生认识的特点、语文学习的特点以及语言文字的特点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特点。
1.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深远的,应该注重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充分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的人文感染作用。语言不仅有其“语形”,而且还有“语意”。“言”源于“意”,取决于“意”,只有感受了“意”,才能理解“言”,才使“语形”和“语意”统一起来。
2.学生认识的多元性。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历、情感体验、思维水平、认识风格等之间存在差异,他们对语文课程、语文教学内容、语文教学方法以及语文教学评价等的反应必然是独特而有差异的。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在认识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积极倡导语文教学的多元化。
3.语文学习的实践性。语文是一种工具,而掌握任何工具的基本途径是实践。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语文“践行”的海洋。语文学习的实践活动是开放而丰富的,主要有三种类型:语文课堂上的“听、说、读、写”实践活动,语文课堂内的其他实践活动,课外实践活动。其中第一种“言语”实践活动是最本质的。
4.语言文字的独特性。汉语言文字以形表义,音、形、义结合,有以下特点:(1)汉字的字音有400多个音节,如果采用“同音归类”的方法,就能简化识字过程;(2)汉字的字形千变万化,如果采用“据形明义”的方法,可以提高识字效率;(3)汉字的词义复杂,有同义词、多义词、反义词之分,如果采用“依文解字”就能快速而正确地理解字义;(4)汉语言文字还具有形象性、意会性、信息冗余性等特点,因而语文教学不仅要进行理性分析,也要重视整体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首次从“素养”这一角度对语文课程和语文教学进行新的规定,“语文素养”一词前后在“课标”中出现了十多次,在中国语文教学发展史上,首次把语文课程和语文教学确定为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它不是一种纯粹的知识或能力,而是一种综合性的涵养,是个体发展不可缺少的基本修养之一。笔者认为,语文素养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基本点。
(1)热爱祖国语文。这是爱国主义情感在语文课程与教学上的具体体现。热爱祖国语文包括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祖国的语言文化。
(2)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正确态度。主要包括:尊重祖国语文的态度;关心当代文化,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的态度;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态度;主动学习语文的态度;敢于对自己的言行负责的态度等。
(3)丰富的语文知识。对语文知识的规定主要是:在对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中规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背诵240篇诗文;在对课外读物的建议中规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外阅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在语法修辞知识要点中指出,学生应掌握词的基本分类、短语的结构、单句的成分、复句(限于二重复句)的类型以及常见的修辞格等。还要求把社会常识、科普常识作为教学内容安排在各年级的课程、教材之中。
(4)发展语文能力。包括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并促使这些能力适应学生实际生活的需要。
(5)培养语感。语感指的是对语言文学敏锐的领悟和品味能力,主要包括形象感、意蕴感、情趣感。语感强调个人经验、个人感悟和个人的语言修养。
(6)提升思维水平。语文课程以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为重点,让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7)养成良好的个性。个性是个人面貌的独特侧面,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良好的气质和性格,如自信、自主、创意等;二是良好的语文品质,如个人的语言习惯、语言风格和语言品位等。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 生本理念 途径
生本理念作为一种新式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与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贯彻生本理念,不仅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地位,还能渲染课堂学习氛围,促使小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与语文知识学习中,并且学习效果得以增强,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学语文课堂贯彻生本理念的必要分析
首先,是新时代背景下对小语文课堂教学的具体需求,小学语文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基础的语言知识、理解能力、沟通能力和语文素养,时展与变化,对语文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生本理念在语文课堂上的贯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语文知识学习,还能引导他们树立自己为课堂主人翁的意识,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与时代特色。其次,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需求,从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来看,虽然已经开展数年,但从具体实施情况来看,仍然存在部分问题,如课堂教学过程过于枯燥乏味,学生学习注意力不易集中等。针对这些问题,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贯彻生本理念,能够从具体教学现状出发,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提高语文课堂的趣味性。
二、小学语文课堂贯彻生本理念的具体途径
1.创造平等教学环境,改变师生关系。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贯彻生本理念,首先教师应该从根本上了解和认知生本理念,使传统师生关系得以改变,从学生角度出发看待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创造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环境。对小学语文教学来说,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在教师组织下构建具有美好生活与学习形态特色的学习过程。整个教学过程应该开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与愉悦,并且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充分体现生本理念的教育原则,以此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与动力,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配合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学习语文知识。针对教师预设的各个教学环节,学生都能主动接受和配合,从而最大限度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增强小学语文课程学习效果。
2.创新语文教学方式,发散学生思维。
小学语文教师在具体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想全面贯彻和落实生本理念,需要不断创新符合时代特色与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增强小学语文知识内容的趣味性,以生动有趣的语文知识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以免教学过程机械沉闷、枯燥乏味,促使小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学习注意力集中。同时,教师需要巧妙设计教学方式,针对语文知识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引导小学生善于动脑思考,鼓励他们发散思维,充分发挥自身创造能力与想象能力,在思维发散过程中学习、理解、掌握和运用语文知识,并且找到有效的学习路径。另外,在小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教师应该给予适时帮助或点拨,紧抓学习重点,拓宽学生语文知识视野,培养其分析能力。
3.关注课堂教学过程,教学设计合理。
生本理念的本质是以学生为本,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贯彻生本理念,在教学设计环节,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想法与见解,多征求他们的意见,从而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小学语文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对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和应用能力进行全方位综合性考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融入学生意见与见解,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重要作用,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热情。例如进行《让我们荡起双桨》教学时,针对课堂教学过程,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提前告诉学生,围绕《让我们荡起双桨》教学设计询问学生建议,然后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是欣赏教学、情境教学还是合作教学?在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之后,整合学生的意见与建议,最后应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4.优化语文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
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贯彻生本理念,应该针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以生本理念为根本,强调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加强实践教学,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与意义,从小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在具体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实践性活动,让学生亲身接触和应用语文知识。例如教师可以针对语文课文内容改编为情境短剧,让学生进行表演;或者设计一些可以锻炼和发挥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小游戏,让他们在课堂活动中锻炼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同时发挥小学生发散性与创造性思维的优势,促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获取语文知识。另外,教师可以组织小学生参加户外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身接触大自然,在大自然中找到学习语文知识的灵感,从而提高语文表达能力。
三、总结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贯彻生本理念,不仅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还符合小学语文课程教学需求。因此,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小学语文教师应全面贯彻和落实生本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提升他们的语文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玲娓.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关键词 语文课程 教学计划 教师
教学设计是教育学术语,它是在20世纪60年代形成的。一般认为,教学设计是确定教学目标的基础,是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并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以下是对语文教学设计的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以教材作为设计的主要任务
阅读教材是搞好一语文课教学设计的关键,必须从钻研教材开始,揣摩课文语言文字入手,正确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通过阅读教材明确本课书的主要任务。既要读教材,又要在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课文语言文字的准确、鲜明、生动。读懂教材的内容,编排意图,作者的写作目的,认真反复地读。只有深入钻研大纲,全面领会大纲精神,备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才能减少或避免,教学质量才可能提高,教学的方向才能清楚,通过认真的揣读,细心的研读,明确本课书要完成的任务,初步分清知识的类别,就是说既要从文入手理解作者为何如此表述。钻研教材不能只停留在理解它写了什么,重要的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这些内容,必须研究它是怎样写的。
教材是教学之本,教师在运用教材教学时,可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二次加工,超越教材,只有明确了教材中的教学任务,我们才算为教学设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大纲是教学的纲要,是执教者从事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确了教学任务之后,应带着任务去翻看大纲对教材中所涉任务的要求是怎样的,从而分清哪些是需要学生认识了解的一般知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学科的性质明确而具体的规定。
看大纲引导设计定目标。应做到心中有数。也可以考虑用课外资料来充实教材,在此基础上确定本课的知识、技能、情感目标、并初步确立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哪些是需要学生细心理解的基础知识,哪些又是需要学生认真掌握的技能。同时,他们具有时代性、典范性、文质兼美、适合教学,这样可以使语文课更具有多样性。做到“以纲定高、以纲确标”。
二、辅助课程设计思路
教参是我们教学的辅助材料,为我们的教学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和经验。在明确了任务确定了知识标高的基础上,再去仔细阅读教参所提供的参考和建议就能上自己的设计在标高的控制下合理化、科学化、准确化,并根据教参上所提供的参考与建议,结合自己所构想的教学思路进行知识的再重组,能力培养的再设计,教法学法的再融合。 教学延伸要适时和适量,语文课堂延伸何时何地进行延伸,怎么样进行延伸应该是教师无比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深厚的生活底蕴作为储备的自然产物,进一步使教路、学路及作者的思路在相互揉和中三路同轨,同时根据教参明确重难点,搞好课时安语文教学设计之我见余雄飞 (金铺中学 湖北省 438705)摘 要 语文课程教学设计应该根植于生活,有效拓宽语文教学的空间。它包括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学习,通过特定的情境,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形成学习任务,展开学习活动;通过特定的情境,使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联系。达到语文教学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语文课程 教学计划 教师排,目标的初步分解以及相关环节的初步设计,语文教学的教学方法讲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语文课堂的教学延伸形式也应讲究形式多样,如开发资源、改编课文、比较阅读、读写结合从总体上把握设计中应注意的关键环节,使教学思路在更合理、更科学的同时清晰而紧密联系,融合而各自分明。
三、以学生作为课程设计的主体目标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从教学目标引发的问题为出发点去设计教学,预计学生完成任务时可能会遇到的障碍,让任务在头脑中能有一个明晰的印象。关键在于把握学生己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新知识、新现象的矛盾,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或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发现这一矛盾。
要了解学生兴趣、需要和思想状况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已掌握知识、技能的质量。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体。老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把重点放在如何激活学生头脑中己有的经验上,并借助问题解决,促进学生自由的发展,促进学生已有经验的自然生长。
摆脱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由课内走向了学生的实践。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完全靠教师求调控。从传统的“教师、教材、黑板”为中心的教程式设计观,转向了“为学习而设计’,“以学习为中心”的学程式设计观。但要想在教学中做好这一点,课前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在搞教学设计时,心中想着学生,时间让给学生,教法学法顾着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由于拓宽了教学的空间,学生真正感受到学到了属于自己的知识,有一种充实而满足的感觉。将设计的实质往导兴趣、导思维、导方法、导创新上倾斜,还学生的学习本位。从而使学生形成我要学”的良好心理效应,这样,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也越来越浓。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锻炼思维、发展创新能力。符合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需要。即教学延伸的内容要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性情,能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升学生的人格。
【关键词】异本新教材 教材内容 话语体系 合适性
小学语文科教学论(也称教学法)教材数量极多,良莠不齐,特别是教材内容值得反思与探讨。笔者把新课程改革以后编写的教学论教材称为新教材。这里择取比较典型的影响较大的两部新教材对其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并对教材内容的合适性作出评价。这两部教材均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分别是由倪文锦主编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和江平主编的《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以下简称倪本和江本)。这两部教材在逻辑框架的设置、“研究领域”的关注点和话语体系诸方面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导致了教材内容不同程度的差异。
一、逻辑框架:对话与建构
倪本教材的逻辑框架,主要以语文课程标准作为课程内容并将它教材化。其基本思想是:以对话的姿态,“交换一种理念,重建一种关系”。江本的逻辑框架是,基于以往的理论和经验并结合新课标和新课程实践经验作为课程内容,并将它教材化。其价值是:以知识建构为取向,满足“教师系统教学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和一般教学工作的需要”,比较注重实用。正因为这样, 江本与倪本教材章节内容的安排有显著的差异。
1.即使章节标题相同或相似,但内容也相差较大。
由表1可见,江本在论述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时的视点在“技术”(方法)上,重点阐述的是哪些现代教育“技术”、如何与语文教学整合。倪本聚焦于现代教育技术对语文教学和对人才培养的影响。重点阐述:①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和计算机辅助语文教学;②插入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内容,阐述了现代教育技术成为实现一些建构主义教学方法实施的条件和基础;③现代教育技术对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意义等。在更宽泛的视野里论述了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的关系和意义、方法与价值。关于“小学语文教师”的论述,倪本的视点在“教师的素养”上,围绕理念转变、角色转换、能力提升来展开内容;江本的视点在教师角色和教师专业发展上,两者在表述也有差异。
2.有的课程内容,在章节的布局上有差异而且论述的侧重点和分量也不同。
比如,关于“小学语文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江本分两节来论述,倪本分两章进行论述。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等,江本放在一章里分五节来论述,倪本独立设章分五章进行论述。这是因为教材核心概念的差异而使逻辑框架有所不同。江本是围绕核心概念“课程”与“教学”来结构教材体系的,试图将“课程”地位和意义突出来。倪本的核心概念是“新课程教学”,所以“课程”意义是分散在许多章节里面的,只有在“校本课程与小学语文教学”一章里比较显眼。正因为这样,在专章或专节介绍小学语文教材时,倪本限定在新课程实验教科书,专章分别介绍了“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的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及教学案例,以突出“新课程教学”概念的内涵。江本专节介绍“小学语文课程教材”,讨论了“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的发展”、“国外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的编写原则”、“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的使用”等问题。虽也有对新课程实验教科书的介绍,但只是“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的发展”中的一部分内容。这样安排显然是根据江本教材自身的逻辑框架来设定的。
3.章节内容的取舍也有所不同
倪本在章的内容设置上比江本多了两项内容,一是绪论“新课程的价值追求和语文教学的转型”,二是“校本课程与小学语文教学”;少了三方面内容,一是“小学语文学习”中的“小学语文学习特点”和“小学语文学法指导”;二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小学语文教学规律”、“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和“小学语文教学策略”;三是“小学语文教育研究”。显然,这些作为章节内容的取舍,也与教材不同的逻辑起点有关。
由于以上原因,江本和倪本的教材内容所针对的教学对象是不同的,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前者比较适合准教师的学习,后者适合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或培训。因为倪本教材的基本思想就是“交换一种理念,重建一种关系”,也就是说,在职教师通过倪本教材的学习,对传统的教学理念需有一个“颠覆与重建”的阵痛过程,并最终确立新课程教学理念,建立起一种崭新的教学关系。而准教师对语文学科教学论的学习,虽然也要树立起新课程教学理念,掌握新课程教学的方法,但必须对传统的教学知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最终走上“继承与创新”的路子。
二、“研究领域”:继承与创新
“研究领域”这里指小学语文科教学研究所涉及的范围及诸多的研究课题。对“研究领域”中内容的取舍实质上是课程内容的取舍,一旦选取“研究领域” 中的某些课题,这些课题便是课程内容的一部分。所以,“研究领域”的内容取舍,具体规定了教材内容是什么。
1.“阅读教学”部分的内容体系
显然,江本“阅读教学”部分的内容体系侧重于“实用性”,其中“阅读教学理论的关注点”和“阅读教学的内容与方法”,不管是谈理论或述经验都是以满足“实际操作”需要为出发点的。而倪本侧重于倡导一种新的理念,其中“阅读教学实施的方法和策略”中提及的“感受阅读乐趣”、“丰富阅读活动”、“注重阅读体验”、“学会多种读法”、“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是新课程改革实践中的经验概括,这种概括主要是在肯定并推介“一种新的理念”。其中,倪本“阅读教学评价”中论述了“语文课标中对阅读评价的规定”和“评价的实施”,实际上也是在强调新课程理念。所以,倪本试图超越一种视野,扩展某种理论边界。这种愿望和努力,在“作文教学”部分的内容体系中也是显而易见的。
2.“作文教学”部分的内容体系
表3中列出的“研究的领域”7个方面,江本和倪本在内容上几乎不重合。江本关注的是教师急需掌握的基本的习作教学理论和经验,而倪本在指出了“当前习作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后,选择了“课程标准的写作取向和国外小学作文”以及“小学生作文的心理过程模型”这两部分内容加以论述。这样结构内容,编者试图为“当前习作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提供全新的思路。在编者看来,“当前我国小学作文教学尽管存在上述多方面的问题,但根源是一个,就是受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影响”,[1] 所以,“课程标准的写作取向”和“国外小学作文”的理论与经验,以及理论上比较成熟的三种“小学生作文的心理过程模型”,是小学语文教师必须理解和掌握的。
倪本,放在历史与现实的背景和基础上,放在学术视野里来审视、论述选定的内容,如“档案袋学习的评价”。对问题的讨论及相关性理论的梳理比较清晰。
江本,淡去了一些理论背景,剪除学术的缠绕,直接面对问题(话题或课题)加以阐述,所以对问题“是什么”的论述比较清晰。
三、话语体系:规范与重建
“话语不同于言语,相反,它指语文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限定下的群体表现形式。它是隐匿在人们意识之下,却又暗中支配人们言语、思想行为的潜在逻辑。”[2]简言之,由于概念(术语)选用和意义表达风格的不同话语体系也就不同。话语体系的差异,会影响学习者接受教学内容时的思维方式甚至是学术思想和方法。下面例举四个方面的内容,比较江本与倪本在话语体系上的差异。
1.“课程性质”部分的内容及其表述
语文“课程性质”是语文教学史上的若干问题之一,是教学论学科内容应当涵盖的要素。所以历来的语文科教学论(教学法)都会关注和重视对它的讨论和阐释。江本的阐释是从“对‘语文’的辨析”开始的,即以“‘语文’的辨析”作为阐释“课程性质”的逻辑起点。这是沿袭了以往阐释“课程性质”的表述方法,即从语文自身来考察这门课程的性质。然后阐述了“语文课程的阶段性”和“小学语文课程的学科性质”两部分内容。在阐释了“对‘语文’的辨析”后论述“语文课程的阶段性”,最合理的解释是,试图明确“课程性质”在各个阶段的课程教学取向,即小学侧重于语言文字教学,初中侧重于语言文章教学,高中侧重于语言文学教学。可能编者考虑到以前的语文教材编写上也有这种倾向的事实。“小学语文课程的学科性质”这部分内容分点论述了“学科性质的认识”、“学科性质的思考”、“学科性质的关系”,以此来明确“小学语文课程的学科性质”是什么的问题。显然,编者的意图是试图更加具体地明确“小学语文”的课程性质。
倪本对语文课程性质的阐述,风格上与江本有较大的差异,即“对我国语文教育研究百年历程概貌式的考察”,以展示性质的演变过程,理解课程性质的定位表述,并在此基础上揭示概念的内涵。选取的内容为:“特殊历史时期政治运动的回响”(1949~1966);“工具性与思想性的震荡式交替”(1978~1990);“课程取向‘人文性’的表达”(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此基础上,概述了“《语文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的表述及含义”。从这样的角度阐述“课程性质”,学理清晰,立足点稳定,避免了一些枝枝节节的问题纠缠。
2.“语文档案袋评价”表达意义的风格
倪本,分两段来论述“语文档案袋评价”的内容。首先,将其置于“质性课程评价”之中,作为“质性评价”的典范之一来讨论其内涵和构成。其中的概念、术语直接源于国外文献,所以是基于国外文献的话语体系。这样表达,站在学理的高度,理论背景清晰。其次,作为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重要思想来讨论,重点解释档案袋评价的方式。这是以“质性课程评价”理论为学理基础来解读课程标准“评价建议”中的概念即“语文学习档案袋资料”。如果说前一点是学术研究的表述,那么后一点便是教学文件的解读,这种“解读”指向新课程教学现实。
江本,“语文档案袋评价”称为“小学语文学习档案袋”,置于“小学语文学习评价”之中,以知识认识体系即“档案袋的内涵”、“档案袋的构成”、“档案袋的特点”、“档案袋评价的具体操作”来展开论述,淡去了理论背景,突出了关于“档案袋评价”的知识。这种表达往往需要将已有的文献包括国外的文献进行整合并认作是“普遍真理”,即非一家之言。
3.“课程评价”概念的整合与切分
表4中,“课程与教学评价”,倪本用“课程评价”这个概念概述,江本用“课程评价”、“学习评价”、“教学评价”三个概念概述。倪本的“课程评价”表述与“课程性质”的表述在风格上是一致的。江本的表述有利于操作,但内容上难以避免重复。
4.案例素材与理论素材的处理
案例素材的取舍上江本选用了比较具体完整的案例。它起到的作用是,增强感性内容,平衡理论性内容与实践性内容,提供直接的课程教学经验。而且,这些案例在教材中往往被作为阐述理论的印证材料,教材在论述中对案例前后钩连,充分演绎,增加了感性色彩。
倪本的亮点在于学理的光辉。虽然也有一些短小案例穿插其中,但几乎都是概述性的,服从于理论论述的需要。
四、教材内容选择与阐述的建议
语文教学论学科的教学任务重在培养语文教师的教学素养包括教学知识、教学能力和教学情感等,具体应注重:一是提高学生的教学理论水平,增强学生教学设计与评价以及问题研究的思维能力;二是引导学生结合实际,把所学的教学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品格,并用于指导和改善自己教学与研究的行为。
显然要完成这两个方面的任务,不仅要靠教材的作用还要发挥教学的作用,但教材必须体现:在论述系统教学知识的过程中渗透一套学术规范和思维方式,这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关于“课程性质”,倪本教材对我国语文教育研究百年历程进行了概貌式的考察,展示性质的演变过程,理解课程性质的定位表述,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人文性”概念的内涵。这个表述过程不单是要科学地揭示“人文性”概念的内涵,而且蕴涵着一定的学术规范和思维方式。如果忽略这一点,那么学生可能获得了知识而丢弃了“学术规范和思维方式”,势必降低学生素养的培养。
1.语文教学论教材内容的选择标准
教材内容的选择可以围绕“用‘什么’来培养起学生的教学素养”的问题来思考和把握。
从现成的教材看,不管依据什么样的逻辑框架组织起来的教材,其内容都没有超越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的“研究领域”。但是进入教材的内容未必都是合适的,未必都能对培养学生的教学素养起到作用。可能是笔者孤陋寡闻,至今尚未看到过语文教学论教材内容的选择标准。但是,反思以往的教材内容和教学经验,语文教学论教材内容的选择恐怕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有利于教学经验的传承与创新
任何教学创新都是基于传统教学经验的,新课程改革也不例外。而且,就学习者而言首先需要的是经验建构,没有一定数量的经验作为基础,创新是难以进行的。所以对待传统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经验,正确的态度应该:①要反思,②要学习。江本教材比较注重教学经验的介绍和阐述,试图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2)有利于改进和完善学习者的思维方式
每一门学科都不应该忽视对学习者思维方式的影响。如上所说,语文教学论教材不仅是传授一套系统的教学知识,还要对学习者的学术规范和思维方式起到影响。所以,对教材内容选择和组织,还必须考虑到教材要有利于改进和完善学习者的思维方式。
(3)有利于语文教师专业化建设
就教学而言,教师专业化集中表现为教学专业化,包括:掌握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知识的运用;为维护前途而进行超越专业的自我提高;在基本知识和技术方面的正规教育等。就目前的情形看,教师专业化在教学专业化层面上可以落实到以下两个方面:
1)用专业知识来解决学习与工作中遇到的问题。1980年,《世界教育年报》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主题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提出“专业化的目标是发展教师的教育教学的知识和技能,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这种以发展教师的专业能力为目标的取向应是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事实上,在教学层面上教师(包括准教师)不习惯用专业知识来分析与解决问题。比如,针对一些研讨课的评课,很多教师都是随便讲几句。这“随便讲几句”往往没有多少“技术含量”即缺乏理论和学术规范。所以,教材内容要提供这方面的“技术含量”。
2)向学者型、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发展。教师成为研究者。这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教师成为研究者”中的“研究”的特征是反思、探讨和总结,以此实现观念更新,知识创新。倪本教材在这方面提供了范式,有许多借鉴的经验。
(4)突出语文教学研究的重点,反映新的研究成果。
新课程改革中,吸收了诸如“语感”、“对话教学”、“档案袋学习”等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对引领当前的新课程改革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这些研究成果是教学论教材“当然”内容。但是,新的研究成果非常多,所以还要做筛选的工作。有的教学论教材在对新的研究成果的选用上不够谨慎,结果是多而烂,排挤了传统的优秀的研究成果。
2.建立和规范语文教学论的话语体系
所谓建立和规范语文教学论话语体系,就是强调教材内容的“合适表达”。这里强调一点,即采用中西融合的、通俗易懂的话语。教师不是专门的理论研究者,教材若大量使用新概念或外来的术语,就会增加学习者的心理困惑,降低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效率。所以即使要引用国外的相关理论来拓宽理论边界,提高理论的“硬度”,也不能毫无节制的。这里以概念为例,比较一下倪本和江本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表述的话语差异。
表5中倪本,A类概念13个;B类概念43个。江本,A 类概念11个;B类概念30个。显然,A 类概念差别不大;B类概念差异很大,而且倪本的B类概念理论色彩更浓,即理论的边界更宽,并大多需要作具体的解释。江本的B类概念基本上是传统的话语。事实上,这两类概念组成了“课程的基本理念”的基本的教材内容。虽然“课程的基本理念”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既定内容,但由于两个版本在阐述时所使用的话语(术语)不尽相同,教材内容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诚然,对“课程的基本理念”的阐述没有固定的形式,只要达意即可,但是某种形式(话语)一旦进入教材就有适合与不适合的区别。按照皮亚杰的理论,知识建构主要是依赖于同化和顺应两个机制来完成的。生硬搬用一些外来术语或者用以阐述对象的概念大多需要重新阐释,那么学习者的知识建构总是处于顺应状态,是非常费劲而且往往不受学习者的欢迎。虽然顺应对于重构学习者的学习心理有好处,但前提是学习者必须有足够好的接受能力,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从转型时期的教育理论研究和传播来看,中西融合的通俗易懂的话语体系比较适合当今教材的改革与发展。
〖*本文为2006年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初等教育本科小学语文(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内容建设”研究》(浙教科规办[SC150])成果之一。〗
〖注 释〗
摘要:如何让技工院校的语文课教学变得实惠有效,需要教师在实践中转变教学思维,并针对新问题新情况施以有效的教学策略,注重细节引导,切实做好语文课程的教学改革工作。
关键词:语文课教学;教学实施;细节;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006-01
随着技工院校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已逐渐由传统的“知识本位”向“以人为本”转变;与此同时,“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在)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这使得文本内容在语文课的教学过程中被逐渐弱化了,即:师生课堂活动与文本渐行渐远,而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课外内容拓展和趣味活动设计,甚至学生所学专业的典型职业岗位的基本能力的训练环节上。这实际上已经偏离了语文课程改革的既定轨道,不但不能很好地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更令他们对语文课产生错误的认知和定位。
因此,如何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又能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主动性,仍然是困扰广大语文教师的现实难题。而加强和创新的目标和要求,实际上就是要寻求传统教学与改革之间的平衡点,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实施和创新的良性互动中逐渐完善。
一、在教学实施上的建议
(一)以人为本,立足人文性和工具性本质,突出职业性特质,正确定位课程教学目标。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的主要任务,不是教学生研究语言,而是教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机统一是它的基本性质,而技工院校的语文课程还应当具有一定的职业特色,而在文化多元化的现代社会里,语文还要代表时代精神的主流。具体而言,就是要注重培养作为合格公民和合格职业人最基本的人文素质和最基本的语文能力,注重口语与礼仪、应用与写作等功能性内容的教学。根据生源实际的语文状况,而不是其应然状况,在教材内容的使用和学材案例资料等的选取上,应适当强化活动,浅化理论;突出教化,淡化文体;简化内容,降低难度。力求“宽、浅、实、新”,避免“繁、难、艰、深”。
(二)将教材学材化,追求呈现方式的科学性和适用性。
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等现代学习理论,结合现代教育和课程理念,应当在教学中践行“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线,以能力为本位,以人文素养为灵魂”的理念。不把学生当容器,充分尊重学生的全员、全程参与的主体地位,以技校生实际具备的态度状况、认知水平和能力水平为基准,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性为出发点,以满足学生做人、处世、做事、求知的心理需求为归宿,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大胆打破文体循环、知识中心、讲读中心等老面孔。要以内容带动形式,使学生在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文教化活动中,将人文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以及语言运用能力教学自然融合,以学生认知水平和思维素质的提高带动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三)努力与时俱进,授课过程和课堂组织力求做到时代性、典范性、实用性、趣味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的特点,不仅在于诉诸理性、诉诸思维,更在于诉诸情感、诉诸心灵。我们要走出经典崇拜,重视“爱教乐学”,采用更为亲切活泼的语体风格展开教学。而在课堂组织上更要坚决打破传统,切实提供一个开放交流互动的学习空间,将过去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培养独立探索、开拓进取的能力,令课堂教学过程充满民主、个性和人性,将课堂氛围真正活跃起来。
二、在教学细节上的实施建议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上述教学建议得以实施需要多个重要细节组成。教学过程中的某一个细节很有可能就是突破重难点、达成教学目标的关键点,需要教师用心发觉,注重思考和总结;同时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和技巧以促成某些“细节”的产生从而进一步推进教学,顺利完成授课任务,收到“四两拨千斤”“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具体而言:
第一,不仅要研究教育教学理论,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设计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环节,而且要在“善导”上下功夫。例如,在现行的全国技工学校语文通用新教材中,很多课文都不再是传统的名家名篇,还有很多摘自网络的短文或故事,看似欠缺知名度或完整性,对于这些选文背景或未引用完整的部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有意挖掘这段空白,让他们根据自身的生活积累和经验,或续写或改写,补上这段“空白”,从另一个侧面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
第二,重视教学中的提示、引导与点拨,以及注意适时、适度和巧妙性、启发性问题。提示是教师在教学中调整学生注意力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纠正学生认知马虎,培养认真学习习惯的一种方法。有时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学生的智力越过“波峰”逐渐向“波谷”回落时,难免会出现探究中的“走调”和“跑题”现象。此时通过教师适时适度的提示,能够使学生思维得以收拢,保持思维的紧张度。比如,授课中如果发现有学生眉头紧锁、精神恍惚, 可以将教学稍停,用“激励”的语言进行“精练”的提示(即不要停顿太长时间),起到“向心力”加速旋转的作用即可。
引是指帮助学生走出困境,它可以是行为、动作上的,也可以是思想、技术上的;而点拨则是进行指点或启发。这是一个递进的过程,在于带领学生开动脑筋,深入思考。比如,在指导学生写作、描写春天漫天的飞花美景时,大家都认为“美”但“美”在哪儿却一时说不上来。此时,教师巧妙一点:花瓣像什么在飞舞?学生便能马上联想到:像蝴蝶一样在林间飞舞;有的学生则补充:像黄蝴蝶、红蝴蝶……而有的学生则领悟到:树叶活了!这是有生命力的美……
三、结语
语文既是一门传承先进文化和担当塑造现代人格重任的重要基础学科,又起到丰富德育形式和内容的积极作用。只有那些符合时代精神,贴近社会、贴近岗位、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又文质兼美的文字才能真正拨动他们的心灵之弦,引起情感的共鸣。也只有这样的教学改革理念和思路才可能是真正具有价值的,也才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在实践中的努力方向,需要我们在此指引下针对新问题新情况施以有效的教学策略,切实做好语文课程的教学改革工作。
一、高师语文教育学专业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名称混乱
众所周知,早在1986年1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上就将“教材教法研究”更名为“学科教育学”,相应地高等师范院校“语文教材教法”的名称也自然应更名为“语文教育学”,然而时至今日,这门课程的名称仍然五花八门、叫法混乱。调查表明,目前师范院校语文教育学课程的名称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①语文教材教法;
②语文教学论:
③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④语文教育学。
(二)课程被边缘化
语文教育学这门重要的课程存在着被边缘化的趋势,表现为
1.必修课程课时被压缩。一些师范院校中文系将本科语文教育学这门必修课程的课时由原来的76课时压缩为54课时,使得原来要一个学年才能学完的课变为一个学期就要学完。这样,对于这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要在短短的54课时之内,既要讲解理论知识,又要训练学生的教学技能,二者兼顾是比较困难的,很难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必选课被改为任选课。即将一些师范类学生的专业必选课程诸如《语文名师名课研究》、《语文教材研究》等改为任选课程,即可选可不选,同时增加了相当多的五花八门的选修课程,包括像养生学之类的。由于那些课程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因而造成了不少学生放弃专业选修课程。
3.实习方式被改变。一些院校为了减少自身的麻烦,将本该学校组织的集体实习改为学生个人找单位实习。这样事实上造成了一种“放羊”的方式,学生的实习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三)教材选用杂乱
1.级别不一。有的院校使用国家级教材,如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刘淼教授所撰写的《当代语文教育学》(2005年2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华东师范大学倪文锦教授主编的《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2003年5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2004年11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等等,有的院校则采用省级教材。这类教材往往由省属师范大学的语文教育教研室或省级语文教学法理事会组织编写。由于级别不一样,相应的学术质量也有区别。
2.内容不一。有的院校采用的是“语文教学法”系列的,有的是采用“语文教学论”系列的,有的是采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系列的,有的是采用“语文教育学”系列的。
3.年代不一。有的采用的教材是2005年出版的,有的则是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出版的,年代相差将近二十年。
(四)教学设施落后
1.教学资料匮乏、内容陈旧。在很多师范院校中文系的图书室中,有关语文教育课程方面的参考书籍少的可怜,零零散散,而且多半放在不为人知的角落里。有些著作版本太老,还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初。另外,一些必备的教学录像资料也没有。
2.教学设施落后。语文教育学这门课程由于其培养任务的特殊性,应当尽量做到小班上课,小班实习,进行微格教学。而目前的情况是,很多学校没有微格教室,甚至连一台教学摄像机也没有,教师只能采取上百人的大班上课,学生的教学实践也只能采用一只粉笔,一张嘴,学生讲,老师评。
二、高师语文教育学专业走出困境的对策
(一)加紧正名,统一称谓
由于课程名称混乱,使得高师语文教育学专业课程理论建设受制约、课程教学内容差别大。这将不利于课程体系的建设以及对未来语文教师的培养。因此,应采取措施统一课程名称。
1.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规范名称。可以通知,要求各高等师范院校的“语文教材教法”、“语文教学论”统一改为“语文教育学”,并不准私自确立名称。
2.学术团体自行带头更名。如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学法专业委员会可以带头改名为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育学分会,各省、各地的分会也统一更名,这样起到示范作用。
(二)强化领导、加大投入
当前,部分师范院校中文系(文学院)对语文教育学课程课时进行压缩,把一些专业必选课程改为任选课程,对于教学设施的投入不足,说到底,是由于这些师范院校中文系(文学院)对这门课程重视不够,认为这门课程无足轻重。其实不然,从大的方面讲,这关系到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文学院)的定位,乃至生存。从小的方面来看,直接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就业,关系到他们的前途。为此,笔者建议
1.强化领导。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文学院)语文教育学课程不仅仅是几位教师的事情,它涉及到教学、实习等工作,关系着每个学生的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当由有关领导专门分管。应当建立相应的制度来规范和保护这门课程,定期召开教学会议,倾听一线教师的意见和建议。有关领导应当经常深入一线课堂,了解学生的学习和实习,了解学生的需求。
2.加大投入。应当为语文教育学课程提供专门的经费保障,购置必要的教学资料、配备必要的教学设施,包括微格教学实验室。应当为语文教育学教师的进修、培训、参加研讨会提供必要的经费。应当有意识地扶持语文教育学课程的理论建设,为其提供经费保障。应当为学生的教学实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加快整合,加强沟通
1.整合课程体系。笔者认为,各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文学院)语文教育学课程之所以在课程内容、教材使用等方面存在着各自为政的局面,其根本原因是因为教师们对于语文教育学课程体系认识不一,笔者认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刘淼教授所著的《当代语文教育学》(2005年2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比较好地构建了语文教育学的课程体系。这本著作的语文教育学体系由三部分组成:语文教育、语文教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育部分中,作者论述了最新教育理念对语文教育的冲击,包括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理论、后现代主义与语文教育;相关学科对语文教育的影响,包括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对语文教育的影响:语文教育理念自身的巨大变革;语文教育目标:语文课程。在语文教学部分中,论著涉及到语文课程标准、教材、基础知识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综合性学习、教学艺术、教学技术、教学评价等。在语文教师部分中作者撰写了语文教师的教学、教育、科研、心理、素质、成长等内容。综观这本著作,分类科学,体系严谨,应当成为语文教育学的标准体系。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国家和统一的象征。我国地广人众,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人口大国,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流动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为确保交际的正常开展和社会生产、生活的顺利进行,人们必须使用统一的语言和文字进行交流与合作,作为我国通用语的普通话也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我国于200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文字法第十条中更明确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并应通过汉语文课程教授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因此,在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应高度重视普通话的应用、学习和推广。本文深入剖析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对普通话推广的重要意义,分析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在普通话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对策若干,以期实现课程效果的优化和普通话的推广。
关键词:
高校;大学语文;普通话;推广
基金项目:
本文为教育厅课题,名称:《内蒙古地区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优化策略研究》(编号:NJZC310)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地域之间的经济贸易逐渐增多。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需要通过统一的语言相互交流。而普通话作为我国的国家通用语言受到人们的青睐。高校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地,而普通话的推广属于语言教学的内容,所以,我国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在普通话推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对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意义
(一)高校大学语文教学与普通话推广具有相同的目的
高校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是不断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领悟和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和道德修养。推广普通话的目的是便于不同语言区、方言区的人际交流,提高语言表达的实用性、功能性,使人们在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和新时期,学习和掌握普通话,推广和应用普通话,从而提高人民群众的国民素质,促进经济社会的前进、民族的团结、文化历史的优秀传承和祖国语言的健康发展。推广普通话与高校大学语文课程都能够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因此,高校大学语文教学与普通话的推广具有相同的目的,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有利于我国普通话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高校大学语文教材与普通话推广教材基本一致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的教材具有浓烈的人文倾向,选编了大量国内外古今优秀作家优秀作品,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大学语文教师十分重视学生的理解能力、朗读能力和说话能力的培养。加强对学生的文字识记、语音发音、节奏控制、语意表达等方面的锻炼,使学生能够熟练使用普通话进行交际交流,进行思维情感展示。而普通话推广所选的普通话培训和测试文章和内容同样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并且着重强调学生的发音、停顿、语速、语调、语法、词汇等朗读说话能力。由此可见,高校大学语文教材与高校普通话推广教材具有一致性,两者都强调学生运用普通话的能力。
(三)高校大学语文是推广普通话和汉语言文字的优秀阵地
我国早在1982年12月颁布的宪法中规定了“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标志着推广普通话是国家一项重要的语言政策,并更加明确了普通话在我国语言文字生活中的主导地位。自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确定每年九月第三周为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以来,已近二十年的推广虽较好地实现了2010年以前普通话在全国内初步普及的目标(1997年12月第二次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提出的推广普通话的新世纪目标),但距离“到2020年,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普及,汉字社会应用的规范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汉语拼音更好地发挥作用。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基本满足社会需求,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语言文字社会管理服务能力全面提升,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各民族语言文字的科学保护得到加强。语言文字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国家语言实力显著增强,国民语言能力明显提高,社会语言生活和谐发展”的《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总体目标而言,还需持续重视并积极加强普通话的推广,提高全社会对语言文字学习的重视程度,促进国民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提升。就《纲要》还指出,要“推进重点行业系统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要“加强学校汉语拼音教学”,要“充分发挥语言文字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载体作用,积极开展中华经典诵写讲等活动”,要在“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科学设置语言文字相关课程,以提高语文鉴赏能力、文字书写能力和语言表达与交际能力为重点,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及语言文字综合运用能力”。这些新时期普通话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中,无不将各级各类学校的语文课堂视为实施普通话教学及推广工作的主要阵地,重视其在推普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中国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大学语文设置的目的在于提高语文的人文性,使之与现代科学的精神相结合,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更多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各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是为各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以汉语言文字为载体,优秀文化遗产为精髓的文化素质教育公共基础课,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主干课程。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审美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外,还能够在国学文化、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素养,以国学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阐释国家价值观、民族价值观、百姓价值观,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可以很好地提升文化凝聚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营造良好思想文化氛围。《大学语文》课程注重人文传承与熏陶,但更注重现代汉语语音及文字的基础培养,可以在日常教学中更加专业化、系统化、理论化、技能化地培养学生,从而加强学生的汉语拼音理论与实践、汉字书写理论与实践、经典诵读理论与实践、写作技能理论与实践,切实提高普通话水平。所以说,作为高等教育的大学语文课堂是当之无愧的推广普通话和汉语言文字的优秀阵地。应该重视该课程的课程职能,充分发挥大学语文推普的专业作用。
二、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普通话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地域方言及少数民族语的干扰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普通话推广工作中受到地域方言和少数民族语的干扰。地域方言是人们的第一语言,从小时候学习说话开始,便一直使用地域方言,并形成习惯。在高校大学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受地域方言的影响较大,导致学生在普通话的学习和使用过程中,不自觉地采用地域方言的发音方法,严重影响了普通话的学习和推广。尤其是少数民族在普通话学习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少数民族的学生自小接触本民族的语言,而少数民族语言在发音方法及发音规律上与普通话有巨大差异,甚至我国一些少数民族语言与普通话不是一个语系,这些问题导致少数民族的学生在大学语文课程及普通话的学习中困难较大。以为例,内蒙古是一个以蒙古族为少数民族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包含了蒙古族、汉族、回族、满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等49个少数民族,地域横跨东北、西北、华北地区,地域辽阔。在自治区的行政区域内少数民族语蒙古语也是自治区的通用语言文字,在牧区有大量长期使用蒙古语作为第一语言交流的蒙古族,他们由于长期使用属于阿尔泰语系的蒙古语,因此不论发音方法或是习惯都与普通话有明显差异,比方说字调、句调、字形、构词、语法等方面,这就给普通话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另外,由于地域广袤,虽处北方方言区,但分布在不同地域的又分属不同次方言区,如有呼伦贝尔、兴安盟、通辽所在的东部方言区,有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所在的西部方言区,还有阿拉善所在的阿拉善方言区,使得各地区方言特色明显,并且“错”得不尽相同,这也给课程指导或者学生学习带来了艰巨的考验。
(二)教师素质有待提升
高校教师在大学语文课程普通话推广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师范性作用,其语言的发音方式及发音习惯会受到学生的模仿。而在一些方言氛围浓厚的高校,会出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用方言讲课的现象,还有一些教师普通话水平不达标,或是即便达标了但在实际教学中弃用普通话,授课或示范语言表达不够规范,误导学生的发音,不利于语文教学和普通话的推广工作。
三、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普通话推广的策略
(一)加强普通话教学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应重视普通话教学,使学生熟练掌握并学会运用普通话进行交流。为此,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应设计专门的普通话教学模块,教师向学生讲解普通话发音、书写、朗读、说话等方面的知识,加强学生的普通话能力锻炼。例如,大学语文课程可以设立单独的普通话学习单元,教师对普通话知识进行集中讲解,并加强学生语言能力表达锻炼。此外,在少数民族大学语文课程学习中,高校应积极引进专业的普通话培训教师,开设培训课程,做到让普通话知识和技能在大学语文课堂中日常渗透,在普通话专业培训中集中深入,从而多渠道使学生高效地系统学习并运用普通话。
(二)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在普通话推广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高校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为此,高校应重视语文学科教师的语言能力,组织语文学科教师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和考核,参加省、市、自治区普通话测试员培训和考核,参加省、市、自治区普通话培训教师培训和考核,在不断完善语文教师的现代汉语知识、教师口语知识、普通话知识,提高教师的普通话运用能力的同时,不断提高教师自身过硬的普通话语言素质,获取普通话测试水平高等级(至少一级乙等),或者跻身普通话测试员、培训员、训导员的行列,做专业测试评定和推广。只有这样,才能加快高校大学语文普通话工作的推广。对于有少数民族的高校,学校应聘请普通话测试等级高、语音面貌好的教师担任大学语文学科教师,并指导本校的普通话推广工作,逐步提高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及普通话课程的教学水平。
(三)设立普通话水平测试
设立普通话水平测试是推广普通话的有效途径。推广普通话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而普通话的水平需要测试来检验。因此,高校应设立普通话水平测试,并且将普通话水平测试与大学生的成绩和毕业标准相挂钩,激发大学生学习和使用普通话的积极性。同时,在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过程中,应对汉语基础不同的人或不同专业设置不同的测试结果标准。
(四)丰富教学实践内容
高校大学语文课可以结合《纲要》精神,采用灵活丰富的教学方式方法开展多样性的语言教学活动,如演讲、辩论、经典诵读、成语大赛、汉字听写大赛、话剧、小品等等,利用课堂的阵地,趣味性地加强学生参与普通话学习、运用、推广的热情,切实提高普通话水平。
(五)营造良好的普通话氛围
高校是推广普通话最好的场所。高校的学生较多,且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而高校课堂对学生具有较强的约束性,这些条件使高校普通话推广十分方便。因此,高校应积极重视普通话推广工作,营造良好的普通话氛围。例如,高校应要求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均使用普通话,方便师生之间的交流。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自觉使用普通话能够加强同学之间的互动。另外,高校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赛、校报征稿等方式,加强宣传使用普通话的重要性,营造良好的普通话氛围。
总之,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在普通话推广工作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其积极意义应该受到各高校的高度重视。积极研究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对普通话的推广的作用和策略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优化课堂教学实效,而且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作者:王娟 塔娜 单位: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语文课程 教学计划 教师
教学设计是教育学术语,它是在20世纪60年代形成的。一般认为,教学设计是确定教学目标的基础,是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并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以下是对语文教学设计的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以教材作为设计的主要任务
阅读教材是搞好一语文课教学设计的关键,必须从钻研教材开始,揣摩课文语言文字入手,正确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通过阅读教材明确本课书的主要任务。既要读教材,又要在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课文语言文字的准确、鲜明、生动。读懂教材的内容,编排意图,作者的写作目的,认真反复地读。只有深入钻研大纲,全面领会大纲精神,备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才能减少或避免,教学质量才可能提高,教学的方向才能清楚,通过认真的揣读,细心的研读,明确本课书要完成的任务,初步分清知识的类别,就是说既要从文入手理解作者为何如此表述。钻研教材不能只停留在理解它写了什么,重要的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这些内容,必须研究它是怎样写的。
教材是教学之本,教师在运用教材教学时,可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二次加工,超越教材,只有明确了教材中的教学任务,我们才算为教学设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大纲是教学的纲要,是执教者从事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确了教学任务之后,应带着任务去翻看大纲对教材中所涉任务的要求是怎样的,从而分清哪些是需要学生认识了解的一般知识。《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学科的性质明确而具体的规定。
看大纲引导设计定目标。应做到心中有数。也可以考虑用课外资料来充实教材,在此基础上确定本课的知识、技能、情感目标、并初步确立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哪些是需要学生细心理解的基础知识,哪些又是需要学生认真掌握的技能。同时,他们具有时代性、典范性、文质兼美、适合教学,这样可以使语文课更具有多样性。做到“以纲定高、以纲确标”。
二、辅助课程设计思路
教参是我们教学的辅助材料,为我们的教学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和经验。在明确了任务确定了知识标高的基础上,再去仔细阅读教参所提供的参考和建议就能上自己的设计在标高的控制下合理化、科学化、准确化,并根据教参上所提供的参考与建议,结合自己所构想的教学思路进行知识的再重组,能力培养的再设计,教法学法的再融合。 教学延伸要适时和适量,语文课堂延伸何时何地进行延伸,怎么样进行延伸应该是教师无比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深厚的生活底蕴作为储备的自然产物,进一步使教路、学路及作者的思路在相互揉和中三路同轨,同时根据教参明确重难点,搞好课时安排,目标的初步分解以及相关环节的初步设计,语文教学的教学方法讲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语文课堂的教学延伸形式也应讲究形式多样,如开发资源、改编课文、比较阅读、读写结合从总体上把握设计中应注意的关键环节,使教学思路在更合理、更科学的同时清晰而紧密联系,融合而各自分明。
三、以学生作为课程设计的主体目标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从教学目标引发的问题为出发点去设计教学,预计学生完成任务时可能会遇到的障碍,让任务在头脑中能有一个明晰的印象。关键在于把握学生己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新知识、新现象的矛盾,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或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发现这一矛盾。
要了解学生兴趣、需要和思想状况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已掌握知识、技能的质量。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体。老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把重点放在如何激活学生头脑中己有的经验上,并借助问题解决,促进学生自由的发展,促进学生已有经验的自然生长。
摆脱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由课内走向了学生的实践。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完全靠教师求调控。从传统的“教师、教材、黑板”为中心的教程式设计观,转向了“为学习而设计’,“以学习为中心”的学程式设计观。但要想在教学中做好这一点,课前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在搞教学设计时,心中想着学生,时间让给学生,教法学法顾着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由于拓宽了教学的空间,学生真正感受到学到了属于自己的知识,有一种充实而满足的感觉。将设计的实质往导兴趣、导思维、导方法、导创新上倾斜,还学生的学习本位。从而使学生形成我要学”的良好心理效应,这样,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也越来越浓。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锻炼思维、发展创新能力。符合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需要。即教学延伸的内容要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性情,能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升学生的人格。
关键词:小学教育小学语文教学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是高等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文科方向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对提高学生语文专业素养和培养学生教育教学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前小学教育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存在着课程定位模糊、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庞杂、与小学语文教学脱节、教学手段陈旧、难以适应小学教育专业特性等诸多问题。我们认为,针对以上种种问题,可以从落实核心课程地位,提高课程重视程度;厘清课程定位、明确课程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服务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教学手段、适应小学教育特性等方面进行探索。
一、小学教育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定位模糊
现代汉语是我国高等院校文科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新闻专业、小学教育专业、英语专业等许多专业的必修课或选修课。但由于现代汉语在一级学科上归属于中国语言文学,所以,现代汉语的研究、师资也主要集中在中文系,是中文专业的核心课程,而在其他专业受重视的程度有限。对小学教育专业文科方向来说,现代汉语本应是一门主干课程,可在许多高师院校的小教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并没有将它定位为主干课程,极个别学校该课程只有二十几个课时。可见,现代汉语在小学教育专业中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二)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高等师范学院的小教专业有不同于中文专业的特点,它并不强调中文学科知识的精、专、深,而強调“综合培养,学有所长”。但是,当前很多高等师范院校小教专业课程与中文专业课程雷同,教学目标没有充分体现师范性的特点,致使小教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目标不够明确,不能适应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
(三)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与小学语文教学脱节
中文专业的现代汉语课程侧重于学生语言理论素养和研究能力的培养,注重语言知识传授的系统性和理论性,注重术语的科学性和理论的先进性,注重语言抽象规律的归纳和分析。而小教专业的现代汉语课程主要是让学生掌握胜任小学语文教学所必须具有的汉语理论知识,具备运用这些知识解决语言教学和语言运用问题的能力。小教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目标与中文专业有所不同,理应教学内容也各有侧重。但当前的现代汉语教学很大程度上没有区分师范与非师范、中文与小教专业,小教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内容与中文专业的教学内容没有太多的区别,对小学语文教学的需求关心不够,服务小学语文教学的意识不强。例如:小学语文教学非常注重语言文字的规范性,在小教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中就应该特别强调拼音、汉字书写的规范。而这方面的知识在现代汉语教材中并没有详细的介绍,相应的训练也比较少,不少小教专业的学生在学完现代汉语课程之后,不能准确地运用《汉语拼音方案》给汉字注音,不能正确分析汉字的偏旁部首,不能正确书写常用汉字的笔顺笔画,这显然难以满足小学语文教学的需要。
(四)教学手段陈旧,难以适应小学教育专业特性
现代汉语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如果不考虑小教学生汉语实际,不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无趣。但当前现代汉语教学中依然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教师教学方法单一,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满堂灌”,不注重充分调动学生合作与交流学习的意识,学生质疑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同时,教师本身缺乏对基础教育的感性认识和经历,课堂教学脱离小学语文教学实际,显得空洞苍白,难以适应小学教育专业特性。
二、改进小学教育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的对策
(一)落实核心课程地位,提高课程重视程度
小学教育专业文科方向主要培养未来的小学语文教师,如果现代汉语教学不过关,学生在语言能力这一最基本的素质上没有得到切实的提高,就难以胜任语言教学占相当比重的小学语文教学。因此,对于小教专业文科方向来说,现代汉语理应成为专业主干课程,在课时安排、课程重视程度上都应该享受主干课程的待遇和地位。
(二)厘清课程定位、明确课程教学目标
教育部颁布的现代汉语教学大纲规定:“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系统地讲授现代汉语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如前所述,不同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有不同的服务对象和服务宗旨,小教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的服务对象是未来的小学语文教师,是以服务于小学语文教学教育为宗旨的,具体的教学目标可以归纳为:现代汉语的基本理论、语言教学能力、语言分析与运用能力、语言教学及语言研究能力。只有厘清了课程定位、明确了课程教学目标,才有可能实施有效的课程教学。
(三)精选教学内容、服务小学语文教学
现代汉语教材重视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内容大多面面俱到。小教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师应该从了解小学语文教学需求、研究小学语文教学理论入手,根据小学教学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增删,使现代汉语教学切实服务于小学语文教学。
1.了解小学语文教学需求
现在许多小教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师不太关注小学语文教学需求,完全按照教材编排进行语言知识、技能讲授与训练,难以适应小学语文教学的需求。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对语文课的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等都作了详细的介绍和规定,现代汉语教师必须熟悉并引导学生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全面了解现代汉语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训练及运用情况,才能让现代汉语教学更具针对性,更好地培养学生从事小学语文语言教学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会遇到一些语言学问题,但由于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时间精力有限,有些问题难以得到有效的解决,这就非常需要语言学者的成果支持。现阶段,小学教育专业承担着培养小学教师的重任,和小学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在研究语文教学中的语言学问题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师,理应承担起这份责任。在现代汉语课程建设中,主动把小学语文教学理论作为自己研究的主攻方向之一。
2.合理增删教学内容
在了解小学语文教学需求、研究小学语文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小教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还应根据专业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取舍、合理增删。
拼音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点内容。在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的课程目标与内容中明确规定:“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在第一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明确规定:“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学习独立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学会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这就要求我们在现代汉语语音教学中少讲音位等语音理论,讲清基本的发音规则、辨音方法、音节汉语结构分析方法;强化“汉语拼音方案”的学习,了解小学拼音教学与现代汉语拼音教学的差异;强化学生说、听、辨普通话的能力培养和基础的语音教学的能力培养。
汉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另一项重点内容。在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的课程目标与内容中明确规定:“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在第一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明确规定:“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在第二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明确规定:“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在第三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明确规定:“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这些规定与要求凸显了识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也要求我们在小教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中重视汉字结构规则和书写规范的教学。对于偏旁部首的分析要講清楚讲透彻,并结合小学第一学段的生字表来进行笔顺笔画的训练。帮助小学生提高识字能力,少写或不写错别字也是小学识字教学的一大任务,因此现代汉语课中造字法的学习应该加强,并应结合小学一二年级语文识字内容进行,理解了汉字的象形表意特点,特别是象形字和形声字的特点,分析表音、表意偏旁,就可以在方法上指导学生少写错别字,起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词汇部分减少关于语义场、义素、义位等过于专业的内容,强化构词法、同义词、反义词等内容的介绍和分析,结合实际讲解词汇的发展与词语的规范化。
语法部分的内容在现代汉语教材中是分量最重的部分,内容庞杂,抽象难懂。对于小学教育的学生来说,重点不是了解掌握系统的语法知识,而是联系小学语文教学实际,对小学语文教学涉及的语法知识深入理解,对小学语文教学没有涉及到的知识,则可以由学生根据兴趣自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语法修辞知识要点》中将“词的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叹词。”“短语的结构:并列式、偏正式、主谓式、动宾式、补充式。”“单句的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复句的类型:并列、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列为小学语文教学的语法知识要点,这可以作为我们取舍现代汉语语法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
修辞部分在现代汉语教材中占的比例并不大,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些常用修辞格的运用分析却是重要的内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语法修辞知识要点》将“常见修辞格: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列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修辞知识要点,因此,在教学中应该结合小学语文课文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加大修辞教学的分量。
(四)改革教学手段、适应小学教育特性
小教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面对的是未来的小学语文教师,因此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上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实际,采取更加灵活、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打破课堂教学中教师唱“独角戏”“满堂灌”的沉闷气氛,实现师生良好的互动。将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参与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问题为主线,以综合为导向,以分析、质疑、多路径求解、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方法引导学生开展创新性学习,引导学生多思考、多练习、自己寻找结论,鼓励争论。
现代汉语教材中的用例比较注重科学性,与语言生活有些脱节,在教学中可以选取实际生活语言用例,特别是选用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用例来讲解语言理论,培养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同时也可加强现代汉语教学的实用性。
在教学中还可以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抽象的语言理论、枯燥的汉语知识加工制作成可见、可闻、可感的生动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开启思维、产生联想、把语言符号同生活情景结合起来理解,书本知识就变得好学易懂了。
总之,小学教育专业的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有其专业特性与专业需求,我们应该在充分了解和掌握小学语文教学教育的特色与需求的基础上,从课程定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全方位审视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切实提高教学效果,使之能更好地服务于小学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汪国胜.关于现代汉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Z].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首先,我们必须迅速培养反思意识,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教学,不断反思,敢于反思,及时反思,长期反思,使自己不断聪明起来,成长起来,拥有以前的得心应手,找回如鱼得水的新感觉,对新教材胸有成竹,对新课程游刃有余,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特别是语文教师,更应该有反思意识,更应该快速成熟起来,把语文教得更有活力,更添光彩。
下面我就教学中的反思谈几点看法:
(一)课前反思,是教学成功的前提条件。
说起反思,有很多老师自然会想到课后反思,但对课前反思却忽略了。我说的课前反思,包括新学年(学期)开始时对学年(学期)教学目标的确立,对课程教学计划的安排,也包括每课上课前对教材内容的选取与舍弃、补充与延伸,对教学策略的选择,对教学重点难点的思考,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对教学方法的确定,对教学媒体的使用,对教学想象的设想,对探究问题的筛选,对学生参与的预测,对教学效果的初评,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或失误、困境的解决与把握等等。这些反思都要求教师在课前一一思索,并在备课及教案上反映出来,不留盲区,为课堂教学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做到胸有成竹去上课,有的放矢去引导,才能把握重点,难点。才能全面地传授知识,学生才能理解得更透彻。所以,课前反思,是教学成功的前提条件。
(二)课中反思,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
有了课前反思,还要有课中反思,教师在课堂上要及时反思,不断调整,不能按照课前制定的教学方案一成不变的去上课,而要按照课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情绪、参与方式、探究效果、整体状态进行灵活的引导。在反思中改进,在反思中完善,确保每一堂课的顺利、高效进行。
(三)课后反思,是教学成功的不断完善。
一堂课结束了,老师是不是就可以高枕无忧,好好的休息一下了呢?不是这样,凡是有经验的老师,有成就的老师,都会来个课后反思,反思什么呢?从新课程教学理念、课堂教学过程、课中出现的值得探讨的事件、学生的组织管理、工作经验、工作责任心、教学效果、学生获得了什么、遗留问题处理等方面去进行反思,不断的记录自己的教学体会、失败教训、成功经验、研究成果、学生的评价、学生的学习心得,随时总结分析,在反思中学习,在学习中反思,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教学,坚持不懈的自我批评、自我调整、自我改进、自我完善,对自己的每一堂课作深层次的思考,并不断的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与其他老师一起反思,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己,教学才能成功。
一句话,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没有课前、课中、课后的一系列反思,就没有精彩的课堂教学,就没有不断成长的生命活力。只有不断的反思,不断的改进,不断的完善,教学质量才会不断的上升,幼小的学生才会茁壮成长。
有了在教学中的反思,就向语文教学的成功迈出了第一步。但是,做为语文教师,要适应教学改革,光反思还不够,我们还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在这方面,主要应体现在发挥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加强实践性,遵循汉字、汉语自身规律上。
语文课程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和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要既学语文,又学做,还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在文学、情感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语文学习极具个性化,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常言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形成良好个性、激活创造力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学生在课堂上才有了积极性。教师教起来才得心应手,才能寓教于乐,也就是既学了知识又培养了情操。
把课堂的舞台让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发展的广阔天地。学生学习的潜力是很大的。教师“示弱”,是为了让学生“逞强”,“该装傻时就装傻”。建议采取的措施:
1.初读课文后让学生谈感受,已经知道的就无需再纠缠。千万不要把学生当“零起点”。
2.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把质疑贯穿教学始终,让学生提出“真问题”。
3.十分重视学生的错误,把错误看作重要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从错误走向正确。
4.根据学生实际设计作业。尽量设计分层作业。
提倡“先试后导”、“先学后教”,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自己尝试、探究、总结、运用的过程。课堂上既要有时间让学生交流分享,更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细细地读书,静静地思考,要减少低效的感悟和讨论。
四、反馈评价走向生本
教师要尊重学生,平等地看待他们,努力去理解他们,用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们。反馈评价要实事求是,坚持热情鼓励,耐心辅导。
【关键词】中职语文;高效课堂;价值;举报
职业教育的显著特征是技术。伴随着职业教育的革新、深化,我国提出了职业教育全面发展的战略意图,具体要求在技术教育的同时,将素质教育与其结合,满足当前企业发展中对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同时达到我国现代教育理念转变后对人才培养的最K目标,即“树人”。尤其是在大力倡导“工匠精神”的潮流之下,有必要将中职生语文教学与职业技术教育统一于一个目标中,提高我国中职教育的基本起点。
一、中职语文教学与高效课堂价值
(一)中职语文教学
中职语文教学在目前教学中需要深化,要求将语文教学提升到与中职教育本身的职业素质教育相一致的位置。实践手段包括教学目标转变、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工具信息化、教学模式现代化。现在目标明确是针对中职生的技术教学与素质教学相结合。而实践手段中的尝试因各地情况、各校情况不同而在教学中表现出形式差异。从经验观察,可借鉴中职院校其他课程教学中的高效课堂构建经验,促进中职语文教学效果的提升,完善中职教育。
(二)高效课堂价值
高效课堂旨在将中职语文教学目标、内容、方法与人才培养相融合,所以,构建高效课堂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这也与其较高的价值取向一致。从价值方面分析,高效课堂能够将语文教学部分的知识传授、能力训练、价值导向相统一,并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工具,课堂教学环节划分,能力对接培训,中职人才素质培养多种资源科学配置,体现出高效课堂的价值,实现针对中职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人格塑造,促进个体向心智成熟、品格崇高的方向发展。
二、构建作用分析
(一)增进语文教学高效化
中职语文教学集中在课堂,课堂外延伸少。构建高效课堂模式并加以实践,可以解决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问题,促进其高效化。从表现层面来看,构建后能够克服教学中课堂氛围不活跃,学生互动少,知识单一化传授等弊病。而实质上,构建高效课堂却能够重新思考、推进中职语文教学,如对语文教学中各项资源的整合,解决技术利用率低,缺乏人文素养植入以及能力训练等问题,从而增进语文教学向着高效化的方向发展。
(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学生主体性不明显的问题。构建高效课堂,需要明确教师引导、教学自主参与的定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其原理比较简单,即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之中,增加学生与教师、学生与课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自身的互动,提高学生接受程度,从而令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增强感受力,进一步深入到对语文课程的学习之中。
(三)促进中职教育全面化
构建高效课堂要借助资源整合,所以整个构建过程也是促进中职教育向全面化方向发展的一个实践路径。例如,从作用方面来分析,它能够将语文教学资源、技术工具资源、职业素质教育进行统筹规划,并在硬件资源配置的基础上,为中职教育提供更多的软件资源完善契机。
三、初步举措或建议
(一)明晰构建思路
1.系统化思维引导。
在构建中职语文高效课堂过程中,思维方面采用系统化思维,将其构建成一个可操作的体系。一方面,先对语文教学实施资源分类,即按照课程、教师、技术、材料、意愿、目标、能力等先列出各项可利用资源,将这些统一于高效课堂主题之下;然后以项目管理的思维程式,把高效课堂设置为课堂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氛围促进、互动环节设置等进行思路条理说明;再具体到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教学环节、讨论环节、启发环节,将各项资源进行科学配置。另一方面,把高效课堂中的知识传授、能力训练、兴趣培养与多媒体、微视频等技术工具相结合。另外,按照“地质层累”的原理,把高效课堂划分为浅层知识、中层能力、深层人文三个由浅到深的层次,结合分层教学,推进高效课堂发挥作用。
2.促进机制保障
中职语文高效课堂构建不是单一的实践课堂教学高效化,它包含于整个教学之中,因而应该在构建的同时,做好匹配的机制保障。如高效课堂的长效性运行机制、评估机制、激励机制等,均需要配套,以达到保障构建的高效课堂满足其达到高效的作用。
(二)构建实践
1.科学配置各项资源。
构建高效课堂需要科学配置各项资源作为前提保障。在这个方面建议在基础资源完备的基础上,突出课程资源的合理配置。如在网络资源搜索、摘录、整理时,要将教案中的重点突出,紧密结合教学计划目标。在资源配置中要将教学信息反馈纳入到课程资源之中,根据学生的反映观察教学效果;收集学生反馈信息,必要时,建议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实施。另外,高效课堂中的突出资源配置需要把教学反思成果作为一项资源加以配置,满足高效课堂构建初级阶段的完备性。
2.合理设置高效课堂环节。
高效课堂要求突出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思维导向中已经说明;但要求是将这些环节与课程教学所要求的能力进行匹配。具体来看,中职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在导入环节,需要培养学生的感受力,以观察、情感激发作为主要路线,如设置一些社会事件、文学人物故事等,体现出人文性,将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一面凸显出来。在教学环节,着重讲明重点、难点,并在讨论环节中进行深入分析,如采用分组互动、翻转课堂等方法。而在启发环节,则应该从一般性的课程知识牵引到一个较高的解释层面上,由浅入深,为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使其能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或提供的阐释等。
3.各项机制并行。
为了达到构建目标与实践效果,需要制定与高效课堂相匹配的长效运行机制,即可以以周、月、季、学年分解各个课程教学目标,然后为其提供一个对应的考核与评估机制,并时时根据考核结果,实施革新与完善。而在评估机制的实践方面,需要按照上面的思维导向所说的,明确地将各项指标进行细致的罗列。只有在考核指标明确、完备的前提下,才能够保障高效课堂构建的有效性以及实践中的功能性,满足评估考核的标准,推动高效课堂的专业化运行。还需要在具体课堂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以保障互动环节的有效;尝试利用激励措施,调动学生自主性与参与积极性。
(三)教学操作
1.以学生为导向。
突出学生主体性、增加学生参与比例是以学生为导向的实现路径。这个方面比较简单,意识也已经强化。但需指出,以学生为导向的中职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实践操作中,要求全程性的学生参与。所以,在不同的环节要激发学生的热情。具体办法是,建立班级学生档案;按照课堂不同h节的活跃度,对其进行针对性化解。对于沉默者,则应该增加情景设置中的体验,要求其准备发言稿,组织演讲活动、角色扮演时,使其得到锻炼,培养其参与习惯;而对过于活跃者,则需要激发其创作欲望,让其将学习语文提高到利用语文作为解释事物的层次,从而传达出感受、印象以及对事物的思考等。
2.以技术为导向。
技术导向属于工具应用,如建立多媒体教室、微视频制作等;但重点不是应用技术,而是将技术与高效课堂的实践操作相结合。例如,利用微视频建立导入环节;通过PPT结合其他环节;或者利用多媒体实施情景设置等。只有将技术工具与教学本身的目标要求、人才培养中的各项能力训练密切关联,才能实现技术导向的具体操作。
3.以素质为导向。
中职语文高效课堂构建后的操作实践需要注重素质导向。在具体教学中,按照上面所说的分层思路,可以在浅层进行知识传授,在中层实施能力训练,在深层实施价值引导。从中职语文的教学效果来看,高效课堂中的素质导向,还需要具备语文方面的描述、阐述、传达、解释人与事的能力。以目前作为手段的文字传达途径来看,并不一定要文采飞扬,但要求能够将事实说清楚,能够条理化地透过文字显示逻辑能力;在创作的作品、写作的文章、完成的作业、解答的问题等各个方面,凸显出个体学习后的素质水平、道德涵养、人格取向等。另外,以素质为导向的中职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弥补技术教育所产生的偏向,使中职人才培养完善化。
四、结束语
本文结合当前中职语文教学的基本情况,提出了构建高效课堂的一些初步举措。建议在高效课堂构建之后,增加对教学反馈信息的收集、反思;从高效课堂的效用、功能体现方面做出进一步的完善。同时希望能够在课堂教学实践之后,尽可能将课前、课堂、课后三个与课堂教学相关的环节进行关联,在技术工具功能发挥层面,克服传统教学中的时间与空间限制,逐步推进高效课堂向更完善的体系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宇.以“活”促学,提高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质量[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07):199.
[2]胡洪吉.中职语文基于创新教学的实践思考[J].成才之路,2015(34):11.
[关键词] 大学语文;边缘化;可持续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 H1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6-209-1
2013年湖北省大学语文研究会对全国91所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将大学语文列为必修课的仅有34.8%,课时也在逐渐减少,超过八成任课教师对大学语文的前景表示担忧。可以说“边缘化”已成为近些年大学语文课程发展不争的事实。但不可否认,很多高校和学者也在为大学语文课程的发展做着积极的努力。对处于尴尬境地的大学语文而言,“变则立,不变则废”似乎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下面就大学语文边缘化的问题进行探究,以期引发大家的共识。
一、大学语文边缘化的的原因
(一)教材可谓“百花齐放”。一是从大学语文教材来看,大学语文课程的教材可谓“刘姥姥进大观园――眼花缭乱”,据统计有几百种甚至一千多种不等,编写思路也有很大不同。教育部全国高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一项调查数据表明,当时全国一百多所高校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中,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各种版本的《大学语文》约占市场的30%。二是大学语文教材编写思路来说可谓“异彩纷呈”。目前的大学语教材,有的按照文学史脉络来编写,有的则按爱国、青春等专题来分类,还有的按记叙文、议论文等文体来编排。三是大学语文教师大多自己选择教材,也有的老师不用教材凭经验教学。
(二)课时、课堂设置“五花八门”。目前从设置大学语文的角度来看,大学语文设为必修课的高校属少数,有的学校只是将部分专业设为必修课,而且是否开设由院系自己决定。一方面在开设大学语文必修或选修课程的学校中,该课程一般上一个学期,2个学分,大概32个课时。授课教师主要为各高校中文系的教师。另一方面教学课堂“规模过大”。就目前来说国内高校的大学语文课经常是公共课,一般都是一二百人的规模,班级规模太大,师资力量不足也是语文教学边缘化的原因之一。
(三)教学目标“各自为政”。2013年11月25日《新京报》评论:高校对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有的老师会上成文学作品鉴赏课,有的老师则侧重于应用习作。大学语文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是语言能力,也存在争论。老师不一样,学生群体不一样,课程发挥的空间就很大。“这是优势,也是劣势,这是大学语文迟迟没有发展成一个学科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大学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令大学语文的学科定位一直较为模糊,大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中,长期存在选文教育派、人文教育派、文学教育派、语文专题派、人文语文派等各派纷呈的现象。另一方面大学语文教材的编著、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目标的设置等均呈现出各自为政、各以为是的局面。这种局面导致了许多人对大学语文的误解以及教学方向上的无所适从。
(四)教学模式“弊端百出”。一是在大学语文课堂,很多老师照搬中小学的教学模式,忽视它本应承载的人文精神素养及语文习惯的养成。二是考试评价体系的相对落后,也使得不少学生依然满足于考前突击和死记硬背,使得大学语文的授课效果与授课初衷渐行渐远。三是基础教育中语文素养与阅读习惯培养的缺失。语文绝不仅仅是一门课程,而更应是一种习惯,其最终指向的则是大学生能力与素养。
(五)教学用意“功利化强”。新时期的市场经济和功利化的社会风气也导致大学语文遇冷。我们知道相信绝大多数人的回答是一致的:为了升学考试,为了职称评定,为了出国深造,为了晋级晋升。而大学语文的特点在于人文性,同英语相比,大学语文少了几分功利性,却也少了被重视的程度。校园里, 我们会看到很多晨读英语的人,却甚少听到诵读中文的声音。
二、大学语文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一)人文性的大学语文教学应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一是新时期的大学语文教学应与此前学习阶段的语文教学有明显区别,要按照新时期素质教育教学的要求,以学生为本,有合理分工,不能仅仅止步于“大学汉语”这样工具性较强的通论性课程,应该更加突出人文性,全面提升学生素质。二是大学语文教学要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注重新时期的学生的特点向上升华,向纵身拓展,培育学生的专业表达能力;三是近些年大学生眼高手低现象突出,为此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向实践延伸,培育学生综合性的语言应用能力。
(二)统一使用权威的大学语文教材应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目前各高校各自为政的局面,致使没有通用的权威教材,使得各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学缺乏必要的交流,这也影响了大学语文的教学效果。为此笔者建议新编《大学新语文》,该教材选文要避免和高中教材的重复,要凸显教材的价值性和可用性,冲淡知识性,舍弃工具性,限定学时和教学目标,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新奇感受,真正适应新时期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起到了指导大学生精神成人的作用。
(三)大学语文教学的可持续发展要有创新的方式方法。新时期的大学语文教学要按照素质教育教学的要求,结合新时期学生的特点,在改革大学汉语课程教学的同时,要出台“一揽子”计划,创新教学方式,进行详细的顶层设计。一是在课堂教学方面,从建设通识教育大讲堂课程群、原著原典选读课程群、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群等,加强文化历史教育,着重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汉语文学素养;二是在课外教学方面拓展教学,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优秀的历史文化经典、开设“作家谈写作”等系列公开讲座,有针对有需求的学生开展个性化写作指导等。三是加强大学语文教师素质培养,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提升教师自身的母语水准和教学能力,教师要有“一缸水”的资源来对应学生“一碗水”的需求,进一步探索研究大学语文的教学、增强学生文化底蕴的路径。
(四)大学语文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应消除功利心态。一是大学语文教育的边缘化的起因从源头上看不在大学,而是在于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因为在应试教育机制体制下,一部分学校、家长和学生都认为语文成绩单提高难以短期拿出好成绩,升学考试更是无法用语文成绩来提高成绩,所以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大部分)都会把语文学习一推再推,甚至根本不为学习语文留出时间。在今年各地开始研议的中高考改革方案中,语文分值将大幅提升必将唤起学生、教师、家长对语文的更多重视。二是语文教学需要跟上时代节奏,改变目前呆板生硬的教学模式,更多去引导学生多读书,学会享受阅读与写作,而不是怀着功利的心态,为语文学习所累。
参考文献:
[1]邢宇皓.大学语文日益边缘化?遭遇前所未有尴尬[N].光明日报,2004-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