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生历史学习方法

高中生历史学习方法

时间:2023-08-14 17:26: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生历史学习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生历史学习方法

第1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学科 能力培养 探索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62-02

在高中教学中,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今年教育界也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以及教学任务,加强对高中生历史学科能力培养的探索。基于此,历史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时,需要准确把握培养的目标,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以此加强对高中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

一、高中生历史学科能力培养的探索原则

在新课程改革下,素质教育中的历史教学要贯彻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原则,重视和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历史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需要确立以及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意识,同时将学生的自我学习行为作为教学活动的核心。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历史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历史,获取历史知识,也要培养学生形成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思维品质。

历史教师需要依据高中生历史学科能力培养的探索原则制定相应的培养目标,从而提高不同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在目前,一般讲高中历史学习分为三个阶段,历史教师需要根据每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从而更好地培养高中生历史学科的学习能力。比如说,在高中第一阶段,教师需要考虑与初中历史教学的衔接,注重培养学生认识历史的方法,在课程教学中发挥引导性作用。在高中历史学习的第二阶段,教师需要培养学生主动地探讨和发现历史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自我发现问题,对问题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和综合,从而解决历史问题。在第三阶段,高中生对于历史的学习,已经有了一个系统的了解,有一定的历史基础,历史思维能力也更加成熟,因此,历史教师需要加大培养力度,使得学生可以进一步运用历史理论知识来认识和发现社会问题。

二、高中生历史学科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策略

1.注重时空想象能力的培养

历史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对学生的想象能力要求更高。高中生通过教材的研读以及教师的讲解,对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有一定的想象,然而对于历史事件所发生的场合和历史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的想象却较为缺乏。因而,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需要着重培养高中生的时空想象能力。想象是在人们的思想意识支配下所产生的心理活动,因此历史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端正想象的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只有健康的想象意识,才会有一个健康的想象内容。同时,教师也可以借助一些趣味性较强图文并茂的课外读物来引发学生的想象。

2.注重评价能力的培养

所谓的历史评价能力的培养是指,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与历史观点的能力,对历史有一个基本的判断思考能力。在高中历史教材中,会涉及到古今外许多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因而教师需要在教学中为学生树立一个评价标准,教会学生一定的评价方法和要求,对一些典型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作出示范性评价,避免学生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简单化、系统化。

且随着新课程的改革,高考试卷在命题中越发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基本考查。因此,高中生的历史评价能力也越发受到重视。高中历史学科能力不仅是历史学科阅读、阐述的能力也是历史学科评价的能力。基于此,历史评价能力不仅是历史教学的重点,也是完善高中生历史知识结构、思维创新、阅读和阐述能力的一个基础。

3.注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要培养高中生历史学科能力,首先需要培养高中生历史思维能力。因为高中生历史思维能力不仅是历史学习的核心,也是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进行能力培养的重点。基于此,历史教师在进行历史课程教学时,需要整合历史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比如说,根据历史线索去整合知识,使得学生能够对于某一时期某一知识的联系有一个了解,从而形成条块状的知识结构。同时,历史教师也要依据整体性的教学理念,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不仅要注重高中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也要加强高中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使得高中生对历史知识有一个系统的构建。且在教学时,适当的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4.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

在现今,计算机技术已经被逐渐运用到教育教学中。以计算机为主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了问题场景、动态演绎思维活动的过程,能够让学生阅读、视听、思维想象全面发展,从而启发学生发散思维,提升教学效果。比如说,在讲述这一课程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作战图表、战争形势示意图直观的展现出来,同时播放一些经典片段,使得历史真实的展现在学生眼前。在教学时,让学生唱一些历史歌曲、编写社会史、家庭史、举办故事会等活动,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同时也有助于对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

5.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改革后,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被确立。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大多是随着教师的思维走,被动的接受学习,因此,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得不到提高。历史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创建一个自主学习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得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同时,教师也可以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能够更深刻的感受历史,从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学习兴趣。在问题场景中,学生能够最大限度的走入历史人物的内心,从而体验人物的心灵,直观的思考历史的多样性以及复杂性,对历史的学习有一个科学的态度。教师也需要积极的与学生进行互动,了解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指导他们解决问题。

三、结语

对高中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循渐进的过程,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因而,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素质教育的意义,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在历史教学中坚持实施素质教育的原则,这样更有助于对高中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自主学习策略

高中阶段学生要学习语文、数学、外语等六到九门学科,不仅学习科目多而且每门学科的学习难度相对于初中阶段来说都有很大的提升,因此,高中生的学习压力比较大。高中历史课的学习内容也比较多,而且教师上课的课时相对较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时间较少,学习压力较大,因此,高中生是否具备自主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高中历史教师除了在课堂上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教学质量外,还要给学生传授一些自主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让学生学起历史来能够轻松一点。我个人认为高中生自主进行历史学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明确学习历史的目标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定的目标,不能盲目行事,只有有了明确的目标之后我们才会有动力不断向着目标前进。学习历史知识同样如此,高中生要给自己学习历史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以鞭策自己不断努力地自主学习。一方面,高中生为自己定的目标要适中,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要树立那种只要自己“跳一跳”就能完成的目标。历史知识是无止境的,根据高中生的智力情况以及高中生学习历史的时间来说,高中生是不可能在高中阶段就学好所有历史知识、获得所有的历史能力的。因此,高中生要给自己树立一个恰当的目标,如在高中三年中要了解清楚中国以及世界历史的发展梗概,要获得从一些历史事件中获取经验的能力,要学会分析一些简单的历史事件等等,高中生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而给自己树立切实可行的目标。另一方面,高中生学习历史的目标也要分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如果只给自己确定长期目标,那在平时的学习中就会比较迷茫,不知自己该从哪些地方努力才能实现长远的目标;如果只给自己确定短期目标,那学生就会没有长久的学习动力,学习一段时间后就会有所懈怠。因此,高中生给自己定的学习历史的目标一定要将长远目标与短期目标相结合。

二、端正学习历史的态度

态度是决定一件事情做得好与不好的关键性因素,“态度决定成败”,如果一个人做事只为了谋利益,只为了在众人面前能够风风光光,那这个人所做的事情终究不会得到良好的效果。高中生学习高中历史知识同样如此,如果高中生在学习历史的时候抱着为家长学习、为老师学习的态度,那样学生就不会认真对待历史知识,只会“应付”历史学习,自己内心深处的历史素养不会得到真正的提高,就算有的高中生努力学习历史知识,那也只是被动的学习,最终还是达不到预定的学习效果。因此,高中生在学习历史的时候要端正学习历史的态度,要弄清楚自己学习历史知识到底是为了什么,教师要尽量让高中生们认识到学好历史不是仅仅为了能够在高考的时候拿到高分,不是只为了能够在全班同学面前扬眉吐气,不是只为了能够经常得到教师的表扬,更不是仅为了让父母满意。教师要给学生渗透“读史明鉴”的思想,让学生们懂得学习历史是为了能够让我们学会居安思危,要让我们从历史中看到未来的发展等等。只有这样端正学习的态度才会使高中生能够更加轻松地学到更多的历史知识。

三、学会自我监督

高中生还处在青春期,心性还不是很稳定,学习中很多时候都需要教师、家长的监督才能完成学习任务。但是高中生也处在一个逐渐成熟的阶段,高中生需要成长起来,需要学会自我监督,需要渐渐地养成在自己的监控下良好地完成学习任务的习惯。学生的自我监督能力表现在当学生单独进行学习时能够按时按质地完成学习任务,比如在上早自习或者晚自习时,教师或者班委干部没有进行监督时,学生要能够控制住自己想玩贪耍的冲动,要控制住自己想与周围的同学聊天的冲动,在上课的时候还要控制住自己开小差、精力不集中的情况。学生的自我监督能力还表现在当完成教师布置的必要任务后,学生还能够利用一些课外的时间主动地进行学习,比如阅读一些历史文献,到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阅览更多的历史书籍,以开拓自己的视野,增长自己的见识,而且还要主动对这些史料进行分析,争取从这些史料中学到更多的历史知识,增强自己分析历史的能力。

四、学会管理自己的学习时间

俗话说“时间就是金钱”,金钱是一笔相当宝贵的财富,我们要合理地利用时间,要争取将每一分每一秒都使用好。高中生要想学会自主学习,那就要像管理好自己的金钱一样学会管理好自己的时间,让自己的时间有一个良好的规划,能让自己的每一天每一年都有计划,能让自己有条不紊地完成既定的计划。首先,高中生要学会对自己未来的时间做整体规划,比如高一年级要看哪些历史书,高二年级要获得哪些分析史料的能力,高三年级要在整体的历史素养方面有怎么样的提高。这就是对自己哪一段时间要取得哪些成绩有一个整体的规划,以便让自己每一阶段都能够有事可做,不浪费时间。其次,高中生还要学会利用自己零碎的时间。高中生每天除了上课的时间外还会有一些零碎的时间,学生们要学会将这些时间也有效地利用起来,比如在午饭后看看历史杂志,在晚饭后可以进行一些娱乐活动,在睡前可以温习一下自己这一天学到的历史知识等等。时间要有良好的规划才会发挥其强大的作用,高中生们的自主学习一定要学会合理地规划自己的所有时间。

五、制定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第3篇

关键词:新课改 阅读法 高中历史教学

教育的本质在于引导我们的未来,曾说:“欲得一正确的人生观,必先得一正确的历史观。”由此可见,历史教学的重要意义在于丰富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尤其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高质量的历史课堂更能够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培养他们的理性思考能力。笔者认为,阅读法的实施是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广泛阅读法是培养高中生对学习历史情趣的重要方法

部分教师并未意识到阅读应该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大量阅读不仅能够帮助高中生获取更多信息、激发对历史常识的兴趣,还能够提升他们的分析能力、思考能力以及判断能力。

首先,历史学科的特点需要高中生进行广泛阅读。该学科的独特性是由它的内容和社会功能决定的。历史课的内容是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基础知识,历史本身的发展是一个客观的过程,主要讲述过去的事物,无法再现、重演。总之,历史研究具有的间接性、抽象性、不可再现性,这就为现实中的历史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博览群书的历史教学思路将有利于高中生深入理解课本知识,真正学会从对历史的观察思考中、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找到观察认识解决现实问题的钥匙。

其次,高中学习的阶段性特征要求高中生广泛阅读。高中阶段课业繁重,死记硬背的复述式学习方法已经无法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更容易降低高中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培养高中生的阅读技巧、指导他们广泛阅读,将促进学生掌握阅读的规律,养成累积有用资料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广泛性阅读方法有利于高中生的心理发展。高中生思维具有较高的抽象概括性,并逐渐形成辩证逻辑思维,表现为有能力运用理论指导分析各种综合材料。广泛阅读是高中生将现实生活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一个便捷的方式,真正达到“吾信历史中有我们的人生,有我们的世界,有我们自己”(《史学要论》)的人文境界。

根据国务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的原则,新课改背景下,情境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的使用必定有利于引导学生对古今中外的历史时事作出客观理性的评价。例如,历史教学应该更加注重培育高中生独立思考、运用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综合素养。同时以学生为中心,始终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讨论、主动摸索、主动提问、主动学习的主体地位。

然而,诸多问题仍然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暴露出来,其中最值得思考的是,尽管历史教师改变了教学方法,即将学生作为知识探索的主体。但如上所述,历史的学科性质要求学习者具有一定程度的学科基础及常识,当今高中生的历史知识的匮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在历史课堂中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是十分艰巨的任务。

事实上,培养高效率的阅读法是解决以上教学困难的良好方式。历史与其它学科的重大区别在于,它是对过去客观存在的事物的探究,无法再现或者借助实验加以形象地表征。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大部分高中生简单地认为历史只是对历史事件、地点、任务的记忆,在繁重的课业压力之下,高中生逐渐失去了对历史知识深入挖掘的动力。因此,实际教学中阅读法的实施,应该在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历史需求及兴趣的前提下,逐步引导正确、合理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1.激发兴趣,提高高中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说过:“在传授学生知识前,必须同样先使他的学生渴于求得知识。”由此可见,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意义。激发兴趣的关键在于了解高中生独特的心理特征,将历史教学与高中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具体方法主要有:(1)优化历史课堂教学内容,创设积极有趣的学习环境。(2)增加师生互动,转变被动式学习模式,创设一个宽松、融洽的环境。总而言之,教学过程要重视营造历史学科的气氛,让高中生们觉得学习历史是有实际价值的,潜移默化地提升他们对学习历史的兴趣。

2.培养高中生高效的阅读法,将阅读法落到历史教学的实处

在激发出高中生对历史知识的需求之后,应该及时对学生的阅读法予以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技能,并及时反馈。历史学习中的阅读不仅仅是简单地接收信息,而是要在接收信息的过程中分析这些信息、理解阅读的材料,养成批判阅读和独立阅读的习惯。

在遵循上述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培养高中生的阅读法:(1)编写历史知识教学提纲,让学生按纲阅读。高中生可以按照老师编写的阅读提纲去阅读,把知识要点以问题形式列成一览表,按照水平等级分为识记、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方式有利于让学生有目的地去阅读。(2)让学生养成勤于动笔的习惯。阅读时在历史课本上做记号,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记忆,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3)阅读过程可以分为粗读、选读和精读三个步骤。首先,粗读就是先让学生快速阅读本节课所学内容,对其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之后,选读是让学生根据提纲问题对要点内容选择性阅读,并独立回答。这个策略有利于让学生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地学习历史,是全面掌握基础知识、发现问题的过程。最后精读,让学生对自己不理解的重点、难点部分重点阅读,寻求答案。这三步是学生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和关键。除以上三个步骤,历史教师应该指导高中生还做好阅读反馈,检查阅读效果。例如,让学生复述阅读提纲的要求,或者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和检阅,从而养成认真阅读的好习惯。以上几个方面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融合于阅读法实施的全过程。实践证明,阅读法的培养大大地提高了高中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新课程背景下的阅读法对高中历史教学具有历史性的重要意义。历史新课程改革是教育史上的一场革命,作为新时期的历史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努力转变教学理念与方式,特别是要讲阅读法恰到好处地运用于实际教学中。相信在上述科学教育思想的指导下,高中历史教学质量将有更加长足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初中历史[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

第4篇

【关键词】初高中历史教学 衔接 对策

高一历史的难教和难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一直是广大历史教育研究者和中学历史教师关注的问题,初高中的分离办学使得这一课题更具现实意义。初高中两阶段由于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课程设置等不同,高中历史无论在知识容量还是难度上都比初中历史有所增强。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实施后,初高中历史课程在课程体系、内容编排、知识深度和广度、教法和学法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转变。因此,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工作,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的历史学习是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正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高中历史教师应该了解学生在初中阶段历史学习的状况,他们的基础如何?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高中历史无论在知识容量还是能力要求上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应转变师生的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在教学实践中现导学案的制作与使用是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有效途径之一。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高中历史教育教学质量,更好地指导学生顺利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而初高中教学衔接的研究更多的是结合具体学科进行的。然而笔者在任教过程中发现,普遍存在着初高中历史教学不衔的接现象,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学历史教学质量。因此,广大历史教育研究者和中学历史教师很有必要探求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的途径与方法。这对于中学历史教学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 初高中历史教育教学的差异

1.课程标准的差异

第一,课程理念的异同。初中历史课标更强调“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选择应体现时代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高中历史课标增加了对“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理念,以体现高中历史课程标特点和要求。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高中历史无论在知识容量还是能力要求上都有大幅度提高,加之知识间的跳跃性、综合性强,教师往往感叹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在这种情况下,探究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高中历史教学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使我们的教学详略得当。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但如何做好衔接,在上述标准及其解读中并没有具体的解决思路和措施。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与高中阶段的历史课程都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同一系统中有着继承和发展关系的两个阶段。从课程标准制定的理念上看,二者存在很多一致的地方,如都强调历史课程的基础性和发展;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倡导历史教学评价的改进,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等。

第二,课程目标的异同。“课程目标是对一门课程学习的总体要求,它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一门课程的教育宗旨和要求”。历史课程目标包括课程总体目标和课程具体目标两个层次。初中历史课程总体目标是使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中阶段的总体目标则是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虽然高中历史课程在初中历史课程基础上要求“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但二者的目标都是为国家现代化的发展培养合格公民,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

初中历史课程和高中历史课程在课程具体目标上都采用“三维目标”设计,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

第一,在“知识与能力”方面,初中主要从宏观角度人手,兼顾了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系统性。高中则选取微观和宏观两方面纵深发展的知识,更强调历史知识的专题性和综合性。高中与初中相比更加强调历史技能、历史思维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与初中相比,高中历史课程“过程与方法”目标要求在初中历史学习基础上。

第二,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初中主要要求学生在探究与合作学习中,积累历史知识的同时感知历史、对历史的发展形成初步的认识。高中则重点强调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历史学习过程的本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历史教学目的与自己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系统的、有计划的教学双边活动,使学生在知识、认知和情感方面发生心理变化,并且形成和发展个性的过程。”“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总体来说,初中历史课程要求学生在探究与合作学习过程中感知历史,形成初步的认识;高中历史课程则要求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同时,更加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第三,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课程标准都把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放在首位。在初中,主要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科学的态度和一定的国际意识;高中则强调了对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和历史思维意识的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等方面体现了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初中历史课程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要求学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崇尚科学,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强化民主与法制意识;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高中历史课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指出,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加深对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第三,强化衔接意识。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历史教师的衔接意识强弱直接关系到初高中历史教学能否实现顺利过渡。对于高一历史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进行有针对性的测试、课堂提问等方式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以及对历史学科的认识和态度,从而用来指导教学。

2.转变学习观念

高中历史课标指出“历史课程是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高中生作为普通公民,身为社会中的人,必须具备基础文化知识和基本人文素养;作为21世纪的合格的高中毕业生,面对如此激烈的社会竞争力,必须具备历史意识、历史智慧,广博的知识和历史使命感,顺应时势发展。对于高一学生来说,对历史学习的理解仍停留在初中阶段的认识上。他们普遍认为历史就是过去发生的事,因而只要划书、背书就可以学好历史,临时突击就能取得好成绩。这种对历史的错误认识直接导致学生学习历史兴趣不浓、方法不对、习惯不好,学习效果自然可想而知。因此,高中历史教学必须首先为历史“正名”。在开学之初,教师不应急于上新教材的第一课,而应实施学生对历史认识的衔接教学。

3.讲究方法,注重理解

对高一新生来讲,学习积累的过程,初中历史教材注重史实,形象而生动,而高中教材则注重理论概念,较为抽象。历史课学习的具体方法有:

第一,培养兴趣,移情历史。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促使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教师作为教育的引导者,要重视学生的兴趣培养,让学生在兴趣的促使下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从问卷调查的结果看,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有待进一步提高。从影响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因素来看,加强历史自身的趣味性、密切联系实际、合理组织教学等做法有助于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提高。孔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深刻地阐释了学习兴趣对于学习的作用。学习历史的兴趣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培养起来的。通过参与一些与历史有关的活动来触摸历史、亲近历史、玩味历史,进而学好历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体验历史学习的乐趣。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根据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对于比较浅显的知识,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分组合作、课上交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协助,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从中获得成功体验,从而保持学习历史的兴趣。对于理论性较强的内容,以教师讲解为主,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从而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在教学手段上,可以充分利用历史地图册,投影仪以及多媒体等进行丰富多彩的直观教学。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集合起来,帮助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如深圳市宝安中学唐云波老师的公开课《后的中国社会经济》,通过设计《回忆录》的方式将前后国家的大历史与个人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就使得原本理论性较强的内容顿时鲜活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查发现,教师上课生动与否也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之一。刘正萍的研究表明:对现任教师“不满意”或“说得过去”的占 61.8%。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有很大影响,因此,历史教师应努力提升自身素质。教师的素质包括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知识积累,较强的教学能力,高超的语言艺术以及较高的引导水平。教师具备了上述几方面素质,才能发挥历史教学的趣味性,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第二,敢于质疑,挑战传统。历史是指人类发展过程已发生的重大事件和现象。对于历史问题的解读,我们要运用正确的历史观,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作出独立的判断,敢于对任何传统的观点提出质疑,只有这样才能有新的收获。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不断去探索新的知识发现新的问题,才会体验到学习历史的乐趣,同时也在不断提升自己的探究和创新能力。

第三,整理线索,构建知识结构。学习历史,要注意理出线索,构建成历史知识网络结构。应按时空顺序,注重“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掌握历史发展的宏观线索,概括重大历史阶段特征,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总结经验和教训。

第四,多做比较,善于归类。比较和归类也是行之有效的学习历史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更加深刻、全面地理解历史概念的本质,更加深刻地掌握历史事件的异同,从而认识人类文明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培养尊重文明多样性的意识;通过归类,可以将历史知识系统化,总结出学习历史和分析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和一般规律。对于高中生来说,只有对初高中历史学习的区别和联系有全面而深刻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改变传统的观念,才能尽快适应高中阶段学习。合理改进学习方法,必将能事半功倍,学好历史科目,真正成为具有基本人文素养,顺应时势发展的21世纪合格高中毕业生。

4.注重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

相关研究表明,初高中历史教学脱节在教学环节上的主要问题是:“知识体系的欠缺和能力培养的不足”。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主要是加强知识与能力两方面的衔接。在高一历史教学中,做好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锻炼能力,有利于初高中历史教学的顺利衔接。系统的掌握知识是培养能力的基础。知识的学习离不开记忆,心理学研究表明,有意义的材料较之无意义的材料识记效果好。所谓识记材料的意义,是指其所蕴含的事物内在联系及与识记者知识经验间的联系。简言之,透彻地理解识记材料的意义和内在联系有利于提高识记效果。调查显示,高一学生依然以机械记忆为主要记忆方式,在没有弄清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情况下,效果自然不好。要培养能力,必须转变学生的记忆方式,将学生从死记硬背的歧路引领到理解记忆和灵活运用的阳光大道。理解的本质是抓住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新的高中历史课程在知识结构上打破了传统的通史体例。这种编排方式不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知识,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能够促进学生在识记上融会贯通,在运用上触类旁通。

新课程历史教学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历史学科的基本能力要求分为四个层次:再认、再现历史知识;材料处理能力;历史阐释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要结合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能力。能力的培养要适应学生心理特征,改变学生滞后的学习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要运用史实提炼观点,让史实归属于观点,用观点统领史实。如在探究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艰难发展的深层原因时,通过相关史实,提炼出民族工业“在夹缝中生存”的观点。用观点统领史实,并不是简单的要求学生由史实记忆向观点记忆转化,并不是忽略史实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学中,教师应提供相关材料,鼓励学生积极对史实发表自己的看法,再对众多观点依据史实加以综合、比较、提炼、补充。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分析材料、阐释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真正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

三 利用导学案

导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开启学生的智能,发展学生的能力,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在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准、学法特点和心理特征等具体情况,在教师主导下,由师生共同设计的、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使用的学习方案。其着眼点则在于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学案既反映学习结果,又体现学习过程。

新课程改革强调一切以学生为本,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合作交流,在主动参与中获得知识和能力。学案导学在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不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并保持学生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从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的角度出发,导学案的使用能够“帮助学生将新学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形成联结,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适当的附着点”。简言之,学案导学能够有效引导学生使用适当的学习方法预习、听课、复习,继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学习。在高中进行历史衔接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通过精心设计学案,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知识,无疑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新知识,有助于高一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历史教学,从而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的顺利衔接。

四 结语

作为一名耕耘在中学历史教学一线的教师,对初高中历史教学的不衔接深有感触。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不仅可以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质量,增强学生

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如何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这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参与,献计献策。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是一个庞杂的工程,需要多角度进行研究,本文只是在这方面做了初步探索。由于笔者自身知识储备、理论修养等方面的不足,文中的相关论述略显苍白和无力。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我将继续探寻初高中历史教学顺利衔接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以期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

参考文献

[1]余力.教育衔接若干问题研究[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2]朱汉国、王斯德.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教育部.普通高.新编历史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赵亚夫.我对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几点建议[J].首都师大学报,2006

[7]陈其.高中历史课程知识和教学体系浅议[M].历史教学,2004

[8]郑和均、邓京华.高中生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3

[9]陈家麟.当代心理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10]钟启泉、崔允、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1](苏联)苏霍姆林斯基.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0(1)

[12]刘正萍.关于新课改中高中生历史学习兴趣的调查[J].教育探索,2006(2)

[13]黄慧红.对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的认识与思考[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4(2)

第5篇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高中历史素养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具有不可取代的现实意义。《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标准》明确提出:教师在实际开展课堂教学时,需要以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理念为基础有效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进而不断推动学生健全发展。

一、高中生历史核心素养培养概述

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程度的不断加深,高中生v史素养的缺乏问题已经引起教育部门及教师群体的广泛关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一再强调:“教师需要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将高中生的历史素养培养作为教学重点。”在实际培养高中生历史素养时,教师需要站在高考的视角,解析历史课程及学生的学习需求,对当前存在的教学问题及时予以解决,选择新颖的教学视角命题课堂教学活动,有效突破传统表达形式,进而结合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有益成分,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高中教育阶段历史学科作为一门集成性的文科课程,在强调人文性的基础上,不断寻求历史性与实用性价值。简单说就是以高中生的现实生活为切入点,有效整合历史、政治、文化、地理等知识,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知识,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不断强化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现行的高中历史教材内容,不仅重视高中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更加关注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史实,以辩证角度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借助此种学习方法,深度剖析历史问题。将历史事件涉及的社会背景、文化、政治思想等内容有效总结,有利于学生对历史事件背景的深度解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不仅体现了素质教育,更突出了人文修养。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过程中,不仅可以充分感受到历史文化的熏陶,同时有效强化了自我历史思辨能力。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方法

(一)创新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在实际开展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及时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创新改革教学理念,组织引导学生自主展开历史探究,侧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有效利用唯物史观客观分析历史事件及人物, 深入挖掘史实,结合相应方法有效对历史问题分析,进而自主构建自我独特的价值观念[4]。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背景分析法”与“过程解析法”。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这一课时,教师需要事先将班级中学生划分学习小组,深入剖析导致这一场战争的社会、政治、历史、经济、文明等多个方面的因素,从中找到最直接的导火索与间接因素结合时代背景展开分析,进而有效加深学生对于中国近代史的学习印象。英国发动,用大炮轰开中国的大门,开启了近代中国列强的侵华史,也开启了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求民主的历史潮流。在讲到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国家这一内容时,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史料,引导学生质疑,以此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提出、分析问题的能力。两次清政府先后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严重损害了中国的独立和,不仅引起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领域根本性变化,而且也引起了爱国人士的思想观念的转化。借助后中国签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帮助学生有效架构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的知识框架,使高中生更加明确战争的发生原因、参与侵略的国家、战争影响、签署的不平等条约等,有效强化学生的历史思维,进而从整体上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

(二) 不断丰富教学方法

借助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对教材中涉及的历史事件进行重现,使学生更加明确历史发展规律,全面获悉历史知识,认清事件的发展方向有效规划未来。在形成独特历史价值理念的基础上,不断强化自我历史文明观念,主要包括相关历史、文明、国家、阶级等内容,有效树立促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与历史观,坚持辩证思考历史问题,进而不断强化自我历史学习能力[5]。

如:教师在教学《》这一课时,随着帝国主义掀起的狂潮,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水平有了质的飞跃,维新运动由理论宣传进入政治实践阶段。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异想天开地想要依靠光绪皇帝的支持来进行一场旨在改变中国危局的维新变法运动。教师在介绍变法爆发背景后,利用多媒体播放康有为针对德占胶州后的险恶局面,写出了《上清帝第五书》,书中侧重强调“图保自存之策,舍变法外别无他图”,并让学生观看唯变法图强才可以救亡图存的视频,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变法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并体会到中国当时的危机,了解产生的历史根源。

再如:教师在教《》这一课时,教师需要在正式教学前播放一段Flas及歌曲《万里长城永不倒》,以此渲染气氛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多媒体展示毛、蒋的合照说:“同学们,70多年前,两党曾精诚合作,共同对抗外敌,取得了的胜利。让我们随着这两张照片、一起回到70多年前,回到那国共两党并肩作战,共同抗日的光辉岁月。”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国近代史上日本侵华史实一览表,提出问题:“日本为什么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后,日本有哪些侵华行动?中日军犯下了哪些滔天罪行?”让历史说话,以史为凭,以历史事实回击日本右翼势力。同时,引导学生反思历史,以史为鉴:不但要努力提高综合国力,还要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复活。是世界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对战后中国和日本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如何正确看待这一历史,一直是影响中日关系的重大问题。引导学生站在今天的立场上,分析这一段历史。

总而言之,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丰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利用史实时间链条有效整合信息,避免机械性记忆,引导学生参与到历史课堂教学中,真实有效地感受历史事件,不断强化学生的历史文化观念。

(三)侧重展开历史文化教育

高中教育阶段历史课程,作为一种集成性的人文科目,为学生提供感知与解析过去文化的机会与空间,无形之中开阔了学生的学习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帮助学生将人文精神内化成为历史涵养,有效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因此,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增加历史文化知识的教学,创新优化课堂教学手法,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如,教师在教《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这一课时,教师要求学生采访身边的一位老人,了解新旧中国物质生活变化的情况。借用电影《花样年华》中张曼玉的23件花团锦簇的旗袍,有效折射出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通过有效归纳,对比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有效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有效树立学生的人文观念,推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发展。

综上所述,高中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教师必须予以重视,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渗透理念,注重日常学习积累,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进而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

[1]帅文.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教学探索[D].广西师范大学,2015.

[2]朱可.高中历史教学应该凸显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兼评2013年浙江省文科综合试卷历史试题[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3,08:3-8.

[3]马继军.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第6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 高一新生 不足

长期以来初中历史学科被视为“副科”,学校、教师、学生都不重视,许多学校减少甚至取消了历史学科的学习。因此,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不少学生居然不了解历史的基本线索,甚至连最基本的历史知识都不知道,历史知识几近空白,甚至闹出了诸如“张飞与秦琼打得难解难分”之类的笑话。历史知识之贫乏可见一斑。此之谓“先天不足”。在学习方法上,学生习惯于机械背诵,缺乏积极的思维习惯。升入高中后仍有部分学生依然如故:

1.课程广度的差异。和初中课程相比,高中历史容量大,要求学生学习的时间长,学习任务繁重。

2.课程深度的差异。高中课程在学习上对学生的要求,不仅仅是知识的记忆,更是知识的升华和能力的培养。这是新教材高考的要求,也是对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上的目标要求。

3.初高中教学方法的差异。初中历史教学只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基本的思维能力,而高中历史教学的要求则是: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不但要有丰富的历史知识,还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许多学生习惯了初中的死记硬背,不理解教材的内容,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高中骤然加深的知识难度的面前立刻感到有一种“失重”的感觉,造成部分学生刚上高一便掉队的现象。

4.初高中历史考试的差异。初中历史考试以基础知识的考查为主,初中平常考试甚至中考,都以课本内容考查为主,许多教师满堂灌,给学生划范围、圈重点,让学生死记硬背便能取得高分。而高中历史考试以能力考查为主,试题源于课本但又高于课本甚至远离课本,以课外知识为主,死记硬背只会使学生按图索骥,最终出现郑人买履的一幕,让学生在考试后对历史课产生一种“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失落感觉。

这些巨大的差异,已成为制约高中历史教学的“瓶颈”,此之谓“后天畸形”。高中历史教师如何应对这一全新挑战,已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采取哪些措施来弥补“先天不足”,避免“后天畸形”呢?

1.深入了解学生在初中的学习情况。可采取谈话或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要及时将所掌握的学生情况加以综合分析整理。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才能对症下药,对以后的教学做到游刃有余。

2.要了解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

首先,要研究课标教材的变化,明确教学的目标要求。在教学前应对初、高中教材和课程标准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哪些知识在初中讲过,哪些知识虽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哪些知识还得在高中进一步加深和拓宽等,所有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在自己的教学中加以调整,做到成竹在胸。了解了这些情况,可使高中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连续性,并做到“新旧知识”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其次,教师应根据高中课程标准的要求,联系初中相应的历史知识,进行适度的拓展和深化,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高中新知识。

再次,注意指导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增强通史意识,为正常教学做些必要的铺垫。这既是对初中的“补课”,也为高中历史的学习提供必备的通史基础。

3.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历史教学氛围。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一种接受式的被动学习。这种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对知识的接受和掌握,冷落和忽视对问题的发现和探索,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摧残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因此,新课改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放在了突出的位置,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尽管高中生的理解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比初中有一定的提升,但仍然很欠缺,所以在教学中要力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注意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把现实与所学历史内容联系起来。同时要充分利用如电子白板等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把枯燥无味的知识点用生动、形象的画面展示出来。再加上教师深厚的知识积淀和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艺术以及幽默诙谐的语言,寓教于乐,寓教于学。这样才能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兴趣,指导学生学习、理解历史内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方法才是好方法。

高一学生刚刚从初中升入高中,身心发展都有所变化,开始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但他们中的大多数对历史的理解还停留在直观感性阶段,缺乏全面、深刻分析探究的能力。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这一情况,以兴趣引路,注重基础能力的培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把学生领进学习历史的大门。

4.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生刚入高中阶段是培养良好学习方法的关键时期,同时兼顾到这一阶段的过渡性,教师学法指导的重心应放在、巧妙过渡上。所谓“求同”,就是寻找初高中教学的共同点;所谓“存异”,就是适当保留初中学习的一些方法,使学生适应高一历史学习,有一个心理过渡。但“存异”并非抱残守缺,而是为了平稳过渡,达到除旧布新之目的。

高一学生学会创新的重点是学会自学。当今是网络时代,互联网包罗万象,可以让人随时获取自己想要获取的任何知识,所以高中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电脑等各种教学资源,让学生接触和感知大量的历史知识,拓宽知识面,为思维能力的培养做好深厚的知识储备,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历史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5.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还在于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大力加强中考制度的改革,以中考这根“指挥棒”来正确引导初中历史教学趋于正常化,为高中历史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第7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历史;优化整合

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优化整合是指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将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的组织实施过程与信息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信息技术作为传授知识的载体,师生交流的工具,教学过程的媒介融合到历史学科的教学之中。通过整合,形成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和积极创新的教学氛围。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效率,是探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问题。

结合我校的教学现状和自己的教学实践,下面我就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学科的整合,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一、加强师生的信息素养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作为教学过程的两大重要参与者,学生和教师都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素养。首先,教师要具备高超的信息素养。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这是进行课程优化整合的前提条件,很难想象一个信息技术能力差的教师能有效地进行课程优化整合。历史教学中经常用到word和excel进行文字表格处理,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用photoshop 和adobe premiere对图片、视频、声音和动画各类素材进行整合,使用winzip 和winrar压缩软件进行压缩和解压处理,熟练使用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板、微信、个人博客等进行交流。这些能力教师应进行专门的培训练习,掌握各种通讯媒体的使用技术,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满足教学的需要。

其次,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比如文本编辑能力、网络聊天、查阅资料、上传下载等。在信息化教育环境下,他们容易迷失自我,失去自控,新课程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究和自我建构,这对学生的自觉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平时的信息技术课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

二、增加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

展示自我是人特有的一种欲望,高中生也不例外,喜欢在自己的生活圈子里,展示自己的才华,当这种欲望得到满足时,便会产生一种光荣感和成就感,成就感推动学生更加努力地进行自主学习,去发现,去分析,去创造,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是一个交流合作的互动过程,信息技术应用于历史课堂教学,更好地为学生进行知识建构,进行交流探讨提供了网络平台,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了资源,在展示自我中体验成功,在成功中进一步提升自我。

三、用信息技术加强历史与相关学科的渗透

现代教育体系中,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使知识的综合性越来越高,就高中历史而言,涉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等方面,这决定了历史学和政治、语文、地理、社会科学等学科联系紧密,这实际上给历史教学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利用信息技术沟通历史与相关学科之间的桥梁,达到教学目的。例如在学习必修三思想文化史时,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各个时期不同的文学特色是由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决定的。从中得出的启示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学生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概念模糊,通过上网查阅,马上明了这两个哲学范畴的概念,加深了对历史现象进行正确分析的理解。历史学习中经常用辩证的,发展的观点评价历史事件、人物,学生通过查阅,知道了辩证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的含义。使学生掌握了评价事物的方法和范式,避免了过去以偏概全,不全面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缺陷。

语文学科的阅读能力训练对历史教学相当重要。在历史教学中,要准确把握历史事件、人物,往往借助于古代史书中文献记载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学生阅读中遇到的困难,借助网络,马上明白材料的意思,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避免了因对材料理解的不准确,影响对历史信息的把握不准确。

利用多媒体展示地图,可以勾画,标注历史信息,直观明了地向学生展示地理环境对历史事件的影响,如希腊的地理环境对民主政治的影响,罗马万民法的形成等,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借助信息技术,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信手拈来,如鱼得水,学习兴趣增加了,学习效率提高了。

四、利用信息技术缩小历史和现实之间的差距

历史是过去的积淀,离学生的现实比较遥远。传统教学模式难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多媒体教学大大改变了这种状况,学生可以有机会亲眼目睹遥远时空里的历史事件,比如在学习西方国家的代议制时,我建议学生把奥巴马竞选时的视频调了出来,从奥巴马的竞选誓词中,学生对美国两党制的实质有了深刻理解,都是资产阶级政党,都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通过播放9・11事件的全程,非洲难民的图片等视频,学生真切感受到当今世界上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第8篇

1.1对历史知识学习的兴趣不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高中的历史学习而言,需要学生能够有很高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但是在实际的历史学习中,高中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不是很浓。历史教材具有抽象性,很容易影响学生的理解能力,使学生因为课程的枯燥出现厌学的现象。比如,教材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历史事件或者战争、或者王朝的建立,往往通过几个数字、几段文字来进行描述,但是几个历史事件之间没有很好的连贯和贯穿,学生听起来很模糊,对其兴味索然,使学生很快地出现厌学心理,老师的传授解惑并没有影响和渗透到学生的心里,教师只是单纯的起到主导作用,而学生的主体作用完全没有得到发挥,这就失去了新课标的目的和改革的意义了。

1.2教师对历史教学讲解不够系统化

由于高中的历史学科具有很强的抽象性,这就决定了高中历史教师在讲课和教学设计时需要有较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由于历史事件安排比较分散,同时受历史教师自身的职业素质和专业修养的局限和影响,这就使得教师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不能合理运用教材,不能清晰把握历史事件的脉络,分析历史现象的共性与个性,也不能灵活运用教学技巧,教师往往照本宣科地讲授历史知识,使得学生在学习历史时,觉得没有逻辑性,分不清具体事件和现象间的联系和区别。学生无法认识到高中历史课程的重要性和地位,也就没法正确的掌握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

2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的设计

2.1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新课标理念提出,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对于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设日来说,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学习的内在潜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提供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情境教学、讨论教学来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比如在讲秦始皇大一统时,根据大一统实现的条件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以往的教学设计通常是采用教师讲学生记的模式,虽然形式上完成了整个教学过程,但是实际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上,并没有达到充分吸收和熟练运用。利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讲解秦一统天下的背景、时间,实现大一统在思想上、政治上、文化上、经济上的措施,并结合秦国时期的商鞍变法,由学生挖掘出实现大一统的条件。这样,不仅坚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使得学生掌握一个国家建立的条件,对日后学习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2.2合理安排高中历史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合格的高中历史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储备,还要具备理解把握教材、分析教材,合理安排教学设计的能力。在新课标的理念引导下,高中的历史教师更应当合理安排历史的教学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历史事件脉络的把握,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历史成绩,提高高中历史的教学质量。比如,高三的老师在讲科举制时,可以联系时下的高考,讲述古代的科举制。其教学设计没必要采用一个朝代一个朝代那样硬性模式的讲解,而是可以采用“穿线”的模式,列出科举制从隋朝建立一直到清朝灭亡这样一个历史脉络,介绍科举制建立、发展、成熟到取消的过程。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每个朝代在科举制的实施上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作用和影响有哪些。这种“穿线”的方法,就是运用单元间的联系与共性总结出来的方法。看得出来,总体的思路比较清晰,教学设计科学合理,学生能够很快地掌握这一知识的要领。利用单元和事件间的联系去学习,这对教师来说是一种科学的教学设计安排,可以突破了教学上出现的壁垒和障碍,对学生来说可以提高学习历史兴趣,对其进行有效性学习提供不少帮助。

2.3教学设计要符合教学目标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是新课改的教学目标,也是历史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最主要的依据。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了解该单元的特点后,才能进行课程设计。课程设计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重难点,之后才是整个课程的课时安排和课程具体设计。教师需要细致地研究新课标,掌握新课程的性质和理念,学习新的教学思路,进行三个维度的把握,分析出教学目标,从而进朽详牛学有效的教学设计。

3总结

第9篇

所谓的课堂有效性以有效教学为根本理念,有效教学就是指能够提高学生对一门学科、一节课的认知能力,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实现教师教学目标的教学方式。有效教学不只要求学生掌握课堂教学内容,也要注重学生情感目标、技能目标、自主学习目标的实现;要求提高学生举一反三、联系实际、小组合作的能力,可以通过分解教学任务帮助学生理解;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从自己的角度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新课标下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性对于提高学生的历史兴趣是很重要的。对于高中生这个年龄段的人群,正确认识历史,养成理性批判历史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从一定程度上说,历史学科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要学科。

二、如何提高新课标下高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性

1.熟悉掌握新课标下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作为新课标下的高中历史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加深对教育体制的了解,不断分析、比较、研究改版后的历史教材。教师只有充分了解教材的变化之后才能设计出发展学生的完美的教学方案。

我校使用的是新课标人民版的历史教材,相对于改版前的教材,新版教材的课后思考题更趋向开放性,要求学生拓展思维,理论联系实际。教材内容更为丰富多样,有所添加,有所删改,图片的画面性更强,色彩更为艳丽。教材编写体例也有改变,它把中国历史进行宏观上的划分,总共划分为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三大板块,在对中国历史的讲述中穿插外国同一时期的相关历史,帮助学生更好地做出对比,认识到我国与外国的差距。另外还有选修教材,学生可以针对不同的兴趣爱好进行学习阅读。

2.在课堂教学中以三维目标为中心设计教学模式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必须把三维目标融入教学理念中,所谓的三维目标就是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环节与教学方案的时候要充分考虑三者的关系,做好教学过程之间的衔接。要在充分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把握教学目标,由于高中生课余时间的学习任务很多,如何做到高效快捷地让他们在课堂上接受教材信息才是最重要的。

教师备课时要根据三维目标体系的每一方面设计严密的教学计划,当然在课堂教学中也要随机应变,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适当调整教学计划。教师可以适当引用课外的文献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历史背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要适当引入课堂活动,调动所有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例如开展知识竞赛、小组讨论合作、重点难点解析等。在一系列的课堂活动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3.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兼顾个人与整体的差异性

不同区域的学生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不尽相同。应该说,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性格特征,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授课环节时要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表达习惯,同时考虑小组合作的特点。要想推动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就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真正融入课堂学习当中,帮助学生发散思维。这就需要教师懂得心理学的相关内容,通过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实现上述目标。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要求教师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表达,做到正确引导,不断提高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鼓励他们全面思考问题,敢于质疑他人的观点并进行讨论。

4.丰富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

新课标的高中历史教材都存在共同的缺陷,人民版的教材也只是介绍历史的概况、历史的精髓,不能全面详细地再现历史事件的具体情况,教师可以通过提供不同形式的资料,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历史。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各界对教育领域的重视,可利用的教学资源越来越丰富。历史学科有其独特性,教师可以选择符合课程内容的文献资料、相关图画、视频、网络数据库资料等通过不同形式展现出来,拓宽学生的视野,以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新课标对教师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其他优秀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完善自我。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我国急需大量创新型人才,教育部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而进行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学习外国的教育模式,根据我国的教育实际情况进行全面改革,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型思维的人才。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培养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全面地分析历史,这也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方式。可以通过充分发挥学生课堂主体的作用,因材施教,丰富教学资源等,提高新课标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建平 普通高中如何实施研究性学习[N].中国教育报,2001-05-31。

[2]郭艳芳 现代历史教育呼唤新的理论成果――历史教育改革的一个新观点[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2(7)。

[3]叶澜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

第10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新课标

“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已是历史教育学界的老生常谈,更是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不可避免的亟需解决的一个难题。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要求更多的是经验型和形象思维,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求更多的则是理论型和抽象思维。高一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思维转换过渡的最关键时刻,而高二和高三则是思维转换的成熟和定型期。这种思维转换的过程是一种逐渐深入的过程,要求教师耐心引导学生完成这种渐进式的深入。新课标的实施对教师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挑战,面对这种挑战,我们应该转变自身的角色和教学观念,注意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立足实际,迎难而上,实现初高中历史教育的无缝连接和历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传递经验是手段,培养人、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才是教育的直接目的,只传递经验而不培养人的活动不是教育,也没有只培养人而不以传递经验为手段的教育活动。1综上所言,“知己知彼,百战而不殆”,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所以对学生的研究也是实现初高中教学衔接的前提。具体而言,教师应该研究的有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在历史学习上的思维差异及学习方式的差异。

众所周知,新课标历史课程中内容和涉及面十分广泛,课时的跳跃性大,而教师所具备的课时有限,故课余教师常叹教学任务的艰巨性和不可完成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了解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基础情况所知甚少,那么对衔接之事也就束手无策。反之,教师就知道在教学中何处宜详解,何处宜略讲,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收放自如。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轻松完成教学任务。

其次,高中时期,学生的思维正在从以往的经验型和形象思维向理论型和抽象思维转换。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握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所有的思维方式的变化,注重对学生进行历史思维训练,以完成学生思维上的衔接。再者说,初高中生在学习方法上存在着被动记忆和自主探究的差异。认识到这种差异,教师应该创设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和自我监控能力,认真指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课堂笔记,课后复习和反思的良好学习习惯。同时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探索人生,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只有当学生充分感受到历史学习所能给他们带来的愉悦,才能让他们真正体会到历史这门学科的渊博。

二、任重道远,上下求索

教师对自己角色的重新定位和对自己教学理念的重新认识是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根本,而这种重新定位和认识实则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换。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自身角色的重新定位主要体现在教师是否能够将课堂的一部分掌控权交到学生自己手中,实现与学生合作教学――共同学习、体验,共同感悟、成长。由“知识的权威”转换为学生的服务者,学生学习条件的创造者,与学生站在平等的位置,与学生携手完成教学任务。从另一方面来说,许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普遍认为历史教学不注重学生历史思维能的培养,平时考试对学生自身能力的要求不高,认为历史是一门只靠死记硬背就能蒙混过关的学科。这种普遍性的轻视心理是初中历史教学所造成的。是故很多高一的学生还抱着这种“平时学习历史没什么用,考前背背就能蒙混过关”的心态来完成高中的历史学习,导致日后在历史学习中觉得吃力,不知所措,甚至厌烦,最终放弃历史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正确引导,在端正自身的认识的同时还应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以浩瀚的知识和生动的课堂氛围来还击学生的这种消极心理。以历史学科所不可取代的博大精深来熏陶学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历史学科的价值。

教师还要把应试性的传统教学观念,转换为“以人为本”的新型教学观念。教师应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的错误观念,放下架子,对于课堂上学生所提出的不同的见解持一种平静的心态,对学生的错误要据理以批驳、纠正,对学生正确的见解要勇于虚心接受,以一种平等民主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更应鼓励学生的这种质疑精神。也要用宽容之心来对待学生的错误,与学生多交流,多了解学生。2实现这种教学观念的转换才能适应新课标,在“新课改”的时代背景下完成初高中历史教学的无缝衔接。在授课时,教师应该重新定位课程的内在逻辑,整合一体知识,注重背景资料的补充,在迁移初中历史课程知识的同时,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除此之外,教师更应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历史教学专业水平,面对新课程改革,要发扬与时俱进,拼搏进取的精神,树立自我发展的意识,顺应时代的要求,主动学习相关理论,提高自身的素养,积极投身于改革实践当中,参加培训或自我进修,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跃。总而言之,要贯彻新课改的精神,实现历史教育的飞跃,关键在于把握住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这一关键的一环。为此,作为历史教育工作者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我们还应不断地研究和实践,努力探求与世代相适应同时又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 老师主导性 导思 导学 导练

如何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激发高中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是每个高中历史教师都要考虑的问题。显然只有聚焦课堂、激活课堂才能真正解决以上两个问题,因为教学的主阵地就是课堂。在课堂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激活课堂实际就是激活学生,而激活学生就要靠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换句话说,教师导的水平,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学生学习的水平。那么教师如何导出水平,怎样进行导的操作?我认为可以具体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导思

导思就是引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并从导思入手,更好地实现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避免以下几种情景:以简单看似热闹的集体回答取代学生深入的个性思维;没有给予学生相对充分的思考时间,使思维活动无法展开;对思维的方向和方法比较模糊,导致最终本该是学生的思维活动由教师包揽;有意识地将学生的各种思维指向纳入教师设计好的思维框架中,形成被动思维。我认为导思主要应做到:

1.引导学生思维,需要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对高中生而言,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情境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情境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这正符合高中生无论生理还是思维都正走向成熟的特点,容易增强学生主动感受与体验的欲望。文字、音像资料、图片、实物等都可以营造良好的思维环境和氛围,从而使其积极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2.引导学生思维,需要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精心设计问题,配合教学内容,将隐性的、内在的历史知识通过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形式显示出来。问题不在于多,也不在于全,更不在于深,而在于在当前学生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的基础上,学生达到“跳起来可以摘到”的程度。如在罗马人的法律一课中,通过设计比较秦朝的法律与罗马人的法律谁更具有历史价值的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罗马法律的永恒价值。

3.引导学生思维,需将学生无序、混乱的思维引向清晰。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思维水平、分析问题能力毕竟有局限性,而历史思维活动不是漫无边际、放羊式的,需要形成相对的历史结论或认识。教师通过对历史知识的深入浅出的讲解、严谨的逻辑分析、深刻的理性阐述,可以使学生领会和掌握蕴含在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学科思想观点、思维方法和情感因素,从混乱的思维中,理出头绪,得出相对清晰的历史认识。

二、导学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是基本的教学之道,如何使学生获得“渔”的本领即学习的方法,需要教师在认识学情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1.明确学习目标。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明确本节教学的重点,还要布置好课后学习的目标,使学生学习做到有的放矢。对于高中不同阶段都要有相应的学习目标,如高一的初始阶段,要着重以历史知识记忆为目标,学会记忆的方法,打好将来特别是高考复习的知识基础。

2.利用历史教科书。新课改以来,一纲多本,教材似乎已不像以往如此的权威,高考的命题遵循考纲,但早已不拘泥教材,也不过分强调历史知识的覆盖面。然而历史教科书依旧是学生最主要的学习依据,历史基础知识仍旧以掌握教材内容为准,掌握好历史基础知识仍旧是考查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基础。换句话说,离开历史教科书,提高学生能力和素质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何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课堂上要求学生划下一些关键句;结合课堂重难点知识阅读教材中的说明内容,包括结论性的语句和史实性的材料。以人民版必修一教材为例,如学习“”这个历史概念,书中的丰富史料知识、知识链接和资料卡片,都要指导学生阅读,体现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

3.做好课堂历史笔记。许多老师都强调课堂要做笔记,但如何做笔记却不置可否。历史学科有其学科的特殊性,讲述的都是过去的具体客观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需要记下一些概括性的文字说明,即记录知识的要点或提纲,形成相应的知识体系或网络。历史课堂做笔记既不能让学生整节课都在忙于应付笔记而没有时间思考、理解,变成记笔记的机器,又不能让学生觉得无内容可记,上课就是看、听和想,可课后复习却是一头雾水,不知道学了什么。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既记下简单知识的纲要,又随时将自己的思考、老师重要讲解的要点或自己无法理解的内容记下。做笔记有个原则既有利于自己课后的复习,又不会杂乱无章,随手乱记,课后还要整理好笔记,使笔记真正成为学习历史的好帮手。

三、导练

教师引导学生做好练习,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已学的历史知识、提高解题能力,争取得到更好的考试成绩。学生练习分为课堂练习和课后练习。课堂练习由于受教学时间的限制,往往只是作为教师课堂教学小结的巩固和延伸,量少而且训练效果不强;课后练习是对学生进行解题训练的主阵地,也是教师引导学生做练习的主战场。然而要引导学生做好课后练习,绝不只是简单布置作业和对对练习答案而已,就要教师根据当前的教学任务和计划做好统筹安排,布置好适量又高质的练习,并在适当的时间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评。主要采用以下做法。

1.进行作业筛选,注重质而不是量。这点对于历史学科而言尤为重要,因为历史学科的核心是“念”而不是“练”,没有“念”的基础,“练”往往会成为练习的应付,效果就将大打折扣,因此搞题海战术就将使学生念的时间受到影响,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在布置作业前,教师首先明确现阶段学生要掌握和提高什么解题技能,如果发现当前学生主要在材料阅读方面存在问题,就更多地选择依据材料作答的题目;如果是所学知识应用方面的,就强调更多结合所学知识的题目,等等。其次,在练习的量上和难度上进行考虑,即学生在一定的学习时间内能否完成,是否超越了当前学生学习能力,从而避免使学生产生疲于应付的境地,提高作业的信度和质量,真正反映出学生当前的学习水平和存在的不足。

2.注重练习讲评。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分析题目,更要指出其错误的原因,才能真正提高训练的质量。学生的练习错误主要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一是忽视练习前要先复习课文,把做练习仅仅当成完成作业,而不是当成发现问题,提高学习质量的有效途径。解决此问题的做法,就是要求学生将每次练习当成一次考试,认真对待,认真准备,复习好课文后再做,做完练习后再针对练习的错误,再复习课文,这样学习效率就会提高,练习的目的就能够更好地实现。二是对练习中发现的问题没有及时总结,重蹈覆辙。要求学生,对一些对自己做题目或学习特别有启发意义的典型的题目进行归类整理,以利于今后的复习准备,真正发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功能。

第12篇

但是,问题不仅限于此。当前不少高中历史教师习惯了旧教材中“满堂灌”的教法,还难以适应新课改的教学要求,知识和经验相对欠缺。再加之初中历史教学的“先天不足”,高中历史教学面临穿新鞋走老路的尴尬局面。而且,初高中历史教学在广度、深度、教法、考查上都存在很多差异。

1)课程广度的差异。和初中课程相比,高中历史容量大,要求学生学习的时间长,学习任务繁重。

2)课程深度的差异。高中课程在学习上对学生的要求,不仅仅是知识的记忆,更是知识的升华和能力的培养。这是新教材高考的要求,也是对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上的目标要求。

3)初高中教学方法的差异。初中历史教学只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基本的思维能力,而高中历史教学的要求则是: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不但要有丰富的历史知识,还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许多学生习惯了初中的死记硬背,不理解教材的内容,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高中骤然加深的知识难度的面前立刻感到有一种“失重”的感觉,造成部分学生刚上高一便掉队的现象。

4)初高中历史考试的差异。初中历史考试以基础知识的考查为主,初中平常考试甚至中考,都以课本内容考查为主,许多教师满堂灌,给学生划范围、圈重点,让学生死记硬背便能取得高分。而高中历史考试以能力考查为主,试题源于课本但又高于课本甚至远离课本,以课外知识为主,死记硬背只会使学生按图索骥,最终出现郑人买履的一幕,让学生在考试后对历史课产生一种“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失落感觉。

这些巨大的差异,已成为制约高中历史教学的“瓶颈”,此之谓“后天畸形”。高中历史教师如何应对这一全新挑战,已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采取哪些措施来弥补“先天不足”,避免“后天畸形”呢?

1)深入了解学生在初中的学习情况。可采取谈话或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要及时将所掌握的学生情况加以综合分析整理。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才能对症下药,对以后的教学做到游刃有余。

2)要了解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

首先,要研究课标教材的变化,明确教学的目标要求。在教学前应对初、高中教材和课程标准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哪些知识在初中讲过,哪些知识虽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哪些知识还得在高中进一步加深和拓宽等,所有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在自己的教学中加以调整,做到成竹在胸。了解了这些情况,可使高中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连续性,并做到“新旧知识”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其次,教师应根据高中课程标准的要求,联系初中相应的历史知识,进行适度的拓展和深化,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高中新知识。

再次,注意指导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增强通史意识,为正常教学做些必要的铺垫。这既是对初中的“补课”,也为高中历史的学习提供必备的通史基础。

3)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历史教学氛围。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一种接受式的被动学习。这种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对知识的接受和掌握,冷落和忽视对问题的发现和探索,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摧残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因此,新课改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放在了突出的位置,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尽管高中生的理解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比初中有一定的提升,但仍然很欠缺,所以在教学中要力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注意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把现实与所学历史内容联系起来。同时要充分利用如电子白板等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把枯燥无味的知识点用生动、形象的画面展示出来。再加上教师深厚的知识积淀和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艺术以及幽默诙谐的语言,寓教于乐,寓教于学。这样才能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兴趣,指导学生学习、理解历史内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方法才是好方法。

高一学生刚刚从初中升入高中,身心发展都有所变化,开始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但他们中的大多数对历史的理解还停留在直观感性阶段,缺乏全面、深刻分析探究的能力。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这一情况,以兴趣引路,注重基础能力的培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把学生领进学习历史的大门。

4)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生刚入高中阶段是培养良好学习方法的关键时期,同时兼顾到这一阶段的过渡性,教师学法指导的重心应放在、巧妙过渡上。所谓“求同”,就是寻找初高中教学的共同点;所谓“存异”,就是适当保留初中学习的一些方法,使学生适应高一历史学习,有一个心理过渡。但“存异”并非抱残守缺,而是为了平稳过渡,达到除旧布新之目的。

高一学生学会创新的重点是学会自学。当今是网络时代,互联网包罗万象,可以让人随时获取自己想要获取的任何知识,所以高中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电脑等各种教学资源,让学生接触和感知大量的历史知识,拓宽知识面,为思维能力的培养做好深厚的知识储备,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历史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