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历史解题方法与技巧

高中历史解题方法与技巧

时间:2023-08-14 17:26: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历史解题方法与技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历史解题方法与技巧

第1篇

【关键词】 高中历史 试卷评讲 经验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4-004-01

高中历史试卷评讲课是高中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高中历史试卷的评讲,高中历史教师既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又能通过历史试卷更为清楚地了解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但是,在当前的高中历史试卷评讲课上,很多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高。调查研究显示,学生之所以不愿意上高中历史试卷评讲课,是因为教师在制作高中历史试卷评讲课的课件时,未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不能满足高中学生的心理需求。

一、高中历史试卷评讲误区

1. 对高中历史试卷进行通篇讲述

当前,很多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高中历史试卷评讲课时,通常会对高中历史试卷的所有题型从头到尾地进行讲解,这种高中历史试卷的评讲方式是错误的。这种评讲方式,一方面会大大地延长教师的试卷评讲时间,造成课时的浪费;另一方面,毫无重点的评讲方式很容易会使学生无法耐心听讲,甚至厌烦听讲,导致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不高。

2. 仅仅核对历史试卷的答案,不进行详细讲解

当前,部分高中历史教师为了节约课时,通常在高中历史试卷评讲课上仅仅核对历史试卷的答案,而不对试卷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这是高中历史试卷评讲课中的一种误区。教师不对试卷进行讲解,学生就不理解为什么是这个答案以及这个答案是如何得出的,这不利于学生分析能力的提高,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对于以往所学的历史知识的查漏补缺。

3. 对高中历史试卷进行重点评讲

对高中历史试卷进行重点评讲,就是高中历史教师挑出学生错误率比较高的的试题进行评讲。这种评讲方法比其他两种方式要好,但是也存在缺点。教师在进行评讲时,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只是就题论题,学生不能触类旁通。

二、高中历史试卷的评讲策略

为了能够提高高中历史试卷评讲课的效率,本文认为教师在进行试卷评价时,应该采取以下评讲策略:

第一,在进行试卷评讲前,高中历史教师首先应该先对学生的试卷进行详细的分析,并进行记载。在对学生试卷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教师要清楚掌握学生那些题目错误率比较高、在这些错误率比较高的题目中学生的答题倾向。通过对学生试卷的提前分析,教师能够清楚了解学生对于所学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在对知识的掌握上存在哪些不足之处,由此,教师在进行评讲时,可以有的放矢,提高评讲效率。

第二,在进行高中历史试卷的评讲时,高中历史教师不能就题论题,应该注重解题思路以及解题方法的讲解。例如,选择题可以分为很多类型(原因型选择题、材料型选择题以及复合型选择题),不同类型的选择题具有不同的解题方法,教师应该根据题型的不同进行解题方法的讲解。同时,教师还要在试卷评讲时注重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向学生讲授审题技巧

第三,教师在进行高中历史试卷的评讲过程中保持心态的平和。当历史成绩出来之后,如果班级的成绩不是很理想,教师不应该立即批评学生,必须要保持心态平和,避免打击学生自信心。对于成绩比较高的历史试卷,教师也及时提出表扬,并以此为范本,让其他同学进行学习;对于成绩比较不理想的历史试卷,教师不应该立即对其提出批评,应该耐心地进行分析,并帮助学生进行纠正,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做到越挫越勇,争取在下次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第四,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历史试卷的评讲时,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需求。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教师在进行高中历史试卷的评讲课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改变以往教师讲解学生听讲的传统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同学之间多交流。例如,在进行历史试卷的评讲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讲出自己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并对他人的试卷进行评价。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教师也可以采取一定的激励制度。对于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教师要号召其他学生进行学习;对于进步比较大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对于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增强这部分学生的自信心,同时要及时帮助他们解决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抛弃任何一个学生。

三、结语

高中历史试卷评讲课是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当前的高中历史试卷评讲课上,很多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高。高中历史教师必须要注重高中历史试卷的评讲策略,避免高中历史试卷评讲中的几个误区,以提高历史试卷的评讲效率。

[ 参 考 文 献 ]

[1] 尚海丽.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试卷特点及复习策略[J].沧州

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03).

[2] 孙艳香.如何上好高中历史试卷讲评课[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

育),2010(02).

[3] 章银杰,刘松柏.高中历史试卷讲评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

2013(02).

第2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 试卷 评改 答题技巧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155-02

高中历史课程涉及到的内容繁多,很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事件、背景等等很容易混淆,所以高中历史学习不能死记硬背,而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将所有的知识点串联起来,能够由点及面地进行知识面的有效拓展。概括起来说,学习历史课程的主要方法还是需要学生在记背的基础上,勤看课本,把课本上的知识点弄清楚,并用自己擅长的方法将这些知识点联系、归纳和总结起来,并主动地将课本知识延伸到课外。在高考文综考试中,历史所占分数比例较大,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应试技巧和学习方法,本文就以高中历史试卷评讲为基础,分析历史试卷评讲的注意事项。

1 明确历史试卷评改目的,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考试真正的目的是:暴露教师“教”和学生“学”过程中的问题缺陷,以便能及时地补缺补漏,为的是今后更好的学。因此,教师善于发现试卷上所反映出来的真实情况,所以在每次考试之后,教师都先注意对特别典型和离谱的答案直接批改,并发现试卷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也就是说教师改卷主要是找出问题、明确问题、寻找缺陷而不是评分。问题和缺陷,从学生方面看:主要是知识的掌握、概念的理解、知识的迁移以及应用知识的能力等方面的缺陷,再从学生在试卷中暴露的共性错误中寻找教师在教学方面的缺陷,如:对知识讲解的侧重、详略得当与否、是否造成学生的误解,或因教学课时紧张而造成的要领讲解得不够深刻等。

发现试卷普遍存在的问题的目的就是:为接下来的讲评课做准备,为的就是能针对试卷中暴露的问题予以弥补,进行补缺补漏,为今后继续的学和教扫清障碍,教师能更好地教、学生能更好地学。同时教师要也要让学生明确考试的主要目的,使学生在考试失败时,淡化考试分数,重视试卷中反映出的问题;在考试顺利时,鼓励学生再接再厉,不断拓展自己的历史知识面。

2 及时评讲试卷,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试卷的评讲,教师要做到及时有效,因为对于刚考过的内容,学生印象深刻、求知求真的欲望强烈,探索探究的热情也极高。及时讲评,趁热打铁,使原本答对的内容,可以再次得到巩固,加深记忆和掌握;失误之处,也能顿时觉悟和纠正,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否则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在遇到相同类型的题目时,就会产生混乱现象,或还是按照原来的答案解答,这就不能达到评讲试卷的目的,所以及时讲评,在巩固知识、纠正错误方面均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让学生明确命题者的意图及教师的评分标准,并将各个给分点告诉学生,这样可以让学生明确在解题时,应该联系哪些内容,这样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收集和学习。

可以让学生以老师的身份批阅同学的试卷,这样有助于学生认识到在答题时的书面整洁、字迹工整、内容准确等方面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通过对比发现自己历史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批阅同学的试卷也可以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学习。

为保证学生评改试卷时的客观公正性,更重要的是检测学生在听教师评改试卷时的有效程度,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评阅的试卷上签名,这样可以再一次检测学生的听课质量及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3 及时指导学生,并根据评讲试卷对学生听课效果进行分析

对于试卷的考试结果和评改结果,教师需要特别找出两类学生的试卷进行分析:一类是成绩较差的学生的试卷及成绩较差的学生签名改过的试卷;一类是成绩较好的学生的试卷及成绩较好的学生签名改过的试卷。课后找成绩较差的学生进行个别交谈,当面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试卷,帮助学生找出成绩不理想的原因,比如:是在基础知识点上,还是理解上或是表达上失分,以便今后有的放矢地进行补缺,并从该学生签名改过的别人的试卷中的批注记录与成绩较好的同学的答卷和改卷进行对比,由学生自己在比较过程中先总结原因,再从老师的角度帮助成绩较差的学生分析并指出:课堂的听课效率不够高是导致成绩不够理想的非常关键的原因。一般成绩较好的学生学习态度都比较认真,从成绩较好的学生的改卷批注记录,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成绩较好的学生听课效果较好,能把老师讲评试卷的关键信息,比如:切入点、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技巧、解题要点等很认真很详细地批注在别的同学的试卷上;而成绩较差的学生,一般批注比较少,字迹马虎并无法捕捉到老师所要求注意掌握的最重要的信息。

4 根据试卷评改规则,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答题技巧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历史试卷评改,主要就是为了使学生明确试卷评改规则并掌握正确的答题技巧,明确给分点在哪里,才能准确的回答,特别是在历史考试的问答题和观点论述题中,它对学生的历史综合知识和思维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并且这些题型的分值也很高。比如在历届的文综考试历史部分中,观点论述题占的分值比例较大,在2009-2911年高考试卷中,历史观点论述题分值高达12分之多,针对这一题型,同学们一直存在一个误区,以为在做历史问答题和论述题时,只要答的内容越多,得分就越高,其实不是的,这样反而会给阅卷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其实只要抓住问题的核心,并围绕这个核心展开思考,回答出关键要点就可以了,其他过多的都是废话,反而会影响得分。所以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答题技巧,把握论述核心部分,且要做到观点明确、条理清晰,论据有力,对于观点论述题,首先。学生必须应该认真审题并表达自己的观点立场,且用词一定要准确,而不能因为怕自己判断错误而用含糊其辞,观点混乱,所以在回答的第一句,就要表明自己的观点,“我认为此观点正确”或者“我认为此观点错误”,在表明自己的观点之后,应该要用精炼扼要的语句阐述好自己的观点即论点;然后,学生需要采用强有力的论据还论证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观点能经得起推敲,论据也是回答观点论述题的关键部分,需要做到条理清楚,思路准确,论据有力,应该围绕问题的核心发散思考,以时间为核心进行事件归纳,总结那个时间段的出现的历史事件,以及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主要7大主要因素,包括:历史、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思想文化、个人主观因素。所有的历史事件主要是由原因、经过、结果和影响构成,所以学生在回答历史论述题时,一定要做到思路清晰。除此之外,学生在回答所有论述及问答题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卷面整洁、字迹工整,这样会给阅卷老师留下很好的印象,提高得分。

5 考后反思、认真归纳总结,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历史学习方法

对于历史试卷所反映出的结果,值得教师不断深思,以改革教学策略,探索出适合学生学习的且能有效掌握的教学方法,同时,对于学生的学习状况,要主动去发现问题,根据学生的考试结果,适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教师也可以主动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听取学生的教学意见,改变教学方法。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考后结果分析和反思,认真归纳和总结考试技巧,全面拓展。在和学生的交谈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在回答论述题的时候,说回答的这些知识自己都背得,但是不知道应该回答到这里,所以,历史教学不能死记硬背,而应该学会灵活运用。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明确高中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考试,不应该只根据考试内容而进行教学安排,而是要在学好书本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当今热点话题对其历史进程进行讲解和拓展,这样也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再加上,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学生掌握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明确了如今的强大的中国是经历了怎样沧桑的变化和改革,这样可以有效激励学生更加奋发图强,树立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书写更加灿烂的历史。

参考文献:

[1]邓丽君.高中历史试卷评讲方法之我见[J].考试与评价,2013.01.

[2]李志华.浅析新课改下改进高中历史教学质量的策略[J].新课程,2011.07.

第3篇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历史 教学观念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1-0202-01

我国颁布了新课标以后,明确要求高中历史教学应该重视构建学生完整的知识网络,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思维,而不仅仅是让他们掌握历史知识和解题技巧,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来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教师应该积极转变传统教学中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一、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高中历史新课标明确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理论知识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与历史有关的问题,通过学习历史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实现新课标要求的三维教学目标。但是由于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目前历史教师对新课标的认识不足,导致课堂教学存在很多弊端和问题,并且滞后的教学观念严重阻碍了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目前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没有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改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传统教学观念下,教师决定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学生基本没有自。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不如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而目前历史教师不重视学习方法的传授,导致教学效率难以有效提高。(2)不重视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新课改的三维教学目标中非常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投入自己的情感,而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水平。如果教师只知道传授理论知识,不重视学习历史的本质目标,就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这也是目前历史教学效果不好的原因之一。(3)不重视构建历史知识体系。新课标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建立历史知识体系,注重归纳整合教材知识和教学信息,这样学生在教材中能够获取更多信息,并将已经掌握的知识构建为完整的知识网络,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或者学习新的历史知识时,能够快速调动自己的知识网络,对知识有更加深入全面的理解,解题效率也能得到有效提高。

二、新课标下转变高中历史教学观念的策略

显然,传统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已经很难满足学生需求,也难以实现高质量、高效率的历史教学,转变高中历史教学观念,应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构建趣味性课堂,激发学生对历史教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课堂氛围枯燥沉闷,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也会被降低,教学效率也就难以提高。因此教师应该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的作用应该是引导者,而不仅仅是传播知识,教学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不断增加历史知识储备。要激发学生对历史教学的兴趣,教师可以采用新颖的教学方式。比如通过多媒体素材和师生之间的互动来导入课堂,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自主探究和自主学习。

(二)以新课标为基础,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历史事件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运用这些历史事件,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克服困难等良好的品质。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坚决落实新课标要求的教学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感受历史事件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继承千百年来形成的优秀的民族精神,通过学习历史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实现提高自身综合素养的目标。

(三)加强历史与其他学科的知识渗透

历史与语文、数学等很多学科都有紧密的联系,高中历史包括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等哲学方面的知识,在教学中适当渗透语文、物理、数学等学科的知识,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历史的重要作用,还能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让学生能够将知识点联系起来,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和学科知识网络,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不仅能够改善历史教学的质量,对于其他学科的教学也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三、结语

综上,新课改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教师应该对新课改有全面的、科学的理解与认识,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水平,为社会输送高质量人才。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由自己做主,自己说了算,别人不能进行干扰和支配,通过听课、阅读、观察、研究和实践等手段使学习的个体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等方面得到改善和升华的行为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要能学会自主学习,在不被老师督促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完成学习目标。那么在教学中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

一、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1.激发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科目有了兴趣,就会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学习,就不会感到厌倦,就不会认为学习历史是一种额外的负担,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动力长久的保持下去,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因此,老师在进行历史课的学习前,一定要采用一些措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他们才会自觉自愿地自动学习历史。

2.构建教学情景

高中历史的教学中,有的学习是自觉地学习历史的,而有的学生却对历史的学习不感兴趣,这就要求历史老师要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内容为学生构建起某种情景,为学生积极参与历史课的教学搭建平台,学生在这个感兴趣的情景下,就能激发起他们学习历史的意识,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历史课的教学中去。

3.师生角色互换

对于历史基础较好,历史成绩较好的学生,在进行了充分的备课和老师的指导后,可让这些学生勇敢地走上讲台,当一次老师,让这样的老师给学生讲课,可就某个问题讲解,也可讲解某个专题或某个历史人物等。学生对问题的看法,对专题的学习,对历史人物的观点基本上是符合大多数学生的认识的,这样的教学形式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效果明显。与学生当老师相反,老师也可以作为学生进行听讲,在听课的过程中,向学生提出问题,从而进一步的激发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以提高他们对所讲内容的认识。

二、精设教学过程,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历史老师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在教学中,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被培养和提高的。这就要求历史老师要能从“为什么学,学什么,怎样学”的角度出发,依据“学是教的主体,教是学的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精心设计好历史课的教学过程。

1.旧知识与新知识的处理

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要让学生先温习学过的与新知识紧密相连的旧知识,这样学生就能在强化旧知识的前提下,基本确定新知识的学习目标,通过运用知识的正迁移,完成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从而顺利地掌握学习的新知识。

2.课堂提问应精心设计

要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考习惯,就需要老师能精心设计出高质量的历史问题,只有进行了精心的设计才能使学生更多地理解和掌握解决这个问题所需要的课本知识,也才能促进学生对此问题的积极思考和展开思维的联想。精心设计要在问题的关键处多下心思,关键处往往是学生不容易掌握或有疑问的地方,如果学生能顺利的解答了此问题,那么学生的历史解题能力就会得到提高,也能在以后的学习中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所在。

3.进行指导和总结

新知识的掌握和内化是一个由点到面,再到结点的学习过程,这就要求历史老师对新知识的结点进行总结,让学生在总结的基础上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从而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式逐渐转变到自主学习式,经过老师长时间的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指导和总结,经过长期的反复的训练,那么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三、通过渗透学习方法,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对良好的学习方法的掌握,学生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高效地学好历史知识。这就要求历史老师在教学中,要能潜移默化地向学生灌输和渗透学习的方法和解题的技巧。比如在讲解某道题的过程中,老师要告诉学生解答这道题或这类题时,首先应认真分析题目的要求,其次应根据题目联想将要用到的知识,最后根据题目和知识的结合,写出正确的答案。经过多次的讲解和让学生反复练习,学生就会从中领悟到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在历史的教学过程中,历史老师要时时刻刻想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利用可以利用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对历史的学习感兴趣,在教学中经常动手动脑,积极思维,主动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效果。

总之,在新课标实施的大环境下,传统教学中的被动式教学和填鸭式教学模式已经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已经不能适应学生对新知识掌握的需要,我们的老师只有转变教学观念,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大胆地探索出新的教学模式,才能进一步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也才能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

2.张凯;浅谈高中历史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学周刊;2015年03期.

第5篇

【关键词】新课程历史教学;高效课堂

一、新课程改革与高中历史教学

高中历史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教会学生考试而已,它在贯彻和实践新课改理念和实现新课改的目标中有重要作用。历史教学能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为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打造高效历史课堂,落实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如何打造高效的历史课堂

1.提高教学艺术,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在这十年的教学中,有过一些感想和心得,我觉得历史教学是一门深邃的艺术,有着它独特的力量和美。

(1)语言的艺术。教学语言要具有时代性,艺术性,准确使用历史概念,还要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幽默,音量适中,富有变化,抑扬顿挫,跌宕起伏,从而使学生对历史充满兴趣,让学生听懂,听得入神,能跟着自己的思维走,在这种氛围中记历史基础知识,理解历史,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2)板书的艺术。运用PPT课件的展示,辅之以黑板的板书,让知识点一目了然,简明扼要,直观地给学生留下痕迹,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必要的时候用图示法,把零乱的知识变得系统,把繁琐模糊的知识变得扼要、清晰,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情感的艺术。在高中历史课堂中,教师要把自己对祖国、人民、民族优秀文化的爱,对英雄的仰慕,对侵略者的憎恨,用富有激情的语言、生动的表情、恰当的手势,感化学生,使学生深入其境,这样才能与学生激起感情上的共鸣。

2.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加课堂的互动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的互动包括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过程。首先,师生互动,如果没有教师与学生的相互接触、相互沟通、相互作用,也就根本谈不上教学相长。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与细节,教师要机智地接过学生的答问或提问,引发更多的思考与探究,从而创造性地达到教学目标。其次,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当前班级授课制的背景下,又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可以通过分组讨论、建立学习小组、帮扶结对子等形式开展,共同学习,彼此促进。通过这两种互动,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知识和思维的共鸣与抗争,激发学生对知识的热爱和继续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合作学习和思维的能力,从而提高历史课堂的有效性。

3.设置历史探究性问题,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亚里士多德)。站在学生成长成材的角度,寻找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使学生在其“最近发展区”感知要学的内容,诱导他们在似乎知道一些,却又不完全理解时产生对教学内容觉得有必要问一问、搞个明白的心理状态,从而使学生围绕教学内容展开探究。在操作层面上,在历史教学中应该如何设问呢?

(1)在导入课堂内容时,设计好开场白,在表述时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设置一个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每一节课的导入都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古今联系设置探究性问题,让学生在充满时代感中去学习、感悟历史。

(3)史料教学,通过史料让学生了解真实的历史,发现历史中的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史料研习中,激发并保持浓厚的学习历史的兴趣,并提高对史料的分析归纳能力。

(4)创设历史情景,设置问题,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验真实的历史。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于情景中最重要的刺激,更有利于抓住问题的关键而解决问题。

4.落实好课堂的有效性,打造真正高效课堂

这一问题无疑是历史高效课堂的核心问题。在教学中我们总会有这样的疑问:这些知识不是讲过吗?这些问题不是分析过吗?这些题目不是做过吗?学生怎么就是记不了,就是不会分析,就是拿不到?此类问题都是课堂有效性的问题。什么是高效的历史课堂?我的观点是,课堂不是表演,课堂的有效性就是使学生在知识、思维能力、学习方法、解题技能上能有所收获,否则就是无效的课堂。

那么如何落实课堂的有效性呢?以上谈了三个方面: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加课堂的互动性,设置历史探究性问题,共同目标都是为了打造高效的历史课堂。在历史课堂中,如何让学生收获知识、学习方法、解题技巧、提高思维能力等方面,还须注意以下几点:

(1)授课:好课让学生记住了知识:老师需吃透教材,该记的知识点不用夸夸其谈,把时间还给学生去记忆,对重点难点要重点展开讲述,使学生吃透来龙去脉。

(2)思维能力培养:每当涉及过程、方法教学时,不要将方法生硬地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先感知,先体验方法产生的过程,循循善诱,水到渠成地让学生学到方法,养成历史学科基本的思维模式。

(3)学习方法的指导: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机械性地去完成教学任务,课堂的有效性就会极差。而且学生的学习也并非停留在课堂上,还包括了课前的预习和课后复习,包括了知识的获得和知识的延伸。因此,应当教会学生如何阅读、如何听课、如何观察,如何搜集材料、研习史料、运用证据、探究问题、评价历史、记忆历史、整理归纳的方法等,既提高课堂的效率,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4)解题技能的提高:高效课堂离不开训练,训练是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首先,围绕教学目标设计训练的具体内容,真正做到练在关键处;其次,练的内容和难易要适度。特别要注意训练的梯度,使学生逐步达到训练的目标;再次,要及时进行反馈,给予学生明确的指导,千万不能局限于形式,为了练而练,为了完成而完成,重点在于对学生的指导,在于方法上的归纳,上升至同类的问题如何分析,否则也形成不了解题的方法,下次同类的其他问题又不会做了。

综上所述,我认为,打造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效的高中历史课堂,需要了解和结合新课改的理念和要求,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加课堂的互动性,设置历史探究性问题,落实课堂的有效性,方能打造高效的历史课堂。

时代在发展,教材也在更新,教师作为知识的引领者,要精心备课,加强集体备课和课后反思,亦要有终身学习的精神,不断探索教学的艺术,不断去了解学生的心理,不断地吸收历史科学领域研究中的新成果,这样能更好的提升自身能力,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完成教学事业赋予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

[2] 单树增编著.《先学后教,学会学习》.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8)

第6篇

关键词:以生为本;高中历史;认知规律;互动生成

高中历史已经走过初中学习历史故事的阶段,它需要我们经过学习掌握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规律的方法和技能。但是传统的历史教学扔停留在让学生背诵条文的原始阶段,这不但不能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能让学生通过体验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近些年文科考试也越来越侧重对历史分析和解读能力的考查,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能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置问题和诱导方案,让学生通过思考、互动和交流,完成对历史知识的认知、理解和运用。鉴于此,笔者结合一线历史教学经验对生本理念下如何引导学生在互动中体验生成进行分析与讨论。

一、整合教材,强化针对性

要还原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生成互动中来,我们首先就要给他们明确三维目标,这样才能让师生双方有的放矢,明确每一步应该怎样分析和讨论,怎样为下一步做铺垫。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也是我们传播知识的媒介,我们要有针对性挖掘教材情境来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和探究。

比如在教学“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我们可以先给学生明确列出三维目标(当然达成具体目标的方法不必列出):①知识目标:通过阅读教材掌握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的时间、背景及标志性事件(为了强化学生形象认知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给学生直观展示);②过程与方法:以教材为媒介,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启发他们深入思考和理解工业革命发生的必然因素及对社会带来的积极影响(为了让学生达到分析和理解问题的目的可以设置话题引到学生互动讨论);③情感、价值观目标:通过前面的学习过程,教师要注意诱导学生树立敢于发问、互相学习的学习精神。……这样设置三维目标,都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精神,让学生明确将要学什么,怎么学,为接下来的互动课堂奠定基础。

二、设置问题启发探究

如果没有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在阅读和自主学习历史知识时可能有许多知识细节注意不到,也可能会遇到一些重难点知识不知如何下手。这就需要一线教师适时在关键知识环节设置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完成深层次探究和理解。

这里还以“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为例,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对知识细节的深入认知时,我们可以设置一下关键问题让学生探究:1.为何英国会先开始工业革命?通过该问题启发学生去深入分析和理解工业革命生成的背景和条件;2.都有哪些重大的经典发明开创和促进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这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去发现和认知关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特征的细节问题;3.工业革命各个历史环节有怎样的相互促进作用?他们都带来了怎样的积极影响?这是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和讨论,探寻历史规律。

这样设置问题,对学生层层引导,可以防止学生自主学习中浅尝辄止,引导他们仔细阅读和挖掘教材包涵的知识和信息,继而通过探究和思考将知识链接生成脉络。

三、小组合作,互动交流

教师、学生和知识是课堂三要素。为了让这三要素互动起来,我们就可以借助上面的问题,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组内同质,组间异质”为原则搭配5人左右的学习小组。让学生在组内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来承担相应的探究内容。这样的设置方式有很强的互动性,也容易激活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在共同的探索体验中学习他人的长处,拓展问题的广度和深入。

面对探索的共同问题,组长可以根据组员的特长分配学习任务,然后针对开放性的重点问题实行共同分析和探讨。具体到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我们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互动的方式讨论工业革命产生的影响。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纷纷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发:1.生产方式:工厂取代手工工场,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2.经济结构:农业比重减少,工业发挥重要作用;3.国际格局:加快殖民扩张和掠夺,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合作过程中,我们一定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敢于贡献自己的创新思维,只有这样才能实现“1+1>2”的互动交流效果,在知识面的同事也扩散了新的学习方法和思考角度,在互动中完成知识的有效融合,同时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具体思考和体验养成良好的历史探究习惯,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

四、阅读分析,理解归纳

材料阅读分析是近些年历史高考的重点,其实也是考查学生历史分析能力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我们在历史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同学们要能通过材料描述发现并提取有效的历史因素,寻找其中的历史线索和规律。

这里还以“工业革命”学习为例。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我们在学完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可以分别给出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材料,让同学们判断和分析。有怎样相同的历史条件,和怎样不同的历史背景,分别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通过这样的材料整合、分析,可以有效锻炼同学们总结知识,分析历史规律的能力,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上文是笔者联系多年的一线教学实践对高中历史生本课堂以互动完成学生体验认知的分析与理解。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摒弃传统历史的记时间,说故事的守旧方法,要先给学生明确三维目标,然后以恰当的方式和方法吸引他们参与到知识互动中来。通过合作学习和互动讨论完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掌握解题技巧”的学习体验,最终完成知识到能力的迁移,达成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第7篇

一、帮助学生探索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方法和技巧

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首要表现,也是其他学习能力的基础保障。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和技巧的不同,决定学生学习效率的高底,这方面的能力的开发训练,我认为主要是通过以下方法来达到。

(一)教给学生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的方法。历史的每一部分内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并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结构体系。在课堂教学中我特别重视教学生构建知识结构,教他们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结构体系中,以便更好地掌握。

(二)帮助学生探索识记具体知识点、概念的便捷途径。知识获取的迅捷性、记忆的持久性和再认再现的准确性,是学习效率的首要体现。每一个知识点、概念都有其不同的记忆方法,发现并掌握其规律,合理加工处理知识信息,探究便捷的记忆技巧,有利于提高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效率,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技巧,供学生借鉴。

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答、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能更好地运用,历史学科的知识的运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解答各类历史试题或与历史相联系的综合试题,这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最普遍手段,高考更是突显了这一点,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学生答题能力的培养。

(一)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各类考题、练习题。在考试成为检测学生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今天,做题的技巧成为学生学习能力一个重要方面,而进行各种题型的练习、考试训练,则是培养这方面能力的重要手段。我们应通过练习、考试和讲评的不断重复和提高,使学生逐步形成适应命题考试的能力。这方面的能力训练始终是教学工作的重点,具体的做法是教给学生做题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在历史学科高考试卷中材料分析题是一个难点,因而我在教学中强调做材料题的三部曲:读、找、答。“读”是做好材料题的基础,要求粗读后细读,注意具体材料具体分析、带问题阅读尽快获得有效知识信息,还要注意提示性文字和材料出处等。“找”是解题的关键。主要是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相似点、找出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体会命题意图、找出不同材料题的不同要求等。“答”是解题的落脚点,注意按问作答克服思维定势,坚持论从史出,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观点,认真书写等。

(二)指导学生学会归纳和总结,并不断得到提高。我们的学生参加高考之前,他们要做好多的材料题,因而要学会归纳和总结。在归纳中可以使学生对历史知识得到了巩固,在总结中也可以使学生找出自己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归纳和总结中能使学生找出做材料题的一般规律,了解答题的一些基本要求,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分析解答各类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研究性、创造性学习能力。

1、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一些能力训练题。比如我在上《》这一节课时,先由学生分组设计相关问题,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在老师授课中可以大家一起来讨论,最后由老师归纳总结。这样我们就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创新能力,同时又能活跃课堂氛围。

第8篇

【关键词】史料教学 重要性 有效性

历史研究本身有几千年历史了,其中重要的东西,一是史料,二是史观。综观最近几年江苏及全国高考的试卷命题趋向,已经越来越多地呈现出史料阅读和理解的重要性,通过新的史料体现新的史观。不管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性题目,都大量引用历史原始资料出题,从多角度切入历史知识。所以,机械背书的成分已经越来越少,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考命题趋势的这一显著变化,必然引发高中历史教学的新思考和新转向,如何在高中教学中重视、强化并有效进行史料教学研究,已然成为大家探索的教改新焦点。

一、加强史料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世界历史教学发展的总趋势。

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制定的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中就提出了两种形式的教育目标,即历史思考(Historical Thinking)与历史了解(Historical Understanding),关注知识与能力的结合。学生必须发展五项有关历史思考的能力,即年代学的思考、历史的领悟、历史的分析与解释、历史的研究、历史问题的分析与决策。[1]

在英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开始了历史教学的新改革,举措之一就是注重发挥史料教学的价值。英国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备五项能力:编年式理解,关于历史事件、人物及其变化的知识与理解,历史解释,历史探究,组织和交流。这些要求都离不开史料的作用,尤其“历史探究”和“组织和交流”两项更是要求学生自己运用史料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进行交流。由此可见,在英国,史料的运用已贯穿于历史教学的始终,他们认为,史料教学关涉历史教育之本质问题。

2.高考改革趋势下中国历史教学的必然转型。

21世纪初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初中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都提到了史料运用的重要性。例如,初中明确提出通过收集资料、构建论据来学习历史;高中阶段提出了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要求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这就对教学中史料的运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生必须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必须具备探究性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学习能力。[2]

所以,重视和推行史料教学的本质是新课改理念的体现,是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向“探索性学习”转折的桥梁,它改变了传统历史教学以教师为主、以记忆和背诵现成历史知识为主的模式,培养了学生自主创新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在搜集整理和研究分析史料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和自己对历史的独立判断。

二、如何进行有效的史料教学

1.以史料带动多样性的教学方式的展开。

(1)以史料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所谓“史料”,是指研究和谈论历史时所根据的材料,它包括各种典籍、图表、笔记、碑文、民谣等。高中历史的教学,无论是新课还是复习课,如果教师能选择新颖别致的史料切入导学,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效果远胜于按部就班的照本宣读。例如讲述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发展,可以先呈现一系列的中国瓷器、青铜器图片让学生辨别,然后看一些关于官营和私营手工业的史料记载,再看看世博会上的旧中国的手工展品和西方工业品的陈列,让学生在形象的基础上进行思考讨论,自主归纳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点,分析中西方在近展的差异性原因。

(2)以史料串联历史内容,形成多角度的思考。

讲述全球化专题的时候,教师可以展现新航路开辟、三次工业革命和世贸组织建立等相关史料,再组合成系列提问,如:全球化形成的过程、推动力、主要途径,中国在全球化中的地位和思考,等等。关于全球化专题还可以让学生自主寻找关于世贸组织的资料、区域集团化的资料、政治多极化趋势的资料、当今世界赞成和反对全球化的不同资料和报道等,然后形成系列性问题思考: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是什么关系?是否矛盾?经济格局与政治格局是什么关系?你怎么认识和评价全球化问题?丰富的史料可以养成学生从不同角度认知历史的能力。

(3)以新角度史料拓展知识,培养学生反思历史的批判精神。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史学家柯林伍德也认为研究历史不应该追随权威,而要用自己的方式,直接从第一手材料中归纳总结出思想。[3]书本教材上的历史知识是单薄有限的,而历史本身浩瀚无边,史料的合理补充是必要的教学拓展,也是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平台。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思考和分析历史的自主能力,论从史出。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教授就提出了:“研究历史要从实际出发,从具体的史实出发,不能而且不允许从理论出发,从概念出发……”[4]在史料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直接阅读一些史料,接触一些历史文献,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介绍各种近期学术观点,让学生有可能对历史进行直接的探索研究。新的史料,让我们从更全面的角度把握历史,感知历史,改变原有的简单化的概念,突破书本有限资料形成的局限性思维,从而引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正如作家吴稼祥所说:“一个人一个派别陈述的历史是不可靠的。多一个人一个派别陈述,历史就多一分真实。”

2.课堂内外史料训练有机结合,提高学生解读能力。

史料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成绩,是一个内外结合的长期训练过程,绝对不可能只是讲讲解题技巧就有成果的,也不是在课堂上看几段史料这么简单。所谓课堂内外训练有机结合,指的是学生课前搜集史料和课堂运用史料相结合,课堂基础训练与课后提高训练相结合。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自主搜集史料,产生对某一历史问题或人物的探究兴趣,然后课堂上可以通过学生汇总、分组讨论或者师生相互质疑讨论等方法进一步做好史料的整合分析工作。

3.文史结合训练,将历史与校园连接,与时代连接,与现实连接。

历史史料是陈旧的史实,与我们的现实有一定距离,尤其是古代的文字史料,学生常会感觉理解困难。因此,在平时的史料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多接触古文字史料来加强解题训练,同时,教学中更应该有意识地把历史史料反映的现象与今天的现实思考相连接,使它更具时代感和现实性。如呈现工业革命影响的史料时,我们可以联系现在大家关注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例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能源问题等;在展现近代社会风俗的史料时,我们运用了我校前身振华女中的校史资料,学生很有兴趣,也增强了现实使命感。

4.将学生自主性与教师指导性紧密结合,注意新史观和新成就的引入。

在高中史料教学中,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探究性和批判性能力是首要任务,而高中生毕竟知识体系和综合能力尚未成熟,认知上有局限,所以,在探究史料的过程中肯定需要教师站在更高角度去宏观指导,只有将两者结合才能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另外,现在学术界很多新的研究成果和新的史学观念也要及时引入中学历史课堂,这样教学才有创新和灵性。

5.合理运用书本史料。

课本中有很多重要的史料,如插图、歌谣、表格、历史资料回放、材料解读、课后史料问题等,都具有情境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示性。把课本当成最基础的阅读材料,教师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思考这些史料,对解决教材重点、难点内容具有事半功倍之效。

此外,中学历史史料教学还要注意这样几点:一是注意史料的全面性和真实性;二是注意史料的有效性、针对性和启发性;三是运用史料注意层次性和渐进性。

综合上述,史料教学是新时期历史教育的世界性趋势,也是当前课程改革的本质体现,它有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是当前历史教育的研究重点。历史教学应当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充分发挥史料教学的长处,加强史料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National Center for History in the Schools.National Standard for History.Basic Edition.Los Angeles:1996;本处的撰写,参阅、引用了台湾地区教育研究委员会翻译的美国1996年的版本。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英)柯林伍德.何兆武,张文杰译.历史的观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第9篇

这一点与试卷点评的激励性原则是完全相符的。激励性原则是指在讲评的全过程中,教师都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肯定学生取得的成绩,表扬他们的进步,使他们保持在爱学历史的最佳状态下参与学习活动。教师讲评时应注重激励性,通过横向、纵向对比,表扬所取得的成绩和进步,找出自身的优势,扬长补短,再接再厉,帮助学生树立考试必胜的信心,充分调动各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地学习,形成学生“乐学”的良好局面,这是提高讲评质量最为有效的动力之一。尊重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是试卷讲评课取得成功的基点,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路径。教师在讲评试卷时要善于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多给予学生肯定的目光和激励的语言,对学优生要鼓励其再接再厉,对后进生要用进步的眼光纵向看,从试卷中捕捉每位学生的闪光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前,学生基本都知道了自己的考试成绩,看到试卷时“几家欢喜几家愁”。但不管成绩如何,学生都希望得到他人尤其是老师的肯定。所以教师在课上不能只是板着脸训斥学生,那样只会冷却学生的学习热情,降低课堂学习效率。对于成绩欠佳的学生,在他们已经情绪低落时,教师要看到他们的优点,肯定他们的长处,用温暖的语言点燃他们的学习热情。对于成绩良好的学生,教师要表扬他们的优异表现,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在评讲时应打破老师“一言堂”的习惯,引导学生参与试卷讲评。有的时候,比较典型的题目,可以请解答得比较出色的同学讲一讲是如何进行正确思维的,为其他同学进行思维示范。有的时候,可以就学生做题中出现的典型错误,请出现这种错误的同学谈谈他当时是怎么思考的。了解同学出现错误的原因,其他同学听了有利于纠正自己思维上的误差,老师听了有利于增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针对性。有时在课堂上,还有必要引导学生对认识比较模糊的问题展开进一步的讨论或辩论,让学生在辩论中进行解题经验、技巧、思维能力培养的交流。

二、组织和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学习和探究

在试卷讲评课中,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师应当注意采取各种方式,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充分调动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积极性,必须坚持让学生成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主动讨论分析、主动纠错、主动归纳总结、主动解决问题这条主线贯穿讲评课的始终。在讲评课上可以适当加大学生互动的力度,如师生共评、同桌互评、小组互评、集体评改等多种形式,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从而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构建完善的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分组合作学习就是以生为本的教学模式的生动体现,既能生生互动,又可以进行师生互动。在此过程中,老师也要转变角色定位,做讲评课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合作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它的特点是以小组共同目标为导向,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亲密的合作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的潜能。在高中历史讲评课中应用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历史成绩的提高,合作意识的增强,并从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具体来看,可以采用分组讲评的合作学习模式。以座位顺序作为分组依据,首先由小组内部的同学相互探讨,分别将自己的解题思路在小组中陈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沟通自己的思路和存在的问题,借鉴别人的经验。其次,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由小组推选出一名代表在讲台上本组讨论成果,由其他小组进行点评。最终,根据各组发言情况,由老师进行讲评。

三、师生共同及时反思,总结经验和解题技巧

课后反思作为师生共进的一面镜子,是师生对课堂行为进行的总结。它可以促使师生分别从教学和学习两个方面入手查漏补缺,改进教学和学习方法,从而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1.讲评后要重视内容的消化。为了巩固讲评结果,讲评后,教师要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消化讲评内容。要求学生在讲评的基础上再认真阅读一遍,清理自己的失分点,教师可进行个别指导,并让学生把自己的典型错题建到自己的错题集中,以便随时查阅反思,避免下次再犯类似的错误,从而提高学生认知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尽量避免学生试卷中普遍出现的问题的再次出现。讲评后,教师要把这些问题加以整理,做好笔记,为下次考试命题做好准备。

2.落实对个别学生的辅导。讲评课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即使教师在课堂上已经讲得很仔细,但往往有个别学生对某个问题还不清楚。因此,教师有必要对部分重点题型举一反三地给个别学生以辅导,帮助他们彻底明白,强化讲评课的效果。对于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应更热情主动地找他们沟通,对题目的设问进行适当变换,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解惑。

3.学生及时反思解答。试题评讲结束后,教师要指导学生一思过失;二悟规律;三做补偿练习。要告知学生把先前讲评好的试卷整理好进行巩固,然后由教师从中选取错误率高的题目经过适当的变题拓展后,再汇编成一份试卷,让学生重新独立完成。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在复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及时得到纠正,又让教师真正地了解学生对有关知识掌握的程度。

4.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在试卷讲评课前,授课教师要及时将试卷分发给学生,在知识积累、学习方法、答题规范、考试心理、解题技巧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在课前,学生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及时发现试卷中存在的问题并自我纠正。对于学生无法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要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在讲评课上进行认真细致的讲解。在讲解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而不是单纯地告知答案。这是学生自我反思和自主探究的过程,也是实现学生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

四、结语

第10篇

关键词:学生;解答;历史材料题;能力

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每次考试,学生解答的历史材料题总是失分的“重灾区”。 每次考试质量分析都会发现,无论题型如何不同,材料呈现形式如何变换,也不论试题难易,很多学生对解答历史材料题总是“束手无策”,而且学生在解答材料题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同质性和普遍性。教师如果没有采取有效对策,这种情况即便是到了高三复习阶段,也不会发生根本改观。下面就这个问题,结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尝试和做法,谈谈如何提高学生阅读、分析及解答史料的能力。

一、学生在解答历史材料题中的常见问题

1.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不少学生在提取材料信息、阐释论证历史问题时往往只是简单地从材料中摘抄信息,只会直观现象描述,不能对材料信息进行有效的提炼概括总结,无法深入到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规律性认知和本质探索;对所学过的历史知识只会机械运用,不会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具体分析;思考问题角度单一,不善于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和发现问题。

2.胡子眉毛一把抓

有些学生在解答历史材料题时,忽视试题设置的限定条件,甚至脱离材料要求胡乱作答,泛泛表述,回答问题缺少针对性、逻辑性、层次性。

3.存在一定的阅读障碍

解答历史材料题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一些学生不能捕捉有效信息,理解题意偏差、回答问题出现方向性错误等等,究其原因是学生存在一定的阅读障碍,特别是对文言文的阅读。

4.基础知识不扎实,表述欠规范

有些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在表述问题时,时空人事记忆错乱颠倒,关键词句不突出,史论结合缺乏逻辑性甚至自相矛盾,语言组织能力差,不会用学科语言进行规范、准确表述。

二、提高历史材料解析题能力的应对策略

“岁岁年年题不同,年年岁岁错相似”,以上几点是学生在解答历史材料题中的常现问题和错误。学生对如何改正这些问题,有效提高历史材料题解答能力感到无奈和迷茫,这就需要老师的点拨和引导。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指导学生答好历史材料题。

1.教师要充当实践的先行者

“欲教人者先教已”是陶行知先生的一个教育理念。这个理念对我们教师来说非常重要。现在的高考试题既是考学生,同时也是在考教师,因此战斗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充实提高自己。只有教师水平提高了,才能教出更高水平的学生。教师平时要多关注一些和历史专业相关的教学杂志,对于上面介绍的一些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实录等,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善于反思。

2.基础永远是提高能力的关键

通过对全国、各省市历年高考试题的研究来看,虽说其试题类型各异,提问方法多样,试题涉及内容五花八门,但对于历史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查却是其共性。同时,学生理解、分析史料能力的提高也必须建立在熟练掌握课本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所以掌握基础永远是提高能力的关键。教师在平常授课中要引导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基础知识,不要盲目追求做题、搞题海战术而轻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教师要教授学生理解掌握基础知识的方法与技巧。

3.提高学生基本的阅读素质

新课标下的高考历史试题设置,相当一部分是以史料为依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因此提高学生基本的阅读素养也成为备考的当务之急。学生对文言文、外文翻译史料、外交辞令等材料存在较大的阅读障碍,以致学生在表述问题时总是词不达意、表象肤浅。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除了在课堂上进行史料专项训练之外,我还有意识地创设学生阅读的机会和环境。还可从阅读方法上加以指导,指导学生要利用目录形成整体印象;要通过章、节、子目,构建知识体系,掌握它的基本结构和层次;要通读与精读相结合,即先快速阅读全文,了解概貌,然后对全文中一些重要的史实、结论、规律、观点等精细研读,得其精髓;要读与思相结合,在阅读过程中要多想想材料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内涵与外延、现象与本质的内在联系。通过这种方法上的指导后,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了普遍提高。

4.加强审题与提炼信息能力技巧的指导

学生审题与提炼信息能力技巧,教师必须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重视相关方法的指导和能力培养,要教会学生如何审题、如何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与技巧。我根据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一些方法:

(1) 在审题训练中,我强调学生要审时间、审地点、审关键词、审提示语、审材料来源、审问题限定条件,这些都可以作为信息提取能力培养的基本方法。(2)指导学生要善于从材料中数据信息的对比、变化分析中得出结论,这主要适用于图表、数据类型的材料。要注意观察数据对比发生变化的程度、趋势,这往往是解题的关键。(3)要特别注意材料的标题、时间、引文出处和注释,这些地方往往包含了解题的关键信息,它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把握材料的主题、背景、作者、基本内容和思想、答题的方向。(3)要指导学生从材料的关键词句中获得信息。抓住了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就等于掌握了这段材料的中心思想,尤其是结论性的、解释性的、破折号、省略号后面的词句。这其中可能就蕴藏着问题的答案和思考的角度。(4)注意材料与教材的有机结合。历史材料解析题,一般是以教材为依托,或是教材的内容,或是教材的观点。我们反对照搬教材,要求忠实于材料;也反对脱离教材,一味地自由地发挥。材料与教材间多少有联系,而且材料很多时候也会要求我们结合教材来思考问题。在题目中有要求结合教材,结合所学知识,或者什么也没说时,我们都要联系教材相关内容,结合教材寻找正确答案。

总之,我们老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进行反思总结我们的教学效果,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积极地思考应对策略,适当地对学生加以指导训练,适时地引导学生积累经验,学生解答历史材料题的能力就一定能得到有效地提升。

参考文献:

第11篇

一、判断材料

略读材料,确定知识范围。瞻前顾后,通读材料,建立与所学知识的联系。做到宏观理解与确定中心相结合,与课本知识挂钩。同时也能为审题做好铺垫。要注意的是速度要快,不需细读,大致判断出材料的知识范围就行了。可以通过材料的出处、时间、地点、特殊的人物、事件判断出大致的知识范围。

二、审清题意

体会命题意图,注意限定范围,把握解题方向。一定要清楚题目的意思,明白出题人问的是什么,不可盲目答题。一般“根据材料概括,根据材料回答或从材料中……”这样的问题直接可以从材料中总结出来。实在不会总结就把相关的材料照搬上去。而如果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或根据所学知识类似的问法就需要联系课本知识,根据第一步判断出的知识范围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三、分析材料

仔细阅读材料,对材料进行划层分析。一般以句末标点为一层,也有时候一句当中有分几层意思。每一层总结出大意,当然总结的时候注意用专业术语。一定要在材料上具体地画出来,总结写出来,千万不能只在心里知道,否则答题的时候依旧写不出来或写不全面。有些特殊的句末标点要注意,比如省略号一般它前面都是无效信息,而它后面才是材料真正要表达的有效信息,所以省略号后面的内容要注意。总结每层大意的时候一是要紧扣材料,忠实材料,论从史出。不能根据已有的书本知识想当然地总结材料,哪怕材料与我们课本的知识结论相违背也要忠实于材料。二是要联系课本的知识,学会知识的迁移。把材料的意思用我们已学过的课本知识点表达出来,表述尽量书面化,使用专业术语。

四、组织文字、整理答案

把第三部分析出来的材料大意根据问题进行整理,总结归纳。答题需注意:

1.答案段落化、层次化。根据题目的设问把问题分成几层,每层一个自然段。

第12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试卷讲评;思想;互动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8-0124-02

[作者简介]谭晓静(1982―),女,江西南康人,硕士,江西省赣州市第三中学教师,中学一级。

试卷讲评是指教师在学生考试之后,对试卷进行分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解题能力、掌握学习规律的教学活动。试卷讲评是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对于大多数教师而言,试卷讲评课却很难讲出花样,“满堂灌”“重讲解,轻参与”等现象屡见不鲜。这不仅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也违背了新课程的评价理念。那么,如何上好历史试卷讲评课呢?

一、科学阅卷,鼓励创新

考试、阅卷、讲评三者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关系,教师只有充分参与阅卷才能知道学生在测试中出现了哪些错误,点评时才能一针见血、提高效率。 “流水”阅卷容易导致阅卷不充分,教师只有完整批阅多张考卷才能做到讲评时胸有成竹。在阅卷时,教师要尽可能简单点评,比如“没有利用材料”“答题不规范”“书写潦草”等,即便寥寥数语,也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纠错。历史学科试题的答案具有不唯一性,因此,教师在阅卷时应给不同于参考答案但又比较优秀、有创新性的答案以肯定,并在讲评课上适当推荐。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增强部分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二、及时讲评,重点突出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启示我们:学生往往在考试结束不久的一段时间内对自己的成绩和试题的答案最为关心,其解题思路印象也比较深刻。因此,这个时候他们的求知欲望最为强烈,对讲评也最感兴趣,精力也相对集中。教师如果趁热打铁进行讲评,往往能事半功倍。反之,若不及时讲评,学生对试题的印象会越来越模糊,对讲评课的兴趣也会逐渐减弱,教师讲评的效果自然就事倍功半了。

为了保证试卷讲评的效率,教师在课前的准备非常重要,不能毫无计划、讲到哪里算哪里,更不能整张试卷从头到尾平均着力,要有所侧重。一套试卷各道题的难度不同,学生出错的原因和程度也是不一致的,教师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般来说,学生答题情况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没有或者很少有做错的。这说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程度不错,教师不必讲评或点到为止即可。第二类是部分学生出错的题目。教师可以仔细分析学生做错的原因并进行选择性讲评。最后一类是大多数学生都做错或者没有人答对的题目。这类题目往往具有较强的迷惑性,难度较大,应该重点讲解。每套试题中的新题型或者具有典型性、综合性的题目,在以往教学中已多次接触、多次讲解但学生仍未掌握的重难点,平时教学中疏忽的“盲区”……这些都要求教师讲评时予以重视。

三、传授方法,培养能力

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讲的就是方法的重要性。考试不仅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对前一阶段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讲评时就要多分析解题思路,多归纳解题方法,多总结试题规律,多抓题型变化。

分析解题思路就是讲试题的题型特点,引导学生多揣摩出题者考查的是哪些知识点。讲解题方法就是针对不同的题型分析基本解题方法和技巧。历史学科考查的面很广,题型也灵活多变,但是如果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很多题目都是有共性的。在讲解时,要教会学生分类归纳,总结出解题方法与规律,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纠正一道题便能解决一类题。比如,材料题中的认识启示类题目是高考中常见的题型,往往出现在大题的最后一问,很多学生感到难以下笔。其实,这类题目的作答是有规律可循的:启示一般与前面的设问联系密切,因此要注意答案与前面几问答案的联系;启示是有借鉴意义、用于指导现实活动的,因此要优先考虑与现实社会联系最密切的内容,还要注意整理提炼,避免过于具体而缺乏概括;表达时要用正面语言,如化运动的错误是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水平,作答时应该说“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水平”。如果学生能够积累这些规律,在以后的考试中就绝对不会漫无边际、不得要领了。最后要注意的是,讲评不能就题论题,要借题发挥,善于一题多变,对知识点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提问概括。

四、师生互动,思想共鸣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里写道:“希望你们警惕,在课堂上不要总是教师在讲……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才是他真正掌握的东西。”一般而言,讲评一套试卷需要两节课,如果总是让学生被动地听、记,学生就容易疲倦,教师也会觉得劳而无功。故在讲评时应打破教师“一言堂”的模式,引导学生参与试卷讲评,并对认识比较模糊的问题展开进一步的讨论,让学生在辩论中进行解题经验、技巧的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才能真正活跃起来。笔者曾尝试过换位教学法,即学生主讲,教师引导补充,效果颇佳,表现在:一是主讲的学生在准备资料、咨询教师、课堂讲解的过程中,既收获了历史知识,又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锻炼了自己的口才和应变能力;二是听讲的学生在领略主讲学生风采的同时,也拓展了自己的解题思路,学生的解题方法有时比教师的更独到;三是互动课堂充满笑声、气氛活跃,学生之间常常会为了某道题的答案进行争论、探讨、辨析,主讲学生语言幽默,讲解到位,容易引起共鸣,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增强,教师也很受启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