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可持续发展

时间:2022-05-04 09:13: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城市可持续发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城市可持续发展

第1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二十一世纪是资源紧缺的世纪,我国能源消费也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资源消耗国。城市必将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如何协调发展的挑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如何确定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当前必须重视的问题。

人们通常把在一定时期内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称之为城市规划。

国内外经验证明,一个城市的建设和管理,首先取决于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并以之为依据,指导城市开发、建设和管理;城市的合理发展,首先必须通过科学地预测和规划,明确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发燕尾服格局,在规划的指导和调控下,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城市的发展目标。随着城市社会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和城市系统整体功能的复杂化,对城市规划的要求不断提高,城市规划的重要性也更加突出。

2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及其思考

建国以后,我国的城市规划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在“一.五”其间,为满足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约有150个城市进行了初步规划,有些城市还编制了部分详细规划,一批城市按照规划初步形成了现代城市的框架,并对以后城市的进一步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1958年后,城市规划的发展出现了失误,到60年代初期,作出了暂时不搞城市规划的错误决策。期间,城市规划工作几乎停滞,导致一些城市发展失控,管理混乱,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1979年以来,城市规划工作重新受到重视,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1989年12月26日,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使城市规划走上了法制的轨道。特别是1996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它是在总结了近年来城市规划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依据“两个根本性转变”和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两个战略”作出的重要决策。该文件充分肯定了城市规划用为政府宏观调控重要手段的地位和作用,要求各级政府切实维护城市规划的严肃性,切实发挥城市规划对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的调控作用,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要求在城市发展上改变以往盲目扩大规模的外延式发展模式,走优化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集中统一管理的道路,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大多是按照如下的步骤进行:资料的的收集和研究社会经济状态分析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确定城市规划的目标根据目标分解为具体指标按照以上问题提出不同的规划方案研究不同方案的利弊确定总体规划按照总体规划进行分区规划详细规划近期实施方案制定建设规划的管理。通常情况下,规划的重点在于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的规划和管理,城市规划的着眼点是城市的社会经济的发展。虽然在有关城市规划的法规中提出了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但在实际操作时由于缺乏必要的保证措施和有效的实施手段,往往忽略了资源和环境的问题,而把主要注意力放在人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但与此同时,在许多大中城市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诸如水资源紧张、能源短缺、废弃物污染、大气环境质量恶化、中心区人口过密、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交通设施严重滞后等现代城市通病,这些问题一方面对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现实的负面影响,同时也给城市系统的正常运转和今后的长期发展埋下了不容忽视的隐患。如何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发展道路,有效地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是未来城市规划工作中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由于我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较短,与迅速变化的城市发展形势相比,现行城市规划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薄弱环节,如:由于城市规划编制时目标不够完善,在分析确定城市发展目标时缺乏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导致了有些城市规划本身的先天不足,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由于体制的原因,城市规划的法制和管理还尚待完善,实施与规划还有相当距离,城市发展上难以改变以往的盲目扩大规模的外延式的发展模式等。有鉴于此,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出发,探索与之相适应的

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以城市规划为首要环节,保证实现城市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可持续发展观点的启示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在199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得到全球的共识。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社会、人口与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既满足当代人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又不损害满足子孙后代生存发展对大气、淡水、海洋、土地、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和环境需求的能力。1994年我国政府率先制定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底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此后国务院专门发文,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将《中国21世纪议程》的基本思想和内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强调要提高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我国人口众多,许多资源相对短缺,经济建设过程中面临着沉重的资源环境压力。由于我国大中城市人口密集,社会经济活动高度集中,城市建设与管理的任务繁重,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与西方国家相比更为突出,在城市规划中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尤为重要。

当前,可持续发展观念至少在如下几方面对进一步完善我国城市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

(1)如何确立与可持续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与规划方法体系;

(2)在规划环节怎样才能保证城市发展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3)如何体现“科教兴市”从总体上对城市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4)资源、环境作为城市发展的客观约束,通过何种形式才能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得到有效反映;

…….

显然,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将使我们的城市规划工作更好地适应和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从而有助于实现城市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4可持续发展观念下城市规划的思路框架

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城市规划中除了包括常规的规划内容之外,还必须综合考虑城市发展的资源与环境问题,预测在不同政策方案下,城市系统的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状况,在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两个关键指标的约束下,制定城市的发展方案及相应的发展对策建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需要对城市规划的内涵进行必要的拓展,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下城市规划的新思路。

城市规划是一个反复迭代的过程,如果城市规划的初步方案突破了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及城市的资源供给力,则要求进行控制,据此在环境指标和资源指标下得出一个新的城市规划方案,再与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比较,直到满足为止。这种城市规划新思路要达到的基本目标是综合需要与可能,建立一个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的城市系统;同时必须考虑城市环境承载力和城市资源供给力,将城市的资源环境消耗确定在一个合理的限度之内。

根据研究目标设立了两个决策作用点:城市交通环境承载力和城市资源供给力。城市环境承载力即城市环境对污染承载能力;城市资源供给力即城市的资源(包括土地、淡水、森林、能源等资源)对城市发展的供给能力。对于任何区域,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城市的资源利用和城市的环境污染都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限度将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城市规划思路具有如下三个显著特点:

(1)规划内容已不局限于城市本身的发展,而是将与之关联的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纳入规划过程,在保证上述因素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的前提下,寻求城市适宜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与发展方式;特别中规划的开始,就把城市的环境分析和城市的资源分析和城市发展的需求分析一并考虑,由此得出平衡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初步方案。

(2)整个规划的出发点不仅是以往的城市社会存在济发展与城市土地及空间资源的关系,而特别强调了城市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这是可持续发展观念对城市规划提出的新的要求。

(3)资源环境体系的基本承载是决策城市规划方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控制点,即规划方案中建议的城市规划不能突破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需要说明的是,城市规划方案的确定并不是被动的接受承载力和供给力指标的约束。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环境污染的排放因子和经济发展的资源消耗特性会相应发生变化,导致环境承载力不断增大和资源供给力的加大,以及城市系统允许发展规模上限的扩大。可见,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指标的引入,保证了城市发展与资金源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这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

总之,上述规划思路充分考虑到客观条件对城市发展的约束及科技进步对城市发展的能动作用,以之作为规划工作的出发点,将有助于从规划环节保证实现城市的内涵型、集约式发展以及“科教兴市”战略的贯彻实施。

第2篇

【关键词】 城市规划 可持续 城市发展

城市规划是人居环境个层面上的、以城市层次为主导工作对象的空间规划. 城市规划与管理一直是城市建设实践中面临的最主要的难题,只有城市的持续发展,才会有国家的持续发展乃至于全球的持续发展。城市规划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焦点之一。在可持续发展科技行动中,需要开展城市现代化和城市持续发展研究,为城市现代化和持续发展提供战略、规划、设计、管理的理论模式,建设健康、安全、公正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一、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城市的发展规划已经由关注生态、环境、容量到关注环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通过建立社会公平、经济持久力以及环境责任的规划体系,有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了通过城市规划确保可持续发展,有大量的规划要素需要关注,它们可能会影响城市发展的可持续价值.可持续发展最传统的、狭窄的解释首先强调满足人类需要、保持对后代环境资本和未来的公平。最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也来源于这个观点,从社会改革到政策分析,大量考虑了满足人类需求,但是又忽略了其它的可持续发展要素,如促进社会公平,避免对其它资本不可避免的伤害,扩大政府执政效果,以及建立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城市也应该是被作为一个生态体系来考虑,人类应该理解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复杂关系,并思考如何管理自己的活动来满足人类需要和环境利益。因此,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是一个能够持续地进行调整来满足居民生活,以及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同时依靠提高环境保护能力来达到这一目的。目前,可持续城市管理面临巨大挑战,需要解决由城市发展而产生的问题,需要认识到城市自身应该提供许多潜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将这些问题转移到其它空间或转移到未来。职能部门的组织方式和行政体系应适应环境体系。可持续发展城市的管理具有一些关键内容:集成、合作、辅助、同步等。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城市发展战略所体现的理念反映了城市发展前景,通过行动计划来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水平。

二、可持续发展策略

1 建立以空间资源配置为主线的城市规划调控体制.城市规划是空间调控的主要工具,经过多年的发展,城市规划已经建立起从宏观到微观、从长期到近期的规划体系,初步建立了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规划管理体制。因此,应积极建立以空间资源配置为主线的城市规划调控体制,把近期建设规划及其年度实施计划当作加强城市规划实施和管理的主要抓手,努力把空间、项目和财政资金有效地统一起来,形成政策合力。

2 要坚持统一协调,确保规划先行。城市规划管理要做到合理布局、特色鲜明,要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市场效益、生态效益等方面制定和实施。要坚持 “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通盘考虑,综合协调,做到既要考虑城市总体布局,也是考虑城市某个区域的布局。在规划过程中,实行规划公示制度,建立规划分级审批制度,保证规划制定的科学性。同时, 让群众多了解、 监督规划的实施,减少规划实施时的阻力。强化执行体系 通过“合作制”的建立,可以强化执行体制的完善,不仅可以加强执行力度,而且还可以与民间实体进行合作建设,从而保证公共投资的导向与规划目标的紧密结合。从而有效地引导开发商的投资行为,促进城市规划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 用新资源观促进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新资源观拓展了规划领域,丰富了规划内容,催生了复合规划和和谐规划。复合规划是以空间规划为主要载体,综合了包括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内容信息的一种规划模式,通过复合规划,可以有效明确资源配置原则和方向,保障公共利益,保障稀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和谐规划。

4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规划体系。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前进,传统的城市规划政策和管理措施已经很难与可持续发展形成统一战线,因此,在城市建设方面,应该从全局考虑,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出发,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城市规划政策和管理办法,这样才有利于我国城市建设的健康平稳发展。 从城市层次来看,可持续发展显示:可持续发展不是仅靠政府可以取得的,还应该制定可持续框架。在此范围内,与其它参与者保持一致的、协调的行动。可持续发展城市所使用的资源不仅满足当代需求,同时保护着足够的资源为后代所使用,它为居民寻找一种更好的、高质量的生活,同时通过减少浪费、防止污染、提高效率以及开发当地资源来推进当地经济,以保持自然的能力。可持续城市是综合了人类、自然和经济因素的充满活力的体系,它们相互依存,彼此促进。

城市是否能健康发展,很大程度取决于应对环境的挑战和获取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GDP的增加不是社会发展的唯一指标,更不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唯一指标,综合管理、效率、社会友好、环境友好才有助于社会稳定地、可持续地发展。我国一些城市的管理者已逐步建立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带头将这些理念落实在城市的规划和管理中,“创新型城市”等,为其它城市的建设、发展、管理提供了标杆作用,为更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经验、教训、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 董志勇.改革开放形势下的城市发展———机遇与挑战.2009.4

[2] 刘国新,王君华.近现代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综述.特区经济[J].2006,5

[3] 陈光庭.世界大城市发展与管理的新探索.北京社会科学院,1 995年

第3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对策;影响

一、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涵义

1、城市规划涵义

城市规划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居民,保证城市在更好的发展过程中,维护好公共生活空间所进行的科学合理规划。基于城市规划的内涵,城市规划具有城市总体规划、城市修建以及维护规划等等。城市规划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城市的未来发展趋势,对于城市布局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2、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

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在当前时代下,做好经济以及文化的快速发展,同时,在发展的前提下,还需要做好未来规划工作,即不能以满足当代的需求为目标,而对未来或者将来人们的生活产生负面影响。基于此,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就是既要满足当代城市发展需求,同时还可以满足未来城市的发展需要。城市规划侧重于科学化水平、生态建设以及生活空间的优越性等等。良好的城市规划布局不仅利于当代的城市发展,还有利于未来城市的更好发展。

二、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

1、城市生态平衡问题

城市规划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整体城市现代化水平,而在实际的城市规划方面,由于缺乏生态平衡观念,更加侧重于促进经济发展,从而导致城市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对未来可持续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不仅如此,快速的城市化发展造成城市了一些畸形问题存在,如“城中村”以及“边缘村”的居住混乱问题,这主要在于城市的规划侧重于局部经济发展,没有统筹考虑综合方面,造成城市原有布局造成破坏,影响市民的生活。

2、缺乏公众参与渠道

城市规划的服务对象是城市居民,而在实际的城市规划设计方面,很少有城市对相关的设计或者布局进行公示或者邀请公众进行监督和建议。这种独断式的城市规划很容易造成在真正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得不到市民的赞成。

3、城市更新改造问题处理不当

城市发展,难免需要对旧的城市布局进行重新规划,而在进行拆迁和布局的同时,有些城市因考虑不周全,导致拆迁和布局受到多重阻力,导致规划工期或者布局设计延误,阻碍城市更好发展。因此,做好城市发展工作,需要统筹兼顾,做好城市资源分配工作,避免因城市更新改造产生其他负面影响。

三、城市规划发展的影响

1、正面影响

城市规划发展的正面影响就是能够在当前更好的发展城市,服务于当代居民,同时,保持固有的生态平衡,不影响后代人的城市发展。进行城市规划发展,还有利于更好的进行城市交通布局、建设发展以及城市市政的建设等等。通过科学的城市规划,可以让城市保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

(1)城市的防震、消防以及燃气系统布局以及安全性进行合理设计,提高城市的安全系数,减少事故的发生。

(2)城市的绿地化面积得到有效的提升,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改善,让城市居民可以过得更加舒适。

(3)城市的建筑更加安全,建筑密度得到有效的调整、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利用。

2、负面影响

(1)旧城遭到颠覆性破坏

城市规划在进行城市布局设计时,是以旧的城市布局为基础,并对旧城市布局进行颠覆性设计。因此,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很容易对旧城市建筑造成破坏,如古城的百年楼、寺庙等等,这样对于遗产古迹的保留产生严重的影响。

(2)城市规划的科学合理性遭到质疑

城市规划的目的是为了让居民更好的生活,而城市在进行规划时,更多的是选择对当前城市布局或者局域设计进行否定,这样就无法保证城市规划是否具有良好的科学合理性。政府对城市进行规划操作,如果没有良好的监督以及合理科学考察,只是单纯的以促进经济发展,增加消费支出为理由,这种任意的改造城市,很难对城市的发展做到正确的引导和促进,相反,会对已有的良好布局以及设计进行破坏。

四、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做好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工作

做好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需要做好城市的宏观调控以及微观的平衡发展工作。

(1)宏观调控工作

做好宏观调控工作,最重要的就是保证城市的生态平衡,合理的进行城市规划。从整体性出发,充分考虑城市的发展程度以及人口变化情况,基于这种情况,还需要对城市的承载力以及绿色生态发展进行综合性考虑。不仅如此,还需要尽量避免产生“城中村”等畸形问题。在进行城市规划时,进行全方位的考虑,以发展为中心,做好可持续工作。

(2)微观平衡发展

城市发展的微观平衡主要是从细节出发,对各个城市模块进行细致化分析。如避免城市的发展只让部分区域或者部分人群受益,让更多的绿化带以及城市绿地成为少数人群的私有物。微观的平衡发展还需要侧重于局域性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做好共同发展,避免以牺牲多数区域的利益,促进少数区域的经济发展,造成差距日益扩大。

2、做好透明公开化工作

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其所要实现的宗旨和目标就是让当代人和后代人都可以享受到更好的高品质生活。为了实现目标,减少城市规划实际操作中所要面临的问题,在对城市规划进行可持续发展时,需要虚心向市民请教,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对相关的问题以及结果进行公示,让市民充分了解到自身生活场所所要发展的目标。让公众参与到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中,不仅利于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还体现了居民是城市主人,实现了真正的目标。

3、做好资源规划工作

进行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在于既要保证当前经济的发展,还要促进未来城市的发展。因此,在进行城市规划时,需要考虑资源的使用比,如合理确定建设用地规模、人口增长系数以及城市承载能力等等。

结束语

城市规划对于城市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做得不合理,则不但不能对城市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还会对已有城市产生负面影响。为了做好城市规划工作,同时保证城市的发展不会对后代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需要对城市规划做出可持续发展,这样才可以真正的促进城市更好发展。(作者单位:辽宁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

参考文献:

[1] 金平.中国城市规划的弊病[J].重庆建筑.建筑批判.2006

第4篇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生态承载力逐渐成为一种测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本文通过介绍生态承载力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计算了2003-2009年天津市的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分析了天津市可持续发展状况。并运用灰色关联度理论研究了生态承载力和社会经济发展指标体系之间的定量关系,进一步分析了社会经济发展对天津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城市可持续发展 生态承载力 生态足迹 灰色关联度 天津市

问题的提出

城市是人类活动的中心、聚居的场所,是人类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它是受自然-经济-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地域综合体。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类在感受到城市化所带来的巨大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同时,也给城市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根据国家环保总局提供的最新情况,1/5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酸雨影响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3;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遭到污染,全国26%的地表水国控断面劣于水环境类v类标准,失去使用功能;生物多样性减少,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一些重要的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减弱,生态破坏问题依然突出(周建,2007)。由于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恶性循环,引发的经济损失十分惊人。据2007年9月民政部的消息,全国受灾人口约为4016.5万人,其中死亡人数49人,失踪人口23人,安置289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约1.1亿亩,绝收1626万亩,因自然灾难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14.7亿元。如此脆弱的生态环境条件,何以支撑中国规模巨大的城市化进程,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不得不集中全部精力加以应对的城市发展问题。

天津作为一个人口超过千万的特大型城市,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天津市2005到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指出,在未来15年,把天津市逐步建设成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然而从天津的资源与环境条件看,今后城市发展在一个较长时间内,将面临人口集聚和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紧缺等突出问题,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资源的紧缺及要求逐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研究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迫在眉睫,开展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测量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在实现社会经济走向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是十分必要的。

城市可持续发展

目前关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有很多种,国内外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入探讨:Qnishi T(2007)和Water(2005)从资源角度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进行了深入讨论,着重说明了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度间的平衡原则;Haughton G(2006)从环境角度定义城市可持续发展,指出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必须利用环境生态规律来解决城市问题;Nijkamp(1998)从经济角度定义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进行了深入讨论。

单纯从某一角度来定义城市可持续发展概念具有片面性,不仅不利于把握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内涵,而且也不利于对城市可持续发展进行综合性和系统性研究。

城市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新的城市发展观,它指城市环境、经济与社会持久、相协调的发展。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在保证城市经济效益和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使能源和其它自然资源的消费和污染最小化,使之既满足当代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又能满足未来城市发展的需要(热提·涂尔逊等,1998)。

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国家乃至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落脚点,因此必须有一种有效的方法来测度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程度。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的经济活动规模保持在其生态承载力范围内(吉喜,2001),因此,如何对城市生态承载力进行科学测度,明确资源的供需态势,环境的纳污能力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程度,人类活动是否在生态承载力限度之内,以及如何调控人类活动使之在此限度之内,就具有了重要的研究意义。目前测度生态承载力的方法有能值分析法、物质流分析法、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估测法、生态足迹法等。本文以天津市为研究区域,以2003-2010年该市的统计年鉴为数据源,采用生态足迹法(ecological footprint)计算了本区该时间序列内的生态承载力,并分析了其可持续发展的状况。

考虑到社会经济因素指标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本文用生态承载力来度量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较长时间内社会经济发展对生态承载力影响的动态分析,来研究天津市可持续发展状况。本文应用灰色关联度模型来计算生态承载力与社会经济指标的关联度,以天津市2003-2009年人均生态承载力(Y)作为被解释变量,综合了以往相关研究,根据现有资料,再结合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选取农业、工业、物流业、建筑业、旅游业、生活水平、能耗、人口八个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指标作为解释变量。其中,农业用粮食产量(X1)来代表、工业用工业生产总值(X2)来代表、物流业用货物运输量(X3)来代表、建筑业用建筑面积(X4)来代表、旅游业用接待入境旅游人数(X5)来代表、生活水平用最终消费支出(X6)来代表、能耗用万元生产总值能耗(X7)来代表、人口用人口自然增长率(X8)来代表。

第5篇

关键词:甘南城市;改进的熵值法;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2-0156-02

甘南牧区城镇发展历史过程可简单总结为:发轫春秋战国时期,奠基于西汉建立之后,转型于公元7世纪中叶,吐蕃在青藏高原的崛起。由于该区的城市体系建立在生态脆弱敏感而生态价值巨大的甘南高原,所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该区生态的可持续性有重大的影响,对拉动该区经济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有重要作用。

一、甘南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新的城市发展观,是可持续发展观在地域空间单元的运用,其核心是“经济可持续是基础,生态可持续是条件,社会可持续是目的的发展观”。强调城市发展的公平性、系统性和全面性,追求理性又有节制的发展,既不能抑制发展又不能盲目发展,从而实现各种资源的持续利用,使城市生态进入良性循环,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和提高生活质量,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1]。

(一)指标体系的设计

本文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在参考目前关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2],结合甘南城市发展演化自身的特点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建立了由表征发展力、持续力和协调力的26个指标组成的甘南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见表1),这26个指标大部分涵盖了社会、经济和生态三个系统,可以较全面客观地反映甘南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真实情况。

(二)评价模型选择――改进的熵值法

如何有效地定量评估可持续发展的程度,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定量方法的选取。据统计,目前可采用的定量方法有10大类约1000个评价模型,如层次分析法、熵值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等,虽然这些方法在对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它们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现有研究成果证明,改进后的熵值法更为适合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评估[3]。改进熵值法的主要计算步骤:

1.由于不同的指标具有不同的量纲和单位,为了消除量纲和量纲单位的不同所带来的不可公度性,所以,首先应将评价指标无量纲化处理,本文采用的指标同度量化处理办法如下:

二、评价结果

考虑到数据的准确性和可获取性,本文以2000―2005年作为评价的时间区域,并选取了26个评价指标来进行甘南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定量评价,按照改进熵值法的计算步骤,对各个评价指标进行赋权,赋权结果见表2,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出甘南城市在2000―2005年间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变化曲线(见图)。

三、结论

从甘南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各个指标赋权的结果可以看出,权重大于或等于0.04的指标有10项,其中,表征经济发展属于经济系统的有4项,表征教育卫生属于社会系统的指标和表征生活环境质量属于环境系统的指标各有3项,由此表明,在甘南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经济系统最为重要,因为经济发展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能为城市各项建设和社会进步提供物质保证;同时,应不断提高教育卫生等社会服务功能和城市基础设施以提高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加强环境保护和提升环境质量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同等重要。

从甘南州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数变化曲线可以看出,在2000―2005年期间,甘南州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总体上处于不断的上升趋势。发展力和持续力的变化趋势有较高的相似性,呈稳步上升趋势,这种趋同现象说明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之间有较高的正相关性,经济发展为社会进步创造财富并提供物质基础,使其进步得以实现;同时,社会进步又为经济发展积累知识并提供智力支撑,使其发展得以保证,两者之间是良性互动的,这与区域开发的目标――实现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相一致,也与我国目前可持续发展和构筑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也相吻合。

参考文献:

[1] 何潇,李清,童殷,等.重庆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评价[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4).

[2] 王舟英,益希卓玛.甘南藏族自治州城镇化发展问题初探[J].甘肃民族研究,2004,(24).

第6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两大主题。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复苏,城市化进程加快,一方面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城市环境问题。在一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着只顾短期经济利益而忽视城市长期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行为,造成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因而有效利用能源,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经成为一个迫切的任务。目前,我国城市的现状是:城市化水平低,城市人口仅占全国人口的2%左右;大城市规模过大,人口总数占城市人口总数的一半以上,其中百万人口以上的30 个;城市发展格局不尽合理,工业过分集中,人口相对膨胀,居住拥挤;基础设施短缺,交通紧张,环境恶化等,已成为制约城市社会经济进步发展的障碍。因此,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城市规划处于重要的“龙头”地位。

一、城市规划理念

人类已进入21 世纪,世界经济趋于全球化,使世界范围的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城市的发展不仅面临国内其他城市的竞争,而且还将遇到经济实力强劲的国外城市的挑战。如何从城市规划角度奠定城市发展基础,创造城市发展条件,提高城市效益和竞争力,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意义,也是城市规划高标准、严要求的新课题。

1、加强城市规划中的城市形象设计,实现具有自身个性化的园林城市;注重突出自己的特色、风格和品位,依托自然和人文景观,挖掘文化内涵,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承接传统又求新意,传统风格与时代气息并重;园林规划、建设、管理三者并驾齐驱;巧用造园造景艺术手法,以绿为主,以美取胜。北京是首批园林城市,北京在创建园林城市中,着力保护古都风貌,用绿化来体现古都的庄重和历史文化风范。传统风韵与时代气息并重,古典与现代融合,实现了古都风貌与时代精神的巧妙结合。

2、从城市整体布局出发;审时度势,量体裁衣,系统整合。城市规划必须具有战略眼光,面向未来,面向世界。要根据城市未来的产业结构、产业规模、人口规模、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以及历史人文环境,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包括海港、空港、公路、铁路、通信、供水、供电等方面的发展,以及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做出科学的预测和规划。每个城市必须以自己的优势为依托,走发展特色经济之路,塑造城市鲜明的个性和形象,以避免城市之间的重复建设,减少城市之间的无序竞争。

城市规划往往要通过建筑语言来表达,为此要充分发挥人的智慧,发挥建筑师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使自然、环境建筑、文化等融为一体,形成城市的独特风格。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蓝图, 是建设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城市规划搞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城市总体功能能否有效发挥,关系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能否协调发展。城市规划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工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制定好城市规划, 要按照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要求,立足当前,面向未来,统筹兼顾,综合布局。要处理好局部与整体、近期与长远、需要与可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进行现代化建设与保护历史遗产等一系列关系。

通过加强和改进城市规划工作, 促进城市健康发展,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制定城市规划要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特别要听取专家的意见,多方比较,反复论证,经过法定程序审批,规划一经批准,就具有法规的权威性,必须严格执行,任何人不能随意更改。

二、在规划设计中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1)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环境治理问题本身就是一对矛盾,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可持续的城市规划就是要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和优化经济结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强调三大产业协调发展,产业结构是城市经济结构的主体,影响着城市生态系统的结和功能。为改善城市生态结构,促进物质良性循环和能量流动,必须改进城市的产业结构。

(2)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城市是一个由社会、经济、自然三个亚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通过人的生产与生活活动,将城市中的资源、环境与自然生态系统联系起来,形成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与矛盾。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城市规划就是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及其它相关的科学知识与方法,从城市生态功能的完整性、城市资源环境特点和社会经济条件出发,调控城市社会、经济与自然亚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生态关系,合理规划城市资源开发与利用途径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式,使之达到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不断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进而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由此促进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性利用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所要追求的最终目标就是社会的可持续性。除了有效的经济增长外,可持续发展城市谋求的是在不同的利益团体中公平地分配社会资源,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要,追求社会的共同繁荣和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城市社会可持续发展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它是以人口为主体的立体结构,并与城市经济、城市环境等方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其中包括人口、文化、教育、卫生与健康、艺术、体育、价值观念和社会等。城市社会可持续发展最终是人的全面发展,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做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规划。

三、城市规划要放眼未来

城市规划要使用发展的眼光,考虑未来科技、经济、文化的变化趋势,所做规划就算不能完全符合未来的发展,也要方便于未来的发展。城市规划要综合考虑城市周边的地理、环境、产业等,制定规划时要弄清城市发展的战略,当然城市规划也反作用于城市发展战略。

1、卫星小城市的建设

很多大城市恶性膨胀,可以考虑在超级都市的周围,建一些卫星小城市,以缓解城市化的加重。卫星城市要有缓解的功能,缓解大城市的人口压力、交通压力、环境压力等,卫星城市是遏制大城市恶性膨胀的重要手段,在城市规划中不可或缺。卫星城市的建立不需要一蹴而就,可以先规划后建设,做到未雨绸缪。如果没有及时进行规划,结果原本建立卫星城市的土地被挪为他用,就很难实施原先的计划了。

2、城市规划要考虑未来行业

未来城市,服务业、文化产业、高科技产业会占主导地位,重工业、劳动力密集产业要会被移出城市。城市规划必须要把服务业、文化产业、高科技产业放在首先考虑的地位,考虑他们的分布、需要的设施、需要的周边环境等,为未来行业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3、城市规划要考虑未来的行为习惯

现在人类生活越来越高效率、高节奏,人类对时间的追求与日俱增。城市规划要考虑人类的生活节奏的演变,高架桥、地铁等,都是考虑的重点。我们无法预测未来的交通工具的具体形式,但我们可以预见未来交通工具的速度。城市的基础设施要适应新的交通工具的高速度,要为未来的更高节奏做好准备。

4、城市规划要考虑未来的身体健康

对于未来城市而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问题绝不是环境污染问题。未来城市规划要考虑人民群众的体育锻炼问题,考虑人民群众的心理健康问题,城市规划要方便人民群众进行体育锻炼,给人民群众一个温馨、祥和的氛围,让人民群众能够愉悦、放松的工作和生活。

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话题。笔者认为我们不能用青山绿水来换取经济的繁荣,不能用老百姓的健康来换取眼前的经济利益。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让城市万古长青是城市规划的内在精髓.城市规划要处理好现在和将来的问题,在现在和将来出现矛盾时,要服从将来。

总之,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将日益突出和重要。在城市规划中引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基于资源和环境体系对城市发展的支撑和承载能力,以实现城市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理论方法体系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避免重复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负面效应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字: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

相关站中站:城市规划

1引言

二十一世纪是资源紧缺的世纪,我过能源消费也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资源消耗国。城市必将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如何协调发展的挑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如何确定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当前必须重视的问题。

人们通常把在一定时期内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称之为城市规划。

国内外经验证明,一个城市的建设和管理,首先取决于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并以之为依据,指导城市开发、建设和管理;城市的合理发展,首先必须通过科学地预测和规划,明确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发展格局,在规划的指导和调控下,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城市的发展目标。随着城市社会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和城市系统整体功能的复杂化,对城市规划的要求不断提高,城市规划的重要性也更加突出。

2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及其思考

建国以后,我国的城市规划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在“一.五”期间,为满足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约有150个城市进行了初步规划,有些城市还编制了部分详细规划,一批城市按照规划初步形成了现代城市的框架,并对以后城市的进一步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1958年后,城市规划的发展出现了失误,到60年代初期,作出了暂时不搞城市规划的错误决策。期间,城市规划工作几乎停滞,导致一些城市发展失控,管理混乱,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1979年以来,城市规划工作重新受到重视,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1989年12月26日,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使城市规划走上了法制的轨道。特别是1996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它是在总结了近年来城市规划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依据“两个根本性转变”和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两个战略”作出的重要决策。该文件充分肯定了城市规划作为政府宏观调控重要手段的地位和作用,要求各级政府切实维护城市规划的严肃性,切实发挥城市规划对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的调控作用,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要求在城市发展上改变以往盲目扩大规模的外延式发展模式,走优化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集中统一管理的道路,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大多是按照如下的步骤进行:资料的收集和研究社会经济状态分析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确定城市规划的目标根据目标分解为具体指标按照以上问题提出不同的规划方案研究不同方案的利弊确定总体规划按照总体规划进行分区规划详细规划近期实施方案制定建设规划的管理。通常情况下,规划的重点在于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的规划和管理,城市规划的着眼点是城市的社会经济的发展。虽然在有关城市规划的法规中提出了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但在实际操作时由于缺乏必要的保证措施和有效的实施手段,往往忽略了资源和环境的问题,而把主要注意力放在人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但与此同时,在许多大中城市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诸如水资源紧张、能源短缺、废弃物污染、大气环境质量恶化、中心区人口过密、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交通设施严重滞后等现代城市通病,这些问题一方面对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现实的负面影响,同时也给城市系统的正常运转和今后的长期发展埋下了不容忽视的隐患。如何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发展道路,有效地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是未来城市规划工作中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由于我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较短,与迅速变化的城市发展形势相比,现行城市规划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薄弱环节,如:由于城市规划编制时目标不够完善,在分析确定城市发展目标时缺乏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导致了有些城市规划本身的先天不足;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由于体制的原因,城市规划的法制和管理还尚待完善,实施与规划还有相当距离,城市发展上难以改变以往的盲目扩大规模的外延式的发展模式等。有鉴于此,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出发,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以城市规划为首要环节,保证实现城市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可持续发展观点的启示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在199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得到全球的共识。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社会、人口与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既满足当代人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又不损害满足子孙后代生存发展对大气、淡水、海洋、土地、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和环境需求的能力。1994年我国政府率先制定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此后国务院专门发文,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将《中国21世纪议程》的基本思想和内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强调要提高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我国人口众多,许多资源相对短缺,经济建设过程中面临着沉重的资源环境压力。由于我国大中城市人口密集,社会经济活动高度集中,城市建设与管理的任务繁重,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与西方国家相比更为突出,在城市规划中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尤为重要。

当前,可持续发展观念至少在如下几方面对进一步完善我国城市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

(1)如何确立与可持续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与规划方法体系;

(2)在规划环节怎样才能保证城市发展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3)如何体现“科教兴市”从总体上对城市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4)资源、环境作为城市发展的客观约束,通过何种形式才能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得到有效反映;

……

显然,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将使我们的城市规划工作更好地适应和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从而有助于实现城市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4可持续发展观念下城市规划的思路框架

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城市规划中除了包括常规的规划内容之外,还必须综合考虑城市发展的资源与环境问题,预测在不同政策方案下,城市系统的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状况,在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两个关键指标的约束下,制定城市的发展方案及相应的发展对策建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需要对城市规划的内涵进行必要的拓展,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下城市规划的新思路

城市规划是一个反复迭代的过程,如果城市规划的初步方案突破了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及城市的资源供给力,则要求进行相应的需求管理,对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进行控制,据此在环境指标和资源指标下得出一个新的城市规划方案,再与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比较,直至满足为止。这种城市规划新思路要达到的基本目标是综合需要与可能,建立一个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的城市系统;同时必须考虑城市环境承载力和城市资源供给力,将城市的资源环境消耗确定在一个合理的限度之内。

根据研究目标设立了两个决策作用点:城市交通环境承载力和城市资源供给力。城市环境承载力即城市环境对污染承载能力;城市资源供给力即城市的资源(包括土地、淡水、森林、能源等资源)对城市发展的供给能力。对于任何区域,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城市的资源利用和城市的环境污染都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限度将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城市规划思路具有如下三个显著特点:

(1)规划内容已不局限于城市本身的发展,而是将与之关联的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纳入规划过程,在保证上述因素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的前提下,寻求城市适宜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与发展方式;特别在规划的开始,就把城市的环境分析和城市的资源分析和城市发展的需求分析一并考虑,由此得出平衡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初步方案。

(2)整个规划的出发点不仅是以往的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土地及空间资源的关系,而特别强调了城市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这是可持续发展观念对城市规划提出的新的要求。

(3)资源环境体系的基本承载力是决策城市规划方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控制点,即规划方案中建议的城市规划不能突破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需要说明的是,城市规划方案的确定并不是被动的接受承载力和供给力指标的约束。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环境污染的排放因子和经济发展的资源消耗特性会相应发生变化,导致环境承载力不断增大和资源供给力的加大,以及城市系统允许发展规模上限的扩大。可见,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指标的引入,保证了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这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

总之,上述规划思路充分考虑到客观条件对城市发展的约束及科技进步对城市发展的能动作用,以之作为规划工作的出发点,将有助于从规划环节保证实现城市的内涵型、集约式发展以及“科教兴市”战略的贯彻实施。

第8篇

一、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特点与问题

资源型城市是伴随着资源开发,矿区经济的发展而壮大起来的,在其发展的不同时期,均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仅以黑龙江省为例,伴随着煤炭、森林、油田的开发而崛起的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伊春、大庆等6个煤城、林城、油城,其城市人口、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城市体系的近1/3,占全省的1/4,在全省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居于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

但是,资源型城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城市产业结构偏重,城市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城市布局随资源开发就近建设而过于分散等特点。

(一)资源短缺条件下资源型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增长过分依赖自然资源的产出是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中最重要的特征,而且资源型城市产品结构中初级产品都占绝对优势。以黑龙江省为例,1990年6个资源型城市主要资源型产品占乡以上工业产值之比平均62.6%,其中最高为92.6%(七台河),最低为32.6%(伊春);加上资源加工型产品,平均占乡以上工业产值之比为75.9%,最高为96.5%(大庆),最低为为58.4%(鸡西)。从中可见自然资源在资源型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近年来,由于可采资源日益减少,资源开采难度越来越大,缺乏足够弹性的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日益显示出其不合理性,资源危机进一步引发了经济危困和生态危机(表1)。资源型城市“三危”现象的产生是长期积累的结果。长期以来,我国自然资源的产、供、销几乎完全在计划体制的控制下运行,资源产品的绝大部分被国家几十年一贯制地以指令性计划调拨的方式拿走,进入市场的自极校资源无价、原料低价、制品高价的价格体系使资源型城市缺乏足够的再生产及产品结构更新换代能力,同时也迫使资源型城市加大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强度,所以一旦自资源开采进入后期,资源型城市必然出现“三危”现象。可见,资源型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所走的是一条既“不持续”也“难发展”的粗放式的发展之路。

表1资源型城市发展问题分析问题/三危>总体表现具体表现油城煤城森林城资源危机资源存量状况恶化,石油资源剩余可采储量明显减少,森林蓄积量锐减,煤炭资源面临枯竭后续夫资源严重不足,老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开采措施增油效果变差,稳产难度逐年增加煤炭资源枯竭或濒临枯竭可开采森林资源数量急剧下降,面临着严重的森林资源缺乏危机问题,森林质量也争剧下降,蓄积量树龄比极不合理经济危困原有单一的城市产业结构适应不了资源渐于枯竭的局面,经济增长和效益大滑坡,资源生产量难以维系甚至大幅度下调,销售收入锐减,留利减少,但固定成本逐年增加,后续产业与多元经济脆弱,就业岗位不足,待业青年和部分老职工退休,逐年增加社会负担城市人口增加迅速,工业就业压力沉重,产业单一化,增长缓慢就业压力过重,城市产业结构过重,经济发展滞后产业总体发展仍然停留在计划产品经济阶段上,产业产品结构单一,企业产品结构单一,企业素质差,经济效益差生态危机空气污染严重,废弃物污染严重,植被破坏,噪音污染也较严重,某些疾病发病率死亡率偏高,地表层损坏严重,林地、草地退化、沙化、碱化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生物污染加重,草原退化、碱化、沙化加剧煤炭开采后,水源受损,建筑物构筑遭到破坏,城市环境受煤矿石、粉煤灰污染,郊区农田大面积塌陷森林过度采伐,年降水日数减少,平均气温升高,相对湿度降低,大风天数增加,火险等级上升,旱、水灾年份增多,水土流失、土地沙化,附近地区农业失去了绿色屏障。

(二)低层次产业结构之下的城市布局建设

城市布局与建设受到城市产业发展及城市建设政策的影响,以资源开采为主的产业结构使资源型城市布局呈现过于分散的特征,并对城市建设造成很大因难,城市布局迫切需要进一步更新和优化组合。

(1)过于分散的城市布局造成了聚集效益较差

资源型城市的布局一般存在“点多、线长、面广”的不利局面。即使是相对集中的地域也由于条块分割等原因存在各单位划地为牢,各自为政的问题,使相对集中区域也形成松散的结构。这不仅增加了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的费用,而且浪费了土地,增加了经营费用,无论从现实还是从长远看,均是弊大于利、无生命力的。

(2)城镇体系建设尚未形成具有强大吸引力与辐射力的地域中心

当前资源型城市市域尚未形成具有较高综合功能和综合效益的核心地域,尤其是作为生活服务中心生产科研商服的生长点和辐射源的“技工贸”中心尚未形成,严重影响着矿区向城市过渡的进程。

(3)综合经济发展缺乏必要的优化组合空间

资源型城市建设的封闭性、高度指令性、内向性仍很突出;条块分割现象仍很突出;综合经济的起步和发展仍然很分散,未能形成较好的聚集效益和规模经济;城市现代化建设还氙乏发展综合经济的人才及其引入的良好环境;城市发展格局还不适应资源型城市战略转变的迫切需要。

(4)城市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更新、完善和提高

资源型城市是长期按“先生产、后生活”的方针及基本建设“三边”政策的影响,各类建设普遍存在千楼一面、标准低、投资大、效果差的问题,城市整体风貌缺乏建筑、绿化、道路、色彩的整体搭配和协调整合比例,更缺乏特色和文化口味,这与资源型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生活方式的现代化极不相适应。

二、可持续发展之路是资源型城市的必然选择

资源型城市一直沿袭传统的非持续发展模式,资源型城市目前所遇到的问题是长期沉积的结果,而且问题是综合性的,必须从经济、社会、人口、环境、资源多方面进行调控才可能使之走出困境。可持续发展思想成为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具体而言,资源型城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三个方面的迫切需要:

首先,是顺应全球城市化浪潮,贯彻国际上关于可持续发展共识,并尽快实现从概念到行动的迫切需求。统观全球经济态势,经济重心主要集中在城镇集聚区,因此只有城镇及其集聚区的持续发展,才会有区域的持续发展、国家的持续发展乃至于全球的持续发展。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和社会体系必须是建立在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基础上的。而对21世纪全球性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资源问题更成为可持续发展最为关注的主题之一。从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持续发展的两个重要焦点。作为集两个问题于一身的资源型城市的持续发展问题亟待关注。

其次,是深入贯彻落实我国持续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我国政府在制定《中国21世纪议程》时十分注重人类住区持续发展及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可持续发展科技行动中,管理的理论模式等重要内容。资源型城市在国计民生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可持续发展问题亟待解决。

第三,是资源型城市自身克服“三危”困难,实现两个根本转变,进行二次创业、重振雄风、再创辉煌的迫切需要。资源型城市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和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体现最显著的城市类型,其自身的发展也受到这两方面因素的严重制约,所以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促进经济结构的演进,切实地从思想到实践积极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资源型城市摆脱困境,重振雄风的既具有现实意义又具长远眼光的发展之路。

三、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更新观念,科学谋划,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新方略,重新认识资源型城市发展方针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把发展与环境结合起,使我们取得的经济发展既满足我们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害未来子孙后代满足他们自己需求的能力,贯彻联合国《21世纪议程》和《中国21世纪议程》关于可持续发展战略,首先需要实现观念的更新。必须将充分利用资源的观念更新为适度利用观念,把片面追求资源利用观念更新为资源再生、保护的观念;把保证单一经济需求的观念更新为生态需求、经济需求的观念,进而从根本上适应两个根本转变的需要。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构筑应遵循三个面向的准则,既要面向世界,还要面向现实,更要面向未来。在新形势之下,对于一直作为资源型城市发展指导方针的由总理在60年代提出的“工农结合、城乡结合、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的“十六字方针”应当重新认识并且给予崭新的时代含义(表2)

表2不同体制下资源城市发展方针的含义的比较

项目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源型城市规划与发展模式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型城市规划一发展规模十六字方针工农结合男工女耕资源综合开发与现代生态大农业系统,工程互补建设城乡结合乡村式居民点现代化田园生态城有利生产居住点接近生产点布局,主要为开采资源服务既为资源深加工服务还为城市多元经济服务,形成优化组合聚集效益的城市空间方便生活职工就近上班,家属就近参加农业生产既要满足市民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而且要满足其精神生活的新需要,形成具有人情味的生机的城市化空间城市布局点多、线长、面广的大分散式的村镇本系分片组合,相对集中的核心边缘式城镇体系重点建设小城镇及村庄中等城市

(二)树立正确的思想模式,实现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结构与空间布局优化

1.更新产业结构,发展多元化经济

计划经济条件下过于片面强调资源配置与生产力布局的地域分工,忽视了资源产地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的完善,使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缺乏足够的弹性,难以应付市场风险的冲击,其自我完善的能力也十分有限。一旦资源开采进入后期或市场发生波动,资源型城市的经济马上会随产生巨大不良后果,所以应积极更新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资源型城市的多元经济。

2.优化城市布局,创造可持续发展框架

根据资源型城市建设的现实态势和发展前景,其可持续发展、建设和再扩展不宜继续采用均衡增长,而宜借鉴生长极理论及核心边缘模式,而宜采用不均衡增长。现代均衡发展理论的主旨“动态平衡”(或称非均衡发展),它不是一开始就强调各城镇的协调统一,而是尽力发挥各自的优势,之的再在基础上,采用最小的调整和投入实现整体的协同。这对建设资源型城镇体系非常适用,作为综合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资源型城市,多部门齐头并进多元发展,是不现实的。其可持续性建设,应该集中有限的资金,吸引优势产业发展和集中。

生长极理论认为,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的程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以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资源型城市未来发展重点应寻求核心城镇和边缘城镇的合理划分及空间增长区别对待的多元发展策略。因此,按照城市经济发展客观要求,过去那种分散的以解决职工居住为主的矿区建设方式与资源型城市经济的发展已经不相适应,必须进一步由分散的以解决职工生活居住为主朝着多功能的相对集中城市建设方向更新和转化。

3.构筑一系列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实施不仅要在思想上重视,更要落实在具体建设上。及时构筑一系列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生态和基础设施等多领域,对资源型城市跨世纪发展有决定影响作用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是关系到资源型城市集约化、现代化进程的关键环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资源型城市战略工程的实施,其目的的在于把资源型城市建设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经济、辐射力较强,社会功能比较齐全、生活方便、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与历史上重点工程建设相比,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具有较大的不同(表3)

表3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与历史上重点工程若干比较分析

体制内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下的重点工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持续发展战略工程建设目的国民经济计划的落实与深化在宏观计划指导下创造性地为发展经济、吸引外资、形成良好的人居环境服务建设背景影响因素单一封闭型复杂性、开放型把握因素程度确定性不确定性建设资金渠道国家投资渠道单一化国家、集体、个人、外商多方融贷(渠道多元化)建设措施行政手段为主行政、经济、社会、法律手段并重建设功能与意义对资源型城市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资源开基地起到骨干和保证作用对资源型城市未来发展成为具有经济活力、环境魅和的现代化城市,其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作用

跨世纪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的具体要求是:①要为市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②要完善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科技、体育、商饮服务等设施,使社会功能进一步健全;③要配套进行城市的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环保等系统建设;④要加强市容市貌和生态建设,美化城市环境(表4)

表4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构想举例

时段/领域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目的与作用经济资源深加工产业链,地方经济发展工程经济上形成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机制社会文化产业文化主题公园,资源为主题的节日弘扬产业文化精神,创造高品位文化氛围环境生态河湖水系治理工程,污染源根治工程改善生态环境,形成宜人的生存与发展条件基础设施与城市风貌快速交通运输工程,充沛的给水工程体系,城市美化工程改善、创造可持续发展和招商引资环境。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的实施,将促进其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相互协调,进而促进其快速稳步发展,使资源型城市发挥其在城市体系中的应有作用,实现我国区际间的公平发展。

参考文献:

1.阳建强现代城市更新运动趋向,城市规划,1995.4

第9篇

【关键词】楼宇经济 城市 可持续发展

21世纪以来,中央商务区(CBD)发展计划得到了我国许多城市的青睐,但CBD终究是一个高级阶段的产物,我国大部分城市和地区还到不到发展CBD的水平,在此背景下,楼宇经济应运而生,我国城市通过对楼宇经济的发展能够促进经济社会和城市产业的升级,这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楼宇经济特征分析

楼宇经济是上世纪90年代经济学界提出的一种经济形态,直至其发展到今日,其主要指的是近年来我国城市发展的一种以商用楼宇为载体,以带动城市区域发展为目的的崭新经济形态,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税源等是其基本要素。楼宇经济特征分析如下:

(一)以商务楼宇为载体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用地日趋紧张,土地价格上涨迅猛,在这种形式下,城市要想进一步发展就要利用楼宇向空间拓展的特点,提升建筑的空间效益,楼宇经济是我国城市化的必然要求,符合城市经济发展的规律。楼宇经济中,商务楼宇泛指商用楼宇和商务写字楼,通过商务楼宇引入企业,开发税源,从而形成稳定、良好的商业生态。

(二)依托于城市服务业和新型工业

产业的提升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服务业和新型工业的发展迅速,在城市经济中的比重逐渐增加,依托于服务业与新型工业能够促进就业,增加城市经济的辐射力,从而促进了楼宇经济的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型工业的范畴极广,具体包括金融行业、广告策划、中介公司以及高新技术产业房地产开发、旅游行业等等。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楼宇经济的本质逐渐体现为人才经济、信息经济、物流经济和财源经济。

(三)聚集效应

在城市楼宇经济中,商务楼宇不仅仅发挥建筑物功能,其更重要的作用是集聚人才、信息、知识以及资本,商务楼宇虽然占地小,但却集聚着丰富的知识含量、企业单位和资本,这种集聚效应和创新能力能够为产品和服务提升附加价值,优化产业结构。楼宇经济能够形成以商务楼宇为中心的“磁场”,吸引大批的企业和商业集团入驻,从而汇聚更多的人才流、资金流、商品贸易流以及商业信息流,在其内部形成了互相交织联系的大型商业网络,引发财富效应,促进经济发展。

(四)税源经济本质

CBD与楼宇经济的载体相同,但楼宇经济中,地方政府将楼宇作为一项税源来带动地方税收的增加,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这是许多城市发展楼宇经济的根本动力。反过来说,地方政府会采取有力措施来帮助楼宇吸引企业和商家,促进楼宇经济发展,从而形成稳定的楼宇税源,例如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建立楼宇招商机构等政府措施。这些政府措施会为楼宇经济的发展提供推动力。

二、发展楼宇经济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确保楼宇经济发展均衡化

就目前来看,我国城市产业格局并不均衡,不同城市楼宇经济的依托产业差距较大,以楼宇经济中的核心产业金融业为例,金融业附加值在不同城市中差距明显,这是我国不同城市的发展阶段不同所导致的,因此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各个城市要结合自身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特点,把握好楼宇经济发展模式的合理化,以此来确保楼宇经济发展的均衡化。

(二)楼宇经济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协调发展

城市规划是根据城市发展现状、城市文化背景、城市发展优势、可持续发展原则建立的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目标等规划,从宏观的角度来讲,城市楼宇经济规划属于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部分,但当前许多城市为了刺激楼宇经济在短期内迅速发展,擅自修改城市整体规划,盲目的从楼宇高层和单位面积寻求高效益,使得楼宇容积率过高,这种急功近利的现象很可能给楼宇经济甚至城市的发展埋下隐患,不符合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因此,在地方城市楼宇经济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应当注重楼宇经济与城市整体发展的协调和统一,楼宇经济规划要能够和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要符合城市发展的大方向,在把握好城市整体规划核心目标的前提下,促进楼宇经济的发展,保证楼宇经济的生态性、科学性、合理性,只有这样才能够通过楼宇经济的推动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把城市发展的脚步走得踏实、稳定、持续。

(三)利用好政府的推动力

政府为了税源的稳定采取一系列的鼓励措施来促进城市楼宇经济的发展,政府推动力是至关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但过于依赖政府推动力会制约楼宇经济市场的创造力和市场活力,当前我国许多城市楼宇经济建设中就显露出了十分严重的政府推动痕迹,过重的推动力会使得市场的力量无处可使,一旦政府推动消失,楼宇经济将面临市场退化的风险,因此在城市楼宇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应当做好自身定位,积极发挥自身楼宇经济和市场的纽带作用,通过政府推动措施来引导商务楼宇招商引资,保持楼宇经济市场的创造力和活力,以此方能建立楼宇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体系。例如政府可以政府可以参与楼宇经济规划,通过引进的经营性物业来促进楼宇招商引资。

三、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简要分析了楼宇经济的五个特征,并从产业均衡发展、城市规划与楼宇规划协调、合理利用政府推动力三个方面研究了城市楼宇经济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旨在提升地方城市发展楼宇经济的合理性,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字:城市化可持续发展 生态城市

一、生态城市: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城市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其核心是在保证城市经济效率和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使能源和其它自然资源的消费和污染最小化,使之既能满足当代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又能满足未来城市发展的需要。城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就是使社会、经济、环境与资源协调发展,物资、能量与信息得到高效利用,保持生态良好循环的人类居住地,虽然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生态城市进行了界定,但是不管从哪一个角度都反映出生态城市是人类目前所能想到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理想的模式。

二、广州市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近几年,广州市按照2000年制定的“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城市发展战略,采用有机疏散、开辟新区、拉开建设的措施,在南部建立了南沙开发区,建成了广州大学城、广州国际会展中心。在北部建设了新国际机场。新国际机场的建成使用,确立了广州在华南地区航空枢纽的地位,同时为珠三角地区提供便捷的服务,对促进地区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东部地区整合了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广州出口加工区、广州保税区、广州科学城,形成了东部密集的产业发展带。西部联合佛山市,促进了广佛交界地区的协调发展。在科学、合理的城市发展方针指导下,广州城市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奠定了其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在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新城建设粗放型扩张,品质提升滞后

新城初期在社会经济服务方面处于相对劣势,所以只能通过降低成本和提高环境品质的优势来弥补,并通过政府投入政策投资的引导促使利益主体对新城的良好预期,城市职能才有可能逐渐分流到新城并最终形成综合性的新城。

近些年新城建设区面积增长速度很快,绿化覆盖面积占建成区的比例增加较慢,而公园面积占建成区面积的比例却不升反降,说明新建成区内成片公园绿地的缺乏。其结果使新城在利益主体的整体权衡中处于不利地位,导致新城建设不能有效吸纳从中心区溢出的人口,而更愿意留守在中心区。这导致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中心区的拥挤压力不能得到缓解;另一方面,利益主体对新城的不良预期,恶化了新城的人口集聚速度及集聚规模,不利于新城的可持续发展。

2、旧城改造困境不断,空间优化缓慢

首先,旧城生活空间质量的困境。在占建成区21%的旧城区土地上,集中了全市大部分的经济和社会活动。城市功能的集聚,使得旧城区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开发价值,优越的商业、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对开发商与居民都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加上地铁这种便捷交通工具的介入之后,旧城再次成为开发热点。高强度的房地产开发加剧了旧城区的“三高问题”,即人口密度高、建筑密度高、交通密度高,生活环境进一步恶化,直接导致了生活空间质量的下降。

其次,旧城历史文化保护的困境。在旧城更新改造过程中,存在着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城市建设忽视了旧城的传统城市空间肌理,缺乏对空间形态的有力控制,使得体量尺度与旧城原有建筑环境极不符合的建筑物混杂,零散地分布在旧城范围。旧城的一些传统轴线、空间节点被大量现代建筑破坏,城市传统空间被刻意地改变。

第三,旧城传统社会人文发展的困境。在旧城更新改造过程中,大量小地块、单独的高层建筑侵入成片的街区,造成单调的居住模式侵入原有多样化的街区生活模式。这样单一的改造更新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传统地区空间的多样性特征,影响了街区内原有公共生活模式的延续和发展。此外,大型商业设施对旧城区的“侵入”,同样造成了对传统生活方式的破坏。对传统街区多数采取拆除重建的方式或者局限于沿街改造,在功能置换上也往往局限于传统居住功能和商业功能的置换,造成原有的社区小商业渐渐地被大型商业、批发市场代替,破坏了传统街区多样化的生活方式。

三、广州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1、坚持科学发展观

城市发展过程中,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结合广州发展的实际,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市域城镇化进程,实现城区与村镇的统一规划。统筹城乡发展,防止二元结构,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要以新农村建设为核心,充分发挥以城带乡,城市支持农村的作用,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实现农村和城市的共同发展。统筹城市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提高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统筹考虑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处理好城市与区域统筹发展、城市与乡村统筹发展的关系。

2、生态优先、适度规模,实现可持续发展

城市和人如果不能和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这座城市就失去了生命的源泉。城市要发展,生态要改善,关键在于处理好城市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既要保证城市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又要高度重视生态资源环境保护,做到发展与保护并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提高。

在科学分析土地、水、能源和环境等城市长远的发展保障条件后,明确广州的生态资源条件和制约因素,解决好资源保护、生态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城市发展的主要环节,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落实“两个适宜”的 城市环境发展目标。

3、优化布局,节约资源,提升城市功能

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的关系,正确处理城镇化快速发展与资源的矛盾,尤其要增强土地忧患意识,不仅使从国家宏观调控角度看土地问题,更重要的是从城市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来考虑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有序适度的进行建设;同时要充分考虑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全面推进土地、水、能源的节约与合理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施城市公共交通优先的发展战略,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发展模式,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4、尊重城市历史,构建具有广州特色的现代城市风貌

城市是一个生长的有机体,城市历史和城市文化是城市最宝贵的财富,要充分尊重和利用这一宝贵财富,承传城市文脉,在城市发展中保持和发扬城市个性特征。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我们还要充分注重人的作用,城市要以人为本,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正确处理好局部与整体、近期与长远、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推动城市发展模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参考文献:

第11篇

[论文摘要]水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合理利用水资源对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时展的主题。所以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使得水资源能够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尤为重要,本文针对我国水资源的现状以及水资源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措施,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水资源的枯竭似乎已经成为近来比较敏感的话题,无论我们曾经如何认为地球是一个蓝色星球,百分之七十是海洋组成,但是淡水资源的缺乏确实成为一种伤痛,人类是离不开水而生存的,所以不管是科学家还是政府官员们都在思考水资源的再利用或是水资源的节省能否给地球带来一点希望。

一、我国的水资源的利用现状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水资源贫乏,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中国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但由于我国人口巨大,土地广阔,就目前来讲,全国水资源量已经出现了严重赤字,其中城市缺水大约60亿立方米,农业缺水200亿立方米。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地表淡水的贫乏使得城市生活面临着困境。国家对于水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出台过相关法律,但是结果还是不断的浪费;曾经有一个大型工程叫做南水北调,希望用调节可以利用的资源来达到中国区域水资源不平衡的问题,但是目前来看,水资源的问题还是日益突出。

二、我国的水资源所面临的具体问题

(一)水资源供需存在供不应求的问题

今后的几十年内我国的人口大量增长将会是对水资源问题的一个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是对我国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目标的挑战。另外,由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正处在飞速的增长时期,所以会出现工业用水大量增长的问题,从而导致水资源供求矛盾更加明显。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一方面由于发展的需要会对水的需求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导致的结果是废水的排放量也会相应快速增长。

(二)水污染严重

由于我国经济正在快速地发展,工业也更加发达,从而导致工农业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加,尤其近年来,我国的污水排放量已经非常巨大。由于长期在粗放型模式的操作下,我国水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再生,缺乏对污水处理和排放的有效控制,致使水资源被消耗和被污染。由于我国许多城市的工业和生活污水都是没有经过处理就直接排入了一些水域,所以就使得我国很多城市大部分水环境质量越来越差。另一方面,由于环境污染的加剧,也进一步地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从而使一些原本水资源丰富的城市出现了水资源短缺的危机。

(三)水资源浪费严重

在城市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工业和生活用水却存在着浪费的问题。因为对水资源开发的不合理,比如拦河修坝,在上游对水资源进行过度的开发和利用,而在下游却无水可用,从而违背了水资源在上下游的合理分配利用的原则,严重地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和工作。

三、对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与利用的具体措施

(一)政府的政策措施

出台或建立完善的相关水资源的管理政策,同时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是水资源能够被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前提。所以我国相关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监督保证机构,为水的社会循环永续利用提供必要的法律基础和保障。另外,政府应当运用合理的行政手段来加以引导,比如在保证经济合理发展的基础上,适当地降低水资源使用总量,从而缓和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同时对于农业的结构内部进行转化,鼓励农民更多地发展渔业、林业等对水资源需求比较少的行业,从而实现水资源的节约利用。政府对于水资源的政策多年来并不少见,但是成效不大,原因在政策虽有,但是执行力度不大,从而导致了还是无法见效,因为对于水资源的保护对于公民本身来说是无法立法的,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往水里吐口痰就把他抓起来劳改,所以也就形成了立法难的问题,而针对企业的污水排放虽然有法律,但是由于这些企业的利益与社会效益密切相关,所以在其违背法律时政府宁可采取罚款也不想去关闭其生产,所以也就造成了多层次的难度。

(二)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在未来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我国水资源不足的矛盾有可能会更加突出。如果不能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有限的水资源环境约束将对经济的快速增长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的措施,应该依靠在农业、工业、生活等各个方面大力节水,其中利用水价调节用水行为是实现可持续用水方式的有效手段。目前我国工业和居民用水价格比较低,农业用水几乎是没有价格的,要在大众可承受的范围内,逐渐提高用水价格,或者在配额限度内实行低价格,而对超标用水收取高额的水价。在城市用水上,应当对城市的水价进行不断的调整,采用按水量累进计价。

(三)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

完善城市水资源管理体制是实现城市水资源能够可持续发展利用的关键。所以必须建立相应的城市用水的统一管理体制,形成城市供水、用水、节水和污水合理地处理以及对水资源形成集成化的管理与保护,从而保证城市用水的健康、持续和安全。另外,要按照人水和谐的理念,结合水利发展的目标和重点。加强对水资源基础研究和水利项目前期工作的领导,加大前期工作经费的投入,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工程项目建设。

四、结束语

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也在日益发达,这些美好的现状却会使得我国的用水总量大幅度地增加,从而出现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所以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如何在对资源需求中找到平衡是确保对水资源能够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问题。所以对水资源的开发应当具有长远的目光,而不是只注重当前的利益肆意开发。

参考文献

[1]狄乾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

钱易.中国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第12篇

关键词:城市;园林;可持续;措施

中图分类号: K928 文献标识码: A

现阶段,人们对环境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对其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的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的建设工作,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是城市环境以及公共事业建设的关键。但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在现阶段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城市为了盲目、过快地建设城市,而对城市风景园林设计缺少经验,没有做到科学的城市园林建设。下面我就将从不同的层面对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的含义以及意义、存在的问题、解决措施进行探讨。

1、概述

1.1、含义

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的建设是一种以结合自然风光和人为的设计为一体的人文景观的建设,它主要是通过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有效展示,以此来为城市建设中营造出更多的贴近自然的环境。它作为一个动态的概念,总的来说,主要就是将人的主管意识纳入到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的建设设计之中来,以此充分的彰显自然环境和人们自身主体的互动关系。

1.2、特点

1.2.1、艺术性

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具有很强的艺术性。这主要由于它涉及的艺术领域比较广泛,其中主要包括有美学、建筑学以及造型等等,这也同时对工程项目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相关的设计不仅要符合既定的建筑功能,还要满足其艺术要求。

1.2.2、多样性

在上面的艺术性中就提到了,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建设包含的学科知识也比较丰富,其包括有地理学以及生态学、文学等等,所以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再加上组成城市园林景观的建设因素比较多,这也就决定了在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中,相关人员应该对多种专业技术进行灵活的运用,以此提高工程的整体质量。

1.2.3、复杂性

现阶段,现代的科学技术已经被广泛的运用到建筑行业之中,随之建筑工程的建设规模也在逐渐的扩大,这同时随着建筑施工内容的繁琐化以及施工技术的精细化,就导致日益复杂的城市园林绿化工程项目也对施工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1.3、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1.3.1、创造城市人居环境的主要方式

在城市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今天,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当代城市居民也都开始向往大自然,于是只能以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的建设来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这主要由于城市园林绿地极其贴近城市居民的生活空间,可以使人们的心情保持舒畅,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也是人们提高生活水平的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

1.3.2、调节气候、改善环境的方式

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的建设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同城市人民的关系十分密切,对于改善城市环境和调节小气候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城市的各类绿地可以吸收有害气体;生态林、公园绿地、草坪等绿色植物都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氧气,为城市提供新鲜空气;城市绿地可以通过蒸腾和光合作用吸收热量,有效调节温度,是城市的温度调节器;园林植物还可以降低噪音,隔离噪声源,保证居民免受噪声的干扰,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1.3.3、可以增加城市的人文景观

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的整体目标就是追求人与环境的协调,同时园林绿化是一门具有优化环境、丰富文化的建设行业,它在营造生态环境的同时,也承载着大量历史文化的积淀,反映着当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它可以丰富人文意识与审美价值内涵,体现城市的文化特色。

1.3.4、能够促进多种不同生物的发展

对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的建设可以产生许多自然生境,这些自然生境有些是自然生成的,还有一些是通过人工加工而成的,这可以为大量的植物、动物等提高良好的生活环境,从而提高了生物的多样性。

1.3.5、可以提高城市整体素质

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的建设还可以提高人们生活环境的质量,使人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使人们意识到环境的发展与人类之间的重要关系,以此来提高城市在发展中的整体素质。

2、园林绿化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建筑材料、设备的问题

目前,一些城市的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中,大部分是依靠外部提供树种,由于管理等多方面的原因,所调树种在本地区的适应性很难完全保证,再加上一些人为的原因,比如对相关设备的操作不当等等,最终导致在工程中存在大量的病树以及不符合设计要求的树种,影响工程建设的质量。与此同时,在如今的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对园林装饰材料的追求过于高档化,在城市风景区、公园以及住宅小区高档装饰材料的使用十分普遍,反而一些价廉物美、有益于环保的普通材料却得不到重用,这样一来,由于建材成本高昂,高档装饰材料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使得园林绿化工程成本的提高。严重影响了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正常发展

2.2、管理水平不高

在园林绿化工程的建设中,首先是法制观念有待提高,主要针对城市公用绿地被侵占、花草树木被攀折、景观遭毁坏的现象,其次是城市园林执法队伍不健全,管理力量薄弱、手段滞后等等,这都是造成我国城市园林绿化事业目前落后于先进国家水平的主要原因。

2.3、施工队伍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园林施工建设队伍结构普遍较为单一,再加上其有可观的利润,呆滞许多素质不高的建筑施工者往往盲目涌入园林绿化行业,而他们往往难以充分理解工程的设计意图,在统一协调方面的工作却做得不够充分,导致工程出现施工上的漏洞现象。

2.4、施工工序问题

在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中,由于风景园林涉及工种繁多,所以就要求工作中相关施工单位与设计单位进行密切的沟通,深刻领会设计师的设计意图,为施工作必要的准备,以此达到一个完美的园林景观效果。但是在现阶段实际的工作中,相关的施工单位缺乏与设计师的及时沟通,在施工中无法将设计师的真正意图表现出来,导致城市风景园林施工质量的低下。

2.5、管理体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城市园林的建设管理体制依旧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的严格组建,这主要表现在园林建筑的基本过程由国家建设施工标准和质量验收机关予以把关,而在具体的工作中对于一定的管理没有相应强有力的规章制度,以及存在着实施落实上的不到位。

2.6、养护、维修问题

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的建设是人通过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自然的进行的一种合理改造,所以在这过程中对于丰富的园林植物品种都要进行及时的后期及时的养护观察,调整不适宜植物生长的威胁因素。但就现阶段来看,我国风景园林管理存在园林建成后管理缺失的问题,影响着整个园林绿化工程的建设质量。

3、改善园林工程施工管理的措施

3.1、提高认识

我国城市人口众多,城市园林绿化基础比较差,这些决定了必须下大力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体城市居民的绿化意识,增强自觉性。现在有不少城市开展“城市绿化年”、“城市绿化达标”等活动,使城市居民绿化意识迅速提高。所以城市园林绿化在城市中的合理定位,应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

3.2、转变城市规划观念

现代城市园林绿化的内涵已有了质的扩张,被历史性地赋予了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的功能,所以在城市规划工作中应将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规划与整个城市展建设规划协调起来,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和人民生活发展需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指导思想,以普遍绿化为基础,在规划时既要注重城市中心地带,也要扩展市郊,体现绿色环境的整体性和可持续性。

3.3、加强施工材料、设备的管理

在具体的工作中,所用植物在运出前必须按照起苗、调运等相关措施将植物打捆、包扎。土壤的质量也直接的影响着植物的生长,所以必须保障土壤视为质量,让土壤拥有足够的养分,特别是土壤土坡的施入量、地形平整度等都必须满足园林施工质量标准。同时对建筑苗木的规格、以及相关设备也要加强其控制力度,从源头上避免由于材料的不达标而对工程质量造成的影响。

3.4、加强管理者与施工人员的沟通

良好的沟通不仅能够加强施工的顺利进展,而且有利于减少设计同施工之间的误差。管理者以及相关的设计者可以通过现场调整等方式来让具体的施工人员深刻的了解设计理念。与此同时,在关键的施工阶段还要做好施工前的样本模拟,确保施工方和管理者意见的统一,以此保障建筑施工工程建设的整体性。

3.5、完善园林的养护

在园林绿化工程的建设中,养护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相关的技术人员要对工程进行后期及时的养护,对于新引进的物种要做好其生长的观察记录,对生长出现不合理问题进行合理的规划工作,及时的做好防护工作。

4、园林绿化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4.1、有助于改善城市环境

城市园林绿化让城市环境得以再生和持续利用,是对城市人工环境的再创造,合理的城市园林绿化可以净化空气、调节气温以及保持水土、防风避灾、休息游憩等,其产生的巨大生态效益是城市向前发展的推动力。

4.2、带动城市经济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绿化已逐渐步入我国的第三产业,其产品的使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制氧、调温和一定的市场价值等,是城市风貌、吸引人才居留、技术及资金集结的重要因素,积极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4.3、有助于提高城市文明形象

城市园林是一种凝结了自然、科学以及精神文明的人工生态系统,不但美化了城市空间,而且使城市建筑物变得富有生机,让城市人回归到自然,随时领略大自然的风韵,把自然环境融入生活。

5、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5.1、科学的系统规划是前提

现代城市规划要求园林绿化建设规划与整个城市的发展建设规划协调起来,尊重规律,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根据城市经济发展情况及市民的生活发展需求,实事求是,充分利用自然优势,提高城市绿化的文化内涵;处理好短期与长期发展目标;将绿化范围由城市中心地段延伸至市郊,确保绿色环境的整体性及可持续发展性。

5.2、加大法制力度是保障

相关部门必须制定具有一定前瞻性的地方性法规并严格执法,同时,园林行政主管部门也必须要充分发挥其政府职能,各司其职。特别强调依法建绿,迫于人们缺乏对城市绿化建设的法律意识,建设项目绿化指标不达标而违章的行为时有发生,相关部门需以法律为武器强迫执行,以达到全方位增绿的目的。

5.3、以人为本是中心

营造和谐的园林绿化环境建设是为了创造一个舒适,愉悦的活动场所,从整体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因此,要实现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以人为本,营造一种和谐的园林绿化环境,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5.4、突出城市亮点是主要

我国在建设城市园林景观方面起步较晚,在园林绿化方面没有地方特色。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城市园林景观应该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这样才能体现出一个城市的魅力。园林绿化工程要在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上,让城市景观具有较强的观赏性、艺术性以及趣味性等。在具体的建设中,首先要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文化历史等特点,然后将这些深厚的文化底蕴融入园林绿化设计之中,为城市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5.5、节约型为目标

园林绿化工程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所以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必须建设节约型的园林绿化工程,而因地制宜是建设节约型园林工程所需要遵循的原则,比如在具体的工作中要尽量少占耕地,因地制宜的搞好规划,坚持以植物造景为主等等。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加强,对园林绿化工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相关的建筑企业必须不断的加强施工管理水平,提高园林工程的质量,以此提高园林建筑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加快我国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化发展速度。

参考文献

[1]丁梅.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研究[J].现代园艺,2014,01:66-67.

[2]刘焕婷,聂小琴,孟祥玉.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措施刍议[J].防护林科技,2013,04:38-39.

[3]米叶赛尔・托乎提.探究城市园林绿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J].价值工程,2013,16:291-292.

[4]张丽雅,白智杰.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J].河南科技,2013,1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