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科学养猪新技术

科学养猪新技术

时间:2023-08-14 17:27: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科学养猪新技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科学养猪新技术

第1篇

“是我今年种植的反季节玉米,籽粒多、个头大、口感好、外形美。最重要的是,现在可以上市了,一块五毛钱1个,供不应求。”前不久,农六师芳草湖农场官地社区6连职工刘杰在菜地里一边掰玉米,一边高兴地说。

前些年,刘杰一直坚持种植棉花,可是受天气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收入不尽如人意。2008年,他去石河子走亲戚,看到人家住楼房、开小车,着实羡慕不已。后来,他从亲戚处得知,反季节种植是一条不错的致富路。于是,回来后他就开始试种反季节玉米。由于他肯吃苦、好钻研,当年就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2010年,他在自家菜地和棉花地旁种植的反季节玉米收入达1.5万元,玉米收完后又种上了白菜,又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为了从土地中获取更多收益,刘杰在进行常规种植的同时,积极拓展反季节种植的作物种类,巧打时间差,赚市场钱。他还在种植时选用市场前景好的新品种,通过采用新技术,提高作物产量。

刘杰算了一笔账:“与常规种植玉米不同,反季节玉米收成按个计算,一块五毛钱1个,每亩可收入5000元。常规种植玉米亩产量在700公斤左右,以市场价每公斤1.5元计算,每亩才收1000元。1亩反季节玉米能顶常规玉米5亩的收入,收完后还能种上萝卜、白菜等。”

(潘晓梅)

开起小店拓富路

在农五师81团,提起李江荣,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为他懂电脑,所以在团部开了一家打字复印店,每年的收入相当可观。

2002年以前,李江荣一直在一家厂里工作,可是由于企业不景气,一年下来,除去各种费用,工资所剩无几。李江荣心想:不如利用自己懂电脑的优势开一家打字复印店。厂里忙时,就到厂里干活,闲时在店里搞经营。

2003年年初,在81团农贸市场的一个角落里,李江荣的打字复印店开业了。创业之初,虽然条件有限,但李江荣服务热情周到,诚实守信,当年收入一万余元。

颇有经营意识的李江荣并不满足于现状。为了把小店的生意做大做强,2005年3月,他把小店从偏僻的农贸市场一角搬到了临街的门面房里。经营场所扩大了,经营服务项目也由原来的打字、复印、出租光碟发展到光盘刻录、广告牌制作、话吧、传真、喷绘、照片打印等业务。

服务项目虽然增多了,但李江荣热情周到的服务却没有改变。正是基于此,他店里的顾客络绎不绝,并受到顾客们的一致好评。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0年,李江荣的打印店获利近3万元。谈起今后的打算,李江荣胸有成竹地说:“我要将打印店的规模再扩大一些,同时还要拓展更多的业务,让自己的生活更上一层楼!”

(陈艳杰)

养猪也能赚大钱

前不久,在农七师130团6连职工蒲云萍的养猪场里,笔者在一间产房里看到,10多头母猪躺在育仔床上,100多头小猪仔一溜排开在“猪妈妈”的怀里,开心地吮吸着乳汁……

今年44岁的蒲云萍从2006年开始养猪。当时,没有资金,她就从姐姐家借了一头母猪。当年,母猪产下了12头小猪仔,蒲云萍挣了2000元。后来,她又从朋友处借来5000元钱,盖了两间房,边学习边实践,逐渐开始扩大养殖规模。

2007年,蒲云萍的养猪场已经拥有20头母猪。为了扩大再生产,她又购置了粉碎机、脱粒机等设备,并加入了130团养猪合作社。

要想把猪养好,技术是关键,蒲云萍深知一道理。为此,她购买了《科学养猪技术问答》等书籍,自学养殖技术,还时常到外地考察学习。

2010年,蒲云萍的养殖场当年出栏生猪400头,获利8万元。“关键是管理要跟得上,清理环卫、消毒防疫、喂料配料我们都是自己干,样每天可以勤观察,保证母猪产仔率高、幼仔成活率高;在喂养环节,抓好饲料管理、消毒管理和防疫3个关口。”蒲云萍说。

第2篇

参考文献

[1]宋重境.奶牛犊牛的饲养管理[J].大理州服务三农畜牧兽医,2012:1-1

[2]李妍,戚建允.犊牛早起断奶的饲养管理[J].科学养牛,2011:1-3

[3]张建林.初生犊牛护理[J].养殖技术顾问,2011:1-1

[4]陈传强.犊牛的生理特点和饲养管理[J].养殖技术顾问.2011,5:1-1

[5]于广成,周晓秋,王洪宝,等.中国荷斯坦奶犊牛的饲养管理[J].养殖技术顾问.2011,5:1-4

[6]王云洲.犊牛培育技术问答[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1:1-125

[7]邱怀.全国高等农业学院校教材,牛生产学[M].1995,(5):181—190

[8]覃国森,丁洪涛.养牛与牛病防治[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124—130

[9]李国江.动物普通病[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10):215—221

[10]解春亭.畜牧概论[M].科学出版社,1983,(12):186—190

参考文献

[1]桑润滋.从冀、鲁、豫肉牛业发展,看我国肉牛业发展潜力──国家“九五”重中之重课题:“肉牛规模化养殖及产业化技术研究与开发”初见成效[J].黄牛杂志,2000,(5):17-20.

[2]夏广奎,王作武,李斌.如何提高北方地区肉用母牛的受胎率[J].黑龙江动物繁殖,2007,(6):21-27.

[3]禚度鹏.母牛的鉴定及提高繁殖率的措施[J].山东畜牧兽医,2010,(6):33-35.

[4]程贵忠,秦宏伟,程之渊,唐朝忠,程培涛,唐中伟.提高肉牛繁殖率技术的研究报告[J].畜禽业,2002,(7):44-46.

[5]孙宏新,崔丽.提高受胎率是提高黄牛繁殖率的关键[J].黑龙江畜牧兽医,1994,(7):18-21.[6]原平贵,王欣,王海玲,王小国.把握最佳配种时机,提高肉牛情期受胎率[J].中国牛业科学,2009,(4):33-36.

参考文献

[1]季华员,李省辉.哺乳仔猪的饲养管理.[J]现代农业科技,2007.第21期

[2]杨公社.猪生产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197

[3]蔡尚文.猪场高效益管理技术.[M]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18~119

[4]刘振生.农村高效养猪新技术.[M]中国农业出版社、农村读物出版社,2007.131~132

[5]李铁坚.自然养猪法.[M]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158

第3篇

[关键词] 生猪养殖 存在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3-0035-02

农村传统的千家万户饲养生猪方式,现已逐步被规模化饲养所替代,也成为农业经济和农民增收的增长点,这样中小型规模养猪也的确很适合人口多. 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现情,无论从饲养户数,年生猪出栏量,都占有重要地位,但随着中小型规模化养猪场饲养量的增加,其暴露出的问题和矛盾也日益突出,猪场对周边的群众生活. 生产造成了很大负面影响,极大地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给人畜共患疾病的发生和传播,留下了重大隐患。解决这些存在的主要问题已急不待缓。

一、中小型猪场存在的问题

1. 猪扬卫生要求标准低

选址随意性,猪场形成脏、乱、差。留守在农村部分富余劳力和50.60的半劳力,甚至70岁以上在家养老留守的老人,见养猪生产投入少,又有利可图,本来又有养猪的传统习惯,在家闲着无所事事,就来个土法上马,也不问是否在居民居住的集中区域, 公路,河道,学校. 医院等公共场所周边,很随意到处乱搭乱建,或利用闲置的公房,仓库,学校等空房舍随意加以简单改造,养上个几十头到百头不等数量的生猪,建成个四不象的小型养猪场。这些猪场都无任何生猪排泄物,病死猪无害处理等必备的设施。给人畜疾病传染,环境污染等, 留下了极大隐患 。

2. 饲养管理与基础设施落后

饲养管理不到位,圈舍建设不完善。在走访中发现,由于投入的不足,猪场设施十分简陋,猪舍一不能防风断雨,二不能防寒避暑,春冬贼风随处来,夏秋圈内热浪滚,遇到阴雨天,圈外下小雨,圈内漏大雨。走访中发现就有猪场冬天被冻死,夏天被热死猪事例举不胜举。圈内经常多日不打扫,粪便不清除,消毒不及时,不到位,对疾病的防治,有小病自己乱用药,遇大病乱投医,瞎用药,烂用,使用药剂量随意加减,给药途径不规范,应添加在饮水中的药物而用去拌料,应拌在饲料中的药物加在饮水中,盲目的用药使生猪产生了抗药性,而不到防治疾病的效果。错过了对疾病最佳的防治时机。盲目使用抗生素和高铜高锌的添加剂,破坏了猪的微生态平衡,使猪肉的药物残留超标,从而是肉品的质量不能得以保证。

3. 圈舍消毒设施不健全, 消毒制度不执行

大多数中小型猪场基上都末建何消毒设施,就连进出门的消毒池都有,更无消毒专用设备的配置,猪场使用的喷雾器有的都是农田使用喷农药的,对消毒制度的概念缺泛, 场主对如何选购消毒药物,正确配比使用不了解,猪场根本没有专用经常消毒过的工作服和鞋帽。消毒用的品品种单一,常期使用同一种类的药品和方法,有的只注重场地消毒或是在猪发病后,去被动消毒,平时根不注重主动对环境、圈舍、饮水、饲料、进出猪舍人员等的消毒。还有个别场主还错误的认为消毒无作用。消毒不消毒一个样。

4. 猪场防疫意识淡薄

猪场防疫无程序,防疫操作不规范。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中小型猪场根本无自己猪场的生猪免疫程序。防疫病种,防疫时间随意性,防疫看大势,对生猪重大疾病防疫不二免,防疫注射时生猪保定不到位,打飞针,防疫时使用疫苗剂量随意加减,疫苗保管不按要求,猪防疫前也不作健康捡查,防疫后也不问是否有免疫仅映,更不作免疫抗体的检测。根本不知道猪群经防疫后的病种是否巳形成抗体,是否需要二免或加强免疫,错误的认为这要打过防疫针,就保百病不发,太平无事。

5. 管理制度不完善

人员管理无序,猪圈开放大家看。养殖户缺乏科学严谨的疾病防控意识,猪场无任何防护隔离设施,场门口无任何禁示标志和看护人员,一些闲杂人员,尤其是从事屠宰生猪人员.经营生猪的经纪人,已及其它猪场场主或饲养人员,不经任何消毒防护处理,就随便进出猪场,养猪场自身人员也经常出入其它养猪场,去东家聊天,西家“求径”,回来时也不径换洗消毒等经必要防护处理,就直接进入自家猪场。无形中形成一条人为的病源传播途经,为猪场人为的铺设了一条感染疫病的通道。猪场还到处放养鸡鹅鸭鸟和饲养其它家畜。养猪饲料,用具无专用库,在圈内外到处乱堆乱放,确不知这样的行为,也会给生猪疚病的传播和疾病混合感染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6. 生物安全处理没力

病死猪乱抛乱扔,粪便乱堆乱放。小型猪场其上修建在农村的居民集中居住区内,很多猪场对病死的猪不作何的无害化处,而将病死猪随便扔到河里或小沟小塘里,有的就抛弃在自家猪场猪粪堆或粪池中。粪便处理根本没有必须合理有效的基础设施。

7. 生猪品种资源和饲养技术有待提高

生猪品种不优良,饲养品种混杂,饲料乱购乱配又乱喂。有百分之九十的小型猪场,不注重种猪的品种和商品猪的品种改良,选留母猪时,是见母留,个别的猪场还在自然,近亲繁殖。猪场不能做到自繁自养,到市场购买苗猪时,不问是土种良种,二元还是三元,有病病,见毛就是鸭,是猪就购进,在外地市场购进苗猪,回来,就发病死亡多头的事例比比皆是。从而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引进新的疾病进场。由于猪场规模小,饲养人员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年龄遍大,尤于各种原因,及少参加专业培训,接受新技术能力差。科学管理猪场饲养生猪的理念十分淡溥,及少采用新技术,接受新品种。

二. 建议对策

1. 按照防防疫要求,根据实际情况,正确选址

因地制宜在合理规化上求创新。合理规划与选址,是解决好环境污染问题和养好猪的先决条件。规划时严格执行我国近年颁布实施的《畜禽场环境质量标准》(NY/T388)、《中、小型集约化养猪场兽医防疫工作规程》(GB/T17823)、《无公害食品生猪饲养兽医防疫准则》(NY/T5031)、《无公害食品生猪饲养管理准则》(NY/T5033)和《畜禽养殖业环境管理技术规范》(HJ/T81)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准则。结合新农村和星级小康示范村的建设,加快生态养殖小区建设。各级地方政府依法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新建猪场注意功能分工,严格疫病的净化和消毒隔离。使猪场既不致于成为周围社会的污染源,同时又不受周围环境的污染,求各乡村在划定符合养殖条件的区域,并在养殖小区周围建有围墙或隔离沟,并建立绿化带,形成有效的隔离带。总体规划一定要从保护环境出发,把排污及配套设施规划在内,充分考虑粪污处理和利用。选择地势高燥、背风、向阳、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水排废方便、无污染、供电供水和交通便捷。也可以尝试由村委会或其它经济合作组和经济实体,在养殖区域内建集中式生物发酵猪舍,分散租售给户养猪,然后关闭零散的养猪场点,这样既能解决农村传统分散猪场所造成污染,又能让农民自己增收致富,同时也有利于统一管理,饲养技术的统一指导,产品统一销售。分散的养殖户进入养殖小区,实现人畜分离,改进圈舍结构和饲养模式,提高了养猪放益,更有利于推进村庄环境整治,改变村容村貌,既着眼于了近期效益,也考虑了长远环境生态效益和可持续发展,为建设和谐美丽的新农村创造了条件。

2. 要广泛宣传,各级责能部明确责能,在精细管理上求创新。

2.1 分层次、多渠道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规模猪场场主对,理污染政策法规的理解和对污染防治重要性的认识。同时,职能部门要加强组织培训和指导工作,结合实际对场主及相关人员进行专题培训,组织现场参观学习先进实用治理技术和行之有效的养殖模式。做到一看,二学,三落实。

2.2 千百年来,我国种养结合的养猪模式给我们留下洁净的天空和一方肥沃的土地,怎样才能让小规模养猪户更好地传承这种“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方式,并用极低的成本完成养殖业和种植业的“循环经济”。 必须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结合农村改厕改水和兴建沼气池的有利时机,加大投入,完善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支持、引导、监督作用,可对兴建治污设施效果好,给予适当补助和奖励。有条件地区可组织人工收集干粪,进行无害化处理,引进加工有机肥复合肥企业,推广有机肥料机制。推广“猪-沼-电-肥”,“ 猪-沼-果”,“ 猪-沼-渔” 等养殖模式, 使生猪养殖与水产养殖. 粮. 果生产等有机的结合,这样既切实可行,又行之有效。从而达到生态养殖的最佳效果。

2.3 在养殖区域建有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结合国家对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补助,和保险理赔扛杆,责能部门确保无害化处理监督到位,彻不可将无害化处理当作表面文章来做,要切实履行好监督管理责职。

2.4 农牧部门在供应防疫的疫苗同时,一定要做好登记和空瓶等包装物按时收回,集中统一作无害化处理。

2.5 农牧、环保、卫生. 保险等部门要责能明确,互相配合.齐抓共管. 形成合力,结合实际,制定行之有效的工作计划,严格执法,彻不可视而不见,不闻不问不管,行政不作为,一定要对部分猪场场主及相关人员,将病死猪乱丢乱弃,粪便乱堆乱放,防疫疫苗和剩余疫苗已及使用完的疫苗空瓶乱抛乱扔,环保意识淡薄,自觉性差,猪场无有放治污设施和治污设施不能正常使用的,经宣传教育无效,治理改进乃不达标,在人性化管理的基础上,应予依法行政,要依法予以进行行政处罚。

3. 加大科技投入、在使用扶持政策上求创新 。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生产效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提高生产效率的第一原动力,应结合实际从加强疾病预防、加强良种体系建设、建立技术推广队伍等方面入手。如建立建全好乡村级畜禽防疫员,政府投入,对各饲养场实行免费统一按制定好的,各场实用的免疫程序进行防疫,确保防疫效果,使猪场保证无疫情,零病例。实行猪场投入品安全监管制度,确保猪肉品质安全。要求各场制定好转型升级创建达标时间表,根据各场完成情况,实行奖罚制度。加大品种改良的投入和行政推动力度,坚决淘汰落后劣质种猪,县级建有品种改良站,统一供精,实行母猪人工授精,培养各猪场有自己的人工输精员,改良生猪饲养品种,继续巩固集中免费提供良种。不应从规模养猪场大小认英雄”。 对大小猪场所饲养统一实行高放农业保险,政府对无害化处理病死猪补助等惠民政策进一步落实到位。

4. 结合科技入户,加强实用技术辅导,在典型引路上求创新。 科学养猪是确保养猪业高效发展的前提。养猪业是对管理、技术要求高的,风险较大的行业。地方政府和责能部门,尤其是农牧技术部门,应以县乡镇农牧单位畜牧兽医技术人员为主体,根据猪场业主和饲养人员,按其饲养的规模,生产条件,品种,文化水平,年龄层次等实际,制定好详细技术培训计划,精心组织,采取多层次,全方位对生猪饲养管理,疾病防控,饲料自配,生态养殖,安全用药等技术集中学习培训,参观学习先进实用有效他人典型做法。以科技范户为抓手,全面带动幅射户。大力推广经济实用的养殖技术,如生猪人工授精技术,生物发酵舍养猪技术等。调动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定期和不定期的登门踏圈,针对各饲养场存在的实际问题,分必进行一场一技的现场指导,指导各场制定好日常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如防疫制度、日常记录制度、卫生制度等。根据各场综合实力,落实养猪综合配套措施,鼓励指导场主可根据饲料来源.饲养目的、生理状况和个体大小自配饲料,以降低饲养成本。充分发挥最佳生产性能。

三. 结语

第4篇

一、主要做法

1、领导重视,措施到位。镇党委、政府按照县委、政府提出的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原则,把发展生猪养殖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成立了生猪养殖发展领导小组,建立了领导责任制,把发展生猪养殖主要指标作为考核内容之一,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局面,每个行政村都制定了具体的发展规划,同时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氛围,让干部群众始终做到思路清楚,目标明确。

2、制定优惠政策,优化发展环境。该镇结合实际,制定出一系列发展生猪养殖的优惠政策,如:协调养殖用地,养殖用地优先审批,对饲养2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免除水费、农业税以外的其他用度,生猪养殖进基地的由镇政府负责免费对其水、电设施的埋设和架设。

3、多方筹资,加大投进。采取集体、个人集资以及信用社贴息贷款等多渠道融资方式,用于扶持生猪养殖养殖和养殖新技术推广。目前,全镇共发放贴息贷款200万元,组织农民自筹资金900余万元,另外还拿出13万元用于养殖新技术推广。

4、依靠科技,改良生猪品种。把生猪品种改良工作做为发展养殖,增加农民疏进的重要手段,大力开展生猪优良品种的引进、推广工作。每个饲养基地配备2名专业技术职员,重点负责养殖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同时,加快良种购进,实行档案治理制度,把良种猪的饲养治理放在基地建设首位,注重引导农民转变“粗放饲养”方式,确保良种品质、不断进步经济效益。

5、强化服务,进步服务水平。建立新型良种繁育体系和疫病防设检测新机制,每个专业技术职员定向培训20名农户技术职员,大力开展电化教育、养殖技术辅导班等工作,对村干部和养殖户进行实用养殖技术培训,基本达到村组有技术职员、户有科学养殖明白人。通过村里的广播加大宣传,开展生猪养殖技术和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

6、成立养殖协会,进步组织化程度。镇政府采取成立养殖总会,各行政村成立养殖分会的形式,进步养殖户之间的组织化程度,形成利益共沾、风险共担的内部机制,并且各个协会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章程》,动员和鼓励养殖户加进养殖协会,做到养殖户之间的互相监视、自我治理,整体应对市场风险。

二、取得成效

1、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商品生产快速进步。通过两年多来的发展,初步形成了分别以徐屯、*、东砦、李砦、王庄和俄庄为中心的6个养殖基地,注册了王庄田园养殖有限公司。该镇1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126个,全镇饲养生猪总存栏达4万余头,年出栏15万头,2002年全镇生猪饲养总收进9000万元,纯利润1000余万元,为下一步生猪养殖产业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促进了畜产品的持续增长和商品率的稳定进步。

2、生猪养殖过程中科技含量进步,畜产品效益增加。依靠科技,生猪养殖水平得到较为全面的进步,很多先进的养殖技术如经济杂交、快速育肥、配合饲养等得到引进并有效的推广,从而进步了畜产品的质量,进而增加了其附加值。

3、生猪养殖标准化得到有效推广。*镇针对生猪养殖业发展的实际,牢牢捉住市场的需求,使其能够与产业化更好地相结合这个关键,调动了养殖户的积极性,推进了标准化体系的建设,推行标准化饲养和防疫,推动了生猪养殖业由数目型向质量型转化。

4、生猪防疫工作和畜产品安全意识有所加强。*镇自大力发展生猪养殖业以来,十分重视动物的防疫、检疫工作,镇畜牧部分全力以赴,年龄防疫密度均在96%以上,生猪瘟死率控制在5%以下,群众畜产品安全意识得一进步。

5、群众的养殖积极性得到很大进步。由于镇政府的大力宣传和效益促动,那种“养牛为犁地,养猪为过年,养鸡为多零花钱”的传统观念得到改变,由单纯的养殖向贩运、快速育肥、高效益发展。

三、几点启示

1、抓典型。典型户的引路在生猪养殖业发展中起到了带动作用。先发展一步的养殖户从养猪这一行业中已经谋取了相当大的利润并且喂养规模也愈来愈大,调动了广大群众喂养生猪的积极性,并且喂养生猪所需要的客观条件相对来说较易达到。该镇因势利导,通过抓典型,树典型,全镇的生猪出栏从两年前的1000余头猛增至15000余头。东砦村养殖基地就是由陶思文养殖场带动发展起来的。

2、抓产业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是生猪养殖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零散养殖的弊端主要是与市场联系不紧,产业化程度低,产品以活鲜销售为主,附加值低、风险大。*镇充分熟悉到这一题目,大力培育发展6个养殖基地,通过鼓励养殖户进基地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推动生猪的规模养殖,注册了王庄田园养殖有限公司,走“公司+基地+农户”的路子,带动了商品基地的发展。

第5篇

栏目设置丰富多彩、

形式生动活泼

《走进乡村》的目标受众是农民。为了办好节目,节目主动争取以农口单位为主的职能部门的支持,这样既丰富了节目的内容,又提高了节目的权威性。《本周农事》栏目是和张家港市农业局联合推出的,针对当前农业生产、田间管理中的季节性农活,采用电话连线、走进直播室,或记者采访等形式联系一位市农业局植保站、蔬菜办、水产站等各个不同部门的农技人员,讲解当前种养殖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这种方式拉近了和听众之间的距离,也使节目更加生动。

《走进直播室》栏目不定期邀请农村的听众走进直播室,分享他们的故事、经验等。2009年3月,《走近乡村》节目推出了系列访谈《我是村官我自豪》,每周邀请一名大学生村官走进直播室讲述他们在农村的故事。节目播出后,不仅受到了农村听众的好评,也得到很多在校大学生的关注。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越来越关心。为更好地提高农民的健康意识,2007年张家港电台开设了《健康时间》小栏目,定期邀请医院的专家走进直播室,传递健康保健知识。

2008年,《走进乡村》与张家港市的每个乡镇联手推出了《港城新农村》,每期节目都和乡镇人员共同策划、采访,记者能及时了解农村最新鲜的事,知道农民最需要的,更加深入地为农民服务,同时也缓解了自身资金短缺、人员紧张的压力。

此外,张家港电台还开设了《田野新风》《生财有道》《农事小百科》等小栏目。周六、周日的《走进乡村周末版》,介绍张家港的人文、民间传说、农村中的一些文化娱乐活动,穿插播送戏曲、民乐、快板、评弹、相声、民歌等精彩片段,丰富群众的生活。例如2008年河阳山歌的演唱比赛、张家港市第二届戏曲大赛的精彩片段等等,通过后期的剪辑、制作,在节目中播出。同时电台也会请一些乡镇艺术团的演员来录制一些他们演唱的戏曲,在节目中播出,这种自娱自乐的形式农民特别喜欢。

张家港电台根据需要不定期作调整,及时推出一些栏目或者系列节目。例如系列报道《江村纪行》《岁末年初访农户》《和农民经纪人拉家常》等等,2009年初推出了《回望与展望》,针对“三农”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邀请各乡镇分管农业的领导走进直播室,倾心和百姓作交流。

立足农村、服务农业、贴近农民――农村节目的方向

强化服务,提供信息开眼界。农民对市场“跟风跑”的意识较浓,看到别人赚钱了自己也想试试,拼命往一条道上挤。记者发现农民对以下三类信息需求迫切:1.价格信息,包括生产资料价格和农副产品价格。2005年开始,节目组及时农副产品市场及周边市场的信息,满足农民的需要。2.供求信息。农民在生产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包括农产品的供求问题,为此,《走进乡村》积极为供求双方牵线搭桥。3.市场预测。农民总是为种养项目的选择而发愁,他们担心到了收获季节生产出的农副产品销不出去,卖不出好价钱。节目组会及时将这类信息告诉听众,让他们了解行情。

典型引路,转变观念天地宽。现在的农民虽然在思想观念、文化程度等各方面都较以前有了显著进步,但仍有一些农民不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致富项目。《走进乡村》把种植能手、养殖大户请进直播室,讲述自己的致富经验。2008年下半年,记者在节目中介绍了一种养殖新技术――发酵床养猪技术,张家港市大新镇一位农民就买来材料尝试这种科学养殖技术。2009年3月份记者和推广这项技术的市兽医站采访了这位农民,虽然他在养猪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但是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已经走上正轨。为此《走进乡村》连续做了三期节目,详细向农民介绍了这种技术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很多农民都关注这种新技术,节目的播出给农民吃了定心丸,消除了他们的担忧。

走进乡村,成为农民贴心人。《走进乡村》节目还把为农民解决实际困难作为节目立足农村、贴近农民的一个重要内容。经常有农民来电话或来信咨询哪里可以购买苗木,怎样和节目中介绍的一些致富典型人物联系。对这些听众朋友,节目组都热心又慎重地联系相关部门,为他们答疑解惑、牵线搭桥。2008年3月18日,一位姓李的农民打电话来非常着急地询问“哪里有聚丙烯的高温薄膜,急用”,放下电话,记者就和市农业局、农资服务公司以及一些相关单位联系,得知张家港市没有聚丙烯的高温薄膜。后来,通过多方了解,记者得知常州塑料厂有这种聚丙烯的高温薄膜,就将联系电话和地址告诉这位听众,从接到电话到联系落实好共花了将近两个小时。这样的事例有很多,正是有了这种处处为农民着想的意识,《走进乡村》才在老百姓中越来越深入,真正成为百姓的知心朋友。

内强素质,外树形象,

成为周边地区对农广播主打节目

十年来,张家港电台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做好做精节目,节目内容不断完善,对农宣传成为张家港电台的强项。《走进乡村》节目对主持人要求较高,必须融采、编、播于一体才能胜任。农民语言的采集很不容易,只有长期深入到农村和农民接触,才能采集到精彩的农民的语言。《走进乡村》的主持人往往是中午在做直播,下午就在田头或者农家小院和农民拉上话了,这样写出的稿件生动,主持语言也有农村味道,自然得到农村听众的喜爱。比如科普作品《小猪与水稻的对话》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将专业性很强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通俗易懂地介绍给农民,让农民了解科学种田的好处,对张家港市顺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6篇

一、工作思路

深入贯彻十精神,围绕中央苏区振兴规划,以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供给、保安全、保生态”为目标,坚持走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品牌化的“四化”发展道路,稳定提升生猪产业,大力发展家禽、草食畜等节粮型畜牧业,加快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强化动物疫病防控,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促进畜牧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

二、工作目标

深入贯彻十精神,围绕中央苏区振兴规划,以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供给、保安全、保生态”为目标,坚持走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品牌化的“四化”发展道路,稳定提升生猪产业,大力发展家禽、草食畜等节粮型畜牧业,加快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强化动物疫病防控,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促进畜牧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

一是畜牧业生产继续保持增长。2013年,肉类总产达到13350吨,同比增长5.9%;鲜蛋产量达到2280吨,同比增长5%;蜂产品达到170吨,同比增长7.6%;生猪出栏达到13.55万头,同比增长5.2%;家禽出笼达到9380百羽,同比增长4%;牛出栏5150头,同比增长7.4%;能繁母猪存栏达到9200头,增长3.7%。

二是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确保不发生重大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持全市前列。

三是确保兽医公共卫生安全。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卫生安全事故。

三、工作措施

1、强化政策落实和项目监督管理,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

要认真落实能繁母猪保险、能繁母猪饲养补助、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补助、村级防疫员补贴以及将要启动的育肥猪保险等政策。紧紧抓住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现代农业体系建设、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等发展机遇,积极争取政策、项目、资金支持,认真抓好良种繁育体系、动物防疫体系、畜禽养殖场标准化建设等项目的申报和实施,夯实畜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强化我县现有生猪标准化建设项目的督查和管理,全面落实责任制,严格执行项目建设法人制、招投标制、合同制和监理制,确保项目进度和质量。

2、扶持壮大龙头企业,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

以“公司+农户”养殖模式为生猪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广模式,注重产业扶贫,创新合作方式,通过政策引导、政府支持、企业帮扶,带动更多的农民脱贫致富。2013年计划与温氏集团洽谈,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基地。积极引导畜产品加工、饲料、兽药企业与养殖场(户)、合作社建立稳定的产销协作和利益联接机制。加大对畜牧龙头企业特别是畜产品加工企业的服务与扶持力度,推进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附加值。力争全县年内扶持1-2家开发冷鲜肉、香肠、风味腊制品等产品的深加工企业,填补我县畜产品加工企业的空白。

3、强化动物疫病防控,力争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

进一步健全完善动物防疫责任制,继续实行县畜牧兽医局包乡(镇)、村级防疫员包村组的工作责任制,落实常年补免机制,严格执行国家强制免疫政策,切实做好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的强制免疫工作,确保应免畜禽免疫密度达到100%,免疫抗体平均合格率达到85%以上,建立免疫档案,加强疫苗管理,完善发放、领用手续,进一步推进猪伪狂犬病、鸡新城疫等重点疫病的免疫工作。对规模养殖场做到“五查三下达”。认真抓好“三零”示范养殖场的试点工作。

4、加强养殖投入品监管,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

以宣传贯彻新修订的《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为契机,开展饲料管理规范年活动,深入开展饲料和养殖屠宰环节“瘦肉精”专项整治,重点打击生猪、肉牛等动物使用“瘦肉精”和其他非法添加物行为,生猪中“瘦肉精”检出率不得超过0.1%。强化兽药GMP和GSP管理,规范兽药生产经营秩序。加强养殖场户用药安全监管,督促养殖场户建立健全用药记录制度,严格执行休药期。严厉打击饲料生产和畜禽养殖过程中超剂量、超范围滥用兽药的行为,特别是直接使用原料药的违法行为。饲料中违禁药物检出率在0.3%以下,兽药产品合格率保持85%以上。

5、推行畜禽清洁生产,降低养殖环境污染

协同县环保部门科学规划布局,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和可养区,对在禁养区范围内的养殖场逐步予以关停、拆除或搬迁,在限养区内禁止新建规模养殖场(小区),要根据土地和环境承载能力控制养殖规模。对新建养殖场要建立环保审批和农粮部门登记备案制度,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要继续推进畜禽清洁生产行动,加快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治理改造。辖区内所有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养猪场全面开展粪污治理工作,实现粪污治理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三零工程”示范场要率先实现达标排放。

6、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提升科学养殖技术含量

要积极引导和扶持规模养殖场设施设备改造,加快配备畜禽栏舍智能化控温、自动喂料、防疫消毒、畜禽排泄物处理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等设施设备。积极推行各种有效的治污模式,大力推广节水栏舍建设、生物发酵床技术和“猪-沼-果(林)”立体种养模式。要充分发挥公益性技术推广机构的作用,大力推广良种选育、粪污治理、水禽旱养、疫病净化、草畜配套、蜜蜂授粉等技术,提高畜牧业科技贡献率。

7、强化检疫监督管理,推进畜牧兽医综合执法

要完善检疫申报点建设,认真落实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强化官方兽医日常监督巡查和养殖全过程监管,确保生猪产地检疫和定点屠宰检疫申报受理率达95%以上。严格落实“六条禁令”,规范检疫行为和检疫出证管理,在定点屠宰场推行电子出证。完善动物标识及动物产品可追溯体系建设。强化种畜禽监督管理。健全和完善畜禽养殖档案,建立和健全规模养殖、动物卫生监督、疫病防控、疫苗管理等信息平台,推动畜牧兽医工作规范化、信息化管理。全面落实执法主体资格,开展动物卫生监管执法能力建设,加大对案件的查处力度。

第7篇

一、在组织“致富早班车”节目下乡进村中,充分发挥传统广播的优势

“大喇叭”进村,在拥有9亿农民的中国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地域优势。农民不需投入经费和时间,就能学到科学技术,掌握致富政策和信息,符合大国办大教育、穷国办大教育的国情。通过农业广播可以尽快将农业科技和信息传播到千家万户,能够起到农业部门与农民之间的桥梁作用。

就文化水平来讲,农民受教育的程度不一,其理解能力自然也就不同,如何用最简单的方式,使他们学到更多的有关农业方面的信息和知识,是我们首要考虑的问题。因此“大喇叭”这种传统但行之有效的传播方式应运而生。作为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大喇叭具有明显的优点。其优点表现为:(1)硬件设施投入少,主要为利用原有喇叭;(2)收听带有一定强制性;(3)实现技术信息政策进村入户,直接面向农民进行宣传。因此,农民对这种易听易学的“大喇叭”有很大的好感,比起其他的传播方式,“大喇叭”更方便进入到广大的农村中去,更容易融入到广大农民心中。

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自2002年组织开展“致富早班车”节目下乡进村试点工作以来(简称大喇叭工作),在全国各级农广校的共同努力下,已发展到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1.2万多个大喇叭试点村,已制作了政策法规、实用技术、区域生产、少数民族语言、抗灾应急类农业广播节目2600多集,向大喇叭试点村发放录音带、CD、VCD光盘116万多套(片),试点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推动试点地区普及性农民教育工作,解决农业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问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和各级领导的重视。

二、农村广播在推广农业生产技术和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农村广播已成为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阵地

河北省是一个有着近5400万农村人口,1400多万农户的农业大省。为了保证大喇叭广播工作的持续开展,继2008年全省性检查、验收后,该省一直没有中断农村科技大喇叭广播站标准化建设的规范与完善工作,让农村大喇叭成为农广校长期服务农村、服务农业、服务农民的重要阵地。河北省农广校对2009年农村科技大喇叭广播标准化村站建设完善情况进行了通报,又为200个达标的大喇叭广播站统一加挂了牌子。而且在对各县农业产业发展情况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各基层广播站的需要,为这些达标村站编辑制作了一批农业广播节目录音带。还选择了一批基础条件好,工作积极性高的村站配备了多功能CD播放机。

另外,各基层农广校也采取各种手段加强大喇叭广播站的建设。廊坊市农广校为了巩固几年来大喇叭广播站标准化建设的成果,保证农村科技广播工作的持续开展,采取打电话、收集汇报、深入村站等形式对全市70个农村科技大喇叭广播站的建设、运行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并对检查情况进行了通报。总结了取得的成效;推广了各县好经验、好做法;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保定市农广校投资近15万元为省校验收达标的农村大喇叭广播站配套建立了科技书屋。书屋的建立为广播站作用的发挥插上了翅膀,不仅为广播站编辑节目提供了源泉,还吸引了众多农民前来学科技、用科技。当地农民把科技书屋当成了更新观念、提高素质、发家致富的摇篮。

(二)农村广播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便利条件

新疆地域辽阔,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少数民族省区,由于新疆面积太大,县与县之间距离很远,相距近的有100公里,相距远的可达400公里左右,致使信息传递极为不便,因此广大农民接收外界信息十分有限,很难学到先进的农业技术。“致富早班车”既给农民增收提供技术服务,也对促进新疆农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保障边疆社会稳定、政治稳定、加快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致富早班车”开通八年多,许多农民对大喇叭有了亲近感,新疆农广校走访了几个试点村,农民反映,这个大喇叭好得很,它可以随着农时变化而相应调整节目播出时间和内容。不管是在家里做饭还是蹲在街上聊天,都能听到广播。有个叫姜增兰的村民说,有些新技术,你天天听,听多了就记住了,天长日久就产生了一种亲近感,一天不听好像少了什么事情似的。

新疆自治区农广校结合民族区域特点,从2003年起,建立 “致富早班车”大喇叭下乡进试点村1035个;向各地(州)、县(市)分校发行汉、民语光盘3.8万张、录音带10.9万盒、有35个县(市)分校利用当地电台把农广校的科教节目送到了千家万户,年播出时间13000小时;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340万人次。为农村培养了大量的基层干部、农民技术员和新型农民,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发挥农村“大喇叭”功能,更好地为农民教育培训服务

河南省农广校利用“大喇叭”广泛宣传农业科技及生产经营知识,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1. 结合本省的实际情况

河南省地处中原,农业生产的特点十分突出,大田作物主要是小麦、玉米,在养殖上主要是养猪、养鸡。农民种什么、养什么才会关心什么,因此,省农广校就着重选择受众面最广的内容作为播出节目的重点内容,同时,兼顾到政策宣传、农产品加工和其他种植养殖内容。

2. 结合农时的需求

省农广校根据全省农时的实际情况以及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需要,及时调整节目播出的内容和进度,努力做到农业生产需要什么就播出什么,农民群众想听什么就播出什么,把农业最急需的、最关键的技术通过广播的形式送到农业生产第一线。每年的9、10月份是河南省小麦种植的关键时期,这时省农广校根据农民需要,播出小麦品种的选择、测土配方施肥、适时播种等内容;12月至次年1月份播出大棚黄瓜、番茄、辣椒、芹菜等温室蔬菜的管理技术,吻合农时,深受农民欢迎。

3. 结合广播教学节目的特点

广播教学具有制作周期较短,覆盖面较大,传播速度较快的特点,同时也具有单向传播,不能实时互动,不能实际演示的缺点。针对广播教学的特点,省农广校在选择播出节目内容时,着重现在生产急需的、对直观教学要求不强的内容,从而充分发挥广播教学的优势,尽量避免其不足。

4. 结合听众的特点

近些年,由于打工经济的兴起,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的较多,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出现了年龄结构趋于老龄化的实际情况。针对这部分人群文化基础较差、接受能力有限的特点,省农广校在选择节目时,尽量选择通俗易懂的内容,使他们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见成效。

三、农村广播在发展现代农业和提高广大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自中央农广校广播节目开播以来,就以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和农民致富为目标,采取多形式不间断、全覆盖地将科技知识和致富信息送到农民的身边,积极配合全国农民培训工作,极大地方便了农民学科技用科技,有效地加快了农业科技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速度,成效十分明显:

(一)增强了农民科技观念,提高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本领。

过去部分农民观念保守,对新技术接受比较慢,喜欢用老一套传统的方法从事农业生产,效益不高,农业生产积极性由此受挫。实施大喇叭科技广播进村以来,村民们的观念变了,开始相信科技,主动学科技用科技。如吉林省东丰县农广校选定具备播放条件处于停播状态的三合乡兴太村和猴石镇的安业村作为试点村。确定人员,定时播放,每天早晚两次。针对农时季节的不同、农户的需求不同安排播放内容;针对本村的特色产业技术为主播放,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农民们都说:“听广播学技术,种啥养啥不打怵,大喇叭教咱咋致富。”吉林省东辽县2个大喇叭试点村的农民以种玉米为主,通过收听收看有关玉米种植的品种选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抗低温促早熟技术等,玉米种植技术明显提高,亩产由过去的1500斤提高到1800斤,亩纯增加经济收入180元。很多农民走出传统农业生产经营的模式,树立了科学发展农业生产的新观念。

(二)加快了农业科技的推广,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

农村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农民接收农业知识的途径少且不畅通,造成了一些农业科技新技术、新成果、新信息不能及时地传播到农民中去,致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缓慢,农业资源的合理运用、开发水平相对较低。农村科技广播工作的开展,增加了农民学习科学技术、了解市场信息、掌握科技动态的窗口,使农民足不出户就能多方面接受知识和信息,从而加快了农业科技知识的推广,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思路。使农民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模式,依靠科技组织生产,依靠信息进入市场。如河北省丰宁县的一个村子有70多个养猪户,因缺少科学喂养技术,效益一直不高。广播站建立后,反复播放了四位一体的养猪技术,变自由养为科学养,变一年出栏为6个月,缩短了养殖周期,减少了养殖费用,使经济效益大大增加。

(三)强化了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促进了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农村科技大喇叭的开播,有力地强化了农业技术和科技信息的大力传播,促进了农村“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格局的形成,加快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如吉林省东辽县辽河源镇福安村、甲山村、明道村从过去单纯种植玉米,又发展了养殖业。现有养牛、养鸡大户3户,户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在他们的带动下,周边有30户农民发展了养殖业,规模逐年扩大,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全村上下,逐步形成了学习科技,依靠科技发家致富的良好氛围。吉林省安图县两江镇江南村的大喇叭,经常播放辣椒栽培技术讲座,使村里的辣椒种植明显增加,并组建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村民积极参与合作经济股份,合作社得到快速发展,形成了辣椒的产、供、销一条龙的支柱产业。

(四)加强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

一个村子响起了科技广播,打破了以往的沉静,改善了村民的精神面貌,起到了积极的引导和带动作用。通过广播节目把国家的农业和农村政策适时地传达给广大农民,把政府想做、要做的事情告诉农民,从而使农民更加信任政府、热爱集体、关心政治,提高了乡村政府在农民心目中的地位和凝聚力。如河北省秦皇岛市的李官营村自从广播开通以来,农民的精神有了寄托,打麻将、玩纸牌的少了,茶余饭后讨论新科技的多了,闲时到广播站听带子、看光盘,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日益高涨,懂法、护法的意识日益加强,村风民风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四、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努力发展农村广播,使命光荣,大有可为

第8篇

关键词:养殖技术 推广

当前,畜牧产业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畜牧生产力的变革和飞跃,有赖于畜牧科技大力推广与广泛应用。畜牧科技的普及,已成为增强畜牧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畜牧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的决定性因素。建设现代畜牧业,就要以畜牧养殖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为动力,促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转变。

通过对全镇畜牧养殖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我发现尽管农村畜牧养殖保持了稳定发展的局面,促进了农民持续增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同时,我也发现由于技术推广和应用的滞后而引发影响农村畜牧养殖发展的问题还比较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技术接受能力较差。

目前在农村从事畜牧养殖的大多是年龄在五十岁以上、文化程度较低,无法外出务工的农民,只有少数有知识、懂技术、年富力强的青壮年从事畜牧养殖业。由于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就造成他们对新信息、新技术、新观念的接受能力较差,从而导致全镇畜牧养殖业科技含量较低,基本靠经验维持养殖业发展。

二、畜牧养殖结构不优,项目拉动作用不强。

自2007年以来,国家、省及地方财政对畜牧业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标准化建设,可建设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不明显,没有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被称全镇养殖支柱产业的养猪产业虽然有发展,但发展势头仍然不强劲。

三、初级产品相对过剩,高附加值产品较少。

一方面,畜禽养殖生产与产品加工企业联结松散,没有建立形成固定的产销关系,经常出现初级产品相对过剩的现象;另一方面畜禽养殖生产与产品加工产业集中度低,链条短,精深加工滞后,高附加值产品较少。因此,造成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经济效益差。

四、兽医体制改革滞后,服务体系亟待健全。

目前,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比以前大有改变,但仍然存在良种繁育体系不稳定、疾病防控不到位、畜产品监测不健全、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乡镇兽医站在岗人员大部分知识老化,思想僵化,不适应现代畜牧业大发展的需要。

因此,在农村畜牧养殖业中加大畜牧科技的推广和应用是势在必行。只有在农村畜牧养殖业中大力推广和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才能全面推进畜牧养殖业的产业化进程,实现畜牧养殖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畜牧科技的推广和应用应该围绕“三化”。

畜牧科技的推广和应用应该围绕畜牧产业化、生产标准化、产品优质化的发展进行。一是要大力推广现代养畜配套技术,畜禽高效饲养技术,集约化饲养规范技术,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技术,优质饲料种植技术;二是要积极开发和试验、示范、推广当前畜牧产业发展的急需技术,如胚胎移植技术,动物疫病监测技术,饲料生产监控技术,无公害生产技术,畜产品深加工技术等;三是要加快建设畜牧科技示范园、示范场、示范企业,统筹安排产前、产中、产后技术的开发,使畜牧养殖各环节技术水平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四是要大力进行粮经饲三元种植技术的研究开发,提高土地利用率、光热水资源利用率、农作物秸杆利用率;五是培养一批善经营、懂科技、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增强其生产、经营、创业能力。

二、畜牧科技的推广和应用要分“三步走”。

畜牧科技推广是普及畜牧科学技术,解决农村技术棚架问题的最有效措施和最好形式,但要做实做好这项工作,就需要从难处着眼,做许多细致的工作。首先要让农民“眼见为实”,亲眼看到榜样。县乡镇要建科技示范点,村里要建示范户,由点到面,逐步辐射开来,如让农民目睹科学技术能使畜禽“睡”高床,喝上自来水,用上挤奶机,使品种变样,使产量提高,实行规模经营、集约工厂化饲养。需要注意的是要搞实实在在的示范,而不是形象工程,切忌搞形式主义。其次要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农民有句话叫做“无利不起早”。农民是最讲实惠的,要使你推广的科技项目叫响,就必须把实惠送到农民伸手可及的地方,让农民亲口尝到科技的“甜头”。在科技推广中要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基础,选择那些可以广泛惠泽农民的技术项目,一方面可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开发特色产业;另一方面可以快速形成产业化格局,促使广大农民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第三,要让农民自己掌握技术。当养殖户有技术需求的时候,技术业务部门就要及时而通畅地把技术送上门,让农民掌握行之有效的技术方案,再通过农民的生产劳动,使科学技术最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但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广大农民渴求技术,也想成为科技致富能手,但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不可能一下子全部掌握相关的技术。对此畜牧科技人员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一定要深入村组,进院入户,进饲养场,进畜圈,手把手地把技术传授给农民,切忌“蜻蜒点水”。只有相当一部分饲养户完全掌握了一两套实用技术时,科技的星火才能形成燎原之势。

三、畜牧科技的推广和应用主要依靠养殖户。

第9篇

据日本新闻网报道,2011年5月12日,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枝野幸男在记者会上宣布,政府已经决意宰杀福岛第一核电站周围20km范围之内的所有牲口家禽,因为这些牲口长时间遭受核辐射。据报道,枝野说,日本首相菅直人当天已经向福岛县知事下达了宰杀命令。

据日本农林水产省统计,福岛第一核电站周围20km范围内的牲口有近70万头(只),其中牛3 400头,猪3.15万头,鸡有63万只,还有大量家养的狗和猫等。不过,其中一部分已经饿死或遭海啸淹死。日本政府已经表示,将会对养殖户进行必要的赔偿。

(来源:中国畜牧兽医信息网)

韩国进口美国鸡肉总量

上升22%

美国农业部外国农业服务处的一份报告显示,由于受高致病性禽流感侵袭,加之国内消费需求旺盛,2011年韩国进口自美国的鸡肉总量将有望上升22%,至11万t。

2011年第一季度,韩国鸡肉进口总量同比上涨38%,其中绝大多数产自美国,达2万t。进口自美国的鸡肉量同比上涨了118%。

截至2011年5月22日,韩国国内因高致病性禽流感而被屠宰的家禽累积已达640万只,其中93.5万只为肉鸡。此外,由于韩国本土猪肉供应不足、红肉价格居高不下,加之大众担心来自日本的海产品遭受核污染,导致韩国肉鸡消费量有所上升,进一步促进了韩国鸡肉进口量的增长。

(来源:中国畜牧兽医信息网)

广东惠州小分割冰鲜猪肉

首次出口

近日,经惠州检验检疫局检验合格,由惠东县东进保鲜肉类有限公司生产的货值13.76万美元、325箱共计4 300kg的小分割冰鲜猪肉顺利出口香港,这是惠州首批出口的小分割冰鲜猪肉,同时也是广东检验检疫局辖区内的首次出口。

惠州检验检疫局在小分割冰鲜猪肉的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施检验检疫,确保产品质量合格。该局严把原料关,确保供宰猪只都是来自由检验检疫部门监管的出口备案养殖场,并监督企业在宰前进行严格的检疫和抽样,确保猪只健康且未饲喂“瘦肉精”等违禁药物;严把过程关,在首批小分割猪肉的生产过程中,全程派遣官方兽医监督,确保整个生产过程符合要求;严把出口关,检验检疫人员现场监督装运并对运载车辆加施检验检疫封识。小分割冰鲜猪肉的顺利出口,标志着惠州“基地-屠宰场-超市”的出口猪肉产业链正式形成,对国内猪肉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来源:中国畜牧兽医信息网)

广西无公害畜产品企业

将全面“体检”

2011年5月16日,全国无公害产品认证座谈会在南宁召开,记者在会上了解到,2011年广西将组织专业人员对无公害产品企业进行全面检查。

据了解,无公害畜产品是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经认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并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未经加工或者初加工的食用畜产品。过去5年,广西累计认定无公害畜产品产地794家,获得全国统一标志的无公害畜产品566个,是全国认证数量增长最快的省区之一。

自治区水产畜牧兽医局相关负责人在会上表示,“要妥善处理认证数量与质量的关系”。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广西将通过举办培训班等方式,大力普及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知识,提高广大养殖从业人员无公害生产意识。同时在2011年年底前,广西将对获证产地产品至少现场检查一次,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实不符合规定要求的,依据相关法规和管理规定进行处理。

(来源:中国畜牧兽医信息网)

山东烟台牟平区14家兽药站

全部通过省级验收

2011年5月16日,烟台市牟平区的武宁、莒格庄、玉林店、王格庄、龙泉等5家兽医站顺利通过了省级兽药GSP现场验收。

截至2011年5月16日,牟平区的14家兽药经营单位均为省级兽药GSP认证单位,成为烟台市首批全部通过单位之一。兽药GSP的实施,将会促进兽药经营、使用环节的进一步规范,有力地保障畜禽产品质量和动物源性食品安全。

(来源:中国畜牧兽医信息网)

辽宁台安打造

“全国鸭鹅第一县”

台安自2009年提出打造“全国鸭鹅第一县”以来,以鸭鹅养殖为主的设施养殖业发展很快,到2010年底,全县新建鸭鹅养殖小区500个,总量达到750个,鸭鹅综合生产能力达到8 000万只,初步形成了从种雏繁育、规模养殖、技术服务到精深加工“四位一体”完整的产业链条。

2011年,台安提出的目标是新建鸭鹅养殖小区200个,鸭鹅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2亿只。县政府2011年将投入500万元,重点在基础设施、规模大户及贷款贴息等方面给予资金扶持。同时,大力发展养殖基地,在台安县范围内建设肉鸭养殖基地,扶持建设一批鸭鹅养殖专业村。做大做强仁泰食品、英达禽羽等龙头企业。以农高区为依托,着力引进国内知名养殖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种雏繁育、规模饲养、禽类产品精深加工及饲料加工等配套产业,形成完整产业链条。2011年4月17日,在台安县农高区首批开工的10个项目中,就有4个是鸭鹅产品深加工项目。完善配套服务,在农高区规划建设现代化禽羽养殖示范研发园区,搞好新品种的引进和新技术的推广,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叫响“鸭鹅第一县”品牌。

(来源:中国畜牧兽医信息网)

北京猪蓝耳病首次免疫工作完成

2011年5月17日,记者从有关方面获悉,北京市已完成全市158.4万头生猪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首次免疫工作,成为国内第一个完成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的省份,为防止疫情的传入和发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截至目前,北京没有发生一例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

据北京市农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在全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刚刚生产、供应紧张的情况下,农业部对北京市给予大力支持,先后向该市调拨15批疫苗。北京市畜牧兽医总站及时调拨和发放疫苗,在每批疫苗到京的当天或次日就及时发放至区县,以保证免疫工作进度。

同时,北京市加强督查指导,对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实行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市、区县分别加强对区县和乡镇防控工作的督查指导,确保免疫工作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场)户、(场)户不漏畜、畜不漏针,免疫率达到100%,确保了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来源:中国畜牧兽医信息网)

湖北黄冈生猪产业发展

再上新台阶

2011年5月8日,从湖北黄冈市畜牧局获悉,在近日财政部公布的2011年生猪调出大县名单中,黄冈市武穴、麻城、浠水3县(市)榜上有名,其中,麻城、浠水两地为2011年新增入选的国家生猪调出大县。

据了解,自2007年起,国家每年根据县市区人口数量和生猪出栏量、存栏量等统计数据确定生猪调出大县(市)名单,对符合条件的县市予以资金奖励,专项用于规模化生猪养殖户猪舍改造、良种引进和粪污处理、生猪养殖大户购买公猪、母猪、仔猪和饲料等的贷款贴息,以及改善生猪生产条件,加强防疫服务等发展生猪生产的支出。

近年来,湖北黄冈市畜牧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将优质生猪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来抓,推动生猪产业的快速发展。

大力推进生猪养殖小区建设。通过政策扶持、示范带动、吸引民资等多种方式,引导生猪养殖走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之路。2010年,全市年出栏1 00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小区达564个,其中,省级标准化万头猪场23个,生猪标准化“150”栏舍1 455栋。

开展生猪品种改良工作。以生猪品种改良为突破口,不断提高生猪品种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2010年全市生猪品种改良面达到90%,完成生猪人工授精50万头次,其中武穴已实现了生猪人工授精技术全覆盖。

加大技术服务力度。坚持一手抓疫病防控服务,保障生猪产业健康发展;一手抓科技推广和养殖技术培训,提高科学养殖水平,促进生猪产业快速发展。

第10篇

关键词:防疫;问题;建议;鄂州市

中图分类号:S85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03-0005-03

近年来,随着畜牧业生产的高速发展,畜牧业越来越受到各级各部门重视。为了适应畜牧业的快速发展,鄂州市畜牧兽医局根据国务院、省、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有关精神和要求,完成了乡镇畜牧兽医站公益性岗位人员的公开考聘,将考聘的34名乡镇畜牧兽医站工作人员列入财政预算,人、财、物归鄂州市畜牧部门管理,同时成立了21个乡镇畜牧技术服务中心,以“以钱养事”工作资金聘请了177名村级防疫员,改变了原有乡镇兽医服务管理体系,为鄂州市畜牧兽医事业的发展、建设现代都市畜牧业和实现“两个努力确保”工作目标做出了贡献,使得鄂州市畜牧业呈现出生产发展、结构优化、效益提升、安全无疫的良好发展态势。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作为长期工作在基层畜牧兽医战线上的我们,感触颇深,对于现行动物防疫工作中一些急待妥善解决的问题。现就此进行探讨,供参考。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小”、“脏”、“乱”现象造成的养殖观念落后问题

近年来,鄂州市畜禽养殖业规模化程度有了较大的提高,仅2012年全市新增生猪“150”、蛋鸡“153”等标准化畜禽养殖栏舍341栋;新增种养结合型家庭牧场113家;新增社区畜牧产业园9个;培植部、省级及市级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场36个;畜禽养殖大户发展到3398户,其中万头规模养猪场23家、存笼5 000只以上蛋鸡养殖场达到56个,畜禽标准化、规模化养殖空前高涨。这些规模化养殖场的发展,与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和畜牧产业市场价格上涨是分不开的。同时,正是受到惠农政策和畜产品价格上涨的影响,吸引了其他行业大、小商人跟风参与到畜牧养殖行业来,有的不作项目建设规划,也未作市场分析,盲目选址,盲目投资,“小”、“脏”、“乱”现象严重,不服政府和部门监管;有的建设一开始就不合理,管理不科学,搞家庭式养殖,不重视疫病防范,基础免疫等技术措施难以实施,随意抛弃病死畜禽和宰杀出售食用病死畜禽的现象仍然存在;有的根本就没有聘请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养殖方式落后,想怎么养就怎么养,导致“粪污到处流、猪死了一批丢一批”,对防疫工作不信任、不支持、不配合,谈不上群防群控、科学管理,养殖一方,污染一片。

1.2 “站”与“中心”两张皮造成的基层防疫根基不稳问题

鄂州市乡镇畜牧兽医管理体系自2005年改革以来,动物防疫工作就开始实行“政府保密度,部门保质量”的双轨目标管理责任制,乡镇畜牧兽医站聘用的34名工作人员编制得到落实,角色也发生转变,主要从事动物防疫、检疫监督管理和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工作,在乡镇成立畜牧技术服务中心后,“站”与“中心”相互配合,对动物防疫工作齐抓共管,推动了改革初期基层防疫工作的开展。随着时间的推移,“站”与“中心”的“蜜月”也走到尽头,两张皮的问题随之呈现,防疫工作业务主体因利益分配开始就有点不明确,相互推卸责任,基层防疫根基不稳,对防疫工作造成了一些不利影响。

1.3 改革不彻底、编制人员不到位造成防疫监管弱化问题

鄂州市乡镇畜牧兽医体系改革以来,基础免疫工作的主力军是村级防疫员,而乡镇畜牧兽医站防疫监督工作主要由公开招考聘用的34名官方兽医人员承担,每个乡镇畜牧兽医站包括一名站长在内只配备了1~2名在编人员,工作上既是防疫监督员,又是检疫员,一年只能休息3~5 d,每天忙于检疫、防疫监督、处理各种关系,没有加班补助,也没有假期,更谈不上“年休”, 工作量大,人员少,加之春秋防疫面广、时间紧,常常是多个村同步进行免疫注射,监督员不可能做到全程监督,也不可能按时完成抽查任务,免疫监督工作难以落实到位。而村级防疫员分属乡镇畜牧服务中心管理,乡镇畜牧兽医站防疫监督员监管一时难以奏效。

1.4 人员老化、待遇低等原因造成的技术水平落后问题

鄂州市目前的基层防疫队伍不仅承担了畜禽疫病的预防工作,还肩负着新技术、新疫苗推广、法律宣传、疫情调查和向上级通报疫情的重任。加之目前畜禽疫病种类较多,“旧病未灭,又发新病”,病情复杂,防疫难度大,现行的防疫工作对基层防疫队伍整体素质要求较高。但由于基层兽医社会地位低、工作条件艰苦、防疫任务重、防疫风险大、待遇低,年劳动报酬在10 000元左右,除去个人应缴纳的养老统筹、医疗保险等支出,远远低于当前社会其他行业收入,既留不住人才,又难以从社会上吸纳到所需要的优秀人才,导致人员老化,青黄不接,且大部分村级防疫员是靠传统拜师学艺或参加部门短期培训获得的专业技能资格,这样的专业理论根基,面对养殖业方式的改变、快速发展的动物防疫技术和现代社会对动物防疫工作提出的高标准要求,一些人已显得力不从心。加大乡镇兽医技术人员技术培训力度,提高基层兽医综合素质,是确保畜禽防疫工作质量的前提。在改革之前,乡镇畜牧兽医站隶属市畜牧兽医局管理,每年春秋防疫开始之前,都要采取不同的方式集中进行技术培训,加强规范化技术操作等。改革后,村级防疫员由乡镇政府聘请,防疫员技术指导与技术培训责任主体不明确,缺位现象比较突出,有的技术培训工作由防疫监督员负责,难以较好地完成培训之重任。

1.5 冷链体系不达标造成的免疫质量低下问题

2008年以后,为确保免疫抗体保护,鄂州市以中央扩大内需防疫基层设施建设项目为标准,加强了乡镇畜牧兽医站疫苗冷链体系建设,对于提高免疫抗体保护效果明显。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疫苗储藏量的加大,疫苗保存难度也逐步加大。虽说有的乡镇每年购买了部分疫苗冷链设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疫苗质量和防疫效果,但在现行动物防疫工作中,部分乡镇存在畜牧服务中心疫苗冷藏冷冻设施不足和村级防疫员配备保温箱不齐全的现象,村级防疫人员疫苗运输、保管条件达不到规定要求,加之农户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使用无效苗的现象屡有发生,因而免疫效价低,免疫抗体保护率不高,免疫失败的情况时有发生,免疫质量得不到保障。

针对上述发现的问题,鄂州市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在养殖资格条件审查、基层防疫体系建设和防疫监管上作了大量工作,多次向上级和有关部门呼吁,取得很好的工作成效。2012年仅在治理“小”、“脏”、“乱”养殖场上,就依法严格取缔了不符合动物防疫条件的养殖场。但在某些方面依然需要相关部门政策和资金的大力支持,以尽快解决现行基层防疫队伍建设中所遇到的问题。

2 建议

2.1 强化宣传,进一步提高全民防疫意识

在规模化畜禽养殖高速发展的今天,可采取报纸、电视台和网络等新闻媒体,多途径、多方式宣传《动物防疫法》和其他法律法规,以开展“市级标准化示范场”、“优秀家庭牧场”和“规范化畜禽养殖合作社”“三创”活动为抓手,积极引导和扶持群众,改变目前畜禽饲养分散、管理粗放、防疫条件差等落后饲养方式,推进标准化养殖、集约化养殖,达到畜禽养殖“四级联创”规模要求,从源头上做好动物疫病的预防和控制。使动物防疫和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深入人心,逐步形成依法防疫、支持防疫、配合防疫、主动防疫的局面,真正做到“依靠群众,群防群控”,进而树立全民防疫、科学养殖的意识。同时要加强对养殖场动物防疫条件的审核,取缔不符合动物防疫条件的养殖场,建立养殖场动物防疫条件资格准入机制。

2.2 加快改革,尽快理顺基层防疫队伍

2005年乡镇畜牧兽医站体制改革以来,鄂州市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站在全局的高度,创新畜牧兽医管理机制,迅速改革完善了当年的基层防疫体系改革工作,以“以钱养事”机制设立乡镇公益性兽医职能岗位,成立了乡镇畜牧技术服务中心,落实了乡镇畜牧兽医站人员编制和待遇,公开进行了人员招聘,在一定时期解决了基层防疫存在的问题。但随着畜牧生产的发展、畜牧兽医防控延伸绩效管理及时间的推移,乡镇防疫监管不力、村级防疫员青黄不接等问题随之呈现,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后遗症”也随之出现。因此,加快改革,尽快理顺当前基层防疫队伍是当务之急,要以即将出台的基层农业技术服务站建设为契机,全员配备畜牧兽医工作人员,积极稳妥推进基层防疫队伍建设,尽快落实人员编制和待遇。

2.3 落实政策,提高乡镇防疫人员待遇

乡镇防疫监督员和村级防疫员长期工作在动物防疫一线,是动物防疫工作承担的主体。有必要落实国家政策提高工资待遇,提升参与动物防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在新一轮体制改革之前,妥善解决部分乡镇畜牧技术服务中心村级防疫人员编制被挤占问题,确保国家设立公益性兽医职能岗位落实到位。要把合理提高和兑现防疫员工资作为有效提高防疫工作效率的重要环节来抓,逐步提高村级防疫员的劳动报酬,将工资、养老保险金统筹考虑在内,解决其后顾之忧,使防疫工作能成为防疫员可以依托的终身职业,增强防疫员做好本职工作的责任感和积极性,解决村级防疫员青黄不接的问题。在落实人员编制和待遇过程中,建议省、市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力争全程参与,为基层技术队伍争取政策和待遇,避免出现基层防疫人员编制被挤占、待遇被克扣的现象,以稳定基层动物防疫技术队伍,使各项政策真正落实到位。

2.4 加大培训力度,进一步提高基层防疫水平

在当前防疫工作高度专业化的时代,新的动物疫病不断呈现,动物疫病防控知识也需要与时俱进。因此,要分层次对动物防疫人员进行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技能、法律法规等知识培训,加快知识更新步伐,满足快速发展的畜牧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达到人员专业化、技能化水平,逐步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动物防疫队伍,提高动物防疫的科技含量,确保防疫工作科学规范。2013年来,随着“专班防疫、整体推进”防疫新模式的开展,提高了防疫质量和效能,使鄂州市传统单人防疫成为历史。但在防疫过程中,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和责任大的原因,造成防疫模式参差不齐,防疫质量有高有低,有必要在春秋集中防疫之前,有计划、有步骤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必要时可与大专院校定向联系,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技术培训和讲座,提高防疫水平。

第11篇

规 划 报 告

贡井区地处近郊,是市级综合副食品基地,畜牧业在我区农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近年我区畜牧产业结构的调整,畜牧业生产以九十年代初牛奶生产的迅速发展为转折点,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的单一性(以养猪为主)、家庭型、副产物需求型,面向多元化、规模化、效益型转变,奶牛生产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从九十年代初到浙江引进优良黑白花奶牛到九四至九七年奶牛基地建设,我区奶业得到了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现已基本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格局(以市乳品公司为龙头,带动基地和农户的扩大发展)。我区牛奶产量自九四年以来一直稳占全市总产量的50%左右,为丰富城市菜篮子,解决全市人民牛奶的供应,促进农民增收,繁荣农村经济和社会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

为进一步加速我区奶牛产业的发展,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加速发展优势产业的有关要求,区委区政府拟着力实施奶牛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打造出畜牧业发展的亮点,带动和推进奶牛产业的快速发展,特制定以下规划。

一、总体规划

㈠ 基本思路

以建设全市奶业强区为目标,以科技为依托,效益为核心,规模养殖为重点,坚持发展数量与提高质量并重,改良品种与科学养殖并重,养殖与加工并重,大力实施种草养牛,努力发展规模养殖场户与养牛专业村,以市乳业公司为龙头,以3个奶业发展重点镇(建设镇、长土镇、艾叶镇)为骨干,以建设镇重滩村为核心,积极推进奶业产业化进程,争取到2007年,建成全市第一奶业大区。

㈡ 总体目标

自2004年起,用两年时间重点建设奶牛产业化示范基地核心区重滩村,同时逐渐辐射到建设镇回龙村、幺塘村,长土镇元坝、新华、大坡、黄桷村,到2007年建成奶牛产业经济带,建立奶牛养殖示范小区1个,奶牛规模养殖大户100户以上,全区人工种草6000亩,奶牛存栏达到3000头,牛奶产量达到11000吨,养牛收入2000万元以上,乳业产值400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二、核心区规划

㈠ 区域布局

以建设镇重滩村为奶牛产业化示范核心区域,建设镇回龙村、幺塘村,长土镇元坝、黄桷村为重点带动发展区域,具体规划如下:

建设镇区域:奶牛发展到1500头,建立奶牛示范小区1个,其中核心区域重滩村奶牛存栏500头以上,存栏20头以上的奶牛规模养殖户20户以上。

长土镇区域:奶牛发展到1000头,重点村为元坝、黄桷村,存栏15头以上的奶牛规模养殖户20户以上。

㈡ 核心区基本情况

核心区幅员面积2500多亩,其中耕地2000余亩,总人口1985人,总农户数485户,其中奶牛养殖户36户,饲养规模在5头以上的养殖户10户,全村现有奶牛存栏128头。

㈢ 优势条件

1、基础优势:核心区交通便利,基础条件好,水资源丰富,核心区域内建有收奶站,成立了奶牛协会,是区里确定的奶牛专业村。核心区内种草养畜已被广大养牛户所接受,极大的促进了奶牛业的发展。

2、科技优势:我区有一支体系健全、机构稳定、人员素质较高的畜牧兽医队伍,为畜牧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由于我区奶牛发展较早,畜牧技术人员及核心区广大奶牛养殖户已掌握相关养殖技术,奶牛死亡率低,牛奶产量稳产、高产。我区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区缓冲区建设已建成,各项兽医基础设施得到根本改善,全区现有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40人,其中级兽医师9人,助理兽医师18人,技术员13人,各镇均有专职的阉割及人工授精人员,为优质奶牛生产综合配套技术推广提供了技术保证。

㈣ 主要建设内容

示范基地将围绕奶牛养殖示范小区、奶牛良种繁育体系、无公害奶产品、种草养牛等工程开展建设,实现以奶牛养殖为主体,乳业为载体,努力用二年时间把核心区建成示范小区。

1、奶牛养殖示范小区工程:以重滩村为重点,依托市乳业公司,加强对收奶站的建设和小区内圈舍的改造,实现产、供、销一体化的科技园区,园区内实现奶牛存栏800头以上规模的奶业生产小区。

2、奶牛良种繁育体系工程:核心区域重滩村建设冷配站点1个,配备液氮罐、电冰箱、显微镜、消毒器等设备,提高我区奶牛良种化水平。

3、无公害奶产品工程:核心区周边环境污染少、水质好,无重大动物疫病,我们将严格按质量安全控制措施、动物防疫规定、饲养管理制度、饲料兽药使用要求,努力实施无公害奶产品工程。

4、种草养牛建设工程:全区大力引进黑麦草、皇竹草、饲料玉米等优良牧草种子,努力推广优质牧草种植,到2007年种植优质牧草6000亩。

三、2004年重点建设项目投资概算

㈠ 奶牛养殖示范小区工程

以养殖户投入为主,政府投入为辅,政府投入主要在基础建设上。预计总投入350万元,主要为奶牛引进、基础设施建设、圈舍改造、技术培训等。

㈡ 奶牛良种繁育体系工程

以政府投入为主,主要用于冷配站点建设,液氮罐、电冰箱、显微镜、消毒器等设备的配备,预计总投入10万元。

㈢ 无公害奶产品 工程

以政府投入为主,投入主要在提高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手段上,预计投入5万元。

㈣ 种草养牛建设工程

以养殖户投入为主,政府投入为辅,政府投入主要在优良牧草种子的引进补助上,预计总投入3万元。

2004年预计投入368万元。其中,养殖户投入248万元,市区财政补助120万元。(投资概况详见附表)

四、主要政策措施

(一)以技术创新为依托,促进奶产业的整体优化升级。

1、加快奶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一是要搞好现有奶牛的良种登记,实施选种选配,建立档案,保证系谱清楚。二是规范配种站点建设,实施全区统一供精,加快推广利用优秀荷斯坦公牛细管冻精配种技术,确保父系优质、高产,并定期更换。三是建立技术领导小组,由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专职负责,区、镇配合,进一步加强技术指导、传授和培训,大力发放各类宣传资料和技术资料,从而促进各项优质奶牛生产综合配套技术推广力度。

2、加快人工种草和秸秆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加大宣传力度,加快更新观念,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发展优质牧草和饲料玉米。到2007年,全市力争完成人工种草6000亩;同时加快推广玉米全株青贮和秸秆青贮技术,抓典型,搞示范,逐步扩大应用范围。

3、坚持质量标准,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管理水平、技术水平,是解决奶业持续,稳步、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必须加快实现标准化生产。首先,要认真贯彻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乳与乳制品”国家标准。其次,要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抓紧制订我区的奶牛生产综合标准,从品种、饲养管理、卫生防疫,到挤奶、化验、贮藏、运输,直至各类乳制品的生产都要有规范。第三,坚持质量第一,优质优先于高产,引进优良品种奶牛和冻精,建立起优质奶牛群体,为实现优质奠定基础;建立完善的养殖质量管理体系,对奶牛的引进、生产、防疫、饲料的使用实行监控,控制药物残留,生产无公害奶产品。

(二)以体制创新为动力,加快推进奶业产业化重点是要抓好 “ 三个结合 ” 。

一是核心区域、重点建设镇、村与市乳业公司相结合,依托市乳业公司,采取以“分散饲养、集中收奶、定期结算”的方式,与农户签订鲜奶购销合同,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共同体;二是规模大场户与散养户的结合,以大户的示范作用带动散养户的不断发展;三是奶牛协会与养殖户相结合,充分发挥协会“统”的功能,把奶农组织起来,共同面对市场,以协会的作用建设高标准的养殖小区,注意协会在机制上的创新,增强对养殖户和小区管理上的活力,使小区发挥更大的示范带动作用。

(三)集中财力,突出抓好项目建设坚持以项目为载体,增加投入,突出抓好奶业建设。

重点抓好奶牛养殖示范小区工程、奶牛良种繁育体系工程、无公害奶产品工程、种草养牛建设工程,初步形成我区奶业发展新格局。千方百计筹措建设资金,充分发挥银行主渠道作用,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招商引资,积极吸纳社会资金,集聚财力,兴办实业;发挥企业积极性,使企业真正成为投资主体,推进奶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四)搞好服务创新,为奶业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

1、制定优惠政策。发展优质牧草种植,是奶业生产中重要的环节,在目前的前提下,通过灵活的流转机制把土地向种植饲料大户及种草大户转移,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建小区、发展大户在土地占用上要视同农业占地;政府通过金融和税收等方式,鼓励、引导奶业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有条件的镇可以对农民养牛贷款给予贴息,或免于等额抵押等;鼓励多种所有制成份参与奶业发展,为生产者、经营者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理顺价格关系,加强鲜奶质量检测,实行优质优价;鼓励科技人员到奶业生产第一线搞服务,并把服务的时间、业绩与职称评聘,晋升挂钩。

2、多渠道增加投入。尤其是社会性、超前性的项目,像良繁体系建设、小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等等,财政资金要予以倾斜;鼓励工商资本和有实力的大户向奶业转移。

3、搞好技术培训和科技推广。加强对广大养殖户和基层畜牧兽医技术人员的培训,同时总结推广富有成效养殖大户的经验,现身说法,把他们的饲养、管理、防疫灭病等技术传授给广大养殖户。此外,畜牧部门的技术人员也要不断的进修,学习,提高为养殖户服务的水平。

4、加强对奶牛产业化示范基地发展工作的领导。把奶业核心区建设和人工种草以及秸秆资源的开发利用当做今后打造我区畜牧亮点工程来抓,真抓实干,务求把工作抓实、抓好。奶业发展涉及多个部门,区里成立由主管副区长任组长,农林局局长为副组长,区政府办、畜牧、财政、计委,科委、农行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贡井区奶牛产业化示范基地领导小组”,研究奶业发展规划和有关政策,理顺管理体制,协调解决实际问题。办公室设在农林局畜牧站,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奶业重点镇也要建立专门的办事机构,制订规划,搞好服务,指导,协调奶业生产。

只要我区各级党委政府重视,认识统一,真抓实干,我们有信心在上级政府及业务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通过努力创新,积极工作,我区奶业一定能够得到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真正实现畜牧增效、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把我区建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畜牧强区!

二四年二月二十日 贡井区奶牛产业示范基地核心区

2004 年重点项目建设建设及投资概算

项 目 建 设

投资概算(万元)

合计

养殖户

投入

政府

补助

一、奶牛养殖示范小区工程

1、加强对收奶站的建设

15

1

14

2、小区内奶牛圈舍的改造

50

35

15

3、奶牛引进

280

210

70

4、技术培训

5

5

二、奶牛良种繁育体系工程

冷配站点建设,液氮罐、电冰箱、显微镜、消毒器等设备的配备

10

10

三、无公害奶产品工程

提高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手段上,配备必要的设备

5

5

四、种草养牛建设工程

优良牧草种子的引进

3

2

1

368

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