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

时间:2023-08-14 17:27: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

第1篇

1.1专业的技术人员不足

近年来,我国对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重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也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绩,但是在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缺乏,从而制约了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包括了家用电器、通信技术、计算机应用以及计算机网络等重要领域,这就要求了电子信息技术方面的人才必须面面俱到。尽管我国加大了技术人才的培养,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在电子信息告高端技术方面的人才还是不能满足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

1.2市场环境恶劣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利用电子信息技术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在我国,许多企业以及事业单位认识到电子信息的重要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市场竞争也在日益激烈,许多企业为了赢取市场,采用恶性竞争手段,破坏市场环境,使得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缺乏环境资源。在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中,市场监管力度不严,越来越多的假冒伪劣产品不断涌现,非法倒卖电子信息技术的现象屡见不鲜,从而制约了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

2.促进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措施

2.1加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是多方面的,不仅要有着专业的技术知识,同时还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道德素质。随着市场竞争不断的激烈,为了促进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稳定发展,就必须加大电子信息技术方面的人才培养,加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增设电子信息技术专业院校,从而为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可用的专业性技术人才。

2.2完善市场环境

针对电子信息技术环境资源的缺乏主要是由于我国市场环境不够完善,因此,作为政府,就必须加大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规范市场行为,完善市场环境,从而为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健全的市场环境,保障电子信息技术的环境资源。

2.3加强对外联系

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起步比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的很大的差距,因此,我国必须坚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加强与世界发达国家的交流,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技术为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3.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一致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的召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也迎来了历史性的时刻,电子信息技术随着现代科技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已经涉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及行业中来,在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转变上都起着重要作用。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电子信息技术作为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已经成为世界上很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其在国民生产中的比重逐步提高。随着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信息全球化发展的推进,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依然保持着高速、快速、持续增长的发展势头。

3.1智能化发展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对电子信息技术的重视也越来越高,认识到电子信息技术的重要性。近年来,我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材料在电子信息技术发展上,使得电子信息技术取得瞩目的成就。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上,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未来的市场竞争必将成为科技与人才的竞争,电子信息技术作为现代化科技发展的重要成果,有着智能化、集约化、高效化等特点,能够为现代化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的发展,在现代化企业当中,企业利用计算机技术能够为企业实现智能化、机械化作业,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智能化是一个重要的方向,并将逐渐深入到社会发展中的方方面面。

3.2多功能、多业务发展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就会加大人民物质生活以及精神生活的要求。电子信息技术作为新一代的科技成果,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中,朝着多功能、多业务方向发展既是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也是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必然结果。近年来,IP业务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趋势,促进了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电子信息技术技术提供多功能、多业务的服务也将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3.3国际化发展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有效的促进经济的发展。近年来,一些跨国集团的发展比较迅猛,它们凭借自身所掌握的技术、资金、竞争等优势,逐渐发展成为了电子信息技术行业的主导力量,并在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轻视的重要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世界已经进入到信息化的时代,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环境下也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电子信息技术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发展国际化的电子信息技术必将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

4.结语

第2篇

关键词:科学技术观 理工科大学生 建构

科学技术观是关于科学技术本质、发展规律及其与社会关系的总理论,对技术实践活动起着科学指导的作用。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给人类社会带来高度文明的同时,自然灾难、战争危害、环境污染、经济危机等问题也给人类造成巨大了的损失,促使人们对科学技术发展不断反思,并有越来越多的声音将这些问题都归罪于科学技术。事实上科学技术只是中介性的客体,而人类才是主体,科学技术能否为人类造福取决于我们如何利用它。理工科大学生是工程实践、科学研究、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对科技健康、科学、有序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所以,对理工科大学生进行科学技术观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也迫在眉睫。 

1理工科大学生的科学技术观现状 

随着人们对科学技术观的深入研究,以及对科学技术负面效应的不断反思,已逐步认识到理工科大学生科学技术观教育的重要性及存在的问题。首先,社会对理工科大学生的科学技术观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趋使初等教育重心偏向于社会关注的升学率,只强调学生智力发展,造成高校将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德育工作中,进而无暇顾及理工科大学生的科学技术观教育。其次,理工科大学生的科学技术观教育还属一片空白。无论是从理工科大学生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层面,还是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层面来说,理工科大学生的科学技术观教育都未被列上日程,而只是到研究生的课程学习阶段才有所涉及。 

2科学技术观的重要性 

21正视科学技术观对促进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深层次意义 

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造成了生态环境过度开发和破坏,正常生态系统被打破,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不断恶化,人类自身繁衍受到威胁等种种问题。科学技术的工具性特征是靠人的意志介入生态过程,而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人的目标和人对自然的态度,所以我们要使人和自然和谐发展,只有通过完善人类自身,确立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科学技术观,并依靠科学、合理的社会体制,促进人与自然互利共生、协调发展。 

22正视科学技术观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指导作用 

理论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行动则会成功;反之则会失败。科学技术观不仅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更是对实践活动、经验和成果的批判性反思、规范性矫正和理性引导,能预见科技发展的方向,指导人们提出正确的实践活动方案,因而对科学技术发展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社会体制尚不健全,文化差异难以消除的情况下,充分认识科学技术应用的二重性,用正确的科学技术价值观来武装自己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23正视科学技术观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 

我国gdp迅猛增长的背后是靠廉价的劳动力、土地,科技进步对中国经济的贡献还不是很大,而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结构问题和增长方式问题,科学技术观就成了指导科技发展的根本。 

3理工科大学生的科学技术观教育 

31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加强科学技术观的理论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承担着传播科学理论知识的重任,不仅能为理工科大学生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能不断提高理工科大学生对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的认识力,从而引导其深刻理解科学技术观的内涵,帮助理工科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技术观,使其在多元化的复杂社会环境中,正确处理科技、自然、人、社会之间的关系。 

311不断充实和完善课程内容。增加理工科大学生科学技术观教育的内容,并针对理工科大学生的特点,精心安排,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提高课堂教育的吸引力、说服力。 

312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不能光靠简单刻板的说教,还要利用网络多媒体教学,采用理工科大学生乐于接受的主题讨论,以及实践调研等方式,使教学方式现代化、科学化、人性化,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的主渠道作用。 

32发挥第二课堂作用,积极开展科学技术观教育活动

第二课堂是科学技术观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可以帮助理工科大学生将理论知识不断精炼、升华,上升到更为理性的层面,进而形成科学、系统、完整的理念。 

321构建具有浓厚专业特色的学生社团,为理工科大学生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我们要根据理工科大学生的专业特点,成立相应的学生社团,让理工科大学生有组织可依靠、有活动可参与、有平台可展现,有更多深化理论机会的平台。 

322增加与科学技术观教育内容相关的活动,为理工科大学生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我们既要对不同阶段、层次的理工科大学生开展以科学技术观教育为主题的活动,以保证基本的教育效果,也要开展集科学性、专业性、思想性、多样性于一体的第二课堂活动,以满足不同专业的理工科大学生的活动需求,进一步提高活动成效。 

33利用德育优势,深化科学技术观教育 

德育是科学技术观教育的基础,与科学技术观教育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对科学技术观教育起到引领和提升作用。德育有助于提高科学技术观教育的成效,科学技术观教育则有助于推动道德观念变革和新道德规范的形成。德育不仅能全面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素质,为科学技术观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基础平台,还能改变人们盲目应用科学技术,只求私利而忽视社会基本道德原则和人类社会总体长远利益的错误思想,从根本上消除或减少科技应用的负面效应。 

331进一步重视和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的德育工作。我们要针对理工科大学生的特点,利用各种教育资源,通过各种科学有效的途径,不断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的德育工作,全面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素质,为科学技术观教育打好坚实的基础。 

332充分利用德育载体积极开展科学技术观教育。我们要在德育所提供的良好物质条件和思想基础之上,发挥德育优势,对理工科大学生进行科技道德、环境道德、伦理道德、职业道德等主题教育,并使科学技术观教育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34发挥辅导员教育功能,科学技术观教育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成人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直接影响着理工科大学生科学观念的形成,决定着理工科大学生的科学技术观教育的成效。 

341建设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我们要狠抓辅导员选聘、培训、管理、考核,以建设一支素质过硬队伍,从而帮助辅导员用人格魅力去感染和影响理工科大学生,保证科学技术观教育的成效。 

342开展针对性的主题教育。针对理工科大学生的特点和科学技术观教育的要求,发挥辅导员独特的工作优势,开展主题鲜明的教育活动,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科学技术观教育的成效。 

 

参考文献: 

[1]林慧岳.重视对大学生进行科学技术观教育[j]. 有色金属高教研究,2000,(03) 

[2]王建华. 科技的负效应与科技观的变革[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2) 

第3篇

[关键词]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科技创新

一、江西省科技贡献率的现状

2010年,江西省科技贡献率为28.55%,比北京市、广东省科技贡献率分别低14.77%、14.22%,比湖北省低4.89%,甚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21%。但是,江西省还是超过了西部不发达地区的科技贡献率(如表1所示)。

江西省科技贡献率偏低主要与其经济增长模式有关。江西省一直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忽略科学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还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速度偏慢、经济增长没有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等等。随着近年来江西经济不断发展,用于科学研究的费用在不断增加。根据江西省统计年鉴显示,仅2010年江西省科技创新费用就增长了43.3%。此外,江西省包括景德镇国家陶瓷科技城与南昌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基地等在内的5个国家级高科技产业化建设正在稳步前进。这些都显示了江西省科学研究的进步与发展,科学技术贡献率的提高也指日可待。

江西省的教育工程建设比较薄弱,全省只有一所“211工程”大学——南昌大学。但是,近年来江西省有4所高校:南昌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农业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入围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此项工程旨在提高中西部地区的教育水平和软硬件教育设施建设,从整体上提高中西部地区的教育实力。通过国家对中西部教育的投入和支持,中西部地区的教育问题有望逐步解决,师资水平、教育质量、科学技术创新和进步都有望在现阶段基础上逐步提高。

二、江西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不能与经济发展联系起来,科学技术的创新不能有效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壮大。2010年江西省的GNP位列全国第24名,工业总产值位列25名,人均GNP更是排在第27名,这些数据都显示着江西省薄弱的经济发展基础。科学研究费用增加和科学技术创新并没有改变江西省落后的经济发展基础,先进的科学技术并没有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转化为先进的生产力,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技促进经济的主观意识不强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江西省的经济发展却并不乐观,究其原因是缺乏对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之间联系的深刻认识。虽然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进步,但是人们缺乏应用科学技术的能力,不能将其与经济发展、生产进步联系起来,缺乏将科学技术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和意识。这样就导致生产效率原地踏步,没有提高,生产过程中必然导致投入原材料、时间、精力等的浪费。投入原材料、时间、精力的增多必然引起生产成本的上升,运营利润的下降。这就使得江西省的经济发展一直处于停滞状态,没有得到迅猛发展,导致科学技术发展与经济发展步调不一致。此外,由于江西省在企业发展时没有引入竞争机制,整个企业的发展没有完全市场化,没有发展成熟,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企业缺乏灵活应对、勇于面对挑战的能力,整个行业没有发展壮大,难以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机制。

(二)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措施

科学技术的有效持续发展需要一定的制度来保障。改革开放以后,在中国特殊国情和全球化发展的要求下,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制度保障应该以企业科学技术发展的制度建设为基础。企业应该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主力军。如今在我国,科学技术的改革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国家法律法规也明确规定科学技术改革的重中之重是合理运用科学技术,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针对江西省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步调不一致的现状,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和改革,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制度已经初步建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江西省科学技术发展与经济发展步调不一致的问题。但是,这些制度的建立还不能够完全解决这两者之间步调不一致的问题,同时建立的制度本身也不完善,不符合科学技术发展的实际,很多解决方案还存在着很大的漏洞等等。此外,江西省的科学技术发展很不均衡,不同的主体拥有的科技资源相差很大,比如:政府拥有的科研机构占江西省总数的绝大部分,而企业拥有的科研机构却很少。这样就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企业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主力军,却缺少科学技术资源,这必然导致江西省科学技术发展的落后和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可能性的降低。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创新则是科技发展的源动力所在。江西省的科学技术发展保障制度已经初步建立,但是其科学技术创新机制却没有形成。近年来江西省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资金、原材料、时间、精力等的大量投入来获得发展,没有意识到创新对科技发展和经济发展的意义,从而导致了江西省经济发展停滞,甚至倒退。相关研究表明:江西省的工业投入资金在上世纪80年代为98亿元,而在步入2l世纪以后增长了10倍;工业投入增长了10倍,但是工业产出却没有同步增长10倍。这种完全依靠资金、原料投入来拉动增长的方式可以认为是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其完全忽略了科学技术进步和创新在推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从江西省的工业发展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出,其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创新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对工业的发展和进步没有贡献。统计年鉴显示,江西省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期这10年间的科技贡献率只有20%左右。通过测算发现,如果这一数据提高40%,科学技术对工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将大大增强,江西省的工业总产值也会有质的飞跃。

(三)科技发展的经费投入不足

发展科学技术的经费不够是江西省科技发展与经济发展步调不一致的主要原因所在。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科技强国”的号召下,虽然逐步加大了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投入力度,但是这还远远不能满足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此外,与同时达国家的经费投入也存在很大差距,这仍然是江西省科学进步的制约。江西省每年用于科技支出的费用只占全省GDP的0.13%,远远没有达到全国每年的平均水平,其科技支出的费用也只占全省财政支出费用的1.05%,离我国规定的3-5%的比重相差甚远。而且,用于支持研发新科技的费用更是少之又少,只达到国家规定水平的50%。

(四)缺少有力的区域经济基础

科学技术创新会带来经济发展,同样科学技术的创新也需要强大的经济后盾。科学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互相发展的。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科技成果的问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工业生产效率和降低工业生产成本,最终为经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科学技术创新同样需要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科学研究、科学实验、科学创新等都需要投入大量的实验器材、劳动力等软硬件设施,而这些设施的投入都需要花费大量资金,经济不发达地区和省份根本没有可能完成这些科学技术的创新与进步。此外,由于经济上不发达,江西省工业增长模式一直是粗放型的,这种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不仅会带来资源的极大浪费和工业增长率的不足,而且会造成对科学技术进步的制约。在这种模式的指导下,人们缺乏对科学技术进步的要求、淡薄科学技术对提高生产率的意识。所以,一定要加强人们对科学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之间联系的认识。只要有了对科学技术进步的要求,就能加大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投入,这样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就会相应促进经济的进步,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五)实践科学所占比重不高

导致科学技术发展与经济发展步调不一致的原因还有科学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的比重比较小。如果科学技术的创新不能与实际的经济发展相联系,那么科学技术的进步也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价值。江西省的科学技术成果应用率较低,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首先,经济发展中指导思想上认识的不足。在经济发展中,指导者往往只重视经济发展项目的建设,譬如资源的投入、设施设备的引进、人员的调配等等,再加上科学技术成果应用于实践还存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周期,指导者往往忽略科学技术转化对于发展经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意义。

其次,公司作为科学技术创新的主力军,却没有规范的相关制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其他利益的驱使,科学研究成果的应用往往被扭曲,没有达到促进经济发展的效用。

最后,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长期得不到重视,导致公司生产成本提高、运营效率下降,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落后的生产设备、软硬件设施根本无法满足先进科学研究成果应用的需要。

三、江西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把握科技开发的创新理念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决定行动,要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经济的发展,在思想上就要重视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创新,还要意识到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必然联系。只有思想上认识这些问题,才能在实践中大力开发先进的、创新的科学理念和科学技术,转化科学研究成果,提高劳动生产效率,降低劳动生产成本,并最终促进经济快速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观念还要不断地与时俱进。只有准确把握时代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才能在正确的观念指导下推出顺应时展的举措。

(二)建立科技创新的动力机制

要实现科学技术的持续创新,有了先进理念的指导之后,还需要充足的动力支持。过去科研机构的管理权主要在当地政府和相应的管理部门手上,管理程序复杂,沟通渠道不畅,人员冗余,容易出现人浮于事、工作效率低下的现象。提高科学研究的创新效率必须要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管理模式,加强科学研究机构的自主管理,扩大科研机构自。同时,建立健全科研机构的绩效考核和薪酬激励机制;严格控制工作人员的招聘、录用和岗位匹配,精简机构;加强科研部门与管理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发挥科研带头人的领导作用。这些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可以让科研机构持续、良好地运行,为科学技术的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搭建科研经费的保障机制

科学技术的研发离不开费用的支持,无论是科学研究设备的引进、研发人员的聘任还是科学实验的检验与实践,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江西省近些年科学技术落后、科学研究停滞不前都与科研经费投入较少息息相关。此外,由于科学研究成果投入使用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周期,所以对科学研究的资金投入就得不到重视。综上所述,要改变科学研究经费长期不足的现状,就必须转变科研成果难以转化和应用于实践的观念,然后在此基础上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先导、公司投资为主体、社会投资为补充的多渠道、多样化的科学研究投资体系。

首先,政府要增加对科学技术创新的投资。从以上事实我们可以看出,与其他省份相比较,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很低,甚至还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只略高于西部一些不发达地区。究其原因,除了江西省本身的历史、地理原因之外,政府对科学技术研究投资偏少也是很重要原因之一。相关研究表明,江西省对科学研究经费的投入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5%,并且这一比例没有上升趋势。相比较其他重视科学研究的国家和地区,一般用于科学研究的经费都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56%左右。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始终离不开先进科学技术的支持,江西省要解决科学技术发展与经济进步之间的正相关问题,就必须增加对科学技术的投入和支持。

其次,充分发挥公司科学技术创新主力军的作用,加大科技投资。公司作为科学技术创新的主体,只有大幅度增加对科学技术的投入,才能从整体上改变科学技术投资偏少的现状。无规矩不成方圆,不同发展程度的公司应该按照自己的运营利润,抽取一定比例用于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比如:小型企业按照运营利润抽取0.5%,中型企业的比例为1%,地区重点建设企业的比例为2.5%,等等。

(四)提高资本投资的有效性

江西省的经济发展基础比较弱,一直采用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不合理,劳动力素质低下,生产成本高,生产效率低下,其中产业结构不合理和体制不健全最为严重影响江西省经济发展。纵观西方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工业的变革,无一不是建立在雄厚的物质积累之上的,经济发展和工业变革都离不开先进的生产机器和强硬的设施建设。因此,在经济腾飞过程中,物质资本积累是一条必经之路。首先,前期工业发展所积累的资金、经验、发展规模等都是下一阶段工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其次,本阶段工业发展的规模和积累的资金、经验等也都是未来一个阶段工业发展的基础。每一个工业发展阶段都是紧密相连、息息相关的。前一阶段总要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因此,经济腾飞离不开物质资本的大量积累,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要经历“单靠生产要素的投资推动经济增长——依靠资本的不断累积推动经济增长”这样一个过程。近些年统计年鉴显示,虽然我国的资本投资有效地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但是江西省的资本投资效率却比较低下。因此,江西省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就是提高资本的投入效率和高质量的物质资本积累。只有建立在雄厚的物质资本积累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才能具有源源不断的动力。

(五)完善科研人员的激励机制

人才是一切科学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所以科学研究人员的选拔、调用、聘任和激励显得尤为重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面对国际上激烈的竞争,人才的重要性更加凸现。在21世纪,为了构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无论是国家、政府、企业都需要复合型的人才来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发展环境。为了引进大量优秀的科学研究人员,为了实现江西省未来的经济发展前景,必须建立健全人才的绩效考核制度和薪酬管理机制,同时完善科研人员的激励措施。并且,为了促进科学技术创新,还可以建立科研创新的奖励办法、专项奖励基金、维护科研人员产权等等。同时,改革产权拥有制度,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相结合的分配制度,科研人员不同于一般的劳动者,其是高级知识分子,自身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创造力,有渴望被人尊重的诉求等等,科学研究机构应该根据科研人员自身的特殊性,制定特殊的激励办法和管理措施。在分配方式上充分肯定科研人员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性和对科技创新成果的所有权,将其知识资本、技术水平、工作能力等按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

高校对人才的培育是满足江西省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主要途径。高校作为积聚人才、培养人才、输送人才的重要纽带,关系到整个经济的发展命脉。因此,应该建立以高校为基础、以地区投资为动力的经济发展模式,将知识资本与资金资源紧密相连,为经济快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还存在劳动力质量低下、利用效率不高的现象。因此,加强劳动力在职培训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相关研究表明,江西省劳动力的增加并没有有效促进经济发展,因为劳动力素质的低下,所以劳动者进入工作岗位时不能很快地适应工作,不能体现工作应有的价值和实现工作应有的产值。这样不仅使劳动生产率下降,还造成了对软硬件设施的浪费和利用率降低。所以,强化现有劳动力的在职培训,是获取经济发展所需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

同时,由于目前高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现象,因此要为经济发展输送合格的人才,高校就必须改革自己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为了使经济快速发展,高校要加强对人才专业技能的培养,致力于增加人力资本存量和知识储备,为江西省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除了极力培养本土人才之外,吸引大批的外来人才也是重中之重。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外发达国家的迅速发展值得我们学习,因此,吸纳海外留学人才对江西省的经济发展也至关重要。为了吸引外来人才,江西省应该建立健全人才引进机制,通过薪酬、个人发展空间、职称待遇、精神慰藉、优厚物质条件等等来吸引外来人才,坚持“请进来”的吸纳人才方针。与此同时,为了与时俱进,时刻紧跟经济发展潮流,加强本土人才的海外教育也是一项重要措施。接受海外教育的本土人才有其核心竞争力,不仅谙熟本土文化,还吸收了海外先进的经济发展理念和先进技术,这两者的结合就是实事求是,按照江西省的实际情况给出最合理的经济发展策略。

(六)健全科技发展的市场体系

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离不开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环境。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江西省的发展面临来自世界各地的竞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合理健康的竞争环境是必要的,它可以有效促进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闭关锁国带来的只能是一叶障目,落后挨打。所以,本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原则,江西省要想获得经济大繁荣、大昌盛、就必须建立健全市场竞争机制,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发展空间。同时,当地政府要下放一定的权利给企业,企业有权利选择自己的发展路径和发展目标,包括制定自己的发展方向、战略目标、合作伙伴、未来前景、发展模式等等。但是,政府也要在一定的框架内制约企业的发展,也就是集权与分权相统一的战略方针。集权体现在政府要把握大的经济发展方向,比如:促进科学技术的创新,让企业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带动科学技术的创新,在健康的竞争环境中,市场中一切有利于科技创新的资源都是共享的,可以在企业不同的需求中自动地优化配置,不仅合理利用每一份资源,还让企业各取所需,更有效地节约时间成本和内耗成本,促进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

第4篇

【关键词】数控技术装备;发展趋势;对策

在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要想在社会上取得主动地位,就必须加强技术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讨论了数控技术和装备发展趋势,并且对装备工业的技术水平和现展程度进行了简要的分析,通过数控技术及装备的发展,可以更好地促进我国工业水平的提高和高新技术产品的不断发展。制造技术和装备发展是人类生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数控技术可以为制造业提供最基本的需求,并且提高制造能力和水平,从而促进制造业的不断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开展了本文的研究,因此本文的研究也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技术的发展以及装备的发展,从而使得我国获得主动发展地位。

1数控技术的成长趋势

1.1高精加工技术的新趋势

数控技术的发展不仅给制造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同时也使得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在现在的很多领域都广泛应用数控技术,比如:汽车行业、轻工行业、医疗行业等行业都广泛运用数控技术。在数控技术不断成长的同时,更加追求效率质量的发展,也就是使得制造技术的主体更加具有效率质量。这种数控技术的成长模式,不仅可以缩短生产周期,同时还可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促进制造业的发展达到一个新的突破。所以,高速高精加工技术是现代数控技术的成长新趋势之一。

1.2快速发展趋势

数控技术还朝着快速发展模式成长,采用五轴联动对三维曲面零件的加工,加工技术更加快速,促进生产效率达到更高的生产要求。在这种生产模式中,突出体现了电主轴的技术发展优势,并且促进制造难度和成本大幅度的降低,数控系统的价格规模在不断缩减,也使得数控技术的发展面临了一种新的突破。

1.3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21世纪的数控装备具有一定的智能化系统,更加追求加工效率和加工质量。在加工过程中采用开放式的技术发展模式,并且利用网络化系统,从而促进技术发展更为先进。电机参数的自适应运动更加具有优越性,这样也可以更好地解决传统的数控系统封闭性,促进数控技术发展过程中采用自动化编程以及智能化的人机界面,以此来促进数控技术智能化发展。

1.4重视新技术标准的建立

在数控系统设计发展过程中,一定要规范技术发展标准,尤其是对开放式数控系统要具有明确的规范。实施战略发展计划,进行科学计划和规范的制定,这样也可以使得数控发展更加标准。数控标准是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一种新趋势,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现代数控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数控技术的发展能够符合整个制造行业的发展要求。

2对我国数控技术及装备发展的估量

2.1成绩估量

2.1.1奠定了数控技术发展的基础在我国数控技术的发展中,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数控系统,并且已经具备了进行商品化开发的基础,这也为我国的数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控技术发展基础能够更好的引导技术的进步以及装备的发展。企业在技术方面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获得核心技术,也是促进我国数控技术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条件。在对我国数控技术及装备发展进行估量的同时,可以发现我国数控技术在技术研发方面已经获得了更好的发展地位,尤其是智能化发展、网络化发展更加符合时展的潮流。2.1.2形成数控产业基地数控技术在商品化技术的基础上建立了华中数控、航天数控等更加具有水平的系统生产厂,这些生产厂的形成更好地完善了数控技术的研发,并且在一定基础上促进数控技术更加成熟。良好的技术路线创新、产品创新可以促进规划实施,从而实现技术的进一步突破。我国数控技术及装备的发展,促进了数控产业基地的形成,带动了技术水平的发展,推动了各种制造行业的不断进步,为我国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2.1.3建立一支人才队伍在数控技术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人才队伍的形成。因为数控技术的发展需要很强的技术人员,并且需要很高的技术水平。在发展过程中,数控技术相关发展部门通过不断培养人才,为数控技术人员提供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以及综合素养,让他们能够具有应变能力。专业的数控技术人才可以不断完善技术,促进机械制造业的发展以及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从而促进数控技术与装备发展能够跟上时展的潮流。

2.2与国外差距估量

2.2.1技术水平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数控技术仍然落后,技术水平尚待提高。在一些发达国家,他们致力于研究高新技术产品,这也使得国外的数控技术以及装备发展遥遥领先于世界前列。然而我国对于数控产业的发展认识不足的,我国对于数控技术的发展没有给予高度的重视,对于数控技术的研发起步较晚。所以相比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数控技术发展水平还较低。2.2.2市场占有率低在数控技术的发展上,我国的技术创新水平较低,使得市场占有率较低。由于我国的数控技术品种覆盖率较小,缺乏较大生产规模,,而且商品化程度严重不足,无法形成自己的品牌效应,无法获得更大的市场占有率以及消费市场。这样一来,无法更好地促进数控技术的研发进步,这样也给我国的数控技术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碍。2.2.3可持续发展能力差我国的技术发展一般都是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尤其不注重环境效益,这样就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数控技术发展中,我国很多企业都非常重视技术的研发,可是却忽视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数控技术发展中,生产出来的高污染物都排放到空气中,或者是河水中,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就是因为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差,经济的发展以破坏环境为代价,使得我国数控技术的发展无法占据在世界前列。

3对我国数控技术和装备发展的战略思考

3.1战略考虑

我国是制造大国,在产业转移中尽量要关注高新技术产品的发展,并且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数控技术的更新。当然,我国也要站在安全战略的高度来重视数控技术的发展问题要报,障社会安全,维护我国大国的形象以及地位,这也是数控技术在发展中需要考虑的战略性条件。所谓的维护国家安全就是保护生态环境,我国在生产制造业的发展过程中,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而是要兼顾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相统一。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保护生态环境,这样才能维护我国国家发展的安全。同时,我国大力发展数控技术及装备也是为了保护社会安定,在外国入侵的时候能够及时的防御,从而保障国内的社会稳定以及政局的稳定保障,我国发展的安全。

3.2发展策略

我国在数控技术发展的同时,还要根据我国的国情制定符合国家发展的策略。我国要高度重视高新技术产品的发展,根据市场需求而提高产业化水平以及产品的竞争能力。在配套技术发展的同时,促进关键技术的转型升级,实现制造装备业的飞跃发展。在强调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同时,要以数控终端产品为主,使得高精尖装备研发更加突出。通过不断提高数控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从而获得竞争地位。在发展策略的制定中,我国要高度关注技术的研发,不断转变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还要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本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则来促进数控技术的发展,以此带动产业的发展,推动国际地位的提高。

4总结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我国越来越重视技术的研发,尤其是数控技术及装备的发展,我国社会给予了高度的关注。通过研发数控技术,可以更好的带动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并且促进核心技术的形成。本文通过研究数控技术及装备发展趋势,更好的了解我国数控技术发展现状,并且提出了数控技术发展的战略性要求,提出了自主创新技术的重要性。只有更加重视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获得更高的发展地位以及竞争力,从而促进我国技术的进步。

参考文献

[1]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行业发展部[J].世界制造技术与装备市场,2001(03):18-20.

[2]梁训王萱.机床技术发展的新动向[J].世界制造技术与装备市场,2001(03):21-28.

第5篇

关键词:农业技术;科技创新;对策

农业技术创新是近几年来国家提出的农业发展道路,不断研发提高粮食产量的新技术包括对肉类、粮油类所需原材料及动植物品种进行研究、改良,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1]。但由于我国特殊的地理环境,给我国的农业发展带来阻碍,这就更加需要对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农业科技创新,提高我国农业的整体水平。

1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和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后,我国也相继出台了相关节能降耗政策,农业作为土地资源消耗的第一大产业,国家对节能降耗的农业科技也大力支持,在保证食品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减少资金、资源、人力的投入,旨在减少成本、降低消耗,保护地球资源。但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农业技术发展还相差甚远。

1.1农业科技研究贡献与世界的差距

大由于我国的教育、政治、地域条件等因素,使我国的农业科学技术落后于如美国、澳洲、日本等发达国家。据调查显示,我国农业科技研发的总体水平也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而美国一直是农业科技大国,据悉20世纪中后期,美国通过农业科学技术创新提高了79%以上的粮食产量与高于69%的劳动生产率,世界的平均水平已达到74%[2]。而在我国,最早农业科学技术使粮食等增产约30%,现在在国家不断改革、人民不断的努力下,仍然达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甚至不足60%,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依然很大。

1.2农业科学技术不够完善

在古代为了庄稼的灌溉和水上运输开凿大运河,这充分说明灌溉对庄稼生产的重要性,水源和灌溉技术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重要保障。而目前我国的灌溉技术还停留在原始层面,没有运用到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农作物进行定量灌溉和栽培。由于农业科学技术方面的产业利润薄、收益慢,我国种子研发方面的企业数量虽多但大多是个体户,运营方式单一,规模较小且种子质量没有保障,种子的育种科技人才少。

2提高我国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

当今国民对粮食需求量持续增加,国家对农业的投入也越来越大。而在农业科学技术研发过程中,整个活动是一个过程。但当今全球资源过度消耗,土地资源相当匮乏,因此农业科学技术研发至关重要,对国家实行可持续发展,增加现有资源的更大化利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意义深远。首先,要建立可持续发展农业科技技术体系,搭建政策和技术平台,加大农业技术投入。在种子改良和培育上,增加资金投入和人才引进,旨在研发出优质、高产的种子;在播种灌溉期间,国家也要传授农耕知识和宣传可持续发展政策;建立起对技术人员的监管机制,确保每个点都有技术人员进行指导,解答农民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帮助农民科学生产。其次,建立相关的鼓励机制。鼓励农民尝试新的养殖方式,加大补贴力度,在生产过程中及时对其进行指导,在增加生产力的同时,减少不必要的损失;鼓励有实力、有技术的企业参与到农业科学技术研发中来,在研发成果上有一定的奖励政策,调动起企业的积极性。再次,深入农业院校宣传农业发展的前景和重要性,为农业发展储备人才。

3结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使用意识也渐渐增强。目前,我国农业甚至整个国家经济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因此,应在农业科学技术中加大科研投入,在提高生产力的同时,减小与世界农业科学技术的差距,严格遵守可持续发展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种植和灌溉等技术,在提高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上,节省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响应可持续发展的号召,促进全国农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济民,刘春芳,申秋红,等.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主要模式评价.农业经济问题,2009(2):48-53,111.

第6篇

关键词:现代;测量;应用

引言

科技时代带动各种高新技术的发展,传统工艺已经无法满足现有的工程测量需求,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提高工程测量技术发展水平,确保工程测量技术的发展技术标准。现代工程测量技术中计算机测量技术和卫星测量技术是主要的测量技术标准,为了有效提高现代工业的技术规范性,加强施工质量发展,完善施工测量精度水平,不断建设现代化工程规范性测量。我国现代化工程建设施工需要不断的发展,伴随着工作效率水平的提升,新科技发展提升了工程测量技术水平。

一、现代测量技术发展基本状态

现代科技发展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随着建筑行业的综合竞争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快速发展,各种工程测量技术水平不断变化。传统的光学测距仪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基础需求,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工程测量人员找寻新的技术方式,提高计算机与工程测量相互结合的效果,运用工程测量技术准确的掌握精确测量,大大的提升工程测量技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现代工程测量实现了在复杂环境的精准测量,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工程测量耗费时间,有效为我国建筑行业提供了各种便利。

二、工程测量的重要性意义

现代化工程测量是公共事务规划和建设的基础,必须依靠科学的工程测量指标进行勘察,合理的划分工程测量中的各个环节。通过划分项目的工程测量环节,及时检测和纠正实际的工程数据。在施工中采取合理的测量方法维护检测结果,确保工程质量标准的统一性,防止各种不合理测量造成的危险。另外,不仅是工程测量,在工程运营和生活中测量也是关键的步骤。随着现代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创新,改良形式的工程测量技术、维护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有效提高工程精准度,确保工程质量,减少工程资本水平,降低工程成本,创新发展各种工程利润,实现工程测量的快速稳定发展。

三、工程测量技术的类别

1.卫星定位测量技术的应用

在工程测量中,使用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对现有的地理位置、建筑设计进行布局,确定其他各种项目的精度测定标准范围,合理的规划精度测量标准,动态分析测量水平。通过卫星测量定位系统,完成建设测量技术的发展。我国工程采用卫星定位系统测量较为广泛,一些地理位置较差的地区,利用卫星定位测量可以有效的降低测量人员的伤亡数量。现代工程测量中大型建筑的测量,都采用动态测量分析法,通过精度实测的方式,动态分析提高工程勘察测量效率。

2.摄影测量的应用

摄影测量是采用数学技术完成的相机测量。通过数字信息技术将三维测量数据进行整合,采用多映射、无接触、高效率的测量方式完成。这种测量技术主要应用在航天测量中,对于面积较大、地形图较复杂的测量中完成测量。摄影测量技术受遥感测量技术的支持,在多光谱航空范围内进行测量。航拍人员通过摄影测量技术搜集相关数据,采用RS测量方法进行同步,对同步的数据信息进行应用和推广。RS技术的测量具有直观性和准确性的作用,可以提升工程测量项目的准确性。

3.变形监测的应用

变形监测是采用全站仪完成的。通过全站仪,将测量的范围可控,采用精度高的立体式监测方法,完成全自动的数据测定。传统的测量技术方法无法进行全面的测量,而全站仪测量可以保证工程建设的测量完整性。另外,测量机器人在危险地区的测量,可以采用自动搜索的方式进行测量。通过重复性目标测量,确定数据自动化分析的准确性,提高工程测量的工作效率,降低工程测量的工程量,提高机器人集成化系统测量效果。采用建筑物测量的方法,对测量数据进行统一的参数分析,确保建筑物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4.数字化测量的应用

大尺度数字化测量是城市经济发展建设的重要工作。传统的技术测量方法无法满足现代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为了有效提高工程测绘的工作质量,确保测绘工作的效率,采用现代测量技术方法完成数字显示、数据处理技术。通过电子仪表、全站仪系统、ERP系统,将数据搜集、绘制,实现数据信息的综合处理过程。数字化测量不是单独的计量,是通过各种现代技术综合完成的测量,其中包含各种数据信息,通过自动化系统调节实现集成控制过程。在系统开发中,采用合理的工程测量数据,确保城市不同地形的测量准确程度,加强城市测量的标准划分,确保现代城市测量数据的合理性。建立合理的数据库信息网络,通过基础地理信息完善数据系统的准确程度。为了有效加强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长期致力于加强数字化测量软件技术系统的研发,通过大规模数字化测量系统,对我国多个工程项目进行测量,通过测量应用,推广测量技术的准确性,实现工程测量标准的合理性。通过数字化测量技术的发展,实现数据工程测量的统一,改变我国工程测量技术的合理性,缩短工程测量技术之间的差距,提高工程测量研究开发的发展需求,扩大我国专业技术发展标准,缩短与国际上数字测量技术之间的距离,尽快的完成数字化测量技术的发展,消除各种测量间隙问题,提高测量数据的技术准确程度。

四、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工程测量技术的发展需要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通过合理准确的测定不同区域的需求水平,从几个角度出发合理的分析可操作的工程测量技术方法,从现代工程角度分析有效提高工程科学创新的方法,实现我国综合工程测量水平的发展,保证我国工程技术水平的应用,提升测量技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方便现代工程的后续应用,保证现代工程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邱中军.探讨现代工程测量新技术的应用[J].信息系统工程.2013(01)

[2]王奎.测绘工程测量技术的应用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01)

第7篇

林业的发展关乎着我国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我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十分迅速,但是付出的却是环境的代价,我国生态环境恶化情况越来越严重、自然灾害的发生越发频繁,这也导致我国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遭受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因为,运用以往的经验来应对今日的林业发展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林业的发展对于技术的需求是很大的,甚至会产生极大的依赖性。鉴于我国林业的发展较晚,在当下生态环境的影响下,林业技术的发展需要不断革新,这也是提高我国林业生产的关键所在。我国亟需更新林业的管理模式,使其走上科学化、高效率化的发展道路,使得林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发展相辅相成,持续优良的发展,优化林业结构的同时,促进经济利益的收支。

【关键词】

林业;技术创新;林业发展;重要性

在我国林业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对于林业产品的生产,培育、对于林业的经营方式和对于林业的管理模式,我国已经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累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在现在经济高速发展和技术不断创新的今日,依靠经验去发展林业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传统的林业管理模式、经营方式有许多的弊端,并且在技术上也逐渐暴露出问题,所以说,对于我国林业发展上技术的创新是十分必要的。如何对我国林业技术进行创新,让林业的管理模式、经营模式取得综合效益的全面提高,使得我国生态环境、经济效益持续稳定良好的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林业技术创新的前提问题及林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性进行阐述。

1.我国林业技术发展的现状

我国林业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受到了许多方面条件的制约与影响,导致我国林业技术的发展进行的很缓慢,并且在林业工程的实施中,一方面,因为技术的缺乏,导致林业产品的存活率普遍偏低,这样就会造成很大程度的浪费。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地理条件、环境因素的各种不同,对于林业产品所适宜温度、养分、所需水源的不一,受这些自然因素影响直接导致出现存活率过低的现象;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林业工作中的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的缺陷,林业管理人员技术和所了解的专业性知识不够,也直接的影响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要想我国林业能够长期稳定的持续发展,就需要将林业的技术进行创新,并进行推广,对相关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管理,从而实现林业稳定的发展,做到因地制宜科学发展,也可以促使得我国在这方面经济的稳步增长。

1.1我国对于林业技术的发展不够重视我国幅员辽阔,国土面积列于世界第三,所以我国林业在世界林业发展中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并且随着我国现在经济的高速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也使得我国在林业的发展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这个现代化的社会,都讲究科学技术的运用,并且现在人们的生活中都离不开科学技术所带来的便利。相应的,在我国林业发展中,也不能够缺乏科学技术,只有不断的技术创新才能够保证我国林业与相关经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我国林业的管理部门中,对于林业技术的发展往往不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于林业技术的创新在我国林业管理中意识还是非常薄弱的。特别是在我国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一直运用传统的方法去发展林业,技术层面上跟不上步伐,这也直接导致了我国一些地区林业的发展缓慢[1]。并且,由于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在我国林业中,由于技术使用上的不合理,盲目地追求眼前礼仪,导致经济的状况一直往下走,使得许多的投资人都不愿意进行投资,这也更进一步的加重了林业发展的缓慢程度,对林业的发展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1.2在林业技术创新上对于资金的缺乏我国大部分需要发展林业的地区都在偏中西部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相对而言,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并且我国先进的林业技术发展能力比较高的都集中在了东部林业发展区域,这一区域的经济水平比较发达,科学技术也相对较好。随意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中西部地区来说,在林业的技术创新发展上最缺乏的便是资金,而我国林业发展的资金基本都来自于政府,林业发展所产生的利益并不能够满足在技术上进行发展。资金来源的缺乏,对于新技术的引进以及科研人员的培训指导,都是非常不利的,这也直接影响到了林业在技术上的发展革新,导致林业的生产与技术研发工作不得不停滞[2]。如若这样一如既往的发展下去,对林业工作的进程起不到任何的促进作用,反而会造成恶性的循环,影响林业的发展和我国的自然环境。

1.3我国林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不足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对于其他发达国家来说还是是相对落后的,因而在林业的技术发展上也是相对落后的。由于基础非常的薄弱,加上对于研发人员和技术人员的缺乏,并且我国在林业的发展建设中没有完全的技术创新体系,相关的林业产业的结构还不够完善,这些因素的存在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林业的发展,并且在技术的创新上更加是比较缓慢。在技术人员的缺乏中,也存在了我国对于林业技术人员的培养相对较少,在这方面的投入并不大,也是导致这一问题产生的关键所在。在林业的发展推广中要更加注重自身问题的发展,才能够逐步解决其他问题对于技术创新产生的不好影响。因为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不足,使得我国林业技术创新能力迟缓。

2.林业技术创新发展的重要性

林业的发展在不断的改善着我国的生态环境,并且是我国经济发展中重要的一部分,也直接的决定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持久性。对于林业技术的发展,一如既往的运用传统的方式进行生产、种植、培育,直接降低了产品的存活率,这也对林业工程的作业大打折扣。不仅无法持续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还会使得经济效益一直下降。因此,需要从根本上对我国林业技术进行创新,这是十分必要的。这样的创新为我国林业引进了技术人员与研发人员,可以加大我国对于林业技术人员的培育;运用技术的创新,合理的种植、培育方式,促进林业工作的高存活率、高效率,推进林业工作的优质完成;运用新兴的技术,维护我国生态的稳定持续发展,改善恶劣环境产生的影响;林业的稳定发展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使得经济收益的稳固增长。因此,林业技术创新是十分必要的,这也需要我国林业发展从根本上改变,越来越好的平衡发展。

3.提高我国林业技术创新的方法

要想我国林业稳定的发展,对于林业技术的创新是十分必要的,这能够直接的影响到我国林业的发展,以及对于我国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经济效益的提升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3.1加强对于林业技术创新的改革想要提高我国林业技术的创新,就要从林业发展的现状中去改革,不断的改进林业技术,不断的创新林业技术,使得林业发展变得更加稳固。从林业技术的发展现状来说,在林业技术的创新中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体系去推动发展,首先,对于林业内部的管理人员在林业的技术创新中就要去接受并且学会运用新的理念,并且对新的技术要有极高的重视。要坚持以我国的需求为起点,以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最终要以经济利益为终点,不断的增加项目对于建设的投入,更加注重林业技术创新与发展中的管理工作,不断缓解新的技术与当今市场需求产生的差异,从而去提高技术创新的管理模式与管理水平,让林业在技术的革新中得到不断的提升[3]。

3.2加大对于资金的投入和管理,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林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投入,发展林业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资金必不可少,林业技术的创新也离不开资金的稳定投入。国家应该逐年稳定的增加对林业资金的投入力度。并且可以有国家领头,当地政府主导,适当合理的招商引资,让更多的企业和人民参与到林业的建设中去,让他们深切的知道林业发展的重要性,这也也拓宽了林业发展中资金的来源,更加有效的解决林业技术创新资金不足的问题。这样不仅可以缓解国家经济的压力还可以使更多的人了解林业,参与林业,建设林业。资金是一切建设的前提,但并不是越多越好,建设林业,利在千秋,我们不能做劳民伤财的事,更不能使投入的资金流落不明和造成浪费。所以资金的投入固然重要,合理的管理与分配也必不可少,我们要做到多快好省的发展林业。

3.3重视对于林业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在现代化的今天,技术人员是林业发展过程的必要因素的存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林业必然离不开相关的技术人员,这也是林业技术创新能力能够不断提高的前提所在。然而,由于我国林业发展起步较晚,人们对于林业发展重视度较低,直接导致了我国林业技术人员的缺失。所以,重视对于林业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必须加到力度发展技术人员的培养,要把这作为林业发展的核心,不断的提高林业内部人员的综合技术和知识,不断接收新的知识,来促进林业的发展,适应林业发展的需要。国家可以在各大高校增加林业相关专业的招生录取,加大对林业培训的重视,提高林业相关岗位的工资标准,从而更好的吸引相关人才。

4.结语

就林业技术创新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在足够的了解林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之后,针对我国林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可行性方法。林业技术创新对于我国长期固守传统来说是一个复杂并且长久的目标,需要国家及各级林业管理部门对于林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科学合理的方法下,拓宽林业发展的资金渠道,不断的培养技术人员和研发人员,为林业的技术创新做好足够的储备力量,打造一个师资力量强大的管理团队。对林业的管理人员以及技术人员进行全方面的教育培训,深入了解技术创新的益处,全面提高林业生产工作的水平。运用技术的创新,进行对我国地域的研究,加快对于优良树种的培育,从而提高林业发展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逐步的实现现代化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环境的全面改善。

参考文献

[1]图雅.林业技术创新在现代林业发展中的重要性[J].农业与技术,2015,18:87-89.

[2]王文华,黄国伟.林业技术创新在现代林业发展中的作用[J].北京农业,2015,36:109-110.

第8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科学技术;天人合一;整体性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160-02

依据的观点,生产力“包括科学的力量,又包括生产年过程中社会力量的结合,最后还包括从直接劳动转移到机器及死的生产力上的技巧”,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与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的文化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辩证统一的。科学技术决定社会经济基础,进而决定上层建筑的文化的发展。相反,文化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文化通过影响经济基础,影响生产力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对科学技术的巨大推动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如今全球化影响下的科学技术与民族文化软实力日益彰显其重要性,也突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在中华民族中逐步形成起来的具有稳定的特征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1]11。数千年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伴随和维系着中华民族的发展,不断通过自我更新、自我完善及时吸收来自各方各家的时代精神要义,长期领先于世界。

中华民族传统的社会生产经济形态是以农耕经济为基础的,农业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基本的衣食之源,创造了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最基础最深厚的经济基础便是农业。与此同时,周边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相冲突与融合。“中国传统文化有各种表现形态,居中心地位的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以儒家伦理中心主义为出发点的信念。”[2]337这样,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不重视研究自然科学知识而注重人伦关系、道德原则,但是从另一个侧面,中国传统文化把自然界作为一个客观认识对象,同具有人伦情感的整体进行体验,从而“一天人”、“合知行”、“同真善”。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以下突出特点。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与“以人为本”,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体现。由于在新石器时代人们比较自由并没有屈从于独立王权,这是“天人合一”包含着“人对自然规律的能动的适应、遵循,也意味着人对主宰、命定的被动的顺从与崇拜”[1]71。在封建时代“天人合一”思想得到了以儒学文化为主流的时代的成熟发展。汉代时儒家讲的“天人合一”建立在人的外在行动自由的宇宙模式中,这里的“天”即“理”,是精神、心性,这种“天人合一”是现实的行动世界。东汉王朝的经典《白虎通》中便反映了这种思想:“天子至尊”,精神与天地相通”,与董仲舒所说的:“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而魏晋人追求的“天人合一”是一种心灵的世界,是对整个世界做出的心灵上的情感肯定,是一种主观意识的反映,将伦理作为本体,与宇宙自然相和而合一。“天人合一”的观点虽说是一种人与宇宙的关系,但中心却是“人”是把人放在宇宙的中心,考虑人与世界的关系。《中庸》中说:“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3]70圣人不只是符合“天道”之求,更应力行实现“天道”,应“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体现宇宙大化的流行,体现人在宇宙生活不是消极而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便是实现理想的“大同世界”,为实现这一理想,人们便要求自己,并从中得到做人的乐趣。而“天地造化之功”中体现的便是实现理想应有的创造力,表现为人的精神境界。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整体相关”观念,整体思想由来甚远,可追溯到原始社会,尤其在《易经》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全书的编排上,整体的观察世界为后世留下了深刻影响。另外,在八卦中,分别代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的八种自然事物。《易经》从整体中把它们列为宇宙的组成部分。“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1]93作者从所闻所见所感出发整体上进行思辨感知,形成了一种观察与思考问题的重要方法。

变化运动的规律性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黄帝内经》中清晰描述了人体全身结构和经络的运行情况,“从饮食、起居、劳逸、寒温、七情、四时气候、昼夜明晦、日月星辰、地理环境、水土风雨等各个方面,确立了疾病的诊治方法,并详细地谈论了病因、病机、精气、藏象及全身经络的运行情况”[4]1。反映了我国古代哲学与医学的结合,是古代唯物主义辩证法的一部深奥的精辟反映。更为值得一提的是《黄帝内经》中揭示了“宇宙及天体运行规律与人类社会活动及生理活动规律的密切关系”,这不仅适用于今天,值得今天中外人士探索学习,而且已经被称为“人类的一门新兴的现代科学”。事实上,我国古代认为气分阴阳,以及所说的“道”,也揭示了自然界变化发展的规律。直到汉代的王充,唐刘禹锡,乃至北宋张载,明清的王夫之等众多唯物主义哲学家都主张这种学说,可以说,中国古代人文、农学、医学、物理学、化学等,都建立在这种朴素辩证法、运动变化规律的指导下。用整体的统一的运动变化规律看待自然,把自然看成是不断变化发展按照规律运行的统一整体。

近代西方科学作为后发之势领先世界,但西方传统文化造成的人与自然的对立,心性与知性的背离,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西方文化,解决西方难题的重要结合点,也是中国自身经济发展下人性道德背离以及科技发展中需要追随的文化精神。“天人合一”、“天人关系”正是从唯物唯心方面强调了人与自然协调统一的重要性。从先秦的“性天同德”到宋明的“性天一理”,充分显示古代思想家对人与自然主客体之间,以及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辩证的思考,促使人类道德不断追求自我完善,现代科技使工业化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但是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主义的物化现象日益严重。“‘个人’、‘阶级’、‘家庭’曾经是指还没与已确立的生活条件一体化的那些领域和力量――紧张和矛盾的领域。随着工业社会日益发展的一体化,这些范畴正在丧失它们的批判性含义,而趋于变成描述性、欺骗性或操作性的术语”[5]5。马尔库塞所说的“单向度的人”已成为资本主义社会所有成员避免不了的选择。“在相对的需要、欲求和愿望不再由统治和匮乏中的既得利益者来组织(这种组织使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破坏性斗争形式永恒化)的条件下,‘生存的和平化’意味着人与人和人与自然的斗争的发展”[5]15不仅是个人、社会,“从思想领域看,实证主义、分析哲学的流行也标志着单向度思考方式、单向哲学的胜利”[5]206。在马尔库塞看来,由于人们批判的、否定的、超越性和创造性内心向度的丧失,要从单向度的整体跳出解放出来是十分黯淡的前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科学逐步走向整体化和复杂化。如李约瑟分析“机械论产生于西方人所特有的几何形抽象思维,而整体性则根源于中国人所特有的代数性抽象思维”,“中国的伟大贡献或许可以通过恢复基于一切人类经验形式的人道主义社会准则,而从这种死亡的躯体之上解救我们”。

科学史家李约瑟在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当希腊人和印度人很早就仔细地考虑形式逻辑的时候,中国人则一直倾向于发展辩证逻辑。与此相应,在希腊人和印度人发展机械原子论的时候,中国人则发展了有机宇宙的哲学[2]338。也许中国“天人合一”的整体性思维契合了当代科技发展的大趋势,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思维,用整体的联系的眼光看宇宙、看世界万物,避免和弥补了现代科学技术一些形而上学的不足。一种先进的文化观念,必将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使现代科学技术获得长足发展。

哲学家怀特海曾说“在创造的过程中,蕴含了两类终极存在,即这些永恒的形式具有双重性的存在:一个在潜能的欲望,一个在现实的事实中,而且现实的事实也具有双重的存在方式,一种是存在于现在中的过去,一种是存在于现在中的当下性。现在的当下含了指向尚未实现的未来的欲望。思想者如何对待这四种经验方式,决定了哲学的面貌及思想对生活实践的影响。”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自然观的存在方式是对“一种潜在的欲望”的限制,重视“存在于现在中的过去”,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对“尚未实现的未来的欲望”采取长远的观点。西方文化传统则不同,对“潜能的欲望”采取放任自由发展的态度,更多的考虑“存在于现在的当下性”,忽视“对未实现的未来的欲望”。

马克思说过“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杠杆。”[6]47反过来,精神的文化对科技发展的前导不容小觑。在今天世界众多著名科学家也重新回过头来,对中国传统科学思想的宝贵价值重新肯定,中国传统文化成果在一些学科已初见成果,必然在21世纪推动科学发展,从而实现东方文化理念的价值转移,使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借鉴作用日益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田广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邵士梅.大学・中庸[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

[4]呈茹芝,邵士梅,蒋筱波.白话黄帝内经[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

第9篇

摘要:军事高技术是相对于常规的和传统的军事技术而言的,它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概念,而是一个发展的、动态的概念,今天的军事高技术,明天很可能变成为常规的或者传统的军事技术。同时,军事技术发展史表明,大部分甚至绝大部分军事高技术不但应用于军事领域,而且直接产生于军事领域,是军事科研的成果。

关键词:军事高技术;军事领域;军事科研

一、军事高技术的概念

高技术,目前还没有一致公认的定义。我国科技界的一种较有代表性的看法是,高技术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全面发展基础上,处于当代科学技术前沿的,对提高生产力促进社会文明、增强国防实力起先导作用和关键作用的技术群。军事高技术,又称国防高技术,是在军事领域发展和应用的,对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起巨大推动作用的那部分高技术的总称。

二、军事高技术的基本特征

与一般高技术或民用高技术比较,军事高技术既具有与其相同的特征,也具有与其不太相同或更为突出的特征。

(一)高技术的一般特征

高技术具有高创造性、高增值性、高竞争性、高渗透性;高风险性等特征,作为高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军事高技术也具有高技术的这些一般特征。

1.高创造性

高技术的高创造性是指人类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的知识、技术密集的高新技术群;高技术成果是在广泛利用已有的科技成就的基础上,通过研究与发展所创造出的高水平的科技成果;高技术的发展,主要依靠富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没有创新,就没有高技术的发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甚至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活动是高技术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2.高增值性

高技术具有高增值性,因为高技术成果能为创业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技术发展的实践证明,高技术成果一旦转化为市场化的产品就能获取巨大的经济收益,一旦得到实际应用就能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高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发达国家知识经济的出现,都是与高技术的高增值性密切相关的。高技术与军事应用相结合,能明显提高武器装备的性能,这也是高技术的高增值性的反映。

3.高竞争性

高技术的发展充满了激烈的竞争。当今世界各国无论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经济的竞争、军事的竞争,还是企业公司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紧张竟争,其实最关键的是高技术的竞争。 因此,世界主要国家都制定了高技术发展计划,试图在世界高技术发展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些国家在发展高技术中你追我赶、互不相让的激烈竞争程度,几乎可与冷战时期超级大国的军备竞争相比。

4.高渗透性

高技术本身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和技术辐射性或渗透性,隐含着巨大的技术潜力,既可用于传统产业的改造,又可用于新兴产业的创立,因而能带动社会各行各业的技术进步,成为经济、国防、科学、技术、政治、外交、教育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发展变化的驱动力。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向社会各个领域的渗透所带来的巨大变化是众所周知的。

5.高风险性

高技术的发展是充满风险的。高技术的探索,都是处在科技发展的前沿地带,不确定因素多,成败难以预见。从纯技术角度看,任何一项开创性的构思、设计和实施都具有一定风险性,成功与失败的几率几乎各占一半。实际上,在发展高技术的巨大的成功后面往往伴随着大量失败。

(二)军事高技术的突出特征

军事高技术除了高技术的一般特征之外,相对于普通高技术或民用高技术而言,还具有以下突出特征:

1.发展的超前性

军事高技术发展的超前性指的是,军事高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通常总是超前于民用高技术。军事需求是军事高技术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军事上的需要或国家安全的特殊重要性决定了各国都试图将军事高技术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就导致军事高技术的发展往往超前于民用技术的发展,即大多数高技术成果或者直接产生于军事领域,或者首先应用于军事领域。

2.效果的突袭性

军事高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理论上或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往往因其技术上和战术上的创新性,在军事上造成突袭性或突然性,使敌方在战争中遭受重大损失以后还不明白其原因何在,从而在战争中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历史上,坦克、化学武器、原子弹、弹道导弹、雷达、精确制导武器等的研制成功和使用,都曾带来这种突然性或突袭性,在战争中起到过巨大作用。现在美国、俄罗斯等军事大国和强国高度重视从基础研究入手发展军事高技术,如特别重视发展新概念武器,主要目的就是力图获得能对别国造成军事上的突然性或突袭性的技术手段,以此来获得和保持军事上的明显优势。

3.应用的双重性

高技术有军用和民用之分,但作为高技术的主要组成部分的军事高技术,大量的也可用于民用。因此军用高技术和民用高技术之间并没有严格的分界线,而且不管它们来源于军事领域还是民用领域,首先都尽可能地应用于军事目的,然后向民用领域转移。正是由于军事高技术的军民两用性,才为军事科研和军事工业转为民用提供了可能。冷战结束以后,许多国家都把经济建设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将大量军事高技术成果转为民用,“民”便成为一种时代潮流。军民结合已经并将进一步成为各国军事高技术发展的主要途径和基本模式。

4.高度的保密性

由于军事高技术有上述特征,它们在国家安全和军事上特别重要。因此,各国都力图获得军事高技术,或者及时了解别国军事高技术的发展情况,以掌握对别国的技术优势或防止在技术上落后于人。这就使得各国都从国家战略利益出发,力图保持对军事高技术的严格控制,决不会像民用高技术那样为了获取利润而轻易转让这种技术。因此,军事高技术的保密性特别强。例如,美国将军事高技术划分为三类技术或技术流:渐进性技术,突破性技术,王牌技术。三类技术都严格保密,而且保密期限依据其作用不同而不同。像核武器技术之类的“王牌技术”在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仍然高度保密,也不会向别国转让。可见,军事高技术的保密性远远超过民用高技术。

参考文献:

[1]总参军训部.军事高技术知识教材[M].出版社,1996年9月

第10篇

一、生态自然观的相关论点

我国古代传统的生态自然观崇尚自然与人类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提倡的是天、地、人的和谐统一,代表一种万物包容、相伴相生的思维观念,其中蕴含的哲学思考与伦理观念在当下也同样具有现实意义。天人合一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在宋代时有了进一步的新发展。宋代哲学家张载明提出“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思想,充分肯定了人与自然是统一的。“天人合一”观从起源、后经过庄子、孔子等学者的推动发展,再到宋代使其的相对成熟,体现了我国古代学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积极探索与发展,天人合一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核心底蕴,也以此为基础逐渐发展形成了生态道德观,无不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在西方哲学中,具有代表意义的是马克思关于自然观的论述。马克思的多部著作中都涉及到生态自然的相关论点。人化自然观点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个。“人的普遍性在实践上表现为整个自然界,人依靠自然界生活,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是人的生产材料和劳动对象。”从马克思的观点中,我们不难看出,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人类的生产生活要依靠自然界。人类通过生产实践活动与自然发生对象性关系,自然界是人类汲取生产生活所需资源的源泉。

二、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

人类自进入工业文明以来,“人定胜天”、“万物皆备于我”等夸大人的作用的思想盛行。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使人类愈加功利主义,对待技术发展持盲目乐观态度。当今世界,人类所涉及的一切无不打上技术的烙印。“技术已经构成了这样一种新的特别的环境,并且人类必须生存于其中”。技术的二重性即技术善恶价值的两重性,告诫人们,技术在给人类带来物质生活极速发展的同时,也会同时打开“潘多拉”魔盒,各种灾难也会纷至沓来。严重的雾霾污染、化学污染、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濒临枯竭……一幕幕触目惊心的事例正是人类不当发展的反射。人与自然关系从最初的和谐统一逐渐走向了分裂对立,人与自然关系走向异化。马克思曾指出: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象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科学技术在创造了属于人类自己的自然环境,取得了所谓的对抗自然界的胜利,却也是遭受到了自然界的报复。技术价值的乐观主义者们,如培根、圣西门、霍布斯等乐观地认为,科技带来的一切问题都能依靠科技本身去解决。这实际上是一种盲目的技术崇拜观,他们把技术认为是救世主,把技术过于理想化、神圣化。技术悲观主义论者,如中国古代先贤老庄,就认为技术是道德沦丧的元凶,西方以卢梭为代表,在人类沉浸在科技带来的财富与生活的巨大改变时,首先对技术提出了批判。自此以后,对于技术的批判不曾间断,并随着技术的发展逐渐增强,因为“技术正在变成全球性的力量,它开始染指于人类历史的根基,而且正在向人类历史注入极不稳定的因素”。极端的技术悲观主义者倡导放弃技术,远离现代文明,退回到原始的自然状态。技术中理论者则认为技术没有善恶之分,即在政治上、伦理上都是中立的。这样的观点也是有失偏颇的。技术具有双刃剑的作用,在探讨技术价值时要用辩证的思维分析。

三、技术的合理运用

技术是存在理性的,我们在利用发展科技时,要考虑的是如何适当地、合理地利用科学技术,努力减弱技术的负面效应。技术运用的合理性体现在技术发展既要体现物性又要合乎人性。技术发展的物性即指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应符合事物的本质规律,合乎人性即要充分考虑人类发展的真正需要与目的。技术的发展首先要以事物的客观规律为基础,聚焦人类发展的需要,尊重的人类生存发展。技术的发展如若违背客观规律,技术的应用必将产生社会负效应,这不利于人类的长远发展与生态建设。当然,人们在利用科学技术改造自然时,也应依照人类的所需,有目的地利用改造自然,使事物的发展符合规律性与人的主体性,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技术的双刃剑作用,即技术的正负效应。技术的不合理运用给自然生态以及创造、利用技术的人类本身都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灾难。环境的恶化不仅仅带给自然界致命的破坏、全球因化工污染、核泄漏等患病致癌的人数也逐渐增大,这是人类自己种下的因结出的果实,最终还是由人类自身来承担。但是,技术的发展的双重性也给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缓和带来了新契机。新技术革命的发展,绿色科技逐渐成为了人们的关注点。如新能源的开发,新型绿色科学技术的研发等在节约自然资源、治理生态污染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我们在发展科学技术时应注重利用技术的正面作用,缓解生态失衡与人类发展的尖锐矛盾,以求二者的统一和谐发展。实现科技与社会、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协调,统一发展,离不开全球的共同努力,自然环境为人类世界共享,每一个国家、每一个社会人都应切实为消除人与自然的矛盾,与之和谐相伴贡献自己的力量。我国近年来提出的可持续发展观思想正是对人类活动与自然一种积极的发展模式。“十”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再一次重申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四、总结

总之,我们应坚持自然与人类、科技与社会、科技与自然的相互协调发展与可持续,绿色发展相一致的原则,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与自然的协调,在尊重事物客观规律与尊重人类主体性的基础上,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与精神需求,技术的发展的归宿点还是为实现人的发展,技术应在尊重合理利用自然、改造物质世界的前提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科技的正效应,消除生态与科技发展的对立困境,实现二者的和谐统一。

作者:曹亚星单位:中原工学院

第11篇

关键词:传统农艺;现代农业;技术;发展

中图分类号:S3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632023

1 传统农艺在现代农业技术中的重要性体现

现代农艺是一个更为广义的涉及农业生产、农业发展与技术应用的广阔领域,它是一个将农业材料通过加工或再制改变其形状、性质和用途转换的工作,目前,农艺技术除了在农业、种植业技术的生产与应用方面得到很广泛的应用,在整体大农业范畴里及工业领域中也得到很广范的应用。

2 传统农艺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误区

2.1 现代农业的出现

并不意味着传统农艺技术的消亡,现代农业发展必须要有可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做为基本条件。但基于我国小农经济导致农村发展落后的片面思想影响下,一些观点认为与小农经济相关的传统农艺必将被现代农业的高新技术所取代,但是,农业的发展与生产不同于规模化、集约化的偏工业管理模式,先进的规模化现代农业技术发展必须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能发挥具体的作用,但由于我国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不特性,导致现代农业技术的进步与发展都受限于自然环境与各种气候条件的影响,在特殊环境下以及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存在前提下,能否将先进农业技术能否转化成为适用农业技术,这才是发展现代农业技术的基本要求和根本目的所在。缺乏实用价值和可操作性的农业技术无法转化实用的劳动力为生产力,也无法推动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2.2 高端农艺技术的盲目引进

目前,许多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技术发展多采用了高、精、尖复杂技术,以工业扶持农业的方式开创了农业发展的新模式,形成一套只适合于本国国情的技术体系和农业发展模式。

3 传统农艺与现代农业发展过程实践中的建议与措施

传统农艺是长期在农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发挥传统农艺在现代农业中的可持续发展性,要因地制宜地加以利用和推广,坚持传统农艺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逐步地发挥适用技术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满足人们农业生产、农业生活的基本需要和规模化需求。

随着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人类经过漫长的人畜力生产历史到今天,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农艺技术不断按照农业生产需求日益完善,人类已实现由传统手工化生产向机械化生产的过渡。但在农业生产中技术的选择一定要充分考虑适用性能的发挥与相关时空条件的限制,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成熟的传统农艺技术,为创新高新农艺技术创造有利发展条件,同时摒弃难以实现的高新农艺技术要求,保持相对稳定的现代农业技术,在稳定中逐渐发展,形成传统农艺与现代农业技术的完美结合,使其创造力与适应力稳固发展,经久不衰。

传统农艺与现代农业技术随着农业生产的需要会逐步地由简单到综合、由低级到高级。例如:一些地区将农膜覆盖栽培技术与传统农艺结合,应用到各种农作物栽培中,在增温保墒、增产、增收的方面起到了明显的效果,增加了农民收入。

要把握住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除了在传统农艺与现代农业技术结合方面发挥历史的继承性,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方面也必须以服务农村、服务农民为主导方向,以为农业生产服务为基础,使现代农业的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具有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为农民带来的直观经济效益的目的。

世界上任何国家发展农业生产都有自己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环境条件,我国特殊的自然资源情况和严峻自然条件以及农户个体经营等特点,都充分说明,要想发展我国农业,就必须确立一条适合国情的发展农业生产和技术路线。因此,各地区和有关部门,应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建立具有中国农业特色可持续发展的农业适用技术体系和农业发展模式。只有在充分了解本国国情的基础上,才能积极推广具有适用我国农村、农业发展的传统农艺和现代农业技术。

第12篇

【关键词】生命法学;自然科学;牛顿三大定律

2003年12月温总理访美在哈佛大学作演讲《把目光投向中国》。他说到:“美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从移民时代开始,美利坚顽强气质和拓荒的气质,创新精神,对知识的尊重和人才的吸纳,科学和法制的传统,铸造了美国的繁荣。”这里,温总理点明了科学和法制的重要性。在温总理主持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12)》的第七节“科学体制改革与国家创新体制建设”与第八节“若干重要政策和措施”规定了科技法制中长期发展规划。这表明我国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法律制度的建设与完善是涉及我国科技发展能否得到正确保障的重大问题。而牛顿三大定律揭示了物质运动原理的同时也解释了法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一、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认为,任何一个物体在不受外力或平衡力的作用时,总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有作用在它上面的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与此相适应的是自然科学与法学在不断发展着。仅二战以来,现代科学技术便经历了5次伟大的革命。自1945年开始的第一个10年,是以核能的释放和利用为标志,人类开始了利用核能的新时代;第二个10年,是以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为标志,人类开始摆脱地球引力,飞向外层空间的进军;第三个10年,是以1973年重组DNA实验的成功为标志,解开了扩大人脑能力的新篇章;1985年开始的第五个十年,是以软件开发和大规模产业化为标志,人类进入了信息革命的新纪元。去年5月16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文章《中科院专家预测第六次科技革命进入倒计时》,预计在2020-2050年前后将爆发第六次科技革命。这可能是一次新物理学革命、一次新生物学革命或两者兼有的革命。

而法学方面,法学学说则呈百家争鸣趋势。法学新学科的不断涌现是近20年来中国法学界乃至世界法学界所显现出来的一个显著特征。在原有的民商法、刑法等的基础上大有新增各类部门法趋势:生命法学、科技法学等等呈欣欣向荣发展状态。

以生命法学为例,生命法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1997年在我国问世。这是一门研究生命法这一特定法律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法学与自然科学相互作用的时代产物。然而,生命法学的渊源古已有之,例如人们婚配中的血缘禁忌、近亲限制,它早就载入各文明古国的婚姻法或民法。东西方封建国家和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关于医药、卫生的法律,它们与人的生命保健有直接、间接的关系,也属于生命法学研究的内容,可以视作传统生命法学,它们与当代生命法学内容虽有交叉,但不能代替或涵盖当代生命法学。

当代生命法学作为一法学新学科,其定义在过去一直广受学者争论。在15年的相互学习借鉴中,为大部分人所接受的观点是:生命法学是以调整生命科技活动为中心,涉及人的生命延续、终结乃至人的生命创设、修缮等社会关系的法律科学。然而,随着法学家们的深入研究,生命法学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它的调整的对象除了性别变更权、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滥用及商业化、人体器官禁止买卖与器官移植供体不足等这样的有关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还延伸至人与动物的关系、人类与地球生物圈的关系。而生命法法学家们也始终秉持一个观点:中国生命法学研究前进的惯性必然会推动其自身进一步发展。

二、牛顿第二定律:加速度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认为,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这里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当自然科学加诸如法学或法学加诸于自然科学,将改变自身运动状态。

生命科学的发展导致了前所未有的与生命相关的复杂的新型社会现象:精神卫生、安乐死、放射安全、器官移植、堕胎、人工受精等等。一方面随着人类生命科学的日益发展及其对传统部门法所带来的冲击,社会迫切需要以法律这一普遍有效的手段对生命科技活动进行规范,以为人类趋利避害。另一方面,在高新生命科技介入人类生活的同时,某些伦理观念不得不作出一定变革,并由法律加以肯定和推行。生命法律规范便开始逐渐从传统部门法里分离出来,形成一个特殊的法律群。如89年的《环境保护法》、93年的《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艾滋病防治条例》、《人类重组DNA制品质量控制要点》等等相继出台了。生命法学在自然科学的作用下不断改变着研究方向,即自身状态。

三、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

牛顿第三定律认为,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力体现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作用力必有反作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