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4 17:27: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课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视频侦查;教学改革;分层分类教学;形成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3-0033-03
随着“天网工程”、“智慧城市”、“平安城市”等大型安防工程的推进,视频监控网络覆盖率不断提高,信息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也更为广泛。近几年来,视频监控对于公安工作的作用正日益显现。以视频监控为载体的视频侦查技术在指挥调度、打击犯罪、维稳处突以及服务群众等方面不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此,培养视频侦查技术方面的人才已经成为公安行业的迫切需求。近几年来,全国各大公安院校纷纷开设了视频侦查技术的相关课程,但是由于视频侦查技术本身的发展历史短,且技术更新速度快,至今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完整的课程理论体系。本文针对视频侦查技术课程的现状,在课程体系建设、分层分类教学以及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
一、视频侦查技术课程现状
视频侦查技术是继公安刑事技术、行动技术(即技术侦查)、网络安全保卫技术之后的第四大公安专门技术。在理论研究方面,已经形成了以“十大战法”为代表的视频侦查技战法;不少学者和专家就视频侦查概念与内涵、应用规律进行阐述,有关视频侦查的专著也相继出版。2013 年公安部审定了视频侦查中现场勘查、图像信息收集等环节相关的八项标准和操作规范,这表明视频侦查作为一项公安业务开始走向标准化、规范化的应用阶段。然而,现阶段各公安院校开设的视频侦查技术课程普遍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尚未成熟
视频侦查技术作为一门系统性课程在公安院校中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近几年,国内许多公安院校相继开设了视频侦查技术或图像侦查技术等类似课程,但教学内容及教学形式各异,尚未形成一套统一的、科学的教学体系。此外,视频侦查技术的可参考教材较少,许多院校仍以2012年公安部五局主编的教材《视频侦查学》作为主要的理论支撑和教学依据。然而该教材的出版距现在已有数年,且视频侦查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书中一些理论和方法如今已不太适用。此外,对于不同专业的授课对象教师没有进行分层分类教学,而是以相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一刀切”式授课,未能与各专业的培养目标相结合。
(二)考核方案不适应需求
课程考核方案是教学质量控制中的重要环节,与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密切相关。作为一门实战性强的专业课程,视频侦查技术的考核应以实战为导向,遵循“教、学、练、战”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注重案例分析教学、实战模拟训练等方式,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实战能力。而现阶段大部分公安院校的考核方式仍然以期末闭卷考核为主,这不仅脱离了公安实战的需求,也忽略了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授课教对专业课形成性评价的不重视;二是受实训条件限制,缺乏模拟实战所需的软硬件设备。
浙江是视频侦查“十大战法”的发源地,且具备较好的视频监控条件及配套软硬件设备。作为承担培养浙江公安人才任务的浙江警察学院,如何建设科学、完备的视频侦查技术课程体系是一项极其重要的研究内容。
二、视频侦查技术课程体系建设
毋庸置疑,科学的视频侦查技术课程体系对于视频侦查技术人才的培养、视频侦查流程的规范以及视频侦查工作的开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现阶段对于视频侦查技术的研究大部分停留在实战经验的总结以及技战法的研究上,不仅缺乏贴合实战、行之有效的指导理论,也没有可作为依据的法定规范及流程。因此,视频侦查技术课程内容的设置应以授课对象的培养目标为依据,从理论和实训两个方面实现教、学、练、战的一体化。
(一)理论课内容设置
传统视频侦查技术的理论部分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即视频侦查技术的基本概念,视频监控系统的组成及现状,视频图像处理的相关技术,视听资料的检验鉴定,视频侦查技战法等。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视频侦查技术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为使学生能够及时掌握涉及视频侦查相关的新技术、新应用,突出视频侦查技术课程中所偏重的“技术”成分,授课教师应随时关注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将前沿的知识第一时间传授给学生,在培养学生专业技术及应用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其科技素养。
(二)实训课内容设置
视频侦查技术是一门专业性高、实战性强的课程,其实训内容设置应以实战应用为导向,一般需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监控设备的使用与操作,视频图像的处理,视频现场勘查,视频信息的搜索与分析等。而随着视频侦查技术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其实训课程往往需要一定的软硬件平台作为支撑。因此,实训室至少需要安装有校园监控实战平台、视频图像分析处理软件等系统,使学生能够在与实战接轨的实训环境中顺利开展视频侦查活动,完成模拟案件的研判与侦破。此外,实训案例的选择应多样化,既要有来自基层的实际案例,也要有校园内的模拟案例,还要有公安部、省公安厅的比武案例,三者在培养学生视频侦查能力上各有偏重。实际案例往往由基层教官提供,均是来源于一线的经典案例,这种案例可以让学生了解实战中的视频侦查方法和程序;模拟案例则围绕授课的相关知识点进行设计,可随时根据教学内容和目的进行调整,具备灵活性和针对性,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模拟案例掌握特定的知识点;而比武案例相对来说难度较高,其往往作为教学的延伸与拓展,旨在启发学生思考,巩固之前所学内容。
三、视频侦查技术课程分层分类教学
视频侦查技术课程根据授课对象的不同,其授课内容、授课方式也会有较大的区别。一般来说,视频侦查技术课程的授课对象分为公安院校学历教育的学生、从事视频侦查工作的在职民警及相关技术人员。而公安院校学历教育的学生根据其不同专业在教学上应有所不同,较为理想的方法是采用分层分类的方式进行区别教学。由于职业技能培训具备较强的专业性和实用性,且培训周期较短,重在强化学员的专业技能;而学历教育在培养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更注重其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两者无论是在授课对象条件、课程内容设置及考核方案上都有着极大的区别。这里主要就学历教育中视频侦查技术课程的分层分类教学进行探讨。以浙江警察学院为例,该课程授课对象包括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侦查学专业及其他专业,根据专业的不同需求,应突出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视频侦查技术核心技能。
(一)刑事科学技术专业授课内容
刑事科学技术也被称为物证技术,其主要任务是服务犯罪现场勘查及物证调查,研究对象主要是各种物证。2012年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已将视听资料纳入证据范畴。因此,根据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学生的专业需求,课程应突出视频资料作为证据的程序性和法定性,具体内容应包括视频资料真实性检验、视频中目标图像的检验鉴定、图像清晰化处理、视听资料的出示与质证等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围绕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将该专业核心技能定位在视频资料作为证据的使用上。
(二)侦查学专业授课内容
侦查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刑事犯罪行为、侦查行为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因此,视频侦查技术的教学内容应围绕“侦查”的基本行为形式展开,其教学内容的重点应放在视频侦查的基本方法、视频侦查的组织与实施、视频现场勘查、视频信息分析与研判等方面,以区别于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将专业核心技能定位在视频的侦查程序与策略上。
(三)其他专业授课内容
有鉴于视频侦查技术在公安工作中的广泛应用,有必要针对其他公安类专业开设视频侦查技术公共选修课程,旨在培养掌握一定视频侦查技术的复合型警务人才。因此作为公共选修课,其课程内容应主要放在视频侦查概念、视频侦查设备、视频侦查地位及其在不同警种工作中的应用等方面,将教学目标定位在夯实学生基础、启发学生思考上,使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四、视频侦查技术课程考核方案
视频侦查技术课程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及应用性的专业课程,仅仅依靠传统专业课以及期末一次性卷面考核显然无法适应该课程教、学、练、战一体化的特点,且容易导致学生“平时松、期末紧”的不良学习状态。根据国内外教育学家的观点,课程的考核方式以终结性评价为主逐渐转变为持续性开展评价已成为今后教育评价的变革趋势。因此,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于一体的考核分方案更能检验出视频侦查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两者占比各为50%左右。
(一)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又称过程评价,是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即时、动态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反馈及时调整、改进教学方式,以获得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在视频侦查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形成性评价可以采用讨论、作业、实训报告、阶段性测验等多样化的方式实施,以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同时引导教师更好地设计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质量。笔者以视频侦查技术课程中的监控图像测量为例,介绍形成性评价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具体如表1所示。
(二)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指的是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对课堂教学的达成结果进行评价。传统专业课程的终结性评价一般采用期末闭卷的方式进行,不仅分值占比较大,且考核的内容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视频侦查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作为终结性评价,不仅应考核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更应注重检验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例如可设计一个综合性的模拟案例,其中包含时间校正、监控图像测量、视频搜索、案情分析等知识点,要求学生在视频侦查实训室环境下,利用所学的各种软硬件设备来完成考试。这样的考核方式不仅能够较好地通过实践操作检验学生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同时考题紧贴实战,避免了学生所学与所用的脱节。但是由于此类考题需要经过精心设计,且需提前组织人员模拟,工作量较大,因此需要动员整个课题组共同设计完成。
五、结束语
视频侦查技术课程是公安类院校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对该课程的教学体系、方法以及考核的改革应始终以培养应用型公安技术人才为导向。通过对该课程教学体系建设、分层分类教学以及考核方案的探索研究,不仅能使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课程体系设计更为科学,同时还能以多样性的方式加强形成性评价,使考核方案紧贴实战,评价更为合理。
[ 参 考 文 献 ]
[1] 段蓓玲.视频侦查教学方法拓展性研究[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5(11):142-145.
[2] 李娜.视频侦查课程内容体系建设研究[J].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15(3):78-80.
[3] 梁兵,代云鹏,李金岭.视频侦查体系建设之思考与探索[J].北京警察学院学报,2014(1):57-60.
一充分认识新建公安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地位与作用
1学科建设是新建公安本科院校凝聚学科人才,促进学科带头人成长,改善学术梯队结构的关键
学术带头人和学术梯队是学科建设的支撑,加强学科建设,创造良好的学科平台,提供优越的科研条件是吸引和留住高水平人才的明智之举。新建公安本科院校要大力加强学科建设,改善科研条件和环境来吸引和凝聚学科人才,努力创造条件培育学科带头人,改善学科梯队结构,促使师资队伍的学术水平不断提高。
2学科建设是新建公安本科院校形成自身优势与特色,提高社会地位和影响力的根本
新建公安本科院校要集中力量、凝聚优势,对代表学科前沿方向,体现学校特色,能为本校夺标、争取较大荣誉的一批优势学科进行重点倾斜和重点扶持,形成自己的重点学科。通过重点学科建设凸显学校的特色和优势,同时又带动了相关学科的协同发展。从而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成果档次、学术声望乃至生存竞争力。因此,抓好重点学科建设,不仅有助于形成自身的学科特色和优势,带动学校整个学科建设上水平、上档次,而且也可以提高学校的社会地位与影响力。[1]
3学科建设是新建公安本科院校为地方公安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质量人才的保证
新建公安本科院校的学科能否找到新的生长点和新的发展方向,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能否迅速转化为本科教育的专业教学内容,决定了学校人才培养的水平。教学改革深化到一定的程度,要有突破性的进展,需要以学科的发展来带动和支撑。因此,新建公安本科院校必须拥有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和学科点,才能保证高质量人才的培养。只有以高水平的学科建设为基础、为支撑,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警务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地方公安事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二科学合理地定位新建公安本科院校学科专业
学科建设是院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新建公安本科院校必须高度重视学科建设。要搞好学科建设,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学科定位。新建公安本科院校学科定位,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各自现有学科(专业)优势、“二十公”会议提出的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要求和主要服务面向的地方特点来确定。下面以湖南警察学院为例说明有关学科专业定位问题。
湖南警察学院学科专业定位为:以法学门类下的公安类学科为主,辅之以法学门类的法学类学科、工学门类下的公安技术类学科和管理学门类下的行政管理、公安管理学科,逐步形成公安类学科和与之密切相关的非公安类学科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这一学科定位遵循了以下三个原则:
1注重传统,凸显优势学科原则
湖南警察学院现有侦查学、治安学、刑事科学技术、禁毒学、警务指挥与战术、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行政管理9个本科专业(其中前5个属于公安类专业,后4个属于非公安类专业)和2个本科专业方向,还有刑事侦查、治安管理、刑事科学技术、国内安全保卫、禁毒、经济犯罪侦查、道路交通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公共事务管理和文秘等10个专科专业(其中前7个属于改制生公安类专业,后3个属于非公安类专业)。在现有的这些学科(专业)中,侦查学、治安学、刑事科学技术、法学是优势学科专业,其优势表现在:一是这4个专业设置较早、质量较高,教学水平和研究成果位于全国公安院校的前列;二是这4个专业的师资力量较强,全院73%的教授和80%的副教授集中在这4个学科专业上;三是这4个专业课程的教材、图书资料比较齐全,相关的仪器设备比较先进。所以在学科定位时,要把这些学科作为重点学科来建设。
2面向现代化,优先高新技术类学科原则
根据“二十公”会议提出的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要求,侦查学、治安学、刑事科学技术等公安类学科是我国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所需要的学科,处于主要的优先发展的地位。与公安学科密切相关的法学、信息安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非公安类学科,是对我国各行各业发展越来越重要的热门学科,同时我国公安执法的正规化和警务手段的现代化越来越依赖这些学科的发展。加强对信息安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高新技术类学科研究和人才培养,可以促进现代科学技术在公安工作中的运用,提高公安装备的科技含量和公安队伍的战斗力,加速实现“二十公”会议提出的“公安工作科技含量明显提高,信息化、现代化水平出现新的跨越”的奋斗目标。[2]
3瞄准地方,突出应用型学科原则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经济、文化发展又不平衡,必然使地方公安院校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地方性,因此我们在研究新建公安本科院校的学科定位时,就不可避免地要考虑为本地经济建设和公安工作服务、为本地培养输送应用型警务人才的问题。湖南警察学院所确定的主辅学科,就不能不优先考虑适合湖南省及周边省份的公安工作和本地其它相关行业的人才需要。
三理性选择和构建新建公安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模式
从宏观层面而言,高校开展学科建设,应考虑其与院校的办学定位、科研、教学等关系;微观上,要重视枝节修善,如学科遴选、布局结构、方向凝练、梯队组建等。鉴于新建公安本科院校学科建设基础薄弱、投入不足、重视不够、管理低效、水平低下等自身特点,选择适当的建设模式就显得至关重要。我们认为,新建公安本科院校学科建设应选择“瞄准目标夯实基础分析特优重点突破生态平衡稳步超越”的发展模式,结合已有基础和办学优势,迅速凝聚院校的“最强、最精、最优”,将其作为建设重点,以此为突破口形成科学的学科发展格局。
1瞄准目标
目标是行动的先导和指针。作为新生力量,新建公安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不能“盲”,既要积极大胆借鉴,也要自求创新获取“原产地”效应,同时还要重内在修炼、务实进取,开创自主品牌,凸显公安特色。
那么,新建公安本科院校学科建设应当瞄准什么目标?我们认为就是凸显学科特色,争取高层次学位点,提升学科的整体建设水平。将“争取高层次学位点作为奋斗目标”,对新建公安本科院校来说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一方面,公安系统高级警务专门人才的稀缺,客观上要求公安本科院校提高人才培养层次和扩大规模,以满足现实需要;另一方面,新建公安本科高校自身的发展离不开高层次学位点建设与发展。因为,高层次学位点是汇聚高水平专家学者的一个重要平台。如果新建公安本科院校只热衷于教学,不以追求硕士学位甚至博士学位点为目标,那么是很难留住真正大师级的人物的。当然,新建公安本科院校在短期内一般难以争取到硕士特别是博士学位授权点,但是,我们可以另辟蹊径,在某个优势专业,尝试培养专业硕士。譬如四川警察学院从2012年起,开始招生培养警务硕士,很值得新建公安本科院校学习和效仿。
2夯实基础
目标是引领前进的方向,坚实的基础是实现目标的先决条件。新建公安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能否成功,基础是否厚实很重要。打基础好比打地桩,基础不牢固,“楼”也盖不高。因此,新建公安本科院校学科建设要讲究厚积薄发,要抓好学科基础设施、基本保障、基本条件建设等。
3分析特优
所谓分析特优,就是考察自身有哪些特色和优势。特色和优势是生存之根,是竞争之本。院校发展如何不在于模仿或随从的程度,而在于由内而外具备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特有内涵和品质,在于自有的“杀手锏”。[3]新建公安本科院校既要考察得天独厚的“先天特色”,又要分析日益养成的“后天特色”。要充分考虑地域环境和特征,利用和深度挖掘地域优势,充分体现地方区域特色,如云南警察学院的禁毒学学科就凸显了浓郁的地方区域特色,培植了新的学科生长点,彰显了蓬勃的学科生命力。
4重点突破
学科建设工程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需消耗大量资源。新建公安本科院校学科建设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因此我们在设法扩补资源努力的同时,不要在资源分配的问题上平均用力,而应把更多资源投放到最有实力、最有潜力、最能体现特色和优势的方面,“一定要有重点,哪几个学科要重点发展,不行的要慢慢淘汰掉”。[4]新建公安本科院校要把现有的力量集合起来,优先考虑重点学科,在政策、投入和配备等上给予重点支持,使之成为高级人才汇聚、先进思想活跃、研究氛围浓郁、配备设施齐全的“平台与基地”。
5生态平衡
学科是一个复杂而美妙的生态系统,栖于其中的学科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交叉与共生现象,一类学科必然与其他学科发生关联,如此,学科间形成了复杂的链网结构,并使学科发展存在着互动效应,若顾此失彼,长远看将对学科发展不利,因此我们应重视这种平衡,在抓重点建设的同时实现学科的“重点、主干、支撑、生长”层次化支撑与推进,最终实现学科的链网结构、生态化发展。[5]
6稳步超越
学科发展关乎学校命运和前途,我们应脚踏实地、稳步前行。要制定合理的规划和分段目标,一步一个脚印,一丝不苟做好各项工作,不盲目比攀,不好大喜功,不急于求成,在“同质化”竞争中以“异质”实现领先,实现“同质竞争、异质生存”式的发展和超越。[6]
总之,新建公安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一要定准目标,二要打实基础,三要抓住重点,四要凸显特色,五要生态平衡,六要稳步超越。六者协调统一,科学发展。要以先进的学科建设理念为指导,探求最佳突破口,塑造优势和特色,确立可行的建设模式,展开系统建设,形成“独、绝、精、优”的学科结构布局和体系。
参考文献
[1]夏宏奎.论新建公安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J].江苏高教2006(1).
[2]周章琪.省属公安本科院校如何定位[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4(2).
[3][5]朱明.对新建本科院校开展学科建设问题的思考[J].巢湖学院学报,2010(12).
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我校在各地生源质量普遍好于往年。根据教育部要求,2010年全国70%以上的省份实行平行志愿投档,2010年有22个省在本科一批次录取实行了平行志愿。在这种情况下,我校在各省的录取最低分普遍有所提升,录取最低分高于当地重点分数线20分以上的省市达18个,占招生总省市数的58.06%;有7个省的理科录取最高分均高出控制线100分以上。在重庆,今年我校一批次的生源质量与往年相比也有很大提升。
华东政法大学:法学(国际金融法方向)、金融学(金融工程方向)2010年第一次招生,其中金融学(金融工程方向)只招收理科生。
《求学》:哪些专业对高考的学科成绩有要求呢?
西南政法大学:所有专业原则上要求外语、语文单科成绩及格;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会计学、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专业原则上要求数学单科成绩及格。外语专业和国防生只招收英语语种考生;其余专业外语语种不限,但在本科教学中,大学外语只开设英语教学班,部分专业课程使用英语教材,非英语语种的考生填报志愿时应慎重。
华东政法大学:我校日语专业限招英语、日语语种,其他专业限招英语语种。报考英语、日语专业的考生英语口语成绩要求达到C及C以上(若该地区英语口语测试只有合格与不合格两个成绩等级的,则考生英语口语成绩达到合格)。
《求学》:录取时投档比例是多少?调剂的时候会不会和考生联系?
华东政法大学:实行平行志愿的省市(批次)投档比例为1:1.05以内,其他投档比例为1:1.2以内。考生志愿表上填写“愿意调剂”,实际上就是一种授权表示,我校将根据专业的录取情况,作相应的调剂,不再与考生联络。
《求学》:是不是文理兼收?对加试科目有限制吗?
华东政法大学:金融学(金融工程方向)、行政管理(电子政务方向)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只招收理科生,其余专业文理兼招,招生名额详见《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招生计划表》。对加试科目无限制。
《求学》:招生录取时有男女比例吗?
华东政法大学:根据有关文件规定,侦查学、治安学、边防管理等专业招收女生比例不超过15%;国防生各专业只招男生;其余专业无男女比例要求。
《求学》:贵校有没有哪些专业对考生的身体情况有特殊要求?具体的要求有哪些?
西南政法大学:针对部分专业的特殊性,报考重点提前录取批次公安武警类专业的考生,我校不单独组织面试和体能测试,但考生必须符合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司法部法规教育司《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学院、西北政法学院和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提前录取专业招生办法》(教学司〔2003〕16号)文件的有关政治及身体条件的规定;报考应用技术本科法学(刑事执行方向)专业的考生按国家相关规定参照上述文件执行,并参加面试、体测合格;报考国防生的考生,必须符合《中国人民院校招收学员的体格检查标准》,达到指挥类合格的相关要求,且参加省军区、考生所在学校和考生户口所在地组织的政审、面试,并签订相关协议;报考应用技术本科的法学(公安法制方向)、治安学(交巡警方向)、经济犯罪侦查(金融商贸侦查方向)、刑事科学技术(现场勘查技术方向)专业的考生,必须符合公安部、教育部《公安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暂行办法》(公政治〔2000〕137号)文件的有关政治及身体条件的规定,并参加面试、体测合格。其余各专业要求考生身体健康、五官端正、口齿清楚、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强,在同等条件下,男生身高在1.68米、女生在1.58米以上的优先录取(请登录我校招生网查看以上各项文件规定)。
华东政法大学:1.侦查学、治安学、边防管理按照国家教育部、司法部有关文件规定,对报考这些专业的考生身体条件的基本要求有:(1)裸眼视力任何一眼不低于4.7;(2)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东、广西、海南、江西八省(区)的男性考生身高应在1.68米以上,女性考生身高应在1.58米以上;其他各省份的考生,男性考生身高1.70米以上,女性考生身高1.60米以上;(3)无色盲、色弱;(4)无口吃;(5)未婚,年龄在22周岁以下。其他具体要求请参考《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学院、西北政法学院、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提前录取专业招生办法》(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司法部法规教育司2003年3月11日)。2.国防生(法学、行政管理)限招应届高中毕业男生,考生除符合法学和侦查学本身的招生条件外,还应符合参军入伍政审和部队院校招收学员体格检查标准,年龄在20周岁以下(截至当年8月31日),具体要求详见《中国人民院校招收学员体格检查标准》(后发[2006]6号)和《关于军队院校招收普通中学高中毕业生和军队接收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政治条件的规定》([2001]政联字第1号)。
《求学》:贵校有哪些特招政策和特殊政策?
西南政法大学:我校是教育部批准的具有招收保送生和全国建设高水平运动队资格的高等学校。对获得一级运动员、运动健将、国际健将证书及符合教育部规定的保送生条件的考生,由我校进行考核合格后,经考生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高校招生办公室核准,可免于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学校对特别优秀的考生设置了新生奖学金,分别奖励四年学费和两年学费。这些优秀的考生包括高考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艺术特长生和高水平运动员。
华东政法大学:根据上海市高校自主招生实施办法的有关精神,对第一志愿报考我校的上海地区优秀生、特长生,在达到我校投档线的基础上予以优惠加分录取。具体加分政策及申请程序请查阅《2010年上海地区招生优惠加分办法和程序》。
所有学生进入华政一年后,本专业计划招生人数的5%优秀学生可以申请转专业。
《求学》:本科生有没有机会出国学习?
华东政法大学:我校有多项与国外大学合作办学的项目,多年来我校优秀本科生有机会到荷兰、比利时、香港等地高校交流学习,并且相互承认学分。
《求学》: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考生填报志愿有哪些意见和建议?
西南政法大学:考生填报我校志愿时一定要注意外语、语文单科成绩均须及格;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会计学、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专业还要求数学单科成绩及格。
《求学》:近年来,艺术类报考比较热,贵校招收艺术类考生吗?近三年的报考情况如何?
西南政法大学:我校招收具有艺术特长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凡参加并通过清华、北大等国家“985”工程的重点高校的学生文化艺术专业考核,获得艺术等级一级(A级)及以上且经教育部“阳光招生”信息平台公示的新生,学校要给予新生奖励。
《求学》:2010年的新生都到松江大学园区就读吗?收费多少?
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新生全部在我校松江校区(松江大学园区)住读。松江大学园区位于上海市西南的松江区,北临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南倚历史文化名镇――松江,有良好的历史文化氛围和优越的学习研究环境。目前进入松江大学园区的高校除华东政法大学外,还有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东华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立信会计学院和复旦大学视觉艺术学院等高等院校,各校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法学专业(国际经济法方向合作办学)19500元/年,其余专业5000~6500元/年,住宿费均为1400元/年,具体请查询招生章程。
《求学》:请问贵校有哪些特色专业呢?这些特色专业的优势在哪里?
西南政法大学:现有18个本科专业,法学、侦查学、行政管理都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国际经济与贸易、新闻学、刑事科学技术、英语专业被列为重庆市高等学校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史是国家级重点学科,经济法学、刑法学为上海市重点学科,外国法与比较法研究院为上海市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际法律与比较法研究中心为上海市高校高水平特色研究项目。外国法制史、中国法制史、经济法学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法学综合实验教学中心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法学为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开放型国际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教育部建设项目,国际经济法学等13门课程为市级精品课程,侦查学、知识产权为上海市特色专业建设点,法学、政治学、侦查学、知识产权为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项目。
我校法学专业共有五个方向,分别是民商法律方向、刑事法律方向、经济法方向、国际经济法方向和国际金融法方向。这五个方向14门法学主干课程完全一样,只是在专门课程方面有所差异、有所侧重。毕业时符合条件的均授予法学学士学位,毕业证书不再注明专业方向。
学校设有法学博士后流动站,拥有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硕士学位授予权。
《求学》:贵校的奖助学金制度是如何的呢?是否能够给农村学生提供一些经济上的减免政策和照顾?
西南政法大学:具体奖项详见学校学生工作部网站:zs.swupl.省略。
华东政法大学:家庭经济困难,且年满18周岁的学生,可申请在校期间利息全部由国家财政补贴、毕业后自付的国家助学贷款。对孤儿、烈士子女以及因家庭遭灾等重大变故发生经济困难的学生,我校实行学杂费减免和临时特困补助,以保证贫困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辍学。同时,我校学生勤工助学服务中心还积极为广大学生提供勤工助学服务。《求学》:针对学生的就业,贵校是怎么做的呢?怎样保证学生就业率呢?西南政法大学:我校务实人才培养和论辩文化的办学特色,与全球近30个国家交流合作的国际化视野,有效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坚持把学生就业工作当作一切工作的重中之中,将每一位辅导员老师都培训成为学生的职业指导师,注重学生就业能力的全面指导及执业资格能力教育。本科学生司法考试每年参考通过率均在50%以上。学校设立了创业扶持基金,对就业困难的学生开展专门的帮扶计划及经济扶持,大力奖励到西部基层就业,每年举办各类招聘会达500余场,同时在全国九省设立了异地就业指导中心,形成了覆盖全国的就业指导网络,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就业。
华东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近三年的平均就业率都在95%以上。毕业生主要就业流向包括国家机关(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公司企业、银行、律师事务所等。2009届毕业生主要就业为:党政机关工作14.7%,事业单位5.9%,银行7.9%,公司企业25.4%,律师事务所5.9%,基层就业比例为2.7%,升学18.9%,出国12.4%。
《求学》:贵校有哪些报考方式呢?2011年贵校招生简章什么时候公布,考生如何解读招生简章呢?
西南政法大学:就读我校一般通过国家高考统一报名考试,我校面向全国分提前批和本科第一批两个批次录取。本科第二批和本科第三批仅在重庆进行录取。此外还可通过报考我校保送生、国防生、第二学士学位生、高水平运动员、内地班和港澳侨生等特殊类别招生就读。2011年招生简章按照往年惯例,一般是在2011年4月左右公布。
华东政法大学:咨询热线电话:021-67790220(松江校区);E-mail:zsb@ecupl.省略.
《求学》:您如何看待目前的大学录取?对未来大学报考与录取您有什么期待?
西南政法大学:目前绝大部分考生仍然通过传统的高考录取进入大学,按照国家十二五教育发展纲要要求,要进一步扩大高校的自主招生,尽可能地选拔综合素质高的人才。
关键词:警察院校;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0-0272-04
随着全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公安高等教育事业也有了长足的进步。目前全国已有14所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先后升格为公安本科院校。201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我院升格更名为南京森林警察学院,实现了从专科学校到本科学院的历史性跨越。作为全国唯一的一所森林警察学院,如何进一步确保学院尽快适应本科教育的要求,走特色化办学的道路,把学院真正办成一所为森林公安工作和生态文明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本科院校,这是我院面临的重大发展课题。作为新建警察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各项任务中,课程体系如何构建是重要的环节之一。笔者就新建警察本科院校课程体系构建的重要意义、当前警察院校课程体系设置概况做一分析,在此基础上针对课程体系构建思路抛砖引玉,以求教于警界同仁。
一、新建警察本科院校课程体系构建的重要意义
课程是指学校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所建构的各学科和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系统[1];课程体系是学校为了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将相关课程按照统一有序、相互联系、循序渐进的原则组合而成的有机课程系统[2]。简而言之,什么样的人才目标需求就要对应什么样的课程体系。
(一)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需要
总书记指出,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创新,以改革推动发展,以改革提高质量,以改革增强活力。总理指出,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实施,就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人才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吹响嘹亮的号角,必将成为中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当前,中国正在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发展战略,党和国家优先发展教育。公安部党委提出构建“大教育、大培训”格局,大力推进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这些都为公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意味着公安教育事业大有可为,大有发展前景。公安高校在公安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场所和高素质、创新性、应用性公安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为此,应当围绕这一培养目标,改革和建构相关课程体系建设。
(二)适应社会治安形势深刻变化的需要
当前,中国正处在人民内部矛盾凸显期、刑事犯罪高发期、对敌斗争复杂期。公安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也更加复杂艰巨。境内外敌对势力、敌对分子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尤其是信息技术进行渗透破坏活动日益突出;刑事犯罪类型不断增多,手段不断升级,利用新科技的犯罪日趋严重。同时,国际因素对国内稳定的影响加大,非传统安全问题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影响加大,社会治安问题的突发性、复杂性、动态性增强。这些对传统警务理念和方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木材供需矛盾的日益尖锐和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林区人员不断增加,经济活动日益活跃,经济结构和经济成分日益复杂,同时也出现了涉林违法犯罪居高不下、林地林权纠纷层出不穷、时有发生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要求森林公安民警不仅要精通相关法律、熟悉公安业务、具有综合分析能力,同时具备与社会、民众及其他政府部门沟通和协调的能力。
(三)适应国内外高校课程建设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课程体系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基本知识框架体系,其设计必须基于知识、社会和人才培养这三者不同的逻辑关系。课程体系的设计是人才培养的基础。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了高等教育从教学内容到课程体系改革这一漫长时期,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在探索之中。国内不少高校在这方面也迈出了相关的步伐,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警察本科院校中公安大学、刑警学院具有三十多年的本科办学经历,其余大多数本科院校是在近几年由专科升格而来。有些院校在课程体系设置上简单拓展原有专科模式,在课程名称、课时、实践教学方面做了一些调整;有些院校以公安大学为蓝本,课程体系设置积累和探讨都不够,加上和本地区公安业务工作实际状况及未来警务发展趋势都存在有一定范围的脱离。因此,努力构建一套科学、合理、实用的警察高等院校本科课程体系迫在眉睫。
二、目前警察本科院校课程体系设置概况
(一)课程体系建设取得的成果
1984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成立,首次招收公安类专业本科生。中国警察高等院校本科课程体系建设由此开始。经过近三十年部属警察本科院校的办学实践和近年来升本的一些地方警院(校)的探索,警察高等院校已逐步建立起了警察专业本科课程体系。
取得的成果如下:一是根据教育部、公安部对本科层次培养目标要求和警察工作实际需要,将培养公安工作需要的具有较强的研究、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高级应用人才作为公安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二是各校基本都按照专业基础课、公共基础课、选修课、学科和专业方向课四部分设置课程,组成相关的课程群,并确立了专业主干课的门数和内容;三是以专业为依托,使培养方向多元化。大多数院校能够根据本校特长和优势确定相关专业培养方向,依据地方需求,开设不同的专门化课程,以满足公安实际工作对人才的需要;四是在提倡实战能力在公安业务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探索、实践了许多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在探索加强警务实战能力的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结构不尽合理。一是课程安排比例不够平衡,课时分配不够合理。表现在:必修课较多,选修课占比例较低,选修课中任选课较少,限选课较多;专业选修课较少,公共选修课较多;跨学科、跨系、跨专业、跨年级的选修课则更少。专业基础课和公共基础课设置先后顺序存在问题,甚至有些专业基础课排在一年级第一学期,在公共基础课前面开设,无法对专业方向课形成很好的支撑。二是课程体系较为混乱,课程设置随意性大,课程之间联系性不强,因人设课、因业务设课现象较多,严重地影响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2.基础性课程设置不足。基础课是专业课的基础和支撑,专业课则是对基础课的扩展和深化。警察专业的发展离不开相关背景学科的支持。目前警察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大多普遍存在基础性课程设置不够的问题,结果学生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在后续的学习中动力不足,浅尝辄止,学习缺乏持久性和连贯性。学生在格式化的学习模式下,缺乏创造性能力。
3.人文素质教育不够重视。警察高校在办学指导思想上往往强调政治可靠、专业过硬较多,往往比较忽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同时对警察工作应有的人文性和社会性认识不足,和警察工作有关的像人权观念、人际关系处理、道德伦理、民族宗教等人文性课程设置不足,学生人文底蕴不强,较欠缺警察执法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人文关怀。
4.实践教学效果不够明显。一是实践教学课程内容、数量相对不够,覆盖面不广。二是有些实践教学方法以课堂教学模式安排,实战训练力度不够。三是有些院校实践教学的软硬件建设相对落后,实验设备陈旧,科技含量低,而且在教学实验中基本实验内容较多,创造性实验较少。有些课程内容为实践而实践,实践流于形式。
我院作为刚升本的警察本科院校,目前面临着课程体系向本科办学转型的问题。由于时间仓促、观念模糊,目前学校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规划还缺乏必要的科学论证,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还需要进一步完善[3]。如何兼顾本科教育的基础性和公安高等教育的职业性,以适应本科教育质量要求,确保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确保课程内容的正确性、思想性和科学性,是升本办学后学校必须思考与解决的重要课题。
三、新建警察本科院校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
新建警察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体现为课程体系的改革,课程体系改革的关键是加强知识的适用性和学员实践能力的培养。要确定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业务规格,包括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在此基础上,确定选取教学内容,构建课程体系。作为一所森林警察学院,“警察”是我院相对于非公安类院校的特色,“林业”是我院相对于公安类院校的特色,“信息”是现代警务变革的特色。因此,无论是那个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均应体现两个结合,即“林业”与“公安”、“公安”与“信息”的结合,这既是时展变革的要求,也是办学特色的体现。笔者认为,警察高等院校本科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构应当按照以下思路来进行:
(一)借鉴通识教育理念,整合基础性课程,加强人文教育
当前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和经济的日益市场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越来越功利化。因此通识教育的理念和模式在中国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推广。它对于纠正过分偏向专业教育,对人文和科学的结合,对培养知识渊博、有责任感的公民具有一定的价值和作用。国内目前通识教育的实施基本上集中在重点大学的范围内,而且很多高校还处于摸索阶段。新建本科院校不可能完全照搬其模式,因为新建本科院校的很多基础条件如观念、师资、课程、设备等都还不具备,甚至连最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如学分制都还不完善,但是条件不具备并不意味着只能消极等待,新建本科院校应当充分借鉴通识教育的理念和内容以弥补专业教育的不足:即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时,把完善学分制和通识教育里有关课程选修方面的内容结合起来,把专业教育里知识的过于专业化和通识教育里知识的广博性结合起来,循序渐进,培养出基础扎实、品德优良、专业过硬的高素质人才[4]。
目前,通识教育已成为高教人才培养的主流观点,这也是警察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必须坚持的一个方向。基础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程两大体系,分别又包括选修课和必修课。整合是指打通专业学科界限,精简课程内容,重新组合成有机联系的知识系统。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一线工作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我校在今后的本科教育中,应以服务森林公安一线工作为目标,着力培养厚基础、宽专业、能力强、懂管理、素质高的应用型本科人才。为此,应重视加强以下三方面的课程建设:
1.基础性课程。这类课程设置是吸收包括社科、理、工等所有必要的知识,将原有学科知识整合,形成新的课程结构和知识体系。它包括课程的整合和知识的整合。前者是指和警察工作有关的社科、理、工类知识,以警察专业课程的形式出现;后者是指将零散、必要的社科、理、工类知识集中到警察专业课程里,形成新的专业知识体系。基础性课程既有“点”的楔入,又有“面”的涉及,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最重要的知识根基。
我院作为森林警察高等院校,警察学科的建立是以林学、法学为基础的。林学、法学教育是整个森林警察高等教育的基石。目前林学、法学课程的警察特色不太明显,课程的结构体系也不够合理。法学课程设置重公法、轻私法,重国内法、轻国际法,重“刑法”、“行政法”,轻“民法”、“商法”,学生法学视野狭窄。在内容取舍上可考虑以森林警察工作的实际需要构建各类林学、法学基础类课程,对课程数量设置及课程内容适当增减。要加强学科间逻辑联系,形成相互支持和依托。二是在知识讲授上,以森林警察的视角进行讲解,配以大量的案例,结合实战模拟教学、现场教学等进行讲解,使学生掌握的林学、法学知识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2.人文教育课程。人文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人性教育。通过这种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理解人生的目的与意义,学会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新形势下社会治安正逐步成为政府为社会提供的一种与民生问题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公安机关正在逐步由管理控制型机关向保护服务型机关转变,人民警察正在由传统的管理者、控制者转变为服务者、保护者。这些转变要求我们在教育学生知法、守法的同时,应当教给他们人文知识,使其成为21世纪的人权警察和人文警察。所以,警察高等院校本科课程设置应当走人文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均衡发展的道路,在教学中适当增加人文类课程比重,提高警察专业学生的文明素养,培养健全的人格。除警察职业道德课程以外,必须增加人权法治、美学、伦理学、国情教育、影视鉴赏等课程,提高学生的修养,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高尚的情趣。
(二)拓宽专业口径、建立开放性、弹性化的课程结构
公安院校向公安机关输送人才,而公安机关内部警种分工是非常专业化的,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口径”不易过宽,既要突出大公安专业特色,同时也要有治安学、侦查学、刑事科学技术、交通管理等不同学科对人才培养内容的区别。当然,专业划分过细,“口径”过窄,也不利于知识经济时代对公安民警素质的要求。为此,公安高校在课程设置上要以学生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为需要而构建,形成一个以素质和能力为核心,辐射相关学科知识的课程体系。为此必须要淡化专业界限,拓宽专业口径,拆除不必要的学科界限,注重课程涉及内容的综合性和广域性。
要合理调整课程空间、课程结构,在适当压缩理论知识课程的课时基础上开设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课程;要加强学科和专业方向课、任选课的课程建设,构建具有弹性培养特点的课程体系,各类选修课程的开设比例要加大;要根据社会对警察的实际需求,将拓宽专业口径与灵活设置专业方向有机结合,根据专业方向设置职业教育课程,实现对人才的分流培养。要培养综合型通用人才,不作横向多元选择的专业划分,而进行纵向公安业务的综合学习,达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规格。
(三)优化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
优化教学内容要注意把握好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方面要结合新建警察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根据自身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加强对教学内容的应用性研究,提倡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如减少一般性理论教学的内容,增加与林区社会治安形势变化直接关联的教学内容。教材建设上除了选用教育部、公安部推荐教材外,其他课程可以提倡使用经过教学实践检验的自编教材。在自编教材中,除了融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设想以外,要根据不同专业方向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设计、编写具有不同理论侧重点、知识侧重点、能力侧重点的教学内容,使自编教材能够形成自己的特色;另一方面要从本科教育的规律出发来优化教学内容,要求教师必须密切洞察学科、专业发展的前沿动态,加强对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学实际问题的研究,不断把科研成果、教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努力倡导研究型教学。
教学方法的改革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改变以往学生只是教学的受动者角色,鼓励倡导案例式、讨论式、参与式、启发式、研究式、情景式、演练式等教学方法。这些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程教学的积极性,增强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同时提高学生接受知识的主动性。二是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促进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积极利用多媒体手段,通过对多媒体课件中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的精心设计与灵活播放,在活跃课堂教学气氛的同时,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充分利用教育资源网络,发掘网络在教学中的作用。在借鉴校外精品课程资源的同时,大力推行校内优秀课程上网,实现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四)强化实践课程教学,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教学体系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实践教学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尤其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尤其重要。《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要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因此,学校在本科教育中,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应转为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系统的专业基础,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实践创新能力。作为一所新建本科院校,尤其要重视实践课程教学,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和创新,努力建立科学、合理、完善的森林警察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警察高校的实践教学包括课程见习、教学实验、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及模拟训练、实战技能训练等。加强和改革实践课程教学,一是教学计划调整,实践教学比重适当增加,大力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二是与基层公安机关密切合作,建立健全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要加大投入,完善训练设施,使基地更加贴近警察实战;三是改革传统的实训、实习方式,减少帮工式、浏览式、观摩式的实训、实习,增加具有实际操作技能的基层公安机关部分岗位顶岗实习、实训。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可增加学生实训、实习的课时和学分。保证其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 (学时)不应小于教学总学分 (学时)的30%;四是探索研究“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模式,逐步建立一支“双师型”的实践教学队伍,贯彻森林警察实战部门业务骨干与警察专业教师交流制度,实行“教、学、研、战”紧密结合,逐步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
(五)结合森林警察工作实际,加强课程开发与创新,拓宽学生知识面
警察学是一门发展的学科,警察专业与课程建设应当与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与文化进步保持同步发展。我院的警察学科还要体现出森林警察的特色。所以,应认真研究社会治安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森林警察工作的实际需要,大力加强课程的开发与创新。基于各专业基础上,各类专门化方向要灵活设置。在基本理论知识教学的基础上,增设一些诸如《社会学》、《信息学》等旨在适应公安工作需要的选修课,在合并、删减、浓缩理论课程的前提下,增加一些旨在发展森林警察院校特色、学生特长的新课程,以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关于森林公安工作的阶段性成果及治安管理实践中出现的焦点、热点、难点问题,可以考虑通过各种专题形式来系统讲授。这些课程和专门化方向包括林区警务情报、警务与媒体、林区突发事件处置、犯罪预防、恐怖犯罪防范、中外警察执法比较等课程。利用业余时间建立书法、绘画、照相、拳击、散打等兴趣小组或计算机、英语口语、公安文书、痕迹检验、文字鉴定等提高班,以发展学生的特长。这样使学生不仅拓宽了知识面,而且培养了实际工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
总之,课程是高校教育教学的主要形式,也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渠道。高等学校对人才的培养主要依靠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来完成。从这个角度上说,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主要体现为课程体系的改革。警察高等院校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构,应当在保持警察特色的前提下,主动、积极地适应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与时俱进。因此,我院必须迅速转变教育观念,调整学科专业结构,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才能充分适应培养森林公安复合型、专门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130.
[2] 王庆功.警察院校本科课程体系改革与建构[G]//警务理论与实践前沿问题.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