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道德与法治实践报告

道德与法治实践报告

时间:2023-08-14 17:27: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道德与法治实践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道德与法治实践报告

第1篇

中小学道德法治课(思想政治课)是德育教育的主要课程,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以“触摸童年生长个性”为教育理念,开辟德育课程,注重实践体验环节,抓好德育课程建设,努力把德育做“实”、做“活”、做“亮”,让新时期德育工作不断焕发生命活力,走进学生心中。

一、建构全方位的课程体系。

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统揽德育工作全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中小学校道德与法治课,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和课时规定,按课标制定学校教学计划,分段教学,分段实施,循序渐进;加强对课堂质量的评估,定期检查教师教案;教学计划不得挤占道德与法治课时;配强配齐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把课程渗透与德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该课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课程功能。

深入推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形成层次递进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体系。充分挖掘本县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美术》、《音乐》和其它各类课程的德育内容,把德育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使课程成为德育教育主渠道,课堂成为德育教育主阵地。

德育工作的核心和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基于此我县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一直倡导“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德育工作理念,并将之贯穿在全县教育教学的始终。把德育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使课程成为德育教育主渠道,课堂成为德育教育主阵地。

二、开发特色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课课程。

鼓励各校根据校情实际、师生需求,依托办学积淀、历史文化资源,结合时代特点、区域特色,充分调动师生主动性、创造性、能动性,开发并形成满足学生发展需求、成熟的德育校本课程,彰显全县中小学德育工作校本特色。

(一)抓好骨干力量,促教研氛围。

抓好骨干力量,创造德育研究氛围。通过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由点带线,由线及面,从带动全校的思品教研氛围。

在各个中心校校内积极开展听课、评课活动,鼓励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信息技术的运用,结合我县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向课外延伸活动,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重视听课学习,打破了学科的界限,不像传统的思想品德课一样把新课程作为学科课程来上,积极进行教学探索改革,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提升课堂教学的亲和力感染力,综合运用感化、激励、启发、熏陶等手段,实行互动式、专题式、案例式教学,每月定期组织教研会,集体备课,每学期组织教学观摩课,教学水平逐步提高,教学效果良好,思政课学生满意度平均94%以上。

县基础教研室将中小学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思想政治课纳入教研内容,并探索在教研机构中思德思政教研员。在中小学校,吸收年级思想政治课课程专任教师、心理教育教师成立教研组,开展课程设计、课题研究等教研活动。同时,开展由校到县分级队活动课观摩评审活动,在校、县层面开展教研、现场观摩活动,推出一批高水准的道德与法治课、思想政治课课程教研成果。

(二)立足课堂,提高教学效益。

定期检查基层中小学执行每周1课时道德与法治课、思想政治课课程安排,具体落实到学校各年级课表,并确保思政课时不被挤占、挪用。力求改变教师的备课方式,提高教师的备课质量和教学效益。每个年级可针对年级特点结合学校德育工作选定几篇重点课文开展集体备课。备课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案中重在突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青年教师还应该重视教学过程的反思,能及时地写出教学中有质量的反思,向成为反思型的教师方向迈进。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落实新课标的主渠道。教师要立足课堂,围绕课题深入研究,主动探索不同课型的不同教学模式,让教学获得更好的实效。

(三)利用各种资源,形成德育特色。

充分利用了学校和家中的现代化设施,收集了思品课堂相关数据等资料,对教材进行了补充。教师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的进入课堂。利用学校图书资源,让学习通过收集,来补充课堂的知识。家长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我们将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使家长成为共同的教育者,形成了教育合力。

第2篇

河南了河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与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文件中明确指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不是主要依据,除学业水平考试外要考察综合素质,包含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学校老师要把学生在校的一切相关内容记录在《河南省初中学生成长纪实报告》相应栏目中,活动记录和事实材料务求真实,有据可查,作为中招录取的重要参考。

信阳中考科目、内容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将《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的全部科目纳入考试的范围。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由全省统一命题、统一试卷、统一考试时间。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地理、生物七个科目实行闭卷考试;道德与法治、历史两个科目实行开卷考试。

体育与健康和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考试纳入学业水平考试统一管理,由省教育厅明确统一要求,各省辖市(含省直管县、市,下同)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艺术(音乐、美术)等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也要进行考核,由省辖市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以初中学校为主实施,相关特长表现体现在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中。

在考试内容方面,将依据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确定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内容,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增强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题库建设,开展试卷评估与分析,提升考试命题质量和水平。

信阳中考时间安排

【重点】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及高中录取计分科目包含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成绩以分数呈现,总分800分。其中语文、数学、外语每门120分,物理、道德与法治每门70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每门50分,体育70分,理化生实验三科满分30分。

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和艺术(音乐、美术)等未纳入中招录取计分科目的课程,考核成绩原则上以等级呈现,具体等级要求由省辖市统一规定。经教育厅批准的地区,也可以选择部分科目,统一组织考试,并以一定分值计入中招录取成绩。

值得注意的是,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学业水平考试结果的研究与分析,做好教学反馈与指导,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根据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给学生排队,不得仅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的依据。

【变化】

综合素质评价从2017年入学的初中一年级新生开始实施

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分析,是发现和培育学生良好个性的重要手段,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

初中学校和教师要充分利用写实记录材料,对学生成长过程进行科学分析,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材料将作为中招录取的重要参考,提供给高中阶段学校录取使用。这也就意味着,中考一考定终身的时代将要远去,未来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将会越发完善与成熟,同时意味着学生的课外生活会越发丰富。

此外,高中阶段学校在招生时要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要求,制定科学规范的综合素质评价材料使用规则,报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高中阶段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材料使用的相关要求应在招生前提前向社会公布,综合素质评价从2017年入学的初中一年级新生开始实施。

评价内容和评价程序

评价内容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五个方面,初中学校要基于学生发展的年龄特征,结合当地教育教学实际,科学确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第3篇

河南了河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与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文件中明确指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不是主要依据,除学业水平考试外要考察综合素质,包含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学校老师要把学生在校的一切相关内容记录在《河南省初中学生成长纪实报告》相应栏目中,活动记录和事实材料务求真实,有据可查,作为中招录取的重要参考。

郑州中考科目、内容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将《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的全部科目纳入考试的范围。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由全省统一命题、统一试卷、统一考试时间。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地理、生物七个科目实行闭卷考试;道德与法治、历史两个科目实行开卷考试。

体育与健康和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考试纳入学业水平考试统一管理,由省教育厅明确统一要求,各省辖市(含省直管县、市,下同)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艺术(音乐、美术)等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也要进行考核,由省辖市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以初中学校为主实施,相关特长表现体现在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中。

在考试内容方面,将依据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确定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内容,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增强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题库建设,开展试卷评估与分析,提升考试命题质量和水平。

郑州中考时间安排

【重点】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及高中录取计分科目包含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成绩以分数呈现,总分800分。其中语文、数学、外语每门120分,物理、道德与法治每门70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每门50分,体育70分,理化生实验三科满分30分。

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和艺术(音乐、美术)等未纳入中招录取计分科目的课程,考核成绩原则上以等级呈现,具体等级要求由省辖市统一规定。经教育厅批准的地区,也可以选择部分科目,统一组织考试,并以一定分值计入中招录取成绩。

值得注意的是,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学业水平考试结果的研究与分析,做好教学反馈与指导,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根据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给学生排队,不得仅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的依据。

【变化】

综合素质评价从2017年入学的初中一年级新生开始实施

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分析,是发现和培育学生良好个性的重要手段,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

初中学校和教师要充分利用写实记录材料,对学生成长过程进行科学分析,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材料将作为中招录取的重要参考,提供给高中阶段学校录取使用。这也就意味着,中考一考定终身的时代将要远去,未来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将会越发完善与成熟,同时意味着学生的课外生活会越发丰富。

此外,高中阶段学校在招生时要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要求,制定科学规范的综合素质评价材料使用规则,报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高中阶段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材料使用的相关要求应在招生前提前向社会公布,综合素质评价从2017年入学的初中一年级新生开始实施。

评价内容和评价程序

评价内容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五个方面,初中学校要基于学生发展的年龄特征,结合当地教育教学实际,科学确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第4篇

Abstract: In the gradual process towards a society ruled by law in China, legal literacy has become one of the must-have qualities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so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s course is important to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legal literacy. Starting from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legal literacy, combined with the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s, the paper discussed the way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legal literacy for improving the actual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s course.

关键词: 法律素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法律意识;教学

Key words: legal literacy;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s;legal awareness;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9-0267-02

0 引言

党的十报告中指出,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中国社会正逐渐迈向法治社会,任何人尤其是大学生们都无法摆脱法律而生存,法律素养已成为大学生们必备的素养之一,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已成为高校必须承担的任务,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正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养的最好切入点。

1 大学生法律素养现状

所谓素养,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1]其实就是指人们能够把所学的知识内化和融合,并对自己的思想、行为等产生影响。法律素养就是人们对法律知识的内化和融合,实践运用法律的能力和自觉提高的综合体现。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则是指大学生认识、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或素质,主要表现为法律知识、法律意识和法律能力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法律知识是理论基础,法律意识和法律能力是法律素养的外在表现,三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当前大学生法律素养现状主要表现在:

1.1 法律知识缺乏

当前,绝大多数学生都意识到学习法律知识的重要性,并想去学习法律知识,事实却是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欠缺。

第一,基本法律知识缺乏。基本法律知识是指作为普通的社会公民所应具备的法律常识,包括一般的法律基本理论知识和我国主要的部门法知识。[2]调查发现学生对这部分法律知识缺乏整体上的了解,尤其对我国主要的部门法知识掌握情况更不乐观。

第二,基本法律常识缺乏。很多学生无法分清违法与犯罪的区别,不清楚哪些是“可为”,哪些是“不可为”,不知道违反法律必须要接受法律的处罚,这些基本常识的缺乏使当前大学生的基本行为选择出现了问题,导致犯罪率上升。

1.2 法律意识不强

法律意识是人们对于法(特别是现行法)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知识和心理态度的总称。良好的公民法律意识能促使公民积极守法。[3]

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不强主要体现在:

第一,混淆道德与法律。常常将法律问题道德化,习惯于从道德的角度去看待法律问题,不能准确地辨别道德与法律及二者的关系。

第二,对待一些社会现象和涉及情感因素的问题的评价和处理缺乏公平公正的标准,习惯将感情因素加入其中。

第三,对于一些涉及到个人权益的事件,很多学生不愿意采取法律的途径来维护自身的权益。

1.3 法律能力欠缺 法律能力是体现大学生法律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主要表现就是学生对于法律知识的内化与外化能力。当前,学生在这两方面的表现不理想。首先,大学生自主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不强。很多非法律专业的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只是通过《基础》课的课堂教学,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完成公共课任务,修满学分,自然也不会在课后去主动学习法律知识。其次,大学生将自身法律知识外化的能力弱。很多学生没有真正理解法律意义,没有充分认识到法律意味着一种权利、一种保护,从而不善于将自己的法律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中,缺乏维权意识,不懂如何维权,更缺少维护法律尊严的行为。

2 《基础》课在培养大学生法律素养上存在的问题

05方案改革后,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合并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主要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大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面对新的变化,作为对非法律专业学生进行法律知识教育的主要途径的《基础》课的法律部分教学遇到了诸多困境,在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上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有:

2.1 教学课时无法容纳全部教学内容 合并后的《基础》课,教材几经修改,但法律部分的内容并无突出变化,法律知识完整的章节只有第7、8两章,另外第5、6两章中也有少部分法律内容,从篇幅上看,法律部分只占教材的1/3稍多一点。基于此,高校都大大缩减了法律部分的教学学时,而且大部分高校是按照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来划分教学,一般留给法律部分的教学学时在10到20学时之间,仔细分析教材,其涵盖的内容与原先的《法律基础》几乎完全一样,只是内容更为精简而已,罗列出较多的法律条文,缺乏帮助理解的辅助型教学内容,知识晦涩难懂。这使原本就存在的课时少与内容多的矛盾更为突出,致使很多学生甚至是任课教师都觉得无所适从,影响了教学效果。

2.2 教师的教学能力难以达到教学要求 新的《基础》课内容体系和讲解上要求将道德与法律、德治与法治紧密结合起来,既能在德育中培养大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又能在传授法律基础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把握《基础》课的真正目的,然而很多教师难以把握这一点,在教学中依旧遵循以前的教学模式,把二者割裂开进行教学,这对大学生在德育的过程中同时培养自身的法律素养是不利的;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来自原来的《思想道德修养》课,对法律知识掌握较少,不能及时调整自身知识结构,进而在教学中无法得心应手的讲解法律部分,更不能从深层次上将德育和法制教育融汇贯通,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3 实践教学优势没有充分发挥 实践教学是一种以实践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理论教学,成功的实践教学可以引起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巩固理论教学的成果,促进理论教学的发展,利于培养学生的法律情感,提升法律素养。然而很多教育者由于理论课教学学时的缩短,教学任务重等原因,就大大压缩实践教学或简单安排实践教学,没有具体的规划、制度约束等,致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学生无法从教学实践活动中获得感性认识,提升学习兴趣,反过来也不利于法律基础知识的学习,实践教学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也影响了教学效果。

3 《基础》课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的途径

3.1 注重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基础》课的课堂仍然是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主渠道,这是所有教师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点。面对当前法律课时少、内容多的情况,教师应建立起清晰的法律知识框架,教学中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根据教学目标、学生可接受性、社会需求来安排教学内容;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式、亮点追踪法、讨论式。尽量利用社会中的热点以及和学生有关联的案例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启发思考,引导其向正确的方向分析问题,得出结论。这些都有利于我们尽可能在短暂的课堂时间内向学生灌输尽可能多的法律知识,激发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法律意识,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进而增强课堂法律教学的实效性。

3.2 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 作为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基础》课教学应尽可能多地、合理地安排法律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到法院旁听、参观监狱;和学生一起观看法律题材电影,并一同分析影片中的内容;组织学生开展法律辩论赛和模拟法庭;帮助学生组建法律社团;课程组可以与校外建立法律社会实践基地等。这不但可以减少课堂教学的负担,同时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亲身体验的机会,帮助学生实现对法律知识的内化和外化,激发学生学习、参与法律的热情,提升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

3.3 提升教师的法律素养 合并后的《基础》课要求教师既要有很高的政治素质和理论素养,又要有较高的法学素养。

第一,教师要充分利用较少的课时将法律知识讲完、讲好、讲透,必然要求教师要全面掌握法律知识,总结法律知识特殊的教学方法,方能完成教学任务。

第二,教师必须树立法治理念、公民意识、权利意识等,并在讲授的过程中将其融入教学内容,使法律知识与法治理念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法律教学的目的。

第三,随着我国法律体系的健全,新的法律条文等不断出现,学生的法律需求也在不断提升,这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教师应通过各种交流、培训和自主学习不断增加和更新法律知识,提升自身的法律能力,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3.4 合理开发利用网络教学平台 网络教育的辅助作用在信息社会和网络时代显得尤为突出,为此,应积极打造网络教育平台,充分延伸课堂教学,将课程内容延伸到网络。建立教学网站,将教学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料传到网上,实现与课堂教学的同步;建立法律交流论坛和QQ群等,对学生的法律困惑给予及时的解答;设置一些网络虚拟法庭、案例追踪、法律游戏软件等,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巩固法律知识;开设法律视频教学等丰富网络课堂。网络平台的合理开发利用,不但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也能增强法律部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本门课的教学吸引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面向2l世纪中小学素质教育论纲[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3.

第5篇

关键词:法律基础;法律信仰;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6-0083-03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高校法治教育是高校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通过在高校的学习生活,做到“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成为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仰的合格社会公民,法治教育是必须的。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成为“民主、文明、平等、公正、法治”内容,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共识,成为大学生群体的基本价值追求,法治教育将发挥无法替代的作用。大学生的教育培养活动主要依靠课堂教学完成。随着高校学分制的实施,课程安排日趋紧凑,专业性课程在课程设计中受重视程度更高,公共基础课等课程安排往往放在相对不重要的位置。“05方案”之后,《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有机地融为了一体,形成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非法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性课堂法治教育只能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来完成。“法律基础”部分有不少于36个学时的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时间,可以就法律精神、法律体系、法治理念、法律权威、公共法律、婚姻家庭等法治信仰与法律认知问题进行相对系统的学习。这种以法律信仰为导向的系统性的法治教育是偶尔的法律讲座和非法学教学课堂教师引导所无法比拟的。特别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一般安排为大学第一学期的必修课程,是学生大学首先接触到的公共基础课之一。大学初始对于学生的教育安排,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对高校学习生活的认知,以及基本价值观的形成。

二、“法律基础”教学实践尚不能满足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实际需要

(一)师资构成制约教学质量的提升

各高校在“法律基础”教学中,具有法学专业背景的教师依然是少数,相当一批教学人员缺乏系统的法学教学培养。非法学专业教师完成“法律基础”部分教学主要是以教材知识性教学为主,缺乏对教材法律精神和法律信仰的深度解读,特别是对法律实务缺乏足够了解,无法满足学生对法律问题的探索需要,有针对性的案例教学与法理阐释就存在一定难度。同时法学教师参与法律基础教学更多的是以完成基本教学任务为目标,主要精力集中于科研与法学专业学生教学工作,对非专业学生的“法律基础”教学工作无法投入足够精力,特别是两课合并后,法律基本部分整体课时压缩,教学内容更多的指向法律信仰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相关法律内容,专业性法学教师教学深度延伸的收到局限。作为具有思政教师身份的辅导员,日常事务性工作较多,缺乏足够的精力开展法律教学研究,虽然能够更掌握学生对法律的需求情况,特别是法治教育的重点,但是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以及相对欠缺的教学经验也影响到法律基础的授课质量。

(二)法律基础课程仍存在严重的工具主义倾向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法律基础”的授课学习受“学习工具主义认识”影响,教学目的与实际效果存在冲突。就课程设计而言,修订后的法律基础部分中大法学框架下的法律知识部分大幅度得到删减,特别是部门法与程序法等内容基本弱化,更多的是对法律体系、法律权威、家庭社会生活法律规范等范围进行阐释。但课程体系安排没有脱离传统法律工具主义范式,非法学专业学生仍需要像法学专业学生一样,全面掌握法的本质、运行、体系、思维,同时还要学习劳动就业、婚姻家庭等基本法律常识。体系高度浓缩的出发点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法律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可以对法律有基本的认识,认同法律价值,形成法律信仰。但这种工具式的体系设计,给教师的授课和学生的学习都造成了无法回避的困惑,教材中高度凝练的法言法语,使授课教师需要用大量并且丰富的语言进行非专业化的解释,现在的课时设计远远无法满足要求。学生认识的“法律”与教材中的“法律”存在较大的空间差距,学生无法通过教材中专业性法律解读来回答对于现实社会、家庭成长以及学校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种种法律疑问。在2013版教材126页关于法律的规范作用的分类说明中就预测作用是这样描述的:“法律通过其规定,告知人们某种行为所具有的为法律所肯定或否定的性质及其他所导致的法律后果,使人们可以预先估计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以及他人行为的趋向与后果”,这种法言就法学人士而言就是专业的严谨的法律解释,但对于没有任何法学基础的大学一年级学生而言,恐怕就是晦涩拗口不能明白的文字游戏了。”

(三)法律基础课授课方式亟需更新

法律基础教学活动过程中,一线授课教师教学方式变革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止探索。体验式授课、法律诊所式授课、案例式授课等多种授课形式逐渐的引进到法律基础教学活动中。新教学方式的引进也逐渐改变法律基础教学的基本形式,特别是案例教学成为大多数授课教师的选择。但新式的教学方式在引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时,同样要面临一个“本土化”的过程。完全照搬国外专业法学教学方式,或者直接使用其他学科教学手段引导到“法律基础课”教学都需要适应课程的实际需要。特别是案例教学在法律基础教学过程中被广泛的引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受到学生的欢迎。但案例教学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案例使用随意,代表性不强,追求奇异化效果等问题,需要加强教学研究,不断提升案例教学技术水平。

(四)考核形式不符合法治教育需要

目前,绝大部分高校根据教务部门必修课考核的要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考核同其他需要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一样,需要通过闭卷考试完成,最终成绩可以综合课堂成绩和闭卷考试成绩。在闭卷考试中,选择、判断、简单、论述、案例等高校文科常规题目均需要涉及。考核形式的要求使授课教师必须完成以记忆性知识为主的课堂授课,否则学生将无法达到考试中的记忆性考核的要求。受制于普遍存在的大班制上课,教师考核学生的日常表现只能采用考勤、抽查等简单化的措施,无法有效考察学生课堂的学习情况,平时成绩在综合考核中的作用基本无法有效发挥,失去效度。在现有考试制度下,法治教育进课堂的制度设计初衷完全无法实现。

三、法治教育导向下的“法律基础”教学实践探索

(一)加强对师资队伍的教学能力培养

在高校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法律基础”教学师资队伍是保证“法律基础”教学水平和课堂法治教育开展的有力保证。逐渐建立专业化的“法律基础”授课队伍。改变现有“法律基础”师资多元化的现状。受制于高校人才引进指标,教师结构调控等因素,在无法迅速解决“法律基础”师资专业化的情况下,提升现有师资的学历水平,提高现有师资队伍的教学能力,也是一种具有实践性意义的做法。应进一步加强法律基础授课教师的教学研讨交流,因为师资构成的多样性,法律基础授课教师缺乏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进行教学经验,授课方式等方面交流,教育技术无法有效提升。应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的有效结合,重点支持法律基础授课教师外出参加教学研讨与授课观摩,更新观念,学习好的授课经验。支持法律基础授课教师开展专项社会实践,使这部分教师熟悉司法实践,了解法律运行,熟悉当前社会法治问题关键所在。只有教师充分掌握法治教育的内在要求,才能在授课中开展以法治信仰为导向的教学活动。

(二)设计法治教育导向下《法律基础部分》教案

根据教学要求,在教案设计中需要涵盖“法律精神”、“法律体系”、“法治理念”、“法律权威”、“行为规范”、“道德与法”。根据有限的课时数量,可以设计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法治信仰与社会正义追求”主要阐释法治理念与法律精神问题;“大学生的宪法精神及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认同”主要讲授宪法及基本法律体系问题;“大学生的契约精神及法律思维”主要讲授法律权威问题;“大学生的公共生活与常见法律问题”主要讲授行为规范与法的使用问题;“大学生婚姻家庭生活中的权利与义务”主要讲授大学生走向社会以后婚姻家庭生活中的涉法问题;“大学生的职业生涯中的法律问题与权益维护”主要讲授大学生职业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与自我保护等问题。这种教案设计既满足了教学大纲的要求,又符合大学生法治教育中对大学生法律信仰、学法用法、懂法守法等方面的培养目标,使课程很好的做到理论与大学生学习实际的结合,提高课堂法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三)不断推进案例教学改革

现有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时有限,法律部分仅有36学时,在短时间把法律的基本问题解释清楚,同时又引导学生树立法治信仰的效果,特别是在目前普遍的大班制上课,体验式教学、参与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可操作性不强的情况下,案例教学成为高校法律基础授课教师的普遍选择。就案例选择而言,必须有代表性,是公认的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案例的选择必须符合教学时间要求,案例短小精炼,教师可以通过口述或者电子版的形式迅速的讲述,引起学生兴趣,并进行专业性的解释。案例选择需要具有时代性,要与大学生的社会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使学生对案例具有最直观上的认同,又能通过案例教学把法的相关的问题与大学生群体密切联系起来,“马加爵案”等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大学生犯罪案例更容易获得授课群体学生过程中的重视,进而对大学生守法用法等法治观念形成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改革现有的考核形式

改变传统的考试方式,可以有力的有效提升“大修”课堂中法治教育的效果。“法律基础”部分的考核应以积极促进大学生法治信仰的形成,以及引导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会守法用法为目的。在考试方式上,可以提升学生课堂实践能力和课堂学习表现比重,重点就大学生对法治信仰、法律价值、劳动就业等领域的普遍性认识及常识性问题进行考察。把传统上知识性考察改变为认知考察与知识性考察相结合的形式,以认知性考察为主。采取模拟法律评论、法律实务考察报告、典型法律案例分析、法律常识考核等多种形式对学生所学习的法律基础部分进行考察,把学习的过程与考察的过程结合起来,通过考核形式的转变引导学生改变对法律基础学习目的认识,真正把实现法律基础教学的法治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寇玉生,尹忠恺.高校法制教育网络化研究[J].东南学术,2011,(04).

[2]张晓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研讨[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6):88.

[3]经柏龙.论案例教学在教师专业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科学,2006,(5).

第6篇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产生的新问题,也是世界范围的普遍问题,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确立人和自然的新关系,建立一个不同于以往的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与自然友好相处的人类社会的新文明。因此,生态文明的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深远意义

生态问题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而日益突出。人类生于自然,依赖于自然,是自然的一部分。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从西方国家开始的工业革命,建立在廉价能源和廉价资源的过度消费的基础上,使自然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人口膨胀、粮食危机、资源枯竭、能源匮乏、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地荒漠化、森林退化、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减少、极端天气增多,等等;都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自然生态环境恶化和蜕变正从局部的区域问题演变为影响全球的生态危机,从而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事实证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发生,不仅仅是工业生产中的技术问题,从根本上讲它是一个包括社会制度和发展理念在内的社会问题。因此,人类要继续生存和发展,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工业发展模式,重新构建一个符合自然规律、与自然友好、又可持续发展的模式。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正是在这样的经济社会背景和思想基础上产生的。

我国的工业化则是在能源和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都成为紧缺资源的条件下开始的。因此,自然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十七大报告总结过去五年工作的时候,指出我们当前面临的若干突出问题,排在第一位的就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我国自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后,就正式成立了专门保护机构,加强管理保护。尤其是近些年来,制定了很多专门性的、综合性的条例法规、标准、政策,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在某些地方和某些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整体而言,由于种种原因,“消耗大于补给,支出大于投入,污染大于保护”,已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生态环境恶化严重的国家之一。

面对如此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国家要发展,民族要崛起,人民要幸福,我们就必须改变高消耗低效率的西方传统工业发展模式。同时,我国现存的资源总量、土地总量和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了我们不能重复“先污染、后治理”,“清自己污他人”的老路子。

一言以蔽之。正视并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是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问题,也是关系到全球发展和人类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立足中国实际,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子,不仅可以推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也是对世界作出的重大贡献。

科学内涵

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发展的原则,走可持续的道路。

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发展循环经济,增加可再生能源,降低能源消耗,控制和减少污染物排放,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这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思路。

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丰富的内容。就内涵而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生态意识文明、生态法制文明、生态行为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包括人类在生态问题上的所有积极的、进步的思想和观念建设,而且还包括生态意识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延伸和物化建设,概括起来,大致覆盖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个层面。

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层面是指,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要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主要包括:第一、二、三产业和其他一切经济活动的“绿色化”、无害化,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化。一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二要全民实施清洁生产;三要增强环保产业的职业责任意识。

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层面是指,党和政府不仅要重视生态问题,而且要主动处理生态问题。要把解决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作为重要内容和出发点之一,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一是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生态观;二是加强生态法制建设;三是重视生态行政建设;四是推进生态民主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层面是指,一切文化活动,包括指导我们进行生态环境创造的一切思想、方法、组织和规划等意识和行为,都必须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要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认识,是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要十分注重生态道德教育,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多种形式的生态道德实践活动,努力形成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污染、绿化祖国、美化家园的社会文明新风尚。

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层面是指,要重视和加强有利于生态文明的一切社会事业建设,推动人们生活方式的革新。一要创造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二要优化“人居”生态生活环境;三要努力实现人口良性发展;四要实现消费方式的生态文明。

建设途径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使其目标和任务得以协调、有序地实现,就必须选择和运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开展全民生态文明教育、实施道德、法律规范约束和推动生态文明实践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实现途径。

首先,生态文明是一种先进的文化,因此,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必须依赖有效的、长期的教育。

生态文明教育的核心内容是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培养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全面地、科学地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科学的态度善待自然,并使其成为一种道德自觉,这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首要任务。

生态文明意识包括生态忧患意识、生态责任意识和生态道德与法律意识。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还包括生态文明知识的教育。它不仅包括生态环境的生产、生活常识,也包括生态环境的科技知识、法律知识以及生态保护技能等重要内容。

生态文明教育的方法针对不同的人群可以采取不同的教育途径和方法。但随着生态问题的日益凸现和它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的日益提升,在我国有必要将其纳入到正规的国民教育体系和再教育体系之中去。不断增强人们的生态意识、危机意识,超越自私和浅薄的视野,自觉地做“大自然的守法公民”。加强社会成员的生态文明教育,要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的意识、行为和风尚。“从娃娃抓起”,从九年义务教育开始,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具有良好生态环保观念和道德的、能够自觉地关怀和维护生态平衡的“生态人”;教育人们在向自然索取的同时,应当呵护自然、反馈自然、美化自然,为子子孙孙留下一个不遭受任何破坏和污染的美好生态家园。

当然,生态文明教育除了将其纳入国民教育和再教育的体系,实行正规教育,还必须通过广播、报纸、电视、电影、网络等各种媒体实施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以及创建绿色社区、生态示范基地建设等多种教育形式,来扩展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态文明的认知,使生态文明意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形成一种浓厚强大的生态文明社会舆论氛围。

其次,加强生态文明约束机制建设。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规范约束方式,包括道德约束和法律约束。同样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我们用一种全新的眼光认识道德规范与法律的关系,实施德、法并举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约束机制。

生态道德规范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社会的、职业的、家庭的和个人的各个方面。建立和完善生态道德规范,必须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价值观基础,坚持生态公正、尊重生命、善待自然、保护环境和适度消费的原则。

健全的法律体制和良好的法治氛围,对于维护人们解决生态问题的权利和义务,具有道德所不可代替的作用。但是,单纯依靠法律,虽然可以将人们的生态行为强制性地限定在一定范围内,约束和制止道德底线以下的违规行为,但决不能代替道德的社会调试功能。只有将法治与德治相统一,才能培养具有高度生态文明自觉意识的社会公民,从本质上解决目前存在的一切生态失范问题,提高人们的生态文明素质和社会生态文明程度。

最后,要推进生态文明实践活动。要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功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各项活动的发展。

社会实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途径和直接推动因素。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切方面都必须服从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实践需要。

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克服实践活动的这种异化状态,遵循人与自然平等、和谐、互惠互利的价值观,自觉调整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不仅要使“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环保产业”等,成为人们的自觉生产实践,而且要使“健康、科学、文明”和“适度消费”的生活方式,成为人们自觉的生活行为。同时,党的意识形态机构特别是各种媒体,应进一步拓展生态文明的传播渠道,增强宣传力度,为生态文明实践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正确的价值导向。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应通过各种研究活动,为生态文明建设出谋划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智力支持。各级政府应加大解决生态问题的决策和管理力度及生态环境保护的立法和执法的力度,同时集中力量推行生态治理工程,诸如“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等等;为生态文明实践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和物质条件。

生态文明的社会实践具有多种形式。要以活动为载体,吸引群众普遍参与。但是必须强调,任何社会实践活动都应当是具体的、实在的,而不是抽象的、虚拟的。生态文明的各项主题实践活动,都必须充分反映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与良好自然生态环境的向往和追求。

第7篇

关键词:情感教育 情绪自控 和谐社会 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a)-0210-02

近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无论是在学生的生源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经常听到老师们在一起议论:“课越来越难上了、书越来越难教了、学生越来越难管了、学生一失意就出走,一批评就逃学,真拿他们没办法、学生在课堂上睡觉”等等。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些中职学生不爱学习,越来越难管难教呢?笔者认为,关键原因在于这些学生的情感没有确立。作为教育者,当务之急就是要重新树立受教育者的情感。实施智力教育与情感教育并重的教育理念。

什么叫情感教育?所谓情感教育,就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即情感教育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西方学者把情感教育看成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而不是将它看成是一种特殊的独立的教育形式。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真正使他们成为品德、智力、体质、情感、美感、劳动态度和行为习惯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下面,笔者就对中职学生情感教育问题的现状与教育途径作一个浅析。

1 现状分析

1.1 社会情感表现冷漠

由于我国招生体制的改变,读职业中专的一般都是上不了重点高中的学生,这些学生在中学时大部分是中差生,有的可能在原中学享受不到老师们的阳光雨露、得不到老师的称赞与表扬,荣誉与他们更是无缘。在学校,看到的经常是老师的冷眼、得不到老师的重视。在家里,听到的是父母经常的唠叨或者是埋怨,有的可能是父母溺爱或者是不管不问。久而久之,学习没有兴趣,整天无精打采。大错没有,但小错经常有,从而使他们这种不良的行为习惯成为一种常态。长期得不到重视、关心与爱护,他们的情感世界也变得越来越冷漠,对学习、家人、朋友漠不关心,不愿与老师、同学们交流,以自我为中心,整天就摆着一张毫不在乎、面无表情的脸,用冷眼看周围的人和事。对他人怀有戒心或敌意,有时近乎冷酷无情。对集体活动冷眼旁观,置身事外,一幅看破红尘的样子。无动于衷、缺乏活力、漠不关心、自私自利是相当一部分中职学生的真实写照。

1.2 情绪自我控制能力较弱

中职校园经常会出现学生的暴力,甚至有的暴力还非常血腥,手段也比较残忍。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学生缺少法律意识,很多情况下是自我控制能力差。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其情绪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具有明显的两极性,一点小事就容易出现高度的兴奋、激动;或者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就会表现出极端的愤怒、悲观。其情绪变化非常的快,常常是稍微刺激,立即爆发,出现偏激和极端情绪的行为方式。许多校园暴力并不是学生一点法都不懂,而是一遇到事后头脑一热,法律意识荡然无存,产生的一些过激行为。易冲动,自控力差、报复心强是一部分中职生的常态。

2 中专学生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2.1 情感教育是建设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的需要

所谓和谐社会,指的是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都得到了有效的协调,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稳定而有序的社会,具体来讲,就是一种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要维护校园和社会的稳定,就要纠正和消除影响和谐的因素,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减少不良行为对社会和校园的影响。我们也看到,有些学生人格存在缺陷,情感难以沟通,不能与人和谐相处,解决问题的方式是用拳头和武力,给学校和社会带来恶劣的影响。和谐社会呼唤真情和友爱,需要和谐与稳定。因此,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是教育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2.2 情感教育是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需要

现代教育提倡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所谓教育“以人为本”,从内涵上说就是为了师生、尊重师生、依靠师生。确立以师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将其贯穿到教育的方方面面。

21世纪教育的重要内容,就是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智力、情感、注重学生完整人格、个性充分发展。才能使学校培养出适应社会各种岗位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这就要求教育者不仅仅只是重视知识的传授,还要重视学生的内心需求和发展需要,教学生悦纳自我、情绪自控,善待挫折、感恩亲情、珍惜友情。

3 实施情感教育的途径

3.1 老师在学习上和生活上要多给予学生关爱

问题学生也有情感,他们并不是生来就是冷血动物,他们曾经也是快乐的,只不过长期在一种压抑的、不被重视的环境中生活,久而久之,他们认为是多余的、可有可无的。因此,老师要多给予这些学生关爱,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亲切,体会到亲情、友情、师生情的可贵。学生生病了,要把问候与关心送到;情感受挫了,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失败了,要帮助他们正确分析失败的原因,勉励他们继续努力;成绩即使是进进步一点点,也应当给予肯定和表扬。因此,教育者只有用心去关怀被教育者,用善良、美好、温暖、正面、积极的引导方式去引导学生,而不是用消极、辱骂、负面的方式教育。给学生在心灵上、道德层面上给予指导和帮助。对学生要一视同仁,给学生一个健全、正确、正面、积极的道德情感和思维方式。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良好的道德,丰富的情感,懂得体恤他人、不自私、不骄傲、有礼貌、有修养的积极向上的人。

3.2 在学科教学中实施道德与守法教育

课程改革后,职业学校的思想政治课中,其中的一门是《职业道德与法律》,这门课是入校新生的德育必修课,从培养目标――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出发,帮助学生了解文明礼仪的要求,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指导学生体会和掌握与日常生活和职业活动最密切相关的道德与法律常识,将理论性的道德要求和法律知识融入在一起。因此,这门课是政治教师实施情感教育的最好的教科书。在教学中,将理论和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给学生更多参与、体验、感悟、思考和内化的机会,树立道德,增强法律意识,使学生知、信、行相统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一些优美的范文启发、熏陶学生,培养学生追求真、善、美的情感。在其他学科中,老师们也可以在教学中根据本学科的特点,通过言传身教,以身作责,为人师表,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

3.3 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

传统教育中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新课程改革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分析解决问题、交流协作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人文素养。许多课程标准也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学生的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但是有的学校在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过程中,还是出现诸多误区:比如,有的老师简单的把“以人为本”理解为迎合学生的天性,不能对学生说“不”、不能批评学生,这种没有原则的尊重会模糊学生的认知,使学生是非不分。有的老师理解为要充分的尊重学生的自由和个性,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喝水、插嘴、上厕所,甚至可以在课堂上有权拒绝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课堂纪律得不到遵守,就不能保证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以人为本”应有规则、纪律和制度的约束。有的把“以人为本”曲解为无条件满足学生的愿望,迁就和顺从学生,而教师的合理权益、发展愿望得不到尊重和保护等。因此,学校应把师生的发展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在实践中来不断促进教师教学技能的提升,教师的教学方法不断完善,学生才能获得全面的发展。

3.4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现在有相当部分学生,或多或少都有心理方面的问题,如,抑郁、恐惧、焦虑、紧张、忧虑、说谎、打架及其他的一些不良行为,这些问题最终影响到学生的情感。因此,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不仅应包括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人格培养、情绪情感训练、意志力的培养、自我觉察与认识、生存训练、潜能开发等主题内容,还包括与之相关的心理测验、咨询辅导、课程安排、活动训练等各项工作。另外,学校还应设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门的心理咨询师,专门面向少数具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开展心理咨询、行为矫正训练。据我了解,很多学校都没有心理咨询室,即使有的,心理咨询室也只是个摆设,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因此,学校应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建立心理咨询室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3.5 将情感教育融入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中

学校可以利用班会、晨会、国旗下的讲话,使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得到情感的熏陶。也可以利用广播站和板报等宣传工具进行以“感恩教育”为专题的事例教育,唤醒学生心灵深处的冷漠。还可以利用不同的节日,如,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母亲节、父亲节、中秋节等节日,让学生通过节日,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能体谅父母的艰辛,从内心感谢父母,感恩亲情,树立学习信心。还可以通过“成人宣誓”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作为一个成年人应具有的素质。通过咨询热线、学生信箱、进行心理测量或调查等方式收集学生在情感方面的信息。利用讲座、报告会、讨论会等活动集中解答他们在情感方面所面临的问题,促使学生产生良性健康的情感体验。

综上所述,中职生的情感教育是一个不该忽视也不容忽视的大问题,时代在变,学生在变,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思维也应相应的变化。情感教育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全体教育者都要行动起来,探索实现教育目标“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新途径。把情感教育融入到课程设置、教学改革、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的各项教学、管理工作中,真正做到有学生的地方就有情感教育。全体教育工作者只要奉献给学生爱、真诚、善良、敬业,才会与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回归,真情得以流露。

参考文献

[1] 何希江.探讨中专生自律性的培养[j].云南医学教育,2012(4).

第8篇

一、商业关系中的道德

商业关系,从广义上讲包括商品生产、商品流通、商品供给和需求,以及与这些环节相联系的交通旅游、邮电通讯,食宿和医疗等公共服务事业。如果在上述这些方面附加上一定的“不道德行为’,那顾客最终享受到的只能是假冒伪劣产品和糟糕的服务,甚至给顾客造成难以承受的灾难。因此,商业关系中的道德涉及千家万户,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关系中的一个最重要方面。

商业关系中的道德的核心是质量。从一定意义上讲商业道德实际上就是质量道德,其中包括商品的质量、服务设施的质量以及服务态度的质量等等,涵盖了商业关系中所有的职业道德。

“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一大重要特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优胜劣汰’,规律必然发生作用,那些不讲质量道德的人们最终也逃脱不掉在经济上遭受损失而自食其果。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质量道德的形成是相辅相成的。

二、金融关系中的道德

金融关系,即与货币流通以及银行信贷有关的一切活动。这些活动主要是通过银行业务来实现的,如货币的发行和回笼,存款的吸收和提取,贷款的发放和收回,国内汇兑往来以及贴现市场、证券市场活动等等,都是金融活动。银行既是管理金融的行政机关,又是办理信贷业务的经济组织。它发放的是贷款而不是财政拨款,信贷资金的部分来源是各种存款,有存款就有取款。不归还贷款,银行便无法保证存款的提取,更无力发放新的贷款。银行的职能和信贷资金的作用都无法实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关系中的道德的核心是信誉,金融道德实际上就是信誉道德。金融关系中的各方只有真正建立起信誉道德,整个社会的金融关系才能理顺。否则,会造成合同和契约形同虚设,金融关系的各方同时连锁受损的恶性循环,致使社会经济秩序混乱,正常的经济活动难以开展。

三、雇佣关系中的道德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多种经济成份长期并存、共同发展所有制结构做基础。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

成部分的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在其生产经营中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雇佣关系。这种雇佣关系的存在是由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决定的,它对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增加就业,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其我们无疑应该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

雇佣关系中的道德的核心是责任和义务,雇佣关系的双方应提高责任心和义务感,这种责任心和义务感的提高,一方面要靠个人自身道德的素养;另一方面要通过教育和在经济活动中利害关系对当事人的影响来逐步提高。雇佣关系的双方只有从责任和义务的道德标准自觉地自我约束,才能建立起稳固的、相互信任的雇佣关系。

四、环保道德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始终放在首位。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最早源于环境保护,现在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战略。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短缺,科学水平不高,经济技术比较薄弱,因而保护生态环境对于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显得极为重要。国情研究专家胡鞍钢认为,环境是一种特殊的资产,它不同于一般国有资产,从真正意义上讲,它才是为全体人民所有的,它为全体人民提供一种特殊的公共服务,如果没有清洁的空气、水,则无一例外地全体人民受损。环境的破坏意味着环境这一特殊资产流失,进而也意味着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在流失。对此,他给出两个数学公式清楚地表明其内在关系: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一名义国民生产总值一环境资产流失;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一名义国民生产总值+环境资产增值。这两个公式告诉我们一个浅显的道理,环境资产流失越多,实际国民生产总值获取就越小。反之,治理环境污染就等于增加环境资产,也意味着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加。因此,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我们必须把保护环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如果发展中不注意环境保护,等到生态环境破坏了以后再来治理和恢复,那就要付出更沉重的代价,甚至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可是我们现在有的人却不重视环保工作,不讲环保道德,有的地方经济建设项目是上去了,表面上得益于一时,可伴随着经济发展而带来的是严重的环境破坏。一份来自国家环保局的报告,这样描述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现状。以大气污染为例,1995年全国城市大气中总悬浮微粒年日均值浓度,北方城市平均392ug/耐左右,南方城市平均242ug/耐左右,远远超过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60一90ug/耐的标准;参加全球大气监测的北京、沈阳、西安、上海、广州五个城市的总悬浮微粒指标均属世界尘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之列。全国600多个城市中,大气环境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城市不到l%。,人们需要知道:在经济增长的名义下,我们失掉了什么?从中我们应如何认识保持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关系?笔者认为,越是发展经济,越要注意保护环境,培养良好的环保道德。否则,造成的恶果最终将制约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在某一天反过来回报给人类本身的灾难。

环保道德的核心是经济的发展,必须与人口、环境、资源统筹考虑。不仅要为当前经济发展着想,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决不能走浪费资源,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更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五、公益和互助道德

所谓公益就是公共利益;所谓互助是指互相帮助。推行公益和互助道德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的决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承认人们的能力差异,承认人们合理劳动而获得不均等的财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的需要,追求最大的社会效益,反对两极分化,在肯定合理竞争的前提下提供全社会共同富裕。鞭挞“为富不仁’,提倡“富而乐道’。“道德的原则是幸福,但幸福不是集中在一个人身上的幸福,而是分布在各个人身上的……幸福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多方面的或是各个方面的’,(((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第432页)。因此,个人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主义道德的标准应体现在他对社会的贡献,在他正当合法追求自身利益时不忘他人及社会的利益,能够扶危济困,助人为乐,帮助他人共同发展。

公益和互助道德的核心是以人民为本的价值观,其价值取向就是社会、集体、他人、个人利益的有机统一。公益和互助道德的形成要依靠“共同富裕’,的思想教育和扶危济困、助人为乐精神的培养。在我国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实践中,公益和互助道德的形成已有相当的基础。近几年来,为推进公益事业的发展和发扬扶危济困、助人为乐精神的新人新事层出不穷,而且涉及面广,不仅包括各类团体及个人,而且包括海外侨胞,如,今年我国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洪水灾害,“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涌现出许许多多象高建成那样的“抗洪英雄’,,他们在危难时刻和生死关头,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把个人的利益抛于脑后,把生的希望让给他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精神和可贵品格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例证。

六、文化市场中的道德

文化市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决不允许成为腐朽思想文化滋生蔓延的场所。积极培育和完善文化市场,首要的任务是多出优秀文化作品。我们的文化作品应该宣传正确的道德观,鞭挞错误的道德观。一部好的文化作品可以使人受益不浅,同样,一部坏的文化作品也会使人受害无穷,特别是对青少年,因为他们识别能力差,猎奇心和尝试欲较强,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接受不正确的道德意识。所以,具有不良道德倾向的文化作品会对人们特别是对青少年心理造成伤害,并潜伏或诱发道德危机。

第9篇

一、开学基本情况

1.师资配置工作

我校上学期教职工总数是138人其中专任教师117人,暑期前退休4人,借用到城区等共计11人,秋学期新分配语文老师与信息学科老师各一名,其中语数英学科基本满足本学期的课务安排,综合学科专职教师仍然极少,不能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

2.关于招生工作

本学期,我校进行了一年级招生工作,严格按照教育局要求进行新生招生与各年级学生转学工作,不存在重点班现象,也不存在大班额现象。

3.书本准备工作

新学期的教师教学用书与免费教科书以及免费作业本已经全部到位,能够保障师生的正常使用。

4.教育装备工作

学校重视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成立了由xxx校长为组长,装备办主任、教务主任、总务主任、大队辅导员为成员的教育技术装备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校的教育技术装备的管理工作。各专用教室按规定配备管理人员,科学实验室、图书室、学生机房、体育室、音乐、美术教室各配备兼职管理员。管理人员学历达标,人员稳定,培训、职称、劳保待遇落实。

5.校舍隐患排查情况

我校对校舍安全工作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检查,学校行政会要求全体领导成员都要时刻关注校舍安全问题,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向总务处和校长室报告。确保学校安全“0”事故。同时,校长室带领总务处定期对校舍进行安全隐患排查。

6.食品卫生防疫工作

开学前,组织食堂工作人员认真学习学校食堂的各项管理制度。加强食堂工作各环节的管理与监督。健全食堂管理制度、规范各项操作程序。从师生进入食堂第一天开始,就树立食品安全第一意识,严格把好食品卫生关,重视和加强饮食卫生工作台帐,采取安全防范措施,明确责任。对食堂食品采购环节、运输环节、储存环节、加工环节等进一步靠实规范。对食堂蓄水池再次进行清洁、消毒。

7.校车安全管理工作

几年来,学校一直没有放松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交通安全知识教育。明确班主任是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和责任人,要求班主任必须对本班学生经常性地加强乘车安全教育。完善了司机、随车照管人员的管理制度,健全了乘车管理网络。自从校车开驶以来,我校就定期召开跟车老师、司机会议,及时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每天安排专人检查校车内是否有滞留的学生。本学校开学前,我校还将召开相关会议。

在校车安全工作中,我校将继续利用各种有效方式同学生家长取得联系,使家长重视孩子的乘车安全,提高安全系数。并且,加强车辆的维护管理,加强校车接送前与接送后的检查工作。

8.校园安全管理

在校园安全管理方面,学校加强了“三防”建设。建立健全了内部安全保卫组织和制度,落实安全保卫责任,聘请专业保安人员。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组织教工护导队伍等,全体领导成员和非班主任都加入了校园安全护导队伍。校长室带队值班,中层干部总值日,教师分路段与板块全天候值日。所有值班人员表格上墙,接受全体教师和家长监督。

健全学校安全管理机构。学校建立由总务处和大队部具体负责学校的安全教育、管理、培训、内部治安保卫等工作。学校保安人员经公安机关治安部门进行业务培训合格。保安人员上岗执勤时,统一着装,佩戴了保安标识和器械。

学校加强了重点部位、重要区域、重点场所的安全工作,安装了防盗门、应急照明设施,加固了校园围墙,校园内设置消防、交通安全等安全设施。保安人员装备了必要的执勤、防护、抓捕等器械。在学校门口的公路设置了提示牌、减速带、斑马线、限速标识、人行横道线等交通标识。每天早晨学校派一名保安会同总值日和值日老师到学校前面的马路上执勤、疏导交通。

学校在财务室、教学楼、图书馆、操场、楼道等重要出入口、周边复杂路段等重点场所、重点部位安装了视频监控、消防等电子管理系统等,以对非法入侵校园、学生上下楼梯、学生课间活动等进行全天候监控,发现情况,可以立即予以解决。

9.周边环境治理

学校已经建立了警校联动机制,民警经常到校沟通联系、指导工作,并且协调有关部门对校园及周边治安乱点和重点隐患进行专项排查整改,加强了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10.安全教育工作

今年暑假,学校在《给全体学生家长的一封信》中要求家长在暑假期间抓哈好“安全”。让孩子提高安全防范意识。请家长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杜绝孩子到有安全隐患的地方玩耍。对楼道、阳台、楼顶晒台等进行安全排查,杜绝摔伤、坠楼等事故的发生。杜绝孩子独自外出,教育孩子严守交通规则,不玩火,不玩电,不下河戏水,防止车祸、溺水等事故的发生。

二、经验做法

我校在7月20号左右,分版块召开了新学期工作研讨会。各个部门对下学期的工作进行了设想,形成20xx年各部门暑假工作菜单,并且利用暑假进行具体筹划,8月29日召开行政会交流相关菜单工作。确保开学前出台2018年秋学期学校工作项目意向书。

第10篇

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2020年秋季开学专项督导检查的通知》要求,xx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牵头,联合州公安局、州消防支队组成专项督导检查组,于8月30日至31日对全州各县市及州直属x所学校(幼儿园)2020年秋季开学工作及“护校安园”行动落实情况进行专项督导检查,现将督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总体情况

xx共有各级各类学校xx所、农牧区教学点xx个,其中电大x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x所,特殊教育学校x所,普通高中xx所(含民办xx所),九年一贯制学校x所,初中xx所,小学xx所,幼儿园xx所(含民办xx所,其中xx所为新建幼儿园)。此次督导检查,是在县(市)教育局、各学校(幼儿园)全面自查的基础上进行的。从抽查到的学校看,各学校、幼儿园均能按照国家教育部、自治区教育厅相关规定按时开学。学校(园)领导和教师提前2到3天到校(园)上班,各校(园)对新学期开学工作准备充分,师生到位及时,后勤保障有力,安全管理到位,办学行为规范,教学秩序井然,各项工作快速步入正轨。

二、主要做法及特点

(一)开学条件保障情况。

一是全州所有教职工,除极少数病假(产假)之外,所有人员全部按时到岗;所有惠生政策全面落实,没有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生活困难或学习困难而失学,如:xx县除外出培训与请病假老师外,其余老师8月19日全体到岗,

8月20日学生全部到校正式上课,各项工作有条不紊。xx镇双语幼儿园8月28日全体教师按时返校,学生陆续报名。无一人因家庭困难、生活困难或学习困难而失学。

二是本学期教材基本按时到位,教辅资料严格按照学生自愿、一课一辅的要求征订,没有强制学生征订现象,如:xx县所有教辅材料都是学生自愿征订购买。

xx县各学校严格实行教辅材料“一科一辅”制度,各科教辅资料先报教务处审核,最终经主管领导签字同意后学校统一做好无偿代购服务,无从中牟利行为。

三是所有学校(特别是寄宿制学校)各项后勤保障运行良好。

四是各地各校认真落实了《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做到上墙、入屏,对学生开展了以爱学习、爱祖国、爱劳动“三爱”教育和节粮、节水、节电“三节”教育及开学安全教育,通过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完成了必读篇目的学习。

以安全教育、爱国教育、养成教育、遵纪守法等主题开展“开学第一课”主题班会教育活动。

五是所有不足100人的小学或教学点均按省定标准落实了公用经费,不存在经费截留问题,确保了此类学校的正常运转。

六是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得到落实。

体育、艺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按规定开设,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统编教材按照中央要求,在全州起始年级实现全覆盖使用。双语学校能够按照自治区今年新修订的课程设置方案开设课程。义务教育小学科学一年级教材已经按照教学用书要求在所有学校开设课程。小学书法作为必修课程,都已开课。

七是制定义务教育阶段消除大班额专项规划年度实施计划,建立了消除大班额工作台账,各中小学校均未出现超过xx人以上大班额情况。

八是各地各校均对学校网络、多媒体设备、教学终端等各种教学设施设备及生活设施设备进修了检修维护,饮食、住宿、水电暖等各项后勤保障工作均已到位。

(二)中小学校舍安全管理情况。

督导检查组对各学校校舍安全隐患进行了拉网式排查,不留死角;学校校舍安全档案健全;校舍安全管理制度健全,能定期对校舍进行安全隐患排查,落实到位;不存在D级危房。

(三)食品与饮水安全管理情况。

各寄宿制学校开学前均按要求进行了学校食堂的清扫,对餐具和蓄水池进行了清洗、消毒,粮油蔬菜等食材从正规渠道购买,保证了学校食堂食品采购运输、储存、加工等各个环节不存在任何安全隐患。

(四)校园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情况。

一是在学校“三防”建设方面,重点落实了公安部、教育部《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防范工作规范》,按照规范要求配备了保安员、增设了防护器械,视频监控全覆盖。

寄宿制学校基本配备了专职宿舍管理员,进一步健全完善了安全制度。如:xx县教育系统高度重视维护稳定安全建设,前后分x批总计投入xx万余元用于购买安防器械、防盗网、安检仪、防护窗、隔离桩等器材及相关建设。

二是加强了重点领域的安全管理。

对学校各功能室、锅炉房以及建设工区、人员密集地区等一切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场所进行了全面排查,对存在的安全隐患建立整改台账、明确了责任人、整改完成时间并实行责任追究。绝大多数学校(园)各项安全制度齐全,通过国旗下的讲话、开设“安全教育第一课”、知识专栏等形式,扎实开展交通、消防、防震、用电、上下楼梯、流行病预防、食品卫生等多方面的安全教育,内容丰富,记录翔实。

三是为了防范非法入侵校园导致学生伤亡,学校做到了安全工作规章制度健全、管理措施有效。

进一步加强门卫管理,完善校园警务室建设,落实值班巡逻制度以及校外人员、车辆出入校园询问登记制度,中小学、幼儿园上课期间实行封闭管理,严格学生上下学时段的安全防范,寄宿制学校做好夜间值班和巡查。

四是校园欺凌和暴力治理情况:各校集中对学生开展了以“校园欺凌治理”为主题的专题教育,建立了学校安全风险预防、管控与处置制度和工作制度;

认真开展了矛盾纠纷排查,积极发挥学生安全员的作用,有效防范了校园暴力和校园欺凌行为。如:xx县采取“日查周报”的方式每日专门安排领导带队教师巡查校园安全,每日祥实记录巡查情况,每周上报本周情况,发现问题立即妥善处理,化解矛头性问题,防止在校园内发生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

五是在校园周边防控方面,联合公安部门深入开展了“护校安园”活动,规模学校和大部分寄宿制学校设立了警务室或警务联系点,上下学高峰期所在地派出所安排干警定期进行巡查,同时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聘请公、检、法、司部门专业人员担任学校法制副校长或交通安全辅导员,定期到学校开展安全法制教育。

各校制定健全舆情信息分析安全预警快速反应和排查化解联动处置机制和工作责任制,加强安全保卫工作队伍建设,成立护校队定期开展安全应急演练工作,经常性对师生开展法制教育、公共安全教育和反警示教育。

六是对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开学初各校集中对学生开展了安全教育课,以突出地震、交通安全、消防安全为重点,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应急疏散演练。

(五)农村学前三年免费双语教育工作。

xx新建幼儿园xx所,总建筑面积为xxx平方米,总投资xx亿元,现已全部竣工验收合格,内部设施已全部配备到位。通过县市自聘、公开招聘等多种方式,已配备农村双语幼儿专任教师xx名,保育员xx名、后勤人员xx名、安保人员xx名,保证了每所幼儿园达到了“两教一保”的配备标准,全部达到开园条件。2020年6月23日,xx市xx镇xx村双语幼儿园首次开园,8月25日起全州农村双语幼儿园陆续开园,8月30日实现了全部开园,已有xxx名幼儿在新建农村双语幼儿园报名,实现了全州xx名农村适龄儿童就近免费入园的目标。

自治区统编学前教材8月底陆续配发到位。8月初将自治区农村双语幼儿园《课程设置方案》《教育指导纲要》发放到全州全县市各幼儿园,按照要求设置课程计划。如:xx县于8月17日-19日在xx县初级中学、xx镇中学分三次对全县xx多名教职工开展了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政策继解读及政治政策、国语教学、保教管理等培训,并制定规章制度,明确责任分工。

(六)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全覆盖工作。

紧紧围绕“确保3至5年内基本实现学前和义务教育阶段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全覆盖,到2020年少数民族学生基本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制定了规划方案。围绕“2020年秋季学期起,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全面实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做好了师资配备,强化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做好了教学准备,保证了“幼小衔接”“小初衔接”。力争2至3年内全面推行初中起始年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与全区同步实现双语教育全覆盖目标。对xx双语教师每周两节国家通用语言培训学习、假期20天培训。每年进行国家通用语言口语测试。紧紧围绕双语教育质量提升,制定了一系列质量提升制度,研究落实管理措施、质量监测、教研指导、包联帮扶、教师队伍管理及培训提升等工作。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被抽查学校来看,开学总体情况良好,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个别学校存在安全隐患。

xx市九中正门教学楼未办理消防手续,消火栓官网无水,整个学校楼的防火门未灌浆沙子,2号教学楼消火栓漏水,三化标识未贴;新教学楼的消防水泵房设置在楼前操场下面,如果需要维修或紧急情况处理不方便,大门口值班室未安装视频监控、危爆物品管控平台欠费,办公楼一楼西侧、二楼楼梯间内的配电箱未上锁;危化品管控平台欠费不能正常使用;应急预案生硬,未能及时修订,操作性不高。

xx市五小新教学楼的消防控制柜没接电,系统有故障未排除,老教学楼需要加一些消防安全标识和应急照明灯,警卫室电箱未上锁;未建立校园防欺凌和暴力的档案;液化气钢瓶摆放在食堂通道处。

xx镇中学应急照明灯在刷墙的过程中涂料覆盖,影响正常使用,个别应急照明灯不通电,无法正常使用,危管平台欠费;饮水机没有定期清洗、消毒;应急预案操作性不强,未能及时修订;教学楼消防水栓未供水;危化品管控平台欠费不能正常使用。

xx小学教学楼正门视频监控有盲区,视频存储报警。应急照明灯在刷墙的过程中涂料覆盖,影响正常使用,个别应急照明灯不通电,无法正常使用;灭火器未按要求摆放;视频监控硬件故障,存储时限不够;应急预案操作性不强,未能及时修订;食堂留样柜未上锁;食品操作间未安装灭蝇灯;食材进货凭证登记信息不全。

xx镇小学视频监控未全覆盖;学生有翻越大门的情况,集体活动时值周生未发挥作用;草坪有一处井盖损坏;食堂库房未安置挡鼠板,洗菜与洗肉盆混用;配电箱未上锁;应急预案操作性不强,未能及时修订。

xx镇双语幼儿园存在的安全隐患为:灭火器未按要求摆放;配电箱未上锁。

(二)个别学校后勤保障不到位。

个别学校的部分电教设备(师生电脑,班班通设备等)老化;虽然网络做到了光纤进班,但学校开通的带宽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教育教学的需求。有些学校由于短期内学生人数增长迅速,规模太大,致使学校原先配备的教学设施设备满足不了现在的教育教学需求。如xx市九中,其理化生实验室及仪器不够用,班班通设备还缺近x套。

(三)学校信息化工作开展氛围有待加强。

信息化没有很好地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师生信息化素养不高。教师培训机制不够完善,县市组织开展本辖区教师信息化培训少。信息化设备利用率偏低。学校信息化资源短缺,不能很好地实现资源共享。

四、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开学保障工作。

一是做好条件保障工作。

进一步落实工作职责,切实做好校园校舍、教学设施设备和生活设施设备的修缮维护,保障学校正常教育教学。

二是做好控辍保学工作。

加强与扶贫、民政、残联等部门的协作,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农村留守儿童以及家庭困难和特殊教育学生关爱工作,加大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力度,进一步将学生资助政策落实、抓稳,确保适龄儿童不因学习困难或家庭困难而辍学。

三是推进学校精细化管理。

着力解决学校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全面提升学校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精细化水平,在加强教学管理的同时,进一步改善师生学习、生活条件,增强服务意识,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二)进一步强化学校安全工作。

一是加强校园安全风险防控。

全面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的责任机制,把安全稳定工作分解到岗、具体到人,加强学校技防设施建设,加大校园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力度,切实做好防溺水、上下学交通、校园欺凌、消防、食品卫生等重点领域安全治理,尽最大努力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

二是加强校园周边综合治理。

积极协调、配合有关部门完善校园周边交通标志和交通安全设施,完善警校联动机制,落实“高峰勤务”模式,动态掌握校园周边地区不稳定因素,加大整治力度,努力消除安全隐患。

三是加强安全教育。

创新安全教育形式与载体,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安全教育课程化、安全演练常态化、安全管理制度化,普及预防各类安全事故的基本知识,切实提高广大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应急自救能力。

(三)进一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一是改善基本办学条件。

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满足教育教学和生活的基本需要。

二是统筹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一体化。

做好城镇学校布局规划,努力办好乡村教育,推动城乡教师交流,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