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4 17:27: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科学技术观的主要内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公共管理;政府管理;科学技术;定位研究;自然科学
1概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要逐渐走上创新型的发展道路,这就需要我国从中央到地方重视对科学技术的管理。在对之前我国学者就政府对自然科学的管理中,我国很容易就可以看出其研究主要以科研活动为主要出发点,从而扩展到科学管理的探讨上来。这样的研究方式是有一定偏差的,很容易导致我们产生对科学技术管理过于狭隘的看法,难以全面地进行认识。就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极大的推动力来看,我们需要站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宏观角度去看待政府对科学技术的管理。第一,政府必须要认识到对科学技术管理的重要性,认识到科学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对其有高度的重视;第二,政府必须要认识到自己当下对科学技术关系的问题,例如管理的内容应该有所拓宽,管理的方式应该改变为服务型的管理,将政府对科学技术的管理进行重新定位管理,从而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2公共管理角度下的政府自然科学管理
2.1公共管理的概念公共管理就是对社会公共事物、公共基础设施的管理行为。公共管理是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成员范围内对社会的公共事物进行管理的过程,公共管理是一项公共性的活动,社会性的事务。简单概括来说就是,社会公共组织或是其他社会组织对社会成员进行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管理,从而推动社会整体协调发展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对公共事物和公共服务的管理具有社会型、动态性、层次性三个特点。
2.2公共管理方面就政府对科学技术管理活动的理解在我国进行了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社会经济进入一个飞速发展阶段,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并且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越来越大。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国政府必须改革管理方式,从原先的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从而使得政府的管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解放,从而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建立和谐社会,促进社会转型。而且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利于加强我国的军事、国防实力,加强我国的教育水平,提高我国人民的文化素质。我国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进行社会文明建设、农业建设、工业建设、国防建设、教育事业建设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且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也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但是科学技术具有很强的不可控性,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越大,政府对其管理就越具有难度。政府作为公共事物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和管理者,需要加强对科学技术的管理,使得科学技术的贡献向经济、文化、国防的方面发展,所以正确引导科学技术的功能是政府管理对科学技术管理的主要目标,也是政府管理对科学技术管理的核心内容。
3正确理性定位政府对自然科学技术的管理
3.1政府和市场二者之间对科学技术管理的平衡在我国的国情下,科研项目的资金支持主要来源于政府和私人企业,因此政府在对科学技术的管理时,需要找准正确的切入点才能促进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对自然科学技术进行管理时,我们需要就科技本身的性质将其划分为两类:一类为私人性;另一类为公共产品型。公共产品型的自然科技是基础性的科学研究,投入时间和研究成本较大,取得的收益较少,并且进行的研究规模也较私人的要大,所以公共产品型的科学技术是由公共资源投资而产生的,对于这一类科技产品政府就应该对其进行一定的监督和管理,政府在对其进行管理时,需要保证管理过程的公开性和透明度。而对于私人性的科学技术产品,其研究的出发点就是为了提高企业的收益,使得企业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这类科学技术产品中大多包含专利性产品,政府需要对其进行一定保护。因为不同科学技术研究的特点、目的不同,所以采取的管理方式也不能一刀切。在管理中,必须要政府、市场两只手结合,对各自管理范围、内容、方式做出明确的划分。政府在管理中要做到不错位、不超位,对于政府可管可不管的方面就交由市场进行管理,这样的管理方式有利于保证科学技术发展的活力,使得科学技术在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下发展,从而促进其进步。
3.2充分理解科学技术管理工作在政府公共管理中的重要性就我国之前对科学技术的管理来看,其地位主要被看作是类似于医疗卫生或者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管理地位,把科学技术管理归纳到社会事业管理范围内。如今,我国科学技术研究主要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科研时间不断缩短,与其相关的利益链接也越来越多,从而导致科学技术不如原先的纯粹,难以和地区经济发展相融合。但是科学技术发展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仅为社会各方面提供了发展的推动力,加快了社会财富积累的过程,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从而改变了政府传统的管理方式,科学技术作为国家综合国力的主要内容,政府需要对其加强管理。科学技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不断扩大其研究范围,其在经济、工业、农业、文化、卫生等方面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发展机制,这种发展机制对政府传统的管理方式提出了一定挑战,所以我们在改革政府对科学技术的管理中,必须对科学技术进行一个准确的定位,政府需要在宏观经济、财政等方面做出相应的改变,改变原先单一的管理方式。在政府中设立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从产业、社会方面对科学技术进行管理,从而提高政府对科学技术的管理,促进自然科学的发展。
3.3确定科技管理在政府公共管理体系中的地位我国在之前对科学技术的认识主要是将其归纳到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认为其和这些公共事物可以采取同样的管理方式,科学技术管理被纳入社会事业管理。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研究周期逐渐缩短,其利益相关者也逐渐扩大,科学技术和其他方面之间的影响度和融合度也越来越高。如今,科学技术已经对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卫生、国防等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和这些领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其不仅仅为这些领域提供智力支持,还促进了管理方式的改变和革新,从而促进了社会经济分发展,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虽然政府需要对科学技术进行管理监督,但是科学技术对于政府公共管理的影响也逐渐增大,尤其是对我国的国防方面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的特殊性注定其不同于农业、工业、卫生等领域可以独立存在,其逐渐发展为具有复杂的、综合性、社会性的领域,原有的政府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所以,要对科学技术在政府公共管理中进行正确定位,就必须要明确其在政府管理中的地位。第一,科学技术管理是政府公共管理的核心内容,在政府的管理中需要把对科学技术的管理提升到和经济、财政管理等同的地位,而不是将其等同于教育、卫生、社会等方面的管理;第二,政府下辖的各个机关单位,比如卫生、交通、教育、经济管理等部门,都需要将科学技术管理作为单位的管理重点,需要把科学技术融入到产业发展,区域进步来实行技能型管理;第三,政府对科学技术的管理需要中央和地方两个方面共同努力,需要和各个部门的科学技术管理部门相协调进行管理,从而形成全国性的、完善的科学技术管理体系。
3.4强调政府科学技术管理的区域特点我国地域辽阔,地方与地方之间的发展速度、发展特色不同,其社会经济发展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我国在进行科学技术的管理不能一刀切,应该就每个地方的发展特色来进行管理。但是我国对科学技术的管理并没有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不同的管理方式,管理方式死板,难以满足地方发展的需要。随着地方经济的不断发展,地区之间的差异性也不断提高,中央对于地方的发展、变化难以及时进行了解,国家就科学技术管理出台的管理措施难以同地区发展相适应,难以满足地区的发展需要。并且地方科学技术管理大多复制中央的管理方式,使得地方缺乏自身特色,没有就自身情况进行分析,难以最大化地利用地方资源来进行科学技术发展,从而导致人力、物力的浪费。所以政府管理要对科学技术进行正确的定位,就必须要重视地方的特色,从自身实际来对科学技术进行管理,不能做一刀切。
4结语
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体现的重要性都是不容质疑的,为了进一步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我国政府必须加快对科学技术管理的改革,需要从科学技术在公共管理的地位,其体现的作用来重新定位自然科学技术,对科学技术进行服务型的管理方式,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推动社会经济各个领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焕祥,段学民.公共科技管理理论的最新发展述评[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6).
[2]曹丽燕,马宪民,蔡齐祥.关于公共科技及其管理的几个问题[J].科技管理研究,2007,(5).
[3]孙斐,韩伟.自主创新导向型公共科技管理理论研究综述——基于演化经济学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3).
[4]刘太刚.对传统公共物品理论的破与立——兼论后公共物品时代的政府职能定位理论[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1,(3).
[5]王焕祥,孙斐.改革开放30年我国公共科技管理制度的演变与启示——基于演化经济学视角[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11).
在本学期的教学过程中,始终遵循"五育并举,德育为首"的原则,做好德育工作.地理学科具有极其丰富的德育教学内容,德育 教育又是搞好教学工作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形成良好学风的关键.现将德育工作计划如下:
一,结合国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本学期地理教学的主要内容为中国地理,蕴涵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素材.如辽阔的疆域,旖旎的风光,多彩的民族风情,使学生体会到社会主义祖国繁荣富强,蒸蒸日上.教学中,用美的语言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通过介绍科学家热爱祖国的事迹,介绍我国地理上的科学技术贡献,介绍我国现代的科学技术成就.讲述祖国建设的发展前景及其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进而豪情满怀,树立远大志向,好好学习,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二,结合本地实际,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
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的地理知识,了解家乡的地理环境和地理特点,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阐述地理知识,认识其存在的差异,同时培养学生探究,求实的科学精神,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结合乡土实际和特色,教育学生热爱家乡,立志建设家乡.并为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奠定基础.
自古以来,科学技术以一种不可逆转、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16世纪以来,世界发生了多次科技革命,每一次都深刻影响了世界力量的格局。从某种意义上说,科技实力决定着世界经济和政治力量对比的变化,也决定着各国各民族的前途命运。如今,必须认识到创新和超越是21世纪的基本特征。我们要时刻紧紧地把握这个时代精神。正如伏尔泰所说:“谁不具备这个时代精神,谁将承受这个时代的全部不幸。”
现在人们经常喜欢说:“要超越常规的发展”。这种超越当然首要或主要指的就是科学技术的超越。科学技术为什么能够超越常规地发展?这是因为科技的发展是没有国界的,是人类智慧的共同结晶。这对于后起的国家来讲,完全可以借鉴或继承已经发展起来的那些国家的科技成果,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并在吸收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再创新,开发出更新、更好的科学技术及其产品,进而形成自己的产业优势或优势产业群,并由此提高自己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从而实现自己对它国的超越。
这种由科技超越发展为国力的超越,在人类发展道路上已经不是构想,不仅有发展经济学关于“后发优势”的理论证明,而且更有世人皆知的活生生的现实。例如,18世纪产业革命是从英国开始的,当时科技中心是在英国,接着这个中心转移到德国,随后又转移到美国以及以后的日本、韩国等。
应把E=MC转换成企业创新和跨越的方程式
大家知道,爱因斯坦有一个著名的质能转换公式:E=MC。这个公式揭示了原子弹巨大威力的奥秘所在。该公式说明,一个很微小的物质M,可以在光速C中成倍地放大,产生巨大的能量E。这个公式完全可以转换成企业的成功方程式。式中E代表企业的业绩,M代表企业的物质基础,其中包括资本、资产、资金等,C代表在这些企业中从事经济和管理工作的能人及其创新观念和创新精神。企业的业绩大小,主要还不是取决于企业物质基础的厚薄,而取决于人们的能力及创新观念和创新精神,只要有了这种人及其创新观念和创新精神,就能爆发出惊人的能量,产生惊人的业绩。这种人越多,观念越新,精神越足,业绩也越大。当然这个公式还可以从企业放大到一个部门,或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直至一个国家。
二战结束后,在德国战场上,苏联看中的是财富,他们用火车、飞机将大批军工业设备和重要物资运往国内;美国人看中的是人才,他们当时采取强制性的手段带走了数以千计万计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其中包括研制V-2火箭导弹的负责人布劳恩等120名火箭专家。到了美国后,他们为了利用这些人的才能,以十分宽容的态度,不究既往,给以高薪和优厚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正是这些人,对战后美国高科技发展,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1981年苏联解体后,美国捷足先登,挖走了独联体近9万名专家,其中高级专家就有2000余名。到现在为止,在世界范围内,美国人拿诺贝尔奖的最多,如果查这些人的来历,绝大多数是外国人,其中包括中国人,如李政道、杨正宁、丁肇中、李远哲等。至于说在太空界、物理界、建筑界、经济界、政界等,华人专家难以数计。在美国的著名大学里,有1/3的系主任是华人。可以说,在美国科技界,华人学者和科学家真是群星璀璨。目前,美国的政策,仍坚持广招天下人才。除了用上述的软硬兼施的手段抢夺外,还包括以下一些方法:一是修改《移民法》。通过修改后的《移民法》,每年留出2.9万个移民名额,引进外国的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专业人才。对于这些人,一律优先入境。二是用重金收买。在美国人眼里,人才就是金钱,一旦发现他们所需要的人才,能抢就抢,能挖就挖,抢挖不来的,不惜用重金收买。据统计,截止1992年底,英国航空界有千名高级工程师和设计师被美国人买走。三是在国外建所(院)。在国外投以重资建立各种科研院所,吸引外国科研人才为自己服务。四是在国外办各种培训班或培训中心,吸引国外科研人员参与,为本国科技发展服务。
由此不难看出,在美国几乎每个炙手可热的领域,都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国的才子,各显神通地为他们创造科学、创造技术、创造财富。如果用的话讲,美国人正在最大限度地榨取世界上最有智慧人的血汗。
有了人才,就会有技术,因为技术是人创造出来的。有了人才和技术,也就有资本。因为目前在这个世界上有大量的过剩资本正在寻找它有利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它们会自行地向有人才、技术方向集中。这三者都有了,并实行有机的结合,这些企业就会在它所在的地方神速般地发展起来。当然,其中人才起决定的作用。这就是今天美国所以能在经济发展水平上达到如此高的程度,以至执世界之牛耳的重要原因。
中国必须在科技领域实现全面的创新和跨越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众多主要经济指标名列世界前列。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是经济大国、但依然不是经济强国,中国经济增速很快,但主要是靠资源等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张,靠粗放型发展取得的,而这种方式不可持续。现在,世界发达水平人口全部加起来是10亿人左右,已经造成世界资源如此的紧张和恐慌,如果中国13亿多人口也进入现代化,并以他们的方式来消耗资源,老路就显得走不通了,而新路就在科技创新和跨越上。
中国在21世纪能否实现科技发展的超越,而后再实现综合国力的超越?这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又必须认真关注的大问题。应当承认,我们落后是事实,也无后悔之必要。目前至关重要的是今后我们有没有赶超的精神和决心以及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勇气。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科学技术的确正在突飞猛进的发展,有些科技已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如“两弹一星”、多复变函数论、陆相成油理论、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等成就,高温超导、中微子物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纳米科技、干细胞研究、人类基因组测序等基础科学突破,超级杂交水稻、汉字激光照排、高性能计算机、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量子通讯、北斗导航、载人深潜、高速铁路等工程技术成果等,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为国防安全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也为中国作为一个有世界影响的大国奠定了重要基础。这一切都表明中国有能力独立自主地攻克尖端技术,进一步为攀登世界高科技领域的高峰打下坚石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在西学影响下的近代思想的发展特点;严复的思想及影响;龚振麟、李善兰、徐寿、华衡芳、詹天佑、冯如等人的科技成果及贡献;时期的新式学堂;维新运动时期的新式学堂与京师大学堂;清末新学制的制定和科举制度的废除。
2.能力方面:
(1)通过对向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思想界的教学,培养学生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以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科学技术成果的教学,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3)通过对洋务派和维新派兴办的新式学堂的教学,培养学生比较问题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对先进的思想家、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突出事迹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勇于面对挫折,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
(2)通过对“西学”影响下的思想,科学和教育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晚清的历史不仅是被侵略的屈辱史,更是不屈的抗争与探索的进步史。
4.学法指导方面:
(1)引导学生用列表的方式归纳“科学技术的成果”,训练学生列表归纳历史知识的方法。(2)指导学生阅读表格《洋务派创办的著名新式学堂》,并引导学生运用分项分析的方法归纳出洋务派的新式学堂创办的时间特点、学习的主要内容及培养的目标。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本课的重点是向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思想界和教育的变革。向西方学习是晚清文化的一个重大课题,这在思想界尤为突出。思想界本着向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宗旨,在向西方学习这个问题上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和选择取舍的过程。这一部分内容,不仅在本节,而且在第四章均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把握章节内容的关键。清末教育改革是在清政府主持下进行的,带有浓厚的封建性。然而,从总体上看,清末办学堂、废科举,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进程,是历史的进步,在近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学习这一内容,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2.难点分析:对“西学”影响下的思想、科技、教育的共同特点及成因的分析是难点。正确理解此问题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史料研习能力,以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上的难度相对较高。课堂教学设计
师:从1840年到1912年,这一段时期我们称之为清朝晚期。我们已经学习过了清朝晚期的政治、经济,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这一时期的文化。(板书第四章课题)首先,我们学习第一节(板书第一节课题)。“西学”,是指西方先进的科技及思想文化。以来,历史的沦桑剧变使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越来越痛苦的认识到,昔日他们眼中的“蛮夷”有着比中国传统的封建文化更高层次的文明。于是,他们走出狭窄的书屋,放开视野,去看世界,学世界,追赶世界。从而使晚清的思想、科技、教育在“西学”的影响下,开始了近代化的进程。
一、向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思想界
1.晚清思想界的发展及其特点
师:在前面几章,我们已经学习了近代思想界的各个派别,请大家回忆一下,各派提出各自主张的出发点有何共同之处?
生:(回忆并作答)
师:请大家阅读课文第137页介绍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小字,归纳出思想界向西方学习可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学习热点分别是什么?
生:(阅读后作答)
师:(出示幻灯)19世纪40~60年代工艺技术19世纪70~90年代“格致之学”19世纪90年代社会科学,政治制度从学习内容看,思想界在学习西方上呈现出什么趋势?
生:(讨论并作答)
师:大家回答得很对。请大家注意这三个阶段的起始时间,并联系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思想界会呈现出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特点?如果感到有困难的话,请参考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思考,同桌也可以讨论。(幻灯打出参考问题)①为什么各派会如此急切地向西方学习?各派向西方学习的具体背景分别是什么?有什么共同点?②70年代中国经济上发出了什么重大变化,这变化与学习内容的变化间有何联系?③学习热点出现根本性变化是哪一阶段,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生:(分析、讨论并作答)
师:大家说得都不错,给了我不少启发。现在我也谈谈自己的观点,这不是唯一的答案,仅供大家参考:在时代的呼唤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阶级结构的变化,思想界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呈现出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特点。在西学热潮中,贡献最大的是严复。
2.严复的思想及贡献
师:请大家阅读课文第137页至138页有关严复的内容,概括严复的思想及主要贡献。
生:(阅读课文后作答)
师:严复毕业于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神州船政学堂,反来又曾留学英国。所以他对西学的了解比康有为、梁启超更为系统、深入,对西方社会科学、政治理论的介绍也就更为全面。大家能不能联系当时中国面临的局势及思想界的状况,分析《天演论》所宣传的社会进化理论的进步意义?
生:(思考后作答)
师: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严复的社会进化理论的确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使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投身到维新变法的运动中去。《天演论》出版后,社会上许多人纷纷以“竞雄”、“天择”、“适之”为字,的“适”字也是取“适者生存”之意,可见《天演论》是何等深入人心了。随着思想界学习西方层层深入,随着经济的发展,晚清的科学技术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二、科学技术的发展
师:请大家阅读课文有关内容,并以表格的形式分人物、称谓、主要贡献三类归纳主要内容。生:(阅读并列表)
师:(检查并总结,如有条件,可选择学生做好的表格由学生自己到前面演示。或者由教师出示写有表格的幻灯片供学生参考。表格略)
生:(分析表格并作答)
师:科学家向西方学习呈现出什么特点,与思想界不同时期的学习热点有何联系?
生:(分析、讨论并作答)
师:同思想界的学习热点相一致,科技向西方学习也经历了由学习兵器制造到学习自然科学的历程,而且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有的赶上甚至超过了世界先进水平。那么,他们获得成功的奥秘是什么呢?请大家引用课文史实加以说明。
生:(讨论并作答)
师:大家讲得很好。他们不畏艰难、百折不挠、勇于创新、爱国图强,所以成就突出。他们的拳拳爱国之心尤其令人感动。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讲讲詹天佑的故事。(事先布置一个小组准备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故事,注意向学生强调爱国主义的角度及限定时间)
生:(作为小组代表讲叙故事,故事略)
师:正是由于詹天佑等杰出的科技人员把个人的努力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他们才会取得令西方人也不敢小瞧的杰出成绩。随着经济的发展,思想的进步,政治的变化,晚期教育也开始了革旧立新的过程,最突出的是新式学堂的兴办和教育和改革。
三、新式学堂的兴办和教育的改革
1.新式学堂的兴办
师:以后,清政府中较为开明的官员就提出改革封建教育的主张。课文向大家介绍了期间和维新变法期间的新式学堂。请大家阅读课文第141页《洋务派创办的著名新式学堂》表格,思考以下几个问题: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的教学内容及目的同以前相比有了什么变化?从时间看,其教学内容呈现出什么趋势?
生:(阅读表格,思考并作答)
师:请大家继续阅读课文维新运动期间的新式学堂的有关内容,比较一下,此时期创办的学堂比时期有了哪些变化?
生:(阅读课文,比较并作答)
师:随着新式学堂在教学目的、内容等方面近代化进程的加深,科举制度越来越不适应形势的需要,教育出现了重大的变革。
2.新学制的颁布和科举制度的废除
师:1904年,清颁布了中国近代第一个系统完备并付诸实施的法定学制——《奏定学堂章程》。我们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课文第142页的有关小字,大家边听边思考一个问题:对比封建学制,此章程的进步之处是什么?(学生朗读后幻灯打出有关封建教育的类型、阶段、内容的材料)
生:(一学生朗读小字,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朗读后学生观看幻灯并作答)
师:很好。这个学制的建立和实施,改变了中国长期封建式官学、私学、书院等的学校形式,在教育的类型、阶段、内容上均有了重大改变,顺应了教育近代化的要求,为近代形式的学校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这无疑是历史的进步。但这一学制又有它的局限性。请大家结合课文第142而插图《新式学堂学生用发辫当圆规画图作几何习题》,思考一下局限性是什么?生:(阅读插图,思考并作答)
师:为什么会带有浓重的封建烙印呢?
生:(思考并作答)
师:我把大家讲的归纳一下。清末的教育改革是在清政府的主持下进行的,其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就使近代教育在迈向近代化的同时带有浓重的封建烙印。此学制的颁行,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制度的形成。此学制颁布的第二年,1905年,开始于隋唐时期,实行了1000多年的科举制退出了历史舞台。科举制度的废除标志着旧的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完全终结。课后大家有时间可以总结一下科举制的发展史。
师:我们今天学习了“西学”影响下的思想、科技、教育。请大家概括一下他们在发展过程上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生:(思考、讨论并作答)
师:史学界称此现象为“西学东渐”,即西方的科学技术、思想文化逐渐向中国渗透。最终的结果是以资本主义思想文化逐渐取代封建主义思想文化。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近代化,这无疑是历史的进步。在动荡的近代中国,我们中华民族表现出了巨大的凝聚力,在不同阶段,各阶级的人们为了救亡图存进行了不懈的抗争与探索,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国家才会在危难中屹立不倒,在探索中不断进步。(课后作业:思考题——我们今天在某些方面向西方学习,那么我们应吸取古人哪些经验、教训?)
第二节新旧交替时期的文学、艺术和史学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史界革命”及其代表人物梁启超、王国维的主要贡献;甲骨文的发现;时期的爱国诗人;“诗界革命”和黄遵宪的诗歌;“谴责小说”;京剧的形成;上海画派和岭南画派。
2.能力方面:
(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引导学生总结新旧交替时期的史学、文学和艺术的主要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史界革命”与“诗界革命”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炼观点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对新旧交替时期,我国一批史学家、诗人、小说家、艺术家满怀爱国热情,努力反映社会现实、勇于探索和革新,从而推动我国近代文化发展的史实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创新意识。
(2)通过对新旧交替时期文学、艺术作品的介绍,培养学生对诗歌、小说、戏剧、绘画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意识。
(3)通过对新旧交替时期史学、文学和艺术成就的分析,使学生了解:我国近代文化的发展呈现出新旧交替的时代特点,从而加强学生对近代国情和近代文化推动我国社会转变的认识。4.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采用列表的方式,归纳史学、文学、艺术的主要成就,以利于掌握同类史实的共同本质和各自的特殊性。
(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第145页《冯将军歌》片断,使学生了解应从诗歌反映的内容、表达的感情以及表现形式上的分析诗歌特点。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史界革命”、“诗界革命”和“谴责小说”是本节重点。“史界革命”标志着我国近代史学的真正崛起,其代表人物梁启超是近代资产阶级史学的创始人。他提出的史学新理论猛烈地批判了封建史学,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王国维运用史学新理论在史学领域的众多方面取得了辉煌成果。学习这一内容,既有助于了解晚清史学的主要特点,又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研习能力及归纳问题的能力。“诗界革命”是维新变法运动在文学领域的反映,是那个时代的一股进步的文流。它在近代诗界的影响和取得的成就是不可磨灭的,对当时的社会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谴责小说”是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独有的反映,广泛触及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及进步意义。“诗界革命”和“谴责小说”在近代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学习这一内容,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2.难点分析:对“史界革命”和“诗界革命”特点与实质的理解是本节的难点。作为社会存在的反映,“史界革命”与“诗界革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即新旧交替。理解这一特点,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辩证分析的能力。因此,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受以往知识影响,学生可能会将这里的“革命”的含义与通常意义上的革命混同。而这里的“革命”,实质上是变革维新,是倡导者当年的特定用语。理解这一实质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教学难度相对较高。
课堂教学设计
师:上节课我们介绍了“西学”影响下的思想、科技和教育,这节课我们继续介绍这一时期的史学、文学和艺术(教师板书第二节课题)。
一、新史学和考古的成就
师: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资产阶级史学理论和史学著作纷纷传入中国,猛烈地冲击着中国封建史学的传统。在“卫种族,长国威”的呼声中,一些史学家向中国传统的封建史学提出了挑战,以改造旧史学、建立新史学为特点的“史界革命”在中华大地勃然兴起,新史学的代表人物是梁启超和王国维。梁启超是我国近代史上提出破除封建史学,进行“史界革命”,建立资产阶级新史学的第一人。20世纪初,他发表了《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两篇论文,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他的史学观点。在文章中,梁启超为旧史学列了四大罪状。请大家阅读课文第143页竖体字“梁启超为中国旧史学四弊”,概括主要内容,指出梁启超从哪些方面指出旧史学的弊端?
生:(阅读、讨论、作答)
师:梁启超从服务对象、内容、实质及指导思想上对旧史学进行批判后,鲜明地提出了他的史学新理论。书上列出了他最主要的观点。请大家阅读课文第144页相关内容加以概括。生:(阅读、概括并作答)
师:这两点对比旧史学新在什么地方?
生:(比较后作答)
师;这两点均有重要的进步意义。尤其是他关于探求历史发展规律的观点,是其新史观中最值得称道的地方。所以课文用一句话概括了梁启超的主要贡献——奠定了新史学的理论基础。新史学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是王国维。请大家阅读课文第144页的相关内容,思考王国维的贡献是什么?与梁启超相比有何不同?
生:(阅读课文、思考并作答)师:王国维运用新史学理论拓展了史学研究的领域。他开创性地研究封建社会无人过问的杂剧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一时期,史学上还有许多明显的进步。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第144页第一段介绍历史编纂体例的小字,其他同学边听边概括其主要内容。
生:(一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然后作答)
师: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史学从史学理论到研究领域到史书体例都有了重大的变革,因此,我们称之为“史界革命”。清末考古也取得了重大成就——发现了甲骨文。关于甲骨文我们初中已经学习过相关内容,请大家结合已有知识及课文第144页相关内容明确甲骨文的含义、出土地点、时期及发现甲骨文的重大意义。
二、“诗界革命”与“谴责小说”
1.时期的爱国诗人
师:期间,英国侵略者的“船坚炮利”,惊醒了一些爱国知识分子,他们探索新知识,关心时局,奋笔写出了不少爱的诗篇。请大家阅读魏源的《秦淮灯船引》,以及课文第145页小字第一段,归纳此时期的诗歌反映的主要内容。(附)《秦淮灯船引》片断:“二百余年桃叶渡,七万里外红毛刀。肯信围城忽尊俎,一夕千戈变干羽。百万金缯万虏欢,倾得蛟宫宝藏完。”
生:(阅读后作答)
师:期间的爱国诗人以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开辟了近代文学的新局面。
2.“诗界革命”
师:甲午战后,政治领域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
生:(回忆并作答)
师:维新变法运动在文学领域上的反应是“诗界革命”的兴起。“诗界革命”的代表人物是夏曾佑、谭嗣同、梁启超、黄遵宪等人。他们提出“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请大家据此归纳“诗界革命”的内涵、实质及局限。
生:(归纳并作答)
师:大家讲得都很好,我把主要观点归纳一下。“诗界革命”主张反映新的现实政治社会生活内容,在创作方向、创作内容上对旧的诗歌传统进行了重要的改革。但此时的诗歌并未完全突破旧的诗歌形式,未能实现诗体的真正解放,所以这里所说的“革命”的实质是变革维新。“诗界革命”中成就最大的是黄遵宪。(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第145页第二段介绍黄遵宪的小字加深对黄遵宪的认识。)黄遵宪是当时公认的诗坛名将,诗作颇丰,代表作主要有:(出示幻灯)《冯将军歌》()《哀旅顺》(中日战争)《乙亥杂诗》()《七月二十一日外国联军入犯京师》(八国联军侵华)
师:课文第145页还引用了《冯将军歌》的片断,我们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大家能不能根据幻灯内容及《冯将军歌》片断概括出黄遵宪诗歌的特点?
生:(思考并作答)
师:很好,正因为他用诗歌记录中国乃至世界的重大事件,出色揭示了民族矛盾,表达了反帝国的激情,所以他的诗被称作“史诗”。
3.谴责小说
师:请大家阅读课文第146页有关内容,概括“谴责小说”产生的背景、代表人物及作品;“谴责小说”的主要特色。(教师可适当补充代表人物及其作品的有关材料,最好课前发给学生,以便学生从中分析特色)
生:(阅读课文后作答)
师:“谴责小说”空前广泛地触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较充分地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是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活的写照。清末,西方名著开始翻译成中文。课文第146页介绍了著名的翻译家林纾。(请一位同学朗读)
生:(朗读课文)
师:晚清的艺术也有所创新,最突出的是新剧种和新画派的形成。
三、京剧的形成和著名画派
1.京剧的形成与发展
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146页相关内容,归纳京剧形成、发展的线索。强调乾隆年间,道光年间,同治和光绪年间三个阶段。)
生:(阅读、归纳)
师:晚清最卓越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是程长庚和谭鑫培。(结合课文第146页小字及有关材料介绍程、谭的有关资料。如有条件,可放有关唱腔的录音,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甲午战后,许多京剧更突出体现了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如《桃花扇》。(可简单介绍《桃花扇》剧情)
2.上海画派和岭南画派
师:随着对外开埠通商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上海和广州成为繁华的大城市。许多画家到这两地卖艺谋生,逐渐形成了上海画派和岭南画派,给中国美术界带来了重大变化。上海画派的代表人物是任伯年、吴昌硕。(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147页有关小字及绘画,领略上海画派泼辣、豪放、活泼、新鲜的风格,感受画家作品中蕴含的对国家、民族的关切之情)
生:(阅读、欣赏、讨论)
师:岭南画派的主要代表是高剑父。在艺术创作上,他大胆吸收西洋画、日本画精华,改变了中国传统画主要用线条表现对象的画法,侧重用水彩或水墨渲染来描绘形象,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师:请大家回顾一下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归纳史学、文学、艺术的共同特点)
生:(思考、讨论)
师:我来把大家讲的归纳一下,最重要的有以下几点:爱国、创新同时又新旧交替。当然,“新”是发展的主流。那么,出现这些特点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呢?
1市科技馆在促进科技文化进步中的作用
1.1要成为科技人员之家、农村科普带头人、厂矿企业和个体工商的知心朋友科技文化事业的进步不仅依赖于科技人员的无私奉献,而且要依赖于千百万个农村科普带头人、企业、个体工商的科学实践和科学素质的提高。市科技馆是科技人员之家,既要组织专业科技工作者围绕党和政府的工作中心开展专题调研任务,又要花大力气组织科技成果交流,真正把科技馆办成密切党与科技工作者,党与知识分子联系的阵地。市科技馆又是科技示范户之家,是企业和工商努力探索实现“转移”的机制和途径,向当地党委和政府提出科学可行的建议,特别要依靠科技示范户、企业和个体工商,积极探索运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落后技术的试点工作,为发展本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做出成果。
1.2要为科技人员参与主战场搭台市科技馆有科技人员多、力量强、技术层次高、服务范围广等多项特点,为科技人员参与经济主战场搭台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搭台的形式可通过组织科技人员论证对全市经济工作有推动作用的科技项目,攻关科技难题,结合工作中心献计献策,给党和政府在科技决策上当好参谋,让科技人员有用武之地。
1.3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作用市科技馆要从科学技术的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广泛而深入地宣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增强全社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科技文化意识,要大力宣传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弘扬沂蒙精神,深入贯彻执行科普法,用现代科技文化知识和科学文化观念去开拓人们的思想更新,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为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做出贡献。简言之,全方位地向经济建设、面向社会、面向科技人员,把科技馆办成高标准、高效益,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科普文化阵地是市科技馆工作的总要求。尽力发挥科技文化培训功能、科技文化咨询服务功能、科技文化贮存和辐射功能、科技成果和展教功能、青少年科技文化教育等五大功能,是市科技馆在促进科技进步中的主要作用。
2市科技馆在促进科学进步中如何发挥作用
笔者认为市科技馆主要是利用阵地的有利条件开展工作,以政府经济工作中心为导向,以普及科学技术为主要任务,以展览文化教育、科技文化培训、动手操作为主要形式,致力于促进科技文化进步的工作。阵地作用的发挥,关系到各级组织和社会各界人士对科技馆形象的评估。
2.1采取多种形式增强人民的科技文化意识当前,我国科普类文化设施分布不均,大都集中在一、二、三线城市县区,广大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几乎没有文化设施,这部分人民的科技文化意识普遍偏低,科普文化素质较城市相比差距明显。如何提高这部分人的科技文化意识迫在眉睫。我认为增强基层科普设施建设首位重要,而加强基层科普设施建设,地方政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每年财政都有专门的科普设施经费,因此,基层政府部门下大力气建设而科普设施才能从某种程度上减轻没有科普设施带来的负面作用,如建设基层科普画廊、增设科普图书室、阅览室,在每个农村、乡镇购买计算机,实现数字化科普等等。而诸如科技馆、文化馆、科协等科普宣传部门应不定期到基层进行科普宣传,创新形式,这样才能进一步提升基层科技文化能力[1]。前苏联是一个科技大国,尤其是航天技术是世界第一流的。可是经济发展令人失望。多年来,前苏联重尖端军事科学技术,不注重科技与经济的结合,致使劳动生产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效率不高。这说明先进的科学技术必须成功地用于用武之地,才能有效的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市科技馆利用社会各界人士到科技馆搜集信息、寻经问宝的热情,除了尽一切办法满足人们对技术和信息的需要外,还可以利用各种融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社会性为一体的图片、幻灯片、电影,利用节假日进行宣传,采取各种方式增强人民的科技文化意识。
2.2多渠道地将科学技术引入经济建设主战场市科技馆以骨干科技人员已有的技术为龙头,联合全市各厂矿企业、科技示范户,建立科技开发联合体,形成科技馆队伍的技术实力,最大限度地把科学技术的精锐力量吸引到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发挥技术交流功能,把科技馆办成科技文化中心。市科技馆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应以经济建设的中心环节和重大课题为凝结剂,组织部分学有所长、注重实践,具有崭新科技意识的科技工作者,采用论证会、恳谈会、茶话会等形式,针对全市经济工作中的实际提建议,开展学术交流和论证活动,既丰富了学术交流的内容,又为经济建设服务。发挥展览文化教育功能,把科技馆办成传播信息的阵地。市级经济与发达的沿海城市和特区相比,差距不仅仅是科技方面的原因,也有信息不灵的因素。科技馆在促进科技进步中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十分重视各类科技文化信息的收集,通过举办各类文化展览,发售各类科技资料,为广大企业、科技示范户提供信息服务,使科技馆成为传播科技文化信息的宣播台和信息库。临沂市科技馆于今年九月在特展厅举办了近几年来的科技成果展,展出了展板260块,成果图片3000多幅,成果实物和模型90个,参观人数达15万人次。展出中,科技馆注重与参展单位沟通信息,注重与农村科普带头人建立联系,突出了成果信息的宣传。通过这次展览,各厂家、科普带头人搜集了300多条有实用价值的信息,为乡镇企业和科技示范户生产中的科技与经济结合起到了促进作用。部分科技县区乡镇参观成果展览后谈体会说:“科技馆为我们牵线搭桥,我们是千金难买。”
市科技馆的展览文化教育活动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因此展教工作要科学组织,注重实效,首先在展板构思上要达到抬头看展板,低头看实物,动手可演示的生动、活泼、形象逼真的效果;其次在文字编辑和美术设计方面尽量应用特殊技巧,使其通俗化,形象化;其次展出形式要以图表、模型、实物、演示器具相结合的办法,使声、光、电、录音、录像、影视等手段有机地配合起来,以突出展览的主题内容。发挥培训功能,把科技馆办成青少年科技文化活动中心。市科技馆诞生,为青少年的科技文化活动提供了科学实验的天地,极大地丰富了第二课堂的内容。这些活动紧密结合青少年学生的特点,以“发明创造比赛”、“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七巧科技竞赛”、“数学奥赛”、“信息学奥赛”、“英语大赛”等科技活动为主要内容,以小实验、小考察、小发明、小制作为主要形式,培养了广大青少年“爱祖国、爱家乡、爱科学”的兴趣和良好风尚,从科学实践中加深了对科学技术伟大力量的认识。实践证明,哪里有科技馆,哪里就成为青少年科技文化活动中心,对于推动科技进步,都将产生明显的作用。
全民文化素质水平提升彰显我国文化软实力水平,如何全民提升文化素质形式、措施等都需要进一步探讨,我认为,科技馆作为宣传科普知识的阵地,通过创新形式、举办活动等形式,让更多的人知道科普就在身边,想要了解的知识就在科技馆,这无疑是一种重要形式,因此,市科技馆在促进文化进步中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张瑞霞 单位:临沂市科技馆
摘 要 随着我国足球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内部运行机制转换的发展,足球界正面临着社会对足球水平的期望值与实际水平的强烈反差所构成的主要矛盾。因此,尽快提高我国的足球竞技水平已成为当务之急。提高一个国家足球水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基本的还是对足球队的训练。为了将足球训练的水平跟上世界足球强国,就必须为足球训练创造更好的环境,制定出更加符合运动科学的训练方法。即走向足球训练的科学化之路。
关键词 足球训练 科学化 足球技术
随着竞技水平的迅速提高,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世界科学技术飞跃发展,人们更加认识到只有广泛地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指导训练,才有可能获得理想的训练效果。于是人们不再满足于仅按师徒相传的经验进行训练,而是纷纷运用新理论、新思想、新的科学技术和仪器设备、新的方法和手段,去探求足球竞技水平更快的提高,这就是世界足坛方兴未艾的足球训练科学化的总体发展趋势。
一、足球训练科学化的科学基础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已成为当代社会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特征。现代足球的发展,同样也依赖着新科学技术。现代科学技术在足球训练领域广泛地介入与移植,大大促进了足球训练科学化的进程。比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介入(运动医学、运动生理学;体育社会学、体育经济学);数学科学的介入(定量的数学方法、体育统计学);信息科学的介入。由于信息科学的介入,使足球训练信息的收集、存储、加工、传送能力大大提高;技术科学的介入(生物工程技术、激光技术、通信技术、空间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
二、足球训练科学化的实践基础
(一)足球训练实践经验的积累
现代社会生活中,竞技体育地位的明显提高,各个层次、各个领域中竞赛活动的空前活跃,促使足球训练实践的迅猛发展,使人们进而也从中积累了异常丰富的实践经验。如巴西、阿根廷、德国、意大利、英国都拥有一大批的足球训练专家,他们从事足球训练达几十年之久,对足球训练过程独有的驾驭才能,是人们探索足球训练规律的宝贵财富,为足球训练科学化进程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二)教练员知识水平的提高
现代足球训练对教练员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许多足球强国都实行了教练员培训和考核制度,要求教练员必须获得相应的学历,具备必要的知识,才有资格担任一定级别的训练工作。教练员知识水平的提高,为足球训练科学化的实施提供了实践的可能。
三、足球训练科学化的基本内容
足球训练科学化是指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及先进技术组织实施并有效地控制足球训练全过程,进而实现理想目标的动态进程。足球训练的全过程是一个由直接或间接影响足球技术水平的因素所构成的复杂的多层次系统。主要内容包括:科学选材;科学的训练计划;良好的训练环境等。
(一)科学选材
运动员选材是运动训练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过程分为初选、专选、精选三个阶段,其中初选最关键,尽可能把先天条件优越的少年儿童选进行科学训练。
我国从1980年开始进行科学选材研究,至今制定了我国足球等多个运动项目优秀运动员的形态、素质、机能、心理等方面的选材评定标准,它对我国足球训练选材工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选材应在科学诊断和预测的基础上进行,通常采用多因素分析法进行最优化选择。
(二)科学地制定训练计划
训练计划是对未来的训练活动预先做出的理论设计,描绘了球队从现实状态向目标前进的通路。现代训练内容已由过去的身体、技术、战术训练内容,扩大为包括智力训练、心理训练和作风训练在内的六大训练内容。它体现了现代训练已由“体力为主型”转为“体力与智力结合型”,实现了体力、智力、心理和技能综合训练的内容体系。
(三)良好的训练环境
足球训练系统经常受到来自社会环境、生活环境、生态环境及比赛环境等多方面的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足球训练的科学化不仅要遵循训练的客观规律,还要解决好周围环境对足球训练比赛系统的影响。现代采用的“模拟训练”、“针对性”训练就是一些具体的方法。同时,排除环境因素的不良因素影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员本身在训练比赛中的自我控制能力。
四、足球运动的科学研究
足球运动的科学研究工作是足球训练科学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运用科学的方法探索足球运动的过去、现状和发展的客观规律。足球工作者应掌握这些客观规律,指导足球科学训练,不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一)科学研究的内容
足球运动科学研究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下列几个方面: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研究;情报信息的研究;运动营养的研究;运动后恢复疲劳的研究;规则、裁判法的研究;竞赛制度及编排的研究;教练员的研究等。
(二)科学研究的形式
足球运动科学研究的形式有多种多样,常用的有:撰写综述性,即进行专题研究的入门途径,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形成自己的思路和体系;专题文章,是针对足球运动中某一问题,进行专门分析阐述,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对足球运动的实践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调研报告,是在足球训练和比赛中有针对性地深入研究,以揭示问题的实质和探讨其发展规律;论文,论文是指对足球运动领域中的某些问题进行专题分析研究和科学论证,指出这些问题的本质特征及其客观规律。
综上,结合足球训练的科学理论和先进实践经验,将其融入我国足球的文化中,创造出适合本国足球运动员的科学化训练方法,是振兴我国足球事业的重要途径。此外,也必须看到与世界上足球强国相比,我们训练水平的落后,因此,足球工作者在结合国外的先进训练理念情况下,必须从足球训练的最基层开始改革,即深入学校体育的研究中去,只有将足球训练的科学化理念扎根于足球运动的基层,才能使其在我国足球的沃土中开花结果,真正使中国足球走向科学化训练之路。
参考文献:
[1] 田麦久.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
内容摘要:基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的认识以及对企业创新文化作用机制的分析,本文认为,企业创新文化的培育应该在全面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挥企业和政府两个方面的作用,基于此本文构建了创新文化的结构体系。
关键词:创新文化 创新 企业发展
创新不是简单的线性过程,它是一个复杂的、包含若干因素的相互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社会的创新文化是整个创新能力提高的关键,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动力和核心。
创新文化的结构体系
(一)基于文化发展的创新文化渊源
创新文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创新时代的产物。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整体文明先后孕育了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两种重要的形态。人文文化将贯穿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是人类文化的基础。科学文化则是在人类社会步入工业经济时代后,伴随着商品生产发展产生的对技术的呼唤以及市场交易的出现对法治的要求而产生的。随着工业经济形态的高度发展,知识经济形态发展起来,创新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最终引领了创新时代的到来。创新时代的发展反映到文化上来就是创新文化的构建。
创新文化是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融合基础上的提炼和升华。人文文化尊重人的价值,强调依靠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文化尊重科学技术的价值和作用,强调依靠科学技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而创新首先需要冷静的思考、深入的研究和艰苦的探索,需要尊重科学自身发展的规律,这是科学文化的主要内容。创新也需要一种追求卓越的冒险精神,需要充分发挥主体的创造性、积极性、主动性。进行创造性地思维,做出创造性的成果,这又是人文文化的表现。
(二)基于创新主体的创新文化层面
创新文化是对创新具有导向和牵引作用的文化,是各种创新活动所赖以进行的文化环境,具有明显的层面性。创新文化层面应该依据不同的创新主体要素划分为三个方面,即反映国家意志的创新制度层面、体现个人倾向的创新精神层面以及凸显企业行为的创新实践层面。
作为创新主体要素之一的国家政府成为创新文化组成部分的途径是创新制度的构建,包括宏观上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及微观上创新人才计划、创新金融支持、知识产权保护等激励制度在内创新制度的建立,这些将作为创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创全社会的创新氛围。作为创新主体要素的个人,不仅包括科研机构、企业及大学的创新人员,还包括企业家以及民间的创新个人,他们是创新活动真正的实施者,其价值观、精神状态和创新倾向是决定创新活动顺利实施的关键,当然也是创新文化的重要层面之一。企业是公认的最重要的创新主体,除了体现在个人创新精神层面的企业创新人员的创新精神和企业家精神以外,企业在创新文化中的作用层面主要体现在其实践性。创新文化是一种行为文化,企业创业实践是基于创新的行为过程,创业意识是创新文化的重要层面。
(三)基于创新特征的创新文化因素
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基于这一定义的创新行为有着鲜明的特征,这些特征对促进创新的文化因素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构成了创新文化的主要内容。
创新具有新颖性,其过程是新领域的开拓过程,需要创新者具有“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这也是构成创新文化精神层面的关键要素之一。
创新具有系统性,创新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创新主体之间的通力合作。因此,创新需要创新文化制度层面国家创新系统的创建,也需要创新文化精神层面的互信观念和合作意识。
创新具有商业性,创新成果顺利完成转化才标志着创新过程的顺利完成,所以说创新过程也是创新成果商业化的过程,这就需要创新文化实践层面的企业创业实践,当然,创新文化制度层面的金融支持和市场准入的放宽也是必要的补充。
创新具有科学性,创新虽然形式上表现为标新立异,但其实质是求真务实,只有坚持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精神才能取得成功,这就需要创新文化的精神层面的内容包括尊重客观规律的严谨的科学精神。
创新具有风险性,首先创新不一定能够成功,而且创新成果不一定能够顺利转化,所以,创新文化的精神层面不仅要包括冒险精神、坚韧不拔的毅力,而且还需要全社会形成宽容失败的风气。另外,创新的风险性还在于其具有外部性的特点,这也决定了创新文化的制度层面必须具有知识产权保护的条款。
创新具有国际性,随着国际化程度的逐渐深入,创新还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国际性地区性机构的作用及国家间的技术创新合作趋势正逐渐加强,技术开发机构也呈现出多国籍化的趋势,这就需要创新文化必须具有兼容并蓄的开放意识(详见图1)。
创新文化的重要性分析
(一)创新文化的微观作用机制
一个完整的创新过程,首先应该是精神生产的过程,创意阶段是创新过程的发端。而创新成果必须成功完成转化(市场化),才能实现创新的经济价值,才标志着创新过程的完结。所以,创新过程在创意阶段之后还应该有一个生产阶段和创新成果转化阶段(图2 )。
创新文化对创新的作用正是体现在对创新过程的三个阶段:
首先,创新文化是创意生长的土壤,是创新的内在驱动力。创意是创新精神的生产阶段,合理的符合规律的创意是创新成功的关键。创新文化精神层面中的首创精神是创意生长的催化剂;良好的互信观念、合作与开放意识以及宽容失败的风气为创意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创新文化制度层面的知识产权保护则是创意顺利展开的重要法律保证。
其次,创新文化是生产过程的产品与工艺创新的要求,是创新活动的重要支撑。产品和工艺创新是创新的主要内容。产品创新是为了顾客和用户的利益而引进的新产品或服务。工艺创新是居于输入与输出之间的新工具、设备和生产的技术知识创造过程,可以提高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的效率。工艺创新涉及大量的工具、设备、人员和社会系统,关系到生产的整个过程,具有相对系统性,需要有纪律性的文化环境,这与创新文化精神层面的互信观念、合作意识是契合的;产品创新则相对独立,一般是独立于组织系统实施的。它需要独立自由的文化环境,这与创新文化的开放意识、坚持精神以及宽容失败的风气是一贯的。
再次,创新文化是促进创新成果转化的关键,是创新活动顺利完成的保障。创新成果转化是指为了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创新成果的商业化或市场化的过程,这对企业家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企业家的创业意识,而这又是创新文化精神层面和实践层面的主要内容。并且,创新成果的转化也需要政府在资金、市场准入、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领域的引导和支持,实际上也就是对创新文化制度层面的完善。
(二)创新文化的宏观重要性
首先,创新文化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客观要求,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创新文化是形成创新能力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著名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认为文化的优势是最根本的、最难替代和模仿的、最持久的和最核心的竞争优势,要加强国家的竞争力,最艰巨的任务之一,就是如何改变经济文化。作为先进文化和优秀的前沿文化的创新文化,这种作用当然就体现的更加明显。
其次,创新文化是企业实现升级转型的客观要求。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是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而创新显然是促成这个转变的一个重要前提。能否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关系到企业能否跟上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是决定企业前途和命运的重要问题。在这种新的竞争条件下,培育良好的创新文化,促进创新活动,对加快企业的升级转型、增强中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创新文化的培育路径
(一)政府要发挥积极作用,完善创新制度
政府在创新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构建科学技术创新的良好环境,促进创新,培植创新文化的土壤。首先,要建立开放、公平的体制机制。就开放来讲主要就是要建立开放的科研机制和宽松的科研环境。就公平来讲重点是确立公平竞争的机制。其次,要建立科技资源共享机制以及全社会的科学技术普及机制。着力于营造有利于创新者成长的良好环境和条件,为各类人才特别是那些“小人物”们提供更多公平参与的机会。再次,要建立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的良好制度环境和支持平台。通过资源、资本、技术等物化要素的自由流动,对民众的个体精神和价值观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推动优势的区域创新文化的形成和传播。
(二)营造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培育创新主体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也是创新文化的营造者和传播者,营造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是弘扬创新企业的重要手段。首先,要重视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富有创新精神的领导者往往会提供创新的方向,建立有利于创新的组织文化和气氛,鼓励个人的高度主动性,推行有效的多功能团队的协作和融合,促进整个企业的创新活动。因此,企业家创新精神是企业创新文化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其次,要重视企业员工的创新热情。一个成功的企业应该是创新者的乐园,企业不仅要为员工提供极为舒适和宽松的工作环境,而且其经理层要鼓励员工积极创新,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做工作安排。
需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创新文化的继承性特征是导致区域创新模式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具有鲜明特征的区域创新文化是解释区域创新模式差异的重要角度。创新文化的可塑性特征表明了政府在创新文化培育中的重要角色,需要进一步思考政府如何在创新文化培育中发挥作用。
创新文化、创新产业、创新体系的关系。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理解非正式制度如何在创新产业(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以及创新体系的成长中发挥作用,特别是进一步学结创新文化与创新网络的关系。
从大学的角度理解大学与创新文化之间的关系,进一步领会“大学――产业互动”是创新文化源泉。
参考文献:
1.柏林科学技术研究院著,吴金希等译.文化VS 技术创新[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2.孙国际.创新文化的渊源及其内涵的形成提炼与升华[J].科学新闻,2007-6-10
3.员智凯.从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构建和谐社会[J].广西社会科学,2006(4)
4.毛明芳.建设融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为一体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J].科学新闻,2007(3)
5.罗孝高.创新文化的基本模式与创新文化的建设[J].广西社会科学,2004(5)
6.辜胜阻等.区域经济文化对创新模式影响的比较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6(4)
7.弗朗西斯福山.彭志华译.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M].海南出版社,2001
8.金吾伦.创新文化模式[J].科学决策,2001(4)
9.陈劲.产品与工艺创新和儒家与道家文化的关系[J].管理学家,2006
10.袁望冬.论创新文化与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J].湖湘论坛,2006(6)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只要起好步,以后学习起来就比较顺利。
一、明确学习化学的目的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中学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它是古往今来无数中外化学家的科学研究和实践的成果。它编入了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无机物的分类及相互间的关系等知识;它充满了唯物辩证法原理和内容,它介绍了许多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和他们对事业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化学对工农业生产、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具有重要的作用,人们的衣、食、住、行样样离不开化学。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通过化学课的学习,要掌握一些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学会动手做实验的能力,为今后搞科学实验打下基础。
因此,通过化学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学到高中阶段系统的化学基础知识,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中外化学家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对科学的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及严谨学风的教育,而且还能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化学及其他科学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前要预习
上课前一天,要求学生抽出时间自觉地预习老师第二天要讲的内容。逐渐掌握先预习、后听课这种良好的学习方法。预习的好处很多:(1)它能强化听课的针对性,有利于发现问题,抓住重点和难点,提高听课效率;(2)它可以提高记听课笔记的水平,知道该记什么,不该记什么,哪些详记,哪些略记;(3)它可以节省课后复习和做作业的时间。通过预习时的独立思考和听课时留下的深刻印象,缩短课后复习和做作业的时间。
预习的方法是:(1)通读课文。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新课的基本内容与重点,要把自己看不懂的问题记下来或用铅笔在书上作一些记号,用以提醒自己上课时要集中精力和注意力,有意识、有目的地听老师讲自己不懂的问题,详细对比跟自己的想法有什么不同,这样就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2)扫清障碍。在读课文了解了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联系已学过的与之有关的基础知识,如果有遗忘的就要及时复习加以弥补,这样才能使新旧知识衔接,以旧带新,温故知新;(3)确定重点、难点和疑点。在通读课文和扫清有关障碍后,在对新知识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思考课文后的习题,试着解答,在此过程中找出新课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如果有潜力,还可以做点预习笔记。
三、听好每堂课
听课是学习过程的核心环节,是学会和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课堂上能不能掌握好所学的知识,是决定学习效果的关键。功在课堂,利在课后,如果在课堂上能基本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课后复习和做作业都不会发生困难;如果上课时不注意听讲,当堂没听懂,那么在课堂上几分钟就能解决的问题,课后可能要花费几倍的时间才能补上。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活动,学生是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听课时,一定要排除一切干扰和杂念,眼睛要盯住老师,要跟着老师的讲述和所做的演示实验,进行积极地思考,仔细地观察,踊跃发言,及时记忆,抓紧课堂上老师所给的时间认真做好课堂练习,努力把所学内容当堂消化,当堂记住。
(作者单位 河北省阜平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关键词:数据库设计;软件工程;作用分析
1软件工程技术的相关背景和基本概念及原理
1.1软件工程技术概述
软件工程技术是一种新兴的信息工程技术,现已被广泛的运用在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软件工程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显著的提高了计算机水平和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将软件工程技术运用到数据库的设计过程中也是非常常见的。传统的软件开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从“高层概念”到“低层概念”的映射,以实现高层逻辑转变为低层逻辑。但是就大型软件系统而言,软件的开发工作涵盖的内容和范围更多、更广,包含了技术人员、相关技术、开发途径以及成本和进度等许多方面,所以可以将软件工程技术综合定义为是一类可以用来满足客户需求并以软件产品和工程为对象的学科,其应用原理包括计算机科学理论和工程管理原则,主要内容是设计模式、程序语言设计和数据库等方面。早期的软件工程技术开发模型主要为瀑布式,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开发模型已经逐步演变成为螺旋式的迭代开发,再到目前的软件工程技术敏捷开发,软件技术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越来越成熟。当然,不管是处于哪个时期,软件工程技术都要遵守采用科学的手段进行管理,同时通过合作的形式来提高软件生产效率的基本原则,国内外的许多专家和学者通过软件工程技术发展的过程总结出了许多新的软件开发方法,并由此诞生了软件工程学。软件工程学是对软件工程技术相关理论知识的归纳与总结,很大程度上解改善了软件工程技术的现状,但是由于软件工程学科本身具有理论性强、实践局限性较大的特性,致使软件危机仍然活跃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近年来,通过不断的研究与探索,软件工程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思想和方法,像软件再开发利用、软件自动生成器等等,推动着软件工程技术向自动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
1.2软件设计中的工程技术分析
软件设计中的工程技术主要包含的是软件的生存周期、规格说明书以及软件设计。其中软件的生存周期主要由要求分析、规格说明、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这六个环节组成。前两个环节主要是根据客户的要求来进行的,要求达到明确软件设计目的的任务,后面四个环节是针对计算机系统而言的,要求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来实现由之前两个环节确定的软件设计目的。软件开发的最终目的是为人们的生活服务,所以在进行软件设计的时候一定要严格执行软件生存周期中的要求分析和规格说明,也就是说一定要按客户的要求进行设计;规格说明书环节就是指把用户的需求输入并整理结果,从而得到软件的具体规格说明;软件设计环节就是通过计算机技术以及其它的一些硬件设备来实现规格说明书中的内容,最终实现软件的开发。
2软件工程技术在数据库设计中的实际应用分析
2.1用于分析数据库的可行性
使用软件工程技术,结合既有的计算机技术及人工控制条件,对数据库的经济效益、技术以及操作方便性等方面进行考察,从而实现对数据库设计任务可否完成的初步估计。在分析时要注意记录分析结果,整理并书写相关的可行性报告。
2.2用于制定数据库的开发计划
当数据库可行性的分析工作结束后,结合可行性报告,如果认为该项目具备很强的可行性,则可以开始制定该数据库的开发计划。数据库项目的开发计划内容应该包括有关人员的组成、人员的分配、项目进度、项目验收方式与验收标准和开发过程中的重点环节等等。除此之外,要注重用户界面的开发,只有方便、美观且友好的用户界面才会被客户接受,所以在数据库项目开发计划中应该包括用户界面的开发工作。
2.3用于分析数据库系统的需求
将软件工程技术运用于对数据库需求的分析工作,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数据的需求、运行环境的需求、系统性能的需求等等。通过分析数据库的需求,可以了解建立数据库需要的软件配置标准和运行环境,从而为开发数据库提供参照标准和数据支持。
2.4用于数据库的设计阶段
数据库的设计和建立是数据库系统的关键环节。数据库的设计质量直接影响着数据库系统的运行效率和效果。一个成功的数据库软件系统一方面可以简化运算方式,提升运行效率,另一方面还可以帮助数据库的用户简便快捷的获取需要的信息,同时还需要保证数据库中数据的完整性,为完成数据库的设计提供便捷。设计数据库的基本操作是分析。首先要分析数据库的概念和结构,大致掌握用户的具体需求,然后依据这些来拟定一个数据库系统的实体联系图;其次是分析数据库的逻辑结构,将理论中的E-R图转换为程序语言,以使其与DBMS系统相匹配,从而实现将实体之间关系转化数据库系统之间的关系。另外,数据库系统的物理结构的设计内容应该包括数据的存取方法和数据的存取结构。通常,数据库的物理结构设计分为两个环节,其一是确定数据库系统的物理结构,其二是评估该物理结构的运行效率,通过综合考虑这两个环节来对数据库物理结构的合理性进行最终的评价。
2.5用于数据库的详细设计和概要设计
数据库系统的详细设计是设计程序框架,而不是编写程序。总的来说,数据库系统的概要设计分为两个阶段:第一,制定数据库系统的实施方案;第二进行软件结构设计。
3总结
总而言之,将软件工程技术应用与数据库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一方面可以提高数据库设计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加数据库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所以在软件工程技术的实际应用中,要不断的探索与研究,对其应用方式进行改进和完善,以保障数据库的顺利设计与建立。
参考文献
[1]曹杨帆.数据库设计中软件工程技术的作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03):202.
关键词:水产养殖;生产实习实践
通过实习,使学生既复习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与实验方法,又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与生产技能,培养和提高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并初步建立水产养殖业的总体概念。根据水产养殖学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要求,东北农业大学动方案的基本精神,《高等农林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 物科学技术学院水产养殖系99~O1级学生(每年)进行为期28周(4月12日至10月10日)生产(14周)和毕业(14周)相结合的实习,取得了可喜效果。
一、生产实习基本思路
根据高等教育应培养具有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适应时展需要的复合型专门人才的综合素质教育总目标的基本精神,结合东北农业大学“面向黑龙江省经济建设主战场培养人才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全面培养、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的原则,全方位、多层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优秀人才;通过构建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切实加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的总体规划,将生产和毕业实习作为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坚持教学实习与养殖生产生态环境相结合,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水产养殖生产经营方式及其设施,以水产养殖技术、土著特产鱼类资源评估与利用为主要内容和结合点,坚持水产养殖学专业的多门主要专业课紧密联合与协作,经过周密策划与科学组合进行生产与毕业实习。通过实习,使学生既复习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与实验方法,又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与生产技能,培养和提高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并初步建立水产养殖业的总体概念。
二、实习方式与方法
实习学生(5~12名)分为8~13组,每1~3组1名实习指导教师。实习前指导教师结合实习单位所从事研究或生产任务,给实习学生进行3~7天专业知识、生产技能或试验方法进行讲授与培训。在实习过程中,每一个试验或生产环节由指导教师或特聘实习指导教师(技术职称为副高职以上)进行讲解和培训,并针对上一个环节进行技术总结 实习内容尽可能由实习学生亲自操作,对当地渔业资源情况进行调查,并写出评估与利用的报告。实习结束时,撰写实习报告;实习单位结合实习期间学生综合表现和所掌握知识与技能情况,给出学生生产或毕业实习业绩。
三、实习课程范围、水域和参观内容
生产实习的课程包括:鱼类增养殖学、甲壳动物增养殖学、 冷水鱼养殖、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水产动物疾病学和水产饵料生物学等6门专业课。参加生产实习的指导教师8名(教授2名、副教授4名、讲师2名),其中鱼类增养殖学1名、甲壳动物增养殖学1名、冷水鱼养殖1名、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2名、水产动物疾病学2名和水产饵料生物学1名。
实习地点:东北农业大学科技园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松浦试验站和冷水鱼试验基地(牡丹江宁安市)、黑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黑龙江省鲟鳇鱼试验站(鹤岗市萝北县)、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产分院、哈尔滨市水产技术推广站、齐齐哈尔市金三角渔业公司、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房山冷水鱼试验基地、哈尔滨市鱼苗繁殖场、黑龙江省军区政治部农场、佳木斯市农垦佳南养殖场等12处长期实习地点,其中东北农业大学科技园区、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产分院和齐齐哈尔市金三角渔业公司为“挂牌”长期合作实习、试验、试训、教学基地。
四、教学目标及其要求
教学目标:复习和巩固所学的鱼类增养殖学、甲壳动物增养殖学、冷水鱼养殖、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水产动物疾病学和水产饵料生物学等6门专业课的基本内容和实验方法;学习养殖水域渔业资源调查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初步掌握养殖水域渔业资源调查方法与渔业合理利用的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和提高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初步建立水产养殖业的总体概念。
教学要求:鱼类增养殖学、甲壳动物增养殖学、冷水鱼养殖、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水产动物疾病学和水产饵料生物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生产技能;初步具有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综合分析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熟悉养殖生产的主要环节和基本设施。在研究制定水产养殖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方案的基础上,东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水产养殖系先后多次召集有关人员进行研讨,并撰写生产和毕业实纲与实习指导书印发给学生,同时相应作好各种物质准备和实习地点、参观地点选定工作。实习前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印发实习工作计划并召开全体师生动员大会,实习过程中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水产养殖系定期召开指导教师总结会,研究解决实习中出现的问题与难题,这是作好生产和毕业实习工作的基础条件。
五、结语
针对目前我国高校招生数量大幅度增加和单门课进行教学实习存在的弊端等实际问题,教师们以深刻地认识到水产养殖专业(本科)“教学实习的目的是复习与巩固课堂讲授内容和实验方法”的旧观念已不适应教学和教育发展的要求,必须将单门课独立实习改为多门课联合进行综合教学实习(即生产和毕业实习),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生产技能。转变教育观念、增强改革意识是生产和毕业实习改革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
参考文献:
【关键词】社会教育 科技馆 功能 作用
我国的战略发展过程中,明确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所谓科教兴国,就是要加大科学教育发展力度,从而使得我国在科学技术层面可以获得长远进步和发展。科技馆在我国社会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其可以有效进行基层科普宣传,同时还可以在宣传过程中培养更多创新人才。所以,科技馆的社会功能非常强大,其在社会教育活动中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
1科技馆自身的社会教育功能
科技馆是现代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开展相应社会活动过程中,比较官方与规范的教育形式。科技馆教育与传统的正规教育相比具有一定的差别,其主要体现为:是非系统性的教育形式;科技馆的教育对象面向的是全体社会成员,且与学校等正规教育相比,教育教学内容更为丰富且范围更为广泛。
所以,依据现代科技馆自身的社会教育特点来看,其具有的功能和属性可以简单理解为:科技馆是通过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进行相应的科学知识传播。并且试图利用先进的手段,将现代先进思想、科学理念等主要内容传播给更多社会群众。此外,还要将现代信息科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利用创新、充满趣味的手段和方法,培养更多创新人才。既能有效激发群众的创新意识、培养动手能力,还能引发更多人的创造灵感,使得全民内心都可以形成科学技术理念与态度。这样的做法可以将人类与科学之间的距离拉近,同时也有利于在我国社会中整体提升群众的科学思想意识,为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同时也为我国全民科学素养的提升作出贡献。
2科技馆在社会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2.1与传统的学校教育有所区别
若想分析科技馆在社会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首先需要明确其与传统的学校教育有所差别。正是因为不同于传统学校教育,才使得教育观的教育形式更为随意、随机且非线性强行规定,也避免了传统学校教育的模块化教学固化。科技馆教育内容并不过分强调知识的前后联系性,且即便讲解一些具有较强专题性质的内容,也是针对该知识进行深入讲解,并不会系统全面开展教育活动。也可以这样理解,科技馆本身的教育教学目的,并不是为了让受众真正了解或者获得某些知识,而是在学习与观察某一现象的过程中,将其态度与能力进行培养,从而看重该过程对于群众的引导作用。所以,科技馆在社会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是为群众提供了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场所。通过这样的场所构建,可以让更多人逐渐形成科学思想与思维。当形成科学逻辑意识之后,逐步对该展览或者教育主题进行深入分析与思考,最终形成一种独特的科学意识,这才是科技馆本身的教育目的和方向。
2.2有效实现资源整合
科技馆要注重自身与时俱进的特点,这就要求科技馆在开设展览或者专题讲解的时候,必须要有效针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分析,且及时对相应的资源进行整合与处理,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资源的整合与完善。
比如当科技馆要展现不同主题且相关联程度较低的内容时,就可以将其利用展品的形式开展。通过具有相似性的同一展品呈现,为观众提供更多方面的内容,从而满足观众的个性化服务要求,最终开展个性化教育,体现出科技馆本身的教育意义与特点。
再比如利用科技馆进行某一科学技术能力训练或者试图通过展示成品,培养观赏者价值观与思维方式的活动时,也应该试图注重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科学思维模式的培养。只有将科技馆本身与社会实际结合起来,才能对现代人进行素质教育。并且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开展不同的教育内容,将科技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教育发展中的作用逐步体现出来。
2.3有效体现科普宣传、示范以及辐射作用
现代教育要求教育教学活动不仅局限于课堂当中,更需要其在课外不断拓展教育场所,从而使得教育实现全面化与普及化。科技馆在现代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教育意义和作用。尤其在培养人们形成科学意识与科学思想方面,科技馆可谓是主要阵地。所以,科技馆应该有效体现自身科普宣传、示范以及辐射作用。
比如科技馆可以依据社会发展现状,及时抓住社会发展热点,进行相应的科技展览。这样的形式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与最大范围的群众实现平等交流,并且满足快速观赏、快速学习的要求。临时性的展览具有极强的时效性,是及时抓住某一社会热点且对其进行相应宣传的最佳选择。如神舟飞船发射成功之后,该发射地就可以举办类似的科学展览。通过临时展览形式,呈现一些图片、文字和视频,从而使得更多人对神舟飞船以及宇航员的具体情况有深入了解,实现科技馆的科学知识普及目的。
除此之外,科技馆开展教育还可以利用实验手段,即在一些科普教育活动过程中,加大实验教育的比例。还可以将社区、学校等与科技馆进行联合,进而实现科普资源贡献。既有效拓宽了科技馆自身的宣传辐射范围,也使得科技馆在社会教育中的普及性越来越强,带动了整个社会教育的发展。
3结语
社会教育活动在我国的普及程度不断提升,这也就充分说明科技馆在其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因此,科技馆要弥补传统正规教育的不足,也要不断加强对公众的综合、全面、素质教育。既实现与时俱进,又不断创新与深化。在这样的发展目标指引之下,科技馆的教育作用将会更为显著,且科技馆在我国社会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前景也会更加广阔。
参考文献:
[1]张战军.浅谈科技馆在社会教育中的作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3,03:7+9.
[2]翟树刚,卞飞.浅析科技展览对素质教育的积极作用及创新途径[J].现代企业教育,2014,18:244-245.
[关键词] 农机 新技术培训 现状 对策
农机新技术培训是指随着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对于现代农业所需要而提供新的农机技术,包括使用新的农机具、现代农业设施以及采用新的农机经营、管理理念等,是农机部门进行服务农民的核心工作,对于提高我国农业水平和科学生产有着重要影响。在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中,不断转变观念,采取科学合理措施进行农机新技术培训是农机技术培训部门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这就要求农机技术培训部门拓宽工作思路,加强创新力度,增强培训功能,提高农机技术培训水平,为实现我国现代农业健康稳定发展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农机化新技术培训工作现状
目前,在我们农机技术培训过程中,除了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驾驶员规范培训外,其它新技术、新机具大多采用图片展览、间或召开小规模现场演示会的方式进行农机技术培训、推广和宣传,让农民在参展或参会的过程中有限地了解到最新的农机技术,并形成对新农业的基本理念,从而依靠科学技术来实现农业的新发展。此外,在关于农机新技术培训中,传统的培训模式存在缺陷,需要完善的内容如下:
1.培训能力相对薄弱
当前,由于传统培训体制缺乏有效的管理模式,在培训手段和设施都不能满足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缺乏良好的教师及相关的教学资源,相对规范和完善只有拖拉机驾驶业务培训和初级农机修理工技能培训;在培训模式上,传授的形式仍过于简单,由于缺乏必要的教机教具,大多是教师照本宣科,农民被动接受,致使农民对新技术仅保持在了解层次;对于现代农业应用的先进新技术和新机具,缺乏及时的技术传导和培训,使农民不能及时掌握最新的应用技术,导致农民的生产技术落后,并在学习新技术的积极性上大打折扣。
2.培训内容单一
我国农业相对前几十年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生产不仅仅强调粮食生产,而是形成了以种植、养植、加工一体的农业产业化工程。然而,农机新技术推广大多仅限于农作物的种植方面的指导,对于整个农业产业化的全过程很少涉及,使整个培训内容单一,缺乏实际意义。
3.培训经费短缺
《农业技术推广法》虽然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经费保障有明确的规定,而且随着农机技术培训纳入阳光培训工程,农机新技术培训工作也得到了国家的支持和重视,但需要考虑的经费限制,政府仍不能给培训更多的支持,完全由政府主导的培训尚处于试点阶段。地方政府不能给于足够的重视,导致培训展开困难。
4.农机技术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农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作为农机技术人员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始终学习新的知识,保持所掌握技术的先进性。实际上,农机技术人员缺乏有效的学习技术,仅有的深造机会也只能学到最基础的理论知识,广大的在职农机技术缺少有效的培训机会,导致农机技术人员素质偏低。
5.对外联络能力较差
农机培训必须紧密结合外界的发展,做到培训内容即为当今最为热门技术内容,保证所推广技术的实用性。但是,目前培训内容多为内部推广员进行单方面的教授,缺乏与外界联系,很少部门能进行外聘专家进行最为先进技术的讲解。为了使培训机构能够提供更好的服务,应积极坚持与外界沟通的政策,多联络有先进思想的专家进行指导。
二、加强农机化技术培训工作的建议
1.争取政策扶持,资金投入
认真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农业技术推广法》,依次将培训工作和经费切实纳入地方县级以上农机主管行政部门的年度预算中,杜绝克扣、截留、挪用培训,为开展基层培训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同时,要积极争取资金投入:一是积极推进政府鼓励、补贴政策,帮助农民获得最为实际的利益;二是加大与当地政府的沟通,获得更多的资源进行培训。
2.强化硬件建设,创建培训示范基地
积极推广培训基地和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为农民展示最为实际的例子。通过强化硬件设施,让农民在学习新技术的过程中更为的坚信,并能够感受到新技术带来的利益。在创建的示范区内,要以最为贴合实际的方法,展示给当代农民最需要的技术,提高农民对新技术的渴望程度。培训示范基地要坚持以农民为根本,为农业发展做贡献的基本原则。
3.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农机技术人员素质
在农机技术推广、培训过程中,首先要进行农机技术人员业务能力的提升,采取多渠道让农机技术人员学习的最为实际的技术知识。对于农机技术人员也加强思想教育,明确其工作的重要性。同时,针对每一位农机技术人员要制定相应的培养体系,帮助其在工作中形成专有的工作特长。为了提高农机技术人员素质,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多开展培训课程,并帮助其在工作之余接触更多的农业、农机知识。
4.更新培训观念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法治经济,既然有竞争,就存在优胜劣汰,这就需要我们培训工作者一定要认清形势,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探索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培训新理念。以符合实际要求为指导,实现培训观念的转变,进一步使新技术应用培训趋于有效化和体制化。
5.加强合作办学
在进行提升培训能力的过程中,要完善与农机、农业各部门及相关企业的合作关系,使培训工作社会化和多元化。主要内容如下:(1)通过精心实际调研,从企业和各相关部门寻找进行提高业务水平的新方法,并根据企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实际案例,在培训中采用更为具体的方法进行知识传授,帮助农民获取最符合农业发展的技术;(2)严格把握进行培训内容,制定相应的培训大纲。所展开的培训要与外界积极沟通,并以合作办学的方式来进行强调培训内容。邀请相关专家给予培训上的指导,不断的规范培训内容和形式。
6.建立农机化信息网络,搞好信息化服务
一方面,加强各地区的信息化建设服务,形成平台化的信息化服务教授模式。农机化信息网络需要结合各种媒体进行相应的宣传,构建出有特色的信息网络,进而更好的进行信息化服务;另一方面,做好信息报道工作。要以传媒为途径,充分运用报刊、电视等媒体加强信息指导,定期制作节目,传播各类农机新技术信息,为农民送上致富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