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

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

时间:2023-08-14 17:27:34

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

第1篇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农业生产力指标;农业现代化;哈尔滨市

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2-0135-02

农村信息化建设有着农村的经济背景和社会背景、农业的产业背景,有着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加强农村信息化发展的研究对于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加快推进我市县域农村信息化是加快各级政府转变职能、做好农业指导工作的有效途径;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是促进农村文化和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有效手段。

一、哈尔滨市县域农村信息化基本情况分析

(一)农村信息化体系建设基本完善

目前,哈尔滨市县域农村居民每百人拥有固定电话数19.22部,农村信息服务站通村率43.14%,每万人中农村信息服务站数量604个,每万人中信息员数1.19个,各信息服务站均配备了专兼职信息服务人员,建立了覆盖县、乡、村的2 200余人的信息员队伍。信息化网络设施建设也已逐步完善,现电话通村率已达100%,宽带进村率也已达90%以上。县、乡二级信息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完善了各级信息平台建设。市县域农村农业信息中心全面开通了10个县(市)局域网和120多个乡镇信息终端的二级农业信息网络。所有县均开通了农业“110”信息服务热线。全市乡镇都设立了信息服务机构,农村信息服务站通村率达78.4%。

(二)信息资源建设不断加强

在资源建设方面,注重农村实用技术信息、政策信息等农民关注的信息资源的开发,哈尔滨农业信息网政务区、服务区及互动区共有的31个功能板块,包含扶贫开发、农业产业化、送科技下乡、致富典型、农业专家在线、农村经济统计信息、农业科技推广等功能;同时,加大了重要的适时信息的采访和报道力度,积极开展网上送科技服务活动,组织农业专家深入基层搞好技术服务,并利用网络及时种植业、养殖业的实用生产技术、科技新品种和新技术、招商项目及致富经验等信息;开辟专栏和专网。同时,积极做好完善农业数据库应用系统建设的各项工作,重点建设好实际工作迫切需要的、与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相关的农业综合数据库应用系统。

(三)信息采集与传播渠道多样化

哈尔滨农业信息中心在全市布设了20多个不同规模的信息采集点,对大量农户的经济行为做为进行调查,同时与省内涉农部门和企业广泛合作,建立了多条比较稳定的信息采集渠道,保证了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在信息传播渠道的建设上,现代信息服务模式与传统的信息服务模式得到有机结合,“三电合一”模式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电脑网络、12316服务热线、手机网、广播、电视、报纸、板报、明白纸等多种信息传播方式综合使用,有效地推进了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的解决。

二、哈尔滨市县域农村信息化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一)信息服务组织体系功能不完善

虽然哈尔滨市县域的信息服务组织体系已初步建成,县、乡二级信息平台,但有些地区流于形式,没有形成真正的建设主体,如科研院所、涉农企业、社团组织等社会力量尚未能发挥其主体作用。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建立起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农业信息服务队伍。现有的信息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偏低且参差不齐,特别是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严重不足。在乡镇一级,90%以上的是兼职人员,对计算机和网络等信息技术以及信息基础知识了解甚少,加之自身应接不暇的本职工作,其工作实效也就可想而知了。市、县一级信息员,大多数也只是停留在搜集和传递信息的水平上,缺乏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分析预测信息的基本能力。

(二)农业生产与科技服务结合度不高

农村信息化必须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才能发挥其对农业现代化的带动作用。而许多地区的农村信息化工作者不能深刻了解当地农村的农业生产状况,没有把信息化与当地的农业尤其是特色农业紧密结合起来,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严重滞后,不能真正给农民带来实惠,农村科技信息化与农民增收的密切关系尚未得到农民的普遍认可,久而久之,使农村信息服务缺少指导性的意义。信息资源的匮乏不仅使信息服务的开展受到制约,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

(三)信息资源缺乏整合力度

哈尔滨市县域农业信息涉及面大,信息资源分散,急需进行整合。但由于各农业主管部门,特别是涉农部门,分属不同主管单位,给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带来很大困难。由于存在较为严重的部门利益,习惯于“小而全”的管理方式,没有政府的积极推进,难以使信息资源尽快整合起来,发挥服务农业和农村以及农民的功能。

(四)网络建设和发展缺乏资金投入

哈尔滨市农业信息化网络建设和发展资金投入较少,虽然开发了一些急需的数据库系统,但由于缺乏资金,开发明显滞后,限制了网络服务功能的很好发挥。由于资金缺乏,延缓了开发农产品市场分析系统、农业GIS应用系统、农业监测预警系统、农业科技信息联合服务系统、农业市场监管信息系统以及农业和农产品安全增收系统等。各市、县、乡网络运行费用紧缺,线路租用费、网络建设与维护费、信息采集费、设备维护费和各种耗材费用严重缺乏,单靠农业部门本身根本无力解决。数量有限的年度建设和发展经费,很难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行和信息服务的有效开展。

三、对策建议

(一)完善信息服务组织体系功能

完善政、学研、产三个主体在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利用中有着不同的分工:一是政府等事业单位共同参与的信息组织机构。其通过普查、抽样调查统计等手段,采集农村政策、科技生产动态和农民收入、经济形势预测等信息,并通过与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合作建立的固定信息窗口进行传播,使农民对信息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二是农业高校、高专、科研院所,其通过召开座谈会、通过互联网采集、科研项目等方式进行信息采集,采集的信息主要科技信息、新产品和新技术创新信息、农业推广信息等,通过书籍、报刊、培训等方式使农民利用信息资源。三是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及各种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通过问卷调查、研讨的方式,收集农民的信息需求,并汇总农业部门的信息,传播和反馈新技术、新产品信息和生产指导性信息,以广播、各种纸媒体、板报、小喇叭等方式进行信息传播和利用。政学研产相结合的资源建设与利用的组织方式解决了不同层次农民的需求,可以充分整合信息资源,发挥各个主体的优势,有效地推进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利用。

(二)促进农业生产与科技服务的结合

选择适合哈尔滨市县域农村农业信息技术的传播模式。对于哈尔滨市县域农村的农民来说,农业信息技术的传播方式要适合区域特点以及用户特点。农民采用新技术,取决于其接受能力、采用新技术后的预期收益以及新技术的推广服务组织等因素,其均衡点是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在学习和运用生产技术方面,虽然传统方式仍然发挥重要作用,但是现代传播方式的作用愈来愈强,农民越来越重视通过新闻媒体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但是存在一个问题,即其他传播方式,诸如专业技术协会和信息会、农广校等,所起的作用还很有限,对农民采用生产技术的影响比较小,因此,应注重发挥这些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传播作用。农业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只要采用适合农业信息技术扩散和传播的模式,就能较快地将技术成果转化成生产力,从而实现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三)整合信息资源,建设信息采集与利用共建共享模式

哈尔滨市县域农村农户的信息意识还很薄弱,农业协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作用还未完全发挥出来,因此,在信息的共享与利用上适合采取“示范+推广”的方式,以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利用。具体做法是:建立示范基地和示范县乡,并在示范基地和示范县乡设立农村信息处理推广中心。农村信息处理推广中心是信息资源共享的核心,可采集和连接各种数据源及其他信息中心和信息用户。将用户划分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民用户、生产操作者三个级别。信息系统的运行流程是,由多个上级数据源和一个下级数据源获得数据,经处理生成信息。信息主要有两个流向:一个流向其他信息中心,另一个流向农村行业协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

(四)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形成多元化主体投入

促进自助式投入方式的发展加快县域各种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促进以社团自筹资金开展信息服务开展的自助式投入方式。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这些地区的农民具有一定的信息消费能力和分析、整理、使用信息的能力,农民的组织程度较多。可以由会员向协会交纳一定的会费,以维持正常活动,其经费主要投资于信息的收集和整理、聘请专家等多项工作,为会员开展全方位的服务,并带动其他农户。社团内会员可以享受合作从事某项经营活动获得的利益,按照按劳分配的原则,形成投资分担、共享利益的投资合作机制。

参考文献:

[1] 崔岩.农村信息化组织体系研究[D].陕西杨凌:西北农林大学,2007.

第2篇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农村信息化;对策研究

当前,全国各地新农村建设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尤其是,作为新农村建设中推进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以及人的素质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农村信息化的重要作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充分认知、切实正视和密切关注。本文试就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信息化发展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求抛砖引玉。

一、新农村建设要求加快农村信息化发展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发展要求,涉及到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多个方面,而且,这些方面的建设和发展都与农村信息化紧密相联。

(一)农村信息化建设能推动“生产发展”。农业信息化就是将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在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快速、有效地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目前我国已经进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阶段,我们应该清醒认识到,农业产品质量差、效益低、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缓慢,农业资源过度消耗、环境破坏严重以及农业国际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已成为新阶段制约农业与农村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就是大力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而农业科技革命正是农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因此农村的发展与信息化建设息息相关。

(二)农村信息化建设能促进“生活宽裕”。从物质建设层面来说,信息化发展有助于农村更快、更好的获得市场信息、科技信息,增加农民致富途径;从精神建设层面来说,推进信息化建设,可以更加合理的整合和利用社会资源,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最终受益者是农民,它不仅会带来农村生产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生活的改善,更会带来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总而言之,信息化建设发展一步,农村“生活宽裕”的目标就会向前推进一步,二者紧密相联。

(三)“乡风文明”离不开农村信息化建设。乡风文明包含的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精神文明,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广电网和电信网等多种方式向人们传播健康、进步的社会意识形态,无疑有利于推进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信息化的发展还有助于完善农村远程教育系统,满足农民技能培训服务需求,缩小农村与城市间的数字鸿沟,为农民提供平等发展的机会,在我国广大农村实现真正的“乡风文明”。

(四)“村容整洁”与农村信息化建设协同发展。信息化基础建设是农村规划的重要一环,在新农村发展中不仅要加大对道路、饮水、厨房、厕所等设施的投入,还要加强对电力、广播、通讯、电讯等信息化配套设施的完善,即“采用‘三电合一’的模式发展农村信息化,就是利用电话网、电视网和电脑网三种信息载体的优势,建设公共数据库平台。“三网”在农村的合理布局是村容整洁要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相互要协同发展。

(五)信息化建设有助于促进“管理民主”。遵纪守法、远离愚昧、诚实守信是当代新型农民的精神特征、信息化程度越高,农民的公民意识越强。例如通过互联网。手机短信等形式使得政府的各种惠农政策可以很便捷的广泛传播,有利于提高村民的保护自身权益的认识,增加监督管理的手段,增强村民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也使得农村加强和完善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此外,通过开发信息技术,还可以建立面向基层的电子政务系统、小城镇信息化管理系统、社区管理信息系统等,从而实现对乡镇和村日常事务的信息化管理和服务,不仅有利于实现政务公开,而且有利于推动乡村基层管理民主。

二、推进农村信息化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鉴于信息资源在农村生产经营中的作用日益突显,广大农民也更注意运用信息指导生产和生活,“三农”对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具有复杂性、全程性、时效性等特点,农业大省在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时,就必须坚持四性原则,即因地制宜、前瞻性和兼容性、渐进性等基本原则。

(一)制宜性原则。农业大省在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中,一定要考虑到不同农村经济发展的共性以及特殊性,建立起具有地域特色的信息网络体系,项目的部署也要针对不同农村地区的各异特点具有实用性及实地可操作性。否则,即使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所达到的实际效果也不一定会尽如人意。

(二)前瞻性原则。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正以我们想象不到的速度突飞猛进,信息技术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稍不留神就会落伍,就会被“历史”所淘汰。农业大省在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时,也必须具备前瞻性,即能跟得上科技发展的步伐。只有具有了前瞻性,才会避免许多不必要的浪费,才会给今后的工作减少不必要的麻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农业大省在分步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时,一定要充分考虑技术与功能的升级与扩展。

 

(三)兼容性原则。兼容,顾名思义就是相互关联的软硬件之间要相互配合。对于农业大省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来说,兼容具有更加明显的特殊性,即农业大省在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时,一定要考虑农村信息化建设与其他地区、行业以及政府外网等信息系统链接的兼容性,处理好宽带、三网合一、卫星通讯、地理信息、专家智能决策等网络通路与接受终端的兼容问题。

(四)渐进性原则。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农业大省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过程是长期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遵循长远规划与近期计划相结合的原则,分阶段、分步骤地进行。必须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加快农村信息化体系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例如,学习韩国的“新农村运动”的成功经验,等等。我们要对他们的经验小心论证,大胆尝试。只有如此,才能有条不紊地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捷径”中去,少走弯路。

三、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对策措施

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建立以县(乡)为单位的服务中心与以村

为单位的服务终端相结合的信息化服务系统,变目前自发式的农村生产为信息化引导下的经营性农村生产,变农民对信息的被动接受为主动使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开发农业信息资源,实现信息相互快速传递,多层次、多方位信息的利用和共享,就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如下措施:

(一)统一标准和技术平台建设,促进各地协调发展。信息的优劣是信息化建设成败的关键,加强农村信息的管理以及信息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是农业大省推进农村信息化工作的重点。首先,应将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组织和管理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具体包括加快农业信息标准的制定,整合涉农部门的信息资源,使其统一标准和规范,统一信息发布制度,加强保密资料的控制,打破信息资源的垄断,清理垃圾信息,打杀虚假消息等。其次,有关政府部门也要加大联合力度。具体包括树立协作意识和共同开发观念,正式建立起全省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兼具教学、科研、开发功能的联合、高效的农业信息管理和协调的体系,建立涉农部门信息支持协作机制,开通稳定的信息交流渠道,实现涉农公共数据的兼容和共享,确保农村市场信息的全面、系统和及时发布,提高信息服务的整体效率和效益。再次,还要加强同国际相关组织和机构的信息交流与合作。包括充分利用国际信息资源,引进先进信息管理技术,完善农村信息服务功能和农村信息体系。

         (二)加强专业机构建设,提高信息人才素质。从一定程度上讲,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决定因素,还在于专业队伍的健全和专业人员素质的提高。因此,深化信息机构改革,加强信息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对于提高农业信息整体服务水平至关重要。为此,可以在建立建全信息职能机构,并使其具体化、实体化,赋予其规划、协调和规范信息市场权力的基础上,改变过去职能机构依赖行政机关的现象,积极促进其与市场接轨,在市场中谋发展,成为信息市场的主导力量。此外,还要大力吸纳和培养信息技术人才,加快农村信息专业队伍建设。因为人才是农村信息化建设中最重要的因素,在积极吸纳海内外优秀技术人才的同时,还应该加强与农业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并通过各种培训手段,建立一支技术过硬的信息管理员、农技推广员、农村信息员组成的信息服务队伍,以保证信息化服务水平不断得到提高,真正使农民从中收益。

(三)强化信息采集,提高信息质量。目前已有的农业网站缺乏高质量的信息来源,许多网站还出现了内容贫乏、信息雷同的现象,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因此,大力开发那些有用的、针对性强的特色信息,并加强相关网站的信息链接是今后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点。而要加强信息源建设,就要针对“三农”的需求,以科研机构、相关院校、农贸市场、生产基地及相关企业为主要信息源,切实增强和完善信息采集和整理工作。同时,网站信息服务人员要加大同相关基层农业主管部门及农村精英人物的联系合作力度,广泛发展农村兼职信息员,拓展农村信息网,开通多方面的信息渠道。此外,还要在不断完善现有资源的同时,着手研发构架高质量的实用型信息应用系统,如智能专家系统、农产品市场预警系统、农业生产和市场监管信息系统等。

第3篇

一、深化认识,把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时期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并把大力推进信息化作为本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2005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要求“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20*年中央1号文件把“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作为九大目标之一。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装备现代农业,通过信息服务实现小农户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通过提高信息化水平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紧迫任务。

(二)各级农业部门要把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列入“*”时期重要议事日程。“十五”时期,各级农业部门认真组织实施我部提出的“十五”农村市场信息服务行动计划,以信息服务为核心,狠抓“网络延伸、资源开发、信息”三个着力点,农业信息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构建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农业信息工作体系,建立了以农业部门户网站中国农业信息网为龙头的农业网站群,成功开发并投入使用了行政审批综合办公、指挥调度卫星通信等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和农产品监测预警、遥感监测等应用信息系统,启动了“金农”工程和“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等重点工程,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水平得到提高。但是,这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业信息工作的总体要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信息资源共享程度偏低,信息工作队伍服务能力还不能满足需要,广播、电视、电信、报刊等常规媒体传播农业信息的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开发。为此,各级农业部门必须保持清醒认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有关要求上来,把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强化面向“三农”公共服务、转变政府职能的一个重要举措,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做好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把握方向,不断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

二、认清形势,正确把握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三)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要把握好以下发展趋势。随着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农业信息化工作面临新的发展趋势:一是政府主导化趋势。国内外成功实践表明,公共信息服务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能,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在推进农业信息化中发挥主导作用。二是需求复杂化趋势。不同部门、不同行业,各类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等主体有不同的信息需求。新品种、新技术、供求、价格、预测等信息成为需求的热点。三是渠道多样化趋势。各地经济实力和信息化整体水平的差别,造成农业信息化推进方式各不相同,信息服务呈现出多渠道、多模式、多手段综合应用的态势。四是工作交织化趋势。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化渗透到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科研教育、技术推广、消费等各个方面,工作外延扩大、内涵更加丰富,与农业各产业结合更加紧密,工作交织推进。五是发展社会化趋势。实践表明,除了政府主导外、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是加快发展农业信息化的必然选择。

三、理清思路,明确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与总体目标

(四)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农业信息化建设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战略部署,以服务为中心,强化公共服务职能,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整合信息资源,推广先进适用信息技术,建设完善应用服务系统,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农业不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

(五)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要坚持的工作原则。一是统筹规划,逐步推进。要坚持统一规划设计,系统协调发展,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各地要在统筹规划的前提下,立足本地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等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地开展建设工作。二是强化服务,注重实效。要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在努力为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宏观决策提供支持服务的同时,重点加强面向农村广大生产经营者的微观信息服务。要求真务实,以服务成效作为检验工作的标准。三是加强引导,合力推进。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开放农业信息服务市场,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推动信息服务社会化。四是积极探索,鼓励创新。要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体制和机制创新,以创新增活力,在创新中谋求更快的发展。

(六)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计划用3到5年时间,通过“五抓”促使“五个根本提高”。一是抓工程,促使进村入户的农村信息网络服务覆盖面有根本提高。二是抓标准,促使农业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服务标准的统一规范程度有根本提高。三是抓资源,促使面向新农村建设服务的信息资源整合和开发利用成效有根本提高。四是抓应用,促使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对建设现代农业的贡献率有根本提高。五是抓队伍,促使农业信息人员管理和服务水平有根本提高。

四、加大力度,推进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

(七)注重研究不同主体的信息需求。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不同主体的信息需求日益多样化。各级农业部门要加强调查研究,根据不同主体的需求,对信息内容进行扩充、优化,最大限度地满足个性化需求。

(八)加强信息资源采集与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和基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采集渠道,丰富信息来源;优化信息采集手段,提高信息采集的网络化水平。要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联合各涉农部门,重点做好涉农政策法规、农业科技、动植物疫病、农产品价格、农业资源环境、农产品农资质量监管、农垦信息以及农村劳务、文教卫生等方面的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特别应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资源的开发分析工作,提高农产品监测预警水平,努力为决策提供依据。

(九)加快重点数据库建设。数据库建设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内容。要加大力度,对各级农业部门现有数据库资源扩充完善,同时进一步加快重点数据库的建设。各级农业部门建立的数据库要联网运行、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数据库资源效益。

(十)进一步加强信息工作。要按照“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要求,做好信息工作。各级农业部门要建立健全信息制度,使信息工作尽快制度化、规范化。农业部要根据“经济信息日历”的安排,及时信息,各级农业部门要根据本地区实际,研究制定信息制度,开辟窗口,拓宽信息渠道。

五、实施重点工程,强化农业信息化建设基础

(十一)全面实施“金农”工程。“金农”工程是国家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农业信息化的重点工程。各地要组成强有力的工作班子,积极落实配套资金,根据全国统一的项目建设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抓紧一期工程项目的实施。要建立目标责任制,切实加强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工作,确保工程建设的高质量。在实施好一期工程的基础上,及早规划设计和及时启动二期工程。

(十二)加快推进“三电合一”工程建设。“三电合一”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是农业部门强化信息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努力解决农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的重要举措。各地要认真总结项目建设、运行管理、资源整合、服务机制的经验,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不断改进创新,本着“着眼于需求、着力于服务、着重于成效”的原则,把农民急需的农产品市场和科技信息传播到乡镇村屯,努力提高“三电合一”平台对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新农村的信息服务支持能力。力争到“*”末,“三电合一”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信息服务覆盖面达到80%以上的县。

(十三)启动实施“信息化村示范工程”。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结合信息网络快速向农村基层延伸的实际,“*”期间,启动实施“信息化村示范工程”。计划完成“十万村庄建站、百万村官在线、千万农民上网”的建设目标。“十万村庄建站”,就是要在全国以省(区、市)为实施主体,共选择十万个有条件的行政村,建设信息服务站(点),面向村民开展信息服务。“百万村官在线”,主要通过整合面向农村农民的培训资源,在十万个示范村培训100万名村、组干部,使之能经常“在线”获取信息,成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信息员和引领村民利用信息致富的带头人。“千万农民上网”,即主要通过已培训的村干部,以“一带十”,帮助辅导1000万农民通过互联网获取服务信息。

六、加强整合开发,推进农业信息网络系统建设

(十四)建设完善农业综合信息门户网站。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以服务“三农”为目的,以中国农业信息网为龙头,建设完善各级农业综合信息门户网站。各级农业综合信息门户网站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加强整合,形成合力,打造协同合作、上下联动的农业门户网站体系,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提高农业门户网站信息(服务)的及时性、针对性和权威性,使之成为推进农业信息化的重要依托,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窗口。力争“*”末,中国农业信息网在世界农业网站的综合排名位居第一;各省级农业门户网站在本省(区、市)各行业门户网站的综合排名位居前列。

(十五)开发完善农业信息应用系统。要以增强农业部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能力为主要目的,开发完善农业和农村经济监测预警、市场监管、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三大应用信息系统。农业和农村经济监测预警主要建设农产品市场预警、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预警、动植物疫病监测预警、农业资源环境监测和农村经营管理等信息系统。市场监管系统主要建设统一的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监管信息平台,实行行政审批和市场监督管理的网络化。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一要完善农村市场供求信息全国联播系统,主要工作包括扩展系统功能,完善服务,探索发展电子商务等;二要建设完善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网络系统,到2010年,网络化信息采集基本覆盖全国所有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三要建立农业科技信息联合服务系统。通过整合中央与地方农业科研机构、农业院校、农技推广部门的农业科技信息,实现数据库群的联网信息服务。

七、创新工作思路,通过多种方式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十六)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理论创新。各地要对农业信息化建设已取得的成功创造和有益探索进行发掘、总结和提炼,丰富和发展农业信息化建设理论并用于指导工作实践。要注意跟踪国际农业信息化发展动态,把握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增强工作预见性、主动性。

(十七)推进农业信息服务内容和方式创新。创新信息服务内容,重点要适应农业信息化建设尤其是农民的信息需求,不断丰富、充实和更新信息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就是要注重传统媒体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因地制宜,探索创新服务模式,拓宽服务渠道,有效扩大信息服务覆盖面。

(十八)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机制创新。农业信息化建设涉及多个部门及社会各个方面,必须强调合力推进。各级农业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采取措施健全机制,动员、整合各方面力量,特别是要重视发挥电信运营等工商企业的作用,开展多种形式合作,合力推进农业信息化。

八、强化培训,抓紧抓好农业信息化队伍建设

(十九)提高农业信息工作队伍素质。要注重提高各级农业信息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技能,努力建设一支责任心强、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的工作队伍。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结合农技推广体系、事业单位改革,加强信息管理和服务的职能机构建设,为农业信息化提供组织保障。要采取集中培训、以会代训等多种方式,切实加强培训工作,努力提高信息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水平。

(二十)切实加强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各级农业部门要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机遇,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村信息员的整体素质。要重点加强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介组织的信息服务人员和农业生产经营大户、农村经纪人的培训,通过培训要达到会收集、会分析、会传播信息的“三会”要求。力争到“*”末,平均每个行政村有1-2名合格的农村信息员。

九、加强研究,加快农业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

(二十一)研究建立农业信息化标准体系。结合信息工程项目和农业标准化建设,研究制定农业信息系统建设的软硬件技术标准、数据标准、信息采集和加工标准。重点研究制定“金农”工程、“三电合一”信息平台、乡村信息服务站建设标准和运行管理制度。加快制定农业科技、农产品市场、政策法规等信息采集、处理标准和信息服务规范。基本建立起农业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

第4篇

月21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列席并讲话。强调,省国家农村信息化科技示范省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在举行。要切实掌握和用好示范省建设试点的重大机遇,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大力整合资源,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提高全省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

科技部副部长列席会议并讲话。科技部、中组部、工信部有关负责人就推进试点工作提出了意见、建议,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黄建国主持会议。会上。省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有关成员单位汇报了工作情况。

今年3月17日。正式批复将我省纳入国家农村信息化科技示范省建设试点,科技部、中组部和工信部联合下文。成为继山东之后的第二个示范省。以此为契机,省将依托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以“信息促生产、信息强产业、信息保安全、信息惠民生”为基本目标,全力打通“乡村—农村”信息化对接通道,大力改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条件,打造以信息化平台为核心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今年下半年,试点工作将完成技术研究和前期基础性工作,并启动市、常德市、现代农业园区、区域支柱产业等农村信息化科技示范工作。

充分肯定我省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效果。说。全省各级各部门依照中央要求和省委、省政府布置,近年来。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把农村信息化建设作为推进“四化两型”战略、建设“四个”重要内容和有力举措,数字”尤其是农村信息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2396星火科技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取得显著进展,网络传输系统日益完善,农村远程教育网络实现全覆盖,科技特派员队伍不时壮大,信息科技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农业农村信息服务网络、资源日益丰富,为我省实施国家农村信息化科技示范省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

会上。利用互联网的力量,说。把发展我省特色农业与推进农村信息化结合起来,做好了这篇文章,将是惠及民生的一个了不起的贡献。种业、果业、油茶等农产品资源十分丰富,要借助网络力量,开办特色电子商务平台,进一步发挥这些农业优势。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一定要充分考虑农民的信息需求,真正服务农民。把以人为本落到实处,工作就有了耐久的生命力。

指出。加速农业科技效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便当通道,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肯定选择。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推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措施,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的有效途径。获批国家农村信息化科技示范省建设试点省,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建设“四个”重大历史机遇,全省各级各部门要增强机遇意识,切实掌握和用好示范省建设试点的重大机遇,加快“数字”建设,提高全省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为全国系统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探索路径、积累经验、作出贡献。

强调。扎实抓好试点各项工作。一要抓好顶层设计。制定试点工作方案中要做到以用为本,要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突出特色,加强统筹协调,进一步整合资源,通过链接等形式,有效整合基层组织建设、农业科技、用工信息、教育培训、灾害预警、文化娱乐等资源,搭建有效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同时与市场结合,依托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建设电子商务平台。二要充分用好现有的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要依托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互联网通道,充分发挥各大通信运营商的作用,形成覆盖面广、快速便当的农村信息服务高速通道。三要加大农村信息资源的开发建设。增强信息的及时性、针对性,以满足农民信息需求为目标,大力开发建设农村适用、农民想用、农民易用的各类信息资源。四要加强人才保证。大力加强农村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专家、大学生村官等的作用,鼓励更多大学生到农村去、基层去,为农村信息化提供智力支撑。五要进一步加大投入,积极探索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长效机制。要把试点工作纳入“四化两型”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布局,加强资源整合、分工协作,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工作合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关键技术研究、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与维护、基层站点建设与人员培训、技术服务队伍建设、示范基地建设等。

说。农村远程教育网络应用广泛,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农村信息化工作。科技特派员队伍不时壮大,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推进农村信息化有着良好的基础和条件。希望做好试点实施方案,顶层设计、定位、数据库建设和制作、形成特色等方面,做出进一步的完善和修改。要进一步加强信息资源的融合,推进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实现互联互通;要进一步建立发展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做好基本公共服务的同时,积极推进市场化服务,推动农村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要做到一网打尽”继续丰富各种服务内容,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第5篇

关键词农村信息化;现状;对策;新疆乌鲁木齐

中图分类号F3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2-0059-02

1乌鲁木齐市农村信息化发展现状

2001年,由乌鲁木齐市农牧局牵头主办、乌鲁木齐市气象局承办建立乌鲁木齐农牧业综合信息服务网。网站设置乌鲁木齐概况、综合快讯、供求信息、涉农科技、市场行情、劳动力转移、农业气象、政策法规、质量安全等栏目;开设“新农村”专题栏目,宣传展示疆内和乌鲁木齐市各地新农村建设的规划、成果和先进事迹。网站自开通运行以来,共各类农业经济、技术信息近300万条,日平均更新信息千余条。通过几年的建设和发展,已形成具有乌鲁木齐地方特色的农业网站风格,成为全市农业龙头网站、农业信息化窗口和农民致富的好帮手。

1.1采用GPRS控制的LED大屏幕作为农业信息在乡镇级的查询终端

针对目前互联网应用尚未普及,广大农牧民及农村基层工作人员尚不能灵活方便上网的突出问题,乌鲁木齐市在解决农牧业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上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2005―2007年在6个乡镇建立农业信息化服务试点,均采用GPRS控制的LED大屏幕作为农业信息在乡镇级的查询终端,通过有线或无线点对点通信,新农网信息向乡镇延伸,无需值守、免维护,每日可及时更新针对各试点乡镇的市场供求信息、农业科技信息等。

1.2利用触摸屏计算机进行农业专家系统服务

乌鲁木齐市在试点乡镇安装触摸屏计算机,作为农业信息在乡镇级的查询终端,可由乡级信息服务站定期更新信息内容和管理,也可直接与乌鲁木齐农牧业信息网连接,实现远程控制。并在触摸屏计算机上安装“农业专家系统”,架起农业专家与农业生产的桥梁。专家系统开发乌鲁木齐市本地化的若干个种植、养殖业的专家系统,具体指导农民发展生产,引导和服务农民调整产业结构。

1.3建立乌鲁木齐市土壤资源信息平台

乌鲁木齐市建成的土壤资源信息平台,在全市各乡镇、农牧业信息网、市科技信息网设立终端查询系统,可实现对全市历年县、乡、村、条田土壤养分现状的管理、查询,为全市农业生产的统筹规划与决策提供全面、直观、准确的资料数据,为农业生产管理部门和广大农民提供推荐施肥方案,促进农业生产降低施肥成本,实现作物优质高产高效、农民增收、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1.4积极开展建设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网站

乌鲁木齐市农牧业信息网依托网站技术力量,积极开拓相应的农业实用科技服务领域,为乡镇提供建设网站、网页及微机应用方面的服务。先后为板房沟乡、水西沟乡、永丰乡、达坂城镇、青格达湖乡、地窝堡乡、三道坝镇、羊毛工镇等制作完成网站建设项目,使这些网站成为农牧业信息服务的延伸拓展。

1.5加快农村信息化基础建设

截至目前,乌鲁木齐市已完成多个地方的信息化网络建设,包括1个市级农村信息平台建设,7个区县、16个乡镇的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建设,青格达湖乡、水西沟镇2个农村信息化示范乡镇建设。初步完成农村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制开发,以人口户籍管理为核心,结合村党组织、村级组织、计划生育、家庭经济、集体经济、福利管理、土地管理、村务公开、收文发文等模块,实现村委会日常办公信息化、自动化。涉及市、区县、乡镇、村4级相关部门,建立200多人的专(兼)职信息员及通讯员队伍。通过与全市各大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供求信息的交流,形成网上交易的大平台。聘请农业专家参与网站日常服务,建起一座专家与农业产业、专家与市场、专家与农民沟通的平台。

2乌鲁木齐市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乌鲁木齐市农村信息服务主体单一,社会化、多元化投资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信息数量和质量与农民需求差距很大,利用现代传播手段,实现信息进村入户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当地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体现在3个方面。

(1)农业信息化基础工作水平较低。大部分乡镇基层缺少能够主动、科学地进行信息管理的人员;基础建设落后,缺少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传播信息的软硬件设备,对农业网络信息工作重视不够,在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中的作用认识不足;信息服务形式单一,信息分析、预测、应用与农业生产联系不够紧密,信息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信息服务队伍素质亟待提高。乌鲁木齐市各乡、镇、村安排兼职信息员,但其对计算机及网络信息知识和技术较为陌生,专业水平较低,亟需培养一批专职农业信息员,以配齐农业信息服务队伍。

(3)由于农民的知识水平低,没有系统的信息化意识,难以操作较先进的网络设备。因此,为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要充分利用现代服务手段和媒体培训大批量的基层宣传培训人员。

3乌鲁木齐市农村信息化建设发展思路

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对于增强乌鲁木齐市农业竞争力、实现农业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提出的精准农业、土壤分析、施肥等更离不开信息技术应用。农民需要信息,特别是科技知识和市场信息。今后,乌鲁木齐市农村信息化工作将深入推广“三电合一”模式,充分运用好电视、电脑、电话等各种信息服务渠道,大力推进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努力打通农村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以强化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为核心,以农业电子政务、农业信息采集、平台建设为切入点,建立健全市、县、乡、村4级农业信息网络和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及农村信息员队伍。加快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升级改造,逐步完善建立农产品预警预测系统、专家咨询系统、信息系统和网上交易系统,全面提高农业信息服务的能力,促进乌鲁木齐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到2015年,促使市级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中心的服务水平和能力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建成23个乡镇信息服务大厅、177个村级信息室、5个批发市场信息站、20~30个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信息点、20个龙头企业信息站,完善300名农民经纪人手机短信平台,带动1万农民上网。

3.1强化农村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农村管理信息系统可提供强大的数据统计、分析功能,辅助领导决策,实现数据层层上报统计功能,规范农村管理工作,提供科学、先进、高效、透明的现代化管理工具,改善农村管理现状[1-2]。农村管理信息系统是以基础数据库为核心,结合经营管理子系统、人口管理子系统、计生管理子系统、党群管理子系统、资源规划管理子系统、社务管理子系统、村务公开子系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信息子系统、农村社会保障服务子系统和系统维护子系统10个功能子系统组成。农村管理信息系统以实现村委会日常办公信息化、自动化为基础,从而提高办公效率,降低管理费用,最终达到辅助管理与决策的目的。

3.2加快农村信息化网络平台建设

农村信息化网络平台建设依托公网线路(宽带网、电话网),采用VPN技术,充分利用公网资源建成覆盖全市农业区县及乡镇、村的虚拟专网,进一步完善市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增强服务功能[3-4]。区县网络中心能与市级网络服务平台互联互通,并在该网络平台上大力开展各类信息系统的应用。建立23个乡镇局域网终端,做到乡镇级网络平台能与区县网络中心连接并信息。

3.3加强视频会议(培训)系统建设

利用网络系统,召开视频会议,开展远程教育培训,可以通过图像和声音的传输,辅以形式多样的多媒体数据信息交流,加快信息传输速度,降低会议(培训)成本,增强会议(培训)效果。

4乌鲁木齐市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4.1加强领导,健全机构

农村信息化建设涉及到多部门、多领域、多层次,各区县应根据发展要求,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切实加强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建议成立由市委分管领导担任组长,市政府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相关单位领导为成员的农村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以顺利实施农村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着重抓宣传、抓市场、抓技术、抓督导落实、抓典型示范,负责协调解决农村信息化项目建设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同时,建立市、区县、乡镇、村级农村信息员管理服务体系,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和网络设计维护人员,建立健全对市、县、乡3级农村信息化建设考核标准和考核办法。为加快发展农村信息化的目标任务,使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应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作责任制,强化督查,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4.2完善机制,增加投入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农村信息化建设投入机制[5]。争取国债贴息、科技三项经费、高科技产业投资、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等资金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支持,不断加大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区县每年应从财政中拿出一定的资金作为农村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用于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

4.3加快培养,形成队伍

切实加强基层信息服务队伍的培训工作。一是对农民信息员的培训。每个乡村都要根据当地的产业结构和农事活动安排制定培训计划,建立信息员和农牧民培训制度,确保每户农民每年都能受到1~2次培训[6]。二是对各级网络服务工作人员的培训。主要采取在乡村办培训班和远程电化教育2种形式,加强网络设备维护、网络操作系统的使用、电子邮件收发、自主开发软件系统的使用等实际操作培训,逐步培养一支适应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专业队伍。

4.4加大宣传,共同参与

利用科技赶场、专栏、培训会等形式,加快提高服务对象农民认识、使用信息平台;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农业信息化宣传,增强部门领导和工作人员的信息化意识,达到全社会积极参与农业信息化服务。

4.5整合资源,充实信息

要发挥信息资源迭加效应。全面整合种植业、畜牧业、林果业、农机推广及政策法规、“种养加、供储运、农工贸、产供销”等信息,并与包括招商、旅游、宣传、商务等信息网站的联通,使地方数据库功能更完备,信息资料更丰富,使农村有电话就可以查询,真正实现有问必答,有求必应。

4.6形成互动,推广服务

通过网上咨询互动、媒体互动服务、专家现场互动、集中展播演示、宣传推广、重点户带动等信息服务模式,综合全面地为农户、企业、生产者提供全方面科技、市场、劳务、成果等信息。

5参考文献

[1] 李祖培.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农业信息化进程[J].广西农学报,2004(5):57-59.

[2] 何建平.推进农业信息化 促进新农村建设[J].中国信息界,2010(7):21-22.

[3] 刘淑华,刘志文,刘纪疆,等.乌鲁木齐市农村信息化建设思路及对策[J].新疆农业科技,2008(3):5-6.

[4] 刘晓飞,暴瑞坤.扎实推进新农村信息化建设[J].大庆社会科学,2009(2):51-53.

第6篇

一、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1.彩色电视机在农村家庭中基本普及,有线电视网络发展快速

随着国民收入的大幅度增长,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显著提高,据调查,2005年末彩色电视机在农村居民家庭中已经普及。有限电视也逐渐进入农村家庭,并且发展迅速,某些发达城乡拥有有线电视的农村用户超过70%,东部城市的电视入户率都在97%以上。目前为止,有很多县级电台通过广播、电视开办了农业信息专题栏目,取得较好效果。

3.电脑拥有量从无到有,互联网已经深入人心

目前农村的电脑用户虽然拥有量还非常低,但已经开始影响农村居民家庭的生产和生活。论文百事通他们可以通过从网上获取大量信息,人们不出家门就能了解天下大事,来指导自己的生产和生活,可将小生产与大市场、将生产者与农业技术专家联系起来,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好的信息和技术服务。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农村居民的生产经营活动已越来越多地依赖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传递。

4.农产品交易电子化和农业技术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

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计算机模拟栽培、温室控制等技术有了一定的发展;农产品电子交易取得明显成效。蔬菜电子拍卖大厅以交易电子化、包装规格化、质量等级化、客户会员化等特点,克服了传统交易存在的诸多弊端。

二、加快农村信息化发展需要认真抓好的重点工作

1、增强信息意识,为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奠定思想基础。开展农村信息知识宣传和教育,增强政府部门及农业生产经营者的信息意识,提高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1)在农村98%以上的农户有电视机的基础上,政府有关部门应通过开办农业类节目的方式,结合本地区农民最关心的问题,重点播出本地农业信息,介绍新产品、新技术及新服务,这样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本地农业生产信息的主流宣传平台,缩小主流信息和农民之间的距离。(2)在有线电视网普及的基础上,借鉴别人的经验,通过电视机+网络机顶盒的方式,使农户的电视机连接入农业信息的专业网站,让农户与农业技术专家直接交流,以获取农业生产所需要的专业技术和经营信息。

2、强化组织和引导,为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供领导保证政府部门特别是科技局、涉农部门要把推进农村信息化作为一项重要职能,把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作为一项重要职责。(1)要强化组织与引导。农村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化、集约化工程,不是一个或几个部门就能做起来的,必须要由政府各部门密切配合,按照一致的目标,共同建设而成;(2)要实现资源整合。注重实现“两个整合”,即一是整合信息资源,二是整合网络资源。这是实现信息共建共享的重要保证。

3、加大资金投入,为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农村信息化建设是高技术、高投入的社会公益性工程项目,必须依靠政府的资金支持。各级政府要在已有的资金投入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以保证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

4、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创造基础条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各级政府要在已有的农村信息化设施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健全和完善农村信息化发展所必须的基础设施。要根据实际情况,加大农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尽快建成相对完整的县(市)、镇、村三级农村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建立上连全国、省、市,下连镇、村纵横贯通的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实现全国农村信息网络站联网运行和信息联网。加强各种农业数据库的研制与开发。开发农业应用系统,如各类智能农业专家系统。要注重对信息服务功能的开发。如:在线咨询、在线植保、在线专家咨询、供求在线呼叫及自动撮合等。为了让互联网上大量的农业信息及时传递到农民手中,并进行反馈,结合农村实际情况,政府应建立以农村村委会为中心的网络接收站点,设立网络活动室,为农民提供各类真实、有效、可行的信息、适用技术,使之成为农村信息化的示范点。新晨

5、建立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信息窗口目前农民接受信息的主要渠道还不是互联网,电视、广播、报刊、电话、传呼等媒体和通讯工具还具有很高的利用率,要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现代通讯工具的作用,使之与网络之间有机组合和搭配,强化信息工作。

第7篇

现阶段,农村信息化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种重要发展方式。桂林从2000年开始构建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目前,桂林已经初步建成了覆盖全市11县6城区及部分乡镇、村的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信息化在服务农业生产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桂林农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仍不够完善,农村科技信息应用能力还比较弱。因此,建设以完善信息服务网络、充实信息服务内容、扩大信息服务覆盖面、增加信息服务手段、增强信息服务能力、提高农民信息素养为目的的社会化农村科技信息综合服务平台(以下简称综合服务平台)具有重要意义。

桂林农村信息化发展的现状

桂林农村基础网络设施日趋完善。2015年,桂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76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365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70.83亿元;桂林的电信业务快速增长,农村宽带已从无到有,正处于从有到优的发展过程中,桂林所有县、乡(镇)已全部覆盖宽带,通宽带的村总数达1300个,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85.16万户,固定电话用户57.96万部,移动电话用户456.58万部;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8.3%,通有线电视村总数达1528个(数据来自2016年桂林经济社会统计年鉴)。科技、农业、电信等部门也加强了“三农”服务网站的软硬件建设。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基础网络设施日趋完善,为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桂林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桂林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经过科技部门十多年建设,已建成了由科技部门、科研院所、信息服务站、种养大户、涉农企业(协会、合作组织)等组成,包括1个市级、17个县(区),116个示范乡镇,2322个示范户的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特别是在2008年以来,先后实施了以“三农”科技服务网建设、农业信息“三网通”示范与应用等一批自治区级和市级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项目,通过项目的实施,进一步规范了各级信息服务站的建设要求,信息服务站按“六个一”要求进行建设,建立了各类规章制度,使桂林农村信息化建设目标更加明确,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搭建了互联网、电话网、电视网等相结合的信息服务平台,科技信息以多N服务形式逐步普及到农村基层,服务效果显著。

构建社会化农村科技信息综合服务平台的必然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信息技术对农村生产、经营、生活方式带来了很大的变化,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式,推动着农村的经济发展。

首先,综合服务平台的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农村科技信息建设,整合农业资源,使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手段多元化。

其次,构建综合服务平台能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做好“三农”工作并解决好“三农”问题需要科技信息技术的支持,将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技术运用到农村建设,有利于推动农村现代化的发展,综合服务平台的构建能更好地为本地农村经济服务,推动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最后,综合服务平台的构建势在必行。通过使用信息技术等先进技术来提升农业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建设具有“社会化”和“综合性”应用特点的综合服务平台,是推进农村信息化的有效手段,“社会化”是指通过低门槛、平民化、个性化和多元化的服务功能,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综合性”是指运用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三网融合等技术,对互联网、电视网、电话网等进行资源、技术和服务的整合,建立科技资讯、远程培训、科技视频、通讯呼叫4个中心,实现多种媒体、多种终端的农村科技服务模式,为农业、农村、农民提供全方位、一体化、分众式的综合信息服务。

构建社会化农村科技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存在的问题

构建综合服务平台过程中,少数县和乡镇的领导信息化意识不浓,思想观念落后,对信息化服务农村经济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到位,导致经费投入不足,人员和设备配套不理想,造成个别乡镇、企业、农户工作积极性不高。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基层科技信息服务队伍人才断层现象日益普遍。同时,下级服务站管理员、信息员、技术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不一,特别是在信息采集、加工处理能力,视频拍摄、制作能力,科技咨询解答能力和远程培训服务能力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影响了综合服务平台的整体成效。

构建社会化农村科技信息综合服务平台的措施

创新观念,建设服务体系。以创新的理念开展工作,建立长效稳定的服务体系。在原有农村信息化项目建设的基础上,深入服务,不断探索适合地域发展的服务体系,实现市、县、乡镇、村的四级联动新模式,整合各部门资源,搭建一个既符合本地农村特色,又服务功能完善,操作简便的综合服务平台,服务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加强培训,提升服务质量。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在于服务队伍的建设,要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要选择责任心强、愿在农村扎根的人员进行系统培训,使其适应工作的需要。同时,将熟悉构建综合服务平台的各种专业人才充实到这支队伍中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良好,能为农村提供信息服务的队伍。

统筹规划,加强管理。统筹规划、加强管理是推进农村科技信息化的重要环节。坚持“统一规划、统一管理、资源共享”的原则,把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作为全市社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进行规划实施,整合科技、农业、电信等部门的资源,加强各部门间合作,建立联席办公机制,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升综合服务平台的服务能力。

第8篇

信息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衡量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没有农村农业信息化,就没有农村“五位一体”建设的现代化。加强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对于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管理和生态良好,具有深远意义和重大影响。

1 助推农村经济发展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奥多?舒尔茨说过:“历史证明,我们能够通过知识的进步来增加资源。”[1]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信息化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助推动力。加强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的基本目的之一就是使农业信息产品和农业信息服务作为新的资源要素,有效融入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各个环节,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经营方式的转变,实现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

1.1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之中,但在总体上仍没有根本改变靠天吃饭、粗放经营、低质低效的局面。我国人均占有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70%,灌溉水利用率为47%,而发达国家达75%以上;我国消耗了世界25%的化肥和30%的农药,但化肥、农药利用率不足35%。[2]增强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能够促进3S空间技术、3G技术、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等在大田种植、设施园艺、畜禽水产养殖等农业生产的运用,能够使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实现数字化设计、智能化控制、精准化运行、科学化管理,从而大力推进农业生产的标准化、集约化、自动化、产业化和组织化,有效降低资源耗费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确保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彻底转变,推动农业发展的现代转型。

1.2 转变农村经营方式

目前,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经营体制是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从某种程度上说,家庭经营实质上是一种个体小农经济。由于个体农户的经营规模小和组织化程度低,在农产品流通和交易中,他们难以对抗越来越大的市场,难以最大程度地分享农业生产利润。[3]小农户和大市场的矛盾因此越来越突出,并成为影响农民增收的重要瓶颈。加强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依托现代信息网络平台,能够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连接成统一的链条,减少流通环节和交易环节,降低交易成本,增加信息对称,实现千家万户的小农户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对接,促进农村经营方式的现代转型。

2 推进农村民主进程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民主政治日益深入人心,越来越成为普世性的价值追求。发展农村基层民主离不开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的支持。加强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能够使国家政治权力有效、快速延伸到广大农村,同时也能够使农民方便、有效地参与民主管理和行使民主权利,从而推进农村民主进程。

2.1 提高政府行政办事效率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我国政府正加快信息技术在政务活动中的应用,电子政务因此得以迅速发展。电子政务是政府机构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理论,对传统政务进行改革,以实现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升。[4]农村电子政务的建设和服务能力的增强,一方面将农村行政体系纳入全国的电子政务网络体系,拉近农村与上级政府的行政距离,便于政府倾听民声和了解民意;另一方面,政府合理配置信息化公共服务资源,推动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方便农民接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和对政府进行民主监督,使农民真正享有民主权利,最终促进政府工作的科学化、廉洁化、高效化。

2.2 增强村民民主管理能力

村民自治就是农民能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这就需要农民具备民主管理的能力。当前,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是推进农村民主管理的重要手段。加强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有助于农民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电信等信息技术和信息平台,及时、准确知晓国家和各级政府关于“三农”的政策,知情本村财务、选举、固定资产、土地承包、计划生育等村务,有效参与民主管理和进行民主监督。[5]同时,标准统一、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农村政务信息应用系统的建立,能够拓宽农村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培养农民的参政习惯,增强农民的参政意识和参政能力,提高农民科学决策和民主管理能力。

2.3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农村基层组织在贯彻执行国家政策、维护社会秩序、发展经济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是,不少农村基层党组织处于涣散状态,力量比较薄弱,难以发挥应有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农民就没有主心骨,人心就会涣散,民主管理难以实现。加强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有助于进一步实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加快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信息化建设,促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提高党员的民主管理能力,树立党员的良好形象。在村民自治中,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因此成为带领农民进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核心。

3 推动农村文化建设

农村文化是农民群众在长期的农业劳动生产和农村社会生活中创造并积累下来的文化习俗,是农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农民的农业生产及文化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农村文化的生产、传承和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加强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对于农村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3.1 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农村文化的建设主体和受益主体都是农民。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推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因此,农村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如何有效促进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的提高。加强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一方面能够提高农民获取信息、转化信息和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依托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专项服务,有效将文化传播与培训延伸到农民身边,实现文化信息传播的“最初一公里”与“最后一公里”的零距离对接,大大降低农民获取文化信息资源的经济成本、学习成本和时间成本,有力地促进农民文化素质和文化生活品质的提升。

3.2 促进农村文化传播

广大农民群众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创造的独具地方特色乡土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储存库,蕴含着巨大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6]但由于农村文化传播途径不畅和传播方式单一,使得许多独具地方特色乡土文化无法走出乡村,展现他们的魅力和风采。信息化建设的推进正改变着面对面的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可以为农村文化传播在时间、空间和方式上实现无限的拓展。加强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运用数字化技术和各种信息化传播媒介,可以拓宽宣传教育渠道, 丰富农村文化的传播方式和内容,以文字、影像视频等数字化形式实现农村文化的对外传播和交流,让更多的人了解农村文化,传播农村文化,分享农村文化,充分发挥发农村文化的价值。

3.3 保护农村文化生态

农村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在现代化的车轮挤压下,生存空间日益萎缩,存续举步维艰。[7]农村文化生态出现了深重的危机与失衡。加强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能够创造性地推进农村文化生态保护工作。依托广播电视和网络等信息技术,尤其是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让广大农民群众了解、认知伴随自己成长的乡村文化,自觉保护和传承农村传统文化,为农村文化生态的保护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对于一些以口传身教代代相传、工艺技术复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破解传承断代的困境,防止凝聚世代人智慧的民间艺术瑰宝的永远消失,可以通过视频声频等现代信息技术详细记录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处理和存储,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原样保护好民间技艺。

3.4 繁荣农村文化市场

由于市场体系不健全、管理机制没理顺、市场监管不到位等原因,我国农村文化市场发育不良,甚至一些“灰色文化”、“黄色文化”不良文化一度泛滥,严重影响农村文化建设。加强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通过现代信息媒介,可以广泛宣传农村文化市场管理规范,让广大经营者知法规和守法规;凭借网络举报和电话举报,可以对农村文化市场进行有效监管;发挥广播电视、文化共享信息平台等作用,以“红色文化”宣传为突破口,倡导新思想、新风尚,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占领农村文化阵地,给广大农民送去适应农民需要的健康文化。

4 改进农村社会管理

随着我国社会的现代转型,农村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利益关系、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等方面发生着深刻变化。[8]农村社会管理的范围和领域因此日益拓宽,难度不断增大,单靠传统手段已经难以对农村社会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加强社会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强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构建农村社会管理信息化平台,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管理信息资源整合、提供高效优质农村民生服务和化解农村社会矛盾,从而改进农村社会管理。

4.1 加快农村社会管理信息资源整合

当前,农村社会管理面临社会治安、农业补贴、就业服务、社会保障、计划生育、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诸多严峻挑战。为应对诸多挑战,农村社会管理急需建立多方联动机制,实行信息“分头采集、关联使用”,实现由“多头分管”向“协同管理”转变。加强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可以打破当前农村社会管理中各自为政的信息壁垒,推动“一次采集、集中交换、多方共享”信息整合机制建立,从而有利于加快基础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建立“全面覆盖、动态跟踪、联通共享、功能齐全”的农村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农村社会管理信息化应用平台。[9]这能够不断改进农村社会管理运行机制,提升农村社会服务水平,提高农村社会运行效率。

4.2 提供优质高效农村民生信息服务

民生信息服务网络系统是以农村基础信息获取、基础设施配置等关键技术为手段,集成农村公共服务管理相关信息系统,建立民生智能服务系统网络基础平台,以实践政府对农民的便民、惠民、为民服务的宗旨。加强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可以推进农村民生信息服务网络系统建设和提高农民民生信息需求意识与应用能力。农民因此可以通过农村民生信息服务系统学习法律政策知识、查询和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科学技术问题、及时掌握农业气象信息、准确掌握各种就业信息、进行网上挂号和预约就医等,从而改进农村民生信息服务,使政府民生服务有效到农村、进农家、惠农民,提供全方位、智能化、个性化的民生服务,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多领域开阔农民视野,提高农民素质,提升农民的生产能力和生活质量。[10]

4.3 提升农村社会矛盾纠纷化解水平

当前及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在农村社会生活中,各种社会矛盾将交织在一起,普遍存在着。农村社会矛盾的产生和激化,往往是由于县乡村和政府各个部门缺乏信息沟通和工作联动以及政府与农民不能有效互动所致。首先,加强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完善农村社会矛盾联动化解信息管理平台,一方面,有利于实现县乡村三级扁平化的上下协同和联动,促进政府各级信息共享资源和互相配合,在化解农村社会矛盾上实现从静态管理到动态管理,从单项管理到综合管理;另一方面,依托数字化信息技术,将农村社会矛盾科学分类,通过各级和各部门信息管理员收集、上报、核实农村社会矛盾相关信息,以便及时发现并有效处理,将农村社会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防止农村社会矛盾的激化。其次,加强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完善政民互动信息网络,有利于推进网络问政常态化制度化建设,建立健全网民意见办理运行机制,推动农村公共事务决策由“为民作主”向“由民作主”转变,真正做到通过网络问政,了解民意,体察民情,及时知悉,及时沟通,及时解决,[11]实现各级政府部门与农民有效互动,达到尽可能减少农村社会矛盾产生和避免农村社会矛盾激化的目的。

5 确保农村生态良好

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信息化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将支撑、保障乃至引领生态文明发展。[12]加强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在促进农村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5.1 传播农村生态文明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首先必须让广大农民认同生态文明理念和树立生态文明意识。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使得大量的生态文明思想观点能够快速地被输送到人们面前,人们对环境污染日渐严重的恐惧与警觉,有力地刺激goming人们生态意识觉醒和自我审视,从而对领略生态文明、引领生态文明、传播生态文明起到重要作用。加强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拓展农村农业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功能,提高平台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打造百姓喜闻乐见的信息服务平台,广泛开展信息化及环保知识教育,丰富生态文明宣传内容,积极开展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培育农民的科学、合理、安全、健康的生产方式和适度、绿色、节约的生活方式,促进农民形成“关心生态、保护生态、建设生态”的自觉行为。[13]

5.2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监控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离不开信息化发展。信息化在农村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执法监督等各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通过加强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实现农村环境信息采集、传输和管理的信息化,才能从大量繁杂的信息中发现问题、把握趋势和捕捉重点,促使农村生态环境管理决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和富于开创性,提高农村生态环境管理决策的水平和能力。通过3S技术、环境综合监测信息、生态评价信息等为基础的信息大平台,可以对农业生产、森林资源、野生动植物、水资源及变化、草场、湿地等方面的生态环境数据进行精确监控和定量分析研究,综合分析和评价农村生态环境,全面、准确、及时地掌握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动态变化和发展趋势,以便制定和采取科学合理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方案和措施,促进农村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

第9篇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农村信息化;发展现状;对策

1 引言

国家对于“三农”问题的不断重视体现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面,“三农”概念的正式提出始于2003年,并且在党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大力组织下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目前我国的“三农”建设中的核心问题是农村和农业的建设,二者建设的高低程度直接影响着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因此,加强和改善农业和农村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同时也是进一步巩固工农关系,加快以城带乡发展并且逐步形成城乡一体化格局的重要举措,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同时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农村和农业建设中也应该加强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通过现代化的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解决农业和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更好的提高“三农”建设的质量和速度。

2 农业信息化与农村信息化

2.1 农业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指的是通过现代化的计算机、网络以及培育技术增强现代化农业建设,使之成为重要的生产力。农业信息化通常情况下指的是整个农业生产过程的信息化,常见的如精细化农业、先进的喷灌技术等,将信息化技术渗透到农业的各个环节,以更好的加快对农业现代化的改造,同时对于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出值也有着重要帮助。农业信息化对于提升我国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增强农业生产过程的效率有着重要意义。根据农业生产的过程,通常情况下可以将农业信息化分为生产准备阶段、生产阶段以及生产完成阶段三个主要信息化阶段。目前,对于农业信息化的判断主要是对农业生产过程中附加值的判断,在农产产品附加值达到50%以上就可以称农业达到了信息化水平。

2.2 农村信息化

对于农村信息化的定义是一个相对动态化的概念,主要指的是在农村建设中加入计算机和信息化等技术手段,建立起农村较为完善的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以更好的实现对于农村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同时对于提升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加强农村的经济、政治以及社会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目前的农村信息化建设中主要包括农村经济信息化、农村管理信息化以及农村文化娱乐的信息化。

2.2.1 农村经济建设的信息化 建设现代化新农村的关键环节是要加强农村的经济建设,最为明显的就是通过建设电子商务平台,将传统的农村经济扩展到电子商务平台,并且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可以方便的实现网上的各种交易活动,如网上收税、金融活动以及相关的信息服务等。同时借助于网络可以大幅度的提高交易的效率,同时降低交易的成本,对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2.2 农村管理过程的信息化 农村管理信息化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实现电子政务的公开、透明化,而这其中信息化刚好能够满足目前新农村管理过程中信息公开的要求。在新农村的管理过程中,可以通过信息化的电子政务平台实现有关信息、法规、灾害预警等信息的,同时还可以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有关土地使用、基础设施建设等信息的公开,以更好的加强涉及到农村管理信息的公开和透明,对于建设民主社会有着重要帮助。

2.2.3 农村文化的信息化 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农村文化的建设是根本,也是提升新农村建设层次的重要保障。农村经济建设的信息化和农村管理过程的信息化都是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要通过现代化的信息平台,建设文化生活丰富的娱乐生活,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以更好的促进新农村的发展。

3 农业信息化与农村信息化发展现状

农业信息化起始于上世纪70年代的农业遥感技术,并且随着后期我国相关研究院所信息化中心的建立,信息化和计算机技术在农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几年,随着国家对农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相关部门在推动农业信息化发展方面也作出了巨大努力,先后实施了电话村村通工程和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改造,使得我国农村通电话比例大幅度提高,同时数控技术的应用也大幅改善了农业生产的方式和效率,并且在全国建立了上万个农业科技服务站,使得我国的农业生产科技含量有了大幅度提升。在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主阵地就是广大的农村,因此农业信息化建设和农村信息化建设是不可分割的,其实施的过程中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较为完善的体系,整个信息化的实施缺乏系统性。在实际的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各个地区各自为战,相关部门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造成了各个区域的农业信息化发展差距较大,同时还存在着农业信息化的范围较窄,主要局限于农作物品种和技术的更新方面,只是简单的收集表面的信息,对于前瞻性和预测性的问题缺乏深入的研究;其次,在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由于信息不畅等原因导致了农业数据的共享性较差,在农村仍然采用传统的开会、发放资料等方式进行传播,已经无法满足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对于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要求。计算机网络在农村推广的难度较大,这也给农业信息化建设带来了阻力,使得计算机和信息化为主要实现方式的农业信息化处于悬空的状态,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无法发挥应用的作用,而且由于农业信息化需要较大的前期资金投入,导致了农业信息化的投入与产出比难以预计,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地方政府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使得农业信息化无法真正的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严重制约了农业信息化的实施。在我国的广大农村,文化基础薄弱的农民是主体,他们由于经济等原因未能接收较好的文化教育,导致了广大农民群众对于农业信息化的意识淡薄,对于计算机和信息化的利用缺乏自觉性,使得目前的农业信息化设施利用率较低,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对农民群众的增收造成了影响。而且我国农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专业技术人才的缺乏也是影响其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既懂技术又懂市场,同时还能够扎根农村的专业人才十分缺乏。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的制约了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建设进程。

4 改善我国农业信息化与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改善和增强农村公共事业,全面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农村信息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程相伴相随,在解决“三农”问题的过程中贯穿始终。由于城乡之间“数字鸿沟”的长期存在,农村信息化决不可能一步到位。因此,要实现农村和农业的现代化必须做到信息化与推进农村改革、加强制度建设相融合;要与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相融合;要与信息化与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相融合,全面贯彻国家信息化战略,建设和完善农村信息化服务站。

4.1 改善农村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水平,缩小“数字鸿沟” 缩小数字鸿沟行动计划是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提出的优先行动计划: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和不同社会群体之间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差距,创造机会均等、协调发展的社会环境。近年来,中国农村网民规模增长迅速,2008年底已经达到8460万人,其中年内新增农村网民为3190万人,年增长率超过60%,远高于城镇35.6%的增长率。2008年全国能上网的行政村已达89%。在这种形势下,需要对已有观念和做法作出较大的调整,逐步在行政村和城镇社区设立免费或低价接入互联网的公共服务场所,提供电子政务、教育培训、医疗保健、养老救治等方面的信息服务。

4.2 建立较为完善的农村信息化资源服务和管理体系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以农业信息网为主干,其他数十个网站为辅助的国家农业信息平台,并且将网站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到目前为止已经有5000余家注册网站,这其中也包括一些教育和科研机构的网站以及一些现代化农业的推广和宣传网站,与此同时在全国也建立了上万个农业科技服务站。然而,总体来讲,我国目前的网站资源和农业科技服务站数量较少,分布较为分散,同时网站的信息量较少和科技服务站人员水平较低,农业技术信息得不到及时更新,而且存在着大量的重复信息,信息的发挥形式也较为单一。面对这种现实,只有集中多项服务功能,使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益处,才能聚集人气,达到使用率高的目标。通过财政购买服务的办法,在提供公共互联网接入的基础上,政府各部门的公共服务事项尽可能的向综合信息服务站聚集。类似城市的书报亭的做法,鼓励企业与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合作,探索服务站承接诸如电信和水电代收费、农产品及农资销售、农村便利店、废旧物资回收等多项服务,以达到业务饱满,活力增强的目标。成都新津按照“延伸、共享、服务、实用”原则,建立全县统一的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平台包括“培训、信息查询、便民办事、信息采集、数字娱乐”等五大功能。新津县在每个镇乡、村(社区)建立1个信息服务站(室),向农村群众提供培训、信息查询、便民办事、数字娱乐等多种信息服务,此外还将劳动、民政、计生、残联等相关职能部门的人员、设备、服务内容全部整合到镇乡、村(社区)信息服务站(室),农民足不出村就能办好事。为了保证运行,新津县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任务,制定了相关的制度,落实了办事人员经费补贴标准,开通了办事监督岗。新津的经验已经推广,成都每个镇乡、行政村或社区建立1个信息服务站,提供培训、信息查询、便民办事、数字娱乐等多种服务,将劳动、民政、计生、残联等相关职能部门的人员、设备、服务整合到信息服务站,由财政落实办事人员经费补贴。这样实现了农村与政府及社会公共服务资源的对接和村级的整合。破解了由分散造成的农村公共服务运行成本高的难题。

4.3 应该充分发挥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 坚持政府主导,强化政府在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责任,加强政府在制度、规划、筹资、服务、监管等方面的职责,维护公共信息服务的公益性,促进公平公正;同时,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有序竞争机制的形成,提高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的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质量,满足农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信息需求。一方面要重视政府机关的组织和管理职能的发挥,为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发展制定相关的目标和计划体系,还包括制定一系列规范市场秩序的政策和法规。同时还要加强政府对于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经济投入,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逐步建立一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信息化发展模式,用信息技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用信息技术加强公共服务,促进弱势群体提升工作技能、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高万林,张港红.关于农业信息化与农村信息化关系的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2011年第1期

[2] 谭玲玲.关于农业信息化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问题思考[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第10篇

[关键词] 现代信息技术 新农村建设 可行性方案

现代信息技术是指在信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指导下扩展人类信息功能的技术。一般来说,现代信息技术是以计算机和现代通信为主要手段实现信息的获取、加工、传递和利用等功能的技术总和;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综合的技术,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以智能多媒体信息服务为主要特征的超时空大规模信息网,是当代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的核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做出的重大决策,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且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中央“十一五”规划明确将其界定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它高度概括了新农村建设的方方面面,但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主要是拓展农村的信息渠道,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所以这些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目前,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大量应用给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许多积极的影响,我国作为当今世界重要的互联网应用大国,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信息化的应用结构不合理,地区之间不平衡,尤其是广大农村的信息化应用程度比较低。如果从信息化的构成来讲,农村信息化是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农村行业信息化、农村行政管理信息化、农村生活消费信息化和农村社会资源信息化等内容。如果农村没有实现信息化,我们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因此,我们必须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深入渗透现代信息技术,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突破口。

二、 我国农村中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现状与问题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不断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开展将专家系统、信息管理系统、遥感、通讯等许多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研究,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信息产业部曾以“村村通电话工程”为首要任务,大力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目前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国家气象局建立了国家、省、市、县4级信息中心并延伸到乡镇服务站,通过“中国光农网”建立的省、市、县分支机构,基本形成了一个辐射全国农村的信息服务体系。目前我国农业信息体系和基础平台建设也初具规模,经济发达地区的基层信息化建设与服务成效显著。然而,由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就我国农村整体信息化水平来说,无论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还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信息化人才培养等各方面都刚刚起步,要想让信息技术深入基层,进入寻常百姓的家庭,我国的新农村信息化建设还任重道远。尤其在资源、资金和人才等方面,国家的相关管理部门应当在政策上予以更多的支持。

三、 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可行性研究

在推进农村信息化的过程中,尽管我们可能面临着诸多的困难,但我们必须看到这些年来,我国农村信息化的进程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当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成功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找出合适的对策,让现代信息技术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1.解决在新农村建设中实行信息化所面临的资金短缺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分两步来进行,其一就是启动资金,其二是营运资金。启动资金的解决主要包括两部分:政府解决一部分,融资一部分;营运资金应该由三部分组成,除了启动资所包括的两部分外,还应该通过高效运作,使受益单位和个人自愿交纳一定的费用,以达成良性循环,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转。

(1)加强政府职能,吸引各方资金,积极筹集启动资金

要在农村真正构建好信息网络体系,必须依靠政府推动,要强化政府职能,由政府牵头整合现有信息基础设施资源,构建覆盖乡村的多级农业信息网络。各级政府首先必须认识到加强信息网络体系建设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政府应加大投入力度,拨出专项经费支持农村信息网络体系建设,这也是启动资金的主要部分。另外,因为中国农村幅员辽阔,农村经济建设已开始起步,随着农村信息化的建设和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农村经济必将不断发展并取得惊人的成就,凡是有眼光的中外投资商必将关注中国农村这个潜伏着的广阔大市场。因此,只要各级政府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必将吸引大量的中外企业前来投资。这样启动资金的问题就得以解决,信息网络体系的构建也就可以正式启动。

(2)合理利用资源,提供优质服务,保障营运资金

信息网络系统已经搭建,但能否持续运作,还将面临着许多现实的问题,首先,设备和资源的维护需要资金,其次,管理人员需要报酬,第三,投资者需要投资回报。因此,我们一定要有高素质的管理和技术人才,高效地管理好这个系统,充分利用其资源优势,为社会各方提供快捷优质的服务并收取一定的费用,以实现资金营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为企业和各类经营者提品信息,第二,为农民和社会各界人事提供高效实用的信息,第三,为农民、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提供各类培训,第四,继续吸纳各方投资和赞助,最后要强调的是在整个营运过程中还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持续注入后续资金,以保证其不断发展壮大,从而使现代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着重处理在新农村建设中实行信息化所面临的人才紧缺问题

信息技术能否得以有效应用,新农村建设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人才,没有人,万亩良田皆荒芜,没有人才,所有设施是废铁。因此,人才问题是我们目前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只有人才问题得以解决,信息化方案才能在社会新农村建设中迅速启动并正常运转。

(1)加强信息化技术教育,提高农民的运用信息的才能

要在农村实行信息化,首先就要使农民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尽快培养和提高农民的素养水平,同时对农民提供优质的信息化服务,使农民能方便地获取所需的实用信息。近年来,我国部分农村地区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本地农产品找到了很好的销路,有的还进入国际市场,大幅度增加了农民收入,大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江苏的华西村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美国农业之所以发达,主要是实行了以州立大学为中心的“研究――教育――推广”三位一体制,通过发展农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使农场主基本达到大学水平,发展农业科技以降低农业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实现农业产业化,并广泛利用大学、图书馆等优势,努力构建信息资源平台,为农民和经济建设服务;荷兰农业的成功取决于农民较高的文化科技素质,全国农业劳动力仅二十多万,但中等农业职业学校却有近二百所,并实行免费终身农业技术教育;而中国则农村人口众多,高等院校也不少,但真正面向农业的院校和专业却少之又少,因此我们必须加大力度,在县、乡(镇)、村三级建立以农业劳动者科技素质教育和多种形式的农业终身教育为主的农村职业学校。同时要加强对现有农业信息网络专业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搞好农村信息员的考核和资格认证工作。另外就是要注重人才观的转变,不仅仅大学生、技术人员是人才,普通的农户也是人才。在加强培训技术人员的同时,也要加强对普通农户的培训工作,他们才是农村中的生力军,因此我们要适时举办各种形式的农民培训班,提高全民的信息技术水平使之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2)通过政策引导,激励大学生投身于新农村建设

关于政策引导方面,我国应该有很多成功的经验,比如说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工作、鼓励大学生到西部边远地区工作等方面的政策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今年最新推出的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六所院校招收免费生的政策也引起了广泛关注,期望在不久的将来会出台更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输送现代信息技术人才的新举措,以解决新农村建设中信息化人才紧缺的问题。

(3)充分利用高校资源优势,培养高层次信息化人才

尽管可以采用前面所述的不同培养方式和相关政策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输送信息化人才,但都只是为了解决目前农村信息化人才紧缺的燃眉之急,特别是难以达到新农村建设所需的高层次信息化人才;因此充分利用高校的资源优势,把现代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纳入高校教育是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信息人才问题的一个长远的、根本的出路。真正实现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是涉及我国教育的百年大计的问题,因为它所影响的不仅是一代新人的培养问题,它还将深层次上影响我国的文化内涵与民族素质,并由此影响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与生存力。因此应该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参与,使整个社会在改革的过程中通过实践更新理念,提高信息素养。在改革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体系,从而在真正意义上进行教育的创新。为我国正在全面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四、结束语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国家加大投入、社会广泛参与,城市支持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息化建设既是国家信息化建设全局的需要,也是农业、农村、农民多年对工业和城市建设贡献的回报,社会各界都应该投身到新农村的信息化建设之中,有人出人,有智出智,有钱出钱,使现代信息技术向农村延伸、信息化网络向农村覆盖,使农民的主人翁地位更多地体现在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参与者、监督者、管理者和受益者,为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局面而做出更在贡献。

参考文献:

[1]2006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2]张红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思考[J].理论观察,2006年第2期

[3]孟枫平:关于我国农业信息化路径选择的思考[J].中国科技论坛,2004年03期

[4]丁海燕:农业信息化及其发展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 2003年06期

[5]傅洪勋: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研究[J]. 农业经济问题,2002年11期

[6]邱新棉 其:国外农业信息技术发展简介[J]. 计算机与农业, 2002年第4期

[7]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DB/OL] cpc.省略 2007~3~17

第11篇

一、电信行业要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电信企业是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力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农村信息化既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任务,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推进力量。中国电信作为专门从事通信业务运营的国有企业,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具有人力、技术、网络、服务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建湖电信有责任、有义务在全县农村信息化中发挥主力军作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效信息服务和支撑。

(二)建湖电信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作了有益探索。近几年来,建湖电信注重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年实现了宽带“村村通”,为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奠定了基础,并搭建了“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不仅为广大农民提供农村种养殖科技查询、产品市场信息等,而且为电子政务、村务和平安村镇建设提供有效支撑,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进一步增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年是“*”规划第三年,是贯彻党的*大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战略的第一年,同时是落实全市开展国家首批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的第二年,也是关键年。县委、县政府对农村信息化试点工作高度重视,已把推进农村信息化试点列入县政府今年重点工作目标任务的考核内容。各镇要把镇村信息化建设作为推进试点工作重要任务抓好抓实,努力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

二、明确*年镇、村信息化建设总体思路和目标

(一)总体思路

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继续确定目标镇和目标村,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整合各类资源,创新服务模式,加强农村信息化队伍建设,提高农村信息化各种应用的普及率,做到有标准、有措施、有奖励,加快信息镇和信息村的建设。一是突出农村宽带和乡亲网(我的e家)惠农产品、电子政务延伸到镇及村(居)等工作重点;二是整合各类涉农信息资源,立足综合信息服务优势,推广镇村政务、乡村总机、平安乡村、短信通、网络视讯等重点信息应用。

(二)主要目标

1、建成市信息化镇6个;

2、建成综合信息服务站6个,综合信息服务点120个;

3、全县农村宽带渗透率提高4个百分点;

4、全县农村固定电话用户中乡亲网、我的e家用户渗透率达到50%;

信息化镇、信息服务站(点)建设标准见附件。

三、切实加强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

(一)加大组织力度,明确工作责任

各镇要利用现有的成功建设模式,加快复制推广,注重农民经济人、种养殖大户的信息化应用,提高整个镇信息化应用程度和农村信息化重点业务渗透率。瞄准创建目标,各镇要成立相应创建领导小组,落实专人负责,加强与信息办、电信分公司及各镇电信营业所的合作,明确职责,扎实推进,加快实施,并注意研究建设过程中存在问题和解决办法,为试点工作积累经验。各镇要在每月上旬将工作进展情况报县信息办、县农工办,电信分公司及各分支机构做好相关支撑工作,县电信公司对各分支机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相应督查考核。

(二)围绕经济发展,突出工作重点

1.各镇农业企业在网上建立自己的站点,利用网络拓展销售渠道,提升企业形象和管理水平。

2.各镇的协会、经济合作社要利用网络对农民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提高网络的应用服务水平。

3.农民经纪人要利用网络,及时了解市场行情,提高销售水平和能力。

4.各村要进一步完善党员远程教育网络,同时要建立村级信息服务站,方便农民及时查询相关致富信息,全面完成村级信息化各项指标。

(三)加快建设力度,落实奖励措施

按照建成一个,申报一个、核准一个的原则,县信息办、县农工办将对各申报验收的镇、服务点通过材料审核和实地考察予以确认,报市信息办。市信息办对达标的镇及服务点进行授牌,并给予相应的奖励和补助。其标准如下:

1.达标信息镇奖励标准

依据信息镇固话规模大小,对达标镇给予2.5~3万元奖励,其中包含两台电脑(价值8000元)。

第12篇

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旧的传统的生产意识、农业结构逐步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农业意识和新型的农业经济模式,广大农民朋友对文化科学知识、科技信息以及市场动态的信息需求不断增加,信息意识已逐步提到新农村建设日程上来。县级公共图书馆直接面向农村地区,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面向农村服务的重要职责.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知识文化需求和信息服务需求,全面推动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1、县图书馆为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责

县图书馆作为县级信息枢纽中心。拥有先进的技术条件、现代化基础设施和专业的技术人员等强大的自身优势:具有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信息服务,文化科学知识、丰富农村业余文化生活、提高农村地区信息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为农服务的必备条件.为农服务成为必然趋势。

我们国家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广大农村地区地处偏僻.交通通讯不便,经济水平低下.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率都很低。县级图书馆作为直接面向广大农村地区的信息枢纽中心.必然地肩负起为周边农村地区提供文化科学知识、科技信息服务的职责。在当前建设新农村的政策指导下.更要大力发展以农业科技为主体的信息服务,服务于科技兴农政策。

2、立足新农村建设,服务于农

2.1 统一认识,强化为农服务思想:

农村地区相对于城市中心而言.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信息意识薄弱,经济水平低下。在当今科技兴农政策扶持下,需要信息引导.技术支持,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村地区的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农贸经济等。县图书馆直接面向农村地区,要认识到自己面向农村服务的重要性。

2.2 配合兴农政策,调整馆藏结构

为农服务.科技兴农.是县级图书馆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为此,县级图书馆要调整馆藏结构,在图书采访,期刊订购上采取了偏重于农业经济、适用于农村地区的科技型、文化知识型的书刊采购方针。如:每年划出一定的经费用于采购农业类书籍、报刊.订置、建立农业类电子文献,数据库等,还要专门为农民朋友设立农业科技阅览室,方便县城周边农村地区的农民朋友来馆查询、检索各类信息源,社会效益显著。

2.3 开发二次文献:提供信息引导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信息泛滥时代,真真假假,虚虚实实,难以分辨。而广大农民朋友知识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信息识别能力较差.很难及时,准确地捕捉到适合自己以及适宜于本地区的实用信息。为此.县级图书馆要利用丰富的馆藏信息资源和浩瀚的网络信息资源,进行二次文献开发:以农村实用信息为重点.整合农村需求的各类实用信息资源,建设适合农村经济发展需求的经济。文化、历史、科技。农业等方面的电子图书资源库。

2.4 挖掘自身信息优势,开展定题服务

县级图书馆相对于周边农村地区,拥有较为丰富的馆藏信息资源优势,包括书刊文献信息。各类数据库信息。电子信息.视听信息和网上信息等.具有强大的为农业信息服务优势。县级图书馆要利用本馆信息资源优势,深入挖掘。搜索馆藏信息及网络信息,开展定题服务。

2.5 利用政策契机,加强农村基层服务工作

2.5.1 加强乡镇、村级基层网点业务辅导和业务技能培训工作。县级图书馆要利用新农村建设这一契机,承担起对乡、村基层服务网点的管理:包括资源更新、技术维护、人员培训和绩效考核等,进一步加强对基层服务网点的业务指导,发挥县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的的作用,开展网上参考咨询服务,为城乡基层群众特别是广大农民朋友提供多样化、个性化和互动的信息服务和业务辅导,逐步提高网络传输、移动存储、光盘复制在城乡基层农村地区的服务效率。

2.5.2 依托政府,稳定基层队伍建设。多年来,一些农村基层文化站、图书室由于经费等方面问题,管理人员、业务人员不能落实到位,有的甚至长期空缺,只在检查验收时临时抽调人员充数,无法保证专业技术人员的连续性、稳定性;工作人员图书情报专业业务能力低下,难以发挥出基层文化站、图书室的作用。针对这一普遍现象,县级图书馆要采取依托政府,结合当地财政补贴等措施,加强基层培训即加强对农村基层服务点的技术指导和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