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历史思维方法

高中历史思维方法

时间:2023-08-14 17:27: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历史思维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历史思维方法

第1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思维能力;培养

我国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广泛推广,逐渐改变了传统应试考试下的教学模式,而高中历史教学理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思维是智力的重要构成部分,而思维能力也是社会生活中应该具备的能力。高中历史教学中要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并让学生在日后的社会生活中面对海量信息能够有独立的思考与判断能力,就需要教师改变原有的历史教学理念,依托高中历史独特的学科特点,努力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能力。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1.高中历史在培养思维能力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研究表明:高中阶段是学生发展抽象思维并且提高自我意识的重要时期。高中历史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并且根据历史学科的独特优势,通过合理的思维培养方式,为学生的良好发展奠定基础。历史学科可以看作人们生活中长期智慧的积累,可以反映人们以往的实践经历,并且在人类理性思维不足引发的社会问题中也能给人以警示。历史学科教学本身属于人文教学,其主要目的就是借助历史资料,让学生对其中的事件、人物等进行分析与评价,进而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在历史学习中学生需要不断进行思考,进而得出有价值的结论。鉴于历史教学的特殊性,历史教师应努力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思维方式。

2.符合新课标理念以及时代的要求

高中历史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大量的历史知识,也可以提高学生对历史资料的分析与评价能力。高中历史教学需要改变应试教育下注重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弊端,避免刻板、系统的历史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的内容选择方面应该尽量体现新课程的要求,并有一定的时代感,以满足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同时,教学内容尽量避免难懂的概念或理论,而是选择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较为紧密,或者反映现实生活的内容。此外,教给学生正确分析与评判历史事件的方法,让学生自主思考以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并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与主动学习中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具体方法

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是教学体制改革大背景下对教师提出的全新要求。要想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以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制定合理的思维能力培养目标

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制定合理的思维能力培养目标,精心设计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历史教学中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对历史事实进行正确评判,并分清楚是非与真伪,进而掌握正确分析与评价历史资料的能力。同时,应该让学生有严谨认真的态度,进而从历史资料中得出更为客观的结论。教师在具体开展历史教学活动时,也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设置相应的思维情境,让学生能够自主思考与讨论,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强化学生自主思考的意识

我们可以将高中历史看作一门人文学科,而历史教育的目的就是让人们从历史事实中得出一定的启示,并且培养欣赏、质疑以及思维等方面的能力。高中历史教学中要求学生有强烈的自主思考意识,教师也应该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并指导他们以事实为基础去认知,并学会总结经验与教训。例如,在设计关于“我国不同时期列强入侵”方面的教学内容时,不仅需要对不同时期列强入侵我国的历程以及危害进行分析,也可以设计“不同时期面对列强入侵时,我国国民做出了怎样的反应”这一全新的问题,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这个思考过程中,学生不仅了解到我国在列强入侵后陷入危机的具体过程,也会通过思考明确其内在原因就是国人的迟钝被动反应,而这也是加剧国民灾难的主要原因。

3.充分利用历史研究方法

高中历史教学中对于历史事实有多种研究方法,如推理、考据以及对比等方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应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多个历史事件进行横向对比,并从全球的角度进行思考分析,进而提高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利用考据法对历史资料进行分析时,教师应该尽量选择可信度较高的原始资料,并且调取大量相关的资料,以帮助学生对历史事实进行分析判断。

三、结语

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是要求学生打破陈规的束缚,在自主探索中体现思维的批判性与深刻性。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强化学生的自主思考意识,并且积极开展思维训练活动,让学生在掌握所学知识的同时提升创造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骆应琴.试析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11).

2.赵显琼.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3(15).

3.姚春敏.高中历史教学中“史地”结合的现状及原因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2(10).

第2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270-02

高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历史知识,其还能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理解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的提升,因此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探究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改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措施,以帮助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锻炼,进而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

1.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1.1教师未能正确认识高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高中学生的学习负担很重,历史是文科学生高考科目之一,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往往更加重视学生历史科目的考试分数,而忽视了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且由于历史不是理科学生的高考科目,因此高中理科学生一般不重视甚至不开设历史科目教学。随着近年来新课改的不断深化,高中教育要求越来越高。新课改的环境下,高中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越来越重要,因此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理念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新要求了。现代教学理念不仅要求高中学生通过历史教学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它还要求学生通过历史教学构建更高水平的历史思维能力,从而让学生不仅更好的学习历史知识,并还能够获得更高的综合能力[1]。

1.2高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方法不科学。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且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些高中历史教师未能掌握科学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方式,从而想要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能够立竿见影。此外,一些教师不能够将高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工作与高中历史教学工作相互融合,从而使得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引导不够科学与深入,进而使得高中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不够系统与全面。不科学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方式不仅不能帮助学生更好学习历史知识,其还可能让学生养成不良学习习惯,进而影响学生历史知识的学习。因此高中教师应该正确对待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采取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措施

2.1根据学生个性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高中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学生需要在老师科学的引导之下逐渐构建历史思维。同一班级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不同学生学习能力不同,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有针对性的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学生一般可分为敏捷型、缜密型、变通型、深沉型四种思维类型。这四种思维类型能通过锻炼而相互融合,即学生可以通过科学的锻炼而兼具其中几种思维类型。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向融汇兼具型思维能力方向发展,从而使学生能够构建更加灵活的历史思维能力。此外,班级学生的年龄、性格不同,对历史知识学习的兴趣不同,在培养高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性格及年龄特点,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构建,以帮助学生历史知识的个性化发展[2]。

2.2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高中历史内容较多,学生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才能学好历史知识。高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因此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科学的规划,并应该根据历史教学的进程,逐步强化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从而逐步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高中历史思维能力的锻炼主要是对学生历史理解能力、历史知识记忆能力、历史知识概括能力、历史知识分析能力、历史知识判断能力、历史知识评价能力、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历史知识学习能力进行培养。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历史知识水平合理安排各个阶段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侧重点。一般情况下,高一阶段的学生刚刚接触高中历史知识,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较少,在该阶段,教师应该侧重于学生历史记忆能力及理解能力的培养。而在高二时期,学生有了一定量的历史知识储备,学生也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历史学习方法及历史思维方式,因此在该阶段,教师应该侧重于学生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的培养。高三阶段,学生的历史知识积累已经相对较为丰富,该阶段教师应该侧重于学生深层次的历史评价能力及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高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中,随着学生历史知识学习的不断深入,教师应该循序渐进的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由浅至深,由简至难,不断积累与深化,从而使得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构建效果更好。

2.3创设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情境。情境教学已经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中且教学效果十分显著,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利用情境教学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创建历史情境对学生历史理解能力培养十分有利。如: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再现历史情境,学生在历史情境中能够直观历史,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也更加简单明了。此外构建历史情境,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记忆也会更加深刻,其能够培养学生的历史记忆能力。构建历史情境,不仅有利于历史教学效率的提升,其也有利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利用情境教学模式,以帮助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更好的培养[3]。

3.结束语

高中历史教学十分重要,但目前高中历史教学效率还有待提高。高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能够帮助学生更有效率的学习历史,且其还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但目前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分析高中历史教学,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工作中的不足,并积极探究高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改进方法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张丹.高中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初探[D].东北师范大学,2009.

第3篇

关键词:新课改革;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创新

G633.51

历史是我国高中教学中的重要学科,其在整个高中教学中起到拓宽学生视野的作用,并让学生了解古代的各种人文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近年来我国的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促进了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根据高中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其在适应新课改的过程中缺乏对教学方法的创新,导致教学活动并不能满足新课改对高中历史教学的要求。而要让高中历史的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就必须要对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引起重视。因此,加强对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创新的研究显得意义重大。

一、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创新的重要性

(一)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历史教材中通常以很大篇幅的文字叙述为主,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经常以单方面的知识讲解为主,然后让学生在课后对教材中的文字进行强化记忆,以此来完成高中历史的教学。但根据实际情况来看,这样的教学方式能让一些记忆力较好的学生成绩得到有效提升,但一些记忆力较差的学生则不能取得较好的成绩,导致很多学生逐渐丧失对历史的d趣。通过对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能够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其它教学方法下完成历史知识的学习。在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后,教师的教学方法不断变化,课堂教学的形式将更加灵活,并且教学内容能得到有效的丰富,能让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得到提升,感受到历史知识的趣味性,从而逐渐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促使教学目标的实现

素质教育观念指导下,高中历史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传承历史文化。在不断创新历史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引导对历史知识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并逐渐掌握历史中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这样就能让学生的历史知识掌握更加全面,并且通过对历史知识的深入了解加深对各个知识点的印象,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完成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从而完成高中历史的教学目标。

(三)减轻教师的授课负担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方式不仅会让学生感觉到枯燥,还会让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这主要是因为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当教学主题,其需要长时间为学生讲述相关知识点,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需要对教师所讲的知识进行巩固复习。这样的方式会导致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长时间处于讲授状态,导致其授课的负担较重。这样不仅会导致教师因为长时间的高强度工作导致其身体健康受到影响,还会导致学生在听课时养成固定的思维模式而缺乏主动学习的精神,长时间的授课将会导致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陷入恶性循环,对教师的身体健康极为不利。而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能够将各种教学方法应用到高中历史教学中,这样能够改变灌输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的角色得到改变,逐渐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从而让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逐渐得到弱化。这样不仅能让教师的授课时间变短,还能让教师的备课时间较少,从而有效减轻教师的授课负担。

二、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策略

(一)转变原有的教学理念

高中历史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学理念的影响,传统的教学理念以学生的成绩提升为主,导致高中历史的教学方法受到严重限制。因此,在新课改不断深入推进的过程中,必须要对高中历史的教学理念进行必要的改变。其中首先是教师要逐渐养成创新的理念,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有效梳理和分析,理清教材中知识点的脉络,并在开展课堂教学的时候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灵活运用。同时,在开展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有效体现,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交流,逐渐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引导,而不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

其次,在开展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其中不仅要广泛阅读历史书籍以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储备,还要在课堂教学中敢于质疑教材中的知识点,并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历史知识进行分析,从而让学生对历史知识有更加细致的了解,并让学生逐渐养成多角度分析历史知识的思维习惯。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的思维形成进行必要的引导,让学生的思维发展正常进行,避免其养成错误的历史思维习惯。

(二)教学模式的创新

高中历史属于文科性质的学科,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记忆力。在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一般会要求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强化记忆,从而提升其教学质量。这样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但对于学生而言,这样的方式只能让其了解历史事件,并不能让其对历史文化有较好的了解。因此,在对高中历史教学方法进行创新的过程中,还要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因为历史知识之间也有深入的联系,并且也具有一定的脉络结构,相比于传统的记忆式教学,让学生在理解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掌握历史知识将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教学方法的创新

对于高中历史的课堂教学而言,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也十分重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教学方法不断出现在教学活动中,并且其中很多教学方法均能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针对历史教学的具体情况,在开展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开展教学活动。其中主要是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现历史,让其直观的感受到历史事件,从而加深其对历史知识的印象;同时,教师可以采用问题式教学方式,通过为学生设置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其中教师设计的问题难度不能太大,并且要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主,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完成历史知识的探索;另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小组教学法。

三、结语

高中历史教学对高中阶段的学生有重要意义,其不仅关系到学生的高考,还关系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因此,在新课改下开展高中历史教学的时候,必须要不断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从而提升教学质量,让学生在提升学习成绩的同时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严凤成. 史学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2]胥巧平.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延安大学,2015.

第4篇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创新

在新形势下继续深化教育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程中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历史课堂教学应当精益求精,其教学方法需具备灵活机动的特点,可通过合理开发并规划历史课程内容,进而满足历史教学的实际需要,保障新课改条件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创新工作得以高效的实施。

一、树立全新的高中历史教学观念

在以往的应试教育中,绝大数的教师片面地认为历史教学仅仅是为学生讲授历史基本概念和知识,因而教学方法一直得不到及时的优化,致使学生丧失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教学效果不佳。进入新世纪,我国实施素质教育,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高中历史教师应当转变陈旧的观念,树立科学的历史教学观念。首先,历史教师本身应当具备创新意识,把握历史主干知识的主要脉络,进而更加轻松地驾驭高中历史教材。关于教师角色定位问题,应当改变教学观念,完成身份转换,进而教师可以在历史教学中与学生建立民主、和谐、宽容的关系,为学生创造积极开放的历史课堂环境。其次,历史教师应当具有历史学科教研能力。历史教材经过数次优化,部分观点也有所完善。在历史学科分析研究中有着史无定论的说法,所以历史教师在课堂授课中应当勇于质疑教材中的某些观点,通过全方位的视角来观察、分析和研究历史,进而使得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历史研究中,提升学生的兴趣。

二、构建科学的高中历史教学模式

教师在历史课堂中的提问应当科学合理,以便对学生良好思维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指引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不断的探索,进而让学生养成自主探索的习惯,提高其创新思维和能力。因此,在高中历史授课中可以通过问题式教学模式来促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形成,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首先,应当创设公平民主的课堂氛围,为问题式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具体的历史授课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对历史事件问题展开分析研究,进而让学生大胆地发表其自身的意见。如在评价康熙这一章节中,对于学生积极评价康熙的行为予以肯定,并在学生各抒己见的基础上开展课堂讨论,通过民主的历史课堂教学点燃学生历史思维的火花。其次,教师应当科学地提出历史问题,大多数历史教材中的事件的概括性极强,因为学生理解能力的限制,对于这些概括性极强的事件的理解仅仅依靠重复的记忆,是不能很好地把握历史事件本质的。如在俄国1861年改革的讲授中,为了让学生可以明确改革背景、意义和目的,教师可以提出相关具有建设性的问题,然后通过这些问题来加深学生对俄国1861年改革的理解。最后,教师可以通过启发性的历史问题引导学生突破历史教材的限制,让学生站在发展的、历史的角度去分析研究历史问题和事件。

三、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创新的相关建议

在开展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工作时,可以由引入野史逸事、注重方法以及强调研究这三方面入手:1.引入野史逸事,创新教学资源。高中历史教材中关于史事方面知识较多,历史教师在授课中如果照本宣科,会导致历史课堂枯燥无味,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实际历史授课中可以将历史知识与演义、小说、野史等结合在一起,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学习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举措这一章节时,可结合电视剧《汉武大帝》展开历史教学,以便历史课堂授课故事化。2.梳理知识脉络,创新教学方法。高中历史授课所用的教材涉及的知识面极广,学生在短时间内很难构架清晰的知识体系,所以历史教师应当注重讲授方法,以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架构清晰的历史知识体系。例如,在讲授新航路开辟影响这一章节时,历史教师应当向学生提问“新航路的意义?”之类的问题,指引学生将新航路对世界的影响汇总为新航路的意义和表现,这样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记忆就会深刻。3.善于总结归纳,创新探究模式。在高中历史授课中,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展开探究式授课,针对历史课堂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历史课题研究小组,进而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如针对国际经济政治秩序这一章节的授课,可以提出有针对性的研究课题,继而让学生更加深层次地展开学习。

总之,高中历史教学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教师在历史授课时应当有着宽大的胸怀,吸取其他学科的经验。随着时代的进步,全新的教学理论、原则、模式不断出现,历史教师也应当将多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应用到历史教学中。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被完善和应用的,它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长时间的努力和不断的经验总结,进而为历史教学目标的实现做出贡献。

作者:李萍 单位:贵州省黔西南州义龙试验区顶效开发区中学

参考文献

[1]姚婵.新课改条件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J].都市家教,2013(05).

第5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衔接

1.台阶产生原因的初步分析

通过历史教学实践,我认为产生台阶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学生实际水平较低、新教材内容跨度大,使教与学出现困难。初中历史教材内容多是简单的历史现象和结论,对历史概念和规律的定义与解释简单粗略,加上初中主、副科观念左右学生思想,历史科在学生心目中地位不高,平时考试没有体现足够的能力要求,于是“历史容易学,此无他,唯背熟尔”的观念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上述这些造成刚上高一的学生历史知识不是很完整,没有形成一般的历史认识和理论常识,历史思维能力水平更是低。

1.2 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飞跃使学生思维产生断层。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的阶段。初中生的思维与高中生的思维是不同的。初中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经验型,他们往往要借助生活中的亲身感受或习惯观念等进行思维活动。而高中生的思维则要形成抽象思维,属于理论型的。对他们的要求是能够利用理论做指导,来归纳综合各种事实材料,掌握一定的逻辑思维程序,利用判断推理等手段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并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有研究表明从初中到高中思维的发展存在关键期与成熟期。初二阶段是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从初二开始学生的思维开始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变,到了高二年级这种转变初步完成。但是由于新教育大纲的实施,初中历史大量降低了理论思维水平,更多的强调知识的传授,因此将这种思维转变在历史学科中由初二后推到高一,高一阶段就成为学生思维的转型期。有转型就有阵痛,其具体表现为很多同学上历史课跟不上节奏,或是上课一听就懂,做题一做就错,成绩也像水中的木头,忽上忽下,大起大落。因而学生就容易苦闷和迷茫,对历史失去信心。从而导致一部分学生一见历史就怕,越怕就越难,越难越怕。

1.3 被动记忆向自主探索的转变使学习方法的衔接出现拐点。初中生依赖性较强,更多的习惯于教师传授知识,他们普遍养成了“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考试考什么”的学习模式。由于知识简单,对知识的要求在了解和记忆的层面上的成分比较多,那种“被动记忆”的学习方法在初中历史的学习中还是很有成效的。但是,高中教材内容多,课时紧,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以自学为主,必须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完成学习任务。而有的同学还以老一套的被动学习方法对待高中历史学习,结果是“学了大量的知识点,虽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来,就不知从何下手”,还有的同学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听课方法,上课听不懂,跟不上,穷于埋头做笔记,不得要领,不能很好的理解知识。高一学生的学习方法在从被动记忆向自主探索转变过程中出现了拐点,这使得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感到深奥难懂。

2.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一些方法

2.1 激发学生的兴趣,缩短适应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十六七岁的学生来说,他们对新事物的渴求心理和好奇心是成人所不能比的。这也是我们解决难题所必须利用好的积极心理因素。因而,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好奇心出发,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理解新事物的欲望。

2.2 渗透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使学生尽快入门。在历史教学中,要使学生达到高素质好成绩的目标,就必须重视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新课改下的历史思维能力有:阅读和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历史事实的能力;运用已知信息解决新问题的能力。高一历史教师如何把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落到实处呢?

首先,以历史知识为载体,运用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讨论是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在历史教学中,创设讨论的情景,鼓励学生争论,教师及时点拨,可以使问题在讨论中解决,知识在讨论中丰富增长,又可使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例:讲“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时,我让学生结合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影响进行讨论。学生有的认为“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积极的是主要的,理由是新航路导致了世界渐成一体、引发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导致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成长”;有的学生认为“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消极的是主要的,理由是新航路开辟导致了殖民扩张”。在学生在讨论后,教师可以帮学生从以下三方面概括:1是新航路开辟对资本主义的影响;2是新航路开辟对亚、非、拉的影响;3是新航路开辟对世界的影响。通过这样的讨论,不仅使学生获得各方面的知识,而且学会了从多层次多角度去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

其次,充分利用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历史新教材,有一个明显特征,即从全新的角度,全新的要求增加大量历史的原始材料,配之以相应的思考题,要求学生要充分利用有效信息,综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论证、讨论。这些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最好工具,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里的材料,指导学生信息提取,具体可以这样做:带领学生阅读课文,分析知识及知识结构特点,寻找主干信息和最佳突破方案;学生在教师有目的引导下阅读,去发现有效信息和知识;遇到一些阻碍信息提取、影响学生进一步获取信息的情况,教师应指导学生突破障碍。当然,实际问题的设置必然隐藏着一些未知或已知但未及时被提取出来的一些信息,这时可以通过典型习题为范例,仔细讲解,教给学生解题方法。另外,增加一些趣味性材料,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兴趣。

第6篇

做好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的结合,首先要明确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与现实的结合的意义所在,然后是如何在方法上实现教学语言生活化。从教学方式上体现生活化展开论述,最后总结出适合当代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新方法和创新模式,实现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

历史课堂;教学方法;现实生活;结合运用

教育与生活的关系问题,一直是教育发展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命题。我国知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足见现实生活对于教育教学的重要性,围绕它所展开的争论也一直是推动世界教育改革运动的一条主线。无论从外国教育学者夸美纽斯到卢梭,还是我国的教育大师陶行知先生,都针对这个问题做过深入的研究,以探究到最为恰当的方式为教育教学服务。

陶行知先生对于历史课堂教学曾说:高中历史教学在让学生了解历史的同时,还要“以史为鉴”,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民族精神。让高中历史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在接下来的发展中,教育教学模式逐步发展到: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使高中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融合,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模式下展开关于教育与生活的关系讨论,是教育学者们共同致力于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围绕它所展开的争论也构成了推动全世界教育改革运动的一条主线。在新形势下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尤其是在历史教学中,使高中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融合,作为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历史教学发展的一个基本方向,既能顺应时代的要求,还能避免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因为教育观念、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的偏差或者局限性导致的教学误区,如教学内容严重脱离学生生活、填鸭式教学、满堂灌、照本宣科等现象使本来鲜活的历史变得呆板、苦闷、无趣。在素质教育的大潮和新时期的课程教学改革影响下,面对上述教学中的现状,只有改善这些弊端,才能真正给历史“形象生动、活起来”,才能让学生接受和理解学习历史知识,才能激发学生们的自主求知的兴趣,让历史承载的民族与文化得以真正的传承。

一、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

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大多数的教师一般是按部就班地进行课程的讲解,他们总是认为历史课堂要尊重历史,所以在对于教材和教案都深信不疑。他们往往形成了连贯性的教学思维,很难照顾到学生们的学习立场,也不能很好的向学生们展示情景模拟,促进学生们加强印象记忆。整体分析是要教师在教学模式中多进行自我反思,不但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还能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要点。另外,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多注意学生们的反馈信息,在教学中增设举例、拓展、提问等环节,促进历史知识的点、线、面的交流。

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结合的意义

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生活化,有利于新教学理念的树立,并且不仅对历史学科本身,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在现实主题与高中历史课程相联系的教学实践中,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或老师、同学提供的各种现实主题材料,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现实主题与高中历史相联系的问题,并试着从不同的角度来解决问题。这种求异的创新思维,不但是为了解决课本历史知识的问题,而且使学生参与对现实问题的理解,启发学生联想和想象,锻炼学生的发散性、辐合性等多种思维方式。由于学生们受经历和知识等种种原因的影响,对现实和历史问题的解决也会提出不同的见解。这样,学生求异的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培养。

三、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融合的策略

现行高中历史教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新理念、新形式、新评价,但是传统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又束缚了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进行。面对这样一种局面,如何找到恰当的方法来实现教学和学习的有效恰接是值得思考的。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多尝试实施反思性教学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不但可以让教师们不断探究自身存在的教学问题,还能将“教”和“学”统一起来,提升自身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拓展自身教学的深度和宽度,丰富教学内容和丰满自身知识储备,更好的立足于教育学界,帮助更多的学生解决学习上的难点,带领他们实现学习历史的跨度上的飞跃。2.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历史课素质教育教学模式的第一个环节就是激发兴趣,激发兴趣的方式有很多种,如历史题材的诗词以动人心弦的力量和富于韵律的美感给历史以艺术的概括,而具有史学家的著述和政治家的训导则是有着不可取代的教育魅力等现象。把这些难以理解的内容结合生活中常见的或者描述的现象加载到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上去,就能实现构建生活化课堂的模式创新。

四、结语

老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在生活化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进行充分的课时备课,在教学过程中多进行生活化探索,同时课堂作业也要突破传统走向多样、走向开放的参与模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堂教学评价内容不断综合化,评价方法也日趋多样化。现行的高中历史教学在生活化过程中虽然仍存在种种困难,但在种种改善之后,通过教学质量就能验证效果。实践表明,教学与生活结合的方式还是有很好的发展前景的。在当今的课程改革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尽管还需突破多种困难,但是总体发展趋势是良好的。

参考文献:

[1]张硕.试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与现实的结合[J].中学时代,2014,(20):115.

[2]王琦河.浅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与现实的结合[J].新课程,2011,(05):116.

[3]黄晓燕.新课改下中学历史生活化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第7篇

【关键词】阅读法 新课改 高中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6-0062-01

对于历史教育,革命先辈曾有言:“欲得一正确的人生观,必先得一正确的历史观”,因此,历史教学的一个主要意义就是丰富学生们的价值观、世界观。高中历史教学能够有效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其理性思考的能力。要想有效地达到这一目标,高中历史教师必须积极更新教育观念,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及手段。

一 阅读法对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

一些高中历史教师还没有充分认识到阅读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大量的阅读不仅可以让高中生获得更多的历史信息,激发其学习历史的兴趣,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具体来讲,阅读法对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有以下几个方面:

1.阅读法能够很好地满足历史教学需要

历史这门学科具有其他学科所没有的特点,这是由该学科的社会功能及内容所决定的。历史内容是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的基础性知识,自身发展为一种客观过程,主要讲述的内容是过去发生的事情,根本不可能重演、再现。历史有着较强的抽象性、间接性、不可再现性,从而加大了历史教学难度。通过阅读法进行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对教材知识进行更深入的理解,从而学会在对历史的观察及思考中,在历史经验的教训当中,找到认识并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阅读法符合高中学习阶段的特征

高中生的学业比较繁重,中小学阶段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方法根本不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而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更会严重地影响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所以,高中历史教师一定要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掌握相应的阅读技巧,引导其进行广泛的阅读并掌握阅读规律,逐渐养成积累学习资料的习惯,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阅读法能够促进学生心理的发展

高中生的思维有着较强的抽象概括性,通过有意识的训练可以形成辩证逻辑思维,运用相应的理论指导其分析综合材料。阅读是高中生把现实生活与理论知识有机结合的有效方式,从而拉近学生与历史的心理距离。

二 阅读法对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影响及其应用

我国新课改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搜集及处理相应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交流及合作能力。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出现了情境教学法,该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作出理性客观的评价。但单一的情境教学法不能解决全部问题,例如学生缺乏历史常识、学生的主体性不强等,阅读法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教学质量。

1.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历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指引下,学生能够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保证教学效果。具体来讲,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全面优化课堂教学内容,营造一个积极有趣的学习环境;(2)加强师生的互动性,改变学生被动式接受的教学方法,创设出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总之,高中历史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时一定要有意识地营造出历史学科独有的氛围,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学习历史的实际价值,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2.引导学生运用阅读法进行学习

在激发了学生们的历史兴趣之后,就要及时引导学生运用阅读法进行学习,积极指导学生有效地掌握相应的阅读方法及阅读技巧。历史学习绝不是对历史信息进行简单接受,还必须在接受相应信息的时候分析信息、理解阅读材料,最终形成独立阅读及批判性阅读的习惯。具体来讲,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指导学生利用阅读法来学习:(1)编写相应的历史知识提纲,要求学生们按照提纲进行阅读,学生根据老师所编写的提纲进行阅读,可以将知识要点用问题的形式列成相应的表格,然后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识记、理解及运用,从而让学生们带着目的去阅读,提高学习效率。(2)培养学生养成动笔的习惯。要求学生阅读的时候要在历史教材上做上相应的记号,深化对教材的记忆和理解,提升阅读效率。(3)引导学生将阅读分为粗读、选读及精读三个阶段。不同的阶段解决不同的问题,从而让学生们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学习,能够更加全面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

三 结论

近年来,我国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积极进行教育改革,从而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高中历史不仅能让学生们了解人类历史,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想保证高中历史教学质量,教师就必须积极转变教育理念,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如阅读法进行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

参考文献

[1]程晓南.阅读法对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重要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1(13)

第8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理念;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4-105-01

高中历史课程成为学生必修科目,对于历史的学习,最重要的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让学生通过历史的学习,了解社会发展的进程、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启迪智慧以及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提高学生历史的思维能力和危机意识,使学生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更好地迎接挑战。在高中新课标的要求下,历史的教学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明确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人翁地位。改变传统的死记硬背教学方式,要求高中历史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改革创新,培养创新型人才。

一、构建科学的历史教学理念

高中新课程改革,对于师生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就学生而言,面对高考的压力,新课改在教育理念上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对于老师来说,教育新理念的更新、角色的转变,使得老师在课堂教育中将要投入更大的精力,还要不断的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才能充分的发挥出自己的才智指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

在高中历史教学理念转变的过程中,充满了重重困难。首先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新课程改革没有历史经验可以借鉴,全靠老师自主探索,所以很多老师仍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这就需要学校在贯彻落实新课改的方案中,通过班级试点教学取得的成效进行分享交流,加强老师之间的沟通合作,采取历史老师集体备课的方案,力图完整的把握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同时开展贯彻新课程改革经验学习活动,充分学习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使老师认识到新课改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从而对提高学生历史成绩有积极的影响。

二、贯彻落实新课标标准下的历史教学改革创新

传统的高中历史学习中,老师的授课方式过于单一,历史知识大量的需要学生死记硬背,缺乏对历史学习的教授方法,使得学生在课业压力大的情况下,对历史学习产生厌倦的心理。而随着现代教学理念改革要求下,高中历史老师在教学中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改变单一的授课方式以及传统的师生关系。

1、转变传统的授课方式

改变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方式,从单一的授课方式向多样化、科学化的方式转变。在历史课堂上,老师不再仅仅通过言传身教的方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设备,将多媒体技术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从而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老师在备课中还要将课本中的基础知识制作成电子课件,促进高中历史教学的信息化的发展。而科学化的教学方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也显得尤为重要。高中学习功课压力过大,没有科学系统的规划是无法提高学习成绩的。相对历史学习来说,历史结论的记忆不能只单单的通过记忆的方法让学生掌握,而是应该通过学习让学生自主形成历史结论。在新教材的改革上,历史结论形成的过程不再直接给出,反而给了师生更大的思维空间。比如,“”的内容,新教材没有单独介绍,而是零散见于其它专题中,并且也没有对做出任何评价。但在课后却有关于对评价的练习题。单独把问题拧出来,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中结合史实对历史事件进行理解、分析、归纳以及整合。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得出历史结论,从而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

2、改变师生互动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改变师生互动方式,加强师生之间交流合作,尽可能的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占据课堂的主体地位,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现象。将转变师生互动方式作为突破口,在历史课堂中营造出一个和谐、生动的课堂氛围。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传授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为主,改变传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同时要鼓励学生提出对历史事件的看法、意见、观点,以此来促进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为学生创造出一个自由、宽松的历史学习环境。

三、结束语

在教育部对高中历史教学理念的改革要求下,高中历史老师贯彻落实以学生为本的历史教学理念,不断地转变其教学方法,运用先进的信息化设备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同时在历史教学中,老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历史文化素养,开拓学生历史视野。通过学生与老师之间和谐平等的交流,加强学生之间交流合作,改变历史课堂氛围,并且创建生动有趣的历史课堂。同时,还要提高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自主能动性,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 莉.新课程条件下高中历史教学如何体现以人为本[J].新校园(理论版).2010(12).

第9篇

关键词:多媒体 高中历史 问题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22-0-01

1 前言

多媒体教学方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已有一段时间,并对教学效果的提升起到了显著的作用,但与此同时,这种教学方式所表现出来的问题也是十分明显的。为了能够让广大教师更好地认识与解决这些问题,克服多媒体网络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文章从四方面提出了基于多媒体环境的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不足,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2 基于多媒体的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不足

2.1 对多媒体教学功能的认识不足

对于多媒体教学的认识中,高中历史教师存在两种比较偏激的想法,是认为多媒体技术完全没有用,完全忽视了多媒体技术的实际应用价值;另一种是盲目地依赖多媒体技术,完全忽略了传统教学方式,这两种错误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历史教学中多媒体技术使用效果的发挥。在这两种观念的影响下,历史教师均表现出对多媒体功能认识上的不足,也客观地说明我国高中历史教学观念的落后,高中历史教师对多媒体网络教学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2.2 对历史教材的处理和历史素材的选择存在误区

目前,高中历史教师对多媒体网络历史素材的认识存在着以下三种错误想法,一是完全依赖于网络历史素材,而忽视教材中的历史知识及要点;二是单纯地利用多媒体,照抄照搬教材,多媒体课件仅仅是教材的电子版,毫无创新意义,反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三是有些历史教师盲目注重课堂内容的大容量,使课堂教学内容没有主次之分,而学生也会对历史知识点的掌握感到茫然而不知所措。这些误区将会对教师教学效果造成较大的影响,并直接体现在学生对历史课堂教学的反应及学生成绩当中。这种错误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与国家对历史教学的要求相违背的。

2.3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使用不当

在基于多媒体环境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历史教师往往会被多媒体技术可以直观、形象地展示知识要点的特点所迷惑,而忽视了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概括总结能力下降。再加上有些历史教师盲目地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历史知识的反复简单演示,并未对学生进行适当地引导与启发,导致学生很难具备创新能力及历史思维。而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历史教师没有恰当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与手段,需要教师逐渐认识并改变这种错误观念。

2.4 表现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从当前基于多媒体环境的高中历史教学现状来看,教学过程有利用多媒体对学生强制灌输知识的趋势。部分历史教师盲目响应学校多媒体教学要求,用多媒体来代替教师应做的所有工作,忽略了作为历史教师本身应当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未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主动性。结果导致课堂单一无趣,没有个人风格,课堂氛围沉闷,学生不愿意积极参与到教师教学中的情况。

3 基于多媒体环境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3.1 正确认识与处理多媒体教学手段与师生主体地位的关系

正确认识多媒体教学手段与师生主体地位的关系,是为了避免历史教师忽略学生主体地位,而盲目地依赖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情况出现,并实现各种教学要素的科学合理分配。为此,高中历史教师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处理好教师本身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关系,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作用,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二是处理好多媒体环境下历史教学与培养学生自主创造性的关系,在多媒体教学条件下,高中历史教师需适当地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并保证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互动当中,活跃课堂气氛,提升教学效果。

3.2 正确认识与处理多媒体与历史教学内容的关系

为了保证基于多媒体环境的历史教学课堂与历史教学本身的一致性,应当结合历史教学的具体内容选择性地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具体来讲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以教学内容与细节为依据,选择性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例如,针对历史事件、历史图片等可以通过多媒体影视资料进行直观、形象、生动的展示,而对于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则可以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二是注意多媒体教学手段与历史教材的结合,避免盲目使用多媒体技术,而忽视教材内容结构安排及重难点划分等情况。实际上,不管技术如何发达,教学手段多么丰富,都离不开教材,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的重要依据,多媒体网络资源的获取应当以教材为参考。历史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要与教材内容相一致,不能为了节约备课时间从网络中直接下载与教材内容不相符的课件,保证基于多媒体环境的高中历史教学符合国家的各项要求与标准,促使师生共同掌握完善的历史知识。

3.3 正确认识与处理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的关系

从高中历史教学的整个过程来看,历史教师应当正确认识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结合课程教学实际需求,有选择性地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并能够在科学合理利用多种不同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实现传统教学方式与多媒体网络教学方法的有机整合,有效提升高中历史教学效率。

4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存在着明显的问题。文章研究了多媒体环境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四方面不足,并结合高中历史教学实际要求,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望能够为未来的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提供新的思路,为高中历史教学效率的提升奠定基础。

(唐山市丰润区第二中学,河北 唐山064000)

参考文献:

[1]李慧军.多媒体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能力培养[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1.

第10篇

【关键词】初高中历史教学 衔接 对策

高一历史的难教和难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一直是广大历史教育研究者和中学历史教师关注的问题,初高中的分离办学使得这一课题更具现实意义。初高中两阶段由于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课程设置等不同,高中历史无论在知识容量还是难度上都比初中历史有所增强。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实施后,初高中历史课程在课程体系、内容编排、知识深度和广度、教法和学法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转变。因此,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工作,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的历史学习是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正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高中历史教师应该了解学生在初中阶段历史学习的状况,他们的基础如何?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高中历史无论在知识容量还是能力要求上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应转变师生的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在教学实践中现导学案的制作与使用是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有效途径之一。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高中历史教育教学质量,更好地指导学生顺利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而初高中教学衔接的研究更多的是结合具体学科进行的。然而笔者在任教过程中发现,普遍存在着初高中历史教学不衔的接现象,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学历史教学质量。因此,广大历史教育研究者和中学历史教师很有必要探求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的途径与方法。这对于中学历史教学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 初高中历史教育教学的差异

1.课程标准的差异

第一,课程理念的异同。初中历史课标更强调“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选择应体现时代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高中历史课标增加了对“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理念,以体现高中历史课程标特点和要求。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高中历史无论在知识容量还是能力要求上都有大幅度提高,加之知识间的跳跃性、综合性强,教师往往感叹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在这种情况下,探究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高中历史教学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使我们的教学详略得当。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但如何做好衔接,在上述标准及其解读中并没有具体的解决思路和措施。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与高中阶段的历史课程都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同一系统中有着继承和发展关系的两个阶段。从课程标准制定的理念上看,二者存在很多一致的地方,如都强调历史课程的基础性和发展;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倡导历史教学评价的改进,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等。

第二,课程目标的异同。“课程目标是对一门课程学习的总体要求,它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一门课程的教育宗旨和要求”。历史课程目标包括课程总体目标和课程具体目标两个层次。初中历史课程总体目标是使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中阶段的总体目标则是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虽然高中历史课程在初中历史课程基础上要求“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但二者的目标都是为国家现代化的发展培养合格公民,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

初中历史课程和高中历史课程在课程具体目标上都采用“三维目标”设计,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

第一,在“知识与能力”方面,初中主要从宏观角度人手,兼顾了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系统性。高中则选取微观和宏观两方面纵深发展的知识,更强调历史知识的专题性和综合性。高中与初中相比更加强调历史技能、历史思维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与初中相比,高中历史课程“过程与方法”目标要求在初中历史学习基础上。

第二,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初中主要要求学生在探究与合作学习中,积累历史知识的同时感知历史、对历史的发展形成初步的认识。高中则重点强调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历史学习过程的本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历史教学目的与自己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系统的、有计划的教学双边活动,使学生在知识、认知和情感方面发生心理变化,并且形成和发展个性的过程。”“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总体来说,初中历史课程要求学生在探究与合作学习过程中感知历史,形成初步的认识;高中历史课程则要求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同时,更加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第三,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课程标准都把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放在首位。在初中,主要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科学的态度和一定的国际意识;高中则强调了对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和历史思维意识的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等方面体现了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初中历史课程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要求学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崇尚科学,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强化民主与法制意识;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高中历史课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指出,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加深对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第三,强化衔接意识。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历史教师的衔接意识强弱直接关系到初高中历史教学能否实现顺利过渡。对于高一历史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进行有针对性的测试、课堂提问等方式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以及对历史学科的认识和态度,从而用来指导教学。

2.转变学习观念

高中历史课标指出“历史课程是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高中生作为普通公民,身为社会中的人,必须具备基础文化知识和基本人文素养;作为21世纪的合格的高中毕业生,面对如此激烈的社会竞争力,必须具备历史意识、历史智慧,广博的知识和历史使命感,顺应时势发展。对于高一学生来说,对历史学习的理解仍停留在初中阶段的认识上。他们普遍认为历史就是过去发生的事,因而只要划书、背书就可以学好历史,临时突击就能取得好成绩。这种对历史的错误认识直接导致学生学习历史兴趣不浓、方法不对、习惯不好,学习效果自然可想而知。因此,高中历史教学必须首先为历史“正名”。在开学之初,教师不应急于上新教材的第一课,而应实施学生对历史认识的衔接教学。

3.讲究方法,注重理解

对高一新生来讲,学习积累的过程,初中历史教材注重史实,形象而生动,而高中教材则注重理论概念,较为抽象。历史课学习的具体方法有:

第一,培养兴趣,移情历史。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促使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教师作为教育的引导者,要重视学生的兴趣培养,让学生在兴趣的促使下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从问卷调查的结果看,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有待进一步提高。从影响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因素来看,加强历史自身的趣味性、密切联系实际、合理组织教学等做法有助于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提高。孔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深刻地阐释了学习兴趣对于学习的作用。学习历史的兴趣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培养起来的。通过参与一些与历史有关的活动来触摸历史、亲近历史、玩味历史,进而学好历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体验历史学习的乐趣。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根据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对于比较浅显的知识,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分组合作、课上交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协助,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从中获得成功体验,从而保持学习历史的兴趣。对于理论性较强的内容,以教师讲解为主,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从而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在教学手段上,可以充分利用历史地图册,投影仪以及多媒体等进行丰富多彩的直观教学。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集合起来,帮助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如深圳市宝安中学唐云波老师的公开课《后的中国社会经济》,通过设计《回忆录》的方式将前后国家的大历史与个人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就使得原本理论性较强的内容顿时鲜活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查发现,教师上课生动与否也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之一。刘正萍的研究表明:对现任教师“不满意”或“说得过去”的占 61.8%。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有很大影响,因此,历史教师应努力提升自身素质。教师的素质包括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知识积累,较强的教学能力,高超的语言艺术以及较高的引导水平。教师具备了上述几方面素质,才能发挥历史教学的趣味性,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第二,敢于质疑,挑战传统。历史是指人类发展过程已发生的重大事件和现象。对于历史问题的解读,我们要运用正确的历史观,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作出独立的判断,敢于对任何传统的观点提出质疑,只有这样才能有新的收获。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不断去探索新的知识发现新的问题,才会体验到学习历史的乐趣,同时也在不断提升自己的探究和创新能力。

第三,整理线索,构建知识结构。学习历史,要注意理出线索,构建成历史知识网络结构。应按时空顺序,注重“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掌握历史发展的宏观线索,概括重大历史阶段特征,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总结经验和教训。

第四,多做比较,善于归类。比较和归类也是行之有效的学习历史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更加深刻、全面地理解历史概念的本质,更加深刻地掌握历史事件的异同,从而认识人类文明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培养尊重文明多样性的意识;通过归类,可以将历史知识系统化,总结出学习历史和分析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和一般规律。对于高中生来说,只有对初高中历史学习的区别和联系有全面而深刻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改变传统的观念,才能尽快适应高中阶段学习。合理改进学习方法,必将能事半功倍,学好历史科目,真正成为具有基本人文素养,顺应时势发展的21世纪合格高中毕业生。

4.注重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

相关研究表明,初高中历史教学脱节在教学环节上的主要问题是:“知识体系的欠缺和能力培养的不足”。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主要是加强知识与能力两方面的衔接。在高一历史教学中,做好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锻炼能力,有利于初高中历史教学的顺利衔接。系统的掌握知识是培养能力的基础。知识的学习离不开记忆,心理学研究表明,有意义的材料较之无意义的材料识记效果好。所谓识记材料的意义,是指其所蕴含的事物内在联系及与识记者知识经验间的联系。简言之,透彻地理解识记材料的意义和内在联系有利于提高识记效果。调查显示,高一学生依然以机械记忆为主要记忆方式,在没有弄清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情况下,效果自然不好。要培养能力,必须转变学生的记忆方式,将学生从死记硬背的歧路引领到理解记忆和灵活运用的阳光大道。理解的本质是抓住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新的高中历史课程在知识结构上打破了传统的通史体例。这种编排方式不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知识,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能够促进学生在识记上融会贯通,在运用上触类旁通。

新课程历史教学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历史学科的基本能力要求分为四个层次:再认、再现历史知识;材料处理能力;历史阐释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要结合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能力。能力的培养要适应学生心理特征,改变学生滞后的学习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要运用史实提炼观点,让史实归属于观点,用观点统领史实。如在探究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艰难发展的深层原因时,通过相关史实,提炼出民族工业“在夹缝中生存”的观点。用观点统领史实,并不是简单的要求学生由史实记忆向观点记忆转化,并不是忽略史实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学中,教师应提供相关材料,鼓励学生积极对史实发表自己的看法,再对众多观点依据史实加以综合、比较、提炼、补充。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分析材料、阐释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真正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

三 利用导学案

导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开启学生的智能,发展学生的能力,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在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准、学法特点和心理特征等具体情况,在教师主导下,由师生共同设计的、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使用的学习方案。其着眼点则在于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学案既反映学习结果,又体现学习过程。

新课程改革强调一切以学生为本,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合作交流,在主动参与中获得知识和能力。学案导学在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不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并保持学生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从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的角度出发,导学案的使用能够“帮助学生将新学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形成联结,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适当的附着点”。简言之,学案导学能够有效引导学生使用适当的学习方法预习、听课、复习,继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学习。在高中进行历史衔接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通过精心设计学案,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知识,无疑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新知识,有助于高一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历史教学,从而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的顺利衔接。

四 结语

作为一名耕耘在中学历史教学一线的教师,对初高中历史教学的不衔接深有感触。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不仅可以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质量,增强学生

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如何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这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参与,献计献策。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是一个庞杂的工程,需要多角度进行研究,本文只是在这方面做了初步探索。由于笔者自身知识储备、理论修养等方面的不足,文中的相关论述略显苍白和无力。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我将继续探寻初高中历史教学顺利衔接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以期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

参考文献

[1]余力.教育衔接若干问题研究[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2]朱汉国、王斯德.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教育部.普通高.新编历史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赵亚夫.我对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几点建议[J].首都师大学报,2006

[7]陈其.高中历史课程知识和教学体系浅议[M].历史教学,2004

[8]郑和均、邓京华.高中生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3

[9]陈家麟.当代心理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10]钟启泉、崔允、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1](苏联)苏霍姆林斯基.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0(1)

[12]刘正萍.关于新课改中高中生历史学习兴趣的调查[J].教育探索,2006(2)

[13]黄慧红.对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的认识与思考[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4(2)

第11篇

一、注重问题的趣味性

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导高中生进行独立的探究思考,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想象力的提升,是高中历史课堂提问的核心。问题如果过于平淡无奇、枯燥无味就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与兴趣。久而久之,学生必定会感觉到烦躁,加之面临高考的情绪,学生就会逐渐丧失好奇心,形成思维的僵化甚至拒绝思考。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在高中历史课堂提问的设计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平淡无奇,老生常谈,努力做到新颖和创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保持一颗“好奇心”并且集中对课堂提问的浓厚兴趣与注意力,通过强烈的好奇心才能催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进而才能改变思维的惰性,克服高考情绪,保持对历史学习的热情。例如:在学习“运动”的相关知识时,根据洪秀全的一首诗“龙潜海角恐惊天,暂且偷闲跃在渊;等待风云齐聚会,飞腾六合定乾坤。”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洪秀全的图片从而设计这样的问题:图片中的人物是谁?从这首诗里面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什么样的抱负?最终抱负实现了吗?他的出现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通过课文内容设置历史的这类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探究积极性。

二、注重问题的深度

在高中历史课堂问题设计的过程中对那些简单、易懂的内容,只需要理清线索就可以了。而对那些疑难问题(教材的重难点问题),学生们则可以在小组内进行充分的交流,分享各自的经验,并对各自问题进行最大限度的解决。如果是过于困难的,则可以尝试在全班范围内进行讨论、交流。对于一些基础知识,可以是教师向学生提问,也可以是学生问教师。对于一些重点、难点知识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小组讨论。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图表及其他声像材料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及时给予点拨。

三、注重问题的精确鲜明

高中教师在历史课堂提问的设计上要避免概念或内容上的含糊不清。含糊不清的历史问题容易使学生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引起其思想上的混乱。因此,高中历史课堂提问设计上应注重逻辑上的准确性。例如:秦王扫六合,先后灭掉了哪六个诸侯国,又是在哪一年最终完成统一大业的呢?“先后“”最终”这两个词的运用,使得该问题更具逻辑上的准确性,使该问题具体明确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四、加强问题的因势利导

教师的关键性任务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问题因势利导,注重对学生的启发诱导。同时,还要积极主动地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技巧,交给学生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比较和归类等一些经常运用于历史思维的方法。掌握主动学习、自主探究这把历史学习的金钥匙,实现“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五、重视问题的评价性

第12篇

一、影响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探究的因素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初高中历史课程内容在教材编制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性。而且在实际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环境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在客观上直接导致了两学段课程内容之间的差异现象,很大程度上导致学生对历史学科的认识存在偏差,同时也导致高中历史课程很难发挥它的作用,出现脱节的现象。

(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不重视初中历史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大部分中学在历史教学方面都是采取一个“应付”的态度,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初中历史教学没有一个正规的地位,没有受到重视,学生在初中只是初略的了解到有初中历史这么一门课程,在老师“应付”态度的影响下,也不会重视历史课程。当学生进入高中以后,在学习历史时自然有很大阻碍,出现脱节的现象,为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带来一定的困难。

(二)初高中历史教材跨度大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是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任务以及课程目标和基本要求,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原则制定的。新课程是在中外历史整合的基础之上,进行专题式的组织建构,历史必修一到三分别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教材呈现形式是“模块”加“专题”,这就使得教材内容更加学术化与专业化,对学生的能力也相应提出很高要求。而初中历史课程还主要是以通史框架为主,课程标准内容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板块,每个学习板块又分为若干学习主题。这种课标下的教材呈现形式实际上是“通史”加“主题”的形式,教材内容浅显,多是感性描写,知识也缺乏系统性与整体性,缺乏理性思维的培养和对历史因果联系的探究,正如有人分析的那样,“从目前的情况看,在初中阶段历史知识体系系统性的弱化、基础知识大量减少的前提下,高中课程却出现专题化和学术化的迹象……由于初中和高中阶段历史课程之间的距离骤然增大,学生们就需从相对‘低幼化’的初中课程进入比较‘专业化’的高中历史课程。”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在“应付”的影响下,加之教材难度的提升,自然就会出现脱节的现象,学生感到非常迷茫。

(三)初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存在差异

由于课标要求、学科教学地位、教材形式、传统教学形式的影响,初高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异。在初中阶段,一些学校根据中考学科分数确定教学目标侧重点。由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历史学科属于“应付”的范围,课时安排与教学内容不成比例,教师根据有限课时安排教学进度,甚至重要科目代替历史科目。即使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传统教学痕迹仍很明显,只是简单地讲述历史史实,没有真正培养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而高中则正好相反,在新课改的要求之下,高中的历史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创造者,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获得知识的促进者,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成为了学生通常的过程与方法体验。老师通过搜集筛选提供大量图文信息和原始材料,指导学生阅读理解加工提取信息,进行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落实课标要求的三维能力培养目标。高中历史的新要求要这些在初中都没有基础的学生,完全找不到学习的方向,出现脱节的现象。

(四)初高中学习历史学习方法不同

初中历史教材内容多是简单的历史现象和结论,对历史概念和规律的定义与解释简单粗略,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初中历史“应付”观念左右,历史这一科在学生心目中地位不高,平时考试也没有体现足够的能力要求,造成刚上高中的学生历史知识不是很完整,没有形成一般的历史认识和理论常识,历史思维能力水平较低。由于年龄特征和心理上的差异,初中生的学习心理、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及学科素养还有许多不适应高中学习之处。大多数初中生的学习上存在被动性的特点,学习习惯较差,更多地习惯于教师传授知识,普遍养成了“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考试考什么”的学习模式。由于知识简单,对知识的要求在了解和记忆的层面上的成分比较多,被动记忆的学习方法在初中历史的学习中还是很有成效的。但是高中教材内容多,课时紧,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以自学为主,必须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完成学习任务。而有的同学还以老一套的被动学习方法对待高中历史学习,结果是“学了大量的知识点,虽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来,就不知从何下手”,还有的同学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听课方法,上课听不懂,跟不上,穷于埋头做笔记,不得要领,不能很好地理解知识,这使得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感到深奥难懂。这也是造成“脱节”现象的重要因素。

二、搞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探究的对策

根据上述分析影响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学的客观原因,在客观原因的基础上阐述了影响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因素,针对出现的“脱节”现象,提出了以下几点对策。

(一)改变教学观念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初中历史教学的“应付”观念,需要得到改善。虽然初中历史在中考中不是重要的科目,但是这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础。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彻底抛弃传统的“应付”教学观念,对历史这门学科也要一视同仁,打好历史学习的基础,避免出现“脱节”现象。

(二)比较初高中教材内容,找出衔接点

高一新生入学后,在心理以及环境的适应上都会有一个过渡期,因此,要想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历史的学习,老师首先要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以及自信心。在讲课时,首先要从学生了解的知识中找切入口,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加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同时又可以从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知识的过程中,了解同学的知识储量,使初中的知识基础与高一新教材的知识理顺衔接,达到线索明晰,以避免高中讲重复知识。例如:在学习《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时,可先用谈话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在初中历史课学习的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以及相关的故事。由于边疆少数民族的学生的特殊情况,要多在这方面进行引导。以逐步引导的方式,让学生答出春秋五霸和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的知识后,再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第一部分———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参与性,又衔接理顺了新旧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才能避免初高中历史出现“脱节”现象,让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也有适应实际情况的教学模式。

(三)联系实际,选择恰当教学方法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由于“应付”的观念,在初中历史教学上都是以一种灌输、敷衍的态度来进行的,只是为了完成初中历史教学任务。而新课改提倡把以往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的现象转变为师生有效互动、生生有效互动的多维活动。教师的教学重在引导和培养,使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动”起来,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高中学生思维活动逐渐走向成熟,所以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应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认知水平,以及历史课程本身的特点而多样化,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改变学生在初中时养成的被动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习惯,要注重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生生互动关系,创设一个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潜能的氛围,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观点不轻易斥责或施加压力,而是要予以肯定和鼓励。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最终使同学们乐学、会学,并且学实、学活,改变学生轻视历史课的思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历程。从而避免“脱节”现象的出现,更好的衔接初高中历史。

(四)强化课程目标,加强学习方式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