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策略

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策略

时间:2023-08-14 17:27: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策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策略

第1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有效教学;教学策略

历史教学界对高中历史的改革存在很多的争论,在已经实施了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地区,很多历史教师觉得要落实新课改的精神很困难。很多历史老师在历史课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结果却事与愿违,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痛苦,很多历史老师的教学处于低效的状态,我们老师该如何改变这种状态。

一、讲授引导式教学策略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语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讲授法是历史课程教学最基本的方法之一。高中历史讲授引导式教学吸收了讲授法中计划部分并进一步发展,高中历史教师通过口语引领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基本的历史情境、形成基本的历史理念、把握基本的历史规律,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分析与综合能力奠定基础的教学。

讲授引导式教学是对于传统讲授法的改进和发展,传统的讲授法忽视了对于学生的引导,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1.老师在很短的时间里呈现了很多的新知识点。如果在一定时间内学生接受的知识超过了他们可能加工并理解的信息度,学生就会变得迷惑不解,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学生会失去对于学习的信心。高中历史新课程中有些课程信息的含量很大,历史老师如果对于教学内容不加以整合、取舍,就会出现学生厌烦状态。

2.教师讲课的时间太长,超出了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限。人维持有意注意的时间是有限的,超出了一定的限度,学生就会出现分心,注意力转移的现象,而高中生一般不超过30分钟。

3.讲授诸多观点之间的内容缺乏组织性,逻辑性。讲授如果没有说明诸多观点之间的联系,所学的内容就会对学生失去意义性,只会产生机械学习。

4.讲授时教师如果没有顾及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或者对学生知识准备做想当然的假设将会直接影响课堂效果。

5.讲授时如果没有激发学生有意义地理解知识的心理倾向,教师内容组织得赋予条理性、逻辑性,也难使学生产生有意义学习。

因此,历史老师在课堂引导式讲授过程中,首先应该注意讲授语言的准确性。语言的准确性包括语音准确、用词连贯、语流连贯、语速适中等四方面内容。教师语音应该以普通话为准,保准学生能够清晰的了解教师所要表达的意见。作为高中历史老师要适时,恰当的使用专业的历史词汇。为了能够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教学内容,教师应该选择准确的词汇,防止使用笼统和容易引起歧义的词汇。上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减少口头禅和多余助词的不良习惯。其次,老师要注意教学内容组织的条理性。讲授内容的组织的条理性对于保证学生获得系统的有组织的知识技能至关重要。主要包括讲授过程具有连贯性、提示性,讲清内容的相关性,以及课程板书的条理性。老师在讲授内容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及时进行归纳小结,要保证归纳小结的周期性。

二、问题探究式教学策略

问题是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情感升华的钥匙。问题探究式教学是通过创设历史问题情境和设置教学玄机,借助问题的展示和对学生的质疑,形成教学过程的双向互动交流,使学生借助历史学习材料,围绕教学问题,通过独立探究或是协作讨论等方法,得出问题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一教学策略的关键是有效提问。有效提问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升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要了解和明确提问的目的,并且所选择的的问题还要难度适当,还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在提问的过程中,提问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鼓励学生探究式的学习,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因此,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延迟做出评价。一是可以暂不评价。在学生得出答案后,暂不表示肯定或者否定,而是要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求得学习、探索的方法。二是归谬法。当学生得出错误的结论并且还没有意识到这个结论有什么不妥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有一个在思考中求知、在探索中寻识的过程,教师有时会顺着学生的推论走,采用归谬法让学生自己否定自己,从而获得真知。这样的方式有益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活动式教学策略

高中历史教材在每个必须模块和每个必修模块都设置了两个探究活动课。历史活动课是在新一轮基础课程教育改革试验中诞生的一种全新的历史课堂教学形式。历史活动课属于学科活动课,以现代教育理论中“以活动促发展”为基本指导思想和教学实践的切入点,以在教学活动中构建具有教育性、创造性、体验性、自主性、开放性、综合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一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期引导学生在历史活动中体验,在历史活动中发展,以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得到进一步提高。

现在新课标版的教材将活动课内容单独的列出来,是强调活,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不能将活动课和常规课对立起来,应该使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活动式教学,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训练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充分自由的发展。

第2篇

在许多老师的心里只有一个概念,那就是只要完成了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就应当算是有效的。即主要就是看在规定的 40分钟内是否完成了预定的教学进度,是否完成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等的传授。还有为数不少的老师在心里觉得,只要我把课本上的历史知识讲得清清楚楚,学生记得准确牢靠,在考试解题时能够顺顺当当……这就是有效。很明显,这样来理解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狭隘的、片面的,或者说是不那么妥当的。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判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或无效,究竟应当如何把握才比较全面呢?

1.内涵追问: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本义究竟是什么?

首先要从历史学科的根本属性和学科教育的根本价值上来追问。 关于这一点,首都师大赵亚夫教授曾谈过这样一个观点:

要明确作为教育学科的历史,它的教育本质和学科本质问题。有必要区别历史学与历史教育的概念。作为研究的历史学和作为教育的历史课,作为知识工具的历史教学与作为认识工具的历史教育,作为教授的学问性的历史与作为学习的、普识性的历史知识等,对它们之间的联系与不同的内容概念,必须有明确的界定。……历史学科不是一门‘实用'的应用学科,而是一门文化素质养成性质的人文学科。

1.1 有效的历史教学应当是充分彰显历史知识固有的生命性的教学。曾听到过这样的说法:“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历史,都是经过大浪淘沙留下来的东西,然后又被我们从书中把它提出来了,实际上就是我们把它赋予生命力了。”换句话说,放到教材中来的历史知识,就是有生命的。所以,我们只需要把它们“讲”给学生就是了,我们讲的自然就都是“有生命”的历史。

在历史知识的深层,本来都是内隐着其固有的“精、气、神”,拥有着其内在的“活的灵魂”和生命脉动的。即它们本来就是具有着“生命性”的。可问题是,是不是只要我们把这个历史知识点编进了教材里,再把这个知识平面地单向传递(讲)给学生,那么他们便一定会很好地捕捉到、认识到和感受到这个知识的内在生命性,并且会在他们身上自然而然的发生作用和转化呢?恐怕不尽然。

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历史知识的传授永远是重要的,是不容忽视和淡化的。 坦率地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的历史教学实际上是有意无意地把“历史知识”完全等同于一堆毫无生气的“老古董”了。就“历史”机械地说历史、让学生死背历史,已成为为数不少的老师们的习惯。这种做法,显然是把历史看成了僵死的东西。

1.2 有效的历史教学应当是注意充分体现历史学科特色的教学。课改实验之初,面对排山倒海般的各种新课改理念话语体系的轮番冲击,我们确实有一种要把旧有的一套教学方式彻底推倒重来的冲动,于是,恨不得把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等等新的东西,能够一股脑儿地搞在一堂课里全部体现出来,特别是还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等……搞得满满当当。可是,渐渐地,我们忽然感到有点不对味儿了:这样的课堂里,好像是五味俱全了,也活跃、热闹起来了,可是我们毕竟上的是历史课啊,怎么好像恰恰就少了历史学科自家的“味道”了呢?

这方面的问题并不只是在我们的历史学科教学中存在,其他学科也程度不同地存在类似的问题。事实上,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包括社会学科等, 不同属性、不同类别的学科,其特点都是各不相同的。如果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不加思索的将本属于自然科学范畴的基本要求机械套用到包括历史在内的人文学科身上,显然就是张冠李戴,就会偏离人文学科的基本轨道,这样一来也就根本谈不上其教学的有效性了。可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有一部分老师却有意无意的忽视了这一点,疏忽了这个问题,这是非常遗憾的。

历史教学,要培养有历史意识的学生,就是要学生做有思想的人。历史讲传承,要用历史本真的眼光看待历史;历史讲联系,要用历史与现实结合的眼光看待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历史讲借鉴,要用历史智慧的眼光看待历史,这就是历史教学所追求的历史意识培养。

2.突破瓶颈: 如何调整策略适应历史模块教学的新要求?

从模块课程的特点来考虑,在教学实施策略的调整上,至少有这样几点应该引起注意:

第一点,由于模块就是一个个的学习主题单元,那么我们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就必须强调要紧紧围绕一定的“主题”而组织相对独立的教学活动,同时也要注意与相关模块的逻辑联系和学科内在的系统性。

第二点,还是强调主题。就是要注意根据学习“主题”的需要,对相关知识进行有机整合。这里说的“主题”可以是思想主题、知识主题,更应当是文化主题,是那些连接着学生精神世界、现实生活等有关的“触发点”、“共振点”、“兴奋点”等。

第三点,就是要 强调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要关注学生的“关注点”。通过我们的教学,把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的体验上升到理性高度。

3.教学延伸:如何提高历史作业的有效性?

设计作业、布置作业,是我们课堂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它是对有效课堂教学的有效落实,是有效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什么是作业呢?作业应是促进师生共同成长、共同发展的一项活动。也就是说,教师设计、布置作业的过程就是促进自身成长的过程,而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又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设计有效性作业。那么,你们感到以往传统的作业有哪些值得改进的问题呢?从功能上看,传统作业大多侧重于“甄别与选拔”;从形式上看,传统作业大多是单一的基本知识的再认再现。所以,学生整日陷在“题海”中挣扎,老师整日埋在作业堆里痛苦,师生都感到身心的疲惫不堪。师生厌倦作业的原因,恐怕主要源于作业的无效性。

第3篇

摘要:依据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其主要就是让学生取得应试教育需要的高分数,但这完全不符合教育的目的和规律。随着我们教育改革的推进,现在的高中历史教学必须实现三维教学目标,实现有效的教学,达到历史教学的高效益、高产出和高效率。如何实现高中历史课的有效教学,本文着重分析了这个问题,希望能对高中的历史教学能有一点积极意义。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有效教学;对策

一、实现历史教学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统一

要想实现有效的高中历史课教学,一方面要突出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实现其知识学习目标,另一方面要实现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名西方史学家说过:“学习历史的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历史材料的无限兴趣。”其实对于任何学科的学习,都是一样,兴趣是做好的老师,只要拥有了学兴趣,那对于这门课的学习就会如虎添翼。因此,在教学中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创设问题情景,尽量选择与教材有关而又是同学们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努力缩小学生与历史的时代距离,使之由被动的“死记”变为主动的“理解”,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知识产生一种强烈的注意倾向的目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激活求知欲。如讲到美国“门户开放”政策时,引入当前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进行探讨,从而引起学生共鸣,认识到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在历史课教学中,历史教师适时补充史料,增强趣味性。如讲“左宗棠”时,可以从对联“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说起,这样就会在教师的有效导入下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历史课堂,巧妙地使用名著中的妙语也能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二、开展体验式教学,实现双向交流

要想实现有效的高中历史教学,必须要实现师生互动,把老师和学生同时调动起来。情境教学法是指在历史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针对性的有目的的根据所学的内容设计一定的环境,在这个设计的环境内,学生能被激发兴趣,参与课堂之中,学生通过参与式体验教学,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创造性的利用历史教材,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单纯的文字信息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生动的历史场景靠语言难以再现。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和录音,是一种非常重要且容易获取的历史课程资源。文献记录片更能够真实生动地再现某段历史,刻画某个历史人物,叙述某些重大历史事件,对学生理解和体会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在讲到《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时,运用多媒体展示开国大典的图片并同时播放资料“伟人的声音”——“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让学生在充分了解相关历史的基础上感受这令人欢欣鼓舞的时刻来之不易。讲《伟大的历史转折》时,就运用多媒体展示了关于十一界三中全会的历史资料片,使学生就象是一个与会人员参加了这次会议,从而更想通过看书理解这次会议的内容及意义。在讲到这一历史事件时,在课件中穿插播放电影《甲午风云》中的这一悲壮惨烈的历史片段,就会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率。

三、改变教学策略和方式

对于课堂来说,其知识都是固定的,而相对于教学方法和手段来说却是不断变化的,要想实现历史课的有效教学,必须改变教学方法和策略。在课堂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条件。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助于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都具有独特的功能和长处,但也都有其内在的局限性。如选用讲授法就要考虑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而启发式则要努力克服费时、费力等缺点,否则教学效果都会受到影响。同时还要注意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来选择教学方法。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实现课堂的双向交流,可以让老师感到课堂的轻松,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得到一定的锻炼,这是符合新课改下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的。

参考文献:

[1]余小平.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探究[J].新课程,2011(5)

第4篇

新课改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视,高中历史教师要重视课程内容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目标,优化教学策略,逐渐实现课堂的开放化、民主化、轻松化、高效化、生活化,将历史知识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实现新课标的要求。

一、生活化教学简述

生活化教学是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而提出来的,“教师将社会生活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学科知识,挖掘学科知识的生活内涵,在教学活动中联系生活中的问题,适当做些合理的处理,达到学科教学的生活化”,生活化教学的中心主旨就是要将教学内容同生活实际相联系。

当前,教学方式和手段都在进行改革创新,其中现代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主要的教学设施,这就为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提供了前提条件。目前,在高中各个学校几乎都普及了多媒体教学设施,并要求教师们积极应用。同时,现代教材改革的进行导致了教材的内容量大、知识点多,但是所用的篇幅较小。因此,多媒体技术能够帮助教师把知识点拓展开,让学生在有条理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理解掌握,同时丰富的网络资源也充实了教师的教学素材。

二、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策略

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的实现并不容易,需要根据一定的步骤和顺序进行,要在应用中不断找到有效的教学策略。

1 深入发掘生活化教学素材。丰富多彩、变化多端、取之不尽的生活资源是高中历史教学的可用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生活素材的深入发掘,让历史教学回归生活。教师要积极利用影像资料。历史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记录下来的生活知识,很多历史知识在影视资料中都有所表现,需要教师进行发掘。同时,影视资料的使用还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枯燥乏味为生动形象,让学生体会到历史知识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只要细心探寻,总会有收获。这种方式不但能够充分实现历史知识的生活化,而且能够鼓励学生搜寻历史影视资料,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 实现教学目标生活化。高中教育已经不单单是知识的教育,对这一阶段的学生来说,情感的升华是主要的目的,也就是说通过学习让他们认识到历史知识对于未来长远发展的重要性。所以,教师在高中历史知识教授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设置生活化目标。首先,学习历史知识要实现学生文化素养和自身修养的提高,使其能够将历史知识运用于对生活问题的分析。其次,学习历史知识要让学生从中受到正能量的鼓舞。在历史中有很多经验教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正是人生观趋向成熟阶段的学生所要掌握的。

3 积极采用生活化的教学形式。要实现高中历史的生活化教学,就一定要实现教学形式生活化。生活化教学形式的采用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教师的语言要生活化。教师的语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要具有时代气息,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时代性和幽默性,这种诙谐、轻松的表达方式会刺激学生的记忆,同时学生也会同自己的生活经验产生共鸣,激感,进而积极主动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第二,开展活动课程。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教学活动体现出“活动性”,就是要在社会活动中实现能力的锻炼,也就是开展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在高中历史课程当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历史探究活动,以此来实现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直接经验的获得。该活动的设置要在分析课程内容的基础上联系当前社会实际进行设计,要同社会热点相联系。

高中历史教学的生活化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历史未来发展的必然走向,灵活运用知识是目前教学活动的主要目的。所以,高中历史教学要积极实现生活化。本文对生活化实现的条件和意义进行了简要分析,同时也对教学策略给出了几点建议,还望对各位同行历史教学效果的提高有所帮助。

第5篇

首先从高中学生非智力因素和认知结构两方面对高中历史课程学困生的成因进行分析,然后提出了“参与教学”和“激励机制”的教学策略,旨在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

学困生;高中历史;课程教学;转化策略

一、高中历史课程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高中历史课程学困生的形成,往往不是单一因素的作用,而是在家庭、社会、学校以及自身等诸多因素的相互影响下形成的。文章主要从高中学生非智力因素以及认知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1.在非智力因素方面(1)历史课程学习动机不足。“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的内部动力”,而自发形成的情况不多,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培养和激发。而调查表明,大部分学困生被问及为何学习时,回答大多是“为了名次”“为了家长或老师的表扬”“为了自尊”等等,鲜有对历史知识体系与结构特点的关注与探索兴趣。这种表面化太强的学习动机难以取得显著成效,学生的学习也常常困难重重。尤其是在遭遇学习措施时,在得不到所谓的名词、表扬、自尊时,他们不能明白学习的其他意义,很容易导致学习动机不足。(2)缺乏历史课程学习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无独有偶,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布鲁姆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可见,在历史课程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调查表明,很多学生不喜欢历史课程,在当前物质文化日益发达的背景下,很多高中学生以社会的需求、舆论来衡量学习的价值,而历史课程的学习难以在短期收到显著成效,很容易失去历史课程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历史知识枯燥无味、识记琐碎而繁重等等,也是造成学生缺乏历史课程学习兴趣的因素。2.在认知结构方面(1)难以掌握历史概念的结构。在高中历史课程学习中,需要识记大量的历史概念,而不同类型的历史概念都有一些共同的内部结构以及各自的特殊要素,学会并掌握这些概念结构的要素和特征,有助于学生对不同概念的理解、比较与运用。调查表明,很多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学习能力较低,难以掌握这些历史概念的结构。(2)不能把握历史史实的本质。与初中历史课程学习相比,高中更侧重于对复杂历史事物共性的抽象概括,进而把握历史史实的本质。从一定程度上而言,高中历史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在大量历史同类事物的不同例证中发现历史史实的本质的过程,也是一种发现的过程。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经常遇到一些学生只能对大量的同类历史史实做出单独判断,而难以从中概括出这些史实的共同本质,导致历史学习困难。

二、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教育策略

1.参与教学的策略

参与教学一般是指学生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通过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来实现知识的获取、能力与情感态度的提升的过程。参与教学强调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这与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不谋而合。而要运用好参与教学策略,应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要营造良好的参与氛围。通过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尊重每一位学生,尤其更多关注学困生,了解学困生的心理特点,关心他们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努力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加以鼓励,逐步树立其学习的信心。构建协作、友好的生生关系,让学生养成“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虚心学习美德,及时发现并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加强心理疏导,让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愉快地投入到历史课程的学习中来。其次,要充分挖掘各种教学资源。发现高中历史教材与教辅中的资源,如地图、历史人物肖像、历史漫画、事件场景图等,将其引入课堂教学,有效吸引学困生的注意力,增强其学习兴趣。关注大众传媒资源与历史的结合点,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适当地引入当今时政大事,赋予历史课程教学新活力。

2.激励机制的策略

研究表明,有效的激励能够促使一个人产生趋向目标的内在动力,自觉地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去实现目标。将其运用于高中历史课程学困生的转化教育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发挥教师的“赏识”作用。教师的积极赏识,犹如一剂“催化剂”,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与求知欲。它要求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现学困生在学习上的点滴进步,使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获得成就感,逐步树立学习的自信。其次,通过教师的赏识,促进学生自我激励的实现。在日常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当给予学困生肯定的话语和信任的目光,使学生认识到自身拥有无限的可能,让他们在平等、自由、亲和的师生关系中发现自我,树立自强、自信的心态。同时,教师还要持续关注学困生的发展,尤其是关注学习波动性的问题,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及时了解他们在知识与能力上的不足,并进行适当的课外辅导与学习方法的讲解,巩固已有的学习成果,并及时解决当前所遇到的困难,逐步实现学困生的转化。高中历史课程学困生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文中所分析的仅是其中之一,如落后的家长教育观念、偏颇的社会价值观、封闭的个性特征等等。而要真正实现学困生的转化,不仅需要参与教学和激励机制的策略,还需要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全面关注,探索一套科学的、完善的、集“学校、家庭、社会、学生”于一体的学困生转化教育策略,帮助其找回自我,最终实现学困生的转化。

作者:郭强 单位:山西省灵石县第一职业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张小兵.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与学习动机培养[J].考试周刊,2012(33):125-126.

[2]乌兰其其格.探究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J].中国校外教育,2014(08):89.

第6篇

关键词:三生教育;高中历史教学;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历史教学要求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人文素养,这就要求历史教学要把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推动人的身体素质和精神品格健康成长和人格的完善放在首要地位,这就与“三生教育”的内涵完全符合。所以,高中历史教学中处处贯穿着“三生教育”。

一、生命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施

(一)用高中历史教学内容来扩展生命教育

历史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承载着人类文化的方方面面,生命教育更是历史厚重扉页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中历史教学用鲜活的史实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敬畏生命,推动学生主动、健康、积极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理解生命的价值,以此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一课中,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列强入侵的危害,得出列强入侵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它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漠视生命,从而使学生在反思历史中明白落后就要挨打、软弱就会被,使之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价值,关爱生命。在《伟大的》一课中通过幻灯片展现日本731部队用活人做实验,两个日本军官的杀人比赛、万人坑、等,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战争对生命的轻视以及生命的脆弱,从而让学生对生命更加敬畏,更加珍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学习中,通过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的惨烈让学生感受到庞大的战争机器慢慢地、凶残地吞噬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完整的家庭。通过播放《西线无战事》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脆弱、战争的残酷,更加珍惜和平、珍爱生命。

(二)创新历史教学方法来进行生命教育

在《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一课中,让学生反思殖民扩张与殖民主义的罪恶,引发对生命的敬畏,是本节课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核心所在。为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创新教学方法,在此我通过播放《大国崛起》里的一段解说词让同学们对殖民扩张加深理解,并展示殖民主义者遗留在岛上的大炮、岛上的黑人奴隶雕塑、岛上关押黑人奴隶的堡垒底层、由非洲开往美洲的贩奴船中的黑人奴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警示世人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戈雷岛等照片,通过再现历史情境的教学设计达到对生命的直观感悟。历史教学方法是多元化的,为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黑奴的非人待遇,我以学生现有知识结合现实去追溯历史,通过提问学生“你对巴西的了解有哪些?”“除了足球外,你知道巴西的国舞吗?”以此引发学生兴趣,讲述桑巴舞的来历。桑巴舞起源于非洲,随着贩卖黑奴活动的兴起开始向外传播。据说奴隶贩子在把黑奴塞进船舱运往新大陆的时候,担心路途遥远,奴隶们在船舱中一窝几十天,到岸时腿脚不灵便,卖不上好价钱,就把拥挤在船舱中的黑奴驱赶到甲板上,以敲打酒桶和铁锅为伴奏,让他们跳森巴(桑巴的前身)活动筋骨,无意中就把舞蹈带到了拉丁美洲,成为黑奴苦中作乐的活动。后来逐渐传播到社会其他阶层,风靡全国,成为“国舞”。通过图片、故事等的讲解,再引导学生展开课堂讨论,让他们真正懂得平等、人权、生命的可贵。

二、生存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施

(一)挖掘高中历史教学资源进行生存教育

“生存教育”强调学习生存知识,生存技能、关心社会和自然,强化生存意志,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高中历史教学蕴含着丰富的资源,通过历史教学,可以以史为鉴、以古通今,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顽强进取的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古代中国的经济》中,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中国古代人民以辛勤的劳动、卓越的智慧改进了生产工具和技术,发明了耧车、翻车、筒车等生产工具,修建了都江堰、郑国渠等大型水利工程。通过历史课堂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人类为了生存的需要,创造出的辉煌成就,从而启迪学生面对逆境,要学会生存,要努力创造生存的有利条件。在《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一课中学习“四大发明”对世界文化发展的重大贡献,通过学习四大发明的发明传播,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的辉煌气势,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和科学热情。在必修三《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这一专题的学习中,通过学习拜伦的《唐璜》感受到为了自由、幸福和解放而斗争的努力,折服于拜伦勇敢投身于希腊民族解放运动的精神;学习高尔基的《海燕》,震撼于那份“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的魄力;学习普希金的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使我们明白忧郁的日子终将过去,怀着美好去迎接明天!从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带领学生去领略生存的价值、奋斗的乐趣。在学习历朝历代爱国将领、民族英雄时,注重让他们历史事迹和人物形象鲜活起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高尚情操的教育,让学生从历史发展的曲折过程中去理解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历史处处是箴言,学习历史让我们从他们的人生故事里学会生存,学会积极进取、学会永不言弃的努力。

(二)用历史教育功能进行生存教育

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常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吃一堑,长一智。学历史、读历史不是为了沉湎于过去,而是要构筑历史通往现实,面向未来的渠道。在学习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尤其是法国大革命时可以深刻感受到革命的艰巨性曲折性,这就可以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学会应对挫折的方法与技能。在学习经济全球化的问题中,面对全球化要把握机遇、积极参与、防范风险、趋利避害,针对疾病传播、泛滥等学会预防,掌握生存技能。在与人相处中,可以汲取历史智慧,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民族有着无比灿烂的传统文化。从先秦到明清,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恢宏的优秀文化。“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思想,“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博怀,“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责任意识和爱国思想.......对当前和今后治世为人处事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价值。

三、生活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施

(一)用历史文化来丰富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提倡珍视生活,体悟生活,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历史是人创造的,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创造了璀璨的文化。高中历史课本中,雕塑、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诗、词、赋等文学手法,无一不展现着前人的美好生活观。电灯、电话、电视等科技发明,每一项都是人类对生活执着追求的体现,没有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的信念,怎会有人类美好的今天和未来?历史舞台上留下了千姿百态的人物形象,他们个性张扬,如意大利“文艺复兴”代表人物哥白尼、布鲁诺等,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他们的学说或成就,表现出了丰富的人文价值和人文精神,对整个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必修三《打破隔离的坚冰》这一课里,通过讲述海明威传奇的一生,热爱各种运动、参加两次世界大战、身体多次遭到重创依然不向命运低头,诚如他的作品《老人与海》里所说的那样“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种崇高的思想境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都给人以强烈的美感和震撼,给我们的生活传递正能量,使人的心灵、品格、情操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

(二)探索历史教学策略来开展生活教育

历史教师要与时俱进,结合历史内容与生活帮助学生学史以鉴今,积极探索有效教学策略,通过研究性学习等多种方式开展生活教育,如组织学生考察历史遗迹,参观历史博物馆,搜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迹的材料,撰写考察报告等,让学生以多种方式了解历史,学以致用,启迪生活。另外可以在历史教学中开展读书活动、历史知识竞赛、历史故事讲演比赛等,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和精神生活,使其能够快乐的学习、快乐的生活、健康活泼地发展。在学习必修二《经济全球化》一课中讲述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经济迅速发展,但经济发展的同时,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和人类对自然环境无休止的掠夺,破坏了全球的生态平衡,沙漠化,淡水资源的缺乏,大气和水污染的不断加重、气候的恶化等都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为此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让经济发展的同时,又能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在讲授“可持续发展”这一知识点时,我组织学生开展历史课堂讲演比赛,把班上分成8个小组,让他们就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展开讲演比赛,最后评选出最佳小组和最佳演说家。这样的教学策略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新课改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精神,而且使知识点得到更深更宽的拓展,提高了学生的历史素养。也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明白人与自然要和谐发展,保护环境应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让我们人人都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在学习《“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一课中,我让学生课前搜集了大量关于台湾的材料,在教学中分三部分学习,昨天的台湾、今天的台湾、明天的台湾,并在课堂上进行了小表演,演绎了台湾的历史、现状与未来,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意识,激励他们为了祖国的统一大业必须要努力学习,培养他们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不断探索改进历史教学策略,不仅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帮助他们建立起健康的生活方式。总之,“三生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施,是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策略来实现对学生的历史素养、道德素养、人文素养的培养,实现历史教学的德育教育功能,培养他们对人类自身、人类的历史、人类的现在与未来、以及对现实社会生活的理解、关心和感悟。生命、生存、生活的教育可以使学生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从中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生存,从而树立起积极向上、健康友好的品格,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

参考文献:

[1]罗崇敏.生命.生存.生活[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2008.

[2]余伟民.历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7篇

关键词: 学业水平测试 高中历史 新课程 教学问题

1.引言

本文主要对新课程改革后的高中历史考试现状进行分析,分析内容包含考试结果、命题方法、特征,这对完善高中历史教学及完善历史教材考试具有重要意义。据有效数据显示,分析18095份高中历史试卷的难易程度,其中难度为75%,平均难易程度为82%;材料分析3题,总分30分;判断题6题,总分12分,总体难度为60%。对考生失分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准确反映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2.从学业水平测试看高中历史新课程中的教学问题

2.1解决问题力度较低

学业水平测试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属于较为有效的测试方式,不仅具备“小型高考”的称号,而且是江苏省对高中历史进行测试的重要方式之一,同时兼具高中会考、高考考试资格这两种职能,通过“小型高考”的学生可以在高考中获得加分。在学业水平测试中要重视试卷、试题设计,并加强试题考查。

就目前情况来看,测试试题设计较为简单,尤其对主观题的设计,难度偏小,虽然设计时会将历史学习技能、方式等融入试题中,但仍有部分历史测试效果让人不大满意,并未根据实际材料提取信息,进行设计,例如:高中历史必修试卷中第21题,“打破经典物理学的绝对化思维,为人们提供了辩证地看待世界的途径的成就是”,虽然题目文字较少,但关键信息、词语较为准确,学生一目了然,根据“物理学”、“辩证看世界”等关键信息可以得出较准确的答案,同时与此存在关联的题目不必再根据其他内容解答,很容易得出答案,比较容易拿到分数。此外,还有部分材料解析题需要对材料进行阅读分析作答,如通过阅读材料三分析思想主张对法国社会变革起了什么作用,由于材料中只明确讲出了“当法国国王路易十六阅读了博马舍的剧本后,便对该剧本产生了嘲笑”,包含剧本内容,但学生较难根据内容寻找关键词,因此大部分学生只抄下了材料,未能抓住关键词,同时没有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融入答题中,说明学生没有有效将所学知识与材料中的知识相结合,获取答案。

2.2专题之间缺乏相对联系

学业水平测试中存在条件、影响、意义、原因等试题,解答时基本都要求学生通过对同一阶段的不同历史情况进行连接。学生采用这一方法解题的比较少,如“阅读图表进行解答,分析图中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以及事件发生的意义”,对于上课期间不重视对历史事件进行练习的学生而言,解答比较难,同时容易偏离答题关键,出现失分现象。如“世界贸易组织在建立的时候,对世界经济造成怎样的影响,并具备哪些重要意义”。由于学生学习期间较少将历史事件进行联系,因此部分同学会把经济全球化形成的影响理解为经济区域化造成的影响,还有部分学生会理解为政治影响等。

学生中存在对历史问题了解有限的影响因素,如材料解析题中“近代科学在欧洲崛起与形成”的标志是什么?从医学、天文学、数学等方面举例证明利窦玛的结论。答题期间学生基本只会从材料中寻找答案,并不断重复表达材料内容,很少将自身的想法融入历史单体中。部分学生在答题期间思路较模糊,分不清标志的意思等,这些问题明显牵涉到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同时由于各题目之间缺乏联系,导致学生无法获取全面的解答信息,在解答期间未能根据实际情况解答问题,只能泛泛而谈,未能提出有效建议。

2.3不同类型教材对答题造成的影响不一

学业水平测试不但可以反映学生的测试水平,还可以显示出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体现出不同类型教材对答题造成的影响有所不同。例如:在江苏省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期间,就江苏版与人教版中相同的内容进行考察,相同内容主要指不同版本的历史教材中体现的主要内容及重点,选取相同内容。如历史教材中有的,无论是图片还是文字,不管在辅助教材中出现的还是课文系统中存在的,只要通过文字明确表达出的知识内容,或者隐藏性文字。但就当前情况来讲,不同版本的高中历史教材其答题期间造成的影响会有所不同,并且部分教材中文字表述的内容优于隐藏性教材中讲述的内容。

3.结语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知识体系及选取的辅助教材对学生会产生较大影响。以上通过学业水平测试分析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旨在让人们认识到对学业水平测试进行科学设计的重要性,了解影响历史教学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4-123-01

在新课程要求下,高中历史教学从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无不体现出新课程带来的巨大变化,特别是课堂教学活动更是丰富多彩。

教育专家认为:把抽象的内容个性化、具体化,适时制造一些紧张气氛,或制造悬念诱发好奇心,让学生对课程投入热情,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策略。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给我们的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也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结合自己高中历史教学的工作实践经验,提出了在新课标下实施有效教学的一些合理化建议,以期为新历史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实施和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参考。

一、布设疑阵,调动学生的思维方法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设疑――释疑――再设疑――再释疑的过程。学生有疑便可产生释疑的要求。这时教师便可因势利导,顺水推舟,使学生的思维向课堂纵深发展。通过合理提问,使所学知识纵向串联、横向并联,即可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开阔,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

引导学生通过老师巧妙的层层设疑,学生积极参与探究,从而达到有效性的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重新整合教材内容,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

高中历史新课标教材,创立了模块专题式的课程结构,摒弃了长期实行的通史学科体系,用激进的方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初、高中历史课程的重复问题。但这种模块设计打乱了历史的整体性,人为地造成政治、经济、文化内容的分裂。但实际情况是讲政治不可能不讲经济基础、不去分析思想文化。

另一个问题是,新教材的模块设计对史实的分割使同一个内容会在多处重复。例如必修一中讲到的诞生,必修三中又提到传入中国;必修二中讲中国的发展,必修三又提到近代的思潮。打破模块束缚,重新对教材资源进行取舍整合,使整套教材内的相关知识建立起联系,这样可以还原历史的整体性,便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例如在讲解西周的基本政治制度――分封制时,简单联系西周的经济制度――井田制,分析二者产生的背景及关系,这样一个历史概念就丰满了。

但是这里要注意的是,教材的整合要详略得当,切忌搞成简单的叠加或粗糙的揉和。

三、注重开展各种主题活动,为有效教学拓展发挥空间

部分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忽视课外活动的作用,认为只要抓住课堂教学就行了,其实这种理念是不正确的,教师应当注重建立起全面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我在教学活动中,不仅抓住课堂教学重点,而且将课外主题活动延伸作为重要的着力点,一方面针对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专题研究,指导学生运用资料搜集法、实地考察法、座谈访问法等,加深对历史的理解与感悟。另一方面结合教材内容与时政热点开展主题教育,深化学生思想教育。

如结合近年发生的日本教科书恶意篡改我国领土归属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日本历年来在这些方面的小丑表现展开讨论,学生群情激愤,纷纷表达了对日本这种卑劣行径的抨击,深化了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四、重视与社会现实生活的联系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在坚持基础性和时代性的原则下,关注学生生活,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确定了这样一些策略: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重建新的课程结构;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倡导建构主义的学习;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这些理念和策略的提出,无不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了时代的要求。

在教学中注意现实生活、现实社会的主题与高中历史课程相联系,善于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谈古论今,由今及古实现历史与现实的交汇,这种现实感和时代感,会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根据现实学会做人处世,是教育事业与时俱进的需要,是时代课程改革的呼唤。

五、有效课堂教学评价,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高中历史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对有效教学进行评价是高中历史教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而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策略要从以下方面开展:对课堂活动的评价、开展主体多元化评价、对基础知识的评价、进行即兴评价等等。

例如关于对课堂的活动评价。在高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往往会尝试很多有益的课堂活动内容,比如制作模型或关系图表、历史故事、绘制历史地图、网页、课件、辩论等。对于这些生动有益的课堂活动,可进行高中历史课堂的活动评价。对于全体学生参加的课堂活动,教师可以制作表格印发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进行自评或者互评。比如开展历史课堂的辩论会时,就可制作表格进行评比,最后教师可将评价结果向学生公布,评价的得分也可加入学生的课堂学习成就评价表,以此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第9篇

【摘 要】高中的新课程改革早已全面展开,但当前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却令人不容乐观,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历史枯燥无味,不喜欢学,这样就与新课标的要求相去甚远。因而,如何按照新课程的标准,改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已成为高中历史教师的共同心声。

【关键词】新课改 历史教学 有效策略

历史其实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科,但传统教学模式下它的趣味性几乎为零,究其根本是因为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为了应对高考而强迫自己学习。也正因如此,新课程改革应运而生,它给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想突破传统历史教学模式的束缚,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就必须积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大胆创新,赋予历史课堂新的生机与活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历史课堂中去,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那么,具体我们应该怎么去做呢?

首先,组织有效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新课改下,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教师必须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从传统历史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大胆创新,鼓励并要求学生加强自主学习,通过组织相关的教学活动增加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另外,为保证自主学习质量,教师有必要在课堂上开辟出适当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索、独立学习;在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要注意丰富学生自学的方法,以此激发其学习兴趣,让他们变“被动学”为“主动学”,逐渐喜欢上学习历史,进而学好历史。教师还要做好监督工作,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普遍较差,而且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时有发生,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可以便于掌握学生学习的动态,从中找到教学弊病,不断优化教学,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

其次,创设适当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景教学是当前教育领域广泛使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可以使课堂主题变得明朗、教学内容变得形象,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这部分内容时,我先用多媒体展示多种情景,结合具有针对性的问题设置问题情景(比如先展示一幅世界地图,让他们了解中英在世界上所处的位置,进而提问:“中英之间距离那么远,它们之间为什么会爆发战争?”)、图片情景(展示两个国家在战争之前的经济、军事状况图片)、视频音像情景(模拟战争情景和过程)和数字情景等,让学生穿越时空,有亲身体验历史的感觉,进而产生情感共鸣,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主动性。

再次,落实新课改内容,加强探究性学习力度。传统教学最大的特点是“照本宣科”,其实也就是它最大的缺点,因为这样不仅捆绑了学生的思维而且还限制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应将关注的焦点从学生收获知识的结果转向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多对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和探究问题成因的引导。比如讲相持阶段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将知识化为一连串的问题:“在相持阶段日本侵华战策有没有发生变化?如果有,为什么?如果没有,说明理由。另外,这会对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这样一来,课堂不仅紧密的联系着本节知识点,而且还复习到了已学的知识,学生的思维能力会伴随着问题深入逐渐活跃,探究性学习的目的也会因此而达成,教学效率必然有所保障。

总而言之,历史教学策略的研究也是一个漫长且不断前进发展的过程,它要求我们历史教育工作者要结合基础教育改革工作的开展,坚持新课改的基本教育理念和要求,从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总结、探究更科学的历史教学策略,在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中促进历史教学的健康发展。

第10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 有效教学 方法 质量

一、更新观念,用好新教材

改革是艰难的,一个长期从事传统教学的教师所形成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要加强理论学习,以积极的态度去变革传统教学模式,但有时会在不经意之间本能地用老眼光看新问题。拿到新教材,第一感觉是新颖、图文并茂,完全打破了老教材的体系,对知识进行了重组,以专题化方式出现,似乎教材变得更容易了。但在教学实践中却感觉到新教材存在诸多问题,不好用。转念一想,新教材是许多专家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新理念指导下的教材,这样的编排肯定有一定的道理。我发现,其实是自己的观念上的问题,对新教材的理解是肤浅的。因为自己的“教材观”有问题,是“教教材”的传统观念在作怪。通过进一步学习,与同行交流等方式,我发现新教材有许多亮点,尤其是有利于学生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用好新教材,实现三维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前提。

二、明确教学法,促进有效教学

首先,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一个明确的、科学的、有效的教学目标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因素,是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效率的基础与前提条件。由此,实现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就是明确教学目标。其次,随着历史课本的不断完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将课本知识与课外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将拓展学生的知识与完成教学任务联系起来。再次,要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以不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培养逻辑思维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可以通过这些任务来明确自身教学的方式方法,并以此来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性。所以,教师不仅要像讲解课文那样以分析教学核心、明确教学任务为重点,还要为学生提供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课程知识,以丰富学生知识、培养学生情感的方式来保障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三、设计问题导入,注意与现实的结合,引发兴趣

如讲《民主政治的摇篮一古代希腊》的教学时,我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事件入手。奥运会不仅是世界关注的焦点,也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中国奥运健儿的拼搏精神,中国的国旗国歌一次次的升起响起,他们还记忆犹新。我就以雅典奥运会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入”希腊雅典,然后,通过教学地图使学生对希腊雅典的地理位置有个初步的了解,如:希腊雅典是个欧洲的国家,位于欧洲南部的地中海,具有沟通欧亚非的区位优势:接着,引导学生看希腊雅典的地形地貌,如:希腊雅典多山,海岸曲折,然后设计问题:如果你生活在古代希腊,你会选择哪种谋生之道A:手工业B:商业C:农业,在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的学生都选了商业。随之,我再让学生回忆中国的地貌特征,又设了:根据中国的地貌特征你认为我们的祖先最有利于从事于A:手工业B:商业C:农业,学生也会选预设的C。在这个时候要注意对学生的点拨,继续设疑问:在以农业经济为主的活动下,中国古代先民选择了何种政治制度?学生稍加思索会答出:“君主专制”,然后老师再引导学生讨论为何中国的先民会选择君主专制呢?讨论后得出:因农业需要灌溉,而灌溉需要集中人力物力兴修水利,权利比较集中有利于从事这项事业.而希腊呢?商业活动是希腊的首选,商品需要自由流通,商人的流动性大,他们需要自由的环境,于是希腊先民选择了民主制度。让学生们明白,一种政治制度的选择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课堂上设计这种问题贴进生活,学生感兴趣,自然会认真思考,积极参与.这样既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得到发展,也使学生对现实社会更加关注,增加了社会责任感。

四、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历史课堂教学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借助声、光、电等媒介物使教育知识信息的传输和接受更直接、更直观、更形象、更生动、更美化,利用多种教学媒体的合理选择、合理配置、合理组合,进行一种跨时空的优化教学,它具有多重感官刺激,传输信息量大、速度快,信息传输质量高、应用范围广等特点。高中历史教学,从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主体意识渗透、创造性思维的激活,创新能力的培养等多方面出发。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历史课堂教学的特点体现在:教师在课堂中起主导作用,控制教学过程;教学环境是多媒体计算机及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反映教学策略的教学软件;教学信息按超文本(非线性)组织,符合人类的联想记忆方式;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调整知识结构;以CD-ROM贮存教学信息,信息量大,在实际操作中还注重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知识结构的优化设计,注意学习者特性分析、媒体选择和教学评价的渗透。以高一世界历史“美国的霸权政策”一课为例,操作步骤:教学全方位的精心设计(包括目标、内容、对象、策略、评价);采编信息,处理材料(包括图片、文字、音像);撰写脚本,制作课件(课件要求:画面简明、清晰,资料丰富,音像、文字感觉、视觉结合,符合高中学生的心理、生理特性,讲究设疑、质疑,激发学习者求知欲望)。课件形式可以是CAI课件,也可以制成网页。

历史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是关键,教师为主导,引导学习者在贯穿历史线索、历史知识的重要问题中,结合音像、文字材料的查阅思考得出结论。学习了本课后,学习者认识到二战后美国利用其经济、政治、军事上的优势,实施霸权政策,导致世界政局的长期不稳定,对二战后的世界格局形成及影响有了正确的理解,达到高中历史教育的目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历史课堂教学模式,也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演示型教学,对于初步尝试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而言有一定的可行性。同时,课件也可以向交互型过渡,只要加上交互图标、交互设计,采用问答对话、菜单交互、图形化界面即可。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 合作学习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90100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倡导改变学生现有的学习方式,使得学生能够在开放式、多样化的学习环境中主动学习,其中合作学习是最为主要的一种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活跃思维,加深对间题的认识,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

一、合作学习策略在教学中的应用――问题设计

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想要学生实现合作学习的目标,需要将原本的历史讲解转化为提出历史问题,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并将兴趣转化为历史探究行动的动力。

在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实践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启发性的问题是保证整个小组合作学习质量的重要前提。根据心理学的相关资料可以知道,“问题”是可以激发学生进行学习的一个动机。“疑者,思之始,学之端也”。问题的提出能够推动学生进行深入的、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

有了教师精心设计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学生在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往往能够围绕问题开展多方面的思考,不同的小组成员之间可以进行深层次、多角度的交流。在进行思想交流的同时,学生之间的了解、默契程度也会一步一步加深,这对学生的学习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例如在讲述的历史时,教师可以把的有关问题转化为比较有深度的历史问题,比如“如果将背景转换为现今的中国,那么曾经的可能是怎样的?”这样的问题能够让学生对有关历史事实发生的时代背景和当今的世界形势进行思考。

二、合作学习策略在教学中的应用――资料补充

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历史资料的引入能够为学生拓宽视野,使学生对历史事实有更加深入的认识与了解。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在历史资料方面,可以采用教师提供的一部分,另外的部分可以由学生自己查找。这样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提升对合作学习的认识,使学生能够在小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及其相应的责任。例如,探讨上文所提及的有关的历史问题时,学生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先对资料进行分析,然后再进行任务的分配。这样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整个历史问题有整体的把握,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学习也就更加具有针对性。

三、合作学习策略在教学中的应用――合理布置场所

高中历史教师想要有效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就需要营造适应该种学习模式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氛围,要对学生在教室的座位布置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变。原本的一人一桌独立学习的课堂布置需要转换成多人一组。根据已划定的学习小组,学生可以在小组所在的区域进行历史问题的讨论,这样的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在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中进行讨论学习,相互交流看法,激发彼此的灵感,共同进步。与此同时,开展合作学习可以使小组成员互相激励,敦促每个人努力学习,对班级学风建设有着积极推动的作用。同时我们也看到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存在着一定的弊端:独立学习的模式被打破,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比如小组合作学习时,不仅仅讨论相关历史问题,往往也会夹杂着其他问题的交流,这就导致学生学习效率的下降。例如,在进行的问题探讨时,学生需要对与之相关的历史背景、人物进行了解,在此过程中,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故事很多,于是就往往出现学生只讨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而忘了学习任务。这样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总之,合作学习策略如果运用得当,能够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有力的推动作用。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恰当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能够使学生对历史事实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与掌握。

[ 参 考 文 献 ]

第12篇

一、历史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和原则

教学设计要立足学生自身现有经验,让学生接收多种形式的情境刺激,促使其心智活动的展开,在探究中顺应、同化和建构新知识。历史教学设计的四大理论基础是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系统论和史学理论。从学习理论上看,历史教学设计要以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心理为中心,使历史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教学理论上看,历史教学设计要遵循和应用教学客观规律,解决具体的教学问题。从系统论来看,历史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为历史教学设计提供科学研究的方法。从史学理论来看,历史教学设计要体现多元史观,使历史教学设计遵循历史学科规律,使教学设计富有历史学科特征,教学过程更具历史味儿。历史教学设计应当遵循整体设计的原则、以学生为主的原则、意义建构的原则和过程开放的原则。

二、高中历史教学环节的设计

从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的角度开展中学历史教学设计的研究,在历史教学设计诸多环节中,历史课程标准具有方向性的地位。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的灵魂和学生学习的诉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它是教学创意、教学流程、测量评价和资源整合的依据,它规定了教与学的方向,直接决定了教学的成败。学生是课程的出发点,更应该是课程的归宿。学情分析不可能孤立于教学设计之外,它是整个教学设计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教学设计的其他部分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水平同教学质量的高低密切相关,充分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的实现。教学立意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它能体现教师对课程标准、教科书及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与把握,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能。史料教学可以把对史料的研习引入历史教学过程中,使历史教学的过程变成为一种对历史事实的认识过程,一种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过程,一种掌握历史学习和研究方法的过程,一种提供历史情境进行历史思维训练的过程。

三、以学为中心的历史教学设计范式

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样,遵循以学定教,教师还要充分考虑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得怎样。高中历史教学设计可以灵活运用下列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教学策略、探究式学习策略、合作学习策略、支架式教学策略,讲授式、探究式、自学式、比较式、问题式、情景式等教学方法。以建构主义为指导的以学为中心的历史教学设计范式就是以教学目标为靶向,以问题探究为中心,以情境创设为平台,以实现优化课堂教学为目的的历史教学预设。其教学策略是提炼鲜明的教学主题,构思精巧的教学结构,营造适切的历史情境,设计深度的探究活动(设置问题连接体),运用有效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

四、信息技术支持下微课资源在高中历史学科设计中的开发

微课是以课程改革理念为引导,依据课程标准,根据学科知识体系,对学科的重点核心内容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疑点、易错点进行基于学科逻辑的分析与重组,以视频为主要媒体形式的数字教学资源。历史学科微课的类型有:讲授型、答疑型、演示型、解题型和其他类型。微课资源的历史教学设计侧重以下环节:选题意图、教学目标、教学用途、教学过程设计、设计亮点分析、信息技术的整合等。

五、结语

总之,科学合理的历史教学设计可以改进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丰富学生学习方式,促进课程资源开发,催生教师的实践智慧,提升教学质量。当然,历史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永远没有止境,因此探索历史教学设计也永远没有止境。

作者:王振宇 单位:江苏靖江市斜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