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历史有效教学

初中历史有效教学

时间:2023-08-14 17:27: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历史有效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历史有效教学

第1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策略 有效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150-01

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以及教学现状灵活调整、优化和完善教学方法,充分保障教学行为落到实处。由于在传统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都是以考试内容为依据,删减和选择教学内容,对于非教材和非考试内容缺乏有效的导入和补充,导致学生的知识链不完整;同时教师对历史知识多以点到为止的讲解为主,缺乏深度的分析和探讨,再加上一层不变的教学策略,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明显。因此,如何科学优化和有效构建新课程改革后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是所有教师一直思索的话题。有效课堂教学的构建需要融入更加多元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分析能力,全面深入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层次,引导学生准确认识和深入探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1 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学生为主体是有效实施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关键,是科学保障教学成果的重要步骤。由于初中历史课程内容繁多,课时受限,再加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受重视程度明显低于语数外学科,所以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被逐渐演变成教师一味讲学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完全照本宣科,按照考试范畴勾画重点,让学生死记硬背,缺乏以学生为主体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探讨过程,使历史课堂教学变得枯燥乏味,学生不能熟背教学内容,也逐渐丧失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科学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和探索的内在驱动力,因此,结合历史学科性质,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有效保障课堂教学成果,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形式的转变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大突破,让教师以学生的习得情况适时调整和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节奏,以学生的历史知识和历史能力的发展需求为目标开展教学活动,将传统静态的课堂讲学模式转变成为与学生共同探讨和交流的动态教学模式,比如以学生都比较感兴趣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话题展开教学活动,这样能有效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要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积极拓展教学资源,合理导入课本外的历史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宽度,引导学生不断强化自主学习能力。因此,以学生为主体,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有效实施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前提,也是教师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2 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深化学生的知识内涵

课堂教学形式是教师知识传递的重要载体。初中历史时间、事件和人物关系复杂,内容繁多,相较于一层不变的讲学模式,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解和掌握范畴,并在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不断深入,达到学而深、学而精的地步。有效的课堂教学包括三个环节:课前设疑、课堂实施和课后总结,教师要科学设计这三个环节的导入形式。在课前充分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设置问题,挖掘学生想要一探究竟的学习欲望;在课堂实施过程中,采用活动教学模式,强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织学生各抒己见,全面评论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充分活化课堂教学氛围,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每堂课后,教师需要保留几分钟时间给学生梳理和总结学习内容,并设置课后学习任务,比如,让学生通过自主查阅相关资料论述自己喜欢的一位历史人物等等,全面深化学生的知识内涵。

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故事、电影、热门事件、纪念日等为切入点开展教学活动,既能有效激发学习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加深学生的理解记忆。比如,国务院2015年9月3日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全国放假1天的通知,教师就可以以此为话题展开相关内容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历史,了解中国发展进程中所经历的困难与挫折,了解典型英雄人物与英雄事迹,不忘过去,展望未来;向学生讲解中国与前来参加阅兵式国家之间的关系及原由等等;也可以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和拜访自己身边的抗战老兵,听他们讲述当时的抗战事迹等等,让学生明确今日的幸福来之不易,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再比如,2015年10月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公布,《档案》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申遗成功意味着这段惨痛的历史被世界认可,教师可以以此展开教学活动,向学生普及相关知识,共同缅怀同胞、勿忘国耻,以及中日关系紧张的根本原因。总之,以社会热点话题和热点事情为切入点开展教学活动,课堂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 健全课堂评价机制,拓展学生的知识范畴

课堂评价机制和修正和完善学习情况的重要媒介。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考试成绩是重要的评价标准,但是考试内容却过于机械和单一,缺乏灵活性的、辩证性的问题,缺乏对学生知识系统的完整性考查。所以,教师要积极健全课堂评价机制,科学完善和优化评价方式,全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引导学生明确学习方向,积极拓展自身知识范畴。

综上所述,有效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需要教师与时俱进,充分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不断创新教学策略,积极丰富课堂教学形式,科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冯东生.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策略初探[J].中国教师,2007.S2.

[2]赵九凤.初中历史情境教学的目标原则和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4.

第2篇

一、初中历史教学的教学现状

(1)没有在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

传统的历史教学老师就是照本宣科,这种方式对于老师来说有严格的确定性和简约性,而学生的生活特征具有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这就与学生的真实生活不匹配。可见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远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这种教学方式只是将历史变成了黑板上的条条框框,变成了一些冰冷的名词,历史成为了学生们升学的筹码,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学习效率肯定不高。想要掌握现成知识或者获得新知识,这都需要人的积极参与。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对历史探究、选择以及创造的过程,最终逐渐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学生应该是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相应的知识,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从历史中的人物和事情中都能得到相应的收获。但是现如今历史教育的无奈也承载着学生很多的无奈。历史这一学科本身就让人感到枯燥乏味,相对于数学和英语等主科来说历史只是一门副科,在升学压力下,学生对历史仅有的兴趣也会荡然无存。面对即将而来中考,历史老师也不得不把历史分割成条条框框,教师和学生在无奈中迎接中考的到来。

(2)素质教育得不到真正的落实

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就是接受知识,接受那些古人已经发现的知识,这样初中历史教育必然是以书本为中心,老师领导学生对那些知识死记硬背。对于中学历史课而言,这一科目的主要任务并不是积累学生的历史素养或者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规律,学生们只是为了应付中考,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来提高自己的分数。现如今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育观念还比较落后,再者人才的培养也不能和时展相适应,课程的结构还比较单一。历史教学还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只能通过死记硬背,在进行课程评价时对学生的成绩看得太重,在课程的管理方面强调统一,这就使历史课程不能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及学生的多样化发展相适应。例如现如今很多历史老师进行“填鸭式”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式指老师在进行教学时不是从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状况出发,而是从老师自己对历史的认知出发,强行将自己知道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将学生视为承载知识的容器。还存在老师对新课程标准的理念重视程度不够这一现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部分老师依旧是进行照本宣科的机械教学。

二、如何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1)设置恰当的教学目标

老师为了在课堂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一定要设置恰当的教学目标,然后再让这一目标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在新课标下确定的目标就是了解并熟练运用史学方法,加大对能力训练的重视程度以及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老师在制定学习目标时一定考虑好教学的内容、课程标准以及各个班级的具体情况。首先教学目标设置一定要科学,老师所教导的知识一定要准确。例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课本出发,然后再将课本知识具体化,将不同学生学习历史的情况掌握好,然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的科学弹性引用。再者教学目标的设置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兴趣特长,然后根据相应的教学大纲把握好教学的进度,老师可以采用情景探究或者是开展辩论会的形式来对学生思维进行引导,进一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2)生动有趣的进行课堂讲授

虽然课程改革之后更加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对于教师教授已经不太重视。但是历史教学终归还是要进行讲授,而且讲授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老师在讲授历史知识时,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老师在表述过程中一定要激情奔放,在点拨学生时一定要做到恰到好处。所以历史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满激情的去讲授知识,不单单讲授历史的基础知识、学习方法和解题的思路,也要讲述价值取向和信念的引领。让学生们沉浸其中,进一步诱发学生的想象,提高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3)优化教学方法

老师先掌握好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然后经过合理的设计将多媒体和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让多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进一步形成比较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这样才能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例如老师在讲解这一历史事件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来播放历史纪实的电影,将真实场景再现,让学生对于这一事件深刻了解。老师还可以开展辩论赛,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3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教学环境

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每位教师经常思考的一个古老的问题。怎样做到有效课堂教学呢?所谓有效课堂教学,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获取较大容量的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同时,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教学论专家余文森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如何实施初中历史课的课堂教学有效性呢?

1.教师应具备过硬的自身素质和较强的人格魅力

1.1 新课程背景下实施的历史课有效教学必然要求教师在以下方面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①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理念是灵魂,教学理念是指教学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对于教师来说,具有明确的先进教学理念是基本的素质要求。在推行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必须以新观念来实施新课程。初中历史教师不是照本宣科,给学生读一遍课文就上完了,而是要通过学习历史,达到新课标要求。②丰富的个人知识储备。课堂上,如果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缺乏深度和广度,那么教学就会肤浅,学生学习就无法深入。可见,作为新课程直接实施者的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内涵。知识的厚度增加了,课堂就能深入浅出,左右逢源。历史教师不仅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博览群书,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历史人物等等各学科的知识,才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求知欲、探究欲。③做一个有反思力的教师。叶澜教授有一句著名的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教师应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螺旋式上升中实现专业成长。”教无定法,一个优秀的历史教师,一定是一个善于反思的教师,在反思中积累灵活多样的教法,每教一遍,都有新的收获,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法,就能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1.2 历史教师的学识、能力、性情、品德修养等综合素质熔铸成的人格魅力是吸引学生的主要源泉。由赵国忠专家主编的《教师最需要什么》一书中阐述到:教师的魅力不仅仅来自得体的穿着、脱俗的谈吐、娴雅的举止、美好的姿态,更来自内在气质的自然流露,来自教师的优良人品,来自教师的善良与关爱,来自教师的宽容与公正,来自教师的敬业与正直……一位有魅力的教师,能以渊博的知识培养人,以科学的方法引导人,以完善的人格唤醒人,以优雅的气质影响人。一位有魅力的教师,能在生活、教学中追求美,创造美,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成绩,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创造美的能力。一位有魅力的教师,能尊重学生,对学生有亲近感,走进学生心灵;他能学会洞察孩子的变化,懂得呵护孩子的自信,懂得用不同的尺子去衡量孩子,会发现孩子的亮点、长处和不足;能用宽容的心态去接纳孩子,去亲近孩子,以坦诚的胸怀去理解孩子。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恪守“身正为范”的信条,用自己对教育的忠诚、敬业,对学生的平等、真诚去塑造学生的纯洁,构筑学生的正直、换取学生的真诚,描绘学生人性的美好,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

可见,教师过硬的自身素质和较强的人格魅力是“学生是否愿意学”的一个潜在驱动力,也是提高历史课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

2.精心设置课堂

2.1 教学目标要有效。教学目标要正确,教师在设计课前一定要熟悉文本,挖掘内在的思想意义,正确把握文本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同时还要对学生的现状也有准确的把握,设置的目标不仅要难易适中,还要有切实可行的可操作性。我在讲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设计的目标是,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三条战线。了解凡尔登战役的惨烈,感悟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空前灾难,树立热爱和平的意识。通过讲述故事,观看插图,讨论分析,学生很容易把握。

2.2 问题的设置要有效。问题的设置既要有挑战性,还要能够起到发展学生思维、想象的目的,但也要难易适中,并且问题的设置要灵活,有些问题换一种问法,达到的目的是一样的,但学生的接受度就不一样了。在讲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如何正确认识萨拉热窝谋杀事件,说说反对战争的理由。学生一般都能回答。

2.3 教师的语言要有效。首先,语言要准确。教学中教师无论是解说,是引导,是总结,还是下指令,语言都一定要是精准的。如老师说了:“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情景表演。”那你接下来的就一定要是真正意义上的有规则有要求的表演。而不能随口说了“表演”二字哄哄学生。其次,语言要有效。很多老师觉得课堂上时间总是不够用,其实老师太多的废话就是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拿鼓励学生来说吧,对学生精彩的发言,突出的表现,只要送上老师真诚的赞美、肯定的眼神或会心的微笑或同学们发自内心的掌声就足够了,但有的老师嗦嗦说了很多废话。这样的课堂浪费了学生不少时间,还谈何有效呢?

第4篇

关键词 初中历史有效教学

一、运用多样的课堂教学策略,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1、与实践结合。

历史学习由于学科和时代的特点往往让我们现在的学生产生一种历史无用论的思想,从而影响了历史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我们还要讲究历史教学与实践的结合。例如,在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这一学习内容时,事先布置学生因地制宜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一些社会生活史料,在此基础上再上课。课下,学生们有的上网查看改革前后的海口图片,有的从爷爷奶奶那了解到了改革前后他们生活方式主要是居住环境、饮食的变化,还有的还拿来家里老人保存原有的粮票、布票等,……课堂上学生代表展示着自己的所获非常兴奋,同学们听的也非常专注,最后我将这些史实结合书上的内容进行了条理化,整个社会变迁前后的面貌,原因等就呈现在了同学们面前并且引起了他们的思考。这堂课就做到了历史与实践的结合,不仅拉近了历史与同学们的距离,提高了兴趣,更加锻炼了学生的各项能力,教学效果非常好好。

2、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把师生的生活、经验、智慧、理解、问题、困惑、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因素能够真实地引入教学过程,教师才会充满激情地组织教学活动,学生才会充满智慧地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才有可能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积极创设学生学习的情境,确保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提问和讨论,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3、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生学习效益。

学生掌握了科学方法将终身受益,而且科学方法还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和纽带。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的学法指导渗透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各种思维活动里,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学法,且“会学”。

二、关注教学重点与难点。

课堂教学过程是为了实现目标而展开的,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是为了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以便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因此,确定教学重难点首先要吃透新课标。只有明确了这节课的完整知识体系框架和教学目标,并把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师参考书整合起来,才能科学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当然,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作出预见,预见学生在接受新知时的困难、产生的问题,避免教学中的主观主义和盲目性,切实做好理论联系实际,以便对症下药。

三、改进教学方式。

有效的教学方式应该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凸显学生主体的教学方式,是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是能让学生由被动学习、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方式。不同教学方式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一项教育心理学研究显示:采用教师讲授的方式,学生记住率只有5%;采用学生阅读的方式,学生记住率有10%;采用视听并用的方式,学生记住率有20%;采用教师演示的方式,学生记住率有30%;采用学生讨论的方式,学生记住率有50%;采用学生实践的方式,学生记住率有70%;采用学生教别人的方式,学生记住率有95%。几个数字一目了然,我们该采用哪一种教学方式才是最有效的方式。

四、运用媒体教学。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和现代教育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多媒体技术具有直观、生动的特点和强大的交互功能,能灵活处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素材,能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多种器官,生动、直观、形象地再现历史史实,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从而弥补了传统历史教学方式的靠“一只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来单纯地刺激学生的听觉器官、让学生被动地感知历史、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主动性等缺陷。因此,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在“信息”不再为人们所陌生并全方位进入我们生活的现代,“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教育已成为信息时代的两大支柱之际,我们应跟得上时代,利用已有条件充分的利用信息化课程资源,努力将信息资源引入教学,为教学服务。

五、对有效教学的反思

1、对教师观念的反思

教师要转变观念:历史教学不是语言知识的教学而是言语技能的教学。过去,由于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历史教师过分强调历史知识的教学,不注重分析。这次中学历史教材的改革为教师观念的转变奠定了基础。然而传统考试的“余威”仍在,考试依旧是教学的指挥棒。作为一名历史老师,是应该懂得如何在这两点找到一个平衡点。

2、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第5篇

【摘要】随着课改的深入和有效教学的开展,如何使一节历史课既有效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这看教师如何引导。本文从语言、心理、情感、结构等四个要素来分析,创造一节有效的课堂。

【关键词】有效;教学;课堂

面对当前新课程改革,作为历史学科教学者应该怎样去做呢?这是每一位一线历史教师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目前的教学工作总是提到要紧扣课程标准,围绕大纲展开教学工作,同时还要体现新课改的理念,这就无形中给教师增加了巨大的压力。

但是一堂历史课究竟应该怎样上才能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优势,才能在45分钟内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同时又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呢?下面是本人在教学中的几点感悟,具体如下:

一、语言关

作为授课教师要注重自己的语言,讲一堂好的历史课,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素质,要使语言精炼、有穿透性,力争做到几句话说出之后即能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尤其授课过程中不能出现小声、乏力、啰嗦等现象,这样会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

二、心理关

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阶段心理特点是不相同的,这就要求教师学会把握各个时期学生的心理变化,调整好自己的授课风格来适应学生的心理需要,这样才能在教学工作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结构关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听后背的教学模式,这就钳制了学生思想的发挥,同时也违背了新课标理念中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而是以教师为主体了。同时这种教学模式也不适应我们泉州地区中考实行开卷的考试形式需要。那么新课标要求下我们应构建读—讲—剖—感—练五环的课堂结构,下面具体介绍一下这一课堂结构。

1.读:课上在教师的引导下,要求学生利用5—8分钟阅读教材,并把历史课本中的主要内容画出来,也就是通过读书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全文,对教学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也是针对当前中考实行开卷考导致很多学生不重视历史学科,从不预习的弊端,而且可以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和从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讲:在读书的基础上,选1—3名学生讲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对学生在讲述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之处,请其他学生改正;其中,前两个环节是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与表达能力,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现的平台,真正让学生变成学习知识的主动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使学生感到我学习我受益,我参与,我快乐。

3.剖:剖析中考的考点,针对中考的考试说明,做到教学有针对性,同时要设置一系列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感到历史知识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老古董”,而是有生活乐趣的学科,让学生在一系列的问题中轻松度过,对于积极参与回答问题的同学给予鼓励(赏识教育),此环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巩固知识,如何运用知识,为以后的应试做准备。

4.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感受所学的知识,对待知识,努力有自己的想法,即把知识生活化。也就是通过学习历史事件,让学生对历史有所感悟和认识,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史可以使人明智,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达到教育者的最终目的——让每一位学生思想健康,为国家的建设服务。

5.练:选择精题当堂训练,以达到知识的巩固。这就要求教师课下要多做题、选精题,学生少做题、做精题,以减轻学生的负担。例如教师可以选用配套的课辅教材《初中历史导学与训练》上的题目,因为该书结合课标和我们泉州中考实际而设计的题目,教师可以很好的利用本书。

以上的教学符合感性—理解—巩固—运用的教学过程,同时上面五个环节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能真正体现新课标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充当导演的角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是一节有效的课堂。

四、情感关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情感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历史事件中有情感的事件,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也能弥补现实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学生缺乏“情感”,最终也达到了以“情”致“动”的良好效果。例如在讲授《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时,可以观看影片《开国大典》和回忆上学期学过的中国人民屈辱史来激发学生的情感,真正体会中国人民站起来的自豪感。

第6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 有效方法 引导作用

在初中教学中,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一定的自主性,同时学生也有自己清晰的思考能力,为了更有效的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初中老师在教学过程必须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初中历史教学是学生接触中国以及近代世界历史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主要方式。在历史课堂上,历史老师要合理使用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在学生的学习中起到引导与促进的作用

一、结合多媒体工具丰富学生历史学习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对历史课本的学习感到十分的枯燥,在面临考的时候,学生多为重复背诵以记忆历史知识,在背诵的过程中,初中学生对历史的学习会产生厌倦,久而久之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失去兴趣。在历史教学的课堂上,历史知识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历史影视的方式呈现在学生们的面前,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的注意力会被吸引住,能够集中精神去观看影视,而在观看影视的过程中,许多历史知识会很自然地被学生们记忆,从而达到了教学的目标。

比如人教版历史教材中,在学习后民族危机的相关知识时,书本知识大多介绍时间地点以及历史原因、意义等内容,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历史老师在教学相关知识的时候,可以播放中国相关的影片,这类影片大多是为纪实影像,具有反映历史原型的作用,在播放的过程中,老师可以一旁将书本上的知识结合进去,一方面可以提醒学生们关注重点,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容易的理解学习的内容。

二、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培养探索精神

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仅要完成教学的目标,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们回顾历史、重视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因此只把知识局限在书本是远远不够的,作为初中历史老师,我们要鼓励学生把课本上的知识延伸,利用课外书籍、互联网等多种途径探索更多的历史知识,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求知欲、探索欲。

比如在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中关于十九世纪以来世界文化艺术和现代中国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的学习过程中,书本上的介绍是初中教学目标里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重点,但是真正历史上相关的内容是远远超过历史课本上的内容的。在完成了书本内容的教学后,我给学生们留下了任务,要求他们自己搜集在十九世纪以来世界文化艺术还有哪些成就,现代中国科技教育文化艺术上还有哪些成就以及它们的形式。这些任务对学生是一个引导,有了目标,在独立学习的过程中会更加轻松。在一定的时间要求内学生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任务后,我会在历史课堂上分出一半的时间让学生们自主讨论,分享自己搜集到的知识;再利用一般的时间让学生自主的上台分享自己在搜集的内容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

三、让课堂气氛活跃,让课堂内容更生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达到教学的最佳化,就必须让课堂气氛更活跃,让学生们对历史课堂充满兴趣。历史这门学科是严肃受尊重的,但是历史老师可以通过幽默生动的方式进行历史教学。

在人教版历史教材中,关于学习维新运动、戊戌运动和的历史知识时,许多学生反映书本上的知识太枯燥,课堂没有激情,对历史的学习没有兴趣。在教学计划中,我进行了相关改善,试着引入了当时爱国人士的辩论,并让学生们模仿还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们的注意力得到了集中。我们改变传统的枯燥教学模式,将教学课堂娱乐化,但目的是让学生们更真切的感受历史,融入历史。书本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重要工具,历史老师要充分利用书本,利用将书本上的文字转化为语言、行为让学生能够更亲近历史。同时在历史教学中,我们不能讲历史与其他学科分离,我们要有机的结合其他学科的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素质,综合素质。让历史教学的课堂更生动,培养学生们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才能完成教学目标并达到教学最佳化。

结语:

初中历史教学作为新课标里重要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们历史素质、综合素质以及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途径,历史老师要重视教学方法,要针对学生们的心理特征进行有效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历史老师首先要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只有学生对历史有兴趣,教学计划才能有效进行。再者,历史老师要有效利用其它教学工具,让教学的课堂更生动。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历史老师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历史课堂更生动,课堂效果有了明显的提升,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达到了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任娜. 新媒体时代初中历史影视教学研究[J]. 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4):92-96.

第7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0-0104

初中历史是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的新学科,很多基础知识需要学生背诵记忆。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学生逐渐对填鸭式的单一的枯燥乏味的课堂产生抵触心理,不愿意进一步学习探究,使得教学活动难以有效开展,因此初中历史教师要重视探索有效教学的方法。有效教学是指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开展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在此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学习探究,最终达成教学目标。相比较于传统的“填鸭式”“题海战术”的教学方式,有效的课堂教学氛围更加轻松,也更加注重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这无论对于素质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还是对于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都是极其重要的。

一、恰当运用多媒体开展初中历史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伴随信息时代和新课程教学改革所诞生的产物,将教师从讲台、板书中解放出来,将文本教材通过图片、音乐、影像等立体展现出来,这样既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又能够节约宝贵的课堂时间,实现有效教学的目标。恰当运用多媒体开展初中历史教学深受学生喜爱。比如在进行《统一国家的建立》的学习时,教师可在课前搜集部分影像资料,或播放《百家讲坛》《历史揭秘》的相关片断,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历史的真实存在和其厚重感,增加对历史课程的好感,为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恰当运用合作探究方式开展初中历史教学

合作探究式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小组划分,通过小组成员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合作,探讨、解决教学问题,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初中学生正处在成长发育阶段,对很多事情极为敏感,并且有强烈的求知欲、自尊心,合作探讨式教学更加适合初中生。对于初中历史而言,教师可以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安排小组分工合作,为大家进行一堂课的教学讲解。在这个过程中,几乎每个学生都能发挥所长,教师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了解到该小组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掌握程度,以及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存在哪些不足,并加以及时指导,便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恰当运用情境教学法开展初中历史教学

情境教学是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在这种情境中进行感知学习。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情感培养很有帮助。同样以初中人教版教材中《统一国家的建立》这个内容的教学为例。教师可预先准备两到三首描述当时时代背景的诗歌作品进行朗诵,将学生带入情境中,或搜集相关的历史影视作品片断进行播放,这样更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或者就某一具体历史史实寻找几名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由他们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把握,用肢体动作或语言加以展示,再由全班学生进行打分评判,从而在提高课堂趣味性的同时增加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更有利于高效课堂的打造。

四、充分开展初中历史问题式教学

新课程教学改革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探究能力,始终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教师要以引导者的身份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学,问题式教学就是在此基础上出现的。实际上问题教学就是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教材,在教材中自己寻找答案,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作答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这样能收到很高的教学效率。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毕竟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基础都不相同,看待问题也有不同的角度。开展问题教学时,教师必须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要有针对学习能力相对薄弱的学生的教学环节,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中得到知识的丰富和能力的提升,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有效教学。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对于初中历史教学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教师要时刻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根据具体教学实际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始终以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为最高追求,不断探索有效教学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崔峥.数字故事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5.

[2]王胜群.新课程背景下提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第8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228-01

课堂是教师最重要的教学场所,也是学生汲取知识,提升能力的主要渠道。初中历史教学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行为,为了发挥最大的课堂效益,需要注重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有效教学行为是教师引导并控制教学过程,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学习,进而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教学行为。从有效教学目前的研究来看,大都集中在对学习兴趣、思维能力培养、课堂教学模式、教材版本的对比分析、信息化教学等方面,本文从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的内容和意义进行分析,旨在提高教师对有效教学行为的深入认识。

1 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的内容

1.1有效的目标。有效的课堂教学行为能够保障顺利完成教学目标。传统的教学只关注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及教学设计成果,缺乏对目标有效性的关注。那有效的教学目标如何制定呢?先是要全面把握这堂课的教学内容,及其相关知识,有利于在教学当中利用旧知,展现新知,能够进行引用拓展。再者,教师不但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还要结合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知识程度和心理特点等因素,进而完善有效的教学目标。历史课堂教学行为中,这堂课有效性的判断,学生能否掌握已定的教学目标且能合理运用的判断,首先要考虑的是课堂教学目标。任何一堂课在操作之前都应有清晰而明确的教学目标。

1.2有效的情境。目前,新课程提倡创设真实、开发性、富有挑战性的教学环境和问题情境,需要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学知识着手,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想象、推理、操作、交流等活动,从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和技能。实施历史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的重要途径便是创设符合教学内容并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的教学情境。历史教学中,一般借助实物和图像创设教学情境、借助语言创设教学情境、借助动作创设教学情境、借助一些游戏故事等创设的教学情境。创设情境时既要注重教学情境的真实趣味性,还要考虑活动的可参与性和效率。

1.3有效的活动。首先活动设计要贴近生活,才可保证课堂教学行为活动设计有效性。历史课堂实施有效教学行为就是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贴近学生生理和心理的活动内容。教师应尽量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设计出与学生实际生活接近的活动,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其语言的综合能力。 教师要针对学生特点以及学科知识特点预设教学问题,指导教学活动,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活动质量。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标,在活动中落实教学任务。注重活动的趣味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的有效性不可忽视。不然就会活动流于形式,无法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也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在设计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行为活动时,教师要考虑兴趣性和活动形式多样性,使学生产生好奇感,从而扣住学生的心弦,做到有效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1.4有效的评价。有效的教学行为旨在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进步,对于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也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进步。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学会欣赏学生的进步,鼓励他们,使其充满自信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真正激励学生的评价才算是有效的评价。初中历史教学行为中,合理的评价能够融洽师生关系、协调教学发展,使教学的发展紧随预定目标。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在有效的课堂教学行为中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学习的过程乏味,学生无法持久保持注意力集中,可评价体系能勾起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其保持强烈的学习欲望。

1.5 有效的作业。作为历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布置作业是取得教学反馈信息的重要工具。通过做作业,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及时掌握自身学习情况;而且,教师能及时察觉学生学习的难点及弱点。不能再继续传统的历史作业,一些写背的东西缺少创造性,极易扼杀学生积极性,长此以往,学生对作业了无兴趣。面对新课程改革之际,我们需要对历史作业进行有效的监督及实施。

2 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的意义

2.1 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是有效教学行为的直观体现,有效教学行为杜绝死记硬背,排斥题海战,不主张课外补课行为,反对牺牲学生的全面发展取得单纯的分数,这样没有意义,它主张知识的有效学习,主张全面性,强调效率的提高以及能力的提升。

2.2 能够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传统意义上的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有重大的影响,甚至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但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不同类别的智力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的。研究证明,学习的效率直接影响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能有效学习的学生其非智力因素往往也不能有效地发展。

2.3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专业化技能。有效教学行为对教师的教学策略直接考察,对教学专业化技能的高要求、高标准。通过课堂观察和访谈法,有关研究人员对比分析了有效教学行为和普通教学的教师课堂行为,总结出在课堂组织与管理方面有效教学行为的教师要好于普通教学行为的教师;在运用教学策略、监控能力方面有效教学行为的教师好于普通教学行为的教师。

2.4 有效落实素质教育。虽然素质教育的口号一直很响亮,但是应试教育依然很严重,此种怪现象不仅说明我们的评估系统有问题,更说明我们的教师普遍具有双面性,由于良知和对教育的正确把握,教师们认同并呼吁素质教育;而由于自我保护意识和名利问题,教师们对应试教育又是恩宠万分。教学行为效率低下的教师对学生实施应试教育,更是百害无一利,因此只有有效的教学行为才能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3 结语

教学活动的发展是不断实践并改进的长期过程,需要我们对于各种教学行为进行实践的检验和完善。只有真正了解有效教学行为的内容,并且意识到有效教学行为的真正涵义,采用正确地将教学理论与实际教学结合,采取有效教学行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王敬才.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1,(7):165.

第9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有效提问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4-0151-02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提问既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又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体现。教师有效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进行回忆、对比、分析、综合与概括,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课堂互动教学中得到提升。实践表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堂提问的有效实施。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认知水平,对课堂提问进行有效设计,让提问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平台,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如何有效提问,可采取哪些策略,本文基于课改实践的探索,提出一些思考。

1 科学设计提问内容

1.1 突出重点

问题的设置要针对课程重点、难点展开。通过提问让学生感知课程的中心思想,自主有效解决问题,掌握课程知识。只有有针对性的提问,才能既有效完成“教”,也有效完成“学”,促进教学相长。提问不能随心所欲、主次不分,否则学生就会应付了事,毫无收获。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基于突出重点、解决难点的目标,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有针对性的思考、合作、探究,最终解决问题。如在《》一课中,笔者将本课的重难点展示在导学案中,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进行标注,并完成知识点的填写,之后再通过提问,加深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记忆,使学生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1.2 启发思维

问题的设置要打开思维之门。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灌、填、压的教学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这就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有启发性的问题,打开学生思维之门,挖掘其潜在能力。因此,课堂教学设问不能是简单回答“是”或“不是”,“好”或“不好”,也不能是复杂得没有头绪,学生无从解答。而是应把握好度,学生通过思考,能得出结论。如在《唐朝对外友好往来》一课中问:“今天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时期,唐朝的对外交往情况对我们有什么启示?”这在书本上找不到答案,但是同学们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思考,整合结论,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既启发了思维,也活跃了课堂。

1.3 循序渐进

问题的设置要有层次感。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适量适度的提问。问题从易到难,既能有效完成教学内容,又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如在《难忘九一八》一课中,可有层次性地设计一下一组问题供学生思考:(1)爆发于何时何地?(2)的爆发是偶然的吗?(3)如果不是,那么它爆发的原因有哪些?(4)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这样层层递进,循循善诱,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锻炼了思维能力。

2 灵活运用提问方式

2.1 灵活应变

动态的课堂教学具有不稳定性和不可预见性,这就需要我们灵活应变,巧妙应对。不能置课堂情况的变化于不顾,生硬地照搬课前设计好的问题,也不能在学生答不出时一个劲地追问学生。如课堂气氛沉闷时,就激趣式、情境式提问,以转移视线,点燃激情;学习状态不佳时,就鼓励式提问,以培养兴趣,树立信心;学生回答有困难时,就辅助化解式提问,以保护自尊,不挫伤学生积极性。

2.2 角色互换

近些年出现了很多好的课堂教学提问方式:直问、追问、设疑、对比等,毋庸置疑,这些都是促进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但笔者认为,提问的多样性不仅仅在于类别,还应在于教师与学生角色的互换。我们应该鼓励学生提问,并尊重学生提问,肯定学生提问。清代桐城学者刘开曾说:“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质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提问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偶尔过一把“教师瘾”会让学生更有激情。课堂教学中,可给时间阅读教材,然后让他们提出问题,答疑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同学。角色的变化让学生很有新鲜感,也愿意去思考提问,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3 客观认知提问对象

3.1把握差异

正在成长中的初中学生,由于兴趣、爱好、性格、家庭背景、认知风格、内部动力、知识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其学习发展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课堂教学在关注“学优生”的同时,更应该关心“后进生”的成长,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实情,“对症下药”,对于成绩好的学生,可以设置难点的问题;成绩差的学生,则降低难度。做到既不伤其自尊,也不伤其积极性,又能平衡、协调发展。

3.2面向全体

《新课程标准》的设计理念要求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使每个学生都能自由地发表意见,让不同的声音都有存在的空间。因此,教师设置问题时要顾及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智力结构,提问要照顾到全体学生。如在《》一课中,就,让学生谈谈看法。这对于知识面广、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你不是难题,但对于基础较弱、表达能力欠缺的学生而言就有些吃力。基于此,可开展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共同解决问题。这样既可以优劣互补,又能做到全体参与,让每位学生都有所收获。

4 及时评价提问结果

4.1评价及时

有问就有答,有答就有评,教师的评价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加油站”,是启发思维的“魔术棒”,是能力提升的“营养液”。所以,评不评,怎么评,尤为重要。

对于学生的回答,首先要及时作出评价,不能因为答得不好

或是答错了就不评,这样不仅会挫伤学生积极性,也让学生错误的理解得不到及时纠正。

4.2 注重鼓励

对于初中学生,教师的评价要以鼓励为主。有时,教师的一句话,就可能改变学生的态度。我们时常会遇到一些让人头疼的学生,回答时故意搞怪,哗众取宠,但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言辞激烈地语出伤人,如:不学无术、品德差,笨等。还有就是对回答问题有难度的学生,我们要耐心引导,鼓励其勇敢回答。实践证明,鼓励多于批评,更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但同时也要注意,表扬不能泛滥,都是“很好”、“不错”、“真棒”,让评价失去客观性、公正性。

参考文献:

[1]王定奎.刍议历史课堂有效提问的“五个度”[J].内蒙古教育(基础版),2010,(6):39-41.

第10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提问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4-287-01

历史是一门辩证思维要求极高的学科,问题需要做到条理清楚,语言规范,言简意赅。学生提问能否做到以上要求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培养。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更要让学生做到心中有问就“想问,敢问,善问,会问”。由教师结合问题,根据教学实情和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并作出评价。

一、多维思考,夯实基础

对历史要从不同的角度、线索、层次等方面,多方面理解,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和灵活性有很大的益处。如原因的角度往往有国内、国际、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历史影响有积极、消极影响,或政治、经济、思想、当时、后世的影响等,而考试则往往选取某一个方面考察,因此平日教学时教师需要变换设问的角度或方向,通过增减问题的限制因素和条件,使学生根据不同条件、 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分析解答问题。该类问题能为学生摆脱习惯性思维束缚,学会随问题的条件、角度的变化 灵活地解答问题。

二、提问要把握时机

课堂教学只有短短的四十五分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提的问题一定要恰到好处,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同时还要注意把握提问时机。一般在历史课堂上,提问的时机无非就是为了引起学生注意力的课前提问,为了引发学生思考与探究的课中提问,为了总结深化知识点的课后提问等。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注意把握这么几个有利时机,设置恰当的问题,会使得课堂提问的效果倍增。例如,在给学生讲到《秦帝国的兴亡》时,为了引起学生对这节内容的注意,笔者就在上课之前给学生提了这样两个问题:秦始皇究竟算不算一个好皇帝?秦始皇的出现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作用?就这样,通过这两个问题的思考与回答,学生自然对这部分的内容产生一定的兴趣,教师再继续新课的讲授,效果自然会好得多。

三、历史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课堂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然后根据教学目的、要求与问题的难易程度,有目的地选择对象。这样可以吸引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加思维活动,促使每一个学生用心回答问题。如果教师只提问少数的“尖子”学生,而对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总是怕他们答不出,答不准确而避开他们。这就使大部分学生在教师提问时不是积极参与,而是消极等待,甚至把自己当作局外人,最终导致他们思维能力愈差,学习成绩每况愈下。有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鼓励较差的学生在本组大胆发言,然后教师再提问他。提问时,也要注意让其他同学认真听。可这样说:“现在请第X组的代表回答,其他同学注意听他回答的对不对,然后说说自己的看法。”这就照顾了大多数学生,使回答的、旁听的都能积极动脑。

四、尊重见解,问评结合

当学生经过一番思考,对老师的提问作出自己的一番见解后,他们迫切想得到老师的评价。事实上,历史老师恰恰忽视了这一点。往往是:答对了,坐下,讲下一节内容;答错了或不够准确,再叫下一位同学,接二连三,直到满意为止。这样的做法,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或者造成课堂气氛紧张。较好的做法是,在学生同答时,老师认真倾听,不轻易打断学生的回答。答完后,老师针对学生的答案,作出适当合理的评价,以表示对学生思考结果的尊重和重视。首先肯定其正确之处,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动力。同时,对其不正确、不全面之处给予纠正或补充,并且说明你对他的评价理由,使学生从反馈信息中获得新的学习。即使学生的回答完全错误,也不要给以严厉的训斥,避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回答时,允许学生有自己不同的见解,培养他们开放、发散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鼓励学生积极补充,相互评价,在师生、生生互评中求进步、促发展。

五、教师对课堂个性化提问要建立恰当的评价制度,教学操控必须是游刃有余的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导善控,建立恰当的教学评价制度。除了要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以外,教师还应当适当点拨,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踊跃回答问题,从而使学生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跳一跳”,并把果子“摘下来”。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必须要严格把关,既要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又不能使学生的发言漫无边际、对错不分。因此,课堂上教师要依据课堂评价制度有效化审时度势,及时、积极地评价学生的回答,明确观点,从而优化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这样,回答正确的学生,其原有的认知结构就会得到肯定和强化;回答错误的或不全面的学生也能得到及时调整、纠正,改变原有欠缺的认知结构。如此,学生在课堂中接受的知识才是有效的,准确的。例如,八年级历史上册《》这一课中,对历史影响的认知对八年级学生来讲是个难点。教师设计个性化提问时,应尽可能降低难度,使学生突破难点。教师可设置这样的问题:“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评价的积极作用。”“为什么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教师尽可能结合相关史料,设计个性化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层层深入理解,实现对历史影响的正确评价。

优化历史课堂提问,营造积极的课堂气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锻炼学生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优化课堂结构,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促进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学习主体;有效学习

有效教学包括教师的有效“教”和学生的有效“学”两个方面,所谓“有效”,主要指在一定教学时间内,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率,主要看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因此,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是教学有无效率的唯一标准。如何实施有效教学,我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1)把课本的研读权还给学生。新课程背景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否得到发挥,将直接决定课堂教学的有效成败。那么学生在课堂上基本学习方法是什么?我认为应该是研读课本。以往的课堂教学大多都是教师的研读取代学生的研读,这是“教师多教,学生少学”主要表现之一。必须把课本的研读权还给学生,变教师讲读为引导学生研读为主,具体的做法根据教材内容而定。例如,在学习《改革开放》时,教师明确告诉学生本节课要研读的内容和要达到的教学目标:①知道我国对内改革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形式是什么?②能说出的重点是什么,并能复述国有企业改革三个方面的内容。③能熟记5个经济特区的名称和地理位置。④能复述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让学生带着问题研读课本,避免在研读过程中没有方向,没有重点,使学生研读课本的学习具有实效性。

(2)把自主学习的时间权还给学生。学生怎样才能多学?我认为初中历史课听讲固然重要,但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 更为重要。 “自学”在以往却被教师滔滔不绝的讲授占得过多,必须把自主学习的时间权还给学生。教师应该肩负起组织和监督的责任,随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点拨和指导。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抓住问题的关键点,把问题引向深入。例如,在学习《》时,有位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没有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和,会爆发吗?”我首先肯定这位学生的大胆质疑,进而引导学生从当时英国经济发展水平,中国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层层分析,包括英国资产阶级对外侵略扩张的需要,地大物博而愚昧落后的清王朝奉行闭关锁国政策,经济、科技落后于世界等多方面因素去考虑。学生发现,原来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从而认识到爆发的必然性。通过对这个问题的引导,真正落实在自学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有效教学中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提高教学效率,首先教师所讲的课要能够吸引学生。初中历史课怎样才能吸引学生呢?

(1)历史教师语言和教态的亲和力。亲和力的教学语言,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教态则是一种形体语言,教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次动作、一个表情,都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情感的体现,教师通过充满张力的形体语言,使学生的身心得以自由舒展,潜能得以发挥,个性得以张扬。教师以亲和力的教学语言和教态,能够激活学生的经验,引领、帮助和启发学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2)有意义的问题要以“有意义”的方式提出。对一个有意思而比较抽象的问题,初中学生的思考往往比较被动,没有什么兴趣可言。而问题的提出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直接关系到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所以历史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但要考虑问什么,还要考虑怎么问。如:

师:你能用文物图上的信息,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会饲养猪和水稻吗?(被动证明,没意思)

师:请大家推测一下,为什么河姆渡原始居民会在陶器上画猪和水稻?(猜猜看,思维灵活,有意思)

通过对比,采用不同的问法,会产生不同的应答效果。

(3)巧妙设置教学悬念。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始于惊讶和疑惑。”所以悬念和疑问往往是学生探究问题的出发点。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平时也要用心搜集能诱发悬念的教学材料,还要认真研究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从而在教学中巧妙制造教学悬念。如学习《伐无道,诛暴秦》时创设教学悬念:在秦国的市场上,出现了一种奇怪现象,鞋子无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现象呢?通过创设这样的教学悬念,会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去探究问题的答案。

3.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与途径

(1)教学目标明确化。教学目标是教师和学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细化,对教学过程具有指导和定向作用,并对教学评价提供标准和依据。有效教学要求教师要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并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学目标明确化,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历史内容的期待和达成学习目标的欲望,又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进行有效评价,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及时的反思和纠正。

(2)知识呈现情境化。历史知识具有过去性,大多数距离现在时间遥远,学生是无法直接感知的。有效教学要求历史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身临其境,激起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把握教学环节,借助多媒体手段,创造出浓厚的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3)多媒体工具使用恰当化。历史教学面对的难题之一,是学习材料单调枯燥。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现代教育教学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途径。通过多媒体工具,展示丰富的课程资源,可让学生随机进入历史情境中,亲眼目睹当时历史场景,动态展示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用图片拓展历史人物的事迹,使人物更加鲜活,将数字材料转换成图形,使学生有兴趣观看。因此,正确使用多媒体工具,特别是现代化电教媒体,可以变枯燥乏味的历史说教为生动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少、慢、差、费”的低效教学为“多、快、好、省”的高效教学。

4.练习设置梯度化

实施有效教学,要重视学生个体差异。教师在制定具体针对性的训练时,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各类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获得成功的体验。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编制三类训练题:

(1)导学训练题,就是将学习目标具体化,情境化。在学生研读材料中,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去预设问题,让学生根据导学思考题有目的地自学,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2)能力训练题,每个知识学完后,要配以适量的题目进行训练,题目应少而精,突出重难点、易混点、易错点和易漏点,要有利于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细心审题的习惯。

(3)能力提高题,是针对学习程度好的学生而设计的,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该部分训练题对一般学生可以不做要求。

第12篇

【关键词】提出问题;历史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历史思维能力即人们了解史实、解释和理解历史现象、分析历史发展过程和评价历史客体的一种素养。初中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爱表现自我、思想活跃、兴趣广泛、知识面开阔等特点,加上历史学科涉及的问题悬念多,范围大,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渠道广,因而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初中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够从平常的,已经习惯的历史事件中发现不平常的因素,这是极具创造性的过程,将有助于提高初中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教师要深入钻研初中历史教材,准确把握教材内容,精心设计问题

要设计出好的问题,关键在于教师深入钻研初中教材。掌握教材的系统性,重点、难点和关键,做到透彻掌握,融会贯通,使自己的思想感情与教材中包含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挖掘教材内在的智力因素,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从宏观的高度把握教材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古今中外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中思考、提炼出开发学生智能的问题。

二、研究学生,从初中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科学地提出问题

教师必须深入学生生活实际。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初中生的思想动向、知识基础、接受能力、思维习惯、动机情绪、治学态度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结合初中生掌握的知识、现有能力,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科学地提出问题,问题内容要符合初中生的逻辑规律和心理规律。

三、激发初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这也是提出问题的前提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而在教学中,我们必须运用各种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学习兴趣是直接维持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部原因。如果学生有学习兴趣,他们就会处于积极的精神状态,就能在学习过程中抑制疲劳,并不断获得心理愉悦。学生能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理解就会迅速,记忆就会牢固,学习效率就会得到提高,学习效果得到改善。所以,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学中要加强师生沟通,建立以亲密融洽的感情为纽带的良好师生关系。教师要注意情感引导,要充满热情,满怀激情地面向全体学生,营造师生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使每一个学生的心理无压力感。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经常运用直观形象的语言、图片、图表、教学电视和幻灯等形式,多角度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历史教学中,还可组织学生走出小课堂,步入大课堂,利用星期天、节假日带学生参加并考察古遗址、文物或古代名人故居等。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历史知识的表象储存,提高初中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使学生产生探索历史疑问的欲望,从而使学生深入了解历史,掌握历史,这就有助于提高初中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四、把握提出问题的最佳时机与方式,激发历史思维

一般情况下,课堂提问的最佳时机产生于下列情况:学生学习中有所知,有所感,意欲表达交流时;学生学习中有所疑,有所惑,意欲发问质疑时。教师应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地提问,适时、适度地启发,形成一条问题链,引导学生拾级而上,调动了学生情绪、活跃了课堂气、激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

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现代教育界认为:“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教”应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在教学中只起引导作用:导思、导学、导练,引导学生自主地完成学习活动,自己去探寻、发现知识,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提问能力是一种直接经验,靠教师的传授是难以实现的。只有让学生主动去参与、体验、内化才能获得。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设计过程和途径,让学生去参与,创造一种师生平等的民主环境,形成互相论辩问难、各抒己见、激烈讨论、探索争鸣的活跃气氛,激发学生发现的——冲动和热情,调动学生大脑进行积极的思维,进行有意义的发现。如在讲述九年级世界历史上册第一课《人类的形成》,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都记得七年级我们第一节课中就讲了,我们人类是怎样产生的?有西方上帝造人说和我国的女娲抟土造人说,这都是神话传说。那么我们人类到底是怎样出现的呢?同学们可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学生情绪高涨。这时,给他们一个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平台,接着大部分学生看书找出答案:现在人类可能是从非洲南方古猿中的一支发展而来的。课进行到这里,我认为答案有了,我也解释了“可能”。以为学生对进化论深信不疑,问同学们可有问题,可以提出来,有一小组提出问题:我们可能是从非洲南方古猿中的一支发展而来的,它们从非洲森林到亚洲草原,为适应草原环境而直立行走。问题是:我们亚洲现在的猿猴是从何而来?如果它们和非洲南方古猿中的一支同时存在,为何它们不因草原环境而没直立行走呢?

六、巧妙运用评价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