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

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

时间:2023-08-14 17:27: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

第1篇

1.财务信息管理

财务管理中对财务信息进行有效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将交通运输行业的运输信息进行集中化处理并构建信息化管理系统,将交通运输行业的财务进行统一集中到交通运输部,便于宏观调控以及财务的监控与管理,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以及资源的配置效率。一般财务信息管理会集中财务信息建设信息系统,将信息系统分为财务活动与业务信息的子系统,财务信息管理的子系统以及行业的财务决策信息管理子系统。收集交通运输行业的相关财务信息,对财务信息进行分门别类的处理与加工,传输到信息系统进行信息的存储与信息安全的保护。

2.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交通运输行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以及国防建设需要的重要行业部门,在发展与建设中国家政府加强对交通运输行业的管理与规范。财务管理进行信息化的建设,可以提高财务信息的安全性,规范运输行业的信息化管理与保护。在信息化建设中对于运输行业的采购进行管理;对于运输行业的资产进行规范与统一化管理,对资产的构建与使用进行财务信息的管理与规范;完善行业的财务预算管理,在实践工作中不断加强对运输行业的资金预算以及资金使用安排进行跟踪管理,加强财务监控与管理,便于信息化建设,推进财务信息的态势分析与监控;对交通运输行业的部门预算的编制进行质量的监控以及执行状况的考核。

二、交通运输行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1.加强财会人员的队伍建设,提高财会人员的专业素质以及综合素质

财务管理实践工作具体的财会管理工作是由交通运输行业的财会人员来具体执行相关的事物,信息化建设管理工作需要财会人员具体实施到工作项目中。因此在信息化建设中首先需要加强财会人员的队伍建设,建立交通运输行业的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财会队伍。例如,在我国的交通运输管理部门,针对财务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管理部门制动一系列管理制度以及人员的培养计划,为财务管理部门培养一种稳定的财会队伍以及财会人才奠定基础,也促使交通运输部管理更加科学,更加适应现代交通行业的发展要求。财会专家总结分析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中存在的财务问题,定期给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尤其是具体事务的处理能力。

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不仅对行业的财务信息进行信息化建设与管理,还需要对交通运输行业的财会人员相关资料输入财务信息管理的信息管理系统中,对管理部门的财会人员的工作开展以及专业水平等进行跟踪管理,通过信息化建设来详细了解财会人员的成长情况以及工作能力,这样子在人员培训的时候就可以更加具有针对性,针对财会人员的短板进行针对性培训,进而提高相关财会人员的专业素质。在培训过程中要重视计算机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培训,强化财会人员的信息建设以及财务信息的管理能力,掌握最新的技术信息并应用到具体财务管理工作中,进而提高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为交通运输行业的财务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奠定基础,促进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与进步。

2.加强与完善交通运输系统的财务信息系统的建设

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对于财务管理具有推动作用,在财务管理中加强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交通运输行业的市场竞争力。在交通运输行业发展中,需要加强财务管理,这对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加强与完善交通运输系统的财务信息系统的建设,可以提高行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以及财务管理能力。例如,我国某省的交通运输部门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会紧密结合该省的交通运输运营实际情况以及该省的财务信息系统的建设情况分析该省在财务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信息系统建设上存在的不足,财务有效措施,提高信息建设水平,将该省的交通运输在财务管理上各个财务管理环节的相关信息进行集中收集与处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该省的财务预算、预算执行情况以及资金流动等财务信息进行有效处理与收集,并存储在财务信息系统中。在财务实践工作中出现新的问题以及新的处理措施等要及时收集并集中处理,及时对财务信息系统中的信息进行及时的更新与处理,提高信息系统的信息准确性,促进财务工作有效开展与进行。

在财务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完善过程中,需要将交通运输行业各个管理部门的财务信息进行集中管理,财务信息建设中需要进一步完善交通运输行业在财务上信息的集中化,逐步形成财务结算、财务的核算、财务运转的监控、财务信息的分析与管理等一体化,建立财务信息的分享平台,完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实现交通运输行业在财务信息上的监督与管理,提高行业的资金运用能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以及资金安全性。另外,在财务信息系统中还需要对交通运输行业的资金使用情况,对行业的收支状况进行及时记录与分析,为交通运输部门的管理者以及政策的决策者提供有效的参考信息,提高管理能力以及决策水平。

3.优化内部监控与管理,进一步强化财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在交通运输行业发展与管理中进行财务的管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进行财会部门的内部监控与管理,这样可以有效强化财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例如,在交通运输财务管理部门中会建立专业的会计报表,主要是由财会部门的会计人员来完成会计报表的制定。在报表中主要是针对交通运输行业在发展与运营中的一些财务信息进行公示与报告,在工作中会计人员会仔细收集交通运输各个部门的财务信息,收支情况、资金的流动情况、核算、固定资产的信息等,尽心内部信息的收集与集中,完善财会信息,促进财会信息化建设。内部财会监控信息系统的建设可以有效控制交通运输部门的成本支出,节省运营资金。如可以对交通运输行业的采购项目进行集中化管理,将采购项目纳入信息管理系统中,及时监控信息,对采购项目进行专业的财会评估后再进行相关采购项目可以降低行业发展成本。

三、结束语

第2篇

12月8日,交通运输部组织召开全国交通运输科技创新暨信息化工作会。会议以电视电话会议形式召开,交通运输部设立主会场,各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同志、科技管理部门负责同志、当地交通运输有关科研单位和企业代表,京外部属单位等在分会场参加会议。会议贯彻落实了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部署推进“十三五”时期交通运输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工作。部党组书记杨传堂主持会议,部长李小鹏作工作部署讲话。会议强调,要深刻领会新时期党和国家关于科技创新与信息化工作的新要求,突出重点、精准发力,合力务实推进各项工作,为建设世界交通强国强化支撑引领。

“十二五”期是我国交通运输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工作大踏步前进的五年。五年间,全行业紧紧围绕“四个交通”建设,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加强重大科技研发、创新能力建设和科技管理创新,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推动各项工作迈上了新台阶,行业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形成。

会议指出,科技兴则行业兴,科技强则行业强。全行业要充分认识到加强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工作是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当好发展先行官的迫切要求,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培育发展新动力的迫切要求,是迈向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交通强国的迫切要求。要把握交通运输发展的“黄金时期”,实现行业创新和信息化工作的应有作为。

会议强调,以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支撑引领世界交通强国建设,“十三五”期,要把交通运输科技创新工作提到战略高度,在战略定位上把科技创新摆在行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在战略方向上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对标国际,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基础研究,增强科技有效供给,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营造良好氛围,在高水平自主创新上努力实现重大突破。“十三五”期,做好交通运输信息化工作,要以增进提升综合交通运输服务为宗旨,重点抓紧“以信息化驱动交通运输现代化”这条主线,夯实“大数据”和“网络安全”两大基础,推动信息化与行业管理和服务深度融合,推动“互联网+交通运输”健康发展,推动交通运输大数据创新发展,努力实现“数据开放共享、网络安全可控”。

会议要求,各地各单位要围绕交通运输科技和信息化两个“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部署和要求,明确任务要求、落实主体责任,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要加开放合作、促进多元融合,拓宽投入渠道、发挥综合效益。要营造良好环境、培育创新人才,让创新成为全行业共同的奋斗目标和行动指南,不断开创交通运输创新发展新局面。

第3篇

__年,市交通运输局信息化建设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局党组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下,紧密围绕目标任务,结合市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的特点,继续以“重调研、定规划”的指导思想,稳步推进__公路运输枢纽组织管理中心信息系统(一期)项目建设,加快交通科技推广应用,加大专业技术人才引进,较好地推动了市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的发展,现将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本行业信息化现状

近年来,市交通运输行业对加快信息化发展,以信息化促进交通运输的发展理念已取得共识。市交通运输局进一步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加强信息化项目的开发和应用,积极推进系统整合,采用信息化手段推进管理和服务的创新,我市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进一步加快,为提高交通运输行业管理和服务水平,促进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虽然我市的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与交通运输发展的需求、公众出行的要求和信息化发展需要相比还存在差距。一是信息资源缺乏有效共享,二是综合管理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三是应急指挥和决策支持有待加强,四是保障体系建设滞后。

二、信息化工作开展情况及取得的成效

__年,市交通运输局的信息化建设在统一网络、整合资源、构建平台、开发应用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政务信息数据库强力推进,应用系统的开发与推广成效明显,管理效能普遍提升。

(一)我市公路运输枢纽组织管理中心信息系统一期工程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__公路运输枢纽组织管理中心信息系统一期工程项目是市交通运输局__年重点建设项目,也是今年信息化建设工作重点。__公路运输枢纽组织管理中心信息系统一期工程项目的信息化单项投资__万元。目前,项目已完成招投标程序,全面进入建设阶段,项目预计__年初竣工。

(二)市民卡工程(交通一卡通系统)前期工作开局良好

为了有效开展市“交通一卡通”项目的建设工作,确保项目顺利进行和实施。我市交通运输局邀请市相关单位组成“__市交通一卡通系统”联合开展调研工作,已完成了高质量、可操作性强的调研报告,为“__市交通一卡通”项目的建设夯实基础。

(三)城市出租汽车服务管理信息系统试点工程申报筹备工作有条不紊

__年__月,我市被确定为全国城市出租汽车服务管理信息系统第二批试点申请城市之后,南宁市交通运输局全力做好南宁市城市出租汽车服务管理信息系统试点工程申请。目前,项目的《工程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已基本通过交通运输部审核。项目初步设计方案预计于年底上报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审核。

(四)政府信息公开与联络沟通能力有效提升

为进一步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办事效率,增进南宁市交通运输局与各级部门和公众的联络与沟通,一是继续加强与市城乡数字化建设办公室的沟通,积极配合上级和业务指导部门开/!/展各项工作,按时、按质、按量的完成市政府下达的各项工作指标。二是积极做好政务信息网的政务公开与信息服务,按时完成网站的信息录入和更新等日常工作。三是认真做好政务共享信息的采集、编辑和工作。截至__年,在三个平台上传稿件:局政务门户网站432篇、市政府信息公开目录__篇、区政府信息公开统一平台158篇,圆满完成了自治区政府与市政府下达的共享政务信息任务。

(五)行业监管系统逐步深入

在行业监控信息化建设工作中,我市交通运输局重点着手交通运输视频远程监控平台与市运营车辆安全监控与调度系统的建设、及智能交通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目前,以上系统均已启动运行,成效明显。

1.视频远程监控平台的建设是南宁市交通运输局今年的亮点工程之一。除了继续完善为民办事实项目:“在公交车上安装车载监控系统”接入平台的同时,更是充分利用客运站场站内的监控视频资源,设计整合已构建完成的五大客运站与检测站视频监控系统的视频数据,为整个南宁市城市客运视频远程监控大平台的建设夯实基础。

2.客运车辆安全监控与调度系统总平台构建完成。此平台可实现公交车、出租车辆、危险品车辆、客运车辆、旅游客运车辆及货运车辆安全的监控与调度,可实现从源头上和动态中对南宁市入网机动车辆进行全天候、连续、实时的定位及联动应急处置。截止20__年10月,南宁市已有2770台公交车、5680台出租车、120__多台货车,4000多台客车,1000多台危险品货车安装了GPS终端。目前,整个交通营运车辆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基础框架已构建完毕,运行效果显著。

(六)交通运输科研力度进一步加大

市交通运输局结合行业特点,积极尝试和推广应用智能交通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交通运输生产运营的各个环节,对网络、网络互联、互联网络环境下 的信息、查询、监控及调度等信息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对全市交通运输信息化的管理和信息资源的开发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今年,南宁市交通运输局先后完成《__城市客运发展年度报告》、《市城市客运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等课题报告的编制与调研工作,圆满完成广西交通科技重点课题《__市交通一卡通系统的应用研究》的申报与技术答辩工作。

(七)信息化人才保障进一步加强

今年,__市交通运输局在加强信息化人才保障工作从两个层面着手:一是通过公开考试新招聘了六名本科以上学历的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有效地补充了南宁市交通运输局信息化建设力量;二是对现有交通运输行业技术人员进行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组建一支技术水平高,业务素质好,能承担本行业信息化科研和建设的专业技术队伍。

三、主要信息化项目建设与应用情况

__年,我市交通运输局主要的信息化项目建设是公路运输枢纽组织管理中心信息系统一期工程项目。

(一)项目规模

根据市发改委批复,市交通运输局安排建设资金1639.54万元,其中土建和装修300万元,信息化单项__万元,其他费用__万元,预备费40万元。

(二)主要建设内容

建设1个__公路运输枢纽组织管理中心信息系统指挥控制中心平台,处置6个业务系统;改造南宁公路运输枢纽组织管理中心信息系统网络平台;升级改造南宁市电子政务内网接入网络平台、南宁市交通运输局业务内网平台及新建南宁市交通运输局业务外网平台;建设南宁公路运输枢纽组织管理中心信息系统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的基础设施;建设南宁公路运输枢纽组织管理中心办公楼出入口管理系统;建设南宁公路运输枢纽组织管理中心安防监控系统;建设南宁公路运输枢纽组织管理中心周界防范系统;对南宁公路运输枢纽组织管理中心综合布线、机房、空调系统进行改造。建设满足4个网段需求的办公楼综合布线系统;在新附属用房新建数据中心主机房、网络交换机房、电力机房共3间机房;为新建指挥控制中心、附属用房配置空调系统;建设南宁公路运输枢纽组织管理中心数据分中心,包括南宁市公路管理处数据分中心、南宁市交通运输管理处数据分中心、南宁市港航管理处数据分中心共3个数据分中心。

(三)项目建设情况:

目前,项目已完成招投标程序,全面进入建设阶段,项目预计__年初竣工。

四、信息安全建设情况

__年,我市交通运输局的信息安全组织机构进一步得到健全,日常信息安全管理情况和信息安全防护管理情况良好,并进一步完善了信息安全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和信息安全应急预案,定期进行信息安全应急演练,不定期派专人参加了市政府组织的网络系统安全知识培训。至今,南宁市交通运输局未发生一起信息安全事故,信息安全状况良好。

(一)组织保障方面

在组织保障方面,市交通运输局指定了分管信息安全工作的领导,并且明确了信息安全管理机构与信息安全专职工作机构。由__市交通运输信息管理中心负责单位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和信息安全专职工作,共任命了3名专职信息安全员,并与重要岗位人员签订了信息安全和保密协议。

(二)资金保障方面

针对__年我市交通运输局自查工作当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信息技术飞快发展的特点,市交通运输局今年进一步加大网络与信息安全设备及软件投入及更新力度。__年,市交通运输局在网络平台改造方面投入了__万元,在数据安全方面投入了__万元,全面提升网络边界防护、安全审计、入侵防范、数据灾备等能力。

(三)人员保障方面

在人员保障方面,市交通运输局继续增加专职信息安全员数量,着重信息安全员素质与能力的培养。__年,市交通运输局不定期地指派专职技术人员参与市政府组织的网络系统安全知识培训,以及行业信息安全技术认证的培训,定期对其进行安全教育培训与信息安全技术培训。目前,市交通运输局有高级网络工程师一名,网络安全工程师一名。

(四)制度保障方面

目前,市交通运输局针对信息安全工作,制定了岗位信息安全责任制度、人员离岗离职安全管理规定及外部人员访问审批制度、计算机及网络安全管理制度、信息安全保密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设备维修维护和报废管理制度、移动存储介质保密管理制度、计算机及移动存储介质的维修、更换与报废保密管理制度以及运行维护管理制度,确保各项信息安全正常进行。

(五)等级保护方面

为了做好等级保护工作,确保市交通运输局__年重点项目“__公路运输枢纽组织管理中心信息系统一期工程”的顺利实施,市交通运输局根据相关政策法规要求编制了“__公路运输枢纽组织管理中心信息系统一期工程项目信息安全等级设计方案”,并邀请市公安局网络警察支队、市城乡数字化建设办公室、南宁市保密局、南宁市密码管理局及广西网信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有限公司对设计方案进行评审,对“__公路运输枢纽组织管理中心信息系统一期工程”数据信息,以及存储、传输、处理这些数据信息的信息系统分等级实行安全保护。

(六)技术保障方面

市交通运输局目前的网络分为内外网,内网主要上联市政务内网(20网段),外网主要上联市政务外网(172网段),内外网均划分了不同的VLAN。针对 内网,市交通运输局各接入端及网络平台均与互联网逻辑隔离,内网的重要网络设备及安全设备采用市城乡数字办配置设备防护策略,没有开放多余端口及多余服务。针对外网,应用系统及门户网站(市交通运输局的门户网站为政务信息网的二级网站)所在网络具有访问控制、安全审计、边界完整性检查、入侵防范、恶意代码防范等安全措施。系统与互联网逻辑隔离,服务器区与用户区之间通过安全策略实现网络内部不同重要区域之间的逻辑隔离。系统内重要数据在数据库中采用加密存储,对系统内的重要数据进行了灾难备份。

(七)应急保障方面

在应急保障方面,市交通运输局制定了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处置预案和信息安全应急响应及事故管理制度、技术预案,并对预案进行了评估,本年度对预案开展应急演练2次。单位内的信息系统均对数据采用了灾难备份机制;应急支援队伍由南宁市交通运输局专业技术人员承担,网络内配备了设备备机备件,单位网络内重要资产采用双机热备机制。

第4篇

一、科技工作方面

(一)建立政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平台为支撑,全行业参与的创新体系,广泛利用社会科技资源推进行业科技创新活动,建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协调发展的机制。结合交通运输发展需求,将交通运输发展融入创新型城市建设战略的大局中,通过政、产、学、研、用相结合,推动在养护装备、工程材料、物联网和现代服务业等多层面的技术水平提升和产业集聚发展。

(二)加强重点科技项目攻关。加快推进既有公路桥梁养护、检测和新材料应用等关键技术研究和成果总结,确保课题研究按序时进度计划如期完成。加快推进公路建设养护技术、桥梁健康监测与状态评估、城市客运运营与服务技术、内河航道基础设施养护管理技术等专项研究并取得一批阶段性研究成果。解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养护和安全高效运输等面临的关键技术难题,力争形成一批技术水平领先、成果实用性强、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科技成果。

(三)加强成果总结与转化应用。加强已有科研成果的总结提炼,通过深化研究、试点应用、综合集成等形式,研究制订技术标准、指南和指导意见,促进成果标准化与推广应用。认真组织学习2010-2012年交通运输科技成果汇编,加强成果推介和技术供需方信息交流。探索成果转化应用的有效途径与措施,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协调机制和激励机制,发挥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组织协调作用,在工程设计、建设、运营、养护等环节,加大新技术成果的应用力度,限制和淘汰落后技术,突出科技成果研发和应用单位的成果转化应用绩效考核,促进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

(四)开展科技示范工程建设与技术培训。推进临海高等级公路等一批重点国省干线公路建设养护中科技成果的集成应用示范。重点开展旧路面废料循环再生、温拌(橡胶)沥青路面、新型护岸结构、运输组织智能化等技术示范应用,促进科技成果的集成应用和规模应用。加强技术培训,结合年度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在沥青路面养护、桥梁安全监测和节能减排等领域进行专题培训,及时宣贯近年来研发的新技术,促进全行业技术进步。

(五)建立交通地方标准工作体系。组织全市交通运输行业申报年度标准制修定项目,组织各个标准项目的可行性调研,在此基础上配合有关部门完成“地方标准”的相关制定、和宣贯工作;协助做好国家和地方有关技术标准、服务标准的宣传、实施和培训。

(六)加强交通计量检定工作。贯彻落实2013年交通工程专用检测仪器检定校准、公路动态汽车衡计量检定等计划并组织实施。认真组织各项计划实施的中间检查和年度总结,做到年初计划下达,年中抽查检查,年底总结,确保计划落实,找出不足和努力方向。

(七)推进质量管理工作。组织开展2013年度省QC小组优秀成果申报推荐工作,促进优秀QC成果在我市交通运输行业推广应用工作,促进QC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配合开展省交通设施产品抽检工作。做好交通运输行业科普宣传、知识产权保护等基础管理工作。

二、信息化工作方面

(一)加强信息化建设组织与管理。建立健全信息化建设管理组织机构,建立信息化建设、运维长效机制,加强对信息化标准的执行及跨行业的交流与合作。信息化部门要主动协调各业务部门加强前期调研和需求分析,加快推进项目立项和前期设计工作,并逐步建立完善稳定的协调机制和督查考评机制,有效推动各信息化项目加快实施,不断提升行业信息化发展水平。

(二)着力提升公众出行信息服务。加快提升公众出行信息服务水平,加强数据采集处理,整合交通出行信息资源,提升门户网站和96196交通服务热线的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加强城市智能公交信息化建设交流和技术指导,强化城市公交信息化服务与管理,提高IC卡刷卡配置率,不断扩大应用范围,稳步推进城乡公共交通省域“一卡通”建设。加快推广全省出租汽车“一号(96520)召车”服务和手机自助招车服务。

(三)加快推进交通物流信息化建设。重点推进甩挂运输信息平台建设,通过把握行业特点和关键环节,依托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快推进我市甩挂运输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完成重点运输过程监管服务示范工程建设,推进车载终端和监控平台的双达标工程,强化重点营运车辆GPS联网联控管理,建立道路运输市场动态运行信息监测体系。配合省厅完成“北斗双模”车载终端安装任务,并在“二客一危”、重型载货、半挂牵引等车型中大力推广应用,鼓励农村客运车辆安装北斗兼容车载终端。

(四)协调推进水运信息一体化建设。推广内河航道便捷过闸系统,推进水路交通运输情况监测预警、船舶电子签证等研究工作。加快“平安航道”调研和分析研究工作,依托盐河航道整治工程,完成盐河航道智能信息化整体架构设计工作。全面推进内河水上应急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推进12395内河应急指挥接处警软件系统在重点水域海事机构部署工作,强化重点渡口视频监控,完善内河水上应急资源信息库。加快推进内河港口信息化建设。

(五)继续深化公路交通信息化建设。推进国省干线公路收费站ETC车道建设,推广货车使用电子支付卡支付通行费,加快实施204国道赣榆段不停车超限检测系统建设,配合省厅推进公路网运行监测与数据综合分析决策支持系统应用以及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第5篇

他认为,车联网作为一个行业问题,需要交通运输部门与工信部等政府部门的相互交流与合作,也特别需要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等社会各界力量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交通运输亟须“互联网+”

交通运输是最需要“互联网+”带来新鲜力量的行业之一,也是“互联网+”较为典型的应用场景,这是由交通运输行业的特性所决定的。

第一,交通运输行业服务需求和供给量巨大,例如全国城市客运系统每天运送旅客超过3.1亿人次,如果再加上私人汽车出行量,每天的客运量可以达到3.7亿人次,服务需求量十分巨大。

第二,运输服务需求与供给信息分散、不对称:匹配传统的运输行业通常是供给决定需求,运输需求信息不能及时、顺畅地反馈给运输供给方,运输供给方难以实时掌握并及时提供运输服务,造成服务滞后。

第三,运输服务具有不可存储性。运输需求常伴有季节性、节假日集中等时空特点,如果运力依照客流高峰配置,会导致平时闲置;如果按照客流低峰配置,会导致运输供给紧张,难以均匀配置运力,如此就为社会的闲置资源进入交通运输领域提供了机会。

第四,行业管制容易导致运输需求、运输供给不足,难以满足现实需求,例如绝大部分城市对出租汽车数量实行管制,使出租汽车往往满足不了老百姓出行的需要,尤其是高峰时段、偏僻区域打车难问题突出。

为便捷出行而变革

“移动互联技术的普及与发展,契合了交通运输行业特性,较好地解决了运输供给与需求信息不对称的矛盾。在交通运输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石宝林强调。

目前在交通运输领域,专车、拼车等服务业态已经具有可喜规模,对传统出租汽车行业产生了巨大冲击;互联网巴士、互联网修车、互联网货运等服务模式也正在悄然兴起,未来将对传统的城市公交、公路客运、旅游客运、汽车维修、货运物流等行业产生变革性的影响,深刻改变着交通运输市场格局。

“互联网+”正在加快提升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仅能为公众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推动行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还在促进资源高效、节约利用、拉动经济发展及就业方面同样起到重要作用。

第6篇

建设攻坚――推进连接西南中南、直通东盟的出海出边大通道建设,加快国省干线路网和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打造北部湾区域性航运中心,推进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推进综合运输枢纽和连接港口码头、公路、站点的路网建设,实现“通道成网”和“无缝衔接”,构建优势互补、衔接顺畅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改革攻坚――加快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深化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改革,在大部门制框架下推进建立有利于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体制机制,促进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在规划、建设、管理上的统筹协调;深化公路水运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建管养相协调、事权和财权相匹配的管理体制;深化筹融资体制改革,完善可持续发展的交通建设资金保障机制。

发展攻坚――深入实施“科技强交”战略,统筹推进创新能力建设、重大科技研发、成果推广应用和标准化建设,提高科技创新对交通运输发展的贡献率,提升行业信息化、智能化水平。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节能环保先进适用技术与产品的推广应用。

围绕“三大攻坚”任务,通过创新,处理好交通运输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的关系,交通运输体制机制改革带来的新框架、新职能与提升行业管理水平和干部执行能力之间的关系,行业文明建设新需求、新期待与提炼行业核心价值、增强行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创新管理、统筹协调,推进综合交通发展

围绕加快建设优势互补、衔接顺畅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这一目标,统筹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一是完善发展战略、政策、规划、法律法规,加大制度体制机制改革力度,创新管理方式和技术,改进提升服务水平、物流效率和整体效益。二是优化综合运输通道布局,加快建设中心城市综合交通枢纽以及重点枢纽港口、重点物流基地(中心)、综合客运枢纽的集疏运配套设施,促进货运的“无缝衔接”和客运的“零距离换乘”。三是强化协作和配合,通过与民航、铁路等部门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加快实现公路、铁路、水运、航空、城市公共交通之间的高效对接,促进交通与邮政网络资源共享。

安全监管、应急保障,助推平安交通建设

深化平安交通建设,提高交通运输安全监管和应急保障水平。一是突出抓好工程建设安全监管,继续落实建设项目安全条件准入、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等制度。继续组织开展“平安工地”考核评价,创建“平安工地”示范项目和示范工地。二是加强道路运输安全监管。强化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加快企业监控平台升级改造和标准符合性审查,进一步提高自治区监管总平台的监控覆盖率。加强异地营运车辆的安全管理,深化推进旅游包车、货运车辆安全整治,探索城市客运安全监管新手段。深入实施公路安保工程,重点对农村公路临水、临崖路段实施安保工程和危桥改造。三是切实加强水路运输和港口营运安全监管,强化重点通航水域和运输船舶的安全监管。推进北海客滚运输安全整治,加强危险货物港口安全生产条件评价、作业管理等工作,进一步提高港口危险货物储罐区的专业监管水平。四是全面铺开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现场考评工作,进一步推进建设施工等其他交通企业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五是增强应急保障能力。完善应急保障车队建设,及时更新应急设备、应急物资储备数据库,组织多部门远程联动的综合应急演练。

以科技强交、信息化建设,

第7篇

[关键词]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资源共享

中图分类号:U4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7-0361-01

交通运输管理建设信息化,是交通运输高速发展的重要保证,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和应用,是加强我国交通运输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载体,它既是信息化条件下做好交通运输管理工作的重要途径,也是区别传统管理工作的一道分水岭。在当今计算机网络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下,如何结合我国的交通运输管理现状,加强新技术的运用,开创交通运输信息化管理的创新,提高有效管理,减少重复管理,探索一条具有我国特色的交通运输信息化管理的道路,是摆在交通运输相关部门面前的一道难题。

1 我国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制约因素

计算机网络信息化技术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已经进入到我国的铁路和民航运输系统中,而在公路交通系统中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则始于九十年代末期。当时,在交通部的主导下,我国公路在“九五”期间基本形成了交通运输信息化的管理雏形。历经十余年的高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以高速公路收费、监控管理和GIS、GPS为主导的网络化信息系统,为今后信息化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随着科技和经济水平的发展,原有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当前快速发展的需要,并且出现了诸多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发展,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化建设主动性意识不够强。从本世纪开始到现在,无论公路还是铁路,无论道路建设还是运输工具,在全国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仅近几年就是成倍增长,但是某些单位和个人还存在着不同程度地固守传统的管理方式,停留在手写脑记的管理阶段,认为路多了,车多了就应该采用增加人手的方式来解决,而不是从科学地发展角度出发,他们不愿意更新思路,寻找更前沿的突破口。机构人员的臃肿不但不能解决交通运输管理的难题,反而加重了人力资源管理的负担。相关部门领导对信息化建设的认同度不够,交通运输信息化管理前期投资大――硬件软件的巨额投入、人员培训等等,涉及范围广――多部门广区域合作,回馈慢――需要一定的时间去实践、磨合,这种只顾眼前利益不考虑长远发展的短视做法的普遍存在也影响了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

(2)管理机制适应缓慢。交通运输部门各级管理机构各自为阵,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系统种类繁多,信息沟通不流畅,相互之间资源难以共享,重复性建设现象普遍。某些看起来很庞大的信息库,实际上就是将原来的纸质文档变成了电子文档,但收录的信息却不完善、不统一,不规范,质量低,误差大。其次,大多机构将信息化工作交予办公室人员兼职处理,但由于没有严格地部署信息化制度,导致信息采集无专人,审核无专人,录入无专人的“三无”情况出现。这样,表面看上去似乎在搞信息化建设,实际上拖了信息化建设的后腿,属于典型的“推着汽车赶路”。

(3)先进硬件严重匮乏。据调查了解,许多单位和部门的信息设备专业性不足。投入了经费买回的硬件不能完全对口,非专业性质硬件有过剩现象,甚至有些部门的信息设备不能满足正常工作需要。有些部门甚至多人共用一台电脑,电脑配置过低、老旧,异常故障频繁发生,严重影响工作效率,例如,在基层工作人员进行信息输入的时候,频繁发生死机重启现象,使得工作进程十分缓慢,甚至无法操作,在某些紧急情况下,工作人员摒弃电脑不用,又回到纸笔操作上。设施设备配套不全,数字证书不普及。部分单位虽然每一个工作人员都配有电脑,但是相关打印机、扫描等输入输出设备不完善,阻碍了工作的开展。

2 信息化建设的思考和应用途径选择

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要抓住当前交通工程建设的有利时机,大力加强信息化的有效建设,以点带面,改革相关机制,努力推动基础工作,为交通运输管理提供强大的信息支持,实现交通运输信息化管理。

(1)确立发展目标,强化政府主导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作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一项伟大工程,从设计构想开始就要具有建设的前瞻性,既要考虑未来的发展,又要照顾当前的形势,所以,首先当对信息化建设有一个充分的战略定位。针对我国目前的状况,我国的信息化建设需要多部门合作,多技术统筹运用,分层建立满通运输管理部门、运输行业、人民群众的网络平台。在打造交通运输信息化平台中,可以依法加入政府主导的行政功能,做好组织引导工作,联合多个部门,共同参与完成信息化的建设。

(2)符合实际,创新机制。机制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关系到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的有效程度,是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的有利保障。相关部门在信息化建设中应率先完成机制改革创新,以适应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新姿态来配合组建。政府应在主导地位上制定统一方针政策、发展规划和技术标准,引导各级本门的机构改革,以避免部门各自为阵的现象出现。建立健全规章管理制度,加快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制定和编制的管理条例、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电子政务建设实施方案,逐步形成一套系统的、科学的、有可行性的交通运输信息化制度体系。

(3)实施人才战略,强化业务能力。任何先进技术的产生和运用,离不开专业人才的参与与贡献。在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中也是如此,引进和使用高素质,高业务能力的信息技术人才,特别是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对建设的实施有巨大的推进效果。实施人才战略则需要相关部门创造有利于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其次,光靠引进还不够,还要在内部培养和树立一批先进人员,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全面调动每一个同志对新技术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带动整个基层队伍信息化的能力提升。

3 结语

结合当前的高新信息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网络来装备交通运输的基础建设,实现高速、有效、科学、完善的新型交通运输发展,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但是,由于我们国家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贫富悬殊,交通和经济的发展也都极为不平衡,又因为交通运输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持久的系统工程,所以,在实施交通运输信息化地过程中,难免会遭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各级部门坚持深入信息化改革的决心,统筹规划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信息化改革,加快交通运输基础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化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才能逐步实现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

参考文献

[1] 黄婷,陈福集.浅谈交通场站的信息化建设[J].信息化博览,2010,(3).

第8篇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交通运输事业发展迅速并逐渐被重视,可想而知,在社会事业的不断进步中,传统的管理理念已经无法适应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需求了,因而为了适应行政体制的改革需要,必须优化交通运输档案管理来提升其管理水平与质量,促进交通运输事业的良性发展。因此,本文接下来将对档案管理在交通运输事业中的重要性,当前交通运输事业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优化交通运输档案管理的措施进行的初步的分析与思考。

交通运输档案管理

1档案管理在交通运输事业中的重要性

1.1站在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

现如今我国的交通运输事业已经划分到了国民经济的范畴,对于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现实作用,其不仅能满足经济发展日益增长的需求,而且能顺应迎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所以促进交通运输事业良性发展,有助于提升运输能力与水平,也有利于降低运输成本,从而实现收益的最大化。同时通过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之间的关系来看,道路交通运输并不能完全影响到经济发展的水平,比如交通运输事业针对不同的地理区域发挥的作用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交通便利的地区加强道路建设,投入人力、物力而增加的经济或社会效益并不明显;而在交通相对不便利的地区,加大交通道路建设的力度,不仅能改善当地的运输情况,提高物流流动的效率,而且能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推动区域间的发展。

1.2站在档案管理与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

为了顺应国民经济的发展应运而生出交通运输的档案管理工作,所以说,档案管理工作的进行是通过采用文字型缩影的形式来描述经济发展。通过优化交通运输档案管理,合理规划其信息资源,不仅能发挥交通运输信息资源的价值,而且能充分激发档案管理的自身价值,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通过分析交通运输档案的信息。可以清晰的掌握当前经济发展的态势,并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依据,通过对国民经济的实践活动加强理论基础,有利于获得有效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2当前交通运输事业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传统档案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耐久性较差与保存空间压力较大

传统的交通运输档案管理模式通常采用纸质档案来保存交通运输车辆与工作人员的信息,记录驾驶人员与车辆的驾驶情况,有助于对其进行调查与管理。但是纸质档案存在耐久性差的问题,包括纸质、黏粘性、酸碱含量等,一项不合格便会降低档案的耐久性,另外如果发生借阅、复制等人为的形式,可能会产生损坏、机械磨损等情况从而影响到档案的耐久性,同时纸质档案的保管,包括必要的文件资料采用档案袋进行保存、装订重要文件档案、编制档案目录等需要较大的空间,因而存在保存空间压力大的问题。

(2)检索与共享存在困难

交通运输的档案管理工作包括许多部门,时间跨度也较长,而且道路信息也多种多样,所以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检索困难,出现费时费力,工作效率低的问题;同时传统的交通运输管理模式秉承着属地管理准则,不同地区的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管理本地区的车辆、驾驶人员的相关信息等,而对所需信息资源进行检索查阅必须获得车辆或户籍所在地档案管理部门的支持,所以共享比较困难。

2.2当前体制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管理制度缺乏规范性

当前,我国的交通运输企业是自主运营、管理与自负盈亏的,所以在运营过程中采用的管理制度会缺乏规范性,交通运输企业往往追求经济既定目标的实现,没有建立科学管理制度的意识,致使档案管理工作不能全面系统的实施,因而建立统一并且规范的管理制度是刻不容缓的。

(2)相关工作人员素质较低

在交通运输行业的档案管理中,相关工作人员存在素质较低的问题,思想上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将档案管理工作想得过于简单化,片面认为档案管理工作就是对资料进行整理、记录等基础工作,欠缺科学的管理意识与管理能力,工作人员的素质参差不等,不利于发展交通运输的档案管理工作。

(3)信息化水平与档案利用率低

目前信息技术的发展被逐渐应用于各个行业,但是交通运输业的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水平仍比较低,没有达到档案管理的全面信息化,同时档案管理工作的进行存在重业务建设,忽视档案利用的现象,许多档案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的状态,从而其利用率不高。

3优化交通运输档案管理的措施

3.1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

充分认识到交通运输档案管理工作具有基础服务性,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档案管理制度,充分利用信息档案,有助于加强各部门的配合连接,能够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重视档案的收集规整,加强规章制度与网络体系的配合,便于为档案管理的工作提供保障。

3.2加强对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提升他们的素质与水平

为了优化交通运输的档案管理工作,就离不开对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与水平的提升直接作用于档案管理的效率与质量,在提升相关工作人员的素质时,应首先将树立政治素质放在第一位,其次要加强培养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通过培训的形式来加强工作人员学习补充档案管理知识,不仅能促进建设档案管理的队伍,而且能促进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

3.3提升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与利用效率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普及,而且交通运输档案信息收集的数量日益增多,因而需要提升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并建立与之对应的管理网络,通过在档案管理工作中运用信息管理系统,将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无限备份,不仅能增强档案资料的耐久性,同时也能减轻保存空间的压力,降低相关人员的工作重复性的同时也能提升工作效率,同时加强档案管理的利用效率,对于不涉及特殊需要保密的资料可以实行对外开放,有助于实现资源共享。

4结语

总而言之,优化交通运输档案管理,不断提高档案管理的质量与水平,不仅能充分发挥档案管理的服务作用,而且有助于推动交通运输业的正常运行,促进其走向协调科学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第9篇

本文介绍了建设金华市交通综合指挥中心的历程及意义。

交通运输部在“十二五”规划提出“提高交通运输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加强协调,推进综合交通运输公共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建立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信息采集、交换和共享机制”。浙江省交通“十二五”规划更加明确提出,“深化传感网络应用,提高现有传感网的智能监测和应用能力,初步构建智能交通运输系统。基本建成全省统一的物联网服务中心,加快建设全省统一的传感网系统,逐步推进物联网和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

2013年下半年,浙江省综合交通应急处置中心完成了五个信息平台的建设,并在10月份在湖州市交通运输局完成应急演练和操作。12月,省交通运输厅召开会议要求各地市围绕交通应急指挥和处置的要求,在“一市一中心”的原则下要求各地市建设交通应急指挥中心系统。2014年开始,杭州、嘉兴、金华、丽水、温州等地都已经开始了综合交通应急指挥中心的规划、建设和应用。2015年,结合金华市“智慧城市”的建设,金华市交通运输局筹划“智慧交通”的建设。按照省综合交通应急指挥中心的技术规范和市政府的要求,依托金华公路、港航、\管、质监已有的信息化建设成果,以及金华交通主管部门业务实际和信息化需求,进行金华市交通综合指挥中心的建设,已经为金华市为“智慧交通”建设奠定基础。

金华市交通综合指挥中心的建设从2015年1月起开始项目建设前期调研及规划方案建设;同年9月,编制项目建设方案及立项申报;11月项目获批立项;2016年5月进入项目招投标工作;6月项目正式动工进入建设阶段;11月19日项目初验通过并投入试运行。

金华市交通综合指挥中心建设内容

数据整合。按照《浙江省交通指挥中心建设指南》和《浙江省交通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指南》数据标准,金华市交通数据资源中心整合了金华市交通领域已有数据,主要包括市公路局数字公路系统数据、市运管局道路运输行业数据、省交通厅交通运输行业数据和市公交公司公交线路、站点及GPS数据等,构建了金华交通运输监测、管理与信息服务管理平台的交通云支撑体系,为以后的数据分析、数据挖掘乃至数据运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交通视频统一管理平台接入了金华市交通行业相关视频,包括市运管局、市港航局、市公路局监控点位视频,提供全市交通运输行业日常整体运行情况的全方位监测。

数据推送。根据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和金华市市政府所提出的数据共享需求,金华市交通运输局在本项目建设前期也做了充分的考虑,并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预留了相关接口。例如,浙江省交通运输厅的数字公路系统数据、道路运输行业数据、视频统一管理平台,金华市电子政务中心的金华市交通数据资源中心,金华市公安局的道路运输行业数据(经营业户、两客一危、运营车辆GPS数据等)、动态路况、交通视频统一管理平台等,金华市旅游局的班车数据、包车申报数据、路段交通状况、公交数据等,8890便民服务中心的公众便民服务类相关数据(班车、路况、公交等数据),应急抢险类基本信息等,各县市区交通管理部门的金华市交通数据资源中心和交通视频统一管理平台内与各辖区相关的数据等数据信息都通过数据库推送、接口协议(Webservice、Websocket等)、视频数据支持视频码流对接等三种方式进行推送。

视频资源整合。项目通过建设金华市交通综合视频管理平台,对金华市交通系统范围内目前已经建设或接入的视频资源,进行了统一的资源整合,对下属的公路、运管、港航等部门的视频资源进行统一接入。

12328工单流转系统建设。对原有的96520、96266系统进行整合,统一以交通局12328为结点建设了12328工单流转系统。以交通局为统一接入口,下面分为公路、运管、港行、质监及区县交通局等下属单位,实现投诉举报、咨询工单流转,同时支持日常办公工作任务工单流转。解决了交通以往多个口子对外、多条业务线并行的混乱局面,实现了交通内部工单流转电子化。

行业监管系统建设。通过大数据接入及数据分析整合,实现了对交通行业多个部门、多种业务的综合展示、运行动态展示及运行状态分析,着重展现了公路的道路通行状况、收费站通行状况、桥梁涵洞状态;运管的两客一危行业动态运行监管、出租车行业动态运行监管、公交行业动态运行监管等多业务监管,下一步将继续在2017年港航部门数据中心建设基础上,进一步增加港航业务的动态展示及运行监管功能。

理顺了交通系统信息化建设关系。通过项目建设,理顺了交通系统中交通局及下属单位信息化建设的关系,明确了以交通局为总的牵头单位,统一协调下属单位开展信息化建设,集中资源,统筹协调,避免重复建设、盲目建设。同时交通系统以一个口子面向市政府电子政务部门,为今后交通系统信息化项目立项解决了沟通上的问题。

第10篇

一、福建交通信息化建设基本情况

福建省经过“十一五”的努力和发展,围绕交通“三大建设”统筹规划,持续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基本履盖了交通建设、生产、管理的各个领域,初步形成了“一基础、一中心、两体系、四领域”为主要特征的福建交通运输综合信息平台总体架构,即:建设一个信息化软硬件基础设施,一个全省交通数据中心,完善安全和发展环境二个保障体系,重点开展电子政务、智能交通、物流服务和公众服务四大领域的应用,为政府、企业、公众提供交通信息服务平台。

福建省交通运输厅科教处林元洪副处长提出,“以信息化带动交通运输现代化,是一项事关海西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十二五”期间,福建提出推进海西“大港口、大通道、大物流”建设,交通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被提上日程。在《福建省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专项规划》提出重点构建安全监管与应急处置、交通建设与运输市场信用、港口综合信息服务、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及交通经济运行监测预警和决策支持五大体系。初步建成形成全面打造以“协同共享、智慧感知、安全诚信、绿色节能、便捷高效”为主要特征的交通运输信息化新局面,初步建成智能化交通运输系统智能化交通运输系统,助推“大港口、大通道、大物流”建设,引领交通运输现代化。随着福厦、龙厦高铁的开通及泉州“二次创业”,带动了福厦一带沿海经济发展。福厦高速公路的扩容造就了道路变得更加宽畅、交通越来越便利。在道路交通建设的同时,沿路安装闭路监控,公路、铁路分别建立起了道路交通中心调度指挥网,达到灵活监控、高效调度运输工具。

二、目前信息化下交通保障组织指挥存在问题

1、信息化下运输队伍的招工用工难:就笔者所在单位福建省泉州市汽车运输总公司,是国有大型交通运输一级企业。主要从事长、短途道路旅客运输、城市出租车,城市公交营运。其中拥有客车1647辆、出租车650辆、旅游客车29辆,公交车86辆、货车17辆。公司坚持科技强安,花费700多万元建立GPS监控管理平台和客服中心,同时为公司客车2500多部营运车安装GPS车载终端,并将车辆运营途中过程进行24小时动态监控,及时跟踪车辆运行。目前驾驶员人数达2500 人,由于驾驶人员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工资待遇普遍较低,所以驾驶队伍流动性非常大,社会上普遍呈现招工用工难问题。在GPS监控中心,只有6 人管理,待遇也较低,队伍流动性较大,这给企业安全稳定发展带来不确定性因素。

2、信息化下交通战备运输队伍演练较少,应急能力不强。在福建省交通厅的组织指挥下,2008年8月笔者所在公司派出2部欧Ⅲ型环保车辆圆满完成北京奥运会应急保障车辆运输任务。同年10月,在泉州市人民政府的指导下,顺利完成了福建泉州举行第六届农运会的运输保障任务。2011年10月18日深夜,安溪路段漳平至泉州铁路发生火车脱轨,致大批旅客滞留,在泉州市政府有关部门组织下,紧急调派我司20部公交车,成功参与在抢险救灾,安全疏散旅客 800多人。虽有几次政府指令性任务,但驾驶队伍因缺乏对交通战备的重要性认识,驾驶队伍和指挥人员参加交通战备紧急运输演练时间少,导致经验不足。历年中国人有种传统思想,常抱着“火来水挡”、“将来兵挡”,搞搞突击和应付形式。没有提早谋划,组织队伍培训,应急能力就相对较差。甚至有的行业或部门没有动态建立交通战备运输队伍,如有突发事件就不能及时到位,造成不必要的财产损失。

3、交通运输行业部门信息化平台建立不完善、协同指挥力不强。

随着国家对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交通工具的投入,形成了公路有汽车客运、铁路有火车,海上有客轮、航空有飞机为一体的交通网络,给市民出行交通带来极大便利。但海陆空三大运输部门常常为经营之道,各自为阵,行业部门相互协调较少,缺泛统一指挥力量。同时,在信息化管理上存在一些漏洞。比如“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它是一起因列控中心设备存在严重设计缺陷、上道使用审查把关不严、雷击导致设备故障后在人员监控管理、调度等应急处置不力等因素造成的责任事故。

三、探索信息化下交通组织指挥的方法与手段

在交通运输行业广泛深入应用信息技术,是促进各种运输方式高效衔接、提高运输效率的有效手段,是增强应急处置能力、提升公众信息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转变增长方式、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行业建设的有力支撑。笔者认为主要方法手段如下:

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为了让驾驶队伍明确交通战备物质运输的重要性,交战备部门要大力宣传,一年组织一次队伍学习,通过印宣传品、电视教育、手机短信等方式加大宣传,明确任务,统一思想,提高对交通战备运输意义的认识。

2、加强基础和队伍建设,制定有效方案,适时组织演练

一是加强交通战备基础设施建设。在交通基本建设中,要深入贯彻落实国防要求工作,修建完善了战备设施,增强了交通的国防运用潜力和公路战备能力。

二是做好了交通战备物资储备工作。储备部分车辆、交通抢修工具、器材等战备物资,为应急保障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条件。

三是组建了交通专业保障队伍。根据交通队伍实际情况,组建了道桥抢修分队、交通运输保障分队、海上运输保障分队、码头装卸载保障分队等交通专业保障队伍,要具备了一定的战时交通保障骨干力量和突击力量。笔者的公司有退伍军人,但年龄老化。目前,公司有一支2000多人的驾驶队伍,其中有一批公营者驾驶员工作责任心强,思想政治素质过硬。我们每年不定期召开驾驶人承包经营者座谈会,每逢“八一”召开退伍军人座谈会,邀请部队官兵联欢、进军营慰问人民子弟兵,以军民共建方式加强交流,增进彼此友谊,达到民拥军、军爱民,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环境。

四是开展交通实力调查统计。每年都对交通线路、设施建设情况进行勘察,对所属单位专业战备分队人员数量、运载工具等进行实力统计,为摸清交通动员潜力积累了一定的资料。

五是及时拟制和修订战时交通保障计划。每年根据交通队伍人动、装备调整、担负任务及交通路线调整等情况及时拟制和修订交通应急保障计划和有关的保障方案,为快速动员交通准备提供有力保障。

六是参加军事演练和训练。要通过参加军队、民兵演习,组织所属交通专业分队开展了交通运输保障工作,为全面开展交通动员提供了一些经验;同时,还结合防洪抢险等急难险重任务,组织道桥抢修队伍进行公路、桥梁抢修实战演练,并在完成任务中注意完善交通保障程序、方法和措施,通过演练,进一步提高和检验交通专业保障队伍的快速动员反应能力和应对各种情况的综合处置能力。

3、建立交通运输队伍动态信息库,加强人文关怀。

因交通运输队伍流动性强,为了稳定队伍,企业应从工资待遇、家庭生活、子女就学等方面入手,通过提高福利待遇、建立驾驶员之家、关照职工生活,帮助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为其解决实际困难,让他们感觉企业和社会的温暖,更好地为城市服务,为社会作贡献。交战办把驾驶队伍的个人通讯建立动态信息库,建立手机短信平台,不定期发送信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国防交战备等信息。

第11篇

[关键词]交通运输企业;现代物流;供应链管理

[DOI]10. 13939/j. cnki. zgsc. 2016. 06. 116

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物流行业迎来了迅猛发展的势头,其所受到的关注越来越高:首先,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物流发展环境方面的完善工作;其次,各个企业越来越重视“第三利润源”的发展,对现代物流的需求呈现为迅猛增长的趋势。处在这种形势下,交通运输企业如何将自身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实现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的目标就成为各个交通运输企业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1 交通运输企业发展现代物流的重要性

1. 1 有效适应物流需求环境的改变

由于政府大力推动物流行业的发展,再加上各个企业对“第三利润源”的高度重视,促使我国物流需求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企业对物流的需求开始朝着高度化趋势发展。处在该种趋势下,交通运输企业传统的大量销售、大量生产体系下的大量运输则呈现为持续减少的情况,必然会对交通运输企业的经济利益产生巨大的冲击。倘若交通运输企业仍然采用传统的运输服务,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物流需求高度化与多元化的发展形势。这就需要广大交通运输企业重新审视市场,深入调查物流市场的实际需求与发展形势,积极发展现代物流,才可以有效适应物流需求环境的改变。

1. 2 有效适应物流供给环境的改变

我国当前的物流市场竞争呈现为白热化的发展趋势,一方面,参与到物流竞争的行业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物流服务企业与工商企业都意识到现代物流的重要性,当前的物流市场紧张不仅包含公路运输、水运、空运以及铁路运输等不同运输行业之间的竞争,同时还包括邮政业、贷款业以及仓储行业等也在一定程度上进入到物流市场的竞争当中,导致物流市场的竞争范围正在不断拓展;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与物流技术的不断发展,物流行业中的竞争程度正在不断加深。其不仅体现在物流服务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上,同时也体现在物流行业的高效率与高技术层面。与此同时,现代物流已经完全摆脱了传统的仓储、运输以及搬运的流程,开始朝着网络化、差异化以及纵深化的层次发展。所以,交通运输企业发展现代物流是有效适应物流供给环境改变的必然趋势,不仅能够有助于其本身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同时也能够推动第三方物流的发展。

2 交通运输企业发展现代物流的途径与建议

2. 1 准确定位改革观念

交通运输企业要想发展现代物流,就必须要意识到现代物流对其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现代物流并非传统物流行业的一种延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属于一门新型的产业,通过有效的发展能够发展成全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就需要交通运输企业综合参考企业当前的发展现状与现代物流的相关需求,进行准确的定位,同时在企业内部进行观念的改革,加大现代物流的宣传力度,形式自上而下的良好理念,能够意识到交通运输企业发展现代物流的重要性,使得内部能够形成合力。

2. 2 注重物流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引进

交通运输企业要想发展现代物流,就必须要从管理、理念以及技术等各个方面进行改革创新,而改革创新自然无法离开物流人才。这就需要交通运输企业高度重视物流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引进工作。首先,交通运输企业应当进一步加强培训教育工作,通过开展多门类、多层次的知识体系培训教育,根据企业与物流队伍的实际情况,组织多形式、多渠道的培训教育方式,进一步完善物流队伍的知识体系,力争打造一支综合素质过硬、专业结构合理、专业技术强的物流队伍。其次,交通运输企业应当积极组织相应的专题学术、业务交流会议,积极举办形式丰富的专业网络业务学习活动,通过邀请相关专家举办讲座的模式,向物流队伍讲物流行业的先进方法、发展趋势等,切实提高物流队伍的管理水平与工作能力。最后,高度重视继续教育工作,积极引入专业人才,通过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激励体系,切实加强物流有关的学历教育,不断提升物流队伍的综合水平。

2. 3 拓展物流服务内容

交通运输企业进行物流服务内容的拓展主要包含两个渠道:其一,沿着供应链逆流而上进行拓展,主要在制造商的材料供应层面提供相应的物流服务。其二,沿着供应链顺流而下进行拓展,主要在制造商的产品销售层面提供相应的物流服务。倘若交通运输企业能够同时朝着上述两个层面进行拓展,就可以实现向第三方物流服务商转变的目标。

交通运输企业进行物流服务内容拓展的起点主要在于上述各类物流服务功能,尤其是在物料采购、订单处理、存储管理、信息集成、仓储以及运输等相关功能最容易成为物流服务内容拓展的起点。物流服务内容的拓展进程实质上就是针对核心功能的服务需求进行有效的细分,然后针对各种细分服务品种进行有效的创新。与此同时,交通运输企业还应当积极发展“信息共享”与“在线服务”内容,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来针对当前的物流服务资源进行整合,以此来促进自身竞争力的不断提升。

2. 4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与信息化发展力度

针对仓储设施进行改进,注重保温、冷藏、冷冻、自动化仓库以及例题仓库的建设工作;针对配送、包装、分拣、搬运以及运输等各项设施进行改进,比如针对货运车型的结构进行调节,注重发展适合进行中长途线路运输、装载量大以及效率高的重型货运;增加散装货物运输车辆、集装箱牵引车辆以及冷藏货物车辆,同时根据交通运输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增加一些颗粒状、液态以及气态等特种用途的车辆,以此来提升交通运输企业的物流服务范围与内容。

信息化建设属于企业参与竞争与有效运作的关键基础,交通运输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应当综合参考现代物流的发展现状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的科学评估,充分满足信息采集、流通、存储以及处理等相关要求,积极构建由物流软件、数据库、互联网以及信息设施等共同构成的物流环境,以此来推动现代物流朝着市场化、数字化以及网络化的趋势发展,同时通过针对交通运输企业现有的物流管理工作进行不断的优化,针对现有的信息数据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分析,做出更为科学的物流发展决策。交通运输企业信息化发展必须要做好基础技术建设与信息系统建设两个方面,基础技术建设主要包含互联网技术、数据库技术、GPS、EDI以及BC等相关内容;信息系统的建设主要包含共享功能、信息传递、信息处理功能以及信息收集功能等。

3 结 论

交通运输企业发展现代物流是一项系统、漫长以及繁杂的工程,发展过程中还必须要参考众多的影响因素。这就需要各个交通运输企业综合参考自身实际情况,同时结合现代物流行业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发展措施与发展规划,才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物流市场中获取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王鑫磊,刘耀彬. 基于交通运输成本的环鄱阳湖区“轴-辐”物流网络构建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7):838-845.

第12篇

着力信息化新发展

2010年,交通运输部作出决议,将原中国交通通信中心更名为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同时还赋予了中心服务行业信息化发展的职能。名称变更了,工作职能也相应地做出了调整,对信息化技术的要求更高,通信信息中心要如何做好为部和行业提供通信技术服务、加快自身发展、承担全新的责任和历史使命,是摆在杨洪义主任等领导班子成员和全体工作人员面前的新课题。

遵循上级领导的指示精神,交通通信信息中心将总体的发展工作思路定位在围绕安全应急、定位导航、信息通信三个重点领域,并且由此做出了一系列的建设和管理部署,站在全新的高度,确立了未来的发展目标和方向。

杨洪义主任是在交通信息行业奋斗了近三十年的专家,在国际海事卫星(Inmarsat)、低极轨道搜救卫星系统(cospas sarsat)和VSAT卫星系统的运行维护、技术研发及应用服务、交通运输信息化研究等领域内从事了大量的工作,在交通通信信息研究行业内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成绩。在交通运输部召开的“2011全国交通运输信息化大会”上,他作了题为《提升支持保障能力 服务行业信息化发展》的讲话,系统总结了“十一五”期间通信信息中心的重点工作,并提出了关于开展行业信息化技术支持保障工作的思考,号召通信信息中心全体人员认真落实“十二五”提出的各项任务,以服务行业发展为己任,努力拼搏,开拓创新,为“打造电子政务安全信息港,缔结现代交通物流产业链”、提升自身运维管理和服务水平而努力。

杨主任的讲话为通信信息中心在“十二五”期间的工作和发展指明了方向。他表示,通信信息中心在“十二五”的发展是和《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紧密相连的,《规划》蕴含强调了整合促进发展、发展带动整合、重大项目实施由部主导的原则。通信信息中心从对规划理解中,领悟到一张网(交通信息通信网络)、一幅图(交通电子地图GIS-T)、一个中心(数据中心体系)、一张卡(交通一卡通)的需求走向和对信息化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通信信息中心作为部及行业的专业信息化技术支持保障机构,杨洪义表示未来的工作重点将着重开展涉及行业信息化的基础性、全局性、联通共享性工作,注重在促进联通共享的标准上、在技术管控体系建设上、在可持续运维管理和安全保障上、在部省联动技术协调上发挥作用,实现技术支持保障的积极意义。

就这一工作重点,杨主任还作了具体解释。他说,未来工作的第一要务是服务于物联网概念下的车联网、船联网社会服务体系的形成。通信信息中心承担了“全国重点营运车辆联网联控”的项目工作,通过在上海世博会的应用,正在引导装备制造业提升技术水平,引导定位导航服务商重新组合,促进形成新的产业链、价值链,将为形成服务于现代物流的车联网社会服务体系提供支持。这些经验,与通信信息中心正在开展的电子航海体系研究、智能航运信息服务(船联网)研究相结合,为行业的船联网社会服务体系的形成做出了积极贡献。

第二,进一步发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基础性作用。国家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行业规模化、安全应用定位导航技术提供了基础。通信信息中心要进一步加强“北斗行业应用策略研究”,在推动重大专项应用示范和技术市场产业化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第三,适应安全应急常态化。安全风险伴随着交通运输现代化进程而不断延伸,安全应急必须与交通运输所有信息化业务融为一体才能得到保障。这也是信息化重大工程“公路水路安全畅通与应急指挥系统”未来成功的关键。通信信息中心结合长期的安全应急工作基础以及“联网联控”等应用实践,致力于以技术手段,适应物联网概念下交通运输安全应急的常态化,促进落实政府、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管责任、主体责任。

第四,服务于全行业信息化水平提升的交通地理信息系统(GIS-T)能力建设。GIS-T是具有交通特征的地理信息系统,是行业车联网、船联网、物联网的基础,是卫星定位导航交通运输民用产业化的基础,是安全应急常态化的基础。通信信息中心将结合开展的国家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交通运输数据中心”工作,为行业提供便利、经济的GIS-T资源。

积极建设全新职能

过去的几年里,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在我国的重大社会事件、突发事件或自然灾害当中屡次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海事卫星业务安全、及时、高效地为用户和公众提供了优质全面的服务,在国内外的用户和媒体行业面前展现了良好的风采。

展望未来,杨洪义主任认为要履行好新时期信息化的新职能和身份,首先要关注交通运输发展热点,遵循信息化发展规律。交通运输行业发展将在物联网、智能交通概念下更加呈现网络经济特征,其基础是车、船以及火车、飞机间的联网,即运输工具间相互联网;同时,运输工具与交通基础设施、交通周边环境及相关行业间相互联网。联网的实质,是实现交通运输相关的从业者、管理者、消费者等与综合运输系统中各要素、各种相关因素之间的信息对称。最终体现为行业信息采集自动化、依法行政非接触化、运输组织多样化、运输方式综合化。

其次,杨主任认为在工作当中应当着重透视制约难点、解决突出问题。在通信信息中心已经取得重要成就和发展的同时,应当看到行业信息化发展的制约因素仍然很多,其中,理念和认识问题、体制机制问题,仍是制约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原因。信息化的推进过程是改造原有流程、形成新业务流程的过程,是在价值链、产业链环境中持续优化流程的过程。所以,能不能认识到这一点,能不能做到部门或单位核心业务信息流的标准规范和持续优化,会在根本上影响行业信息化的未来发展。

第三,信息化技术支持保障单位自身要找好位、用好力。其一,是得到部省各级领导和部门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视支持。从集约化和资源有效利用角度,充分发挥行业通信信息中心专业业务机构的作用,在协调部省技术联动、实施规划建设任务、构建信息化技术管控体系、承担运维管理责任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作用,为管理部门决策支持和技术咨询提供服务。其二,是信息化技术支持保障单位自身要强筋健骨。要具备持续的研究能力,具备专业的技术实施能力,具备科学的组织协调能力,重视优势互补、发挥部、省不同层面专业机构的作用,致力发展行业信息化,向社会资源打开积极发展的大门。

举例来说,2011年12月29日,交通运输部道路运输司和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共同组织召开了“自治区交通运输厅重点营运车辆公共服务平台”(简称平台)援赠暨开通仪式。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的杨洪义主任和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副厅长索朗群佩分别代表援赠单位和受援单位进行了工作汇报。平台的建设是按照“统一开发、复制推广”的信息化建设模式,仅用了8天时间完就成了运行环境的搭建、平台的部署与工作的。按照交通运输部颁发的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平台标准要求,入网运营商仅用了4天时间完成了平台的升级改造并联网成功,充分体现了统一化、标准化建设的优势。平台的开通运行不仅满足了重点营运车辆安全生产、动态监管的实际需要,提升行业监管能力,而且对反恐布控、维护处突也将发挥重要作用。尤其重要的是,平台的开通运行标志着全国重点营运车辆联网联控系统已实现除港、澳、台外的全国所有省份的互联互通,这期间交通通信信息中心的工作人员做了多少工作和努力、杨洪义主任耗费了多少心血可想而知。

发展海事卫星业务

当前,海事卫星是世界上唯一能为海、陆、空各行业用户同时提供全球化、全天候、全方位公众通信和遇险安全通信服务的网络系统。海事卫星是集全球海上常规通讯、遇险与安全通讯、特殊与战备通讯于一体的实用性高科技产物,通信系统由两部分组成:卫星和地面的卫星测控站属空间部分;岸站和船站属地球部分。岸站是卫星通信的地面中转站,船站就是海上用户站,设置在航行的油船、客轮、商船和海上浮动平台上。从1985年起,海事卫星通信的使用范围逐步扩大到航空及陆上领域,成为海陆空全能的通信系统,并于1994年更名为“国际移动卫星组织”,如今其影响力已经在逐步扩展并渗入到民众的日常生活领域,其业务范围也是通信信息技术中心技术支持保证的重点环节。

海事卫星通信系统主要由同步通信卫星、移动终端(包括海用、陆用和空用终端)、海岸地球站以及协调控制站等构成。到目前为止,海事卫星系统和设备在我国已经广泛地应用于政府部门、国防军队、新闻媒体、海关、外交、战备通信、远洋运输、渔业船队、石油勘探、应急救灾、登山探险、民航客运、水利监测、野外作业等诸多领域。国际海事卫星组织于1982年在英国伦敦成立,1999年改革为国际移动卫星公司,同时保留了一定规模的国际组织机构,我国是国际海事卫星组织的创始国成员之一,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是国内唯一的指派单位,对外以北京船舶通信导航公司名义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电信联盟、国家海事组织的有关活动,承担国际海事卫星、国际搜救卫星的国内公益性通信职责,并且负责建设维护和相关政策的制定。

海事卫星C系统是海事卫星的主要系统之一,是一种高性能、全数字、低成本的存储转发数据通信系统,被称为全球遇险和安全通信的主力军。这一系统主要由同步通信卫星、移动终端、地面关口站以及网络协调控制站等组成。早在1993年,北京市就建成、开通了海事卫星C系统,后又于2003年开通了海事卫星F系统。因为有多年的努力打下的良好基础,目前海事卫星已为国内外700余家航运企业、近5000艘船舶提供了海事卫星通信保障,并不断推出多样化、个性化的增值业务,为保障海上人命和运输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2007年,当时的交通通信中心开通的海事卫星移动宽带业务地面接续系统,首次将有专线保障的移动卫星宽带服务引入中国,使高质量、可监控、个性化、便携式的移动卫星视频传输变为了现实。系统内的应用除包括电传、数据、文字传真等外,还具有提供增强群呼、位置查询和报告等功能。“十一五”期间,通信信息中心做到了确保海事卫星、搜救卫星、程控电话交换系统连续五年“零故障”运行,并且建成了交通运输行业专网和覆盖全国交通行业的视频会议系统、IP电话系统,自主研发出船舶遇险安全数据管理系统软件,还组织开展了行业通信导航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为此,杨洪义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他曾先后主持了海事卫星北京地面站C、M、Mini-M、F标准岸站的数字化改造和建设,成功组织了第四代海事卫星地面试验接续站(POP站)建设、海事卫星地面站公网和互联网互通等工作,开通了我国的海事卫星宽带上网业务,极大地提升了海事卫星系统的可靠性和通信服务的保障能力,不仅扩大了服务领域、引领国内海事卫星通信技术的进步,而且实现了与国际先进技术接轨。杨洪义还积极组织了与国际移动通信组织的谈判工作,经过努力争取,让我国成为了世界上拥有 第四代海事卫星地面关口站的三个国家之一,这一系统极大地提高了我国水运安全通信的国际话语权和组织协调能力。2009年,他主持研发的“海事卫星突发新闻视频直播传输平台”项目获得了由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评选的第四届王选新闻科学技术二等奖,在他的领导和带动下,通信信息中心通过国际海事卫星运行系统不断增强业务建设,实现了海事卫星3G通信与我国专有用户应用的最终衔接,向用户提供海事卫星海、陆、空领域的话音、数据、视频等通信,填补了我国移动卫星宽带业务应用的空白,后来获得了2010年度航海学会一等奖。

在2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已建成海事卫星系统(INMARSAT)、全球海上遇险和安全通信系统(GMDSS)、低极轨道卫星搜救系统(Cospas -Sarsat)和中国北斗卫星民用导航系统的全方位的通信导航服务体系,实现了从模拟向数字、从话音向数据、从传统电路交换向互联网IP业务、从窄带低速数据向宽带高速数据的转化,形成了以多网络互联互通为主要特点的天地一体,便捷通畅、四通八达的宽带网络平台。这些成果之中蕴藏了杨洪义和中心同仁洒下的无数心血。

锐意进取再创佳绩

从2005年起,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的总体经济规模、经营收入连年倍增。同时,通信信息中心先后承担了部级科研项目18项,开发新技术产品数十款。其中“海事卫星宽带业务地面支撑系统”、“海事船载无线综合通信系统”等9项获得部级科技进步奖,“安全认证与访问控制系统”、“公路水运工程监理行业管理系统”等21项取得软件著作权,并且获专利3项,部分成果已被列入科技部减灾实用技术,科研成果实现了100%的生产力转化。2010年,在“十一五”交通运输行业科技创新表彰大会上,中心荣获1个突出贡献奖、1个优秀科技工作者奖、2个优秀科技人员奖。创新能力提高了核心竞争力,成为健康快速发展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