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科学技术利弊

科学技术利弊

时间:2023-08-14 17:27: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科学技术利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科学技术利弊

第1篇

关键词:入门泳姿 蛙泳 爬泳 利弊对比

一、绪论

1. 选题背景及意义

游泳是一种老少咸宜的运动。然而,游泳的学习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特别是水陆环境的差异导致很多初学者难以正确地掌握游泳技术。因此,科学地选择入门泳姿,对于提高学习效果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蛙泳与爬泳作为入门泳姿,各有不同的优势和弊端。究竟是“蛙泳作为入门姿势好”还是“爬泳作为入门姿势好”的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初级游泳教学训练中长期困扰教练员中的一个难题。因此,了解两种不同入门泳姿的优势及弊端,对于初级游泳教学中入门泳姿的选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1 国内关于入门泳姿的研究现状

我国体育工作者对初级游泳教学中入门泳姿的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形成了不少的研究成果, 但是当前理论界关于蛙泳与爬泳究竟哪种泳姿作为入门姿势更好的问题一直处于激烈的争论之中,也凸显了对该问题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相关概念介绍

1.蛙泳因模仿青蛙游水动作而得名,是最古老的一种游泳姿势。蛙泳时身体俯卧,两腿在同一水平面上向外翻腿并做蹬腿动作,两手在水面下同时向后划水然后同时从胸前伸出。蛙泳呼吸方便、省力、实用性较高且便于观察和掌握方向,并能充分利用水的浮力使人体长时间漂游,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泳式。

1.2 爬泳泳姿

爬泳俗称自由泳,人在水中成俯卧姿势,两替上下打水,两臂轮流划水,动作很像爬行,故称之为爬泳。爬泳有较好的流线型,阻力面积小,动作结构较简单,动作配合协调,既省力又能达到最大的速度,是速度最快的游泳姿势。

三、对初学者泳姿的选择与掌握情况的调查结果

为了探讨当前青少年游泳培训中入门泳姿的选择情况,我们对北京市67名青少年游泳初学者入门泳姿的选择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初学者都将蛙泳作为自己的入门泳姿。但通过进一步调查,发现目前大多数青少年掌握的泳姿都不单一,虽然只会一种泳姿的比例高达49.25%,但有34.33%的游泳初学者表示他们会两种泳姿,还有1.49%的游泳初学者掌握了三种及以上的泳姿。

四、蛙泳与爬泳作为入门泳姿的利弊对比分析

1 .蛙泳作为入门泳姿的利弊分析

表1:蛙泳作为游泳初学者入门泳姿的有利之处(N=67,多选)

从表1可以看出,呼吸简单是蛙泳作为入门泳姿的最大特点,初学者可在简单地抬头与低头间轻易地完成。蛙泳游进中有短暂的休息瞬间,所以比较省力。此外,蛙泳对踝关节的灵活性要求比其它几种泳姿要低,即便踝关节不容易外翻,也可以借助宽蹬腿来促使身体前行。

但同时也有很多初学者表示蛙泳的技术比较复杂,不易于学习和掌握。并且蛙泳的一些腿部和呼吸动作与其它泳姿有很大的区别,先学蛙泳再学别的泳姿会有很大的不适应。

2. 爬泳作为入门泳姿的利弊分析

表2:爬泳作为游泳初学者入门泳姿的有利之处(N=67,多选)

从表2的统计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初学者认为以爬泳作为入门泳姿最有利的一面是爬泳手替进行打(划)水,其俯卧爬行动作与日常生活中的四肢活动接近,符合人体动作结构,爬泳臂、腿的动作也比较简单。此外,还有半数初学者表示在掌握爬泳技术对以后学习仰泳、蝶泳都会有帮助。

但同时也有很多游泳初学者表示,爬泳采用的是一种人们平时所不习惯的方式进行呼吸,因而如果游泳者的身体不能灵活转动,就会产生呼吸困难的问题。并且,爬泳的动作周期没有间歇,因而初学者很难长时间游进。

五.结论与建议

入门泳姿的选择要因人而异、及时调整,重视学习内容的顺序性和连贯性。初学者可以选择先学蛙泳或爬泳。其中,蛙泳的最大优点是与熟悉水性的学习联系更为紧密,有助于快速掌握呼吸与漂浮技术,对保证游泳安全有重要意义;爬泳与蝶泳、仰泳在身体动作方面具有相似之处,因此先学爬泳对进一步学习仰泳和蝶泳会有极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张燕中,余道清,毛迪,王静,孙小龙.游泳入门[M].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99-100.

[2]索路路,高科.对游泳初学者初学泳姿的调查研究与分析[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39)

[3]温宇红.初学者先学不同泳姿的利弊分析[J].游泳.2011(03)

[4]李子明.初学游泳先教“蛙泳”还是“仰泳”[J].游泳季刊.2003(04)

第2篇

现代化的水平状态是在传统社会的“传统性”和现代社会的“现代性”的对比中表现出来的。在社会学中,社会现代化是指这样一种特殊的社会转型过程,即社会在日益分化的基础上,进入一个能够自我维持增长和自我创新,以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的全面发展过程。这是现代化发展过程和非现代化过程的本质区别[1]。科学技术是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它不仅对人类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人类文明和社会现代化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社会现代化的发展程度。因此,科学技术与社会现代化之间存在内在的、必然的联系。社会在不断发展,尤其是社会在发生巨大变革的时候,会对传统的事物提出新问题、新挑战。由此可见,现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现代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可以说,在现今科技思想的影响下,现代科学技术是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基础和直接推动力,社会现代化发展是对现代科学技术的根本体现。

2中国武术的现代化发展

中国武术在华夏大地上绵延了数千年,在中国文化的长期熏陶和哺育下,不仅具有多彩的运动形式、丰富的内容、深邃的文化底蕴,而且还具有健身、防身、修性、竞技、娱乐等多方面的价值功能,无愧为中华民族创造的精粹。同时,武术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也使其成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的经典代表。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对于健身、娱乐等的需求趋向与价值产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武术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健身、娱乐等方面的需求。特别是青少年群体,深受外来体育文化的影响,已经对于本土的武术项目失去了兴趣和热情。现今形势如此之尴尬,需要武术工作者们深思。武术该如何适应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该如何创新发展?因为中国武术承载的历史使命需要它自身不断发展。现今已是21世纪,武术需要以崭新的面貌来迎接更多的挑战,来实现在自身的价值。毋庸置疑,现代化发展将是中国武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如何实现武术的现代化发展也将成为中国武术未来发展的主旋律。

2.1武术现代化释义

武术原本是一种传统技击术,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成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随着现代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时代赋予了武术新的属性———体育属性。而且,这种属性已成为当今武术发展的一个主概念。在社会现代化、体育现代化的大背景下,特别是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必然要求本土体育项目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协调一致发展。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经典代表,其现代化发展成为时代的内在要求。有学者认为:武术现代化是指由传统武术向现代武术转型的竞技武术、健身武术、攻防武术协调发展,以武术国际化、科学化、产业化为主要特征的变迁过程[2]。要实现武术的现代化,首先是对传统武术的继承和发展,同时又揉进时代对武术的要求,把武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传统武术的现代化过程,将是一个武术文化得以复兴的过程;时代对武术的要求,即武术的国际化、科学化与产业化。武术具有体育属性。而体育现代化的特征是在现代体育与传统体育的对比中表现出来的,进而反映现代化的进程。体育现代化的内容包含体育领域内的一切内容,并且在不断完善。因此,武术作为一种体育运动,其现代化过程必然与体育的现代化过程相一致,并在一定程度上依托于体育现代化的发展。换言之,体育现代化的发展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和影响了武术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武术现代化的发展可以借鉴体育现代化的发展经验和思想。但是,武术不仅仅是一种体育运动,它更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积淀而来的特殊的文化形态。因此,武术现代化又有别于体育的现代化,其现代化具有特殊性。

2.2武术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内容

随着社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武术现代化成为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也成为一个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的复杂的社会存在发展体系。它不仅仅是项目自身的一个现代化,而是成为它与社会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各个方面的现代化。武术现代化的内容主要包括:群众武术现代化、学校武术现代化、竞技武术现代化、武术产业现代化、武术管理现代化、武术传播现代化、武术文化现代化等八个方面(见图1)。但是,武术的现代化并非项目本质的民族意义与民族特色的异化,而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社会存在的现代化,是对原有民族意义的填充、更新和丰富,使其能够跟随时代的变化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武术的现代化也不是对武术进行彻底的改造,只是改造和剔除其不被现今社会所接纳或相悖的某些方面,使武术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前提下,结合现今社会的发展和要求,与现今社会的各个方面更好的和谐相融,并能相互促进的现代化可持续发展。

2.3中国武术现代化发展的先锋

竞技武术是武术向西方竞技体育学习的结果,是中西体育文化融合的产物,有着明显的西方竞技体育的一些特征———竞争性、规范性、公平性、集群性、公开性及观赏性等特点。其内容包括竞技套路和竞技散打。随着竞技武术的产生,这一部分内容得到很快发展,与民间流传的武术区别也越来越大,主要包括武术竞赛与武术训练两个方面。武术竞赛的主角是运动员,拥有一定数量的优秀武术运动员队伍,是保持竞技武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体现武术现代化发展的必要条件。武术竞赛的裁判队伍是武术竞赛顺利开展的推动者。建立起一支与其它体育项目相当的国际裁判队伍,将有利于国际武术竞赛的开展。武术能否成为奥运会项目,是武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武术能否进入奥运会,也直接影响着竞技武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全面发展,但入奥并非武术发展的最终目标。教练员在武术训练工作中起着主导作用。高水平高教育的教练员无疑是竞技武术技术水平不断发展创新的重要保障。另外,武术训练经费的投入和高水平训练场馆是竞技武术现代化发展的经济基础和物质保障。对于竞技武术的现代化发展不仅体现在武术竞技的物质保障上,也体现在武术项目本身的技术体系上,是从内而外的现代化过程。现今看来,竞技武术具备这样的基本要求,而且其各个方面的发展也较为成熟。因此,竞技武术是武术实现现代化的先锋。竞技武术的现代化改造之所以成为中国武术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切入点,具有很大的自身优势与众多有利得主客观条件。所以,竞技武术将成为中国武术现代化发展的新起点。

3现代科学技术对武术发展的负面影响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不仅深刻地改变了现实社会的面貌,也必将给人类社会的未来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全球问题就是这一条件下的产物。上个世纪中期,西方兴起了一股未来学思潮,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也带来了人类共同面临的涉及人类未来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如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等等。现代科学技术对武术发展产生哪些负面影响?这种思潮对于中国武术的现代化发展带来怎样的启示?戴国斌曾在《武术现代化的异化研究》一文中为扬弃武术现代化中的种种异化现象,以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四个维度对武术现代化进行了一次理论性探索:本质的异化———套路异化为体操、舞蹈、戏剧的奴婢,散手异化为拳击和摔跤的“竞技场”,竞技武术异化为金牌的“牺牲”;对象的异化———“输血”后的武术异化为其它范式的“混血儿”,武术现代化异化为长拳的“一支独秀”,竞赛规则异化为“制裁者”;过程的异化———对武术的解释异化为“随心所欲”;武术现代化的发展动力异化为外在于武术的东西;关系的异化———武术系统内不同范式的竞争,其他体育范式与武术的竞争[4]。中国武术的异化现象足以证明现代化发展中科学技术及其科技思想对于中国武术带来的负面影响之大。对于武术中这种异化现象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或是十全十美,武术也不例外。如何来认识这种异化比武术本身的异化现象更为重要,因为当一种指导思想发生错误的时候,那后果将是可怕的。因此,中国武术在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时刻警惕现代科技思想对武术本质的腐蚀,使得武术的民族特色淡化,精髓内涵出现低俗化。另外,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应该遵循武术的技术风格,不能只注重西方体育范式的大众、简便的特点,而忽视武术本身技术中的“精气神”之魅力。需要注意的是,中国武术的现代化并非仅仅把武术当作一种体育项目来进行西方体育范式的改造,而是在保留其民族特色的基本条件下进行的现代化改进。这个改进不仅仅是内涵思想的丰富,也包括技术的合理创新等等。只有如此,中国武术才会在世界的体育与文化舞台上展现出独有的魅力,也才能为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4结束语

第3篇

关键词:信息化教育技术 中学政治教学 应用探究

在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过程中,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模式也遭遇到了不小的挑战,教师通过不断完善教学模式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成果。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多媒体、网络、计算机等技术已经普遍应用于我国的中学教育过程中,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所包含的音乐、图片、录像等功能能够有效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而具体,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一、信息化教育技术应用于中学政治教学的作用

(一)扩大信息量

不同于传统的教育手段,先进的信息化教育能够有效地、大量地储存信息,并且能够将原本枯燥、复杂的知识点以生动、清晰的形象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因此,将信息化教育技术应用于中学政治教学当中,能够扩大信息量,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向学生传授更多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以及接收信息的渠道,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同时,信息化的教育技术能够对复杂的知识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帮助课堂知识朝着系统化的趋势发展。

(二)突出教学重点

教师可以通过信息化的教育技术进行课件的制作,通过音乐、图片、视频等内容还原教学场景、创设教学情境,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传统的教学课堂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主要依靠教材和普通教具,无法再现教学内容。而信息化的教育技术能够帮助教师把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增添学习的趣味性,突出教学的疑难重点,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二、信息化教育技术应用于中学政治教学的弊端

(一)教师板书的质量下降

随着教学信息化程度的提高,部分教师已经将计算机和网络替代了传统的粉笔和黑板对学生进行教学。虽然先进的科学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辅助教学,但是传统的课堂教学仍然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教师通过制作课件虽然能够更加生动地展现教学内容,但是教学课件通常是提前制作完成的,没有板书的即时性和表现性。教师的板书可以跟随教学的进程保持同步,还能因为课堂的延伸而进行随意的增删,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二)教学程度过于单一

中学政治教学中的信息化教育技术主要体现在课件的制作上,教师通过课件的制作来控制和把握整个课堂的走向以及程序,这充分说明,一旦课件制作完成,课堂上的教学程序也就得以固定,缺乏了一定的灵活性。教师利用课件进行教学,整个课堂就会变成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而压缩了学生思考、交流的空间与时间,减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与互动,从而削弱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降低了教学质量。

(三)掩盖了教师的人格魅力

一直以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作为课堂的主导,教师可以通过树立良好的榜样来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帮助学生明辨是否、判断正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自身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束缚与规范。然而,随着信息化教育技术在中学政治教学中的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逐渐成为了课堂的主导,教师和学生过分地依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而忽略了教师人格魅力的影响,阻碍了教师职能的正常发挥。

三、信息化教育技术在中学政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转变教学模式

信息化教育技术在中学政治教学中的应用主要表现为不断完善、创新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锻炼学习的灵活性,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传统的小组讨论模式,我们可以把它细化为小组竞赛或者小组辩论的方式,赋予传统的教学活动更多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参与性,让学生在不同的课堂活动当中增加知识储备、提高学习能力。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分组学习、小组合作的方式扩大学生的自主活动空间,教师应当在课堂上留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才能够有效促进学生之间的讨论,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

(二)创建教学情境

创建教学情境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手段,它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够将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以便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例如,在学习《换位思考与人为善》一文时,在保持教室卫生整洁这一方面,很多学生为了图一己之便,常常把纸屑等垃圾丢在座位旁边,丝毫没有考虑过是否给值日的同学带来不便或困扰。因此,教师可以让平时不讲究个人卫生的学生体会一下值日生的工作,让其他学生故意乱扔纸屑杂物,这样大家就能感受到,平时乱扔杂物会给值日的学生增添许多麻烦,如果人人都讲究个人卫生,自觉将垃圾投放入篓,要保持教室的干净和整洁其实非常容易。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展示一系列我国街道垃圾乱扔、脏乱不堪的图片,增加学生的环保意识。古人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教学情境中换位思考,比传统的理论传授教学效果更为显著。

(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已经普遍运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当中,教师可以充分把握这一特点。在学习《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什么是健康的网络交往,什么是非健康的网络交往。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视频播放功能,在课前给学生播放一些青少年因不健康的网络交往而上当受骗的新闻案例,帮助学生提高网络交往的安全意识,提高明辨是非、判断正误的能力,让学生了解到在网络交往过程中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信息化的教育技术有利有弊,在全新的教学发展形势要求下,教师必须合理地利用信息化的教育技术,发挥信息化教育技术自身的优势,提高课堂教学成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1]谭辉.浅析信息化教育技术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利弊[J].金田,2013(2):183.

[2]鲍素贞.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学信息化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9):244-245.

第4篇

【关键词】 研究开发费用

在企业生产经营的竞争中,先进科学技术的开发越来越重要,企业生产中知识成本的比重也越来越大,许多公司不得不投入巨额资金进行研究与开发活动。正确界定研究与开发活动,是恰当进行相关的会计处理和财务信息揭示的关键。只有正确界定了研究与开发活动,才能为公司内部和外部报表使用人员提供更加准确、及时的会计信息,更好的利用会计信息做出有用的决策。下面就研究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和报表使用者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研究开发费的会计处理方法

关于研究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方面,根本分歧在于这些支出应确认为资产还是应确认为费用,由此衍生出三种会计处理方法:(1)资本化。采用这种方法的国家有荷兰、英国、加拿大等国,即将研究与开发费用在发生期内归集起来,一直等到开发成功取得收益时开始予以摊销,资本化的做法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2)全部费用化。以美国为代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2号(SFAS2)明确规定,所有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应在发生当期确认为费用。除一特例,即SFAS86中指出,对出售、出租或以其他方式上市的计算机软件开发成本,一旦技术可行性得以确定,就应确认为资产。采用这种方法的有美国、德国等国。(3)有条件资本化。以国际会计准则为代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则认为,研究与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应取决于这些费用与企业从研究与开发活动中预期能获得的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根据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IAS38《无形资产》的定义,研究是指为预期获得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并理解它们而进行的具有创造性和有计划的调查;开发是指在开始商业性生产或使用之前,把研究结果或其他知识应用于计划或设计,以生产新的或有重大改进的材料、装置、产品、工序、系统或服务。相应地,要求研究费用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是否应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则要看开发费用是否符合特定的条件,如符合条件则予以资本化,确认为资产,不符合条件的则在发生当期确认为费用。采用这种方法的有日本、法国、英国等国。

我国2007年新企业会计准则对研究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进行了修订,确立了有条件资本化的原则,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证明下列各项时,应当确认为无形资产:(1)从技术上来讲,完成该无形资产以使其能够使用或出售具有可行性;(2)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3)无形资产产生未来经济利益的方式,包括能够证明运用该无形资产生产的产品存在市场或无形资产自身存在市场,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时,应当证明其有用性;(4)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支持,以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并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 (5)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计量。

二、研究开发费用资本化与费用化处理的利弊分析

(一)研究开发费用资本化处理的利弊分析

研究开发费用资本化处理的优点: (1)我国企业间的竞争空间相对较宽,竞争程度相对美国等发达国家要弱一些,项目一旦研制成功,受益期限相对较长,故应根据收益与费用配比原则将其资本化;(2)从会计原则来看,研究开发项目总是与企业未来收益有相当程度的联系,研究与开发费用应予以资本化;(3)有利于企业增强技术创新能力。研究开发费用予以资本化,具有明显的后效性,在研究与开发费用投入后,其效果要经过数年才能体现出来,将研究开发费用予以资本化,就能够有效地克服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追求短期业绩的行为; (4)能使企业更好地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将研究与开发费用予以资本化能更好的体现知识的价值;(5)有助于价值最大化的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如果将研究开发费用予以资本化,能使财务报表中资产、费用、利润等数据更好地说明企业价值的大小,从而促进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二)研究开发费用费用化处理的利弊分析

费用化处理即将企业当期发生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全部作为本期费用计入企业本期损益。研究开发费用费用化处理能使企业能很好地遵从会计的稳健性原则,同时得到了递延税款的好处。研究开发费用费用化处理的弊端显而易见:直接减少企业本期的利润,从而影响企业的声誉与股市的稳定,影响企业在市场上融资的能力;容易导致企业为了短期的利润目标而大量削减研究开发费用,甚至放弃较好的研究开发项目而选择较差的固定资产投资;将本来可能在未来发挥效益的大量研究开发费用没有列入资产,会导致财务报表中的资产少计;直接导致企业的利润大起大落,违背了利润平稳性原则;费用化不允许确认由研究开发而积累的无形资产,但被收购的无形资产却被确认,费用化缺乏逻辑上的一致性。

(三)我国新会计准则研究开发费用处理评价

根据以上利弊分析可以看出,不管是单一的费用化还是单一的资本化,都很难做到比较高的合理度;不管是哪一种方法,都在不同程度上违背了国际会计准则的某种要求。新会计准则规定采用符合一定标准加以资本化的方法比较符合会计的配比原则与权责发生制原则,是一种公允的做法,可以克服企业的短期行为,有利于企业的技术进步。

三、关注研究开发费的报表使用者应注意的问题

(一)研究开发费用数据的披露内容不够具体

据统计: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披露研发基础数据的公司不多,只达到26.67%,数据披露较完全的企业仅占8.33%。在查阅公司年报的过程中可以发现,研发费用支出较多的医药计算机类企业都非常重视核心技术能力的开发,在年报中都披露了其正在进行的相关研发项目。但在其后的附注中,却并未查找到相应具体披露的研发费用金额,使得投资者无从知晓企业具体的研发投入。投资者在了解一个企业的研发项目时,所要获知与研发费用相关的信息应该是详细具体的,以便于追踪资金流向,合理保障自身权益。尤其对于医药制造行业的企业和计算机应用服务行业的企业来说,其创新能力与研发费用的投入息息相关,它关系到企业长期、持续的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的保持。

研发费用支出的合理与否不仅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至关重要,而且对于投资者决策也十分重要。IAS38指出,“研发与开发支出信息披露应包括: (1)财务报表应披露本期确认为费用的研究与开发支出总额; (2)研究与开发支出由直接归属于研究或开发活动或能够以合理和一致的基础分摊给这些活动的所有支出构成。”因此,一方面上市公司在按现行会计准则披露当年研发数据时,应分项目披露其构成情况,使投资者能够查阅所有明细项目;另一方面企业还应披露截止到某一时点的企业研发支出总额、已投入尚未确定结果的研发资金额度及研发支出占当年营业收入的比率等,以便投资者能结合企业连续的研发费用投入及其经济效益来做出评价和预测,避免忽视研发成果较研发投入的滞后性。

(二)很少披露与研发相关的非财务信息

我国上市公司披露的研发费用信息也只是限于当年发生的数字等一些粗略的信息,没有披露有关的具体信息,缺乏未来的信息预测,对投资者传递的信息不够全面、有效、充分。SFAS2(美国财务会计准则)指出,“研究与开发支出信息披露可能性包含的事项有: (1)单个研究开发项目的性质、地位和成本;(2)专利的性质和地位;(3)有关新产品、改进产品、新流程或改进流程的计划;(4)企业在研究开发方面的原则,都不要求提供。

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应详细揭示企业研发费用的投入规模、投入的具体项目名称、各项目支出额、项目进展及项目成功应用前景等信息,还应该包括一些涉及研发的重大事件、公司所处行业涉及的核心技术发生的重大变化等等。从这些附注资料中,信息使用者可以看出每个研发项目的进程及未来的可能变化,是否有新的机会或风险出现以及是否有未来的市场潜力,这对评价企业业绩及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至关重要。企业在披露当前研发费用信息的同时,还应提供一些未来预测信息:如研发项目的估计总投资额及研发所需的时间、成功的可能性及项目风险、研发项目的预计未来应用前景等等。这些信息对信息使用者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投资者的投资风险。

(三)研发费用信息的披露速度较慢

我国绝大多数上市公司研发费用信息的披露只在年度报告的财务报表中进行反映,导致信息使用者得到信息的时间比较滞后,并且由于年度报告披露时间的滞后性,导致投资者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的信息,影响相关投资决策。上市公司除在年报披露外,还应在中报和季报中披露研发项目当前的进度、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下一步计划以及客观、科学地评估项目所能产生的收益等。这样可以确保信息的及时性,便于投资者及时了解项目的进度,更好地提高信息决策的有效性,以利于报表使用者及时对企业的研况和科研技术力量进行评价,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

(四)缺乏研发费用信息披露的相关监管措施

由于研发费用涉及企业的商业秘密,大多数企业不愿意披露研发费用信息,自愿披露的意愿不足。监管部门应协同一些服务机构制定相关措施,健全法律体系,加大监管力度。完善企业内部法人治理结构,充分建立社会监督机制,抵御会计处理方式非法操纵带来的风险。监管部门应加大力度督促企业详细披露研发费用,这将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企业有效信息传递不足的问题,为投资者传递更有效的信息,提高对研发支出处理的会计政策披露要求。

参考文献

[1]《新旧准则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比较及其账务处理》.《会计之友》.2006(27)

第5篇

【关键词】 酒窝;改良术

【中图分类号】R782.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2-0070-01

酒窝又称笑靥,位于口角外侧面颊皮肤上,酒窝的标准位置应为口角向外水平线与外眦向下垂线的交叉点稍向内上,这个位置十分显眼,是面部的黄金美点,当面部出现微笑时,颊部皮肤上便出现一个浅浅的陷窝,这就是多少女性梦寐以求的酒窝。本组15例均采用改良酒窝成形手术,取得了理想疗效,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笔者在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15例酒窝成形病人,均为女性,年龄20--30岁。

2.手术方法:先介绍一般两种方式和改良手术方式对比。

⑴.皮下结扎法:a.定位:酒窝位于口角外侧面颊皮肤上,位口角向外水平线与外眦向下垂线的交叉点稍向内上。b.在面部定点处用直针穿透面颊部组织,在口腔黏膜面孔处做―3mm长纵行切口。c.用带细丝线的中间孔针从口内小切口上端刺入,从面颊定点处上端出针,再由原针眼进针,向下刺入皮下真皮层,并在真皮层走行3mm,从皮肤定点下端出针,再从下端针眼进针,从口内切口下端出针。

⑵.口内切开法:此方法适用颊部脂肪较多者。a.定位:同上述。b.在定点的口内黏膜上做一8mm的横行切口。c.钝性分离切口,露出颊肌纤维,用鼠钳提夹一部分肌纤维,用弯剪剪除。d.用小弯针将口内颊黏膜与面颊定点处皮下真皮层缝合一针,最后缝合口内创口。

⑶.改良酒窝成形术:a.定位:同上述。b.在定点处皮肤设计3mm纵行短线,用带细丝线或可吸收线的弯针从短线上端穿透皮肤,达面颊部深部颊肌组织.SMAS筋膜,使弯针多穿戴这些组织,再从短线下端出针,形成缝合状态,不打结。c.从短线下端皮肤处出针,把弯针去掉,保留缝线,在短线处两端,形成准备打结状态。d.用一做皮试的细针头,从短线下端出针眼孔处刺入,穿真皮层,并在真皮下沿短线行走3mm,再从短线上端进针眼孔处露出针头。e.然后把留在短线处上端的缝线头皮试针眼孔内,略多一些,然后,把皮试针从短线处下端拔出,这样缝线就埋在真皮下,而缝线两端从同一个缝合针眼内穿出来,然后打结,把结包埋在皮下。

结果

15例病人中,仅1例酒窝变浅。术后随访,效果满意。

讨论

酒窝成形术,正规手术学上有两种,一是皮下结扎法,二是口内切开法[1]。 此两种手术都有一共性,就是口内黏膜都要切开,且缝合黏膜。改良酒窝成形术,不需要黏膜切开及缝合,且皮肤上仅有两个小针眼而已,大大减轻了顾客的痛苦和恐惧,和拆线的麻烦,也大大减少了黏膜切开感染的机会。

改良术,手术简单,易操作,单人10分钟就可完成手术,不需要助手暴露口腔黏膜,减少了人员,节约了时间。

此手术重点是:在面部皮下脂肪层的深面,存在一个表浅肌肉腱膜系统(SMAS)而在面颊处属于混合性系统。是肌性和腱膜系统的混合性[2]。缝合针只要逢到SMAS及下的肌层部分,然后埋扎缝线,手术效果就很好。

此手术适应症:⒈面颊部不太丰满者。⒉单侧酒窝,酒窝不对称者[3]。⒊面部皮肤无过分松弛者。⒋无癫痫体质者。⒌无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者。⒍无血液病无过敏体质者。

综上所述,改良术较常规手术具有较明显的效果,其对整形技术要求不高,切无需特殊器械和设备,顾客得到很满意的疗效,值得临床推荐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徐国成 ,韩秋生,王志军等。美容外科解剖图谱[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10. 134---135

第6篇

关键词:价格战 利弊分析 非价格竞争 市场营销

 

 

随着市场的演进,企业间竞争的程度日趋激烈,一场场价格战席卷全国,其激烈程度也日趋上升。但随着市场的成长和成熟,价格战已难以发挥往日的威力,这迫使企业重新认识价格战,重新认识竞争,以便采取更积极而有意义的竞争策略。 

 

一、价格竞争的利弊分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竞争可以分为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两种方式。价格竞争是指企业运用价格手段,通过价格的提高、维持或降低,以及对竞争者定价或变价的灵活反应等,来与竞争者争夺市场份额的一种竞争方式。长期以来,价格竞争一直深受商品生产者、经营者重视。甚至一谈到竞争,就会想到削价。在一定条件下,价格竞争是必要的。但是,把价格看成决定交易成败的唯一因素,难免会造成价格竞争的泛滥。事实上,单纯依赖价格竞争,有很多弊病:(1)价格竞争是竞争对手易于仿效的一种方式,很容易招致竞争对手以牙还牙的报复,以致两败俱伤,最终不能提高经济效益,在国际贸易中还可能导致反倾销;(2)纯粹以削价为手段来招揽顾客,虽然可以吸引顾客于一时,但一旦恢复正常价格,销售额也将随之大大减少;(3)商品定价太低,从表现上看价格便宜,可吸引顾客,其实在一定的生产力条件下,往往迫使产品或服务质量下降,以致失去买主,损害企业声誉;(4)价格竞争往往使资金力量雄厚的大企业能继续生存,而资金短缺、竞争能力脆弱的小企业将蒙受更多不利;(5)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不是价格越便宜的商品就越有人要,主要是物有所值。因此,价格竞争必须慎重,要综合权衡利弊。 

 

二、非价格竞争将成为市场营销主流 

从市场营销环境看,经济、技术各方面的发展,也为非价格竞争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经济的发展,消费层次的提高,使得购买者的注意力并不仅仅停留在商品价格上,不再是价格越低的商品越畅销,而是越能满足某种特定市场需要的越好卖。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企业与消费者能够更有效地从商品自身构造包括质量、功能、商标、包装、服务等上区别竞争商品。 

所谓非价格竞争,是指企业运用价格以外的营销手段,使本企业产品与竞争产品相区别,并使之具备差别优势,以推动产品销售的竞争方式。非价格竞争策略主要有: 

1.差异化竞争策略 

与无序的价格竞争相反,差异化竞争容忍对手的存在,通过提供与竞争产品在造型、花色、性能等方面具有不同特征的产品,来争取消费者选购的差异,以扩大本企业产品销售。差异化竞争策略并非无中生有,它建立在科学的市场细分基础上,而市场细分又是建立于顾客需求的差异上。推行差异化战略要求企业具备更成熟的营销技巧,有足够的实力影响和调节市场需求。同时,企业应从本行业的特点出发,选取为顾客特别重视的几个特点,加以发挥,使本企业处于别出心裁出奇制胜的地位,从而建立差异化,形成企业别具一格的创新形象,以获取高额利润,创造企业效益。实施差异化竞争策略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把质量与别具一格混为一谈,认为质量好就是别具一格;二是差异的实施对成本驱动的影响;三是过分追求差异而忽视整个价格链。这些都会造成企业的重大失误。 

2.战略联盟 

所谓战略联盟,是指两家或两家以上公司为了达到某些共同的战略目标而结成的一种网络式联盟,联盟成员各自发挥自己的竞争优势,相互合作,共担风险,在完成共同的战略目标后,这种联盟一般都会解散,其后为了新的战略目标,公司又可能与新的合作者结成新的联盟。战略联盟反映了一种适应市场环境变化的新型竞争观念,它以一种合作的态度来对待竞争者。通过建立双方的信任关系,实现优势互补,借助对方来加强各自的竞争力,在合作的基础上展开竞争,从而不断提高竞争的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和技术的进步。 

3.情感营销策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技术、高价值、高档次不断增加,产品的差别化、个性化特征越来越明显。消费者对产品的认识不仅包括质量、价格等理性层面的理解,而且越来越强调以文化知识、个性、品位等为主要内容的情感因素,消费者的情感性消费不断增加。现代营销应适应消费者从“量的需求阶段”和“质的需求”阶段向“情感”需求阶段的转变,从设计、包装、商标、广告、公关、服务、环境等方面进行情感设计,把传统经营活动引入到一个全新的情感营销领域。对于企业家和经营者来说,应有针对性地推出产品或改变销售方式,提供超值服务,使产品散发出来的气氛、情感和趣味与众不同,从而达到促销产品的目的。 

4.商业科普竞争策略 

商业科普是以高知识含量为特征的服务过程。它通过把商品知识传授给顾客,使顾客产生认同,从而实现以知识创造市场。

企业通过科普活动实现以知识创造市场,是一个贯彻于经营管理活动始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可以采取各种形式提高营销活动的知识含量,同顾客建立结构性的层次关系。 

商业科普的形成,应从商业科普环境、商业科普服务、商业经营科普、商业管理科普、社会公益科普等方面,提高消费者的科技素质。商业科普策略的运用,必将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 

第7篇

关键词 科学技术 价值基准 以人为本

1 科学技术的本质和价值基准

关于科学技术的价值,人们有不同的看法。产生差异的根源在于对科学技术本质的不同认识。马克思、萨尔顿、海德格尔关于科学技术与人的关系的论述表明,科学技术的本质是展现人的存在本质的一种方式, 是人类本质力量的一种体现,人与自然之和谐统一正是人的本质的存在方式的表现。

科学技术的本质决定科学技术的价值基准。从科学技术的本质出发,以人为中心,从人的立场和视域出发,科学技术才有价值和意义。所以,以人为本,以人为尺度,为人类造福,应当成为科学技术的价值基准。这个价值基准既体现了发展科学技术的主体目的性,又表明了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与完善的内在要求与价值方向。只有正确认识和展示科学技术的本质, 重构以人为尺度的科学技术价值观,才能规范科学技术向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本质展现的方向发展。

1.1 以人为本的价值基准,体现了科学技术人文价值的理性回归

科技作为人类的一种重要社会活动,其最终目的当然是为了提高人在自然中的生存地位。发展科技正是为人类解放而创造物质条件。科技的任何现实运用,必然与人有关,因而,科技在现实中应用价值的人文属性是显而易见的。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基准,体现了科学技术的人文属性要求,要求人类在进行科学探索、科学实验、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当中,一定要对人类社会问题予以高度关注,把人文精神始终贯穿于科学活动的全部过程,要注重从人性和人文关怀的角度, 对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实行社会控制,避免科技活动中负面影响的产生,以保证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自身的健康发展。人文关怀的实质是以人为本,强调要尊重人,充分肯定人的价值, 人类自身的存在与发展应是决定科学技术取舍选择、发展方向的最终依据。要力求把科技发展控制在有利于人文关怀的范围内,以尽量减少其对社会利益的损害。

1.2 以人为本的价值基准,承袭了科学技术的本质

科学技术的本质决定了科技在追求知识和真理的同时也在追求着人类自身的进步与发展,科技不仅要力求还原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更重要的是依据发现的客观规律去实现人的意志,把自然对象从“自在存在”改变成为符合人的需要的“属人存在”,科技活动的全过程始终应贯穿着人文精神。爱因斯坦在1931年对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学生说:“如果想使你们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类,那么,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关心怎样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分配这样一些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他的话对人们应该有重要的启发,科学的兴衰与人类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必须要突出人文关怀,在科学的视野中重视科技活动及其成就对于人的利弊、对人类命运的影响,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统一起来,由科学技术所带来的危机才会被科学技术所克服,科学技术才能真正成为人类克服各种危机的可靠保证。

1.3 以人为本的价值基准,符合科技与人之间互渗互促关系的要求

科技与人之间本来存在着互渗互促的关系,一方面,人类正是借助于科学技术,使自己从动物界中走了出来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另一方面,科技作为人类的认识成果,由人类创造和应用,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回顾历史,社会的每一个进步,都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前提;人的解放与社会进步同步,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前提,而归根结底要以科技的革命性进展为前提。科技革命引发的知识革命,极大地提升了人的理性力量、认识水平和思想境界,从而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最根本的源泉和动力。尤其是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和高科技的兴起, 科技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力越来越大,人类对它的依赖性就会增强,科技的负面效应也会突出,因此,强调科技与人之间互渗互促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技术价值基准,对科技的发展和应用进行人文价值的引导, 对科技的功用和发展方向做出合乎人文精神的规定, 使得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达成和谐统一,对真善美的追求实现有效的沟通,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健康、持续发展,也有利于实现科学技术最大限度的服务于人类生存的终极价值目标。

1.4 以人为本的价值基准,坚持了人在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人是社会的主体,在社会活动实践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是永恒的主题。所以,在高科技时代更应以人为本,提倡科技人文精神,在崇尚、尊重科学,积极研究开发利用先进技术的同时,更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重视满足人的需要,追求人的发展, 实现人的价值,使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与人的幸福和人的价值的实现相一致。科技的发展与人的发展相协调,这应该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要求,也应该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2 科学技术的人文价值目标

2.1 实现科技发展与人的协调

康德在其目的论哲学中明确提出:“人就是现世上创造的最终目的”。因为,“人乃是世上独一无二的能够形成目的概念的存在者,能够从一大堆有目的而形成的东西,借助于他的理性,而构成目的的一个体系”。康德提出的人不依赖于他物而成为目的的思想,对于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科技与人的关系,是有启发意义的。科学技术价值的实现主体是人类自身,科学技术是在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自然界的过程中产生的,这也是人类有别于其他的生物的地方。科技作为人类的一种重要社会活动,其最终目的当然是为了提高人在自然中的生存地位,发展科技正是为人类解放而创造物质条件。树立发展科技以人为本的理念,把科技发展同人的生存、发展、自由和解放这一崇高目标联系起来,严格把握科技运用的伦理尺度和伦理范围,避免科学技术的滥用、误用和恶用。要把科学技术发展的目的归结到人的生活本身,从人们的“美好生活”的高度来审视科技进步,科技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人们幸福地生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要发展以人为中心的科技, 科技应该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应关注人的生存处境和人的精神生活的提升,在科学技术发展的目标中应包含与人类最佳结合的内容,使得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达成和谐统一,使科技发展与人的发展保持协调。

2.2 关注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平衡

发展科学技术的价值在于真善美的和谐统一,追求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由和完善是科学技术的终极目标。社会的发展应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科技进步应与社会协调发展相平衡。现代科学技术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迅猛发展,一方面扩大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领域,提高了人与自然作斗争的能力,从而把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另一方面也给人类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近几十年来人口的过快增长、粮食供应短缺、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等问题使作为科学技术发展主体的人类的生存受到了威胁。只有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科学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主体在发展和应用科学技术时,关注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的和谐统一。从科技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考察,衡量科技进步与否的标准,无疑在于科技是否朝着对人类终极关怀的方向发展,是否有利于推动社会的整体进步。

2.3 综合协调人、自然和科技的关系

人类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要改造自然界,但同时应积极地适应自然界,把改造和适应自然界有机地统一起来,使自然环境可以承受人类的改造活动,从而将改造活动限制在对生态环境危害最小的合理范围内。人类通过科学来认识自然,但人类不能成为科学技术及其丰硕物质成果的奴隶;科学研究和技术的应用理应更多地服务于恢复人的价值、人格、尊严、个性和自信心。科学技术是调节人和自然关系的重要手段,因此,人类在自觉地建立人类与自然的平衡关系时,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而要做到这一点,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中必须要树立生态文明意识,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注意科技进步的生态化趋势,实现工业化与生态文明的有机结合。从而为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2.4 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作为主体的活动,必定会受到人们自身的信仰、观念、意识形态、生活方式及身处的时空条件的影响,必定渗透着某种价值判断与选择,也就是说必定带有主体性。科学技术的危机实质上是一种人类价值观念的危机。现代技术之所以成为威胁人类的恶魔,其实是对技术本质的误解,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错误的科学技术观和对科学技术的误用。如果回到根基上来看问题,科学技术的危机归根到底还是人的问题,特别是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如果人与人的关系利益化、金钱化、客观化,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就会盛行,就会造成人性的扭曲和异化。人们为了满足自身日益膨胀的欲望, 不可避免地会向人所生存于其中的自然环境大肆攫取,在经济活动中就会丧失人文理性, 造成文明的畸型。爱因斯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指出:“我们认为今天人们的伦理道德之所以沦丧到如此令人恐惧的地步,主要是因为我们的生活的机械化和非人性化,这是科学技术思想发展的一个灾难性的副产品” 。如果人的行为是合理的,人们能够合理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科学技术的危机和负面价值也就会降低到最小的程度。所以,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创造精神文明,唤醒其内在的人性觉悟,使人们能更理性地看待自然,看待社会,看待人类自己,更科学地揭示客观规律,更合理地改造世界。依赖科学和理性,对客观规律和人性有正确的认识,促使人的行为合理化,既合乎规律又合乎人的需要和目的。

参考文献

1 (德)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 (美)萨尔顿.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 [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3 (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M].北京:三联书店,1987

4 (美)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第8篇

关键词:数学 多媒体 信息

随着科技的进步及教学改革的发展,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堂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也称电化教学,是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作为手段在教学领域里的运用。多媒体教学就是现代化教学手段之一。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对提高教育质量及教学效率都有一定意义,但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利弊与共,我们要正确认识到多媒体对教学仅是辅助而非替代,不能全依赖于它。所以,应该在

数学教学教学中辨证地看使用多媒体技术。

一、在数学教学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有利的方面

1. 信息量大

多媒体网络信息量大,便于教师调用,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可以将生活中丰富的数学资源与数学课堂联系起来。另外,我们知道,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由于书本教材知识涵盖面小,容量有限,而且教材统一使用,体现不出多元性、均衡性和地方性,再加上各地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造成了教学活动无法因地制宜的开展。利用多媒体网络采集信息、选择与学生现有水平相等的知识进行教学设计,以一种更灵活、更具变化的方式将知识传递给学生。

2. 形象、直观

多媒体有强大的视听效果,富于动感的动画设计和友好的计算机界面,便于人机交互,易调动学生参与以激发其学习兴趣。传统的数学教学重视讲授知识,学生基本上是被动的去听、看、想,这样教学轻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而采用多媒体教学则可以利用计算机的图形交互界面和窗口技术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协调互动,就比较形象直观。

3. 课堂容量

多媒体强大的记忆、存贮能力可以使教学过程重现。传统的教学活动空间是由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和一个讲台构成的,尤其是在数学教学中,例题和习题的演算与讲解不是口述所能代替的,教师总是在黑板上一次次的演算,经常是讲了擦,擦了又讲,如此反复,一节课下来,总会把教师忙得满头大汗,满脸粉笔灰,而学生不一定都能听得明明白白,对本节课的知识吸收不好,进而会厌烦此学科。而利用计算机强大的记忆贮存能力,可以简单快捷地调用所需的任何知识,将各个相关的知识点都展示在同一窗口下,让学生一目了然,轻松对比,不仅节约时间,增加课堂容量。

二、在数学教学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的弊端

1.缺少情感交流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使用过多,会使课堂缺少情感交流。在教学活动中,情感交流是教学要素之一,传统的板书教学对师生来说,可以传递非常细腻的、微妙的情感,而师生之间的心灵直接碰撞所产生的教育价值是不可替代的。所以多媒体技术使课堂交流的效率大幅度提高,但这种省略过程的、静态的、冷漠的交流会导致课堂情感的缺失,而且抑制了创意思维的产生与健康心理的培育。

2.教学流程不灵活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我们的教学,为我们的教学服务。那我们在教学内容的设计安排上应符合一定的教学设计原理,确定好教学目标,分析出教学重点和难点,以此确定内容的呈现方式、呈现次序、呈现容量,真正做到整而细的把握、详略得当的安排,使我们的教学有的放矢,真正让多媒体技术有效地应用于教学。

3.内容保留时间短

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时,教学内容都是以电脑屏幕的形势放映的,教学内容放映后,难以持续保留在屏幕上。而我们有的教师完全放弃了传统教学的板书,正因为这样,教学内容像放电影一样,一节课后,没有留下一些重要的内容。学生在经过一节课的学习后,对这一堂课只有一些印象,缺乏整体感,不便于学生形成知识结构,不便于总结。

三、在数学教学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

1.使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第一任老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有兴趣积极主动地求知,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疑问可使学生积极思考,惊奇可使学生兴奋。利用多媒体的图像、声像结合功能,正好抓住了学生的特点。

2.使用多媒体技术能巧妙掌握、巩固知识

概念教学和命题教学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部分,由于数学概念和命题具有很大的抽象性,对于一些容易混淆或是难以理解的数学概念和命题学生往往不易掌握,如果运用多媒体、网络的强大功能把这些容易混淆或是难以理解的数学概念和命题,把动与静、数与形、内与外结合起来,通过生动有趣多媒体课件使静态的知识生动化,静止的事物活动起来、孤立的事物联系起来、联系的事物区别出来,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利用多媒体的视频、音频技术可以对有关教学内容进行分层显示,诱导学生深入浅出,从而达到提纲揭领、融会贯通,系统地掌握有关知识效果。

3.使用多媒体技术能突破重点、难点

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比较抽象的问题,只通过老师简单、枯燥的讲述,学生很难顺利掌握。结合教材特点,采用多媒体动态演示,利用其丰富的媒体不仅可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显示出来,而且有较强的刺激作用,有助于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掌握和难点内容的突破。采用多媒体技术中图形的移动、定格、闪烁、同步解说、色彩变化等手段表达教学内容。

4、使用多媒体技术能加强练习密度、强度

第9篇

作为科学技术史的有机组成部分,石油科学技术史是石油类高校根据行业特色所开设的具有针对性的课程,主要研究石油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规律、揭示科学技术的社会影响、预示未来石油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等内容。随着国家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石油类高校尝试在专业教育中渗透石油科技史的教育,并逐渐在大学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中开设石油科技史课程,帮助学生在学习和今后的工作中打破专业的局限,从历史和社会的角度审视自己的工作。这些尝试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受到学生肯定。具体来说,石油科技史教育在石油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有助于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一方面,通过了解中国的油气开采技术曾创造出领先世界的光辉成就,教育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具有非常辉煌的历史,石油科技史也不例外。我国曾是世界上发现和利用石油、天然气最早的国家之一。自秦汉时期起,我国的劳动人民就开始采集、利用石油和天然气。以钻井技术为例,西汉时期 “世界第一井”――邛崃火井是世界公认的开发天然气的第一口井。进入宋代庆历年间,四川的少数民族发明了卓筒井,其“冲击式顿钻凿井法”领先美国750余年,开创人类机械钻井的先河,是世界钻井之父。中国早在明代正德年间就在乐山打出了第一口油井,而在300年后的1859年,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洲的第一口工业化油井――德雷克井才开始开凿生产石油。通过古代石油科技史的讲授,让学生了解到我国的油气井开发技术曾经独步全球,必然会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忱。

另一方面,系统讲述在中国近现代石油工业的建立和发展中,石油科技人才历经艰辛和曲折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所做出的贡献,帮助学生建立专业热情,继承和发扬热爱祖国的传统。油气资源开发无疑是个艰苦的行业,然而,石油科技史上翁文灏、李四光、孙越崎、黄汲清等众多杰出的科学家在国外完成学业后,放弃优厚的生活待遇毅然回国献身石油事业,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做出了表率;解放后,为了摘掉“中国贫油”的帽子,中国石油工人和科技人员发扬“为国分忧,为民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教学实践表明,石油院校的学子们正是受到这些石油事业先辈们的鼓舞,才有今天“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响亮口号,真正体现出“我为祖国献石油”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后化石能源时代”的今天,油气的需要不断增长。1993年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后,对外能源依赖越来越大。面对这一挑战,在石油类高校中进行石油科技发展史的教育将会激励学生把爱国主义热忱转化到实际的专业课学习和将来的工作中去,依靠以石油地质为中心的一系列相关科学理论创新和技术进步提高采收率,减缓油气资源的枯竭的过程。

二、有助于把人文精神融入石油专业教育

在实践中,石油科技问题往往与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问题相关联,纯粹的科学技术问题几乎不存在,学科体系的割裂及对人文精神的漠然将成为石油人才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时的“短板”。近年来,以工科为主的石油类高校十分注重将人文精神融入理工科专业课教学体系之中,通过石油科技史教育力争在两种文化之间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避免成为马尔库塞所言之“单向度的人”。

正如美国在《2061计划》中所提到的“科学不只是大量知识的凝聚,也不只是一种积累知识、验证知识的方法,而是一种融入了人类价值观的社会活动”,石油科技史教育的基本功能在于强调科学技术不仅仅是智慧上的训练,它还是精神上的训练。在石油科技史教育中,要求学生既要学习石油科学技术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发扬科学精神,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和科技伦理观念,又要对石油工业形成和发展中的科学技术进行自我批判,接受对科学技术的反思。

石油工业诞生以来,涌现出大量中外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通过他们为科学事业不畏艰难的卓越事迹,让学生了解到学习科学技术不仅仅是为了知识的传承,还要领悟包括求真精神、探索精神、怀疑精神、创新精神等方面在内的科学精神。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使得从事科学技术的石油人才把职业作为谋生的手段,石油科技史教育学生要重视人的价值,在进行科学实践时,要意识到自己从事工作的社会意义和道德责任感,致力于追求社会的和谐发展。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必须平衡发展才能培养出钱学森所说的“政治可靠、道德纯洁、文理兼顾、古今融会、中西贯通的全才”。

事实上,科学本身也来自于人文,只看到科学技术的成果,却没有看到人文价值之所在,与其说是科学与文化分裂,不如说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分裂。培养21世纪石油科学技术创新人才,既要努力提高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也要重视培养文科学生的科学素养,在石油类高校中,石油科技史课程就担任了这一文理交叉的教学任务。实践表明,科学与人文只有并驾齐驱,才能有创新人才涌现、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

三、有助于形成“纵向认识”,总结科学研究方法,激发创新精神

大学生通过专业教材习得在当前语境下已经“定格”的客观真理,这种教学模式无法勾勒出石油科学技术知识“进化”的完整路径。正如恩格斯所说,随着知识的演进,“永恒的自然规律也愈来愈变成历史性的规律了”。石油科学技术知识的发展体现了知识的流动性。通过石油科技史的讲述,突出知识更替的阶段性,让学生认识到曾占主导地位的理论在解释问题上的优越性和局限性,以及在后来知识体系间的竞争中,一种理论如何完全或部分取代之前的理论。唯有如此,才能在大学生的脑海中形成石油科学与技术发展的“纵向认识”。例如,石油和天然气的成因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其生成模式并非是单一的,科学界普遍认同的是“有机成因说”,然而,随着科学研究的推进,大量的研究工作表明,发生在地壳深处的油气无机合成机理具有很强的可信性。“无机成因说”若成立,石油和天然气将不再是不可再生资源,而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而引发世界石油科技人员的广泛兴趣,投入到幔源油气的研究工作之中。在实践中仅凭教材的规范去探索自然界,必然带来僵化而片面的认识,是知识的进化的阻力。

学习石油科技史,不仅仅是为了掌握知识形成的脉络,在形成“纵向认识”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学习和掌握有效的科学方法,打破固有的、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模式,激发创新精神和创新方法,这也是石油科技史现实意义的体现。石油科技史通过宏大历史场景的展现为科学方法论和科学思想方法体系的构建提供丰富的例证和生动的说明。20世纪,石油工业迅速从“煤油灯时代”跨越到“汽车、飞机时代”,进而成为世界的主要能源,这其中,石油科学技术功不可没。在学科发展的幼年时期,引入其他学科创立起石油地质学、石油地球化学、石油地球物理学,在此基础上找到了一大批背斜油气藏;板块构造理论的引入石油勘探,发现了一批新油田;信息技术的引入,实现了准确地搜集、处理和分析地质信息,有效认识“地下黑箱”的复杂结构。这说明,新技术的出现不是单一技术的成就,而是以“学科群”的组合为特征取得突破的,在未来的石油科技发展中,大学生的眼界不应局限于某个专业领域内,而应当进行跨学科跨部门的联合研究,为未来的石油科技革命打下基础,而这正是我们在学习中需要训练和掌握的科学方法。

创新能力的出现得益于纵向思维的形成和科学方法的掌握,同样的资料由不同的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大学生能够通过重复使用前人的办法解决问题获得一定程度的专业素养,培养常规性思维能力,夯实学科基础。但石油科学技术自诞生以来就是一门不断创新、不断打破前人论断的年轻学科,我们必须从科技史教育中了解创新的生成、发展和实践过程。协同学的创始人哈肯认为在研究问题时,我们应当超出系统的部分特性,而从整体上综合地理解、掌握系统。在今天,这种理论创新的勇气和传统同样十分重要,我们应当把过去的“显微镜”改换成“望远镜”,地球系统科学要求与研究对象保持适当的距离,从微观转换到宏观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地球,才能认识到整个的地球系统,才能更为透彻地了解油气的生成和运移的全过程。地球科学所研究的物质世界具有漫长历史,只能依靠不完整的地质数据和现存的地质现象去探索、推测和重构,在这一过程中,常规性思维常常会陷入僵局,众多地质理论都是创新性思维的硕果。

石油科技史充满了科技方法和科技创新的丰富史料,通过对历史的整体把握,回到科学技术创生的语境中探究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工作轨迹,挖掘宝贵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方式,再回归到现实语境中,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将这些方法进行整理,在实践中加以利用,是石油科技史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四、有助于认识科技与社会的关系

石油科技史教育并不仅限于“内史”的考察,石油科技社会史、“外史”的研究同样重要。象牙塔内埋头书本的石油学子也应反思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在石油科技史当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为什么中国石油技术领先于世界,而近现代的石油科技成果较少?油气资源开发所产生的环境、健康、伦理问题让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受害者。

以环境问题为例,新的事实表明,随着石油与天然气的需求剧增、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的增大,油气资源开发过程对生态环境产生的破坏力也随之加大。有些技术事故的发生甚至是科研人员无法控制的,墨西哥湾的漏油事故正说明了这一点。这是科学技术的“双刃剑”特征在石油科技领域中的反映。科技发展史教育能够引导学生对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两难进行反思,并结合自己的学科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

第10篇

一、选择恰当辩题,创设愉悦情境,激发辩论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开发学生创造力的源泉。合适的辩论题目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辩论的兴趣。如:在《杜绝不良嗜好》这一课的教学中,针对部分学生沉迷于上网的现象,就“中学生上网的利弊”设置辩题,由于这―辩题点中了学生心里的疑虑,大大提高了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活动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创设愉悦的辩论情境和氛围,也是激起每一位学生参与辩论活动兴趣的有效手段。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在辩论活动中,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课堂辩论的方案,自己布置辩论场地、准备道具。如在“中学生上网的利弊”的辩论活动中,学生自己布置活动场所、安排席位、设计辩论的程序,并增设了多媒体投影设备,同时,邀请老师观摩、点评。这样,学生参与辩论活动的积极性就被自己创设的情境和氛围有效激发起来,对辩论活动倾注了大量的热情,为活动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基础。

二、挖掘学生潜能,发挥学生主体,做好辩论准备

辩论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是活动的主人。在明确辩题后,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自己组成辩论正方和反方,然后放手让学生根据各自论点收集、整理辩论材料。同时,在收集、整理材料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自己去操作、考察、调查、探究。使学生课堂获得的间接经验转化为学生的直接经验,把课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个人感受和见解。

如:在“中学生上网利弊”课堂辩论的理论准备阶段,几个平时专心读书从不关心网络的学生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利用网络收集辩论材料,了解到了网络的精彩,针对“学生迷恋上网影响学业”这一观点,从心底发出了:“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这一感叹。

三、增强发问能力,把握问辩技巧,提高辩论能力

“学贵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认为: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增强发问能力,把握问辩技巧,是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首先,要善于提问。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此,在辩论过程中,要让学生在大胆质疑的基础上,敢于超越教师,大胆表达、交流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在辩论过程中即兴发挥,使辩论双方在唇枪舌剑中进发出创新思维的灵感。如:在关于“道德和法律哪个更重要”的辩论中,正反方在展开充分辩论的基础上,得出了“德治和法治是相辅相成的,社会规范的维系既要靠法律,同时也要靠道德,而德治社会是法治社会基础上的升华”这一创新性的结论。

其次,要敢于反问。一个好的辩手要想在辩论中立于不败之地,决不会坐等对手连连发问、侃侃而谈,而是善于寻找对方漏洞,及时反击,致对手于尴尬的境地。如:在“道德和法律哪个更重要”的辩论中,当一名正方辩手问出“原始社会没有法律,只靠道德调整,社会不也照样发展吗?”这一问题时,反方一辩手马上反问道:“那人类社会是从什么时候进入文明时代的?不正是到奴隶社会,有了文字,有了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人类社会才进入文明时代的吗?”这一反问,不仅赢得了掌声,也为反方奠定了胜局。可见,抓住要害,适时反问,其效果是不同凡响的。

四、讲究论辩道德,淡化胜负意识。把握辩论目的

辩论是“文明的争吵”,是带有“敌意”的语言行为。辩论过程中,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论辩道德观尤其重要。要让学生明白辩论的目的不是一决高低,分个输赢,而是通过辩论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润物无声”的意境中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当然,在辩论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辩论过程,平和对待结果,淡化胜负意识。教师要注意把握时机,及时引导,避免学生之间可能出现的对立场面;同时,要巧妙地为辩论双方搭好下台台阶,做到课堂辩论张弛有度。这样,辩论才能达到在实践活动中体现学生主体、发展学生能力的活动目的。

参考文献:

[1]李甫运主编.《中学政治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钟启泉主编.《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11篇

[关键词]联合用药;不良反应;中成药;西药

中图分类号:F1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5-0399-01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的健康意识越来越强烈,对药物使用也越来越重视,由此引发了业界对各种现代化用药方式的研究。联合用药是当今临床诊疗工作中的常见方式,它伴随科学技术和医学事业的进步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它让药物更好的发挥临床诊疗效果,有效缩短了患者康复疗程。在药物联合应用中,如果合理的搭配各种药物,不仅能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高药物疗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药物联用一旦处理不当,势必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甚至是出现药物中毒等用药安全事故。为此,目前我们有必要对多种药品联合应用中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及时的加以研究,确保用药安全。

一、联合用药现状

随着中西医学的进一步发展和中药生产技术的改进,越来越多的药品品种出现在医疗一线,也丰富了当今医院诊疗的主要药物,这也让国内各大机构以及医疗单位对中药、西药以及中西药联合使用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尤其在近几年,随着人们用药安全意识的提升,这些药物的联合应用趋势越来越明显,联合用药甚至可以说是现代医学发展的主导方向。但是由于各种药物生产原理、功效机理以及成分的不同,它在疾病诊疗自怀中各有特点,如果忽略了药物本身特性而直接联合应用,势必会引发严重的不良反应。

就目前国内联合用药的现状进行分析,大多医疗工作者因为自身业务水平的影响而对各种专业药物基础知识认识匮乏,在患者使用医生出具的多药联用处方之后产生了不良反应,甚至给患者身体健康造成直接威胁。就这些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分析,首先,医疗工作人员对药物的药理作用、不良反应了解不够,在用药的时候利用生搬硬套、搭配不当等现象频频发生,要想更好的杜绝这些问题,必须要医疗人员抓紧充实药学知识。其次,对于一些禁忌药物的认识不够,错误的将这些药物纳入到联合用药范围内,造成药效下降,甚至产生毒副作用,不仅影响了治疗效果,还引发一些新的病情。

在中成药与西药联合使用的时候,大多医疗工作者还存在中成药是一种天然药物,没有任何副作用这一错误认识中。在患者疾病治疗的时候经常为了提高疗效在给患者出具西药处方的同时,还会加入一定的中成药,但是由于医护人员对中成药的药性、西药的药性以及联合应用需要注意的事项不够重视,再加上销售人员为了提高销售利润而错误的指导消费者选择药物,这就给药物联合使用不良反应的产生提供了潜在威胁。

二、中成药与西药联合应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

从过去几年的中成药与西药联合应用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这些不同药物联合应用的疗效非常好,不仅有效的缩短了疗程、提高了疗效,而且大大降低了诊疗成本、有效的降低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因此,目前大多临床诊疗中都喜欢采用药物联合应用方式。但药物联合应用在达到相应优势的同时,所引发的不良反应也不在少数,其中以中成药与西药联用的不良反应最为突出,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麻黄碱类中成药引起的不良反应

麻黄碱类中成药在当今止咳平喘重症中十分常见,它经常会出现在以下止咳化痰丸、定喘丸当中,这些药物主要的成分都似乎麻黄碱。麻黄碱是肾上腺素受体的激动剂,可以刺激β受体,从而促进Na的释放。这类药物不适宜和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类药物如呋喃错同等联用,因为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能够有效地抑制单胺氧化酶活性,从而降低去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的代谢速度。特别地,其对心血管有较强的作用,会导致患者血压急剧升高、心率加快。此外,麻黄碱类药物也不能和洋地黄毒苷、地高辛等强心苷类药物联合使用,两种药物联用可致使心力衰竭。

2、氰苷类

含氰苷的中成药及其制剂通宣理肺丸、清肺化痰丸、克咳胶囊等不适合于喷托维林等中枢性镇咳药物联合使用,因为氰苷类药物发挥止咳功效的主要成分在于其中所含有的氰苷,氰苷水解之后会产生一定量的氢氰酸,这种成分对呼吸中枢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加上中枢性镇咳药物本身就有抑制中枢的作用,所以,两者联合使用极大可能会出现呼吸抑制。

3、水合型鞣质类

水合型鞣质类中成药如地榆、五倍子、四季青等,以及含有水合型鞣质成分的中成药如舒痔丸、槐角丸、四季青片、急支糖浆及消遥丸等在通过肝脏代谢时,其产生的毒性化合物对肝脏有较大的毒性影响,最终会增加肝脏的毒性。

三、药物联合使用的利弊分析

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和中药现代化的实施,中西药品联合应用治病的作用,更加受到人们的青睐。自晚清著名的中西医汇通学家张锡纯创立石膏阿司匹林汤开始,中西药联合运用至今已逾百年,中西药合用的效果正日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

中西药物科学合理地配伍应用,提高疗效、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这始终是人们极为关注的一项课题。中西药联用配合得当,有协同增效或降低西药不良反应的作用;但无论中或西药,“是药三分毒”若配合不当,则有降低药物疗效及增加不良反应的弊端。临床实践表明,中西药联用并不等于中西药机械叠加,临床医师应当根据中西药所含有效化学成分的理化性质、药理作用、不良反应以及患者个体差异等,合理选择药物配伍,并选择适宜的服药时间、剂量和方法,切实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合理,而且兼顾简便、价廉,易于推广应用。笔者认为,对一些可以单用中或西药而达到较好治疗效果的,切不可盲目予中西药物联用,应注意权衡利弊、扬长避短,发挥其最好效果。

总的来说,在临床上,多种药品联用的主要目的是运用多种药品的相互作用机制,达到控制和预防不良反应发生,提高医药疗效的效果。但是一些业务水平不高,专业知识不够的医务人员错误地认为几种药品的联合疗效作用一定优于一种药物的单独疗效,这种观念是片面的。多种药品联用对患者对医者都是利弊共存的,但是只要医生能合理用药,处理好用药的科学性以及针对性,药品联用依然可以做到利大于弊的。

四、结束语

总之,在临床治疗上,医生也应该慎重对待药品联用的方法。有些联用理论上也可能提高患者治疗效果,但是药品联用造成的副作用也会随之而来,造成患者的病情加重,经济损失甚至是健康的损害。所以,一定要慎重对待多种药品的联用,如果一定要药品联合应用,也应该尽量减少联用药品的种类。

参考文献

[1] 孙中权,闫秋杰,吴忠.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与原因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1(07).

[2] 王嘉德,赵鸿.常见中西药不合理联用分析[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08(02).

第12篇

关键词:计算机 环境保护

一、计算机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关于计算机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问题,目前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1、现代社会的分工与专业化是万恶之源,人类应当重返原始的朴素生活,但现代文明与其提倡的简朴生态文化格格不入。电脑文化囿于上述本质,因此极少回应环境议题。由于计算机生产周期短,生产厂商很少注意从每个步骤中减少浪费和污染,而伴随电脑文化带来的资讯泛滥更使用户习惯于动辄浪费纸张。

2、计算机是人类文明的进步,它不仅给人类生活带来诸多便利,而且缓解了由于工业文明对资源的疯狂掠夺造成的严重污染。

上述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都过分强调了各自有利的一面,而忽视了不利的一面。科技发展史表明,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进步都对人类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好处,但与此同时,也都伴随着环境遭受污染的代价。

从上述人类科技发展史不难看出,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进步对于环境保护而言都是利弊同在的。因为,人类的活动是在其赖以生存的地球上进行的,他们从中提取资源以解决人类的各种需求。但地球上无论何种资源都是有限的,而且资源的使用都只是一种形式的转换,它们在转换为满足人们衣食住行之需的各种物品时,也产生出废水、废气、废渣等有损人体和环境的废弃物。因此,环境保护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它不会因时代的不同而自行消亡,不同的只是在于对环境破坏的程度方面。

问题的深刻性在于:人类文明的发展似乎有着不可抗拒的力量,但人类的生存环境却在这种不可抗拒中日益恶化。这里人们实际面临的是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一种矛盾。走出这两难境地唯一的选择就是:充分认识计算机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寻求在不牺牲人类生存环境的前提下,创造、使用和发展计算机。

二、计算机促进了环境保护

计算机对于人们的社会生活利弊同在,就其积极的一面而言,可以说计算机的发展促进了环境保护。

物质、能源、人力和资金构成传统经济的基本资源,工业文明正是因这些基本资源的大量消耗而造成严重环境污染问题的。以计算机为标志的信息产业的发展对这几种基本资源都具有明显的替代作用。由于大量信息和信息技术的支持,新型产品不但更轻、更小、更坚固、更有效、更易于维护,而且大大节约了物质能量的消耗。此外,信息技术的发展还使各种活动得以合理安排和组织,从而对环境保护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总的说来,计算机对环保的积极作用有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两种。直接作用包括用计算机进行大气层监控、噪音测试、污水处理、毒气及废弃物回收等。其间接作用就更多,例如:利用计算机网络传送信息,不仅快速便捷,而且还节省了往返的交通消耗;在证券股市及国际贸易中实行的计算机无纸操作、无纸贸易,它不仅给股民和贸易双方带来了便利和可靠的感觉,同时也节省了大量纸张,减少了废弃物。……

三、计算机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计算机的负面作用首先表现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上。近几年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病"也流行起来。

计算机的漏电和磁辐射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计算机最大的负面影响表现于其高物耗和高能耗。制造一台计算机需要700多种原材料和化学物质,其中大部分用在半导体元件和印刷线路板上。制造一块芯片有400道工序,涂料的刻划清洗要用高纯度的氢氟酸、氢氯酸、砷化氢、磷化氢等化学物质,制造10克重的芯片需用284克液态化合物,而中和这些酸则需要11公斤的氢氧化钠,此外酸洗液的排除和线路板的清洁还需要耗费大量水。据估算,制造一台微机需耗水约3.3万升、耗电2315瓦。计算机使用时的用电量也不少, 家用微机一般耗电量均在100瓦以上。若短时间不使用或使用者忘记关机, 其耗电量与使用时相同。美国微电子和电脑协会的研究报告指出,计算机的高物耗、高能耗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是当今所有制造业中最大的。

事实说明,现代科学技术的严重后果有许多确实是人们始料不及的。科学技术不再被人们简单地视为一种单纯的进步力量,同时它也是破坏人类自由、能力和生存环境的凶神恶煞。对于日益成熟的人类来说,面对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重要的工作是:怎样才能防止或减少计算机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四、计算机的环境保护